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经济林植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6989
颗粒名称: 三、经济林植被
分类号: Q948.15+2
页数: 5
页码: 261-265
摘要: 本文介绍了福建地区果林植被的三个基本类型:常绿经济林植被、温带果林植被和亚热带果林植被。这些果林植被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果实除了供鲜食外,也是食品工业的重要原料。同时,果树也是蜜源植物和药用植物,栽培果树还可以美化环境,净化空气。福建果树栽培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主要果树包括龙眼、荔枝、番石榴等。随着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福建省果树种植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关键词: 福建省 人工植被 经济林植被

内容

(一)常绿经济林植被
  1.茶园
  茶树原产中国,人工栽培历史有3000多年,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各省,随着文化交流,于8世纪初开始传入日本,18、19世纪间传入东南亚和欧美各国。茶叶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商品。
  茶树是亚热带地区广泛种植的一种多年生木本饮料作物,原先生长在深山老林中,其系统发育特性比较喜温、好湿、耐荫性较强,在年平均气温17℃以上,无霜期300天以上,绝对低温不低于-5℃,降雨量1000mm以上,空气相对湿度80%左右,微酸性土壤(PH4.5~6.5)等生态条件下,生长很好,产量高,品质优,寿命长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由于茶树经过人工长期广泛栽培后,不同品种和类型之间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驯化,对气候和土壤等自然生态条件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广泛适应性,使其更易于广泛种植栽培。茶树全年生长期达9个月之久,采收期约达7个月。本省山地土壤多为红壤、黄壤,局部地区有紫色土壤森林土,各类土壤性状一般都较良好,大部分山地都适宜种茶,部分山地虽土质差些,但是在比较优异的水热生态条件的缓冲下,通过精耕改土和加强管理,亦能种好茶树,获得较高的产量。
  福建是全国重点茶区之一,茶园遍布全省各县市,从海拔10米的低处至海拔1000多米的高处都有茶园分布。但是,本省各地水热生态条件差异悬殊、地形复杂,茶园分布有明显的垂直变化。因此,有必要因地制宜根据茶树品种耐荫性程度,配置合理密度和树种。
  茶园多数分布于低丘梯田,实行条栽密植的群落结构。这种茶园在幼年期或茶树改造更新后的一、二年间,树冠的覆盖度小地面空隙大,常进行合理的间作。常见的茶园间作作物有甘薯、马铃薯、花生、蔬菜等。但为了解决茶园缺肥的情况,多数间作豆科绿肥,主要种类有:猪屎豆、铺地木兰、羽扁豆、木豆、苕子等。此外,也常利用梯壁种植匍匐性绿肥,如铺地木兰、鸡眼草或印度豇豆之类的植物,既可增加肥料,又可保护梯壁。有些地方还利用梯缘种植金针菜,或在茶缘路边种植一些不影响茶树生长的棕榈树和油茶等经济林木,以及高秆绿肥等。有的还因地制宜进行落叶树木如梨、厚朴等与茶间作,如浦城仙阳茶场,在缓坡茶园间种梨树。
  2.油茶林
  油茶系亚热带常绿阔叶灌木,是我国南方主要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常见的种类有油茶(Camellia oLeifera )、梨茶(C.octopetala )和短柱茶(C.brevistyla ),其次有散生在海拔高度800~1000米左右的红花油茶(C.chekiangoeeosa )以及从省外引进的攸县油茶(C.yuhsienensis )。
  油茶择土不苛,适应性强,分布区域属中亚热带气候和中亚热带过渡到南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温度最冷月均温3℃,最热月均温31℃,绝对最低温度(浦城、屏南),绝对最高温度43℃(福安),年降水量1000~2200毫米,相对湿度74%~85%。土壤为花岗岩、片麻岩、砂岩发育的砖红壤性红壤以及黄壤化红壤,PH4.5~6.5。油茶多生长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坡地。
  由于分布区域所处的地理条件差异,影响油茶生长发育的主要生境因子也有所不同。闽东一带地势开阔,低山丘陵背山面海,坡度陡、风大、日照较强。尤其因坡度陡,各坡位的土层厚度、光照、水热条件等产生差异,所以,生长在南坡或东坡的中、下部位的油茶,长势好、产量高。在闽西北一带,油茶人工林所处的低山丘陵地形变化不大,且坡度较缓,生长在各坡向的油茶均能获得充足的光照,然而,由于土质较粘重,秋旱突出,阴坡土壤水分状况较有利于油茶生长结果,所以,阴坡向的油茶长势好,产量高。
  短柱茶较集中分布在南平市郊的安济一带以及闽侯县。此外,也有散生在普通油茶林内,其生境条件与普通油茶相似。红花油茶喜冷凉,多散生于海拔800~1000米左右的中低山地带,常与常绿阔叶树混生,在建宁、泰宁、南平以及闽东一带中低山地带均有分布。
  油茶人工植被的群落类型在地理上可分为低山丘陵型和山地型两个生态类型。
  (1)低山丘陵油茶人工灌木林
  ①油茶人工群落。多分布在海拔数十米至400~500米,由油茶或短柱茶构成上层灌木。油茶常用直播造林,一穴多株,形成多主干灌丛状,或经过疏苗后仅留一株,呈单主干半圆形,林相较整齐。人工纯林每100平方米内有油茶15~18株,20年生油茶树高1.8~2.2米,冠幅1.5~2米,根颈粗4~6厘米,郁闭度0.6~0.7。油茶林多为人工栽培,由于郁闭度较大,加之人为活动频繁,林下小灌木和草本较少,盖度均不到10%。在粗放经营情况下,林下小灌木和草本种类较多,盖度可达30%左右。油茶人工林林下小灌木和草本植物种类,常见有映山红、菝葜、芒萁、芒、白茅等。
  ②油茶、油桐群落。福建省油茶产区茶农常有在油茶林内混栽千年桐或三年桐的习惯。利用油茶幼龄时耐荫,油桐生长快、结实早、易衰老的特点,营造混交林达到“以短养长,长短结合”,增加收入的目的。油茶、油桐混交林,多为株间混交形式,亦有梅花形混交。造林7~8年内可以收获桐果。三年树高3~4米,冠幅3~4米左右;油茶树高一般为1~1.5米,林相层次明显,乔木层油桐,灌木层油茶,地被层套种甘薯等农作物,构成油桐十油茶-多种农作物群落。8~9年后,桐树衰老,油茶进入结实期,伐去桐树专门经营油茶纯林。林下小灌木和草本植物较少。
  (2)中低山地带红花油茶灌木林
  分布在海拔高度800~1500米左右的中低山地带。
  ①红花油茶群落。该群落的上层优势树种是红花油茶,高2~3米,冠幅宽2~3米。其间混生有灌木或小乔木如鼠刺、弯蒴杜鹃、刺毛杜鹃等。林下灌木和草本植物有短尾越桔、野青茅、野古草等。
  ②红花油茶、木荷、枫香群落。这类群落林相不整齐,枫香高4~5米,木荷高2~3米,红花油茶树林虽矮小,但占优势。林下灌木和草本植物有小果南烛、鼠刺、弯蒴杜鹃、刺毛杜鹃、短尾越桔、芒、野古草、芒萁等。
  (二)落叶经济林植被1.巴西橡胶林早在1904年我国即引种巴西橡胶(Havea brasiliensis ),目前我国广东、云南、广西和福建等省(区)都有大面积栽培。福建引种的巴西橡胶经过长期栽培驯化,在闽南地区已正常生长和产胶。到目前为止,全省共有13个县(市)、37个农林场、47个乡引种,种植面积近8000公顷。橡胶从南纬6°逐步北移到北纬25°左右,在高纬度地区大面积种植成功,说明其习性和对生境的适应性有很大的改变。
  福建巴西橡胶林的分布主要以盘陀岭以南的诏安、云霄县为主,占全省栽培面积的70%,产量占全省的80%,盘陀岭以北有少量栽培。该地区由于纬度较低和重山阻隔,构成马蹄形的地形,受寒潮影响较轻,加上海洋暖流的调节,提供了较优越的热作生长和越冬的生态环境。盘陀岭以北的漳浦、平和、龙海、长泰、南靖、同安、南安、安溪、惠安、晋江有小规模种植。
  巴西橡胶适于生长在高温、多湿、静风和肥沃的土壤。原产地年平均气温为26℃~27℃,年温差在3℃以内。年降雨量2500毫米,微风。福建植胶区位于北纬23°30'至25°,东经117°~118°之间,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1)光辐射充足,年平均日照时数2001.2~2452.7小时,年太阳总辐射26.27~31_67千焦/平方厘米;(2)热量资源比较丰富,年平均气温20℃~21℃,大于10℃的积温6500℃~7700℃,月平均气温大于20℃的月份4~10月,时间长达7个月,最热月平均气温28.2℃;(3)降水较多、干湿季分明,全年雨量1300~1694毫米,雨量分布不均匀,多集中于4~8月,春夏多雨、秋冬干旱,由于热量和水分配合比较好,即高温季节加上充沛的雨量有利胶树生长和产胶。(4)冬季常有寒潮低温侵袭,越冬温度较低,平均3.8年遇害一次。(5)夏秋有台风袭击,闽南地区内陆风速为1.5~2米/秒,沿海为3米/秒,常风大;夏秋台风是仅次于低温的气象灾害因子,据1954~1978年25年的统计,正面登陆台风23次,平均每年0.92次。
  福建植胶地原来多是次生马尾松灌草丛,土壤属赤红壤,质地砂壤土至粘壤土。在自然植被保护较好的胶园,有机质含量较高,一般在2%,植被破坏和土壤冲刷严重地区有机质含量1%,肥力差。
  巴西橡胶林为高大乔木,单层结构,林相整齐。由于胶树叶蓬生长有明显的节律性,群落外貌随季节变化而变化。春季4~5月新芽展叶呈古铜色,以后呈绿色;夏季进入稳定期变浓绿色;冬季12~3月落叶期呈黄褐色或灰白色。一般年平均基围径增大4.22~5.80厘米,20龄以上的植株胸高直径25~35厘米,林木高达8~15米。每公顷密度450株。林下间种作物主要有花生、蔬菜、药用植物等,构成乔木层一草本层的双层群落。少部分种茶、小粒咖啡,构成乔木一灌木层群落。
  2.油桐林
  福建油桐人工林主要栽培有三年桐(Vernicia fordii )和千年桐(V.montana)两种,三年桐是亚热带偏温性植物,千年桐是亚热带偏热性植物。南亚热带气候区是喜热性而不耐寒的千年桐适生境地,中亚热带气候区适合于三年桐的生长发育,因而构成了油桐不同种在省内的自然分布区,即闽东沿海为千年桐集中分布区域,闽西北为三年桐的集中分布区域。由于气候的垂直分异,油桐不同种的分布亦往往超越集中区域,闽西北山区除有三年桐外,在低海拔的丘陵平缓地带也兼有千年桐分布,而闽东南沿海除有大量千年桐分布外,也有相当数量的三年桐的品种分布,且长势好,也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闽西北中低山三年桐人工植被林(油桐中带),地处鹫峰山以西,直至闽浙赣边境的武夷山脉北段,与仙霞岭、杉岭相连,包括南平、三明两市的全部县市(除延平市郊及尤溪的部分乡外)。该范围内山岭起伏,连绵不绝,低山、丘陵、沟谷、盆地犬齿交错,溪流纵横。属中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风小,湿度大,年均温度17℃~19.2℃,最冷月均温5℃~9℃,绝对最低温度-8℃(浦城),大于10℃积温5150℃—6150℃,年降雨量1550~1900毫米。土壤为花岗岩、片麻岩、砂岩发育的红壤、黄土壤,以及部分紫色土。三年桐人工林多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土壤质地较粘重,土层较深厚,肥力中等。
  闽东南、闽南沿海丘陵地千年桐人工植被林(油桐南带)。闽东南属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地带,气候温热,年均温度19.5℃~21℃,最冷月均温10℃~12.5℃,大于10℃积温6500℃~7400℃,年降水量1050~1700毫米。土壤为砖红壤性红壤,低丘顶部多为红壤或粗骨性红壤。闽南沿海海洋性气候较为明显,温暖、热量高,年均温20.
  最冷月均温12.5℃~13.l℃,大于10℃积温7400℃—7700℃,年降水量1050~1700毫米。土壤为玄武岩母质发育的砖红壤性红壤,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中低山、丘陵地呈棕红色、暗红色,质地多粘土。其次也有由花岗岩发育的砖红壤性红壤,质地多壤粘土。
  油桐人工植被有2种类型:
  ①油桐纯林。乔木层由三年桐的当家品种(如一盏灯、对岁桐、福建丛生球桐)或千年桐组成,林相整齐。三年桐每100平方米内6~12株,常为6株。树高一般5~6米,分枝点高度0.8~1.2米。对岁桐品种分枝点较低,约0.2~0.4米。冠幅4~5米,伞形或椭圆形树冠,地径粗(离地表30厘米处)10~20厘米。直播或植树造林,3年始果,5~6年进入盛果期,15~20年后为衰老期。有的农家品种如福建丛生球桐寿命长达60余年。千年桐每100平方米内2~3株,多者6~7株。树高7~9米,冠幅7~8米,塔形或圆锥形、伞形树冠,枝下高1.5~2.0米。幼林期冠幅小,林地间隙大,可种农作物或绿肥。闽东一带间种甘薯、太子参,闽西北一带间种薏米或菸草,构成油桐一甘薯、油桐一太子参、油桐一菸草群落。桐林郁闭后,不再套种,形成油桐林。
  林下灌木和草本植物种类,其多度因桐林管理水平不同而异,闽东一带常见有桃金娘、菝葜,闽西北一带除上述种类外,尚有其它下木下草,如淡竹叶、芒、乌饭、江南星蕨菜、白茅等。
  ②油桐、杉木混交林。乔木层由三年桐和杉木组成。桐杉混交林下常见的灌木和草本植物有檵木、芒萁、乌饭。有些地方有油桐、茶混交林,其林下则多间种多种农作物或绿肥。
  前期桐林间种农作物的油桐一农作物群落,随着桐树冠幅增大,进入盛果期,林相郁闭后,不再间种,其群落演变成为纯油桐人工林。当桐树衰老后,则种植其它常绿或落叶阔叶林,如板栗人工林或油茶人工林。
  桐杉、桐茶混交林的第一至三年内种农作物,4~8年桐树大量结实,与此同时,杉木也渐次长大,林地间隙小,停止间种农作物,专门经营油桐、油茶或油桐、杉木。8年之后,油桐逐渐衰败,油茶开始结果,杉木冠幅增大,则砍去衰败桐林,转入专门经营油茶或杉木,构成油茶纯林或杉木纯林。这种群落的演替过程,称为“三年农,三年桐,七年茶子满山红”。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福建省志·生物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是《福建省志》的一部分志,侧重记述野生动、植物。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