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红树林植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697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红树林植被
分类号: Q948.15+2
页数: 6
页码: 225-230
摘要: 本文介绍了福建省红树林植被情况的具体介绍,内容主要包括红树林群落特征、红树林基本类型、红树林演替、红树林保护和开发等。
关键词: 福建省 红树林植被 植被

内容

一、红树林群落特征
  红树林是长在热带河口、海湾潮间带的常绿木本植物群落。由于温暖洋流的影响,有的可分布到亚热带,有的因潮汐的影响,在最高潮边缘生长而具有水、陆两栖现象,因而红树林包括真红树和半红树两类型统称红树植物。红树植物只是指红树林中的树木(乔木、灌木和亚灌木),所以,一般国际上所指红树林植物,没有包括群落中的草本植物和藤本植物,它们仅是红树林的伴生植物。
  红树林由于生长在海湾、河口泥滩或沙泥滩,适应这种潮汐浸溃和淤泥缺氧的环境,具有特殊的生理特性和形态结构,如细胞渗透压高,具有发达的支柱根、呼吸根,树皮富含单宁,具有“胎生”现象等。因而,它与陆生森林植被类型有明显的区别,也是热带、亚热带海岸植物的特征类型。大致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以内,并以赤道热带为中心。
  (一)种类构成
  我国红树林自然分布于海南、广西、广东、福建和台湾五省(区),浙江温州地区1958年后引种成功一种。目前,全国计有20科,25属,37种。本省是全国最北缘省份,计有7科,8属,9种。其中真红树植物7种,半红树植物2种,此外还有林下的藤本和草本植物称红树林伴半棺物(表2-2-51
  [=此处为表格(表2-2-5 福建省红树林植物种类表)=]
  [=此处为表格(续表)=]
  (二)外貌和结构
  在世界红树林最发达的地区,成熟的红树林是由高大乔木所组成的森林。林相稠密、外貌深绿色至黄绿色。本省红树林地处南亚热带,加以人为干扰严重,成片完整的林相不多,一般多呈矮林状。最高的曾在龙海角尾乡寮东村,高达8米,个别高达10米。灌木1.5米,二层结构,现存浮宫乡草埔头的人工林高达5米多,仅一层纯林。原云霄竹塔乡乔木层达5米,灌木层2米的二层结构,并有藤本伴生,今仅有灌丛一层。林下草本植物极为罕见,个别地段有狗牙根或若干地段有南方碱逢存在,但不形成草本层。
  (三)生理生态学特征
  1.对生态形态学适应
  红树植物的生境常受海水浸溃,土壤盐分含量较高,各地变化又较大,因此,生长在这些环境的植物,叶片结构特殊,多呈盐生和适应生理干旱的形态结构,不同种有不同的适应,同种在不同生境下也有不同的反应。如木榄和秋茄等叶片为厚革质,表面光亮,有利于反射海滨强烈阳光。白骨壤叶灰绿色,有毛茸紧贴,以防水分散失和海水浸入。桐花树等有分泌盐作用的盐腺,以利于使从海水中吸入过多的盐分排出。同种的桐花树在不同土壤盐度下,随盐度提高气孔数减少、盐腺数提高、盐腺分泌细胞增多、叶片加厚等(表2-2-6)。
  红树有许多特殊的根系。福建省没有红树属的巨大支柱根,但秋茄和桐花树有较小的支柱根,秋茄在风小的林内则有板状根。支柱根和板状根均从茎基部长出,插入泥滩,起到支架和稳固植株着生于泥滩的作用,使之在强烈风浪中巍然屹立。由于红树植物常受到潮水的淹没,土壤中缺乏空气,因而有些红树植物具有特殊的匍走的榄状根和呼吸根。如白骨壤有突出土面10~20厘米的呼吸根,每平方米面积达50~60条,多者可达500条左右。呼吸根上有皮孔,退潮时与大气接触,易于呼吸空气,输向缺氧部位。根皮和树皮均有气道,进行气体交换。海漆有蛇状呼吸根,木榄有膝状呼吸根,都起到通气的作用。呼吸根有较强的再生能力,顶端折断,在折断部分旁边又可再继续长出。
  2.繁殖方式特殊适应
  红树植物的特殊繁殖形式是“胎生”。这种胎萌现象,在红树植物中有两种形式。一是“显胎生”,即胎萌后胚轴伸出果实,悬挂在树上。如秋茄胚轴长20~30厘米,棍棒状。木榄胚轴长10~20厘米,纺锤形。它们发育成熟后,直接掉落插入泥滩,生长成苗,或掉入海水中,由于组织中含有气道,可以随潮汐漂游远处。另一种是“隐胎生”,即胚胎发育后,胚轴仍包在果皮内。俟掉落后,才突破果皮,发育成苗,直立于泥滩上。如桐花树,幼苗充满果皮内,落地出苗后,果皮仍悬在胚轴上,几周后才脱落。有些红树植物并非胎生,它们种子或果实的构造是适应于海水漂浮的,可经受海水长时间浸淹而不腐烂,随潮漂流也是红树植物传播繁殖的另一种形式。
  3.对盐生环境的生理适应
  红树植物处于河口海岸盐溃环境,由于土壤和海水盐度提高,吸水困难,植物组织以提高渗透压来适应,如白骨壤可高达32.6个大气压,桐花树达30_2个大气压,秋茄达31.9个大气压。它们比之一般陆生植物只有5~10个大气压高得多。
  红树的树皮富含单宁,这是抗海水腐蚀的一种生理适应,如木榄单宁含量为12.7%~22.7%,秋茄为12.4%~30.7%,海漆为6.8%~9.3%,桐花树为8.9%~19.6%,都达到可提取开发的价值;只有白骨壤低达0.3%。红树林另一生理特点是高生产率,平均生产率可达10~25克/米²•天。
  二、红树林基本类型
  福建沿海地处北纬23°40'~27°20',气温较低,是我国红树林分布的北限。但由于海岸曲折复杂,多港湾,又有漳江、九龙江、晋江、闽江等河流入海,河口两岸受河水淡化,港湾河口的泥滩地都有红树林间断分布。由于人为干扰,目前残存不多。由1965年调查的719.36公顷,下降到1980年301.88公顷。近来还有下降的趋势,因而有必要加强保护和发展。
  本省红树群落类型简单,据调査主要有五种类型:
  (一)白骨壤群落
  本群落分布在莆田兴化湾以南的向海外滩,是本省较为抗盐的先锋群落。多处于海滩前缘或位于中潮区以下。
  外貌呈银灰色。单层结构,一般纯林树高在1米左右,少有秋茄伴生。具气生根和指状呼吸根。生境中盐度一般较高,如厦门东屿四季海水平均盐度达29‰。由于植株不高,又在中低潮滩面,大潮时将受淹没或仅落出林冠而似一个“绿岛”,土壤为淤泥或沙泥滩。群落结构简单,种类单纯,又多处于外滩、中低潮滩,属演替的先锋阶段的群落。
  (二)桐花树群落
  本群落类型在晋江以南较普遍分布。多在海滩前缘或河口咸淡水汇合处,也可分布至河口上溯十几公里的河岸,属广盐分布种类,在土壤盐度4‰至18‰均有生长。外貌黄绿色,以桐花树单独组成,间或有秋茄或白骨壤少量伴生。群落盖度25%~80%,多萌芽丛生状灌木。土壤多淤泥或沙泥滩均可生长。群落结构简单,单层群落,在滩面外缘和内缘均有分布。适应广。属演替的前期先锋阶段至中期阶段的群落。
  (三)秋茄群落
  本类型广泛分布于本省南北沿海滩地,除罗源湾和宁德三沙湾等地有千亩以上的秋茄林外,其它各地多是片断分布,有的仅沿海河岸呈带状分布。外貌青绿色或深绿色,多呈低矮灌木状,只有人工营造的较密纯林或人工保护较好的群落乔木较为高大,可达5~6米。南部沿海常有桐花树、白骨壤伴生,东北部沿海因仅存一种红树植物,所以海滩外缘至内滩均为纯林分布。在土壤盐度10‰~20‰、淤泥深厚地段生长。本类型在本省南、中部沿海,除人工栽培为纯林外,多为桐花树等伴生,为演替中期的多种类的群落。而在东北部沿海仅存此种,因而既属先锋种类,也是后期阶段的稳定性群落。
  (四)秋茄一桐花树群落
  本类型在南部沿海至泉州湾是较常见的类型,只要秋茄乔木层不十分致密,林下就生长有桐花树灌木层,为广布的类型。外貌深绿色至黄绿色。群落结构二层,上层乔木为秋茄,高4~5米,具板状根,下层灌木为桐花树,高1~1.5米,具小支柱根。林下有时还有少量白骨壤或老鼠簕伴生。生境多深厚淤泥,土壤盐度中等,约17‰~23‰左右。本类型属红树林演替系列中处于中期阶段。
  (五)木榄十秋茄-花树群落
  本类型仅发现于云霄县漳江口一带,是本省种类最复杂的红树林群落。群落外貌浓绿色,参差不齐,总盖度达95%。二层结构,上层乔木为木榄和秋茄树,盖度达82%,下层灌木为桐花树,盖度仅5%。林中有藤本植物鱼藤伴生,秋茄苗极少。木榄具膝状呼吸根,秋茄有小板根或小支柱根。土壤为深厚淤泥。该类型是本省演替系列的后期阶段的群落。
  三、红树林演替
  福建南部云霄沿海有8种红树植物,随沉积物多少和分布高程如图2-2-8所示的生态系列。它们的先锋群落主要是白骨壤群落和桐花树群落,或二者的混交林。淤泥增多,地势提高,出现秋茄一桐花树(和/或白骨壤)群落;最后阶段为木榄十秋茄-桐花树群落。福建中部沿海则最初为白骨壤群落,少有白骨壤十桐花树群落,最后阶段为秋茄一桐花树群落。北部沿海仅秋茄一种,因而早期和后期均为秋茄群落(见图2-2-9)。
  另一方面,福建红树群落分布有机缘性,如出现于龙海石门的老鼠簕小群落,这是由于潮沟和大片的细稀淤泥存在。又如厦门东屿的白骨壤群落,面积达400亩左右,广大的滩面,淤泥沉积较慢,较适应白骨壤生长。
  总之,福建红树林的动态分布,同样受环境因素的制约,出现有规律的变化。但由于沿海红树林受人为干扰严重,大大妨碍了它的自然发展。由于受人为干扰程度不同,有时,只能见到这种生态系列分布的某些阶段。
  四、红树林保护和开发
  福建省红树林资源分布广,人民群众有利用的经验,如提取单宁,药用和食用等。不少地区人工造林以作护岸林,在防止海浪冲击、保护良田和村庄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红树植物(如秋茄、木榄等)的根和树皮可提取单宁,曾用以染渔网渔服,1958年省林业厅还在同安专门兴办红树林场,当时的目的就是为提取单宁而建立的。一些红树植物的果实可食用,如白骨壤的果实,厦门海沧镇群众曾采来浸水去皮去涩后盐溃为早菜。秋茄的胚轴浸去涩味后,磨碎与米粉混合可以做糕点作度荒食品。老鼠簕的枝叶可以做药用,治皮肤痒和脓肿。木榄的果实可作腹泻的收敛剂。但海漆的乳汁易引起皮肤肿胀,切不可误入眼睛,引起炎症。白骨壤的幼枝和叶含钾、磷量高,可作绿肥或基肥,提高旱作物产量。本省红树树干不够通直,又较低矮,不如外地的高大,可作建筑、造船、家具木材,但一般被采为柴薪。桐花树含蜜量高,开花期可以放养蜜峰,收取大量蜂蜜。茂密的红树还是沿海水鸟和候鸟的栖息觅食的场所。云霄竹塔港红树林中,曾有大量水鸟筑巢,60年代林相高大致密时,在产卵期间,一个小孩入林经常可拾到一提篮的鸟蛋。水鸟也是红树林区的副产品之一。
  红树林防风护堤作用十分明显。1959年8月23日,厦门地区遭受12级特大台风袭击,厦门附近树木大多被折断和风拔,滨海农田堤坝被冲毁,惟有龙海县角尾乡寮东村有高大红树,村外堤岸安然无恙。龙海浮宫乡城内村附近,常受潮水浸溃,印尼华侨集资为家乡买两条曰本旧战舰来镇挡,结果船锈而被冲刷沉没。1962年营造秋茄林后,有力地保护了堤内几万亩良田和村庄。1990年特大台风时,九龙江口白礁村有红树林而堤岸完好,青礁砍了红树林则大堤多处崩塌。事实说明红树林可保护堤岸,生物工程优于土木工程。如果毁林则滩面缩小,危及良田。
  近年来,国际上大量利用红树林地养殖虾,利用红树林大量的掉落物,如九龙江口秋茄林每年掉落物达9.2吨/公顷。这些枝叶掉落后,分解形成有机碎屑,可作为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的饵料,从而再为鱼、虾、蟹的饵料,形成一个以红树植物叶子为开端的食物链。九龙江口浮宫一带有红树林区的海岸河口鱼虾、鳗苗就特别多。足见红树林对海岸河口水产渔业的重大经济价值。因此,必须大力宣传、保护和营造红树林。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福建省志·生物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是《福建省志》的一部分志,侧重记述野生动、植物。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