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亚热带针叶林的演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6971
颗粒名称: 二、亚热带针叶林的演替
分类号: Q948.15+4
页数: 2
页码: 223-224
摘要: 本文介绍了福建省针叶林分布广泛,种类丰富,主要分布在南亚热带沿海丘陵台地和中亚热带地区,海拔1000米以下的丘陵山地。针叶林群落多为人工林或次生林,主要树种有马尾松、杉木、黄山松等。这些针叶林在生长过程中,多数是常绿阔叶林反复遭到过渡砍伐或火烧之后,一些针叶树种作为阳性先锋树种进入这些荒山迹地,形成以针叶林为主的次生林。而1000米以上的山地,则多是针阔叶混交林或原生林。这些针叶林多数是中、幼年林,随着演替进程,南亚热带针叶林最终将恢复成为阴性的南亚热带雨林,中亚热带针叶林将发展成相对稳定的地带性常绿阔叶林。
关键词: 福建省 针叶林植被 植被类型

内容

福建省针叶林主要分布在南亚热带沿海丘陵台地和中亚热带地区,海拔1000米以下的丘陵山地,有马尾松林、杉木林等。凡是土层瘠薄、旱燥裸露的荒山迹地上均有针叶林生长,多数是常绿阔叶林反复遭到过渡砍伐或火烧之后,一些针叶树种作为阳性先锋树种,进入这些荒山迹地,形成以针叶林为主的次生林。而1000米以上,则多是针阔叶混交林,或黄山松林和少量铁杉林等原生林出现。
  这些针叶林除残存少部分为天然传播的针叶树纯林外,大部分为人工林、半人工林。地处福建省南部、东南部的南亚热带区域内,高温、多雨,热量和光照资源丰富,针叶树生长良好,群落盖度70%~80%,单位面积中成年树分布密度较大,乔木层常伴生阔叶树如木荷、枫香、中华杜英、栲树、甜储、米槠、罗浮栲、少叶黄杞、青冈、毛竹等。部分针叶树与阔叶树种组成混交林。生态条件优越地区,其林下灌木层以热带种类成分为主,如桃金娘、山芝麻、黄栀子、岗松、美丽胡枝子、南岭荛花、车桑子、蛇婆子等小灌木;林下草本植物多数以芒萁最多,其次有狗脊蕨、里白、五节芒、芒、黑莎草等。
  福建省南亚热带区域的针叶林,特别是马尾松林和杉木林,除少数地区因交通不便,较偏僻山区保存较好的针叶林成熟林外,大部分是中、幼年林。在群落分布生态条件较优越的地区,生长良好,层次结构分明,乔木层伴生青冈、木荷、枫香、闽粤栲、木腊树等一些阳性或偏阳性树种,而林下常见有青冈、木荷、枫香、黄润楠、栲树等幼苗、幼树。随着群落覆盖度的提高,随后逐渐就有红栲、厚壳桂、红鳞蒲桃、鹅掌柴、杜英、黄杞、冬青、围涎树等较耐阴的南亚热带雨林树种,及少数中亚热带照叶林树种如米槠、栲树生长在群落中。随着自然演替进程,南亚热带针叶林最终将恢复成为阴性的南亚热带雨林。如果针叶林的群落内乔木树种遭到过渡的采伐或生境受到破坏,林下灌、草层被铲除,林地土壤遭冲刷,水土流失严重,则迹地上一般仅能生长以车桑子、岗松、山芝麻、南岭荛花、黄梔子、余甘子等偏热性的小灌木和以野古草、画眉草、芒、狗尾草等草类组成旱生性的灌草丛。群落间可残存有低矮的马尾松、相思树等乔木树。倘若群落继续受到外力的干扰破坏,将再逆行演替为以鹧鸪草、野古草等为主的荒山稀草丛或荒山秃岭。
  本省的中亚热带区域内热量和水分条件较优越,土壤一般也较肥沃,针叶树有马尾松、杉木、黄山松、柳杉、铁杉、福建柏等,群落盖度50%~70%。乔木层伴生阔叶树有甜槠、苦槠、米槠、栲树、罗浮栲、青冈、山杜英、黄樟、赤楠以及枫香、木荷等。林下灌木常见有檵木、乌饭树、小果南烛、映山红、黄瑞木、山矾、石斑木、苦竹、荚蓬以及白栎、米饭花、马银花等。林下草本主要有芒萁、狗脊蕨、五节芒等。倘若群落不受外力干扰,群落覆盖度逐渐增加,一些阳性种如木荷、枫香、闽粤栲、杨梅,在北部如赤杨叶、酸枣、白栎、茅栗等苗木进入群落生长。进而,一些地带性典型植被类型的建群种如甜槠、米槠取而代之,再经长时间的演替进程,中亚热带的针叶林将发展成相对稳定的地带性常绿阔叶林如甜槠林、米槠林、栲树林等。
  针叶林人工群落如人工马尾松林、杉木林若经几轮反复种植后,则因地力下降而撂荒,则荒地一般生长白茅、芒萁、淡竹叶、黑莎草和山乌桕、山鸡椒、盐肤木等灌木丛,甚至为芒萁等草丛。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福建省志·生物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是《福建省志》的一部分志,侧重记述野生动、植物。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