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爬行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7005
颗粒名称: 三、爬行类
分类号: Q959.6
页数: 2
页码: 333-33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外国学者在福建进行爬行类研究,包括王玉敏、郑作新和李铭新的分类研究。中国学者丁汉波、郑辑等在福建爬行类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包括毒蛇、龟鳖类、蛇类等分类研究,以及两栖爬行类的地理分布和区系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多个单位在福建各地采集爬行动物标本,增加新纪录36种。其中包括黄喉水龟、黑颈水龟、四眼斑水龟等龟类,斑飞蜥、大壁虎等蜥蜴类,以及海南闪鳞蛇、尖尾两头蛇等蛇类。
关键词: 福建省 爬行类

内容

(一)外国学者研究工作
  (二)中国学者研究成果
  民国29年(1940年)以后,国人对福建爬行类分类研究,始于王玉敏、郑作新于1947年发表的《闽北蛇类志略》,李铭新于1947年发表的《闽北蜥蜴小志》。
  丁汉波在1959年发表《福建的毒蛇》;郑辑、丁汉波在1965年发表《福建爬行动物新纪录》,同年又发表《福建龟鳖类初步调査》;丁汉波、郑辑在1974年发表《福建的蛇类》,1981年发表《闽北地区爬行动物区系的研究》;丁汉波、郑辑、刘凌冰、石溥等在1979年发表《福建毒蛇及蛇伤防治》;丁汉波、郑辑、蔡明章在1980年发表《福建两栖和爬行类的地理分布及区系研究》;郑辑、丁汉波、张震在1981年发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爬行动物初步调查》;黄祝坚、郑辑、丁汉波在1982年发表《福建南靖两栖爬行动物调査及区系分析》;陈祖宸、刘玉良、刘凌冰在1982年发表《福建海蛇新纪录《海蛇科)》;郑辑在1985年发表《福建海生龟类初步调査》,1989年发表《Sea Snakes in Fujian and Guangdong province,Chi-na》;1992年发表《福建爬行动物资源及其保护与利用》;郑辑、蔡明章、石溥于1993年发表《福建省梅花山两栖爬行动物调査及区系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福建师范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生物系、福建医学院、福建医科大学、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四川省生物研究所等单位,在福建各地采集爬行动物标本,经分类研究,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87种)共增加福建省新纪录36种。其名录列下:
  1.龟类:
  黄喉水龟、黑颈水龟、四眼斑水龟、黄缘闭壳龟、三线闭壳龟、丽龟;
  2.蜥蜴类:
  斑飞蜥、大壁虎、铅山壁虎、半叶趾虎、斑蜓、宁波滑蜥;
  3.蛇类:
  海南闪鳞蛇、尖尾两头蛇、双全白环蛇、细白环蛇、黑背白环蛇、棕黑游蛇、白眉游蛇、白眶游蛇、菱斑小头蛇、大斜鳞蛇、绿瘦蛇、黑斑水蛇、扁尾蛇、半环扁尾蛇、环纹海蛇、黑头海蛇、淡灰海蛇、平颏海蛇、小头海蛇、长吻海蛇、海蝰、白头蝰、圆斑蝰、日本蝮。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福建省志·生物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是《福建省志》的一部分志,侧重记述野生动、植物。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