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红树林基本类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6975
颗粒名称: 二、红树林基本类型
分类号: Q948.15+8
页数: 2
页码: 227-228
摘要: 本文介绍了福建沿海红树林的分布、类型和生态特征。红树林是热带和亚热带海岸特有的木本植物群落,具有抗盐、耐淹等特殊生理特性。福建沿海的红树林群落类型包括白骨壤群落、桐花树群落、秋茄群落、秋茄-桐花树群落和木榄-秋茄-花树群落等。这些群落在维护海岸生态系统稳定、减缓风暴潮等自然灾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由于人为干扰和环境变化,福建沿海红树林的面积和数量不断减少,因此需要加强保护和发展。
关键词: 福建省 红树林植被 基本类型

内容

福建沿海地处北纬23°40'~27°20',气温较低,是我国红树林分布的北限。但由于海岸曲折复杂,多港湾,又有漳江、九龙江、晋江、闽江等河流入海,河口两岸受河水淡化,港湾河口的泥滩地都有红树林间断分布。由于人为干扰,目前残存不多。由1965年调查的719.36公顷,下降到1980年301.88公顷。近来还有下降的趋势,因而有必要加强保护和发展。
  本省红树群落类型简单,据调査主要有五种类型:
  (一)白骨壤群落
  本群落分布在莆田兴化湾以南的向海外滩,是本省较为抗盐的先锋群落。多处于海滩前缘或位于中潮区以下。
  外貌呈银灰色。单层结构,一般纯林树高在1米左右,少有秋茄伴生。具气生根和指状呼吸根。生境中盐度一般较高,如厦门东屿四季海水平均盐度达29‰。由于植株不高,又在中低潮滩面,大潮时将受淹没或仅落出林冠而似一个“绿岛”,土壤为淤泥或沙泥滩。群落结构简单,种类单纯,又多处于外滩、中低潮滩,属演替的先锋阶段的群落。
  (二)桐花树群落
  本群落类型在晋江以南较普遍分布。多在海滩前缘或河口咸淡水汇合处,也可分布至河口上溯十几公里的河岸,属广盐分布种类,在土壤盐度4‰至18‰均有生长。外貌黄绿色,以桐花树单独组成,间或有秋茄或白骨壤少量伴生。群落盖度25%~80%,多萌芽丛生状灌木。土壤多淤泥或沙泥滩均可生长。群落结构简单,单层群落,在滩面外缘和内缘均有分布。适应广。属演替的前期先锋阶段至中期阶段的群落。
  (三)秋茄群落
  本类型广泛分布于本省南北沿海滩地,除罗源湾和宁德三沙湾等地有千亩以上的秋茄林外,其它各地多是片断分布,有的仅沿海河岸呈带状分布。外貌青绿色或深绿色,多呈低矮灌木状,只有人工营造的较密纯林或人工保护较好的群落乔木较为高大,可达5~6米。南部沿海常有桐花树、白骨壤伴生,东北部沿海因仅存一种红树植物,所以海滩外缘至内滩均为纯林分布。在土壤盐度10‰~20‰、淤泥深厚地段生长。本类型在本省南、中部沿海,除人工栽培为纯林外,多为桐花树等伴生,为演替中期的多种类的群落。而在东北部沿海仅存此种,因而既属先锋种类,也是后期阶段的稳定性群落。
  (四)秋茄一桐花树群落
  本类型在南部沿海至泉州湾是较常见的类型,只要秋茄乔木层不十分致密,林下就生长有桐花树灌木层,为广布的类型。外貌深绿色至黄绿色。群落结构二层,上层乔木为秋茄,高4~5米,具板状根,下层灌木为桐花树,高1~1.5米,具小支柱根。林下有时还有少量白骨壤或老鼠簕伴生。生境多深厚淤泥,土壤盐度中等,约17‰~23‰左右。本类型属红树林演替系列中处于中期阶段。
  (五)木榄十秋茄-花树群落
  本类型仅发现于云霄县漳江口一带,是本省种类最复杂的红树林群落。群落外貌浓绿色,参差不齐,总盖度达95%。二层结构,上层乔木为木榄和秋茄树,盖度达82%,下层灌木为桐花树,盖度仅5%。林中有藤本植物鱼藤伴生,秋茄苗极少。木榄具膝状呼吸根,秋茄有小板根或小支柱根。土壤为深厚淤泥。该类型是本省演替系列的后期阶段的群落。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福建省志·生物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是《福建省志》的一部分志,侧重记述野生动、植物。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