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竹林群落特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6979
颗粒名称: 一、竹林群落特征
分类号: Q948.15+7
页数: 3
页码: 231-233
摘要: 本文介绍了福建省竹林资源的分布、组成、外貌和生境特点以及地理分布。福建省竹林资源丰富,是全国重点竹林区之一,尤以人工竹林常为纯林,其外貌整齐,竹秆高度及直径大小一致。全省地势高低起伏、亚高山、丘陵绵延、河谷盆地交错,适应各种不同习性的竹类生长。根据全国竹林区划,本省竹林大致可分为南亚热带丛生竹林区和中亚热带混生竹林区。这些地区竹林的生长条件、种类和分布具有一定的特点和规律。通过保护和合理利用竹林资源,可以促进竹林产业的发展,为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提供重要支持。
关键词: 福建省 竹林植被 群落特征

内容

竹林是由某种竹类构成优势种的群落。竹林的群落结构、植物种类组成、外貌和地理分布等特征都很特殊,形成一种木本状多年生常绿植物群落类型。
  竹林是我国重要森林资源之一,我国有竹林面积5500万亩,为全世界竹林面积1/5,是全世界竹类分布中心之一。
  本省地处南亚热带及中亚热带,位于东南季风地带,竹类植物资源丰富,全省有竹林面积1027万亩,占全国竹林面积18.67%,居全国第一位,其中毛竹林面积948.9万亩,毛竹株数9.438亿株,占本省竹林总株数的60%左右。
  (一)种类组成
  竹类属禾本科的竹亚科(Bambusoideae ),为多年生木本植物,全世界约有60~70属,1000种以上,以亚洲最多,拉丁美洲、非洲次之,北美洲及大洋洲较少,欧洲没有野生的竹种。我国是世界竹类最多国家之一,全国约有40多属500多种,多分布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各省。福建省是全国重点竹林区之一,竹种资源丰富,本省野生竹种及一些引种成功并有一定栽培面积的竹种,计有17属114种17变种和10变型,为全国种数的1/5。其中刚竹属种类最多,约有27种1变种6变型,占全国种数的51.92%,为全世界种数的31.76%;箣竹属21种,占世界种数的26.25%,为全国种数的35%;特别是倭竹属有5种,占世界种数的50%,为全国种数的62.5%。苦竹属有12种,占世界种数的16.1%,为全国种数的60%,酸竹属有4种,为世界种数和全国种数的50%,少穗竹属有7种,为世界和全国种数之43.7%。(见表2-2-7)
  (二)外貌与结构
  竹林多为单优势种组成的群落,尤以人工竹林常为纯林,其外貌整齐,竹秆高度及直径大小一致,整个群落结构一般多有二层,乔木层为某一种竹组成,高3~15米左右,成单层水平郁闭,林下灌木稀少,多不成层次,下面仅有草本层,如常见的毛竹林、篓竹林、绿竹林及麻竹林等;天然竹林多呈混交林,乔木层中除某种竹外,尚混生有针叶树或常绿阔叶树,常见的有杉竹、松竹或阔竹混交林;另有一些中小型竹种,常混生在针叶林或常绿阔叶林下,在灌木层中形成一个层片,如倭竹属、玉山竹属等一些竹种。
  (三)生境特点与地理分布
  本省地势高低起伏、亚高山、丘陵绵延、河谷盆地交错,局部地区小气候特殊,适应各种不同习性的竹类生长,由于全省中部的鹫峰山一戴云山一博平岭一线从东北向西南构成一条自然屏障,使整个省分隔为东南沿海及西北两部分显然不同的气候型,它们分别生长着不同的竹类。根据全国竹林区划,本省竹林大致可分为如下二个区。
  1.南亚热带丛生竹林区
  本区即是沿鹫峰山一戴云山一博平岭一线的东南部地区,东南界为海岸线,境内海拔450米以下,因受海洋暖湿气流的调节,地形致雨作用强烈,加上山脉对冬季南侵寒潮阻屏影响,使境内形成湿热环境,年均温在20℃以上,绝对低温在0℃以上,少数地点在个别年份可低达-2℃左右,但为时极短,基本上全年无冬,年降水量除沿海地区较少(1000毫米)外,一般为1400~2000毫米,属南亚热带气候,土壤为砖红壤性红壤,地带性植被为南亚热带雨林。
  境内竹林以丛生竹类为主,散生竹较少。在平原丘陵地区以人工竹林为主,栽培面积较大的有篾用竹如花竹(Bambusa albo -lineata)、藤枝竹(Bambusa Lenta ),笋用竹如麻竹(DendrocaLamus latiflorus )及绿竹(DendrocaLamopsis oldhami ),观赏用的有大佛肚竹(Bambusa vulgaris cv .xvatninii)、黄金间碧竹(b .vulgaris cv .vittata )等。野生的竹林有箣竹(b .Wwweami )、大木竹(b .vuenchouensis )。在漳州、厦门、福州等地还成功地引种条竹(Thyrsostachys siamensis)(又称泰国竹),生长良好。
  本区散生竹分布较少,一般分布在本区较高海拔的丘陵山地,如雨量充沛的南靖、平和等地。而毛竹林面积较大,则如闽东一些地区,因雨量偏少,毛竹林面积亦少。
  2.中亚热带混生竹林区
  本区南由南亚热带丛生竹林区的北界,即鹫峰山一戴云山一博平岭一线的西、北面,北连浙江省、江西省,年均温l8℃—20℃,降水1200~1800毫米,土壤类型多样,河谷地带以水稻土为主,丘陵山地以红壤为主,海拔800米以上多为黄壤,地带性植被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本区竹林由南至北为丛生竹类向散生竹类的过渡地带,混生竹类比例较大,可以认为是某些混生竹类的分布中心,如倭竹属有5种,占世界种类的50%,为全国种数的62.5%;又如少穗竹属有7种,为世界及全国的43.7%,苦竹属有12种2变种,为世界竹种的16.1%,为全国种数的60%;丛生竹在本区种类较少,且多为丛生竹中较耐寒的一些广布种,如孝顺竹、青皮竹等;散生竹种数亦不少,但比起浙江一带则种数次之,如刚竹属有27种1变种6栽培型,为世界种数的31.76%,为全国种数的51.92%。常见的有毛竹、萎竹(台湾桂竹)、桂竹、淡竹等;唐竹属有6种2变种,为世界和全国种数的40%,此外尚有少量的方竹属、酸竹属等竹种。
  本区海拔1300米以上的山顶,因气温低、风雪大、紫外线辐射强烈,立地环境特殊,生有温性竹林,以玉山竹属竹种为主,计有6个新近发现的新种,如南平茫荡山1300米的百山祖玉山竹(Yushania baishanzuensis )、武夷山海拔1500米以上的长鞘玉山竹(Y.longissima)、撕裂玉山竹(Y.lacera )和武夷玉山竹(Y.wuvishanensis)、戴云山1800米的长耳玉山竹(Y.longiaurita)。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福建省志·生物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是《福建省志》的一部分志,侧重记述野生动、植物。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