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阔叶林的演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6967
颗粒名称: 三、阔叶林的演替
分类号: Q948.15+4
页数: 8
页码: 207-214
摘要: 本文介绍了南亚热带雨林的演替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气候、土壤、地理位置和人类活动等。如果停止外力干扰,次生阔叶林将逐渐发展成阴性的森林——南亚热带雨林。然而,如果继续受到外力干扰,群落可能向逆行演替方向发展,导致土壤侵蚀和荒山稀草丛的出现。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不可忽视。
关键词: 福建省 阔叶林植被 植被

内容

自然植被在其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内因(主要是群落建群种的生长、发育)与外因(人工的砍伐干扰、火烧等)的影响,必然发生有规律的植被类型更替——植被演替。其演替的方向、方式与速度等又依植被类型、生境条件以及受外力干扰的方式、程度等的不同而有差别。
  一般而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发育到较成熟的即具有较高的相对稳定性的阶段时,即使受到如人工择伐的轻度干扰,导致在林窗地有某些阳性的或相对较喜光的植物如山苍子、马尾松、木荷、枫香等侵入生长,它们也难以长久地立足定居,因常绿阔叶林是在亚热带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下长期发展起来的产物,是亚热带地带性植被,它可凭自身较强大而能动的调节力,使受干扰的部分得以修复,即逐渐以阴性或耐阴植物取代阳性或相对较喜光的植物。然而当外力干扰程度过大而超过了森林群落本身一定的极限亦即自身调节力的阈限,则群落将逐渐趋向衰败,表现为阳性次生植物增多,群落结构简单化,林相开裂,林地水土流失,严重者将使群落崩溃而退化为灌丛、草丛,甚至成为裸地,这就是植被的逆行演替。同以上相反方向的发展则称为进展演替。
  (一)阔叶林演替的一般趋势
  1.南亚热带雨林的演替
  本省南亚热带雨林的分布区处于我国南亚热带东段的北缘,它的植物种类成分、群落外貌与结构特点都具有较明显的中、南亚热带过渡地带特点,这就使它在内、外因素作用下发生的演替具有较大的复杂性与可动性。从其现状看植被演替,按地区生境条件与受人们干扰程度的不同而大致有如下三种状况:
  沿戴云山--博平岭南侧附近地带,属南亚热带北侧山区,气候暖湿,土壤肥力较高,是目前该地带剩余森林的主要分布区,树种种源较丰富,同沿海地带相比则交通尚较不便,人们对森林植被的干扰程度也相对较小,因而它的原生性较高。该处的南亚热带雨林如红栲、乌来栲、大叶赤楠林受人工皆伐后,如果林地的草被与枯枝败叶层尚保存较好,停止外力的进一步干扰,则迹地上一般很快就布满芒箕与五节芒等草类,同时有赤杨叶、山乌桕、山苍子、黄瑞木等先锋性小乔木、灌木生长,逐渐地伴生有马尾松、木荷、枫香、闽粤栲、鹅掌柴、围涎树等阳性或较喜光的树种苗木与幼树。随着群落郁闭度的提高,就逐渐有较耐阴的树种如红栲、米槠、栲树、厚壳桂、黄杞、杜英等生长,随着时间的进程而发展成阴性的森林--南亚热带雨林。但如果原森林群落遭皆伐后,其迹地继续受外力干扰,林地土壤受到冲刷,群落就可能向逆行演替方向发展。
  在本省南亚热带的北侧山区到沿海之间过渡地带的丘陵半山区,由于人口较稠密,天然阔叶林分布已较少,当地气候比北侧山区相对较温热、干燥,土壤也较浅瘠,人们通过砍柴、放牧、烧山开垦种植等方式对植被的干扰破坏也较频繁,植被的覆盖率已较低。目前那里分布面积已很有限的小面积次生阔叶林如果遭到砍伐破坏,其迹地的表土层更易受冲刷而心土裸露,那么这一带广为分布的耐旱瘠的主要针叶树马尾松(多属中、幼龄疏林),就往往首先自然布种或经人工营造,发展成马尾松疏林,其间混生一些阳性树种如木荷、执香、笔罗子等,林下一般生长较多阳性灌木如小叶赤楠、桃金娘、石斑木、山茶、白檀、檵木、荚蒾、胡枝子等。草本植物以芒箕为主,混生有芒、五节芒、黑莎草、纤毛鸭咀草等。此时如果停止外力干扰,封山育林,这般群落将朝向阔叶林方向发展,但速度通常比上述第一种方式缓慢。倘使外力干扰继续进行,群落就可以向逆行演替方向发展,其速度比上述第一种方式为快。
  在闽东南沿海岸地带的低丘台地,海风较大,年降水量比内陆地区少且夏秋季多台风暴雨,土壤受侵蚀已较严重而多露石粗骨土,海岸多沙土、盐溃土,植被受人们经济活动的干扰也最频繁。南亚热带雨林除在少数村庄附近残存有小片次生性风水林外,早已绝迹。这种风水林如遭受砍伐破坏,其迹地的水土流失甚快,而一般只宜生长以车桑子、岗松、山芝麻、黑面神、南岭荛花、余甘子、蛇婆子等偏干热性的小灌木,和以野古草、鹧鸪草、画眉草、狗尾草、华三芒、刺子莞等为主的草类。其间尚可稀疏地生长马尾松、相思树、黑松等耐旱瘠的树种,长势一般较低矮。此时,如果停止外力干扰,选择土层较厚、水湿条件较好的局部地段植树种草以扩大林地面积,则随着生境条件的改善,就常有木荷、枫香、相思树、苦楝等阔叶树侵入生长,逐渐向滨海常绿林类型方向发展,但这种进展演替速度一般又比上述第二种方式缓慢。倘若群落继续受外力干扰,就将沦为以鹧鸪草为主的荒山稀草丛,甚至变成裸岩与石蛋遍布的童山秃岭(图2-2-5)。
  综上所述,本省南亚热带雨林进展演替的结果是,其分布将主要由目前该地带北侧的内陆山区逐渐延伸向沿海,其中的生境条件也将随之越来越中生化地得到改善。反之,其逆行演替的结果是,稀疏灌丛、草丛甚至童山秃岭将由沿海逐渐延伸向地带北侧的内陆山区,其中的生境条件也将随之越来越旱瘠化。这种变化状况体现了植被演替的一般性规律,也向人们预示了本省南亚热带地带性植被演替的两种方向截然相反、结果完全迥异的前景。
  2.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演替
  本省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处我国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东段的南部,其中大部分属于福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的南部亚地带,沿武夷山脉东南侧与浙江省界的闽北地区属于北部亚地带。该地带纬度虽然比南亚热带较高,但因濒临东海以及有武夷山脉对东南季风和冬季寒潮的阻屏作用,使得当地夏季温暖多雨而冬季降温不太剧烈。自然土壤和植被状况也一般比南亚热带地区相对较好。
  本省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群落类型,有甜槠林、米槠林、苦槠林、栲树林等,它们如果受人工皆伐后,其迹地上的植被演替过程,大体上同南亚热带北侧内陆山区的雨林群落受皆伐后的演替相似,尤其中亚热带南部亚地带的阔叶林演替与它更相似,只是某些演替阶段出现的树种与灌木种类成分有些不同,即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演替中出现较多偏温性的植物种类,以及通常很少或不出现靠近海岸地区的旱生稀草丛演替阶段。其迹地上一般首先生长芒箕、芒等草类,混生有山苍子、山乌桕、檵木、乌饭、黄瑞木、荚茲、胡枝子、杜鹃等阳性小乔木、灌木,组成中生灌草丛。继之有马尾松、木荷、执香、闽粤栲等阳性树种侵入生长,在该地带北部的闽北地区此阶段一般还有白栎、短柄相栎、茅栗等暖温带阳性落叶树种出现,发展成乔、灌木林,从而逐渐过渡到针、阔叶树混交林。随着时间的进程,群落越来越郁闭,生境条件得到改善,原森林群落的主要树种如甜槠、米槠、栲树、青冈、石栎与樟科、山茶科、金缕梅科、杜英科的乔木也在其中得以生长定居,于是逐渐恢复发展为同原森林群落类型相似性质的阴性阔叶林(图2-2-6)。
  (二)树种的年龄结构分析
  森林群落的演替和它本身的相对稳定性是动态的统一。其进展演替的结果将导致稳定性的提高,逆行演替则使稳定性降低。这和群落本身的抗外力干扰能力的提高或降低有关。显然,常绿阔叶林群落的主要组成成分是乔木层中占优势的树种,它们通常是高居最上层的群落建群树种。这些建群树种种群的年龄结构所体现的稳定性,基本上决定着群落的相对稳定性。因而从它们的年龄结构状况这一侧面,可启示森林群落未来的演替趋势。这里将本省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南亚热带雨林的几个主要建群树种种群,将它们的苗木、幼树、大树与老树个体,按一定的胸径规格进行分级后,分别绘出各树种的年龄结构图式。这就是年龄结构分析。
  (横轴宽表示个体的百分数)
  图2-2-7显示,本省中亚热带全地带常绿阔叶林树种合计的年龄结构图式是金字塔形状。这表明从全地带的宏观上看,有林地的常绿阔叶林群落的动态上具较高的相对稳定性,群落一般处于进展演替中。群落主要建群树种的甜槠、栲树与米槠的年龄结构图式都大致呈纺锤状金字塔形,表明全地带甜槠林、栲树林与米槠林群落,从宏观上看虽具一定的稳定性,但存在不稳定因素--可能受人工等外力干扰砍伐所致。苦槠的结构图式呈较规则的金字塔形,表明分布于闽北地区的苦槠林群落比上述甜槠林等群落具较高的相对稳定性。
  本省的南亚热带雨林,以目前保存的较原始的南靖县和溪乡乐土村的雨林群落为代表。其全群落树种合计的结构图式,或者建群树种红栲、大叶赤楠以及主要伴生树种厚壳桂的结构图式,因它们在林下都有较多苗木,所以都呈基部宽大的金字塔形,属于正在稳步增长、发展的树种种群。另一建群树种乌来栲的结构图式为不规则的纺锤形,特别是其图式的立木(上部3个等级)中,胸径大于22.5厘米的大树与老树的个体相对较多。同时乌来栲的总个体数不多(30株),显示出它已趋于衰退种的地位。因此随着时间的进程,以上的红栲、大叶赤楠仍将保持建群种地位,厚壳桂也可能成为新生的建群种之一。但乌来栲则可能逐渐消失于林中。
  从以上的树种年龄结构分析结果表明,无论中亚热带或南亚热带,其全地带阔叶林树种合计的年龄结构图式都呈金字塔形增长、发展的型式,显示两地带的阔叶林群落中目前含较丰富的幼树与苗木,所以群落发展的后继个体是较充足的。同时,两地带阔叶林群落的主要建群树种如甜槠、栲树、苦槠、红栲与大叶赤楠等,它们的年龄结构图式都呈规则的或基本是金字塔形增长型。所以,本省目前各地的天然阔叶林面积虽然很有限,且不同程度地次生化,但只要停止对它们的干扰,封山育林,那么在本省较优越的亚热带气候与土壤条件下,阔叶林群落的恢复与发展潜力是很大的。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福建省志·生物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是《福建省志》的一部分志,侧重记述野生动、植物。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