福建省图书馆
福建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福建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一、灵长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7016
颗粒名称:
一、灵长目
分类号:
Q959.848
页数:
2
页码:
351-352
摘要:
本文介绍了福建省灵长目和猴科的几种猴子种类,包括猕猴、熊猴和短尾猴,并描述了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特征。这些猴子广泛分布于中国和福建地区,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文章还提到了这些猴子在科研、医学和观赏方面的价值,以及人工饲养的困难。
关键词:
福建省
兽类
灵长目
内容
灵长目包括猿猴和人类,体型大小变化很大,最小的狐猴仅5~6寸长,最大的猩猩有6尺高;本目不少为高等的哺乳动物。全世界现存种类有12科57属,生活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山林中,多为群栖,杂食性。我国有4科19种,福建仅1科3种。
猴科
猕猴macaca muLatata Zimmermann
别名恒河猴、黄猴、猴子
体形瘦小,体重5~8公斤,体长450~600毫米。尾长约为体长之半。颜面和两耳呈肉色,亦有少数面部更红些。臀胝明显,幼年时白色,成年时鲜红,雌体更红。两颊有颊囊。手、脚具黑褐色扁平的指(趾)甲。全身棕黄或棕灰色,背后部及后肢上部具橙黄色光泽。
猕猴昼间活动。适应能力很强,海拔1000米以下的各种阔叶林、次生稀树灌丛、河沿石壁及山溪河谷均为它们喜好栖息的场所。成群活动,采食野果、种子、野菜等,夜晚栖息在岩壁或树上。在冬季缺食时,常结群盗食农作物。人工驯养的母猴约三年繁殖两胎,幼猴至四、五岁性成熟。
福建见于闽北、闽东、闽中、闽南及梅花山,国内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
猕猴是著名的高等试验用动物,又是最受欢迎的观赏动物之一。国内外在科研和医学上需要用猴量颇大,供不应求,价格甚高。濒危等级为易危种,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IUCn (红皮书)为低危/接近受危。CITES:附录Ⅱ。
熊猴macaca assamensis Mclelland
见于福建南平(黄震,1962年)。
熊猴属珍稀猴类,现已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CITES:附录Ⅱ。
短尾猴macaca speciosa F.Cuvier
别名红面猴、断尾猴、黑猴
体形特大,比熊猴还大,体重10~15公斤。四肢等长。颊部有长毛,呈须状。头顶的毛较长,由正中向两边披开。尾很短,长度仅2寸左右。全身深棕或棕黑色,由于年龄和性别的不同,有的几乎完全黑色,因此又有黑猴之称。
主要生活于高山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群居在多岩石而稀少树木的山上,群体数量多少不等,少者十几只,少有单独活动。多在地面活动,食性以植物性为主,也吃蛙、小鸟及鸟卵等,有时下山盗食农作物。每年一胎,每胎一仔,偶产2仔。哺乳期4~5个月,可活20~25年。
省内见于浦城的柘溪、武夷山及梅花山,国内主要分布于华南和西南地区。
经济意义与猕猴相同。人工饲养比较困难,主要是对肠胃疾病的抵抗力较差,死亡率高。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IUCN:易危种。CITES:附录Ⅱ。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是《福建省志》的一部分志,侧重记述野生动、植物。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