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兽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7007
颗粒名称: 五、兽类
分类号: Q959
页数: 2
页码: 335-33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外国学者在民国5~19年(1916~1930年)对福建进行了大规模的生物标本采集,主要集中在哺乳动物和昆虫。中国学者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对福建兽类进行科学调査和研究,涉及多个地区和多种动物,尤其在啮齿动物方面有大量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哺乳动物的形态、分类、生态及分布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 福建省 兽类

内容

(一)外国学者研究成果
  民国5~19年(1916~1930年),美国博物馆派RoyC.Andrews三次组织远征采集团,到中国调査并采集生物标本。1925年,美国博物馆亚洲远征采集团团员Clifford H.Pope来福建挂墩,搜罗采集哺乳类以及昆虫标本,大量运回美国。Allen G.M于1938年发表《The Mammals of China and Mongolia》,书中记述兽类8目258种(含亚种),其中记载在福建采得的哺乳动物有食虫目5种、翼手目33种、灵长目2种、食肉目22种、鲸目1种、穿山甲目1种、啮齿目复啮亚目3种,共计67种。
  (二)中国学者研究成果
  对兽类的近代科学调査,始于伍长耀,他在1934年发表《厦门地区鼠类调査》。杨永年在1938年发表《龙岩地区的家鼠记述》。郑作新在1947年在《邵武脊椎动物志》中报道邵武的哺乳类动物。杨新史在1951年发表《家鼠及其防治》。黄震、唐兆清在1964年发表《福建省野生哺乳动物及其地理分布调査研究》,文中记述100种哺乳类及其地理分布。郑智民、詹绍琛在1978年发表《福建的啮齿动物》,文中记述7科14属26种。洪震藩在1981年发表《福建省啮齿目和食虫目动物检索表》,记载啮齿动物7科、15属、29种(包括亚种)和食虫目仅有2科、4属、5种(包括亚种);同年,又发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啮齿目和食虫目动物初步调査》。詹绍琢在1981年发表《闽北建販食肉动物调査》。郑秀芸、唐兆清在1981年发表《黑麂在福建的新发现》。洪震藩于1982年发表(猪尾鼠指名亚种(睡鼠科)的形态重新描述及其生态学的初步观察》。詹绍琛于1982年发表《戴云山邻近地区鼠类及其优势种繁殖生物学初步调査》。洪震藩等于1984年发表《福建龙岩梅花山及其邻近地区啮齿目动物初步调査》。洪震藩、王敦清于1984年发表《隐纹花松鼠的一新亚种--博平岭亚种(啮齿目:松鼠科)》。郑学清于1984年发表《福建猴类资源调査及保护意见》。詹绍琛于1985年发表《福建省的毛皮兽资源初步调査》。洪震藩于1986年发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鼠形动物(兔形目、啮齿目、食虫目)》;同年,又发表《福建省家栖鼠类组成演替的探讨》。洪朝长等于1986年发表《闽东山区鼠类的生态研究》。李立、陈年辉于1986年发表《福建梅花山自然保护区与毗邻地区鼠形动物及其体外寄生虫的初步调査》。郑秀芸于1987年发表《福建省翼手类调査初报》。李树青于1992年发表《福建鲸鱼“自杀”记录及人为诱发鲸鱼集体自杀论》。詹绍琛于1993年发表《福建的食虫目动物》;又于1995年发表《福建兽类名录及有关问题研讨》。周冬良于1997年发表《福建哺乳动物种类名录》等研究成果。
  现代兽类研究在福建省起步较晚,至民国29年(1940年)左右,从事兽类研究者仍寥寥无几。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特别是80年代以来,对于福建哺乳动物的形态、分类、生态及分布等方面都取得不少研究成果。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福建省志·生物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是《福建省志》的一部分志,侧重记述野生动、植物。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