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植被区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6993
颗粒名称: 第八节 植被区划
分类号: Q948.15+3
页数: 8
页码: 275-282
摘要: 本文介绍了植被区划是根据植被分布的规律,把各地区的不同植被结合形成该类型的环境因素,划分为不同的区域。植被区划在理论上反映了植被类型现阶段的形成、分布与环境矛盾统一关系,及其与相邻区植被的联系性,从而显示植被的发生、发展的历史及其动态趋势,从而有助于本省建立区域理论。在实践上可揭示本省各地的植被资源分布状况及其特点,从而预见和找出新植物资源所在以供开发利用;更重要的是可为各地区制定农、林、牧、副业远景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使之更充分地利用当地的水热因素与土地等资源,因地制宜地安排生产,以加速本省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 福建省 植被区划 植被

内容

植被区划是根据植被分布的规律,把各地区的不同植被结合形成该类型的环境因素,划分为不同的区域。植被区划在理论上反映了植被类型现阶段的形成、分布与环境矛盾统一关系,及其与相邻区植被的联系性,从而显示植被的发生、发展的历史及其动态趋势,从而有助于本省建立区域理论。在实践上可揭示本省各地的植被资源分布状况及其特点,从而预见和找出新植物资源所在以供开发利用;更重要的是可为各地区制定农、林、牧、副业远景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使之更充分地利用当地的水热因素与土地等资源,因地制宜地安排生产,以加速本省现代化建设。
  一、植被区的划分
  (一)植被区自然条件
  福建省地处我国东南部。东及东南面临台湾海峡,北邻浙江省,西及西北以武夷山脉与江西省分界,南及西南与广东省接壤,地理位置介于北纬23°33'~28°19',东经115°50'~120°43'。土地总面积约12.3万平方公里。
  福建省素有我国的“东南山国”之称,海拔200米以上的山地、丘陵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87.3%,其中500米以上的山地即占36%,主要山脉有西北部的武夷山(主峰海拔2158米)和斜贯于闽中的戴云山(主峰1856米)山脉。这两大山脉大致平行地呈东北一西南走向;山脉两侧地势均逐级下降而成阶状地形的中低山地、丘陵,大小山间盆地错落其间。东南部瀕海地带多属低丘、台地与冲积、海积平原。因而构成全省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有利于截流海洋的暖湿气流,形成境内的湿热性气候和亚热带植被。
  本省在我国气候区域上,分属于华中区的浙闽副区《闽北、闽中)与华南的闽广沿海副区《闽南及闽东沿海)。这两副区的分界大致与年平均气温20℃的等温线相吻合;按地形划分则大致可以本省鹫峰山一戴云山一博平岭一线为界,这恰与本省的南亚热带雨林*与中亚热带照叶林两植被地带的分界线相近。在戴云山与武夷山主峰所在地因地势高峻,随海拔高度变化而气候与植被垂直分布地带也明显地更替。
  由于鹫峰山一戴云山一博平岭山系连成一线,成为本省在气候、植被上划分为东南部与西北部两大地带的分水岭。山脉东南一侧濒海,具漫长曲折的海岸线而深受海洋暖流的影响;又因该山脉所成的天然屏障阻挡并削弱了冬季南侵的寒潮和形成丰富的地形雨,因而使本省东南部地带的气候高温高湿,夏长冬暖,雨季长而冬季有一定的相对干旱。该地带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绝对最低温在0℃以上,个别年份个别地区可达-2℃,但为时极短,基本上全年无冬。年降水量在1400~2000毫米;沿海狭带因风速较大而雨量仅在1100毫米左右。土壤为赤红壤性红壤;地带性植被类型为南亚热带雨林。
  在鹫峰山一戴云山一博平岭一线以北地带,为中亚热带南部气候,夏暖冬温和,雨量尚多但有一定干旱;年均温20℃(17℃)以下,平均霜日在20天以上,北或东北部地区有少量积雪;年降水量1500~1700毫米(2000毫米)。土壤为红壤、黄壤、山地黄红壤和少量紫色土和孤山山顶有山地草甸土。地带性植被类型为中亚热带照叶林。(二)植被分区原则
  植被区划是在一定地段上依植被类型及其地理分布特征的差异,划分出高、中、低各级,彼此有区别,而其内部具有相对一致性的植被类型及其有规律的组合的植被地理区。植被类型的分布是植被区划的主要依据;但类型分布和区划单位不同,即类型在空间上通常是分散的,同一类型单位在一地区内可经常地重复出现。区划所划分的单位则具有空间上的连续性、完整性与不重复性。不同的区划单位各具有独特的植被及其地理因素的配制特征,且随着它们所处的地理位置与地形状况的不同,彼此在地面上有规律地排布着。因此,植被在空间分布上的规律性--植被地理规律性仍是植被区域分异的基础与自然原则。区划则必须显示出地区性的植被特点。
  根据本省的现状植被状况与复原植被的理论,并遵循上述植被分区的重要原则,拟定出划分本省分区单位的分级依据。在植被区划中遵守《中国植被》规定,以水平地带为主,垂直分布;服从水平分布,并以基带分布为基础的原则。
  植被分区工作主要是依据植被本身的研究结果,除了着重分析植被类型的分布外,还需讨论该区域组成植被的优势种与特征种、属的分布。分布(Distribution )是指同一植被类型在不同地区的分布,而区划(Division )
  是指主要植被类型的综合区域划分。因而,植被区划既有主要植被型的综合特征,也有优势种、属的分布及其生态类型反应的特征。这样的区划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农、林、牧业远景规划依据,才能更切合实际。
  福建植被区划的分区为四级制。其单位系统采用《中国植被》(1980年)的三级制,并增加“区”以下的“小区”一级。
  1.植被分区的最高一级为“植被区域”。
  福建地处我国东南部,隶属于中国三大植被区域中的“中国东部湿润森林区”。它主要是根据气候条件中的水与热两大因素的综合影响,反映出繁盛的森林植被,体现了植被区域中的植被组成、生长规律、生态生物学特征同大气候大地貌的相适应。
  2.植被分区的第二级为“植被地带”
  它是植被区域的一部分。它按植被本身的标志,即取决于区域内典型的优势植被类型地带性的综合划分。其依据地带性植被类型的差异,并适当参照建群层片的区系组成中一定的特产种;同时考虑到与其相适应的地理环境及气候带等的相关关系而划分。
  根据上述区划原则,福建省可分成两个植被地带,即南亚热带雨林地带与中亚热带照叶林地带。
  3.植被分区的第三级为“植被区”
  它是植被地带的一部分。其划分根据是按植被类型组合上的差异,它符合于一定的植物区系的特征种,而主要表现在植被类型及优势种或其伴生种的数量与生态动态习性,植被分布的规律性包括植被类型及地方性生态环境特点,区内农业植被的耕作季节与制度等大致相同。
  区的范围内以平地地带性植被类型为标志。即在山地或个别大山的植被类型垂直分布,按垂直分布带隶属于水平带的原则,隶属于各该区(基带)内而不另分区。在大山处于两区之间时则以分水岭为界。
  全省共分成3个区,即南亚热带雨林植被带一个区,中亚热带照叶林植被带分2个植被区。
  4.植被分区的第四级为“植被小区”
  它是植被区的一部分。按植被本身标志来划分,主要表现在建群种在区划上有一定的地域性,并可有少量变种或生态型出现,具有若干相似的平行群系;或以林下优势下木为标志,即以群丛组的差异为标志。这些特性表现在现状植被中代表性种类的分布差异为本区划的基本一级。同时,还表现在农作物和果树栽培上具有一定的特异性。与上一级同样,以平地现状植被为标志,山地和个别高山区划在该小区之内。
  全省共分6个小区。
  (三)植被区划
  I .南亚热带雨林地带IA.闽粤沿海丘陵平原南亚热带雨林区。IA1.闽南博平岭东南部湿热南亚热带雨林小区。IA2.闽东南戴云山东部湿暖南亚热带雨林小区。I A3.闽江口鹫峰山南部潮暖南亚热带雨林小区。II .中亚热带照叶林地带IIB.南岭东部山地常绿槠类照叶林区。IIB4.闽西博平岭山地常绿槠类照叶林小区。IIB5.闽中戴云山一鹫峰山北部常绿槠类照叶林小区。IIC.闽浙赣山地丘陵常绿槠类半常绿栎类照叶林区。IIC6.闽北武夷山、仙霞岭山地常绿槠类、半常绿栎类照叶林小区。
  二、植被区I .南亚热带雨林地带
  本地带在我国包括自台湾北部至广东、广西中部和云南南部等亚热带雨林植被区。福建植被区划中仅一区,兹说明如下。
  IA.闽粵沿海丘陵平原南亚热带雨林区
  本植被区的北界自永定下洋与广东省大埔、蕉岭、英德一线相接,向东经南靖永溪、华安新圩、永春蓬壶经戴云山山顶、福清琯口、福州北峰、罗源至飞鸾三沙湾入海。本区东南界在本省境内都以海岸为界。
  本区地貌类型多为低山、丘陵、台地、平原区。境内海拔100~500米低山、高丘星罗棋布。西北部有博平岭,北部有戴云山,东北部有鹫峰山为天然屏障以阻挡寒潮的南侵,加以东南部濒海形成境内湿热的气候,在河流入海处多形成第四纪冲积平原,其中上游多低山、高丘,少有高于1000米以上的中山。
  本区具有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一般特征,夏长冬暖,雨量较多,雨季长,但秋冬有一定相对干季,夏秋间还常受台风侵袭等。年平均气温20℃~21℃;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者长达六个月,全年无冬(以候温≤l0℃为冬天,≥22℃为夏天),极端最低气温在0℃以上,仅个别地区个别年份可达-2C,但为时极短且温差不大,年降霜无或1~3次,每次不超过三天,无积雪现象。年降水量一般在1400~2000毫米,而沿海狭带较少(1100毫米以下)。相对湿度在80%以上,冬春气温较低而多云雾。在这种亚热带季风气候下,具备有发育南亚热带雨林的良好条件,对发展热带作物、果树等较有利。
  本区土壤母岩,以花岗岩、流纹岩为主。因高温高湿,植被发育良好。土壤类型为南亚热带地带性土壤为赤红壤性红壤;南部个别地区还有赤红壤,而北缘以及海拔400~500米以上山地则逐渐出现赤红壤化红壤与红壤;土层一般较厚,但淋溶较强,多呈酸性。高海拔山地发育着山地红壤、黄壤,随着海拔的升高,依次发育着南亚热带雨林、山地照叶林、山地灌丛等。大片平原、三角洲多冲积土,其中长期栽种水稻的地区形成水稻土,海滩多盐土而少碱土,这些均属非地带性土壤。
  本区的地带性典型植被为具有热带性质的南亚热带雨林。其次生植被为马尾松林、次生灌草丛、热带海岸植被等,兹分述如下:
  (1)南亚热带雨林
  本省东南部沿海地区自东北向南的海拔200~500米以下地区为本区内的基带,典型类型为南亚热带雨林,现保存较好的群落很少,仅小片分布的一些风水林和寺庙附近的保护林。森林主要成分由桃金娘科、樟科、茜草科、番荔枝科、大戟科、紫金牛科和壳斗科的热带亚热带属种组成,其间较大的特色有不少大型木质大藤本与兰科、天南星科附生植物和其它热带雨林特征。
  (2)山地照叶林
  南亚热带雨林上限以上即自200~500米以上至1100~1300米地带,分布着山地照叶林。其主要成分为壳斗科、金缕梅科、樟科、山茶科等中亚热带常绿林中常见种类,这是南亚热带高海拔分布群落,与中亚热带基带相似,但林下种类较多热带性种类。该类型可较多地出现如枫香、山乌桕、赤杨叶等落叶树种。较高海拔也可以有苔薛矮曲林,如南靖和溪的风田隔、氅坑头和平和白水的大芹山等地,海拔在1000米至1300米的山顶沟谷地。
  该类型破坏后的暖性针叶林为马尾松林;1000~1100米以上,则为黄山松林。
  (3)热带海岸植被
  主要有三大类,其中包括a.红树林,南亚热带海岸共7科8属9种(见第11章红树林)。b.陆岸海边丛林,常见除木麻黄、箣竹、黄连木和少量露兜外,还有一些苦槛兰、苦兰盘、海蔓荆等散生灌丛。c.海岸草本植物分布较广,在沙质海滩上主要种类有厚藤、月见草、蟛蜞菊等群落,泥沙滩有狗牙根、盐地鼠尾粟、腊刺等小群落分布。
  此外,沿海丘陵、台地和平原地区,广泛分布着农业植被和热带性果树和经济林等栽培植被。
  (4)戴云山植被的垂直分布
  本植被区内没有高大的群山,以南亚热带雨林地带北缘的戴云山为例,从其东南坡沿海地区即海滨向内陆上行可分五个垂直分布带。从海岸至150米为人工植被带,主要是农作物、果树、经济林以及木麻黄、相思树等海岸植物等。150~450米为南亚热带雨林带,除南亚热带雨林残存林外,大部分为马尾松林和热带作物等。450~1000(1300)米为山地照叶林带,该植被带除照叶林外还有马尾松林和茶园、竹林等。1000~1400(1500)米是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山地矮林和黄山松林地带,1400(1500)米以上,因风大、潮湿低温等影响出现灌丛林、草甸植物带,山坡地段多为山地灌丛和低洼地,个别地段出现草甸、草丛分布。iA1.闽南博平岭东南部湿热南亚热带雨林小区
  本小区西与广东省交界,界内自永定下洋起沿南亚热带雨林区与中亚热带照叶林区的分界,至安溪福海转向东南,经同安高头、覆船山至莲河入海。
  本小区位于本植被区最南端,热量条件最优越。以东北部戴云山与西北部博平岭山脉为屏,并有许多支脉插入本小区,构成一个阻挡寒潮入侵的有利的马蹄状地形,而境内又因河谷与山间盆地形成大致向东南开口的小马蹄状地形。因而小区内气候湿热,年均温在20℃以上,最冷月均温在12℃以上,年降水量在1300~1600毫米以上,多者可达2000毫米,相对湿度在80%以上。土壤以赤红壤性红壤为主,部分地区有赤红壤,边缘部分山地有红壤和黄壤,土层深厚,多在1米以上,且较肥沃。本小区典型植被为南亚热带雨林,种类繁多,有浓厚的近似热带雨林的景观,代表性群落为南靖和溪的红栲、乌来栲、大叶赤楠群落。
  本小区内农作物以水稻为主,是本省主要产粮区;热带性果树和经济林较多,是龙眼、荔枝、香蕉、凤梨以及橡胶林等的主要产区。iA2.闽东南戴云山东部湿暖南亚热带雨林小区
  本小区南界与上一小区相邻,即自沿海经莲河向北至福海,折向东北经戴云山山顶分水岭、仙游中峰桥至福清琯口,再转向东南经七岩山入平潭海湾。
  本小区西北有戴云山脉横亘,并有支脉插入境内,形成大小不等的弧状地形。整个地势为西北高而靠山、东南渐低而临海,造成本小区温暖潮湿的气候。年均温20℃左右,年降水量1400~2000毫米,相对湿度70%~80%。土壤为赤红壤性红壤,山地有红壤和黄壤。本小区南亚热带雨林的代表群落有安溪和莆田的厚壳桂、红楠群落和米槠、栲树、鹅掌柴群落,本区内农业植被除水稻外,有高产量的甘蔗基地和荔枝林、杨梅林等。iA3.闽江口鹫峰山南部潮暖南亚热带雨林小区
  本小区南与上一小区相邻,即自平潭海湾开始经福清七星岩至琯口,折向东北经福州北峰、连江陂西、罗源至飞鸾经三沙湾入海。
  本小区北部有鹫峰山脉为屏,中部有闽江下游横穿其间,形成西北高而东南低的河口平原,又濒临大海受台湾海峡暖流的影响,具有较暖和的气候。年均温在19℃~20℃,年降水量1400~1600毫米,相对湿度80%左右,土壤为赤红壤性红壤或红壤,山地有黄壤。本小区南亚热带雨林的代表群落有飞鸾的米槠、红勾栲、鹅掌柴群落,林中还有南部的榼藤子木质藤本等分布。农业植被除水稻外,山地有茶园等作物群落。II.中亚热带照叶林地带
  中亚热带照叶林(常绿阔叶林)地带在我国的幅员辽阔,大致长江以南至南亚热带雨林地带以北,西自四川盆地,东至沿海。
  本地带植被类型为中亚热带照叶林,无论在区系成分或栽培植物方面均具有一定特点。组成本地带的植被类型的优势植物多为壳斗科的常绿树种,如栲属、青冈属以及樟科、金缕梅科、木兰科、山茶科,也有一些豆科、蔷薇科、杜鹃科、山矾科、木犀科和禾本科的竹亚科等。这些科、属、种在华北落叶阔叶林区是少见或没有的。在海拔较高的山地的常绿落叶阔叶林中,也有槭树科和桦木科以及栎属(Quercus)的种类。针叶树方面有紫杉科的紫杉
  属、榧属;松科的松属、金钱松属、油杉属;杉科的杉木属;柏科的柏属、建柏属等,均属其代表性的乔木种属。本带的典型植被为中亚热带照叶林。此外还有一些次生植被和闽东北海岸的少量红树林,兹将主要植被类型简述如下:
  照叶林本地带内海拔200~1000(1300)米的丘陵山地,发育着良好的原生性植被为照叶林,虽经破坏,目前在一些地区还保存一些风水林和几个保护区的大片森林。主要优势种有甜槠、米槠、苦槠、栲树、红勾栲、赤枝栲、蕈树、木荷、青冈和一些散生林中的针叶树种。这些森林林相完整,层次分明,均可代表本地带的基带类型。
  落叶阔叶林本地带较之上一地带,明显增加落叶树种,但可成为群落优势种的尚不多,保存较好的有二种类型,德化水口的栓皮栎林和闽西北山地的茅栗群落。
  针叶林本地带针叶乔木林主要是马尾松林、杉木林和海拔1000米以上的黄山松林。在阴性林缘或局部地段有油杉林、柳杉林和少数南方铁杉林、长苞铁杉林出现。中部和北部则有大片的杉木林;中部和东部地区则有一些人工建柏林。
  照叶灌木林照叶林破坏之后即迅速退化成照叶灌丛或灌草丛。其中有各种原森林的萌生苗或幼树,而灌丛种类有乌饭、卡氏乌饭、黄瑞木、冬青、柃木、石斑木、映山红、山鸡椒、檵木、盐肤木等。个别地段还有夏绿灌木出现,如施树、圆锥八仙花、白栎等。草本有芒萁、蕨、芒、五节芒、狗脊蕨等。
  山地草甸草丛植被本地带草丛多出现在低山丘陵的有菅草、野香茅、细柄草、裂稃草、野青茅、黄茅等,土壤较湿润的地方组成的山地草甸有黑莎草、鼠尾粟、水蜈蚣、毛果珍珠茅等,而在2000米以上孤山山顶可出现的草甸草丛有沼原草、箱根野青茅、野古草、芒等,部分坡地有黄山松稀树和波缘红果树灌丛等。
  沼生湿生植被本地带的河流、池沼很多,水生植被发达。浮水植物有水龙、芡、荇菜、满江红、浮萍、凤眼兰和人工栽培的荷花、菱等。沉水植物有黑藻、金鱼藻、菹草、水筛、眼子菜等。挺水植物有水葱、萤蔺、龙师草、野荸荠、席草等。
  海岸植被本地带仅三沙湾至福鼎一小段的海岸线,海湾中红树林仅秋茄一种,还有栽培的互花米草。
  栽培植被农业植被以水稻为主,有双季稻和山地单季稻;除少数的暖性果树番石榴、杨桃、柑桔外,还有多数温性种类如桃、李、梨、枇杷、板栗、杨梅等;山地经济林以樟树、乌桕、油桐和茶叶、油茶等经济作物为主。
  黄岗山植被的垂直分布本地带内海拔1800米以上的高山有10余座,其植被垂直分布也较明显。兹以本省最高峰黄岗山植被为例,从武夷山市(崇安县)海拔223米至黄岗山顶2158米的相对高差约1,900米,年均温从17.9℃降至8.7℃(温差达9.2℃)、年降水量从1909.3~3104毫米(增加约1100毫米),植被类型相应变化。从200~1200米为照叶林带,而其中200~400米因人为活动多成为农舍和作物群落如水稻田和各种旱作地。1200(1400)~1800米为针阔叶混交林带,其中有黄山松林、南方铁杉林、针阔叶混交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山顶谷地的中山矮曲林(1700~1900米),标志种有江南山柳和小叶黄杨(Buxus microphylla)等。1800~2158米为山顶中山草甸草丛,主要是沼原草、野青茅群落和野青茅、芒、野古草群落,其间有疏生黄山松、波缘红果树等。
  本带在福建省内有两个区,即南岭东部山地常绿槠类照叶林区,和闽浙赣山地丘陵常绿槠类、半常绿栎类照叶林区。iIB南岭糸部山地常绿槠类照叶林区
  本区范围南界与南亚热带雨林区界线相叠;北界自江西广昌经宁化安远接泰宁宝台山、水福胨,经政和仁山至周宁与浙江南雁荡山相接。
  本区境内有东北部的鹫峰山脉、南部的戴云山与博平岭山脉连续逶迤于其中,大部分处于闽江、九龙江、汀江的中上游地区。由于山地丘陵起伏,地形复杂,其地势除宁德地区近海而较低外,大都在海拔200~500米以上,也有高达1600米以上的中山(如龙岩尖峰山1730米,上杭天道山1797米,政和仁山1815米),1000米以上者则相当多。因地势高,温度比上述南亚热带雨林区低。在区内复杂的地形中形成许多小气候,东部与西部即有较大差别。
  本区气候属中亚热带南部季风气候,夏长而冬暖和,雨量多。因大山屏障,除宁德沿海地区外,境内比上一区具较明显的大陆性气候。年均温20℃或19C~18℃,个别仅17.5t (福鼎);年降水量1600~1800(2000)毫米,相对湿度75%~85%;土壤为红壤、黄壤等。典型原生性植被为照叶林,标志种为甜槠、米槠、赤枝栲、木荷等。
  本植被区在本省范围内根据气候、土壤、现状植被(包括栽培植被)的特点,大致可划分为东、西部的两个小区。iIB4闽西博平岭常绿槠类照叶林小区
  本小区南界与南亚热带相叠;北与闽浙赣山地丘陵常绿槠类、半常绿栎类照叶林区南限为界;东界自其北界的泰宁宝台山开始,向南经将乐、三明莲花顶、永安大湖、紫云洞山、漳平钱坂至华安新墟、漳平古坑与南亚热带雨林区界相接;西界以江西省、广东省一线的边界为界。
  本小区有博平岭穿插于其南部,西北有武夷山脉为屏。年均温18℃~20℃,年降水量1400~2300毫米,相对湿度75%~80%。土壤为红壤,山地有黄红壤和黄壤,部分地区为紫色土。典型植被为以甜储、米储和木荷为标志种的照叶林。较北地段有出现落叶的茅栗林。针叶林中马尾松林特多,但杉木林不如闽中、闽北地区多,长势也较差,有油杉林和少量的长苞铁杉林,柳杉林和建柏林较少。灌丛以桃金娘、檵木、小叶赤楠居多。农作物中除水稻外,有较多的果树如板栗、桃、梨、柿,经济作物有油茶,此外,目前在武平有巴戟天、三七等栽培。
  1IB5闽中东戴云山_鹫峰山常绿槠类照叶林小区
  本小区南以南亚热带雨林的北限为界;北以闽浙赣山地丘陵常绿槠类、半常绿栎类照叶林区南限为界,且自周宁与浙江南雁荡山相接;西与闽西博平岭常绿槠类照叶林小区界线相叠;东为三沙湾以北的海岸线。ii c闽浙赣山地丘陵常绿槠类、半常绿栎类照叶林区
  本区范围为本省北部、浙江中南部与江西西部一带。除沿海有低山丘陵外,多为海拔400~1000米以上的中山丘陵山地。本区在本省境内仅一小区。iIc6闽北武夷山、仙霞岭山地常绿槠类、半常绿栎类照叶林小区
  本小区地处武夷山脉主峰黄岗山南麓的低山和丘陵地,境内的山体支脉间有南浦溪、崇溪和富屯溪水系分布,仙霞岭东南诸山支脉之间,仅在武夷山市城区附近有小片的山间盆地。年均温17℃~18℃,年降水量1800~2000(浦城2360、黄岗山顶3104)毫米,各地多有降雪,雪日2~3天,高山上可达3~4天。土壤以红壤为主。本小区典型植被为照叶林,群落结构较简单,以壳斗科甜槠为主,标志种是苦槠、多脉青冈为其特点。另一特点是本小区具有明显的落叶树种如亮叶桦、凹叶厚朴等和落叶灌丛茅栗林,以及白栎林和高大的博落回(Macleaga cordata)分布,而热带性种类如厚壳桂等已不复见,其类型与闽西、闽南不同。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福建省志·生物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是《福建省志》的一部分志,侧重记述野生动、植物。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