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寄生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7011
颗粒名称: 三、寄生虫
分类号: Q958.9
页数: 2
页码: 340-34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寄生虫学是一门研究寄生生物与宿主关系的独立学科。其研究历史已有200多年,涉及多个领域和方向。福建协和大学生物系是中国寄生虫学研究的摇篮,培养出了许多著名的寄生虫学专家。唐仲璋教授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在肺吸虫、钩虫、丝虫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丰硕,为中国及世界寄生虫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创办了中国唯一的寄生虫学专业,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
关键词: 福建省 寄生虫

内容

寄生动物对人类的健康和经济生活息息相关,现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寄生虫学科。若按其研究对象,可分为原虫学、蠕虫学和医学昆虫蜱螨学。若以寄生宿主为对象,又可分为人体寄生虫学、家畜寄生虫学、鱼类寄生虫学和植物线虫学等。寄生虫学研究已有200多年发展历史,唐仲璋教授(1979年)在厦大生物系曾作过研究简史报告。
  英国“热带病之父”孟逊医生(PatricManson)曾在厦门英国海关医院行医。1881年,他在厦门发现我国第一例肺吸虫病人;1882年又发现班氏丝虫病人血液里的丝虫微丝蚴具有昼夜周期性,进而证明库蚊是其传播媒介。孟氏回英国后,在伦敦创办热带病研究所和公共卫生学院,培养出许多著名的寄生虫学家。
  我国寄生虫学研究始于五四运动之后。早期主要是外国医生在我国教会创办的医院和高等院校工作时,报道我国寄生虫病的状况。许多国外学者在我国从事寄生虫病研究而成为世界著名的寄生虫学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外学者离开我国,国内学者在党和人民政府支持下,纷纷建立寄生虫病研究单位,寄生虫学研究人才辈出,寄生虫病学研究成果辉煌。同时,全国各地有关研究寄生虫学的各种杂志、学报不下数十种。中国寄生虫学和寄生虫病的研究提高到国际科学水平。
  福建协和大学生物系是我国寄生虫学研究发展的摇篮。国内外知名的寄生虫学专家陈心陶教授是福建协和大学毕业生,留美回国后执教于广州岭南大学。另一位著名的寄生虫学专家唐仲璋教授亦是福建协和大学生物系的毕业生。他曾师从北京协和医学院的何博礼教授(R.Hoeppli),后留学美国约翰霍普金大学,时师从柯特教授(W.W.Cort)。回国后,执教于福建协和大学。抗日战争时期,在福建永安省研究院(1945年)创立寄生动物研究室。从事寄生虫病原生物学(包括形态学、分类学、生活史、流行学、寄生虫和宿主相互关系、寄生虫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等基础理论)研究,在国内独树一帜,对中国和世界寄生虫学的发展作出贡献。唐仲璋在20世纪30年代发现福清是日本血吸虫病区,其传播媒介是唐氏钉螺。民国29年(1940年)他发表《人体和鼠型二种肺吸虫的生活史研究》,在国内外被公认是肺吸虫生物学的经典著作。40年代发表福建沿海地区钩虫病流行学,首次阐明胰吸虫的生活史及其中间宿主陆地蜗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与唐崇惕共同报告我国多种双腔科吸虫新种和生活史及其流行学,阐明西里伯瑞氏绦虫的生活史,证明小红蚂蚁是其中间宿主,阐明缢蛏吸虫生活史和流行学,报告鸭血吸虫生活史和稻田皮炎的关系,发表日本血吸虫童虫在终宿主体内移行途径和异位寄生现象等研究成果,获得多项福建省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此外,唐仲璋带领研究室人员多年考察福建班氏和马来二种丝虫的流行学及其地理分布;发现闽南华支睾吸虫的新病区和淡水沼虾作为该虫病的新第二中间宿主。他和陈心陶主编《中国吸虫志》,和唐崇惕合著《家畜线虫学》,为世界第一流寄生虫学著作。唐仲璋对鱼类和动物的吸虫、绦虫、线虫和医学昆虫等都有丰硕的研究成果,在学术上为中国及世界寄生虫学研究增添新的科学内容。80年代,他在厦门大学生物系创办中国惟一的寄生虫学专业,亲自培养大学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进修生等专业人才。据统计,唐仲璋和寄生动物研究室科研人员1946~1992年共发表寄生虫学研究论文532篇,表明他们在我国寄生虫学的发展长河中所作的重要贡献。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福建省志·生物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是《福建省志》的一部分志,侧重记述野生动、植物。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