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植被区的划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6994
颗粒名称: 一、植被区的划分
分类号: Q948.15+3
页数: 4
页码: 275-278
摘要: 本文介绍了福建省植被区划的原则和分区结果。根据植被本身的研究结果,区划工作着重分析植被类型的分布和优势种、特征种的分布。福建省的植被区域划分为南亚热带雨林地带和中亚热带照叶林地带,共分为四个植被区。这些植被区的划分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福建省 植被区划 植被区

内容

(一)植被区自然条件
  福建省地处我国东南部。东及东南面临台湾海峡,北邻浙江省,西及西北以武夷山脉与江西省分界,南及西南与广东省接壤,地理位置介于北纬23°33'~28°19',东经115°50'~120°43'。土地总面积约12.3万平方公里。
  福建省素有我国的“东南山国”之称,海拔200米以上的山地、丘陵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87.3%,其中500米以上的山地即占36%,主要山脉有西北部的武夷山(主峰海拔2158米)和斜贯于闽中的戴云山(主峰1856米)山脉。这两大山脉大致平行地呈东北一西南走向;山脉两侧地势均逐级下降而成阶状地形的中低山地、丘陵,大小山间盆地错落其间。东南部瀕海地带多属低丘、台地与冲积、海积平原。因而构成全省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有利于截流海洋的暖湿气流,形成境内的湿热性气候和亚热带植被。
  本省在我国气候区域上,分属于华中区的浙闽副区《闽北、闽中)与华南的闽广沿海副区《闽南及闽东沿海)。这两副区的分界大致与年平均气温20℃的等温线相吻合;按地形划分则大致可以本省鹫峰山一戴云山一博平岭一线为界,这恰与本省的南亚热带雨林*与中亚热带照叶林两植被地带的分界线相近。在戴云山与武夷山主峰所在地因地势高峻,随海拔高度变化而气候与植被垂直分布地带也明显地更替。
  由于鹫峰山一戴云山一博平岭山系连成一线,成为本省在气候、植被上划分为东南部与西北部两大地带的分水岭。山脉东南一侧濒海,具漫长曲折的海岸线而深受海洋暖流的影响;又因该山脉所成的天然屏障阻挡并削弱了冬季南侵的寒潮和形成丰富的地形雨,因而使本省东南部地带的气候高温高湿,夏长冬暖,雨季长而冬季有一定的相对干旱。该地带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绝对最低温在0℃以上,个别年份个别地区可达-2℃,但为时极短,基本上全年无冬。年降水量在1400~2000毫米;沿海狭带因风速较大而雨量仅在1100毫米左右。土壤为赤红壤性红壤;地带性植被类型为南亚热带雨林。
  在鹫峰山一戴云山一博平岭一线以北地带,为中亚热带南部气候,夏暖冬温和,雨量尚多但有一定干旱;年均温20℃(17℃)以下,平均霜日在20天以上,北或东北部地区有少量积雪;年降水量1500~1700毫米(2000毫米)。土壤为红壤、黄壤、山地黄红壤和少量紫色土和孤山山顶有山地草甸土。地带性植被类型为中亚热带照叶林。
  (二)植被分区原则
  植被区划是在一定地段上依植被类型及其地理分布特征的差异,划分出高、中、低各级,彼此有区别,而其内部具有相对一致性的植被类型及其有规律的组合的植被地理区。植被类型的分布是植被区划的主要依据;但类型分布和区划单位不同,即类型在空间上通常是分散的,同一类型单位在一地区内可经常地重复出现。区划所划分的单位则具有空间上的连续性、完整性与不重复性。不同的区划单位各具有独特的植被及其地理因素的配制特征,且随着它们所处的地理位置与地形状况的不同,彼此在地面上有规律地排布着。因此,植被在空间分布上的规律性--植被地理规律性仍是植被区域分异的基础与自然原则。区划则必须显示出地区性的植被特点。
  根据本省的现状植被状况与复原植被的理论,并遵循上述植被分区的重要原则,拟定出划分本省分区单位的分级依据。在植被区划中遵守《中国植被》规定,以水平地带为主,垂直分布;服从水平分布,并以基带分布为基础的原则。
  植被分区工作主要是依据植被本身的研究结果,除了着重分析植被类型的分布外,还需讨论该区域组成植被的优势种与特征种、属的分布。分布(Distribution )是指同一植被类型在不同地区的分布,而区划(Division )
  是指主要植被类型的综合区域划分。因而,植被区划既有主要植被型的综合特征,也有优势种、属的分布及其生态类型反应的特征。这样的区划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农、林、牧业远景规划依据,才能更切合实际。
  福建植被区划的分区为四级制。其单位系统采用《中国植被》(1980年)的三级制,并增加“区”以下的“小区”一级。
  1.植被分区的最高一级为“植被区域”。
  福建地处我国东南部,隶属于中国三大植被区域中的“中国东部湿润森林区”。它主要是根据气候条件中的水与热两大因素的综合影响,反映出繁盛的森林植被,体现了植被区域中的植被组成、生长规律、生态生物学特征同大气候大地貌的相适应。
  2.植被分区的第二级为“植被地带”
  它是植被区域的一部分。它按植被本身的标志,即取决于区域内典型的优势植被类型地带性的综合划分。其依据地带性植被类型的差异,并适当参照建群层片的区系组成中一定的特产种;同时考虑到与其相适应的地理环境及气候带等的相关关系而划分。
  根据上述区划原则,福建省可分成两个植被地带,即南亚热带雨林地带与中亚热带照叶林地带。
  3.植被分区的第三级为“植被区”
  它是植被地带的一部分。其划分根据是按植被类型组合上的差异,它符合于一定的植物区系的特征种,而主要表现在植被类型及优势种或其伴生种的数量与生态动态习性,植被分布的规律性包括植被类型及地方性生态环境特点,区内农业植被的耕作季节与制度等大致相同。
  区的范围内以平地地带性植被类型为标志。即在山地或个别大山的植被类型垂直分布,按垂直分布带隶属于水平带的原则,隶属于各该区(基带)内而不另分区。在大山处于两区之间时则以分水岭为界。
  全省共分成3个区,即南亚热带雨林植被带一个区,中亚热带照叶林植被带分2个植被区。
  4.植被分区的第四级为“植被小区”
  它是植被区的一部分。按植被本身标志来划分,主要表现在建群种在区划上有一定的地域性,并可有少量变种或生态型出现,具有若干相似的平行群系;或以林下优势下木为标志,即以群丛组的差异为标志。这些特性表现在现状植被中代表性种类的分布差异为本区划的基本一级。同时,还表现在农作物和果树栽培上具有一定的特异性。与上一级同样,以平地现状植被为标志,山地和个别高山区划在该小区之内。
  全省共分6个小区。
  (三)植被区划
  I .南亚热带雨林地带IA.闽粤沿海丘陵平原南亚热带雨林区。IA1.闽南博平岭东南部湿热南亚热带雨林小区。IA2.闽东南戴云山东部湿暖南亚热带雨林小区。I A3.闽江口鹫峰山南部潮暖南亚热带雨林小区。II .中亚热带照叶林地带IIB.南岭东部山地常绿槠类照叶林区。IIB4.闽西博平岭山地常绿槠类照叶林小区。IIB5.闽中戴云山一鹫峰山北部常绿槠类照叶林小区。IIC.闽浙赣山地丘陵常绿槠类半常绿栎类照叶林区。IIC6.闽北武夷山、仙霞岭山地常绿槠类、半常绿栎类照叶林小区。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福建省志·生物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是《福建省志》的一部分志,侧重记述野生动、植物。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