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无脊椎动物分类研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700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无脊椎动物分类研究
分类号: Q959.1
页数: 8
页码: 336-343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无脊椎动物研究已有百余年历史,包括软体动物、昆虫、寄生虫等多个类群。国内学者在福建贝类研究方面起步较晚,但也有不少研究成果,涉及多个科和属。这些研究对于了解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福建省 无脊椎动物 分类研究

内容

世界上凡是缺乏脊柱构造的动物统称为无脊椎动物。
  无脊椎动物在地球上出现得早,演化历史久远,许多门类至今处于空白或半空白状态,还有不少种类在未采到标本或定名之前已经随着环境的破坏而灭绝,对人类可能造成巨大的损失。无脊椎动物种类繁多,这里选择软体动物、昆虫、寄生虫以及原生动物、腔肠动物、轮虫、环节动物、节肢动物、毛颚动物、棘皮动物等加以叙述。
  一、软体动物
  (一)国外学者研究成果
  国外学者对福建软体动物研究的记载很少,简要列如下表。
  (二)国内学者研究成果
  国内学者对福建贝类的研究,始于1932年于秉志、阎敦建著的《中国沿岸之腹足类初步记录》,其中记载的货贝MoneiarIa (Moweiaria)moneta采自福建。阎敦建于1933年发表《厦门及其附近软体动物志》,报道厦门腹足类100种。叶希珠等于1954年发表《厦门附近的牡蛎(蠔)》,记载厦门牡蛎6种。张玺、楼子康于1956年发表《中国牡蛎的研究》,其中所记述的厦门的牡蛎7种。张玺、齐钟彦等于1958年发表《中国南部沿海船蛆的研究》,记述分布于福建的船蛆1种。李复雪于1959年发表《福建沿海裂江珧的研究》,报道江珧科有5种产于福建。张玺、齐钟彦于1960年发表《南海的双壳类软体动物》,报道采自福建的双壳类有36种。张玺、齐钟彦等于1962年发表《中国经济动物志软体动物》,记述分布于福建的双壳类31种、前鳃类21种。张玺、齐钟彦等于1962年发表《中国的海笋及其新种》,记述采自福建的海笋4种。蔡英亚于1962年发表《闽南习见瓣鳃纲贝类的调査》,报道闽南瓣鳃纲63种;又于1976年发表《福建沿海的蚶》,记述采自福建的蚶17种。蔡如星、黄宗国于1962年发表《福建沿海钻孔动物的调査》,报道产于福建的钻孔动物19种。张玺、黄修明于1964年发表《中国海竹蛏科的研究》,记述有4种竹蛏采自福建。庄启谦于1964年发表《中国近海帘蛤科的研究》,记述采自福建的帘蛤科有24种。王祯瑞于1964年发表《中国近海江珧科的初步报告》,记述江珧科有3种产于福建;1978年又发表《中国近海珍珠贝科的研究》,记载珍珠贝科有5种分布于福建。林诱瑛、黄一鸣于1979年发表《福建闽江口以南沿海双壳类初报》,报道双壳类共143种,其中14种系福建省首次记录。陈赛英、王一婷等于1980年发表《浙江南麂列岛贝类区系的研究》,记载前鳃类49种、双壳类47种分布于福建。庄启谦、蔡英亚于1983年发表《中国近海篮蛤科的研究》,记述(篮蛤科)有6种产于福建。王祯瑞于1983年发表《中国扇贝科的研究Ⅱ.栉孔扇贝亚科(1.栉孔扇贝属)》,记述栉孔扇贝有2种采自福建。李凤兰于1983年发表《中国近海蚶科的研究II.粗饰蚶亚科》记载粗饰蚶亚科有8种分布于福建;1985年又发表《中国近海蚶科的研究Ⅲ .细纹蚶亚科》,记述细纹蚶亚科有3种产于福建。王方平、黄一鸣于1994年发表《福建沿海双壳类区系的研究》,共报道福建沿海双壳类192种。
  马绣同于1962年发表《中国近海宝贝科的研究》,记述宝贝科有4种采自福建。黄一鸣于1962年发表《福建沿海前鳃类的初步调査》,共报道福建海区前鳃类52种,其中13种为福建省首次记录。张玺、齐钟彦于1964年发表《中国动物图谱软体动物》,记述前鳃类49种,其中15种分布于福建。楼子康于1965年发表《中国近海榧螺科的研究》,记述榧螺科有3种采自福建。张玺、齐钟彦等于1975年发表《西沙群岛软体动物前鳃类名录》,记载有6种前鳃类分布于福建。马绣同于1976年发表《中国近海凤螺科种类的初步记录》,记述凤螺科有1种采自于福建。张福绥于1976年发表《中国近海胃螺科的研究II.核果螺属》,记载核果螺属有1种分布于福建。吕端华于1978年发表《中国近海鲍科的研究》,报道鲍科有1种产于福建。齐钟彦、马绣同于1980年发表《香港及南中国腹足类和双壳类的初步检査表》,记载前鳃类50种、肺螺类1种和双壳类41种分布于福建。齐钟彦、马绣同于1980年发表《中国近海冠螺科的研究》,记述冠螺科有2种采自于福建。张福绥于1980年发表《中国近海骨螺科的研究》,记载骨螺科有3种产于福建。蔡英亚、刘桂茂于1980年发表《东南沿海的琵琶螺》,记述琵琶螺有2种分布于福建。齐钟彦、马绣同等于1983年发表《中国动物图谱软体动物》,记述分布于福建省的前鳃类有31种。齐钟彦、马绣同于1983年发表《中国近海蛙螺科的研究》,报道蛙螺科有2种采自福建。马绣同于1986年发表《中国近海梭螺科的研究i .钝梭螺亚科》,记述有3种梭螺产于福建。王方平、黄一鸣于1993年发表《福建沿海前鳃类区系的研究》,共记载前鳃类147种,其中1种:(褐点䗩cellama giatasteurassi )为我国首次记录。黄一鸣、王方平于1993年发表《福建钝梭螺一新亚种》,记述采自福建崇武的钝梭螺一新亚种,钝梭螺崇武亚种,新亚科voLva volva chanwuensis ssp.nov.。刘月英于1961年发表《白洋淀及其附近地区的淡水螺类》,其中福建有分布的10种。张玺、齐钟彦于1964年发表《中国动物图谱软体动物》,记述分布于福建的淡水螺有9种。黄一鸣于1965年发表《福州的淡水螺类》,记述淡水螺16种,其中4种为福建省首次记录;1966年又发表《福建建溪淡水贝类初步调査》,记载淡水贝类13种,其中6种为福建省首次记录。刘月英、王耀先等于1974年发表《医学贝类手册》,记述产于福建的医学贝类有14种。刘月英、张文珍于1977年发表《淡水螺与人们的关系》,记载有13种医学贝类分布于福建;刘月英、张文珍等于1979年发表《中国经济动物志淡水软体动物》,记述淡水前鳃类12种,肺螺类8种,淡水双壳类4种采自于福建。黄一鸣、林琇瑛于1981年发表(武夷山贝类初步调査》共记载贝类10种,其中camaena leonhaidti为国内新记录。齐钟彦、马绣同等于1985年发表《中国动物图谱软体动物》,记述分布于福建的海产肺螺类2种,淡水螺10种、陆生贝类12种。黄一鸣、林琇瑛于1986年发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及其邻近地区贝类调査》,记载贝类27种,其中4种为福建省新记录;同年又发表《福州及其周围水域的双壳类》,记述淡水贝类9种,其中1种为福建省首次记录。刘月英于1990年发表《我国传播寄生虫病的淡水贝类》,报道分布于福建的淡水贝有22种。黄一鸣、王方平于1991年发表《梅花山自然保护区及其邻近地区贝类调查》,记载贝类27种,其中有3种为福建省新记录。陈德牛、高家祥于1982年在《中国农区贝类》一书中,记述陆生前鳃类1种、肺螺类13种产于福建。陈德牛、高家祥于1983年发表《北京地区陆生贝类初步调査》,报道分布于福建的陆生贝类5种。黄一鸣、王方平于1993年发表《福州地区陆生贝类调査》,记述陆生贝类15种,其中2种为福建省新记录。
  二、昆虫
  (一)国外学者研究成果
  (二)国内学者研究成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福建昆虫的分类研究始于胡经甫,他在1932年发表《福建昆虫初步名单》,记载昆虫1229种;民国27年(1938年)又发表福建丨责翅目34种,其中27个是新种。马骏超1941~1945年在农业改进处邵武工作站任职,并于邵武城内福建协和大学生物系兼授昆虫学课程,曾在武夷山的大竹岚、先峰岭、挂墩、三港及桐木关一带共采得昆虫标本60万号;1942~1947年,他在福建除进行木蜂分类外,并研究膜翅目的广腰亚目(Symphyta)及细腰蜂(Sphecidae)的分类研究;分类工作尚包括同翅目的沫蝉科(Machaerotoidea)、半翅目的异尾虫(Urostylidae),以及福建白龄子(Phlebotomus)新种记载。在此期间,他尚进行若干经济作物害虫调査工作,包括福建省水稻害虫、森林害虫与棉花害虫,以及若干害虫的生态调査研究工作。马骏超根据他丰富的采集经验,于1945年写成《邵武县昆虫相概述》和《福建省蜂类概述》;1947年又发表《中国及日本异尾科昆虫之记述》和《福建稻作虫害述略》(和邵锦缎合作)。黄其林于1938年发表福建毛翅目昆虫54种,其中44个是新种。赵修复于1945年发表《邵武经济昆虫初步观察报告》;1947~1948年,又发表《闽江流域跳蚤之研究(一)、(二)、(三)》。他们共同奠定了福建省昆虫学研究的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建学者发展昆虫分类区系研究。50年代,赵修复在1953年至1957年先后发表《《中国蜱类名录》补遗》、《中国棍腹蜻蜓分类的研究i 一V》、《华东柄腹小茧蜂记述》、《福建省姬蜂记录及一新种》等著作。王敦清于1957、1959年分别发表,《一种新的松鼠蚤》、《福建一种新的蝙蝠蚤》。陈桂光、刘凌冰于1956年发表《福州市蚊类一年调査及其冬季活动视察初步报告》。陈桂光于1957年发表《福州市区蝇类的初步调查》。60年代,罗肖南、黄邦侃于1960年发表《福建水稻浮尘子飞虱》。黄邦侃、罗肖南于1964年发表(白翅叶蝉EmpoascusubrupaMelichar的研究》。王敦清于1960年发表《福建省蚤类的调査)。赵修复于1962年发表《Acerataspis姬蜂一新种》;1964年,发表《长柄茧蜂4个新种记载(膜翅目,小茧蜂科)》;1965年发表《福建建柄腹茧蜂属的一新种》(与陈家骅合作)、《中国大䗓䗓属研究及一新种记述(蜻蜓目、综䗓科)》。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方针以后,省内外研究者在福建做了大量昆虫研究工作,赵修复于1975~1993年先后发表《福建省稻纵卷叶螟天敌调査》、《福建省寄生蜂名录(蚜茧蜂除外)》、《福建省水稻害虫寄生蜂初步名单》、《福建省小菜蛾寄生蜂初步名单》、《福建省农作物天敌昆虫名录》、《福建省昆虫名录》、《中国春蜓分类》、《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昆虫考察报告》等著作。黄邦侃于1980~1981年发表《福建新发现水稻害虫记录》、《福建水稻害虫名录》。陈家骅于1981年发表《甘蔗绵蚜茧蜂一新种LipolexisChen的记述》。王敦清、廖灏溶于1981年发表《福建省恙螨名录》、《武夷山区恙螨二新种和一新记录)等著作。李友恭等于1981~1982年发表《福建省天牛科昆虫初步名录》、《福建省天蛾科昆虫名录》。陈世骧于1978、1980年分别发表《樟茧叶甲--福建樟树害虫的一个新种》、《云南和福建的隐头甲新种》。陈元洪等于1980年发表(稻田害虫天敌资源调査》。黄春梅于1980年发表《福建省小蜂的四新种》。平正明于1981年发表《武夷山网褽属五新种(等翅目:犀熨科)。李铁生于1981年发表《福建省胡蜂总科记略及一新种描述(膜翅目)》。陈亢川于1981、1982年分别发表《武夷山库蠓属一新种》、《武夷山库蠓属初步调査》。罗肖南、黄邦侃于1983年发表《为害水稻的东方毛眼水绳初步考査(双翅目:水蝇科)》。庞雄飞、黄邦侃于1985、1986年发表《福建小毛瓢虫族(Scymnini)12个新种记述(鞘翅目:瓢虫科)》、《福建小毛瓢虫属Scymnus六新种和方突毛瓢虫属Pseudoscymnus四新种记述(鞘翅目:瓢虫科)》。谭娟杰于1983年发表《福建肖叶甲科(鞘翅目)--新纪录属二新种》。虞佩玉等于1983年发表《福建省步甲科昆虫初步名录》。徐保海于1984年发表《武夷山蚊类初步调査(双翅目:蚊科)》。蔡鸿岐于1984年发表《福建省蚊类名录修订与补充(双翅目:蚊科)》。郑哲民等于1985年发表《福建省蝗虫考察初报(直翅目:蝗总科)》。方建明等于1985年发表《福建省鼻绳亚科小志》。吴福桢于1986年发表《福建昆螨蜚蠊目录》。杨集昆等于1987年发表《福建的革翅目昆虫及一新种》、《福建省雅小叶蝉七新种及稚小叶蝉新属种(同翅目:小叶蝉亚科)》、《福建的眼蕈蚊科五新种(双翅目:长角亚目)》等著作。赵修复、许建飞于1986年发表《福建省扩腹春蜓三个种记述及黄角扩腹春蜓雄虫和稚虫新记载(蜻蜓目:春蜓科)》;赵修复、刘祖尧于1989年发表《福建省光泽县蝽蜓属一新种(蜻蜓目:春蜓科)》。侯陶谦于1986年发表《福建枯叶蛾二新种(鳞翅目:枯叶蛾科)》。章士美等于1985、1986年发表《福建春蝽科一新种及一新录(半翅目:蝽科)》(与林毓鉴合作)、《福建省龟蝽科、同蝽科异蝽科昆虫新纪录及区系结构(半翅目)》(与薛荣福合作)。陈元洪、陈玉妹于1986年发表《福建省农田步甲的调査研究及两种新记录种的记述》。陈顺立、李友恭于1986年发表《福建天牛新录》。马骏超于1987年发表《福建省木蜂志略》。赵景玮于1989年发表《福建省长尾姬蜂族Ephiahini九个种末齿幼虫记载(膜翅目:姬蜂科:长尾姬蜂亚科)》。赵修复于1993年发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昆虫考察报告》,记载昆虫(含螨类)共有29目、356科、4697种,其中新种799种(包括未发表的新种61个)、中国新记录20种、福建新记录约近300种。黄邦侃于1991年发表《闽西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昆虫考察报告》,共记载昆虫20目、150余科、约2000余种,其中共有30多新种(新亚种)、中国新纪录27种、福建新记录340种;2001年,他主编《福建昆虫志》,报道福建昆虫近1万种。
  三、寄生虫
  寄生动物对人类的健康和经济生活息息相关,现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寄生虫学科。若按其研究对象,可分为原虫学、蠕虫学和医学昆虫蜱螨学。若以寄生宿主为对象,又可分为人体寄生虫学、家畜寄生虫学、鱼类寄生虫学和植物线虫学等。寄生虫学研究已有200多年发展历史,唐仲璋教授(1979年)在厦大生物系曾作过研究简史报告。
  英国“热带病之父”孟逊医生(PatricManson)曾在厦门英国海关医院行医。1881年,他在厦门发现我国第一例肺吸虫病人;1882年又发现班氏丝虫病人血液里的丝虫微丝蚴具有昼夜周期性,进而证明库蚊是其传播媒介。孟氏回英国后,在伦敦创办热带病研究所和公共卫生学院,培养出许多著名的寄生虫学家。
  我国寄生虫学研究始于五四运动之后。早期主要是外国医生在我国教会创办的医院和高等院校工作时,报道我国寄生虫病的状况。许多国外学者在我国从事寄生虫病研究而成为世界著名的寄生虫学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外学者离开我国,国内学者在党和人民政府支持下,纷纷建立寄生虫病研究单位,寄生虫学研究人才辈出,寄生虫病学研究成果辉煌。同时,全国各地有关研究寄生虫学的各种杂志、学报不下数十种。中国寄生虫学和寄生虫病的研究提高到国际科学水平。
  福建协和大学生物系是我国寄生虫学研究发展的摇篮。国内外知名的寄生虫学专家陈心陶教授是福建协和大学毕业生,留美回国后执教于广州岭南大学。另一位著名的寄生虫学专家唐仲璋教授亦是福建协和大学生物系的毕业生。他曾师从北京协和医学院的何博礼教授(R.Hoeppli),后留学美国约翰霍普金大学,时师从柯特教授(W.W.Cort)。回国后,执教于福建协和大学。抗日战争时期,在福建永安省研究院(1945年)创立寄生动物研究室。从事寄生虫病原生物学(包括形态学、分类学、生活史、流行学、寄生虫和宿主相互关系、寄生虫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等基础理论)研究,在国内独树一帜,对中国和世界寄生虫学的发展作出贡献。唐仲璋在20世纪30年代发现福清是日本血吸虫病区,其传播媒介是唐氏钉螺。民国29年(1940年)他发表《人体和鼠型二种肺吸虫的生活史研究》,在国内外被公认是肺吸虫生物学的经典著作。40年代发表福建沿海地区钩虫病流行学,首次阐明胰吸虫的生活史及其中间宿主陆地蜗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与唐崇惕共同报告我国多种双腔科吸虫新种和生活史及其流行学,阐明西里伯瑞氏绦虫的生活史,证明小红蚂蚁是其中间宿主,阐明缢蛏吸虫生活史和流行学,报告鸭血吸虫生活史和稻田皮炎的关系,发表日本血吸虫童虫在终宿主体内移行途径和异位寄生现象等研究成果,获得多项福建省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此外,唐仲璋带领研究室人员多年考察福建班氏和马来二种丝虫的流行学及其地理分布;发现闽南华支睾吸虫的新病区和淡水沼虾作为该虫病的新第二中间宿主。他和陈心陶主编《中国吸虫志》,和唐崇惕合著《家畜线虫学》,为世界第一流寄生虫学著作。唐仲璋对鱼类和动物的吸虫、绦虫、线虫和医学昆虫等都有丰硕的研究成果,在学术上为中国及世界寄生虫学研究增添新的科学内容。80年代,他在厦门大学生物系创办中国惟一的寄生虫学专业,亲自培养大学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进修生等专业人才。据统计,唐仲璋和寄生动物研究室科研人员1946~1992年共发表寄生虫学研究论文532篇,表明他们在我国寄生虫学的发展长河中所作的重要贡献。
  四、其他无脊推动物
  (一)原生动物
  1932年,王家楫、倪达书记载了厦门海洋原生动物,1934年,倪达书又记载了厦门海湾的拟铃虫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作人于1963年进行我国沿岸棘皮动物肠内纤毛虫类地理分布研究,记载了厦门、东山等地的纤毛虫。1987年,潘贤渠、张秋阳进行对虾育苗水体纤毛虫及其病害初步研究,报导了附着生活的纤毛虫类。1988年,福建海洋研究所对台湾海峡中、北部海洋进行综合调查,报导了放射虫与有孔虫等原生动物。1991年,尤玉博、许友勤报导了闽西梅花山保护区的淡水原生动物。目前,已知福建省海洋原生动物约360多种,淡水原生动物约200多种。
  (二)腔肠动物及栉水母类
  民国13年(1924年),S.F.Light对本省厦门近海的一种水母订名为嘉庚水母,以纪念创办厦门大学的陈嘉庚先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丘书院、许振祖、张金标、洪惠馨等人对本省海洋腔肠动物和栉水母类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至今,已知我国腔肠动物约1000种,栉水母约9种,全省腔肠动物约200多种,栉水母约7种。
  (三)轮虫
  海洋轮虫种类少,1984年,郑重、李少菁、许振祖发表《海洋浮游生物学》,提到全球严格的海洋轮虫约有50种,中国已知的沿岸河口区轮虫17种。淡水轮虫种类多,王家楫于1961年发表《中国淡水轮虫志》,共记载252种。许友勤、尤玉博于1991年报道了福建淡水轮虫。尤玉博、许友勤于1993年在闽西梅花山自然保护区调査时,报道了轮虫。至此,本省已知淡水轮虫共150多种。
  (四)环节动物
  国外学者A.L.Treadwell早在民国27年(1936年)曾记载过厦门的多毛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吴宝铃于1962年报道了福建沿岸多毛类的区系特点。陈木、吴宝铃于1983年对闽南一台湾浅滩渔场的浮游多毛类进行研究。以后,何明海、吴启泉等于80年代报道厦门港、东山湾多毛类的研究与调査。福建已知多毛类约400多种。
  陈义于1959年在《中国动物图谱》的环节动物中,记载了福建寡毛类。他还曾为福建师大鉴定过17种陆栖寡毛类。福建已知寡毛类近30种。
  福建对蛭类研究比较薄弱,宋大祥、冯钟琪在《蚂蟥》一书记载福建蛭类3种。
  (五)星虫动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金德祥于1947年报道过福建星虫。1958年,陈义、叶正昌对我国沿海星虫类进行过调査,其中记载了福建的种类。1985年,林利民对福建沿海潮间带星虫种类的分布进行研究。福建共记载11种星虫。
  (六)枝角类
  20世纪50年代,郑重对淡水枝角类的生殖、生长以及温度对其影响进行研究。1962年,尤玉博对福建淡水枝角类进行初步调査。1979年,蒋燮治、楮南山在《中国动物志•节肢动物门•淡水枝角类》中记载一些福建种类。1993年,尤玉博、许友勤报道了梅花山自然保护区的枝角类。许友勤、陈寅山与尤玉博于1998年报道福建枝角类及其区系,共记录福建淡水枝角类70多种。
  郑重等于1966年、1982年、1987年先后报道过海洋枝角类的分类、分布及生物学研究。陈亚萍、黄加棋于1992年报道过九龙江口枝角类的分布。福建真正的海洋枝角类仅有4种。
  (七)桡足类
  民国17年(1928年),德国人F.Kiefer记载过中国南部桡足类,其中有福建的种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玉博于1963年报道过福建几种淡水桡足类。对海洋桡足类的研究较多,郑重于1965年在《中国海洋浮游桡足类》(上、中卷)中较系统地描述了福建省的海洋桡足类。郑重等于1982年报道了台湾海峡浮游桡足类的分布。李少菁等于1984年、黄加祺等于1985年分别报道了九龙江口桡足类。李光山等于1986年在福建省沿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査中列出浮游桡足类的名录。朱长寿等于1988年在台湾海峡中、北部海洋综合调査中又列出桡足类的名录。黄加祺等于1989年对罗源湾浮游动物组成与数量分布进行研究。至此,共记载福建海洋桡足类300多种、淡水桡足类60多种。
  (八)虾、蟹类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沈嘉瑞就开展我国蟹类的研究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沈嘉瑞、戴爱云于1964年发表《中国动物图谱•甲壳动物(第二册)蟹类》,沈嘉瑞、刘瑞玉于1976年发表《我国的虾蟹》,都记载本省的一些种类。戴爱云于1986年系统地整理发表《中国海洋蟹类》一书。许友勤、尤玉博于1987年对福建沿海蟹类进行调査。蔡尔西于1990年报道厦门港湾蟹类的分布。至今,有记载的福建海洋蟹类共170多种。
  (九)毛颚动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克拉克于1951年报道过厦门的毛颚类。以后,戴燕玉于1989年报道台湾海峡西部毛颚类的生态研究。至今,已知的福建毛颚动物有27种。
  (十)棘皮动物
  早在民国16年(1927年),G.A.Smith曾报道过中国的棘皮动物。他对厦门发现的一种海星,以当年厦门大学校长林文庆的名字命名为林氏海燕。秉志于1930年报道过厦门及其附近地区的动物记录,其中有不少棘皮动物。杨佩芬于1937年发表过福建沿岸的海参。张凤瀛长期从事中国棘皮动物研究,他与吴宝铃、廖玉麟、程丽仁于1963年和1964年,先后整理出版《中国经济动物志•棘皮动物》及《中国动物图谱•棘皮动物》。1991年,吕小梅报道闽南一台湾浅滩渔场棘皮动物的分布。近年,徐惠州对福建沿岸棘皮动物的分布进行研究。至此,已知我国棘皮动物共约500多种,福建省棘皮动物约有81种。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福建省志·生物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是《福建省志》的一部分志,侧重记述野生动、植物。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