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阔叶林特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6965
颗粒名称: 一、阔叶林特征
分类号: Q948.15+2
页数: 6
页码: 195-200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福建的阔叶林群落的外貌和结构。常绿阔叶林全年保持高常绿性,林冠呈单调的暗绿色,黄绿相映。阔叶林群落的高度和立木密度因树种和地区而异。南亚热带雨林的植物生活型和叶特征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有所不同,特别是藤本植物种数较多。群落的垂直结构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南亚热带雨林层次更复杂。南亚热带雨林的藤本和附生植物特别丰富,其中木质大藤本植物种类多、数量大。然而,由于人为破坏,南亚热带雨林面积已大幅减少,许多珍贵的植物种类面临威胁。
关键词: 福建省 植被 阔叶林植被

内容

(一)阔叶林群落的外貌和结构
  1.群落的常绿性与季相
  福建的常绿阔叶林乔木的建群种都是常绿的,占乔木层种类个体的大多数,而在冬季完全落叶的树种,在中亚热带与南亚热带群落中分别仅占其树种总数的8%~10%与3%~5%,而且它们都是个体数不多的林中散生树种。因此,阔叶林外貌全年保持高的常绿性。
  其林冠通常呈单调的暗绿色。林相葱郁而外层略凹凸且较紧密。当春夏之交,林中多数壳斗科树种等,相继开出黄色花序与长出鲜绿色新叶时,则使林冠黄绿相映,约1~2个月后,又转为恒常单调的暗绿色。所以其全年外貌的季相,仅此一段时期有较明显变化,而不像我国北方的阔叶林,一夜秋风即几乎万木凋零。
  2.群落的高度与立木密度
  森林群落的高度,一般由林中占优势的树种高度所决定。本省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上层高度大多在10~17米,少数可达20~25米。但其乔木层中各树种高度参差不齐,其中9~13米高的立木株数约占林中总株数的75%,平均株高为11.3米。但在中亚热带南部地区的森林上层高度和林中立木平均高度又高于北部地区。如沿闽中戴云山——博平岭一线山脉的北侧地区,森林上层高度也可达18~22米,少数在25米以上,立木平均株高12.3米。而沿闽北武夷山脉东南一侧地区,森林上层高度多在9~12米,立木平均株高10.3米。
  在本省南亚热带地区,由于热量较充足,阔叶林树种生长的高度与立木密度一般都高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如目前保存得较原始的南靖县和溪南亚热带雨林群落(以下作为本省南亚热带雨林的代表群落作叙述),上层高达25~28米。其乔木层中9~21米高的立木株数约占总株数的80%,平均株高16.2米。每100平方米面积中有立木10~30株,多者约达40株。
  3.群落的植物生活型和叶特征
  植物的生活型(分为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和藤本植物)组成和叶特征(按叶片的大小及其革质化程度分为各个叶级和叶质等)状况,是决定森林群落外貌特征的重要因素,它们能从一些侧面反映林地生境的水、热条件。图2-2-1显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乔木、灌木种类分别占总种数的40%上下。南亚热带雨林的乔木种占总种数的35%左右,灌木种约占22%。以上两个地带中的森林群落的植物生活型组成最明显的差别,是南亚热带雨林的藤本植物种数占有很高的比率,占总种数的25%,是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3倍以上,特别是其中的木质大藤本种类多、数量大。
  从图2-2-2显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南亚热带雨林群落,其叶级都各以中型和小型面积的叶片居主与次,而前者群落的这两种叶级占的比率近于相等(占45%上下)。两群落的叶质则都以革质叶和草质叶占大多数(分别占40%~50%)。以上是按整个森林群落全部植物种类统计的数值,如果单凭森林乔木层树种作统计,则叶质的革质叶和厚革质叶占的比率都进一步提高,而草质叶占的比率相对下降,这种状况尤以中亚热带森林群落更明显。
  4.群落的垂直结构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垂直结构一般有三个基本层,即乔木层、灌木层(包含上层树种苗木)与草本层,其中各个层还可分为2个亚层。林中穿插生长的藤本植物与附生于树杈、树干的附生植物都不成层次,称为层间植物。南亚热带雨林垂直结构远比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复杂,除有三个基本层外,乔木层可有三个亚层,林中自上而下各层成连续状地逐渐过渡,分层较不明显。同时其林中丰富的藤本与附生植物更增添了雨林群落结构的复杂性。
  5.藤本与附生植物
  南亚热带雨林群落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藤本特别是木质大藤本植物种类多、数量大。据60年代初期在南靖县和溪亚热带雨林的调査统计,在1200平方米林地面积中,有藤本54种共2855株,占调査植物总种数的25%,而其中藤茎粗3厘米以上的木质藤本,又占藤本种数的26%(又曾于50年代中期调査统计,在100平方米中有木质藤本17种共120株),较典型的木质大藤本有豆科的密花豆藤(Spatholobus suberectus ),扁茎宽最大达52厘米,单茎长250米以上,于50~60年代被砍伐后,目前仍保存部分大藤)及楮藤子(茎粗可达50厘米),夹竹桃科的花皮胶藤(ecdysanthera utilis,32厘米,乳胶品质优于巴西橡胶)。酸叶胶藤(E.nwm,18厘米),葡萄科的扁担藤(tetrastigma planicaule,20厘米)。藤茎粗可达5厘米以上的还有豆科的油麻藤、黄藤,买麻藤科的买麻藤,牛栓藤科的牛栓藤,番荔枝科的瓜馥木与白背瓜馥木等。密花豆藤等前几种巨大藤本可攀上林冠并向周围林地伸展,有如横空飞架的天桥,或似地面盘结的巨蟒,形态各异,蔚为奇观。至于草质藤本之多就更难以计数了。然而,50年代后期以来,由于受人为破坏,该地区约4000亩面积的南亚热带雨林至今仅存约300亩,林地四周已成秃山,林中的木质大藤本已大为减少了。
  此外,南亚热带雨林中的高大树干与树杈上,常见一丛丛附生的兰科与蕨类植物,主要有兰科的鹤顶兰、石仙桃、斑叶兰与蕨类的椭蕨、石播等。丰富的藤本与附生植物显示雨林群落内的湿热环境特点,它们在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就贫乏多了。
  南亚热带雨林中还有其他雨林特征,如有的大树具有明显的板状根。它是从树干基部呈放射状地向四周伸出的板块,以助于支撑与固着地上部高大的躯体。它是大乔木对在湿热环境下,因土层较疏松潮湿,而根系较浅的一种特殊适应形态。在南靖县和溪南亚热带雨林中,约有10个树种具大小板状根,最明显的是林中上层占主要优势的壳斗科树种红栲(Castanopsis hystrix )与乌来栲(c .uraiana ),大树茎基部通常有3~5条高度0.5~1.5米的板状根,最大者高2.5米且在地面伸展约4米长。它较之海南岛五指山区的热带雨林中的蝴蝶树(Tarrietia parvifolia )的板状根高达5米、在地面伸展9米长为小,但它可同云南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中的板状根(高2米以上)相媲美。
  其次,具有“茎花现象”与“绞杀植物”等雨林特征。一些桑科的榕属植物如水同木等以及猕猴桃科的水东哥等,其树干或老枝上可长出累累果实状的花序托,被称为“茎花现象”或“老茎生花”。榕属植物的果托(含较高糖分)被鸟吃后,其种子由鸟粪排泄在一些树干上可发芽长成植株,根沿树干延伸下达地面入土生长,其上部根系逐渐发育成网状紧箍包围被附着的大树,使之生长不良甚至枯死。这种植物被称为“绞杀植物”,它与“茎花现象”在本省南亚热带雨林中均屡见不鲜。此外,一些林下的草本植物与灌木,如野牡丹科的柏拉木,姜科的山姜,金粟兰科的多种金粟兰、九节茶,天南星科的海芋与秋海棠科的秋海棠等,都具有叶尖成尾状的滴水叶片,称为“滴水叶尖”,它在阴湿的林下有利于植物体的水分排泄。以上所述几项都构成湿热性雨林的主要特征,而它们在本省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均不明显或已消失。
  (二)阔叶林群落的植物种类成分
  从表2-2-1明显可见,从闽南到闽中、闽北,随纬度的逐渐增加,本省几种较典型的常绿阔叶林群落的植物种数与株数都相应地递减。同时这些群落所含的植物种类在地区分布上不但数量不同,其性质(区系地理成分)也有差异。据统计,于世界上热带、亚热带地区分布的植物成分,分别占本省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的科与属总数的50%与67%,而占南亚热带雨林植物的科与属总数的68%与78%。所以,本省常绿阔叶林植物的热带性成分占有很高的比率。相反,分布于世界高纬度的温带地区的温带分布成分都较少,均仅占本省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的科与属总数的约15%,占南亚热带雨林植物的科与属总数的约7%与6%。以上状况同本省地处濒海的中、南亚热带地理位置,以及闽北的武夷山和闽中的戴云山两大山系阻隔冬季从北方南下的寒潮、又常年阻留来自海洋的东南暖湿季风,因而形成优越的气候条件是紧密相关的。
  本省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上层树种成分,主要有壳斗科栲属的甜槠(Castanopsiseyrei )、米槠(c .carlesii )、栲树(c .fargesii )、苦槠(C.sclerophiylla)、红勾栲(c .Zamontii )、南岭栲(C.fordii)、闽粤栲(c .fissa ),还有罗浮栲(c .fabri )、女叶槠(C.tibetana )、赤枝栲(c .kawakamii)与乌楣栲(c .jucunda)等。此外有壳斗科的多种青冈(CycZoftaZanopsisspp.)、多种石栎(Lithocarpus spp .)以及樟科的刨花楠、红楠、建楠、闽楠、浙江楠、樟树、黄樟、华南桂、多种新木姜子,山茶科的木荷、厚皮香,金缕梅科的蕈树、细柄蕈树、执香,杜英科的多种杜英、薯豆与猴欢喜,胡桃科的少叶黄杞,蔷薇科的多种石楠,山龙眼科的红叶树,木兰科的观光木与多种含笑等。林中也常见散生马尾松(受人工干扰大的森林则更多)、毛竹、杉木、柳杉、铁杉、建柏等。以上栲属的甜槠等前6个树种是该地带最主要的乔木层成分,可以其中1或几个树种为优势成分而组成该地带常绿阔叶林主要群落类型。其它壳斗科、樟科、山茶科、金缕梅科与杜英科的一些树种,虽然也可以优势成分出现而组成森林,但这些森林群落类型比前面分别以甜槠等6个树种为主组成的群落类型少得多。这些科的树种通常作为次要的成分伴生或散生于常绿阔叶林乔木层中。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层的灌木种类,主要有山茶科的多种柃木如柃木、细齿叶柃,红淡属的黄瑞木,茶属的多个种,杜鹃花科的杜鹃、刺毛杜鹃、弯蒴杜鹃、鹿角杜鹃等,越桔属的多种乌饭,金缕梅科的檵木,蔷薇科的多种石斑木,虎耳草科的多种鼠刺,冬青科的多种冬青,五加科的多种树参,樟科的多种木姜子、多种山胡椒,山矾科的多种山矾,还有竹类如多种箬竹、苦竹、桂竹等。林下的草本植物主要是几种蕨类如乌毛蕨科的狗脊蕨,里白科的多种里白、芒萁,还有数量较少的淡竹叶、黑莎草,沿阶草与几种兰科植物,较潮湿的林地也常见一些石松,卷柏与苔藓等地被层的矮小植物。林中的藤本植物种类与数量都较少,多半是菝葜属的小藤本,还有紫金牛科的几种酸果藤,葡萄科的几种崖爬藤,木通科的几种木通、五叶瓜藤与豆科的几种藤本。这些藤本一般越近南亚热带地区则种数、个体数都越多、也长得较巨大;近闽北地区则数量与长势都少而小。
  本省的南亚热带雨林现状分布不多,仅在南亚热带北缘山区保存有几处林相较完好的小面积群落,也已不同程度地次生化,又因纬度较偏北而具有一定的向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过渡的特点。如较典型的南靖县和溪乐土南亚热带雨林,乔木层树种以壳斗科的红栲、乌来栲与桃金娘科的大叶赤楠(Svzygium hancei)占优势,树高25~28米,为高居林冠最上层的建群层。其次有樟科的厚壳桂、硬壳桂、香港新木姜子、刨花楠,杜英科的中华杜英、海南杜英,梧桐科的翅子树,清风藤科的泡花树,胡桃科的黄杞,桑科的白桂木,山龙眼科的红叶树,大戟科的黄桐、禾串树,豆科的围涎树、亮叶围涎树,茜草科的毛茜草树等,树高20~25米,为乔木第二亚层;五加科的鹅掌柴,茜草科的茜草树、狗骨柴,大戟科的毛五月茶,桑科的水同木、红毛榕,猕猴桃科的水东哥,山榄科的肉实树,山矾科的羊舌树,橄榄科的橄榄,大风子科的脚骨脆,樟科的多种木姜子与多种山胡椒等,树高5~15米为乔木第三亚层,参差不齐地向林下灌木层过渡。
  林下灌木高度2~3米以下,主要有茜草科的九节木、多种粗叶木,紫金牛科的罗伞树、走马胎、朱砂根、百两金、杜茎山、鲫鱼胆、虎舌红,野牡丹科的柏拉木、野牡丹,冬青科的毛冬青、秤星树、三花冬青、矮冬青,芸香科的山柑,樟科的多种木姜子等。草本植物较稀疏,但沟谷湿地有成片密生而矮小的单叶新月蕨、三羽新月蕨。常见的还有姜科的中华山姜,金粟兰科的接骨金粟兰、九节茶,禾本科的淡竹叶、钩毛草,莎草科的多种苔草,蕨类的金毛狗、福建莲座蕨、狗脊蕨、多种凤尾蕨、鳞始蕨,兰科的建兰等多种兰花,苦苣苔科的线柱苦苣苔,鸭跖草科的中华穿鞘草等,都是阴湿性草类。林中繁生藤本植物,除前述的密花豆藤、花皮胶藤等木质巨大藤本别具特色外,还有茜草科的多种匍匐九节木、玉叶金花、钩藤、羊角藤、流苏藤、鸡屎藤,紫金牛科的多种酸果藤,牛栓藤科的红叶藤,百合科的几种菝葜,豆科的藤黄檀、鲍氏豆、龙须藤、多种崖豆藤,檀香科的寄生藤,棕榈科的多种省藤,胡椒科的毛菊,鼠李科的翼核果、雀梅藤,卫矛科的多种南蛇藤,清风藤科的清风藤,防己科的轮环藤、细园藤,葡萄科的粤蛇葡萄等。今现状群落中,以番荔枝科的白背瓜馥木数量最多,分布最普遍。以上大小藤本植物,极大地增加了南亚热带雨林群落结构的复杂性与覆盖度。
  南亚热带雨林受人工干扰而次生化,则林中具喜光习性的植物增多,其乔木层中生长较多马尾松,山茶科的木荷,金缕梅科的枫香,五加科的鹅掌柴,壳斗科的闽粤栲,清风藤科的笔罗子,漆树科的木蜡树,豆科的围涎树、南岭黄檀等,特别在透光的林窗地块尤多,那里也生长较多阳性小乔木与灌木,如樟科的山苍子,榆科的山黄麻、山油麻,大戟科的山乌桕、红桕等,阳性草本芒萁、黑莎草等和阳性藤本如菝葜属植物、酸果藤与豆科的野葛藤、山蚂蝗等也较多。目前如闽南长泰县东部吴田山南北两侧海拔约450米以下的一些沟谷地,安溪县西南部龙涓乡以及莆田县北部大洋乡等局部低海拔山沟谷地残存的常绿阔叶林,或闽东南沿海某些村庄附近的常绿阔叶林风水林,大都是它的次生群落。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福建省志·生物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是《福建省志》的一部分志,侧重记述野生动、植物。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