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动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7000
颗粒名称: 第三篇 动物
分类号: Q959
页数: 460
页码: 329-788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历史悠久,陆地和海域面积广阔,动物资源丰富。历史上,《周礼》和《本草拾遗》等文献记载了动物分类知识。明朝屠本峻的《闽中海错疏》详细描述了福建的海产品,包括无脊椎动物。但明末以前,中国的动物区系和分类学落后于西方。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开始插手福建和全国的动物资源调査研究,导致大量文字资料出自外国人之手。
关键词: 福建省 动物

内容

第一章 动物分类研究
  福建历史悠久,幅员广大,陆地总面积12.138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略大于陆域,动物资源十分丰富。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早就熟知本地区的动物。《周礼•地官》中,将生活物体分为两大类,按其内容等于今天的植物和动物。该书又将动物分作毛物、羽物、介物、鳞物和亏蠃蠃物五类,和今天动物分类名称比较,毛物相当于兽类,羽物相当于鸟类,介物相当于甲壳类,鳞物相当于鱼类,蠃物相当于软体及无壳的动物。这种分类法用今日眼光看当然显得很粗疏,但这是几千年以前的事,比起西方18世纪林奈分动物为昆虫、蠕虫、哺乳、鸟、两栖和爬虫六类只缺少一类。唐朝,陈藏器著《本草拾遗》,书中记载药物知识很多,也有和动物分类有关的记载,足见当时我国人民动物学知识的丰富。明代,屠本峻著《闽中海错疏》(1596年)。屠为福建人,福建历来以海产出名,屠本峻根据住地所见海产品,按照名称、形状加以描述,其中以无脊椎动物为多,有些前人未提到的该书也有记载,例如海胆。明末,李时珍著《本草纲目》,是比较完备周详的专书,列有动物约400种,分隶虫、鳞、介、禽、兽等类,较林奈的自然系统第10版还早160年出版。这足以说明,我国动物区系和分类学的落后,只是在明末以后,西方科学突飞猛进,而我国进步较慢。鸦片战争以后,我国长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状态,福建和全国一样没有专业性的动物资源调査活动。而一些外国人借各种名义插手福建和全国动物资源的调査研究,外国生物学家纷纷到福建武夷山和东南沿海各地采集标本、进行鉴定。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有关福建和全国动物分类研究的文字资料,大量是出自外国人之手。
  第一节 脊椎动物分类研究
  福建脊椎动物分类研究始于19世纪中叶,迄今已有百余年历史。现将有关主要文献作一简介。
  一、鱼类
  (一)外国学者研究成果
  (二)中国学者研究
  中国人对福建鱼类成果的分类研究,始于伍献文在1929年著的《厦门鱼类调查(一)》,1930年发表《福州海鱼之一新种》,1931年发表《福州鱼类之调查》,同年,在《巴黎自然博物馆通报》上发表采自厦门的2个新种。朱元鼎在1931年著《中国鱼类索引》,汇集福建鱼类175种。陈子英、胡经甫在1932年著《福建省动物初步名录》,记载鱼类100余种。张春霖在1932年著《中国鱼类3新种》,其中与福建区系有关的2个;1933年著《中国鲤类的研究(一)》,记录福建鲤类20种。汤独新在1933年发表《厦门一团扇鲒新种》;1934年发表《厦门食用鱼类名录》,报道厦门常见食用鱼类99种,大多为海产鱼类,淡水鱼类仅10余种;同年,还发表《厦门的板鳃鱼类》,共记述鲨鱼21种、鳐类23种,其中8种为我国新记录;1937年,发表《中国石首鱼类的研究》,其中有2个新种,即丁氏黄鱼和大头黄鱼(=大头白姑鱼)采自厦门。林书颜在1933~1935年间,发表《广东及邻省鲤科鱼类之研究》,其中标本采自于福建的有4种;1934年又发表《福州鱼类调査》一文,报道福州及其近郊区的鱼类70种,淡水鱼有20种左右。方炳文在1934年,发表《中国银鱼科之研究》,报道产于福建的银鱼有2种,即大银鱼和尖头银鱼。王以康在1934年发表《福建之鲱类及鳗鳝类之调査报告》,共记载采自福州、厦门等地的緋类、鳗类和黄鳝44种。郑作新在1937年发表《福建鱼类调査》,报道福建鱼类456种,其中海洋鱼类约占3/4;1938年,又撰文对福州采得的一尾中华鳄鱼acipenser sinensis作了记述。法人白礼恭(Pellegrin,j .)和方炳文在1939年发表《中国的鱼类及2新种的叙述》,记录我国淡水鱼类36种,其中产于福建的有10种,内有一新种--何氏剑鲍aoria hoi(=光泽黄颡鱼pseudobagrus ni-tidus )。梁润生在1942年发表《长汀平鳍鳅类初志》,记述采自长汀的新种--圆斑拟腹吸鳅pseudogastromyzon cheni和一个新亚种--长汀拟腹吸鳅p.fasciatus changtingensis (=p .changtingensis )。丘书院在1954年发表《厦门鲨鱼的研究(二)分类》,记述厦门鲨鱼11种,其中5种为福建新记录。林秀卿在1959年发表《福州食用鱼类的调査》,报道福州食用鱼类116种,其中淡水鱼36种,其余为海洋鱼类。林秀卿、张健等在1962年发表(建溪鱼类初步调査》,报道在崇安、建阳、建瓯和南平四县调査到的鱼类74种。朱元鼎、张春霖、成庆泰在1963年发表《东海鱼类志》,其中记述福建海洋鱼类148种,内有软骨鱼类27种,硬骨鱼121种,有些种类是福建新记录。伍献文等在1964年发表《中国鲤科鱼类志(上卷)》,1977年出版《中国鲤科鱼类志(下卷)》,其中记述福建产鱼类共58种。福建省闽南渔场海洋鱼类资源调查队在1977年发表《闽南一台湾浅滩渔场鱼类名录》,报道鱼类413种,其中大部分是福建省新记录,少数是国内新记录。美国人科利特(Collette,B.b.)和帕林(Parin,N.V.)在1978年发表(印度西太平洋織科鱼类5新种》,其中记述1935年10月采自福建三都澳的下鐵鱼新种,定名为少耙下艤鱼hyporhamphus paucirastris 。陈宜瑜在1980年发表《中国平鳍鱼类系统分类的研究Ⅱ,腹吸鳅亚科鱼类的分类》,记述产于福建的有10种,内有采自龙岩的裸腹原缨口鳅vanmanenia gymnetrus为一新种,采自龙岩和南靖九龙江的拟腹吸鳅pseudogastromyzon fasciatus jiulongjiangensis为一新亚种。陈景星在1980年发表《中国沙鳅亚科鱼类系统分类的研究》,记载采自福建的有2种。厦门水产学院等在1980年发表《福建海洋经济鱼类》,简要叙述福建海区125种常见海洋经济鱼类的地方名、形态特点、习性和渔业、地理分布。张其永、张雅芝在1981年发表《闽南一台湾浅滩鱼类区系的研究》,报道该海区鱼类名录512种。福建鱼类志编写组朱元鼎等在1980年编著《福建鱼类志》,记述鱼类计815种,其中有些种类是新种或是新纪录。
  二、两柄类
  (一)外国学者研究成果
  民国29年(1940年)以前,国外学者在福建省采集两栖类仅限于厦门、福清、南平、崇安等地,未能反映出福建两栖类区系的全貌。
  (二)中国学者研究成果
  丁汉波于1940~1945年在闽北地区进行野外调査。他是国内第一位在福建进行两栖类研究的学者。他在闽北各地采集两栖类标本共计20余种,其中hyla arborea immaculata无斑雨蛙一种为福建省新纪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原福建师范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生物系和四川省生物研究所等单位在福建各地(如闽北武夷山、闽东福鼎和柘荣、闽西龙岩梅花山及泰宁等县)采集标本,共计46种,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增加了12种,其中4种为新种,即戴云湍蛙amolops daiyunensis、武夷湍蛙amolops Wuyiensis、小棘娃rana exilispinosa和小山蛙rana minimus;8种为福建省新纪录,即中国瘰螈paramesotriton chinensis、东方蝾螈cynops orientalise竹叶蛙rana versabilis、九龙棘蛙rana jiulongensis、经甫树蛙rha-cophorus chenfui、红吸盘小树蛙philautus rhododiscus、花狭口蛙指名亚种kalouLa pu℃hrapu℃hra和大鲵andrias davidianus 。
  三、爬行类
  (一)外国学者研究工作
  (二)中国学者研究成果
  民国29年(1940年)以后,国人对福建爬行类分类研究,始于王玉敏、郑作新于1947年发表的《闽北蛇类志略》,李铭新于1947年发表的《闽北蜥蜴小志》。
  丁汉波在1959年发表《福建的毒蛇》;郑辑、丁汉波在1965年发表《福建爬行动物新纪录》,同年又发表《福建龟鳖类初步调査》;丁汉波、郑辑在1974年发表《福建的蛇类》,1981年发表《闽北地区爬行动物区系的研究》;丁汉波、郑辑、刘凌冰、石溥等在1979年发表《福建毒蛇及蛇伤防治》;丁汉波、郑辑、蔡明章在1980年发表《福建两栖和爬行类的地理分布及区系研究》;郑辑、丁汉波、张震在1981年发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爬行动物初步调查》;黄祝坚、郑辑、丁汉波在1982年发表《福建南靖两栖爬行动物调査及区系分析》;陈祖宸、刘玉良、刘凌冰在1982年发表《福建海蛇新纪录《海蛇科)》;郑辑在1985年发表《福建海生龟类初步调査》,1989年发表《Sea Snakes in Fujian and Guangdong province,Chi-na》;1992年发表《福建爬行动物资源及其保护与利用》;郑辑、蔡明章、石溥于1993年发表《福建省梅花山两栖爬行动物调査及区系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福建师范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生物系、福建医学院、福建医科大学、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四川省生物研究所等单位,在福建各地采集爬行动物标本,经分类研究,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87种)共增加福建省新纪录36种。其名录列下:
  1.龟类:
  黄喉水龟、黑颈水龟、四眼斑水龟、黄缘闭壳龟、三线闭壳龟、丽龟;
  2.蜥蜴类:
  斑飞蜥、大壁虎、铅山壁虎、半叶趾虎、斑蜓、宁波滑蜥;
  3.蛇类:
  海南闪鳞蛇、尖尾两头蛇、双全白环蛇、细白环蛇、黑背白环蛇、棕黑游蛇、白眉游蛇、白眶游蛇、菱斑小头蛇、大斜鳞蛇、绿瘦蛇、黑斑水蛇、扁尾蛇、半环扁尾蛇、环纹海蛇、黑头海蛇、淡灰海蛇、平颏海蛇、小头海蛇、长吻海蛇、海蝰、白头蝰、圆斑蝰、日本蝮。
  四、鸟类
  福建鸟类研究可追溯至19世纪前期,外国学者David (1873年)、La Touche (1889~1898年)、Caldwell (1813~1831年)等,长期、大量采集标本并进行分类研究。此外,还有Gmelin (1789年)、Rickett (1898年)、Slater (1897年)、ogilvi-Grant (1904年)、Bu-turlin (1908年)、Hartert (1910年)、Rothschild (1921年)、Stresemann (1925年)、Mein-ertzhagen (1927年)和Delacour (1948年)等,先后也鉴定武夷山挂壤的鸟类标本,并发表新种和新亚种。这些新种类均以武夷山地区为其模式标本产地。
  从19世纪后期始,特别是在鸦片战争之后,外国人争先恐后前来福建武夷山地区采集大量鸟类标本,悉数运走。所以,产于我国的鸟类新种和新亚种的模式标本多收藏在国外博物馆或其他研究机构中,至于新种和新亚种的原始文献也无例外地都在外国刊物发表。这对我国后来开创的鸟类考察和分类研究工作很不利,以至本国鉴定与系统分类都需取资于外国。
  鸦片战争后,一些外国学者借着各种名义或以不平等条约的形式,插手中国动物资源的调査和研究。拉图史(LaTouche)于民国14~24年(1925~1935年)撰写、出版(华东鸟类手册》(Handbook of the Birds of Eastern China),记述了750种和亚种,其中记载福建鸟类525种和亚种,采集中心地点为武夷山挂墩和南平下庄。1931年,考德威尔父子(H.R,and J.C.Caldwell)编写(华南鸟类志》(South China Birds),列入福建鸟类514种和亚种,采集地点为福州、永泰、福清、厦门等地。他们的采集、调査活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外学术交流,丰富了人类对鸟类学的知识,但是科学成果在当时由外国人控制,不利于中国近代鸟类学的发展。
  中国学者从事福建鸟类研究而发表文章者,始于寿振黄。他于民国16年(1927年)发表《福建的鸟类》。随后,陈子英和胡经甫于1932年发表《厦门大学动物标本名录》,指出其中采自福建各地的鸟类有599种和亚种。郑作新先后于1940年和1947年发表《闽江流域鸟类之研究》,记述鸟类98种;1941年,发表《福州鼓岭夏间鸟类记述》;1942年,又发表《三年来邵武野外鸟类观察报告》,文内不但列举野外所见禽鸟种类,而且还有数量统计和居留期间,这在国内是首篇报道。黄震于1942年发表《戴云山脉及马江沿岸鸟类调査采集报告》,记载鸟类190种和亚种;1947年,又发表《福建沙溪流域之鸟类》,记述鸟类190种。他们是福建鸟类研究的开创者,标志着中国学者自己进行中国鸟类的科学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福建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有关院校和科研单位专业人员,对本省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和梅花山自然保护区进行野生动物考察。其中,郑辑、唐兆清于1991年报道梅花山鸟类有165种和亚种。唐瑞干于1993年记载武夷山鸟类195种和亚种。唐兆和、陈友铃、唐瑞干于1993年发表《福州市及毗邻地区鸟类区系分析》,共记录鸟类271种和亚种;1996年,又发表《福建省鸟类区系研究》,记载福建鸟类546种和亚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郑作新、江智华、唐瑞干于1981年发表《福建武夷山地区鸟类区系初探》,记载鸟类234种(3个亚种),其中包括99种留鸟(1个亚种)、59种夏候鸟(1个亚种)、33种冬候鸟及46种旅鸟(1个亚种);上海师范大学虞快、唐子明、唐化华,于1986年记录建瓯万木林鸟类127种(包括1个亚种)。1978年以来,省内外科教工作者共同努力,对福建鸟类的形态、生态、分布及资源评价等方面研究取得不少成果。
  五、兽类
  (一)外国学者研究成果
  民国5~19年(1916~1930年),美国博物馆派RoyC.Andrews三次组织远征采集团,到中国调査并采集生物标本。1925年,美国博物馆亚洲远征采集团团员Clifford H.Pope来福建挂墩,搜罗采集哺乳类以及昆虫标本,大量运回美国。Allen G.M于1938年发表《The Mammals of China and Mongolia》,书中记述兽类8目258种(含亚种),其中记载在福建采得的哺乳动物有食虫目5种、翼手目33种、灵长目2种、食肉目22种、鲸目1种、穿山甲目1种、啮齿目复啮亚目3种,共计67种。
  (二)中国学者研究成果
  对兽类的近代科学调査,始于伍长耀,他在1934年发表《厦门地区鼠类调査》。杨永年在1938年发表《龙岩地区的家鼠记述》。郑作新在1947年在《邵武脊椎动物志》中报道邵武的哺乳类动物。杨新史在1951年发表《家鼠及其防治》。黄震、唐兆清在1964年发表《福建省野生哺乳动物及其地理分布调査研究》,文中记述100种哺乳类及其地理分布。郑智民、詹绍琛在1978年发表《福建的啮齿动物》,文中记述7科14属26种。洪震藩在1981年发表《福建省啮齿目和食虫目动物检索表》,记载啮齿动物7科、15属、29种(包括亚种)和食虫目仅有2科、4属、5种(包括亚种);同年,又发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啮齿目和食虫目动物初步调査》。詹绍琢在1981年发表《闽北建販食肉动物调査》。郑秀芸、唐兆清在1981年发表《黑麂在福建的新发现》。洪震藩于1982年发表(猪尾鼠指名亚种(睡鼠科)的形态重新描述及其生态学的初步观察》。詹绍琛于1982年发表《戴云山邻近地区鼠类及其优势种繁殖生物学初步调査》。洪震藩等于1984年发表《福建龙岩梅花山及其邻近地区啮齿目动物初步调査》。洪震藩、王敦清于1984年发表《隐纹花松鼠的一新亚种--博平岭亚种(啮齿目:松鼠科)》。郑学清于1984年发表《福建猴类资源调査及保护意见》。詹绍琛于1985年发表《福建省的毛皮兽资源初步调査》。洪震藩于1986年发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鼠形动物(兔形目、啮齿目、食虫目)》;同年,又发表《福建省家栖鼠类组成演替的探讨》。洪朝长等于1986年发表《闽东山区鼠类的生态研究》。李立、陈年辉于1986年发表《福建梅花山自然保护区与毗邻地区鼠形动物及其体外寄生虫的初步调査》。郑秀芸于1987年发表《福建省翼手类调査初报》。李树青于1992年发表《福建鲸鱼“自杀”记录及人为诱发鲸鱼集体自杀论》。詹绍琛于1993年发表《福建的食虫目动物》;又于1995年发表《福建兽类名录及有关问题研讨》。周冬良于1997年发表《福建哺乳动物种类名录》等研究成果。
  现代兽类研究在福建省起步较晚,至民国29年(1940年)左右,从事兽类研究者仍寥寥无几。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特别是80年代以来,对于福建哺乳动物的形态、分类、生态及分布等方面都取得不少研究成果。
  第二节 无脊椎动物分类研究
  世界上凡是缺乏脊柱构造的动物统称为无脊椎动物。
  无脊椎动物在地球上出现得早,演化历史久远,许多门类至今处于空白或半空白状态,还有不少种类在未采到标本或定名之前已经随着环境的破坏而灭绝,对人类可能造成巨大的损失。无脊椎动物种类繁多,这里选择软体动物、昆虫、寄生虫以及原生动物、腔肠动物、轮虫、环节动物、节肢动物、毛颚动物、棘皮动物等加以叙述。
  一、软体动物
  (一)国外学者研究成果
  国外学者对福建软体动物研究的记载很少,简要列如下表。
  (二)国内学者研究成果
  国内学者对福建贝类的研究,始于1932年于秉志、阎敦建著的《中国沿岸之腹足类初步记录》,其中记载的货贝MoneiarIa (Moweiaria)moneta采自福建。阎敦建于1933年发表《厦门及其附近软体动物志》,报道厦门腹足类100种。叶希珠等于1954年发表《厦门附近的牡蛎(蠔)》,记载厦门牡蛎6种。张玺、楼子康于1956年发表《中国牡蛎的研究》,其中所记述的厦门的牡蛎7种。张玺、齐钟彦等于1958年发表《中国南部沿海船蛆的研究》,记述分布于福建的船蛆1种。李复雪于1959年发表《福建沿海裂江珧的研究》,报道江珧科有5种产于福建。张玺、齐钟彦于1960年发表《南海的双壳类软体动物》,报道采自福建的双壳类有36种。张玺、齐钟彦等于1962年发表《中国经济动物志软体动物》,记述分布于福建的双壳类31种、前鳃类21种。张玺、齐钟彦等于1962年发表《中国的海笋及其新种》,记述采自福建的海笋4种。蔡英亚于1962年发表《闽南习见瓣鳃纲贝类的调査》,报道闽南瓣鳃纲63种;又于1976年发表《福建沿海的蚶》,记述采自福建的蚶17种。蔡如星、黄宗国于1962年发表《福建沿海钻孔动物的调査》,报道产于福建的钻孔动物19种。张玺、黄修明于1964年发表《中国海竹蛏科的研究》,记述有4种竹蛏采自福建。庄启谦于1964年发表《中国近海帘蛤科的研究》,记述采自福建的帘蛤科有24种。王祯瑞于1964年发表《中国近海江珧科的初步报告》,记述江珧科有3种产于福建;1978年又发表《中国近海珍珠贝科的研究》,记载珍珠贝科有5种分布于福建。林诱瑛、黄一鸣于1979年发表《福建闽江口以南沿海双壳类初报》,报道双壳类共143种,其中14种系福建省首次记录。陈赛英、王一婷等于1980年发表《浙江南麂列岛贝类区系的研究》,记载前鳃类49种、双壳类47种分布于福建。庄启谦、蔡英亚于1983年发表《中国近海篮蛤科的研究》,记述(篮蛤科)有6种产于福建。王祯瑞于1983年发表《中国扇贝科的研究Ⅱ.栉孔扇贝亚科(1.栉孔扇贝属)》,记述栉孔扇贝有2种采自福建。李凤兰于1983年发表《中国近海蚶科的研究II.粗饰蚶亚科》记载粗饰蚶亚科有8种分布于福建;1985年又发表《中国近海蚶科的研究Ⅲ .细纹蚶亚科》,记述细纹蚶亚科有3种产于福建。王方平、黄一鸣于1994年发表《福建沿海双壳类区系的研究》,共报道福建沿海双壳类192种。
  马绣同于1962年发表《中国近海宝贝科的研究》,记述宝贝科有4种采自福建。黄一鸣于1962年发表《福建沿海前鳃类的初步调査》,共报道福建海区前鳃类52种,其中13种为福建省首次记录。张玺、齐钟彦于1964年发表《中国动物图谱软体动物》,记述前鳃类49种,其中15种分布于福建。楼子康于1965年发表《中国近海榧螺科的研究》,记述榧螺科有3种采自福建。张玺、齐钟彦等于1975年发表《西沙群岛软体动物前鳃类名录》,记载有6种前鳃类分布于福建。马绣同于1976年发表《中国近海凤螺科种类的初步记录》,记述凤螺科有1种采自于福建。张福绥于1976年发表《中国近海胃螺科的研究II.核果螺属》,记载核果螺属有1种分布于福建。吕端华于1978年发表《中国近海鲍科的研究》,报道鲍科有1种产于福建。齐钟彦、马绣同于1980年发表《香港及南中国腹足类和双壳类的初步检査表》,记载前鳃类50种、肺螺类1种和双壳类41种分布于福建。齐钟彦、马绣同于1980年发表《中国近海冠螺科的研究》,记述冠螺科有2种采自于福建。张福绥于1980年发表《中国近海骨螺科的研究》,记载骨螺科有3种产于福建。蔡英亚、刘桂茂于1980年发表《东南沿海的琵琶螺》,记述琵琶螺有2种分布于福建。齐钟彦、马绣同等于1983年发表《中国动物图谱软体动物》,记述分布于福建省的前鳃类有31种。齐钟彦、马绣同于1983年发表《中国近海蛙螺科的研究》,报道蛙螺科有2种采自福建。马绣同于1986年发表《中国近海梭螺科的研究i .钝梭螺亚科》,记述有3种梭螺产于福建。王方平、黄一鸣于1993年发表《福建沿海前鳃类区系的研究》,共记载前鳃类147种,其中1种:(褐点䗩cellama giatasteurassi )为我国首次记录。黄一鸣、王方平于1993年发表《福建钝梭螺一新亚种》,记述采自福建崇武的钝梭螺一新亚种,钝梭螺崇武亚种,新亚科voLva volva chanwuensis ssp.nov.。刘月英于1961年发表《白洋淀及其附近地区的淡水螺类》,其中福建有分布的10种。张玺、齐钟彦于1964年发表《中国动物图谱软体动物》,记述分布于福建的淡水螺有9种。黄一鸣于1965年发表《福州的淡水螺类》,记述淡水螺16种,其中4种为福建省首次记录;1966年又发表《福建建溪淡水贝类初步调査》,记载淡水贝类13种,其中6种为福建省首次记录。刘月英、王耀先等于1974年发表《医学贝类手册》,记述产于福建的医学贝类有14种。刘月英、张文珍于1977年发表《淡水螺与人们的关系》,记载有13种医学贝类分布于福建;刘月英、张文珍等于1979年发表《中国经济动物志淡水软体动物》,记述淡水前鳃类12种,肺螺类8种,淡水双壳类4种采自于福建。黄一鸣、林琇瑛于1981年发表(武夷山贝类初步调査》共记载贝类10种,其中camaena leonhaidti为国内新记录。齐钟彦、马绣同等于1985年发表《中国动物图谱软体动物》,记述分布于福建的海产肺螺类2种,淡水螺10种、陆生贝类12种。黄一鸣、林琇瑛于1986年发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及其邻近地区贝类调査》,记载贝类27种,其中4种为福建省新记录;同年又发表《福州及其周围水域的双壳类》,记述淡水贝类9种,其中1种为福建省首次记录。刘月英于1990年发表《我国传播寄生虫病的淡水贝类》,报道分布于福建的淡水贝有22种。黄一鸣、王方平于1991年发表《梅花山自然保护区及其邻近地区贝类调查》,记载贝类27种,其中有3种为福建省新记录。陈德牛、高家祥于1982年在《中国农区贝类》一书中,记述陆生前鳃类1种、肺螺类13种产于福建。陈德牛、高家祥于1983年发表《北京地区陆生贝类初步调査》,报道分布于福建的陆生贝类5种。黄一鸣、王方平于1993年发表《福州地区陆生贝类调査》,记述陆生贝类15种,其中2种为福建省新记录。
  二、昆虫
  (一)国外学者研究成果
  (二)国内学者研究成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福建昆虫的分类研究始于胡经甫,他在1932年发表《福建昆虫初步名单》,记载昆虫1229种;民国27年(1938年)又发表福建丨责翅目34种,其中27个是新种。马骏超1941~1945年在农业改进处邵武工作站任职,并于邵武城内福建协和大学生物系兼授昆虫学课程,曾在武夷山的大竹岚、先峰岭、挂墩、三港及桐木关一带共采得昆虫标本60万号;1942~1947年,他在福建除进行木蜂分类外,并研究膜翅目的广腰亚目(Symphyta)及细腰蜂(Sphecidae)的分类研究;分类工作尚包括同翅目的沫蝉科(Machaerotoidea)、半翅目的异尾虫(Urostylidae),以及福建白龄子(Phlebotomus)新种记载。在此期间,他尚进行若干经济作物害虫调査工作,包括福建省水稻害虫、森林害虫与棉花害虫,以及若干害虫的生态调査研究工作。马骏超根据他丰富的采集经验,于1945年写成《邵武县昆虫相概述》和《福建省蜂类概述》;1947年又发表《中国及日本异尾科昆虫之记述》和《福建稻作虫害述略》(和邵锦缎合作)。黄其林于1938年发表福建毛翅目昆虫54种,其中44个是新种。赵修复于1945年发表《邵武经济昆虫初步观察报告》;1947~1948年,又发表《闽江流域跳蚤之研究(一)、(二)、(三)》。他们共同奠定了福建省昆虫学研究的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建学者发展昆虫分类区系研究。50年代,赵修复在1953年至1957年先后发表《《中国蜱类名录》补遗》、《中国棍腹蜻蜓分类的研究i 一V》、《华东柄腹小茧蜂记述》、《福建省姬蜂记录及一新种》等著作。王敦清于1957、1959年分别发表,《一种新的松鼠蚤》、《福建一种新的蝙蝠蚤》。陈桂光、刘凌冰于1956年发表《福州市蚊类一年调査及其冬季活动视察初步报告》。陈桂光于1957年发表《福州市区蝇类的初步调查》。60年代,罗肖南、黄邦侃于1960年发表《福建水稻浮尘子飞虱》。黄邦侃、罗肖南于1964年发表(白翅叶蝉EmpoascusubrupaMelichar的研究》。王敦清于1960年发表《福建省蚤类的调査)。赵修复于1962年发表《Acerataspis姬蜂一新种》;1964年,发表《长柄茧蜂4个新种记载(膜翅目,小茧蜂科)》;1965年发表《福建建柄腹茧蜂属的一新种》(与陈家骅合作)、《中国大䗓䗓属研究及一新种记述(蜻蜓目、综䗓科)》。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方针以后,省内外研究者在福建做了大量昆虫研究工作,赵修复于1975~1993年先后发表《福建省稻纵卷叶螟天敌调査》、《福建省寄生蜂名录(蚜茧蜂除外)》、《福建省水稻害虫寄生蜂初步名单》、《福建省小菜蛾寄生蜂初步名单》、《福建省农作物天敌昆虫名录》、《福建省昆虫名录》、《中国春蜓分类》、《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昆虫考察报告》等著作。黄邦侃于1980~1981年发表《福建新发现水稻害虫记录》、《福建水稻害虫名录》。陈家骅于1981年发表《甘蔗绵蚜茧蜂一新种LipolexisChen的记述》。王敦清、廖灏溶于1981年发表《福建省恙螨名录》、《武夷山区恙螨二新种和一新记录)等著作。李友恭等于1981~1982年发表《福建省天牛科昆虫初步名录》、《福建省天蛾科昆虫名录》。陈世骧于1978、1980年分别发表《樟茧叶甲--福建樟树害虫的一个新种》、《云南和福建的隐头甲新种》。陈元洪等于1980年发表(稻田害虫天敌资源调査》。黄春梅于1980年发表《福建省小蜂的四新种》。平正明于1981年发表《武夷山网褽属五新种(等翅目:犀熨科)。李铁生于1981年发表《福建省胡蜂总科记略及一新种描述(膜翅目)》。陈亢川于1981、1982年分别发表《武夷山库蠓属一新种》、《武夷山库蠓属初步调査》。罗肖南、黄邦侃于1983年发表《为害水稻的东方毛眼水绳初步考査(双翅目:水蝇科)》。庞雄飞、黄邦侃于1985、1986年发表《福建小毛瓢虫族(Scymnini)12个新种记述(鞘翅目:瓢虫科)》、《福建小毛瓢虫属Scymnus六新种和方突毛瓢虫属Pseudoscymnus四新种记述(鞘翅目:瓢虫科)》。谭娟杰于1983年发表《福建肖叶甲科(鞘翅目)--新纪录属二新种》。虞佩玉等于1983年发表《福建省步甲科昆虫初步名录》。徐保海于1984年发表《武夷山蚊类初步调査(双翅目:蚊科)》。蔡鸿岐于1984年发表《福建省蚊类名录修订与补充(双翅目:蚊科)》。郑哲民等于1985年发表《福建省蝗虫考察初报(直翅目:蝗总科)》。方建明等于1985年发表《福建省鼻绳亚科小志》。吴福桢于1986年发表《福建昆螨蜚蠊目录》。杨集昆等于1987年发表《福建的革翅目昆虫及一新种》、《福建省雅小叶蝉七新种及稚小叶蝉新属种(同翅目:小叶蝉亚科)》、《福建的眼蕈蚊科五新种(双翅目:长角亚目)》等著作。赵修复、许建飞于1986年发表《福建省扩腹春蜓三个种记述及黄角扩腹春蜓雄虫和稚虫新记载(蜻蜓目:春蜓科)》;赵修复、刘祖尧于1989年发表《福建省光泽县蝽蜓属一新种(蜻蜓目:春蜓科)》。侯陶谦于1986年发表《福建枯叶蛾二新种(鳞翅目:枯叶蛾科)》。章士美等于1985、1986年发表《福建春蝽科一新种及一新录(半翅目:蝽科)》(与林毓鉴合作)、《福建省龟蝽科、同蝽科异蝽科昆虫新纪录及区系结构(半翅目)》(与薛荣福合作)。陈元洪、陈玉妹于1986年发表《福建省农田步甲的调査研究及两种新记录种的记述》。陈顺立、李友恭于1986年发表《福建天牛新录》。马骏超于1987年发表《福建省木蜂志略》。赵景玮于1989年发表《福建省长尾姬蜂族Ephiahini九个种末齿幼虫记载(膜翅目:姬蜂科:长尾姬蜂亚科)》。赵修复于1993年发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昆虫考察报告》,记载昆虫(含螨类)共有29目、356科、4697种,其中新种799种(包括未发表的新种61个)、中国新记录20种、福建新记录约近300种。黄邦侃于1991年发表《闽西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昆虫考察报告》,共记载昆虫20目、150余科、约2000余种,其中共有30多新种(新亚种)、中国新纪录27种、福建新记录340种;2001年,他主编《福建昆虫志》,报道福建昆虫近1万种。
  三、寄生虫
  寄生动物对人类的健康和经济生活息息相关,现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寄生虫学科。若按其研究对象,可分为原虫学、蠕虫学和医学昆虫蜱螨学。若以寄生宿主为对象,又可分为人体寄生虫学、家畜寄生虫学、鱼类寄生虫学和植物线虫学等。寄生虫学研究已有200多年发展历史,唐仲璋教授(1979年)在厦大生物系曾作过研究简史报告。
  英国“热带病之父”孟逊医生(PatricManson)曾在厦门英国海关医院行医。1881年,他在厦门发现我国第一例肺吸虫病人;1882年又发现班氏丝虫病人血液里的丝虫微丝蚴具有昼夜周期性,进而证明库蚊是其传播媒介。孟氏回英国后,在伦敦创办热带病研究所和公共卫生学院,培养出许多著名的寄生虫学家。
  我国寄生虫学研究始于五四运动之后。早期主要是外国医生在我国教会创办的医院和高等院校工作时,报道我国寄生虫病的状况。许多国外学者在我国从事寄生虫病研究而成为世界著名的寄生虫学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外学者离开我国,国内学者在党和人民政府支持下,纷纷建立寄生虫病研究单位,寄生虫学研究人才辈出,寄生虫病学研究成果辉煌。同时,全国各地有关研究寄生虫学的各种杂志、学报不下数十种。中国寄生虫学和寄生虫病的研究提高到国际科学水平。
  福建协和大学生物系是我国寄生虫学研究发展的摇篮。国内外知名的寄生虫学专家陈心陶教授是福建协和大学毕业生,留美回国后执教于广州岭南大学。另一位著名的寄生虫学专家唐仲璋教授亦是福建协和大学生物系的毕业生。他曾师从北京协和医学院的何博礼教授(R.Hoeppli),后留学美国约翰霍普金大学,时师从柯特教授(W.W.Cort)。回国后,执教于福建协和大学。抗日战争时期,在福建永安省研究院(1945年)创立寄生动物研究室。从事寄生虫病原生物学(包括形态学、分类学、生活史、流行学、寄生虫和宿主相互关系、寄生虫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等基础理论)研究,在国内独树一帜,对中国和世界寄生虫学的发展作出贡献。唐仲璋在20世纪30年代发现福清是日本血吸虫病区,其传播媒介是唐氏钉螺。民国29年(1940年)他发表《人体和鼠型二种肺吸虫的生活史研究》,在国内外被公认是肺吸虫生物学的经典著作。40年代发表福建沿海地区钩虫病流行学,首次阐明胰吸虫的生活史及其中间宿主陆地蜗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与唐崇惕共同报告我国多种双腔科吸虫新种和生活史及其流行学,阐明西里伯瑞氏绦虫的生活史,证明小红蚂蚁是其中间宿主,阐明缢蛏吸虫生活史和流行学,报告鸭血吸虫生活史和稻田皮炎的关系,发表日本血吸虫童虫在终宿主体内移行途径和异位寄生现象等研究成果,获得多项福建省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此外,唐仲璋带领研究室人员多年考察福建班氏和马来二种丝虫的流行学及其地理分布;发现闽南华支睾吸虫的新病区和淡水沼虾作为该虫病的新第二中间宿主。他和陈心陶主编《中国吸虫志》,和唐崇惕合著《家畜线虫学》,为世界第一流寄生虫学著作。唐仲璋对鱼类和动物的吸虫、绦虫、线虫和医学昆虫等都有丰硕的研究成果,在学术上为中国及世界寄生虫学研究增添新的科学内容。80年代,他在厦门大学生物系创办中国惟一的寄生虫学专业,亲自培养大学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进修生等专业人才。据统计,唐仲璋和寄生动物研究室科研人员1946~1992年共发表寄生虫学研究论文532篇,表明他们在我国寄生虫学的发展长河中所作的重要贡献。
  四、其他无脊推动物
  (一)原生动物
  1932年,王家楫、倪达书记载了厦门海洋原生动物,1934年,倪达书又记载了厦门海湾的拟铃虫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作人于1963年进行我国沿岸棘皮动物肠内纤毛虫类地理分布研究,记载了厦门、东山等地的纤毛虫。1987年,潘贤渠、张秋阳进行对虾育苗水体纤毛虫及其病害初步研究,报导了附着生活的纤毛虫类。1988年,福建海洋研究所对台湾海峡中、北部海洋进行综合调查,报导了放射虫与有孔虫等原生动物。1991年,尤玉博、许友勤报导了闽西梅花山保护区的淡水原生动物。目前,已知福建省海洋原生动物约360多种,淡水原生动物约200多种。
  (二)腔肠动物及栉水母类
  民国13年(1924年),S.F.Light对本省厦门近海的一种水母订名为嘉庚水母,以纪念创办厦门大学的陈嘉庚先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丘书院、许振祖、张金标、洪惠馨等人对本省海洋腔肠动物和栉水母类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至今,已知我国腔肠动物约1000种,栉水母约9种,全省腔肠动物约200多种,栉水母约7种。
  (三)轮虫
  海洋轮虫种类少,1984年,郑重、李少菁、许振祖发表《海洋浮游生物学》,提到全球严格的海洋轮虫约有50种,中国已知的沿岸河口区轮虫17种。淡水轮虫种类多,王家楫于1961年发表《中国淡水轮虫志》,共记载252种。许友勤、尤玉博于1991年报道了福建淡水轮虫。尤玉博、许友勤于1993年在闽西梅花山自然保护区调査时,报道了轮虫。至此,本省已知淡水轮虫共150多种。
  (四)环节动物
  国外学者A.L.Treadwell早在民国27年(1936年)曾记载过厦门的多毛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吴宝铃于1962年报道了福建沿岸多毛类的区系特点。陈木、吴宝铃于1983年对闽南一台湾浅滩渔场的浮游多毛类进行研究。以后,何明海、吴启泉等于80年代报道厦门港、东山湾多毛类的研究与调査。福建已知多毛类约400多种。
  陈义于1959年在《中国动物图谱》的环节动物中,记载了福建寡毛类。他还曾为福建师大鉴定过17种陆栖寡毛类。福建已知寡毛类近30种。
  福建对蛭类研究比较薄弱,宋大祥、冯钟琪在《蚂蟥》一书记载福建蛭类3种。
  (五)星虫动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金德祥于1947年报道过福建星虫。1958年,陈义、叶正昌对我国沿海星虫类进行过调査,其中记载了福建的种类。1985年,林利民对福建沿海潮间带星虫种类的分布进行研究。福建共记载11种星虫。
  (六)枝角类
  20世纪50年代,郑重对淡水枝角类的生殖、生长以及温度对其影响进行研究。1962年,尤玉博对福建淡水枝角类进行初步调査。1979年,蒋燮治、楮南山在《中国动物志•节肢动物门•淡水枝角类》中记载一些福建种类。1993年,尤玉博、许友勤报道了梅花山自然保护区的枝角类。许友勤、陈寅山与尤玉博于1998年报道福建枝角类及其区系,共记录福建淡水枝角类70多种。
  郑重等于1966年、1982年、1987年先后报道过海洋枝角类的分类、分布及生物学研究。陈亚萍、黄加棋于1992年报道过九龙江口枝角类的分布。福建真正的海洋枝角类仅有4种。
  (七)桡足类
  民国17年(1928年),德国人F.Kiefer记载过中国南部桡足类,其中有福建的种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玉博于1963年报道过福建几种淡水桡足类。对海洋桡足类的研究较多,郑重于1965年在《中国海洋浮游桡足类》(上、中卷)中较系统地描述了福建省的海洋桡足类。郑重等于1982年报道了台湾海峡浮游桡足类的分布。李少菁等于1984年、黄加祺等于1985年分别报道了九龙江口桡足类。李光山等于1986年在福建省沿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査中列出浮游桡足类的名录。朱长寿等于1988年在台湾海峡中、北部海洋综合调査中又列出桡足类的名录。黄加祺等于1989年对罗源湾浮游动物组成与数量分布进行研究。至此,共记载福建海洋桡足类300多种、淡水桡足类60多种。
  (八)虾、蟹类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沈嘉瑞就开展我国蟹类的研究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沈嘉瑞、戴爱云于1964年发表《中国动物图谱•甲壳动物(第二册)蟹类》,沈嘉瑞、刘瑞玉于1976年发表《我国的虾蟹》,都记载本省的一些种类。戴爱云于1986年系统地整理发表《中国海洋蟹类》一书。许友勤、尤玉博于1987年对福建沿海蟹类进行调査。蔡尔西于1990年报道厦门港湾蟹类的分布。至今,有记载的福建海洋蟹类共170多种。
  (九)毛颚动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克拉克于1951年报道过厦门的毛颚类。以后,戴燕玉于1989年报道台湾海峡西部毛颚类的生态研究。至今,已知的福建毛颚动物有27种。
  (十)棘皮动物
  早在民国16年(1927年),G.A.Smith曾报道过中国的棘皮动物。他对厦门发现的一种海星,以当年厦门大学校长林文庆的名字命名为林氏海燕。秉志于1930年报道过厦门及其附近地区的动物记录,其中有不少棘皮动物。杨佩芬于1937年发表过福建沿岸的海参。张凤瀛长期从事中国棘皮动物研究,他与吴宝铃、廖玉麟、程丽仁于1963年和1964年,先后整理出版《中国经济动物志•棘皮动物》及《中国动物图谱•棘皮动物》。1991年,吕小梅报道闽南一台湾浅滩渔场棘皮动物的分布。近年,徐惠州对福建沿岸棘皮动物的分布进行研究。至此,已知我国棘皮动物共约500多种,福建省棘皮动物约有81种。
  第三节脊椎动物及昆虫分类统计
  福建境内所产的部分野生动物,现就稽考所得,按类统计列于下表。
  第二章 动物类群
  福建各地栖息和繁殖的野生动物门类很多,包括从原生动物到脊椎动物,许多门类的研贷至今处于空白或半空白状态。相对研究较多的类群,目前已知的脊椎动物总共1622种,约占全国产额的三分之一,其中鱼类最多(820种),次为鸟类(503种),再次之为哺乳类(130种)、爬行类(123种)及两栖类(46种)。
  福建境内所产无脊椎动物,至今还没有精确的调査,其中尤其是低等无脊椎动物。现已査明,无脊椎动物中昆虫近1万种,软体动物约500种,吸虫约200种,绦虫约150种,线虫约400种,棘头虫约65种。原生动物约600种,腔肠动物200多种,栉水母7种,轮虫150多种,环节动物约500种,星虫类11种,枝角类约80种,桡足类约400种,蟹类170多种,毛颚动物27种,棘皮动物约81种。
  第一节 兽类
  兽类是脊椎动物中最高等的一类,与鸟类同为爬行类所演进的一支派。它与其他各纲脊椎动物比较,其进步性特征主要是脑和感官的高度发达及头骨特化;牙齿分化和咀嚼力强、体温调节能力高度发达;胎生及哺乳,保证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这些进步特征,使它们从新生代之初,便逐步占领了地球上一切适于生存的自然环境,并成为各自然领域里动物界的统治类群。
  全世界现存哺乳类共有20目、137科、计4237种(Morris,1965);我国有13目、54科、509种(郑昌琳,1986);福建省现有种类130种,分隶于10目34科。
  一、灵长目
  灵长目包括猿猴和人类,体型大小变化很大,最小的狐猴仅5~6寸长,最大的猩猩有6尺高;本目不少为高等的哺乳动物。全世界现存种类有12科57属,生活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山林中,多为群栖,杂食性。我国有4科19种,福建仅1科3种。
  猴科
  猕猴macaca muLatata Zimmermann
  别名恒河猴、黄猴、猴子
  体形瘦小,体重5~8公斤,体长450~600毫米。尾长约为体长之半。颜面和两耳呈肉色,亦有少数面部更红些。臀胝明显,幼年时白色,成年时鲜红,雌体更红。两颊有颊囊。手、脚具黑褐色扁平的指(趾)甲。全身棕黄或棕灰色,背后部及后肢上部具橙黄色光泽。
  猕猴昼间活动。适应能力很强,海拔1000米以下的各种阔叶林、次生稀树灌丛、河沿石壁及山溪河谷均为它们喜好栖息的场所。成群活动,采食野果、种子、野菜等,夜晚栖息在岩壁或树上。在冬季缺食时,常结群盗食农作物。人工驯养的母猴约三年繁殖两胎,幼猴至四、五岁性成熟。
  福建见于闽北、闽东、闽中、闽南及梅花山,国内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
  猕猴是著名的高等试验用动物,又是最受欢迎的观赏动物之一。国内外在科研和医学上需要用猴量颇大,供不应求,价格甚高。濒危等级为易危种,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IUCn (红皮书)为低危/接近受危。CITES:附录Ⅱ。
  熊猴macaca assamensis Mclelland
  见于福建南平(黄震,1962年)。
  熊猴属珍稀猴类,现已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CITES:附录Ⅱ。
  短尾猴macaca speciosa F.Cuvier
  别名红面猴、断尾猴、黑猴
  体形特大,比熊猴还大,体重10~15公斤。四肢等长。颊部有长毛,呈须状。头顶的毛较长,由正中向两边披开。尾很短,长度仅2寸左右。全身深棕或棕黑色,由于年龄和性别的不同,有的几乎完全黑色,因此又有黑猴之称。
  主要生活于高山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群居在多岩石而稀少树木的山上,群体数量多少不等,少者十几只,少有单独活动。多在地面活动,食性以植物性为主,也吃蛙、小鸟及鸟卵等,有时下山盗食农作物。每年一胎,每胎一仔,偶产2仔。哺乳期4~5个月,可活20~25年。
  省内见于浦城的柘溪、武夷山及梅花山,国内主要分布于华南和西南地区。
  经济意义与猕猴相同。人工饲养比较困难,主要是对肠胃疾病的抵抗力较差,死亡率高。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IUCN:易危种。CITES:附录Ⅱ。
  二、鳞甲目
  鳞甲目是披鳞甲的兽类之一。大部分分布于亚洲、非洲的亚热带和热带地区。现代鳞甲目只有一科穿山甲科(鲮鲤科)。
  穿山甲科
  本科仅有6属,但因其形态的显然不同,仍可分为2亚科,其一为有长尾而能以尾缠绕树枝以过林间生活的小形鲛鲤,另一类为有短尾而在地上生活的大形鲮鲤,亚洲所产者属于后者。我国仅有1科1属2种,福建仅1种。
  穿山甲manis pentadoctyia Linnaeus
  别名鳞鲤、钻山甲
  中小型兽类,体重约5公斤。全身被复瓦状排列的硬角质鳞甲;腹面被毛。受惊时蜷成球形,头在内,尾在外。头成锥形,尾扁而长;无齿,舌细长。四肢粗短有强爪;爪长,尤其是前足中趾特长,用以抓蚁巢;行走时前肢以爪背着地。背部鳞片为黑褐色或灰褐色,腹部灰白色,毛呈棕色。雄兽肛门后有凹陷,雌兽胸腋部有乳头,栖于山麓地带的草丛中、丘陵或灌丛林潮湿地带。掘穴而居,白天隐身在地穴中,夜出觅食蚁类,也吃蜂类及其幼虫。常雌雄同居,多在4~5月间发情交配,每胎1~2仔,外出时,幼兽伏于兽背上。
  全省各地均有,国内南方各省均有分布。
  穿山甲的干燥鳞甲用作药物,据药典资料,功能活血、下乳、消肿、排脓。用于乳汁不通,痛肿疮毒、经闭、关节肿痛等症。其肉还能滋阴、消热解毒。以往数量较多,近年因过度捕捉使数量急剧下降,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三、食肉目
  本目动物多以捕食其他动物为生,通称猛兽。全世界均有分布,现存9科250种,我国有8科56种,福建有4科23种。
  (一)熊科
  大型兽类,体雄壮。四肢粗壮,均具5趾,爪尖而长,不能伸缩,后足为蹠行性。陆栖,能涉水和游泳,善攀,行动较迟缓,有冬眠习性。
  本科除澳洲及非洲南部地区不产外,广布欧、亚大陆及北美洲。
  本科共5属7种,我国有3属4种,福建仅有1属1种。
  黑熊selenorctos thibetanus Curier
  别名狗熊、黑瞎子
  体形肥壮,体重约100~150公斤。全身漆黑色,面部毛接近黄色。下颏白色,胸部有一明显的新月形斑。颈侧部毛最长,成毛丛状。胸部毛最短,短于四厘米。前足的腕垫宽大并与掌垫相连。前后肢有五个趾,有强而弯曲的爪。
  据j .r .EUerman等(1951)记载,黑熊有8个亚种,我国有5个亚种,福建有1个亚种即四川亚种s •t •mupinensis Heude。
  黑熊是林栖动物,栖居深山密林,除繁殖期外没有固定的巢穴,但有一定的活动区域,主要在白天活动,尤以晨昏活动最频繁。善于爬树和游泳,能攀登高大树木和渡过湍急河流。在南方,黑熊终年活动,游荡寻食,如春天多在竹林中觅食竹笋,秋、冬则在深山觅食野果,平时也觅食昆虫和小动物。性孤独,仅交配时雌雄在一起。夏季交配,怀孕期为6个半月至7个月。每胎通常为2仔,隔年生殖一胎。
  国内分布于东北、西北、西南、华南的大部分省区,见于闽北、闽西北。
  熊是利用价值较大的经济动物,毛皮可用,肉掌能吃,胆脂作药,几无废弃的东西。幼小的熊崽,还易驯养,供作观赏展出。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IUCN:易危种。CITES::附录I。
  (二)犬科
  本科在我国已知4属6种,福建4属4种。
  狼canis lupus Linnaeus
  别名豺狼、灰狼
  身体较家犬略大,躯体强壮。嘴较阔,耳竖立。吻部和四肢均较细长。胸部较狭,前腿相距较近。尾巴永远低垂。体色灰黄、棕灰或淡黄;额部和头顶灰白杂有黑色,体腹及四肢内侧均灰白。
  我国产的狼,均属北方
  亚种canis Lupus chanc。grya。
  狼的生态适应很广,各类不同景观和不同海拔地区均可见到。栖息范围包括山地和丘陵地带的森林、灌木丛、草丛中;栖息密度主要决定于被捕食动物的丰缺,食物丰富的地方,狼的密度较大。通常三、五成群,极少单独活动。食性较杂,除捕食中、小型兽类外,甚至伤害人畜,也吃一些植物。繁殖季节在冬春,每年产1胎,每胎5~10仔。2~3龄性成熟。
  福建见于南平、三明、泉州、龙岩、梅花山及武夷山等地。在国内多见于长江以北,偶见于江南。
  狼皮的用途与家狗皮相似,可用以制皮袄或皮褥等。现状极稀少,在国际上已将狼列入需要采取保护措施的种类。CITES:附录Ⅱ。
  豺cuon alpinus Pallas
  别名豺狗、红豺、红狗
  外形似狼,但较小;体长约1米。头部宽而吻短、额低、耳短而圆。全身被毛较短,颈部毛蓬松而略长于体毛。尾毛较长,故尾形显的粗大,尾与狼相比略长,但尾不超过体长之半。体色红棕,背中部比体侧深,胸腹部灰白色。四肢毛色与背色相同。前肢内侧黄白色。后肢内侧浅棕色。尾背有一条黑色纹;尾端黑褐色。下颌臼齿仅2对,比狼、狐少一对。
  国内有4个亚种,福建分布有1个亚种,即江西亚种cuonalpinus lepturus Heude,体形较小,毛色锈棕,口缘白色。尾稍染黑色,尾尖黑色。腹面白色而稍染赤色色调。
  生活在丘陵、山地及森林地带,以有森林覆盖的山地丘陵为主要栖息地。多结群生活,2~3只成一小群,有时单独活动。性凶猛,以中型兽类为食,有时也进村危害家畜。雌雄成对生活,冬季繁殖,孕期约60天,每胎产仔3~4只。
  省内主要分布于梅花山(上杭等地)和武夷山林区。省外分布较广泛,除台湾、海南省及南海诸岛外,其他省区均有分布,尤其南方各省数量较多。
  豺作为一种猛兽,是许多资源动物及珍贵动物的天敌之一,特别是鹿类,受其威胁较大。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IUCN:易危种。CITES:附录Ⅱ。
  貉nycyereutes procynoides Gray
  别名狸、土狗、貉子外形似狐,但体型小而粗。体长50~53厘米。耳及吻部均较短,腿亦短;由头顶一直延续到尾基或尾尖,形成界限模糊的黑色纵纹。腹毛较短,毛绒细密;通体底色呈棕黄,针毛毛尖黑色的较少;尾毛蓬松;四肢毛色较深,呈咖啡色或黑色。
  国内有3个亚种,福建有1个亚种,即指名亚种nyctereutesp .procynoides Gray 。
  栖息于邻近溪、河、湖的丛林中;
  成对洞居,常利用天然石缝、树洞或其他动物弃洞;昼伏夜出,性温和,反应迟钝。杂食,常在溪边捕鱼抓蟹、蛙,兼食鼠类、昆虫、蚯蚓等及植物根茎叶果。
  遍布福建全省,省外见于华东及中南地区。
  貉是珍贵毛皮动物,毛尚可制毛刷、毛笔;肉味鲜营养丰富,可治虚痨等症。
  狐vuLpes vulpes Linnaeus
  别名革狐、红狐、狐狸外形似犬,但四肢较短;体长69~79厘米;颜面部狭,吻尖,上犬齿细且长;尾粗长,毛密且蓬松;毛色变异较大,一般具较深沉的褐色与灰色,毛被短而疏薄;背毛深褐,后背尾部灰黑,杂以浅色毛尖,形成明显花白色调;额部及口角白色,耳背面呈黑色或棕褐色;前肢麻灰色,股部深灰色,尾尖白色。
  国内有5个亚种,福建有1个亚种,即华南亚种hooLs Swinhoe。
  栖居于森林、草原、丘陵地带,洞居,夜出昼伏,听、嗅觉发达,行动敏捷狡猾机警。食性杂,捕食禽、鼠、两栖类、爬行类和昆虫等,还吃野果蔬菜。
  省内广布各地,国内各地几乎都有分布。
  毛皮品质优良,是著名毛皮兽。狐是鼠类的主要天敌,是对农林有益的动物。
  (三)鼬科
  本科动物种类繁多,多数是小型和接近中型的兽类。体形一般细长,四肢短,均具5趾,尾较长,多具臭腺。蹠行性或半蹠性。陆栖,只有水獭营半水栖生活。除猪獾、狗獾食性杂,多数以捕食啮齿动物为主。
  鼬科动物的许多种类都是重要的毛皮兽,产业意义大。除澳洲和南极,全世界广泛分布,现存约有70种,我国有9属20种,福建记载7属8种。
  青舳martes flavigula Boddaert
  别名黄谣、蜜狗、黄喉貂大小近似家猫,但躯体较长而四肢短,头顶及颜面黑褐色,由颈背向后至体躯部逐渐为棕褐色毛混杂,至体后部又逐渐变深,臀部黑褐色,腹部毛色淡。下颌白色,颈部及颈侧为橙黄色,胸部棕黄,四肢和尾呈黑褐色。
  国内有4个亚种,福建有1个亚种,即指名亚种martesf.flavigula Boddart。
  栖息于丘陵及山地林带,常住树洞,晨昏活动,常食鼠类及鸟卵、小鸟,尤喜蜂蜜,常潜入村庄捕食较大兽类。
  省内除海岛外全省各地广泛分布。省外除西北、华中部分地区外,各省均有分布。青鼬为一般毛皮兽类,毛皮可制裘,但品质不佳。
  黄腹鼬mustela kathiah Hodgson
  别名香菇狼(商品名)、松狼(毛皮名)
  本种与黄鼬相似,主要区别在于背面栗褐色,腹面橙黄色,从侧面可见背腹毛色的明显界线;尾长而细,超过体长之半;体毛与尾毛均较短。雄兽体长270毫米,尾长170毫米;雌兽体长205毫米,尾长110毫米。
  多栖于山地森林、草丛、低山丘陵、农田及村庄附近。主要在清晨和夜间活动,食物以鼠类、昆虫为主,也食青蛙和小鸟等动物。性情凶猛,行动敏捷,会游泳,但很少上树。繁殖期间雄兽有争雌兽现象。
  福建全省均有分布。国内还分布广东、广西、安徽、湖北、四川、云南和贵州等省区。喜食鼠类,在鼠类猖獗的今天,其生态意义颇大,应予保护。毛皮制裘,但质量欠佳,产量也不高,故经济价值不大。
  黄鼬mustela sibirica Pallas
  别名黄鼠狼、黄狼、黄皮子身体细长,公鼬体重较母鼬大1/3~1/2。体长27~42厘米,尾长15~24厘米。头略圆,唇有须,耳小而稍高出毛被。颈部长。四肢短,爪尖锐。足部毛长而硬。全身被毛呈红棕色或橙黄色,腹部颜色略浅。针毛短而绒毛稀,夏季毛色较深,冬季色浅有光泽。国内有7个亚种,福建有一个亚种,即东南亚种mustela sibirica MilneEdwards,产于长江以南的体色较深,有黑尾梢。栖居于河谷、沟沿土坡、草堆及灌木丛中,在土洞,岩石柴堆或倒木下做窝,不时潜居在厕舍或仓库等处危害家禽。多夜间活动。嗅觉灵敏。行动敏捷,能钻洞、爬树、游泳、潜水,性残忍。遇害时能从肛门腺中分泌臭气而逃遁,夏季活动频繁。食性广杂,以田鼠、家鼠为主,遍及其他小型动物,但不吃粮食。
  省内分布于福州、闽侯、古田、永安、清流、长汀、上杭、武平。省外分布于鄂南、湘、粤、桂、滇南、黔大部、皖南、浙、赣。
  毛皮为制造皮衣上等原料。能捕食鼠类,是害鼠的天敌。
  鼬獾melogale maschata Gray
  别名山獾、猸子
  形似獾,但体躯粗短小。体长约有370毫米,尾较长相当于体长的一半。鼻端尖,裸出;鼻垫与上唇间被黄白色短毛;耳小呈圆形;四肢短,爪侧扁,前爪比后爪长两倍。头、背和四肢外侧呈鼠灰色,额部白斑大,头顶后的白色纵纹宽而连锁,下颌、喉和四肢内侧呈淡黄或灰白色,被毛较粗,体背浅灰褐色,针毛具白色毛尖,腹部苍白色。尾色前后一致,毛细软稠密,尾端圆形。
  国内有4个亚种,福建有一个亚种,即江南亚种m.m ferreogrisea Hilzheimer,体形较大,颅全长平均80毫米,体色较淡,腹面白色。
  栖居于树林草丛土丘自然石缝、土穴中或自挖洞。多夜间活动于山沟、溪流边。杂食,以土壤无脊椎动物为主,也食各种小鱼和小动物,兼食植物的果实和块根等。会爬树,行动迟钝。性不凶猛,生活力强。每年繁殖1次,每胎2~5仔。母兽带仔约2个月,以后幼仔即营独立生活,1年后性成熟。
  省内各地均有分布,省外遍布华南各地。
  毛皮底绒丰厚致密,为上等制裘原料,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商品,享有盛誉。鼬獾生活力强,易词养,有发展前途,应鼓励人工词养,以增殖资源。
  狗獾meles meles Linnaeus
  别名獾、疽子
  狗獾是鼬科中较大型的兽类,体重约10公斤,体长约0.5米。身体肥大。鼻端尖,有软骨质的鼻垫。耳短,眼小。颈部粗短,尾较短(110~113毫米),四肢粗壮。前后足的趾均具有特有力的棕黑色爪。全身棕褐色,头部棕黑色有3条明显的白色纵纹。下颌、喉、胸、腹部及四肢均为黑褐色。
  国内有6个亚种,福建有一个亚种,即华南亚种m.m .chinensis Gray。
  栖息于森林、山坡的灌木丛、田野、坟墓荒地以及湖泊、河流、溪旁,挖洞而居。洞与洞之间隧道往往互相通连。狗獾的活动以春、夏、秋三季为最旺盛,夜行性,一般晚间8~9时以后出洞,次日拂晓4时左右回洞。食物很广,在深丘、低山、中山的农作区,除食玉米、豆类、马铃薯、花生、瓜类外,也食蚯蚓、昆虫、蛙类等动物。每年繁殖一次,夏季进行交配,怀孕期很长,到次年3~4月才产仔,每胎产3~5仔,幼仔一个月后开眼,3年后达性成熟。
  狗獾对农业有一定的危害,盗食玉米、花生、豆类、瓜类等作物,且在田野中奔跑,糟蹋庄稼。针毛粗长,富有弹性,毛具黑白两色,制成毛刷十分美观,质地优良。是我国传统出口商品之一。毛还可制成画笔。拔针毛后的皮张,可作皮衣、毛皮鞋等。全省每年收购1500头左右。肉、油都可食用,獾油可治烫、烧伤,骨可治风湿病。
  省内除海岛外,见于全省。国内除台湾省和海南省外,各省均有分布。
  猪獾arctonyx collar is Cuvier
  别名山獾
  体形和大小与狗獾相似,体重8~15公斤,体长600~750毫米。与狗獾的区别,主要是鼻垫上唇间裸露无毛;吻部狭长,吻端与猪鼻相似;喉、颈部和耳缘均白色。
  全身棕黑色而杂以白色,躯体前部黑褐为主,后部白色更显著,形成黑白花斑。头部有3条白色纵纹。四肢黑褐或棕褐色。腹部色浅。个体的毛色变化较多。国内有2个亚种,福建有1个亚种,即南方亚种a .c .albogularis Blytho
  生活习性和狗獾基本相似,多居住树洞或岩穴中,亦善挖洞或侵占其它兽穴。昼伏夜出,多单独活动。杂食性。食物主要有昆虫、蚯蚓、小鱼和小鸟等,也捕食鼠类,兼食各种植物根、茎、果实等。猪獾每年只繁殖一次,每次产3~5仔。
  省内除海岛外,见于全省各地。国内自云南至福建,北达秦岭山脉。
  猪獾的经济意义和狗獾相似,也是重要的毛皮兽。
  小爪水獺aonyx cinerea concolor Rafinesque
  别名山獭、水獭本种是体形较小的类群,其外形与水獭很相似,主要区别在于体型小,体长约400毫米,鼻垫与被毛交界处,呈一横线;四肢趾爪甚细小且不锐利,趾垫甚为发达;在下颏正前方和两侧有稀疏的刚毛(须);尾端被毛短而稀少,
  几乎裸露。体毛咖啡色,腹部稍觉浅淡。在两颊、颏部和喉部针毛毛尖白色,毛色更富于光泽。
  栖于山溪河湖中,故俗名山獭。沿海各地极少发现。活动规律和食性等基本与水獭近似。两种水獭一般不在同一地区范围活动。
  分布于印度、缅甸、尼泊尔、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等地。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南方各地,省内文献记录地点:厦门。
  毛皮质量不亚于水獭,但种群数量不多,其经济价值不如水獭高。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IUCN:易危种。CITES:附录I。
  水獺lutra Lutra Linnaeus
  别名獭、水獭猫
  是鼬科中营半栖生活的种类,体重5~10公斤。头部扁平宽阔、吻不突出。眼、耳均小。耳和鼻孔均生有小圆瓣,潜水时能关闭以防水浸入。四肢短而圆;趾间有蹼。全身毛短而密,有丝绢般光泽。体背和尾部棕黑或咖啡色,腹部毛色较淡、呈灰褐色,喉部有一块白斑。
  栖于山区小河流,多栖居在水流较缓、水的透明度较好、鱼类较多和水生植物较少的岸边。掘洞而居,洞口有多个,其中必有一口与水相通。昼伏夜出,以鱼、鼠、蛙为食,也吃昆虫、蟹及其它甲壳类。善游泳和潜水。捕食前常在水边石块上或堤埂上伏视,一旦发现猎物,便迅速扑捕。水獭一年四季都有交尾,一般在夏初产仔,每胎产3~5仔,哺乳期50天,3个月后幼獭离窝独立活动。一年发育成熟。
  福建各地均有分布,国内几乎遍布各地。
  水獭毛密细软,绒厚板韧,外观华美,是制作大衣、皮领、帽子的高级原料,为贵重的毛皮资源动物。獭肝、獭骨还具有重要药用价值。肝可入药,治虚痨咳嗽、湿热、盗汗、气喘、肝气痛等。
  由于人类经济活动影响,森林河流逐渐枯缩,水獭适栖环境缩小;又由于捕猎过度,造成水獭数量日趋下降。1965年福建收购水獭皮3223张,1979年下降为355张,1983
  年下降为66张,近年只收到很少量的水獭皮。可见水獭已成为易危种,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CITES将其列入附录I。
  (四)灵猫科
  灵猫类是长江流域以南比较常见的中小型食肉动物。它们是食肉目中比较繁杂而又原始的一个类群。全世界约有34属,75种。我国有9属11种,福建已知4属4种。
  大灵猫viverra zibetha Linnaeus
  别名九节狸、狐狸猫
  是灵猫科中体形最大的一种,体重9.5~10.5公斤。体长800~870毫米。全身灰棕色或浅黄色。脊背中央有鬣毛。头略尖,躯体瘦长,尾长于头躯长之半。尾上有黑白色相间的闭锁色环4~6个。四肢较短。雌雄体的会阴部均具芳香腺,能分泌奇异的香味,沿背脊有一条鬣毛,止于第一个黑色尾环。
  国内有4个亚种,福建仅有1个亚种,即华东亚种V.z .ashtoni Swin-hoe。栖于低山地区,昼伏夜出,行动敏捷,听觉灵敏,性狡猾多疑,故称狐狸猫。白天隐藏在灌丛、草丛、树洞、土洞、岩穴中,晨昏开始活动,常在森林边缘、耕地附近河谷、甚至居民点附近觅食,除繁殖期外,基本上属独栖生活。以各种小型动物为食,主要吃鼠类、蛙类、鸟、昆虫等,也盗食家禽,还吃植物枝叶、嫩草、果实等。繁殖交配期在3~4月,怀孕期两个半月,每眙产仔2~5只,哺乳期3~4个月。有发达的外分泌腺,它们经常将分泌物涂擦在树干上,以利于异性追逐。
  几遍福建各地,仅厦门地区未发现。省外分布于华南各省。
  我国在有些地区进行人工驯养,取灵猫香。灵猫香是重要动物香料,也可以入药。是可以发展的词养动物。大灵猫皮板好,毛长,底绒厚,可作褥垫、裘衣;其鬣毛、针毛可作毛刷、毛笔;尾可作戏剧的道具。全省每年可收购1300片左右。大灵猫也是一种动物园展出动物。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小灵猫viverricuLa indica Desmarest
  别名七间狸、斑灵猫、香猫体型似家猫,略显细长。尾长约为体长的2/3。颜面狭长,吻部尖突。体毛黄灰或淡棕色,背中线无粗硬鬣毛。体背棕黑纵纹3~5条。黑白相间的尾环较狭窄、数目较多(约7~9个)。
  栖于山地森林、灌丛或荒丘草丛中,尤其喜在农耕地附近的丘陵山地栖居。夜行性,多单独活动。主要在地面活动,亦善于攀缘上树捕捉鸟、松鼠或采摘果实。主要捕食各种小动物,尤其嗜食老鼠。多在春季发情交配,5~6月产仔,胎产4~5仔,一般2岁性成熟。
  福建各地均有分布,国内分布于长江、珠江流域各省区及台湾、海南、云南、四川、西藏。
  经济用途和价值与大灵猫基本相同。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花面狸pagwma baryato Hamilton -smith
  别名果子狸、香狸、白鼻狗
  体型如家猫,细长,四肢较短;头部及颈部被毛呈灰黑或近黑色,眼的上下部各有一条白纹,头纹中央有一条直通吻端的白纹,喉部灰白色领纹较显著;体背被毛深棕带灰色,腹部稍带灰白色,四肢棕黑色;体躯无斑。
  国内有9个亚种,福建有一个亚种,即指名亚
  种p.l.Larvata HamiltonSmith。
  栖居于森林灌木丛或岩裸地土岗岩洞、土穴或树洞中,多夜间活动,善攀缘,常在树冠上觅食,食性很杂,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亦食小动物。
  省内分布福州、南平、龙岩、尤溪、福清、永安、漳平、武平。省外从长江流域到海南岛,从云南到台湾均有分布。
  毛皮动物,肉为传统佳肴。
  食蟹獴herpestes urva Hodgson
  別名石獾
  体重1.5~2.5公斤,体长450~480毫米。体毛粗长,尤以尾毛最甚。吻部细尖,鼻端突出。耳短圆。体微粗状,尾基部粗大,往后逐渐变细,尾长约为体长的2/3。周身黑棕色,自口角向后至肩部有一浅色纵纹。
  喜生活于山地河谷,栖于茂密丛林或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溪水边,也出现于山区梯田。穴居性。视觉比较迟钝。行动敏捷,能攀缘。但并不营树栖生活。善游泳,晨昏活动,肛门腺能放出臭液进行自卫。食物以各种动物为主,吃鱼、泥鳅、蛙、鸟卵、小鸟、鼠类以至毒蛇。有时也潜入村落偷食家禽。
  省内各地丘陵山区均有分布。省外见于长江以南各省区。
  食蟹獴为一般毛皮兽,商品名为石獾皮。毛皮拔去针毛后,底絨柔软,色泽鲜艳,为制裘原料,经久耐穿。拔出的针毛,富弹性,可作毛刷、毛笔等。本省1982年统计全年收皮张3600张。食蟹獴吃鼠类、毒蛇,故对人类有一定的益处,为福建省重点保护动物。
  (五)猫科
  猫科动物除虎、狮体型大,其余都是体型中等的动物,均以凶猛著称。本科动物为食肉中最特化的类群,其特点是牙齿数量减少,裂齿高度发达,形大而齿峰高适于咬切。世界各大陆均有分布,但不见于大洋洲、马达加斯加等地。我国有6属13种,福建有3属6种。
  豹猫felis bengalensis Kerr
  别名狸、山猫、野猫体形大小与家猫相似,体重1.5~4.7公斤,体长430~610毫米。头部圆,吻甚短,耳背有白斑。背部浅棕色,从头顶至尾基有四条黑色的纵纹,全身遍布棕黑色大小斑点。尾细,长达体长之半,并具棕黑或灰白相间的斑点和半环。
  国内共有4个亚种,福建有一个亚种,即华东亚种f.b .chinensis Gray。体背面底色呈灰色。多栖居于山谷森林,亦见于郊野灌丛、作物地等处。独栖或雌雄同栖。昼伏夜出,主要在上半夜活动,但在僻静地方,白天也出来活动。主要以鼠类为食,也吃鸟类、蛙、蛇、蜥及植物的果实、枝叶等。繁殖期一般在三月,怀孕约两个月,5月产仔,每胎产2~4仔。习性很野,不易养驯。
  省内各地都有分布,省外广布于全国各省区,为常见种。
  豹猫皮商品名狸子皮,为制裘原料,可做皮大衣、皮帽、皮手套等。1982~1983年统计,福建省每年收购4400~5600张。豹猫是灭鼠能手,有利于农、林、牧、卫生保健等。豹猫骨为中药材,泡酒服可除风湿,治关节痛、镇心、安眠及疗瘰疠等。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CITES:附录
  丛林猫felis chaas Guldinstacdt
  别名野猫
  比豹猫一般个体大,体重3.2~5.0公斤,体长520~600毫米。尾较短,四肢略高,身上几无斑点。体背部棕灰色,背中线处深棕色。耳部背面红棕色,耳尖黑褐色,有一撮稀的黑色短毛。上唇和下颏部白色,腹面淡沙黄色。四肢腿部有褐色横纹。尾后半部有3个黑色环,与白色相间,末端黑色。
  国内丛林猫仅1云南亚种f.c .affinis Guy。
  丛林猫多栖息于开阔地区的草地和灌丛与河岸附近,亦活动在耕地、村缘。一般在夜间出来活动,多见于早晨和黄昏以后,偶而白天亦可见到。嗅觉、听觉发达,能跳跃善攀树。以鼠类和鸟类为食,亦食果实和腐肉,有时也潜入村舍盗食家禽。繁殖季节在春季,一年约产二仔。
  过去认为分布于云南和西藏。1978年詹绍琛首次发现于福建建瓯,证实福建也有此猫。
  丛林猫的经济意义和豹猫相似。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金猫felis temmincki Vigors &Horsfiels
  别名石豹、红春豹金猫是一种较大型的野猫,比家猫大2~3倍,体重10~15公斤,体长780~1050毫米。尾长略大于体长的1/2~2/3。头型短圆,颜面部短宽,耳较短而宽,直立头顶两侧。
  体躯部灰色与棕黑混杂,背中部棕黑色。头颈部背面呈棕红色。两眼内角备有一条宽白纹,其后联结一棕色纹直到后头部,每一棕色纹各为二细黑纹所衬。下颌和颊部黄白色,间有黑或棕色斑纹。耳背黑色。腹部粉棕色,具有模糊的浅黑色斑。四肢灰棕,略具斑点。尾暗棕色,尖端近黑色,下面黄白色。
  生活在常绿和落叶混交、针叶混交和针叶林中,也常窜到林缘的灌木、幼林和草丛等处活动。营独栖生活,白天栖于树上洞穴处,少见活动,夜间到地面活动。金猫有一定的活动区域,估计2~4平方公里范围,每夜行程500~1500米,各个体间活动路线都不重迭。随着季节的变化,有明显的垂直迁移活动。食物有鹿类、羊、鼠类、野禽类等,甚至进犯牛犊。性情凶野、勇猛。每胎多为二仔,产于树洞中,极难驯养。
  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均有分布,也广布省内各地。
  金猫是南亚特产动物。属较大型毛皮兽,据1982~1983年统计,全省每年收购200多张。这种动物数量稀少,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CITES:附录I。
  云豹neofelis nebulosa Griffith
  别名龟纹豹、乌云豹
  身体比金猫稍大而似小豹。体重10~20公斤,体长约1米。头小、躯身细长,四肢较短;尾较长,达头躯长的一半以上。全身灰黄或淡褐黄色、具不规则的块状黑斑纹,宛如云朵,故称云豹。颈背部有4条黑纹,中间两条止于肩部;外侧两条较短,延续至尾基部。尾同背色,尾上约有20个黑色与棕黄相间的环。四肢外侧基色与背部相同,具黑色斑点;内侧与腹面相同,色较浅、并具暗褐色斑点。
  国内有2个亚种,福建有1个亚种,即指名亚种n.n •nebulosa Griffith。
  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常绿林区,极善爬树。夜行性,经常单独在树上活动,以各种鸟类、猴类及树栖的小型动物为主食,亦在地面跟踪追捕兔及小麂等。每年秋末产仔,每胎2~4仔。初生幼兽10~12天睁眼,21~22天开始步行,45天可以奔跑及食固体食物,9个月龄开始独立生活。
  福建全省均有分布,国内长江以南的大陆各省和海南岛也有分布。
  云豹的花斑鲜艳,是稀有珍贵的观赏动物,它对生态平衡及学术研究均有较大意义。云豹数量已极稀少,现已列国家一级保护动物。IUCN:易危种。CITES:附录I。
  豹panther a pardus fusca Meyer
  别名金钱豹、印度豹。
  外形矫健似虎,比虎小;体长1.0~1.5米,尾长约1米。体重约50公斤,最重可达130公斤。头圆,耳短;四肢粗壮;尾长超过体长之半。全身底色橙黄或黄色、通体满布大小不同的黑色斑点或钱状斑环,故称金钱豹。
  国内有3个亚种,福建有1个亚种,即华南亚种panther a fusca Meyer。
  栖息多树的丘陵、山地,主要生活在有森林的山地。在食物丰富的地方,活动领域较小,在食物缺少的情况下,常作几十公里的游猎。除繁殖季节外,豹一般独栖。昼伏夜出,傍晚和凌晨活动频繁。性猛力强,跳跃能力强,善于爬树。经常隐伏在大树上,捕食猴类、小型兽、鸟类。在山区豹常捕食小麂、野兔、狐等,也袭击幼牛、猪、狗等。多在冬春季发情交配,雌雄相伴数日即分开。怀孕期约96天,每胎3~4仔。初生幼仔闭眼,体重约550-750克,约10天后睁眼。幼兽经哺育一年后,开始营独立生活,2~3岁性成熟。寿命10~20年。长江流域以北的为北豹(f .p .japonensis ),以南的为南豹(F.p .fusca )。以往见于福建全省各地。
  豹不仅可供展出,也是一种重要的毛皮兽和药用动物。豹骨是重要的中药材,能追风定痛、强筋壮骨,治筋骨疼痛、风寒湿瘅、四肢痉挛等症。
  保护措施,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IUCN:濒危种。CITES:附录I。
  虎panthera tigris Linneaus
  别名白额虎、南虎
  体形雄伟,体重180~320公斤,体长1.2~2米,尾长1米左右,是大型兽类之一。面颊有几条黑纹,眼睛上方有一个白色区,故俗称白额虎。头大而圆,前额有王字形斑纹,因此获得兽中之王的称号。背毛橙黄;腹毛纯白。颈、肩、背、腰为深橙黄色,布满长短不等的黑色横纹,同侧的横纹时断。尾上有黑色的环纹,纹宽4~5厘米。
  国内有6个亚种,福建有1个亚种,即华南亚种paanthera t •amoyensis Hilzheimer。
  栖息于山林、灌木与野草丛生的地方,多在1000米以下丘陵起伏的山地,针叶和阔叶混交林中,喜欢行山脊小道,并在道旁挂爪和在爪痕上射尿。虎善游泳,但不会爬树。性孤独,常独来独往,无固定巢穴。夜行性,多夜出捕食大型食草动物,以麂、鹿、野羊、野猪等为食。每胎产仔2~4头,约3~4年性成熟。在自然环境中,虎寿命可达10~20年。虎是亚洲的特产。华南虎(F.t.amoyensis Hilzheimer)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地区。由
  于长期滥捕,近年很难发现它的踪迹。1990年,在龙岩梅花山发现虎的挂爪。
  虎不单在我国列入一级保护动物。华南虎在世界上已列为最优先需要挽救的濒危动物。
  四、偶蹄目
  偶蹄类是大、中型具有双数趾的有蹄类。趾端有蹄,善于奔跑。多营群居生活,除猪科为杂食性外,其余均以植物为食。全世界均有分布,现存9科198种,我国有5科42种,福建有3科10种。
  (―)猪科
  本科兽类除了澳洲和新西兰外,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共5属8种,我国只有1属1种,即野猪sus scrofa,广泛分布南北各地。
  野猪sus scrofa Linnaeus
  别名山猪
  形似家猪,体长2米,重者可达200公斤。吻显著前突成鼻盘。四肢细长,尾细。雄猪的犬齿特别发达,上下颌的犬齿呈獠牙状,露出唇外。肩高大于臀高。成年野猪毛色棕黑或褐棕色。幼猪体背间有条纹,故有花猪之称,6个月后消失。
  国内有5个亚种,福建仅一亚种即华南亚种s .s .chirodontusheude。
  栖息在山区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等多种型和灌林丛及林间草地,特别是在近溪的高竹丛和季雨林,疏树草地。没有一定的住处,过着游荡生活,性凶猛,群居性,多由雌猪和幼猪组成。雄猪性成熟后常独居。晨昏或晚上活动。杂食,主要以植物为食,喜食地下的块茎和蕨根等,食幼嫩树枝、种子、果实、青草以及动物尸体、昆虫等。还盗食玉米、稻谷、马铃薯、红薯等。一般在10月交配,一年繁殖1~2窝,筑巢于灌丛或丛林中,次年4和5月产小猪,每次产5~8仔。
  省内各地广布,省外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
  野猪是山区重要的狩猎动物之一,肉质较粗糙,但味颇鲜美;皮可制革,毛可制笔、刷;胆、骨、睾丸、贮精束、血等均可入药。野猪群居性,食量又大,对山区农作物带来严重的破坏。
  (二)鹿科
  鹿科动物在世界上分布很广,古北界、东洋界以及南、北美都有,但在澳洲及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没有分布。现存17属50余种,我国有9属17种,福建有7属7种。
  獐hydropotes inermis Swinhoe
  别名河麂
  体形较大,体重约15~20公斤。雌雄都没有角。雄兽大犬齿发达,向下延伸,曲成獠牙,突出口外。四肢壮而有力,但不像麂那样细,蹄不长,但显著。尾极短,几乎被臀部的毛遮盖,似断尾。体背及体侧颜色一致,都是棕黄色。雄性没有麝香腺,悬蹄与主蹄距离比较大。仅一属一种,分布于我国的为指名亚种h.i .inermis,另一亚种分布于朝鲜。
  栖于低山丘陵地区,极少到高山活动,喜生活于草坡灌丛中,主食青草和各种植物的嫩叶。年产一胎,每胎2~6仔,为鹿类中繁殖力最强者。
  福建省仅分布于闽北、闽东及梅花山。省外分布于安徽、江苏、浙江、四川、湖北、湖南、广东等省。
  由于獐生活环境较广泛,繁殖能力甚强,是重要的资源动物之一。其皮和肉的用途与鹿同。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赤麂muntiacus muntjak Zimmermann
  别名黄麂
  体长约1.5米,体重约20公斤。雄兽有两叉角,角基长、角尖向内弯,二尖相对;角柄长度居麂类之冠。雌兽无角,但其额顶与雄性生角相应部位微有突起,且着生特殊成束的黑毛。上颌有粗长向下的犬齿,身体大部赤红;腋部有一白色块斑,后腹部毛色由淡黄到纯白。鼠鼷部、臀内侧和尾腹面纯白色。
  本省仅一亚种,即华南亚种m .mvaginalisboddaert。
  多栖于山区草丛和密林中。一般营独居生活。昼夜活动,食青草、野果及各种植物幼叶、嫩芽,有时盗食农田作物或蔬菜。全年繁殖,每胎产1~2仔。
  省内各地都有分布,省外见于云南、贵州、四川、广东、海南及广西。
  赤麂是皮肉两用兽资源之一。皮细嫩,是制高级皮革的原料。茸、胎、骨均可入药。
  小麂muntiacus rearesi ogilby
  别名黄麂
  本种是麂中最小的一种,体重12公斤左右,肩高约400毫米,体长700~800毫米。脸部较短而宽,额部无长毛,尾较长(120毫米)。在颈部中央有一条黑线。雄者具獠牙和角,但角叉短小,仅分一叉。通常为淡栗红色,且混杂有灰黄色斑点。
  栖息在低山、深丘的林缘或杂草中。性怯懦,营单独生活,东窜西跑,很少结群,活动范围较小,常出没于林缘或深草丛中,很少远离其栖息地。多夜间活动,而以清晨和傍晚活动最频繁。在生殖季节雄兽能发出“呱呱”的叫声,很远能听见。以各种青草、树皮、嫩叶、草芽等为食,也危害作物。冬季交配,怀孕期6个月,多在4~5月产仔,每产1仔,偶产2只。
  全省均有分布。省外分布华南一带,西达四川、贵州、云南。
  福建小麂资源比较丰富,根据1982~1983年统计全省全年收购皮张2.4~3.1万张,是省内主要毛皮兽。在其他兽类资源普遍下降情况下,麂资源还有上升的趋势,应注意合理利用。同时可对麂进行人工养殖,因为它的食物来源好解决,怀孕期又短,是一种有养殖前途的兽类。
  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 Sclater
  别名青麂、乌金麂、红头麂、蓬头麂
  黑麂是麂中体型最大的,体长可达1米以上。角柄较长,角冠一般短于角柄,易与其他麂类和毛冠鹿区别。它的外形既像毛冠鹿,又像小麂。像毛冠鹿的地方在于头顶额部盖有长的簇状冠毛,毛色鲜棕,该毛长45~50毫米;同时又像小麂一样生有短而简单的角。雄麂有角,长达100毫米,略侧扁,绝大部分有皮肤包被,只有10毫米左右的角冠外露,鲜棕色的长毛沿角的周围向上生长,并从前向后覆盖,故从外面不易看到角。成年雄麂角冠基部有环状结节角盘,老年个体角冠分叉。雌麂无角,但老年个体生有很短的突起,不露出皮肤,亦由长毛覆盖。眼较大,其前方有半月形的眶下腺。雄麂上犬齿(獠牙)发达,向下弯曲,但弧度稍小,雌性不发达。泪窝比小麂小而浅,因此泪窝长度小于眼眶。耳短稍圆。尾较长。全身冬毛为近黑色的暗褐色,雌麂较雄麂毛色更黑,夏毛棕色较浓。幼麂身体背部有4行纵行的棕色斑点,中央两行排列较整齐。
  栖息在丘陵山地密林中,活动多隐蔽。胆小怯弱,恐惧感强,多独居生活。以乔、灌木嫩枝叶、花果或草木植物为食。繁殖情况,据报道,黑麂雌性成熟期在6~8月龄,而雄性较迟,在10~12月龄才具有繁殖机能。和小麂一样全年可繁殖,无明显的季节性。每胎产1仔。
  省内见于武夷山、浦城。省外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广东、云南等省。
  黑麂的分布区域狭小,繁殖能力较低,又要求高密林的生活条件,近年来由于过度砍伐森林和乱捕滥猎,数量已经十分稀少,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IUCN:易危。CITES:附录i 〇
  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 Milne —Edwards
  别名青麂、黑麂
  外形似麂而稍大,体重约25~30公斤。额部有一簇马蹄形的黑色长毛,雄性角短小不分叉,几隐于额部的长毛中,故名毛冠麂。雄兽上犬齿大,呈獠牙状。无额腺,泪窝大,其直径大于眼窝的直径。毛色一般为黑褐色,冬毛几近黑色,夏毛暗褐色。
  国内有3个亚种,省内仅一亚种,即东南亚种e .c .michianus Swinh。e,通体灰黑褐色,鼻骨后部侧扁。
  栖息于高山常绿阔叶林中,极少在低山或丘陵地林区出现。性喜独居,多晨昏活动。以各种植物的嫩枝叶和青草为食,亦吃野果。秋冬交配,春夏产仔,每胎1仔。
  福建省仅见于闽北和闽西梅花山。国内分布于长江流域各省及东南沿海山地,广东省仅分布于粤北山区。
  资源利用价值与赤麂基本相同,但毛冠鹿为我国特有动物,有重要科研价值。
  现状稀少,已趋危,列为福建省重点保护动物。
  水鹿cerous unicolor Kerr
  别名黑鹿、山牛
  外形像梅花鹿,但体型较大,体重约100~150公斤,最大可达200公斤。体长2300毫米左右,肩高达1米以上。雄鹿具角,眉叉与主干成锐角,共分三叉。颈长,具长而蓬松的鬣毛。体栗棕或灰棕褐色,从额部开始,沿背中线直到尾,有一深棕色的背纹。尾毛长而蓬松,黑色。臀部无白色块斑。
  栖息于山地森林茂密的地方,营独居或小群生活。昼伏夜出,性机警,善奔跑。嗜玩水,好泥浴或水浴,故称水鹿。以各种嫩叶、浆果、青草为食,亦食农作物。雄鹿每年换角一次,老角脱后长出的嫩角质地松软,表皮有很多茸毛,角组织有丰富的血管,称为鹿茸。每年1胎,每胎1仔。
  福建省仅见于闽北及闽西梅花山。在国内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广东省主要分布于粤北山区。
  鹿茸、鹿胎、鹿尾、鹿鞭、鹿筋、鹿血和鹿骨胶都是名贵药材,经济价值高。水鹿性情温驯,易于饲养,且词料便宜。养水鹿,值得提倡。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CITES:附录i 〇
  梅花虎cervus nip port Timminck
  别名花鹿
  体型比麂类大,成兽体长约1.5米。冬毛厚密,有绒毛、栗棕色、白色斑点不显。夏毛薄,无绒毛,全身红棕色、白色斑点小而密。背中线从耳间到尾基为黑色。臀斑白色。尾短,约为体长的1/9。仅雄性有角,年老者角分四叉,眉叉斜伸向前,第2枝为高位分叉,在主干末端再分成2小枝,有别于其他种类。
  栖息森林的丘陵地带。晨昏活动较多。行动敏捷,听觉、嗅觉发达。以青草、树叶、嫩芽、树皮、苔藓等为食,每年8~12月交配,每胎1~2仔,多产于4~6月间。
  国内有5个亚种,省内仅一亚种,即南方亚种c.w .Swinhoe。
  国内分布在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各地区。省内见于闽北及闽西梅花山的狗子脑、青石坑一带。
  梅花鹿茸为最名贵的药品,鹿胎、肉、筋、尾及鹿鞭亦可做药用,皮可制革。
  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IUCN:濒危种。CITES:附录I。
  (三)牛科
  牛科为大中型食草兽。雌雄均具角,仅少数雌兽例外;角为虚角,不分枝,不脱落,终生生长。胃四室,反刍。世界上除澳洲和南美没有外,广泛分布于各地。我国有11属14种,福建仅2属2种。
  苏门羚capricornis sumatraensis Bechstein
  别名山羊
  体形中等大的牛科动物,体重约120公斤。肩高达112厘米。颈背有鬣毛。尾短,其长约为后足之半。吻端裸露。有眶下腺,趾间有足腺。两性均有角,角短而尖。乳头两对。全身黑色而稍带灰棕色调,背中央的毛毛基白色,毛尖黑色。鬣毛前段棕黑,愈往后白色愈占优势,至颈背部,鬣毛为全白或棕黑与白色相混。四肢腿部及膝部毛色较锈棕色,并染灰白色。膝盖以下至蹄部毛色棕黄。尾尖黑色,尾基毛色染锈棕色。
  常栖居在高山岩崖上,睡石岩洞或垂岩下。9月以后移至山坡森林中。偶或在草原及平地间活动,善于在险恶的乱石山崖间跳跃。一般清早出来觅食,喜食菌类。经常独栖,性强桿。9月下旬到10月为其交配期,怀孕期8个月左右,来年5~6月间产仔,每胎1仔。
  福建全省山区均有分布。省外分布于甘肃、四川及江南各省。
  据福建省调查,南平市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每年可收皮张1000~4000张,自60年代中期以后,数量急剧下降,年产量不超过400张,低的年份只有数十张。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IUCN:易危。CITES:附录I。
  斑玲naemorhedus goral Hardwicke
  别名青羊、野山羊
  体长约110厘米,体重约25公斤。形似小的鬣羚,但颏下无胡须,眶下腺很退化。雌雄都有角,除角尖外,横棱显著。鬣毛很短,尾较短,四肢短,蹄狭窄。
  全体毛灰棕色或深灰色,由毛尖黑褐色,出现麻点。下喉有一块白色大斑;下腹和鼠蹊为白色。四肢内侧棕黄色,前肢前缘有黑纹。尾较鬣羚长,末端黑色。
  在福建的青羊为东南亚种n.goral arnourianus Heude。
  栖于较高的山地林区,行动迅速,善于跳跃。早上和傍晚外出觅食,以幼枝、嫩叶、杂草、苔藓等植物为食,饱食后到山涧饮水。繁殖期多在冬季。妊娠期约半年,每胎产1仔,偶有2仔。
  福建省仅见于闽北。在国内分布较广,除西部和西北部以外的南北各省区均有分布。
  青羊为中亚特产的高山动物。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IUCN:易危种。CITES:附录I。中国红皮书作者建议该种升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五、兔形目
  兔形目包括一些中等的与小型的食草小兽,在系统发生及身体结构上都与啮齿目十分相近,因而在过去很长的时期均被分类学家作为一个亚目而并入啮齿目中。本目种类不多,但数量大、分布广,除澳大利亚之外,全球均有分布,现存2科54种。我国2科3属27种。福建仅有1科1种。
  兔科
  华南兔lepus sinensis Gray
  别名野兔、山兔
  体长395~410毫米,体重约2公斤。体形与家兔相似,但体毛粗短;耳短,向前折时达不到鼻端;尾极短,其长约为后足长的2/3。体色棕褐或灰暗,背毛棕黑色,颌、颈下及腹部浅棕黄色。
  本省仅一亚种即指名亚种l •s .sfnerms Gray。
  栖息于农田附近的山坡灌木丛或杂草丛中,极少到高山密林中活动,但在闽北曾发现于武夷山高山地带。白天匿于杂草、灌丛所掩盖的洞穴,黄昏开始出洞觅食。以草本植物的绿色部分,树苗及枝叶为食,尤喜食麦苗、豆苗及蔬菜等,每年可繁殖2~4窝,每窝约3~5仔,在福建地区6~8月可捕获幼兔。
  分布于福建全省和江南部分省区。
  毛皮可利用,是重要毛皮兽之一。肉可供食用,为野味中之佳品。野兔对作物幼苗危害最为严重,尤其最喜食豆科植物,作物成熟时亦食部分种子。
  六、食虫目
  食虫目是比较原始的胎生哺乳动物。一般体型小而吻部较尖长呈管状。上下颌如一铗状,以便攫食短虫类。四肢短小,通常5趾,有钩爪。全蹠履地,属蹠行性。体表复以密而细长的软毛。有些种被毛特化成棘刺状。食性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尤以昆虫及蠕虫占绝大多数。除树齙外,均系夜行性。
  本目动物除南极洲外,广布于世界各个大洲,已知有7科389种。国内分布有3科59种,福建3科7种。
  (一)刺猬科
  本科动物包括体表有棘的真正刺猬类和体表无棘的齙猬类,其共同特征是尺骨与桡骨分离,胫骨与腓骨相愈合。它们之间也有一些显著的差异;齙猬类比较原始,体表无棘,尾较长,齿数40~44枚;刺猬类较进化,体表有硬刺,尾甚短,齿数36枚。
  本科广泛分布于欧、亚、非三洲。全国约有7种,福建仅1种。
  刺猬erinaceus europaeus Linnaeus
  别名普通刺猬
  本种为刺猬中较大的一种,体长可达30厘米,体型肥满,略成球形。头宽,吻尖,四肢粗短,爪发达,尾短。耳短,不超过其周围的棘长。除吻端和四肢足垫裸露外,体背具硬棘,其余部分具细而硬的毛。棘刺有两种不同颜色,一种纯白色,为数较少,另一种基部和尖部白色,中间部及最尖端为棕色。整个背部呈浅土棕色。成兽色淡,幼兽色深。
  刺猬生活环境多样,栖居山林或平原草丛中,亦出没果园及瓜地,于树根、石隙、灌丛等处做窝。遇敌时可将身体卷成刺球状,多夜间活动。食物以昆虫及其幼虫为主,兼食鼠、幼鸟、蛙、蜥蜴及瓜果等。
  分布于我国北部、长江流域和浙江、福建的三明等地。
  刺猬消灭有害昆虫及其幼虫,也吃鼠类,在保护农、林业方面起一定作用。
  (二)齙鼱科
  本科动物为食虫目中种数最多的一个科。外形似鼠,体长小于10厘米,最小者体重102克。头狭小,吻部突出于口前,并能灵活转动。眼小。耳短,但明显可见,有的隐于毛中。中肢纤细,前后足均具5趾。少数种数趾间具蹼或足及趾的两侧有由长毛形成的毛栉。体被毛柔软细密,在尾根或体侧具有特别的自卫臭腺。齿数变化在26~32枚,上下颌第一门齿特别发达,犬齿退化,臼齿齿尖发达。食物以昆虫为主。夜行性。大部陆栖,少数水栖或营地下生活。
  本科动物国内有10属40种。福建有3属4种。
  臭鼩suncus murinus Linnaeus
  别名食虫鼠、臭老鼠体长100毫米以上,尾长约为体长之半。身体瘦长,四肢细弱,吻部尖长超过下颌的前方,耳较圆大,近乎裸露。尾基部甚粗大,末端则削尖,尾除复有短毛外,尚有稀疏的细长的毛伸出,口须甚多。全身被稠密柔软的短毛。四足及尾复毛较稀。体侧中央有一对侧腺,分泌物具有奇异的臭味、黄色、粘液状。乳头3对。周身由头起,上下前后均呈烟灰色,尾及四趾因复毛稀疏,故毛下皮肤的肉红色尚隐约可见。毛皮有银灰色光泽。
  栖息在田野、平原、沼泽地及江边的灌木丛林中,亦常出没在村镇小屋的阴暗潮湿处。一般晨活动。食物以昆虫为主,最常见的食物是蟑螂、蟋蟀、蝼蛄、蚁类、蚯蚓等。一年四季均可怀孕,胎仔数3~6只。
  曾从其体内分离到鼠疫苗,近年从其体内查到鼠疫抗体及出血热抗原。与流行病关系较密切,对人类有一定危害,也偷吃农作物。毛皮可利用,有银灰色光泽。
  见于全省,省外分布在我国南方一带。
  灰麝鼩crocidura attenuata Milne -Eduards
  别名地老鼠
  体形较小,体重6.7~10.0克,体长55.0~69.0毫米。吻尖长,耳明显,眼小。毛细而柔软,并带有光泽。头及身体背面深棕褐色、腹面毛色较浅、呈棕灰色,背面与腹面毛色无鲜明界限。尾上下一色。足背复以灰白色短毛。
  生活在野外森林、草地、耕地,吃昆虫。曾从其体内分离到钩端螺旋体。
  省内分布于闽北地区。省外分布于海南、云南、湖北、陕西。
  相近种白尾梢麝鼩crocidura dracula grisescens。足背毛色阴暗,尾梢白色。
  (三)鼹鼠科
  本科在国内有7属12种。福建仅有1种。
  缺齿鼹mogeera Latouchei Thomas
  别名缺齿鼹、长吻鼹、华南缺齿鼹
  福建缺齿鼹比北方的缺齿鼹(Mogera Latoucheithomas)体型较小,经测量体重15.0~43.6克。体长87~97毫米。周身披细软而稠密的毛,毛基灰黑
  色、尖端深褐色,且带有金属光泽。体圆筒状,吻部尖,鼻部延长,伸到口的前面。眼细小,外耳缺失,耳孔隐于毛中。颈短。前肢短而粗壮,肌肉发达,足宽扁,掌心向外翻转,故又称“反巴掌”。后肢亦呈掌状。尾甚短,与后肢长相近。这些体形结构适于营地下掘穴生活。
  生活于阔叶林、草地和耕地,以土壤湿润、植物丰富、昆虫较多的地方为它们最适于生存的环境。营地下生活,以昆虫为食,吃昆虫的成虫、幼虫、蠕虫、蚯蚓、蜘蛛、蛞蝓等小动物。
  缺齿鼹毛皮虽然较小,但质地优美、可以加工成衣袖口、领口和镶边。它能吃多样昆虫,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省内仅见于武夷山挂墩,省外分布于南方各省。
  七、鳍脚目
  鳍足类四肢鳍状,适于游泳,包括海产食肉类,即海豹科(Phocidae)、海狮科(otari-idae)和海象科(odobenidae)。在我国最常见的种类为斑海豹。
  海豹科
  本科在我国有2属2种,福建仅有1属1种。
  垃海豹phoca vitulina Linnaeus
  别名海狗、普通海豹体纺锤形,颈短,体长1.5~2米。头圆,吻短而宽,具稀疏的感觉毛。眼大,无耳壳。上唇触须长而粗硬,呈念珠状,每侧约40根。前肢短于后肢;前肢朝前,后肢朝后;后肢不能朝前弯曲;尾短,夹于后肢之间。成体棕黄色有许多黑色及白色小斑点。
  生活在寒带或温带的海洋中,但睡眠、交配和产仔均在陆地上进行。善于游泳,主要依靠后肢和尾。在陆地上只能匍匐缓行。捕食各种鱼类、乌贼等。
  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黄、渤海。福建平潭和福鼎海区曾捕到幼体。
  八、海牛目
  海牛类和鲸类一样,是适应于水栖生活的兽类。前肢鳍状,后肢萎缩。尾鳍多肉,宽大而扁平。全世界共有两科,国内只有儒艮科1属1种,分布于我国南海。
  儒艮科
  头部完全为陆生兽类的形态。鼻孔在吻背;前上颌向下曲。尾有二分叉的尾鳍。胃的贲门部有大形腺体,幽门部有二盲束。盲肠单一。传说所谓美人鱼即指儒艮之类。
  儒艮dugong dugong Muller
  福建见于沿海海区(福建省林业厅、福建省水产厅,1994年),在我国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和台湾南部沿海,还广泛分布于印度沿岸和西太平洋热带地区和岛屿周围水域,在西太平洋其分布南限为30°S,北限为30°n (汪小花,1994年)。儒艮在闽南海区的分布,尚待考察证实。
  九、鲸目
  鲸是完全生活在水中的兽类,体型成流线型,颇似鱼体,故俗称鲸鱼。广泛分布于各海洋,少数种类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江、河、湖泊等淡水中,常喜群居。全球现存有须鲸亚目(Mystaiceti)和齿鲸亚目(odontoceti )
  共约80种(陈万青等,1992年)。我国有7科35种,福建有6科15种,均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
  (一)灰鲸科
  本科现仅存灰鲸属eschrichtius1属1种,见于我国。
  灰鲸eschrichtius robustus (Lilljeborg)
  别名克鲸、腹沟鲸体短粗,体长12~15米。头部较短,约为体长的1/5。全身灰色,无背鳍;尾部背脊有7~15个瘤状隆起。腹部无褶沟,但在喉部有2~5条纵沟。鲸须每侧不超过200枚,须毛粗皆黄白色。
  主食浮游性小甲壳类、鲱鱼卵和小型鱼类等。常在浅海区或者岩
  礁附近活动,被称为“灰色的岩岸游泳者”,由于不能及时随潮水退去,常搁浅于海滩。
  分布于太平洋东、西岸,并可迴游到我国沿海。1962年,在晋江海滩获一头搁浅灰鲸。游泳速度缓慢,容易捕获,所以被捕过多,使其瀕临灭绝。
  灰鲸在许多形态特征上都反映出须鲸类形态演化的过渡性质,在学术研究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鰛鲸科
  本科在我国海域共2属6种,福建海域记载2属3种。
  鰛鲸balaenoptera boralis Lesson
  别名大须鲸、鳕鲸
  最大雄鲸体长18.5米、雌鲸可达20米。背鳍高大,三角形、后倾。鳍肢小,由前基至梢端不超过体长的1/10。褶沟为60~65条,长不达于脐。须板黑色、须毛白色、须板长大于宽的二倍。背部及体侧为黑色、腹部白色、交界处为灰色。
  食性很广,嗜食桡足类,磷虾之类的小甲壳类,也吃鲱、玉筋鱼、鳕鱼、六线鱼、秋刀鱼等。
  分布于我国沿海,为数不多。民国13年(1924年)厦门大学博物馆曾收藏一头幼体标本,后运到台湾。
  拟大须鲸balaenoptera edeni Anderson
  别名长褶须鲸
  体长达14米。体色与鰛鲸(大须鲸)很相似,背黑腹白,但其间的过渡区比大须鲸更模糊。头部在上颌前端至喷气孔间有一条主脊线,其两侧各有一条副脊线。背鳍大小适中,略低而后屈。褶沟45条,长达于脐。须板短宽,每侧300枚。主食乌贼和秋刀鱼等群游鱼类。
  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等的南、北纬各40度之间,水温20C左右的海域。我国沿海也有分布。1977年,在惠安小蚱捕获一头。因被定置网缠绕,窒息而死。
  拟大须鲸为我国鲸目动物的新纪录。
  座头鲸megaptera novaeangliae (Borowski)
  别名鸵背鲸、锯臂鲸、巨臂鲸
  雌体长达19米,雄体长达17.5米。体短而肥硕;上颌上面和下领两侧各具一排拳头大的圆形突起,每个突起上都有一根感觉毛。背鳍低小,其后缘无凹。鳍肢长而大,其长度达体长的1/3,前缘有不规则的瘤状突起。尾鳍后缘呈锯齿状。褶沟15~20条,终止于脐的前方。鲸须每侧有270~400枚,灰黑色。须毛粗糙、呈淡黄色。背部黑色,有黑色斑纹;腹部白色。
  座头鲸结群不大,通常成对伴游。喜游近海岸或进入浅湾栖息。主食浮游小甲壳类,也摄食集群性小型鱼类。
  我国海区均有分布,以广东和台湾近海为多,1952年11月在福清县高山湾搁浅一头。
  (三)抹香鲸科
  本科仅有抹香鲸physeter macrocephaLus一种,分布全球。过去将小抹香鲸kogia breviceps和拟小抹香鲸kogia simus置于抹香鲸科,现独立为小抹香鲸科kogiidaeo
  抹香鲸physeter macrocephalus Linnaeus
  别名巨头鲸、真甲鲸雄性最大体长达19米,雌的约17米。头部极大,长达体长的1/3;额部膨大,整个头部宛如箱形。下颌小而狭短,前端甚尖。呼吸孔位于头左前方。无背鳍;沿尾部脊背生有一列很低的瘤状隆起,前面一个较大类似背鳍。鳍肢短而圆;尾鳍较宽大。背部蓝灰色;腹部近似银灰色,间有白斑。上颌每侧仅有无机能的痕迹齿10~16枚;下颌每侧有圆锥形牙齿20~28枚,齿的横切面圆形,成体的齿直径达10厘米,长可达20厘米。
  喜在热带、亚热带的温暖海域活动,主食大乌贼和章鱼,也吃鱼类。
  分布于世界各大洋中,我国的东海和南海较常见,1985年12月福鼎秦屿发现12头抹香鲸搁浅死亡。
  抹香鲸的经济价值高于其他鲸类;油质优于须鲸类油。由头部提取者称“脑油”可作精密仪器的高级润滑油。著名的龙涎香就是抹香鲸肠内所产,历来就是异常名贵的香料安定剂和中药材。
  (四)海豚科
  我国海区已知有7属10种,福建分布有5属6种。
  热带真海豚delphinus capensis Gray
  别名繁齿海豚、长吻型真海豚
  成体体长2~2.5米。体型同真海豚相似,但是吻突比真海豚长。背鳍中等高度,位于身体中部,近乎三角形,没有白斑。鳍肢末端尖。吻狭长,为颅长的2/3。吻长为吻基部宽的3.5~3.8倍。上颌骨腭面的纵沟较深。上颌每侧具齿55~65枚,下颌齿51~60枚,齿小而尖。体色与真海豚相似,背部为黑色,腹部白色,眼具黑色圈。由眼至吻突与额部交界处有一黑色带,下颌至鳍肢前基有一条黑色带,在口角处弯成V形。由眼沿体侧向后至肛门有一条浅黑色带。
  热带真海豚为暖海性种,多成数十头至数百头的大群活动,性活泼,游泳中常跃出水面一米多高。喜在船首乘波逐浪。主要以群性中上层鱼类为食。
  热带真海豚等热带、亚热带近岸性种在我国的东海、南海、台湾省海域都有分布。福建仅在东山湾海区发现过。
  真海豚delphinus delphis Linnacus
  别名普通海豚、短吻型真海豚
  体长2米,雄性比雌性大。吻突狭长,眼有黑圈。眼至额隆前基有一黑色带。背鳍中央有三角形淡色区。鳍肢呈三角形,末端尖。尾鳍宽大,约为体长的1/5~1/4。背部蓝黑带灰,腹面白色,体侧由于体色变化、多形成黑色区块或色带。上下颌每侧有小形齿40~50枚。
  真海豚多结成大群,游泳迅速,经常全身跃出水面,主食群游鱼,如鲱鱼、沙丁鱼、竹荚鱼等,也吃乌贼和鲐鱼。当它围捕鲐鱼时,一面频繁的起伏,一面不时跳跃戏水,同时又追逐鱼群移动,渔民们常以其出没判断鱼群的位置。
  广泛分布于温带和亚热带各海洋,在我国沿海均有发现,经常出没在本省黄岐、平潭、惠安、东山的海面。
  真海豚是仿生试验和水族馆的词养对象。有些国家训练这种海豚用于军事目的和海洋科学考察。
  灰海豚grampus griseus (Cuvier)
  别名纹身海豚、黎氏海豚、花纹鲸
  成体体长可达3.85米,体重约500公斤。头方圆,前端钝,无吻突,额隆前方中央有纵沟。躯体前部粗圆,由背鳍至肛门后方急剧变细。尾柄不高。背鳍高大,前缘后倾,后缘凹入,顶端尖。鳍肢长,末端尖。尾鳍缺刻深。上颌无齿,下颌前端有齿2~7枚。成熟个体背部浅灰色,腹部色淡。两鳍肢间有白斑,背鳍,鳍肢及尾均呈黑色。全身布满白色条纹筋痕,尤以背鳍前方至头部为多。体色随年龄增长而由幼兽体的黑褐色变成老兽体的全身白色。
  通常10头至数十头成群,也有数百头的大群,时常与他种海豚混群。主食乌贼和甲壳类,也食鱼类。
  广泛分布于全世界的热带至暖温带的各海洋中。我国分布于东海、南海、台湾省海域中。福建省则见于莆田一带的海域。
  镰鳍斑纹海脉laenorhynchus obliquidens Gill
  别名太平洋斑纹海豚、短吻海豚
  体呈纺锤形,长2~2.3米。背鳍高且呈镰刀状后屈,前缘黑色;后缘近似白色的淡色。
  背腹侧有明显的棱状皮肢嵴。鳍肢三角形,基部最宽。尾鳍宽为体长的1/6。体色深浅度变化很大,背黑腹白,体侧多有条纹或黑带。
  喜群游,常数十头、数百头甚至上千头的成群活动,群中有“领队”,经常能巧妙地率群从围网或港湾中脱逃。主食乌贼、也喜吃錢、鳕等群游鱼。
  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东海和台湾海峡,本省以东碇外海和兄弟岛附近最多。
  此海豚可养在水族馆里作观赏动物,它可以学会钻圈等许多技巧。
  中华白海豚sousa chirrensis (osbeck)
  别名华白豚、太平洋鸵海豚
  体长可达2.5米;体重达235公斤。全身象牙色,幼体背部灰黑,腹部白色。吻突狭长,约占体长的8%,喙与额部之间被一道“V”形沟明显地隔开。背鳍梢端钝而圆。尾缺刻呈弧形瓣,左上右下相互交叠。上下颌每侧有齿32~37枚。
  中华白海豚不集结成大群,一般数头或单独游动。主食鲻科和石首鱼科的幼鱼,也吃小黄鲷、小鲳鱼、小带鱼等。在厦门内海,经常可见其巡迴于流刺网附近,捕食已上网的小鱼。
  分布于本省沿海,在九龙江和闽江中曾有发现,极为罕见。多栖息在内海及河口一带。国内主要见于东海及南海。
  中华白海豚同其他海豚一样,可作为仿生学的研究对象。油脂、红肉、皮、内脏等可综合利用。
  花斑原海豚stenella frontalis (Cuvier)
  别名古氏喙豚、大西洋斑海豚
  成体体长约1.8~2.0米。体呈纺锤形。喙不太长。背鳍三角形,位于体中部。鳍肢较大,三角形,末端尖。尾鳍宽为体长的1/5左右。背黑,腹白。体侧大部为灰色。眼周围有黑环,该环向前有一条黑带,左右的黑带在额、喙交界处相接。鳍肢前缘至口角处有一条黑色。全身具密布不规则小斑点。背部的黑色区有灰斑,腹面的白色区有黑斑。喙长为头骨长的4/7,为喙宽的2.4倍。上下颌左右各有齿35~44枚。以中、上层鱼类为食。
  分布于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温带海区。在我国的东海、南海、台湾省海域都有分布。福建省霞浦县海区曾有发现。
  宽吻海豚tursiops truncatus(Montagu)
  别名大嘴海豚、尖嘴海豚、瓶鼻海豚
  体长2.5~3.5米,最大可达4米。吻突短;额部隆起,状如棒球帽;体躯中部粗圆,从背鳍往后
  渐细。背鳍位于背中部;尾鳍宽约体长的1/9倍。背部瓦灰色略发蓝,腹面逐渐过渡为淡灰色。上颌骨腭部平坦无纵沟。齿大而少,上下颌每侧少于26枚。
  宽吻海豚常成数百头的大群活动。主食鱼类如带鱼、鲅鱼、鲻鱼等,也吃乌贼。
  广泛分布于温带和亚热带各海洋以及我国海区。1983年4月在福清、9月在龙海的浯屿岛海区,均发现有大群活动。
  本种海豚是仿生物学研究的主要海兽;有些国家训练这种海豚用于军事目的。
  (五)鼠海豚科
  本科共31属,福建仅产江豚属neophocaena1种。
  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GoCuvier)
  别名江猪、海猪、海和尚、露脊鼠海豚
  体长不超过二米,为鲸目动物中最小的个体。头圆,无喙;无背鳍。背部有隆起,隆起上有鳞状皮肤。鳍肢较宽大,末端尖;鳍肢长约为体长的1/6。尾鳍宽阔,两尾叶水平宽约为体长的1/4。上下颌每侧有铲形齿15~22枚。全身灰色或瓦灰色。
  喜在近岸区域活动,通常栖于咸、淡水交界处或潮流冲击的地方,可以上溯江河之中。食性杂,主要食鱼、虾、乌贼等。
  本省黄岐半岛海区分布较多,在我国沿海的各海区沿岸及各大河口均有。印度洋的沿岸,以及西太平洋侧沿岸,北达日本中部近海都有分布。
  江豚的脂肪油质优良,可提制高级润滑油,肉可食用,内脏及各种腺体可提取多种药物及激素,综合利用价值很高。
  (六)巨头鲸科(领航鲸科)
  本科在我国海区有3属,福建沿海产1属。
  伪虎鲸pseudorca crassidens (owen)
  别名似虎鲸、海猪、虎头鲸
  雄性体长5.7米;雌性较小,5米左右。头圆,口大;口裂朝眼睛的方向切入;无喙。眼小,位于口角后上方。呼吸孔一个、呈一凹陷,位于头顶眼垂线的前方。背鳍不太大,位于体中部略前的位置,后缘凹入,呈镰刀状。鳍肢狭长,其长约为体长的1/10,前缘自中部起骤向后屈,后缘通常有2个突出部,末端尖。尾鳍宽大,约为体长的1/5。上下颌每侧牙齿8~11枚,一般上颌略少;齿大而尖,呈圆锥形。全身黑色,腹侧稍淡。
  喜群游,较少单独活动,游速较慢,且不喜跃出水面。有时为追逐鱼群进入内湾。主食鱼类及乌贼。
  分布范围很广,主要是暖温带和热带海域,以北太平洋东南部最多。我国沿海均产,1959年4月29日,有上千头群体在平潭出现。
  伪虎鲸综合利用价值很高。脂肪为炼油原料,皮可为制革原料,肉可鲜食或制成罐头,骨除炼油外还可加工成骨粉饲料。一头体长4.5米、重600多公斤的伪虎鲸,可得皮下脂肪60公斤,额部的油4公斤,肉240公斤。
  十、翼手目
  翼手目是哺乳动物中真正具有飞翔能力的一个特殊类群,是哺乳动物中第二个大目。分布广泛,除极地外,东、西半球均有分布,主要以热带、温带及低海拔地区为多。本目共有17科,约950种,国内约有7科29属90种,福建有6科18属40种。
  (一)狐蝠科
  本科在福建已记载有2属2种。
  棕果蝠rousettus leschenaulti Desmarest
  棕果蝠体形大,体重约80克,前臂长达80~85毫米。躯体粗壮,脸形似狐,吻长。耳长,呈卵圆形,基部略呈管状,无耳珠。前肢第一趾很短,具有强爪;第二指也有爪,尾短,有一段不连股间膜,呈游离状。通体毛色暗褐,两肩及其中央毛较稀疏而且颜色也较浅,呈黄褐色,翼膜褐色。齿小,齿面无明显齿尖。
  喜大群集居于大石灰岩洞中,有时也在高树的隐蔽处或芭蕉、蒲葵叶丛下。以一后肢的钩爪倒挂于洞壁凹凸处或树枝千上。飞行和觅食时均依靠视力引导方向,有别于小翼手类蝙蝠依靠超声波引导行动。惊飞时拉屎拉尿并发出吱吱叫声和噼噼啦啦的拍翼声。多于夜间外出觅食,凌晨归洞。
  以果类为食,也兼食果树的花朵以及野浆果,对荔枝、龙眼、枇杷、芒果、香蕉等热带、亚热带果类有一定危害。
  省内见于漳州龙溪、漳浦、厦门、晋江、龙岩、福州等地。省外分布于我国南方边缘地区。
  犬蝠cynopterus sphinx Vahi
  别名短吻果蝠
  犬蝠外形和果蝠很相似,但比果蝠略小。吻部较短,故名短吻果蝠。鼻孔如管状突出。上唇中央有纵沟;外耳边缘毛白色。头及躯干后部均披细密短毛;颈部和躯干前部披毛较长,均呈棕褐色。背面毛色较深,带橄榄灰色,腹面毛色较浅淡,上下颌每侧的齿均比棕果蝠少一枚,除第一前臼极小外,其余的齿形状均相似。
  在果区常和果蝠栖居于一洞穴中或倒挂于浓荫的香蕉、棕榈树叶干下。常数头或更多些相互倒悬挂着连成一长串或结成一球。食性和果蝠一样主食栽培水果或野生浆果,对果区有一定害处。大便不成形,有黏性。
  省内见于龙溪、漳浦、晋江、漳州、诏安及福州等地。省外分布于华南和西南地区。(二)假吸血蝠科(大耳蝠科)
  本科在福建只有大耳蝠lyroderma1属1种。
  中华大耳蝠megaderma (Lyroderma )Lyra sinensis Rhino
  中华大耳蝠体形较大,前臂长约65毫米。前肢第二指具二指骨,不具爪。耳大,椭圆形,基部在前额连接,具有耳珠,二珠分两叉。鼻叶简单,只有一个直立的单叶,大约10毫米高。体毛基部暗褐色,毛尖灰白色。自颈到尾毛色呈鼠灰色,杂以褐色斑纹,面部毛亮灰色,下颏毛色较浅淡。上颌没有门齿,犬齿发达,齿冠面呈前长后短的叉齿冠面。以昆虫为食。
  据文献记载,分布于福建北部。
  (三)菊头蝠科
  本科在福建已记载1属9种,本志列述2种。
  絨菊头蝠福建亚种rhinolophus luctus Lanosus Andersen
  绒菊头蝠体形较大,是本省菊头蝠类中个体最大的一种,重约40克,前臂长可达70毫米。嘴脸部有特殊复纟杂的叶状突起,称为鼻叶,鼻叶由四个部分组成。最前面的一部分像马蹄形状,称为马蹄叶,其后有一像鞍状部分称为鞍状叶,鞍状叶基部呈翼状,再其后为连接叶,最后一部分为顶叶,顶叶很尖。耳宽阔,外侧基部有许多平行排列的横绫。通体披着卷曲柔密的长毛,毛色呈灰褐色,尾很长。
  单独或三两只悬挂于洞道侧壁的突起上,没有集群栖居的现象,多栖居于石灰岩洞中或废矿井中,黄昏时出动飞翔盘旋于山坡上空觅食昆虫。
  省内见于武夷山、泰宁、上杭、福州等地。省外分布于浙江、台湾、广东、海南。
  中菊头蝠rhinoLophus affinis macrurus Andersen
  体形中等大,体重约14克左右,前臂长约52毫米。尾长,约为体长之一半。耳大,近似三角形。鞍状突与连接之间有一凹陷。尾端与股间膜不呈锥形,其后缘几乎在一直线上。体毛肉桂色。背面毛色较深,呈暗褐色,腹面毛色较淡。上颌犬齿强大,第一前臼齿很小,第二前臼齿尖高而锐利,下颌第一前曰齿强大。
  多栖息于山洞中,常与皮氏菊头蝠或洛氏菊头蝠同栖于一洞中,黄昏没出洞活动于林间的树丛中觅食昆虫。
  省内遍布全省。省外分布于华南、华中和西南一带。
  相近种
  角菊头蝠rhinolophus cornutus pumilus Andersoii。前臂长约39毫米,马蹄叶中间裂口基部无小乳突。产于南平、福州、上杭。
  短翼菊头蝠rh.lepidus BIyth。前臂长超过40毫米,连接突外端锐角大于45°。产于武夷山、上杭。
  小菊头蝠rhinolophus blythi calidus G.M.Allen
  体形小,为本省菊头蝠类中体形最小的一种。体重约4克左右。前臂长37毫米尾长,约为体长之1/2。耳较小。鼻叶中的连接叶与鞍状叶之间有一深的凹陷。从侧面看连接叶顶端尖锐而耸起,因而稍超过鞍状叶顶之水平。体毛栗色,腹面毛较浅,呈肉桂色。常与中菊头蝠、洛氏菊头蝠或皮氏菊头蝠等共栖于阴湿黑暗的石灰岩洞中,傍晚时活动于林边或山村民房附近觅食昆虫。冬眠时栖居洞穴的位置,常是在光、湿度、气压等易受地表的变化和季节变化影响而变化的洞口带。
  省内见于福州、建阳、南平、尤溪等地。省外分布于四川、湖北、江苏、广西、海南。
  鲁氏菊头蝠rhinolophus rouxi sinicus Andersen
  外形及毛色很像中菊头蝠,但体形略小,体重约12克。体长50毫米,前臂长45毫米左右。连接叶从侧面观其顶端圆钝,鞍状叶的两侧呈平行状,马蹄叶两侧有附加小叶。第三指的第二指骨不及第一指骨的〓倍长。上颌门齿小,第一前臼极小,位于齿列外侧。
  常数十只乃至上百只集群栖居于一处,栖息地点多为石灰岩洞。常和大马蹄蝠、丽菊头蝠、中菊头蝠混居于一洞中。傍晚活动于林边或村舍附近觅食昆虫。
  遍布全省各地,省外多见于南方诸省。
  相近种
  皮氏菊头蝠rh.pearsonii chuwenhs Anderson。产于南平、建阳、武夷山、泰宁、上杭等市县。
  马铁菊头蝠rh.ferrMmegMfwwm Temminck。产于南平、三明、武夷山等市县。
  大耳菊头蝠rh.macrotis caldwelli G.Allen。产于南平、尤溪等县。
  (四)蹄蝠科
  本科在福建有2属4种,本志列述2种。
  大蹄蝠hipposideros armiger Hodgson
  别名大马蹄蝠
  体形大,重约60克,前臂长达90毫米。鼻叶复杂,在马蹄形前叶的两侧各有4小片副叶。前叶之后有一横棒形的鞍状叶,最后为顶叶,顶叶之上的额部正中有一个大腺囊,其开口呈横列状。耳大,呈三角形。第二指无指骨,仅有一掌骨。体背毛棕褐色,腹毛较浅淡。上门齿很小,犬齿粗大。
  多栖息于较为阴暗潮湿的山洞或废矿道中。常和果蝠及其他蹄蝠共栖一洞中,但彼此分居,互不相扰。天黑前外出觅食,活动于森林及山村中,捕食各种昆虫。
  省内多见闽南、闽西和闽中一带,省外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
  双叶蹄培hipposideros pratti Thomas
  别名普氏蹄蝠
  双叶蹄蝠体形大,体重约70克,前臂长80~92毫米。马蹄叶的两侧各有2小片副叶,顶叶后面为一大块肉质片,并呈弧状凹陷,分成左右两瓣。雄性个体的肉质片尤为明显硕大,几乎盖住整个额部。门齿小,上颌第一前臼特别小,犬齿粗大。通体毛色棕褐。
  通常十几只到几十只集群栖居一处,常与大马蹄蝠、鲁氏菊头蝠、中菊头蝠等同栖于阴暗潮湿的洞中。以昆虫为食。
  省内见于福州、福清、南平、上杭、武夷山等地,省外分布于四川、广西及华中一带。蹄蝠科还有2种:
  小蹄蝠hipposideros gentilis sinensis Andersen产于福州、惠安、南平、上杭、泰宁、福清。
  无尾蹄蝠coclops ffithi 。产于南平。
  (五)犬吻蝠科
  本科在福建只有皱唇蝠属tadarida1属1种。大耳皱唇蝠tadarida teniotis insign is (Blyth)
  大耳皱唇蝠体形较大,前臂长约60毫米,耳特别大,前部阔圆,基部在额中线上相连,并向里展延,密盖短毛。唇具有垂直的皱纹。体背毛暗褐色,腹毛较浅淡。
  栖息于阴暗潮湿的石灰岩洞中,单只或数只栖居一处,很少聚成大群。以昆虫为食。
  省内分布于邵武、厦门、龙岩等地。
  (六)蝙蝠科
  本科在福建已记载1〗属23种,本志列述13种。
  白腹管鼻蝠murina leucogaster Milne -EDwards
  大管管鼻蝠体形中等大,前臂长约40毫米。鼻孔呈管状,耳窄长,顶端圆钝,耳珠直而尖长,全身披有柔软纤细的长毛,体背毛灰棕色,杂有灰白色细软的长毛,腹毛呈灰白色,故名白腹管鼻蝠。股间膜及后足也披有细而密的毛。第五掌骨长于第四掌骨,故翼膜宽大,翼膜呈浅灰褐色,尾的末端由股间膜后缘伸出约3毫米。栖息于高山林间的石灰岩洞中,数量稀少。以昆虫为食。省内仅见于武夷山。省外分布于黑龙江、吉林、陕西。相近种
  赤管鼻蝠m.httoni rubella 。Thomas产于武夷山。
  彩蝠kerivoula picta bellissima Thoma
  体形中等大,前臂长约42毫米。耳大呈漏斗状;耳珠细长削尖。尾很长,略超过体长。体毛橙黄色,纤细柔软,呈现金丝绒般光泽。背部毛色较深,带棕色;腹部毛色较淡。翼膜大部分为黑色,在靠近躯体及指骨两边为淡黄色,与股间膜颜色相同。上颌门齿各两枚,位于颌的两侧,故门齿间有颇大的空隙。第一前臼齿比第二前臼齿略大。黄昏后活动于村落附近捕食昆虫。
  彩蝠在我国仅分布于广东和海南,本省于1987年首次在武夷山采得一雄性标本。
  折翼蝠miniopterus schreibersi fuLieinosus (Hodgoson)
  体中型,前臂长约50毫米。翼狭长,前肢第三指的第二指节之长度近于第一指节的三倍。鼻部正常。耳小而圆,耳珠细长,末端圆钝,稍向内弯。吻部向上翘起。尾长,几乎与体长相等。全身披有绒状短毛,体背毛赭褐色,腹毛较淡浅,呈烟灰色。
  群栖于石灰岩洞中,常数十只到上百只叠成球状集体栖居一处,有时以单一种群栖居一个洞,有时也与鲁氏菊头蝠、皮毛菊头蝠、洛氏菊头蝠、双叶蹄蝠或大马蹄蝠等共栖一个洞,但互不相扰。黄昏后外出活动,捕食昆虫。由于分布广,种群数量多,在本省为优势种,所以在捕灭虫害方面效益较大。
  遍布全省。省外分布于河北、陕西、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海南、广西等省区。
  大足蝠rickettia pilosa (Peters)
  大足蝠是蝙蝠科种体形较大的一种蝙蝠,前臂长约56毫米。耳较短,耳珠狭长,但短于耳长之一半。后肢粗大,连爪等于胫长。尾末端由股间膜后缘伸出。身体复毛短而密。后肢上下至踵部,后足及距均披短毛。体背面毛色赭褐色,头侧毛色较浅淡,腹面毛白色。捕捉昆虫和小鱼为食。
  中华鼠耳蝠myotis chinensis Thomas
  体形较大,是鼠耳蝠中体形最大的一种,前臂长66~70毫米。耳大,其尖端稍弯向吻部,耳珠长,约为耳长的一半。身体背面呈橄榄棕色。吻部毛为灰色,其他部位毛带灰褐色。下颌至腹部毛呈灰黑色,体侧黑棕色。
  栖居于石灰岩洞中,黄昏时外出活动于郊野或村落附近捕食昆虫。
  省内见于南平、晋江等地。省外分布于云南、江苏、浙江、江西、广东(香港)及广西等省区。
  普通鼠耳蝠myotis myotis Borkhausen
  体形较大。外形酷像中华鼠耳蝠,但体略小。前臂长不超过65毫米,一般为60~65毫米。耳大,耳珠较短阔,翼膜宽大,尾长。体背毛黑褐色,腹毛灰褐色,腹部至肛门的毛毛尖灰色。上下颌每侧均有6枚颊齿。
  栖居于岩洞中或住家屋顶空隙中,以昆虫为食。
  省内分布于福州、古田、明溪等地。
  西南鼠耳福myotis altarium Thomas
  体形较小,前臂长约44毫米。耳大,细长,耳珠也细长。尾长,尖端游离。体背毛呈黑褐色。腹面自喉至肛门的毛毛基部呈黑色,毛尖灰白色,故整个腹面呈现黑褐色杂以花白色。吻至下颏毛色黑褐。
  栖居于石灰岩洞或废矿井中,以昆虫为食。
  西南鼠耳蝠仅分布于四川、贵州、湖北、江西、安徽等省,为我国特有种。本省于1984年首次在泰宁和将乐采得标本。
  相近种
  丽鼠耳蝠myohis formosus rufoniger Thomas 。产于福清。
  须鼠耳蝠m.mystacinus montivagus Dobson。产于武夷山、南平。
  绒鼠耳蜗m.laniger Peters。产于厦门。长毛鼠耳蝠m.frater G.Allen。产于南平。
  毛腿鼠耳蝠m.fimbriatus Peters。产于厦门、南平。
  小鼠耳蝠m.muricola moupinensis m -E。产于福州、南平。
  线山蝠nyctalus velutinus G.Allen
  别名中华山蝠
  体形中等大,前臂长约50毫米。头部宽,耳小,顶端圆钝,耳珠也宽短,顶端内侧向内弯曲成肾形。体躯背面毛棕褐色,腹毛棕色。尾长。第一上前臼齿小,位于犬齿及第二前臼齿之间的内侧。多栖居于荒郊石洞中,以昆虫为食。
  省内见于南平、三明、龙岩、武夷山、泰宁、福安等地。省外分布于山东、四川、广西、湖北、江苏、浙江等省。为我国特有种。
  普通伏翼pipistrellus abramus Temminck
  体形很小,前臂长约32毫米。耳小,略呈二角形,耳珠也短小,顶端圆钝。尾长,禾端突出于股间膜后缘1~2毫米。躯体背面毛黑褐色;腹毛较为浅淡。上颌第一前臼齿很小,但明显可见。
  多栖居于屋檐下或古庙中的缝隙及天花板内,亦常见于砖瓦墙的缝隙之中。于黄昏前后飞出活动觅食昆虫,下半夜起至凌晨全部归隐。
  遍布全省各地,种群数量大,分布广,在捕灭害虫上起很大作用。省外多见于东北、华北、西南、华中和华南一带。
  相近种
  灰伏翼pipistrellus pulveratus (Peters)。产于武夷山、福清、厦门等地。
  小伏翼p.coromandra tramatus Thomas。遍布全省。
  印度伏翼p.tralatitus tramatus Thoms。产于南平。
  安氏棕蝠eptesicus undersoni Dobson
  体形中等大,前臂长约55毫米左右。尾长,最后一个尾椎骨突出于股间隙小。耳长,耳珠细长,顶端圆钝。体背毛棕褐色,腹毛也棕褐色,但杂有白色毛。
  栖息于海拔较高的石灰岩洞中,以昆虫为食。种群数量稀少。曾在武夷山挂墩采到标本。
  东方蝙蝠vespertilie superans Thomas
  体形中等大,前臂长约46~54毫米。耳短而宽,耳珠也短,其尖端较圆钝。尾发达,向后一直伸至股间膜的后缘。通体毛色均呈黑褐色,体背毛的毛尖为灰白色,与黑褐色的毛基间杂使体背呈现灰棕色,并有花白的细点,腹面毛的毛尖为白色,与黑褐色的毛基间杂,使腹毛呈现灰棕色。
  多栖息于建筑物之隙缝及树洞中,将身体倒挂或伏着停息,独居或三五成群,有时也大批聚居一起,拂晓前及黄昏后出来觅食昆虫。
  省内见于武夷山,省外分布于内蒙古、东北、河北、甘肃、山西、四川、湖南、湖北。
  小黄蝠scotophilus temmincki consobrinus J.Allen
  体形中等大,前臂约50毫米。耳小,耳珠细长。尾长,长度超过体长的2/3。体毛浅棕黄色,翼膜也呈棕黄色。
  多栖居于住家屋檐下的空隙中,以昆虫为食。
  省内见于南平、厦门、福州、诏安等地。
  中华斑蝠scotomanes ornatus sinensis Thomas
  体形略大,前臂长约53毫米。耳较窄长,耳珠尖长。体侧背面橙黄色。颅顶有一白斑。背中央有一条弯曲的白色纹,肩胛至腋部各有二块白斑;腹面毛色较深,呈棕褐色。颊部两侧白色,颈部有一褐色环带。肩部两侧至肛门各有一列白色毛,形成“V”形白纹。
  生活于岩洞或荒郊的枯树洞中,以昆虫为食。但种群数量极少。
  省内见于武夷山挂墩、南平、古田等地。
  十一、啮齿目
  啮齿目是兽纲中种类和数量最多的一个目,绝大多数为有害兽类,在农、林、牧、渔及卫生等方面造成危害,但亦有少数种类的毛皮可以利用、肉可食用或药用,具有一定经济意义。本目动物现存28科1591种,国内有12科186种,福建有7科31种。
  (一)鼯鼠科
  本科在福建已记载3属4种。
  棕鼯鼠petaurista petaurista Pallas
  别名鼯鼠
  为大型鼯鼠之一。成兽体长达400~500毫米。尾圆形,长度较体长稍长。体背毛色黑褐,腹面为浅橙红色;飞膜背面色如体背,但略深,腹面色较红,两者分界甚明显。眼周具黑圈。耳廓背部具一黑斑。雌体具乳头3对。雄部1对,腹部2对。
  栖息于古老森林地区的高大的阔叶林带,筑窝于树顶。一般在晚上活动,夜间经常传来它的叫声。能爬树和滑翔,一次能滑20~30米,最远可达100米。以野果、树皮、核桃、嫩叶为食。
  省内南北各地林区均有分布。省外分布于云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台湾等地。现状稀少,为本省重点保护动物。
  相近种
  海南小飞鼠hylopetes phayres。皮翼黑褐色,边缘白色。下颏、胁部及前胸有白色毛区。产于政和、建阳、建瓯、宁德。现状稀少,为本省重点保护动物。
  毛耳飞鼠belomys pearsonii Gray
  别名绒耳鼯鼠、毛足飞鼠
  个体小,体长约180毫米,为我国南方的一种小型鼯鼠。背面毛色棕褐,间有花白细斑纹。飞膜背面黑褐色,边缘毛密。耳小,耳背缘有缺凹,耳茎前后各有一族长毛。前后足背面黄褐色。尾上面灰褐色,下面棕色。尾长约为体长的5/6。
  栖息林中,毛耳飞鼠往往成对活动。因其数量极少,生物学资料不详。
  省内见于闽北。省外分布于云南、广东和台湾等地。
  相近种
  黑白飞鼠hylopetes alboniger。与毛耳飞鼠很相似。惟耳壳无缺凹,耳茎前后无簇毛,胁部及前胸无全白色毛区。见于南平、福安、龙溪一带。
  (二)松鼠科
  本科在福建已记载3属4种。
  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 Pallas
  别名红腹松鼠
  为中等体型的松鼠,体长200~245毫米。尾长170~190毫米。吻短而宽。背部及四肢外侧为橄榄黄色,杂有黑毛。腹部栗红或棕红色。后肢长于前肢。尾长170~190毫米,尾长几等于体长。
  赤松鼠在我国已发现有14个亚种。华东闽浙苏皖一带为宁波亚种c .e .ningpoensis Bonhote,与其他亚种比较,宁波亚种的体长、尾长及头骨等量度,数值最小,腹毛颜色也最淡。多营巢于高大的针叶混交林的树顶。有时也筑巢于庙宇屋檐的瓦缝下。一般多在黄昏活动,午间也活动。大都在树上活动,常由一树梢跳跃至相隔5~6米的另一树梢。嗜食各种坚果及浆果。此外,树上的昆虫、鸟卵、雏鸟、树苗嫩芽亦取食之,是山林的一害兽。春秋季节繁殖,曾于4~6、8~9月获得怀孕的母兽,每胎仔数2~4只。
  分布于我国南部各省的热带及亚热带森林中,见于本省各地林区,以南平、三明及宁德地区产量最多,其毛皮有利用价值。
  相近种
  长吻松鼠dremomys pernyi Milne -Edwards。外形仍为松鼠型,惟腹面白色,尾基具一锈红色斑。见于闽北、闽东及闽中林区。毛皮价值均同于红腹松鼠。
  隐纹花松鼠tamiops swinhoei Milne -Edwards
  别名花松鼠豹鼠
  小型松鼠。头躯长通常小于150毫米。体背具明暗相间的5条纵纹,中央纵纹黑色,起于前肢略后的位置,止于尾基。黑色的两侧为褐色,外侧为淡黄色。耳背有毛丛,毛尖为棕白色。体背部棕褐色,腹面棕黄色。尾长短于头体。雌兽有乳头2对。
  本种已记述的亚种不下11个,国内有7个亚种,福建分布2个亚种。⑴斯氏花松鼠海岸亚种t.s.smaritimu。前背部呈淡黄褐色至锈灰色纵纹明显。⑵斯氏花松鼠博平亚种t.s .bopinglingensis 。前背部呈淡灰、淡黄赭色,纵纹不甚明显。
  多营巢于森林密集成阴地带的杉、松、槠、马尾松等树上,有时利用树洞为巢。善于攀高雀跃,但很少接近住屋活动。在产地一带叫“飞鼠”。时常是3~4只在一树上,有时也可到地面来活动。其活动时间多在清晨太阳刚出来或将近黄昏时。活动时有鸣声。食栗子、锥子、杉子、松子及其他野果以及树上的昆虫。多在春秋两季繁殖,每胎2~5仔。
  省内见于全省各地林区,以南平及三明地区产量最多。省外分布于我国南部各省,北至甘肃、河北。
  (三)豪猪科
  本科在福建只有1属1种。
  豪猪hystrix hodgoni subcritata Swinhoe
  别名粽豪猪、刺猪体形较大,肥壮。体重7~14.5公斤,身长560~770毫米。全身棕褐色。在身体背面密披棕色长刺。由肩部到颌下有一些尖端白色的刺,形成一个半圆形的“白领”。在全身硬刺之下被有稀疏的长白毛。尾短,隐于硬刺之中。
  栖居在山坡、草地或密林中,挖洞而居。独居或双栖生活。在有豪猪的地方常可见到交道的洞口,或小群活动。是夜行性兽类。一般以草根、竹笋或野果等为食。又经常盗食蔬菜,到秋季作物成熟时集中耕地盗食红薯、玉米等作物,也吃菠菜、萝卜、瓜果等。盗食作物,严重时一夜能使粮食损失60~125公斤,一般一夜可以损失粮食约20公斤。一年生育一窝,在春天或夏初繁殖,一窝4仔,多生在石洞内。
  省内分布于永春、德化、长泰、福州、福清、建阳、邵武等地。省外分布于长江流域及以南各省,北至甘肃、陕西。
  (四)猪尾鼠科(刺山鼠科)
  本科在福建只记载1属1种。
  猪尾鼠typhlomys cinereue Milne -Edwards
  猪尾鼠外形如小家鼠,耳略具细毛,尾长超过体长,尾部腹面毛少而具鳞片,末端有簇毛,这是猪尾鼠的主要特征。前足无拇指,具一肉垫,后足细长,第一趾不超过第二趾的基部,爪长不超过指端而向上翘。耳大,眼小。背毛暗灰色,腹毛灰白色。尾较长,为体长的1.2倍,尾端毛密而长,成“刷状”,形如猪尾,故名猪尾鼠。猪尾鼠已知有
  两个亚种,福建有一个亚种,即猪尾鼠指名亚种t.c .cinereus 。模式产地为福建武夷山地区。
  福建的猪尾鼠主要栖息于海拔800~1200米山地间,栖息地富有毛竹、马尾松、杉林和槠类阔叶混交林带。栖息生境多是山势陡峭之处,所以栖息活动的范围则显见局限,分布地带狭窄。喜食槠果、茶籽和禾本科植物,草被层植物亦为其食料。秋末冬初为其繁殖季节,每胎3~4仔。
  猪尾鼠由于世代生存于高山茂林,穴居深洞、阴暗潮湿之处,从形态学和生物学上演变成了一种特化的种,对该鼠进化演变的进一步研究,富有生物学意义。
  省内仅见于武夷山市、邵武市和光泽,省外分布于贵州、广西、湖南、湖北、安徽及浙江。
  (五)竹鼠科
  本科在福建只有1属2种。
  中华竹鼠rhizomys sinensis Gray
  别名银丝竹鼠、竹鼠、竹鼠、土狗、土豚、山兔
  体型粗壮,成体重约600~1800克,体长240~300毫米。长年生活于地下,身体呈圆筒形。头部钝圆,吻较大。眼小,耳壳退化隐于毛被内。四肢较短,但粗壮而具强爪。尾短,均匀地被有稀毛。身体背面和两侧足背、尾部为棕灰色,有灰色毛基。吻侧毛色白色。腹面毛较稀少,有的地方可见皮肤,有的毛全污白色。
  国内有4个亚种,福建分布有1个亚种,即福建亚种r.s .davidi Thomas,毛软绒厚,深灰褐色,鼻骨后缘的宽度约等于额骨和前颌骨的接合缝之半。
  栖居于山坡竹林土质松软的地表下。洞道离地面约15~30厘米,长而繁多。嗜食竹根、竹笋、地下茎、嫩竹和棕榈株心嫩质。冬春季节为主要繁殖时期,每胎产仔3~5头。
  本亚种在省内分布于闽西北,省外见于安徽省霍山县。竹鼠凿洞觅食竹子地下部分,洞道所过之处,常使其上面竹子大量死亡,影响竹子生长。其毛软细,经加工后可制作皮衣、皮帽和饰皮,肉肥可食。权衡其利弊,害处较大。
  相近种
  银星竹鼠(粗毛竹鼠)rhizomys pruinosus latouchei.体型和生活习性类似银丝竹鼠,毛蓬松、烟灰色;尾几乎完全裸露,仅基部一段被有稀疏的短毛。主要分布于闽西南山区。
  (六)仓鼠科
  本科在福建只记载2属2种。本志列述2种。
  东方田鼠microtus fortis calamozum (Thomas)
  别名沼泽田鼠
  头体圆胖,体长在120~155毫米。尾长大于体长的1/3。尾着生密毛。后足长约23毫米,足垫5枚。头骨粗壮,棱角不著。背毛暗棕褐色,毛基黑灰色,毛端栗棕色。腹面灰白色,有时中部略带有浅黄色。毛基黑灰色。尾毛上面暗褐色,下面与腹毛颜色一致。
  国内已知有四个亚种,福建分布一个亚种,即华东亚种m.f.calamorum Thomas,1902,其主要特征为体背毛色较深,分布于山东、湖南、安徽、江苏、浙江、福建。
  本亚种在福建分布于闽江上游的建溪、富屯溪流域的沼泽地,或小溪流附近潮湿草丛中,为常见种。洞道较浅,常随芦苇草根绵延数公尺。嗜食芦苇、水竹等禾本科植物的根、幼芽和粮食作物;日食量超过体重的30%。常年繁殖,但以5~6月为主高峰,10~11月为亚高峰。每胎产仔3~7只。
  东方田鼠危害作物,啃咬树皮,为农林业重要害兽。自然界可作为多种肉食性兽类和猛禽的食饵,对维持农林生态系统平衡有一定作用。
  相近属
  黑腹绒鼠福建亚种eothenomys melanogaster colurnus Thomas。个体较小,体长91~135毫米;尾短,其长度(成体)约为体长的1/3。省内只在武夷山市黄岗山和挂墩曾发现过。
  (七)鼠科
  本科在福建已记载5属17种。
  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ius Pallas
  别名田姬鼠、姬鼠、黑线姬鼠体型比小家鼠大,体重平均25.3克(13~42克)。体长平均96.8毫米(80~120毫米)。尾比头身短,平均87.8毫米。后足长19.1毫米(17~21.5毫米)。耳长13.3毫米(12~15毫米),向前拉不能达眼部。前足有五个掌垫。乳头4对,胸部2对,腹部2对。背部毛棕褐色,毛基深灰色,中央有一条黑色纵纹,有的标本纵纹不明显。腹部和四肢内侧毛尖白色,毛基深灰色。背部及腹部的毛色在体侧有明显分界线。尾二色,上面暗褐色,下面灰白色。足背毛白色。
  栖居农业区的农田、田埂、荒地、草堆中。冬季有的可迁入住宅,或在坟墓中越冬。主要吃种子和植物的绿色部分,春、夏两季在胃中曾见有甲虫,冬季进入住宅以山芽、蔬菜、大米、面粉等为食,爱吃水分较多的食物。
  国内有5个亚种,福建分布有1个亚种,即a .a . ningpoensis Swinhoe。本亚种在省内分布于闽江以北地区。是钩端螺旋体病的宿主,它还和流行性出血热及鼠疫有密切关系。黑绒姬鼠分布遍及全国。
  相近种
  中华林姬鼠apodemus draco Barrett -Hamilton。耳较大,向前拉可以达到眼部。前后足掌均有6个掌垫,乳头3对。省内仅见于武夷山及屏南。
  小家鼠mus musculus Linnaeus
  别名小耗子、小鼠、鼷丝鼠、无骨鼠
  体形小。雄体体长平均为72.5毫米(65.0~84.5毫米),雌体体长平均74.9毫米(65.0~80.0毫米)。尾长等于或超过体长。门齿内侧有一直形缺刻,有别于巢鼠和姬鼠属。后足长约在15毫米左右。
  背部毛黄褐色,毛基深灰色,体侧棕黄沾灰。腹部毛基部灰色。毛端沾黄毛。背腹毛在体侧无明显的分界线。尾毛上部黄褐色,下部灰黄色,二色无明显分界。前后足背面均为暗褐色。小家鼠有棕褐色个体,也有黑色个体。
  小家鼠为省内住宅中常见种,但常窜入田园活动。喜群居和活动于粮食贮存场所和柴草堆积的角落,亦常发现匿居于长久无人注意的抽屉、衣柜内。是破坏衣着和糟蹋粮食种子的害鼠。繁殖力较强,一年可生殖5~6次,平均每胎仔数4~5只。
  省内及国内均为广布种。国外除南极,偏远海洋岛屿外几遍全球。
  国内有5个亚种,福建分布有1个亚种,即华南亚种m.m .homourus Hodgson 。
  相近种
  卡氏小鼠(詹绍琛正名,1983)mus carali caroli Bouhote。腹部毛基暗灰色,末端白色,尾的上侧呈灰褐色,下侧白色。四肢污白色。分布于全省农田、菜田和红薯地。能传播钩端螺旋体病,损害粮食作物。
  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 (Barkenhont)
  别名大家鼠、沟鼠
  褐家鼠体形粗大。一般成年体重300~350克,大者达500克。尾长不超过体长。耳短而厚。后脚粗大;长35~38毫米。背毛棕褐色至灰褐色;腹面灰白色。尾毛两色;鳞片组成的环节明显。是主要家栖鼠类,但在房屋附近的阴沟、杂草和农田中数量也不少。多栖息在稻田埂、甘蔗地、小河堤及家畜、家禽饲养场。全年均可繁殖,每年2~3月、9~10月是繁殖高峰季节,每胎可怀2~16只,以7~10只为最多。对粮食破坏严重;由于打洞,可引起房屋和河堤崩溃,带来灾害;能传播钩体病和流行性出血热等疾病;在华南地区,褐家鼠也是农业重要害鼠之一。遍布全省各地。
  相近种
  黄胸鼠(家鼠)rattus flavipectus (Miln -Edwards)。体背棕褐色,腹毛毛尖沾黄色,前足背面棕黑色。广布全省。能传播多种疾病,如鼠疫、钩端螺旋体病、恙虫病、斑疹伤寒等。
  黑家鼠rattus r.rattus。(Linaens)。通体毛色黑色,尾长显著超过体长,前、后足背面为棕褐色。该鼠是一种国外传入的家栖鼠类,分布几遍全省,为鼠疫病原的携带者。
  白腹鼠rattus coxingi (Swinnoe)。体背暗灰棕色,腹部毛基和毛端均呈纯白色,体侧与腹部有明显的毛色分界线。曾在该鼠体内分离出钩端螺旋体,多见于闽南、闽中、闽北一带。
  斯氏屋顶鼠r .rattus sladeni (Anderson)。背脊明显有长黑色毛均匀混于黄褐毛中,腹部毛基白色,毛端常微淡黄,胸中部常有暗灰色的窄斑。省内仅在福州、德化、南安、漳浦发现该鼠。是钩端螺旋体、恙虫病立克次尾体的宿主。
  黄毛鼠rattus rattoides (Hodgson)
  别名罗赛鼠、田鼠、园鼠
  体型中等,尾等于或略长于体长,耳小而薄。后足短,小于33毫米,乳头6对。背毛黄褐或棕褐色。腹毛灰白色。一年有两个繁殖高峰,一个在4月,一个在8月。每胎平均可生6.1只(范围1~10只)。数量高峰,一个在4~5月,一个在10~11月。黄毛鼠对农田作物危害严重,对水稻株害率一般5%左右,每年因黄毛鼠为害的农田粮食损失7亿斤左右,是福建省农田主要鼠害。能传播钩体病、恙虫病等自然疫源性疾病。黄毛鼠分布于全省各地,闽南数量较闽北多。
  相近种
  大足鼠(山田鼠)rattus nitidus (Hodgson)。体背黄褐色,前背脊明显地混有黑色毛,毛尖淡黄赭色,分布于闽西南和闽西北的山地梯田和村落田野。为常见种。
  针毛鼠(山鼠)rattus fulvescen (Gray)。黄毛铁锈色,比较鲜艳,并杂有针状毛。该鼠对山区水稻损害严重,分布全省各地,闽北、闽中山区多于沿海地区。
  社鼠rattus nivienter(Hodgson)。背毛灰暗,铁锈色不明显,背毛中刺毛较少,尾末端白色。社鼠是次于针毛鼠数量的一种山鼠,多栖居于山区的树木、茅草和灌木丛里。遍布全省。大型鼠类(体重0.5公斤左右)
  青毛鼠rattus bowersii(Anderson)。大型山鼠。遍布全省。
  白腹巨鼠rattus edwardsi (Thomas)。大型山鼠。遍布全省。
  板齿鼠bandicota indica nemorivaga (Hodgson)。大型田鼠。主要分布于闽南。
  第二节 鸟类
  鸟类是除鱼类外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脊椎动物,也是适应于高空飞行的一个类群。以身体被羽、前肢变翼(偶或退化)为其主要特征。鸟类种类繁多,分布几遍全球。现今的鸟类约8600种。我国已知鸟类(据郑作新1994年统计)共1244种或2188种和亚种,分隶于26目。福建产21目68科229属503种。
  一、潜鸟目
  本目为海洋性鸟类,体形比鸭类略小。雌雄鸟同形。嘴强直,端部尖锐。鼻孔为缝状。翅长而尖。初级飞羽为11枚,次级飞羽为20枚。尾羽短而坚硬。脚短,位于躯体后端。脚4趾,前3趾具蹼。后趾很小,位置较高,不与前3趾在同一平面上。
  繁殖在北极圈附近地带。冬季沿海岸及大湖沼,南迁至地中海、黑海、北美南部及我国沿海。
  本目鸟类全世界仅1科1属4种,国内有1科1属3种,均可见于福建境内。
  潜鸟科
  红喉潜鸟gavia stellata stellata (Pontoppidan)
  别名阿比
  体长580毫米。头和颈的两侧以及下体全部纯白,仅在肛口处稍杂以褐斑;前颈具栗棕色块斑;背面有明显的白色斑点;眼红,嘴黑,脚和趾棕黑微绿,蹼为肉黄色。
  栖于海滨及附近湖泊一带,主食鱼类。繁殖于北方,在广东及福建(福州南港)为普遍的冬候鸟。现状稀少,为本省重点保护鸟。
  黑喉潜鸟,绿喉潜鸟gavia arctia (Linnaeus)
  头顶和后颈深灰色;嘴苍黑色;喉和前颈黑而闪紫色或绿色光辉;上体深石板黑色,微闪绿辉;上背两侧和肩部有呈瓦片状排列的方形白斑;尾羽羽缘白色;下体白色。跗蹠和趾为黑褐色,各址均具横纹。
  本省仅有1亚种,即北方亚种g.arctica viridigularis Dwight。
  分布于福建(福州)、浙江、辽宁沿海一带。罕见冬候鸟,目前数量稀少,为福建省重点保护鸟。
  白嘴潜鸟gavia immer (Brünnich)
  体形较大,翅长350毫米;夏羽:头顶、额、颊及后颈均为黑色,背部、肩具金属光泽的黑色,各羽的先端有白色斑。两胁黑色,有白色圆斑。胸、腹均白色;胸侧黑色,有白色纵纹,尾下覆羽白色。冬羽:头顶、额及枕部为暗褐色;喉、前颈灰白色;后颈、背、翼羽、尾羽均为黑褐色,其各羽缘灰色。
  本省仅有1亚种,即北方亚种gavia immer adamsii (G.R.Gray)
  分布于福建(福安)、辽宁沿海一带。罕见冬候鸟,目前数量稀少,为福建省重点保护鸟。
  二、目
  体型似鸭,但较小。翅短圆,初级飞羽12枚,第1枚特小;腿脚位于身体后部,前趾具瓣状蹼,适于游泳和潜水,极少上陆;尾几乎没有,由绒羽所成;跗蹠侧扁,被盾鳞。雌雄相似,冬夏羽色不完全相同。有些种繁殖季节有羽冠、翎领、耳羽簇等。
  本目鸟类全世界有1科4属20种,分布除澳洲新西兰外的世界各地。国内有1属5种,均可见于福建境内。
  科
  小podiceps ruficollis (Pallas)
  别名蹠、水葫芦、水攒、油鸭(本草)
  体较小,翅长在110毫米。上体灰褐,翅暗褐色;颊、耳羽和颈侧淡黄褐,稍黄白色斑纹;跗蹠后缘的鳞片成两列锯齿状;脚具瓣膜;尾几乎没有。
  本省仅有1亚种,即普通亚种podiceps ruficollis poeeei (Reichemow)〇
  善游泳和潜水,受惊时,立即潜入水中,约3~5分钟后重浮水面。常潜水觅食鱼、虾和水生昆虫等。结群或单个栖息于江河、湖泊、池塘等处,常和水鸭生活在一起。
  分布我国东部及福建各地水域。
  羽毛浓密,皮板较厚,可以利用;《本草纲目》称油鸭,有药用价值,主治补中益气。现状稀少,为福建重点保护鸟。
  角podiceps auritus (Linnaeus)
  别名长耳
  全长450毫米。嘴形直;繁殖期中,前颈下部棕红色。复羽上体灰黑色,头部黑色,两侧有金栗色耳羽丛;头部后方羽毛特长,成襞状羽冠;颈部栗褐色;背部灰棕,腹部白色。冬羽上体暗灰褐色,头部除贯眼纹以上头顶淡黑色外,面颊白色,后颈及背部暗褐色。
  栖息于沼泽、湖泊、溪河边,善潜水。以鱼、虾和水生昆虫为食。
  国内分布于新疆、东北、河北、河南、山东、长江下游。冬时见于福建各地河流。为国家二级保护鸟。IUCN:濒危。
  赤颈podiceps grisegena (Boddaert)
  体型似鸭。头顶具方块冠羽,但繁殖期中不具羽冠和皱领。头的两侧、喉和颊淡灰色;前颈、颈侧和上胸赤棕色,后颈及背灰棕色。下胸、腹部和内侧飞羽白色。
  本省仅有1亚种,即北方亚种podiceps grisege-
  na holboellii Reinhardt。
  栖于林间和多水草水域中,善游泳和潜水。常在水草中觅食,也在水中捕食鱼类和软体动物等。
  国内分布于东北各省、河北。冬时见于省内福州、永泰等地。为国家二级保护鸟。
  黑颈podiceps nigricollis Brehm
  全长约300毫米,体大于小,略小于角。头、羽、冠、颈、背、肩皆为黑色稍有褐色光泽。后头下每侧有一大块白色,彼此于颈背中央不相通。颈背中央为一宽阔而两侧不整齐的黑色长条纹,以连接下颈与后头的黑色。上体和翅大部分黑褐色,胸、腹部银白色。
  本省有1亚种,即指名亚种podiceps nigricollis Brehm。
  栖息湖泊、江河和山溪等水域区,食物主要是水生植物、鱼和水生昆虫等。
  夏季在亚洲、欧洲与北美洲繁殖,冬时迁至我国,在福建见于各地江河。目前数量很少,为福建重点保护鸟。
  凤头podiceps cristatus cristatus (Linnaeus)
  本种是科5种中最大者。头顶、颈上部及头侧羽毛形成长朿状冠羽,呈黑褐色沾棕色光泽。颈部羽毛延长成栗色翎领。眼先中央有一块皮肤裸出;颊、喉黄白色;背、肩和腰部黑褐色,并染棕褐色;外侧肩羽白色。下体羽自下喉部以后均呈银白色,体侧褐色。虹膜橙红色;嘴黄;腿趾橄榄黄色。雌鸟体羽类似雄鸟,羽色不如雄鸟鲜艳。
  本省仅有1亚种,即指名亚种podiceps cristatus cristatus (Linnaeus)。
  栖于湖泊和江河中。善潜水,常潜入水中觅食,以各种水生昆虫、鱼、虾为食。
  省内见于福州、永泰、武夷山市等地。国内分布于河北、内蒙古、东北、山东、长江以南以及新疆、西藏。
  现状稀少,为福建省重点保护鸟。
  三、鹱形目
  本目为大洋性海鸟,外形似海鸥。雌雄鸟外观相同。嘴较长,尖端有钩。鼻孔成管状,左右鼻孔并列或开口于嘴峰两侧,或在嘴峰上方。翼长狭,尾和脚均短。前3趾具全蹼,后趾缺少或退化。主要生活于海上,休息亦在海上的纯海洋性鸟类,繁殖期时才飞临陆地。以海产动物为食。
  世界性鸟类,全世界有4科13种,分布于南半球一带。在我国有3科6属11种,多分布于沿海或岛屿。福建有3科4属6种。(一)信天翁科
  管状鼻孔很短,在嘴峰两侧,并近于嘴基部分别开口。脚短位于身体后部,飞翔时伸直,置于体两侧。无后趾。趾为全蹼。
  我国有1属2种,福建1属2种。
  短尾信天翁diomedea albatrus Pallas
  全身大都白色(幼鸟全身灰褐色),头、颈淡黄色,肩羽、翼、尾灰褐色。嘴淡赤紫色,上嘴两侧各有管状鼻孔,尖端呈钩状。翅较长,善飞翔;尾较短。繁殖于澎湖列岛及台湾省附近岛屿。据民国9年(1920年)记载,此鸟于福建与台湾间的海峡常见,目前很难发现它的踪迹,属濒危种,为国家一级保护鸟。iUCN:濒危。cITEs :附录I。
  相近种
  黑脚信天翁diomedea nigripes Audubon。全身儿纯褐色,春冬二季遍布于我国海中;终年见于福建与台湾间的海峡。
  (二)鹱科
  鼻管较长,并有中隔。翅长而尖,第一枚初级飞羽与第二枚等长或略长于第二枚。后趾较小,前3趾具蹼。
  我国4属7种,福建2属3种。
  白额鹱puffinus leucomelas (Temminck)
  全长约500毫米。外形似鸥。上嘴基部的背面或侧面有一管状的突出物,此即所谓“管鼻”,鼻管很短,鼻孔向上。嘴细长,先端尖锐而向下弯曲。头部羽毛有显著白缘。背面、翼及尾深褐色;背部各羽缘灰白色。腹面白色。嘴暗角色;腿和趾均肉黄色。
  常在近水面处急飞成圈状。游泳和潜水迅速,以鱼和软体动物等为食。遍布我国海区,省内见于福州。现状稀少,为福建省重点保护鸟。
  灰鹱puffinus griseus (Gmelin)头、颈和上体黑褐色;下体灰褐色。脸、喉、颊灰色。嘴黑色;脚石板灰色。外趾带黑色,蹼黄色。
  繁殖在福建沿海及澎湖群岛。现状稀少,为福建省重点保护鸟。
  燕鹱bulweria bulwerii (Jardine et Selby)头、颈和上体暗褐色;嘴黑色;翼大覆羽淡褐色,羽缘有一较淡色灰白带;下体较淡,赤褐色较多;尾羽黑色;脚肉色,蹼黑色。
  栖于沿海岸的水域中,以浮游生物、栉水母、鱼卵等为食,产卵于海岛上。
  见于福建沿海岛屿(繁殖鸟、留鸟)、台湾(夏候鸟)和广东沿海岛屿。
  (三)海燕科
  本科为小形海鸟,但翅和腿比其他科为长。鼻管基部结合成一管,鼻孔开口于嘴峰正中央,无中隔外露。第二枚初级飞羽最长。尾多叉形,似燕。
  我国1属2种,福建1属1种。
  黑叉尾海燕oceanodroma monorhis monorhis (Swinhoe)
  黑叉尾海燕体形较小。体羽烟灰褐色。额和翼上覆羽羽色较淡,翼下侧覆羽烟灰色。尾上覆羽与背相同。尾呈叉状。体长约180毫米。
  主要栖居于沿海岸带或海岛岩岸上。集群筑巢于海岛草坡上。
  繁殖在台湾东北诸岛屿、山东青岛及威海市、福建厦门、福建沿海(夏时偶见)和广东沿海岛屿。
  四、鹈形目
  嘴强大具钩,嘴常有发达的喉囊。眼先通常裸出。脚短而后位,4趾向前,趾间具全蹼。圆尾或叉尾,性喜群居。大都分布热带海洋和岛屿。我国有5科15种,在本省已记载3科8种。
  (一)鹈鹕科
  大型水鸟,有重达12斤者。嘴长而扁平,嘴尖钩曲成嘴甲。下嘴有巨大的喉囊。尾短呈圆状。趾有全蹼。飞翔时头昂至肩部。
  我国有1属2种,均可见于福建境内。
  白鹈鹕pelecanus onocrotalus Linnaeus
  本种与斑嘴鹈鹕相似,它的区别在于全体白色;额羽向前成渐形窄尖的带状;初级飞羽的羽干淡色;尾羽24枚;颊及喉囊桔黄色;嘴铅蓝色;脚肉色。la Touche(1934)获自福建(冬时迷鸟);国内分布于新疆西部、青海湖及山东以南沿海。为国家二级保护鸟。iUCN:危险。
  斑嘴鹈鹕pelecanus philipensis philippensis Gmelin
  别名花嘴鹈鹕
  大型游禽,全长约1.6米。翼宽阔,翅长700毫米左右。嘴大扁平,有蓝黑色斑点;上嘴尖端下弯呈钩状;嘴下有一大暗紫色皮质喉囊。头、颈白色,枕部有粉红色羽冠,后颈有一条长的翎领;额羽前缘中部稍凹;尾羽22枚。上体灰褐色,下体白色。
  生活在沿海、河川、湖泊等处。性喜群居,经常在浅滩捕食鱼类和贝类。
  繁殖于新疆罗布泊;迁徙及越冬时,见于我国东部及沿海地区,曾在福建长乐及建瓯等地发现。为国家二级保护鸟。iUCN:危险。
  (二)鲣鸟科
  嘴长呈圆锥形,前端尖锐,并稍下曲。嘴峰两侧有明显的线状钩,嘴缘有锯齿突起;有喉囊但很小,多呈美丽色彩;翅长,尾长呈楔状;四趾全蹼。喜群栖于海岛上,除繁殖期外,很少着落于陆地上,休息亦在海上。以鱼类为主要食物。
  本科在我国有2种,在福建境内只有1种。
  褐鲣鸟sula leucogaster (Boddaert)
  别名鲣鸟
  全长700毫米。嘴强圆锥形,尖端尖锐,齿缘有锯齿形缺刻。头、颈和上体褐色;下体余部纯白色。眼周裸皮和喉囊均黄绿色。颈短。跗蹠甚短,被羽毛。趾间具全蹼;中趾爪内缘有栉齿状缺刻。翼长,闭合时,初级飞羽的先端达尾端。尾为楔尾。
  栖于海洋,需成群地低飞水面追寻鱼类。善游泳,休息时漂在水面上,夜宿岛上,产有大量鸟粪,很有经济价值。
  繁殖于西沙群岛,分布于我国东南沿海各省,省内见于本省沿海。为国家二级保护鸟。
  (三)鸬鹚科
  嘴强,呈圆锥形;上嘴两侧具沟,尖端钩状;齿缘无缺刻;下嘴基部喉囊较小,眼先和喉部裸出;尾圆短而硬直,有12~14枚尾羽;脚位于体的后部;跗蹠短粗无羽;趾扁,后趾有蹼与前趾连。生活于海岸边,亦进入淡水域。
  我国1属5种,在本省已记载有1属3种。
  普通鸬鹚phalacrocorax carbo sinensis (Blumenbach)
  别名乌鬼(南名)
  全长约760毫米。全身羽毛蓝黑色,肩羽和大覆羽暗棕色,羽边黑色,而呈鳞片状。眼及嘴的周围欠缺羽毛;喉裸出部分为黄色;颈部杂以白色斑纹;嘴强大具钩、具喉囊。脚黑,四趾皆向前,具蹼及锐爪。生殖期,雄鸟头和上颈部分有白色丝状羽毛。
  善于游泳,潜水捕食鱼虾。渔户多驯养此鸟进行捕鱼。
  福建沿海各地及江、河、溪、涧、水库中,冬春季均可见到;内河也较普遍,惟夏季极少。夏在北方繁殖,冬迁我国南部一带。现状稀少,为本省重点保护鸟。
  斑头鸬鹚phalacrocorax filamentosus (Phalacrocorax etSchlegel)头顶和额具宽羽冠(冬季或非繁殖季节,无羽冠),额羽直到嘴基部。颊裸出,黄色。喉侧裸出部的边缘羽毛白色,而杂以绿黑色。体羽黑色,颈羽具紫色光泽,下背和腰部被有长而色白的绒状羽。肩羽和覆羽铜绿,而缘以暗绿色,下体侧具大的白色斑块。
  生活于沿海各地水域。善游泳和潜水,捕鱼为食。
  冬时南迁至福建、云南等地及台湾(迷鸟)。国内还分布于东北南部、河北、山东沿海。
  海鸬鹚phalacrocorax pelagicus pelaeicus Palla全长约700毫米。全身羽毛呈黑色。两颊裸出部分及其边缘褐色,而有暗赤褐色斑。额被羽;肩羽和复羽铜绿色。生殖期间后头部有2个冠状羽,胁部具有白色大斑。
  海鸬鹚是沿海习见的鸟。群集于河口附近和沿海小岛上。善潜水,以鱼、虾、甲壳类等为食。夏季多在岛屿上营巢。
  迁徙及越冬时,遍布我国沿海一带,省内见于福州、厦门等地。为国家二级保护鸟。
  (四)军舰鸟科
  大形善翱翔的黑色海鸟。嘴的上、下喙尖端均向下弯曲成钩状;喉部有红色色彩,雄鸟繁殖期膨大成鲜艳的红色喉囊。翅狭长而交叉;尾长有深叉,形成剪尾。4趾向前,趾间蹼呈深凹状。
  本科在我国有3种,均可见于福建境内。
  白斑军舰鸟fregata ariel ariel (G.R.Gray)全身大致黑色。雄鸟有显著的红色咽喉囊;身体上部呈有光泽的青绿色,胸部与腋部纯黑色;腹的两侧有大形白色块斑;嘴灰色,尖端呈钩状;脚赤色。雌鸟体上面无光泽,胸青色,略带乳色。幼鸟在颈的后方有白色颈轮。
  繁殖于澳洲北岸、南太平洋诸岛、以及我国西沙群鸟,冬季迁至福建福州和台湾(迷鸟)。
  军舰鸟Fregata minor minor (Gmelin)
  全长约760毫米。全身羽毛呈黑色,微带蓝色光辉。背部及胸部矛状羽上富有绿色光辉。复羽及胁部微呈棕色。腹部纯黑。趾间蹼呈深凹状;尾呈叉状。雄鸟有显著的红色咽喉囊。雌鸟喉囊灰色。幼鸟全身大致白色。
  军舰鸟属于热带海鸟。常在海面上迅速飞行,追捕鱼类及其他海产动物为食,有时还袭击其他海鸟,而夺取其捕获物。晚间飞至岸边林带过夜。此鸟因回归性强,可以驯养为似传信鸽式的海岛间通讯。现状稀少,为本省重点保护鸟。
  繁殖于南海诸岛。夏季时,见于广东与福建沿海。现状稀少,为本省重点保护鸟。
  相近种
  白腹军舰鸟Fregata andrewsi Mathew。体长约950毫米。雄鸟嘴黑色,喉囊红色;上体黑色,腹部白色。雌鸟嘴玫瑰红色,胸、腹部白色。国内主要分布于西沙群岛一带,偶见于广东。福建南部沿海也有分布,(福建省林业厅、福建省水产厅,1994年)。为国家一级保护鸟。IUCN:危险;CITES:附录I。
  五、鹳形目
  大中型涉禽,雌雄相似。具有嘴长、颈长、腿长的特征。嘴形不一,但都为大型嘴,并侧扁而直。四趾型,三趾向前,一趾向后,前后趾在一个平面上,三趾基部有膜相连。大都生活在沼泽地、水田及山边溪流附近的树林中,少数种类生活在沿海一带。以鱼、蟹、蛙、田螺及软体动物等为食。
  本目在我国有3科30种,在福建已记载3科25种。
  (一)鹭科
  体纤瘦,体羽柔而疏松,多为中小型涉禽。嘴较头长,侧扁而直,上嘴两侧各有1条狭沟。眼光及眼周裸出。颈长,尾短,脚长。胫下部裸出;具4趾,均在一平面上。内、中趾间微具蹼膜,外、中趾间蹼膜较发达,中爪内缘
  有栉突。喉部羽向前方扩展;背及肩部左右两侧有分枝成丝状的称为蓑羽的羽毛。
  我国有10属23种,在福建已记载10属18种。
  苍鹭Ardea cinerea jouyi Clark
  别名老等、灰鹭、青庄
  鹭科中最大的鸟,全长850毫米。嘴、颈、腿均长;头、颈白色;前颈有2~3列纵行黑斑;羽冠黑色。背部和尾苍灰色;胸、腹及尾下复羽白色;胸侧及腹侧有黑色阔斑;下体白色,带有黑色纵斑。
  苍鹭为各地羽见鸟类。常在田边、湖边、沼泽及海岸等的有潜水的地方站立。站立时,颈缩至两肩间,以灵敏的眼等待着鱼、蛙等食物到来,故有“老等”之称。性喜群居,常造巢于树顶的细枝交集处。
  几乎遍布我国全境及福建各地。狩猎价值不大,羽毛可作装饰。现状稀少,为本省重点保护鸟。
  相近种
  草鹭Ardea purpurea Linnaeus。胫的裸出部分长于后趾(不连爪);中趾与跗蹠等长或较长。现状稀少,为本省重点保护鸟。
  池鹭Ardeola bacchus (Banaparte)
  别名沼鹭、田螺鹭、红毛鹭
  全长450毫米。上体背部蓝灰色,或稍带赤色。头颈及冠栗褐色,其余羽毛皆为白色。成鸟在配偶时期,背部披以美丽的绿铜色长翎。未成熟幼鸟、头及颈呈褐色,胸白色,杂以褐色斑。上体为深浅不同的褐色。
  性喜群居,常集群筑巢于竹林、樟、榕等的树巅,常见其涉不觅食鱼、蛙、虾、螺等。每窝产卵2~5枚,浅蓝绿色。
  夏时见于河北、扬子江一带,终年留居于两广及福建各地,为鹭类中最常见种。
  相近属
  绿鹭属的绿鹭Butoridae striatus (Linnaeus)。体大小如池鹭;嘴峰较跗蹠为长;颈及背部蓑羽灰色;翅及尾黑色;翼缘白色。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
  牛背鹭Bubulcus ibis coromandae (Boddaert)
  别名黄头鹭
  全长520毫米。嘴形直而尖、色黄。面部裸出皮肤亦黄色稍带绿彩,羽基白色。夏羽的大部乳白色;头、颈、喉及上胸蓑羽橙黄色。冬羽几乎所有长羽脱落,仅头顶保留部分,故体羽乳白色。雌雄羽色相似,幼鸟通体白色。
  多见于平原和低山脚的稻田、沼泽等处。常栖于水中或其他家畜的背上或畜群后面,捕食草场上被惊起的昆虫或站在牛背上啄食蚤类。食物以昆虫为主,也吃鱼虾和蛙类。巢营于高树上。每窝产卵4个左右。
  夏时遍布华南一带。为本省留鸟,全省均有分布(留鸟),闽江下游及沿海各地尤为多见。
  卵和肉可食;啄食农业害虫及家畜身上的寄生虫,对农、牧业有利。
  白鹭Egretta garzetta garzetta (Linnaeus)
  另名白鸟
  身体纤瘦,全长525毫米,翅长不及300毫米。嘴黑,口角及下颚基处稍黄,脸略渲染绿黄色。两眼周围及眼先皮肤裸出,呈黄白色。喙、脚、均长;脚黑色。全身羽毛雪白。夏羽,其后有两条长而软的矛状羽,形似双瓣,肩和胸部着生蓑羽。冬羽,体羽仍为白色,但矛状羽和蓑羽均脱落。
  常见于稻田或沼泽间,喜食鱼、蛙、蛇及甲壳类动物等。繁殖时期喜集群且常与其他鹭类混群。巢以粗枝嫩条等筑于高树或竹林巅处。一年产卵1~2次,每窝产卵通常4个,卵绿蓝色。
  夏秋二季,本省各地皆可见到,闽江下游和沿海各地尤为多见。现状稀少,为本省重点保护鸟。
  相近属
  夜鹭属的夜鹭Nycticorax n .nycticorax (Linnaeus)。胫的裸出部短于后趾(不连爪);嘴峰与跗蹠几等长。头顶至背部呈黑色,而闪绿辉。上体余部灰白,下体纯白。本省各地夏季皆易见到,秋、冬较少,但非完全绝迹。
  黄嘴白鹭Egretta eulophotes (Swinhoe)
  别名唐白鹭
  体形比大白鹭小。嘴长并呈淡黄色;全身羽毛纯白色;生殖期枕部有2~3根长羽。背上具蓑羽并超出尾部;前颈具数根长羽悬于胸前。脚黑色;趾、爪淡红黄色。雌雄羽色相似。
  常栖于苇塘、水田、沼泽、河口及沿岸沙洲。食物以鱼、虾为主,也吃一些甲壳类、软体动物和昆虫等。
  国内分布于吉林、辽宁、山东、江苏、浙江、广东、海南、台湾及福建(福州)。为国家二级保护鸟。IUCN:易危种。
  岩鹭Egretta sacra (Gmelin)
  别名黑鹭
  中型鹭类,体长约550毫米。体羽暗灰色(白色较少),后头有细长羽冠,胸有细长饰羽。嘴黄色,上嘴先端暗褐色。繁殖期头肩具蓑羽。胫的裸部较内趾(连爪)稍长,雌体除颏、喉等处有些白色外,余羽均为暗灰色。
  在岩石上栖立,常在海边觅食活动,飞行时速度缓慢,常在海上及岩礁上低空飞翔。
  国内分布于河南、浙江、广东、海南、台湾及福建(福州)。为国家二级保护鸟。
  中白鹭Egretta intermedia intermedia (Wagler)
  形态色泽很似白鹭,但体较小,体长约640毫米,翅长295毫米。全身羽毛纯白色。背上蓑羽特长,常远超出尾外。胸前亦簇生蓑羽,但较背上的为短。眼周及眼先皮绿色;嘴在夏季为黑色、冬季则为黄色,惟其喙端及脚则为黑色。
  中白鹭为华中习见鸟类。夏季见于稻田、沼泽间,常在水中捕食蛙和水生昆虫。
  分布于长江流域及东南沿海各省。福建各地每年4、5月及10月间,普遍可以见到,6、7月多向北迁徙;10月后至南方越冬。过去因任意猎取此鸟羽毛,其数量显著下降。现禁猎,为本省重点保护鸟。
  相近种
  大白鹭Egretta alba(Linnaeus)。全长约890毫米,翅长超过350毫米。此鸟是本省较为罕见的夏候鸟,为本省重点保护鸟。
  海南虎斑〓Gorsachids magnificus (Ogilvie Grant)额、头顶、枕及颊部暗褐色,冠羽黑色,长约60毫米;眼后有一条白色条纹向后延伸至耳羽上方。初级飞羽灰褐色,有绿色闪辉,上体暗褐色,腋羽葡萄褐,并贯以白纹。下体白色,胸及体侧杂以灰栗色斑纹。嘴黑色,下嘴基部黄色。
  栖息于山沟河谷或其他水域附近,以小鱼、蛙和昆虫为食物。
  国内分布于海南、广西、浙江、安徽等地,在福建为夏候鸟。为国家二级保护鸟。
  相近种
  栗头虎斑〓G.goisagi (Temminck)。头顶紫栗色。在福建为旅鸟,现已禁猎,为本省重点保护鸟。
  黄斑苇〓Ixobrychus sinensis (Gmelim)
  别名苇鹭、小黄鹭
  全长230毫米。头上部黑色,颜面栗红色。背、肩黄褐色;腰及尾上覆羽苍灰色;双翼和尾羽黑色。喉部白色,中央有黄褐色斑。颈以下黄白色。腹部及尾下覆羽白色。喙紫褐,脚暗红,趾黄色。
  栖于沼泽、苇塘和稻田中。夏季,福建各地溪涧苇丛中皆可见到,故俗称苇鹭。
  相近种
  紫背苇〓Ixobrychus eurhythmus (Swinhoe)。背紫栗色,翼上复羽较淡。在福建(厦门)为夏候鸟。现状稀少,为本省重点保护鸟。
  栗苇〓Ixobrychus cinnamomeus (Gmelin)。背栗红色,翼上复羽同色。夏季在本省各地均可见到。现状稀少,为本省重点保护鸟。
  大麻〓Botaurus stellaris (Linnaeu)
  个体较大,体长730毫米。头顶和肩背黑色。上体直到尾部全为黄褐色,并具有不规则的黑色斑;翅上有黑色横纹。颊和喉淡黄色,中间有一条棕褐色条纹延伸至胸部。下体余部棕黄色,微有黑褐色纵斑。喙黄绿色,跗蹠和趾绿黄色。
  大麻〓是夜行性鹭类,白天隐藏于沼泽芦苇丛中。晚间活动,不时发出“呱呱”叫声。食物主要是鱼类,也有蛙、虾、蟹及水生昆虫。
  在东北、华北各地繁殖;冬季迁至华南各省过冬。在本省为冬候鸟。
  相近属
  黑〓属的黑〓Dupetor flavicollis (Latham)。中趾(不连爪)短于嘴峰,翅长在170毫米以上。在本省为夏候鸟,为本省重点保护鸟。
  (二)鹳科
  大型涉禽。长嘴、长颈及长脚,似鹭科。中趾无栉状突;后趾略高;跗蹠较嘴峰长,其鳞片全为网状鳞。尾羽12枚。
  本科在我国有3属4种,在福建已记载2属3种。
  白鹤Ciconia ciconia (Linnaeus)
  别名东方白鹳
  为大型涉禽,体长约1110毫米。嘴和脚均特长。头、颈和背都是白色,而两翅大都黑色。嘴黑色,下嘴腹面红色。眼周及颏部裸区红色,腿和脚红色,四趾均踏地面。
  白鹳常易被误认为白鹤。它的嘴较长而强,其后趾踏地面上,这些特征均可与鹤相区别。
  栖于江湖池沼的近旁,捕食鱼、虾、贝类、蛙和昆虫,也吃野鼠。喜独居,飞行时往往合群,巢期以外,常集群生活。每年春季,在我国东北及新疆喀什一带繁殖。冬时见于华南,在福州曾有记载。
  白鹳对消灭蝗虫有独特用处,常被人们招引和保护。易驯养,为国家一级保护鸟。IUCN:濒危。CITES:附录I。
  黑鹳Ciconia niera (Linnaeus)
  别名乌鹳
  黑鹳比白鹳身体略小,为山区中的大型涉禽。嘴长直而侧扁并呈红色;腿和脚赤褐色。全身除下胸和腹呈白色以外,头、颈和背都呈黑褐色。幼鸟头和颈杂以白色,背部暗棕色。
  常单个或集小群在溪流边寻食,沿山溪活动,亦见于稻田、水渠中。食性多样,与白鹳相似。
  在我国东北、西北及华北地区繁殖。冬时南迁至华南,在福建的邵武郊区曾有发现。现状极罕见,为国家一级保护鸟。
  CITES:附录Ⅱ。
  相近种
  白头鹮鹳(彩鹳)Ibis leucoephalus (Pennant)。嘴黄色,尖端向下弯曲;体羽大都白色。曾有在福建的记录,为国家二级保护鸟。
  (三)鹮科
  头部和颈部通常裸出。嘴平扁,前端扩展成匙状或为圆筒状,向下弯曲。鼻沟长几乎伸至嘴端。胫部仅在上半部被羽。趾长,趾基有短蹼相连,四趾在一个水平面上。
  本科各种鸟类的数量均稀少,国内所有种类均被列入保护鸟类名单。由于体形秀丽,深受人们喜爱,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我国有5属6种,在福建已记载4属5种。
  白鹮Threskiornis aethiopicus (Latham)
  别名黑头白鹮
  体长约680毫米。成鸟头及上颈裸出无羽,皮肤为黑色,故有“黑头白”之称。嘴长而下弯,黑色。通常羽毛除三级飞羽尖端及最长的肩羽呈灰黑色外,余均为白色。
  幼鸟头部灰黑色,颈部灰白色,均具羽而不裸出。初级飞羽端部黑色,翼下复羽有一条棕红色横带斑。
  多栖息于河湖岸边及沼泽地带,以小鱼、蠕虫及昆虫等水生动物为食。
  我国有1个亚种,即南方亚种Threskiornis aethiopicus melanocephalus (Latham)
  中国分布的白鹮,在东北北部繁殖,至广东、福建一带越冬。迁徙时,旅经沿海各省。为国家二级保护鸟。因形状奇特,公园多有展出。
  彩鹮Plegadis falcinelLus (Linnaeus)
  体长约600毫米。头部有羽,仅面部裸出。嘴淡绿色,长而向下曲。体羽大部为青铜栗色;头的余部、下颌和上喉以及短而厚的羽冠呈暗金属绿色。颈和下体到尾下覆羽呈较浓的暗栗红色。下背、翅、尾暗青铜绿色。
  栖息于沼泽地、湖泊沿岸等处。
  省内见于福州(4月、6月),省外主要分布于上海和浙江等地。
  朱鹮Nipponia nippon (Temminck)
  别名朱鹭
  体长约765毫米,似大公鸡大。全身除下胸和腹呈白色的外,羽有灰白二型。本种鸟与其他类的主要区别在于头部和两侧裸出,没有羽毛、呈朱红色,枕有羽冠。嘴黑,长向下弯曲,端部红色。跗蹠较短,红色。幼鸟脸和腿部不是红色,而是褐色;翅下侧和圆尾的一部分为淡红色。
  栖息在湿地或河滩溪流附近,多采食小鱼、小虾、软体动物和水生昆虫等。
  过去广布在我国东半部,1957年在福州湾边发现一只。目前仅在我国陕西省洋县发现朱鹮结巢繁殖。
  朱鹮最为珍贵,被誉为东方的鸟类明珠。现已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鸟。IUCN:濒危。CITES:附录I。
  白琵鹭Plata lea Leucordia Linnaeus
  别名匙嘴鹭、大琵鹭
  外形与白鹭相似,体长860毫米。体羽几全白色;颈下部有黄色颈圈。嘴长而平扁,中段狭窄,端部扩展呈琵琶。上嘴长约为体长的四分之一;下嘴稍较上嘴为短。颌沟直达嘴端;颏上喉裸出,皮黄色。趾4、前方3趾基部有短蹼。
  常栖于沼泽地、水田、小溪附近的林中;食物以水生动物为主,群集结巢在高树上。
  国内分布于东北、华东及西北地区。在长江下游沿海及福建地区越冬。
  此鸟体态优美,嘴形奇特,觅食方式特殊,可供陈列观赏。为国家二级保护鸟。CITES:附录Ⅱ。
  黑脸琵鹭Platalea minor Themminck et Schlegel
  体形中等,略小于白琵鹭,全长800毫米。与白琵鹭相似,但嘴部黑色,眼先、眼周、颊颊部裸区均为黑色,故名黑脸琵鹭。而喉部裸区呈黄色。飞羽羽轴均为黑褐色。
  生活习性如白琵鹭,但数量稀少,福建省较为罕
  见,也是一种珍稀水禽。为国家二级保护鸟。IUCN:濒危。
  分布于福建沿海(留鸟),国内还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海南、台湾。
  六、雁形目
  体型大或中等,形甚肥胖。脚短,前趾间具蹼,后趾形小而不着地。嘴形平扁,尖端具嘴甲;两侧边缘具角质栉状或锯齿。雄鸭具交接器,羽色较雌鸭艳丽。
  雁形目在全世界约有151种,分别隶于叫鸭科(Anhimidae )和鸭科(Anatidae )。叫鸭科共有3种,我国不产。
  鸭科
  鸭科有148种,我国有46种,在福建已记载37种,分隶于15属。
  鸿雁Anser cygnoides (Linnaeus)
  别名原鹅
  体形似家鹅,体长约820毫米。前额有白色细斑带;嘴黑色,较头部为长。雄雁嘴有膨大而成冠状的瘤,但雌雁的疣状突不显著。羽色较其他雁类为淡;上体大都暗褐色,但头顶和后颈正中为棕褐色,下体近白。两性羽色相似。雄雁体较大,两翅较长。
  常栖息于旷野、沼泽、河川、湖泊的沿岸,特别是水生植物丛生的水边,有时也活动在山区、平原和海湾等处。主食各种草本植物,也吃少量软体动物和贝类。性好结群,春天群集小,秋季群集较大。飞翔时,伸颈悬脚,常列成“人”字形,且飞且鸣。
  分布于西伯利亚到堪察加,冬时迁抵我国,为本省重点保护鸟。
  体大肉多,羽毛分雁毛和雁绒等均可利用,国内有些家鹅品种,是由鸿雁培育出来的。
  相近种
  灰雁Anser anser (Linnaeus)。额无白基或仅具甚狭的白带;腰灰色。在福建为冬候鸟,为本省重点保护鸟。
  豆雁Anser fabalis (Latham)
  别名普通大雁、麦鹅
  大小如同家鹅,体长709毫米。嘴不比头长,黑褐色而具黄斑;额上不具或仅有很少的白羽。头、颈及背面羽毛暗黄褐色,羽缘稍淡;腰灰黑色。下体大都白色,不具斑纹。尾羽黑褐色,羽端白色。雌雄羽色近似,不易区别。
  栖居于麦田、河边、湖泊、沼泽地带和海滩。清晨和黄昏出外觅食,白昼匿藏田间或沼泽地上,主要觅食谷类种子及野草的根茎等。迁徙时,常列成雁阵,有时成“一”字,有时成“人”字。
  喜栖息水边,冬季在本省沿海沿江地带,春末飞往北方。为本省重点保护鸟。其经济用途与鸿雁相同。
  相近属
  黑雁属的黑雁Branta bernicla (Linnaeus)。通体大都暗灰褐、颈侧具白斑,后腹以至尾端白色。见于福州(旅鸟、冬候鸟),为本省重点保护鸟。
  白额雁Anser albifrons (Scopoli)
  别名大雁(通名)
  体形比豆雁稍小,雌雄相似。嘴基和前额具一白色宽阔带斑。头、颈和背部暗灰褐色,羽缘灰白色。胸和腹部棕灰色,并杂以不规则块斑。两胁灰褐,羽端近白。尾羽棕黑色,羽缘白色。
  生活习性与其他雁类一样。该雁不在我国繁殖,每年入秋后,成群迁至我国境内和本省长乐、福州等地越冬,为国家二级保护鸟。IUCN:易危。
  相近种
  小白额雁Anser erythropus (Linnaeus )。雄鸟翅长不及400毫米;额基白色带斑向后伸至两眼间。在福建为冬候鸟,为本省重点保护鸟。
  大天鹅Cygnus cygnus (Linnaeus)
  别名白鹅、咳声天鹅
  体长1200~1500毫米。颈长、头和颈的长度超过躯体的长度。游泳时,颈部经常伸直。遍体雪白,仅头稍沾棕黄色。嘴黑,嘴基两侧黄斑沿嘴缘向前伸于鼻孔之下,约占嘴峰长之半。脚、趾和蹼黑色。身体的整个比例都比小天鹅大。雌雄同色,雌略小于雄。
  大天鹅常栖居于食料较丰富的湖泊、水库及沼泽地里。嘴强大,掘食能力强。食物主要有水生植物的种子、茎、叶和杂草种子,也兼食少量软体动物、水生昆虫和蚯蚓等。
  夏季在欧亚的北部,冬迁南部。在福建沿海及邵武、武夷山市为冬候鸟。为国家二级保护鸟。
  小天鸽Cygnus columbianus (Ord)
  别名短嘴天鹅、啸声天鹅体长约1100毫米。全身洁白,与大天鹅极相似。身体比大天鹅稍小,颈也经常直伸,嘴和颈均显得短些,主要区别在嘴基黄斑沿嘴缘不前伸于鼻孔之下。雌雄同色,雌体略小。
  栖于沼泽、江河及湖泊中,行动敏捷且机警,不易捕捉。主食水生植物的根、茎及种子,也吃少量的水生昆虫、螺及小鱼等。
  在欧亚大陆及北美洲极北部繁殖。冬时见于我国长江流域、东南沿海及福建沿海地区及邵武、武夷山市。
  小天鹅体态优雅,翔姿美丽,是广大群众所喜爱的珍禽,为国家二级保护鸟。
  绿翅鸭Anas crecca crecca Linnaeus
  别名小凫、小鸭、小麻鸭(早)体长约335毫米,为我国野鸭类中最小的一种。头顶、颜面及颊部均为栗褐色,有深绿色条纹穿过眼部,下行至颈侧。胸部浅灰、微带肉红色有黑点。翼暗灰褐色,翼镜内侧绿色,腹部白色、沾棕,下腹略有黑褐色虫样细纹。背及胸侧有虫样的灰黑色纹,点绿色、界以淡黄色。尾羽下面淡黄。
  雌鸭背面有黑褐色及赤褐色斑纹;下面白色。胸及胁部具褐色及赤褐色斑,喉、颈及眼的后部黄白色,杂以黑褐色斑。
  栖息于湖泊、河流、水库等水域宽广水面,主要以植物、种子及甲壳类、贝类、蠕虫等小动物为主要食物。
  绿翅鸭为国内冬时最常见的野鸭,本省各地有分布。经济价值与绿头鸭相同。
  相近种
  白眉鸭Anas querquedula Linnaeus。翅上外侧复羽上都呈蓝灰色;雄鸭白眉显著。本省冬季极为常见,往往多数成对。
  针尾鸭Anas acuto Limmeus。中央尾羽特别延长,本省各地有分布。
  罗纹鸭Anas falcata Georgi
  体形较家鸭为小,体长约393毫米。雄鸭头顶栗褐色、头和颈的两侧及颈冠铜绿色;头和颈的下面白色,喉和颈带绿的前颈、近基处有一黑领。上体灰白色、满杂以黑褐色波状细纹;翼镜黑绿。三级飞羽长而曲,似镰刀状,故又名镰刀鸭。下体白而具褐斑。雌鸭较雄鸭小,上体黑褐,满布“U”字形淡棕红斑纹;下体棕白,满具黑斑。
  冬时遍布于我国中部及南部的内陆湖泊、沼泽及河流等处,福建各河流中皆可见到,闽江下游近海处尤为多见。
  罗纹鸭也是本省主要狩猎禽之一,其数量虽少于绿翅鸭、花脸鸭,但它是人们喜爱的野味。雄鸭有不少艳丽的羽毛,可供作饰羽用。
  相近种:
  赤膀鸭Anas strepera Linnaeus。雄鸭翅上有块状赤斑;雌鸭翼镜白色。冬时全省有分布。
  赤颈鸭Anas penelope Linnaeus。雄鸭头和颈大都栗红。头顶棕白。雌鸭翼镜纯黑,有时沾绿色。冬时全省有分布。
  绿头鸭Anas platyrhynchos platyrhynchos Linnaeus
  别名大绿头、大麻鸭体长600毫米。体型与家鸭相似。雄鸭头和颈呈蓝绿色;颈基具白环纹以栗色的胸部相隔。上体大都灰褐,自下背以后转黑褐色。中央两对尾羽末端向上卷曲,两翅淡褐,翼镜大都紫蓝色,下体自胸以下灰白。雌鸭较雄鸭体形较小,雌鸭翼镜与雄鸭相同。上体羽色棕褐,下体淡棕色,概杂以褐色斑点,中央尾羽不向上卷。
  常游于溪河及沼泽中,以贝类、小虫及叶、芽、茎、种子为食料,有时也食稻谷。
  冬时遍布全国,本省各地有分布,沿海地带尤多。夏返西伯利亚一带繁殖。
  在家鸭品种中,大多由绿头鸭驯养而来。肉味鲜美,为席上珍品。羽毛温柔,可供填充枕褥。
  斑嘴鸭Anas poecilorhyncha zonorhyncha Swinhoe
  别名斑嘴凫、大鸭体长约560毫米。雌雄羽色近似。上嘴黑色、端部具黄色斑,故名斑嘴鸭,易与其他野鸭区别。体羽多为棕褐色,有明显的白色眉斑;颊、颏、喉与前额均为白色;翼镜呈金属蓝绿色,并闪紫辉。尾形短、呈黑褐色,各羽均缘以淡褐色。
  栖居大小湖泊、河流、水库及沟渠的水域中。在沿海地带,大多栖于岛屿或海岸的崖石上。善于游泳和潜水,常见5~20只结群活动。晨昏时,便飞往附近稻田、沟渠、泥塘中觅食。杂食性,但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营巢于沼泽和池塘附近的草丛中。夏季产卵5~6枚
  遍布我国东部各省,北自东北北部、南到广东,本省各地全年有分布,惟冬季较多。
  肉供食用,羽毛亦可利用,为我国产业禽之一。在东南沿海,其数量仅次于绿头鸭。家鸭的品种中,有部分是由斑嘴鸭驯养而来的。
  相近种
  花脸鸭Anas formosa Georgi。头后及颈部有黄、黑、绿三缕并行的条纹。遍布我国东部全境,本省见于邵武、沙县。
  琵嘴鸭Anas clypeata Linnaeus。嘴先端成铲状,易于区别。越冬期间遍布全省各地。
  凤头潜鸭Anthya fuligula (Linnaeus)
  体形与鸭相似。全长在400毫米以上。雄鸟头和颈皆为黑色,头后具长形黑羽冠。背面和胸褐色,黑翅上有白斑;腹近纯色。雌鸭与雄鸭相似,但黑色部分均转为暗褐色,羽冠不及雄鸭显著。眼鲜黄色;蹼膜黑色。
  喜栖于江河、湖泽等较开阔水面,巧于潜水。夜间觅食,以水生植物及小鱼、蝌蚪、软体动物等为主要食物。省内见于福州、永泰等地(冬候鸟)。
  相近种
  青头潜鸭A .baeri (Radde)。头和颈黑色和暗褐色;曾见于福建(冬候鸟)。
  斑背潜鸭A.marila (Linnaeus)。嘴端较嘴基为阔,肩和下背白,杂以黑色波状横斑。曾见于福建(冬候鸟)。
  红头潜鸭Aythya ferina (Linnaeus)
  别名红头鸭
  全长约465毫米。雌雄鸭外部形态不同,雄鸭的头和颈栗红色;上背和胸黑色;下背和两肩灰色,杂以明显的黑色波状细斑;翼镜及腹灰色。雌鸭的头和颈棕褐色;胸暗黄褐色;腹部灰褐色;其余部分与雄鸭相同。
  栖于江河、山间溪流和湖泊等处。善于潜水觅食,也常相互追逐潜水,在陆上行走较困难。食物主要是水生植物的茎、叶及种子,也吃水生昆虫、软体动物、鱼、蛙等。
  迁徙时见于国内大部地区,越冬于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及福建东南部一带。
  赤嘴潜鸭Netta rufina (Pallas)
  体型较缘头鸭稍小,全长约500毫米。雄鸭嘴赤红;头浓栗色;羽冠淡棕黄色;上体大都褐色,翼镜纯白色;下体除两胁为白色外,均黑褐色。雌鸭嘴黑褐色;头上的羽冠不显著;上体淡棕褐色;下体灰褐。
  栖于河流、湖泊等处,成对或小群活动,很少鸣叫。杂食性,吃水生植物种子、叶、淡水螺及水生昆虫。
  省内见于福州(冬时迷鸟)。省外分布新疆、青海、内蒙古、西藏和湖北等省区。
  此鸟体羽鲜丽,体态多姿,常列为观赏禽鸟。
  鸳鸯Aioc galericulata (Linnaeus)
  别名匹鸟(古名)、宦鸭(通名)
  小型鸭类,雌雄异色。雄性鸳鸯是最鲜丽的鸭类,嘴红棕色,眼棕色,颈部有绿色、白色和栗色构成的羽冠,背部浅褐色,肩部两侧有白纹二条。最内两枚三级飞羽扩大成扇形,翌立在背部两侧,非常显目。雌性鸟头灰,背面苍褐色,无羽冠和扇状直立羽。
  栖息内陆湖泊和溪流中,杂食性,筑巢于树洞内,飞行力较强。在我国东北繁殖,秋间迁经华北一带到长江下游、广东、福建和台湾等地越冬。本省见于屏南及平和等地,屏南县的宜洋已成立鸳鸯保护区。为国家二级保护鸟。
  棉凫Nettapus coromandelianus coromandeLianus (Gmelin)
  别名绿背棉凫
  体长360毫米。嘴形特殊,嘴基部高隆,形似鹅嘴。前头及头顶褐色,头旁、颈背及下体白色,身体两旁有褐色如蠕虫状的斑纹,颈基部有一明显的黑白领环(冬天无),体的上部为光亮的绿灯褐色,尾羽暗褐色;翅上横有一广阔的白纹。喙上面褐色(夏季变为黑色),下面略带黄色。雌鸟无领环,翅全为褐色。
  栖息于湖泊,杂食性,喜食谷粒、水生植物、鱼、虾和昆虫。
  初夏时本省各地有分布,闽江下游尤为多见。
  相近属
  树鸭属的树鸭Dendrocygna javanica (Horsfield)。比家鸭小,跗蹠被网状鳞,上体大致呈褐色,下体淡栗红色。见于福建(10~11月)。现状稀少,为本省重点保护鸟。
  长尾鸭CLaneula hyemalis (Linnaeus)
  别名冰凫
  全长约534毫米。头具明显的羽冠。嘴峰直,嘴甲稍向上翘起。黑色嘴甲占据嘴端全部,其尖端向下曲,从嘴基至鼻孔的前缘黑色,中间部分黄橙色。雄鸭肩羽灰白色,特别延长;两枚中央尾羽特别延长而突出,易于识别。雌鸭的上体淡褐,杂以灰羽,下体纯白色。
  栖息于寒冷的海洋上。善于潜水、游泳,很少在陆地活动,可直立行走。以小鱼、软体动物、甲壳类及昆虫为食,也吃少量植物性食物。
  长尾鸭是北极圈的鸟类,繁殖于亚欧大陆及北美的极北部。偶见于黑龙江、河北、天津塘沽及福建省福州。
  鹊鸭Bucephala clangula (Linnaeus)
  别名喜鹊鸭、白脸鸭
  体型稍小于家鸭,体长约380毫米。嘴短,嘴基高度大于宽度,尖端变窄而稍圆;嘴甲形小,仅占嘴端约1/3~1/2的部分。鼻孔近嘴端。雄鸭头黑、两颊近嘴基处有大形白色圆斑,上体黑,外侧肩羽白色,下体亦白色。雌鸭体型略小,头和颈褐色,颊无白色,颈基有污白色圆环。上体淡黑褐;余部与雄鸭略同。
  栖于河流、湖泊等处,善游泳。性机警,不易靠近。能长时间潜水,以软体动物和小鱼等为食。
  严寒季节,鹊鸭在我国沿海海域越冬。每年3月,开始由南向北迁徙,曾见于福建省东南部。
  瘤鸭Sarkidiornis melanotos (Pennant)
  体形较缘头鸭稍大些。雄鸭上嘴基部具膨大的肉质瘤,繁殖期尤为明显。颊、颈部有金属闪光点斑,上体具蓝绿色金属闪光,下体白色。雌雄体形大小相差悬殊,雄鸭约为雌鸭的2倍。雌鸭上嘴基部无肉瘤,上体缺乏金属光泽,下体具褐色小斑。瘤鸭后趾稍长,不具瓣膜。
  国内仅见于本省福州(4~6月)。
  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 Gould
  别名鳞胁秋沙鸭
  体形稍小于绿头鸭。鼻孔位于嘴峰中部。冠羽长,而成双冠状。雄鸟头和上背均黑色,下背、腰和尾上覆羽都是白色。翅上各羽的白色连在一起形成大白斑。下体白色,体侧有黑色鳞状斑。雌鸟的头棕褐,上体蓝褐,下体白色。
  栖息森林附近的水溪草间中,善于潜水,食鱼类和昆虫等。主要在我国东北北部繁殖,越冬地点在长江以南各地的江河、湖沼中。为本省稀有的冬候鸟,曾见于邵武郊区。
  中华秋沙鸭为我国特产种。数量极稀少,分布区域狭窄,处于瀕危状态,更显珍贵。为国家一级保护鸟。
  相近种
  斑头秋沙鸭(花头锯嘴鸭)Mergus albellus (Linnaeus)。嘴不上下扁平而近似圆锥状。嘴短于跗蹠,也是国内秋沙鸭中嘴形最短的一种。见于本省中部(冬候鸟)。
  红胸秋沙鸭M.serrator Linnaeus 。体型大小与中华秋沙鸭相似;但鼻孔位近嘴峰基部。上胸棕红色而
  具黑纹。见于本省中部(冬候鸟)。
  普通秋沙鸭(锯嘴鸭)M.merganser Linnaeus 。嘴长于跗蹠,嘴形粗厚,鼻孔位于嘴峰的中部附近。见于本省中部(冬候鸟)。
  七、隼形目
  隼形目或称鹰形目,是肉食性的猛禽。雌成鸟大于雄成鸟。喙坚强,上喙较下喙长,先端弯曲成钩状,适于扯食。嘴基部有蜡膜,鼻孔位于腊膜上,并裸露。跗蹠前缘上端被羽,有些种类完全被羽。视觉敏锐,体力强,用脚捕食,能捕获大于自身的猎物,其趾、爪的构适大多适于抓握而不适于步行。翅发达,善疾飞和翱翔。体色除少数种外,多为灰暗。视觉敏锐,捕食大量害鼠,对人类有益。均为国家重点保护鸟。本目鸟类除极地和个别海岛外,遍布全球,尤以热带种类最多,大部分种类迁徙。共4科271种。我国有3科56种,在福建已记载3科38种。
  (一)鹰科
  体型大小各异,体色通常为灰褐色。上嘴无齿突而具弧状垂(圆垂突)或具双齿突。鼻孔绝大多数非圆形;嘴基部被蜡膜;鼻孔开口于蜡膜处,或被发羽。翼宽大而圆,善于翱翔,但不如隼科飞行迅速。脚和趾强有力,趾具弯曲的爪。体羽通常为灰褐色或黑褐色,但有变异。一般雌鸟较雄鸟为大。
  广泛分布于全世界各地。我国有48种,多数为候鸟。福建有32种。
  鸢Milvus korschun Lineatus (Gmelin)
  别名黑鸢、老鹰
  全长约600毫米。全身大都暗褐色,上体暗褐杂以棕白色;下体大部分为灰棕色带黑褐色纵纹;翅下左右各具一白斑,高翔时尤为明显;尾叉状。
  天气晴朗时,亦见其在天空翱翔。发现猎物,立即俯冲直下。它常捕食田间害鼠、蚱蜢、群飞的蚂蚁,兼食小型动物尸体,对农林业和环保有益。
  遍布我国各地城市、村镇和山区等地,曾见于福建省福州、永泰、莆田、仙游、永安、连城、武夷山市。
  鸢常捕食田间害鼠等,兼吃动物尸体和残屑,可清除不少腐烂物,对人类有益。鸢的翅翎和尾羽可作饰羽,供出口。
  现状稀少,种群数量不高,繁殖力弱,抗环境污染能力差。《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将鸢列入附录Ⅱ予以保护。
  褐耳鹰Accipiter badius poiiopsis (Hume)
  别名棕耳苍鹰
  上体及内侧飞羽上表灰色,上背较浓暗。下体具赤褐色横斑。眼先具白色短羽,耳羽淡灰褐色。嘴黑褐色,跗蹠及趾棕黄,爪黑褐色。
  活动于山地森林周围,以昆虫及蛙、蜥蜴、小鸟等为食。
  国内分布于浙江、两广、海南及云南等地。曾见于福建省南靖、上杭、龙岩、永安、连城。
  苍鹰Accipiter gentilis schvedowi (Menzbier)
  别名鸡鹰、鹤鹰
  体形较鸢大,全长630毫米。鸟体除头部概为黑色外,上体暗灰褐色;下体灰白且杂暗灰色横斑和黑褐色羽干纹。雌鸟和雄鸟相似,但体型较大。
  活动于丘陵、山麓林地周围,大多单独活动,嗜食野鼠、野兔及小鸟等动物。
  国内分布几遍全国,冬季见于省内各地。经驯养的苍鹰比较珍贵。雌鹰和幼鸟经驯养后可供放猎用。
  相近种
  凤头鹰Accipiter trivirgatus indicus (Hodgson)
  头具羽冠;胸较棕色;腹部横斑狭而稍棕。见于福建东南部,为冬候鸟。
  雀鹰Accipiter nisus nisosimilis (Tickell)
  别名鹞鹰
  全长约340毫米,上体暗灰色(雄鸟)或暗灰褐色(雌鸟),头后有少许白色,喉白,具掠褐色细纹。下体白色或淡灰白色,杂以赤褐色和暗褐色横斑,尾具4条黑褐色横斑。脚绿黄,爪黑色。
  常栖在山地林间。雀鹰停在树上时,一发现±也面有猎获物,就迅速直下,利用尖锐的爪捕捉,然后飞返树枝,以爪按着猎获物。捕食小鸟、鼠和蛇等。营巢在较高的乔木上。
  国内各省均有分布,曾见于福建省福州、永泰、上杭、龙岩、永安及武夷山市。
  雀鹰捕食小鸟对农林有一定害处,但也捕食田鼠,对农业有益处。
  赤腹鹰Accipiter soloensis (Horsfield)
  别名鹞子、鸽子鹰
  体型较小,全长约280毫米。第三枚飞羽最长。中央尾羽灰黑,先端更暗,其余尾羽暗褐,而具黑褐色横斑。胸和上腹棕色。雌鸟体色基本相似,但雄鸟体形较小,头顶、背部至尾羽均为瓦灰色。
  栖于山地林缘,常活动在村落和山地之间。嗜吃大型昆虫、蛙、蜥蜴和小禽鸟等。
  国内分布于华北、西南、华南及海南岛、台湾等地,曾见于福建各地(夏候鸟)。
  松雀鹰Accipiter virgatus nisoides BLyth
  别名松子鹰、雀鹰、雀鹞
  体较小,全长约270毫米,上体淡褐;尾具4条黑褐色横斑。下体白;喉部中央具一暗褐色宽阔纵纹,胸有较多的同色纵纹;腹部满杂以棕色宽阔横斑;尾下复羽则杂以棕色点斑,有时具黑色横斑。
  栖于林间,常单独生活。飞行在林缘上空及附近的丘陵地和农田上空,捕食小鸟及昆虫等。在林中营巢,每窝卵4~5枚。
  终年留居广东,见于福建省福州、永泰、南靖、上杭、龙岩、永安。松雀鹰与雀鹰同,是益害参半的猛禽。
  普通〓Buteo buteo japonicus Temminck et schlegel
  别名土豹
  体中等大,全长约512毫米。羽色变化较大,有黑型、棕型和中间型。上体为暗褐色;下体为暗褐色或淡褐色、具深棕色的横斑;近尾端的横斑特宽。两翅下面各具一大形白色块斑;尾呈圆尾状。
  栖于500~1000米山地、稀疏森林中,秋、冬季常见于平原、丘陵地区的农田上空。飞行较缓慢,大都在高空中翱翔。是杂食性鸟类,以小型兽类为食,尤喜捕猎鼠类,兼食昆虫、蛙等。每窝产卵2~3枚。
  国内分布遍及各地,曾见于福建省福州、永泰、永安、南靖、上杭、龙岩及武夷山市。
  〓主要捕食危害农作物及林木种苗的啮齿动物和害虫等,对农林业有益。
  大〓Buteo hemilasius Temminck et Schlegel
  别名老鹰
  体型较大,全长650毫米。上体暗褐,上背杂以棕色。下体暗色或淡色,具有暗色纵形或横形斑。喉白,具褐纹;胸棕或白色而具褐斑;腹淡褐色,具棕色块斑。尾淡褐,具6条深褐色及白色横斑,尾端棕色。翼下有大形白斑。
  栖息山间及林地,平原地带较少见。性凶猛,以中小型鸟和啮齿动物为食。飞翔灵活,常作环形飞翔。
  国内分布于东北、内蒙古、西北、华北和华南等地。曾见于福建,为罕见冬候鸟。
  相近种
  毛脚〓Buteo lagopus (Pontoppidan)。尾的末端有宽阔黑色带斑;跗蹠后缘具网状鳞。跗蹠被羽至趾。见于福建,为罕见冬候鸟。
  灰脸〓鹰Butastur indicus (Gmelin)
  别名灰面鹞
  体型较普通〓稍小,翅短于350毫米;眼先白,脸颊部和耳区羽毛灰褐色。喉部白色,胸部淡褐色,腹部灰白色,尾灰褐色,具4道宽阔黑色横斑。通体黑褐色,无斑纹。跗蹠前缘较后缘的鳞片大。嘴灰黑色,爪黑色。
  多活动在森林边缘和平原。飞翔迅速,以鼠、蛙、鱼、昆虫等为食。
  国内分布于东北、华北和东南沿海各省。见于闽侯、福州,为冬候鸟。
  金〓Acuila chrysaetes chrysaetos (Linnaeus)
  别名鹫〓、红头〓、大山〓
  体型较大。全长约900毫米,翅长超过600毫米。体羽一般栗褐色;后头和后颈的羽毛尖锐,呈金黄色。翼下有一白斑(老鸟的翼和尾均无白色)。下体黑褐色。跗蹠部有羽覆盖,可达趾。爪尖而弯曲。
  栖息山地,高踞山岩巅处。飞行迅速,常沿直线或圈状滑翔于高空中,平原很少遇见。雌雄同伴,性凶力强,嘴爪锐利,善捕食鸠、鹑、野兔甚至大型动物。
  金〓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北,内蒙古和西部山区。偶见于福州。为国家一级保护鸟。
  CITES:附录Ⅱ。
  白肩〓Aquila heliaca heliaca Savigny
  别名御〓
  全身黑褐色;上背土褐色,具棕白色纵纹,有数枚肩羽是白色;胸、腹、胁均黑褐色;翅下面暗褐色。尾羽灰褐色,有6~8条不规则的黑色横斑。
  栖于阔叶林和混交林中,也活动在平原和丘陵、河流及湿地。喜食农林害鼠,有时捕鸟,捉蛙、蛇等,也食动物尸体。
  国内在新疆繁殖,迁移时路经东北、华北,冬季偶见长江以南。曾见于福州(A.h.ricketti幼鸟)。为国家一级保护鸟。IUCN:濒危。CITES:附录I。
  相近种
  草原〓A.rapax (Temminck)
  体形较小,翅长在530(♀)及575(♀)以下;雄鸟通体大都褐色,头背暗浓;下体暗褐。雌鸟大都深褐色。曾见于福州、邵武,为冬候鸟。
  白腹山〓A.fasciata Vieillot
  后头和后颈的羽毛圆形;翅长于450毫米;尾长于250毫米。曾见于闽东南沿海,为冬候鸟。
  白尾海〓Haliaeetus albiciLLa (Linnaeus)
  别名黄嘴雕
  全长约890毫米。上体土褐色;上背杂有浓褐色羽毛。胸、腹褐色,羽缘较淡;尾纯白色,尾下覆羽淡棕色。喉淡黄褐色。两性羽色相似。
  多栖于海滨、江河等水域或沼泽地。有时见于草原或山区。平时多单独活动。飞行时比较缓慢。多停息在岩石、乔木或地面。
  常到渔场捕鱼,亦食啮齿类和鸟类等,还常袭击村镇附近的家禽、猫和狗。
  在我国东北一带为繁殖鸟,长江以南为冬候鸟,曾见于福建沿海。为国家一级保护鸟。IUCN:濒危。CITES:附录I。
  相近种
  白腹海雕Haliaetus leucoeaster (Gmelin)
  头、颈、下体纯白色,上体灰色。尾黑色,楔状,尾羽外缘1/3为白色。曾见于福建。
  乌〓Aquila clanga Pallas
  别名花〓、小花皂〓
  全长约640毫米,体形较苍鹰为大,但雌鸟体形较雄鸟为大。雄鸟体长约630毫米,雌鸟体长约700毫米。鼻孔圆形,有别于其他种。全身暗褐近黑色,背面稍具紫色金属光泽,两翅尾黑褐。尾上和尾下覆羽均缀以白色和棕白色。
  栖于近溪河谷水边的稀疏的森林中,亦多在海拔500米的林地。有时停留在树上,久候猎物。食物主要是鼠、蛙、鱼等,也食金龟子、蝗虫等农林害虫。营巢于高山岩石或乔木上,每窝产卵多为2枚。
  冬时见于广东、台湾、浙江等地,曾见于福建省福州、永泰、上杭、龙岩、永安、武夷山市。
  白復鹞Circus aeruginosus spilonotus Kaup
  别名泽鹤
  全长约600毫米,鼻孔椭圆形,位于蜡膜处,眼先有褐色放射状须。上体大都黑色,头、颈杂以白纹。尾银灰色,羽端近白。下体白色,颏至胸杂以黑纹。嘴灰黑色,虹膜、腊膜、脚、趾均黄色,爪黑色。
  栖于近水源的树丛、低湿地带及旷野的乔木上或电线杆顶端,或在空中缓慢鼓动两翼低飞。在飞行中俯首搜索食物,多吃鼠和小鸟,有时也吃蛙、蛇、昆虫等。繁殖期在4~5月,在地面营巢。
  国内分布于东北、内蒙古、青海、长江中下游、台湾、广东、海南、云南等地,曾见于福建省福州、永泰、南靖、上杭、龙岩、永安。
  白腹鹤大量捕食禽鸟,但也吃鼠类,对人类有一定益处。
  白尾鹞Circus cyaneus cyaneus (Linnaeus)
  别名灰鹞、白尾泽鹞、灰鹰
  全长约467毫米。体形较苍鹰小。头黑褐色;尾羽中央一对灰褐色,有5条暗褐色横带。雄鸟上体大都蓝灰色,腹部白色。雌鸟上体大都暗褐色;下体棕黄,具棕褐色纵纹。
  栖于山地森林及林间草地。在空中飞翔时,往往将尾展开,两翼频频鼓动。停落在地面时,尾常上下作急剧的振动。以鼠形啮齿动物、小鸟及金龟子、蚂蚁等昆虫为食。巢营造于地面,每窝产卵3~5枚。
  遍布全国各地(旅鸟、冬候鸟),曾见于福建省福州、永泰、南靖及上杭、龙岩、永安。嗜食鼠形啮齿类及昆虫,也食小鸟和家禽,是益害参半的鸟类。
  鹊鹞Circus melanoleucos (Pennant)
  别名客鹊鹞、黑白尾鹞
  全长约480毫米。雄鸟头和上体以及喉、胸均为黑色。腹及尾下覆羽和覆腿羽全为白色。雌鸟大体褐色,下体白而杂以黑褐色纵纹。
  栖于河谷,沼泽地及山林边缘或疏林附近开阔地带。嗜食啮齿类及昆虫,也吃小型爬行类和蛙等。
  在我国东北北部、中部繁殖,在长江以西及南方越冬,见于福建为冬候鸟。
  相近种
  乌灰鹞Circus pygargus (Linnaeus)
  体长约480毫米。第二枚初级飞羽有缺刻,内侧初级飞羽有黑宽带。下体白色,有棕色纵纹。国内分布于新疆、江苏、山东、广东、福建等地,冬时见于福建。
  蛇雕Spilornis cheela ricketti Sclater
  别名白腹蛇雕
  全长约740毫米。头顶及冠羽黑色,羽基白色、端缘浅棕色,故冠显出花斑。上体暗褐色,下体棕褐色,颏、喉色更浓;跗蹠裸出;被以肉状鳞。
  栖于山地林间,亦见于山林附近开阔地带。嗜食蛇类,故名蛇雕,兼吃老鼠、雉、鸭及昆虫等。繁殖季节用树枝作巢于高大的树上。
  遍布华南,见于福建省南靖、永泰、福州、沙县、南平、上杭、龙岩、永安。
  蛇雕捕食鼠类益于农业,但也吃鸟类等亦存在害处。
  鹗Pandion haliaeetus (Linnaeus)
  别名鱼鹰
  全长约520毫米。鹗与鹰雕类相似,不同在于鹗的外趾能反转,趾底多刺突;有副羽。头顶、后颈白色,有黑色纵纹。背面黑褐色,杂有白色小斑。从耳羽到颈侧有宽阔的黑纹纵斑。下体白,在上胸有暗黄褐色粗纹。
  栖息于水域附近地带,常见其在江河湖泊、水库或海滨一带活动、觅食。以捕食鱼类为主,兼食部分蛙、蜥蜴及啮齿类等动物性食物。
  本种除南美洲外,各洲均有分布,几遍我国。福建终年留居。
  鹗嗜食鱼类,对渔业有害;有时也食啮类动物,且羽毛可供利用,故益、害兼有。
  (二)隼科
  喙极强,其基部宽阔。上嘴先端钩曲,左右两侧各具一锐利的齿突,下嘴有一相当的凹刻。鼻孔圆形或斜形。翼长而尖,飞行时野外识别呈长翼短尾。颈短,腿短而粗。
  我国有2属10种,在福建已记载2属6种。
  小隼Microhierax melanoleucos (Blyth)
  别名白腿小隼
  体形小,全长180~190毫米。上体包括翼、尾等的表面辉黑色。眼上具白色眉斑。上背有一道横的白斑。飞羽及外侧尾羽白内羽具白斑,外羽亦稍缀以少数白色小斑。
  栖息于山地林间,常停息于树上,善于飞捕饵物。嗜食昆虫,对农林有益。
  主要分布本省中、西、南各地(留鸟)。国内还分布于江苏、安徽、江西、广东、广西、云南。
  游隼Falco teresrinus Tunstall
  别名花梨鹰
  全长约500毫米,为隼类最大的一种。头部黑色,脸侧有明显的灰色髭纹。尾青黑,具数条黑色宽横斑,先端淡白。下体近白色或淡棕色,在胸、腹及胁部有黑色纵纹和横斑。
  栖居在山地耕作区或村庄附近的疏林和灌木丛中。翼狭长而尖,飞翔十分迅速,便于在空中捕捉鸟类。多在水域上方追捕鸭类及各种游禽和沙禽。
  国内除陕西、宁夏、安徽、河南、湖北、台湾外,其它各省区都有分布。
  本省有3个亚种,即
  (1)普通亚种Falco perguinus calidus Latham。我国东部自东北北部至华北(旅鸟),长江以南地区(冬候鸟)及本省东南各地经常见到。
  (2)南方亚种Falco peregrinus peregrinus Sundevall。见于青海、甘肃、四川(旅鸟)、台湾(罕见冬候鸟),长江以南地区(留鸟)。
  (3)东方亚种Falco peregrinus japonensis Gmelin。见于我国东南部(冬候鸟)。
  燕隼
  别名虫鹞Falco subbuteo streichi Hartert et Neumann
  形态体形大小如鸽,形略似雨燕,但尾呈圆尾状。上体暗色;下体色淡而具大形暗色粗斑;下腹部及肛周锈红色;髭纹黑色。雄鸟上背黑褐色,后颈羽毛乳白色,第一枚飞羽内侧羽片具显著缺刻,腋羽和翅下复羽乳白色。雌鸟腋羽和翅下复羽棕黄色,具黑褐色的纵纹和横斑。
  栖息于林间和田间附近的疏林中,单个或散群活动于山谷及村落附近。飞翔轻捷迅速,常在飞翔中捕食昆虫和小鸟。5~6月繁殖,自己很少营巢,大都占用其它鸟类旧巢。国内除海南省外,各省区均有分布。见于福建省福州、永泰。
  燕隼分布广,在消灭蝗虫、维护生态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相近种
  灰背隼Falco columbarius pad ficus (Stegmann)。
  上体蓝灰色,后颈具一道棕色领圈而杂以黑斑,尾呈圆尾状。第2枚与第3枚初级飞羽等长。见于福建全省(留鸟)。
  红隼Falco tinnunculus interstinctus McCleland
  别名红鹰、茶隼、黄燕
  体形大小如燕隼,但尾呈突尾状,翅长不及300毫米。上体主要为明显的砖红色,缀以箭头状黑斑。下体棕黄色,具黑褐色羽干纹和点斑。尾羽具宽阔的次端斑。嘴基蓝黄色,尖端灰色。脚和趾深黄色,爪黑色。
  大都在丛林外缘、村庄近旁等处活动,也常在灌木丛旁旷野或耕作区觅食。捕食很多害虫及有害的啮齿动物。繁殖力较强,是主要的益鸟。
  国内各省区均有分布,见于福建省福州、永泰、南靖、上杭、龙岩、永安、邵武。
  嗜吃害虫及田间害鼠,对农林业有益。红隼好在电杆上窥伺饵物,可以利用其习惯在田间竖立杆子,招引其捕食害虫及害鼠。
  红脚隼Falco vespertinus amurensis Radde
  别名青燕子、青鹰
  体型较小,全长约280毫米。雄鸟通体石板灰色,下体稍淡;两腿栗红色,尤其明显,故名红脚隼。雌鸟体形较大,背为暗灰色,具淡黑色横斑,胸腹棕白色,具有较大黑色斑纹;两腿及尾下复羽棕黄色。
  常见飞翔在平原和山麓一带,往往扇动双翼悬浮在空中,窥视地面食饵,一旦发现,即速俯冲掠捕。夏季傍晚,红脚隼很活跃,频繁地到处飞行捕食昆虫。
  夏季广布于我国东北,内蒙古及华北一带,迁徙经华南一带,在福建为偶见冬候鸟。红脚隼嗜食蝗虫及蝼蛄等害虫,于农业有益。
  八、鸡形目
  大都雌雄异色,雄性较为华丽。嘴短健,上嘴微曲,而稍长于下嘴,适于啄食。脚强善走,趾有钝爪,适于挖扒取食。嗉囊发达。两翅短圆,不善远飞。雄鸟跗蹠一般具距,羽色较鲜艳,头部冠、垂较发达。食物主要为植物种子、茎叶和昆虫等。
  鸡形目大多数为经济鸟类,我国有2科57种,其中19种为我国特产。福建仅产雉科,其中黄腹角雉和白颈长尾雉为国家一级保护鸟。
  雉科
  嘴短而强,外鼻孔开于嘴基,上复皮膜,但无羽毛。跗蹠通常无羽毛,而有蛇腹状鳞;雄者有距1至3枚。副羽大形,雌雄同色或异色。大者如孔雀,小者如小鹌鹑。在福建已记载1科9属10种,本志列述8种。
  鹧鸪Francolinus pintadeanus (Sclopoli)
  别名中国鹧鸪
  体长316毫米。头顶黑褐;羽缘栗黄色。上下体大都黑褐,有许多卵圆形白斑,下体斑点较大。雄鸟,头侧有栗黄色纵纹一对,于额前及枕后相并连,而形成椭圆状。雌鸟的头部与雄鸟相似。雌鸟体色较淡,颊部无黑纵纹,体羽大都有白色横纹。
  翼短圆,不善飞;脚强健善走。多在矮小山岗的灌丛草坡中活动,有时三五只结群在地上爪挖寻食。杂食性,嗜食蚱蜢、蚂蚁及其他昆虫,兼食植物果实和种子。若人工饲养可喂以鸡饲料。4~5月繁殖,一窝通常5~8枚卵。鹧鸪是我国南方人民最喜爱的野味之一。福建谚语云:“山食鹧鸪、海食马鲛”。人们早有以鹧鸪作食用的爱好。目前,正在驯养、繁殖野生鹧鸪,如驯养成功,将在家禽中增加新的品种。
  相近属
  山鹧鸪属的白额山鹧鸪Arborophila gingica (Gmelin)。尾较翅的一半边短,颏与喉浅橙色。分布于福建西北部和中部。现状稀少,为本省重点保护鸟。
  鹌鹑Coturnix coturnix (Linnaeus)
  别名红面鹌鹑
  体长183毫米,体形似鸡雏。头小、尾秃;尾羽10~12枚。头顶黑而具栗色细斑;中央及两侧贯以三道黄白色纵纹,自嘴基越眼而达颈侧。颏和喉淡砖红色,具白色条纹;喉下更围以白色环。上胸及胸侧均栗色,而具白色羽干斑。下胸黄色,有白色轴纹。腹面白而带黄色。
  冬时常栖于山麓平原,潜伏于矮树丛及草丛地带,由于它的体色与地面颜色相似,只听见“ga -ga -ga ”的叫声,却不见踪影。即使人到跟前,仍然不动,非迫不已不轻易起飞。平时成对活动。寻食时多在农田或草地,食物以植物种子为主,有杂草种子、谷物等,也吃植物嫩叶,繁殖期吃昆虫。
  繁殖于我国东北及新疆,迁徙时遍布全国。全省各地均有分布,为冬候鸟。有时留居省内繁殖。
  鹌鹑肉细嫩,味鲜美,可供美馔。目前我国已能大量人工繁殖,养殖场及专业户遍布全国。
  相近种
  蓝胸鹑Coturnix chinensis (Liimaeus)。背面棕色;腹部栗红;尾羽8枚。在福建为留鸟。
  灰胸竹鸡Bambusicola thoracica (Temminck)
  别名竹鸡
  体长250毫米,体形较小。头顶茶褐色,杂以少数棕点。额及眉纹灰色。各羽有赤褐色羽轴斑。背部具栗、白和棕黄色斑杂。下体前部栗棕、后部转为棕黄;胸具灰带,两胁具黑褐色斑。尾暗栗色。嘴黑色,脚淡黄色。
  栖于山地丛林间,虽通称为竹鸡,但并不仅仅栖于竹林。平时多结群,繁殖期分散活动。冬夜常小群栖于密林小树的横枝上。主食植物的果实、种子、嫩芽和叶,兼食各种昆虫及蠕虫等。春夏季营巢繁殖,每窝产卵10多枚。
  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在福建各地为留鸟。
  灰胸竹鸡为国内特有的一种猎用禽,肉味鲜美而细嫩,繁殖力强,可驯养成肉用禽。
  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 (Gould)
  别名挂墩角雉
  体重1500~2000克。雄鸟的脸颊没有羽毛,颜色鲜红。头顶长有前黑后红的冠羽、两眼上方各具一个肉质的角状突,故名黄腹角雉。上体大部栗红色、杂以皮黄色卵圆斑;下体呈纯皮黄色。雌鸟通体大都暗灰色,上浓下淡,并满杂以棕和白色虫状细纹,上体更散缀黑斑,下体白斑甚多,下腹中央纯白;头顶和颈部砖红;尾端黑色较著。
  栖息于海拔800~1600米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多单独活动,喜欢潜伏,善于奔走,非迫不得已不高飞;营巢在树干高处。主要以嫩枝、果实等为食。每窝产2~4枚卵,卵比鸡蛋大、土棕色。黄腹角雉模式种产于福建武夷山市,见于本省中部和西北部(留鸟)。省外分布在浙江西南部、江西井冈山、湖南东南隅、广东北部及广西北部(留鸟)。为我国的特产种。为国家一级保护鸟。IUCN:濒危。CITES:附录I。
  白鹇Lophura nycthemera fokiensis Delacour
  别名银鸡、白雉
  雌雄裸出部分呈赤红色,头上的长冠以及下体全部纯辉蓝黑色。雄鸡上体白色,体背布满整齐的“V”形黑色细纹;尾羽长,大都白色,外侧尾羽具不规则的黑色斜纹。雌鸟遍体以棕色为主,散布有黑色细点;尾羽短,亦为黑色,外侧尾羽具白色斜纹。
  栖息、于多林的高山中,性好结群,叫声嘈杂。晨昏对节在竹丛中觅食嫩枝叶、种子、果实、昆虫等。不善飞行,饮食后常栖息于茂密的矮树上。
  国内广泛分布于南方各省山林地区,在福建省仅见一个亚种,即福建亚种Lophura nycthe-mera fokiensis,见于福建省福州、永泰、邵武、连城梅花山及武夷山。
  肉可食,皮张供饰用。活鸟常被饲养,供观赏。
  为国家二级保护鸟。CITES:附录Ⅱ。
  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 darwini Swinhoe
  别名山鸡
  体型适中,较雉鸡稍短些,雄性全长约550、尾长218毫米。雌雄两性的头部(包括脸部在内)完全被羽,无裸出部,并具有枕冠。雄性枕冠非常发达,并在枕冠左右各具一束更长的羽族,从耳羽上面向后延,在发情时能竖立起来。雄鸟头部呈金属暗绿色,体羽呈现灰色和黑色纵纹;下体中央至下腹深栗色。雌鸟体羽以棕褐色为著;头不呈暗色,下体也无栗色。
  勺鸡在本省有1个亚种,即东南亚种P.macrolopha drawini Swinhoe。分布于全省丘陵山地,省外见于浙江、湖北、广东、四川、安徽。
  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CITES:附录n。
  环颈雉Phasianus colchicus Linnaeus
  别名雉鸡
  体形比家鸡大,体长约720毫米。雄鸟羽毛华丽,头顶及枕部棕黄而具金绿辉,两侧各有乳白色带纹一道。前头、颈侧、喉部蓝黑色。颈部有显著的白环、前宽后狭。背部前方为金黄色,向后逐转为栗红色和橄榄绿色,均杂有黑白斑纹。尾长具黑斑。雌鸟形较小,羽色暗淡,多为褐及栗棕色,杂以黑斑,尾羽较短。
  喜栖长草的丘陵或高山林中,冬季多迁平地草坡、丛林或田地中觅食。主食野生植物的种子和果实,也捕食各种昆虫和小动物。多在春夏繁殖,一年可产两窝,每窝有10个卵左右。人工驯养可年产30~50个卵。
  留居我国黄河以南各省,在本省各地为留鸟。羽毛可用作装饰品。由于过量捕捉,资源逐年减少,应予保护。
  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 (Swinhoe)
  别名挂墩金鸡
  体形大小与雉鸡相似,雄鸟的颈和腹部的两侧均是白色;上背、胸和两翅都是栗色而有白斑;下背、腰和尾上複羽黑色具有蓝辉光泽,各羽具一狭形白色横斑和白色羽端。尾长约为体长的一倍半,尾部灰色并有宽阔的栗色横斑。雌鸟的喉和前颈黑色,胸及两胁浅棕褐色、具黑斑,羽端白色。
  多栖于山林或峡谷间,有季节性游动的习性。群居,喜奔走或飞翔。少鸣叫,性怯懦,难以见到,常停留在树上。以种子、果实或嫩叶为食。每年产卵3~8枚。
  分布于安徽南部、浙江西部、江西东部、广东北部及福建西北部(武夷山挂墩),是我国特产雉类。为珍稀名贵种类,属国家一级保护鸟。IUCN:易危;CITES:附录I。
  九、鹤形目
  体形大小悬殊,多数为大型涉禽,并有嘴、颈、脚“三长”特征。胫部通常裸露无羽。四趾型或三趾。后趾较高,与前三趾不在一个水平面
  上。爪短,蹼不发达。翅短圆,尾较短。
  我国有4科10属33种,在福建已记载4科10属17种。
  (一)鹤科
  头部较小,通常具有裸露皮肤;嘴形直而稍侧扁,鼻孔呈裂状,被有膜;胫、跗蹠和趾等均细长;后趾小,位高于前三趾。
  我国有2属9种,在福建已记载1属2种。
  白枕鹤Grus vipio Pallas
  别名白顶鹤、红面鹤
  白枕鹤的枕部及颈部背面部都是白色,因而得名。由于它的额部及两颊皮肤裸露呈艳红色,又名红面鹤。全身羽毛大致灰色略带黑色。头顶、后颈及颈部两侧为白色;喉、前颈及下体为灰黑色。雌雄羽色相同。
  生活在湖边沼泽,以鱼、虾、昆虫和草根、草籽为食。繁殖区在我国东北、内蒙古东部;越冬地在长江下游。在福建省为罕见冬候鸟。为国家二级保护鸟。IUCN:易危;CITES:附录I。
  相近种
  灰鹤Grus grus (Linnaeus)。全身大都灰色;喉灰。雌雄羽色相同。繁殖在西伯利亚及我国东北和新疆;冬时遍布我国。在本省为冬候鸟。现状稀少,为国家二级保护鸟。
  (二)鸨科
  体大,为飞翔鸟中最大者,长37~132厘米。嘴较头短或与等长;鼻孔裸露。翼大而稍圆,尾较短。跗蹠裸出,脚掌宽甚,仅3趾,后趾消失。
  我国1属3种,福建1属1种。
  大鸨Otis tarda Linnaeus
  别名地〓、野雁、鸡〓(雌鸟)
  大鸨是能飞的鸟类中体重最重者,体重10~15千克。体型大。体长约1000毫米。翅稍圆;尾短。脚强善走;足只有三趾,爪短扁如指甲。嘴比头短;头蓝灰色。嘴铅灰色,嘴前端近黑色。上体棕色而杂以粗阔的黑色横斑。中央尾羽深棕色,黑色横斑较疏。两翅大都灰白色。下体自前胸以下为纯白色。雌鸟喉侧无须;后颈基部无棕栗色带斑。
  栖息于广阔的草原上,主要以植物和无脊椎动物为食,幼鸟主要吃昆虫。
  繁殖在我国新疆、内蒙古等地,迁徙及越冬时到达我国东部地区,在福建为冬时迷鸟,为国家一级保护鸟。IUCN:稀有。CITES:附录Ⅱ。
  (三)秧鸡科
  体型中等或较小,颈长而头小,有的具额甲。嘴短健,呈圆锥形,有贯通的鼻孔。翅短圆而凹。跗蹠与趾均较长,多无蹼,有的具瓣蹼。肉可供食用。
  我国有10属18种,在福建已记载7属12种。
  白胸苦恶鸟Amaurornis phoenicurus chinensis (Boddaert)
  别名白面鸡、白胸秧鸡体长280毫米。上体几纯暗橄榄灰色,额、脸、前颈及下体中央白色,腰侧及尾下覆羽红褐色。雌鸟体较小。幼鸟的前头、头顶及上体,往往呈橄榄褐色;面部及下体白色部的羽尖微现灰色。雏鸟纯黑。
  常栖于沼泽河流附近的竹林或矮林中,食昆虫、螺、蚌、种子等。每当晨昏匿于林下,作咯咯鸣,声极响亮。觅食时始步出密林。行动时体前后仰昂不已,易于识别。通常单个或一对活动,有时也见3~5只在一起。走动多在地上,有时攀登矮树,偶然也见飞到中等高的竹或其他树上,亦常在水中游泳。4月初开始营巢,年产2窝,一窝卵数5~10枚。孵卵由雌雄共同担任。
  终年留居华南各地,本省四季可见到,常活跃于秧田中,所吃大都是近水的害虫,对农业有益。常被猎杀供食用,近年来数量已有减少,在繁殖期间应加以保护。相近种
  红脚苦恶鸟Amaurornis akool (Sykes);胸白,脚红色。本省见于各地(留鸟)。
  普通秧鸡Rallus aquaticus Linnaeus
  别名秧鸡
  额、头顶及后颈黑色;眉纹灰白,过眼纹灰褐色;颏、喉灰白;背、肩、腰、尾上覆羽橄榄褐色,缀以黑色纵斑;胸部黄褐色;两胁、腹部和尾下覆羽黑色,并具较狭的白色横斑。雌鸟较雄鸟略小,体羽颜色较暗,颏和喉几乎白色。
  栖于水田、浅水多水草、近水灌丛或沼泽地,觅食植物种籽和谷物,也捕食水生昆虫、蠕虫、贝类等。性怯疑,常隐匿于植物丛中。遇惊,鼓翅飞奔入草丛中,或潜入水下。
  本省分布1个亚种,即东北亚种Rallus douciticus Blytho见于福建各地(冬候鸟)。
  在新疆、甘肃、青海、四川为留鸟,在东北北部、中部和南部繁殖。迁徙时经我国大部沿海省份,在福建为冬候鸟。
  秧鸡肉可食,但因数量不多,其产业价值不高。
  蓝胸秧鸡Rallus striatus Linnaeus
  全长270毫米,嘴峰几与跗蹠等长。额、头顶和后颈栗红色。背至尾及翅橄榄褐色,具白色细横斑和点斑。颏及喉白色;头侧、前颈侧、胸和上腹蓝灰色。胁羽橄榄褐色,缀以较背部为宽的白色横斑。腹侧橄榄褐具白色横纹;尾下覆羽棕白。雌鸟头部有黑白纵纹,下腹全白。
  多见于沿海一带,出没于水边灌草丛间、稻田及耕地附近的草丛中,善奔跑、隐匿;很少见其起飞。杂食性,以小型动物和昆虫为主。繁殖期筑巢于地上,巢用松土和杂草团等作成,每窝产卵5~9个。
  本省分布有1亚种,即华南亚种Rallus striatus gularis Horsfield。
  省内分布于闽东南各地(留鸟)。省外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广东、海南、浙江、贵州、四川、云南。
  捕食水中昆虫为主,对农业有益,应予保护。
  小田鸡Porzana pusilla (Pallas)
  别名田鸡子
  体型较普通秧鸡小,体长约159毫米。上体大部赤褐色,各羽具黑褐色纵纹和白斑。过眼线赤褐色。眉斑及头侧,胸部和上腹,皆为浅灰色;腹和尾下覆羽褐色,有白色横纹。嘴黄绿色,尖端黑色。脚绿色。幼鸟下体淡黄色或纯白色。
  生活在沼泽草地和农田附近,多在草丛中穿行,一见异常立即钻入植物丛中。食物以昆虫和无脊椎动物为食,有时也吃水藻。
  本省分布有一个亚种,即指名亚种Porzana pusilla pusilla (Pallas)。
  在我国东北、新疆、河北、河南和陕西繁殖,在广东及福建各地越冬,迁徙时经我国大部省区。
  数量多时,冬季猎捕可充作野味,有一定价值。
  红胸田鸡Porzana fusca (Linnaeus)
  略似小鸡,全长约220毫米。额、颊、头侧、颈侧、胸及上腹部为栗红色。颏和喉部白色。上体大致橄榄褐色。腹部中央及尾下覆羽褐色而具白色横纹。嘴暗红褐色;脚红褐色。翅长102~120毫米。
  栖于丘陵地带的稻田和作物区近旁的灌木丛中,晨昏在水稻田及小溪边食小鱼、田螺及水生昆虫等。
  福建分布有一个亚种,即指名亚种Porzana fuscaerythrothorax (Temminck et Schlege)。省内见于全省各地,省外主要分布于河南以南省区。
  相近种
  斑胁田鸡Porzana paykulii (Ljungh)。翅上有白斑;两胁和尾下复羽均具宽阔黑白横间的横斑。在福建为旅鸟。
  花田鸡Porzana exquistia Swinhoe
  体型似秧鸡,体较小,体长约140毫米。雌雄同色。上体赤褐色;各羽具有黑色轴斑;颏、喉为白色;胸部黄白色;带有不明显的褐色横斑;两胁褐色,缀有黑色纵纹和白色横斑。跗蹠部比中趾(不连爪)短。
  栖息于沼泽、湖泊和溪沟的水草丛中。以水生昆虫和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也吃一些植物的嫩叶和种子。
  本省分布有1个亚种,即华东亚种Coturnicops noveboracensis exquisita (Swinhoe)
  省内见于沿海一带(冬候鸟),省外分布于东北各省、河北、山东及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等地。为国家二级保护鸟。
  董鸡Gallicrix cinerea (Gmelin)
  别名水公鸡
  外形似小鸡,全长约350毫米,整个头、颈和上背概灰褐色,下体近黑而具白色羽端;腹部中央白;尾下覆羽淡皮黄色,缀数道褐色波状斑。雄鸟头顶有一块象鸡冠的红色额甲,其后端尖形。趾不具侧膜缘。非繁殖期的雄鸟和雌鸟上体均呈褐色具赭色花斑,下体黄褐色。
  生活于水草丛生的湖沼地带,在稻田及小山岗也发现。昼多伏,昏出动,以小型水生动物和昆虫为食,也吃谷粒、草籽等植物性食物。鸣声单调低沉,作“董、董、董”声音,故名董鸡。
  本省分布有1个亚种,即指名亚种Gallicrex cinerea cinerea (Gmelin)。福建各地均有,夏时遍布我国东部,西至印度,南达印度尼西亚。
  资源价值与白胸苦恶鸟同。
  骨顶鸡Frlica atra Linnaeus
  别名白骨顶、冬鸡、银嘴鸡、黑鸡
  全长约400毫米,翅长216毫米,为本科中大型种类。体黑色,头和颈深黑色,背羽和翼羽灰黑色,并略具金属光泽,尾部黑褐色。嘴和额甲板白色,呈倒卵形;嘴尖端暗灰色,基部淡肉红色;雄鸟的额板较雌鸟宽阔,微染桔红色。
  平时结群栖息于湖沼、溪河、水库等处,白天多在水中度过,漂浮水面。它善于游泳,游泳时引伸脖颈,不断向前点头。杂食性,通常以水藻、嫩苗、水生昆虫及鱼、螺等为食。
  福建分布有1个亚种,即指名亚种Fulica atra atra Linnaeus。夏时遍布我国北部,冬迁至长江以南地区。见于福建各地(冬候鸟)。
  白骨顶为冬季狩猎鸟类,肉质鲜美,可供食用。绒羽发达,可加工成绒被、绒垫。此鸟在繁殖期应禁捕,其他季节亦应有控制猎捕。
  黑水鸡Gallinula chloropus (Linnaeus)
  别名红骨顶
  体似家鸡但体小,全长300毫米。嘴峰向上,形成额板,后端圆宽,额甲和嘴红色,嘴尖黄色,通体黑色,下腹部羽端缀以白色,形成黑白相杂的块状斑。两胁有宽阔的白色条纹。尾褐黑,常竖起尾巴,而显出两侧白而中间黑的尾下覆羽。
  常见于沼泽或小溪附近的灌木、杂草或芦苇丛中,个别也见于水稻田、旱地或竹林,一般单独或成对生活。
  食物以水生昆虫、蠕虫、软体动物和植物的嫩芽为主。
  本省分布有1个亚种,即普通亚种GallinuLa chloroppus indica BIyth。
  全省各地均有分布(留鸟),省外主要分布长江以北的沿海地带,以及长江以南地区、台湾、海南、河南、陕西、云南、西藏。
  常被猎食,因捕食农田昆虫而有益,应予保护。
  紫水鸡Porphyrio borthyrio poplicephalus (Latham)
  全长约455毫米。体带紫色,上体渐转为紫蓝色;头顶灰褐沾紫;头侧、颏、喉淡灰白沾蓝;腹部、胁染紫;尾下覆羽白色。额板很宽,呈红色,可遮盖全额部,额板后缘截形。跗蹠部和趾都很长,并很有力。雌雄相似。
  栖于沼泽池。分布于云南、广西、福建。
  (四)三趾鹑科Turnicidae
  体形和鹌鹑相似,但较小。足具三趾,后趾退化。跗蹠部前后缘具盾鳞,侧面是网状鳞。翅长在100毫米以下,尾羽12枚。爪小而曲。
  本科共15种,我国1属3种,在福建已记载2种。
  黄脚三趾鹑Turnix tanki Blyth
  别名水鹌鹑
  体形似鹌鹑,全长156毫米。嘴也似鹌鹑,但小而细。上体羽色大都黑褐和栗黄相杂;胸两侧及胁均具黑褐色圆点。脚仅具三趾,爪小而锐利;雌鸟反较雄者为大,且羽色亦较鲜艳。
  习性和鹌鹑相似,善隐蔽,性畏人。平时多在地上觅食,或潜行于草地和灌丛中。主要食物有昆虫及野草种子等。一雌多雄。繁殖时雌鸟好斗。
  夏时繁殖在东北及河北、山东各省,冬迁至我国南部以及越南、泰国、印度等地。
  分布本省有1个亚种Turnix tanki blanfordiiBlyth。见于福建福州(冬候鸟、少数夏候鸟)。
  黄脚三趾鹑因其个体小而产肉量少,野生数量较少,经济价值不大。
  相近种
  棕三趾鹑Turnix suscitator (Cmelin)。体形、体色似黄脚三趾鹑,但胸部具粗而密集的黑色横斑。见于福州、闽侯(留鸟)。
  十、鸻形目(鹬形目)
  嘴形大多细长。脚和趾爪特别长,胫的下部裸出。中趾最长,后趾高于前三趾。趾间基部常具蹼,个别种具瓣蹼。雌雄相似,羽色平淡,适于隐蔽。一般生活于水域附近。以昆虫、鱼类及水中植物的种子为食物。多数为迁徙鸟类。
  我国有9科63种,在福建已记载8科53种。
  (一)雉鸻科
  四趾较大而长,并带有长而坚硬的爪,大趾特别长。尾较短,只水雉属特长。
  我国已记载2种,在本省境内仅发现1种。
  水雉Hydrophasianus chirurgus
  (Scopoli)
  别名长尾水雉
  全长330毫米左右。头顶、面颊、喉及前颈白色;头后黑色;颈后金黄。肩和背橄榄褐,腰和尾黑色。下体暗赭褐色;翼除初级飞羽外均为白色。第一、四枚飞羽先端狭细;脚趾细长,后爪长于后趾。
  常栖于芦苇荡或莲湖内,筑浮巢于荷叶等物上。主食植物、水生昆虫及螺类等。夏季遍布江南各省,北至河北和山西。终年留居台湾、广东、海南;本省见于龙岩、福州、闽侯、长乐等地。姿态优美、可供观赏。
  (二)彩鹬科
  嘴形细狭,先端向下弯曲。鼻孔直裂,具鼻沟,鼻沟不及上嘴之半。跗蹠被盾状鳞。我国仅1种,福建有分布。
  彩鹬Rostratula benehalensis (Linnaeus)
  别名水画眉
  全长240毫米左右。鼻孔直裂、具鼻沟,鼻沟长小于嘴之半,嘴近先端处突向下曲。头顶与头前橄榄褐,中央有一黄白色宽纵纹;眼周有一白环,围绕颈部。上背和前胸有一广阔的铜棕色环纹;上体橄榄褐至灰褐。下体自胸后为白色。腿和脚紫褐色。雌鸟比雄鸟大而华丽。
  常栖于水稻田或芦苇茂密的沼泽地,大都昼伏夜动,主食螺类、昆虫和水生植物。从海南到华北沿海均有分布,本省见于福州、闽侯、长乐等地。可供作环志研究的对象;体羽美丽、鲜艳、可供观赏。
  (三)蛎鹬科
  嘴长而直,侧扁,嘴不隆起。跗蹠较中趾(连爪)稍长。跗蹠前后缘均为网状鳞。我国仅1种,福建有分布。
  蛎鹬Haematopus ostralegus (Linnaeus)
  别名海喜鹊
  全长480毫米左右。嘴端不隆起。头、颈、上背和尾末端黑色。下背、腰和尾基白色。翼的次级飞羽和大覆羽白色,其余黑色。下体的胸部黑色,自胸后为白色。腿和脚朱红色。跗踱略长于中趾及爪;跗蹠后侧被以网状鳞。
  栖于海滨沙滩,常单独或数只一起觅食。主食蠕虫、甲壳类和软体动物。筑巢于海滨沙砾中,呈凹陷状。卵橄榄黄色,有褐黑斑点。分布于我国沿海,夏季在山东以北繁殖,冬迁南方诸省区,见于本省沿海。数量甚少,应加保护。
  (四)鸻科
  嘴短于头长。跗蹠具网状鳞。嘴形直,较短,前端隆起。脚长,常三趾,缺少后趾,如存在亦小。
  我国有3属13种,在福建已记载3属11种。
  金眶鸻Charadrius dubius curonicus Gmelin
  别名黑领鸻
  体形小,全长170毫米左右。翅长不及125毫米。嘴短且末端隆起。上体灰褐,眼眶四周金黄色,颈具白圈。围绕上背和前胸有黑色环带;下体自胸后为白色。第一枚初级飞羽羽干白色。脚橙黄色;跗蹠后侧被以网状鳞;无后趾。
  栖于沿海一带,以蠕虫、昆虫和小型软体动物为食。产卵于海滨卵石间低凹处。分布于东南沿海及台湾、海南,本省见于各地(冬候鸟)。可供环志研究之用;肉可食。在繁殖期间,捕食大量害虫,对农业有益。
  相近种
  环颈鸻(白领鸻Charadraiu alexandrinus dealbatus(Swinhoe)。长乐、福州、闽侯、龙岩、上杭等地,为冬候鸟。
  蒙古沙鸻Charadraiu monglus mongohs Pallas。闽东南,为冬候鸟。
  铁嘴沙鸻Gharadraiu leschenaultii Lessoiio福建一带,为冬候鸟。
  红胸鸻Charadraiu asiaticus rereous Gould。闽东南,为旅鸟。
  剑鸻Charadraiu hiaticula Linnaeus。福建各地,为冬候鸟。
  (五)鹬科
  嘴形直;鼻沟长度远超过上嘴之半;跗蹠具盾状鳞(林鹬属除外)。雌雄大小、羽色相同。
  我国有14属38种,在福建已记载10属31种。
  白腰杓鹬Numenius arquata Linnaen
  别名大杓鸻、麻鸻
  全长590毫米左右,翅长270毫米以上。嘴形下弯,嘴比跗蹠长。耳孔远在眼眶之后。头和颈黑褐。羽缘白带灰黄,形成斑驳条纹。下背、腰和尾上覆羽白色。下体白带灰黄、有褐色细条纹。跗蹠后侧被网状鳞;趾间基部具蹼。
  常栖于海边,内地少见。性畏怯,喜群居。以蠕虫、甲壳类、昆虫、鱼、蛙等动物和杂草为食。在我国东北、西北部繁殖。营巢于沼泽或河畔草丛中的地面凹陷处,以枯草构成蝶形巢。每窝常产四枚卵。越冬在长江以南,本省见于龙岩、德化、长乐、连江等地。在繁殖期间,捕食大量害虫,是益鸟。数量稀少,为本省重点保护鸟。
  相近种
  中杓鹬Numenius phaeopus variegatus (Scopoli)。翅长不及260毫米,头顶具2道黑褐色宽带。曾见于闽西及闽中等地,旅鸟。为本省重点保护鸟。
  大杓鹬Numenius madagascariensis (Liimaeus)。下背和腰褐色;腋羽白而具黑斑。曾见于长乐及连江等地,旅鸟,为本省重点保护鸟。
  小杓鹬Numenius borealis minutusGould。翅短于200毫米;跗蹠后侧被以盾状鳞。曾见于长乐及福州等地,旅鸟,为国家二级保护鸟。CITES:附录Ⅱ。
  白腰草鹬Tringa ochropus Linnaeus
  别名绿鹬
  全长220毫米左右。嘴形直,与跗蹠几等长。鼻沟长大于上嘴之半。头前、头顶、后颈、背和肩为橄榄褐色、具古铜色光泽;下背、腰和尾上覆羽白色,外侧尾羽纯白。第一枚飞羽羽干暗色;体侧及下体白色。跗蹠后侧被盾状鳞;趾间基部具蹼。
  性喜独栖或成对生活,多栖于泥泞水田,少见于清澈水池。主食虾类和昆虫。产卵于鸫或其他鸟类旧巢内。迁徙时几遍全国,冬季见于南部各省区及藏南。本省见于各地,沙县以南地区较多见。可供环志研究之用;肉可食。夏季捕食害虫,是益鸟。
  相近种
  鹤鹬Tringa erythropus (Pallas)。见于长乐、福州、闽侯等地,为冬候鸟。
  红脚鹬T.t.totanus (Linnaeus)。见于长乐等地,为冬候鸟。
  泽鹬T.stagnatilis (Bechstein)。见于福州、闽侯等地,为冬候鸟。
  青脚鹬T.nebularia (Gunnerus)。见于闽中沿海及沙县,为冬候鸟。
  林鹬T.glareola Linnaeus,见于邵武等地,为冬候鸟。
  小青脚鹬T.guttifer (Nordmann)。见于福州,罕见旅鸟。为国家二级保护鸟;CITES,附录Ⅱ。
  矶鹬T.hypoleucos Linnaeus,见于本省沿海及沿溪,为冬候鸟。
  灰鹬T.incana brevipis (Vieillot)。见于邵武,为旅鸟。
  红胸滨鹬CaLidris ruficollis (Pallas)
  全长150毫米左右,翅长不及110毫米。嘴形细直,色黑,长不及20毫米。耳孔远在眼眶之后;头前灰白,头顶黑且具棕色光泽。肩和上背黑色,羽绿棕色或灰白。下背和腰黑褐,羽缘色浅。尾上覆羽和尾羽暗褐,下体胸部灰褐,白胸后为白色;初级飞羽黑褐,羽干白色。脚呈褐色,趾间基部无蹼。
  栖于海滨,内地少见;主食甲壳类、螺类及杂草种子。在海滩上营巢,一窝常产三枚卵。迁徙时北至东北、南至广东、海南,西抵甘肃。本省见于沿海各地及海岛,属冬候鸟。可供环志之用,有科学价值。繁殖期间捕食昆虫,为益鸟。
  相近种
  红腹滨鹬Calidris canutus (Liimaeus)。见于长乐、连江及福州,为旅鸟。
  大滨鹬Calidris lenuirost (Horsfield)。见于长乐及连江,为旅鸟。
  长趾滨鹬Calidris subminuta (Middendorff)。见于本省,为旅鸟。
  尖尾滨鹬Calidris acuminata (Horsfield)。见于福州及闽侯,为旅鸟。
  黑腹滨鹬Calidris alpina (Linnaeus)。见于邵武、建阳、长乐及连江,为旅鸟。
  弯嘴滨鹬Calidris ferruginea (Pontoppidan)。见于邵武、建阳、长乐及连江,为旅鸟。
  乌脚滨鹬Calidris temminckii (Leisler)。见于福州,为冬候鸟。
  扇尾沙锥Capella gallinago gallinago (Linnaeus)
  别名扇尾鹬、小河锥
  全长290毫米左右,翅长不及150毫米;嘴细长而直;眼位于头侧后部,耳孔于眼眶后缘下方;头顶中央有一条黄色宽纵纹;上体褐色,杂以红褐、浅黄斑纹;腹部白色。尾羽14枚,羽梢圆;外侧尾羽不坚挺,宽度达10毫米以上;飞翔时尾羽张开呈扇形。
  栖于稻田田埂、河畔和沼泽地的草丛或芦苇中;性安静、善隐匿;飞翔迅速,常改变方向;多在清晨三五成群地觅食,中午休息于高处,迁徙于夜间。主食蠕虫、小虾和金电子、地老虎等多种农业害虫及其他水生昆虫。繁殖于东北北部及新疆西部,迁徙时遍布全国,越冬在长江以南和台湾、海南,省内见于全省各地。
  是捕食农业害虫的益鸟之一;其肉味鲜美,可供食用。
  相近种
  针尾沙锥Capella stenura (Bonaparte)。尾羽26枚,外侧每边8枚尾羽非常坚硬且狭细如针(其宽仅2~4毫米)。繁殖于长江以北,越冬在长江以南,省内见于沿海各地。为冬候鸟。
  大沙锥Capella megala (Swinhoe)。尾羽20枚,外侧每边仅5枚,较狭细其宽度为7毫米左右。省内见于沿海各地,为冬候鸟。
  (六)反嘴鹬科
  嘴长而细,尖端向上翻。跗蹠具网状鳞。跗蹠较长,长于中趾连爪数倍(鹮嘴鹬除外)。我国有2属2种,福建均有分布。
  反嘴鹬Recurvirostra avosetta Linnaeus
  别名翘嘴鹬
  全长410毫米左右。嘴向上弯曲。鼻孔直裂,有鼻沟,鼻沟长不超过嘴长之半。跗蹠长约为中趾及爪长的两倍,其后侧具网状鳞。趾间蹼发达。眼前,头前、头顶、头后和颈后均为黑褐色;颈前、颈侧、背、腰、尾上覆羽和下体均为白色。初级飞羽外侧黑、内侧白;次级飞羽白色;腿和趾深蓝灰色。
  善游泳且能在游泳中进食。觅食时,用其上曲的长嘴反复扫掠于海滨沙滩或泥土中,搜食蠕虫、甲壳类小动物。繁殖于内蒙、青海,迁徙时几遍全国,有一些留居江苏、闽、台、粤等省越冬。本省见于闽东南沿海地区,属冬候鸟。该鸟体态优美,可供观赏,但数量甚少,应加保护,可供环志研究。
  相近种
  黑翅长脚鹬Himantopus himantopus (Linnaeus)。额白色,嘴形几直;趾间几无蹼,无大趾。在广东、福建越冬。
  (七)瓣蹼鹬科
  趾缘有瓣状蹼。鼻孔直裂,具鼻沟。雌鸟羽毛鲜艳,雄鸟较暗。我国有1属2种,福建仅有1种。
  红颈瓣蹼鹬Phalaropus lobatus (Linnaeus)
  全长约190毫米。头小、颈短,与鹬相似,但趾具瓣状蹼。雌鸟夏羽上体铅灰色。喉部白色。喉部以下,下体和颈为赤红色。雄鸟比雌鸟体型稍小,体色暗淡,耳后至前颈棕红。嘴和脚黑色。
  喜集群活动,多在近海的浅水处活动,亦在内陆河湖及水田中出现。取食时常在水面旋转,或以嘴轻叩水面以摄取水面上的食物,主要以甲壳类、软体动物、水生昆虫等为食。
  迁徙时经新疆天山、青海湖、东北北部及沿海一带,在台湾、海南岛越冬,在福建为罕见旅鸟。
  (八)燕搞科
  嘴短阔,嘴峰稍曲;嘴裂甚大,其嘴宽较嘴长为大。大多数种类腿较短。多数种类叉形尾,较短。多数具有黑色或棕色领斑。颏、喉、与胸腹部有明显界线。两性同羽色。
  我国仅1属2种,在福建已记载1种。
  普通燕鸻Glareola maldivarum Forster
  别名土燕子
  全长220毫米左右。上体橄榄褐色;尾上覆羽白色。下体的上胸橄榄褐,下胸浅黄带白,余部纯白色。自眼下至喉部绕有半环形黑纹。鼻孔卵圆,无鼻沟。嘴宽;尾叉状。脚和趾紫褐色;中爪具栉状缘。
  形态和飞行姿态均像燕子。常数十只至百余只结群飞行。主食蝗虫、甲虫、蝽蟓等农业害虫;营巢于草地或田野沙土处,每窝常产3枚卵,卵梨形,沙白或灰黄色。
  迁徙时几遍全国,北至东北,西至甘肃,南至广东、海南;夏季在我国沿海一带繁殖,秋季南迁越冬。本省见于邵武、连城、上杭、福清、平潭等广大地区。能捕食大量蝗虫(一只雏鸟一天可吃90只蝗虫),是著名益鸟。
  十一、鸥形目
  嘴形侧扁,翼尖长,尾形短圆或呈叉状。脚短,前三趾间具满蹼,中趾最长,后趾短小或无。主要栖息在海洋,少数见于江河及湖泊,习性近于游禽,常在水边或水面捕食。
  本目在我国有4科49种,在福建已记载3科23种。
  鸥科
  嘴形直,上下嘴等长或上嘴较长,先端尖或稍曲;鼻孔不被羽,线形或椭圆;第1枚或第2枚初级飞羽最长;尾为叉状或圆尾状;后趾形小而位高。雌雄同色,幼鸟羽色较暗。我国有9属32种,在福建已知7属20种,本志列述3种。
  红嘴鸥Larus ridibundus Linnaeus
  别名笑鸥、普通海鸥
  全长400毫米左右,翅长不超过310毫米。嘴非侧扁,上嘴比下嘴长,先端略钩曲。尾呈方形。前三趾间具蹼,后趾发达。头和颈暗褐色,体羽淡灰白色,第一枚初级飞羽白色但其边缘和先端黑色,嘴和脚及趾均为红色。
  栖于沿海也见于内陆湖河;常三五成群在水域飞翔或觅食,主食鱼、虾、螺及昆虫等。叫声似“哈、哈、哈”,故别名笑鸥。繁殖于我国东北,迁徙及越冬时几遍全国。本省见于沿海,以及江河、大型水库等处。在蝗虫为害的地区,它能消灭大量蝗虫,属于益鸟。
  相近种
  黑尾鸥Larus crassirostris Vieillot。见于长乐、连江(夏候鸟)。
  海鸥Larus canus Linnaeus。见于长乐、连江。
  银鸥Larus argentatus vegae Palmen。见于长乐、连江(冬候鸟)。
  灰翅鸥Larus glaucescens Naumann。见于福州沿岸(春季)。
  灰背鸥Larus schistisagus Stejneger。见于长乐、连江(冬候鸟)。
  黑嘴鸥Larus saundersi (Swinhoe)。见于福州、长乐、连江(冬候鸟)。
  白翅浮鸥Chlidonias Leucoptera (Temminck)
  别名白翅黑海燕、白翅黑燕鸥
  全长240毫米左右;尾长小于翅长之半。尾叉状、最外侧的尾羽最长。趾间蹼深凹状。成鸟的夏羽是:头颈和上背黑色;下背、肩和腰黑灰色,喉、胸、腹均为黑色,翅灰色,尾白色。冬羽转为背灰腹白;嘴和爪黑色,脚和趾暗紫色,眼暗褐色。
  常数百只成群飞翔于水面或田野上空。觅食时往往停于低空并频频鼓翅使昆虫骚动而捕食之。繁殖在东北和内蒙;迁徙时遍布于沿海各省及海南,我省见于各地。嗜食蝗虫,属于益鸟。
  相近属
  凤头燕鸥属的黑嘴端凤头燕鸥Thalasseus zimmermanni (Reichenow)。嘴桔黄色,具一大黑斑;翅长超过300毫米。见于华南闽、广沿海等地。为国家二级保护鸟。
  白额燕鸥Sterna albifrons sinensis Gmelim
  别名白顶燕鸥、白额海燕全长250毫米左右;翅长不及200毫米。尾长大于翅长之半,尾呈叉状,最外侧的尾羽最长。趾间蹼不呈深凹状。嘴细长而直,不成弧状。前额白色;头顶至后颈黑色。背、肩、腰及两翅表面均为灰色;下体及尾均为纯白色。嘴黄而末端黑;眼暗褐色。脚和趾橙黄;爪黑色。
  栖于海边及内陆江河沿岸,常结成小群,往返飞翔于海面,觅食浅水中的小型鱼、虾及昆虫。产卵于海边沙石堆的凹陷处。夏季遍布我国沿海各省,北自东北中部,南至海南。本省栖于沿海各地。繁殖期间以昆虫为主要食物,对农业有益。
  相近种
  普通燕鸥Sterna hirundo tibetana Saunder,见于长乐、福州、闽侯、永泰、连城、永安(旅鸟)。
  粉红燕鸥Sterna doueallii bangsi Mathews,见于福建(夏候鸟)。
  黑枕燕鸥Sterna s.sumatrana Raffles,曾见于福建(罕见旅鸟)。
  褐翅燕鸥Sterna a .anaethetus Scopoli,见于福建近海岛屿(夏候鸟)。
  乌燕鸥Sterna fuscata nubilosa Sparrman,见于福州、闽侯、永泰、长乐(旅鸟)。
  十二、鸽形目
  中小型鸟类。嘴短,基部多柔软,常具蜡膜,尖端稍弯曲。鼻孔缝状,常被羽。脚短健,为常态型,趾间无蹼。嗉囊发达,在育雏期能分泌鸽乳喂雏。
  我国2科34种,在福建已记载鸠鸽科6种。本志列述1种。
  珠颈斑鸠Streptopelia chinensis chinensis (Scopoli)
  别名鸪锥
  全长330毫米左右。嘴基被以软膜,跗蹠比中趾长,裸出无羽。两性体形相似,上体灰褐色,下体粉红色,肩羽有羽缘斑,后颈有半圈黑羽,并缀以黄色、白色的珠状斑。眼橙黄色,嘴黑褐,脚和趾红褐色。
  常成群栖息于田野间或住宅附近,主食杂草、种子和谷物类。鸣声似“ku-u-ou”,连续重复多次;营巢于树上枝叶繁茂处,巢由细枝筑成,稀疏简陋呈平盘状。每窝产卵2枚,白色。
  国内除东北、西北一些地区外,均有分布。本省见于各地,为常见的留鸟。嗜吃谷类种子,数量多时可能危害农业。
  鸠鸽科绿鸠属的红翅绿鸠Trerort sieboldii (Temminck)和鹃鸠属的斑尾鹃鸠Macropy-gia unchall (Wagler)二种,均见于福建,为国家二级保护鸟。前者头顶橙棕色;背和腰为灰色;尾表面黑色。后者头顶淡紫色,背部栗色,具黑褐色横斑;中央尾羽褐色,有隐约栗色横斑。
  十三、鹦形目
  体型大小不等。嘴强大而钩曲,基部具蜡膜;上嘴具平滑的缺刻,上嘴能活动,嘴峰圆形。跗蹠部很短,上有粒状鳞,趾为对趾型。体羽多华丽鲜艳。舌为肉质,且较粗厚柔软,善于仿效人言或其他鸟类鸣声。
  本目是热带鸟类,我国有1科7种,福建仅有1种。
  鹦鹉科
  红领绿鹦鹉Psittacula krameri borealis (Neumann)
  省内见于福州,省外见于香港、澳门(留鸟)。为国家二级保护鸟。
  十四、鹃形目
  嘴中等长,稍向下弯曲,但不具钩和蜡膜。翅形长或短圆;尾较长,为圆尾或突尾状。尾脂腺裸露,脚短弱,四趾,为对趾型。雌雄羽色大都相似;幼鸟羽色和成鸟不同。
  我国仅有杜鹃科7属17种,福建3属7种。本志列出1种。
  四声杜鹃Cuculus micropterus micropterus Gould
  全长330毫米左右。足呈对趾型,跗蹠前缘被覆羽毛。头无冠羽。头顶、后颈、腰和尾上覆羽暗灰色,头侧淡灰,背部和两翅浅黑褐色;颏、喉浅灰色,胸、腹和两胁白色杂以较粗宽(3~4毫米)的黑色横斑;尾的近端具宽阔的黑斑。眼暗褐色,嘴绿黑色,脚和趾黄色。
  性孤僻,常单个匿栖于山地或平原的树林里。叫声似“呱呱呱一咕”,往往四声一度,有时通宵鸣声不止。自己不筑巢、不孵卵也不育雏,营巢寄生,卵常寄生于苇莺巢中。主食松毛虫、松尺蠖、金龟子等森林害虫。
  分布于我国东部各省,为夏候鸟。本省见于各地。营巢寄生、残害寄主的卵及幼雏,但嗜食森林害虫,总体观之,益大于害。据调查,一只四声杜鹃一
  个夏天能吃掉31500条松毛虫,可保护40亩松林免受虫害。相近种
  [=此处为插图(图3-2-123 四声杜鹃)=]鹰鹃Cuculus sparverioides Vigor。翅长超过210毫米;腹部具横斑。见于邵武、福州、闽侯及永泰,为夏候鸟。
  棕腹杜鹃Cuculus fugax Horsfield。翅长不及210毫米;腹部赤褐色,无斑。见于本省,2个亚种。
  大杜鹃Cuculus canorus Linnaeus。翼缘白,而具褐色细横斑,见于邵武、福州、闽侯及永泰,为夏候鸟。
  中杜鹃Cuculus saturatus Blyth。翼缘纯白,无褐斑,见于本省西部、邵武及德化,为夏候鸟。
  小杜鹃Cuculus poliocophalus Latham。翅长短于170毫米,嘴长不及20毫米;翼缘无斑,腹部横斑粗阔。见于武夷山、德化及厦门,为夏候鸟。
  八声杜鹃Cuculus merulinus Scopoli。嘴侧扁,长度不及20毫米;尾羽先端不变狭。见于闽侯及福州,为夏候鸟。
  此外,杜鹃科鸦鹃属的褐翅鸦鹃Centropus sinensis (Stephens)和小鸦鹃C.toulou (Muller)二种,均见于福建,系留鸟,为国家二级保护鸟。前者翼下覆羽非栗色,体形较大;后者翼下覆羽栗色,体形较小。
  十五、鸮形目
  鸮形目为夜行性猛禽,体型大小悬殊。头形较宽大;嘴坚强而钩曲,嘴基盖以蜡膜;两眼大且位置向前,脸盘发达;头形似猫,统称“猫头鹰”。脚强健,常被羽,外趾向后转动,爪强硬而弯曲。两性羽色相似。我国2科26种,福建有2科14种。该目鸟类能捕食鼠类,对农业有益,均为国家二级保护鸟。
  (一)草鸮科
  头骨狭长,宽度不及长度2/3。脸盘完整,呈心脏形。中趾有栉状缘。嘴较直而弱。我国有3种,福建分布1种。
  草鸮Tyto capensis chinensis (Hartert)
  别名白胸草鸮、猴面鹰
  体型较大,全长370毫米左右。脸盘呈心脏形,脸盘周围具一圈鳞片状白色和棕黄色相杂的羽毛,眉纹呈黑褐色。翎领棕色较深,上下缘缀以黑褐色斑点。体羽主要为浅黄色,飞羽和尾羽具黑褐色横斑,腹部散布细小的褐色点斑。嘴象牙白色;跗蹠着生羽长。趾和爪黄色。
  栖息于低海拔山区草地,常停于耕作地附近的森林中,昼伏夜出。觅食鼠类为主,兼食蛇、蛙和昆虫等。雌雄同栖一穴,产卵于草丛中,每窝产卵4~5枚。
  广布于华南地区,在福建见于福州、永泰、莆田、南靖、龙岩、邵武、梅花山及武夷山。
  捕食鼠类对农业有益。
  (二)鸱鸮科
  头形宽大,宽约等于长的2/3。有的脸盘不明显或无;脸盘存在时多为圆形,不为心脏形。中趾多无栉状缘。嘴短而强,并侧扁,先端曲成钩状。我国有11属23种,福建有7属13种。
  〓鸮Bubo bubo kiautschensis Reichenow
  别名大猫头鹰
  体型大,体重可达两公斤。面盘和翎领均不明显,耳状羽角发达。头顶至上背棕色,各羽具黑褐色的宽阔纵纹和细横纹。两翅及腰、尾部暗棕褐色,密布不规则的浅黄和乳白色虫蠹状斑。中央尾羽暗褐色,有棕色横斑相间。跗踏全部被羽。
  生活在山区的农耕地带或近耕作区的密林中,昼伏夜出。以鼠、鸟、蛇、蛙、昆虫等为食。繁殖期3~5月,营巢于树洞。
  几乎遍布全国。本省见于福州、永泰、南靖、龙岩及梅花山地区。
  捕食鼠类及昆虫,为农林益鸟。
  领鸺鹠Glaucidium brodiei brodiei (Burton)
  别名小鸺鹋
  体长约160毫米;翅长不及100毫米,为小型鸮类。上体和体侧及尾棕黑而满布棕黄色横斑。头顶主要为小点斑;颏白色。后颈棕黄色,形成领环。覆腿羽白色,具有横阔的棕褐色纵纹和横纹。
  栖于高山密林,夜晚活动觅食,食物以鼠、鸟和昆虫等为食。
  国内分布于陕西、江苏、浙江、江西、云南及华南等地。在福建见于武夷山市、邵武、福州、永泰、南靖、龙岩、上杭及梅花山。
  此鸟是食鼠和害虫的益鸟。
  领角鸮Otus bakkamoena erythrocampe (Swinhoe)
  别名猫头鹰
  体型中等,上体暗褐色,下体灰白色而具黑褐纵纹。耳簇羽较长。第1枚初级飞羽比第8枚短。跗蹠全部被羽。
  栖于山地林缘、农耕地带及村落附近的树上。昼伏夜出;食物以鼠和小鸟为主,也取食蝼蛄类等昆虫。巢营于树洞中,每年4~6月繁殖,每窝产卵3~4枚。
  国内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南、华中及华南部分地区。本省见于邵武、福州、永泰、南靖、龙岩、上杭、梅花山及武夷山。
  主要捕食鼠和害虫等,对农林有益。
  斑头鸺鹠Glaucidlum cuculoides whiteleyi (Blyth)
  别名猫王鸟、横纹小鸮
  体型中等,背面各处均具有相间排列的暗褐色和棕白色横斑。脸盘不发达,头上无耳突。尾具8条棕白至灰白色横斑。眼的上方内侧微具白色眉纹;嘴黄褐,嘴缘黄。趾暗黄绿,而满具棘状硬羽。
  栖于高达700米左右的山地和丘陵。常见在白昼间飞动于林间,入夜更形活跃。夜时啼声响亮,使人误以为“鬼哭”。营巢于树洞中,偶或在喜鹊废巢中;以小形啮齿动物、小鸟及蚱蜢、甲虫等有害昆虫为食物。产卵在4~5月间,每窝3~5枚。
  留居于我国南部各省。在福建见于邵武、福州、莆田、永泰、南靖、龙岩、上杭、连城、梅花山及武夷山,为鸮类中最常见的一种。
  鸺鹠既能灭鼠治虫也捕食有益动物,但仍然是益多害少的益鸟。此外,据中医研究,此鸟的骨骼和肉可与其他中药配方,治疗多种疾病。
  鹰鸮Ninox scutulata (Raffles)
  别名猫王鹰
  体形似猫头鹰。雌雄鸟相似。上体深褐,下体白面色杂以褐色纵斑,尾下有12条黑色横斑。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中,白天隐伏在密林的树丛中,多在夜间出来活动。食物以鳞翅目幼虫、膜翅目昆虫、蟋蟀、蝉等为食,也吃小型鼠类。飞翔速度似鹰。
  国内分布东北、华北、西北、四川、河南、山东、江苏。福建省见于福州、永泰、邵武、建阳、永安、龙岩、上杭、连城、梅花山及武夷山。
  鹰的大部分食物为农林害虫,因而对农业相当有益。
  褐林鸮Strix letosrammica caliecata (Swindoe)
  大型鸮类,体长约500毫米。无耳羽;第四至第六枚飞羽最长。头顶纯褐;面盘棕褐色,具黑色横斑。下体余部淡棕白色,密布暗褐色横斑。跗及趾被羽。
  栖于山地大森林中,昼伏夜出,习性与其他鸮类多有共同处。振翅缓慢,飞行无声,故能悄悄地突如其来地捕获猎物。其叫声较低沉恐怖:“呜、呜、呜……”间隔一会再重复。食物以鼠类、鸟类、蜥蜴、蛙、鱼及昆虫等为食。
  分布于我国南部各省,见于福建省永安、漳平、龙岩、上杭及梅花山。
  长耳鸮Asio otus (Linnaeus)
  别名猫头鹰
  头形宽大,体较大。面盘和翎领都很显著,耳簇羽长约40毫米。腹具纵纹,其上有显著横纹,此二点是与短耳鸮的区别。上体棕黄,密布黑褐色粗著羽干纹,羽端两侧缀以虫蠢状细斑。脚强健,全被羽。嘴与爪均铅色。
  栖于山地林中,也见于村边、田旁的林地或乔木上。白天隐伏不动,黄昏出来觅食。以鼠类、小鸟和昆虫为食。亲鸟喂饱雏鸟后,还将捕猎的食物贮于巢内,故繁殖期中能消灭大量的害鼠。
  在我国东北、青海和新疆繁殖,迁徙时遍及各地,本省见于福州、永泰、永安、连城、梅花山、武夷山等地。
  长耳鸮是公认的鼠类天敌,有益于农林牧业。
  《瀕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将长耳鸮列入附录Ⅱ予以保护。
  短耳鸮Asio flammeus (Pontoppidan)
  别名短耳猫头鹰
  很象长耳鸮,但耳簇羽较短(长约25毫米)。眼周黑色;颏、眼先白色。上体棕褐色,满布黑褐色羽干纹,肩羽纵纹粗著。下体只有纵纹、而无横纹,有别于长耳鸮。虹膜金黄色,嘴和爪黑色。
  栖息在丘陵和海拔1000米以下的树林中。多在夜间活动觅食,白天一般潜伏在草丛里。以鼠类和昆虫为食。营巢于地面草丛。
  在我国东北地区为繁殖鸟,迁徙及越冬地遍及全国。本省见于福州、永泰、永安、连城、龙岩、梅花山及武夷山等地。
  目前由于滥用农药造成环境污染,使短耳鸮繁殖率下降,现已成为趋危种,《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将长耳鸮列入附录Ⅱ予以保护。
  十六、夜鹰目
  本目鸟类为夜行性攀禽。头较大而平扁。嘴短阔,口角具粗长的嘴须。翼尖长,羽毛软,飞行几无声。脚短弱,前三趾基部略有合并,中趾比其余两趾长。雌雄羽色相似。
  大都分布于热带,我国有2科8种.福建仅见夜鹰科(Capritnulgidae )2种。本志列述1种。夜鹰科
  普通夜鹰Caprimulgus indicus jotaka Temminck et Schlegel
  别名蚊母鸟
  全长270毫米左右,通体灰褐色杂以黑褐虫纹状细斑;喉部有新月斑,4对外侧尾羽的近端也有白斑;眼暗褐色,嘴形短阔、黑>色,嘴须发达。每侧7根,跗蹠被羽,趾、爪黑色。
  栖于山林间,常在夜间活动,白天蹲伏在多树的山坡草地或贴伏树枝上,善于回旋,善于捕食夜出性的空中飞虫。不会营巢,常产卵于林中枯枝落叶上,有时也产于草地上或岩石的凹处,一次产卵2枚,雌雄亲鸟轮流孵卵。主食松毛虫、金龟子、蝼蛄、蟋蟀、夜蛾等农林害虫,并能大量捕食蚊虫(故俗称蚊母鸟),属于益鸟。
  遍布我国东部,本省各地都有分布。
  相近种
  林夜鹰厦门亚种Caprimulgus affinis amoyensis Stuart Baker。头顶棕褐色;下体棕色较深。省内仅见于厦门。
  十七、雨燕目
  本目为小形的攀禽。嘴极小,平扁,嘴角阔,无嘴须。翅尖长,成镰刀形;翅折合远超过尾端。尾羽10枚,呈叉形或方形。脚短,4趾向前或后趾能前后反转,雌雄相似。一生既不树栖,也不着陆。除夜宿和繁殖期坐巢于岩洞或壁隙沙洞或屋檐下的巢中外,常结群在空中飞捕昆虫。
  我国有2科8种,福建仅产雨燕科3种,本志列述1种。
  白腰雨燕Apus pad ficus pad ficus (Latham)
  全长180毫米左右;头无羽冠,跗蹠被羽,其长大于第一趾;4趾均向前,尾呈深叉状。上体两翅和尾黑褐色,腰部与颏、喉均白色,胸腹暗褐色,眼褐、嘴黑,脚和趾黑色。
  平时集群飞翔于近山地带,雨天常结群飞于高空且绕成圈状。在飞行中张口捕食,主食蚊、蝇、甲虫、蝽蟓等昆虫。夏时,结群营巢于山间岩洞或海中岩礁峭壁上,用唾液粘结杂草、羽毛等物构成圆环形的巢。此亚种夏季常见于我国沿海诸省,北至东北、南抵福州,甘肃、青海等地也可见其踪迹。我省见于东南沿海地区,能捕蚊蝇及多种农业害虫,其巢可加工成燕窝补品,属于益鸟。
  相近种
  小白腰雨燕Apus affinis subfurcatus (Blyth)。跗蹠有羽;尾呈平尾状。见于福州及闽侯,为夏候鸟。
  十八、咬鹃目
  本目为中等体型的攀禽。嘴短阔粗厚,嘴峰弯曲,上嘴先端略呈钩状,基部有发达的嘴须;足为异趾型(第3和第4趾向前方,第1、第2趾向后,前2趾多少有些合并);体羽柔软。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密林中,喜群栖,白天不太活动,与啄木鸟一样能攀登树干,以昆虫和浆果为主食。
  世界交咬鹃科Trogonidae9种,我国仅1属2种,福建仅有1种。
  咬鹃科Trogonidae
  红头咬鹃Harpactes crythrocephalus yamakanensis Rickett
  全长370毫米左右。雄鸟头顶、后颈、胸和腹均为粉红色,背、肩棕橄榄褐色;雌鸟上体棕色,腹白微沾粉红;喙短而宽,喙尖稍曲;尾长而阔,具12根尾羽,中央一对栗褐色;足为异趾型;跗蹠部被覆羽毛。
  常栖高山密林中,隐匿于林木或竹丛的绿荫间。以昆虫和浆果为食。营巢于树洞中,幼雏晚成性。
  本亚种终年留居于广东北部和福建中部等地。
  十九、佛法僧目
  头大,体形粗短。嘴形长而强直或细而曲。多数种类嘴端钩曲。翅多数尖长而阔。尾羽短,几乎呈平尾状。脚短弱,趾3前1后,呈并趾型。羽衣鲜明,多闪蓝辉。两性羽色相似。
  我国有5科14属26种,福建有4科6属10种。
  (一)翠鸟科
  头大,嘴长直而尖。鼻孔小,并为额羽所掩盖。翅形短圆,飞羽11枚。尾脂腺被羽。我国已记载10种,福建产6种。本志列述2种。
  斑鱼狗Ceryle rudis insinis Hartert
  全长290毫米左右。足呈并趾型。嘴直而粗长(60毫米左右),嘴上无盔突;翅长136毫米左右;尾脂腺被羽。头顶及后颈黑色,背部羽色黑白斑驳,胸前有一或二道黑带,腹部白色。眼淡褐色,嘴、脚、趾均黑。
  栖息于溪流间,觅食时常鼓翼停翔于离水面3~10米的空中,一发现食物即直落水里捕而食之。以鱼类为主食,也吃虾、蝌蚪和水生昆虫等。营巢于溪岸洞穴中。遍布于长江以南地区,本省各地都有分布。嗜吃鱼类,对养鱼业有一定害处。
  相近种
  冠鱼狗Ceryle luubris (Linnaeu)。体形较斑鱼狗大;头具显著羽冠;背具横斑。见于福建各地(夏候鸟)。
  蓝翡翠Halcyon pileata (Boddaert)
  全长300毫米左右。足呈并趾型。嘴直粗而长(65毫米左右),嘴上无盔突;尾脂腺被羽,尾较嘴长。头顶、额、脸、眼前、枕部和耳羽均为深黑色,颈部白色,上体余部为鲜艳辉丽的钴蓝色;颏、喉、上胸白色,下体余部橙棕色。眼暗褐,嘴、脚和趾均为红褐色。
  多栖于较宽阔的平原和山麓,常在池塘沼泽或溪边觅食。主食鱼、虾、蟹及金龟子、蝼蛄、松毛虫等多种农林业害虫。鸣声单调而短促;遇惊时则沿山凹林缘直飞而去。营巢于农田附近的堤岸土洞或岩石峭壁的缝隙里。5~6月产卵,每窝产卵4~5枚,卵白色、椭圆形;雌鸟孵卵,抱孵性强。夏时遍布我国东部全境,终年留居闽、粤和海南,本省见于各地。翠羽可作为装饰品。此鸟会吃鱼,对水产养殖业有一定害处,但也捕食大量害虫,总体观之,益大于害。
  相近种
  白胸翡翠华南亚种Halcyon smyrnensis perpulchra Madarasz。颏、喉和胸部中央纯白。广布本省各地。
  赤翡翠东北亚种H.coromanda major Temminck et Schllegelo省内仅见于福州,为旅鸟。
  (二)蜂虎科
  嘴细长而尖,从基部稍向下弯曲。嘴峰上有嵴,嘴须短。翅形稍狭而尖,初级飞羽10枚。尾很长,有些种类中央一对尾羽长而突出。
  我国有6种,在福建仅有1种。
  栗头蜂虎Merops viridis viridis Linnaeus
  别名食蜂虎
  全长255毫米左右。足呈并趾型,嘴细长而略下曲,头无冠羽,尾脂腺裸出,中央尾羽特别延长。头颈及上背均为紫栗色,下背至尾上覆羽淡蓝色;中央尾羽深蓝色,颏、喉蓝色,胸部辉绿色,胸后渐淡。眼红,嘴和脚趾均为黑色。
  常栖于村庄附近的丘陵地或林地,飞行时轻盈而敏捷。常在飞行中捕食。嗜食蜂类、白蚁及其他昆虫。鸣声尖锐而有颤。多营巢于山地坟墓的隧道中。每窝产卵2~4枚;卵色润白而略带粉红。夏时见于我国南部大陆,终年留居广东、海南,本省见于各地山区。嗜食白蚁等害虫对人类有益。数量稀少,为本省重点保护鸟。
  (三)佛法僧科
  嘴形长而直或细而曲。翅形长圆,飞羽10枚。尾脂腺裸出。体强健,善攀木。我国有3种,福建仅有1种。
  三宝鸟Eurystomus orientalis calonyx Sharp
  全长275毫米左右。足呈并趾型,嘴短粗而直,基部较阔,尾脂腺裸出。头宽大,头和颈黑褐色;背、腰和尾上覆羽为蓝绿色且具明亮鲜艳的金属光泽;颏与喉的中部黑而沾蓝,下体余部为蓝绿色,向后略淡;翅上有显著淡色斑。眼黑褐色,嘴和脚均为竹红色,爪铅黑色。
  平时栖于林间开阔地大树顶处的枝杈上。夏时常横飞空中,捕虫为食;忽而急转直下、忽而倾斜上升,颠簸不定。鸣声粗厉而短促,略似"Ka、Ka、Ka”。繁殖时不自营巢,卵产于喜鹊的旧巢或树洞中。每窝常产卵4枚,卵白色,椭圆形。主食蝗虫、天牛、金龟子、蝽蟓、叩头虫等。分布于东北南部、西至甘肃、南至云南、广东、海南,本省见于各地。
  嗜吃金龟子、蝗虫、天牛等害虫,对农林业有益,属于益鸟。数量稀少,为本省重点保护鸟。
  (四)戴胜科
  头具显明的羽冠。嘴甚细长,多少弯曲。仅1属1种。遍及全国,福建有分布。
  戴胜Upupa epops saturata Lonnberg
  别名鸡冠鸟、花姑娘
  全长290毫米左右;头上具栗红色羽冠;头、颈、脸和胸部浅紫色而略带粉红,胸以下色渐淡,至腹部为白色;上背和肩羽暗褐色;两翅表面大都黑色,杂有淡棕或白色横斑;腰部及尾上下覆羽均为白色横斑;眼褐色;嘴黑色、细长而略下曲;足呈并趾型,跗蹠和趾暗褐色,后爪比中爪长。
  栖息于山丘和平原旷野的树木,深山少见,常单独或成对在开阔的田野、小溪畔及村落附近的园地里活动觅食。主食蝼蛄、地老虎、行军虫、天牛幼虫等。受惊扰时羽冠及全身羽毛耸立,华丽优美,故有“花姑娘”之称。5~6月繁殖,营巢于树洞、岩缝或墙隙中。孵卵及育雏期间若遇敌害,其尾脂隙能喷出一种黑褐色的恶臭油液,借此驱敌以保卵护雏。
  分布几遍全国,本省见于各地,但数量较少。嗜食多种农林业害虫,系益鸟,且可供笼养观赏。数量稀少,为本省重点保护鸟。
  二十、形目
  嘴锥状长直,或粗厚或稍拱曲。舌长而能伸缩,舌尖具逆钩或叉,适于伸入树洞钩虫吞食。二趾向前,二趾或一趾向后,足呈对趾型,趾端具锐爪。尾呈平尾或楔尾。尾羽12~14枚。两性羽色多有差异。
  我国有2科37种,福建有2科13种。
  (一)须科
  嘴坚强而大,上嘴略长于下嘴;嘴须发达。喉和胸部两侧羽毛成交叉状,向两侧分开。体羽大都绿色,并缀以红、黄、蓝等色。我国有8种,在福建已记载1种。
  大拟啄木鸟Megalaima virens virens (Boddaert)
  别名哮唬
  全长330毫米左右。足呈对趾型;嘴强大,上嘴略长,嘴峰稍曲;嘴须发达;鼻孔位于嘴基,被羽毛所掩盖;尾羽羽干柔软不坚。头和颈绿蓝色,背部及两翅的中小覆羽草绿色,飞羽黑褐色;腹部中央绿色,两侧乳黄沾绿;尾下覆羽赤红色,尾羽浓绿色,眼暗褐;嘴基黄,嘴峰和末端近黑色;跗蹠和趾绿褐色。
  栖息于阔叶林较多的山地,常攀踞巨树之巅高声鸣叫,音如“哮唬”(福州方言),十分宏亮,响于山谷之间。飞行较迟缓且不耐久,大多在树间飞动,少作长距离飞行。营巢于树洞中。主食多种野果、种子和昆虫。分布于华南一带,本省见于各地,终年留居。
  该鸟吃野果也食虫;羽色艳丽,鸣声宏亮悦耳,易饲养,可作为观赏鸟。数量稀少,为本省重点保护鸟。
  (二)啄木鸟科
  嘴形强直如凿,不具蜡膜。平尾或楔尾,羽干突出,坚强如针。体羽多呈黑色、绿色或黑白斑驳状。雄鸟头顶具朱红色斑。我国有29种,福建有12种。
  黑枕绿啄木鸟Picus canus Gmelin
  别名绿啄木鸟
  全长290毫米左右。嘴强直呈凿状;尾羽羽干强硬如棘;鼻孔被羽毛掩盖;足呈对趾型。雄性头顶有一红斑(雌性无);背部和翅上覆羽淡绿色,腰和尾上覆羽绿黄色,尾羽羽干黑褐色,下体全为灰色。眼淡珠红色;嘴黑褐带绿,脚褐绿色。夏季多栖于高山树林间,冬季迁至丘陵和近山园地树林中。常成对或结成小群活动,攀树索虫。觅食时足趾两前两后成对分开,抓住树皮,不断绕树干旋转攀登而上,以凿状的硬嘴频叩,发现有虫时即啄破树皮,伸出细长且末端有倒钩的舌,探入树皮下,钩取害虫食之。5~6月间繁殖,营巢于树洞里,每窝4~6枚卵,白色。分布几遍全国,共有9个亚种,其中P.canus sobrinus这一亚种(华南亚种)分布于华南,本省见于各地。
  主食天牛幼虫等钻居树干里的害虫,素有“森林医生”之称,属于益鸟。相近种
  黄冠绿啄木鸟Picus chlorlophus citrinocristatus (Rickett)。个体较大黄冠啄木鸟小;翅长在150毫米以下;腹具横斑。记录于邵武及南平,为留鸟。
  大黄冠绿啄木鸟P.flavinucha ricketti (Styan)。体形较黄冠绿啄木鸟为大;上体主要绿色;翅长在160毫米以上;腹无横斑。省内见于本省中部,为留鸟。
  星头啄木鸟Dendrocopos canicapilus (Blyth)
  别名一点红、红星啄木
  全长约170毫米。嘴强直呈凿状,尾羽干强直,坚挺而尖出,鼻孔被羽毛掩盖;4趾呈对趾型,第2枚飞羽比第6枚为长;翅长大于95毫米。通体呈黑白相杂状。雄鸟头部后方两侧各有一条深红色细纵纹(雌鸟无);眉纹白色,向后延伸至颈侧;后颈、背、肩及尾上覆羽黑色;腰白色,杂以黑横斑;翅黑,飞羽羽轴两边有白斑;颏、喉、灰白色,其余部分土黄色或淡棕褐色,眼红色;嘴暗铅色,脚暗红褐色。
  栖于山地或平原的园圃树林(如板栗、橡树等),善攀树,其捕食习性及繁殖习性均似其他啄木鸟,主要以昆虫为食。
  本省分布2个亚种,即华南亚种Dendrocopos canicapilLus nagamichii.(La Touche)和指名亚种D.c.scinlLices (Swinhoe)。
  分布几遍全国,除新疆、内蒙、青海、西藏外各省区均有。相近属
  黑啄木属的白腹黑啄木鸟Dryocopus javensis forresti Rothschild。头后两侧黑色,具白色羽绿;腹白色,尾黑色。见于闽北,为国家二级保护鸟。
  二十一、雀形目
  雀形目鸟类为鸣禽。尾羽多为12枚,有时10枚或14枚。脚一般细短,适于树栖,足趾三前一后,后趾最强(称离趾型)。鸣管及鸣肌发达而复杂,善鸣叫。一般营树栖生活,行动敏捷,多数还巧于筑巢。幼鸟多为晚成性,靠亲鸟哺育。绝大多数种类以昆虫为食,对农林有益。
  本目种类繁多,占鸟类总数的一半以上。我国有28科650多种,在福建已记载23科218种。
  (一)八色鸫科
  体形中等,羽色绚丽多彩。嘴较粗长而侧扁。跗蹠特长,表面平滑。12枚尾羽,较短。我国有8种,福建仅有1种。
  蓝翅八色鸫Pitta nympha (Linnaeus)
  体长170~200毫米。嘴较粗,下嘴深黑色。颏、喉白色。头顶棕褐,纵贯以一道黑色冠纹,具黄色眉纹,后颈有黑色领环。背翠绿色,下体茶黄色,腹部中央至尾下复羽粉红色。雌雄相似,但雌鸟羽色淡。
  常单独或成对大混交林中觅食。主要捕食农林害虫。喜水浴,经常在山涧溪旁抓理羽毛。清晨出林或黄昏归宿时鸣叫,声如笛音。秋末冬初旅经沿海一带地区向南迁飞,至加里曼丹等岛屿越冬。见于我国东南部、两广、云南及河南等地。曾见于福州(旅鸟),属于国家二级保护鸟。
  (二)百灵科
  体形大小似麻雀。头常具羽冠。跗蹠后缘圆,具盾状鳞,这一特征是与雀形目所有科相区别。雌雄鸟同色,幼鸟似成鸟,但幼鸟羽色上体具横斑,下体呈点斑状。我国有6属12种,福建分布有1属2种。
  云雀Alauda arvensis Linnaeus
  别名百灵、天鹨、朝天柱(南名)。全长约176毫米,翅长107毫米。上体大都砂棕色,满布显著的黑色纵纹,有一短的羽冠,一般在竖起时才易见到,最外一对尾羽几纯白色。第5枚初级飞羽距翼端一般达5毫米。下体余部纯白,两胁微有棕色渲染,有时还具褐纹。雌雄相似。幼鸟羽色与成鸟相似,但上体黑色和棕色均较鲜浓,下体的黑褐色亦较多而密。
  栖息在林缘、农田、草原等多种环境,以虫为食,冬季吃植物种子。常结群在草地上奔走。在地面上善于潜匿,飞起时大都朝天直飞,愈飞愈高,边飞载鸣,易于识别。
  遍布于亚、欧二大陆及非洲北隅,夏在北方,冬往南迁,在长江中下游直至广东、福建越冬。云雀常被饲供观赏用。
  相近种
  小云雀Alauda gulula Franklin,体色似麻雀,嘴较尖长,后爪长而直。雄鸟翅长不超过100毫米。终年留居我国南部及福建。
  (三)燕科
  体形较小,嘴短阔而平扁,初级飞羽9枚,脚较细弱,翼端尖形。我国有4属9种,在福建已记载3属4种。
  家燕Hirundo rustica Linnaeus
  别名燕子、观音燕
  全长约165毫米,尾长约50毫米。上体辉蓝黑色;额、喉栗色。胸具不完整的黑色横带。下体余部白色,无斑纹。两翅窄长,尾分叉。常成群在田野、河滩飞行掠过。飞行迅速,忽上忽下,时东时西,飞行时张着嘴捕食昆虫。所食昆虫有蚊、蝇、蚜虫、螟蛾、叶䖬、蟓䖬等。在屋檐下或梁上筑巢,巢为碗状泥巢。每窝卵4~5枚,椭圆形,白色,杂以褐色细斑。每年繁殖两次。一只雏燕一天须吃蚊蝇1000多只,一对燕子一夏季要捕食500多万只害虫,是农林、卫生的主要益鸟。遍布全省各地的夏候鸟,为省重点保护鸟。
  相近种
  金腰燕Hirundo daurica japonica Temminck et Schleggel。外形似家燕,但腰部羽毛栗黄色,形成宽阔的腰带。夏季见于全省各地。
  毛脚燕Delichon urdica (Linnaeus)。比家燕小,但跗蹠与趾均被羽。记录于厦门、德化、邵武,为夏候鸟。
  灰沙燕Riparia riparia (Linnaeus)。燕科中最小的一种。背面灰褐色;喉白;胸部有灰褐色宽带;跗蹠有一束纤羽。见于德化、邵武,为留鸟。
  以上三种燕子,数量稀少,为省重点保护鸟。
  (四)鹡鸰科
  体形较小,初级飞羽9枚,最长的次级飞羽接近翼端,尾较长,后爪常特长。我国有3属15种,在福建已记载3属11种。
  树鹨Anthus hodgsoni yunnanensis Uchida et kuroda
  别名木鹨、树鲁〓
  外形与麻雀相似,体背褐绿色,稍具斑点,下体淡黄白色,胸具粗著的墨色纵纹。常见于林缘、灌木丛、竹林中,栖息时尾常上下摆动。喜好集群活动,性机警,稍有惊动,立即飞进树丛中隐蔽。
  繁殖在内蒙、东北等地,秋后迁至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越冬。见于本省各地,为冬候鸟。嗜吃害虫和杂草种子,为益鸟。
  相近种
  北鹨Anthus g.gustavi Swinhoe。背部羽毛或多少具有白缘。见于德化及厦门等地,为旅鸟。
  红喉戮Anthus cervinus (Pallas)。腰具黑斑。见于德化,为冬候鸟。
  水鹨Anthus spinoletta Liimaeus。胸部纯白,至繁殖期转为淡葡萄红色。见于邵武、德化、福州、闽侯,为留鸟。
  田鹨Anthus novaeseelandiae (Gmelin)。胸具斑点或条纹;后爪长度超过12毫米。见于德化、永泰、闽侯等地,为夏候鸟。
  山鹨Anthus sylvanus (Hodgson)。下体除额、喉和下腹等的中央部以外,悉具黑褐色狭细纵纹。见于福州,为留鸟。
  白鹡鸰Motacilla alba Leucopsis Gould
  别名白脸鹡鸰、白面鸟全长约188毫米。头至颈黑色,背灰色,喉白,脸部亦白色,上胸具一弯月形黑带,翅灰褐色,尾黑色,缀以不规则黑斑。
  喜栖居于山区溪边、河旁、水田、水塘边活动觅食,有时也在电线上或屋顶栖息,停息时尾部常不停地上下摆动,飞行呈波浪式,鸣声尖而清脆。留鸟,3~7月繁殖。巢筑于洞穴、石缝,有时也筑于屋顶、墙洞等处。每窝卵4~5枚,白色,杂以淡灰色细斑。主食昆虫,有时也兼食一些植物种子。所吃昆虫以双翅目、鞘翅目为主,如甲虫、米椿、叩头虫。还捕食蚊蝇、蝗虫、粘毛虫、金针虫等。
  灰鹡鸰Motacilla cinerea robusta (Brehm)
  别名牛屎〓
  全长约180毫米。上体主要为暗灰色,喉部夏时黑色,冬季白色。下体大都淡黄色。喜在开阔原野或溪边、池畔的岩石上栖息。多成对活动,飞行时两翅一展一收,呈波浪式前进,是主要吃虫鸟之一。冬候鸟,冬时遍布全省各地。
  相近种
  黄鹡鸰Motacilla flava mocronyx (Slresemann)。上体橄榄绿色,眉纹黄色。下体全为鲜黄或淡黄。冬候鸟。冬时遍布全省山区。
  (五)山椒鸟科(鹃〓科)
  本科鸟类分布于东半球的热带区,约有72种,其中有10种见于我国,福建有7种。
  暗灰鹃〓Coracina melaschistos intermedia (Hume)
  别名平尾灰眼燕、黑翅山椒鸟全长230左右,尾长约100毫米。雄鸟整体灰黑色,眼先、翅、尾均黑色,尾羽具大形白色端斑;雌鸟体色比雄鸟淡,绿色辉光不如雄鸟显著。
  栖息山地,平原很少见到,常在松杉林及阔叶次生林的杈梢觅食昆虫。少见于灌木丛,性孤寂,喜单独活动,天亮时发出响亮叫声。主食昆虫,包括鳞翅目的幼虫,松毛虫及其卵,还有蝽蟓等。尤其喜食松毛虫。对农林有益。夏候鸟,每年繁殖两次,繁殖期5~7月,每窝卵2~4枚,卵呈卵圆形,绿色或淡蓝色,上有灰色和暗褐色的条纹和斑点。遍布福建全省,闽侯、闽北地区居多。
  相近种:
  大鹃〓Coracina novaehollandiae larvivora (Hartert)。通体大致蓝灰色,雄鸟喉黑色,雌鸟喉灰色。留鸟。见于德化、永春、南平等地。
  赤红山椒鸟Pericrocotus flammeus foukiensis Buturlin
  全长190~220毫米,尾长95~105毫米。雄鸟从头至背黑色,腰至尾的覆羽及下体均为红色;雌鸟额至背灰黑色,颏、喉浅灰色,下体辉黄色。
  喜活动于密林中,数十只结成一群。繁殖季节成对或三五只一起互相追逐,同时发出吱吱鸣叫声。以昆虫为主食,包括蝶蛾类的幼虫、瓢虫、蟓䖬、金龟䖬、蝽蟓、蝇等。种群数量多,分布广,在捕灭农林害虫上起很大作用,且羽色艳丽,性活泼,是很受欢迎的观赏鸟类之一。留鸟,繁殖期5~6月,每窝卵2~3枚,卵椭圆形,浅绿色,缀以暗褐色和灰紫色斑点。分布于全省各地丘陵及山地密林中,以闽中、闽北地区居多。
  相近种
  灰山椒鸟Pericrocotus divaricatus (Raffles)。头部黑色,额有白色块斑,上体全部灰色,下体白色。旅鸟,迁徙时结群活动,见于福建全省。捕食大量害虫。
  灰喉山椒鸟Pericrocotus Solaris griseigularis Gould。雄鸟头至上背石板黑色,下体及尾上覆羽鲜红色,翼黑具朱红斑,下体全部为朱红色;雌鸟头至上背石板灰色,下背及尾上覆羽呈橄揽黄色。
  (六)鹎科
  本科鸟类分布于亚洲南部、南洋群鸟及非洲,计有118种,其中有20种见于我国,福建有9种。
  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 sinensis (Gmelin)
  别名白头翁、白头只
  全长170~220毫米。头顶黑色,枕部有一白色半圆形圈,喉白色。上体由背到尾灰绿色,下体灰白色。性活泼,不惧怕人。常20~30只结成小群活动于丘陵或平原的松、杉林中以及果园、花园里。在树枝顶端鸣叫觅食,鸣声嘹亮,婉转多变,主食昆虫,包括金龟子、蝗虫、绳蛆、小䖬虫、蟓䖬等;秋冬季啄食野果。留鸟,5~8月繁殖,每年繁殖2~3次,每窝卵4枚,卵椭圆形,淡粉红色,杂以浅紫色斑点,广布于全省各地。繁殖期间捕食大量林业和农业害虫,对抑制虫害有很大作用。
  相近种
  白喉红臀鹎Pycnontus aurigaster chrysorrhoidae (Lafres-naye)上体大多浅灰褐色,下体污白色,尾下覆羽猩红色。见于南平、建阳、武夷山、永安等地。留鸟。
  (七)和平鸟科
  我国已记载3属6种,福建1种。
  橙腹叶鹎Chloropsis hardvoickei melliana Stresemann
  全长约190毫米。雄鸟上体绿色,颏、喉黑色,上胸蓝色,嘴峰长于18毫米;雌鸟几乎通体绿色。
  栖于山区丛林的乔木上下跳跃,寻找食物。少见于灌木丛。主吃虫,是农林益鸟;按其羽色也有观赏价值,可饲养。
  分布于广西瑶山及西南部,福建南平和挂墩(留鸟)。
  (八)太平鸟科
  体羽松软,多呈淡褐色;头部有柔软而尖长的羽冠;嘴短,尖端微具缺刻;尾短而圆;跗蹠细弱而极短。
  我国有1属2种
  太平鸟Bombycilla garrulus (Linnaeus)
  全长约190毫米。通体灰褐色。头具明显的羽冠。颏、喉黑;两翅斜贯一道白纹;尾羽先端黑色。尾下覆羽栗红色。
  喜结群活动在森林中,常在枝头跳上跳下,很少降到地上。此鸟在群集觅食时,常常争斗。性杂食,而以植物性物质为主,在繁殖地区,以蔷薇、葡萄、鼠李科的果实为主要食物。
  在秋冬时见于内蒙古东北部、东北北部和南部,南至山东和江苏一带,西至四川;偶见于新疆、甘肃、福建及台湾等地。
  (九)伯劳科
  嘴大而强,上嘴具钩和缺刻,嘴须发达,鼻孔多少被垂羽掩盖。初级飞羽10枚。尾羽12枚,常呈凸尾状。跗蹠特强,具盾鳞。我国分布有10种,在福建已记载5种。
  棕背伯劳Lanius schach schach Linnaeus
  别名大红背伯劳、挂来
  全长230~260毫米。头顶至上背灰色,向后渐杂棕色,上体其余部分为红棕色,两翅和尾黑色,下体大部为白色。栖息于开阔的平原或低山地带,常在农田、果园的树丛中活动。平时栖息于树枝梢头,伺机捕食,亦在空中、地面捕捉飞虫和小鸟,捕食后返回枝头,常将食物挂在带刺的枝头将其撕碎而食之。性凶猛,鸣声粗厉,善模仿他鸟鸣叫声。所吃昆虫有蝗虫、步行虫、天牛、蝽蟓、甲虫、蛾类幼虫、金龟子、叩头虫等。繁殖于4~7月,每窝卵3~6枚,卵的底色多变,有淡黄色、粉红色、淡灰色等,并缀以紫色斑点。广布于全省各地,为留鸟。
  相近种
  红尾伯劳Lanius cristatus Linnaeus。额和头顶栗色,背淡棕,无黑色横斑。见于邵武、龙岩、上杭、闽侯、永泰、长乐等地,为旅鸟。
  虎纹伯劳Lanius tigrinus Drapiez。背呈栗色,并具黑色横斑。见于南平、福鼎、福州、闽侯、长乐等地,为旅鸟。
  牛头伯劳l .b .bucephlus Temminck et Schleeelo翅长不及90毫米;尾较短,不及125毫米。见于闽侯、永泰、长乐等地,为旅鸟。
  楔尾伯劳L.s.sphenocercus Cabanis。上体淡灰;眉纹和额基均白;翅长120毫米;尾长超过130毫米。见于德化等地,为冬候鸟。
  (十)黄鹂科
  体型中等。上嘴先端微曲,具缺刻。翅形尖长,具10枚初级飞羽,第1枚长于第2枚之半。尾较短,尾羽12枚,稍呈凸尾状。跗蹠较短,前缘具状鳞。我国有1属5种,福建分布1属1种。
  黑枕黄鹂OrioLus chinensis Linnaeus
  别名黄鸾、黄鸟
  全长230~260毫米,尾长85~95毫米。体羽金黄色,自鼻孔后缘经眼底枕部有一道深黑色宽纹。翅黑而具黄斑,中央一对尾羽仅具狭窄的黄色端缘;雌鸟体色较淡,背腰为暗黄绿色。常栖息于浅山丘陵的树林中或村落附近的大树上,平时喜成对在树上停落,极少飞至地面。每年4月迁来我国。4~6月繁殖,每窝卵2~4枚。卵椭圆形,粉红色,缀以淡紫褐色斑点。9月初迁徙到海南岛、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和印度等地越冬。主要捕食农林害虫,有蝽蟓、叶跳䖬、金龟子、松毛虫、地老虎等。羽色美丽,可供观赏。见于闽侯、福州、德化、永泰、邵武、南平、三明、连城、永安、龙岩等地,为夏候鸟。数量稀少,为本省重点保护鸟。
  (十—)卷尾科
  本科鸟类头常具羽冠。嘴强直,翼尖、尾长并呈叉状。最外侧尾羽较尾羽最长,有的外侧尾羽向上卷曲。我国有7种,福建分布3种。
  灰卷尾Dicrurus Leucophaeus leucophaeus Reichenow
  别名白颊卷尾
  全长260~275毫米。尾分叉,嘴须、鼻羽、跗蹠和爪均为黑色。雄鸟通体大多为蓝灰色,头顶至上背色泽较深,眼先、眼周、颊部和耳羽纯白色,并伸至颈侧;雌鸟体色呈银灰色,其余与雄鸟同。多分布于400米以上高山林区,三五成群栖息于松杉混交林中或山村附近的阔叶林中。常停留枝头不动,一旦发现飞过昆虫,即迅速猛飞追捕,平时飞行时而上冲,时而下滑,鸣声粗厉,有时也仿效他鸟叫声。夏候鸟,每年春末夏初迁本省繁殖,巢筑于高树杈上。每窝卵2~3枚,卵粉红色或乳白色,略带橙黄和淡紫红色斑。秋后返回印度、缅甸、马来西亚越冬。主食昆虫包括松毛虫的卵、幼虫、成虫,金龟子、小甲虫、蝽蟓及白蚁,也兼食少量植物种子。分布全省,闽北、闽西地区居多。
  相近种
  黑卷尾Dicrurus macrocercus cathoecus Swinhoe。全身纯黑,背、胸部有反光的金属蓝色。尾长而呈叉状,外侧尾羽稍卷曲。尾较翅长。分布全省山区,为夏候鸟。
  发冠卷尾Dicrurus hottentottus brevirostris (Cabanis et Heine)。外形像黑卷尾,但体形较粗大,通体黑色,额上长出一束8~12条长短不齐的黑色发形羽,向后披于背上,头侧和颈侧的羽毛也较窄长。见于省内各地山区,为夏候鸟。
  (十二)椋鸟科
  国内有4属18种,福建有2属8种。
  黑领椋鸟Sturnus nigricollis (Paykull)
  别名白头掠鸟
  全长280毫米。头顶、颈后和颏喉部为白色,上体土褐色。上胸有黑纹环绕颈部,为领环状;领的后缘有灰白色环。下体白色。喙黑褐色,脚绿褐色。
  生活在丘陵、平原的稀树灌丛或农田附近的丛林中,成对结群活动,常与八哥合群相息。以昆虫为食,也食蛙、蚯蚓和植物果实。每年繁殖2~3次,每巢卵2~4枚。
  分布于我国东南各地平原,福建戴云山及闽江下游较常见,惟闽北地区稀少。
  相近种
  灰背椋鸟Sturnus sinensis (Gmelin)。头顶、后颈及背苍灰。省内见于福州、德化(夏候鸟)。
  北椋鸟Sturnus srurninus (pallas)。头顶灰色;颊灰色;肩背色且具棕端。省内见于长乐、连江(旅鸟)。
  紫背椋鸟Sturnus philippensis (Forster)。颊赤色;肩羽纯色,无棕白端。省内见于德化(旅鸟)。
  灰椋鸟Sturnus cineraceus Temminck
  别名燕八哥、竹雀
  全长206毫米,尾长约70毫米。通体灰褐色,头部上黑两侧白,并杂以黑纹,尾部也具白色,嘴和脚橙红色。雄鸟头顶具铜绿色亮辉,并缀以一二条白纹。雌鸟羽色与雄鸟相似,但较苍淡而多褐色,且无亮辉,下体转为淡褐色。
  性喜群飞,常集群盘旋空中,动作迅速整齐。停息时常成群栖于树上,夏季主食蚱蜢、叩头虫、金龟子、叶䖬甲、象䖬等。冬季也捕食害虫,是人工招引的主要种类,对农林业有益。
  繁殖于东北和甘肃西北部,冬季南迁至华北一带,而至江苏、四川等省以南地区越冬。相近种
  丝光椋鸟Sturnus sericeus(Gmelin)。头和颈部均为丝光白色;背淡灰色。省内见于长乐、连江、德化(留鸟)。
  紫翅椋鸟Sturnus vulgaris Linnaeus。头和背均黑,而具紫或绿的金属反光。省内见于福州(迷鸟)。
  八哥Acridothers cristatellus cristatellus (Linnaeus)
  体长250毫米。通体幽黑。额羽耸立在嘴基上,如冠状。头顶枕部、脸部的羽毛呈铜绿色金属辉光。背和肩部羽毛呈紫红色和绿色辉光。两翅腹面横贯以白纹,飞翔时从下面观看,状似“八”字,故名八哥。
  性喜集群,成群栖息于大树上,或成行站在屋脊上,亦或散栖地面,也常落在水牛背上,不惧怕人。每年繁殖两次,4~7月繁殖,每窝卵4~6枚,卵呈辉亮玉蓝色。春天捕食蝼蛄、蝗虫、蟋蟀、蝇蛆、金龟子、松毛虫等;冬季啄食乌桕、栋、野蔷薇等种实。
  遍布于全省各地,为华南平原一带最常见的留鸟。
  相近种
  家八哥Acridotheres tristis (Linnaeus )。头侧局部裸出,头部黑色,上体大致为栗色。见于福建。
  (十三)鸦科Corvidae
  体形中等。嘴呈圆锥形,与头几乎等长。鼻孔圆形,一般被羽。趾粗状,三前一后。中趾和侧趾在基部并合。体羽多样,通常具金属光泽。雌雄羽色相同。我国有11属28种,在福建已记载5属10种。
  红嘴蓝销Cissa erythrorhyncha erythrorhyncha (Boddaert)
  别名长尾哥、长尾山鹊、长尾蓝鹊
  全长约575毫米。体羽鲜艳,头、颈、上胸黑色。体背灰蓝色,微带紫色,具有明亮闪光。腹面具有明显的黑白横纹。尾特别长,嘴、跗蹠和趾均为鲜红色,是鹊类中最美丽的一种。
  多栖息于山区和丘陵地带的森林里,平时三五成群活动,秋冬季节常结成10~20只小群觅食,春末夏初分散。3~4月繁殖,每窝卵4~6枚,卵椭圆形,土黄色,密布紫褐色细斑。主食蝗虫、松毛虫、金龟子、地老虎、蝼蛄、尺蠖等。益处很大。
  遍布全省各地山区,为留鸟。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以至我国中部与东部山地。
  灰喜鹊Cyanopica cyana swinhoei Harter
  别名山喜鹊
  全长390毫米左右。体羽主要为蓝灰色;嘴为黑色。背部土灰色;翅及尾灰蓝色。腹部灰白色;尾羽有白端斑。脚及爪黑色。
  常见于山麓、林边、稻田或公园等地的疏林中,成小群活动,不断穿梭林间上下跳跃,不喜久留。4~6月繁殖,每窝卵4~6枚,卵呈灰白色或淡黄色,缀以褐色的斑点。繁殖期以昆虫为食,包括鳞翅目的幼虫、松毛虫、金龟子,秋季即啄食草籽、浆果等,也啄食昆虫。一只灰喜鹊一年能捕食约1.5万只松毛虫,能保护1亩多松林免遭虫害。在我国进行人工驯育灰喜鹊防治森林害虫的试验取得良好效果。
  省内见于闽北地区;省外分布于我国东北和北部地区以及日本、朝鲜,灰喜鹊现已列为福建省重点保护鸟。
  相近种
  灰树鹊Crypsirina formosae (Swinhoe),体羽主要为棕褐色,前额黑色,翼和尾羽黑色。取食害虫,为森林益鸟。省内见于福建青风岭(留鸟)。国内还分布于四川、贵州以东的东南和华南地区。
  喜鹊Pica pica sericea Gould
  别名客鹊
  全长约460毫米。整体除两肩各有一大块白斑及腹羽白色外,全身均为黑色,飞羽闪蓝辉,尾羽闪绿辉。尾长超过翅长。
  常栖息于高大的树上,在田野、菜地等处觅食。性机警、多成对活动,鸣声简单而嘹亮。以金龟子、蟓甲、蝼蛄、天蛾幼虫、地老虎、蝇蛆等为食,冬季也兼食野生植物和盗食农作物如豆、瓜、果等,但还是益处居多,食性分析中害虫占80%。4~6月繁殖,年繁殖一次,每窝卵3~5枚。卵蓝绿色,缀以褐色点斑。
  全省各地均有分布,为留鸟,省外见于各省区。现已列为福建省重点保护鸟。
  大嘴乌鸦Corvus macrorhynchus colonorum Swinhoe
  别名乌鸦
  全长460~480毫米。嘴粗大,嘴基披羽。全身纯黑色,呈现紫色金属辉光。头颈有绿色光;后颈羽毛松散如发,翼长而尖。
  喜群栖,营巢于树上。巢以树枝筑成。杂食性,在原野上攫取动物尸体,有时集群飞于草地、水边攫取流水中的污秽物,利于清除疫源和保护环境卫生。更多的时候是在林边啄食金龟子、甲虫、象鼻虫、蝼蛄、天牛、蛾类等,甚至老鼠。4~6月繁殖,每窝卵3~5枚。
  省内见于闽北、闽西、闽东及闽江沿岸,为留鸟。国内还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各省,以及四川和云南。
  相近种
  小嘴乌鸦Corxrus corone Linnaeus。嘴形较细,比头短;后颈羽毛结实而富光泽、羽干发亮。几遍布全国,北自东北,迁徙时南可达海南、广东、福建,为冬候鸟。
  白颈鸦Corvus torquatus Leson
  别名玉颈鸦
  全长434毫米。颈部具白色项圈,这白色部分扩展至胸部,成马蹄形。上体黑色,带紫蓝色光泽。下体黑褐色。喙、脚和爪均黑色。
  栖息于竹林、灌木丛及次生林缘地带,也喜在农田和居民点附近活动。筑巢于树顶分叉处,以树枝杂草构成,内部饰以胶泥。杂食性,食物种类因季节不同而异;啄食农林业害虫,也取食农作物的瓜、果、种子。三、四月间产卵,每次5~7枚不等。
  分布于全省平原、丘陵山地。遍布我国东部各地平原,南至越南。
  相近种
  寒鸦Corvus monedula Linnaeus。寒鸦和白颈鸦颈部都有白环,但前者腹部白色。几遍布全国,福建也有纪录(冬候鸟)。
  秃鼻乌鸦Corvus frugilegus Linnaeus。脸和嘴基裸出,下体具浓著的蓝紫色辉亮。分布福建(冬候鸟)及我国沿海各省。
  (十四)河鸟科
  体羽短而稠密。无嘴须,但口角具绒绢状短羽。最外侧初级飞羽较短。尾短,经常翘动着尾羽。我国有2种,福建仅有1种。
  褐河鸟Cinclus pallasii pal-lasii Temminck
  全长约230毫米,尾长约65毫米。全身黑褐色。眼圈白色。鼻孔为膜掩盖。嘴窄而直;无嘴须。翼短而圆。尾短,有尾羽12枚。
  多栖于山区海拔500~1000米之间的山涧溪流附近的丛林中,是一种特殊的潜水鸟。常站在急流中的岩石上,沿溪流贴水而飞行或突然潜入水中觅食水生昆虫及小鱼等。3月开始繁殖,常营巢于悬岩裂缝中或水边树根下和小桥下等。每窝卵4~6枚。
  国内分布自东北、华北以南,包括东部、南部广大地区,西达四川西部、云南。福建各地林区有分布,为留鸟。此鸟捕食山涧溪流附近的害虫为多,故有益,应予保护。
  (十五)鹪鹩科
  体型较小。翅短圆,长度不及60毫米。尾长不及50毫米。无嘴须;鼻孔裸露。跗蹠前缘具盾状鳞。我国有1属1种,福建亦有分布。
  鹪鹩Troglodytes troglodytes idius (Richmond)
  别名巧妇
  体形很小,体长约85毫米,雌雄鸟体色相同。头顶和后颈暗棕褐色。背、翅表面棕色,杂以黑色横斑。肩羽杂有零星的白色点斑。腰、尾上复羽棕红色,杂以稀疏的黑色横斑。尾常高举在背上。腹部棕白色杂以黑色斑点。
  栖息于800~2000米高山近溪流附近的阔叶林或针叶林中,性喜阴潮,常活动在枝密集成堆的倒树下或大块石头的缝隙之间阳光照不到的孔洞中。性活泼,但见人就隐匿到石砾下、灌丛中。鸣声清脆嘹亮。终年以昆虫为食,包括各种蛾类、蝗虫、蟋蟀、金花虫、步行虫、蝽蟓等对人、畜和林木有害的昆虫。对保护森林有着积极的作用。
  分布极广,欧、亚、美洲均有,我国仅1种。福建的闽侯、永泰等地都有记录,为冬候鸟。
  (十六)鸫科Muscicapidae
  鸫科是极其多样化的小形鸟类,在我国有333种,福建已记载111种。栖息在不同类型的生态环境中,以昆虫为主要食物,对农、林都是极为有益的鸟类。从美感角度来说,不少种类羽色艳丽,鸣声悦耳,历来成为名贵的笼鸟,如相思鸟、画眉等。
  依据新近分类法,本科除典型的鸫类外,还包括东半球其他的食虫鸟类,即莺、鸫与画眉等,近来多把它们归并为一大科,再分为4个亚科。
  红点颏Luscinia calliope (Pallas)
  别名红喉歌鸲、红颏
  体形似麻雀而稍大,全长约153毫米。上体及尾羽均为橄榄褐色;下体羽色淡。胸灰褐色,在上胸中部灰色较著。腹部几纯白色;胁和肛周赭色;尾下覆羽白色。雄鸟赤红色的颏和喉甚为显著,极易识别。雌鸟体色与雄鸟相似,但颏、喉非焰红而为棕白色。
  单独或成对活动于灌丛、山坡、农田中,多在地面上觅食,是典型的地栖鸟类。取食各种甲虫、蚂蚁及少量杂草种子。性机警,活动时多无声响。善鸣唱,歌声婉转动听。
  繁殖在西伯利亚及我国东北和西部山地,迁徙时经我国东部到西南一带,冬季在我国南方最为多见,在福建为旅鸟。
  平时及繁殖期均以有害昆虫为食,为农、林益鸟。雄鸟具鲜红色的喉部,善鸣转,是著名笼鸟之一。
  相近种
  蓝点颏Luscinia svecica (Linnaeus)。体形大小及颜色与红点颏相似,喉部主要为蓝色。见于福建,为冬候鸟。
  [日本]歌鸲Luscinia akahige (Temminck)。喉为红色或近红色;头侧和喉同色。见于福建西北部,为冬候鸟。
  红尾歌鸲Luscinia sibbilans(Swinhoe)。体形似麻雀但稍小,喉白而具褐色羽缘;头顶橄揽褐,见于福建武夷山挂墩,为旅鸟。
  蓝歌鸲Luscinia cyane (Pallas)
  别名青鸲、蓝尾巴根子
  全长约123毫米。雄鸟上体铅蓝色,尾羽黑褐而沾深蓝色;两侧内侧覆羽和飞羽亦沾蓝色,其余飞羽黑褐色。眼先和颊黑色。耳羽黑色,颈侧深蓝色。下体自颏、喉至尾下覆羽均纯白色。脚长,淡肉色,善于在地面奔走。雌鸟上体橄榄褐色。腰和尾上覆羽略呈浅蓝色;尾羽浅褐色。颏、喉、胸污白色;胁沾橄榄褐色。
  常栖灌丛、竹林和草丛,很少停息树上,常见于地面活动,行动敏捷,以地面昆虫为食。繁殖于北方,冬季迁南方越冬。
  蓝歌鸲在福建有2个亚种,即:(1)指名亚种Luscinia c .cyane (Pallas),国内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华南等省,在福建为旅鸟;(2)东南亚种L.c.bochaiensisShulpin,在福建为冬候鸟,国内还分布于浙江。
  蓝歌鸲嗜食象䖬、叩头虫、金花虫、蚂蚁、蜘蛛和其他昆虫幼虫等。有益于农、林业。
  红胁蓝尾鸲Tarsiger cyanurus cyanurus (Pallas)
  别名蓝尾鸲、蓝尾歌鸲
  体小、全长约130毫米。雄鸟体背及中央尾羽呈蓝色。颏、喉和胸均棕白色,胸侧灰蓝,两胁栗橙色。腹和尾下覆羽纯白。雌鸟上体及翅呈橄榄褐色,胸部染有橄榄绿色,其余与雄鸟同。
  常栖息于林区外围的灌丛、草丛,单独或三两只一起在较矮的树上、溪边上下跳跃,栖止时往往急扭其尾。性虽隐匿,但不甚畏人,见人仍觅食如常。主食昆虫,包括金龟䖬、象䖬、步行䖬、蝽蟓、行军虫等,也兼食少量杂草种子及野果。
  红胁蓝尾鸲在福建有1个亚种,即指名亚种Tarsiger cyanurus cyanurus (Pallas),繁殖于内蒙、东北,在长江以南越冬。省内见于福州、南平、建阳、上杭、平和、德化、永春、永泰、大田、沙县等地,为冬候鸟。
  鹊鸲Copsychus saularis (Linnaeus)
  别名进鸟儿、屎坑鸟、粪玩鸟、知更鸟
  全长约200毫米。体背黑色带蓝色闪光。腹面白色,中央尾羽黑色,两侧白色。鸣叫时尾羽不停地上翘。
  性活泼,好斗,爱飞爱跳,好歌善鸣,鸣声婉转嘹亮。常在地面近粪坑、垃圾堆附近觅食虫蛆,有时也飞上高树或在草地上捕食昆虫。留鸟,繁殖季节4~8月,筑巢于墙缝或树枝杈上,每窝卵4~5枚。卵淡绿色,杂以灰斑及红褐色微点。捕食大量农林、卫生害虫,包括蝗虫、蟋蟀、蝼蛄、跳䖬、金龟子等。
  鹊鸲在福建有1个亚种,即华南亚种Copsychus saularis prosthopellus Ober-holser。
  遍布全省各地,山区、平原、村镇都能见到。国内分布甘肃东南部、陕西和河南等省的南部及长江以南地区(留鸟)。
  鹊鸲取食各种农林和卫生害虫,尤嗜食幼虫,如蝇咀等,对消灭农林害虫和苍蝇,均有很大意义。且鹊鸲善鸣能舞,对美化环境有意义。
  北红尾鸲Phoenicurus auroreus (Pallas)
  别名穿马褂、灰顶茶鸲、花红燕
  体形大小似麻雀。全长136~148毫米。翼长65~75毫米。雄鸟羽毛艳丽,头顶、枕及后头呈灰白色,颈两侧及颏、喉、上胸、上背为黑色。胸、腹及后背橙棕色,尾棕黄色。
  常栖息于园林矮灌木间,不断展翅振尾,动作敏捷,往返急飞于地面觅食,主食昆虫,包括蝽蟓、蚂蚁、蝇蛆、金龟甲、步行虫等,也兼食杂草种子。
  北红尾鸲在福建有1个亚种,即指名亚种Phoenicurus auroreus aurorius (Pallas)。
  繁殖于东北、华北及云南,在长江以南及台湾、海南岛越冬,省内见于南平、闽侯、大田、永安、邵武、泰宁、上杭、德化等地,为冬候鸟。
  嗜食害虫,为益鸟,且多姿善鸣,应加以保护和招引。
  红尾水鸲Rhyacornis fuliginosu (Vigors)
  别名铅色溪鸲、铅色水鬼、红尾溪鸲
  全长约126毫米。头顶暗灰,全身羽毛暗青色,惟臀部及尾部为带褐的赤色。两翼黑褐色,各羽具青色边缘。尾呈圆尾状。脚黑色或黑褐色。
  习性近水,常栖息于山溪和河川岩石间。筑巢于岩石或溪岸上,以草类、毛羽、棕丝和细鬃根造成杯状巢。每窝产卵约4枚。食物以昆虫为主,也兼食植物种子和浆果。捕食大量林中害虫,为益鸟。
  红尾水鸲在福建有1个亚种,即指名亚种Phyacornis fuliginosus fuliginosus (Vigors),分布自东北至河北、山东、河南、华北至华南、华东,以及福建全省(留鸟)。相近属
  白顶溪鸲Chaimarrorni leucocephalus (Vigors),别名白顶红尾溪鸲。头顶、枕部为银白色,易于识别。省内见于建瓯。
  黑背燕尾Enicurus leschenaulti (Vieillot)
  别名中国燕尾(Chinese forktail)、小燕子
  体形大小和羽毛似鹊鸲,全长258毫米。额和头顶前部白斑较宽;颈、上背、颏、喉及上胸辉黑;两翅黑褐,横贯以一宽阔的白色带斑;尾比翅长;似燕尾,呈深叉状。雌雄鸟相似。
  栖息于山区密林,常成对出没于山溪河石或沙滩下,也停息在沿溪树丛间,觅食昆虫和小型水生动物,也兼食少量植物。鸣声优美动听。栖止时其尾羽开合无常,飞行时则开张甚大。
  黑背燕尾在福建有1个亚种,即普通亚种Enicurus leschenaulti sininsis Gould,省内见于闽南、闽西、闽中,为留鸟。省外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各地,也见于西南一带。
  相近种
  灰背燕尾Enicurus schistaceus (Hodgson )。上体仅前头白色,其余自头冠以至上背、耳羽、颈侧及小覆羽均为石板灰色。颏、喉黑色、胸白色。全省各地均有分布,为留鸟。
  小燕尾Enicurus scouleri Vigors,尾较翅短;中央尾羽几达尾端。全省各地均有分布,为留鸟。
  斑背燕尾Enicurus maculatus bacatus Bangs et Phillips,体形较大,尾较翅长甚;背具白色点斑。分布于福建西北部,为留鸟。国内还分布于云南东南部。
  黑喉石〓Saxicola torquata (Linnaeus)
  别名野鹡
  体形较小,全长132毫米。嘴长超过头长之半,基部宽,尖端有缺刻,口须强。头、颈、背、颏、喉及尾均深黑色;腹面棕色;翅上和尾基有白色块斑。尾部比翅短,尾微圆形。雌雄羽色相似,但无黑喉,上体黑色变为淡黑褐而多棕缘。喙及脚均黑色。
  常栖于低矮灌木林、溪流旁灌丛、果园、菜园、农田草地等,常站立小树、灌木或草丛顶端,不断〓动尾羽。主食昆虫,有时也吃草籽等植物性食物。捕食农林害虫,为益鸟。
  黑喉石〓在福建有1个亚种,即东北亚种Saxicola torquata Stejnegeri,国内分布于东北和东南沿海各省,迁徙期间,福建各地均有分布,为旅鸟。相似种
  灰林〓Saxicola ferrea haringtoni,喉白色,雄鸟上体灰色。分布全省山地林区,为繁殖鸟。
  蓝矶鸫Monticola sotitaria (Linnaeus)
  别名麻石青、矶鸫
  全长约230毫米。雄鸟通林铅蓝色;头顶、喉蓝色;翅和尾黑色,具辉蓝色羽缘;胸、腹和尾下覆羽栗红色;胁、翅下覆羽亦呈栗色。雌鸟上体灰褐,翅和尾暗褐,下体棕白,满布黑圈纹。
  栖息于溪流及河岸边的岩石或树上,常见停留于岩石巅处昂首搧尾,鸣叫不已。取食昆虫和其他无脊椎动物。每窝产卵4~6枚。
  蓝矶鸫在福建有1个亚种,即华南亚种M.s.pandoo (Sykes)。分布陕西南部、甘肃、新疆、四川、云南、西藏南部,华南广大地区,以及福建全省(留鸟)。
  相近种
  蓝头矶鸫M.cinclorhynchus (Vigors )。喉白色。见于福建(旅鸟)。
  栗胸矶鸫M.rufiventris (Jardine et Selby )。喉非白色。雄鸟喉黑色,雌鸟上体橄榄褐色。见于福建西北部(留鸟)。
  紫啸鸫Myiophoneus cacruleus (Scopoli)
  别名乌精、铁老鸦
  全长约300毫米。全身羽毛青紫色,并带有闪艳的淡紫色滴状斑,其头部斑点较细而密,尤以腹部最大,肩、背次之。中腹羽具紫白色点斑;下腹、尾下覆羽及胁均呈黑色。雌雄羽色相似,但雌鸟不如雄鸟鲜艳。
  常栖息于山溪林木间,作长啸声。以昆虫为食。静止时必昂头展尾,体态灵活。4月至7月间为繁殖期,两性互相追逐,尤为活跃。以藓苔及须根等物掺杂为巢,筑于溪涧岩石缝隙或树杈间,内垫少许落叶或羽毛。
  紫啸鸫在福建有1个亚种,即指名亚种m .c.caeruleus(Scopoli)。遍布全省山区,为繁殖鸟。
  紫啸鸫捕食林业害虫,是森林益鸟。该鸟羽色鲜艳,可作笼鸟观赏。
  乌鸫Turdus merula Linnaeus
  别名中国乌鸫、乌鹄、乌鹩全长约260毫米。通体纯黑,有金属光泽;嘴黄。雄鸟上体包括翅及尾均黑色,下体黑褐色,颏、喉羽缘棕褐色。雌鸟上体黑褐色,颏、喉羽缘棕褐色。雌鸟上体黑褐色,背较浅;颏、喉均浅栗褐色,缀以黑褐色纵纹。
  栖息于森林、草地或园圃中,三五成群在地上觅食,主食昆虫,包括松毛虫、绳蛆、蟋蟀、蚜虫、蝼蛄、蚊等。也兼食蚯蚓。3~7月繁殖,每窝卵5枚。
  乌鸫在福建有1个亚种,即普通亚种Tumdus merula mandarinus Bonaparte。省内遍布各地山区,为留鸟。国内分布于甘肃西南部、湖北、江苏以南的大陆地区,南至海南,西抵四川、云南等地。
  乌鸫啄食农林害虫为主,是益鸟;且鸣声嘹亮,善仿他鸟声音,可作笼鸟观赏。相近种
  灰背鸫Turdus hortulorum Sclater。上喉近白,杂以灰色;下喉和胸灰色;两胁橙棕。见于永泰、闽侯、福州,为冬候鸟。
  乌灰鸫Turdus cardis Temminck。头颈和胸均纯黑色。省内见于福州、闽侯、永泰、长乐、连江,为旅鸟。
  斑鸫Turdus naumanni Temminck。在福建有2个亚种,即:(1)北方亚种T.n .eunomus。胸部斑点黑褐色;尾羽下面灰褐色,在福建为冬候鸟;(2)指名亚种T.n.naumanni。胸部斑点栗色;尾羽下面棕红色,见于福州、闽侯、永泰、长乐等地,为冬候鸟。
  白腹鸫Turdus pallidus Gmelin
  全长230~240毫米。头部两侧灰褐色,有一道白眉。上体大都橄榄褐色;颏灰白色,喉和前颈褐灰。胸、两胁灰褐色;腹和尾下覆羽白色。雌鸟与雄鸟极相似,惟颏和喉均白色而具橄榄褐色条纹。
  栖息于山区密林,也见于园林灌丛。多在地面寻找食物,主要以昆虫及其幼虫和蠕虫为食,也吃少量果实和种子。
  白腹鸫在福建有3个亚种:
  指名亚种Turdus pallidus pallidus Gmelin。胸和胁浅褐沾灰;见于福建(冬候鸟)。
  北方亚种Turdus pallidus obscurus Gmelin。具白色眉纹、胸和两胁橙棕色;省内见于福州、闽侯等地(旅鸟)。
  日本亚种Turdus pallidus chrycolus Temminck。胸和胁深橙红色;见于福建(旅鸟)。
  棕颈钩咀鹛Pomatorhinus ruficollis Stridulus Swhinoe
  别名小钩咀鹛、小钩咀噪鹛、小噪鹛
  全长约160~170毫米,有白色眉纹,嘴弯曲。背棕褐色。黑脸,颊白,喉纯白。胸部有栗褐色纵纹。脚铅色带青。
  常栖息于低山及平原地区的各种林地中,善鸣叫,鸣声清脆宏亮,颇有韵律,有森林歌手之称。繁殖期以昆虫为食,包括豆天蛾、蝽蟓及膜翅目的昆虫。冬春季节则啄食草籽等植物性食物。繁殖于4~6月,一窝卵3~4枚,卵椭圆形,白色光滑。
  遍布全省各地山区(留鸟)。
  相近种
  锈脸钩咀鹛Pomatorhinus erythrogenys swinhoei David。外形似棕颈钩咀鹛,但无白色眉纹,耳羽锈红色。省内见于南平、永泰、永安、大田等地(留鸟)。
  黑脸噪鹛Garrulax perspicillatus (Gmelin)
  别名黑脸笑鸫、黑脸画眉、土画眉
  全长290毫米左右。额、脸及耳黑色,并相连接,呈眼镜状。上体褐色,下体浅棕,胸和腹棕白色,尾下覆羽肉桂色。
  平时多栖居于山坡上的灌木丛中和村庄附近的竹林中,喜在篱笆、果园和荆棘中往返穿梭。有时在树下地面觅食,常3~5只或10~20只集群。性活泼,飞奔跳跃于树冠枝头或花丛间,并喋喋不休地鸣叫。春夏季以昆虫为主食,冬季除捕食昆虫外,也啄食野生植物种籽,所吃昆虫多为松毛虫卵、金龟子、蝇类、蝽蟓、蝗虫、蚂蚁等。繁殖于3~8月,每窝卵3~4枚、蓝灰色或青白色。
  终年见于全省各地。国内还分布于陕西秦岭、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安徽滁州以南的华南大陆,西达四川、贵州及云南(留鸟)。
  相近种
  黑领噪鹛Garrulax p.pectoralis Swinhoe。头具黑色颊纹;耳羽黑,而杂以白色纵纹。见于全省丘陵山地(留鸟)。
  小黑领噪鹛Garrulax monilieer melli Stresemann。头无颊纹;耳羽灰白,并上下缘以黑纹。见于福建西北部(留鸟)。
  灰翅噪鹛Garrulax c .cinereiceps (Styan)。头顶灰或灰黑;眉纹和耳羽后部均栗色。省内见于闽侯、永泰等地(留鸟)。
  棕噪鹛Garrulax poecilorhynchus berthemyi (David et Ourstalet)。喉棕褐或棕黄色;见于福建武夷山挂墩(留鸟)。
  画眉Garrulax canorus (Linnaeus)
  全长230毫米左右。眼圈为白色,向后延伸成眉状,故名。额棕黄色,上体橄榄褐色,头背部带有深褐色轴纹。下体淡棕色,杂以灰色纹。
  常栖息于山沟溪旁的杂灌丛中或竹林中,单独或小群在树冠下觅食,不喜高飞,远飞。鸣声嘹亮,复杂多变。4~7月繁殖,每窝卵4枚,椭圆形,蓝绿色。主食昆虫,包括金龟子、松毛虫、蝗虫、蛾类等。
  画眉在福建有1个亚种,即指名亚种Garrualx c .canorus (Linnaeus)。主要分布于我国南部,见于全省丘陵山地(留鸟)。
  画眉既擅鸣,又善叫。由于鸣声悦耳动听,能模仿多种鸟的鸣叫,深受人们喜爱,是驰名中外的珍贵笼鸟。
  相近种
  白颊噪鹛Garrulax sannio sannio Swinhoe。别名土画眉。颏和喉均淡栗褐色;颊部有一块宽阔的乳白色斑。省内见于福州、闽侯、永泰等地(留鸟)。
  赤尾噪鹛Garrulax m .milnei (David)。头顶栗棕;耳羽纯灰白色;腹灰。见于福建武夷山挂墩(留鸟)。
  红嘴相思鸟Leiothrix lutea (Scopoli)
  别名相思鸟、红嘴鸟
  全长约140毫米。嘴鲜红;颊淡黄;头顶至颈橄榄绿色;眼先和眼圈黄白色;耳羽浅灰色。上体大都暗灰绿色;两翅有明显的红黄色翼斑。颏和上喉鲜黄色;下喉和胸部深橙黄色。腹部灰白色,两胁暗灰沾橄榄绿色。雌鸟羽色较暗,翼斑朱红色为橙黄色所代替,胸部橙黄色不著。
  栖息于山地阔叶林、混交林、竹林及灌丛中,有冬、夏季垂直迁移习性。雌雄鸟成对活动,几乎形影不离,鸣声响亮。雄鸟鸣声多变,音调悦耳。主食林中各种害虫,也食植物种子和果实。巢筑于灌丛或竹林中,呈深杯状,每窝卵3~5枚。
  红嘴相思鸟在福建有1个亚种,即指名亚种Leiothrix I.lutea (Scopoli)。
  分布遍及黄河以南各省,西达西藏昌都地区。
  相思鸟羽色鲜艳,鸣声清晰而动听,是驰名国内外的观赏鸟,又是一种农林益鸟,应予保护,可进行人工饲养和繁殖,以供需求。
  白腹凤鹛Yuhina zantholeuca (Blyth)
  别名绿昼眉
  全长约117毫米。上嘴肉色,下嘴浅肉色。由额至后头的羽毛略长,成为短羽冠。嘴在鼻孔处的厚度超过宽度。上体纯黄绿;整个下体灰白,腹部中央纯白。体侧、下腹和尾下覆羽较暗。脚肉红色。
  性喜群栖,结群活动于阔叶林下的灌木丛中,或在乔木树上觅食。所吃食物多为树果、草籽,也吃少量昆虫。
  白腹凤鹛在福建有1个亚种,即华南亚种Yubina zantholeuca griseiloris(Stresemann)。分布于华南、台湾及福建(留鸟)。
  相近种
  栗头凤鹛Yuhina castanicepe torqueola (Swinhoe)。翼暗棕褐色,尾方形与翅同色,颏、喉及胸腹中央灰白,两侧灰褐色,属华南亚种。见于福建(留鸟)。
  黑颏凤鹛Yuhina nigrimentum pallida La Touche。喉白,颏具黑斑。见于福建西北部(留鸟)。
  白眶雀鹛Alcippe morrisonia Swinhoe
  别名灰眶雀鹛
  全长约130毫米。眼周白圈非常明显;头顶较暗褐,两侧具不明显的暗色眉纹。喉灰;上体、翅和尾橄榄褐色;胸淡皮黄色。腹、胁、尾下覆羽橄榄黄色,腹中央近白色。
  栖息于山地的灌丛、竹林、林缘,除繁殖期成对活动外,常结大群,或与其他小鸟混群活动。杂食性,以食虫为主,也吃植物种子和浆果等。巢营于矮灌或竹丛中,卵呈粉红色,满杂以斑纹。
  白眶雀鹛在福建1个亚种,即东南亚种Alcippe morrisonia hueti David。
  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广东、广西和福建(留鸟)。
  相近种
  褐头雀鹛Alcippe cinereiceps qutlaticollis (La Touche)。头顶灰褐色,见于福建西北部(留鸟)。
  褐雀鹛Alcippe brunnea superciliaris (David)。眉纹灰,见于福建西北部(留鸟)。
  棕头鸦雀Paradoxornis webbianus (Gray)
  别名红头仔(南名)、黄头(北名)
  体形较小,体长116毫米,翅长49毫米。嘴短厚;头棕红色,头侧稍淡。上背红棕色,上背以下为橄榄褐色;翅暗褐色,各羽大都外缘以栗棕色;尾羽暗褐色。颏、喉和上胸玫瑰棕色,各羽具更浓色的羽干纹;腹部中央皮黄色;两胁及尾下覆羽淡橄榄褐色。
  栖于山地或近山灌丛间。常结群活动,在灌丛中穿梭窜跳索食时,非常嘈杂。杂食性,以䖬虫、毛虫等昆虫及其幼虫为主,也吃一些植物种子。繁殖在4~7月间,每窝产卵4~5枚。
  遍布我国东部全境,为留鸟;北抵东北南部。南至中印半鸟北部。
  棕头鸦雀在福建有1个亚种,即长江亚种Paradoxornis webbianus suffusus (Swinhoe)。
  遍布全省丘陵山地,为留鸟。
  啄食害虫,益鸟。性活泼好斗,常被词为笼鸟。
  相近种
  黄嘴鸦雀Paradoxorxi flavirostris quttaticoliis David。嘴黄色,嘴厚度超过其长度。见于福建(留鸟)。
  橙背鸦雀Paradoxorxi nipalensis pallidus (LiSt Torche)。喉黑;胸侧、腹侧淡橙赭色。见于福建武夷山挂墩(留鸟)。
  挂墩鸦雀Paradojcorjci davidianus davidianus (S\ater)。翅长不及76毫米。见于福建中部和西北部(留鸟)。
  灰头鸦雀Paradoxornis gularis fokiensis (David )。头顶灰;喉黑;翅较尾长。见于福建西北部和中部(留鸟)。
  鳞头树莺Cettia squameiceps (Swinhoe)
  别名短尾莺、红眉树鸾
  全长约150毫米。上体赤褐色;头顶棕褐色,缀以暗褐色鳞状斑纹;眉纹淡棕色,过眼纹褐色;尾羽褐色,尾短仅及翅之半。下体白色,胸部及尾下覆羽均沾赭色。雌雄鸟相似。幼鸟与成鸟相似,仅头和背部色暗,腹部有纵斑纹。
  栖息于阔叶林、混交林、灌丛中,尤其喜欢在靠近溪流两岸。主要以昆虫为食,所食昆虫,多是农林业上重要害虫,在森林保护中具有重要意义。
  夏季在西伯利亚、日本、朝鲜及我国东北部,冬迁至华南和福建等地。
  相近种
  强脚树莺Cettia fortipes davidiana (Verreaux)。腹部棕色。见于福建西北部(留鸟)。
  黄腹树莺Cettia a .acanthizoides (Verreaux)。腹部黄色。见于福建西北部(留鸟)。
  短翅树莺Cettia diphone (Kittlitz)。在福建有2个亚种:
  (1)东北亚种c .d.borealis Campbell 。上体灰褐色,头顶前部沾棕褐色;见于福州(旅鸟)。
  (2)普通亚种C.d.canturians (Swinhoe)。上体棕褐,下体较东北亚种为暗黄。见于福建(冬候鸟)。
  小蝗莺Locustella certhiola (Pallas)
  别名蝗莺
  全长约105毫米。上体淡橙褐色,头顶与背均具暗色纵纹。具有白色眉纹和不甚明显的黑褐色穿眼纹;眼先、耳羽棕褐色。颊淡黄白色而具褐色斑点;上胸靠喉部缀有褐色斑点。颏、喉及腹部近白色;尾下覆羽皮黄色;翼缘、翼下覆羽和腋羽白色。雌鸟羽色较暗淡。
  栖息在平原田野、沼泽地带灌木或草丛中。食物主要以蝗虫等昆虫为主。繁殖在西伯利亚南部及我国黄河流域以北的地带,冬迁至印度、中印半鸟及印度尼西亚。迁徙期间见于华北、华南沿海及福建(旅鸟)。
  小蝗莺在福建有3个亚种:
  小蝗鸾东北亚种L .c .minor David et Oustalet。背上纵纹明显,宽达3~4毫米。见于福建(旅鸟)。
  小蝗莺北方亚种L .c .rubescens Blythe上体深橙色,黑褐纵纹不明著,各纹宽约2.5毫米,见于福建(迷鸟)。
  小蝗莺西北亚种L .c .centralasiae,上体最淡,纵纹亦少。见于福州(迷鸟)。
  大苇莺Acrocephalus arundinaceus Linnaeus
  别名苇串儿、芦稿鸟
  为鸾亚科中体形最大的一种,全长约180毫米,翅长超过75毫米。上体棕褐色,眉纹淡黄色,下体带黄的白色,胸部具有不明显的灰褐色纵纹,腹部中央乳白色,尾下覆羽棕白色。
  常栖息于河边或湖畔的苇丛中,也到附近的灌木丛、草丛中活动,鸣声高而响亮。夏候鸟,5~7月繁殖,巢筑在离地面1米高的地方,以植物根茎编成的杯状巢,悬挂于数根芦苇茎之间,每窝卵4~6枚,淡蓝绿色。以昆虫为主食,包括蜘蛛、蚊、豆娘、甲虫、水生昆虫、蜗牛、蛄蝓等,为农林益鸟。
  大苇莺在福建有1个亚种,即普通亚种Acrocephalus arundinaceus orientalis Temmincket Schlegel。分布于全省各地,此鸟分布自西伯利亚至我国东部,冬时迁抵中印半岛。
  相近种
  黑眉苇莺Acrocephalus bistrigices Swinhoe。眉纹上有黑纹。见于厦门(旅鸟)。
  稻田苇莺Acrocephalus argicola (Jerdon)。眉纹上无黑纹。见于福建(旅鸟、冬候鸟)。
  细纹苇莺Acrocephalus sorghophilus (Swinhoe)。眉纹皮黄,宽而显著。见于福建(冬候鸟)。
  黄眉柳莺Phylloscopus inornatus (Blyth)
  别名树串儿、柳串儿、白目眶丝
  体小,全长约95毫米,尾长约40毫米。大部橄榄绿色。惟背灰黑色,翅和尾均褐色,有明显的绿色眉纹,翼上有两道白斑。
  常三五成群活跃在柳树、果园、庭院和灌木丛中的树枝间,不停地跳跃和啄食。鸣声细而尖锐,轻柔而脆且多变。主要捕食蚜虫、浮尘子、小飞蛾、蚊蝇、小甲虫等。个体虽小,但种群数量多,在控制园林害虫方面有重要作用。
  黄眉柳莺在福建有1个亚种,即指名亚种Phylloscopus inornatus inornatus (Blyth)。分布于全省各地(冬候鸟)。繁殖在西伯利亚及我国东北和西部山地,秋时迁经全国以至緬甸、越南及印度等处。
  相近种
  褐柳莺Phylloscopus fuscatus (Blyth)。两翼暗褐色,无翼斑。嘴基部黄褐色,尖端褐色。见于福建(旅鸟、冬候鸟)。
  黄腰柳莺Phylloscopus proregulus proregulus (Pallas)。腰具黄带。见于福州、建阳、德化、永泰、大田等地(冬候鸟)。
  极北柳莺Phylloscopus borealis (Blasius)。翅上具翼斑,第6枚初级飞羽的外侧不具切刻。在福建为冬候鸟,有指名亚种P.6.borealis;北方亚种P.b.hylebata和堪察加亚种P.b .xanthodryas 。
  长尾缝叶莺Orthotomus sutorius (Pennant)
  别名裁缝鸟、红鼻头体小.全长约112毫米,翅长约46毫米。整体橄榄绿色,额至头顶棕栗色,至枕部转为灰棕色,眼先眉纹白色,略沾椋色。当在枝头上停息或跳跃时,尾常高翘至背上。
  常见于林区附近或城市周围的园圃、荆棘、竹丛或小乔木上,或低海拔的山谷和平原。性极活泼好动,不甚畏人,一般不作远距离飞行,只在相邻近的树丛间迅速飞跃。留鸟,4~8月繁殖。利用植物纤维、茧丝、蛛丝等将1~2片树叶缝合成囊状巢。每年繁殖两次,每窝卵3~4枚,卵色多变。主食跳䖬、象脚、蚁、蝉及半翅目的昆虫。经常在果园、菜园、蔗园搜索害虫为食,对栽培作物有很大益处。
  遍布于印度、中印半岛。国内见于云南、广东、海南、福建(留鸟)。
  缝叶莺在福建有1个亚种,即华南亚种Orthotomus sutorius longicaudus (Gmelin)。
  鸟鹟Muscicapa sibirica Gmelin
  别名斑鹡(辞典)、乌沙来(南名)
  体小,全长约120毫米。上体及头两侧乌灰褐色。下体白色,胸和两胁有灰褐色斑纹,两翅和尾黑褐色。
  生活于树林或灌木丛中,多在树上活动,少下地。是主要食虫鸟类之一,所吃的昆虫有鳞翅目昆虫和鞘翅目的象䖬、金龟䖬、蚁类、蜂类、瓢虫等。
  繁殖于内蒙、东北,秋冬迁至海南岛越冬。省内见于南平、建阳、上杭、大田、永安等地。
  鸟鹟在福建有1个亚种,即指名亚种Muscicapa sibirica sibirica Gmelin。
  相近种
  斑胸鹟Muscicapa griseisticata (Swinhoe)。上体褐色较著,下体乌斑明显,列成纵行状。
  铜蓝鹟Muscicapa thalassina Swainson。上下体几乎纯铜蓝色。
  红褐鹟Muscicapa ferruginea (Hodgson)。上体及尾羽红褐色。
  白眉[姬]鹟Ficedula zanthopygia (Hay)
  别名花头黄、三色鸫
  体长约130毫米,尾长约50毫米。雄鸟上体大多黑色,腰部鲜黄;下体亦鲜黄色。雌鸟上体主要为暗黄绿色,腰及下体均黄色。
  常在山地茂密的阔叶林或竹林中生活。全部以昆虫为食,包括蝽蟓、叩头虫、金龟䖬、伪步行虫、叶脚、蛾类等。省内见于南平、建阳、永安、大田、上杭等地,为旅鸟。
  相近种
  鸲[姬]鹟Ficedula mugimaki(Temminck)。翼斑白色,雄鸟尤为显著,胸黄棕色。在福建为旅鸟。
  红喉[姬]鹟Ficedula parva(Bechstein)。无翼斑;胸灰褐色。见于德化(旅鸟)。
  白腹蓝[姬]鹟Ficedula cyanomelana (Temminck)。雄鸟下体自颏、喉、胸黑色,上体蓝绿色。见于福建西北部(旅鸟)。
  寿带鸟Terpsiphone paradisi (Linnaeus)
  别名长尾鹟、紫长长尾(福州俗名)
  全长约300毫米。雄鸟上体栗色,闪烁着紫铜色辉光。下体胸部苍灰色,腹白色。头黑色,头顶有一束羽冠,鸣叫时羽冠耸起,具长尾,像绶带一样。老年雄鸟除头部蓝黑色外,均为纯白色;雌鸟头颈与雄鸟相同,但闪辉较差,后颈显暗紫灰色。中央尾羽特长。
  常栖息于浅山丘陵地区的杂灌丛和竹林中,或山沟小溪两旁的阔叶林内。雄鸟飞行缓慢,鸣声清脆嘹亮,悦耳动听。
  夏候鸟,每年5月迁来繁殖,每窝卵3~4枚,乳白色,带有少量红褐色斑点。主食昆虫,捕食多种害虫,为农林益鸟。
  寿带鸟在福建有1个亚种,即普通亚种Terpsi-phone paradisi incei (Gould)。分布于全省。目前数量不多,应注意保护。相近种
  紫寿带鸟Terpsiphone atrocaudata (Eyton)。体紫黑色,尾黑或褐色,见于福建西北部。
  (十七)山雀科Paridae
  大山雀Parus major Linnaeus
  别名:白脸只、白脸山雀体形比麻雀略小,全长约132毫米。体背灰色,翅灰褐色,头顶、两颊有明显的白斑。腹面白色,正中纵贯黑色宽纹。
  多栖息于山区针叶林、阔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以及果园,也可见于庭院的林间。以昆虫为食,捕虫能力十分著称,特别是育雏期间,一昼夜捕食的昆虫量等于自身的体重。主要捕食的昆虫有蝇、蚊、蝗虫、蝽蟓等,尤其能啄食在树皮中越冬的松毛虫。为著名益鸟。留鸟,3~8月繁殖,每年繁殖两次,每窝卵6~13枚,卵白色,带红褐色细斑。
  大山雀在福建有1个亚种,即华南亚种Parusmajor commixtus Swinhoe。全省分布。国内还分布于长江以南、云南以东地区以及台湾。
  相近种:
  黄颊山雀Parus xanthogenys Vigor。尾呈圆尾状,头具羽冠。见于福建西北部(留鸟)、中部(冬候鸟)。
  煤山雀Parus ater Linnaeus 。尾呈方尾或稍呈叉尾状,头具羽冠。见于福建武夷山挂墩(留鸟)。
  黄腹山雀Parus venustulus Swinhoe。下胸和腹鲜黄,头无羽冠。见于福建西北部及中部(旅鸟)。
  (十八)䴓科
  嘴强直,适于啄凿;尾短而柔软,显方尾或圆尾状;后趾发达,约与外趾等长,适于攀援。
  我国有2属10种。
  普通䴓Sitta europaea sinensis Verreaux
  别名:穿树皮、挂墩灰啄木、红胸灰啄木是典型的森林鸟类,全长约120毫米,尾长约40毫米。嘴形强直,适于啄凿,如啄木鸟一般,足短而强健,有长而弯的钩爪,适于在树上攀爬,体背色以蓝灰为主,腹面棕色,头部有一条宽的黑带穿过眼部达到颈侧。分布广,可见于阔叶林、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以及村落附近的树丛中。在树干上下攀行,啄食树皮下的昆虫,性活泼,不停地从一棵树飞向另一棵树,鸣声多样,具有旋律,优美动听。留鸟,能自己在树干上啄洞营巢,或利用啄木鸟的弃洞为巢,每窝卵6~12枚,粉白色,杂以紫赭色斑点,主食昆虫,包括天牛、金花虫、金龟子、蝽蟓、螟蛾等,占全部食物的98%。秋冬季节兼食松、杉、橡的种子。分布全省各地山区。
  (十九)啄花鸟科
  体形纤小。嘴小,呈三角形,嘴缘先端具均匀细小的锯齿。雌雄二性异色,有些种类则相似。幼鸟与雌鸟同色。
  本科是热带鸟类,有58种,其中见于国内的仅6种。
  红胸啄花鸟Dicaeum ignpectus (Blyth)
  别名红心肝(福建俗名)、火胸啄花鸟
  体型纤小,全长约75毫米。雄鸟:上体呈金属绿色。翼的飞羽和尾羽暗褐色。颏、喉棕黄色。胸部有一朱红色块斑。腹、尾下覆羽浓棕黄色。雌鸟:上体橄榄绿色。下背和腰沾黄色。两颊或缀以近黄的白点。颏、喉棕黄近白;下体余部浓棕黄色,胸侧及两胁橄榄绿色;翼下覆羽白色。
  性活泼,常成群或单独活动。栖于园圃和开阔森林内,嗜食浆果也啄食昆虫。喜跳跃于开花的树冠上层,鸣声尖细。
  分布于陕西、四川、湖北、福建以南地区及台湾和海南岛(留鸟)。
  (二十)太阳鸟科
  本科鸟分布于东半球的热带地区,约有118种,其中见于国内的有12种,福建仅有1种。
  叉尾太阳鸟Aethopyea christinae Swinhoe
  体小,全长约105毫米。嘴细长稍弯;头、尾具金绿闪亮,背部绒黑;颏、喉深紫红;下体浅黄绿;尾叉状。
  栖于原始林和灌丛中,尤其常在开花的树上。性情活跃,飞行敏捷,鸣声细而尖,具有特色,容易识别。常单独或成对活动,爱吃小虫和花蜜。
  此鸟嗜吃花蜜,常在果树等经济作物的花簇中活动。对许多经济树种均起积极的授粉作用。羽色艳丽,可供观赏。
  分布于四川、湖南、两广、海南岛和福建。
  (二十一)绣眼鸟科
  体形纤小,上体橄榄绿色;嘴细小而尖长,上嘴先端具小缺刻;眼周具明显的白圈;舌长且能伸缩于口外,前端分叉,适采花蜜。
  我国有1属3种。
  暗绿绣眼鸟Zosterops japonica simplex Swinhoe
  别名:白目眶、绣眼儿、白眼儿体小,全长约108毫米。体形和颜色很像黄眉柳莺。体背绿色,腹白色,前额、喉黄色,眼圈被白色绒状短羽所环绕,形成明显的白眼圈,故名绣眼鸟。夏季栖居山地,冬季迁至平原,常集成小群,冬季群体大些,喜在竹林、树枝间穿飞跳跃,觅食昆虫。包括金针虫、金花叶虫、叩头虫、鳞翅目的成虫和幼虫,以及蝗虫等。鸣声婉转,留鸟,3~8月繁殖,每窝卵3~4枚,卵蓝绿色或白色。分布于全省各地。
  (二十二)文鸟科
  本科鸟类国内有6属17种,福建有3属5种。本志列述1种。
  [树]麻雀passer montanus (Linnaeus)
  别名家雀,只只(南名)
  全长约126毫米,体重约20克。头侧和喉上具斑;颊及颈侧白色,中央有一黑色块斑。上体砂褐,因体羽有许多杂斑,故名麻雀。翼短小,不能远飞。脚轻捷,拙于步行,而善于跳跃。叫声嘈杂。繁殖期时,常成对活动。秋冬两季大都群体活动。
  分布于我国各地。本省各地平原间住宅附近常见,为一种最普通的留鸟。惟在1000米以上高山,却极稀少。
  常集于稻及禾场上,肆食谷米,为农家大害。惟育雏时捕食林木害虫,对园林和环境保护有益。
  [树]麻雀在福建仅有1个亚种,即华东亚种passer montanus saturatus Stejneger分布于华东东部。
  文鸟科在福建还有4种:即山麻雀passer rutilans (Temminck)、
  白腰文鸟lonchura striata (Linnaeus)、斑文鸟lonchura punctuLata (Liimaeus)。
  (二十三)雀科
  本科鸟类国内有23属85种,福建有7属25种。本志列述3种。
  金翅雀carduelis sinica (Linnaeu)
  别名绿雀、黄弹鸟、黄楠鸟(南名)
  体形似麻雀但稍小,全长约140毫米。额、颊、颏、喉及眼上方,概呈暗黄绿色。背近橄榄褐色;腰金黄色;翼多黑色而具有黄色翼斑,尾羽基部黑色;下体大致暗黄色,飞时见翅下一黄斑。
  遍布我国东部广大地区,为本省极普通的留鸟。冬季常大群,追逐于果园或松杉林间。嗜食杂草籽,对减少杂草生长有一定益处。
  此鸟羽色金黄鲜艳,呜声悦耳,往往被饲为笼鸟。
  金翅雀在福建仅有1个亚种,即指名亚种cardu-elis sinica sinica (Linnaeus)。终年留居全国各地平原,
  亦分布于日本。相近种
  黄雀carduelis spinus (Linnaeus)。冬时在国内大都见于沿海地带,也见于福建。
  黑尾蜡嘴雀eophona migratoria Hartert
  别名蜡嘴(通名)、小蜡嘴、小桑嘴(辞典)体形比黑头蜡嘴雀小,全长约180毫米。嘴粗短,锥形,蜡黄色,故名蜡嘴雀。雄鸟头及尾黑色;翅黑色而先端带白斑;整体余部近灰色。雌鸟上体棕褐,两翼与雄鸟略同,但白色的端斑不很昭著,下体自颏以下淡灰褐色,腹亦白。尾羽中央二对暗灰,而末端黑色。
  栖于山地或平原树林中,常成群飞行,呜声激扬动听。冬季在本省各地皆可见到,夏季飞至北方繁殖。嗜食种苗,为农家害。
  黑尾蜡嘴雀在福建有1个亚种,即指名亚种,Eophona migratoria migratoria Hartert。繁殖在西伯利亚东南隅及我国东北和长江中、下游一带,冬时迁抵福建、广东等处。
  相近种
  黑头蜡嘴雀eophona personata (Temminck et Schlegel)。分布于福建西北部。
  灰头鹀Emberiza spodocethala Pallas
  别名黑脸雀、青头雀
  体形比麻雀稍小,全长约144毫米。头颈全部暗绿色,上体棕褐;背及两肩诸羽各贯以黑色条纹,略似麻雀一般。尾暗褐,最外一对大都白色;扭尾时,白羽展露于外,易与麻雀相识别。下胸及腹绿黄色。雌鸟上体的羽色似雄鸟,但头和后颈橄榄褐色,而满杂以明显的黑褐色纵纹。喉和腹白色,微沾有绿黄色。
  夏季繁殖于西伯利亚及我国东北,秋时迁至我国南部越冬。分布于本省各地。
  灰头鹀在福建有2个亚种,即指名亚种e.s.spodocephala Pallas和西北亚种e.s.sordida Blyth。
  葅属(Emberiza )在福建还有16种,即黑头鹀、栗鹀、黄胸鹀、黄喉鹀、硫黄鹀、三道眉草鹀、赤胸鹀、田鹀、小鹀、黄眉鹀、白眉鹀、红颈苇鹀、苇鹀、芦鹀、蓝鹀和凤头鹀等。
  第三节 爬行类
  爬行类最主要的特征是生殖方法的演进。它们产有壳卵,可以终生在陆上生活,也有终生在水中生活的海龟、海蛇、鳄之类,但亦必产卵于陆地,所以,爬行动物是真正陆生的脊椎动物。由古代爬行类演化出最高级有机结构的哺乳动物及适应飞行生活的鸟类,在脊椎动物演化过程中占据承先启后的地位。
  现生的爬行纲动物约6000种,其中蛇类2700种、蜥蜴类3140种、龟鳖类230种、鳄类21种、喙头类仅有楔齿蜥(Sphenodon punctatum )1种。我国约有爬行类389种,分隶4目23科103属。在福建已记载爬行类123种,分隶3目17科67属。
  一、龟鳖目
  本目全世界现有10科50属230种,从热带至温带均有分布,南半球种类最多。我国有6科22属34种。福建已知有5科12属16种,本志列述以下13种。
  (一)平胸龟科
  本科仅1属1种,分布于亚洲东南部及我国。
  平胸龟pLatysternon megacephalum (Gray)
  别名鹰嘴龟、大头龟
  颌粗大显著钩曲呈鹰嘴状,故名鹰嘴龟。头大,其宽度约为背甲宽的1/2,不能缩入甲内。背甲扁平,前缘中部显著凹入。尾甚长,其长与腹甲相等或超过。尾部有长方形鳞片,呈环状排列。指、趾间有蹼,具爪。背面棕褐或红棕,腹面黄或桔红色。
  生活于山溪中,能攀登岩石,多在夜间活动,捕食螺、溪蟹、蠕虫和鱼等。
  省内见于武夷山、三明、福鼎、漳州、连城、永安、上杭及梅花山。
  龟肉可食,甲可入药。
  (二)鳖科
  本科已知6属20余种,主要分布于热带非洲、亚洲东南及北美东部。在福建记载2属2种。
  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 (Wiegmann)
  别名甲鱼、团鱼
  背盘长68~200毫米。头呈三角形,前端瘦削;上颌长度远超过下颌。上颌前端软吻长出,形成肉质的吻突,其长约等于眼径。颈甚长,两侧无大疣团。体表复以革质软甲,没有角质板;腹板不发达。前后肢各有指、趾5个,其内侧3个都有爪,指、趾间都有发达的蹼。背面橄榄色,偶或黄色;腹面黄白色,偶或淡黄色。
  生活于河流湖沼,食蛙、螺、虾、蟹、昆虫、蚯蚓、蛙、鱼等,也食水草。卵生,每年5~7月为产卵期,雌体在繁殖季节可产3~4次,每次产卵多达23枚。鳖甲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肉味鲜美,当作滋补食品。本省部分地区已建立人工养鳖场。
  遍布全省。省外除宁夏、新疆、青海、西藏等地以外,其余各省区均有分布。
  鼋pelochelys bibroni (Owen)
  别名蓝团鱼
  背盘长达470毫米,是鳖科中最大的一种。头较小,吻突极短,不到眼径一半。体表复以革质软甲,没有角质板。背甲无纵棱,盘圆而平。四肢较扁,蹼发达;内侧的三个指,趾都有爪。尾短小,雌体尾仅稍露出盘面,雄性则露出较长。背面黄绿色,腹面黄色。生活于江河湖泊中,食水生生物。
  省内分布于漳州、福州及永泰江河中。现状为濒危种,已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三)龟科
  现知27属90余种,除大洋洲及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之外,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以东南亚的属种最多。我国记载6属13种,福建有6属8种。
  黄喉水龟mauremys mudica (Cantor)
  头部光滑无鳞,头及颈部纯黄色,仅在头侧眼后有一黄色纵纹。背甲三条纵棱,中央的棱强,两侧的棱弱。甲桥明显,腋盾窄,胯盾小。指、趾间无蹼、均具爪。背面棕色,每一盾片无斑纹。
  栖于半山区的山间盆地或河流谷地的水域中、杂食性。
  省内分布于永泰、邵武、连城、南靖、龙岩及梅花山。
  龟肉可作食用、甲可入药。本种龟由于背甲有刚毛藻等藻类附着共生,经人工培养,使其背甲、喙缘及爪上附生藻类,成为“绿毛龟”供观赏。
  眼斑水龟Sacalia bealie (Gray)
  别名蛇龟
  背甲长105~140毫米,眼斑水龟与其它水龟的主要区别在于背甲黄褐色或黑褐色,每一盾片密布有黑色虫纹斑。头上密布深色虫状线纹;后侧有黄色或黑褐色眼状斑一对。头部较小;眼呈红色。颈部背面仅有3条红色或棕红色细纵纹,侧面及腹面都有较多的细纵纹(浸制标本,不见红色)。省内分布于闽南、闽中、闽西的山涧溪流及水域附近。
  相近种
  四眼斑水龟sacalia quadriocellata (Siebenrock)
  四眼斑水龟与眼斑水龟的显著区别在于头顶前部散布着略有规则的褐色点斑,头后有黄色眼状斑2对(有时前对眼斑颜色较淡)。主要分布于闽南的山溪中。
  乌龟chinemys reevesii (Gray)
  别名金龟、泥龟
  背甲长180毫米。头小,不及龟甲宽的1/4。头上前部光滑无鳞;后部复以多边形的细粒状小鳞;背甲具3棱;无下缘盾。甲桥,腋盾,胯盾均明显。指、趾间全蹼。
  生活时,头侧眼后具有黑边的黄缘纵纹3条,颈侧亦有同样的斑纹数条。背部棕色或黑色;腹甲每一盾片有黑色大斑。雄龟纯黑色,故俗名墨龟。生活于江河、湖沼或池塘中,有时也到岸上。吃植物性食物、螺、虾及小鱼。5~8月产卵,一次产4~6枚。卵椭圆形、灰白色。
  腹甲称为龟板,为我国传统珍贵药材;肉可供食用,有滋补及解毒作用。
  分布于省内各县市。省外几遍全国。
  三线闭壳龟cuora trifasciata (Bell)
  别名金线龟、红肚龟
  背甲长106~165毫米。背甲有3条黑色纵线,龟甲能闭合,因而得名。背面棕褐色,腹面黑色,其边缘为黄色或粉红色。头部光滑无鳞。头背面黄色,其边缘为黑色;头侧面具有黑边的椭圆形黄斑。甲桥不明显;腋盾、胯盾小或无。前肢5指,后肢4趾;指趾间全蹼,具爪。
  生活于低海拔的山溪中。饲养条件下喜陆栖,喜以蚯蚓为食。每次产卵2枚。
  省内仅见于漳州市及其邻近县。省外见于海南、广东及广西。保护措施,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cITES:附录Ⅱ。
  相近种
  黄缘闭壳龟cuora flavomarginata (Gray )。背甲较隆起;腹甲后缘圆或微缺。曾见于福建南部。
  花龟ocadia sinensis (Gray)
  别名草龟
  背甲长265毫米。头、颈、四肢及尾部都具有许多细窄的黄绿纵纹,与其它龟类易于区别。头较小,后部光滑无鳞。背甲略拱起,脊棱3条,两侧的不显。背面棕褐色,每一盾片具有较大的黄斑。腹面黄色,每一甲片具有淡色黑斑。甲桥明显;腋盾、胯盾等大。指、趾间全蹼;前肢5爪,后肢4爪。
  生活于江河静水中,草食性。肉可食用,龟板可入药。省内见于漳州、福州。省外主要分布华南一带。
  (四)海龟科
  本科已知4属6种,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海洋。我国记载4属4种,福建沿海有分布,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蠵龟caretta caretta gigas Deraniyagla
  别名红海龟、赤蠵龟
  背甲长约1米。体表复以角质硬甲。背色红棕,故俗称红海龟。腹甲黄或澄黄色。背甲最宽处接近肩部;背甲最狭处接近臀部。椎角板5块;肋角板通常5对。甲桥处具扩大的下缘角板3枚,后缘无孔。前、后肢各具2爪(个别具1爪)。尾圆形;雄性尾粗大,露出甲外。
  生活于海洋中,食软体动物、带鱼及其他杂鱼等。每年4月中旬至11月中旬,出现于本省东山岛、漳浦、厦门、莆田、平潭岛沿海地区。
  绿海龟chelonia mydas (Linnaeus)
  别名海龟
  背甲长约1米。体表复以角质硬甲。背面带绿色的灰褐色或暗褐色;背甲呈现褐色放射状、斑纹状或斑点状花纹。背部角质板呈平砌状。椎角板5块;肋角板每侧4块。头上具对称的鳞片。前额鳞一对。上颌前端无弯曲。下颌钩状,其边缘有锯齿状的缺刻。前、后肢都只有1爪(幼体偶有2爪);尾短圆。
  生活于海洋中,食海藻及海草等。
  分布于东山岛、漳浦、厦门、惠安、平潭沿海地区,出现时间与蠵龟大致相同。
  丽龟lepidochelys olivacea (Eschscholtz)
  别名黑龟
  背甲长700毫米。头和体型都比龟小。吻端尖状;上颌前端有明显的钩状弯曲。背甲呈短卵形,其长和宽约相等。背甲最宽处接近中部。椎角板5~8块。肋角板每侧5~8块。腹甲的前后两端均呈圆状,甲桥处具扩大的下缘角板4块。四肢桨状,内侧各有2爪。尾圆形,雌性不露或微露出甲外,雄性露出甲外。背面灰绿或黑色,故俗称黑龟。
  生活于海洋中,食软体动物和杂鱼等。每年4月中旬至10月中旬,出现于本省东山岛和平潭岛海区。
  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 (Linnaeus)
  别名十三鳞
  背甲长约1米。背甲盾片呈覆瓦状。每一盾片褐色,间杂淡黄花斑。肋盾4对。缘盾11对。吻较长,侧扁。上颌钩曲,比下颌长。头部有对称光滑鳞片;前额鳞2对。四肢桨状,外侧各具2小爪。
  生活于热带海洋里,食软体动物,海藻及鱼类等。
  分布于东山、漳浦、平潭、连江沿海海区。
  (五)棱皮龟科
  全世界仅1属1种,分布于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热带海洋中,偶见于温带海洋。我国沿海都有分布。
  棱皮龟derrnochelys coriacea (Vandelli)
  别名燕子龟、舢板龟、革龟龟体大、为海生龟类中最大的动物。背甲长约1.5米。全身被以皮质软甲。背甲有粗大纵棱7条。背面青黑色;头部和背部散布着淡黄色或淡红斑点。腹面暗灰色,具有不规则的白色或黄色的斑纹。颈短,不能缩入壳内。前肢特长。后肢短小,其长约占前肢1/2。前后肢均无爪。尾侧扁。
  生活于海洋中,食海藻,软体动物,虾、蟹及鱼类等。
  分布于本省东山岛、漳浦、厦门、平潭、长乐、罗源沿海海域,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二、蜥蜴目
  本目全世界现有20科300余属3140种,大多分布于热带及亚热带。我国有8科37属152种,福建有5科11属21种。本志列述8种。
  (一)壁虎科
  现知约有82属665种左右,广泛分布于各大洲的热带及温带地区。我国已记载9属22种,福建有3属7种。
  大壁虎gekko gecko (Linnaeus)
  别名蛤蚧
  本种是最大的一种壁虎,全长300毫米。背面灰色,密布桔黄色及蓝灰色斑点,腹色灰白而有粉红色斑。背部具细小粒鳞,其间杂有较大疣鳞;头部略呈三角形,鼻孔不达吻鳞与其他壁虎易于区别。雄性具肛前孔20余个。
  生活于亚热带石灰岩构成的石山中,以各种昆虫为主要食物。
  大壁虎去内脏干制的整体俗称蛤蚧,可以入药。由于用量大,当地群众滥捕,以至资源枯竭。
  国内主要分布于广西,也见于云南、广东、香港、台湾及福建龙岩。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蹼趾壁虎gekko subpalmatus Guenther
  别名壁虎
  体型较小。头顶无对称排列的大鳞。躯干部复以粒鳞,无间以疣鳞。背鳞较小成平砌状,腹鳞较大成覆瓦状。指、趾膨大,明显有蹼迹;底部具单行的褶瓣,第一指趾无爪。雄性肛前有孔9~11个。
  生活于住宅内,夜间活动,捕食蚊、蝇、蛾等昆虫。
  分布于我国东南一带,在省内见于闽中、闽西、闽北。
  壁虎的干制品入药称“天龙”,而中药材“天龙”的来源为收购各地区的各种壁虎。据调查所知,有壁虎属(Gekko )中的多疣壁虎g.japonicus,其趾(指)基部仅有蹼迹,背面疣鳞较大而密集;有中国壁虎g.chinensis,趾(指)基具蹼迹,背面疣鳞小而多;雄性肛前窝17~23个;还有蜥虎属(Emidactylus)中的原尾蜥虎h.bozvringii,趾下瓣双行,尾呈圆柱形,体尾背面细鳞间无疣鳞。
  (二)鬣蜥科
  现知约有34属290种左右,主要分布于东洋界,我国有10属44种,福建有2属2种。
  丽棘蜥acanthosaura lepidogaster (Cuvier)
  别名“蛇王”(福建武夷山)
  全长200毫米,尾长约于头体长的一倍半。躯干侧扁;背鳞大小不一,间有大鳞。腹鳞大于背鳞,每一腹鳞具强棱;后肢较长,贴体前伸达吻眼之间。眼后棘短,其长约为眼径的一半。体背具黑褐色斑纹,四肢亦具黑褐色横纹,尾背有黑色横斑。
  常栖息于海拔740~1000米山区,活动在树上、灌丛下、落叶间或溪边,爬行迅速。
  省内分布于武夷山、建阳、永泰、南靖。省外见于云南、广东、海南、广西。
  斑飞蜥draco maculatus (Gray)
  头体长80毫米,尾长120毫米。体侧有皮膜的蜥蜴,皮膜为肋骨所支持。头高,吻扁而钝。背腹扁平;鼻孔侧向。鼓膜被鳞;喉囊褶较大。雄性喉褶约等于头长,雌者约为头长之半。背色灰褐,躯干部有3~5条横纹;皮膜背面桔红略带黄绿色。
  栖息于南靖县海拔950~1100米的林区。省内仅见于南靖乌石山。省外分布于云南、广西及海南。
  (三)石龙子科
  现知40余属600多种,广泛分布于各大洲。我国有8属31种,福建有3属7种。
  光蜥ateuchosaurus chinensis Gray
  别名光石龙子
  头体长76毫米,尾长82毫米。吻短。无上鼻鳞。前额鳞一对,两鳞远隔。额鳞前方及后方较宽,其中部较窄。额顶鳞不相切。顶鳞短宽。鼓膜裸露,耳孔下陷、无瓣突。体鳞大小相近,体中部环身鳞列29~31行。腹鳞光滑。四肢短小。前后肢贴体相向时,相隔约一前肢长。背面黑褐色,每个鳞上有小黑点,在体背缀连成行。腹面浅棕色。
  生活于平原或低山的树下落叶间、园地或住宅附近。卵生。
  分布于贵州、广东、海南、广西及福建各地。
  相近属
  宁波滑蜥scincella modesta(Guenther)。背鳞为侧鳞宽的二倍。省内见于武夷山。
  石龙子eumeces chinensis (Gray)
  头体长116毫米,尾长156毫米。躯体粗壮,尾较粗。头背有对称排列的大鳞,有上鼻鳞。后颏鳞前、后二枚。鼓膜深陷。体背被圆鳞,呈覆瓦状。环体中段鳞列22~26行;尾上及尾下正中一行鳞片宽大。四肢大小适中,前、后肢贴体相向时不相遇。前肢贴体向前,指端可达眼前。头体背面棕色,颈侧及体两侧有红棕色斑纹,雄性更为显著。幼体背有三条浅黄色纵纹,随个体成长而消失。
  生活在海拔300~1000米山区田园、草坡、路边、落叶、杂草、乱石堆中。主食昆虫,卵生。
  国内分布长江以南地区,在省内遍布各地。
  相近种
  蓝尾石龙子eumeces elegans Boulenger。背面深黑色,有五条金黄色纵纹,尾部蓝色。后颏鳞单枚。分布与石龙子相同。
  蜓蜥sphenomorphus indicus (Gray)
  别名铜石龙子,铜楔蜥。
  吻部凸圆,吻长与眼耳间距等长。前额鳞一对,两鳞不相切。额鳞狭长、前方宽大,后方逐渐狭小。额顶鳞彼此相接。间顶鳞较大。左右顶鳞仅在后缘相切。眶上鳞4枚。下眼睑细鳞状。鼓膜小而下陷。上唇鳞7,第五、第六枚最大。体鳞光滑,中段环身鳞列30行以上。背面古铜色;头、体及尾部两侧各有一较宽的黑色纵带,其上方浅色纵带较窄,下方浅色纵带宽。头背及四肢均散有细黑点;腹面无斑。
  生活于海拔800~1000米以上的草丛、田埂及乱石堆中。捕食昆虫、蜘蛛等。卵胎生,每产6~8只。
  分布于华南、华中、西南,北达陕南,遍布福建各地山区。
  相近种
  斑蜓蜥sphenomorphus maculatus (Blyth)。眶上鳞5片,吻端下陷。省内见于南靖和武夷山。
  (四)蜥蜴科
  本科已知22属140余种,广泛分布于旧大陆,以非洲最多,马达加斯加及澳大利亚没有。我国有4属20种,福建有2属3种。
  北草蜥takydromus septentrionaLis Guenther
  体瘦长,尾长约头体长的3倍。头长约倍于头宽。耳孔卵圆形,与眼径大小相近。鼓膜明显。下颏鳞3对。背鳞具强棱,在体前6行,在体后5行。体两侧的鳞极小,惟小于背鳞和腹鳞。腹鳞8行,具强棱。四肢发达,指趾细长。背面棕绿色,腹面灰棕色。
  生活在海拔640~1000米山区灌林下、茶园、草丛中。捕食昆虫,卵生。
  遍布华中各省,在省内分布于闽北、闽东、闽中。相近种
  南草蜥t.sexlineatus ocellatus (Guerin -Meneville)。背鳞具棱鳞4行;腹鳞10~12行。分布闽南、闽西、闽中。闽北少见。
  白条草蜥t.wolteri (Fischer)。颏片4对,尾长不超过头体长的两倍半。省内见于武夷山。
  (五)蛇蜥科
  本科已知10属50种左右,分布以热带美洲为主。我国已知有1属3种,福建仅1种。
  脆蛇蜥ophisaurus harti Boulenger
  别名蛇蜥、金星地鳝、金蛇、银蛇全长约半米。体形似蛇,体鳞又似蜥蜴,故名蛇蜥。无四肢而有肢带残迹。尾长大于头体长,尾易断。有活动眼睑;有外耳孔。吻鳞与单枚前额鳞之间有2枚小鳞。体两侧有纵沟,自颈部至肛侧纵沟上方的背鳞14~16行。中央8~10行,具棱。纵沟以下的腹鳞10行光滑。背色棕,两侧略偏紫。雄性背面有长度不等的翡翠色横斑,雌性没有。腹色稍淡;略有金属光泽。
  栖息于闽北高山灌丛中,地下穴居生活。食农业害虫。干制入药,治跌打、接骨。据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可解毒,止泄泻,出邪热,疗久痢。
  分布于华南一带,在本省仅见于武夷山。
  三、蛇目
  本目全世界已知有11科400属2700种,广布热带和亚热带,寒带最少。我国有8科60属382种,福建有5科41属83种。
  (一)盲蛇科
  本科已知有5属约200种,分布于热带及暖温带。我国有2属3种,在福建已记载1属1种。
  钩盲蛇ramphotyphLops braminus (Daudin)
  别名铁线蛇、地鳝
  体小,只有蛔虫大;大者全长仅163毫米。眼极小,隐于鳞下,不易窥见。背、腹两面覆盖大小相似的圆形鳞片,没有腹鳞的分化;体鳞一环20行。鼻鳞全裂为2。雄性生殖器半阴茎外翻时,末端形成实心的永久性硬刺。尾极短,末端略尖。背色棕或棕黑;腹色较浅。吻、肛及尾尖均间杂白色。
  潜伏园地泥土中,捕食白蚁及其他小昆虫或昆虫幼虫;吃害虫,对人类有益。卵生。遍布全省。省外广布于长江以南地区。
  (二)蟒科
  本科有20余属60余种,分布于热带及温带某些地区。我国已知有2属2种,福建分布1属1种。
  蟒蛇python molurus bivittatus Kuhl
  别名金花蛇、黑尾蟒、南蛇
  体型最大者全长6~7米。头和颈背面有一暗棕色矛形斑纹;体背为黑色,背部及两侧均呈如云豹的大块斑纹。头小,眼小;吻鳞及第一、第二上唇鳞均具“唇窝”;背鳞光滑,体中部64~72行;腹鳞较小,259~262枚;尾下鳞双列,63~66对。
  生活于热带及亚热带低山丛林中,捕食蛙、蛇、鸟、鼠、山羊等。卵生,产卵数十枚。
  省内分布于闽南、闽中、闽西及梅花山。省外分布于两广、海南及西南诸省。
  蟒常为动物园饲养,以供观赏,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CITES:附录II。
  (三)闪鳞蛇科
  本科仅发现1属2种,分布于东南亚及我国,福建分布1种。
  海南闪鳞蛇xenopeltis hainanensis Hu et Zhao
  别名闪鳞蛇
  全长约600毫米。闪鳞蛇爬行时,其鳞片在日光下闪耀多种色彩的光泽,故名闪鳞蛇。形态构造特殊,头背具有前后2对顶鳞,4枚顶鳞中央尚有1枚顶间鳞。上唇鳞7;下唇鳞8。无颊鳞。眼前鳞1;眼后鳞1。前额鳞1。背鳞平滑,通身15行。腹鳞152~161;尾下鳞16~18对。
  栖息于海拔200~740米山区林间泥土下,营穴居生活。
  省内分布于永泰(葛岭)、建阳(黄坑)、武夷山(三港)。省外仅见于海南、广西、江西、浙江。
  (四)盾尾蛇科
  分二亚科筒蛇亚科(Cylindrophiinae )分布于东南亚、缅甸及斯里兰卡与盾尾蛇亚科(Uro-peltinae )分布于斯里兰卡及印度南部。二者的区别是前者有腰带及后肢残余而后者没有。
  筒蛇亚科在我国仅有1属1种。
  红尾筒尾cyLindrophis ruffus Laurenti
  全长约450毫米;通身棕褐色,体侧有污白横纹,尾部红色有红斑。头扁眼小,无明显颈部,躯干部圆柱形,尾极短。吻鳞窄小;左右鼻鳞在吻背相切;无鼻间鳞及颊鳞;前额鳞甚小,入眶;顶鳞小,与周围的头背鳞片难区别;无眶前鳞,眶后鳞1枚;前颞鳞1枚;上唇鳞5枚;下唇鳞6枚;背鳞圆形,21行;腹鳞187~195,分化不明显,仅略大于相邻背鳞;肛鳞二分;尾下鳞单行,7~8枚。雄蛇肛侧有呈“距”状的残留后肢。
  穴居于稻田、菜园或树下落叶的疏松泥土中,据文献记载该蛇捕食其他蛇类或鳗类。国内分布于福建厦门、香港、海南。国外分布于中南半岛和东南亚的一些岛屿。
  (五)游蛇科
  本科是蛇类中最多的一种,近300属,约1400种。我国有5亚科36属141种,福建有23属59种。
  钝尾两头蛇calamaria septentrionalis Boulenger
  别名两头蛇
  全长约330毫米。背部灰黑色或灰褐色;最外一行背鳞具有白色的中央斑。颈部和尾部各有一对黄色块斑,尾部时有二对。腹部呈纯珊瑚红色,腹鳞侧缘为黑褐色;尾腹面中央有一黑色条纹。头部和尾部粗细相似,由于尾端圆钝,并具有象头部的斑纹及其动作习性,所以常被人误认为有两个头的蛇。背鳞光滑,通体13行。腹鳞154~178;肛鳞一枚;尾下鳞9~18对。
  栖息于平原及高山;喜在泥土下穴居,以蚯蚓为食。卵生;无毒。
  遍布全省。省外分布于华南和华中地区。
  相近种
  尖尾两头蛇calamaria pavimentata Bibron etdumeril。额鳞的长度大于其宽;尾末端较尖。省
  内仅见于武夷山。省外分布于华南和西南地区,为稀少种。
  黑脊蛇achalinus spinalis Peters
  全长约520毫米。背面红棕色,脊中线有一条黑色纵纹。头部鳞片显著特征,鼻间鳞间的缝长只有前额鳞间缝长的一半,眶前鳞和眶后鳞均缺。背鳞具起棱,中段背鳞23或21行;腹鳞150~167;肛鳞完整;尾下鳞53~58,单列。
  栖息于高山(如武夷山黄岗山),亦有生活于平原。喜穴居。捕食蚯蚓。卵胎生。
  省内见于闽中、闽西、闽北、闽东。省外主要分布于华中及西南一带。
  相近种
  棕脊蛇achalinus rufescens Boulenger。
  脊中线有一条棕色纵纹。省内见于闽南、闽中、闽西、闽北。
  福建钝头蛇pareas stanleyi (Boulenger)
  全长207毫米。背面棕黄色,具有崎岖不齐的黑色横纹;头上具有黑色巨斑,此斑由头后分为二条短纵纹伸至颈背。无眼前鳞;颊鳞入眶。背鳞具起棱,通体15行;腹鳞146;肛鳞完整;尾下鳞60对。
  栖息于高山,捕食蜗牛及蛞蝓等。卵生。省内仅见于武夷山。省外仅见于浙江、江西及贵州。
  相近种
  钝头蛇pareas chinensis Barbour。有眼前鳞;颊鳞不入眶;背鳞光滑;头上有无数黑色斑点。遍布全省。
  赤链蛇dinodon rufozonatum (Cantor)
  别名火赤链、红斑蛇全长约一米。头部鳞片为黑色,有明显的红色边缘。背部有黑色横带和红色横带相间,其宽度前者约占二枚鳞片,后者约占一枚鳞片。颊鳞狭长,伸入眶。背鳞光滑,个别在后背正中有3~5行极微弱的起棱。中段背鳞19或17行。腹鳞205~222;肛鳞完整;尾下鳞73~88对。
  生活于丘陵、平原、田野、村舍及水域附近,捕食鱼、蛙、蟾蜍、蜥、蛇、小鸟及鼠类等。卵生,每次产卵10余枚。是具有开发前途的中型蛇,供食用或药用。
  省内见于闽北、闽西、闽东、闽中。省外几遍布全国。
  相近种
  黄链蛇dinodon flavozonatus Pope。颊鳞不入眶,具黄色窄横纹。省内见于闽中、闽西、闽北、闽东。
  三索锦蛇elaphe radiata (Schlegel)
  别名三线蛇
  全长约2米。背面灰棕或黄棕色,体侧具有三条黑色长纹,故俗名三线蛇。在上面的一条较粗,在中间的一条较狭细,在下面的非连续而有间断的,这三条长纹伸达体后时,颜色渐淡、以至消失。头上无斑纹,仅在顶鳞后有黑色横纹;头侧有三条辐射状黑纹,由眼部发出。中段背鳞19行;腹鳞224~233;肛鳞完整;尾下鳞87~95对。
  生活于平原和山地,激怒时常侧扁颈部,身体呈“S”形,作攻击姿势。捕食鼠、鸟、蜥蜴及蛙等。卵生。
  著名食用蛇;亦是“五蛇酒”原料之一。
  省内见于闽南、闽西。省外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贵州。
  黑眉锦蛇elaphe taeniura Cope
  别名黄颔蛇、称星蛇全长约2米。眼后有眉状黑纹,故名。背面棕灰、灰绿或石板灰色;体前具有黑色梯状横纹形如秤星,向后渐不显;体后有四条黑色长纹,伸延至尾端。腹面灰白色,但近前端、尾部及体侧为黄色。背鳞具有微弱的起棱,但外侧数行无起棱;体前部背鳞23~25行;腹鳞239~253;尾下鳞90~119对。
  生活于平原、丘陵及高山,常见于河边、稻田及住宅附近。食蛙、鸟及鼠类。卵生,每产2~12枚。民间食用蛇,皮可供工业用,胆或整体泡酒入药,功效与三索锦蛇相似。
  遍布全省。省外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北达陕西及山西。
  王锦蛇elaphe carinata (Guenther)
  别名棱锦蛇、油菜花、臭黄颔全长约2米。背部暗黄绿色;在头背部鳞缘黑色、中央黄色、形成“王”字形黑纹,故名王锦蛇。背部的鳞片,其中央为黄绿色,边缘青黑色;在体前部约有30条黄色斜横纹,到体后半部消失,仅在鳞片中央黄色,象油菜花,又称油菜花蛇。幼蛇与成体色斑很不相同,体背有不规则的细小黑斑纹,尾背有两条细黑纵纹直达尾端,体后及尾部两侧各有黑色点状斑纹一条。背鳞具强棱,仅最外1~2行平滑;中段背鳞23或21行;腹鳞203~224;肛鳞二枚;尾下鳞69~97对。
  生活于平原及山地;性凶猛,行动迅速;捕食蛙、蜥蜴、蛇、鸟、鼠及鸟蛋等。卵生,每产8~12枚。经济意义与黑眉锦蛇同。
  遍布全省。省外广布长江以南各省,向北达河南、陕西。相近种
  红点锦蛇e.rufodorsata (Cantor)。背色红褐,具有4条红棕色纵纹。省内分布于闽西、闽北。
  灰腹绿锦蛇elaphe frenata (Gray)
  大者全长1158毫米。背面纯绿色,腹面色淡;腹鳞两侧仰卷成纵褶,色白。颊鳞缺;眼前鳞1;眼后鳞2;上唇鳞8或9;背鳞具有微弱的起棱,体中部背鳞19行;腹鳞211~224;肛鳞2枚;尾下鳞130~191对。
  生活于髙山森林中,树栖性,以鸟类及鼠类为食。
  省内见于闽北、闽西、闽南、闽中;省外分布华南、华中、西南一带,北至河南。
  玉斑锦蛇elaphe mandarina (Cantor)
  别名玉带蛇
  大者全长900毫米。背部灰色,具有30多个黑色菱形花纹,花纹中央为黄色;腹部灰白色,具有左右相间的黑色粗横斑。上唇鳞7;眼前鳞1;眼后鳞1或2;颊鳞1,个别缺;背鳞光滑;颈部23行,体中部23行,肛前19行;腹鳞213~216;肛鳞二枚;尾下鳞63~72对。
  生活于山区森林中,捕食鼠、蜥蜴及小型哺乳动物。
  省内见于闽北、闽西、闽东,省外主要分布长江以南诸省,向北可伸延到河北、陕西等省区。
  黑线纹紫灰锦蛇elaphe porphyracea nigrofasciata (Cantor)
  大者全长934毫米。背部紫灰色或棕色,具有黑缘的棕色横带,在体部9~12条,在尾部3~5条;头背正中与左、右眼后有一条黑色长纹;腹部淡紫灰色或淡棕色,无斑纹。上唇鳞8;眼前鳞1;眼后鳞2;颊鳞1;背鳞光滑;颈部19行,体中部19行,肛前17行;腹鳞190~203;肛鳞二枚,尾下鳞60~67对。
  生活于高山森林中,捕食鼠类等小型哺乳动物。
  遍布全省山区,省外主要分布长江以南诸省,北至陕西、甘肃。
  双全白环蛇lycodon fasciatus (Anderson)
  全长约半米。全身具有黄(或黑)白相间的环节。黄(或黑)节在体前约占6~7枚鳞片,在体后约占5~6枚鳞片。白节在体前约占一枚鳞片;在体后约占一枚鳞片,有时白环节的中央具有棕色斑。黄(或黑)节环绕周身,在躯干部有24~40节,在尾部有10~16节。背鳞17~17~15行;腹鳞193~215;尾下鳞68~96对。
  生活于高山地区。食蜥蜴和蛇。卵生。
  在省内仅见于武夷山。省外分布于华中及西南一带。相近种
  白环蛇o.aulicus (Linnaeus)。有眼前鳞;背面棕色,呈现不一样的黄色横纹或细网纹。省内仅见于厦门。
  黑背白环蛇lycodon ruhstrati (Fischer)
  大者全长877毫米。全身有黑白相间环纹,在躯干部有20~46条,在尾部有11~22条,仅在尾部的环纹围绕周身。眼前鳞1,绝不与额鳞邻接;眼后鳞2;上唇鳞8;背鳞光滑,有的标本在中央的数行具有微弱的起棱;中段背鳞17行;腹鳞197~227;肛鳞1片;尾下鳞75~100对。
  生活于山地;捕食蜥蜴,卵生。
  省内见于南靖、永泰;省外分布长江以南地区。
  细白环蛇lycodon subcictus Reinwardt
  最大全长约700毫米。背前部为黑色,背后部呈棕黑色,横纹25或28条,有时前背部横纹不明显;头前部为暗灰色,头后部略呈灰白色。上唇鳞7;没有眼前鳞;颊鳞1,入眼;背鳞有极微弱的起棱,中段背鳞17行;腹鳞193~202;肛鳞二枚;尾下鳞71~78对。
  生活于平原及山地。捕食蜥蜴。卵生。
  省内见于仙游、永泰;省外分布香港、海南、广西。
  草腹链蛇amphiesma stolata (Linnaeus)
  别名草游蛇、黄头蛇、花浪蛇、斑背蛇
  大者可达600毫米。头侧及喉部均呈黄色,故俗称黄头蛇。背面淡灰色,有黑色波浪横纹,横纹两侧为浅色点,这些斑点仿佛看来象两条灰色纵纹。背鳞仅最外一行光滑;颈部19行,体中部19行,肛前17行。腹鳞143~155;肛鳞二枚;尾下鳞68~82对。
  生活于平原、丘陵及高山的潮湿地区。以小型蛙类为食。卵生,每产4~14枚。此蛇是具有开发前途的中小型蛇,浸酒称黄头蛇,可供药用。
  遍布全省。省外分布于长江以南各地,最北达河南。
  相近种
  白眉链蛇amphiesma boulengert (Gressitt)。背面二浅色纵纹间尚连以若干黑横斑;眼后有一白色细眉纹。省内仅见于南靖。
  棕黑链蛇(链游蛇)a .sauteri (Boulcngcr)。背鳞通体17行;上唇鳞7枚。省内见于闽南、闽中。环纹华游蛇sinonatrix aequifasciata (Barbour)
  别名环纹游蛇大者全长约1米。背面棕黄或灰绿色;有棕黑色或黑色环纹,在体部17~21条,在尾部10~13条;腹面黄白色或灰白色。上唇鳞9,第五入眼,有时被眼下鳞隔开;颊鳞1;眼前鳞1或2;眼后鳞3,个别2或4;眼下鳞缺,个别2或1;中段背鳞19行;腹鳞140~150;肛鳞二枚;尾下鳞68~78对。
  生活于平原及山区的河旁或溪边等处。捕食鱼类及蛙类等。
  遍布福建全省。国内还分布长江以南地区。
  水链华游蛇sinonatrix annularis (Hallowell)
  别名水赤链游蛇、水链华游蛇、半纹蛇、水游蛇
  大者全长681毫米。背面灰褐色,头顶暗灰褐色;体侧有许多黑色横纹,除少数横纹环绕整个腹鳞外,其余只向下延伸至腹鳞中部不相接触;上唇鳞9或8;眼前鳞1;眼后鳞3,个别2或4;背鳞起棱,中段背鳞19行;腹鳞150~167;肛鳞二枚;尾下鳞55~69对。
  生活于田野及池沼污泥中。捕食鳝鱼、泥鳅、蛙及其蝌蚪等。卵胎生。
  遍布福建全省,国内还主要分布于华南及华东诸省。国外尚未发现。
  锈链腹链蛇amphiesma craspedogaster (Boulenger)
  别名锈链游蛇
  大者全长592毫米。背面深棕色,其两侧具有红锈色纵纹,并间杂以淡黄色斑点;颈背两侧各有一短而明显的黄斑;腹面淡黄色,腹鳞及尾下鳞的两侧均有一长形黑斑,这些黑斑并成极为明显断续的线形长纹。上唇鳞8;眼前鳞1;眼后鳞3,个别2或4;背鳞具棱,在外侧的棱弱;中段背鳞19行;腹鳞146~154;肛鳞二枚;尾下鳞87~97对。
  生活于山地。捕食蛙及蝌蚪。卵生。
  遍布全省,省外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北达山西、陕西。
  白眶蛇amphiesmoides ornaticeps (Wern-er)
  全长857毫米。头背面及两侧为棕色;在眼前鳞、第四上唇鳞、眼后鳞和第七上唇鳞有一直立黑边缘的白斑;颈部背面及两侧有大黑斑,在颈后背面融合成为一条宽灰黑色纵纹;体侧线棕色;腹面白色,两侧有黑色细斑点。上唇鳞9,第四、第五、第六入眼;眼前鳞1;眼后鳞4;前颞鳞2;后颞鳞2;背鳞起棱显著,体中段19或17行;腹鳞164;肛鳞二枚;尾下鳞118对。
  生活于山溪附近地区。
  省内见于南靖山区;省外分布于广西、海南。
  华游蛇sinonatrix percarinata (Boulenger)
  别名草赤链、乌游蛇大者全长890毫米。背面棕色或青灰色,左右两旁具有黑色环纹,这些环纹在体侧形成单纹,且延至腹面;体前腹面黄白色,无斑点,体后及尾部腹面为暗灰色并具有黑色细斑。背鳞起棱显著,外侧的棱弱,中段背鳞19行;腹鳞134~142;肛鳞二枚;尾下鳞68~85对。
  生活于山地近水地带。捕食鱼、蛙及蝌蚪等。卵生。
  遍布全省各地。省外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北达陕西。
  渔游蛇xenochrophis piscator (Schneider)
  别名红糟蛇
  大者全长840毫米。头上暗绿色,头后正中有“平”状斑纹,眼下后方有黑色的斜纹二条。背部有网纹斑和较大黑点斑二类型:前者背鳞黑色边缘交织成背部网纹斑,后者背鳞有斜行排列的较大黑点斑5~6行。体色有暗绿色和砖红色二类型。腹面淡绿黄色,腹鳞前缘黑色。背鳞起棱,仅最外二行平滑;前段背鳞19行。腹鳞126~148;肛鳞二枚;尾下鳞66~85对。
  半水生性,生活于平原及山区多水之处。行动迅速,以鱼及蛙为食。卵生。
  遍布全省,省外广布于华南、华中及西南地区。相近属
  虎斑颈槽蛇(虎斑游蛇)rhabdophis tigrina lateralis (Berthold)。颈部有显著斜行黑斑;体前段间杂有红、绿、黑斑。分布于闽北、闽西、闽东。
  红脖颈槽蛇(红脖游蛇)r.subminiatus helleri (Schmidt)。预部有显著的红点斑:背色草绿。分布于闽南、闽中及闽西,闽北少见。
  方花小头蛇oligodon bellus (Stanley)
  大者全长1043毫米。背面紫灰色或淡灰色,具有白色横纹镶成黑边的方形斑51~60个,横纹在体侧消失(此横纹在幼蛇体侧呈波浪纹),代以不规则的斑点。头背有一“y”形斑纹。腹面黄白色,每一腹鳞外侧有黑色长方形斑。背鳞光滑;中段背鳞19行;腹鳞205~229;肛鳞二枚;尾下鳞51~56对。
  栖于高山林区;食性未详。
  省内仅见武夷山挂墩。省外仅见于云南省泸水、陇川、景东等地。
  中国小头蛇oligodon chinensis (Guenther)
  别名秤杆蛇
  一般全长600毫米。背部褐色或灰褐色,全身有14~19条距离约相等的黑褐色横纹,有如秤杆上的秤花;各横纹之间具有多数波状纤细的黑纹;头后和颈背有一箭形黑褐色斑纹。上唇鳞8或7;眼前鳞1或2;眼后鳞2或1;背鳞光滑,中段背鳞17行;腹鳞177~197;肛鳞一枚;尾下鳞48~65对。
  生活于平原及山区,嗜食爬行类的蛋。
  分布于福建全省及我国长江以南各省,最北分布至安徽黄山、河南新乡。国外分布于越南。
  菱斑小头蛇oligodon catenata (Blyth)
  别名红宝蛇
  大者全长515毫米。背部红棕色,正中具有互相连接的菱形斑50多个,由头后伸至尾部;头背面具有略似“灭”字花纹;腹部中央红色,两侧有棕红色斑和白色斑相间的排列。鼻间鳞和颊鳞均缺失;上唇鳞6;眼前鳞1;眼后鳞2;背鳞光滑,通体13行;腹鳞171~186;肛鳞2枚;尾下鳞33~39对。
  生活于海拔700~1000米的高山。嗜食爬行类的蛋。
  国内分布于福建(南靖)、广西(龙胜、东兴)。国外分布于越南北部。
  台湾小头蛇oligodon formosanus (Guenther)
  别名台湾秤杆蛇
  全长一般436~942毫米。头部背面具有略似“灭”字斑纹;背面棕黄色,具有一系列距离相等的黑褐色波浪横纹,每一横纹宽约一片鳞;有时在背中央有红棕色纵纹二条,但在其中又间夹着淡红棕色纵纹一条。上唇鳞8;下唇鳞8(偶然9);眼前鳞2,个别1;眼后鳞2;体中部背鳞19(很少17)行;腹鳞154~179;肛鳞一枚;尾下鳞43~59对。
  生活于平原及高山,嗜食爬行动物的蛋。
  省内见于福建全省,国内分布于我国南方各省区,最北分布至浙江省龙泉、温州。国外分布于越南。
  饰纹小头蛇oligodon ornatus Van Denburgh
  最大全长775毫米。背面黄褐色或棕褐色,有黑色纵纹4条,黑色波浪状横纹9或10条;头上有黑色“A”形纹三条。有鼻间鳞;无颊鳞;上唇鳞6;眼前鳞1,个别2;眼后鳞2,个别1;背鳞光滑,通体15行;头背面有黑色“A”形纹三条。腹鳞164~182;肛鳞一枚;尾下鳞32~40对。
  生活于有森林的高山(福建北部山区海拔740~1200米)。
  省内见于福建北部(邵武、建阳、武夷山);省外分布于华南及华中区境内,为稀有种。
  相近种
  紫棕小头蛇o.cinereus (Giienther)。体前段背鳞17行,头后和颈背无箭形黑褐色斑纹。几遍全省。
  挂墩后棱蛇opisthotropis kuatunensis Pope
  大者全长670毫米。背面黄褐色或棕黄色;背鳞外侧的第六行上半片和第七行下半片均呈深色,前后相连成纵纹。上唇鳞13~14枚,后数枚横裂成小片。背鳞具强棱,通体19行。腹鳞150~175;肛鳞二枚;尾下鳞62~65对。
  半水生,生活于多森林的高山山涧的流水中;白天潜伏,夜间活动。蛇体有麝香气味。捕食蚯蚓。卵生。
  省内仅见于武夷山、德化。
  翠青蛇cyclophiops major (Guenther)
  别名青竹标
  大者全长1044毫米。背面草绿色,腹面淡黄绿色。体鳞光滑,有时在后段中央有数行微弱的起棱;背鳞前后一致,15行。腹鳞154~168;肛鳞二枚;尾下鳞72~93对。
  生活于山区森林中,是常见的无毒蛇,捕食蚯蚓及昆虫的幼虫等。卵生。
  遍布福建山区,省外广布于江南各省,北至甘肃、陕西。
  颈棱蛇macropisthodon rudis Boulenger
  别名伪蝮蛇
  大者全长635毫米。背面灰褐色;前背有椭圆形的黑褐色斑块,为白褐色窄横纹所间隔;腹面杂有黑褐色斑点;身体的花纹颇似蝮蛇,故名伪蝮蛇。体鳞的起棱显著;体中段21或23行;腹鳞137~152;肛鳞二枚;尾下鳞45~55对。
  生活于高山草丛中,捕食蛙类,卵胎生。群众常误认其为毒蛇——蝮蛇。该蛇无毒牙和毒腺,实为无毒蛇。
  几遍布福建各地山区。省外分布南方一带,北至安徽。
  山溪后棱蛇opisthotropis latouchii (Boulenger)
  大者全长503毫米。背面棕黄色,有黑长纹和黄白长纹相间纵列;腹面无斑,色淡黄。颊鳞一枚,狭长,入眼。眼前鳞缺(个别缺);眼后鳞2,上唇鳞8~9枚。背鳞具起棱,通体17行。腹鳞145~166;肛鳞二枚;尾下鳞52~63对。
  半水生;生活于山溪中,喜潜伏岩石及腐烂植物下面;捕食蚯蚓。卵生。
  广布福建各地山溪;国内还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北至安徽。
  相近种
  福建后棱蛇o.maxwelli Boulenger。上唇鳞7,第一枚向后与鼻鳞的后半部邻接。省内见于南靖、龙岩、上杭。
  福建颈斑蛇plagiopholis styani (Boulenger)
  全长394毫米。背面棕色,颈部具有褐色块斑;唇鳞淡黄色,其后缘稍黑;背鳞多具有不完全的黑色边缘;腹鳞及尾下鳞为淡黄色,其两侧间杂以黑色细斑。背鳞光滑,通体15行;腹鳞114~126;肛鳞一枚;尾下鳞22~29对。
  生活于高山,捕食蚯蚓等。卵生。
  模式标本产于福建挂墩,省内仅见于闽北;省外分布于广西、江西、四川、浙江、安徽、甘肃。
  横纹斜鳞蛇pseudoxenodon bambusicola Vogt
  大者全长610毫米。背部淡棕灰色,具有间隔较宽的黑褐色横斑15~24条;第一条横纹沿颈前伸至顶鳞处汇成一环;在体前的横斑则环绕过整个腹部;而在体后的横斑则延伸至腹侧;尾背两侧各有淡褐色纵纹二条,其中间又有横斑相连。头上前端有略成三角形的黑褐色斑块,由黑褐色斑块伸出一条黑纹至眼前缘,又由眼后缘延至口角;在头上后半部有一“∧”形的黑褐色斜纹,延伸至颈侧形成极明显的纵纹并与体背第一条横斑相连;。体前段背鳞排列成显著的斜行;体中段17行;腹鳞131~137;肛鳞二枚;尾下鳞44~55对。
  生活于山区森林及竹林中,捕食蛙及蜥蜴。
  遍布全省各地。省外主要分布于华南及华中一带。相近种
  纹尾斜鳞蛇pseudoxenodon striaticaudatus Pope。尾背部中央有一条具黑色边缘的灰色纵纹,延伸至肛孔前约尾长距离的背部。省内仅见于武夷山。
  斜鳞蛇p.macrops (BIyth)。颈部有一个前端尖后端分义的箭形斑,其外缘为白色。省内仅见于武夷山。
  崇安斜鳞蛇p.karlschmidti Pope。颈背有黑色箭形斑,其前缘有一鳞宽的白色线纹。省内仅见于武夷山。
  滑鼠蛇ptyas mucosus (Linnaeus)
  别名草锦蛇、水律蛇
  全长约2米,颊鳞3或4、眼少2或5,与其他蛇易于区别。背鳞颈部19行,体中部17行,肛前14行;腹鳞189~193行,尾下鳞100~118对。背面黄褐色,在体后有黑色网纹或横条纹;腹面黄白色,腹鳞及尾下鳞的后缘为黑色,有时呈黄白色。
  生活于平原及山地,常在水域附近活动。行动敏捷,捕食蟾蜍、蜥蜴、鸟及鼠等。卵生,每产卵9~14枚,经60多天孵出幼蛇。
  长江以南各省均有分布,见于福建全省各地,梅花山是主要产区之一。
  滑鼠蛇原为我国南方主要食用蛇之一。此蛇属比较大型,能消灭害鼠。
  现状趋危种,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将滑鼠蛇列入附录Ⅱ予以保护。
  相近种
  灰鼠蛇ptyas korros (Schlegel)。
  背灰色,在体中部及后部的每一背鳞中央有一黑褐色纵线,前后缀连成黑褐色纵纹。
  黑头剑蛇sibynophis chinensis (Giienther)
  别名黑头蛇
  大者全长578毫米。头背面为暗黑色,在后部有黑斑两块;上唇鳞白色,其下缘间杂以黑斑点;头腹部呈黄白色,亦间杂以黑褐细斑;背部暗褐色或深棕色,由头后至体后的背正中有棕褐色线纹一条,但在体后的线纹逐渐不明显;腹部灰绿色或灰白色,腹鳞两侧有多数纤细黑点并列成行。背鳞光滑;前后一致,17行;腹鳞168~183;肛鳞二枚;尾下鳞92~116对。
  生活于山区海拔600米林地,尾有缠绕性,捕食蜥蜴等。卵生。
  几遍布福建山区。省外广布于江南一带,还见于陕西、甘肃、西藏。
  乌梢蛇zaocys dhumnades (Cantor)
  别名乌蛇、乌风蛇全长2米左右。背鳞偶数,前段16行,后段14行,仅在背脊中央2~4行起。单个背鳞形状较大,略呈菱形;与其他蛇种易于区别。背面灰褐,棕褐或绿褐色,前段背脊两侧有二条黑褐色纵纹,体中部逐渐不显而趋于消失。幼蛇背面有四条纵纹。
  生活在平原、丘陵及山区的田野间,主食蛙类、蜥蜴类和鼠等。卵生,每产卵13~17枚。
  分布于我国南方各省,北至陕西、甘肃,广泛分布于福建全省,
  乌梢蛇为我国传统中药材,多制成蛇干出口。亦用于配制中成药或泡浸药酒。肉可食用,营养价值甚高。皮可制革。
  中国水蛇
  Enhydris chinensis (Gray)
  别名泥蛇
  有后沟牙。鼻孔开口于吻背,有瓣膜。鼻间鳞单枚;背面灰色、灰棕色或棕色,体背杂有大小不同的黑斑点;外侧第一行鳞片为黑色,第二、第三行鳞片呈白色、黄色或棕红色,形成每侧的两条纵纹;腹面黄色或黄白色,腹鳞及尾下鳞有黑斑。体中部背鳞23行;腹鳞139~155;肛鳞二枚;尾下鳞38~48对。成体全长726毫米,尾长约为全长的1/7。
  栖息于稻田、水塘等处的烂泥中,故又名泥蛇。捕食小鱼、泥鳅等。卵胎生。毒性微弱。
  广布全省。省外广布于华南和华中一带。
  相近种
  黑斑水蛇enhydris bennettii (Gray)。体中部背鳞21行,颊鳞不与鼻间鳞相切。省内仅见于闽侯、诏安。
  铅色水蛇enhydris plumbea (Boie)。体中部背鳞19行;背面纯铅色。广布全省。
  紫沙蛇psammodynastes pulverulentus (Boie)
  别名茶斑蛇
  大者全长471毫米。有后沟牙;头大,吻棱显著;眼大,颊部略凹。背面紫褐色;头背及两侧有对称的绿褐色纵纹,向后方延伸,体背还有多数不规则的“∧”形斑纹或网纹。体中部背鳞17行;腹鳞148~166;肛鳞完整;尾下鳞42~57对。
  生活于海拔80~600米的平原和丘陵地区。栖息于茂密的林木中,昼夜都能活动,能爬树,捕食蛙及蜥蜴等。卵胎生。
  全省都有分布,但不常见。省外分布于华南地区,东南沿海可达福建北部,华中地区最北记录为湖南长沙。
  绿瘦蛇ahaetulLa prasina Reinwardt
  别名蓝鞭蛇、菱头蛇大者全长1440毫米;上颌齿12~15枚,最后1或2为最大的沟牙;头部略似菱形;吻尖而长;颈细小;尾长如鞭;体中部背鳞15行;背面纯绿色,在腹鳞和尾下鳞前段两侧有白纹两条;189~202;肛鳞完整;尾下鳞150~169对。
  栖息于山区灌木丛中,白天活动,尾长能缠绕于树枝,捕食蛙及蜥蜴。不主动袭击,若受惊扰,将颈部竖起,作“S”型弯曲呈攻击状,此时颈鳞皮肤显示白色网纹。
  省内见于闽南、闽中、闽西。省外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云南(南部)、贵州(罗甸),其分布范围主要在北纬25度以南。
  绞花林蛇boiga kraepelini Stejneger
  别名绞花蛇
  有后沟牙。头大、颈细;颞鳞区域被复盖较小细鳞。头背褐色,有不规则的短纵纹,眼后到颈部有褐色的纵斑;背面灰褐色或赤褐色,正中有50多条黑褐色横斑。背鳞鳞列从颈部25行逐渐减至肛前15行。腹鳞220~239;肛鳞多为二枚;尾下鳞126~147对。全长1160毫米,尾长约为全长的1/4。
  生活在山区灌木丛中,多栖息树枝上,夜间活动,常爬至附近的屋顶上捕食小鸟或鸟蛋,也捕吃蜥蜴。卵生。毒性不详。
  省内分布于德化、惠安、福清、建宁、武夷山、漳州、建阳、建瓯。该种分布仅见于我国,范围大致在北纬30°以南、东经102°以东地区。
  相近种
  繁花林蛇boiga muLtomaculata (Reinwardt))。背面每侧有明显交互排列暗褐色斑;体中段背鳞17(19)行。广布全省山地林区,数世很少。
  金花蛇Chrysopelea ornata (Shaw)
  别名美丽金花蛇
  全长850毫米。上颌齿最后三或四枚略长,具沟。颜色多变异;头背黑色,具三条窄黄色横带;体背面绿黄色;每个鳞片正中具有黄色斑点,周缘黑色;形成黑黄相间的横带;腹面绿色。吻扁平,前端宽而钝;体中部鳞列178行;腹鳞208~234,两侧翘向背方;尾下鳞110~142对。
  栖息山区森林中,营树栖生活,捕食蛙、小鸟、小鼠。
  省内仅见厦门;省外分布于广东、云南。
  (五)眼镜蛇科
  本科有一半左右种类产于大洋洲。此外分布于亚洲、非洲及美洲。欧洲没有眼镜蛇科蛇类,我国有4属9种,福建有4属6种。
  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 Blyth
  别名寸白蛇、节节黑大者全长1.3米。有前沟牙。背面黑环与白环相间,白环细窄,约占1~2枚鳞片,在躯干部有35~48环,尾部9~14环;腹面白色,无斑。腹鳞204~213;肛鳞一枚;尾下鳞37~51,单列;尾末端尖细。
  栖息于海拔740米以下平原、丘陵地区,多在近水的地方。白天怕光,常潜伏于田埂或墙脚洞穴、乱石堆下,或将头伏于腹下。夜晚出来活动,捕食鱼、蛙、蛇、鼠等。多于6月间产卵,每产3~12枚,孵化期约为48天。主要属神经毒。
  是省内各地较为常见的剧毒蛇。省外见于华南、华中及西南一带。
  金环蛇bunearus fasciatus (Schneider)
  别名黄金甲、金包铁大者全长1.4米。有前沟牙。周身黑环与黄环相间,黑环较黄环宽,在躯干部有23~28环,在尾部3~5环。它与银环蛇的主要区别在于黄色环纹围绕周身;背脊显著隆起,脊鳞较相邻的背鳞显著扩大,尾末端钝圆。
  栖息于潮湿地带的平原或山地,近山域的塘边或溪沟边。夜晚活动,白天怕光,常把头钻在腹下。主要捕食其他蛇,偶尔吃蛇蛋、鱼、蛙、蜥蜴、鼠等。卵生,每产8~12枚。主要属神经毒。
  省内见于闽南、闽西,闽中一带很少见到。省外见于云南、江西、广东、海南及广西。
  福建丽纹蛇caLliophis kelloggi (Pope)
  别名玦纹蛇
  大者全长561毫米。有前沟牙。头背眼后有一黄白色“∧”形斑;背面紫褐色,有黑色横带,在躯干部有19~21条,在尾部有3~4条;背鳞光滑,通体15行;腹鳞176~198;肛鳞二枚;尾下鳞30~36对。
  栖息于山区森林中,夜间活动,很少咬人,吞食其他小蛇。卵生。
  省内分布于各地,稀有种。省外见于华南、华中及西南一带。
  相近种
  丽纹蛇calliophis macclellandi (Reinhardt)。背鳞通体13行;头背有一白色宽横斑。广布全省,但不常见。
  眼镜蛇naja naja atra (Cantor)
  别名扁颈蛇、饭匙倩、五毒蛇、扑蛇大者全长1550毫米。有前沟牙;头部椭圆形;颈能膨大,颈背面有镶白圈的黑斑,状如眼镜框,背面黑褐色,有黄白色窄横纹15~18条;体中段背鳞21(19、20)行。
  栖息平原、丘陵、山坡、坟堆、溪沟、鱼塘、村宅附近等地。其栖息地之广泛,在毒蛇种类中比较突出。昼夜都有活动,以夜间为主。食性较为广泛,而且贪食。捕食泥鳅、鳝、鳗、蛙、蜥蜴、蛇、鸟及鸟蛋,尤爱吃鼠。在饲养中,腐臭的死鼠都吃。觅食时间,多在傍晚。卵生。每产卵9~16枚。眼镜蛇激怒时,体前段1/4或2/3竖起。属神经毒,兼有血循毒,毒性较剧。
  在国内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向北可达安徽南部。见于福建各地。
  蛇体可浸酒供药用,此蛇是“三蛇酒”和“五蛇酒”的主要蛇种之一。分离其神经毒在临床上可用以镇痛及治疗小儿麻痹症等。可灭害鼠。
  现状为趋危种,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将眼镜蛇列入附录Ⅱ予以保护。
  眼镋王蛇ophiophagus hannah (Cantor)
  别名大扁颈蛇,大眼镜蛇大者全长3米。头部椭圆形;有前沟牙;颈部能膨大;它与眼镜蛇的主要区别在于颈背面无眼镜框状斑纹;背部灰褐色,有窄而色淡的横带51~55条;顶鳞后面有一对大的枕鳞;背鳞光滑;体中部鳞列15行;
  栖息于平原或高山密林中,有时在溪塘附近,或爬到树上呈前半身悬空下垂或昂起。昼间活动。激怒时,身体前半段和眼镜蛇一样也能昂起,颈部扩展为扁平状。性凶猛,会主动袭击人、畜。捕食其他蛇类,也吃蜥蜴。卵生。产卵21~40枚。
  主要分布于华南各省区,省内见于闽南、闽中、建阳、龙岩及梅花山。
  为世界上最大、最凶的一种毒蛇,排毒量大,含有混合毒,被其咬伤中毒严重,如不及时抢救容易造成死亡。
  现状为趋危种,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将眼镜王蛇列入附录Ⅱ予以保护。
  (六)海蛇科
  现知16属约50种,分布于暖水性海洋。大西洋无海蛇分布。我国沿海记载有10属16种,福建有5属10种。
  半环扁尾海蛇laticauda semifasciata(Reinwardt)
  别名阔带青斑海蛇(台湾省)
  全长约1.3米。有前沟牙。全身深褐色,头背、吻及上唇部为青褐色。背部具有青灰色环纹40个,环纹在背面约占3枚鳞宽,在腹面约占2~3枚腹鳞宽,每个环纹在背面间隔约1枚鳞宽。体圆柱状,尾侧扁后鳞2。背鳞光滑,体中段23行。腹鳞宽大,其宽度约为长的4倍。腹鳞200~207;肛鳞2枚;尾下鳞32~35对。
  生活于近海,食鱼。卵胎生。
  省内仅见于平潭近海。省外分布于台湾及辽宁近海。
  相近种
  扁尾海蛇laticauda laticaudata (Linnaeus)。体中段背鳞19(17)行。省内仅见于平潭近海。
  青环海蛇Hydrophis cyanocinctus Daudin
  别名海蛇、海簸箕甲(闽南沿海)
  大者全长约1.5米。有前沟牙。体背橄榄色或浅黄色;有青色环纹,在躯干部有55~67条,在尾部有5~9条;环纹在背面的纹宽、色深,在体侧的纹窄、色浅,有时在腹面不形成环纹。体较长,尾侧扁;背鳞圆形,具起棱,覆瓦状排列;体最粗部鳞列35~43行,体前部腹鳞宽约为相邻背鳞的二倍。腹鳞317~374;尾下鳞37~56。
  喜食尖吻蛇鳗及其他小型鱼类。卵胎生,每产3~15仔,属神经性毒,兼有横纹肌毒,毒性较剧。福建沿海盛产,见于华南及华东沿海。
  相近种
  黑头海蛇hydrophis melanocephalus Gray。头黑,具黄斑;前颞鳞正常一枚;体前段细小。省内见于闽南及闽中近海。
  环纹海蛇黑头亚种h.fasciatus atriceps(Guenther)。头小,黑色;体具完全的黑色环纹。省内见于闽南及闽中近海。
  淡灰海蛇h.ornatus (Grav)。头大;体较短且极侧扁;体背淡灰色。省内见于闽南及闽中近海。
  长吻海蛇Pelamis platurus (Linnaeus)
  别名细腹鳞海蛇、黑背海蛇、黄腹海蛇大者全长870毫米。有前沟牙。背面纯黑;腹面及体侧淡黄色,黑黄二色在体侧分界明显;尾部黄色有黑斑。头窄、吻长;体侧扁,尾部尤甚。背鱗多数呈六角形,少数四角形,镶嵌排列。体中部背鱗46~67;腹鳞312~378,鱗片细小,具有正中缝沟。尾下鱗单列,40~54。
  善于远离海岸游动,捕食各种小型鱼类。卵胎生。属神经性毒,兼有横纹肌毒,毒性较剧。福建沿海盛产,见于华南及华东沿海。
  小头海蛇hydrophis gracilis (Shaw)
  有前沟牙。头小,吻端超出下颌甚多;体前段细长;后段粗壮,略侧扁。体最粗部分直径为颈部的4~5倍。背面淡黑色,体前段有白横斑;体侧白斑环绕背腹呈纺缍状;在背部形成黑白相间的环纹,黑纹宽大,白纹窄小。腹鳞278;尾下鳞32。全长515毫米,尾长约为全长的1/10。
  生活于海域中,捕食鳗类等。卵胎生。属神经性毒,兼有横纹肌毒,毒性较剧。
  省内见于闽南沿海。省外分布于广东、海南及广西近海。
  海蝰蛇praescutata viperina (Schmidt)
  别名黑尾海蛇
  全长约1.1米。有前沟牙。头短而略扁,吻钝;背鳞多为六角形,镶嵌排列,最粗部鳞列37~50行;腹鳞在体前部宽大,在体后部窄小,不超过相邻的2倍;尾侧扁,色黑;背面蓝灰色,有深灰色菱形斑25~39条;腹面及腹侧淡黄色。
  善游泳海中,捕食鱼类,曾剖胃发现所吃鱼类。毒性较剧,属神经毒,兼有横纹肌毒。
  省内分布于闽中及闽南近海。省外见于华南近海。
  相近属
  平颏海蛇属的平颏海蛇lapemis curtus (shaw)。头较大,体粗短;腹鳞7在前面的与体鳞相似,在后部的极小或消失。省内见于闽南及闽中近海。
  (七)蝰科
  本科在我国有5属共22种,在本省已记载5属10种。
  尖吻蝮(五步蛇)deinagkistrodon acutus
  (Guenlher)
  别名蕲蛇、棋盘蛇、盘蛇大者全长可达1.4米;有长管牙。体粗大尾较短。头大,三角形;吻尖细,向上翘起。头背棕黑或黑色,头侧土黄色;体背部棕褐,黑褐或浅灰色;体侧有“人”形暗褐色斑纹,其顶端相接,在背部形成约有20个大的方块。体中部背鳞21或23行;尾下鳞前段单列,后段双列。
  栖息于海拔300米的山丘到1100米的高山。在溪涧、沟边的岩石上和杂草中,有时村宅附近和稻草里可找到。五步蛇的扑火特性非常明显,晚间见到火光,会作跃进式的主动攻击。喜食蛙、鸟、蜥蜴和鼠类^8~9月产卵,11~20枚。属血循毒,并有微量的神经毒,咬人时排毒量大,毒性烈。
  主要分布于闽北、闽东和闽西一带,较为常见的剧毒蛇。省外主要分布于华中区。
  短尾蝮gLoydius brevicaudus (Stejneger)
  别名草上飞、七寸子大者全长433毫米。有长管牙。背面灰棕色;体两侧具有菱形状的黑棕色斑,边缘色深,中央色淡;头侧眼后有一条白眉状线纹;腹面浅灰棕色;腹鳞间杂以黑白斑点。背鳞仅最外一行平滑;体中部21行;腹鳞147;肛鳞完整;尾下鳞35对。
  栖息于平原、丘陵、低山区或城镇郊区、田野、溪沟旁。昼夜活动。喜食鸟、鼠、蜥蜴和蛙,偶吃蛇和鱼。卵胎生,产仔2~14条。属血循毒兼有神经毒,毒性较烈。省内仅见于武夷山、浦城、建阳、邵武等地,数量很少。省外几遍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
  原矛头蝮(烙铁头)protobothrops mucrosquamatus (Cantor)
  别名龟壳花蛇、笋壳斑、厘戥蛇、吊树猫
  有长管牙。背面棕褐色,有深褐色波浪斑块;头背有暗褐色“∧”形斑纹,眼后至口角后有一深褐色纵纹;腹面灰褐色;每一腹鳞间杂有小形紫灰色斑。头三角形;有颊窝。头长约为头宽的一倍半;头背具细鳞,与五步蛇易于区别。体中部背鳞25或27行;腹鳞199~216;尾下鳞77~93对。大者全长1035毫米,尾长约为全长的1/6。
  栖息于500米以上的山区灌木林、溪边、住宅附近阴湿的环境中,多在夜间活动。尾有缠绕性能爬树。捕食鸟、蜥蜴、鼠,偶吃鱼和蛇,因寻找食物常于夜间侵入住宅,有攻击性。卵生。属血循毒,兼有微量神经毒,毒性较五步蛇为弱。
  广布于全省。省外分布于华南及华中一带。
  山烙铁头蛇ovophis monticola (Guenther)
  别名山竹叶青、黑斑竹叶青有长管牙。背面棕褐色,有紫褐色而不规则的云状斑;头背后部至颈前背有一黑褐色纵纹;吻和头侧黑褐色;颈部有“V”形黄斑;腹面紫红色,杂有褐色斑;腹鳞两侧有半月形紫褐斑。头部三角形,头长和头宽几相等。头背具细鳞。鼻间鳞较大;左右眼上鳞间有5~9枚小鳞。体中部背鳞23行,很少25或27行。腹鳞137~146;肛鳞完整;尾下鳞34~46对。成体全长620毫米,尾长约为全长的1/8。
  栖息于高山地区,行动迟缓,有隐遁性。捕食鼠类。雄蛇较罕见。卵生。毒性不详。省内见于闽北高山林区。省外主要分布于华南及华中一带。
  竹叶青蛇trimeresurus stejnegeri Schmidt
  别名青竹丝、焦尾巴、青竹蛇、金线连有长管牙。背面纯绿;腹面线绿。在体侧最外一行的背鳞,从颈部达尾部有纵走鲜明的白色、浅黄、或红白条纹。瞳孔红色;尾背及尾尖焦红色。头三角形;有颊窝,颈细;头背i 具细鳞;第一枚上唇鳞与鼻鳞之间的鳞缝完整。体中部背鳞21行;腹鳞161~169;肛鳞完整;尾下鳞61~73对;成体全长950毫米,尾长约为全长的1/6。
  栖息于山涧溪水旁的灌丛或杂草中,尾有缠绕性、善爬树。昼夜均活动。头颈部常作S型,好攻击。喜食鸟、蛙、蜥蜴和鼠类。卵胎生。属血循毒,毒性比龟壳花蛇稍弱。
  广布全省高山林区。省外主要分布于华南及华中一带。其分布大致南起国界,北达北纬30°左右,向西止于东经90°左右(西部北达甘肃文县)。
  相近种
  白唇竹叶青trimeresurus albolabris (Gray)。上唇鳞黄白色;背部鲜绿,具有不明显的黑横带。省内各地常见。
  圆斑蝰Vipera russelli siamensis Smith
  别名黑斑蝰
  大者全长约1米。有长管牙。体粗,尾短。背面棕褐色或深褐色,具有三列外缘白色的圆形黑斑,中央一列圆斑较大。头略呈三角形;无颊窝。头背鳞片细小,具起棱;体中部背鳞多为31行。腹鳞157~159;肛鳞完整;尾下鳞45~54对。
  生活于平原、丘陵或山区,垂直分布可达海拔500米。喜蟠曲于龙舌兰、仙人掌下。夏初常窜入田野捕食鼠类,秋收时可到稻田或甘薯地里。活动时期多在4月和10月,此期间人被咬伤的机会也较多。昼夜活动,以夜间为主。喜食鼠类,也食蛙、蜥蜴、蛇和鸟类。9~10月产仔蛇,每产30~40条,也有多达63条。以血循毒为主,兼有微量神经毒。
  省内分布于闽南(诏安、泉州、惠安)的平原和低山地区,数量稀少。省外见于台湾(台湾亚种)、广东、广西。
  白头蝰azemiops feae Boulenger
  别名白头蝰
  头部椭圆形,覆盖大鳞片。无颊窝;管牙较细小。头背有浅褐色纵纹,头侧眼后也有纵纹;体背紫褐色,具有橙红色的横纹,在躯干部有12~14条,在尾部有3~4条;多数横纹在背部中央中断,少数横纹仅见于背部的一侧。体中部背鳞17行,腹鳞170~191;肛鳞完整;尾下鳞39~53对。成体大者全长820毫米,尾长约全长的1/8。
  栖息在丘陵和高山。卵眙生。浙江开化县曾有被此种蛇咬伤病例的报道。
  分布全省,不常见。省外主要分布于华中及西南一带,北至陕西。
  第四节 两栖类
  现生的两栖类包括有尾、无尾、无足三大类。在脊椎动物中,两栖类虽然是比较弱小的一群,但它们是由水生动物到陆生动物的过渡类型,介于鱼类与爬行类之间,是由水生演化为陆生的一个转变阶段。所以,两栖类具备陆生脊椎动物的基本结构型式,是研究陆生四足动物起源与演化的典型代表。
  全世界现生两栖类有3目约40科约4000种,我国有3目11科279种(亚种),福建省已知46种,分隶于2目9科16属。
  一、有尾目
  本目全世界已知8或9科60余属,350余种,主要分布于全北区,即欧洲、亚洲、美洲北部。我国有3科14属35种,福建有3科5属5种。本志仅列出2种。
  (一)隐鳃鲵科
  本科有2属3种,我国仅1属1种,福建亦有分布。
  大鲵Andrias davidianus (Blanchard)
  别名娃娃鱼
  成体全长可达2米,是两栖类中体型最大的。头部扁平,头顶疣粒成对排列。口宽;眼小,无活动眼睑;成体无鳃孔。体侧有一纵肤褶;尾短而侧扁,末端钝圆。四肢粗短,指4,趾5。犁骨齿长弧形,与上颌齿平行。体色棕黑,背腹面有不规则黑斑。常栖于流溪水荡里的洞穴中,主食鱼、蛙、虾、蟹及水生昆虫等。可供食用、药用、观赏、教学及科研之用;系珍稀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省内见于寿宁、连城。省外分布于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四川、贵州、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江西、广东、广西。
  (二)蝾螈科
  本科有16属50种,我国有5属14(16)种,福建有3属3种。
  肥螈pachytriton brevipes (Sauvage)
  别名四脚鱼、四脚泥鳅、山黄鳅、山鳅鱼。
  成体全长150毫米左右。头部扁平;眼较小;躯干至尾基浑圆,尾后部侧扁,末端钝圆。四肢粗短,指趾宽扁;指4,趾5。犁骨齿呈“∧”形;皮肤光滑;背面及体侧棕褐色,腹面桔红或橙黄色,周身满布黑圆斑。常栖于海拔400~1800米处的小山溪砂石间。主食水生昆虫及蚯蚓等。某些山区群众以肥螈为滋补品食用。
  省内见于武夷山、光泽、邵武、建阳、建宁、泰宁、延平、建瓯、福鼎、柘荣、周宁、政和、宁德、福州、闽侯、福清、永泰、德化、大田、龙岩、连城、上杭。省外仅见于浙江、江西、广东、广西。
  此外尚有蝾螈科蝾螈属的东方蝾螈cynops orientalis (David)、瘰螈属的中国瘰螈paramesotriton chinensis (Gray)、小鲵科小鲵属的中国小鲵hynobius chinensis Guenther等三种。
  二、无尾目
  本目全世界已知20余科300余属3500余种。除南极洲外,广泛分布于各大洲。我国有7科43属(亚属)242种(亚种)福建有6科12属41种。
  (一)锄足蟾科
  本科有12属80种,我国有8属61种,福建有3属4种。
  崇安髭蟾leptobrachium (Vibrissaphora )liui Pope
  别名角怪
  成体体长70~86毫米。头部宽扁;鼓膜不显。瞳孔纵置;眼球上半边蓝绿色,下半边深棕色。上唇缘及颊部桔红色。雄蟾具一咽下内声囊。上唇两侧近口角处各有一枚(少数3~6枚)黑色角质刺。蝌蚪背面体尾交界处有一浅色“丫”形斑。常栖于海拔800米以上的山溪及其附近阴湿处。每年农历10月“小阳春”时节群集于溪流中鸣叫、抱对、产卵;约半个月的产卵期过后则销声匿迹。一只雌蟾一年产卵一次,约200~500枚;卵灰白色,卵径约3.5毫米;卵群呈圆饼状粘附在水中石块上;受精卵约经一个月孵出蝌蚪;蝌蚪需越冬两次才变态为幼蟾。主食竹蝗、金龟子、叩头虫等多种农林业害虫。其形态奇特,有科学研究价值。
  该种之模式标本产于福建省武夷山,省内分布于武夷山、建阳、光泽、浦城、建宁、德化。省外仅见于江西、浙江。
  淡肩角蟾megophrys boettgeri (Boulenger)
  别名猪屎哈蟆
  成体体长40毫米左右。背面棕褐或黑褐色;背侧肩部各有一个半圆形浅色斑。雄蟾具一咽下内声囊。内侧两指具婚垫。蝌蚪口部周围具漏斗状的唇,唇缘有细小的乳突,适于滤食水中浮游生物。常栖于400~1100米处之山涧流溪及其附近阴湿处。主食多种农业害虫。
  该种之模式标本产于武夷山挂墩,省内分布于武夷山、建阳、光泽、建宁、福清、永泰、延平、南靖、诏安。省外分布于四川、安徽、浙江、江西、广东、广西。
  挂墩角蟾megophrys kuatunensis Pope
  别名奶哈蟆
  成体体长34毫米左右。头宽略大于头长;吻端突出于下颌;颊部垂直或内斜。胸部两侧各有一白色小疣粒状如奶头,故有“奶哈蟆”之别名。背面灰褐色或红棕色;两眼间至枕部有三角形黑斑,背部有“丫”形或“X”形黑斑。雄性具一咽下内声囊。内侧两指有婚垫。蝌蚪口部漏斗状。常栖于600~2000米处的流溪及其附近,6~8月间繁殖。主食多种农业害虫。
  该种之模式标本产于本省武夷山挂墩;省内分布于武夷山、德化、光泽、邵武、延平、永泰、福清、德化、上杭、诏安。
  (二)蟾蜍科
  本科有26属约335种,我国有2属16种,福建有1属2种。
  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 Cantor
  别名癞哈蟆、黄蝈、寒蝈、田狗成体体长80~105毫米。鼓膜明显,其后上方有一长椭圆形耳后腺。背部皮肤极粗糙,密布瘰粒(大疙瘩)。背面体色黑棕或灰棕色,少数个体有浅色背中线。雄蟾内侧三指具黑色婚垫。无声囊但鸣声颇响。常栖于700米以上的山区。每年“惊蛰”前后,群集于烂泥田或沼泽地水坑里产卵;卵群呈长带状,最长可达一丈余。一只雌蟾一年仅产卵一次,产卵量数千枚,最多可达万枚。主食各种农业害虫,有时也捕食蜜蜂。耳后腺分泌物可制成名贵药材——蟾酥。雄蟾可供妊娠诊断之用。
  省内分布于武夷山、建阳、邵武、建宁、屏南、福安、福鼎、柘荣、上杭、福州。省外除宁夏、新疆、云南、西藏、广东外其他各省均有分布。
  黑眶蟾蜍bufo melanostictus Schneider
  别名癞哈蟆、蚊蠓婆、姑婆
  成体体长60~80毫米。鼓膜明显,具耳后腺。头顶有黑色骨质棱,从吻端向后分两叉环绕眼眶内侧至眼后。背部皮肤粗糙,满布疣粒(小疙瘩)。背面黄棕色或暗棕色。雄蟾具一咽下内声囊,声囊壁紫黑色。内侧两指有黑色婚垫。平时栖息于住宅区附近的旱地,繁殖期间才群集于池塘、沟渠、稻田等水域中产卵。每只雌蟾一年产卵一次,但分期分批错开,故其群体产卵期由3~8月,长达半年。该种的经济价值与中华大蟾蜍相似。
  省内各县市均有分布。省外见于秦岭以南诸省区。(三)雨蛙科(树蟾科)
  本科有50属约670种,我国有6属约90种,福建有1属3种。
  中国雨蛙hyla chinensis Guenther
  别名雨鬼
  成体体长35毫米左右。指趾末端具吸盘。背面纯绿色;体侧及股部前后均有黑斑。鼓膜上下方各有一条黑线向后延伸至肩部会合。雄蛙具一咽下外声囊。第一指内侧有浅棕色婚垫。常攀栖于灌木丛、竹林、果树或高秆作物上。繁殖时,在其栖息地附近的稻田或水洼里产卵,卵粘附于水草上。一只雌蛙一年产卵1~2次,每次产卵数百枚;繁殖期为4~8月。
  主食各种农业害虫;据研究,雨蛙常在柑桔园内外的香蕉树上捕食危害柑桔的吸果夜蛾,从而减少柑桔落果。
  省内各县市均有分布。省外分布于河南、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台湾、广东、广西。
  三港雨蛙hyla Sanchiangensis Pope
  别名雨鬼、小咕噜蟆成体体长及形态、习性均与中国雨蛙相似,惟其鼓膜上下方两条黑线平行向后延伸,并无会合而有别于中国雨蛙。
  省内仅见于武夷山、德化;模式标本产于武夷山三港。省外分布于贵州、安徽、浙江、江西、广西。
  相近种
  无斑雨蛙hyla arborea immaculata Boettger。省内仅见于邵武。
  (四)蛙科
  本科已知约50属670余种,在我国记载6属90种,福建有4属23种。
  虎纹蛙rana rugulosa Weigmann
  别名水鸡
  成体体长可达100毫米以上,体重可达250克。下颌前方两侧各有一个齿状突。鼓膜明显。趾间全蹼。背面皮肤有多条长短不一的纵肤棱。背面体色多为橄榄绿色,体侧有不规则黑斑,腹面白色;个别全身浅黄或金黄色。常栖于稻田、池塘、水库、沟渠内或丘陵地的旷野中。4~8月间产卵;一只性成熟的雌蛙一年可产卵1~3次,每次产卵量1000枚以上。主食多种农业害虫;偶尔会吃鱼苗;该种是教学与科研的好材料。近年来,本省一些地方试养该蛙已初获成功。
  省内各县、市均有分布。省外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虎纹蛙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小山蛙rana minimus Ting et Tsai
  成体体长最大不超过32毫米,是蛙属中最小的一种。指趾末端略膨大,趾端有马蹄形横沟。背面黄褐色,部分个体有浅色背中线,腹面深灰或浅灰色;背面及体侧有长短不一的纵肤棱8行左右。雄蛙具有一对咽侧下内声囊,背侧有雄性线。蝌蚪体背两侧各有2~6个颗粒状腺体排成一纵行。常栖于海拔100~600米的山丘沼泽地、山垅田或小水坑里。每年6~9月间繁殖,一只雌蛙一年可产卵1~2次,每次产卵数百枚。该蛙系1979年发表的新种,有重要科研价值。
  该种之模式标本产于福清灵石寺,系本省特有种。省内仅见于福清、福州、长乐、永泰、仙游。
  泽蛙rana limnocharis Boie
  别名哈蟆仔、田蛙仔成体体长45毫米左右。下颌前方两侧无齿状突。鼓膜明显;趾间半蹼;有外蹠突。活体背面基色有深灰、浅棕、淡绿等多种变化;两眼间有黑横纹或“V”形黑斑;两肩部之间有“W”形或“YY”形黑斑;一些个体具浅色背中线。雄蛙具一咽下外声囊。从沿海平原到千米高山,不论稻田、沼泽、园圃、草地,几乎到处都有泽蛙栖息,尤以稻田里为多。繁殖力强,一只雌蛙一年可产卵1~6次,每次产卵数百至千余枚;4~9月间繁殖。主食各种农业害虫,据调查,一只泽蛙一天能捕食266只稻叶蝉,控制水稻害虫。70年代初,
  本省某些地区曾开展稻田放养泽蛙治虫的试验,颇著成效。该蛙具有较高的教学与科研价值。
  遍布全省。省外分布于河北、河南、山东、陕西、甘肃、四川、云南、贵州、湖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台湾、广东、海南、广西。
  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 Hallowall
  别名青蛙
  成体体长62~90毫米,背部两侧各有一条黄棕色背侧褶;两侧褶间有数行纵肤褶。趾间蹼缺刻深。活体背面基色为深绿、黄绿或灰棕色,上面散有不规则的黑斑,故名黑斑蛙。一些个体有浅色或绿色背中线。雄性口角处有一对咽侧外声囊,第一指内侧有灰色婚垫。常栖于稻田、水库、池塘、沟渠及其附近旱地草丛中;每年春分至清明时节产卵,每只雌蛙一年仅产卵一次,产卵量千余枚至数千枚;卵群粘成堆块状。主食各种农业害虫,也可供教学科研之用。
  金线蛙福建亚种rana plancyi fukienensis Pope
  别名青蛙、青腰、绿鸡成体体长47~75毫米。头长略大于宽;背侧褶黄棕色,二侧褶略相平行;后肢较长,左右跟部重叠或相遇,贴体前伸时胫跗关节达眼中部;趾间全蹼。背面绿色或绿棕色,个别有黑色小圆斑;股部后方有一条金黄色纵线,故名金线蛙。一些个体有浅色背中线。雄性咽侧近口角处有一对外声囊;第一指内侧有深灰色婚垫。常栖于池塘、水库、稻田,尤以荷花池、莲藕田里为多。4~6月间,产卵于稻田或池塘岸边。主食多种农业害虫,偶尔也捕食鱼苗。
  该种之模式标本产于本省福清,遍布全省。省外仅见于江西、台湾。
  棘胸蛙paa spinosa (David)
  别名石鳞、石降、石冻、坑降成体体长可达110毫米以上,体重可超过400克,是本省最大型的蛙类。头宽扁;吻钝圆;鼓膜不显;指趾末端圆球状;趾间全蹼。背面棕褐色,两眼间有一黑横纹,少数有浅色背中线;背面皮肤布满圆疣,疣上有小黑刺。雄性胸部有锥状黑色角质刺,内侧三指均有黑色婚刺,咽下有一内声囊。常栖于山涧流溪的石洞里及溪边阴湿处;5~9月间产卵,卵粘附于溪边缓流处的石块上。一只性成熟雌性一年可产卵1~2次,一般每次产卵量数百枚,体重400克以上者一次产卵量可达千余枚。主食金龟子、叩头虫等多种农林业害虫及虾蟹等。该蛙体大肉美可供食用和药用。本省一些地区已开始人工驯养。
  省内各县山区均有分布。省外见于湖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广东、广西。
  小棘蛙paa exiLispinosa (Lin et Hu)
  别名黄脚腿
  成体体长50毫米左右,最大不超过80毫米。该种的形态特征颇似棘胸蛙,但其趾间非全蹼,第四趾两侧的蹼缺刻深;大腿腹面蜡黄色,故有黄脚腿之俗称。雄性具胸刺、婚刺及一个咽下内声囊。常栖于山涧小溪浅水处的石隙或洞穴中;6~7月间产卵,卵粘附于溪中缓流处石块上。每只雌蛙一次产卵量数十枚至百余枚。主食农业害虫及螺、蟹等;肉嫩味美,可供食用。
  该种的模式标本产于本省德化戴云山,省内分布德化、南靖、诏安、建阳、武夷山。省外仅见于湖南。
  沼蛙rana guentheri Boulenger
  别名水狗、老蛇䖬、公娇成体体长70毫米左右。体较瘦长;具背侧褶;无背中线;趾末端有横沟。背面黄棕色或灰棕色;体侧有不规则黑斑。雄蛙具一对咽侧下外声囊。前肢基部有一肾脏形的肱腺,第一指内侧有灰色婚垫。常栖于稻田、池塘、水库、沟渠及其附近的旱地草丛中;4~9月间繁殖;每只雌蛙一次产卵量约2000~4000枚,卵群粘连成一大片漂浮于水面。主食各种农业害虫,也可供教学、科研之用。
  该蛙之模式标本产于本省厦门,遍布全省。省外见于四川、云南、贵州、湖北、安徽、浙江、江西、湖南、台湾、广东、海南、广西。
  相近种
  弹琴蛙rana adenophura Boulenger。似沼蛙但有背中线,全省分布。
  阔褶蛙rana Latouchii Boulenger
  成体体长40毫米左右。体瘦长,头长大于宽,趾末端有横沟。背侧褶宽且厚,最宽处比上眼睑略宽,故名阔褶蛙。活体背面棕色或灰棕色。雄蛙具一对咽侧下内声囊,前肢基部有臂腺,第一指内侧有婚垫。常栖于山区的稻田、沼泽或路边的水沟里,每年4~5月间繁殖。繁殖时,雄蛙常潜伏水中,鸣叫求偶。一只雌蛙一年仅产卵一次,产卵量1000枚左右。主食多种农业害虫。
  该蛙之模式标本产于本省武夷山挂墩,省内分布于武夷山、光泽、建阳、邵武、建宁、福鼎、永泰、德化、福清、南靖、龙岩、上杭。省外分布于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台湾、广西。
  大绿蛙rana Livida (Blyth)
  雄性成体体长40毫米左右、雌性体长90毫米左右。指趾末端均具吸盘与横沟,趾间全蹼,后肢很长,约为体长的1.9倍。有背侧褶;鼓膜明显;背面纯绿色,故名大绿臭蛙;头侧、体侧及四肢浅棕色,后肢背面有深色横纹3~4条。雄性咽下两侧有一对声囊,第一指内侧有灰白色婚垫。
  常栖于海拔350~1200米处森林茂密的山涧流溪及其附近,常与花臭蛙及湍蛙类同域分布。繁殖季节为5~7月,一只雌蛙一次产卵数量约2500枚左右,卵球直径2.3毫米左右。
  与花臭蛙相似,能捕食多种农林业害虫。
  省内各山区县份均有分布。省外分布于陕 西、云南、贵州、安徽、浙江、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
  相近种
  竹叶蛙rana versabilis (Liu et Hu)。分布于全省。
  花臭蛙rana schmackeri Boettger
  别名胡椒辣、辣皮哈蟆
  雄性成体体长约40毫米、雌性体长80毫米左右。指趾末端均具吸盘与马蹄形横沟,趾间全蹼。无背侧褶;鼓膜大于第三指吸盘之两倍。背面布满绿色与棕褐色交织而成的花斑;活体具有辛辣臭味。故名花臭蛙。雄性咽部两侧下方有一对声囊、第一指内侧有灰色婚垫。
  常栖于350~1000米的山涧流溪及其附近林荫下草丛中或洞穴里。繁殖季节为7~8月,在此期间,雄性常蹲在流溪边石块上鸣叫求偶,鸣声为“吱!吱!”,略似小鸟叫。雌性卵巢中的卵子同步发育,一年产卵一次,产卵量约1500枚。卵球直径2.4毫米左右,上半边浅灰色,下半边乳白色。受精卵在19~26t:水温下发育需经4天左右才能孵出小蝌蚪。蝌蚪底栖、杂食性,需越冬至翌年春末夏初才变态为幼蛙。
  花臭蛙能捕食金龟子、叩头虫、竹蝗、蝉、毒蛾类幼虫及多种鳞翅目害虫。对控制农林业害虫有一定的作用。
  省内各山区县份均有分布。省外分布于河南、陕西、甘肃、四川、贵州、湖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广东、广西。
  崇安湍蛙amolops (Staurois)chunganensis Pope
  成体体长35~50毫米。具背侧褶。活体背面灰棕或棕红色。指趾末端有吸盘,吸盘背面有横凹痕,游离缘有横沟。雄性有一对咽侧下外声囊,第一指内侧有深色婚垫;蝌蚪口后有马蹄形大吸盘。常栖于600~1800米处的山涧流溪及其附近;7~8月间繁殖。主食多种农林业害虫。
  该蛙之模式标本产于本省崇安县。省内分布于武夷山的挂墩、三港、黄岗山和建阳市。省外分布于陕西、甘肃、四川、湖南、广西。
  戴云湍蛙Amolops daiyunensis Liu et Hu
  别名石搭子
  成体体长50毫米左右。体略扁。指趾末端有吸盘;吸盘背面有横凹痕,游离缘有横沟。第三四指吸盘大于第三四趾吸盘。无犁骨齿;下颌前方两侧无齿状突。背面灰绿或暗灰色,上面散有不规则黑斑。雄性具一对咽侧下内声囊,蝌蚪腹面口部后方有一马蹄形大吸盘。常栖于700~1400米处的流溪及其附近阴湿处,藉其指趾吸盘将身体搭伏在急流中的石壁上,故有“石搭子”之俗称。每年4~7月间产卵,卵乳白色,粘附于水中石块上。主食竹蝗、金龟子、叩头虫等多种农林业害虫。
  该蛙之模式标本产于本省德化戴云山,系本省特有蛙种,仅见于德化、大田、南靖、诏安、永定。
  华南湍蛙Amolops ricketti (Boulenger)
  别名岩搭子
  成体体长50毫米左右。其形态特征与武夷湍蛙相似;但它有犁骨齿,雄性无声囊,第一指内侧的婚刺为乳白色。常栖于海拔600~1800米处的流溪及其附近;其习性及经济价值与武夷揣蛙相似。
  该蛙之模式标本产于本省武夷山挂墩。省内分布于武夷山、建阳、邵武、光泽、建宁、延平、建瓯、德化、大田、福清、福安、周宁、政和、上杭。省外分布于四川、贵州、湖北、浙江、江西、湖南、广东、广西。
  武夷湍蛙amolops wuyiensis Liu et Hu
  别名岩搭子
  成体体长45毫米左右。体略扁。指趾末端有吸盘;吸盘边缘有横沟将其分为上下两半。指吸盘不大于趾吸盘。无犁骨齿。背面色斑与其栖息的岩石相仿;雄性具一对咽侧下内声囊,第一指内侧有黑色婚刺;蝌蚪口部后方有马蹄形吸盘。常栖于60~1100米的流溪及其附近的石隙、草丛中。每年5~6月间产卵,卵乳白色,粘附于流溪中石块上。主食多种农林业害虫,也吃川卷贝等寄生虫的中间宿主。
  该蛙模式标本产于本省武夷山三港,省内分布于武夷山、建阳、邵武、光泽、德化、永泰、福鼎、柘荣。省外仅见于安徽、浙江。
  (五)树蛙科
  本科已知约10属180种,在我国记载6属50种,福建有2属4种。
  大泛树蛙polypedates dennysi Blanford
  别名青蛙将军、泡猴、咕噜蟆
  成体体长80~100毫米。体略扁平。指趾末端吸盘发达,吸盘背面有“V”形骨迹;指间蹼发达。活体背面纯绿色或在绿色上面杂有不规则深色斑;前臂及跗部后侧均有一条白色纵线,分别延伸到第四指和第五趾外侧缘。雄性具一咽下内声囊。习居山区阔叶林或水田附近的灌木及草丛中,偶尔进入山边的住宅或庙宇内。鸣声“咕噜、咕噜”,故俗称“咕噜蟆”。4~5月间繁殖;产卵时,雌雄亲蛙拥抱配对于垂向水域的树枝上。在产卵与排精的同时,雌雄共同用后肢不停地搅拌产出的卵,使包于卵外的胶质产生泡沫而逐渐形成一个白色泡沫团粘附于枝叶上。受精卵分散在泡沫团中发育,蝌蚪孵出后,泡沫团逐渐溶化,蝌蚪即掉落下方的水域中继续生长发育。主食金龟子、天牛等多种农林业害虫。
  省内各县、市均有分布。省外分布于四川、贵州、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广东、广西。
  此外尚有泛树蛙属的斑腿树蛙polypedates leucomystax (Gravenhorst)、经甫树蛙polypedates chenfui Liu,以及小树蛙属的红吸盘小树蛙philautus rhododiscus liu et Hu等三种。其中红吸盘小树蛙和经甫树蛙仅见于武夷山挂墩,斑腿树蛙全省均有分种。
  (六)姬蛙科
  本科已知约60属270种,我国已知4属14种,在福建记载2属5种。
  饰纹姬蛙microhyla ornata (Dumerit et Bibrom)
  别名土地公蛙
  成体体长约22毫米;头小体宽、体形略呈三角形。鼓膜不显。无犁骨齿。趾间蹼发达;指趾末端无吸盘也无纵沟。活体背面灰棕色,上面有两个黑棕色的“∧”形斑。第一个“∧”形斑较大,其前端起自两眼间,然后分叉斜达胯部(鼠蹊部)。第二个“∧”形斑较小,其前端与第一个“∧”形斑之分叉处连接或从背中线上开始;后端斜达后肢基部。雄性咽下具一外声囊,该处皮肤色深。栖息于沿海平地至千米高山的水田或旱地之泥窝、土穴、草丛中。4~9月间繁殖,一只雌蛙一年可产卵1~6次,每次产卵数百枚。主食蚁类、稻飞虱等小型昆虫。
  遍布全省。省外分布于山西、河南、陕西、甘肃、四川、云南、贵州、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相近种
  小孤斑姬蛙microhyla heymonsi Vogt。分布于全省。
  粗皮姬蛙m.butlleri Boulenger。分布于建宁、顺昌、延平、德化、永泰、南靖、长汀、上杭。
  花姬蛙microhyla pulchra (Hallowell)。分布于厦门、漳州、南靖、龙海、诏安、仙游、新罗、长汀。
  花狭口蛙指名亚种kaLouLa pulchra pulchra Gray
  别名地牛
  成体体长约65毫米;体略呈二角形;口狭小。指末节前宽后窄,末端平齐如切,呈“冂”形。趾间具微蹼。内踱突发达,呈刃状。背面灰棕或深棕色,有一条棕黄色的宽带从两眼间折向体侧并延伸至胯部。雄性具一咽下外声囊,该处皮肤蓝紫色。平时栖息于海拔150米以下的住宅附近或山边的石洞,土穴中常于春夏季暴雨之后群集水洼中鸣叫、抱对、产卵;产后即销声匿迹。该蛙善以后足之刃状突拨土挖穴,边挖边将身体后部隐入穴中。主食白蚁、蜘蛛等;曾剖检一只蛙胃,发现其中有白蚁256只。
  省内仅见于诏安。省外见于云南、广东、广西。
  第五节 鱼类
  世界上现在还活着的鱼(包括50种无颌类)共约20600种(Daniel M.Cohen,1970年),其中软骨鱼为515~555种,硬骨鱼为19135~20980种。纳尔逊joseph S.Nelson 1976年报道为28000种,其中淡水鱼占41.2%,海水鱼占58.2%,降河性全徊游鱼占0.6%。据统计,我国现存鱼类共2831种,分隶于43目282科(成庆泰、郑葆珊1987年)。
  福建鱼类约有820种,其中海水鱼618种,淡水鱼202种,有洄游性鱼类15种。
  一、文昌鱼纲
  文昌鱼科
  文昌鱼branchiostoma belcheri (Gray)
  别名生仔勿(厦门)
  全长一般为40余毫米。身体修长,两端尖实;无头,无鳞,无偶鳍。体侧有63~66对“〈”形肌节。身体前端有漏斗状的口笠,口笠边缘有很多触手。体后端2/5处有出水孔,再后有肛门,位于尾鳍的左侧。体半透明,有光泽,肌节和生殖腺清晰。雌雄异体。生殖腺成对,分节排列,左侧24~27,右侧25~29。雄性生殖腺是白色,雌性生殖腺是淡黄色。产卵期5~10月。该鱼摄食细小浮游生物,尤以硅藻为主。
  营底栖生活,善于钻沙。栖息在粗松的沙粒底质,水色深蓝,水温和盐度较稳定,含氧量较高和有淡水注入的浅海区域。厦门北部刘五店沿海是文昌鱼的盛产地,是我国惟一形成渔场的海区。本省渔民捕捞此鱼已有二三百年历史。兴盛期有渔船200余艘,年产量0.5~1吨。目前刘五店文昌鱼资源严重衰退,由于筑堤、建坝、围垦,引起海域环境变迁,文昌鱼生活环境遭受破坏,造成大量死亡或迁移,致使资源受到严重破坏。
  文昌鱼营养丰富,为名贵的水产品。同时,它也是动物学教学、实验和研究动物演化及系统发育的好材料。分布于台湾海峡、东海、黄海。
  二、圆口纲
  粘盲鳗科
  粘盲鳗目在我国只有粘盲鳗科eptatretidae一科,粘盲鳗属eptatretus一属,1种。分布于国内东海、黄海。
  蒲氏粘盲鳗eptatretus burgeri (Girard)
  体形似鳗,前部圆筒形,后部侧扁,尾部颇短。眼退化,埋于皮下,鼻孔一个,位于吻端。口圆形,呈吸盘状。无上、下颌。鼻孔和口旁各有两对小须。口盖和舌部有尖利的角质齿。鳃孔每侧6个,距头颇远。体表无鳞。体侧有一行粘液孔,能分泌大量粘液。无偶鳍和背鳍。尾鳍宽扁,近圆形。雌雄同体,生殖腺一个,前部为卵巢,后部为精巢,雄性腺先成熟。卵大,圆筒形,卵两端有很多角质挂丝,可粘钩于海藻及他物上。
  蒲氏粘盲鳗为海产鱼类,营寄生生活,常吸附在其他鱼体上,咬穿体壁,钻入体腔,刮食肌肉和内脏,仅留下皮骨。有时也咬食落网或已上钩的鱼,当拉网时迅速潜逃。分布于台湾海峡、东海、黄海,偶见于本省沿海。民国26年(1937年),福建协和大学生物系在福州采得一尾体长为460毫米的粘盲鳗(如图)。
  三、软骨鱼纲
  软骨鱼除极少数种类外,概为海产鱼类。内骨賂完全由软骨组成。现有软骨鱼可根据其鳃裂数目、有无鳞片和喷水孔等特点分成两个亚纲,即板鳃亚纲和全头亚纲。福建产2亚纲、11目。
  (一)六鳃鲨科
  扁头哈那鲨notorhychus platycephalus (Tenare)
  a.左侧上颌第一牙;b.上颌第二牙;c.下颌正中牙;d.下颌第二牙
  体长形,前部较粗大,后部渐细小,尾狭长。头宽扁。吻宽而短,前缘钝园。眼侧位,长圆形,无瞬膜。鼻孔近吻端,无鼻口沟,鼻瓣不发达。口宽大,腹位,呈广弧形,下颌隅角具唇褶。上下颌牙形状不同,上颌牙尖而细长,下颌牙宽扁,长方形梳状。喷水孔小,圆形。鳃孔侧位,每侧7个,位于胸鳍基底前方。
  背鳍一个,无硬棘,位于腹鳍基底后上方。臀鳍小,始于背鳍基底后端的上方。腹鳍约与背鳍等大。胸鳍较大,位于鳃孔后方,后缘微凹。尾鳍甚长,呈长切刀形。
  体背深灰色,散布着不规则黑色斑点,腹面白色。背鳍、胸鳍灰褐色,其余各鳍色淡。扁头哈那鲨为大型鲨鱼,体长达2米多,体重可达250公斤左右。肝大,含油量高,是制造鱼肝油原料之一。皮可制革,肉供食用。
  分布于我国东海、黄海。
  (二)虎鲨科
  虎鲨目在福建只发现虎鲨亚目、虎鲨科、虎鲨属1种。
  狭纹虎鲨heterodontus zebra (Gray)
  体长形,前部粗大,后部渐细小。背面高,腹面平坦。头肥大,略呈方形。吻宽大,钝圆。眼椭圆形,上侧位,无瞬膜,两眼间有明显的眶上嵴。喷水孔小,位于眼的后下方。鼻孔大,位近吻端的下方,距口很近,有鼻口沟,有鼻瓣。口腹位,口角有唇褶。上下颌牙同型,前端牙细小,具3—5个齿头,后端牙呈臼齿状、方状或长方形。鳃孔5对,后3对位于胸鳍基底上方。
  背鳍2个,形状相似,各具一硬棘;第一背鳍较大,起点与胸鳍基底后部相对,后缘凹入;第二背鳍较小,位介于第一背鳍与尾鳍基之间。尾鳍宽短,上叶狭长,下叶宽大。臀鳍较小,位于第二背鳍基底后方。腹鳍近方形。胸鳍大,始于第三对鳃孔的下方。
  体黄褐色,有20余条深褐色带状横纹,宽狭纹交替;胸鳍背面有3条横纹。
  狭纹虎鲨为近海暖水性底层鱼类,摄食贝类、甲壳动物。卵生,卵呈螺旋形。体长可达1米多。
  分布于我国南海、台湾海峡、东海南部。
  (三)姥鲨科
  鲭鲨目在福建只发现姥鲨亚目、姥鲨科、姥鲨属1种。
  姥鲨cetorhinua maxinus (Gunner)
  别名昂鲨(福建沿海通称)
  体长梭形;尾柄细,每侧有一条侧褶。头大。吻突出。眼小,位于口前部上方。喷水孔小,在口角后上方。口大。牙小而多,每侧每行100多个,盾形、齿头向后。5对特大的鳃孔,由头部背侧延伸到喉部。体背面灰色,腹面白色。
  姥鲨为世界上现存的大鲨鱼之一。体型之大仅次于鲸鲨,长达15米,重达1.5万多公斤。性温和,常静卧于海面,露出背鳍,或张口缓游,有时翻身晒腹。主要摄食浮游甲壳动物(俗称虾苗),用细密的角质鳃耙滤去海水,然后吞咽。
  每年3~4月,从外海成群洄游到闽东、浙南沿海一带。过去在旺产年份,闽东渔场每年捕到300~400尾,但近年来已大大减少。
  姥鲨全身是宝。肝占体重15%~20%,含油量达60%,是制鱼肝油的良好原料;皮可制革;颅可制明骨和胶片;肉供食用,还可制鱼粉;鳍可制鱼翅。分布于我国沿海。
  (四)须鲨科
  条纹斑竹鲨chiloscyllium plagiosum (Bennett)
  别名狗鲨(闽南、霞浦三沙、福州),大鲨(福鼎)
  体延长,头部和腹部稍平扁;尾部较细,近棍状。喷水孔中等大。口横裂,有口鼻沟与鼻孔相通。皮肤粗糙,盾鳞单峰形。背侧面灰褐色,有12条暗褐色横斑条;在横条中间和体侧其它部分还散有白色斑点。
  条纹斑竹鲨为福建沿海常见的底层鱼类。栖息于沿海或内港有岩礁的海底。摄食底栖多毛类、虾、蟹、章鱼等底栖鱼类及其它甲壳类、星虫和双壳虫。卵生,每年3~6月生殖,为捕捞盛期。9~11月产量也较多。体长可达1米,体重一般2~3斤,大的6~7斤。分布于我国东海和南海。
  (五)鲸鲨科
  鲸鲨rincodon typus Smith
  体延长而粗大、前部平扁,自第一背鳍以后渐细小,背面微凸,腹面平坦;尾柄细,尾基上方有1个凹洼,两侧各有1个显著侧突。体的背面正中自头后至第一背鳍间有1条皮嵴,两侧各有2~3条嵴。头大。眼很小,无瞬膜。喷水孔比眼小。口大,牙多而细小,形成1条宽带。鳃裂5个、很宽大。体背侧灰褐或茶褐色,散布许多白色斑点。体侧约有30条黄白色的垂直条纹。
  鲸鲨为世界上最大的鲨鱼,体长可达18米。大洋性鱼类,常成群在海面游泳。摄食浮游甲壳动物、软体动物以及小型鱼类。常洄游来近海,其洄游路线可能是:5~6月间由北部湾经粤东和东海北上,11月到达黄海;冬季以后再南下。我国在黄海、东海和南海先后均有捕获。福建近海也曾捕到,如1958年夏季在东山、1959年和1963年在厦门各捕到1尾。
  (六)皱唇鲨科
  灰星鲨mustelus griseus (Pietschmann)
  别名春鲨(厦门),鲨条(东山)
  体延长、尾较细。头部稍平扁。吻钝尖,背视近似三角形。眼椭圆形。喷水孔小、位于眼后方。口小、深弧形。口角上下均有唇褶,上唇褶稍短于或等于下唇褶。上下颌有多行牙,呈铺石状排列。背鳍2个,第一背鳍位于胸鳍里角上方或稍后;第二背鳍位于臀鳍前上方,比臀鳍大。体背面浅灰色,体侧中部以下灰白色。第一背鳍末端灰黑色,第二背鳍末端深黑色;胸鳍、腹鳍和臀鳍淡灰色;尾鳍上叶末端黑色。
  灰星鲨为暖水性底层鱼类。栖息于近海,摄食甲壳类鱼类。胎生,每胎产8~11仔。体长约1米,一般重1~2公斤,大的可达2.5~3公斤。闽中、闽南沿海常见,闽南沿海全年都可捕获。分布于我国沿海。
  (七)真鲨科
  尖头斜齿鲨scoliodon sorrakozvah (Cuvier)
  别名尖头鲨
  体细长。头平扁而尖。吻较窄。眼小而圆,有瞬膜。无喷水孔。口深弧形。上下唇褶很短。上下颌牙的形状相似,外侧牙均尖锐、向外倾斜,边缘光滑。背鳍2个,第一背鳍起点在胸鳍里角上方稍后;第二背鳍较小,起点与臀鳍后半部相对。臀鳍基底长约为第二背鳍基底长的二倍多。体背面灰褐色,腹面白色。背鳍前后缘、尾鳍上缘和末端均为黑色。
  尖头斜齿鲨为暖水性小型鱼类。主要摄食鱼类和头足类。卵胎生,每胎产6~20仔,在九龙江口的生殖期为6~9月,以9月为捕捞旺季。体长一般在1米左右,体重1~1.5公斤。分布于我国沿海。
  相近种
  瓦氏斜齿鲨scoliodon walbeehmi 。分布于南海、台湾海峡、东海。
  黑印真鲨carcharhiuns menisorrch (Muller et Henle)
  别名赤富鲨(厦门、福鼎沙埕、霞浦三沙),圆头鲛(漳浦)
  体梭形,躯干较粗大。头较细。吻钝尖。口深弧形。唇褶短。上下颌中央各有1个短锥形小牙,两侧各有13个牙,牙的边缘有锯齿。背鳍2个,第一背鳍起点在胸鳍里角上方;第二背鳍小、约与臀鳍同大相对。尾鳍基部上下方均有凹洼。体背侧浅灰褐色,腹面白色。第一背鳍浅褐色;第二背鳍上半部黑色,下半部白色;胸鳍、腹鳍和臀鳍色淡。
  黑印真鲨为暖水性鱼类。摄食鱼类、虾类、章鱼、蟹类、枪乌贼和虾蛄等。体长一般1米左右,重数公斤。分布于我国沿海。
  相近种
  侧条真鲨carcharhiuns pleurotaenia 。分布于南海和东海。
  乌翅真鲨carcharhinus melanopterus 。分布于南海和东海。
  沙拉真鲨carcharhinus sorrsh (Muller et Henle)
  别名铜贡(厦门、东山、诏安),金皮鲨(厦门),乌志鲨(平潭)
  体延长,稍侧扁。吻钝尖。口弧形,口宽约为口高的1.5倍。上下颌各有1个很小的正中牙,两侧各有12个牙,牙宽扁,三角形,边缘有锯齿。齿头外斜,外缘有凹缺,凹缺下有3~4个小齿头。背鳍2个,第一背鳍大,起点和胸鳍里角相对;第二背鳍位于臀鳍上方稍后。体背侧灰色。第二背鳍上部,胸鳍末端和尾鳍下叶有黑斑;第一背鳍和尾鳍上叶边缘黑色;腹鳍基部白色,前角黑褐色;臀鳍基部灰白色,末端黑褐色。
  沙拉真鲨为暖水性鱼类。性凶猛,主要摄食鱼类。体长1米多,一般重数十公斤。福建沿海以6~10月较多。东海及南海皆有分布。
  (八)双髻鲨科
  路氏双髻鲨sphyran lewniai (Griffith)
  别名双髻鲨(闽南),小生鲨(诏安、晋江、福清、宁德、霞浦、福鼎、沙埕)
  体延长。头部向左右扩展成鎚状,前缘有5个浅凹。眼椭圆形,位于头部鎚状突出的两侧。鼻孔平扁,位于吻端近外侧,和眼较接近,有外鼻沟和里鼻沟。背鳍2个,第一背鳍高大直竖;第二背鳍小,起点与臀鳍基前半部相对。臀鳍比第二背鳍稍大。体背侧深灰色,腹面白色。第一背鳍后缘,第二背鳍上端和后缘,胸鳍末端和尾鳍下叶末端均为黑色。
  路氏双髻鲨为暖水性大型鱼类。栖息于外海。性凶猛,主要摄食鱼类、头足类和甲壳类等。体长1米多,重数公斤,大的重达数百公斤。肉供食用,肝可制鱼肝油。分布于东海和南海。
  相近种
  锤头双髻鲨sphyran zygaena (Linnaeus),分布于我国东海和黄海。
  (九)扁鲨科
  星云扁鲨sguatina nebulosa Regan
  体平扁,胸鳍扩大。头宽扁,头长小于宽,沿侧面有皮褶。吻宽短,前缘园,吻与口间有深沟。眼小背位,椭圆形,无瞬膜。鼻孔小,位于吻端,具鼻瓣。口亚前位,横裂,上、下唇褶发达。上下颌牙细长,圆锥形。喷水孔大,近卵圆形,位于眼后。鳃孔5对,宽大,紧列于胸鳍基底前方。
  背鳍2个,甚小,无硬棘,大小与形状均相似,位于腹鳍后上方尾部。无臀鳍。胸鳍宽大,向体侧扩展呈盘状,前缘游离伸达头侧。腹鳍亦较大,位接近胸鳍。尾鳍宽短,上叶稍大于下叶,后缘凹入。
  体棕褐色,隐有暗色斑纹和白色斑点。胸鳍前、后端各具一圆形大黑斑。背鳍基底和尾鳍基部各具一中型黑斑。
  产于我国南海、台湾海峡、东海南部。
  (十)锯鳐科
  尖齿锯鳐Pristis cuspidatus Latham
  体延长而平扁,背面稍圆凸,腹面平坦。头长,前端平扁。吻特别长,呈剑状突出,边缘有一行(21~35)坚大吻齿。眼大,上侧位,下眼睑具瞬膜。喷水孔卵圆形,紧接介于眼后。鼻孔狭长,距口颇远。口宽,横裂,口角唇褶不发达。上下颌牙细小而多,平扁光滑,呈舖石状排列,鳃孔小,5对,斜列于头后腹面、胸鳍基底的内侧。
  背鳍2个,无硬棘,形状、大小均相似。第一背鳍位于腹鳍基底后上方,第二背鳍位靠近尾鳍。腹鳍比背鳍小。胸鳍颇大,基底连于头侧后部。尾鳍宽短,上下叶颇发达。
  体背面灰褐色,腹面白色。背面肩上、胸鳍、腹鳍前缘均有一浅色横条。体光滑或有稀疏的细鳞。
  分布于我国南海、台湾海峡、东海南部。
  (十—)尖犁头鳐科
  及达尖犁头鳐rhynchobatus djiddensis (Forskal)
  别名笨鲨(诏安、东山),龙纹鲨(厦门),犁头鲨(福清、宁德、霞浦、福鼎沙埕)
  体平扁,略似犁头。吻长而尖突、三角形,眼椭圆形,瞬褶稍发达。眼后有较大的喷水孔。口横裂,中央波曲状。体盘背面有许多结刺。背鳍2个,大小几相等,位于尾部,第一背鳍起点稍后于腹鳍起点。无臀鳍。胸鳍与头部愈合成体盘。腹鳍小,距离胸鳍基底约与第一背鳍基底长相等。尾鳍新月形,下下叶均短。体背面浅褐色,腹面白色。眼背面和眼间隔有1个黑色斑块。胸鳍基部有1个黑色圆斑,黑斑周围有白斑。
  及达尖犁头鳐为暖水性底层鱼类。栖息于外海。摄食鱼类、贝类、虾、蟹和虾蛄等。卵胎生,每胎产6仔。个体较大,长可达两米以上,体重可达300~400斤。肉味鲜美;颅骨可制成明骨;鳍可制成鱼翅,俗称大明翅,为名贵食品。分布于我国东海和南海。
  (十二)团扇鳐科
  林氏团扇鳐platyrhina limboonkengi Tang
  别名珠鲂(东山),三九鲨(东山、诏安),沙帽(厦门、福州、霞浦三沙)
  体背腹面平扁,尾部较细长。体盘形状除前端稍突出外,颇似团扇,故名。吻钝圆。眼小。鼻孔大,有鼻瓣分隔,距吻端比距口角为远。口横裂状。上下颌有许多细小的牙,呈铺石状排列。背鳍2个,位于尾部后端,第二背鳍靠近尾鳍。无臀鳍。腹鳍稍大,紧接体盘后方,尾鳍狭长。体背面褐绿色,腹面白色。
  林氏团扇鳐为暖水性底层鱼类。卵胎生,雌鱼在7~8月产仔,每胎产10余仔。体长约400~500毫米。肉味较差,除少数鲜销外,多制成盐干品。分布于我国东海和南海。
  相近种
  中国团扇鳐platyrhina sinensis Bloct et Schnei-der,分布于南海、台湾海峡、东海和黄海。
  (十三)鳐科
  何氏鳐raja hollandi Jordan et Richardson
  别名鸡丝妨(东山、诏安),冬圭(福鼎沙埕)
  体盘呈斜方形,尾细小平扁。体盘背面光滑,但在眼前方和上方被1行小刺(7~9枚)包围,在眼后方,背部中央有少数小刺,在尾部背面有向后方倾斜的小刺4~5行。鼻孔2个,位于口前方,有口鼻沟与口相通。口浅弧形,颇大。背鳍2个,位于尾的中部以后,第二背鳍与尾鳍上叶有一相当距离。胸鳍大,已与躯干部愈合成体盘。腹鳍中等大,紧接在胸鳍之后。尾鳍小,上叶稍大,下叶只剩下很低的皮褶。体背面浅褐色。体盘上散有许多黑褐色斑点,呈圆形、卵圆形、块状或星芒状。胸鳍后缘近腹鳍处有1个黑褐色睛状大斑;腹鳍背面及尾鳍基部也有黑褐色斑点。
  何氏鳐为暖水性底层鱼类。摄食贝类等软体动物。体长达400毫米。肉供食用,鲜销或制成咸干品。分布于东海和南海。
  相近种
  斑鳐raja kenojei,分布于我国台湾海峡、东海、黄海。
  (十四)〓科
  赤〓dasyatis akajei (Muller et Henle)
  别名黄鲂(福建沿海通称)
  体盘上下平扁,尾前部稍宽扁,后部细长如鞭。眼小。喷水孔1对,位于眼后,约与眼径等大。口小,波曲状,口底有3个明显的乳突,外侧各有1个较小的乳突。尾的上方有低的皮膜,约与吻长相等,下方的皮膜较长。尾前部背面有1个边缘具锯齿的硬棘,棘基有毒腺。幼体皮肤光滑,头后正中1个扁平结刺。成体自头后至尾刺前有1纵行结刺,约30余枚,后面几枚较大、稍呈棘状。体盘肩区各有1列结刺,约7枚。体背面绿褐色,中央色深,腹面白色。
  赤舡为暖水性底层鱼类。栖息于近海沙泥底质的海底。摄食底栖贝类与甲壳类等。全长约500~700毫米,重1~1.5公斤,大的可达数十公斤。产量不少。肉味鲜美,通常鲜销。鱼肝营养丰富,可制鱼肝油。分布于我国东海和南海。
  相近种
  花点〓dasyatis uarnak 。分布于我国南海、台湾海峡、东海。
  齐氏〓ddsycitis gerrardi。分布于我国南海、台湾海峡、东海。
  黄〓dasyatis bennetti 。分布于我国南海、台湾海峡、东海。
  小眼〓dasyatis microphthalmus 。分布于我国南海、台湾海峡和东海南部。
  尖嘴〓dasyatis zugei 。分布于我国南海、台湾海峡和东海、黄海。
  古氏〓dasyatis kuhlii 。分布于我国南海、台湾海峡。
  光〓dasyatis laevigatus。分布于我国东海、黄海。
  奈氏〓dasyatis navarrae。分布于台湾海峡、东海、黄海、渤海。
  中国〓dasyatis sinensis 。分布于东海、黄海、渤海。
  (十五)燕〓科
  日本燕〓gymnura japonica (Temminck et Schlegel)
  别名腰肚鲂(东山)、片鲂(诏安)、眉鲂(福清)、糠片(福鼎沙埕)
  体盘宽大,略似菱形,宽约为长的2.1倍。吻短,末端稍尖突。眼小;喷水孔比眼径略大。鼻孔较大,位于口前;左右前鼻瓣连合成方形瓣膜,伸达下颌,后缘有细裂。口横裂状,口宽稍大于吻长;口底无乳突。牙细小而尖,多而密。无背鳍。腹鳍小,略呈长方形,位于尾部两侧。尾上有1个短小的尾刺。体背面褐色,腹面白色。尾部有7~8条褐色与色相间的横斑条。
  日本燕魟为暖水性底层鱼类。摄食底栖动物。小的0.5~1公斤,大的重达10~15公斤。肉味美、肝嫩而不腥。分布于我国东海和南海。
  相近种
  双斑燕〓g.bimaculata (Norman),眼后有白斑。南海、东海有分布。
  (十六)鹞鲼科
  无斑鹞鲼aetobatus flagelbum (Bloch et Schneider)
  别名燕妨(福鼎沙埕、平潭、厦门、东山、诏安)
  体盘呈菱形,宽约为长的1.8倍。尾细长如鞭,尾长约为体长的3.7倍。眼小而圆,位于头侧。喷水孔位于眼后方,比眼径小。鼻孔位于头部腹面。口横裂状;上下颌各有1纵行牙,牙坚实而宽,整个牙带似一卵圆形石板,适于压碎壳质坚硬的贝类。吻鳍与胸鳍在头侧分离。背鳍小,位于尾基部背面,其后方有1~2个尾刺。腹鳍狭长,位于胸鳍里角后方。体背面暗褐色、腹面白色,尾部黑色。
  无斑鹞鲼为暖水性底层鱼类。摄食贝类和甲壳动物。全长一般1米多、重数斤,大的可达25~30公斤,肉味鲜美,供食用。分布于东海和南海。
  相近种
  斑点鹞鲼a.euttatus (Shaw),分布于我国南海、台湾海峡和东海。
  (十七)电鳐科
  丁氏双鳍电鳐narcine timlei (Bloch etschneider)
  别名花痹(诏安),痹鲂(福鼎沙埕、霞浦三沙)。
  体盘近圆形,两侧有2个大型发电器。吻长而宽。眼小,位于体盘前部。眼后有2个大的喷水孔。鼻孔与口很接近,前鼻瓣后缘连合为1个很宽的口盖,伸到上颌。口很小,平横。上下颌有细小而尖的牙,呈铺石状排列。背鳍2个,位于尾部上方,第一背鳍起点稍后于腹鳍终点。胸鳍狭长,形成体盘。腹鳍宽大。尾前部粗壮平扁,尾鳍宽大、帚形。体背灰褐色。全身背面散有黑褐色大斑或条状斑纹。尾部侧褶白色。
  丁氏双鳍电鳐为暖水性底层鱼类。摄食底栖动物。能发出弱电流,人的手足触到会暂时麻痹。体长达300~400毫米、重0.5~1公斤。闽南沿海较常见、产量不少。肉供食用。分布于东海南部和南海。
  相近种
  舌形双鳍电鳐n.lingula Richardson。分布于南海、台湾海峡、东海。
  (十八)银鲛科
  黑线银鲛Chimaera phantasma Jordan et Snyder
  全长687毫米。体侧扁,前部粗大,后部渐细小。头高而肥胖,吻短而钝。口小,下位,牙呈骨片状,上颌牙4片,下颌牙2片。鳃孔大,每侧一个,位于胸鳍的前下方。体光滑无鳞。侧线显著,头部侧线分枝。背鳍2个,第一背鳍高大呈三角状,前方有一粗壮的鳍棘,其后缘上段有锯齿,下段有凹沟,第二背鳍窄长,向后伸延约与尾鳍相连。胸鳍宽大。臀鳍很小,后端尖突,与尾鳍下叶以一凹缺相隔。尾鳍细长,向后成鞭状。腹鳍腹位。雄性腹鳍里侧有一三叉形鳍脚(抱接器)。腹鳍前方另有一对腹前鳍脚。头上有一额鳍脚,均用以辅助交配。卵生,卵大,呈圆筒形或楠圆形,卵膜上有丝条。
  体色背面呈暗褐色,两侧较淡,腹面银白色,鳍为深褐色。
  黑线银鲛平时多栖居于海中深处,冬季至近海。福建(霞浦三沙)和我国沿海均有分布。
  四、硬骨鱼纲
  内骨骼都是硬骨组成。现在生存的硬骨鱼,根据各器官的构造特点,分为3个亚纲:即肺鱼亚纲(4种肺鱼仅见于非洲、南美、澳大利亚)、总鳍亚纲(仅有矛尾鱼、马兰鱼2种,产于南非洲哈隆河口外深海区)和辐鳍亚纲(凡有天然水域,几乎都有分布)。
  辐鳍亚纲也叫棘鳍亚纲,是种类最多的类群,约占现存鱼类总数的90%以上。全世界都有分布。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偶鳍一般在基部,不呈桨叶状。肛门与泄殖孔一般不位于腹鳍底附近。鳞为硬鳞或骨鳞。福建产25个目。
  (一)鲟科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ray
  最大者全长225厘米,体重数十公斤;体形长,前后尖细;腹面平直。体被5纵行骨板状硬鳞;背面正中一行,背侧和腹侧各两行。各纵行骨板间皮肤光滑。吻长似犁形,前端尖略向上翘。须2对,位于吻腹面,排成横行。口下位、横裂、上下颌能伸缩。背鳍和臀鳍后位,胸鳍位低、平展于腹面,尾鳍歪形,上叶向上翘。
  生活于大江和近海,为底层鱼类。摄食底栖动物,如水生昆虫、软体动物、小虾及鱼等,靠口膜的伸缩将食物吸入口内。本种为溯河产卵的洄游性鱼类,平时栖于沿海,春夏季喜生活于河口,秋季性细胞成熟,亲鱼成批上溯长江、西江上游产卵。卵粘性,粘附于砾石上孵化。
  大型经济鱼类;肉、卵均为珍贵食品;鳔和脊索可制胶。系国家二级保护的珍稀动物,iUCN:易危种;cITES附录Ⅱ。分布于本省沿海和闽江,偶有捕获。
  (二)大海鲢科
  大海鲢megalops cyprinoides (Broussonet)
  别名海鲢(漳浦、东山)
  体长形,侧扁,腹部平,无棱鳞。头大。颏部有一长条形喉板。吻宽短。眼大,上侧位,具脂眼睑。口大,前上位,倾斜。两颌、犁骨、腭骨、翼骨及舌均有细牙带。鳃孔大,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耙细长。
  体被大圆鳞,不易脱落。臀鳍基部和尾鳍有小圆鳞。胸、腹鳍基部有腋鳞。侧线鳞上有辐射状管。
  背鳍无硬棘,其起点稍后于腹鳍起点,最后一鳍条延长成丝状,向后伸达臀鳍后上方。臀鳍位于背鳍后下方。腹鳍腹位。尾鳍深叉形。
  体背部青灰色,腹部银白色。吻端深灰色。各鳍淡黄色。背鳍、尾鳍的边缘灰色。
  大海鲢为暖水性近海中上层鱼类。栖息于热带、亚热带海区,有时进入河口淡水区。1976年在闽江下游——大樟溪曾捕获过一尾。该鱼体个发育经过变态,幼体呈柳叶鳗状。福建沿海不常见。
  我国产于南海、台湾海峡、东海南部。
  海鲢目在福建沿海除上述大海鲢科外还有2科:海鲢科(Elopidae )——海鲢elopssaurus 。北梭鱼科(ALbulidae )——北梭鱼albula vuLpes。在福建沿海均不常见。
  (三)遮目鱼科
  遮目鱼chanos chanos (Forskal)
  别名虱目鱼
  体长形,稍侧扁。头中等大。吻圆钝。眼大;脂眼睑发达,几遮盖整个头部的侧面。口小、前位。上颌中间凹入,下颌联合处有一突起。口无牙。鳃孔中等大。鳃盖条4。鳃耙细密。体被细小圆鳞、不易脱落。背鳍起点在吻端与尾鳍基中间。臀鳍小。尾鳍深叉形。体背部深绿色,腹侧银白色。背鳍和尾鳍深绿色。其余各鳍绿色。
  遮目鱼为暖水性鱼类,并且能在盐度很低的海水或淡水中生活。幼鱼摄食底栖硅藻、蓝藻、绿藻、有孔虫、软体动物和桡足类,成鱼摄食硅藻及其它藻类。成长很快,一年体长可达400毫米。6~8龄达性成熟。成鱼体长约1米,体重3公斤左右,最大的可达10多公斤。我省过去仅在东山和厦门捕到。遮目鱼是一种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养殖对象,我国台湾省已广泛在池圹养殖。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沿岸和南海诸岛海域。
  (四)鲱科
  圆腹鲱dussumieria hasseltii Bleeker
  别名尖嘴(东山、厦门)
  体长梭形,腹部圆、无棱鳞。头部尖,头顶稍平。吻长而尖,背面中部有1条低的纵走棱。眼稍大,上侧位,被脂眼睑。口小,前位。上下颌约等长。体被圆鳞,背鳍1个,位于腹鳍的上方,与腹鳍相对。臀鳍远位于背鳍后下方,起点距腹鳍较距尾基为近。头顶暗绿色,体背面黄绿色,腹部银白色。背鳍和尾鳍黄绿色;胸鳍、腹鳍和臀鳍色淡。
  圆腹鲱为福建沿海常见暖水性中上层鱼类。栖息于近岸港湾和岛屿附近。摄食浮游动物。有较强的趋光性,是夏季灯光围网的次要渔获物之一。体长150~200毫米。肉质尚佳,鲜销或制成咸干品。分布于东海和南海。
  相近种
  尖吻圆腹鲱d.acuta Cuvier et Valenciennes。分布于南海、台湾海峡。
  脂眼鲱etrmeus micropus (Temminck et Schlegel)
  别名〓(厦门、东山、诏安),火管〓(漳浦)
  体长梭形,躯干部稍厚、腹部圆、无棱鳞,尾部较侧扁。头中等大。吻钝尖。眼大,为厚的脂眼睑所遮盖。口小,前位。上下颌和犁骨有绒毛状牙。体被薄圆鳞。背鳍1个,位于体中部稍前,不与腹鳍相对。臀鳍短,位近尾基。胸鳍位于鳃盖下角后方,几靠近腹面。腹鳍小,位于背鳍后下方。尾鳍叉形。头顶翠绿色,体背面蓝绿色,体侧中部以下银白色。背鳍灰绿色,第一鳍条前缘及末端黑色;胸鳍和尾鳍黄绿色;腹鳍和臀鳍色淡。
  脂眼緋为暖性中上层鱼类。栖息于台湾海峡南部岛屿岩礁附近。摄食浮游甲壳类和小鱼(在闽南渔场春汛生殖个体喜吃犀鳕)。趋光性强。在闽南渔场,脂眼鲱的生殖期为12月至翌年5月、盛期3~4月,怀卵量约0.56~1.3万粒,卵径约1.4毫米。幼鱼生长很快。成鱼体长一般在160~200毫米,大的达280毫米。脂眼緋,是闽南渔场主要渔获物之一,福建省年产量10余万担。分布于东海和南海。肉厚而多细骨,可鲜销、腌制咸鱼或炊熟晒干。
  金色小沙丁鱼sardinella aurita Cuvier et Valenciennes
  别名鳁鱼(福建沿海通称),青鳞鳁(厦门)
  体长椭圆形,侧扁。头中等大、背部宽。眼中等大,有发达的脂眼睑,眼间隔平坦。口小、前位。上下颌约等长,上颌骨后端伸达瞳孔前缘的下方。牙细小,腭骨和舌上有细牙。鳃孔大。鳃耙细而密、83~117+126~152。体被薄圆鳞。侧线。背鳍1个,起点在腹鳍前上方。臀鳍最后2个鳍条显著大。胸鳍较小。腹鳍具9鳍条,尾鳍深叉形,基部有2个匕首状大鳞片。体背部暗绿色、腹侧银白色。体侧自鳃盖上角向后有1条金黄色纵带。背鳍、胸鳍和尾鳍浅黄绿色;腹鳍和臀鳍色淡;背鳍上缘和尾鳍后缘有黑色边。
  金色小沙丁鱼为暖水性中上层鱼类。栖息于温暖海区。摄食硅藻、桡足类及其它小型浮游动物,偶尔也食小鱼。为福建近海重要经济鱼类之一。前几年,随着机帆船灯光围网渔业的发展,年产量较多,曾高达138万担,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及其它原因,产量锐减,仅20~30万担。分布于南海、台湾海峡、东海。
  相近种
  中华小沙丁鱼sardinella nymphaea 。分布于南海、台湾海峡。
  青鳞小沙丁鱼sardinella zunasi 。分布于我国沿海。
  裘氏小沙丁鱼sardinella jussieu。分布于南海、台湾海峡、东海南部。
  孔鳞小沙丁鱼sardinella perforata 。分布于南海、台湾海峡。
  短体小沙丁鱼sardinella brachysoma 。分布于南海、台湾海峡。
  〓鳞小沙丁鱼sardinella fimbriata。分布于南海、台湾海峡。
  鲥鱼macrura reevesii (Richardson)
  别名鲥鱼(福州、福鼎沙埕),埘刺(福州)
  体长椭圆形,背部窄;腹部有棱鳞16~17+14。头较大,侧扁。吻钝尖。眼小,前侧位;脂眼睑发达,几遮盖眼的一半。口中等大。两颌前端等长,上颌中央有一凹缺。上下颌无牙。体被圆鳞。背鳍1个,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臀鳍距尾鳍基更近。胸鳍较短。腹鳍位于背鳍基的下方。尾鳍叉形。体背面暗绿色,体侧和腹面银白色。各鳍淡黄色。
  鲥鱼为我国沿海常见的中上层鱼类。摄食浮游动物,也摄食硅藻和其它有机物的碎屑等。有洄游习性,平时生活于海中,每年春夏(4~6月)生殖季节进入江河(如闽江)中下游产卵。怀卵量在140~250万粒之间;卵浮性,卵径0.75毫米。亲鱼生殖后仍游归海中,幼鱼则在江河湖泊中肥育,至秋季才入海生活。体长一般300~400毫米,重0.5~1公斤,大的可达2.5~3公斤。肉细味美,鳞下富含脂肪,为名贵食用鱼。分布于我国沿海。
  相近种
  云鲥macrura ilisha。分布于南海、台湾海峡。
  斑〓clupanodon punctatus (Temminck et Schleger)
  别名黄鱼(东山),油鱼(厦门),春〓(福清),姑罗(龙海)
  体长卵圆形,甚侧扁;腹部尖锐,有棱鳞。头中等大,吻短。眼有脂眼睑。口小,三角形,近于前位。鳃孔大。鳃耙长且密。体被圆鳞。无侧线。背鳍1个,起点位于胸鳍末端上方,最后鳍条丝状延长,几伸达尾鳍基部。臀鳍基约与背鳍基等长。尾鳍叉形。体背面绿色,头顶中央颜色较深,体侧中部以下白色,背鳍黄绿色,前缘和上缘淡黑色;胸鳍淡黄绿色,后缘黑色。鳃盖后方有1个大黑斑。背侧有7~9纵行褐绿色斑点。
  斑〓为近海常见的中上层鱼类。栖息于港湾和河口一带。摄食底栖生物和浮游生物。九龙江口的斑鲦生殖期可能在7~8月。体长一般在200毫米以下。肉细嫩,含脂肪较多,为群众喜爱的食用鱼、多鲜销。分布于我国沿海。
  相近种
  花〓clupanodon thrissa,分布于福建沿海,常见的中小型鱼类。
  鳓鱼ilisha elongata (Bennett)
  别名鳓鱼(闽南),白力鱼(福州)体延长、侧扁;腹部窄而尖,有锯齿状的锐利棱鳞。头中等大。吻短。眼大。鼻孔1对,位于近吻端。口前位而朝上。下颌长于上颌。体被薄圆鳞,易脱落。背鳍1个,位于体背中部稍前方。臀鳍有47~50鳍条。尾鳍叉形。体背面灰黑色,体侧银白色。背鳍和尾鳍有黑色小点;胸鳍黄绿色,腹鳍和臀鳍色淡。
  鳓鱼为中上层鱼类。幼鱼主要摄食桡足类、箭虫、磷虾和蟹类幼体,成鱼则摄食虾蟹类、头足类,多毛类和鱼类(小公鱼和青鳞鱼等)。
  鳓鱼为福建重要经济鱼类。年产量8~10万担。味鲜美而多骨刺,鲜销或腌制咸鱼。分布于我国沿海。
  相近种
  印度鳓i.indica elongata 。臀鳍条38~42。产于我国南海。
  (五)鳀科
  日本鳀enerraulis japonicus Temminck et Schlegel
  别名乌尧(〓)(闽南),丁香,昂鲄(平潭),乌江(霞浦三沙、晋江),海河(福鼎沙埕)。
  体细长,侧扁;腹部圆形,无棱鳞。头较小、侧扁。吻圆钝,突出。口宽大、斜位,口裂远超过眼后方。体被薄圆鳞,易脱落。背鳍1个,起点稍后于腹鳍起点,距吻端和距尾鳍基相等。臀鳍在背鳍后下方。尾鳍深叉形。体背部黄绿色,腹侧银白色。背鳍灰黑色,尾鳍散有灰黑色小点。其余各鳍浅黄绿色。
  日本鳀为我国近海常见的小型中上层鱼类。栖息于水色澄清的海区。趋光性强、有明显的昼夜垂直移动现象。摄食浮游硅藻和小型甲壳类。每年5~6月,幼鱼(体长15~35毫米)成群顺流进入福建沿海内湾和浅滩一带觅食。体长80~110毫米。闽东渔场产量较多,渔期在2月份,主要捕捞越冬群体,旺发期只有几天。为福建沿海常见经济鱼类。年产量达30~50万担。分布于我国沿海。
  赤鼻棱鳀thrissa kammalensis (Bleeker)
  别名赤鼻(龙海),突鼻(厦门、霞浦三沙),肥肤(平潭),红鼻(福鼎沙埕)。
  体延长,稍侧扁,背腹缘向后渐窄;腹部有棱鳞。吻显著突出、圆锥形。眼较大,眼间隔中间高。口大、下位。上颌长于下颌,上下颌有细牙。体被圆鳞。背鳍1个,起点在腹鳍起点的稍后上方。臀鳍基部较长,起点在背鳍后下方。尾鳍叉形。体背侧浅绿褐色,腹部银白色,吻端和头部背面拮黄色。尾鳍黄色,后 缘黑色,基部散有黑色小点;其余各鳍色淡。
  赤鼻棱鳀为我国沿海常见的小鱼。体长一般在100毫米以下。在福建每年3~4月和10月为主要捕捞季节。分布于我国沿海。
  相近种
  汉氏棱鳀thrissa hamiltonii 。分布于南海、台湾海峡。
  中颌棱鳀thrissa mystaxo分布于我国沿海。
  黄吻棱鳀thrissa vitirostris 。分布于南海、台湾海峡、东海南部。
  杜氏棱鳀thrissa dussumiera。分布于南海、台湾海峡。
  长颌棱鳀thrissa setirostris。分布于南海、台湾海峡。
  黄鲫setipinna taty (Cuvieret et Valenciennes)
  别名薄鲫(霞浦三沙、厦门、龙海),黄鲫(诏安),白赤(平潭),刺仔(霞浦三沙)
  体延长而侧扁;腹缘有棱鳞。头小。吻短。眼中等大、靠近吻端。口大、斜位、口裂可达鳃盖下前方。体被薄圆鳞,易脱落。背鳍1个,位于体中部稍前。臀鳍基底很长,胸鳍低位、第一鳍条延长成丝状,几伸达臀鳍起点。尾鳍叉形。头侧和吻端黄色,体背面浅黄绿色至褐绿色,腹面银白色。背鳍和胸鳍后部黄色;腹鳍和臀鳍淡黄绿色;尾鳍基部黄绿色;后缘微黑。
  黄鲫为沿海小型鱼类。栖息于淤泥底质、水流较缓的海区。摄食浮游甲壳类(桡足类、鳞虾类和虾类)、箭虫、鱼卵和管水母等。体长一般不超过200毫米。为福建常见鱼类,产量不少。鲜销或腌制咸鱼。分布于我国沿海。
  七丝鲚coilia grayii Richardson
  别名刺鱼、白刺鱼(龙海),长尾刺(福鼎沙埕、霞浦三沙、连江)
  体延长、侧扁,头与躯干部稍厚,尾部长而薄,形如尖刀。腹部有锐利棱鳞。头较小。吻短〓圆钝。眼中等大。口裂大,伸达眼的后下方。上颌骨向后延长,伸达胸鳍基部。鳃耙19~29。背鳍短,位于体背前部约1/4处。臀鳍很长,有88根鳍条。胸鳍很特殊,上部有7根丝状游离鳍条,较长的鳍条超过肛门。尾鳍上、下叶不等,上叶长约为下叶的2倍。体银白色,胸鳍、臀鳍和尾鳍淡黄色。
  七丝鲚栖息于港湾与河口附近。主要摄食甲壳动物的桡足类和端足类。每年3~6月、从外海洄游到闽江、晋江、木兰溪产卵;主要产卵场在九龙江下游石码、江东桥及圭屿一带。受精卵在半咸水海区孵化,孵化后的稚鱼一部分随潮水流到外海,另一部分在河口港湾一带摄食生长。全长达350毫米。肉味鲜美、为较好的食用鱼。通常鲜销,也可制罐头。分布于我国东海和南海。
  相近种
  凤鲚coilia mystus和刀鲚coilia ectenes,均见于福建沿海。
  (六)银鱼科
  尖头银鱼salanx acuticeps Regan
  别名银鱼(闽南)、乌尾银鱼(龙海)、扁担鱼(福鼎沙埕)
  体细长,躯干前部近圆柱状,后部侧扁。头较长。吻长而尖、上下平扁。口宽大。上下颌约等长,下颌缝合部前方有短的突起。鳃孔大,鳃耙短小。雌鱼全体无鳞,雄鱼在臀鳍基部有1列大而薄的鳞片。背鳍1个,位于体背面约2/3处。脂鳍小,位于背鳍后部。尾鳍叉形。体半透明。在腹部中央有2纵列黑色小点。胸鳍和腹鳍外缘鳍条、臀鳍、尾鳍有少数黑色点。背鳍和脂鳍无色。
  尖头银鱼为福建沿海常见的小型上层鱼类。栖息于沿海河口附近,栖息水层随着天气和昼夜的不同而异。摄食浮游甲壳类和小鱼(鲻鱼、〓鱼等)。冬季11~12月产卵。幼鱼生长很快,1龄鱼达140~150毫米。银鱼骨软肉嫩,味鲜美,通常鲜销。分布于我国沿海。
  (七)香鱼科
  香鱼plecoglossus altivelis (Temminck et Schlege)
  别名溪鳁、时鱼
  体长达300毫米。体延长,稍侧扁。头较小。吻中长,向前倾斜,形成吻钩。眼小,上侧位。口较大,口裂伸达眼后缘的后下方。牙宽而扁,着生于上下颌的皮上。鳃孔大。头无鳞,体上密被细小圆鳞。侧线平直,位于体侧中部。背鳍起点在腹鳍的前上方,后方有1个脂鳍。胸鳍狭长,下侧位。腹鳍腹位。尾鳍深叉形。体背部青灰色,体侧和腹部银白色。
  香鱼为溯河性中小型鱼。较大的幼鱼和成鱼栖息于通海的江河(如闽江、九龙江等),较小的幼鱼则栖息于河口和沿海港湾一带。摄食底栖硅藻和蓝绿藻。
  香鱼肉细味美,有特殊香味,为上等食用鱼。
  分布于黄海、渤海和东海及朝鲜、日本。
  (八)狗母鱼科
  长蛇鲻sauridae elongata (Temminck et Schlegel)
  别名狗母鱼(福建沿海通称)
  体长棒状,中部稍粗、两端较细。头较小,头顶平坦,吻钝尖,背视呈三角形。眼中大。口大,前位。体和头部密被圆鳞,不易脱落。侧线直。背鳍位于体前部约1/3处,起点约在腹鳍中部上方。脂鳍小,与臀鳍相对。臀鳍短。胸鳍较短,向后不利达腹鳍基。尾鳍叉形。体背侧褐绿色、腹部白色。背鳍浅褐绿色,上部稍黑;胸鳍浅黑褐色,基部色较淡,尾鳍淡褐绿色,后缘黑色。鳃盖至头部下方黄绿色。
  长蛇鲻为沿海常见的底层鱼类。通常栖息于水深20~100米底沙泥的海区。性凶猛,摄食鱼类、甲壳类和头足类。春季在水深20~35米的海区产卵。分布于我国沿海。
  (九)灯笼鱼科
  七星鱼myctophum pterotum (Alcock)
  别名乌丁、畏仔体长椭圆形,侧扁,背腹缘钝圆。头中等大。吻短钝;眼很大。口大而稍斜。鳃盖骨薄,前鳃盖骨后缘平滑。体被薄圆鳞,易脱落。背鳍位于体中部稍前。背鳍后方有1个小脂鳍,位于臀鳍最后鳍条的上方。臀鳍起点在背鳍底末下方稍前。胸鳍位于。腹鳍腹位。尾鳍叉形。体银灰色。
  七星鱼为福建沿海常见的小型鱼类。栖息于水深15~40米海区。摄食浮游硅藻和甲壳类。有明显的昼夜垂直移动现象,并且随台湾暖流和浙闽沿岸水的消长,进行南北向的短距离洄游。该鱼是带鱼的主要饵料,其渔期的迟早和产量多寡,可作为冬季带鱼期迟早和丰歉的参考指标。
  七星鱼经济价值不高,年产量10~20万担,除少量鲜销外,多加工成干制品,也用于制觭油。
  分布于浙江和福建及日本、夏威夷、菲律宾、印尼、非洲南部。
  (十)鳗鲡科
  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 Temminck et Schlegel
  别名鳗鱼
  体长,近圆筒状,尾部侧扁、鳞小、埋于皮下。无腹鳍。背鳍和臀鳍均长,与尾鳍相连。背鳍起点距肛门比距鳃孔为近。体背灰黑色以至黄褐色,腹部白色。
  洄游性鱼类,平时在河川中成长,以小鱼、小虾、甲壳动物及水生昆虫为食。在河川中生活4~5年甚至10余年,成熟个体于每年秋末冬初成群降河入海产卵,产后亲鱼死亡。卵在海中发育成柳叶状幼体,经变态成透明的鳗线(幼鳗),于春季成批游向河口,进入江河、湖泊成长。每年2~4月间,闽江口、九龙江口可捕到大量鳗苗。
  肉质细嫩、味美、营养丰富,民间作为滋补食品和药用鱼类。同时也是名贵的出口鱼类之一。近年来,省内沿海地区已兴起人工放养鳗苗,已成为养殖对象。分布于省内各大江河干、支流及沿海各地。
  相近种
  中华鳗鲡A.sinensis 。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江河及沿海各地。
  短头鳗鲡A.breviceps 。分布于福州。
  疏斑鳗鲡A.elphinstonei 。分布于南海和东海的沿海江河下游。
  乌耳鳗鲡A.nigricans 。分布于福建南部的江湖河口。
  福州鳗鲡A.foochoxvensis 。分布于闽江口。
  花鳗鲡Anguilla marmorata Quoy et Gaimard
  别名鲈鳗、溪滑、鳝王
  外形似日本鳗鲡,但体粗壮,体侧有许多不规则的灰黑色块状斑纹;背鳍起点距鳃孔比距肛门为近;背鳍起点至臀鳍起点之间的距离大于头长。体长大者达160厘米,体重达30~50公斤。
  江河洄游性鱼类,平时生活于江河干、支流的上游,常栖息于山涧、溪流和水库的乱石洞穴中。多在夜间活动,以鱼、虾、蟹、蛙、蛇及其他小动物为食,亦食生长于河边的竹笋。生殖习性似日本鳗鲡。
  肉质鲜美,蛋白质和脂肪丰富,群众历来作为滋补食品,是珍贵的食用鱼类。分布于长江以南至广东海南岛各江河水域。
  (十—)海鳗科
  海鳗muraenesox cine reus (Forskal)
  别名鳗鱼(福建通称),黄鳗(福清、福州)、赤鳗(福鼎沙埕、霞浦三沙)。
  体延长,躯干部近圆筒状,尾部较侧扁。头尖而长。眼较大;眼间隔微隆起。口大、口裂伸越眼的后方。两颌很长,上颌略长于下颌。体光滑无鳞。线孔明显。背鳍、臀鳍和尾鳍相连续,背鳍起点在胸鳍基部的稍前上方,胸鳍尖长,无腹鳍。体背侧银灰色,大型个体暗褐色,腹部乳白色,背鳍、臀鳍和尾鳍具黑色边缘,胸侧鳍呈灰色。
  海鳗为凶猛的底栖鱼类。常栖息于水深50~80米,底质为沙泥或岩礁的海区。肉食性,能吞食较大的底栖动物,也摄食虾、蟹、鱼类、乌贼及章鱼等。产卵期约在4~7月,仔、稚鱼的发育过程有显著的变态。雌鱼的成熟个体比雄鱼的大。海鳗有季节性的长距离洄游现象,每年进行春夏季北上生殖洄游,秋冬季南下越冬洄游,南下洄游路线比北上的偏外。一般体重1~1.5公斤,大的可达15~20公斤。为福建主要经济鱼类之一。每年产量约1~2万担,闽东和闽中渔场产量较多。分布于我国沿海。
  (十二)蛇鳗科
  中华须鳗cirrhimuraena chinensis Kaup
  别名面鳝(平潭)、尖嘴(连江)、软骨鳝(福清)、蛏鳗(龙海)。
  体细长,圆筒状、尾部稍侧扁。头短。吻尖。口大、口裂伸越眼的后方。眼小而较孔圆,眼间隔大于眼径,微隆起。鼻孔每侧2个,前鼻孔为短管状,眼位于吻端;后鼻孔不具短管,位于前缘的下方。上唇有一列明显鳞的梳状唇须。鳃孔较小。体光滑无鳞。侧线孔明显。背鳍起点在胸鳍基部的稍后上方,胸鳍长尖形,有腹鳍,无尾鳍,尾端尖秃。体黄褐色,腹侧色淡,各鳍淡黄色。
  中华须鳗为福建沿海常见的小型底层鱼类。多穴居于底质为沙泥、贝类丰富的低潮区。退潮时用尾尖钻入沙泥中,涨潮时游到沙泥上面大量吞食蛏蛤及其它底栖动物,是蛏、蛤的主要敌害。
  骨软肉嫩,可供食用,但产量不多。分布于我国东海和南海。
  尖吻蛇鳗ophichthys apicalis (Bennett)
  别名硬骨鳝(平潭、惠安、晋江、厦门),硬骨(连江)。
  体细长,圆筒状、尾部稍侧扁。头部略呈锥状。吻短钝,上颌稍突出。眼小而较圆,眼间隔大于眼径,微隆起。鼻孔每侧2个,位于上唇边缘。口大、口裂达后缘下方。鳃孔较小。体光滑无鳞。有侧线、侧线孔不甚明显。背鳍起点在胸鳍中部上方,胸鳍略呈长扇形,无腹鳍,无尾鳍,尾端尖秃。体黄褐色,腹侧稍淡,背鳍和臀鳍的边缘淡黑色,胸鳍的上方淡黑色。
  尖吻蛇鳗为福建沿海常见的底层鱼类。喜穴居于沙泥底质的低潮区。涨潮时游到沙泥上面,用尾端钻挖养殖埕地,摄食蛏、蛤及其它底栖动物,对蛏、蛤为害很大。通常在退潮时将茶麸撒于埕地,迫使尖吻蛇鳗由穴中钻出地面,然后捕捉。可供食用,但骨棘较硬。活的尖吻蛇鳗是钓捕大鳖的好饵料。分布于我国东海和南海。
  相近种
  艾氏蛇鳗o.evermanni 。分布于福建沿海,少见。
  长尾蛇鳗o.asakusae。分布于福建沿海,不常见。
  短尾蛇鳗o.brevicaudatus 。分布于台湾海峡。
  西里伯蛇鳗o.celebicus 。分布于福建沿海,不常见。
  (十三)胭脂鱼科
  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 (Bleeker)
  别名雷公鱼(延平、建瓯)
  体侧扁,背部在背鳍起点处特别隆起。头短小,吻钝圆。口小而下位,唇发达,上下唇有细小乳突。下咽齿一行,数目多,排列呈梳状。背鳍基长,无硬棘,分枝鳍条50根以上。臀鳍短,分枝鳍条11~13。成熟个体雄性体色鲜艳,体侧有鲜明的胭脂红色,臀鳍和尾鳍淡红色。
  胭脂鱼为江河中下层鱼类。摄食底栖无脊椎动物、植物碎屑及藻类。一般5龄性成熟,产卵期为2~3月,常于急流石滩处产卵。闽江上游(建溪)建瓯附近有它的产卵场,卵金黄色,略具粘性。
  该鱼为大型经济鱼类,最大个体可达30余公斤。具有生长快、食性广的优点。系国家二级保护的珍稀动物。分布于闽江中上游,偶见于下游;省外见于长江。
  (十四)鲤科
  鳡鱼Elopichthys bambusa (Richardson)
  别名竿鱼(福州)、虎鱼(闽南)、舰鱼(闽西)
  体长,稍侧。头长尖似锥状,吻呈喙状。口大,端位,下颌前端有一突起,与上颌凹陷处相吻合。鳞小,侧线鳞104~117。背鳍无硬棘,分枝鳍条9~10,臀鳍分枝鳍条10~11。生活时,体色微黄,腹侧银白,背鳍、尾鳍深灰色,其他各鳍淡黄色。
  鳡鱼为江河、湖泊、水库中上层鱼类,游泳迅速、行动敏捷,常袭击追捕其他鱼类为食,是典型的凶猛肉食性鱼类。一般性成熟为3~4冬龄。产卵期4~5月。产卵场要求不严,流速较大的江河、湖泊和水库上游均可产卵。卵为漂浮性。
  该鱼生长快,个体大,最大可达50公斤,为大型经济鱼类之一。肉质鲜嫩,被群众视为上等食品。但因其凶猛贪食其他鱼类,是淡水养鱼业中有名的“害鱼”,常列为清除对象。省内分布于各水系,省外见于长江、珠江水系。
  〓鱼Luciobrama macrocephalus (Lacepede)
  别名尖头鳡(福州)、猪头舰(闽西)
  体近圆筒状,形似鳡鱼,但头部细长而尖故有尖头鳡之称。吻平扁似鸭嘴形;口小,上位;下颌长于上颌;下颌前端无角质突起。体鳞细小,侧线鳞136~148。体银白色,背部灰黑色;腹鳍淡红色,尾鳍后缘黑色。
  栖息于水体的中上层,游泳力强,性凶猛,是典型肉食性鱼类,完全以鱼为食,尤其是仔鱼吞食大量鱼苗,对养鱼业危害较大。
  本种为江河、湖泊大型经济鱼类之一,个体大者重20~25公斤,最大可达百余斤。但产量不高,分布不广。在养殖业上被列为敌害。分布于闽江水系。省外见于长江、珠江。
  鳤鱼Ochetobius eloncatus (Kner)
  别名金刀(建阳),竹四(福州)。
  体细长,略呈圆筒状。头短小,吻尖,口小,端位。体鳞细小,侧线鳞65~75。背鳍无硬刺,其起点约与腹鳍相对。臀鳍短小。尾鳍深分叉。体背部暗黑色,腹部银白色。背鳍与臀鳍的基部微黄色,胸、腹鳍红色,尾鳍后缘黑色。
  鳤鱼是生活于江河上游、水流颇急和底有砂石的中层鱼类。食物以枝角类、水生昆虫的幼虫等为主,兼食一些小鱼、小虾。体重一般0.5~1公斤,大者可达2~2.5公斤,为中小型经济鱼类。在闽江上游有一定的产量。分布于我省闽江水系。
  长江〓Phoxiiius varieeatus (Gunther)
  体长,侧扁。尾柄较高,尾柄长为尾柄高1.1~1.3倍。体鳞小,排列密。侧线完全。侧线鳞72~87。背鳍短小,位于腹鳍起点后上方。腹鳍小,末端可达肛门。尾鳍分叉浅。体背侧黑色,腹部灰白色。各鳍具黑色斑点;幼鱼体侧有许多黑斑。
  长江〓为温水性鱼类,偶见于长江(九江)和钱塘江(西湖)。本省仅见于闽江上游(武夷山、屏南)山区的冷水涧中。这是〓属鱼类分布纬度最低的纪录。
  异〓Parazacco spilurus (Gunther)
  体延长,侧扁,腹部自腹鳍基部至肛门,有明显腹棱。口大,上位,下颌前端有一显著的钩状突起与上颌前端凹陷相吻合。下咽齿2行。
  体侧有不规则的垂直斑条,尾鳍基有不明显暗色斑块。
  是生活于江河中下游的小型鱼类。分布于本省九龙江、漳江水系。
  宽鳍〓zacco platypus (Temminck of Schlegel)
  别名花石斑(延平、邵武)、溪耍(莆田)。
  体长,侧扁,腹部圆。口端位,马蹄形。唇厚。下咽齿3行,齿端呈钩状。成熟雄鱼的臀鳍前数根分枝鳍条特别延长,可达尾鳍基部。体侧有12~15条蓝黑色垂直条纹,生殖季节,成熟个体在条纹间杂有粉红色斑点或为淡红色,雄鱼尤为艳丽,并在头及臀鳍条上有许多粗糙的珠星。
  该鱼为江河中上游的小型鱼类,喜栖于水流较急、底质为砂石的浅滩处,常与马口鱼成群聚集在一起。
  该鱼个体不大,但产量较多,是山区常见的食用鱼类。分布全省各水系。
  相近种
  大鳞鱲z.macrolepis Yang et Hwang。下咽齿2行。分布于闽江、木兰溪、交溪、漳江等水系。
  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 (Richardson)
  别名红目鈍(福州)、红眼睛(建阳)、红目代(闽西)。
  体长、圆筒状、尾部稍侧扁,体形颇似草鱼。眼上缘具红斑,故俗称红目。口前位,触须2对,极细小。下咽齿3行,齿端呈钩状。体被较大圆鳞。背鳍、臀鳍短小,均无硬棘。体背部深灰色、腹部浅黄色。体侧在侧线以上各鳞片基部有黑色斑组成纵列条纹。
  生活于静水或流速较慢的水域,活动于水的中层。以藻类和水生植物为主食,兼食水生昆虫、小鱼和卵粒以及淡水壳菜。2冬龄性成熟。生殖期5~6月,通常于沿岸有水草场所或于浅水沙滩处产卵。卵浅绿色、沉性。
  本种为中小型经济鱼类,一般体长200毫米,重250克,大者可达2~2.5公斤。此鱼对环境适应性强、食性广,福州地区作为池塘混养对象。省内分布于各水系,全国分布于黑龙江、长江、钱塘江及珠江。
  相近种
  高体赤眼鳟s.caudalis。分布于九龙江、晋江水系。
  马口鱼Opsariichthys uncirostris (Tem ef Schlegel)
  别名阔嘴耍(莆田、仙游),大口鱼(闽西)
  体型与宽鳍镴相似,其区别点是口大,下颌前端突起、两侧有凹陷,恰与上颌前端、两突起相吻合。体两侧有10余条浅蓝色垂直条纹。各鳍橙黄色。生殖季节,雄鱼有鲜艳的婚姻色,头部、臀鳍条均有白色突起(珠星)。
  生活于山谷溪流中,常捕食小鱼、小虾及水生昆虫等,产卵期5~6月,卵粘性,金黄色。
  马口鱼一般体重50~100克,最大180克左右。天然产量多,为山区常见的食用鱼类。分布于全省各水系。
  中华细鲫aphyocypris chinensis Gunther
  体细小,稍侧扁,腹面自腹鳍基部至肛门间具一不完全的腹棱。体鳞大,侧线不完全,仅见于前面的4~8鳞片。背鳍小,位于腹鳍起点之后上方。体背正中自头后至尾鳍基,及体侧自眼后至尾鳍基部各具一暗色纵带。
  中华细鲫生活于水田、河沟、池塘或山润水域。分布于闽江上游(建宁)、木兰溪等水系。
  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 (Richardson)
  别名乌溜草(福州)、流仔(闽南)、乌青(闽北)
  体长、略呈圆筒状,尾部侧扁、腹面圆。吻短,口前位,呈弧形。下咽齿1行,齿粗短,呈臼齿状,这是与草鱼最易区别的特征。背鳍和臀鳍均无硬棘。鳞中等大,侧线完全。体背青黑色、腹部灰白色、各鳍灰黑色。
  为江河、湖泊、水库的中下层鱼类。喜食螺、蚌、蚬等软体动物,兼食虾、蟹及昆虫幼虫。性成熟年龄,一般为4~5龄,体重10~15公斤。每年4~6月间,于江河干流流速较大的场所产卵。卵漂浮性。本省九龙江上游华安县十四行是青鱼天然产卵场,此鱼在静水环境不能产卵。我省从1967年以来采用人工催产获得鱼苗,极大推动了淡水养殖业。
  青鱼是大型经济鱼类之一,也是我国淡水养殖的四大家鱼之一。肉嫩、味美、经济价值高,但由于食料来源限制,池塘仅搭配饲养,在贝类丰富的山塘水库可作放养对象。分布广,本省各水系和全国各主要水系均有。
  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 (Cuvier et Valenciennes)
  别名鲩
  体形和青鱼相似,辨认特征在于草鱼体茶黄色、胸鳍、腹鳍微黄色,鳞片边缘灰黑色;下咽齿二行,侧扁呈梳状。性活泼,常跳跃水面,为中上层鱼类,喜食水草,亦食陆生的牧草,为典型的草食性鱼类。
  草鱼是我国淡水养殖四大鱼类之一,生长快,个体大,饲料来源广,历来成为我国主要的养殖和放养对象。本省于1960年以来采用人工催产获得鱼苗后,草鱼养殖得到蓬勃发展,成为本省重要经济鱼类之一。分布于全省各水系和全国各大江河流域。
  细鳞斜颌鲴plasioenathops microleps (Bleeker)
  别名薄鳞黄尾(福州、建瓯)、青尾(邵武)、幼鳞鱼(龙溪)
  体侧扁、背部略高、肛门前至腹鳍基部有发达的腹棱。头小,呈锥形,吻钝,口下位、呈弧形,下颌有发达的角质边缘。下咽齿3行。鳞细小,侧线鳞70以下。背鳍具光滑硬棘。体色背部灰褐、腹部银白。臀鳍淡黄色,尾鳍桔黄色,后缘有黑边。
  栖息于江河、湖泊的中下层,喜流水生活,冬季群栖于宽敞水域的深处,平时分散活动。以硅藻、丝状藻和水生高等植物碎屑为主食,也食水生昆虫、枝角类、桡足类以及泥沙中腐殖质。2冬龄性成熟。产卵期4~6月,5月为盛产期。亲鱼集群逆游到砾石浅滩、水流湍急处产卵。卵粘性、浅黄色。
  在江河中天然产量高,生长较快,体重一般为0.5~1公斤,最大达3公斤,是重要经济鱼类之一。由于成熟早、繁殖力强、食性广、饲养简便,已成为池塘、水库新的养殖对象。省内分布于闽江、九龙江、晋江、汀江等水系;全国分布于黑龙江、长江、钱塘江、西江。
  银鲴xenocypris argentea (Günther)
  别名厚鳞黄尾(福州、南平)、乌勒仔(龙溪)
  体形和细鳞斜颌鲴相似,其主要区别在于腹部无腹棱或不明显,若有,仅于肛门前方有一小段;鳞稍大,侧线鳞少于70(54~64);鳃盖膜上有明显桔黄色斑块。
  本种为江河底层鱼类,常生活于水流平稳的河湾,或石滩浅水地带,主食藻类、高等植物碎片及污泥杂质,兼食少量浮游动物。生殖季节4~6月间,当洪水上涨、水位上升时,亲鱼成群上溯到急流浅滩处产卵。卵浅黄色,粘性。
  该鱼为中小型经济鱼类。一般体重100~200克,最大者0.5~1公斤。个体虽不大,但天然产量高,在建溪一带成为产量最高的经济鱼类。由于食料来源广、饲养简易,亦作为养殖的混养对象。分布于本省各水系,全国分布于黑龙江、黄河、长江、钱塘江、珠江及元江。
  扁圆吻鲴distoechodon compressus (Nichols)
  别名溪勒(福州、建瓯)、红烧尾(连城)、赤尾勒(龙溪)
  体侧扁、腹部圆,无腹棱。头小、吻突出。口下位,横裂、下颌前缘有发达的角质。下咽齿2行。鳃盖后缘有一桔黄色斑纹。体侧有10~11条由黑色小斑点组成纵条纹。背鳍和尾鳍淡黄色,尾鳍边缘黑色,腹鳍和臀鳍边缘浅红色。
  常栖息于水流较急、河面宽阔的浅水地带,活动于中下层水域,以下颌角质边缘刮食附于石头上的藻类、苔鲜,也食植物碎屑及泥河中腐殖质。产卵期5~8月间,在各江河中都可产卵。卵粒小,呈绿色,具粘性。分布广,产量高,为江河中重要经济鱼类之一。由于抗病力和耐寒力强、群体产量高、食性广、饲养简易,作为池塘、河沟及水库养殖的混养品种,可明显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闽西地区——连城、清流、宁化和长汀饲养此鱼已有悠久历史。
  分布于本省各水系,全国分布于长江、钱塘江。
  相近种
  圆吻鲴d.tumirostris。全省各水系。
  鳙鱼aristichthys nobilis (Richardson)
  别名红鲢、花鲢、胖头鲢
  体侧扁,稍高,腹面从腹鳍基部至肛门之间有腹棱。头特大而圆胖,故有“胖头鲢”之称。吻短而圆钝,口大,端位。下咽齿1行,齿面扁平。鳃耙细长而密集,但不相联。体鳞细小。胸鳍长而尖、末端远超腹鳍基。体背及体侧上半部灰黑色,腹部灰白色,体两侧密布黑色斑点。
  栖息于水体的中上层,性温驯,行动迟缓,不喜跳跃。以浮游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为主食,亦食少量浮游植物。4~5冬龄达性成熟。体重约7.5~10公斤。产卵期4月下旬至6月,在流速和浑浊度大的江河、水温20C~30C的条件下产卵。人工养殖的个体从1959年以后均采用人工催产方法获得鱼苗。
  鳙鱼也是我国淡水养殖四大鱼类之一。生长快、个体大、疾病少、易饲养、产量大、经济价值高,是本省池塘养殖重要鱼类之一。
  本省分布于各水系,全国分布于黑龙江、长江、珠江。
  鲢鱼hypophthahnichthys molitrix (Cuvier et Valenciennes)
  别名白鲢、鲢鱼
  体形与鳙鱼相似,其主要区别在于体色银白,各鳍灰白;腹面在胸鳍基部至肛门之间有发达的腹棱;鳃耙特化,互相联合成海绵状的膜质片,以过滤微小食物。
  生活于水体的上层,性活泼、善跳跃。主食浮游植物,辅以浮游动物。繁殖习性和鳙鱼相似,池塘饲养的个体,从1958年以后,均采用人工催产方法获得鱼苗。
  鲢鱼也是我国淡水养殖四大鱼类之一。生长快、疾病少、适应性强、产量高,是本省池塘养殖重要鱼类之一。
  以上所述青鱼、草鱼、鲢鱼和鳙鱼为我国淡水养殖传统的四大鱼类,俗称“四大家鱼”。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大江河、湖泊及本省各水系。
  中华鳑鲏rhodeus sinensis Gunther
  别名鳑鲏(福州),板卒子(闽西)
  体侧扁,卵圆形。头短小,呈锥状。口小,前位,口角无须。下咽齿1行,齿面光滑。侧线不完全,仅前面3~5片侧线鳞。背、臀鳍不具硬刺。体侧上部各鳞片后缘均有小黑点,沿尾柄中线向前延伸有一翠绿色纵纹(浸泡后成黑色)。鳃孔后有2个不明显暗斑。背鳍、臀鳍外缘黑色。
  中华鳑鲏为底层鱼类。生活于沟渠、池塘、水库等浅水区。常在泥沙较多,水草丛生的水域活动。摄食藻类。产卵期为5月份。繁殖期雄鱼除吻部、眼眶等处有明显珠星外,还有鲜艳的色彩。雌鱼有一长产卵管,将卵产于河蚌体内。中华鳑皱为小型鱼类,体小,肉少,无食用价值,但可作为肉食性鱼类的饵料。
  分布于全省各水系。
  相近种
  高体鳑鲏r.ocellatus (Kner)。
  分布于本省各水系。
  越南刺鳑鲏acanthorhodeus tonkinensis Vaillant
  体侧扁,长卵圆形。头小。口亚下位。口角须1对。侧线完全。背鳍与臀鳍均具硬刺。下咽齿1行,齿面具锯纹。体背部淡灰色,侧面银白色。鳃盖后缘上方有一黑色斑点,尾柄中线有一黑色纵带。背鳍、臀鳍各具两列黑色小斑点。
  越南刺镑鲏为中下层小型鱼类。栖息于泥沙底质,有水草生长的静水区。常集成小群游动。摄食水生植物、腐败物等。产卵期为4月。雌鱼具一灰色产卵管,卵产于河蚌的外套腔中。受精卵在蚌体内发育,直至成幼鱼。该鱼个体小,食用价值不大。分布于本省闽江、晋江等水系。
  相近种
  大鳍刺鳑鲏A .macropterus 。分布于木兰溪。
  短须刺鳑鲏A.barbatulus 。分布于闽江、晋江水系。
  斑条刺鳑鲏A.taeinianalis 。分布于汀江水系。
  兴凯刺鳑鲏A.Chankaensis 。各水系均有。
  白河刺鳑鲏A.peihoensis 。分布于木兰溪水系。
  鳑鲏亚科共有五属除上述鳑鲏属和刺鳑鲏属外尚有下列三属:
  石鲋鱼属pseudo terilam pus——彩石鲋pseudoperilampus lighti 。闽江。
  〓属Acheilognath us--须〓Acheilognathus barbatus。闽江、九龙江。
  副〓属paracheilognathus——革条副〓par acheilognathus himantegus。分布本省各水系。
  锯齿鳊toxabramis sxvinhonis Günther
  体极侧扁,腹面自胸鳍基部至肛门有腹棱。头小。吻短,眼大。口前位,下咽齿2行。鳞中大。侧线在胸鳍上方急剧向下弯折成一明显角度,至尾柄处向上弯。背鳍具硬刺,后缘有明显锯齿。尾鳍深叉形。
  锯齿鳊为江河中上层鱼类,也能在静水中生长和繁殖。摄食枝角类、浮游藻类及水生昆虫的幼虫,该鱼为小型鱼类,在闽南南安(山美水库)产量较多,成为当地食用鱼类。
  分布于本省晋江水系。
  〓hemiculter leucisculus (Basilewsky)
  别名苦条仔(福州)、青条(莆田)、苦梭料仔(闽南)
  体长而侧扁、背缘平直、腹缘略凸。腹面从胸鳍基部至肛门之间有完全的腹棱,头小而尖,吻长,口端位。下咽齿3行。侧线在胸鳍上方急剧向下弯折、沿腹侧至臀鳍后方,又向上弯折入尾柄中线。背鳍具光滑硬棘。体银白色,背面青灰色。尾鳍浅黄色、边缘灰黑色。
  〓为常见小型鱼类,在江河、湖泊、池塘、水库、静水、流水中都能生长繁殖。常集群速游于水面,属中上层鱼类。杂食性,以藻类、高等植物碎片、水生昆虫及小虾等为食。1冬龄性成熟,5~6月间常在有水草的浅水地带产卵。卵粘性、附着于水草或砾石上发育。
  该种个体虽小,但分布广、繁殖快、生活力强,有一定产量,具有一定的食用价值,同时也可作为大型经济鱼类的食料。
  分布广,本省各水系和全国各江河、湖泊、水库等天然水体中均有。
  相近种
  贝氏〓h.bleekeri 。闽江水系。
  红鳍鲌culter erythropterus (Basilewsky)
  别名白刀、溪白刀
  体侧扁、头顶平直、头后背部隆起。口上位、下颌向上突出,口裂与体几乎成垂直。腹面腹棱完全,从胸鳍基至肛门。背鳍具光滑硬棘。臀鳍长,分枝鳍条25~28。侧线鳞63~67。体背灰褐色,体侧和腹面银白色。臀鳍桔红色,尾鳍灰白色,边缘灰黑色。
  本种是江河、湖泊中上层鱼类。常栖息于缓流江段或水草茂盛的静水区。肉食性,主食小鱼、虾及水生昆虫。通常2龄成熟。产卵期5~6月。产卵场多在水草丛生的敞水区或有砾石的浅水缓流区。卵具粘性。
  该鱼为常见中小型食用鱼类。肉嫩味美,有一定的经济价值。省内分布于闽江、九龙江、木兰溪等水系。全国分布于各大江河、湖泊。
  银飘鱼pseudoLaubuca sineusis (Bleeker)
  别名更薄条(福州)、刀鳊(建瓯)、剃刀条(南平)
  体长、极侧扁。背缘平直、腹缘腹棱明显,从峡部直至肛门。头短小,口前位、下颌前端有一突起和上颌中央的凹陷相吻合。侧线在胸鳍上方急剧向下弯,成一明显钝角而后沿体侧下经臀鳍基,又上弯伸达尾柄中线。背鳍小,无硬棘。臀鳍长,无硬棘。体背青灰色、体侧和腹面银白色。
  该鱼为江河、湖泊常见的上层鱼类,喜成群地在水面上漂游,故有“漂鱼”之称。杂食性,主要以小鱼、虾、水生昆虫、藻类和植物碎屑为食。1龄即可成熟,产卵期5~6月。在缓流和静水环境都可产卵。
  银飘鱼体不大,但分布广、数量多,为一般食用鱼类。分布于全省各水系、全国各地的江河、湖泊均有。
  相近种
  寡鳞飘鱼p.engraulis 。本省九龙江等水系。
  南方拟〓pseudohemicuLter dispar (Peters)
  别名厚鲦(福州)、青鲦(建瓯)、浮段(闽南)。
  体延长,侧扁,背缘平直,腹缘广弧形。腹棱不完全,自腹鳍基至肛门。头小,口前位,下颌中央有一突起与上颌中央的凹陷相吻合。侧线在胸鳍上方急剧下弯,向后沿腹部边缘直至臀鳍末端折向尾柄中线。背鳍具光滑硬棘。体背部青灰色,腹部银白色。尾鳍边缘灰黑色。
  南方拟〓为极常见的小型鱼类。喜集群。常在江河岸边的水面活动,游动迅速。食性杂。产卵期为5~7月。在水流较缓的浅水区产卵。卵深黄色,具粘性。分布于全省各水系。
  平胸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 (Richardson)
  别名鳊(本省各地)、三角鳊(福州)
  体高而侧扁,呈菱形。腹部从肛门前至腹鳍基有腹棱。头短小、呈三角形。口小、端位。上下颌具角质边缘。鳃耙19~20。背鳍具光滑的硬棘,其长度大于头长。尾柄长大于或等于尾柄高。鳔3室,前室最大。体侧鳞片边缘黑色,组成若干纵纹。
  本种为常见的淡水鱼类,常生活在长有水草的敞水区,活动于水体的中下层。在静水、流水的水体中均能生长繁殖。杂食性,以水生苦草、轮叶黑藻、软体动物(淡水壳菜)为主食,兼食藻类及植物碎屑。3冬龄性成熟,产卵期5~6月。产卵场大致和团头妨相同,但对流水有一定要求,卵稍带粘性,卵粒浅黄色。
  本种食性广,生长较快,个体较大,肉嫩味美,是人们喜食的上等经济鱼类,可作池塘、湖泊养殖对象。
  分布于本省闽江、木兰溪水系。全国广布于各大江河、湖泊。
  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Yih
  别名草鳊、武昌鱼
  外形和平胸鲂极相似,其主要区别在于本种背鳍硬棘稍短或约等于头长;尾柄长小于尾柄高;鳔3室、中室最大;鳃耙13~15枚;体侧灰白色纵纹明显。
  该鱼性温和,适于静水环境生长繁殖。平时活动于中下层水体,栖息于底质为淤泥、长有沉水植物的敞水区。成鱼为草食性,故有“草鳊”之称。通常2冬龄性成熟,产卵期5~6月,亲鱼集群活动、产卵场所需有一定的流水和长有茂密的水草。卵具粘性。
  团头鲂为中型经济鱼类;成长快,抗病力强,又能在静水水体中繁殖,为优良的养殖对象。1966年,移植本省放养在池塘、水库。此鱼肉细嫩,味鲜美,为名贵经济鱼类。
  分布于长江中下游附属的湖泊,本省闽江下游有移植。
  大眼华鳊Sinibrama macrops (Gunther)
  别名大眼眶(建瓯)、大目桃(顺昌)、洋舰(延平)
  体侧扁,略呈长菱形。腹棱不完全,从肛门前至腹鳍基。头小。吻短、眼大。口端位。鳃耙稀疏(10~12枚)。鳔2室,后室较长、末端钝圆。背鳍具光滑的硬棘,臀鳍长,分枝鳍条19~21根。体背侧深灰色,腹部银白色。
  栖息于水流缓慢的溪河岸边,成群活动于水体中下层。喜食腐殖质、藻类、小鱼和虾。产卵期3~6月,在水流较急、底有砾石的浅水区产卵。卵稍带粘性,深黄色。
  本种为小型鱼类。闽江上游产量较大,为产区习见的食用鱼类。
  分布于本省各水系,也见于钱塘江、珠江。
  翘嘴红鲌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 (Bleeker)
  别名翘鼻巴力(福州)、翘嘴巴力(建阳)
  体形和红鳍舶相似,区分之处为本种的腹棱不完全,仅见于腹鳍基至肛门之间;上颌短,下颌突出且向上翘;鳞较细小,侧线鳞较多(81~88)。
  本种常栖息于江河、湖泊、水库的上层,系大型凶猛鱼类,行动迅速、善跳跃,以小型鱼类为食。2~3龄性成熟,产卵期5~7月。在静水和流水环境均能产卵。卵具微粘性。
  该鱼生长快,个体大,是一种较常见的经济鱼类。分布于本省闽江、木兰溪等水系,全国北自黑龙江,南至珠江均有。
  相近种
  戴氏红鲌e.dabryi 。分布于九龙江等水系及附属水体。
  唇〓hemibarbus Labeo (Pallas)
  别名竹槁头(建阳)、兔子鱼(邵武)、缺嘴(浦城)、高锥(闽南)
  体延长,略侧扁,腹部圆。吻长而尖,其长度大于眼后头长。眼大,侧上位。眼眶后缘和下缘有一排粘液腔。口下位、唇发达,下唇分3叶,两侧叶宽厚、中叶微小,呈三角形突起。口须一对,其长短于眼径。下咽齿3行。鳃耙具15~20枚。背鳍具光滑硬棘。成鱼体及鳍均无明显斑点。幼鱼体侧有黑色斑点。
  唇〓为中下层鱼类,喜栖息于水流较急、水温较低、底质多砾石的江河中。主食水生昆虫和软体动物。2冬龄性成熟。产卵期3~4月,常在水深1米多的急流中分批产卵。卵黄色。
  一般体重约1斤多,条件适宜可达3~4斤,为本省较常见的食用鱼类。分布于本省各水系。全国几遍各主要水系。
  相近种
  花〓h.maculatus 。偶见于闽江。
  似〓belligobio nummifer (Boulengor)
  体侧扁,腹部圆。头大,锥形。吻长,平扁,其长稍小于眼后头长。口亚下位。唇厚,发达,上下唇具乳突。下唇褶明显分为3叶,中叶小,三角形,两侧叶窄长,在中叶前端相连。下咽齿3行。口角有短须1对。背鳍短,无硬棘,起点稍近吻端。尾鳍分叉,上下叶等长。体侧在侧线上方有7~9个大黑斑,在侧线下方的鳞片具黑褐色小斑点。背鳍和尾鳍有黑色花纹。
  分布于本省闽江、晋江、木兰溪、漳江等水系。
  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 (Tem.et Sch.)
  别名乌噜噜(福州)、罗汉鱼
  体长形,侧扁,口小,上位,横裂。唇薄,无乳突。口角无须。下咽齿1行。背鳍短,无硬棘,起点约与腹鳍相对。尾鳍叉形。鳞大,体侧每一鳞片的后缘有新月形黑斑,形似麦穗,故称麦穗鱼。
  麦穗鱼为常见小型鱼类,生活在湖湾、河沟、池塘等静水或缓流的浅水区,常隐匿于水草丛中。摄食浮游动物、水生昆虫、低等藻等。4~6月产卵,卵椭圆形且扁,具粘性。孵化期由雄鱼在附近守卫。分布全省各水系。
  福建华鳈sarcocheilichthys sinensis Bleeker
  别名花石斑(建阳),石斑(闽南)
  体长而侧扁,腹部圆。尾柄宽短。头短小。吻圆钝,口小,下位,马蹄形。下颌角质边缘发达。口角有小须一对。背鳍不分枝鳍条基部较硬,末端柔软分节。臀鳍甚短,尾鳍浅分叉。体侧有4条黑色宽横带。各鳍灰黑色。
  福建华鳈为常见的中下层小型鱼类。栖息于江河支流、湖泊中水流缓慢、水草丛生的水域。以下颌刮食附着在碎石上的动植物。生殖季节雄鱼吻部有珠星,雌鱼产卵管延长。分布于闽江、九龙江水系。
  黑鳍鳈Sarcocheilichthys nigripinnis (Günther)
  体形与福建华鳈相似,其区别点是:口小呈弧形;下颌角质边缘较薄;口角无小须;体侧有不规则的云状黑斑,鳃孔后有一黑色的月牙形条纹。分布于全省各水系。
  相近种
  小鳈s .parvus。分布于闽江水系。
  江西鳈s.kiangsiensis 。分布于闽江水系。
  银颌须〓gnathopogon argentatus (Sauvage et Dabry)
  别名尖头(莆田),樯头仔(闽南)
  体长,稍侧扁,尾柄中长。吻短而尖。口亚下位。口角须一对,其长约等于或大于眼径。眼大,侧上位。肛门位于腹鳍基与臀鳍起点的后1/3处。侧线鳞39~42。背鳍、臀鳍无硬棘。体背部银灰色,体侧及腹面银白色,体侧在侧线上方有一银灰色纵带。
  银色颌须〓为江河中常见的中下层,小型鱼类。喜生活于清澈砂底的流水性水域。摄食水生昆虫、藻类及水生植物。4~5月产卵。分布全省各水系。
  相近种
  短须颌须〓g.imberbis 。分布于汀江上游。
  细纹颌须〓g .taeniellus 。分布于闽江。
  济南颌须〓g .tsinanensis 。分布于交溪。
  点纹颌须〓g.wolterstorffi 。分布于各水系。
  吻〓rhinogobio typus (Bleeker)
  别名马滩(建阳)、沙条(邵武)、铁丁鱼、沙爬鱼(闽清)、长竹槁头(闽西、闽南)体长,圆筒状、后部稍侧扁,腹部平坦。头尖长、近锥形。口前吻部显著突出,前端柔软。口下位,唇厚无乳突。口须一对、粗短。胸部鳞显著变小,有时隐于皮下。背鳍无硬棘,臀鳍短,分枝鳍条6根。胸鳍下侧位,左右平展。肛门位近腹鳍。
  吻〓为底层鱼类,常栖息于水清、流缓、底质为泥沙或砾石的江河。以水生昆虫的幼虫为主食,也食藻类及其他沉积有机物。3~4月间,在砾石较多的流水浅滩处产卵。
  中小型常见食用鱼类,最大个体约一斤多,为本亚科中较大的种类。分布于本省闽江、汀江水系。
  似〓pseudogobio vaillanti (Sauvage)
  别名沙条(建阳),沙钻(福州),高丁(闽南)
  体近圆筒形。吻长,略平扁,在鼻孔前方有凹陷。唇发达,具小乳突,下唇褶分3叶,中叶椭圆形,两侧叶在中叶前端相连。口角须一对。下咽齿2行。喉、胸部无鳞。肛门靠近腹鳍。背鳍无硬棘。体背部有5条黑色横纹,体侧有6~7个黑斑块。背鳍及尾鳍上有许多小黑点。
  分布于本省闽江、汀江、晋江等水系。
  棒花鱼abbottina rivularis (Basilewsky)
  别名沙糠(福州),船丁(建瓯),麻狗(长汀)
  体形及体表斑纹、斑块与似鲍相似,但体较粗壮;上下唇乳突不明显,下唇中叶为1对紧靠在一起的橢圆形突起,两侧叶不相连;下咽齿一行。
  棒花鱼为常见底层小型鱼类。体长一般在60~70毫米。栖息于江河(沙底)的缓流中,在沙上活动,有时钻入沙内觅食,摄食底层无脊椎动物。4~5月产卵。雄鱼有筑巢和护巢习性。分布于闽江、汀江、九龙江等水系。
  相近种
  福建棒花鱼a.fukiensis (Nichols)。分布于全省各水系。
  长棒花鱼a .elongata Yao et Yang。分布于九龙江。
  乐山棒花鱼a.kiafingensis (Win)。分布于闽江、汀江。
  嘉积棒花鱼a.kachekensis (Oshima)。见于平和,为本省新记录。
  嵊县胡〓huigobio chenhsienensis Fang
  体粗壮,前部圆筒形,后部侧扁。头短,吻圆钝,在鼻孔前方有凹陷。口小,下位,横裂。唇发达,上唇褶边缘具1行乳突;下唇褶分3叶,中叶呈心脏形,两侧叶发达,不相连,向侧后方扩展成翼形。口角有须1对。下咽齿1行。体被中等大鳞片,腹面自胸部至腹鳍基前方均无鳞。肛门位近腹鳍基部。体背部隐约有4~5个黑斑,体侧中轴有7~8个黑色大斑点。背鳍、尾鳍有许多小黑点。
  该鱼为山溪小型鱼类。分布于闽江水系(松溪)。
  蛇〓saurogobio dabryi (Bleeker)
  别名沙条(建阳、邵武)、沙丁(建瓯)、棺材丁(福州)、竹竿鱼(闽南)
  体细长,圆筒状,背缘圆、腹缘平直,尾柄细长。头较钝,两鼻孔间隔处有凹陷,吻部突出。口下位、唇肥厚、具许多小乳突。须1对、粗短。下咽齿1行。胸部无鳞。鳍无硬棘。肛门位近腹鳍基。体侧中轴有1条灰黑色纵带,其上有10~11个深黑色斑块。
  蛇鲍为小型底层鱼类。常栖息于流水缓慢、沙质底的江河中。主要摄食底栖动物和昆虫幼虫,兼食少量水草、藻类及植物碎屑。3~4月在流水处分批产卵。卵漂浮性。
  蛇〓个体虽小,但肉质肥美,数量也多,是普通食用鱼。
  分布于本省闽江、九龙江和汀江水系;全国各主要水系均有。
  相近种
  湘江蛇〓s .xiangjiangensis 。分布于闽江中上游。
  片唇〓platysmacheilus exiguus (Lin)
  体形、体表斑纹、斑块与嵊县胡〓相似,其区别点是唇部;下唇不分叶,向后伸展连成一整片,后端游离,中央有一缺刻。分布于本省闽江、汀江水系。
  黑脊倒刺鲃spinibarbus caldzvelli (Nichols)
  别名溪〓(福州、建瓯)、溪魁(莆田)、粗鳞(闽南)。
  体长,略侧扁、腹部圆。头宽、吻钝。口下位。须2对、颇发达。背鳍无硬棘,其起点之前有一根平卧的倒棘、埋于皮下。下咽齿3行。鳞大、侧线鳞20~26。体侧鳞片基部大都具一黑斑。背鳍上缘镶着黑边、其他各鳍桔黄色。
  栖息于水流湍急、水色清澈,砾石较多的溪河中,活动于水体的中下层。食性颇杂,以水生昆虫及其幼虫为主,也食小鱼、虾、藻类、高等植物种子和碎片等。生殖期3~4月,亲鱼群集于水清、流急、多砾石的浅滩处产卵。此鱼生长较快、个体较大,一般体重0.5~1公斤,最大可达5公斤以上。分布广、产量也高,为产区的一种重要经济鱼类。
  分布于本省各水系,全国分布于长江、钱塘江、元江、海南岛及台湾。
  半刺厚唇鱼acrossocheiLus (=Lissochilichthys)hemispinus (Nichols)
  别名石板(建阳、福安),石湾(长汀、上杭)
  体长侧扁。吻突出。口下位。唇发达。下唇褶肥大,左右两侧叶间距仅一细缝。左右后唇沟在颏部中断,但互相接近。须2对。背鳍具硬棘,其后缘有锯齿。体侧常有一黑色纵带。背鳍条灰黑色,鳍膜无黑色条纹。
  半棘厚唇鱼生活习性和食性均与黑棘倒棘鈀相似。个体不大,大者体重约半斤,但分布广,数量较多,是产区常见的食用鱼类。分布省内各水系。
  相近种
  厚唇鱼acrossocheilus (Lissochilichthys )labiatus 。分布于汀江。
  侧条厚唇鱼acrossocheilus (Lissochilichthys)parallens。分布于汀江。
  温州厚唇鱼acrossocheilus (Lissochilichthys)wenchcnvensis。广布。
  薄颌光唇鱼acrossocheilus (Acrossocheilus)kreyenbergii (Regan)
  别名乌石斑(建阳),石板(福安),石湾(上杭)
  体形与半棘厚唇鱼相似,不同点是唇部、下唇褶不肥大,左右两侧叶的间距有一定距离,左右后唇沟在颏部中断,且间距也较宽;下颌较宽,中央裸露,无角质边缘。体侧具6兰黑色横带,沿侧线有一条黑色纵带。背鳍淡黄色,边缘红色,鳍膜具黑色条纹。尾鳍、臀鳍黄色。
  薄颌光唇鱼栖息于石砂底质的山区溪流及江河的中上游、支流,在水流湍急、水色清澈的大石中成群游动。主食附着性藻类、植物碎屑等。该鱼为小型鱼类,大者体重约150克。但分布较广,数量较多,是山区普通食用鱼类。体色艳丽,幼鱼可作为观赏鱼类。分布于闽江、汀江、交溪等水系。
  相近种
  条纹光唇鱼acrossocheilus .(Acrossocheilus.)fasciatus,分布于闽江。
  台湾铲颌鱼varicorhinus barbatulus (Pellegrin)
  别名苦头鱼(建阳、福安)、坑雪(建瓯)、苦威(南平)、齐头畏(龙岩)
  体纺锥形,稍侧扁。头短小。吻圆钝而突出。口下位、成横裂,下颌呈铲状、边缘具角质。须2对,均细小。鳞中等大。侧线鳞42~45。背鳍无粗壮硬棘。体侧鳞片基部具新月形黑斑、背鳍上端鳍膜具黑色条纹。
  该鱼栖息于水流较湍急、底层多砾石的山区溪流中,喜游于水体的中下层。主要摄食附着于岩石上和泥土中藻类及腐殖质。产卵期3~5月。卵粘性。该种为中小型鱼类,一般体重150~250克,大者可达750克。江河中上游较常见,闽江上游——建溪和九龙江的龙岩江段产量较大,为产区较重要的经济鱼类。
  分布于本省各水系,珠江、灵江、长江及台湾省均有分布。
  相近种
  细尾铲颌鱼v.lepturus,分布于闽江、九龙江、汀江。
  小口白甲鱼varicorhinus (Onychostoma )Lini Wu
  别名石雪黄(长汀)、赤尾影(漳平)。
  体长,稍侧扁、呈梭状。头小、吻突出。口下位、呈马蹄形,下颌有锐利的角质边缘。须2对,吻须细小。背鳍具粗壮硬棘,后缘有锯齿。鳞中大,侧线鳞45~46。体侧鳞片基部有新月形的黑斑。沿侧线有一条暗色的纵纹。成鱼背鳍条间膜的上端有黑色的条纹。
  底层鱼类,喜栖息于水温较高、水流湍急、砾石较多的山区溪流中。常以下颌刮食岩石上的藻类及腐殖质,也食水生昆虫。生殖期约在4月份。属中小型鱼类,较大个体重0.5公斤左右。九龙江和汀江产量较多,为产区较常见的经济鱼类。
  分布于本省九龙江和汀江水系。沅江、西江、北江及东江均有分布。
  瓣结鱼tor brevifilis (Peters)
  体长,侧扁,尾柄较细长。口大,下位。吻长,突出。唇发达,下唇分3叶,中叶呈舌状,侧叶细小,唇后沟在颏部相连。须2对。背鳍具硬棘,其后缘有锯齿。体侧大部分鳞片的基部均有新月形黑斑。鳃盖后上方有一黑色斑块。
  瓣结鱼为江河中下层鱼类。喜清水激流,常出没于石隙间。主食软体动物和水生昆虫及其幼虫。见于闽江水系。
  纹唇鱼osteochiLus vittatus (Cuvier et Valenciennes)
  别名石鲫(长泰),肉鲫(平和)
  体长,侧扁。吻短,突出。口小,下位。唇发达,上唇两侧叶外展,其边缘有斜行纹褶(条状及粒状突起),后唇沟在颏部中断,中间不相连。须2对。背鳍不具硬棘。
  纹唇鱼生活在山区溪流、江河支流及水库。主食附着性藻类、植物碎屑等。个体不大,体重一般约50克,是山区普通的食用鱼。分布于闽江、九龙江、晋江、木兰溪、漳江等水系。
  鲮鱼cirrhinus molitorella (Cuvier et Valenciennes)
  别名雪鱼(福州、南平)、青鳞鱼(建瓯)、鲮公(闽南)、土鲮(闽西)
  体长,侧扁。头短、吻钝。口小、下位,下颌前缘具有锐利的角质边缘,须2对,极细小。鳞中等大。背鳍无硬棘。体侧在胸鳍上方有8~9个鳞片的基部有蓝黑斑点,聚集成一棱形斑块。
  鲮鱼为中下层鱼类。喜栖息于水体较温暖的溪河中,对低温忍耐力差,水温低于7℃左右难于生存。以水底石头上附着性藻类为主要食料,也食植物碎屑、腐殖质及少量浮游动物。3龄性成熟。产卵期4~9月,7~8月为盛产期。产卵场所常在江河中上游,底为砾石的急流浅滩。闽江水系南平一带和汀江水系锋义一带为鲮鱼重要的产卵场所。卵半浮性,顺水漂流。
  该鱼个体较大,生长较快,通常体重0.5~1公斤,大者可大8公斤。我国南方诸省盛行饲养此鱼,产量较高,为产区重要经济鱼类。本省近年在永定、上杭等地也已在池塘饲养。
  分布于本省各水系。沅江、西江、澜沧江及海南和台湾均有分布。
  东方墨头鱼garra orientalis Nichols
  别名包公鱼(建阳),臭鼻子(闽南)
  体前部略呈圆筒形,向后侧扁。头宽阔。吻部平扁,在鼻孔前方有深凹陷,其上有角质小突起。口大,下位。下唇有发达的吸盘,中央为肉质垫,后缘游离。背鳍无硬棘。偶鳍左右平展。体背侧棕黑色,腹部灰黄色,各鳍灰黑色。体侧各鳞具黑斑。
  东方墨头鱼为山区溪河急流性鱼类,以吸盘吸附于岩石上,营底栖生活。主要食物为附着性藻类。产卵期4~5月。卵粘性。该鱼个体不大,但体肥味美,在产区具有一定经济价值。本省闽江、九龙江、汀江、晋江均有。
  鲤鱼cyprinus carpio (Linnaeus)
  别名鲤鱼(福州)、丁板鲤(建阳)、呆鲤(闽南)、弯头鲤(永定)
  体长。侧扁,背部稍隆起。头中大,吻钝圆。口小、前位。须2对。下咽齿三行,齿面呈臼状。背鳍长,分枝鳍条16~20,臀鳍短,分枝鳍条5,背、臀鳍各具一根后缘有锯齿的硬棘。鳞大、侧线鳞35~39。体背灰色,腹部灰白色,胸、腹鳍桔红色,臀、尾鳍下叶鲜红色。
  底栖鱼类,多栖息于低质松软、水草繁盛的各种水域。杂食性,喜食底栖动物(螺、蚌)、水生昆虫,也食水草、藻类及有机碎屑。2龄性成熟。产卵期2~8月,3~4月为盛期。在各类水体都能产卵,但喜水草丛生的缓流或静水,产卵时水温在18℃以上。卵浅黄色,粘性、附于水草上。
  分布极广,遍及各种不同水域,适应性强。生长快,食料广,又能静水繁殖,因此成为我国最早而又广泛养殖的鱼类。
  遍布全国各大江河、湖泊及本省各水系。
  鲫鱼carassius auratus (Linnaeus)
  别名鲫鱼(福州)、鲫仔(闽南)、鲫母(莆田)
  体高而侧扁。头短小、吻钝,口端位,无须。下咽齿一行,呈铲形。鳞大、侧线鳞28~31。背鳍和臀鳍各具一长粗壮硬棘,后缘具锯齿。体色,背侧银灰,腹部银白,各鳍灰色。
  底层杂食性鱼类。生命力较强,对各种环境均有广泛的适应性,但喜栖息于水草丛生的浅水河湾、湖沼和池塘。喜食植物性饲料,亦食有机碎屑及底栖动物。1冬龄即可成熟。生殖期2~6月。天然产卵场多在流速缓慢、水草茂盛的浅滩或河湾地带。通常在大雨之后的半夜或早晨产卵,水温一般在15℃以上。卵粘于水草上、呈浅黄色。
  分布广,数量多,是本省各地普遍的食用鱼类之一。肉嫩味美,营养丰富,是人们喜好的上等食品。
  金鱼是鲫鱼的一个变种——金色鲫鱼经过人工培育、选种,创造出形奇色丽的名贵观赏鱼。
  (十五)平鳍鳅科
  广西华平鳅sinohomaLoptera kwangsienis Fang
  别名爬石鱼(长汀)
  体长形,前部平扁,尾柄略侧扁。头钝。吻圆。口下位。小须4对,其中2对位于吻褶间,2对位于口角。胸、腹鳍向外平展,胸鳍前部有2根以上不分枝鳍条,腹鳍前方仅有2根不分枝鳍条,鳞稍大,每鳞有一弱棱。胸、腹部裸区不达肛门。体背中线有6~7个围着白边的黑色大斑块。
  广西华平鳅为山涧溪流小型鱼类,生活于急流浅滩处。见于汀江水系,为本省新记录。
  犁头鳅lepturichthys fimbriata (Günther)
  体长,平扁,向后渐细,尾柄细长。头平扁,似犁头状,略呈三角形。口小,下位,呈弧形。须细小而多:吻须3对;颌须2对;唇须多(上下唇各2—3列)。鳞细小,具嵴突。头部及腹面均无鳞。偶鳍宽而平展。胸鳍具8根不分枝鳍条,腹鳍有3根不分枝鳍条。尾鳍内凹。体背面有7—8个暗褐色方形斑块。头部有褐色斑点。各鳍均有褐色斑纹。
  犁头鳅生活于江河中上游急流的乱石中。个体小,经济价值不大。分布于本省闽江、汀江、九龙江等水系。
  拟腹吸鳅pseudogastrom fasciatus (Sauvage)
  别名壁虎、半边鱼、石贴仔
  体前部平扁,后部侧扁,腹面平直。头宽而扁,吻长,前缘圆钝。口小、下位。吻分3叶。唇发达,下唇皮质吸附器不呈“品”字形。须3对(吻须2对,颌须1对)、鳃孔小,位于胸鳍基底上方,不伸达腹面。鳞细小、隐于皮下。偶鳍左右平展、各具一根不分枝鳍条。尾鳍斜截形。体侧自头后至尾鳍基有黑褐色细横带16~21条。尾鳍有黑点组成条纹。
  栖息于山区溪流的湍急河段,静伏于石头上或沿石壁匍匐爬行。摄食水生昆虫及附于石上或沙中的生物。为小型底层鱼类,数量不多,无食用价值,但可做其他经济鱼类的食料。该种为福建特有种,分布于闽江、晋江、木兰溪水系中上游。
  相近种
  长汀拟腹吸鳅p.changtingensis Liang、圆斑拟腹吸鳅p.cheni Liang和九龙江拟腹吸鳅p.ji-ulongjiangensis Chen三种都是本省特有种。其主要特征:前者,下唇皮质吸附器呈“品”字形;体背具排列整齐的黑褐色横纹13~15条,仅分布于汀江水系。后两种,共同特征是下唇皮质吸附器不呈“品”字形,但体侧斑纹相异。圆斑拟腹吸鳅具规则的小圆斑,也仅分布于本省汀江水系。九龙江拟腹吸鳅具黑褐色粗横纹10~15条,仅见于九龙江水系。纵纹原缨口鳅vanmanenia caldwelli (Nichols)
  体延长、前部稍平扁,后部侧扁,腹面平坦。头短小,平扁。吻长,前端宽圆、吻分3叶。口小而下位。须短小,吻须2对,位于吻叶之间。颌须1对,位于口角。鳃孔较大,自胸鳍基部前方伸达腹面。胸鳍和腹鳍均向左右平展。尾鳍斜截形。体背面从头后至背鳍前方具一黑色纵带,沿侧线也具一黑色纵带。尾鳍基具一黑斑点。背鳍和尾鳍均有3~4行黑色横纹。
  栖息于山涧急流中,用胸鳍和腹鳍紧贴于水流湍激的岩石上。以石头上底栖生物为食。个体小、无食用价值,但可作为肉食性鱼类的食料。仅见于闽江水系,为特有种。
  相近种
  裸腹原缨口鳅v.gymnetrus Chen 。
  体侧具不规则云状或蚀状黑褐色斑纹,无纵带。分布于九龙江和汀江水系,特有种。
  缨口鳅crossostoma davidi (Sauvage)
  体形和斑纹与纵纹原缨口鳅相似,不同特征在于本种的吻边缘不分叶,特化成短须13条,排成不整齐的一列;颌须一对,长约为眼径的2倍;尾鳍呈新月形;体背具9条暗色横带,头顶具黑色小点;尾鳍基2条暗色带纹。
  生活于江河上游,底质为岩石砂砾,水流湍急的山涧溪流中。摄食岩石上藻类及底栖小动物。个体小,无食用价值。
  本省特有种,仅产于闽江中上游。
  相近种
  斑纹缨口鳅c.stigmata Nichols和花尾缨口鳅c.fascicauda Nichols都是本省特有种,分布于闽江、九龙江、汀江、木兰溪及交溪。
  广东缨口鳅c.tinkhami,汀江。
  (十六)鳅科
  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a (Bleeker)
  别名河泥鳅(闽西)
  体长,前部亚圆筒形,后部侧扁,尾柄较高,尾鳍分叉。眼小,眼间距与眼径之比大于2.5倍。眼下棘不分叉。口小,亚下位。须3对。颏部无纽状突起。颊部有鳞。体侧及背部有6~7条深褐色宽横带。背鳍、尾鳍具2~3列褐色斑纹。
  长薄鳅生活于江河溪涧中,常于砂砾间或岩石隙中活动。摄食底层小型鱼类。体重一般为0.25~0.5公斤,大者可达1.5公斤,是鳅科中最大的种类。此鱼在福建较常见,为产区经济鱼类之一。分布于本省闽江、九龙江、汀江及交溪。
  相近种
  闽江扁尾薄鳅l.tientaiensis compressicauda 。仅产于闽江上游,为本省特有种。
  天台扁尾薄鳅l .tientaiensis tieniaiensis 。汀江。
  薄鳅l.pellegrini 。闽江、交溪、汀江。
  张氏薄鳅l.tchauge 。闽江(采自永泰),为本省新记录。
  斑条副沙鳅Parabotia fasciata Dabry et Thiersant
  体形似长薄鳅,相异特征是本种眼下棘分叉;颊部具鳞;口角须较长,末端伸达眼前缘或超过;头背面和侧面各有一对黑色纵纹,自吻端至眼间;体侧有15~16条深褐色横带。尾鳍有7~9条黑色细纹。
  斑条副沙鳅栖息于底质为泥沙的江河浅水区,营底栖生活。摄食水生昆虫和藻类。个体较大,一般体长为130~150毫米,本省较为常见的食用鱼类。分布于本省闽江、九龙江、汀江水系。
  相近种
  点面副沙鳅p.maculasa 。见于闽江水系。
  中华沙鳅botia superciliaris Günfher
  别名沙流(华安)
  体形与斑条副沙鳅很相似,眼下棘分又相同,其不同点是颊部裸露,无鳞;颐部有一对纽状突起;体侧有8~9个黑褐色宽横带;尾鳍上下叶各有3列深褐色条纹。
  中华沙鳅为小型鱼类。生活于沙底的河流中,常将身体隐藏于沙中,仅露出头部。摄食环节动物和水生昆虫等。个体小,产量少,经济价值不大。分布于本省九龙江上游。
  相近种
  壮体沙鳅b.robnsta Wu。仅见于汀江、九龙江。
  美丽沙鳅b .pulchra Wu 。仅见于九龙江、汀江。
  花鳅cobitis taenis (Linnaeus)
  别名沙泥鳅(邵武)
  体长,侧扁。头小,吻尖。眼小,上侧位,眼前下缘有一分叉的眼下棘。口小,下位,须5对。鳞细小,侧线不完全。尾鳍圆形或截形。体浅黄色,体背面和侧面有9~13矩形黑褐色斑块。头部密布褐色小点。
  花鳅是常见的小型鱼类。栖息于江边、湖岸的浅水区或底质为泥沙的静水处。营底栖生活。摄食植物叶片和藻类。花鳅分布较广,数量多,亦是民间喜爱的食用鱼。分布省内各水域。
  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Cantor)
  别名胡溜(通称)
  体前部呈圆柱形,后部侧扁。头小,吻尖。口小,下位,须5对。眼小。无眼下棘。鳞细小,侧线鳞约140以上。尾鳍圆形。体密布不规则的黑斑点。
  泥鳅为最常见的小型底层鱼类。栖居于河川、稻田、沟渠、池塘等水域,常钻入泥土中。对环境适应性很强。此鱼个体虽小,但分布广,产量高,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是群众喜爱的食用鱼。遍布全省各水域。
  相近种
  大鳞泥鳅m.misgulepis 。闽江。
  横纹条鳅nemacheilus fasciolatus (Nichols et Pope)
  别名和尚鱼(华安)
  体细长,前部呈圆柱形,后部侧扁,尾柄宽。头较小,吻宽扁。眼小,无眼下棘。口下位,上颌中央有一半圆形突起,恰与下颌中央缺刻相吻合。须3对,较细长。尾鳍宽,后缘微凹。体土黄色,侧面有14~16褐色横带。尾鳍基有一黑色垂直条纹。
  横纹条鳅为山谷溪河中的底栖小鱼,分布于九龙江、汀江水系。
  相近种
  海南条鳅n.pulcher 。产于汀江、漳江。
  无斑条鳅n.incertus。产于汀江(省新录)。
  (十七)鲶科
  南方大口鲶silurus soldatovi meridionalis Chen
  别名黄腾、口喉鲶、大种鲶
  最大者全长达70厘米,重40公斤。体延长,前部粗壮,后部侧扁。头宽扁。眼小,侧上位。鼻孔每侧2个,无鼻须。口大,上位。下颌长于上颌。上下颌及锄骨上各具绒毛状齿带。头部具须2对。鳃孔宽阔。鳃耙粗短,稀疏排列。背鳍短小。臀鳍很长,与尾鳍相连。胸鳍圆扇状,具一前缘粗糖,内缘有锯齿的棘。腹鳍小。尾鳍近截形。
  栖息于江河、水库的深水区内。白天潜伏,夜间活动觅食。性凶猛,肉食性。产卵期在8~9月。肉质嫩,味鲜美。为很有发展前途的重要经济鱼类。
  分布于长江、瓯江、灵江、珠江和福建闽江等水系。
  西江鲇silurus gilberfi Hora
  体长,前部较短,后部较长而侧扁。头宽而平扁。吻短而圆钝。口大,亚前位,上颌略长于下颌。上、下颌及犁骨均有绒毛状细牙。眼小,侧上位。前、后鼻孔相距颇远,前鼻孔位于吻端,后鼻孔位于眼的前上方。头部须3对:上颌须1对,较长,向后可伸达臀鳍起点;颏须二对较细弱,向后达胸鳍基。无鼻须。鳔一室,心形。体表光滑无鳞。侧线完全,侧中位。背鳍短小,无硬棘。无脂鳍。胸鳍硬棘短而弱,被以厚的皮膜,后缘有锯齿,成鱼明显。腹鳍腹位。臀鳍很长,后端几乎连于尾鳍。尾鳍略内凹或斜截形。体背侧棕褐色,腹部灰白色。各鳍灰色。
  西江鲇为小型底栖鱼类,生活于水流缓慢、水质清澈的山润溪流中,摄食水生昆虫、虾及小鱼等。
  该鱼个体小,一般体长60~110毫米,数量少,分布不广,经济价值不大。
  分布于本省闽江下游支流大樟溪,为福建新记录。
  相近种
  越南鲶silurus cochinchinensis 。分布于福建木兰溪、大樟溪。
  鲶鱼sasotus Linnaeus 。分布于闽江、九龙江、汀江等水系。
  (十八)胡子鲶科
  鳗尾胡子鲶clarias ater Mcclland
  最大者全长300毫米,重250克。体长形,向后则很侧扁。头圆钝,平扁。吻宽而钝圆。眼小,侧位。鼻孔每侧2个。口前位,上颌长于下颌。上下颌具绒毛状牙带,犁骨具新月形牙带。须4对、鳃孔大、腹侧位。奇鳍完全互连。胸鳍侧下位,长椭圆形,具小锯齿的棘。腹鳍椭圆形。无明显的尾鳍条。但在背臀鳍相连处有一裂刻。
  属中小型的南方底层鱼类。生活于水草茂盛的沟渠、稻田或洞穴内,亦见于溪河。枯水季节穴居生活。夜间出穴捕食各种小型鱼虾、水生昆虫和蝌蚪等。
  鳗尾胡子鲶是世界稀有种,过去对该种的存在持有争议,连珍水等在本省建宁县采到数尾标本,证明该种的存在。为本省重点保护动物。
  相近种
  胡子鲶clarias fuscus (Lacepede)=Clarius batrachus (Linnaeus)。
  南方俗称塘虱。体裸露无鳞,皮肤光滑。侧线平直,沿体侧中部伸达尾鳍基部。分布于我国南方各河川、湖泊、水库。本省闽江、晋江、木兰溪、九龙江、汀江、交溪等水系亦有分布。
  (十九)海鲶科
  中华海鲶arius sinensis Lacepede
  别名成鱼(闽南)、黄松(平潭、福清、福州)、成广(福鼎沙埕)、油松(霞浦三沙)
  头部平扁、较宽,体后部侧扁。吻钝。眼较小、椭圆形;眼间隔微凸。口裂近水平。上颌稍突出。下颌须2对,上颌须1对,较长。腮孔宽大,腮盖膜与峡部相连但后缘游离。体无鳞,皮肤光滑。侧线明显。背鳍起点在胸鳍后上方。背鳍与胸鳍均有1个带锯齿的硬棘。脂鳍与臀鳍相对。尾鳍深叉形。体背部褐绿色,腹部银白色。各鳍灰黑色。
  中华海鲶为暖水性底层鱼类。喜摄食底栖动物和贝类,为蛏、蛤的敌害之一。每年春季成群游向河口近岸产卵,闽江口是个产卵场。怀卵量少,约500多粒;卵粒较大,卵沉性,雄鱼有护卵习性,能将70~100粒受精卵含在口中孵化。背鳍和胸鳍硬棘的基部有毒腺,被它棘后会疼痛。渔获个体一般重0.5~1公斤。
  肉味鲜美、含脂量高,但有腥味,群众多用酒糟煮食。
  国内分布于我国沿海。
  近似种:
  海鲶a.thalassinus又名赤鱼。分布于南海、台湾海峡、东海。
  (二十)鳗鲶科
  鳗鲶plotosus anguillaris (Bloch)
  别名沙鳗(闽南)
  体长形,头部平扁、头后稍侧扁。吻钝。眼小。口小,下位。牙锥形,上下颌有牙带。头前部有8根小须,其中前鼻须1对、上颌须1对、下颌须2对。体光滑无鳞。第一背鳍和胸鳍各有1个硬棘。尾鳍和第二背鳍、臀鳍相连。头部皮肤有一种特殊感觉管——罗氏瓮(这种构造常见于鲨鳐类,硬骨鱼类仅鳗鲶有之)。体背面棕黑色,腹面白色。体侧中央有2条黄色纵带。
  鳗鲶为福建沿海的小型中下层鱼类。栖息于岩石间,并在岩石缝中产卵。生殖期为4~5月。背鳍和胸鳍的硬棘基部有毒腺,人被棘后会肿疼,捕捉时要注意。分布于我国东海和南海。
  (二十一)〓科
  黄顙鱼pseudobagrus fulvidraco (Richardson)
  别名黄〓、草〓、草黄〓角
  最大者可达300毫米,重约0.5~0.7公斤。体延长,前部宽扁,后部侧扁。头大、扁而粗糙。枕骨嵴突裸露。吻短钝。眼小。鼻孔每侧2个。口大,下位。上颌长于下颌。上下颌及腭骨均有绒毛状牙。头部有须4对。鳃孔宽阔。伸延腹面。鳃耙短小。体无鳞。背鳍较小,具2棘。有脂鳍。臀鳍基长,胸鳍扇形,有一尖锐、外缘和内缘均具锯片的棘。尾鳍分叉、上下叶圆形。
  为小型底栖鱼类。栖于省内江河、湖泊、水库中。夜间活动。觅食水生昆虫、软体动物和小鱼。雄鱼有护仔习性。
  黄颡鱼除食用外,还可作药用,有醒酒、祛风,治水肿,利尿之效。
  盎堂拟鲿pseudobagrus ondon Shaw体长形,前躯平扁,后躯侧扁。头宽而扁,头顶被以皮膜。吻短,圆钝。眼小,上侧位,眼间隔宽,中央稍凹。口大,亚前位。唇厚,上唇具梳状皱褶一列。上、下颌有细小齿带。头部须4对:上颌须一对最长,末端达或超过胸鳍基;鼻须一对,黑色;颏须二对,均细小。体无鳞,皮肤光滑。侧线完全,侧中位。背鳍具强硬棘,前、后缘均光滑无锯齿。月旨鳍位于臀鳍相对,后缘游离。胸鳍硬棘,前、后缘均有锯齿,前缘锯齿细小而多,后缘粗大而少。臀鳍中等长,鳍条数目少于20(16~19)。尾鳍后缘微凹。体背面灰褐色,腹面灰黄色,体侧有暗色斑块,项部有淡黄色带纹(在左右胸鳍基处有淡黄色带纹横跨头背面)。
  盎堂拟鲿为底栖肉食性鱼类,多栖居于江河水流较缓的水域,一般分散潜伏在洞穴或岩石缝内,白天静伏,夜出觅食。以水生昆虫及其幼虫、小螺、虾、小鱼等为食。
  曾在5月份剖一尾体长97毫米雌体,卵巢发育至Ⅲ—Ⅳ期,卵黄色,卵粒1200粒。产卵期约为5~6月。
  分布于闽江、汀江、木兰溪、霍童溪、九龙江(平和)水系,为本省新纪录。
  相近种
  光泽黄颡鱼pseudobaerus nitidus Sauvage et Dabry。分布于闽江、九龙江水系。
  江黄颡鱼p.vachelli (Richardson )。分布于闽江水系。
  细黄颡鱼p.virgatus (Oshima )。分布于福建木兰溪。
  叉尾〓鱼Leiocassis tenuifurcatus Nichols
  别名长銨、三肖、尖黄鲛阁
  个体不大,体长一般为150~160毫米,重50~100克。体延长、尾柄细。头平扁。吻宽、圆钝。眼中等大小,位于头的前半部。鼻孔每侧2个。口小,下位。上下颌及腭骨均有绒毛状细牙带。头部须4对。鳃孔宽阔、鳃耙细小。背鳍有2棘。第二棘长而锐利且内缘锯齿发生。脂鳍低长,后端游离。胸鳍下侧位。腹鳍圆形。尾鳍分叉。
  为小型底栖鱼类。多在多泥沙的小溪河中生活。白天静息,傍晚开始活动。摄食水生昆虫等。分布于闽江上游的支流、交溪等水系。民国20年(1931年),尼可尔斯(Nichols.J.T.)定该种为新种。模式标本产地在本省的武夷山。
  相近种
  长吻〓鱼leiocassis longirostris Günther 。分布于闽江、九龙江等水系。
  粗唇〓鱼l .crassilabris Günther 。分布于闽江、晋江、交溪等水系。
  白边〓鱼l .albomarginatus Rendahl。分布于闽江、汀江、交溪等水系。
  长尾〓鱼l .tenwis (Günther )。分布于闽江上游各支流、木兰溪、汀江、交溪等水系。
  切尾〓鱼l .truncatus Regan 。闽江上游各支流和木兰溪水系。
  鳗尾〓liobaerus anguillicauda Nichols
  别名黄鲶、黄燕子
  最大者个体约100毫米。体延长,前部平扁。头平扁,宽圆。吻宽短,圆钝。眼小。鼻孔每侧2个。口大,亚前位。上下颌均具绒毛状细牙。头部须4对。鳃孔宽大。鳃耙细小。体无鳞、无侧线。背鳍短小、脂鳍低长,后端与尾鳍基部相连。臀鳍短小。胸鳍不侧位。腹鳍小而圆形。尾鳍圆形。
  为栖于山涧溪流中的小型底栖鱼类。白天潜伏,夜间活动,觅食水生昆虫。分布于闽江上游的支流中。民国15年(1926年),由美国人尼可尔斯(Nichols .J.T.)根据武夷山的标本定该种为新种。
  黑尾〓liobagrus nigricauda Regan
  体长,前部略平扁,后部侧扁。头宽,吻短,眼小。口大,前位。上、下颌约等长(区别于鳗尾〓)。须4对:上颌须一对,基部宽扁,末端伸达鳃盖后缘;鼻须一对,基部与后鼻孔相连;颏须二对,位于口角。鳃孔宽大。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体光滑无鳞。体较狭长,体长与体高之比在6.0倍以上。(鳗尾〓在6.0倍以下)。背、胸鳍均具光滑硬棘,埋于皮下。背鳍前位,其起点至吻端较距脂鳍起点为大(背鳍前距大)。脂鳍长而低,末端与尾鳍相连。尾鳍狭长,后缘略圆。
  体棕红色,各鳍多灰色,尾鳍灰黑色,边缘淡黄色。
  黑尾觖为小型底栖鱼类,栖息于山润溪流,多在水流缓慢的水域中活动。摄食水生生物。
  分布于本省闽江水系小支流(武夷山、屏南、永泰),为本省新纪录。
  (二十二)〓科
  福建纹胸〓glyptothorax fukiensis (Rendahl)
  别名菜骨、懒石公、腌菜兜
  最大的个体长约100毫米。体延长,前部平扁,后部侧扁。头宽,圆钝。吻圆而突出。眼很小。鼻孔每侧2个。口小。上颌长于下颌。上下颌均具绒牙。头部须4对。鳃孔大。肛门位于臀鳍前方。背鳍具一棘。脂鳍小。臀鳍与脂鳍相对,等长。胸鳍腹侧位。腹鳍平展。尾鳍分叉,上下叶尖圆形。身体有2黑色横斑。
  为栖于山涧急流中的小型底栖鱼类。贴附于石头上,匍匍爬行。白天潜伏,夜间活动觅食。杂食。分布于本省的闽江。民国14年(1925年),法国人伦达尔H.)自连城县采集该种标本为依据,发表为新种。
  (二十三)鳉鱼科
  青鳉oryzias Latipes (Temminck et Schlegel)
  别名鱼目娘(厦门、集美)。
  体长,略侧扁。背缘平直,腹缘圆突。头中大,前部平扁。吻宽短。眼大,眼间隔宽平。口小,上位,横裂,齿细尖。体头被圆鳞。无侧线。背鳍短而后位,其位与臀鳍基后部相对,长度不及臀鳍长的1/3。尾鳍截形。体背部淡灰,向腹侧渐银白色,体背缘正中有一黑色纵带,体侧中央有一纵行黑线。奇鳍有细小黑点。
  青鳉是生活于沟塘、稻田等静水或缓流水体表层的小型鱼类,最大体长不超过40毫米。无经济价值。分布于闽江、九龙江、木兰溪。
  (二十四)银汉鱼科
  银汉鱼Allanetta bleekeri (Gunther)
  体长形,前部亚圆筒形,后部侧扁。头短而尖。吻短钝。眼大。口小,前位,斜裂,前颌骨能伸缩。牙细小,上下颌、犁骨均具绒毛状牙带。鳃孔大,鳃耙细长。前鳃盖骨边缘波曲,具突起,鳃盖膜分离,不与峡部相连。
  体被大圆鳞,鳞片前缘中央具柄状突起,后缘波纹状。头部无鳞。无侧线。背鳍2个,相距颇远,第一背鳍有4~6短弱鳍棘,位于体背中部稍后;第二背鳍位于臀鳍后半部上方,具一鳍棘9~10鳍条。臀鳍具一鳍棘,12~13鳍条。尾鳍分叉。
  体银白色,两侧各有一条宽的银灰色纵带,纵带上方有黑色小点。吻端、眼缘呈黑色。银汉鱼为近海暖温性小型鱼类。多栖息于沿海内湾的中上层,常结成小群活动;具有趋光习性。闽南沿海7~8月,此鱼成为群众灯光作业兼捕的小杂鱼。
  分布于我囯沿海、朝鲜、日本中部以南。
  (二十五)颌针鱼科
  少鳞燕鳐鱼Cypaselurus oligolepis (Bleeker)
  别名飞乌(东山、晋江、平潭、福鼎沙埕、霞浦三沙)、飞鱼(福州、连江)。
  体略呈梭形,稍侧扁。头背平坦。吻短,短于眼径。眼大而圆,背侧位。口小,前位。上、下颌等长。体被大形圆鳞,鳞薄,易脱落;侧线鳞46~48枚。侧线位低,接近腹缘。背鳍一个,位于体的后部。臀鳍较小,起点在背鳍第六颀条的下方。胸鳍甚大,伸达背鳍基部的后方。腹鳍较大,伸达臀鳍基部后方。尾鳍深叉形,下叶长于上叶。体背部青黑色、腹部银白色,背鳍灰色、无黑斑;腹鳍和臀鳍色淡,胸鳍青黑色;尾鳍灰黑色。
  少鳞燕鳐鱼为暖水性上层鱼类。多栖息于外海表层。夜晚趋光性强。摄食浮游动物,主食浮游甲壳类。每年春季常成群由深水向近海作生殖洄游,产卵后分散索饵,逐渐游向外海。在近海面游泳时,遇錤鳅、鲨鱼等敌害追逐,即速摆动尾鳍,跃出海面,展开胸鳍和腹鳍在空中滑翔,每次滑翔距离可达数十米。夜间有时会飞翔到甲板上。福建沿海产量少。可供食用。分布于我国东海和南海。
  相近种
  尖头燕鳐鱼c.oxycephalus 。福建沿海不常见。
  弓头燕鳐鱼c.arcticeps 。福建沿海不常见。可供食用。
  背斑燕鳐鱼c.bahiensis 。偶见于福建南部沿海。
  花鳍燕鳐鱼c.poecilopterus 。偶见于福建南部沿海。
  (二十六)犀鳕科
  麦氏犀鳕bregmaceros macclelLandii Thompson
  体延长,侧扁。头小。吻短而圆钝。眼大而圆,前侧位,上部被半圆形脂眼睑。口大,前位。牙细小,尖形。犁骨具牙。舌大,圆形,游离。鳃孔宽大,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体被小圆鳞,纵列鳞72~74,头部无鳞。
  背鳍2个;第一背鳍为一丝状延长鳍条,位于头顶部;第二背鳍前部及后部鳍条均长,中间鳍条短,有54~60鳍条,分离、棘状。臀鳍与背鳍,其底相对,具53~61鳍条。背鳍、臀鳍均不与尾鳍相连。腹鳍喉位,由6平扁鳍组成,基部互相交迭,外侧3鳍条延长,口伸达臀鳍中部。幼鱼尾鳍圆形,成鱼尾鳍内凹。
  体背侧面浅灰色,腹面白色。体侧具黑色小点。成鱼胸鳍灰黑色,第二背鳍末端黑色。
  麦氏犀鳕为近海暖水性中上层鱼类。一般栖居于水深20~50米海区,喜结群洄游。在闽南沿海,冬末春初由外海向近岸作生殖洄游。产卵期3~4月。个体很小,经常为蓝圆鲹、颌圆鲹及脂眼鲱等中上层鱼类所摄食。
  我国产于南海、台湾海峡、东海南部。
  (二十七)松球鱼科
  松球鱼monocentrus japonicus (Houttuyn)
  体高而侧扁,呈椭圆形。头大,前端圆钝,有许多粘液腔,外被薄膜。下颌前端有一对卵圆形发光器。口大,倾斜。两颌及腭骨有细牙带。鳃几大,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
  体被盾板状大鳞,各板状鳞相接形成体甲,鳞上有放射状条纹,鳞片中央有一隆起嵴,相连形成数条棱突。腹部有3条隆起的棱突。侧线中位。
  背鳍鳍棘部和鳍条部分离,鳍棘部有5~6个粗大强棘,各棘有活动关节可折迭于背沟中,直立时可交错排列。鳍条部与臀鳍相对。腹鳍有一特别强大鳍棘和3短小鳍条组成,强鳍棘可伸达臀鳍起点,它具活动关节,可沿腹侧平卧。尾鳍浅分叉。
  体橙黄色。鳞片边缘黑色,头上和两颌有黑色条纹,各鳍边缘黑色,第二背鳍、臀鳍、胸鳍及尾鳍红色而微黄。
  松球鱼为热带底栖性鱼类。福建沿海较常见,也产于南海、台湾海峡、东海、黄海。
  (二十八)海鲂科
  日本海鲂
  Zeus japonicus Cuvier et Valenciennes
  体椭圆形,很侧扁。头大而高,侧扁,略呈三角形。吻突出。眼中大,上侧位。口大,前位。上下颌具绒毛状牙带,犁骨具牙。鳃孔大,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
  体被小圆鳞,鳞似陷于皮下,排列不规则。侧线管明显,沿背鳍鳍条和臀鳍鳍条的基部各有一行棘状骨板,体下侧沿胸部与腹部各具一列锯齿状骨板。
  背鳍一个,鳍棘部和鳍条部之间深凹,鳍棘较细长,棘间膜延长成丝状。臀鳍具4鳍棘。胸鳍下侧位,鳍条较短。腹鳍具一鳍棘7鳍条,鳍条特别长,向后伸达臀鳍鳍棘部。尾鳍圆形。
  体暗灰色,体侧中部侧线下方有一大椭圆形黑斑,外绕一白环。背鳍、臀鳍鳍棘部的鳍膜与尾鳍鳍膜浅黑色。腹鳍黑色。
  日本海妨为近海底层鱼类。福建沿海不常见,国内其它沿海均产。
  (二十九)旗月鱼科
  旗月鱼Velifer hypselopterus Bleeker
  体椭圆形,纵高,侧扁。头小。吻短。眼中大。口小,前位,上颌骨可伸缩。上下颌均无牙。鳃孔大,鳃盖膜与峡相连。体被圆鳞,易脱落。侧线完全,稍呈弧形,与背缘平行。背鳍和臀鳍前部鳍条很长,分节而不分枝(前者具2鳍棘,22~23鳍条;后者具一鳍棘15鳍条),后部鳍条短而分枝。背鳍和臀鳍基部有发达鳞鞘,胸鳍中大,腹鳍位于胸鳍基部下方.向后伸达臀鳍,尾鳍深叉形。
  体侧有8条深绿色横带。背鳍黄绿色。腹鳍浅绿色,背鳍、臀鳍及腹鳍鳍膜青色,并有深绿色条纹。胸鳍、尾鳍黄色。
  旗月鱼为暖水性底层鱼类,一般栖居于深海域中。福建沿海不常见。我国产于南海、台湾海峡。
  (三十)海龙鱼科
  尖海龙鱼syngnathus acus Linnaeus
  别名鞋底索(福鼎沙埕)、海龙(东山)
  体细长、呈鞭状,尾部后方渐细。躯干部七棱形。尾部四棱形,腹部中央棱微凸出。吻细长、呈管状。眼大、圆形。口小、前位。无牙。盖隆起,有一直线形隆起嵴,由此嵴向后方有放射线纹。体无鳞,完全由骨环所包。背鳍较长,臀鳍短小、紧位于肛门后方,尾鳍圆形。体黄绿色,腹侧淡形黄色,体上有较多的不规则暗色横带。雄性尾部腹面有1个孵卵囊,它是由左右两片皮褶形成的。
  尖海龙鱼为近海暖水性小型鱼类。常栖息于海藻丛中。游泳缓慢,以小口吸食小型浮游甲壳动物。交配时,雌性产卵于雄性孵卵囊中,卵子在囊内受精孵化。尖海龙鱼体长110~190毫米。可制成海龙胶,主治男子气虚、阳萎,妇女血亏、经痛,但疗效尚待探讨。
  分布于我国沿海。
  相近种
  低海龙鱼s.djarong 。闽南沿海。
  斑海马鱼hippocampus trimaculatus Leach
  别名海马(福建沿海通称)
  体侧扁,头部似马头,与躯干部垂直,腹部凸出。躯干部七棱形;尾部四棱形,尾端渐细而卷。吻细长,呈管状,吻长稍大于眼后头长。颈部背方有1个隆起嵴。口小、前位。无牙。腮盖凸起。腮孔小、位于近头侧背方。体无鳞,完全由骨环所包。无侧线。背鳍位于躯干最后两个骨环及尾部最前两个骨环的背方,有19~21个鳍条。臀鳍短小,位于肛门后方;胸鳍略呈扇形;无腹鳍和尾鳍。体黑褐色,眼具放射状的褐色斑纹。第一、四、七体环的背方各具1个黑色圆斑。雄性尾部腹面有孵卵囊。
  斑海马为暖水性小型类。多栖息于近海内湾的低潮区,体色能随环境颜色的不同而变化。游泳缓慢,以卷曲的尾部卷在大叶藻或其它海藻上。用小口吸食小型浮游甲壳动物。在半咸淡水中能生长发育,但海水比重不能低于1.007。生长适宜水温为18℃~30℃,低于8℃,或超过32℃会死亡。5~8月发情交配,6月为盛期。交配时,雌性产卵于雄性孵卵囊中,卵子在囊内受精孵化,15~20天后产出小海马。每尾可产400~500尾小海马,有时多达1000尾,但成活率低。三斑海马体形较大,为珍贵中药材,能补肾壮阳,治难产、哮喘、神经衰弱,还有消炎止痛的功效。分布于我国东海和南海。
  相近种
  克氏海马鱼hippocampus kelloggi 。产于平潭、台湾浅滩。
  棘海马鱼h.histrix 。产于平潭、东山。
  大海马鱼h.kuda。产于厦门集美。
  日本海马鱼h.japonicus 。我国沿海均产。
  (三十一)〓科
  油〓sphyraena pinguis Gunther
  别名牛楔(东山)、思君(诏安)、乙只(平潭)、益字(连江)
  体长纺锤形。吻长,前端尖。口大、稍倾斜。下颌突出,长于上颌。腮耙退化,腮耙数2~3个。体被圆鳞。头上除腮盖及下腮盖骨被鳞外,其余均无鳞。侧线上侧位。背鳍2个,分离。臀鳍与第二背鳍同形。胸鳍较小。尾鳍叉形。体背部浅褐色、腹部银白色。第二背鳍、臀鳍、胸鳍及尾鳍灰黄色,尾鳍后缘黑色。
  为凶猛鱼类,栖息于近海的中下层。性喜群游,但不结成大群。肉食性,摄食小虾和幼鱼。卵浮性,卵黄呈泡状龟裂。成鱼体长一般可达约300毫米。供食用,味美。分布于我国沿海。相近种
  日本〓s.japonica 。产于台湾海峡、东海。
  斑条〓s.jello。产于南海、台湾海峡。
  棱鲻liza carinatus Cuvier et Valenciennes
  别名钱头、只仔鱼(厦门、龙海)、只鱼(宁德、福鼎)
  体前部近圆筒形,后部侧扁。背鳍前方正中至眼间隔中部有1个隆起嵴。吻短而钝。口下位、口裂略呈“人”字形。鳃耙细密。体被栉鳞。无侧线。背鳍2个,分离。第二背鳍与臀鳍相对,同形。尾鳍叉形。体背褐绿色,腹部银白色。体侧上方有数条暗色纵条纹。背鳍和尾鳍淡褐绿色,尾鳍边缘灰黑色。
  栖息于咸淡水交汇处。在福建沿海冬末春初产卵,卵浮性。稚鱼摄食浮游动物,随着体长的增长,逐渐转为摄食海底淤泥中的硅藻及有机质。生长快,1龄鱼即达性成熟。
  国内分布于东海和南海。
  相近种
  〓鱼l.haematocheila 。我国沿海均产,福建沿海产量较少。
  灰鳍〓l.melinopterus 。产于台湾海峡、厦门。
  粗鳞〓l.dussumien 。产于平潭、厦门。
  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s (Shaw)
  别名午(〓)鱼(诏安、东山、厦门、福鼎沙埕、霞浦三沙)、竹筒午(〓)(晋江)、祭鱼(福州、连江、福清、平潭)
  体延长,侧扁。吻短而圆突。脂眼睑发达。口大、下位。体被栉鳞。侧线伸至鳍下叶。鳍2个,分离。臀背鳍与第二背鳍相似。胸鳍位低,其下有4个丝状游离鳍条。尾鳍深叉形。体背侧面灰绿色,腹部银白色。第一背鳍灰黑色;第二背鳍、臀鳍、尾鳍灰色。
  为热带及温带中下层鱼类。喜栖息于泥沙底质的近海内湾,有时也进入淡水。肉食性,主要摄食鱼、虾类。
  肉嫩棘少、味美,是上等食用鱼,但产量不高。分布于我国沿海。(三十二)合鳃科
  黄鳝monopterus albus (Zuiew)
  别名鳝鱼(福州)、田鳝(闽南)
  体细长呈鳗形。左右两鳃孔在头部腹面合拼。体光滑无鳞。无偶鳍,背鳍和臀鳍退化呈皮褶,尾鳍尖细。体黄褐色,密布不规则黑斑点。
  黄鳝生活于河道、泥塘、沟渠、稻田等。喜钻洞穴居。昼伏夜出。主食昆虫及其幼虫,兼食小鱼、虾、蝌蚪及幼蛙。产卵期4~8月,卵大,淡黄色。该鱼肉味鲜美,群众喜食,畅销国外,是常见的经济鱼类。近来有人工饲养。
  分布广,除西北高原外,全国各淡水水域均有。
  (三十三)〓科
  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 (Temminck et Schlegel)
  别名红鲙(闽南)
  体长椭圆形,头中等大。口大稍斜,下颌稍突出。上颌前端具3个圆锥状牙及能向后倒伏的小牙丛。下颌前端具2个圆锥牙。体被小栉鳞,有侧线。体棕褐色,头部体侧、背鳍和臀鳍上具许多桔红色斑点,背鳍基部一黑斑,其余各鳍棕黑色。
  为暖水性中下层鱼类。栖息于底质岩礁的海区。肉食性,主食鱼类和虾类。可用延绳钓和手钓捕捞。肉质细嫩,为名贵食用鱼。天然苗供海水网箱养殖。
  分布于福建沿海。
  相近种
  青石斑鱼Epinephelus aivoara 。体侧有6条暗色横带,见于福建沿海。
  宝石石斑鱼E.areolatus、网纹石斑鱼E.chlorostigma、小点石斑鱼E.epistictus、鲑点石斑鱼E.fario、布氏石斑鱼E .bleekeri 、指印石斑鱼E.megachir、纵带石斑鱼E.latifasciatus、云纹石斑鱼E.moara 青石斑鱼E.aivoara、镶点石斑鱼E.amblycephalus和点带石斑鱼E.malabaricus等11种。主要产于南海、台湾海峡及福建南部沿海。
  长体鳜Coreosiniperca roulei (Wu)
  别名竹筒桂(建阳)
  体长,稍侧扁,呈亚圆筒形。头长而尖突。口大,下颌突出。上颌、下颌前端牙发达呈犬牙状。前鳃盖骨边缘具锯齿,鳃盖骨后缘具2扁棘。鳃孔大,鳃耙退化呈粒状。体被细小圆鳞。侧线呈浅弧形伸至尾鳍基。背鳍鳍棘(13根)发达,与鳍条部(10~11根)相连。臀鳍具3根鳍棘。尾鳍圆形。幽门盲囊呈指状,4~7个。体黄褐色,具不规则黑色斑点及斑块,各鳍均具黑色点纹。
  长体鳜栖息于江河急流岩洞或石缝中,白天潜伏,夜出觅食。以小鱼、小虾为主要食料。2冬龄性成熟,产卵期3~4月,在水深1米的急流浅滩处产卵。
  该鱼肉细嫩、味鲜美,但产量不多。分布于闽江水系。
  鳜鱼siniperca chuatsi (Basilewsky)
  别名白桂(建阳)、桂鱼(福州)
  体侧扁,背部隆起。吻尖,口大。眼较小。前鳃盖骨下缘有数个小棘,鳃盖骨后缘有2扁棘。背鳍由数目较多的鳍棘(11~13)和鳍条(13~15)组成。臀鳍具3鳍棘。腹鳍亚胸位。尾鳍圆形。体被圆鳞。体侧有不规则的棕色斑块。自吻端经眼至背鳍起点有一黑色斜带,在背鳍棘中部下方有一棕色垂直带纹。幽门盲囊分支,数目多,约180个,分3群。
  鳜鱼生活于江河湖泊中的静水或缓流的水体,喜活动于草丛间,昼伏夜出。主食小型鱼类。生殖期5~6月,卵半浮性。鳜鱼肉嫩味美,是上等食用鱼。分布于本省各江河水域。
  相近种
  (1)大眼鳜s.kneri Garman。分布于闽江。
  (2)斑鳜s.scherzeri Steindachner 。分布于闽江、汀江。
  (3)暗色鳜s .obscura Nichols 。分布于闽江、汀江、交溪。
  石鳜coreoperca whiteheadi Boulenger
  体长,侧扁,背面和腹面浅弧形。头大。吻尖。口大,端位。齿细小。鳃孔大。前鳃盖骨外缘有细锯齿,鳃盖骨后缘有一扁棘。体被小圆鳞。背鳍具15鳍棘,16~17鳍条。臀鳍具3鳍棘。腹鳍亚胸位,具1鳍棘5鳍条。尾鳍圆形。体褐黄色。体侧有不规则的暗色斑点,后半部有3~4个暗色横带。眼后有3条呈辐射状黑色斜带。奇鳍有暗色点纹。幽门盲囊粗大,3个不分枝。
  石鳜生活于山地溪流,喜在砾石底的清水中活动。主食小鱼、虾等。个体较小,经济价值不大。分布于本省木兰溪。
  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 (Cuvier et Valenciennes)
  别名鲈鱼(福建沿海通称)
  体长而侧扁。吻较尖。口大、倾斜。下颌长于上颌。前鳃盖骨后缘有细锯齿。鳃耙稀疏。体被栉鳞。背鳍2个,稍分离。背鳍、腹鳍及臀鳍皆有发达的鳍棘。尾鳍叉形。体背侧灰青绿色、腹侧银白色。背侧及背鳍鳍棘散布若干黑色斑点,背鳍鳍条和尾鳍边缘黑色。
  为近岸浅海中下层鱼类。栖息于河口咸淡水处,也可生活于淡水中。每年冬末在河口产卵,卵浮性。闽南沿海2~3月出现体长20~30毫米的鲈鱼苗。幼鱼有成群溯河的习性,常随水流混入港养池中。九龙江的江东桥水域为福建鲈鱼的著名产地。
  肉细嫩,味鲜美,为上等食用鱼;手术后,患者食鲈鱼利于生肌长肉。分布于我国沿海各大江河及福建省闽江、九龙江、木兰溪。
  (三十四)大眼鲷科
  短尾大眼鲷priacanthus macracanthus Cuvier et Valencienes
  别名红目迪(诏安、东山、霞浦三沙)、方丰(晋江)、大目壳、方丰(福鼎沙埕)、红目圭(平潭)、红目屯(福州、连江)、红目猴(厦门)
  体长椭圆形。眼大,口倾斜。前颌骨能伸缩。眶前骨边缘具细锯齿。上下颌牙细小,鳃耙较稀疏。体被栉鳞,侧线位高,与背缘平行。背鳍鳍棘部与鳍条部相连。尾鳍浅凹。体浅红色,腹部色较浅。各鳍浅红色,背鳍、臀鳍和腹鳍膜间有棕黄色斑点。
  常栖息于底质为沙质、水深60~120米的海区。摄食浮游动物(桡足类、糠虾类、磷虾类、端足类),兼食底栖动物(短尾类、长尾类)和小鱼(犀鳕)。生命周期短,最大为3龄。分布于我国东海和南海。
  相近种
  黑鳍大眼鲷priacanthus boops。我国产于南海、台湾海峡。
  长尾大眼鲷p.tayenuso我国产于南海、台湾海峡、东海南部。
  (三十五)〓科
  多鳞〓sillago sihama (Forskal)
  别名沙尖(诏安)、沙梭(东山、晋江、平潭、霞浦三沙)、沙钻(福鼎沙埕、连江)。
  体延长,略呈圆柱状。吻长而钝尖。口小、前位。上下颌牙细小,呈带状。鳃耙短小,体被薄栉鳞,背鳍起点与侧线间有5~6行鳞。背鳞2个,稍分离。臀鳍长,与第二背鳍相对,同形。尾鳍后缘浅凹。体背部浅灰色、腹部乳色。各鳍浅灰色。
  为暖水性底层鱼类,栖息于沿海沙质海底的中下层。摄食多毛类、小虾蛄、海蛇尾等底栖动物,也食桡足类、端足类。卵浮性,卵黄有龟裂。
  分布于我国沿海。
  近似种:
  斑〓sillago maculata和少鳞〓sillago japonica
  (三十六)鲹科
  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 (Temminck et Schlegel)
  别名巴浪(闽南、福鼎沙埕、霞浦三沙)、鳀咕(〓)(连江)、鳀咕(〓)、鳀(福州、福清、平潭)
  体纺锤形。脂眼睑发达。口大、倾斜。上下颌有1列细牙。鳃耙细密。体被小圆鳞。第二背鳍与臀鳍有低的鳞鞘。侧线前部稍弯曲,直线部全被棱鳞。背鳍2个,第二背鳍与臀鳍的后面各有1个小鳍。臀鳍前方有2个短棘。尾鳍叉形。体背部青蓝绿色,腹部银白色。鳃盖后上角有1个黑色小圆斑。第二背鳍前部上端有1个白斑。
  为暖水性中上层鱼类。夜晚有趋弱光的习性。主要摄食桡足类、磷虾类、端足类、介形类、虾类和小型鱼类(如犀鳕)。为福建沿海主要经济鱼类之一。分布于我国沿海。
  近似种:
  无斑圆鲹d.kurroidea 。分布于台湾海峡、东海。
  领圆鲹decapterus lajang (Bleerker)
  别名竹叶巴浪(闽南)、竹鳀(闽中)
  体长纺锤形、稍侧扁。脂眼睑发达。口大、倾斜。上颌无牙,下颌有1列细牙。体被小圆鳞。侧线前部稍弯曲,棱鳞存在于直线部后面的大半部。第二背鳍与臀鳍的后面各有1个小鳍。臀鳍前方有2个短棘。尾鳍叉形。体背部深蓝带绿色,腹部银白色。鳃盖后上角有1个黑色小圆斑。
  为暖水性中上层鱼类。夜晚有趋弱光的习性。主要摄食浮游动物,如桡足类、端足类、萤虾、糠虾等。分布于我国东海和南海。
  近似种
  长体圆鲹d.macrosoma 。分布于南海、台湾海峡。
  大甲鲹meealaspis cordyla (Linnaeus)
  别名铁甲(漳浦、晋江)、铁甲(平潭)、硬尾铅(厦门)、狗梗、硬尾(福州)。
  体纺锤形,尾柄细小。眼部大,脂眼睑发达。牙尖细、尖端向里弯。体被小圆鳞。侧线前弯曲。直线部较长、全被强大棱鳞,在尾柄处形成棱鳞嵴。第一背鳍有1个向前的平卧棘,第二背鳍后方有7~8个小鳍。臀鳍前方有2个短棘,后方有6~7个小鳍。胸鳍镰刀形。尾鳍叉形。体背部蓝黑色、腹部银白色。鳃盖上黑色小圆斑。背鳍和尾鳍灰黑色;臀鳍和腹鳍色淡;胸鳍上部蓝黑色。
  为热带及亚热带中上层鱼类。喜结群、游泳速度快。起水鱼群有时会跳出海面。主要摄食浮游甲壳动物,如桡足类、端足类和枝角类,也摄食小鱼和虾类。分布于我国东海和南海。
  竹䇲鱼trachurus japonicus (Temminck et Schlegel)
  别名大目(福州、连江、平潭)、大目鲭(闽南)。
  体纺锤形。眼大、脂眼睑发达。上下颌有1列细牙。体被小圆鳞。侧线自起点至第二背鳍起点部下方几呈直线状,在第二背鳍第七至第九鳍条下方起到尾鳍又呈直线状。侧线上全部被棱鳞,在尾柄处形成隆起嵴。第一背鳍前有1个向前的平卧棘。臀鳍前方有2个短棘。尾鳍叉形。体背部青黄带绿色,腹部银白色。鳃盖后上缘有1个明显的黑色斑点。各鳍草绿色。
  为洄游性中上层鱼类。夜晚有趋光习性。成鱼主要摄食桡足类、长尾类、短尾类和幼鱼。分布于我国沿海。
  (三十七)乌鲳科
  乌鲳formio niger (Bloch)
  体卵圆形,高而侧扁。口小、前位。体被小圆鳞。头部、背鳍、臀鳍及尾鳍皆被小圆鳞。侧线浅弧形。侧线鳞在尾柄上有向后棘、各棘连接形成1个隆起嵴。幼鱼背鳍前有4个棘,生成后渐埋于皮下。幼鱼臀鳍前有2个棘,长成后消失。臀鳍与背鳍同形。胸鳍长,镰刀形。幼鱼有腹鳍,长大后消失。尾鳍叉形。体黑褐色。背鳍、臀鳍和尾鳍边缘浅蓝黑色。幼鱼的头部及体侧有5条暗褐色横带。背鳍、臀鳍和腹鳍黑色。
  为暖水性中上层鱼类。常栖息于水色澄清的海区。白天喜阴影,夜间有趋弱光的习性。乌鲳喜摄食浮游被囊类(如纽鳃樽、俗称“水珠”)和小型水母。分布于我国沿海。(三十八)鲯鳅科
  鲯鳅coryphaena hippurus Linnaeus
  别名飞虎(厦门、龙海)、海鲢(东山)、鬼头刀(晋江、平潭)、三保公鱼(诏安)体延长、侧扁,向尾部逐渐细小。额部有一骨质隆起,随年龄增加而增高,雄鱼尤其明显。眼小、低位。体被小圆鳞。侧线在胸鳍上方呈波浪状弯曲,向后直达尾鳍基。背鳍起自眼上方。胸鳍呈镰刀形。腹鳍一部分可收褶于沟中。尾鳍分叉深。头部及体背黑褐色,腹侧浅灰色,散布有黑色小圆点。背鳍、臀鳍及腹鳍黑色。尾鳍和胸鳍灰色。
  为温带、热带海洋中上层鱼类。常成群洄游于外海的表层。喜阴影、常聚集在浮木或漂流海藻的下面。性贪食,摄食沙丁鱼、飞鱼等中上层鱼类。分布于我国沿海。
  (三十九)石首鱼科
  叫姑鱼johnius belengerii(Cuvier et Valennes)
  别名加网(厦门、东山)
  吻圆钝、突出,吻褶边缘游离,有5个小孔。口小位,深弧形。颏部有5个孔,中央孔圆形,其余4孔裂缝状。体被栉鳞。背鳍连续,起点在胸鳍基部上方。臀鳍第二鳍棘较长,约为眼径1.5~1.7倍。体灰褐色,背部深暗,腹部银白色。背鳍鳍棘部边缘黑色,其余各鳍浅色。鳃盖部黑色,口腔白色。
  为近内海小型中下层鱼类,喜栖息于水深20米以内的泥沙底质和岩礁附近的海区。摄食虾、蟹和小鱼等。鳔能发声,发声时腹腔两侧的鼓肌收缩,压迫鳔壁,使鳔共振而发出声音。生殖期发出连续的“咯咯”叫声,如蛙鸣。分布于我国沿海。
  黄唇鱼bahaba flavolabiata (Lin)
  别名金钱〓(闽南)、(连江)尾柄细长。吻尖突,有5个吻孔。上下颌约等长。颏部有2个不明显小孔。体被栉鳞;头部被圆鳞。背鳍只有8个鳍棘,22~25个鳍条。臀鳍第二鳍棘长。体灰棕带橙黄色,腹侧灰白色。胸鳍基部腋下有1个黑斑;背鳍鳍棘部和鳍条边缘黑色;尾鳍灰黑色。腹鳍和臀鳍浅色。
  为近内海大型底层鱼类。栖息于水深50~60米海区。幼鱼栖息于沿岸及河口附近。摄食虾、蟹和小鱼等。鳔是上等滋补品,对治疗妇女血崩和腰酸痛有一定疗效。分布于浙江、福建和广东沿海。
  黄姑鱼nibea albiflora (Richardson)
  别名黄婆(厦门)、春只(东山、厦门)吻短而钝,吻端有5个小孔。下颌稍短于上颌。颏部有5个小孔。体和头的后部被栉鳞。背鳍连续。臀鳍第二鳍棘粗大。体背侧灰橙色,腹部银白色,背侧有许多灰色的波浪形条纹斜向前下方,但不与侧线下方的条纹相连。胸鳍、腹鳍和臀鳍橙黄色。背鳍鳍棘上暗褐色;鳍条部边缘黑色,每一鳍条基底有1个黑色小点。
  为近海中下层鱼类。摄食虾、蟹、幼鱼和底栖动物。鳔能发声,生殖期叫声大。分布于我国沿海。
  相近种
  浅色黄姑鱼n .chui。分布于南海、台湾海峡。
  双棘黄姑鱼n.diacanthus 。我国沿海均产,本省沿海不常见。
  〓状黄姑鱼n .miichthioidea 。分布于南海、台湾海峡。
  白姑鱼aregyrosmus argentatus (Houttuyn)
  别名白梅(霞浦三沙)、沙口卫(厦门)、仔鱼(东山、龙海)
  吻圆钝。吻褶边缘波状,有4个小孔。上颌稍长于下颌。颏部有6个小孔排成2行,上行2个孔,下行4个孔。体被栉鱗。背鳍连续。臀鳍第二鳍棘较长。尾鳍楔形。体灰色,腹部银白色。背鳍鳍条部中间有1条白色带纹;胸鳍和尾鳍浅灰色。口腔和咽腔浅色。
  为中下层鱼类,一般栖息于水深40~100米泥沙底质的海区。摄食底栖动物、虾蛄和小鱼等。国内分布于沿海。
  相近种
  斑鳍白姑鱼A.pawak。分布于南海、台湾海峡。
  大头白姑鱼A.macrocephalus。分布于南海、台湾海峡、东海。
  截尾白姑鱼A.aneus。分布于南海、台湾海峡。
  〓鱼Miichthys miiuy(Basilewsky)
  别名〓鱼(霞浦三沙、东山、龙海、漳浦)、敏鱼(厦门)
  吻短而钝尖。上下颌等长。两颌牙为犬牙状。颏部有4个小孔,前方2个孔细小,后方2个孔裂缝状。背鳍连续。臀鳍第二鳍棘较长。尾鳍楔形。体灰褐带紫绿色,腹部灰白色。背鳍鳍棘上缘黑色,鳍条部中央有1条纵行黑色条纹;胸鳍腋部上方有1个暗斑;其余各鳍灰黑色。口腔浅灰色。
  为暖温性底层鱼类,栖息于水深15~70米、底质为泥或泥沙的海区,喜分散活动。主食小鱼、虾类和虾蛄等。生长速度较快。分布于我国沿海。
  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
  (Richardson)
  别名黄鱼、红瓜、黄瓜、黄花鱼(福建沿海通称)
  图3-2-343大黄鱼(体长364毫米)
  尾柄细长。头有发达的粘液腔。吻钝尖,有4个吻孔。下颌稍突出。颏部有6个不明显小孔。头部和体的前半部被圆鳞、后半部被栉鳞。体侧下部各鳞片均有一金黄色皮腺体。臀鳍第二鳍棘较长。体黄褐色,腹面金黄色。各鳍黄色或灰黄色。唇桔红色。
  为暖温性集群洄游的鱼类,栖息于60米以内近海的中下层。食性广,食饵多达百种,成鱼主要摄食各种小型鱼类、虾类、虾蛄和蟹类。在生殖期发出“咯咯”的声音,在鱼群密集时发出的声音犹如水沸声或松涛声。
  大黄鱼是福建近海主要经济鱼类之一。由于捕捞过度,资源严重衰退。分布黄海、东海和南海。
  近似种:
  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 Bleeker 。
  (四十)笛鲷科
  红鳍笛鲷lutianus erythropterus Bloch
  别名红糟(闽南)
  体长椭圆形,尾柄侧扁。眼侧位且高。上下颌几相等。前鳃盖骨后下缘有一浅凹陷,后缘有细锯齿。体被大的栉鳞,头的颊部也被栉鳞,侧线上方鳞片及下方鳞片均斜向背后方,背鳍鳍棘部与鳍条部相连,以第三鳍棘最长。臀鳍以第二鳍棘最强大。尾鳍截形。体红色,腹部稍浅。幼鱼从吻部经眼到背鳍起点的前方有斜黑带;尾柄上部有鞍状黑斑。尾鳍边缘黑色。
  为暖水性中下层鱼类,喜生活于岩礁附近海底高低不平的“塭层”,底质为贝壳、泥、沙泥或岩礁的海区。主要摄食底栖动物,如虾类、蟹和虾蛄,也食小杂鱼和乌贼。分布于东海及南海。
  近似种:
  紫红笛鲷lutianus argentimaculatus (Forskal)、勒氏笛鲷l.russelli (Bleeker)和画眉笛鲷l•vitta(Quoy et gaimard)
  (四十—)裸颊鲷科
  红鳍裸頰鲷lethrinus haematopterus Tem-minck et Schlegel
  别名龙尖(厦门、龙海)
  吻尖。眼侧位且高。体被栉鳞,头部仅鳃盖骨被鳞,其余无鳞。背鳍连续,以第四或第五鳍棘最长。臀鳍以第二鳍棘最强大。尾鳍叉形。体淡灰青色,背部较深,腹部乳白色。体侧隐具暗色不规则条纹。各鳍浅红色;背鳍、臀鳍鳍条部、腹鳍和尾鳍有暗色条纹。
  为热带暖水性底层鱼类。喜栖息于海水澄清、底质为较粗杂的沙或沙泥的海区。摄食小型鱼类和十足类。分布于东海南部及南海。
  近似种:
  星斑裸颊鲷lethrinus nebulosus (Forskal)
  (四十二)鲷科
  真鲷pagrosomus major (Temminck et Schlegel)
  别名过腊、加腊(闽南)、赤板(莆田)、王山鱼(平潭、福州、连江)
  眼间隔宽而隆起。口前位。颊部有6行鳞片。背鳍连续。臀鳍短,第二鳍棘粗强。尾鳍叉形。体淡红色,背部散布一些鲜艳的蓝色小点。尾鳍边缘黑色。
  为近海暖水性底层鱼类。栖息于底质为岩礁、沙砾或贝藻丛生的海区,特别喜欢在海底凹洼处停留,栖息水层一般在20~60米。主要摄食底栖甲壳类、软体动物、棘皮动物、小鱼、虾等。主要渔场在闽南的礼是列岛、二尖塔粗海区和厦门五通渔场,闽中的围头湾和乌坦渔场。真鲷为名贵经济鱼类。天然苗供海水网箱养殖。分布于我国沿海。
  二长棘鲷parargyrops edits Tanaka
  别名板鱼、盘点(闽南)、盘仔鱼(霞浦三沙)
  吻钝,眼间隔凸起,口前位,上、下颌几相等。体被栉鳞,背鳍连续。第三和第四背鳍棘延长呈丝状,臀鳍第二鳍棘粗壮,尾鳍呈叉形。体淡红色,腹部较浅,体侧有一些浅蓝色纵带。
  为暖水性底层鱼类。一般栖息于底质为泥沙、沙砾、岩礁或贝类丛生的海区,以水深60米以内海区较集中。成鱼摄食虾类、蟹、端足类、多毛类和蛇尾类等。生长速度较慢。福建沿海二长棘鲷的繁殖季节为1~3月。为福建沿海常见经济鱼类。国内分布于东海及南海。
  平鲷rhabdosargus sarba (Forskal)
  别名蓬头、香头(闽南)、平头、胖头(厦门)、炎头鱼(平潭)
  头背面隆起甚高,吻钝,眼侧位且高。体被薄圆鳞,背鳍连续,臀鳍第二鳍棘粗强,尾鳍呈叉形。体背青灰色,腹部较淡;体侧有一些纵行的暗色条纹。背鳍和尾鳍边缘黑色。
  为浅海沿岸底栖鱼类。平时分散栖息于浅海,在沿海潮间带的“半流”内常可发现。摄食双壳类、虾、蟹、虾蛄、藤壶和海藻。平鲷是沿海港养的优良种类之一。分布于黄海、东海及南海。
  黄鳍鲷sparus latus Houttuyn
  别名黄翅(闽南、平潭东庠、霞浦三沙)、黄颊(莆田)、白结(连江)
  眼侧位且高,上、下颌约等长。体被栉鳞。背鳍连续,以第四或和第五鳍棘最长。臀鳍第二鳍棘显著强大。尾鳍叉形。体青灰带黄色,体侧有数条灰色纵走线和4条斜行横带。腹鳍、臀鳍和尾鳍下叶黄色。
  为浅海底层鱼类。喜栖息于岩礁海区,不作长距离洄游。低级肉食性,摄食贝类、对虾、沙蚕、短尾类和藻类。在闽南沿海10月至12月为生殖季节。雌雄同体,雄性先熟。
  肉质佳美,可作为港养对象,初春在沿海港湾开闸纳苗,进行养殖。分布于黄海、东海和南海。
  相近种
  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 。分布于我国沿海。
  灰鳍鲷s.berda 。分布于南海、台湾海峡。
   (四十三)石鲈科
  斜带髭鲷hapalogenys nitens Richardson
  别名乌过、黑鳃嫂(厦门)、打铁鱼(连江)
  吻钝,上下颌几等长,吻端和颏部生有细密的小髭,颏部有3对小颏孔。体被小栉鳞。背鳍鳍棘强大,以第四鳍棘最长,第一鳍棘前方有1个向前的平卧棘。臀鳍第二鳍棘最长。尾鳍圆形。体黑褐色,腹部浅褐色,体侧有3条黑色宽斜带。背鳍、臀鳍和尾鳍无黑色边缘。
  为近海暖温性中下层鱼类。多栖息于岩礁或泥底的海区。摄食小鱼和虾类。国内分布于沿海。
  相近种
  横带髭鲷hapalogenys mucronatus。分布于我国沿海。
  花尾胡椒鲷Plectorhinchus cinctus (Temminck et Schlegel)
  别名加吉(厦门)
  体长圆形。两颌约等长。唇厚。前领骨能伸缩,上颌骨大部为眶前骨所遮蔽,颏部有3个小颏孔。背鳍鳍棘部和鳍条部相连、中间有一浅凹,鳍棘发达,以第五鳍棘最长。臀鳍第二鳍棘较长。尾鳍截形。体上部灰褐色,下部较淡;体侧有黑色宽带3条,斜向尾部。背鳍鳍条部、尾鳍和体侧的第二至第三条黑带间散布有许多黑色圆点。
  为亚热带和温带浅海底层鱼类,喜栖息于岩礁海区。摄食鱼、虾和甲壳类等。分布于我国沿海。近似种:
  胡椒鲷plectorhinchus pictus 。分布于南海、台湾海峡。
  中华胡椒鲷p.sinensis 。分布于台湾海峡。
  (四十四)羊鱼科
  条尾绯鲤upeneus bensasi (Temminck et Schlegel)
  别名红娘(厦门)、红肉鲢(东山)
  体延长。吻圆钝,眼侧位且高,眼间隔平坦,上颌稍长于下颌,颏部有须1对,伸达前鲍盖祸后缘。体被较大栉鳞,鳞薄,易脱落;眼前部也有鳞。背鳍2个,分离,第一鳍棘与第二鳍棘几等长。臀鳍与第二背鳍形状相似,位置相对。尾鳍叉形。体紫红色、腹部淡黄色。第一和第二背鳍各有2~3条黄色斜纹,尾鳍上叶有3条褐色浅纹。须黄色。
  为暖水性底层鱼类。栖息于水深20~40米,泥或泥沙底质的海区。摄食甲壳动物和小鱼等。分布于黄海、东海及南海。
  相近种
  黑斑绯鲤upeneus tragula。分布于南海、台湾海峡。
  黄带绯鲤u.sulphureus 。分布于南海、台湾海峡。
  (四十五)科
  鱼Echeneis naucrates Linnaeus
  别名屎(龙海)、吃屎鲡(东山)、印鱼(福鼎沙埕)、吃屎鱼(厦门)
  体细长,向后渐成圆柱状;尾柄圆柱状,尾部长。头平扁,背面有1个由第一背鳍变态的长椭圆形吸盘。眼小;眼间隔宽扁,被吸盘占据。口上前位,呈深弧状。下颌长于上颌。上下颌有绒毛牙群。体被细圆鳞。侧线前端位高,向后渐低。第二背鳍长,臀鳍和第二背鳍相对,腹鳍胸位,尾鳍呈楔形或截形。体灰黑色,沿着眼的上缘直到体部各有1条灰白色纵纹,2条灰白色纵纹间有1条黑色纵带。
  鱼常以吸盘吸附在鲨鱼、海龟或船底作远途迁移。摄食大鱼吃剩的残渣或船上抛弃的食物,也食小鱼和无脊椎动物。分布于我国沿海。
  (四十六)科
  日本Uranoscopus japonicus Houttuyn
  别名尿乖(厦门、龙海)、尿教(平潭)
  体长前部略平扁,向后渐侧扁。头粗大,背面和两侧被骨板、似四棱形。吻短,背面中央与眼间隔之间形成一凹窝。眶前骨下缘有2个短骨突。眼小、位于头背侧。口大,直立。前鳃盖骨下方有4~5个尖棘,在鳃孔后方和胸鳍基的上方有1个尖长的肱棘。体被圆鳞,鳞斜向后下方。侧线位置高。背鳍2个。胸鳍宽大。腹鳍喉位。尾鳍截形。体黄褐色,腹部白色;背面和侧面有暗色网纹,中间有白斑。第一背鳍大部分黑色,第二背鳍、胸鳍和尾鳍黄色,腹鳍淡红色。
  为福建沿海底层鱼类,常把身体埋于沙中,眼睛外露,以口腔的皮质突起引诱小鱼、进行袭食。膀胱较大、有尿液,煮食时要除去。分布于我国沿海。
  相近种
  双斑䲢Uranoscopus bicinctus。分布于南海、台湾海峡。
  少鳞䲢U.ologolepis 。分布于南海、台湾海峡、东海。
  (四十七)塘鳢鱼科
  乌塘鳢鱼Bostrichthys sinensis (Lacepede)
  别名鲟虎(厦门)、涂鱼(龙海)
  体呈圆柱状,后部侧扁,尾柄长而高。头部平扁。吻宽而圆。眼小,侧位而高。前鼻孔有细长的管,悬垂于上唇。口宽大、前位、斜裂。牙细小,尖锐,上下颌牙多行,排列呈宽带状;体和头部被小圆鳞。无侧线。背鳍2个。胸鳍宽圆。腹鳍较短,不愈合成吸盘。尾鳍圆形。体褐色或有暗褐色斑纹。腹面浅褐色。尾鳍基部上端有1个大型的、带白边的黑色睛斑。背鳍和尾鳍有褐色带纹。
  中华乌塘鳢大多栖息于近内海滩涂的洞穴中,也栖息于河口或淡水内。摄食小虾和蟹类。福建沿海较常见。
  尖头塘鳢Eleotris oxycephala (Temminck et Schlegel)
  别名乌猪(福州)
  体粗壮,前部呈圆柱状,后部侧扁。头大而平扁。口大,前位。前鳃盖骨后缘有一向下的小棘。体被栉鳞,头部被圆鳞。纵列鳞47~52,无侧线。背鳍2个(鳍棘部和鳍条部)相距较近,腹鳍胸位。左右腹鳍靠近,但不愈合。尾鳍圆形。体棕褐色,头侧眼后有2条黑色纵线纹,胸鳍基底有2棕褐色斑,一上一下。各鳍均有暗黑色点纹。
  尖头塘鳢栖居于河川及河口附近。喜于小溪河多水草处活动。摄食小虾、小鱼等。6月产卵,亲鱼有护卵习性。该鱼为中小型鱼类,体肥味美,深受群众欢迎。在本省各河川中较为常见。
  沙塘鳢odontobutis obscura (Tem.etSehl。)
  体形与尖头塘鳢相似,其区别点是:前鳃盖骨后缘无棘;眼上方骨嵴细弱;纵列鳞30—33;体侧有不规则黑色斑块3—4个,头部及腹面有黑色斑块及斑纹,胸鳍基部有2暗色斑点。
  沙塘鳢为淡水小型鱼类。生活于江河、湖泊、河沟浅水处,常隐居在泥沙和草、石混杂的水域。4~5月产卵。有筑巢护卵习性。该鱼体肥壮、肉细嫩,为群众所喜食。福建各江河均有。
  黄〓鱼hypseleotris sxvinhonis (Giinther)
  体形近似尖头塘鳢,但体不粗壮;体和头部均侧扁;前鳃盖骨边缘光滑;纵列鳞33~34;体侧有10余条成对排列的暗色横带,背鳍、尾鳍均有数列黑色斑纹。
  黄〓为河溪、湖泊岸边的小型鱼类,喜伏水草处,摄食小鱼、虾等。该鱼体小、数量少,无经济价值。分布于本省南部漳江。
  (四十八)虾虎鱼科
  舌虾虎鱼glossogobius giuris (Hamilton ~Buchanan)
  别名古豚(龙海石码)
  体延长,前部亚圆筒形,后部略侧扁。吻尖突。眼上侧位。口前位。下颌突出。上下颌有多行细尖牙,内行牙稍扩大,下颌外行常有数牙扩大。舌前端游离、分叉。体被栉鳞,头部除鳃盖上方和眼后项部被鳞外余均无鳞;胸部和腹部被圆鳞。背鳍2个。左右腹鳍愈合成吸盘状。尾鳍圆形。体黄褐色,背部深褐色,隐有5~6个褐色横斑。第一背鳍灰黄色,腹鳍灰黑色,背鳍、臀鳍、胸鳍和尾鳍均有暗色斑纹。
  舌虾虎鱼为浅海滩涂上常见的小型鱼类。栖息于淡水或河口咸淡水处,也栖息于海边礁石中,摄食小虾和幼鱼。分布于我国东海和南海沿岸及河口。
  相近种
  斑纹舌虾虎鱼glossogobius olivaceus 。福建沿海较常见。
  (四十九)弹涂鱼科
  大弹涂鱼boleophthalmus pectinirostris (Linnaeus)
  别名花跳鱼
  体延长。吻圆钝。眼高位,突出于头顶之上。上下颌各有1行牙,上颌牙锥形、直立状;下颌牙斜向外方、呈平卧状。体和头部被圆鳞。无侧线。背鳍2个,第一背鳍有5个鳍棘。胸鳍基部有臂状肌柄。腹鳍愈合成吸盘。体棕褐色,腹面蓝灰色。体侧、头部、背鳍和尾鳍有蓝白色小斑点。体侧上部沿背鳍基底有5~6条暗黑色横纹。
  为广盐性鱼类。喜栖息于底质为淤泥的低潮区或半咸水的河口滩涂,穴居。摄食底栖硅藻、蓝藻和有机碎屑。肉味鲜美,活鱼鲜销。分布于我国沿海。
  (五十)篮子鱼科
  褐篮子鱼siganus fuscescens (Houttuyn)
  别名咬芒、臭吐(霞浦三沙、厦门、龙海、漳浦)、秋畏(厦门)、娘哀,背掴(东山)、棘排(平潭)
  体呈长卵圆形、侧扁,尾柄细短。头前端略尖。口小、下位。唇厚。体被圆鳞。侧线位高,与背缘平行,向后伸达尾鳍基。背鳍1个,起点处前方有1个埋于皮下的前向棘。腹鳍有内、外2个鳍棘和3个鳍条。尾鳍凹形。体黄绿色,体侧有疏稀黑色小斑点和不规则暗色云纹。各鳍浅黄色。
  为暖水性近海小型鱼类,常栖息于岩礁、珊瑚丛或沙质底的海区,有时进入咸淡水的河口。摄食附着在石面上的藻类。背鳍、腹鳍和臀鳍的鳍棘基部有毒腺,被棘后会引起剧痛。幼鱼是制鱼露的良好原料。鲜胆浸醋后,取胆汁滴耳,可治中耳炎。是港养的对象。分布于我国沿海。
  近似种:
  黄斑篮子鱼siganus oramirt 。分布于南海、台湾海峡。
  (五十—)带鱼科
  带鱼trichiurus haumela (Forskal)
  别名白鱼、白带鱼(福建沿海通称)
  体带状、侧扁,向后逐渐变细尖、尾部末端呈鞭状。头前端锐尖。口大,平直。下颌突出。体光滑无鳞。侧线在胸鳍上方显著向下弯曲,再沿腹缘向后伸达尾端。臀鳍完全由分离小棘组成。无腹鳍。尾鳍消失。体银白色;背鳍上半部和胸鳍淡灰色,在鳍膜上密布黑色细点。尾暗色。
  为暖温性集群洄游鱼类。一般栖息于中下层。有明显的昼夜垂直移动现象。性凶猛、贪食,主食各种鱼类、毛虾和乌贼等。福建沿海多种作业常年可以捕到带鱼,但以冬汛产量最高。分布于我国沿海。
  近似种:
  小带鱼trichiurus muticus Gray和沙带鱼Trichiurus savala Cuvier et Valenciennes.
  (五十二)鲭科
  鲐鱼pneumatophorus japonicus (Houttuyn)
  别名花鳀(闽中、闽南),花非(鲱)(厦门)
  体纺锤形。尾柄细短,在尾鳍基部两侧各有2条小隆起嵴。眼大,有发达的脂眼睑。上颌骨完全被眶前骨所遮盖。上下颌各有1列细牙。鳃孔大。体被细小的圆鳞。侧线呈波浪形。背鳍2个,第二背鳍和臀鳍后方各有5个小鳍。腹鳍间突1个,呈鳞状。尾鳍深叉形。头顶部黑色、体背部青绿色,腹部银白色、背侧有深蓝色不规则斑纹。背鳍、胸鳍和尾鳍灰黑色。
  为大洋暖水性中上层鱼类。夜晚趋光性强。成鱼主要摄食蜇水蚤、鳀科幼鱼、萤虾、磷虾和虾蛄等。福建以闽东渔场产量较多。分布于我国沿海。
  近似种:
  狭头鲐pneumatophorus tapeinocephalus (Bleeker)
  羽鳃鲐rastrelliger kanagurta (Cuvier)
  别名白柄仔(闽南)、白面鳀(闽东、闽中)、马孝(东山)
  体纺锤形。尾柄细短,在尾鳍基部两侧各有2条小隆起嵴。有发达的脂眼睑。上下颌各有1行很细小的牙。鳃耙细小而扁,呈羽状。体和颊部均被细圆鳞;胸部的鳞片大,形成1个小胸甲。侧线与背缘平行。背鳍2个,第二背鳍和臀鳍后方各有5个小鳍。尾鳍深叉形。体背部青绿色,有不规则黑色斑点;腹部银白色。
  为大洋暖水性洄游鱼类。栖息于外海中上层水域,有趋光性。摄食磷虾、桡足类等浮游甲壳动物。分布于我国东海和南海。
  蓝点马鲛scomberomerus niphonius (Cuvier et Valenciennes)
  别名尖头马加(莆田)、马脚(闽南)
  体梭形,延长。尾柄两侧各有3个皮嵴。口大,稍斜裂。两颌牙强大。体被被细小圆鳞。侧线呈波浪形弯曲。背鳍2个。第二背鳍和臀鳍后方各有8~9个小鳍。尾鳍深叉形。体背侧蓝黑色,腹侧银白色。体侧有多列黑色圆斑。背鳍和尾鳍灰褐色。
  为暖温性中上层鱼类。性凶猛,行动敏捷,成群捕食小型鱼类和小虾。常于清晨、黄昏和月亮初起或月落时起浮。为福建省常见经济鱼类之一,年产量2万余担。分布于我国黄海、渤海和东海。
  近似种:
  康氏马鲛scomberomorus commersoni (Lacepede),
  斑点马鲛s.guttatus (Bloch et Schneider)和中华马鲛s.sinensis (Lacepede ).
  扁舵鰹auxis thazard (Lacepede)
  别名水鲲、桌鲲(东山)、铅锤(厦门)、海块(福州、闽东)、炸弹鱼(福州)
  体纺锤形,尾柄细、每侧有1条发达的中央隆起嵴。上下颌等长、上颌后缘凸起,嵌于下颌的凹陷内。两颌各有1行细尖牙;鳃孔大、鳃耙细长。体除胸甲部有鳞外,均无鳞;胸部鳞襟向后延伸,约达第一背鳍后端下方。侧线完全。背鳍2个。第二背鳍后方有8个小鳍。臀鳍后方也有8个小鳍。胸鳍小。两腹鳍间有1个大鳞瓣。尾鳍新月形。体背部棕黑色、腹部浅灰色。胸甲后方的背侧有不规则、黑色虫纹状的横条。
  为中上层鱼类,喜集群,游泳迅速,有时越出水面。肉食性,主要摄食鱼类和虾类。分布于我国南海和东海。
  相近种
  圆舵鲣auxis tapeinosoma。偶见于福建南部沿海。
  (五十三)鲳科
  银鲳pampas argenteus (Eu-phrasen)
  别名白鲳(福建沿海通称)体近卵圆形,侧扁。吻短而圆钝。口小。上下颌各有1行细牙。鳃孔小。鳃耙细弱。体被细小圆鳞。侧线位高,与背缘平行。头部后上方侧线管丛的后缘圆形。成鱼背鳍和臀鳍的鳍棘埋于皮下。背鳍和臀鳍前部鳍条稍延长,均不伸达尾柄上。无腹鳍。尾鳍分叉深,下叶比上叶稍长。体青灰色,腹部乳白色,均有银色光泽。全身密布黑色细小斑点,各鳍浅灰色。
  栖息于水深30~70米的海区。成鱼摄食水母、底栖动物和小鱼。为福建较重要的经济鱼类,年产量约1万担。分布于我国沿海。
  近似种:
  中国鲳pampus chinensis (Euphrasen)
  (五十四)长鲳科
  刺鲳psenopsis anomala (Temmi nek et Schlegel)
  别名肉鲫(东山)、肉鱼(厦门)、蛇鲳(霞浦三沙)
  体长卵圆形,侧扁。吻短而圆钝。口小、微斜。上下颌等长。两颌各有1行细牙群。鳃耙排列疏松。体被薄圆鳞,头部无鳞。侧线与背缘平行。背缘2个、紧相连、有独立短棘6~9个。臀鳍有3个短小鳍棘。腹鳍小,可摺迭于腹部凹陷内。尾鳍分叉。体青灰色,腹部色较浅。鳃盖后上角有1个黑斑。各鳍浅灰色。
  棘鲳为温水性中下层鱼类,栖息于水深45~120米深处、泥沙底质的海区。常在水母触手下游泳。摄食水母、假磷虾、幼鱼和少量底栖硅藻。分布于我国东海和南海。
  (五十五)攀鲈科
  攀鲈anabas testudineus (Bloch)
  别名过山鲫、棘鲫(闽南)
  体卵圆形,侧扁。眶前骨下缘有锯齿。鳃盖各骨边缘呈锯齿状缺刻。背鳍、臀鳍均具较多鳍棘。尾鳍圆形。侧线断折为二。体侧散布黑色斑点。
  攀鲈栖居于缓流或静水的水体。常活动于淤泥较多的沟塘中,当环境不利时,常依靠鳃盖、尾鳍、臀鳍移居适宜的水域,也能攀爬水边树木,故有过山鲫之称。该鱼有辅助呼吸器,因此缺水或离水也不易死亡。
  我国南方各省均有分布,本省仅见于九龙江、漳江,产量不少,为群众喜爱的食用鱼类。
  叉尾斗鱼macropodus opercularis (Linnaeus)
  别名钱爿(福州)
  体侧扁,略似长卵圆形。口小,上位。眶前骨下缘有锯齿。前鳃盖骨下缘及下鳃盖骨后缘有细锯齿。侧线退化。背鳍和臀鳍相对,形状相同,前者前部为鳍棘部,后部为鳍条部。腹鳍胸位,外侧鳍条延长,尾鳍内凹,上下叶外侧鳍条延长。体侧有10余条蓝黑色横带纹,带纹间淡红色。雄鱼色彩更鲜艳。
  叉尾斗鱼生活于小溪、河沟、池塘、稻田等缓流或静水中,大多摄食浮游动物、昆虫幼虫、孑孓等。体色鲜艳,好斗,亦可作观赏鱼饲养。分布于长江以南水域,本省见于各水系。
  相近种
  圆尾斗鱼m.chinensis (Bloch )。分布于闽江、木兰溪水系。
  (五十六)月鳢科
  月鳢channa asiatica (Linnaeus)
  别名月厉(福州)、孤呆(闽南)
  形态近似斑鳢,但头部宽扁,头顶覆盖的鳞片扩大。体侧沿中线有人字形黑色横带8~12条。腹鳍消失,尾鳍基底有一近圆形黑色眼斑,眼斑四周具白缘;胸鳍基部后上方有一黑斑。
  月鳢栖息于山涧小溪流中,亦喜在河流、池塘的堤岸或田埂边缘钻洞穴居。以鱼、虾、水生昆虫等为食。产卵期4~6月。月鳢体较小,生长慢,但肉味颇美,亦常被群众作为补品或药用。本省各淡水水域均有。
  斑鳢ophicephalus maculatus (Lacepede)
  别名草厉(福州),厉鱼(闽南),乌鱼(邵武)
  体亚圆筒形,尾部侧扁,尾柄短而高。头小,扁平。口大,下颌稍突出。体和头部均被鳞,大小均一致。侧线完全,但有中断。各鳍无硬棘,背鳍与臀鳍基部长,可达尾鳍基。腹鳍小,胸位。尾鳍圆形。体暗黑色,背部有黑色斑块一纵行,体侧有许多不规则的黑斑块,头侧有2纵行黑色条纹。奇鳍均有黑白相间的花纹。
  斑鳢栖息于水草丛生的浅水区。以鱼虾为主要食料。有辅助呼吸器,故离开水体也不易死亡。产卵期4~6月。亲鱼有营巢护卵习性。该鱼一般体重0.5~1公斤,大者可达2.5公斤。肉质肥美,营养丰富,被群众视为补品。分布于本省江河各水系。
  (五十七)刺鳅科
  大刺鳅mastacembelus armatus (Lacepede)
  别名刀鳅(长汀),锯齿泥鳅(邵武)
  体细长,侧扁,尾后部扁薄。头小,吻尖向前突出成吻突。眼小,眼下方有一硬棘。前鳃盖骨后缘具数棘。背鳍的鳍棘部为一列(34个)游离的短小棘。鳍条部与臀鳍鳍条部相对,并同形,后端与尾鳍相连,臀鳍有3根游离棘,第二根较大。腹鳍消失。尾鳍后缘尖圆。头体被细小圆鳞。侧线明显。体背、腹侧有褐色网纹及斑块。侧面有许多不规则浅色斑块。
  大刺鳅是中小型底层鱼类。栖居于有石块的江河水域,喜于岸边乱石缝隙处或水草丛间活动。常钻穴而居。杂食性,以鱼卵、小型无脊椎动物为主食。产卵期4~6月。
  分布于我国南部和西南部各大河川中。本省汀江水系较为常见,为当地群众喜食的鱼类。晋江、木兰溪、闽江不常见。
  相近种
  棘鳅m.sinensis Bleeker。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水系。本省产于闽江水系。
  (五十八)鈾科
  褐菖鱼由sebastiscus marmoratus (Cuvier et Valenciennes)
  别名石翁(东山)、师公(厦门)、石喙(连江)
  头部棘棱明显。吻圆凸。眼上侧位;眼间隔窄而凹入。口前位,斜裂;下颌较短、下侧有4个粘液孔。前鳃盖骨后缘有5个棘、鳃盖骨后上方有2个棘。头部和体均被栉鳞,胸部被小圆鳞。侧线斜直,伸达尾柄中央。背鳍连续。尾鳍后缘微圆凸。体红褐色、体侧有若干个暗色斑块;腹鳍和臀鳍灰暗色。
  为暖温性底层鱼类,栖息于近岸岩礁附近。卵胎生。摄食小鱼、虾类、麦秆虫、泥螺、藻类等底栖生物。鳍棘有毒,被棘后甚痛。国内分布于我国沿海。
  (五十九)鲂〓科
  翼红娘鱼lepidotrigla alata(Houttuyn)
  别名角仔(东山)、角鱼(厦门、晋江)
  体延长、后部渐细小。头背面和侧面均被骨板。吻前端中央宽凹,两侧突起,边缘有锯齿。眼上侧位。上下颌有绒毛状牙群。鳃盖骨有2个小棘。体被栉鳞,头、胸和腹部有鳞。第一和第二背鳍每侧分别有棘楣板9对和15对。胸鳍下方有3个指状的游离鳍条。尾鳍后缘略凹。体红色、腹侧白色。胸鳍内侧上中部黑紫色,后面中央黄绿色,边缘前半部红色、后半部蓝绿色。各鳍淡红色。
  为底层鱼类。栖息于泥沙底质的海区,以胸鳍指状游离鳍条在海底匍匐爬行。摄食底栖动物。分布于我国沿海。
  (六十)红鯒科
  鯒pLatycephaLus indicus (Linnaeus)
  别名竹甲(福鼎沙埕)、土甲(平潭)、牛尾鱼(霞浦三沙、福州、晋江、厦门、龙海、东山)、盾甲鱼(霞浦三沙)
  体延长、平扁、向后渐狭小。头平扁,头上棱低平。眼间隔宽而微凹。上、下颌有绒毛状牙群。前鳃盖骨有2个棘;鳃盖骨有一细棱,间鳃盖骨有1个小型舌状皮瓣。体被小栉鳞。侧线平直。背鳍2个。尾鳍圆略带截形。体黄褐色、有黑色斑点,腹面白色。背鳍、胸鳍和腹鳍灰褐色、有不规则小斑点;尾鳍有灰黑色斑块。
  为近海底层鱼类,栖息于沿岸至水深50米的沙底质的海区。摄食触类、天竺鲷、緋鲤和虾蛄等。分布于我国沿海。
  (六十—)鲆科
  牙鲆paralichtys olivaceus (Temminck et Schlegel)
  别名酒瓶(厦门、龙海)
  体长圆形,侧扁。两眼均位于头的左侧;口前位、斜裂。两颌各有1行锥状牙。有眼侧被小栉鳞,无眼侧被圆鳞。侧线在胸鳍上方有一弓状弯曲部。腹鳍较小。尾鳍后缘双截形。有眼侧的体色为灰褐色,有暗色或黑色斑点,无眼侧为白色。各鳍有暗色斑纹。
  为底层鱼类,栖息于泥沙底质的海区。摄食鱼类、贝类、头足类和沙蚕等。分布于我国沿海。
  斑鲆pseudorhombus arsius (Hamilton —Buchanan)
  别名土铁仔(厦门)、土铁(龙海)体长圆形,侧扁、尾柄短而高。两眼均位于头的左侧;眼间隔狭窄。口前位、口裂弧形。牙尖锥形,两颌各有1行,排列稀疏。有眼侧被栉鳞,无眼侧被圆鳞。侧线在胸鳍上方有一弓状弯曲部,前方有一明显的颞上枝。尾鳍后缘钝尖。有眼侧的体色为灰褐色,有暗色圆斑与环斑。侧线直走部起点的附近有1个较大的暗斑。各鳍有暗色小斑。无眼侧白色。
  为近海底层鱼类。摄食贝类和小虾。国内分布于我国东海和南海。
  本属鱼类共有6种,其余5种是:
  双瞳斑鲆pseudorhombus dupliciocellatus 。分布于台湾浅滩。
  少牙斑鲆p.oligodon 。分布于平潭、厦门、东山、台湾浅滩。
  五点斑鲆p.quinqucellatus 。分布于台湾堆以南海域。
  五眼斑鲆p.pentophthalmus 。分布于霞浦三沙、台湾浅滩、台湾堆以南海域。
  桂皮斑鲆p.cinnamoneus 。分布于平潭东庠、苏澳,台湾堆以南海域。
  (六十二)舌鳎科
  焦氏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 Gunther
  别名海贴沙(龙海、石码)
  体长、舌状、侧扁。吻钩末端伸达有眼侧前鼻孔的下方。两眼均位于头部左侧。口裂弧形。无眼侧有牙,呈绒毛状;有眼侧无牙。体两侧均被栉鳞。有眼侧有侧线3条。背鳍起点在吻端上方,它和臀鳍均与尾鳍相连。无胸鳍。有眼侧有腹鳍,与臀鳍相连。尾鳍尖形。有眼侧的体色为黄褐色;无眼侧白色。
  为近海底层鱼类,栖息于泥沙质海底。摄食小鱼、小虾、软体动物等。分布于我国沿海。
  本属鱼类共有12种,其余11种是:
  双线舌鳎cynoglossus bilineatus 。分布于平潭东庠。
  断线舌鳎c.interruptus 。分布于平潭东庠、外斜渔场。
  宽体舌鳎c.robustus 。我国沿海均产。
  大鳞舌鳎c.melampetalus 。分布于厦门集美、平潭东庠、东山。
  斑头舌鳎c.puncticeps 。分布于平潭东庠、厦门集美、东山。
  西宝舌鳎c.sibogae 。分布于台湾浅滩。
  单孔舌鳎c.itinus 。分布于台湾堆西南海域。
  半滑舌鳎c.semilaevis 。我国沿海均产。
  罗氏舌鳎c.roulei 。分布于台湾浅滩。
  三线舌鳎cynoglossus trigrammus 。分布于平潭东庠、厦门集美、外斜渔场、三沟渔场。
  短吻舌鳎c.abbreviatus 。我国沿海均产。
  (六十三)革鲀科
  级纹线鳞鲀arotrolepis sulcatus
  Hollard
  别名鹿角鱼、白厨(鲠)(莆田)、三角鱼、迪仔(东山、龙海、漳浦、诏安)
  体长椭圆形、侧扁;尾柄短、侧扁。头侧视似三角形。吻长,尖突。眼上侧位。眼间隔突起。口小,前位;上下颌各有1行楔状扁牙。鳃孔微斜。头和体均被小鳞、鳞面有绒毛状小棘,排成波状纵列。侧线在胸鳍后上方向下急剧弯折,伸向尾柄;前端又分出背枝、眼下枝、眼上枝。背鳍2个,第一背鳍有2个鳍棘,第一鳍棘强大,后缘有小倒棘,第二鳍棘小;臀鳍和第二背鳍相对,同形。腹鳍棘短,能活动。尾鳍圆截形,上方第一和第五分支鳍条丝状突出。体淡黄色、常有黑褐色波状纵行的细纹。第二背鳍和臀鳍基底各有2个暗斑;尾鳍中央及后缘各有1条褐色横纹。
  为近岸暖水性鱼类。成鱼栖息于水深20~30米处,底质为沙、沙砾或岩礁的海区;幼鱼鱼群密集,可使海水呈深褐色。性迟钝、具趋光习性。早晨、晚上或阴天常结群起浮,暴风雨时分散下沉。摄食浮游桡足类、小型软体动物和海藻嫩叶等。体长80毫米以上时开始性成熟,春季产卵。福建绒纹线鳞鲀的渔汛期为5~9月,闽南渔场旺汛期为7~8月,闽中渔场旺汛期为6~7月。旺汛期的渔获体长为30~60毫米。用围缯、驶缯、〓缯或定置网捕捞。
  绒纹线鳞鲀为福建重要的海洋经济鱼类,年产量50多万担。除少量鲜销外,大部分作为加工鱼露的原料,还可晒干作饲料和肥料。分布于我国南海和东海近海。
  绿鳍马面鲀Nawdon septentrionalis (Gunther)
  别名剥皮鱼(福建沿海通称)体长椭圆形、侧扁;头侧视似三角形,上缘斜直。吻长,尖突。眼上侧位、位于头的后部;眼间隔圆突。口小,前位;下颌稍突出。上颌和下颌分别有牙2行和1行,呈门齿状。鳞细小、上有小棘。体无侧线。背鳍2个、第一背鳍有2个鳍棘,第一鳍棘强大、粗糙,后侧缘有倒棘、第二鳍棘退化、合成1个短棘,固定在腰带骨末端、不能活动。尾鳍圆截形。体蓝灰色,体侧有不规则暗色斑块。第二背鳍、臀鳍、胸鳍和尾鳍绿色。
  为外海暖温性鱼类。栖息于水深50~120米的海区。适温范围一般在13C~20C,以14C~17C为最适水温,适盐度在34‰以上。喜集群。在越冬及产卵期间有明显的昼夜垂直移动现象,白天起浮,夜间下沉,因而一般傍晚到清晨下网产量较高,白天渔获少。杂食性,主要摄食桡足类、介形类、端足类等浮游生物,兼食软体动物、珊瑚、鱼卵、硅藻和底栖生物。4月下旬至5月上旬产卵,卵粘性。体长大多为180~280毫米。产卵前期,鱼群密集,形成鱼发旺汛。闽东渔场产量较多。用底拖网或大围缯捕捞。
  绿鳍马面鈍是福建海洋捕捞的新对象,分布于我国沿海。年产量约20~30万担,成为主要经济鱼类之一。鱼肉细嫩、蛋白质含量较高。鲜销或制鱼片干。肝脏较大,可制鱼肝油和食用氢化油。皮可炼制明胶,作药用胶囊和填充剂。除肉、肝和皮外,其余部分可制饲用鱼粉。马面粗油精制后,和石灰混合制成油灰,可代替船用桐油灰。
  条纹东方鲀fugu xanthopterus (Temminck et Schlegel)
  别名花龟鱼(霞浦三沙)、花龙乖、红目乖(龙海)、卡草留街(平潭东庠)
  体亚圆筒形,向后渐狭小。吻圆钝。眼上侧位。眼间隔宽平、圆突。鼻孔2个,鼻瓣呈卵圆形突起。口小,前位;上下颌各有2个喙状牙板,中央缝显著。唇发达、下唇较长、两端向上弯曲。体背面自鼻孔后方至背鳍起点、腹面自鼻孔下方至肛门前方均有小棘;侧面光滑。侧线发达,上侧位,至尾部下弯于尾柄中央。臀鳍与背鳍相对,同形。尾鳍后缘截形、体蓝黑色;背侧面有3~4条弧形蓝黑色纵带。背鳍基底有1个椭圆形大黑斑、边缘白色。胸鳍基底内外侧各有1个黑斑。各鳍黄色。
  条纹东方鈍栖息于近海底层。游泳能力差,遇到危险时,用气囊吸水和空气,使身体膨胀,以自卫或浮到水面。喜集群。幼鱼栖于咸淡水中,摄食贝类、虾类、小公鱼等。冬末性腺开始成熟,春季产卵,卵浮性。4~5月出现幼鱼。个体较大,体长200~500毫米。每年2月由外海游向近岸,10月由近岸向外海洄游。可用延蝇钓、拖网、定置网或流棘网兼捕。冬季和春季产量较多。
  肉鲜美。卵巢和肝脏有强毒,肠有弱毒。除弃内脏、洗去血液后食用;也可盐腌食用。国内分布于我国沿海。
  近似种:
  暗纹东方鲀fugu obscurus (Abe)
  (六十四)海蛾鱼科
  飞海蛾鱼pegasus volitans Linnaeus
  体长68~82毫米。体较窄长,宽大于体高,很平扁,尾部细长,四棱形;头部较短,平扁;吻显著突出,延长而平扁;眼较大,侧位;口小,位于吻后腹面;无牙;鳃孔小,裂缝状;鳃盖各骨愈合;肛门位于体腹部中央;体无鳞,完全被骨板;各鳍无棘,鳍条均不分支;背鳍和臀鳍均短小,相对,均位于尾位;胸鳍宽大,翼伏,平扁;腹鳍腹位,紧位于肛门稍前方;尾鳍细长,后缘截形。
  体背淡黄绿色,体上具不甚明显的暗绿褐色横带4~6条。背鳍、胸鳍、尾鳍鳍条上具细小褐色斑点。
  飞海蛾鱼为暖水性近海小型底栖鱼类。用底拖网捕捞。无食用价值,可作药用,治甲状腺肿瘤,并有滋阴补肾的功效。
  产于南海、台湾海峡,福建南部沿海较常见。
  (六十五)鮟鱇科
  黑鮟鱇hophiomus setigerus (Vahl)
  别名哈蟆鱼(闽东)、拉屎乖(龙海)、蛤古丁(东山)
  体平扁。头大,圆盘形;躯干部圆锥形。眼小,位于头顶部;眼间隔凹陷。口大、前上位;下颌突出。上下颌有尖锐牙3行以上,上颌牙较短,可以倒伏;鳃孔大、位于胸鳍基部的腹面。体光滑无鳞,头的四周和体侧有发达、分枝状的皮质触手突起。第一背鳍鳍棘呈丝状,第一鳍棘位于吻端,棘的尖端有1个皮穗状突起;第二背鳍位于尾部,臀鳍和第二背鳍同形。胸鳍有1个长的肌柄。腹鳍喉位。尾鳍截形。肩部每侧具1个有分叉小棘的大棘。体背部黑褐色,腹部白色。口底前方有黑褐色斑纹。臀鳍白色。
  黑鮟鱇为底层鱼类。栖息于水深40~50米处、泥沙底质的海区。在海底匍匐,行动缓慢。摄食鱼类和虾类。冬季性腺开始发育,春季产卵。个体一般体长为200~300毫米,最大可达500毫米,重20余斤。用底拖网、围缯或定置网捕捞。冬季较常见,但产量不多。
  肉煮后结实、鲜美;胃大而厚,味美;卵巢腌制后为佳品,肝胰脏可作提制胰岛素原料。分布于我国东海和南海。
  第六节 昆虫
  世界上昆虫种类大约占所有动物种类的3/4。全世界约有昆虫100万种,我国估计有15万种,但已知的种类不及一半。
  本省的昆虫种类,估计有3~5万种,目前已知约1万余种。本节主要记述农林害虫、天敌昆虫、资源昆虫及医学昆虫等。
  一、农林害虫
  (一)水稻害虫
  水稻从播种出苗至成熟,常遭受各种害虫的危害,已知害虫有380多种,能造成灾害与经济损失的主要有10余种。
  三化螟scirpophaga incertulas (Walker)
  别名蛀心虫、钻心虫、蛀秆虫、白漂虫
  鳞翅目lepidoptera螟蛾科pyralidae
  雌蛾体长10~13毫米,翅展23~28毫米,全身黄白色。前翅中央有一明显黑点,腹部末端有一撮黄褐色绒毛。雄蛾体长8~9毫米,翅展18~22毫米。前翅灰褐色,中央有一小黑点,外缘有7~9个小黑点,翅顶至后缘有一条黑褐色斜纹。本省一年发生4~5代,以幼虫在稻根中越冬。早春降雨量大,田间湿度高,越冬幼虫死亡率可达90%以上。单食性,专食水稻。初孵幼虫(蚁螟)钻入稻基为害,造成枯心苗、死孕穗和白穗。以第二代6月间(早稻)和第四代9月间(晚稻)发生为害最为严重,水稻大量白穗,影响产量。成虫趋光性强。水稻生长浓绿茂密的稻田,常吸引雌蛾产卵,该类型稻田发生量大,危害重。水稻分蘖期和孕穗期有利蚁螟钻蛀为害;圆秆拔节和抽穗乳熟期可避过螟害。
  分布于全省。国内主要发生于长江流域以南,如江苏、浙江、四川盆地、广东、台湾、江西、广西、云南、贵州、湖南、陕西、安徽、河南,最北见于山东莱阳、烟台。
  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
  别名钻心虫、蛀心虫、蛀杆虫、旋心虫、割根虫、截虫
  鳞翅目lepidoptera螟蛾科pyralidae
  雌蛾体长12~15毫米,翅展25~31毫米,全身黄白色。前翅近长方形,淡黄褐色,外缘有7个小黑点。雄蛾体长10~12毫米,翅展20~25毫米。前翅灰褐色,翅面散布褐色小点,中央有一小黑斑,下方有三个小黑斑。本省一年发生3~4代。食性杂,寄生除水稻外,尚有禾本科作物和杂草及蚕豆等。以幼虫在寄生茎秆中越冬。越冬幼虫抗逆力强。蚁螟先蛀害水稻叶鞘,形成枯鞘,幼虫2龄之后蛀入稻茎取食形成枯心、死孕穗、白穗和虫伤株。成虫趋光性强。喜在叶色浓绿粗壮高大的稻株上产卵为害。因寄主杂,故发生期不正常,造成世代重叠。温度超过30℃以上的夏季高温干旱天气,对其发育不利。一年早稻受害重,晚稻受害轻。
  分布于全省。主要发生于丘陵山区稻田。国内北达黑龙江,南至海南岛,东于台湾,西至陕西、甘肃、四川、云南。但主要分布于湖南、湖北、四川、江西、浙江、江苏(苏北)、安徽(皖北)、陕西、河南以及贵州、云南高原地带。
  稻纵卷叶野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
  别名稻纵卷叶螟、刮青虫、白叶虫、包叶虫、小苞虫等
  鳞翅目leoidootera螟蛾科pycralidae
  成虫体长7~9毫米,翅展16~18毫米。体黄褐色,前后翅外缘均有黑褐色宽边。前翅内、外横线斜贯翅面,中横线短;后翅横线两条,内横线短。雄蛾体略小,前翅前缘中横线前端有一微凹的黑色毛簇,前足胫节基部膨大,有褐色丛毛。本省一年发生6~7代。幼虫为害嫩叶或剑叶,吐丝纵卷稻叶成苞,在苞内取食叶肉呈透明白斑,抽穗期剑叶受害,直接影响产量。一年中以第2代6月间连作早稻孕穗抽穗期,第4代8月间连作晚稻分蘖期,山区第3代9月间单早抽穗期和单晚分蘖期发生为害最为严重。气温22℃~28℃、相对湿度90%以上有利其卵巢发育。产卵量大,卵孵化率高,高温干旱对其发生不利。该虫具长距离迁飞特性,闽南冬暖年份有少量幼虫和蛹越冬。本省虫源为本地与外来兼具。卵期寄生性天敌赤眼蜂寄生率高,自然控制作用显著。
  分布于全省、全国各稻区。
  粘虫pseudaLetia leucania separata (Walker)
  别名剃枝虫、行军虫、花条虫、五彩虫、夜盗虫
  鳞翅目lepidoptera夜蛾科noctuidae
  成虫体长16~20毫米,翅展40~45毫米,淡黄褐色,雄蛾色较深。前翅中室外端有二圆形淡黄斑,外方圆斑下方有小白点一个,白点两侧各有一小黑点。前翅黑纹一条由翅尖向后缘斜伸,外缘有7个小黑点。食性杂,为害水稻叶片,严重时被大部吃光;抽穗成熟期咬断小穗梗,可致减产或无收。本省一年发生6~7代,间歇猖獗成灾。一年中,以第5代(闽南为第6代,在10~11月间)为大发生世代,为害晚稻抽穗结实期最为严重。第2代(6~7月间)在早稻后期,有些年份剪穗为害亦相当严重。冬季无滞育越冬,第6代(闽南为第7代,于1~4月)大发生年份为害小麦也很严重。粘虫发生分布不均衡,凡稻株生长茂密,地势低洼,倒伏或被大水淹没的稻田,虫口密度大,为害严重。粘虫蛾具远距离迁飞特性,本省第5~6代大发生世代的虫源,除本地虫源外,与外来虫源也有关。
  分布于全省、全国稻、麦、杂粮区。
  相近种
  白脉粘虫leucania venalba Moore。害稻。
  劳氏粘虫leucania loreyi (Duponchei)。害稻。
  稻褐飞虱nilaparvata Lumens (Stol)
  别名稻虱
  同翅目homoptera飞虱科delphacidae
  长翅成虫体长(连翅)3.6~4.8毫米,短翅成虫体长2.6~3.2毫米。褐色或黑褐色,具油状光泽有翅斑。本省一年发生6~9代,世代重叠。嗜食水稻,以成虫和若虫群集于稻株基部,用针状口器吮吸汁液。雌虫产卵时划破茎秆和稻叶,造成机械伤。发生严重时,稻丛基部发黑,烂藁枯死、倒伏。俗称“穿顶”,抽穗乳熟期受害,颗粒无收。且能传播草丛矮缩病。褐飞虱具长距离迁飞特性,在冬季有再生稻、落谷苗或冬稻生长区,方可存活越冬,越冬北限约在北纬23~26度。福建南部有越冬虫源,中国广大稻区的虫源主要从南方迁飞而来。本省在晚稻中、后期(9~10月间)发生最为严重,影响产量,是水稻最重要害虫之一。
  分布于全省。淮河以南各省发生较为普遍。
  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Horvath)
  别名稻虱
  同翅目homopter飞虱科delphacidae
  长翅成虫体长(连翅)3.8~4.5毫米;短翅成虫体长2.5~3.5毫米,具翅斑。头顶突出。雌体灰黄色,雄体黑褐色,中胸背板中部黄白色,两侧黑褐色。本省一年发生7~8代,世代重叠。具长距离迁飞的特性。为害水稻的习性与稻褐飞虱相似,但寄生范围比稻褐飞虱广,还能食害其他禾本科作物和杂草。耐寒性比稻褐飞虱强,本省可产卵在再生稻稻茎组织中越冬。其越冬北限约在北纬26度左右。一年中以6月中旬至7月上旬(早稻抽穗结实期和晚秧田)虫量最大,为害最重;一般晚稻发生为害较轻。近年来,因白背飞虱对晚稻为害的持续期较长,虫量较大,故危害性不亚于稻褐飞虱。
  分布于全省。国内华南、华东、华中、西南和华北部分地区发生普遍。黑龙江、新疆西部、西藏高原等地区均有分布。
  稻飞虱的天敌种类很多,其中,卵期天敌为缨小蜂和黑肩绿盲蝽;成虫、若虫期天敌有蜘蛛、尖钩宽黾蝽和隐翅虫等,对其种群数量有显著的自然抑制作用。
  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 (Uhler)
  别名黑尾浮尘子、蠓虫、蚰虫等
  同翅目homoptera叶蝉科cicadellidae
  成虫体长4.5~6毫米(连翅),黄绿色,头冠两复眼间有一黑色横带。雄虫体略小,翅末三分之一处为黑色。寄主植物除水稻外,尚有禾本科作物和杂草。本省一年发生6~7代,世代重叠,以若虫和少数成虫在禾本科作物地和田边杂草越冬。成虫和若虫均能为害,若虫群集稻丛基部刺吸汁液,影响稻株正常生长,严重者稻茎基部变黑,后期烂秆倒伏。抽穗期取食穗部,形成半枯穗或白穗。同时能传播水稻普通矮缩病、黄矮病和黄蒌病。一年中,以第3~4代(于7~8月)早稻后期、晚秧田和晚稻前期大量为害。高温干旱有利其生长发育;茂密、郁闭的稻田发生量大;单、双季稻混栽区,桥梁田多,能获得充足优质的食料,为害严重。天敌种类很多,主要有赤眼蜂、头蝇、蜘蛛、白僵菌等,都能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
  分布于全省。以及国内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华中、西南、华南等地区。
  白翅叶蝉thaia rubieinosa (Kuoh)
  别名白翅浮尘子、火蠓虫、白蠓虫子等
  同翅目homoptera叶蝉科cicadellidae
  成虫体长3.5毫米,头、胸橙黄色。前翅膜质半透明,被有白色蜡质物。本省一年发生4代。冬季以成虫在麦田、秋植蔗田、紫云英田和禾本科杂草等处越冬。寄主植物同黑尾叶蝉。成虫和若虫均在稻叶上刺吸汁液,致使叶片出现长短不一的点状白色条斑,叶绿素被破坏,严重者叶片枯干,苗期则整丛枯死,抽穗期剑叶受害,造成谷粒不饱满。冬春为害小麦,麦叶白斑累累。一年中,在6月为害连作早稻孕穗抽穗期,单早后期较为严重;其次在9月间连作晚稻,尤其是倒种春孕穗抽穗期发生也很严重。温度20℃~25℃,相对湿度85%~90%,对其生长繁衍有利;5、6月份雨水多,8、9月份有一定降雨量是其当年大发生的预兆。
  分布于全省及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台湾、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等省(区)。
  稻蓟马stenchaetothrips biformis (Bagnall)
  缨翅目thysanoptera蓟马科thripidae
  成虫体长1~1.3毫米,黑褐色。翅淡褐色狭长,周缘有长缨毛。本省一年发生15代左右。冬季成虫和若虫在田边游草等禾本科杂草或麦苗上越冬,无明显滞育,冬暖仍可继续取食。主要为害水稻,也害麦、玉米、稗草、游草等禾本科植物,游草是其周年生活繁衍的寄主。成虫、若虫刺吸汁液,破坏叶绿素,致先在叶尖出现微细白色斑点,叶尖两边向内卷折萎枯,然后扩展折卷范围,重者叶片大部枯黄。有趋嫩绿习性。一年中,4~5月早稻分蘖期和5~6月晚秧期发生为害最严重;分蘖期受害重者苗不长、根不发、无分蘖,甚至成圈枯死;晚秧受害重者状如火烧,圆秆拔节期之后为害轻。适温高湿有利发生,高温干旱对其发育繁衍不利。
  分布于全省、全国稻区。
  稻癭蚊orseolia oryzae (Wood-Mason)
  别名亚洲稻瘿蚊、标葱、稻出葱、豪猪箭
  双翅目diptera瘿蚊科cecidomyidae
  成虫体长3.5~4.5毫米,雄体长3毫米左右。雌体橙红色,密布细毛。中胸发达,小盾片突起,状如驼峰。前翅翅脉稀少,后翅退化成平均棒。雄淡黄红色。幼虫为害水稻分蘖期,初孵幼虫侵入心叶吸食生长点汁液,使生长点不能发育,叶鞘愈合成管状物伸长,形如葱管,称“稻出葱”。本省一年发生7~8代,以7~9月发生量最多,为害中稻、连作晚稻、晚秧田较为严重。冬季以幼虫在田边游草等禾本科杂草中越冬。稻瘿蚊的发生并非年年严重,5~8月间雨量的多寡直接影响其为害程度。多雨、高湿有利其存活,虫害重;春夏干旱之年虫害轻。水稻分蘖期受害最重,其他时期受害轻,抽穗期就不再为害。
  分布于闽南、闽西、闽中山区、半山区稻田。国内广东、广西、江西、湖南、贵州、云南等省(区)均有分布。
  水稻负泥虫oulema oryzae (Kuwayama)
  别名背屎虫、拖屎虫、猪屎虫、豆豉子、秧虫
  鞘翅目coleoptera叶甲科chrysomelidae
  成虫体长4~4.5毫米。头部黑色。翅鞘青蓝色,有光泽,其上有10条纵行刻点。本省一年发生一代。以成虫潜伏于山边大禾本科杂草的叶鞘或切口内越夏、越秋和越冬。翌年四月间越冬成虫迁入早稻秧田取食,5月间幼虫盛发,严重为害早稻本田分蘖期。成虫和幼虫取食稻叶上表皮和叶肉,形成白色条斑,严重时全叶焦枯破裂,影响稻株正常生长。六月间新成虫出现,由于天气炎热,不适成虫生活,而飞离稻田到山边适当场所潜伏起来,不再在稻田为害。成虫和幼虫喜高湿环境,适羁范围为18℃~22℃:,高温干旱对其生活不利,四、五月阴雨连绵,有利此虫大发生。
  分布于全省山区、半山区稻田。国内有二个相互隔离的分布区,一为东北稻区:黑龙江、吉林、辽宁;二为南方稻区: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台湾、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等省(区)。
  (二)甘薯害虫
  甘薯是本省重要粮食作物之一。种植春薯、秋薯和冬薯,整年田间甘薯生长不断,害虫极易发生,影响甘薯的生产。甘薯害虫种类繁多,初步估计在100种以上;其中一些害虫某些年份在局部地区发生,亦颇严重。
  甘薯小象虫cylas formicarius (Fabricius)
  别名甘薯象甲、甘薯象鼻心虫、臭心虫、臭洞虫、甘薯蛀心虫
  鞘翅目coleoptera象虫科curculionidae
  成虫体长5~8毫米,体形细长如蚁。全体除触角末节,前胸和足呈桔红色外,余均为蓝黑色而有金属光泽。头部细长延伸,状如象鼻。咀嚼式口器着生于末端。福建一年发生5代,世代重叠。以成虫、幼虫、蛹各虫态在臭薯、藤头(薯茎基部)内越冬,成虫还会分散在甘薯迹地的杂草、石隙、土缝、田间残藤枯叶下过冬。成虫取食外露薯块,咬成许多小孔,并产卵孔中,还可取食幼芽、嫩叶、嫩茎和薯蔓的表皮。幼虫蛀食薯块内部成弯曲隧道,充满虫粪,伤口诱致病菌侵入,受害薯块发生恶臭和苦味,不能食用和饲用。一年中,以7~10月是为害最严重。
  分布于全省甘薯产区及浙江、江西、湖南、台湾、广东、广西、贵州、四川、云南等省(区)。
  甘薯大象虫aLcidodes xvaltoni (Boheman)
  别名甘薯长足象、薯猴、薯耙、薯啄、铁马、藤龟
  鞘翅目coleoptera象虫科curculionidae
  成虫体长(连喙)11.9~14.1毫米,长卵形,黑色或黑褐色,体表长有灰褐色、灰色、土黄色或红棕色的鳞毛。每鞘翅上有纵隆线11条,纵沟10条,纵沟内刻点明显。福建北部一年发生1~2代,南部一年发生2~3代。6月间是主要为害时期。成虫在山地常躲到岩石或土壤裂缝或树皮间隙,或藤本植物的茎叶荫蔽处及越冬薯虫瘿内(少数老龄幼虫)越冬。成虫咬食甘薯嫩茎和叶柄成纵沟,常致折断枯死,幼虫蛀入薯茎蛀食,并不时用口器撕下茎内组织,茎部组织受破坏刺激、膨大形成表面较光滑虫瘿,造成翻蔓或大风易折断,全株枯死。
  分布于福建沿海莆田、泉州、漳州、宁德等地区,以及浙江、江西、台湾、广东、广西、湖南、云南、四川等省(区)。
  甘薯叶甲丽鞘亚种CoLasposoma dauricum auripenne Motsch.
  别名甘薯猿叶虫、甘薯金花虫、甘薯华叶虫、甘薯蓝黑叶甲等,亦称甘薯叶甲
  鞘翅目Coleoptera肖叶甲科Eumolpidae
  成虫体长约6毫米,短椭圆形,具金属光泽。鞘翅紫铜色带蓝色三角形斑,肩胛后方皱褶较粗而隆起,且范围大。一年发生一代。以幼虫在土下越冬,在薯块中曾发现越冬幼虫,也有少数成虫在岩缝、石隙及枯枝落叶下越冬。成虫是甘薯苗期的重要害虫,喜食薯苗顶端嫩叶,受害严重时薯蔓顶端折断,薯苗枯死。成虫产卵于甘薯根、土缝、土表、落叶或外露薯块上。幼虫孵化后潜入土中啃食薯块表皮成不规则凹陷,或蛀食薯块内部成弯曲隧道,影响品质,不耐贮存。
  分布于本省广大甘薯产区,以及广东、广西、台湾、浙江、江西、湖南、云南等省(区)。
  甘薯台龟甲Tainuania circumdata (Herbst)(=Cassida circumdata Herbst)
  别名甘薯小龟甲、甘薯青绿龟甲、小绿龟甲、龟形金花虫
  鞘翅目Coleoptera叶甲科chrysomelidae
  成虫体长4~5毫米,扁椭圆形,背面隆起,腹面平坦。前胸背板及鞘翅周缘无色透明具网状纹;鞘翅密布小刻点和网状纹,中央有黑色(或褐黄色)“Y”形纹;余金绿色,有金属光泽。一年发生6代,以成虫在田边杂草、枯叶、石隙或土缝中越冬。成虫和幼虫取食甘薯叶片成穿孔或缺刻,严重时食尽全叶,造成缺苗减产。一年中,以6~8月为害最严重。老熟幼虫以胶质将尾部粘附在叶背化蛹。
  分布于福建甘薯产区,以及江苏、浙江、江西、台湾、广东、广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等省(区)。
  甘薯蠹野螟Omphisa anastomosalis Guenee
  异名Omphisa illisaLis Walker
  别名甘薯茎螟、藤头虫、蛀藤虫
  鳞翅目Lepidoptera螟蛾科pyralidae
  成虫体长13~16毫米,翅展34~40毫米。前翅淡黄色,翅基褐色,中部有不规则褐色斑纹,近外缘有二条波状横纹。后翅淡黄色,也有褐色横纹。一年发生5代,以老熟幼虫在冬薯茎中或薯块内越冬。幼虫在薯茎(多在藤头)内钻蛀为害,茎部组织受破坏刺激,逐渐膨大成外形多纵行隆起的虫瘿(与甘薯大象虫蛀害的虫瘿外形光滑相区别),虫瘿上部薯蔓易折断,而使薯株干枯。幼虫咬碎茎内组织,混杂着汁液和虫粪,吐丝连接成串,推出孔夕卜,此为大田检查虫害重要特征。幼虫天敌有多种步甲,蛹的天敌有多种姬蜂、红蚂蚁等。
  分布于福建的福清、莆田、仙游、南安、惠安、晋江、厦门、同安、龙海、漳浦、云霄、东山、诏安。国内分布于广东、广西、台湾等省(区)。
  甘薯阳麦蛾Helcystogromma triannulella (Herrich -Schaffer)
  异名Brachmia macroscoapa Meyrick B .triannulella Herrich —Schaffer
  别名甘薯麦蛾、甘薯卷叶虫、甘薯小蛾、甘薯结叶虫、甘薯包叶虫
  鳞翅目Lepidoptera麦蛾科brachmidae
  成虫体长约6毫米,翅展约15毫米。前翅狭长,暗褐色或镑褐色,中部有二黑褐色圆形小点,其周缘均为灰白色;外缘有一列黑点。后翅宽浅灰色,缘毛甚长。一年发生8~9代,世代重叠。以蛹和成虫在残株落叶下越冬。幼虫吐丝卷叶,在卷叶内取食叶肉,留下表皮,状似薄膜,再转叶为害,一头幼虫可为害十数片薯叶,也能加害嫩茎和嫩梢,严重者叶受害率曾达70%~90%,影响产量,是南方各省甘薯产区食叶的重要害虫。一年中,7~9月发生多、为害重。
  分布于本省甘薯产区。国内除新疆、宁夏、青海、西藏等地外,各省(区)均有分布。
  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
  异名Prodenia litura (Fabr.)
  别名莲纹夜蛾、斜纹夜盗虫、莲纹夜盗虫、椰菜虫、露水虫
  鳞翅目Lepidoptera夜蛾科Noctuidae
  成虫体长16~21毫米,翅展37~42毫米。前翅黄褐色,有复杂的黑褐色斑纹。后翅白色有紫色反光、缘毛白色。一年发生6~9代。以蛹和幼虫在土下越冬,无滞育现象。食性杂,寄主极为广泛,幼虫食叶成缺刻,也为害花及果实,大发生时常将全田作物吃成光秆,并能转移为害,造成严重减产。老熟幼虫入土化蛹。成虫趋化性强,喜食糖、醋及发酵物。是一种喜温性害虫,各虫态的发育适温为28℃~30℃,在33℃~40℃高温条件下,仍能正常生长发育。一年中,以7~9月高温季节为大发生时期,为害最重。全省、全国普遍发生。
  旋花天蛾herse convolvuli (Linnaeus)
  别名甘薯叶天蛾、甘薯天蛾、虾壳天蛾
  鳞翅目Lepidoptera天蛾科Sphingidae
  成虫体长43~52毫米,翅展100~120毫米。腹部背面中央有一条暗灰色宽纵纹,各节两旁顺次有白、粉红、黑横带3条。前翅灰褐色,有许多锯齿状和云状斑纹;后翅淡灰色,有4条黑褐色斜带。一年发生4~5代,世代重叠,以蛹在土下越冬。幼虫吃叶成缺刻,一生可吃薯叶33~42片,严重时可将薯叶全部吃光,影响产量。食料缺乏时,幼虫能成群迁移邻近薯田为害。老熟幼虫入土化蛹。一年中,8~9月发生量多,为害重。成虫趋光性强,选择叶色浓绿生长茂盛的薯田产卵。
  省内和国内甘薯产区普遍发生。
  (三)甘蔗害虫
  甘蔗是我国南方主要的糖料作物。甘蔗在不同生长期均受各种害虫的危害。甘蔗害虫种类很多,我国已知360多种,福建有160多种,重要的约30~40种。
  二点螟chilo infuscatellus Snellen
  别名甘蔗钻心虫
  鳞翅目lepidoptera螟蛾科pyralidae
  成虫体长10~15毫米,翅展23~29毫米。前翅灰黄色,中室端有两个小黑点,外缘有7个小黑点。后翅灰白色有光泽。一年发生5代,世代重叠。以幼虫或蛹在蔗茎地上部或地下部越冬。成虫产卵于蔗叶或叶鞘上,卵成块10余粒至20余粒。幼虫孵化后即行分散或吐丝下垂,爬行至叶鞘组织取食,再蛀入蔗茎组织,在苗期或分蘖期,为害生长点,造成枯心苗;伸长期蛀入蔗茎组织,蛀入孔近圆形,孔口周缘不枯黄,茎内虫道较直,少跨节,造成螟害节。老熟幼虫在被害茎蛀道内化蛹。干旱年及土壤含水量低的丘陵旱地蔗园,对蚁螟侵入活动有利,为害也重。
  分布于本省蔗区和全国各蔗区如广东、广西、台湾、四川、浙江、江西、湖南等省(区)。
  甘蔗小卷蛾ArgyropLoce schistaceana (Snellen)
  异名Tetramoera schistaceana sneLLen Eucosma schistaceana snellen
  别名黄螟、甘蔗条小卷蛾、钻心虫
  鳞翅目Lepidoptera卷蛾科Tortricidae
  成虫体长5~9毫米,翅展16~19毫米,体暗灰黄色。前翅深褐色,斑纹复杂,翅中央有“Y”形黑纹;后翅暗灰色。一年发生6~7代,世代重叠。在南方蔗区,冬季无真正的休眠,终年可以发育。卵多散产,在春季拔节之前,卵多产在蔗苗基部的枯老蔗鞘或蔗叶上,甘蔗长有数节时,卵则多产在蔗茎表面。初孵幼虫潜入叶鞘间隙,逐渐移向芽或根带下蛀入食害,把芽眼食空或在根带处咬成蚯蚓状的食痕。在福建南部,主要为害中、后期的蔗茎,造成危害节相当严重。
  分布于福建南部蔗区,及国内广东、广西主要蔗区。
  蔗茎条草埃Chilo sacchariphagus stramineelus (Caradja)
  异名Chilo venosatus Walker,Procerus venosatus Walker
  别名高梁条螟、甘蔗条螟、蛀心虫、蛀茎虫
  鳞翅目Lepidoptera螟蛾科Pyralidae
  成虫体长12~14毫米,翅展24~34毫米,体及翅灰黄色。前翅翅尖尖锐,翅面有许多黑褐色纵条,中室有1小黑点,外缘有7个小黑点。后翅银白色。一年发生3~4代,以老熟幼虫在叶鞘内侧或蔗茎内越冬。卵产在蔗叶或蔗茎上,初孵幼虫群集在心叶上为害,吃成半透明不规则的小斑点,3龄后由叶鞘蛀入茎内食害,分蘖期造成枯心苗,伸长期造成螟害节,蛀孔周围有枯黄色晕圈,蔗茎内蛀道直形,常有直角分枝侧道,跨节食害。
  省内蔗区常见。国内在华北、西北、东北、华东、华中等地区,常与玉米螟混生。华南各省主害甘蔗。
  甘蔗粉角蚜Ceratovacuna lanigera Zehntner
  别名甘蔗绵蚜、蔗粉蚜、白蚰
  同翅目Homoptera蚜虫科Aphididae
  无翅蚜体长0.5毫米,体背披覆许多白色绵絮状蜡质物,第8节背面中央有明显蜡孔1对。有翅蚜体长2.5毫米,翅展7毫米。体黄褐色至暗绿色。腹部蜡孔退化。一年发生20代左右,世代重叠。整年均可发生,以夏秋之间为害最严重。成虫和若虫群集蔗叶背面中脉两侧,吸食汁液,受害叶枯黄,生长受阻,蔗株矮小、节密、降低糖分,减少产量。排泄的“蜜露”粘附在蔗叶上,诱致煤烟病,影响光合作用。冬季以有翅成虫在禾本科植物上或秋、冬植蔗株上越冬。3月以后,越冬成虫迁入蔗田,产下无翅若虫,相继繁殖,点片发生。
  分布于全省蔗区和国内广东、广西、台湾、浙江、江西、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区)。
  甘蔗粉纷Saccharicoccus sacchari (Cockerell)
  别名蔗红粉蚧、蔗茎介壳虫、甘蔗粉介壳虫
  同翅目Homoptera粉蚧科Pseudococcidae
  成虫体长约5毫米,卵圆形,暗桃红色,体表披白色粉状蜡质物。浙江一年发生3代,以若虫在种蔗蔗芽、蔗头、叶鞘内越冬。成虫、若虫群集在蔗茎叶鞘内节下部的蜡粉带上、叶鞘间隙、蔗芽周围或蔗苗基部吸食汁液,受害后有效茎数、产量和糖分均减少。受害重的蔗茎作种,萌芽迟,萌芽率下降,影响分蘖。排泄“蜜露”于蔗茎表面,诱致煤烟病发生。成虫不活泼,常固定一处为害,很少移动。若虫较活泼,能自由爬行入叶鞘内侧节部及芽周围为害。此虫传播主要由蔗种带虫、连作地带虫或由蚂蚁搬运。
  分布于省内、省外各蔗区。
  突背蔗龟Alissonotum impressicolle Arrow
  别名陷纹金龟子、黑色蔗龟、甘蔗金龟子、蔗龟,幼虫叫蛴螬、鸡母虫
  鞘翅目Coleoptera金龟子科Scarabaeidae
  成虫体长15~17.5毫米,漆黑色有光泽。前胸背板近前缘的中央有一个角状突起。鞘翅上有8条明显的纵线。一年发生一代,以幼虫在土中越冬。成虫在土下咬食蔗苗基部成圆形孔洞,阻碍养分和水分的输送,严重时幼苗枯死造成枯心苗,减少有效茎数,影响产量。幼虫在土中取食甘蔗根部和地茎部,地下部的蔗芽和根部受害后,甘蔗发株减少,直接影响宿根蔗的产量。成虫日间静伏于蔗株附近表土中,夜间活动,但极少爬出土面。
  分布于省内仙游、长泰、漳州、龙海、南靖,以及国内广东、广西、云南、台湾等省(区)。
  为害甘蔗的金龟子尚有光背金龟Alissonotum pauper Burmeister、大等鳃金龟Eexolontha serrulata Gvllenhal、浅棕鳃金龟子Holotrichia ovata Chang、红脚绿金龟子Anomala rubripes rubrikes Lin、茶色金龟子(华喙丽金龟)adoretus sinicus Burmeister等。
  甘蔗异背长蜂Cavelerius saccharivorus (Okajima)
  别名甘蔗长蝽、糖虱
  半翅目Hemiptera长蝽科Lygaeidae
  成虫体细长,长6~9毫米,黑色。全身满布淡褐色短毛。前翅短,革质部淡黄灰色,膜质部中央及翅脉均暗褐色,仅有4~5条纵脉。一年发生3代,以成虫或卵在蔗尾叶鞘内、近土面宿根上及蔗笋等处越冬。成虫和若虫群集潜居于叶鞘间隙及心叶中,吸食汁液,受害的蔗叶或叶鞘呈紫褐色斑驳,严重时心叶萎黄,影响生长发育,而使糖分减少,产量降低。一年中以5~6月间为害甘蔗苗期最为严重。通常宿根蔗重于新植蔗。丘陵旱地重于水田蔗园。成虫有长翅型和短翅型2种,长翅型成虫飞翔力不强,靠爬行和种苗携带传播。
  省内分布于莆田、仙游、宁德、建阳。省外分布于浙江、台湾、广东、江西、四川等省。
  斑角蔗蝗Hieroglyphus annulicornis (Shiraki)
  别名蔗蝗、蚱蜢
  直翅目Orthoptera蝗科acrididae
  成虫体长雌虫48~65毫米,雄虫35~45毫米,体淡绿或黄绿色。一年发生1代,以卵块在土下越冬。翌年5月孵化为若虫。大发生时成、若虫均有群集习性。食性杂,除为害甘蔗外,尚能为害多种禾本科作物和杂草及竹子等。成、若虫食害蔗叶,轻者吃成缺刻,重者全叶吃尽,仅剩中脉,影响甘蔗生长,造成节间缩短,植株矮缩,茎秆细小,降低蔗糖产量。成虫飞翔力强,但无远距离迁飞习性。靠近山边或山地蔗田,蔗蝗为害重,平原或离山远的蔗田为害轻。叶软毛少品种受害重,叶硬毛多品种受害轻。
  福建蔗区均有发生,以山地蔗区受害重。国内分布广,以台湾、广东、广西等省(区)为害较重。
  (四)茶树害虫
  茶树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均会遭受害虫的为害。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知的茶树害虫近300种,福建已知200多种。
  茶并盾对蚧Pinnaspis theae (Maskell)
  别名茶细蚧、茶梨形蚧
  同翅目Homoptera盾蚧科Diaspididae
  雌介壳长梨形,淡褐或黄褐色,雌成虫淡黄玉黄色;雄介壳白色,长形,两侧边平行,背面有3条纵脊,雄成虫褐色,翅半透明。
  一年发生4代,以受精雌成虫在茶树枝干或叶片上越冬。初孵若虫善爬行分散,数小时后即固定在取食处终生不移动,并分泌蜡质与若虫蜕皮壳组成新介壳。雄若虫多数在叶面沿叶脉整齐排列,雄成虫大多数在上、中部枝干上,少数在叶片主脉两侧。雌成虫在介壳下产卵,每雌能产卵数十粒。此虫吸食枝叶叶液,使长势衰弱而干枯。
  福建分布普遍。国内已知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台湾、广东、广西及贵州等省(区)。
  卵形短须螨BrevipaLpus obovatus Donnadieu
  别名茶短须螨、猩红螨
  蜱螨亚纲Acari细须螨科Tenuipalpidae
  成靖雌长卵形,长0.27~0.31毫米,宽0.13~0.16毫米。红、暗红、橙等色,并具不规则形的黑色斑块。足4对,色较浅。雄螨末端尖,呈楔形,略小。
  福建一年发生10代左右。主要以成瞒群集在土下1~6厘米茶树根颈部越冬,少数在叶背、腋芽或落叶中越冬。冬季温暖地区无明显休眠现象。雄螨少见,主要以孤雌生殖,卵散产,叶背最多,少数在枝条、腋芽和叶柄上。成蟥、幼螨、若螨主要栖息于叶背,叶面其次,枝条、腋芽、叶柄上也有少量分布,主害老叶和成叶,致主脉变褐、叶背有较多紫褐色突起斑,引起落叶。
  分布于闽东、闽西等茶区;国内已知分布于山东、安徽、浙江、台湾、广东、广西、湖南等省(区)。
  茶黄毒蛾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Strand
  别名茶毛虫、茶毒蛾、茶辣、吊丝虫
  鳞翅目Lepidoptera毒蛾科lymantridae
  雌蛾翅展26~35毫米,体黄或黄褐色。雄蛾翅展20~28毫米,体褐或黑褐色。前翅有呈黄白色的内横线和外横线,向外弯曲,翅尖有2个黑点。幼虫体长22~26毫米,土黄色,从前胸至第九腹节各有8个毛瘤,上生长毛或黑绒状毛。第一至第八腹节亚背线上的毛瘤均呈、黑绒球状。
  福建一年发生3~4代,以卵在茶树叶片上越冬。幼虫具群集性;受惊动则抬头摆动或吐丝下垂;蜕皮或遇强光时,有成群迁移到荫蔽处的习性。老熟的幼虫入土结茧化蛹。成虫有趋光性,夜间活动,卵成块产于茶叶片背面。幼虫食叶呈膜状斑或缺刻。
  福建和国内各地分布普遍。
  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 Prout
  别名小茶尺蠖、拱拱虫、量寸虫、吊丝虫
  鳞翅目Lepidoptera尺蛾科Geometridae
  成虫体长9~12毫米,翅展20~30毫米。全体灰白色,翅面疏被茶褐或黑褐色鳞片。前翅有4条横线黑褐色;后翅有2条横线,深茶褐色。有时横线不明显。成长幼虫长26~30毫米,灰褐色。腹部第二至四节背面有黑色菱形斑纹,第八节背面有倒“八”字形黑纹。
  福建一年发生约6~7代,以蛹在土中越冬。成虫夜间活动,有趋光性。卵成堆产在茶树上部枝桠间、树皮裂缝或枯枝落叶间。晴天日间幼虫常在茶丛躲在隐蔽处,受惊动立即吐丝下垂。以幼虫咬食叶片呈缺刻,重则叶片吃光成秃枝。
  分布于福建邵武、武夷山、建瓯、浦城、清流等市县,国内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
  油桐尺蠖Buzura suppressaria (Guenee)
  别名大尺蠖、步曲虫、量尺虫
  鳞翅目Lepidoptera尺蛾科Geometridae
  成虫体翅灰白色,密布黑色小点。雌蛾翅展67~76毫米,触角丝状,前翅有3条、后翅有2条黄褐色波状纹;雄蛾翅展55~61毫米,触角栉状,前翅有2条黑褐色纹。幼虫体长60~70毫米,灰褐色或灰绿色,头部中央下凹,胸腹部各节均有颗粒状小点。
  福建年生3代,以蛹在土中越冬。成虫夜间活动,有趋光性。卵成堆产于树皮缝隙或孔洞内,少数产茶叶枝桠上。幼虫静止时,以腹足固着枝叶上,体直立,状如枯枝。以幼虫咬食茶、柑桔、油桐叶片。
  分布于福州、武夷山、建阳、建瓯、邵武、浦城、清流、三明、莆田。国内已知分布广东、广西。
  茶蓑蛾CLania minuscula Butler
  别名避债蛾、避债虫、袋蛾、背袋虫等
  鳞翅目Lepidoptera蓑蛾科Psychidae
  成虫雌雄异态。雌虫无翅,蛆形,体长12~16毫米,黄白色;雄虫有翅,体长10~15毫米,体翅深褐色,前翅有2透明斑。幼虫体长16~26毫米,胸腹部肉黄色,胸背有2条褐色纵纹,两侧有3个褐色斑。护囊外缀结平行排列的小枝梗。
  福建年生3代,以幼虫在护囊内越冬。雌虫终生在囊内生活和繁殖;雄虫羽化后飞至雌囊上,与雌虫交配。幼虫孵化后从囊口爬出,分散在枝叶上,然后吐丝粘结枝叶制成护囊,身藏囊中,爬行时头胸部露出囊外,负囊而行。幼虫食叶呈膜状斑、孔洞或缺刻。
  福建普遍分布。国内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省(区)。
  茶蚕Andraca bipunctata Walker
  别名茶蚕蛾、三线茶蚕蛾、茶狗子、茶叶家蚕、茶虫、龙头虫
  鳞翅目Lepidoptera蚕蛾科Bombycidae
  成虫体长14~20毫米,翅展40~60毫米。雌蛾咖啡色,有丝绒状光泽,雄蛾体色较雌蛾深。前翅顶角向外伸出略呈钩状,前后翅有暗褐色波状横纹。幼虫赤褐色,体上有灰白色纵纹11条,每节又有3条横纹。
  福建一年发生4代,以蛹在土中越冬。成虫日间活动,飞翔力弱,卵产于茶丛上部嫩叶背面。幼虫具群集性,1~2龄幼虫群集在叶背,并吐丝附着;3龄后群集在枝干上,常互相缠绕结成团,幼虫老熟后在土中结茧化蛹。以幼虫咬食叶片。
  分布于福建各茶区。国内分布于安徽、浙江、台湾、广东、广西、江西、湖北、湖南、贵州、云南等省(区)。
  茶细蛾Caloptilia theivora (Walsingham)
  别名三角卷叶蛾
  鳞翅目Lepidoptera细蛾科Gracilariidae
  成虫体长4~6毫米,翅展10~13毫米。体翅褐色,前翅近中央有一金黄色三角形斑;后翅缘毛长。成长幼虫体长8~10毫米,乳白色,第4对腹足缺如。
  一年发生9代,以蛹在茶树老叶背面越冬。成虫夜间活动,有趋光性;静止时,前、中足靠拢、直立举体成“入”字状倾斜。卵散产于嫩叶背面。幼虫一、二龄潜食叶肉,三龄和四龄前期卷叶缘取食,四龄后期和五龄将叶卷成三角苞,在苞内取食叶肉。幼虫老熟后,从虫苞内爬出,在老叶背面化蛹。
  分布于福建各茶区;国内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台湾、湖南、广东、贵州、云南、山东等省。
  茶梢蛾Parametriotes theae Kus
  别名茶梢尖蛾、茶蛾、蛀梢虫、蛀心虫
  鳞翅目Lepidoptera尖蛾科Cosmopterygidae
  成虫体长5~7毫米。体、翅赭灰色。前翅狭长,翅面散布黑色小点,近翅中央有2个黑色圆斑,后翅尖叶形,缘毛甚长。
  一年发生2代,以幼虫在芽梢内越冬。成虫黄昏前后开始活动,飞翔力和趋光性均较弱。卵产于茶丛中、下部枝梢叶柄附近或小枝腋芽缝隙内。幼虫蛀入嫩梢内为害,致梢枯死。一条幼虫能转蛀1~3个茶梢。部分幼虫先潜蛀叶背呈褐色圆斑,而后蛀梢。为害后期蛀孔较大,排出粉状物附于孔外或散落叶面。
  分布于福建各茶区;国内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四川、贵州、云南等省。
  茶枝镰蛾Casmara patrona Meyrick
  别名茶蛀梗虫、茶枝蛀蛾、茶织叶蛾、蛀心虫、钻心虫
  鳞翅目Lepidoptera\织叶蛾科Oecophoridae
  成虫体长18毫米,翅展35毫米。体、翅浅茶褐色。前翅近长方形,沿前缘基部五分之二至近顶角有一土红色带。外缘灰黑色,内方有大块土黄色斑,此斑纹内有近三角形黑斑,其上又有3条灰白色纹。
  一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被害枝干内越冬。成虫夜间活动,有趋光性。卵散产在嫩梢节间。幼虫孵化后,从枝梢端部蛀入,3龄后沿小枝蛀入较大的侧枝和主干,蛀食木质部和髓部,被害枝干上有一排近圆形排泄孔,排出粪便。
  分布于福建各茶区;国内分布于浙江、安徽、江西、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四川、贵州、云南等省。
  茶丽纹象虫Myllocerinus aurolineatus Voss
  别名茶叶象甲小黑象鼻虫
  鞘翅目Coleoptera象虫科Curculionidae
  成虫体长5~7毫米,黑色或红褐色,体背覆有黄白或黄绿色鳞片集成的纵纹,头部至前胸背面有2纵纹,鞘翅上有间断的纵纹。
  一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土内越冬。翌年4~6月,成虫陆续羽化出土,为害新梢叶片,呈不规则状缺刻。成虫产卵土中,每雌产百余粒。幼虫在土中取食有机质和细根。成虫活动力强,爬行迅速,但不善飞翔,受惊动即缩足、假死落地。
  分布于福建各茶区;国内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广东、广西、山东等省(区)。
  (五)蔬菜害虫
  蔬菜害虫种类很多,已知有360余种,比较重要的有30~40种。其中十字花科蔬菜害虫主要有菜粉蝶类、菜蛾、菜螟、甘蓝夜蛾、斜纹夜蛾、菜蚜类、黄条跳甲、大、小猿叶虫、菜叶蜂和菜蝽等,它们主要为害蔬菜叶部或心叶。葫芦科蔬菜害虫主要有守瓜类、瓜实蝇、节瓜蓟马、瓜蚜和红蜘蛛等。豆类蔬菜害虫有豆天蛾、豆荚螟、银纹夜蛾、豆野螟、豆蚜、豆芫菁和豌豆潜叶蝇等。百合科蔬菜害虫有葱蝇、葱蓟马、韭蛆等。茄科蔬菜害虫有马铃薯瓢虫、红蜘蛛、烟青虫等。此外地下害虫中,蝼蛄、地老虎、蛴螬及地蛆均可为害多种蔬菜。
  菜粉蝶Pieris rapae Linnaeus
  别名菜青虫
  鳞翅目Lepidoptera粉蝶科Pieridae
  菜粉蝶成虫体长12~20毫米,翅展45~55毫米,雌虫体淡黄白色。前翅正面近翅基部灰黑色,约占翅面一半,顶角有黑色斑,中脉下方有二黑斑。后翅正面前缘下有一黑斑。一年发生8代,以蛹在为害地附近的屋墙、篱笆、风障、树干、杂草或残枝落叶间越冬。成虫白昼活动,取食花蜜,经常在蜜源植物与产卵寄主之间来回飞翔产卵,喜散产于十字花科厚叶片类蔬菜如甘蓝等。幼虫食叶成孔洞或缺刻,并能食害甘蓝心球,且遗留大量虫粪。一年中,春秋两季为害最重,盛夏高温或雨季虫口迅速下降。
  国内蔬菜产区均有发生。
  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innaeus)
  别名小菜蛾、小青虫
  鳞翅目Lepidoptera菜蛾科Plutellidae
  成虫体长6~7毫米,翅展12~15毫米。前翅灰黑色狭长,后缘从翅基到外缘有一条三度弯曲的黄白色或灰黄色波状带,停息时两翅接合处组成3个连串的斜方块。前、后翅缘毛甚长。一年发生10~14代,终年可见各种虫态,无滞育越冬现象。幼虫为害十字花科蔬菜,以厚叶片的甘蓝类受害最重,初孵幼虫潜入叶组织内取食叶肉,二龄幼虫之后从叶组织内外出,取食叶片呈孔洞和缺刻。在甘蓝、大白菜苗期,常集中心叶为害,影响包心。还能为害嫩茎和籽荚,影响留种。一年中以春、秋两季发生为害最重,夏季因高温及缺乏十字花科蔬菜故发生轻。
  省内及省外蔬菜产区均有发生。
  菜螟HelLuLa undalis (Fabricius)
  别名菜心野螟、钻心虫、吃心虫、剜心虫
  鳞翅目Lepidoptera螟蛾科Pyralidae
  成虫体长约7毫米,翅展15~20毫米。体灰褐色,前翅外缘线、外横线、内横线和亚基线灰白色波状形,线纹明显;在内、外横线间有灰黑色肾状纹1个,四周灰白色,后翅灰白色。南方一年发生9代左右。以幼虫在菜地土里吐丝将周围的土粒、枯叶缀成丝束越冬。是秋季十字花科蔬菜苗期的大害虫,幼虫吐丝缀合菜苗心叶,食害菜心,造成无心菜或菜苗死亡,还会向下钻食茎髓,形成虫道。幼虫可转株4~5次为害,且可传播软腐病。
  分布于全省;省外除新疆、甘肃、青海、西藏等省(区)外,其他各省区均有分布。
  豆野螟maruca testulalis (Geyer)
  别名豆荚野螟、大豆螟、红豆荚螟、蛀心虫、红豆钻心虫
  鳞翅目Lepidoptera螟蛾科Pvralidae
  成虫体长10~13毫米,翅展20~26毫米,体黄褐色。前翅黄褐色带紫色反光,中室端部有一个白色透明长方形斑,中间近前缘处有一肾形斑纹,其后方一圆形小白斑。一年发生6~7代,在南方冬季无明显越冬现象。豆野螟是豆科蔬菜的重要害虫,幼虫能蛀食多种豆类蔬菜的花蕾、豆荚。幼虫钻入花蕾花器取食幼嫩子房花药,被害花蕾幼荚脱落;幼虫钻入嫩荚,取食种子,蛀入孔圆形,蛀孔外有粪便,造成落荚,影响产量和品质。也可蛀茎和卷叶为害,7~8月发生为害较为严重。
  分布于全省。国内东北、西北、华东、华南、和西南均有分布。
  绀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Hubner
  鳞翅目Lepidoptera夜蛾科Noctuidae
  体长8~10毫米,翅展19~25毫米。头、胸灰褐色,有黑点;前翅灰褐色,基线仅前端可见双黑纹,内线、中线、外线均黑色,内线双线波浪形外斜,剑纹为1黑条,环纹粉黄色,黑边,肾纹粉黄色,中央褐色,黑边,中线波浪形,外线双线锯齿形,前、后端的线间白色,锯齿形,两侧有黑点;后翅白色,翅脉及端线黑褐;腹部浅褐色。
  本省常见寄主有十字花科蔬菜(甘蓝、小白菜等)、藜科(甜菜、菠菜)、伞形花科(芹菜)、旋花科(空心菜)、豆类(豇豆、四季豆等豆科)==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温带。
  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 (Kaltenbach)
  别名菜缢管蚜
  同翅目Homoptera蚜科Aphididae
  有翅胎生雌蚜体长约1.6~1.8毫米,头、胸部黑色,腹部黄绿至绿色,体背有黑色横带,有时体上薄被蜡粉。无翅胎生雌蚜体长1.8毫米,体灰绿至黑绿,被薄粉,节间斑黑褐色明显。萝卜蚜一年可发生40多代,繁殖适温为15℃~26℃,适宜的相对湿度为75.8%以下。在北方,以卵在秋白菜及蔬菜枯叶上越冬;华南地区,除5~7月外,整年都可见于菜田。寄主植物有油菜、白菜、萝卜、芥菜、甘蓝、花菜、青菜、油料作物和中草药,已知寄主约30种。
  分布于全省各地;省外见于北京、辽宁、内蒙、河北、山东、河南、宁夏、甘肃、上海、江苏、浙江、湖南、四川、广东、云南。
  黄曲条跳甲Phyllotreta striolata Fabricius
  别名黄条跳虫、菜蚤、土跳蚤
  鞘翅目Coleoptera叶甲科Chrvsomelidae
  成虫体长约1.8~2.4毫米,椭圆形,黑色有光泽。前胸背板及鞘翅上有许多刻点。每鞘翅中央有一黄色弯曲弓形纵纹,几贯全翅。南方一年发生7~8代,世代重叠。以成虫在菜地、沟旁、残株落叶、杂草丛中越冬。成虫善跳跃,咬食菜叶成细密孔洞,严重时仅留主脉,苗期受害严重,造成死苗。幼虫在土中生活,啃食菜根表皮成许多弯曲的虫道,也能钻入根内蛀食,使地上部逐渐发黄,终至枯死。一年中,以4~10月是主要为害期,5~8月发生为害最严重。
  分布于全省。省外除新疆、西藏、青海外其他各省(区)均有发生。
  黄守瓜(黄足亚种)auLacophora femoralis chinensis Weise
  别名瓜萤、黄萤、黄火虫
  鞘翅目coleoptera叶甲科chrysomelidae
  成虫体长8~9毫米,椭圆形。全体除复眼、上唇、后胸腹面、腹部等处黑色外,余均橙黄色有光泽。鞘翅密布刻点。一年发生2代。以成虫在背风向阳的杂草根际、落叶下、土缝、瓦砾下潜伏越冬,常有群集性。是葫芦科瓜类最重要害虫。成虫为害瓜叶时,常以身体作半径旋转咬食一圈成半环形或圆形孔洞,此为该虫为害的特征,幼苗期受害严重者死苗。还会咬断瓜苗嫩茎,食害瓜花和幼瓜。幼虫在土中蛀入根部或茎基,造成幼苗干枯骤死。幼虫为害重于成虫。老熟幼虫在土壤中化蛹。黄守瓜是喜温好湿害虫,降雨对产卵有利。5~6月为害瓜苗最为严重。
  省内及国内瓜类蔬菜区均有发生。
  为害瓜类守瓜尚有黑足黄守瓜aulacophora femoralis femoralis Motsch(中、后足黑色,国内台湾,国外日本)、黄足黑守瓜a.cattigarensis Weise、黑足黑守瓜a.nigripennismotsch等。后2种省内国内也有分布。
  婉豆潜叶蝇phytomyza atricornis Meigen
  别名叶潜蝇、菊潜叶蝇、夹叶虫
  双翅目diptera潜蝇科agromyzidae
  成虫体长1.8~2.7毫米,翅展5.2~7.0毫米。小型,全体暗灰色,疏生黑色刚毛。前翅长大,半透明,白色,微有紫色闪光;后翅退化成平衡棒淡黄色。一年发生13~15代,华南温暖地区,冬季可继续繁殖为害。寄主范围广泛,以豆科的豌豆、蚕豆受害最重,幼虫潜入寄主叶片表皮下,曲折穿行取食叶肉,留下上下表皮,造成灰白色弯曲隧道,严重时叶片布满虫道,甚至枯萎死亡。幼虫也可潜食嫩荚及花梗。耐寒力强,不耐高温,一般以春末夏初为害最重。
  分布于全省。省外除西藏、新疆、青海外其他各省(区)均有发生。
  (六)地下害虫
  地下害虫系指生活在土中的害虫,它们为害农作物地下部分的种子、根、茎及地上部靠近地面的嫩茎。地下害虫种类多,食性杂,分布广,为害重。主要有蝼蛄、蟋蟀、蛴螬、地老虎、金针虫、根蛆、白蚁、根蚜、根蝽、象虫、跳甲、拟地早、珠绵蚧、根粉蚧和地粉蚧等60多种。其中以蝼蛄、蟋蟀、蛴螬、地老虎和金针虫最为重要。
  东方蝼蛄gryllotaLpa orientalis Burmeister
  别名土狗、地狗、水狗
  直翅目orthoptera蝼蛄科gryllotalpidae
  成虫体长30~35毫米,体灰褐色。前胸宽阔卵圆形,中央具1暗红色长心脏形坑斑。全身密布细毛。前足特化为开掘足。一年发生1代。昼伏夜出。成虫和若虫在土中咬食刚播下的种子,也食害幼根和嫩茎,把茎秆咬断或扒成乱麻状,使幼苗枯萎而死,造成缺苗断垄。蝼蛄在表土层活动,造成纵横隧道,使幼苗和土壤分离,导致失水干枯而死。在稻区落水晒田或田边禾苗常遭蝼蛄咬断,造成枯心苗或白穗。成虫产卵于土下5~20厘米深入卵室中,初孵若虫有群集性,不久即分散为害。成虫趋光性强。蝼蛄对香、甜物质有趋化性,也有喜湿性。
  省内、国内普遍发生。
  大蟋蟀brachytrupes portentosus (Lichtenstein)
  别名土猴、剪刀、大土狗、番薯蟒、花生大蟋
  直翅目orthoptera蟋蟀科gryllidae
  成虫体长30~40毫米,体暗褐色或棕褐色,为大形蟋蟀。头部广阔,复眼之间具“Y”字形浅沟;前胸大,中央具1纵沟,两侧各具1个三角纹。后足腿节强大。一年发生1代,以若虫在土穴中越冬,翌年3~5月出土为害各种农作物幼苗甚为严重,7月为成虫盛见期,9月为产卵盛期,同时新若虫出现。成虫和若虫都能为害多种旱地作物的幼苗,咬食切断植物的幼茎,造成严重缺苗。夜出为害,喜在疏松砂土地营造土室而居,每个洞穴口都堆积一堆松土,群众称猴印。
  省内旱作区普遍发生。省外见于广东、广西、台湾、江西、云南、贵州等省(区)。
  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 (Rottemberg)
  别名夜盗虫、切根虫、地蚕、黑地蚕
  鳞翅目lepidoptera夜蛾科noctuidae
  成虫体长16~23毫米,翅展42~54毫米。前翅暗褐色,亚基线、内横线与外横线均为暗色,双线夹一白线形成波状线;肾状纹、环状纹及棒状纹围以黑边;肾状纹外侧有一尖端向外的黑三角纹与亚外缘线上二个尖端向内黑三角纹相对,为本种主要特征。后翅灰白色。南方一年发生5~7代,以蛹和幼虫在土中越冬。食性杂,能为害多种旱地作物。1~2龄幼虫在寄主叶背和心叶里取食成孔洞或缺刻,昼夜活动,并不入土。3龄以后昼伏土中夜出为害,咬断作物幼苗,拖入穴中,造成缺苗断垄,危害甚大。
  省内及省外普遍发生。
  (七)柑桔害虫
  《中国农业害虫名录》(1980年)记录中国柑桔害虫463种。福建约有300余种,能普遍成灾或引致局部减产的约20~30种。
  柑桔全爪螨panonychus citri (McGregor)
  别名瘤皮红蜘蛛、柑桔红蜘蛛
  蛛形纲arachnida蜱螨亚纲acari叶螨科tetrany chidae
  雌成螨体长约0.4毫米,椭圆形,背面隆起,深红色,背毛白色,着生于毛瘤上。雄成螨体长约0.35毫米,后部稍尖削。一生经过卵、幼螨(足3对)、若瞒和成瞒(足4对)。为害柑桔类植物的叶、果和嫩枝,以害叶为主。被害叶的叶面呈现许多细小白斑,严重时全叶苍白,引致大量落叶、减产。一年发生15~18代,世代重叠。以卵和成螨在枝条和叶背越冬。发育和繁殖适温在20℃~30℃之间。一年中春秋两季发生严重。早春温暖低湿和长日照是发生的有利气候因素,嫩梢新叶期营养物则利于发育和繁殖。主要天敌有钝绥螨、食螨瓢虫和食螨隐翅虫等。果园种植覆盖植物,保护利用天敌,可以控制螨害。
  分布于全省。全国广大桔区均有分布。
  柑桔锈螨phyllocoptruta oleivora Ashmead
  别名柑桔皱皮刺瘿螨、锈蜘蛛、锈壁虱、紫柑、黑皮果、铜病、乌番、象皮柑等
  蛛形纲arachnida蜱螨亚纲acari瘿螨科eriophyidae
  成瞒体长0.1~0.2毫米,楔形,黄色或橙黄色。头胸部背面平滑,腹部有许多环纹。一生经过卵、若螨和成蹒(两对足)。成、若螨群集果面、叶及嫩枝为害。果皮受害变成黑褐色,品质变劣,被害叶黄褐色,引致落叶,影响树势和产量。本省南部一年发生24代,世代重叠。以成螨在柑桔腋芽和卷叶内越冬。一年中7~9月是发生猖獗时期。夏季高温干旱有利其发育繁殖。喜荫蔽环境,在桔树树冠下部和内部的叶背和果实下方,虫口密度较大。可借风力、昆虫、苗木和人为传播蔓延。柑桔园种植覆盖植物或适当灌溉,保持园内荫湿生境,而减轻危害。
  分布于全省。全国各柑桔区均有分布。
  吹绵价icerya purchasi Maskell
  别名吹绵介壳虫、澳洲吹绵蚧、白虫、白桔虱、白蚰、棉花蚰
  同翅目homoptera珠蚧科margarodidae
  成虫体长5~7毫米,楠圆形,桔红色,无翅,背脊隆起着生黑色短毛,覆盖有白色蜡质物。腹部附白色卵囊,囊上有脊状隆起线14~16条。雄成虫体长3毫米,桔红色,翅展8毫米,后翅退化成平衡棒。福建一年约发生3代。以老龄若虫和未产卵成虫越冬。食性杂,除为害柑桔外,寄主植物超过250种。若虫、成虫群集于柑桔的叶芽、嫩枝及枝条上为害,使叶色发黄,枝梢枯萎,引起落叶、落果,并能排出蜜露,诱致煤烟病,影响光合作用。若虫定居生活,脱皮时更换位置,成虫则固定不动。一年中5~6月为发生严重时期。天敌对控制吹绵蚧的大发生关系甚大,有澳洲瓢虫、大红瓢虫和小红瓢虫,抑制作用都非常显著。
  分布于全省。国内除西北外,全国各省区均有分布。
  堆蜡粉蚧nipaecoccus vastator Maskell
  别名木槿粉蚧、桔鳞粉蚧
  同翅目homootera粉蚧科pseudococcidae
  雌成虫体椭圆形,长约2.5毫米,灰紫色,体背披覆蜡粉甚厚,每一节上蜡粉分作四堆,由前至后形成4行,体周缘蜡丝粗短,末对蜡丝粗长。产卵期分泌白色卵囊,状若绵团。华南一年发生5~6代,世代重叠。食性杂,除柑桔外,尚能为害多种植物。若虫和雌成虫群集于嫩梢、果柄、果蒂、叶柄和小枝上,受害枝梢扭曲,新梢停发;果实受害畸形瘤肿,引致落果。以若虫、成虫在树干、枝条隙缝和卷叶等处越冬。一年中以6~9月虫口密度最大,为害严重。还能诱致煤烟病发生。天敌主要有孟氏隐唇瓢虫、台湾小瓢虫、二星姬瓢虫、草蛉等,对其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此外,尚有多种寄生蜂。
  分布于全省。国内分布于华中、华东、华南,在华南各省较普遍。
  褐圆价chrysomphalus aonidum (Linn.)
  别名褐叶圆蚧、黑褐圆盾蚧、褐圆金顶盾蚧
  同翅目homoptera盾蚧科diaspididae
  介壳圆形,扁平,紫褐色。雌成虫倒卵形,淡黄色,体长1毫米。雄成虫体长0.75毫米左右,淡橙黄色,前翅一对,后翅退化成平衡棒。本省一年发生4代,以若虫越冬。雌虫产卵于介壳下,孵出第一龄若虫爬离介壳,经短时间爬行(称蠕动若虫),在果或叶上固定下来(此后终生不动),以口器插入组织内吸吮汁液,因爬行距离较短,常集聚于叶或果上,被害处所,虫口密度大时,引起落叶,影响果实外观,降低品质。第一代第一龄若虫始盛期为5月间,主要为害春梢嫩叶和幼果,第二代于7月间为害果实,此时是防治的关键时期。盾蚧的天敌有蚜小蜂、寡节瓢虫和唇瓢虫、日本方头甲、红霉菌等,自然控制作用均很显著。
  分布于全省。国内桔区均有分布,但以广东、广西、福建发生较多。
  龟蜡蚧ceroplastes floridensis Comstock
  别名佛州龟蜡蚧、龟甲蚧、龟甲蜡蚧
  同翅目homoptera蚧科cocci dae
  雌成虫背面隆起覆被厚层蜡质物,略呈半球形,外观白色,常略带粉红色,长3~4毫米,蜡壳略似龟甲状。本省一年发生2代,第一代自3月至7月,第二代从7月到翌年3月,以雌成虫和少数三龄若虫越冬。雌蚧开始产卵后,蚧体腹面逐渐向背面凹进,蜡壳下方呈一卵腔,产卵其中。孵化后若虫从蜡壳下爬出,多在叶片上固定下来,吸食汁液,到老龄期若虫多迁移到枝条上为害,呈密集分布,严重时枝条上布满蜡蚧,枝衰叶落,以至整枝枯萎,常导致落叶落果,煤烟病滋生。除为害柑桔外,还见为害多种果树和园林植物。龟蜡蚧寄生蜂种类多,寄生率高,自然抑制作用大,有利用价值。
  省内分布于福州、武夷山、厦门、龙溪、云霄、沙县。省外见于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台湾、广东、广西。
  柑桔木虱diaphorina citri Kuwayama
  同翅目homoptera木虱科psyllidae
  成虫体长(至翅端)2.8~3.0毫米,全体青灰色而有褐色斑纹,被有蜡粉。前翅有褐色斑纹。本省一年发生8代。冬季以成虫密集在叶背越冬。是柑桔新梢期的一种重要害虫。成虫在叶和嫩芽上吸食,卵产于嫩芽的缝隙里,若虫孵化后群集嫩梢、幼叶和新芽上吸食为害,被害嫩梢幼芽干枯萎缩,新叶畸形扭曲,影响新梢正常开展。若虫的排泄物引致煤烟病。更有甚者可传播柑桔黄龙病,能使柑桔毁园。一年中,主要在春、夏、秋梢的抽发期发生为害。以秋梢期虫量最多,为害严重,秋芽常被害枯死。苗圃和幼年树经常抽发嫩芽新梢,发生为害较重。此虫喜通风透光处所,树冠稀疏的橘树,虫害常较重。
  本省中、南柑桔区均有分布。国内见于浙江(南部)、台湾、广东、广西、江西(南部)、湖南(南部)、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
  绣线菊蚜aphis citricola van der Goot
  别名柑桔卷叶蚜(台湾)
  同翅目homoptera蚜科aphididae
  体长约1.8毫米,若蚜、无翅胎生雌蚜黄至黄绿色。有翅胎生雌蚜头、胸部黑色,腹部绿色。尾片、腹管黑色,腹管长度约为尾片的1.6倍。绣线菊蚜在柑桔春梢萌发时迁入桔园,孤雌生殖,一年可发生40多代,冬季可在冬梢上继续繁殖,也可在苹果及其他寄主上产卵过冬。气温21℃~25℃对其繁殖最有利。柑桔以秋梢受害最重,成蚜和若蚜吸食新梢嫩叶汁液,被害嫩叶横卷,影响梢正常扩展,危害性很大。寄主植物还有苹果、梨、枇杷、山楂等多种经济作物。
  分布于全省各地,省外见于河北、内蒙古、四川、山东、河南、浙江、广东和台湾。
  棉蚜aphis e:ossypii Glover
  别名瓜蚜
  同翅目homoptera蚜科aphididae
  无翅胎生雌蚜体长1.5~1.9毫米,黄绿至黑绿色,薄被白蜡粉,体背有斑纹。有翅胎生雌蚜体长1.2~1.9毫米,头、胸部黑色,腹部有黑斑,腹管、尾片黑色,尾片不及腹管长度之半。发生为害情况与绣线菊蚜相似。但棉蚜为害很少造成卷叶,柑桔晚春梢和早夏梢受害较重。冬季在木槿等第一寄主上产卵过冬,也可以孤雌生殖的方式在柑桔和其他寄主上继续繁殖。寄主植物广泛,是棉花上的重要害虫,还可为害梨、枇杷、芒果、香蕉和番石榴等多种果树。
  分布于全省及全国各地。
  桔蚜toxoptera citricidus (Kirkaldy)
  同翅目homoptera蚜科aphididae
  无翅胎生雌蚜体长约2.0毫米,全体漆黑色,有光泽,有时带褐色,触角灰褐色;复眼红黑色。有翅胎生雌蚜与无翅胎生雌蚜相似,翅白色透明;前翅中脉分三叉。若虫体褐色。拮蚜一年繁殖24代以上,在福建,全年可在桔树上行孤雌繁殖;在浙江、江西,于晚秋产生性蚜。11月下旬至12月在桔树树干上产卵越冬,越冬卵2月中旬至3月中旬孵化。桔蚜繁殖最适温度为24℃~27℃,以晚春和早秋繁殖最盛,山区夏梢上也多。福建以闽北山区果园发生较重。寄主植物还有茶、柚、枳壳、花椒、梨、桃和柿等。
  分布于全省各地及长江以南各柑桔产区。
  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 spiniferus Quaint
  别名刺粉虱、柑桔刺粉虱
  同翅目homootera粉虱科aleyrodidae
  成虫体长0.9~1.3毫米,橙黄色,薄敷白粉。前翅褐紫色,有6~7个白纹。后翅小,淡紫褐色。老龄幼虫深黑色,体背有刺毛,体躯周围分泌1圈白色蜡质物。本省一年发生4代,以若虫在叶背越冬。寄主植物除柑桔类外,尚有数十种植物。若虫群集在叶片背面,吮吸汁液,被害处黄化,并能分泌蜜露,诱发煤烟病,枝叶发黑,落叶,树势衰弱。卵多产于叶背,常密集呈圆弧形,数粒至数十粒在一起。初孵若虫爬行不远,多在卵壳附近固定下来,寄生吸害。若虫的蜕皮壳遗留在体背上。各代若虫发生期为4月下旬至6月上旬、6月下旬至7月上旬、7月中旬至8月上旬和10月上旬至12月。天敌有刺粉虱黑蜂、刀角瓢虫和粉虱座壳孢。
  全省普遍发生。省外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湖北、江苏、江西、浙江、广东、广西、台湾等省(区)。
  杜桔长卷叶蛾homona coffearia Nietner
  别名褐带长卷蛾、卷叶虫、青虫、丝虫
  鳞翅目Lepidoptera卷蛾科tortricidae
  成虫体黄色,长8毫米,翅展17~18毫米。前翅黄色,雌蛾褐色中带宽而雄蛾细,雄蛾褐色基斑完整而雌蛾分散呈条状。雄蛾前翅肩部边上有卷折。本省一年发生6代,以幼虫在柑梧树、荔枝树卷叶中越冬。幼虫为害柑桔果实、叶片、嫩梢及花蕾,尤以幼果及将近成熟果受害最烈,是柑桔减产原因之一。1龄幼虫常潜伏于两果接处,或果实与树叶或枝条贴近处啃食果皮,2~3龄幼虫钻入果内蛀食,引致落果。食害嫩叶时,幼虫吐丝将三、五叶片牵结成苞,在其中取食叶肉,仅留薄膜或成缺刻。一年中5月、6月间为害柑桔和荔枝幼果,9月间柑桔果实将成熟之际,为害最严重,造成大量落果。
  全省普遍分布。省外见于安徽、江苏、浙江、台湾、广东、广西、江西、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
  嘴壶夜蛾oraesia emarginata (Fabricius)
  别名黄褐夜蛾
  鳞翅目lepidoptera夜蛾科noctuidae
  成虫体长16~19毫米,翅展34~40毫米,体褐色。前翅棕褐色,外缘中部突出成角,角的内侧有一个三角形红褐色纹,后缘中部内陷,翅尖至后缘一深色斜“h”形纹,肾状纹明显。嘴壶夜蛾是吸果夜蛾类的优势种,约占该类夜蛾全体数量的3/4。我国南方一年发生4~5代,以幼虫越冬。成虫卵产在山边防己属植物上,孵化后幼虫取食叶片,化蛹土中,羽化为成虫后夜晚迁入果园,吸食多种果树将成熟的果实。4~6月为害枇杷、桃、李,6~7月为害芒果、黄皮果、荔枝、龙眼,9月下旬至10月下旬是为害柑桔盛期。成虫以口喙刺破果皮伸入果肉,吸食果汁,被害处伤口逐渐腐烂而落果。闷热无风夜晚蛾出现量多。山地或近山柑桔园为害重。
  分布于福建省各地山地桔园。国内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中和浙江、台湾、广东、四川等省。
  柑桔叶潜蛾phyllocnistis citreLLa Stainton
  别名绘图虫、鬼画符、桔潜蛾、柑桔潜叶蛾
  鳞翅目lepidoptera叶潜蛾科phvllocnistidae
  成虫体长2毫米,翅展5.3毫米。体及前翅均银白色。前翅披针形,中部具2黑纹,形成“Y”字形。后翅银白色,针叶形,缘毛甚长。南方各省一年发生10~15代,以末代蛹和少数幼虫越冬。是柑桔新梢期主要害虫之一。以幼虫在柑桔嫩茎、嫩叶表皮下钻蛀为害,被害处成银白色的蜿蜒隧道,叶片卷缩畸形,易于脱落。卵多散产于嫩叶背面中脉附近,选择长度三四厘米以内的嫩叶上产卵,超此长度的叶片,则不产卵。故抹芽控梢可以减轻为害。一年中,5~9月夏、秋梢期发生最盛,以8月、9月虫口密度最大,为害秋梢嫩叶最为严重。初孵幼虫直接从卵底钻入表皮下蛀食叶肉,老熟幼虫将叶缘卷起包围身体,成简单丝茧,化蛹其中。被害叶伤口易为癀疡病菌侵入而发病。幼虫期有多种小蜂寄生,注意保护利用这些天敌。
  分布于全省各柑拮区。省外见于江苏、浙江、江西、台湾、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区)。
  星天牛anoplophora chinensis (Forster)
  别名成虫俗称花牯牛、水牛姆、桔猴,幼虫俗称围头虫、盘根虫
  鞘翅目coleoptera天牛科cerambycidae
  成虫体长19~39毫米,漆黑色,触角甚长,雌者稍长于体,雄者超过体长一倍。鞘翅基部密布颗粒,表面散布许多白色斑点。寄主除柑桔外,尚能蛀害其他果树林木。本省一年发生一代,以幼虫在树干木质部或主根内越冬。翌年春天化蛹,5月、6月成虫羽化出洞,在树干基部离土面5厘米范围内,用口器将树皮咬成“L”或“丄”形伤口,卵产于皮下,产卵处表面隆起湿润。幼虫孵化后在树干皮下向下蛀食至地面下约17厘米以内,然后绕树头皮下蛀食,常因2~3头幼虫环树头蛀害成圈,养分输送断绝,致树株枯死。幼虫在皮下蛀食经3~4月后蛀入木质部,向上蛀食成隧道,隧道一般与树干平行,上端出口为羽化孔。幼虫咬碎的木屑和粪便推出孔外,积聚在树干基部周围。
  分布于全省。国内分布非常广泛,除南方各省柑桔区外,北方的辽宁、山东、河北、山西、河南、陕西、甘肃等省也有分布。
  桔褐天牛nadezhdiella cantori (Hope)
  别名褐天牛、目虫
  鞘翅目coleoptera天牛科cerambycidae
  成虫体长26~51毫米,漆黑而有光泽,披灰黄色短绒毛。前胸背面呈致密的脑状绉褶。幼虫蛀害柑桔主干和主枝,树干内蛀道纵横,树势衰退,甚至枯死。本省2年完成1代,以成虫和幼虫在隧道内越冬。4~8月成虫出洞,5~9月产卵。卵产于树干伤口或洞口边缘,多在主干分叉处。孵化幼虫先在皮下蛀食,流胶,然后蛀入木质部,造成若干叉道,老熟幼虫吐出白磁质物,封闭两端,造成椭圆形的蛹室,化蛹其中。国内南北柑桔产区均有发生,国外见于泰国。
  桔光绿天牛chelidonium argentatum (Dalman)
  别名光盾绿天牛、枝尾虫、吹箫虫
  鞘翅目coleoptera天牛科cerambycidae
  成虫体长24~27毫米,墨绿色,有光泽。小盾片平滑。1年1代,产卵于枝杈。幼虫蛀害枝条,状如洞箫,在最下一个洞孔下方不远处,即幼虫所在。国内柑桔产区都有分布,国外见于印度、缅甸、越南、老挝。
  柑桔爆皮虫agrilus auriventris Saund
  别名柑桔锈皮虫
  鞘翅目coleoptera吉丁虫科buprestidae
  成虫体长6~9毫米,古铜色,有金属光泽。前胸背板有许多细皱纹。鞘翅紫铜色,密布细小刻点,上有金黄色花斑,端部有若干明显的小齿。一年发生一代,以幼虫在树干木质部内越冬。翌年3~4月化蛹,4~5月羽化成虫,咬穿木质部和树皮作D字形羽化孔而出洞。晴天闷热或雨后新晴出洞最多。卵产于树干裂缝皮下或地衣、苔藓下面。幼虫蛀害柑桔树的主干或大枝,在枝皮下蛀成许多弯弯曲曲的隧道,严重时被害处树皮整片爆裂,整株枯死。树皮粗糙、裂缝多的品种受害重,如福桔。
  分布于全省(老柑桔园发生严重)。省外见于浙江、江西、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等省。
  柑桔爆皮虫agrilus inamoenus Kerremans
  鞘翅目coleoptera吉丁虫科buprestidae
  柑桔缠皮虫(福建、江西)也叫柑桔溜皮虫(浙江),欧亚大陆都有发生。
  成虫体长9~12毫米,黑色,略发铜色光泽。头顶两复眼间纹理形成两个同心椭圆。前胸背板中部前后各可见2处浅宽凹窝。翅鞘后2/3处膨大,顶端较窄,具稀钝缘齿。翅后3/4处具一灰白色大块状毛斑。年生1代,产卵于树枝表皮外,幼虫侵入树皮内为害,流胶。幼虫向下蛀食,在隧道末端形成一个圆圈,有时在中段也出现一个圆圈。树皮开裂,可致枯枝。幼虫在隧道最后一个圆圈,蛀入木质部内越冬。可用小尖钻刺杀。
  柑桔灰象虫sympiezomia citri Chao
  别名柑桔灰象、柑桔大灰象虫、泥翅象虫、灰鳞象虫
  鞘翅目coleoptera象虫科curculionidae
  成虫体长8~12.5毫米,体灰色,前胸背面密布瘤突,中央有黑色纵纹;每翅鞘有10条由刻点组成的纵纹,翅鞘基部灰白,中部横列灰白色斑纹。福州、闽侯年生1代,少数2年完成1代。成虫和幼虫土中越冬。分布南方许多省区。成虫食害春梢新叶,幼虫啃食果皮,残留伤疤,甚至落果。
  (八)荔枝、龙眼害虫
  据福建省的初步调查,荔枝、龙眼害虫种类有50种以上。其中常见的有荔枝蝽;蛀害果实的有爻纹细蛾、褐带长卷蛾、棉褐带卷蛾、黑点褐卷蛾及荔枝小灰蝶;蛀害枝干的有荔枝拟木蠢蛾、相思拟木蠹蛾及咖啡木蠢蛾;为害嫩叶和花穗的有豆形金龟、龙眼黑褐金龟、褐色金龟、红脚绿光金龟和荔枝瘿螨;为害枝条的有蚱蝉、白蛾蜡蝉和龙眼鸡。此外龙眼木虱、介壳虫、龟背天牛、星天牛、蓑蛾、刺蛾等也常见发生。以荔枝蝽和果蛀虫发生普遍且严重。
  荔枝蝽tessaratoma papillosa Drury
  别名荔蝽、臭屁虫、石背、光背
  半翅目hemiptera蝽科pentatomidae
  成虫盾形,黄褐色,雌体长24~28毫米,雄虫较小,头部复眼内方有鲜红色单眼一对。触角4节,臭腺开口于胸部腹面中后胸交接处。一年发生一代。以成虫在树冠浓密的树上或屋檐下越冬。翌年3月间在叶背产卵,每块14粒卵。第一龄若虫群集,第二龄若虫以后分散为害,5月下旬至7月上旬是若虫盛发期。成虫、若虫刺吸嫩梢、花穗、幼果汁液,引致落花、落果,影响产量。受惊动时射出臭液自卫,臭液触及人的眼睛或皮肤,引起辣痛;花、嫩叶和幼果沾上会变枯焦。
  分布于福建漳州、泉州、福州、莆田、闽侯、长乐、福清、仙游等地。国内见于台湾、广东、广西、江西、云南、贵州。
  龙眼鸡fuLgora candelaria L.
  别名龙眼樗鸡、龙眼蜡蝉、黄虫、长鼻子
  同翅目homoptera蜡蝉科fulgoridae
  分布于华南、印度、锡金。为害龙眼、荔枝、橄榄、杧果等果树,主要为害龙眼。引致树势衰弱,枝干枯干,甚至落果。
  成虫体长37~42毫米,橙黄色。头额延伸如长鼻。胸部红褐色,前胸背板具中脊和2个明显的刻点,中胸背板色较深,有3条纵脊。前翅绿色,外半部有14个圆形黄斑,中央及翅基有带状黄纹;后翅橙黄色,翅顶黑褐色。福州1年1代,成虫静伏枝条分叉下侧越冬,翌年3月开始刺吸活动。
  爻纹细蛾conopomorpha sinensis Bradley
  别名爻纹蛾
  鳞翅目lepidoptera细蛾科gracilariidae
  成虫是一种小蛾,体长4~5毫米,翅展9~11毫米,触角丝状细长,长度为体长的两倍。翅狭长,有长缘毛。前翅中段有两度曲折的白色条纹,蛾静止时,两前翅白纹相接而呈“爻”字纹,近翅的尖端处有黑、白、黄相间的斑纹。福州一年发生6~7代,以幼虫在荔枝、龙眼嫩梢穗梗中越冬。春后幼虫成长化蛹变蛾。幼虫蛀害荔枝、龙眼果实、嫩梢和穗梗。幼果期幼虫蛀食果核基部及果皮内层,引致落果。果实将近成熟期,幼虫在果蒂与核之间食害,果蒂内外充满虫粪,果实品质降低。翅纹与此相似的种类:荔枝细蛾c.LitchieLlaBradley,为害荔枝、龙眼的新梢和嫩叶。
  省内分布于福州、南安、晋江、同安、长泰、漳州、漳浦、平和、云霄、诏安、莆田。省外见于台湾、广东、广西。
  棉褐带黄卷蛾adoxophyes orana Fischervon Roslerstamm
  别名丝虫、卷叶虫、青虫、拟小黄卷蛾(同物异名)
  鳞翅目lipidopter卷蛾科tortricidae
  成虫体长8毫米,翅展17~18毫米,体黄色。前翅黄色,有褐色基斑、中带和端纹。后翅淡黄色。福州一年发生约7代,以幼虫在卷叶间越冬。翌年4月上旬,越冬幼虫恢复活动,为害荔枝、龙眼花穗。4~5月间,第一代幼虫蛀害荔枝果实和龙眼的幼果、花穗,以后各代幼虫主要食害嫩叶。幼虫为害花穗时,吐丝粘结几个小穗。匿居其中食害小梗基部,梗上部的花当即枯死。幼虫蛀害幼果,造成落果。为害嫩叶时,能吐丝粘结数叶藏匿其中食害。食性杂,能为害多种经济作物。
  本省荔枝、龙眼、柑桔产区普遍发生。国内见于广东、广西、浙江、湖南等省(区)。
  荔枝拟木蠹蛾arbela dea Swinhoe
  鳞翅目lepidopltera拟木蠹蛾科metarbelidae
  成虫体长10~14毫米,翅展20~37毫米,灰白色。胸部及腹部背面密被黑褐色长鳞片。前翅灰白色,具甚多灰褐色横向斑纹;中室及臀区中部各具1黑色斑纹,中室的斑纹较大;前缘有8~9个灰棕色斑纹。福建一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树干蛀道中越冬,冬暖天气仍能取食,卵成块产于枝干树皮上。初孵幼虫不久即扩散活动,在枝干分叉、伤口或木栓断裂处蛀害,吐丝将虫粪、枝干皮屑缀成隧道掩盖虫体,然后向枝干钻蛀成坑道。幼虫白日潜伏坑道中,夜间沿隧道外出啃食树皮,严重者削弱树势。
  福建荔枝、龙眼产区普遍发生。国内见于台湾、广东、广西、云南、江西、湖北等省(区)。
  荔枝小灰蝶deudorix epijarbas Moore
  鳞翅目lepidoptera灰蝶科lycaenidae
  雄成虫体长12毫米,翅展26毫米,雌虫略大。雄前翅前缘及外缘约距翅基3/4处皆为黑褐色,余为红色。后翅基部及前缘黑褐色,余红色,臀角处有一黑色带状突,末端白色,其内方有1圆形突,中央黑点,周围黄色。福州一年发生3代,5~6月间第1代幼虫为害荔枝果实,6~7月间第2、3代幼虫转害龙眼果实。幼虫蛀入果内食害果核,蛀入孔清晰可见,孔外不附粘虫粪。能转果为害,一头幼虫能蛀害二三个果实,被害果常不脱落。幼虫在果内常以臀部顶住虫孔,故虫孔不易被发现。
  福建中部和南部荔枝、龙眼产区常有发生。国内广西、广东有分布。
  为害荔枝、龙眼枝干的蠹蛾类主要有荔枝拟木蠹蛾arbela dea Suuinhoe、相思拟木蠹蛾a .baibarana Mats .和咖啡木蠹蛾zeuzera coffeae Nietner,前二种属鳞翅目、拟木蠢蛾科,后一种属木蠹蛾科。这几种蠹蛾类除为害荔枝、龙眼外,尚能蛀害多种果树和林木。幼虫钻蛀枝干成坑道和食害韧皮部,严重削弱树势。幼树受害严重者,导致死亡。
  荔枝癭螨eriophyes litchii Kiefer
  别名荔枝瘤壁虱、毛蜘蛛、毛壁虱、被害叶称狗耳、毛毡病
  蜱螨亚纲acari瘿螨科eriophyidae
  成虫体长约0.2毫米,狭长,蠕虫形,淡黄色渐呈橙黄色。头小向前方伸出,螯肢及须肢各1对。头胸部背面平滑,腹部密生环纹,腹末有长尾毛1对。一年发生多代,世代重叠,以成虫在树上叶片或枝条上越冬。成螨和若蜗均能吸食荔枝、龙眼树的叶片、枝条、花等液汁,被害部出现黄褐色的绒毛,形似“毛毡状”。被害叶凹陷卷曲如“狗耳",严重发生时,植株长势削弱,受害枝条干枯,被害花穗易脱落,影响结果,导致减产。5~6月是为害最严重时期。
  分布于省内、国内荔枝龙眼产区。
  (九)香蕉害虫
  香蕉是华南各省(区)的主要果品之一,尤其是台湾、广东、广西和福建南部栽培最多。香蕉害虫为害最为严重的,有香蕉假茎象虫和香蕉球茎象虫,其幼虫、成虫均能蛀害香蕉假茎成纵横交错虫道,引起腐烂死亡。香蕉弄蝶卷叶危害,使蕉叶残缺不全,阻碍光合作用,影响产量。香蕉交脉蚜吸食蕉叶汁液,因能传播香蕉束顶病和香蕉花叶病,对香蕉生产危害性较大。香蕉网蝽在有些地区发生也很严重。此外,黑软蚧、木瓜圆蚧、褐圆蚧、费氏褐圆蚧、椰圆蚧、银毛吹绵蚧、黑刺粉虱、斜纹夜蛾、甘薯小绿龟甲、短额角蝗、尖头蝗、蓑蛾、红蜘蛛等也能为害香蕉,但不严重。褐云玛瑙螺在春、夏雨后食害蕉叶颇盛。
  香蕉假茎象虫odoiporus longicollis Oliver
  别名香蕉双黑带象虫
  鞘翅目coleoptera象虫科curculionidae
  成虫体长12~14毫米,背面红褐色或黑红褐色,有光泽。前胸背面两旁各有黑色纵带纹一条。头部延伸成筒状略向下弯。广西一年发生4~5代,世代重叠,以成虫和幼虫在假茎中越冬。成虫喜在较潮湿的蕉组织中生活,常二三头同栖于腐烂的叶鞘内侧。产卵于假茎组织空格中,孵出幼虫蛀食假茎成纵横交错的虫道,并向蕉株中、上段中心部分钻蛀,严重者整株腐烂枯死。也可为害叶片中脉。成虫畏阳光,阴天或夜间外出活动,有假死性,在高温、高湿的情况下能长距离飞行。一年中均可见到各个虫态,以5月、6月虫口密度最大,为害最严重。
  分布于福建南部,广东、广西。
  香蕉弄蝶erionota torus Evans
  别名香蕉卷叶虫、蕉苞虫
  鳞翅目lepidoptera弄蝶科hesperidae
  成虫体长25~30毫米,翅展55~80毫米,黑褐色或茶褐色。前翅中部有3个大小不一的黄色近方形斑纹。一年发生4代,以老熟幼虫在叶苞中越冬。成虫白天活动,飞翔迅速,取食植物花蜜,卵散产在蕉叶上。幼虫孵化后爬到叶缘咬一缺口,随即吐丝卷成筒状叶苞,藏身苞内,取食时伸出体的前部向叶中肋方向边吃边卷,加大叶苞,严重时叶苞累累,蕉叶残缺不全,阻碍生长,影响产量。幼虫会迁离旧叶苞,卷结新叶苞。福州于8月、9月幼虫发生量大,为害严重。天敌有卵寄生蜂一赤眼蜂和小蜂。
  分布于福建南部香蕉产区。国内见于台湾、广东、广西、云南、湖南、江西等省(区)。
  香蕉交脉蚜pentalonia nigronervosa Coquerel
  别名蕉蚜、香蕉黑蚜
  同翅目homoptera蚜科aphididae
  成虫有翅或无翅。有翅蚜体长1.3~1.7毫米,棕色。翅脉附近有许多黑色小点。径脉(R)与中脉(M)有段交会,故名“交脉”。腹管圆筒形,表面有瓦片状纹。孤雌生殖,卵胎生。一年发生许多世代。一般侨迁蚜繁殖数个世代无翅蚜后,才产生有翅蚜。蚜虫常在心叶基部、嫩叶的荫蔽处聚集吸食养分,影响蕉株正常生长,其危害性更大的能传播香蕉束顶病和香蕉叶心腐病,对香蕉生产有极大影响。在干旱年份发生数量和有翅蚜均较多,多雨年份则发生较少。冬季在叶柄、球茎或根部越冬。
  分布于福建南部香蕉产区。国内见于台湾、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
  (十)枇杷害虫
  为害枇杷的害虫有枇杷黄毛虫(枇杷瘤蛾)、枇杷舟蛾(天社蛾)、桑天牛和枇杷灰蝶。为害枇杷也为害其他果树的害虫有梨小食心虫、银毛吹绵蚧、龟蜡蚧、蓑蛾类、吸果夜蛾、柑桔小实蝇、咖啡木蠹蛾、拟木蠹蛾等。此外,为害枇杷的害虫还有麻皮蝽、双黑斑赤沫蝉、菱纹叶蝉、蚜虫、粉蚧、细皮夜蛾、卷叶蛾、毒蛾、刺蛾和白蚁等。
  枇杷瘤蛾melanographia flexilineata Hampson
  别名枇杷黄毛虫
  鳞翅目lepidoptera瘤蛾科nolidae
  成虫体长9毫米左右,翅展19~22毫米,灰白色,有银光。前翅有3道明显的黑色曲折横纹、在外方的一道呈不规则锯齿状;外缘毛上有7个排列整齐的黑色锯齿形斑;中室中央有一小丛突起褐色鳞片。后翅淡灰色。福建福州一年发生5代。冬季多在树干基部结茧化蛹越冬。翌年4月羽化为成虫。卵散产于枇杷嫩叶背面。幼虫食害枇杷嫩芽、嫩叶,被害嫩叶仅余薄膜和叶背绒毛。嫩叶食尽后便转害老叶、嫩茎表皮和花果,是枇杷的主要害虫。寄生于蛹和幼虫的天敌有广大腿小蜂、姬蜂、金小蜂和寄生菌等。
  分布于福建枇杷产区。国内江苏、浙江、江西、广西、湖北、湖南、四川等省(区)普遍发生。
  桑褐天牛apriona germari Hope
  鞘翅目coleoptera天牛科cerambycidae
  成虫体长36~46毫米,体和鞘翅黑色,外被黄褐色短毛,翅基密生黑色颗粒状突起。是枇杷主要害虫,寄主尚有无花果、柳、桑、苹果、梨。2~3年发生一代,以幼虫在寄主木质部内越冬。翌年5~8月成虫出洞,在寄主枝条上啮食表皮。成虫产卵于寄主大枝干上,幼虫孵化后先咬食寄主皮下木质部,然后由枝条木质部直到主干食成坑道,外有蛀孔相通,蛀孔用于排除粪便与木屑,坑道愈近树基部越大。老熟幼虫先在木质部向外咬一羽化孔,后在附近作蛹室化蛹。
  福建普遍发生。国内见于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湖南、江西、四川、贵州、广东、广西、台湾等省(区)。
  (十—)桃、李、梨害虫
  桃、李、梨害虫种类也甚多,主要有桃蚜、桃粉蚜为害嫩梢和嫩叶;桃一点叶蝉、梨网蝽为害嫩叶;桃象虫、梨象虫、梨大食心虫、梨小食心虫、桃蛀螟等蛀果为害;桑白蚧、球坚蚧、桃红颈天牛等为害枝条;蚱蝉发生量多时,产卵刺伤新梢,有时为害也相当严重。
  桃象虫rhynchites confragrossicolLis Voss
  别名桃虎、桃象甲
  鞘翅目coleoptera象虫科curculionidae
  成虫体长(连头管)10毫米左右,全体紫红色有金属光泽,鞘翅上刻点较细,每鞘翅有9条纵行。一年发生1代,主要以成虫及部分幼虫在土中越冬。翌年春季桃树发芽时开始出土上树为害,在福建成虫期长达5个月,产卵期3个月,故各虫态发生不整齐。成虫产卵于幼果果肉内,一果多粒卵,食害幼果,果面蛀孔很多,孔外流胶,也会食害花萼、嫩芽和嫩叶。幼虫蛀入果内取食果肉和果核,一果内有幼虫多达数十头,老熟幼虫从落果或树上蛀果脱出潜入土中化蛹。3~6月是主要为害期,引致幼果落果。寄主尚有李、杏、梅。
  分布于福建产桃区。国内见于山东、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河南、江苏、浙江、四川、陕西等省。
  梨象虫rhynchites foveipennis Fairmaire
  别名梨虎、梨实象虫、梨果象虫
  鞘翅目coleoptera象虫科curculionidae
  成虫体长12~14毫米,暗紫铜色,有金绿闪光,前胸背面中部有“小”字形凹纹,鞘翅上刻点粗大,每鞘翅有9条纵行。一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土中越冬,梨树开花时开始出土,以梨果拇指大出土最多。成虫产卵时先把果柄基部咬伤,然后转到果实上咬一小孔产卵其中,每果一般1~2粒卵,被害果因果柄被咬伤引致落果。幼虫蛀入果内食害,并在落果中继续取食发育,老熟后脱果入土化蛹,继之羽化为成虫越冬。寄主植物尚有苹果、山楂、杏、桃等。
  分布于福建产梨区。国内见于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山西、河南、江苏、浙江、江西、广东、四川、湖北等省。
  桃红颈天牛aromia bungi Faldermann
  别名红颈天牛
  鞘翅目coleoptera天牛科cerambycidae
  成虫体长28~37毫米,黑色,前胸红棕色或黑色,有光泽。前胸两侧各有1刺突,背面有瘤状突起。寄主有桃、李、杏、梅、樱桃等。一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桃干蛀道内越冬。翌年春夏羽化成虫出洞,卵多产在主干、主枝的树皮裂缝中,以近土面一尺范围内居多。幼虫孵化后,蛀入韧皮部,先在树皮下蛀食,后蛀入木质部蛀食成隧道,造成树干中空,阻碍养液流通,树势衰弱,以致枯死。蛀孔外排出大量红褐色虫粪及碎屑,堆积树干基部。5~6月间为害最烈。
  本省发生普遍。国内内蒙古、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山东、四川、广东等省(区)均有发生。
  桃蛀螟conoeethes punctipheralis (Guenee)(=Dichocrocis punctiferalis Guenee)
  别名桃蠢螟、桃斑蛀螟、蛀心虫、食心虫
  鳞翅目lepidoptera螟蛾科pyralidae
  成虫体长10毫米左右,翅展20~26毫米,全体黄色,胸部、腹部及前、后翅上都具有黑色斑点。一年发生5~6代,以老熟幼虫在落叶等处越冬。寄主植物除桃外,尚有梨、李、杏、枇杷、龙眼、荔枝、无花果、芒果等多种果树。成虫产卵喜在枝叶密茂处的桃果上或两个桃果紧靠处,一果内多者有卵20~30粒。幼虫蛀入果内蛀食幼嫩核仁和果肉,果外有蛀孔,孔外有流胶与粪便粘结而附贴果面上,果内有虫粪,一桃果常有数只幼虫,并可转果为害。被害果不堪食用。
  福建普遍发生。国内见于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广东、广西、台湾等省(区)。
  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 (Busck)
  别名东方果蛀蛾、桃折心虫、蛀虫
  鳞翅目lepidoptera卷蛾科tortricidae
  成虫体长4.6~6.0毫米,翅展10.6~15毫米,体灰褐色。前翅灰褐色,前缘具有10组白色斜纹,翅上密布白色鳞片。一年约发生6~7代,以老熟幼虫主要在树体翘皮裂缝中结茧越冬。以幼虫主要蛀食梨、桃、苹果的果实和桃树的新梢。春季卵产于桃嫩梢叶背,一梢一卵,孵化后幼虫从梢端蛀入梢中,被害梢先端凋萎,干枯下垂,幼虫可转梢为害。继而为害桃果和梨果,卵产于果面,尤其两果紧靠处居多,孵化后幼虫蛀入果内食害,蛀孔周围变黑腐烂,形成黑疤,果内堆积虫粪,不堪食用。桃、梨混栽园发生严重。
  分布于省内桃、梨产区。国内南北果区均有分布。
  梨大食心虫nephopteryx perivorella Matsumura(=梨斑螟ectomyelois pyrivoreLLa(Mats.)
  别名梨斑螟蛾、吊死鬼
  鳞翅目lepidoptera螟蛾科pyralidae
  成虫体长10~12毫米,翅展24~26毫米。全体暗灰褐色,前翅具有紫色光泽,有2条灰色横线,中央中室上方有1白斑。在本省发生代数不清。以幼龄幼虫在被害花芽内结茧越冬。翌年越冬幼虫活动后,转芽为害时,先于芽鳞内吐丝缠缀鳞片,不使脱落,然后向髓部食害,外有虫粪,花丛被害严重时,常全部凋萎。梨果拇指大时,开始转入幼果蛀害,蛀孔处有虫粪堆积,被害果的果柄基部有白丝缠绕,不易脱落。幼虫有两种寄生蝇,寄生率较局。
  省内及省外梨区普遍发生。国内以吉林、辽宁、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等省受害较重。
  梨网蝽stebhanitis nashi Esaki et Takeya
  别名梨花网蝽、梨军配虫、花编虫
  半翅目hemiptera网蝽科tingidae
  成虫体长3.5毫米左右,扁平,暗褐色,前胸背板两侧向外突出呈翼片状,具褐色细网纹。前翅略呈长方形,具黑褐色斑纹,两翅叠起该纹呈“X”状。一年发生4~5代,以成虫在枯枝落叶、枝干翘皮裂缝、杂草及土、石缝中越冬。成虫和若虫均栖居于梨、桃叶背面吸食,被害处叶面呈现苍白斑点,而叶背因产卵于叶肉内留下蝇粪状黑点和褐色粪便,使整个叶背呈现锈黄色,致使早期落叶,且其排泄物可引致煤烟病发生,影响树势和产量。省内桃、梨栽培区普遍发生。国内也普遍发生。
  桃蚜myzus persicae Sulzer
  别名烟蚜、桃赤蚜、蜜虫、油虫
  同翅目homoptera叶蝉科aphididae
  有翅胎生雌蚜体长1.8~2.1毫米,头、胸部黑色,腹部绿、黄绿、褐、赤褐色,背面有黑斑。额瘤显著,向内倾斜。腹管细长,圆筒形端部黑色。一年发生10~30代,冬季以卵在桃树枝的芽腋、裂缝和小枝杈等处越冬。次年桃树萌芽时,卵开始孵化若虫为害桃芽,花和叶开放后,转为害花和嫩叶,并不断进行孤雌生殖。成虫和若虫群集嫩梢和叶片上吸食汁液,被害桃叶苍白卷缩,以致脱落,严重影响树势和产量,且是传播病毒的虫媒。寄主植物广泛,已知达300多种。一般冬季温暖、早春雨水均匀的年份有利其发生,高温和高湿均不利。
  省内及省外南北果区普遍分布。
  桃一点叶蝉erythromeura sudra (Distant)
  别名桃一点斑叶蝉、桃小绿叶蝉、桃浮尘子
  同翅目homoptera叶蝉科aphididae
  成虫体长3.1~3.3毫米,全体绿色,体外覆一层白色蜡质。头顶端有1个黑点,其外围有白色晕圈。一年发生6代,以成虫在柑桔、荔枝、龙眼等常绿树上越冬。寄主植物以桃、杏为主,其次为害梨、李、梅等果树。翌春桃树现蕾萌芽时,越冬成虫从越冬寄主向桃树迁飞。早期吸食桃花的花萼和花瓣的汁液,形成半透明的斑点,落花后转而为害叶片。成虫和若虫在叶片上吸食汁液,若虫喜群集叶背为害,被害叶呈现失绿白斑,严重时全树叶片苍白色,提早落叶,严重影响树势和产量。一年中以7~9月为发生严重时期。
  全省和长江流域各省普遍发生,东北、内蒙、河北、陕西、山东等地也有分布。
  (十二)树木害虫
  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
  别名松蚕、毛辣虫
  鳞翅目lepidoptera
  枯叶蛾科lasiocampidae
  成虫体长18.4~29.4毫米,翅展36.2~56.7毫米。体色多变化,一般为褐色或灰褐色。前翅前缘和外缘均呈弧形,由基部到外缘有5条黑褐色横行纹,内横线的内方有一白点,外横线略呈波形。
  福建一年发生3~4代,以幼虫在树皮隙缝或树下杂草丛内、石块下越冬。成虫夜间活动,有趋光性。卵多聚产于未受害或受害不严重的松针上,幼虫初期常群集于卵块附近取食针叶呈缺刻,稍大后即分散迁移。受惊动则吐丝下垂或弹跳坠落。幼虫咬食针叶,严重时常松针光秃,是我国森林最严重的害虫之一。
  全省普遍分布,省外分布于广东、广西、贵州、四川、陕西、湖南、湖北、浙江、江苏、安徽、河南等省(区)。
  木毒蛾lymantria xylina Swinhoe
  别名木麻黄毒蛾
  鳞翅目lepidoptera
  毒蛾科lymantridae
  成虫体长16~33毫米,翅展41~81毫米。雌蛾胸部背面被白色长鳞毛。翅黄白色,前翅基部及前缘近基部处,各有一棕褐色斑,翅中部有一灰棕色宽横纹;雄蛾体翅灰白色,前翅前缘近顶角处有3个黑点,翅上有3条锯齿状横线。
  一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卵内越冬。翌年3月中至4月下旬孵化,初孵幼虫先群集在卵块附近,经数小时或几天后,始爬行或吐丝下垂,分散为害木麻黄小枝。成虫于5月下旬至6月下旬羽化,雌雄交配后,产卵于树冠中、下部的枝条或树干上。每雌只产卵一块,每块有卵千余粒。
  省内分布于平潭、福清,省外分布于广东、台湾。
  樟蚕蛾eriogyma pyretorum (Westwood)
  别名樟蚕、枫蚕
  鳞翅目lepidoptera天蚕蛾科saturniidae
  雌蛾体长32~35毫米,翅尾100~115毫米,雄蛾略小。体、翅灰褐色。前翅基部褐色,前缘粉红灰白色;翅近中部各有1显著眼状纹,顶角外侧有2条紫红色纹;内侧也有2条黑褐短纹;外横线棕色,双锯齿状;翅外缘黄褐色,其内侧有白色条纹。后翅色斑与前翅略同。
  一年发生1代,以蛹在枝干及墙壁等处的茧内越冬。成虫多在傍晚或清晨羽化,趋光性强。卵产于枝干上,每块有卵50~70粒。第一、二龄幼虫群集取食,第三龄后渐分散为害。成长幼虫受惊则头部缩于前胸下,以腹足和尾足紧攀树枝、静止不动。
  本省分布于福州、沙县,省外见于河北、山东、浙江、台湾、江西、湖南、广东、广西等省(区)。
  乌柚毒蛾euproctis bipunctapex (Hampson)
  别名乌桕毛虫、枇杷毒蛾
  鳞翅目lepidoptera毒蛾科lymantriidae
  雌蛾体长14毫米,翅展33毫米左右。体被黄色鳞毛。前翅黄色,除翅尖和臀角外均密被褐色鳞片,外缘缘毛中部也被褐色鳞片,翅尖有2~3个黑色小点。
  此虫在浙江、湖北、湖南均一年发生2代,以第三至五龄幼虫作丝网群集于树干上或枝杈处越冬。成虫晚间飞翔活动,趋光性强。卵成块产于叶背面。幼虫具群集性,常见数十条至数百条群集在一处取食。在夏天中午和冬季,幼虫有爬行到树干基部群集的习性。
  本省分布于武夷山、沙县、建阳(黄坑)、福安,省外见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广西、西藏等省(区)。
  微红梢斑螟dioryctria rubella Hampson
  别名松梢螟
  鳞翅目lepidoptera螟蛾科pyralidae
  成虫翅展22~23毫米。全体灰褐色。前翅灰褐,近中央处有一肾形白点,白点与翅外缘之间有一条白色波状横纹,白点与翅基部间有2条白色波状横纹。后翅灰白色。幼虫体淡褐色,头部及前胸硬皮板为褐色,体表生有褐色毛片。
  一年发生2代,以幼虫在被害梢的蛀道内越冬,或在枝条基部的伤口内越冬。成虫白天静伏,夜晚活动,有趋光性。卵散产在嫩梢针叶上或叶鞘基部等处。幼虫孵出后爬行迅速,寻找新梢为害。幼虫蛀入新梢髓心形成隧道,并在蛀道口有大量粪便堆集。被害后致梢枯死。
  分布于福建福州、沙县、莆田等,国内分布普遍。
  皮暗斑螟euzophera batangesis Caradja
  鳞翅目lepidoptera螟蛾科pyralidae
  成虫雌雄外表差异不大,体长5~8毫米,翅展12~15毫米,触角丝状,雄触角基节常有向外弯曲的毛丛,雌蛾触角基节较光滑;前翅灰褐,横线灰白,内横线中部向外弯曲成角,外横线由翅前缘向内倾斜至后缘,中室端有2枚小黑点;后翅无斑纹。
  是本省沿海防护林木麻黄等主要的蛀干害虫。以幼虫在树干的韧皮部与木质部之间蛀食:被害处树皮外翘,韧皮部百孔千疮,组织瘤肿,蛀孔外虫粪累累。沿海林木常因虫害风折,或整株枯死。还取食相思树、母生、杉木、枇杷、柑桔等林果植物。国内华东、中南、华南、西南以及国外日本也都有分布。
  双条杉天牛semanotus bifasciatus (Motsch.)
  鞘翅目Coleoptera天牛科cerambycidae
  成虫体长7~28毫米,全体密布黄色短绒毛。头部、前胸黑色。触角及足黑褐色。前胸背面有5个瘤突。鞘翅黑色,有2条棕黄色横带。
  一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树干木质部的蛹室内越冬。翌年越冬成虫出洞后,早晚多栖息在树皮裂缝、树杈附近或萌芽丛里,10~16时在树干上爬动。卵多产于2米以下的树干内。幼虫孵化后初取食木栓枯皮层,后蛀入木栓枯皮层直到韧皮部,为害韧皮部和边材部分,并在边材上蛀成扁平的虫道,内充满木屑和虫粪。7~9月间,幼虫蛀入木质部为害,坑道内塞满坚实蛀屑。
  分布于武夷山、三明、南平、顺昌、沙县、明溪、永泰、仙游、闽清、长汀、上杭、漳平、安溪、同安、漳浦、长泰、诏安。省外分布于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湖北、湖南、江苏、广东、广西、浙江、四川、江西等省(区)。
  松天牛(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
  鞘翅目coleoptera天牛科cerambycidae
  成虫体长25~30毫米,赤褐色或暗褐色。前胸背面有2条橙黄色的纵纹与3条黑色纵纹相间,两侧具刺突。每一鞘翅上有5条方形或长方形黑斑与灰白绒毛相间组成的纵纹。
  每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被害树干木质部内越冬。翌年春暖时,幼虫在坑道末端化蛹,5月成虫羽化出洞。成虫咬食树皮,造成伤痕,产卵其中。幼虫孵化后蛀入树皮下食害韧皮部及木质部边材的表面,形成不规则的扁平隧道,并不断排出木屑,充塞隧道中。至秋末始蛀入木质部,受害严重者,引致大片松树枯死。
  分布于全省,省外分布于南方各省。
  竹长蠹dinoderus minutus Fabr.
  鞘翅目coleoptera长蠹科bostrychidae
  成虫体较小,长约3毫米。体圆筒形。赤褐或黑色,有光泽。头部黑色,隐缩在前胸下方。前胸背板近前缘处着生许多齿突,后缘中央有2个凹陷。鞘翅上有许多点刻和硬毛。
  此虫生活史尚缺乏详细研究。据广州及长沙资料,终年都有幼虫、蛹、成虫出现。雌虫交配后,蛀入竹材内产卵。幼虫沿竹纤维向前后蛀食,排出粉状排泄物,最后在坑道末端做蛹室化蛹。成虫羽化后咬一新孔外出。成虫、幼虫为害竹材及竹制品,被害部坑道纵横,几成粉末。
  省内及省外竹材产区均有分布。
  黄脊竹蝗ceracris kiangsu Tsai
  别名蝗虫、竹蜢、花蚱蜢
  直翅目orthoptera蝗科acrididae
  成虫体绿色,长约33毫米。头尖削,由头顶至前胸背板中央有一显著的黄色纵纹,后足腿粗大,端部有一黑斑。若虫体形与成虫相似,初为淡黄色,后渐变为浅黄色、黑黄色,近羽化时呈翠绿色。
  一年发生1代,以卵块在土内越冬。翌年5月上、中旬孵化为跳蝻。跳蝻出土后,即集中矮嫩的小竹及杂草上取食。2龄后渐向大竹上为害。成虫在接近交配时期,常可作短距离的群飞迁移。成虫选择向阳山腰、山谷间的茂密竹林附近或杂草稀少处聚集产卵。
  分布全省各地。国内已知分布于华东、中南、四川、台湾等地。
  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Takagi
  同翅目homoptera盾蚧科diaspididae
  别名松栉盾蚧
  是一种危险性的检疫害虫,1龄若虫介壳圆形,白色,边缘透明。2龄若虫介壳圆形,中央可见诘红色的1龄蜕皮,中心略高,周围一圈淡褐色,介壳其余部分灰白色。雌虫体宽梨形,淡黄色,体长0.7~1.1毫米。雄虫体桔黄色,长0,8毫米左右,前翅膜质,翅脉2条,后翅退化为平衡棒。
  广东南部1年发生5代。危害多种松树,分布于台湾、香港、澳门和广东,国外分布于日本冲蝇诸岛。福建省于2001年3月首先发现于平潭,继而在泉州、福清、莆田、长乐等沿海地区也有发现。
  二、天敌昆虫
  自然界中,一种生物的存在,总是以别的生物为条件而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地构成一定环境下的生物群落。昆虫种类繁多,食性各异,有些昆虫专门以其他虫类为食,这类昆虫,称之为天敌昆虫。农林作物因害虫危害造成的损失十分严重,使用农药防治害虫,固然有效,但长期、过量的使用会带来严重的副作用,引致抗药性,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而利用天敌昆虫“以虫制虫”则可避免这些弊端。天敌昆虫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控制害虫大发生的作用,它是影响害虫数量的重要因素,生物防治正是应用了这个原理。天敌昆虫不仅对农林生产,而且对保护生态平衡,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省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昆虫约有1000多种,可归纳为两类:
  (一)捕食性天敌昆虫
  捕食性天敌昆虫有螳螂目、革翅目、蜻蜓目、缨翅目(蓟马)昆虫,以及半翅目的猎蝽、花蝽、黾蝽和树蝽,脉翅目的草蛉、粉蛉和褐蛉,鞘翅目的瓢虫、步甲、方头甲和隐翅虫,鳞翅目的寄蛾,膜翅目的一些肉食性蚂蚁、胡蜂,双翅目的食蚜蝇等。
  现择主要几种简述如下:
  黑肩绿盲蝽为稻田飞虱、叶蝉的重要天敌。遍布全省。
  亚非草岭、大草岭捕食蚜虫、木虱、粉虱等害虫,有繁殖应用价值。遍布全省。
  澳洲瓢虫捕食吹绵蚧。原产澳大利亚,防除柑桔吹绵蚧。是世界上输引天敌进行害虫生物防治的成功范例。福州市于1955年前已见澳洲瓢虫,现遍布全省。
  大红瓢虫捕食吹绵蚧。遍布全省,曾在闽侯一福州助迁移殖利用。
  整胸寡节瓢虫嗜食褐圆蚧、矢尖蚧、黑点蚧、糠片蚧等多种盾蚧。分布在福州、邵武。红点唇瓢虫喜食多种盾蚧。曾在福州移殖利用,遍布全省。
  孟氏隐唇瓢虫于1956年及1985年引进福建,曾在室内大量繁殖,释放于福州、漳浦、漳州、厦门等地防治亚热带经济作物和园林、果树的粉蚧。
  大突肩瓢虫嗜食甘蔗绵蚜。广布各地,闽南甘蔗产区已有应用。
  刀角瓢虫分布于福州、武夷山、邵武、建阳、顺昌、罗源、永安等地。为桔粉虱和黑刺粉虱的自然有效控制者。
  食螨瓢虫为叶螨(红蜘蛛)的重要天敌。广布全省的腹管食螨瓢虫,已在福州、闽侯、闽清、长乐、连江、罗源、长泰、南靖、晋江等市县大面积推广。应用于柑結红蜘蛛的生物防治。深点食蜗瓢虫分布于浦城、邵武、武夷山、武平、长乐等县市。
  日本方头甲分布于福州、沙县、宁德,移殖助迁控制矢尖蚧、桑白蚧等果树盾蚧有效。
  双斑青步甲对农田鳞翅类害虫幼虫有控制效能。分布于福州、莆田和南平。
  青翅蚁形隐翅虫分布于闽南、闽北,捕食农田飞虱、叶蝉、蚜虫、蓟马和螟虫等。食螨隐翅虫捕食柑桔红蜘蛛,见于福州、沙县、三明、莆田等地。
  黄猄蚁分布于华安县。古时就曾应用于防治柑桔角肩椿象、金龟子和象鼻虫。
  红蚂蚁分布于闽南同安蔗区和莆田、仙游、福州、将乐等地。历来应用于防治甘蔗螟虫。
  (二)寄生性天敌昆虫
  膜翅目的寄生蜂是一个大类群,有姬蜂、茧蜂、蚜茧蜂、小蜂、蚜小蜂、跳小蜂、姬小蜂、赤眼蜂、缨小蜂、细蜂(黑卵蜂)、肿腿蜂和土蜂等,它们是许多农林害虫的重要天敌。此外,有双翅目的寄生蝇,寄生于蛾蝶类害虫;头蝇,寄生于黑尾叶蝉;捻翅目的〓,寄生于叶蝉、飞虱;鳞翅目的寄蛾,寄生于蜡蝉。
  现择主要几种简述如下:
  松毛由黑点瘤姬蜂寄生于多种枯叶蛾和松毛虫等。
  螟黑点瘤姬蜂稻螟、甘薯茎螟和蔗螟的重要天敌,遍布全省。
  蚜茧蜂寄生于烟蚜和麦蚜,遍布全省。
  褐圆蚧纯黄蚜小蜂寄生于柑桔褐圆蚧,分布于福州、福安、顺昌、沙县。为国际输引的重要天敌。
  矢尖蚧黄蚜小蜂寄生于矢尖蚧,为国际输引的重要天敌。分布于沙县、三明、武夷山、福安、连城等地。
  桔潜蛾姬小蜂为控制桔潜蛾的重要天敌。分布于福州、三明。
  松桔木虱姬小蜂利用于防治柑桔木風黄龙病。分布于周宁、宁德、福州、延平、二元、永安、永春、漳平、新罗、南靖、长泰、厦门、芗城、云霄等县市区。
  荔蝽卵平腹小蜂近年从广东引进,在闽侯、莆田及闽南地区释放控制荔枝蝽。
  拟澳洲赤眼蜂、稻螟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大量繁殖应用于防治稻螟、稻卷叶螟、蔗螟、玉米螟等害虫。分别分布于建阳、南平以南,闽南、闽北,福州、沙县。
  稻虱缨小蜂寄生于稻飞虱卵。分布于闽东、闽西。
  等腹黑卵蜂、长腹黑卵蜂寄生于稻螟卵。遍布于全省。
  稻癭蚊黄柄黑蜂寄生于稻瘿蚊。分布于龙岩、漳州等地。
  管氏肿腿蜂在上海大量繁殖,后为三明市移殖,用于防治园林天牛。
  三、珍稀及资源昆虫
  (一)珍稀昆虫
  “珍稀”乃珍奇稀有之意。许多国家将动物和昆虫中稀奇珍种,在法律上列为“保护对象”,立法保护。有的国家如日本,对于珍稀动物和昆虫,由中央政府颁布,国定为“天然纪念物”;有的国家或地区把特产的稀世珍蝶命为“国蝶”等。从这些意义出发,所谓“珍稀昆虫”大约必须具备以下的特征和性质:
  (1)在分类区系上有特殊价值之种类,新目、新科的代表种,个体稀少者。
  (2)国家或地区新记录目、科代表种,类群种类稀少者。
  (3)分布区狭窄和地区特有的珍奇稀少者。
  (4)濒危资源昆虫,或形体特异和在工艺上有特殊价值的稀有种类。
  1988年底,我国国务院批准公布一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其中昆虫14种和一个类群(属),已知分布于福建的有:蜻蜓目箭蜓科的尖板曦箭蜓hel iogom phusretroflexus;鞘翅目步甲科的拉步甲carabus lafossei,硕步甲c.davidi;臂金龟科的彩臂金龟属cheirotomus spp ;鳞翅目凤蝶科的金斑喙凤蝶teinopalpus aureus .(最后这一种为一级保护,余为二级保护)
  依据武夷山及梅花山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把已经提出的福建珍稀昆虫(尚未包括许多种叶蜂)简介如下。
  金斑味凤蝶teinopalpus aureus Mell
  鳞翅目,凤蝶科。中国最珍稀蝶种。大型美丽,数量极为稀少。已颁布为我国一级保护的野生动物。福建省已知分布于武夷山(挂墩)、梅花山(连城县太平察)。雄蝶前翅长45~48毫米,体金绿色,前翅前缘中部至后缘中部贯穿绿色弧形宽带。后翅金黄色斑占后翅中央的大部分,种名aureus (“黄金的”),即指此。后翅外缘有5条尾状突,中央一条特长。雌蝶稍大,后5条尾状突中有2条特长,呈弧形伸出。一年可能发生2代。第一代成虫出现于4月中,第二代成虫于8月间出现。
  分布于福建、广东两省山地。
  中国宽尾凤蝶agehana elwesi Leech
  鳞翅目,凤蝶科。珍稀蝶种。成虫体黑,翅展110~130毫米,后翅的尾状突起特别宽阔,有两条翅脉伸入其中,因而与其他凤蝶迥异。幼虫为害马褂木、厚朴、庐山厚朴、檫树、玉兰等植物。一年发生2代,5月和7、8月为成虫活动期。分布于福建、江西、浙江、湖北、北京、陕西。福建省内的武夷山(武夷山市三港)、梅花山(上杭县丘山、桂和、双车)、戴云山(尤溪县金鸡山)都有分布。
  艳步甲carabus lafossei Feisth
  鞘翅目,步甲科。又名拉步甲,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大型步甲,体色艳丽,高山捕食性天敌昆虫。体长45~55毫米。头、前胸背板及鞘翅外缘红铜色,有金属光泽。鞘翅长卵形、后端窄缩,绿色带有蓝绿色光泽。鞘翅末端在鞘缝处,形成上翘的刺突。各鞘翅有黑色的瘤突6行。福建省已知分布于武夷山(庙湾900米,黄岗山2150米)。
  达步甲carabus davidi Deyr et Faim
  鞘翅目,步甲科。又名硕步甲,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体色艳丽,大型,为山地林区捕食性天敌昆虫。福建省已知分布于梅花山(上杭县桂和,1100米)。体长40~42毫米。头黑色。前胸背板蓝绿色有光泽。鞘翅深绿色或红铜色有金属光泽。鞘翅长卵形,在后缘1/8处突然弯曲,外角尖锐,鞘翅末端钝圆。各鞘翅有4条黑色的纵脊和黑色的瘤突3行。
  福建彩瓢虫plotina muelleri Mader
  鞘翅目,瓢虫科。是中国Plotina属的惟一记录种,为福建省所特有。成虫色彩鲜艳,体形椭圆。体长3.1~3.5毫米。鞘翅黄褐色,各有2个前后排列的大型黄白色斑及4个黑斑。栖息于山地竹类和壳斗科植物之中。已知分布于福建省武夷山(武夷山市、建阳市)和梅花山(连城县)。极为稀少。
  短管基瓢虫diomus brachysiphonius Pang et Huang
  鞘翅目,瓢虫科。福建邵武产。仅得一雄。体长1.1毫米,卵圆形,背面拱起,密披细毛。头胸黄色。小盾片黑色。鞘翅黑色,末端1/4黄色,各鞘翅上两色的分界呈弧形。外生殖器弯管短小,因而得名。
  阳彩臂金龟cheirotonus jansoni Jordan
  鞘翅目,臂金龟科。俗称长臂金龟。因雄体前足极长而得名。我国最大甲虫之一,国家颁布为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珍稀种类。雄体长66毫米,前胸背金绿色有光泽,前翅黑褐色有显褐色缘纹。此类甲虫一个世代可能经历3~4年,大多穴居于壳斗科大型栎树的树干洞穴内,幼虫以腐殖质为食。成虫出现活动时间自6月迄9月。分布于中国和越南北部。中国的江西省九江,浙江省,四川省成都。福建省为分布新记录。本省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武夷山),永安、将乐,以及梅花山自然保护区(上杭步云)都已有采集记录。
  硕目肖扁泥甲psephenoides magnioculus Yang (新种)
  鞘翅目,扁泥甲科。这个科是生活在流水中的一类甲虫,幼虫体卵圆形,腹面略凹,附着在溪流的岩石上,有适于水中呼吸的气管鳃构造,蛹也在水中,成虫羽化后游出水面,生活于水边及植物上。种类稀少。新种是1979年7月1日采自武夷山桂林(建阳市)的2只雄虫而建立的。体长1.5毫米,黄褐色。头部短宽,复眼极大。触角鞭节各具一细长的侧支,末节延长。鞘翅中缝不全闭合,后翅不发达。腹部末端突伸呈管状。是我国第一种的肖扁泥甲。
  丝跗华肖扁泥甲sinopsephenoides filitarsus Yang(新种)
  鞘翅目,扁泥甲科,华肖扁泥甲属(新属)。珍稀小甲虫。以武夷山三港(武夷山市)的丝跗华肖泥甲为模式种而建立的新属种。体长约3毫米,宽约2毫米,椭圆形而略扁。头小,前翅很短且合不拢来,后翅很大,纵横折叠半露于鞘翅后面。足细长,跗节如细丝。雌虫触角短(不足1毫米)且简单;雄虫触角为体长的2倍多(长达8毫米)。除端部3节为黄色外,其余8节黑褐色,第三至五节各生一侧支,以第三节者最长(约为触角的一半长)。幼虫生于急流石块上。
  中华新螯蜂neodryinus sinicus Yang(新种)
  膜翅目,螯蜂科。是寄生于同翅目(飞虱、叶蝉等)的一类天敌昆虫,一般雌蜂具有特化的螯形前足,用以捕持猎物。体长约5毫米,黑色,光亮。足除腿节端部和胫节为黑色外,余均呈红椋色。触角仅末端三节带棕色。翅透明,前翅基部褐色,端半具宽的褐带斑。1979年6月22日采自武夷山(建阳市桂林)的一只雌蜂,作为新种的正模,代表我国的第一种新螯蜂,是一种珍稀昆虫。
  陆氏潜水蜂agriotypus lui Chao
  潜水蜂是膜翅目姬蜂科的一个亚科,小盾片有一刺,腹部腹板骨化,非膜质,是与姬蜂区别的特征。雌蜂潜入水中,产卵在毛翅目幼虫虫囊内,营外寄生。因生活习性特殊,兼以种类稀少,故较珍奇。国外已知4种,国内也已报道4种。本种体长约7~8毫米。雌蜂前翅有褐色花斑,雄蜂无斑。雌性头顶在侧单眼与后头脊之间有几条纵脊,脊的下方在两个触角窝之间有一个甚大突起。1984年和1985年4月间采自福州魁岐山涧小溪。新种发表于1986年《武夷科学》第六卷。
  硕华盲蛇岭sininocellia gigantos Yang
  蛇蛉目,盲蛇蛉科。武夷山科考中发现的一种珍稀昆虫。作为新属、新种发表在《武夷科学》5卷25~28页上。盲蛇蛉没有单眼。翅痣内无横脉。武夷山的这种盲蛇蛉,体呈黄褐至橙褐色,头和前胸上有淡黄与棕褐色花斑。脉序也有特殊之处。因此,在盲蛇蛉科内建立了华盲蛇蛉属。本种名硕华盲蛇蛉乃硕大之意。正模体长22毫米,加上13毫米的产卵器,翅展约达45毫米;副模略小,体长17毫米,加上产卵器12毫米,翅展36毫米,可算得上世界最大的蛇蛉目昆虫了。正模产地建阳市县坳头,副模采自武夷山先锋岑。
  玉女啬褐蛉psectra yunu Yang
  脉翅目,褐蛉科的啬褐蛉属。是一类小型的褐蛉,前翅的基部宽阔而翅端部卵圆,前后缘略平行,像个黑板擦。属名yunii希腊词为擦具(scraper)或吝啬人。珍种玉女啬褐蛉分
  布于武夷山(建阳黄坑,武夷山小武夷)。正模一雌,于1979年6月30日采自小武夷玉女峰下,故以“玉女”为名;1981年,在《武夷科学》创刊号发表了这个新种。停息时,其翅几乎是平放的,前翅有黑斑。
  高冠角蝉属hypsauchenia
  同翅目,角蝉科,高冠角蝉属。体长7~9毫米,是角蝉科中的大型种类,前胸背板有高耸竖起的前角突,端部分叉,叉端形成叶状瓣。全世界已知4种,中国3种,福建2种。
  褐翅高冠角蝉hypsauchenia hardwickii Kirby
  前角突顶端的瓣宽大,端瓣基部的空间宽,呈圆形;后突起亚端结较低,端钝。分布于西藏、云南、贵州、广东、福建和国外南亚次大陆。寄主植物有油桐、厚朴、芒果、冬瓜木。
  狭辮高冠角蝉hypsauchenia subfusca Buckton
  前角突顶端的瓣较小,端瓣基的空间卵圆形;后突起亚端结较低,顶端较尖。国内分布于福建(建阳大竹岚、武夷山挂墩),为中国新纪录。国外分布于南亚次大陆。
  鹿角蝉属elaphiceps
  同翅目,角蝉科,由于前胸背板异常发达,奇形怪状,千姿百态,有很多珍稀种类。其中最为珍奇的要数鹿角蝉属,鹿角蝉之所以珍奇,首先是由于有高度特化的形态特征,前胸背板向上高耸成塔楼状的前角突,顶端向后伸出细长的后突起,向两侧伸出上肩角,上肩角又再分枝,状如鹿角,一看便知是鹿角蝉。个体数量稀少。中国已知3种,分布于福建2种:
  短刺鹿角辞elaphiceps brachyspinus Yuan
  上肩角的再分枝非常粗短,长仅0.9毫米,两上肩角再分支基部间距5~9毫米,三角形;分布于广西、江西、海南岛、福建梅花山(连城太平寮)。
  新鹿角蝉elaphiceps neocervus Yuan
  上肩角的再分枝较长,1.1~1.5毫米,短刺状;两上肩角再分枝基部间距4~4.8毫米,分布于云南、四川、台湾、福建武夷山。
  武夷巨腿螳hestiasula wuyishana Yang
  螳螂目花螳科的巨腿螳属,是一类珍稀的螳螂,前足的腿节向背面扩展成宽大的卵圆形叶状。种类稀少,我国仅知有一种。武夷巨腿螳雄虫体长28毫米,体色棕褐,前足内侧黑色,但腿节桔红色有黑斑。标本采自武夷山的三港和大建阳竹岚,故以武夷为名。
  尖板曦箭蜓heliogomphus retroflexus (Ris)
  蜻蜓目,春蜓科(箭蜓科)。又名扭尾曦春蜓。珍稀昆虫,分布于福建武夷山:武夷山市(六墩)、建阳(李家坡、大竹岚)。
  花角桂树蝽paraletaba annulata Ren et Huang
  半翅目,树蝽科。一种珍稀半翅类。树蝽是个小科,种类很少。形态像盲蝽,但具一对单眼,又称拟盲蝽科。福建已知仅2种。花角桂树蝽体小,触角黑白相间,新种仅得标本一枚,采自莆田柑桔树上。可能捕食蚧。
  (二)资源昆虫
  资源昆虫包含蜜蜂、家蚕、紫胶虫、白蜡虫等。前二者早已普遍养殖。这里着重介绍紫胶虫和白蜡虫及其开发利用。
  紫胶虫一云南紫胶蚧
  Kerria yunnanensis Ou et Hong
  同翅目,胶蚧科。紫胶是由紫胶虫分泌的胶质物。紫胶虫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资源昆虫,1956年开始从云南引进福建试验养殖成功,1961年起大批量引种,在南靖县优良寄主树南岭黄檀上挂放保种,逐渐适应了福建的生态条件。一年两代。此外,适宜的寄主树还有枫杨、绿果榕、黄檀、山槐、藤黄檀、异叶翅子树、旱树和木豆,以及从云南引进的牛肋巴。福建紫胶产区位于北纬23°46′~27°20′,东经116°~120°之间。南部沿海地区终年无霜雪,适宜于冬代保种。而南部的内山区和闽西地区,胶虫不能越冬保种,但大部地区较为凉爽,为夏代生产的良好基地。冬代保种区条件较好的有南靖、诏安、平和、长泰、龙海、云霄、永春等县城关附近的乡村,南部地区400米以下,中部360米以下,北面有高山屏障,南面开阔100米以上的马蹄形小环境。武平、上杭、永定、仙游其次。此外,漳平、福清、福州、罗源一线以南的偏暖年份,也可能有良好的小环境可以保种过冬。
  夏代生产区条件较好的,亦即高产区的分布范围,在武夷山——鹫峰山南麓,夏季低温凉爽,主要有建宁、邵武、建瓯、屏南以北海拔400~600米地带,以及德化县。此外,武平、上杭、漳平、华安、南靖的船场、南坑、书洋、内安溪、内永春、福州的北峰和罗源一线以北地区,仍属良好的产区。其以内的中海拔地区和其他优良小环境,也可以作为一般性的夏代产区。
  今后,应进一步营造寄主林,大力开发紫胶源。
  白蜡虫-中国白蜡蚧ericerus pela (Chavannes)
  同翅目,蚧科。是我国重要的资源昆虫。虫白蜡在工业、医药等方面有广泛的用途,也是传统的出口物资。1985、1986年,三明从云南引进种虫,挂放在岩前乡大叶女贞树上,生长发育正常。以后引种已扩大到建宁、宁化、清流、沙县等县区,龙岩、泉州也从三明引种试放。
  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和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均称“闽岺”原有白蜡虫分布。近年来,沙县湖源乡810米200年生大叶女贞树上发现白蜡虫的种群,证实了历史上的分布记载。当时,老农早已有利用白蜡花制取蜡烛的经验。白蜡虫一年发生一代。福州一中对于1963年(自云南)引种分布于福州的白蜡虫进行多年观察,也证明白蜡虫在闽中平原是一种自然分布的适生虫种。扩大虫白蜡产区、营造人工寄主林和发展虫白蜡生产,对于发展农林和山区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四、医学昆虫
  医学昆虫一般指对人体造成直接危害如骚扰叮咬和间接危害即传播疾病的昆虫,主要医学昆虫有蚊、蝇、蠓、虻、蚤、虱、蚋、螨等类群并一些螨类。
  (一)蚊科culicidae
  蚊虫一生分为成虫、卵、幼虫、蛹四期。成蚊有一针状口器,内含2对刀状的上、下颚,其上具锯齿以利于刺破宿主皮肤。雌蚊需经吸血方能产卵,雄蚊不吸血,仅以花汁或露水为食。雌蚊产卵于水中,经幼虫、蛹至成虫约需1~2个星期时间。全世界有蚊类3000种,我国有350余种,福建已知101种,在我国传播疾病的蚊种主要有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微小按蚊、大劣按蚊、致倦库蚊、三带喙库蚊、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等。
  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 Wiedemann
  体棕灰色,翅有白斑,触须具四个白环,足基节有鳞片簇,腹侧膜具“T”形斑。停息时腹部上翘,卵的船面宽,故称宽卵型中华按蚊,完成一世代发育时间约需2星期。在北方以成蚊越冬,在本省几无停育越冬,5~6月为高峰,偏嗜牛、猪血兼吸人血,野栖型,即天亮前飞离吸血场所躲藏于草丛等避光处,卵以单个似小船样浮于水面上。幼虫主要孳生于稻田、灌溉沟、池塘等处,对各类杀虫剂有较高抗性,因此化学灭蚊效果不理想,如结合农业对水稻烘田可降低其种群密度。中华按蚊是我国疟疾和马来丝虫病的重要传播媒介。广布全国各地。
  嗜人按蚊anopheles anthropophagus Xu et Feng
  嗜人按蚊是中华按蚊的近缘种,形态上很近似,但是足基节没有鳞片簇、腹侧膜无“T”形斑,卵的船面窄,故称窄卵型中华按蚊,是我国也是本省疟疾和马来丝虫病最重要媒介。
  分布于我国北纬34度以南丘陵地带。在本省主要发现于南平和三明地区。成蚊4月开始吸血活动,6~9月为高峰期,一般以卵和幼虫越冬,午夜前后为吸血活动高峰,是典型家栖型。吸血后停息于卧室阴暗处,幼虫主要孳生于水质清洁的稻田,对杀虫剂敏感,用溴氢菊脂浸泡蚊帐一年内对该蚊有良好的杀灭效果。
  微小按蚊anopheles minimus Theobald
  体型小,足无明显白环。9~10月为高峰期,对人、畜血同样嗜好,夜间2~3时是活动高峰。幼虫主要孳生于山麓间的泉水坑、溪沟缓流处,是闽南一些采石场、林果场疟疾暴发流行的重要传播媒介。由于成蚊偏野栖,幼虫孳生环境复杂,主要防制措施是加强个人防护如正确使用蚊帐、涂抹驱避剂等方法以减少叮咬。
  微小按蚊是我国的海南、云南、两广、贵州及本省闽南疟疾主要媒介。
  致倦库蚊culex pipiens quinquefascitatus Say
  体淡灰色,除腹部外,没有其他饰斑,停息时平伏于平面。成蚊产下卵块似竹筏状浮于水面上,幼虫孳生于受污染较严重的臭水沟、污水池,是城镇和村落的主要蚊种。在本省几乎全年都有吸血活动,主吸人血,是城镇侵扰人体、危害最严重的蚊虫,主要防制措施是加强环境卫生管理,疏通地下污水沟,清除地面积水,破坏其孳生环境。
  主要分布于我国淮河以南及东南亚,与分布于北方的淡色库蚊同属尖音库蚊的地理亚种,是我国斑氏丝虫病的主要媒介。
  三带喙库蚊
  Culex tritaeniorhynchus Giles
  体型比致倦库蚊小,口喙和足有白环而可区别。成蚊主吸牛、猪血兼吸人血,在福建几无停育越冬,5~6月是高峰期,稻田是其孳生的大本营,如采用间隔灌溉或稻田养鱼,可有效影响其世代繁殖降低密度。
  广泛分布于北自俄罗斯、南至东南亚、东自日本、西至非洲埃塞比亚的蚊种,是乙脑的主要媒介,也是农村刺扰人体的主要蚊种。
  白纹伊蚊
  Aedes albopictus Skuse
  体黑色,盾板有一条白色纵条,全身有许多白斑,俗称花斑蚊。喜吸人血,叮咬时先把具有抗凝血作用的唾液注入人体皮内,其唾液内含异性蛋白致使叮咬部位出现过敏性骚痒。白纹伊蚊于白天吸血尤以下午最活跃。竹筒、缸、罐、旧轮胎乃至庭院花盆等小型积水是其主要孳生地,因此多雨的春夏是白纹伊蚊最猖獗的时节。根据其孳生习性,经常清除庭院周围闲置容器积水,包括采用“十”字形剖开竹筒排干积水等措施可控制其孳生。
  广布于全省城镇农村。本种是登革热和乙型脑炎的重要媒介。
   (二)蝇类flies
  蝇的种类繁多,在我国已知1300余种,而与医学有重要关系的蝇是有瓣蝇类中的蝇科、花蝇科、丽蝇科、麻蝇科等,其中蝇科的家蝇和丽蝇科的大头金蝇与人的关系最密切。
  家蝇
  Musca domestica vicina Macquart
  体长5~8毫米,灰黑色,胸背具四条黑色纵条,第四纵脉呈角形弯曲。家蝇多数在猪、鸡粪及有机腐烂物质中产卵,夏季繁殖最盛。食性广泛,主要以带甜味及腐败物质为食。取食时先吐出唾液溶解食物再吸吮,并有边吸食边拉大便的习惯。家蝇喜欢在居室和厨房活动,通过吐唾液、拉大便和众多体毛携带病菌污染食物、餐具,主要传播伤寒、菌痢、霍乱、阿米巴原虫等传染病。最根本的防制措施是加强卫生管理,及时清除垃圾,结合农家肥综合利用,把鸡、猪等畜粪收集堆积在一起,通过发酵的热力杀死蝇卵、蛆。
  遍布全国,南方尤甚。
  大头金蝇
  Chrysomya megacephala Fabricius
  体长8~11毫米,带有亮绿色金属光泽,面及颊橙黄色,复眼鲜红色,特别引人注目,广布于我国南北,是夏秋主要蝇种。主要孳生于厕所,成蝇对甜食及腐肉特别偏好,常成群聚集于人粪、水果、蜜饯上。主要以机械性传播伤寒、副伤寒、痢疾杆菌及寄生虫等肠道传染病。据各地调查,大头金蝇的季节消长常与当地细菌性痢疾的流行相吻合,如果一个地方大头金蝇特多,说明当地人粪处理有问题,因此,主要防制措施是建造无害厕所,推广沼气化,使人粪得到充分发酵而不利于幼虫孳生。
  (三)蠓科ceratopogonidae
  蠓是一种小型吸血昆虫,全世界已知吸血蠓类2000余种,我国接近300种,福建已知52种,但大多数种类吸动物血,而与人关系密切的只有台湾蠛蠓。
  台湾蠛蠓lasiohelea taiwana Shiraki
  别名小黑虫、小咬子
  体长1.2~1.4毫米。在闽南地区,全年均有吸血活动,7月份为高峰。台湾蠛蠓属日间活动型,尤以12~15时吸血活动最频繁,在树荫下或燥热阴天活动最剧。幼虫主要孳生于有遮荫的潮湿而多腐植物的土壤中,常施农家肥的香蕉园或菜地最多。福建和广东相继从蠓体分离到乙型脑炎病毒。台湾蠛蠓虽小,但在夏季成群对人体侵扰叮咬,其骚痒常令人难以忍耐。最简便的防制方法是用肥皂或5%~10%碱水擦拭叮咬部位可止痒,用清凉油涂抹也有一定的止痒作用,用防蚊油涂抹裸露部位可防叮咬。
  (四)虻科tabanidae
  虻是一类较大型吸血昆虫,体长5~30毫米不等。因主要叮吸牛,俗称牛虻、牛蜂。在非洲,某些斑虻传播罗阿丝虫病,据估计患者达100万例。近年来从非洲回国的援外人员中发现部分罗阿微丝虫病例。在我国北方,虻类传播马传贫血病和锥虫病等使大批马、胳驼死亡,致使一些牧场关闭。虻类个体大,吸血强烈,在闽北,一天一头耕牛可受1000多只牛虻攻击,因此,吸血虻类是畜牧业的一大害虫。
  四列斑虻(范氏斑虻)chrysops vanderwulpi Krober
  体长8~10毫米,翅上有一暗色横带斑,腹背板具四条黑色纵条。广布于我国南北山区和平原,在华南地区5~11月均有吸血活动,5~6月为高峰,夏季傍晚或阴天活动最频繁。在南方常刺叮人,闽南、海南橡胶园作业时受叮咬最盛,剧痛无比,且伤口留下出血点数日不愈,是否有传病作用尚不清楚。因虻类飞翔能力强,孳生环境复杂,目前仍无有效防制措施,但四列斑虻个体小,野外作业时穿工作服可免遭叮咬。
  (五)蚤科pulicidae
  蚤类为小型昆虫,无翅,虫体两侧扁,足长而粗壮,善于跳跃,俗称跳蚤。跳蚤是鼠疫的传播媒介而引起人们的重视,全世界蚤类有2500种,我国已知10科519种,其中在医学上最重要有人蚤、印鼠客蚤、犬栉蚤,具带病蚤、长须山蚤等。
  人蚤pulex irritans Linnaeus
  主要特征是眼大、圆而色深。人是其主要吸血对象,其次是家畜和多种家栖鼠类。幼虫主要孳生于人的住房和家畜栖息场所的窝棚垫物,特别是卫生条件较差的场所。雌蚤一生可产卵540个。人蚤具有较强的耐饥能力和寿命,不吸血者能活125天,吸血者可活513天。人蚤具有比其他蚤类更强的跳跃能力,跳高可达70厘米,跳远31厘米。人蚤广布于全世界,在我国南方,1~2月为活动高峰期。人蚤对宿主很敏感,一旦有人进入孳生地,便会很快跳到身上吸血。人蚤是鼠疫传播媒介,尤其在发病区,从病人传给健康人,危害尤为严重。主要防制措施是消灭老鼠和保持居住环境包括家畜舍的清洁卫生。
  印鼠客蚤xenopsylla cheopis Rothschild
  印鼠客蚤几遍全世界。主要寄生家栖鼠类的黄胸鼠、黑家鼠和褐家鼠,但在无正常宿主如发生鼠疫流行大批家鼠死亡后,极易转而吸人血。成蚤在充分吸血的条件下可产卵350个,寿命达376日。在福州,6~8月为高峰。印鼠客蚤是全世界早已知名的数一数二的鼠疫传播媒介,其传播途径是通过吸血,在鼠与鼠、鼠与人、人与人、人与鼠之间传播病菌。印鼠客蚤同时又是斑疹伤寒的媒介,其传播方式是因人打碎跳蚤后,其碎体污染人体伤口或粘膜所致。根本的防制措施是消灭老鼠。
  (六)虱科pedieulidae和阴虱科pthuridae
  都属于虱目吸虱亚目,是小型的体外寄生虫。刺吸式口器。
  人風pediculus humanus L.
  人虱由于在人体上的寄生位置不同,可分为两个亚种:寄生于内衣或汗衣内面的人体虱pediculus humanus humanus l .和寄生于头上的人头虱pediculus humanus capitis de Geer 。
  人体虱体相对较大,颜色较浅,早2.4~3.6毫米, 2.3~3.0毫米,卵粘附体毛或内衣内面衣缝。
  人头虱体较小,颜色较深,♀2.4~3.3毫米,♂2.1~2.6毫米,卵粘于头或额部毛发上。
  人虱除吸人血骚扰外,还传染流行性斑疹伤寒.、回归热等传染病。但人头虱未证明有传染疾病的作用。注意卫生,换洗衣被,勤洗头发,可以防止传播、感染。
  耻阴虱pthirus pubis (L.)
  足位于体侧,整体宽大于长,似蟹。寄生于人的阴毛上。如若感染严重时,也可寄生于其它部位的体毛上,如幼儿睫毛上。也可由于共同卧具及肉体接触传染,定为性病之列,但
  未证明其传染疾病。
  第七节 软体动物
  软体动物种类繁多,至今世界上已记载的约有11.5万多种(其中化石种类有3.5万种),仅次于节肢动物,为动物界的第二大门。
  福建软体动物约有500多种,分布于陆地、淡水和海洋,生活在海洋的种类最多。
  一、多板纲
  本纲动物全部海产,在软体动物中比较原始,现生种类约有600多种,分布于世界各大洋中,均营底栖生活,从潮间带至5000多米的深海都有发现,但生活在深海的种类很少;在海水盐度较低的河口,也很少有这类动物的分布。福建已记载10种,有的种类个体较大,可供食用。
  (一)鬃毛石鳖科
  日本宽板石鳖placiphorella japonica (Dali)
  体近椭圆形,宽度约为长度的3/4。壳板稍扁平,短而宽。头板新月形,表面生长纹细密。中间板的中央部比翼部稍低。尾板壳顶靠后端,中央区很大。环带前部很宽,向后逐渐变窄,表面具有长短不等而稍粗的棒状棘,棘的表面有网纹。体背面常呈淡黄色或黄褐色,并分布有褐色、红色或黑色的斑纹。鳃22~24对,鳃列长度超过足长的2/3。
  本种生活在潮间带低潮区岩礁上。本省厦门、东山和我国东南沿海均有发现,日本南部也有分布,为暖水性种。
  还有网纹鬃石鳖mopalia retifera Thiele,分布于福建东山以北沿海潮间带。
  (二)毛肤石鳖科(=隐板石鳖科)
  红条毛肤石鳖acanthochiton rubrolineatus (Lischke)
  体呈长卵圆形,宽度约为长度的4/7。八块壳片较小,呈暗绿色,中部有3条红色的纵线。头板半圆形,表面具粒状突起,嵌入片有5个齿裂。中间板长度约为宽度的4/5,峰部具细的纵肋,肋部和翼部具有稍大的颗粒状突起,缝合板较大,嵌入片每侧有一个齿裂。尾板小,前缘中央微凹,后缘呈弧形,表面具有纵肋和颗粒状突起,嵌入片两侧各有一个齿裂。环带较宽,呈深绿色,表面密生棒状棘刺。壳片周围具18丛针束。足部比体长稍短,两侧的鳃有21~24对,鳃列的长度约为足长的2/3。
  本种生活于潮间带中、低潮区岩石上,为本省和
  全国沿岸的习见种,朝鲜、日本和俄罗斯远东海也有分布。
  (三)锉石鳖科
  花斑锉石鳖ischnochiton comptus (Gould)
  体呈长圆形,体宽约为体长的3/5。壳片稍扁平,峰部和龙骨不明显。头板表面有许多细小的放射肋,嵌入片具有12个齿裂。中间板表面中央部具粒状突起,排列整齐,翼部有数条放射肋,嵌入片每侧具一个齿裂。尾板中央部小,粒状突起排列整齐,后部具有许多放射肋,嵌入片有12个齿裂。环带稍窄,表面密生许多鳞片。壳片和环带常呈黄绿色或淡黄褐色,并散布有暗褐色或白色斑纹。鳃列长度约与足长近等,鳃32对。
  本种生活于潮间带中、低潮区岩石上,是我国沿海的常见种,分布于西太平洋沿岸各地。
  (四)石鳖科(=棘侧石鳖科)
  日本花棘石鳖liolophura japonica (Lischke)
  体稍大,略呈长椭圆形,宽度略小于长度的1/2。头板表面的细小放射肋和生长纹互相交织。中间板同心环纹明显,中央部和翼部分界不清楚。尾板小,中央区很大。在六块中间板中以第三或第四板最宽,宽度约为长度的3倍。环带肌肉很发达,表面具有粗而短的石灰质棘,棘呈白色和黑色,相间排列。壳片呈褐黄色或褐色。
  本种生活于风浪较大的潮间带中、低潮区的岩石上,靠近外海的海岛沿岸岩礁较多。分布于本省的东山、莆田南日岛和平潭岛等地,我国的东海和南海,以及朝鲜、日本均有发现。福建沿海居民有采捕作食用。
  平濑锦石鳖onithochiton hirasei Pilsbry
  体呈长圆形,宽度约为长度的4/7。头板近半圆形,具有放射状排列的壳眼,嵌入片有9个齿裂。中间板峰部略呈三角形,常为褐黄色或棕色,具横纹,翼部很明显,前缘有3~4行壳眼,嵌入片每侧有一个齿裂。尾板较大,壳顶在末端边缘,前区大,后缘具有2~3行壳眼。环带呈淡黄色,并有棕色斑纹,表面具有微细的小毛。壳片呈褐色、棕色或淡黄色斑纹,颜色鲜艳而美观。鳃32对,鳃列长度约为足长的4/5。
  本种生活于潮间带中、低潮区岩石上。本省东山、平潭等地均有发现,我国东南沿海和日本也有分布。
  二、腹足纲
  腹足类是软体动物门中最大的一个纲,约有88000种,它们分布于世界各海区、高山、平原、湖沼和江河等,约占软体动物总种数的76%。
  本省腹足类约有200多种。蓝斑背肛海兔的养殖已有数百年历史。
  (一)鲍科
  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Reeve
  俗名牛眉、耳朵
  贝壳坚实,中等大小,呈卵圆形,壳宽约为壳长的2/3,壳高约为壳宽的1/3。体螺层极宽大,几乎占贝壳的全部,螺旋部很小,仅占全壳的极小部分,呈乳头状。螺层约三层,除体螺层外,其余各层间的缝合线不明显。壳表面为褐红色或绿褐色,壳顶部常磨损而呈灰白色或淡红色。壳内面为灰白色,具有绿彩色真珠光泽。壳口很大,卵圆形,宽度约为长度的5/8。外唇薄,边缘呈刀刃状。内唇较厚,向壳内延伸成为一个狭长的片状遮缘,最大部分宽约7毫米左右。
  足部很发达,与壳口等大,分为上、下两部分,上足覆盖下足,边缘生有很多短小的触手。遮面宽大,呈卵圆形。
  本种生活于潮间带低潮区至水深10米的岩礁间。东山、平潭和台山岛等地均有发现,分布于我国浙江南部以南沿海各地,以及日本、菲律宾、斯里兰卡和澳大利亚等地,为暖水种。本种为海产珍品之一,肉味鲜美,供食用,贝壳可作药用。
  相近种
  皱纹盘鲍h.discus hannai Ino。福建东山等地有养殖。
  (二)帽贝科
  嫁䗩cellana toreuma (Reeve)
  贝壳薄而半透明,低平,略呈笠状。壳前部狭小,后部稍宽大,周缘呈卵圆形。壳高约为壳长的2/9,壳宽约为壳高的三倍多。壳顶靠近前方,顶端略向前方弯曲,自壳顶至壳前端的距离约为壳长的2/7。
  壳表面呈淡黄色,锈黄色或淡绿黄色,并布有不规则的褐红色色带和斑点。放射肋细密。生长纹极细小,有的较粗而成为环形的凹纹。
  壳内面为白色或灰白色光泽,周缘部具有与放射肋相应的凹纹,并能清楚地透视壳表面的色彩。边缘有细齿状缺刻。
  该种生活于潮间带中潮区的岩石上,为常见种。分布于我国沿海及朝鲜、日本和菲律宾等地,本省沿海均有发现。肉供食用。
  本科在福建还有2属2种:
  星状帽贝patella stellaeformis Reeve。分布于平潭。
  褐点䗩cellana grata stearnsii (Gould)。分布于福建沿海。
  (三)笠贝科
  史氏背尖贝notoacmea schrenckii (Lischke)
  贝壳坚硬而扁平,略呈笠状。壳缘完整,近椭圆形或卵圆形。壳高约为壳长的2/9,壳宽约为壳高的3~4倍。壳顶靠近前方,尖端向前弯曲,稍低于壳高,自壳顶至壳前端的距离约为壳长的2/9。壳质比嫁䗩cellanatoreuma (Reeve)稍厚,近半透明。壳前部稍狭小而高,后部较宽大而低。
  壳表面淡黄色,灰褐色或淡绿褐色。并布有许多褐色的放射色带和云斑。放射肋细密,肋上与生长纹相交成为串珠状的小结节。生长纹极细密。
  壳内面为灰白色或灰青色,周缘部常有棕褐色的镶边,并能透视壳表面放射状的褐色色带。
  本种生活于潮间带中、低潮区的岩石上。分布于本省沿海,我国南、北沿海以及日本、朝鲜等地均有发现。
  鸟爪拟帽贝patelloida saccharina lanx (Reeve)
  贝壳小而低平,呈笠状。壳质坚硬,前部稍狭,后部宽大。周缘呈卵圆状的多边形。壳宽约为壳长的5/6,而壳高约为壳宽的2/5。壳顶靠近前方,常被腐蚀,自壳顶至贝壳前端的距离约为壳长的3/8。
  壳表面暗灰褐色,壳顶部周围与粗肋部呈灰白色。粗壮的放射肋有7条,伸出壳缘,略呈鸭爪状,其中3条伸向前方,4条伸向后方。粗肋间还有细肋数条。生长纹极细弱,不明显。壳内面为灰蓝色光泽,具有与壳表面放射肋相对应的白色凹沟。中央肌痕部常呈灰褐色或褐黄色。壳内缘具锯齿状缺刻,呈黑褐色或灰褐色。
  本种生活于中潮区的岩石上,在东山、厦门、晋江、惠安、莆田、平潭、连江、霞浦和福鼎均有发现,为常见的种类。还分布于我国的台湾、南海以及日本南部等地。
  本科在福建还有矮拟帽贝patelloida pygmaea (Dunker)和白笠贝acmaea pallida (Gould)。
  (四)蝾螺科
  角蝾螺turbo cornutus Solander
  贝壳宽大,略呈球形。壳高稍大于壳宽或相等,壳质重厚。螺层约6层,缝合线显明。壳顶稍尖,常被磨损,螺旋部较高,其高度约占壳高的2/5,各螺层宽度增加均匀。本螺层特别膨圆。壳表面灰青色或灰青紫色。具有较粗的螺肋,粗肋间还有细肋。体螺层的粗肋约有7~10条,粗肋间的细肋有1~2条,生长线粗而密,略呈鳞片状。
  壳口宽大,近圆形,高度稍大于宽度,内面为白色真珠光泽。外唇边缘薄而简单,具有半管状棘沟。内唇上部薄、下部稍扩展而加厚。无壳脐。
  厣为石灰质,近圆形,重厚,外面稍膨圆,灰黄绿色,或肉色而略显蓝绿色光彩。具有密集的棘状或乳头状突起,中央偏内下方有一旋涡状凹纹。内面平坦,核位于中央扁下方,螺纹有4~5条。
  该科在福建已记载3属5种(含角蝾螺):
  朝鲜花冠小月螺lunella coronata coreensis (Recluz)。见于平潭。
  粒花冠小月螺l .coronaia granulata (Gmelin)。广布福建沿海。
  节蝾螺t.articulaius Reeve。见于平潭。
  红底星螺astraea haematraga (Menke)。分布福建沿海。
  (五)马蹄螺科
  银口凹螺chlorostoma argyrostoma (Gmelin)
  壳宽而短,壳质重厚,极坚固,呈圆锥形。壳高约为壳宽的5/6。螺层有6层。缝合线稍深。壳顶钝,常被磨损。螺旋部高度约占壳高的2/3,顶部三层低而小,向下三层迅速增宽而膨圆。体螺层很膨大。壳表面黑色或黑灰色。生长线极细密;呈细波纹状。顶部三层有不很明显的细螺纹,但常被磨损而呈银灰色。下面三层具有向右倾斜而排列整齐的纵肋,这些纵肋上端粗大,向下常分为两叉细肋。贝壳底部略平坦,颜色比壳表面稍淡,呈淡黑灰色,在壳轴的下方具有环形的螺纹。壳口宽大而倾斜,近椭圆形,内面为银灰色真珠光泽,微显淡绿色。外唇稍薄而完整,边缘有一狭小的灰黑色镶边。内唇很厚,弧形,具有一个钝齿。壳脐被厚而有光泽的石灰质胼胝掩盖,外表仅留一很浅的凹陷,跻孔部及其周围呈翠绿色。厣为角质,圆形,棕褐色,核位于中央,同心环纹明显。
  本种为暖水种,生活于潮间带中、低潮区的岩石间,闽江口以南均有发现。分布于我国的台湾、南海及菲律宾等地。肉供食用,贝壳珍珠层可制中药。
  本科在福建已记载10属19种:
  粗糙真蹄螺euchelus scaber (Linnaeus)。平潭、东山。
  古琴拟口螺stomatella lyrata Pilsbry。东山。
  丽口螺calliostoma unicum (Dunker)。福建沿海。
  c.multiliratum (Sowdrby)。莆田。
  崎岖枝螺tosatrochus attenuata (Jonas)。东山。
  单齿螺monodonta labio (Linnaeus)。广布福建沿海。
  拟蜒单齿螺m.neritoides (Pilsbry )。莆田、厦门。
  黑凹螺chlorostoma nigerrima (Gmelin)。福建沿海。
  锈凹螺c.rusticum (Gmelin)。广布福建沿海。
  齿隐螺clanculus denticulatus (Gray)。东山。
  镶珠隐螺c.marearitarius eordonis (Yokoyma)。东山。
  斑隐螺c.stigmatarius A.Adame。平潭、东山。
  马蹄螺trochus maculatus (Linnaeus)。平潭、东山。
  齿轮马蹄螺t.sacellum rota (Dunker)。平潭。
  中国小铃螺minolia chinensis Sowerby。平潭。
  䗉螺umbonium vestiarium (Linnaeus)。平潭、惠安、漳浦。
  肋䗉螺u.costatum (Kiener)。霞浦、平潭、惠安。
  托氏䗉螺u.thomasi (Crosse)。闽东和闽中沿海。
  U.moniliferum (Lamarck)。东山。
  (六)蜒螺科
  渔舟蜒螺nerita albicilla (Linnaeus)
  贝壳很厚而坚固,略呈卵形。壳高约为壳宽的4/5。壳顶完全卷缩于体螺层的后方,螺旋部极小而低平,体螺层很膨长,几占贝壳的全部。
  壳表面为灰青色,具有黑色色带和云斑。生长线显明,在体螺层常形成皱褶。螺肋宽而低平,粗细不一,较粗大的约有5~8条,体螺层基部的螺肋均较细小。
  壳口宽大,近半月形,高度约为其宽度的8/9,内面为瓷白色或淡黄色光泽。外唇边缘稍薄,有黑白色相间的镶边,内面加厚,具有一列肋状小齿。内唇广阔,淡黄色,表面具有大小不等的疣状突起,内缘略直,中央凹陷部常有小齿3~6个。无脐孔。
  厣长卵形,淡黄青色,外面有许多细粒状突起。内缘具有两个关节,位于上部的较小而呈三角形,在下部的较大,近长方形。核位于下端。
  本种生活在潮间带中、低潮区的岩礁间,东山、厦门、晋江、莆田和平潭等均有发现,为习见种。我国自闽江口以南沿海,以及日本、菲律宾和印度洋均有分布。
  (七)田螺科
  中国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hinensis (Gray)
  俗名田螺、蜗牛螺
  贝壳呈圆锥形,有6~7个螺层。螺旋部较长,其高度大于壳口高度。壳面黄褐色或绿褐色,脐孔呈缝状,厣为角质薄片。卵胎生。生活在湖泊、水库、池塘、水田及缓流的小河内,以水生植物的叶及低等藻类为食料。肉供食用,还可作为家畜、家禽、青鱼、鲤鱼等的饲料,贝壳及肉可做中药材(药名田蠃)。
  省内分布于福州、闽侯、建阳、武夷山、光泽、连城、上杭等地。遍布全国各地。
  本属尚有麦雅己圆田螺c.miyagii Kuroda和中国园田螺c.cathayensis (Heude)。在福建均有发现。
  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 (Reeve)
  俗名豆田螺、湖螺、石螺
  贝壳呈圆锥形。有6~7个螺层。壳面铜锈色或绿褐色,体螺层上具有3条螺棱,最下面的一条最为显著。脐孔明显,呈缝状。壳口呈卵圆形。厣角质。卵胎生。生活在湖泊、河流、沟渠及地塘内。以小型藻类或大型植物表皮或其他有机物质为食料。肉可供食用,为市场上出售和出口的冻螺肉的主要种类。也可作为中药材和家畜、家禽及淡水鱼的饲料。大量孳生于江河、湖泊和工厂冷却水管中,可引起管道堵塞。
  省内分布于福州、闽侯、延平、建瓯、建阳、武夷山、光泽、连城等地。省外分布于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湖北、湖南、江苏、浙江、江西、广东等省(区)。
  (八)滨螺科
  短滨螺littorina brevicula (Philippi)
  贝壳坚厚而牢固,小型,略呈球状。壳宽约为壳高的8/9。壳顶尖小,螺层约有5层或6层,缝合线显明。体螺层很大而圆胀,螺旋部小而较低,呈圆锥形。螺层中部扩张,形成明显的肩部。壳表面灰褐色或淡黄褐色,壳顶部常因磨损而呈紫褐色或灰紫色。生长纹极细密,螺肋显明,体螺层的螺肋约有10~15条,粗细差别很大,其中有3~4条特别粗大。壳口宽大,近圆形,宽度约为其高度的4/5。壳口内面黄褐色或灰白色,微具光泽。外唇完整,有一白色和紫褐色相间的镶边;内唇厚而宽大,光滑,基部向前方扩张,略成一凹面。无壳脐。厣为角质。
  本种生活于高潮区岩石上,为本省习见种,我国黄海、渤海和日本均有分布。
  粒结节滨螺nodilittorina trochoides (Gray)
  贝壳小型,壳质坚硬,略呈球状。壳宽约为壳高的3/4左右。螺层膨圆,约有6层,缝合线显明,其下方略成肩部。壳顶尖,螺旋部短小,高度约为壳高的1/3,体螺层宽大。
  壳表面灰黄色或灰青色,壳顶常因磨损而呈灰紫色。生长纹细密,螺肋显明,被生长纹横切成细小的颗粒状突起。体螺层中部有4~5条螺肋特别粗大,肋上颗粒状突起也极显著。螺旋部各层中部较粗的螺肋约有1~3条。
  壳口宽,近桃核形,内面为褐色光泽,具有与壳面螺肋相应的沟纹。外唇薄而完整;内唇稍厚,基部略扩张成凹面。无壳脐。厣为角质的。
  本种生活在高潮区岩石上,为本省沿海常见种。全国沿海和日本均有分布。
  塔结节滨螺nodilittorina trochoides (Gray)
  贝壳小而坚硬,略呈锥形。壳宽约为壳高的3/5~2/3。螺层约有7层,缝合线明显。壳顶小而尖锐,螺旋部高,其高度约占壳高的1/2,体螺层中部稍膨大。
  贝壳表面灰褐色。同心生长纹极细密,在体螺层基部稍粗而形成褶襞。螺肋显明,在螺旋部各层中部有一条较粗的螺肋,而体螺层中部则有两条螺肋特别粗大,肋上均具有灰白色或灰黄色的颗粒状突起。体螺层基部还有2~3条稍粗而具有小颗粒突起的螺肋。
  壳口呈卵圆形,内面为紫褐色光泽,具有3~4条与螺肋相应的黄褐色色带。外唇较薄,体螺层表面两条粗肋上颗粒突起在边缘形成两个曲折。内唇稍扩大,其基部形成一个微凹的扩张面。无壳脐。厣为角质的。
  本种生活在高潮区,为本省南部沿海常见种。我国南海、日本、新西兰等地均有分布。
  粗糙滨螺littoraria articulata (Philippi)
  贝壳稍大而坚硬,略呈尖锥形,壳宽约为壳高的3/5。螺层8层,缝合线深。壳顶尖,螺旋部高,圆锥形,体螺层宽大,各螺层稍膨胀。
  壳表面灰黄色或淡黄色,具有褐红色的放射状色带或环纹。螺肋细密而低平。在缝合线的下方具有一条较粗的螺肋,此肋在体螺层中部形成一显明的棱角,但在螺旋部各螺层不发达。体螺层基部的螺肋细小。生长纹极细密。
  壳口略呈瓜子形,上端稍尖,下端宽圆,宽度约为其高度的2/3。外唇薄而完整;内唇厚而稍平直,基部向外扩展成一凹面。壳口内面呈淡黄色,具有与螺肋相应的凹纹,并能透视壳表面褐红色斑纹。无脐孔。厣很薄,角质,呈褐色,核偏向一侧。本种生活在高潮区,为本省南部沿海常见种。我国南海、日本和菲律宾均有分布。
  (九)觿螺科
  钉螺福建亚种oncomelania hupensis tangi Bartsch
  贝壳呈圆锥形。有6~8个螺层。壳面黄褐色或棕褐色。壳口卵圆形,唇嵴不发达。生活于低山的荒草滩、坡地、灌溉沟渠及烂泥田中。为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 )及福建肺吸虫(Paraeonimus fukienensis )的中间宿主。
  分布于福清、莆田、仙游、南安、同安、龙海、云霄。
  建瓯拟小豆螺pseudobythinella kienouensis Liu et Zhang
  贝壳呈圆柱形。有31/2个螺层。壳顶钝。壳口呈卵圆形,具有黑色框边;内唇中具有一枚突出的齿;壳口上缘前端与外缘相接处有一钝角,此处与体螺层略分开。脐孔窄小。厣角质。生活于山区的水清、底为沙石、石块及柘叶的地下水渗潴的凹坑及水沟中。为斯氏肺吸虫(Paragonimus skrjabini)的中间宿主。
  目前仅见于本省建瓯。
  (十)豆螺科
  纹沼螺parafossarulus striatulus (Benson)
  贝壳呈卵圆锥形,壳质厚而坚固。有5~6个螺层。壳面灰黄色、深褐色、褐色或淡灰色,具有细的生长纹及螺旋纹或螺棱。壳口卵圆形,具有黑色或褐色框边,内缘外折上方贴覆于体螺层上。无脐孔或呈缝状,厣为石灰质。生活在河流、小溪、沟渠、湖泊、池塘及沼泽内。福州地区繁殖期在4~5月。为华枝睾吸虫,抱茎棘隙吸虫(Echinochasmus perfolia-tus)等中间宿主。可为禽类的天然饵料。但危害水浮莲和凤眼莲的培育。
  省内分布于福州、闽侯、长乐、武夷山、连城、新罗等地。遍布全国各地。
  (十一)狭口螺科
  德氏狭口螺stenothyra divalis (Gould)
  贝壳近似圆桶形。体螺层高度约占全部壳高2/3。壳口卵圆形。厣为角质。生活在江河及沟渠内。可做为鱼类的天然饵料。为单睾吸虫(Haplorchis sp .)的中间宿主。
  省内分布于福州、闽侯等地。
  (十二)肋蜷科
  放逸短沟蜷semisulcospira libertina (Gould)
  俗名大钉螺蛳、川蜷螺
  贝壳略呈塔锥形。有6~7个螺层。壳面黄褐色或暗褐色,或在体螺层上具有2~3条红褐色色带,壳光滑或有布纹状的花纹。壳口梨形,下缘具有斜槽。厣为角质。卵胎生。生活在山岳、丘陵地带的溪流中;水清,水流略急,水温较低,底为卵石、岩石或沙底。以藻类为食料。为卫氏肺吸虫(Paragonimus westermani)的中间宿主。也是禽类及鱼类的天然饵料。
  省内分布于建阳、武夷山、光泽、连城、上杭、新罗等地。省外见于吉林、辽宁、安徽、湖北、湖南、贵州、云南、浙江、江西、台湾及广东等省。
  本属尚有短口短沟蜷s.brevicula (Hadams)和长口短沟蜷s.dolichostoma (Annandale)。分布于本省。
  (十三)跑螺科
  瘤拟黑螺melanoides tuberculata (Muller)
  俗名海蛳、川蜷螺
  贝壳呈尖圆锥形。有8~12个螺层。螺旋部的高度大于全部壳高的2/3。壳面深褐色或棕褐色,具有红色的色斑及色带,有螺棱及纵肋,二者相交形成小的瘤状结节,纵肋在体螺层上约有20余条,但体螺层下部纵肋消失,而具有多条细的螺棱。壳口梨形。厣为角质。卵胎生。生活在水流急、水清,底质为石块或沙的山溪内。以藻类及腐殖质为食料。为卫氏肺吸虫、钩棘单睾吸虫(Haplorchis pumilis )、横川后殖吸虫(Metagonimus yokogawai)的中间宿主。并可作为禽类和鱼类的天然饵料。
  省内分布于福州、武夷山、建阳、光泽、连城、上杭等地。省外分布于四川、云南、台湾、广东及广西等省(区)。
  (十四)锥螺科
  棒锥螺turritella bacillum Kiener
  俗名钉螺
  贝壳厚而坚实,呈尖锥形,宽度约为高度的1/5。壳顶尖细,螺旋部很高,体螺层短,缝合线较深。螺层约有21~28层,每层的高、宽度增长均匀,表面稍凸。每螺层的下半部较膨胀,上半部稍平直。螺旋部的每一螺层具有5~7条排列不均匀的螺肋,肋间还夹有细肋,在顶部各螺层肋数逐渐随高度的缩小而减少。体螺层上约有9条螺肋。壳表面呈淡黄褐色或淡紫褐色。壳口卵圆形,内面具有与壳表面螺肋相对应的沟纹。外唇薄而锐,易破损;内唇略扭曲。无脐孔。厣卵圆形,角质,呈栗色,核位于中央。
  本种生活于低潮线至45米深的泥沙质海底,为浅海拖网习见的种类。分布于东山、厦门、泉州湾。
  相近种
  笋锥螺turritella terebra (Linnaeus)。平潭。
  带锥螺t.fascialis Menke。平潭。
  (十五)蛇螺科
  复瓦小蛇螺serpulorbis imbricata (Dunker)
  贝壳较薄而坚硬,呈管形。全壳大部分固着在岩石或其他物体上,常在一平面上向外盘绕,仅壳口部附近向上翘起,如卧蛇状。
  壳表面粗糙,棕褐色或灰黄褐色。具有10条左右较粗的螺肋,粗肋间约有2~5条幼肋,这些肋上有很小而呈复瓦状排列的半圆形鳞片。生长纹显明,有时在粗肋上相交形成很小的结节。
  壳口圆表或卵圆形,长径约8~15毫米。壳口周缘薄而完整,内面为紫红色或灰紫色真珠光泽。
  本种生活在潮间带中、低潮区的岩石上,为本省沿海习见的种类。我国浙江嵊山以南沿海以及日本、菲律宾均有分布。肉供食用。
  (十六)汇螺科
  珠带拟蟹守螺cerithidea cingulata (Gmelin)
  贝壳坚实而细长,呈尖锥形,宽度约为高度的1/3。壳顶尖,常被腐蚀,各螺层的高、宽度均长均匀。螺旋部很高,壳顶第1~2螺层表面光滑、其余螺层具有3条串珠状螺肋。体螺层较低,具有9~11条螺肋,仅在缝合线下面的一条螺肋呈串珠状,其余各条均平滑,在其左侧常有一发达的纵肿脉。缝合线较浅,略呈沟状,其中有一条细肋。壳表面为黄褐色,在每一螺层中部或上部有一条紫色螺带。壳口近卵圆形,内面具有与壳表面螺旋沟纹相对应的紫褐色条纹。内唇上部薄,下部较厚;外唇稍厚,边缘向外扩张。前沟短小,呈缺刻状。厣角质而近圆形,黄褐色,核位于中央,围绕核有同心环状的生长纹。
  本种生活于潮间带中、低潮区的泥沙质海滩,为本省沿海常见种类。我国南北沿海、朝鲜、日本和印度等地均有分布。肉供食用,贝壳可作贝雕和烧壳灰。
  本科在福建记载还有:
  小翼拟蟹守螺c.microptera (Kiener)。分布于福建沿海。
  中华拟蟹守螺c.sinensis (Philippi)。分布于厦门。
  尖锥拟蟹守螺c.largillierti (Philippi)。分布于福建沿海。
  红树拟蟹守螺c.rhizophorarum A.Adams。分布于福鼎、连江。
  彩拟蟹守螺c.ornate (A.Adams)。分布于福鼎。
  c.morchii (A.adams)。分布于福鼎。
  纵带滩栖螺batillaria zonalis (Bruguiere)。广布福建沿海。
  结节滩栖螺b.6romf (Sower by )。分布于平潭、惠安。
  古氏滩栖螺b .cumingi (Crosse)。广布福建沿海。
  (十七)蟹守螺科
  中华锉棒螺rhinoclavis sinensis (Gmelin)
  贝壳呈圆锥形,中等大而坚固。螺层约15层,壳顶尖锐。在每一螺层的上部、紧靠缝合线下方,具有一条由结节突起连成的强肋。在螺旋部各层上有3条,而在体螺层上有8条由小颗粒连成的细肋。此外,在壳表面还有许多线纹,每一螺层上具有一位置不定的纵肿脉。体螺层的纵肿脉在腹面的左侧。壳表黄褐色,布有紫色斑、褐色斑点和斑块。壳口呈卵形,倾斜,内面为淡黄色。外唇简单,内唇扩张,紧贴于壳底部。壳轴上有2条肋状皱褶。在前沟的外缘部具有2个粗大的褶襞。前沟突出,其前端向背方弯曲;后沟呈缺刻状。甲为角质,呈卵圆形,褐色,半透明。核靠近左侧。
  本种生活于潮间带沙滩上,东山等地有发现。分布于日本、东印度群岛,我国的南海和台湾海峡南部。
  (十八)玉螺科
  扁玉螺neverita didyma (Roding)
  贝壳低而宽大,略呈半球形。壳质坚厚,壳高约为壳宽的1/3~3/4。螺层约有5层。缝合线浅而显明。壳顶稍突出,呈乳突状。螺旋部宽而短小,顶部两层狭小,向下至第三、四层宽度增大,体螺层则特别膨大。壳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略带紫色。壳顶部灰紫色,自壳顶向基部沿缝合线下方,常有一条螺旋形的紫色色带。贝壳基部白色。生长线在螺旋部较细弱,但在体螺层稍粗而显著,有时形成褶襞,壳表面光滑,无放射肋。壳口很大,宽度约为高度的2/3,近卵圆形,略斜向外侧后方。外唇边缘稍薄而完整;内唇上部边缘贴附于体螺层基部,下部边缘厚而完整,中部形成一个中央有一横沟的突起,突起部扁平,褐黄色,近方形。脐孔宽大而深。甲为角质,半透明,黄褐色,核位于内侧边缘基部,生长纹显明,有时形成鳞片状皱褶。足部宽大,极发达。
  本种生活于浅海泥沙质海底,约7~9月产卵,卵群与泥沙粘合成领状。本省沿海均有产。分布于全国沿海和日本等地。为肉食性种类,对贝类养殖有害。肉味鲜美,供食用。
  斑玉螺natica tigrina Roding
  俗名花螺
  贝壳较小,薄而坚硬,略呈球形。壳宽约为壳高的3/4~6/7。螺层约5层或6层,缝合线深,各层壳面凸出。壳顶尖,螺旋部短小,呈圆锥形,其高度约为壳高的2/5。体螺层极膨胀。壳表面光滑,黄白色或灰黄色,具有大小不一致的紫褐色斑点,这种斑点在体螺层上部排列紧密,而在脐孔周围部分没有。生长纹细密,无螺旋肋。壳口宽大,长卵形,内面灰白色,略显壳表面的色彩。外唇稍薄,边缘完整,常受磨损。内唇上部很薄,中部和下部稍厚,中部形成一个白色的结节,贴附于脐孔的外侧。脐孔宽大而深。甲为长卵形,坚厚而呈白色,石灰质,外侧边缘具有两条弧形的肋状突起,靠近内缘的一条由许多长方形小突起连接而成的。核位于内侧基部,生长纹极细密。足部宽大,很发达。
  本种生活于潮间带中、低潮区泥沙滩上,为本省沿海习见种。全国沿海和日本均有分布。为肉食性种类,对贝类养殖有害。肉味鲜美,供食用。
  斑玉螺科在福建还有5属12种:
  微黄镰玉螺lunatia gilvba (Philippi)。广布福建沿海。
  广大扁玉螺n.ampla(Philippi)。分布于平潭。
  大口乳玉螺polynices macrostoma (Philippi)。分布于厦门、东山。
  乳玉螺p.mammata (Roding)。分布于平潭。
  暗乳玉螺p .opacus (Recluz)。分布于连江。
  花带乳玉螺p.simiae (Deshayes)。分布于同安、厦门。
  爪哇窦螺sinurn javanicum (Griffith et Pidgcon)。
  雕刻窦螺s .undulatum (Lischke)。分布于东山。
  乳头真玉螺eunaticina papilla (Gmelin)。分布于闽中沿海。
  褐玉螺natica spadicea (Gmelin)。分布于闽中沿海。
  线纹玉螺n.lineata (Roding)。分布于平潭、莆田。
  n.zebra Lamarck 。分布于惠安。
  (十九)蛙螺科
  蛙螺bursa rana (Linnaeus)
  贝壳坚硬,呈扁卵圆形。螺层约有9层,缝合线浅。壳表面具有细的螺肋,肋上生有小的颗粒结节。体螺层上具有两列角状突起。螺旋部各螺层的肩角上各有一列角状突起,纵肋在近壳顶部比下部各螺层清楚。每一螺层的左、右侧各有一条纵肿肋,肋也有角状突起。壳表面呈淡黄褐色,并杂有不均匀的淡紫褐色。壳口略呈橄榄形,内面淡黄色。外唇很厚,边缘具有许多白色或桔黄色长条形齿;内唇内缘有许多颗粒状突起和褶襞。前沟短,前端稍向背面弯曲;后沟较深,内面有时生有肋状突起。甲呈长卵圆形,棕色,角质,半透明,核位于内侧靠近中央,同心环纹显明。
  生活于浅海沙泥、软泥或细沙质海底。本省沿海常有发现,分布于日本、斯里兰卡和我国浙江以南海区。肉供食用。
  (二十)鹑螺科
  中国鹑螺tonna chinensis (Dillwyn)
  贝壳薄而坚实,略呈球形,螺层约有7层。螺旋部很短,体螺层极膨大。壳表面膨圆,具有宽而平的螺肋,肋间有与肋宽近等的沟。壳表面呈淡黄色,每隔1或2条肋,出现1条或2条颜色稍淡的肋,肋上有褐色斑块。壳皮很薄,黄褐色。壳口很大,近半圆形,内面呈淡褐黄色,螺肋较深。外唇简单而薄,边缘具有与壳表面螺肋相当的缺刻;内唇上部很薄,下部稍厚,向外翻卷与扭曲的绷带构成假脐。前沟短而宽,略向背面扭曲。无厣。
  生活于水深30~60米的沙泥质海底。平潭、东山和泉州湾均有发现。分布于日本南部和我国东海和南海。肉供食用。贝壳美观,供作工艺品和观赏。
  相近种
  带鹑螺tonna olearium (Linnaeus)。分布于霞浦、平潭、惠安、厦门。
  沟鹑螺t.sulcosa (Born)。分布于闽中和闽南沿海。
  丽鹑螺t.magnifica (Sowerby)。分布于平潭、惠安。
  t.tessellata (Lamarck)。分布于长乐、福清、平潭、东山。
  (二十一)骨螺科
  红螺rapana bezoar (Linnaeus)
  贝壳厚而坚固,中等大小。螺层约6~7层。螺旋部短小,约占壳高的1/3;体螺层宽大。壳表面具有很多细肋,与细密的生长纹交织成鳞片状。体螺层的下半部具有3条较粗的螺肋,有的肋上生有短小的角状突起,在最下部的一条螺肋上常有鳞片状突起。螺旋部各螺层的中部和体螺层的上部向外扩张形成肩角,肩角上生有短小的棘状突起,在体螺层的上部构成竖起的片状褶襞。壳表面黄褐色。壳口呈卵形,宽大,内面为淡黄色或桔黄色。内唇光滑,呈弧形,与由鳞片构成的绷带,形成宽大的假脐,略呈漏斗形;外唇内缘具有粗壮的褶襞。厣为角质,核位于外侧。
  生活于低潮区至10米水深的沙泥质海底。平潭、连江、莆田、惠安、晋江、厦门和东山等均有发现。分布于西太平洋、印度洋、美国加利福尼亚沿海,以及我国东海南部和南海。肉供食用,贝壳可作工艺品。本种喜食其他贝类,为养殖贝类的敌害。
  相近种
  脉红螺rapana venosa (Valenciennes)。分布于长乐、平潭、惠安、厦门。
  梨形红螺r .rapi form is (Rorn )。分布于平潭。
  蛎敌荔枝螺thais gradata Jonas
  俗名辣螺、根螺、三角荔枝螺贝壳坚厚,小型,略呈短纺锤形。壳顶尖细,常被磨损。螺旋部短,呈低圆锥形,其高度约占壳高的1/3;体螺层膨大,基部缩小。螺层约6层,各螺层的肩角具有结节突起。缝合线不明显。壳顶附近螺层光滑无肋,其他各螺层具有旋形肋,在体螺层的肋特别明显。贝壳表面为青灰色,略带白色。具有不规则的棕色或灰褐色纵纹。生长线明显。壳口为长卵圆形,内面淡黄色,具有褐红色花纹和肋,外唇边缘稍薄,内侧具有细长的锯齿,呈暗紫色;内唇光滑,后部薄,前部增厚,有时遮盖假脐。壳轴光滑,呈桔黄色。厣为角质,棕色。雌雄异体。
  生活在潮间带中、低潮区或低潮线下水深5米左右的岩礁上,有时也生活在河口附近潮间带中、低潮区的石块上。本种分布于我国浙江以南沿海、菲律宾、緬甸、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马六甲等地。本省沿海岩石区常可采到,常大量繁殖于牡蛎养殖场中,以牡蛎为饵料,为牡蛎养殖的敌害。肉可食,壳供药用。
  相近种
  疣荔枝螺t.clavigera Kuster。广布福建沿海。
  黄口荔枝螺t.luteostoma (Holten)。广布福建沿海。
  瘤荔枝螺t.bronni Dunker。分布于闽东、平潭、东山。
  可变荔枝螺t.mutabilis (Link)。分布于厦门。
  栉棘骨螺murex pectin (Lightfoot)
  俗名骨螺、蝴螺、三列刺骨螺贝壳坚固,近球形,螺层较膨凸,螺层有7~71/2层,缝合线凹陷成为沟状。壳顶尖细,常被磨损,螺旋部呈圆锥形,体螺层极膨大。每螺层有3条纵肿肋。在螺旋部各螺层的纵肿肋上生有1~4个短棘,而在体螺层的纵肿肋上具有许多长短不等的棘,纵肿肋上有长棘延伸至前水管沟的末端,其中以腹面右侧的一列特别长,在这些长棘刺之间,还有向不同方向伸出的短倒刺。壳表面具有较发达的螺肋,肋间有线状的螺纹。生长纹稍细,与细螺肋交叉,构成格子状花。壳表面呈淡黄褐色。壳口圆卵形,内面瓷白色或略带褐黄色。外唇边缘有齿状缺刻;内唇光滑,后缘与外缘相连。前沟极长,其长度约占壳高的4/7,略呈近于封闭的管状。厣角质,棕黄色,略呈卵圆形。
  生活在潮间带低潮区至水深数十米的沙泥质海底。本省莆田以南沿海均有发现。分布于我国的东海和南海及大洋洲、印度洋等地。肉可食,贝壳医治头疮、痈疖和中耳炎等。
  本科骨螺类分布于福建的还有4属7种:
  浅缝骨螺murex trapa Roding。分布于福建沿海。
  钩棘骨螺m.aduncospinosus Beck。分布于平潭、东山。
  直吻骨螺m.retirostris Sowerby。分布于平潭、惠安、漳浦、东山。
  珠母核果螺drupa margariticola (Broderip)。分布于东山。
  亚洲棘螺chicoreus asianus Kuroda。分布于福建沿海。
  焦棘螺c.torrefactus (Sowerby)。分布于福建沿海。
  翼螺pterynotus alatus (Roding)。分布于东山。
  (二十二)蛾螺科
  台湾风螺babylonia formosae (Sowerby)
  俗名黄螺(福州、长乐)、香螺(东山)、泥东风螺贝壳坚厚,略呈长卵圆形,壳宽约为壳高的2/3。壳顶尖细,螺旋部呈圆锥形,约占壳高的1/2~3/5,各螺层的高度迅速增加。体螺层高而膨大。螺层约有8~10层,缝合线明显。贝壳表面光滑,外被有一层很薄的黄褐色壳皮,基部4~5螺层的上部形成肩角。壳口呈长卵圆形,内面具白色光泽。外唇稍薄而简单,内唇增厚,光滑而向外卷。前沟短,形成一个缺刻;后沟小,不明显。脐孔稍宽大,但不深。绷带宽而低平,环绕壳底。厣较厚而坚固,角质,呈长卵圆形,褐红色或棕色,核位于前内侧,生长线明显。
  生活于潮间低潮区至水深35米的沙泥质海底。本省长乐、福清、连江、诏安、东山等地均有发现。因滥捕,资源逐年减少。分布于我国浙江以南沿海及日本南部海区。肉可食。贝壳治胃酸过多等,肉治鼻衄和大便秘结。
  本科在福建还有5属5种:
  褐管蛾螺siphondlia spadicea (Reeve)。分布于平潭、惠安。
  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 (Link)。分布于福建沿海。
  缝合海因螺hindsia suturalis (A.Adams)。分布于平潭、惠安。
  甲虫螺cantharus cecillei (Philippi)。分布于福建沿海。
  土产螺pisania ferrea (Reeve)。分布于东山。
  (二十三)灰螺科
  管角螺hemifusus tuba (Gmelin)
  俗名海螺(长乐、诏安)、大吹螺(东山)、号螺、管号螺、管天狗螺
  贝壳大而坚厚,呈纺锤形,两端稍尖。壳顶尖细,常被磨损。螺层约8~9层,自壳顶向下各螺层迅速增大,缝合线明显。螺旋部短,呈圆锥形,其高度约占壳高的2/7。体螺层中部膨大。从螺旋部第三层至体螺层,各层肩部具有随着螺层旋转的突起和细密的肋纹。这些突起和肋纹愈向体螺层愈强大,在体螺层则成为三角形的管状棘。壳表面包被有一层黄褐色壳皮,上面生有淡棕色或褐黄色茸毛,茸毛细密,排列成纵行。生长线明显。壳口长而宽大,长卵形,内面呈淡黄红色珍珠光泽。外唇较厚而简单,边缘具有与螺肋相当的缺刻和浅沟;内唇很薄,紧贴于体螺层上。前沟很长而稍宽。厣为角质,坚厚,呈长卵形,褐黄色,前端稍尖。核在厣的前端外侧,生长线明显,但较粗糙而呈皱褶状。
  生活在沿海水深约15米左右至70米的沙泥质海底。本省沿海海底拖网可以捕获。分布于我国东海和南海,以及日本南部海区。肉可食,贝壳供作号角和工艺品,并可治红眼睛等病。
  相近种
  细角螺h.fernatanus (Gmelin)。分布于福建沿海。
  (二十四)榧螺科
  伶鼬榧螺oliva mustelina Lamarck
  俗名马齿旋
  贝壳小而坚厚,呈圆筒形。壳顶尖,螺层约有7层,缝合线明显,凹陷为沟状。螺旋部短小,呈低圆锥形。体螺层高大,其高度约为螺旋部高度的18~20倍。壳表面光滑无肋,呈黄褐色瓷光。生长线细密。体螺层表面具有锯齿状的棕色花纹。壳口狭长,前端稍宽。外唇厚而简单;内唇滑层较薄。壳轴上有肋状皱襞,在前端的较粗壮。前沟宽而短,后沟狭小。壳口内面呈淡紫色。无原。
  生活在潮间带低潮区至水深50米的细沙或沙泥质海底,退潮后常潜伏在细沙内。本省连江、福清、长乐、莆田、惠安、厦门和东山等地常可采到。分布于我国台湾海峡和南海,以及日本和新加坡。肉可食,贝壳美观,供作工艺品和观赏,还可治头晕、高血压。
  本科在福建还有2属3种:
  细小榧螺oliva Lepta(Ducioz)。分布于福建沿海。
  红口榧螺0.miniacea (Roding)。分布于东山。
  红侍女螺ancilia rubiginosa (Swainson)。分布于福建沿海。
  (二十五)笔螺科
  中国笔螺mitra chinensis Gray
  贝壳坚硬,略呈纺锤形。螺层约10层,缝合线细而明显。螺旋部高,约为壳高的1/2强。体螺层中部稍膨胀,至壳基部稍缩小。螺旋部上端数层和体螺层的基部具有螺旋形沟纹,其余各螺层表面光滑,有的具丝状生长纹。壳表面黑褐色。壳口较狭,内面呈淡褐色光泽。外唇简单;内唇中部有3、4个褐襞。前沟稍宽而短。
  生活在潮间带中、低潮区的岩礁区。本省厦门、晋江、惠安、莆田等地均可采到。分布于我国山东青岛以南沿海。
  (二十六)涡螺科
  瓜螺cymbium melo (Solander)
  俗名油螺
  贝壳宽大而坚硬,近卵形,壳宽约为壳高的2/3。螺旋部极短小,成体几乎全被体螺层包埋,仅在幼体露出极小部分,但低于体螺层。体螺层很膨大。壳表面光滑,具有很薄的灰褐色壳皮,老贝壳皮常脱落而呈橙黄色。生长线细密,粗细不均匀,具有1~2列较大的暗褐色斑块,这些斑块在成体常不明显或完全消失。壳口宽大,宽度约为其高度的1/2。内面为橙黄色光泽。外唇稍薄而简单,呈弧形,容易破损;内唇光滑,具有四条强大而倾斜的扭曲褶襞。前沟短而宽,向内凹入成为一个较大的缺刻;后沟狭小。无脐孔。足部肥大,具有斑纹。足腺发达,常分泌许多粘液。无厣。
  生活在水深数米的泥沙质海底。本省诏安、东山、漳浦、厦门、晋江、惠安、莆田、平潭、连江等地拖网,常可捕获。肉肥大,可食用,可治胃病。贝壳可作盛器和工艺品。本种分布于我国东南沿海、日本南部、中印半岛和印度等地。
  本科在福建还有1属1种:
  电光螺fulgoraria rupestris (Gmelin)。分布于福建沿海。
  (二十七)捻螺科(=蛹螺科)
  黑纹斑捻螺punctacteon yamamurae Habe
  贝壳小而薄,呈长卵圆形,宽度约为高度的4/7。螺旋部高,呈尖锥形,缝合线明显。6螺层,每螺层稍膨胀。体螺层较大,约占壳长的3/4。壳表面具有细螺旋沟,这些螺旋沟在体螺层有20多条,在次体螺层有5条,壳顶光滑。具13~18条黑褐色纵条纹。生长线明显。壳口大,约占壳长的1/2,上部稍狭而底部圆。内唇具有薄的石灰层,外唇较薄而弯曲,轴唇有一个褶齿,在它的中部有一浅沟,形似两个褶齿。头楯呈方形,后端分为两叶,片状。足部稍宽,前侧隅呈角状。厣薄,角质。体呈灰或淡褐黄色。贝壳为灰白色,壳口内面白色,可透见壳表面的黑色条纹。
  本种生活在潮间带泥沙质底,4~6月交配产卵,卵群呈螺旋状,盘绕5~8圈,以胶质
  柄固着于泥沙上。
  本省、全国沿海泥沙滩均有发现,为常见的种类。菲律宾和日本也有分布。
  (二十八)阿地螺科
  泥螺bullacta exarata (Philippi)
  贝壳近卵圆形,中小型,宽度约为长度的3/4。壳薄而脆,并透明。螺旋部内旋,体螺层膨胀,为贝壳的全长。贝壳表面具有褐黄色壳皮和细密的螺旋沟。生长线明显,有时聚集为肋状。壳口宽大,上部稍狭,底部扩张。内唇石灰质层薄而狭小,轴唇有一个狭小的反褶缘。外唇很薄,上部弯曲,凸出壳顶部,底部圆形。体略呈长方形,活动时体长约25~33毫米,不能完全缩入壳内。头楯大,前端稍凹,后端分为两叶,被覆一部分贝壳。眼埋于头楯皮肤组织中。足部肥大,前端稍凹,后端呈截形。侧足发达,掩盖贝壳两侧。外套膜薄,被贝壳包被,后部肥厚,叶片状,向上反卷掩盖贝壳的一部分。体呈灰黄色或淡红褐色,半透明。贝壳灰白色。
  本种生活于潮间带中、低潮区泥沙质底,5~9月交配产卵,卵群呈圆球形,以胶质柄附于泥沙上。本省和全国沿海均有发现,闽东和浙江沿海产量较多,俗名“吐铁”,或“麦芽螺”(闽南)。制成罐头,供食用,远销港、澳、台湾省和东南亚各国,颇受当地居民和海外华侨的欢迎。本种也分布于朝鲜和日本。
  (二十九)海兔科
  蓝斑背肛海兔notarcus (Barsatella )leachii cirrosus Stimpson
  体中等大,略呈纺锤形。体长8~12厘米,宽度约为长度的3/7。胴部极膨胀,向前、后两端削尖。头部触角稍粗大,外侧卷转呈管状,体背面具有大小不等的突起,在体边缘的突起较小而密集,呈触手状。而在胴部背侧的突起较大而呈树枝状分岐。在头触角和眼之间常有一个大形突起。体呈黄褐——青绿色,背面有许多黑色细点,有时聚集成大黑斑。体背面和侧面有数个蓝色或青绿色的大形眼状斑,它的周缘有一个狭的褐色线圈。树枝状突起的末端为黄褐色,基部散布有黑色小点。足底淡黄色,边缘有黑色小点。
  本种生活在潮下带泥沙质底或海藻上,春季产卵时,爬行于潮间带中、低潮区泥滩上。以底栖硅藻为主要食料。卵群带呈黄绿色,细索状如米粉条,称为“海粉”,供食用和药用。厦门渔民养殖海兔,与泥蚶混养,
  已有数百年历史。本种在本省闽南沿海较常见,分布于我国东南沿海,以及日本南部和菲律宾,为西太平洋的热带和亚热带种。
  (三十)片鳃海牛科
  厦门半侧片鳃pleurophyllidiopsis amoyensis Tchang
  体小而狭长,背腹扁平,体长达8~15毫米,宽度约为长度的1/5。头幕小,表面平滑,近新月形。嗅角短小,呈棍棒状,上部有纵褶叶,在头幕的稍后方中部,两个互相靠近。头幕和外套膜之间,由一皮褶联接,无明显的界限。外套前部较宽,近圆形,后端尖细,背面具有14~16个纵脊褶,腹面边缘有一列刺丝束。仅有3~4个肥厚的前鳃片,彼此相距较远。无后鳃片。足部比外套稍狭,前端呈截形,前侧隅稍圆,后端削尖。生殖孔在体右侧前鳃片的稍后方。
  体表面呈紫色,外套脊褶为橙黄色。嗅觉褶叶呈黄色。足部和外套腹面淡紫色。
  本种生活在潮间带低潮区石块下面或柳珊瑚上。6~8月产卵,卵群呈螺旋带状,黄色,附着在柳珊瑚上。这是张玺在厦门发现的新种,目前仅见于厦门沿海。
  (三十—)菊花螺科
  日本菊花螺siphonaria japonica (Donovan)
  贝壳呈笠状,边缘近卵圆形,宽度约为长度的3/4。壳较薄而易破损,壳顶位于中央的稍后方,尖端向后倾,有的壳顶偏向左侧。贝壳表面较粗糙,自壳顶向四周放射出许多有皱纹的放射肋,粗肋之间具有细肋。在贝壳的前方右侧有1~2条并列的放射肋较隆起。贝壳表面具有薄的淡黄褐色壳皮,壳顶周围常呈暗灰色,贝壳周缘常参差不齐。壳内面周缘为淡褐色,肌痕常呈黑褐色,并有与壳表面放射肋相对应的放射沟。右侧水管出入的凹沟较发达,并延伸至肌痕外。
  本种生活在潮间带高、中潮区的岩石上,能忍受较长时间干旱而不致死亡,但吸着力较弱,容易采捕。春天产卵,卵束成带状,盘附在岩石上。本省厦门、东山、平潭等地和全国沿岸均有发现,为常见种类。朝鲜和日本等地也有分布。
   (三十二)石磺科
  石磺Onchidium verruculatum Cuvier
  别名土海参
  体呈长椭圆形,宽度约为长度的3/4。无贝壳。外套膜稍隆起,革质,覆盖整个身体。背面具有许多突起和分布不均匀而稀疏的背眼。背眼突起约有11~20组,以12组的较多,每组顶端具有1~4个眼点。肺腔退化,呼吸孔在体后端外套膜的下面,背面的后部具有一些树枝状鳃。头部有一对触角,足部肥大。雌雄同体,雌性生殖孔位于体后端的肛门附近,雄性生殖器官在右侧触角的下面。
  体背面呈暗灰色或灰黄色,腹面为淡褐色。
  本种生活在潮间带中、低潮区的岩石上,以硅藻等为食料。本省厦门、东山、平潭等地常发现,分布于我国的东海和南海,以及日本和印度洋。
  (三十三)椎实螺科
  耳萝卜螺radix auricularia (Linnaeus)
  俗名椎实螺、痕螺、响螺
  贝壳呈耳状。有4个螺层,螺旋部极短,体螺层极膨大,形成贝壳的绝大部分。壳面黄褐色或茶褐色。壳口很大,向外扩张,呈耳形,内缘贴覆于体螺层上,轴缘略为“S”形。跻孔位于轴褶的后边。卵生。生活于沼泽、小水洼、池塘、湖泊、水库、小溪等水域。以硅
  藻和水生维管束植物为食料。为危害人畜的肝片吸虫(Fasciolahepatica)、土耳其斯坦乌毕吸虫(Ornithobilharzia tukestantica )及色氏毛毕吸虫(Trichobilharzia paoi)及危害鱼类的山村血居吸虫(Saneuinicola shantsuensis)的中间宿主。亦为家禽、野禽、鱼类的食料。
  分布建阳、武夷山、光泽等地。省外见于全国各地。
  折叠萝卜螺radix plicatula (Benson)
  俗名椎实螺、痕螺
  贝壳略呈耳状,有4~4.5个螺层,次体层明显膨大,体螺层极膨大,上部呈肩状,螺旋部其高度约等于全部壳高的1/5。壳面黄褐色或褐色。壳口卵圆形,轴缘强烈的扭转。脐孔小,而被内缘外折覆盖。生活于池塘、小水洼、沼泽、湖泊、沟渠、稻田及缓流小溪内。本种可作为多种寄生于畜、禽、鱼类寄生吸虫的中间宿主,亦为家禽及鱼类的天然饵料。
  分布于福州、长乐、平潭、连城、上杭、新罗等地。省外见于黑龙江、吉林、河北、甘肃、湖北、湖南、浙江、江苏、江西、广东等省。
  橢圆萝卜螺radix swinhoei (H.Adams)
  俗名椎实螺、痕螺、斯氏萝卜螺
  贝壳呈椭圆形。有3~4个螺层。体螺层上部缩小,形成削尖状。壳面淡褐色。壳口椭圆形,不向外扩张,上方狭小,向下逐渐扩大,轴缘有时有强的扭转。脐孔缝状或不明显。生活在稻田、池塘、沟渠、浅水小溪及湖泊的沿岸。卵生。以水生植物为食料。为传播寄生于人、畜的肝片吸虫和毛毕吸虫的中间宿主,并危害水生植物——绿萍、凤眼莲及稻秧的培育。可为家禽及鱼类的天然饵料。
  分布于福州、建阳、建瓯、连城等地。省外分布于山东、江苏、浙江、台湾及广东、广西等省(区)。
  (三十四)扁蜷螺科
  凸旋螺gyraulus convexiusculus (Hutton)
  俗名扁蜷螺
  贝壳呈扁盘状。直径约为5~8毫米,高1.2~1.5毫米。有4~5个螺层。贝壳上下两面皆凹入,均可看到同样的螺层;体螺层周缘具有不明显的龙骨或无龙骨。脐孔大而浅。壳面灰色,灰黄色或淡褐色。壳口略呈斜卵圆形。卵生。生活在湖泊、小溪、沟渠、池塘、稻田、水洼及沼泽地区等水域中。以藻类、腐殖质及水生维管束植物为食料。为多种寄生于人、畜的吸虫中间宿主。可为害水浮莲、凤眼莲和绿萍等的培育。
  分布于福州、闽侯、连城等地。省外见于新疆、云南、四川、江苏、浙江、台湾、广东、广西等省(区)。东南亚及南亚等国家也有分布。
  尖口圆扁螺hippeutis cantori (Benson)
  俗名扁蜷螺
  贝壳呈扁圆盘状。有4.5~5个螺层,贝壳上部和下部平坦,中央略凹入,体螺层膨大,底部周缘具有显著尖锐的龙骨。脐孔大而深。壳面浅黄褐色或灰褐色。由于周缘龙骨的影响,使壳口呈斜心脏形。生活在小溪、沟渠、池塘及水田内,喜大量群栖于水生植物的根、茎上,并以其为食料。为布氏姜片虫,卷棘口吸虫(Echinostoma nevolutum )、宫川米氏卷棘口吸虫(Echinostoma m iyapawa i )的中间宿主。可危害水浮莲、凤眼莲等的培育。也可作为野禽、家禽及鱼类的天然饵料。
  分布于福州、闽侯、建阳、连城等地。省外见于河北、山东、湖南、湖北、江苏、浙江、台湾及广东等省。
  半球多脉扁螺polypylis hemisphaerula (Benson)
  俗名扁蜷螺
  贝壳呈厚圆盘状。有4.5~5螺层,螺层下部中央具有窄而深的脐孔;体螺层周缘底部呈钝角状。壳面黄褐色或红褐色。壳口斜心脏形;壳口内面具有三块半圆形及一块较小的隔板,体螺层内壁具有3~4副隔板。生活在湖泊、小溪、沟渠、池塘、稻田及水洼等水域中。多附着在水草上。卵生。以藻类、腐殖质及水生维管束植物为食。本种为多种寄生于人、畜、禽类吸虫的中间宿主,并危害水生青饲料的培育。也可作为家禽及鱼类的天然食料。分布于福州、闽侯、连城等地。遍布全国各地。
  (三十五)环口螺科
  梨色环口螺cyclophorus pyrostoma Moellendorff
  俗名梨形环口螺
  贝壳呈陀螺形。壳高22~25毫米,宽24~29毫米。有5个螺层。贝壳深褐色,在体螺层周缘中部和下部各有一栗色带,其下方较宽,并有无数成串的矢状色斑和间断的黄褐色条纹。壳口圆形,厚而坚实,向外卷。轴缘外折,略遮盖脐孔,脐孔小而深,呈小孔状。厣为角质。生活在山区、丘陵地区内树林、灌木丛、草丛中,石块、树叶下。危害各种蔬菜、芭蕉叶、麻、甘薯等作物。
  分布于福州、福清等地。省外分布于广东、海南岛、广西等省(区)。
  (三十六)槲果螺科
  滑樹果螺cochlicopa lubrica (Muller)
  贝壳呈蛹形。有5~7个螺层。螺旋部高。体螺层稍膨大。壳面黄褐色。壳口梨形。螺轴垂直。内唇贴覆于体螺层上,形成一半透明的胼胝部。生活在山区、农田、公园、住宅附近的灌木丛、草丛中、石块、落叶和树干下松软潮湿的泥土中。本种是为害家畜的矛形双腔吸虫(Dicrocoeli lanceatum )和松鸡短腺吸虫(Brachylecithum orfi )的第一中间宿主。亦常为害各种蔬菜和花丼。
  分布于福州、连城等地。省外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北、北京、山西、河南、陕西、甘肃、新疆、西藏、青海、四川、云南、贵州、安徽、江苏等省(区)市。
  (三十七)烟管螺科
  炎真管螺euphaedusa aculus aculus (Benson)
  贝壳呈尖塔形,左旋。有11个螺层。壳面黄褐色或红褐色。壳口梨形,肥厚、外折、呈白瓷状;上板发达,伸到壳口边缘;下板不到壳口边缘,可从壳口向内窥见。生活在多岩石的山区、丘陵坡地的墙壁、石壁或古老的城墙等处。为害各种蔬菜、豆类及各种花齐幼芽、嫩叶等。
  分布于福州、连江、长乐、武夷山、光泽等地。省外分布于湖北、湖南、云南、四川、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等省。
  (三十八)钻头螺科
  坚卷轴螺tortaxis erectus (Benson)
  贝壳呈长塔形。壳高18~25.5毫米,宽5.8~7.5毫米。有7.5~8.5个螺层。壳面黄褐色或淡黄色。壳口卵圆形,轴缘下方稍外折,外唇与体螺层成一锐角,内唇贴覆于体螺层上,形成淡黄色的胼胝部。生活在山区谷地、丘陵坡地潮湿的灌木丛、草丛中、住宅、寺庙附近的杂草丛中、石块及树叶下。以蔬菜和其他植物的嫩芽、叶、茎等为食,对植物有害。分布于福州、闽侯等地。省外分布于浙江、江苏、江西、广东等省。
  柑卷轴螺tortaxis mandarinus (Pfeiffer)
  贝壳呈长塔形。有8~8.5个螺层。体螺层其高度约为壳高的1/4。壳面浅黄色或灰白色,除胚螺层和第二螺层外,各层均有细致的“S”形生长线。壳口椭圆形,内唇贴覆于体螺层上,形成乳白色的胼胝部,轴缘外折而遮盖脐孔。生活在山区、丘陵地带潮湿的灌木丛、草丛中、石块或树叶下,土石缝隙中,住宅附近的草丛中或石块下。常以植物的嫩芽、叶、茎等为食,对植物有害。
  分布于福州、闽侯等地。省外分布于广东、海南岛。
  (三十九)玛瑙螺科
  褐云玛瑙螺achatina fulica (Ferussac)
  俗名菜螺、花螺等
  大型陆生贝类,壳呈长卵圆形。有6.5~8个螺层。体螺层其高度约有壳高的3/4。壳面黄或深黄底色,带有焦褐色雾状花纹,胚壳一般为玉白色,其他各螺层有断续的棕色条纹。壳口卵圆形内唇贴伏于体螺层上,形成“S”形的蓝白色的胼胝部。轴缘外折。生活在菜地、农田、果园及公园里。常隐藏在芭蕉叶叶腋、菠萝叶腋中,树洞或石缝中。肉味鲜美。闽南、福州等地进行人工养殖,作为食品出口或作为家畜、家禽的饲料。
  分布于厦门、泉州等地。省外分布于云南、台湾、广东、海南、广西等省(区)。
  (四十)拟阿勇蛞蝓科
  扁平巨楯蛞蝓macrochlamys planula (Heude)
  贝壳呈扁圆盘形。有4.5~5个螺层,螺旋部极低矮,体螺层向四周膨大,下部平坦。螺旋部及体螺层上部角黄褐色。体螺层下部淡黄褐色。壳口半月形。脐孔深,呈孔穴状。生活在公园、溪流边及山区、丘陵地的潮湿草丛中和石块下。为害蔬菜、园艺等作物。
  分布于福州、闽侯、光泽等地。省外分布于北京、河北、安徽、湖南等省市。
  (四十一)嗜粘液蛞蝓科
  双线嗜粘液蛞蝓(Phiolomycus bilineatus (Benson)
  身体柔软,无外壳,外套膜覆盖全身。体为灰白色或淡黄褐色、背部中央有一条黑色斑点所组成的纵带,两侧也有一条色带,并有细小的黑色斑点,较背部者色深。呼吸孔呈圆形,在体右侧距头部约5毫米处,右侧的一条色带从下方绕过呼吸孔。生活在农田、住宅附近,山坡的草丛、灌木丛中,石块或落叶下。危害棉、麦、油菜、甘薯、马铃薯、果木、烟草及各种蔬菜等。
  分布于福州、连江、长乐、武夷山、连城、上杭、新罗等地。省外分布于广东、广西、浙江、上海、江苏、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贵州、河北、新疆及西藏等省(区)市。
   (四十二)蛞蝓科
  野蛞蝓agriolimax agrestis (Linnaeus)
  体柔软,呈暗灰色,黄白色或灰红色。无外壳,内壳长3~4毫米,宽2.3毫米。触角暗黑色。外套膜为体长的1/3、其边缘卷起,其内有退化的贝壳(即盾板)。呼吸孔附近有细小的色线环绕。生活在农田、住宅附近,寺庙和山区、丘陵坡地的阴暗潮湿地方。取食棉、麻、甘薯苗、大豆、花生、豌豆、蚕豆、油菜、苜蓿,各种蔬菜、花卉、茶、果树、蘑菇等,为害农作物。
  分布于福州、建阳、武夷山、连城、上杭、新罗等地。省外分布于河北、河南、山东、陕西、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贵州、西藏、新疆、安徽、浙江、江苏、江西、广东、广西等省(区)。
  (四十三)坚齿螺科
  利安哈提坚螺camaena leonhardti (Moellendorff)
  贝壳大,呈扁圆锥形。有6个螺层。在体螺层中部周围中央有龙骨瓣突出。壳面黄褐色。壳口马蹄形。外唇向外折,内唇贴伏于体螺层上,形成不明显的胼胝部。脐孔大而深,呈洞穴状。生活在潮湿的灌木丛和草丛中。肉可供食用,也可作为中药材和家畜、家禽、鱼类的饲料。可以人工驯化饲养。但也常为害各种蔬菜、花卉等。
  分布建阳、武夷山等地。
  (四十四)巴蜗牛科
  同型巴蜗牛bradybaena similaris (Ferussae)
  贝壳呈扁球形。有5~6个螺层。壳面黄褐色、红褐色或梨色。体螺层周缘或缝合线处,常有一条暗褐色色带,有些个体无此色带。壳口马蹄形。脐孔小而深,呈洞穴状。生活在农田、公园、住宅附近,溪河边草丛和山坡灌木丛、草丛中或石块下。为害苜蓿、油菜、蚕豆、豌豆、大麦、小麦、棉花、大豆、玉米等作物,且是危害家畜的胰阔盘吸虫(Eury-trema pancreaticum)、矛形双腔吸虫(Dicrocoelium lanceatum )的中间宿主。
  分布于福州、闽侯、福清、连江、长乐、平潭、建阳、武夷山、光泽、连城、上杭等地。遍布全国各地。
  灰巴蜗牛bradybaena ravida ravida (Benson)
  贝壳呈圆球形。有5.5~6个螺层。壳面黄褐色或琥珀色。壳口椭圆形。轴缘在脐孔处外折,略遮盖脐孔,脐孔狭小,呈缝隙状,生活在农田、公园、寺庙、住宅附近、溪河边草丛和山坡灌木丛、草丛中。常危害棉、麻、麦、桑、豆类、甘薯、马铃薯、各种蔬菜、果木、烟草等。
  分布于福州、闽侯、福清、连城、上杭等地。遍布全国各地。
  三、掘足纲
  贝壳管状,较小而稍弯曲,形似象牙或牛角,故又名象牙贝。贝壳前端通常较粗,向后逐渐尖细。前端开口,头部和足部从此口伸出,后端开口为肛门孔。贝壳凹面为背部,凸起面为腹部。
  本纲动物全部生活在海洋中,自内湾潮间带中潮区至较深的泥沙质或沙质海底,均有分布。种类不多,全世界约有500种,为底栖动物的饵料。本省约有10多种,贝壳可作工艺品。
  角贝科
  胶州湾顶管角贝episiphon kaochowwanense (Tchang &Tsi)
  贝壳小而稍弯曲,长约15~20毫米,壳口最大直径1.3~1.6毫米。壳薄而坚实,表面光滑无肋,生长纹细弱。壳表面呈淡黄色或橙黄色,分布有粗细不均匀的白色环纹。壳前端直径约为后端直径3~5倍。前端壳口略呈圆形,口缘薄而易破损。后端开口小,边缘厚,从内缘凸出一个长约1毫米的白色小管,很薄脆,易破损。
  本种生活于内湾潮间带中潮区至水深约50米的软泥或细沙质海底。我国南、北浅海均有分布。
  四、双壳纲
  双壳纲种类较多,其种数仅次于腹足纲。全部营水生生活,它们多数栖息于海洋,少数生活在淡水湖沼和江河中。本省约有200多种。
  (一)蚶科arcidae
  布纹甜barbatia decussata (Sowerby)
  贝壳近椭圆形,坚硬。壳顶稍凸,位于靠近前方,约相当壳全长的1/4~2/7处。壳高约为壳长的2/3,而壳宽约为壳高的7/12。背缘与前、后缘各形成一明显的角。前端圆,后端稍呈截形,后缘腹侧呈钝角,腹缘近弧形。壳表面灰白色,壳皮为褐棕色,毛发状。贝壳表面同心生长线较密而凸,与放射肋相交,形成布纹状。足丝呈片状,足丝孔稍内陷而狭长。壳内面呈淡蓝色,边缘有缺刻。铰合部较狭,前、后端比中部宽大。铰合齿呈片状,稍大而稀,中部齿比前、后部小。前闭壳肌痕呈卵圆形,后闭壳肌痕较大,近圆形。
  本种生活于低潮区和浅海,以足丝附着在岩礁隙缝
  中或贝壳上。分布于本省东山以南,省外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和香港等省(区)沿海。为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广分布种。肉供食用,贝壳可作工艺品和烧石灰。
  相近种
  青蚶barbatia virescens (Reeve)。本种以足丝附着于潮间带中、低潮区的岩礁间,或其他外物上。数量较多,分布于福建沿海。
  棕蚶b.fusca Bruquiere。分布于惠安、东山。
  布纹蚶b.decussata (Sowerby)。分布于惠安、东山。
  平行蚶b .parallelogramma 。V.D.Busch。分布于霞浦、连江。
  双纹须蚶b .bistrigata (Dunker)。分布于平潭、惠安。
  毛蚶scapharca subernata (Lishchke)
  贝壳近卵圆形,膨胀而坚厚。背缘平直,两端与前、后缘形成的角度大于90°。腹缘前端较圆,后端略延长。壳高约为壳长的4/5~9/10,而壳长约为壳宽的1.3倍左右。两壳显著不等,左壳比右壳较大。壳顶凸出,先端倾向前方而向内卷曲,自壳顶至壳前端的距离约为壳长的4/9,而左、右两壳顶的距离约为壳宽的1/8。
  壳表面灰白色,被有褐色的绒毛状表皮,因此名叫毛蚶。放射肋33~37条,通常以34~35条者较多。同心生长线在腹侧显著,与放射肋交织成方形小结节,这种小结节在左壳上特别明显。韧带面呈披针形,宽度约为长度的1/5。韧带呈黑色,表面被有褐色的绒毛状壳皮。
  壳内面灰白色,有时中部呈淡褐黄色。铰合部中央很狭,齿小而密,前、后端稍宽,齿也较大。壳缘具有与表面放射肋相应的浅沟,这种浅沟在腹缘尤为显著。前闭壳肌痕略呈肾状,后闭壳肌痕为长卵形。前、后闭壳肌痕的距离约为壳长的5/9~3/4。外套痕明显。
  足部侧扁,腹面有一纵沟。外套膜边缘很厚。
  本种生活于我国和日本沿海低潮区至水深55米的泥沙质海底,是我国和朝鲜、日本的共有种,仅分布于中、朝、日三国沿海。本省沿海均有发现。
  相近种
  比那蚶s.binakayanensis Faustino。分布于闽中和闽南沿海。
  赛氏毛蚶s.satowi Dunker。分布于闽东和闽中沿海。
  胀毛蚶s.globosa (Reeve)。分布于东山。
  不等壳毛蚶s.inaequivalvis (Bruguiere)。分布于霞浦、长乐、东山。
  日本毛蚶s .japonica (Reeve)。分布于平潭、惠安、东山。
  唇毛蚶s .labivsa (Sowerby)。分布于长乐、平潭、东山。
  泥蚶tegillarca granosa (Linnaeus)
  贝壳极膨胀而坚厚,略呈卵圆形,两壳大小相等。壳高约为壳长的7/9~5/6,而壳宽稍小于壳高。前、腹缘较圆,后缘稍延长,近卵圆形。背部两端与前、后缘形成钝角。壳顶极凸出,先端向内卷曲,自壳顶至前端的距离约为壳长的2/5,而两壳顶的距离约为壳宽的1/7~1/6。
  壳表面灰白色,外被有褐黄色薄皮,壳顶附近的薄皮常脱落而呈灰白色。放射肋较粗大,有16~20条,通常以17条左右较多。同心生长线在腹侧显著,与放射肋交织成方形小结节,这种结节在壳后端不明显。初带面宽,呈菱形,宽度约为其长度的1/4~1/3。韧带黑褐色,角质,常具有菱形沟。壳缘呈波浪形曲线。
  壳内面为灰白色。铰合部平直,中部稍狭。齿小而密,约有32~48个,位于前、后端的齿较大而呈片状,中部的齿极短小。壳缘附近具有与壳表面放射肋相应的深沟。前闭壳肌痕较小,略呈半圆形;后闭壳肌痕大,近四方形。前、后闭壳肌痕的距离约为壳长的2/5~1/2。外套痕显明。
  足部发达,侧扁,呈斧状。外套膜边缘较厚而皱褶,无触手。
  本种生活于内湾或河口中潮区至低潮区的软泥中,产卵期约8~10月,为本省重要养殖贝类之一。分布于我国沿海及日本等地。为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广分布种。肉供食用,壳可烧石灰。
  本科在福建还有:
  结蚶tegillarca .nodifera (V.Martens)。分布于厦门、闽中及闽东沿海。
  扭蚶trisidos tortuosa (Linnaeus)。分布于漳浦及闽中沿海。
  对称拟蚶arcopsis symmetrica (Reeve)。分布于霞浦、平潭、厦门、东山。
  橄榄蚶estellarca olivacea (Reeve)。分布于闽东及闽中沿海。
  褐蚶didimacar tenebrica (Reeve)。分布于福建沿海。
  粒帽蚶cucullaea granulose Jonas。分布于平潭、惠安、漳浦、诏安。
  (二)贻贝科
  紫胎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 Lamarck
  俗名淡菜
  贝壳较薄而坚韧,呈楔形。壳长小于壳高的2倍,而壳宽约为壳高的7/9。壳顶尖细,位于贝壳的最前端。壳表面光滑,有光泽,壳皮呈紫褐色或黑褐色。壳内面呈灰白色或灰兰色。肌痕明显。铰合部狭小,具有2~5个不发达的粒状小齿。韧带细长,韧带脊明显。小月面较清楚,具有2~5个放射褶。足部细长,略呈舌状或棒状,足丝发达。
  本种以足丝附着于内湾低潮区至水深数米的岩石上。本省已进行养殖,闽东较多。分布于我国沿海,以及北大西洋、地中海和太平洋等。肉供食用,制罐头,贝壳可作工艺品。该种为本省养殖贝类之一。
  相近种
  厚壳贻贝m.coruscus Gould 。分布于闽东和闽中沿海。
  翡翠貽贝perna viridis (Linnaeus)
  俗名彩恋
  贝壳大而坚实,略呈楔形。两壳大小相等,壳高约为壳长的3/7,壳宽约为壳高的5/8。壳顶尖而稍弯曲,略似鸟嘴形,先端位于贝壳的最前端。两壳壳顶不相紧接。背缘呈弧形,腹缘稍平直,后缘圆。
  壳表面平滑,自壳顶至中部靠近腹侧特别隆起,隆起部背侧的倾斜面很大,腹侧的倾斜面较小而狭长。同心生长线细密,有的成为沟纹。无放射肋。壳表面为暗褐色,后部和壳缘呈翠绿色。幼贝表面大部分呈绿褐色。
  壳内面为白色光泽,略呈淡绿色,由壳表面卷入壳内边缘的角质层为翠绿色。铰合部弧形,具有一列口琴状凹陷。韧带黑色,狭长,几占铰合部全长。铰合齿位于贝壳前端,左壳一个,右壳两个,均略呈片状。
  外套痕显明。无前闭壳肌痕,后闭壳肌大,与后足丝收缩肌痕相联,近肾形,位于壳后部背侧。前足丝收缩肌痕很小,在靠近壳前端的背缘内面。中足丝收缩肌痕与收足肌痕相联,略呈椭圆形,位于背缘中部附近。
  本种在闽南沿海进行养殖。
   隆起隔贻贝septifer excisus (Wiegmann)
  贝壳中等大小,略呈三角形,壳质坚厚。壳高约为壳长的5/9,而壳宽稍大于壳高。壳顶尖细,位于贝壳的最前端。壳表面极凸,放射肋细小,与生长线交织成小粒状。壳表面呈紫黄褐色或淡黄褐色,有时壳后端有少数细黄毛。壳内面为蓝紫色。肌痕明显,光滑而凸。壳顶内下方具有白色小隔板,常呈弯月形。足部细小,呈棒状,末端稍尖,足丝发达。
  本种以足丝附着于中潮区和低潮区的岩礁上。本省厦门、东山等地均有发现。分布于我国浙江以南沿海,以及日本、越南和印度洋等地。肉供食用,壳可作工艺品或烧石灰。
  相近种
  条纹隔贻贝s.virgatus (Wiegmann)。分布于平潭、厦门、东山、诏安。
  隔贻贝s.bilocularis (Linnaeus)。分布于东山、诏安。
  麦氏偏顶蛤modiolus metcalfei (Hanleg)
  贝壳薄脆,壳长约为壳高的两倍,而壳宽略小于壳高。两壳大小相等。前部很短,后部长。壳顶突出,位于前端附近,先端向前内方卷曲,自壳顶至贝壳前端的距离约占铰合部长度的1/7~1/6。前、后缘略呈卵圆形,腹缘中部微凹。背缘中部特别隆起,隆起部的前、后背缘形成一个明显的钝角,约140°左右,后背缘前部稍凹入。韧带狭长,暗褐色。
  壳表面背部为紫色,腹部呈灰白色。外被有褐黄色的薄皮。自壳顶至后端具有一条极显著的龙骨状隆起,形成背、腹侧两个斜面。背侧斜面的壳皮上具有污黄褐色茸状刺毛,这种刺毛在壳后方特别密而细长,腹侧斜面光滑。无放射肋,同心生长线细密而明显。
  壳内面背部淡紫色,腹部为灰白色。铰合部平直,无齿。韧带下方有一条肋状突起。前闭壳肌痕小,卵圆形;后闭壳肌痕不很明显,近半圆形。前、后闭壳肌痕的距离约为壳长的3/5。外套痕明显。
  本种以足丝固着在中潮区至浅海泥沙中的砂砾或碎壳上,雌雄异体,以硅藻为主要食料。本省沿海均有发现。分布于我国南北沿海、日本本州以南、菲律宾、印度、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地。肉供食用,贝壳可作工艺品。
  沼蛤limnoporna fortunei (Dunker)
  别名淡水壳菜、湖沼股蛤、死不了、死不丢
  侧面观体似三角形。壳长8~30毫米。壳顶位于壳的前端,背缘弯曲,与后缘连成大弧形。由壳顶向后的部分壳面极凸出,形成一条龙骨凸起。壳面棕褐色、黄绿色或深棕色。生活在缓流的湖泊、河溪、工厂的沉淀池及工业冷却水管管道内。以水中微小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为食。如簇生在水管的管道内,引起管道堵塞。若大量固着在船底,则影响船只的航速。本种也是鱼类寄生虫——前睾近似牛首吸虫(Parabucephalopsis prosorchis )和范尼道弗吸虫(Dollfustrema vaneyi)的中间宿主。肉供食用,也可为鱼虾和禽类的饲料。
  贻贝科在福建还有:
  寻氏肌蛤(凸壳肌蛤)musculus senhousia (Benson)。本省沿海数量较多。分布于我国南北沿海。
  栉毛短齿蛤trichomya hirsutus (Lamarck)。分布于霞浦、平潭、惠安、厦门、东山。
  黑荞麦蛤(黑偏顶蛤)vignadula atrata (Lischke)。分布于福建沿海。
  短石蛏lithophaa curta Lischke。分布于福建沿海。
  (三)珍珠贝科
  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 (Dunker)
  贝壳略呈四方形,背缘平直,腹缘圆。壳顶位于背缘的前端。前耳小,后耳较大。贝壳边缘的鳞片,呈覆瓦状紧密排列,末端稍翘起。右壳前耳下方有一凹陷,足丝从此凹处伸出。两壳不等。壳表面呈淡黄褐色。左壳较凸,右壳稍平。生长线很细密,呈片状,脆薄而易脱落,在后缘部排列紧密,末端延伸成小舌状而翘起。足丝孔较大,足丝黄褐色,呈细毛发状。壳内面中部珍珠层较厚而白色光泽强,边缘呈淡黄褐色。铰合部平直,内有一主齿,铰合线下方有长形齿片。前闭壳肌退化,后闭壳肌痕大,近圆形,在贝壳中部的稍后方。
  本种生活于内湾潮间带低潮区至浅海的岩礁上,厦门、东山有发现。分布于我国闽南以南沿海和日本南部海区。东山岛曾进行养殖,生产珍珠。肉供食用,贝壳可作工艺品。
  相近种:
  珠母贝p.margaritifera (Linnaeus)。分布于平潭、东山。
  长耳珠母贝p.chemnitzi (Philippi)。分布于平潭、厦门、东山。
  短翼珠母贝pteria brevialata (Duitker)。分布于平潭、惠安。
  美丽珍珠贝p.Formosa (Reeve)。分布于平潭、惠安。
  (四)江珧科
  栉江珧atrina (Servatrina)pectinata (Linnaeus)
  贝壳前端尖,后端宽大,略呈不等腰的直角三角形,左、右两壳相等,壳长约为壳高的2~2.5倍,而壳宽约为壳高的2/5~3/5。壳顶位于贝壳的最前端。背缘向腹部微凹,全长为铰合部。铰合部无齿。韧带黑褐色而细长,在铰合部内面。背缘与腹缘的前1/3均稍直,约成为30°~35°角,腹缘至后半部逐渐向外凸出,后缘稍圆或呈截形。左、右两壳彼此抱合时不能完全紧闭,后部张开的宽度比腹部前方裂缝的宽度约为1:4/7。
  壳表面稍凸,除前腹缘外,其余部分有自壳顶伸向壳后端的放射肋12~20条,肋上具有许多斜向后方的三角形小棘,但小棘常被磨损而消失。腹面的生长纹很粗而显著。壳表面呈黄褐色或黑褐色,前闭壳肌小,后闭壳肌肥大,呈卵圆柱形。足部小,足丝很发达。外套腺侧扁,形似松茸,较短而宽,呈淡黄色,先端扩大为扇形。
  本种在内湾潮间带中潮区至浅海沙泥中营半底埋生活。约2年左右,性腺成熟,繁殖期5~9月。本省沿海常可采到。分布于我国南北沿海、日本本州房总以南至爪哇、澳大利亚北部,向西经斯里兰卡,至印度半岛的东南部,为印度、西太平洋的热带和亚热带种。肉供食用,后闭壳肌可干制为名贵的“江珧柱”,又称“干贝”。
  本科在福建还有:
  细长裂江珧p.attenuata Reeve。闽南沿海较常见,平潭也有发现。
  二色裂江珧p.bicolor Gmelin。分布于福建沿海。
  羽状江珧p .penna Reeve。分布于连江、长乐、平潭、莆田、东山。
  (五)扇贝科
  华贵栉孔扇贝chLamys (Mimachlamys )nobilis(Reeve)
  贝壳较大而坚固,高度与长度近相等,略呈圆形。左壳比右壳略凸,两壳相等。壳表面呈黄褐色,紫褐色,或具有枣红色斑纹。放射肋粗大,约有23条左右。生长线细密,肋上小鳞片翘起。两肋之间深沟,常具有细肋2~3条,小肋上也具有很小的鳞片。肋条宽度比肋间距离稍宽。左壳前后近三角形,表面具有细肋6~8条,前耳比后耳稍大。右壳前后耳差别很大;前耳略呈三角形,表面有粗肋3~4条,下部生长线呈波纹状,足丝孔具有数个栉齿;后耳为三角形,具有5~6条细肋。
  壳内面呈淡黄褐色,具有与壳表面相对应的沟和肋条。铰合部略直,韧带紫褐色或暗褐色,在三角形的初带槽中。前闭壳肌退化,后闭壳肌痕近圆形,位于壳内近中央,略偏于后背部。
  本种以足丝附着于低潮区至浅海的岩礁上生活,闽南沿海已进行养殖。分布于我国台湾海峡以南沿海、日本南部和印度尼西亚等地。肉供食用,后闭壳肌可干制为“干贝”,贝壳作工艺品用。
  相近种:
  异纹栉孔扇贝chlamys (Coralichlamys)irregularis (Sowerby)。分布于霞浦、平潭、东山。
  栉孔扇贝chlamys (Agumapecten)farreri (Jones &Preston)
  贝壳较大而略呈圆扇形,壳高稍大于壳长,两壳近相等。背缘略直,壳顶稍凸,在背缘中央附近。前耳比后耳大,近三角形。右壳前耳下方有足丝孔和6~10个栉状小齿。左壳比右壳稍凸。壳表面呈淡褐色、紫褐色、桔黄色或灰白色。生长线细密,放射肋粗细不等。左、右两壳放射肋不同,左壳具有10条左右的粗肋,粗肋之间有小肋。右壳约有20多条不规则的肋,肋上有小棘。壳内面呈灰白色,淡褐色或粉红色。后闭壳肌痕较大,近圆形,位于贝壳中部。壳内面具有与壳表面相对应的肋和沟。铰合部直,内韧带暗褐色,在三角形的韧带槽内。外套膜边缘较厚,具有外套眼点和外套触手。足丝发达,呈细发状。
  本种以足丝附着于低潮区至浅海的岩石和砂砾上,闽东沿海已进行养殖。分布于我国闽东以北沿海、日本和朝鲜西岸等。肉供食用,后闭壳肌可干制为“干贝”,为海产珍品之一。本科还有:
  箱形栉孔扇贝c.pyxidatus (Born )。分布于闽南和闽中沿海。
  齿舌栉孔扇贝comptopuliium radula (Linnaeus)。分布于东山。
  新加坡掌扇贝volachlamys singaporinus (Sowerby)。分布于福建。
  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 (Lamarck)。分布于罗源、连江。
  嵌条扇贝pecten (Notovola)albicans (Schroter)。分布于平潭。
  (六)海菊蛤科
  紫斑海菊蛤spondylus nicobaricus Schreibers
  贝壳坚厚,壳高稍大于壳长,略呈卵圆形。两壳近相等,前、后耳相似。右壳壳顶与铰合部之间有一个三角形的倾斜面,中央具一浅沟,因此,两壳壳顶距离较远。左壳表面呈淡黄色,壳顶附近有紫色斑点。放射肋细密,排列不规则,肋上小刺稠密。生长线不明显。右壳表面淡黄色,放射肋不明显,生长线成薄片状而翘起,排列不规则。壳内面为灰白色,边缘有细密的肋纹,这种肋纹在右壳很明显,呈紫色,但在左壳边缘为灰白色。铰合部直,左右两壳各有2个粗壮的铰合齿,中央为韧带槽,内韧带呈黑紫色。后闭壳肌痕近卵圆形,位于贝壳中央的稍背后部。
  本种以右壳固着于岩石或礁石上,厦门、龙海和东山等地可采到。分布于我国浙江以南沿海和菲律宾等海区。肉供食用,后闭壳肌可制名贵的“干贝”。
  相近种
  草莓海菊蛤spondvlus fraeum Reeve和棘刺海菊蛤s.barbatus Reeve分布于福建。
  (七)不等蛤科
  中国不等蛤anomia chinensis Philippi
  贝壳扁平而薄脆,半透明,近圆形。两壳不相等,左壳(上壳)稍凸,比扁平的右壳(下壳)大。放射肋细小,在贝壳边缘比较明显。生长线很细密。壳顶很小,周围呈黄铜色,其余部分常为灰白色。右壳(下壳)很薄,呈青黄铜色,足丝孔周围部分呈灰白色。生长线细密。足丝孔近长卵圆形。内韧带黑褐色。
  本种以石灰质足丝固着于潮间带中潮区至浅海的岩石或其他外物上,本省沿海常可采到。肉供食用。分布于我国南、北沿海和日本等地。
  相近种
  难解不等給a.aenigmatica (Chemnitz)
  盾形不等蛤a .cyteum Gray
  (八)窗贝(海月)科
  窗贝(海月)placuna (Placuna)placenta (Linnaeus)
  贝壳薄而扁平,近圆形,边缘易破损。左壳稍凸,右壳扁平,半透明。放射肋和生长线均很细密,靠近腹缘的生长线略呈鳞片状。壳表面呈白色或淡黄色,壳顶常呈淡紫色。壳内面为白色,有云母光泽,边缘部肋纹细密。铰合部稍大,右壳有2个长度不等的小齿,呈倒“V”字形排列。在左壳相对应的部位成为2条凹陷。韧带黑紫色,在铰合齿和凹陷上。后闭壳肌痕近圆形,在贝壳中央附近。
  本种生活于内湾潮间带中潮区至浅海的沙泥质海底上,本省沿海常可采到。分布于我国浙江以南沿海、菲律宾、澳大利亚西北部和印度等地,为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热带、亚热带种。肉供食用。贝壳可作工艺品。我国古代常用这种贝壳嵌于门窗或屋顶上,用以透光,故称为“窗贝”或“明瓦”。
  (九)牡蛎科
  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 (Thun berg)
  贝壳极大而狭长,壳质重厚,略呈长方形。壳顶稍尖而突出,背、腹缘几乎平行,一般壳长约为壳高的三倍,壳宽约为壳高的5/9~5/8。由于生活环境或附着物的影响,有的个体呈长卵园形。
  右壳扁平如盖,表面平坦,呈淡紫色,淡黄褐色或灰白色。自壳顶向后缘鳞片环生,波纹状,排列稀疏而层次不多。左壳凹陷,鳞片粗大,淡黄色或灰黄色,具有放射状的紫色色带。壳顶附着面小。韧带槽长而宽大,两侧无齿,宽度约为其长度的1/2。
  壳内面为瓷白色光泽。闭壳肌痕大,近马蹄形,暗 棕黄色,位于壳后部约1/3处靠近背侧。外套痕不明显。
  外套膜边缘具有两行触手,内行比外行排列整齐。鳃略呈直条状,不弯至背后角。心室淡红色。
  本种固着于潮间带中潮区至潮下带的岩石上,本省沿海均可采到,为养殖贝类之一。分布于我国沿海和日本海区。肉供食用,壳可烧石灰。
  相近种
  近江牡蛎c.rivularis Gould。广布福建沿海,为河口或内湾的养殖贝类,本省沿海均有养殖。
  僧帽牡蛎saccostrea cucullata (Born)
  贝壳稍小而薄,略呈尖卵形。左壳凹陷,右壳扁平。右壳表面生长线形成多层环状鳞片,幼贝的鳞片层末端边缘伸出很多舌状片或尖棘。成体的棘逐渐减少。无放射肋。壳表面呈淡灰黄色,散布有紫褐色或黑色条纹。壳内面灰白色。闭壳肌痕卵圆形,位于贝壳中央的背后方。左壳表面凸出,顶部附着面较大,放射肋粗壮,鳞片层少,幼贝有棘,边缘具锯齿。壳内面呈灰白色,顶端凹陷很深。韧带槽狭长,呈锐角三角形。外套膜边缘有两行触手。
  本种以左壳固着于潮间带中潮区至浅海的岩石、竹或其他外物上。本省沿海已进行插竹养殖、投石养殖、立石养殖、桥石养殖和吊养等方法,产量较高,为本省四大贝类养殖之一。分布于我国沿海及日本、澳洲、帝汶岛、红海非洲西岸和印度洋等。肉供食用,还可制成“蠔罐头”、“蠔干”和“蠔油”等。
  本科还有:
  密鳞牡蛎ostrea dencelamellosa bischke。分布于福建沿海。
  舌骨牡蛎o.hyotis Linnaeus。分布于厦门、东山、诏安。
  复瓦牡蛎o.imbricata Larmarck。分布于厦门、东山。
  咬齿牡蛎o.mordax Gould。分布于东山。
  棘刺牡蛎o.echinata Quoy et Gaimard。广布福建沿海。
  中华牡蛎o.hwewsis Gmelin。分布于福建沿海。
  团聚牡蛎o.glomerata Gould。分布于福建沿海。
  猫爪牡蛎talonostrea talonata Spnon
  贝壳小而薄,略呈长卵园形,一般壳长约2O~4O毫米。右壳较小,扁平而薄,表面光滑,无放射肋,同心鳞片层次少,呈覆瓦状平伏。壳顶小,两侧无耳状突起。壳缘具有5~8个较深的缺刻。壳表面黄褐色或淡红褐色,边缘常呈紫色,有时具有1~2条放射状的黑色或暗紫色色带。
  左壳凹陷,同心鳞片层迭。附着面小,仅以顶部一小部分附着。有放射肋5~8条,肋上常生短棘,放射肋突出壳缘,使壳缘呈不规则的锯齿状,形似猫爪。表面为黄褐色,边缘常呈紫色,有时具有放射状白色色带。
  壳内面为灰白色,后缘部常呈紫色。韧带槽狭小,稍深,宽度约为其长度的1/3~1/2。铰合部小,两侧无小齿,前凹陷浅。闭壳肌痕长卵形,位于靠近壳中央背侧。
  外套膜边缘具有两行细长的触手。心室淡黄色,心耳为灰褐色。
  本种固着于潮间带中、低潮区的岩石上。本省东山、厦门、晋江、莆田、平潭、福安等地有发现,分布于我国南北沿海和菲律宾等地。肉供食用。
  (十)蚌科
  圆顶珠蚌unio douglasiae (Gray)
  俗名田刀、蚌蛤、蛤蜊、杜氏蚌
  外形呈长椭圆形。壳长53毫米,壳高25毫米,壳宽19毫米。长度大于高度的2倍。壳顶位于壳前部壳长的1/3~1/4处。壳顶及其附近具有颗粒状突起和长条突起。壳面黑褐色或黑色。左壳有2个拟主齿和2个侧齿;右壳有2个拟主齿和1个侧齿。生活在湖泊、河流、水库及池塘内,底质为泥底或泥沙底。以微小浮游生物及有机碎屑为食。肉可供食用,并为家禽、家畜的饲料,也是鱼类的天然饵料。贝壳可作为中药珍珠母。
  分布于福州、延平、建阳、建瓯等地。省外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山东、湖北、湖南、四川、云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台湾、广东及广西等省(区)。
  背瘤丽蚌lamprotula leai (Gray)
  俗名麻皮蚌、麻歪歪、猪耳壳、平壳、江贝、白玉蛤、蹄蚌
  外形呈椭圆形。壳长5O毫米,壳高4O毫米,壳宽17.5毫米。壳顶几乎位于背缘最前端。壳面背部瘤状结节联成条状,并与后背部的粗肋相接成“人”字形。壳面暗褐色或暗灰色。左壳有2枚拟主齿和2枚侧齿;右壳具拟主齿和侧齿各1枚。生活在较深、较急或缓流的河流及其相通湖泊内,水底为流沙底或卵石底。以微小生物(原生动物、单鞭毛藻及硅藻等)及有机碎屑为食料。贝壳为制造珠核、钮扣及工艺品的主要原料,亦作为中药珍珠母。肉供食用。肉及壳粉可作为家禽及家畜的饲料。壳粉可作奶牛催乳剂。
  分布于福州、南平等地。省外分布于河北、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广东及广西等省(区)。
  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 vuoodiana (Lea)
  俗名菜蚌、菜歪歪、河蚌、湖蚌、蚌壳、水壳子、无齿蚌、田歪歪、田刀外形呈稍有突的卵圆形。壳长8O毫米,壳高127.9毫米,壳宽75.8毫米。壳长约为壳高的1.5倍,后背部有自壳顶射出的3条不明显的肋脉,最下条的肋脉末端在贝壳中线上,使贝壳后部呈角突状。壳面黑褐色或黄褐色。卵生。生活在淤泥底,水流略缓或静水的小河、湖泊、池塘、稻田、水库内,以微小浮游生物及有机碎屑为食料。本种为淡水育珠蚌,但产珠质量次于三角帆蚌及褶纹冠蚌所产的珍珠。肉供食用。又可做为底栖肉食性鱼类、禽类的天然饵料,亦为家畜、家禽的饵料。贝壳亦用作为中药珍珠母。
  分布于福州、延平、建瓯、建阳、武夷山、光泽、连城等地。遍布全国各地。
  褶纹冠蚌cristaria plicata (Leach)
  别名湖蚌、水壳、大江贝、棉鞋蚌、尖顶蚌
  外形略呈不等边三角形。壳长285毫米,壳高167毫米,壳宽98.3毫米。壳顶约位于壳长前1/6处,前背缘冠突小而不明显,后部长而高,后背向上斜伸展成为大型的冠。壳后背部从壳顶起向后有一系列的逐渐粗大的纵肋。壳面深黄绿色至黑褐色。左右两壳各具1枚后侧齿及1枚前侧齿。卵生。生活在泥底或泥沙底,水流较缓或静水的河流、湖泊、沟渠及池塘内。以浮游生物及植物碎屑为食。本种为淡水育珠优良品种之一。贝壳可作为中药珠母贝,亦作为钮扣、镶嵌、螺钿及贝雕等工艺品的优良原料。肉供食用。肉及壳粉作为家畜、家禽的饵料。
  分布于福州等地。省外分布于黑龙江、吉林、河北、河南、山东、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浙江及江西等省。
  (十一)截蛏科
  总角截蛏solecurtus divaricatus (Lischke)
  贝壳坚厚,略呈长方形。前部比后部稍宽,两壳抱合时,前、后端开口。壳高约为壳长的3/7,壳宽约为壳高的5/7~7/9。壳顶微突,先端向内卷曲,自壳顶至贝壳前端的距离约为壳长的2/5。背、腹缘略平行,前缘圆,后缘近截形。外韧带粗短,黑褐色,突出壳面。
  壳表面白色,略带淡红色,外皮黄褐色,极易脱落。从壳顶至腹缘具有2O多条放射状刻纹,这种放射纹自前向后作覆瓦状排列。同心生长线显明,有的成为环形沟纹。
  壳内面白色或淡红色。铰合部极狭长,每壳具有主齿两个,一个尖而耸立,略与壳面垂直,另一个扁平,短小。前闭壳肌痕略呈鞋刀形,后闭壳肌痕近葫芦瓜形。前、后闭壳肌痕的距离约为壳长的3/7。外套痕显明。外套窦宽大而极深,呈舌状,先端向前伸展至贝壳前部约1/3处,超越壳顶的正下方。
  足部肥大,稍侧扁,先端近卵圆形。外套膜腹侧愈合,前端很厚,边缘分为三层,内、外两层较薄,中层甚厚,呈黑褐色。两个水管基部愈合,末端分离。表面具有环纹,不能全部缩入壳内。
  本种生活于河口或内湾潮间带低潮区至潮下带的沙泥质海底内。宁德和漳浦均有采到。分布于我国山东以南沿海、日本南部和印度尼西亚等地。本种个体较大,足部肌肉发达,肉味鲜美。将来可以发展为滩涂养殖。
  (十二)蚬科
  河蚬corbicula fluminea (Muller)
  俗名黄蚬、沙蜊、蝾蛘、金蚶、蝾仔、扁螺
  外形呈圆底三角形。壳长2O~35毫米,壳高18~32毫米,壳宽11~18毫米。壳面黄褐色或黑褐色。左壳具3枚主齿及前、后侧齿各1枚,左壳前端2个主齿大,呈“八”字形排列。右壳有3枚主齿及前、后侧齿各2枚。生活在淡水、咸淡水的江河、湖泊、沟渠、池塘内。以浮游生物(如:硅藻、绿藻、眼虫等)为食。在福州地区生殖旺季是5~6月。肉供食用,并可制成蚬干或罐头或冷冻肉,冷冻蚬销售国外。供中药药材。为鱼类、禽类的饵料。也是人、禽的卷棘口吸虫的中间宿主。
  分布于福州、延平、建瓯、建阳、光泽等全省各地。几遍布全国各地。
  (十三)乌蛤科
  中华乌蛤vepricardium sinense (Sowerby)
  贝壳坚厚,略近圆形,两壳大小相等。前端圆形,后端稍凸出。壳顶在背缘稍靠前端,两壳顶向内卷曲。初带凸出表面,呈褐黄色。贝壳表面膨凸,具有21~23条放射肋,肋稍窄而凸起,末端稍呈粒状。肋间沟较深。生长线细密。壳表面淡黄色,壳顶附近常有污黄色或铁锈色。壳内面灰白色或白色光泽。具有与壳表面放射肋相对应的深沟,边缘缺刻较深而呈锯齿状。铰合部两壳各有2个主齿:一个较大,稍弯曲,另一个短小。前、后闭壳痕均呈卵圆形,靠近贝壳前、后部边缘。外套痕不明显。
  本种生活于低潮区至浅海的沙泥质海底中。福建省东山和诏安等地有采到,分布于我国台湾海峡以南沿海、菲律宾和爪哇等。肉供食用。
  本科还有:
  亚洲乌蛤cardium asiaticum Bruguiere。分布于闽中和闽南沿海。
  沙糙乌蛤trachycardium arenicolum (Reeve)。分布于霞浦、长乐、平潭、东山。
  粗糙乌蛤t.impolitum (Sowerby)。分布于平潭、东山。
  隆脊乌蛤fragum carinatum (Lynge)。分布于平潭、惠安、厦门、东山。
  莓实脊乌蛤f.unedo (Linnaeus)。分布于厦门、东山。
  曼氏卵乌蛤maoricardium mansitii (Otuka)。分布于东山。
  毛卵乌蛤m.setosum (Redfield)。分布于厘门、东山。
  (十四)帘蛤科
  青蛤cyclina sinensis (Gmelin)
  俗名赤嘴蚶、赤翠
  贝壳坚厚,略呈圆形,高度比长度稍大或大约相等,壳宽约为壳高的3/5~2/3。壳顶凸出,在背缘的中部,先端向前内方弯曲,两壳顶距离极近。无小月面;盾面狭长。外韧带褐黄色,呈梭形,充满盾面,有的个体外韧带稍突出壳面。
  贝壳表面膨胀,无放射肋,同心生长线显明,特别在腹面较粗而稍突出壳面。壳表面淡黄褐色或棕红色。生活在污泥沙中的个体,有时呈污黄色或黑色。
  壳内面为白色或淡黄色光泽,周缘具有整齐的小锯齿。铰合部狭长,左、右两壳各有3个主齿,略呈片状。前闭壳肌痕为长卵形;后闭壳肌痕较大,近半圆形。前、后闭壳肌痕的距离约为壳长的4/7~3/5。外套痕显明,外套窦较深,自腹缘后部向上方斜伸至贝壳中部而呈三角形。
  本种生活在中潮区至浅海的泥沙中,埋栖深度达5~15厘米。本省沿海均有发现。分布于我国南北沿海、朝鲜、日本和琉球群岛海区,为我国沿海的常见种。肉供食用,壳可作工艺品或烧石灰。
  真曲巴非蛤paphia (Paphia)euglypta (Philippi)
  贝壳坚厚,略呈椭圆形。壳高约为壳长的3/5~5/8,壳顶前方背缘微凹,后方倾斜,腹缘略呈弧形。前缘稍尖园,后缘近圆形。小月面凹陷,披针形。宽度约为长度的1/3强。盾面狭长。韧带细长,褐黄色,其长度约占盾面全长的2/3。
  壳表面为淡红色光泽,布有淡红褐色或灰褐色的倒“V”字形斑纹,自壳顶至腹缘具有四条间断的放射状栗色色带。同心生长线形成粗肋状,凸出,排列整齐,肋间沟深。
  壳内面为白色光泽。铰合部狭长,两壳各具有3个主齿,左壳后主齿和右壳前主齿较薄而呈片状,其余各主齿均粗壮,上端纵裂为两片。前闭壳肌痕近半圆形,后闭壳肌痕较大,略呈马蹄形。外套痕显明。外套窦狭长,呈指状,斜向贝壳中部。
  本种生活于潮下带细沙泥质海底,平潭和东山有发现。分布于我国浙江南部以南沿海,以及日本本州以南海区。
  本科还有:
  纹斑巴非蛤p.lirata (Philippi)。分布于平潭、惠安、厦门、东山。
  和蔼巴非蛤p.amabilis (Philippi)。分布于平潭、惠安、厦门、东山。
  波纹巴非蛤p.undulata (Born)。广布福建沿海。
  锯齿巴非蛤p.eallus (Gmelin)。分布于闽中和闽南沿海。
  屈曲巴非蛤p.sinnosa (Lamark)。分布于平潭、莆田、厦门、东山。
  头巾雪蛤clausinella tiara (Dillwyn)
  贝壳小型,极蛏厚,略呈圆形,两壳相等。壳高略小于壳长或相等。壳顶稍突出。两壳顶极接近。腹缘为圆形,背缘前方稍凹陷,后方斜直,呈截形。
  壳表面前部稍狭小,后部膨胀而宽。小月面凹陷,心脏形,盾面狭长,呈梭形;中间凹入成纵沟;下端靠近腹缘。韧带狭小,褐黄色。
  贝壳表面白色,略有瓷质光泽。自壳顶至腹缘常具有3条红褐色放射带。同心生长肋极显著,宽厚而呈片状,约有12至17条。肋间沟狭而深。肋片向背侧卷曲,后端翘起而稍薄。
  壳内面为白色光泽,有的个体后端呈淡紫色。铰合部宽,两壳各有主齿3个,均呈片状。左壳中主齿宽大,前、后主齿较薄;右壳中、后主齿宽厚,两者距离稍宽,而前主齿薄,靠近中主齿。前闭壳肌痕长卵形,后闭壳肌痕近圆形。外套痕显明,外套窦稍深,呈舌状。壳内缘具有细密的小齿。足部侧扁,呈斧状。外套膜很薄,边缘无触手。
  本种生活在潮间带中潮区至浅海的细沙泥质海底。平潭、晋江、厦门和东山均有发现。分布于我国浙江南部以南沿海,以及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亚等地,为印度、西太平洋区的热带和亚热带种。肉供食用。
  相近种
  伊萨伯雪蛤c.isabellina (Phiiipi)。生活在潮间带中潮区至浅海的泥沙中,穴居深度约4~7厘米,为闽南沿海的习见种。
  美叶雪蛤c.calophylla (Philippi)。分布于我国浙江以南沿海。
  日本镜蛤dosinia (Phacosoma )japonica (Reeve)
  贝壳坚厚,稍扁平,略呈圆形。壳长稍大于壳高,壳顶小,位于壳背缘靠前方,自壳顶至贝壳前端的距离约占壳长的2/5。壳顶前方背缘凹陷,后方背缘近截状。腹缘和前、后缘约呈圆形。小月面小而深凹,心脏形,其周缘有明显的凹沟,宽度约为长度的5/7。盾面狭长,呈梭形,宽度约为长度的1/6,中央纵凹。韧带褐黄色,狭长,陷入盾面中央纵凹内,其长度约占盾面全长的2/3。
  壳表面白色,平滑,略具光泽,同心生长线宽,排列紧密,在贝壳前、后端微呈片状翘起,生长线之间形成浅的沟纹。无放射肋。
  壳内面为白色或淡黄色光泽。铰合部宽,具有3个主齿。左壳前主齿为薄片状,耸立很高,中主齿粗壮,前、中主齿呈“八”字形排列,两者上端均微有纵裂;后主齿狭长,薄片状,斜向后方,与壳背缘平行;前侧齿粗短。右壳前主齿为一狭小的薄片;中主齿三角锥形;后主齿狭长,上端纵裂为两片;前侧齿两个,不明显,位于前主齿的前下方,两齿之间凹陷。前闭壳肌痕呈长卵形;后闭壳肌痕稍大,卵圆形。前、后闭壳肌痕的距离约占壳长的4/7~3/5。外套痕显明,外套窦很深,呈尖锥形,其尖端伸展至贝壳内面中部。足部发达,腹侧侧扁,呈斧状。外套膜有两点愈合,边缘无触手。两个水管发达,细长,全长愈合,末端分离,水管口周围无触手。
  本种生活于潮间带中潮区至浅海的细沙泥中,栖埋深度约8~12厘米。本省和全国沿海均有分布,为习见种。肉供食用。
  相近种
  突角镜蛤d.(P.)cumingii (Reeve)。分布于平潭、惠安、东山。
  凸镜蛤d.(P.)gibba A.Adams。分布于福建沿海。
  薄壳镜蛤d.(Dosinella )corrugaia (Reeve)。分布于福建沿海。
  帆镜蛤d.(Bonartemis)histrio (Gmelin)。分布于厦门、漳浦、东山。
  文蛤meretrix meretrix (Linnaeus)
  俗名车敖
  贝壳重厚而膨胀,两壳大小相同,有的个体两侧稍不等。壳高约为壳长的6/7,而壳宽约为壳高的5/8。两壳壳顶紧接。壳顶突出,位于壳背缘中部稍前方,先端向前内方卷曲,自壳顶至贝壳前端的距离约占壳长的1/3。壳顶前方背缘稍斜直,后方背缘呈弧形。腹缘和前缘圆,后缘近卵圆形。小月面显明,长心脏形,宽度约为长度的3/7;盾面宽大,常具暗褐色,略呈长桃核形,宽度约为长度的2/5。韧带粗短,黑褐色,梭形,突出壳面,其长度约占盾面全长的1/6。
  壳表面光滑,被有一层淡黄褐色的壳皮,常具有环形的褐色色带和锯齿状或斑点状的褐色花纹。贝壳边缘和壳顶附近的壳皮常磨损脱落而呈白色。
  壳内面为白色光泽,有的个体前、后缘略呈淡紫色。铰合部宽,呈弧形。两壳具有3个主齿,前、中主齿粗短,近三角锥形,呈“八”字形排列。后主齿狭长,片状,略与壳背缘平行。齿间沟深。后主齿背侧的壳缘上,具有齿状横脊。左壳前侧齿一个,粗壮而突出较高;右壳有两个前侧齿,短而平行,齿间沟很深。前闭壳肌痕小,长卵形;后闭壳肌痕较大,近卵圆形。外套窦宽而短,略呈新月形。
  本种生活在中潮区至浅海的细沙质海底,埋栖沙内数厘米深。本省沿海均有发现。分布于我国南北沿海、朝鲜和日本,为常见种。肉味鲜美,供食用和药用,贝壳可做高标文蛤水泥,还可作盛药膏和雪花膏等容器,以及紫菜苗的附着器。
  文蛤是本省养殖贝类之一,年产量约5OOO~6OOO吨。
  本科还有:
  中国仙女蛤callista chinensis (Holten)。分布于福建沿海。
  巧楔形蛤sunetta (Sunettina)concinna Dunker。分布于平潭、惠安、东山。
  歧脊加夫蛤gafrarium divaricatum (Gmelin)。分布于福建沿海。
  美女蛤circe scripta (Linnaeus)。分布于平潭、漳浦。
  面具美女蛤c.stutzeri (Donovan)。分布于惠安、东山。
  裂纹玛西蛤marcia hiantina (Lamarck)。分布于厦门、云霄。
  丽文蛤meretrix.lusoria (Rumphius)。分布于长乐、惠安、龙海。
  对角蛤antigona lamellaris Schumacher。分布于东山。
  曲波皱纹蛤periglypta chemnitzi (Linnaeus)。分布于平潭、厦门、东山。
  曲畸心蛤anomalocardis flexuous (Linnaeus)。分布于平潭、惠安、东山。
  鳞杓拿蛤a .squamosa (Linneus)。分布于东山。
  杂色蛤仔ruditapes variegata (Sowerby)
  外形与菲律宾蛤仔相似,但本种贝壳较薄而小型,一般贝壳的长度稍大,而壳宽较小。壳高约为壳长的5/8~2/3,壳宽约为壳高的2/3。两壳大小相等,壳顶微突,先端向前内方弯曲,自壳顶至壳前端的距离约占壳长的2/7~1/3。壳顶前方背缘稍平直,后方背缘斜长。前缘卵圆形,后缘椭圆。小月面狭长,披针形;循面细长,呈梭形。韧带突出壳面,褐黄色。
  壳表面淡黄褐色,花纹变化很大,具有褐色或红褐色的花纹或斑点,自壳顶至腹缘常有3条放射状的暗褐色色带。同心生长纹显明,有的成为沟纹。放射肋细密,前、后部的较粗,与同心生长线交织成布纹状。
  壳内面为灰白色或淡肉色。铰合部狭小,两壳各具3个主齿,左壳中主齿和右壳中、后主齿的上端均纵裂为两片。前闭壳肌痕近半圆形;后闭壳肌痕较大,呈梨形。前、后闭壳肌痕的距离稍大于壳长的1/2。外套痕显明,外套窦宽而深,先端圆,呈舌形。
  本种生活环境与蛤仔相似,但栖息水深较浅。本省闽江口以南均有发现,分布于我国福建闽江口以南沿海和日本等地。肉供食用,也是养殖贝类之一。
  本科还有:
  菲律宾蛤仔r .philippinarum (Adams &Reeve)。分布于福建沿海。
  帘蛤科在福建还有:
  突畸心蛤cryptonema producta (Kuroda ct Habe)。闽南沿海的习见种。
  等边浅蛤gomphin aequilatera (S〇werby)。分布于福建沿海。
  裂纹格特蛤k.hiantina (Lanmarck)。分布于厦门、东山。
  真凸格特蛤k .eugibba。分布于厦门、东山。
  (十五)蛤蜊科
  古蛤蜊coelomactra antiquata (Spengler)
  俗名西施舌、海蚌
  贝壳大而薄,近三角形。壳高约为壳长的3/4~7/9,壳宽约为壳高的4/7~2/3。壳顶突出,位于贝壳中央的稍前方,先端向前内方卷曲,两壳顶稍分开。壳顶前方微凹;后方较凸。壳顶前、后背缘约成为钝角,腹缘呈圆形。
  壳表面膨胀,外被有黄褐色薄皮,壳顶附近壳皮常脱落而呈淡紫色。无放射肋,同心生长线细密而显明,小月面和盾面宽大,均略呈披针形。
  壳内面淡紫色,腹缘附近颜色较浅,常呈灰白色。铰合部较宽大。左壳具有一个主齿,分叉成“人”字形;右壳主齿两个,呈“八”字形。两壳前、后侧齿发达,均呈片状。左壳单片;右壳为双片。侧齿之间或侧齿与壳背缘之间的沟很深。外韧带狭小,褐黄色;内韧带大,棕褐色,略呈三角柱形,初带槽较深。前闭壳肌痕为长卵形;后闭壳肌痕近方形,但幼体常呈卵形。前、后闭壳肌痕的距离约为壳长的3/5。外套痕显明,靠近贝壳腹缘。外套窦较宽而浅,呈舌形。
  足部很大,侧扁,前端较尖而延长。外套膜边缘具有大小不等的疣状突起。出、入水管发达,完全愈合,入水管周围有一圈触手。
  本种生活于江河或内湾潮间带中、低潮区的细沙泥中。本省河口或内湾均有发现,以长乐、诏安较多,并有进行暂养。分布于我国南北沿海和日本等地。肉嫩味美,为海产珍品之一。
  本科还有:
  中国蛤蜊mactra chinensis Philippi。分布于闽中和闽南沿海。
  四角蛤蜊m.veneriformis Reeve。分布于福建沿海。
  菲律宾獭蛤lutraria philipinarum Reeve。分布于闽中和闽南沿海。
  弓獭蛤l.arcuata Reeve。分布于平潭、惠安、东山。
  中日立蛤meropesta sinojaponica (Zhuang)。分布于闽中和龙海一带。
  大獭蛤L.maxcima Jonas。
  (十六)双带蛤科
  索形双带蛤
  Semele cardiformis (Holten)
  贝壳坚实而稍扁平,近圆形。壳高略小于壳长,而壳宽约为壳高的1/2左右。贝壳后端微向右侧扭曲,两侧不等。两壳壳顶距离极近,壳顶稍突出,位于壳背缘中部稍后方,先端向前内方卷曲。壳顶前方背缘微凹,后方近截形。前缘和腹缘圆,后缘呈弧形。
  壳表面中部稍凸,前、后部较扁平。自壳顶至腹缘后端有一浅沟。小月面极狭小,凹陷,长心脏形;盾面狭长,呈梭形。内韧带褐黄色,粗短。
  贝壳表面灰白色,外被有黄褐色薄膜,这种薄膜在壳顶附近常脱落而呈紫色或红褐色。自壳顶至腹缘常有放射状的紫色色带。同心生长线显明,在贝壳腹侧多形成褶叠状。放射肋极细小,与生长线交织成布纹状。
  壳内面具有光泽,中部呈橙黄色或紫色,周缘为白色。铰合部较狭。籾带槽宽,自壳顶斜向后方。每壳具有主齿两个,排列成“八”字形。左壳前主齿和右壳后主齿粗大,上端突起很高,略有纵裂,呈三角形,而左壳后主齿和右壳前主齿较低而狭小。两壳均具有前、后侧齿各一个。前、后闭壳肌痕大小差别不大,均略呈肾形,两者距离约占壳长的1/2,外套窦很深而宽大,呈舌形。
  本种生活于潮间带低潮区至浅海的泥沙质海底中,水管很长,穴居深度达8~12厘米。平潭、东山均有采到。分布于我国浙江以南沿海、菲律宾、印度和马达加斯加等地。肉供食用。
  (十七)紫云蛤科
  中国紫蛤Hiatula chinensis (Morch)
  贝壳薄而扁平,略呈椭圆形。两壳相等,合抱时前、后端稍张开。壳高约为壳长的5/9,壳宽约为壳高的4/9。壳顶微突出,位于背缘中央稍前方,先端向内卷曲,自壳顶至贝壳前端的距离略小于壳长的1/2。壳顶前方背缘倾斜,后方背缘微凹,腹缘凸而呈弧形。前缘卵圆形,后缘近斜截状。外韧带粗短,棕色,突出壳面。
  壳表面光滑,灰紫色,自壳顶至腹缘中部后方有两条放射状的浅色色带,这种色带常在透入的光线下才能看见。壳皮灰褐色。同心生长线细密,在前、后部和腹侧较粗而稍凸出。从壳顶至腹缘后端较隆起。
  壳内面为灰紫色光泽。铰合部极狭小,每壳具有两个主齿:左壳前主齿片状,后主齿狭小;右壳前主齿短小。前闭壳肌痕长卵形,后闭壳肌痕较大,近梨形。前、后闭壳肌痕的距离约为壳长的3/7。外套痕显明。外套窦宽而深,先端圆,呈舌状,向前伸展至壳前部约1/3处,腹线全长与外套痕汇合。足部极侧扁,呈舌形。外套膜很薄,边缘具有短小的触手。两个水管很细长,全长分开。
  本种生活于潮间带中潮区至浅海的沙泥质海底,穴居深度约4O厘米左右。霞浦、平潭、晋江、厦门、云霄、漳浦和诏安均有发现。分布于我国山东以南沿海、日本和朝鲜等地。肉供食用。相近种
  尖紫蛤hiatula acuta (Cai et Zhuang)。分布于厦门、龙海、云霄、东山。
  双线紫蛤h.diphos (Linnaeus)。分布于福建沿海。
  紫蛤h .violacea Lamarck。分布于宁德、平潭、厦门、龙海、东山。
  缘紫蛤h.virescens (Deshayes)。分布于平潭、莆田、厦门、东山。
  栗紫蛤h.castanea Scarlato。分布于福鼎。
  (十八)楼蛤科
  透明美丽蛤merisca diaphana (Deshayes)
  贝壳较薄而半透明,侧扁,近三角形。壳高约为壳长的2/3~7/9,而壳宽约为壳咼的3/8~4/9。贝壳后部稍向右扭曲,两侧不等。左、右壳紧闭时,后部有裂缝。两壳壳顶很接近,壳顶微凸,位于壳背缘中部的稍后方,先端向内卷曲,自壳顶至壳前端的距离约占壳长的4/7。壳顶前方背缘稍平,后方背缘呈截形,前、后方背缘在壳顶形成钝角。前缘和腹缘圆,后缘弯曲。
  壳表面前部宽大,后部缩小,略呈三角形。自壳顶至腹缘后端具有一条肋状突起,突起的两侧有浅沟。小月面极细长,呈梭形;盾面的宽度约为长度的1/6,中间纵凹。韧带褐黄色,狭长,微露出盾面。
  贝壳表面污白色或淡黄色。同心生长线显明,极细密,在腹侧微呈片状突起,壳后部的片状突起特别显著,呈波浪形。
  壳内面为灰白色光泽。铰合部很狭。左、右壳各有主齿两个,略呈“八”字形。左壳前主齿粗大,上端纵裂为两片,后主齿呈片状;右壳则相反,前主齿短小,后主齿纵裂成两片。每壳前、后侧齿各一个,前侧齿不显著,略呈颗粒状突起,后侧齿稍隆起,近三角形。右壳前、后侧齿发达,上端突起较高,均呈三角形。前闭壳肌痕长卵形,后闭壳肌痕短,近半圆形。前、后闭壳肌痕的距离约占壳长的1/2。外套痕明显,外套窦很深而宽大,略呈舌状。
  本种生活于潮间带中潮区至潮下带的泥沙质内,穴居深度约1O厘米左右,本省沿海均有发现。分布于我国浙江以南沿海和日本等地。肉供食用。
  美女白樱蛤macoma (Psammacoma)Candida (Lamarck)
  贝壳宽大而扁平,近卵圆形。壳高约为壳长的3/4,壳宽略小于壳高的1/2。左、右壳大小相等,但两侧不等。两壳闭合时,前、后端微张开。前部较长,后部很短,腹面中部稍压缩。壳顶位于背缘偏后方,稍突出,先端向内卷曲,两壳顶距离接近。自壳顶至贝壳后端的距离约为壳长的1/4。壳前缘圆,腹缘中部微凹入。后方背缘斜直,至末端急向腹面弯曲而呈截形。无小月面;盾面狭长。外韧带褐黄色,稍凸出壳面,约为盾面长度的1/2~3/5。
  壳表面平滑,白灰色,外被有淡黄褐色薄皮。同心生长线显明,极细密,腹侧较粗,有的形成片状褶叠。贝壳腹面有极不显明的放射纹。自壳顶斜向腹缘后端具有一条放射肋,此肋后方的贝壳稍扭曲。
  壳内面为白灰色。铰合部很狭,左、右壳无侧齿,各具有两个主齿。左壳前主齿粗大,末端分裂为两片,后主齿呈薄片状;右壳则反之。前闭壳肌痕狭长,略呈长梨形;后闭壳肌痕粗短,近半圆形。两个闭壳肌痕的距离约为壳长的4/7。外套痕显明。外套窦宽大,近方形,腹线与外套痕分开。足部侧扁,呈斧状。
  本种生活于潮间带中潮区至浅海的泥沙质海底内。惠安、平潭和漳浦有发现。分布于我国台湾海峡以南沿海。肉供食用。
  (十九)心蛤科
  异纹心蛤cardita variegata Bruguiere
  贝壳坚厚,略呈长方形,前部狭小,后部膨胀。壳高约为壳长的4/7~3/5,而壳宽比壳高小或略相等。壳前缘平直,后缘呈圆形,腹缘中部向内凹陷。壳顶凸出,靠近贝壳前端,先端向内卷曲,两壳顶距离极近。小月面呈心脏形,稍向内凹入。外韧带狭长,褐黄色。
  贝壳腹面中部压缩,足丝孔狭小,位于腹缘中部稍前方。同心生长线显明,放射肋约15条左右,通常成体以16条为最多,肋上具有半圆形小棘。自壳顶斜向腹缘后端的壳面特别隆起,将贝壳分成前、后两个斜面。后部斜面的放射肋粗大,约有5~7条,肋上小棘特别显著;前部斜面的放射肋愈向前端愈狭小,肋上小棘也逐渐缩小。
  壳表面为污黄褐色,有的个体后部呈青绿色。放射肋上布有半月形的红褐色斑点,这种斑点在后部斜面各肋上较大而显著,但在前部斜面各肋则较小而稀疏或全缺。
  壳内面呈白色光泽,后部为暗褐色。腹缘和后缘具有与放射肋相当的波浪形缺刻。铰合部呈弧形,左壳具有两个主齿:前主齿粗短而直;后主齿斜向后方,延伸成片状。主齿的前、后各具一个退化的侧齿。右壳有3个主齿:前主齿短小,其他两个主齿向后延伸成片状。前侧齿退化,极短小。外套痕显明。前闭壳肌痕卵圆形,位于壳前端靠近腹缘。后闭壳肌痕略呈马蹄形,在贝壳后部靠近背缘。足部细小,腹面有一足丝孔,足丝为细发状,黄褐色。
  本种以足丝附着于潮间带中潮区至潮下带的岩礁缝隙之间,本省沿海常可采到。分布于我国浙江以南沿海以及越南、菲律宾、澳大利亚、日本南部、红海和非洲的东岸、南岸。肉供食用。
  (二十)绿螂科
  中国绿螂glauconome chinensis Gray
  贝壳小而脆薄,长卵形,半透明。两壳大小相等,壳高约为壳长的1/2,而壳宽约为壳高的2/3。两壳壳顶极接近,壳顶突出,先端向内卷曲,自壳顶至前端的距离约占壳长的3/7。背缘呈弧形,腹缘稍平。前端圆,后端尖瘦,近卵形。
  壳表面前部宽而凸,后部延长而狭小。腹面中部前方稍压缩。自壳顶至腹缘后端具有一条龙骨状突起。韧带黄褐色,短小,凸出壳面。无放射肋。同心生长线显明。壳表面为灰白色,外被有一层绿褐色的角质薄膜,这种薄膜常稍伸出壳缘呈皱褶状,在壳顶附近常脱落而呈灰白色。
  壳内面为白色光泽,微显淡紫色。铰合部狭小,两壳各有3个小齿。左壳前主齿短小,中央主齿突出较高,三角形,上端纵裂为两片,后主齿细长,呈片状;右壳前、中主齿均呈片状,后主齿上端分裂为两片。无侧齿。前闭壳肌痕长卵形,后闭壳肌痕略呈马蹄形。前、后闭壳肌痕的距离约占壳长的5/9。外套窦深,呈指状。
  足部狭小,侧扁,呈舌状。外套膜很薄,出、入水管细长,大部分愈合,末端分离,入水管管口周围具有一圈细长的触手。
  本种生活于河口或内湾潮间带中、低潮区的泥沙中。福清、莆田、晋江、漳浦、诏安等地有采到。分布于我国浙江以南沿海、菲律宾和印度的孟加拉湾等地。肉供食用,或作为家禽的饲料。
  (二十—)竹蛏科
  大竹蛏SoLen grand is Dunker
  贝壳脆薄,略呈斜长方形,两壳合抱呈竹筒状,壳长约为壳高的4~5倍,壳宽约为壳高的2/3~3/4。壳顶位于最前端。贝壳背缘平直,腹缘中部微凹,背、腹缘平行。前缘自背向腹侧前方倾斜,呈截状,后缘圆。韧带细长,暗褐色,其长度约占壳长的1/5~1/4。
  壳表面凸而光滑,被有一层发亮的黄褐色外皮,外皮向壳缘内侧卷曲。壳顶附近的外皮常磨损脱落而呈灰白色或淡紫色。同心生长线显明。无放射肋。
  壳内面灰白色,略呈淡紫色光彩。铰合部极狭小,每壳具有一个主齿。前闭壳肌痕狭长,在韧带的内下方,其长度略小于韧带的长度;后闭壳肌痕三角形,位于贝壳后部1/4处。前、后闭壳肌痕的距离约为壳长的3/7。外套痕显明,前部向背侧微凹。外套窦宽大,略呈梯形。
  足部肌肉特别发达,左、右稍扁,先端尖,呈柱头状。两个水管粗大,全长愈合,表面常有黑白相间排列的环纹,水管管口周围具有乳头状突起。左、右外套膜腹面愈合,前端内侧各有一个小突起,背侧前端有一对短小的突起。
  本种生活于潮间带中潮区至浅海的沙泥中,穴居深度约4O厘米左右。本省沿海均有采到。分布于我国南北沿海、日本南部、朝鲜西海岸、暹罗湾、菲律宾和帝汶岛等地。个体肥大,足部肌肉很发达,肉嫩味美,为重要经济贝类。
  相近种
  沟竹蛏s.canaliculatus Tchang et Hwang。分布于惠安、东山。
  短竹蛏s.dunkerianus Clessin。分布于平潭、东山。
  长竹蛏s.strictusGould 。分布于福建沿海。
  赤竹蛏s.gordonis Yokoyama。分布于连江、平潭、福清。
  紫斑竹蛏s .sloanii (Gray)。分布于厦门、龙海。
  瑰斑竹蛏s.roseomaculatus Pilsbry。分布于福鼎、惠安。
  (二十二)刀蛏科
  小刀蛏cultellus attenuatus Dunker
  俗名剑蛏
  贝壳很脆薄,左、右侧扁平,前部比后部稍宽,略似刀形。两壳大小相等,壳高约为壳长的1/3,壳宽约为壳高的1/2。壳顶位于背缘靠前方,自壳顶至贝壳前端的距离约占壳长的1/5~1/4。背、腹缘略平行,腹缘中部微凹,前、后缘呈圆形。韧带短小,黑褐色,稍突出壳面。
  壳表面稍凸而光滑,被有很薄的淡黄褐色外皮,外皮向壳缘内侧卷曲。自壳顶至腹缘后端有一条不明显的斜线,斜线上面颜色较淡。同心生长线极细密,腹侧较明显,有时形成褶纹。无放射肋。
  壳内面灰白色。铰合部狭小。左壳有3个主齿,右壳有两个主齿,排列成“八”字形。前闭壳肌痕小,呈卵圆形;后闭壳肌痕大,略呈刀形。外套痕显明,外套窦浅而宽大,先端中部凹陷,呈“凹”形或近方形。
  足部肌肉极发达,侧扁,先端呈截状,成为一个长卵形的踱面。外套膜腹缘愈合,前、后缘均具有疣状突起。两个水管粗短而愈合,水管管口周围均具有触手。
  本种生活于潮间带中潮区至浅海的沙泥中。霞浦、福清、长乐、晋江、漳浦和诏安有采到,分布于我国南北沿海、日本南部、菲律宾和马尔加什等地。肉可食用。
  (二十三)蛏科
  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 (Lamarck)
  俗名蛏仔
  贝壳脆薄,略呈长方形。壳高约为壳长的1/3,壳宽约为壳高的3/5~2/3。壳顶位于背缘靠前方,自壳顶至贝壳前端的距离约占壳长的1/3。背、腹缘近于平行,前、后缘圆。两壳关闭时,前、后端开口。韧带黑褐色,粗短而突出壳面。
  壳表面被有一层很薄的黄褐色外皮,成体壳顶附近的外皮常被磨损脱落而呈白色,壳后部外皮也常形成皱褶。同心生长线显明,无放射肋。自壳顶至腹缘中部有一条微凹的斜沟。
  壳内面白色,壳顶内下方有一条与壳表面斜沟相对应的突起。铰合部狭小,左壳主齿3个,中主齿大而上端两分叉;右壳主齿两个,前主齿略与壳面垂直,后主齿向后方倾斜。后闭壳肌痕比前闭壳肌痕稍大,均略呈三角形,两者距离约占壳长的2/5~4/9。外套痕显明。外套窦宽大,先端圆,向前延伸,其先端至壳前缘的距离约为壳长的3/5。
  足孔周围具有很多触手。出、入水管细长,全长分开,出水管管口周围有短小的触手。
  本种生活于河口或内湾的潮间带中、低潮区和潮下带的泥沙中,穴居深度约15厘米左右。本省沿海进行养殖,为四大养殖贝类之一。分布于我国南北沿海和日本,为中日共有种。肉味鲜美,供鲜食,还可加工成蛏罐头、蛏干和蛏油等食品。
  (二十四)海笋科
  马特海笋martesia striata (Linnaeus)
  贝壳近长卵形,高度与宽度略相等,约为壳长的1/2。壳前端膨圆,腹面为石灰质胼胝封闭,仅留一条狭缝和一个很小的足孔。后面两侧很扁。壳表面有一个自壳顶向腹面延伸的浅沟,将壳表面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的前半部向内侧弯曲,两壳相接形成贝壳前端的一个平面,前半部的后部突出。前半部的粒状肋细密。后半部较大,生长线平滑,表面覆盖一层黄褐色的外皮,外皮末端常成褶襞。壳内面具有与壳表面相对应的从壳顶至腹缘的一条肋纹,肋纹末端极突出。后闭壳肌痕很大,近卵圆形,前闭壳肌痕很小,不明显。外窦较深而宽,先端近截形。原板较大而坚厚,略呈圆形,前端较大,有的后端具一缺刻。后板细长而薄,从原板后方延伸至贝壳末端。腹板与后板相似,从封闭壳口的石灰质胼胝开始向后延伸至贝壳末端。幼贝短小,高度与宽度约相等,无副壳,仅在背面有一个石灰质薄片。
  本种穿凿木材,对海洋木质建筑和木船、码头、渔具等为害很大。闽南沿海有采到。分布于我国台湾海峡以南沿海。世界热带和亚热带海区有发现。
  (二十五)船蛆科
  船蛆teredo (Teredo )navalis Linnaeus
  贝壳小,略近球形,壳长与壳高略相等。前区较小,表面有8~49条刻肋。前中区表面的刻肋4~32条,后中区较宽,表面光滑。后区变化很大。壳内面后区伸入中区部分游离。壳内柱长度约为壳高的1/2,呈片状。铠片桨状,外面膨凸,内面平,从铠片的下半部末端,环生数层互相紧粘的角质膜,而角质的末端两侧延伸成为两角,两角之间为弧口形,弧口的外缘比内缘低,中空成为杯状。铠柄长度约为铠全长的1/2,呈棍棒形。
  本种穴居海洋木材建筑物中,为害很大。本省沿海很多。分布于我国沿海,世界温带、热带海区,以温带数量最多,是船蛆科中为害最严重的种类。
  本科还有:
  裂铠船蛆teredo manni (Wright)
  栉节铠船蛆bankia tenuis Sivickis
  (二十六)鸭嘴蛤科
  渤海鸭嘴蛤laternula (Exolaternula)marilina (Reeve)
  贝壳近长方形,前、后端稍圆,壳长约为壳高的两倍,而壳宽约为壳高的3/5~2/3。壳前部较高,向后端渐缩短。左、右两壳大小相等,闭合时前、后端开口。壳质脆薄,表面污白色,前、后及腹缘常呈铁锈色。壳表面具有同心生长线,无放射肋。壳顶稍凸出,位于壳背缘的中部,先端向内弯曲。左、右两壳顶密接,各具一条横裂,裂缝的长度约为壳高的2/7~1/3。
  壳内面具有云母片状的白色光泽。铰合部无齿,两壳各自壳顶内侧伸出一个小匙状突起,成为韧带槽,其后端与一条弧形的片状肋板相接。韧带略呈圆柱形。初带槽前面紧接一个“▽”形石灰质片(lithodesma 或Eentodesma)。石灰质片的两角各伸向左、右两壳的顶穴,底部与初带槽中的韧带相连接。石灰质片的宽度约为壳宽的1/4。前闭壳肌痕呈长卵形,后闭壳肌痕为心脏形。前、后闭壳肌痕的距离约为壳长的2/5~4/9。外套痕不显明,外套窦宽大,近半圆形。
  足部细小,呈指状,无足丝。外套膜边缘愈合,足孔很小。水管较长,外面被有皱褶的污黄褐色薄膜,水管肌很发达。
  本种生活于河口或内湾潮间带中潮区至潮下带的泥沙质海底中,穴居深度约6~1O厘米。本省沿海均可采到,数量较多。肉供食用,也可作家禽饲料。
  相近种
  截形鸭嘴蛤l.(E.)truncata (Lamarck)
  鸭嘴蛤l .(laternula)anatine (Linnaeus)
  剖刀鸭嘴蛤l.(L.)boschasina (Reeve)
  五、头足纲
  头足动物全部生活于海洋中,在岛礁周围海区和浅海较多,除了少数种具有外壳外,大部种类的贝壳已退化为内壳(如日本无针乌贼和中国枪乌贼等)或完全消失(如短鳍、长解等)。
  福建沿海约有头足动物4O多种,为本省的重要渔业资源之一,年产量约4万多吨。其中以日本无针乌贼sepiella japonica和中国枪乌贼loligo chinensis产量最多,其干制品销售国内外,受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的欢迎。
  乌贼的内壳(中药名为“海螵蛸”)和墨汁供药用。一些小型头足类(如枪乌贼和耳乌贼等)为鱼类的饵料。
  (一)柔鱼科
  太平洋丛柔鱼todarodes pad ficus Steenstrup
  俗名日本鱿、北鱿
  胴部呈长圆锥形,后部尖削,胴长约为胴宽的4~5倍。漏斗陷前部的浅穴有纵褶。鳍长约为胴长的1/3,左、右两鳍相连略横菱形。各腕长度差别不大,一般为3>2>4>1。第3对腕侧扁,外侧中部边膜向外凸出,近三角形。腕吸盘两行,吸盘角质环先端部具有尖齿。雄性右侧第4腕茎化,顶部吸盘特化为两行肉刺和肉片,内侧一行为稍薄的钝头肉片,外侧一行为小肉刺。特化部分约占全腕长度的1/3。触腕穗吸盘4行,中部两行较大,基部、顶部和边缘者小。大吸盘角质环具有相间排列的半月形齿和尖齿,小吸盘角质环先端部分具有尖齿。触腕长度约为胴背长的3/5,触腕柄上部具有两行交错排列稀疏的吸盘。触腕穗长度约占触腕全长的3/5。内壳几丁质,薄而甚狭长,中轴细小,后端呈纵菱形,中空。
  本种生活在大洋、外海和浅海的岛礁周围,常活动于中、上层海域,从表层至水深3Oo 多米均有发现。一般白天栖居较深水区,晚上栖居较浅,常因索饵、交配或受水团影响而进行垂直活动。主要食料有鲭、鳀、鲹、沙丁鱼、灯笼鱼、磷虾、糠虾和拟健将蜮等。在冬季,本省闽江口以北海区可捕获,但数量不多。从堪察加半岛南端至我国香港东南外海和东太平洋的阿拉斯加湾均有发现,为西太平洋广分布种。本种是世界经济头足类中产量最大的一种,最高年产量曾达7O万吨。肉味鲜美,供食用,或干制为“柔鱼干”。
  (二)枪乌贼科
  火枪乌贼loligo beka Sasaki
  俗名鱿仔
  个体小,胴部略呈圆锥形,后端钝圆,胴背长约为胴宽的4倍。鳍长超过胴背长的1/2,而鳍宽约为鳍长的2/5,两鳍相接略呈纵菱形。体表面有大小不等的卵圆形或近圆形的褐色色素斑。各腕不等长,一般为3>4>2>1,以第3对腕最长,第1对腕长度约为第3对腕长度的2/3。腕吸盘两行,以第2、第3对腕上的吸盘最大,吸盘角质环有4~5个宽板齿。雄性左侧第4腕茎化,从顶端向下约占全腕2/3处的吸盘,特化为两行尖形突起。触腕细长,约为第一对腕长度的4倍。触腕穗稍宽,末端尖,其长度约占触腕全长的1/4。触腕吸盘4行,中部两行吸盘较大,顶部、基部和边缘者较小,大、小吸盘角质环均具有尖齿。内壳几丁质,呈披针叶形,宽度约为长度的1/6,前部狭长,两侧平直而平行,后端钝圆,中轴粗壮,叶脉细密。
  本种生活在沿岸岛礁周围,主要捕食小型虾类等,春季在内湾或河口产卵,每个卵鞘内有25~45个卵子。本省沿海春季常可捕获。分布于全国沿海和日本南部海区。肉供食用,也是鱼类的食料。
  长松乌贼loliero bleekeris Keferstein
  俗名竹枝仔
  胴部细长,呈圆锥形,后部尖削,长度约为宽度的6~7倍。胴部背面前缘中央向前凸出,形成一个舌状突起,腹面前缘中央向后方凹入为半月形。腹面中央有一肉质纵嵴。体表面具有大小不等的褐色色素斑,呈卵圆形或近圆形。鳍长超过胴长的1/2,鳍宽略小于鳍长的1/3,两鳍合并时呈菱形。头部短小,比胴部前端稍狭。泪孔显著,位于眼的前方。漏斗和闭锁器发达。各腕长度差别不大,其长短顺序为3>2>4>1。以第3对腕最长,长度小于胴背长的1/3。腕吸盘两行,各腕吸盘大小相近,吸盘角质环具有长板齿,齿数在基部吸盘为1O~14个,顶部吸盘较少。雄性左侧第4腕径化,从顶端向基部约占全腕1/3处的吸盘特化为两行肉质尖形突起。触腕短,长度小于胴背长的1/2,柄部比第一对腕略细。触腕穗短小,约占触腕全长的1/4。触腕吸盘大小差别不大,顶部吸盘较小,基部两行,中部4行,顶部为6~8行。吸盘角质环具长板齿9~11个。口膜发达,分7裂,每裂较大,内侧具有两行小吸盘。内壳几丁质,狭长,淡黄褐色,透明,宽度约为长度的1/9,两侧平直而平行,中部扩大,后端尖削。
  本种生活于浅海,每年4~6月,游至沿岸水深15~25米深的岩礁区交配和产卵,卵子分批成熟,分批产出,每个卵鞘有3O~5O个卵子,约35~45天孵化,幼体生长很快,半年后即可长到亲体的大小。以端足类、毛虾及小型中、上层鱼类为食料。低气压来临前,群体密集,捕捞较多。每年6~8月,东山等地闽南沿海,常可捕获。分布于我国沿海、千岛群岛、日本群岛和马来群岛等海域。肉供食用,或干制成“鱿鱼干”。
  中国枪乌贼(台湾枪乌贼)loligo chinensis Gray
  俗名鱿鱼、本港鱿鱼
  个体较大,最大的胴长可达41O毫米。胴部狭长,末端略尖,长度约为宽度的5~6倍。鳍位于胴部的后半部,长度约为胴长的2/3,宽度大于鳍长的1/4。左、右两鳍在胴部末端相连,侧角稍钝圆,彼此合并略呈菱形。
  头部狭小,背腹扁,宽度比胴部前端稍狭,长度约为宽度的3/4。眼较大,前方有明显的泪孔。嗅觉陷发达,突起呈形,位于眼的后方。漏斗呈短圆锥形,基部宽度约为漏斗全长的3/4。
  腕较短,各对腕的长度不等,长短顺序为3>4>2>1。第三对腕最长,其长度略大于胴背长的1/3。腕吸盘排列为两行,均呈杯状。各腕吸盘的大小稍有差异,以第三对腕中部的吸盘最大。吸盘角质环具尖圆锥形小齿,各腕基部吸盘有小齿11~16个,中部吸盘小齿7~1O个,顶部吸盘小齿最少,仅有4~8个。雄性左侧第四腕茎化,顶端约占全腕长度1/3部分吸盘,变为两行尖锥形肉刺,肉刺尖端具有小吸盘。
  触腕细长,长度略小于胴背长或近相等。触腕穗稍宽,近菱形,长度约为触腕全长的1/4。触腕吸盘排列为四行,大小不等,中间两行比两侧者大,其中有1O~14个为最大。吸盘角质环具有大、小相间的尖圆锥形小齿25~3O个,顶部吸盘约有大、小齿1O~2O个。
  本种生活时,呈淡肉红色。全体表面散布有细小的暗褐色色素斑点,这种斑点在体背面中央特别浓密。
  内壳薄而透明,几丁质,近披针形,呈淡黄色。背面中央有一粗壮的纵肋,由中央纵肋向两侧发出微小的放射纹。
  本种在我国台湾附近和南海很常见,种群密而产量大,台湾海峡南部最高年产量(1963年)达到2O5O吨。每年春季和夏季由外海游向近海岛屿附近产卵,卵径约5~7毫米,包在一个白色而透明的棒状卵鞘内,每个卵子外面包被有白色胶膜,而每一卵鞘中约包含有12~25个卵粒。许多卵鞘的基部聚合在一起,附着于海底的附着物上,末端游离,在海水中漂动,形似怒放的花朵。
  中国枪乌贼的游泳力较强,常成群洄游,有时冲入鱼群中猎食。一般白昼下沉海底,早晚上升水面附近,凶猛猎食鱼类和虾类等。趋光性强,渔民常用灯光诱捕或钩钓捕获。主要渔场在北部湾(2~3月)、粤东南澳岛外海的南澎列岛附近(5~9月)和闽南(厦门至东山岛附近)外海(6~9月)。旺汛期间,一般天气炎热。
  本种分布于我国东海、南海、日本南部海域、越南、菲律宾、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为西太平洋暖水种。
  中国枪乌贼个体较大,胴部肌肉发达。肉供食用,味美鲜嫩。渔民常干制成“鱿鱼干”,是我国名贵的海产珍品,畅销国内、外市场,颇受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欢迎。
  杜氏枪乌贼
  Loligo duvaucelii Orbigng
  俗名锁管
  个体中等大小,胴部呈圆锥形,后端略尖,胴宽约为胴长的1/4。体表面具有大小不等的褐色色素斑,呈卵圆形或近圆形。鳍长约为胴背长的3/5,两鳍合并略呈纵菱形。各腕不等长,一般为3>4>2>1,第一对腕最短,长度约为第3对腕的5/8~2/3。腕吸盘两行,以第2、第3对腕吸盘较大,角质环有6~7个长板齿。雄性左侧第4腕茎化,从顶端向基部约占全腕长度的1/4处的吸盘特化为两行肉质尖形突起。触腕细长,长度约为胴背长的11/4倍。触腕穗狭长,末端尖细,长度约占触腕全长的1/4。触腕吸盘4行,中间两行较大,顶部、基部和边缘的吸盘较小,角环具有大小不等的尖齿。内壳几丁质,呈披针叶形,前部狭,两侧平直而平行,中部宽,宽度约为长度的1/6~1/5,后端钝圆,中轴粗壮,叶脉细弱。发光器一对,近卵圆形,位于直肠的两侧。
  本种生活于大陆架内的浅海,主要以糠虾磷虾、介形类和小鱼等为食料。有明显的趋光性,但畏强光。闽南沿海6~9月渔获量较多。分布于我国东海南部、台湾海峡和南海,以及菲律滨、印度尼西亚、马六甲海峡、暹罗湾至阿拉伯海、红海和莫桑比克海峡,为印度——西太平洋暖水种。肉供食用,也可干制为“锁管”。
  剑尖枪乌贼
  Loligo edulis Hoyle
  俗名鱿鱼、透抽
  头部小,长度约为宽度的2/3。胴部细长,前部为圆柱形,后部呈倒圆锥形,长度约为宽度的5倍。雄性胴部腹面中央具一肉质纵脊。鳍长稍大于胴背长的1/2,宽度约为长度的4/5,左、右两鳍合并呈菱形。各腕长度不等,其长短顺序为3>4>2>1。第3对腕长度约为胴背长的1/4~1/3。吸盘两行,大吸盘角质环先端2/3处具有8~1O个正方形齿,基缘有发育不全的小齿。雄性左侧第4腕茎化,基部约2O~27对吸盘正常,顶部约1/3~1/2处吸盘特化为两行肉质尖形突起,突起顶端具有小吸盘。触腕较细而短,长度约为胴长的3/5。触腕穗稍扩大,宽度约为长度的1/3,而触腕穗长约占触腕全长的1/4。吸盘4行,角质环周缘具有1O个尖锐的锥形齿,大齿间有2~3个锥形小齿。肉壳几丁质,透明,呈披针叶形。前部狭,两侧平行,中部稍后方最宽,宽度约为长度的1/5。直肠两侧有发光器。体表面呈淡褐黄色,分布着许多大小不等的褐色色素斑点。
  本种生活于大陆架浅海,从2O米至2OO米水域中均有发现。白天栖息在中、下层,晚上活跃于中、上层水域,以捕食鲐、鲹、鲱和沙丁鱼等稚、幼鱼,以及甲壳类为主要食料。一个成熟雌体可产卵鞘5O多个,每个卵鞘中有卵子2OO~4OO个,总产卵量达1~2万个。产卵后,雌体相继死亡。本省北部和南部深水区均有捕获。分布于我国黄海、东海和南海,以及日本南部和菲律宾群岛海域,为西太平洋暖水种。
  本种在枪乌贼科中体型较大,肉嫩味美,其干制品与中国枪乌贼在国际海味市场上均被列为一级品。
  莱氏拟乌贼sepioteuthis lessoniana Lesson
  俗名软匙、鱿母
  胴部背腹稍扁,略呈圆锥形,前半部宽,渐向后方狭小,后端钝。胴背长约为胴宽的2.5~3倍。雄性胴背面两侧各有9~1O个圆斑,中部有灰白色的断续式横纹。雌性体表面具有大小不等的色素圆斑。鳍宽大,宽度约为长度的1/4,两鳍在后端相连。各腕长度差别较大,其长短顺序一般为3>4>2>1。第1对腕短小而尖细,长度约为第3对腕长度的3/5。腕吸盘两行,各腕吸盘以第2、第3对腕上者稍大。角质环具2O~3O个尖齿。雄性左侧第4腕茎化,顶部约占全腕1/5~1/4处的吸盘特化为两行尖锥形肉质突起。触腕的长度与胴背长近相等。触腕穗宽大,长度约占触腕全长的1/3。触腕穗吸盘4行,中间两行比边缘吸盘较大,触质环约有2O个尖齿。内壳几丁质,略呈披针叶形,中轴粗状,前部狭,两侧平行,中部宽,后部狭小,叶脉细密。
  本种生活于浅海,每年春季繁殖时,游向近岸水深约5~15米的岛礁周围交配和产卵,每个卵鞘中有3~1O个卵子。一个雌体产卵2OO~3OO个,产卵时水温为15℃~2O℃。本省沿海春、夏季常可捕获。分布于我国沿海、日本南部海区、夏威夷群岛、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和红海等。本种个体较大,肉肥厚而味美,供食用,其干制品畅销国内外市场。
  (三)乌贼科
  金乌贼sepia esculenta Hoyle
  俗名墨鱼、乌鱼、针壳墨鱼
  个体大小中等,胴部呈卵圆形,最大的胴背长可达15O~2OO毫米,宽度约大于长度的1/2。鳍位于胴部左右两侧全缘,末端分离。头部短而宽。各腕长短差别不大,其顺序一般为4>1>3>2,吸盘4行,各腕吸盘大小相近,其角质环具有不规则而密集或稍愈合的钝形小齿。触腕长度稍大于胴背长。触腕穗呈半月形,约为全腕长度的1/5,吸盘大小相近,约有1O行,角质环具有不规则的钝形小齿。雄性左侧第4腕茎化,基部约7、8列吸盘正常,但9~15列吸盘突然变小,再向上的吸盘又正常。体呈黄褐色,背面紫褐色色素斑点很密,雄体背面具有波状条纹。内壳呈长椭圆形,长度约为宽度的2.5倍,背面稍凸,具有坚硬的石灰质粒状突起,腹面中央有一条纵沟,横纹面略呈菱形,内壳后端中央有一锥形骨针。
  本种生活于浅海,春夏间从越冬深水区游向近岸浅水区产卵。本种在福建沿海均有发现。分布于俄罗斯远东海区、日本、朝鲜和我国沿海。肉厚味美,可以干制为“墨鱼干”,远销东南亚。内壳供中药用,称为“海螵蛸”。
  虎斑乌贼sepia pharaonis Ehrenberg
  俗名花旗、花枝
  个体较大,重达3~4公斤。头部短而宽。胴部呈卵圆形,宽度约为胴背长的1/2。最大的胴背长达3Oo 毫米以上。鳍宽大,最大宽度约为胴宽的1/4。各腕长度差别不大,其长度顺序为4>3>2>1。吸盘4行,基部吸盘角质环光滑无齿,顶部吸盘角质环具有密集的钝形小齿。触腕的长度约为胴背长的1.5倍,穗宽大,呈肾形,长度约占全腕长的1/5,吸盘5或6行,大小差别很大,其中3或4个特别大,其角持环光滑无齿。雄性左侧第4腕茎化,基部7、8列吸盘正常,但9~1o 列吸盘骤然变小,排列稀疏,再向上的吸盘正常。体背面具有许多褐黄色波状斑纹,形似虎斑。内壳呈长椭圆形,宽度约为长度的2/5,背面具有同心环状排列的石灰质颗粒,腹面的横纹面略呈“∧”字形。内壳后端有一粗壮的骨针。
  本种生活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区,暖水性较强,每年4~5月,从越冬深水区集群游向近岸浅水区交配、产卵,卵子较大,呈葡萄状。本种在福建沿海有发现,闽南沿海个体较大。分布于我国东海南部和南海,以及菲律宾群岛、马来群岛、澳大利亚和印度洋。肉嫩味美,经济价值较大,为捕捞的重要种类。
  拟目乌贼sepia lycidas Gray
  俗名花旗
  胴部近卵圆形,宽度约为长度的1/2。鳍宽大,位于胴部两侧全缘,末端分离。各腕长度顺序一般为4>1>3>2或4>3>2>1。吸盘4行,各腕吸盘大小相近,角质环具钝头小齿。雄性左侧第4腕茎化,自基部向上约7~1O列吸盘缩小,其余正常。触腕较长,超过头长和胴长的长度。触腕穗呈刀形,约占全触腕长的1/5。吸盘大小相近,约6~8行,角质环具钝头小齿,顶部吸盘角质环有尖锥形小齿。生活时,体背面呈黄褐色,胴背有眼状白斑,其间有许多较细的横纹。内壳呈长椭圆形,宽度约为长度的2/5,横纹面稍短,后端骨针粗壮。
  本种生活于水深1OO米左右的陆架区,暖水性较强,每年春季集群游向近海交配和产卵。春、夏季节,
  本省沿海有发现。分布于我国浙江舟山群岛以南近海、日本群岛南部、马来群岛和印度东海岸等。本种经济价值较大,最大个体重达4公斤,肉嫩味美,晒干后称为“墨鱼干”。
  日本无针乌贼sepiella japonica Sasaki
  俗名臭屁股、墨鱼
  体型中等,胴长最大可达16厘米,胴部卵圆形,后端有一个明显的腺质孔,常流出红褐色的浓汁。鳍位于胴部两侧全缘,末端分离。各腕长度差别不大,其顺序一般为4>1>3>2,吸盘4行,各腕吸盘大小相近。其角质环具有尖锥形小齿,触腕长度稍大于胴长或相近,触腕穗稍狭小,吸盘很小而密集,大小相近,约18~2O行,其角质环具有方圆形小齿。
  雄性左侧第4腕茎化,基部约占全腕1/3处的吸盘缩小,中部和顶部吸盘正常。内壳呈长椭圆形,腹面中部凸,横纹面的生长纹呈波浪形。角质缘发达,后端形成一个半圆形的角质板,无骨针。
  生活时,胴部背面有明显的白色斑点,雄性白斑比雌性者大。
  每年4~6月由越冬的深水海区回游至沿岸浅水区产卵。分布于俄罗斯远东海域、日本、朝鲜和我国的南、北沿海,是我国沿海种群最密、产量最大的一种乌贼。本省以闽东沿海产量最多。
  肉味鲜美,供食用,也可晒干,称为“墨鱼干”。内壳(又称海螵蛸)、肉、墨囊等还可供药用。
  (四)耳乌贼科
  柏氏四盘耳乌贼euprymna berry Sasaki
  俗名双耳墨
  胴部呈圆袋形,宽度约为长度的7/1O~5/6。头部短,与胴背相连。鳍小,近圆形,其长度约为胴长的1/2~2/5,位于胴部中段的两侧,形如两耳。各腕长度相近,顺序一般为3>2>1>4或3>2>4>1。吸盘4行,雄性第2、4对腕两侧吸盘较大,雌性各腕吸盘大小相近。吸盘角质环无齿。雄性左侧第1腕茎化,比右侧第1腕粗短,基部吸盘正常,顶端约2/3部分特化为2~4行的膨大突起,突起顶端具有小吸盘。触腕细长,穗短,约占全触腕长的1/5,吸盘很小,大小相近,排列细密,呈细绒状。体表面具有许多紫褐色斑点,背面比腹面浓密。内壳退化。
  本种为底栖性种,春、夏间交配和产卵,卵近球形。本种在福建沿海均有发现。分布于我国的东海和南海,以及日本南部、菲律宾、马来群岛、斯里兰卡和安达曼群岛等地。肉供食用,也是鱼类的主要食料。
  (五)〓(蛸)科
  短章(蛸)octopus ocellatus Gray
  俗名短脚〓、短爪〓
  胴部呈卵圆形或球形,背面粒状突起密集。在背部两眼之间的表皮上,具有浅灰色的纺锤形或半月形的斑块。在每眼的前方,第2至第4对腕的区域内,有一个椭圆形的金色圈。
  漏斗为圆锥形,漏斗器明显,呈“W”形,腕短,各腕长度差别不大,其顺序一般为4>3>2>1,吸盘两行。雄性右侧第3腕茎化,端器很小,呈圆锥形,约占全腕长度的1/17~1/12,有纵沟,腕侧膜发达,形成输精沟,内壳退化。生活时,体背面呈褐黄色,腹面为淡黄色。
  本种为沿岸底栖种类,以腕吸盘吸着岩礁或其他物体上爬行。分布于俄罗斯远东海域、日本、朝鲜、我国南、北沿海,印度尼西亚和新几内亚等地。本省沿海常可捕获。
  肉嫩味美,供食用,还可治疗风湿关节痛等。
  长章(蛸)octopus variabilis (Sasaki)
  俗名石拒、章拒、长爪章腼部呈长椭圆形,表面光滑,两眼前方无金色圆圈。漏斗器呈“1/17”形。腕较长,各腕长度差别较大,其顺序为1>2>3>4,以第1对腕最长,第4对腕最短,约为第1对腕长度的3/7~1/2,吸盘两行。雄性右侧第3腕茎化,其长度约为左侧第3腕的1/2。端器较大而明显,约占全腕长度的1/6~1/5,由两侧表皮内向卷曲,形成一个长方形或匙形深槽,槽侧具有1O多条小横沟,腕侧膜很发达,形成输精沟,生活时,体背面呈肉红色,腹面为淡黄色或乳白色。
  本种为沿岸底栖种类,腕长而有力,常挖穴栖居。冬季在浅海泥沙中栖息,春季渐向潮间带低潮区移动,夏秋季节,可达中潮区,秋末水温下降,又回到浅海潜伏越冬。分布于日本群岛和我国南、北沿海。本省沿海常可捕获。肉供鲜食和药用,晒干称为“〓干”。
  真蛸octopus vulgaris Lamarck
  俗名章鱼、母猪章
  胴部呈卵圆形或椭圆形。全体长可达81O毫米,胴长约占全体长的1/4。背面具有稀疏的疣状突起。头部短小。宽度约为胴宽的2/3。眼小,两眼之间无斑块,在左、右眼前方也无金色圈。漏斗呈圆锥形,漏斗器为
  “W形”。各腕较长,末端尖细。长度差别不大,侧腕较长,腹腕最短,各腕大小顺序一般为2>3>1>4,腕吸盘2行,内壳退化。
  雄性右侧第3腕茎化。端器很小,稍呈尖锥形,约为全腕长的1/3O~1/22。腕侧膜发达,形成输精沟。生活时体背面呈蓝色或淡蓝色,腹面为灰白色,胴部背显著的灰白色斑点。
  栖息在浅海沙泥海底间或洞穴中,昼伏夜出。本种是世界底栖种类。分布于我国东南沿海、俄罗斯远东海岸、日本沿海、朝鲜、中印半岛、马来西亚、印度、法国、意大利、英国、美国等地。本省沿海常可捕获。
  第八节 寄生虫
  各类寄生虫是危害人类健康,并危害禽畜等经济动物和农作物,造成人类经济损失的重要病原。
  本节分吸虫、绦虫、线形动物及棘头虫四类加以记述。
  一、吸虫
  吸虫类动物全营寄生生活,分布广泛,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命和健康,危害禽畜的饲养和鱼、贝类养殖,严重影响国防和国民经济的建设。吸虫种类繁多,福建据(唐仲璋、唐崇惕,1977年)记录有48科、11属、16O余种。
  (一)裂体科
  日本血吸虫schisotosoma japonicum Katsurada
  终宿主为人、畜和哺乳动物,寄生于门脉系统。中间宿主是钉螺(Oncomelania hupen-sis )。
  国内流行于12个省、市、自治区,涉及345个县、市。福建有福清、长乐、闽侯、甫田、仙游、南安、同安、龙海、华安、漳浦、云霄、霞浦和平潭等13个县、市。
  日本血吸虫寄生于人畜,引起疾病称血吸虫病,为人畜共患的吸虫病,是发展中国家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一种寄生虫病。我国过去病人总数达11OO万。招致“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惨境。福建血吸虫病流行已久。早在19O5年,英人Catto在新加坡解剖一名福建籍华侨尸体中发现血吸虫,首次证实我省有该病存在。唐仲璋于民国25年(1936年)发现福清是个严重流行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摸清血吸虫病区患者近5万人,经历年防治,至1975年,全省已基本消灭血吸虫病。
  血吸虫成虫为雌雄异体,外观呈圆柱状。雄虫背腹扁平,具口、腹吸血及抱雌沟。雄虫较短,体大小为1O~18×O.44~O.51毫米。睾丸多数为7个,位于腹吸盘后,排列成串形。雌虫呈线状,前细后粗,体大小为13~2O×O.24~O.3O毫米。常在雄虫的抱雌沟内,形成长期合抱状,卵巢长椭圆形,位于体中部。卵黄腺由无数横列的小叶所组成,分布于卵巢之后延至体后端。子宫为一长管,内含虫卵5O~2OO个。虫卵近圆形,淡黄色,无盖,卵侧具一小侧钩。卵壳表面凹凸不平,常被污物所粘附,大小为89×67微米。
  成虫在终宿主体内产卵,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在水中孵出毛蚴并钻入中间宿主钉螺的体内发育繁殖,经母胞蚴、子胞蚴和尾蚴等生长发育阶段。一个钉螺中的尾蚴一般为同性,但如有2个以上毛蚴侵入,也可能有两性同时存在。尾蚴从螺体逸出在水面活动,人因生产或生活而下水,接触尾蚴,随即钻入皮肤,移行到达门静脉系统,寄生并发育为成虫。尾呦侵入皮肤后常能产生皮炎。血吸虫卵长期累积于肝脏,后导致肝硬化和腹水,是晚期病人的主要症状。此外,虫卵穿出血管壁和肠组织进入肠道时往往产生血便。
  包氏毛毕吸虫trichobilharzia paoi (Kung,Wang et chen,1960 年)tang et Tang
  终宿主是家鸭和野鸭。寄生于肝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肺脏和心脏。中间宿主是耳萝卜螺。
  分布于全省各地及我国南部地区。
  雄虫体细长,大小为5.35~7.31×O.076~O.O95毫米。口吸盘在体前端,腹吸盘为圆形的实体,表面有很多小刺,常突出体外。抱雌沟是一个很短的纵裂沟,由左右扩展的体壁向腹面拢合而成。睾丸数目为7O~9O个。雌虫比雄虫纤细,大小为3.38~4.89×0.076~O.14毫米。卵巢位于体的前部,在腹吸盘后约与前端有同样的距离,是一个狭长的腺体,作3~4个螺旋状曲折。卵黄腺为颗粒状的丛体,分布于受精囊后面至体后端。虫卵纺锤形,中央膨大而两端较尖,在卵的一端有一个弯曲的小钩。卵大小为0.236~O.316×0.068~O.112毫米。
  福建和我国南部水稻种植区,特别在鸭群放养的水网区,农民常因下田而产生稻田皮疹,谓之“鸭姆涎”病。已经查明,这是由包氏毛毕吸虫尾蚴侵入皮肤所致(唐仲璋,唐崇惕,1962年)。
  (二)并殖科
  卫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 westermani Kerbert,1879年)Braun
  本虫最初在虎和人的肺内发现,又名肺吸虫。
  终宿主为虎、豹、貂、獴猴、野猫、家猫、麝猫、犬及人等。主要寄生于肺脏,也可在其他脏器和皮下组织内。
  第一中间宿主是放逸短沟蜷(Wemisulcospira libertin),方格短沟蜷(s .cancellata )和瘤拟黑螺(Melanoides tuberculata)。
  第二中间宿主,福建已发现6种石蟹:(1)锯齿华溪蟹(Sinopotamon denticulatumdenticulatum)。(2)肢角南海溪蟹(Nanhaipotamon aneulatum )。(3)福建马来溪蟹(Malayipotmaon fukienensis)。(4)福建华溪蟹 [Sinopotamon fujianBsnse)。(5)台湾南海溪蟹(Nahaipotamon formosanum )。(6)毛足溪蟹(Potamon hispidum)。此外还有米虾(Gardina sp .)。
  全国已报告流行于21个省市自治区。福建有邵武、建瓯、建阳、浦城、松溪、政和、顺昌、福安、寿宁、古田、屏南、延平、沙县、永安、将乐、漳平、闽侯、福州、南靖、华安、云霄等21个县市区。
  虫体肥厚,橢圆形,背面较凸,腹面较平。活时粉红或暗红色。体长7~12毫米,宽4~6毫米,厚2~4毫米。体表披小棘。口、腹吸盘大小相差不显著。睾丸2个,每个睾丸分4~6支,左右并列,位于体后1/3处。卵巢有明显中心体,分5~6叶,形如指状。卵黄腺为许多密集的卵黄滤泡所组成,在虫体两侧,由口吸盘水平起至虫体后端。虫卵金黄色,椭圆形,前端较宽后较窄,有卵盖,壳厚薄不均,大小为8O~118×48~6O微米。
  卵在水中发育成毛蚴,孵出遇第一中间宿主螺,侵入发育为胞蚴、两代雷蚴和尾蚴(短尾型)。尾蝴逸出至水中侵入或被第二中间宿主石蟹或虾食入,发育为囊蚴。人因生食或半生食石蟹、虾的习惯(如醉蟹、腌蟹),尤以儿童常因捉蟹烧烤,壳红而肉未熟,食后被感染。偶因喝含有囊蚴的生水而感染。囊蚴在肠道的消化液作用后蚴虫脱囊而出,并穿过肠壁至体腔,在体内移行到肺部发育为成虫。成虫多包于囊内,病人常有痰血症状。血痰呈烂桃样,内含大量虫卵。
  斯氏并殖吸虫pagumogonimus skrjabini (Chen,1959年)chen
  终末宿主为果子狸(Paguma larvata)、犬、猫、豹猫等,人为本虫非正常宿主,主要是童虫移行于各器官组织间引起病变。
  第一中间宿主,福建为拟钉螺(TricuLa sp ,建瓯为拟小豆螺(Pseudobithynella kienoensis)等。
  第二中间宿主与卫氏并殖吸虫相同。
  分布于四川、湖北、湖南、广东、广西、云南、浙江以及贵州等2O多个省(区)、市。福建建瓯有流行区,将乐、漳平、永安、南靖等县市亦有病原分布。
  成虫体纺棰形,两端圆尖,体大小为11~18.5×3.5~6毫米。体表披棘,以单生为主,伴有少数群生。睾丸2个,左右并列,每个睾丸有3~5主分支,每一主支常有二级分枝。卵巢分枝繁多,状如珊瑚。卵黄腺发达,分布于体的两侧。虫卵椭圆形或卵圆形,稍不对称,后端卵壳常增厚,大小71×48毫米。生活史和感染方式与卫氏并殖吸虫类同。发病率以儿童为多。病者以游走性皮下包块或皮下结节最常见。幼虫有时移行于脑部,导致病情恶化甚至死亡。
  福建最早在厦门一位肺吸虫病人痰中发现虫卵(Mnwon,188O年)。福州郊区和屏南棠口地区亦有病例报告(Maxwell,1931年)。在福州、福清、莆田和长汀等地的虎、豹、狐、野猫、家猫、犬和猪等动物体内发现成虫(吴光,1937年;金德祥,1939年;陈国忠,194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报告有脑型肺吸虫病例(陈捷先,1953年)。自7O年代后,全国病例不断增多,引起领导和寄生虫工作者的重视,福建亦不例外(林宇光,1978、198O、1981、1983年)。
  (三)后睾科
  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Cobbold,1875年)loose
  终末宿主为人、猫、狗、猪和鼠等。寄生于肝脏、胆管,又称肝吸虫。
  第一中间宿主是赤豆螺(Bithynia fuchsianus),纹绍螺(ParafossaruLus striatulus )
  第二中间宿主是淡水鲤科鱼类。如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 ),青鱼(Oryziaslatipes )等。
  分布于国内23个省(区)、市。福建省泉州和漳州地区有本虫病的流行区。
  成虫体狭长,似瓜籽,大小为1O~25×3~5毫米。睾丸两个,位于体后1/3,前后排列,每个睾丸有叶状分枝。卵巢较小,位于子宫与睾丸之间,一般由三大叶构成。卵黄腺位于肠管的外侧。虫卵细小呈芝麻籽形,黄色,有明显小盖。大小29~17微米。生活史需要二个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为纹沼螺或赤豆螺,生活于静水或缓流的池塘,沟渠和沼泽中。虫卵排出后被螺吞食,在其消化道内卵出毛蚴,再发育为胞蚴、雷蚴和尾蚴。尾蚴自螺体逸出。在水中钻入第二中间宿主鱼或虾的肌肉内发育成囊蚴。人或动物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有囊蚴的鱼或虾而被感染。幼虫在宿主的十二指肠内破囊而出、循总胆管至肝内胆管寄生发育为成虫。成虫在人体内可存活3O年。严重患者引起肝胆管病变累及肝功能受损,伴有胆结石及胆管胆囊炎,肝硬变,甚至引起肝癌、糖尿病及胰腺炎等病变。
  faust Khaw(1927年)报告福建的动物宿主有轻度流行。唐仲璋(1935年)在福建报告猫的感染率达54%。陈国忠(1939年)报告有散在病例。唐仲璋等(1963年)发现晋江地区人群感染率为7%,并发现闽南农村有吃生虾习惯,流传吃生虾可治眼疾,引起本病流行。1972年,在龙海县步文乡梧浦村发生3个小孩生吃麦穗鱼而得严重肝吸虫病,其中2人因误诊而死亡。厦门大学寄生动物研究室人员在当地检查12O1人,阳性18人(1.5%)。检查猪胆囊194只,含有虫卵52只(26.8%)。证实九龙江流域存在此病流行。梁崇真等(1983年)在漳州地区调查15种淡水鱼,有6种阳性,其中麦穗鱼有46.6%~1OO%感染。
  鸭两尖后睾吸虫amphimerus anatis Yamaguti
  终末宿主为家鸭,寄生于肝管。
  虫体很细长,背腹扁平,体长12~24毫米,宽O.8~1.12O毫米。在福州检查家鸭53只,阳性17只,感染率达32.O7%(严如柳,1959年)。寄生的胆管被阻塞,肝脏表现不同.程度的炎症和坏死,常呈橙色的花斑,对家鸭危害性很大。
  东方次睾吸虫metorchis orientalis Tanabe
  终末宿主为家鸭,寄生于胆囊。
  第一中间宿主为纹沼螺。
  第二中间宿主为麦穗鱼、棒花鱼(Pseudogobio rivularis )
  分布于福州、厦门、漳州等地。
  虫体呈叶片状,前端长形,后端钝圆。体长2.324~3.6O毫米,宽O.544~O.848毫米。
  (四)片形科
  布氏姜片虫fasciolopsis buski (Lankester,1857年)odhner
  终末宿主为人和猪,寄生于小肠。
  在福建中间宿生有半球多脉扁螺(Polyfiylis hemisphaerula Benson );尖口圆扁螺hippeut is cantor i Benson);凸旋螺gyraulus convexiusculus )。
  媒介是水生植物如双角水红菱(Trapa bicornis)。
  分布于福州、延平、莆田、建瓯、永安等县、市。
  虫体肥厚,呈椭圆形,肉红色,背腹扁平,前端稍尖,后端钝圆,大小为2O~75×8~2O毫米,厚O.2~O.3毫米。虫卵淡黄色,椭圆形,卵壳薄,卵盖小而不明显,大小为13o ~14O×8O~85微米。
  虫卵随终宿主粪便排出后在水中发育为毛蚴,孵出后在水中遇扁卷螺,钻入螺体,经胞蚴、母雷呦、子雷蚴和尾蚴等阶段幼虫。尾蚴自螺体逸出,吸附在水生植物上形成囊蚴。囊蝴被终末宿主吞食后,在小肠破囊而出,吸附在小肠,逐渐发育为成虫。人体感染主要与生食水生植物习惯有关,尤以青少年及儿童多喜生食菱角,用牙啃咬剥皮,附着的囊蚴可脱落吞入而被感染。严重患者引起消化道功能失调、营养不良、浮肿等症状。
  福建姜片虫最早见于猪感染(Mexwell,1921年),人体感染曾在福州发现(Faust和kellogg,1929年),以后陈国忠(1939年),唐仲璋(1947年)等报告福州、延平、建瓯、永安等县有病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蔡鸿岐等(1965年)报告莆田为严重流行区。林宇光等(1978年)在该县江口乡检查1834人,阳性1O1O人(55.1%)。检查水红菱1115只,附有囊蚴411个(36.86%)。在流行区居民常以水浮莲、浮萍、蕹菜及腐烂的荸荠,菱角等水生饲料喂猪,故猪感染很常见。饮用被污染的生水也可使人和猪感染。
  肝片吸虫fasciola hepatica Linnaeus
  终末宿主为牛、羊、马、螺、胳驼、狗、猫、猪、兔、猴、鼠等家畜和野生动物,人偶有感染。寄生于肝脏、胆管。
  中间宿主是小土蜗(Galba pervia ),
  折叠萝卜螺(Radix plicatula )。全省及全国普遍分布。
  成虫长椭圆形,暗红色,腹背扁平,呈树叶状。体前端突出,称头锥,头锥后骤宽,呈肩峰状,为此虫特征,体大小为2O~3O×8~13毫米。虫卵呈卵圆形,黄色,卵盖小、卵大小为13O~15O×63~9o 微米。
  虫卵随胆汁经肠道排出体外后在水中发育成毛蚴,随即钻入中间宿主椎实螺体内发育,经胞蚴、母雷蚴、子雷蚴和尾蚴等阶段。尾蚴从螺体逸出,游于水面下,在2小时内附于水生植物表面,脱去尾部,形成囊蚴。终宿主因食牧草或喝污染囊蚴的生水而被感染。成虫及虫卵损害牛羊肝脏,严重者可导致死亡。人系因误食含有囊蚴的水生植物或污染囊蚴的生水而感染。成虫除寄生于肝胆管外,亦或异位寄生于肺、脾、腹壁、脑和眼眶等部位而引起病害。Maxwell,民国1O年(1921年)最早报告福建在人体粪便中检出虫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林宇光(1956年)研究其生活史和流行学,阐明主要的中间宿主为小土蜗。折叠萝卜螺偶有感染。囊蚴附着的植物以禾本科稗类最多。福建省畜牧兽医总站(1959年)根据全省44个县市,92个乡和14个地区屠宰场调查,报告耕牛肝片吸虫病为36.12%~64.67%,山羊12.7%,马和骡15.15%,猪O.36%,说明本省流行十分普遍。
  巨片吸虫fasciola gigantica Cobbold
  终末宿主为黄牛、水牛、山羊、鹿。人偶有感染。寄生于肝脏、胆管。
  中间宿主为小土蜗。
  分布在福建泉州。
  成虫形态与肝片吸虫相似,但体形较长大,呈柳叶状,头锥不明显,两侧近于平衡,后端钝圆,大小为33~76×5~12毫米,虫卵大于肝片吸虫卵14~2O8×7O~1O9微米。生活史与致病力与肝片吸虫相似。林宇光(1974年)在福建报告本虫的发育史和晋江地区(今泉州)的黄牛、水牛、山羊的流行情况,认为该地区的肝片吸虫病原巨片吸虫为主,占8O.27%。
  (五)双腔科
  胰阔盘吸虫eurytrema pancreaticum (Janson,1889年;)looss,19O7年
  终末宿主为牛、羊、骆驼、兔、河麂等草食动物,人可感染。寄生于胰脏的胰管。
  第一中间宿主是同型阔纹蜗牛(Bradvbaena similari )、中华蜗牛(Cathaica ravidasieboldtiana )。
  第二中间宿主是红脊草螽(Conocephalus maculatus)、中华草螽c.chinensis等。
  分布于全省及全国各地。
  成虫宽扁呈卵圆形至纺锤形,后端有尾锥状的突起,口、腹吸盘相距稍远。虫体大小为9.5~16X5.5~8.5毫米。两个睾丸圆形,呈不整齐的团块状,边缘具缺刻或深分瓣,对称排列于腹吸盘或其后缘的两侧。卵巢边缘分裂,位于睾丸的后方。卵黄腺位于虫体中部体的两侧。子宫旋曲发达占虫体后半部。虫卵椭圆形,大小O.O41~O.O52×O.O3O~O.O34毫米,深咖啡色,具卵盖,卵中有一毛蚴。
  虫卵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被蜗牛吞食后,毛蚴孵出并发育成母胞蚴、子胞蚴。成熟子胞蚴内含尾蝴。移到蜗牛头部到外界,再被第二中间宿主草螽吞食后,尾蚴在昆虫胃中穿过骨壁到血腔中发育成囊蝴。牛、羊等终末宿主吞食含有成熟囊呦的草螽而感染。幼虫在十二指肠脱囊而出,随即移行入胰脏的胰管发育为成虫。被寄生的动物因受虫体不断剌激胰管,管壁细胞大量增生,产生慢性炎症和结缔组织增生,胰腺分泌机能及糖分代谢功能受损,全身消瘦无力,水肿不能劳疫,严重患畜因胰腺炎发作而死亡。牧区常因寒冬缺乏饲料等不良条件下而发生大批死亡。本属吸虫在福建除胰阔盘吸虫外,还有以下几种:腔阔盘吸虫e.coelomaticum (Giard et Billet,1892年)looss,19O7年、枝睾阔盘吸虫e.cladorchis(Chin,Li,&Wei,1965年)、河麂阔盘吸虫e.hydropotes (Tang et Tang,1978年)、福建阔盘吸虫e.fukienensis (Tang et Tang,1978年)和圆睾阔盘吸虫e.sphaeriorchis(Tang,Lin al.1978年)。本省牛、羊感染率达6O%~7O%。唐仲璋(195O年)首先阐明本虫的生活史,证明蜗牛是其第一中间宿主。后来唐仲璋、唐崇惕等(1975年,1971年,1985年)进一步证明,第二中间宿主是螽斯、针蟀等昆虫,并阐明在其体内的全程发育及本虫的流行学特点。
  (六)棘口科
  卷棘口吸虫echinostoma revolutum Frochlich
  终末宿主为家鸭、鸟类。寄生于肠管。
  第一、二中间宿主为为小土蜗galba pervia,凸旋螺gyraulus convexusculus和折叠萝卜螺lymnaea plicatula 。
  分布于全省各地。
  虫体呈长叶形,体长7.6~12.6毫米,宽1.26~1.6O毫米,头领发达呈肾形,具头棘37枚。睾丸2个呈长椭圆形,前后排列。卵巢呈圆形或扁圆形,位于虫体中央稍前方。卵黄腺滤泡状。自腹吸盘后方开始;沿体两侧分布至体亚末端。卵椭圆形,前端具盖,大小为114~126×64~72微米。
  虫卵随宿主粪便排出外界,落入水中发育为毛蚴,如遇合适第一中间宿主螺,侵入后在心室中发育为胞蚴、母雷蚴、子雷蚴和尾蚴。成熟尾蚴离开螺体游于水中,遇第二中间宿主即侵入体内,附着围心腔周围的柔软组织,形成囊蚴。囊蝴呈圆形,直径O.152~O.172毫米。终宿主如吞食含有囊蚴的螺体,幼虫脱囊而出。多寄生于小肠上部。小鸭严重感染时,引起食欲不良,消化紊乱,产生肠炎不痢,禽体消瘦,贫血,发育停滞,严重至衰竭死亡。福州出售家禽检查122只,阳性16只,感染率为13.1%,感染强度为1~12条(汪溥钦,1956年)。
  宫川棘口吸虫echinostoma miyagavuai Ishii
  终末宿主为鸟类、哺乳类和人。寄生于肠。
  第一、二中间宿主是小土蜗、凸旋螺和尖口圆扁螺等。
  分布于全省各地。
  成虫长叶形,两端钝圆,体长8.6~18.4毫米。头领发达,具有头棘37枚。形态与卷棘口吸虫相似,但睾丸具分瓣,前睾丸边缘分为2~4个浅瓣,后睾丸边缘有3~5浅瓣。虫卵大小为95~1O4x 58~66微米。本虫除寄生于鸟类外还可寄生于哺乳类和人,如小狗、猫、猿和小白鼠等均可发育为成虫。人体感染可出现消化不良,体重减轻等症状。
  棘口吸虫分布广,种类多,福建已报告7O多种,先后有唐仲璋(194O年),汪溥钦(1952、1959、1976、1977、1985年)对其分类、生活史、流行学等作了研究。棘口吸虫绝大多数寄生于鸟类和禽畜体内,如卷棘口吸虫(Echinostoma revolutum ),宫川棘口吸虫(e .mivagazvai),曲领棘缘吸虫echinoparvphium recurvatum和低锥颈吸虫(Hypoder-aeum conoideum )等呈世界性分布。林金祥等(1981、1985年)报告叶形棘隙吸虫(Echin-pchasmus perfoliatus )和日本棘隙吸虫(e .japon icus )二种在绍安、云霄、龙海、平和、南靖和长泰等有人体感染病例,感染率为4.9%(178人/3639人)。犬、猫感染率分别为39.7%(412只/1O39只)和9.5%(34只/357只)。第一中间宿主为纹沼螺。第二中间宿主为鱼类,如草鱼、鲢鱼、青鱼、鲫鱼、鲤鱼、麦穗鱼和青锵鱼等,共检查3459尾,阳性29O6尾,感染率为84%,其中以麦穗鱼感染率最高为88.8%。
  (七)同盘科
  印度殖盘吸虫cotylophoron indicum Stilse et Goldberger
  终末宿主为黄牛、水牛、绵羊、山羊等动物。寄生于瘤胃内。
  中间宿主为小土蜗、扁卷螺(Indoplanorbis exustus )、尖口圆扁螺(Hippeutis contori)。
  分布于全省。
  虫体呈圆锥形乳白色,体表光滑,体大小为9.6-11.6×3.2~3.6毫米,口吸盘位于体前端呈梨形,腹吸盘发达位于体末端,食道细长,不具肌肉食道球。两肠支呈波浪状弯曲,伸至腹吸盘边缘。睾丸类球形,或边缘具有不规则的凹陷,位于体中部稍后,前后排列。储精囊长而弯曲,生殖孔开口于肠分支的后方,具有生殖吸盘和生殖乳突。卵巢位于后睾两体侧,自生殖吸盘两侧开始至腹吸盘,虫卵大小为138~142×68~74微米。
  本虫生活史经汪溥钦(1962年)研究报告,虫卵在水中温度26℃~30℃下,经12~13日发育为毛蚴孵出,在水中遇中间宿主尖口扁卷螺或小土蜗,从其呼吸孔侵入,在螺体内发育为胞蚴、母雷蝴、子雷拗、尾蚴。成熟尾蚴离开螺体游于水中,在光滑的水草叶面上形成囊蚴,牛羊食入含有囊蚴的水草,获得感染。囊蚴在牛羊肠中,经消化液作用脱囊而出,吸着肠壁发育长大,经2~3个月移行至瘤胃中发育为成虫。这些吸虫寄生于牛、羊的消化道内,吸着粘膜,夺取营养,致使宿主体躯衰弱,影响牛、羊的发育,严重危害家畜健康。
  同盘类吸虫在福建最早记载有(1921年),林绍文(1936年),李来荣(1937年)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汪溥钦(1959、1962、1976、1977、1985年)报告本类吸虫寄生于牛羊有3O种,蛙类6种、鱼类2种,并对其生活史和流行学等问题作了研究。
  (八)嗜眼科
  鸡嗜眼吸虫
  Plilophthalmus gralli Mathis et Leger
  终末宿主为鸡、火鸡、鸭、鹅。寄生于眼的瞬膜、结膜囊中。
  中间宿主为瘤拟黑螺Thiara (Melanoides)tuberculatus。
  分布于福州、晋江、厦门和龙海等地。
  成虫体呈扁圆筒状,后部较宽大,前端稍尖锐,体表光滑无棘。大小2.149~6.3%×O.798~1.972毫米。口吸盘位于次顶端,腹吸盘位于体的前端1/3~1/4处。睾丸2个,前后排列在体后端1/4~1/5处的中央,椭圆形或不规则的三角形。卵巢圆形,位于睾丸的前方。虫卵大小为O.155~O.173×O.O7O~O.O85毫米,椭圆形,卵壳薄而透明,可见一个具眼点的毛蚴。
  本类吸虫具有提早发育的特点,卵内具有成熟的毛蚴,毛蚴体内又含有一个活泼能动的雷蚴。当虫卵排入水中时,毛蚴迅速孵化,体内的雷蚴立即通过毛蚴顶端的孔道而进入螺体发育成长,经三代雷蚴后发育成尾蚴。成熟的尾呦由螺体逸出,在水中遇到浮萍等植物或贝类便可附着其体表,脱去尾部形成囊蚴。囊蚴呈瓜子形或扁瓶子状,家禽因吞食这些含有囊蚴的植物或小螺而被感染。成虫在宿主眼中发育很快,2O天后,虫体子宫内已有成熟的虫卵。病禽的眼部红肿流脓,瞬膜混浊,严重的失明不能寻食,普遍消瘦而至死亡。厦门市郊家鸭感染率6O%,龙海角尾鹅感染率达87.5%,福州莪峰州鹅感染率51.9%~58.1%,晋江一带鸡感染率为5O%~6O%,尤以小鸡、雏鸭为多(唐仲璋、唐崇惕,1979、198O年)。
  (九)斜睾科
  楔形前殖孔吸虫prosthogonimus cuneatus (Rudolphi,18O9年)braun
  终末宿主为家鸭、家鹅、家鸡等禽类。寄生于输卵管内,有时也寄生于法布利氏囊(Bursa Fabricii)和泄殖腔中。
  第一中间宿主为豆螺(Bithynia /wc/iiianusMoellendorff ),纹沼螺(Parafossarulusstriatidus Benson)。
  第二中间宿主要为蜻蜓如红蜻(Crocothemis servilid Drury),叶春蜓(Ictinogonphusrapax Rambnr)。
  分布于福州、闽南一带。
  成虫体大小5~9×3~5毫米。虫体较透明。睾丸2个,椭圆形,位于体后半部。卵巢分3叶,位于睾丸之前方,子宫盘曲繁多,越出肠管之外。卵黄腺呈簇状,每侧有7~8个。虫卵较小为O.O21~O.O26×O.O12~O.O14毫米。本吸虫寄生于输卵管刺激粘膜,患禽产蛋常缺卵壳,减低或丧失产蛋能力,严重的病禽会致死。在福州家鸭感染率达37.73%(严如柳,1959年)。前殖孔科吸虫福建已报告有6种(唐仲璋、唐崇惕,1977年)。
  (十)背孔科
  纤细背孔吸虫notocotyius attenuatus Rudolphi
  终末宿主为鸭、鹅、野生游禽。寄生于盲肠。
  中间宿主为扁卷螺,推实螺。
  分布于福州和厦门。
  成虫体形卵圆形,大小2.4~4.3×0.7~1.5毫米。体腹表面有3列腺体,每列数目不同,侧列为1O~15,中列9~13。口吸盘在体前端,无咽。睾丸2个,对称排列在体的后端。卵巢位于睾丸之间,卵黄腺位于肠管外侧,从虫体之前2/3处开始至睾丸的前缘。虫卵黄色,卵圆形,两端具有两条线状鞭毛为其特征。卵大小为0.018~0.O21×O.O12毫米。病禽的盲肠上皮常因成虫寄生而受损伤发炎,血液循环障碍,影响生长发育,严重侵袭会致死。
  (十—)环肠科
  舟状靖气管吸虫tracheophilus cymbium Skrjabin
  终末宿主为家鸭、鹅。寄生于气管、呼吸道、鼻腔。
  中间宿主为尖口圆扁螺(Hippeutis cantari Benson)
  分布于福州、仙游和厦门。
  成虫体扁平,长卵圆形,体长宽为6~11.5×2.9毫米。肠管特别发达,在后面接合形成一条环状,肠管内侧有许多盲突,每边各有9~13个。睾丸呈卵圆形或不规则状。卵巢大于睾丸,呈圆形,它与两睾丸通常排列成三角形于体后部。子宫位于环肠界内的体部。卵黄腺极为发达,分布于肠的外侧缘。虫卵呈卵圆形,大小平均O.122×O.O63毫米。这种吸虫寄生于禽体呼吸道腔内,常引起气喘,严重感染的病禽,会发生窒息而致死。福州家鸭感染率达15.O%(严如柳,1959年)。环肠科除寄生于家禽外,在水鸟中发现7种(唐崇惕,唐超,1978年)。
  (十二)鸮形科
  角杯尾吸虫cotylurus cornutus Rud
  终末宿主为家鸭,斑嘴鸭和人。寄生肠管。
  中间宿主为螺类。
  第二中间宿主为螺或蛭类。
  分布于福州和厦门。
  成虫虫体分前后两部,前体部呈杯状或囊状,为附着器官所在处,具有口、腹吸盘和粘附器。后体部为圆锥状,具雌雄生殖器官。虫体长1.8O8~2.432毫米。虫卵长椭圆形,大小O.O98~O.1O5毫米。本吸虫寄生于宿主的肠管,吸附肠粘膜引起肠炎,幼禽强度感染会致死。在湖南报告有一例人体感染,其症状除消化道症状外,还出现多部位脏器的病变(陈翠娥等,1984年)。
  (十三)杯叶科
  普鲁士杯叶吸虫cyathocothLi prusica Muhling
  终末宿主为家鸭和鸟类,第一中间宿主为纹沼螺,第二中间宿主为麦穗鱼。
  分布于厦门、漳州和福州。
  成虫体分部不明显。虫体圆形,大小为1.O1~1.47×0.85~1.12毫米。腹面稍弯曲,粘附器甚大。虫卵呈卵圆形,黄色或金黄色,大小为85~119×54~71微米。本虫寄生于宿主的小肠,能引起肠溃疡,强度感染导致死亡。
  杯叶科吸虫主要是食鱼鸟类的寄生虫,但亦能寄生哺乳类和爬行类,偶然能侵入人体产生严重病害。福建已报告有13种杯叶科吸虫(唐仲璋、唐崇惕,1989年)。
  (十四)光□科
  福建光孔吸虫psilotrema fukeenesis Lin et Chen
  终末宿主为家鸭和家鸡,第一中间宿主为纹沼螺,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虾和水生植物。
  分布于福州、福清、闽南一带。
  成虫虫体呈长舌状,大小为1.6~2.4×0.6~O.87毫米。有体肩,前端楔形,肩与后体的宽度相等,后端钝圆,体棘明显。腹吸盘大于口吸盘一倍左右。睾丸2个,前后排列,于腹吸盘和体后端之间,大小不等,前睾多为横椭圆形,后睾似三角形。阴茎囊大。卵巢圆形,位于前睾的右边。卵黄腺呈泡状,起自腹吸盘前缘的不同水平线,沿着体两侧至体后端。虫卵金黄色,外形不对称,钝端具卵盖,尖的一端有深褐色的结节。大小0.103~O.121×O.083~O.O99毫米。本虫侵袭雏鸭产生严重的溃疡性肠炎。福建已记载有11种。福州和龙海为本虫病流行区,当地农民反映鸭群放养池中,小鸭死亡率达8O%(林秀敏,陈清泉,1978、1988年)。
  (十五)血居科
  龙江血居吸虫sanguinicola Lungensis Tang et Lin
  终末宿主为鲢鱼、鳙鱼、鲫鱼。寄生于肝脏,鳃弓血管,动脉球。
  中间宿主为折叠萝卜螺radix plicatula Benson
  分布于福州、漳州地区。
  成虫虫体扁平,梭形,前后两端细削,大小为O.268~O.844×0.142~O.244毫米。体两则具有粗棘,作斜状向后排列。口孔在吻突前端,通于很长的食道,下至体长1/3处又突然膨大分作四叶盲囊。睾丸位于体的中段,对称地分瓣8~15对。卵巢在睾丸之后,呈蝴蝶翼状。虫卵如橘子瓣状,大小为O.O55~O.O6O×O.O25~O.O3O毫米。在大弯的一边有一短刺。血居吸虫对鱼类致病作用,主要对循环系统的影响,特别是虫卵在鳃部产生阻塞作用,红血球及血色素减少而导致贫血。更严重的是当毛蚴孵出时致血管破裂,引起大量出血而死亡,因而是养殖业的大敌害。如1965年,龙海县角尾公社鱼苗养殖场曾因本种吸虫病暴发,致使3万条鲢鱼苗死亡。1974年夏间,在海澄的养殖场又有4O万条鲢鱼苗受本虫侵袭而死亡(唐仲璋、林秀敏,1975年)。
  截形芽腺吸虫lecithocladium excisiforme Cohn
  终末宿主为刺鲳psenopsis anonala (Temminck &Schlegel),
  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 (Temminck &Schlegel),中国鲳stomatoides sinensis 。
  分布于平潭、龙海。
  成虫虫体长圆柱状,大小为5.35~13.19×O.58~1.44毫米。在腹吸盘前的体部较窄细,卵黄腺水平处最宽,体表具横纹,尾部光滑细长。
  半尾类吸虫大部分寄生于鱼类,吸收营养,破坏组织,造成严重危害,影响渔业的生产发展。是鱼类寄生虫中的一大类,多为海洋的种类,在咸淡水及淡水中也广泛分布。幼虫期以贝类为宿主,甲壳类为第二中间宿主,甲壳类又是鱼类的重要食料,构成其有利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世界上半尾类已报告434种,我国有113种。福建有5O多种(唐仲璋、唐崇惕1977、1981年)和汪溥钦(1982年)。
  (十六)开腔科
  食蛏泄肠吸虫vesicocoelium soLenophagum Tang et al
  终末宿主为髭虾虎(Triaenopogon barbatus ),
  矛尾复虾虎(Synechogobius hasta ),舌虾虎(Glorrogobius giusus ),锯塘鳢(Prionotutis koiLomatodon)。
  中间宿主是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
  第二中间宿主是脊尾白虾(Palaemou (Exphle- mon )carinicauda Holthui)。
  分布于沿海一带蛏埕。
  成虫长圆筒状,前端较尖削,后端钝圆,大小为1.641~2.895×0.618~3.312毫米。口吸盘位于亚顶端,腹吸盘位于中横线前方。两肠支在体后端相连,在肠弓中央连有一细管,开口于体后端腹侧。睾丸两个,呈橢圆形,前后排列于体后半部的中央或略前。卵巢呈不正的横椭圆形,位于前睾的前缘。卵黄腺丛粒状,分布在虫体的两则,前端达咽或食道的水平,后端两边会合并占满后睾后方的部位。排泄孔开口在体后端的背缘中央。虫卵呈椭圆形,前端有一卵盖,两旁有小肩突,在后端中央有一小棘突起。虫卵大小为O.681~O.O89×O.O42~O.O51毫米。
  虫卵在海水中发育成毛蚴,孵化后侵入螠蛏体内,经3~4代胞蚴发育后至尾蝴。蛏因本虫幼虫期的侵袭而致外套膜变成黄褐色,群众称它为“黑根”,引起消瘦终致死亡。严重感染的蛏埕颗粒无收(唐崇惕等,1975年)。
  (十七)异形科
  台湾棘带吸虫centrocestus formosanus Nishigori
  终末宿主是犬和猫,第一中间宿主是瘤拟黑螺melanoides tuberculata,
  第二中间宿主是鲻鱼mugil cephalus Linne,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 Cuvier &Valenciennes,鲫鱼caras-sius auratus和麦穗鱼等。
  分布在沿海一带。
  成虫虫体小型,长宽为O.461×O.212毫米,口吸盘有围口刺32枚,分内外两环。腹吸盘大小似口吸盘,肠支伸至卵巢水平。睾丸两个,相对排列在体后端,卵巢椭圆形,位睾丸之前,卵黄腺由咽附近伸延至睾丸之后。卵大小为32~39×17~2O微米。卵壳表面呈格子状。异形科吸虫主要寄生于鱼类、鸟类和哺乳类,但不少虫种也是人体寄生虫,这可能因吞食未煮熟的鱼肉所致。国外报告见于埃及、日本、朝鲜、前苏联、巴尔干各国、西班牙、菲律宾等国家。
  (十八)单孔科
  朝鲜鲫吸虫carassotrema koreanumVdirV.
  终末宿主是鲫鱼、鲤鱼和南方马口鱼(Opsariichthys uncirostris 6i«iensGunther)等,中间宿主是图氏窄口螺stenathyra toucheana Heude。
  分布于闽江。
  成虫虫体圆筒形,虫体大小为1.4O6~1.6l×0.7O3~O.874毫米。卵巢位于睾丸之前,睾丸单个略作三角形,其前方有一凹陷,边缘完整无分瓣,从睾丸前方左角有一条细输精管发出,越过卵巢前方膨大而成为外贮精囊。本吸虫具有两性囊的特征,囊内有内贮精囊在其前有一个向后折回的管与子宫末段相连形成两性管,具有7~8圈呈较坚硬环状构造。生殖孔开口于腹吸盘前缘。卵黄腺椭圆形或圆筒形,腺体散布在咽以后至体末端,虫卵椭圆形,平均为O.O6XO.O39微米。淡黄色,透过卵壳可见卵内具眼点的毛蚴。
  鲫吸虫属为鱼类常见的寄生虫,在我国已发现多种寄生于鲩、鲢、鳙、鲤、鲫、鳟、黄尾密鲷、银飘鱼、鲻鱼、和鳊等十余种经济鱼类,成虫寄生于胃肠粘膜上,数量常达数百或一二千条,有关鲫吸虫生活史及区系分布的研究,唐仲璋等(1979年)曾作了报告。
  (十九)单睾科
  日本侧殖吸虫asymphylodora japoanica Yamaguti
  终末宿主是麦穗鱼,中间宿主是纹沼螺。
  分布于福州。
  成虫虫体似纺锤形,两端稍钝,虫体大小为O.81~O.29×O.348~O.431毫米。体表披小刺,睾丸一个,椭圆形,前面有两个小输精管连接着,向前延接合而入阴茎囊,根棒状,内有贮精囊,摄护腺及阴茎,阴茎囊开口于体左缘的生殖孔,约与腹吸盘中心成平行线,卵巢椭圆形,在睾丸前方偏右的位置,卵黄腺不很发达,聚成丛体分布体两侧,与卵巢平衡。虫卵棕黄色,椭圆形,大小为O.O33~O.O43×O.O18~O.O25微米。尾蚴属于无尾尾蚴型(cercariaeum),在螺体内能移行至另一螺体,侵入组织形成囊蚴,唐仲璋(1962年)曾经用纹沼螺得来的囊蚴感染金鱼,15天后剖检获得成虫与麦穗鱼得到的标本是一样。福建省侧殖吸虫类是鲤科及其他鱼类的普通寄生虫。
  二、绦虫
  绦虫是较高级的一类扁形动物,成虫或幼虫都需宿主,过寄生生活。所有绦虫都缺消化器官,靠体表皮层的微毛吸取宿主体内的营养物质,排泄有毒害的代谢产物。因此,被寄生的宿主会患绦虫病和绦虫蚴病。除单节的绦虫外,所有绦虫成虫都是分节的,由前端的头节和后端的许多不同发育的体节组成带状链体,所以绦虫又称带虫。绦虫的性器官高度发育而富有生殖力,每个体节具有一套或双套的生殖器官,多数是雌、雄同体,少数雌、雄异体。性成熟的绦虫成虫,后端体节谓之孕节,内含许多虫卵。充分发育的孕节,单个或多个不断从虫体后端自动脱落,随其宿主的粪便被排出体外。绦虫虫卵除假叶目的绦虫外,都有提前发育为含有六钩蚴的虫卵,具有感染性。一旦被其中间宿主所吞食,即可发育为绦虫蚴。绦虫蚴形态多样,有原尾蚴、实尾蚴、拟囊尾蚴和囊尾蚴等多种类型。中间宿主体内发育成熟的绦虫蚴,若被适宜的终期宿主所吞食,便在宿主的消化道内发育为成虫。绦虫的中间宿主多数是环节动物、软体动物、甲壳类与昆虫,但也有不少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以及哺乳类等脊椎动物作为绦虫的中间宿主。绦虫的成虫绝大多数寄生在脊椎动物的消化道内,因此,不论人体、家畜、家禽或是鱼类、贝类以及各种经济动物等,都因有不同种类绦虫和绦虫蚴的寄生而遭受危害,从而给人类及其生活带来严重的病害与经济损失。现把本省主要绦虫分别介绍如下:
  (一)带科
  猪肉带虫taenia solium Linnaeus
  别名钩带虫
  成虫寄生在人体的小肠内,是一种大型的绦虫,全长可达4米,宽达4~6毫米,计有2OO~1OOO个体节。头节具有25~5O个大钩与小钩,排列呈两圈。成熟体节有睾丸15O~2OO个,卵巢分成左右两瓣并有一个副瓣。孕节子宫两侧有7~1O主分支。虫卵直径31~43微米,内含一个六钩呦。幼虫期谓之猪肉囊尾蚴(Cysticercus cellulosae),寄生于猪和人体的肌肉和心脏、脑等的组织内。人类主要由于食了没有煮熟的猪肉而被感染成虫,或食了污染虫卵的食物感染囊尾蚴。有的人感染成虫后,孕节及其虫卵因某种原因倒流到胃,经消化液作用后孵出的许多六钩蚴,穿过肠壁又经血液循环到肌肉、心脏以及脑等组织内发育为囊尾蚴,得了囊尾蚴病。我省本虫病主要流行于龙海、同安、厦门和仙游等地。据严如柳、林宇光(1981年)调查18个县、市医院,共发现猪肉带虫病16O例,人体囊尾蚴病82例。又查漳州食品公司1972~1976年宰猪472O22只中,发现猪感染囊尾蚴2O9只,平均感染率为O.O4%。我省闽南一带人体感染猪肉带绦虫病,是和居民喜食五香卷、沙茶面等食品有关。许多城乡菜馆、饭店均有五香卷、沙茶面等菜肴供客,其猪肉块因快速烹煮,不能全部杀死囊尾蚴而感染人群。此外,闽南居民多数放牧养猪,猪群常觅食于垃圾堆、厕所之间,所以当地母猪、菜猪感染囊尾蚴较为普遍。
  泡状带虫taenia hydatigena Pallas
  成虫寄生于狗、猫、狼、狐等食肉兽的小肠内。虫体白色,全长95~175厘米,最大宽度8~1O毫米,共有36O~5OO个体节。头节细小,具吻钩3O~36个,呈两圈排列。生殖孔位于体节一侧缘的中央偏后。成熟体节有35O~5OO个睾丸,卵巢左、右两瓣,但缺副瓣。孕节子宫两侧有7~11对主分支,每枝可再分小支。虫卵圆形,直径31~36微米,六钩蚴为34微米。
  幼虫期谓之细颈囊尾蚴(Cysticercus tenuicollis),中间宿主是猪、牛、羊等草食有蹄类,幼虫寄生在网膜、肠系膜、肝、肺等组织内。囊体直径可达55~15O毫米,重量有的多达16O克。严重感染时猪、牛、羊生长发育受阻,衰弱不堪。成虫排出的孕节和虫卵,污染牧场、饲料和饮水而感染猪、牛、羊,人体亦会偶然感染细颈囊尾蚴病。本虫是世界性分布,全国普遍流行。
  牛肉带虫taeniarhynchus saginatus (Goeze)
  别名无钩带虫
  成虫寄生于人体的小肠内,是大型的人体带虫。虫体全长4~12米,最大宽度8~12毫米,共有1OOO~2OOO个体节。头节细小缺吻钩。生殖孔不规则地位于体节一侧的中缘偏后。成熟体节有3OO~4OO个睾丸,卵巢左、右分两瓣而缺副瓣。孕节的子宫有15~3o (平均2O)的主侧支,每支再可分支。虫卵圆形,直径35~4O微米,六钩蚴大小为14~2O微米。
  幼虫期谓之牛肉囊尾蚴(Cysticercus novis)。牛是主要的中间宿主,山羊、绵羊、长颈鹿和美洲驼等亦有感染报告。人非中间宿主,但有3例人体偶然感染的报告(Baever et al.1984年)。成虫的孕节和虫卵随人类排出后污染牧场或饲料而使黄牛、水牛感染牛肉囊尾蚴,寄生于肌肉组织,特别是腰肌、隔肌和舌肌。本虫亦是世界性分布,尤其嗜食牛^的民族地区(伊斯兰教和回族聚居的地区)特别流行。我国有2O多个省和自治区已有流行报告。福建省本虫较为少见,仅在漳州屠场偶见极个别黄牛感染。
  带状泡尾带虫hydatigera taeniaeformis (Batsch)
  这是中型的带虫。成虫寄生于猫、狗以及野狗、狐等食肉兽的小肠内。虫体全长2O~5O厘米,最大宽度5~9毫米,计有2OO~27O个体节。头节粗壮,具有34~42个吻钩,二圈排列。生殖孔不规则交替于体节侧缘中央的前方。成熟体节有218~68O个睾丸,卵巢分在左右两瓣。孕节子宫有8~12对主分支,每支可再小分支。虫卵直径23~31微米。六钩蚴大小28微米。
  幼虫期谓之链尾蚴(Cysticercus fasciolaris),中间宿主是各种鼠类,幼虫寄生于肝脏内,人体亦会偶然感染。本虫是世界性分布,国内各地都有发现。本省的家猫和家鼠均有普遍感染,野猫与野鼠的感染率亦很高。
  豆状带虫Taenia pisiformis (Bloch)
  豆状带虫的成虫寄生在狗、豺、狐和猫等食肉兽的小肠内。虫全长6O~2OO厘米,宽4.8毫米,共有2OO~4OO个体节。生殖孔开口于体节一侧的中线之后。头节细小,具大、小吻钩31~34个,排列呈两圈。成熟体节的睾丸35O~45O个,卵巢分二瓣,每瓣有叶状分支。孕节子宫两侧有8~12对主分支,每支又再分支。虫卵球形,大小37~4O微米,六钩蚴直径34微米。
  本虫的中间宿主家兔和各种野兔,幼虫谓之豆状囊尾蚴(Cysticercus pisiofrmis),寄生在兔的胃粘膜组织内。本虫是世界性分布,国内各地都有分布。林宇光(1956年)在福建曾对本虫的生活史及其形态学进行研究。杨世广(1986年)又对豆状囊尾蚴在兔体内的详细发育进行考察。实验证明幼虫在兔体内的发育期为39天,成虫在狗、猫体内可存在8个月,其中可持续排出孕节和虫卵长达7个月。据报告病兔的死亡率可达1OO%。本虫原是在狼、狐和兔类之间循环流行,随着人类养兔业的发展,现已被家狗和家兔之间的循环流行所取代。
  多头绦虫multiceps multiceps (Leske)
  这是一种中型的带科绦虫。成虫寄生于狗、狼、狐、豺等食肉兽的小肠内。虫体全长48~1OO厘米,体宽3~6毫米共有15O~25O个体节。头节细小,具有22~32个大小吻钩。生殖孔交叉开口在体节侧缘中线后方处。成熟体节的睾丸5O~2OO个。卵巢分成左右两瓣。阴道茎部有弧形弯曲为特征。孕节的子宫有14~17对主侧支,每支可再分支。虫卵圆形,直径31~38微米。
  幼虫谓之多头蝴(Coenurus cerebralis),寄生在其中间宿主山羊、绵羊的脑、皮下肌肉以及其他内脏组织内,人体亦有偶然感染,能引起严重的多头蝴病症状。绵羊或山羊感染脑多头蚴病,产生急性脑炎症,不仅采食失常,而且表现旋转打圈,称之“旋回病”,或谓“疯羊”等癫癎症状。人体感染已有数十例,主要侵害脑部和眼球,亦见于皮下组织,有偏瘫、呕吐、眼痛、视力衰退等症状。本虫是世界性分布,我国主要流行于牧区。本省林宇光(1956年)曾报告山羊脑多头蚴病。严如柳等(1986年)实验证明山羊皮下多头蚴和绵羊脑多头蚴是同一病原。
  (二)裸头科
  扩张莫氏绦虫moniezia expansa (Rudolphi)
  成虫主要寄生于牛、马、羊、骆驼、猪等家畜的小肠内,其它草食的有蹄动物如鹿类等亦是正常的终末宿主。虫体系大型的绦虫,全长1~6米,最大宽达12~16毫米,共有8Oo ~1OOO以上个体节。头节细小呈球形,具4个吸盘,但缺吻突和吻钩。生殖器官每节具双套,每个体节前缘中区横列有5~15个节间腺,呈泡状。生殖孔开口于体节两侧缘中线之前。成熟体节有3OO~4OO个睾丸,分布体节的中央区。卵巢二个,位于两侧,各呈花瓣分叶。孕节子宫分支如网状,扩展体节四周。虫卵有圆形或呈三角圆形,大小5O×6O微米,内胚膜特化为梨状器为特点,六钩蚴2O×22微米。
  幼虫期是一种长尾型的拟囊尾蚴(Cysticercoid),中间宿主是草地自由生活的土壤地蟥(Oribatei)。本虫在我国的生活史首先由林宇光(1962年)在福州阐明,证明我国有4科5属12种的地螨是其中间宿主。本虫是世界性分布,我国各地均有报告,主要流行于西北牧区。我省山羊感染率为4.27%~16.52%。本虫对幼年牲畜感染率较为严重,能引起死亡,因此对畜牧业生产为害甚大。本虫病有明显的季节感染,一般春、夏是感染季节,秋、冬逐渐消失。我省仙游病区调查4~6月是感染的高峰期,秋后下降,直到次年1~2月接近消失。这种季节性感染和传播媒介地螨繁殖季节相关,和本省母羊秋配、早春繁殖羔羊的习惯有关。
  贝氏尼茨绦虫moniezia benedeni (Moniez)
  成虫是牛、羊、猪等家畜的大型绦虫,其它野生的草食动物如鹿类等也是其正常的终期宿主。虫体全长可达2.5~4米,最大宽度25~26毫米。本虫和扩张莫氏绦虫较为相似,每个体节同样具有双套的生殖器官,但其节间腺不呈泡状而呈直纹状可资区别。此外,其头节较大,睾丸数目亦较多,可达5OO~6OO个。本虫的虫卵亦较特殊,多呈方形或三角形,直径7O~9O微米。
  本虫的生活史和扩张莫氏绦虫具有相似的规律,幼虫期亦是长尾型的拟囊尾蚴,其中羊宿主同样是草地中的地靖。本虫是世界性的分布,我国各地都有报道,但以西北、东北各地特别流行。福建省山羊感染较为少见,但水牛、黄牛感染较为普遍,尤其2~4月龄的幼畜更为多见。方学鹏(1985年)首先在兰州阐明本虫在我国的中间宿主,关家震(1987年)亦在福建报告有3种地螨是本虫的中间宿主scheloribates chauhani,Galumna curvum ,Scheloribates sp.)。本虫同样具有季节感染的特点,每年以春夏感染最高,秋冬逐渐减少,其流行规律和扩张莫氏绦虫病相似。
  (三)戴维科
  有轮瑞列绦虫raillietina (s .)cesticillus Molin
  这是一种戴维科的中型绦虫。成虫寄生于家鸡、火鸡和某些野生鸡形目的鸟类小肠内。虫体全长4O~118毫米,最大宽度2.12毫米。生殖孔交叉开口于体节侧缘中线的前方。头节细小,具有42O枚斧形的小钩,排列呈两圈。成熟体节有睾丸5~29个。卵巢分两瓣,每瓣又再分叶。孕节子宫呈囊状,内隔许多小室。每室内含一个卵囊86~59微米,囊内含有一个六钩蚴,其内胚膜的两极各有漏斗状的极丝为特征。
  本虫的幼虫期谓之拟囊尾蚴,中间宿主为多种甲虫(Cambidae)。本虫是世界性分布,我国各地均有记录。我省鸡的感染率5.2%(林宇光等,1984年)。我国有关本虫的生活史亦在福建证明赤拟谷盗(Tribolium ferrugineum)作为中间宿主,幼虫在其体内经31~33天发育成熟。家鸡感染拟囊尾蚴后经15~27天发育为成虫并排出孕节。鸡感染成虫后生长缓慢而衰瘦,并可导致死亡。
  棘盘瑞列绦虫raillietian (R.)echinobothrida (Megnin)
  本虫是家鸡常见的中型绦虫。虫体全长85~24O毫米,最大宽度3.26毫米。生殖器官一套,生殖孔有规则位于体节的单侧中线之后。头节细小,吸盘具有8列小棘,吻突有198~244个T型吻钩,排列两圈。成熟体节有睾丸8~25个。卵巢分左右两瓣,呈扇形。孕节子宫分隔成许多卵囊,每囊内含1~12个虫卵,六钩蚴大小21~22微米。
  幼虫期亦是拟囊尾蚴,常缺尾巴。中间宿主为多种的蚂蚁。本虫是世界性分布,全国各地均有分布。福建家鸡的感染率15.6%,感染度4~15个(林宇光等,1984年)。本虫对鸡为害较大,病鸡肠壁产生核状的结节,一般鸡失重5O%,有腹泻症状,食欲消失、衰瘦,严重时常抽搐而死亡。
  四角瑞列绦虫raillietina (R.)tetragona (Molin)
  成虫为中型绦虫,寄生于家鸡、火鸡和多种鸡形目和鸽形目等的鸟类小肠内。虫体全长98~2O6毫米,最大宽度2.5毫米。生殖器官一套,生殖孔开口于体节单侧的中线之前。头节细小,吸盘具有1~8列小棘,吻突共有1O5枚T型小吻钩,排列一圈。成熟体节有睾丸8~37(26)个。卵巢似花朵状分叶。孕节子宫被许多卵囊取代,每个卵囊内含4~12个虫卵,六钩蚴大小17×15微米。
  幼虫期为拟囊尾蚴,中间宿主是多种的妈蚁。本虫是世界性分布,国内各地均有分布。我省鸡的感染率21.8%,感染强度1~22只。本省的生活史研究证明一种蚂蚁(Lep-tothraxsp.)为其中间宿主,人工及自然感染率为1.21%~2%(林宇光等,1984、1986年)。一般幼蚁时期即被感染,到成蚁时发育为成熟的拟囊尾蚴。鸡感染拟囊尾蚴后经19天的发育达到性成熟的成虫。
  双性孔卡氏绦虫gotugnia dieonopora (Pasquale)
  别名双殖孔杯首绦虫
  这是家鸡的一种中型绦虫,火鸡、家鸽亦全感染。成虫全长166~192毫米,最大宽度5.94毫米。性器官双套,生殖孔开口体节两侧中线的前方。头节较宽长但吸盘不具小棘,吻突有二列T型小钩3OO个。成熟体节的睾丸136~163个。卵巢2个,呈花瓣状。孕节子宫为网状分支,扩张整个孕节,内含许多卵囊,每个卵囊内含一个虫卵,六钩蚴大小33×28微米。
  本虫幼虫期是拟囊尾蚴,中间宿主经阐明是蚂蚁。本虫为世界性的分布,国内只有福州、厦门两地的家鸡有报告,感染率2.8%(林宇光等,1984年)。我国台湾曾报告另外有台湾卡氏绦虫和麦氏卡氏绦虫两种(C.taiuuenensis,C.meggitti)。本虫在我国的生活史不明,有待研究。
  西里伯瑞列绦虫raiLLietina celebensis (Janicki)
  这是鼠类常见的戴维科绦虫,内体特别小亦会偶然感染。虫体全长可达32O毫米,最宽2毫米。生殖孔开口体节的一侧中线前缘。头节吻钩72个,排列一圈。睾丸48~67个,卵巢两瓣呈蝶翅状。孕节子宫被许多卵囊所取代,每囊含1~4个虫卵,卵大小45×27微米。六钩蚴呈圆形7.2~9微米。
  本虫的生活史首次是唐仲璋(1964年)在福建阐明,其幼虫期是拟囊尾蚴,中间宿主是一种小型的家蚁(Cardiocondyle nuda )。
  本虫分布在东南亚和我国的福建、台湾和广东等地,家鼠和多种野鼠普遍感染。人体感染多是小孩。福建最早病例是在1952年首次见于1个泉州的4岁小孩。1953年,在福州仙塔街又发现2个小孩感染。不久又在仓前山对湖发现1个3岁小孩感染。1956年,福建医学院附属医院又见1位4岁小孩病例,虫体都由唐仲璋教授鉴定(1959年)。家鼠是主要感染源,小孩显然是偶然吞食蚂蚁污染的食物而被感染。
  (四)东官科
  漏状漏带绦虫choanotaenia infundibulum (Bloch)
  本虫是束宫科的一种中型绦虫。成虫寄生在家鸡、火鸡和鸡形目鸟类的小肠内。虫体全长2O~88毫米,最大宽度1.2O7毫米。生殖器官一套。生殖孔开口于体节的侧缘中线之前1/3处。头节细小,吻突具有1列18~22个吻钩。睾丸3O~39个。卵巢分2瓣,每瓣呈叶状分支。孕节的子宫为囊状,内含许多卵囊,32×36微米。每囊有一个六钩蚴,大小18×21微米。
  幼虫期为拟囊尾蚴,中间宿主是多种的甲虫(Aphodius )。本虫呈世界性分布,国内各地均有分布。我省鸡的感染率1.2%(林宇光,1984年)。我国本虫的生活史不明,厦大寄生动物研究室的研究生已经初步证明赤拟谷盗(Tribolium ferrigineum )可作为本虫的中间宿主。
  楔状变带绦虫amoebotaenia cuneata (Linstow)
  成虫是家鸡的小型绦虫,寄生于小肠,火鸡和山鹑等鸟类偶而感染。虫体全长1~3.3毫米,只有1O~21个体节。生殖孔交叉在体节侧缘中线之前。头节具有14枚吻钩。睾丸11~21个。卵巢呈两瓣状横列。孕节子宫膨大为囊状,内含许多虫卵。每一卵囊中具一个六钩呦,大小24×23微米。
  幼虫期为拟囊尾蚴,中间宿主是蚯蚓。本虫是世界性分布,国内台湾、安徽曾有记录,但生活史不明。本省家鸡感染率16.6%,感染强度58~48O只。福建省和台湾尚发现另一种少睾变囊绦虫(a .oligorchis ),生活史至今尚未阐明,有待研究。
  犬复殖孔绦虫dipylidium caninum (Linaeus)
  成虫寄生于狗、猫、狐等食肉兽的小肠内,人体亦偶然感染。虫体全长1O~5O厘米,最大宽度5~1O毫米,计2OO个体节。生殖器官双套,生殖孔开口体节两侧缘中线之后。头节呈菱形,吻突具有6O个吻钩,排列呈4~5列。睾丸1OO~2OO个。卵巢2个,各呈双瓣分叶状。孕节子宫分化成许多卵囊,每个卵囊内含2~4O个虫卵。幼虫期为拟囊尾呦,中间宿主是多种跳蚤。
  本虫是世界性分布,国内各地有记录。本省狗、猫普遍感染成虫。我国学者陈心陶(1974年)曾研究本虫的生活史,证明狗蚤、猫蚤以及鼠蚤等(Ctenocephalides canis,c .Filis,Pulex irritans)作其中间宿主。人体因偶然吞食跳蚤,农村居民用嘴捕捉内衣跳蚤,也可被感染成虫。
  (五)膜壳科
  短膜壳绦虫Hymeolepis nana (V.Siebold)
  本虫是鼠类小肠的中型常见绦虫,人体亦有感染。虫体全长5~8O毫米,有1OO~2Oo 个体节。头节细小,具有2O~27个吻钩,单圈排列。生殖器官单套。成熟体节睾丸3个呈直线横列。卵巢一个呈叶状分支。孕节子宫囊状,内含许多虫卵。卵椭圆形,内胚膜两极各有4~8条极丝。六钩蚴24~35×21~27微米。幼虫期谓之拟囊尾蚴,中间宿主为面粉甲虫和各类跳蚤。
  本虫是世界性分布,国内各地有报告。我省鼠类普遍感染。林宇光(1962年)在福州曾考察本虫的生活史,证明米虫(Tribolium ferrugineum )作其中间宿主。人体感染成虫后,虫卵常通过在人体自身的小肠绒毛内发育为拟囊尾蚴,然后逸出又在小肠内直接发育为成虫。因此本虫可以不通过中间宿主,尤其人体常通过自身而重复感染成虫。但自然界一般鼠类通常需要中间宿主感染成虫。各地小孩较易感染本虫。长膜壳绦虫Hymenolepis diminuta (Rudolphi)
  本虫亦是鼠类常见的较为大型的绦虫,人体亦偶然感染。虫体全长2O~8O毫米,计有8OO~1OOO个体节,最大宽度可达4毫米。本虫和短膜壳绦虫较为相似,但头节缺吻钩,睾丸3个呈直线横列或呈正三角排列。孕节子宫呈囊状,内含许多的虫卵,其内胚膜两极不具极丝为主要鉴别。幼虫是拟囊尾蚴,中间宿主为多种的昆虫,包括多种的甲虫。该虫是世界性分布,国内广泛有记录。本省鼠类普遍有感染,林宇光(1962年)在福州研究其生活史,证明赤拟谷盗(Tribolium.ferrugineum)是其正常的中间宿主。
  矛形剑带绦虫Drepanidotaenia lanceolata (Bloch)
  本虫是鹅鸭等常见的较大型的绦虫,多种野生的雁形目鸟类有自然感染。虫体全长6o ~16O毫米,最宽度达14毫米。生殖器官一套,生殖孔位于单侧缘中线前方。头节具有8只吻钩。睾丸3个,直线横列生殖孔和卵巢的内侧。卵巢左、右两瓣呈分叶状。孕节子宫囊状,虫卵椭圆形,六钩蚴32×22微米。
  幼虫期为拟囊尾蚴,中间宿主是多种的淡水剑水蚤(Cyclops )。本虫为世界性分布。我国各地有报告。福建鹅的感染率41.26%。林宇光(1959年)在福建研究该虫的生活史,证明有7种剑水蚤是其中间宿主,其中以绿剑水蚤(Cyclops viridis )>英勇剑水蚤(C.Strenus )、罗氏剑水蚤(C.leuckarti)和锯缘剑水蚤(c .serrulatus )等4种最为常见。
  本虫对雏鹅危害较大,能引起大批死亡。该虫的流行季节是春、夏季节。
  冠状膜壳绦虫Hymenolepis coronula (Dujardin)
  本虫亦是鹅鸭和多种雁形目鸟类的中型绦虫。虫体全长85~25O毫米,宽达3.5毫米。生殖孔开口在节片的单侧中线的前缘。头节具有18~22个吻钩。睾丸3个呈三角排列。卵巢分两瓣。孕节子宫囊状,内含许多圆形虫卵,大小32~35毫米,六钩蚴卵圆形14~17微米。
  本虫的幼虫是拟囊尾蚴,中间宿主为多种淡水介虫(Cyclocypris ),该虫是世界性分布。我国福建的家鸭感染率3O%(林宇光,1959年)。
  刚毛族亮綠虫Hvmenolepis setigera (Froelich)
  本虫是家鹅、鸭常见的绦虫。虫体全长1OO~2OO毫米,宽达4毫米。头节具1O吻钩,3只睾丸呈直线横列,卵巢呈瓣状分叶。孕节子宫囊状扩张四周,内含的虫卵大小76~1O4毫米,六钩蚴直径21×31微米。幼虫期为拟囊尾蚴,中间宿主是剑水蚤。该虫世界性分布,我国福州鹅的感染率2O%~3O%(林宇光,1959年)。
  (六)裂头科
  孟氏旋宫绦虫Spirometra mansoni Joyeux &Houdemer
  该虫成虫是一种大型的假叶类绦虫,寄生于狗、猫、狐等食肉兽的小肠内,在人体亦会偶然感染有成虫。虫体全长6OO~1OOO毫米,最宽8毫米。头结细小如矛形或汤匙形,具有一对浅裂的吸槽由头顶伸至颈部。生殖孔开口于体节的腹面中央为特征,有雄性、雌性和子宫等三个开口。生殖器官一套。睾丸32O~54O个,卵巢呈双瓣分叶,卵黄腺泡状与睾丸同样分布体节两侧的髓部。子宫呈旋髻状,每侧4~5个卷曲。虫卵椭圆形,有卵盖,内有一个受精卵细胞和8~1O个卵黄细胞。卵大小58×35微米。
  幼虫期的原尾蚴(procercoid)是在其第一中间宿主淡水剑水蚤体内发育。实尾蝴则在其第二中间宿主蛙类、蛇类肌肉内发育,并可继续在其延续宿主如各种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等动物体内发育,不发育为成虫。我国学者李希杰(1929年)、唐仲璋(1956年)各有详细的生活史报告。
  该虫主要分布在欧洲和亚洲的东南亚一带,我国各地普遍有记录。我省狗、猫最为常见。人体感染有成虫和实尾呦(plerocercoid ),又称双槽蚴(sparganum )。福州证实的剑水蚤计有5种可作其第一中间宿主,第二中间宿主包括延续宿主在内计有6种蛙类、3种蛇类、鸡和多种鸟类以及貉、灵猫和多种鼠类等哺乳动物。据严如柳(1985年)统计,我国有3O4人体病例感染双槽蚴病,分布18个省市,其中福建、广东、广西和湖南等地较多。其感染方式主要是民间用蛙肉敷贴疮伤口和病眼部而得双槽蚴病。其次是生食和半生食青蛙肉所致,如福建有些家村居民流传生吞青蛙能治疗疥疮病。有的菜馆、饭店快速炒食青蛙肉,肉内双槽蚴未能全面杀死而感染人体。
  三、线形动物
  线形动物种类很多,仅次于昆虫。行自由生活和寄生生活。寄生生活的种类有寄生于植物和寄生于动物。寄生于脊椎动物的线虫全世界已记载有1万多种,我国报告约1OOO种,本省已知有4OO多种。植物和无脊椎动物寄生线虫,近年开始进行研究。土壤和水中自由生活线虫研究尚属空白。现将寄生于人、畜、鱼类和植物的主要线虫介绍如下。
  (一)人畜寄生线虫
  寄生于人畜的线虫种类很多,各个器官系统中都有,破坏器官组织的完整性,排出代谢产物与毒素,产生各种疾病。
  1.寄生于眼结膜囊,第三眼睑和泪管等处引起结膜炎和角膜炎,使角膜糜烂和溃疡,由蝇类(Musca spp.)作为中间宿主传播。
  吸吮科:
  (1)露西亚吸吮线虫Thelazia rhodesii (Desmarest)
  寄生于黄牛、水牛、马、羊。分布全省各地,虫体细长乳白色,角皮有粗横纹,头体表呈锯齿状。口无唇,口腔短,食道圆柱形,有一对颈乳突。
  (2)结膜吸吮线虫Thelazia callipaeda Railliet et Henry。寄生于狗、猫、人。
  (3)泪管吸吮线虫Thelazia lacrymalis(Gult)。寄生于马、骡、驴。
  (4)孟氏尖旋线虫Oxvapirura (Yorkespirura)mansoni (Cobbold)。寄生于鸡眼中。
  2.寄生于气管或耳咽管中
  雄虫比雌虫小,雌、雄始终交配在一起,呈Y形合抱,故称比翼线虫。寄生在气管中,使呼吸因难,病鸡常有张口呼吸的症状,可导致窒息而死。
  比翼科:
  (1)气管比翼线虫Syngamus trachealis (Montagu)寄生于鸡气管。
  (2)中耳兽比翼线虫Mammomonogamus auria Faust et Tang寄生于猫。
  3.寄生于肺部支气管中
  机械的损伤、代谢的产物刺激和虫卵侵入肺泡为害,继发细菌感染发生肺炎。后圆科:猪后圆线虫Metastroneylus apri (Elel)
  寄生于猪,中间宿主为蚯蚓,病猪宜用洋灰地,以避免蚯蚓生存传播。
  网尾科:
  胎生网尾线虫Dictyocclulus viviparus (Bloch)。
  寄生于牛肺中。
  4.寄生猪肾脏和输尿管周围的柔组织中
  形成包束引起后躯麻痹,幼虫寄生于肝脏中发育长大为害。
  肾线科:
  猪肾线虫Stephanurus oentatus Diesing
  寄生于猪肾盂。防治困难,可采用冬季留种,仔猪隔离饲养建立康复场。
  5.寄生于鸭皮下的结缔组织中
  虫体缠绕成团,使颈部、腿部等寄生部位形成姆头大至鸡蛋大的肿胀,引起鸭吞食困难,采食不饱,腿部肿疼,阻碍步行,影响生长发育。
  龙线科:
  台湾鸟龙线虫Avioserpens taivuana (Sugimoto)
  寄生家鸭皮下,以剑水蚤充为中间宿主,传播病原。
  6.寄生于人体的淋巴系统中,产生淋巴阴囊肿或象皮症双瓣线科:
  (1)斑氏丝虫Wuchereria bancrofti (Cobbold)
  寄生于人体,分布闽南平原地区,产生阴囊肿大。
  (2)马来丝虫Brugia malayi (Bwg)
  寄生于人体,产生象皮肿。
  (3)粗恶丝虫Dirofilaria imitia (Leidy)
  寄生于猫狗的心脏血管中,亦可寄生于人体,分布全省各地。
  (4)猪浆膜丝虫Serofilania suis Wu et Yun
  寄生于猪的心脏、肝、胆浆膜的淋巴管中,分布于福州、莆田等地。毛丝科:
  (1)马腹腔丝虫Seteria equina (Abildgarra)
  寄生于马、驴、骡的腹腔中。
  (2)猪腹腔丝虫Seteria bernardi Railliet et Henry
  寄生于猪的腹腔,分布于福州。
  (3)指状腹腔丝虫Seteria digitata (Linstous)
  寄生于牛、羊、马的腹腔,分布全省各地。蚊虫为中间宿主,幼虫经肌组织或淋巴循环系统到脑脊髓腔,引起浑晴病和脑脊髓病,产生腰痿、腰麻痹等症状。
  7.寄生于消化道中(致病影响消化机能)
  筒线科:
  (1)美丽筒线虫Gongylonema puchwm Molin
  寄生于人、猴、牛等,分布于福州。体细长,头部有侧翼,背腹面各有4纵列大小不等的角皮盾。
  (2)嗉囊筒线虫Gongylonema ingluaicola Ranoom
  寄生于鸡的嗉囊中,分布于福州。
  (3)新成粒筒线虫Gongyloncma neoplasticum
  寄生于鼠食道中,分布于福州。
  四棱科:
  (1)分棘四棱线虫Tetrameres fissipena (Diesing)
  寄生于鸭、鹅的嗉囊中,分布于福州、三明等地。
  (2)犹疑四棱线虫Tetrameres dubia Travassos
  寄生于扇尾沙锥和鹬等,分布于福州。
  (3)复阴小四棱线虫Microtetramenres cloacitectus Oschmarin
  寄生于鸡、〓的嗉囊,分布于福州。锐形科:
  (1)钩唇锐形线虫Acuaria hamulosa (Diesiug)
  寄生于鸡、吐绶鸡的砂囊中,分布于福州。
  (2)厚尾束首线虫Streptocaxa crassicauda (Creplin)
  寄生于鸭的砂囊角质膜下,分布于福州。裂口科:
  (1)鹅裂口线虫Amidostomusn anseris (Zeder)
  寄生于鹅、鸭砂囊角质膜下,分布全省。
  (2)锐形裂口线虫Amidostomum aeuta (Landahl)
  寄生于家鸭、野鸭,砂囊角质膜,分布于福州。
  颚口科:
  (1)刚刺颚口线虫Gnathostoma hispidum Fedtschenleo
  寄生于猪胃中,分布全省各地。
  (2)陶氏颚口线虫Gnathostoma doloresi Tubongui
  寄生于猪胃,分布于安溪、厦门。
  (3)有棘颚口线虫Gnathostoma spinigerum Owen
  寄生于猫犬胃中,分布于福州。旋尾科:
  (1)圆蛔样线虫Asearops stvungylnna (Rudolphi)
  寄生于猪胃中,分布全省各地
  (2)六翼泡首线虫Pbysacephalus sexalatus (Melin)
  寄生于猪、马、驴等,分布全省各地。
  (3)大口德斯线虫Draschia megastoma (Rudolphi)
  寄生于马、驴、骡的胃粘膜下,分布全省各地。
  (4)小口胃线虫Habronema microstoma (Schneider)
  寄生于马、驴、骡粘膜下,分布全省各地。
  (5)蝇胃线虫Habronema muscae (Carter)
  寄生于马、驴、骡的胃粘膜下,分布全省各地。蛔科:
  (1)猪蛔虫Ascaris sworn Goeze
  寄生于猪肠中,分布全省各地。猪吞食侵袭性虫卵到肠中卵孵出幼虫,钻入肠壁到肝、肺,在肺中发育脱皮经气管回到肠中寄生为害。
  (2)似蚓蛔虫Ascaris Lunnbricoides Limaeus
  寄生于人体,偶见于猫、猪,分布全省各地,小孩感染率极高,幼虫在肺中发育,可产生肺炎,成虫在肠中吸收营养,可堵塞阑尾,胆道引起疾病,代谢产物和分泌毒素可引起过敏浓血等症状。
  (3)鸡蛔虫Ascaridia galli (Schrank)
  寄生于鸡、吐绶鸡等肠中,分布全省各地。
  (4)鸽蛔虫Ascaridia columbae (Gmelis)
  寄生于鸽,见于福州、厦门。
  (5)马副蛔虫Parascaris eguorum (Goeze)
  寄生于马胃和小肠中,分布福州。
  弓首科:
  (1)犬弓首蛔虫Toxocara can is (Werner)
  寄生于犬狼小肠和胃中,分布全省各地,虫体具颈翼,食道有腺胃。
  (2)猫弓首蛔虫Toxocara mystax (Zeder)
  寄生于猫、野猫,分布全省各地。
  (3)犊新蛔虫Neoascaris vitulorum (Goeze)
  寄生于小牛的胃、肠中,分布全省各地,为害小牛严重,造成死亡。钩口科:
  (1)十二指肠钩口线虫Ancylostoma duodenale (Dubini)
  寄生于人的肠中,分布全省各地,为人体重要的寄生虫。
  (2)犬钩口线虫Ancylostomun caninum (Erolani)
  寄生于狗肠中,分布全省各地,幼虫侵入人体可产生皮下爬行症。
  (3)斯里兰卡钩口线虫Ancylostomum ceylanicurn (Loos)
  寄生于猫肠中,分布于闽北各地。
  (4)美洲板口线虫Necator americanus (Stelis)
  寄生于人肠中,分布全省各地,为人体重要的寄生虫。
  (5)牛仰口线虫Bunostomum phelebotomum (Railliet)
  寄生于牛肠中,分布全省。
  (6)羊仰口线虫Bunostomum trigonocephalum Rudolphi
  寄生于羊肠中,分布全省。尖尾科:
  (1)蛲虫Enterobius vermicularis (Limaeus)
  寄生于小孩的直肠,分布全省,成虫在肛门处产卵,产生奇痒。
  (2)马尖尾线虫Oxyuris equi (Schrank)
  寄生于马肠中,分布全省。
  (3)兔栓尾线虫Passalurus ambisuus (Rudolphi)
  寄生于兔肠中,分布全省。
  (4)胎生普氏线虫Probsimayria vivipara (Probstmayria)
  寄生于马盲肠中,分布全省。异刺科:
  (1)鸡异刺线虫Heterlaeas gallinarum (Schrauk)
  寄生于鸡盲肠中,分布全省各地。
  (2)贝拉异刺线虫Heteraleis bcraporia Lane
  寄生于鸡肠中,
  分布全省各地。
  (3)异同刺线虫Ganguleteralsis dispar (Schrank)
  寄生于鸡肠中,分布全省各地。毛圆科:
  (1)鹅毛圆线虫Trichostrongylus anseris Waug
  寄生于盲肠中,分布于福州。
  (2)艾氏毛圆线虫Trichostrongylus axei (Cobbold)
  寄生于羊、猪,分布全省。
  (3)游行毛圆线虫Trichostrongylus colubriformis Giles
  寄生于羊,分布全省。
  (4)东方毛圆线虫Trichostrongylus orientalis Gimbo
  寄生于人体,分布闽北各地。
  (5)栉状古柏线虫Caoperia pectinata Ransom
  寄生于羊肠中,分布全省。
  (6)捻转血矛线虫Haemonchus contortus (Rudolphi)
  寄生于羊肠中,分布全省,为重要寄生虫。
  (7)相似血矛线虫Hoemonchus similis Fravassos
  寄生于牛,分布全省。
  (8)指形长线虫Mecistecirrus digitatus (Linstow)
  寄生于羊,分布于福清。
  (9)四辐射鸟圆线虫Ornithostrongylus quadriradiatus (Stevenson)
  寄生于鸽,分布全省。
  夏柏特科:
  (1)策氏旷口线虫Agriostomam vryburgi Railliet
  寄生于羊,分布福清。
  (2)哥伦比亚食道口线虫Oesophagostomum cambicanum (Curtice)
  寄生于羊,分布全省。
  (3)有齿食道口线虫Oesophagostomum dentatum (Rudolphi)
  寄生于猪,分布全省。
  (4)辐射食道口线虫Oesophagostomum radiatum (Rudolphi)
  寄生于牛,分布全省。
  (5)粗纹结食道口线虫Oesophogostomum aeperum Railliet et Henry。
  寄生于羊,分布
  全省。
  毛首科:
  (1)鞭虫Trichocephalus tuchiurus (Limaeus)
  寄生于人体,分布全省。
  (2)球鞘毛首线虫Trichocephalus globulosa Linetow
  寄生于羊,分布全省。
  (3)猪毛首线虫Trichocephalus suis Schrank
  寄生于猪,分布全省。
  毛细科:
  (1)膨尾细线虫Capillria caudinflata (Molin)
  寄生于鸡,分布全省。
  (2)双瓣毛细线虫Capillaria bilobata Bhalerao
  寄生于牛,分布全省。
  (3)牛毛细线虫Capillaria bovis (Schnyder)
  寄生于牛,分布全省。
  (4)有轮伏鞘线虫Eucoleus annulatus (Molin)
  寄生于鸡,分布全省。毛形科:
  (1)旋毛虫Trichinella spiralis (Owen)
  成虫寄生于猪、鼠肠中,幼虫寄生于猪肉,为主要的寄生虫。
  (二)鱼类寄生线虫
  寄生鱼类的线虫种类很多,寄生于肠中,从头部钻进肠粘膜,破坏组织或寄生鳗鳔中为害,影响鱼苗的生长发育。
  1.驼形科
  (1)杜父驼形线虫Camallanus cotti Fujita
  寄生于鲶鱼、赤眼鳟〓条、红鳍鲌、鳜等,分布全省各地。
  (2)星鲨驼形线虫Cammallanus mustelus Wang
  寄生于灰星鲨。
  (3)腊驼形线虫Cammallanus zacconis Li
  寄生于〓条、三角鲂、宽鳍〓、鳡鱼。
  (4)福建前驼形线虫Proca?nallanus fukiensis Wang et Ling
  寄生于鲇鱼。
  (5)胡子鲇前驼形线虫Procarnallanus Claris Ali
  寄生于鲇鱼。
  (6)黄颡驼形线虫Spirocajnallanus fulvidraconis (Li)
  寄生于黄颡鱼。
  (7)攀鲈锯嵴线虫Zeylanema anabantis (Pearse,1933年)Yeh,
  196o 年
  寄生于攀鲈、胡子鲇。
  2.带弓科
  (1)鲤带巾线虫Cucullanus cyprini Yamaguti
  寄生于鲤鱼、青鱼、草鱼、赤眼鳟、〓条、长春鳊等,分布全省各地。
  (2)鳗鲡带巾线虫CucuUanus anguillae Wang et Ling
  寄生于日本鳗鲡,分布于福州、莆田。
  (3)印带鱼线虫Indocucullanus muraencis Yin
  寄生于海鳗,分布于平潭。
  (4)长刺背盲囊线虫Dichelyne longispiculus Wang et Ling
  寄生于斑〓Clupanodon punctotus。
  3.杆咽科
  (1)裸露杆咽线虫Rhabdochona denudata (Duiardin)
  寄生于短尾鲌、鲤、鲃鱼,银〓鱼等肠中,分布于福州、建瓯。
  (2)尾帽杆咽线虫Rhabdochona coronocauda Belouss
  寄生于鲃鱼、红鳍鲌,长春鳊。
  (3)闽江杆咽线虫Rhabdochona minjiangensis Wang
  寄生于日本鳗鲡,分布于福州。
  (4)鲇杆咽线虫Rhabdochona parasiluri Wang
  寄生于银鲴、鲇鱼,分布于邵武。
  (5)复暇虎杆咽线虫Rhabdochona synechogobii Wang
  寄生于斑尾复暇虎,分布于福州。
  (6)武夷杆咽线虫Rhabdochona wuyiensis Wang
  寄生于达氏缨口鳅,分布于武夷山。
  (7)石斑拟蛔线虫Ascarophis ephinepheli Wang
  寄生于石斑鱼,分布于平潭。
  (8)小长咽线虫Prosun guLonema parr ulus Wang
  寄生于大斑薄鳅,分布于顺昌。
  4.刺盖科
  (1)黄颡刺盖线虫
  Spinilectns gigi Fujita
  虫体短小,体前部角皮具有环列尖端向后的棘,后部体表棘稀少排列不整齐,口腔小圆柱形,食道分为肌质和腺质2部。
  (2)胡子鲇刺盖线虫Spinitectus batrachi Lai
  寄生于胡子鲇,分布于福州。
  (3)崇安刺盖线虫Spinitectus chonganensis Wang
  寄生于黄颡鱼。
  (4)鲇刺盖线虫Spinitectus parasiluri Wang
  寄生于鲇。
  (5)邵武刺盖线虫Spinitectus shaowuensis Wang
  寄生于达氏缨口鳅。
  5.鳗居科
  (1)球头鳗线虫AnguilLicola globiceps Yamaguti
  寄生于日本鳗鱼的鳔中,分布全省各地。虫体肥大,头端膨大呈圆球形,口囊发达,口缘有76个小齿,食道肌腺部圆柱形。剑水蚤充为中间宿主。
  (2)粗厚鳗居线虫AnguilLicoLa crassa Kuwahara,Niimi et ltas:aLki
  寄生于日本鳗鲡的鳔中,分布全省各地,食道呈花瓶状,头端不膨大。6.泡翼科
  (1)长形螺线虫Heliconema Longissima (Osttepp)
  寄生于日本鳗鲡肠中。分布全省各地。虫体粗壮,头部角质外褶形成头领,口围有2个三角形的侧唇,每唇中央有3个小齿,无口囊,食道分为肌和腺质2部。
  (2)缠绕螺线虫Heliconema heliconema Travassos
  寄生于日本鳗鲡肠中,分布全省各地。
  (3)短刺螺线虫Heliconema brevispiculam Baylis
  寄生于海鳗肠中,分布全省。
  (4)斑竹副细线虫Paraleptus chiloscyllii Yin et Zhang
  寄生于条纹斑竹鲨,见于石码。
  (5)斑竹鲨副细线虫Paraleptus scyllii Wu
  寄生于条纹斑竹鲨。
  7.琴柏科
  (1)中华策氏线虫
  Pingis sinensis Hsii
  寄生于鳢肠中。分布全省。体细长有发达的侧翼膜,口无唇,头端有4个乳突和2个化感器,食道分为肌质和腺质2部。
  (2)强壮新琴线虫Neoguimperio robastuns Wang
  寄生于达氏缨口鳅,分布于武夷山。
  8.复管科
  (1)厦门对盲囊线虫Contracaccum (£.)amoyeusis Hsii
  寄生于灰海鳗胃中。分布于厦门。虫体粗壮,头端有三唇和中间唇,食道肌质圆柱形,具胃后盲囊和肠前突。
  (2)棒形对盲囊线虫Contracaecum (£.)alavalum
  寄生干断斑石鲈。
  (3)鲼拟针蛔虫Raphidascaroides myliobatumYin et Zheang
  寄生于鸢鲼。
  (4)鲤针蛔虫Raphidascaris cyprini Wang
  寄生于鲤鱼。
  (5)〓针蛔虫Raphidascaris leiocaris Wang
  寄生于〓,鳡。
  (6)暇虎高氏线虫Goezia gobii Wang
  寄于生鲈、虾虎鱼。
  9.毛细科
  (1)鳡鱼斯毛线虫Skrjabinocapillaria elopichthydis Wang
  寄生于鳡鱼肠中。
  (2)巨大斯毛线虫Skrjabinoeopilloia giganteus Wang
  寄生于洛氏〓,分布于屏南县。
  (3)缨口鳅毛细线虫Capillaria crossostomes Wang
  寄生于达氏缨口鳅,分布于武夷山。
  (4)福州毛细线虫Capillaria fuzhouensis Wang
  寄生于鲢鲂杂交鱼,分布于福州。
  (三)自由生活进入寄生生活的线虫
  1.空管科
  (1)醋线虫Turbatrix aceti (Muller,
  1785年)Peters,
  1985年
  自由生活于食用醋中,偶然可寄生于人体。过去有些人误认为醋会酸是因为有这种线虫存在。虫体细小,头端有6个乳突,食道由管身、管腰和管球组成。
  (2)刚硬空管线虫Paragrolaimus rigidus (Schmeider)
  寄生于磨菇,分布于厦门。
  2.小杆科
  (1)艾氏小杆线虫Rhabditis (Rhabditella)aexi (Cobbold)
  在福州常见于污水腐烂的磨菇中,偶然进入人畜寄生。可随污水进入尿道或消化道,寄生于肝肾中。初期发生血尿,后期出现阴囊、阴茎和下腹部浮肿;晚期呈贫血和慢性肾脏病。寄生于消化道中可产生顽固性腹泻和腹痛。
  (2)刺中杆线虫Mesorhabditis spiculieera (Steiner)
  自由生活于腐殖质土壤中,当食用菌发育生长时,侵入菌体繁殖为害。福州、三明、宁德、龙海等地磨菇、草菇、银耳、黑木耳和平菇等均有发现。虫体小,头端具6个唇瓣,每唇有2个乳突,口腔狭长。
  (3)光滑萨皮线虫Pelodera teres Schmeider
  寄生于磨菇,分布于福州。
  (4)伊可萨皮线虫Pelodera icoiensis (Maras)
  寄生于磨菇,分布于厦门。3.垫刃科
  (1)噬菌丝线虫Ditylenchus myceliophagus Goody
  寄生于磨菇,分布于福州、厦门。4.双胃科
  (1)易动丰双胃线虫Hemidiploeaster aeidis Skwarra
  寄生于磨菇.分布于福州。
  5.类圆科
  (1)猪类圆线虫Strongyloides suis Lutz
  寄生于猪,分布全省各地。生活史分为自由生活世代和寄生生活世代。自由生活世代有雄虫和雌虫。寄生世代为孤雌生殖。虫卵排出外界发育为自由生活虫体,经数代繁殖,幼虫发育为丝状幼虫经口吞食或皮肤接触,侵入猪体寄生于肠粘膜下,引起肠粘膜糜烂、溃疡、腹泻和下痢等疾病,影响猪生长发育。
  (2)粪类圆线虫Strongyloides stercoralis Bavay
  寄生于狗、人体,广布于亚热带地区。寄生世代的雌虫,体细,长2.2毫米,宽3o -75微米,食管长占体长的1/3或2/5。尾部尖,阴门位于体后部。虫卵大小5o -58×3o -34微米,虫体深埋于粘膜下,由于机械性及毒素等作用,引起肠壁病变、卡他性肠炎,患者常有软便、腹泻、下痢或便秘等症状。
  (3)马类圆线虫Strongyloides Westari Ihle
  寄生于马十二指肠中,见于福州。寄生生活的雌虫体细长乳白色,马被寄生后食欲不振,贫血消瘦,被毛粗乱无光泽,四肢无力。
  (四)植物寄生线虫
  植物寄生线虫,寄生于植物的根、块根、鳞茎、球茎、芽、叶和果实等部分,夺取营养,扰乱其生理机能,破坏其保护机构,且能附带多种植物微生物,特别是病毒,在植物病理学中列为病原生物之一。给农业和林业生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1.滑刃科
  (1)水稻干尖线虫Aphelenchoides besseyi Chistis
  广布于日本,抗日战争时期,随日本侵略军的马草、稻种传入我国。尤溪、建阳、三明、厦门等地,“厦谷5号”感染率达6.7%。当谷种发芽时游于水中,浸种后7天(发芽后5天),虫体重新侵入组织为害。造成水稻不孕。龙海的水仙花的种球感染率占6O%,感染度高达2OO条虫,影响水仙花质量。
  (2)居肥滑刃线虫Aphelenchoides composticoLa Franklin
  寄生于毛菰,分布于厦门、福州等地。2.异皮虫科
  (1)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me incogmita (Kofoid et White)
  寄生于大豆、烟草、茄子、辣椒、蓖麻、茶树等4O余种植物,分布全省各地。
  (2)爪哇根结线虫Meloidogyme iavanica (Treub)
  寄生于油橄榄、刀豆、香蕉等1O余种植物。
  (3)花生根结线虫Meloidos;yne arenaria Neat
  寄生于花生、黄麻(三明市)、番茄(屏南县)。
  (4)短尾根结线虫Meloidogyne brevicauda Loss
  在南靖县寄生于茶树和巴戟
  (Morinda officinalis)。
  (5)福建根结线虫Meloidogyne fijienensis Pan
  在南靖县寄生于柑桔
  (Citrus reticulata)。
  (6)印度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dica Whitehead
  在云霄县见于芦达菜。
  (7)葛藤根结线虫Meloidogyne atcifae Elmiligyne
  在南靖县见于柑桔。
  (8)泰晤士根结线虫Meloidogyne thamesi Chitwood
  在浦城县见于黄豆、藕豆。
  (9)洛德洛根结线虫Meloidogyne lordelloiVonte
  在厦门见于非洲菊。
  四、棘头虫
  棘头虫
  (Acanthocephala)
  种类较少,全世界已知有1OOO种,我国报告有13O种,福建
  占半数以上的种类。其中蛭形巨吻棘头虫是人畜共患的重要寄生虫,为害严重。寄生于鱼类的强壮钝体虫、多棘刺棘虫、少棘刺棘虫、隐藏棘衣虫、乌苏里拟钩头虫、木村小棘吻虫、鲤布里棘头虫等都是常见种类,分布广泛,以强大的吻钩破坏肠壁,影响鱼类发育,并可造成鱼苗死亡。需要研究防治措施。
  (一)寄生于鱼类的棘头虫新棘吻科
  鲚鱼新棘吻虫Neoechinorhvnchus coiliae Yamacuti
  宿主是七丝鲚、风鲚、尖鼻鲚、勒鱼。
  虫体圆柱形,体表光滑无棘,吻部小球形具有6螺旋列的吻钩,每列3个,第一、二钩大具有根部,第三吻钩小呈棘状,吻鞘粗短,神经节位于吻鞘基部,吻腺发达,等长或稍不等长。雄虫体长6.56~8.2O毫米,体宽O.56~O.8O毫米,吻部大小7O~8O×82~96微米,第一、二吻钩尖部长42~54微米,第三吻棘长24~28微米。睾丸椭圆形,位于体中部,粘液腺为胞合体。雌虫体长11.58~13.5毫米,吻部7O~98×88~112微米,虫卵36~45×14~16微米。
  分布在福建平潭。
  台湾斩辣吻虫Neoechinorhynchus formosanum (Hardad)
  宿主是谈氏〓、团头鲂。
  虫体中部稍膨大,体表光滑,吻变球形,吻钩6螺旋列,每列3个(6×3),第一吻钩大,第二、三吻棘小,吻腺等长呈棒状。雄虫休大小5.6~6.2×1.12~1.36毫米,睾丸椭圆形位于体后半部。雌虫体11.2~12.O×2.O8毫米,虫卵52~68×32~36微米。
  分布于福建建瓯,湖南长沙。
  中华新棘吻虫Neoechinorhynchus sinensis Wang
  宿主是鲈鱼。
  虫体细长,吻钩6×3,第一吻钩大,吻腺细长。雄虫8.64×O.8O毫米,睾丸位于体中部前。雌虫18.1~18.86×1.36-1.54毫米,虫卵24~28×9~1o 微米。
  分布于福州。
  马鲛新棘吻虫Neoechinorhynchus topseyi Podder
  宿主是四指马鲅、圆腹鲱、豆齿鳗。
  虫体细长乳白色,吻部发达,吻钩6×3,第一吻钩较大,吻腺细长2.98~4.5×O.O64~O.O82毫米。雄虫体长25~3O×O.4OO~O.432毫米,睾丸类方形位于体后部。雌虫55~90×0.8OO~1.36毫米,虫卵46~54×22~24微米。
  分布于福建平潭。
  领针鱼新棘吻虫Neoechinorhynchus typlosuri Yamaguti
  宿主是颌针鱼,开氏鲻鱼,豆齿鳗。
  虫体中等大小,吻钩6×3,第一吻钩大,体壁背面有2巨核,腹面6巨核,左右吻腺不等长。雄虫12~12×O.96~1.O8毫米,睾丸长椭圆形位于体中部。雌虫14~16×0.96~1.2O毫米,虫卵3O~35×16~18微米。
  分布于平潭。
  武夷新棘吻虫Neoechinorhynchus uuuyiensis Wang
  宿主是达氏缨口鳅Crossostoma davidi
  虫体小型,体壁光滑无巨核,营养管道系统网状,吻钩6×3,第一吻大,第二、三吻钩渐小,吻腺短钝等长。雄虫5.2~5.6×0.7O~O.8O毫米,睾丸近圆形位于体后部。雌虫8.64~8.80×1.04~1.12毫米,虫卵梭形78~85×18微米。
  分布于武夷山。
  强壮钝体虫Hebesoma violentum Van Cleave
  宿主是鳜。童虫寄生于鲤,宽鳍〓,赤眼鳟,翘嘴红鲌,吻虾虎。
  虫体短钝乳白色,体壁厚无棘,吻钩6×3,第一钩大,吻腺细长。雄虫2.72~3.O4×1.2O~1.28毫米,睾丸位于体中部。雌虫2.56~3.O4×1.12~1.28毫米,虫卵64~66×18~2O微米,中层卵壳有根突。
  分布于福建建瓯、邵武、顺昌,江西,湖北,湖南。
  青鳞鱼始颈虫Eocollis harengulae Wang
  宿主是青鳞鱼Harengula nymphaea 。
  虫体小,体表光滑无棘,吻部球状,吻钩6×3,吻后有狭长圆柱形的伪颈,吻鞘发达,吻腺细长。雄虫5.92×O.48O毫米,第一吻钩尖部长68~7O微米,第二吻棘28微米,第三吻棘21微米,吻腺长1.6O毫米,睾丸近圆形位于体后部。雌虫6.24×O.48毫米。
  分布于福建惠安。
  旋钩科
  乌苏里拟钩头吻虫Acanthocephalorhynchoides ussuriense Kostylew
  宿主是鲫、鳊、白鲢。
  虫体细小,体表披有小棘,在体前1/4部腹面的体表棘密集,背面仅有少数的棘,在体后部棘渐少。吻部卵形,吻钩排成四环列,第一环6个,第二至四环各4个,共有18个,吻鞘袋状,吻腺细长弯曲。雄虫2.36~2.56×O.248~O.42O毫米,睾丸位于体后部。雌虫5.28~7.20×0.48O~O.496毫米,虫卵大小18~22×l0~ll 微米。
  分布于福建福州、福清,江西,湖北。
  四旋科
  吮藏棟衣虫PaLLisentis celeatus (Van Cleave)
  宿主是黄鳝。童虫寄生于鲶、翘嘴红鲌、黄颡鱼、泥鳅、草鱼、虎纹蛙、金线蛙、鳖、银环蛇。
  虫体圆柱形乳白色,体前部体表具棘,分为二区,前区6环列,后区8环列。吻短具有吻钩8个螺旋列,每列4个共32个。前部的吻钩稍大。雄虫7.2~12.0×0.8O~O.96毫米,睾丸椭圆形,前后排列于体前半部的后部。雌虫8~18×0.8O~1.46毫米,虫卵86~90×42~46微米。中间宿主为剑水蚤。
  分布于福建、江西、湖北、四川。
  鳗鲡刺棘虫Acanthosentis anguillae Wang
  宿主是日本鳗鲡和瓦氏黄颡鱼。
  虫体细小乳白色,体前部具有15~17环体表棘,吻钩6×3,第一、二吻钩大,吻腺等长具有一个大核。雄虫3.36~3.80×0.38~O.41毫米,睾丸椭圆形位于体后部,雌虫4.96~5.12×0.68~O.72毫米。虫卵纺缍形32~35×10~l4微米。
  分布于福建莆田。
  多棘刺棘虫Acanthosentis multispinus Wang
  宿主是白鲢。
  虫体中等大小圆柱形,全身披有体棘共14~18环列,吻钩6×3,第一钩较大,体壁巨核,背面4个,腹面2~4个。雄虫6.4~6.8×O.68~O.96毫米,睾丸位于体后部。雌虫7.36~8.60×0.88~1.2o 毫米,虫卵28~30×14~16微米。
  分布于福州。
  少棘刺棘虫Acanthosentis paucispinus Wang
  宿主是鲈鱼、〓鱼、短尾鲌、马口。
  虫体圆柱形,白色,体前部披有6~7个环列的体表棘,吻钩6×3,第一、二吻钩较大,体壁核背面1个,腹面3个,雄虫4.46~5.20×0.56~O.62毫米,睾丸位于体后部,雌虫9~ll×1.04~1.2o 毫米。虫卵16~18×l0~l2微米。
  分布于福州。
  鳑鲏四旋棘虫Quadrigyrus phodei Wang
  宿主是中华鳑鲏鱼Phodeus sinensis。
  虫体细小,体前部腹面具有16环列体表棘,前部4环较密,吻钩5个环列,每列4个共2O个第1~3环列较大,吻腺较吻鞘长。雌虫2.24×O.332毫米。
  分布于莆田。
  木村小钩吻虫Micracanthorhynchina motourai (Harada)
  宿主是谈氏〓、宽鳍〓、短尾鲌、〓条、鲮〓、赤眼鳟、鳡。
  虫体细小,体前部披有体表棘,前部12环为金环,其后4环覆盖于体腹面。吻部棒状,具吻钩12纵列,每列8~9个。雄虫体2.8~4.8×0.32~O.88毫米,睾丸位于体中部,粘液腺呈梨形。雌虫4.2~4.8×O.78~O.92毫米,虫卵62~65×16~17微米。
  分布于全省各地及台湾。
  鲤布里棘虫Brentisentis cyprini (Yin et Wu)
  宿主是鲤、鲃鱼、草鱼。。
  虫体近似纺锤形,体前部具有13环列体表棘,每列18~2O个。吻部圆柱形,吻钩12纵列,每列18~25个,前部的吻钩稍大。吻腺细长而迥旋弯曲。雄虫6.2~7.5×0.64~O.96毫米,睾丸长椭圆形,位于体后部,粘液腺6个。雌虫11.9~14.6×1.8~2.1毫米,虫卵34~36×8~1O微米。
  分布于全省各地及湖北、辽宁。
  失状锯齿棘头虫Sertasentis sagittifer (Linton)
  宿主是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
  虫体粗壮圆柱形,躯干部的亚前端稍粗,具有5~7环列体表棘。躯干部具有18~26个梳状齿,位于体腹面至侧面。吻部圆柱形,具有吻钩2O~26纵列,每列14~16个。吻腺细长。雄虫46~54×1.12~1.2O毫米。睾丸橢圆形位于体前部,前后排列,粘液腺4条细长。雌虫5O~56×1.12~1.2O毫米,虫卵88~9O×28~3O微米,具有3层卵套,中层卵壳具有极点。
  分布于福建厦门。
  斜棘科
  海鲶后细吻虫Indorhynchus arii (Wang)
  宿主是海鲶。
  虫体圆柱形,体前部披有14~17横列体表棘,吻部圆柱形,具有吻钩24纵列,每列21~22个,前部的吻钩稍大,吻鞘壁二层,吻腺细长。雄虫5.6~6.2×0.64~O.66毫米,睾丸椭圆形位于体后部。粘液腺6个。雌虫7.O~9.6×0.72~O.96毫米,虫卵7O~78×14~16微米。
  分布于福建莆田。
  弱棘科
  沟鲹线体虫
  Filisoma atrope Wang et Wang
  宿主是沟鲹Atropus atropus。
  虫体细长,体表光滑,吻部长圆柱形,弯向腹面,具有吻钩14纵列,每列22个,前部的吻钩稍长。吻鞘圆柱形,吻腺较吻鞘短。雄虫8.O×O.528毫米,睾丸橢圆形位于体后部,粘液腺4条管状。雌虫8.O~8.4×0.56~O.72毫米,吻部长1.6O~1.84毫米,吻鞘长2.4O~2.88毫米,吻腺长2.O8~2.24毫米。
  分布于福建平潭。
  异形钩科
  隔异吻钩棘头虫Arythmacanthus septacanthus Sita in Golvan
  宿主是黄带鲱鲤,海鲶。
  虫体中部稍膨大,吻圆柱形具有吻钩16纵列,前端2环列小,中部2环列粗长,后部为3或环列相隔排列,雄虫3.2O~3.52×0.56~0.8O毫米,睾丸位于体后部类球形,粘液腺6个。雌虫4.6~5.8×0.88~O.96毫米,虫卵28~30×l0~ll 微米。
  分布于福建东山、莆田。
  后藤拟蛇吻虫Gorgorhynchoides satori (Morista)
  宿主是鲈。
  虫体细长线状,体前部具有5环列的体表棘,吻前部呈球形,后部狭小,吻钩为26纵列,每列16~18个,前部4~5个吻钩大,有发达的根部,后部12~13个吻钩小,呈棘状,吻腺左右不等长。雄虫17~29×O.78~1.O8毫米,睾丸椭圆形位于体前半部,粘液腺4条管状。雌虫31~40×1.0~l.03毫米,虫卵46~8O×12~2O微米。
  分布于福建福州,辽河。
  (二)寄生于人畜和其他动物的棘头虫中吻科
  蟾蜍伪棘头虫Pseudocanthocephalus bufonis (Shipley)
  宿主是黑眶蟾蜍,虎纹蛙,黑斑蛙,人。
  虫体白色圆柱形,体表光滑,吻短柱状具有吻钩16纵列,每列4~6个,前部吻钩稍大,吻鞘短囊状,吻腺等长。雄虫5~6×0.92~1.O6毫米,睾丸类圆形位于体中部,粘液腺6个管状。雌虫9.2~15.6×0.8O~1.28毫米,虫卵88~90×32微米,中间宿主为鼠妇。分布于全省各地及广西。
  多形科
  〓肠多形棘头虫PoLymorphus botulus (Van Cleave)
  宿主是家鸭,绒鸭。
  虫体纺缍形,体前部具有体表棘,吻球形,具有吻钩12纵列,每列8个,前部的吻钩稍大,颈部细长,吻腺带状细长。雄虫13.O~14.6×0.32~O.4O毫米,睾丸椭圆形,前后倾斜排列,粘液腺4条管状,雌虫15.4~16.O×3.O8~3.88毫米,虫卵63~67×21~22微
  米。
  分布于福建福州。
  斜睾科
  美丽前吻棘头虫Prosthorhynchus formos um (Van Cleave)
  宿主是家鸡,黑脸噪鹛,丝光掠鸟和鸫。
  虫体似棱形,吻长柱形,具有吻钩16纵列,每列15~16个,中部吻钩稍大。雄虫8.6~1O.4×2.O8~2.24毫米,睾丸位于体前部,粘液腺6个管状。雌虫9.6~14.0×1.28~2.32毫米。
  分布于福建福州。
  中吻科
  福建中吻虫Centrorhynchus fukiensis Wang
  宿主是鸡〓鸳鸯。
  虫体大型乳白色,吻前部为圆柱形,后部为圆锥形,具有吻钩32~34纵列,每列25~26个,前部1O~11个大,后部15-16个钩小,呈棘状。雄虫15~22×l.l2毫米,睾丸椭圆形位于体前部,雌虫25~28×l.l2~l.6O毫米,虫卵48~52×21~25微米。
  分布于福州。
  乳突间吻虫Mediorhynchus papillosus Van Cleave
  宿主是喜鹊,鸺鹠,三宝鸟,云雀和红隼。
  虫体圆柱形,体表具横纹,吻分为前后二部,前部狭小,具有吻钩1O螺旋列,每列9个,具有根部,吻后部宽大,具有吻钩18螺旋列,每列6个。吻腺等长或稍不等长。雄虫8.47~9.6×1.76~1.96毫米,睾丸位于体后部,粘液腺8个,雌虫14.6~21.O×2.2~2.7毫米,虫卵6O~8O×38~42微米。
  分布于福州。
  念珠科
  犹疑念珠棘头虫Moniliformis dubius Meyer
  宿主是褐家鼠,黑家鼠以及人。
  虫体长筒形,体表具有8O~1OO个伪节呈念珠状,吻部圆柱形,具有吻钩12纵列,每列9~11个,前部吻钩稍粗呈半弧形,根部发达后部吻钩较细小。吻鞘囊状,吻鞘壁二层,由18~2O条斜肌重叠组成。神经节位于吻鞘的基部。吻腺细长3.5~5.2毫米,内含有5~6个大核。雄虫6O~80×1.0~1.5毫米,睾丸椭圆形,前后排列于体后部,粘液腺8个成团。雌虫9O~180×1.5~2.O毫米,成熟虫卵112~125×58~66微米,具有三层透明的卵膜。中间宿主为美洲〓蠊、德国〓蠊和澳洲〓蠊,人误食含有棘头体的〓蠊获得感染。
  分布于福建福州及广东、台湾。
  蛭形巨吻棘头虫Macracanthorhynchus hirudinaceus (Pallas)
  宿主是家猪、野猪及人和猴。
  虫体粗大乳白色,体表具有横纹。吻部近圆形,顶端稍平,吻钩6螺旋列,每列6个共36个,中部吻钩较大,前部次之。吻腺发达呈带状。雄虫6O~1Oo ×5~7毫米,睾丸圆柱形位于体后部,粘液腺8个长椭圆形,左右相互排列,交合伞呈钟罩状。雌虫35O~650×6~10毫米,未成熟虫卵64~7O×26~28微米,具一层卵壳,成熟虫卵椭圆形褐色,87~95×45~52微米,有三层卵壳。其中间宿主为鞘翅目昆虫,金龟子和锯齿天牛,猪吞食阳性的金龟子幼虫(蛴螬)获得感染,人食未煮熟天牛获得感染。
  分布于全国各地。
  第九节其他无脊椎动物
  一、原生动物
  全世界已知的原生动物约3万多种。我国动物学家王家楫与仉达书于民国21年(1932年)发表过福建厦门海洋原生动物的文章。已知我省海洋原生动物36O多种。据闽西梅花山保护区及其他地区的调查,福建省淡水原生动物约有2OO多种。原生动物是经济鱼类的词料,有些种类可作为水体污染的指示动物,有的种类可作为衰老细胞生物学研究的动物模型,有的种类可作为药物毒性试验的材料,也有一些种类是鱼类的寄生虫。
  大变形虫Amoeba proteus Leidy
  个体大,前进时可向各个方向伸出多个伪足,伪足顶端具透明帽,内外质分明,胞核一个,伸缩泡一个。长度可达2OO~5OO微米。
  生活在有机质丰富的沟渠、农田和生活污水中。
  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普通表壳虫Arcella vulgaris Ehrenberg
  背、腹面观均呈圆形,侧面观小于半球形。背面与口面连接处明显地翘起。表膜上的六角形凹洞较大,排列整齐,壳质棕色。直径105~162微米,高52~81微米。
  生活在江河、湖泊、溪流、沟渠等泥砂质底部或生活在水生植物上。
  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针棘匣壳虫Centropyxis aculeata aculenta (Ehrenberg)
  壳腹面观呈圆形,侧面观前部扁平,向后渐鼓。壳口圆形,略偏离中心。壳表两侧及后端有刺,数目约为4~8枚。壳棕黄色。壳表常附有小砂块。
  生活在江河、湖泊、溪流、沟渠等砂泥质底部。壳直径(不含刺)1OO~13O微米,壳口直径35~45微米。
  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长圆砂壳虫Difflugia oblonga oblonga Ehrenberg
  壳长圆形,左右对称。后端浑圆,较大。前端稍细,全体呈颈状。壳口平截,顶部观呈圆形。壳表覆盖有许多细砂,近壳口处常附有较大的砂粒。壳不透明。
  生活在江河、湖泊、溪流、沟渠等砂泥质底部。
  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伊格抱球虫Globigerina eggeri Rhumbler
  虫体具石灰质外壳,由多个亚球形壳室组成,呈宝塔或螺旋状,壳环2~3个。房室5~7个,球形,略呈辐射状排列。背面观为卵圆形或近球形。壳口位于终室内缘,开通脐部。壳壁具许多凹陷的细孔。
  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及我国的东海与南海。是东海的优势种,营浮游生活。死亡后沉积于海底,是海相微体生物化石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作为识别古地质环境的良好的标志。
  透明等棘虫Acanthometra pellucidum J.Muller
  虫体圆球形,透明无壳,从身体中央发出2O枚圆骨针。骨针基部呈5或6面角锥形,末端针状。中央囊球形,囊内有胞质、液泡、油滴,常常有黄色的共生动黄藻等。外质为胶状,呈多角形。膜内每根骨针有24~4O条线形肌丝,虫体直径2OO~25O微米。
  主要分布于热带海区,我国各海区均有。该种类是海洋浮游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死亡后沉积于海底,形成海相沉积物中重要的一类微体古生物化石。
  夜光虫Noctiluca scientillans (Macartney)Kofoid &Swezy
  虫体圆球形、透明、表皮柔初,直径2OO~2OOO微米,肉眼可见。体分背腹二面,腹面有一纵沟,沟内具有一条退化的鞭毛,纵沟与口相通,近口处生出一条具摄食功能的大触手。胞质分为浓密的中央团及稀疏的放射状的细条。胞核位于中央团体内。胞内有一大液泡和许多大空泡。异养。虫体密集时,海水呈现出粉红色彩。虫体受刺激能发出荧光。春夏季大量繁殖时可引起赤潮,严重危害渔业。
  世界性分布,系沿岸表层浮游种类。我国各海区均有。
  尾草履虫Parameciun caudatum Ehrenberg
  体较大,履状,18O~3OO微米。口沟发达,胞咽内有一片内膜及二片波动咽膜。大核一个,小核一个。伸缩泡常为一个,偶见二个。体表均匀地密布纤毛。体前端纯圆,后端明显削尖。
  生活在有机质丰富的沟渠、农田等小型水体中。
  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 filiis Fouquet
  虫体卵球形,前端腹面有一小的“6”字形胞口。大核马蹄形,小核小球形,紧贴于大核,胞质乳白色或淡黄色,外质中有许多小的伸缩泡,胞质中常有大量食物粒。体长422微米左右,体宽358微米左右,是一种较大的纤毛虫。幼虫期侧面观呈瓜籽形。
  幼虫感染鱼类,钻进皮肤或鳃的上皮组织,形成一个白色小囊泡,剥食寄主营养,发育为成虫,落入水中,分泌出一种胶质,形成胞囊,虫体在囊中分裂成几百或上千个纤毛幼虫,破出胞囊之后,在水中游泳,再感染鱼类,造成鱼类严重死亡。
  寄生于金鱼、四大家鱼、鳗鲡等多种淡水鱼。全国各地均有。
  显著车轮虫Trichodina nobillis Chen
  体呈碟形。齿体锥部较小,齿钩扇形,钩柄细小,齿棘呈细长针状,长度大于齿钩。大核马蹄形,小核长椭圆或近纺缍形。虫体直径约9O微米,附着盘直径约8O微米,齿体数25~26,齿棘长约9.6微米,齿钩长约1O微米,辐线数11。
  侵害鱼类的体表和鳃组织,引起鱼类呼吸困难,鱼体瘦弱,离群独游,行动缓慢,甚至引起死亡。
  寄生于金鱼、四大家鱼、鳗鲡等多种淡水鱼。全国各地均有。
  二、腔肠动物及栉水母类
  全世界已知的腔肠动物约9OOO多种,栉水母类约116种。S.F.Light(1924年)记载过厦门一种水母,S.Y.Koo(1935、194O年)报导过厦门几种海鳃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丘书院、许振祖、张金标、洪惠馨等人先后研究过此两类动物。我省已知腔肠动物2OO多种,栉水母7种。
  水母类中的海蜇可以食用,许多种类可作为鱼类的食物。硬珊瑚类生长形成珊瑚礁,可以吸引旅游者,贵重的珊瑚可作工艺品或装饰品。珊瑚礁是鱼类和其他动物的天然栖息场所。有些腔肠动物和栉水母是海流的指示生物。腔肠动物身体上有许多刺细胞,游泳者或渔民偶尔会被吸附受伤。
  总状枝真枝螅Eudendrium racemosum Cavolini
  别名海草
  群体分枝丛生。螅枝互生排列,螅枝基部有4~6环轮,每个螅枝有两行互生排列的螅体,螅体有柄并具环轮。螅体垂唇周围有15~2O条丝状触手。雌性孢子囊呈梨形,成束或分散排列在螅体的下方,有时在螅体上方。
  分布于南海及福建闽南沿海。
  本种为广盐性种类,繁殖力强,以7~8月为繁殖高峰季节。常严重堵塞电石工厂的冷却水管,影响生产。
  贝氏拟线水母Nemopsis bachei l .Agassiz
  伞近方形,胶质厚。伞缘有4束触手,每束有12~18条触手,其中央有1对棒状短触手。所有触手基部均有眼点。“胃”短,约为伞腔深度的1/3~1/4。口触手分5~7叉。生殖腺随着胃叶延伸到辐管的2/3处。这种是河口常见种,出现于6~11月,我国从渤海至珠江口均有分布。
  中胚花筒螅Tubularia mesembryanthemum Allman
  常由许多个体聚居在一起,形成群体。螅根网状,螅茎单独生活,从螅根生出。螅茎上端较粗,不具环轮;下端较细,具少数环轮。茎部顶端与螅体相接处膨大。螅体大,呈瓶状,位于螅茎的顶端,具有较长的基盘触手和较短的围口触手,前者25~3O条,后者2O~25条。生殖体呈穗状成串,一般有1O~2O串,有短柄,位于螅体的两种触手之间。孢子囊无消循管,雌性孢子囊有8个侧扁的顶突,常孕育着2~6个辐状幼虫;雄性孢子囊有4个小的圆形结节,辐状幼虫在释放时无围口触手。
  分布于福建沿海,以及浙江、江苏、山东沿海。
  真囊水母Euphysora bigelowi Maas
  伞呈钟形、有顶突,外伞表面光滑。伞缘有i条长的主触手,触手外侧或内侧具1O~3O个刺胞球,其末端呈球状。另有3条短的触手,逐渐变细,无刺胞球。这是我国东南沿海常见暖水性种类。
  福建沿海均有分布。
  银币水母Porpita porpita (Linnaeus)
  浮囊体透明、扁平,呈圆盘状,由3O个左右的同心环和5O~6O条放射管组成。触手体排列成圈,围绕体盘周缘,每条触手具3行纵列分散的短枝,每枝末端膨大,具刺胞。主营养体位于浮囊体下方的正中央,周围列生许多小营养体。这是大洋暖水种,可作暖流指标种。
  分布于福建平潭、崇武、厦门、东山,以及我国东海、南海。
  锡兰和平水母Eirene ceylonensis Browne
  伞呈半球形,或稍超过半球形。胃柄狭长。生殖腺从胃柄基部延伸到伞缘。伞缘触手数目变化很大,通常为19~118条。有排泄孔。很少或无触手芽。每两条触手之间有1~2个平衡囊,通常各具1个平衡石。这是我国沿岸常见暖水种,出现在夏、秋两季。
  福建沿海均有分布。
  曲膝薮枝螅Obelia geniculata (Linnaeus)
  群体厚密。螅根网状。螅茎常曲膝。螅鞘互生,分生之处有曲膝状弯曲。螅鞘呈杯状,边缘平滑,螅鞘柄短,全部或两端有环轮,茎部在分枝上方有3~4个环轮。生殖鞘近卵形,位于分枝与主茎的腋间,或螅根上,生殖鞘向基部逐渐变狭,顶部有领,柄部短,有3~4环轮。这是广泛分布的沿岸种类,常固着在贝壳、蟹壳、多毛类石灰管以及海藻上。
  分布于我国沿海。
  半口壮丽水母Aglaura hemistoma Peron et Lesueur
  伞顶扁平,伞侧直,胶质薄。“胃”小。有4个膜状口唇。伞缘有48~5O条触手。有8个游离感觉棒,各有1个平衡石。辐管8条,环管1条。8个腊肠状生殖腺位于“胃”与辐管交接处。这是广泛分布的大洋暖水种。
  分布于福建平潭、厦门、东山。是我国东南沿海优势种。
  四叶小舌水母Liriope tetraphylla (Chamisso et Eysenhardt)
  伞呈半球形,胶质厚。“胃”小。胃柄长度可达伞半径的3倍。4条辐管,每两条辐管之间有1~3条或更多条向心管。生殖腺在辐管上,其形状和大小有很大变化。4条长的空心的主辐位缘触手,具环状刺胞;另4条短的突心的间辐位的触手,具成束刺胞。8个内包感觉棒。这是广分布的大洋性暖水种。
  分布于福建沿海。是我国黄海、东海和南海常见种。
  两手筐水母Solmundella bitentaculata (Quoy et Gaimard)
  伞大于半球形,顶部胶质厚。“胃”宽,呈透镜状,8个胃囊呈直角形。2条相对位置的触手从伞的近顶部伸出。有8~16个内包感觉棒,有时达32个以上。这是广分布的大洋性暖水种。
  分布于福建沿海。我国自苏北以南至南海均有分布。
  双生水母Diphyes chamissonis Huxley
  多营养体期的泳钟体呈五角锥形,边棱有齿状突起。泳囊开口处有3个锯齿尖突,泳囊顶圆钝。干室长度约为泳囊的1/2。体囊比干室略短。单营养体期的保护叶(或称叶状体)呈桃形,背面弯弧,顶端侧面观为9O°角。生殖泳钟泳囊顶部宽,梗管短,口板下缘稍凸。体囊棒条状。这是沿岸常见暖水种。
  分布于福建沿海。我国除渤海之外均有分布。
  五角水母Muggiaea atlantica Cunningharm
  前泳钟呈五角锥形。5条棱突边缘有齿状突。体囊呈长筒状,达泳囊顶,或稍超过囊顶,其长度约为泳囊的2/3。干室深,约为泳囊的1/2。这是沿岸暖温带种。
  分布于福建沿海的优势种。我国渤海、黄海、东海、台湾海峡、南海北部均有分布。
  嘉庚水母Acromitus tankahkeei Light
  伞比半球形高,伞径12O毫米,外伞表面光滑。在外伞表面、生殖下腔底部及下腔间部位都分布红褐色斑点。生殖下腔底部具1个大的梨形的生殖乳突。有8个游离的口腕,口腕分三翼,每翼分散许多丝状物,口腕末端具1条端棍。16条辐管在环管外侧构成复杂的网状,在环管内侧只有8条感觉辐管与环管连接,并构成网状。
  分布福建闽中、闽南沿海,以及广东北部湾。
  本种为广盐性沿岸种类,出现季节为7~9月。当大量出现时,会影响定置网渔业的生产。
  霞水母Cyanea nozakii Kishinouye
  别名腐蜇、烂头、面线
  伞扁平呈圆盘状,伞径13O~23O毫米,伞缘有16个大小一致的缘垂,8个感觉器位于缘垂之间。在内伞的纵辐位上,有8束排列“U”字形的触手,每束触手数目很多;内伞有发达的环肌束和辐肌束。口腕发达,构成复杂折叠。中央胃囊宽度约为伞径1/3,从胃囊发出16条辐管;在纵辐位的8条,通过环肌束丛以后,即分叉成“Y”字形;另8条辐管伸到感觉器处才分叉。所有16条辐管的分枝,在缘垂上彼此联合构成网状。
  分布于福建、广东沿海及渤海。
  本种为暖水性沿岸种,出现在6~7月。其大量出现能阻塞网孔,使网具破裂,影响定置网渔业生产。
  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 Kishinouye
  别名水母、䖳、红䖳、白䖳、红蜇、白蜇、面蜇、䖳鱼
  伞径36O毫米以上,外伞表面光滑。伞缘每1/8有14~16缘垂。每个口腕上有15O~18O条丝状物和3O~35条棒状物。口腕上端有8对肩板。8个感觉器,位于主辐、间辐的末端,每个感觉器的两侧有复感觉缘垂包围着,在内侧具二片特殊感觉缘垂保护着,平衡囊上无眼点和色素粒。生殖下腔呈马蹄形,具1个粗糙的乳突。16条辐管,除纵辐管在环管内侧不分支外,所有辐管在环管的内外侧分支,彼此构成网状。
  我国沿海均有分布。
  本种可供食用和药用,是我国沿海重要捕捞对象。
  中华棘海鳃Pteroeides chinense Harclots
  别名海扫把
  群体总长为19O~278毫米,其中柄部长度总比脊柱短,柄部与脊柱交接处膨大。中心轴圆形,其长度仅从顶端直到柄部1/2处。脊柱两侧各具2O~3O个羽状排列的叶片,每个叶片上有15~22条扇形排列的放射状的骨针支持着。营养体多,位于近叶片边缘的放射骨针之间。管状体呈小圆锥状突起,数量多,位于叶片的中部。本种栖息在中潮区以下的软泥底质,少数在泥沙或纯沙底。
  分布于福建沿海各地。
  福建云霄县曾利用这种海鳃作为肥料。此外,Koo (194O年)记载这种海鳃可作食品。
  华丽筒星珊瑚Tusustraea aurea (Oiioy et Gaimard)
  群体基部宽,有1O个以上大小一致的个体成束丛生在群体骨賂上。个体呈低圆筒状,其底部彼此相连,个体萼口呈椭圆形,隔片分4级:第一、二级各具6条,从萼缘倾斜突出到轴柱;第三、四级各具12条,通常在轴柱上端连合。所有隔片上具颗粒状突起。个体萼壁粗糙,具有纵列的颗粒状突起。个体轴柱发达,呈弯曲片状突起,似海绵状。这是栖息在低潮区上下的种类,常附着岩石上。
  分布于福建厦门、东山及我国南海。
  巨木软珊瑚Sponsodes gigantea Verrill
  群体短树状,分主茎和分枝,顶部有成堆螅体,螅体卵圆形,不能缩入共肉。螅体外面具8条纵列双行骨针,每条5~6对纺锤形骨针,其中最外1~2对骨针长而粗,突出螅体顶端。螅体背面有4根或更多根成束支持骨针,其中有1或2根骨针较长,突出螅体顶上。茎及分枝上表皮骨针大,呈纺锤状,骨针横排列,茎的下部表皮骨针细,为疣状纺锤形。标本在福尔马林保存下,螅体上8条纵列骨针呈桔红色,背部成束支持骨针、分枝及茎部呈白色。
  分布于福建东山和我国香港。
  斑点侧花海葵Anthopleura stella (Verrill)
  个体较大,内胚层有发达的括约肌。体柱具许多纵列疣突,在触手基部附近疣突更明显。口盘呈绿褐色,触手基部赤褐色,体壁暗绿色。触手排列为6、6、12、24、48。本种栖息于中、低潮区,在阴暗岩石缝隙里常集群附着。
  福建沿海及我国南北沿海均有分布。
  球型侧腕水母Pleurobrachia globosa Moser
  体呈纯锥形,横切面(通过口道)略呈球形。8条栉毛板数目相同,通常15~3O块。触手2根,每根触手两侧生出几十条同一类型的分枝。触手基部小而圆,与“胃”处于等高位置。触手鞘很小,开口在栉毛带的背口端附近。这是分布广、数量大的常见种类,尤其近海河口水域更为常见。
  分布于福建沿海。广东、浙江和江苏沿海均有分布。
  本种栉水母具有发光能力,本种周年均出现,其中以2~5月为高产季节。它能捕食双壳类浮游幼虫、虾苗、鱼卵和仔鱼。
  瓜水母Beroe cucumis Fabricius
  体呈长椭圆形,口道管左右侧扁,体长约为宽的2倍。口端具有宽大的口。口通入大形的口道。反口端钝圆,有感觉触丝和感觉器。在口道管的两侧各有4条纵列的栉毛带,其栉毛板的数目随个体大小而异。8条纵列子午管各有分枝,但没有互相连接成网状,也不与口道管相接。两条口道管,背口一端有4条短管与子午管相通,而在向口的一端,则与半环口管相连。这是一种分布很广,几遍及世界各海区的种类。
  福建沿海及我国黄海、渤海、东海、南海均有分布。
  三、轮虫
  全世界轮虫约有2OOO种。我国已故动物学家王家楫于2O世纪6O年代初著有<中国淡水轮虫志)一书,记载全国淡水轮虫共252种。据许友勤、尤玉博初步调查,本省淡水轮虫有15O多种。轮虫是经济鱼类的天然饲料,大量培养轮虫,也可作为经济虾类、蛙和鳖类幼体的饲料。有些轮虫还可作为水体污染的指示生物。此外,轮虫也可作为衰老细胞生物学方面研究的动物模型。
  长足轮虫Rotaria neptunia (Ehrenberg)
  身体乳白色,透明,伸缩性很强,完全伸展时极为细长。体分头、颈、躯干和足四部分。足共6节,总长可达头和躯干长的1.5~2倍。末节基部有一对明显的长刺,3个细长的趾从末节足的末端分叉而出,鼎足而立。轮盘2个,周围长有发达的纤毛。当轮盘完全缩回时,吻伸出体前方。眼点位于吻的上面。咀嚼囊宽圆形,咀嚼器系典型的枝型,齿式为2/2。
  生活习性以底栖为主。凡有沉水植物和有机质丰富的水沟、沼泽、池塘、湖泊均有分布。该种系多污性种类。
  分布于福建福州、连城、上杭、新罗、福鼎、宁德、建瓯、邵武、漳州、东山等地。全国各省均有。
  转轮虫Rotaria rotatoria (Pallas)
  身体乳白色,不很透明,全身光滑,躯干部前阔后细。足分4节,总长不超过躯干部的长度,末节基部有一对长直的刺戟,末端有3个长管状的趾。头冠完全伸展时,两个轮盘很明显。吻短而阔,当轮盘完全收缩时,吻向前方伸展,并从它的内面伸出纤毛舌片。眼点一对,位于吻的上面。咀嚼囊心形,咀嚼板系典型的枝型,齿式为2/2,足腺一对,很长,一直通入趾内。
  生活习性以底栖爬行为主,亦能自由游泳。池塘、沼泽、浅水湖泊等凡有沉水植物、有机质丰富的地方均可采获,是最普通常见种。
  分布于福建福州、连城、上杭、新罗、宁德、建瓯、邵武、福清、漳州等地以及上海、湖北等省、市。
  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 Pallas
  被甲很透明、后半部略宽于前半部,腹面前端边缘自两侧浮起,呈波状,至中央又向后凹入;背面边缘有4个长而锐的棘突,中间一对较大。被甲后端有一圆形足孔,孔的两侧有一对棘状后突起,该突起在形态上常因不同季节、不同水域而呈现变异。有些个体,在被甲的后角处还生有一对可活动的棘状侧突。足不分节,表面具环沟,末端有一对铗趾,可自由伸缩摆动。足腺自足的基部直通到趾端。咀嚼器系典型的槌型。
  除酸性水体外,从最浅的沼泽至深水湖的沿岸均有该种存在。系最普通常见种。
  分布于福建福州、闽侯、邵武、连城、建瓯、平潭、罗源及闽南等地。全国各省均有。
  花箧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psuliflorus Pallas
  被甲宽阔,自前向后渐大。背面通常具粒状小突起,排列很有规则。前端有3对棘突,中央一对最长大、尖端弯向两侧、第二对最短。腹面前端边缘呈波状、左右各有浮突和凹痕3处。被甲后端两侧常有一较长的棘突,足孔处明显地向后方和腹面伸出管状突起。被甲的形状亦有周期性和地域性变异。眼点四方形,很明显,位在脑的上面。足同萼花臂尾轮虫。生活环境与萼花臂尾轮虫基本相似,能适应于碱性水体。是普通常见种。
  分布于福建福州、闽侯、连城、延平、邵武、上杭、新罗、连江、建瓯、福清、厦门等地。国内大部分省区均有。
  角突臂尾轮虫Brachionus angularis Gosse
  被甲呈不规则的圆形,有“棱型”和“双齿型”两类个体,前者背面有数条两侧隆起的肋条,把背甲隔成几块下凹的小面并使被甲周围形成若干匀称而明显的棱角;后者被甲光滑,无肋条与小面,亦无棱角。背面前端边缘有一对细小的刺突,尖端略向内弯转。腹面前缘自两侧渐突起,到中央又形成一凹痕。被甲后端的足孔呈马蹄形,孔口两边有一对棘突,尖端也向内弯转。
  有机质丰富的天然池沼、鱼塘以及浅水湖泊尤其适宜其生长,是最普通常见种。该种系乙型一中污性种类。
  分布于福建福州、福清、邵武、上杭、新罗、漳州、建瓯等地。全国各省均有。
  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 O.F.Muller
  雌体长卵圆形,被甲光滑,背面前缘有6枚大小相似的棘刺,每一棘刺的基部向外呈波状扩张。腹面前缘多变化,常分为4叶。足孔开口在被甲后端的正中央,背面观呈半圆或方形,腹面观呈倒V形。被甲全长196~25O微米,宽15O~2O2微米。
  雄体很小,构造简单,体内充满了精巢,其余器官退化。
  该种系典型的半咸水、海水种类,对盐分的适应性很强,能生活在盐分1‰~172.4‰的水体中,最适范围在1O‰~18‰。
  该种广泛分布于我国沿海各地及青藏、新疆等内陆咸水中。个体生长快,繁殖率高,可进行大面积培育,是一种良好的天然动物性饵料。
  裂足轮虫Schizocerca diversicornis Daday
  被甲光滑透明,长卵圆形。背面前端具2对棘突,中间一对短小,侧边一对粗长,尖端常向内弯转。后端在足孔的两旁另有一对不对称的棘突、右棘远比左棘长,尖端常向内侧弯转。腹面前缘中央内凹,两侧各有一细刺。咀嚼器系典型的槌型。足表面具环沟,后端约当全长1/4处分裂成叉形,每一叉的末端均有一对爪趾。胃和肠分界明显,消化腺一对直接附在胃的前端两侧。眼点一个,位在椭圆形的脑的后端。
  生活在水生植物繁茂、有机质丰富的小型水体中,系典型的浅水浮游种类。
  分布于福建福州、闽侯、厦门、建瓯、连城、新罗等县、市,以及江苏、湖北、浙江、广东等地。
  四角平甲轮虫Platyias quadricornis (Ehrenberg)
  被甲圆盾形,背面稍凸、腹面扁平。背腹面前端的边缘两侧内凹,形成锐角,边缘锯齿状。背面前端中部有一对长条状突起,顶部常弯向腹面,边缘呈细锯齿状。后端具一对棘突,长短粗细常有变化。被甲上布满微小的粒状突起。背面有明显的条纹将背甲隔成数块五边形的小面,中部四块小面清楚而完整。足孔马蹄形,在腹面的后半部,足3节、末端有一对尖而细小的趾。咀嚼器槌型。
  生活于水生植物较多、有机质丰富的中小型水体中,以浮游为主,亦能在近水底处游动。是普通常见种类,系乙型-中污-甲型-中污性种类。
  分布于福建福州、连城、上杭、新罗、邵武、漳州等地,以及江苏、湖北、浙江、广东等省。
  曲腿龟甲轮虫Keratella valga (Ehrenberg)
  被甲长方形。背甲从两侧及前后端向中央隆起,表面可见有2O块很有规则排列的六边形小片,其表面具微细的粒状雕纹。前端有3对棘突、中央一对通常最长,尖端常向腹面弯成钩状,其他两对或直或弯。后端两侧常有一长一短的一对棘刺,有些个体只有一根棘刺,另一根只留痕迹。腹甲简单,表面也有少许粒状雕纹。没有足。
  从最浅的沼泽、池塘直至深水湖泊随处可见,一年四季均可采获,系典型的浮游种类。分布于福建福州、闽侯、连城、上杭、邵武、永春、惠安、泰宁等地。全国各省均有。
  月形腔轮虫Lecane luna (Muller)
  被甲呈宽卵圆形或近圆形,背腹面前端边缘均呈月牙形下沉的凹痕,表面光滑。腹甲略比背甲狭小,在足的前面有一平直的横条折痕。侧沟很深。甲后节小,后端浑圆、略突出于背甲之后。足2节,第二节很粗壮,近四方形。两趾很长,约为体长的1/3,两侧平行,末端有一明显的爪,爪的基部有一向外弯转的小基刺。咀嚼器系典型的亚槌型。
  除大型和深水湖的敞水带外,到处均有,尤喜生活在水生植物繁茂的水体中,系最普通常见的广温性底栖种类。
  分布于福建福州、古田、连城、上杭、新罗、邵武、莆田、漳州等地,也广泛分布于国内各省。
  囊形单趾轮虫Monostyla bulla Gosse
  被甲长卵圆形。背甲前端有一小而浅的半圆形下凹。腹甲前端有一大而深的V型缺刻。背腹甲之间的侧沟很深。背腹甲后面还有一膜质的甲后节。足的前面的腹甲上有一明显的横纹。趾很长,约当体长的1/3,其末端形成一细长的针状爪,爪的中央有一纵长的条纹,爪的基部两旁各有一很短的小刺。
  除大型湖泊及深水湖的敞水带外,到处均可采获,尤喜水生植物繁茂,有机质丰富的沼泽、天然池塘和养鱼池。是最普通常见种。
  分布于福建福州、古田、连城、上杭、新罗、建瓯、漳州、厦门、福鼎等地,也广泛分布于其他各省。
  前节晶囊轮虫Asplanchna priondonta Gosse
  身体很透明,囊袋状,形同灯泡,后端浑圆、无足无肛门。头冠在身体最前端,盘顶大而发达,有一圈纤毛环。头冠盘顶中央凸出,上面有1~2束感觉毛。头冠和躯干之间有4~6行括约肌环纹痕迹。咀嚼器系典型的砧型。食道很长,胃的后端有盲囊。卵巢与卵黄腺均呈圆球形,体两侧的原肾管明显,各有焰茎球4个。眼点3个。雄体细长,不及雌体1/2大,腹面后端有一交配器。卵胎生。
  从最浅的沼泽,直到深水湖的敞水带均可采获,是最普通常见的典型浮游种类。
  分布于福建福州、闽侯、古田、漳州、建瓯、连城、上杭、新罗等地,也广泛分布其他各省。
  长三肢轮虫FiLinia Lon^iseta (Ehrenberg)
  身体透明,卵圆袋形。分头和躯干两部,无足,有3条粗刚毛状的长肢,两条前肢从躯干最前端与头部交界处的左右两侧生出,基部较宽大,向后渐细、每条长度约为全体长的2~4倍,可自由活动;后肢一条,位在躯干腹面、形同前肢,但短于前肢,不能自由活动。3条附肢上均有微小短刺。头部前端平直,巨腕轮虫式头冠。咀嚼器为典型的槌枝型。肛门位于后端背面。活体能作跳跃性运动。
  从最浅的沼泽到深水湖泊的敞水区均有分布,对酸碱度耐性很强,是普通常见种。
  分布于福建福州、闽侯、古田、邵武、建瓯、龙岩、厦门等地。广泛分布于国内其他各省。
  盘镜轮虫Testudinella patina (Hermann)
  被甲极透明,扁圆盘形,前端有一横裂缝,裂缝的腹面形成一V形缺刻。背面边缘平稳。腹甲后1/3处的足孔呈圆形或卵圆形。被甲两旁和后端可见有许多微细颗粒,两侧边缘可见到12枚呈等距离排列的圆形胞核。头冠系巨腕轮虫式。足呈长圆筒形,前半部有很密的环纹,后半部表面光滑,末端生有一圈长纤毛,足可完全缩入甲内。咀嚼囊心形,咀嚼器系典型的槌枝型。从头冠至被甲内部两侧的收缩肌特别发达。原肾管和焰茎球集中在身体前半部的两侧。
  生活习性以底栖为主,亦善游,凡沉水植物多的沼泽、池塘、浅水湖及深水湖的沿岸带均有,是最普通常见种类之一。
  分布于福建福州、上杭、连城、新罗、邵武、漳州等地,也广泛分布在国内各省。
  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 Ehrenberg
  身体很透明,近长方块形,背腹面略扁。分头、躯干两部,二者之间具明显的紧缩折痕。头的前端及躯干后端几近平直,无足。头与躯干之间的背面和腹面各有两束粗针状的肢,每束有3条,每条肢上的两侧具细刺。肢的形态常有变异。头冠呈晶囊轮虫式。咀嚼囊大而发达,呈心形,咀嚼器杖型。卵黄腺具8个细胞核。眼点位在脑的背面。能作跳跃性运动。
  从最浅的沼泽到最深的湖泊的敞水区均有,为广温性浮游种类。
  分布于福建福州、闽侯、连城、上杭、新罗、福鼎、邵武、建瓯、福清、厦门、永春等地。全国各省均有。
  四、环节动物
  全世界已知环节动物1万多种。我国已知多毛类约9OO多种,海洋寡毛类约69种,淡水栖寡毛类7O余种,蛭类约62种。我省已知多毛类约4OO多种,寡毛类近3O种,蛭类仅记载3种。
  环节动物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有的能疏松土壤,有益植物生长;有的可作为食品或动物饲料或钓鱼诱饵;有的可应用于医学;有的能钻入贝壳或附着于藻类,危害贝、藻养殖;有的附着于船体,影响航行;有些陆栖蚯蚓为猪肾虫的中间宿主;有的蛭类栖息水田,妨碍耕种,甚至钻入人的鼻孔、咽喉、食道、气管和泌尿系统,危害人类。
  参环毛蚓Pheretima aspergillum (E.Perrier)
  身体背部紫灰色,后部稍浅,刚毛圈稍白。背孔自第11、12节开始。雄性生殖孔在第十八节腹侧刚毛圈一小突起上。受精囊孔2对,位于第七至八与八至九节之间。第八至九与九至十节无隔膜。盲肠简单或腹侧具齿状小囊。受精囊袋形,管短,盲管亦短。副性腺成块状,表面粒形,各有一管与乳突连接。体长12O~2OO多毫米,宽5~1O多毫米。
  生活于菜园、果园、花园或较疏松的沃土中,会损坏植物根部,也有疏松土壤的作用。参环毛蚓可作为肉食性鱼类的饲料或诱饵,晒干可作为地龙干,供药用。
  分布于福建各地。广东、广西也有。
  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 (Claperede)
  虫体褐红色,后部黄绿色。口前叶短,每体节具4束刚毛,体背部只有末端分二叉的钩状刚毛,体后端的刚毛变短,腹刚毛每束5~8条,形状相似。心脏在第八节,背血管大部分在腹血管左边。肾管在第七、八节,后面若干节缺少肾管。环节呈戒指状,位于第十一至十二节。阴茎鞘狭长,末端成喇叭形。无交配毛。无鳃。体长约35~55毫米,体宽约O.5~1.O毫米。与苏氏尾鳃蚓Branchiura sovuerbyi Beddard一样,生活于污泥水沟中,均可作为鳗鲡、鳖等幼苗的饲料,还可作为水体污染的指示动物。
  分布于福建各地。浙江、江苏、河北、四川等省均有。
  疣吻沙蚕Tylorrhynchus heterochaetus (Quatrefages)
  身体前端绿褐色,后面稍带红色,背中央浅红色,头部2对大眼。吻无小齿,但有软的突起,分布于吻部各区;I、Ⅱ区小突起不明显,Ⅲ、Ⅳ区约20个,Ⅴ、Ⅵ区4个大,1或2个小,Ⅶ、Ⅷ区前缘一排大突起。口前叶触肢大,触手短,围口节触须4对。前二、三对疣足无背肢和刚毛,第四对有少数刚毛,甚小,以后渐渐变大。体中部背须有大基叶,腹须基叶不明显,腹侧有一舌状叶,具鳃的功用,刚毛多而长,呈桨状。肛门节具肛须一对。
  生活于沿海及淡水中,常进入稻田,切断稻根,故有禾虫之称。生殖季节溯江而上,在淡水区域交配产卵,此时体色多变异。大量出现时,群众捕捞所得疣吻沙蚕,可供食用。
  分布于福建闽侯、长乐、连江。南京、上海、广东等地也有。
  智利巢沙蚕Diopatra chilienis Quatrefages
  身体褐色,背面暗青色。头甚小,头前端有2小触肢,头背面有5个长的触手,其基部有分节。围口节半圆形,无疣足,口前叶触手的两侧有一对小触须。口内有4对颚片的上颚和一对细长颚片的下颚。鳃甚发达,自第五节以后的鳃轴上有许多螺旋状排列的鳃丝,在身体后段,鳃逐渐变小直至第七十节以后消失。疣足小,具刺状、栉状和钩状刚毛。肛须2对。体长4OO毫米左右,具2OO~3OO体节。
  生活于海滨泥沙滩潮间带的管子中,管外附有许多沙粒、破碎贝壳和海藻。巢沙蚕可作钩鱼的诱饵。
  分布于福建福鼎至诏安沿海各地。我国黄海、东海与南海都有。
  尖细金钱蛭Whitmania acranulata (Whitman)
  体柳叶形,头端细,背部橄榄色或茶褐色,有5条较浅色的斑点状纵纹、纵纹周围有黑色素点,5条纵纹中以当中一条最宽,中纹两侧有2O对左右的新月形黑褐色斑点,斑点连成波浪形。身体两侧各有一条黄色纵带。腹面灰白,两侧有黑褐色斑点,后吸盘很小,其直径1.5~2.5毫米。体长28~58毫米,宽3.5~6.O毫米,体分1O5环。眼点5对,位于第二、三、四、六、九环。雌、雄性生殖孔分别位于4O及35环的腹面中央,肛门位于身体的最后端。
  多数生活于水田中,以水蚯蚓和昆虫幼虫为食。
  分布于福建各地。台湾、浙江、江苏、河北、北京、湖北、四川等省、市均有。
  五、星虫动物
  全世界已知星虫约33O种。已知国内星虫约39种。金德祥早期(1947年)从事过福建星虫的研究。福建已知的约有11种。星虫可烹饪成美味可口的食品,在自然界中可作为鱼类的食物。
  裸体方格星虫SipuncuLus nudus Linnaeus
  体圆长,淡黄色,固定标本红褐色,体壁上纵肌成束,与环肌交错排列,成格子状花纹,故有方格星虫之称。不具体节,无刚毛,无疣足。吻短,其基部有一环沟,吻上有不规则的鳞状皮肤突,而前段却光滑,吻端有口,口周围有大小不等的触手。体壁上纵肌3O~31条,收吻肌2对,纺缍肌一条。消化道沿纺缍肌盘旋而下,由许多细肌丝固定在体壁上。有一长的直肠盲囊。肾一对,附于前端体壁上。肛门为一横裂缝,经体前端1O毫米处腹面通向外界。无眼点。体长12O~22O毫米,宽9~13毫米。
  生活于海滨泥沙滩、潮间带及潮下带,营穴居生活。鲜品或晒干后可供食用。
  分布于福建平潭、莆田、厦门、漳浦等地。山东、广东、香港、广西、海南也有;是世界性分布的种类。
  可口革囊星虫PhascoLosoma escuLenta (Chen et Yeh)
  体圆而长,淡黄色,体表有许多棕褐色乳头突。吻长,指状触手8~13条,环形排列于口的周围,吻上有角质小钩,沿口后排列46~72圈,每圈约有15O个钩。肛门成直的裂缝,位于吻后1O毫米背面的疣状突上。肾一对,开孔于肛门前方。纵肌18条,纺缍肌一条,收吻肌2对,背腹各1对。体长42~9O毫米,宽8~1O毫米。
  生活于海滨沙滩、潮间带和红树林海滩,营穴居生活。闽南常制成美味可口的“土蒜冻”,故有泥蒜之称。
  分布于福建连江、平潭、莆田、厦门等地。浙江、广东、广西和海南也有。
  六、枝角类
  全世界已知枝角类约44O种,我国枝角类约有152种,其中海洋枝角类5种。到目前为止,我省已知枝角类约有8O种。枝角类是经济鱼类的天然饵料,也是蛙类、家禽和家畜的饲料,俗称“鱼虫”,可制成“鱼虫干”供外销。枝角类对水体有净化作用,也是污水毒性试验的良好材料,同时也可作为污水的监测生物。衰老生物学研究方面,把枝角类作为动物模型。此外,少数种类是家禽和家畜寄生虫的中间宿主,因此它与人类有密切关系。
  晶莹仙达溞Sida crystallina (O.F.Muller)
  体近长方形,壳透明。后腹角有一小刺,腹缘有一排细刺。头长约为体长的1/4~1/3。具颈沟。复眼大,单眼小。有吻、无壳弧。第一触角短小,位于吻的基部,顶部具一触毛和一簇嗅毛。第二触角强大,游泳刚毛式:O-3-7/1-4。胸肢6对,叶片状。肠管直,无盲囊。后腹部两侧各具肛刺13~14个,尾爪粗大,基端爪刺4个。雌体长1.35~3.5毫米。雄体头低垂。第一触角长,近基节中部有一簇嗅毛。后腹部肛刺约2O个。雄体较雌体小。生活于水草丛生的湖边或池塘内。
  分布于福建福州、长乐、莆田等地。全国各省、区都有,是世界性分布的种类。
  短尾秀体溞Diaphanosoma brachyurum (Lieven)
  壳透明或浅黄色。后背角显著。腹缘无褶片,具棘齿和许多细刺,有长刚毛1O~17根。头大、额顶较平。具颈沟。复眼大,无单眼。第一触角能活动,不分节,末端具一长触毛与8~9根嗅毛。第二触角强大,外肢末端达不到壳瓣的后缘。后腹部无肛刺,在近肛门处有少数几簇栉毛,尾爪大,具基刺3枚。雌体长O.65~1.2O毫米。雄体壳背缘较平直,腹缘长刚毛一般为8~1O根,比雌体少。第一触角基部较粗壮,末端呈鞭状。
  生活于湖泊与池塘的敞水区,沿岸也有。
  分布于福建福州、闽侯、连江、长乐、厦门、漳州、漳浦、莆田、龙海、连城。见于全国各地,是世界性分布的种类。
  相近种:
  长肢秀体溞D.leuchtenbergianum Fischer
  第二触角特长,其外肢末端达到或超过壳瓣的后缘。分布于福建福州、闽侯、长乐、厦门、漳浦、龙海、连城、新罗、三明及全国各地,也是世界性广布种。
  鸟喙尖头溞Pen ilia avirostris Dana
  身体透明,头部较小,额角尖细。后腹部狭长,尾爪细长,具2个基刺。第一触角发达,能转动,第二触角强大,内、外肢扁平,刚毛式为2-6/1-4。第一小颚只有5根刺毛。
  生活于海洋暖海区近岸低盐度水域,是常见种。
  分布于福建台山、平潭、厦门、东山、闽南渔场等地。我国的渤海、黄海、东海、南海(香港、海南和东、西、中沙群岛)的海域以及世界各暖海区也广泛分布。
  蚤状溞Daphnia (Daphnia )pulex Leydig
  体椭圆形。半透明,黄棕色或淡绿色。壳瓣背侧有背棱,背缘与腹缘后端部分及壳刺上被有小棘。壳刺长度适中,约为壳长的1/5~1/3。具明显的菱形或网状壳纹。头大,无盔,头顶与吻之间内凹。壳弧发达。复眼大,位于头顶偏腹侧,单眼小。吻尖。第一触角短小,第二触角大、游泳刚毛式:O-0-1-3/1-1-3。后腹部长,具肛刺1O~14个,尾爪弯曲。栉状刺数目与排列形式变异很大。腹突4个,第一个特长,其余三个较不发达。雌体长1.1O~3.36毫米。雄体第一触角长,稍弯曲,末端一触毛,下方一束嗅毛,雄体长O.8~1.35毫米。
  生活于水潭、水坑、池塘、湖泊、水库中的敞水带,也生活于咸淡水中。
  分布于福建福州、闽侯、长乐、泉州、厦门、龙海、连城、上杭等地。全国除广西、贵州、宁夏、黑龙江外各省、区都有分布。国外分布也很普遍。
  老年低额溞Simocephalus vetulus (O.F.Muller)
  体椭圆形。壳透明,暗绿色或黄褐色。壳瓣后缘平直,由背方斜向前方、背缘后方被有小棘;腹缘微凸,列生刚毛;后腹角钝圆,无壳刺;有许多横线与不规的纵线排列的壳纹。头小、头顶与吻之间内凹。复眼不大,靠近头顶,单眼小、呈纺缍形。具颈沟。壳弧发达。第一触角颇小、生一短触毛,末端一簇嗅毛。第二触角不长、游泳刚毛式和ii属相同。后腹部短而宽,肛门处凹入。肛刺8~1O个,愈近尾爪的肛刺愈大。肛突2个。尾爪细长,稍弯曲,无栉刺,仅具一列篦毛。雌体长1.23~1.87毫米。雄体第一触角较粗,肛刺只有5~6个。腹突不明显。雄体小于雌体。
  生活于水草多的沿岸和池沼里,闽江中也曾采到。
  分布于福建福州、闽侯、罗源、连城、新罗、上杭、厦门、龙海、建瓯、永泰。我国除安徽、内蒙和宁夏无报道外,其余各省、区都有记载。
  角突网纹溞Ceriodaphnia cornuta Sars
  体卵圆形、侧扁。壳透明或淡棕色。怀冬卵的个体背缘后半部平直。后腹角突出,很象短的壳刺。壳纹呈六角形或五角形的网纹。头低而宽、头顶通常有1~2个小棘。颈沟深。壳弧S形。无吻、在吻的部位有一尖的突起,这是本种特征之一。复眼大、单眼小。第一触角生于吻部突起之下、粗短、末端一束嗅毛。靠近第一触角末端的背侧有一触毛。游泳刚毛式:O-O-1-3/1_1-3。后腹部长,向后逐步削细。肛刺5~7个。尾爪长而弯曲、无爪刺。尾刚毛很长。雌体O.45~O.51毫米。雄体壳瓣背缘平直、前部微凹。第一触角触毛两根。雄体小于雌体。
  生活于各类水体中。嗜暖性。
  分布于福建福州、龙海、连城、闽侯、平潭、漳州、惠安、永泰、莆田。我国华东、华北、中南地区各省均有分布。
  壳纹船卵溞ScaphoLeberis kine;i Sars
  体近长方形。壳暗灰或黄褐色。壳瓣背缘弧状;腹缘与后缘均平直,腹缘前端的棱角突起显著,沿腹缘列生刚毛。具壳刺。壳纹网状,后缘附近有数条相互平行的条纹。头大而短,约为体长的1/4。无额刺。具颈沟。壳弧发达。复眼尚大、单眼圆而小。复眼后方有一条吻线,为本种特征之一。后腹部短而宽,肛刺3~4个,并有多簇刚毛,有的肛刺5~6个。尾爪短,具篦毛列。腹突一个。雌体长O.58~1.1O毫米。雄体背缘平直,腹缘刚毛很长。头部颈沟之前形成一鹰咀状突起。
  生活于水坑、池塘、稻田水体中,常腹面朝上悬浮于水面。
  分布于福建建阳、建瓯、福州、闽侯、罗源、连江、泉州、龙海、连城、新罗、上杭、邵武。全国大多数省、区都有分布。
  微型裸腹溞Moina micrura Kurz
  体呈宽卵形。壳无色、透明。壳瓣背缘凸出,腹缘微凸,列生刚毛。头大、眼上凹及颈沟明显。复眼大、靠近头顶、无单眼。无吻。第一触角棒状、末端生有一簇嗅毛,其中部有一触毛。第二触角大,游泳刚毛式:O-O-1-3/1-1-3。后腹部向后端趋窄,裸出壳外,两侧各具羽状刚刺4~7个,近尾爪的一个为叉状。尾爪大、基部有1O~12个细刺构成的微弱栉刺列。尾爪基部腹侧有4~7根刚毛。雌体长O.62~O.96毫米。雄体长卵形。第一触角很长,约为体长的一半。体长小于雌体。
  生活于富营养的池塘和浅水湖泊中。嗜暖性。
  分布于福建福州、闽侯、罗源、连江、长乐、平潭、晋江、厦门、漳浦、龙海、东山、连城、上杭、新罗。我国除黑龙江、宁夏、西藏、新疆外,各省、(区)均有记载。
  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 (O.F.Muller)
  体小、体形多变。壳透明,有时略带黄色。壳瓣背缘弓形,颇高;后腹角的壳刺较短,上缘光滑,下缘有时带锯齿;壳前腹缘有1O~14根羽状刚毛。壳纹呈六角形,不明显。复眼大,无单眼,复眼与吻之间有一额毛。第一触角较长、向内弯曲,如象鼻、近基部1/3处有一簇嗅毛,触角背侧有短而钝的棘齿。后腹部末端内凹,肛刺细小,侧面有多簇刚毛。尾爪弯曲,尾爪基部与中部各有一行栉刺,基部一行4~1O个刺,中部一行15个刺。雌体长O.38~O.6O毫米。雄体长O.33~O.45毫米。背缘较平直。第一触角较大而能动。
  生活于各种水体的敞水带或多水草的沿岸,在富营养的湖水中特别多,属上层浮游性种类。
  分布于福建福州、闽侯、罗源、长乐、连城、新罗、南平、泉州、惠安、龙海、平潭。我国除两广、河南、河北、贵州、陕西、甘肃、宁夏未见报道外,其余各省、区均有记载。
  宽角粗毛溞Macrothrix laticornis (Jurine)
  体卵圆形。透明或灰白或浅黄色。背部隆脊较高。壳瓣背缘有鳞状缺刻;腹缘列生粗而长的刚毛;后缘钝圆。壳纹呈多角形。头大、背面弧形。单眼中等大小,靠近吻端。第一触角末端膨大,触毛位于近基部、末端有长度不等的嗅毛。触角末端的前侧有3~4个缺刻。第二触角内肢基节上的游泳刚毛特长,刚毛上列生细刺。后腹部不分叶,具一长列肛刺与刚毛。尾爪短小。无腹突。雌体长O.33~O.55毫米。雄体长O.3O~O.4O毫米。壳瓣背缘短而平直。隆脊低。第一触角末端不甚膨大。
  生活于池塘沿岸底部。
  分布于福建长乐、上杭、永春、邵武、漳州。我国广西、台湾、浙江、江西、山东、河北、黑龙江、内蒙、山西、陕西、甘肃、青海、西藏、新疆都有分布。
  近亲尖额溞Alona affinis (Leydig)
  体近长方形。壳浅黄色透明。壳瓣后缘高度稍低于壳的最高部分,背缘弓形;腹缘平直,列生刚毛。后腹角浑圆、无刻齿。壳纹十多条与背腹缘平行排列。吻伸向前方。有复眼与单眼。肠盘绕近两圈,末部有一盲囊。后腹部大而侧扁,肛刺14~16个,并有十余簇栉毛。尾爪基部有一大爪刺,爪刺内缘有4~6个细刺,这是主要特征之一。雌体长O.36~O.88毫米。雄体长小于雌体,后腹部无肛刺。
  生活于湖泊与池塘等水体敞水带或近岸有水草的近底部。
  分布于福建福州、闽侯、三明、顺昌、建瓯、延平、连城。我国的广西、浙江、江苏、河北、湖北、云南、内蒙古、青海、西藏、新疆均有分布。
  光滑平直溞Pleuroxus laevis Sars
  体呈长卵形。壳浅灰或浅黄色。壳瓣背缘弓形;后缘小于壳高的1/2;腹缘较平直,全部列生刚毛。后背角锐,但不突出,后腹角具一小齿。壳具不明显的壳纹。吻长而尖。头小而低。单眼与复眼的距离约为单眼与吻端距离的一半。第一触角前侧中下部有一触毛,末端一束嗅毛。肠末部有一盲囊。后腹部略长,往后逐渐变窄。肛刺15~18个,尾爪长,爪刺2个。雌体长O.27~O.55毫米。雄体体长略小。
  生活于湖泊、池塘、水潭中,大水体中终年出现,在微酸性和微碱性水中生活。
  分布于福建福州、连城、上杭、新罗等地。我国广东、浙江、江西、江苏、湖北、四川、河北、山东、云南、甘肃、新疆都有记载。
  圆形盘肠溞Chydorus sphaericus (O.F.Muller)
  体呈宽椭圆形。壳淡黄色或黄褐色。壳瓣背缘弓起;后缘很低;腹缘外突,后半部内褶,列生刚毛。后背角不明显。后腹角浑圆。壳纹呈六角形或多角形,但不明显。头低。吻长而尖。单眼与复眼距离小于单眼与吻尖的距离。第一触角的触毛位于距触角末端的1/3处,触角末端有一束嗅毛。第二触角的游泳刚毛式:O-O-3/O-1-3。后腹部短、前肛角凸出,背缘有肛刺8~1O个。尾爪基部爪刺2个。雌体长O.25~O.48毫米。雄体长O.25~O.32毫米。后背角明显。第一触角触毛数根。肛刺和爪刺几乎全缺或仅少数刺状刚毛。生活于各种水体的沿岸水草丛中。广温性种类。
  分布于福建福州、闽侯、罗源、顺昌、建瓯、邵武、永安、连城、上杭、新罗、永泰、武夷山、莆田、泉州。我国各省、区均有报道。
  肥胖三角溞Evadne tergestina Claus
  体呈卵圆形,无颈沟,壳瓣顶端钝圆,无刺,壳瓣表面常有几行色素小块。连接第二触角基部的2条提肌呈“V”字形。第I-Ⅳ对躯部外肢的刚毛数为2·3·3·1。育儿囊成锥形。生活于海洋,是常见的暖水种。
  分布于福建台山、厦门、东山沿岸海域;我国的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均有分布,也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大洋的温暖海区。
  七、桡足类
  桡足类包括哲水蚤、猛水蚤和剑水蚤。我国自由生活的淡水桡足类有2OO多种,海洋桡足类约有5OO多种,我省至今记载有海产3OO多种,淡水6O多种。桡足类是鱼类的摄食对象,也可作为家禽、蛙、鳖的饲料;有些种类还可作为探测水体污染程度的指示动物;有一些剑水蚤和镖水蚤是寄生蠕虫的中间宿主;有一些掠食性种类能侵袭鱼卵和鱼苗,对淡水鱼人工繁殖造成危害,使鱼卵的孵化率下降。
  球状许水蚤Schmackeria for be si Poppe et Richard
  头胸部圆筒形,后侧角钝圆,有4~5根刺状刚毛;第5胸节背面在接近生殖节的两侧有一突起,突起上有1~2根刺,接近后缘处又各有一新月形片。腹部4节,生殖节前半部两侧隆起,外侧面有许多刺状毛,除肛节外,各节后缘均具细锯齿。尾叉长度为宽度的3倍,内缘有细刚毛。第一触角较短,长达第二腹节。第5胸足单肢,左右对称。雌体长1.15~1.4o 毫米。
  雄体第五胸节背面后缘无刺及新月形突起。腹部5节,第二至四腹节后缘具细锯齿。第五胸足单肢,左右不对称。右足第一节外末角具一强大的刺,第二节较大,末端有一钩状刺,刺的近端与中部突起上各有一细毛,刺末部内外缘有细刺列。左足第二基节内缘镰刀状突起,其基部伸出一个三角形锐刺。外肢第一节长方形,第二节外缘中部有一棘,内缘中部伸出一球状突起,突起顶部有刚毛数根。
  生活于江河、池塘的沿岸带上中层,能生活于咸、淡水中。
  分布于福建福州、福安、泉州、厦门。我国的广东、湖南、湖北、浙江、上海、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河北、天津、内蒙古也有分布。
  太平洋哲水蚤Calanus pacificus Brodsky
  个体大,头胸甲长圆筒形,前额圆钝,中部稍向前突起。末胸节的后侧角的末端钝圆。腹部4节,尾叉与尾肢几乎等长。第一触角细长,25节,长度可超过尾叉,最末第二、第三节各有一条长羽状刚毛。第五胸足是左右对称,第一基节内缘有17~22枚齿,内肢第一、二节的外末角向下延伸成刺突,第三节内缘仅一根刚毛。
  雄体腹部5节,第五胸足不对称,左足外肢较右足的长,左足内肢第三节末端通常不超过外肢的第一节的末端。
  生活于暖温带,广泛分布于我国的渤海、黄海及东海近岸,并形成优势种群,南海亦有。
  大型中镖水蚤Sinodiaptomus sarsi (Rylov)
  曾用名萨氏中镖水蚤
  头胸部粗壮、圆筒形。第4胸节背面中央具一距状突起。第5胸节后侧角尖锐,并各有一刺。腹部分3节,生殖节宽长方形,前半部两侧隆起,顶端各有一刺,第2、3腹节短小。卵囊含卵近6O个。第1触角分25节,甚长。第5胸足外肢第1节的长度约为宽度的2.5倍,第2节爪状刺的内外缘均有锯齿列,第3节末端具刺两根,内肢短小,分两节。雌体长1.83~2.O6毫米。雄体长小于雌体。雄体执握肢末端第3节有一梳齿状突起、末齿最大。生活于富含有机物质的鱼池沿岸带,大量繁殖时能侵袭鱼胚胎与幼鱼。
  分布于福建福州、闽侯、浦城、长乐、漳浦。我国的广西、贵州、四川、湖南、湖北、江西、浙江、上海、江苏、安徽、河南、河北、陕西、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宁夏、新疆也有分布。
  右突新镖水蚤Neodiaptomus schmackeri (Poppe et Richard)
  体圆筒形,头胸部两后侧角与后缘各具一刺。腹部分3节、生殖节前半部两侧突起上各有一刺、右侧突起较大。尾叉内缘有细毛。第1触角长,末端超越尾刚毛。第5胸足短小、第1基节背部有一壮刺;第2基节近三角形,外缘有一细刚毛。外肢第一节宽短;第二节有爪状刺,内缘具齿,外缘有时有1~3个齿;第3节末端具刺状刚毛1~2根。内肢一节,末端斜截,具细刺一列。雌体长1.11~2.5O毫米。
  雄体长1.2O~1.26毫米。腹部分5节,生殖节右缘有一刺。执握肢22节,第1O、11、13至15节,最末第3节的指状突起末端指向外方。第五右胸足第1基节内末角具一分叉片状突起,第2基节内缘具丘状透明突起。内肢第1节短,外末角成锐角,第二节窄长,外缘中部具一强大侧刺,末端钩刺长而弯。内肢葫芦形,末端具细刺。第5左胸足第二基节内缘有一透明突起。外肢第一、二节的内缘均具细毛,末端钳板的内缘具细刺,钳刺较长,内缘有细毛,外缘具数根刚毛。内肢狭长,末端斜截,具细刺。
  生活于湖、江、池塘的近岸带,常与大型中镖水蚤在同一水体中。
  分布于福建福州、闽侯、福清、建瓯、连城、新罗、长汀、上杭、云霄、同安、厦门,我国的广东、广西、湖北、湖南、浙江、江苏、安徽、河南、河北、北京、天津、陕西、辽宁、黑龙江也有分布。
  模式有爪猛水蚤Onychocamptus mohammed (Blanchard et Richard)
  体瘦长。生殖节较第五胸节和其他腹节为宽,由两节组成,第2节后侧角较突出,肛门极光滑。尾叉窄长,长度约为宽度的2.5倍,第一触角5节,约为头节2/3长度。第二触角3节,外肢仅一节。第一胸足内外肢均2节,内肢约为外肢长的2倍,末节短小,具爪状大刺的细刚毛各一。第五胸足两节,基节外末角突出并附一刚毛,内末缘刚毛3根,末节末缘刚毛3根。雌体长O.5O~O.55毫米。
  雄体较小。头节近方形。第1触角与雌体的异形,分7节,第四节膨大呈球形,第五胸足基节退化,外末角突出,附一刚毛,末节具2刚毛。
  生活于淡水或咸淡水,为广盐性、广温性种类。
  分布于福建福安、福清、莆田、惠安、泉州、厦门。我国的广东、江苏、河北、天津、北京、新疆也有分布。
  猛水蚤目中的秀刺小节猛水蚤Microarthridion litospinatus Shen et Tai和双节猎手猛水圣Huntemannia biarticulatus Shen et Tai两模式种均发现于福建泉州。
  挪威小毛猛水蚤Microsetella norvegica (Boeck)
  虫本细小狭长、侧扁。前体部稍宽于后体部,但侧面观无显著区别,呈长圆筒状。额小、额角下弯呈喙状。身体各节均被毛。腹节的侧腹面的后缘具成列的小刺。尾叉的第一和第二根刚毛极长,约为腹长的2.5倍。雌体第五胸足左右对称,分二节,第一节的内末角有2根刚毛,外末角有一根刚毛;第二节有二根长和二根短的刚毛。雄性第五胸足很退化。雌体长O.5O~O.7O毫米,雄体长O.5O~O.66毫米。
  本种多生活在海水上层,广泛分布于我国的黄、渤海及东海,南海也有记载,台湾海峡亦很丰富。
  白色大剑水蚤Macrocyclops albidus (Jurine)
  头胸部卵圆形,第五胸节窄小。生殖节的长度与宽度相等。尾叉短,长度约为宽度的两倍,内缘光滑。第一触角17节,末3节具透明膜,边缘光滑,仅末节透明膜外缘具不明显的细锯齿。第二触角4节,第三节为第4节长度的2/3。第四胸足的连结板后缘向后稍隆起,具一列细刚毛,内肢第三节长度不及宽度的3倍,其内缘第2根刚毛退化成为短刺,末端外刺为内刺的1.1倍。第五胸足2节,第一节外末角具刚毛一根,第二节末端突出,具长刚毛一根、内外末角各具刺状刚毛一根。雌体长1.14~1.28毫米。雄体小于雌体,第一触角17节,第十五~十六节间可弯曲,末节呈角状。
  生活于湖泊、溪流及小水体沿岸,广温性、肉食性种类。
  分布于福建延平、建瓯的建溪、福安。我国的广东、广西、云南、四川、贵州、江西、浙江、江苏、陕西、河北、天津、黑龙江、新疆、西藏也有分布。
  锯缘真剑水蚤Eucyclops serrulatus serrulatus (Fisher)
  体窄长、头胸部椭圆形,第四胸节的后侧角包围着第5胸节、第5胸节后侧角呈钝圆形。尾叉细长,其长度为宽度的3.5~5倍(有的可达6~7倍),外缘具一列细锯齿。第一触角12节,末3节细长具透明膜。第一至四对胸足外肢第3节的刺数为3、4、4、3。第四胸足内肢第3节的长度约为宽度的2.5~3倍,末端内刺约为外刺长度的1.5倍。第五胸足只有一节,内末角具一粗刺,外末角具一短刚毛,中部突出具一长刚毛。第六胸足具一刺二刚毛。雌体长0.65~1.45毫米。
  生活于江河、溪流、池塘的沿岸带,为底栖种类,植食性,广温性。
  分布于福建福州、闽侯、建瓯、连江、长乐。我国南、北各省、区均有分布。
  广布中剑水蚤Mesocyclops leuckarti (Claus)
  体呈锥状,头胸甲卵圆形。生殖节瘦长,纳精囊呈“T”形。尾叉长度约为宽度的3~4倍,侧尾毛位于外缘近末端的1/3处。第一触角17节,最末两节具一透明膜,膜的前部具一钩状缺刻,膜的后部具锯齿。第一胸足第2基节的内末角无羽状刚毛。第四胸足连接板的后缘两端具三角状短齿;内肢第三节的长度约为宽度的近4倍,末端的内外两刺的长度相差无几,两刺均短于节本部。第五胸足分两节,第1节外末角具一羽状刚毛,第二节狭长,近内缘中部具一长刚毛,但短于末端的另一羽状刚毛。雌体长O.85~1.45毫米。雄体长O.64~O.95毫米。第一触角15节,第十三、十四节可弯曲,末节爪状。
  生活于池塘、水库和温泉澡堂排水池中,为浮游性、暖水性与肉食性种类,能侵袭鱼苗。它是多种寄生蠕虫的中间宿主。
  分布于福建福州、闽侯、平潭、莆田、厦门、龙岩。我国各省、区均有分布。
  透明温剑水蚤Thermocyclops hyalinus (Rehberg)
  体呈椭圆形。第4胸节后侧角圆钝,稍向后突出。生殖节长度略大于宽度。尾叉向后分展,长度不及宽度2.5倍。第一触角长抵第二胸节中部,分17节,末两节外缘具透明膜。第一至四胸足外肢第3节刺式为2、3、3、3。第4胸足内肢长度为宽度的3倍,内刺约为外刺的2倍,连接板后缘具一对乳突,各具3~5根小刺。第五胸足分2节,第1节外末角具一刚毛,第二节末缘内侧具一长刺,外侧具一较短刚毛。雌体长O.73~O.98毫米。雄体较小,生殖节方形,尾叉长度为宽度2倍,第一触角16节,第十五至十六节间弯曲,末端爪状。
  生活于富营养的池塘等水体中,为浮游性、暖水性种类。是寄生蠕虫的中间宿主。
  分布于福建福州、闽侯等地。我国各省几乎都有分布。
  拟长腹剑水蚤Oithona similis Claus
  前体部呈长椭圆形,头部与第一胸节分开。额角尖并弯向腹面,背面观不明显。腹部狭长,雌体5节,尾叉末端第二根刚毛最长,第一触角向后可达到第5胸节。雄体无额角,腹部6节。雌体长O.72~O.8O毫米,雄体长O.5~O.63毫米。
  该种系近岸低盐种类。世界性分布,我国沿海各地均有,黄、渤海尤多。
  八、蛛形类
  (一)螨
  革螨Gamasid Mite
  革螨又叫腐食螨,属于蛛形纲寄瞒目。革螨的种类很多,它们有的是营寄生生活,寄生在脊椎动物尤其是啮齿动物身上的螨类,能传播人、畜的传染病,危害人类健康。有的是捕食性的螨类,能捕食为害农、林害螨或家蝇幼虫和卵的益螨。
  革螨的生活史一般可分为卵、幼虫、前期若虫、后期若虫和成虫五个时期,分类上主要以成虫的形态为主。成虫体呈卵圆或椭圆形,长2.O~5.O毫米,体表为膜质而具有骨化的骨板,黄色、黄褐色或褐色,吸血后呈鲜红色或暗红色。具4对足,体表具刚毛,它的毛数、排列情况和体毛骨板的形状在分类上很重要。
  革螨可侵袭人群,引起蠛性皮炎,有的在人体内寄生造成肺螨病,还可以通过叮咬传播病毒、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原虫及拟棉鼠丝虫等,引发森林脑炎、立克次体痘、流行性出血热、Q热、土拉伦菌病、地方性斑疹伤寒等24种疾病。
  革螨所寄生的脊椎动物居住的窝巢是它的孳生场所,清除鼠窝、鸡窝、鸽窝、燕窝及草堆中的革螨是治本措施。灭鼠,在鼠洞内喷灭螨药后堵洞,保持室内环境卫生等综合措施,对消灭革螨有很大的功效。灭革螨的药物如倍硫磷、敌敌畏、杀螟松、马拉松、喹恶硫磷、杀扑磷、溴氯磷等有机磷杀虫剂效果较好。此外,容易接触鼠螨工作的人,应注意个人防护,可在袖口裤脚口等处涂上驱避剂,如邻苯二甲酸二甲酯、避蚊胺、四氯喹啉、驱蚊酊等。
  恙螨Chigger mite
  恙螨属于蛛形纲真螨目。恙螨幼虫是传播恙虫病(Tsutsugamushi Disease或Scrub Ty-Phus)的媒介。除此之外还从恙螨体内分离出出血热、Q热、鼠型斑疹伤寒、弓形虫等病原体,有些病原体实验传播成功。恙螨只是在幼虫期由于寄生,才能把恙虫病立克次氏体和其他的病原体传到人和动物体上而引起患病的。它的若虫期和成虫期是营自由生活。早在17OO年前,我国晋朝葛洪就提到这种螨(当时叫做沙虱),指出它大小如毛发之端,刺人三日之后寒热、发疮,虫渐入骨则杀人等。
  恙螨生活史分卵、前幼虫、幼虫、若蛹、若虫、成蛹及成虫等7期。幼虫虫体椭圆或卵圆形,体表有刚毛,饱食后体长约O.5~1.O毫米,具3对足。恙螨幼虫由卵孵出来后,就寻找脊椎动物为寄主。主要是啮齿动物如鼠类,吸食寄主的体液和淋巴液而生长,饱食后就落地而变为若虫。若虫和成虫均具4对足,在土壤中生活,吃各种小型节肢动物的虫卵。带有病原体的幼虫由卵孵出后,就爬到草上等候寄主。人或鼠类经过草地时,若碰到恙瞒幼虫,它就爬到寄主身上,寻找皮肤柔软的地方寄生。当恙螨幼虫的口器刺入寄主皮肤后,就分泌一种唾液溶解寄主皮肤的组织,造成一条管道以便吸食。在分泌唾液时,就将恙虫病立克次氏体等病原体注入寄主体内,造成寄主得病。
  恙虫病在有些地方叫丛林热(Scrub typhus)。
  恙虫病的病原体到人体后,约有7~14天的潜伏期,起病较急,先是畏寒,继而发热,体温可升到4O℃左右,伴有头痛、全身酸痛、乏力、食欲不振、颜面潮红、结合膜充血等。第二周出现高热,体温可达4O℃以上,病情加重。一般在第二周末热度渐退,2~4天内体温降至正常。少数体弱病人会导致死亡。我国已知的恙虫病媒介恙螨有地里纤恙螨、微红纤恙螨、红纤恙螨、印度真棒恙螨、巨螯齿恙螨等。
  恙虫病用氯霉素治疗效果显著,一般可以治愈。消灭鼠类,清除住地周围的杂草,或用O.2%敌敌畏喷洒草地来杀灭恙螨。个人到野外草地行走时,要注意个人防护等综合措施来预防恙虫病。
  蠕形螨Demodicid Mites
  蠕形螨又叫毛囊螨(Follicle Mite)或螨虫,属于蠕螨科,是永久性寄生的小型螨类,大都寄生在哺乳动物皮肤的毛囊和皮脂腺内。蠕形螨是一种专性的寄生虫,对宿主有严格的选择性。寄生在人体上的蠕形螨有两种,即毛囊蠕形螨(Demodex folliculorum )和皮脂蠕形螨(Demodex brevis、。
  蠕形螨虫体小,呈蠕虫状,毛囊蠕形螨长约O.27~O.29毫米,皮脂螨形螨长约O.14~O.2O毫米,虫体均呈乳白色,半透明,体表具有明显的环形皮纹。体分颚体、足体和末体3部分,颚体部分有口器,足体腹面具有4对乳突状的短足,末体细长如指状。其生活史可分卵、幼虫、前若虫、若虫和成虫5期,全部生活史均在宿主体上进行。
  蠕形螨寄生在人体时,寄生部位多在鼻、鼻沟、额、颊、颏、外耳道、眼睑,还可寄生在颈、肩背、胸、乳头、大阴唇、阴茎、阴囊和肛周等处,以鼻尖和鼻沟处最多。主要以皮脂腺分泌物、角质蛋白质、细胞代谢产物和上皮细胞内容物为食,嗜食脂肪细胞和皮脂腺溢出物,因此宿主的皮脂分泌量可影响蠕形螨的感染度。据调查资料,3日以下的新生儿未有感染,1O岁以下的儿童感染率很低,从青春期开始就明显升高,男性高于女性,常用类固醇油膏者,其蠕形螨感染率特高。因此皮脂腺、毛囊发达、分泌旺盛的人给蠕形螨提供了适宜的生活环境。蠕形螨大都于夜间爬出毛囊或皮脂腺,在皮肤表面爬行求偶,在毛囊口或皮脂腺口处交配。欲知患处有否蠕形螨,可在晚上临睡前用肥皂略洗患处,贴上透明胶纸。翌日起床后,撕下胶纸,立即贴在载玻片上,在显微镜下查看。人体感染蠕形靖后,无自觉症状,也可有轻微的痒感或刺痛,中度感染者可引起蠕形螨痤疮样皮炎、睑缘炎、口周皮炎、蠕形螨性“酒糟鼻”、外耳道瘙痒等。
  人体蠕形螨大多是直接或间接接触而传播。集体生活或家庭共用生活用品如脸盆、毛巾、枕头席和枕头巾等都是传播的途径。治疗蠕形螨病最好用1O%硫磺软膏、2O%苯甲酸苄脂乳剂、二氯苯醚菊脂酸、2%灭滴灵冷酸等,于晚上临睡前,先用肥皂洗患处,后再涂上药物,效果更好。有人用硫磺肥皂或石碳酸药皂洗患处后,再涂上一薄层该皂,也会收到较好疗效。涂药和硫磺肥皂等要坚持较长期时间,1O~15天,视疗效而定。此外,内服灭滴灵亦有较好的疗效。
  疥螨SarcoDtic Mite
  疥螨属于疥螨科,人疥螨(Sarcoples scabiei)是疥疮病(scabies)的病原体,它寄生在人和哺乳动物皮肤角的质层内而引起疥疮。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记载:“干疥者,但痒搔之,皮起作干痂。温疥者,小疮皮薄,常有汗出,并皆有虫,人往往以针头挑得,状如水内瘤虫。”此病传梁性很强,分布遍及全世界。
  疥螨发育过程有卵、幼虫、若虫和成虫4期。成虫体呈圆囊状,长O.2~O.5毫米,宽O.2~O.4毫米,呈乳白色或黄白色半透明,体不分节,有足4对。疥螨寄生人体皮肤角质层大都在较薄而柔软的部分,如指蹼、指间、掌面、手腕、肘窝、腋窝、跻周、腰部、下腹部、腹股沟、臀间沟、会阴部、股内侧、外生殖器,女性患者还可见于乳房、乳晕等处,大都在两条以上皮纹沟交叉的柔软皱褶处。
  被疥螨感染的人开始时不一定有自觉症状,有时有刺痛感。疥螨钻入人体皮肤的时间大约4O~12O分钟,螨在皮肤角质层内挖“隧道”,它们在生活期所产生的排泄物和分泌物而造成皮肤瘙痒。感染疥螨后一般经过4周后,就出现瘙痒和皮肤丘疹、水泡、脓疱等症状。剧烈的瘙痒在夜间更加严重。人与人的密切接触是疥疮传播的主要途径。疥疮常在一个家庭内、学校和单位的集体宿舍中流行,严重时无一人幸免。
  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与患者接触,不使用患者的衣服、棉被、毛巾等是预防的根本措施。患者的内衣、床单、被套、毛巾、手套等日常应用品应当用沸水浇烫或蒸汽消毒,患者的被褥最好常置太阳下暴晒。疥疮的治疗应合理地使用药物,主要是杀灭疥螨。用1O%硫磺软膏,复方敌百虫霜、1O%复方灭滴灵软膏、25%苯甲酸苄酯乳剂等涂擦患处,都有较好的效果。在含有硫磺的温泉里沐浴后,再涂上药物,效果更显著。
  粉螨Acarid Mite
  粉螨营自由生活,个体小,椭圆形或长圆形,长度大都在O.2O~O.45毫米之间,体表柔软,乳白色。以食物的碎屑、腐败的有机物及霉菌等为食。我国重要的粉螨有:粗脚粉螨,腐食酪螨,伯氏嗜木螨,食菌嗜木螨,食虫狭螨,纳氏皱皮螨,椭圆食粉螨,害嗜鳞螨,扎氏脂螨,河野脂螨,棕脊足螨,梅氏嗜霉螨,长嗜霉螨,非洲麦食螨等。
  粉螨类会引起人类疾病,如:
  (1)螨性皮炎病:有粉螨性皮炎、皮疹等。最常见的致病螨有粗脚粉螨、腐食酪螨、纳氏皱皮螨、甜果螨、家食甜螨、梅氏嗜霉螨、粉尘螨和屋尘螨等数十种。治疗粉螨性皮炎可外用氧化锌洗剂、炉甘石洗剂、1O%硫磺软膏、苯甲酸苄酯乳剂搽涂患处,同时口服扑尔敏、阿司咪唑等。
  (2)人体内螨病:
  肺螨病:引起人体肺螨病的螨类有粉螨和跗线螨,其中粉螨有粗脚粉螨、腐食酪螨、椭圆食螨、伯氏嗜木螨、食菌嗜木螨、粉尘螨、屋尘螨、梅氏嗜霉螨、甜果螨、纳氏皱皮瞒和家食甜螨等。通过呼吸带螨的灰粉尘进入人的肺部而引发疾病。
  肠螨病:由某些粉螨随其污染的食物被人吞食,寄生在肠腔或肠壁所引起的。这类粉螨有粗脚粉螨、腐食酪螨、长食酪螨、甜果螨、家食甜螨、河野脂螨、害嗜鳞螨、隐秘食甜螨、粉尘螨和屋尘螨等。人感染粉螨后重者可出现腹泻、腹部不适、乏力和精神不振等。治疗肠螨病有的用氯喹和驱虫净,有的用六氯对二甲苯,也有人用甲硝咪唑或伊维菌素,均认为效果较为满意。
  尿螨病:某些螨类侵入并寄生在人体泌尿系统而引起的疾病。主要有粉螨和跗线螨,如粗脚粉螨、长食酪螨、家食甜螨、粉尘螨、谷跗线螨和赫氏蒲螨等。主要症状是夜间遗尿和尿频,少数患者可出现血尿、蛋白尿、脓尿、尿痛、发热、浮肿及全身不适等症状。有人报道用氯喹进行治疗,有人认为甲硝哒唑有良好效果,但目前尚缺乏有效措施。
  (3)螨性变态反应:粉螨作为过敏原对机体会引起变态反应,如谷物哮喘等。治疗大都用注射螨浸液和口服抗过敏药物。
  尘螨House Dusi Mite
  尘螨体小,长O.17~O.5毫米,呈椭圆形,乳黄色,饱食后为半透明,体表具有细密或粗皱的皮纹和少量刚毛,足4对。屋尘螨存在于沙发、床褥、枕头、毛毯、地毯、羽绒服、毛衣、旧棉衣等处,粉尘螨存在陈旧面粉中,棉纺厂的清花车间,食品仓库的地面等处。尘螨是啮食性自生螨,营自由生活,以动物皮屑、面粉、棉子饼、霉菌等粉末性食物为食。最适宜的温度是25℃左右,相对湿度75%~8O%。
  尘螨普遍存在于人类居室和工作环境中,尘螨的代谢物是一种强烈的过敏原,可以造成人的过敏性哮喘、过敏性皮炎、尘螨特异性皮炎等,对人类健康有严重危害,对儿童尤甚。
  离开过敏原场所到室外活动可缓解症状。如迁居室至螨少处或屋内进行除尘打扫、换洗被褥衣服等,可使症状缓解。用尘螨浸液进行脱敏治疗,或用药物、抗过敏药包括中药进行治疗。用药物灭蟥应当是对人类无毒而对尘螨有高效的杀灭作用,有人推荐用林丹、甲苯酸苄酯、灭螨磷等。
  (二)农田蜘蛛
  生活在各类农田中捕食农作物害虫的蜘蛛,属于蛛形纲(Arachnida),蜘蛛目Araneae。蜘蛛一生经过卵、幼蛛、成蛛三个阶段。卵产于丝织的卵囊中。肉食性,主要捕食昆虫,行体外消化,吸取猎物汁液。根据结网与否,分为结网蜘蛛和游猎蜘蛛两种类型。
  草间小黑蛛Erigonidium graminicolum (Sundevall)
  雌2.5~3.25毫米,雄2.5~2.9毫米。头胸长椭圆,扁平,橙黄或赤褐色,背中沟黑色;腹部椭圆,灰至紫黑。为本省稻田、旱地、果园、茶园常见种类。在作物枝叶间结不规则小网,捕食稻飞蚤、叶蝉、稻纵卷叶螟、三化螟、二化螟、甘薯麦蛾、蚜虫、蓟马、叶螨及甘薯害虫的幼虫、成虫等。
  分布于福建、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四川、湖北、湖南、台湾、广东。
  食虫瘤胸蛛Oedothorat insecticeps Boes.et Str.
  雌3~3.5毫米,雄2.5~3毫米。雌蛛似草间小黑蛛,但头胸部前方稍隆起,前端背中腺有一列长刚毛,生殖厣形似猫头。雄蛛头胸部眼区后方显著隆起,中央有1条深的横缝,密生刚毛,缝后有1瘤状突起。隆起部两侧下方各有1个深色的椭圆形小窝。为稻田叶蝉、飞蚤类的重要天敌之一。还捕食稻纵卷叶螟低龄幼虫、二化螟和三化螟的蚁螟、蚜虫、甘薯麦蛾及甘蔗害虫等。
  分布于福建、吉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四川、湖北、湖南、台湾、广东。
  八斑球腹蛛、八斑鞘腹蛛Theridium octomaculatum Boes.et Str.
  体长2~3毫米,雌蛛头胸部小,黄白或淡褐色。腹部球形,背面黄白色或淡绿、橙红色,常有4~5对小黑斑,呈纵向排列。雄蛛细长,腹部长椭圆形,背面黑斑多有变异。
  多于植物中下部枝叶间结不规则小网,为稻田飞蚤、叶蝉重要天敌,也捕食甘薯麦蛾、茶叶蝉、粉蚤、蚜虫及甘蔗害虫等。卵囊白色,圆球形,常附于母蛛腹末,随身携带。
  分布于福建、山东、上海、江苏、浙江、四川、湖北、湖南、台湾、广东。
  大腹圆蛛Araneus ventricosus (L.Koch)
  雌蛛2O~25毫米,体呈黑褐色。腹部椭圆形,肩部微隆起,背面正中有一黑褐色叶状斑,叶斑两侧为黄褐色。雄蛛12~18毫米,头胸部前缘中央和两侧呈凹入状。
  多在屋檐、厩舍、庭院篱色上、树上、蔓架上及作物枝株间结车轮状垂直圆网。为房舍周围常见种类。喜食大型甲虫、蛾蝶、蜻蜓及蚊蝇等昆虫。
  遍布全国。
  四点亮腹蛛Singa pygmaea (Sundevall)
  雌蛛3.5~4.O毫米,头胸部黄褐色,颈沟深褐色。胸板褐色,边缘色深。腹部卵黄形,背面赤褐色或黄褐色,有光泽,中央有一宽银白色纵斑和三对黄褐色小圆斑,两侧色深,有两对显著黑斑,前两个小、后两个较大,腹面赤褐色或黄褐色,中央及纺器周围黑色。雄蛛3毫米。
  稻田常见种类,布网于植株间,网小型,夜晨居网中心,白天隐匿于网旁植株茎叶间。捕食叶蝉、飞蚤及甘蔗害虫。产卵时将稻叶卷折成小粽子状卵室,产卵时在中部捆一股蛛
  丝。
  分布于福建、内蒙古、新疆、甘肃、陕西、山西、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四川、湖北、湖南、江西、贵州、广东。
  茶色小圆蛛Neoscona theisi (Walckenaer)
  雌蛛8.5~1O毫米,黄褐色,头胸部梨形,两侧有黑褐色纵纹,颈沟较明显,中窝纵向,其前方具褐色纵纹。胸纹黑褐色,中央具黄条斑。腹部卵圆形,背中央具黄色纵带,其前半部分出2对人字形斑纹;后部两侧各有3~5个短棒状褐色小斑,小斑外侧各有一淡黄色半月形斑。腹面棕褐色,两侧各有连续的4个黄白色斑纹。雄蛛5~5.5毫米,腹部较瘦小。
  在稻田、茶园植株叶间结垂直圆网,捕食叶蝉、飞蚤、蚜虫类等。
  分布于福建、四川、湖北、湖南、广东。
  黄褐新圆蛛Neoscona doenitzi (Boes.et Str.)
  雌蛛6.2~8.7毫米,头胸黄褐色,中央及两侧各有1条黑色纵纹,胸板深褐色。腹部卵圆形,背面黄色,前端有1对黑纹,中部有1对弧形斑,中部以后有4对以上黑色横纹。腹面黑褐色,两侧各有1条黄白色纵纹。雄蛛3.7~5.O毫米,较瘦小,色斑同雌蛛。
  多在水田、旱地作物间及田埂边灌丛植株上结垂直圆网。白天隐蔽,晚间捕食稻飞蚤、叶蝉、鳞翅目成虫及蔗虫、茶叶蝉。
  分布于福建、吉林、新疆、贵州、广东等地。
  爪哇蛸Tetragnatha janana (Thorell)
  别名爪哇尖尾蛸
  雌蛛13~18毫米,头胸部、螯肢、步足均灰褐或黄褐色。腹部细长,末端尖,背面黄褐色,腹面灰黑色,纺器位于腹部后端1/3处。雄蛛1O毫米,纺器位于腹部后端1/4处。稻田常见种类,在稻叶上结水平圆网,捕食飞蚤、叶蝉、螟蛾。
  分布于福建、浙江、湖北、湖南、江西、台湾、广东。
  华丽肖蛸Tetragnatha nitens (Audouin)
  雌蛛1O~13毫米,头胸部黄褐色,腹部略呈圆锥形。雄蛛5.7~9毫米。稻田常见种类,结水平圆网,捕食飞蚤、叶蝉及螟蛾。
  分布于福建、浙江、湖北、湖南、江西、台湾、广东。
  四斑锯螯蛛Dychirionatha quadrimaculata Boes.et Str.
  雌蛛2.5~4.O毫米,头胸部菱形,赤褐色,具多数凹刻点,正中央有一深棕褐色三角形斑,两侧黄褐,边缘深褐色。胸板橙黄色,布满小凹点。腹部椭圆形,背面灰褐色,有4个灰黑色圆斑,两侧有很多鳞斑;腹面灰黑色。雄蛛2~3毫米。
  生活于稻田植株下层,水沟边及茶园内,捕食飞蚤、叶蝉、螟蛾类。
  分布于福建、吉林、河北、安徽、江苏、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广东。
  拟环纹狼蛛Lycosa pseudoannulata (Boes.et Str)
  雌蛛7.2~1O.5毫米,头胸部黄褐色,背中沟较粗长,两侧有暗褐色宽带。腹部背面黄褐色,密生白色、黄色或灰黑色细毛,两侧有数对椭圆形淡黄斑纹。雄蛛7.O~8.6毫米,色较暗。
  农田中常见种类。游猎捕食,活动在地面和稻田水面,受惊可潜水跳逸。卵袋扁球形,靠母蛛纺器携带。捕食飞蚤、叶蝉、稻纵卷叶螟、螟蛾、艎蝻、摇收幼虫、萍灰螟、萍螟、粘虫和蝼蛄低龄幼虫及甘薯、甘蔗害虫。
  分布于福建、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台湾、广东。
  拟水狼蛛Pirata subpiraticus Boes.et Str
  雌蛛6~1O毫米,头胸部背甲黄褐色,正中有浅灰色V形纹,两侧有浅褐色纵带。腹部被面矛形心脏斑明显,两侧有黑斑纹。雄蛛5~6毫米。
  稻田常见种类,多在潮湿地面、田埂和水面活动。一般不结网,但在生殖季节也结小网。卵囊圆球形,灰白色,由母蛛携带于纺器上。初孵幼蛛在母蛛腹背上爬伏3~6天。捕食飞蚤、叶蝉,亦见于蔗、茶园。
  分布于福建、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湖北、湖南、江西、贵州、广西、台湾、广东。
  斜纹猫蛛Oxyopes sertatus L.Koch
  雌蛛7.4~8.5毫米,全体黄褐或黄绿色,头部隆起,前缘垂直。腹部较狭长,末端尖细;背面中部及两侧有红棕色斑纹,腹面中央有1黑褐色纵宽条斑。雄蛛6.3~7.4毫米,形同雌蛛腹部较窄。
  常见于农田旱地、山麓稻田、山地灌丛杂草间。不结网,游猎捕食,生活于植株上中部,行动敏捷,善跳跃。捕食飞蚤、叶蝉、稻纵卷叶螟等螟蛾类及甘蔗、茶叶蝉、叶瞒、麦蛾等。卵产于叶上,卵囊白色,母蛛产后守伏卵块上。
  分布于福建、辽宁、河北、安徽、江苏、浙江、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台湾、广东。
  粽管巢蛛CLubiona japonicola Boes.et Str
  雌蛛5.5~8.7毫米,头胸部橙黄色,头端色较红,被稀疏红棕色长毛,背中沟纵向,红棕色。腹部黄褐色,具稀疏的棕色长毛,背面前缘毛较密。雄蛛5.5~6.4毫米,头胸部相对较雌蛛长,腹部狭于头胸部。
  营游猎生活。巡行于稻叶上捕食飞蚤、叶蝉、稻螟蛉幼虫;也能钻入卷叶、虫苞内捕食卷叶螟、稻苞虫幼虫;还捕食甘薯、甘蔗、茶的叶蝉、卷叶蛾类幼虫。雌蛛产卵时,将稻叶等禾本科植物叶子折卷成三角粽子状的叶苞作卵室。
  遍布全国。
  三突花蛛Misumena tricuspidata (Fabricius)
  雌蛛4.6~5.7毫米,体色因生境而异,有绿、白、黄色等。腹部梨形,前窄后宽,背面有红棕色斑纹。雄蛛2.7~4毫米,前胸部红褐色,近两侧有时可见1条深棕色带纹,腹部背面正中有1橙黄色叉状斑纹。
  多生活于花草丛、果茶园、稻麦田中,不结网。白天在枝叶花蕾间捕食飞蚤、叶蝉、蚜虫和蛾类等农业害虫。
  遍布全国。
  黑色蝇虎Plexippus paykulli (Audouin)
  雌蛛9.3~12.8毫米,头胸部黄褐色,边缘灰黑色。腹部卵黄形,背面橙黄色,正中斑在后端的1/3处有1对白色斑向两侧伸出,嵌入两侧的黑褐色棕带。雄蛛8.5~11.1毫米,体色较深,腹部背面黄白,两侧纵带黑而宽。腹面有1大的倒三角形斑。
  善跳,游猎捕食,多见于屋内窗户和墙壁上,也常见于村庄附近的农田,捕食蝇、蚊、飞蚤、叶蝉、甘薯、甘蔗、茶害虫。
  分布于福建、安徽、江苏、浙江、四川、湖北、湖南、江西、贵州、台湾、广东。
  九、虾、蟹类
  虾、蟹类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软甲亚纲、十足目。我国蟹类约有7OO多种,我省已知蟹类约有17O多种。虾、蟹类可供食用,虾也可晒成干品,蟹可用酒泡成醉蟹,用酱油、盐等腌溃成卤蟹,或用油炸、火烤成食品。相手蟹等可用酒、盐、糟、姜制成螃蜞酥,或磨成螃蜞酱。部分淡水虾、蟹类是华枝睾吸虫或并殖吸虫的中间宿主,生吃感染囊蚴的虾、蟹会染病。虾蟹类的幼体或某些成体是鱼类的饵料。
  长毛对虾Penaeus penicillatus Alcock
  别名:红虾,大虾,白虾
  额角基部明显隆起,上缘齿6~8枚,下缘齿4~6枚,额角侧沟浅,伸至胃上刺的下方。额后脊达头胸甲的后缘。头胸部具胃上刺,肝刺及额角刺。无肝脊。
  第一触角上鞭与头胸甲几乎等长。第三颚足雌雄异形。雄性的指节长于掌节,掌节末端有一簇长毛,雌性的指节短于掌节。雄性的交媾器呈叶状,两侧向腹缘卷曲;雌性的交媾器圆盘状,中央有一纵裂,其前方具一小突起。
  生活时体呈灰蓝色,躯体有棕色斑点。成体生活在4O米左右深的沙质海底,幼虾常群集于河口或近岸海区。
  全省沿海,浙江舟山群岛以南,南海,国外的巴基斯坦、阿拉伯海、缅甸、印度、印度尼西亚及菲律宾等地都有分布。
  中国龙虾Penulirus stimpsoni Holthuis
  成年体长约21厘米,头胸甲上布满大小棘刺,每个小刺基部的周围列生短刚毛。眼上刺粗大尖锐。鳃区无刺毛而具有小颗粒。触角板中央有一浅沟,板上有2对大刺,刺间有几对小刺。腹面前缘有3枚齿,每一腹节后缘列生栉毛,第二、六腹节背甲的左右各有一横沟,横沟中密生绒毛,第六腹节的后缘有锯状齿,每一侧甲的末缘均有一大棘。尾节长方形,长过尾肢,尾节和尾肢前部的背方有许多小刺及短刚毛。
  眼大无眶。第二颚足的外肢无鞭,第三颚足无外肢。雄性第五步足指节基部的内侧具一齿突,与不动指构成亚钳状。
  多生活于近岸浅海的岩礁地带,或生活于泥沙质浅海的海底。
  全省沿海,浙江舟山群岛以南至南海都有分布。中国龙虾是我国的特有种。
  日本沼虾(青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 (de Haan)
  体长4O~8O毫米,青绿色,头胸部较粗大,额角短于头胸甲,仅达第二触角鳞片末端附近,上缘平直,有12~24齿,下缘具2~3齿。头胸甲具触角刺、肝刺和胃上刺,无鳃甲刺。额后脊伸至头胸甲中部。前两对步足钳状,雄体第二螯肢尤为粗壮,可达体长的1.25~1.3倍,腕节大于长节并长于掌部,表面均具明显的颗粒突起,指节大于掌部的1/2,两指内缘基部有1~2枚齿。第二触角鳞片与额角等长,甚宽阔。
  生活于江河,湖沼等淡水的草丛中。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现已进行人工养殖。
  该虾系中华枝睾吸虫和并殖吸虫的中间宿主。
  分布于全省各地和我国南北各地。
  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eii (de Haan)
  曾用名马来西亚大虾
  体躯肥壮。额角超过第二触角鳞片的末端,上缘前端向上弯曲,有12~15齿,基部具一隆脊,末部1/2光裸;下缘有8~14齿。头胸甲具触角刺和肝刺,无鳃甲刺。第一至二对步足钳状,雄虾第二步足尤为粗壮,多呈蔚蓝色,表面具粗糙颗粒。尾节末端超出后面较长刺的末端。活体呈淡青蓝色,夹有椋黄色的斑纹,头胸甲两侧有数条与身体平行的黑色斑纹。
  生活于淡水或咸淡水中,以底栖为主,喜欢攀附在小草等物体上。繁殖季节在4~1O月。
  原产于东南亚各国,1976年开始引种我国,已移养成功。本省已有养殖。
  中华新米虾(草虾)Neocaridima enticulata sinensis (Kemp)
  体长约2O毫米,体稍侧扁,表面光滑。额角侧扁,很长,约为头胸甲长的3/4,多不超过第一触角柄的末端,上缘平直,具14~23齿,下缘中部以前有3~5齿(亦有2~7齿)。腹部很直,表面光滑。头胸甲有触角刺和颊刺,无眼上刺。前两对步足钳状,指的内缘下凹呈匙状,末端有丛毛。眼小,与眼柄等宽。第一触角柄第一节的外缘末端有一尖刺;柄刺很长,达第1节的2/3处。雄体第一对腹肢的内肢特别宽大,呈卵圆形薄片状,背面布满小刺,内附肢极小。
  生活于淡水池沼的水草间,有经济价值。系中华枝睾吸虫的中间宿主。
  分布于全国各地。
  中华束腰蟹Somanniathelphusa sinensis sinensis (H.Milne —Edwards)
  头胸甲表面隆起平滑,额缘锋锐,额后叶和眼后隆脊显著。前侧缘4齿。雄性螯足不对称。步足细长。雄性第一腹肢基部呈泡状,后部呈针棒状,末端弯向腹面且呈钩状。腹部第五至六节处有一束腰,尾节稍长于第六节。
  生活于江、湖、沟、渠的岸坡上或在田埂上打洞造穴,亦能生活在咸淡水中。4~5月系繁殖季节。
  该蟹系多种并殖吸虫的中间宿主。食用价值不高。食用未煮透的蟹易得肺吸虫病。该蟹大量生长时可破坏河堤、水坝和农田。
  分布于福建福州、同安、厦门、漳浦、永春、龙海、南靖、华安等地。我国广东、广西、海南、江西、浙江都有分布。
  福建马来溪蟹Malayopotamon fukienense Dai et al.
  头胸甲表面光滑,有细凹点,前半部隆起,后半部稍平。额后叶和眼后隆脊不明显,额部有倒“Y”形沟痕。胃心之间有“H”形细沟。额稍下弯,前缘中部内凹。外眼窝角平钝,前鳃齿平钝不显,前侧缘呈隆脊形。两螯不对称,腕节内末角具一三角形齿。步足细长,有灰黑色及褐色条纹相间。雄性第一腹肢扁平细长,末节长于倒数第二节的1/2,略向内弯,末端分两叶。
  生活在山溪水浅流急的小支流或小流水沟的石块下。
  该蟹系卫氏并殖吸虫和斯氏并殖吸虫的中间宿主。
  分布于福建建瓯和邻省浙江。
  角肢南海溪蟹Nanhaipotamon angulatum Dai et Lin
  头胸甲表面隆起,前鳃区和额区有颗粒,胃心区之间具“H”形沟痕。额后叶及眼后隆脊突出。背眼缘后低凹。外眼窝角尖锐。前侧缘呈锋锐的隆脊状,后侧缘有细皱襞。两螯不对称,腕节内末角有一大刺和一细刺。步足细长,前节后缘和指节前、后缘均有小刺。雄性第一腹肢末节约为倒数第二节的1.6倍,末端呈长角状指向外方,中部突起呈圆纯的三角形。
  生活于山溪及其支流的石块下,或在水浅流急的泥水沟中的碎石下。
  该蟹是卫氏并殖吸虫和斯氏并殖吸虫的中间宿主。
  分布于福建建瓶。
  台湾南海溪蟹Nanhaipotamon formaosanum (Parisi)
  头胸甲表面显著隆起,光滑而略有细点。额缘和背缘隆起,额后叶圆钝。前侧缘呈隆脊状,具不明显的小颗粒。螯足不对称,腕节内末角有一锐刺。步足细长而光滑,腕节内缘及前节后缘均有小刺,指节前后缘各有二列小刺。雄性第一腹肢的倒数第二节约为末节长度的2.2倍,内侧沟向腹内方扭转,末端呈三角形扩张状,背叶内角突出呈明显的足跟状。
  生活于海拔3OO米左右的山沟小溪及其邻近的稻田的洞穴中或石块下。
  该蟹是斯氏并殖吸虫第二中间宿主。
  分布于福建福州、莆田、永春,浙江与台湾也有。
  鼻肢石蟹Isolapotamon nasicum Dai et Chen
  头胸甲表面微隆。额后叶和眼后隆脊稍突,前鳃区有细皱襞,前鳃齿小而锐。前侧缘呈锋锐的隆脊状。胃心区之间的“H”形沟痕明显。第三颚足外肢有一长鞭。两螯不对称。步足细长,长节后缘和指节前后缘均有刺。雄性第一腹肢细长,末节短于倒数第二节,并向腹面扭转,近末端处有一长鼻形突起,指向腹面。
  生活在山溪岸边的水草、泥沙及石缝间,生活环境水流较缓慢。
  该蟹是卫氏并殖吸虫和斯氏并殖吸虫的中间宿主。
  分布于福建龙海。
  福建华溪蟹Sinotpotamon fukienense Dai et Chen
  头胸甲表面稍隆,分区明显,中鳃区有两块翅状突起。胃心区之间“H”形沟痕明显。外眼窝角与前鳃齿之间有5~7个粒状齿。前侧缘具细锯齿1O~13枚。螯足不对称,掌节背面有粗糙的皱襞,腹面光滑。雄性第一腹肢倒数第二节约为末节长的3.5倍,内侧沟向背面扭转,末节明显变细并指向背外方,末端呈长圆形。
  生活在海拔2OO~15OO米的山溪鹅卵石或其他石块下,多集中在水流缓慢的地区。4~6月为繁殖盛期。系卫氏并殖吸虫的中间宿主。
  分布于福建邵武、建瓯、屏南、福州、永春、龙岩、华安、连城、武平,浙江、广东也有。
  无齿相手蟹Sesarma (Holometopus )dehaani (H.Milne —Edwards)
  头胸甲方形,分区明显,胃心区突起,肝区有两块隆起。额后的4叶突出显著。侧缘无齿,呈光滑的隆线形。螯足雄比雌大,外侧面有鳞形颗粒,背缘具一条颗粒隆线,可动指背缘有细颗粒,末端分2齿;不动指末端分3齿。雄性第一腹肢粗壮,末端角质突起呈扁矩形。
  在河岸或田埂上打洞穴居,破坏河堤,危害农田水利。可作为家禽饲料或发酵后作肥料。福州、闽侯等地用酒、糟、姜、糖、盐等腌溃后作为螃蜞酥或磨成螃蜞酱。该蟹系太平并殖吸虫和怡乐村并殖吸虫的中间宿主。
  分布于福建福州、闽侯、长乐、莆田、惠安、同安、厦门、龙海、云霄、东山、福清、平潭,我国广东、台湾、浙江、江苏、辽东半岛也有。
  褶痕相手蟹Sesarma (Parasesarma)plicata (Latreille)
  头胸甲四方形,表面微隆,分区明显,前半部及鳃区布满粗糙颗粒及斜行隆线。额宽,中部稍凹,额后部具4个突叶。胃和心区分界明显。两侧缘几近平行,侧缘在外眼窝角之后有一不明显的齿痕。雄螯大于雌螯,掌节短而厚,表面布有颗粒,背面具二列梳状栉齿,可动指背面有7~9枚较大的突起,内缘有大小不等的钝齿。步足长节近端部有一小刺,腕、前、趾三节具刚毛。雄性第一腹肢末端几丁质突起指向前外方。腹部呈宽三角形,尾节较宽短,末缘呈半圆形。雌性腹部圆大,尾节宽大。头胸甲长17~38毫米,宽21~42毫米。栖息于泥滩石块下。
  全省沿海各县、市均有。国内还分布于广东、台湾、浙江与胶洲湾。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H.Milne —Edwards
  头胸甲为圆方形,表面隆起,肝区及额区凹陷,胃区前方有6个对称的突起,各具颗粒。胃心区分界明显,胃区周围有凹点。额较宽,具4齿。眼窝背缘近中部突起。前侧缘有4齿,末齿细小,由此向内后方引入一条隆线,斜行于鳃区外侧。后侧缘内方亦具一隆线。雄螯大于雌螯,长节背缘近末端有一锐刺。腕节内末角亦具一锐刺。掌节与指节基部的内外面均生有细密的绒毛。每对步足的长节背缘近末端处均有一锐刺。雄性腹部呈三角形,雌性腹部大而圆。
  生活于江、河、湖荡的泥岸,昼匿夜出,具生殖洄游习性。每年秋季,徊游到近海河口交配产卵。幼蟹溯江河而上,在淡水中继续生长发育。
  分布于福建沿海各地。国内广泛分布于黄海、渤海、东海、南海以及通海的江、河、湖泊中。
  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 (Forskal)
  头胸甲宽约为长的1.5倍。背面光滑,青绿色,胃区及心区间有一明显的“H”形痕迹,心区呈六角形。前额具4枚大小相近的三角形突齿。眼窝背缘具二缝。前侧缘具9齿,第一齿大而突出,末齿小而锐。螯足光滑,长节前缘具3齿,后缘具2齿,腕节外侧面有2齿,内末角有一枚壮刺,掌节肿胀而光滑,背面有2条鳞形颗粒隆脊,其末端各具一刺。末对步足桨状。雄性第一腹肢粗壮,末端较尖,外侧面布满小刺。腹部第六节末缘内凹,基
  缘平直。雌性腹部呈宽圆形。
  生活于近岸或河口附近,栖息于温暖而盐度较低的浅海。
  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具有很高的商品价值。
  全省沿海各县、市均有分布。国内分布于广西至浙江沿海。
  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 (Miers)
  头胸甲梭形,表面微隆,被细小颗粒。胃和鳃区各具一对横形的颗粒隆线,中胃区有1枚,心区有2枚疣状突起。额分二锐齿,背眼窝缘具2裂缝,腹眼窝缘有一条裂缝。前侧缘具9枚锐齿,末齿尤为长大,呈长刺状。螯足粗壮,长节呈棱柱形,前侧具4枚锐刺,腕节内外缘各有一刺。指节与掌部等长,内缘具钝齿。末对步足桨状。雄性第一腹肢细长、弯曲,末半部小棘指向后侧方。腹部三角形,第六节梯形,长大于宽,尾节圆钝。头胸甲长8O~93毫米,宽148~185毫米。
  生活于1O~3O米深的沙泥或沙质海底,肉味鲜美,营养丰富,产量大,具有较高的商品价值。
  全省沿海各县、市均有分布,我国的广西、广东、浙江及山东半岛、渤海湾、辽东半岛也有分布。
  中华虎头蟹Orithyia sinica (Linnaeus)
  头胸甲长圆形,表面隆起,布满颗粒,尤以前部及中部为甚。分区明显,各区中心都有对称性的疣突。其中鳃区各有一枚深紫色的圆形乳斑。额窄,分成3枚锐齿,中央一枚较大且突出。眼窝背缘具2齿及颗粒,外眼窝齿长大。前侧缘有2枚疣突和一枚壮刺,后侧缘具2枚壮刺,整个边缘均具颗粒。螯足不对称,长节背缘近端部有一小刺,外腹缘中部亦有一刺,末端另有一钝齿,腕节背缘有2刺,掌节背缘具3刺,内侧面各有一枚紫色圆斑。第三步足前缘具一锐齿,末对步足呈桨状。雄性第一腹肢指状,近端部表面具小齿,末端呈匙状。腹部三角形,第一至三节各具3枚小刺,尾节近圆形,雌性腹部呈卵圆形。头胸甲长68~9O毫米,宽65~77毫米。
  生活于浅海泥沙底。
  全省沿海各县、市均有。国内还分布于广东、浙江、江苏及山东半岛、渤海湾、辽东半岛、辽东湾。
  中华豆蟹Pinnotheres sinensis Shen
  雌性头胸甲近圆形,宽稍大于长,表面微隆且光滑,前、后侧角钝圆,侧缘拱起,后缘中央凹陷。额窄,向下弯曲。眼窝小而圆,眼柄短。第三颚足座节与长节愈合,内末角平钝,前节较大,指节呈短小棒形,长度不超过前节的末端。螯足光滑,长节圆柱状,腕节长大于宽、掌节末部宽于基部,指节短于掌部,可动指内缘基部1/3处有一齿,不动指基部具2齿。步足光滑,第三对最长,第一、二对指节较短,第四对指节最长,其内缘及末缘四周均具短毛。腹部圆大。头胸甲长8~1O.5毫米,宽11~14.5毫米。雄性个体甚小,头胸甲圆形,壳质较雌性坚硬,额突出。腹部窄长,第六节宽大于长,尾节长于第6节,末缘宽圆形。头胸甲长3.4~4.5毫米。
  雌性与牡蛎、蛤类或贻贝类共栖,栖息于它们的外套腔内。雄性营自由生活,入外套腔内与雌性交配,偶有采获。
  全省沿海各县、市均有。国内还分布于黄海、渤海、东海。
  附:中国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 (Leach)
  俗名:鲎、两公婆
  体呈瓢形,棕褐色,成体长约6O厘米。体分头胸,腹和尾剑三部分。头胸部马蹄形,外被硬甲,背面隆起,前方中央有一对单眼,另有一对复眼,位在背面隆线中央刺突的两外侧;腹面凹陷,具6对附肢,前2对为头部附肢,第一对短小,螯状,第二对长大,为脚须,雌性脚须的末二节呈螯状,雄性脚须的末端呈弯钩状,后4对为胸肢,位在口旁,前3对末二节亦为螯状,末对结构复杂,适于掘土,爬行。腹部近六角形,两侧具可活动的倒刺,亦有6对附肢,第一对左右愈合成生殖厣,第二至六对特化成覆板状书鳃。腹部末端有一长刺状尾剑,活动自如。
  成年雌体大于雄体,雄体头胸甲前缘有一对凹痕。
  生活在沙质海底,平时钻入沙内生活,退潮后在沙滩上缓行。雄性个体常以第二对附肢钩伏于雌体背上,结对成双行游于海中,故有“海上鸳鸯”之美称。
  鲎盛行于寒武纪,是一种古老的海洋动物类群,素有动物活化石之誉。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其蓝色的血液可制成鲎制剂,医学上用途颇广。
  我省沿海习见。浙江、广东、香港、海南沿海及国外从日本九洲北部、濑户内海至印度尼西亚北部皆有分布。
  十、毛颚动物
  毛颚动物又称箭虫,全部属于海洋生活的种类。全世界已知约7O种,我国约有37种。1951年克拉克报道过厦门毛颚类,至今福建已知27种。毛颚类可供食用或作为动物的词料,在海洋海流中起着鉴别海流、水团的指示作用,在实验胚胎学研究中,是一种后口动物的研究好材料。肥胖箭虫
  Sagitta enflata Grassi
  体肥胖,柔软,透明,体中部最宽,尾部占体长约16%。头小,其前齿数为4~16,后齿数为6~16,颚毛数为8~1O。眼卵圆形,颈短,无领。肠无分支。卵巢短,卵圆形。贮精囊球形。前鳍短于后鳍,仅边缘具鳍条,后鳍稍圆,尾鳍半圆,前后鳍之间距离较大。体长6~25毫米。
  生活于海洋暖水区。
  分布于福建台湾海峡。我国黄海南部、东海、南海以及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皆有分布。
  十一、棘皮动物
  棘皮动物包括海星纲、海蛇尾纲、海百合纲、海胆纲及海参纲,全部海产。全世界现存棘皮动物约6OOO种,我国已记录的棘皮动物约5OO多种,我省约有81种。
  棘皮动物与国民经济关系较为密切,我国产的134种海参中,约有2O种可供食用;海胆的卵可制成“海胆酱”,味道鲜美;海星则是贝类养殖上的敌害;海百合和海胆类在地壳中有许多的化石类型,因此在古生物、古地质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此外,棘皮动物的许多种类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或可充作肥料。
  脊羽枝Tropiometra afra (Hartlaub)
  体粗大,中背板盘状,厚实。背板宽大,平坦或略凹陷。卷枝窝在中背板边缘排列成2个或3个不规则的圈。卷枝粗壮,背疣或背棘缺如,完全平滑,通常为XXXV个,各卷枝由32~34节组成,除基部几节外,其他各节等长,宽为长的2倍;倒数第2节小,长和宽相等,背面稍隆,有一不明显的峙棘。端爪短钝,圆锥形,稍弯曲。.
  中背板盖住辐板,IBr₁短而宽,矩形,其侧面扁平,排列紧密。IBr₂三角形,宽为长的2倍。腕1O条,基部粗大,后端细小。第一腕板和第二腕板均呈楔形,其他腕板很短,矩形。羽枝横面为菱形。盘径22~29厘米,盘上盖裸露。生活时体色多样,多为褐色,黄褐色,并杂有红褐色斑块。
  多生活在潮间带至11O米的岩相海区。全省沿海习见。广东沿海及国外的澳洲、菲律宾、朝鲜海峡、日本相模湾等地都有分布。
  方柱翼手参Colochirus quadrangularis Troschel
  体呈四角柱形,中部大,两部略细,长3~2O厘米。沿身体的四条棱边,各有一行排列较规则的圆锥形大疣,大疣间常有小疣。腹面平坦,管足沿3个辐部排列成3条纵带,每一纵带有管足4~6行。口位于体前端,触手1O个,位于腹面的2枚较小。肛门位在体后端略偏向背方,周围具5个小齿及5个大形鳞片,相间排列。
  体壁坚实粗糙,骨片多而发达,除大形鳞片外尚有网状的球形体和网状皿形体。
  生活时背面及两侧呈灰红色,疣呈鲜艳的红色,腹面亦为红色,触手灰黄色,触手的分枝呈血红或紫红色,管足淡红色。
  多生活于潮间带或沿岸浅海的岩石下。
  全省沿海习见。广东、广西北部湾及国外的澳洲、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沿海都有分布。
  镶边海星Craspidaster hesperus (Muller et Troschel)
  体扁而坚实,腕5个,狭长,从基部到末端渐细。反口面满生小柱体,盘中央及边缘的柱体较小而细密,在中央与边缘之间的小柱体较粗大,每个小柱体的顶上有半球形颗粒1~2O个,周缘有7~2O个放射状排列的小棘,棘间均有膜相连。上缘板大而厚,呈长方形,有如镶边一般,排列整齐而美观。下缘板与上缘板上下基本对称,仅间辐部的比上缘板稍宽,上下缘板表面具同形的透明小颗粒,板的边缘有小棘,棘间有膜相连。口面的间辐部较小,仅为一狭小的三角区。侧步带板小,菱形,沟缘具5~6枚较大的棘,其他三面有小棘。口板狭小,筛板表面具颗粒和小棘。生活时缘板呈淡紫色,口面浅黄色,反口面黄褐色。
  常栖息在17~175米深的泥质或沙泥质海底。
  分布于福建、浙江、广东沿海。国外的菲律宾、新加坡、孟加拉湾及日本沿海都有分布。
  紫海胆Anthocidaris crassispina (A.Agassiz)
  体呈半球形,直径约6~7厘米,黑紫色。口面平坦。大棘强大,末端尖锐。棘发育不均,通常一侧长,另一侧短。赤道区的步带管足7~9对,呈弧状排列。步带与间步带的大疣排成两纵列,大疣的两侧各有一列中疣,沿各步带和各间步带中线,另有一列中疣交错排列。口面附近的大疣逐渐变小,不明显。
  顶系较小,第I和第V眼板与围肛部相接,围肛部的肛板大而少。围口部基本裸露,具少量散生的小板及叉棘。管足内有特殊的弓形骨片,其两端尖细,背部中央常有一发达的三叉状突起,球形叉棘特别,每两个瓣之间有一粘液腺。
  主要生活在潮间带岩石缝内或岩石下。
  分布于福建、浙江、广东、海南沿海,国外的日本南部沿海都有分布。
  日本片蛇尾Ophioplocus japonicus H.L.Clark
  盘径约20毫米,腕长约80毫米。盘的背腹面的间辐部均被有鱗片。辐循周围的鱗片较大,间辐部边缘亦有7个较大的鱗片,其中央鱗片最大。生殖裂口及口循附近的鱗片最小。口循菱形,侧口板三角形,外宽内窄,在口楣前方相接。口棘4~5枚,外侧一枚最大。齿5枚。生殖裂口边缘有一列圆形,排列成栉状的生殖棘。
  背腕板各由18~20块小坂组成,其排列方式为:两侧各有一枚大的心形板,中间夹有5~7块五角形板,内缘有3个长形板,外缘8~10个小板呈不规则状镶嵌排列。腹腕板方形。侧腕板小。腕棘3枚,短而钝,背方的较短,腹方的较长。触手鱗3~4个,内侧2枚较大,相互结合。外侧1~2枚较小。生活时体呈灰褐色或灰绿色,腕上具褐色斑纹。
  多生活在低潮线附近的岩石下。
  本省沿岸习见。广东沿海及国外的日本沿海都有分布。
  第三章 动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第一节 动物资源的保护
  福建省由于自然环境优越,拥有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不仅经济种类繁多,还有不少珍稀特产物种。长期以来,乱捕滥猎,严重破坏野生动物资源和它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已经超出其自然更新能力,造成种群数量减少,分布区缩小。为了保护资源,我国政府制定了“加强资源保护,积极繁殖饲养,合理经营利用”的保护管理野生动物方针,对一些珍贵稀有或濒于绝灭的野生动物,规定为国家保护动物,又根据保护对象的重要程度和数量状况划分不同级别。199O年公布的《中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97种、二级保护动物238种,共计335种。其中,福建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3种、二级保护动物125种。
  一、兽类
  (一)福建省国家一级保护兽类
  1.华南虎Panther a tigris amoyensis
  2.豹Panthera pardus
  3.云豹Neofelis nebulosa
  4.黑麂Muntiacus cr ini from
  5.梅花鹿Cervus nippon
  6.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
  (二)福建省国家二级保护兽类
  1.短尾猴Macaca arc to ides
  2.猕猴Macaca mulatata
  3.穿山甲Man is pentadactyLa
  4.豺Cuon alpinus
  5.黑熊Selenardtos thibetanusIdem
  6.水獭Lutra lutra
  7.小爪水獭Aonyx cinerea
  8.大灵猫Viverra zibetha
  9.小灵猫Viverricula indica
  1O.丛林猫Felis chaus
  11.金猫Felis temmincki
  12.斑海豹Phoca vitulina
  13.灰鲸Eschrichtius robustus
  14.鳁鲸BaLaenoptera borealis
  15.拟大须鲸Balaenopteridae deoni
  16.座头鲸Megaptera novaeangliae
  17.抹香鲸Physeter macrocephalus
  18.真海豚Delphinus delphis
  19.镰鳍斑纹海豚Lginorbynchus obligu-
  2O.花斑原海豚Stenella frontalis
  21.宽吻海豚Tursiops truncatus
  22.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23.伪虎鲸Pseudorca crassidens
  24.灰海豚Grampus griseus
  25.獐Hydropotes inermis
  26.水鹿Cervus unicolor
  27.鬣羚Capricornis sumatraensis
  28.斑羚Naemorhdeus goral
  (三)福建省重点保护兽类
  1.狼Canis lupus
  2.狐Vulpes vulpes
  3.黄腹鼬Mustela kathiah
  4.黄鼬Mustela sibirica
  5.食蟹獴Herpestes urvaPhayres
  6.豹猫Felis bengalensis
  7.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
  8.棕鼯鼠Petaurista petaurista
  9.海南小飞鼠(低泡鼯鼠)Hylopetes
  二、鸟类
  (一)福建省国家一级保护鸟类
  1.短尾信天翁Diomedea atbatrus
  2.白腹军舰鸟Fregata andrewsi
  8.白肩雕Aquila heliaca
  3.白鹳Ciconia ciconia
  4.黑鹳Ciconia nigra
  5.朱鹮Nipponia nippon
  6.中华秋沙鸭Merqus squamatus
  7.金雕Aquila chrysaetos
  8.白肩雕Aquila heliac
  9.白尾海雉Haliaeetus albicilla
  10.黄腹角雉Trapopart caboti
  11.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
  12.大鸨Otis tarda
  (二)福建省国家二级保护鸟类
  1.角鸟Podiceps auritus
  2.赤颈鸟Podiceps grisegena
  3.白鹈鹕Pelecanus onocrotalus
  4.斑嘴鹈鹕Pelecanus philippensis
  5.褐鲣鸟Shea leucogasters
  6.海鸬鹚Phalacrocorax pelagicus
  7.黄嘴白鹭Egretta eulophotes
  8.岩鹭Egretta sacra
  9.海南虎斑鸟Gorsachius magnificus
  1O.彩鹮PLegadis falcinellus
  11.白鹮Threskiornis aethiopicus
  12.白琵鹭Plata lea leucorodia
  13.黑脸琵鹭Platalea minor
  14.白额雁Anser albifrons
  15.大天鹅Cygnus cygnus
  16.小天鹅Cygnus columbianus
  17.鸳鸯Aix galericulata
  18.黑翅鸢ELanus caeruleus
  19.凤头鹃隼Aviceda leuphotes
  2O.蜂鹰Pernis ptilorhyncus
  21.鸢Milvus korschun
  22.栗鸢Haliastur indus
  23.苍鹰Accipiter genetilis
  24.褐耳鹰Accipter badius
  25.赤腹鹰Accipiter soloensis
  26.凤头鹰Accipiter trivirgatus
  27.雀鹰Accipiter nisus
  28.松雀鹰Accipiter virgatus
  29.大〓Buteo hemilasius
  3O.普通〓Buteo buteo
  31.毛脚〓Buteo Lagopus
  32.灰脸〓鹰Butastur indicus
  33.鹰雕Spizaetus nipalensis
  34.草原雕Aquila rapax
  35.乌雕Aquila clanga
  36.白腹山雕Aquila fasciata
  37.林雕Ictinaetus malayensis
  38.白腹海雕Haliaeetus leucogaster
  39.秃鹫Aegypius monachus
  4O.白尾鹞Circus cyaneus
  41.乌灰鹞Circus pygargus
  42.鹊鹞Circus melanoleucos
  43.白头鹞Circus aeruginosus
  44.白腹鹞Circus spilonotus
  45.蛇雕Spilornis cheela
  46.鹗Pandion haliaetus
  47.小隼Microhierax melanoleucos
  48.游隼Faleo peregrinus
  49.燕隼Falco subbutes
  50.灰背隼Ealco columbarius
  51.红脚隼Falco vespertinus
  52.红隼Falco tinnunculus
  53.草鸮Tyto capensis
  54.黄咀角鸮Otus spilocephaLus
  55.红角鸮Otus scops
  56.领渔鸮Otus bakkamoena
  57.雕鸮Bubo bubo
  58.褐角鸮Ketupa zeylonensis
  59.领鸺鸮Glaucidium broadiei
  6O.斑头鸺鸦Glaucidium cuculoides
  61.鹰鸮Ninox scutulata
  62.黄脚鱼鸮Ketupa flavipes
  63.褐林鸮Strix leptogrammica
  64.灰林鸮Strix aluco
  65.长耳鸮Asio otus
  66.短耳鸮Asio flammeus
  67.白鹇Lophura nycthemera
  68.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
  69.灰鹤Grus grus
  7O.白枕鹤Gurs vipio
  71.花田鸡Coturnicops noveboracensis
  72.小杓鹬Numenius borealis
  73.小青脚鹬Trinsa guttifer
  74.黑嘴端凤头燕鸥Thalasseus zimmermanni
  75.红翅绿鸠Treron sieboldii
  76.斑尾鹃鸠Macrobye:ia unchaU
  77.红领绿鹦鹉PsittacuLa krameri
  78.褐翅鸦鹃Centropus sinensis
  79.小鸦鹃Cenropus toulou
  8O.白腹黑啄木鸟Dryocopus javensis
  81.蓝翅八色鸫Pitta brachyura
  (三)福建省重点保护鸟类
  1.红喉潜鸟Gavia stellata
  2.黑喉潜鸟Gavia arctica
  3.白嘴潜鸟Gavia immer
  4.小鸟Pod ice ps ruficollis
  5.黑颈鸟Podiceps caspicus
  6.凤头鸟Podiceps cristatus
  7.黑脚信天翁Diomedea nigripes
  8.白额鹱Puffinus lencomelas
  9.灰鹱Puffenus griseus
  10.燕鹱Buluueria bulvueria
  11.黑叉尾海燕Oceanodroma monorhis
  12.斑头鸬鹚Phalacrocoraoc filamentosus
  13.普通鸬鹚Phalacrocorax carbo
  14.小军舰鸟Fregata minor
  15.白斑军舰鸟Fregata arieL
  16.苍鹭Ardea cinerea
  17.草鹭Ardea purpurea
  18.大白鹭Egretta alba
  19.白鹭Egretta garzetta
  2O.中白鹭Egretta intermedia
  21.栗头虎斑鸟Gorsachius goisagi
  22.黄斑苇鸟Lxobrychus sinensis
  23.紫背苇鸟Lxobrychus eurhythmus
  24.黑〓Dupetor flavicollis
  25.大麻〓Botaurus stellar is
  26.黑雁Branta bernicla
  27.鸿雁Anser cygnoides
  28.豆雁Anser fabalis
  29.小白额雁Anser erythropus
  3O.灰雁Anser anser
  31.树鸭Dendrocygna javanica
  32.棉凫Nettapus coromandelianus
  33.瘤鸭Sarkidiornis melanotos
  34.黑海番鸭Melanitta nigra
  35.斑脸海番鸭Melanitta fusca
  36.斑头秋沙鸭Mergus albellus
  37.红胸秋沙鸭Mergus serrator
  38.普通秋沙鸭Mergus merganser
  39.白额山鹧鸪ArborophiLa gingica
  4O.中杓鹬Numenius phaeopus
  41.白腰杓鹬Numenius arquata
  42.大杓鹬Numenius madagascariensis
  43.银鸥Larus argentatus
  44.黑嘴鸥Larus saundersi
  45.扁嘴海雀SynthLiboramphus antiquus
  46.火斑鸠Oenopopelia tranquebarica
  47.赤翡翠Halcyon coromanda
  48.栗头峰虎Merops viridis
  49.三宝鸟Eurystomus orientaLis
  5O.戴胜Upupa epops
  51.大拟啄木鸟Megalaima virens
  52.灰沙燕Riparia riparia
  53.家燕Hirundo rustica
  54.金腰燕Hirundo daurica
  55.毛脚燕DeLichon urbica
  56.黑枕黄鹂OrioLus chinensis
  57.灰喜鹊Cyanopica cyana
  58.喜鹊Pica pica
  59.画眉Garrulax canorus
  6O.寿带鸟Terpsiphone paradisi
  61.紫寿带鸟Terpsiphone atrocaudata
  62.挂墩鸦雀Paradoxornis davidianus
  (四)中□保护候鸟在福建的分布种类
  (*在福建尚未记载的种类)
  198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在北京签订,《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协定》,附录所列保护鸟225种,其中在福建有分布记录的2O3种,占总种数的9O.296。种类名称列下:
  1.红喉潜鸟Gavia stellata
  2.黑喉潜鸟Gavia arctica(包括Gavia pacifica)
  3.白喉潜鸟Gavia immer (Gavia adamsii)
  4.角Podiceps auritus
  5.黑颈Pod iceps n igricoll is
  6.凤头Podiceps cristatus
  7.短尾信天翁Diomedea albatrus
  8.黑脚信天翁Diomedea nigripes
  9.燕鹱Bulweria bulwerii
  1O.黑叉尾海燕Oceanodroma monorhis
  11.海鸬鹚Phalacrocorax pelagicus
  12.草鹭Ardea purpurea
  13.绿鹭Bu tor ides striatus
  14.牛背鹭BubuLcus ibis
  15.大白鹭Egretta alba
  16.中白鹭Egretta intermedia
  17.夜鹭Nycticorax nycticorax
  18.栗头虎斑Gorsachius goisagi(Gorsakius goisagi)
  19.黄斑苇〓Lxobrychus sinensis
  2O.紫背苇〓Lxobrychus eurhythmus
  21..大麻〓Botaurus stellaris
  22.黑鹳Ciconia nigra
  23.白鹮Threskiornis aethiopicus(Threskiornis melanocophalus )
  24.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
  25.黑脸琵鹭Platalea minor
  26.黑雁Branta bernicla
  27.鸿雁Anser cygnoides
  28.豆雁Anser fabalis
  29.白额雁Anser albifrons
  3O.小白额雁Anser erythropus
  31.大天鹅Cygnus cygnus
  32.小天鹅Cygnus columbianus
  33.赤麻鸭Tadorna ferruginca
  34.翘鼻麻鸭Tadorna tadorna
  35.针尾鸭Anas acuta
  36.绿翅鸭Anas crecca
  37.花脸鸭Anas formosa
  38.罗纹鸭Anas fa lea ta
  39.绿头鸭Anas platyrhynchos
  4O.赤膀鸭Anas strepera
  41.赤颈鸭Anas penelope
  42.白眉鸭Anas querqueduLa
  43.琵嘴鸭Anas clypeata
  44.红头潜鸭Aythya ferina
  45.青头潜鸭Aythya baeri
  46.凤头潜鸭Aythya fuligula
  47.斑背潜鸭Aythya marila
  48.斑脸海番鸭Melanitta fusca*黑冠虎斑〓Gorsachius melanoLophus*丑鸭Histrionicus histrionicus(Gorsakius melanoLophus)
  49.长尾鸭Clangula hyemalis
  5O.鹊鸭Bucephala clangula
  51.斑头秋沙鸭Mergus aLbelLus
  52.红胸秋沙鸭Mergus serrator
  53.普通秋沙鸭Mergus merganser
  54.松雀鹰Accipiter virstatus(Accipiter gularis )
  55.毛脚〓Buteo lagopus
  56.灰脸〓鹰Butastur indicus*虎头海〓Haliaeetus pelagicus
  57.白尾鹞Circus cyaneus
  58.白头鹞Circus aerue:inosus
  *矛隼Falco gyrfalco(Falco rusticolus )
  59.燕隼Falco subbuteo
  6O.灰背隼Falco columbarius
  61.鹌鹑Coturnix coturnix
  62.灰鹤Grus grus*白头鹤Grus monacha
  63.白枕鹤Grus vipio
  64.普通秧鸡Rallus aquaticus
  65.小田鸡Porzana pusilla
  66.细胸田鸡Porzana fusca
  67.花田鸡Coturnicops noveboradensis
  68.董鸡Gallicrex cinerea
  69.黑水鸡Gallinula chloropus
  7O.彩鹬Rostratula benghalensis
  71.蛎鹬Haematopus ostralegus
  72.凤头麦鸡Vanellus vanellus
  73.灰斑鸻PLuvialis squaturola
  74.金鸻PLuvialis dominica
  75.蒙古沙鸻Charadrius mongolus
  76.铁嘴沙鸻Charadrius leschenaultii
  77.中杓鹬Numenius phaeopus
  78.白腰杓鹬Numenius arquata
  79.红腰杓鹬Numenius madagasca riensis
  8O.黑尾塍鹬Limosa Limosa
  81.鹤鹬Trioga erythropus
  82.红脚鹬Tringa totanus
  83.泽鹬Tringa stagnatiLis
  84.青脚鹬Tringa nebularia
  85.白腰草鹬Tringa ochropus
  86.斑尾塍鹬Limosa lapponia
  87.林鹬Tringa glareola
  88.小青脚鹬Tringa guttifer
  89.矶鹬Tringa hypoleucos
  9O.灰鹬Tringa incana
  91.翘嘴鹬Xenus cinerea
  92.翻石鹬Arenaria inter pres
  93.孤沙锥Capella solitaria(Gallinago solitaria )
  94.大沙锥Capella megala(Gallinago megala )
  95.扇尾沙锥Capella gallinago(Gallinago gallinago )
  96.丘鹬Scolopax rusticola
  97.红腹滨鹬Calidris canutus
  98.细嘴滨鹬Calidris tenuirostris
  99.红胸滨鹬Calidris ruficollis
  11O.反嘴鹬Recurvirostra avoset
  1O1.乌脚滨鹬Calidris temminckii
  1O2.尖尾滨鹬Calidris acuminata
  1O3.黑腹滨鹬Calidris alpina
  1O4.弯嘴滨鹬Calidris ferruginea
  1O5.三趾鹬Crocethia alba
  1O6.勺嘴鹬Eurynorhynchus pygmeus
  1O7.阔嘴鹬Limicola falcincllus
  1OO.长趾滨鹬Calidris subminuta(Porzana exquisita )(Calidris minutilla )
  1O8.流苏鹬Philomachus pugnax
  1O9.黑翅长脚鹬Himantopus himantopus
  11O.反嘴鹬Recurvirostra avosetta
  111.红颈瓣蹼鹬Phalaropts lobatus*灰瓣蹼鹬PhaLaropus fulicarius
  112.普通燕鸻Glareola maldivarum*中贼鸥Stercorarius pomarinus
  113.海鸥Icarus canus
  114.银鸥Larus argentatus
  115.灰背鸥Larus schistisagus
  116.红嘴鸥Larus ridibundus*三趾鸥Rissa tridactyla(Larus tridactylus )
  117.普通燕鸥Sterna hirundo
  118.粉红燕鸥Sterna dougallii
  119.黑枕燕鸥Sterna sumatrana(Tringa brevipes)
  12O.褐翅燕鸥Sterna anaethetus
  121.乌燕鸥Sterna fuscata*灰伯劳Lanius excubitor
  122.白额燕鸥Sterna albifrons
  123.斑海雀Brachyramphus marmoratus
  124.扁嘴海雀Synthliboramphus antiquns
  125.棕腹杜鹃Cuculus fugax
  126.大杜鹃Cuculus canorus
  127.中杜鹃Cuculus saturatus
  128.小杜鹃Cuculus poliocephaLus*雪鸮Nyctea scandiaca
  129.长耳鸮Asio otus
  13O.短耳鸮Asio flammeus
  131.普通夜鹰Catrimulsus indicus
  132.白喉针尾雨燕Hirundapus caudacutus(Chactura caudacuta )
  133.白腰雨燕A pus pad ficus
  134.小白腰雨燕Apus affinis
  135.赤翡翠Halcyon coromanda
  136.二玉鸟Eurystomus orientalis
  137.蓝翅八色鸫Pitta brachyura
  138.灰沙燕Riparia riparia
  139.家燕Hirundo rustica
  14O.金腰燕Hirundo daurica
  141.毛脚燕Delichon urbica
  142.山鹡鸰Dendronanthus indicus
  143.黄鹡鸰Motacilla flava
  144.黄头鹡鸰MotaciUa citreola
  145.白鹡鸰MotaciUa alba
  146.田鹨Anthus novaeseLandiae
  147.树鹨Anthus hodgsoni
  148.北鹨Anthus gustavi
  149.红喉鹨Anthus cervinus
  15O.水鹨Anthus spinoLetta
  151.灰山椒鸟Pcricrootus divaricatus
  152.太平鸟Bombycilla garrulus
  153.小太平鸟Bombycilla japonica
  154.虎纹伯劳Lanius tigrinus
  155.红尾伯劳Lanius cristatus
  156.黑枕黄鹂Oriolus chinensis
  157.紫背椋鸟Sturnus philippensis
  158.秃鼻乌鸦Corvus frugilegus
  159.寒鸦Corvus moneduLa
  16O.日本歌鸲Luscinia akahige(Erithacus akahige )
  161.红尾歌鸲_Luscinia sibilans(Erithacus sibiLans )
  162.红点颏Luscinia calliope(Erithacus calliope)
  163.蓝歌鸲Luscinia cyane(Erithacus cyane)
  164.红胁蓝尾鸲Tarsiger cyanurus
  165.北红尾鸲Phoenicurus auroreus
  166.黑喉石〓Saxicola torquata
  167.白眉地鸫Zoothera sibirica(Turdus sibiricus)
  168.虎斑地鸫Zoothera dauma*角百灵Eremophila aipestris(Turdus dauma )
  169.灰背鸫Turdus hortulorum
  17O.乌灰鸫Turdus cardis
  171.白腹鸫Turdus pallidus(包括T.chrysolaus,T.obscurus)
  172.斑鸫Turdus naumanni
  173.鳞头树莺Cettia squameiceps
  174.北蝗莺Locustella ochotensis*矛斑蝗鸾Locustella lanceoLata
  175.苍眉蝗鸾Locustella fasciolata
  176.大苇莺AcrocephaLus arundinaceus
  177.黑眉苇莺AcrocephaLus bistrigiceps
  178.黄眉柳莺Phylloscopus inornatus
  179.极北柳莺PhyUoscopus borealis*淡脚柳莺PhyUoscopus tenellipes
  18O.冕柳莺PhyUoscopus coronatus(PhyUoscopus occipitalis )
  181.白眉姬鹟FiceduLa zanthopygia
  182.黄眉姬鹟FiceduLa narcissina
  183.鸲姬鹟Ficedula mugimaki*白翅交嘴雀Loxia leucoptera
  184.白腹蓝姬鹟Ficedula cyanomelana*红腹灰雀Pyrrhula pyrrhula(Cyanoptila cyanomelana )
  185.乌鹟Muscicapa sibirica
  186.斑胸鹟Muscicapa griseisticta
  187.北灰鹟Muscicapa latirostris192.黑尾蜡嘴雀Eophona migratoria193.锡嘴雀Coccothraustes coccothraustes*白头鹀Emberiza LeucocephaLa
  194.黄胸鹀Emberiza aureola
  188.紫寿带鸟Terpsiphone atrocaudata
  195.黄喉鹀Emberiza elegans
  189.山麻雀Passer rutilans
  196.灰头鹀Emberiza suiphurata
  19O.燕雀Fringilla montifringilla
  197.硫黄鹀Emberiza suiphurata
  191.黄雀Carduelis spinus*白腰朱顶雀Carduelis flammea(Acanthis flammea)*极北朱顶雀Carduelis hornemanni (Acanthis hornemanni)*北岭雀Leucosticte arctoa
  198.赤胸鹀Emberiza fucata
  199.田鹀Emberiza rustica
  2OO.小鹀Emberiza pusiLLa
  2O1.白眉鹀Emberiza tristrami
  2O2.苇鹀Emberiza pallasi
  2O3.芦鹀Emberiza schoeniclus*铁爪鹀Calcarius Lapponicus*雪鹀Plectrophenax nivalis
  普通朱雀Carpodacus erythrinus*北朱雀Carpodacus roseus*红交嘴雀Loxia curvirostra
  (五)中澳保护候鸟在福建分布种类(*在福建尚未记载的种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澳大利亚政府在堪培拉签订《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协定》,附录所列保护鸟81种,其中在福建有分布记录的69种,占总数的85.2%。种类名称列下:
  1.白额鹱Calonectris leucomelas(Puffinus Leucomelas )
  2.灰鹱Puffinus griseus*红脚鲣鸟SuLa sula
  3.褐鲣鸟Sula Leucogaster
  4.小军舰鸟Fregata minor
  5.白腹军舰鸟Fregata andrevusi
  6.白斑军舰鸟Fregata ariel
  7.牛背鹭ArdeoLa ibis
  8.大白鹭Egretta alba
  9.岩鹭Egretta sacra
  10.黄斑苇〓Locobrychus sinensis
  11.彩鹮Plegadis falcinellus
  12.白眉鸭Anas querquedula
  13.琵嘴鸭Anas cLypeata
  14.白腹海〓Haliaeetus leucogaster*赤颈鹤Grus antigone*白腰叉尾海燕Occanodroma Leucorhoa*栗喉斑秧鸡RaLLina fasciata*白尾鹲Phaethon lepturus*长脚秧鸡Crex crex
  15.水雉Hydrophasianus chirurgus
  16.彩鹬RostratuLa benghalensis
  17.灰斑鸻Pluvialis squata roLa
  18.金[班]鸻Pluvialis dominica
  19.剑鸻Charadrius hiaticuLa
  2O.金眶鸻Charadrius dubius(BubuLcus ibis)
  21.蒙古沙鸻Charadrius mongolus
  22.铁嘴沙鸻Charadrius LeschenauLtii
  23.红胸鸻Charadrius asiaticus
  24.小杓鹬Numenius minutus(Numeniue borealis)
  25.中杓鹬Numenius phaeopus
  26.白腰杓鹬Numenius arquata(Crocethia alba )
  27.大杓鹬Numenius madagasca iensis
  28.黑尾塍鹬Limosa limosa
  29.斑尾塍鹬Limosa lapponica
  3O.红脚鹬Tringa totanus
  31.泽鹬Tringa stagnatiiis
  32.青脚鹬Tringa nebularia
  33.林鹬Tringa glareola
  34.矶鹬Tringa hypoleucos
  35.灰鹬Tringa brevipes(Tringa incama )
  36.翘嘴鹬Tringa terek(Xenus cinereus)
  37.翻石爾Arenar is inter pres
  38.半蹼鹬Limnodromus semipalmatus*澳南沙锥GalLinago harwickii(CapeLla hardwickii)
  39.针尾沙锥GaUinago stenura(CapeLla stenura )
  4O.大沙锥GalLinago megala(CapeLla megala )
  41.红腹滨鹬Calidris canutus
  42.细嘴滨鹬Calidris tenuirostris
  43.红胸滨鹬Calidris ruficollis
  44.长趾滨鹬Calidris subminuta
  45.尖尾滨鹬Calidris acuminata
  46.黑腹滨鹬Calidris alpina
  47.弯嘴滨鹬Calidris ferruginea
  48.三趾鹬Calidris slba
  49.阔嘴鹬Limicola falcinellus
  5O.流苏鹬Philomachus pugnax
  51.红颈瓣蹼鹬Phalaropus lobatus*灰瓣蹼鹬Phalaropus fulicarius
  52.普通燕鸻Glareola maldivarum*中贼鸥Stercorarius pomarinus
  53.白翅浮鸥Chlidonias Leucoptera*黑浮鸥Chidonias Leucoptera
  54.红嘴巨鸥Hydroprogne caspia(Hydroprogne tschegrava )
  55.普通燕鸥Sterna hirundo
  56.黑枕燕鸥Sterna sumatrana
  57.褐翅燕鸥Sterna anaethetus
  58.白额燕鸥Sterna albifrons*小凤头燕鸥Sterna bengalensis(Thalasseus bengalensis )
  59.白顶黑燕鸥Anous stolidus
  6O.中杜鹃Cuculus saturatus
  61.白喉针尾雨燕Hirundapus caudacutus
  62.白腰雨燕Apus pad ficus
  63.家燕Hirundo rustica*斑腰燕Hirundo striolata
  64.黄鹡鸰Motacilla flava
  65.黄头鹡鸰Motacilla citreola
  66.灰鹡鸰Motacilla cinerea
  67.白鹡鸰Motacilla alba
  68.大苇莺AcrocephaLus arundinaceus
  69.极北柳鸾PhyUoscopus borealis
  三、两栖爬行类
  (一)福建省国家一级保护两栖爬行类
  1.鼋Pelocelys bibroni
  2.蟒Python molurus
  (二)福建省国家二级保护两栖爬行类
  1.大鲵Andrias davidianus
  2.三线闭壳鱼Cuora trifasciata
  3.绿海龟Chelonia mydas
  4.丽龟Lepidochelys olivacea
  5.大壁虎Gekko gecko
  6.虎纹蛙Rana tigrina
  7.蠵龟Caretta caretta
  8.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
  9.棱皮龟Dermochelys coriacea
  (三)福建省重点保护两栖爬行类
  1.崇安髭蟾Vibrissaphora liui
  2.滑鼠蛇Ptyas mucosus
  3.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
  4.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
  5.眼镜蛇Naja naja
  四、鱼类
  (一)福建省国家一级保护鱼类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二)福建省国家二级保护鱼类
  1.文昌鱼Branchiostoma belcheri
  2.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
  3.唐鱼Tanichthys albonubes
  4.花鳗鲡Anguilla marmorata
  (三)福建省重点保护鱼类
  1.粗吻海龙鱼Trachyrhamphus serratus
  2.尖海龙鱼Syngnathus acus
  3.低海龙鱼Syngnathus djarong
  4.刁海龙鱼SoLesnathus hardwickii
  5.斑海马鱼Hippocampus trimacuLatus
  6.克氏海马鱼Hippocampus kelloggi
  7.刺海马鱼Hippocampus histrix
  8.大海马鱼Hippocampus kuda
  9.日本海马鱼Hippocampus japonicus
  1O.鳗尾胡子鲇Clarias atea
  11.香鱼Plecoglossus altivelis
  12.大刺鳅Mastacembelus armatus
  五、其他种类
  (一)福建省国家一级保护种类
  1.金斑喙凤蝶TeinotpaLpus aureus
  2.红珊瑚CoralLium spp .
  (二)福建省国家二级保护种类
  1.拉步甲Carabus (=Coptolabrus )lafossei
  2.硕步甲Carabus (=Apotopterus )davidi
  3.詹彩臂金色Cheirotonus jansoni
  (三)福建省重点保护种类
  1.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2.大竹蛏SoLen grandis
  3.双线血蛤Sanguinolaria diphos
  4.栉江瑶Atrina pectinata5.龙虾Panulirus spp .包括锦绣龙虾、波纹龙虾、中国龙虾
  6.中国鲎(俗称三刺鲎、海怪)Tachypleus tridentatus
  第二节 动物资源的利用
  野生动物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野生动物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活动(如食物链等),在净化水域和环境,保护森林、草原、农作物,维持自然生态平衡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兽类
  在福建的13O种兽类中,有较大经济价值并已在利用的有5O余种,其中猴类2种、食肉类23种、鲸目1O种、鳞甲目1种、兔形目1种、偶蹄目1O种、啮齿目5种。
  1.革用兽类
  福建已知的有9种,主要是草食性的偶蹄类动物,如獐、小麂、赤麂、黑麂、毛冠鹿、小鹿、青羊、苏门羚和野猪。其中以麂皮最多,麂皮以张幅大、皮板结实、初性强和色泽好而著称,是光学仪器和航空工业上制作擦镜布的重要原料。麂类在福建各地山区均有,从皮张收购量看,以建阳地区和三明地区最多。革用兽类除麂和野猪外,大多数为国家保护动物。今后发展革用兽,在福建可开发人工驯养草食性的偶蹄类。
  2.毛皮兽类
  福建的毛皮兽有4O余种,如南狐、貉、水獭、鼬獾、狗獾、黄鼬(黄鼠狼)、青鼬、黄腹鼬、大灵猫、小灵猫、花面狸、金猫、云豹、豹、虎和松鼠等。福建的毛皮兽,有一部分是珍稀食肉动物,如虎、豹等,都属于国家保护动物,均是禁猎或限量收购。因此,在福建地区发展毛皮兽,可开发人工驯养几种经济价值较大的毛皮兽。
  3.药用兽类
  福建的药用兽有2O余种。众所皆知作药材的最著名的有梅花鹿、水鹿(鹿茸、鹿鞭、鹿胎、鹿筋、鹿骨胶、鹿血等)、虎、豹(骨、脂、鞭、血等)、熊(熊胆、熊掌、熊油、熊骨胶)、獭(肝)、穿山甲皮(甲片)和灵猫香(代替麝香)等。此外狐、貉、家犬和家描皆可入药。不少珍贵药用种类有的属国家保护对象,有的是罕见种类,需禁止捕猎。考虑到有些动物是我国传统的药材,因此,对一些药用动物最好能进行人工养殖。这样既可保护野生动物资源,又可增加供应量。
  4.实验动物
  在梅花山的兽类中,不少种类都可供作实验。其中,以猕猴和短尾猴最为重要,都是医学和尖端科学的实验动物,国内外的需求量很太,价值很高。国内很多科研单位需要实验用猴,但无法满足,应该特别珍惜这类资源,加强保护,实行人工驯养,以促进猴类资源的发展。
  5.驯养野生动物
  野生动物是家畜的来源,如家猪源于野猪。福建山区可引进梅花鹿、水鹿等有蹄类放牧驯养,也可就地捕捉大灵猫、小灵猫、花面狸等进行驯养。
  二、鸟类
  人们评价鸟类资源价值,往往注意其直接利益,其实,鸟类给人类带来的间接利益远远超过直接利益。在自然界中,鸟类可以抑制昆虫的过度繁殖,也可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小型兽类的数量,对森林和农业均有极重要的保护作用。
  (一)食虫益鸟
  据调查资料,福建省已知食虫益鸟约有16O种。杜鹃科12种,其中多种杜鹃啄食甲虫及其他动物不敢接触的松毛虫等毛虫;啄木鸟科13种,能啄凿树洞,伸出带有逆钩的舌头,探入树中,钩出天牛为食;还可以分泌沾液,将小虫及虫卵粘食,还啄食象虫、伪步行虫、金龟子、金针虫等。鹡鸰科11种,其中树鹨、田鹨、水鹨及多种鹡鸰,它们食物几乎全为昆虫及其幼虫,包括甲虫、蝗虫、蝇类、椿象、松毛虫等。山椒鸟科7种,其中粉红山椒鸟、灰喉山椒鸟、暗灰鹃〓等鸟类,是著名的食虫鸟类,嗜食松林中的松毛虫及其虫卵,对其他毛虫也同样取食。鸦科1O种,其中红嘴蓝鹊、喜鹊、灰喜鹊及多种鸦科鸟类,在山林中嗜食松毛虫、天牛、蝽象等森林害虫。椋鸟科8种,其中灰椋鸟、八哥等多种椋鸟嗜食蝇、牛壁虱等害虫。雏期一天要喂雏八九十次,每次总是满满一嘴的昆虫,可见消灭害虫之多。
  此外,还有赤腹鹰、红脚隼、金眶鸻、普通燕鸻、白腰雨燕、三宝鸟、戴胜、家燕、金腰燕、白头鸭、绿鹦嘴鸭、多种伯劳、多种卷尾、燕尾以及画鹛类、莺类、鹟和绣眼鸟等。这些食虫鸟类,绝大多数捕食农林害虫,如金龟䖬、天牛、蝽象、蝗虫、松毛虫及蚊、蝇、蚁等的成虫和幼虫。它们都是农林益鸟。
  (二)食鼠鸟类
  福建已知嗜食鼠类的昼出性猛禽,如鸢、鹰、隼等,昼出性猛禽常被误认为是窃食家禽、家畜的害鸟,实际上大多数猛禽对农林是有益的。大〓、普通〓、毛脚〓、灰脸〓鹰、草〓、鸟〓等猛禽嗜食田鼠、黄鼠及其他啮齿动物。夜出性猛禽,如猫头鹰(鸮类)之类,习惯上人们都很厌恶它们。其实,猫头鹰是林中及田间危害农、林作物的野鼠最有效的天敌。福建猫头鹰中有草鸮、〓鸮、红角鸮、领角鸮、领鸺鹠及长耳鸮等,以捕食害鼠为主,食量较大。它们对农、林害鼠有一定抑制作用。.
  鸟类在自然界中能传播花粉。它们活动在花丛中,花粉常附于鸟的嘴、头或羽上,从而传播于其他花上,繁荣了树木。许多鹀类平时吞食杂草种子,对农业有一定益处。秃鹫、鸢、乌鸦等嗜食动物尸肉及污秽物等,有益于环境卫生。
  鸟类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处于较高级的消费者地位,绝大多数种类捕食有害昆虫和鼠类,在控制有害动物数量、维护生态平衡上起着重要作用。
  三、爬行类
  福建已知爬行类123种,其中龟类16种、蜥蜴类21种、无毒蛇54种、毒蛇32种。不少种类捕食害虫、害鼠,是农、林、牧业的“卫士”,在维护生态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一)珍稀种、模式种较多,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
  福建爬行动物资源,仅次于云南、广西,居全国第三位,且分布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O种(见第二章)。在福建武夷山挂墩及其他县境,曾发现爬行类新种有福建钝头蛇、黄链蛇、锈链游蛇、乌游蛇指名亚种、方花小头蛇、饰纹小头蛇、挂墩后棱蛇、山溪后棱蛇、福建后棱蛇、福建颈斑蛇、崇安斜鳞蛇、福建斜鳞蛇、纹尾斜鳞蛇、福建丽纹蛇、竹叶青指名亚种、崇安地蜥、脆蛇蜥等19种。有些种类为我国所特有,分布区狭窄,数量甚少,它们是探讨动物系统演化及分布中心等科学研究工作的宝贵材料。
  (二)控制鼠害和虫害,维持生态平衡
  盲蛇、两头蛇、翠青蛇、多种小头蛇等是捕食蚁类、害虫的主要蛇类。蜥蜴目中许多种类主要吃昆虫,在消灭害虫方面有一定作用。许多种蛇吃鼠类,在自然界中有控制鼠类、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此外,爬行动物对人类也有一定危害,如毒蛇咬人、畜,造成蛇伤甚至死亡;一些蛇类食鱼、蛙、蜥蜴等,带来经济损失;有的龟类和蛇类可以携带某些人类疾病的病原微生物(如钩端螺旋体等),构成传染源,等等。
  爬行类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我们应当认识和了解爬行动物,掌握其生活规律,能动地改造它们,使它们有益于人类的方面得到发挥和利用,并控制和消灭它们对人类有害的方面,化有害为有利。
  四、两栖类
  福建省两栖动物共有45种,其中属于国家二级保护的珍稀动物有2种,即大鲵和虎纹蛙。大鲵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虎纹蛙是稻田除虫的主要蛙种之一。其余43种资源价值主要表现如下。
  (一)控制农业害虫,维持生态平衡
  1.泽蛙、黑斑蛙、沼蛙、弹琴蛙、金线蛙、阔褶蛙、大头蛙等是捕食水稻害虫的主要蛙种。尤其泽蛙、弹琴蛙、沼蛙和黑斑蛙,是控制水稻害虫的“主力”。据调查,一只泽蛙一天能捕食266只稻叶蝉,还能捕食蝗虫、螟虫、稻苞虫等数十种农业害虫,对于酿成水稻大灾害的小虫——稻叶蝉、稻飞虱有明显的控制作用。2O世纪7O年代,本省南靖、莆田及浙江省一些农村开展养蛙治虫试验,结果表明:每亩水稻田里放养8OO~15OO只泽蛙,即可免施化学农药,而能控制稻飞虱和稻叶蝉的危害;并且对水稻枯心苗的防治效果比施用化学农药还要好。
  2.黑眶蟾蜍、中华蟾蜍、花姬蛙、粗皮姬蛙、小弧斑姬蛙、饰纹姬蛙等是旱地作物和蔬菜害虫的重要天敌。据调查,黑眶蟾蜍能捕食蟋蟀、蝼蛄、地老虎、金龟子、象鼻虫、谷蠢、白蚂蚁、斜纹夜蛾及多种夜蛾的幼虫。饰纹姬蛙等小型蛙类常在稻田田埂附近及菜园里活动,既能捕食危害水稻的稻飞虱、稻叶蝉,也能捕食危害蔬菜的蚜虫、跳甲、黄守瓜、黑守瓜等害虫。
  3.中国雨雎和斑腿树蛙,善于捕食在瓜棚、豆架、果树及黄麻、棉花、甘蔗等高秆作物上部的害虫,可谓“空中捕虫能手”。莆田渠桥乡农技站曾作调查,发现雨蛙善于捕食危害柑、桔的吸果夜蛾,从而减少柑桔落果率。
  4.大树蛙、大绿蛙、花臭蛙、竹叶蛙、日本林蛙、棘胸蛙、九龙棘蛙、小棘蛙、武夷湍蛙、戴云湍蛙、华南湍蛙等,都以金龟子、天牛、叩头虫、食根金花虫及松毛虫等危害森林的害虫为主食,是保护森林的“常备军”。
  5.花狭口蛙善于捕食白蚂蚁等地下害虫。
  总之,蛙类是农、林业害虫的主要天敌,保护青蛙对于防治农、林业害虫、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二)具有药用价值
  中华蟾蜍和黑蟾蜍的耳后腺分泌物经加工后即成为名贵中药材——蟾酥,可镇痛、解毒,对于某些癌症也有一定疗效。中国雨蛙焙干可治疗跌打损伤,外伤出血。黑斑蛙和金线蛙的肉能补虚,棘胸蛙可滋补小儿痨瘦、治疗疳积等症。花姬蛙可浸泡药酒,用于滋补筋骨、治疗风湿、扭伤等。肥螈在某些山区被视为促进小孩发育的补品,对小孩面黄肌瘦、发育不良者有显著疗效。
  (三)具有科学研究价值
  小山蛙、沼蛙、阔褶蛙、金线蛙福建亚种,戴云湍蛙、武夷湍蛙、崇安湍蛙、小棘蛙、崇安髦蟾、三港雨蛙和淡肩角蟾等13种的模式标本产于本省,具有较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针对上述45种两栖动物的资源价值,提出如下保护及利用的建议:
  已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大鲵和虎纹蛙,应按《野生动物保护法》严禁捕捉,同时创造条件进行人工养殖。
  棘胸蛙资源日趋枯竭,应规定禁捕区、禁捕期,严禁用毒、炸、电等毁灭性捕捉方法。同时,选择一些山谷溪涧实行“封山育蛙”的半人工养殖,以尽快增殖种群数量。有条件的地方也可进行全人工养殖试验。
  五、鱼类
  福建是我国12个沿海省份(包括台湾省)之一,海岸线长达3O51公里,大小港湾12o 多个,入海大小河流597条。海域宽阔,其面积略大于陆域面积,海岸带面积为26199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14516平方公里,滩涂面积2O69平方公里,岛屿面积654平方公里。福建自然条件优越,拥有丰富的海洋鱼类资源。捕捞带鱼、大黄鱼、小黄鱼、鳓鱼及墨鱼(即乌贼),以往号称福建海产的五大渔业。
  据统计资料,福建海洋鱼类年渔获量2O世纪5O年代在5~66万吨之间,6O年代在16~3O万吨之间,7O年代在25~32万吨之间,8O年代在3O~66万吨之间,9O年代初在71~1O3万吨之间,约占全省水产总产量的5O%~6O%。在捕捞中,常见的鱼类有12O多种。鱼类群聚量大,年渔获量在1万吨以上的有带鱼、蓝圆鲹、绒纹线鳞鲀、海鳗、鲐鱼、金色小沙丁鱼、日本鳀、蓝点马鲛等;年产量在1OOO吨以上的有银鲳、乌鲳、二长棘鲷、短尾大眼鲷、康氏小公鱼、鳓鱼、竹笑鱼、颌圆鲹、脂眼緋、大甲鲹等。年产量占福建海洋水产总量的1/2强。大黄鱼资源已近于枯竭,近年来开始进行人工养殖。
  福建沿海鲨鱼资源具有种类多、分布面广、资源密度大、汛期长等特点。据统计,福建近、内海鲨鱼种类达3O多种;用延蝇钓捕获的鲨鱼种类有21种,其中沙拉真鲨、阔口真鲨、路氏双髻鲨、长吻真齿鲨、短鳍直齿鲨等出现频率在7O%以上,重量占鲨鱼捕获量的8O%~85%以上。据估算,台湾海峡鲨鱼资源量为13万吨,可捕量为6~7万吨。福建沿海各县渔民均有从事捕鲨作业习惯。东山、平潭、福鼎等地渔民尤有丰富的捕鲨经验。1948年,惠安县有4O多条专业钓鲨船,年捕鲨鱼1OOO吨;东山县1954年鲨鱼产量达792.5吨,占当地海洋捕捞产量的8.O8%;平潭1959年鲨鱼产量达2427.85吨。1957年至1973年,全省鲨鱼产量平均在O.38万吨左右;196O年达O.44万吨,占全国鲨鱼总产量的约4O%。
  淡水鱼类中有捕捞价值和增养殖的近8O种:其中经济价值较高或产量较大的捕捞种类有鲥鱼、鲚、香鱼、银鱼、鳗鲡、鳡鱼、鳈鱼、鳤鱼、红鲌鱼、鲌鱼、倒刺鲃、锹、马口鱼、华鳊、拟〓、〓、蛇〓、厚唇鱼、铲颌鱼、白甲鱼、纹唇鱼、鲶鱼、黄颡鱼、〓鱼、鳜类、斑鳢、月鳢等;可供养殖和驯化养殖种类有青黄、草鱼、鲢鱼、鳙鱼、鲤、鲴、鲮、罗非鱼、鳗鲡、赤眼鳟、黄鳝、泥鳅、胡子鲶、鳜、斑鳢、月鳢、倒棘〓、香鱼等。
  福建河流自成系统,独流入海。各河流分布的鱼类各具特色。闽江有纯淡水鱼131种,九龙江有93种,汀江有82种,木兰溪有72种,晋江有64种,鹿溪有33种。福建淡水鱼类地方种有短头鳗鲡、乌耳鳗鲡、福州鳗鲡、长汀拟复吸鳅、圆斑拟腹吸鳅、九龙江拟腹吸鳅、裸腹原缨口鳅、缨口鳅、闽江扁尾薄鳅、霍氏细棘、虾虎鱼等。
  六、昆虫
  昆虫种类繁多、繁殖力强、数量巨大,除少数种类为害农、林植物,造成灾害外,其余99%以上的种类都是寄生性、捕食性的有益昆虫。我国曾经成功地引进澳洲瓢虫,控制了吹棉蚧的危害;研究利用赤眼蜂防治松毛虫、玉米螟、稻螟等害虫。但还有大量寄生昆虫、捕食昆虫尚未开发利用,如已定名的姬蜂约有1OOO种,估计可能共有7OOO种,却还没有一种能人工大量繁殖应用于生产,因而有很大的开发利用潜力。同时,许多昆虫还是美味佳肴,含有丰富的营养,有人体所需的各种主要氨基酸,是人体蛋白质很好的新来源。许多还是珍贵的药材资源。实际上许多地方人们已有吃昆虫的习俗,如蚕蛹、龙虱、蝗虫、蛆粉、天牛、象虫、冬虫夏草等已为人们食用或药用。据文献记载,目前世界上已被食用的昆虫,涉及33个目中的12个目,4OO余种。还有一些昆虫,如蝶类等虽为害虫,但也可制作成各种工艺品供观赏,有的珍稀蝶类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因此,昆虫类动物也有很好的开发前景,值得人们研究与开发利用;对有益或有开发价值的昆虫应当禁止捕杀,严加保护。保护这些野生动物,是保护自然平衡,保护人类环境的一个重要工作。
  七、其他无脊椎动物
  福建无脊椎动物种类繁多,除昆虫之外,其他的原生动物、腔肠动物、轮形动物、环节动物、星虫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毛颚动物、棘皮动物等许多与人类有密切关系。现简要介绍如下:
  1.食用
  上述动物可供食用的种类很多,省内沿海或城镇市场出售的许多水产品都属无脊椎动物。例如海蜇(海蜇皮与蜇脚)、疣吻沙蚕(福州俗称流蛭)、星虫、革囊虫(土蒜)、圆田螺、环棱螺(池螺)、东风螺(黄螺)、斑玉螺(花螺)、扁玉螺、棒椎螺、泥螺、杂色鲍、菲律宾蛤仔(花蛤)、牡蛎(蠔)、泥蚶、缢蛏(蛏)、竹蛏、贻贝(淡菜)、翡翠贻贝、文蛤(车鳌)、华贵栉孔扇贝、西施舌(海蚌)、栉江珧、血蛤(西施)、河蚬(蝾仔)、无针乌贼(墨鱼、冬鸡)、枪乌贼(柔鱼)、章鱼,还有各种对虾、沼虾(淡水虾)、绒螯蟹(毛蟹)、相手蟹(螃蜞)、锯缘青蟹(〓)、各种梭子蟹(〓)、龙虾、中国鲎以及海参等,都可供食用。鲜活的种类常被称为“生猛海鲜”,其中有不少种类是名贵的美味佳肴。有许多可食用的种类早已被人工养殖。海洋养殖的有牡蛎、蛏、蛤、蚶、贻贝、文蛤、扇贝、西施舌、鲍、对虾、青蟹等;淡水养殖有河蚬、河蚌、大瓶螺、沼虾、绒螯蟹等。
  2.工业用
  虾蟹类甲壳动物的壳体含有甲壳质,可制成甲壳质纤维,作为色谱材料用于检测分析某些离子,也可作纤维材料用于化学工业的萃取和精制,又可作为绝缘纸、人工脏器和隐形眼镜等材料。许多贝壳和次等的石珊瑚可烧成石灰,供建筑之用。在食品工业方面,把可供食用的无脊椎动物加工为干制品、咸制品、淡制品、熟制品、腌制品、调味品或罐头,例如墨鱼干、柔鱼干、柔鱼丝、蛎干、蛏干、淡菜干、干贝、江珧柱、虾米、虾干、虾仁、海参干、海蜇皮、蠔油、蛏油、虾油、虾酱、螃蜞酱、螃蜞酥、海胆酱以及蛎、蛏、蛤和泥螺罐头等。
  3.医药用
  柔软的海绵动物在古代作为吸收血液、脓汁的材料;淡水海绵可作中药,治阳萎。蚯蚓干制品称为地龙,有解热、利尿作用,并可治蛇伤;医蛭可用于吮吸淤血;乌贼的内骨胳中药名为海螵蛸,鲍的外壳中药名为石决明,钳蝎的干品中药名为全蝎,蜈蚣的干制品中药名为蜈蚣,均可药用。甲壳动物的甲壳质可作为药片的添加剂。据《中国药用动物志》记载,许多无脊椎动物在民间常被当作药物,治疗各种疾病。此外,有些原生动物被用于药物毒性测试的材料。中国鲎的蓝色血液可制成鲎试剂,用于检测某些疾病。
  4.工艺品首饰用
  许多形态各异、色彩鲜艳的甲壳动物和贝类,去除内脏后留下外壳,可加工精制成各种工艺品和首饰。本省就有标本厂、贝雕厂和首饰厂专门制作这类物品。海产珠母贝和淡水河蚌可培育珍珠,作成珍珠项链或被镶入金耳环、金戒指或其它饰品上。多姿多态的石珊瑚经洗净漂白后,可加工成各种装饰品和工艺品或制成花卉盆景的假山。
  5.饵料用
  许多海、淡水浮游生物中的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毛颚动物以及各类动物的幼体与底栖动物中的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都是鱼、虾、蟹、贝、鲸、禽、畜等经济动物的饵料基础。为了发展海水与淡水养殖业,除捕捞饵料动物外,还培养许多饵料生物,例如培养褶皱臂尾轮虫、卤虫、丰年虫作为海产对虾、鲷、石斑鱼、大黄鱼等经济鱼类的饵料,培养各种水蚤作为淡水鱼的饵料,培养水生蚯蚓作为淡水鳗鱼苗的饵料,培养陆生蚯蚓作为牛蛙的饵料,等等。
  6.致病与危害
  许多原虫、吸虫、绦虫、线虫与棘头虫等是人与畜、禽、鱼、虾、蟹、贝类经济动物的寄生虫。例如寄生于人体的有阿米巴、疟原虫、日本血吸虫、华支睾吸虫、并殖吸虫、猪〓虫、钩虫、蛔虫、蛲虫、血丝虫等。寄生于鱼类的有车轮虫、小瓜虫、指环虫、三代虫、复口吸虫、九江头槽绦虫、毛细线虫、棘头虫、锚头鳋、鲺、钩介幼虫等。寄生于鳖的有钟虫、血簇虫、盾腹吸虫、带巾线虫、棘衣棘头虫等。寄生于猪的有肝片吸虫、姜片虫、猪〓虫、猪蛔虫等。不少寄生虫是人兽共患的寄生虫。不少线虫寄生于植物,危害经济作物。人、畜、鱼寄生虫的中间宿主有剑水蚤、沼虾、新米虾、溪蟹、萝卜螺、钉螺、蜱、螨等,通过中间宿主传播许多疾病。
  海洋浮游动物中的腰鞭毛虫类,如夜光虫、裸沟虫、旋沟虫等,在海上大量繁殖,并密集在一起,可使海水变为红色,形成赤潮,它能分泌出一种麻醉神经的毒素,造成大批鱼、虾、贝类的死亡,人们误吃鱼、虾、贝类之后,轻者中毒发病,重者甚至死亡。
  海上船舰、渔网、网箱、建筑物等被海绵、水螅类、珊瑚类、管栖多毛类、贝类、蔓足类等动物附着不断生长,增加船、网重量,船壳被腐蚀受损,工厂管道被堵塞,建筑物被钻洞,网箱增重之外,有的附着物还会伤害养殖的鱼类。此外,农田水利和防洪堤坝常因贝类、蟹类打洞钻蚀,造成渗漏现象,严重的可引起坍塌。
  7.其他用途
  有些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可作为细胞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模型。浮游动物在海上随波逐流,可利用它们的特性来判断海流和水流的方向与性质。放射虫与有孔虫大量繁殖,它们死亡后的外壳沉积于深海底部,有的种类对采矿有重要意义,可作为某些矿物的指示生物。不同种类的动物生活于不同的环境中,习性各异,有的适于生活在清洁水体中,有的适于生活在污水中,有的适于生活酸性或碱性水体中。因此,可以利用这些种类的存在来确定水体的污染程度,把这些动物作为水体污染的指示动物。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福建省志·生物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是《福建省志》的一部分志,侧重记述野生动、植物。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