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脊椎动物分类研究始于19世纪中叶,迄今已有百余年历史。现将有关主要文献作一简介。
一、鱼类
(一)外国学者研究成果
(二)中国学者研究
中国人对福建鱼类成果的分类研究,始于伍献文在1929年著的《厦门鱼类调查(一)》,1930年发表《福州海鱼之一新种》,1931年发表《福州鱼类之调查》,同年,在《巴黎自然博物馆通报》上发表采自厦门的2个新种。朱元鼎在1931年著《中国鱼类索引》,汇集福建鱼类175种。陈子英、胡经甫在1932年著《福建省动物初步名录》,记载鱼类100余种。张春霖在1932年著《中国鱼类3新种》,其中与福建区系有关的2个;1933年著《中国鲤类的研究(一)》,记录福建鲤类20种。汤独新在1933年发表《厦门一团扇鲒新种》;1934年发表《厦门食用鱼类名录》,报道厦门常见食用鱼类99种,大多为海产鱼类,淡水鱼类仅10余种;同年,还发表《厦门的板鳃鱼类》,共记述鲨鱼21种、鳐类23种,其中8种为我国新记录;1937年,发表《中国石首鱼类的研究》,其中有2个新种,即丁氏黄鱼和大头黄鱼(=大头白姑鱼)采自厦门。林书颜在1933~1935年间,发表《广东及邻省鲤科鱼类之研究》,其中标本采自于福建的有4种;1934年又发表《福州鱼类调査》一文,报道福州及其近郊区的鱼类70种,淡水鱼有20种左右。方炳文在1934年,发表《中国银鱼科之研究》,报道产于福建的银鱼有2种,即大银鱼和尖头银鱼。王以康在1934年发表《福建之鲱类及鳗鳝类之调査报告》,共记载采自福州、厦门等地的緋类、鳗类和黄鳝44种。郑作新在1937年发表《福建鱼类调査》,报道福建鱼类456种,其中海洋鱼类约占3/4;1938年,又撰文对福州采得的一尾中华鳄鱼acipenser sinensis作了记述。法人白礼恭(Pellegrin,j .)和方炳文在1939年发表《中国的鱼类及2新种的叙述》,记录我国淡水鱼类36种,其中产于福建的有10种,内有一新种--何氏剑鲍aoria hoi(=光泽黄颡鱼pseudobagrus ni-tidus )。梁润生在1942年发表《长汀平鳍鳅类初志》,记述采自长汀的新种--圆斑拟腹吸鳅pseudogastromyzon cheni和一个新亚种--长汀拟腹吸鳅p.fasciatus changtingensis (=p .changtingensis )。丘书院在1954年发表《厦门鲨鱼的研究(二)分类》,记述厦门鲨鱼11种,其中5种为福建新记录。林秀卿在1959年发表《福州食用鱼类的调査》,报道福州食用鱼类116种,其中淡水鱼36种,其余为海洋鱼类。林秀卿、张健等在1962年发表(建溪鱼类初步调査》,报道在崇安、建阳、建瓯和南平四县调査到的鱼类74种。朱元鼎、张春霖、成庆泰在1963年发表《东海鱼类志》,其中记述福建海洋鱼类148种,内有软骨鱼类27种,硬骨鱼121种,有些种类是福建新记录。伍献文等在1964年发表《中国鲤科鱼类志(上卷)》,1977年出版《中国鲤科鱼类志(下卷)》,其中记述福建产鱼类共58种。福建省闽南渔场海洋鱼类资源调查队在1977年发表《闽南一台湾浅滩渔场鱼类名录》,报道鱼类413种,其中大部分是福建省新记录,少数是国内新记录。美国人科利特(Collette,B.b.)和帕林(Parin,N.V.)在1978年发表(印度西太平洋織科鱼类5新种》,其中记述1935年10月采自福建三都澳的下鐵鱼新种,定名为少耙下艤鱼hyporhamphus paucirastris 。陈宜瑜在1980年发表《中国平鳍鱼类系统分类的研究Ⅱ,腹吸鳅亚科鱼类的分类》,记述产于福建的有10种,内有采自龙岩的裸腹原缨口鳅vanmanenia gymnetrus为一新种,采自龙岩和南靖九龙江的拟腹吸鳅pseudogastromyzon fasciatus jiulongjiangensis为一新亚种。陈景星在1980年发表《中国沙鳅亚科鱼类系统分类的研究》,记载采自福建的有2种。厦门水产学院等在1980年发表《福建海洋经济鱼类》,简要叙述福建海区125种常见海洋经济鱼类的地方名、形态特点、习性和渔业、地理分布。张其永、张雅芝在1981年发表《闽南一台湾浅滩鱼类区系的研究》,报道该海区鱼类名录512种。福建鱼类志编写组朱元鼎等在1980年编著《福建鱼类志》,记述鱼类计815种,其中有些种类是新种或是新纪录。
二、两柄类
(一)外国学者研究成果
民国29年(1940年)以前,国外学者在福建省采集两栖类仅限于厦门、福清、南平、崇安等地,未能反映出福建两栖类区系的全貌。
(二)中国学者研究成果
丁汉波于1940~1945年在闽北地区进行野外调査。他是国内第一位在福建进行两栖类研究的学者。他在闽北各地采集两栖类标本共计20余种,其中hyla arborea immaculata无斑雨蛙一种为福建省新纪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原福建师范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生物系和四川省生物研究所等单位在福建各地(如闽北武夷山、闽东福鼎和柘荣、闽西龙岩梅花山及泰宁等县)采集标本,共计46种,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增加了12种,其中4种为新种,即戴云湍蛙amolops daiyunensis、武夷湍蛙amolops Wuyiensis、小棘娃rana exilispinosa和小山蛙rana minimus;8种为福建省新纪录,即中国瘰螈paramesotriton chinensis、东方蝾螈cynops orientalise竹叶蛙rana versabilis、九龙棘蛙rana jiulongensis、经甫树蛙rha-cophorus chenfui、红吸盘小树蛙philautus rhododiscus、花狭口蛙指名亚种kalouLa pu℃hrapu℃hra和大鲵andrias davidianus 。
三、爬行类
(一)外国学者研究工作
(二)中国学者研究成果
民国29年(1940年)以后,国人对福建爬行类分类研究,始于王玉敏、郑作新于1947年发表的《闽北蛇类志略》,李铭新于1947年发表的《闽北蜥蜴小志》。
丁汉波在1959年发表《福建的毒蛇》;郑辑、丁汉波在1965年发表《福建爬行动物新纪录》,同年又发表《福建龟鳖类初步调査》;丁汉波、郑辑在1974年发表《福建的蛇类》,1981年发表《闽北地区爬行动物区系的研究》;丁汉波、郑辑、刘凌冰、石溥等在1979年发表《福建毒蛇及蛇伤防治》;丁汉波、郑辑、蔡明章在1980年发表《福建两栖和爬行类的地理分布及区系研究》;郑辑、丁汉波、张震在1981年发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爬行动物初步调查》;黄祝坚、郑辑、丁汉波在1982年发表《福建南靖两栖爬行动物调査及区系分析》;陈祖宸、刘玉良、刘凌冰在1982年发表《福建海蛇新纪录《海蛇科)》;郑辑在1985年发表《福建海生龟类初步调査》,1989年发表《Sea Snakes in Fujian and Guangdong province,Chi-na》;1992年发表《福建爬行动物资源及其保护与利用》;郑辑、蔡明章、石溥于1993年发表《福建省梅花山两栖爬行动物调査及区系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福建师范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生物系、福建医学院、福建医科大学、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四川省生物研究所等单位,在福建各地采集爬行动物标本,经分类研究,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87种)共增加福建省新纪录36种。其名录列下:
1.龟类:
黄喉水龟、黑颈水龟、四眼斑水龟、黄缘闭壳龟、三线闭壳龟、丽龟;
2.蜥蜴类:
斑飞蜥、大壁虎、铅山壁虎、半叶趾虎、斑蜓、宁波滑蜥;
3.蛇类:
海南闪鳞蛇、尖尾两头蛇、双全白环蛇、细白环蛇、黑背白环蛇、棕黑游蛇、白眉游蛇、白眶游蛇、菱斑小头蛇、大斜鳞蛇、绿瘦蛇、黑斑水蛇、扁尾蛇、半环扁尾蛇、环纹海蛇、黑头海蛇、淡灰海蛇、平颏海蛇、小头海蛇、长吻海蛇、海蝰、白头蝰、圆斑蝰、日本蝮。
四、鸟类
福建鸟类研究可追溯至19世纪前期,外国学者David (1873年)、La Touche (1889~1898年)、Caldwell (1813~1831年)等,长期、大量采集标本并进行分类研究。此外,还有Gmelin (1789年)、Rickett (1898年)、Slater (1897年)、ogilvi-Grant (1904年)、Bu-turlin (1908年)、Hartert (1910年)、Rothschild (1921年)、Stresemann (1925年)、Mein-ertzhagen (1927年)和Delacour (1948年)等,先后也鉴定武夷山挂壤的鸟类标本,并发表新种和新亚种。这些新种类均以武夷山地区为其模式标本产地。
从19世纪后期始,特别是在鸦片战争之后,外国人争先恐后前来福建武夷山地区采集大量鸟类标本,悉数运走。所以,产于我国的鸟类新种和新亚种的模式标本多收藏在国外博物馆或其他研究机构中,至于新种和新亚种的原始文献也无例外地都在外国刊物发表。这对我国后来开创的鸟类考察和分类研究工作很不利,以至本国鉴定与系统分类都需取资于外国。
鸦片战争后,一些外国学者借着各种名义或以不平等条约的形式,插手中国动物资源的调査和研究。拉图史(LaTouche)于民国14~24年(1925~1935年)撰写、出版(华东鸟类手册》(Handbook of the Birds of Eastern China),记述了750种和亚种,其中记载福建鸟类525种和亚种,采集中心地点为武夷山挂墩和南平下庄。1931年,考德威尔父子(H.R,and J.C.Caldwell)编写(华南鸟类志》(South China Birds),列入福建鸟类514种和亚种,采集地点为福州、永泰、福清、厦门等地。他们的采集、调査活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外学术交流,丰富了人类对鸟类学的知识,但是科学成果在当时由外国人控制,不利于中国近代鸟类学的发展。
中国学者从事福建鸟类研究而发表文章者,始于寿振黄。他于民国16年(1927年)发表《福建的鸟类》。随后,陈子英和胡经甫于1932年发表《厦门大学动物标本名录》,指出其中采自福建各地的鸟类有599种和亚种。郑作新先后于1940年和1947年发表《闽江流域鸟类之研究》,记述鸟类98种;1941年,发表《福州鼓岭夏间鸟类记述》;1942年,又发表《三年来邵武野外鸟类观察报告》,文内不但列举野外所见禽鸟种类,而且还有数量统计和居留期间,这在国内是首篇报道。黄震于1942年发表《戴云山脉及马江沿岸鸟类调査采集报告》,记载鸟类190种和亚种;1947年,又发表《福建沙溪流域之鸟类》,记述鸟类190种。他们是福建鸟类研究的开创者,标志着中国学者自己进行中国鸟类的科学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福建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有关院校和科研单位专业人员,对本省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和梅花山自然保护区进行野生动物考察。其中,郑辑、唐兆清于1991年报道梅花山鸟类有165种和亚种。唐瑞干于1993年记载武夷山鸟类195种和亚种。唐兆和、陈友铃、唐瑞干于1993年发表《福州市及毗邻地区鸟类区系分析》,共记录鸟类271种和亚种;1996年,又发表《福建省鸟类区系研究》,记载福建鸟类546种和亚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郑作新、江智华、唐瑞干于1981年发表《福建武夷山地区鸟类区系初探》,记载鸟类234种(3个亚种),其中包括99种留鸟(1个亚种)、59种夏候鸟(1个亚种)、33种冬候鸟及46种旅鸟(1个亚种);上海师范大学虞快、唐子明、唐化华,于1986年记录建瓯万木林鸟类127种(包括1个亚种)。1978年以来,省内外科教工作者共同努力,对福建鸟类的形态、生态、分布及资源评价等方面研究取得不少成果。
五、兽类
(一)外国学者研究成果
民国5~19年(1916~1930年),美国博物馆派RoyC.Andrews三次组织远征采集团,到中国调査并采集生物标本。1925年,美国博物馆亚洲远征采集团团员Clifford H.Pope来福建挂墩,搜罗采集哺乳类以及昆虫标本,大量运回美国。Allen G.M于1938年发表《The Mammals of China and Mongolia》,书中记述兽类8目258种(含亚种),其中记载在福建采得的哺乳动物有食虫目5种、翼手目33种、灵长目2种、食肉目22种、鲸目1种、穿山甲目1种、啮齿目复啮亚目3种,共计67种。
(二)中国学者研究成果
对兽类的近代科学调査,始于伍长耀,他在1934年发表《厦门地区鼠类调査》。杨永年在1938年发表《龙岩地区的家鼠记述》。郑作新在1947年在《邵武脊椎动物志》中报道邵武的哺乳类动物。杨新史在1951年发表《家鼠及其防治》。黄震、唐兆清在1964年发表《福建省野生哺乳动物及其地理分布调査研究》,文中记述100种哺乳类及其地理分布。郑智民、詹绍琛在1978年发表《福建的啮齿动物》,文中记述7科14属26种。洪震藩在1981年发表《福建省啮齿目和食虫目动物检索表》,记载啮齿动物7科、15属、29种(包括亚种)和食虫目仅有2科、4属、5种(包括亚种);同年,又发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啮齿目和食虫目动物初步调査》。詹绍琢在1981年发表《闽北建販食肉动物调査》。郑秀芸、唐兆清在1981年发表《黑麂在福建的新发现》。洪震藩于1982年发表(猪尾鼠指名亚种(睡鼠科)的形态重新描述及其生态学的初步观察》。詹绍琛于1982年发表《戴云山邻近地区鼠类及其优势种繁殖生物学初步调査》。洪震藩等于1984年发表《福建龙岩梅花山及其邻近地区啮齿目动物初步调査》。洪震藩、王敦清于1984年发表《隐纹花松鼠的一新亚种--博平岭亚种(啮齿目:松鼠科)》。郑学清于1984年发表《福建猴类资源调査及保护意见》。詹绍琛于1985年发表《福建省的毛皮兽资源初步调査》。洪震藩于1986年发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鼠形动物(兔形目、啮齿目、食虫目)》;同年,又发表《福建省家栖鼠类组成演替的探讨》。洪朝长等于1986年发表《闽东山区鼠类的生态研究》。李立、陈年辉于1986年发表《福建梅花山自然保护区与毗邻地区鼠形动物及其体外寄生虫的初步调査》。郑秀芸于1987年发表《福建省翼手类调査初报》。李树青于1992年发表《福建鲸鱼“自杀”记录及人为诱发鲸鱼集体自杀论》。詹绍琛于1993年发表《福建的食虫目动物》;又于1995年发表《福建兽类名录及有关问题研讨》。周冬良于1997年发表《福建哺乳动物种类名录》等研究成果。
现代兽类研究在福建省起步较晚,至民国29年(1940年)左右,从事兽类研究者仍寥寥无几。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特别是80年代以来,对于福建哺乳动物的形态、分类、生态及分布等方面都取得不少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