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图书馆
福建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福建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七节 植被的地理分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6990
颗粒名称:
第七节 植被的地理分布
分类号:
Q948.2
页数:
10
页码:
265-274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福建省植被的地理分布特点,特别是其在南亚热带和北亚热带两个自然地带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通过对植被的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的分析,强调了植被作为自然因素的活的指示物的重要性,并总结了本省的植被地理分布特点。
关键词:
福建省
地理分布
植被
内容
自然界的植被特别是发育到较高阶段的地带性植被,是自然因素的活的指示物。自然因素中,首先是气候条件随纬度、经度以及海拔高度的变化而有变化,植被的地理分布也相应地呈现有规律的变化,而具有水平地带性(包括纬度、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使得各个地区的植被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点。
从闽东北斜贯至闽西南的鹫峰山一戴云山一博平岭连成一线的山系,大致把本省划分为东南部的南亚热带和北与西北部的中亚热带两个自然地带。这两个地带的气候、土壤和植被都具有不同的地带性特点。以下将本省植被的地理分布分别从其在上述两个地带内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作叙述,并以地带性植被特征为重点。
一、水平分布
(一)南亚热带植被水平分布
本省南亚热带大部分处于闽东南沿海地区。这个地带的外侧沿海狭带和海岛,气候温热而降水量偏少,常风较大;土壤多砂性土与露石粗骨土。乔木林不多而以丘陵地灌草丛为主。常绿阔叶林仅在某些地点保存有小面积风水林。一些地区还有海岸沙地的带状或片状木麻黄人工防风林、山丘的半自然台湾相思树林、黑松林。大面积分布的稀疏灌草丛,生长有偏干热性的矮小灌木种,如黑面神、车桑子、黄梔子、南岭荛花、山芝麻、岗松等,其中的草本植物有禾本科的刺芒野古草、画眉草、芒、鸭咀草,菊科的茵陈蒿、小飞蓬、野菊花、紫菀、一支黄花等。藤本植物不多,仅硕苞蔷薇、菝葜、茅莓、蛇婆子、木防己等。土层较厚和较避风的地段可见桃金娘、小叶赤楠等灌木和成片密生的芒萁,草丛中也星散生长马尾松、相思树、苦棟等苗木;风大、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地区,则常见成丛而疏生的鹤鸪草、画眉草等草丛。总之,在这沿海狭带内的植被特点是植物低矮、稀疏,以偏干热性、耐瘠薄的种类成分为主,以上特点是适应当地风大、干燥、土层浅瘠等生境特点的结果。此外,在这沿海狭带的闽东南沿岸,海滩红树林的种类生态分布也有明显的趋势,即自九龙江口以南地区,红树林的植物种类较多、长势较好,有6科7种,其中的秋茄可高达8米;向北到晋江至福清一带,种类仅有秋茄、白骨壤且长势减弱;再至闽江口以北的闽东沿海则剩秋茄一种,高度不足1米。以上状况是温度递减的结果。
从闽东南沿海狭带向西北部推移至鹫峰山一戴云山一博平岭一线山系的内侧山区,随地势逐渐升高和渐离海岸,温度渐降、湿度和降水量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地带性典型植被南亚热带雨林由于长期受人工砍伐干扰,目前仅在某些地区保存有小面积风水林,以南靖县和溪乡乐土村的南亚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为代表,森林高25~30米,林冠郁闭而呈波浪起伏,林内的乔木、灌木与草本植物结构从上到下的分层不明显;植物种类多、成分复杂而以热带性成分为主。上层主要树种红栲、乌来栲、大叶赤楠、厚壳桂等,是本省中亚热带地区不见或很少见的。林下生境阴湿,生长有多种湿热性灌木、蕨类和众多的树种苗木,特别是许多巨大的木质藤本植物在林中飞架缠结,其中一些种类和它的藤茎粗度是全国少见或仅见的。还有多种乔木的大树有高大的板状根和少见的绞杀植物、“老茎生花”现象等热带雨林的特征,都呈现出南亚热带雨林的特殊景观,是中亚热带地区罕见或已消失的。此外在南亚热带低海拔(自南向北约500~200米以下)地区,均未发现本省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主要树种如壳斗科的甜槠、大叶槠、苦槠和常见的散生裸子植物南方红豆杉、铁杉等。
在南亚热带的上述地区,像和溪的南亚热带雨林目前保存不多,广大的山地丘陵却是大面积的马尾松中、幼龄疏林和灌草丛,它们都是南亚热带雨林受人工砍伐、火烧等干扰所形成的次生性植被。但在许多低海拔山地的沟谷地分布有次生的南亚热带雨林,其主要树种成分为木荷、闽粤栲、枫香、鹅掌柴、围涎树、木腊树、山苍子等,也含少量目前较典型的南亚热带雨林树种如红栲、厚壳桂、黄杞等,林相较开裂,树种较低矮、幼小。林下灌木有九节木、朱砂根、石斑木、冬青、山矾等。草本植物有芒萁、狗脊蕨、里白、黑莎草、乌毛蕨等。以上的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大多是湿热而偏阳性种类,组成的幼林正处于发育的前期阶段。
本省南亚热带范围内自南而北,由于温度和热量的递减,地带性植被南亚热带雨林(除前述和溪的雨林较典型外,基本上是次生性雨林)、马尾松疏林和灌草丛等次生植被,以及人工栽培的热带、亚热带果树及热带经济作物和海岸植被等,它们的地理分布都相应地呈现一定的趋势,而具有某些地域性特点。如在本地带南部,即九龙江中、下游流域及其以南的漳州地区,水热组合条件最优越,地带性植被即如前述的和溪南亚热带雨林,其群落发育最典型、完好,突出表现为植物区系成分以桃金娘科、樟科、茜草科、紫金牛科、大戟科和壳斗科(均在林冠最上层)的热带、亚热带分布属种为优势种。海拔400~500米以下广大山地沟谷,较常见发育着次生南亚热带雨林(如长泰县东部吴田山南北两侧山地,南靖县南坑、船场等乡)。低海拔大面积分布的阳性灌草丛中,如桃金娘、黑面神、南岭荛花、山芝麻、黄梔子等热带性灌木生长良好,桃金娘生长高大,最高可达2米。其中散生的马尾松、木荷、执香等苗木与幼树很旺盛。人工栽植的热带、亚热带果树如凤梨、芒果、香蕉、荔枝、龙眼等很普遍,生长发育良好。特别是特种经济热带作物巴西橡胶、胡椒,早已试种成功和较大面积地生产。本省的海滩红树林主要分布于这一地区,种类最多且生长最旺盛,如秋茄、桐花树、白骨壤、老鼠簕、木榄等。此外还有栽种的木棉、刺桐、凤凰木、鱼尾葵、绿竹、麻竹等,均呈现较浓厚的南亚热带景观。
从九龙江流域向北至闽江口、福清这一地区,气温和热量略降低。地带性植被南亚热带雨林群落特征和上述地区相近,但林中的壳斗科、山茶科种类增多,该雨林的主要树种红栲、厚壳桂等长势较差,木质大藤本植物也减少。在偏北部和较高海拔山地逐渐出现偏温性树种大叶槠、青冈、栲树、泡桐等。偏温性灌木如檵木、黄瑞木等在山地较普遍出现。海滩红树林的植物种类已减少,仅秋茄、桐花树与白骨壤,长势也较差,最高仅约2米。凤梨、芒果等生长发育良好。但特种经济作物巴西橡胶只能在抗寒选育的宜林地试种,而不能生产性栽培;胡椒等已不能生长了。总之,南亚热带景观已不如南部漳州市。
从闽江口向北至罗源县、飞鸾湾一带的闽东沿海狭带,温度和热量进一步减少。地带性植被南亚热带雨林仅在个别地点有小块残迹,其树种组成也较简单且散生有中亚热带主要树种米槠、红勾栲、杜英等,因而群落性质比南部漳州的更不典型,属于向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过渡的类型。偏温性树种泡桐、枫杨、青冈等也较普遍出现了。偏温性灌木檵木在局部地区可成片生长为小乔木状。海滩红树林种类仅见秋茄一种,最高约1米。热带、亚热带果树较少,凤梨、香蕉虽可生长但冬季需加防寒措施,而温性果树桃、李等生长良好。
从下面表2-2-8可见,首先是闽东南地区三处南亚热带雨林乔木层树种的组成和它们在群落中所占的地位都有较明显差异。地处九龙江流域漳州市的南靖县和溪南亚热带雨林,绝大部分是热带、亚热带分布的树种,特别是其中较典型的树种红栲、乌来栲、大叶赤楠在群落乔木层中占优势而成为建群种。它们一般长势高而大,高达25~30米。尤其是红栲、乌来栲的大树胸径通常达70厘米以上,最粗分别达125和108厘米。这3个树种在福建中亚热带南部仅个别出现,而更不能在群落中占优势;即使在纬度较高的南亚热带(九龙江以北的泉州市)也基本如此。说明当地的雨林群落是和纬度较低的漳州市具较高的水热组合条件相适应的。
从九龙江流域向北到泉州市的安溪县龙涓南亚热带雨林,中亚热带树种(有*号者)增多,如常见的树种之一红楠已成为群落建群种。再向北到莆田县大洋南亚热带雨林,温度进一步降低,中亚热带树种更加增多,作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树种之一的米槠(它在南亚热带北缘也较常见)成了群落建群种,但其林下仍分布较多南亚热带雨林的灌木种,表明这种群落已属向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过渡类型。
其次,表2-2-8中,从南靖县到莆田县的三处南亚热带雨林,其群落建群种的重要值(它显示该树种在群落上层占优势的程度,亦即对群落生态环境起决定性作用的大小,总值为100表示)由9~11-19~21—40而逐渐提高。这说明随着纬度的增加(即使在同一个南亚热带雨林地带内),水热组合条件有一定的劣化,乔木层中占优势的树种其优势程度也逐步提高。这是由于就一般地带性森林而言,低纬度地带的赤道雨林,因水热组合条件优越,组成森林的树种多样,因而优势树种就不太明显了;相反,高纬度地带的森林组成树种较少,优势树种就相对明显而突出。同时,随着纬度增加,群落建群种也由南亚热带树种逐渐过渡为中亚热带树种。
此外,以上由南向北的三处南亚热带雨林,群落结构也逐渐简单化,即林内分层现象由不明显到明显,所分的层次由多到少。还有,林中的藤本植物(特别是木质大藤本,它是热带雨林的主要特征之一)种数和株数也由多而大到少而小。再如南靖县和溪雨林中明显可见的高大的板状根、绞杀植物、“老茎生花”现象等热带雨林主要特征(当地的雨林比我国海南岛的热带雨林已较不典型)也逐渐不明显化或仅存一些痕迹了。
本省大致沿鹫峰山一戴云山一博平岭一线山脉以北、西北部为中亚热带,大部分地区处于这一线山脉到西北部闽赣交界的武夷山脉所夹的长廊地带。中亚热带的地带性典型植被是常绿阔叶林,也称中亚热带照叶林。其森林植被的植物种类组成,以壳斗科、樟科、山茶科、豆科、茜草科、木兰科、金缕梅科、杜英科、大戟科等的植物为主,其中又以壳斗科的栲属、石栎属、青冈属,樟科的润楠属、樟属、楠木属,山茶科的木荷属,金缕梅科的蕈树属、枫香属,杜英科的杜英属、猴欢喜属的树种为主组成森林乔木层。林中也混生部分针叶树如马尾松、柳杉、铁杉属、南方红豆杉、建柏、杉木以及少量毛竹等竹类。林下层植物以柃木属、杜鹃属、越桔属、冬青属、石斑木属、檵木属、紫金牛属、箬竹类、木姜子属、山矾属、山胡椒属等灌木为多。草本植物大多是狗脊蕨、芒萁、里白属、黑莎草、麦冬、淡竹叶和其它蕨类。
然而,因本省中亚热带地域较广,从南到北纵越约4个纬度,从东到西约横跨4.6个经度,因而境内南、北部的自然水热组合条件和植被类型的分布尚有一定的差异,特别表现在壳斗科树种(另据统计,它们约占福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建群树种的80%)的水平分布上更为明显,即具有一定的纬度和经度地带性。如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的华中区系的偏温性树种苦槠,多集中分布于闽北武夷山脉和沿浙江省附近的地区,且随纬度降低和趋向沿海而呈递减分布的趋势。而偏暖性树种米槠(它也可分布于福建南亚热带北缘地区,且可成为当地常绿阔叶林建群树种之一)的分布却同苦槠呈相反的趋势而以闽西、闽中、闽东地区为多,闽北地区一般较少。再者,作为壳斗科主要树种的甜槠、栲树,虽然在本省中亚热带较广布而遍及全地带,但从它们的乔木数量及其长势看,则甜槠有像米槠而栲树有像苦槠那样一定的分布趋势。以上所述壳斗科树种分布的差异,在《福建省植被区划》专著(1986年)中曾作过这些树种特征值(以调査样地为统计单位的重要值,总值为100)地区分布的探测。其结果如表2-2-9显示,闽北地区的浦城、建阳、将乐等县的常绿阔叶林乔木层树种以苦槠的重要值最高,平均达32.3;其次为栲树,平均达26.7。甜槠的重要值较低,米槠则更低而仅达3.1。还有偏暖性树种红勾栲、闽粤栲、赤枝栲等均很少见。特别是闽北地区分布有我国华北暖温带的落叶树种如锥栗、亮叶桦、青榨槭、鹅耳枥,以及大面积茅栗(如宁化县北部安远乡中山山地有几千亩纯林)和成片的白栎、栓皮栎等落叶灌丛,这些温性乔、灌木群落在闽中、闽西地区是很少见或不出现的。这表明闽北比闽中、闽西地区的温度已明显降低。
另一方面,沿鹫峰山一戴云山一博平岭一线山脉的北与西北侧的闽中、闽西与闽东地区,如漳平、上杭、南平等县、市的常绿阔叶林乔木层树种,则以甜槠、米槠的重要值为高,平均值分别达27.9和20.4,栲树的重要值较低,苦槠则更低而仅达0.4,为零星出现的偶见树种。此外,红勾栲、闽粤栲、赤枝栲等也基本上集中分布于这些地区,在闽北少出现;更未见锥栗、茅栗、白栎等落叶乔、灌木种。根据以上探测分析,本省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从地带性植被分布上的差异,可划分为闽北部和闽中部(包括闽西、闽东)两个植被亚地带,也称两个照叶林区,其常绿阔叶林群落类型基本上可以苦槠林为闽北部亚地带的代表性森林,而当地的茅栗、白栎、栓皮栎等灌丛也可作为该亚地带植被的标志。甜槠林、米槠林则基本上可作为闽中部亚地带的代表性森林,且一般可以米槠林为标志(米槠树种尚可少数地沿地形北伸到武夷山区海拔500米以下,成为群落共建种之一)。
以上划分的两个植被亚地带中,闽中部亚地带的地域也较广,其西部和东部的植被特别是常绿阔叶林的种类组成和建群种的分布等仍有一定差异,即闽西地区(如闽西梅花山自然保护区)的甜储林相对较多,长势也较旺盛(甜槠大树平均胸径多在40~70厘米,最大达120厘米,成为参天古木而优势程度甚明显)。另一个特点是细柄蕈树林也很突出(其平均胸径多在30~60厘米,最大达100厘米),这在本省其他地区是较少见的。红勾栲、木荷、南岭栲等树种也在林中占有较重要地位。其林下植物多属热带性灌木,具有向南亚热带植被过渡的特点。闽西常绿阔叶林的植物区系成分及其群落类型的分布,可北达宁化县南部,而该县中、北部即过渡到闽北部亚地带了。此外,当地还有赣南、粤北分布的偏热性的树种马蹄荷、安纳士树,表明它同上述地区植被有一定的联系。闽西地区的针叶林是马尾松特多;杉木林的面积和长势一般不如闽中,更不如闽北,但局部地区仍保存有较大面积的天然杉木林《闽西梅花山自然保护区的连城县罗胜村将军山,现分布有万亩大径级纯林,尚有6株“杉木王”)。也有小面积油杉林、长苞铁杉林,天然柳杉林、建柏林则少见。山地次生灌丛中以桃金娘、檵木、美丽胡枝子、小叶赤楠等灌木居多数;千米以上高海拔山地则多杜鹃属灌木。栽培果树以板栗、柿子、枇杷为多。
闽中部亚地带的闽中、闽东地区,其常绿阔叶林树种一般以米槠、栲树、南岭栲等为主,尤以米槠为多而有异于闽西,大叶槠也较常见。甜槠则较少占优势而不如闽西。偏北的南平和建瓯、福安南部即有苦槠甚至苦槠林出现。偏南地区和闽江中游的一些低海拔谷地的常绿阔叶林中,杂生有少量南亚热带树种如硬壳桂、翅子树、大叶赤楠等,林下也有柏拉木、野牡丹、买麻藤等湿热性灌木、藤本,群落具有南亚热带雨林特征痕迹,这可能同海洋暖湿气流沿闽江河谷上溯到达当地有关。闽中地区的针叶林中,马尾松林特别是其成熟林不如闽西;油杉林也罕见。但天然柳杉林、建柏林面积虽不大,却比闽西为多;杉木林的面积也较大、长势较好。次生灌草丛中较多山苍子、山黄麻等经济资源植物。栽培果树以杨梅、桃、李、枇杷等较常见,板栗较少见。闽江沿岸有成片栽培的橄榄林、柑桔林。较高海拔山地盛产茶叶,闽东亦为本省茶叶的主产区。
二、垂直分布
(一)南亚热带植被垂直分布
本省南亚热带的山地植被垂直分布,其植被基带即南亚热带雨林带的分布高度上限,随山体所处纬度的增加而下降,体现出温度条件对森林植被分布的制约作用。如自闽南的漳州市的海拔450(500)米,往北至泉州市的350(400)米,再至闽江口以北沿海地区的200米上下,植被基带以上的中、高海拔山地,往上一般依次分布有山地照叶林(山地常绿阔叶林)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等混合带、针叶林(以黄山松林为主)带和中山灌草丛带。以上四个植被带组成的垂直带谱并非完整,而依各处山地的高度(高度不足则高海拔的植被带就不出现)、地形与坡向、植被受外力干扰的程度等的不同而异,但一般就自然因素而言,山体所处的纬度越低,水热组合条件越优越,则其植被带谱就越复杂(植被带较多)完整,且基带分布的海拔高度上限也越高。本省南亚热带山体植被垂直带谱,可以戴云山东南坡泉州地区为代表(图2-2-11),即可分如下五个带:(1)海拔100~150米以下的沿海低丘、平原、台地人工植被带。(2)400~450米以下为南亚热带雨林带(基带)。(3)450~1000米上下为山地照叶林带。(4)约1000~1500米为黄山松林、山地矮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混合带。(5)约1500~1856米(山顶)为山地灌木、草甸带。
(二)中亚热带植被垂直分布
本省中亚热带的山地植被垂直带谱一般有三个基本带,即随海拔増高而依次出现常绿阔叶林带(基带),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山地矮林与灌丛混合带,中山草甸带(图2-2-12)。各山体的常绿阔叶林带下部约海拔150(200)~400(600)米范围内的现状植被,大多是人工林(杉木林、马尾松林、竹林、油茶油桐林、果园、茶叶园等)、农田或次山灌草丛、村庄等。海拔900~1300米是常绿阔叶林带的分布上限;针阔叶混交林、温性针叶林、山地矮林、灌丛带的分布上限则多在海拔1000~1800(1900)米;这个带以上至山顶一般为中山草甸或草丛。
这里值得指出的是,植被基带常绿阔叶林带中的主要树种之一的米槠及米槠林,和针叶林中的暖性针叶林马尾松林与偏温性针叶林黄山松林两者的过渡带,它们的分布高度随温度降低而有规律地变化(图2-2-13)。首先即偏暖性的米槠的分布高度上限,在闽西梅花山自然保护区为海拔约900米(当地年均温15.4℃~17.3℃);在戴云山南坡为800~900米(12.1℃~16.9℃);在闽北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为500米(8.7℃~17.2℃),这表明米槠树种的分布上限随温度降低而逐渐下降。其次,马尾松林与黄山松林的过渡带(前者在下,后者在上),在梅花山自然保护区为海拔1300~1350米;在戴云山南坡为1100~1300米;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为1000~1100米,这表明以上的过渡带分布高度也随温度降低而逐渐下降。
此外,植被基带常绿阔叶林带中所含的树种区系成分也有差异,即武夷山植被基带中有偏温性树种苦储,且是乔木层主要成分;同时其基带以上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山地矮林、灌丛混合带中还含有暖温带落叶树种亮叶桦、大叶槭、灯台树、水青冈等,而这些落叶树种在闽西梅花山或南平茫荡山的植被带谱中,一般是少见或不出现的。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是《福建省志》的一部分志,侧重记述野生动、植物。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