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阔叶林植被
一、阔叶林特征
(一)阔叶林群落的外貌和结构
1.群落的常绿性与季相
福建的常绿阔叶林乔木的建群种都是常绿的,占乔木层种类个体的大多数,而在冬季完全落叶的树种,在中亚热带与南亚热带群落中分别仅占其树种总数的8%~10%与3%~5%,而且它们都是个体数不多的林中散生树种。因此,阔叶林外貌全年保持高的常绿性。
其林冠通常呈单调的暗绿色。林相葱郁而外层略凹凸且较紧密。当春夏之交,林中多数壳斗科树种等,相继开出黄色花序与长出鲜绿色新叶时,则使林冠黄绿相映,约1~2个月后,又转为恒常单调的暗绿色。所以其全年外貌的季相,仅此一段时期有较明显变化,而不像我国北方的阔叶林,一夜秋风即几乎万木凋零。
2.群落的高度与立木密度
森林群落的高度,一般由林中占优势的树种高度所决定。本省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上层高度大多在10~17米,少数可达20~25米。但其乔木层中各树种高度参差不齐,其中9~13米高的立木株数约占林中总株数的75%,平均株高为11.3米。但在中亚热带南部地区的森林上层高度和林中立木平均高度又高于北部地区。如沿闽中戴云山——博平岭一线山脉的北侧地区,森林上层高度也可达18~22米,少数在25米以上,立木平均株高12.3米。而沿闽北武夷山脉东南一侧地区,森林上层高度多在9~12米,立木平均株高10.3米。
在本省南亚热带地区,由于热量较充足,阔叶林树种生长的高度与立木密度一般都高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如目前保存得较原始的南靖县和溪南亚热带雨林群落(以下作为本省南亚热带雨林的代表群落作叙述),上层高达25~28米。其乔木层中9~21米高的立木株数约占总株数的80%,平均株高16.2米。每100平方米面积中有立木10~30株,多者约达40株。
3.群落的植物生活型和叶特征
植物的生活型(分为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和藤本植物)组成和叶特征(按叶片的大小及其革质化程度分为各个叶级和叶质等)状况,是决定森林群落外貌特征的重要因素,它们能从一些侧面反映林地生境的水、热条件。图2-2-1显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乔木、灌木种类分别占总种数的40%上下。南亚热带雨林的乔木种占总种数的35%左右,灌木种约占22%。以上两个地带中的森林群落的植物生活型组成最明显的差别,是南亚热带雨林的藤本植物种数占有很高的比率,占总种数的25%,是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3倍以上,特别是其中的木质大藤本种类多、数量大。
从图2-2-2显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南亚热带雨林群落,其叶级都各以中型和小型面积的叶片居主与次,而前者群落的这两种叶级占的比率近于相等(占45%上下)。两群落的叶质则都以革质叶和草质叶占大多数(分别占40%~50%)。以上是按整个森林群落全部植物种类统计的数值,如果单凭森林乔木层树种作统计,则叶质的革质叶和厚革质叶占的比率都进一步提高,而草质叶占的比率相对下降,这种状况尤以中亚热带森林群落更明显。
4.群落的垂直结构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垂直结构一般有三个基本层,即乔木层、灌木层(包含上层树种苗木)与草本层,其中各个层还可分为2个亚层。林中穿插生长的藤本植物与附生于树杈、树干的附生植物都不成层次,称为层间植物。南亚热带雨林垂直结构远比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复杂,除有三个基本层外,乔木层可有三个亚层,林中自上而下各层成连续状地逐渐过渡,分层较不明显。同时其林中丰富的藤本与附生植物更增添了雨林群落结构的复杂性。
5.藤本与附生植物
南亚热带雨林群落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藤本特别是木质大藤本植物种类多、数量大。据60年代初期在南靖县和溪亚热带雨林的调査统计,在1200平方米林地面积中,有藤本54种共2855株,占调査植物总种数的25%,而其中藤茎粗3厘米以上的木质藤本,又占藤本种数的26%(又曾于50年代中期调査统计,在100平方米中有木质藤本17种共120株),较典型的木质大藤本有豆科的密花豆藤(Spatholobus suberectus ),扁茎宽最大达52厘米,单茎长250米以上,于50~60年代被砍伐后,目前仍保存部分大藤)及楮藤子(茎粗可达50厘米),夹竹桃科的花皮胶藤(ecdysanthera utilis,32厘米,乳胶品质优于巴西橡胶)。酸叶胶藤(E.nwm,18厘米),葡萄科的扁担藤(tetrastigma planicaule,20厘米)。藤茎粗可达5厘米以上的还有豆科的油麻藤、黄藤,买麻藤科的买麻藤,牛栓藤科的牛栓藤,番荔枝科的瓜馥木与白背瓜馥木等。密花豆藤等前几种巨大藤本可攀上林冠并向周围林地伸展,有如横空飞架的天桥,或似地面盘结的巨蟒,形态各异,蔚为奇观。至于草质藤本之多就更难以计数了。然而,50年代后期以来,由于受人为破坏,该地区约4000亩面积的南亚热带雨林至今仅存约300亩,林地四周已成秃山,林中的木质大藤本已大为减少了。
此外,南亚热带雨林中的高大树干与树杈上,常见一丛丛附生的兰科与蕨类植物,主要有兰科的鹤顶兰、石仙桃、斑叶兰与蕨类的椭蕨、石播等。丰富的藤本与附生植物显示雨林群落内的湿热环境特点,它们在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就贫乏多了。
南亚热带雨林中还有其他雨林特征,如有的大树具有明显的板状根。它是从树干基部呈放射状地向四周伸出的板块,以助于支撑与固着地上部高大的躯体。它是大乔木对在湿热环境下,因土层较疏松潮湿,而根系较浅的一种特殊适应形态。在南靖县和溪南亚热带雨林中,约有10个树种具大小板状根,最明显的是林中上层占主要优势的壳斗科树种红栲(Castanopsis hystrix )与乌来栲(c .uraiana ),大树茎基部通常有3~5条高度0.5~1.5米的板状根,最大者高2.5米且在地面伸展约4米长。它较之海南岛五指山区的热带雨林中的蝴蝶树(Tarrietia parvifolia )的板状根高达5米、在地面伸展9米长为小,但它可同云南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中的板状根(高2米以上)相媲美。
其次,具有“茎花现象”与“绞杀植物”等雨林特征。一些桑科的榕属植物如水同木等以及猕猴桃科的水东哥等,其树干或老枝上可长出累累果实状的花序托,被称为“茎花现象”或“老茎生花”。榕属植物的果托(含较高糖分)被鸟吃后,其种子由鸟粪排泄在一些树干上可发芽长成植株,根沿树干延伸下达地面入土生长,其上部根系逐渐发育成网状紧箍包围被附着的大树,使之生长不良甚至枯死。这种植物被称为“绞杀植物”,它与“茎花现象”在本省南亚热带雨林中均屡见不鲜。此外,一些林下的草本植物与灌木,如野牡丹科的柏拉木,姜科的山姜,金粟兰科的多种金粟兰、九节茶,天南星科的海芋与秋海棠科的秋海棠等,都具有叶尖成尾状的滴水叶片,称为“滴水叶尖”,它在阴湿的林下有利于植物体的水分排泄。以上所述几项都构成湿热性雨林的主要特征,而它们在本省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均不明显或已消失。
(二)阔叶林群落的植物种类成分
[=此处为表格(表2-2-1 福建省若千地区常绿阔叶林植物种数与株数比较表)=]
从表2-2-1明显可见,从闽南到闽中、闽北,随纬度的逐渐增加,本省几种较典型的常绿阔叶林群落的植物种数与株数都相应地递减。同时这些群落所含的植物种类在地区分布上不但数量不同,其性质(区系地理成分)也有差异。据统计,于世界上热带、亚热带地区分布的植物成分,分别占本省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的科与属总数的50%与67%,而占南亚热带雨林植物的科与属总数的68%与78%。所以,本省常绿阔叶林植物的热带性成分占有很高的比率。相反,分布于世界高纬度的温带地区的温带分布成分都较少,均仅占本省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的科与属总数的约15%,占南亚热带雨林植物的科与属总数的约7%与6%。以上状况同本省地处濒海的中、南亚热带地理位置,以及闽北的武夷山和闽中的戴云山两大山系阻隔冬季从北方南下的寒潮、又常年阻留来自海洋的东南暖湿季风,因而形成优越的气候条件是紧密相关的。
本省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上层树种成分,主要有壳斗科栲属的甜槠(Castanopsiseyrei )、米槠(c .carlesii )、栲树(c .fargesii )、苦槠(C.sclerophiylla)、红勾栲(c .Zamontii )、南岭栲(C.fordii)、闽粤栲(c .fissa ),还有罗浮栲(c .fabri )、女叶槠(C.tibetana )、赤枝栲(c .kawakamii)与乌楣栲(c .jucunda)等。此外有壳斗科的多种青冈(CycZoftaZanopsisspp.)、多种石栎(Lithocarpus spp .)以及樟科的刨花楠、红楠、建楠、闽楠、浙江楠、樟树、黄樟、华南桂、多种新木姜子,山茶科的木荷、厚皮香,金缕梅科的蕈树、细柄蕈树、执香,杜英科的多种杜英、薯豆与猴欢喜,胡桃科的少叶黄杞,蔷薇科的多种石楠,山龙眼科的红叶树,木兰科的观光木与多种含笑等。林中也常见散生马尾松(受人工干扰大的森林则更多)、毛竹、杉木、柳杉、铁杉、建柏等。以上栲属的甜槠等前6个树种是该地带最主要的乔木层成分,可以其中1或几个树种为优势成分而组成该地带常绿阔叶林主要群落类型。其它壳斗科、樟科、山茶科、金缕梅科与杜英科的一些树种,虽然也可以优势成分出现而组成森林,但这些森林群落类型比前面分别以甜槠等6个树种为主组成的群落类型少得多。这些科的树种通常作为次要的成分伴生或散生于常绿阔叶林乔木层中。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层的灌木种类,主要有山茶科的多种柃木如柃木、细齿叶柃,红淡属的黄瑞木,茶属的多个种,杜鹃花科的杜鹃、刺毛杜鹃、弯蒴杜鹃、鹿角杜鹃等,越桔属的多种乌饭,金缕梅科的檵木,蔷薇科的多种石斑木,虎耳草科的多种鼠刺,冬青科的多种冬青,五加科的多种树参,樟科的多种木姜子、多种山胡椒,山矾科的多种山矾,还有竹类如多种箬竹、苦竹、桂竹等。林下的草本植物主要是几种蕨类如乌毛蕨科的狗脊蕨,里白科的多种里白、芒萁,还有数量较少的淡竹叶、黑莎草,沿阶草与几种兰科植物,较潮湿的林地也常见一些石松,卷柏与苔藓等地被层的矮小植物。林中的藤本植物种类与数量都较少,多半是菝葜属的小藤本,还有紫金牛科的几种酸果藤,葡萄科的几种崖爬藤,木通科的几种木通、五叶瓜藤与豆科的几种藤本。这些藤本一般越近南亚热带地区则种数、个体数都越多、也长得较巨大;近闽北地区则数量与长势都少而小。
本省的南亚热带雨林现状分布不多,仅在南亚热带北缘山区保存有几处林相较完好的小面积群落,也已不同程度地次生化,又因纬度较偏北而具有一定的向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过渡的特点。如较典型的南靖县和溪乐土南亚热带雨林,乔木层树种以壳斗科的红栲、乌来栲与桃金娘科的大叶赤楠(Svzygium hancei)占优势,树高25~28米,为高居林冠最上层的建群层。其次有樟科的厚壳桂、硬壳桂、香港新木姜子、刨花楠,杜英科的中华杜英、海南杜英,梧桐科的翅子树,清风藤科的泡花树,胡桃科的黄杞,桑科的白桂木,山龙眼科的红叶树,大戟科的黄桐、禾串树,豆科的围涎树、亮叶围涎树,茜草科的毛茜草树等,树高20~25米,为乔木第二亚层;五加科的鹅掌柴,茜草科的茜草树、狗骨柴,大戟科的毛五月茶,桑科的水同木、红毛榕,猕猴桃科的水东哥,山榄科的肉实树,山矾科的羊舌树,橄榄科的橄榄,大风子科的脚骨脆,樟科的多种木姜子与多种山胡椒等,树高5~15米为乔木第三亚层,参差不齐地向林下灌木层过渡。
林下灌木高度2~3米以下,主要有茜草科的九节木、多种粗叶木,紫金牛科的罗伞树、走马胎、朱砂根、百两金、杜茎山、鲫鱼胆、虎舌红,野牡丹科的柏拉木、野牡丹,冬青科的毛冬青、秤星树、三花冬青、矮冬青,芸香科的山柑,樟科的多种木姜子等。草本植物较稀疏,但沟谷湿地有成片密生而矮小的单叶新月蕨、三羽新月蕨。常见的还有姜科的中华山姜,金粟兰科的接骨金粟兰、九节茶,禾本科的淡竹叶、钩毛草,莎草科的多种苔草,蕨类的金毛狗、福建莲座蕨、狗脊蕨、多种凤尾蕨、鳞始蕨,兰科的建兰等多种兰花,苦苣苔科的线柱苦苣苔,鸭跖草科的中华穿鞘草等,都是阴湿性草类。林中繁生藤本植物,除前述的密花豆藤、花皮胶藤等木质巨大藤本别具特色外,还有茜草科的多种匍匐九节木、玉叶金花、钩藤、羊角藤、流苏藤、鸡屎藤,紫金牛科的多种酸果藤,牛栓藤科的红叶藤,百合科的几种菝葜,豆科的藤黄檀、鲍氏豆、龙须藤、多种崖豆藤,檀香科的寄生藤,棕榈科的多种省藤,胡椒科的毛菊,鼠李科的翼核果、雀梅藤,卫矛科的多种南蛇藤,清风藤科的清风藤,防己科的轮环藤、细园藤,葡萄科的粤蛇葡萄等。今现状群落中,以番荔枝科的白背瓜馥木数量最多,分布最普遍。以上大小藤本植物,极大地增加了南亚热带雨林群落结构的复杂性与覆盖度。
南亚热带雨林受人工干扰而次生化,则林中具喜光习性的植物增多,其乔木层中生长较多马尾松,山茶科的木荷,金缕梅科的枫香,五加科的鹅掌柴,壳斗科的闽粤栲,清风藤科的笔罗子,漆树科的木蜡树,豆科的围涎树、南岭黄檀等,特别在透光的林窗地块尤多,那里也生长较多阳性小乔木与灌木,如樟科的山苍子,榆科的山黄麻、山油麻,大戟科的山乌桕、红桕等,阳性草本芒萁、黑莎草等和阳性藤本如菝葜属植物、酸果藤与豆科的野葛藤、山蚂蝗等也较多。目前如闽南长泰县东部吴田山南北两侧海拔约450米以下的一些沟谷地,安溪县西南部龙涓乡以及莆田县北部大洋乡等局部低海拔山沟谷地残存的常绿阔叶林,或闽东南沿海某些村庄附近的常绿阔叶林风水林,大都是它的次生群落。
二、阔叶林基本植被类型
按1982年以来各县、地区植被调査的不完全资料,根据优势种作划分的结果,本省有如下常绿阔叶林主要群落类型。
(一)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乔木层的优势种大都是壳斗科树种,其中又以壳斗科栲属树种为主。森林高度大多在15~20米,高者可达25米以上。树木胸径一般在20~50厘米,少数达70~100厘米。以上数值按森林群落的发育阶段、不同纬度与海拔高度以及群落受外力干扰的程度等不同而有差异。现将其主要群落类型的建群种(一般是乔木层的优势种,如甜槠即甜槠林的建群种)高度、胸径、调査样地中的树种数与主要伴生种等列于表2-2-2。
[=此处为表格(续表)=]
注:采用中点四分法调查12个测点。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群落类型分述如下:
1.甜储林
甜储(Castanopsis eyrei)是壳斗科栲属树种,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除海南与云南的诸省份,南至广东南岭山地。本省中亚热带各县山地丘陵均较常见。甜槠林是本省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最主要的群落类型,它在南亚热带北缘(如戴云山南坡)海拔约900米以上的山地也有分布。如上杭县的步云、古田、溪口、茶地、太拔,连城县的铁山、罗地、宣和、庙前、赖源,永定县的上山、高山、大埠、汉阳、古龙、陈正,漳平市的吾祠、灵地、易坪,延平区的土堡、大洋、夏道、太平,建瓯市的玉山、小桥,宁化县的横锁,浦城县的富岭、濠村,政和县的星溪,武夷山市的三港等乡、村以及将乐县的金溪两岸,均有分布。此外,如松溪、建阳、邵武将石、屏南、周宁、三元、永安天宝岩、清流、大田、德化、沙县、尤溪、建宁、泰宁、龙岩、长汀、武平等县(市)的一些山地也有出现。甜槠林群落垂直结构示意图如图2-2-3。
2.米槠林
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是壳斗科栲属树种,在我国的分布区大致同甜槠相近,但南部可达海南岛。米槠林在本省主要分布于闽江主流以南的闽中、闽西、闽东地区,闽北则较少见。本省中亚热带南部海拔约800米以下山地较为常见。如上杭县的古田、步云,新罗区的万安,永定县的高陂、堂堡、丰市,连城县的朋口、李屋,漳平市的溪南、新桥,延平区的西芹、夏道、大洋,建瓯市的房道,建阳市的小湖,松溪县的祖挡,政和县的铁山,武夷山市的下阳、星村,宁化县的安乐,清流县的长校,武平县的民主、下坝、永平,屏南县的屏城,周宁县的七步,福安市的上白石,邵武市的将石,三元区的莘口等乡、村均有分布。此外,将乐、永安、大田、沙县、德化、尤溪、建宁、泰宁、长汀等县(市)的某些山地也有出现。
3.栲树林
栲树(Castanopsis fargesii)是壳斗科栲属树种,在我国的分布区大致同甜槠相近。本省中亚热带海拔1500米以下丘陵山地较为常见,南亚热带山地也有分布。如上杭县的白砂,永定县的抚市、合溪、湖雷,连城县的新泉、宣和,武平县的永平、东留、民主,漳平县的溪南,延平区的陕阳、大洋、巨口、太平,建阳市的崇雒,浦城县的濠村、临江、石陂、下山、水北、古楼、富岭、仙阳,松溪县的渭田,政和县的东平、石屯,武夷山市的洋庄、下洋,宁化县的曹坊,清流县的温家山,永安市的天宝岩,周宁县的玛坑、礼门,屏南县的屏城,福安市的赛岐等乡、村均有分布。此外,如德化、将乐、三元、梅列、大田、沙县、尤溪、建宁、泰宁、长汀等县(市)的一些山地也有出现。
4.苦槠林
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 )是壳斗科栲属树种,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向南至闽、赣北部。苦槠林在本省主要分布于闽北,南界大致为福安、建瓯、沙县、将乐、宁化等县(市)一线。它同米槠、甜槠树种相比则生态习性较偏温性,立木高度较矮,其林中常见散生一些温带的落叶树种如栎、栗、桦木等属。如浦城县的仙阳、水北、古楼、忠信、莲塘、石陂、临江,建阳市的小湖,建瓯市的房道,宁化县的安远,松溪县的陈坑、栗坑、渭田、祖挡、城关,政和县的星溪、石屯,周宁县的泗桥,武夷山市的洋庄、星村,福安市的社口,将乐县的金溪两岸和沙县等地均有分布。
5.红勾栲林
红勾栲(Castanopsis Lamontii )是壳斗科栲属树种,主要分布于我国华南地区,其分布北界大致同苦槠林的分布南界相近。红勾栲林在本省常见于闽江以南约海拔800米以下山地,于闽北较少见。如上杭县的古田、步云,永定县的岐岭、共星、高丰、榕蚊,连城县的庙前、莒溪,武平县的万安,漳平市的象湖、长塔,延平区的峡阳、太平等地均有分布。另如清流、沙县、新罗等县(市)也有小面积出现。
6.南冷拷林
南岭栲(Castanopsis fordii )是壳斗科栲属树种,主要分布于我国浙中、赣南、湘中一线以南的东南沿海几省。南岭栲作为本省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伴生树种而较普遍分布,但以闽江以北海拔1000米以下丘陵山地较常见。南岭栲林目前则较少,如建瓯市的小松,建阳市黄坑,延平区的王台等地有零星分布。
7.闽粤栲林
闽粤栲(Castanopsis fissa )是壳斗科栲属树种,在本省中亚热带海拔1000米以下丘陵山地的分布较普遍,但以该地带中、南部较多而北部较少见。它较偏阳性,常出现于受干扰破坏而次生化的阔叶林中,一般成为伴生或散生树种。闽粤栲林目前相对较少,如延平区的太平、赤门,永定县的仙师、峰市、洪山,漳平市的灵地、文山等地星散分布。
8.大叶槠林
大叶槠(Castanopsis tibetana )是壳斗科栲属树种,在我国的分布区为北至长江流域南侧,南到南岭山地一带,性较偏温。大叶槠林多见于本省闽北、闽中与闽西而少见于闽南山地。如延平区的大洋、夏道、赤门,建阳市的书坊,松溪县的渭田,宁化县的治平和闽西梅花山区北部有少量分布。
9.青冈林
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 )是壳斗科青冈属树种,在本省中亚热带海拔1000米以下丘陵山地较常见,但以该地带的中、北部相对较多。目前青冈林比栲属森林为少,一般为常绿阔叶林的伴生或散生树种。如浦城县的古楼、忠信,建阳市的黄坑,建瓯市的小松,政和县的外屯,松溪县的花桥、旧县、祖挡、渭田,武夷山市的洋庄,宁化县的安远,永定县的岐岭、下洋,上杭县的古田,武平县的中山,清流县的沙芜,福安市的湾坞等地均有小片青冈林分布。
10.木何林
木荷(Schima superba )是山茶科木荷属树种,它广布于本省海拔1000~1500米以下丘陵山地,是较典型的阳性树种,常见于受破坏而次生化的阔叶林中。木荷也常与阳性针叶树马尾松组成针阔叶混交林,是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受皆伐的迹地上前期发展起来的次生林。如浦城县的富岭、山下、宫路、管厝、水北街、忠信,建阳市的麻沙,建瓯市的小松,政和县的星溪、外屯,宁化县的济村,永定县的坎市、抚市,上杭县的太白,漳平市的双洋,周宁县的咸村、李墩、泗桥、七步,屏南县的棠口,福安市的潭头等地有木荷林分布。
此外,还有壳斗科的赤技栲(Castanopsis kavuakamii )林,分布于三元区莘口林场的瓦坑、小湖(上万亩面积的近乎纯林),永定县高陂乡许佳、抚市乡上寨等,上杭县步云乡、中都乡等地;乌楣栲(C.jucunda)林,分布于建阳市的小湖,建瓯市的小松,延平区的巨口等地;罗浮栲(c .fabri )林,分布于宁化县的曹坊乡双石,建阳市的麻沙乡溪头,屏南县的寿山乡普岭等地;福建青冈(Cyclobalanopsis chungii)林,分布于延平区的夏道乡洋头,将乐县的金溪两岸地带等;石栎(Lithocarpus glabra )林,分布于延平区太平乡的曾厝等地;硬斗石栎(l .hancei )林,分布于建阳市的黄坑乡新历等地;樟科的刨花楠(Machilus pauhoi)林,分布于延平区的土堡林场等地;闽楠(Phoebe bournei)林,分布于延平区的大洋乡标头等地;红楠(Machilus thunbergii)林,分布于永定县的岐岭乡榕蚊,浦城县的濠村乡仑下等地;辣汁樟(Cinnamomum tsangii)林,分布于建瓯市的房道乡大富山等地;金缕梅科的蕈树(Altingia chinensis)林、细柄蕈树(a .gracilipes )林,分布于延平区茂地乡宝珠、峡阳乡安科,建阳市的李家墩、闽西梅花山等地;杜英科的杜英(Elaeocarpus decipi-ens )林,分布于永定县的歧岭乡外坑,将乐县的金溪两岸等地;猴欢喜(Sloanea sinensis )林,分布于上杭县的步云乡兴隆至古田乡郭车一线,延平区的大洋乡聪坑等地。以上的森林群落除赤枝栲林较集中分布且面积较大外,其余均属小面积而分散的风水林或残存林。
(二)南亚热带雨林
本省闽东南沿海地区基本上属于南亚热带,气温与热量较高,降水量除近海狭带较少且常风较大外,靠大陆内侧山区均较高,土壤也较肥厚,发育着南亚热带雨林。因历史上长期受人为经济活动的影响,目前南亚热带雨林绝大部分已退化成灌丛、草丛,仅在内侧山区保存有小面积的风水林。现将保存相对较完好的几个群落的代表类型分述如下:
1.红栲、乌来栲、大叶赤楠林
本类型森林仅存于南靖县和溪乡乐土村附近,现已设立森林自然保护区。该森林群落的植物种类较丰富且具有明显的热带、亚热带性质。乔木层通常有2~3个树种占优势。群落的结构较复杂,而垂直层次不太分明,林冠外貌不平整地波状起伏。树干较高大、通直。林内阴暗潮湿而热带雨林特征明显(图2-2-4)。这些群落特征在前述阔叶林群落的基本特征中已叙述,它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如甜槠林等有显著的不同,因而它在自然区划等方面可作为一项重要科学依据,这也是对它设立自然保护区以作人工保护的主要目的。倘使它受到外力干扰破坏而退化为灌丛,那么本省目前就无较典型的南亚热带雨林群落了,其科学价值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
这里将本省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南亚热带雨林(包括闽东南地区的次生性南亚热带雨林)群落的植物地理成分(在世界上不同气候区域的分布区类型)、叶子面积的大小级别作比较(表2-2-3)可见,南亚热带雨林群落的植物地理成分中,热带性成分(热带分布与泛热带分布成分之和)占科、属总数的比率都高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分别高37.8%与15.5%;相反,其温带分布成分则仅分别达后者森林的46%与39%。再从叶子级别看,南亚热带雨林群落的中型面积叶子占植物种数的比率高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而小叶占的比率则仅达后者群落的65.6%。中叶是典型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而小叶是典型北亚热带(向华北暖温带过渡的地带)常绿阔叶林群落叶子的一项特征。以上说明,由南向北随着纬度的增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的植物区系中的地理成分与叶子特征,都具有一定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此处为表格(表2-2-3 福建省中、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地理成分、叶级比较表 单位:%)=]
注:引自《福建常绿阔叶林》(丘喜昭、林鹏,《武夷科学》第8卷,1991年)。
南亚热带雨林在南靖和溪乡历史上曾分布有近4000亩面积,但自50年代后期因大量砍伐用于烧炭、制风箱等,至今仅存乐土村的一片风水林,其余均成为群落残迹或退化成次生灌木林或灌草丛。昔日如和溪乡的虎形山海拔约260米低丘山地,分布有红栲、大叶赤楠林;狮后山海拔200~400米沟谷地和石观音(山)海拔300~400米低丘地分布有红栲林;柳斜山和狮形山海拔200~440米山地分布有米槠、红栲林;大宗山海拔200~280米低丘分布有大叶赤楠、厚壳桂林等。以上各地的南亚热带雨林群落的林下灌木、草本与藤本植物种类,都与乐土村的雨林群落大同小异。
2.厚壳桂、红楠林和米槠、红栲林
这两类型群落,分别分布于安溪县西南部的龙涓乡东庵圳山与崎畲炼铁坑口,海拔均在400米上下,都是小面积残存林。因当地纬度已较偏北,其森林群落特征比前述南靖县和溪乡的南亚热带雨林较不典型,而具有向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过渡的特点。其乔木层分别由樟科的厚壳桂(Cr;yptocarya chinensis )、红楠或壳斗科的米槠、红栲占优势。森林高度分别在9~18米与16~21米,参差不齐。乔木层都仅有两个亚层,林下植物种类也较少,因而群落结构与种类成分都较简单。但林中仍含有较多(如南靖县和溪乡乐土村雨林群落)的热带性植物成分与某些雨林特征。
3.米槠、栲树林
本类型群落地处莆田县东北部的大洋乡南岭村五仑山、海拔约300米处沟谷地,属小面积残存林。当地纬度更偏北,故亚热带雨林群落特征又比前述南靖县与安溪县的雨林更不典型,而更接近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群落性质。森林乔木层由壳斗科的米槠、栲树占优势,高度15~20米,也仅有两个亚层。但林下仍具有较多热带性种类与板状根等某些雨林特征痕迹。
兹将以上三个类型的南亚热带雨林的建群种、主要伴生种的一些特征值列于表2-2-4。
[=此处为表格(表2-2-4福建省南亚热带雨林主要群落类型建群种及伴生种表)=]
此外,本省南亚热带一些地区还分布有小面积次生亚热带雨林与暖性阔叶林,它们通常是亚热带雨林受人工砍伐后发展起来的,如能加以保护而使其自然发展,最终将形成林相与结构都比较完好的森林群落。如长泰县东部吴田山南、北坡海拔450米以下的沟谷、坡地,分布有木荷、鹅掌柴林,鹅掌柴、重阳木、水冬哥林,坂里乡高层村的闽粤栲、鹅掌柴、围涎树林等;诏安县官陂乡五通村等地的木荷、卷斗青冈林,木荷、米槠林;云霄县火田乡火田村的木荷林,下河乡梅林村的闽粤栲林,和平乡安吉村的樟树林;漳浦县南浦乡后坑村和同安区莲花乡内田村的黄杞林等。
三、阔叶林的演替
自然植被在其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内因(主要是群落建群种的生长、发育)与外因(人工的砍伐干扰、火烧等)的影响,必然发生有规律的植被类型更替——植被演替。其演替的方向、方式与速度等又依植被类型、生境条件以及受外力干扰的方式、程度等的不同而有差别。
一般而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发育到较成熟的即具有较高的相对稳定性的阶段时,即使受到如人工择伐的轻度干扰,导致在林窗地有某些阳性的或相对较喜光的植物如山苍子、马尾松、木荷、枫香等侵入生长,它们也难以长久地立足定居,因常绿阔叶林是在亚热带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下长期发展起来的产物,是亚热带地带性植被,它可凭自身较强大而能动的调节力,使受干扰的部分得以修复,即逐渐以阴性或耐阴植物取代阳性或相对较喜光的植物。然而当外力干扰程度过大而超过了森林群落本身一定的极限亦即自身调节力的阈限,则群落将逐渐趋向衰败,表现为阳性次生植物增多,群落结构简单化,林相开裂,林地水土流失,严重者将使群落崩溃而退化为灌丛、草丛,甚至成为裸地,这就是植被的逆行演替。同以上相反方向的发展则称为进展演替。
(一)阔叶林演替的一般趋势
1.南亚热带雨林的演替
本省南亚热带雨林的分布区处于我国南亚热带东段的北缘,它的植物种类成分、群落外貌与结构特点都具有较明显的中、南亚热带过渡地带特点,这就使它在内、外因素作用下发生的演替具有较大的复杂性与可动性。从其现状看植被演替,按地区生境条件与受人们干扰程度的不同而大致有如下三种状况:
沿戴云山--博平岭南侧附近地带,属南亚热带北侧山区,气候暖湿,土壤肥力较高,是目前该地带剩余森林的主要分布区,树种种源较丰富,同沿海地带相比则交通尚较不便,人们对森林植被的干扰程度也相对较小,因而它的原生性较高。该处的南亚热带雨林如红栲、乌来栲、大叶赤楠林受人工皆伐后,如果林地的草被与枯枝败叶层尚保存较好,停止外力的进一步干扰,则迹地上一般很快就布满芒箕与五节芒等草类,同时有赤杨叶、山乌桕、山苍子、黄瑞木等先锋性小乔木、灌木生长,逐渐地伴生有马尾松、木荷、枫香、闽粤栲、鹅掌柴、围涎树等阳性或较喜光的树种苗木与幼树。随着群落郁闭度的提高,就逐渐有较耐阴的树种如红栲、米槠、栲树、厚壳桂、黄杞、杜英等生长,随着时间的进程而发展成阴性的森林--南亚热带雨林。但如果原森林群落遭皆伐后,其迹地继续受外力干扰,林地土壤受到冲刷,群落就可能向逆行演替方向发展。
在本省南亚热带的北侧山区到沿海之间过渡地带的丘陵半山区,由于人口较稠密,天然阔叶林分布已较少,当地气候比北侧山区相对较温热、干燥,土壤也较浅瘠,人们通过砍柴、放牧、烧山开垦种植等方式对植被的干扰破坏也较频繁,植被的覆盖率已较低。目前那里分布面积已很有限的小面积次生阔叶林如果遭到砍伐破坏,其迹地的表土层更易受冲刷而心土裸露,那么这一带广为分布的耐旱瘠的主要针叶树马尾松(多属中、幼龄疏林),就往往首先自然布种或经人工营造,发展成马尾松疏林,其间混生一些阳性树种如木荷、执香、笔罗子等,林下一般生长较多阳性灌木如小叶赤楠、桃金娘、石斑木、山茶、白檀、檵木、荚蒾、胡枝子等。草本植物以芒箕为主,混生有芒、五节芒、黑莎草、纤毛鸭咀草等。此时如果停止外力干扰,封山育林,这般群落将朝向阔叶林方向发展,但速度通常比上述第一种方式缓慢。倘使外力干扰继续进行,群落就可以向逆行演替方向发展,其速度比上述第一种方式为快。
在闽东南沿海岸地带的低丘台地,海风较大,年降水量比内陆地区少且夏秋季多台风暴雨,土壤受侵蚀已较严重而多露石粗骨土,海岸多沙土、盐溃土,植被受人们经济活动的干扰也最频繁。南亚热带雨林除在少数村庄附近残存有小片次生性风水林外,早已绝迹。这种风水林如遭受砍伐破坏,其迹地的水土流失甚快,而一般只宜生长以车桑子、岗松、山芝麻、黑面神、南岭荛花、余甘子、蛇婆子等偏干热性的小灌木,和以野古草、鹧鸪草、画眉草、狗尾草、华三芒、刺子莞等为主的草类。其间尚可稀疏地生长马尾松、相思树、黑松等耐旱瘠的树种,长势一般较低矮。此时,如果停止外力干扰,选择土层较厚、水湿条件较好的局部地段植树种草以扩大林地面积,则随着生境条件的改善,就常有木荷、枫香、相思树、苦楝等阔叶树侵入生长,逐渐向滨海常绿林类型方向发展,但这种进展演替速度一般又比上述第二种方式缓慢。倘若群落继续受外力干扰,就将沦为以鹧鸪草为主的荒山稀草丛,甚至变成裸岩与石蛋遍布的童山秃岭(图2-2-5)。
综上所述,本省南亚热带雨林进展演替的结果是,其分布将主要由目前该地带北侧的内陆山区逐渐延伸向沿海,其中的生境条件也将随之越来越中生化地得到改善。反之,其逆行演替的结果是,稀疏灌丛、草丛甚至童山秃岭将由沿海逐渐延伸向地带北侧的内陆山区,其中的生境条件也将随之越来越旱瘠化。这种变化状况体现了植被演替的一般性规律,也向人们预示了本省南亚热带地带性植被演替的两种方向截然相反、结果完全迥异的前景。
2.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演替
本省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处我国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东段的南部,其中大部分属于福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的南部亚地带,沿武夷山脉东南侧与浙江省界的闽北地区属于北部亚地带。该地带纬度虽然比南亚热带较高,但因濒临东海以及有武夷山脉对东南季风和冬季寒潮的阻屏作用,使得当地夏季温暖多雨而冬季降温不太剧烈。自然土壤和植被状况也一般比南亚热带地区相对较好。
本省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群落类型,有甜槠林、米槠林、苦槠林、栲树林等,它们如果受人工皆伐后,其迹地上的植被演替过程,大体上同南亚热带北侧内陆山区的雨林群落受皆伐后的演替相似,尤其中亚热带南部亚地带的阔叶林演替与它更相似,只是某些演替阶段出现的树种与灌木种类成分有些不同,即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演替中出现较多偏温性的植物种类,以及通常很少或不出现靠近海岸地区的旱生稀草丛演替阶段。其迹地上一般首先生长芒箕、芒等草类,混生有山苍子、山乌桕、檵木、乌饭、黄瑞木、荚茲、胡枝子、杜鹃等阳性小乔木、灌木,组成中生灌草丛。继之有马尾松、木荷、执香、闽粤栲等阳性树种侵入生长,在该地带北部的闽北地区此阶段一般还有白栎、短柄相栎、茅栗等暖温带阳性落叶树种出现,发展成乔、灌木林,从而逐渐过渡到针、阔叶树混交林。随着时间的进程,群落越来越郁闭,生境条件得到改善,原森林群落的主要树种如甜槠、米槠、栲树、青冈、石栎与樟科、山茶科、金缕梅科、杜英科的乔木也在其中得以生长定居,于是逐渐恢复发展为同原森林群落类型相似性质的阴性阔叶林(图2-2-6)。
(二)树种的年龄结构分析
森林群落的演替和它本身的相对稳定性是动态的统一。其进展演替的结果将导致稳定性的提高,逆行演替则使稳定性降低。这和群落本身的抗外力干扰能力的提高或降低有关。显然,常绿阔叶林群落的主要组成成分是乔木层中占优势的树种,它们通常是高居最上层的群落建群树种。这些建群树种种群的年龄结构所体现的稳定性,基本上决定着群落的相对稳定性。因而从它们的年龄结构状况这一侧面,可启示森林群落未来的演替趋势。这里将本省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南亚热带雨林的几个主要建群树种种群,将它们的苗木、幼树、大树与老树个体,按一定的胸径规格进行分级后,分别绘出各树种的年龄结构图式。这就是年龄结构分析。
(横轴宽表示个体的百分数)
图2-2-7显示,本省中亚热带全地带常绿阔叶林树种合计的年龄结构图式是金字塔形状。这表明从全地带的宏观上看,有林地的常绿阔叶林群落的动态上具较高的相对稳定性,群落一般处于进展演替中。群落主要建群树种的甜槠、栲树与米槠的年龄结构图式都大致呈纺锤状金字塔形,表明全地带甜槠林、栲树林与米槠林群落,从宏观上看虽具一定的稳定性,但存在不稳定因素--可能受人工等外力干扰砍伐所致。苦槠的结构图式呈较规则的金字塔形,表明分布于闽北地区的苦槠林群落比上述甜槠林等群落具较高的相对稳定性。
本省的南亚热带雨林,以目前保存的较原始的南靖县和溪乡乐土村的雨林群落为代表。其全群落树种合计的结构图式,或者建群树种红栲、大叶赤楠以及主要伴生树种厚壳桂的结构图式,因它们在林下都有较多苗木,所以都呈基部宽大的金字塔形,属于正在稳步增长、发展的树种种群。另一建群树种乌来栲的结构图式为不规则的纺锤形,特别是其图式的立木(上部3个等级)中,胸径大于22.5厘米的大树与老树的个体相对较多。同时乌来栲的总个体数不多(30株),显示出它已趋于衰退种的地位。因此随着时间的进程,以上的红栲、大叶赤楠仍将保持建群种地位,厚壳桂也可能成为新生的建群种之一。但乌来栲则可能逐渐消失于林中。
从以上的树种年龄结构分析结果表明,无论中亚热带或南亚热带,其全地带阔叶林树种合计的年龄结构图式都呈金字塔形增长、发展的型式,显示两地带的阔叶林群落中目前含较丰富的幼树与苗木,所以群落发展的后继个体是较充足的。同时,两地带阔叶林群落的主要建群树种如甜槠、栲树、苦槠、红栲与大叶赤楠等,它们的年龄结构图式都呈规则的或基本是金字塔形增长型。所以,本省目前各地的天然阔叶林面积虽然很有限,且不同程度地次生化,但只要停止对它们的干扰,封山育林,那么在本省较优越的亚热带气候与土壤条件下,阔叶林群落的恢复与发展潜力是很大的。
四、阔叶林保护与开发
本省目前大多数县份的现状森林中,针叶林面积占森林总面积的70%~80%以上,天然阔叶林的面积很有限,其中,林相与结构等保存较完好的常绿阔叶林,则大多属小面积风水林或沟谷地的残存林。此外,如闽北武夷山和建瓯市房道乡万木林、闽中三元区莘口林场、德化县戴云山、闽西梅花山和闽南南靖县和溪乡乐土村等地,均设立了国家级或省级森林保护区,保存有较大面积的常绿阔叶林。这些保护区中的森林资源发挥的巨大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在维护本省的自然生态平衡、支援国民经济建设中是难以估量的。但它们的面积对于山地丘陵占土地总面积的80%以上的本省而言,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而且它们在地区分布上也基本集中于中亚热带。因此目前对本省的现状常绿阔叶林应加强人工保护,原则上不宜作生产性开发利用。同时应扩大各地现存阔叶林的风水林林地面积,并有计划地通过调查而设立更多的阔叶林及其他类型森林的自然保护区。
第二节 针叶林植被
亚热带针叶林广泛分布省内丘陵、低山,生长于干燥瘠薄的土壤上,种类较多,面积较大。有马尾松林、黄山松林、杉木林、黑松林、铁杉林、柳杉林、油杉林等,呈星散分布或混生于阔叶林中,成为针、阔叶混交林。
针叶林群落的成熟林外貌比较单纯、平整,层次分明,立木端直,呈葱绿或黄绿色。乔木层种类简单,树种单纯且较稀疏、松散。群落垂直结构可分乔木2亚层,灌木2亚层,草本2亚层。伴生有层间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建群种除针叶树马尾松、黄山松、杉木、黑松、铁杉、柳杉外,伴生少量的阔叶树种;针叶树在群落中其株数和胸径显著度均占明显的优势,多数以单优势种群落出现。灌木层多属于亚热带科属植物,主要有山茶科、樟科、壳斗科、茜草科、杜鹃科、紫金牛科、野牡丹科、桃金娘科、五加科、大戟科及竹亚科、金缕梅科、漆树科、山矾科、冬青科、虎耳草科、忍冬科、蔷薇科、瑞香科等。林下草本植物有禾本科、莎草科、菊科以及蕨类植物的里白科、乌毛蕨科、紫萁科、卷柏科、石松科、莲座蕨科、蚌壳蕨科、桫椤科等古老孑遗种类。
本省针叶林除了成林的群落外,还有少量面积几十亩到几百亩的长苞铁杉林、油杉林、南方红豆杉林、福建柏林;也有零星分布的三尖杉(Cephalotaxus fortunei)、罗汉松属的百合青(Podocarpus noriifolia )、松科的江南油杉(Ketelecria cyclolepis )以及红豆杉科的穗花杉(Amentotaxus argotacrnia)。此外,本省还有相当大面积的松、杉、竹混交林。
亚热带针叶林是本省资源丰富的森林群落,具有天然林和人工林。福建省针叶林蓄积量占全省森林蓄积量的57.6%,是本省优良的建筑、造船、家具的用材树种。有些种类如福建柏林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南方铁杉、油杉、长苞铁杉为我国特有的古裸子植物,列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针叶林中许多树种树形通直、树冠浓绿、形姿雅特,是本省良好的常绿观赏绿化树种。
一、针叶林基本植被类型
(一)马尾松林
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是我国东南部湿润亚热带地区分布最广,资源最多的森林群落。其分布范围北界可达秦岭、淮河一带,与暖温带油杉林相衔接,南界可达雷州半岛与海南松林和云贵地区的云南松林相交错。台湾也有分布。马尾松林在本省是资源最丰富的森林群落之一,也是本省植被中广泛分布的代表群系之一。多为天然次生林,也有大面积的人工林。本省马尾松林一般分布在1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带的山坡上,在山脊和山顶也能生长。在风口或海拔较高的山坡、山顶上常成矮林,在交通不便的偏僻林区常有过熟林,在交通方便的地区为天然的或飞机播种的幼林或疏林。
马尾松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土壤矿物质分解强烈,大部分矿物质易于淋失,铁、铝氧化物形成结核,相对积累,强烈的红壤和黄壤化作用,形成山地红壤和山地黄壤。土壤粘性大,结构差,肥力低,酸性强,PH4~5。在中山和盆谷地区,海拔1500米以下,气温较低,湿度大,土壤保持潮湿状态、氧化铁水化程度较高,养分缺乏,酸性反应强。马尾松适应性强,耐旱,耐瘠薄,但不耐盐、碱和积水,是荒山迹地造林的优良先锋树种。
马尾松林天然或飞机播种的林地占多数,树冠不整齐,密度不均匀,多呈异龄林,林内混生喜光的阔叶树种。马尾松人工林多为纯林,林冠整齐,密度较大,层次分明,结构简单。马尾松也常与许多阔叶树形成针、阔混交林。马尾松树干圆满通直,出材率高,单位面积蓄积量较大,木材用途广,是本省采脂的主要树种,枝桠、伐根可综合利用。
马尾松林结构层次分明,群落一般分三层,群落盖度约50%~80%,乔木一层高5~12米(成熟林可达20米以上),胸径10~15厘米,混生有阔叶树。灌木层植物高2~3米,盖度30%左右。本省的南亚热带地区与中亚热带地区的马尾松林下的灌木与草本种类组成不相同,马尾松林类型的划分均以林下植物成分而定。中亚热带地区的马尾松林下灌木主要有檵木、乌饭、小果南烛、映山红、黄瑞木、山矾、石斑木、柃木、苦竹、荚茲等,但在偏北山地马尾松林下灌木还出现白栎、米饭花、马银花等。南亚热带地区,马尾松林下灌木层以热带种类成分为主,常见有桃金娘、小叶赤楠、山芝麻、黄栀子、胡枝子、南岭荛花等。灌木层中混生许多乔木树种的各级幼树,常见有栲属、栗属、青冈属、木荷属、枫香属、黄檀属等。
林下草本植物种类以热带、亚热带成分为主,一般高0.5~1米,盖度70%~80%,常见有芒萁数量最多,在马尾松林林冠尚未荫蔽而避风地段的林下层占绝对优势;而在荫蔽的马尾松林下则有狗脊蕨、观音座莲、里白、五节芒、苔草、淡竹叶、芒等。
马尾松林在本省海拔1000米以下的丘陵、台地上几乎到处可见,许多是森林破坏之后或多代杉木林的荒山迹地上形成的一种次生植被,在水湿条件好,土壤深厚肥沃,人为干扰少的地方,马尾松长势良好。在水湿条件差,土壤贫瘠的地方,甚至岩石裸露的缝隙中同样也能生长。目前人为活动频繁、采伐过度以及松毛虫为害,影响马尾松的生长。
根据马尾松林的结构和种类组成以及地理特点,本省马尾松有以下几个群落类型。
1.南亚热带旱中生马尾松林
本类型主要分布于本省东南部,在鹫峰山一戴云山一博平岭一线以南,包括宁德以南,莆田、漳州、泉州、厦门等地区。海拔9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山坡上均有分布。西南地带海拔500米以下的山地,马尾松林保存较好,树干高而耸直,密度较大;戴云山山脉海拔900米的偏远山地仍残存有成熟林,而沿海海拔200~400米的丘陵山坡上,马尾松林基本上为幼龄疏林,其中多属人工林或半人工林。
群落结构简单,林冠松散,基本上分为乔木、灌木、草本三层。乔木以马尾松为主,高5~8米,胸径6~12厘米,盖度50%~60%;灌木层以喜热旱中生、旱生性灌木种类为主,高1~2米,常见有桃金娘、黄栀子、山芝麻、南岭荛花,小叶赤楠、车桑子等。林下伴生乔木幼苗如木荷、执香、青冈、野漆等阳性树种,而海拔较高的丘陵也分布喜暖性种类,如石斑木、乌饭、檵木、黄瑞木、杜鹃等。草本层以芒萁为主,混生有五节芒等禾草植物。藤类植物有菝葜、土茯芩、匍匐九节木、藤黄檀、酸果藤等。群落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马尾松、山芝麻、黄梔子群落,分布于厦门、漳州、泉州等近海闽南地区。
②马尾松、桃金娘、小叶赤楠群落,主要分布于安溪、永春、德化、南安、仙游、莆田以及永定南部等山地。
③马尾松、黄瑞木、细齿柃木、毛冬青群落,分布于南靖、平和、华安山地。
2.中亚热带中南部中生性马尾松林
本类型自鹫峰山一戴云山一博平岭一线以北,即闽西、闽中、闽东的大部分,于武夷山山脉东侧与鹫峰山--戴云山--博平岭的西北侧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丘陵、山地均有中生性马尾松林分布。本类型大都是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林受到破坏之后,光照增强、土壤干燥条件下的人工营造或自然播种形成的次生马尾松林。
中生性马尾松林群落结构简单,树冠松散,呈翠绿色,常以马尾松纯林组成群落。马尾松高10~15米,胸径15~25厘米,部分地区可达50厘米以上。人为活动较少、生境条件较优越地段,有常绿阔叶树种混生,常见有甜槠、米槠、栲树、罗浮栲、木荷等。灌木层高1~2米,主要种类以喜暖性种属为主,有杜鹃属、柃木属、山茶属、越桔属、冬青属、赤楠属、石斑木属,荚茲属,檵木属等。草本植物高30~50厘米,常见有芒、芒萁、狗脊蕨等。有以下群落类型:
①马尾松、乌饭、黄栀子群落,主要分布于上杭、新罗、连城等地。
②马尾松、卡氏乌饭檵木群落,分布于永泰、闽清等闽中海拔500米以下低山、丘陵上。
③马尾松、映山红群落,分布于南平市和闽西北等地。
④马尾松、刺毛杜鹃、乌饭、苦竹群落,分布于建阳、邵武等地。
3.中亚热带北部中生性马尾松林
本类型分布于江西和浙江相邻接的边界中低山地,包括邵武、建阳、武夷山、浦城、光泽以及周宁、泰宁等地。
本省北部的地带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照叶林),马尾松林分布很广,垂直分布在海拔170~1100米的低山丘陵地,有大面积的马尾松纯林,自然更新良好。乔木层优势种以马尾松为主,混生有杉木、毛竹,还有少量的苦槠、甜槠、栲树、青冈、罗浮栲等。马尾松树高10~18米,胸径10~30厘米,最大达50厘米。灌木层高2~5米,主要有檵木、白栎、映山红、乌饭、江南山柳、苦竹、格药柃以及一些阳性落叶栎类。草层有芒萁、五节芒、狗脊蕨等。藤本植物有菝葜、鸡血藤等。有如下几种群落类型:
①马尾松、卡氏乌饭、白栎群落,分布于闽东北的屏南、福安、宁德等地。
②马尾松、白栎、乌饭群落,分布闽北的周宁、寿宁和武夷山、浦城等中低山海拔300米以下的山地。
③马尾松、檵木、乌饭、赤楠群落,分布于闽北海拔300~500米的低山丘陵山地,在浦城、武夷山、松溪、政和和建阳、建瓯等地均有分布。
④马尾松、檵木、马银花群落,主要分布于武夷山主峰黄岗山以及松溪、政和、武夷山、光泽、邵武等海拔1200米以下的中低山丘陵山地上。
(二)黄山松林
黄山松(Pinus taiwanensis)或称台湾松林,是我国华东地区和台湾省中山的针叶林植被类型。适宜生长在气候温凉,雨量充足,相对湿度大的亚热带山地,在闽南或闽西南海拔1100米以上,闽北和闽东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地都有分布。黄山松是阳性树种,一般分布在山体顶部、山脊、向阳山坡或裸岩地段。
本省黄山松林均为天然林,可与壳斗科、山茶科等阔叶树组成混交林,也可与南方铁杉和阔叶树组成混交林。常见的是黄山松纯林,常常是同龄林。在武夷山,龙岩的梅花山,闽东的鹫峰山和戴云山等地海拔1000-1100米以上的向阳山坡、山脊以及山体顶部均极常见。
黄山松木材坚实,纹理通直,树脂少,材质仅次于杉木,易于加工,可作为建筑材料。也是省内中山的山地造林的优良树种。
黄山松林地土壤为山地黄壤,群落总盖度65%~75%,乔木层均为黄山松,密度不一,每100平方米中密的有6~7株,稀的仅有1~2株。山坡地段树高可达15~17米,在山脊或山顶则只有2~5米。树干直,树冠平展,色彩暗绿。灌木层主要种类有杜鹃、短尾越桔、小叶石楠、乌饭、石斑木、黄瑞木、白栎等20多种。灌木层还有黄山松幼苗以及伴生有江南山柳、木荷、赤楠、羊舌树、硬斗石栎等10多种小树。草本层主要种类有野青茅、野古草、金茅、四脉金茅、蕨、芒萁、地稔、五节芒、芒、中华双蝴蝶等20多种。藤本植物较少,有菝葜、掌叶悬勾子等。群落显著特点是乔木稀疏,灌木种类少,低矮,均为阳性树种。
黄山松幼龄群落,在武夷山的黄岗山、闽西梅花山等均有分布。主要是在砍伐或火烧迹地天然下种的幼龄林,种类组成比较简单,密度较大,分布不均匀,群落盖度85%,平均高度有1.5~1.8米,最高3米。生活力强盛,并已开始自疏现象。
根据闽北、闽东山区调査,黄山松阔叶树混交林分布在海拔1250米以上,山坡陡、土层薄、土壤为山地黄壤之地。群落总盖度达75%~80%,乔木层盖度50%,分2个亚层,第一亚层是黄山松,树高10~12米,最高15米,胸径17~20厘米,树龄35年左右。第二亚层有云山棚、甜槠或木荷、甜槠等,伴生少量的白栎、硬斗石栎。灌木层盖度25%~30%,高1.5~3米,主要有鹿角杜鹃、短尾越桔、东方古柯、美丽胡枝子、细齿叶柃、江南山柳、南烛、满山红、显脉蜡瓣花等20多种。草本层盖度15%~25%,主要有芒、野古草、金茅、蕨、野青茅等10多种。
据报道黄山松林有如下几个群落类型:
①黄山松、映山红、江南山柳群落;
②黄山松、白栎、映山红、短尾越桔群落;
③黄山松、云山榍、甜槠群落;
④黄山松、木荷、甜槠群落。
(三)杉木林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 )林在本省分布范围很广,数量较多,以闽西、闽北及
闽中山区最为集中,面积广,生长较好。其中尤以南平市和三明市的延平、建瓯、顺昌、邵武、将乐、沙县、永安、明溪、清流及三元等11个县市区的杉木林生长最好,是杉木分布的中心产区,属于闽江上游三大支流的流域范围。海拔多在800米以下,闽西梅花山分布至1100米或个别可达1300米。杉木群落分布区丘陵起伏、沟谷纵横,具有温暖、湿润、静风的生态环境。年平均气温17℃—20℃,1月平均气温年降雨量1600~2000毫米,群落土壤为红黄壤和山地黄壤,土层深厚,肥力中等。
本省杉木林主要是人工林,部分是半人工林或天然次生林,且多数是单纯林。群落外貌单纯,林冠整齐,呈深绿色或灰绿色。季相变化不明显,结构层次分明。植株分布均匀,高度比较一致。本省中心产区及闽西、闽北区的杉木林,高度达20~30米,闽东南沿海边缘产区一般高度在10~20米。胸径一般为20~30厘米,最大可达40~50厘米,冠幅2~3米。杉木喜光,生长迅速,树干圆满,纹理通直,轻便。用途广泛,是建筑、家具、桥梁、造船等良好的材料,经济效益较高。
南平五台溪后乡安曹的杉木林,乔木层以杉木占绝对优势,每100平方米有16.5株,树龄39年,树高平均26.9米,胸径平均24.8厘米,枝下高19.8米,郁闭度0.8。灌木层高1.5~3.0米,盖度70%~80%,种类较多,主要有黄瑞木、罗伞树、毛冬青,伴生乔木幼苗有丝栗栲、黄楠、牛奶树等。草本层植物生长茂密,高度0.5~2.0米,盖度80%~90%,有观音座莲、华南毛蕨、单氏双盖蕨、柯氏蹄盖蕨、菝葜和玉叶金花。
连城曲溪罗胜将军山万亩大径级杉木林群落,杉木平均高度20米,最高达32米,平均胸径30.2厘米,最粗达50厘米,乔木层盖度70%,伴生有毛竹、马尾松、木荷、甜槠、青冈、樟树、红豆杉、厚皮香等。分布在立木冠下层的小乔木有弯蒴杜鹃、深山含笑、树参等。灌木层盖度25%~30%,平均高度1.5米,种类较多,有柃木、毛冬青、大叶冬青、石斑木、檵木、黄瑞木、单耳柃、纤细茶杆竹、野牡丹、石竹、狭叶南烛、乌饭、鼠刺、石笔木、朱砂根、香港远志等。草本层盖度5%左右,有中华里白、狗脊蕨、苔草,铁角蕨、黑莎草等。藤本植物有菝葜、土茯苓、野木瓜、三叶木通、酸果藤、东南悬勾子等。
杉木林在闽南也有人工栽培,但长势较差,如同安区汀溪林场杉木人工群落,乔木层以杉木占绝对优势,每100平方米有18株,树龄20年,树高平均12.2米,胸径平均16.6厘米,冠幅1.2~2米。群落外貌整齐、绿色,生长尚好,郁闭度0.9。林下灌木层种类较多,高度0.3~1.4米,盖度40%~50%,常见有鹅掌柴、毛冬青、三桠苦、豺皮樟、酸藤子、野牡丹、粗叶榕、杜鹃、锈毛莓、柳叶石斑木等。草本层植物高度0.2~0.7米,盖度60%~80%,主要有玉叶金花、灯笼草、耳草、芒萁、光叶菝葜、狗脊蕨、海金沙、狭基钩毛蕨和短舌紫花等。
杉木可与毛竹组成杉、竹混交林或杉、竹、阔叶树组成混交林,广泛分布在交通不便、地形复杂之深山边远地区,在闽北、闽西山区分布相当普遍,海拔700~1400米,杉木多呈散生,混杂于毛竹及阔叶树种之中,呈次生状态,林相不齐,种类组成复杂。杉木高度20~30米,胸径15~40厘米。阔叶树种和毛竹居二层,高10~20米,阔叶树种有甜槠、米槠、栲树、山杜英、黄杞、青冈、黄樟、赤杨、柃木、赤楠,灌木层有杜茎山、百两金、五味子等。
杉木林有如下几个常见的群落类型:
①杉木一黄瑞木十罗伞树一福建莲座蕨群落;
②杉木一鹅掌柴一芒萁群落;
③杉木一毛竹一狗脊蕨群落。
(四)黑松林
黑松(Pinus thunbergii)林是暖温性常绿针叶林,本省沿海各县、市及岛屿多有引种,尤以平潭、湄洲岛、南日岛、东山、漳浦等地引种较多,部分内陆山区也有栽种,如寿宁的南阳、托溪等地多已成林而广泛分布。本省黑松群落均属人工栽培植被。
黑松多分布在海拔200米以下丘陵、台地,分布区母质为花岗岩,土壤多为粗骨性红壤和侵袭型砖红壤性红壤,呈酸性,肥力低,有机质低于0.5%。
本省黑松分布区属海洋性季风气候,雨量丰富,但干湿季明显,常受台风侵袭。年平均气温2℃~21℃,年雨量1200~1600毫米,沿海岛屿风大(如平潭县年平均风速7米/秒,平均全年大于8级风日100天)。黑松树形矮小,抗风力强,耐旱耐瘠薄,是沿海山地和海岛荒山造林绿化的优良树种。在一些半岛和沿海荒滩、台地上以及多石砾、土层薄的山坡上生长尚好,是保持水土较好树种。
据莆田忠门半岛琼山山地调查:黑松群落外貌呈深绿色,乔木层以黑松为主,高3~3.5米,胸径3~5厘米,100平方米中有黑松12株,生活力中等。灌木层高60~80厘米,盖度15%,以山芝麻、车桑子等旱生性种类为主,伴生有桔梗、老鼠矢、算盘子等。草本层高20~45厘米,盖度30%,以印度黄芩为优势种,伴生有小飞蓬积雪草等。层间植物有千金藤、茅莓等。
黑松在沿海岛屿上,一般长得较密,植株矮化,据平潭、南日、湄洲三岛调査,黑松的平均高度0.1~2.5米,平均胸径5~10厘米(个别达18厘米)。灌木层以黄梔子、车桑子、山芝麻占优势。草本层以狗尾草、茵陈蒿等为主。分布海拔100米左右的丘陵山地上。而在内陆山区海拔1000米左右的寿宁县南阳关道仙、托溪马头山等的黑松群落,平均高10米,胸径8~20厘米,盖度60%,下木以美丽胡枝子为主,伴生映山红、油茶等。
本省黑松常与相思树、马尾松等构成混交林。如平潭岛红心乡北山村,黑松与相思树构成针阔叶树混交林。
本省黑松林均为人工植被,多为纯林或混交林,也有散生状。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它可以通过更新或自然传播种子逐渐增加群落的密度和范围,改变林内的生态环境,使之通过针、阔叶混交林阶段逐渐发展成沿海次生阔叶林。黑松林主要群落类型如下:
①黑松一山芝麻十车桑子-印度黄芩群丛,分布于莆田地区;
②黑松一野牡丹十黄梔子-茵陈蒿群落,分布于平潭、东山、湄洲岛等;
③黑松一算盘子-纤毛鸭嘴草群落,主要分布于漳浦、东山县等地。
(五)铁杉林
铁杉在我国有五种,分布在秦岭以南至南岭。本省仅有南方铁杉(Tsuga chinensisvar.tchekiangensis )和长荀铁杉(T.Longibracteata ),数量已日趋减少,均属我国特有古裸子植物,也是优良用材树种,列为国家三类保护植物。
1.南方铁杉林
南方铁杉主要分布于闽北武夷山脉北段的武夷山、浦城、建阳、泰宁、光泽等县市。一般海拔1500~1800米的中山上部或顶部,年平均气温11.9℃,年相对湿度80%以上,年平均降水量2153毫米。群落土壤为山地棕黄壤或灰化黄壤土层较厚,质地疏松,有机质较丰富。
群落外貌呈深绿色,秋季带有红色斑点点缀于林冠。群落盖度85%~95%;乔木层以南方铁杉为建群种,高20~25米,盖度50%~80%,伴生有阔叶树多脉青冈、包槲柯、五裂槭、猴头杜鹃、江南山柳。灌木层盖度30%~50%,高3~5米,主要有岩柃、三桠乌药、灯笼花、鹿角杜鹃、东方古柯、毛秆玉山竹、肿节少穗竹等;草本层植物稀少。林内常阴湿,地被层较发达,苔藓铺于地表,林下幼苗稀少。
南方铁杉林常见有2个主要群落类型:
①南方铁杉一毛秆玉山竹一苔藓群落,主要分布在闽北武夷山、建阳、光泽交界的武夷山脉北部海拔1800米以上的山地。代表性群落生长在武夷山市黄岗山海拔1700米的凹坡上。南方铁杉平均树高22~25米,最高达28米,胸围223厘米,树龄多在100年以上,盖度50%,林下有少量的幼苗,群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②南方铁杉十甜槠-鹿角杜鹃十马银花-武夷瘤足蕨十狗脊蕨群落,主要分布在武夷山北部海拔1200~1500米的阴坡、山顶。代表性群落在光泽米罗湾海拔1260米山顶,高23~25米,群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2.长苞铁杉林
长苞铁杉分布于闽中戴云山脉的大田、德化;闽西梅花山境内的上杭、新罗、清流、永安等地。海拔700~1100米,年平均温度17.4℃,年平均降水量1752毫米,夏季凉爽,冬季温和;土壤为黄化红壤,花岗岩母质,土层较深厚。
长苞铁杉群落外貌呈浓密、暗绿色、林冠平整,群落盖度85%~95%。乔木层以长苞铁杉为建群种,高20~30米,盖度50%~60%,伴生有少叶黄杞、鸭公树、栲树、米槠或马尾松、杉木、木荷等。灌木层一般高2~3米,盖度20%~40%,常见有鹿角杜鹃、刺毛杜鹃、山矾、冬青、树参、卡氏乌饭、小果南烛、黄瑞木、狗骨柴、朱砂根等。草本层稀少,高0_5~1米,盖度10%~20%,常见有狗脊蕨、中华里白。层间植物有网脉叶酸果藤,广东山葡萄等。
长苞铁杉主要的群落类型有:
①长苞铁杉一鹿角杜鹃十刺毛杜鹃-中华里白群落,主要分布于闽西梅花山,连城、上杭、新罗交界地区;
②长苞铁杉十少叶黄杞-刺毛杜鹃-狗脊蕨群落,主要分布于上杭县古田村。
(六)柳杉林
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 )是我国江南中山山地特产树种,分布于本省闽西永安、连城、上杭等县市海拔800~1600米处;以及闽北的浦城、武夷山、建阳、邵武、光泽、政和、建宁、泰宁及闽东的周宁、屏南等地。闽南地区的华安、南靖、龙海也有人工林分布。柳杉林生长在潮湿的中山阴坡、半阴坡、山谷上,多为柳杉纯林或柳杉阔叶树混交林。闽西梅花山自然保护区内,在海拔900米以上的山区村落常常可见到树龄数百年的柳杉古树,柳杉人工林多分布在低山海拔350~1000米的山坡上。
柳杉林的分布区年平均气温14~19℃,年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喜空气潮湿、云雾弥漫、夏季较凉爽的海洋性或山区谷地气候。群落土壤为山地黄壤或黄红壤,土层厚达1米以上,质地为轻粘壤至中粘壤土,有机质含量丰富。
柳杉树冠呈尖塔形,枝叶浓密呈暗绿色。乔木层以柳杉为优势,高25~28米,胸径50~80厘米,盖度50%~75%,伴生有马尾松、木荷、薯豆、缺萼枫香、黄山松、杉木、毛竹。在闽北还有多脉椆、亮叶桦等。灌木层植物高1~3米,盖度20%~50%,种类较多,有柃属、山茶属、乌药属、新木姜子属、冬青属、悬钩子属、荚蒾属以及一些中山竹类。草本层植物,高20~50厘米,盖度5%~15%,常见有狗脊蕨、里白、中华里白、乌毛蕨、五节芒、华山姜。藤本植物稀少,偶见有土茯苓、薯蓣等。有以下几个群落类型:
①柳杉-梅叶冬青十刺毛杜鹃-中华里白十狗脊蕨群落,本类型分布闽西连城、上杭,闽北浦城、政和等地,海拔800~1400米。上杭县梅花山海拔1320米柳杉林中柳杉的平均高度28米,最高达35米,平均胸径75厘米,最大胸径达120厘米,伴生有杉木、毛竹、马尾松等。
②柳杉-鹿角杜鹃十掌叶覆盆子-乌毛蕨群落,分布于闽北崇安、建阳、光泽、邵武、建宁、泰宁等。代表群落在邵武市桂林乡盖洋村,海拔1040米。柳杉平均高24米,最高26米,胸径64厘米,最大79厘米,均为百年以上古树。
③柳杉-朝天罐-乌毛蕨群落,本类型为人工栽培柳杉林,多在低山山地。群落种类单纯,结构简单。代表群落以漳平官田五一林场的柳杉林海拔380米,群落盖度90%,乔木层盖度70%,平均高度10米,灌木层种类和数量不多,盖度15%,高1米,主要为朝天罐,还有少量的肖梵天花、长毛紫珠。草本层盖度30%,主要有乌毛蕨、狗脊蕨、芒萁、石松等。
④柳杉十木荷-野含笑十乌药-福建莲座蕨群落,仅见于华安马坑坑尾。乔木层除优势种外,还有许多热带、亚热带树种伴生其中,如多穗石栎、东南石栎、杜英、黄楠、肉桂、厚皮香等。灌木层有野含笑、乌药等。草本层有福建莲座蕨等蕨类植物。
此外,还有柳杉与罗浮栲或木荷等阔叶树组成柳杉、阔叶树混交群落。主要分布在上杭圭竹坪水口神庵和共和村祠堂后的小丘上。
(七)建柏林
建柏(Fokienia hodginsii)是我国特有种,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亚热带优良用材树种,分布长江以南及西南各省。本省的中部、北部和西南部均有自然分布,中部山区如永泰、闽清、仙游、德化、华安、永春、南靖、新罗、上杭、连城等地。在闽西,建柏林可分布至海拔1400米,闽中各县海拔多在500米以上有分布。建柏自然纯林较少,常与毛竹、杉木和常绿阔叶树混交;人工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多在海拔1000米以下。
建柏分布区内气候温和,雨量丰富,年降水量1200毫米以上,相对湿度80%左右。分布区的土壤为酸性黄壤和黄红壤。
建柏群落外貌平整,整齐,呈深绿色,树干通直,树皮光滑、树形美观,是优良的用材树种,也是优良造林树种。乔木层以建柏占优势,高度10~15米,最高达18米,胸径10~30厘米,最粗达42厘米,群落盖度70%~85%。乔木层常混生有栲树、闽粤栲、南岭栲、米槠、青冈、东南石栎以及石楠、刨花楠、黄樟、木荷、毛竹等。灌木层植物高1~3米,盖度20%~30%,主要有柃木、油茶、黄瑞木、冬青、毛冬青、乌饭、乌药、鼠刺、黄梔子、小叶赤楠等。草本层植物常见有狗脊蕨、乌毛蕨、芒萁、华里白、五节芒、芒、野莎草、淡竹叶。藤本植物常见有菝葜、光叶菝葜、玉叶金花、鸡血藤等。
1.次生天然建柏林
主要分布闽西、闽中以及闽南的中山山区。其中有典型的天然次生林。如上杭步云的梅花山区内的天然建柏次生林,海拔630米,100平方米中有建柏13株,平均高度15米,最高达17米,平均胸径18厘米,最大达24厘米。次生天然建柏林常见有以下几种群落类型:
①建柏_乌药-华里白十狗脊蕨群落
②建柏-冬青-华里白十芒萁群落
③建柏-黄瑞木十乌饭-芒萁群落
2.人工建柏林
主要分布闽中、闽西部山区,如永春、仙游、莆田、华安、安溪、上杭等地。各地有20年生的人工营造建柏林,也有幼年建柏纯林。密度较高,100平方米中有建柏26株,平均高度12.2米,最高达14米,平均胸径15.3厘米,最大达20厘米。常见有以下几个群落类型:
①建柏-三桠苦十朱砂根-芒萁群落
②建柏-黄瑞木-芒萁群落
③建柏-箬竹-芒萁群落
④建柏十杉木-油茶-芒萁十石松群落
⑤建柏-桃金娘-芒萁群落。
(八)油杉林
油杉(Keteleeria fortunei)是高大乔木,天然林极为稀少,仅分布局部地区海拔500米以下山坡中下部小片纯林,大都呈散生于常绿阔叶林中或零星分布。已列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闽西的永定县,闽南的长泰、龙海、漳浦等县市均有分布。油杉喜暖湿气候,喜光性强,生长速度中等;土壤为红壤。
油杉群落外貌整齐,呈深绿色,树形美观,是乡村绿化树种。在长泰城关南侧的仙景村的边缘,海拔110米坡地上,发现一片稀有的油杉自然纯林。平均高度8~10米,胸径12.7厘米,冠幅0.5X1.0米,乔木层盖度40%,生长良好,树龄70~80年。灌木层以黄瑞木、石斑木为主,伴生有赤楠、黄柅子、九节木、毛果算盘子;草本层主要为芒萁、淡竹叶、铁线蕨、芒等。有以下群丛:
①油杉-檵木十石斑木-芒萁群落
②油杉-山芝麻-芒萁十菖蒲群落
③油杉-梅叶冬青-芒萁群落
④油杉-檵木十桃金娘-芒萁群落
⑤油杉-桃金娘-芒萁群落
⑥油杉-黄梔子-纤毛鸭嘴草群落。
二、亚热带针叶林的演替
福建省针叶林主要分布在南亚热带沿海丘陵台地和中亚热带地区,海拔1000米以下的丘陵山地,有马尾松林、杉木林等。凡是土层瘠薄、旱燥裸露的荒山迹地上均有针叶林生长,多数是常绿阔叶林反复遭到过渡砍伐或火烧之后,一些针叶树种作为阳性先锋树种,进入这些荒山迹地,形成以针叶林为主的次生林。而1000米以上,则多是针阔叶混交林,或黄山松林和少量铁杉林等原生林出现。
这些针叶林除残存少部分为天然传播的针叶树纯林外,大部分为人工林、半人工林。地处福建省南部、东南部的南亚热带区域内,高温、多雨,热量和光照资源丰富,针叶树生长良好,群落盖度70%~80%,单位面积中成年树分布密度较大,乔木层常伴生阔叶树如木荷、枫香、中华杜英、栲树、甜储、米槠、罗浮栲、少叶黄杞、青冈、毛竹等。部分针叶树与阔叶树种组成混交林。生态条件优越地区,其林下灌木层以热带种类成分为主,如桃金娘、山芝麻、黄栀子、岗松、美丽胡枝子、南岭荛花、车桑子、蛇婆子等小灌木;林下草本植物多数以芒萁最多,其次有狗脊蕨、里白、五节芒、芒、黑莎草等。
福建省南亚热带区域的针叶林,特别是马尾松林和杉木林,除少数地区因交通不便,较偏僻山区保存较好的针叶林成熟林外,大部分是中、幼年林。在群落分布生态条件较优越的地区,生长良好,层次结构分明,乔木层伴生青冈、木荷、枫香、闽粤栲、木腊树等一些阳性或偏阳性树种,而林下常见有青冈、木荷、枫香、黄润楠、栲树等幼苗、幼树。随着群落覆盖度的提高,随后逐渐就有红栲、厚壳桂、红鳞蒲桃、鹅掌柴、杜英、黄杞、冬青、围涎树等较耐阴的南亚热带雨林树种,及少数中亚热带照叶林树种如米槠、栲树生长在群落中。随着自然演替进程,南亚热带针叶林最终将恢复成为阴性的南亚热带雨林。如果针叶林的群落内乔木树种遭到过渡的采伐或生境受到破坏,林下灌、草层被铲除,林地土壤遭冲刷,水土流失严重,则迹地上一般仅能生长以车桑子、岗松、山芝麻、南岭荛花、黄梔子、余甘子等偏热性的小灌木和以野古草、画眉草、芒、狗尾草等草类组成旱生性的灌草丛。群落间可残存有低矮的马尾松、相思树等乔木树。倘若群落继续受到外力的干扰破坏,将再逆行演替为以鹧鸪草、野古草等为主的荒山稀草丛或荒山秃岭。
本省的中亚热带区域内热量和水分条件较优越,土壤一般也较肥沃,针叶树有马尾松、杉木、黄山松、柳杉、铁杉、福建柏等,群落盖度50%~70%。乔木层伴生阔叶树有甜槠、苦槠、米槠、栲树、罗浮栲、青冈、山杜英、黄樟、赤楠以及枫香、木荷等。林下灌木常见有檵木、乌饭树、小果南烛、映山红、黄瑞木、山矾、石斑木、苦竹、荚蓬以及白栎、米饭花、马银花等。林下草本主要有芒萁、狗脊蕨、五节芒等。倘若群落不受外力干扰,群落覆盖度逐渐增加,一些阳性种如木荷、枫香、闽粤栲、杨梅,在北部如赤杨叶、酸枣、白栎、茅栗等苗木进入群落生长。进而,一些地带性典型植被类型的建群种如甜槠、米槠取而代之,再经长时间的演替进程,中亚热带的针叶林将发展成相对稳定的地带性常绿阔叶林如甜槠林、米槠林、栲树林等。
针叶林人工群落如人工马尾松林、杉木林若经几轮反复种植后,则因地力下降而撂荒,则荒地一般生长白茅、芒萁、淡竹叶、黑莎草和山乌桕、山鸡椒、盐肤木等灌木丛,甚至为芒萁等草丛。
三、亚热带针叶林的开发利用
亚热带针叶林分布于本省南部、东南部以及中部和北部,资源丰富。南部、东南部大部分县份针叶树是马尾松和杉木,西部和北部有少量黄山松、柳杉、铁杉、福建柏等。针叶林分布的面积所占比重较大,有的县占林地的80%左右,而天然阔叶林所占的比重甚小。针叶树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恢复植被的生态作用。
马尾松木材是良好建筑、架桥、制作松香、造纸等工业原料,也是省内重要的薪炭林,农村燃料能源。马尾松耐瘠薄、耐旱,凡是裸岩迹地、荒山秃岭,马尾松可作为先锋树种造林绿化,减少地面迳流,防止冲刷,保持水土。省内沿海低山、台地为了保持水土,普遍采取乔(马尾松或黑松、相思树)、灌、草三结合造林,已取得成功的经验。
杉木是我国的特有种,闽西北地区资源丰富,杉木木材圆满通直,材质轻靭,纹理清晰,是理想的建筑用材,也是交通工程用材如桥梁、电杆、粧木等。杉木也可用作家具、造纸、纺织等工业原料,能提取柠檬烃、松油醇、红杉油烃等作为香料,杉木在省内具较高经济价值,是重要的用材林。
柳杉木材轻便,质地较松,纹理通直,可刨成薄片为制作蒸笼材料。柳杉树姿雄伟优美,每公顷柳杉林能吸收60公斤二氧化硫,可净化空气,是很好的园林风景绿化树种。柳杉还具抗风性、抗雪压强、生长快而持久为一般树种所不及,是本省中山山地的优良造林树种之一。
南方铁杉和长苞铁杉树形通直,树冠浓绿,形姿雅特,是优良的常绿观赏树种之一。木材材质纹理细致,坚韧耐磨,耐水湿,抗腐性能好,也是优良的建筑、家具用材树种。这两种目前已被伐较严重,群落残存不多,必须加强保护,扩大栽培,使之成为本省中山地带森林树种。
福建柏具有速生、优质、丰产、耐旱、抗风特点,其生长速度比杉木快,且树形美观,可引种作庭园观赏树。材质通直,是本省重要的用材树种之一,国家已列为二类重点保护植物。目前受到过伐、破坏,自然资源所剩不多,应加以保护并大力发展。
第三节红树林植被
一、红树林群落特征
红树林是长在热带河口、海湾潮间带的常绿木本植物群落。由于温暖洋流的影响,有的可分布到亚热带,有的因潮汐的影响,在最高潮边缘生长而具有水、陆两栖现象,因而红树林包括真红树和半红树两类型统称红树植物。红树植物只是指红树林中的树木(乔木、灌木和亚灌木),所以,一般国际上所指红树林植物,没有包括群落中的草本植物和藤本植物,它们仅是红树林的伴生植物。
红树林由于生长在海湾、河口泥滩或沙泥滩,适应这种潮汐浸溃和淤泥缺氧的环境,具有特殊的生理特性和形态结构,如细胞渗透压高,具有发达的支柱根、呼吸根,树皮富含单宁,具有“胎生”现象等。因而,它与陆生森林植被类型有明显的区别,也是热带、亚热带海岸植物的特征类型。大致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以内,并以赤道热带为中心。
(一)种类构成
我国红树林自然分布于海南、广西、广东、福建和台湾五省(区),浙江温州地区1958年后引种成功一种。目前,全国计有20科,25属,37种。本省是全国最北缘省份,计有7科,8属,9种。其中真红树植物7种,半红树植物2种,此外还有林下的藤本和草本植物称红树林伴半棺物(表2-2-51
[=此处为表格(表2-2-5 福建省红树林植物种类表)=]
[=此处为表格(续表)=]
(二)外貌和结构
在世界红树林最发达的地区,成熟的红树林是由高大乔木所组成的森林。林相稠密、外貌深绿色至黄绿色。本省红树林地处南亚热带,加以人为干扰严重,成片完整的林相不多,一般多呈矮林状。最高的曾在龙海角尾乡寮东村,高达8米,个别高达10米。灌木1.5米,二层结构,现存浮宫乡草埔头的人工林高达5米多,仅一层纯林。原云霄竹塔乡乔木层达5米,灌木层2米的二层结构,并有藤本伴生,今仅有灌丛一层。林下草本植物极为罕见,个别地段有狗牙根或若干地段有南方碱逢存在,但不形成草本层。
(三)生理生态学特征
1.对生态形态学适应
红树植物的生境常受海水浸溃,土壤盐分含量较高,各地变化又较大,因此,生长在这些环境的植物,叶片结构特殊,多呈盐生和适应生理干旱的形态结构,不同种有不同的适应,同种在不同生境下也有不同的反应。如木榄和秋茄等叶片为厚革质,表面光亮,有利于反射海滨强烈阳光。白骨壤叶灰绿色,有毛茸紧贴,以防水分散失和海水浸入。桐花树等有分泌盐作用的盐腺,以利于使从海水中吸入过多的盐分排出。同种的桐花树在不同土壤盐度下,随盐度提高气孔数减少、盐腺数提高、盐腺分泌细胞增多、叶片加厚等(表2-2-6)。
[=此处为表格(表2-2-6 福建省九龙江口土壤盐度对桐花树形态结构影响情况表)=]
[=此处为表格(续表)=]
红树有许多特殊的根系。福建省没有红树属的巨大支柱根,但秋茄和桐花树有较小的支柱根,秋茄在风小的林内则有板状根。支柱根和板状根均从茎基部长出,插入泥滩,起到支架和稳固植株着生于泥滩的作用,使之在强烈风浪中巍然屹立。由于红树植物常受到潮水的淹没,土壤中缺乏空气,因而有些红树植物具有特殊的匍走的榄状根和呼吸根。如白骨壤有突出土面10~20厘米的呼吸根,每平方米面积达50~60条,多者可达500条左右。呼吸根上有皮孔,退潮时与大气接触,易于呼吸空气,输向缺氧部位。根皮和树皮均有气道,进行气体交换。海漆有蛇状呼吸根,木榄有膝状呼吸根,都起到通气的作用。呼吸根有较强的再生能力,顶端折断,在折断部分旁边又可再继续长出。
2.繁殖方式特殊适应
红树植物的特殊繁殖形式是“胎生”。这种胎萌现象,在红树植物中有两种形式。一是“显胎生”,即胎萌后胚轴伸出果实,悬挂在树上。如秋茄胚轴长20~30厘米,棍棒状。木榄胚轴长10~20厘米,纺锤形。它们发育成熟后,直接掉落插入泥滩,生长成苗,或掉入海水中,由于组织中含有气道,可以随潮汐漂游远处。另一种是“隐胎生”,即胚胎发育后,胚轴仍包在果皮内。俟掉落后,才突破果皮,发育成苗,直立于泥滩上。如桐花树,幼苗充满果皮内,落地出苗后,果皮仍悬在胚轴上,几周后才脱落。有些红树植物并非胎生,它们种子或果实的构造是适应于海水漂浮的,可经受海水长时间浸淹而不腐烂,随潮漂流也是红树植物传播繁殖的另一种形式。
3.对盐生环境的生理适应
红树植物处于河口海岸盐溃环境,由于土壤和海水盐度提高,吸水困难,植物组织以提高渗透压来适应,如白骨壤可高达32.6个大气压,桐花树达30_2个大气压,秋茄达31.9个大气压。它们比之一般陆生植物只有5~10个大气压高得多。
红树的树皮富含单宁,这是抗海水腐蚀的一种生理适应,如木榄单宁含量为12.7%~22.7%,秋茄为12.4%~30.7%,海漆为6.8%~9.3%,桐花树为8.9%~19.6%,都达到可提取开发的价值;只有白骨壤低达0.3%。红树林另一生理特点是高生产率,平均生产率可达10~25克/米²•天。
二、红树林基本类型
福建沿海地处北纬23°40'~27°20',气温较低,是我国红树林分布的北限。但由于海岸曲折复杂,多港湾,又有漳江、九龙江、晋江、闽江等河流入海,河口两岸受河水淡化,港湾河口的泥滩地都有红树林间断分布。由于人为干扰,目前残存不多。由1965年调查的719.36公顷,下降到1980年301.88公顷。近来还有下降的趋势,因而有必要加强保护和发展。
本省红树群落类型简单,据调査主要有五种类型:
(一)白骨壤群落
本群落分布在莆田兴化湾以南的向海外滩,是本省较为抗盐的先锋群落。多处于海滩前缘或位于中潮区以下。
外貌呈银灰色。单层结构,一般纯林树高在1米左右,少有秋茄伴生。具气生根和指状呼吸根。生境中盐度一般较高,如厦门东屿四季海水平均盐度达29‰。由于植株不高,又在中低潮滩面,大潮时将受淹没或仅落出林冠而似一个“绿岛”,土壤为淤泥或沙泥滩。群落结构简单,种类单纯,又多处于外滩、中低潮滩,属演替的先锋阶段的群落。
(二)桐花树群落
本群落类型在晋江以南较普遍分布。多在海滩前缘或河口咸淡水汇合处,也可分布至河口上溯十几公里的河岸,属广盐分布种类,在土壤盐度4‰至18‰均有生长。外貌黄绿色,以桐花树单独组成,间或有秋茄或白骨壤少量伴生。群落盖度25%~80%,多萌芽丛生状灌木。土壤多淤泥或沙泥滩均可生长。群落结构简单,单层群落,在滩面外缘和内缘均有分布。适应广。属演替的前期先锋阶段至中期阶段的群落。
(三)秋茄群落
本类型广泛分布于本省南北沿海滩地,除罗源湾和宁德三沙湾等地有千亩以上的秋茄林外,其它各地多是片断分布,有的仅沿海河岸呈带状分布。外貌青绿色或深绿色,多呈低矮灌木状,只有人工营造的较密纯林或人工保护较好的群落乔木较为高大,可达5~6米。南部沿海常有桐花树、白骨壤伴生,东北部沿海因仅存一种红树植物,所以海滩外缘至内滩均为纯林分布。在土壤盐度10‰~20‰、淤泥深厚地段生长。本类型在本省南、中部沿海,除人工栽培为纯林外,多为桐花树等伴生,为演替中期的多种类的群落。而在东北部沿海仅存此种,因而既属先锋种类,也是后期阶段的稳定性群落。
(四)秋茄一桐花树群落
本类型在南部沿海至泉州湾是较常见的类型,只要秋茄乔木层不十分致密,林下就生长有桐花树灌木层,为广布的类型。外貌深绿色至黄绿色。群落结构二层,上层乔木为秋茄,高4~5米,具板状根,下层灌木为桐花树,高1~1.5米,具小支柱根。林下有时还有少量白骨壤或老鼠簕伴生。生境多深厚淤泥,土壤盐度中等,约17‰~23‰左右。本类型属红树林演替系列中处于中期阶段。
(五)木榄十秋茄-花树群落
本类型仅发现于云霄县漳江口一带,是本省种类最复杂的红树林群落。群落外貌浓绿色,参差不齐,总盖度达95%。二层结构,上层乔木为木榄和秋茄树,盖度达82%,下层灌木为桐花树,盖度仅5%。林中有藤本植物鱼藤伴生,秋茄苗极少。木榄具膝状呼吸根,秋茄有小板根或小支柱根。土壤为深厚淤泥。该类型是本省演替系列的后期阶段的群落。
三、红树林演替
福建南部云霄沿海有8种红树植物,随沉积物多少和分布高程如图2-2-8所示的生态系列。它们的先锋群落主要是白骨壤群落和桐花树群落,或二者的混交林。淤泥增多,地势提高,出现秋茄一桐花树(和/或白骨壤)群落;最后阶段为木榄十秋茄-桐花树群落。福建中部沿海则最初为白骨壤群落,少有白骨壤十桐花树群落,最后阶段为秋茄一桐花树群落。北部沿海仅秋茄一种,因而早期和后期均为秋茄群落(见图2-2-9)。
另一方面,福建红树群落分布有机缘性,如出现于龙海石门的老鼠簕小群落,这是由于潮沟和大片的细稀淤泥存在。又如厦门东屿的白骨壤群落,面积达400亩左右,广大的滩面,淤泥沉积较慢,较适应白骨壤生长。
总之,福建红树林的动态分布,同样受环境因素的制约,出现有规律的变化。但由于沿海红树林受人为干扰严重,大大妨碍了它的自然发展。由于受人为干扰程度不同,有时,只能见到这种生态系列分布的某些阶段。
四、红树林保护和开发
福建省红树林资源分布广,人民群众有利用的经验,如提取单宁,药用和食用等。不少地区人工造林以作护岸林,在防止海浪冲击、保护良田和村庄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红树植物(如秋茄、木榄等)的根和树皮可提取单宁,曾用以染渔网渔服,1958年省林业厅还在同安专门兴办红树林场,当时的目的就是为提取单宁而建立的。一些红树植物的果实可食用,如白骨壤的果实,厦门海沧镇群众曾采来浸水去皮去涩后盐溃为早菜。秋茄的胚轴浸去涩味后,磨碎与米粉混合可以做糕点作度荒食品。老鼠簕的枝叶可以做药用,治皮肤痒和脓肿。木榄的果实可作腹泻的收敛剂。但海漆的乳汁易引起皮肤肿胀,切不可误入眼睛,引起炎症。白骨壤的幼枝和叶含钾、磷量高,可作绿肥或基肥,提高旱作物产量。本省红树树干不够通直,又较低矮,不如外地的高大,可作建筑、造船、家具木材,但一般被采为柴薪。桐花树含蜜量高,开花期可以放养蜜峰,收取大量蜂蜜。茂密的红树还是沿海水鸟和候鸟的栖息觅食的场所。云霄竹塔港红树林中,曾有大量水鸟筑巢,60年代林相高大致密时,在产卵期间,一个小孩入林经常可拾到一提篮的鸟蛋。水鸟也是红树林区的副产品之一。
红树林防风护堤作用十分明显。1959年8月23日,厦门地区遭受12级特大台风袭击,厦门附近树木大多被折断和风拔,滨海农田堤坝被冲毁,惟有龙海县角尾乡寮东村有高大红树,村外堤岸安然无恙。龙海浮宫乡城内村附近,常受潮水浸溃,印尼华侨集资为家乡买两条曰本旧战舰来镇挡,结果船锈而被冲刷沉没。1962年营造秋茄林后,有力地保护了堤内几万亩良田和村庄。1990年特大台风时,九龙江口白礁村有红树林而堤岸完好,青礁砍了红树林则大堤多处崩塌。事实说明红树林可保护堤岸,生物工程优于土木工程。如果毁林则滩面缩小,危及良田。
近年来,国际上大量利用红树林地养殖虾,利用红树林大量的掉落物,如九龙江口秋茄林每年掉落物达9.2吨/公顷。这些枝叶掉落后,分解形成有机碎屑,可作为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的饵料,从而再为鱼、虾、蟹的饵料,形成一个以红树植物叶子为开端的食物链。九龙江口浮宫一带有红树林区的海岸河口鱼虾、鳗苗就特别多。足见红树林对海岸河口水产渔业的重大经济价值。因此,必须大力宣传、保护和营造红树林。
第四节 竹林植被
一、竹林群落特征
竹林是由某种竹类构成优势种的群落。竹林的群落结构、植物种类组成、外貌和地理分布等特征都很特殊,形成一种木本状多年生常绿植物群落类型。
竹林是我国重要森林资源之一,我国有竹林面积5500万亩,为全世界竹林面积1/5,是全世界竹类分布中心之一。
本省地处南亚热带及中亚热带,位于东南季风地带,竹类植物资源丰富,全省有竹林面积1027万亩,占全国竹林面积18.67%,居全国第一位,其中毛竹林面积948.9万亩,毛竹株数9.438亿株,占本省竹林总株数的60%左右。
(一)种类组成
竹类属禾本科的竹亚科(Bambusoideae ),为多年生木本植物,全世界约有60~70属,1000种以上,以亚洲最多,拉丁美洲、非洲次之,北美洲及大洋洲较少,欧洲没有野生的竹种。我国是世界竹类最多国家之一,全国约有40多属500多种,多分布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各省。福建省是全国重点竹林区之一,竹种资源丰富,本省野生竹种及一些引种成功并有一定栽培面积的竹种,计有17属114种17变种和10变型,为全国种数的1/5。其中刚竹属种类最多,约有27种1变种6变型,占全国种数的51.92%,为全世界种数的31.76%;箣竹属21种,占世界种数的26.25%,为全国种数的35%;特别是倭竹属有5种,占世界种数的50%,为全国种数的62.5%。苦竹属有12种,占世界种数的16.1%,为全国种数的60%,酸竹属有4种,为世界种数和全国种数的50%,少穗竹属有7种,为世界和全国种数之43.7%。(见表2-2-7)
[=此处为表格(表2-2-7 福建省竹类植物属、种数置分析表)=]
[=此处为表格(续表)=]
(二)外貌与结构
竹林多为单优势种组成的群落,尤以人工竹林常为纯林,其外貌整齐,竹秆高度及直径大小一致,整个群落结构一般多有二层,乔木层为某一种竹组成,高3~15米左右,成单层水平郁闭,林下灌木稀少,多不成层次,下面仅有草本层,如常见的毛竹林、篓竹林、绿竹林及麻竹林等;天然竹林多呈混交林,乔木层中除某种竹外,尚混生有针叶树或常绿阔叶树,常见的有杉竹、松竹或阔竹混交林;另有一些中小型竹种,常混生在针叶林或常绿阔叶林下,在灌木层中形成一个层片,如倭竹属、玉山竹属等一些竹种。
(三)生境特点与地理分布
本省地势高低起伏、亚高山、丘陵绵延、河谷盆地交错,局部地区小气候特殊,适应各种不同习性的竹类生长,由于全省中部的鹫峰山一戴云山一博平岭一线从东北向西南构成一条自然屏障,使整个省分隔为东南沿海及西北两部分显然不同的气候型,它们分别生长着不同的竹类。根据全国竹林区划,本省竹林大致可分为如下二个区。
1.南亚热带丛生竹林区
本区即是沿鹫峰山一戴云山一博平岭一线的东南部地区,东南界为海岸线,境内海拔450米以下,因受海洋暖湿气流的调节,地形致雨作用强烈,加上山脉对冬季南侵寒潮阻屏影响,使境内形成湿热环境,年均温在20℃以上,绝对低温在0℃以上,少数地点在个别年份可低达-2℃左右,但为时极短,基本上全年无冬,年降水量除沿海地区较少(1000毫米)外,一般为1400~2000毫米,属南亚热带气候,土壤为砖红壤性红壤,地带性植被为南亚热带雨林。
境内竹林以丛生竹类为主,散生竹较少。在平原丘陵地区以人工竹林为主,栽培面积较大的有篾用竹如花竹(Bambusa albo -lineata)、藤枝竹(Bambusa Lenta ),笋用竹如麻竹(DendrocaLamus latiflorus )及绿竹(DendrocaLamopsis oldhami ),观赏用的有大佛肚竹(Bambusa vulgaris cv .xvatninii)、黄金间碧竹(b .vulgaris cv .vittata )等。野生的竹林有箣竹(b .Wwweami )、大木竹(b .vuenchouensis )。在漳州、厦门、福州等地还成功地引种条竹(Thyrsostachys siamensis)(又称泰国竹),生长良好。
本区散生竹分布较少,一般分布在本区较高海拔的丘陵山地,如雨量充沛的南靖、平和等地。而毛竹林面积较大,则如闽东一些地区,因雨量偏少,毛竹林面积亦少。
2.中亚热带混生竹林区
本区南由南亚热带丛生竹林区的北界,即鹫峰山一戴云山一博平岭一线的西、北面,北连浙江省、江西省,年均温l8℃—20℃,降水1200~1800毫米,土壤类型多样,河谷地带以水稻土为主,丘陵山地以红壤为主,海拔800米以上多为黄壤,地带性植被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本区竹林由南至北为丛生竹类向散生竹类的过渡地带,混生竹类比例较大,可以认为是某些混生竹类的分布中心,如倭竹属有5种,占世界种类的50%,为全国种数的62.5%;又如少穗竹属有7种,为世界及全国的43.7%,苦竹属有12种2变种,为世界竹种的16.1%,为全国种数的60%;丛生竹在本区种类较少,且多为丛生竹中较耐寒的一些广布种,如孝顺竹、青皮竹等;散生竹种数亦不少,但比起浙江一带则种数次之,如刚竹属有27种1变种6栽培型,为世界种数的31.76%,为全国种数的51.92%。常见的有毛竹、萎竹(台湾桂竹)、桂竹、淡竹等;唐竹属有6种2变种,为世界和全国种数的40%,此外尚有少量的方竹属、酸竹属等竹种。
本区海拔1300米以上的山顶,因气温低、风雪大、紫外线辐射强烈,立地环境特殊,生有温性竹林,以玉山竹属竹种为主,计有6个新近发现的新种,如南平茫荡山1300米的百山祖玉山竹(Yushania baishanzuensis )、武夷山海拔1500米以上的长鞘玉山竹(Y.longissima)、撕裂玉山竹(Y.lacera )和武夷玉山竹(Y.wuvishanensis)、戴云山1800米的长耳玉山竹(Y.longiaurita)。
二、植被类型
竹林是指竹类植物为优势种组成的纯林,一般是由一个竹种所组成的群落,所以竹林类型基本上与建群种在植物分类学上的属、种及其生长型、生活型相一致,其类型亦就是按建群种的生物学特性和生境特点来划分的,本省竹林有以下类型。
(一)热性竹林
本类型主要分布在我国热带和亚热带南部地区,包括台湾、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和西藏等省区的南部以及本省的东南沿海地区。在本省的生境条件,年均温20℃左右,最冷月均温6℃:~8℃以上,年降雨量在1200毫米以上,竹林类型多是丛生竹类为主,主要有牡竹属和箣竹属。根据其生境特点可划分为河谷平地竹林和丘陵山地竹林二个群系组。
1.河谷平地热性竹林群系组
(1)麻竹林
麻竹(Dendrocalamus latiflorus)秆圆形直立,丛生,高6~16米,直径5~12厘米,尾梢部成弧形弯曲而下垂;箨鞘革质,肩部宽圆,背面光滑,有时疏生易脱落暗棕色贴生短刺毛,箨耳甚小,被疏散䍁毛数条;箨叶卵状披针形外反,每节多分枝,叶耳不明显或缺,鞘口无毛,叶片长圆状披针形,长15~35(~50)厘米,宽4~7(~13)厘米,雄蕊6枚,鳞被缺。
产于南靖、芗城、鲤城、永春、福州、宁德、福鼎一带。
笋味鲜美,可充作夏季蔬菜之用,为南方主要笋用竹种之一,亦可制作笋干、罐头等;秆大型,可作捕鱼筏、水管、建筑之用,破蔑可编织篮、箩;叶片巨大,作斗笠、船篷等。
麻竹多为人工纯林,因集约经营,林下杂草较少,以漳州、龙海、南靖、永春等地为栽培中心,全省约有10多万亩,人工麻竹林每丛控制母竹5~8根,秆高15~20米,径粗5~15厘米,多种植于河边、平地、山脚。福鼎等地有半野生状态的竹丛。
(2)绿竹林
绿竹(Dendrocalamopsis oldhami),秆圆形近直立,丛生,顶端斜展,高6~10米,直径5~9厘米,秆箨黄色,背面幼时有棕色短毛,成长后变无毛而具光泽,箨耳小;箨叶直立,三角形;每节多分枝;叶耳微小,边缘具7~9毫米䍁毛;叶片长圆状披针形,长17~30厘米,宽2.5~6.2厘米;雄蕊6枚,鳞被3。
产于漳州、龙岩、厦门、泉州、福州、宁德。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台湾、浙江。
笋可食,细嫩清脆、味甘美,为南方著名的笋用竹,秆材可为造纸原料,其中层竹材入药,有解热之效。
绿竹林以芗城、龙海、南靖、福州、福安为其栽培中心,栽培面积约有10多万亩,绿竹较麻竹稍耐寒,西北引种至新罗、漳平、上杭等地,中部引至三元,北部引至建瓯、延平等地。
绿竹林多为人工经营的纯林,林下草本极少,每丛竹控制12~14根,秆基部稍弯曲后而斜升,多种植于冲积平原、溪边、低丘或房屋前后,既可产笋,又可固堤护岸,美化环境。
(3)花竹林
花竹(Bambusa albo —Lineata),秆圆形,直立,高10~15米,直径4~6厘米,节间长35~60厘米,壁薄、厚2~3毫米,基部数节表面具纵向黄白色条纹,秆箨背面无毛;箨耳椭圆形,边缘具䍁毛,箨叶三角形,直立,基部比箨鞘稍窄并作心形收缩。每节多分枝;叶耳狭卵形,边缘具䍁毛;叶片线状披针形,长6~14厘米,宽8~13厘米。雄蕊6。
诏安、漳浦、平和、长泰、龙海等地有较大面积引种。分布于广东、台湾。
花竹适应性广,生长快、产量高,竹材节间长、柔初、拉力特强,为优良的蔑用竹种之一,适用作油麦篾、绑扎篾及编竹缆绳、竹织品等;秆绿色间黄白色纵纹,亦为庭园绿化竹种。
花竹林以龙溪地区为主要栽培区,约有4万多亩,其中诏安栽培面积已达3万亩以上,其中漳浦、平和、长泰及龙海等地各有2000多亩,龙岩、泉州、莆田、福州亦有零星栽植。
花竹林冠整齐,分枝习性较高,竹丛密集,每丛20多根,外貌呈黄绿色,多为人工经营,林下杂灌较少。耐水湿,对土壤水肥条件要求较高,宜植于溪河两岸冲积土或低丘缓坡地。
(4)藤枝竹林
藤枝竹(Bambusa Lenta ),秆圆形、丛生,高5~10米,直径4~7厘米,秆壁稍薄,尾部略下弯,下部多呈Z字形曲折;节间长35~50厘米,每节多分枝;秆箨背面仅近内侧或有时近两侧边缘疏被暗棕色贴生刺毛,先端极宽的孤拱形或近截形;箨耳斜升,其末端伸出于箨鞘边缘之外,箨舌高2~3毫米,箨片稍呈不对称的三角形,基部近圆形收窄。叶耳狭卵形至镰刀形,边缘被长刚毛。叶片条状披针形,长9~17厘米,宽1.2~2厘米。
产于南安、安溪、永春、鲤城、龙海、南靖。
秆材柔韧,劈蔑性能好,为编制竹器的优良材料。秆材劈蔑所编制竹席,蔑薄柔软,品质优良,为闽南著名的地方特产。
藤枝竹林相整齐,每丛20~30株,秆高5~12米,径粗4~7厘米,常自行第8~10节开始分枝。喜生于溪河两岸冲积土及低丘陵缓坡地,多为人工经营的纯林,林下杂灌草稀少。
2.丘陵山地热性竹林群系组
(1)水粉单竹林水粉单竹(Bambusa chungii var .barbelata ),秆圆形,丛生,高5米,直径1~2.5厘米,表面有矽质毛,节间长达55厘米。箨鞘鞘口明显内凹,两侧有高1厘米之圆肩。每节多分枝。无叶耳与䍁毛;叶片狭条状披针形,长10~14厘米,宽0.8~2厘米。雄蕊6。
产于南靖,多见于南亚热带雨林破坏后而形成的灌丛中,常成丛地与常绿阔叶树混生,有时由许多竹丛连成一片纯林。
节间长,可劈蔑作编织材料,秆细小,叶狭长青翠,可为闽南地区庭园绿化竹种。
(2)箣竹林箣竹(Bambusa blumeana ),秆圆形,丛生,高15~20米,直径8~15厘米,壁厚,基部节间近于实心;基部数节侧枝常退化成锐刺。箨鞘顶端呈圆形或截平形,背部幼时密生黑紫色细刺毛,常沿其两边缘生有黄色纵条纹2~5条;箨耳发达,边缘生1_5~2.5毫米之䍁毛。每节多分枝,有叶耳及淺毛;叶片披针形,长6~18厘米,宽1.1~2厘米,雄蕊6、鳞被3。
产于安溪、漳平、诏安一带。分布于广东南部、海南岛、台湾。
多野生于溪河两岸、丘陵山地,喜肥沃湿润土壤,但亦能耐干旱瘠薄。
箣竹林根深秆密,分枝低,抗风力强,是固堤防风的优良竹种。
(二)暖性竹林
本类型主要分布在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即黄河流域以南,长江流域到南岭山地,约相当于北纬25°~37°之间。本省位于鹫峰山一戴云山一博平岭以北地区,是丛生竹向散生竹过渡地带,同时亦是混生竹类适生地区。根据生境条件亦可分为二个群系组。
1.河谷平地暖性竹林群系组(1)孝顺竹林孝顺竹(Bambusa multiplex),秆圆形,丛生,高3~7米,直径1~2厘米,幼时绿色无毛,老时变黄色,节间被白粉;箨鞘为节间1/4~3/4长,厚纸质、硬脆无毛;箨耳缺;箨叶三角形,直立,与箨鞘近等长,基部沿箨鞘两肩下延,与箨鞘顶端等宽。每节多分枝,叶鞘鞘口顶端生有长1~4毫米䍁毛。
产于南靖、德化、屏南、宁德、三元、延平、邵武、武夷山。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为丛生竹类较耐寒种类之一。
秆材坚韧可编织工艺品,代绳索捆缚脚手架,也是造纸的好材料。
孝顺竹林多生于溪边、林缘,亦可分布于海拔1000米的山地,每丛竹约有1~200根,分枝低,小枝与叶排列不整齐、林冠参差不齐。
(2)小黄竹林
小黄竹(Batnbusa teoctilis var .glabra ),秆圆形丛生,高3~5米,径1~6厘米,箨鞘硬脆厚革质,长为节间1/3左右;箨耳小或不明显,长圆形,两侧不等大;箨片三角形,基部作心形收缩而较箨鞘顶端稍窄,每节多分枝,有叶耳及脱落性椋色䍁毛,叶片披针形、长10~25厘米、宽1.5~2.5厘米。
小黄竹为丛生竹较耐寒竹种之一,分布遍及全省,对土壤要求不严,多生于溪河两岸、山谷水沟两旁,亦较耐旱,可生于丘陵山地。
小黄竹林林相参差不齐,但分枝较高,叶与小枝排列较整齐,常几十株甚至百株聚生于一丛,混生于灌丛中或常绿阔叶林林缘。
小黄竹竹节平滑、竹蔑坚韧柔软,可为绑扎蔑或制缆索,纤维长为造纸原料。
2.丘陵山地暖性竹林群系组(1)毛竹林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var .pubescens ),秆散生,高10~20米,节间圆筒形,着枝一侧有沟槽,有白粉,分枝以下节环平,秆箨厚革质,外被深棕色刺毛和大小不等的褐色斑块;箨耳不发达,有弯曲硬䍁毛;每节2分枝,无叶耳,鞘口有灰色䍁毛,叶片披针形,较小。雄蕊3,鳞被3。
全省各地均产。广泛分布于秦岭、汉水流域至长江流域以南各省,海拔高可达1400米。
竹秆供建筑、梁柱、棚架、脚手架及各种竹器、竹编、竹制家具等,幼秆为造纸原料,笋味鲜美,冬笋、春笋均可食用。
毛竹林是本省面积最大的主要竹林,全省毛竹林面积948.9万亩,蓄积9.438亿株,除长乐、平潭、晋江、厦门等地外,各地均有分布,主产于南平、三明、龙岩三市,占全省毛竹林面积81.1%,宁德地区仅占6.1%,其余地区(市)共占12.8%。建瓯市毛竹林面积100万亩,居全省第一位;其次为长汀、顺昌、永安、延平、浦城、连城、邵武等县市,面积约在30万亩以上;武夷山、尤溪、沙县、上杭、建阳、将乐、光泽、三元、政和、漳平、宁化、永定、建宁、武平、南靖、德化、泰宁等县面积均在10万亩至30万亩之间;其余各县约在10万亩以下。
毛竹纯林外貌整齐,结构单一,树冠起伏不大,成单层水平郁闭,秆高10~20米、径粗5~16厘米,如为人工经营,林内灌木较少,林下仅是一些阴湿草本植物。天然状态的毛竹林和失管的人工林,常与常绿阔叶树或松、杉等混交,其混交树种有栲属、青冈属、润楠属等以及马尾松、杉木等,有的为了保护地力,人为地留下一定比例的针阔叶树构成上层乔木而高出竹林,呈凹凸不平的外貌,林下灌木有檵木、柃木属、冬青属等等,草本植物常见的有狗脊、芒萁、卷柏、里白等蕨类植物及一些禾草类。
(2)篓竹林
篓竹(Phyllostachys makinoii)又称台湾桂竹,秆散生,高10~15米,直径3~8(-12)厘米,中部节间圆筒形,着枝一侧有纵沟槽,节下有猪皮状小穴,每节2分枝;箨鞘无毛,有紫黑色斑点和斑块;无箨耳及䍁毛;箨舌高2毫米,截平,新鲜时边缘有紫红色长纤毛;叶鞘口有10~13毫米放射状䍁毛,叶片条状披针形,长8~17厘米,宽10~23毫米。雄蕊3,鳞被3。笋期4~6月。
产于永泰、闽侯、福清、福州、莆田、闽清、罗源、宁德、延平、建瓯、武夷山等地,亦分布于台湾。
竹材坚靭致密,供建筑、造纸、各种竹器、竹帘、伞骨、笛等;箨鞘可作为竹篷、斗笠等,笋味好,可食。
篓竹适应性较强,喜生于土壤疏松、深厚排水良好的红壤,但亦能耐干旱瘠薄之地,丘陵山地或平原皆可种植,林相整齐,结构单一,成单层水平郁闭,据莆田庄边乡县界山调査,在样方10x l0m²上有篓竹25株,秆高6~8米,胸径3~5厘米,盖度35%,林下灌木较少,有长叶冻绿、地茶、大青、肖梵天花、美丽胡枝子等,草本层以白茅为主,尚有乌韭、白花败酱、积雪草、星宿菜、狗脊蕨等。
(3)水竹林
水竹(Phyllostachys heteroclada ),秆散生,高2米,直径1厘米,节间圆筒形,分枝一侧扁平,节隆起,秆环高于箨环,秆箨革质,无毛,有光泽;箨耳细小或无,有细弱䍁毛数条。每节2分枝,分枝长而开角大,与秆的夹角75~90度,无叶耳,仅有鞘口䍁毛数根,雄蕊3、鳞被3。笋期5月。
产于福州、永安、延平、松溪、邵武、武夷山等地,广布于长江流域以南。
竹秆坚韧,蔑性好,可编菜篮、各种竹器或作篱笆、扫帚、造纸等,笋味好,可食用。耐水湿环境,多生于河谷、溪边或低洼潮湿的沼泽地,常形成小片纯林。
水竹林外貌不整齐,侧枝水平开展,枝叶密集交织,每亩立竹达1000~1500株,郁闭度大,林下无灌木,仅有一些耐阴湿草本植物。
(4)桂竹林
桂竹(Phyllostachys bambusoides),秆散生,高3~22米,直径3.5~7厘米,节间圆筒形,着枝一侧扁平,秆环与箨环均隆起;箨鞘疏生棕黄色小刺毛,有大小不等黑褐色斑纹,箨耳卵形,有弯曲䍁毛;每节2分枝;叶耳小,有弯曲䍁毛,叶片披针形,笋期5月。
产于龙岩、闽清、三明、福鼎、屏南、南平,分布湖南、四川、河南、浙江、江苏、安徽、山东、河北。
蔑性好,可制各种竹器竹编,大秆可为船篙、柄材等,笋可食。
桂竹对土壤要求不高,耐干旱瘠薄土壤,生于荒山、灌丛或混生于林缘。
桂竹林外貌不整齐,高3~4,胸径2~4厘米,叶稍宽、深绿色,常与其它耐旱植物混生成灌丛,有时亦成小面积纯林。
与桂竹同样能耐干旱瘠薄土壤的竹种,尚有刚竹、毛环竹、罗汉竹、石竹等,它们能生于岩石裸露的荒山,与其他树种混生成灌丛,或有时成小面积纯林。
(5)方竹林
方竹(Chimonobambusa quadrangular is),秆散生,高3~8米,直径1~4厘米,四方形或近四方形,幼时有小刺毛,基部数节秆环常有向下弯曲的刺状气根;秆箨三角形,背面有紫色斑点,无箨耳及䍁毛;箨舌不发达,箨叶小或退化。秆中部3分枝,每小枝2~5叶,叶片狭长披针形。笋期8月至翌年1月。
产于上杭、南靖、永春、德化、福州、闽清、罗源、福鼎、三元、永安、尤溪、建宁、武夷山。
笋味甜美,可食,秆形奇特,枝叶青翠,为优良的观赏竹。
方竹常生于山谷两侧阴湿地,混生于常绿阔叶林下成一层片,有时上层乔木砍伐后亦能形成小片纯林。
(6)苦竹林
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地下茎复轴型,秆高3~5米,直径1.5~2厘米,分枝一侧下部1/4~1/3扁平,秆环隆起,稍高于箨环,箨环上有木栓质加厚及箨基残留物,节下白粉圈明显,每节3~5分枝,与主秆成50°角,箨鞘被棕色或淡黄色刺毛,基部密生一圈刺毛;箨耳无或不明显,箨舌截形、高1~2毫米。每小枝有3~4叶,叶片披针形,雄蕊3枚,笋期5~6月。
产于德化、福州、闽清、尤溪、龙岩、武夷山。
秆可为伞柄、旗杆和制竹器;笋味苦,有些群众喜食亦可腌制作咸菜。
常生于土壤肥厚的山地、丘陵,多构成以苦竹为单优势种的灌丛,或混生于常绿阔叶林的林缘。
苦竹属在本省常见的还有仙居苦竹、宜兴苦竹、三明苦竹、油苦竹等,它们亦皆能构成单优势种的灌丛或纯林。
(7)慧竹林
慧竹(Pseudosasa hindsii),是一种复轴混生竹,秆高3~4.5米,直径1.5厘米,秆形通直,秆环不隆起,秆箨近无毛或偶见有脱落性刺毛,箨耳卵状至椭圆状,边缘有《毛,箨叶宽卵状披针形。每节3分枝,基部紧贴秆。每小枝有4~6叶。雄蕊3枚。
产于南靖、长泰、德化、福州、闽清、罗源、福鼎、南平等地。
慧竹喜阴湿及肥厚的土壤,常混生于常绿阔叶林或针叶林下,自成一层片,亦见于林缘或路旁,有时亦形成纯林。
慧竹属茶秆竹属的竹种,该属尚有福建茶秆竹、薄箨茶秆竹、托竹等,它们通称厘竹,可供制作手仗、钓鱼竿、运动器材、温室花圃支柱和围篱等,为传统出口商品。
(8)唐竹林
唐竹(Sinobambusa tootsik),属单轴散生竹,秆高7米,直径3.5厘米,着枝一侧扁平,秆环隆起与箨环同高或高于箨环,箨环有木栓质隆起及紫色刚毛,箨鞘近长方形,背面棕褐色刺毛,箨耳椭圆形至镰形,边缘有长2厘米屈曲长䍁毛,箨舌弓状突起。每节3分枝,每小枝3~9叶、叶片背面有细柔毛。雄蕊3枚。
产于安溪、福州、三明、屏南,常生于海拔400~500米丘陵山麓或沿溪谷两岸土壤肥厚处,一般形成小面积纯林,与常绿阔叶树交错分布。
唐竹秆材坚韧,可加工为竹器或工艺品,笋味苦。
唐竹属在本省常见的还有满山爆、望衫竹、江南竹等,皆可成小面积纯林。
(9)箬叶竹林
箬叶竹(IndocaLamus Longiauritus ),又称长耳箬竹,为复轴混生竹类,秆高1.5米,径粗约5毫米,幼秆具小刺毛,秆箨远较节间短,背面贴生棕色刺毛;箨耳发达,镰形。边缘有长䍁毛。叶片宽大,长10~30厘米,宽2~7厘米,两面无毛或下面近基部被微毛。每节1~3分枝。雄蕊3枚。
本省各地均产,秆可作毛笔杆、竹筷:叶可为粽叶、制斗笠、船篷等用。
箬叶竹生于海拔1000米以下丘陵山地,常于阔叶林下形成一层片,或在灌丛中与其他树混生,有时亦形成纯林,林相整齐,秆矮小,大小一致,枝叶密集。
箬竹属在本省常见的还有阔叶箬竹和箬竹等,它们亦形成一层片或成小面积纯林。
(10)福建倭竹
福建倭竹(Shibataea fujianensis ),复轴混生竹类,秆高0.3~1米,直径3~4毫米,分枝一侧扁平;箨鞘背面密被白色短柔毛,无箨耳或鞘口䍁毛。箨舌截平,高3毫米。每节3分枝,每小枝仅1叶,叶条状披针形,长17~18厘米,宽2~2.8厘米,叶背密被长柔毛。雄蕊3枚。
产于沙县、延平、顺昌、武夷山等地,常生于潮湿肥沃的山地,在疏林下形成一层片,有时在荒山宜林地上成纯林,秆矮小密集,高低一致,林相整齐,可种植为庭园绿化,或作绿篱。
倭竹属在本省有5种,常见的还有南平倭竹、五叶笹等。
(11)福建酸竹林
福建酸竹(Acidosasa notata ),又称甜笋,秆高2~8米,直径1~3厘米,最粗达4.5厘米,秆箨疏生褐色斑点和易脱落刺毛;箨耳长圆形,边缘有䍁毛;箨舌显著隆起,高约6毫米。每节3分枝,每小枝有叶2~5片,叶片长11~20厘米,宽1~2.3厘米,叶耳长圆形,边缘有长䍁毛。雄蕊6枚。笋期4~5月。
产于延平、建瓯、顺昌、安溪、龙岩等地,生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坡、丘陵,常组成纯林,或与其它树混交。
福建酸竹笋味清甜,含蛋白质和磷量为所有竹笋之冠,是个优良的笋用竹种,竹秆坚韧可作晒竿、旗杆、围篱等,亦可加工为竹器工艺品。
酸竹属在本省常见的还有黄甜竹,笋味甜美亦是一种优良的笋用竹种。常混生于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林中,亦有成小面积的纯林,部分群众已引种在房前屋后。
(12)肿节少穂竹林
肿节少穗竹(Oligostachyum oedogonatum ),复轴混生竹类,秆高2~5米,直径1~2.5厘米,秆节上部节间一边强烈隆起呈肿胀状,箨鞘背面有稀疏之疣基刺毛;箨耳狭镰形,耳缘有3~5条暗紫色䍁毛,锋舌尚3毫米。每节3~5分枝,每小枝有2~3叶,叶片条状披针形。雄蕊3,其花序总状,仅3~4小穗。
产于德化、福鼎、建瓯、顺昌、武夷山,生于海拔600~1500米山地,常形成大面积纯林,秆大小一致,密集,在较低海拔常与其它树混交。笋味清甜可食。
少穗竹属在本省常见的还有糙花少穗竹,产于闽清、福州、上杭、永定等地,秆可作撑竿或劈蔑,笋味微苦,脆嫩,群众喜食。
(三)温性竹林
本类型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山地高海拔处,多在1500米以上,特别是四川、西藏的西南部、南部地区,有些种分布于3000米以上高山,本省多分布于海拔1300~1900米的山顶部分,其生境特点是气温低、云雾浓、风雪大、紫外线辐射强,土壤多为山地草甸土。本类型仅有一群系组。
高海拔山地竹林群系组
本省该群系组的竹林多由玉山竹属的竹种组成单优势的纯林,或为针叶林下一层片。
毛秆玉山竹林
毛秆玉山竹(Yushania hirticaulis),地下茎为合轴型,秆散生假鞭由秆柄延长10~30厘米。高1~3米,直径0.5~1厘米,秆节间被具疣基小刺毛,箨鞘背被长刺毛,箨耳小,椭圆形,有弯曲䍁毛,箨舌微弧形,每节3~5分枝,每小枝有3~5叶,叶耳小,半圆形或三角形,具10毫米粗䍁毛,叶片条状披针形,长10~20厘米,宽1厘米。
产于崇安黄岗山,海拔1800米的矮林下,或于1950米的山顶组成单优势的纯林。
三、竹林演替
竹类一般为喜温喜湿、但又不甚耐荫的植物,绝大多数竹林,如没有人工抚育除草,让其自然生长,竹林内必然有耐荫的阔叶树种侵入,逐渐变成竹阔混交林,如毛竹林内首先是耐荫的栲属、青冈属、润楠属的幼苗或幼树出现,进而形成毛竹与栲树、青冈、甜槠等常绿阔叶树种混交林,当高大的常绿阔叶树升为第一乔木层时,林冠越来越密,林内光线不足,毛竹就生长不良直至死亡,则竹林的演替结果是常绿阔叶林。
竹类的繁殖,除个别竹种可经过一定周期而开花结实,通过有性方式繁殖外,绝大部分竹类都以地下茎的延伸来繁殖,尤以竹养鞭、鞭生笋、笋成竹而循环增殖,致使一根母竹可占据一大片地面,由于它们的地下茎相连,使整片竹林的物质合成、积累分配、消耗等形成自动调节系统,这种生长发育的特性具有更强的抗性,如遭砍伐、火烧,竹类可以地下茎更新比其他各树种更快,每当森林遭到破坏,林内有足够的光照,附近竹林通过地下茎的延伸能最先侵入,形成各类混交林,或形成相当面积的竹林。
大部分的竹林是不稳定的过渡性群落,仅有某些较耐荫的竹种,它们能在较荫湿的常绿阔叶林下组成一个层片,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如箬竹属、少穗竹属、方竹属、酸竹属等。
合轴散生型的玉山竹属,由于地下茎具假鞭,入土较深,竹株矮小,而具有耐寒、抗风雪等适应高山特殊生境的特性,这类竹林属气候型偏途顶极,具有较稳定的类型,这类竹林如受破坏,则可逆行演替为灌草丛或草甸。
第五节 灌草丛植被
一、灌草丛特征
灌草丛可以分为灌丛和草丛。灌丛是指一切以灌木占优势的植物所组成的植被类型。它和森林的区别不仅高度不同,更主要的是灌丛的建群种多为丛生的、通常是没有明显主干的灌木生活型。灌丛中有时也有乔木树种,但一般都是幼树或苗木,灌丛中也有草本,通常在灌木层之下,在外貌上不显著表现出来。草丛是指以禾草为主的草本植物或蕨类植物占优势所组成的植被类型。建群种是多年生中生或旱中生的丛生禾草或具有地下横走根茎的蕨类一芒萁组成。草丛中也常有灌木或星散分布有个别乔木的幼树或苗木,但它们的多度、盖度都处于次要地位,草本层则在群落结构、群落环境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外貌上也占有显著的地位,易和灌丛相区别。
灌丛有原生的和次生的。在海拔高、风大、温度日变化剧烈的山峰顶部,在陡峭岩壁的缝隙中,在覆盖浅薄土层的岩石地,在沟谷地的上缘都有灌丛的分布,它们都和特殊的生境相联系,带有原生性质。更为普遍的是分布在山地丘陵地区,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或南亚热带雨林,经过长时期的反复的砍伐、火烧等人为因素作用下所形成的次生灌丛。它是次生演替过程中的某个阶段的群落,种类组成和当地森林有密切关系。草丛大多数是次生的,山地草丛是黄山松林或马尾松林经砍伐、火烧、放牧后形成的。广泛分布于低山丘陵的草丛,大多数是马尾松林或次生灌丛,经反复砍伐、割草、火烧导致水土流失,土壤日益瘠薄,生境趋于干旱所形成的。草丛中大都混生有一定数量的灌木和马尾松、木荷、枫香等阳性乔木树种的幼树或苗木。
福建灌丛的区系组成以热带分布成分为主,如桃金娘科的桃金娘属、岗松属;野牡丹科的野牡丹属;大戟科的黑面神属为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梧桐科的山芝麻属、马松子属;大戟科的算盘子属、余甘子属;马鞭草科的大青属;茜草科的黄栀子属、羊角藤属;百合科的菝葜属;豆科的鸡血藤属为泛热带成分。无患子科的车桑子属;大戟科的野桐属;樟科的山胡椒属;山茶科的黄瑞木属为热带亚洲(印度一马来西亚)成分。桃金娘科的赤楠属;苦木科的鸦胆子属为旧世界热带成分。山茶科的柃属为热带美洲和热带亚洲间断分布成分。上述各属的种类为南亚热带低山、丘陵灌丛的建群种或共建种,绝大多数都是常绿树种。在中亚热带地区,温带成分相对较多,但这些温带成分的种类都是广泛分布于亚热带地区的种,如金缕梅科的檵木;蔷薇科的石斑木、红果树;杜鹃花科的吊钟花是东亚(喜马拉雅一日本)成分,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以南,北回归线以北的广大亚热带地区。杜鹃花科的杜鹃属、越桔属是北温带成分,但满山红、杜鹃、乌饭、短尾越桔也是分布在长江以南的亚热带地区。豆科的胡枝子属,杜鹃花科的南烛属、马醉木属是东亚一北美间断分布成分,是华北、华东、华南至西南都有分布的广布种。白栎、短柄枹树是壳斗科栎属植物,是北温带成分、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是乔木树种经砍伐后萌生成灌丛状。以上各属种是组成中亚热带山地丘陵灌丛的建群种。但是山茶科的黄瑞木属、柃木属;樟科的山胡椒属,木姜子属;豆科的鸡血藤属;百合科的菝葜属以及冬青科的冬青属;山矾科的山矾属都是热带成分,它们在中亚热带山地丘陵灌丛中也很常见。总之组成灌丛的区系成分比较复杂,各种成分交错分布。草本的区系成分也很复杂,但就山地丘陵草丛的建群种而言,热带成分占多数。禾本科的芒属是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画眉草属、甘蔗属、白茅属、鸭嘴草属、裂稃草属、柳叶箬属是泛热带成分。金茅属、香茅属、菅属、类芦是旧世界热带成分。鹧鸪草属是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成分。野古草属、野青茅属是北温带成分。淡竹叶属,沼原草属是东亚(喜马拉雅一日本)成分。上述各属除鹧鸪草属的鹧鸪草局限于南亚热带地区及闽西南各县外,其余各属几乎全省各地都有分布。但是也有一些种类如画眉草属的华南画眉草、短穗画眉草、楔颖草属的楔颖草、水蔗草属的水蔗草、粽叶芦属的粽叶芦等,只局限于南亚热带及闽西南的个别地区,通常不成为建群种,或在局部地段组成小面积群落。
灌丛一般可以分为灌木层和草本层二个层次。在原生的灌丛中,如吊钟花灌丛、猴头杜鹃灌丛,灌木密集、分枝交错、枝叶浓密、盖度大于60%以上,而草本层不发达,盖度小于10%。次生灌丛由于受人为因素影响,灌丛的高度、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相对多度和盖度变化较大,有时灌木层和草本层的高度相当,多度和盖度大致相似,或难以区分,所以有人把它称之为灌草丛。原生灌丛,人为干扰比较少,成片状或带状分布,高矮一致,外貌整齐。次生灌丛,人为干扰频繁,丛状分布、高矮参差不齐,外貌较不整齐。草丛的结构比较简单,高度一致,外貌整齐,只有一个层次。在山地草甸草丛中,有较多的双子叶植物,在群落结构中占相当重要的地位,可以划分为禾草层片和双子叶植物层片。灌丛和草丛季相都比较明显,春天,大部分的灌木和草本都萌生新枝,檵木、各种杜鹃和蔷薇相继开花,色彩缤纷。夏天,浓绿色,桃金娘、野牡丹盛花时粉红色的花朵也很鲜艳。秋天,多数禾本科草本抽穗开花,色彩灰绿。冬天,大部分禾本科草本及部分落叶灌木叶子枯黄,灌丛色彩黄绿,草丛则为枯黄色。
福建地处亚热带,东南濒海,受海洋气团影响,东南沿海为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内陆大部分地区为中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同时福建又是一个多山的省份,山地丘陵多,谷地和山地气温和降水垂直变化显著。因此,植被的分布受水平地带和垂直地带的制约。中山山地灌丛主要分布在中亚热带海拔800米以上,南亚热带海拔1000米以上的中山地带,大部分是常绿灌木,也有落叶成分。闽西北山区也有个别以落叶灌木为优势的灌丛类型。种类组成以温带至亚热带广域分布的科属为优势,尤其是杜鹃花科的杜鹃属、越桔属、吊钟花属、马醉木属植物为主,部分地区还有白栎灌丛。草丛则以禾本科的芒属、野古草属、野青茅属、金茅属为优势。低山丘陵灌丛主要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下低山丘陵地区,又分南亚热带低山丘陵灌丛和中亚热带低山丘陵灌丛。南亚热带低山丘陵灌丛的种类组成是以热带广域分布的科属为主。桃金娘、小叶赤楠灌丛;桃金娘、山芝麻灌丛;黑面神、山芝麻灌丛是南亚热带低山丘陵灌丛的代表。中亚热带低山丘陵灌丛的种类组成是以热带至亚热带分布的科属为主。檵木、乌饭树灌丛,映山红、短尾越桔灌丛是中亚热带低山丘陵灌丛的代表。含有桃金娘、小叶赤楠的芒萁草丛是南亚热带草丛的代表;含有檵木、映山红的芒萁草丛是中亚热带草丛的代表,芒萁草丛分布的上限可达海拔1100~1300米。鹧鸪草草丛;扭鞘香茅、纤毛鸭嘴草草丛是东南沿海丘陵,台地、中生偏旱的生境中常见的草丛。五节芒草丛主要分布在内陆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地、沟谷两侧的坡地、水稻田撂荒地等土地比较肥沃、水湿条件较好的地方。斑茅草丛主要分布在河流两侧阶地及沙洲地。灌草丛的类型多,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大,分布规律不明显。群落的分类学术界意见尚不统一。
二、灌草丛基本类型
(一)中山山地灌丛
中山山地灌丛是指生长在海拔800米以上。闽南和闽西南地区海拔1000米以上中山地带,大部分是常绿灌木或常绿、落叶灌木混交,个别可以落叶灌木为优势的植物群落。种类成分常以温带地理成分占优势,尤其以杜鹃花科植物为多。草本植物常以温带至亚热带的广布种,芒最为普遍,其次是野青茅、野古草、四脉金茅、金茅也很普遍,杂类草种类也不少,但通常不占优势地位。生态型是以中生植物为多。从灌丛的起源上有原生的,也有次生的。原生类型主要是由地形因子造成的,次生类型中火烧是主要因子,连续火烧引起森林植被退化为灌丛。
1.灯笼花灌丛
灯笼花(Enkianthus chinensis)灌丛主要分布在福建中、西部山区,海拔1500米以上山脊、山顶,土层浅薄,地表多石砾或裸岩的地段,土壤的腐殖质含量较高。群落总盖度85%~90%,灌木生长密集,在4平方米样地中计有灌木30~60株,一般高2~2.5米。建群种为灯笼花、南岭杜鹃、丁香杜鹃、猴头杜鹃、大萼黄瑞木、吴茱萸五加、杜鹃、石斑木、波叶红果树、钝齿冬青、野漆、马醉木、綟木、短尾越桔、庐山小檗、中华越桔、扁枝越桔等。由于灌木密集、分枝交错、冠层紧密,所以草本层不发达,散生有芒、野古草、黑紫藜芦及附生于岩石上的石苇、瓦苇等种类。藤本植物有石子藤石松、地刷子石松。群落中还散生有黄山松和长苞铁杉等乔木树种,但植株矮化,高度和灌木相当。
灯笼花灌丛主要分布山顶或山脊,土层薄、风大、光照强,气温的日变化大,冬季常有霜冻或积雪。由于蒸腾作用强烈,植物经常处于水分负平衡状态,因此即使有乔木树种生长其间•,也矮化、老化成灌丛状。该群落属于原生类型,对于固土保水,防止山崩,以及研究福建山地植被垂直变化规律都有重要意义,应加以保护。
2.猥头杜鹃灌丛
猴头杜鸦(Rhododendron simiarum)灌丛主要分布在福建中部、西北部山区海拔1350以上的山脊、陡坡、岩壁、地表多裸岩地段。林内苔藓植物多,腐殖质层厚,表土层质地松软。林冠平展、色调暗绿,常顺着常风方向斜伸。群落总盖度80%~90%,第一层盖度70%~80%,灌丛高8~10米,最高可达12米,基部常有2~4个分枝,枝干弯曲斜展、枝叶茂盛。伴生种有两广厚皮香、长苞铁杉、木荷、深山含笑等乔木树种,但其高度一般不超过猴头杜鹃树冠。第二层灌木高度一般在3米以下,盖度10%~20%,主要有灯笼花、马银花、吴茱萸五加、乌药、钝齿冬青、新木姜子、毛连蕊茶、扁枝越桔、朱砂根、箬竹等种类。草本层的种类少,盖度小于5%,常见的有匙叶草、双蝴碟、倒叶瘤足蕨等阴性植物。
猴头杜鹃灌丛在福建是比较少见的群落类型,在永安天宝岩自然保护区则甚普遍,它分布在长苞铁杉林或常绿阔叶林的上缘,在山顶灯笼花灌丛的下缘,是那里的森林到灌丛之间的过渡类型。猴头杜鹃灌丛在福建是稀有的植物群落,可供森林旅游、参观,在研究福建山地植被垂直分布规律方面有一定的价值,应予保护。
3.丁香杜鹃灌丛
丁香杜鹃(Rhododendron farrerae )灌丛在闽中、闽西、闽北山区海拔1300米以上的山顶、山脊,坡度陡、土层薄地表多碎石和石英的地段常见。灌丛高0.5~1.2米、群落总盖度60%~70%,建群种是丁香杜鹃,与之伴生的有綟木,波叶红果树、石斑木、杜鹃、短尾越桔、钝齿冬青等种类。藤本植物常见有石子藤石松、地刷子石松、菝葜等种类。灌木层盖度30%~40%。草本层比较发达,叶层高20~50厘米,盖度30%~40%。主要由芒、野古草、四脉金茅、白舌紫苑、一枝黄花、密腺小连翘、蛇含萎陵菜、星宿菜、金毛耳草、地稔、五岭龙胆、双蝴蝶、茅膏菜、小二仙草等植物组成。
丁香杜鹃灌丛中常见有黄山松幼树及木荷的萌生苗,停止火烧山则可以恢复为黄山松林。丁香杜鹃灌丛对于保持水土有重要生态意义。
4.波叶红果树灌丛
波叶红果树(Stranvaesia davidiana var .undulata )灌丛主要分布在闽中、闽北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脊、山顶,土层薄,地表常有裸岩的地段。群落总盖度70%~85%,灌木层高40~60厘米。建群种波叶红果树,枝叶浓密,披散伏地。其次是杜鹃、丁香杜鹃、綟木、短尾越桔、长叶冻绿、石斑木、扁枝越桔,凹叶冬青、微毛柃、中华越桔、江南山柳、荚蒾、小叶赤楠等种类。藤本植物有石松、地刷子石松、菝葜等少数种类。草本层高30~60厘米,盖度20%~30%,主要是禾本科芒、野古草、四脉金茅、平颖柳叶箬。其它杂类草有蕨、一枝黄花、星宿菜、挺茎金丝桃、密腺小连翘、地稔、黑紫藜芦及附生于裸岩上的石苇、瓦苇等种类。
这一类群落常见的还有:(1)綟木、波叶红果树灌丛;(2)丁香杜鹃、杜鹃、波叶红果树灌丛。都是长在山顶,具有抗风、耐旱、耐瘠的特性,对保持水土有重要意义。
5.白栎、杜鹃灌丛
白栎(Qwercws fabri )、杜鸦(Rhododendron mariesii)灌丛主要分布在鹫峰山脉的东南面,屏南、周宁一带边远山区,海拔1200~1500米的山地,由于历史上有烧山放牧陋习,森林被破坏,灌丛得到相应发育。它的特点是灌木种类少,大都是阳性的、萌生力强、耐火烧的种类。落叶树种白栎占优势地位。群落总盖度60%~70%,灌木层高度1.5~3米,盖度30%~40%,建群种白栎,其次有杜鹃、短尾越桔、美丽胡枝子、掌叶悬钩子、腺毛莓、江南山柳、长叶冻绿、綟木、华山矾、细齿叶柃等种类。藤本植物只有菝葜。草本层种类较多。在海拔比较低的坡地,常以芒萁为优势,海拔较高的山坡则常以芒、野青茅、野古草、四脉金茅为优势。此外,常见的有白舌紫菀、一枝黄花、地稔、金毛耳草、蛇含萎陵菜、五岭龙胆、小二仙草、小叶远志、匍匐堇菜、长萼堇菜、平颖柳叶箬、地耳草、刺子莞等种类。群落中常散生黄山松,偶见亮叶桦,沿沟谷地则有甜槠、云山青冈等乔木小树。
白栎、杜鹃灌丛通过封山育林,可以恢复为黄山松林。在沿沟谷地则可以恢复为以甜槠、云山椆、白栎、亮叶桦为主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6.白栎、短柄枹树灌丛
白栎、短柄枹树灌丛主要分布在武夷山脉东南坡的光泽、邵武、建瓯、武夷山等地的丘陵山地,此外寿宁的南阳、大安等地也有分布。分布区的气候温暖、雨量充足,但冬季气温低。土壤为红壤,山地红黄壤。群落外貌夏季绿色,秋冬枯黄、呈现落叶景色。灌木层高度参差不齐,丛生型,高1~3米,总盖度50%~70%,以白栎,短柄枹树为优势种,映山红、美丽胡枝子为亚优势种,其他伴生种有檵木、圆锥绣球、短尾越桔、白檀、油茶、乌药等种类。草本层稀疏,种类比较少、高度低于1米,盖度20%~30%,常见的有芒、芒萁,此外还有野古草、淡竹叶、蕨类等种类。藤本植物少,常见的有日本薯蓣、菝葜。群落中常散生有木荷、青冈、马尾松等小树。
白栎、短柄枹树都是乔木树种,由于砍伐或火烧后从树墩上萌枝而形成灌丛,因此通过封山育林,可以较快恢复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二)低山丘陵灌丛
低山丘陵灌丛是指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区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亚热带雨林经过反复破坏后演变而成的次生灌丛。以常绿灌木为优势,灌丛中常散生有马尾松、木荷、青冈、枫香树等乔木树种,区系成分常以亚热带、热带分布的种类为多。草本植物常以芒萁、芒、野古草、刺芒野古草为优势。根据灌丛的种类组成、生态地理特点可以分为南亚热带低山丘陵灌丛和中亚热带低山丘陵灌丛。
1.南亚热带低山丘陵灌丛
南亚热带低山丘陵灌丛主要分布在福建东南沿海低山丘陵地区,大致是在戴云山一博平岭一线的东南面的低山丘陵地。年平均气温19.l℃~21.7℃,—月平均气温13.71℃,年雨量1100~1600毫米之间,春夏多雨,秋冬少雨,比较干旱。
(1)桃金娘、小叶赤楠灌丛
桃金娘(Rhodomyrtus tomentosa)、小叶赤楠(Syzygium grijsii)灌丛是南亚热带低山、丘陵最常见的灌丛。北起福州,南至诏安各县市,并延伸至龙岩、永定、上杭的东南部,在沿海地区分布的海拔可达500米,在福州地区及闽西偏南地区一般在400米以下。土壤为红壤或砖红壤性红壤,酸性至强酸性,土层深厚。群落的总盖度60%~80%,灌木层高度60~100厘米,盖度30%~60%,以桃金娘、小叶赤楠为优势,常见的有石斑木、黄栀子、山芝麻、南岭荛花。在水湿条件较好的地段常有黄瑞木、野牡丹、毛果算盘子、檵木等种类。草本层高30~50厘米,盖度40%~50%,以芒萁为优势,伴生种常见有芒、刺芒野古草,纤毛鸭嘴草、白茅、珍珠茅一种、刺子莞、山菅兰等种类。藤本植物常见的有菝葜、土茯苓、金櫻子。群落中常散生有马尾松、木荷、枫香等小树。
桃金娘、小叶赤楠灌丛所在地生境湿热,土壤酸性。在坡度比较平缓的山坡,可以开垦为果园,种植南亚热带果树,坡度比较陡的丘陵地宜封山育林,或种植马尾松、相思树、柠檬桉、黑荆等水土保持和经济用途兼备的两用林。
(2)桃金娘、山芝麻灌丛
桃金娘、山芝麻(Helicteres angustifolia )灌丛在闽南地区常见,主要分布在龙溪地区各县,厦门市及泉州市沿海各县,海拔300米以下的丘陵、台地,坡度一般比较平缓,生境较为干旱的阳坡或向风坡,土壤为砖红壤性红壤、土层深厚、淋溶强烈,酸性或强酸性壤土、轻壤土,有机质含量低。群落外貌绿色,冬季黄绿色。总盖度60%~70%,灌木层高60~80厘米、盖度30%~50%,以桃金娘、山芝麻、黄梔子、岗松为优势种,常见的还有毛果算盘子、黑面神、南岭荛花、石斑木、黄瑞木、油茶、盐肤木、白背叶、山莓、华山矾、牡荆、肖梵天花等种类。草本层高30~50厘米、盖度20%~40%,以芒萁、鹧鸪草、刺芒野古草为主,伴生种有芒、华三芒草、刺子莞、地稔、地胆草、圆果雀稗、毛画眉草、咸虾花、垂穗石松、白牛胆等种类。藤本植物常见有网络崖豆藤、菝葜、土茯苓、金樱子、硕苞蔷薇等种类。桃金娘、山芝麻灌丛所在地的生境干旱,土壤比较贫瘠并有轻度水土流失,在开发利用时应十分注意水土保持,应以封山育林或营造水土保持林为主,在可以引水灌溉的地方,可以建设果园、种植南亚热带果树。
(3)黑面神、山芝麻灌丛
黑面神(Breynia fruticosa)、山芝麻灌丛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海拔300米以下的丘陵、
台地。如厦门岛东南面的东排山、塔头山,莆田湄洲岛的马祖山,平潭岛北部的君山等地。常风大、光照强、雨量比本省内陆少、蒸发强、土壤大都为粗骨性红壤、土层薄、表土多石砾、有机质含量低、干旱瘠薄。群落外貌黄绿色。灌木生长低矮、稀疏,高40~70厘米,盖度30%~40%,灌木种类少,以旱中生性的黑面神、山芝麻、车桑子为优势,伴生种常见有黄梔子、毛果算盘子、药用黑面神。在山坡下部,土壤稍湿润、避风的地段还有桃金娘、野牡丹等灌木。草本层生长稀疏、盖度20%~30%,以刺芒野古草、纤毛鸭嘴草为优势种。伴生种常见有蜈蚣草、茵陈蒿、芒萁等种。藤本植物常见有茅莓、硕苞蔷薇等种。群落中常散生有马尾松、黑松、相思树,长势不佳,枝干扭曲、树冠呈旗状。
黑面神、山芝麻灌丛地段,土壤干旱,瘠薄,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在开发利用时首先应考虑水土保持,以营造水土保持林为主。采用容器育苗造林或客土造林,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2.中亚热带低山丘陵灌丛
中亚热带低山丘陵灌丛主要是指分布在本省中亚热带广大地区,即闽西、闽中、闽东及闽北的低山丘陵地区,年平均气温较低,冬季霜期较长。霜日较多,但雨量较多,为常绿阔叶林反复破坏后的次生植被。
(1)映山红、短尾越桔灌丛
映山红(Rhododendron simisii)、短尾越桔(Vaccinium carlesii )灌丛主要分布在中亚
热带地区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南亚热带海拔800米以上山地也有分布。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土壤为红壤、红黄壤、土层一般比较深厚,有机质含量中等。群落总盖度70%~80%,灌木层高0.6~1.5米,盖度30%~40%,以映山红、短尾越桔为优势,常见有乌饭、石斑木、黄瑞木、细齿叶柃、翅柃、秤星树、毛冬青、乌药、华山矾、檵木、美丽胡枝子、冻绿、油茶、黄栀子等种类。藤本植物常见有菝葜、土茯苓、羊角藤、流苏藤。草本层以芒萁为优势,伴生有芒、野古草、四脉金茅、狗脊、乌毛蕨、地稔等种类。群落常散生有马尾松、木荷、青冈的小树。
映山红、短尾越桔灌丛所在地,土壤条件比较好,但气温较低,冬季比较寒冷。在坡度比较平缓地段可以开垦为果园,种植比较耐寒的柑桔、李、桃、板栗、柿子。在坡度25°以上山坡,应以造林为主,不宜开垦果茶园。
(2)檵木、乌饭灌丛
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 )、乌饭(Vaccinium bracteatum )灌丛主要分布在本省中亚热带低山、丘陵;南亚热带海拔600米以上中低山地也有分布。群落总盖度70%~80%,灌木层高90~120厘米,盖度30%~70%,优势种为檵木、乌饭、映山红、乌药,此外常见的还有老鼠矢、盐肤木、苦竹、天仙果、马银花、黄瑞木、白马骨、油茶、野山楂、小果南烛、山矾、豆腐柴等种类。草本层以芒萁为优势,常见的有芒、野古草、蕨、狗脊蕨等种类。藤本植物常见有网络崖豆藤、香花崖豆藤、木防己、石子藤石松等。群落中散生有马尾松、木荷、赤杨叶、青冈、苦槠、甜槠等乔木树种的小树。
这一类型群落指示土壤比较肥沃、群落中尚有多种常绿阔叶林的幼树及苗木,可以通过封山育林,恢复常绿阔叶林,也可以营造杉木、毛竹混交林。
(三)中山山地草丛
中山山地草丛,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上中山山地坡面或平缓的山顶。土壤多为红黄壤、黄壤,少数为草甸土。建群种是多年生中生禾本科植物为主,草丛叶层高在1米以下,伴生有多种杂类草。花期多数在秋天,冬季草丛枯黄,季相明显。草丛中常散生有黄山松及杜鹃花科、蔷薇科的灌木。根据其种类组成可以分为如下几个群落。
1.芒、野青茅、野古草草丛芒(Miscanthus sinensis )、野青茅(Deyeuxia arundiancea )、野古草(Arundinella hir-ta )草丛主要分布在本省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坡坡面或平缓的山顶、土壤为红黄壤或黄壤,土层比较深厚、腐殖质厚8~15厘米,枯枝落叶层厚达2~3厘米。群落总盖度70%~90%,禾草叶层高50~80厘米,花序高1~1.3米,建群种为芒、野青茅、野古草、金茅、四脉金茅、纤毛鸭嘴草等禾本科草类,伴生种常见有蕨、金毛耳草、地稔、小二仙草、一枝黄花、星宿菜、白舌紫菀、狭叶香港远志、粉条儿菜、五岭龙胆、地耳草、长萼堇菜、黑紫藜芦、挺茎金丝桃、大蓟、野菊花、牡蒿及苔属植物等杂类草。群落中常散生有短尾越桔、美丽胡枝子、映山红、白檀、狭叶南烛、腺毛莓、掌叶悬钩子、圆锥绣球等灌木,其高度大致和禾草叶层高相当,在外貌上不起显著作用。群落中还星散分布有黄山松或马尾松小树。
本类型在本省分布最普遍,如屏南路下的仙山、泰宁的峨嵋峰、永定虎岗乡的茫荡洋、武平的梁山、武夷山等地海拔1000~1700米的山地都有分布,有的已利用为养牛场。但由于草的质量比较差、冬季枯草期长,又限制了牲畜的发展,因此不是良好的南方草山类型。
2.金茅、四脉金茅、野青茅草丛
金茅(Eulalia speciosa)、四脉金茅(e .quadrinervis)、野青茅草丛分布的海拔高度与前一草丛大致相同,但立地条件比较差,陡坡或山脊、土层较薄而较干燥。群落总盖度50%~70%,禾草叶层高30~50厘米,花序高0.8~1.3米,建群种为金茅、四脉金茅、野青茅,伴生种有芒、野古草、白舌紫菀、地稔、金毛耳草、蛇含萎陵菜、一枝黄花、五岭龙胆、紫花地丁、狭叶香港远志、小二仙草、黑紫藜芦等种类。常见的灌木有杜鹃、江南山柳、小叶石楠、短尾越桔、綟木、菝葜等,其高度大致与禾草叶层高度相当,群落中常散生有黄山松。
本类型通常都在陡坡或山脊,在经常烧山的影响下,草丛低矮、植被复盖率低,这为黄山松的天然下种创造了有利条件。停止烧山、草丛将被黄山松林所演替。
3.野青茅、沼原草、芒草丛
野青茅、沼原草(Moliniopsis hui)、芒草丛目前仅见于黄岗山海拔1800米以上的山体顶部或缓坡地段,地表枯叶层厚达7~16厘米,土壤属于山地草甸土、土层厚度一般在50厘米左右,泥炭层厚度一般在20~30厘米,最厚达40厘米,植物根系密集,质地松软。过渡层不明显,底土多石英及岩石碎块。群落总盖度80%~90%,主要以禾本科的野青茅、沼原草、芒、野古草为建群种,另一些地段则以沼原草占绝对优势,也有一些地段则以芒占绝对优势,野古草通常仅占亚优势地位,在一些凹形地,苔草属植物也可以成为优势种。此夕卜,常见的有牡蒿、风毛菊、条叶蓟、白背千里光变种、一枝黄花、地耳草、粉条几菌、堇菜属、黑紫藜芦、蛇含萎陵菜、尖叶唐松草、五岭龙胆、中华双蝴蝶、前胡、茅蕃菜、北黄花菜等种类。群落中还散生有黄山松及江南山柳、薄毛豆梨、波叶红果树、白檀、玉山竹等小树和灌木,但分布稀疏,不影响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个别地段玉山竹可成为单优种的小群落,它是黄岗山顶的特殊的景观。
野青茅、沼原草、芒草丛是本省比较典型的山地草甸草丛,仅见于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黄岗山海拔1800米以上缓坡地,应严格保护,对于研究山地草甸形成和本省植被垂直分布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也为登山旅游增添了秀丽的风光。
(四)低山丘陵草丛
低山丘陵草丛广泛分布于本省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台地地区,土壤为红壤或砖红壤性红壤。建群种是多年生中生或旱中生禾草或蕨类植物。草丛的叶层高大都在1米以下,也有一些是1米以上的高草丛。常绿或冬季叶子枯萎。草丛中常散生有马尾松、相思树乔木树种及桃金娘科、山茶科、金缕梅科等的喜热性灌木。根据群落的种类组成及生态地理分布特点,划分为南亚热带低山丘陵草丛和中亚热带低山丘陵草丛。
1.南亚热带低山丘陵革丛
南亚热带低山丘陵草丛分布界限与南亚热带低山丘陵灌丛一致,它通常是由南亚热带低山丘陵灌丛退化而来的。
(1)含有桃金娘、小叶赤楠的芒萁草丛本类型的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 )草丛主要分布在南亚热带低山、丘陵地区,向西延伸至龙岩、永定、上杭的东南部,北达福州郊区海拔400米以下的丘陵地。群落外貌整齐、黄绿色,总盖度50%~80%,草本层高30~80厘米,盖度40%~70%。建群种芒萁,伴生有芒、刺芒野古草、纤毛鸭嘴草、刺子莞、黑莎草、乌毛蕨、扇叶铁线蕨、狗脊、地稔、茅朞菜等种类。群落中常散生有桃金娘、小叶赤楠、石斑木、山芝麻等喜热性灌木。藤本植物常见菝葜、金櫻子、硕苞蔷薇及马尾松、木荷等乔木的小树。
含有桃金娘、小叶赤楠的芒萁草丛,指示气候温暖、土壤水湿条件较好,肥力中等。通过合理规划可开发为果园种植南亚热带果树;在燃料缺乏的村庄应重视建立薪炭林基地。
(2)鹧鸠草草丛
鹧鸪草(Eriachne pallescens )草丛主要分布在本省的东南沿海的低山、丘陵地、山丘顶部、山脊或水土冲刷严重地段,土壤多为红壤、干燥瘠薄。群落低矮,叶层高20~25厘米,花序高40~50厘米,群落总盖度40%~60%,鹧鸪草占优势,伴生种常见有刺芒野古草、扭鞘香茅、红裂稃草;在土壤不太干的地段则有芒萁、四脉金茅、小金茅、地稔等种类。常见的灌木有岗松、山芝麻、桃金娘;在水湿条件略好的地段有小叶赤楠、野牡丹、黄瑞木、石斑木等种类。群落中常见散生矮化的马尾松或相思树。
鹧鸪草草丛分布地段,通常都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土壤干旱、贫瘠,常规造林不易成活,或成活后生长缓慢。推广容器育苗造林或带土栽种效果良好。
(3)纤毛鸭嘴草、扭鞘香茅草丛
纤毛鸭嘴草(Ischaemum indicum )、扭鞘香茅(Cymbopogon torilis )草丛,主要分布在云霄、诏安、东山等地沿海低丘、台地。土壤为砖红性红壤,土层厚薄不一,割草、放牧等人为干扰频繁,有些是开垦后的抛荒地。大都为旱中生草本组成,群落低矮、稀疏,草层高30~60厘米,总盖度30%~60%,以纤毛鸭嘴草、扭鞘香茅、刺芒野古草、青香茅、红裂稃草为优势种,有些地段则以楔颖草、华三芒草、金茅、小金茅为优势种。此外常见的还有细柄草、华须芒草、白茅、蜈蚣草、短穗画眉草、金色狗尾草、紫菀、黄花败酱、白花蛇舌草、猪屎豆、小金梅草、独脚金、金锦香等种类。灌木稀疏、星散、矮小。常见散生灌木有桃金娘、黑面神、山芝麻、黄梔子、多花野牡丹。藤本植物常见有酸果藤、金櫻子、菝葜。群落中常星散分布有马尾松、木荷、相思树等乔木树种小树,高度都在1米以下。
本群落分布地段,生境干热、土壤瘠薄,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应以营造水土保持林和薪炭林为主,在陂度比较平缓的地段,可以开垦梯田,种植剑麻、龙舌兰,或种植番石榴、杨梅、余甘等耐旱的果树。
2.中亚热带低山丘陵草丛
中亚热带低山丘陵草丛是由中亚热带低山丘陵灌丛退化而来的,或由马尾松林经强度砍伐、割草后形成的次生植被。
(1)含有檵木、映山红的芒萁草丛
群落外貌整齐,黄绿色,春天由于檵木、映山红星散分布,相继开花时,出现斑斑红、白相映,色彩绚丽,秋冬则色彩单调。群落的总盖度60%~80%。草本层高30~60厘米,建群种芒萁,伴生种常见有芒、野古草、黑莎草、刺子莞、狗脊、狭叶香港远志、地稔等种类,群落中常散生有檵木、映山红、黄瑞木、毛冬青、短尾越桔、石斑木、油茶、细齿叶柃等灌木。藤本植物常见有菝葜、土茯苓、流苏藤、羊角藤、香花崖豆藤等种类。群落中也常散生有马尾松、木荷、青冈等小树。
本类草丛分布面积大,土壤大都为红壤、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中等。通过封山育林,可以恢复成马尾松林。在坡度比较平缓的地段也可以开垦为果园,种植比较耐寒的柑桔、桃、李等果树。
(2)五节芒草丛
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 )草丛主要分布在闽南山区、闽西、闽中、闽北山区,海拔800米以下,山坡中下部位,沟谷两侧陡坡地;山区水稻田抛荒地。群落外貌整齐,结构单一,叶层高1.5~2米,总盖度70%~90%,五节芒占绝对优势,伴生种常见有野古草、芒、败酱、奇蒿、白舌紫菀、野菊花、千里光、羊耳菊、苞子草、多花三点金、狗脊、东方狗脊、莠竹。群落中常散生有圆锥绣球、盐肤木、美丽胡枝子、算盘子、山胡椒、山苍子、楤木、大青、豆梨、菝葜、金櫻子、山莓等阳性灌木,偶见马尾松、青冈等先锋小树。
五节芒草丛高大、密集、先锋树种不易侵入,因而形成相对稳定的群落。大面积的五节芒草丛,常指示为抛荒地。五节芒秆是造纸的好原料,嫩叶是冬春耕牛的好词料。五节芒草丛地,土壤肥沃、水湿条件好,开垦后种植块茎作物如芋、参薯、山药、生姜可获好收益。
(3)白茅草丛
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l)草丛在本省山丘陵地常见,在抛荒地、田间隙地常成为单优势群丛。群落外貌黄绿色,草丛高50~70厘米,盖度70%~80%,常以白茅占绝对优势,伴生种常见有野嘴草、圆果雀稗、细柄草、星宿菜等种类。在山坡地则种类较为复杂,常见有排钱草、葫芦茶、假地豆、毛果算盘子、大青、牡荆、肖梵天花等灌木或半灌木伴生。
白茅的地下茎发达,交织网结,是垦复荒地时难除的杂草。耐火烧,反复烧荒是造成白茅群丛的生态因子。白茅地下茎含糖量高达5%~8%,1960~1961年秋冬,闽西上杭一些山区农民家家户户熬白茅糖,治疗水肿病,效果良好,实为救荒草本。
(4)斑茅草丛
斑茅(Saccharum aruncdinaceum)草丛广泛分布于闽西、闽中、闽北、溪流两岸阶地,河漫滩地、沙洲地。群落外貌灰绿色,秋冬开花,圆锥花序大型、淡紫色至白色。草丛高2~3米,盖度50%~80%。在河漫滩和沙洲地种类单纯,常为单优种群落。在阶地及河流两岸种类比较复杂,常见的伴生种有五节芒、苞子草、类芦、芒、光高粱等种类,并常见有盐肤木、檵木、水团花、木腊树、金櫻子、小果蔷薇、软条七蔷薇等灌木。
斑茅草丛高大,根系发达,牛羊不吃,为固堤护岸的良好植物。
(五)沼泽草丛
沼泽草丛主要分布在海拔1200米以上的山间盆地,大都是边远山区,如屏南仙山牛场的大坂、里坂;永定虎岗乡茫荡洋的水洋;梅花山自然保护区的大洋、小洋等地。生态环境特点是山高,年平均气温低,雾日多,相对湿度大。地形低洼,排水不良。由于长期受山泉水浸溃,土壤温度低,有机物分解慢、底土常有泥炭层。
1.柳叶箬、萤蔺、江南灯芯草草丛
柳叶箬(Isachne globosa )、萤蔺(Scirpus juncoides )、江南灯芯草(Juncusleschenanltii)草丛,主要分布于地面常年积水的低洼地,内陆山地也有零星分布。地表水层一般在10~20厘米,土壤比较肥沃。群落总盖度80%~90%,草层高20~50厘米,主要由柳叶箬、萤蔺、江南灯芯草、灯芯草、稗荩、谷精草等种类组成。
柳叶箬是牛喜吃的草本,可供放牧。如果开沟排水,也可以开垦为耕地,种植单季稻。2.细叶刺子莞、华刺子莞草丛细叶刺子莞(Rhynchospora faberi)、华刺子莞(r .chinensis )草丛常分布于地面雨季积水,旱季地面无水,但地下水位高,潮湿,底土常有泥炭层,土壤酸性强,肥力差地段。群落总盖度80%~90%,草丛高30~60厘米。生长密集,建群种是细叶刺子莞、华刺子莞,伴生种有艄茅、谷精草、大蓟、地耳草、星宿菜、堇菜、半边莲、挖耳草,偶见有沼原草、苔草等种类。
本类型分布地段经开沟排水之后,也可以开垦为耕地,但由于酸性强,尚须经过改土措施,否则经济效益不佳。
三、灌草丛保护与开发
(一)中山山地灌丛
其分布海拔高度一般都在1000米以上,大都是在山脊、山顶、山峰的肩部,坡度陡、土层浅、常多裸岩地段。年平均气温比较低、光照强、气温日变化大,风速大等生态因子。因此植物生长缓慢、老化、矮化、有的种类还匐地生长。这一类灌丛一旦破坏,不仅难于恢复,还会造成水土冲刷、岩石崩塌,应以保护为主。但这类灌丛是以杜鹃花科植物为主,春夏之交繁花似锦,可供春游、登山欣赏大自然绮丽多姿的自然风光。
(二)低山丘陵灌丛
这一类灌丛大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是森林经反复破坏后形成的次生植被。它分布广,面积大,离居民点比较近,是当前山地综合开发利用的主要场地。根据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相互协调的原则,因地制宜、综合开发,一般山顶都应保护原有植被,山腰可以造林、种果,山脚可以开垦梯田种植粮食作物或其它经济作物。在品种选择方面,应当注意当地的气候、土壤、地形诸因素,南亚热带低山丘陵灌丛地域,可以发展南亚热带果树,如荔枝、龙眼、宽皮桔、橙、柚、香蕉、凤梨等喜热性果树;在中亚热带低山丘陵灌丛地,可以发展比较耐寒的桔、金桔、桃、李、柰、板栗、锥栗、柿子等果树;有些地方结合乡村建设,把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及其废物多层次利用,建设生态农业村,这是农村建设发展方向。
(三)中山山地草丛
这一类草丛主要分布在武夷山脉和鹫峰山脉中山地带,海拔大都在1000米以上,连片分布,是发展畜牧业场地,有些地方已建立养牛场,如屏南仙山牛场。但由于春季草丛返青比较迟,冬季枯草期长,举办大型牧场,很难解决越冬饲料问题。办小规模的、十几头到数十头,实行农牧结合,冬季在山下放牧,利用农副产品,如稻草、薯藤、米糠等为补充词料,夏、秋在山上放牧,可能会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造林也是利用山地草丛途径之一,但需根据不同的地形、不同的海拔高度,选择适宜的树种,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封山育林也是利用山地草丛的途径之一。目前草丛中都有一定数量的黄山松或马尾松,通过抚育管理,可以成为黄山松林或马尾松林。
(四)低山丘陵草丛
低山丘陵草丛是从低山丘陵灌丛演变而来的,开发利用方式可以参照低山丘陵灌丛。但由于草丛植被稀疏,应着重考虑控制水土流失,选择耐瘠、耐旱的速生树种,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段,应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并举,在种植各种树木或草本时,都要施一定数量的基肥,促进草木生长,不施肥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水土保持林,应以生态效益为主,禁止林内割草、放牧、采薪,保护植被,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使土壤肥力得到恢复,林木持续生长。
(五)沼泽草丛
大都分布在海拔1000米左右的山间盆谷地,是当地水稻栽培区的上限、或者是劳力少的边远山区,通过开渠排水,可以开垦种植玉米、马铃薯等作物。有的地方也可以利用来建筑小水库,用于发电、灌溉,或保留为湿地作水生生物保育地。
第六节 人工植被
人工植被是指经过人们驯化选择之后所栽培的植物群落,如农业生产上的粮食作物群落、油料作物群落、果园以及经济林等有经济价值的植物群落,都是人们在长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创立的植物群落,均属人工植被。
人工植被和天然植被一样,在一定地段上都具有一定种类组成、一定外貌、一定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以及有其自身的形成发展过程等群落基本特点。组成人工植被的植物,不仅在个体之间,而且在群落之间都存在着种内和种间关系的问题,这些植物与其生活环境之间也仍然发生着密切的生态关系。
人工植被与自然植被的明显不同,是由于人工植被是在人们的控制下形成发展起来的,所以人工植被的群落特征,都按照人类生产的目的发生显著而迅速的变化,其变化总的趋势是向着充分利用土壤肥力和水热条件,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或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的方向发展。因此,人工植被具有明显的比自然植被更加丰富的研究内容,并且迅速发展,扩大其分布面积。从人工植被的研究和发展情况,可以充分说明人类利用和改造植被资源的主观能动性的水平。
福建的自然条件较为优越,水热资源丰富,构成了各种不同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多种植物的栽培和发展,并且形成了适于各类生态条件和群落结构不同的人工植被类型。人工植被一般是单优势种和单层结构的群落,就是果园和橡胶园也仅在早期幼林期有套种2~3层结构外,成年林均以单层为主。近年来各地有仿自然群落的多层结构配置,但本省尚不多。参照自然植被分类的原则,按照人工植被优势种的生活型、群落结构与生态特征、以及经济状态等,将本省人工植被主要分为农业植被、果林植被和经济林植被三个基本类型。
一、农业植被
农业植被是指经过人类选择栽培的大田作物,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蔬菜等,也称农作物。它们的类型和品种较多,而各自对生态环境的适应范围比较狭,要求有比较严格的水、温、光和肥力条件,才能正常地生长发育。因此,它们具有明显的地方特性和物候变化,其生态特征多数属于中生植物或湿生植物类型。一般农作物的生活周期都比较短,属于一年生或二年生植物,较少多年生植物,通常草本性状,而它们的经济产量则比较高。
福建农业植物种类丰富,构成福建农业植被主要植物,按其用途分,有粮、油、麻、糖、烟、菜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蔬菜等,其耕地面积约2000多万亩,占全省土地面积10%多,其中粮食作物的耕地面积约1607.3万亩,占耕地总面积83%左右。常见的农作物有70~80种,每种作物由于人类长期的培育和选择,品种繁多,类型复杂,分布广泛。
(一)粮食作物群落
水稻(Oryza sativa),是福建的主要粮食作物,栽培面积占全省耕地面积的70%以上,
产量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80%左右,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属于华南双季稻作带。全省的环境生态特点十分有利于喜温、喜湿类的水稻生长,而且多数地区都适于水稻的双季栽培。本省双季稻主要分布在溪河流域,也是本省水稻的主产区。其中以闽江流域和九龙江流域面积最大。目前全省双季稻已普遍实现了连作化,但由于本省地形起伏多变,热量资源在垂直方向的变化极为明显,形成了双季稻,单、双季稻轮作和单季稻三个耕作层次。
福建栽培水稻以秈稻为主,粳稻只在山区部分地方种植,由于它们的光照长短反应不同,有早稻、中稻和晚稻之别;对土壤水分的适应性不同,有陆稻、水稻、深水稻之分;以及按其的光合作用产生淀粉性质变异,分粘稻和糯稻等。所以栽培水稻的类型和品种很多,所形成的群落特性不同,因此应依其特性进行不同的水肥管理。
小麦(Triticum aestivum),是本省主要的冬种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仅次于水稻和甘薯居第三位。分布很广,不论平原、丘陵、山区都有种植。
甘薯(Ipomoea batatas ),是福建三大粮食作物之一,仅次于水稻,常年种植面积达400万亩以上,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1/8,占粮食产量的1/7。全省有23个县主产甘薯,有1/4人口的地区以甘薯为主粮。
此外还有大麦(本省种植的多为六棱大麦)、玉米、高粱、马铃薯、薯蓣和加工提取淀粉的木薯、蕉芋、魔芋,以及种子含有丰富淀粉的绿豆、赤豆等。
(二)油料作物群落
花生(Arachis hypogaea),性喜温、较耐旱,需钙特多的土壤。为福建的主要油料作物,在本省从南到北有广阔的种植范围,有些地方一年可种植两季。80年代统计,全省种植面积约120.87万亩,总产量223.48万担,平均亩产185斤。占全省食油总产量的70%左右。大豆(Glycine soja ),属于喜温作物,适宜于气候温暖、水分较多、光照良好、有机质较多的中性或微酸土壤的环境生长。
我国是大豆的原产地,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栽培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据考査,福建大豆栽培历史悠久,经验丰富,从南到北一年都可以种植两季,目前全省种植面积约100万亩以上,多数种植于旱地,春播面积比例较大。由于本省山多,地形气候复杂,各地耕作制度也极不相同,因此大豆分布也很不均衡,基本上可分春大豆和秋大豆两个区域。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 ),目前本省虽有一定的面积,但种植比较分散,尚未形成较大面积的稳定的集中产区。单产很低,产量只占食油产量的1/5左右,还不能满足需要。此外尚有芝麻和油茶等。
(三)纤维作物群落
福建的主要纤维作物有黄麻属(Corchorus )的圆果黄麻和长果黄麻,以及红麻(Hibis-cus cannabinus )和苧麻(Boehmeria nirea )。引种的龙舌兰属(Agave )的剑麻和龙舌兰,闽东南有一定的面积。棕榈、棉花也有一定的数量。
圆果黄麻和红麻在福建种植历史悠久。随着生产的发展,黄、红麻种植面积发展到7~9万亩,平均亩产637斤,单产水平居全国第二位。
(四)糖料作物群落
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 )为本省的主要糖料作物。本省甘蔗种植历史悠久,历来是全国主产省份之一。目前全省种植面积达90万亩。甘蔗产量约30多万吨。近几年来也试种甜菜。
(五)嗜好性作物群落
菸草(Nicotiana tabacum )是本省主要的嗜好性经济作物,各地虽都有普遍种烟的习惯,但是较大规模的生产性栽培,主要集中在闽西和闽南。这些地方的生态条件较适于烟叶的生长,有利于烟叶的成熟。在本省的一些山区丘陵地,微酸性砂壤土的地方,早晨多雾露,是种植优质菸草的自然条件。
本省是全国种植菸草的最早省份,17世纪初以来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栽培和烤晒烟叶的经验丰富,所产的烟叶以色黄质细闻名于世。目前全省种植面积约25万亩,总产达42.52万担左右。以烤烟为主,约占80%。生产的菸草有春烤烟、冬烤烟和晒烟三种类型。
此外还有少量的咖啡和主要的嗜好性饮料茶。
(六)绿肥作物群落
主要的有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 ),常作为稻田的越冬作物。其次有蚕豆和苕子、田菁等。
(七)蔬菜作物群落
本省蔬菜资源很丰富,约有100多种,分属20多科,目前上市的约30多个种类,100多个品种。它们生长的生态环境比较广泛,集中分布于人口稠密的沿海及城镇郊区。由于蔬菜的生长期较短,适于与农作物间作套种,成为农业生产多种经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些淀粉类和浆果类蔬菜,在菜区或城市,也常用其以菜代粮、以菜代果。这说明蔬菜生产将会进一步发展,也是农业植被的主要组成部分。
主要的栽培种类中,叶菜类有蕹菜、韭菜和油菜属的甘蓝菜、包菜、花椰菜、芥菜;瓜果类有豌豆、四季豆、菜豆、黄瓜、南瓜、苦瓜、冬瓜、丝瓜;块根茎、鳞茎类有蒜、葱、慈姑、荸荠、萝卜、胡萝卜。
(八)人工复合群落
人工复合农业群落就是指根据省情、县情、村(场)情建立的农业生态系统,也称“生态农业”或“生态村”或“生态场”。这是近年来农业植被的综合发展。
由于人口膨胀、森林过伐、农药污染,以及重施化肥、忽视农家肥造成土壤肥力下降,表现出农、林、牧、副、渔五业比例不协调。为解决农村生活能源,把用地和养地相结合,本省近年来自觉进行“生态村”、“生态场”的建设,这里引用福建农学院《水稻生理生态研究进行的调査报告》,举例如图2-2-10。
二、果林植被
果林植被为人工植被的一个类型,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经济价值高,收入大。果实除了供鲜食外,也是食品工业的重要原料。多数果树是蜜源植物,有的还可以药用。此外,果树也是绿化环境的主要经济林木,栽培果树可以美化环境,净化空气。
福建果树栽培已有近2000年历史,生产经验和果树资源都很丰富,全省大约44科,120多种,共3000多个品种或品系,如芦柑、福柑、文旦柚、坪山柚、琯溪蜜柚以及兴化桂圆、莆田荔枝、天宝香蕉、檀香橄榄等传统水果,远销国内外。此外,还有本省特色的李、柿以及野生、半野生的猕猴桃、余甘子、野山楂、无花果等,故福建素有“南方果乡”之美称。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方针政策的实行,调动果农发展生产,引进、应用先进科学技术,加强科学管理的积极性。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果树种植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本省的果树植被按其生态分布和生态习性,分为如下三个基本类型。
(一}常绿热性果林植被
福建常绿热性果林植被主要由龙眼、荔枝、番石榴、芒果、洋桃、橄榄、香蕉、凤梨等果园所组成。这些植物共同的生态特点是,要求有比较高的热量才能正常生长发育,其生物学零度在15℃以上,适于在年平均温度20℃以上和少霜或基本无霜的地区栽培。因此,在本省的分布只限于东南沿海南亚热带农业气候地带范围内,主要集中于漳州市、厦门市、泉州市和甫田市等沿海县市;在福州至宁德地区,某些种类已不适于商品性的种植。
1.龙眼林
龙眼(Dimocarpus longan )属南亚热带的常绿果树类型,对温度要求较为严格,一般在年平均温度20℃~22℃,常年绝对低温不低于-2℃,年降雨量1000毫米以上的地方,均适于龙眼栽培。在亚热带果树中,龙眼是比较耐旱的树种,它对干旱、酸瘠的红壤山地和常风较大的沿海地带等较为恶劣环境,都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我国龙眼栽培历史悠久,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朝就有龙眼栽培的记载。福建龙眼栽培至少也有1000年的历史。当前福建为我国龙眼栽培最多的省份,面积和产量都占全国的一半以上。在正常的栽培管理下,百年以上的龙眼树,各地均不罕见。在晋江磁灶乡前埔村有一株350年历史的“福眼”,生长繁茂,树冠宽15米,树高10米,树干粗大,曾产果1200斤;该乡井边村的龙眼栽培于沿海丘陵山地,不仅寿命很长,而且产量高,结果年限持久。
龙眼花期较长,又紧接柑桔、荔枝之后,单穗花数多,并富含蜜汁,是南方重要的优质蜜源植物。且因其树冠常绿,树形壮观,花味芳香,习性较粗生,故在城镇和村落园林化的布局上是重要树种,又是美化环境、绿化丘陵山地的一种独特的经济果木。
在本省的南亚热带地区,常年绝对低温0℃以上,是发展龙眼最适宜区域,而且宜植地资源仍然相当丰富。尤其闽南沿海各县,最适于大力发展以干制为主,兼顾罐藏和鲜食品种,特别是东壁、焦核以及晚熟种九月乌等良种,更应加速繁殖推广。
2.荔枝林
荔枝(Litchi chinensis )是一种典型的南亚热带果树,原产我国南部,为南方的珍贵果树。1500多年前福建就有荔枝栽培的记载。
荔枝生长要求的生态条件与龙眼大致相同,因此,荔枝林和龙眼林常在同一地带上交错分布。不过荔枝树较之龙眼耐肥和耐涝,较宜于丘陵山地低湿区和浦港堤岸栽培。
福建荔枝种植面积和产量均仅次于广东,为全国第二主产地,全省有32个县栽培。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的江河溪旁及丘陵山地,集中于漳州市的龙海、漳浦、诏安、平和、云霄、南靖等县和莆田市,其次,在泉州市沿海各县以及福州一带。宁德地区沿海尚有零星分布,最北可达福鼎,但已难正常开花结果。福建荔枝主产区栽植品种达40多个,但优良品种不多,主要的有产于漳州市的早红,产于莆田市的陈紫,产于福州、宁德地区的状元红,这些品种均较适于鲜食;而产于漳州市的乌叶、兰竹和产于福清的下番枝,均较宜罐藏;还有各地零星种植的桂林,适于酿酒。
3.番石榴林
番石榴(Psidium guajase)原产美洲墨西哥等热带国家,在16~17世纪传入我国。是一种适应性较强,主干不甚端直的小乔木,成年树耐寒性稍强,能忍受-4℃的低温,在15℃以上的气温就能生长,在亚热带地区由于日温差大,结果的品质比热带更好。番石榴较耐旱,也耐湿,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以通气透光、排水良好的山坡地最为适宜。
本省东南沿海各地,番石榴是极为常见的果树,分布于闽南一带的为常绿;在闽侯、福州一带的冬季叶常由绿变红;而福州以北的宁德等县则落叶。番石榴的果实含维生素特别高,每100克可达65~308毫克,而种子落地即能自行繁殖传播,所以在较湿暖的地方,到处都有近似野生状态的番石榴。福建番石榴较多集中于同安、泉州、漳州、闽侯等地。其主要栽培品种有台湾种,产于泉州、同安、长泰、南靖、龙海等闽南地区;吕宋种和仰光种番石榴,产于厦门、同安、龙海;白香番石榴和四季番石榴,产于龙海;六月番石榴和幕浦番石榴,产于福州、连江一带;还有拉红线番石榴产于云霄。近年来引种泰国番石榴,果硕大且味香,是选育发展的品种。
4.橄榄林
橄榄
(Canarium album )是原产我国南方的一种亚热带果树,早在2000年前的汉代就有种植橄榄的记载,现在世界上仍以我国栽培最多,福建为主产地之一。
橄榄虽适应性较广,但仍要未较高的温度和湿度,在常年绝对低温不低于-3℃,年平均温度191:以上,冬季无严寒,雨量较多,微酸性土壤的生态条件下,无论丘陵山地或冲积平原都能生长。橄榄能耐短期的淹水,但一般生长于PH5~6.5的山地,果肉较香脆,宜于生食。
橄榄果是福建的特产,本省沿海各县和闽西的上杭、永定等县橄榄分布较多,而以福州、闽侯、闽清、莆田、南安等县市最为集中。栽培的品种有产于福州、闽侯、闽清一带的檀香、惠园、自来园、长营等;产于莆田、仙游的霞溪本、橄榄柑厝后本;产于南安、霞湘的丁香等。
5.芒果林
芒果(Mangifera indica)原产亚洲南部热带,是一种绿化环境的优良乔木果树,也是很好的蜜源植物。本省50年代后才大量引种,芒果一般要求最冷月平均温度在10℃以上,夏季平均温度在18℃以上,才能正常开花和结实。通常在排水良好、微酸性土壤条件下,山地或平地均适于种植。近年来,也作为沿海城市马路和公园的行道果树栽培,生长很好。
本省芒果分布东南沿海各县市,其中以安溪栽培最多。较有发展前途的主要栽培优良品种有红花芒、白花芒、秋芒.、象牙芒和吕宋芒等。
6.香蕉园
香蒸(Musa nana )原产亚洲南部热带,是大型多年生草本植物。在年平均温度24℃以上,夏季最热月份的平均气温不超过35℃,冬季最冷月份的平均气温不低于15℃,绝对低温不低于4℃,年降雨量在1500毫米以上,而且分布均匀的气候条件,以及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无论山地或平地都适于香蕉生长。以冲积性砂壤土最为适宜。本省主产区的天宝、浦南等地,都分布在河流两岸冲积洲地上。
福建香蕉主要分布在漳州市,而泉州、莆田、福州、宁德等地市种植较少。其栽培品种天宝蕉为本省主栽品种,组织柔软、味甜、香浓、品质佳。此外,还有美蕉,也是本省的主栽品种,较耐寒,对环境适应性强,味甜带微酸。紫蕉抗逆性和耐寒性均较强,在全省热量较差的县份,均有零星分布。
7.凤梨园
凤梨(Ananas comosus )是一种热带型草本水果,喜高温,怕霜冻,耐干旱,忌潮湿。在年平均气温21℃~27℃,无冻害,常年绝对低温大于I℃,PH4.5~5.5的砂质壤土等生态环境栽培最适宜。
凤梨原产巴西,对温度反映较为敏感。在气温降至-1℃时就严重受害,夏秋高温干旱,气温超过37℃时,果实日烧病严重,叶色退绿。由于凤梨原为林下植物,有一定耐荫性,但经人工栽培后形成的不同品种的耐荫性也有差异,如本地有刺品种和台湾有刺品种较为耐荫,沙捞越品种则较不耐荫。
据记载,1605年葡萄牙人将凤梨从南美引进我国澳门,后转入广东、福建。福建大约明末开始栽培,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主要分布于莆田以南沿海丘陵山地,集中于龙海、漳浦、云霄、诏安、南靖、同安、长泰等地,莆田也有少量栽培。栽培品种以沙捞越品种为最多,约占总种植面积90%。是适于加工罐藏的主要品种。本地有刺品种,由于较能耐阴,龙海一带多与马尾松间种,但品质略酸。台湾有刺品种,味甜香、品质佳,适于鲜食。此外,引进福建种植的常绿热性果树还有杨桃、番荔枝、人心果、菠萝蜜等。
(二)常绿暧性果林植被
福建暖性常绿果林植被主要由柑桔、枇杷、杨梅等群落组成,属比较典型的亚热带果树,生物学零度为10℃~15℃,适于在年平均温度15℃以上、温暖湿润的环境生长。就上述三种果树而言,它们都比较耐荫,在本省有比较广泛的分布范围,但是,一般在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南部农业气候区较为适宜,可作商品性生产。
1.柑桔林
柑桔属的柑、橙、柚等均为典型的亚热带果树,性喜温暖湿润,生物学零度为12℃,适于年平均温度15℃以上,极端温度不低于-5℃,年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年平均相对湿度80%左右的气候条件,土壤微酸性至中性,以PH5.5~6最适宜。
柑桔为福建省六大果树之首,面积大、产量多,经济价值高。近几年来种植面积又有很大的发展,由原来主产区的福州至漳州一带扩展到全省,南平、三明、龙岩等市,从无到有迅速发展,形成了省内柑桔新产区。
福建种植柑桔历史悠久,选育出不少品种和类型,除了柑桔类外,还有金桔类。但是,由于福建地形复杂,农业气候地域性差异较大,尤其垂直分布甚为明显,因而各产地的柑桔种类和品种亦有不同。在漳州、泉州、厦门一带,热量丰富,栽培的种类和品种多以芦柑为主,其次是蕉柑、印子柑、改良橙、脐橙以及坪山、文旦、琯溪蜜柚等类型和品种;福州、莆田一带雪柑、福桔为主,而其他甜橙类的品种为次;闽东沿海地区,一般种植雪柑、福桔、马鼻蜜桔以及四季柚等品种;闽西北和闽东北,多数种植耐寒性较强的温州蜜柑、金桔等品种。
本省的农业气候条件,不仅具有适宜柑桔栽培的广泛区域,还具有适于发展晚熟柑橙的生态环境,在柑桔最宜栽培区域的南亚热带农业区,还有一定的宜果荒山荒地资源,是今后本省柑桔重点发展的地方。中亚热带农业区,宜果荒山荒地资源较多,选择有利的生态环境,继续扩大种植面积的潜力很大。至于闽北海拔较高的中亚热带山地农业气候区,除了在湿热条件较好的生态缓冲地形下同时选择耐寒性较强的品种外,一般不宜发展为生产性柑桔栽培区。
2.枇杷林
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是一种亚热带果树,其果实正值春末夏初水果最缺乏时成熟。一般在平均气温15℃以上,幼果期绝对低温在-℃以上,雨量较多,空气湿润,土质疏松,保水保肥力强而又不易积水,以及PH5~8的土壤等条件下,不论平地或山地,均适于栽培。主要品种有梅花霞、红柑、大城四号以及白肉类的白梨、鸟躬白、白密等。根据本省目前资源条件和生产基础,除了莆田和云霄外,福州、连江、福清均可发展。
3.杨梅林
杨梅(Myrica rubra )原产我国南方,是一种山区常见的乔木果树,性好温暖潮湿的气候,一般在年均温度冬季绝对低温不低于-9℃,酸性土壤的生态条件下,较适于杨梅生长。通常种植在丘陵山地、山坳阴谷或河湖交错的地带,由于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空气湿润,杨梅能生长得很好。由于它适应耐瘠抗风地段,可作为水土流失造林树种。
本省各地山区都有野生杨梅分布,也均有栽培,主要分布于建阳、建瓯、福鼎、南安、莆田、仙游、连江、长乐、龙海等县市。其优良品种有主产建阳的大乌杨梅,产于建瓯、古田、延平、泰宁等县区的小乌杨梅;产于福鼎的大粒紫;还有分布最普遍的红杨梅和少量栽培的白杨梅。
(三)落叶温性果林植被
福建落叶温性果树种类很多,主要的有桃、梨、李、柿、板栗、枣、葡萄、猕猴桃等。它们的生物学温度为6℃~10℃,在本省有比较广泛的分布范围,但以中亚热带农业气候和中亚热带山地农业气候这两个地区较为普遍。
1.桃林
桃(Prunus persica)原产于我国西北高原地带,是福建各地极为广泛栽培的果树之一。桃果外观艳丽,大小适中,鲜食和加工均宜。桃的树姿优美、花朵鲜艳,是常见的观赏木之一。
桃树对土壤、气候适应性很广,适合于阳光充足、排水良好的山地栽培,而且结果早,供应期长,每年从5~8月都有果实成熟。一般嫁接3年开始结果,5~6年进入盛果期,通常15年后进入衰老期。
本省主要分布以闽侯、福州、福清、莆田、永春、漳平、福安等县市较多。栽培品种多属我国南方品种,较能适应我省温暖多湿的气候条件,包括硬肉桃和水蜜桃两个品系。本省水蜜桃,多数由江苏、浙江引进,主要品种是玉露水蜜桃和白风水蜜桃。本省硬肉桃品系的地方品种较多,早、晚熟品种均有,一般较耐高温高湿,树龄长,主要品种有砖水桃,以福州、长乐、福清为多,丰产稳定、耐贮耐运;梨仔桃,主要产于漳州市,适于加工;鹰嘴桃,产于闽西各县。
由于桃树属于温带落叶果树,本省栽培的南方品种,在冬季则需要10℃以下的低温,以使其通过休眠。有的品种如低温不足,花期反而延迟,影响正常开花结果,这在本省南部尤为明显。
2.梨林
梨(Pyrus pyrifolia var .cuLta )在福建也是一种很常见的果树,原产于我国,至今已有3000年栽培历史。全省各地均有梨林,但主要分布在建阳、三明、龙岩地区。
原产我国的梨树有9个种,各自对环境条件要求也不相同。其中砂梨这个系统性喜阳光,需要温和多湿,适于在4~10月份降雨量700毫米以上的地区栽培,其果实成熟期在7~8月,这时平均气温愈高,则品质愈好。
本省现有梨树的品种,大约有百余种,多数属砂梨系统,少数白梨品种是近年从日本引进的。据三明市和南平市梨树品种鉴评的结果,认为目前可推广的良种主要有黄花、杭青、祗园、新世纪、铁头、二官白和晚三吉等。由于梨树的多数品种自花不实,因此在栽植时,也相应地在梨林中选择和配置授粉品种树,一般主栽品种树与授粉品种树的比例为8:1,如黄花可以配植新世纪、黄密和今村秋;祗园可配植杭青、新世纪;杭青可配植黄花、祗园和新世纪;铁头可配植菊水、祗园和杭青,以促进梨园丰收。
3.李树林
李(Prunus salicina )为本省广泛栽培的温带果树之一,也是常见的绿化环境的优良树种。其果实不论鲜果或加工制成李干、话李、蜜饯和嘉应子等,都深受欢迎。
李树对气候的适应性较强,能耐寒、耐热;对光的要求不太严格,在较阴的地方也能生长结果;但对土壤的湿度要求较高,宜于保水力较强的土壤栽培。本省栽培在质地较细的冲积土和山地上,结果都很好。
李树对风土适应性很强,全省各地都分布,而以永泰、福安、闽清、南安、沙县、霞浦、诏安栽培较多。主要栽培良种有:芙蓉李,为全省性分布,但主要集中在福安、永泰、南安等县,酸甜适中,加工和鲜食均宜;胭脂李,主要分布在福安、永泰等地,宜鲜食;蜜李,分布于邵武、泰宁等县市;携李,分布于浦城、武夷山、沙县、建阳、建瓯;黄腊李,分布闽北各地;三华李诏安分布较多。
柰,是一种具有近似桃的某些特征的李,福建有黄肉和红肉两类,广泛分布于福鼎、古田、闽清、南平、建瓯、建阳、顺昌、沙县等地。
4.柿树林
柿树(Diospyros koki)为落叶性温带果树,高可达10米以上。生长季节喜高温,但冬季能忍受-18℃低温。柿树对水湿条件要求严,而且比较喜光;对土壤的适应性强,在排水良好,PH4.8~6的土壤都能生长。
柿树原产我国,在福建山区到处都有野柿树分布,主要集中于永泰、古田、安溪、长汀、龙海、诏安、莆田、仙游等县,而以安溪最多。主要栽培品种有:橙色柿和红柿为本省最普通的栽培品种,分布于闽东和闽南一带;扁压柿、四角柿,产于永泰、福清、甫田、南安至德化一带。以上各品种,鲜食或加工柿饼均适用。油柿主产于安溪;桃园柿主产于古田;金饼柿主产于诏安,这三个品种一般适于加工成柿饼。无核大方柿主产于闽北浦城和武夷山等,适于鲜食。此外,还有产于龙溪地区各县的水柿以及产于漳浦和龙海的狮头柿,加工或鲜食均适用。
5.板栗林
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是一种木本落叶性的富含淀粉的果树,种子还含有丰富的糖和蛋白质,既可鲜食,也可熟食,同时也是肉类烹调的很好辅料。
板栗在平均温度10℃t~14℃、生长期温度16℃~20℃的地区和年降雨量600~1500mm 的条件下,都能良好的生长。当果实成熟的过程中,如有充足的日照,则有利于好品质的形成。板栗地土壤适应性较强,而以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含有机质多的中性或偏酸性土壤最为适宜。
本省板栗广泛分布于闽西北丘陵山地,在龙岩市以上杭、长汀最多,而南平市则多集中于建阳和建瓯等地。目前栽培的品种,以产于闽西上杭和长汀的毛栗和油栗为多。
三、经济林植被
(一)常绿经济林植被
1.茶园
茶树原产中国,人工栽培历史有3000多年,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各省,随着文化交流,于8世纪初开始传入日本,18、19世纪间传入东南亚和欧美各国。茶叶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商品。
茶树是亚热带地区广泛种植的一种多年生木本饮料作物,原先生长在深山老林中,其系统发育特性比较喜温、好湿、耐荫性较强,在年平均气温17℃以上,无霜期300天以上,绝对低温不低于-5℃,降雨量1000mm以上,空气相对湿度80%左右,微酸性土壤(PH4.5~6.5)等生态条件下,生长很好,产量高,品质优,寿命长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由于茶树经过人工长期广泛栽培后,不同品种和类型之间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驯化,对气候和土壤等自然生态条件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广泛适应性,使其更易于广泛种植栽培。茶树全年生长期达9个月之久,采收期约达7个月。本省山地土壤多为红壤、黄壤,局部地区有紫色土壤森林土,各类土壤性状一般都较良好,大部分山地都适宜种茶,部分山地虽土质差些,但是在比较优异的水热生态条件的缓冲下,通过精耕改土和加强管理,亦能种好茶树,获得较高的产量。
福建是全国重点茶区之一,茶园遍布全省各县市,从海拔10米的低处至海拔1000多米的高处都有茶园分布。但是,本省各地水热生态条件差异悬殊、地形复杂,茶园分布有明显的垂直变化。因此,有必要因地制宜根据茶树品种耐荫性程度,配置合理密度和树种。
茶园多数分布于低丘梯田,实行条栽密植的群落结构。这种茶园在幼年期或茶树改造更新后的一、二年间,树冠的覆盖度小地面空隙大,常进行合理的间作。常见的茶园间作作物有甘薯、马铃薯、花生、蔬菜等。但为了解决茶园缺肥的情况,多数间作豆科绿肥,主要种类有:猪屎豆、铺地木兰、羽扁豆、木豆、苕子等。此外,也常利用梯壁种植匍匐性绿肥,如铺地木兰、鸡眼草或印度豇豆之类的植物,既可增加肥料,又可保护梯壁。有些地方还利用梯缘种植金针菜,或在茶缘路边种植一些不影响茶树生长的棕榈树和油茶等经济林木,以及高秆绿肥等。有的还因地制宜进行落叶树木如梨、厚朴等与茶间作,如浦城仙阳茶场,在缓坡茶园间种梨树。
2.油茶林
油茶系亚热带常绿阔叶灌木,是我国南方主要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常见的种类有油茶(Camellia oLeifera )、梨茶(C.octopetala )和短柱茶(C.brevistyla ),其次有散生在海拔高度800~1000米左右的红花油茶(C.chekiangoeeosa )以及从省外引进的攸县油茶(C.yuhsienensis )。
油茶择土不苛,适应性强,分布区域属中亚热带气候和中亚热带过渡到南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温度最冷月均温3℃,最热月均温31℃,绝对最低温度(浦城、屏南),绝对最高温度43℃(福安),年降水量1000~2200毫米,相对湿度74%~85%。土壤为花岗岩、片麻岩、砂岩发育的砖红壤性红壤以及黄壤化红壤,PH4.5~6.5。油茶多生长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坡地。
由于分布区域所处的地理条件差异,影响油茶生长发育的主要生境因子也有所不同。闽东一带地势开阔,低山丘陵背山面海,坡度陡、风大、日照较强。尤其因坡度陡,各坡位的土层厚度、光照、水热条件等产生差异,所以,生长在南坡或东坡的中、下部位的油茶,长势好、产量高。在闽西北一带,油茶人工林所处的低山丘陵地形变化不大,且坡度较缓,生长在各坡向的油茶均能获得充足的光照,然而,由于土质较粘重,秋旱突出,阴坡土壤水分状况较有利于油茶生长结果,所以,阴坡向的油茶长势好,产量高。
短柱茶较集中分布在南平市郊的安济一带以及闽侯县。此外,也有散生在普通油茶林内,其生境条件与普通油茶相似。红花油茶喜冷凉,多散生于海拔800~1000米左右的中低山地带,常与常绿阔叶树混生,在建宁、泰宁、南平以及闽东一带中低山地带均有分布。
油茶人工植被的群落类型在地理上可分为低山丘陵型和山地型两个生态类型。
(1)低山丘陵油茶人工灌木林
①油茶人工群落。多分布在海拔数十米至400~500米,由油茶或短柱茶构成上层灌木。油茶常用直播造林,一穴多株,形成多主干灌丛状,或经过疏苗后仅留一株,呈单主干半圆形,林相较整齐。人工纯林每100平方米内有油茶15~18株,20年生油茶树高1.8~2.2米,冠幅1.5~2米,根颈粗4~6厘米,郁闭度0.6~0.7。油茶林多为人工栽培,由于郁闭度较大,加之人为活动频繁,林下小灌木和草本较少,盖度均不到10%。在粗放经营情况下,林下小灌木和草本种类较多,盖度可达30%左右。油茶人工林林下小灌木和草本植物种类,常见有映山红、菝葜、芒萁、芒、白茅等。
②油茶、油桐群落。福建省油茶产区茶农常有在油茶林内混栽千年桐或三年桐的习惯。利用油茶幼龄时耐荫,油桐生长快、结实早、易衰老的特点,营造混交林达到“以短养长,长短结合”,增加收入的目的。油茶、油桐混交林,多为株间混交形式,亦有梅花形混交。造林7~8年内可以收获桐果。三年树高3~4米,冠幅3~4米左右;油茶树高一般为1~1.5米,林相层次明显,乔木层油桐,灌木层油茶,地被层套种甘薯等农作物,构成油桐十油茶-多种农作物群落。8~9年后,桐树衰老,油茶进入结实期,伐去桐树专门经营油茶纯林。林下小灌木和草本植物较少。
(2)中低山地带红花油茶灌木林
分布在海拔高度800~1500米左右的中低山地带。
①红花油茶群落。该群落的上层优势树种是红花油茶,高2~3米,冠幅宽2~3米。其间混生有灌木或小乔木如鼠刺、弯蒴杜鹃、刺毛杜鹃等。林下灌木和草本植物有短尾越桔、野青茅、野古草等。
②红花油茶、木荷、枫香群落。这类群落林相不整齐,枫香高4~5米,木荷高2~3米,红花油茶树林虽矮小,但占优势。林下灌木和草本植物有小果南烛、鼠刺、弯蒴杜鹃、刺毛杜鹃、短尾越桔、芒、野古草、芒萁等。
(二)落叶经济林植被1.巴西橡胶林早在1904年我国即引种巴西橡胶(Havea brasiliensis ),目前我国广东、云南、广西和福建等省(区)都有大面积栽培。福建引种的巴西橡胶经过长期栽培驯化,在闽南地区已正常生长和产胶。到目前为止,全省共有13个县(市)、37个农林场、47个乡引种,种植面积近8000公顷。橡胶从南纬6°逐步北移到北纬25°左右,在高纬度地区大面积种植成功,说明其习性和对生境的适应性有很大的改变。
福建巴西橡胶林的分布主要以盘陀岭以南的诏安、云霄县为主,占全省栽培面积的70%,产量占全省的80%,盘陀岭以北有少量栽培。该地区由于纬度较低和重山阻隔,构成马蹄形的地形,受寒潮影响较轻,加上海洋暖流的调节,提供了较优越的热作生长和越冬的生态环境。盘陀岭以北的漳浦、平和、龙海、长泰、南靖、同安、南安、安溪、惠安、晋江有小规模种植。
巴西橡胶适于生长在高温、多湿、静风和肥沃的土壤。原产地年平均气温为26℃~27℃,年温差在3℃以内。年降雨量2500毫米,微风。福建植胶区位于北纬23°30'至25°,东经117°~118°之间,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1)光辐射充足,年平均日照时数2001.2~2452.7小时,年太阳总辐射26.27~31_67千焦/平方厘米;(2)热量资源比较丰富,年平均气温20℃~21℃,大于10℃的积温6500℃~7700℃,月平均气温大于20℃的月份4~10月,时间长达7个月,最热月平均气温28.2℃;(3)降水较多、干湿季分明,全年雨量1300~1694毫米,雨量分布不均匀,多集中于4~8月,春夏多雨、秋冬干旱,由于热量和水分配合比较好,即高温季节加上充沛的雨量有利胶树生长和产胶。(4)冬季常有寒潮低温侵袭,越冬温度较低,平均3.8年遇害一次。(5)夏秋有台风袭击,闽南地区内陆风速为1.5~2米/秒,沿海为3米/秒,常风大;夏秋台风是仅次于低温的气象灾害因子,据1954~1978年25年的统计,正面登陆台风23次,平均每年0.92次。
福建植胶地原来多是次生马尾松灌草丛,土壤属赤红壤,质地砂壤土至粘壤土。在自然植被保护较好的胶园,有机质含量较高,一般在2%,植被破坏和土壤冲刷严重地区有机质含量1%,肥力差。
巴西橡胶林为高大乔木,单层结构,林相整齐。由于胶树叶蓬生长有明显的节律性,群落外貌随季节变化而变化。春季4~5月新芽展叶呈古铜色,以后呈绿色;夏季进入稳定期变浓绿色;冬季12~3月落叶期呈黄褐色或灰白色。一般年平均基围径增大4.22~5.80厘米,20龄以上的植株胸高直径25~35厘米,林木高达8~15米。每公顷密度450株。林下间种作物主要有花生、蔬菜、药用植物等,构成乔木层一草本层的双层群落。少部分种茶、小粒咖啡,构成乔木一灌木层群落。
2.油桐林
福建油桐人工林主要栽培有三年桐(Vernicia fordii )和千年桐(V.montana)两种,三年桐是亚热带偏温性植物,千年桐是亚热带偏热性植物。南亚热带气候区是喜热性而不耐寒的千年桐适生境地,中亚热带气候区适合于三年桐的生长发育,因而构成了油桐不同种在省内的自然分布区,即闽东沿海为千年桐集中分布区域,闽西北为三年桐的集中分布区域。由于气候的垂直分异,油桐不同种的分布亦往往超越集中区域,闽西北山区除有三年桐外,在低海拔的丘陵平缓地带也兼有千年桐分布,而闽东南沿海除有大量千年桐分布外,也有相当数量的三年桐的品种分布,且长势好,也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闽西北中低山三年桐人工植被林(油桐中带),地处鹫峰山以西,直至闽浙赣边境的武夷山脉北段,与仙霞岭、杉岭相连,包括南平、三明两市的全部县市(除延平市郊及尤溪的部分乡外)。该范围内山岭起伏,连绵不绝,低山、丘陵、沟谷、盆地犬齿交错,溪流纵横。属中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风小,湿度大,年均温度17℃~19.2℃,最冷月均温5℃~9℃,绝对最低温度-8℃(浦城),大于10℃积温5150℃—6150℃,年降雨量1550~1900毫米。土壤为花岗岩、片麻岩、砂岩发育的红壤、黄土壤,以及部分紫色土。三年桐人工林多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土壤质地较粘重,土层较深厚,肥力中等。
闽东南、闽南沿海丘陵地千年桐人工植被林(油桐南带)。闽东南属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地带,气候温热,年均温度19.5℃~21℃,最冷月均温10℃~12.5℃,大于10℃积温6500℃~7400℃,年降水量1050~1700毫米。土壤为砖红壤性红壤,低丘顶部多为红壤或粗骨性红壤。闽南沿海海洋性气候较为明显,温暖、热量高,年均温20.
最冷月均温12.5℃~13.l℃,大于10℃积温7400℃—7700℃,年降水量1050~1700毫米。土壤为玄武岩母质发育的砖红壤性红壤,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中低山、丘陵地呈棕红色、暗红色,质地多粘土。其次也有由花岗岩发育的砖红壤性红壤,质地多壤粘土。
油桐人工植被有2种类型:
①油桐纯林。乔木层由三年桐的当家品种(如一盏灯、对岁桐、福建丛生球桐)或千年桐组成,林相整齐。三年桐每100平方米内6~12株,常为6株。树高一般5~6米,分枝点高度0.8~1.2米。对岁桐品种分枝点较低,约0.2~0.4米。冠幅4~5米,伞形或椭圆形树冠,地径粗(离地表30厘米处)10~20厘米。直播或植树造林,3年始果,5~6年进入盛果期,15~20年后为衰老期。有的农家品种如福建丛生球桐寿命长达60余年。千年桐每100平方米内2~3株,多者6~7株。树高7~9米,冠幅7~8米,塔形或圆锥形、伞形树冠,枝下高1.5~2.0米。幼林期冠幅小,林地间隙大,可种农作物或绿肥。闽东一带间种甘薯、太子参,闽西北一带间种薏米或菸草,构成油桐一甘薯、油桐一太子参、油桐一菸草群落。桐林郁闭后,不再套种,形成油桐林。
林下灌木和草本植物种类,其多度因桐林管理水平不同而异,闽东一带常见有桃金娘、菝葜,闽西北一带除上述种类外,尚有其它下木下草,如淡竹叶、芒、乌饭、江南星蕨菜、白茅等。
②油桐、杉木混交林。乔木层由三年桐和杉木组成。桐杉混交林下常见的灌木和草本植物有檵木、芒萁、乌饭。有些地方有油桐、茶混交林,其林下则多间种多种农作物或绿肥。
前期桐林间种农作物的油桐一农作物群落,随着桐树冠幅增大,进入盛果期,林相郁闭后,不再间种,其群落演变成为纯油桐人工林。当桐树衰老后,则种植其它常绿或落叶阔叶林,如板栗人工林或油茶人工林。
桐杉、桐茶混交林的第一至三年内种农作物,4~8年桐树大量结实,与此同时,杉木也渐次长大,林地间隙小,停止间种农作物,专门经营油桐、油茶或油桐、杉木。8年之后,油桐逐渐衰败,油茶开始结果,杉木冠幅增大,则砍去衰败桐林,转入专门经营油茶或杉木,构成油茶纯林或杉木纯林。这种群落的演替过程,称为“三年农,三年桐,七年茶子满山红”。
第七节 植被的地理分布
自然界的植被特别是发育到较高阶段的地带性植被,是自然因素的活的指示物。自然因素中,首先是气候条件随纬度、经度以及海拔高度的变化而有变化,植被的地理分布也相应地呈现有规律的变化,而具有水平地带性(包括纬度、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使得各个地区的植被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点。
从闽东北斜贯至闽西南的鹫峰山一戴云山一博平岭连成一线的山系,大致把本省划分为东南部的南亚热带和北与西北部的中亚热带两个自然地带。这两个地带的气候、土壤和植被都具有不同的地带性特点。以下将本省植被的地理分布分别从其在上述两个地带内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作叙述,并以地带性植被特征为重点。
一、水平分布
(一)南亚热带植被水平分布
本省南亚热带大部分处于闽东南沿海地区。这个地带的外侧沿海狭带和海岛,气候温热而降水量偏少,常风较大;土壤多砂性土与露石粗骨土。乔木林不多而以丘陵地灌草丛为主。常绿阔叶林仅在某些地点保存有小面积风水林。一些地区还有海岸沙地的带状或片状木麻黄人工防风林、山丘的半自然台湾相思树林、黑松林。大面积分布的稀疏灌草丛,生长有偏干热性的矮小灌木种,如黑面神、车桑子、黄梔子、南岭荛花、山芝麻、岗松等,其中的草本植物有禾本科的刺芒野古草、画眉草、芒、鸭咀草,菊科的茵陈蒿、小飞蓬、野菊花、紫菀、一支黄花等。藤本植物不多,仅硕苞蔷薇、菝葜、茅莓、蛇婆子、木防己等。土层较厚和较避风的地段可见桃金娘、小叶赤楠等灌木和成片密生的芒萁,草丛中也星散生长马尾松、相思树、苦棟等苗木;风大、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地区,则常见成丛而疏生的鹤鸪草、画眉草等草丛。总之,在这沿海狭带内的植被特点是植物低矮、稀疏,以偏干热性、耐瘠薄的种类成分为主,以上特点是适应当地风大、干燥、土层浅瘠等生境特点的结果。此外,在这沿海狭带的闽东南沿岸,海滩红树林的种类生态分布也有明显的趋势,即自九龙江口以南地区,红树林的植物种类较多、长势较好,有6科7种,其中的秋茄可高达8米;向北到晋江至福清一带,种类仅有秋茄、白骨壤且长势减弱;再至闽江口以北的闽东沿海则剩秋茄一种,高度不足1米。以上状况是温度递减的结果。
从闽东南沿海狭带向西北部推移至鹫峰山一戴云山一博平岭一线山系的内侧山区,随地势逐渐升高和渐离海岸,温度渐降、湿度和降水量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地带性典型植被南亚热带雨林由于长期受人工砍伐干扰,目前仅在某些地区保存有小面积风水林,以南靖县和溪乡乐土村的南亚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为代表,森林高25~30米,林冠郁闭而呈波浪起伏,林内的乔木、灌木与草本植物结构从上到下的分层不明显;植物种类多、成分复杂而以热带性成分为主。上层主要树种红栲、乌来栲、大叶赤楠、厚壳桂等,是本省中亚热带地区不见或很少见的。林下生境阴湿,生长有多种湿热性灌木、蕨类和众多的树种苗木,特别是许多巨大的木质藤本植物在林中飞架缠结,其中一些种类和它的藤茎粗度是全国少见或仅见的。还有多种乔木的大树有高大的板状根和少见的绞杀植物、“老茎生花”现象等热带雨林的特征,都呈现出南亚热带雨林的特殊景观,是中亚热带地区罕见或已消失的。此外在南亚热带低海拔(自南向北约500~200米以下)地区,均未发现本省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主要树种如壳斗科的甜槠、大叶槠、苦槠和常见的散生裸子植物南方红豆杉、铁杉等。
在南亚热带的上述地区,像和溪的南亚热带雨林目前保存不多,广大的山地丘陵却是大面积的马尾松中、幼龄疏林和灌草丛,它们都是南亚热带雨林受人工砍伐、火烧等干扰所形成的次生性植被。但在许多低海拔山地的沟谷地分布有次生的南亚热带雨林,其主要树种成分为木荷、闽粤栲、枫香、鹅掌柴、围涎树、木腊树、山苍子等,也含少量目前较典型的南亚热带雨林树种如红栲、厚壳桂、黄杞等,林相较开裂,树种较低矮、幼小。林下灌木有九节木、朱砂根、石斑木、冬青、山矾等。草本植物有芒萁、狗脊蕨、里白、黑莎草、乌毛蕨等。以上的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大多是湿热而偏阳性种类,组成的幼林正处于发育的前期阶段。
本省南亚热带范围内自南而北,由于温度和热量的递减,地带性植被南亚热带雨林(除前述和溪的雨林较典型外,基本上是次生性雨林)、马尾松疏林和灌草丛等次生植被,以及人工栽培的热带、亚热带果树及热带经济作物和海岸植被等,它们的地理分布都相应地呈现一定的趋势,而具有某些地域性特点。如在本地带南部,即九龙江中、下游流域及其以南的漳州地区,水热组合条件最优越,地带性植被即如前述的和溪南亚热带雨林,其群落发育最典型、完好,突出表现为植物区系成分以桃金娘科、樟科、茜草科、紫金牛科、大戟科和壳斗科(均在林冠最上层)的热带、亚热带分布属种为优势种。海拔400~500米以下广大山地沟谷,较常见发育着次生南亚热带雨林(如长泰县东部吴田山南北两侧山地,南靖县南坑、船场等乡)。低海拔大面积分布的阳性灌草丛中,如桃金娘、黑面神、南岭荛花、山芝麻、黄梔子等热带性灌木生长良好,桃金娘生长高大,最高可达2米。其中散生的马尾松、木荷、执香等苗木与幼树很旺盛。人工栽植的热带、亚热带果树如凤梨、芒果、香蕉、荔枝、龙眼等很普遍,生长发育良好。特别是特种经济热带作物巴西橡胶、胡椒,早已试种成功和较大面积地生产。本省的海滩红树林主要分布于这一地区,种类最多且生长最旺盛,如秋茄、桐花树、白骨壤、老鼠簕、木榄等。此外还有栽种的木棉、刺桐、凤凰木、鱼尾葵、绿竹、麻竹等,均呈现较浓厚的南亚热带景观。
从九龙江流域向北至闽江口、福清这一地区,气温和热量略降低。地带性植被南亚热带雨林群落特征和上述地区相近,但林中的壳斗科、山茶科种类增多,该雨林的主要树种红栲、厚壳桂等长势较差,木质大藤本植物也减少。在偏北部和较高海拔山地逐渐出现偏温性树种大叶槠、青冈、栲树、泡桐等。偏温性灌木如檵木、黄瑞木等在山地较普遍出现。海滩红树林的植物种类已减少,仅秋茄、桐花树与白骨壤,长势也较差,最高仅约2米。凤梨、芒果等生长发育良好。但特种经济作物巴西橡胶只能在抗寒选育的宜林地试种,而不能生产性栽培;胡椒等已不能生长了。总之,南亚热带景观已不如南部漳州市。
从闽江口向北至罗源县、飞鸾湾一带的闽东沿海狭带,温度和热量进一步减少。地带性植被南亚热带雨林仅在个别地点有小块残迹,其树种组成也较简单且散生有中亚热带主要树种米槠、红勾栲、杜英等,因而群落性质比南部漳州的更不典型,属于向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过渡的类型。偏温性树种泡桐、枫杨、青冈等也较普遍出现了。偏温性灌木檵木在局部地区可成片生长为小乔木状。海滩红树林种类仅见秋茄一种,最高约1米。热带、亚热带果树较少,凤梨、香蕉虽可生长但冬季需加防寒措施,而温性果树桃、李等生长良好。
从下面表2-2-8可见,首先是闽东南地区三处南亚热带雨林乔木层树种的组成和它们在群落中所占的地位都有较明显差异。地处九龙江流域漳州市的南靖县和溪南亚热带雨林,绝大部分是热带、亚热带分布的树种,特别是其中较典型的树种红栲、乌来栲、大叶赤楠在群落乔木层中占优势而成为建群种。它们一般长势高而大,高达25~30米。尤其是红栲、乌来栲的大树胸径通常达70厘米以上,最粗分别达125和108厘米。这3个树种在福建中亚热带南部仅个别出现,而更不能在群落中占优势;即使在纬度较高的南亚热带(九龙江以北的泉州市)也基本如此。说明当地的雨林群落是和纬度较低的漳州市具较高的水热组合条件相适应的。
从九龙江流域向北到泉州市的安溪县龙涓南亚热带雨林,中亚热带树种(有*号者)增多,如常见的树种之一红楠已成为群落建群种。再向北到莆田县大洋南亚热带雨林,温度进一步降低,中亚热带树种更加增多,作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树种之一的米槠(它在南亚热带北缘也较常见)成了群落建群种,但其林下仍分布较多南亚热带雨林的灌木种,表明这种群落已属向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过渡类型。
其次,表2-2-8中,从南靖县到莆田县的三处南亚热带雨林,其群落建群种的重要值(它显示该树种在群落上层占优势的程度,亦即对群落生态环境起决定性作用的大小,总值为100表示)由9~11-19~21—40而逐渐提高。这说明随着纬度的增加(即使在同一个南亚热带雨林地带内),水热组合条件有一定的劣化,乔木层中占优势的树种其优势程度也逐步提高。这是由于就一般地带性森林而言,低纬度地带的赤道雨林,因水热组合条件优越,组成森林的树种多样,因而优势树种就不太明显了;相反,高纬度地带的森林组成树种较少,优势树种就相对明显而突出。同时,随着纬度增加,群落建群种也由南亚热带树种逐渐过渡为中亚热带树种。
此外,以上由南向北的三处南亚热带雨林,群落结构也逐渐简单化,即林内分层现象由不明显到明显,所分的层次由多到少。还有,林中的藤本植物(特别是木质大藤本,它是热带雨林的主要特征之一)种数和株数也由多而大到少而小。再如南靖县和溪雨林中明显可见的高大的板状根、绞杀植物、“老茎生花”现象等热带雨林主要特征(当地的雨林比我国海南岛的热带雨林已较不典型)也逐渐不明显化或仅存一些痕迹了。
本省大致沿鹫峰山一戴云山一博平岭一线山脉以北、西北部为中亚热带,大部分地区处于这一线山脉到西北部闽赣交界的武夷山脉所夹的长廊地带。中亚热带的地带性典型植被是常绿阔叶林,也称中亚热带照叶林。其森林植被的植物种类组成,以壳斗科、樟科、山茶科、豆科、茜草科、木兰科、金缕梅科、杜英科、大戟科等的植物为主,其中又以壳斗科的栲属、石栎属、青冈属,樟科的润楠属、樟属、楠木属,山茶科的木荷属,金缕梅科的蕈树属、枫香属,杜英科的杜英属、猴欢喜属的树种为主组成森林乔木层。林中也混生部分针叶树如马尾松、柳杉、铁杉属、南方红豆杉、建柏、杉木以及少量毛竹等竹类。林下层植物以柃木属、杜鹃属、越桔属、冬青属、石斑木属、檵木属、紫金牛属、箬竹类、木姜子属、山矾属、山胡椒属等灌木为多。草本植物大多是狗脊蕨、芒萁、里白属、黑莎草、麦冬、淡竹叶和其它蕨类。
然而,因本省中亚热带地域较广,从南到北纵越约4个纬度,从东到西约横跨4.6个经度,因而境内南、北部的自然水热组合条件和植被类型的分布尚有一定的差异,特别表现在壳斗科树种(另据统计,它们约占福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建群树种的80%)的水平分布上更为明显,即具有一定的纬度和经度地带性。如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的华中区系的偏温性树种苦槠,多集中分布于闽北武夷山脉和沿浙江省附近的地区,且随纬度降低和趋向沿海而呈递减分布的趋势。而偏暖性树种米槠(它也可分布于福建南亚热带北缘地区,且可成为当地常绿阔叶林建群树种之一)的分布却同苦槠呈相反的趋势而以闽西、闽中、闽东地区为多,闽北地区一般较少。再者,作为壳斗科主要树种的甜槠、栲树,虽然在本省中亚热带较广布而遍及全地带,但从它们的乔木数量及其长势看,则甜槠有像米槠而栲树有像苦槠那样一定的分布趋势。以上所述壳斗科树种分布的差异,在《福建省植被区划》专著(1986年)中曾作过这些树种特征值(以调査样地为统计单位的重要值,总值为100)地区分布的探测。其结果如表2-2-9显示,闽北地区的浦城、建阳、将乐等县的常绿阔叶林乔木层树种以苦槠的重要值最高,平均达32.3;其次为栲树,平均达26.7。甜槠的重要值较低,米槠则更低而仅达3.1。还有偏暖性树种红勾栲、闽粤栲、赤枝栲等均很少见。特别是闽北地区分布有我国华北暖温带的落叶树种如锥栗、亮叶桦、青榨槭、鹅耳枥,以及大面积茅栗(如宁化县北部安远乡中山山地有几千亩纯林)和成片的白栎、栓皮栎等落叶灌丛,这些温性乔、灌木群落在闽中、闽西地区是很少见或不出现的。这表明闽北比闽中、闽西地区的温度已明显降低。
另一方面,沿鹫峰山一戴云山一博平岭一线山脉的北与西北侧的闽中、闽西与闽东地区,如漳平、上杭、南平等县、市的常绿阔叶林乔木层树种,则以甜槠、米槠的重要值为高,平均值分别达27.9和20.4,栲树的重要值较低,苦槠则更低而仅达0.4,为零星出现的偶见树种。此外,红勾栲、闽粤栲、赤枝栲等也基本上集中分布于这些地区,在闽北少出现;更未见锥栗、茅栗、白栎等落叶乔、灌木种。根据以上探测分析,本省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从地带性植被分布上的差异,可划分为闽北部和闽中部(包括闽西、闽东)两个植被亚地带,也称两个照叶林区,其常绿阔叶林群落类型基本上可以苦槠林为闽北部亚地带的代表性森林,而当地的茅栗、白栎、栓皮栎等灌丛也可作为该亚地带植被的标志。甜槠林、米槠林则基本上可作为闽中部亚地带的代表性森林,且一般可以米槠林为标志(米槠树种尚可少数地沿地形北伸到武夷山区海拔500米以下,成为群落共建种之一)。
以上划分的两个植被亚地带中,闽中部亚地带的地域也较广,其西部和东部的植被特别是常绿阔叶林的种类组成和建群种的分布等仍有一定差异,即闽西地区(如闽西梅花山自然保护区)的甜储林相对较多,长势也较旺盛(甜槠大树平均胸径多在40~70厘米,最大达120厘米,成为参天古木而优势程度甚明显)。另一个特点是细柄蕈树林也很突出(其平均胸径多在30~60厘米,最大达100厘米),这在本省其他地区是较少见的。红勾栲、木荷、南岭栲等树种也在林中占有较重要地位。其林下植物多属热带性灌木,具有向南亚热带植被过渡的特点。闽西常绿阔叶林的植物区系成分及其群落类型的分布,可北达宁化县南部,而该县中、北部即过渡到闽北部亚地带了。此外,当地还有赣南、粤北分布的偏热性的树种马蹄荷、安纳士树,表明它同上述地区植被有一定的联系。闽西地区的针叶林是马尾松特多;杉木林的面积和长势一般不如闽中,更不如闽北,但局部地区仍保存有较大面积的天然杉木林《闽西梅花山自然保护区的连城县罗胜村将军山,现分布有万亩大径级纯林,尚有6株“杉木王”)。也有小面积油杉林、长苞铁杉林,天然柳杉林、建柏林则少见。山地次生灌丛中以桃金娘、檵木、美丽胡枝子、小叶赤楠等灌木居多数;千米以上高海拔山地则多杜鹃属灌木。栽培果树以板栗、柿子、枇杷为多。
闽中部亚地带的闽中、闽东地区,其常绿阔叶林树种一般以米槠、栲树、南岭栲等为主,尤以米槠为多而有异于闽西,大叶槠也较常见。甜槠则较少占优势而不如闽西。偏北的南平和建瓯、福安南部即有苦槠甚至苦槠林出现。偏南地区和闽江中游的一些低海拔谷地的常绿阔叶林中,杂生有少量南亚热带树种如硬壳桂、翅子树、大叶赤楠等,林下也有柏拉木、野牡丹、买麻藤等湿热性灌木、藤本,群落具有南亚热带雨林特征痕迹,这可能同海洋暖湿气流沿闽江河谷上溯到达当地有关。闽中地区的针叶林中,马尾松林特别是其成熟林不如闽西;油杉林也罕见。但天然柳杉林、建柏林面积虽不大,却比闽西为多;杉木林的面积也较大、长势较好。次生灌草丛中较多山苍子、山黄麻等经济资源植物。栽培果树以杨梅、桃、李、枇杷等较常见,板栗较少见。闽江沿岸有成片栽培的橄榄林、柑桔林。较高海拔山地盛产茶叶,闽东亦为本省茶叶的主产区。
二、垂直分布
(一)南亚热带植被垂直分布
本省南亚热带的山地植被垂直分布,其植被基带即南亚热带雨林带的分布高度上限,随山体所处纬度的增加而下降,体现出温度条件对森林植被分布的制约作用。如自闽南的漳州市的海拔450(500)米,往北至泉州市的350(400)米,再至闽江口以北沿海地区的200米上下,植被基带以上的中、高海拔山地,往上一般依次分布有山地照叶林(山地常绿阔叶林)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等混合带、针叶林(以黄山松林为主)带和中山灌草丛带。以上四个植被带组成的垂直带谱并非完整,而依各处山地的高度(高度不足则高海拔的植被带就不出现)、地形与坡向、植被受外力干扰的程度等的不同而异,但一般就自然因素而言,山体所处的纬度越低,水热组合条件越优越,则其植被带谱就越复杂(植被带较多)完整,且基带分布的海拔高度上限也越高。本省南亚热带山体植被垂直带谱,可以戴云山东南坡泉州地区为代表(图2-2-11),即可分如下五个带:(1)海拔100~150米以下的沿海低丘、平原、台地人工植被带。(2)400~450米以下为南亚热带雨林带(基带)。(3)450~1000米上下为山地照叶林带。(4)约1000~1500米为黄山松林、山地矮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混合带。(5)约1500~1856米(山顶)为山地灌木、草甸带。
(二)中亚热带植被垂直分布
本省中亚热带的山地植被垂直带谱一般有三个基本带,即随海拔増高而依次出现常绿阔叶林带(基带),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山地矮林与灌丛混合带,中山草甸带(图2-2-12)。各山体的常绿阔叶林带下部约海拔150(200)~400(600)米范围内的现状植被,大多是人工林(杉木林、马尾松林、竹林、油茶油桐林、果园、茶叶园等)、农田或次山灌草丛、村庄等。海拔900~1300米是常绿阔叶林带的分布上限;针阔叶混交林、温性针叶林、山地矮林、灌丛带的分布上限则多在海拔1000~1800(1900)米;这个带以上至山顶一般为中山草甸或草丛。
这里值得指出的是,植被基带常绿阔叶林带中的主要树种之一的米槠及米槠林,和针叶林中的暖性针叶林马尾松林与偏温性针叶林黄山松林两者的过渡带,它们的分布高度随温度降低而有规律地变化(图2-2-13)。首先即偏暖性的米槠的分布高度上限,在闽西梅花山自然保护区为海拔约900米(当地年均温15.4℃~17.3℃);在戴云山南坡为800~900米(12.1℃~16.9℃);在闽北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为500米(8.7℃~17.2℃),这表明米槠树种的分布上限随温度降低而逐渐下降。其次,马尾松林与黄山松林的过渡带(前者在下,后者在上),在梅花山自然保护区为海拔1300~1350米;在戴云山南坡为1100~1300米;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为1000~1100米,这表明以上的过渡带分布高度也随温度降低而逐渐下降。
此外,植被基带常绿阔叶林带中所含的树种区系成分也有差异,即武夷山植被基带中有偏温性树种苦储,且是乔木层主要成分;同时其基带以上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山地矮林、灌丛混合带中还含有暖温带落叶树种亮叶桦、大叶槭、灯台树、水青冈等,而这些落叶树种在闽西梅花山或南平茫荡山的植被带谱中,一般是少见或不出现的。
第八节 植被区划
植被区划是根据植被分布的规律,把各地区的不同植被结合形成该类型的环境因素,划分为不同的区域。植被区划在理论上反映了植被类型现阶段的形成、分布与环境矛盾统一关系,及其与相邻区植被的联系性,从而显示植被的发生、发展的历史及其动态趋势,从而有助于本省建立区域理论。在实践上可揭示本省各地的植被资源分布状况及其特点,从而预见和找出新植物资源所在以供开发利用;更重要的是可为各地区制定农、林、牧、副业远景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使之更充分地利用当地的水热因素与土地等资源,因地制宜地安排生产,以加速本省现代化建设。
一、植被区的划分
(一)植被区自然条件
福建省地处我国东南部。东及东南面临台湾海峡,北邻浙江省,西及西北以武夷山脉与江西省分界,南及西南与广东省接壤,地理位置介于北纬23°33'~28°19',东经115°50'~120°43'。土地总面积约12.3万平方公里。
福建省素有我国的“东南山国”之称,海拔200米以上的山地、丘陵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87.3%,其中500米以上的山地即占36%,主要山脉有西北部的武夷山(主峰海拔2158米)和斜贯于闽中的戴云山(主峰1856米)山脉。这两大山脉大致平行地呈东北一西南走向;山脉两侧地势均逐级下降而成阶状地形的中低山地、丘陵,大小山间盆地错落其间。东南部瀕海地带多属低丘、台地与冲积、海积平原。因而构成全省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有利于截流海洋的暖湿气流,形成境内的湿热性气候和亚热带植被。
本省在我国气候区域上,分属于华中区的浙闽副区《闽北、闽中)与华南的闽广沿海副区《闽南及闽东沿海)。这两副区的分界大致与年平均气温20℃的等温线相吻合;按地形划分则大致可以本省鹫峰山一戴云山一博平岭一线为界,这恰与本省的南亚热带雨林*与中亚热带照叶林两植被地带的分界线相近。在戴云山与武夷山主峰所在地因地势高峻,随海拔高度变化而气候与植被垂直分布地带也明显地更替。
由于鹫峰山一戴云山一博平岭山系连成一线,成为本省在气候、植被上划分为东南部与西北部两大地带的分水岭。山脉东南一侧濒海,具漫长曲折的海岸线而深受海洋暖流的影响;又因该山脉所成的天然屏障阻挡并削弱了冬季南侵的寒潮和形成丰富的地形雨,因而使本省东南部地带的气候高温高湿,夏长冬暖,雨季长而冬季有一定的相对干旱。该地带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绝对最低温在0℃以上,个别年份个别地区可达-2℃,但为时极短,基本上全年无冬。年降水量在1400~2000毫米;沿海狭带因风速较大而雨量仅在1100毫米左右。土壤为赤红壤性红壤;地带性植被类型为南亚热带雨林。
在鹫峰山一戴云山一博平岭一线以北地带,为中亚热带南部气候,夏暖冬温和,雨量尚多但有一定干旱;年均温20℃(17℃)以下,平均霜日在20天以上,北或东北部地区有少量积雪;年降水量1500~1700毫米(2000毫米)。土壤为红壤、黄壤、山地黄红壤和少量紫色土和孤山山顶有山地草甸土。地带性植被类型为中亚热带照叶林。(二)植被分区原则
植被区划是在一定地段上依植被类型及其地理分布特征的差异,划分出高、中、低各级,彼此有区别,而其内部具有相对一致性的植被类型及其有规律的组合的植被地理区。植被类型的分布是植被区划的主要依据;但类型分布和区划单位不同,即类型在空间上通常是分散的,同一类型单位在一地区内可经常地重复出现。区划所划分的单位则具有空间上的连续性、完整性与不重复性。不同的区划单位各具有独特的植被及其地理因素的配制特征,且随着它们所处的地理位置与地形状况的不同,彼此在地面上有规律地排布着。因此,植被在空间分布上的规律性--植被地理规律性仍是植被区域分异的基础与自然原则。区划则必须显示出地区性的植被特点。
根据本省的现状植被状况与复原植被的理论,并遵循上述植被分区的重要原则,拟定出划分本省分区单位的分级依据。在植被区划中遵守《中国植被》规定,以水平地带为主,垂直分布;服从水平分布,并以基带分布为基础的原则。
植被分区工作主要是依据植被本身的研究结果,除了着重分析植被类型的分布外,还需讨论该区域组成植被的优势种与特征种、属的分布。分布(Distribution )是指同一植被类型在不同地区的分布,而区划(Division )
是指主要植被类型的综合区域划分。因而,植被区划既有主要植被型的综合特征,也有优势种、属的分布及其生态类型反应的特征。这样的区划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农、林、牧业远景规划依据,才能更切合实际。
福建植被区划的分区为四级制。其单位系统采用《中国植被》(1980年)的三级制,并增加“区”以下的“小区”一级。
1.植被分区的最高一级为“植被区域”。
福建地处我国东南部,隶属于中国三大植被区域中的“中国东部湿润森林区”。它主要是根据气候条件中的水与热两大因素的综合影响,反映出繁盛的森林植被,体现了植被区域中的植被组成、生长规律、生态生物学特征同大气候大地貌的相适应。
2.植被分区的第二级为“植被地带”
它是植被区域的一部分。它按植被本身的标志,即取决于区域内典型的优势植被类型地带性的综合划分。其依据地带性植被类型的差异,并适当参照建群层片的区系组成中一定的特产种;同时考虑到与其相适应的地理环境及气候带等的相关关系而划分。
根据上述区划原则,福建省可分成两个植被地带,即南亚热带雨林地带与中亚热带照叶林地带。
3.植被分区的第三级为“植被区”
它是植被地带的一部分。其划分根据是按植被类型组合上的差异,它符合于一定的植物区系的特征种,而主要表现在植被类型及优势种或其伴生种的数量与生态动态习性,植被分布的规律性包括植被类型及地方性生态环境特点,区内农业植被的耕作季节与制度等大致相同。
区的范围内以平地地带性植被类型为标志。即在山地或个别大山的植被类型垂直分布,按垂直分布带隶属于水平带的原则,隶属于各该区(基带)内而不另分区。在大山处于两区之间时则以分水岭为界。
全省共分成3个区,即南亚热带雨林植被带一个区,中亚热带照叶林植被带分2个植被区。
4.植被分区的第四级为“植被小区”
它是植被区的一部分。按植被本身标志来划分,主要表现在建群种在区划上有一定的地域性,并可有少量变种或生态型出现,具有若干相似的平行群系;或以林下优势下木为标志,即以群丛组的差异为标志。这些特性表现在现状植被中代表性种类的分布差异为本区划的基本一级。同时,还表现在农作物和果树栽培上具有一定的特异性。与上一级同样,以平地现状植被为标志,山地和个别高山区划在该小区之内。
全省共分6个小区。
(三)植被区划
I .南亚热带雨林地带IA.闽粤沿海丘陵平原南亚热带雨林区。IA1.闽南博平岭东南部湿热南亚热带雨林小区。IA2.闽东南戴云山东部湿暖南亚热带雨林小区。I A3.闽江口鹫峰山南部潮暖南亚热带雨林小区。II .中亚热带照叶林地带IIB.南岭东部山地常绿槠类照叶林区。IIB4.闽西博平岭山地常绿槠类照叶林小区。IIB5.闽中戴云山一鹫峰山北部常绿槠类照叶林小区。IIC.闽浙赣山地丘陵常绿槠类半常绿栎类照叶林区。IIC6.闽北武夷山、仙霞岭山地常绿槠类、半常绿栎类照叶林小区。
二、植被区I .南亚热带雨林地带
本地带在我国包括自台湾北部至广东、广西中部和云南南部等亚热带雨林植被区。福建植被区划中仅一区,兹说明如下。
IA.闽粵沿海丘陵平原南亚热带雨林区
本植被区的北界自永定下洋与广东省大埔、蕉岭、英德一线相接,向东经南靖永溪、华安新圩、永春蓬壶经戴云山山顶、福清琯口、福州北峰、罗源至飞鸾三沙湾入海。本区东南界在本省境内都以海岸为界。
本区地貌类型多为低山、丘陵、台地、平原区。境内海拔100~500米低山、高丘星罗棋布。西北部有博平岭,北部有戴云山,东北部有鹫峰山为天然屏障以阻挡寒潮的南侵,加以东南部濒海形成境内湿热的气候,在河流入海处多形成第四纪冲积平原,其中上游多低山、高丘,少有高于1000米以上的中山。
本区具有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一般特征,夏长冬暖,雨量较多,雨季长,但秋冬有一定相对干季,夏秋间还常受台风侵袭等。年平均气温20℃~21℃;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者长达六个月,全年无冬(以候温≤l0℃为冬天,≥22℃为夏天),极端最低气温在0℃以上,仅个别地区个别年份可达-2C,但为时极短且温差不大,年降霜无或1~3次,每次不超过三天,无积雪现象。年降水量一般在1400~2000毫米,而沿海狭带较少(1100毫米以下)。相对湿度在80%以上,冬春气温较低而多云雾。在这种亚热带季风气候下,具备有发育南亚热带雨林的良好条件,对发展热带作物、果树等较有利。
本区土壤母岩,以花岗岩、流纹岩为主。因高温高湿,植被发育良好。土壤类型为南亚热带地带性土壤为赤红壤性红壤;南部个别地区还有赤红壤,而北缘以及海拔400~500米以上山地则逐渐出现赤红壤化红壤与红壤;土层一般较厚,但淋溶较强,多呈酸性。高海拔山地发育着山地红壤、黄壤,随着海拔的升高,依次发育着南亚热带雨林、山地照叶林、山地灌丛等。大片平原、三角洲多冲积土,其中长期栽种水稻的地区形成水稻土,海滩多盐土而少碱土,这些均属非地带性土壤。
本区的地带性典型植被为具有热带性质的南亚热带雨林。其次生植被为马尾松林、次生灌草丛、热带海岸植被等,兹分述如下:
(1)南亚热带雨林
本省东南部沿海地区自东北向南的海拔200~500米以下地区为本区内的基带,典型类型为南亚热带雨林,现保存较好的群落很少,仅小片分布的一些风水林和寺庙附近的保护林。森林主要成分由桃金娘科、樟科、茜草科、番荔枝科、大戟科、紫金牛科和壳斗科的热带亚热带属种组成,其间较大的特色有不少大型木质大藤本与兰科、天南星科附生植物和其它热带雨林特征。
(2)山地照叶林
南亚热带雨林上限以上即自200~500米以上至1100~1300米地带,分布着山地照叶林。其主要成分为壳斗科、金缕梅科、樟科、山茶科等中亚热带常绿林中常见种类,这是南亚热带高海拔分布群落,与中亚热带基带相似,但林下种类较多热带性种类。该类型可较多地出现如枫香、山乌桕、赤杨叶等落叶树种。较高海拔也可以有苔薛矮曲林,如南靖和溪的风田隔、氅坑头和平和白水的大芹山等地,海拔在1000米至1300米的山顶沟谷地。
该类型破坏后的暖性针叶林为马尾松林;1000~1100米以上,则为黄山松林。
(3)热带海岸植被
主要有三大类,其中包括a.红树林,南亚热带海岸共7科8属9种(见第11章红树林)。b.陆岸海边丛林,常见除木麻黄、箣竹、黄连木和少量露兜外,还有一些苦槛兰、苦兰盘、海蔓荆等散生灌丛。c.海岸草本植物分布较广,在沙质海滩上主要种类有厚藤、月见草、蟛蜞菊等群落,泥沙滩有狗牙根、盐地鼠尾粟、腊刺等小群落分布。
此外,沿海丘陵、台地和平原地区,广泛分布着农业植被和热带性果树和经济林等栽培植被。
(4)戴云山植被的垂直分布
本植被区内没有高大的群山,以南亚热带雨林地带北缘的戴云山为例,从其东南坡沿海地区即海滨向内陆上行可分五个垂直分布带。从海岸至150米为人工植被带,主要是农作物、果树、经济林以及木麻黄、相思树等海岸植物等。150~450米为南亚热带雨林带,除南亚热带雨林残存林外,大部分为马尾松林和热带作物等。450~1000(1300)米为山地照叶林带,该植被带除照叶林外还有马尾松林和茶园、竹林等。1000~1400(1500)米是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山地矮林和黄山松林地带,1400(1500)米以上,因风大、潮湿低温等影响出现灌丛林、草甸植物带,山坡地段多为山地灌丛和低洼地,个别地段出现草甸、草丛分布。iA1.闽南博平岭东南部湿热南亚热带雨林小区
本小区西与广东省交界,界内自永定下洋起沿南亚热带雨林区与中亚热带照叶林区的分界,至安溪福海转向东南,经同安高头、覆船山至莲河入海。
本小区位于本植被区最南端,热量条件最优越。以东北部戴云山与西北部博平岭山脉为屏,并有许多支脉插入本小区,构成一个阻挡寒潮入侵的有利的马蹄状地形,而境内又因河谷与山间盆地形成大致向东南开口的小马蹄状地形。因而小区内气候湿热,年均温在20℃以上,最冷月均温在12℃以上,年降水量在1300~1600毫米以上,多者可达2000毫米,相对湿度在80%以上。土壤以赤红壤性红壤为主,部分地区有赤红壤,边缘部分山地有红壤和黄壤,土层深厚,多在1米以上,且较肥沃。本小区典型植被为南亚热带雨林,种类繁多,有浓厚的近似热带雨林的景观,代表性群落为南靖和溪的红栲、乌来栲、大叶赤楠群落。
本小区内农作物以水稻为主,是本省主要产粮区;热带性果树和经济林较多,是龙眼、荔枝、香蕉、凤梨以及橡胶林等的主要产区。iA2.闽东南戴云山东部湿暖南亚热带雨林小区
本小区南界与上一小区相邻,即自沿海经莲河向北至福海,折向东北经戴云山山顶分水岭、仙游中峰桥至福清琯口,再转向东南经七岩山入平潭海湾。
本小区西北有戴云山脉横亘,并有支脉插入境内,形成大小不等的弧状地形。整个地势为西北高而靠山、东南渐低而临海,造成本小区温暖潮湿的气候。年均温20℃左右,年降水量1400~2000毫米,相对湿度70%~80%。土壤为赤红壤性红壤,山地有红壤和黄壤。本小区南亚热带雨林的代表群落有安溪和莆田的厚壳桂、红楠群落和米槠、栲树、鹅掌柴群落,本区内农业植被除水稻外,有高产量的甘蔗基地和荔枝林、杨梅林等。iA3.闽江口鹫峰山南部潮暖南亚热带雨林小区
本小区南与上一小区相邻,即自平潭海湾开始经福清七星岩至琯口,折向东北经福州北峰、连江陂西、罗源至飞鸾经三沙湾入海。
本小区北部有鹫峰山脉为屏,中部有闽江下游横穿其间,形成西北高而东南低的河口平原,又濒临大海受台湾海峡暖流的影响,具有较暖和的气候。年均温在19℃~20℃,年降水量1400~1600毫米,相对湿度80%左右,土壤为赤红壤性红壤或红壤,山地有黄壤。本小区南亚热带雨林的代表群落有飞鸾的米槠、红勾栲、鹅掌柴群落,林中还有南部的榼藤子木质藤本等分布。农业植被除水稻外,山地有茶园等作物群落。II.中亚热带照叶林地带
中亚热带照叶林(常绿阔叶林)地带在我国的幅员辽阔,大致长江以南至南亚热带雨林地带以北,西自四川盆地,东至沿海。
本地带植被类型为中亚热带照叶林,无论在区系成分或栽培植物方面均具有一定特点。组成本地带的植被类型的优势植物多为壳斗科的常绿树种,如栲属、青冈属以及樟科、金缕梅科、木兰科、山茶科,也有一些豆科、蔷薇科、杜鹃科、山矾科、木犀科和禾本科的竹亚科等。这些科、属、种在华北落叶阔叶林区是少见或没有的。在海拔较高的山地的常绿落叶阔叶林中,也有槭树科和桦木科以及栎属(Quercus)的种类。针叶树方面有紫杉科的紫杉
属、榧属;松科的松属、金钱松属、油杉属;杉科的杉木属;柏科的柏属、建柏属等,均属其代表性的乔木种属。本带的典型植被为中亚热带照叶林。此外还有一些次生植被和闽东北海岸的少量红树林,兹将主要植被类型简述如下:
照叶林本地带内海拔200~1000(1300)米的丘陵山地,发育着良好的原生性植被为照叶林,虽经破坏,目前在一些地区还保存一些风水林和几个保护区的大片森林。主要优势种有甜槠、米槠、苦槠、栲树、红勾栲、赤枝栲、蕈树、木荷、青冈和一些散生林中的针叶树种。这些森林林相完整,层次分明,均可代表本地带的基带类型。
落叶阔叶林本地带较之上一地带,明显增加落叶树种,但可成为群落优势种的尚不多,保存较好的有二种类型,德化水口的栓皮栎林和闽西北山地的茅栗群落。
针叶林本地带针叶乔木林主要是马尾松林、杉木林和海拔1000米以上的黄山松林。在阴性林缘或局部地段有油杉林、柳杉林和少数南方铁杉林、长苞铁杉林出现。中部和北部则有大片的杉木林;中部和东部地区则有一些人工建柏林。
照叶灌木林照叶林破坏之后即迅速退化成照叶灌丛或灌草丛。其中有各种原森林的萌生苗或幼树,而灌丛种类有乌饭、卡氏乌饭、黄瑞木、冬青、柃木、石斑木、映山红、山鸡椒、檵木、盐肤木等。个别地段还有夏绿灌木出现,如施树、圆锥八仙花、白栎等。草本有芒萁、蕨、芒、五节芒、狗脊蕨等。
山地草甸草丛植被本地带草丛多出现在低山丘陵的有菅草、野香茅、细柄草、裂稃草、野青茅、黄茅等,土壤较湿润的地方组成的山地草甸有黑莎草、鼠尾粟、水蜈蚣、毛果珍珠茅等,而在2000米以上孤山山顶可出现的草甸草丛有沼原草、箱根野青茅、野古草、芒等,部分坡地有黄山松稀树和波缘红果树灌丛等。
沼生湿生植被本地带的河流、池沼很多,水生植被发达。浮水植物有水龙、芡、荇菜、满江红、浮萍、凤眼兰和人工栽培的荷花、菱等。沉水植物有黑藻、金鱼藻、菹草、水筛、眼子菜等。挺水植物有水葱、萤蔺、龙师草、野荸荠、席草等。
海岸植被本地带仅三沙湾至福鼎一小段的海岸线,海湾中红树林仅秋茄一种,还有栽培的互花米草。
栽培植被农业植被以水稻为主,有双季稻和山地单季稻;除少数的暖性果树番石榴、杨桃、柑桔外,还有多数温性种类如桃、李、梨、枇杷、板栗、杨梅等;山地经济林以樟树、乌桕、油桐和茶叶、油茶等经济作物为主。
黄岗山植被的垂直分布本地带内海拔1800米以上的高山有10余座,其植被垂直分布也较明显。兹以本省最高峰黄岗山植被为例,从武夷山市(崇安县)海拔223米至黄岗山顶2158米的相对高差约1,900米,年均温从17.9℃降至8.7℃(温差达9.2℃)、年降水量从1909.3~3104毫米(增加约1100毫米),植被类型相应变化。从200~1200米为照叶林带,而其中200~400米因人为活动多成为农舍和作物群落如水稻田和各种旱作地。1200(1400)~1800米为针阔叶混交林带,其中有黄山松林、南方铁杉林、针阔叶混交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山顶谷地的中山矮曲林(1700~1900米),标志种有江南山柳和小叶黄杨(Buxus microphylla)等。1800~2158米为山顶中山草甸草丛,主要是沼原草、野青茅群落和野青茅、芒、野古草群落,其间有疏生黄山松、波缘红果树等。
本带在福建省内有两个区,即南岭东部山地常绿槠类照叶林区,和闽浙赣山地丘陵常绿槠类、半常绿栎类照叶林区。iIB南岭糸部山地常绿槠类照叶林区
本区范围南界与南亚热带雨林区界线相叠;北界自江西广昌经宁化安远接泰宁宝台山、水福胨,经政和仁山至周宁与浙江南雁荡山相接。
本区境内有东北部的鹫峰山脉、南部的戴云山与博平岭山脉连续逶迤于其中,大部分处于闽江、九龙江、汀江的中上游地区。由于山地丘陵起伏,地形复杂,其地势除宁德地区近海而较低外,大都在海拔200~500米以上,也有高达1600米以上的中山(如龙岩尖峰山1730米,上杭天道山1797米,政和仁山1815米),1000米以上者则相当多。因地势高,温度比上述南亚热带雨林区低。在区内复杂的地形中形成许多小气候,东部与西部即有较大差别。
本区气候属中亚热带南部季风气候,夏长而冬暖和,雨量多。因大山屏障,除宁德沿海地区外,境内比上一区具较明显的大陆性气候。年均温20℃或19C~18℃,个别仅17.5t (福鼎);年降水量1600~1800(2000)毫米,相对湿度75%~85%;土壤为红壤、黄壤等。典型原生性植被为照叶林,标志种为甜槠、米槠、赤枝栲、木荷等。
本植被区在本省范围内根据气候、土壤、现状植被(包括栽培植被)的特点,大致可划分为东、西部的两个小区。iIB4闽西博平岭常绿槠类照叶林小区
本小区南界与南亚热带相叠;北与闽浙赣山地丘陵常绿槠类、半常绿栎类照叶林区南限为界;东界自其北界的泰宁宝台山开始,向南经将乐、三明莲花顶、永安大湖、紫云洞山、漳平钱坂至华安新墟、漳平古坑与南亚热带雨林区界相接;西界以江西省、广东省一线的边界为界。
本小区有博平岭穿插于其南部,西北有武夷山脉为屏。年均温18℃~20℃,年降水量1400~2300毫米,相对湿度75%~80%。土壤为红壤,山地有黄红壤和黄壤,部分地区为紫色土。典型植被为以甜储、米储和木荷为标志种的照叶林。较北地段有出现落叶的茅栗林。针叶林中马尾松林特多,但杉木林不如闽中、闽北地区多,长势也较差,有油杉林和少量的长苞铁杉林,柳杉林和建柏林较少。灌丛以桃金娘、檵木、小叶赤楠居多。农作物中除水稻外,有较多的果树如板栗、桃、梨、柿,经济作物有油茶,此外,目前在武平有巴戟天、三七等栽培。
1IB5闽中东戴云山_鹫峰山常绿槠类照叶林小区
本小区南以南亚热带雨林的北限为界;北以闽浙赣山地丘陵常绿槠类、半常绿栎类照叶林区南限为界,且自周宁与浙江南雁荡山相接;西与闽西博平岭常绿槠类照叶林小区界线相叠;东为三沙湾以北的海岸线。ii c闽浙赣山地丘陵常绿槠类、半常绿栎类照叶林区
本区范围为本省北部、浙江中南部与江西西部一带。除沿海有低山丘陵外,多为海拔400~1000米以上的中山丘陵山地。本区在本省境内仅一小区。iIc6闽北武夷山、仙霞岭山地常绿槠类、半常绿栎类照叶林小区
本小区地处武夷山脉主峰黄岗山南麓的低山和丘陵地,境内的山体支脉间有南浦溪、崇溪和富屯溪水系分布,仙霞岭东南诸山支脉之间,仅在武夷山市城区附近有小片的山间盆地。年均温17℃~18℃,年降水量1800~2000(浦城2360、黄岗山顶3104)毫米,各地多有降雪,雪日2~3天,高山上可达3~4天。土壤以红壤为主。本小区典型植被为照叶林,群落结构较简单,以壳斗科甜槠为主,标志种是苦槠、多脉青冈为其特点。另一特点是本小区具有明显的落叶树种如亮叶桦、凹叶厚朴等和落叶灌丛茅栗林,以及白栎林和高大的博落回(Macleaga cordata)分布,而热带性种类如厚壳桂等已不复见,其类型与闽西、闽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