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业植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6987
颗粒名称: 一、农业植被
分类号: Q948.15+2
页数: 4
页码: 252-255
摘要: 本文介绍了福建地区人工植被的主要类型和特点,包括农业植被、果林植被和经济林植被。其中,农业植被包括粮食作物群落、油料作物群落、纤维作物群落、糖料作物群落和嗜好性作物群落等。这些人工植被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了产量和经济效益,同时也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这些人工植被的特点是具有明显的中生或湿生植物类型,生态特征和物候变化较为明显,种类丰富,分布广泛。福建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水热资源为多种人工植被的栽培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关键词: 福建省 人工植被 农业植被

内容

农业植被是指经过人类选择栽培的大田作物,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蔬菜等,也称农作物。它们的类型和品种较多,而各自对生态环境的适应范围比较狭,要求有比较严格的水、温、光和肥力条件,才能正常地生长发育。因此,它们具有明显的地方特性和物候变化,其生态特征多数属于中生植物或湿生植物类型。一般农作物的生活周期都比较短,属于一年生或二年生植物,较少多年生植物,通常草本性状,而它们的经济产量则比较高。
  福建农业植物种类丰富,构成福建农业植被主要植物,按其用途分,有粮、油、麻、糖、烟、菜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蔬菜等,其耕地面积约2000多万亩,占全省土地面积10%多,其中粮食作物的耕地面积约1607.3万亩,占耕地总面积83%左右。常见的农作物有70~80种,每种作物由于人类长期的培育和选择,品种繁多,类型复杂,分布广泛。
  (一)粮食作物群落
  水稻(Oryza sativa),是福建的主要粮食作物,栽培面积占全省耕地面积的70%以上,
  产量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80%左右,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属于华南双季稻作带。全省的环境生态特点十分有利于喜温、喜湿类的水稻生长,而且多数地区都适于水稻的双季栽培。本省双季稻主要分布在溪河流域,也是本省水稻的主产区。其中以闽江流域和九龙江流域面积最大。目前全省双季稻已普遍实现了连作化,但由于本省地形起伏多变,热量资源在垂直方向的变化极为明显,形成了双季稻,单、双季稻轮作和单季稻三个耕作层次。
  福建栽培水稻以秈稻为主,粳稻只在山区部分地方种植,由于它们的光照长短反应不同,有早稻、中稻和晚稻之别;对土壤水分的适应性不同,有陆稻、水稻、深水稻之分;以及按其的光合作用产生淀粉性质变异,分粘稻和糯稻等。所以栽培水稻的类型和品种很多,所形成的群落特性不同,因此应依其特性进行不同的水肥管理。
  小麦(Triticum aestivum),是本省主要的冬种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仅次于水稻和甘薯居第三位。分布很广,不论平原、丘陵、山区都有种植。
  甘薯(Ipomoea batatas ),是福建三大粮食作物之一,仅次于水稻,常年种植面积达400万亩以上,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1/8,占粮食产量的1/7。全省有23个县主产甘薯,有1/4人口的地区以甘薯为主粮。
  此外还有大麦(本省种植的多为六棱大麦)、玉米、高粱、马铃薯、薯蓣和加工提取淀粉的木薯、蕉芋、魔芋,以及种子含有丰富淀粉的绿豆、赤豆等。
  (二)油料作物群落
  花生(Arachis hypogaea),性喜温、较耐旱,需钙特多的土壤。为福建的主要油料作物,在本省从南到北有广阔的种植范围,有些地方一年可种植两季。80年代统计,全省种植面积约120.87万亩,总产量223.48万担,平均亩产185斤。占全省食油总产量的70%左右。大豆(Glycine soja ),属于喜温作物,适宜于气候温暖、水分较多、光照良好、有机质较多的中性或微酸土壤的环境生长。
  我国是大豆的原产地,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栽培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据考査,福建大豆栽培历史悠久,经验丰富,从南到北一年都可以种植两季,目前全省种植面积约100万亩以上,多数种植于旱地,春播面积比例较大。由于本省山多,地形气候复杂,各地耕作制度也极不相同,因此大豆分布也很不均衡,基本上可分春大豆和秋大豆两个区域。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 ),目前本省虽有一定的面积,但种植比较分散,尚未形成较大面积的稳定的集中产区。单产很低,产量只占食油产量的1/5左右,还不能满足需要。此外尚有芝麻和油茶等。
  (三)纤维作物群落
  福建的主要纤维作物有黄麻属(Corchorus )的圆果黄麻和长果黄麻,以及红麻(Hibis-cus cannabinus )和苧麻(Boehmeria nirea )。引种的龙舌兰属(Agave )的剑麻和龙舌兰,闽东南有一定的面积。棕榈、棉花也有一定的数量。
  圆果黄麻和红麻在福建种植历史悠久。随着生产的发展,黄、红麻种植面积发展到7~9万亩,平均亩产637斤,单产水平居全国第二位。
  (四)糖料作物群落
  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 )为本省的主要糖料作物。本省甘蔗种植历史悠久,历来是全国主产省份之一。目前全省种植面积达90万亩。甘蔗产量约30多万吨。近几年来也试种甜菜。
  (五)嗜好性作物群落
  菸草(Nicotiana tabacum )是本省主要的嗜好性经济作物,各地虽都有普遍种烟的习惯,但是较大规模的生产性栽培,主要集中在闽西和闽南。这些地方的生态条件较适于烟叶的生长,有利于烟叶的成熟。在本省的一些山区丘陵地,微酸性砂壤土的地方,早晨多雾露,是种植优质菸草的自然条件。
  本省是全国种植菸草的最早省份,17世纪初以来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栽培和烤晒烟叶的经验丰富,所产的烟叶以色黄质细闻名于世。目前全省种植面积约25万亩,总产达42.52万担左右。以烤烟为主,约占80%。生产的菸草有春烤烟、冬烤烟和晒烟三种类型。
  此外还有少量的咖啡和主要的嗜好性饮料茶。
  (六)绿肥作物群落
  主要的有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 ),常作为稻田的越冬作物。其次有蚕豆和苕子、田菁等。
  (七)蔬菜作物群落
  本省蔬菜资源很丰富,约有100多种,分属20多科,目前上市的约30多个种类,100多个品种。它们生长的生态环境比较广泛,集中分布于人口稠密的沿海及城镇郊区。由于蔬菜的生长期较短,适于与农作物间作套种,成为农业生产多种经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些淀粉类和浆果类蔬菜,在菜区或城市,也常用其以菜代粮、以菜代果。这说明蔬菜生产将会进一步发展,也是农业植被的主要组成部分。
  主要的栽培种类中,叶菜类有蕹菜、韭菜和油菜属的甘蓝菜、包菜、花椰菜、芥菜;瓜果类有豌豆、四季豆、菜豆、黄瓜、南瓜、苦瓜、冬瓜、丝瓜;块根茎、鳞茎类有蒜、葱、慈姑、荸荠、萝卜、胡萝卜。
  (八)人工复合群落
  人工复合农业群落就是指根据省情、县情、村(场)情建立的农业生态系统,也称“生态农业”或“生态村”或“生态场”。这是近年来农业植被的综合发展。
  由于人口膨胀、森林过伐、农药污染,以及重施化肥、忽视农家肥造成土壤肥力下降,表现出农、林、牧、副、渔五业比例不协调。为解决农村生活能源,把用地和养地相结合,本省近年来自觉进行“生态村”、“生态场”的建设,这里引用福建农学院《水稻生理生态研究进行的调査报告》,举例如图2-2-10。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福建省志·生物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是《福建省志》的一部分志,侧重记述野生动、植物。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