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竹林植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6978
颗粒名称: 第四节 竹林植被
分类号: Q948.15+2
页数: 10
页码: 231-240
摘要: 本文介绍了福建省竹林植被情况的具体介绍,内容主要介绍了竹林群落特征、植被类型、竹林演替等。
关键词: 福建省 竹林植被 植被

内容

一、竹林群落特征
  竹林是由某种竹类构成优势种的群落。竹林的群落结构、植物种类组成、外貌和地理分布等特征都很特殊,形成一种木本状多年生常绿植物群落类型。
  竹林是我国重要森林资源之一,我国有竹林面积5500万亩,为全世界竹林面积1/5,是全世界竹类分布中心之一。
  本省地处南亚热带及中亚热带,位于东南季风地带,竹类植物资源丰富,全省有竹林面积1027万亩,占全国竹林面积18.67%,居全国第一位,其中毛竹林面积948.9万亩,毛竹株数9.438亿株,占本省竹林总株数的60%左右。
  (一)种类组成
  竹类属禾本科的竹亚科(Bambusoideae ),为多年生木本植物,全世界约有60~70属,1000种以上,以亚洲最多,拉丁美洲、非洲次之,北美洲及大洋洲较少,欧洲没有野生的竹种。我国是世界竹类最多国家之一,全国约有40多属500多种,多分布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各省。福建省是全国重点竹林区之一,竹种资源丰富,本省野生竹种及一些引种成功并有一定栽培面积的竹种,计有17属114种17变种和10变型,为全国种数的1/5。其中刚竹属种类最多,约有27种1变种6变型,占全国种数的51.92%,为全世界种数的31.76%;箣竹属21种,占世界种数的26.25%,为全国种数的35%;特别是倭竹属有5种,占世界种数的50%,为全国种数的62.5%。苦竹属有12种,占世界种数的16.1%,为全国种数的60%,酸竹属有4种,为世界种数和全国种数的50%,少穗竹属有7种,为世界和全国种数之43.7%。(见表2-2-7)
  (二)外貌与结构
  竹林多为单优势种组成的群落,尤以人工竹林常为纯林,其外貌整齐,竹秆高度及直径大小一致,整个群落结构一般多有二层,乔木层为某一种竹组成,高3~15米左右,成单层水平郁闭,林下灌木稀少,多不成层次,下面仅有草本层,如常见的毛竹林、篓竹林、绿竹林及麻竹林等;天然竹林多呈混交林,乔木层中除某种竹外,尚混生有针叶树或常绿阔叶树,常见的有杉竹、松竹或阔竹混交林;另有一些中小型竹种,常混生在针叶林或常绿阔叶林下,在灌木层中形成一个层片,如倭竹属、玉山竹属等一些竹种。
  (三)生境特点与地理分布
  本省地势高低起伏、亚高山、丘陵绵延、河谷盆地交错,局部地区小气候特殊,适应各种不同习性的竹类生长,由于全省中部的鹫峰山一戴云山一博平岭一线从东北向西南构成一条自然屏障,使整个省分隔为东南沿海及西北两部分显然不同的气候型,它们分别生长着不同的竹类。根据全国竹林区划,本省竹林大致可分为如下二个区。
  1.南亚热带丛生竹林区
  本区即是沿鹫峰山一戴云山一博平岭一线的东南部地区,东南界为海岸线,境内海拔450米以下,因受海洋暖湿气流的调节,地形致雨作用强烈,加上山脉对冬季南侵寒潮阻屏影响,使境内形成湿热环境,年均温在20℃以上,绝对低温在0℃以上,少数地点在个别年份可低达-2℃左右,但为时极短,基本上全年无冬,年降水量除沿海地区较少(1000毫米)外,一般为1400~2000毫米,属南亚热带气候,土壤为砖红壤性红壤,地带性植被为南亚热带雨林。
  境内竹林以丛生竹类为主,散生竹较少。在平原丘陵地区以人工竹林为主,栽培面积较大的有篾用竹如花竹(Bambusa albo -lineata)、藤枝竹(Bambusa Lenta ),笋用竹如麻竹(DendrocaLamus latiflorus )及绿竹(DendrocaLamopsis oldhami ),观赏用的有大佛肚竹(Bambusa vulgaris cv .xvatninii)、黄金间碧竹(b .vulgaris cv .vittata )等。野生的竹林有箣竹(b .Wwweami )、大木竹(b .vuenchouensis )。在漳州、厦门、福州等地还成功地引种条竹(Thyrsostachys siamensis)(又称泰国竹),生长良好。
  本区散生竹分布较少,一般分布在本区较高海拔的丘陵山地,如雨量充沛的南靖、平和等地。而毛竹林面积较大,则如闽东一些地区,因雨量偏少,毛竹林面积亦少。
  2.中亚热带混生竹林区
  本区南由南亚热带丛生竹林区的北界,即鹫峰山一戴云山一博平岭一线的西、北面,北连浙江省、江西省,年均温l8℃—20℃,降水1200~1800毫米,土壤类型多样,河谷地带以水稻土为主,丘陵山地以红壤为主,海拔800米以上多为黄壤,地带性植被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本区竹林由南至北为丛生竹类向散生竹类的过渡地带,混生竹类比例较大,可以认为是某些混生竹类的分布中心,如倭竹属有5种,占世界种类的50%,为全国种数的62.5%;又如少穗竹属有7种,为世界及全国的43.7%,苦竹属有12种2变种,为世界竹种的16.1%,为全国种数的60%;丛生竹在本区种类较少,且多为丛生竹中较耐寒的一些广布种,如孝顺竹、青皮竹等;散生竹种数亦不少,但比起浙江一带则种数次之,如刚竹属有27种1变种6栽培型,为世界种数的31.76%,为全国种数的51.92%。常见的有毛竹、萎竹(台湾桂竹)、桂竹、淡竹等;唐竹属有6种2变种,为世界和全国种数的40%,此外尚有少量的方竹属、酸竹属等竹种。
  本区海拔1300米以上的山顶,因气温低、风雪大、紫外线辐射强烈,立地环境特殊,生有温性竹林,以玉山竹属竹种为主,计有6个新近发现的新种,如南平茫荡山1300米的百山祖玉山竹(Yushania baishanzuensis )、武夷山海拔1500米以上的长鞘玉山竹(Y.longissima)、撕裂玉山竹(Y.lacera )和武夷玉山竹(Y.wuvishanensis)、戴云山1800米的长耳玉山竹(Y.longiaurita)。
  二、植被类型
  竹林是指竹类植物为优势种组成的纯林,一般是由一个竹种所组成的群落,所以竹林类型基本上与建群种在植物分类学上的属、种及其生长型、生活型相一致,其类型亦就是按建群种的生物学特性和生境特点来划分的,本省竹林有以下类型。
  (一)热性竹林
  本类型主要分布在我国热带和亚热带南部地区,包括台湾、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和西藏等省区的南部以及本省的东南沿海地区。在本省的生境条件,年均温20℃左右,最冷月均温6℃:~8℃以上,年降雨量在1200毫米以上,竹林类型多是丛生竹类为主,主要有牡竹属和箣竹属。根据其生境特点可划分为河谷平地竹林和丘陵山地竹林二个群系组。
  1.河谷平地热性竹林群系组
  (1)麻竹林
  麻竹(Dendrocalamus latiflorus)秆圆形直立,丛生,高6~16米,直径5~12厘米,尾梢部成弧形弯曲而下垂;箨鞘革质,肩部宽圆,背面光滑,有时疏生易脱落暗棕色贴生短刺毛,箨耳甚小,被疏散䍁毛数条;箨叶卵状披针形外反,每节多分枝,叶耳不明显或缺,鞘口无毛,叶片长圆状披针形,长15~35(~50)厘米,宽4~7(~13)厘米,雄蕊6枚,鳞被缺。
  产于南靖、芗城、鲤城、永春、福州、宁德、福鼎一带。
  笋味鲜美,可充作夏季蔬菜之用,为南方主要笋用竹种之一,亦可制作笋干、罐头等;秆大型,可作捕鱼筏、水管、建筑之用,破蔑可编织篮、箩;叶片巨大,作斗笠、船篷等。
  麻竹多为人工纯林,因集约经营,林下杂草较少,以漳州、龙海、南靖、永春等地为栽培中心,全省约有10多万亩,人工麻竹林每丛控制母竹5~8根,秆高15~20米,径粗5~15厘米,多种植于河边、平地、山脚。福鼎等地有半野生状态的竹丛。
  (2)绿竹林
  绿竹(Dendrocalamopsis oldhami),秆圆形近直立,丛生,顶端斜展,高6~10米,直径5~9厘米,秆箨黄色,背面幼时有棕色短毛,成长后变无毛而具光泽,箨耳小;箨叶直立,三角形;每节多分枝;叶耳微小,边缘具7~9毫米䍁毛;叶片长圆状披针形,长17~30厘米,宽2.5~6.2厘米;雄蕊6枚,鳞被3。
  产于漳州、龙岩、厦门、泉州、福州、宁德。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台湾、浙江。
  笋可食,细嫩清脆、味甘美,为南方著名的笋用竹,秆材可为造纸原料,其中层竹材入药,有解热之效。
  绿竹林以芗城、龙海、南靖、福州、福安为其栽培中心,栽培面积约有10多万亩,绿竹较麻竹稍耐寒,西北引种至新罗、漳平、上杭等地,中部引至三元,北部引至建瓯、延平等地。
  绿竹林多为人工经营的纯林,林下草本极少,每丛竹控制12~14根,秆基部稍弯曲后而斜升,多种植于冲积平原、溪边、低丘或房屋前后,既可产笋,又可固堤护岸,美化环境。
  (3)花竹林
  花竹(Bambusa albo —Lineata),秆圆形,直立,高10~15米,直径4~6厘米,节间长35~60厘米,壁薄、厚2~3毫米,基部数节表面具纵向黄白色条纹,秆箨背面无毛;箨耳椭圆形,边缘具䍁毛,箨叶三角形,直立,基部比箨鞘稍窄并作心形收缩。每节多分枝;叶耳狭卵形,边缘具䍁毛;叶片线状披针形,长6~14厘米,宽8~13厘米。雄蕊6。
  诏安、漳浦、平和、长泰、龙海等地有较大面积引种。分布于广东、台湾。
  花竹适应性广,生长快、产量高,竹材节间长、柔初、拉力特强,为优良的蔑用竹种之一,适用作油麦篾、绑扎篾及编竹缆绳、竹织品等;秆绿色间黄白色纵纹,亦为庭园绿化竹种。
  花竹林以龙溪地区为主要栽培区,约有4万多亩,其中诏安栽培面积已达3万亩以上,其中漳浦、平和、长泰及龙海等地各有2000多亩,龙岩、泉州、莆田、福州亦有零星栽植。
  花竹林冠整齐,分枝习性较高,竹丛密集,每丛20多根,外貌呈黄绿色,多为人工经营,林下杂灌较少。耐水湿,对土壤水肥条件要求较高,宜植于溪河两岸冲积土或低丘缓坡地。
  (4)藤枝竹林
  藤枝竹(Bambusa Lenta ),秆圆形、丛生,高5~10米,直径4~7厘米,秆壁稍薄,尾部略下弯,下部多呈Z字形曲折;节间长35~50厘米,每节多分枝;秆箨背面仅近内侧或有时近两侧边缘疏被暗棕色贴生刺毛,先端极宽的孤拱形或近截形;箨耳斜升,其末端伸出于箨鞘边缘之外,箨舌高2~3毫米,箨片稍呈不对称的三角形,基部近圆形收窄。叶耳狭卵形至镰刀形,边缘被长刚毛。叶片条状披针形,长9~17厘米,宽1.2~2厘米。
  产于南安、安溪、永春、鲤城、龙海、南靖。
  秆材柔韧,劈蔑性能好,为编制竹器的优良材料。秆材劈蔑所编制竹席,蔑薄柔软,品质优良,为闽南著名的地方特产。
  藤枝竹林相整齐,每丛20~30株,秆高5~12米,径粗4~7厘米,常自行第8~10节开始分枝。喜生于溪河两岸冲积土及低丘陵缓坡地,多为人工经营的纯林,林下杂灌草稀少。
  2.丘陵山地热性竹林群系组
  (1)水粉单竹林水粉单竹(Bambusa chungii var .barbelata ),秆圆形,丛生,高5米,直径1~2.5厘米,表面有矽质毛,节间长达55厘米。箨鞘鞘口明显内凹,两侧有高1厘米之圆肩。每节多分枝。无叶耳与䍁毛;叶片狭条状披针形,长10~14厘米,宽0.8~2厘米。雄蕊6。
  产于南靖,多见于南亚热带雨林破坏后而形成的灌丛中,常成丛地与常绿阔叶树混生,有时由许多竹丛连成一片纯林。
  节间长,可劈蔑作编织材料,秆细小,叶狭长青翠,可为闽南地区庭园绿化竹种。
  (2)箣竹林箣竹(Bambusa blumeana ),秆圆形,丛生,高15~20米,直径8~15厘米,壁厚,基部节间近于实心;基部数节侧枝常退化成锐刺。箨鞘顶端呈圆形或截平形,背部幼时密生黑紫色细刺毛,常沿其两边缘生有黄色纵条纹2~5条;箨耳发达,边缘生1_5~2.5毫米之䍁毛。每节多分枝,有叶耳及淺毛;叶片披针形,长6~18厘米,宽1.1~2厘米,雄蕊6、鳞被3。
  产于安溪、漳平、诏安一带。分布于广东南部、海南岛、台湾。
  多野生于溪河两岸、丘陵山地,喜肥沃湿润土壤,但亦能耐干旱瘠薄。
  箣竹林根深秆密,分枝低,抗风力强,是固堤防风的优良竹种。
  (二)暖性竹林
  本类型主要分布在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即黄河流域以南,长江流域到南岭山地,约相当于北纬25°~37°之间。本省位于鹫峰山一戴云山一博平岭以北地区,是丛生竹向散生竹过渡地带,同时亦是混生竹类适生地区。根据生境条件亦可分为二个群系组。
  1.河谷平地暖性竹林群系组(1)孝顺竹林孝顺竹(Bambusa multiplex),秆圆形,丛生,高3~7米,直径1~2厘米,幼时绿色无毛,老时变黄色,节间被白粉;箨鞘为节间1/4~3/4长,厚纸质、硬脆无毛;箨耳缺;箨叶三角形,直立,与箨鞘近等长,基部沿箨鞘两肩下延,与箨鞘顶端等宽。每节多分枝,叶鞘鞘口顶端生有长1~4毫米䍁毛。
  产于南靖、德化、屏南、宁德、三元、延平、邵武、武夷山。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为丛生竹类较耐寒种类之一。
  秆材坚韧可编织工艺品,代绳索捆缚脚手架,也是造纸的好材料。
  孝顺竹林多生于溪边、林缘,亦可分布于海拔1000米的山地,每丛竹约有1~200根,分枝低,小枝与叶排列不整齐、林冠参差不齐。
  (2)小黄竹林
  小黄竹(Batnbusa teoctilis var .glabra ),秆圆形丛生,高3~5米,径1~6厘米,箨鞘硬脆厚革质,长为节间1/3左右;箨耳小或不明显,长圆形,两侧不等大;箨片三角形,基部作心形收缩而较箨鞘顶端稍窄,每节多分枝,有叶耳及脱落性椋色䍁毛,叶片披针形、长10~25厘米、宽1.5~2.5厘米。
  小黄竹为丛生竹较耐寒竹种之一,分布遍及全省,对土壤要求不严,多生于溪河两岸、山谷水沟两旁,亦较耐旱,可生于丘陵山地。
  小黄竹林林相参差不齐,但分枝较高,叶与小枝排列较整齐,常几十株甚至百株聚生于一丛,混生于灌丛中或常绿阔叶林林缘。
  小黄竹竹节平滑、竹蔑坚韧柔软,可为绑扎蔑或制缆索,纤维长为造纸原料。
  2.丘陵山地暖性竹林群系组(1)毛竹林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var .pubescens ),秆散生,高10~20米,节间圆筒形,着枝一侧有沟槽,有白粉,分枝以下节环平,秆箨厚革质,外被深棕色刺毛和大小不等的褐色斑块;箨耳不发达,有弯曲硬䍁毛;每节2分枝,无叶耳,鞘口有灰色䍁毛,叶片披针形,较小。雄蕊3,鳞被3。
  全省各地均产。广泛分布于秦岭、汉水流域至长江流域以南各省,海拔高可达1400米。
  竹秆供建筑、梁柱、棚架、脚手架及各种竹器、竹编、竹制家具等,幼秆为造纸原料,笋味鲜美,冬笋、春笋均可食用。
  毛竹林是本省面积最大的主要竹林,全省毛竹林面积948.9万亩,蓄积9.438亿株,除长乐、平潭、晋江、厦门等地外,各地均有分布,主产于南平、三明、龙岩三市,占全省毛竹林面积81.1%,宁德地区仅占6.1%,其余地区(市)共占12.8%。建瓯市毛竹林面积100万亩,居全省第一位;其次为长汀、顺昌、永安、延平、浦城、连城、邵武等县市,面积约在30万亩以上;武夷山、尤溪、沙县、上杭、建阳、将乐、光泽、三元、政和、漳平、宁化、永定、建宁、武平、南靖、德化、泰宁等县面积均在10万亩至30万亩之间;其余各县约在10万亩以下。
  毛竹纯林外貌整齐,结构单一,树冠起伏不大,成单层水平郁闭,秆高10~20米、径粗5~16厘米,如为人工经营,林内灌木较少,林下仅是一些阴湿草本植物。天然状态的毛竹林和失管的人工林,常与常绿阔叶树或松、杉等混交,其混交树种有栲属、青冈属、润楠属等以及马尾松、杉木等,有的为了保护地力,人为地留下一定比例的针阔叶树构成上层乔木而高出竹林,呈凹凸不平的外貌,林下灌木有檵木、柃木属、冬青属等等,草本植物常见的有狗脊、芒萁、卷柏、里白等蕨类植物及一些禾草类。
  (2)篓竹林
  篓竹(Phyllostachys makinoii)又称台湾桂竹,秆散生,高10~15米,直径3~8(-12)厘米,中部节间圆筒形,着枝一侧有纵沟槽,节下有猪皮状小穴,每节2分枝;箨鞘无毛,有紫黑色斑点和斑块;无箨耳及䍁毛;箨舌高2毫米,截平,新鲜时边缘有紫红色长纤毛;叶鞘口有10~13毫米放射状䍁毛,叶片条状披针形,长8~17厘米,宽10~23毫米。雄蕊3,鳞被3。笋期4~6月。
  产于永泰、闽侯、福清、福州、莆田、闽清、罗源、宁德、延平、建瓯、武夷山等地,亦分布于台湾。
  竹材坚靭致密,供建筑、造纸、各种竹器、竹帘、伞骨、笛等;箨鞘可作为竹篷、斗笠等,笋味好,可食。
  篓竹适应性较强,喜生于土壤疏松、深厚排水良好的红壤,但亦能耐干旱瘠薄之地,丘陵山地或平原皆可种植,林相整齐,结构单一,成单层水平郁闭,据莆田庄边乡县界山调査,在样方10x l0m²上有篓竹25株,秆高6~8米,胸径3~5厘米,盖度35%,林下灌木较少,有长叶冻绿、地茶、大青、肖梵天花、美丽胡枝子等,草本层以白茅为主,尚有乌韭、白花败酱、积雪草、星宿菜、狗脊蕨等。
  (3)水竹林
  水竹(Phyllostachys heteroclada ),秆散生,高2米,直径1厘米,节间圆筒形,分枝一侧扁平,节隆起,秆环高于箨环,秆箨革质,无毛,有光泽;箨耳细小或无,有细弱䍁毛数条。每节2分枝,分枝长而开角大,与秆的夹角75~90度,无叶耳,仅有鞘口䍁毛数根,雄蕊3、鳞被3。笋期5月。
  产于福州、永安、延平、松溪、邵武、武夷山等地,广布于长江流域以南。
  竹秆坚韧,蔑性好,可编菜篮、各种竹器或作篱笆、扫帚、造纸等,笋味好,可食用。耐水湿环境,多生于河谷、溪边或低洼潮湿的沼泽地,常形成小片纯林。
  水竹林外貌不整齐,侧枝水平开展,枝叶密集交织,每亩立竹达1000~1500株,郁闭度大,林下无灌木,仅有一些耐阴湿草本植物。
  (4)桂竹林
  桂竹(Phyllostachys bambusoides),秆散生,高3~22米,直径3.5~7厘米,节间圆筒形,着枝一侧扁平,秆环与箨环均隆起;箨鞘疏生棕黄色小刺毛,有大小不等黑褐色斑纹,箨耳卵形,有弯曲䍁毛;每节2分枝;叶耳小,有弯曲䍁毛,叶片披针形,笋期5月。
  产于龙岩、闽清、三明、福鼎、屏南、南平,分布湖南、四川、河南、浙江、江苏、安徽、山东、河北。
  蔑性好,可制各种竹器竹编,大秆可为船篙、柄材等,笋可食。
  桂竹对土壤要求不高,耐干旱瘠薄土壤,生于荒山、灌丛或混生于林缘。
  桂竹林外貌不整齐,高3~4,胸径2~4厘米,叶稍宽、深绿色,常与其它耐旱植物混生成灌丛,有时亦成小面积纯林。
  与桂竹同样能耐干旱瘠薄土壤的竹种,尚有刚竹、毛环竹、罗汉竹、石竹等,它们能生于岩石裸露的荒山,与其他树种混生成灌丛,或有时成小面积纯林。
  (5)方竹林
  方竹(Chimonobambusa quadrangular is),秆散生,高3~8米,直径1~4厘米,四方形或近四方形,幼时有小刺毛,基部数节秆环常有向下弯曲的刺状气根;秆箨三角形,背面有紫色斑点,无箨耳及䍁毛;箨舌不发达,箨叶小或退化。秆中部3分枝,每小枝2~5叶,叶片狭长披针形。笋期8月至翌年1月。
  产于上杭、南靖、永春、德化、福州、闽清、罗源、福鼎、三元、永安、尤溪、建宁、武夷山。
  笋味甜美,可食,秆形奇特,枝叶青翠,为优良的观赏竹。
  方竹常生于山谷两侧阴湿地,混生于常绿阔叶林下成一层片,有时上层乔木砍伐后亦能形成小片纯林。
  (6)苦竹林
  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地下茎复轴型,秆高3~5米,直径1.5~2厘米,分枝一侧下部1/4~1/3扁平,秆环隆起,稍高于箨环,箨环上有木栓质加厚及箨基残留物,节下白粉圈明显,每节3~5分枝,与主秆成50°角,箨鞘被棕色或淡黄色刺毛,基部密生一圈刺毛;箨耳无或不明显,箨舌截形、高1~2毫米。每小枝有3~4叶,叶片披针形,雄蕊3枚,笋期5~6月。
  产于德化、福州、闽清、尤溪、龙岩、武夷山。
  秆可为伞柄、旗杆和制竹器;笋味苦,有些群众喜食亦可腌制作咸菜。
  常生于土壤肥厚的山地、丘陵,多构成以苦竹为单优势种的灌丛,或混生于常绿阔叶林的林缘。
  苦竹属在本省常见的还有仙居苦竹、宜兴苦竹、三明苦竹、油苦竹等,它们亦皆能构成单优势种的灌丛或纯林。
  (7)慧竹林
  慧竹(Pseudosasa hindsii),是一种复轴混生竹,秆高3~4.5米,直径1.5厘米,秆形通直,秆环不隆起,秆箨近无毛或偶见有脱落性刺毛,箨耳卵状至椭圆状,边缘有《毛,箨叶宽卵状披针形。每节3分枝,基部紧贴秆。每小枝有4~6叶。雄蕊3枚。
  产于南靖、长泰、德化、福州、闽清、罗源、福鼎、南平等地。
  慧竹喜阴湿及肥厚的土壤,常混生于常绿阔叶林或针叶林下,自成一层片,亦见于林缘或路旁,有时亦形成纯林。
  慧竹属茶秆竹属的竹种,该属尚有福建茶秆竹、薄箨茶秆竹、托竹等,它们通称厘竹,可供制作手仗、钓鱼竿、运动器材、温室花圃支柱和围篱等,为传统出口商品。
  (8)唐竹林
  唐竹(Sinobambusa tootsik),属单轴散生竹,秆高7米,直径3.5厘米,着枝一侧扁平,秆环隆起与箨环同高或高于箨环,箨环有木栓质隆起及紫色刚毛,箨鞘近长方形,背面棕褐色刺毛,箨耳椭圆形至镰形,边缘有长2厘米屈曲长䍁毛,箨舌弓状突起。每节3分枝,每小枝3~9叶、叶片背面有细柔毛。雄蕊3枚。
  产于安溪、福州、三明、屏南,常生于海拔400~500米丘陵山麓或沿溪谷两岸土壤肥厚处,一般形成小面积纯林,与常绿阔叶树交错分布。
  唐竹秆材坚韧,可加工为竹器或工艺品,笋味苦。
  唐竹属在本省常见的还有满山爆、望衫竹、江南竹等,皆可成小面积纯林。
  (9)箬叶竹林
  箬叶竹(IndocaLamus Longiauritus ),又称长耳箬竹,为复轴混生竹类,秆高1.5米,径粗约5毫米,幼秆具小刺毛,秆箨远较节间短,背面贴生棕色刺毛;箨耳发达,镰形。边缘有长䍁毛。叶片宽大,长10~30厘米,宽2~7厘米,两面无毛或下面近基部被微毛。每节1~3分枝。雄蕊3枚。
  本省各地均产,秆可作毛笔杆、竹筷:叶可为粽叶、制斗笠、船篷等用。
  箬叶竹生于海拔1000米以下丘陵山地,常于阔叶林下形成一层片,或在灌丛中与其他树混生,有时亦形成纯林,林相整齐,秆矮小,大小一致,枝叶密集。
  箬竹属在本省常见的还有阔叶箬竹和箬竹等,它们亦形成一层片或成小面积纯林。
  (10)福建倭竹
  福建倭竹(Shibataea fujianensis ),复轴混生竹类,秆高0.3~1米,直径3~4毫米,分枝一侧扁平;箨鞘背面密被白色短柔毛,无箨耳或鞘口䍁毛。箨舌截平,高3毫米。每节3分枝,每小枝仅1叶,叶条状披针形,长17~18厘米,宽2~2.8厘米,叶背密被长柔毛。雄蕊3枚。
  产于沙县、延平、顺昌、武夷山等地,常生于潮湿肥沃的山地,在疏林下形成一层片,有时在荒山宜林地上成纯林,秆矮小密集,高低一致,林相整齐,可种植为庭园绿化,或作绿篱。
  倭竹属在本省有5种,常见的还有南平倭竹、五叶笹等。
  (11)福建酸竹林
  福建酸竹(Acidosasa notata ),又称甜笋,秆高2~8米,直径1~3厘米,最粗达4.5厘米,秆箨疏生褐色斑点和易脱落刺毛;箨耳长圆形,边缘有䍁毛;箨舌显著隆起,高约6毫米。每节3分枝,每小枝有叶2~5片,叶片长11~20厘米,宽1~2.3厘米,叶耳长圆形,边缘有长䍁毛。雄蕊6枚。笋期4~5月。
  产于延平、建瓯、顺昌、安溪、龙岩等地,生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坡、丘陵,常组成纯林,或与其它树混交。
  福建酸竹笋味清甜,含蛋白质和磷量为所有竹笋之冠,是个优良的笋用竹种,竹秆坚韧可作晒竿、旗杆、围篱等,亦可加工为竹器工艺品。
  酸竹属在本省常见的还有黄甜竹,笋味甜美亦是一种优良的笋用竹种。常混生于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林中,亦有成小面积的纯林,部分群众已引种在房前屋后。
  (12)肿节少穂竹林
  肿节少穗竹(Oligostachyum oedogonatum ),复轴混生竹类,秆高2~5米,直径1~2.5厘米,秆节上部节间一边强烈隆起呈肿胀状,箨鞘背面有稀疏之疣基刺毛;箨耳狭镰形,耳缘有3~5条暗紫色䍁毛,锋舌尚3毫米。每节3~5分枝,每小枝有2~3叶,叶片条状披针形。雄蕊3,其花序总状,仅3~4小穗。
  产于德化、福鼎、建瓯、顺昌、武夷山,生于海拔600~1500米山地,常形成大面积纯林,秆大小一致,密集,在较低海拔常与其它树混交。笋味清甜可食。
  少穗竹属在本省常见的还有糙花少穗竹,产于闽清、福州、上杭、永定等地,秆可作撑竿或劈蔑,笋味微苦,脆嫩,群众喜食。
  (三)温性竹林
  本类型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山地高海拔处,多在1500米以上,特别是四川、西藏的西南部、南部地区,有些种分布于3000米以上高山,本省多分布于海拔1300~1900米的山顶部分,其生境特点是气温低、云雾浓、风雪大、紫外线辐射强,土壤多为山地草甸土。本类型仅有一群系组。
  高海拔山地竹林群系组
  本省该群系组的竹林多由玉山竹属的竹种组成单优势的纯林,或为针叶林下一层片。
  毛秆玉山竹林
  毛秆玉山竹(Yushania hirticaulis),地下茎为合轴型,秆散生假鞭由秆柄延长10~30厘米。高1~3米,直径0.5~1厘米,秆节间被具疣基小刺毛,箨鞘背被长刺毛,箨耳小,椭圆形,有弯曲䍁毛,箨舌微弧形,每节3~5分枝,每小枝有3~5叶,叶耳小,半圆形或三角形,具10毫米粗䍁毛,叶片条状披针形,长10~20厘米,宽1厘米。
  产于崇安黄岗山,海拔1800米的矮林下,或于1950米的山顶组成单优势的纯林。
  三、竹林演替
  竹类一般为喜温喜湿、但又不甚耐荫的植物,绝大多数竹林,如没有人工抚育除草,让其自然生长,竹林内必然有耐荫的阔叶树种侵入,逐渐变成竹阔混交林,如毛竹林内首先是耐荫的栲属、青冈属、润楠属的幼苗或幼树出现,进而形成毛竹与栲树、青冈、甜槠等常绿阔叶树种混交林,当高大的常绿阔叶树升为第一乔木层时,林冠越来越密,林内光线不足,毛竹就生长不良直至死亡,则竹林的演替结果是常绿阔叶林。
  竹类的繁殖,除个别竹种可经过一定周期而开花结实,通过有性方式繁殖外,绝大部分竹类都以地下茎的延伸来繁殖,尤以竹养鞭、鞭生笋、笋成竹而循环增殖,致使一根母竹可占据一大片地面,由于它们的地下茎相连,使整片竹林的物质合成、积累分配、消耗等形成自动调节系统,这种生长发育的特性具有更强的抗性,如遭砍伐、火烧,竹类可以地下茎更新比其他各树种更快,每当森林遭到破坏,林内有足够的光照,附近竹林通过地下茎的延伸能最先侵入,形成各类混交林,或形成相当面积的竹林。
  大部分的竹林是不稳定的过渡性群落,仅有某些较耐荫的竹种,它们能在较荫湿的常绿阔叶林下组成一个层片,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如箬竹属、少穗竹属、方竹属、酸竹属等。
  合轴散生型的玉山竹属,由于地下茎具假鞭,入土较深,竹株矮小,而具有耐寒、抗风雪等适应高山特殊生境的特性,这类竹林属气候型偏途顶极,具有较稳定的类型,这类竹林如受破坏,则可逆行演替为灌草丛或草甸。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福建省志·生物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是《福建省志》的一部分志,侧重记述野生动、植物。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