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被子植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6960
颗粒名称: 第六节 被子植物
分类号: Q949.7
页数: 123
页码: 72-194
摘要: 本文介绍了被子植物是植物界中最进化的类群,形态、器官特化程度高,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福建地处亚热带,具有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被子植物区系成分具有热带过渡的特点,并受到印度马来成分的影响。被子植物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衣、食、住、行等原料。福建被子植物有192科、1459属、3961种,其中种数最多的科包括禾本科、菊科、豆科等。本志选择了一些分布广、资源丰富、经济和生态效益高的种类,共计149科、317属、331种,这些种类占本省全部被子植物的25.7%。
关键词: 福建省 被子植物 植物类群

内容

被子植物是现今植物界中最进化的类群,是形态变化最大、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最特化、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群。其特点是胚珠包被在子房内,受精后发育成的种子包被在子房发育成的果实之中,故名为被子植物。
  福建地处中、南亚热带,西面、北面有相对高耸的武夷山脉天然屏障,曲折的海岸线及众多的海岛,海洋性季风气候以及中山丘陵的自然条件,使得以中国一日本植物区系成分为核心的福建被子植物区系成分呈向热带过渡并有印度马来成分影响的特点。此外,福建海路交通发达较早,对外交往频繁,外来植物引入、传入很多。
  被子植物是人类物质生活的源泉。它是提供人类丰富的衣、食、住、行各种原料的主要资源。医药及各种工业、农作物、园林绿化、水土保持、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都离不开被子植物,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所不可缺少的。
  载于《福建植物志》1~6卷的被子植物,根据恩格勒(Engler)分类系统,计有192科、1459属、3961种(不包括变种及变型)。种数最多的科依次为禾本科(131属、367种、38变种、8变型)、菊科(108属、242种。7亚、变种)、豆科(79属、212种。5亚、变种)、兰科(60属、119种。6变种)、蔷薇科(27属、141种。20亚、变种、4变型)、唇形科(39属、96种。19变种、1变型)、茜草科(37属、94种。5变种或变型)、大戟科(27属、86种。2变种)、百合科(38属、81种。9变种)和玄参科(34属、80种。5亚、变种)。
  由于篇幅所限,本志仅选择分布广,资源较丰富,经济和生态效益高,对科研或学术上较有意义,又尽可能地体现本省植物资源、植物区系特色的种类列入,计有149科、317属,331种,在每个种的后面还列出同属或同科的有关种类的名称,这些种类计有688种,二者合计1019种,占本省全部被子植物种类(不包括变种及变型)的25.7%。
  一、双子叶植物
  (―)木麻黄科
  木麻黄Casuarina eauiseti folia L.
  常绿乔木,高达20米;树皮不规则条裂;枝红褐色,小枝灰绿色,长8~20厘米,有如木贼的节及沟槽,且极易从节处拔断。叶退化成鳞片状,每节通常7片。花单性,同株或异株;花无被。球果生于短侧枝顶端,椭圆形,长约2厘米,顶端平截,木质苞片外被短柔毛;小坚果连翅长4~6毫米。主根深扎,侧根发达,抗风力强,耐旱、耐盐碱,为近海沙滩防风固沙的优良造林树种之一。
  本省东南沿海普遍栽培,尤其东山、平潭有较大面积的人工林,对防风固沙及改良环境有良好效果。
  木材坚重,耐腐力强,但有弯曲现象;树皮富含单宁,可作渔具染料及提取栲胶。
  (二)三白草科
  蕺菜Houttuynia cordata Thunb.
  别名鱼腥草、鱼鳞真珠草、臭积草、狗贴耳
  多年生草本,具腥臭味;茎上部直立,下部伏地,节上生不定根。单叶互生,心形或阔卵形,下面常带红色;叶柄基部鞘状抱茎。花两性,无花被,排成顶生或与叶对生的穗状花序,基部有4片白色、花瓣状的苞片。蒴果圆形,顶部开裂。喜生于山坡湿地或沟边。
  分布于全省各地。
  全草药用,有清热利湿、化痰止咳的功效;根、叶加油盐可食。
  (三)金粟兰科
  金粟兰Chloranthus spicatus (Thunb.)Makino
  直立或披散亚灌木,高可达60厘米;茎具明显的节。单叶对生,倒卵状椭圆形,长4~10厘米,边缘具钝齿。圆锥状复穗状花序通常顶生;花小,两性,芳香,无花被,黄绿色,苞片三角形;雄蕊3枚,下部合生,中间1枚具2室花药,侧生2枚各具1室花药。核果多少肉质。常生于林下阴湿处,沿海各地常见栽培。
  可做庭园观赏植物;茎、叶可供药用。
  同属的本省尚有东南金粟兰(Chloranthus oldhamii Solms)、及已[Chloranthus serratus(Thunb.)Roem]和同科的草珊瑚[Sarcandra glabra (Thunb.)Nakai]等,均可供药用。
  (四)杨柳科
  垂柳Salix babylonica L.
  别名柳树
  落叶乔木,高达10米;树皮黑褐色,条裂;小枝细长,下垂。单叶互生,狭长披针形,长8~15厘米,下面灰绿色。花单性,雌雄异株。排成柔荑花序,先于叶或与叶同时开放。蒴果2瓣裂;种子多数,有长绵毛(通称柳絮)。生于河岸溪边及湖旁,也多栽培。
  全省各地常见。插条极易成活。
  木材红褐色,可为家具、箱板等用材;茎皮纤维可造纸;根、枝利湿泻火,叶有消肿散结的功效。
  同属的本省尚有长梗柳(SaLix dunniiSchneid.)、粤柳(Salix mesnyi Hance)和银叶柳(Salix chienii Cheng)等。
  响叶杨Populus adenopoda Maxim
  洛叶乔木,高达30米;树皮深灰色;冬芽圆锥形,具数枚芽鳞。单叶互生,卵形或卵圆形,长6~12厘米,边缘有内弯的钝齿;叶柄侧扁,顶端具2个腺体;托叶早落。花单性,异株,无花被,先叶开放;下垂柔荑花序腋生;苞片边缘具缺刻或浅条裂,花盘斜杯状。蒴果椭圆形,2~4瓣裂;种子多数,具绵毛。
  目前仅见于武夷山、浦城等地的海拔800~1500米的阳坡沟谷灌丛中或林缘,有时沿沟谷成小片纯林。是杨属在本省自然分布的惟一代表,也是自然分布的最南界,对研究植物区系有一定价值。
  木材白色,心材微红,可为建筑、器具等用材,也可造纸。
  (五)杨梅科
  杨梅Myrica rubra (Lour.)Sieb.etZucc.
  别名珠红、树梅
  常绿乔木;树皮灰色。单叶互生,倒卵状长圆形至倒卵状披针形,长5~15厘米,下面有金黄色腺体。花单性异株,无花被,排成腋生穗状花序。核果球形,直径约2厘米,外果皮具多数密集的乳头状突起,肉质,多汁,熟时深红色、紫红色或白色。生于阳坡疏林、灌丛中或栽培。
  全省各地常见。
  果实可生食、制蜜饯或酿酒;树皮含单宁可作染料;根皮药用,有散瘀止血、清热解湿的功效;种子富含油脂。
  (六)胡桃科
  枫杨Pterocarya stenoptera DC.
  别名元宝柴、水柴、溪柳
  落叶乔木,高达20米;树皮暗灰色,纵裂;小枝灰色,有皮孔,髓心层片状;冬芽裸露,有柄。叶互生,奇数羽状复叶,叶轴具翅;小叶11~25片,长圆形,长4~10厘米,基部稍偏斜,边缘有锯齿。花单性同株,排成下垂柔荑花序。果序下垂,长达30厘米;小坚果具2狭翅,长约2厘米。耐水湿,萌发力强,生长迅速,生于溪旁、河滩或阴湿坡地。
  全省各地常见。
  木材白色,轻软,不易翘裂,可制箱板、农具、家具及火柴杆等;树皮纤维可制绳索;叶可作农药;亦为良好的护堤固岸及行道树。
  青钱柳Cyclocarya paliurus (Batal.)Ilkinsk
  落叶乔木,高达15米;枝条髓心片层状;冬芽裸露。叶互生,奇数羽状复叶,叶轴无翅,小叶7~11片,披针形或椭圆形,基部偏斜,边缘具硬尖锯齿。花单性同株;雄花排成腋生,下垂的柔荑花序,雌花排成顶生下垂的长穗状柔荑花序。坚果具盘状圆翅,直径4~6厘米。多生于海拔500~1500米的山谷林中或林缘。
  零星产于永定、平和、永春、建宁、泰宁和武夷山等地。
  木材纹理直、结构细,可作家具及细工;树皮可制绳及造纸,亦可提制栲胶。
  本种为我国特有种;本省的稀有树种,对研究福建植物区系有一定价值。
  属于胡桃科的本省引种栽培的有胡桃(Juglans regia L.)和薄壳山核桃[Carya illinoensis (Wangenheim)K.Koch.],除果实食用外,因含油量很高,还为优质的木本油料植物;材质优良,色泽美观,为一类高级的用材树种。此外,前者的叶可提制维生素;后者树形优美,为庭园绿化树种。
  台湾野核桃[Juglans cathayensis Dode var.formosana (Hayata)A.M.Lu et R.H.Chang],仅见于建瓯、武夷山和浦城,为本省稀有种,也是本种自然分布的南界,对研究福建北部植物区系有一定意义。材质坚实,经久不裂,可作军工、家具用材;种子食用,榨油可供食用及工业用;树皮和外果皮可提制栲胶。
  (七)桦木科
  亮叶桦Betula luminifera Winkl.
  落叶乔木,高10多米;冬芽具多数鳞片。叶阔卵形至卵状椭圆形,上面几无毛,下面沿脉疏生毛;叶柄幼时密生毛。雄花序顶生,雌花序单生叶腋、下垂。果序单生,果苞3裂,中裂片披针形,侧裂片小,卵形;小坚果倒卵状长圆形,翅膜质,较果实宽2倍以上。生于林缘和向阳坡地。
  分布于闽西北等地。
  树皮、木材、叶、芽、可提炼香桦油、桦焦油、桦皮焦油、医疗上作皮肤病的治疗剂及防腐剂;树皮还含鞣质,可提取栲胶;木材淡黄色至黄褐色,纹理美观,结构细致,是制造各种器具的良材。
  (八)壳斗科(山毛榉科)
  水青冈Fagus longipetiolata Seem.
  别名长柄山毛榉
  落叶乔木,高达25米。叶互生,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6~15厘米,下面幼时密被贴伏柔毛;叶柄细长。花单性同株;雄花排成下垂、头状花序。壳斗具长4~6厘米的柄、外被反曲的线状鳞片,全包坚果,熟时4瓣裂,内有坚果2个;坚果卵状三棱形。生于海拔500米以上的沟谷林中或林缘。
  全省各地较常见。
  木材淡红褐色,纹理直,结构细,为建筑、家具等用材;坚果的油脂供食用或工业用。
  同属的亮叶水青冈(Fagus lucida Rehd.et Wils.),零星分布于建阳、武夷山和泰宁等地的海拔1200~1500米的林中或林缘,为本省罕见种,对研究中国一日本植物区系及福建北部植物区系均有一定意义。
  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
  别名栗子、大栗、建栗
  落叶乔木,高达20米;树皮深纵裂;侧枝无顶芽。叶互生,排成二列,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8~25厘米,边缘齿尖刺毛状,下面被灰白色星状短绒毛。花单性同株;雄花排成直立穗状花序。壳斗球形,外被针状长刺,连刺直径6~8厘米,全包坚果,熟时4瓣裂,内有坚果2~3个,侧生2个半球形。
  全省各地常栽培于山坡或村旁;品种甚多。
  坚果富含淀粉,香甜可食,是优良的木本粮食树种;木材为建筑、造船及家具用;根药用。
  同属的福建省木本粮食树种尚有锥栗[Castanea henryi (Skan)Rehd.et Wils.]和茅栗[Castanea seguinii Dode]等。
  甜槠Castanopsis eyrei (Champ,ex Benth.)Tutch.
  别名栲槠、乌椽
  常绿乔木,高达15米;树皮灰褐色,纵条裂。叶革质,互生,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5~8厘米,下面淡绿色,无毛。花单性同株;雄花序穗状,直立,雌花单生于壳斗内。壳斗卵球形,全包坚果,外被短刺,刺排成间断的4~6环,熟时不规则开裂,内有坚果1个;坚果卵球形。多生于海拔200~1000米(北部)、200~1500米(南部)的向阳山坡或山脊的干燥林中,为常绿阔叶林的优势种和建群种。
  分布于全省各地(沿海及南部较少见)。
  材质坚硬,不易变形,可为桥梁、水工、矿柱及家具用材;坚果味甜可食。
  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 (Hemsl.)Hayata
  别名小红栲、白柯、锥子、米锥
  常绿乔木,高达20米;树皮灰白色,近光滑;小枝有顶芽,冬芽鳞片多数。叶互生,常成二列,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7~8厘米,下面带灰白色。花单性同株;雄花排成穗状或圆锥状复花序。壳斗近球形,外被小鳞片,有时鳞片呈疣状突起或小针刺,排成连续或间断的6~7环,全包坚果,熟时不规则开裂,内有坚果通常1个;坚果卵圆形。生于海拔500米(北部)至1000米(南部)以下的向阳山坡,为阔叶林的优势种,亦有成小面积的纯林。
  分布于全省各地。
  木材淡黄褐色,纹理直,略坚重,但干燥时易开裂,为白柯中较好的一种,可为家具、建筑、桥梁等用材;坚果味甜食用;亦为本省主要的造林树种。
  同属的福建省尚有吊皮栲(格氏栲)(Castanopsis kawakamii Hayata),为我国特有种,零星分布于闽西南及闽中等地;三明莘口林场有万亩天然纯林,已列入特种用材树种的自然保护区。丝栗栲(Casanopsis fargesii Franch.)、红勾栲(狗牙锥)(Castanopsis lamontiiHance)、大叶槠(Castanopsis tibetana Hance )、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 (Lindl.)Schott.]等,均为本省常绿阔叶林的主要树种,也是柯木的重要来源;有的坚果可食用、酿酒或做豆腐。黑锥(Castanopsis nigrescens chun et Huang)为福建省特有的珍贵用材树种,分布于闽西南至闽西北。
  石栎Lithocarpus glaber (Thunb.)Nakai
  别名红楮、山杜子
  常绿乔木,高达12米;芽及小枝密被灰黄色绒毛。叶革质,互生,狭椭圆形或倒披针状椭圆形,长7~11厘米,全缘或顶部具几个波状齿,下面被灰白色蜡层。花单性同株;花排成直立穗状花序。壳斗浅碗状,仅包坚果基部,外被螺旋状排列的小鳞片;内有坚果1个,坚果卵形或椭圆形,长1.5~2厘米。散生于疏林或灌丛中。
  分布于全省各地。
  木材红褐色,材质坚重,弹性强,又为建筑、枕木、车辆或农具等用材。
  同属的本省常绿阔叶林常见种,亦为用材树种的尚有多穗石栎[Lithocarpus Litseifolius(Hance)Chun]、硬斗石栎[Lithocarpus han-cei (Benth.)Rehd.]^东南石栎[Lithocarpusharlandii (Hance)Rehd.]等。此外,包石栎[Lithocarpus cleistocarpus (Seem.)Rehd.et Wils.]仅见于武夷山黄岗山海拔1500米以上的林中,为我国特有种,对研究福建北部植物区系有一疋价值。华南石栋[LithocarpuSfenestratus (Roxb.)Rehd ]、可爱石栎[Lithocarpus amoenus Chun et Huang ]、泡叶石栎[Lithocarpus haipinii Chun]、卷毛石栎[Lithocarpus floccosus Huang et Y.T.Chang]等,均为福建省稀有种,对研究福建南亚热带植物区系有科学价值。
  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 (Thunb.)Oerst
  别名楮木、白楮、铁椆、铁楮、加曾
  常绿乔木,高达20米;冬芽圆锥形;小枝无毛。叶集生于小枝顶部,倒卵状椭圆形或长圆形,中部以上有疏锯齿,下面有灰白色蜡层及伏贴长柔毛。花单性同株;雄花排成下垂柔荑花序。壳斗碗状,散生于花序轴上,外有同心环带5~7圈,包围坚果1/3;坚果长卵形。生于海拔100~200米的山地。
  分布于全省各地。
  木材灰黄褐色,材质坚韧,可作机械、造船、农具、家具及体育器具等用材。
  同属的福建省较高海拔的常绿阔叶林之优势种或建群种,也是贵重用材树种尚有福建青冈[Cyclobalanopsis chungii (Metc.)Hsu etJen ]、云山青冈[Cyclobalanopsis nubium(Hand.—Mazz.)Chun]、细脉青冈[Cyclob-alanopsis myrsinaefolia (B1.)Oerst.]、多脉青冈[Cyclobalanopsis multinervis Cheng et T.Hong]等。突脉青冈(Cyclobalanopsis elevati-costata Q.F.Zheng)和梅花山青冈(Cy-clobalanopsis meihuashanensis Q.F.Zheng),为福建罕见的特有种。岭南青冈[Cyclobalanopsis championii (Benth.)Oerst.]为我国特有种,福建罕见,对研究福建南亚热带植物区系有一定的学术意义。
  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 Bl.
  别名软木栎、厚皮楮
  落叶乔木;树皮木栓层极发达;冬芽圆锥形;小枝无毛。叶多生于小枝顶部,长圆状披针形或狭椭圆形,顶端尖或渐尖,边缘锯齿芒尖状,下面灰白色,密生星状细绒毛。花单性同株;雄花排成下垂的柔荑花序。壳斗碗状,外被覆瓦状排列、披针形反曲的鳞片,包围坚果2/3,内有坚果1个;坚果椭圆形或卵球形。生于海拔600~1500米的向阳山地。
  分布于永春、德化、福州、闽清、南平和武夷山等地。
  栓皮为不良导电体,质轻软,有弹性,供制绝缘器、软木塞、隔音板、救生圈;材质坚重,可为建筑、车船、家具等用材;坚果的淀粉可酿酒或作饲料;壳斗可提制栲胶。
  本种为我国著名的特种经济树种,对研究福建植物区系有一定价值。
  同属的福建省尚有刺叶栎(Quercus Spinosa David,ex Fr.),仅产于德化戴云山1700~1800米的岩隙间,还间断分布于我国西南、西北及福建省中部,对研究福建植物区系有科学价值。巴东栎(Quercus engleriana Seem.)为我国特有种,本省罕见,对研究福建与华中植物区系有科学意义。
  (九)榆科
  榔榆Ulmus parvifolia Jacq.
  落叶乔木;树皮灰色,作不规则鳞片状脱落。叶革质,卵形、椭圆形,长1.5~5厘米,宽1~2.5厘米,边缘有锯齿,上面无毛,下面幼时被毛。花簇生于当年生幼枝叶腋;花被4、长圆形,基部稍连合,有长缘毛;雄蕊4;子房椭圆形,花柱外弯。翅果楠圆状卵形,无毛,种子位于翅果中部或稍上处,柄细。常生于山坡路旁、溪河岸边,林缘或旷野地;喜阳光,适应性强,在酸性土、中性土、钙质土山坡及平原均可生长。
  全省各地常见;庭园或村落屋舍常见有栽培。
  木材坚韧,可作家具、车辆、船橹等;树皮纤维可作人造棉及造纸原料,还可织麻袋;根皮、嫩叶入药,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止血的功效,外敷可治各种恶疮疖肿。
  同属的福建省尚有长序榆(Ulmus elongata L.K.Fu et C.S.Ding),为我国特有种,国家三级保护植物,本省仅见于南平,且数量极少,是研究北美和东亚植物区系的好材料。该科的青檀(Pteroceltis tatarinowii Maxim)为我国特有的单种属植物,福建省仅见于武夷山和浦城,由于形态结构特殊,对研究榆科的系统分类有一定意义,已列入国家三级保护植物。
  (十)桑科
  大麻Cannabis sativa L.
  一年生草本,高1~3米。叶互生或下部对生,掌状复叶,小叶3~11片,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边缘有粗锯齿,下面密被灰白色毡毛;叶柄长。花小,黄绿色,单性异株,雄花排成圆锥花序,雌花簇生叶腋;花被片薄膜状,紧贴子房。瘦果扁卵形。
  全省各地多有栽培。
  茎皮纤维坚韧,供纺织用;种子含油量30.3%,供工业用;根、叶、花、种子、种仁和种子油均可药用;大麻仁(火麻仁)有润燥滑肠、杀虫的功效,又用作麻醉药和镇痉药。
  桑Morus alba L.
  别名桑树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叶互生,纸质,卵形或阔卵形,边缘有粗锯齿,有时不规则分裂,下面脉上有疏毛,并具腋毛;叶柄长。花小绿色,单性异株,排成腋生柔荑花序;雌花花被片结果时变肉质,无花柱或花柱极短,柱头2裂。聚花果长1~2.5厘米,红色或暗紫红色。原产我国中部及北部。
  全省各地均有栽培。
  桑叶饲蚕;根皮、枝、叶、果入药,有清肺热、祛风湿、补肝肾之功效;果还可生食或酿酒;木材可作雕刻、乐器等用材;茎皮纤维可造纸。
  波罗蜜Artocarpus heterophyllus Lam.
  别名木波罗
  乔木、有乳汁。叶螺旋状排列,厚革质,椭圆形或倒卵形,全缘,两面无毛,上面暗绿色,有光泽。聚花果生于树干上,长椭圆形,成熟时极大,长25~60厘米,直径25~50厘米,表面有六角形的瘤状突起。原产印度至马来西亚。
  厦门、福州等地有引种栽培。
  为一热带果树,花被肉质,淡黄色,香甜可食;种子富含淀粉,煮熟后食用,味似板栗;树液、叶供药用,有消肿解毒之效;木材黄色、坚硬、可制家具;木屑可作黄色染料。
  本属福建省常见的还有白桂木(a .hypargyreus Hance ex Benth.),生于山地路旁、林缘或疏林中。主要区别为叶互生,二列,下面密被灰白色短绒毛;聚花果小,生于叶腋,近球形,直径不超过4厘米,表面有乳头状突起。为我国稀有树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对研究我国热带、南亚热带植物区系有一定价值。
  棕树Ficus microcarpa L.f.
  常绿大乔木,有气根。叶互生,革质,椭圆形、卵状椭圆形或倒卵形,全缘,上面暗绿色,有光泽;叶柄短而粗壮。花序托小,单生或成对腋生,扁球形,直径5~10毫米,熟时黄色或淡红色,无梗。多栽培于村旁,树冠宽大,伞状,是很好的荫蔽树和风景树。
  闽南至福州常见。
  树皮纤维可织麻袋、渔网、绳索和人造棉;树皮可提制栲胶;气根、树皮和叶芽为清热解表药;树根民间用于治风湿关节炎。
  同属的福建省常见的还有山榕(F.virens Ait.),生于屋旁、村旁、林缘或溪边。薛荔(F.pumila L.)、无花果(F.carica L.)^粗叶榕(F.hirta Vahl)、黄毛榕(F.fulva Reinw.)、台湾榕(F.formosarta Maxim.)、变叶榕(F.variolosa Lindl.exBenth.)、天仙果[F.erecta Thunb.var.beecheyana (Hook,et Arn.)King]等,根均可供药用;茎皮纤维可织麻袋,作人造棉及造纸等;其中无花果花序托大,梨形,肉质、味美,可生食或酿酒或作干果、蜜饯等;薜荔的瘦果可制凉粉食用。
  (十一)荨麻科
  苎麻Boehmeria nivea (L.)Gaud.
  亚灌木;茎基部有分枝;小枝被毛。叶互生,卵形或近圆形,长5~12厘米,顶端渐尖或尾状,边缘有粗齿,基部圆形,上面粗糙,下面密生白色绵毛;叶柄长2~8厘米。花单性同株,花序圆锥状,雌花序在上、雄花序在下;雄花花被4,雄蕊4;雌花花被管状,3~4齿裂。瘦果小,椭圆形,密生短毛,宿存柱头丝状。生于路旁、村旁及屋边,也常有栽培。
  全省各地常见。
  茎皮纤维可织夏布,也是优质造纸的原料;根、叶可供药用,有清热解毒、止血、消肿、利尿、安胎的功效;叶还可作饲料;种子可榨油,供食用。
  同属的密球苎麻(Boehmeria densiglomerata W.T.Wang)和福州苎麻(Boehmeriaformosana Hay.var.fuzhouensis W.T.Wang),均为福建特有种。前者仅见于南靖、永安和三明;后者仅见于福州,其原变种台湾苎麻,产台湾,因此本变种对研究台湾和福建之间的植物区系有科学意义。
  (十二)川苔草科
  福建川苔草Cladopus fukienensis (H.C.Chao)H.C.Chao
  水生小草本;根狭窄,宽约1毫米,多回羽状分枝;茎短,着生于根分枝的枝腋;能育枝高大,倒塔形。叶生于不育枝上为线形,呈莲座状排列,生于能育枝上为掌状,有2~9指状裂片,对生,向下渐小。花两性,幼时包藏于佛焰状联合苞片内;无花被,雄蕊1枚,花药椭圆形,无变异;子房卵形,柱头短,线形。蒴果球形。生于江河急流处,固着在水底岩石上。
  川苔草科植物在我国的分布是厦门大学赵修谦教授首先发现于福建省长汀县并报导的,也属福建稀有种,对研究福建省植物区系有一定价值。本属另有一种中国川苔草[C.chinensis (H.C.Chao)H.C.Chao],其区别在于中国川苔草的根宽约2.5毫米,能育枝矮小,倒卵形;花药倒卵形至圆形,常有变异。
  同科的本省还有石蔓(Terniopsis sessilis H.C.Chao),产长汀、连城、龙岩、永安、南安和福州,为我国特有种,福建稀有种,对研究本省植物区系有价值。
  (十三)山龙眼科Helicia cochinchinensis Lour.
  别名越南山龙眼
  乔木或灌木状,高达15米;树皮灰褐色,粗糙。叶互生,长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5~12厘米,全缘或中部以上具锯齿。花两性,单被,4基数,排成腋生的总状花序。坚果通常为椭圆状球形,长约12毫米,熟时蓝黑色。常生于林中或林缘。
  分布于全省各地。
  种子油可制肥皂或滑润油;亦可提取淀粉,经去除氢氰酸可食用;亦为蜜源植物。
  同科的福建省尚有银桦树(GrevilLea ro-busta A.Cunn),原产大洋洲,福建省沿海各地常栽培作行道树或庭园观赏植物,生长迅速,木材可为细工用材。
  (十四)檀香科
  檀香Santalum album L.
  别名伽南香、旗南香、白旃檀
  常绿小乔木,高约10米。叶对生,卵状椭圆形,长4~8厘米,宽2~4厘米。全缘或稍波状,下面有白粉,侧脉10对;对柄长1~1.5厘米。聚伞状圆锥花序腋生,长2~4厘米;花被黄绿色至深棕红色;雄蕊4枚。核果椭圆形,径约7~10毫米,熟时紫黑色。原产太平洋岛屿。
  福建南部有栽培。
  檀香边材白色无气味,心材黄褐色,有强烈香气,是名贵药材和贵重香料,也是雕刻工艺的良材。
  此外,同科的白蕊草(Thesium.chinense Turcz.),又称草檀,供药用,福建星散分布。
  (十五)桑寄生科
  棱枝槲寄生Viscum angulatum Heyne
  别名柿寄生、荷树寄生
  亚灌木,高达80厘米;茎淡绿色或黄绿色;小枝具4~多棱,2~3叉状分枝,节膨大。叶退化成鳞片状,对生。花单性同株,1~3朵排成聚伞花序而簇生于节上;花单被,黄色,4基数。浆果卵形或椭圆形,长4~6毫米,熟时黄色。寄生于柿树和壳斗科植物上。
  分布于全省各地。
  全株具祛风除湿、散结消肿的作用,治风湿关节痛、慢性气管炎等。
  同属的福建省尚有槲寄生[Viscum coloratum (Komar.)Nakai]、多脉槲寄生[Viscum multinerve (Hayata)Hayata]和枫香槲寄生(Viscum liquidambaricolum Hayata),均可供药用。
  (十六)马兜铃科
  马兜钤Aristolochia debilis Sieb.et Zucc.
  别名清木香、金狮藤、天仙藤
  多年生草质藤本,全株无毛。叶互生,三角状长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3~7厘米,基部心形,两侧耳垂状。花两性,单被,单生于叶腋,花被管直,带绿色,檐部扩张成喇叭形并延伸成舌状体,暗紫色。蒴果长圆形或球形。生于山坡阴地或路旁灌丛中。
  分布于全省各地。
  根(青木香)行气止痛,消肿解毒;茎(天仙藤)行气活血、消肿止痛;叶和果(马兜铃)清热化痰、止咳降气。
  同属的福建省尚有管花马兜铃(Aristolochia tubiflora Dunn)、大叶马兜铃(Aristolochia kaempferi Willd.)等,均以根作药用。
  (十七)大花草科
  帽蕊草Mitrastemon kawasasakii Hayata
  一年生肉质寄生小草本,高4~6厘米;茎圆柱形,基部具肉质的杯状托。鳞片叶5~6对,交互对生,呈紧密的覆瓦状排列,上部的鳞片叶较下部的大。花两性,单朵顶生;萼片深碗状;无花瓣;雄蕊合生成帽状体,全部覆盖着雌蕊,花后常于一侧垂直开裂;子房上位,1室,具12~18个侧膜胎座。果为浆果状,卵形或近球形。生于林中阴湿地,寄生于米槠的根上。
  目前仅见于南靖县。
  该属在我国有3种,分布于云南和台湾,本种为我国稀有种,它在福建省的发现,对研究福建与台湾、福建与我国西南地区的植物区系有科学价值。
  (十八)蓼科
  水蓼Polygonum hydropiper L.
  一年生草本。叶互生,纸质,有辣味,披针形,全缘,两面有腺点;托叶鞘筒状,膜质,顶端截形,有睫毛。花排成顶生或腋生的穗状花序,细长,常稀疏而间断,被腺点。瘦果卵形,具3棱,包藏于花被内。生于水边湿地。
  全省各地常见。
  全草供药用,有消肿解毒、利湿止痢及杀虫之效,治腹泻痢疾,跌打损伤、皮肤搔痒、疮肿、蛇伤。
  本属在福建省常见的还有火炭母(P.chinense L.)、虎杖(p .cuspidatum Sieb.etZucc.)、何首乌(p .multiflorum Thunb.)、腋花蓼(p .plebeium R.Br.)和杠板归(p .perfoliatum L.)等,均可供药用。
  (十九)藜科
  滨藜Atriplex maximovuicziana Makino
  多年生草本,全株灰绿色或灰白色,密被粉粒;小枝常有棱,茎基常木质化。叶长圆形或椭圆形,基部渐狭成柄或阔楔形,边缘有疏齿,顶端钝有小尖头。花单性,簇生或成穗状花序;雄花花被3,雄蕊3;雌花苞片2,花后增大,包住果实。果为胞果,果皮膜质,与种子贴伏。生于海滩沙地。
  分布于闽东南沿海地区。
  本种为海滩地植物,可作为改造海滩沙地的先锋植物。
  土荆芥Chenopodium ambrosioides L.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株揉搓有强烈气味;茎具棱,多分枝。叶长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上部叶较小,下部叶较大,叶下面散生淡黄色腺点。花序穗状腋生;花被5裂,子房圆形,具黄色腺点。胞果包藏于宿存花被内,果实亦具黄色腺点。种子褐黑色,有光泽。生于村旁、旷野、路旁、河岸及溪边草丛中。
  全省各地较常见。
  全草可提取土荆芥油,药用能健胃除湿,对驱除绦虫和蝴虫有特效。
  本属我省还有藜(C.album L.)等数种,但植株揉搓无强烈气味,叶下面、子房及果实无黄色腺点易于区别。而同科的菠菜(Spinacia oleracea L.)原产于伊朗,是全省各地普遍栽培的蔬菜之一,富含维生素、磷和钾。南方碱蓬Suaeda australis (R.Br.)Mcx).
  多年生草本,基部常木质化;茎多分枝,基部节上常生根,上部斜伸或直立。叶线形至线状长圆形,稍弯,长1~3厘米,全缘,枝上部叶较短,幼时苍绿色或稍紫色;无柄。花小,数朵成束或排成团伞花序,腋生;苞片叶状,小苞片2~3片;花被5,结果后增大,包住果实;雄蕊5;子房上位,卵形,柱头锥状。胞果圆形,稍扁,果皮较薄,膜质;种子小,横生,扁圆形。生于海滩沙地,红树林缘地等。为沿海海滩地常见植物,是盐碱地的指7K植物之一。
  全省沿海各地常见。
  (二十)苋科
  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a Bl.
  多年生草本;茎四棱形,节膨大。叶对生,椭圆形或楠圆状披针形,全缘。花排成顶生或腋生的穗状花序;花两性,绿色,开放后常反折而贴近花序轴;小苞片基部两侧各有1片小裂片;花被5片,边缘膜质;雄蕊5枚,花丝基部合生,有退化雄蕊。胞果椭圆形或长圆形。生于山坡、林下或路旁。
  全省各地常见。
  根入药,有活血通经和强筋骨等功效,治跌打损伤与腰膝酸痛等症。
  本种和土牛膝(a .aspera L.)很相似,但后者小苞片基部两侧各有1片薄翅,退化雄蕊顶端有流苏状长缘毛。土牛膝也广布于全省各地,全草均可入药。
  莲子草Alternanthera sessilis (L.)DC.
  别名满天星、虾钳菜
  多为一年生草本;茎匍匐或稍上升,具纵沟,沟内和节处被柔毛。叶对生,倒卵状长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全缘或稍有锯齿。花排成腋生的头状花序,单生或数个族生,无总花梗;花小,两性,白色;花被5片,顶端急尖,坚纸质;雄蕊3枚,花丝基部合生成杯状,有退化雄蕊。胞果倒心形,边缘具狭翅。
  全省各地很常见。常生于田边、路旁或水沟边。
  嫩叶可作饲料;全草又可供药用,有清热、解毒、止血及止痒之效。
  同属锦绣苋[A.bettzickiana (Regel)Nichols.],福建省南部沿海各地常栽培,为一美丽的花坛植物。苋Amaranthus tricolor L.
  别名苋菜、雁来红、三色苋
  一年生草本;茎绿色或红色。叶互生,常为卵形,卵状椭圆形或披针形,叶色多种,常为绿色、紫红色或杂色;叶柄绿色或红色。花簇生于叶腋,或常排成顶生的穗状花序;花单性或杂性;花被3片,干膜质,顶端有芒;雄蕊3枚;子房长圆形,花柱2~3枚。胞果长圆形,盖裂,果皮光滑或近于光滑。原产于亚洲热带地区。
  全省各地均有栽培。
  本种植物依其叶形和叶色可分为许多品种。茎叶可作为蔬菜食用,为春夏间常见的蔬菜之一;全株又可作药,有解毒和明目之功效。有些品种叶子呈各种颜色,很美丽,可供观赏。
  本属福建省常见的还有皱果苋(野苋)(a .viridis L.)与刺苋(a .spinosus L.),这两种植物均为野草,全草入药,幼嫩茎叶也可食用。
  青葙Celosia argentea L.
  别名牛尾莴
  一年生草本,高达1米;茎绿色或淡红色。叶互生,常为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全缘。花排成顶生的塔形或圆柱形的穗状花序;花两性,开放前淡红色,开放后变白色;花被5片,干膜质;雄蕊5枚,花丝基部合生成杯状。胞果卵形,盖裂;种子扁球形,黑色,具光泽。
  全省各地较常见。生于田野、荒地或路边,为旱地常见的一种草本植物。
  种子入药,名青葙子(草决明),有清肝、明目、消炎等功效;种子又可榨油,供食用,但质量较差;茎、叶可供药用,并可作饲料。
  同属的鸡冠花(c .cristata L.),福建省各地常有栽培,为一美丽的庭园花丼。其种子与青葙子极为相似,常被当作青葙子用,但功效不同。
  (二十一)紫茉莉科
  光叶子花Bougainvillea glabra Choisy
  别名宝巾、九重葛、三角梅藤状灌木;分枝下垂,有长5~12毫米的腋生锐刺。叶互生,卵状披针形或卵形,长4~8.5厘米,顶端渐尖或长渐尖。花两性,单被,常3朵簇生于3片苞片内,花梗与苞片中脉合生;苞片叶状,红色或紫红色;花萼管长筒状,长2~3.5厘米,淡绿色,多少被微毛。瘦果具5棱。原产巴西。
  全省沿海各地常见栽培。
  本种与同科的紫茉莉(Mirabilis jalapaL.)均作园林观赏植物。
  (二十二)商陆科商陆Phytolacca acinosa Roxb.
  别名山萝卜、土人参、家母耳、金鸡母多年生、肉质草本,高达1米;主根圆锥形,外皮淡黄色,断面白色;茎直立,绿色或带紫红色。单叶互生,卵状椭圆形,长12~25厘米。总状花序顶生或侧生,常与叶对生;花两性,单被,白色;后变淡粉红色;雌蕊8~10个,离生,排成一轮。浆果扁球形,熟时紫色或紫黑色。生于林缘或路边湿润地。分布于全省各地,亦常有栽培。
  根药用,泻下逐水、消肿解毒。主治腹水、肾炎、小便不利、脚气、风湿关节痛及痈肿疮毒。有毒,应慎用。
  (二十三)石竹科
  荷莲豆Drymaria cordata (L.)Willd.exRoem.et Schult.
  一年生,基部多分枝的披散草本,长达90厘米,节上生不定根。叶膜质,卵圆形或近圆形,长1~2.5厘米,顶端圆而具小突尖,两面粉绿色,基生脉3~5条;具短柄。疏散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花两性。5基数;花瓣白色,2裂至中部以下。蒴果卵形,2~3瓣裂。生于溪河边、菜园或林缘湿润地。
  分布于全省各地。
  全草药用,有消肿解毒的功效。
  同科的福建省常见引种栽培花卉有石竹(Dianthus chinensis L.)、大花石竹(Dianthuscaryophyllus L.)和高雪轮(Silene armeria L.)等。
  (二十四)睡莲科
  莲Nelumbo nucifera Gaertn.
  别名荷花、莲花
  多年生水生草本;根状茎白色,长而肥厚,节间膨大成纺锤形,内有蜂巢状孔道,节部缢缩。叶圆形,盾状,常伸出水面。花大而美丽,单生于花梗顶端;心皮多数,离生、嵌生于倒圆锥形的花托穴内,花托于果期膨大,海绵质。坚果椭圆形或卵形。栽培于池塘或水田中。全省各地均有栽培,尤以建宁县产的质量佳,闻名省内外。
  为重要的水生经济植物,根状茎称藕,可作蔬菜或提制藕粉;种子称莲子,有补脾止泻,养心益肾等强壮作用;莲心有清心火、强心降压之效;藕、藕节、叶、叶柄、莲蕊、莲房入药,能清热止血;叶及叶柄煎水喝又可清暑热。
  同科的睡莲(Nymphaea tetragona Georgi)福建省福州以南各地常栽培作水生观赏植物,根状茎含淀粉,供食用或酿酒,也可供药用。(二十五)毛茛科
  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
  多年生直立草本,高达1.5米;块根通常2个。叶互生,轮廓呈五角形,长6~11厘米,3深裂,裂片边缘再近羽状分裂。花两性,左右对称;总状花序顶生,花梗上具1对小苞片;花萼花瓣状,蓝紫色;花瓣2片,有长爪,具拳卷的距。朞荚果3~5个,果皮有明显的网脉。生于山地草坡或灌丛中。
  分布于松溪、浦城等地。
  以栽培品的根入药:主根称“乌头”,有大毒,具祛风散寒、除湿止痛和麻醉的作用;子根称“附子”,有毒,具回阳救逆、温中止痛和散寒燥湿的功效。二者常因炮制或煎法不当,或用量过大而引起中毒,应慎用。
  威灵仙Clematis chinensis Osbeck
  别名百条根、铁脚威灵仙、老虎须
  木质藤本,全株干后变黑色;茎、枝具细纵棱。叶对生,一回羽状复叶,叶柄长2.5~5.5厘米,小叶通常5片,有时基部1~2对具2~3小叶而成二回羽状复叶,小叶卵状椭圆形,长1.5~10厘米,基出脉3~5条。花两性,单被;圆锥状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花萼4片,白色。瘦果4~6个,阔卵形,熟时黑色,宿存花柱羽毛状。生于偏阴的山坡灌丛中或林缘。
  分布于全省各地。
  根入药,具祛风除湿、通经活络、化结软坚的功效。
  同属的福建省尚有单叶铁线莲Clematis Zienryi Oliv.)、柱果铁线莲(Clematis uncina-ta Champ.)、山木通(Clematis finetiana Levi,et Vant.)、小木通(Clematis armandiiFranch.)和女篓(Clematis a piifolia DC.)等,其根均作药用。
  毛茛Ranunculus japonicus Thunb.
  别名野芹菜、老虎脚迹、狗脚迹
  多年生直立草本,高达70厘米;茎中空、全株被伸展或贴伏柔毛。基生叶或茎下部的叶轮廓近圆心形或五角形,长3~7厘米,通常3深裂不达基部,各裂片2~3浅裂,边缘疏生锯齿;叶柄长5~17厘米,基部扩大成鞘抱茎。花两性,5基数;聚伞花序有多花;花梗长达8厘米;花瓣黄色。瘦果扁平,螺旋状着生于花托上而成聚合果。生于海拔2000米以下沟边、林缘或路边湿地。
  分布于全省各地。
  全草含原白头翁素,有毒。具通经活络、散结拔毒的功效。
  同属的福建省尚有石龙芮Ranunculus sceleratus L.禹毛茛(Ranunculus cantonien-sis DC.)等。全草药用,但有小毒,应慎用。
  (二十六)木通科
  木通Akebia quinata (Thunb.)Decne.
  别名五叶木通、小叶木通
  缠绕木质藤本;幼枝带紫色,老枝密生皮孔。掌状复叶常簇生于短枝顶端,小叶5片,长圆形或长倒卵形,长2~7厘米,顶端圆或微凹,下面粉绿色;总叶柄长5~7厘米。花雌雄同株且同序,单被,总状花序腋生,下垂;萼片3,紫黑色;心皮6枚,离生。浆果椭圆形,长约8厘米,熟时深紫色。多生于向阳山地或林缘灌丛中。
  分布于全省各地,但北部较常见。
  茎和果实供药用,具通经活络、清热利尿的作用;种子榨油,供食用和工业用。
  同属的福建省尚有三叶木通[Akebia trifoliata (Thunb.)Koidz.],其茎和果实药用,功能与木通相同。
  (二十七)小檗科
  南天竹Nandina domestica Thunb.
  别名观音竹、天竹仔
  常绿灌木,高达2米;根、茎断面黄色。三回羽状复叶互生,常集生于茎的上部,小叶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1~5厘米,冬季常变红色;总叶柄基部鞘状抱茎。大型圆锥花序顶生;花白色,萼片多轮,干膜质,内轮渐变成花瓣状。浆果球形,直径5~8毫米,熟时红色。生于溪谷灌丛中或杂木林下。
  分布于闽西至闽北各地,全省各地有零星栽培。
  根具祛风除湿的功效,有小毒,应慎用;也是一种很好的庭园观赏植物。阔叶十大功劳Mahonia bealii (Fort.)Carr.别名黄刺柏、阔叶功劳常绿灌木,高达1.5米;根、茎粗壮,断面黄色。叶互生,一回奇数羽状复叶,常集生于茎上部,小叶9~15片,厚革质,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4~8厘米边缘具2~8对刺状锐齿,侧生小叶无柄;总叶柄基部扩大成鞘抱茎。总状花序6~9个簇生;花绿黄色。浆果卵圆形,长8~10毫米,熟时深蓝色,被白粉。生于山谷林下或林缘较阴湿的灌丛中。
  分布于全省各地。
  全株药用,为强壮剂。
  同属的福建省尚有栽培的十大功劳(Mahonia fortunei (Lindl.)Fedde)和华南十大功劳(Mahonia japonica (Thunb.)DC.)。全株供药用,亦为庭园观赏植物。六角莲Dysosma pleiantha (Hance )Woods.
  别名八角金盘、千金锤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结节状;茎直立,高达40厘米。叶2片,对生于茎顶、盾状,长圆形或近圆形,长16~30厘米,边缘4~9浅裂,裂片阔三角状卵形,边缘具针状细齿;具长柄。花有恶臭味,5~8朵簇生于2叶柄的交叉处,下垂;花萼绿色;花瓣暗紫红色。浆果近球形,直径1~1.5厘米,熟时近紫黑色。生于海拔500~1500米的山谷或山坡林下阴湿处。
  全省各地有零星分布,偶有栽培。
  根状茎药用,具散瘀解毒的功效。
  同属的八角莲[Dysosma versipellis (Hance)M.Cheng]
  仅见于泰宁、武夷山等地,为我国重点保护植物,对研究东亚、北美的属间间断分布有一定价值。根状茎供药用,但有小毒。
  (二十八)防己科
  粉防己Stephania tetrandra S.Moore
  别名石蟾蜍、金线吊葫芦、汉防己缠绕藤本;块根圆柱状;茎、枝绿色,稍带红色,有纵条纹。叶互生,阔三角状卵形,长2.5~7厘米,基部截形或微心形,两面伏生短柔毛,下面粉白色,掌状脉5条;叶柄盾状着生,长2~8厘米。花单性异株;雄花序腋生,由头状聚伞花序排成总状花序式的复花序,总花梗长4~10厘米。核果球形,熟时红色。生于山坡、丘陵草丛中或林缘灌丛中。分布于全省各地,闽北较少见。块根药用,具清热解毒、散瘀止痛、祛风利尿的功效。
  同属的福建省尚有千金藤[Stephania japonica (Thunb.)Miers ]、金线吊乌龟[Stephania cepearantha Hayata]和粪箕笃[Stephania longa Lour.]等,其块根均作药用。
  木防己CoccuLus orbiculatus (L.)DC.
  别名土防己、青藤仔、老鼠藤
  缠绕藤本;根呈不规则的圆柱形,断面有淡棕色和白色相间的放射性纹理;嫩枝及叶两面密被柔毛。叶互生,阔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3~10厘米,基部略心形或近截形,基出脉3条;叶柄长1~3厘米,着生于叶片基部。花单性异株;聚伞花序腋生,常排成圆锥花序式的复花序;花小,淡黄色。核果近球形,熟时蓝黑色,有白粉。生于山坡灌丛中或疏林岩石边。
  分布于全省各地。
  根具益精补肾、强筋壮骨、祛风除湿的功效;根含淀粉,可酿酒。
  (二十九)木兰科
  紫花玉兰Magnolia LiLifLora Desr.
  别名辛夷、木笔、春花
  落叶灌木,高达4米;小枝紫褐色,具环状托叶痕。单叶互生,倒卵形或椭圆形,长8~18厘米;叶柄长2~2.5厘米,无托叶痕。花大,两性,有香气,单生于枝顶,先叶开放或与叶同时开放,外轮花被狭小,淡绿色,内2轮花被6片,远较大,外面紫色或紫红色,内面白色。朞莢果多数,聚合成长7~10厘米、长圆形的聚合果;每瞢荚果有红色种子1~2个。原产湖北及云南。
  全省各地多有栽培。
  花蕾即药用“辛夷”,具散寒、通肺窍的功效,主治急慢性鼻炎、头痛等;根及树皮也药用。亦为庭园栽培的观赏树种。
  同属的福建省常见栽培观赏树种尚有荷花玉兰(洋玉兰)[Magnolia grandiflora L.]、玉兰[Magnolia denudata Desr.]和夜合花[Magnolia coco (Lour.)DC.]等,其花、叶可提取芳香油。
  黄山木兰[Magnolia cylindrica Wils.]、凹叶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 ssp.biloba(Rehd.et Wils )Cheng et Law]及天女花(小花木兰)[Magnolia sieboldii K.Koch],均为我国重点保护树种,在福建省仅分布于局部地区,对研究木兰科的系统演化及洲际、邻国之间或本省植物区系有一定价值。
  野含笑Michelia skinneriana Dunn
  灌木至小乔木,高达10米;树皮平滑,灰褐色;芽、嫩枝、花梗及叶柄均密被黄褐色绒毛。叶互生,狭倒卵状椭圆形或倒披针形,长5~15厘米,顶端长尾状渐尖;叶柄短,有托叶痕。花两性,单生于叶腋;花被6片,淡黄色;雌蕊群柄于果时长5~6毫米,被淡黄色短柔毛。聚合果熟时由于果序轴延伸而呈穗状,长2~5厘米;瞢荚果木质,分离,内有种子2至数个。多生于阴坡杂木林中,溪谷沿岸或林缘沟谷地较常见。
  分布于全省各地。模式标本采自南平市。
  花芳香,可提取芳香油,亦可为庭园观赏树种。
  同属的福建省尚有福建含笑[Micheliafujianensis Q.F.Zheng],模式标本采自三明市,为福建特有的珍贵树种,对研究福建省西北部植物区系有一定价值。以及深山含笑[Michelia inaudiae Dunn ]、苦梓含笑[Michelia balansae(A.DC.)Dandy]、金叶含笑[Michelia foveolata Merr.ex Dandy ]、醉香含笑[Michelia macclurei Dandy ]和阔瓣含笑[Michelia platypetala Hand.-Mazz.],均零星见于山区杂木林中。常见的栽培观赏树种有白玉兰[Michelia alba DC.]、黄玉兰[Michelia champaca L.]和含笑[Michelia figo (Lour.)Spreng]等。
  披针叶茴香Illicium lanceolatum A.C.Smith
  别名莽草、假茴香、八角子
  常绿小乔木或灌木,高达10米。叶互生或聚生于枝顶,倒披针形或披针形,长6~15厘米,宽2~4.5厘米,侧脉两面均不明显;叶柄长1~1.5厘米;无托叶。花两性,1~3朵腋生或近顶腋生;花被10~15片,深红色,向内渐大;雄蕊7~12枚,排成一轮。瞢荚果10~13个,顶端有长而弯曲的尖头,木质,排成一轮而呈星状的聚合果。生于沟谷阴湿林中或林缘。
  分布于闽西至闽北各地。
  根皮有毒,入药有驱风散结、活血散瘀和杀虫之效;种子剧毒,切勿误作“八角”食用。
  同属的厚皮香八角[Illicium ternstroemioides A.C.Smith],种子剧毒;八角[ILlici-um verum Hook.f.]果实作调香料,本省龙溪地区有栽培。
  华中五味子Schisandra sphenanthera Rehd.et Wils.
  落叶藤本;小枝圆柱形,红褐色,具明显皮孔。叶互生,常聚生于短枝上,阔倒卵形或阔椭圆形,长5~10厘米,边缘有疏锯齿;叶柄长2~3厘米;无托叶。花单性同株,单生于叶腋,下垂,雌花花被6~9片,橙黄色;心皮30~50枚,离生,螺旋状排列于球状花托上。小浆果多数,球形,红色,由于花后花托伸长而使聚合果呈穗状,长6~8厘米。生于海拔300~1000米的山地林缘或路边灌丛中。
  分布于闽西至闽北各地。
  果实除生食外,常作中药“五味子”的代用品,商品称“南五味子”,有敛肺滋胃、涩精止泻、生津敛汗的功效。
  同属的尚有翼梗五味子(棱枝五味子)(Schisandra henryi C.B.Clarke),累实也代“五味子”用,商品称“西五味子”。属于木兰科的福建省尚有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 (Hemsl.)Sarg.]和观光木(Tsoongiodendron odorum Chun),为我国特有、二级保护的稀有树种,在福建省仅零星见于山区杂木林的局部地方,对研究洲际植物区系及木兰科的系统分类有一定意义。乐东拟单性木兰[Parakmeria lotungensis (Chun et C.H.Tsoong)Law],为我国重点保护植物,对研究木兰科的系统发育和植物区系有一定价值。
  (三十)蜡梅科
  山蜡梅Chimonanthus nitens Oliv.
  别名白花蜡梅
  常绿灌木,高达3米;幼枝方形,老枝圆柱形,有皮孔。叶对生,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4~13厘米;叶柄长4~10毫米;无托叶。花两性,有香气,单朵腋生,先于叶开放;花被多数,黄色或黄白色,螺旋状着生于壶状花托内。果托近木质,壶形,内藏多数瘦果。生于海拔800米以下的山地疏林中或山坡灌丛中。
  分布于光泽和武夷山等地。
  根供药用,种子含油脂;也是很好的庭园观赏植物。
  同属的常见栽培观赏树种有蜡梅[Chimonanthus praecox (L.)Link],冬末初春开花。
  (三十一)番荔枝科
  瓜馥木Fissistigma oldhamii (Hemsl.)Merr.
  别名山龙眼、香藤仔
  攀援灌木,长达10米以上;小枝被黄褐色柔毛。叶互生,长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6~12厘米,顶端圆或微凹,下面幼时被短柔毛,羽状脉12~20对;叶柄长约1厘米;无托叶。花两性,有香气,聚伞花序有花1~3朵;萼片3;花瓣6,排成2轮;雌、雄蕊多数,离生。果球形,直径约1.8厘米,密被黄棕色绒毛。生于林中或灌丛中。
  分布于全省各地。
  根、茎、叶药用,有祛风行气、活血止痛的功效。
  同属的福建省尚有白叶瓜馥木[Fissistigma glaucescens (Hance)Merr.]和香港瓜馥木[Fissistigma uonicum (Dunn)Merr.],前者的根药用,后者的果可生食。
  番荔枝科的本省引种栽培植物有鹰爪花[Artabotrys hexapetalus (L.f.)Bhandari],主要作绿化树种,依兰[Cananga odorata (Lam.)Hook,et Thoms.]为香料植物;番荔枝[Annona squamosa L.]及牛心番荔枝(牛心果)[Annona reticulata L.],均为著名的热带水果。
  (三十二)樟科
  樟Cinnamomum camphora (L.)Presl.
  别名香樟、油樟、樟木
  常绿大乔木,高达30米;各部有樟脑香气;树皮灰褐色,不规则纵裂。叶互生,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5~12厘米,离基三出脉,下面脉腋有明显腺窝;叶柄长2~3厘米;无托叶。花两性,3基数,排成腋生圆锥花序,长4~7厘米;花被同型,花后全脱落;花药4室,瓣裂。核果近球形,直径6~8毫米,熟时紫黑色;果托喇叭状。生于山坡或沟谷,也
  常栽培。
  分布于全省各地,天然大树极少见,惟村旁或庙宇旁偶见有千年古樟。
  木材耐腐、耐虫蛀、耐水湿,为上等用材;各部可提取樟脑和樟油,供医药和工业用;亦为本省人造阔叶林的主要树种之一。
  华南桂Cinnamomum austro -sinense H.T.Chang
  别名 华南樟
  常绿乔木,高达12米;幼枝、叶柄、叶下面、各级花序轴及花被裂片均密被灰黄色微柔毛。叶近对生,椭圆形,长10~18厘米,顶端尾状尖头长5~10毫米,三出脉,侧脉各向叶缘发出8~10条支脉。圆锥花序生于幼枝叶腋,长达13厘米;花被裂片于果时仅裂片上部脱落,宿存部分形成浅盘状果托。核果椭圆形,长约1厘米。生于山地阔叶林中。
  分布于全省山区各地。
  木材纹理直,结构细而匀,为上等用材;树皮代“桂皮”入药,果治虚寒胃痛;枝、叶及果可提取芳香油供食品工业原料;叶研粉作薰香原料。
  同属的本省野生植物,沉水樟[Cinnamomum micranthum (Hay)Hay.]和天竺桂[Cinnamomum japonicum Sieb.],均为我国重点保护的珍贵用材树种,对研究植物区系有一定价值;阴香[Cinnamomum burmannii (C.G.et Th.Nees)Bl.],为优良用材树种,树皮、根、叶入药及提取芳香油,亦是优良的行道树及庭园绿化树种;香桂[Cinnamomum subavenium Miq.]和少花桂[Cinnamomum pauciflorus Nees],二者树皮及枝、叶可提取芳香油,供香料工业用。栽培的名贵药材有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和锡兰肉桂[Cinnamomum Zeyleanicum Bl .]。
  檫木Sassafras tzumu (Hemsl.)Hemsl.
  别名鸭足掌、鸭掌柴
  落叶乔木,高达35米;树皮灰褐色,不规则纵裂。叶互生,聚生于枝顶,卵形或倒卵形,长9~18厘米,通常2~3浅裂,羽状脉或离基三出脉,最下一对侧脉对生;叶柄长2~7厘米。花通常单性异株;花被黄色;花药4室,瓣裂。核果近球形,直径达8毫米,熟时蓝黑色,被白蜡粉,果托浅杯状。散生阔叶林中。
  分布于闽中至闽北各地。
  材质细致,耐湿、耐腐,为上等用材;根、果和叶可提取芳香油;亦为优良的造林树种。
  刨花楠Machilus pauhoi Kanehira
  别名粘柴、刨花润楠、白楠木常绿乔木,高达20米;小枝绿带褐色,无毛。叶互生,常集生于枝顶,椭圆形,长7~15厘米,下面被贴伏小绢毛,侧脉12~17对;叶柄长1~2厘米。总状花序腋生于新枝下部;花被裂片6,两面被小柔毛;花药4室,瓣裂。核果球形,直径约1厘米,熟时黑色,宿存花被裂片外反。生于低海拔、土壤湿润的山谷或山坡疏林中。
  分布于全省山区各地。
  心材带红色,纹理美观,为建筑及家具用材,也为造纸、薰香原料;刨花浸液,可增加石灰水对墙壁的粘着力;药用治烫伤。
  同属的福建省阔叶林较常见的种类尚有红楠[Machilus thunbergii Sieb.et Zucc.]、绒楠(绒毛润楠)[Machilus velutina Champ,exBenth]、毕东楠(薄叶润楠)[Machilus leptophlla Hand.-Mazz.J及建楠[Machilus oreophiLaHance]等。此外,芒荡山润楠[Machilus mangdangshanensis Q.F.Zheng]和黄枝楠[MachilusversicoLora S.Lee et F.N.Wei]为福建特有种,对研究樟科植物区系有一定价值。
  紫楠Phoebe sheareri (Hemsl.)Gamble
  乔木,高达15米;树皮灰褐色;小枝、叶柄及花被密被黄褐色或灰黑色柔毛。叶互生,倒卵形或椭圆状倒卵形,长12~18厘米,下面密被黄褐色长柔毛,侧脉8~13对;叶柄长1~2.5厘米。花两性,3基数,圆锥花序腋生于新枝的中、下部;花被裂片6;花药4室,瓣裂。核果卵形,长约1厘米,宿存花被裂片松展而不反卷。生于山地杂木林中。
  分布于全省山区各地。
  木材坚实,结构细致,不易变形和开裂,为建筑、家具、船板等优良用材;树皮、枝、叶供药用。
  同属的福建省尚有闽楠(楠木)[Phoebe bournei (Hemsl.)Yang],为我国重点保护的珍贵用材树种,对研究中亚热带植物区系及保护种质资源均有重要意义。浙江楠[Phoebechekiangensis C.B.Shang],本省仅零星见于南平和松溪的阔叶林中,为我国特有的稀有树种;除作上等用材外,亦为优良的绿化树种。
  山鸡椒Litsea cubeba (Lour.)Pers.
  别名山苍子、臭积柴、臭樟仔
  落叶小乔木,高达8米;幼树树皮黄绿色;小枝及叶两面无毛,连同花、果具浓郁香气。叶互生,纸质,披针形或长圆形,长4~11厘米,下面粉绿色,羽状脉6~7对。花单性异株,伞形花序单生或簇生,总苞片4,交互对生,花先叶开放;花被裂片6;花药4室,瓣裂。核果球形,直径4~6毫米,熟时黑色。生于采伐或火烧迹地及灌丛中。喜光,萌芽力强。全省各地常见。
  木材耐湿不蛀,可为家具用材。果、叶蒸出的山苍子油,为优良的挥发性香油;果入药称“毕澄茄”;叶磨粉可调制驱蚊油。
  同属的福建省较有经济价值的尚有潺槁树[Litsea glutinosa (Lour.)C.B.Rob.],除用材外,树皮和木材的胶质可作粘合剂,种子油可制皂,根皮和叶入药;豺皮樟[Litsearotundifolia Hemsl.var.obloneifolia (Nees)Allen],果、叶含芳香油,种子油可制皂及印刷用油,根入药;木姜子[Litsea pungensHemsl.],果实可提取芳香油,种子油可制皂及其他工业用。
  山胡椒Lindera glauca (Sieb.et Zucc.)Bl.
  别名牛筋树、假死柴
  落叶小乔木或灌木,高达8米;枯叶常留在枝上而迟落;树皮灰白色。叶互生,长圆形或倒卵形,长4~9厘米,下面苍绿色,被灰黄色或灰白色柔毛,羽状脉5~6对;叶柄短。花单性异株,伞形花序腋生,总花梗长不超过3毫米;花被裂片6,通常脱落;花药2室,瓣裂。核果球形,直径约7毫米,熟时紫黑色。生于山坡灌丛中或路边。
  全省各地较常见。
  果、叶可提取芳香油;种仁油可制皂或润滑油;根、叶及果药用。
  同属的福建省较常见的药用或油料植物尚有乌药[Lindera aggregata (Sims )Kosterm.]、黑壳楠[Lindera megaphylla Hemsl.]、山橿[Lindera reflexa Hemsl.]和香叶树[Lindera communis Hemsl.]等。此外,三桠乌药[Lindera obtusiloba Bl.]为本省罕见种,仅见于崇安海拔1700米的山顶灌丛中,也是本种分布的最南界,对研究福建北部植物区系有一定价值。樟科植物的鳄梨(樟梨)[Persea americana Mill.],果实为著名的热带水果,含多种维生素及丰富的脂肪、蛋白质,钠、钾、镁、钙含量较高,除生食外,也可作菜肴和罐头;果仁榨油,供食用、医药和化妆工业用。无根藤[Cassytha filiformis L.]为1种有害的寄生、缠绕草本;全草药用。(三十三)罂粟科
  博落回Macleaya cordata (Willd.)R.Br.
  别名喇叭筒、号筒草
  亚灌木状草本,高达4米,全株被白粉,含红黄色汁液;茎圆柱形,绿色或黄绿色,中空。叶互生,阔卵形或近圆形,长5~20厘米,基部心形,掌状7~9浅裂,下面粉绿色;叶柄长达12厘米,基部鞘状。花两性,整齐,排成大型、顶生圆锥花序;萼片2,黄色;无花瓣;雄蕊多数。蒴果下垂,扁平,狭倒卵形,熟时自顶端向基部2瓣裂。生于山坡灌、草丛中或林缘路边。
  分布于全省山区各地。
  全草剧毒,不可内服,药用治跌打损伤、风湿关节痛、痈疖肿毒、湿疹、火烫伤等。
  罂粟科的福建省引种观赏植物有花菱草[Eschscholtia californica Cham.]、蓟罂粟[Argemone mexicana L.]和虞美人(丽春花)[Papaver rhoeas L.]等。
  (三十四)十字花科
  欧洲油菜Brassica napus L.
  别名胜利油菜
  一至二年生草本,高达1.5米,全株被有白粉。叶厚,粉蓝绿色,基生叶和茎下部的叶倒卵形或倒卵状长圆形,大头羽状深裂,茎上部的叶渐变成披针形,无柄而抱茎。花两性,4基数,排成顶生总状花序;花萼直立,基部囊状;花瓣十字形排列,乳黄色,基部具明显的爪;雄蕊4长2短。长角果长5~10厘米,具长喙。原产欧洲。
  全省沿海各地多栽培。
  本种为甘蓝型油菜,种子榨油供食用;抗病力强,产量高,已为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也是蜜源植物。
  同属福建省栽培的主要油料作物尚有芸苔(油菜仔)[Brassica campestris L.]和油菜(白菜型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 L.var oleifera DC.]。
  卷心菜Brassica oleracea L.var.capitata L.
  别名包菜、甘蓝
  二年生草本,全株被白粉;茎矮壮,不分枝。基生叶肥厚,肉质,粉蓝绿色,倒卵形或长圆形,长15~40厘米,心叶乳白色,互相紧密包叠成球形、扁球形,直径20~40厘米。花两性,4基数,排成顶生总状花序;花萼直立,基部呈囊状;花瓣乳黄色,十字形排列,基部具长爪。长角果线状长圆形,长6~9厘米,顶端具短喙。原产欧洲。
  全省各地常见栽培,品种甚多,为本省冬春季的主要蔬菜之一。
  鲜叶之汁液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
  同属本省常见栽培的甘蓝类蔬菜尚有花菜(花椰菜)(Brassica oleracea L.var.botrytisL.)、芥蓝(Brassica alboglabra Bailey),芜菁甘蓝(上海大头菜)(Brassica napobrassicaMill.)和擘蓝(球茎甘蓝)(Brassica caulorapa Pasq.)等。
  青菜Brassica chinensis L.
  别名小白菜、白菜仔、小青菜
  一至二年生草本,高达75厘米,无白粉。茎生叶和茎下部的叶绿色或浓绿色,倒卵形或阔匙形,长10~30厘米;叶柄长3~5厘米,扁平,肥厚,淡绿色或白色,茎上部的叶无柄,基部抱茎。花两性,4基数,排成顶生总状花序;花萼展开;花瓣淡黄色,十字形排列。长角果线形,长2~6厘米,顶端喙长约1厘米。原产我国。
  全省各地栽培,为夏秋季蔬菜之一。
  同属福建省栽培的白菜型(芥菜型)蔬菜尚有大白菜[Brassica pekinensis (Lour.)Rupr.]、芥菜[Brassica juncea (L.)Czern.et Coss.]和大头菜[Brassica juncea (L.)Czern.et Coss.var.megarrhiza Tsen et Lee]等。萝卜Raphanus sativus L.
  别名菜头、莱菔
  二年生草本,高达1米;根肉质,长圆形或圆锥形,外皮近白色或淡紫红色。基生叶大头羽状深裂,长达30厘米,茎生叶长圆形或披针形,边缘有锯齿或缺刻,被粗毛。花两性,4基数,排成顶生、分枝的总状花序;萼片外侧2片呈囊状;花瓣淡紫红色或白色,基部具长爪;雄蕊4长2短。长角果不开裂,圆筒状、海绵质,顶端具长喙,长1.5~5厘米,种子间收缩呈串珠状。原产欧洲。
  全省各地有栽培。
  根食用或腌制成咸菜;种子榨油,供制肥皂、润滑油,也可食用。种子(药材称莱菔子)具消食、化痰、下气的功效;鲜枯根(药材称地骷髅)具利水消肿的作用;叶有消食止痢的功效。十字花科的福建省常见栽培花卉,有桂竹香[Cheiranthus cheir L.]和紫罗兰[Matthiola incana (L.)R.Br.]等。烟色岩荠[Cochlearia fumarioides Dunn],为福建罕见的特有小草本,模式标本采自南平。福建大蒜芥[Sisymbrium fujianensis L.K.Ling],为本省少见的特有种,模式标本采自泉州,它与台湾的鸢尾叶大蒜芥[Sisymbrium irio L.]有密切联系,对研究闽、台植物区系有科学价值。
  (三十五)茅膏菜科
  茅膏菜Drosera peltata Smith var.lunata(Buch. -Ham.)Clarke
  别名食虫草、捕食草
  多年生小草本,高达25厘米;具地下球茎。叶互生,半月形或半球形,宽2.5~4毫米,上面及边缘密生长腺毛,毛端膨大,红紫色;叶柄盾状着生,长6~13毫米。蝎尾状聚伞花序顶生;花两性,白色,.5基数,子房1室,具3个侧膜胎座。蒴果近球形,长约2毫米,熟时室背3瓣裂。生于湿润山坡、草地或林缘路边。
  分布于全省各地。
  植株上的腺毛能分泌粘液,为一种含蛋白质分解酶的酵素,能消化虫体,是一种有名的食虫植物。全草入药,具祛风活络、活血止痛的功效。
  同属的福建省食虫植物尚有圆叶茅膏菜(Drosera rotundifolia L.)、匙叶茅膏菜(Drosera spathulata Labill.)及长叶茅膏菜(Drosera indica L.)等。
  (三十六)景天科
  落地生根BryophyLLum pinnatum (L.f.)Oken
  多年生肉质草本;呈圆柱状,中空,羽状复叶或上部为三小叶,或为单叶,对生,肉质,小叶3~5片,长圆形,两端钝,边缘具圆粗齿,圆齿基部易生芽孢体,芽孢体长大后落地即长成一新植株。圆锥花序顶生;花下垂,花萼钟状而肿胀,纸质;花冠高脚碟状,顶端4裂,裂片卵状披针形,淡红色或淡紫色;雄蕊8,下部鳞片4;心皮4,分离,瞢荚果。全省各地多有栽培,间有逸为野生。
  为庭园观赏植物,亦为肉质多浆植物,芽孢体繁殖快;各地广为栽培。
  垂盆草Sedum sarmentosutn Bunge
  多年生肉质草本。3叶轮生,倒披针形至狭长圆形,全缘,基部狭而有距。聚伞花序有3~5分枝,花少数,无梗;萼片5,披针形至长圆形;花瓣5,黄色,披针形至椭圆形,顶端有小尖头;雄蕊10,较花瓣短;鳞片小,近方形;心皮5,略叉开,基部合生,瞢荚果。生于山坡阴湿岩石上或林缘路旁草地。
  分布于闽南、闽北等地。
  幼叶可作猪饲料;全草供药用,能清热解毒、活血止痛、消肿、接骨、治痈肿、疮疹及毒蛇咬伤、烧伤等;植株优美,可供庭园观赏。
  (三十七)虎耳草科
  常山Dichroa febrifuea Lour.
  别名黄常山、鸡骨常山
  落叶灌木,高达2米。叶对生,多为椭圆形或近椭圆形,边缘有锯齿。花排成顶生或枝上部腋生的伞房状圆锥花序;花两性,一型,蓝色或青紫色;花萼5~6齿裂;花瓣5~6片;雄蕊多数。浆果近球形,蓝色。生于林下、林缘、灌丛、山坡、山谷或溪边。
  分布于闽南、闽西、闽中和闽北。
  根入药,为药用常山的正品,味苦、性寒,用于治疗疟疾。全株均有毒,应慎用。
  圆锥绣球Hydrangea paniculata Sieb.
  别名水亚木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小枝具皮孔。叶对生或轮生,卵形、卵状椭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有小锯齿。花排成顶生的圆锥花序;花两性,二型;不孕性花具(3~)4(~5)片不等大的瓣状萼;孕性花白色,具香味;花萼5齿裂;花瓣5片;雄蕊10枚;子房半下位。蒴果近卵形或近椭圆形。生于山顶、山坡、山谷、路旁或溪边。
  全省各地很常见。
  根供药用,治疗疟疾等症;也可栽培供观赏。
  本属福建省有2个特有种:(1)福建绣球(H.chungii Rehd.),产于闽北,它与圆锥绣球的区别在其植物体混生有长、短柔毛,叶全为对生,花排成伞房状花序。(2)林氏绣球(H.Lingii Hoo),
  产于闽中、闽北等地,主要特点是花序全由孕性花组成,花黄色。
  盾叶涧边草Peltoboykinia tellimoides (Maxim.)Hara
  多年生草本,高达1米;具块状根茎。叶互生,基生叶通常仅有1~2片,近圆心形,直径达25厘米,边缘浅裂并有不规则的粗锯齿;叶柄长20~35厘米,盾状着生;茎生叶小,苞片状。花排成顶生的聚伞花序;花萼5裂;花瓣5片,被腺毛,顶端有齿;雄蕊10枚;子房半下位,花柱2枚。蒴果椭圆形或近卵形,有纵棱。生于海拔1100~1900米的沟谷林下阴湿地。
  目前仅见于崇安的黄岗山等地,资源极少。
  本种为我国稀有植物,它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日本植物区系有较大的意义。
  同科的建宁金腰(Chrysosplenium.jianingense W.T.Wang)是仅见于建宁的福建特有种,对研究福建西北部植物区系有一定价值。蛛网萼(PLatycrater arguta Sieb.et Zucc.)为我国二级保护植物,福建省是本种自然分布的南界,对研究植物分类与植物区系有一定意义。
  虎耳草Saxifraga stolonifera Meerb.
  多年生草本;具细长的匍匐茎。叶全部或大部分基生,肉质,近圆形或肾形,边缘浅裂并有不规则的牙齿,两面疏生长伏毛,下面多为红紫色;叶柄长短不一,长多为10厘米以下,被长柔毛。圆锥花序;花疏生,两性,白色;花萼5裂;花瓣5片,形状与大小明显不一;雄蕊10枚。蒴果卵球形。喜生于阴湿的山地、石缝间或岩石上。
  全省各地较常见。
  全草可供药用,味辛、微苦、性寒,有清热、解毒、消炎之效,可治疗中耳炎及一些皮肤病等。有小毒,用时应注意。本种植物常被栽培于庭园阴湿处或盆栽悬挂室内,以供观赏。
  (三十八)海桐花科
  崖花海桐Pittosporum illicioides Mak.
  别名海金子、崖花子、山石榴
  常绿灌木,高达6米;小枝近轮生状。叶薄革质,3~8叶簇生于小枝顶端,倒卵状披针形,长6~12厘米,顶端渐尖,侧脉6~8对。花两性,5基数,伞形花序顶生;花瓣淡黄色,基部连合;子房具长约1.5毫米的柄,有3个侧膜胎座。蒴果三角状近球形,熟时3瓣裂;种子朱红色。生于林中、林缘或沟谷岩隙中。
  分布于全省各地,但稀少。本种和光叶海桐(Pittosporum glabratum Lindl.)以根、叶及种子入药,根祛风活络、散瘀止痛;叶解毒止血;种子涩肠固精。同属的海桐花[Pittosporum tobira (Thunb.)Ait.]为全省各地栽培的观赏植物。
  (三十九)金缕梅科
  枫香树Liquidambar formosana Hance
  别名枫树、鸡爪枫、延树
  落叶乔木,高达30米;树皮灰褐色,块状剥落;有树脂。叶互生,阔卵状三角形,长6~13厘米,掌状3裂,两侧裂片水平展开,基部心形,边缘有腺锯齿,掌状3~5脉;托叶线形,早落。花单性同株;雄花无被,排成短穗状花序;雌花单被,排成球头状花序,总花梗长2.5~7厘米。圆球状果序连同宿存、刺针状萼齿及花柱,直径3~4厘米;蒴果木质,几全部包藏于球状果序轴内,熟时2瓣裂。生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次生林,尤以村落、庙宇保育林常见。
  分布于全省各地。
  木材供建筑或制家具,也为薪炭林的主要树种;树脂(白胶香)解毒止痛、止血生肌;果实(路路通)祛风通络、利水下乳;叶祛风除湿、行气止痛。
  蕈树Altingia chinensis (Champ.)Oliv.et Hance
  别名阿丁枫
  常绿乔木,高达20米;树皮灰色,平滑;嫩枝无毛。叶互生,倒卵状长圆形或长圆形,长5~13厘米,顶端短急尖,羽状脉;叶柄长6~10毫米。花单性同株;花无被,雄花排成短穗状花序;雌花15~20朵,排成球头状花序,总花梗长2~3厘米。果序近球形,基部截形;蒴果木质,无宿存花柱,熟时2瓣裂,每果瓣再2浅裂。生于海拔1300米以下的沟谷林中、林缘或村落保育林中。
  分布于全省各地,内地山区较常见。
  木材坚重,纹理致密,供建筑或制家具,也可提取蕈香油,供医药或香料用;砍伐后的木梢、废料可培养香菰。
  同属的本省尚有细柄蕈树(Altingia gracilipes Hemsl.),全省常见,有时组成局部纯林。
  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 (R.Br.)Oliv.
  别名清明花、铁沙梨灌木或小乔木,高达4米;树皮深灰色,全株被星状毛。叶互生,卵形,长2~5厘米,基部钝而偏斜,下面稍灰白色,侧脉约5对;叶柄短;托叶膜质,早落。花两性,4基数,3~8朵排成短穗状花序;花瓣白色,带状,长1~2厘米;子房半下位。蒴果木质,卵圆形,熟时上半部2瓣裂,每瓣再2浅裂。生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向阳山坡灌丛中,林缘或溪边。
  全省各地常见。
  根入药,温中燥湿、涩精止血;叶和花、果具清暑化湿、止血凉血的功效。
  金缕梅科的半枫荷属(Semiliquidambar Chang)有我国特有的细柄半枫荷[S.chingii (Mete.)Chang]和半枫荷(s .cathayensis Chang),在本省均比较少见。闽半枫荷(s .cathayensis var .fukienensis Chang)为福建特有种,仅见于南靖和漳平。它们共同具有执香树属(Liquidambar l .)和蕈树属(Altingia Noronha )之间的综合特征,对研究该科的系统演化及福建植物区系有重要意义。(四十)悬铃木科二球悬钤木Platanus hispanica Muenchh.
  别名法国梧桐
  落叶大乔木,高达20米,胸径达30厘米;树皮苍灰色,片块状剥落,光滑。叶互生,阔卵形至近圆形,长10~25厘米,宽12~27厘米,顶端短尖,基部心形,边缘3-5(-7)浅裂,且有数枚粗齿;叶柄长3~10厘米。花序圆球状。果序1-2(-3)个。球状,径约2.5厘米,生于下垂的果序梗上。本种为杂交种[Platanus ×acerifolia (Ait.)Willd.](在某些志书上采用此学名),全省各地常栽培作行道树或庭园树,树冠浓绿、树荫宽阔、树形美观,颇受欢迎,但南部地区生长较差。
  (四十一)蔷薇科
  桃Prunus persica (L.)Batsch
  别名甜桃、苦桃、水蜜桃
  落叶乔木,高达8米。单叶互生,长圆状披针形,长8~12厘米,宽2~3厘米,顶端渐尖,基部阔楔形,边缘细锯齿,两面无毛。花单朵腋生,先叶开放,粉红色。核果卵球形至近圆形,直径3~7厘米,密被毛,果肉多汁。我国原产。
  全省各地多栽培,稀逸为半野生。
  桃树栽培历史悠久,福建习见的果用品种有甜桃(果大)及苦桃(果小,半野生),近年也有引种水蜜桃,惟品质远次于温带地区所产的。
  李Prunus salicina Lindl.
  别名红腊李、苦李
  乔木,高达10米;腋芽单生。叶纸质,倒卵状椭圆形至倒卵状披针形,长6~10厘米,宽2~4厘米,边缘有细腺锯齿,侧脉7~9对;叶柄长1~2厘米。花常3朵簇生;萼钟状,萼片卵形;花瓣白色;雄蕊约30枚;子房无毛。果卵球形至圆球形,直径2~6.5厘米,具纵沟,被白粉,果肉有黄、红、紫、黄绿各色,因品种不同而异。柰李[var.cordata Y.He et J.Y.Zhang]
  福建省特产。全省大部分地区有栽培。
  李是福建省初夏重要水果,除鲜食外尚可制成蜜饯。
  同属的本省常见栽培植物尚有梅(Prunus mume (Sieb.)Sieb.et Zucc.),果除入药外,常盐溃或制蜜饯,观赏品种很多。郁李(Prunus japonica Thunb.)和麦李(Prunusglandulosa Thunb.),主要用于观赏,品种也很多,花白色或粉红色,单瓣或重瓣。福建樱桃(Prunus fokienensis Yu et Lu)为本省特有种,仅见于古田和崇安,生于海拔800米以下疏林中。
  枇把Eriobotrya japonica (Thunb.)Lindl.
  常绿乔木,高达10米;枝条密生锈色或灰棕色绒毛。叶革质,倒卵状披针形至橢圆状披针形,长12~30厘米,宽3~9厘米,上面光亮,多皱,下面密生灰棕色绒毛,侧脉10~11对;叶柄短,被灰棕色绒毛。圆锥花序顶生,长10~19厘米,花序轴、花梗及萼密被绒毛;花瓣白色;雄蕊20枚;子房下位,5室,每室2胚珠。梨果长椭圆状至卵球状,肉质,多汁,乳黄色、黄色至桔黄色;种子1~5枚,褐色。
  全省各地有栽培,尤以云霄、莆田和福清为出名。
  枇杷是福建省春末夏初重要水果。鲜果生食或作罐头;叶供药用。
  沙梨Pyrus pyrifolia (Burm.f.)Nakai
  别名砂梨、白梨、棕包梨
  乔木,高7~15米。叶薄革质,卵形至卵状椭圆形,长7~12厘米,宽4~6.5厘米,边缘有刺芒锯齿,两面无毛或嫩时有褐色绵毛;叶柄长3~4.5厘米;托叶早落。伞形总状花序有花6~9朵,花白色,开花时直径2.5~3.5厘米;萼片边缘有腺齿,外面无毛,内面密被褐色绒毛;花瓣卵形,先端啮齿状;雄蕊20枚;子房下位2~5室,每室2胚珠。梨果肉质,多汁,近球形,大小因品种而异,径有达10厘米者;种子深褐色。
  全省各地常见栽培;但优良品种不多。
  麻叶绣线菊Spiraea cantoniensis Lour.
  灌木,高达1.5米;枝条圆柱形,暗褐色。叶互生,菱状披针形至菱状长圆形,长2~5厘米,基部楔形,边缘中部以上有缺刻状锯齿,侧脉3~5对,两面无毛。伞形花序有多花;花两性,5基数;萼筒钟状;花瓣白色;雄蕊20~30枚;心皮通常5枚,离生。瞢荚果稍张开。
  全省各地庭园常有栽培供观赏。尤以厦门、南平等地栽培的重瓣麻叶绣线菊(var.Lanceata Zabel),花重瓣,密集如绣球,更为美观。
  龙芽草Agrimonia pilosa Ledeb.
  别名仙鹤草
  多年生草本,高达60厘米,密生长或短柔毛。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具5~11小叶,小叶间杂有小裂片,中叶倒卵状椭圆形,长2.5~6厘米,边缘具7~9个粗锐锯齿,下面有多数细小腺点;托叶叶状,卵状披针形。花两性,排成顶生总状花序,长15~30厘米;苞片3裂;花5基数,萼筒顶端密生一圈钩状刺毛;花瓣白色;雄蕊10枚,心皮2枚。瘦果倒锥形,钩刺几全遮盖果实。生于山坡路旁或林缘灌草中。
  全省各地常见。
  全草为强壮收敛止血药,药用的仙鹤草素系由全草提取而成;亦可提取栲胶;地下部分提取的仙鹤草酚用于驱绦虫。
  银粉蔷薇Rosa anemonaeflora Fort.Heath
  别名畸花蔷薇
  常绿蔓性灌木;枝条具下弯皮刺。羽状复叶互生,小叶3(-5)片,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3~8厘米,边缘具有锯齿,侧脉5~7对;托叶狭线形,长1~1.5厘米,大部分与叶柄连生。花两性,单生或数朵排成聚伞花序;花5基数,红色;雄蕊多数;花柱合生成柱状,比雄蕊长。蔷薇果圆球形,直径约1厘米。生于山坡灌丛中。
  分布于将乐、泰宁、古田及南平等地。
  本种为福建特有的珍贵观赏植物。
  同属的福建省常见栽培观赏植物尚有月季(Rosa chinensis Jacq.),原产我国;园艺品种甚多;花还可作为香水原料及食品调料、薰菜香料;花蕾供药用。香水月季(Rosa odorata (Andr.)Sweet)、园艺品种也很多;花还可提取芳香油。洋蔷薇(百叶蔷薇)((Rosa centifolia L.),原产欧洲;厦门、福州等城市有栽培。较为著名的药用植物有金樱子(Rosa laevigataMichx.)、硕苞蔷薇(Rosa bracteata Wendl.)和小果蔷薇(Rosa cymosa Tratt.)等。
  茅莓Rubus parvifolius L.
  别名火梅刺、两头粘、插秧泡草
  蔓性灌木;嫩枝密被柔毛并疏生皮刺。羽状复叶互生,有3(-5)小叶,小叶卵状菱形至宽卵形,长2~5厘米,下面密被灰白色绒毛,沿脉上连同叶柄、叶轴有皮刺;托叶线形,早落。花两性,排成顶生或近顶腋生的伞房状花序;花5基数,粉红色。聚合果球形,直径约8毫米,熟时红色。生于山坡、路旁灌丛中。
  全省各地常见。
  根、叶药用,具清热解毒、祛风利湿、散结止痛的功效。
  同属的福建省较为普遍、可供药用的植物尚有掌叶覆盆子(Rubus chingii Hu)、山莓(Rubus corchorifolius L.f.)、蓬蘽(Rubus hirsutus Thunb.)和高粱泡(Rubus Lambertianus Ser.)等。福建悬钩子(Rubus fujianensis Yu et Lu),仅见于崇安;三裂中南悬钩子(Rubus grayanus Maxim,var trilobatus Yu et Lu ),仅见于泰宁和崇安,二者均为福建特有种。福建假稠李(福建臭樱)(Maddenia fujianensis Y.T.Chang),仅见于崇安黄岗山海拔1700~1900米的疏林中,为福建特有种,对研究福建省与喜马拉雅地区植物区系有科学意义。
  (四十二)豆科
  相思树Acacia confusa Merr.
  别名台湾相思、相思
  常绿乔木,高6~15米。苗期第一片真叶为羽状复叶,通常所见的“叶片”系为叶柄特化成的叶状叶柄,叶状柄革质,披针形,长6~10厘米,宽5~13毫米,直或微成镰状,两面无毛,有纵脉3-5(-8)条。头状花序球形,单生或0-3个生于叶腋,开花时径约1厘米,总梗纤弱,长8~10毫米;花金黄色,有微香。荚果扁平,长4-9(-12)厘米,宽7~10毫米,干后褐色,有光泽。生于荒山坡;常有栽培。
  福建省中部、南部习见。
  为速生耐旱造林树种。
  同属的福建省引种栽培有灰金合欢[A.glauca (l .)Moench],为良好的薪炭、绿肥、紫胶寄主及荒地造林树种。黑荆(a .mearnsii de willd.),为著名速生、优质鞣料树种。金合欢[A.farnesiana (L)Willd.]和儿茶[A.catechu (L.f)Willd.]等。
  合欢ALbizia juLibrissin Durazz.
  落叶乔木,高达16米;树皮灰黑色,密被皮孔。二回羽状复叶互生,羽片4~12对;小叶10~30对,镰形或斜长圆形,长0.5~1.2厘米,中脉靠近上部边缘,具缘毛;叶柄近基部有1枚长圆形腺体。花无梗,多数聚生于总花梗顶端呈头状;总花梗长约3厘米,排成腋生或顶生、伞房状复花序,花序轴呈“之”形弯曲;花淡红色,连雄蕊长达4厘米。荚果带形,长8~15厘米。
  闽中、福州及闽北有栽培。
  庭园或行道树:树皮药用;木材可作家具。
  同属的福建省栽培树种有阔荚合欢[A.Lebbeck (l .)Benth.]、南洋楹[a .faLcat —aria(L.)Fosberg ]和楹树[a .chinensis (Osb.)Merr.]等。
  凤凰木Delonix regia (Boj.)Rafin.
  别名 凤凰花
  高大落叶乔木,高达20米。叶为二回羽状复叶,长20~60厘米,有羽片15~20对,羽片对生,每羽片有小叶25对,密集且对生;小叶长圆形,长4~8毫米,宽3~4毫米,边全缘;叶柄基部膨大呈垫状,上面具槽,长7~12厘米。伞房状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花大,开花时径7~10厘米,鲜红色至橙红色,艳丽,萼片5;花瓣5;雄蕊10枚。荚果带状,木质,扁平,长30~60厘米,宽3.5~5厘米,暗红褐色;种子20~40个。原产马达加斯加。
  福建省南部地区有栽培。
  此外,金凤花[CaesaLpinia pulcherrimaL.)Sm.]和苏木(C.sappan L.)也见栽培。
  决明Cassia tora L.
  别名草决明
  一年生亚灌木状草本。一回羽状复叶,长4~8厘米,有小叶3对,在每对小叶间的叶轴上有棒状腺体1枚;小叶膜质,倒卵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2~6厘米,宽1.5~2.5厘米,基部偏斜。花通常两朵聚生于叶腋,总梗长6~10毫米,花梗丝状,花黄色;能育雄蕊7枚。荚果细长,近四棱形,长达15厘米,宽3~4毫米,两端渐尖;种子约25颗,短圆柱状且稍具棱,光滑。生于山坡灌丛中、草地或河边。
  分布于福建省中部以南各地。
  同属的铁刀木(C.siamea Lam.)、粉叶决明(C.Swrafiewsb Burm.)、黄槐决明(c .surattensis Burm.f.)和腊肠树(波斯皂荚)(C.fistula L.)等种。全省各地栽培作为庭园或行道树,为速生树种。
  红花羊蹄Bauhinia blakeana Dunn
  别名红花羊蹄甲
  乔木,高7~10米。叶硬纸质,轮廓近圆形,由于叶片中部以上分裂使成羊蹄印状而得名,长10~15厘米,宽9~14厘米,基部浅心形,裂片顶部圆钝,基生脉9~11条;叶柄长3~4厘米。总状花序侧生或顶生,少花,有时2~4个生于枝顶成复总状花序;花桃红色,秋末至初冬开放;萼佛焰状,一侧开裂成外反2裂片;花瓣5;能育雄蕊3枚。荚果带状略呈镰状弯曲。
  福建南部习见栽培作观赏植物。
  福建省习见栽培的尚有洋紫荆(B.var-iegata L.)及其变种白花洋紫荆(var.albiflavaDe Wit.)和紫羊蹄甲(b .PurpureaL.)等。龙须藤(B.championii (Benth.)Benth.)全省习见,老藤药用,有驱风之效。
  酸豆Tamarindus indica L.
  别名罗望子
  乔木,高10~15米。一回羽状复叶有小叶10~20对;小叶对生,长圆形,长1.3~2.8厘米,宽5~9毫米,无毛。总状花序顶生;萼4裂;花瓣仅后方3片发育,前方2片鳞片状,黄色或杂以紫红色条纹;能育雄蕊3枚。荚果长圆柱状,肿胀,近肉质,种子间有隔膜;种子3~14颗,压扁,褐色,有光泽。原产于热带非洲。
  闽南有栽培。
  罗望子果肉酸甜,可生食或制泡菜,果汁加糖可制清凉饮料,种子油可食用。
  软荚红豆Ormosia semicastrata Hance
  别名相思子
  乔木,高达12米。一回羽状复叶有小叶3~9片;小叶革质,长椭圆形,长4~12厘米,宽2~6厘米。圆锥花序腋生,花梗密被黄色细柔毛;萼钟状,被棕色柔毛;花冠白色;雄蕊10枚,仅5枚发育。荚果卵圆形,革质,长1.5~2厘米,无毛;种子1个,鲜红色,扁圆形,径约9毫米。果秋季成熟。生于山坡疏林下。
  福建省中部、南部有分布。
  诗云“红豆生南国”。红豆除本属(Ormosia spp.)某些种外,可能还有豆科的孔雀豆[Adenanthera pavonina L.var.microsperma (Teijsm.et Binnend.)Nielsen]及相思豆属(Abrus spp.)的其它种类,种子呈鲜红色,十分美丽。
  同属的福建省珍贵用材树种有红豆树[Ormosia hosiei Hemsl.et Wils.],材质坚硬细致,可为上等木雕工艺及家具用材,也是我国的特有种。花榈木[Ormosia henryi Prain],材质优良,可做家具。
  槐树Sophora japonica L.
  别名国槐
  乔木,高15~25米。叶为一回羽状复叶,长15~25厘米,有小叶9~15枚;小叶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2.5~7厘米,宽1.5~3厘米,上面深绿色,下面苍灰色。圆锥花序顶生,花乳白色,味芳香;萼钟状,具5浅齿裂;旗瓣阔心形,有爪,翼瓣较龙骨瓣稍长;雄蕊10枚。荚果肉质,念珠状,长5~8厘米,不开裂;种子肾形,黑褐色。
  南平和闽南有栽培。
  园艺品种习见龙爪槐,枝扭曲盘龙状,树冠伞状,高1~3米。此外,苦参[S.flavescens Ait.]系药典苦参正品。闽槐[s .franchetiana Dunn],福建已很少见。
  大豆Glycine max (L.)Merr.
  别名黄豆、黑豆
  一年生直立草本,茎密生褐色长毛。复叶有小叶3枚;小叶菱状卵形,长7~13厘米,宽3~6厘米,两面被毛;总状花序腋生,有花数朵;花小,白色至淡紫色,萼钟状,萼齿5,密生白色长柔毛;花瓣比萼稍长。荚果长圆形,稍弯,下垂,黄绿色,密生黄色长硬毛;种子2~3粒,颜色因品种而异,习见黑色、黄色等。
  全省广为种植。
  大豆用途很广,含丰富油及蛋白质,豆油及各式豆制品的利用是我国人民对人类的贡献。
  野大豆[G.soja Sieb.et Zucc.]在福建也有发现,除种子可食用外,也是大豆的宝贵种质资源。
  绿豆Phaseolus radiatus L.
  一年生直立草本,被淡褐色长硬毛。羽状复叶有小叶3枚,顶生小叶阔卵形,长6~10厘米,宽2~7厘米,侧生小叶偏斜。总状花序腋生,仅数花聚生于总梗近顶部;萼斜钟状,萼齿4;花冠黄色。荚果圆柱状,从果序梗顶部辐射状伸出,长6~8厘米,径约6毫米,熟时褐黑色,被疏硬毛;种子11~14粒,绿至褐绿色,种脐白色。
  全省各地有栽培。
  同属习见栽培作物尚有菜豆(四季豆、扁豆)[p .vulgaris L.],嫩果供蔬菜用;赤小豆[P.angularis (Willd.)Wight],种子食用和药用;棉豆[p .Lunatus L.],原产美洲,现广泛栽培,闽南有称皇帝豆,种子食用。
  碗豆Pisum sativum L.
  别名荷兰豆、荷连豆
  一年生攀援草本,高可达2米,全株无毛,有白粉霜。羽状复叶有小叶2~6枚,叶轴顶端有羽状分枝的卷须;小叶广卵形,长2~5厘米,宽1~2.5厘米;托叶2枚,抱茎,较小叶大。花单朵或2~3朵成总状生于叶腋,具长花序梗;萼钟状,萼齿5;花冠白色或紫红色;雄蕊成9+1两组。荚果长圆形,长5~10厘米,青绿色;种子2~10粒,近圆形。全省各地有栽培。
  豌豆是福建省冬季高档蔬菜,并销往省外。
  同科供蔬菜用栽培的尚有豇豆[Vigna sinensis (L.)]、扁豆[Dolichos LabLab L.]和豆薯[Pachyrhizus erosus (L.)Urban]等较常见。
  花生Arachis hypogaea L.
  别名落花生、土豆
  一年生草本,高20~60厘米,分枝常匍匐,被毛。偶数羽状复叶,有小叶两对;小叶长椭圆形至倒卵形,长2.5~5厘米,宽1.5~2.5厘米,全缘;叶柄长2~5厘米,被疏长柔毛。花单朵或数朵簇生叶腋;萼与花托合成托管,萼齿2唇形;花冠黄色,旗瓣近圆形;子房藏于萼管中。荚果长圆状,长1.5~5厘米,径1.5~2.5厘米,肿胀,具凸起网纹,荚果在土中成熟,不开裂;种子1~2(-4)个,种皮膜质,淡紫红色。原产巴西。
  全省各地有栽培,沿海地区尤盛。此外栽培食用的尚有蚕豆[Vicia faba l .]^木豆[Cajanus cajan (L.)Millsp.]及四棱豆[Psophocarpus tetragonolobus (L.)DC.]等。
  降香檀Dalbergia odor if era T.Chen
  别名降香
  乔木,高5~15米。一回奇数羽状复叶有小叶(7-)9~13枚;小叶卵形至椭圆形,长3~6厘米,宽2~3厘米;叶柄长1.5~3厘米。圆锥花序腋生;花萼钟状,5齿裂;花冠乳白至乳黄色;雄蕊9枚,单体。荚果舌状长椭圆形,长4~8厘米,宽1.5~2厘米,黄褐色;种子通常1颗。原产海南。
  福建省南部有引种;自然更新良好。
  本种木材及根材为国药降香正品。
  本属的福建省尚有南岭黄檀[d .6aZansae Prain]、黄檀[d .hupeana Hance]以及引种的钝叶黄檀[d .obtusifolia Prain]和印度檀[d .sisso Roxb ]等,全作为紫胶寄主树。
  此外,同科的紫檀[Pterocarpus indicus Willd.]
  福建省也有栽培,系优质用材树种。
  木蓝Indigofera tinctoria L.
  别名蓝靛、青仔
  灌木,高0.5~3米,枝有白色丁字毛。一回奇数羽状复叶有小叶9~13枚;小叶倒卵状长圆形。长1~2厘米,宽0.5~1.5厘米。两面有丁字毛。总状花序腋生,远较叶短;花小,长4~5厘米,萼长约1.5毫米;花冠红色,旗瓣背面有毛。荚果圆柱状,长1.5~2.5厘米,宽约2毫米,棕黑色,种子多数,细小,近方形,长1.5毫米。
  福建省山区各县市有栽培。
  本种茎叶提取蓝靛染料,供染布及药用。近几十年来,现代染料已取而代之,种植大减。
  此外,同科经济用途大的种类尚有毒鱼藤[Derris trifoliata Lour.],根茎用于毒鱼或农作物杀虫药;紫藤[Wisteria sinensis (sims )Sweet.]为美丽园林树种。
  此外,隶于蝶形花亚科的福建省植物闽油麻藤[Mucuna cyclocarpa Mete.],仅见于武夷山与江西交界处,是福建省罕见的特有种,对研究福建北部山区植物区系有科学意义;藤槐[Bozvringia callicarpa Champ.],仅见于南靖和华安,为福建稀有种,也是本种自然分布的北界,对研究福建省南亚热带植物区系有价值。(四十三)酢浆草科
  洋桃Averrhoa carambola L.
  常绿乔木,高达12米。奇数羽状复叶有5~11小叶,小叶卵形至椭圆形,长3~6.5厘米,宽2~3.5厘米,全缘,上面无毛,下面被微柔毛。花序圆锥状,长约3厘米,花梗、花序轴常紫红至淡紫红色;萼片5;花瓣5片,紫红至淡紫红色;雄蕊10枚,其中5枚较短且无花药;子房5室,5棱。浆果肉质,多汁,轮廓椭圆形,(3~)5(~8)棱,黄绿色,果皮光滑。可能原产于美洲热带地区。
  福建省南部、中部许多县市有栽培。通常有甜洋桃及酸洋桃两大类,前者鲜食,后者可制蜜饯、果汁或罐头。
  (四十四)牻牛儿苗科
  香叶天竺葵Pelargonium graveolens L'Herit.
  别名香叶
  多年生草本,高达90厘米,全株被长毛,有浓烈香气。单叶互生,轮廓近圆形,宽6~9厘米,掌状5~7深裂,裂片再分裂成狭小裂片,裂片边缘有齿缺,基生脉5~7条;叶柄长3~6厘米;托叶三角形。花多朵排成密集的伞形花序,总花梗长4~10厘米;苞片4枚;花瓣紫红色有深紫色脉纹。蒴果熟时果瓣向上卷曲。原产南非。
  福建南部有栽培。
  茎叶提取芳香油。
  同科的福建省习见栽培花卉有天竺葵[Pelargonium hortorum L.H.Bailey],另有序叶栊牛儿苗[Erodium cicutarium (L.)L’Herit.]及数种老鹳草[Geranium spp.]为田间杂草。
  (四十五)蒺藜科
  蒺藜TribuLus terrestris L.
  一、二年生草本;茎由基部多分枝,平卧地面,呈蔓生状。叶对生,偶数羽状复叶,小叶6~14片,对生,长圆形,全缘。花小,黄色,单生于叶腋。果扁球形,直径约1厘米,由5个分果瓣组成,每果瓣有长短棘刺各1对,背面有短硬毛及瘤状突起。喜生于海滨沙地、荒地或路旁。
  分布于福州以南沿海各地。
  果供药用,有散风、平肝、明目之效;嫩茎叶可治皮肤搔痒症;种子可榨油;茎皮纤维供造纸。
  (四十六)芸香科
  橙Citrus sinensis (L.)Osb.
  别名 甜橙
  常绿小乔木;刺少或近无刺。叶互生,卵状椭圆形或卵形,长6~10厘米,全缘,两面无毛;翼叶狭长,上半部较宽。花两性,单朵或数朵簇生于叶腋;花萼通常4(-5)片;花瓣5片,白色;雄蕊20~25枚。柑果扁圆形、圆形或阔卵形,橙黄色或橙红色,果皮难剥离,果心通常充实;子叶和胚均为乳白色。
  全省各地有栽培,东部及南部较多;主要品种有“雪柑”、“印子柑”、“改良橙”、“甜橙”、“夏橙”等。
  本种为福建省重要水果品种之一,不仅深受福建省人民喜爱,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
  桔Citrus reticulata Blanco
  别名 柑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多分枝,枝稍扩展或略下垂。叶互生,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5.5~8厘米,顶端凹口处有小油点;翼叶线形或仅具痕迹。花单朵或2~3朵生于叶腋;花萼不规则4~5裂;花瓣白色;雄蕊20~25枚。柑果形状种种,通常扁圆形,果皮甚易剥离,果心空;子叶和胚均为绿色。
  全省各地有栽培;主要品种有“桶柑”、“芦柑”(桠柑)、“福桔”,其次有“南丰桔”、“温州蜜桔”、“黄岩本地早”等。
  本种为福建省重要水果品种之一,除满足本省市场需要外,每年大量远销国内外。果皮(陈皮)、桔络入药,有理气化痰、活血、散瘀之效。
  同属的福建省著名栽培水果尚有柚[Citrus grandis (L.)osb.],主要品种有“沙田柚”、“文旦柚”、“坪山柚”、“晚白柚”、“蜜柚”等;佛手柑[Citrus medica L.var.sarco-dactylis (Noot.)Swingle]根、叶及果药用,具理气宽胸、化痰止咳的功效。
  此外,同科的福建省尚有金桔(金枣)[FortuneUa margarita (Lour)Swing.],果除鲜食外,供制蜜饯,有“甜金枣”、“蜜金枣”、“外金镦”等。金柑[Fortunella japonica(Thunb.)Swing.]栽培供观赏。
  吴茱萸Euodia rutaecarpa (Juss.)Benth.
  灌木或小乔木,高3~10米。嫩枝密被锈褐色绒毛,成长枝毛渐脱落。羽状复叶长20~40厘米,有5~9小叶,小叶对生,卵形、椭圆形至椭圆状披针形,长6~15厘米,宽3~7厘米,两面被柔毛,下面沿叶脉被疏展长柔毛,油点肉眼可见;叶柄长4~8厘米。聚伞圆锥花序顶生,花序轴粗壮,密被绒毛;花5基数,白色;雄花有雄蕊5枚;雌花的雌蕊由4~6心皮组成。
  果熟时紫红色,表面有粗大腺点;种子卵球形,黑色,有光泽。生于林缘或疏林中。
  全省各地习见。
  我国药典正品吴茱萸系本种未成熟幼果采收加工而成。
  野花椒ZanthoxyLum simulans Hance
  别名野椒
  灌木,高1~2米。枝有锐尖皮刺及白色皮孔。奇数羽状复叶有小叶5~11片,小叶卵形至椭圆形,长2.5~6厘米,宽1.8~3厘米,边缘具细齿及粗大腺点,成长叶除下面脉上疏生小齿外两面无毛。花序顶生,黄绿色,花被5~8片;雄花有雄蕊5~7枚;雌花的雌蕊由2~3心皮组成。瞢荚果1~3个,红色或紫红色,有粗大腺点。生于灌丛中。
  全省各地习见。
  同属的花椒[Z.bugeanum Maxim.],福建有零星栽培,另外两面针[z.nitidum(Roxb.)DC.]、竹叶花椒[Z.armatumDC.]和蛇总管[Z.avicennae (Lam.)DC.]等,全省习见,民间用以为中草药配方,有些种类在应用时宜慎重,以免发生意外。
  黄皮Clausena Lansium (Lour.)Skeels
  别名黄旦、黄段
  小乔木,高可达12米。奇数羽状复叶有小叶5~11片,小叶椭圆形至阔卵形,长6~13厘米,宽2.5~6厘米,顶端短尖,基部歪斜,两侧不对称,两面无毛。圆锥花序顶生,密被柔毛;萼片5片;花瓣5片,白色;雄蕊10枚;子房密被毛。果近圆球形至卵球形,长1~3厘米,直径1~2厘米,黄至暗黄色,肉质,多汁。广布于我国南部各省区。
  全省都有零散栽培。
  黄皮是富有南方特色的水果,鲜果清甜芳香,生食宜人;盐溃有消食、顺气之效。
  同科的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系重要药材,有零散栽培;秃叶黄皮树[Phellodendron chinense Schneid.var.glabriusculumSchneid.]为我国特有种,福建仅见于武夷山黄岗山海拔1800米的疏林中,对研究福建省与我国西南地区的植物区系有科学意义;九里香属[Murraya spp .]2种,福建省多栽培为绿篱或盆景。
  (四十七)苦木科
  鸦胆子Brucea javanica (L.)Merr.
  别名苦参子
  灌木,高达3米,全体被黄色柔毛。奇数羽状复叶有小叶5~11片,小叶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5~13厘米,宽2~6厘米,边缘有粗锯齿,两面被柔毛,侧脉5~7对。雄花序长15~25(-40)厘米,雌花序长为雄花序的一半,花小,暗紫色。核果1~4枚,卵形,直径4~6毫米,熟时变紫色,有网状肋状。生于荒坡及灌丛中。
  福建省南部习见。
  鸦胆子种子入药。
  同科植物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 (Mill.)Swing,le.]及常绿臭椿[a .fordiiNooteboom]为速生树种,前者主要分布于福建中部、北部各县市,后者仅见闽南县市。
  (四十八)橄榄科
  橄榄Canarium album (Lour.)Raeusch.
  别名白榄
  常绿乔木,高达18米,胸径可达30厘米,树皮苍灰色,有胶粘性芳香的树脂。奇数羽状复叶,长15~30厘米,有小叶9~15片,小叶对生,革质,卵状长圆形,长6~18厘米,宽3~8厘米,全缘,无毛。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花白色;萼杯状,3~5浅裂;花瓣3~5片;雄蕊6枚,核果椭圆状,长约3厘米,黄绿色,果肉肥厚,核两端钝尖,淡黄褐色;种子1~3个。
  全省广布,尤以东北部栽培较多。
  橄榄可生食或制蜜饯,如“大福果”、“清津榄”、“望云归”等已驰名中外。此外,乌榄[C.pimela Leenh .]在本省南部县市有少量种植,果熟时黑紫色,较大。
  (四十九)楝科
  楝MeLia azedarach L.
  别名苦楝
  落叶乔木,高达18米,树皮灰褐色,不规则纵裂。叶草质,2~3回奇数羽状复叶,长20~40厘米,小叶对生,卵形、椭圆形至披针形,边缘有钝齿,两面无毛。圆锥花序腋生,无毛或被粉状柔毛;萼5~6深裂;花瓣5片,淡紫色;雄蕊管紫色,花药10(-12)枚;子房5~6室。核果球状或椭圆状,成熟时腊黄色,近肉质,长1~2厘米,内果皮近骨质。
  全省各地习见。
  苦楝系速生树种,材质松软易加工;根、果、树皮入药。此外川楝[M.toosendansieb.et Zucc.]作为行道树,麻楝[Chukrasia tabularis A.Juss.]及毛麻楝[var.velutina(Wall.)King]在本省也有栽培。
  米仔兰AgLaia odorata Lour.
  别名树兰
  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8米。幼枝顶部被星状镑色鳞片。叶互生,奇数羽状复叶,总轴及叶柄具狭翅,有小叶3~5片;小叶对生,倒卵形至椭圆形,两面无毛。圆锥花序腋生,长5~10厘米,稍疏散,无毛;花小,黄色,清香,径约2毫米;萼5裂;花瓣5片;雄蕊管略短于花瓣,无毛,花药5枚;子房被毛。浆果卵形或近球形,朱红色。
  全省各地习见栽培。其变种小叶米仔兰[var.microphyLla DC.]也见盆栽。香椿[Toona sinensis (A.Juss.)Roem.]全省星散栽培。桃花心木[Swietenia mahagoni (L.)Jacq.]和非洲楝[Khaya senegalensis (Desr.)A.Juss.]也偶见栽培。
  (五十)金虎尾科
  风车藤Hiptage benghalensis (L.)Kurz
  木质大藤本,长达30米;幼嫩的枝、叶、花序均被丁字毛。叶对生,卵状长圆形或长圆形,全缘,基部有2枚腺体。花排成腋生或顶生的总状花序;花两性,白色或粉红色,有香味;花萼5裂;花瓣5片,边缘具齿裂或撕裂状;雄蕊10枚;子房3浅裂。翅果,果翅3枚。多生于海拔300米以下的阳坡岩隙灌丛间或林缘。
  分布于南靖、永泰等地;厦门偶有栽培,生长良好。
  本种为福建省稀有植物,资源稀少,应加以保护。藤茎供药用,有补肾助阳之效。
  (五十一)远志科
  瓜子金Polygala japonica Houtt.
  别名扭伤草、金锁匙、地丁草
  多年生草本;植物体大部分被短柔毛。叶互生,常为卵形至卵状披针形,侧脉与网脉两面均明显并隆起;叶柄短。花两性,排成总状花序与叶对生或腋外生;花紫色;萼片5片,大小、形状均不一;花瓣3片,其中龙骨瓣呈舟状,顶端背面具鸡冠状附属物;雄蕊8枚,花丝几乎全部合生成鞘。蒴果扁球形,顶端微凹,边缘之翅宽1毫米以上,无缘毛。生于海拔1300米以下的林下、山坡草地、路旁或田边。
  全省各地很常见。
  全草入药,具解毒、消炎、止咳等功效。
  同属的福建省可供药用的植物尚有黄花倒水莲[p .fallax Hemsl.]和金不换[p .gl —omerataLour.]等。同科的齿果草[SaLomonia cantonien-sis Lour.]也供药用。
  (五十二)大戟科
  油桐Vernicia fordii (Hemsl.)Airy Shaw
  别名三年桐
  落叶乔木;树皮灰色。叶互生,卵状圆形,全缘,有时1~3浅裂;叶柄长,顶端有2枚淡红色、扁平无柄的腺体。花大,白色,单性同株,排成疏散的圆锥状聚伞花序,先叶开放。核果近球形,直径3~6厘米,平滑,种子具厚壳状种皮。
  全省各地均有栽培。
  为主要木本油料之一,种子油称桐油,含油达70%,是重要的干性油,为制造油漆、印刷油墨等的最好原料;果壳可制活性炭;树皮可提制栲胶;叶可饲白蜡虫;木材可为建筑、家具等用材;根、叶、花、果供药用,有消肿、杀虫等功效。
  本属还有木油树(木油桐)[V.montana Lour.]与本种的主要区别在于叶全缘或3~5深裂,叶柄顶端的腺体杯状有柄,果有皱纹。全省各地也有栽培,但种子含油量较低,为35%。
  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
  亚灌木,高1.5~3米;块根圆柱状,肉质。叶互生,长10~30厘米,掌状3~7深裂或全裂,裂片倒披针形,披针形至长圆状披针形,全缘;叶柄长达30厘米。花单性同株,排成圆锥花序。蒴果椭圆形,长1.5厘米,有6条纵棱。原产巴西。闽南、闽西等地普遍栽培。
  块根富含淀粉,品质优良,供食用及工业用,但含有氰氢酸,食用时须经漂浸去毒;嫩茎叶可作饲料。
  鸟桕Sapium sebiferum (L.)Roxb.
  别名木蜡树
  乔木。叶互生,纸质,菱形至宽菱状卵形;叶柄细长,顶端有2枚腺体。花小,单性同株,排成顶生密集的穗形总状花序。蒴果梨状球形,直径1.2~1.5厘米,熟时黑褐色;种子近圆形,黑色,外被蜡层。生于山坡或平地。
  全省各地极常见。
  种子的蜡层是制蜡烛和肥皂的原料;种子油可制油漆;木材供雕刻和制家具;叶可词桕蚕;树皮和叶含鞣质,可提制栲胶;桕子外用可治皮肤病及肿毒;叶浸出液可作农药,有杀虫之效。
  本属福建省常见的还有山乌桕[s .discolor (Champ,ex Benth.)Muell.—Arg.],和乌桕的主要区别在于叶椭圆状卵形,长约为宽的2倍;多生于山坡林缘或山谷林中。
  蓖麻Ricinus communis L.
  小乔木或灌木。叶互生,圆形,盾状着生,掌状中裂至深裂,裂片卵状披针形至长圆形,边缘有锯齿;叶柄长,顶端具腺体。花单性同株,排成圆锥花序。蒴果长圆形或球形,有软刺;种子平滑,有斑纹,种阜明显。
  全省各地普遍栽培,有时逸为野生。
  种仁含油量可达70%,是重要的工业用油原料,为优良的润滑油,也可制肥皂及印刷用油,在医药上可作缓泻剂;根、茎、叶、种子均可供药用,有祛湿通络、消肿拔毒之功效。
  白背叶MalLotus apelta (Lour.)Muell.-Arg.
  别名白叶野桐
  灌木或小乔木,全体被白色或灰白色星状绒毛。叶互生,宽卵形,基部有2枚腺体,全缘或顶部3浅裂,下面白色,密被灰白色星状绒毛及红棕色腺点。花单性异株,排成穗状花序。果序圆柱形,长可达15厘米;蒴果近球形,密生软刺。生于山坡路旁灌丛中或林缘。全省各地极常见。
  基皮纤维可代黄麻供制麻袋、绳索,也可作人造棉、混纺;种子油供制肥皂、润滑油、油墨及鞣革等;根、叶供药用,有清热活血、收敛去湿之功效,可治跌打扭伤等。
  本属福建省常见的还有杠香藤[M.repandus (Willd.)Muell.—Aerg.var.chrysocarpus (Pamp.)S.M.Hwang],为攀援状灌木或藤本,幼时被黄褐色星状绒毛;叶卵形、宽
  卵形或三角状卵形;蒴果球形,无软刺,密被黄褐色绒毛。多生于路旁或山坡石缝中。用途与白背叶相仿。
  算盘子Glochidion puberum (L.)Hutch.
  灌木;小枝密被黄褐色短柔毛。叶互生,排成2列,长圆形,长圆状披针形或近楠圆形,下面密被短柔毛;叶抦短。花小,单性同株或异株,数朵簇生于叶腋。蒴果扁球形,有明显的纵沟槽,被短柔毛。生于山坡灌丛或疏林中。
  全省各地常见。
  种子油供制肥皂及润滑油;根、茎、叶含鞣质,可提制栲胶;茎皮可取纤维;全株供药用,有清热利湿、活血散瘀、消肿解毒之功效,可治痢疾、肠炎、风湿关节痛、咽喉肿痛、传染性肝炎及外科疮肿等;也可作农药。
  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
  别名油甘
  落叶小乔木或灌木;小枝纤细,落叶时整个小枝脱落。叶互生,排成2列,线状长圆形,长1~2.5厘米;叶柄极短。花小,单性同株,3~6朵簇生叶腋。果近球形,外果皮肉质,直径1~2厘米。生于疏林下或山坡向阳处。
  闽南、闽西、闽东常见。
  木材坚硬耐腐,可作家具等;果可生食或溃制,又供药用,能止渴化痰、消食积;根有收敛止泻作用;叶可治皮炎、湿疹;种子可榨油;树皮及叶可提制栲胶。
  本属常见的还有叶下株[p .Mrinari.a L.]、蜜柑草[p .matsumurae Hayata]等,均可供药用。二者均为草本,前者叶长椭圆形,长0.5~1.5厘米,几无柄,果圆球形,表面有瘤状凸起,直径1~2毫米;后者叶线形或披针形,长0.7~2.5厘米,具短柄,果扁球形,光滑,直径约2.5毫米,下垂,有细柄。生于山坡路旁或田野草地。
  此外,隶于大戟科的海漆[Excoecaria agallocha L.],福建省仅见于东山和云霄的海滨潮湿处或浅泥滩中,为福建省红树林的组成树种之一;对研究福建南亚热带植物区系有一定意义。巴西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HBK)Muell.—Arg.]为世界著名橡胶植物,原产美洲巴西;福建省于1953年开始引种,主要在诏安,其次云霄、厦门和同安也有少量栽培。
  此外,常见的栽培观赏植物有变叶木[Codiaeum variegatum (L.)Bl.]、红桑[AcaLyphaWilkesiana Muell.—Arg.]、红背桂花[Excoecaria cochinchinensis Lour.]、铁海棠[Euphorbia millii Ch.des Moulins]、绿玉树[Euphorbia tirucalii L.]和一品红[Euphorbiapulcherrima Willd.ex Klotzsch.]等。
  (五十三)黄杨科
  雀舌黄杨Buxus harlandii Hance
  别名细叶黄杨、匙叶黄杨、石柳
  灌木;小枝四棱形,被短柔毛或微柔毛。叶对生,密集,匙形,长约2厘米,全缘。花单性同株,排成腋生兼顶生的头状花序;雄花萼片4片,阔卵形或阔橢圆形;雄蕊4枚;雌花萼片6片,阔椭圆形。蒴果近球形。多生于溪流两旁。
  分布于闽江流域及其上游各地;厦门、漳州及福州等地有栽培。
  本种植物老枝粗糙,叶片较小,四季常青,姿态优美,富有苍古之气,常盆栽供观赏。叶入药,有清热解毒之效,治狂犬咬伤,但有毒,应慎用。
  本属的小叶黄杨[B.sinica (Rehd.et Wils.)Cheng ex M.Cheng var.parvifolia M.Cheng]为福建省稀有树种,目前仅见于武夷山市的黄岗山山顶1900~2100米的沟谷地之矮林中,对于研究植物群落和区系分布有一定的意义。
  (五十四)漆树科
  盐肤木Rhus chinensis Mill.
  别名五倍子树、猴盐柴、老公担盐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达7米;小枝、叶柄、叶轴及花序轴均密被锈色柔毛。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3~6对,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6~12厘米,边缘有粗锯齿;叶轴具宽的叶状翅。花杂性,排成顶生、大型圆锥花序;花白色,5基数。核果球形,略压扁,直径4~5毫米,被具节的柔毛和腺毛,熟时红色。生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向阳山坡、路旁和溪边的疏林或灌丛中。
  全省各地极常见。
  植株上的虫瘿,即五倍子,供鞣革、医药、塑料及墨水工业用;种子可榨油;根、叶及花、果均作药用。
  木腊树Toxicodendron sylvestre (Sieb.et Zucc.)o.Kuntze
  别名山漆、漆柴
  落叶小乔木或灌木,高达8米;树皮灰褐色;嫩枝、叶柄、叶轴、叶下面及花序轴均被黄褐色柔毛。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3~6对,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4~10厘米,全缘,侧脉15~20对;总叶柄长4~8厘米。花单性异株,排成腋生的圆锥花序;花黄色,5基数。核果极偏斜,压扁,长约8毫米,无毛,熟时淡棕黄色。生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山地林中、林缘或山坡灌丛中。
  全省各地极常见。
  根、叶药用,有小毒,易引起过敏,有活血止痛、祛瘀消肿的功效。
  同属的福建省稀有树种有漆树[Toxicodendron vernicifluum (Stokes)F.A.Barkl.],由树干韧皮部刈取的汁液为生漆,是一种耐酸、耐醇、耐高温的高级防腐、防锈涂料;为我国著名的特有经济树种,目前本省仅零星见于浦城和武夷山,对研究福建北部植物区系有一定价值。刺果毒漆藤(野葛)(.Toxicodendron radicans (L.)o.Kuntze ssp hispidum (Engl.)Gillis],仅见于武夷山黄岗山海拔1900~2150米的山顶或近山顶的林缘岩隙间或灌丛中,为我国特有,是研究东亚一北美间断分布的好材料,对研究福建北部植物区系也有科学意义。
  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s (Roxb.)Burtt et Hill
  别名酸枣树、山枣子、五眼果
  落叶乔木,高达20米;树皮灰褐色,片状剥落;小枝暗紫褐色,有皮孔。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3~6对,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4~12厘米,基部偏斜,全缘或萌蘖枝上的叶具粗锯齿。花单性或杂性异株;雄花排成腋生或近顶生的聚伞状圆锥花序;雌花单生于上部叶腋。核果椭圆形,长2.5~3厘米,熟时黄色,果肉白色,粘糊状,果核顶端有5小孔。生于海拔200~2000米山地林中或沟谷林缘。
  全省各地常见。
  果生食或酿酒;果核制活性炭;树皮和叶可提取栲胶;茎皮纤维可编绳索;树皮和果入药。生长快,适应性强,为很好的速生造林树种。木材供建筑或制家具等。
  漆树科的福建省引种栽培的有芒果[Mangifera indica L.]和腰果[Anacardium occi-dentale L.]等,均为热带的著名水果。
  (五十五)冬青科
  毛冬青Ilex pubescens Hook,et Arn.
  常绿灌木;植株有粗毛;小枝稍呈“之”字形曲折,近四棱形。叶互生,纸质,多为卵状椭圆形,边缘除基部或下半部外有小锯齿,稀近全缘。花单性异株,簇生或雌花排成假圆锥花序,每枝有1~3花;花紫红色或白色;雄花4~6基数;雌花6~8基数。浆果状核果
  球形或卵状球形,直径4毫米,成熟时红色。生于灌丛中或林下。
  全省各地很常见。
  根及叶供药用,用于治疗心脏病、咽喉炎等症。经动物实验证明,本种还具有降压及止咳作用。
  猫儿刺Ilex pernyi Franch.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小枝有棱,被短柔毛。叶互生,较密集,硬革质,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顶端刺状,边缘1~2(-3)对刺状锯齿;叶柄粗短,被短柔毛。花单性异株,簇生于叶腋;花4基数;花梗短;雄花萼裂片阔三角形或半圆形;花瓣阔椭圆形;雌花萼同雄花;花瓣卵形。浆果状核果球形,直径7~8毫米,成熟时红色;近于无梗。
  为我国特有种,我省稀有种,目前仅见于武夷山市的黄岗山山顶或近山顶处的灌丛草甸中;也是本种自然分布的南界。资源稀少,应加以保护。
  冬青Ilex purpurea Hassk.
  常绿乔木,稀灌木;全体无毛。叶互生,多为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边缘有钝齿。花单性异株,排成腋生、单一的聚伞花序;花淡紫色或紫红色,4~5基数。浆果状核果阔椭圆形,长8~10毫米,成熟时红色,宿存柱头盘状;分核4~5个,背面有1条纵沟。生于林中。
  全省各地常见。
  本种植物对二氧化硫有较强的抗性;树干通直,枝叶繁茂,叶绿色,具光泽,果红色,很美观,可栽培作为绿化及观赏树种。木材纹理细,为制作器具的较好材料。树皮可提取栲胶。根皮及叶等入药,有解毒、消炎等功效。
  同属的福建省有宁德冬青[Ilex ningdeensis C.J.Tseng]及福建冬青[Ilex fukienensis S.Y.Hu],均为福建省特有种,前者仅见于宁德,后者仅见于永安、南平和武夷山,资源稀少,应注意保护。(五十六)卫矛科
  大芽南蛇藤Celastrus gemmatus Loes.
  别名哥兰叶
  落叶藤状灌木;小枝有明显的皮孔;冬芽大,长5~10毫米。叶互生,椭圆形、卵状椭圆形或近长圆形,边缘有不明显的小锯齿,干后两面网脉均显著。花单性异株,排成腋生或顶生的总状式聚伞花序;花黄绿色,5基数。蒴果近球形,直径约1厘米;种子具红色假种皮。常生于林中或灌丛中。
  分布于福建中部、西部和北部。
  茎皮纤维可供造纸等;种子油为工业用;根入药,有活血、散瘀之效。
  疏花卫矛Euonymus laxiflorus Champ,ex Benth.
  别名土杜种
  常绿灌木;全体无毛;小枝四棱形。叶对生。多为椭圆形或狭椭圆形,顶端尾状渐尖或渐尖,边缘有不明显的小锯齿或全缘。花两性,排成腋生的聚伞花序;花紫红色或淡红色,5基数。蒴果紫红色或橙红色,倒圆锥形,有明显的纵棱,5浅裂;种子具杯状的红色假种皮。生于林下、林缘或溪涧边。
  全省(北部除外)各地较常见。
  根皮和茎皮可提取硬性橡胶;又可供药用,治疗跌打损伤、风湿骨痛。
  同属的冬青卫矛[e .japonicus Thunb.]我省各地常有栽培,多作绿篱或供观赏用。它与疏花卫矛的区别在于前者叶顶端钝圆或急尖;花4基数;蒴果近球形。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f.
  落叶藤状灌木;小枝红褐色,有棱,密生瘤状皮孔,并有锈色短毛。叶互生,椭圆形、阔椭圆形、卵状椭圆形,稀为倒卵形,干后上面暗褐色,下面红褐色,无白粉。花杂性,排成顶生和腋生的聚伞圆锥花序;花小,5基数;具花盘。蒴果,有3片薄翅。生于海拔约600米的山坡灌丛中或林中。
  分布于泰宁及建宁等地。
  茎皮纤维可造纸;根等可制土农药防治多种农作物害虫,也可供药用,尤其是具有抗癌的功效,值得深入研究。全株剧毒,对人的毒性很大,因此入药时应特别慎用!亦是养蜂的大敌。
  (五十七)省沽油科
  野鸦椿Euscaphis japonica (Thunb.)Kanitz
  别名鸡肫花、野肫花
  落叶小乔木,高达5米;树皮近灰白色,具纵裂纹。奇数羽状复叶对生;小叶对生,通常5~9片,卵形,长4~8厘米,边缘具细锐锯齿;小托叶线状披针形,早落。花两性,排成顶生、圆锥花序式的聚伞花序;花5基数,黄白色;子房由2~3个、仅基部合生的心皮组成。瞢荚果熟时鲜红色;种子近球形,黑色。生于山坡、山谷、林中或灌丛中。
  除东南沿海极少见外,产于全省各地。
  木材供制家具;树皮及叶可制农药;树皮又可提取栲胶;种子油供工业用;根、果入药(称鸡肫花),有祛风除湿的功效;树姿及花果优美,可为庭园观赏植物。
  (五十八)槭树科
  樟叶槭Acer cinnamomifolium Hayata
  常绿乔木;当年生枝密被绒毛,多年生枝无毛。叶对生,革质,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全缘,基部圆形,顶部具短尖头,下面被白粉和淡褐色绒毛,后渐减少,最下一对侧脉自叶基生出,形似3出脉;叶柄被毛。果序伞房状;翅果黄褐色,长约3厘米,张开成锐角或近直角,小坚果凸起。生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杂木林中。
  分布于闽东和闽中一带,厦门有栽培。
  本种模式标本采自福州鼓山。它与其他叶
  不分裂的种类如亮叶槭(A.lucidum Mete.)及飞蛾槭(A.oblongum Wall,ex DC.)的区别在于本种小枝、叶柄和叶下面有毛。
  紫果槭Acer cordatum Pax
  常绿乔木;树皮灰色,光滑;小枝紫绿色,老枝绿色。单叶,对生,卵状长圆形或卵形,长6~9厘米,宽3~4厘米,全缘或略呈波状,基部近心形,顶端有时具疏细锯齿;叶柄长1厘米左右。伞房花序生于有2叶片的小枝顶端。翅果幼时紫色,后变淡黄褐色,翅连同小坚果长2厘米,宽1厘米,张开成钝角或近水平。生于海拔500~1000米的常绿阔叶林
  或沟谷地。
  分布于闽西和闽北等地。
  本种有小紫果槭[var.microcordatum Mete.]和长柄紫果槭[var.subtrinervium(Mete.)Fang]二变种,其模式标本产地均在福建南平市。
  此外,福州槭[Acer lingii Fang.]和将乐搣[Acer laikuanii Ling]均为福建省罕见的特有种,前者模式标本采于福州,后者采于将乐。建始槭[Acer henryi Pax]和天台阔叶槭[Acer amplum Rehd.var.tientaiense (Schneid.)Rehd.]均为我国特有种,在福建,前者仅见于泰宁和武夷山,后者仅见于建阳、光泽、武夷山和浦城等地,资源稀少,对研究植物区系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五十九)无患子科
  龙眼Dimocarpus lonean Lour.
  别名桂圆、桂元
  常绿乔木,高达15米,胸径达1米者,树皮粗糙、纵裂。一回羽状复叶有小叶4~5对,连柄长15~30厘米;小叶薄革质,椭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6~15厘米,宽2.5~5厘米,两侧不对称,下面粉绿色,两面无毛。聚伞圆锥花序大型,顶生或生于近顶端叶腋;萼被褐色绒毛;花瓣乳白色,芳香。果近圆球形,直径1.2~2.5厘米,通常黄褐色或灰黄色,稍粗糙;假种皮肉质,乳白色,多汁,包着种子的全部或大部;种子近圆球形,平滑,黑褐色。
  闽中及闽南多栽培。
  龙眼是福建省主要水果之一,有悠久的栽培历史,东碧、石峡、水泡眼等优良品种驰名中外。
  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
  别名离枝
  常绿乔木,高通常不超过10米,偶有达15米者。树皮灰色,光滑。一回偶数羽状复叶有小叶2~3对,连叶柄长10~25厘米;小叶薄革质,卵状披针形至椭圆状披针形,长6~15厘米,宽2~4厘米,全缘,下面灰绿色,两面无毛。花单性同株,排成聚伞圆锥花序顶生;花萼被金黄色短毛;无花瓣;雄蕊6~7枚。果卵圆形至近圆球状,果皮有龟甲状裂纹,熟时暗红色、鲜红色或绿色;假种皮肉质,乳白色,多汁,全部包着种子;种子椭圆形,种皮褐色,光亮。
  闽中及闽南多栽培。
  荔枝在福建省有悠久的栽培历史。优良品种兰竹、乌叶、状元红、宋家香等久享盛名。
  无患子Sapindus mukorossi Gaertn.
  别名肥皂子、水患子
  落叶大乔木,高可达20米。一回羽状复叶连叶柄长25~45厘米;有小叶5~8对,叶片薄纸质,椭圆状披针形或稍呈镰状,长7~15厘米,宽2~5厘米,全缘,聚伞圆锥花序顶生,多分枝;花小,萼片卵形,长约2毫米;花瓣5枚,长约2.5毫米,有长爪,白色;雄蕊8枚。果深裂为3个分果,通常仅1~2个发育,分果近圆球状,果皮肉质,橙黄色至黄色;种子黑色。
  福建省习见栽培。
  根和果入药;果皮可代肥皂用于洗涤;木材质软且易加工,可制箱板和木梳等。
  同科的车桑子[Dodonaea viscosa (L.)Jacq.]为沿海地区荒山坡上次生灌丛中习见灌
  木,是良好的耐旱树种。(六十)清风藤科
  清风藤Sabia japonica Maxim.
  落叶攀援藤本;老枝有硬刺状的叶柄基部。叶互生,常为卵状椭圆形或椭圆形,全缘;叶柄长0.5~1厘米,落叶时基部宿存于茎上。花两性,单生于叶腋或排成聚伞花序;花小,5基数,黄绿色,先叶开放;花瓣倒卵状楠圆形;花盘浅杯状;子房被柔毛。核果单一或成双生状,扁倒阔卵形或近扁球形,熟时碧蓝色,疏生短柔毛。生于海拔200~1800米的林中、林缘或路旁灌丛中。
  全省各地较常见。
  茎入药,用于治疗风湿骨痛。
  同属的簇花清风藤[Sabia fasciculata Lee ex L.Chen],目前本省仅见于南靖海拔1000米以下杂木林或灌丛中;对研究福建省南亚热带植物区系有参考价值。(六十一)凤仙花科
  凤仙花Impatiens balsamina L.
  一年生草本;茎肉质而粗状、直立。单叶互生,披针形,顶端长渐尖,基部渐狭,边缘有锯齿;叶柄长1~2.5厘米,两侧有腺体数枚。花大,粉红色、白色或杂色,单生或数朵簇生于叶腋;萼片2,小;旗瓣圆形,顶端凹,背面中脉呈龙骨状突起,翼瓣宽大,有短柄,2裂,基部裂片近圆形,顶端裂片大,2浅裂;雄蕊5,花药合生;子房上位,5室。蒴果纺锤形,密生茸毛。
  全省各地常见栽培,间或有逸生。
  全草及种子均可入药,有活血散瘀、利尿解毒的功效;种子亦可榨油;根可治跌打损伤;也供观赏。
  (六十二)鼠李科
  马甲子Paliurus ramosissimus (Lour.)Poir.
  别名牛角刺、铜钱树、铁篱笆
  落叶多分枝灌木,高达3米;小枝的节上具对生、斜向上的直刺。叶互生,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顶端钝或微凹,基生三出脉。花小,两性,5基数,排成腋生聚伞花序。核果木质,盘状,周围具木栓质,3裂的薄翅,直径1~1.7厘米。生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坡灌丛中或村旁及溪边;也常栽培于池塘、菜园边。
  分布于南平以南各地。
  木材坚硬,可作农具柄;种子油可制蜡烛;根、叶药用,有祛风止痛、清热解毒的功效。分枝密,多针刺,为一种很好的绿篱植物。
  枣Zizyphus jujuba Mill.
  别名大枣、红枣、白枣、枣子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达10米;树皮灰褐色;枝分长、短枝,长枝的叶腋具长和短的刺,长刺直,短刺下弯。叶互生,纸质,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3~7厘米,顶端钝,基部稍不对称,基生3出脉。花小,两性,5基数,排成腋生聚伞花序。核果卵圆形或长圆形,熟时红色,后变紫红色;核两端锐尖。原产于我国北部。
  全省各地栽培,尤以山区的村旁丘陵地常见。
  果味甜,可生食,也可加工成各种果品;果入药,有滋补强壮之效;根有平肝解郁的作用;枣仁为重要药品之一。也是良好的蜜源植物。
  枳椇Hovenia acerba Lindl.
  别名拐枣、鸡爪梨、钩子梨
  落叶乔木,高达15米;树皮灰黑色;小枝红褐色,具明显皮孔。叶互生,卵形或阔卵形,长8~17厘米,基部圆或浅心形,常不对称,边缘具浅钝细锯齿,基生3出脉。花两性,排成腋生或顶生聚伞花序。果近球形,熟时黄褐色;果序轴、果梗膨大,肉质,扭曲,红褐色。生于向阳山坡疏林中或沟谷林缘及路边;村宅附近也常见栽培。
  分布于全省各地。
  果序轴肉质多汁,可生食、酿酒或熬糖;种子为清凉利尿药;木材坚硬致密,为建筑和细工良材。
  鼠李科的福建省常见植物尚有多花勾儿茶[Berchemia floribunda (Wall.)Brongn.]、长叶冻绿[Rhamnus crenata Sieb.et Zucc.]和雀梅藤[Sageretia thea (Osbeck)Johnst.]等,其根供药用;毛嘴签[Gouania javanica Miq.],福建省仅见于连城,对研究福建西南
  地区的植物区系有一定价值。(六十三)葡萄科
  葡萄Vitis vinifera L.
  木质藤本;卷须分枝。叶互生,纸质,卵圆形至圆形,3~5裂至中部附近,基部心形,两角靠拢而遮叠,边缘有粗齿。圆锥花序紧密,下垂,与叶对生。浆果球形或椭圆状球形,熟时紫黑色,有白粉。原产于亚洲西部。
  福建省普遍栽培,品种繁多。
  果为著名的水果,果味鲜美,除生食外,还可制葡萄干,酿葡萄酒;在酿酒后的粕中提取的酒石酸,药用能去湿利水;根和藤也供药用,有止呕、安胎之功效。
  乌蔹莓Cayratia japonica (Thunb.)Gagnep.
  草质藤本;卷须分枝。叶为鸟足状复叶;小叶5片,膜质,椭圆形至狭卵形,顶端急尖或短渐尖,边缘有疏锯齿,中央小叶较大,侧生小叶较小。聚伞花序腋生或假腋生,总花梗长。浆果倒卵形,直径6~9毫米,熟时黑色。生于山坡路旁灌丛中。
  全省各地常见。
  全株供药用,有凉血解毒、利尿消肿之效。
  近似种角花乌蔹莓[C.corniculata (Benth.)Gagnep.],与本种的主要区别在于花瓣
  外面近顶部有角状突起,中央小叶通常为宽披针形,顶端渐尖,边缘有疏离的小尖齿。生于山坡灌丛中或林中。块根也供药用,有清热解毒、祛风化痰之效。
  扁担藤Tetrastigma planicaule (Hook.)Gagnep.
  木质大藤本;茎褐色,呈带状压扁,宽达4.5厘米;卷须粗壮,不分枝。叶为掌状复叶;小叶5片,厚纸质,长圆状披针形或倒卵状长圆形,具柄;叶柄粗壮,长达17厘米。复伞形聚伞花序腋生。果序疏散,长可达20厘米;浆果较大,近球形。生于山谷密林中,常攀附于大树上。对研究福建省南亚热带植物区系有科学意义。
  分布于漳浦、漳州、南靖、永泰等地。目前本省已很少见。
  茎藤供药用,有祛风湿之功效。
  本属常见的还有三叶崖爬藤[T.hems-leyanum Diels et Gilg],与本种的主要区别为草质
  藤本,茎不压扁,小叶3片,纸质,狭卵形或披针形;生于林中,攀援于其它树上;全株供药用,有清凉解热、活血舒筋之功效。
  攀援灌木;卷须短而分枝,顶端有吸盘。叶异形,营养枝上的叶常为单叶,心形,较小,老枝或花枝上的叶为三出复叶,具长柄。聚伞花序排成圆锥状,顶生或与叶对生,较叶柄短。浆果球形,直径6~8毫米,熟时紫黑色,被白粉。生于山坡或岩石缝中,攀援于岩石上。
  全省各地常见。
  近似种,三叶爬山虎[P.himalayana (Royle)Planch.]与本种的主要区别在于叶同形,全部为三出复叶。爬山虎[P.tricuspidata (Sieb.et Zucc.)Planch.]叶为单叶,顶端通常3裂,只有幼苗和下部枝上的叶常为3全裂或成3片小叶。此二种均见于厦门、福州等地,常攀援于岩石、大树或墙壁上;后者根和茎供药用,有破瘀血、消肿毒之功效;果也可酿酒。
  (六十四)杜英科
  山杜央Elaeocarpus sylvestris (Lour.)Poir
  别名杜英
  常绿乔木,高达12米。单叶互生,叶纸质,狭倒卵形至倒卵状披针形,长6~12厘米,宽2~4.5厘米,边缘具钝齿,成长叶两面无毛;叶柄长5~12毫米。总状花序腋生或生于叶痕的腋部,长3~8厘米;花淡黄绿色;萼片披针形;花瓣无毛,顶端有8~14条流苏状细裂;雄蕊多数。核果椭圆形,长1~1.6厘米,熟时黑色。生于疏林中。
  全省各地常见。
  同属的絹毛杜英[e .nitentifolius Merr.]、华杜英[E.chinensis (Gardn.et Champ.)Hook.f.ex Benth.]、薯豆[E.japonicus Sieb.etZucc.]及杜英[e .decipiens Hemsl.]等,福建广泛分布。此外,水石榕[E.hainanensis Oliv.]在福建南部有引种,为美丽观赏树种。
  猴欢喜Sloanea sinensis (Hance)Hemsl.
  常绿乔木,高达12米。单叶互生,常聚生于小枝上部,纸质,倒卵状椭圆形至椭圆状长圆形,长5~12厘米,宽2~5厘米,两面无毛;叶柄长1~3厘米。花数朵生于枝条上部叶腋,白色至淡绿色,下垂;萼片4,卵形,长5~8毫米;花瓣上部浅裂,裂齿卵状三角形;雄蕊多数,药隔锐尖;子房密生短毛。蒴果木质,卵球形,径2~3厘米,5~6瓣开裂,密被长6~15毫米的尖刺和刺毛;种子有黄色假种皮。生于疏林中。
  全省各地习见。
  此外,薄果猴欢喜[s .Leptocarpa Diels]在福建南部也见,生阔叶林中。
  (六十五)椴树科
  黄麻Corchorus capsularis L.
  亚灌木,高1~3米;茎黄绿色、淡紫红色至朱红色。单叶互生,卵状披针形至狭披针形,长5~12厘米,宽2~5厘米,边缘具锯齿,基部两侧各有一条由锯齿延伸而成的尾状小裂片,成长叶两面无毛;叶柄长2~6厘米。聚伞花序有花数朵,簇生于叶腋,总梗及花梗极短;萼片5,淡紫色;花瓣5,黄色;雄蕊多数;子房球形,无毛。蒴果近圆球形,直径约1厘米,无喙,有纵棱及小疣突起,5瓣开裂。原产印度。
  全省各地有栽培,沿海地区尤盛。
  黄麻是重要麻类作物之一,茎皮纤维可制麻绳、麻袋及其它麻制品。
  鳞果椴Tilia leptocarya Rend.
  别名白毛椴
  乔木,高达10米。单叶互生,阔卵形,长8~15厘米,宽4~8厘米,顶端渐尖,基部偏斜,边缘有粗齿,下面疏生星状毛,基生脉3~5条;叶柄长2~4厘米。聚伞花序长达18厘米;苞片条状长圆形,长达10厘米,宽约1.6厘米,基部两侧不等,仅基部1~2厘米处与花梗贴生,网脉明晰;花蕾密被糠秕状绒毛。果序长达25厘米;果近圆球形,径约8毫米,被细鳞秕。生于疏林中。
  见于闽中和闽北。
  良好的用材树种。
  同属的福建省尚有南京椴[T.miqueliana Maxim]等数种。
  此外同科的扁担杆[Grewia biloba G.Don]等,为福建省荒山灌木丛中良好的耐旱保土树种。
  (六十六)锦葵科
  洋麻Hibiscus cannabinus L.
  别名大麻槿
  一或多年生直立草本,高达3米;茎、枝及叶柄疏生小刺。叶互生,茎上部的叶掌状3~7深裂,裂片边缘具锯齿,中脉基部有腺体;叶柄长4~18厘米。花两性,单生于枝顶叶腋;小苞片7~10片,线形;花瓣5片,黄色,内面基部红色;雄蕊柱长达2厘米。蒴果近球形,直径约1.5厘米,有短喙,密被金黄色针状硬毛。原产印度。适应性广,盐碱或干湿地均可种植。
  全省各地有栽培,尤以沿海地区有较大面积种植。
  茎皮纤维为织麻袋、麻布和编绳索的上等原料;种子榨油,供制皂。
  朱槿Hibiscus rosa -sinensis L.
  别名扶桑、佛桑花
  常绿灌木,高达5米;小枝疏被星状毛。叶互生,阔卵形或长卵形,长4~9厘米,边缘具粗齿或缺刻;托叶线形。花两性,单生于枝顶叶腋,常下垂,单瓣或重瓣,玫瑰色、粉红色或橙黄色;小苞片6~8片,线形;雄蕊柱长8~12厘米,远长于花冠。蒴果卵形,长1.5~2.5厘米,有喙。
  全省各地常见,栽培为观赏用。
  茎皮纤维可代麻织绳索;根、叶及花入药,有利水、解毒消肿的功效。
  同属的福建省常见栽培观赏植物尚有木芙蓉[Hibiscus multabilis L.木槿[Hibiscussyriacus L.]、吊灯花[Hibiscus schizopetalus (Dyer)Hook.f.]等。玫瑰茄[Hibiscus sabdariffa L.]取其肉质、味酸甜的花萼和小苞片,制果酱或加工成饮料。黄槿[Hibiscustiliaceus L.]则为海滨防风、防潮、防沙的优良树种。
  此外,锦葵科的葵菜[Malva verticiLlata L.var chinensis (Mill.)S.Y.Hu]为全省常见栽培的蔬菜,亦作饲料用。我国引种的几种棉属植物,虽是极重要的纤维作物,但福建省不是产棉区,惟海岛棉[Gossypium barbadense L.]和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 L.]等,偶有栽培。
  (六十七)木棉科
  木棉Bombajc ceiba L.
  别名红棉、攀枝花
  落叶大乔木,高达30米,胸径达50厘米;小树干上具硬锐刺,老树近无刺。掌状复叶有小叶5~7片;叶柄长10~15厘米,小叶近革质,倒卵形至倒卵状披针形,长10~15厘米,宽4~5厘米,全缘,两面无毛;小叶柄长1~3厘米。花单朵或数朵簇生于枝条近顶端;萼增厚,外面无毛,内面被毛,开花时上部胀裂;花瓣厚,长圆形,深红色,长8~10厘米;雄蕊多数合生成管,外轮集生为5束;蒴果4瓣开裂,长10~15厘米,内有白色丝状绵毛;种子小,黑色。
  福州以南沿海及南部有栽培。
  同科的福建省南部地区引种栽培有瓜栗[Pachira aquatica Aubl.]和猴面包树[Adansoniadigitata L.]等。
  (六十八)梧桐科
  梧桐Firmiana platanifolia (l .F)Marsili
  别名白梧桐、山池根、红花果
  落叶乔木,高达15米;树皮平滑,青绿色,小枝鲜绿色。叶互生,心状圆形,宽15~30厘米,掌状3~5裂,裂片三角形,基出脉7条;叶柄与叶片近等长。花单性同株,排成顶生、大型圆锥花序;花单被,5基数,淡黄绿色。瞢荚果具柄,成熟前裂开成叶状,膜质;每朞荚果有种子2~4粒,着生于果瓣边缘。生于海拔800米以下的山坡路旁或林缘;也常有栽培。
  福建各地较常见。
  木材轻软,为制木匣和乐器良材;种子炒食或榨油;根、茎皮、叶及果均作药用;树皮纤维可造纸和编绳索。
  同科的苹婆[Sterculia nobilis Smith]产东南沿海各地,种子煮熟有香气,味如栗子,供食用,也是优良的行道树及园林观赏树种。刺果藤[Byttneria aspera Gslebr.]罕见于龙海和华安等地,为一种典型的热带性植物,对研究福建南部植物区系有科学意义。
  (六十九)猕猴桃科
  中华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 Planch.
  别名藤梨
  落叶藤本;小枝连同叶柄密被灰白色或灰棕色绒毛;髓片层状。叶互生,纸质,倒阔卵形或近圆形,顶端截平或微凹,基部浅心形或圆形,边缘具睫毛状细齿,背面密被灰白色或灰棕色星状绒毛。花单性异株或杂性,1~3朵排成腋生的聚伞花序。浆果近球形或长圆形,直径达4厘米,疏被毛,具棕黄色斑点。生于海拔500~1400米的山谷林缘或山坡灌丛中。分布于闽西北至闽北各地。
  果实富含糖类及维生素,可生食、制果酱、果脯等。根、藤药用,有清热利水、散瘀止血的功效;茎含果胶,可造纸;花可提取香精。
  同属的福建省较常见的尚有毛花猕猴桃[Actinidia eriantha Benth.]适于低海拔,又
  是生活力较强的种类;除果生食外,常作栽培中华猕猴桃的砧木。长叶猕猴桃[Actinidiahemsleyana Dunn],果可生食。异色猕猴桃[Actinidia callosa Lindl.var.discolor C.F.Liang],为分布较广的1种。
  (七十)山茶科
  茶Camellia sinensis (L.)O.Kuntze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达5米;小枝灰色,无毛。叶互生,薄革质,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5~10厘米,边缘具细锯齿。花两性,白色,通常1~3朵腋生或排成聚伞花序;花梗下弯;花下具2苞片。蒴果球形3瓣状,直径1~2厘米,熟时2~3瓣裂。喜生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多云雾、湿润而温暖的气候条件下,在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土壤生长甚佳。
  福建各地均有栽培。
  叶制茶,有强心利尿功效;根入药,清热解毒;种子油供工业用。福建是有名茶区,如武夷山“水仙茶”,安溪的“铁观音”、“乌龙茶”等,均驰名中外。
  此外,该属的山茶花[Camellia japonica L.]为著名花卉植物,尖萼红山茶(东南山茶)[Camellia edithae Hance]及浙江红山茶[Camellia chekiangoleosa Hu]花色鲜红艳丽,为庭园观赏树种。
  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
  别名桃茶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达7米;嫩枝红褐色,被柔毛;冬芽密被金黄色长柔毛。叶互生,革质,通常椭圆形,长4~10厘米,边缘有小锯齿。花两性,白色,通常1~2朵顶生或近顶腋生,近无梗;花下具与萼片相似的苞片8~12片。蒴果球形,木质,直径2~3厘米,熟时2~3瓣裂。幼时较耐阴,成年树喜阳光,平原、丘陵及山地均宜种植。
  全省各地均有栽培。
  本种为我国重要的木本油料植物。种子含油量30%以上,供食用、调药、制蜡烛、肥皂等;油茶饼可制肥皂和杀虫剂。木材坚硬,纹理致密,可做农、家具。
  同属的尚有八瓣糙果茶(梨茶)[Camellia octopetala Hu]和短柱茶(龙眼茶)[Camellia brevistyla (Hay.)Cohen]等,都是本省比较重要的木本油料植物。长瓣短柱茶[Camellia grijsii Hance]为我国二级保护的珍贵树种,是研究茶属分类和杂交育种的好材料。
  木荷Schima superba Gardn.et Champ.
  别名荷木
  常绿乔木,高达20米;树皮灰褐色,纵裂成不规则的长块。叶互生,革质,卵状椭圆形或长圆形,长10~12厘米,边缘有疏钝齿。花两性,单生于叶腋或数朵排成顶生的短总状花序;小苞片2;花白色,5基数;雄蕊多数。蒴果扁圆球形,状如陀螺,直径约1.5厘米,熟时5瓣裂;种子扁平,周围有翅。生于海拔2100米以下的山坡林中。
  全省各地常见。
  木材坚硬,宜作纱锭,也为建筑用材;树皮研末用于毒鱼。适应性广,生活力强,为营造阔叶林的先锋树种。
  茶科的紫茎[Steivartia sinensis Rehd.etWils.],为我国特有的孑遗植物,也是国家重要保护树种,福建省仅见于武夷山黄岗山海拔500~1900米的林缘、林中或沟谷地,是福建茶科惟一的落叶种类,对研究东亚一北美间断分布及福建北部山区植物区系有科学意义。小叶厚皮香[Ternstroemia microphylla Merr.],福建省仅零星见于东南沿海的局部地区,对研究福建省南亚热带植物区系有一定价值。
  微毛柃Eurya hebeclados Ling
  灌木或小乔木,高达5米;嫩枝圆柱形,连同顶芽密被灰色微毛。叶革质,互生,通常长圆状椭圆形或长圆状倒卵形,长4~9厘米,边缘具浅锯齿,侧脉8~10对;叶柄长2~4毫米,被微毛。花单性异株,5基数,4至数朵簇生于叶腋;花白色;苞片2。浆果圆球形,熟时蓝黑色,直径4~5毫米。生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沟谷林中、林缘和山坡灌丛中。
  全省各地极常见。
  同属的福建省有18种,均为杂木林下或山坡、山顶灌丛中常见的灌木种类。同科的黄瑞木[Adinandra millettii (Hook,et Arn.)Benth.et Hook.f.],也是福建省杂木林或山坡常见的灌木或小乔木。
  (七十一)藤黄科
  地耳草Hypericum japonicum Thunb.ex Murray
  别名田基黄、一枝香、黄花草、七寸金
  一年生草本,高达35厘米;茎直立或披散,四棱形。叶对生,卵形或椭圆形,长7~10毫米,基部多少心形而抱茎,具透明油腺点。花两性,5基数,橙黄色,排成顶生聚伞花序;花梗细,长5~10毫米。蒴果椭圆形,长约4毫米,熟时3瓣裂。生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地草丛中、水沟边、田间及空旷湿润地。
  全省各地常见。
  全草入药,具降药解毒、止血消肿的功效,治肝炎、疮毒及毒蛇咬伤等。
  同属的福建省尚有元宝草[Hypericumsampsonii Hance],全草入药。金丝桃[Hypericum monogynum L.],根、果供药用;花大而艳丽,为良好的观赏植物。
  多花山竹子Garcinia multiflora Champ.ex Benth.
  别名山桔子、山枇杷常绿小乔木,高达10米;具黄色树脂汁。叶对生,革质,倒卵状长圆形,边缘稍反卷,侧脉纤细,平行,多达20对,在近叶缘处网结。花单性,稀杂性,黄色,单生或数朵排成聚伞花序,常再组成圆锥状复花序。浆果近球形,直径1.5~3厘米,熟时青黄色,具宿存柱头。生于山地林中或林缘。
  分布于闽西南经闽中至闽北各地。
  种子含油50%以上,供工业用;果、树皮含鞣质,可提取栲胶;根、树皮及果入药,能消肿、止痛及收敛;材质优良,为建筑、家具、雕刻等用材;果可生食,但有小毒,不宜多食。
  (七十二)堇菜科
  紫花地丁Viola yedoensis Makino
  别名白毛堇菜、梨头草
  多年生草本,高达15厘米,全株疏被白色短毛;主根粗壮,无匍匐茎。叶基生,舌状或卵状长圆形,长2~5厘米,基部截形或心形。稍下延于叶柄而成翅,边缘有浅圆齿;托叶部分与叶柄合生,分离部分有长缘毛。花两性,5基数,不对称,单朵基生于叶腋,深紫色;花梗中部有2线形苞片;下面1片花瓣的基部呈长囊状的距。蒴果椭圆形,熟时3瓣裂。生于田边、沟旁或山坡草丛湿润地。
  全省各地极常见。
  全草药用,具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的功效。
  同属的福建省常见药用植物尚有蔓茎堇菜[viola diffusa ging]、深圆齿堇菜[Viola davidii Franch.]、堇菜[Viola verecunda A.Gray]、长萼堇菜[Viola inconspicua Bl.]等。三色堇[Viola tricolor L.var.hortensisDC.]原产于欧洲,为庭园常见的栽培花卉。
  (七十三)大风子科
  柞木Xylosrna congesta (Lour.)Merr.
  别名凿木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2~10米,枝条有硬刺。叶互生,阔卵形至卵状椭圆形,长4~8厘米,宽2~4厘米,边缘有疏锯齿,两面无毛;叶柄长4~10毫米。花单性异株,排成总状花序腋生,长1~2厘米;萼片4~6;花瓣缺;雄花雄蕊多数;雌花子房1室,侧膜胎座2个。浆果球形,熟时黑色;种子2~3个。生于灌木丛中。
  全省各地习见。
  福建省荒山丘陵刺灌丛中尚有南岭柞木[X.controversa Clos]、长叶柞木[x .longifolia Clos ]以及同科的莿柊[Scolopia chinensis (Lour.)Clos]、广东莿柊[S.saeva(Hance)Hance]等。
  红花天料木Homalium ceylanicum (Gardn.)Benth.
  别名母生
  乔木,高达15米,胸径达30厘米。叶薄革质,椭圆形至椭圆状长圆形,长6~9厘米,宽2.5~4厘米,边缘具细钝齿至近全缘,两面无毛;叶柄长6~10毫米。总状花序腋生,长5~15厘米,中轴密生短柔毛,花5~6数;萼管陀螺形,裂片线形,长约1.5毫米;花瓣粉红色,两面被毛;花丝无毛,长于花瓣;子房被丝状毛。蒴果具宿存花瓣;种子少数。原产海南、云南等地。
  福建南部有引种。
  红花天料木为速生造林用材树种,福建南部有栽培,生长快,枝叶茂密。此外,福建南部尚引入大风子[Hydnocarpus anthelminthica Pierre ex Lanes.]和锡兰莓[Doryalis hebecarpa (Gardn.)Warb.]等经济作物。
  (七十四)旌节花科
  中国旌节花Stachyurus chinensis Franch.
  别名通草
  灌木,高2~4米。单叶互生,卵形、卵状长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6~12厘米,宽3~6厘米,顶端渐尖至尾状,基部圆形或心形,边缘有锯齿;叶柄长1~2.5厘米。穗状花序长4~8厘米,下倾或下垂,花先叶开放,黄色至带绿黄色,状如旌旗之飘带;萼片卵圆形,长约4.5毫米;花瓣倒卵形,长约4.5毫米。浆果球形,直径约8毫米。生于山坡林缘水边灌木丛中。
  闽中、闽北习见。
  旌节花茎髓心供药用,称小通草。早春,花先叶开放,柔软下垂,花穗连同鲜黄色花朵随风飘动,如同古代旌旗飘带,是有价值的野生花卉。
  (七十五)西番莲科
  鸡蛋果Passiflora edulis Sims
  别名西番莲、百香果草质藤本,幼茎有棱,有腋生卷须。单叶互生,掌状3深裂,轮廓近圆形,长7~14厘米,宽8~15厘米,边缘有锯齿;叶柄长1~3厘米。花单朵腋生,芳香,开花时径达5厘米;苞片绿色,叶状;萼片绿色,长2~3厘米,背部顶端有1角状突出体;花瓣白带紫绿色;副花冠丝状体多数,3轮排列,白色。浆果卵球形,果皮硬,熟时黄绿或紫色,直径5~7厘米,无毛;种子多数,有黄色粘质假种皮。原产巴西。
  福建南部、中部有栽培并制成饮料上市。
  此外,西番莲[p .coerulea L.]、大果西番莲[p .quadrangular is L.]福建省也有少量栽培,黄果西番莲[P.edulis f.flavicarpa Degen.]近来也见栽培。
  (七十六)番木瓜科
  番木瓜Carica papaya L.
  别名万寿瓠、木瓜
  小乔木,高达8米,有白色乳汁,不分枝或于损伤处萌生新枝,茎上粗大叶痕。叶轮廓近圆形,宽可达60厘米,通常7~9深裂,每裂片可再次羽裂,草质;叶柄中空,长可达60厘米。雄花序大且下垂,通常乳黄色;萼绿色;花冠细管状,裂片5;雄蕊长短各5枚;雌花单朵或数朵组成伞房花序;萼片5;花瓣5片,基部近合生,乳黄色;柱头流苏状。浆果椭圆形至长圆形,长10~30厘米,熟时橙黄色,果肉厚;种子多数,有肉质外种皮。原产美洲热带、亚热带地区。
  闽东南沿海各地常有栽培。
  果可生食或制蜜饯;栽培品种很多。
  (七十七)秋海棠科
  械叶秋海裳Begonia digyna Irmscher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长,结节状;茎肉质,有叶1~2(-3)片。叶近圆形,宽12~15厘米,基部心形,偏斜,边缘浅裂或裂至近中部,裂片6~7片,顶端渐尖,边缘有不同规则尖锯齿,茎生叶的叶柄长约为基生叶叶柄的一半。花单性同株,2~4朵排成腋生聚伞花序;花粉红色;雄花花被4片,雌花花被5片。蒴果有3翅,其中1翅特大。生于常绿阔叶林下阴湿岩石上。
  分布于宁化、建阳、光泽、武夷山等地。
  本种模式标本采自福建宁化。
  秋海裳Begonia evansiana Andr.
  多年生草本,有球形块茎;茎叶稍肉质,无毛。叶互生,宽卵形,顶端成渐尖头,基部心形,极偏斜、边缘尖波状,具细尖齿,叶下面和叶柄常呈紫红色;叶柄长5~12厘米。花单性同株,排成腋生聚伞花序;花淡红色,直径2.5~4厘米;雄花花被片4,雄蕊多数;雌花花被片5;子房下位。蒴果有3翅,其中一翅较大。生于林下或灌草丛的阴湿处。
  分布于全省各地,也常有栽培。
  除供观赏外,全草及块茎药用,有健胃、行血、消肿、驱虫之效。
  (七十八)仙人掌科
  蟹爪兰SchLumbergera truncata (Haw.)Moran
  别名锦上添花
  灌木状肉质植物,多分枝,老茎木质化;茎节扁平,中间木质化部分明显突起,倒卵形至长圆形,绿色或在冬季多少带紫红色,长2.5~8厘米,宽1~3厘米,每侧有长1~3毫米的锐尖齿2~4枚。花两侧对称,自茎节顶端生出,紫红色、红色或玫瑰色,长6~9厘米;萼基部合生成短管,顶端有齿;花瓣下部合生成长管,顶部向外反曲;雄蕊多数,花药黄色;花柱伸出,斜上举。浆果梨形,红色,径约1厘米。原产巴西。
  全省习见栽培。
  蟹爪兰在春节前后开花,给新春室内增添节日的气氛。现今多用量天尺[Hylocereus undatus (Haw.)Britt,et Rose]为砧木,可接出富于诗意的盆景。
  (七十九)瑞香科
  了哥王Wikstroemia indica (L.)C.A.Mey
  别名南岭荛花、地棉皮、山铺银常绿灌木,高达1.5米,全株光滑;根、茎皮纤维发达,不易折断;枝条红褐色。叶对生,倒卵状椭圆形,长1.5~5厘米,侧脉5~12对。花两性,排成顶生短总状花序;花黄绿色;花萼管状,顶端4裂;无花瓣;雄蕊8枚,排成二轮。核果椭圆形,长约6毫米,熟时暗红色或深紫色。生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山坡灌丛或路边、旷野等地。
  分布于全省各地。
  茎皮纤维可造纸和制人造棉;根、叶入药,具破结散瘀、消肿解毒的功效;种子榨油供制皂;种子和叶有毒,可毒鱼。瑞香科的福建省常见植物有毛瑞香[Daphneodora Thunb.var atrocaulis Rehd.],为名贵的观赏植物。此外,诏安、厦门和福州栽培的土沉香[Aquilaria sinensis (Lour.)Gilg.],为我国特有的珍贵经济树种,亦是国家重点保护植物。
  (八十)胡颓子科
  蔓胡颓子Elaeagnus glabra Thunb.
  常绿蔓生或攀援灌木,常无刺;小枝密被锈色鳞片。叶互生,卵状椭圆形或椭圆形,顶端渐尖或长渐尖,下面被锈色鳞片。花3~7朵排成腋生的伞形总状花序。果长圆形,熟时红色。多生于山坡灌丛或林缘。
  全省各地常见。
  果可食,也可酿酒;果、根、叶供药用,有收敛止泻、平喘止咳之效。
  同属的福建胡颓子[e .oldhami Maxim.],常见于闽南与闽东,生于山坡路旁灌丛中,与本种的主要区别为常绿直立灌木或小乔木,具粗壮长棘刺;叶倒卵形或倒卵状披针形,顶端圆形。叶供药用,有镇咳解毒之效;根可治风湿关节炎。
  同属的多毛羊奶子[e .grijsii Hance]为福建省特有种,目前仅少见于漳平、永安和安溪;生于山坡灌丛或杂木林下。(八十一)千屈菜科
  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 L.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小枝四棱形,多有狭翅。叶互生,近对生或对生,椭圆形、阔椭圆形、倒卵形或倒卵状楠圆形,全缘;近无柄或有短柄。花两性,排成顶生圆锥花序;花淡红色、紫色或白色;花萼6裂,裂片三角形;花瓣6片,近圆形,明显皱缩,具长爪;雄蕊多数,外轮6枚明显较粗长。蒴果常为近球形。原产于亚洲。
  全省各地常有栽培或逸生。
  本种花期较长,花形美观,色泽艳丽,常种植于庭园或培育成盆景,以供观赏;木材可制家具等;根及树皮入药,有止血之效。
  同属的福建紫薇[L.Limii Merr.]为我国特有种;厦门及莆田等地有分布,为一美丽的野生花丼。它与紫薇的区别在于前者植物体各部密生或疏生柔毛;叶较大(长6~12厘米),侧脉较多(常为9~12对);花萼裂片之间有明显的附属体。
  (八十二)石榴科
  安石榴Punica granatum Linn.
  别名石榴
  落叶小乔木或灌木;幼枝四棱形,顶端多成刺状。叶对生或近簇生,长圆形或倒卵形。花两性,单生或数朵生于叶腋或枝顶;花萼钟形,红色,顶端5~7裂,裂片外有乳头状突起;花瓣与萼片同数,红色或白色,较花萼裂片高;雄蕊多数;子房下位,上部1室,侧膜胎座,下部为中轴胎座3室。浆果近球形,顶端有宿存花萼。种子多数。原产于亚洲中部。
  全省各地有栽培。供庭园观赏;果食用;果皮及根、花供药用,有收敛止泻、杀虫之效。
  (八十三)红树科
  秋茄树Kandelia candel (L.)Druce
  别名茄藤树,水笔仔
  灌木或小乔木。叶交互对生,厚革质,椭圆形、长圆状椭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顶端钝或浑圆;叶柄粗壮。花白色,3~5朵排成腋生的聚伞花序。果圆锥状卵形,中部为外反的宿萼裂片所围绕;胚轴细长,棒状。生于泥岸的淤泥海滩上。
  全省沿海各地均有分布,但以闽南沿海生长较盛。
  为红树植物之一,有防风消浪,护堤保滩,促淤造陆作用;树皮富含鞣质,可提制栲胶。
  本科福建省还有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 (L.)Lam.]见于云霄、漳浦沿海淤泥滩上,也是红树植物之一。与本种的主要区别点为叶顶端锐尖或渐尖;花常淡红白色,单生于叶腋,花梗下弯;胚轴圆柱形或纺锤形。树皮也含鞣质,可提制栲胶。(八十四)蓝果树科
  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 Decne.
  别名旱莲木
  落叶乔木,高达20米,树皮浅纵裂。单叶互生,纸质,长圆状卵形至长圆状椭圆形,长12~28厘米,宽6~12厘米,全缘;叶柄长1.5~3厘米。花杂性同株,排成近球形的头状花序,直径1.5~2厘米,常由2~9个头状花序组成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通常上部为雌花序,下部为雄花序;萼杯状,5浅裂;花瓣5片,淡绿色;雄蕊10枚,外轮5枚较长;子房下位。翅果长圆形,长2~2.5厘米,两侧具窄翅,头状果序球形。
  全省习见。
  喜树为速生树种,可提取喜树碱药用。此外,蓝果树[Nyssa sinensis Oliv.]在福建阔叶林中也常见。
  (八十五)八角枫科
  毛八角枫ALangium kurzii Craib
  落叶小乔木;树皮深褐色;幼枝紫绿色,有淡黄色绒毛。叶互生,近圆形或阔卵形,长10~15厘米,基部斜心形,下面连同叶柄被黄褐色微毛,基出脉3~5条。花两性,5~7朵排成腋生聚伞花序;花萼与子房合生;花瓣6~8片,白色,后变淡黄色。核果椭圆形,长约1.2厘米,熟时黑色,冠以宿存萼齿。生于疏林或林缘灌丛中。
  分布于全省内地山区。
  种子榨油供工业用。
  同属的福建省尚有八角柄[Alangium chinense (Lour.)Harms],药用,根称白龙须,茎称白龙条,治风湿、跌打损伤、外伤止血等。瓜木[Alangium platanifolium (Sieb.etZucc.)Harms],树皮含鞣质;纤维可作人造棉。
  (八十六)使君子科
  使君子Quisqualis indica L.
  别名史君子、小君子
  攀援状灌木,高2~8米。小枝被棕色短毛。叶对生或近对生,卵形或椭圆形,长5~11厘米,宽2.5~5.5厘米,全缘;叶柄长约1厘米。穗状花序或组成伞房状,顶生;花萼管细长,绿色,长6~8厘米,顶端有5枚小齿;花瓣5片,椭圆形至倒卵形,长1.5~2厘米,初时白色,后变红色;雄蕊10枚,成2轮,不伸出;子房下位,1室,胚珠3颗。果轮廓卵形,长2.5~4厘米,具明显锐棱角5条,熟后黑褐色;种子1颗。
  福建习见栽培,逸生少见。
  种子药用,对小儿驱蛔虫疗效尤著。
  福建省南部地区引种栽培的同科植物有诃子[Terminalia chebula Retz.],果供药用。榄仁树[Terminalia catappa L.]树形美观,常栽培为行道树或庭园观赏树。
  (八十七)桃金娘科岗
  松Baeckea frutescens L.
  别名铁扫把、蚊仔苏
  多分枝灌木,高达1.5米;小枝纤细。叶对生,线形,长5~10毫米,宽0.3~1毫米,仅具1中脉;无柄或具极短柄。花两性。5基数,单生于叶腋;萼管钟形,与子房合生;花
  瓣黄白色;雄蕊10枚,成对与花萼裂片对生。蒴果3室,长约1.5毫米,熟时上部开裂。喜生于干旱、全年无霜的低丘、荒山灌草丛中。分布于泉州以南和上杭以西南各地。
  枝、叶可编扫帚;叶可提取芳香油;全草入药,具清热解毒、去湿止痛的功效。为酸性土的指示植物,亦是水土保持的先锋种类。
  桃金娘Rhodomyrtus tomentosa (Ait.)Hassk.
  别名山多奶、石榴子常绿灌木,高达1.5米;幼枝、叶柄密被柔毛。叶对生,椭圆形或倒卵形,长3~10厘米,顶端钝或圆而微凹,下面密被灰白色绒毛,离基3出脉,侧脉7~8对。花两性,5基数,1~3朵排成腋生的聚伞花序;萼管与子房合生;花瓣紫红色;子房3室。浆果卵状壶形,冠以近圆形、不等大的宿存花萼裂片,熟时暗紫色。生于海拔300米以下、全年无霜或有短暂薄霜的丘陵山地灌丛中。
  分布于全省沿海各地,但越向北越矮小。
  果生食或酿酒、制果酱;全株入药,具活血通络、收敛止泻、补虚止血的功效;为酸性土的指示植物,亦作水土保持树种。
  柠檬桉Eucalyptus citriodora Hook,f
  别名香水桉、蚊子桉
  常绿大乔木,高达40米;树皮灰青色或淡红灰色,片状剥落。幼态叶对生,长圆状披针形,盾状着生,成年叶互生,披针形,长10~25厘米,具透明油点,有浓郁的柠檬香气。花两性,由3~5朵组成的聚伞花序再排成顶生或腋生的圆锥状复花序;萼管与子房合生,帽状体半球形,短于萼管。蒴果壶形,长约1.2毫米,蒴口收窄,顶部开裂。耐干旱和瘠薄,但在深厚、疏松的土层中则生长更速,忌霜冻,-5℃易受冻害。
  福安以南沿海、永春、漳平和龙岩以西南均有栽培。
  本种为福建省引种该属20多种中最为理想的1种,为良好的用材、行道树及庭园绿化树种;由根、叶提取的芳香油供药用。福建省引种桃金娘科的树种还有白千层[Melaleuca leucadendron (l .)L.Mant.]、红千层[Callistemon rigidus R.Br.],已经驯化或逸生的果树有番石榴Psidium guajavaL.]。
  (八十八)野牡丹科
  金锦香Osbeckia chinensis L.
  草本或亚灌木。叶对生,线形或线状披针形,两面被糙伏毛,基生脉3~5条;叶柄短。花淡紫红色或粉红色,排成顶生、无总花梗的头状花序。蒴果卵状球形,为坛状宿萼所包裹,紫红色,无毛或具少数篦齿状的鳞片。生于山坡路旁灌草丛中或田埂向阳处。
  全省各地常见。
  全株供药用,有清热解毒、收敛止血之效,治痢止泻,又可治蛇咬伤。
  本属福建省常见的还有朝天罐[O.opiparaC.Y.Wu et C.Chen],与前者主要区别为灌木;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圆锥花序;蒴果长卵形,为宿萼所包裹,宿萼长坛形,中部以上缢缩成颈,外被刺毛状有柄的星状毛。生于山坡灌丛中或林缘。全株也供药用,有清热、收敛、止血之效。
  地菍Melastoma dodecandrum Lour.
  披散或匍匐状亚灌木。叶对生,椭圆形或卵形,仅上面边缘和下面脉上被极疏的糙伏毛,基生脉3~5条。花紫红色,1~3条生于枝顶。果肉质,不开裂,包于宿萼中,宿萼坛状球形,近顶端略缢缩,被疏糙伏毛。生于山坡路旁矮草丛中。
  全省各地常见。
  果可食,也可酿酒;全株供药用,有解毒消肿、祛瘀利湿之效;根可解木薯中毒。
  本属常见的还有野牡丹[M.candidum D.Don]、多花野牡丹[M.affine D.Don]等,均为灌木;亦供药用。
  (八十九)菱科菱Trapa bispinosa Roxb.
  别名菱角、二角菱
  一年生浮水草本;根固定于泥中。叶二型:深水叶对生,羽状细裂呈根状,浮水叶聚生于茎顶呈莲座状,三角形或阔菱形,长、宽各3~5厘米,边缘于中部以上具钝锯齿,下面被棕黄色绒毛;叶柄长5~15厘米,中部膨大成海绵质气囊。花两性,4基数,白色,单生于叶腋。角质坚果绿色,后变紫褐色,倒三角形,两侧端各有1硬刺状肩角,肩角顶端略下弯,有骨质倒刺。生于池沼、湖泊的浅水中。
  闽东南沿海各地常有栽培。
  果实富含淀粉,可食用,亦可酿酒;药用果肉益骨生津;茎、叶清热利湿;主治胃溃疡、胃癌、食道癌、贲门癌、早期子宫癌等;果壳可提取鞣料;茎、叶作饲料。
  同属的福建省栽培种尚有乌菱(红菱)[Trapa bicornis Osbeck],用途与菱相同。野生于闽东南沿海及闽西南的细果野菱[Trapa maximoiviczii Korsh.],果煮熟可食;也供药用。
  (九十)柳叶菜科
  水龙Jussiaea repens Linn.
  别名过江藤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横走于泥中,具白色呼吸根。叶互生,长圆状倒披针形、顶端浑圆,基部渐狭成柄。花两性,单生于叶腋,白色或淡黄色;小苞片2;萼筒与子房合生,裂片5,外面疏被柔毛;花瓣5;雄蕊10;子房下位,柱头膨大,5浅裂。蒴果圆柱形,有种子多数。生于浅水池塘或水田和积水的草地,也有匍匐于湿地上。
  分布于全省各地。
  全草供药用,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之效。
  海边月见菜Oenothera littaralis Schlect.
  多年生草本;茎匍匐或稍直立,被白紫色柔毛。单叶互生,长线状披针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全缘或有锯齿,或为羽状分裂,顶端浑圆。花黄色,单朵腋生,大而显著;萼管延伸,裂片4,披针形,外面被毛;花瓣4,倒心形;雄蕊4;子房下位,柱头4深裂。蒴果长筒形,被毛,室背开裂。生于海边沙滩地。
  分布于闽南沿海各地。
  本种为海滨沙滩植物,是改造海滨盐碱土的先锋植物,尤其海滨沙质土,更适其生长。
  (九十一)小二仙草科
  〓Myriophyllum spicatum L.
  别名 泥茜
  水生或沼生草本,全株无毛;茎横走泥中,多分枝,分枝及叶顺水漂浮于浅水池塘近水面。叶通常4~6片轮生,轮廓椭圆形,长达3.5厘米,篦状分裂成羽毛状,裂片纤细,长1~1.5厘米。花单性同株,无梗;花单生于苞片状叶腋内,通常4朵轮生,组成近秃裸的穗状花序;雄花生于花序上部,雌花生于花序下部;雄花花瓣4片,雄蕊8枚;雌花的子房4室,胚珠4颗。果熟后分裂成4个分果爿;种子圆柱状。生于浅水池塘中。
  全省各地习见。
  同科植物福建省常见有黄花小二仙草[Haloragis chinensis (Lour.)Merr.]及小二仙草
  [H.micrantha (Thunb.)R.Br.ex Sieb.et Zucc.]2种,生荒山坡。
  (九十二)五加科
  白簕Acanthopanax trifoliatus (L.)Merr.
  别名三加皮
  灌木;枝铺散常依持他物上升,疏生扁平先端钩曲的下向刺。掌状复叶互生;小叶3片,稀4~5片,椭圆状卵形至椭圆状长椭圆形,长4~10厘米,中央一片最大,两侧小叶基部歪斜,边缘有细锯齿或钝齿。伞形花序组成顶生圆锥花序;花黄绿色,5基数,花萼裂片小齿状;子房下位,花柱2枚。果扁球形,熟时黑色。多生于山坡路旁、林缘或灌丛及村落附近。
  全省各地常见。
  根、茎、叶均可入药,有祛风除湿、舒筋活血、消肿解毒之效。
  本种尚有一变种,刚毛白簕[a .trifoliatus (L.)Merr.var.setosus Li],主要区别为本变种小叶片边缘锯齿有长刚毛。
  本种与五加[A.gracilistylus W.W.Sm.]的区别在于后者的伞形花序腋生或生于短枝顶端。五加的根皮有祛风湿、强筋骨效用,可泡制五加皮酒。
  楤木Aralia chinensis Linn.
  有刺灌木或小乔木。二回或三回羽状复叶互生,小叶5~11片,基部另有小叶1对;小叶片卵形、阔卵形或长卵形,边缘有锯齿,上面疏生糙伏毛,下面有短柔毛。花两性,排成伞形花序再组成大型顶生圆锥花序,花序轴密生短柔毛;花白色,5基数,芳香;萼无毛,上缘有5小齿;子房下位,花柱5。果实球形,宿存花柱5,离生或基部合生。生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灌丛、林中或林缘路旁。
  分布于南靖、龙岩、福州、永安、古田、武夷山等地。
  根、茎皮及叶药用.有镇痛消炎、祛风、行气、去湿活血的功效。
  本种在福建与同属的有刺种类,如长刺楤木[A.spinifolia Merr.]、黄毛楤木[A.decaisneana Hance]等的区别在于长刺楤木的总叶轴、羽片轴和小叶的两面都有散生长而几直的刺;黄毛榭木虽植株的刺较稀少,但叶两面均被黄褐色绒毛。糙叶榭木[a .scaberulaHoo]为福建特有种,罕见于光泽海拔500~700米的林缘或山坡路旁灌丛中。
  树参Dendropanax dentiger (Harms)Merr.
  乔木或灌木。叶互生,有半透明红棕色腺点,二型;不分裂叶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掌状2~3(-5)深裂或浅裂的叶倒三角形,全缘或有锯齿,三出脉,网脉两面隆起。花两性,排成顶生伞形花序,此种花序单生或2~5个聚生成复伞形花序;花5基数;萼缘有5细齿;子房下位;花柱5,仅基部合生。果近球形,有5棱,每棱有纵脊3条。生于杂木林中。全省各地都有,尤以闽西南为多。
  根、茎、叶入药,有驱风除湿、活血散瘀、消肿止痛之效。
  同属的福建省尚有短柱树参[d .brevistylus Ling ]和变叶树参[D.proteus(Champ.)Benth.],这二种的花柱全部合生成柱状;变叶树参的叶片虽两型,但无腺点。
  鹅掌柴Schefflera octophylla (Lour.)Harms
  别名公母树、鸭脚树
  乔木或灌木。掌状复叶有小叶6~9片,总叶柄长15~30厘米,基部膨大而抱茎;小叶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长9~17厘米,幼时密生星状短柔毛,后渐脱落,全缘;小叶柄不长。伞形花序组成顶生大型圆锥花序,初时密生星状毛,后渐变无毛,花5基数,白色,芳香;萼5~6小齿;子房下位,花柱合生成短柱状。果球形,有棱,具宿存花柱。生于海拔800米以下常绿阔叶林中或向阳山坡地。
  全省各地常见。
  本种为南方冬季蜜源植物;木材质软,可作火柴杆及蒸笼原料;树皮、嫩枝含挥发油;叶及根、茎皮民间入药,有舒筋活络、消肿止痛及发汗解毒之效。
  同属的福建省野生植物尚有穗序鹅掌柴[S.delavayi (Fr.)Harms ex Diels]、星毛鸭脚木[s .minutistellata Merr.ex Li ],而福建鹅掌柴[s .fukienensis Merr.]为福建省已很少见的特有种。
  同科的大叶三七[Panax pseudoginseng Wall.var.japonicus (C.A.May.)Hoo etTseng]为我国特有种,福建省仅见于武夷山黄岗山海拔1950~2150米的林下或山顶岩隙灌丛中,对研究福建北部植物区系有价值。(九十三)伞形科
  积雪草Centella asiatica (l .)Urban
  多年生草本;茎匍匐。单叶互生,肾形或近圆形,基部深心形,边缘具钝锯齿,掌状脉5~7条;叶柄长过叶片,基部鞘状;无托叶。伞形花序单生或2~3个腋生,每花序有花3~6朵;花紫红色,具短梗;总苞片2,卵形。双悬果扁圆形,长2~2.5毫米,有3条显著且呈线状的主棱和两条呈网状纹的次棱。生于路旁草地、田边沟旁阴湿处。
  全省各地常见。
  全草供药用,性寒,有清湿热、解毒消肿的功效,用于治湿热黄疸、痈疮肿毒、跌打损伤,亦治毒蕈、砒霜中毒;民间用本草适量在夏季泡茶饮用,有解暑的功效;全草还可提取积雪甙制剂,对下肢静脉功能不全所致的长期溃疡等,有较好的疗效。
  珊瑚菜Glehnia littoralis (A.Gray)F.Schmidt ex Miq.
  别名北沙参
  多年生草本,植株被灰褐色绒毛。基生叶卵形或宽三角状卵形,三出式羽状分裂或二至
  三回羽状深裂;茎生叶卵形,边缘具圆锯齿;
  叶柄与叶片几等长。复伞形花序,无总苞,伞幅10~14个,不等长;小总苞8~12片,条纹披针形,每伞形花序有花15~20朵;花白色。双悬果圆球形,5果棱具木栓质翅,有棕
  色粗毛。生于海边沙滩地。
  分布于闽东沿海一带。
  根含珊瑚菜素等成分,为镇咳祛痰剂,有润肺止咳、养胃生津之功能,能清肺化痰,治气管炎、咳嗽等症。
  本种中名珊瑚菜据考证系日人误释,本草书称本种为北沙参。《本草纲目》所载珊瑚菜是防风的一种,生长于内地山野,用时宜加以注意。
  前胡Peucedanum decursivum (Miq.)Maxim.
  别名土当归
  多年生草本;根圆锥形,有香味;茎单生、紫色。叶片轮廓近三角形,1~2回羽状分裂,一回裂片3~5片,再3~5裂,叶轴翅状,末回裂片圆状披针形或卵状椭圆形,茎上部叶简化成叶鞘。复伞形花序,总苞1~2片;伞幅10~20个;小总苞片数个;花深紫色。双悬果椭圆形,无毛;分果背扁,背棱钝,侧棱有狭翅,每棱槽中有油管1~3条,合生面有油管4~6条。生于山地疏林下或灌丛草地。
  分布于闽南、闽西至闽北各地。
  根入药,能止咳祛痰,健胃,镇痛,活血散风,主治风热咳嗽、痰稠、呕逆等症。
  (九十四)山茱萸科
  灯台树Cwtjms cowirowrsa Hemsl.
  别名徕木、瑞木
  落叶乔木,高达20米。单叶互生,阔椭圆形至阔卵形,长6~13厘米,宽3~9厘米,全缘,上面无毛,下面被丁字着生贴伏微柔毛,灰绿色;叶柄长2~6.5厘米。伞房状聚伞花序顶生,花序轴及花梗疏生贴伏微柔毛;萼齿细小;花瓣长圆状披针形,长3~3.5毫米;雄蕊4枚,长4~5毫米;子房下位,密被贴伏微柔毛。核果近圆球状,直径约6毫米,紫红色至蓝黑色。生疏林中。
  全省各地常见。
  同属植物福建尚有株木[C.macrophylla Wall.]、小株木[C.paucinervis Hance]、毛株[C.ivalteri Wanger.]等。果可榨油供工业用。
  (九十五)鹿蹄草科
  鹿蹄草Pyrola calliantha H.Andr.
  别名鹿衔草
  多年生草本,高达35厘米。叶基生,卵圆形或近圆形,长3~3.5厘米,顶端圆钝,基部圆形或圆截形,下面常有白霜,有时带紫红色;叶柄长3~4厘米。花两性,5基数,白色或带粉红色,数朵排成顶生总状花序;花葶上有2小苞片。蒴果扁球形,直径7~8毫米,淡褐色,熟时5裂。生于海拔500~1900米的山地密林阴湿地。
  全省各地零星分布。
  全草药用,具补肾壮阳、祛风除湿、调经活血、收敛止血的功效。
  同科的福建省有罕见的大果假水晶兰(拟水晶兰)[CheiLotheca macrocarpum (H.An-dr.)y.L.Chou],仅见于武夷山黄岗山海拔1500米以上的阔叶林下阴湿地,为我国特有的腐生小草本,对研究福建北部和我国西南部植物区系的联系有科学意义。
  (九十六)杜鹃花科
  杜鹃Rhododendron simsii Planch.
  别名映山红、清明花、羊角花常绿灌木,高达5米;小枝、叶柄、叶两面、花萼及蒴果均被红褐色或灰褐色絹质糙伏毛。叶互生,春发叶长椭圆形,长3.5~7厘米,夏发叶近圆形,较小。花两性,2~6朵排成顶生伞形花序;花5基数;花冠阔漏斗状,猩红色;雄蕊10枚,花药顶孔开裂。蒴果卵圆形,长约5毫米,熟时5瓣裂。生于山地灌丛或林缘、路边疏林下。
  全省各地极常见。
  根治慢性气管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风湿关节痛等,叶、花有小毒,外用治疗痈、麻疹等。
  相似药效的常见种尚有满山红[Rhododendron mariesii Hemsl.et Wils]、华丽杜鹃(丁香杜鹃)[Rhododendron farrerae Tate]等。
  紫花杜鹃Rhododendron mariae Hance
  别名岭南杜鹃
  灌木,高达3米;嫩枝、叶柄、叶下面及幼果密被铁锈色糙伏毛。叶互生,春发叶椭圆状披针形,长3~9厘米,夏发叶同形,较小。花两性,7~12朵排成顶生伞形花序;花5基数;花冠狭漏斗状,冠管长1~1.2厘米,暗紫色或玫瑰色;雄蕊5枚。蒴果卵圆形,直径约4毫米,熟时5瓣裂。生于海拔400~600米的沟谷、溪边林中或林缘灌丛中。
  分布于闽西南至闽中山区各地。
  小枝、叶及花芽供药用,对慢性气管炎有显著疗效。
  类似药效的,福建省尚有毛果杜鹃[Rhododendron seniavinii Maxim.]。而羊踯躅(闹羊花)[Rhododendron molLe (Bl.)G.Don]为福建惟一开黄花的杜鹃,也是著名的
  有毒植物之一,花的毒性更大,为养蜂大敌;叶可治风湿性关节痛;根、叶又作杀虫剂,治蚜虫,亦能驱蚊。南岭杜鹃[Rhododendronlevinei Merr.],仅见于上杭、永安和武夷山等地,对研究福建和台湾的植物区系有一定价值。此外,福建杜鹃[R.fokienenseFranch.]、茶绒杜鹃[r .rufescens Tam ]、武夷杜鹃[R.wuyishanicum Tam]等均为福建特有种。白杜鹃[R.mucronatum (Bl.)D.Don]、锦绣杜鸦[R.pulchrum Sweet]、西鹃[r .indicum (L.)Sweet]等,则为常见的栽培观赏植物。
  乌饭树Vaccinium bracteatum Thunb.
  别名乌饭、灰黑珠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达6米;小枝红褐色或灰褐色,无毛。叶互生,卵状椭圆形,长2.5~6厘米,边缘有疏细锯齿,两面无毛。花两性,排成顶生或腋生总状花序;苞片叶状,宿存;花萼钟状,与子房合生;花冠白色,圆筒状壶形,5短裂,雄蕊10枚,花药延伸成管状,顶孔开裂,背面无芒。浆果球形,直径4~6毫米,熟时深红色至紫黑色。生于海拔300米以上的山坡灌丛中,沟谷林缘或溪边。
  全省各地常见。
  本种为酸性土指示植物;果生食,也可制果酱或酿酒;叶、果供药用;嫩叶捣汁作饭称乌饭。
  同属的福建省常见植物,尚有米饭花[Vaccinium mandarinorum Diels]、短尾越桔[Vaccinium carlesii Dunn ]、鼠刺乌饭树[Vaccinium iteophyllum Hance]等,果实均可生食。而中华越桔[Vaccinium sinicumSleumer]为我国特有种,福建仅见于上杭、龙岩和永安的海拔1300米以上的近山顶岩石间或林缘灌丛岩石间,对研究福建西南部植物区系有一定意义。无梗越桔[Vaccinium henryiHemsl]为我国特有种,福建仅见于泰宁、建宁、屏南和武夷山,对研究福建省北部和华中地区植物区系有一定价值。
  马醉木Pieris poLita W.W.Smith et J.F.Jeffrey
  常绿灌木,高达5米;树皮灰色,平滑;小枝绿色,无毛。叶互生,常簇生于枝顶,披针形或狭倒披针形,长7~12厘米,仅上部叶缘有疏细锯齿。花两性,排成顶生总状花序,自基部多分枝;花俯垂;花冠白色,圆筒状壶形,顶端5浅裂;雄蕊10枚;花药背部有1对角状物,顶孔开裂。蒴果近球形,室背5裂。生于海拔700~1750米的山地或沟谷林中。
  分布于闽中、闽西北至闽北各地。
  叶含桟木毒素,有剧毒,可为杀虫剂。马、羊误食会中毒。会引起马、羊中毒的同属植物福建省尚有美丽马醉木[Pieris formosana (Wall.)D.Don]。
  (九十七)紫金牛科
  杜茎山Maesa japonica (Thunb.)Moritzi.ex Zoll.
  直立灌木或稍攀援状,高达4米;小枝无毛,疏生皮孔。叶互生,披针状椭圆形或长圆状倒卵形,长5~12厘米,全缘或中部以上有疏钝齿。花两性,排成腋生总状或圆锥状花序;萼管与子房合生;花冠长钟形,白色,5裂,有明显脉状腺条纹;雄蕊与花冠裂片同数且对生。浆果球形,直径4~5毫米,黄白色,具脉状腺条纹。生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地林中或沟谷林缘、路边。
  全省各地常见。
  果微甜,可食;全株药用,有祛风寒和消肿的功效。
  同属的供药用植物福建省尚有鲫鱼胆[Maesa perlarius (Lour.)Merr.]。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 (L.)Blanco
  别名蜡烛果
  灌木,高约3米;小枝褐黑色,无毛。叶聚生于枝顶呈对生状,倒卵形或椭圆形,长3~10厘米,顶端圆或微凹,全缘,两面密具小窝点。花两性,5基数,10余朵排成无总花梗的伞形花序,常生于枝顶;花冠白色,冠管短;雄蕊的花丝下部连合成管。蒴果状浆果圆柱形,弯曲,长6~8厘米,熟时棕褐色,宿萼紧包果实基部。生于潮间带或河流入海处的污泥滩上。
  分布于厦门以南沿海一带,与红树科植物组成红树林群落,有防风、防浪和固堤的作用。
  树皮含鞣质,可为栲胶原料;木材作薪炭。
  朱砂根Ardisia crenata Sims
  别名铁雨伞、珍珠凉伞
  常绿灌木,高达1.5米;茎、枝无毛。叶互生,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7~10厘米,基部多少下延,具明显腺点,侧脉12~18对,连成边缘脉。花两性,5基数,排成伞形或聚伞花序,生于侧枝顶端;花萼、花冠均具腺点,花冠白色或稍带粉红色,冠管短;雄蕊与花冠裂片同数且对生。核果状浆果球形,直径6~8毫米,熟时鲜红色,具腺点。生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山地或沟谷林下阴湿地。
  全省各地常见。
  果可食,亦可榨油供制肥皂;根横切面有红色小点,故称“朱砂根”,根及叶有祛风除湿,散瘀止痛,通经活络的功效。
  同属可供药用的福建省尚有罗伞树[Ardisia quinquegona Bl.]、虎舌红[Ardisiamamillate Hance 、莲座紫金牛[Ardisia primulaefolia Gardn.et Champ.]、沿海紫金牛[Ardisia punctata Lindl.]、百两金[Ardisia crispa (Thunb.)A.DC.]等10余种。
  (九十八)报春花科
  星宿菜Lysimachia fortunei Maxim.
  别名福氏排草、红根仔
  多年生直立草本,高达70厘米,全株无毛;茎基部常带紫红色。叶互生或有时对生,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3~11厘米,两面具褐色腺点;近无柄。花两性,多数排成顶生总状花序;花5基数,白色,花萼、花冠均具黑色腺点。蒴果1室,球形,棕褐色,直径约2.5毫米,熟时5瓣裂。生于山坡路旁、田边及沟谷林下,路边湿润地。
  全省各地常见。
  全草入药,具清热利湿、活血通经的功效。
  同属的福建省常见药用植物尚有广西过路黄[Lysimachia alfredii.Hance ]、泽星宿菜[Lysimachia Candida Lindl.]、过路黄[Lysimachiachristinae Hance ]、延叶珍珠菜[Lysimachia decurreni Forst.]、聚花过路黄[Lysimaohia congestiflora Hemsl.]等。
  (九十九)蓝雪科
  中华补血草Limonium sinense (Girard)Kuntze
  多年生草本,全株无毛;主根肥厚。叶基生,呈莲座状,倒卵状披针形或匙形,长6~18厘米,全缘,侧脉约3对,不明显;叶柄基部鞘状。花两性,排成卷伞花序再排成平顶的圆锥花序;花5基数;花萼漏斗状,干膜质;花冠漏斗状,黄色;雄蕊与花冠裂片同数互生。蒴果圆柱形,长约3毫米,1室,内有种子1个。生于近海的沙地、沙滩地及盐碱地。
  分布于全省沿海各地。
  本种为盐碱土的指示植物。全草入药,有祛湿、清热、止血的功效。
  (一〇〇)柿树科
  柿Diospyros kaki l .F.
  落叶大乔木,高10米以上;树皮鳞片状剥裂;小枝具皮孔。叶互生,卵状椭圆形或倒卵形,长7~15厘米,侧脉5~7对;叶柄长1~1.5厘米。花单性异株;雄花常3朵排成腋生聚伞花序;雌花单生于叶腋;花4基数;花萼裂片花后增大,宿存;花冠坛状,裂片反折;雄蕊16~24枚。浆果卵球形或扁球形,直径3~7厘米,熟时橙黄色或橙红色。原产长江流域。全省各地常有栽培。品种甚多。
  果实生食或做柿饼、柿丸。柿蒂、柿漆、柿霜入药,根、花亦供药用。木材硬重,纹理致密,心材褐色带黑,可做工具柄、器具、文器、雕刻及细工等用材。
  同属的野生种类,福建省有油柿[Diospyros oleifera Cheng]、乌材[Diospyros erianthaChamp.ex Benth.]、罗浮柿[Diospyros morrisiana Hance ]、野柿[Diospyros kaki L.f.var.sulvestris Makino]等,常以未熟果实提取单宁,供工业用;提制的柿漆用以涂染纸伞、
  鱼网、雨帽等;木材材色有黑、灰、黄、白等,为闻名的优质用材,如乌木筷子、“阴沉木”等。(一〇一)山矾科
  华山矾Symplocos chinensis (Lour.)Druce
  别名狗屎米
  落叶灌木,高达5米;嫩枝、叶柄、叶下面、花序轴、苞片和花萼均密被灰黄色皱曲柔毛。叶互生,椭圆形或倒卵形,长4~8厘米,边缘具细尖锯齿,侧脉4~7对。花两性,排成顶生或腋生的狭长圆锥花序;花5基数;萼筒与子房合生;花冠白色,冠管短;雄蕊多数,花丝基部连成5束。核果卵圆形,歪斜,直径5~7毫米,熟时蓝黑色。生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丘陵、山地灌丛中或林缘路边。
  全省各地极常见。
  根、叶药用,根具解表、退热和解毒的功效;叶止血;种子榨油供制肥皂。
  同属的常见植物福建省尚有微毛山矾
  [Symplocos wikstroemiifolia Hayata]、黄牛奶树[Symplocos laurina(Retz.)Wall.]、山矾[Symplocos sumuntia Buch.—Ham.ex D.Don]等,其种子榨油供制肥皂;木材可作板料;根、叶或树皮药用。
  此外,卷毛山矾[Symplocos ulotricha Ling]仅分布于福建和广东,为我国特有种,标本采自本省龙岩倒岭。福建山矾[Symplocos fukienensis Ling]为福建特有种,标本采自清流大岭。
  (一〇二)安息香科
  赤杨叶Alniphyllum fortunei (Hemsl.)Makino
  别名拟赤杨
  落叶乔木,高达20米;树皮暗灰色,具不规则细纵纹;嫩枝被黄色星状毛,后脱落。叶互生,椭圆形至倒卵状椭圆形,长7~15厘米,边缘具细齿,老叶仅下面疏生星状毛或近无毛,侧脉7~11对。花两性,10余朵排成顶生或腋生圆锥花序,花序轴连同花梗密被灰黄色短绒毛;花5基数,白色或粉红色;花冠管短;雄蕊10枚。蒴果长椭圆形,具细疣状凸起,熟时5瓣裂。生于海拔300~1400米的林中或林缘。
  分布于全省各地。
  材质轻软,纹理直,易干燥,不耐腐,供制火柴杆、铅笔杆、家具、箱板及造纸等。
  越南安息香Styrax tonkinensis (Pierre)Craib.ex Hartw.
  别名白花树
  乔木,高达30米;树皮暗灰色或灰褐色,有纵裂纹;嫩枝被褐色星状毛,后渐变无毛。叶互生,椭圆形,长5~11厘米,全缘或上部具不明显的锯齿,下面被灰白色星状微絨毛,侧脉5~6对,第三级小脉近平行。花两性,排成顶生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花序轴、花萼、花冠外面及果实均密被灰黄色星状微毛;花5基数,白色。蒴果近球形,长1~1.2厘米。生于海拔100~1000米的阔叶林或灌丛中。
  分布于闽西南至闽西北各地。
  木材纹理直,结构致密,供制火柴杆、家具、胶合板及造纸原料。种子油称“白花油”,药用;树脂称“安息香”,有开窍、祛痰、行血之效。
  同属的常见树种福建省尚有郁香野茉莉[Styrax odoratissimus Champ.]、
  垂珠花[Styrax dasyanthus Perk.]、红皮树[Styrax suberifolius Hook,et Arn.]等,除用材外,种子油供制肥皂及润滑油。安息香科的银钟树[Halesia macgregorii Chun]为我国特有树种,属国家三级保护的稀有种类,对研究亚洲和北美植物区系有一定价值。(一〇三)木樨科
  白蜡树Fraxinus chinensis Roxb.
  落叶乔木,高达10米;树皮淡灰色;小枝灰褐色。叶对生,奇数羽状复叶,小叶5~9片,椭圆形或椭圆状卵形,长3~10厘米,边缘有锯齿或波状浅齿,下面绿白色,无柄或具极短柄。花杂性或单性异株,圆锥花序顶生或侧生;花萼管状钟形,4裂;无花冠;雄蕊2枚。翅果倒披针形,长3~4厘米,顶端圆或微凹。生于阔叶林中。
  分布于南靖和闽北各地。
  木材坚硬,有弹性,制车辆和农、家具用;枝、叶可放养白蜡虫;树皮药用称“秦皮”,为健胃收敛药。
  同属的福建省尚有大叶白蜡树[Fraxinusrhynchophylla Hance],也有同样用途,福建省仅见于永安。
  桂花Osmanthus fragrans (Thub.)Lour.
  别名 木樨
  常绿灌木或乔木,高达15米;叶对生,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4~12厘米,全缘或上半部疏生锯齿,侧脉6~10对;叶柄长0.5~1.5厘米。聚伞花序簇生于叶腋;花4基数,白色或淡黄色,具浓郁香气;花萼杯状;花冠管短;雄蕊2枚。核果椭圆形,长10~12毫米,熟时紫黑色。原产于我国。
  全省各地栽培或逸生。品种有“四季桂”、“丹桂”、“金桂”、“银桂”等。
  花可提取芳香油,用以配制高级香料;亦可薰茶和制桂花糖、桂花糕、桂花酒等;入药有散寒破结、化痰生津、明目的功效;根有健脾益胃、舒筋活络的作用;果榨油供食用。
  女贞ligustrum lucidum Ait.
  常绿乔木,高达25米;小枝黄褐色,皮孔明显。叶对生,卵形或椭圆形,长6~17厘米,全缘,侧脉4~9对;叶柄长1~3厘米。花两性,多花排成顶生圆锥花序,长8~20厘米;花4基数,白色;花冠钟状,冠管长1.5~3毫米;雄蕊2枚。核果近肾形,长7~10毫米,熟时深蓝黑色或淡紫色。生于常绿阔叶林中。
  全省各地常见,也多有栽培。
  木材可为细工用材;果入药称“女贞子”,治肝肾、阳亏等;树皮研末调茶油治火烫伤或
  痈肿;根和茎基部泡酒,治风湿;常作庭园观赏树种;也可放养白蜡虫。
  同属的小蜡[Ligustrum sinense Lour.]和卵叶小蜡[Ligustrum sinense Lour.var.stauntonii (DC.)Rehd.],全省各地常见;后者也常作绿篱栽培。
  茉莉花jasminum sambac (L.)Aiton.
  灌木或近攀援状灌木;幼枝圆柱形,近节处扁平。叶对生,阔卵形或椭圆形,长3~9厘米,下面脉腋间被淡黄色族毛,侧脉5~6对。花两性,常3朵排成顶生聚伞花序;苞片刚毛状;花萼钟状,裂片线形;花冠白色,通常重瓣,芳香。罕结果。原产于印度。
  全省各地多有栽培,但福州以北于冬季需防霜冻。
  花可提取香精和薰茶;叶、花及根入药,根有毒,具镇痛、麻醉的功效;叶镇痛;花有清热解表的作用。
  同属的清香藤[Jasminum lanceoLarium Roxb.]是全省常见的野生植物;茎入药,花可提取芳香油。栽培的绿篱植物有云南素馨(迎春花)[Jasminum mesnyi Hance]。
  (一〇四)马钱科
  醉鱼草buddleia lindleyana Fort.
  别名鱼泡草,毒鱼藤、红鱼鲄
  灌木,高达2米;小枝稍具4棱翅;嫩枝、叶柄、叶下面及花序轴被棕黄色星状毛。叶对生,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3~8厘米,全缘或具波状齿。花两性,排成顶生穗状花序,长2~16厘米;花4基数,花冠管状,紫色,冠管稍弯曲;雄蕊着生于冠管基部。蒴果卵圆形,长4~5毫米,熟时2瓣裂。生于山坡路旁或溪边灌丛中。
  分布于全省各地。
  全株入药,有毒,具祛风除湿、止咳化痰、散瘀、杀虫的功效。
  同属的常见植物福建省尚有驳骨丹[Buddleja asiatica Lour.],根、叶及果也供药用。马钱科的剧毒植物胡蔓藤(钩吻、断肠草、山砒霜)[Gelsemium elegans (Gard.etchamp.)Benth.],全株外用,治疔疮肿毒、毒蛇咬伤;也可杀虫。
  (―〇五)龙胆科
  龙胆gentiana scabra Bunge
  别名苦根仔
  多年生草本,高达70厘米;根肉质,黄白色,绳索状;茎稍四棱形,常带紫色。叶对生,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3~7厘米,基部连合成鞘抱茎,通常基生三出脉。花两性,单生或数朵集生于茎顶或上部叶腋;花5基数,蓝色或蓝紫色;花冠管状钟形;雄蕊5枚。蒴果长椭圆形,熟时2瓣裂。生于海拔750~1800米的山谷林缘或山顶草丛中。
  分布于闽东北至闽北各地。
  全草具泻肝胆虚火、祛下焦湿热之效。
  同属的五岭龙胆[Gentiana davidii Franch.]本省更为常见,全草也供药用。
  中国双蝴蝶tripterospermum chinense (Migo)H.Smith.
  别名肺形草、双蝴蝶
  多年生缠绕草本,全株无毛;茎具纵条纹。叶对生,基生叶密集,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4~9厘米,两面具紫色斑纹;无柄;茎生叶卵状披针形或卵形,基生三出脉;叶柄长4~18毫米,基部相连生。花两性,单生或数朵排成腋生聚伞花序;花5基数;花冠管状钟形,长3.5~4厘米,白色或蓝色,具紫色条纹;子房柄长约1厘米。蒴果长椭圆形,压扁,长2~2.5厘米,熟时2瓣裂。生于海拔500米以上的竹林、杂木林中或山谷林缘、沟边湿润地。
  分布于闽西南经德化至闽北各地。
  全草具清热解毒、排脓消肿、镇咳止血之效。
  龙胆科的福建省尚有匙叶草[Latouchea fokienensis Finet et Franch.],罕见于永安、建阳和武夷山等地;生于海拔1000~2100米的山谷杂木林中湿润处,对研究福建北部植物区系有一定价值。同科的水生草本植物福建省有荇菜[Nymphoides peltata (Gmel.)O.Kuntze]、金银莲花[Nymphoides indica (L.)O.Kuntze]等。
  (一〇六)夹竹桃科络石trachelospermum jasminoides (Lindl.)Lem.
  别名合掌藤、牛奶子、钳壁龙
  木质藤本,长达10米,具乳汁。叶对生,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2.5~10厘米,全缘,侧脉6~11对;叶柄长2~5毫米。花两性,排成二歧聚伞花序顶生或生于上部叶腋;花5基数,白色,芳香;花冠高脚碟状,中部膨大;花药箭头形彼此粘合并凑合在柱头上;子房2个离生,花柱、柱头单一。瞢荚果叉开,线状披针形,长10~20厘米;种子多数,顶端具白色绢质长毛。生于山坡灌丛、河边及杂木林中或林缘,常攀附于树上或岩石上。
  分布于全省各地。
  全株药用,具祛风活络、利关节、止血、止痛消肿、清热解毒的功效;乳汁有毒;茎皮纤维可编绳索、造纸及人造棉;花可提取“络石浸膏”。
  同属的福建省常见的有紫花络石[Trache-
  lospermum axillare Hook,f ],全株可提取橡胶;茎皮纤维可代麻用。
  酸叶胶藤ecdysanthera rosea Hook,et Am.
  别名乳藤
  木质藤本,长达10米。叶对生,阔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3.5~7厘米,全缘,两面无毛,侧脉4~6对。花两性,多朵排成顶生聚伞花序;花5基数,粉红色;花冠近坛状,冠管长约2毫米;子房2个离生,花柱、柱头单一。瞢荚果叉开成近一直线,圆筒状渐尖,长达15厘米;种子顶端的白色绢毛长达3厘米。生于海拔800米以下的林缘、山谷灌丛中及溪边湿润处。
  分布于全省各地。
  植株的胶汁性能良好,可作橡胶;全株药用,具清热利尿、祛瘀止痛的功效。
  同属的福建省尚有花皮胶藤[Ecdysantherautilis Hay.et Kaw.],为一种良好的野生橡胶植物;零星见于武平、永定、华安和南靖;对研究本省南亚热带植物区系有一定科学意义。
  链珠藤alyxia sinensis Champ,ex Benth.
  别名阿利藤、瓜子藤、过山香
  攀援灌木,长达3米。叶对生或3叶轮生,近圆形或倒卵状近圆形,长1~4厘米,顶端圆或钝,有时微凹,边缘反卷,两面无毛。花两性,排成腋生或顶生的总状式聚伞花序;花5基数;花冠高脚碟状,初时淡红色,后变白色;子房2个离生。核果卵圆形,单粒或2~3个连成链珠状。生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坡灌丛中及杂木林缘或路边。
  分布于全省各地。
  根有小毒,具解热镇痛、消肿解毒的作用;全株可作发酵药。
  本省从热带或亚热带地区引入栽培夹竹桃科的不少种类。其中主要供观赏的有夹竹桃[Neriumindicum Mill.],全株剧毒,人、畜误食可致命。黄花夹竹桃[Thevetia peruviana (Pers.)K.schum.]、鸡蛋花[Plumeria rubra L.cv.Acul-tifolia]、黄蝉[ALLemanda neriifolia Hook.]、狗牙花[Tabernaemontana divaricata (L.)R.Br.ex Roem.et Schult.cv.Cashmere P.T.L.]、长春花[Catharanthus roseus (L.)G.Don],后者植株含长春花碱,除可降血压外,近年来用于治癌肿,有一定疗效。
  此外,糖胶树[Alstonia scholaris (L.)R.br.]为速生树种,主要用于行道树,各部可供药用。台湾山橙[Melodinus angustifoliushayata]为福建省稀有种,仅见于霞浦局部海岛,对研究闽台植物区系有一定价值。
  (―〇七)萝藦科
  马利筋asclepias curassavica L.
  别名莲生桂子花
  多年生直立草本或亚灌木,高达1米。全株有白色乳汁。叶草质,线状披针形至披针形,长6~14厘米,宽1~2厘米,全缘;叶柄长5~10毫米。聚伞花序伞形状,顶生或腋生,有花10~20朵;萼裂片披针形,被柔毛;花冠辐状,紫红色,裂片长圆形,长约5毫米;副花冠贴生于合蕊冠上,黄色,匙形,有柄,内有舌状片;花粉块长圆形,下垂。瞢荚果纺锤状圆柱形,长6~10厘米,宽1~1.5厘米,向两端狭尖;种子卵圆状,长约6毫米,顶端有白色絹质种毛。原产美洲热带地区。
  全省各地有栽培,闽南有逸为野生的。
  全草有毒,含白微甙,供药用。
  白前Cynanchum glaucescens (Decne.)Hand.—Mazz.
  别名消结草
  直立亚灌木,高可达50厘米;嫩枝有2行微柔毛。叶纸质,长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2~5厘米,宽0.7~1.2厘米,全缘,两面无毛;叶柄短或近无柄。聚伞花序伞形状,腋生或腋间生,短于叶,有花10余朵;萼5深裂;花冠黄色,辐状;副花冠浅杯状,裂片5,肉质,龙骨状内向。瞢荚果单生,纺锤形,长约5厘米,直径约1厘米;种子扁平,白色絹质种毛长。生于河岸沙石间。
  全省各地习见。
  根及根茎为中药“白前”正品,药用有祛痰镇咳、清肺热、降肺气之效。此外,福建省尚有徐长卿[c .paniculatum (Bunge)Kitagawa]和柳叶白前[C.stauntonii (Decne.)schltr.ex Levi.]为民间习用草药。
  球兰hoya carnosa (L.f.)R.Br.
  别名贴壁梅、绣球花
  藤本,以气根附生于岩壁上或树干上。叶肉质,对生,卵圆形至长圆状椭圆形,长3.5~10厘米,宽3~4.5厘米,全缘,上面深绿色,下面灰绿色;叶柄肉质,长1~1.5厘米。聚伞花序伞形状,有花约30朵,开花时扩展成半球状;萼深5裂;花冠辐状,白色或稍染红褐色,裂片内面密生乳头状突起;副花冠星状。朞荚果圆柱状,光滑,长7.5~10厘米;种子具长2.5厘米白色絹毛。生于林缘或山谷岩石上。
  分布于福州以南及南部山区。
  为重要栽培及观赏植物,有许多园艺品种,国际上有“球兰协会”,是立体绿化重要种类;全草药用,民间用于消炎、退热等。七层楼tylophora floribunda Miq.
  别名娃儿藤
  多年生缠绕藤本,具乳汁,根线状,粗细均匀。叶纸质,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3~5厘米,宽1~2.5厘米,基部心形,全缘,下面灰绿色,密生乳头状小突起;叶柄长5~15毫米。聚伞花序广展,腋生或腋外生,花序轴、花梗纤细,曲折,多次分枝;花小,紫红色;花萼裂片长圆状披针形;花冠辐状;副花冠裂片卵形;花药顶端有圆形膜片。蓇葖果双生,圆柱状线形,叉开180°~200°,长约5厘米;种子长约2厘米。生于山坡灌丛中。
  全省各地常见。
  根药用,民间用于治小儿惊风、蛇咬伤等。通天连[T.koi Merr.],福建省南部也产,用途同。
  (一〇八)旋花科
  蕹菜ipomoea aquatica Forsk.
  别名空心菜瓮菜
  一年生旱生、湿生或水生草本,全株光滑;茎中空。叶互生,叶形、大小多变化,通常为卵形、长卵形、长卵状披针形,披针形或长三角形,基部心形、截形或戟形;叶柄长。花白色或紫红色,漏斗状,1至数朵排成腋生聚伞花序。蒴果卵球形。
  全省各地均有栽培。种于水中者,叶大茎粗称水蕹;种于旱地者,叶小茎细称旱蕹,习称蕹菜,二者系品种之不同。
  为主要蔬菜之一;全草及根又供药用,内服可解饮食中毒,清热凉血,外敷治骨折、腹水及无名肿毒。
  番薯ipomoea batatas (L.)Lam.
  别名甘薯、白薯、红薯
  多年生草质藤本,有乳汁;块根白色、红色或黄色;茎平卧或上升,茎节易生不定根。叶互生,宽卵形或心状卵形,全缘或掌状3~5(-7)裂。花粉红色、白色或淡紫色,钟状漏斗形,1至数朵排成腋生聚伞花序。蒴果卵形或扁圆形。
  全省各地均有栽培。
  为主要粮食之一,块根除主粮外,也是食品加工、淀粉和酒精制造工业的重要原料;根、茎、叶又是优良的饲料;藤和叶也供药用,有生津润燥、消痈解毒之效。厚藤ipomoea pes —caprae (L.)Sweet
  别名二叶红薯、马鞍藤多年生匍匐草本,茎粗壮,红紫色,基部木质化。叶互生,稍肉质,宽椭圆形或近圆形,顶端凹陷或2裂,裂片圆,形似马鞍;叶柄长。花紫红色或紫色,漏斗状,1至数朵排成腋生聚伞花序,总花梗长而粗壮。蒴果球形。生于海滨沙滩上,也生于堤岸上。
  闽南、闽东沿海常见。
  为海滩固沙或覆盖植物;全草又供药用,有祛风除湿、拔毒消肿之效。假厚藤[I.stolonifera (Cyrillo)J.F.Gmel.]也见于沿海沙滩或沙丘上,但不常见,与本种主要区别在于叶较小,叶形多样,通常为长圆形或卵形,全缘或波状中部常收缩或3-5裂,中裂片最大,侧裂片小;花白色。
  同科的栽培植物牵牛(裂叶牵牛)[Pharbitis nil (L.)Choisy],除供观赏外,种子药用。
  (一〇九)紫草科
  破布木cordia dichotoma Forst.f.
  别名盐酸子
  乔木,高达10米。叶薄革质,楠圆状卵形至卵状长圆形,长6~12厘米,宽4~8厘米,全缘或中部以上有数枚波状圆齿,幼叶被毛,成长叶两面无毛;叶柄长2~4.5厘米。聚伞花序伞房状,松散,生于短侧枝顶端;花萼钟状,裂片不等大;花冠钟状,白色或淡黄色,长约10毫米,喉部被毛,裂片外弯;花丝中部以下被毛;子房被毛,花柱下部合生。核果球形,熟时橙黄色,直径10~15毫米,中果皮粘胶质,宿萼杯状。生于山地或丘陵疏林中。
  见于闽中及南部各地。
  同科的厚壳树[Ehretia thyrsiflora (Sieb.&Zucc.)Nakai]和毛叶厚壳树[e .macrophylla Wall.]
  福建习见。
  福建茶ehretia microphylla Lam.[syn.Carmona microphylla (Lam.)G.Don]
  别名基及树
  灌木,高1~4米。多分枝;嫩枝被两种糙伏毛,老枝无毛。叶薄革质,形状、大小及叶缘裂齿多变,新枝上的叶散生,老枝的短枝上叶簇生,通常倒卵状椭圆形至匙形,长8~25毫米,宽5~10毫米,全缘或近顶部一侧各有1枚裂齿,叶面常有白色小斑点及糙伏毛;叶柄长1~5毫米。聚伞花序通常仅1~3花,总梗纤细,长2~30厘米;萼5深裂;花冠钟状,白色或稍带粉红色。核果不分裂成分核,直径4~6毫米,熟时红色。
  全省见有栽培。
  福建茶栽培作盆景、绿篱,风韵别致。
  (—一〇)马鞭草科
  海榄雌avicennia marina (Forsk.)Vierh.
  别名白骨壤
  灌木;小枝四棱形。单叶对生,革质,灰白色,卵形至倒卵形或椭圆形,顶端浑圆,基部近楔形;几无柄。聚伞花序排列紧密成头状花序;花小,苞片5;花萼顶端5裂,裂片外有绒毛;花冠4裂,裂片外被绒毛,向外开展;雄蕊4枚,着生于花冠管喉部而与花冠裂片互生;子房上位,上部密被绒毛。蒴果球形,被毛。生于海滨泥滩地。
  分布于福建省东南沿海滨海地区,是海岸红树林的组成种类之一。常为群落先锋植物。
  杜虹花callicarpa formosana Rolfe
  灌木;小枝密被黄褐色星状毛,老枝无毛。叶对生,卵状椭圆形或椭圆形,顶端渐尖,基部钝圆形,边缘有细锯齿,下面密被黄褐色星状毛和黄色透明腺点。聚伞花序腋生,被黄褐色星状毛;苞片小;花萼钟状,4齿裂;花冠管状,紫色,无毛,裂片4;雄蕊4枚,伸出花冠外;子房上位,无毛。果球形,熟时蓝紫色。生于海拔800米以下的丘陵、山坡、路旁、溪边或林缘、灌丛中。
  全省各地常见。
  叶供药用,有止血镇痛、散瘀消肿之效,用以治吐血、鼻出血、咳血、创伤出血等;根可治风湿痛、扭挫伤、喉炎、结膜炎等。
  同属的福建省可供药用的植物尚有枇杷叶紫珠[C.kochiana Makino]、紫珠[C.bo-(dinieri Levi.]、尖尾枫[C.longissima (Hemsl.)Merr ]、白棠子[C.dichotoma (Lour.)k.Koch]等。上狮紫珠[C.siong —saiensis Mete.]为福建特有种,产于闽江口的上狮岛,但目前已很难采到。
  马鞭草verbena officinalis Linn.
  多年生草本;茎四方形。叶对生,卵圆形至长圆形,不规则羽状分裂或具粗齿,通常被灰白色毛。穗状花序顶生或生于上部叶腋;花小无梗;苞片比萼短;花萼具5小齿;花冠管状,淡紫色或蓝色,裂片5,近相等;雄蕊4,内藏。蒴果熟时裂为4个小坚果,长圆形,截头平坦。生于山坡、路旁或村落荒地、灌草丛中。
  全省各地均有。
  全草供药用,为发汗药,有清热解毒、活血散瘀、利尿消肿等功效。
  同属的福建省栽培花卉有美女樱[V.hybrida Voss]及细叶美女櫻[V.teneraspreng ]。
  大青clerodendrum cyrtophyllum Turcz.
  灌木;小枝上部四棱形,下部圆柱形。叶对生,长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顶端渐尖,基部圆形,边全缘,无毛。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多次分枝成大型圆锥花序,多花;花萼钟状,5齿裂;花冠白色,冠管细长,顶端5裂;雄蕊及花柱长而突出。核果球形,宿存花萼增大,与果近等长,熟时蓝紫色。生于丘陵、平原、林缘、路旁或灌丛中。
  全省各地均有。
  根、叶入药,有清热、解毒、泻火、利尿之功效;叶作绿肥,肥效颇高。
  马鞭草科的栽培植物福建省常见的有马樱丹[Lantana camara L.],全省各地栽培供观赏;假[Duranta repens L.],全省各地有栽培,尤其沿海地区,常作绿篱;柚木[Tectona grandis L.]为世界著名木材树种之一,厦门、福州有栽培,但福州由于气温较冷,开花不正常;龙吐珠[Clerodendrum thomsonae Balf.]及海州常山[Clerodendrum trichotomum Thunb.]常栽培作庭园观赏植物,后者本省漳州也有产。
  (一一一)唇形科
  四棱草schnabelia oligophylla Hand.—Mazz.
  别名四棱筋骨草
  多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茎四棱形,棱上具狭翅,翅于节处收缩。叶对生,纸质,卵形至卵状三角形,稀掌状三裂,长1~3厘米,宽8~17毫米,边缘具锯齿;具短叶柄。花通常单朵腋生,总花梗长5~7毫米,通常扭曲;开花授粉花的花萼钟状,萼齿5,几等大;花冠淡紫色或紫红色,细长花冠筒长12毫米;雄蕊4枚;闭花授粉的花远较小,花冠长仅1.5毫米。小坚果倒卵形,榄绿色,长5毫米。生于林下水边。
  分布于福建西部及西南部。
  全草入药,有活血通经之效;株形古雅,是一种很有开发价值的野生花齐。
  五彩苏coleus scutellarioides (L.)Benth.
  别名洋紫苏
  直立或披散草本,茎通常紫色,稍肉质。叶对生,肉质,形状、大小、色泽变异很大,通常卵圆形,长4~12.5厘米,宽2.5~9厘米,边缘圆齿状锯齿,通常为红、紫红、暗红或绿色并杂有红、黄、紫、白各色条纹或彩斑;叶柄长1~5厘米。轮伞花序有多花,再排成长5~10厘米简单分枝的圆锥花序,顶生,通常紫红色;萼钟形,10脉,果时增大;花冠筒下弯,喉部增大;雄蕊4枚,内藏。小坚果圆形,压扁。
  全省各地常有栽培。
  五彩苏为观叶植物,栽培品种繁多。此外,一串红[Salvia splendens Ker —Gawl.]原产巴西,现广泛栽培,因花序颜色不同而有“一串白”、“一串紫”等品种。
  紫苏perilla frutescens (L.)Britt.
  一年生直立草本,高0.3~1米,被倒向具节长柔毛。叶对生,宽卵形至卵圆形,长7~13厘米,宽4.5~10厘米,边缘有粗锯齿,两面绿色或紫色或仅下面紫色,被疏柔毛或腺点;叶柄长2~7厘米。轮伞花序具2花,组成偏向一侧的总状花序,顶生和腋生,长1.5~15厘米;苞片宽卵形或近圆形;萼钟状,果时增长至1.1厘米;花冠白色至紫红色;雄蕊4枚,内藏,小坚果灰褐色,近球形,直径约1.5毫米,有网纹。
  全省各地普遍栽培。
  全草入药,有发汗、健胃、解毒功效。民间将其与红糖煎水治鱼蟹过敏性中毒有神效。
  紫苏由于长期栽培变异很大,枝、叶、花全为紫色者称紫苏;枝、叶绿色,花白色者为白苏。此外福建尚有其变种野生紫苏[Var.acuta(Thunb.)Kudo],分布同正种;功效也相似。
  同科民间草药福建省习见的尚有黄芩属的韩信草[Scutellaria indica L.]、年枝莲[S.barbata D.Don]、广防风[Epimeredi indica (L.)Rothm.]、风轮菜[Clinopodium chi-nense (Benth.)O.Ktze.]、蕾香[Agastache rugosa (Fisch.et MEY.)O.Ktze.]、金疮小草[Ajuga decumbens Thunb.]、活血丹(连钱草)[Glechoma Longituba (Nakai)Kupr.]、香茶菜[Rabdosia amehtystoides (Benth.)Hara]>溪黄草[r .serra (Maxim.)Hara]、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 L.]及变种白花夏枯草[var.Leucantha Schursec.]等,民间广泛应用,有的已入载药典。
  凉粉草mesona chinensis Benth.
  别名仙人草、仙草
  直立或匍匐一年生草本,高15~100厘米。叶对生,狭卵形至近圆形,长2~5厘米,宽0.8~2.8厘米,边缘有锯齿,两面被毛;叶柄长2~15毫米。轮伞花序有多花,组成顶生的总状花序,长2~10厘米。苞片卵圆形;萼在花时钟形,果时筒形;花冠白色至淡红色;雄蕊4枚,前对较长。小坚果长圆形,黑色。生于沙地草丛或水沟边。
  分布于全省内地山区各地;也有栽培。
  全草晒干煮水过滤后,加米浆成黑色胶冻,是炎夏解暑凉食,颇受欢迎;近年还出口国内外。
  此外,益母草[Leonurus japonicus Houtt.]及白花艾[f.niveus (Bar.&Skv.)Hara]均入药,福建也产。
  罗勒ocimum basilicum L.
  别名九层塔
  一年生草本,高20~80厘米。叶对生,卵形至卵状楠圆形,长2.5~5厘米,宽1~2.5厘米,近全缘或具不规则齿牙;叶柄长约1.5厘米。轮伞花序组成顶生的假总状花序,苞片倒披针形;萼钟形,果时增大到8毫米;花冠淡紫色或上唇白色,下唇紫红色;雄蕊4枚,伸出。小坚果卵圆形,长约2.5毫米,黑褐色,有具腺的穴。
  全省有零散栽培。
  全草入药;茎叶提芳香油,是重要调香原料。丁香罗勒[0.gratissimum L.var.suave (Willd.)Hook,f]
  原产非洲,入药功效同罗勒。
  肾茶clerodendranthus spicatus (Thunb.)C.Y.Wu ex H.W.Li
  别名猫须草
  多年生草本,高可达1.5米。叶对生,卵形至卵状长圆形,长2~5.5厘米,宽1.3~3.5厘米,边缘具粗锯齿,两面被短毛并散生凹陷腺点。轮伞花序每轮6花并组成顶生假总状花序;苞片卵圆形;萼钟状,上唇圆形,下唇4齿;花冠管状,白色或淡紫色,长约20毫米;雄蕊4枚,超出花冠2~4厘米,状如猫须,药室叉开。小坚果卵形,长约2毫米,深褐色,具皱纹。
  本省中部、南部有栽培。
  全草入药,治肾炎及尿路结石有良效。广蕾香[Pogostemon cablin (Blanco )benth.]和地笋(泽兰)[Lycopus lucidusTurcz.]作为民间草药,福建也见栽培。
  薄荷mentha haplocalyx Briq.
  别名野薄荷
  多年生草本,茎直立或平伏;枝被倒向柔毛。叶对生,卵状披针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3~5厘米,宽0.5~3厘米,边缘疏生粗大锯齿;叶柄很短。轮伞花序腋生,球形,具梗或无梗;萼管钟状,具不明显10脉,顶端5齿;花齿淡紫色,冠檐4裂;雄蕊4枚,伸出,花丝无毛。小坚果卵球状,黄褐色,具腺窝。生于山坡湿润处或山谷路旁及溪边。
  分布于全省各地,但不常见;多有栽培。
  全草入药;栽培品种很多,工业上用以提取薄荷油或薄荷脑,在轻工、食品、医药等方面有广泛用途。同属的留兰香[M.spicatal.]也广泛栽培,其芳香油在食品、轻工、医药上也有广泛用途。
  石香薷mosla chinensis Maxim.
  别名香薷
  一年生直立草本,被白色短柔毛,在干旱石壁或土坡上高仅4~6厘米,在湿润的山坡上高可达40厘米。叶草质,对生,线状披针形至线形,长1.3~3厘米,宽2~4毫米,边缘有不明显锯齿,两面被疏毛及凹陷腺点;叶柄很短。花序头状或假穗状;苞片覆瓦状排列,倒卵状圆形,边缘有睫毛;花萼钟状,花后增大;花冠白色至紫红色;雄蕊4枚,前对不育,后对能育,药室叉开。小坚果近球状,淡褐色,具网纹。生于路旁较湿润的灌草地、山顶草丛中或石隙间。
  全省各地常见。
  全草入药,治中暑发热、伤风感冒等。
  同属小鱼仙草[M.dianthera (Roxb.)Maxim.]高可达40厘米,总状花序可长达3~15厘米,入药功效近似。
  此外,隶于唇形科的福建特有种有崇安鼠尾草[Salvia chunganensis C.Y.Wu et Y.c.Huang],仅见于武夷山和浦城的路旁草丛或林中水沟边;腺毛香简草[Keiskea glandu-losa C.Y.Wu],零星见于永安、建阳和光泽等地,生于山沟林下;永泰黄芩[Scutellariainghokensis Mete.],仅见于福清、永泰和福州,生于石缝中;粗壮小野芝麻[Galeobdolon chi-nense (Benth.)C.Yvar.arbustum C.Y.Wu],仅见于永泰,生于山坡或沟谷地。
  (一一二)茄科
  茄SoLanum melongena L.
  直立分枝草本或亚灌木,高达1米,全株被平贴星状绒毛;小枝多紫色。叶互生,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8~15厘米,基部不对称,边缘波状或深波状圆裂;叶柄长2~4.5厘米。不孕花数朵排成总状花序,可孕花单生,花后下垂;花萼钟状;花冠幅状,色泽和裂片数目均有变异。浆果形状、大小和色泽随栽培品种而异。可能原产于亚洲西部。
  全省各地栽培。
  本种为本省夏、秋季主要蔬菜之一。全株药用:根、茎清热利湿、驱风止咳、收敛止血;叶消肿;花润燥止血;果消肿止血。
  同属的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为福建省各地栽培的粮食,亦为淀粉工业原料。
  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
  别名西红柿、臭柿仔
  一年生直立或披散草本,高达1.5米,全株被柔毛,揉之有异臭气味。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5~9片,不等大,长圆形至卵形,长5~7厘米,基部偏斜,边缘不规则齿裂或分裂;具柄。花两性,3~7朵排成腋上生的聚伞花序;花下垂,花冠黄色。浆果肉质,多汁,平滑,形状、大小和色泽因品种而有较大差异。原产热带美洲。
  全省各地普遍栽培。
  本种在热带或亚热带的无霜地区为多年生,福建省一般作一年生作物栽培。适应性强,产量高。果实含多种维生素;茎、叶含番茄素,有杀虫功效,可作农药。茄科的辣椒[Capsicum annuum L.],原产热带美洲,福建省各地常见栽培,变种甚多,均以果实的形状、大小、位置等作为分类标准。常见的有指天椒[var.conoides(Mill.)Irish]、牛角椒[var.longum Sendt.]、灯笼椒[var.grossum Sendt.],各变种下常再分许多品种。果含辣椒素及多量维生素丙等。供蔬食,有助消化、增进食欲之效;医药上用于驱虫。
  烟草nicotiana tabacum L.
  别名菸、烟叶
  一年生直立草本,高达1.5米,全株被粘毛,有强烈气味。叶互生,长圆状卵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10~30厘米或过之,基部下延而成翅状柄,全缘或呈被状,侧脉8~10对;近无柄。花两性,多朵排成顶生或近顶生的圆锥花序,或下部的花单生于叶腋;花5基数,有香气;花冠漏斗状,桃红色。蒴果卵形,长约1.5厘米。原产于热带美洲。
  全省各地有栽培,闽西南一带尤多,永定烟叶闻名中外。
  全株,尤其叶中含烟碱(称尼古丁),有毒,供药用,为末梢神经麻醉、镇静发汗及催吐剂;叶为制卷烟及烟丝原料;茎、叶可治蚜虫等害虫。
  白英solarium Lyratum Thunb.
  别名白毛藤、葫芦草、金钱绿毛龟
  多年生蔓性草本,长达5米,被柔毛。叶互生,卵形或长卵形,长3~8厘米,基部心形,近基部3~5深裂而略呈琴状,生于枝梢的叶常不分裂,两面密被白色长柔毛,故称“白毛藤”。花两性,数花排成松散聚伞花序与叶对生;花5基数,花冠幅状,白色或蓝紫色。浆果球形,直径6~8毫米,熟时红色,基部具宿存花萼。生于山坡阴湿的灌草丛中,亦常有栽培。
  分布于全省各地。
  全草具清热利湿、消肿解毒和抗癌的功效。
  同属的民间药用植物福建省常见的尚有刺天茄(紫花茄)[Solanum anguivi L.]、少花龙葵[Solanum photeinocarpum Nakam.et Odash.]、丁茄[Solanum surattense Burm.f.]、土烟叶(树茄)[Solanum verbascifolium L.]和水茄[Solanum torvum Swartz],这些种类多少有毒,应慎用。同科的白花曼陀罗[Datura metel L.],全株有毒,具麻醉镇咳、止痛拔脓的作用;用于治哮喘等症,干叶掺烟叶吸,可镇喘。(一一三)玄参科
  白花泡桐paulovunia fortunei (Seem.)Hemsl.
  别名泡桐
  乔木,高达30米。幼枝、叶、花序均被黄褐色星状绒毛。叶对生,卵状心形至长椭圆状心脏形,长达20厘米,顶端渐尖,基部心形,全缘;叶柄长达12厘米。花序顶生,由具3~8花的小聚伞花序组成狭长的圆锥花序,长约25厘米;萼倒圆锥形,长2~2.5厘米;花冠管状漏斗形,白色,仅背面稍带紫色或浅紫色,长8~12厘米;雄蕊长3~3.5厘米。蒴果长圆形至长圆状椭圆形,长6~10厘米,果皮木质;种子有翅。生于杂木林中。分布于全省各地,尤以内地山区常见。
  此外,福建尚有台湾泡桐[P.kawakamii Ito]及杂种南方泡桐,为速生用材树种。
  玄参scrophularia ningpoensis Hemsl.
  别名 元参
  高大草本,高达1米;根纺锤状膨大,粗达3厘米以上。茎下部的叶对生,具长柄,上部的叶有时互生而具短柄,叶形多变,卵形、卵状披针形至披针形,大叶长达25厘米,宽15厘米,上部小叶的长约7厘米,宽约1厘米,边缘有不规则重锯齿;叶柄最长可达4.5厘米。聚伞圆锥花序顶生,疏散,长可达50厘米,有腺毛,紫褐色;花萼裂片圆形;花冠筒多少球形;雄蕊稍短于下唇。蒴果卵圆形,连短喙长8~9毫米。生于溪边林下或山顶草丛中。
  全省有星散分布或栽培。
  玄参为重要中药,有凉血滋阴、泻火解毒之效。用于热病伤阴、痈肿疮毒等症。
  福建省栽培的同科药用植物有地黄(生地)[Rehmannia glutinosa (Gaertn.)Libosch.ex Fisch.et Mey.],鲜根烘干称鲜地黄,俗称“生地”,蒸至黑润为“熟地”;前者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后者有滋阴补血的功效。
  爬岩红veronicastrum axillare (Sieb.et Zucc.)Yamazaki.
  别名腹水草
  亚灌木;根状茎横走;茎弓曲,顶端着地生根并可萌生新的弓曲茎。叶互生,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5~12厘米,顶端渐尖,边缘具锯齿。花序腋生,密集成短穗状,长1~3厘米,苞片和萼片均卵状披针形,锐尖;花冠紫色至紫红色,长4~5毫米;雄蕊伸出。蒴果卵球状。长约3毫米;种子矩圆状,有不明显网纹。生林下水边。
  分布于全省,尤其内地山区较常见。
  全草药用,对血吸虫病引起之腹水有一定疗效。此外,茎弓曲、顶端着地生根、花序密穗状的本属植物,福建省有数种,均药用。野甘[Scoparia dulcis L.]、蝴蝶草[Torenia ben-thamiana Hance]和独脚金[Striga asiatica (L.)O.Kuntze]等也广泛被用作民间草药。
  此外,玄参科的鞭打绣球[Hemiphragma heterophy Hum Wall.],仅见于崇安黄岗山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谷林缘或草丛湿润地。江南马先蒿[Pedicularia henryi Maxim.]仅见于建瓯、屏南、武夷山和浦城等地,均为福建省罕见的种类,对研究福建北部的植物区系有一定价值。常见的栽培花卉有金鱼草(.Antirrhinum majus L.]和爆仗竹[Russelia equiseti-formis Schlecht.et Cham.]等。
  (——四)紫葳科'
  蓝花极jacaranda mimosifolia .D.Don
  别名南洋楹
  落叶乔木,高可达15米。叶对生,二回羽状复叶,长达40厘米,有羽片16对以上,每羽片有小叶14~24对;小叶椭圆状长圆形,长8~14毫米,宽2~6毫米,基部扁斜,全缘。圆锥花序顶生,长达30厘米,多花;萼杯状,萼齿三角形;花冠蓝色,钟状,长约4厘米,近基部处收狭成径3~4毫米长1厘米的细管,檐部5裂片近等大。蒴果木质,近圆形,压扁,长5~7厘米,宽4~5.5厘米;种子小,有翅。原产热带美洲。
  全省沿海一带有栽培。
  为一美丽庭园观赏树种,也作行道树栽培,生长迅速;材质轻软,可做家具用材。
  此外,引入栽培的紫葳科尚有黄钟花[Tacoma stans (L.)H.B.K.]、炮仗花[Py-rostegia venusta (Ker)Miers]>黄金树[Catalpa speciosa (Ward,ex Barn.).Ward,ex En-gelm.]、瓠树[Crescentia alata H.B.K.]、猫尾木[Dolichandrone caudafelina (Hance)benth.et Hook.f .]、火焰树[Spathodea cam-panulata Beauv.]和吊瓜树[Kigelia africana(Lamk)Benth.]等,全为庭园观赏树种。
  木蝴蝶oroxylum indicum (L.)Vent.
  别名千张纸
  落叶大乔木,高达15米。枝条粗壮,有大而明显叶痕。叶大型,2~3回羽状复叶,连同叶柄长可达100~150厘米;叶柄圆柱状,基部膨大;小叶卵形至椭圆形,长5~14厘米,全缘。总状花序长达80厘米;萼肉质,钟状;花冠肉质,有臭味,乳黄色,外面有紫红或污黄色条斑,里面黄色,冠筒长4~4.5厘米,檐部径达7~8厘米;雄蕊5枚。蒴果木质,扁平,长30~90厘米,宽5~8厘米;种子有白色膜状翅。
  全省星散栽培。种子入药,为千张纸或称“破故纸”。此外,凌霄[Campsis grandiflora (Thunb.)K.Schum.]又称红花倒水莲,根药用治伤有效;也栽培供观赏。猫爪藤(猫儿爪)[Mac-fadyena unguis —cati (L.)A.Gentry]原产热带美洲,厦门、福州有栽培,是一种绞杀植物,应防止扩散。(一一五)胡麻科胡麻sesamum orientate L.
  别名芝麻
  直立一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茎四棱形,少分枝。叶对生或上部的叶互生,形状大小变异很大,下部的叶卵形至卵状长圆形,长5~15厘米、宽2~6米,边缘不裂、3裂至3深裂;叶柄长3~11厘米;上部的叶长圆形、披针形至线形,长5~10厘米,宽5~35毫米;叶柄长1~3厘米。花单朵至2~3朵簇生叶腋,白色,有紫色或黄色彩晕。蒴果椭圆状,具4(~8)钝棱,长1.5~3厘米;种子长2~3毫米,黑、黄或白色。
  全省习见栽培。
  种子富含食用油,是重要油料植物。
  同科茶菱[Trapella sinensis Oliv.],福建也产。
  (一一六)列当科
  野菰aeginetia indica L.
  别名芒珍
  寄生草本,高15~35厘米,通常寄生于芒属植物根上;茎自基部少分枝,黄褐色至淡紫褐色。鳞片状叶数片疏生于茎基部,淡红褐色或白带黄褐色。花单朵,顶生,具长花梗;萼佛焰苞状,一侧斜裂至近基部,长1.5~3.5厘米;花冠紫红色至淡紫色,长2~4厘米,筒部稍弯曲,檐部5裂;雄蕊4枚;柱头盾状。蒴果圆锥状,被佛焰苞状宿萼包被;种子细小。生于溪边、田埂、山坡或林缘有芒属植物生长的地方。
  分布于全省各地,但不常见。
  全草药用,民间用于治疗尿路感染,据说有特效。
  (一一七)苦苣苔科芒毛苣苔aeschynanthus acuminatus Wall.
  木质藤本,长达数米。叶纸质,对生,椭圆形、长圆形至倒披针形,长4.5~8厘米,宽1.8~3厘米,全缘,两面无毛;叶柄长2~8厘米。花序有花1~3朵,生于近顶端叶腋,总梗长1~3厘米;苞片对生,阔卵形;萼5深裂,无毛;花冠朱红色,长约1.6厘米,上唇2裂,下唇3裂;能育雄蕊2对,伸出;子房无毛。蒴果条形,长可达15厘米。生林中湿处或林缘水边岩石旁。
  分布于福建南部。
  芒毛苣苔花红色,是有发展前景的野生花卉。此外,吊石苣苔[Lysionotus pauciflorus Maxim.]花紫红色,也供观赏。
  台闽苣苔titanotrichum oldhamii (Hemsil.)Solereder
  多年生草本,高达1米,不分枝或少分枝;嫩枝密被多细胞柔毛。叶草质,椭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8~16厘米,宽5~10厘米,边缘有锯齿;叶柄长2~5厘米。总状花序顶生,长达15厘米,花梗被柔毛并杂有腺毛,花序顶端或连同中部常生不育花,状如细小苞片,能育花偏一侧下垂;萼5深裂;花冠黄色,内有紫红色斑,冠筒长达3厘米,檐部裂片几等大。蒴果卵形至卵球形,被柔毛,长约8毫米。生水边。
  分布于福建中部、南部,少见。
  光叶石上莲[Bournea leiophylla (W.T.Wang)W.T.Wang et K.Y.Pan]和双片苣苔[Didymostigma obtusum (Clarke)W.T.Wang]与台闽苣苔都是濒危植物;也供花卉栽培。
  (—一八)狸藻科
  耳挖草utricularia bifida Linn.
  一年生纤细,直立草本。叶基生,线形或线状匙形,开花时萎缩,上面生有球形、具柄的捕虫囊。花黄色,数朵排成总状花序;苞片基部着生于花葶上;花梗线形,有翅,花期直立,果期下垂;花萼2裂;花冠二唇形,基部有距,距与萼裂片近等长,略弯曲;雄蕊2,着生于上唇基部;子房卵形,花柱短。蒴果卵形,为两片宿存膜质透明的萼片所包被。生于山坡路旁湿草地、水田、沟边、沼泽地等处。
  分布于厦门、南靖、永安、沙县和光泽等地。
  本属在福建,还有水生种类的黄花狸藻[U.aurea Lour.1和少花狸藻[U.exoletar.Br.],前者花葶上有3~12花,花较大,直径1~1.2厘沐;后者花葶上有1~2花,花较小,直径5~8毫米。陆生种类尚有密花狸藻[U.caerulea L.],花紫色,苞片以中部着生在花葶上,叶倒披针形至倒卵形而与耳挖草有别。
  (一一九)爵床科
  马蓝strobilanthes cusia (Nees)0.Kuntze
  别名南板蓝根、大青叶、蓝靛草本或亚灌木。叶对生,椭圆状长圆形或卵形,边缘有锯齿,干时黑色。穗状花序,通常具2~3节,每节具2朵对生的花,有时退化仅存1节;苞片叶状,早落;花冠淡紫色,漏斗状。蒴果长圆形。生于林下、山谷和溪边阴湿处。
  全省各地有零星分布。
  根、叶供药用,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之效,可治腮腺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感、扁桃体炎等;叶还可制作蓝色染料。
  狗肝菜dicliptera chinensis (L.)Nees
  草本,节常膨大呈膝状。叶对生,卵形或宽卵形,叶柄长可达2.5厘米。花序由3~4个聚伞花序组成,具总花梗,有总苞状苞片;花冠淡紫红色,2唇形。蒴果卵形,长约7毫米,开裂时胎座自蒴底弹起。生于溪边、路旁、旷野阴湿地或疏林下。
  全省各地常见。
  全草供药用,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效,主治感冒、咽喉肿痛、肺炎、痢疾、急性肝炎、痈疽疔疖及毒蛇咬伤等。
  爵床rostellularia procumbens (L.)Nees
  别名麦穗癀、六角英
  一年生细弱草本;茎基部匍匐。叶对生,椭圆形或椭圆状长圆形,长1.3~4.5厘米,两面疏生短硬毛。花小,排成穗状花序,长1~4厘米;苞片、小苞片均小;花冠粉红色或淡蓝紫色,2唇'形。蒴果线形,长5~6毫米。生于旷野草地、路旁或园边较阴湿处。
  全省各地常见。
  全草供药用,清热利湿、消肿解毒,主治肝炎、痢疾、急性肾炎、肺炎、乳腺炎、咽喉炎、扁桃体炎、颈淋巴结核、痈疽疔疖及毒蛇咬伤等。
  爵床科的老鼠簕[Acanthus ilicifolius L.]为福建省红树林的种类之一,引种栽培的药用植物有穿心莲[Andrographis paniculata(Burm.f.)Nees]等,常见的栽培观赏植物有虾衣草[Calliaspidia guttata (Brand.)Bremek.]、假杜鹃[Barleria cristata L.]、鸭嘴花[Adhatoda vasica Nees]等。
  (―二〇)苦槛蓝科
  苦槛蓝myoporum bontioides (Sieb.etZucc.)A.Gray
  别名苦蓝盘
  常绿灌木,高1~2米;枝无毛,棕色d 叶互生,肉质,倒披针状椭圆形或椭圆形,通常全缘。花两性,1~3朵腋生;花紫色或略带紫色,直径约3厘米;花萼5裂,裂片卵状椭圆形或近三角形;花冠5裂,裂片长圆形,有紫色斑点;二强雄蕊;子房卵形。核果球形,直径1~1.5厘米。生于海边潮界线上的沙
  滩地。
  分布于长乐以南沿海各地。
  根可入药。(一二一)透骨草科
  透骨草phryma Leptostachya L.var.asiatica Hara
  多年生直立草本;茎方形,有细柔毛。单叶对生,卵形至卵状披针形,基部下延成叶柄,边缘有钝齿。穗状花序;花小,花萼管状,5裂片,唇形,上唇3裂片刺芒状,顶端钩曲,下唇2浅裂;花冠淡紫色或淡红色,2唇形;雄蕊4,2强;子房上位。瘦果,包藏在宿存的花萼内,下垂。生于山坡、路旁或林下阴湿地。
  零星见于福州及武夷山等闽东及闽北地区。
  全草供药用,能催产,外敷治疮毒;根可用于杀蛆。
  该科仅1属,1~2种,分布东亚及北美洲。本变种与正种区别在于前者茎被细柔毛。(一二二)车前科
  车前plantago asiatica L.
  别名蛤蟆草、七根草、车前草
  多年生草本,高达30厘米;根状茎短,须根多数。叶基生,卵形或阔卵形,长4~12厘米,基部下延,全缘或呈不规则的波状浅齿,基出弧形脉5~7条;叶柄与叶片近等长,基部扩大成鞘状。花葶数支,长达45厘米,从叶丛中抽出;花两性,多数排成顶生穗状花序,占花葶轴上端的1/3~1/2;花4基数,花冠淡绿色,冠管在喉部收缩,裂片三角形,外反。蒴果膜质,卵状圆锥形,熟时在中部周裂。生于沟边、村宅旷地及山野、路边湿润处。
  分布于全省各地。
  全草及种子(车前子)药用,具清热利尿、祛痰止咳和明目的功效。
  福建省常见同属植物尚有大车前[Plantago major L.],功效相仿。
  (一二三)茜草科
  玉叶金花mussaenda pubescens Ait.f.
  别名土甘草、凉茶藤
  攀援灌木;小枝连同叶柄、叶下面、总花梗、花梗及花萼外面均密被平伏柔毛。叶对生或近轮生,长圆形或卵状长圆形,长4~8厘米;托叶三角形,2深裂。花两性,数朵排成顶生伞房状的聚伞花序;花5基数;萼管与子房合生,顶部裂片之一常变成具柄的白色花瓣状裂片;花冠漏斗状,黄色。浆果近球形,直径5~7毫米,冠以萼檐裂片脱落的环状痕。生于海拔1200米以下的杂木林路边、林缘或山谷灌丛中。
  分布于全省各地。
  全草具清热除湿、消食和胃、解毒消肿的功效。
  白花蛇舌草hedyotis diffusa Willd.
  别名蛇总管、蛇舌癀
  一年生披散草本,长达45厘米,全株无毛;幼枝四棱形。叶对生,线形,长1~3.5厘米,宽不超过3毫米,仅具中脉;无柄;托叶基部合生成短鞘抱茎。花两性,单生或成对生于叶腋;花4基数,白色;萼管与子房合生;花冠管状。蒴果膜质,扁球形,宽略过于长,直径2~3.5毫米,熟时室背开裂。生于海拔900米以下的水田田埂或湿润的空旷地。
  分布于全省各地。
  全草具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治恶性肿瘤及多种炎症;外用治疮疹、痈疖及毒蛇咬伤等。
  福建省常以同属的伞房花耳草[Hedyotis corymbosa (L.)Lam.]和纤花耳草[Hedyotistenelliflora Bl.]等,作白花蛇舌草用。
  同属的福建省常见药用植物尚有剑叶耳草[Hedyotis lancea Thunb.]和金毛耳草[Hedyotis chrysotricha (Palisb.)Merr.]等。金草[Hedyotis acutangula Champ,ex Benth.]及双花耳草[Hedyotis biflora (L.)Lam.],则对研究福建省南亚热带植物区系有一定意义。
  钩藤uncaria rhynchophylla (Miq.)Miq et HaVIl.
  别名双钩藤、双吊钩
  木质藤本,常以钩状腋生枝攀援于他物上;小枝四棱柱形。叶对生,椭圆形或卵形,长6~10厘米,下面被白粉,脉腋常有束毛;托叶2深裂,裂片线形。花两性,多数排成头状花序,此等花序单个腋生或排成顶生总状式的复花序,总花梗长2~4.5厘米,中部或中上部轮生有苞片约6枚;花5基数,黄色;萼管与子房合生;花冠漏斗状。蒴果倒锥状纺锤形,聚合成一球状体,熟时2瓣裂;种子多数,两端具白色、膜质的翅。生于海拔800米以下的杂木林路旁、溪边及山谷较湿润的灌丛中。
  分布于全省各地。
  钩及小枝节部药用,具清热熄风、平肝镇惊的功效。
  巴戟天morinda officinalis How
  藤本;根肉质,多少收缩呈念珠状,肉质层厚,木质心细小;小枝纤细。叶对生,长椭圆形,长4.5~10厘米,两面散生贴伏短粗毛,脱落后,上面粗糙,下面仅脉上被短粗毛或脉腋具束毛;托叶合生成鞘抱茎。花以萼管彼此粘合形成头状花序,此等花序单生或排成伞形式复花序,顶生;花两性,白色。聚合果近球形或扁球形,直径6~10毫米,熟时红色,由肉质、扩大、合生的花萼组成,内含具1种子的分核数个。生于海拔800米以下、土层肥沃深厚、高温、多湿的杂木林下。
  根为国药之一,为驱风强壮剂,治脚气、腰痛、风疾、遗精,并有补血、强筋骨的功效。
  本种连同属的大果巴戟[Morinda cochindii-nensis DC.]及假巴戟[Morinda shuanghuaensisc.Y.Chen et M.S.Huang],对研究福建省南亚热带植物区系有价值。
  本省更为普遍的福建同属种是羊角藤[Morinda umbellata L.],根有时误作巴戟天用,有微毒,具祛风止痛、利湿解毒的功效。误作巴戟天用的福建省尚有同科的虎刺[Damnacanthus in-dicus Gaertn.f.],其根肉质,略呈链珠状,主要区别在于本种为茎、枝各节具刺的灌木;根也供药用,具健脾益肾、化痰止咳的功效。
  东南茜草rubia argyi (Levi,et Vant.)Hara
  别名染蛋藤、红根草、穿骨草
  多年生攀援草本;茎、枝锐四棱形,连同叶柄棱上有倒生皮刺。叶常4片轮生,阔卵形,长1~6厘米,基部心形或近圆形,脉上及边缘具微小倒皮刺;基出脉5~7条;叶柄长1~7厘米。花两性,排成顶生或腋生圆锥花序式的聚伞花序;花5基数,白色。浆果近球形,直径4~6毫米,熟时黑色。生于海拔1200米以下的林缘、溪边或山谷灌丛中。
  分布于全省各地,东南沿海较少见。
  全草具活血止血的功效。
  同属的福建省尚有金剑草[Rubia alata Wall.],全草药用。
  黄梔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
  别名栀子、山枝
  灌木,高达2米;幼枝常绿色。叶对生或3叶轮生,长圆形或倒卵状披针形,长3~10厘米,侧脉7~12对;托叶鞘膜质,长4~12毫米。花两性,常单朵与新梢并生于小枝顶端;萼管与子房合生,顶部6~9裂;花冠高脚碟状,6~9裂,白色;雄蕊与花冠裂片同数。果长椭圆形,长1.5~3.5厘米,有翅状纵棱6~9条;种子多数嵌于肉质胎座上。生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坡灌丛中、疏林下或林缘、溪边。
  分布于全省各地;也有栽培。
  果作黄色染料;入药具消炎、解热、止血的功效;花可提取芳香浸膏。栽培变种,其花重瓣,供观赏。
  同科的福建省常见栽培观赏植物尚有白马骨(六月雪)[Serissa serissoides (DC.)druce]和龙船花[Ixora chinensis Lam.]等。厦门以南沿海一带引种的水果咖啡[Coffeaarabica L.]等3种,种子加工后的咖啡为热带著名饮料,但品质不如原产地好。团花[Anthocephalus chinensis (Lamk.)A.Rich,ex Walp.]为一种优良速生、用材树种。黑果薄柱草[Nertera nigricarpa Hayata]和薄叶粗叶木[Lasianthus microstachys Hayata]对研究闽台植物区系有一定价值。牡丽草[Mouretia tonkinensis Pitard.]、广东粗叶木[Lasianthus kwangtungensis Merr.]、假九节[Psychotria tutcheri Dunn]和多刺山黄皮[Randia depauperata Drake]等,对研究福建省南亚热带植物区系有意义。
  (一二四)忍冬科
  荚蒾viburnum dilataum Thunb.
  落叶灌木,高达5米;幼枝连同芽、叶柄和花序均密被粗毛和簇状短毛。叶对生,阔倒卵形,长4~10厘米,两面被伏毛,脉腋聚集簇状毛,边缘具细齿,下面近基部两侧有少数腺体;无托叶。花两性,多花排成稠密的复伞形式聚伞花序,顶生于具1对叶的短枝上;花5基数,萼管与子房合生;花冠幅状,白色。核果扁卵形,长7~8毫米,熟时红色。生于海拔950~1900米的山坡或沟谷林中。
  分布于全省内地山区各地。
  果可生食或酿酒;种子油可制皂及润滑油;韧皮纤维可制绳索和人造棉。
  同属的药用植物福建省常见的有宜昌荚[Viburnum erosum Thunb.]、茶荚蓮[Viburnum setigerum Hance]和珊瑚树[Vibur-num odoratissimum Ker —Gawl.]等,后者木材可供细工用;也是1种常见的园林绿化树种。
  接骨草sambucus chinensis Lindl.
  别名蒴藋、陆英、七叶根
  多年生草本,高达2米;茎具条棱,髓白色,松软。奇数羽状复叶对生;托叶叶状;小叶2~3对,对生或互生,狭卵形,长5~12厘米,基部两侧不对称,边缘有不均等细锯齿。花两性,多朵排成顶生、疏散的大型复伞形花序、不孕花杯状,可孕花5基数;萼管与子房合生;花冠轮状,白色。浆果状核果近圆形,内有2~3分核。生于海拔100~1000米的山皮林下或沟边;房前屋后常见栽培。
  分布于全省各地
  根、叶药用;根可活血散瘀、祛风活络;叶具利水消肿、除湿止痛的功效。
  忍冬lonicera japonica Thunb.
  别名金银花、忍冬藤、双花
  蔓性灌木;幼枝暗红褐色,密被开展的硬直糙毛、腺毛和短柔毛,后变光滑。叶对生,卵形至长圆状卵形,长3~6厘米,基部圆或平截;叶柄长4~8毫米。花两性,总花梗与叶柄近等长,生于小枝上部叶腋,有花2朵;苞片2,叶状;花5基数;萼管与子房合生;花冠筒状,长3.5~5厘米,白色后变黄色,上唇4裂,下唇带状。浆果圆形,直径4~7毫米,熟时蓝黑色。生于海拔100~1200米的山脊、岩石边或灌丛中,林缘、溪边也常见。
  全省各地常见。
  本种为历史悠久的国药之一,具清热解毒、消炎退肿的作用,对细菌性痢疾和各种化脓性疾病均有良效。
  福建省也作金银花药用同属植物尚有红腺忍冬[Lonicera hypoglauca Miq.]、皱叶忍冬[Lonicera rhytidophylla Hand-Mazz.]、灰毡毛忍冬[Lonicera macranthoides Hand.-Mazz.]和细毡毛忍冬[Lonicera similis Hemsl.exforb.et Hemsl.]等。
  (―二五)葫芦科
  绞股蓝gynostemma pentaphyllum (Thunb.)Makino
  攀援草质藤本;茎细弱;卷须通常2分叉。鸟足状复叶互生;叶柄长2~4厘米;小叶5~7片,卵状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中间小叶长4~14厘米,侧生小叶较小,边缘有锯齿,羽状脉6~8对。花单性异株,多花排成腋生圆锥花序,雌花序远较雄花序为短;花白色或淡绿色,花萼、花冠均为幅状,5深裂;雄蕊5枚,花丝基部合生,花药2室,药室直。浆果球形,直径5~9毫米,熟时黑色。生于海拔1200米以下的林下或林缘沟边较潮湿地。
  分布于全省内地山区各地。
  全草药用,具清热解毒、止咳祛痰的功效。
  栝楼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
  别名瓜蒌、药瓜
  攀援草本;块根圆柱状,外皮淡黄色,断面白色、粉质;卷须2~5分叉。叶互生,轮廓近圆形,长7~20厘米,3~5中裂,稀深裂或不分裂,边缘具不规则齿缺;叶柄长2~10厘米。花单性异株,雄花几朵生于长达20厘米总梗上部而呈总状花序,雌花通常单生;花5基数;花萼管状;花冠白色,裂片顶端细裂呈流苏状;雄蕊3枚,花药S形折曲。瓠果近球形,直径8~12厘米,熟时黄褐色。生于山坡或林缘向阳处;常栽培于村宅或园圃。
  分布于全省各地。
  根(天花粉)清热止渴、消肿解毒;果实(瓜蒌)、果皮(瓜蒌衣)、种子(瓜蒌仁)润肺化痰、宽胸滑肠;叶解毒消肿、止痛。
  冬瓜benincasa hispida (Thunb.)Cogn.
  别名大冬瓜、枕瓜
  一年生攀援草本,全株被黄褐色毛;卷须2~3分叉。叶互生,肾状近圆形,宽10~30厘米,基部深弯缺,5~7浅裂或中裂,边缘具小锯齿。花单性同株,单生;花5基数;花萼裂片反折;花冠幅状,黄色;雄蕊3枚,药室多回曲折。瓠果圆柱形或近圆形,大型,被毛和白粉。主要分布于亚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全省各地常见栽培。
  果实除作蔬食外,也可浸渍成各种糖果;果皮和种子药用,能消炎、利尿和消肿。
  属于葫芦科的常见夏秋季蔬食作物福建省尚有丝瓜[Luffa cylindrica (L.)Roem.]、黄瓜[Cucumis sativus L]、南瓜[Cucurbita moschata (Duch.ex Lam.)Duch.ex Poiret]、佛手瓜[Sechium edule (Jacq.)Swartz]、苦瓜[Momordica charantia L.]、瓠子[Lage-naria siceraria (Molina),var hispida (Thunb.)Hara ]、菜瓜[Cucumis melo L.var.conomon (Thunb.)Makino]等。除作蔬食外,植株某些部分可作药用。西瓜citrullus lanatus (Thunb.)Matsum.et Nakai
  一年生攀援草本;茎、枝连同叶柄被长柔毛;卷须2分叉。叶互生,长8~20厘米,3深裂,裂片再作羽状或2回羽状深裂或浅裂,两面被短柔毛。花单性同株,单生;花5基数;萼管阔钟状;花冠幅状,淡黄色;雄蕊3枚,近分离,药室S形曲折。瓠果大型,球形或橢圆形,外面光滑,颜色因品种而异。
  全省各地栽培,东南地区较少。
  果实为盛夏水果;果实药用,有清热利尿之效。
  葫芦科栽培作水果的福建省还有香瓜(甜瓜)[Cucumis melo L.]。
  (一二六)桔梗科
  半边莲lobelia chinensis Lour.
  别名蛇舌草、鸡舌草、半爿花
  多年生草本,全株无毛,有白色乳汁;茎匍匐,节上生根,分枝直立,高达15厘米。叶互生,狭披针形或线形,长1~2.5厘米,全缘或有波状小齿;近无柄。花两性,通常单生于分枝上部叶腋;花冠淡红或淡紫色,冠管于一边裂至近基部而呈单唇形,顶部不等5裂;雄蕊5枚,花丝上部及花药合生,抱围柱头;子房下位。蒴果倒锥形,长约5毫米,熟时顶部2瓣裂。生于水田田埂、水沟边及湿润草地。
  分布于全省各地。
  全草有凉血解毒、利尿消肿之效。治毒蛇咬伤、炎肿及麻木等症。
  同属的药用植物福建省较常见的尚有东南山梗菜[]Lobelia melliana e Wimm.]。
  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s (Jacq.)A.dC.
  别名白药、枯草、铃铛花
  多年生直立草本,高达1.2米,全株无毛,有白色乳汁;根肥大,长圆锥形。叶3片轮生、对生或茎上部的互生,卵形或披针形,长2~7厘米,边缘有尖锯齿,下面被白粉;无柄或具短柄。花两性,1至数朵生于茎或分枝顶端;花5基数;花萼钟状,与子房合生;花冠阔钟状,蓝紫色或蓝白色,5裂达花冠中部。蒴果倒卵形,顶部5瓣裂。生于山坡或林缘灌草丛中。
  分布于全省各地;也有栽培。
  根为祛痰药,具宣肺、散寒、祛痰和排脓的功效。
  (一二七)草海桐科
  离根香calogyne pilosa R.Br.subsp.chinensis (Benth.)H.S.Kiu
  别名肉桂草
  一年生披散草本;茎伏地生长,长3~20厘米,疏生硬毛。基生叶莲座状,线形至狭椭圆形,少有倒披针形,长2~5厘米,宽2~5厘米,基部狭楔形,边缘有疏细齿;叶柄长1~10毫米。花单朵腋生,花梗纤细,长5~10毫米;萼筒球形,被疏长毛,裂片长圆形,长3~4毫米;花冠黄色,长7~9毫米,花冠筒背面纵裂达中部,下唇3裂等大,上唇2裂较短;雄蕊5枚;花柱上部3分枝,柱头有环状毛环。蒴果近球形,长约5毫米,被疏长毛。种子扁平,有狭翅。生于丘陵草坡地。
  分布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各地。
  草海桐[Scaevola taccada (Gaertn.)Roxb.],灌木,生于海边岩石缝,福建东山是本种分布的北界;对研究福建省南亚热带植物区系有一定价值。(一二八)菊科
  艾纳香bLumea balsamifera (L.)DC.
  别名冰片艾
  多年生草本或亚灌木,高1~3米,幼嫩部分密被黄褐色柔毛。下部叶宽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22~25厘米,宽8~10厘米,边缘有细锯齿,上面被柔毛,下面密被绢质绵毛;上部叶较小,长7~12厘米,宽1.5~3.5厘米,全缘,具细齿或羽状齿裂。头状花序多数,排成大的圆锥花序,密被黄褐色柔毛;总苞片6层,被毛;花黄色,雌花多数,花冠细管状,两性花少数。瘦果圆柱形,密被毛,冠毛红褐色。生荒山草坡灌丛中。
  福建省南部山区习见。
  割取地上部分,可提取冰片。全草入药,对发汗祛痰、关节痛有一定疗效。
  三脉紫菀ast.pr acreratnides Turcz.
  别名三脉叶马兰
  多年生草本,茎直立,高40-100厘米,被毛。叶椭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5~15厘米,宽1~5厘米,边缘具3~7对或深或浅的裂齿或近全缘,被毛多变,离基三出脉;近无柄。头状花序数个至多个,组成圆锥状伞房花序,总苞半球状,总苞片3层,覆瓦状排列;舌状花10余朵,蓝紫色至淡紫红色,少有白色;管状花黄色,冠毛淡红褐色至污白色。瘦果被短粗毛。生山坡林缘。
  全省各地常见。
  三脉紫菀是一个多型的种,《中国植物志》中分11个变种,福建省约有3个变种,但不易截然分开。此外,马兰[Kalimeris indica (L.)Sch.—Bip.]与之相近,但远较矮,头状花序少,皆为野生花齐。
  佩兰kupatorium fortunei Turcz.
  别名泽兰
  一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茎被短柔毛。叶两型,单叶时,长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长5~12厘米,宽2.5~4.5厘米,3全裂的叶中裂片较大,卵状披针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6.5~10厘米,宽2~3.5厘米,边缘有锯齿,两面无毛也无腺点;叶柄长达2厘米。头状花序在茎顶端排成复伞房花序,花序径3~6厘米;总苞片2~3层,紫红色,无毛,无腺点;花白色或微红色。瘦果黑褐色,5棱,长3~4毫米,无毛,无腺点,冠毛白色。生于村旁或路边荒地。
  全省有零星分布或栽培。
  全草药用,性平、味辛,利湿、健胃。
  此外,林泽兰[e .lindleyanum DC.]也药用,
  福建习见。
  地胆草elephantopus scaber L.
  图2-1-128佩兰
  别名地胆头
  直立草本,高30~60厘米。叶基生,莲座状,匙形至长圆状倒披针形,长5~10厘米,宽约4厘米,边缘具波状浅锯齿,两面被白色长粗毛,茎生叶少且小。头状花序有小花4朵,总苞片8枚,由多数头状花序再密集成复头状花序,通常被3枚卵形至长圆状卵形、长1~1.5厘米的叶状苞片所包围;花冠筒状,淡紫色。瘦果有棱,被白色柔毛,冠毛一层。生荒山坡。
  全省各地习见。
  全草药用,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之效。白花地胆草[e .tomentosus L.]植株较高,茎生叶大,花白色。分布、用途同地胆草。
  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 L.
  别名葵花子
  一年生高大草本,茎直立,高1~3米,被粗硬毛。叶互生,心状卵圆形,长15~25厘米,基生脉3条;有长叶柄。头状花序大,径10~30厘米,单生于茎端或枝端,下倾;总苞片多层,覆瓦状排列;花托平或稍凸,有半膜质托片;舌状花多朵,黄色,生于花序最外圈;管状花多朵,黄色或带褐紫色,能结实。瘦果倒卵形或卵状长圆形,稍压扁,长10~15毫米,有细肋,被白色短毛,上端有2个膜片状早落冠毛。原产北美。
  全省各地常见栽培。
  种子含油高,味香可口,也可炒食。
  同属的菊芋[H.tuberosus L.]块茎俗称洋姜,可加工酱菜。肿柄菊[Tithonia diver-sifolia A.Gray],外形相似,作绿肥。
  南茼蒿chrysanthemum segetum L.
  别名茼蒿
  一年生草本,无毛,高10~60厘米。叶草质,椭圆形至倒卵状披针形,长4~6厘米,宽1~2.5厘米,边缘有不规则大锯齿,少有羽状浅裂;无柄。头状花序单个或数个顶生,总花梗长5厘米,总苞径1~2厘米,总苞片4层,草质,内层总苞片顶端膜质,边缘舌状花1层,雌花,黄色,中央盘花两性,管状,黄褐色。管状花瘦果具肋10条,椭圆形。
  全省各地多有栽培。
  南茼蒿为福建省冬季蔬菜,质嫩味香。此外,蔬用莴苣[Lactuca sativa L.]食用其嫩叶及茎,其栽培品种有蒿齊[var.aneustata Irish.]、卷心蒿苣[var.capitata DC.],生菜[var.romara Hort.]和玻璃菜[var.crisha Hort.]等。
  青蒿artemisia carvifolia Buck .—Ham .ex Roxb .
  别名香蒿
  一年生草本,高40~100厘米,无毛。基部及下部叶在花期枯萎,中部叶长圆形,二次羽状深裂,长5~15厘米,宽2~5.5厘米,二次裂片条形,细尖,两面无毛,上部叶小,羽状浅裂。头状花序多数,球状,径3.5~4毫米,排成总状或复总状花序;总苞片3层,外层较短,花序托球状;管状花外层为雌花,内层为两性花。瘦果长圆形,长1毫米,无毛。生于山沟林缘或路旁。
  全省各地习见。
  青蒿可提取青蒿素,药用。此外,茵陈蒿[a .capillaris Thunb.牡蒿[A.japonicaThunb.]、猪毛蒿[A.scoparia Waldst.et Kit am.]、奇蒿[A.anomala S.Moore]和魁蒿[a .princeps Pamp.]
  等全省也习见,民间用作草药。
  苍术atractylodes lancea (Thunb.)DC.
  别名南苍术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平卧,茎直立,高达20~50厘米。中下部的叶长8~12厘米,宽5~8厘米,3~5羽状深裂或半裂,中上部的叶不分裂,倒卵形至长椭圆形,长2.2~9厘米,宽1.5~6厘米,上部叶基部有1~2对刺齿裂,全部叶质硬,边缘有刺状缘毛、刺齿或重刺齿,两面同色,无毛。头状花序单个或2~5个生茎顶端;总苞片5~7层;小花白色,长约9毫米。瘦果倒卵形,被毛;冠毛污白色,长7~9毫米。生于山坡灌草丛中,也有栽培。牛蒡[Arctium lappa L.]和水飞蓟[Silybum marianum (L.)Gaertn.],有零散栽培或逸生,药用。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 L.]种子含油高,花药用,福建也有栽培。
  二、单子叶植物
  (一)露兜树科
  露兜树pandanus tectorius Sol.
  小乔木,干分枝,常具气生根。叶常聚生子枝顶,革质,带状,长约1.5米,宽3~5厘米,边缘和下面中脉有锐刺。花单性异株。聚花果头状,直径可达20厘米,由多数木质、有角的小核果组成。生于沿海的沙地上。见于厦门以南沿海。
  是极好的海岸防风固沙植物;叶可织席、编篮,叶纤维又可编制各种工艺品,鲜花含芳香油;根、叶、花、果供药用,治肾炎水肿等炎症。
  (二)眼子菜科
  小叶眼子菜potaniogeton cristatus Regel etmaack
  多年生草本;茎细弱沉水。叶二型;沉水叶线形,长达6厘米,顶端尖;浮水叶椭圆或长圆形,长2~3厘米,顶端钝尖、全缘。穗状花序,生于茎顶叶腋;无苞片;雄蕊4,花丝极短;心皮4,分离,无柄。小坚果斜卵形,背中有鸡冠状突起,宿存的喙状花柱,长约1.5毫米。生于池塘及静水溪河中。
  分布于全省各地。
  全株作猪饲料和绿肥;也是稻田杂草。
  同属的本省尚有全部为沉水叶的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 Linn.]等。
  (三)泽泻科
  泽泻alisma plantago —aquatica (L.)
  多年生沼生草本,具地下球茎。叶基生,椭圆形或阔卵形,长2.5~18厘米,顶端尖,基部心形或近圆形,很少楔形;叶柄长5~50厘米,基部鞘状。花葶长15~100厘米;花两性,呈伞形状轮生于花序的分枝上,并再组成大型圆锥花序;萼片3;内轮花被3,白色;雄蕊6枚;心皮多数,离生,轮状排列。瘦果两侧扁,背部有1~2浅沟。生于沼泽或水田中。
  全省各地有时栽培或野生。
  球茎药用,有清热、利尿、渗湿之效。
  本省稻田或水沟常见的同科植物有慈姑[Sagittaria trifolia L.],球茎食用或药用。
  (四)禾本科
  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Carr.)Mitford f.var.pubescens (Mazel)Owhi
  别名楠竹
  地下茎单轴型的散生竹;杆高达20米,直径达20厘米,节间圆筒形,着枝一侧有沟槽,杆环平,箨环突起,节下被细毛和蜡粉。箨鞘厚革质,背面密被棕紫色小刺毛和斑点,箨叶狭长形;每节有1大1小的分枝,每分枝有2~4叶;叶片狭披针形,宽5~14毫米,次脉3~5对,小横脉显著。花枝单生,不具叶,小穗长5~10厘米,外被覆瓦状的佛焰苞;小穗含2花,1成熟,1退化。生于海拔高达1400米的向阳山坡;人工经营的多为纯林,天然林多与杉、松及栲类混交。
  分布于全省各地,比较集中在闽西北一带,约780万亩,居全国首位,蓄积量8亿多根,居全国第二位。
  本种为福建省竹类经济效益最高的1种;靠铁路及江河沿线的县份以生产商品竹为主,远离铁路及江河的县份,以生产笋干、竹器、竹编、家具和土纸为主。
  台湾桂竹phyllostachys maikinoi Hayata
  别名篓竹、棉竹
  地下茎单轴型的散生竹;杆高达20米,直径3~10厘米,节间长20~35厘米,杆表面有豕皮状小穴,杆环和箨环均突起。箨鞘棕黄色,革质,长超过节间,平滑,有不规则的紫黑色斑点和斑块,并常有白粉,无箨耳,箨叶狭长,带状;每节2分枝,每分枝有3~5叶,叶片椭圆状披针形,宽10~23毫米,次脉5~7对,边缘或仅一侧有细锯齿。假花序穗状。常混生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天然针、阔混交林中,人工经营的多为纯林。
  多集中于闽东及闽东南沿海,次为闽西北山区。
  本种用途之广,仅次于毛竹,是福建东部地区主要用材竹种,虽然竹杆直径较小,竹材较薄,在工程上使用不如毛竹,但在日常用具(竹椅、竹帘、竹床、竹篮)和农具(竹箩、竹箕、竹筐、蔑、斗笠等)生产方面却胜过毛竹,也是福州等东部城市竹器生产的主要原料。
  福建省分布较广、用途较大的同属尚有刚竹[Phyllostachys viridis(Yong)McClure]、
  淡竹(粉绿竹)[Phyllostachys glauca McClure]、桂竹[Phyllostachys bambusoides Sieb.etzucc.]等。罗汉竹(人面竹)[Phyllostachys aurea Carr,ex A.et C.Rivier]和紫竹(黑竹)[Phyllostachys nigra (Lodd.ex Lindl.Munro]等,常栽培作观赏。而三明刚竹[Phyl-lostachys sanmingensis K.F.Huang et Q.F.Zheng]则为本省特有。
  麻竹sinocalamus latiflorus (Munro)McClure
  地下茎合轴型的丛生竹;杆高达16米,直径5~12厘米,尾梢成弧形弯曲而下垂,杆基部数节的节内被黄白色贴伏绢毛并有多数根点。箨鞘大型、革质,背面通常光滑,箨叶卵状披针形,外反,腹面常被棕色刺毛,每节多分枝,主枝特别粗长,每小枝有7~10叶,叶片卵状披针形至长圆状披针形,宽4~10厘米,次脉11~15对,小横脉明显可见。生于冲积平原、河岸、溪边或低丘,房前屋后也常见栽培。
  分布于东部沿海各地;三明、南平有栽培。
  其笋味甜是夏季蔬菜之一,也可制笋干、罐头等;杆大型,可作捕鱼筏、水管或建筑用;蔑可织篮、箩;叶片大,作斗笠、船篷等;竹丛外观雅致,为庭园绿化竹种。
  同属的福建省常见的尚有绿竹[Sinocalamus oldhami (Munro)McClure],为最著名的笋用竹种。引种的有吊丝单竹[Sinocalamus vario —striatus W.T.Lin.]、吊丝球竹[Sinocalamus beecheyanus (Munro)McClure]N大头典竹[Sinocalamus beecheyanus (Munro)mcClure var.pubescens (p.f.Li)kengf.]等,均为优良的笋用竹种。
  禄竹bambusa textilis McClure var.fasca McClure
  别名 藤枝竹
  地下茎合轴型的丛生竹;杆高达12米,直径1.5~7厘米,先端稍下垂,节间长35~50厘米,幼杆被白粉及倒生刺毛。箨鞘厚革质,坚而脆,背面多少被棕色刺毛,箨片直立,卵状三角形,较箨鞘为短,基部作心形收缩而较箨鞘顶端窄;每节多分枝,中央1枝粗而长,两侧各1枝次之,其余均较短而细;每分枝有8~14叶,排成二列,叶片披针形,宽1.5~2.5厘米,小横脉不明显。小穗数个至多个簇生于分枝各节而成假圆锥花序;小穗有小花数朵至多朵。生于河边冲积土、丘陵山坡、四旁旷地及农田边。
  分布于自上杭、南安经中部至延平、建阳等地。
  本变种及同属的本省分布较广、产量较多的花竹[Bambusa dolichomerithalla Hayta ]和青皮竹[Bambusa textilis McClure]等,均为优良的丛生竹类,具生长迅速,成林快,产量高,轮伐期短,适应性强等特点。竹蔑柔韧、拉力强、伸缩性小、劈篾性能好,为竹编织品的上等用材,专制各种竹席、漆篮、灯笼及各种竹编工艺品等,亦起固堤护坡、美化环境的作用。
  此外,主要用于观赏的竹类有孝顺竹(凤凰竹、观音竹)和花孝顺竹等,以及引种的佛肚竹和黄金间碧竹等。
  箬叶竹indocaLamus longiauritus Hand.—Mazz.
  别名长耳〓、壳箬竹
  地下茎复轴型的混生竹;杆高达1.5米,直径0.5~0.8厘米,节间长5~25厘米,圆筒形或分枝一侧微扁,节下有淡黄色粉质毛环。箨鞘远较节间短,背部贴生棕色刺毛,箨耳镰刀形,抱茎,箨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基部心形收缩,直伸;每节1分枝,末级分枝有1~3叶,叶片大型,长10~30厘米,宽2~7厘米,次脉8~12对,有小横脉。小穗排成顶生圆锥状,每小穗有4~6小花。生于灌丛中或疏林下。
  分布于全省各地。
  杆可作毛笔杆、竹筷;叶可为粽叶和斗笠、船篷等用。
  用途相仿的还有阔叶箬竹、箬竹等。
  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 (Keng)Keng f.
  别名伞柄竹
  地下茎复轴型的混生竹;杆高达4米,直径达2厘米,节间圆筒形,仅分枝一侧下部1/4~1/3稍扁平,杆环高于箨环,箨环上有木栓质残留物和一圈棕黄色刺毛,节下具明显的一圈白粉。箨鞘革质,稻草色或有时具紫色小斑点,背面被棕色或淡黄色刺毛,箨叶细长披针形;每节3~5分枝,每小枝有3(~4)叶,叶片披针形,宽1~2.8厘米,下面有细绒毛,次脉4~8对。花序生于枝叶下部各节上;每小穗有8~12小花。生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向阳山坡或疏林下。
  几乎产于全省各地。
  竹杆可为伞柄、旗竿和制竹器;笋味苦,可腌制咸菜。
  本种及其同属的竹种既耐干旱又耐瘠薄,分布也广,可以考虑作为荒山、坡地的先锋竹种栽培。
  属于竹亚科的优良观赏竹种,福建省尚有观音竹和方竹等。
  稻oryza sativa L.
  别名 水稻
  一年生直立草本,高达1米。叶片线状披针形,宽达1.5厘米;叶鞘无毛,叶舌膜质,披针形,幼时具明显叶耳。圆锥花序疏散,直立或弯垂;小穗长圆形,两侧压扁,含3小花,下方2小花退化仅存极小外稃而位于两性小花基部;颖强烈退化,在小穗轴顶端呈半月形的基盘,两性小花外稃常有细毛,有芒或无;雄蕊6枚。原产亚洲热带地区。
  全省各地于水田栽培,品种极多。
  本种为福建省主要粮食作物,也用于酿酒、制醋、提取淀粉等;米糠为良好饲料;秆叶供造纸和作饲料;秆也可搓绳和编制器物等。
  本省漳浦有野稻[Oryza rufipogon Griff.],对栽培稻的杂交育种有价值,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属于禾亚科的次要粮食作物或杂粮福建省还有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大麦[Hordeum vulgare L.]、玉蜀黍[Zea mays L.]、高粱[Sorghum vulgare Pers.]、小米[Setaria italica (L.)Beauv.]和薏苡[Coix lacryma -jobi L.]等。
  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 L.
  多年生,杆直立,高达4米,直径达5厘米,绿色、淡黄色或褐紫色,常被白粉。叶片长达1米,宽2.5~5厘米;叶鞘长于节间,仅鞘口有毛。圆锥花序大型,长达80厘米,主轴有白色丝状毛;小穗成对生于各节,一有柄,一无柄,均能结实且同形,长4.5~5毫米,含2小花,仅第二小花结实,基盘的毛长于小穗2~3倍;无芒。原产印度。
  全省各地栽培,东南部尤盛。
  本种为福建省重要经济作物之一;杆含蔗糖70%左右,主要用于制糖;蔗稍和叶为牲畜的优良饲料;糖浆可酿酒和提炼酒精、培养酵母菌、提取维生素乙、丁;蔗渣可提取纤维,供制人造丝、尼龙、高级纸张、隔音板及绝缘体原料等。
  属于禾亚科的福建省主要用于蔬菜的作物有茭笋(茭白、菰)[Zizania caduciflora(Turcz.)Hand.-Mazz.]。
  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 (L.)Beauv.var major (Nees)C.E.Hubb.
  别名白茅根、含草根
  多年生草本,高达80厘米;根状茎横走,白色,味甜;叶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达60厘米,边缘粗糙;叶鞘口部有纤毛,叶舌膜质。圆锥花序圆柱形,长5~20厘米;小穗成对生于各节,一具长柄,一具短柄,均结实且同形,含2小花,仅第二小花结实,基部密生长为小穗3~5倍的丝状毛;无芒。生于路旁、山坡、荒地等向阳处,尤其撂荒地及火烧迹地蔓延甚速。
  全省各地极普遍。
  根茎(称茅根)味甜可食,为缓和、营养、利尿剂,又是清凉剂;茅花凉血、止血;亦可造纸、盖屋、制蓑衣。生活力极强,可用于固沙,但也是一种难除的杂草。禾亚科的可供药用植物福建省尚有淡竹叶[Lophatherum gracile Brongn.]、金丝草 [Pogonatherum crinitum (Thunb.)Kunth]、牛筋草[Eleusine indica (L.)Gaerth.]、狗尾草[Setaria viridis (L.)Beauv.]和荩草[Arthraxon hispidus (Thunb.)Makino]等。
  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 (Labill.)Warb.
  别名竿青、竿芒
  多年生直立草本,高达4米,节下常被白粉。叶线状披针形,长达90厘米,宽1.5~3厘米,两面无毛。圆锥花序长30~50厘米;小穗成对生于各节,一具长柄,一具短柄,均结实且同形,含2小花,仅第二小花结实,基盘的白色丝毛稍长于小穗;芒自膜质的第二外稃之裂齿间伸出,膝曲。多生于山脚湿润地及林缘、溪边。
  全省各地常见。
  本种主要用其茎、叶为造纸原料及盖屋顶;嫩时可作为牛饲料。
  福建省与该种有相仿用途的禾亚科植物还有芒[Miscanthus sinensis Anderss.](本种的杆穗常作扫帚用)、斑茅[Saccharum arundinaceum Retz.]、河王八[Narenga porphyroco-ma (Hance ex Trin.)Bor]、甜根子草[Saccharum spontaneum L.]、金茅[Eulalia speciosa(Debeaux)Kuntze]、四脉金茅[Eulalia quadrinervis (Hack.)Kuntze]和苞子草[Theme-da gigantea (Cav.)Hack.var.caudata (Nees)Keng]等。
  芦竹arundo donax L.
  别名 芦荻
  多年生,直立丛生草本,高达6米;根状茎粗状,多节。叶线状披针形,长达60厘米,宽2~5厘米,基部心形抱茎,叶鞘长于节间,叶舌膜质,长约1.5毫米,顶端具短纤毛。圆锥花序顶生,长达70厘米,分枝稠密,斜上举;小穗常带紫红色,有2~4小花;外稃具短芒,背面中部以下密生白色柔毛。性嗜水湿,多生于河岸和溪涧边。
  分布于全省各地。
  根茎粗壮,节节生根,为优良的固沙护堤植物;常栽培作绿篱,亦为堤岸的1种很好的观常植物:杆可盖屋顶,也可供造纸及制单簧萧和管乐的簧片。
  福建省可用于固沙护堤植的禾亚科物尚有类芦[Neyraudia reynaudiana (Kunth)keng]、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 Trin.]、铺地黍[Panicum repens L.]、野古草[Arundinella hirta (Thunb.)Tanaka]和假俭草[Eremochloa ophiuroides (Munro)Hack.]等。
  老鼠艻spinifex littoreus (Burm.f.)Merr.
  别名老鼠刺、腊刺
  多年生草本;杆坚硬,常被白蜡质,平卧而扩展达数米,节上生根,向上的直立杆高达1米。叶厚而硬,长达20厘米,常呈弯弓形,顶端内卷成针刺;叶鞘松驰,相互叠套,叶舌极短,顶端被白色纤毛。雌雄异株,雄小穗数个着生于顶端呈针状的穗轴上而形成穗形的总状花序,此等花序多数再排成有苞片的伞形花序;雌小穗单生于针状并托有苞片的穗轴基部,再由多数穗轴集成星芒状花序。耐盐碱,抗风沙,生于海滨沙滩地。
  分布于全省海滨。
  本种为优良的海滨防风固沙植物。
  福建省具类似功用的禾亚科植物,主要的还有盐地鼠尾粟[Sporobolus vinginicus (L.)kunth]、台湾虎尾草[Chloris formosana (Honda)Keng]、二型马唐[Digitaria heterantha(Hook,f.)Merr.],以及引种的大米草 [Spartina anglica Hubb.]等。
  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 (L.)Pers.
  别名绊根草
  多年生草本;具根状茎;杆匍匐地面达1米,并于节上生根和分枝,向上分枝高达20厘米。叶线形,长达5厘米,宽1.5~3毫米;叶鞘压扁而有脊,叶舌退化成一圈白毛。穗状花序3~6个,指状排列于杆顶,小穗着生于穗轴之一侧,含1小花,外稃革质,包藏着内稃。生于旷野、路边及山坡草地。
  全省各地常见。
  蔓延力强,生长迅速,为优良的固堤保土植物,亦可铺建草坪;耐放牧,为优良的牧场草种;根状茎药用,有清血之效。
  福建省适用于固堤保土或水土保持的禾亚科先锋草种,主要还有结缕草[Zoysia japoni-ca Steud.]、宿根画眉草[Eragrostis perennans Keng ]、华三芒草[Aristida chinensismunro]、黄草毛[Aristida cumingiana Trin.et Rupr.]、茅根[Perot is indica (L.)kuntze]、竹节草[Chrysopogon aciculatus (Retz.)Trin.]和鹧鸪草[Eriachne pallescens R.br.],以及引种的地毯草[Axonopus compressus (Swartz)Beauv.]等。
  (五)莎草科
  萤蔺Scirpus juncoides Roxb.
  多年生直立草本,高达60厘米;根状茎短;杆丛生,圆柱形,平滑。仅杆基部具1~3个无叶的叶鞘;苞片1,为杆的延长,长3~15厘米;小穗3~9个,簇生成头状,假侧生;每小穗具多数、螺旋状排列的鳞片及各有1朵两性花,鳞片顶端短尖;下位刚毛5~6条,与小坚果近等长,有倒刺。小坚果倒卵形,长2~2.5毫米。生于水田、池塘及溪边或沼泽地。
  分布于南平以南各地。
  全株可用于造纸、编草篮和蒲包等;药用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尿及止咳明目的功效。
  同属的福建省可供编织器物、席子的尚有水毛花[Scirpus triangulatus Roxb.]、水葱[Scirpus validus vahl]和藨草[Scirpus triqueter L.]等。
  荸荠eleocharis dulcis (Burm.f.)Trin ex Henschel
  别名尾梨、马荠、田藕
  多年生直立水生草本,高达60厘米;匍匐根状茎细长,顶端膨大成球茎,称荸荠;杆丛生,圆柱形,内有多数白色横隔膜,干后表面具节。仅杆基部有2~3个无叶的叶鞘,叶鞘膜质,紫红色。小穗单生于杆顶,长圆柱形,有多数、螺旋状排列的鳞片及各有1朵两性花,惟基部2鳞片内无花;下位刚毛7条,较小坚果长1倍半,具倒向小刺。小坚果阔倒卵形,双凸状,长约2毫米。水田栽培。
  全省各地有栽培。
  块茎富含淀粉,可供食用,有开胃解毒、消宿食和健胃之效。
  黑莎草gahnia tristis Nees
  别名甘尼草、油草
  多年生直立草本,高达1.5米;匍匐根状茎坚硬;杆圆柱状,中空,有节。叶基生和杆生,叶片线形,长达80厘米,边缘及背面具刺状细齿,叶鞘红棕色,长10~20厘米。苞片叶状,具长鞘;圆锥花序紧缩,由7~15个直立且紧贴花序轴的穗状花序组成;小穗排列紧密,各具8~9枚、螺旋状排列的鳞片,仅最上面1鳞片具1朵两性花,次下1片具雄蕊或无花;无下位刚毛或鳞片。小坚果倒卵状长圆形,具钝三棱,长约4毫米。生于干燥荒坡或山脚灌丛中。
  几乎产于全省各地。
  茎、叶为造纸和制纤维板的原料;全株可用于盖屋顶;小坚果榨油供食用。
  同科的本省的多穗扁莎[Pycreus polystachyus (Rottb.)P.Beauv.]其杆也作造纸原料。
  毛轴莎草cyperus pilosus Vahl
  多年生草本,高达80厘米;根状茎长;杆散生,有锐三棱。叶短于杆,着生于杆基部;叶鞘淡褐色。苞片叶状,3枚,长过于花序;长侧枝聚伞花序复出,聚伞金字塔形,小穗二列,排成疏松的穗状花序;小穗轴具狭翅,鳞片呈二列状排列,最下1~2枚无花,其余具1朵两性花,成熟后鳞片由下向上依次脱落;无下位刚毛。小坚果三棱形,长约1毫米。生于沟边潮湿处或水田边。
  全省各地常见。
  茎、叶为优良的造纸原料,并可编制草席和提篮等。变种白花毛轴莎草[Cyperus pilo-sus Vahl var.obliquus (Nees)C.B.Clarke],
  分布于全省各地,茎、叶纤维白色,为理想的造纸原料。
  福建省常见的同属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 Lam.var.brevifolius Bocklr.],其杆可编席;香附子[Cyperus rotundus L.],块茎称“香附子”,供药用,为健胃药,亦可治某些妇科疾症;风车草 [Cyperus alternifolius L.ssp.flabelliformis (Rottb.)Kukenth.],
  原产非洲,为普遍栽培的观赏植物。
  (六)棕榈科
  棕榈trachycarpus fortunei (Hook.f.)H.Wendl.
  别名棕树
  常绿不分枝乔木,高达15米;茎被残存的老叶柄基。叶聚生于茎顶,掌状深裂,直径50~70厘米,裂片多数,线状披针形,宽1.5~3厘米,坚挺不下垂,顶端2裂;叶柄长,两侧近无刺,基部扩大成纤维质的鞘抱茎(棕片)。肉穗花序排成腋生、大型的圆锥状复花序;苞片多数,革质,被锈色绒毛;花单性异株;花3基数,黄白色。核果肾状球形,直径约1厘米,蓝黑色,有白粉。生于山坡疏林下。
  全省各地有栽培。
  纤维的鞘(棕片)可编织棕绳、棕床、蓑衣等农、家具及棕垫等体育器材;嫩叶经漂白制草帽等;根、叶、果药用,有收敛止血之效。
  蒲葵livistona chinensis (Jacq.)R.Br.
  别名扇叶葵
  常绿不分枝乔木,高达20米;茎被老叶柄基。叶聚生于茎顶,阔肾状扇形,直径1米以上,掌状深裂达中部,裂片线状披针形,宽约2厘米,顶端2深裂,下垂;叶柄长,下部两侧有2行倒刺,基部扩大成短的纤维质鞘。肉穗花序排成腋生、大型圆锥花序式复花序;花两性,3基数,黄绿色。核果形如橄榄,长约2厘米,熟时黑色。分布于我国南部和越南。
  全省中部、东部及南部地区常见栽培。
  纤维质的鞘供作器物填充料;嫩叶制蒲扇;裂片中脉制牙签;果药用,治癌肿、白血病等;根治哮喘;叶治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福建省东部及南部地区园林常见栽培观赏植物及行道树属该科的尚有棕竹[Rhapis ex-celsa (Thunb.)Henry ex Rehd •]、鱼尾葵[Caryota ochlandra Hance ]短穗鱼尾葵[Caryota mitis Lour.]和假槟榔[Archon-tophoenix alexandrae (F.Muell.)H.Wendl.et Drude]等。
  (七)天南星科
  芋colocasia esculenta (L.)Schott
  别名槟榔芋、芋头
  湿生草本;块茎椭圆状,长10~30厘米,径5~15厘米,常生多数小球茎,富含淀粉。叶片盾状着生,叶片椭圆状卵形,长20~50厘米,宽10~25厘米,基部心形,全缘;叶柄粗壮,长20~90厘米,下部鞘状。花序柄常单生,短于叶柄;佛焰苞长约20厘米,管部绿色,长约4厘米,檐部白或淡黄色;肉穗花序长约10厘米,短于佛焰苞,附属器钻形。原产亚洲热带地区。
  全省各地常有栽培。
  块茎作主食或蔬食,叶柄作菜或词料;栽培历史悠久,品种很多,福建槟榔芋久享盛名。魔芋[AmorphophaLLus rivieri Dorieu]也见零散栽培
  天南星arisaema heterophyllum Bl.
  别名南星、异叶天南星多年生草本;块茎扁球形,直径2~4厘米。每年常仅1叶,叶片鸟足状分裂,裂片13~19,倒披针形至线状长圆形,中裂片长约为侧裂片的一半,长3~15厘米,宽0.7~5.8厘米,裂片全缘;叶柄圆柱状,粉绿色,下部3/4鞘筒状。花序柄长30~35厘米,从叶柄鞘筒内抽出;佛焰苞管部圆柱形,长3.2~8厘米,粗1~2.5厘米,粉绿色,檐部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4~9厘米,下弯几成盔状,肉穗花序两性或雄花序单性。浆果红色或红黄色;种子1枚,黄色,具红色斑点。生于林下或沟谷较阴湿处。
  分布于全省各地,但不常见。
  天南星为历史悠久的中药。半夏[Pinellia ternata (Thunb.)Breit.]本省也产,产量大。
  (八)凤梨科
  凤梨ananas comosus (L.)Merr.
  別名波萝
  陆生草本;茎短。叶狭长,旋叠式族生,长40~90厘米,边缘有锐齿。穗状花序顶生,球果状;花稠密,生于三角状卵形苞片腋内,紫红色;子房下位,埋藏于肉质花序轴内。果为球果状,由肉质增厚的中轴,肉质的苞片以及螺旋状排列不发育的子房连合成一个多汁的聚花果,顶部常有退化、旋叠状的叶丛。原产热带美洲。
  闽东南有栽培。
  本种为著名的热带水果;叶纤维是编织和造纸原料。
  (九)鸭跖草科
  露水草cyanotis arachnoidea C.B.Cl.
  别名蛛丝毛蓝耳草
  1~2年生草本,全草常带紫绿色,疏生蛛丝状白色绵毛;基生叶数枚,丛生,由叶丛中发出数支披散长茎。基生叶条形,长6~12厘米,宽5~12毫米,全缘,基部鞘状,茎生叶少数,长圆状条形,长3~6厘米。聚伞花序常复出而成头状,少数单生,为佛焰苞状总苞所托;苞片镰刀状弯曲,覆瓦状,两列,蛛丝状白色绵毛较密;花蓝紫色;雄蕊6枚;蒴
  果3爿裂。
  福建南部有星散分布及少量栽培。
  全草提取蜕皮激素,药用。
  同科的紫万年青[Tradescantia pallida (Rose.)D.R.Hunt.cv.pupurea']及紫竹草[T.penduLa (Sshnizl.)D.R.Hunt.]等,习见栽培观赏。
  (十)雨久花科
  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 (Mart.)Solms
  别名水浮莲
  浮水草本或有时根生于泥中,高20~40厘米;具长匍匐枝,和母株分离后生出新植物。叶基生,莲座状,阔卵形,长2.5~12厘米,全缘,无毛,具弧形脉;叶柄长30~50厘米,中部膨胀成囊状,内有气室,基部有鞘状苞片。花葶直立,有花多朵成穗状花序;花被裂片6,蓝带紫红色,上裂片在中心有一黄斑。蒴果卵形。原产美洲。
  东部沿海及南部地区有栽培或逸生于河、湖、池塘中。
  本种系作为猪词料引入栽培的,对工业污水中某些有害元素有净化作用。由于繁殖迅速,时有堆塞水道。另有雨久花[Monochoria korsakovuii Regel et Maack]全省广布,为田间杂草,也作词料。
  (十一)灯芯草科
  灯芯草juncus effusus L.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横走;茎簇生,高40~100厘米,径1.4~4毫米,内充满乳白色髓部。低出叶鞘状,淡黄色,长者可达15厘米,叶片退化呈刺芒状。假花序侧生,聚伞状,多花,密集或疏散,总苞片似茎的延伸,直立,长5~20厘米,花长2~2.5毫米;花被片6,条状披针形;雄蕊3(~6)枚。蒴果长圆状,3室,与花被片等长或稍长;种子褐色,长约0.4毫米。
  全省各地常见。
  全草入药,有利尿、清凉之效。茎也作编织材料。同属的许多种类,茎长者大多可作编织材料。
  (十二)百部科
  大百部stemona tuberosa Lour.
  别名对叶百部
  多年生攀援性草本,长可达3米;块根肉质,纺锤状,成束,长5~25厘米,粗1~5厘米。叶对生或轮生,偶兼有互生,卵状披针形或卵形至阔卵形,长6~20厘米,宽2~8厘米,基部心形,全缘,弧形基出脉7~13条;叶柄长3~10厘米。花单朵或2~3朵排成总状花序,腋生;花被片4,披针形,黄绿色,长3.5~7.5厘米;雄蕊4,紫色,药隔延伸。蒴果倒卵形,长2.5~6厘米,宽1~3厘米,熟时2另裂;种子多数。生于林缘水边。
  全省各地有见。
  块根药用。
  金刚大[Croomia japonica Miq.]直立草本,我国仅见于闽西山区及浙江,日本也有。对研究东亚及北美植物区系有科学意义。(十三)百合科
  百合lilium brovunii F.E.Brown ex Millez.
  鳞茎球形;鳞茎瓣广展,无节、白色。茎直立,有紫色条纹,无毛。叶散生,常自下而上渐小,披针形至条形,5~7脉,全缘。花单生或几朵排成近伞形花序;花梗长,稍弯;花喇叭形,白色,有香气;花被片6,两轮排列,蜜腺两边具小乳头状突起,雄蕊向上弯,花丝中部以下密被柔毛;子房圆柱形,花柱长于雄蕊,柱头3裂。蒴果长圆形,具棱;种子多数。生于灌木林下、路边、溪旁及石缝处。
  分布于全省各地,但不多见。
  鳞茎含丰富淀粉,可供食用;亦可作药用。
  本种尚有一变种var.viridulum Baker,区别在于变种的叶倒披针形至倒卵形,用途与原种同。麝香百合[l .longiflorum Thunb.]广泛栽培,供观赏。
  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 (L.f)Ker —Gawl.
  多年生草本;根较粗,常膨大为纺锤形的小块根;地下匍匐茎细长。叶基生成丛,禾叶状,具3~7脉。花葶常比叶短,总状花序轴长2~5厘米;花单生或成对生于苞片腋内;苞片披针形,最下面的长达7~8毫米;花梗中部或中部以上有关节;花被片白色或淡紫色,披针形,稍下垂而不展开;雄蕊6,花丝短,花药三角状披针形;子房半下位,花柱粗短,基部扩大,略呈长圆锥形。生于林下、溪旁或山坡阴湿处。
  分布于全省各地,但内地山区较常见;也有栽培。
  块根是中药麦冬,能生津解渴,有润肺止咳之效,为缓和滋养强壮药。
  本种与沿阶草[Ophiopogon bodinieri Levi.]很相似,但后者的花葶与叶几乎等长、花开时花被片张开、花柱细及基部不扩大等可以区别。
  菝葜smiax china Linn.
  别名金刚刺
  攀缘灌木;根状茎粗厚;茎通常疏生刺。叶卵形或圆形,薄革质或纸质;叶柄一半以上有狭鞘,几乎都有卷须。花单性,异株;花黄绿色,多花排成伞形花序,常呈球形,生于叶尚幼嫩的小枝上,花序托稍膨大,近球形;雄花花被片6,内轮3片较外轮3片稍狭,雄蕊长约为花被2/3;雌花与雄花相似,有退化雄蕊6枚。浆果球形,熟时红色。生于山坡、路旁及灌丛中。
  全省各地常见。
  根状茎富含淀粉和鞣质,可提取淀粉和栲胶;有些地区作土茯苓药用,有祛风活血的作用。
  同属的常见种类福建尚有华东菝葜[s .sieboldii Miq.]、牛尾菜[s .riparia A.DC.]、土茯苓[S.glabra Roxb .]、尖叶菝葜[S.arisanensis Hay.]和圆锥菝葜[S.bracteata Prcsi]等。
  同科的福建省常见栽培蔬菜有葱[ALLium fistulosum L.]、洋葱[a .cepa L.]n[a .sativum L.]、韭菜[a .tuberosum Rot tier ex Spreng.]和荞头(蕌头)[a .chinenseg.Don]等。此外,黄花菜[Hemerocallis citrina Baronil及北黄花菜[H.lilioasphodelus L.]也常见栽培,后者福建省北部山地有野生。
  百合科在福建省常见栽培花卉植物有吊兰[ChLorophytum comosum (Thunb.)Baker.]、芦荟[Aloe vera L.var.chinensis (Haw.)Berger.]、吉祥草[Reineckea carnea (Andr.)kunth]、[蜘蛛抱蛋_Aspidistra elatior Blume],天门冬[Asparagus cochirtchinensis (Ioiur.)men".]、凤尾丝兰[YMora gZoricwa L.]、朱蕉[Cordyline fruticosa (L.)A.Cheval.]和虎尾兰[Sansevieria trifasciata Prain]等。而延龄草[Triilium tschonoskii Maxim.]和疏花无叶莲[Petrosavia sakuraii (Makino)Dandy],均为我国特有种,福建省仅见于崇安黄岗山
  海拔1900~2000米的林下,对研究植物分类和植物区系有科学价值。
  (十四)石蒜科
  剑麻agave sisalana Perr.ex Engelm.
  多年生肉质草本;茎粗短。叶莲座式排列,剑形,长0.5~1.5米,初被白霜,通常全缘,顶端有1枚红褐色的硬刺。花葶粗壮;花两性,排成顶生、大型的圆锥花序,高达6米;花黄绿色;花被裂片6;雄蕊6枚;子房下位,长圆形。蒴果长圆形,通常不能正常结实。
  一个生长周期(一般6~7年)只开一次花,花期多在秋冬间,花后花序上长出大量的珠芽后植株死亡。
  福建东南部有栽培。
  为世界著名的纤维植物,纤维品质极优良,居各种龙舌兰麻之首位,拉力强、耐磨、耐碱、耐腐、耐水浸,是国防工业等的重要原料;也可供观赏。
  石蒜lycoris radiata (L’Her.)Herb.
  别名山落巧
  多年生草本;鳞茎近球形,直径达3.5厘米。叶基生,线形,全缘。花葶先叶抽出,高约30厘米;伞形花序;花两性,鲜红色;花被6裂,裂片狭倒披针形,边缘皱缩,向外反卷;雄蕊6枚,比花被长;子房下位,花柱细长。蒴果。喜生于海拔900米以下的阴湿山坡及溪沟边;庭园偶有栽培。
  全省各地较常见。
  鳞茎可提取淀粉,用于浆纱或建筑上的涂料等,因有剧毒,不能食用;也可入药,但有毒,用时要小心;鳞茎含有10多种生物碱,其中的石蒜碱有一定的抗癌活性。
  水仙narcissus tazetta L.var.chinensis Roem.
  别名水仙花
  多年生草本;鳞茎卵球形。叶线形,顶端钝,全缘。伞形花序;花两性,芳香,平伸或下垂;花冠高脚碟状,筒部近三棱形,花被6裂,白色;副花冠浅杯状,黄色;雄蕊6枚;子房下位。蒴果。
  厦门、漳州、福州等地有栽培,但漳州栽培的水仙质量最好,驰名中外。平潭、长乐等地也有逸为野生者。
  水仙是我国的传统名花,具有品、色、香、姿、韵五绝,故历来颇受人们的喜爱与赞美,多被雕刻培育成各种各样的盆景以供观赏。鳞茎又可入药,用于治疗腮腺炎、痈肿等症,但有毒,应慎用。
  (十五)薯蓣科
  薯蓣dioscorea opposita Thunb.
  别名山药、山药蛋
  草质缠绕藤本;块茎略呈圆柱形,垂直生长,长可达1米;茎右旋。叶互生或茎中部以上对生,叶形变化大,通常为三角状卵形,宽卵形,基部戟状心形,3浅裂至深裂,掌状脉;叶柄长,叶腋内生有珠芽。花小,单性异株,雄花序穗状直立,2~4枝腋生。蒴果长宽几相等,有3翅。
  全省各地均有栽培。
  块茎供药用,称山药,是常用中药,为滋补强壮剂。
  (十六)鸢尾科
  射干belamcanda chinensis (L.)DC.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横走,略呈结节状,鲜黄色。叶2列,嵌迭状排列,宽剑形,扁平,长可达60厘米。花排成顶生的伞房花序,呈二歧状;花桔黄色,花柱棒状,顶端3浅裂。蒴果倒卵圆形。
  全省各地均有栽培或野生于草地、山坡及林下阴湿地。
  根状茎供药用,有清热解毒、消肿等功效,主治扁桃体炎、咽喉炎、白喉、颈淋巴结肿大、腮腺炎、睾丸炎、乳腺炎、牙疳及疮毒肿痛等。
  (十七)芭蕉科
  香蕉Mussa nana Lour.
  别名龙溪蕉、天宝蕉、矮脚香蕉
  粗壮草本,高达2.5米;假茎浓绿而带黑斑,茎径15~30厘米。叶片长椭圆形,长1.5~2.2米,宽60~85厘米,顶端圆钝,基部近圆形或微心形,下面被白粉;叶柄粗壮,长达30厘米。穗状花序下垂;苞片外面紫红,被白粉,内面深红,顶部的雄花苞片不脱落;每苞片有花二列;花乳白色或稍带浅紫色;合生花被片5裂,离生花被片近圆形,顶端急尖。果序有果达360个。
  福建省东部至南部地区多栽培,尤以漳州天宝所产盛名国内外。
  热带著名水果之一,品种甚多,除生食外,可制罐头、酿酒或制果子露等。
  (十八)姜科姜黄curcuma Longa L.
  别名黄姜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粗短、肥大,断面深黄色,极香,根粗壮,末端膨大成块根。叶基生,长圆形,长30~45厘米,宽15~18厘米,两面无毛;叶柄长。花葶秋季由叶鞘内抽出,穗状花序圆柱形,长12~15厘米;苞片多数,密集,绿白色,上部无花的较狭,顶端红色;花两性,花冠漏斗状,不对称,冠管长于花萼2倍多,3裂,后方1裂片较大;侧生退化雄蕊比唇瓣短;唇瓣圆形,黄色,发育雄蕊1枚。蒴果3瓣裂。生于向阳山坡灌草地。
  除闽北极少见外,本省各地零星分布。
  根茎及块根药用,有行气破瘀、通经止痛的功效;亦可提取用于食物的染料;根茎所含的姜黄素可作化学试剂。
  同属的相近种福建省有莪术[Curcumphaeocaulis Val.]和郁金[Curcum aromatica Salisb.],药用上这3个种的根茎作姜黄或莪术用,根端膨大的块根均作郁金用。
  砂仁amomum viLlosum Lour.
  别名阳春砂、长泰砂
  多年生草本,高达2米;根状茎横走,节上具圆筒状膜质鳞片。叶茎生,2列,披针形,长20~50厘米,叶鞘抱茎;叶舌长3~5毫米。穗状花序自根状茎抽出,总花梗长4~6厘米;花两性,3基数,花萼管状,一侧开裂;花冠管长约1.8厘米,白色,唇瓣匙状圆形,中脉紫色;雄蕊1枚,药隔顶端的附属体半圆形。蒴果长圆形或近圆形,直径约2厘米,紫红色。生于或栽培于山地荫润处。
  产于诏安、长泰等地,仙游以南沿海地区有栽培。
  果为芳香健胃、祛风药。
  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
  别名生姜
  多年生直立草本,高达1米;根状茎粗短,肥厚,具芳香辛辣味。叶茎生,2列,长披针形,长15~30厘米;叶舌膜质,长2~4毫米。穗状花序单独自根状茎抽出,长4~5厘米;苞片覆瓦状排列,各片内生1花;花两性;花萼管状,顶端3齿,通常侧裂;花冠管长约2.5厘米,黄绿色,唇瓣短于花冠裂片,有紫色条纹和淡黄色斑点;雄蕊1枚,药隔附属体延伸成喙状并包裹花柱。蒴果3裂。
  全省各地栽培。
  根茎作烹调配料或制酱菜、糖姜等;药用为驱风、兴奋剂。
  山姜alpinia japonica (Thunb.)Miq.
  别名福建土砂仁、山姜头
  多年生直立草本,高达70厘米;根状茎横走,被棕褐色、鞘状鳞片。叶茎生,2列,长圆形或倒披针形,长18~45厘米,宽4~7厘米,叶鞘抱茎;叶舌2裂,长约2毫米。总状花序顶生,长15~30厘米;花两性,成对生于密被绒毛的花序轴上;花萼管状,顶端3浅裂;花冠管长约1厘米;唇瓣倒卵形,白色而有红色条纹;雄蕊1枚。蒴果近圆形,直径1~1.5厘米,橙红色。生于林下荫湿地。
  分布于全省各地,尤其内地山区较常见。
  果药用,为芳香健胃药,具祛风行气、温中止痛的功效。
  同属有相仿药用的植物福建省尚有华山姜[Alpinia chinensis (Retz)Rosc.]、高良姜[Alpinia officinarum Hance]和艳山姜[Alpinia zerumbet (Pers.)Burrt.et Smith]等。
  (十九)美人蕉科
  蕉芋canna edulis Ker —Gawl.
  别名蕉姜芋
  多年生高大草本,高达2米;根状茎多分枝,块状。叶长圆形或卵状长圆形,长30~60厘米,宽10~20厘米,全缘,叶面绿色,边缘或背面常绿带紫色;叶柄短,叶鞘边缘紫色。总状花序少花,不分枝或少分枝,被蜡质粉霜,基部有阔鞘;花单朵或2朵聚生;苞片淡紫色;萼片绿或染紫色;花冠裂片杏黄或染紫色,唇瓣卷曲,上部红色,基部杏黄;子房绿色,密被小疣状突起。原产西印度群岛。
  全省各地见有栽培,尤其闽西地区。
  此外,柔瓣美人蕉[c .flaccida Salisb.]、兰花美人蕉[c .orchioides Bailey]、粉美人蕉[C.glauca L.]、大花美人蕉[C.generalis Bailey]和美人蕉[C.indica L.]等也习见栽培为观赏植物。
  (二十)竹芋科
  竹字maranta arundinacea L.
  多年生直立草本,高达1米;根状茎肥厚、肉质,纺锤形。叶基生和茎生,绿色,卵状长圆形或卵状披针形;叶柄顶端具圆柱形的叶枕,基部鞘状。花两性,排成顶生的总状花序;花白色;萼片3片;花冠3裂;退化雄蕊4枚,长短与形状均不一,其中外轮的2枚呈花瓣状,倒卵形,顶端凹入;发育雄蕊1枚。果为坚果状,长圆形。
  福建南部和西部等地有栽培。
  根状茎富含淀粉,质量较好,供食用及药用,有清暑解热、利尿等功效。
  (二十—)兰科
  天麻gastrodia elata Bl.
  别名赤箭
  多年生草本;块茎椭圆状或卵圆形,横生,黑褐色或黄棕色蜜环菌菌丝与之共生并侵入块茎,块茎肉质;茎黄褐色,节上具黄褐色鞘状鳞片。总状花序单生茎顶,多花,苞片膜质;花淡黄绿色或肉黄色;萼片与花瓣合生成长1厘米、宽6~7毫米的歪筒,唇瓣白色,3裂,中裂片舌状,具乳突;合蕊柱长5~6毫米。
  福建有栽培,但未见野生报导。
  块茎药用,有镇痉作用,治头痛、眼花、头昏、小儿惊风等。
  此外,石斛属[Dendrobium spp .]许多种,茎作草药用,福建也产。
  花叶开唇兰anoectochilus roxburghii (Wall.)Lindl.
  别名金线莲
  陆生兰,高3~15厘米;根状茎匍匐,伸长。茎下部具叶2~5枚。叶卵状椭圆形,长1.5~3.5厘米,上面暗紫绿色,有金黄色明晰脉网纹,背面带紫红色;叶柄短,基部鞘状,稍抱茎。总状花序具2~6朵疏散的花,花序轴被柔毛;苞片淡紫色;花乳黄色;唇瓣顶端2裂,裂片舌状,每侧具6条舌状流苏,基部具长6~7毫米距,胼胝体生于距的中部。蒴果椭圆状。生林下阴湿处。
  全省广布,但资源稀少。
  全草药用,有清津、润肺之效。近有少量栽培。银线莲[Goodyera schlechtendaLiana Rchb.f.]更习见,也可药用,据说可敷治蛇咬伤。
  第二章 植被
  第一节 阔叶林植被
  一、阔叶林特征
  (一)阔叶林群落的外貌和结构
  1.群落的常绿性与季相
  福建的常绿阔叶林乔木的建群种都是常绿的,占乔木层种类个体的大多数,而在冬季完全落叶的树种,在中亚热带与南亚热带群落中分别仅占其树种总数的8%~10%与3%~5%,而且它们都是个体数不多的林中散生树种。因此,阔叶林外貌全年保持高的常绿性。
  其林冠通常呈单调的暗绿色。林相葱郁而外层略凹凸且较紧密。当春夏之交,林中多数壳斗科树种等,相继开出黄色花序与长出鲜绿色新叶时,则使林冠黄绿相映,约1~2个月后,又转为恒常单调的暗绿色。所以其全年外貌的季相,仅此一段时期有较明显变化,而不像我国北方的阔叶林,一夜秋风即几乎万木凋零。
  2.群落的高度与立木密度
  森林群落的高度,一般由林中占优势的树种高度所决定。本省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上层高度大多在10~17米,少数可达20~25米。但其乔木层中各树种高度参差不齐,其中9~13米高的立木株数约占林中总株数的75%,平均株高为11.3米。但在中亚热带南部地区的森林上层高度和林中立木平均高度又高于北部地区。如沿闽中戴云山——博平岭一线山脉的北侧地区,森林上层高度也可达18~22米,少数在25米以上,立木平均株高12.3米。而沿闽北武夷山脉东南一侧地区,森林上层高度多在9~12米,立木平均株高10.3米。
  在本省南亚热带地区,由于热量较充足,阔叶林树种生长的高度与立木密度一般都高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如目前保存得较原始的南靖县和溪南亚热带雨林群落(以下作为本省南亚热带雨林的代表群落作叙述),上层高达25~28米。其乔木层中9~21米高的立木株数约占总株数的80%,平均株高16.2米。每100平方米面积中有立木10~30株,多者约达40株。
  3.群落的植物生活型和叶特征
  植物的生活型(分为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和藤本植物)组成和叶特征(按叶片的大小及其革质化程度分为各个叶级和叶质等)状况,是决定森林群落外貌特征的重要因素,它们能从一些侧面反映林地生境的水、热条件。图2-2-1显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乔木、灌木种类分别占总种数的40%上下。南亚热带雨林的乔木种占总种数的35%左右,灌木种约占22%。以上两个地带中的森林群落的植物生活型组成最明显的差别,是南亚热带雨林的藤本植物种数占有很高的比率,占总种数的25%,是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3倍以上,特别是其中的木质大藤本种类多、数量大。
  从图2-2-2显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南亚热带雨林群落,其叶级都各以中型和小型面积的叶片居主与次,而前者群落的这两种叶级占的比率近于相等(占45%上下)。两群落的叶质则都以革质叶和草质叶占大多数(分别占40%~50%)。以上是按整个森林群落全部植物种类统计的数值,如果单凭森林乔木层树种作统计,则叶质的革质叶和厚革质叶占的比率都进一步提高,而草质叶占的比率相对下降,这种状况尤以中亚热带森林群落更明显。
  4.群落的垂直结构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垂直结构一般有三个基本层,即乔木层、灌木层(包含上层树种苗木)与草本层,其中各个层还可分为2个亚层。林中穿插生长的藤本植物与附生于树杈、树干的附生植物都不成层次,称为层间植物。南亚热带雨林垂直结构远比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复杂,除有三个基本层外,乔木层可有三个亚层,林中自上而下各层成连续状地逐渐过渡,分层较不明显。同时其林中丰富的藤本与附生植物更增添了雨林群落结构的复杂性。
  5.藤本与附生植物
  南亚热带雨林群落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藤本特别是木质大藤本植物种类多、数量大。据60年代初期在南靖县和溪亚热带雨林的调査统计,在1200平方米林地面积中,有藤本54种共2855株,占调査植物总种数的25%,而其中藤茎粗3厘米以上的木质藤本,又占藤本种数的26%(又曾于50年代中期调査统计,在100平方米中有木质藤本17种共120株),较典型的木质大藤本有豆科的密花豆藤(Spatholobus suberectus ),扁茎宽最大达52厘米,单茎长250米以上,于50~60年代被砍伐后,目前仍保存部分大藤)及楮藤子(茎粗可达50厘米),夹竹桃科的花皮胶藤(ecdysanthera utilis,32厘米,乳胶品质优于巴西橡胶)。酸叶胶藤(E.nwm,18厘米),葡萄科的扁担藤(tetrastigma planicaule,20厘米)。藤茎粗可达5厘米以上的还有豆科的油麻藤、黄藤,买麻藤科的买麻藤,牛栓藤科的牛栓藤,番荔枝科的瓜馥木与白背瓜馥木等。密花豆藤等前几种巨大藤本可攀上林冠并向周围林地伸展,有如横空飞架的天桥,或似地面盘结的巨蟒,形态各异,蔚为奇观。至于草质藤本之多就更难以计数了。然而,50年代后期以来,由于受人为破坏,该地区约4000亩面积的南亚热带雨林至今仅存约300亩,林地四周已成秃山,林中的木质大藤本已大为减少了。
  此外,南亚热带雨林中的高大树干与树杈上,常见一丛丛附生的兰科与蕨类植物,主要有兰科的鹤顶兰、石仙桃、斑叶兰与蕨类的椭蕨、石播等。丰富的藤本与附生植物显示雨林群落内的湿热环境特点,它们在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就贫乏多了。
  南亚热带雨林中还有其他雨林特征,如有的大树具有明显的板状根。它是从树干基部呈放射状地向四周伸出的板块,以助于支撑与固着地上部高大的躯体。它是大乔木对在湿热环境下,因土层较疏松潮湿,而根系较浅的一种特殊适应形态。在南靖县和溪南亚热带雨林中,约有10个树种具大小板状根,最明显的是林中上层占主要优势的壳斗科树种红栲(Castanopsis hystrix )与乌来栲(c .uraiana ),大树茎基部通常有3~5条高度0.5~1.5米的板状根,最大者高2.5米且在地面伸展约4米长。它较之海南岛五指山区的热带雨林中的蝴蝶树(Tarrietia parvifolia )的板状根高达5米、在地面伸展9米长为小,但它可同云南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中的板状根(高2米以上)相媲美。
  其次,具有“茎花现象”与“绞杀植物”等雨林特征。一些桑科的榕属植物如水同木等以及猕猴桃科的水东哥等,其树干或老枝上可长出累累果实状的花序托,被称为“茎花现象”或“老茎生花”。榕属植物的果托(含较高糖分)被鸟吃后,其种子由鸟粪排泄在一些树干上可发芽长成植株,根沿树干延伸下达地面入土生长,其上部根系逐渐发育成网状紧箍包围被附着的大树,使之生长不良甚至枯死。这种植物被称为“绞杀植物”,它与“茎花现象”在本省南亚热带雨林中均屡见不鲜。此外,一些林下的草本植物与灌木,如野牡丹科的柏拉木,姜科的山姜,金粟兰科的多种金粟兰、九节茶,天南星科的海芋与秋海棠科的秋海棠等,都具有叶尖成尾状的滴水叶片,称为“滴水叶尖”,它在阴湿的林下有利于植物体的水分排泄。以上所述几项都构成湿热性雨林的主要特征,而它们在本省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均不明显或已消失。
  (二)阔叶林群落的植物种类成分
  [=此处为表格(表2-2-1 福建省若千地区常绿阔叶林植物种数与株数比较表)=]
  从表2-2-1明显可见,从闽南到闽中、闽北,随纬度的逐渐增加,本省几种较典型的常绿阔叶林群落的植物种数与株数都相应地递减。同时这些群落所含的植物种类在地区分布上不但数量不同,其性质(区系地理成分)也有差异。据统计,于世界上热带、亚热带地区分布的植物成分,分别占本省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的科与属总数的50%与67%,而占南亚热带雨林植物的科与属总数的68%与78%。所以,本省常绿阔叶林植物的热带性成分占有很高的比率。相反,分布于世界高纬度的温带地区的温带分布成分都较少,均仅占本省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的科与属总数的约15%,占南亚热带雨林植物的科与属总数的约7%与6%。以上状况同本省地处濒海的中、南亚热带地理位置,以及闽北的武夷山和闽中的戴云山两大山系阻隔冬季从北方南下的寒潮、又常年阻留来自海洋的东南暖湿季风,因而形成优越的气候条件是紧密相关的。
  本省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上层树种成分,主要有壳斗科栲属的甜槠(Castanopsiseyrei )、米槠(c .carlesii )、栲树(c .fargesii )、苦槠(C.sclerophiylla)、红勾栲(c .Zamontii )、南岭栲(C.fordii)、闽粤栲(c .fissa ),还有罗浮栲(c .fabri )、女叶槠(C.tibetana )、赤枝栲(c .kawakamii)与乌楣栲(c .jucunda)等。此外有壳斗科的多种青冈(CycZoftaZanopsisspp.)、多种石栎(Lithocarpus spp .)以及樟科的刨花楠、红楠、建楠、闽楠、浙江楠、樟树、黄樟、华南桂、多种新木姜子,山茶科的木荷、厚皮香,金缕梅科的蕈树、细柄蕈树、执香,杜英科的多种杜英、薯豆与猴欢喜,胡桃科的少叶黄杞,蔷薇科的多种石楠,山龙眼科的红叶树,木兰科的观光木与多种含笑等。林中也常见散生马尾松(受人工干扰大的森林则更多)、毛竹、杉木、柳杉、铁杉、建柏等。以上栲属的甜槠等前6个树种是该地带最主要的乔木层成分,可以其中1或几个树种为优势成分而组成该地带常绿阔叶林主要群落类型。其它壳斗科、樟科、山茶科、金缕梅科与杜英科的一些树种,虽然也可以优势成分出现而组成森林,但这些森林群落类型比前面分别以甜槠等6个树种为主组成的群落类型少得多。这些科的树种通常作为次要的成分伴生或散生于常绿阔叶林乔木层中。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层的灌木种类,主要有山茶科的多种柃木如柃木、细齿叶柃,红淡属的黄瑞木,茶属的多个种,杜鹃花科的杜鹃、刺毛杜鹃、弯蒴杜鹃、鹿角杜鹃等,越桔属的多种乌饭,金缕梅科的檵木,蔷薇科的多种石斑木,虎耳草科的多种鼠刺,冬青科的多种冬青,五加科的多种树参,樟科的多种木姜子、多种山胡椒,山矾科的多种山矾,还有竹类如多种箬竹、苦竹、桂竹等。林下的草本植物主要是几种蕨类如乌毛蕨科的狗脊蕨,里白科的多种里白、芒萁,还有数量较少的淡竹叶、黑莎草,沿阶草与几种兰科植物,较潮湿的林地也常见一些石松,卷柏与苔藓等地被层的矮小植物。林中的藤本植物种类与数量都较少,多半是菝葜属的小藤本,还有紫金牛科的几种酸果藤,葡萄科的几种崖爬藤,木通科的几种木通、五叶瓜藤与豆科的几种藤本。这些藤本一般越近南亚热带地区则种数、个体数都越多、也长得较巨大;近闽北地区则数量与长势都少而小。
  本省的南亚热带雨林现状分布不多,仅在南亚热带北缘山区保存有几处林相较完好的小面积群落,也已不同程度地次生化,又因纬度较偏北而具有一定的向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过渡的特点。如较典型的南靖县和溪乐土南亚热带雨林,乔木层树种以壳斗科的红栲、乌来栲与桃金娘科的大叶赤楠(Svzygium hancei)占优势,树高25~28米,为高居林冠最上层的建群层。其次有樟科的厚壳桂、硬壳桂、香港新木姜子、刨花楠,杜英科的中华杜英、海南杜英,梧桐科的翅子树,清风藤科的泡花树,胡桃科的黄杞,桑科的白桂木,山龙眼科的红叶树,大戟科的黄桐、禾串树,豆科的围涎树、亮叶围涎树,茜草科的毛茜草树等,树高20~25米,为乔木第二亚层;五加科的鹅掌柴,茜草科的茜草树、狗骨柴,大戟科的毛五月茶,桑科的水同木、红毛榕,猕猴桃科的水东哥,山榄科的肉实树,山矾科的羊舌树,橄榄科的橄榄,大风子科的脚骨脆,樟科的多种木姜子与多种山胡椒等,树高5~15米为乔木第三亚层,参差不齐地向林下灌木层过渡。
  林下灌木高度2~3米以下,主要有茜草科的九节木、多种粗叶木,紫金牛科的罗伞树、走马胎、朱砂根、百两金、杜茎山、鲫鱼胆、虎舌红,野牡丹科的柏拉木、野牡丹,冬青科的毛冬青、秤星树、三花冬青、矮冬青,芸香科的山柑,樟科的多种木姜子等。草本植物较稀疏,但沟谷湿地有成片密生而矮小的单叶新月蕨、三羽新月蕨。常见的还有姜科的中华山姜,金粟兰科的接骨金粟兰、九节茶,禾本科的淡竹叶、钩毛草,莎草科的多种苔草,蕨类的金毛狗、福建莲座蕨、狗脊蕨、多种凤尾蕨、鳞始蕨,兰科的建兰等多种兰花,苦苣苔科的线柱苦苣苔,鸭跖草科的中华穿鞘草等,都是阴湿性草类。林中繁生藤本植物,除前述的密花豆藤、花皮胶藤等木质巨大藤本别具特色外,还有茜草科的多种匍匐九节木、玉叶金花、钩藤、羊角藤、流苏藤、鸡屎藤,紫金牛科的多种酸果藤,牛栓藤科的红叶藤,百合科的几种菝葜,豆科的藤黄檀、鲍氏豆、龙须藤、多种崖豆藤,檀香科的寄生藤,棕榈科的多种省藤,胡椒科的毛菊,鼠李科的翼核果、雀梅藤,卫矛科的多种南蛇藤,清风藤科的清风藤,防己科的轮环藤、细园藤,葡萄科的粤蛇葡萄等。今现状群落中,以番荔枝科的白背瓜馥木数量最多,分布最普遍。以上大小藤本植物,极大地增加了南亚热带雨林群落结构的复杂性与覆盖度。
  南亚热带雨林受人工干扰而次生化,则林中具喜光习性的植物增多,其乔木层中生长较多马尾松,山茶科的木荷,金缕梅科的枫香,五加科的鹅掌柴,壳斗科的闽粤栲,清风藤科的笔罗子,漆树科的木蜡树,豆科的围涎树、南岭黄檀等,特别在透光的林窗地块尤多,那里也生长较多阳性小乔木与灌木,如樟科的山苍子,榆科的山黄麻、山油麻,大戟科的山乌桕、红桕等,阳性草本芒萁、黑莎草等和阳性藤本如菝葜属植物、酸果藤与豆科的野葛藤、山蚂蝗等也较多。目前如闽南长泰县东部吴田山南北两侧海拔约450米以下的一些沟谷地,安溪县西南部龙涓乡以及莆田县北部大洋乡等局部低海拔山沟谷地残存的常绿阔叶林,或闽东南沿海某些村庄附近的常绿阔叶林风水林,大都是它的次生群落。
  二、阔叶林基本植被类型
  按1982年以来各县、地区植被调査的不完全资料,根据优势种作划分的结果,本省有如下常绿阔叶林主要群落类型。
  (一)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乔木层的优势种大都是壳斗科树种,其中又以壳斗科栲属树种为主。森林高度大多在15~20米,高者可达25米以上。树木胸径一般在20~50厘米,少数达70~100厘米。以上数值按森林群落的发育阶段、不同纬度与海拔高度以及群落受外力干扰的程度等不同而有差异。现将其主要群落类型的建群种(一般是乔木层的优势种,如甜槠即甜槠林的建群种)高度、胸径、调査样地中的树种数与主要伴生种等列于表2-2-2。
  [=此处为表格(续表)=]
  注:采用中点四分法调查12个测点。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群落类型分述如下:
  1.甜储林
  甜储(Castanopsis eyrei)是壳斗科栲属树种,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除海南与云南的诸省份,南至广东南岭山地。本省中亚热带各县山地丘陵均较常见。甜槠林是本省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最主要的群落类型,它在南亚热带北缘(如戴云山南坡)海拔约900米以上的山地也有分布。如上杭县的步云、古田、溪口、茶地、太拔,连城县的铁山、罗地、宣和、庙前、赖源,永定县的上山、高山、大埠、汉阳、古龙、陈正,漳平市的吾祠、灵地、易坪,延平区的土堡、大洋、夏道、太平,建瓯市的玉山、小桥,宁化县的横锁,浦城县的富岭、濠村,政和县的星溪,武夷山市的三港等乡、村以及将乐县的金溪两岸,均有分布。此外,如松溪、建阳、邵武将石、屏南、周宁、三元、永安天宝岩、清流、大田、德化、沙县、尤溪、建宁、泰宁、龙岩、长汀、武平等县(市)的一些山地也有出现。甜槠林群落垂直结构示意图如图2-2-3。
  2.米槠林
  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是壳斗科栲属树种,在我国的分布区大致同甜槠相近,但南部可达海南岛。米槠林在本省主要分布于闽江主流以南的闽中、闽西、闽东地区,闽北则较少见。本省中亚热带南部海拔约800米以下山地较为常见。如上杭县的古田、步云,新罗区的万安,永定县的高陂、堂堡、丰市,连城县的朋口、李屋,漳平市的溪南、新桥,延平区的西芹、夏道、大洋,建瓯市的房道,建阳市的小湖,松溪县的祖挡,政和县的铁山,武夷山市的下阳、星村,宁化县的安乐,清流县的长校,武平县的民主、下坝、永平,屏南县的屏城,周宁县的七步,福安市的上白石,邵武市的将石,三元区的莘口等乡、村均有分布。此外,将乐、永安、大田、沙县、德化、尤溪、建宁、泰宁、长汀等县(市)的某些山地也有出现。
  3.栲树林
  栲树(Castanopsis fargesii)是壳斗科栲属树种,在我国的分布区大致同甜槠相近。本省中亚热带海拔1500米以下丘陵山地较为常见,南亚热带山地也有分布。如上杭县的白砂,永定县的抚市、合溪、湖雷,连城县的新泉、宣和,武平县的永平、东留、民主,漳平县的溪南,延平区的陕阳、大洋、巨口、太平,建阳市的崇雒,浦城县的濠村、临江、石陂、下山、水北、古楼、富岭、仙阳,松溪县的渭田,政和县的东平、石屯,武夷山市的洋庄、下洋,宁化县的曹坊,清流县的温家山,永安市的天宝岩,周宁县的玛坑、礼门,屏南县的屏城,福安市的赛岐等乡、村均有分布。此外,如德化、将乐、三元、梅列、大田、沙县、尤溪、建宁、泰宁、长汀等县(市)的一些山地也有出现。
  4.苦槠林
  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 )是壳斗科栲属树种,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向南至闽、赣北部。苦槠林在本省主要分布于闽北,南界大致为福安、建瓯、沙县、将乐、宁化等县(市)一线。它同米槠、甜槠树种相比则生态习性较偏温性,立木高度较矮,其林中常见散生一些温带的落叶树种如栎、栗、桦木等属。如浦城县的仙阳、水北、古楼、忠信、莲塘、石陂、临江,建阳市的小湖,建瓯市的房道,宁化县的安远,松溪县的陈坑、栗坑、渭田、祖挡、城关,政和县的星溪、石屯,周宁县的泗桥,武夷山市的洋庄、星村,福安市的社口,将乐县的金溪两岸和沙县等地均有分布。
  5.红勾栲林
  红勾栲(Castanopsis Lamontii )是壳斗科栲属树种,主要分布于我国华南地区,其分布北界大致同苦槠林的分布南界相近。红勾栲林在本省常见于闽江以南约海拔800米以下山地,于闽北较少见。如上杭县的古田、步云,永定县的岐岭、共星、高丰、榕蚊,连城县的庙前、莒溪,武平县的万安,漳平市的象湖、长塔,延平区的峡阳、太平等地均有分布。另如清流、沙县、新罗等县(市)也有小面积出现。
  6.南冷拷林
  南岭栲(Castanopsis fordii )是壳斗科栲属树种,主要分布于我国浙中、赣南、湘中一线以南的东南沿海几省。南岭栲作为本省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伴生树种而较普遍分布,但以闽江以北海拔1000米以下丘陵山地较常见。南岭栲林目前则较少,如建瓯市的小松,建阳市黄坑,延平区的王台等地有零星分布。
  7.闽粤栲林
  闽粤栲(Castanopsis fissa )是壳斗科栲属树种,在本省中亚热带海拔1000米以下丘陵山地的分布较普遍,但以该地带中、南部较多而北部较少见。它较偏阳性,常出现于受干扰破坏而次生化的阔叶林中,一般成为伴生或散生树种。闽粤栲林目前相对较少,如延平区的太平、赤门,永定县的仙师、峰市、洪山,漳平市的灵地、文山等地星散分布。
  8.大叶槠林
  大叶槠(Castanopsis tibetana )是壳斗科栲属树种,在我国的分布区为北至长江流域南侧,南到南岭山地一带,性较偏温。大叶槠林多见于本省闽北、闽中与闽西而少见于闽南山地。如延平区的大洋、夏道、赤门,建阳市的书坊,松溪县的渭田,宁化县的治平和闽西梅花山区北部有少量分布。
  9.青冈林
  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 )是壳斗科青冈属树种,在本省中亚热带海拔1000米以下丘陵山地较常见,但以该地带的中、北部相对较多。目前青冈林比栲属森林为少,一般为常绿阔叶林的伴生或散生树种。如浦城县的古楼、忠信,建阳市的黄坑,建瓯市的小松,政和县的外屯,松溪县的花桥、旧县、祖挡、渭田,武夷山市的洋庄,宁化县的安远,永定县的岐岭、下洋,上杭县的古田,武平县的中山,清流县的沙芜,福安市的湾坞等地均有小片青冈林分布。
  10.木何林
  木荷(Schima superba )是山茶科木荷属树种,它广布于本省海拔1000~1500米以下丘陵山地,是较典型的阳性树种,常见于受破坏而次生化的阔叶林中。木荷也常与阳性针叶树马尾松组成针阔叶混交林,是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受皆伐的迹地上前期发展起来的次生林。如浦城县的富岭、山下、宫路、管厝、水北街、忠信,建阳市的麻沙,建瓯市的小松,政和县的星溪、外屯,宁化县的济村,永定县的坎市、抚市,上杭县的太白,漳平市的双洋,周宁县的咸村、李墩、泗桥、七步,屏南县的棠口,福安市的潭头等地有木荷林分布。
  此外,还有壳斗科的赤技栲(Castanopsis kavuakamii )林,分布于三元区莘口林场的瓦坑、小湖(上万亩面积的近乎纯林),永定县高陂乡许佳、抚市乡上寨等,上杭县步云乡、中都乡等地;乌楣栲(C.jucunda)林,分布于建阳市的小湖,建瓯市的小松,延平区的巨口等地;罗浮栲(c .fabri )林,分布于宁化县的曹坊乡双石,建阳市的麻沙乡溪头,屏南县的寿山乡普岭等地;福建青冈(Cyclobalanopsis chungii)林,分布于延平区的夏道乡洋头,将乐县的金溪两岸地带等;石栎(Lithocarpus glabra )林,分布于延平区太平乡的曾厝等地;硬斗石栎(l .hancei )林,分布于建阳市的黄坑乡新历等地;樟科的刨花楠(Machilus pauhoi)林,分布于延平区的土堡林场等地;闽楠(Phoebe bournei)林,分布于延平区的大洋乡标头等地;红楠(Machilus thunbergii)林,分布于永定县的岐岭乡榕蚊,浦城县的濠村乡仑下等地;辣汁樟(Cinnamomum tsangii)林,分布于建瓯市的房道乡大富山等地;金缕梅科的蕈树(Altingia chinensis)林、细柄蕈树(a .gracilipes )林,分布于延平区茂地乡宝珠、峡阳乡安科,建阳市的李家墩、闽西梅花山等地;杜英科的杜英(Elaeocarpus decipi-ens )林,分布于永定县的歧岭乡外坑,将乐县的金溪两岸等地;猴欢喜(Sloanea sinensis )林,分布于上杭县的步云乡兴隆至古田乡郭车一线,延平区的大洋乡聪坑等地。以上的森林群落除赤枝栲林较集中分布且面积较大外,其余均属小面积而分散的风水林或残存林。
  (二)南亚热带雨林
  本省闽东南沿海地区基本上属于南亚热带,气温与热量较高,降水量除近海狭带较少且常风较大外,靠大陆内侧山区均较高,土壤也较肥厚,发育着南亚热带雨林。因历史上长期受人为经济活动的影响,目前南亚热带雨林绝大部分已退化成灌丛、草丛,仅在内侧山区保存有小面积的风水林。现将保存相对较完好的几个群落的代表类型分述如下:
  1.红栲、乌来栲、大叶赤楠林
  本类型森林仅存于南靖县和溪乡乐土村附近,现已设立森林自然保护区。该森林群落的植物种类较丰富且具有明显的热带、亚热带性质。乔木层通常有2~3个树种占优势。群落的结构较复杂,而垂直层次不太分明,林冠外貌不平整地波状起伏。树干较高大、通直。林内阴暗潮湿而热带雨林特征明显(图2-2-4)。这些群落特征在前述阔叶林群落的基本特征中已叙述,它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如甜槠林等有显著的不同,因而它在自然区划等方面可作为一项重要科学依据,这也是对它设立自然保护区以作人工保护的主要目的。倘使它受到外力干扰破坏而退化为灌丛,那么本省目前就无较典型的南亚热带雨林群落了,其科学价值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
  这里将本省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南亚热带雨林(包括闽东南地区的次生性南亚热带雨林)群落的植物地理成分(在世界上不同气候区域的分布区类型)、叶子面积的大小级别作比较(表2-2-3)可见,南亚热带雨林群落的植物地理成分中,热带性成分(热带分布与泛热带分布成分之和)占科、属总数的比率都高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分别高37.8%与15.5%;相反,其温带分布成分则仅分别达后者森林的46%与39%。再从叶子级别看,南亚热带雨林群落的中型面积叶子占植物种数的比率高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而小叶占的比率则仅达后者群落的65.6%。中叶是典型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而小叶是典型北亚热带(向华北暖温带过渡的地带)常绿阔叶林群落叶子的一项特征。以上说明,由南向北随着纬度的增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的植物区系中的地理成分与叶子特征,都具有一定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此处为表格(表2-2-3 福建省中、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地理成分、叶级比较表 单位:%)=]
  注:引自《福建常绿阔叶林》(丘喜昭、林鹏,《武夷科学》第8卷,1991年)。
  南亚热带雨林在南靖和溪乡历史上曾分布有近4000亩面积,但自50年代后期因大量砍伐用于烧炭、制风箱等,至今仅存乐土村的一片风水林,其余均成为群落残迹或退化成次生灌木林或灌草丛。昔日如和溪乡的虎形山海拔约260米低丘山地,分布有红栲、大叶赤楠林;狮后山海拔200~400米沟谷地和石观音(山)海拔300~400米低丘地分布有红栲林;柳斜山和狮形山海拔200~440米山地分布有米槠、红栲林;大宗山海拔200~280米低丘分布有大叶赤楠、厚壳桂林等。以上各地的南亚热带雨林群落的林下灌木、草本与藤本植物种类,都与乐土村的雨林群落大同小异。
  2.厚壳桂、红楠林和米槠、红栲林
  这两类型群落,分别分布于安溪县西南部的龙涓乡东庵圳山与崎畲炼铁坑口,海拔均在400米上下,都是小面积残存林。因当地纬度已较偏北,其森林群落特征比前述南靖县和溪乡的南亚热带雨林较不典型,而具有向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过渡的特点。其乔木层分别由樟科的厚壳桂(Cr;yptocarya chinensis )、红楠或壳斗科的米槠、红栲占优势。森林高度分别在9~18米与16~21米,参差不齐。乔木层都仅有两个亚层,林下植物种类也较少,因而群落结构与种类成分都较简单。但林中仍含有较多(如南靖县和溪乡乐土村雨林群落)的热带性植物成分与某些雨林特征。
  3.米槠、栲树林
  本类型群落地处莆田县东北部的大洋乡南岭村五仑山、海拔约300米处沟谷地,属小面积残存林。当地纬度更偏北,故亚热带雨林群落特征又比前述南靖县与安溪县的雨林更不典型,而更接近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群落性质。森林乔木层由壳斗科的米槠、栲树占优势,高度15~20米,也仅有两个亚层。但林下仍具有较多热带性种类与板状根等某些雨林特征痕迹。
  兹将以上三个类型的南亚热带雨林的建群种、主要伴生种的一些特征值列于表2-2-4。
  [=此处为表格(表2-2-4福建省南亚热带雨林主要群落类型建群种及伴生种表)=]
  此外,本省南亚热带一些地区还分布有小面积次生亚热带雨林与暖性阔叶林,它们通常是亚热带雨林受人工砍伐后发展起来的,如能加以保护而使其自然发展,最终将形成林相与结构都比较完好的森林群落。如长泰县东部吴田山南、北坡海拔450米以下的沟谷、坡地,分布有木荷、鹅掌柴林,鹅掌柴、重阳木、水冬哥林,坂里乡高层村的闽粤栲、鹅掌柴、围涎树林等;诏安县官陂乡五通村等地的木荷、卷斗青冈林,木荷、米槠林;云霄县火田乡火田村的木荷林,下河乡梅林村的闽粤栲林,和平乡安吉村的樟树林;漳浦县南浦乡后坑村和同安区莲花乡内田村的黄杞林等。
  三、阔叶林的演替
  自然植被在其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内因(主要是群落建群种的生长、发育)与外因(人工的砍伐干扰、火烧等)的影响,必然发生有规律的植被类型更替——植被演替。其演替的方向、方式与速度等又依植被类型、生境条件以及受外力干扰的方式、程度等的不同而有差别。
  一般而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发育到较成熟的即具有较高的相对稳定性的阶段时,即使受到如人工择伐的轻度干扰,导致在林窗地有某些阳性的或相对较喜光的植物如山苍子、马尾松、木荷、枫香等侵入生长,它们也难以长久地立足定居,因常绿阔叶林是在亚热带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下长期发展起来的产物,是亚热带地带性植被,它可凭自身较强大而能动的调节力,使受干扰的部分得以修复,即逐渐以阴性或耐阴植物取代阳性或相对较喜光的植物。然而当外力干扰程度过大而超过了森林群落本身一定的极限亦即自身调节力的阈限,则群落将逐渐趋向衰败,表现为阳性次生植物增多,群落结构简单化,林相开裂,林地水土流失,严重者将使群落崩溃而退化为灌丛、草丛,甚至成为裸地,这就是植被的逆行演替。同以上相反方向的发展则称为进展演替。
  (一)阔叶林演替的一般趋势
  1.南亚热带雨林的演替
  本省南亚热带雨林的分布区处于我国南亚热带东段的北缘,它的植物种类成分、群落外貌与结构特点都具有较明显的中、南亚热带过渡地带特点,这就使它在内、外因素作用下发生的演替具有较大的复杂性与可动性。从其现状看植被演替,按地区生境条件与受人们干扰程度的不同而大致有如下三种状况:
  沿戴云山--博平岭南侧附近地带,属南亚热带北侧山区,气候暖湿,土壤肥力较高,是目前该地带剩余森林的主要分布区,树种种源较丰富,同沿海地带相比则交通尚较不便,人们对森林植被的干扰程度也相对较小,因而它的原生性较高。该处的南亚热带雨林如红栲、乌来栲、大叶赤楠林受人工皆伐后,如果林地的草被与枯枝败叶层尚保存较好,停止外力的进一步干扰,则迹地上一般很快就布满芒箕与五节芒等草类,同时有赤杨叶、山乌桕、山苍子、黄瑞木等先锋性小乔木、灌木生长,逐渐地伴生有马尾松、木荷、枫香、闽粤栲、鹅掌柴、围涎树等阳性或较喜光的树种苗木与幼树。随着群落郁闭度的提高,就逐渐有较耐阴的树种如红栲、米槠、栲树、厚壳桂、黄杞、杜英等生长,随着时间的进程而发展成阴性的森林--南亚热带雨林。但如果原森林群落遭皆伐后,其迹地继续受外力干扰,林地土壤受到冲刷,群落就可能向逆行演替方向发展。
  在本省南亚热带的北侧山区到沿海之间过渡地带的丘陵半山区,由于人口较稠密,天然阔叶林分布已较少,当地气候比北侧山区相对较温热、干燥,土壤也较浅瘠,人们通过砍柴、放牧、烧山开垦种植等方式对植被的干扰破坏也较频繁,植被的覆盖率已较低。目前那里分布面积已很有限的小面积次生阔叶林如果遭到砍伐破坏,其迹地的表土层更易受冲刷而心土裸露,那么这一带广为分布的耐旱瘠的主要针叶树马尾松(多属中、幼龄疏林),就往往首先自然布种或经人工营造,发展成马尾松疏林,其间混生一些阳性树种如木荷、执香、笔罗子等,林下一般生长较多阳性灌木如小叶赤楠、桃金娘、石斑木、山茶、白檀、檵木、荚蒾、胡枝子等。草本植物以芒箕为主,混生有芒、五节芒、黑莎草、纤毛鸭咀草等。此时如果停止外力干扰,封山育林,这般群落将朝向阔叶林方向发展,但速度通常比上述第一种方式缓慢。倘使外力干扰继续进行,群落就可以向逆行演替方向发展,其速度比上述第一种方式为快。
  在闽东南沿海岸地带的低丘台地,海风较大,年降水量比内陆地区少且夏秋季多台风暴雨,土壤受侵蚀已较严重而多露石粗骨土,海岸多沙土、盐溃土,植被受人们经济活动的干扰也最频繁。南亚热带雨林除在少数村庄附近残存有小片次生性风水林外,早已绝迹。这种风水林如遭受砍伐破坏,其迹地的水土流失甚快,而一般只宜生长以车桑子、岗松、山芝麻、黑面神、南岭荛花、余甘子、蛇婆子等偏干热性的小灌木,和以野古草、鹧鸪草、画眉草、狗尾草、华三芒、刺子莞等为主的草类。其间尚可稀疏地生长马尾松、相思树、黑松等耐旱瘠的树种,长势一般较低矮。此时,如果停止外力干扰,选择土层较厚、水湿条件较好的局部地段植树种草以扩大林地面积,则随着生境条件的改善,就常有木荷、枫香、相思树、苦楝等阔叶树侵入生长,逐渐向滨海常绿林类型方向发展,但这种进展演替速度一般又比上述第二种方式缓慢。倘若群落继续受外力干扰,就将沦为以鹧鸪草为主的荒山稀草丛,甚至变成裸岩与石蛋遍布的童山秃岭(图2-2-5)。
  综上所述,本省南亚热带雨林进展演替的结果是,其分布将主要由目前该地带北侧的内陆山区逐渐延伸向沿海,其中的生境条件也将随之越来越中生化地得到改善。反之,其逆行演替的结果是,稀疏灌丛、草丛甚至童山秃岭将由沿海逐渐延伸向地带北侧的内陆山区,其中的生境条件也将随之越来越旱瘠化。这种变化状况体现了植被演替的一般性规律,也向人们预示了本省南亚热带地带性植被演替的两种方向截然相反、结果完全迥异的前景。
  2.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演替
  本省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处我国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东段的南部,其中大部分属于福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的南部亚地带,沿武夷山脉东南侧与浙江省界的闽北地区属于北部亚地带。该地带纬度虽然比南亚热带较高,但因濒临东海以及有武夷山脉对东南季风和冬季寒潮的阻屏作用,使得当地夏季温暖多雨而冬季降温不太剧烈。自然土壤和植被状况也一般比南亚热带地区相对较好。
  本省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群落类型,有甜槠林、米槠林、苦槠林、栲树林等,它们如果受人工皆伐后,其迹地上的植被演替过程,大体上同南亚热带北侧内陆山区的雨林群落受皆伐后的演替相似,尤其中亚热带南部亚地带的阔叶林演替与它更相似,只是某些演替阶段出现的树种与灌木种类成分有些不同,即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演替中出现较多偏温性的植物种类,以及通常很少或不出现靠近海岸地区的旱生稀草丛演替阶段。其迹地上一般首先生长芒箕、芒等草类,混生有山苍子、山乌桕、檵木、乌饭、黄瑞木、荚茲、胡枝子、杜鹃等阳性小乔木、灌木,组成中生灌草丛。继之有马尾松、木荷、执香、闽粤栲等阳性树种侵入生长,在该地带北部的闽北地区此阶段一般还有白栎、短柄相栎、茅栗等暖温带阳性落叶树种出现,发展成乔、灌木林,从而逐渐过渡到针、阔叶树混交林。随着时间的进程,群落越来越郁闭,生境条件得到改善,原森林群落的主要树种如甜槠、米槠、栲树、青冈、石栎与樟科、山茶科、金缕梅科、杜英科的乔木也在其中得以生长定居,于是逐渐恢复发展为同原森林群落类型相似性质的阴性阔叶林(图2-2-6)。
  (二)树种的年龄结构分析
  森林群落的演替和它本身的相对稳定性是动态的统一。其进展演替的结果将导致稳定性的提高,逆行演替则使稳定性降低。这和群落本身的抗外力干扰能力的提高或降低有关。显然,常绿阔叶林群落的主要组成成分是乔木层中占优势的树种,它们通常是高居最上层的群落建群树种。这些建群树种种群的年龄结构所体现的稳定性,基本上决定着群落的相对稳定性。因而从它们的年龄结构状况这一侧面,可启示森林群落未来的演替趋势。这里将本省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南亚热带雨林的几个主要建群树种种群,将它们的苗木、幼树、大树与老树个体,按一定的胸径规格进行分级后,分别绘出各树种的年龄结构图式。这就是年龄结构分析。
  (横轴宽表示个体的百分数)
  图2-2-7显示,本省中亚热带全地带常绿阔叶林树种合计的年龄结构图式是金字塔形状。这表明从全地带的宏观上看,有林地的常绿阔叶林群落的动态上具较高的相对稳定性,群落一般处于进展演替中。群落主要建群树种的甜槠、栲树与米槠的年龄结构图式都大致呈纺锤状金字塔形,表明全地带甜槠林、栲树林与米槠林群落,从宏观上看虽具一定的稳定性,但存在不稳定因素--可能受人工等外力干扰砍伐所致。苦槠的结构图式呈较规则的金字塔形,表明分布于闽北地区的苦槠林群落比上述甜槠林等群落具较高的相对稳定性。
  本省的南亚热带雨林,以目前保存的较原始的南靖县和溪乡乐土村的雨林群落为代表。其全群落树种合计的结构图式,或者建群树种红栲、大叶赤楠以及主要伴生树种厚壳桂的结构图式,因它们在林下都有较多苗木,所以都呈基部宽大的金字塔形,属于正在稳步增长、发展的树种种群。另一建群树种乌来栲的结构图式为不规则的纺锤形,特别是其图式的立木(上部3个等级)中,胸径大于22.5厘米的大树与老树的个体相对较多。同时乌来栲的总个体数不多(30株),显示出它已趋于衰退种的地位。因此随着时间的进程,以上的红栲、大叶赤楠仍将保持建群种地位,厚壳桂也可能成为新生的建群种之一。但乌来栲则可能逐渐消失于林中。
  从以上的树种年龄结构分析结果表明,无论中亚热带或南亚热带,其全地带阔叶林树种合计的年龄结构图式都呈金字塔形增长、发展的型式,显示两地带的阔叶林群落中目前含较丰富的幼树与苗木,所以群落发展的后继个体是较充足的。同时,两地带阔叶林群落的主要建群树种如甜槠、栲树、苦槠、红栲与大叶赤楠等,它们的年龄结构图式都呈规则的或基本是金字塔形增长型。所以,本省目前各地的天然阔叶林面积虽然很有限,且不同程度地次生化,但只要停止对它们的干扰,封山育林,那么在本省较优越的亚热带气候与土壤条件下,阔叶林群落的恢复与发展潜力是很大的。
  四、阔叶林保护与开发
  本省目前大多数县份的现状森林中,针叶林面积占森林总面积的70%~80%以上,天然阔叶林的面积很有限,其中,林相与结构等保存较完好的常绿阔叶林,则大多属小面积风水林或沟谷地的残存林。此外,如闽北武夷山和建瓯市房道乡万木林、闽中三元区莘口林场、德化县戴云山、闽西梅花山和闽南南靖县和溪乡乐土村等地,均设立了国家级或省级森林保护区,保存有较大面积的常绿阔叶林。这些保护区中的森林资源发挥的巨大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在维护本省的自然生态平衡、支援国民经济建设中是难以估量的。但它们的面积对于山地丘陵占土地总面积的80%以上的本省而言,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而且它们在地区分布上也基本集中于中亚热带。因此目前对本省的现状常绿阔叶林应加强人工保护,原则上不宜作生产性开发利用。同时应扩大各地现存阔叶林的风水林林地面积,并有计划地通过调查而设立更多的阔叶林及其他类型森林的自然保护区。
  第二节 针叶林植被
  亚热带针叶林广泛分布省内丘陵、低山,生长于干燥瘠薄的土壤上,种类较多,面积较大。有马尾松林、黄山松林、杉木林、黑松林、铁杉林、柳杉林、油杉林等,呈星散分布或混生于阔叶林中,成为针、阔叶混交林。
  针叶林群落的成熟林外貌比较单纯、平整,层次分明,立木端直,呈葱绿或黄绿色。乔木层种类简单,树种单纯且较稀疏、松散。群落垂直结构可分乔木2亚层,灌木2亚层,草本2亚层。伴生有层间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建群种除针叶树马尾松、黄山松、杉木、黑松、铁杉、柳杉外,伴生少量的阔叶树种;针叶树在群落中其株数和胸径显著度均占明显的优势,多数以单优势种群落出现。灌木层多属于亚热带科属植物,主要有山茶科、樟科、壳斗科、茜草科、杜鹃科、紫金牛科、野牡丹科、桃金娘科、五加科、大戟科及竹亚科、金缕梅科、漆树科、山矾科、冬青科、虎耳草科、忍冬科、蔷薇科、瑞香科等。林下草本植物有禾本科、莎草科、菊科以及蕨类植物的里白科、乌毛蕨科、紫萁科、卷柏科、石松科、莲座蕨科、蚌壳蕨科、桫椤科等古老孑遗种类。
  本省针叶林除了成林的群落外,还有少量面积几十亩到几百亩的长苞铁杉林、油杉林、南方红豆杉林、福建柏林;也有零星分布的三尖杉(Cephalotaxus fortunei)、罗汉松属的百合青(Podocarpus noriifolia )、松科的江南油杉(Ketelecria cyclolepis )以及红豆杉科的穗花杉(Amentotaxus argotacrnia)。此外,本省还有相当大面积的松、杉、竹混交林。
  亚热带针叶林是本省资源丰富的森林群落,具有天然林和人工林。福建省针叶林蓄积量占全省森林蓄积量的57.6%,是本省优良的建筑、造船、家具的用材树种。有些种类如福建柏林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南方铁杉、油杉、长苞铁杉为我国特有的古裸子植物,列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针叶林中许多树种树形通直、树冠浓绿、形姿雅特,是本省良好的常绿观赏绿化树种。
  一、针叶林基本植被类型
  (一)马尾松林
  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是我国东南部湿润亚热带地区分布最广,资源最多的森林群落。其分布范围北界可达秦岭、淮河一带,与暖温带油杉林相衔接,南界可达雷州半岛与海南松林和云贵地区的云南松林相交错。台湾也有分布。马尾松林在本省是资源最丰富的森林群落之一,也是本省植被中广泛分布的代表群系之一。多为天然次生林,也有大面积的人工林。本省马尾松林一般分布在1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带的山坡上,在山脊和山顶也能生长。在风口或海拔较高的山坡、山顶上常成矮林,在交通不便的偏僻林区常有过熟林,在交通方便的地区为天然的或飞机播种的幼林或疏林。
  马尾松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土壤矿物质分解强烈,大部分矿物质易于淋失,铁、铝氧化物形成结核,相对积累,强烈的红壤和黄壤化作用,形成山地红壤和山地黄壤。土壤粘性大,结构差,肥力低,酸性强,PH4~5。在中山和盆谷地区,海拔1500米以下,气温较低,湿度大,土壤保持潮湿状态、氧化铁水化程度较高,养分缺乏,酸性反应强。马尾松适应性强,耐旱,耐瘠薄,但不耐盐、碱和积水,是荒山迹地造林的优良先锋树种。
  马尾松林天然或飞机播种的林地占多数,树冠不整齐,密度不均匀,多呈异龄林,林内混生喜光的阔叶树种。马尾松人工林多为纯林,林冠整齐,密度较大,层次分明,结构简单。马尾松也常与许多阔叶树形成针、阔混交林。马尾松树干圆满通直,出材率高,单位面积蓄积量较大,木材用途广,是本省采脂的主要树种,枝桠、伐根可综合利用。
  马尾松林结构层次分明,群落一般分三层,群落盖度约50%~80%,乔木一层高5~12米(成熟林可达20米以上),胸径10~15厘米,混生有阔叶树。灌木层植物高2~3米,盖度30%左右。本省的南亚热带地区与中亚热带地区的马尾松林下的灌木与草本种类组成不相同,马尾松林类型的划分均以林下植物成分而定。中亚热带地区的马尾松林下灌木主要有檵木、乌饭、小果南烛、映山红、黄瑞木、山矾、石斑木、柃木、苦竹、荚茲等,但在偏北山地马尾松林下灌木还出现白栎、米饭花、马银花等。南亚热带地区,马尾松林下灌木层以热带种类成分为主,常见有桃金娘、小叶赤楠、山芝麻、黄栀子、胡枝子、南岭荛花等。灌木层中混生许多乔木树种的各级幼树,常见有栲属、栗属、青冈属、木荷属、枫香属、黄檀属等。
  林下草本植物种类以热带、亚热带成分为主,一般高0.5~1米,盖度70%~80%,常见有芒萁数量最多,在马尾松林林冠尚未荫蔽而避风地段的林下层占绝对优势;而在荫蔽的马尾松林下则有狗脊蕨、观音座莲、里白、五节芒、苔草、淡竹叶、芒等。
  马尾松林在本省海拔1000米以下的丘陵、台地上几乎到处可见,许多是森林破坏之后或多代杉木林的荒山迹地上形成的一种次生植被,在水湿条件好,土壤深厚肥沃,人为干扰少的地方,马尾松长势良好。在水湿条件差,土壤贫瘠的地方,甚至岩石裸露的缝隙中同样也能生长。目前人为活动频繁、采伐过度以及松毛虫为害,影响马尾松的生长。
  根据马尾松林的结构和种类组成以及地理特点,本省马尾松有以下几个群落类型。
  1.南亚热带旱中生马尾松林
  本类型主要分布于本省东南部,在鹫峰山一戴云山一博平岭一线以南,包括宁德以南,莆田、漳州、泉州、厦门等地区。海拔9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山坡上均有分布。西南地带海拔500米以下的山地,马尾松林保存较好,树干高而耸直,密度较大;戴云山山脉海拔900米的偏远山地仍残存有成熟林,而沿海海拔200~400米的丘陵山坡上,马尾松林基本上为幼龄疏林,其中多属人工林或半人工林。
  群落结构简单,林冠松散,基本上分为乔木、灌木、草本三层。乔木以马尾松为主,高5~8米,胸径6~12厘米,盖度50%~60%;灌木层以喜热旱中生、旱生性灌木种类为主,高1~2米,常见有桃金娘、黄栀子、山芝麻、南岭荛花,小叶赤楠、车桑子等。林下伴生乔木幼苗如木荷、执香、青冈、野漆等阳性树种,而海拔较高的丘陵也分布喜暖性种类,如石斑木、乌饭、檵木、黄瑞木、杜鹃等。草本层以芒萁为主,混生有五节芒等禾草植物。藤类植物有菝葜、土茯芩、匍匐九节木、藤黄檀、酸果藤等。群落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马尾松、山芝麻、黄梔子群落,分布于厦门、漳州、泉州等近海闽南地区。
  ②马尾松、桃金娘、小叶赤楠群落,主要分布于安溪、永春、德化、南安、仙游、莆田以及永定南部等山地。
  ③马尾松、黄瑞木、细齿柃木、毛冬青群落,分布于南靖、平和、华安山地。
  2.中亚热带中南部中生性马尾松林
  本类型自鹫峰山一戴云山一博平岭一线以北,即闽西、闽中、闽东的大部分,于武夷山山脉东侧与鹫峰山--戴云山--博平岭的西北侧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丘陵、山地均有中生性马尾松林分布。本类型大都是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林受到破坏之后,光照增强、土壤干燥条件下的人工营造或自然播种形成的次生马尾松林。
  中生性马尾松林群落结构简单,树冠松散,呈翠绿色,常以马尾松纯林组成群落。马尾松高10~15米,胸径15~25厘米,部分地区可达50厘米以上。人为活动较少、生境条件较优越地段,有常绿阔叶树种混生,常见有甜槠、米槠、栲树、罗浮栲、木荷等。灌木层高1~2米,主要种类以喜暖性种属为主,有杜鹃属、柃木属、山茶属、越桔属、冬青属、赤楠属、石斑木属,荚茲属,檵木属等。草本植物高30~50厘米,常见有芒、芒萁、狗脊蕨等。有以下群落类型:
  ①马尾松、乌饭、黄栀子群落,主要分布于上杭、新罗、连城等地。
  ②马尾松、卡氏乌饭檵木群落,分布于永泰、闽清等闽中海拔500米以下低山、丘陵上。
  ③马尾松、映山红群落,分布于南平市和闽西北等地。
  ④马尾松、刺毛杜鹃、乌饭、苦竹群落,分布于建阳、邵武等地。
  3.中亚热带北部中生性马尾松林
  本类型分布于江西和浙江相邻接的边界中低山地,包括邵武、建阳、武夷山、浦城、光泽以及周宁、泰宁等地。
  本省北部的地带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照叶林),马尾松林分布很广,垂直分布在海拔170~1100米的低山丘陵地,有大面积的马尾松纯林,自然更新良好。乔木层优势种以马尾松为主,混生有杉木、毛竹,还有少量的苦槠、甜槠、栲树、青冈、罗浮栲等。马尾松树高10~18米,胸径10~30厘米,最大达50厘米。灌木层高2~5米,主要有檵木、白栎、映山红、乌饭、江南山柳、苦竹、格药柃以及一些阳性落叶栎类。草层有芒萁、五节芒、狗脊蕨等。藤本植物有菝葜、鸡血藤等。有如下几种群落类型:
  ①马尾松、卡氏乌饭、白栎群落,分布于闽东北的屏南、福安、宁德等地。
  ②马尾松、白栎、乌饭群落,分布闽北的周宁、寿宁和武夷山、浦城等中低山海拔300米以下的山地。
  ③马尾松、檵木、乌饭、赤楠群落,分布于闽北海拔300~500米的低山丘陵山地,在浦城、武夷山、松溪、政和和建阳、建瓯等地均有分布。
  ④马尾松、檵木、马银花群落,主要分布于武夷山主峰黄岗山以及松溪、政和、武夷山、光泽、邵武等海拔1200米以下的中低山丘陵山地上。
  (二)黄山松林
  黄山松(Pinus taiwanensis)或称台湾松林,是我国华东地区和台湾省中山的针叶林植被类型。适宜生长在气候温凉,雨量充足,相对湿度大的亚热带山地,在闽南或闽西南海拔1100米以上,闽北和闽东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地都有分布。黄山松是阳性树种,一般分布在山体顶部、山脊、向阳山坡或裸岩地段。
  本省黄山松林均为天然林,可与壳斗科、山茶科等阔叶树组成混交林,也可与南方铁杉和阔叶树组成混交林。常见的是黄山松纯林,常常是同龄林。在武夷山,龙岩的梅花山,闽东的鹫峰山和戴云山等地海拔1000-1100米以上的向阳山坡、山脊以及山体顶部均极常见。
  黄山松木材坚实,纹理通直,树脂少,材质仅次于杉木,易于加工,可作为建筑材料。也是省内中山的山地造林的优良树种。
  黄山松林地土壤为山地黄壤,群落总盖度65%~75%,乔木层均为黄山松,密度不一,每100平方米中密的有6~7株,稀的仅有1~2株。山坡地段树高可达15~17米,在山脊或山顶则只有2~5米。树干直,树冠平展,色彩暗绿。灌木层主要种类有杜鹃、短尾越桔、小叶石楠、乌饭、石斑木、黄瑞木、白栎等20多种。灌木层还有黄山松幼苗以及伴生有江南山柳、木荷、赤楠、羊舌树、硬斗石栎等10多种小树。草本层主要种类有野青茅、野古草、金茅、四脉金茅、蕨、芒萁、地稔、五节芒、芒、中华双蝴蝶等20多种。藤本植物较少,有菝葜、掌叶悬勾子等。群落显著特点是乔木稀疏,灌木种类少,低矮,均为阳性树种。
  黄山松幼龄群落,在武夷山的黄岗山、闽西梅花山等均有分布。主要是在砍伐或火烧迹地天然下种的幼龄林,种类组成比较简单,密度较大,分布不均匀,群落盖度85%,平均高度有1.5~1.8米,最高3米。生活力强盛,并已开始自疏现象。
  根据闽北、闽东山区调査,黄山松阔叶树混交林分布在海拔1250米以上,山坡陡、土层薄、土壤为山地黄壤之地。群落总盖度达75%~80%,乔木层盖度50%,分2个亚层,第一亚层是黄山松,树高10~12米,最高15米,胸径17~20厘米,树龄35年左右。第二亚层有云山棚、甜槠或木荷、甜槠等,伴生少量的白栎、硬斗石栎。灌木层盖度25%~30%,高1.5~3米,主要有鹿角杜鹃、短尾越桔、东方古柯、美丽胡枝子、细齿叶柃、江南山柳、南烛、满山红、显脉蜡瓣花等20多种。草本层盖度15%~25%,主要有芒、野古草、金茅、蕨、野青茅等10多种。
  据报道黄山松林有如下几个群落类型:
  ①黄山松、映山红、江南山柳群落;
  ②黄山松、白栎、映山红、短尾越桔群落;
  ③黄山松、云山榍、甜槠群落;
  ④黄山松、木荷、甜槠群落。
  (三)杉木林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 )林在本省分布范围很广,数量较多,以闽西、闽北及
  闽中山区最为集中,面积广,生长较好。其中尤以南平市和三明市的延平、建瓯、顺昌、邵武、将乐、沙县、永安、明溪、清流及三元等11个县市区的杉木林生长最好,是杉木分布的中心产区,属于闽江上游三大支流的流域范围。海拔多在800米以下,闽西梅花山分布至1100米或个别可达1300米。杉木群落分布区丘陵起伏、沟谷纵横,具有温暖、湿润、静风的生态环境。年平均气温17℃—20℃,1月平均气温年降雨量1600~2000毫米,群落土壤为红黄壤和山地黄壤,土层深厚,肥力中等。
  本省杉木林主要是人工林,部分是半人工林或天然次生林,且多数是单纯林。群落外貌单纯,林冠整齐,呈深绿色或灰绿色。季相变化不明显,结构层次分明。植株分布均匀,高度比较一致。本省中心产区及闽西、闽北区的杉木林,高度达20~30米,闽东南沿海边缘产区一般高度在10~20米。胸径一般为20~30厘米,最大可达40~50厘米,冠幅2~3米。杉木喜光,生长迅速,树干圆满,纹理通直,轻便。用途广泛,是建筑、家具、桥梁、造船等良好的材料,经济效益较高。
  南平五台溪后乡安曹的杉木林,乔木层以杉木占绝对优势,每100平方米有16.5株,树龄39年,树高平均26.9米,胸径平均24.8厘米,枝下高19.8米,郁闭度0.8。灌木层高1.5~3.0米,盖度70%~80%,种类较多,主要有黄瑞木、罗伞树、毛冬青,伴生乔木幼苗有丝栗栲、黄楠、牛奶树等。草本层植物生长茂密,高度0.5~2.0米,盖度80%~90%,有观音座莲、华南毛蕨、单氏双盖蕨、柯氏蹄盖蕨、菝葜和玉叶金花。
  连城曲溪罗胜将军山万亩大径级杉木林群落,杉木平均高度20米,最高达32米,平均胸径30.2厘米,最粗达50厘米,乔木层盖度70%,伴生有毛竹、马尾松、木荷、甜槠、青冈、樟树、红豆杉、厚皮香等。分布在立木冠下层的小乔木有弯蒴杜鹃、深山含笑、树参等。灌木层盖度25%~30%,平均高度1.5米,种类较多,有柃木、毛冬青、大叶冬青、石斑木、檵木、黄瑞木、单耳柃、纤细茶杆竹、野牡丹、石竹、狭叶南烛、乌饭、鼠刺、石笔木、朱砂根、香港远志等。草本层盖度5%左右,有中华里白、狗脊蕨、苔草,铁角蕨、黑莎草等。藤本植物有菝葜、土茯苓、野木瓜、三叶木通、酸果藤、东南悬勾子等。
  杉木林在闽南也有人工栽培,但长势较差,如同安区汀溪林场杉木人工群落,乔木层以杉木占绝对优势,每100平方米有18株,树龄20年,树高平均12.2米,胸径平均16.6厘米,冠幅1.2~2米。群落外貌整齐、绿色,生长尚好,郁闭度0.9。林下灌木层种类较多,高度0.3~1.4米,盖度40%~50%,常见有鹅掌柴、毛冬青、三桠苦、豺皮樟、酸藤子、野牡丹、粗叶榕、杜鹃、锈毛莓、柳叶石斑木等。草本层植物高度0.2~0.7米,盖度60%~80%,主要有玉叶金花、灯笼草、耳草、芒萁、光叶菝葜、狗脊蕨、海金沙、狭基钩毛蕨和短舌紫花等。
  杉木可与毛竹组成杉、竹混交林或杉、竹、阔叶树组成混交林,广泛分布在交通不便、地形复杂之深山边远地区,在闽北、闽西山区分布相当普遍,海拔700~1400米,杉木多呈散生,混杂于毛竹及阔叶树种之中,呈次生状态,林相不齐,种类组成复杂。杉木高度20~30米,胸径15~40厘米。阔叶树种和毛竹居二层,高10~20米,阔叶树种有甜槠、米槠、栲树、山杜英、黄杞、青冈、黄樟、赤杨、柃木、赤楠,灌木层有杜茎山、百两金、五味子等。
  杉木林有如下几个常见的群落类型:
  ①杉木一黄瑞木十罗伞树一福建莲座蕨群落;
  ②杉木一鹅掌柴一芒萁群落;
  ③杉木一毛竹一狗脊蕨群落。
  (四)黑松林
  黑松(Pinus thunbergii)林是暖温性常绿针叶林,本省沿海各县、市及岛屿多有引种,尤以平潭、湄洲岛、南日岛、东山、漳浦等地引种较多,部分内陆山区也有栽种,如寿宁的南阳、托溪等地多已成林而广泛分布。本省黑松群落均属人工栽培植被。
  黑松多分布在海拔200米以下丘陵、台地,分布区母质为花岗岩,土壤多为粗骨性红壤和侵袭型砖红壤性红壤,呈酸性,肥力低,有机质低于0.5%。
  本省黑松分布区属海洋性季风气候,雨量丰富,但干湿季明显,常受台风侵袭。年平均气温2℃~21℃,年雨量1200~1600毫米,沿海岛屿风大(如平潭县年平均风速7米/秒,平均全年大于8级风日100天)。黑松树形矮小,抗风力强,耐旱耐瘠薄,是沿海山地和海岛荒山造林绿化的优良树种。在一些半岛和沿海荒滩、台地上以及多石砾、土层薄的山坡上生长尚好,是保持水土较好树种。
  据莆田忠门半岛琼山山地调查:黑松群落外貌呈深绿色,乔木层以黑松为主,高3~3.5米,胸径3~5厘米,100平方米中有黑松12株,生活力中等。灌木层高60~80厘米,盖度15%,以山芝麻、车桑子等旱生性种类为主,伴生有桔梗、老鼠矢、算盘子等。草本层高20~45厘米,盖度30%,以印度黄芩为优势种,伴生有小飞蓬积雪草等。层间植物有千金藤、茅莓等。
  黑松在沿海岛屿上,一般长得较密,植株矮化,据平潭、南日、湄洲三岛调査,黑松的平均高度0.1~2.5米,平均胸径5~10厘米(个别达18厘米)。灌木层以黄梔子、车桑子、山芝麻占优势。草本层以狗尾草、茵陈蒿等为主。分布海拔100米左右的丘陵山地上。而在内陆山区海拔1000米左右的寿宁县南阳关道仙、托溪马头山等的黑松群落,平均高10米,胸径8~20厘米,盖度60%,下木以美丽胡枝子为主,伴生映山红、油茶等。
  本省黑松常与相思树、马尾松等构成混交林。如平潭岛红心乡北山村,黑松与相思树构成针阔叶树混交林。
  本省黑松林均为人工植被,多为纯林或混交林,也有散生状。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它可以通过更新或自然传播种子逐渐增加群落的密度和范围,改变林内的生态环境,使之通过针、阔叶混交林阶段逐渐发展成沿海次生阔叶林。黑松林主要群落类型如下:
  ①黑松一山芝麻十车桑子-印度黄芩群丛,分布于莆田地区;
  ②黑松一野牡丹十黄梔子-茵陈蒿群落,分布于平潭、东山、湄洲岛等;
  ③黑松一算盘子-纤毛鸭嘴草群落,主要分布于漳浦、东山县等地。
  (五)铁杉林
  铁杉在我国有五种,分布在秦岭以南至南岭。本省仅有南方铁杉(Tsuga chinensisvar.tchekiangensis )和长荀铁杉(T.Longibracteata ),数量已日趋减少,均属我国特有古裸子植物,也是优良用材树种,列为国家三类保护植物。
  1.南方铁杉林
  南方铁杉主要分布于闽北武夷山脉北段的武夷山、浦城、建阳、泰宁、光泽等县市。一般海拔1500~1800米的中山上部或顶部,年平均气温11.9℃,年相对湿度80%以上,年平均降水量2153毫米。群落土壤为山地棕黄壤或灰化黄壤土层较厚,质地疏松,有机质较丰富。
  群落外貌呈深绿色,秋季带有红色斑点点缀于林冠。群落盖度85%~95%;乔木层以南方铁杉为建群种,高20~25米,盖度50%~80%,伴生有阔叶树多脉青冈、包槲柯、五裂槭、猴头杜鹃、江南山柳。灌木层盖度30%~50%,高3~5米,主要有岩柃、三桠乌药、灯笼花、鹿角杜鹃、东方古柯、毛秆玉山竹、肿节少穗竹等;草本层植物稀少。林内常阴湿,地被层较发达,苔藓铺于地表,林下幼苗稀少。
  南方铁杉林常见有2个主要群落类型:
  ①南方铁杉一毛秆玉山竹一苔藓群落,主要分布在闽北武夷山、建阳、光泽交界的武夷山脉北部海拔1800米以上的山地。代表性群落生长在武夷山市黄岗山海拔1700米的凹坡上。南方铁杉平均树高22~25米,最高达28米,胸围223厘米,树龄多在100年以上,盖度50%,林下有少量的幼苗,群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②南方铁杉十甜槠-鹿角杜鹃十马银花-武夷瘤足蕨十狗脊蕨群落,主要分布在武夷山北部海拔1200~1500米的阴坡、山顶。代表性群落在光泽米罗湾海拔1260米山顶,高23~25米,群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2.长苞铁杉林
  长苞铁杉分布于闽中戴云山脉的大田、德化;闽西梅花山境内的上杭、新罗、清流、永安等地。海拔700~1100米,年平均温度17.4℃,年平均降水量1752毫米,夏季凉爽,冬季温和;土壤为黄化红壤,花岗岩母质,土层较深厚。
  长苞铁杉群落外貌呈浓密、暗绿色、林冠平整,群落盖度85%~95%。乔木层以长苞铁杉为建群种,高20~30米,盖度50%~60%,伴生有少叶黄杞、鸭公树、栲树、米槠或马尾松、杉木、木荷等。灌木层一般高2~3米,盖度20%~40%,常见有鹿角杜鹃、刺毛杜鹃、山矾、冬青、树参、卡氏乌饭、小果南烛、黄瑞木、狗骨柴、朱砂根等。草本层稀少,高0_5~1米,盖度10%~20%,常见有狗脊蕨、中华里白。层间植物有网脉叶酸果藤,广东山葡萄等。
  长苞铁杉主要的群落类型有:
  ①长苞铁杉一鹿角杜鹃十刺毛杜鹃-中华里白群落,主要分布于闽西梅花山,连城、上杭、新罗交界地区;
  ②长苞铁杉十少叶黄杞-刺毛杜鹃-狗脊蕨群落,主要分布于上杭县古田村。
  (六)柳杉林
  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 )是我国江南中山山地特产树种,分布于本省闽西永安、连城、上杭等县市海拔800~1600米处;以及闽北的浦城、武夷山、建阳、邵武、光泽、政和、建宁、泰宁及闽东的周宁、屏南等地。闽南地区的华安、南靖、龙海也有人工林分布。柳杉林生长在潮湿的中山阴坡、半阴坡、山谷上,多为柳杉纯林或柳杉阔叶树混交林。闽西梅花山自然保护区内,在海拔900米以上的山区村落常常可见到树龄数百年的柳杉古树,柳杉人工林多分布在低山海拔350~1000米的山坡上。
  柳杉林的分布区年平均气温14~19℃,年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喜空气潮湿、云雾弥漫、夏季较凉爽的海洋性或山区谷地气候。群落土壤为山地黄壤或黄红壤,土层厚达1米以上,质地为轻粘壤至中粘壤土,有机质含量丰富。
  柳杉树冠呈尖塔形,枝叶浓密呈暗绿色。乔木层以柳杉为优势,高25~28米,胸径50~80厘米,盖度50%~75%,伴生有马尾松、木荷、薯豆、缺萼枫香、黄山松、杉木、毛竹。在闽北还有多脉椆、亮叶桦等。灌木层植物高1~3米,盖度20%~50%,种类较多,有柃属、山茶属、乌药属、新木姜子属、冬青属、悬钩子属、荚蒾属以及一些中山竹类。草本层植物,高20~50厘米,盖度5%~15%,常见有狗脊蕨、里白、中华里白、乌毛蕨、五节芒、华山姜。藤本植物稀少,偶见有土茯苓、薯蓣等。有以下几个群落类型:
  ①柳杉-梅叶冬青十刺毛杜鹃-中华里白十狗脊蕨群落,本类型分布闽西连城、上杭,闽北浦城、政和等地,海拔800~1400米。上杭县梅花山海拔1320米柳杉林中柳杉的平均高度28米,最高达35米,平均胸径75厘米,最大胸径达120厘米,伴生有杉木、毛竹、马尾松等。
  ②柳杉-鹿角杜鹃十掌叶覆盆子-乌毛蕨群落,分布于闽北崇安、建阳、光泽、邵武、建宁、泰宁等。代表群落在邵武市桂林乡盖洋村,海拔1040米。柳杉平均高24米,最高26米,胸径64厘米,最大79厘米,均为百年以上古树。
  ③柳杉-朝天罐-乌毛蕨群落,本类型为人工栽培柳杉林,多在低山山地。群落种类单纯,结构简单。代表群落以漳平官田五一林场的柳杉林海拔380米,群落盖度90%,乔木层盖度70%,平均高度10米,灌木层种类和数量不多,盖度15%,高1米,主要为朝天罐,还有少量的肖梵天花、长毛紫珠。草本层盖度30%,主要有乌毛蕨、狗脊蕨、芒萁、石松等。
  ④柳杉十木荷-野含笑十乌药-福建莲座蕨群落,仅见于华安马坑坑尾。乔木层除优势种外,还有许多热带、亚热带树种伴生其中,如多穗石栎、东南石栎、杜英、黄楠、肉桂、厚皮香等。灌木层有野含笑、乌药等。草本层有福建莲座蕨等蕨类植物。
  此外,还有柳杉与罗浮栲或木荷等阔叶树组成柳杉、阔叶树混交群落。主要分布在上杭圭竹坪水口神庵和共和村祠堂后的小丘上。
  (七)建柏林
  建柏(Fokienia hodginsii)是我国特有种,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亚热带优良用材树种,分布长江以南及西南各省。本省的中部、北部和西南部均有自然分布,中部山区如永泰、闽清、仙游、德化、华安、永春、南靖、新罗、上杭、连城等地。在闽西,建柏林可分布至海拔1400米,闽中各县海拔多在500米以上有分布。建柏自然纯林较少,常与毛竹、杉木和常绿阔叶树混交;人工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多在海拔1000米以下。
  建柏分布区内气候温和,雨量丰富,年降水量1200毫米以上,相对湿度80%左右。分布区的土壤为酸性黄壤和黄红壤。
  建柏群落外貌平整,整齐,呈深绿色,树干通直,树皮光滑、树形美观,是优良的用材树种,也是优良造林树种。乔木层以建柏占优势,高度10~15米,最高达18米,胸径10~30厘米,最粗达42厘米,群落盖度70%~85%。乔木层常混生有栲树、闽粤栲、南岭栲、米槠、青冈、东南石栎以及石楠、刨花楠、黄樟、木荷、毛竹等。灌木层植物高1~3米,盖度20%~30%,主要有柃木、油茶、黄瑞木、冬青、毛冬青、乌饭、乌药、鼠刺、黄梔子、小叶赤楠等。草本层植物常见有狗脊蕨、乌毛蕨、芒萁、华里白、五节芒、芒、野莎草、淡竹叶。藤本植物常见有菝葜、光叶菝葜、玉叶金花、鸡血藤等。
  1.次生天然建柏林
  主要分布闽西、闽中以及闽南的中山山区。其中有典型的天然次生林。如上杭步云的梅花山区内的天然建柏次生林,海拔630米,100平方米中有建柏13株,平均高度15米,最高达17米,平均胸径18厘米,最大达24厘米。次生天然建柏林常见有以下几种群落类型:
  ①建柏_乌药-华里白十狗脊蕨群落
  ②建柏-冬青-华里白十芒萁群落
  ③建柏-黄瑞木十乌饭-芒萁群落
  2.人工建柏林
  主要分布闽中、闽西部山区,如永春、仙游、莆田、华安、安溪、上杭等地。各地有20年生的人工营造建柏林,也有幼年建柏纯林。密度较高,100平方米中有建柏26株,平均高度12.2米,最高达14米,平均胸径15.3厘米,最大达20厘米。常见有以下几个群落类型:
  ①建柏-三桠苦十朱砂根-芒萁群落
  ②建柏-黄瑞木-芒萁群落
  ③建柏-箬竹-芒萁群落
  ④建柏十杉木-油茶-芒萁十石松群落
  ⑤建柏-桃金娘-芒萁群落。
  (八)油杉林
  油杉(Keteleeria fortunei)是高大乔木,天然林极为稀少,仅分布局部地区海拔500米以下山坡中下部小片纯林,大都呈散生于常绿阔叶林中或零星分布。已列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闽西的永定县,闽南的长泰、龙海、漳浦等县市均有分布。油杉喜暖湿气候,喜光性强,生长速度中等;土壤为红壤。
  油杉群落外貌整齐,呈深绿色,树形美观,是乡村绿化树种。在长泰城关南侧的仙景村的边缘,海拔110米坡地上,发现一片稀有的油杉自然纯林。平均高度8~10米,胸径12.7厘米,冠幅0.5X1.0米,乔木层盖度40%,生长良好,树龄70~80年。灌木层以黄瑞木、石斑木为主,伴生有赤楠、黄柅子、九节木、毛果算盘子;草本层主要为芒萁、淡竹叶、铁线蕨、芒等。有以下群丛:
  ①油杉-檵木十石斑木-芒萁群落
  ②油杉-山芝麻-芒萁十菖蒲群落
  ③油杉-梅叶冬青-芒萁群落
  ④油杉-檵木十桃金娘-芒萁群落
  ⑤油杉-桃金娘-芒萁群落
  ⑥油杉-黄梔子-纤毛鸭嘴草群落。
  二、亚热带针叶林的演替
  福建省针叶林主要分布在南亚热带沿海丘陵台地和中亚热带地区,海拔1000米以下的丘陵山地,有马尾松林、杉木林等。凡是土层瘠薄、旱燥裸露的荒山迹地上均有针叶林生长,多数是常绿阔叶林反复遭到过渡砍伐或火烧之后,一些针叶树种作为阳性先锋树种,进入这些荒山迹地,形成以针叶林为主的次生林。而1000米以上,则多是针阔叶混交林,或黄山松林和少量铁杉林等原生林出现。
  这些针叶林除残存少部分为天然传播的针叶树纯林外,大部分为人工林、半人工林。地处福建省南部、东南部的南亚热带区域内,高温、多雨,热量和光照资源丰富,针叶树生长良好,群落盖度70%~80%,单位面积中成年树分布密度较大,乔木层常伴生阔叶树如木荷、枫香、中华杜英、栲树、甜储、米槠、罗浮栲、少叶黄杞、青冈、毛竹等。部分针叶树与阔叶树种组成混交林。生态条件优越地区,其林下灌木层以热带种类成分为主,如桃金娘、山芝麻、黄栀子、岗松、美丽胡枝子、南岭荛花、车桑子、蛇婆子等小灌木;林下草本植物多数以芒萁最多,其次有狗脊蕨、里白、五节芒、芒、黑莎草等。
  福建省南亚热带区域的针叶林,特别是马尾松林和杉木林,除少数地区因交通不便,较偏僻山区保存较好的针叶林成熟林外,大部分是中、幼年林。在群落分布生态条件较优越的地区,生长良好,层次结构分明,乔木层伴生青冈、木荷、枫香、闽粤栲、木腊树等一些阳性或偏阳性树种,而林下常见有青冈、木荷、枫香、黄润楠、栲树等幼苗、幼树。随着群落覆盖度的提高,随后逐渐就有红栲、厚壳桂、红鳞蒲桃、鹅掌柴、杜英、黄杞、冬青、围涎树等较耐阴的南亚热带雨林树种,及少数中亚热带照叶林树种如米槠、栲树生长在群落中。随着自然演替进程,南亚热带针叶林最终将恢复成为阴性的南亚热带雨林。如果针叶林的群落内乔木树种遭到过渡的采伐或生境受到破坏,林下灌、草层被铲除,林地土壤遭冲刷,水土流失严重,则迹地上一般仅能生长以车桑子、岗松、山芝麻、南岭荛花、黄梔子、余甘子等偏热性的小灌木和以野古草、画眉草、芒、狗尾草等草类组成旱生性的灌草丛。群落间可残存有低矮的马尾松、相思树等乔木树。倘若群落继续受到外力的干扰破坏,将再逆行演替为以鹧鸪草、野古草等为主的荒山稀草丛或荒山秃岭。
  本省的中亚热带区域内热量和水分条件较优越,土壤一般也较肥沃,针叶树有马尾松、杉木、黄山松、柳杉、铁杉、福建柏等,群落盖度50%~70%。乔木层伴生阔叶树有甜槠、苦槠、米槠、栲树、罗浮栲、青冈、山杜英、黄樟、赤楠以及枫香、木荷等。林下灌木常见有檵木、乌饭树、小果南烛、映山红、黄瑞木、山矾、石斑木、苦竹、荚蓬以及白栎、米饭花、马银花等。林下草本主要有芒萁、狗脊蕨、五节芒等。倘若群落不受外力干扰,群落覆盖度逐渐增加,一些阳性种如木荷、枫香、闽粤栲、杨梅,在北部如赤杨叶、酸枣、白栎、茅栗等苗木进入群落生长。进而,一些地带性典型植被类型的建群种如甜槠、米槠取而代之,再经长时间的演替进程,中亚热带的针叶林将发展成相对稳定的地带性常绿阔叶林如甜槠林、米槠林、栲树林等。
  针叶林人工群落如人工马尾松林、杉木林若经几轮反复种植后,则因地力下降而撂荒,则荒地一般生长白茅、芒萁、淡竹叶、黑莎草和山乌桕、山鸡椒、盐肤木等灌木丛,甚至为芒萁等草丛。
  三、亚热带针叶林的开发利用
  亚热带针叶林分布于本省南部、东南部以及中部和北部,资源丰富。南部、东南部大部分县份针叶树是马尾松和杉木,西部和北部有少量黄山松、柳杉、铁杉、福建柏等。针叶林分布的面积所占比重较大,有的县占林地的80%左右,而天然阔叶林所占的比重甚小。针叶树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恢复植被的生态作用。
  马尾松木材是良好建筑、架桥、制作松香、造纸等工业原料,也是省内重要的薪炭林,农村燃料能源。马尾松耐瘠薄、耐旱,凡是裸岩迹地、荒山秃岭,马尾松可作为先锋树种造林绿化,减少地面迳流,防止冲刷,保持水土。省内沿海低山、台地为了保持水土,普遍采取乔(马尾松或黑松、相思树)、灌、草三结合造林,已取得成功的经验。
  杉木是我国的特有种,闽西北地区资源丰富,杉木木材圆满通直,材质轻靭,纹理清晰,是理想的建筑用材,也是交通工程用材如桥梁、电杆、粧木等。杉木也可用作家具、造纸、纺织等工业原料,能提取柠檬烃、松油醇、红杉油烃等作为香料,杉木在省内具较高经济价值,是重要的用材林。
  柳杉木材轻便,质地较松,纹理通直,可刨成薄片为制作蒸笼材料。柳杉树姿雄伟优美,每公顷柳杉林能吸收60公斤二氧化硫,可净化空气,是很好的园林风景绿化树种。柳杉还具抗风性、抗雪压强、生长快而持久为一般树种所不及,是本省中山山地的优良造林树种之一。
  南方铁杉和长苞铁杉树形通直,树冠浓绿,形姿雅特,是优良的常绿观赏树种之一。木材材质纹理细致,坚韧耐磨,耐水湿,抗腐性能好,也是优良的建筑、家具用材树种。这两种目前已被伐较严重,群落残存不多,必须加强保护,扩大栽培,使之成为本省中山地带森林树种。
  福建柏具有速生、优质、丰产、耐旱、抗风特点,其生长速度比杉木快,且树形美观,可引种作庭园观赏树。材质通直,是本省重要的用材树种之一,国家已列为二类重点保护植物。目前受到过伐、破坏,自然资源所剩不多,应加以保护并大力发展。
  第三节红树林植被
  一、红树林群落特征
  红树林是长在热带河口、海湾潮间带的常绿木本植物群落。由于温暖洋流的影响,有的可分布到亚热带,有的因潮汐的影响,在最高潮边缘生长而具有水、陆两栖现象,因而红树林包括真红树和半红树两类型统称红树植物。红树植物只是指红树林中的树木(乔木、灌木和亚灌木),所以,一般国际上所指红树林植物,没有包括群落中的草本植物和藤本植物,它们仅是红树林的伴生植物。
  红树林由于生长在海湾、河口泥滩或沙泥滩,适应这种潮汐浸溃和淤泥缺氧的环境,具有特殊的生理特性和形态结构,如细胞渗透压高,具有发达的支柱根、呼吸根,树皮富含单宁,具有“胎生”现象等。因而,它与陆生森林植被类型有明显的区别,也是热带、亚热带海岸植物的特征类型。大致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以内,并以赤道热带为中心。
  (一)种类构成
  我国红树林自然分布于海南、广西、广东、福建和台湾五省(区),浙江温州地区1958年后引种成功一种。目前,全国计有20科,25属,37种。本省是全国最北缘省份,计有7科,8属,9种。其中真红树植物7种,半红树植物2种,此外还有林下的藤本和草本植物称红树林伴半棺物(表2-2-51
  [=此处为表格(表2-2-5 福建省红树林植物种类表)=]
  [=此处为表格(续表)=]
  (二)外貌和结构
  在世界红树林最发达的地区,成熟的红树林是由高大乔木所组成的森林。林相稠密、外貌深绿色至黄绿色。本省红树林地处南亚热带,加以人为干扰严重,成片完整的林相不多,一般多呈矮林状。最高的曾在龙海角尾乡寮东村,高达8米,个别高达10米。灌木1.5米,二层结构,现存浮宫乡草埔头的人工林高达5米多,仅一层纯林。原云霄竹塔乡乔木层达5米,灌木层2米的二层结构,并有藤本伴生,今仅有灌丛一层。林下草本植物极为罕见,个别地段有狗牙根或若干地段有南方碱逢存在,但不形成草本层。
  (三)生理生态学特征
  1.对生态形态学适应
  红树植物的生境常受海水浸溃,土壤盐分含量较高,各地变化又较大,因此,生长在这些环境的植物,叶片结构特殊,多呈盐生和适应生理干旱的形态结构,不同种有不同的适应,同种在不同生境下也有不同的反应。如木榄和秋茄等叶片为厚革质,表面光亮,有利于反射海滨强烈阳光。白骨壤叶灰绿色,有毛茸紧贴,以防水分散失和海水浸入。桐花树等有分泌盐作用的盐腺,以利于使从海水中吸入过多的盐分排出。同种的桐花树在不同土壤盐度下,随盐度提高气孔数减少、盐腺数提高、盐腺分泌细胞增多、叶片加厚等(表2-2-6)。
  [=此处为表格(表2-2-6 福建省九龙江口土壤盐度对桐花树形态结构影响情况表)=]
  [=此处为表格(续表)=]
  红树有许多特殊的根系。福建省没有红树属的巨大支柱根,但秋茄和桐花树有较小的支柱根,秋茄在风小的林内则有板状根。支柱根和板状根均从茎基部长出,插入泥滩,起到支架和稳固植株着生于泥滩的作用,使之在强烈风浪中巍然屹立。由于红树植物常受到潮水的淹没,土壤中缺乏空气,因而有些红树植物具有特殊的匍走的榄状根和呼吸根。如白骨壤有突出土面10~20厘米的呼吸根,每平方米面积达50~60条,多者可达500条左右。呼吸根上有皮孔,退潮时与大气接触,易于呼吸空气,输向缺氧部位。根皮和树皮均有气道,进行气体交换。海漆有蛇状呼吸根,木榄有膝状呼吸根,都起到通气的作用。呼吸根有较强的再生能力,顶端折断,在折断部分旁边又可再继续长出。
  2.繁殖方式特殊适应
  红树植物的特殊繁殖形式是“胎生”。这种胎萌现象,在红树植物中有两种形式。一是“显胎生”,即胎萌后胚轴伸出果实,悬挂在树上。如秋茄胚轴长20~30厘米,棍棒状。木榄胚轴长10~20厘米,纺锤形。它们发育成熟后,直接掉落插入泥滩,生长成苗,或掉入海水中,由于组织中含有气道,可以随潮汐漂游远处。另一种是“隐胎生”,即胚胎发育后,胚轴仍包在果皮内。俟掉落后,才突破果皮,发育成苗,直立于泥滩上。如桐花树,幼苗充满果皮内,落地出苗后,果皮仍悬在胚轴上,几周后才脱落。有些红树植物并非胎生,它们种子或果实的构造是适应于海水漂浮的,可经受海水长时间浸淹而不腐烂,随潮漂流也是红树植物传播繁殖的另一种形式。
  3.对盐生环境的生理适应
  红树植物处于河口海岸盐溃环境,由于土壤和海水盐度提高,吸水困难,植物组织以提高渗透压来适应,如白骨壤可高达32.6个大气压,桐花树达30_2个大气压,秋茄达31.9个大气压。它们比之一般陆生植物只有5~10个大气压高得多。
  红树的树皮富含单宁,这是抗海水腐蚀的一种生理适应,如木榄单宁含量为12.7%~22.7%,秋茄为12.4%~30.7%,海漆为6.8%~9.3%,桐花树为8.9%~19.6%,都达到可提取开发的价值;只有白骨壤低达0.3%。红树林另一生理特点是高生产率,平均生产率可达10~25克/米²•天。
  二、红树林基本类型
  福建沿海地处北纬23°40'~27°20',气温较低,是我国红树林分布的北限。但由于海岸曲折复杂,多港湾,又有漳江、九龙江、晋江、闽江等河流入海,河口两岸受河水淡化,港湾河口的泥滩地都有红树林间断分布。由于人为干扰,目前残存不多。由1965年调查的719.36公顷,下降到1980年301.88公顷。近来还有下降的趋势,因而有必要加强保护和发展。
  本省红树群落类型简单,据调査主要有五种类型:
  (一)白骨壤群落
  本群落分布在莆田兴化湾以南的向海外滩,是本省较为抗盐的先锋群落。多处于海滩前缘或位于中潮区以下。
  外貌呈银灰色。单层结构,一般纯林树高在1米左右,少有秋茄伴生。具气生根和指状呼吸根。生境中盐度一般较高,如厦门东屿四季海水平均盐度达29‰。由于植株不高,又在中低潮滩面,大潮时将受淹没或仅落出林冠而似一个“绿岛”,土壤为淤泥或沙泥滩。群落结构简单,种类单纯,又多处于外滩、中低潮滩,属演替的先锋阶段的群落。
  (二)桐花树群落
  本群落类型在晋江以南较普遍分布。多在海滩前缘或河口咸淡水汇合处,也可分布至河口上溯十几公里的河岸,属广盐分布种类,在土壤盐度4‰至18‰均有生长。外貌黄绿色,以桐花树单独组成,间或有秋茄或白骨壤少量伴生。群落盖度25%~80%,多萌芽丛生状灌木。土壤多淤泥或沙泥滩均可生长。群落结构简单,单层群落,在滩面外缘和内缘均有分布。适应广。属演替的前期先锋阶段至中期阶段的群落。
  (三)秋茄群落
  本类型广泛分布于本省南北沿海滩地,除罗源湾和宁德三沙湾等地有千亩以上的秋茄林外,其它各地多是片断分布,有的仅沿海河岸呈带状分布。外貌青绿色或深绿色,多呈低矮灌木状,只有人工营造的较密纯林或人工保护较好的群落乔木较为高大,可达5~6米。南部沿海常有桐花树、白骨壤伴生,东北部沿海因仅存一种红树植物,所以海滩外缘至内滩均为纯林分布。在土壤盐度10‰~20‰、淤泥深厚地段生长。本类型在本省南、中部沿海,除人工栽培为纯林外,多为桐花树等伴生,为演替中期的多种类的群落。而在东北部沿海仅存此种,因而既属先锋种类,也是后期阶段的稳定性群落。
  (四)秋茄一桐花树群落
  本类型在南部沿海至泉州湾是较常见的类型,只要秋茄乔木层不十分致密,林下就生长有桐花树灌木层,为广布的类型。外貌深绿色至黄绿色。群落结构二层,上层乔木为秋茄,高4~5米,具板状根,下层灌木为桐花树,高1~1.5米,具小支柱根。林下有时还有少量白骨壤或老鼠簕伴生。生境多深厚淤泥,土壤盐度中等,约17‰~23‰左右。本类型属红树林演替系列中处于中期阶段。
  (五)木榄十秋茄-花树群落
  本类型仅发现于云霄县漳江口一带,是本省种类最复杂的红树林群落。群落外貌浓绿色,参差不齐,总盖度达95%。二层结构,上层乔木为木榄和秋茄树,盖度达82%,下层灌木为桐花树,盖度仅5%。林中有藤本植物鱼藤伴生,秋茄苗极少。木榄具膝状呼吸根,秋茄有小板根或小支柱根。土壤为深厚淤泥。该类型是本省演替系列的后期阶段的群落。
  三、红树林演替
  福建南部云霄沿海有8种红树植物,随沉积物多少和分布高程如图2-2-8所示的生态系列。它们的先锋群落主要是白骨壤群落和桐花树群落,或二者的混交林。淤泥增多,地势提高,出现秋茄一桐花树(和/或白骨壤)群落;最后阶段为木榄十秋茄-桐花树群落。福建中部沿海则最初为白骨壤群落,少有白骨壤十桐花树群落,最后阶段为秋茄一桐花树群落。北部沿海仅秋茄一种,因而早期和后期均为秋茄群落(见图2-2-9)。
  另一方面,福建红树群落分布有机缘性,如出现于龙海石门的老鼠簕小群落,这是由于潮沟和大片的细稀淤泥存在。又如厦门东屿的白骨壤群落,面积达400亩左右,广大的滩面,淤泥沉积较慢,较适应白骨壤生长。
  总之,福建红树林的动态分布,同样受环境因素的制约,出现有规律的变化。但由于沿海红树林受人为干扰严重,大大妨碍了它的自然发展。由于受人为干扰程度不同,有时,只能见到这种生态系列分布的某些阶段。
  四、红树林保护和开发
  福建省红树林资源分布广,人民群众有利用的经验,如提取单宁,药用和食用等。不少地区人工造林以作护岸林,在防止海浪冲击、保护良田和村庄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红树植物(如秋茄、木榄等)的根和树皮可提取单宁,曾用以染渔网渔服,1958年省林业厅还在同安专门兴办红树林场,当时的目的就是为提取单宁而建立的。一些红树植物的果实可食用,如白骨壤的果实,厦门海沧镇群众曾采来浸水去皮去涩后盐溃为早菜。秋茄的胚轴浸去涩味后,磨碎与米粉混合可以做糕点作度荒食品。老鼠簕的枝叶可以做药用,治皮肤痒和脓肿。木榄的果实可作腹泻的收敛剂。但海漆的乳汁易引起皮肤肿胀,切不可误入眼睛,引起炎症。白骨壤的幼枝和叶含钾、磷量高,可作绿肥或基肥,提高旱作物产量。本省红树树干不够通直,又较低矮,不如外地的高大,可作建筑、造船、家具木材,但一般被采为柴薪。桐花树含蜜量高,开花期可以放养蜜峰,收取大量蜂蜜。茂密的红树还是沿海水鸟和候鸟的栖息觅食的场所。云霄竹塔港红树林中,曾有大量水鸟筑巢,60年代林相高大致密时,在产卵期间,一个小孩入林经常可拾到一提篮的鸟蛋。水鸟也是红树林区的副产品之一。
  红树林防风护堤作用十分明显。1959年8月23日,厦门地区遭受12级特大台风袭击,厦门附近树木大多被折断和风拔,滨海农田堤坝被冲毁,惟有龙海县角尾乡寮东村有高大红树,村外堤岸安然无恙。龙海浮宫乡城内村附近,常受潮水浸溃,印尼华侨集资为家乡买两条曰本旧战舰来镇挡,结果船锈而被冲刷沉没。1962年营造秋茄林后,有力地保护了堤内几万亩良田和村庄。1990年特大台风时,九龙江口白礁村有红树林而堤岸完好,青礁砍了红树林则大堤多处崩塌。事实说明红树林可保护堤岸,生物工程优于土木工程。如果毁林则滩面缩小,危及良田。
  近年来,国际上大量利用红树林地养殖虾,利用红树林大量的掉落物,如九龙江口秋茄林每年掉落物达9.2吨/公顷。这些枝叶掉落后,分解形成有机碎屑,可作为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的饵料,从而再为鱼、虾、蟹的饵料,形成一个以红树植物叶子为开端的食物链。九龙江口浮宫一带有红树林区的海岸河口鱼虾、鳗苗就特别多。足见红树林对海岸河口水产渔业的重大经济价值。因此,必须大力宣传、保护和营造红树林。
  第四节 竹林植被
  一、竹林群落特征
  竹林是由某种竹类构成优势种的群落。竹林的群落结构、植物种类组成、外貌和地理分布等特征都很特殊,形成一种木本状多年生常绿植物群落类型。
  竹林是我国重要森林资源之一,我国有竹林面积5500万亩,为全世界竹林面积1/5,是全世界竹类分布中心之一。
  本省地处南亚热带及中亚热带,位于东南季风地带,竹类植物资源丰富,全省有竹林面积1027万亩,占全国竹林面积18.67%,居全国第一位,其中毛竹林面积948.9万亩,毛竹株数9.438亿株,占本省竹林总株数的60%左右。
  (一)种类组成
  竹类属禾本科的竹亚科(Bambusoideae ),为多年生木本植物,全世界约有60~70属,1000种以上,以亚洲最多,拉丁美洲、非洲次之,北美洲及大洋洲较少,欧洲没有野生的竹种。我国是世界竹类最多国家之一,全国约有40多属500多种,多分布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各省。福建省是全国重点竹林区之一,竹种资源丰富,本省野生竹种及一些引种成功并有一定栽培面积的竹种,计有17属114种17变种和10变型,为全国种数的1/5。其中刚竹属种类最多,约有27种1变种6变型,占全国种数的51.92%,为全世界种数的31.76%;箣竹属21种,占世界种数的26.25%,为全国种数的35%;特别是倭竹属有5种,占世界种数的50%,为全国种数的62.5%。苦竹属有12种,占世界种数的16.1%,为全国种数的60%,酸竹属有4种,为世界种数和全国种数的50%,少穗竹属有7种,为世界和全国种数之43.7%。(见表2-2-7)
  [=此处为表格(表2-2-7 福建省竹类植物属、种数置分析表)=]
  [=此处为表格(续表)=]
  (二)外貌与结构
  竹林多为单优势种组成的群落,尤以人工竹林常为纯林,其外貌整齐,竹秆高度及直径大小一致,整个群落结构一般多有二层,乔木层为某一种竹组成,高3~15米左右,成单层水平郁闭,林下灌木稀少,多不成层次,下面仅有草本层,如常见的毛竹林、篓竹林、绿竹林及麻竹林等;天然竹林多呈混交林,乔木层中除某种竹外,尚混生有针叶树或常绿阔叶树,常见的有杉竹、松竹或阔竹混交林;另有一些中小型竹种,常混生在针叶林或常绿阔叶林下,在灌木层中形成一个层片,如倭竹属、玉山竹属等一些竹种。
  (三)生境特点与地理分布
  本省地势高低起伏、亚高山、丘陵绵延、河谷盆地交错,局部地区小气候特殊,适应各种不同习性的竹类生长,由于全省中部的鹫峰山一戴云山一博平岭一线从东北向西南构成一条自然屏障,使整个省分隔为东南沿海及西北两部分显然不同的气候型,它们分别生长着不同的竹类。根据全国竹林区划,本省竹林大致可分为如下二个区。
  1.南亚热带丛生竹林区
  本区即是沿鹫峰山一戴云山一博平岭一线的东南部地区,东南界为海岸线,境内海拔450米以下,因受海洋暖湿气流的调节,地形致雨作用强烈,加上山脉对冬季南侵寒潮阻屏影响,使境内形成湿热环境,年均温在20℃以上,绝对低温在0℃以上,少数地点在个别年份可低达-2℃左右,但为时极短,基本上全年无冬,年降水量除沿海地区较少(1000毫米)外,一般为1400~2000毫米,属南亚热带气候,土壤为砖红壤性红壤,地带性植被为南亚热带雨林。
  境内竹林以丛生竹类为主,散生竹较少。在平原丘陵地区以人工竹林为主,栽培面积较大的有篾用竹如花竹(Bambusa albo -lineata)、藤枝竹(Bambusa Lenta ),笋用竹如麻竹(DendrocaLamus latiflorus )及绿竹(DendrocaLamopsis oldhami ),观赏用的有大佛肚竹(Bambusa vulgaris cv .xvatninii)、黄金间碧竹(b .vulgaris cv .vittata )等。野生的竹林有箣竹(b .Wwweami )、大木竹(b .vuenchouensis )。在漳州、厦门、福州等地还成功地引种条竹(Thyrsostachys siamensis)(又称泰国竹),生长良好。
  本区散生竹分布较少,一般分布在本区较高海拔的丘陵山地,如雨量充沛的南靖、平和等地。而毛竹林面积较大,则如闽东一些地区,因雨量偏少,毛竹林面积亦少。
  2.中亚热带混生竹林区
  本区南由南亚热带丛生竹林区的北界,即鹫峰山一戴云山一博平岭一线的西、北面,北连浙江省、江西省,年均温l8℃—20℃,降水1200~1800毫米,土壤类型多样,河谷地带以水稻土为主,丘陵山地以红壤为主,海拔800米以上多为黄壤,地带性植被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本区竹林由南至北为丛生竹类向散生竹类的过渡地带,混生竹类比例较大,可以认为是某些混生竹类的分布中心,如倭竹属有5种,占世界种类的50%,为全国种数的62.5%;又如少穗竹属有7种,为世界及全国的43.7%,苦竹属有12种2变种,为世界竹种的16.1%,为全国种数的60%;丛生竹在本区种类较少,且多为丛生竹中较耐寒的一些广布种,如孝顺竹、青皮竹等;散生竹种数亦不少,但比起浙江一带则种数次之,如刚竹属有27种1变种6栽培型,为世界种数的31.76%,为全国种数的51.92%。常见的有毛竹、萎竹(台湾桂竹)、桂竹、淡竹等;唐竹属有6种2变种,为世界和全国种数的40%,此外尚有少量的方竹属、酸竹属等竹种。
  本区海拔1300米以上的山顶,因气温低、风雪大、紫外线辐射强烈,立地环境特殊,生有温性竹林,以玉山竹属竹种为主,计有6个新近发现的新种,如南平茫荡山1300米的百山祖玉山竹(Yushania baishanzuensis )、武夷山海拔1500米以上的长鞘玉山竹(Y.longissima)、撕裂玉山竹(Y.lacera )和武夷玉山竹(Y.wuvishanensis)、戴云山1800米的长耳玉山竹(Y.longiaurita)。
  二、植被类型
  竹林是指竹类植物为优势种组成的纯林,一般是由一个竹种所组成的群落,所以竹林类型基本上与建群种在植物分类学上的属、种及其生长型、生活型相一致,其类型亦就是按建群种的生物学特性和生境特点来划分的,本省竹林有以下类型。
  (一)热性竹林
  本类型主要分布在我国热带和亚热带南部地区,包括台湾、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和西藏等省区的南部以及本省的东南沿海地区。在本省的生境条件,年均温20℃左右,最冷月均温6℃:~8℃以上,年降雨量在1200毫米以上,竹林类型多是丛生竹类为主,主要有牡竹属和箣竹属。根据其生境特点可划分为河谷平地竹林和丘陵山地竹林二个群系组。
  1.河谷平地热性竹林群系组
  (1)麻竹林
  麻竹(Dendrocalamus latiflorus)秆圆形直立,丛生,高6~16米,直径5~12厘米,尾梢部成弧形弯曲而下垂;箨鞘革质,肩部宽圆,背面光滑,有时疏生易脱落暗棕色贴生短刺毛,箨耳甚小,被疏散䍁毛数条;箨叶卵状披针形外反,每节多分枝,叶耳不明显或缺,鞘口无毛,叶片长圆状披针形,长15~35(~50)厘米,宽4~7(~13)厘米,雄蕊6枚,鳞被缺。
  产于南靖、芗城、鲤城、永春、福州、宁德、福鼎一带。
  笋味鲜美,可充作夏季蔬菜之用,为南方主要笋用竹种之一,亦可制作笋干、罐头等;秆大型,可作捕鱼筏、水管、建筑之用,破蔑可编织篮、箩;叶片巨大,作斗笠、船篷等。
  麻竹多为人工纯林,因集约经营,林下杂草较少,以漳州、龙海、南靖、永春等地为栽培中心,全省约有10多万亩,人工麻竹林每丛控制母竹5~8根,秆高15~20米,径粗5~15厘米,多种植于河边、平地、山脚。福鼎等地有半野生状态的竹丛。
  (2)绿竹林
  绿竹(Dendrocalamopsis oldhami),秆圆形近直立,丛生,顶端斜展,高6~10米,直径5~9厘米,秆箨黄色,背面幼时有棕色短毛,成长后变无毛而具光泽,箨耳小;箨叶直立,三角形;每节多分枝;叶耳微小,边缘具7~9毫米䍁毛;叶片长圆状披针形,长17~30厘米,宽2.5~6.2厘米;雄蕊6枚,鳞被3。
  产于漳州、龙岩、厦门、泉州、福州、宁德。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台湾、浙江。
  笋可食,细嫩清脆、味甘美,为南方著名的笋用竹,秆材可为造纸原料,其中层竹材入药,有解热之效。
  绿竹林以芗城、龙海、南靖、福州、福安为其栽培中心,栽培面积约有10多万亩,绿竹较麻竹稍耐寒,西北引种至新罗、漳平、上杭等地,中部引至三元,北部引至建瓯、延平等地。
  绿竹林多为人工经营的纯林,林下草本极少,每丛竹控制12~14根,秆基部稍弯曲后而斜升,多种植于冲积平原、溪边、低丘或房屋前后,既可产笋,又可固堤护岸,美化环境。
  (3)花竹林
  花竹(Bambusa albo —Lineata),秆圆形,直立,高10~15米,直径4~6厘米,节间长35~60厘米,壁薄、厚2~3毫米,基部数节表面具纵向黄白色条纹,秆箨背面无毛;箨耳椭圆形,边缘具䍁毛,箨叶三角形,直立,基部比箨鞘稍窄并作心形收缩。每节多分枝;叶耳狭卵形,边缘具䍁毛;叶片线状披针形,长6~14厘米,宽8~13厘米。雄蕊6。
  诏安、漳浦、平和、长泰、龙海等地有较大面积引种。分布于广东、台湾。
  花竹适应性广,生长快、产量高,竹材节间长、柔初、拉力特强,为优良的蔑用竹种之一,适用作油麦篾、绑扎篾及编竹缆绳、竹织品等;秆绿色间黄白色纵纹,亦为庭园绿化竹种。
  花竹林以龙溪地区为主要栽培区,约有4万多亩,其中诏安栽培面积已达3万亩以上,其中漳浦、平和、长泰及龙海等地各有2000多亩,龙岩、泉州、莆田、福州亦有零星栽植。
  花竹林冠整齐,分枝习性较高,竹丛密集,每丛20多根,外貌呈黄绿色,多为人工经营,林下杂灌较少。耐水湿,对土壤水肥条件要求较高,宜植于溪河两岸冲积土或低丘缓坡地。
  (4)藤枝竹林
  藤枝竹(Bambusa Lenta ),秆圆形、丛生,高5~10米,直径4~7厘米,秆壁稍薄,尾部略下弯,下部多呈Z字形曲折;节间长35~50厘米,每节多分枝;秆箨背面仅近内侧或有时近两侧边缘疏被暗棕色贴生刺毛,先端极宽的孤拱形或近截形;箨耳斜升,其末端伸出于箨鞘边缘之外,箨舌高2~3毫米,箨片稍呈不对称的三角形,基部近圆形收窄。叶耳狭卵形至镰刀形,边缘被长刚毛。叶片条状披针形,长9~17厘米,宽1.2~2厘米。
  产于南安、安溪、永春、鲤城、龙海、南靖。
  秆材柔韧,劈蔑性能好,为编制竹器的优良材料。秆材劈蔑所编制竹席,蔑薄柔软,品质优良,为闽南著名的地方特产。
  藤枝竹林相整齐,每丛20~30株,秆高5~12米,径粗4~7厘米,常自行第8~10节开始分枝。喜生于溪河两岸冲积土及低丘陵缓坡地,多为人工经营的纯林,林下杂灌草稀少。
  2.丘陵山地热性竹林群系组
  (1)水粉单竹林水粉单竹(Bambusa chungii var .barbelata ),秆圆形,丛生,高5米,直径1~2.5厘米,表面有矽质毛,节间长达55厘米。箨鞘鞘口明显内凹,两侧有高1厘米之圆肩。每节多分枝。无叶耳与䍁毛;叶片狭条状披针形,长10~14厘米,宽0.8~2厘米。雄蕊6。
  产于南靖,多见于南亚热带雨林破坏后而形成的灌丛中,常成丛地与常绿阔叶树混生,有时由许多竹丛连成一片纯林。
  节间长,可劈蔑作编织材料,秆细小,叶狭长青翠,可为闽南地区庭园绿化竹种。
  (2)箣竹林箣竹(Bambusa blumeana ),秆圆形,丛生,高15~20米,直径8~15厘米,壁厚,基部节间近于实心;基部数节侧枝常退化成锐刺。箨鞘顶端呈圆形或截平形,背部幼时密生黑紫色细刺毛,常沿其两边缘生有黄色纵条纹2~5条;箨耳发达,边缘生1_5~2.5毫米之䍁毛。每节多分枝,有叶耳及淺毛;叶片披针形,长6~18厘米,宽1.1~2厘米,雄蕊6、鳞被3。
  产于安溪、漳平、诏安一带。分布于广东南部、海南岛、台湾。
  多野生于溪河两岸、丘陵山地,喜肥沃湿润土壤,但亦能耐干旱瘠薄。
  箣竹林根深秆密,分枝低,抗风力强,是固堤防风的优良竹种。
  (二)暖性竹林
  本类型主要分布在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即黄河流域以南,长江流域到南岭山地,约相当于北纬25°~37°之间。本省位于鹫峰山一戴云山一博平岭以北地区,是丛生竹向散生竹过渡地带,同时亦是混生竹类适生地区。根据生境条件亦可分为二个群系组。
  1.河谷平地暖性竹林群系组(1)孝顺竹林孝顺竹(Bambusa multiplex),秆圆形,丛生,高3~7米,直径1~2厘米,幼时绿色无毛,老时变黄色,节间被白粉;箨鞘为节间1/4~3/4长,厚纸质、硬脆无毛;箨耳缺;箨叶三角形,直立,与箨鞘近等长,基部沿箨鞘两肩下延,与箨鞘顶端等宽。每节多分枝,叶鞘鞘口顶端生有长1~4毫米䍁毛。
  产于南靖、德化、屏南、宁德、三元、延平、邵武、武夷山。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为丛生竹类较耐寒种类之一。
  秆材坚韧可编织工艺品,代绳索捆缚脚手架,也是造纸的好材料。
  孝顺竹林多生于溪边、林缘,亦可分布于海拔1000米的山地,每丛竹约有1~200根,分枝低,小枝与叶排列不整齐、林冠参差不齐。
  (2)小黄竹林
  小黄竹(Batnbusa teoctilis var .glabra ),秆圆形丛生,高3~5米,径1~6厘米,箨鞘硬脆厚革质,长为节间1/3左右;箨耳小或不明显,长圆形,两侧不等大;箨片三角形,基部作心形收缩而较箨鞘顶端稍窄,每节多分枝,有叶耳及脱落性椋色䍁毛,叶片披针形、长10~25厘米、宽1.5~2.5厘米。
  小黄竹为丛生竹较耐寒竹种之一,分布遍及全省,对土壤要求不严,多生于溪河两岸、山谷水沟两旁,亦较耐旱,可生于丘陵山地。
  小黄竹林林相参差不齐,但分枝较高,叶与小枝排列较整齐,常几十株甚至百株聚生于一丛,混生于灌丛中或常绿阔叶林林缘。
  小黄竹竹节平滑、竹蔑坚韧柔软,可为绑扎蔑或制缆索,纤维长为造纸原料。
  2.丘陵山地暖性竹林群系组(1)毛竹林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var .pubescens ),秆散生,高10~20米,节间圆筒形,着枝一侧有沟槽,有白粉,分枝以下节环平,秆箨厚革质,外被深棕色刺毛和大小不等的褐色斑块;箨耳不发达,有弯曲硬䍁毛;每节2分枝,无叶耳,鞘口有灰色䍁毛,叶片披针形,较小。雄蕊3,鳞被3。
  全省各地均产。广泛分布于秦岭、汉水流域至长江流域以南各省,海拔高可达1400米。
  竹秆供建筑、梁柱、棚架、脚手架及各种竹器、竹编、竹制家具等,幼秆为造纸原料,笋味鲜美,冬笋、春笋均可食用。
  毛竹林是本省面积最大的主要竹林,全省毛竹林面积948.9万亩,蓄积9.438亿株,除长乐、平潭、晋江、厦门等地外,各地均有分布,主产于南平、三明、龙岩三市,占全省毛竹林面积81.1%,宁德地区仅占6.1%,其余地区(市)共占12.8%。建瓯市毛竹林面积100万亩,居全省第一位;其次为长汀、顺昌、永安、延平、浦城、连城、邵武等县市,面积约在30万亩以上;武夷山、尤溪、沙县、上杭、建阳、将乐、光泽、三元、政和、漳平、宁化、永定、建宁、武平、南靖、德化、泰宁等县面积均在10万亩至30万亩之间;其余各县约在10万亩以下。
  毛竹纯林外貌整齐,结构单一,树冠起伏不大,成单层水平郁闭,秆高10~20米、径粗5~16厘米,如为人工经营,林内灌木较少,林下仅是一些阴湿草本植物。天然状态的毛竹林和失管的人工林,常与常绿阔叶树或松、杉等混交,其混交树种有栲属、青冈属、润楠属等以及马尾松、杉木等,有的为了保护地力,人为地留下一定比例的针阔叶树构成上层乔木而高出竹林,呈凹凸不平的外貌,林下灌木有檵木、柃木属、冬青属等等,草本植物常见的有狗脊、芒萁、卷柏、里白等蕨类植物及一些禾草类。
  (2)篓竹林
  篓竹(Phyllostachys makinoii)又称台湾桂竹,秆散生,高10~15米,直径3~8(-12)厘米,中部节间圆筒形,着枝一侧有纵沟槽,节下有猪皮状小穴,每节2分枝;箨鞘无毛,有紫黑色斑点和斑块;无箨耳及䍁毛;箨舌高2毫米,截平,新鲜时边缘有紫红色长纤毛;叶鞘口有10~13毫米放射状䍁毛,叶片条状披针形,长8~17厘米,宽10~23毫米。雄蕊3,鳞被3。笋期4~6月。
  产于永泰、闽侯、福清、福州、莆田、闽清、罗源、宁德、延平、建瓯、武夷山等地,亦分布于台湾。
  竹材坚靭致密,供建筑、造纸、各种竹器、竹帘、伞骨、笛等;箨鞘可作为竹篷、斗笠等,笋味好,可食。
  篓竹适应性较强,喜生于土壤疏松、深厚排水良好的红壤,但亦能耐干旱瘠薄之地,丘陵山地或平原皆可种植,林相整齐,结构单一,成单层水平郁闭,据莆田庄边乡县界山调査,在样方10x l0m²上有篓竹25株,秆高6~8米,胸径3~5厘米,盖度35%,林下灌木较少,有长叶冻绿、地茶、大青、肖梵天花、美丽胡枝子等,草本层以白茅为主,尚有乌韭、白花败酱、积雪草、星宿菜、狗脊蕨等。
  (3)水竹林
  水竹(Phyllostachys heteroclada ),秆散生,高2米,直径1厘米,节间圆筒形,分枝一侧扁平,节隆起,秆环高于箨环,秆箨革质,无毛,有光泽;箨耳细小或无,有细弱䍁毛数条。每节2分枝,分枝长而开角大,与秆的夹角75~90度,无叶耳,仅有鞘口䍁毛数根,雄蕊3、鳞被3。笋期5月。
  产于福州、永安、延平、松溪、邵武、武夷山等地,广布于长江流域以南。
  竹秆坚韧,蔑性好,可编菜篮、各种竹器或作篱笆、扫帚、造纸等,笋味好,可食用。耐水湿环境,多生于河谷、溪边或低洼潮湿的沼泽地,常形成小片纯林。
  水竹林外貌不整齐,侧枝水平开展,枝叶密集交织,每亩立竹达1000~1500株,郁闭度大,林下无灌木,仅有一些耐阴湿草本植物。
  (4)桂竹林
  桂竹(Phyllostachys bambusoides),秆散生,高3~22米,直径3.5~7厘米,节间圆筒形,着枝一侧扁平,秆环与箨环均隆起;箨鞘疏生棕黄色小刺毛,有大小不等黑褐色斑纹,箨耳卵形,有弯曲䍁毛;每节2分枝;叶耳小,有弯曲䍁毛,叶片披针形,笋期5月。
  产于龙岩、闽清、三明、福鼎、屏南、南平,分布湖南、四川、河南、浙江、江苏、安徽、山东、河北。
  蔑性好,可制各种竹器竹编,大秆可为船篙、柄材等,笋可食。
  桂竹对土壤要求不高,耐干旱瘠薄土壤,生于荒山、灌丛或混生于林缘。
  桂竹林外貌不整齐,高3~4,胸径2~4厘米,叶稍宽、深绿色,常与其它耐旱植物混生成灌丛,有时亦成小面积纯林。
  与桂竹同样能耐干旱瘠薄土壤的竹种,尚有刚竹、毛环竹、罗汉竹、石竹等,它们能生于岩石裸露的荒山,与其他树种混生成灌丛,或有时成小面积纯林。
  (5)方竹林
  方竹(Chimonobambusa quadrangular is),秆散生,高3~8米,直径1~4厘米,四方形或近四方形,幼时有小刺毛,基部数节秆环常有向下弯曲的刺状气根;秆箨三角形,背面有紫色斑点,无箨耳及䍁毛;箨舌不发达,箨叶小或退化。秆中部3分枝,每小枝2~5叶,叶片狭长披针形。笋期8月至翌年1月。
  产于上杭、南靖、永春、德化、福州、闽清、罗源、福鼎、三元、永安、尤溪、建宁、武夷山。
  笋味甜美,可食,秆形奇特,枝叶青翠,为优良的观赏竹。
  方竹常生于山谷两侧阴湿地,混生于常绿阔叶林下成一层片,有时上层乔木砍伐后亦能形成小片纯林。
  (6)苦竹林
  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地下茎复轴型,秆高3~5米,直径1.5~2厘米,分枝一侧下部1/4~1/3扁平,秆环隆起,稍高于箨环,箨环上有木栓质加厚及箨基残留物,节下白粉圈明显,每节3~5分枝,与主秆成50°角,箨鞘被棕色或淡黄色刺毛,基部密生一圈刺毛;箨耳无或不明显,箨舌截形、高1~2毫米。每小枝有3~4叶,叶片披针形,雄蕊3枚,笋期5~6月。
  产于德化、福州、闽清、尤溪、龙岩、武夷山。
  秆可为伞柄、旗杆和制竹器;笋味苦,有些群众喜食亦可腌制作咸菜。
  常生于土壤肥厚的山地、丘陵,多构成以苦竹为单优势种的灌丛,或混生于常绿阔叶林的林缘。
  苦竹属在本省常见的还有仙居苦竹、宜兴苦竹、三明苦竹、油苦竹等,它们亦皆能构成单优势种的灌丛或纯林。
  (7)慧竹林
  慧竹(Pseudosasa hindsii),是一种复轴混生竹,秆高3~4.5米,直径1.5厘米,秆形通直,秆环不隆起,秆箨近无毛或偶见有脱落性刺毛,箨耳卵状至椭圆状,边缘有《毛,箨叶宽卵状披针形。每节3分枝,基部紧贴秆。每小枝有4~6叶。雄蕊3枚。
  产于南靖、长泰、德化、福州、闽清、罗源、福鼎、南平等地。
  慧竹喜阴湿及肥厚的土壤,常混生于常绿阔叶林或针叶林下,自成一层片,亦见于林缘或路旁,有时亦形成纯林。
  慧竹属茶秆竹属的竹种,该属尚有福建茶秆竹、薄箨茶秆竹、托竹等,它们通称厘竹,可供制作手仗、钓鱼竿、运动器材、温室花圃支柱和围篱等,为传统出口商品。
  (8)唐竹林
  唐竹(Sinobambusa tootsik),属单轴散生竹,秆高7米,直径3.5厘米,着枝一侧扁平,秆环隆起与箨环同高或高于箨环,箨环有木栓质隆起及紫色刚毛,箨鞘近长方形,背面棕褐色刺毛,箨耳椭圆形至镰形,边缘有长2厘米屈曲长䍁毛,箨舌弓状突起。每节3分枝,每小枝3~9叶、叶片背面有细柔毛。雄蕊3枚。
  产于安溪、福州、三明、屏南,常生于海拔400~500米丘陵山麓或沿溪谷两岸土壤肥厚处,一般形成小面积纯林,与常绿阔叶树交错分布。
  唐竹秆材坚韧,可加工为竹器或工艺品,笋味苦。
  唐竹属在本省常见的还有满山爆、望衫竹、江南竹等,皆可成小面积纯林。
  (9)箬叶竹林
  箬叶竹(IndocaLamus Longiauritus ),又称长耳箬竹,为复轴混生竹类,秆高1.5米,径粗约5毫米,幼秆具小刺毛,秆箨远较节间短,背面贴生棕色刺毛;箨耳发达,镰形。边缘有长䍁毛。叶片宽大,长10~30厘米,宽2~7厘米,两面无毛或下面近基部被微毛。每节1~3分枝。雄蕊3枚。
  本省各地均产,秆可作毛笔杆、竹筷:叶可为粽叶、制斗笠、船篷等用。
  箬叶竹生于海拔1000米以下丘陵山地,常于阔叶林下形成一层片,或在灌丛中与其他树混生,有时亦形成纯林,林相整齐,秆矮小,大小一致,枝叶密集。
  箬竹属在本省常见的还有阔叶箬竹和箬竹等,它们亦形成一层片或成小面积纯林。
  (10)福建倭竹
  福建倭竹(Shibataea fujianensis ),复轴混生竹类,秆高0.3~1米,直径3~4毫米,分枝一侧扁平;箨鞘背面密被白色短柔毛,无箨耳或鞘口䍁毛。箨舌截平,高3毫米。每节3分枝,每小枝仅1叶,叶条状披针形,长17~18厘米,宽2~2.8厘米,叶背密被长柔毛。雄蕊3枚。
  产于沙县、延平、顺昌、武夷山等地,常生于潮湿肥沃的山地,在疏林下形成一层片,有时在荒山宜林地上成纯林,秆矮小密集,高低一致,林相整齐,可种植为庭园绿化,或作绿篱。
  倭竹属在本省有5种,常见的还有南平倭竹、五叶笹等。
  (11)福建酸竹林
  福建酸竹(Acidosasa notata ),又称甜笋,秆高2~8米,直径1~3厘米,最粗达4.5厘米,秆箨疏生褐色斑点和易脱落刺毛;箨耳长圆形,边缘有䍁毛;箨舌显著隆起,高约6毫米。每节3分枝,每小枝有叶2~5片,叶片长11~20厘米,宽1~2.3厘米,叶耳长圆形,边缘有长䍁毛。雄蕊6枚。笋期4~5月。
  产于延平、建瓯、顺昌、安溪、龙岩等地,生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坡、丘陵,常组成纯林,或与其它树混交。
  福建酸竹笋味清甜,含蛋白质和磷量为所有竹笋之冠,是个优良的笋用竹种,竹秆坚韧可作晒竿、旗杆、围篱等,亦可加工为竹器工艺品。
  酸竹属在本省常见的还有黄甜竹,笋味甜美亦是一种优良的笋用竹种。常混生于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林中,亦有成小面积的纯林,部分群众已引种在房前屋后。
  (12)肿节少穂竹林
  肿节少穗竹(Oligostachyum oedogonatum ),复轴混生竹类,秆高2~5米,直径1~2.5厘米,秆节上部节间一边强烈隆起呈肿胀状,箨鞘背面有稀疏之疣基刺毛;箨耳狭镰形,耳缘有3~5条暗紫色䍁毛,锋舌尚3毫米。每节3~5分枝,每小枝有2~3叶,叶片条状披针形。雄蕊3,其花序总状,仅3~4小穗。
  产于德化、福鼎、建瓯、顺昌、武夷山,生于海拔600~1500米山地,常形成大面积纯林,秆大小一致,密集,在较低海拔常与其它树混交。笋味清甜可食。
  少穗竹属在本省常见的还有糙花少穗竹,产于闽清、福州、上杭、永定等地,秆可作撑竿或劈蔑,笋味微苦,脆嫩,群众喜食。
  (三)温性竹林
  本类型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山地高海拔处,多在1500米以上,特别是四川、西藏的西南部、南部地区,有些种分布于3000米以上高山,本省多分布于海拔1300~1900米的山顶部分,其生境特点是气温低、云雾浓、风雪大、紫外线辐射强,土壤多为山地草甸土。本类型仅有一群系组。
  高海拔山地竹林群系组
  本省该群系组的竹林多由玉山竹属的竹种组成单优势的纯林,或为针叶林下一层片。
  毛秆玉山竹林
  毛秆玉山竹(Yushania hirticaulis),地下茎为合轴型,秆散生假鞭由秆柄延长10~30厘米。高1~3米,直径0.5~1厘米,秆节间被具疣基小刺毛,箨鞘背被长刺毛,箨耳小,椭圆形,有弯曲䍁毛,箨舌微弧形,每节3~5分枝,每小枝有3~5叶,叶耳小,半圆形或三角形,具10毫米粗䍁毛,叶片条状披针形,长10~20厘米,宽1厘米。
  产于崇安黄岗山,海拔1800米的矮林下,或于1950米的山顶组成单优势的纯林。
  三、竹林演替
  竹类一般为喜温喜湿、但又不甚耐荫的植物,绝大多数竹林,如没有人工抚育除草,让其自然生长,竹林内必然有耐荫的阔叶树种侵入,逐渐变成竹阔混交林,如毛竹林内首先是耐荫的栲属、青冈属、润楠属的幼苗或幼树出现,进而形成毛竹与栲树、青冈、甜槠等常绿阔叶树种混交林,当高大的常绿阔叶树升为第一乔木层时,林冠越来越密,林内光线不足,毛竹就生长不良直至死亡,则竹林的演替结果是常绿阔叶林。
  竹类的繁殖,除个别竹种可经过一定周期而开花结实,通过有性方式繁殖外,绝大部分竹类都以地下茎的延伸来繁殖,尤以竹养鞭、鞭生笋、笋成竹而循环增殖,致使一根母竹可占据一大片地面,由于它们的地下茎相连,使整片竹林的物质合成、积累分配、消耗等形成自动调节系统,这种生长发育的特性具有更强的抗性,如遭砍伐、火烧,竹类可以地下茎更新比其他各树种更快,每当森林遭到破坏,林内有足够的光照,附近竹林通过地下茎的延伸能最先侵入,形成各类混交林,或形成相当面积的竹林。
  大部分的竹林是不稳定的过渡性群落,仅有某些较耐荫的竹种,它们能在较荫湿的常绿阔叶林下组成一个层片,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如箬竹属、少穗竹属、方竹属、酸竹属等。
  合轴散生型的玉山竹属,由于地下茎具假鞭,入土较深,竹株矮小,而具有耐寒、抗风雪等适应高山特殊生境的特性,这类竹林属气候型偏途顶极,具有较稳定的类型,这类竹林如受破坏,则可逆行演替为灌草丛或草甸。
  第五节 灌草丛植被
  一、灌草丛特征
  灌草丛可以分为灌丛和草丛。灌丛是指一切以灌木占优势的植物所组成的植被类型。它和森林的区别不仅高度不同,更主要的是灌丛的建群种多为丛生的、通常是没有明显主干的灌木生活型。灌丛中有时也有乔木树种,但一般都是幼树或苗木,灌丛中也有草本,通常在灌木层之下,在外貌上不显著表现出来。草丛是指以禾草为主的草本植物或蕨类植物占优势所组成的植被类型。建群种是多年生中生或旱中生的丛生禾草或具有地下横走根茎的蕨类一芒萁组成。草丛中也常有灌木或星散分布有个别乔木的幼树或苗木,但它们的多度、盖度都处于次要地位,草本层则在群落结构、群落环境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外貌上也占有显著的地位,易和灌丛相区别。
  灌丛有原生的和次生的。在海拔高、风大、温度日变化剧烈的山峰顶部,在陡峭岩壁的缝隙中,在覆盖浅薄土层的岩石地,在沟谷地的上缘都有灌丛的分布,它们都和特殊的生境相联系,带有原生性质。更为普遍的是分布在山地丘陵地区,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或南亚热带雨林,经过长时期的反复的砍伐、火烧等人为因素作用下所形成的次生灌丛。它是次生演替过程中的某个阶段的群落,种类组成和当地森林有密切关系。草丛大多数是次生的,山地草丛是黄山松林或马尾松林经砍伐、火烧、放牧后形成的。广泛分布于低山丘陵的草丛,大多数是马尾松林或次生灌丛,经反复砍伐、割草、火烧导致水土流失,土壤日益瘠薄,生境趋于干旱所形成的。草丛中大都混生有一定数量的灌木和马尾松、木荷、枫香等阳性乔木树种的幼树或苗木。
  福建灌丛的区系组成以热带分布成分为主,如桃金娘科的桃金娘属、岗松属;野牡丹科的野牡丹属;大戟科的黑面神属为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梧桐科的山芝麻属、马松子属;大戟科的算盘子属、余甘子属;马鞭草科的大青属;茜草科的黄栀子属、羊角藤属;百合科的菝葜属;豆科的鸡血藤属为泛热带成分。无患子科的车桑子属;大戟科的野桐属;樟科的山胡椒属;山茶科的黄瑞木属为热带亚洲(印度一马来西亚)成分。桃金娘科的赤楠属;苦木科的鸦胆子属为旧世界热带成分。山茶科的柃属为热带美洲和热带亚洲间断分布成分。上述各属的种类为南亚热带低山、丘陵灌丛的建群种或共建种,绝大多数都是常绿树种。在中亚热带地区,温带成分相对较多,但这些温带成分的种类都是广泛分布于亚热带地区的种,如金缕梅科的檵木;蔷薇科的石斑木、红果树;杜鹃花科的吊钟花是东亚(喜马拉雅一日本)成分,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以南,北回归线以北的广大亚热带地区。杜鹃花科的杜鹃属、越桔属是北温带成分,但满山红、杜鹃、乌饭、短尾越桔也是分布在长江以南的亚热带地区。豆科的胡枝子属,杜鹃花科的南烛属、马醉木属是东亚一北美间断分布成分,是华北、华东、华南至西南都有分布的广布种。白栎、短柄枹树是壳斗科栎属植物,是北温带成分、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是乔木树种经砍伐后萌生成灌丛状。以上各属种是组成中亚热带山地丘陵灌丛的建群种。但是山茶科的黄瑞木属、柃木属;樟科的山胡椒属,木姜子属;豆科的鸡血藤属;百合科的菝葜属以及冬青科的冬青属;山矾科的山矾属都是热带成分,它们在中亚热带山地丘陵灌丛中也很常见。总之组成灌丛的区系成分比较复杂,各种成分交错分布。草本的区系成分也很复杂,但就山地丘陵草丛的建群种而言,热带成分占多数。禾本科的芒属是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画眉草属、甘蔗属、白茅属、鸭嘴草属、裂稃草属、柳叶箬属是泛热带成分。金茅属、香茅属、菅属、类芦是旧世界热带成分。鹧鸪草属是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成分。野古草属、野青茅属是北温带成分。淡竹叶属,沼原草属是东亚(喜马拉雅一日本)成分。上述各属除鹧鸪草属的鹧鸪草局限于南亚热带地区及闽西南各县外,其余各属几乎全省各地都有分布。但是也有一些种类如画眉草属的华南画眉草、短穗画眉草、楔颖草属的楔颖草、水蔗草属的水蔗草、粽叶芦属的粽叶芦等,只局限于南亚热带及闽西南的个别地区,通常不成为建群种,或在局部地段组成小面积群落。
  灌丛一般可以分为灌木层和草本层二个层次。在原生的灌丛中,如吊钟花灌丛、猴头杜鹃灌丛,灌木密集、分枝交错、枝叶浓密、盖度大于60%以上,而草本层不发达,盖度小于10%。次生灌丛由于受人为因素影响,灌丛的高度、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相对多度和盖度变化较大,有时灌木层和草本层的高度相当,多度和盖度大致相似,或难以区分,所以有人把它称之为灌草丛。原生灌丛,人为干扰比较少,成片状或带状分布,高矮一致,外貌整齐。次生灌丛,人为干扰频繁,丛状分布、高矮参差不齐,外貌较不整齐。草丛的结构比较简单,高度一致,外貌整齐,只有一个层次。在山地草甸草丛中,有较多的双子叶植物,在群落结构中占相当重要的地位,可以划分为禾草层片和双子叶植物层片。灌丛和草丛季相都比较明显,春天,大部分的灌木和草本都萌生新枝,檵木、各种杜鹃和蔷薇相继开花,色彩缤纷。夏天,浓绿色,桃金娘、野牡丹盛花时粉红色的花朵也很鲜艳。秋天,多数禾本科草本抽穗开花,色彩灰绿。冬天,大部分禾本科草本及部分落叶灌木叶子枯黄,灌丛色彩黄绿,草丛则为枯黄色。
  福建地处亚热带,东南濒海,受海洋气团影响,东南沿海为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内陆大部分地区为中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同时福建又是一个多山的省份,山地丘陵多,谷地和山地气温和降水垂直变化显著。因此,植被的分布受水平地带和垂直地带的制约。中山山地灌丛主要分布在中亚热带海拔800米以上,南亚热带海拔1000米以上的中山地带,大部分是常绿灌木,也有落叶成分。闽西北山区也有个别以落叶灌木为优势的灌丛类型。种类组成以温带至亚热带广域分布的科属为优势,尤其是杜鹃花科的杜鹃属、越桔属、吊钟花属、马醉木属植物为主,部分地区还有白栎灌丛。草丛则以禾本科的芒属、野古草属、野青茅属、金茅属为优势。低山丘陵灌丛主要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下低山丘陵地区,又分南亚热带低山丘陵灌丛和中亚热带低山丘陵灌丛。南亚热带低山丘陵灌丛的种类组成是以热带广域分布的科属为主。桃金娘、小叶赤楠灌丛;桃金娘、山芝麻灌丛;黑面神、山芝麻灌丛是南亚热带低山丘陵灌丛的代表。中亚热带低山丘陵灌丛的种类组成是以热带至亚热带分布的科属为主。檵木、乌饭树灌丛,映山红、短尾越桔灌丛是中亚热带低山丘陵灌丛的代表。含有桃金娘、小叶赤楠的芒萁草丛是南亚热带草丛的代表;含有檵木、映山红的芒萁草丛是中亚热带草丛的代表,芒萁草丛分布的上限可达海拔1100~1300米。鹧鸪草草丛;扭鞘香茅、纤毛鸭嘴草草丛是东南沿海丘陵,台地、中生偏旱的生境中常见的草丛。五节芒草丛主要分布在内陆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地、沟谷两侧的坡地、水稻田撂荒地等土地比较肥沃、水湿条件较好的地方。斑茅草丛主要分布在河流两侧阶地及沙洲地。灌草丛的类型多,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大,分布规律不明显。群落的分类学术界意见尚不统一。
  二、灌草丛基本类型
  (一)中山山地灌丛
  中山山地灌丛是指生长在海拔800米以上。闽南和闽西南地区海拔1000米以上中山地带,大部分是常绿灌木或常绿、落叶灌木混交,个别可以落叶灌木为优势的植物群落。种类成分常以温带地理成分占优势,尤其以杜鹃花科植物为多。草本植物常以温带至亚热带的广布种,芒最为普遍,其次是野青茅、野古草、四脉金茅、金茅也很普遍,杂类草种类也不少,但通常不占优势地位。生态型是以中生植物为多。从灌丛的起源上有原生的,也有次生的。原生类型主要是由地形因子造成的,次生类型中火烧是主要因子,连续火烧引起森林植被退化为灌丛。
  1.灯笼花灌丛
  灯笼花(Enkianthus chinensis)灌丛主要分布在福建中、西部山区,海拔1500米以上山脊、山顶,土层浅薄,地表多石砾或裸岩的地段,土壤的腐殖质含量较高。群落总盖度85%~90%,灌木生长密集,在4平方米样地中计有灌木30~60株,一般高2~2.5米。建群种为灯笼花、南岭杜鹃、丁香杜鹃、猴头杜鹃、大萼黄瑞木、吴茱萸五加、杜鹃、石斑木、波叶红果树、钝齿冬青、野漆、马醉木、綟木、短尾越桔、庐山小檗、中华越桔、扁枝越桔等。由于灌木密集、分枝交错、冠层紧密,所以草本层不发达,散生有芒、野古草、黑紫藜芦及附生于岩石上的石苇、瓦苇等种类。藤本植物有石子藤石松、地刷子石松。群落中还散生有黄山松和长苞铁杉等乔木树种,但植株矮化,高度和灌木相当。
  灯笼花灌丛主要分布山顶或山脊,土层薄、风大、光照强,气温的日变化大,冬季常有霜冻或积雪。由于蒸腾作用强烈,植物经常处于水分负平衡状态,因此即使有乔木树种生长其间•,也矮化、老化成灌丛状。该群落属于原生类型,对于固土保水,防止山崩,以及研究福建山地植被垂直变化规律都有重要意义,应加以保护。
  2.猥头杜鹃灌丛
  猴头杜鸦(Rhododendron simiarum)灌丛主要分布在福建中部、西北部山区海拔1350以上的山脊、陡坡、岩壁、地表多裸岩地段。林内苔藓植物多,腐殖质层厚,表土层质地松软。林冠平展、色调暗绿,常顺着常风方向斜伸。群落总盖度80%~90%,第一层盖度70%~80%,灌丛高8~10米,最高可达12米,基部常有2~4个分枝,枝干弯曲斜展、枝叶茂盛。伴生种有两广厚皮香、长苞铁杉、木荷、深山含笑等乔木树种,但其高度一般不超过猴头杜鹃树冠。第二层灌木高度一般在3米以下,盖度10%~20%,主要有灯笼花、马银花、吴茱萸五加、乌药、钝齿冬青、新木姜子、毛连蕊茶、扁枝越桔、朱砂根、箬竹等种类。草本层的种类少,盖度小于5%,常见的有匙叶草、双蝴碟、倒叶瘤足蕨等阴性植物。
  猴头杜鹃灌丛在福建是比较少见的群落类型,在永安天宝岩自然保护区则甚普遍,它分布在长苞铁杉林或常绿阔叶林的上缘,在山顶灯笼花灌丛的下缘,是那里的森林到灌丛之间的过渡类型。猴头杜鹃灌丛在福建是稀有的植物群落,可供森林旅游、参观,在研究福建山地植被垂直分布规律方面有一定的价值,应予保护。
  3.丁香杜鹃灌丛
  丁香杜鹃(Rhododendron farrerae )灌丛在闽中、闽西、闽北山区海拔1300米以上的山顶、山脊,坡度陡、土层薄地表多碎石和石英的地段常见。灌丛高0.5~1.2米、群落总盖度60%~70%,建群种是丁香杜鹃,与之伴生的有綟木,波叶红果树、石斑木、杜鹃、短尾越桔、钝齿冬青等种类。藤本植物常见有石子藤石松、地刷子石松、菝葜等种类。灌木层盖度30%~40%。草本层比较发达,叶层高20~50厘米,盖度30%~40%。主要由芒、野古草、四脉金茅、白舌紫苑、一枝黄花、密腺小连翘、蛇含萎陵菜、星宿菜、金毛耳草、地稔、五岭龙胆、双蝴蝶、茅膏菜、小二仙草等植物组成。
  丁香杜鹃灌丛中常见有黄山松幼树及木荷的萌生苗,停止火烧山则可以恢复为黄山松林。丁香杜鹃灌丛对于保持水土有重要生态意义。
  4.波叶红果树灌丛
  波叶红果树(Stranvaesia davidiana var .undulata )灌丛主要分布在闽中、闽北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脊、山顶,土层薄,地表常有裸岩的地段。群落总盖度70%~85%,灌木层高40~60厘米。建群种波叶红果树,枝叶浓密,披散伏地。其次是杜鹃、丁香杜鹃、綟木、短尾越桔、长叶冻绿、石斑木、扁枝越桔,凹叶冬青、微毛柃、中华越桔、江南山柳、荚蒾、小叶赤楠等种类。藤本植物有石松、地刷子石松、菝葜等少数种类。草本层高30~60厘米,盖度20%~30%,主要是禾本科芒、野古草、四脉金茅、平颖柳叶箬。其它杂类草有蕨、一枝黄花、星宿菜、挺茎金丝桃、密腺小连翘、地稔、黑紫藜芦及附生于裸岩上的石苇、瓦苇等种类。
  这一类群落常见的还有:(1)綟木、波叶红果树灌丛;(2)丁香杜鹃、杜鹃、波叶红果树灌丛。都是长在山顶,具有抗风、耐旱、耐瘠的特性,对保持水土有重要意义。
  5.白栎、杜鹃灌丛
  白栎(Qwercws fabri )、杜鸦(Rhododendron mariesii)灌丛主要分布在鹫峰山脉的东南面,屏南、周宁一带边远山区,海拔1200~1500米的山地,由于历史上有烧山放牧陋习,森林被破坏,灌丛得到相应发育。它的特点是灌木种类少,大都是阳性的、萌生力强、耐火烧的种类。落叶树种白栎占优势地位。群落总盖度60%~70%,灌木层高度1.5~3米,盖度30%~40%,建群种白栎,其次有杜鹃、短尾越桔、美丽胡枝子、掌叶悬钩子、腺毛莓、江南山柳、长叶冻绿、綟木、华山矾、细齿叶柃等种类。藤本植物只有菝葜。草本层种类较多。在海拔比较低的坡地,常以芒萁为优势,海拔较高的山坡则常以芒、野青茅、野古草、四脉金茅为优势。此外,常见的有白舌紫菀、一枝黄花、地稔、金毛耳草、蛇含萎陵菜、五岭龙胆、小二仙草、小叶远志、匍匐堇菜、长萼堇菜、平颖柳叶箬、地耳草、刺子莞等种类。群落中常散生黄山松,偶见亮叶桦,沿沟谷地则有甜槠、云山青冈等乔木小树。
  白栎、杜鹃灌丛通过封山育林,可以恢复为黄山松林。在沿沟谷地则可以恢复为以甜槠、云山椆、白栎、亮叶桦为主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6.白栎、短柄枹树灌丛
  白栎、短柄枹树灌丛主要分布在武夷山脉东南坡的光泽、邵武、建瓯、武夷山等地的丘陵山地,此外寿宁的南阳、大安等地也有分布。分布区的气候温暖、雨量充足,但冬季气温低。土壤为红壤,山地红黄壤。群落外貌夏季绿色,秋冬枯黄、呈现落叶景色。灌木层高度参差不齐,丛生型,高1~3米,总盖度50%~70%,以白栎,短柄枹树为优势种,映山红、美丽胡枝子为亚优势种,其他伴生种有檵木、圆锥绣球、短尾越桔、白檀、油茶、乌药等种类。草本层稀疏,种类比较少、高度低于1米,盖度20%~30%,常见的有芒、芒萁,此外还有野古草、淡竹叶、蕨类等种类。藤本植物少,常见的有日本薯蓣、菝葜。群落中常散生有木荷、青冈、马尾松等小树。
  白栎、短柄枹树都是乔木树种,由于砍伐或火烧后从树墩上萌枝而形成灌丛,因此通过封山育林,可以较快恢复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二)低山丘陵灌丛
  低山丘陵灌丛是指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区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亚热带雨林经过反复破坏后演变而成的次生灌丛。以常绿灌木为优势,灌丛中常散生有马尾松、木荷、青冈、枫香树等乔木树种,区系成分常以亚热带、热带分布的种类为多。草本植物常以芒萁、芒、野古草、刺芒野古草为优势。根据灌丛的种类组成、生态地理特点可以分为南亚热带低山丘陵灌丛和中亚热带低山丘陵灌丛。
  1.南亚热带低山丘陵灌丛
  南亚热带低山丘陵灌丛主要分布在福建东南沿海低山丘陵地区,大致是在戴云山一博平岭一线的东南面的低山丘陵地。年平均气温19.l℃~21.7℃,—月平均气温13.71℃,年雨量1100~1600毫米之间,春夏多雨,秋冬少雨,比较干旱。
  (1)桃金娘、小叶赤楠灌丛
  桃金娘(Rhodomyrtus tomentosa)、小叶赤楠(Syzygium grijsii)灌丛是南亚热带低山、丘陵最常见的灌丛。北起福州,南至诏安各县市,并延伸至龙岩、永定、上杭的东南部,在沿海地区分布的海拔可达500米,在福州地区及闽西偏南地区一般在400米以下。土壤为红壤或砖红壤性红壤,酸性至强酸性,土层深厚。群落的总盖度60%~80%,灌木层高度60~100厘米,盖度30%~60%,以桃金娘、小叶赤楠为优势,常见的有石斑木、黄栀子、山芝麻、南岭荛花。在水湿条件较好的地段常有黄瑞木、野牡丹、毛果算盘子、檵木等种类。草本层高30~50厘米,盖度40%~50%,以芒萁为优势,伴生种常见有芒、刺芒野古草,纤毛鸭嘴草、白茅、珍珠茅一种、刺子莞、山菅兰等种类。藤本植物常见的有菝葜、土茯苓、金櫻子。群落中常散生有马尾松、木荷、枫香等小树。
  桃金娘、小叶赤楠灌丛所在地生境湿热,土壤酸性。在坡度比较平缓的山坡,可以开垦为果园,种植南亚热带果树,坡度比较陡的丘陵地宜封山育林,或种植马尾松、相思树、柠檬桉、黑荆等水土保持和经济用途兼备的两用林。
  (2)桃金娘、山芝麻灌丛
  桃金娘、山芝麻(Helicteres angustifolia )灌丛在闽南地区常见,主要分布在龙溪地区各县,厦门市及泉州市沿海各县,海拔300米以下的丘陵、台地,坡度一般比较平缓,生境较为干旱的阳坡或向风坡,土壤为砖红壤性红壤、土层深厚、淋溶强烈,酸性或强酸性壤土、轻壤土,有机质含量低。群落外貌绿色,冬季黄绿色。总盖度60%~70%,灌木层高60~80厘米、盖度30%~50%,以桃金娘、山芝麻、黄梔子、岗松为优势种,常见的还有毛果算盘子、黑面神、南岭荛花、石斑木、黄瑞木、油茶、盐肤木、白背叶、山莓、华山矾、牡荆、肖梵天花等种类。草本层高30~50厘米、盖度20%~40%,以芒萁、鹧鸪草、刺芒野古草为主,伴生种有芒、华三芒草、刺子莞、地稔、地胆草、圆果雀稗、毛画眉草、咸虾花、垂穗石松、白牛胆等种类。藤本植物常见有网络崖豆藤、菝葜、土茯苓、金樱子、硕苞蔷薇等种类。桃金娘、山芝麻灌丛所在地的生境干旱,土壤比较贫瘠并有轻度水土流失,在开发利用时应十分注意水土保持,应以封山育林或营造水土保持林为主,在可以引水灌溉的地方,可以建设果园、种植南亚热带果树。
  (3)黑面神、山芝麻灌丛
  黑面神(Breynia fruticosa)、山芝麻灌丛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海拔300米以下的丘陵、
  台地。如厦门岛东南面的东排山、塔头山,莆田湄洲岛的马祖山,平潭岛北部的君山等地。常风大、光照强、雨量比本省内陆少、蒸发强、土壤大都为粗骨性红壤、土层薄、表土多石砾、有机质含量低、干旱瘠薄。群落外貌黄绿色。灌木生长低矮、稀疏,高40~70厘米,盖度30%~40%,灌木种类少,以旱中生性的黑面神、山芝麻、车桑子为优势,伴生种常见有黄梔子、毛果算盘子、药用黑面神。在山坡下部,土壤稍湿润、避风的地段还有桃金娘、野牡丹等灌木。草本层生长稀疏、盖度20%~30%,以刺芒野古草、纤毛鸭嘴草为优势种。伴生种常见有蜈蚣草、茵陈蒿、芒萁等种。藤本植物常见有茅莓、硕苞蔷薇等种。群落中常散生有马尾松、黑松、相思树,长势不佳,枝干扭曲、树冠呈旗状。
  黑面神、山芝麻灌丛地段,土壤干旱,瘠薄,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在开发利用时首先应考虑水土保持,以营造水土保持林为主。采用容器育苗造林或客土造林,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2.中亚热带低山丘陵灌丛
  中亚热带低山丘陵灌丛主要是指分布在本省中亚热带广大地区,即闽西、闽中、闽东及闽北的低山丘陵地区,年平均气温较低,冬季霜期较长。霜日较多,但雨量较多,为常绿阔叶林反复破坏后的次生植被。
  (1)映山红、短尾越桔灌丛
  映山红(Rhododendron simisii)、短尾越桔(Vaccinium carlesii )灌丛主要分布在中亚
  热带地区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南亚热带海拔800米以上山地也有分布。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土壤为红壤、红黄壤、土层一般比较深厚,有机质含量中等。群落总盖度70%~80%,灌木层高0.6~1.5米,盖度30%~40%,以映山红、短尾越桔为优势,常见有乌饭、石斑木、黄瑞木、细齿叶柃、翅柃、秤星树、毛冬青、乌药、华山矾、檵木、美丽胡枝子、冻绿、油茶、黄栀子等种类。藤本植物常见有菝葜、土茯苓、羊角藤、流苏藤。草本层以芒萁为优势,伴生有芒、野古草、四脉金茅、狗脊、乌毛蕨、地稔等种类。群落常散生有马尾松、木荷、青冈的小树。
  映山红、短尾越桔灌丛所在地,土壤条件比较好,但气温较低,冬季比较寒冷。在坡度比较平缓地段可以开垦为果园,种植比较耐寒的柑桔、李、桃、板栗、柿子。在坡度25°以上山坡,应以造林为主,不宜开垦果茶园。
  (2)檵木、乌饭灌丛
  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 )、乌饭(Vaccinium bracteatum )灌丛主要分布在本省中亚热带低山、丘陵;南亚热带海拔600米以上中低山地也有分布。群落总盖度70%~80%,灌木层高90~120厘米,盖度30%~70%,优势种为檵木、乌饭、映山红、乌药,此外常见的还有老鼠矢、盐肤木、苦竹、天仙果、马银花、黄瑞木、白马骨、油茶、野山楂、小果南烛、山矾、豆腐柴等种类。草本层以芒萁为优势,常见的有芒、野古草、蕨、狗脊蕨等种类。藤本植物常见有网络崖豆藤、香花崖豆藤、木防己、石子藤石松等。群落中散生有马尾松、木荷、赤杨叶、青冈、苦槠、甜槠等乔木树种的小树。
  这一类型群落指示土壤比较肥沃、群落中尚有多种常绿阔叶林的幼树及苗木,可以通过封山育林,恢复常绿阔叶林,也可以营造杉木、毛竹混交林。
  (三)中山山地草丛
  中山山地草丛,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上中山山地坡面或平缓的山顶。土壤多为红黄壤、黄壤,少数为草甸土。建群种是多年生中生禾本科植物为主,草丛叶层高在1米以下,伴生有多种杂类草。花期多数在秋天,冬季草丛枯黄,季相明显。草丛中常散生有黄山松及杜鹃花科、蔷薇科的灌木。根据其种类组成可以分为如下几个群落。
  1.芒、野青茅、野古草草丛芒(Miscanthus sinensis )、野青茅(Deyeuxia arundiancea )、野古草(Arundinella hir-ta )草丛主要分布在本省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坡坡面或平缓的山顶、土壤为红黄壤或黄壤,土层比较深厚、腐殖质厚8~15厘米,枯枝落叶层厚达2~3厘米。群落总盖度70%~90%,禾草叶层高50~80厘米,花序高1~1.3米,建群种为芒、野青茅、野古草、金茅、四脉金茅、纤毛鸭嘴草等禾本科草类,伴生种常见有蕨、金毛耳草、地稔、小二仙草、一枝黄花、星宿菜、白舌紫菀、狭叶香港远志、粉条儿菜、五岭龙胆、地耳草、长萼堇菜、黑紫藜芦、挺茎金丝桃、大蓟、野菊花、牡蒿及苔属植物等杂类草。群落中常散生有短尾越桔、美丽胡枝子、映山红、白檀、狭叶南烛、腺毛莓、掌叶悬钩子、圆锥绣球等灌木,其高度大致和禾草叶层高相当,在外貌上不起显著作用。群落中还星散分布有黄山松或马尾松小树。
  本类型在本省分布最普遍,如屏南路下的仙山、泰宁的峨嵋峰、永定虎岗乡的茫荡洋、武平的梁山、武夷山等地海拔1000~1700米的山地都有分布,有的已利用为养牛场。但由于草的质量比较差、冬季枯草期长,又限制了牲畜的发展,因此不是良好的南方草山类型。
  2.金茅、四脉金茅、野青茅草丛
  金茅(Eulalia speciosa)、四脉金茅(e .quadrinervis)、野青茅草丛分布的海拔高度与前一草丛大致相同,但立地条件比较差,陡坡或山脊、土层较薄而较干燥。群落总盖度50%~70%,禾草叶层高30~50厘米,花序高0.8~1.3米,建群种为金茅、四脉金茅、野青茅,伴生种有芒、野古草、白舌紫菀、地稔、金毛耳草、蛇含萎陵菜、一枝黄花、五岭龙胆、紫花地丁、狭叶香港远志、小二仙草、黑紫藜芦等种类。常见的灌木有杜鹃、江南山柳、小叶石楠、短尾越桔、綟木、菝葜等,其高度大致与禾草叶层高度相当,群落中常散生有黄山松。
  本类型通常都在陡坡或山脊,在经常烧山的影响下,草丛低矮、植被复盖率低,这为黄山松的天然下种创造了有利条件。停止烧山、草丛将被黄山松林所演替。
  3.野青茅、沼原草、芒草丛
  野青茅、沼原草(Moliniopsis hui)、芒草丛目前仅见于黄岗山海拔1800米以上的山体顶部或缓坡地段,地表枯叶层厚达7~16厘米,土壤属于山地草甸土、土层厚度一般在50厘米左右,泥炭层厚度一般在20~30厘米,最厚达40厘米,植物根系密集,质地松软。过渡层不明显,底土多石英及岩石碎块。群落总盖度80%~90%,主要以禾本科的野青茅、沼原草、芒、野古草为建群种,另一些地段则以沼原草占绝对优势,也有一些地段则以芒占绝对优势,野古草通常仅占亚优势地位,在一些凹形地,苔草属植物也可以成为优势种。此夕卜,常见的有牡蒿、风毛菊、条叶蓟、白背千里光变种、一枝黄花、地耳草、粉条几菌、堇菜属、黑紫藜芦、蛇含萎陵菜、尖叶唐松草、五岭龙胆、中华双蝴蝶、前胡、茅蕃菜、北黄花菜等种类。群落中还散生有黄山松及江南山柳、薄毛豆梨、波叶红果树、白檀、玉山竹等小树和灌木,但分布稀疏,不影响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个别地段玉山竹可成为单优种的小群落,它是黄岗山顶的特殊的景观。
  野青茅、沼原草、芒草丛是本省比较典型的山地草甸草丛,仅见于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黄岗山海拔1800米以上缓坡地,应严格保护,对于研究山地草甸形成和本省植被垂直分布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也为登山旅游增添了秀丽的风光。
  (四)低山丘陵草丛
  低山丘陵草丛广泛分布于本省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台地地区,土壤为红壤或砖红壤性红壤。建群种是多年生中生或旱中生禾草或蕨类植物。草丛的叶层高大都在1米以下,也有一些是1米以上的高草丛。常绿或冬季叶子枯萎。草丛中常散生有马尾松、相思树乔木树种及桃金娘科、山茶科、金缕梅科等的喜热性灌木。根据群落的种类组成及生态地理分布特点,划分为南亚热带低山丘陵草丛和中亚热带低山丘陵草丛。
  1.南亚热带低山丘陵革丛
  南亚热带低山丘陵草丛分布界限与南亚热带低山丘陵灌丛一致,它通常是由南亚热带低山丘陵灌丛退化而来的。
  (1)含有桃金娘、小叶赤楠的芒萁草丛本类型的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 )草丛主要分布在南亚热带低山、丘陵地区,向西延伸至龙岩、永定、上杭的东南部,北达福州郊区海拔400米以下的丘陵地。群落外貌整齐、黄绿色,总盖度50%~80%,草本层高30~80厘米,盖度40%~70%。建群种芒萁,伴生有芒、刺芒野古草、纤毛鸭嘴草、刺子莞、黑莎草、乌毛蕨、扇叶铁线蕨、狗脊、地稔、茅朞菜等种类。群落中常散生有桃金娘、小叶赤楠、石斑木、山芝麻等喜热性灌木。藤本植物常见菝葜、金櫻子、硕苞蔷薇及马尾松、木荷等乔木的小树。
  含有桃金娘、小叶赤楠的芒萁草丛,指示气候温暖、土壤水湿条件较好,肥力中等。通过合理规划可开发为果园种植南亚热带果树;在燃料缺乏的村庄应重视建立薪炭林基地。
  (2)鹧鸠草草丛
  鹧鸪草(Eriachne pallescens )草丛主要分布在本省的东南沿海的低山、丘陵地、山丘顶部、山脊或水土冲刷严重地段,土壤多为红壤、干燥瘠薄。群落低矮,叶层高20~25厘米,花序高40~50厘米,群落总盖度40%~60%,鹧鸪草占优势,伴生种常见有刺芒野古草、扭鞘香茅、红裂稃草;在土壤不太干的地段则有芒萁、四脉金茅、小金茅、地稔等种类。常见的灌木有岗松、山芝麻、桃金娘;在水湿条件略好的地段有小叶赤楠、野牡丹、黄瑞木、石斑木等种类。群落中常见散生矮化的马尾松或相思树。
  鹧鸪草草丛分布地段,通常都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土壤干旱、贫瘠,常规造林不易成活,或成活后生长缓慢。推广容器育苗造林或带土栽种效果良好。
  (3)纤毛鸭嘴草、扭鞘香茅草丛
  纤毛鸭嘴草(Ischaemum indicum )、扭鞘香茅(Cymbopogon torilis )草丛,主要分布在云霄、诏安、东山等地沿海低丘、台地。土壤为砖红性红壤,土层厚薄不一,割草、放牧等人为干扰频繁,有些是开垦后的抛荒地。大都为旱中生草本组成,群落低矮、稀疏,草层高30~60厘米,总盖度30%~60%,以纤毛鸭嘴草、扭鞘香茅、刺芒野古草、青香茅、红裂稃草为优势种,有些地段则以楔颖草、华三芒草、金茅、小金茅为优势种。此外常见的还有细柄草、华须芒草、白茅、蜈蚣草、短穗画眉草、金色狗尾草、紫菀、黄花败酱、白花蛇舌草、猪屎豆、小金梅草、独脚金、金锦香等种类。灌木稀疏、星散、矮小。常见散生灌木有桃金娘、黑面神、山芝麻、黄梔子、多花野牡丹。藤本植物常见有酸果藤、金櫻子、菝葜。群落中常星散分布有马尾松、木荷、相思树等乔木树种小树,高度都在1米以下。
  本群落分布地段,生境干热、土壤瘠薄,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应以营造水土保持林和薪炭林为主,在陂度比较平缓的地段,可以开垦梯田,种植剑麻、龙舌兰,或种植番石榴、杨梅、余甘等耐旱的果树。
  2.中亚热带低山丘陵草丛
  中亚热带低山丘陵草丛是由中亚热带低山丘陵灌丛退化而来的,或由马尾松林经强度砍伐、割草后形成的次生植被。
  (1)含有檵木、映山红的芒萁草丛
  群落外貌整齐,黄绿色,春天由于檵木、映山红星散分布,相继开花时,出现斑斑红、白相映,色彩绚丽,秋冬则色彩单调。群落的总盖度60%~80%。草本层高30~60厘米,建群种芒萁,伴生种常见有芒、野古草、黑莎草、刺子莞、狗脊、狭叶香港远志、地稔等种类,群落中常散生有檵木、映山红、黄瑞木、毛冬青、短尾越桔、石斑木、油茶、细齿叶柃等灌木。藤本植物常见有菝葜、土茯苓、流苏藤、羊角藤、香花崖豆藤等种类。群落中也常散生有马尾松、木荷、青冈等小树。
  本类草丛分布面积大,土壤大都为红壤、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中等。通过封山育林,可以恢复成马尾松林。在坡度比较平缓的地段也可以开垦为果园,种植比较耐寒的柑桔、桃、李等果树。
  (2)五节芒草丛
  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 )草丛主要分布在闽南山区、闽西、闽中、闽北山区,海拔800米以下,山坡中下部位,沟谷两侧陡坡地;山区水稻田抛荒地。群落外貌整齐,结构单一,叶层高1.5~2米,总盖度70%~90%,五节芒占绝对优势,伴生种常见有野古草、芒、败酱、奇蒿、白舌紫菀、野菊花、千里光、羊耳菊、苞子草、多花三点金、狗脊、东方狗脊、莠竹。群落中常散生有圆锥绣球、盐肤木、美丽胡枝子、算盘子、山胡椒、山苍子、楤木、大青、豆梨、菝葜、金櫻子、山莓等阳性灌木,偶见马尾松、青冈等先锋小树。
  五节芒草丛高大、密集、先锋树种不易侵入,因而形成相对稳定的群落。大面积的五节芒草丛,常指示为抛荒地。五节芒秆是造纸的好原料,嫩叶是冬春耕牛的好词料。五节芒草丛地,土壤肥沃、水湿条件好,开垦后种植块茎作物如芋、参薯、山药、生姜可获好收益。
  (3)白茅草丛
  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l)草丛在本省山丘陵地常见,在抛荒地、田间隙地常成为单优势群丛。群落外貌黄绿色,草丛高50~70厘米,盖度70%~80%,常以白茅占绝对优势,伴生种常见有野嘴草、圆果雀稗、细柄草、星宿菜等种类。在山坡地则种类较为复杂,常见有排钱草、葫芦茶、假地豆、毛果算盘子、大青、牡荆、肖梵天花等灌木或半灌木伴生。
  白茅的地下茎发达,交织网结,是垦复荒地时难除的杂草。耐火烧,反复烧荒是造成白茅群丛的生态因子。白茅地下茎含糖量高达5%~8%,1960~1961年秋冬,闽西上杭一些山区农民家家户户熬白茅糖,治疗水肿病,效果良好,实为救荒草本。
  (4)斑茅草丛
  斑茅(Saccharum aruncdinaceum)草丛广泛分布于闽西、闽中、闽北、溪流两岸阶地,河漫滩地、沙洲地。群落外貌灰绿色,秋冬开花,圆锥花序大型、淡紫色至白色。草丛高2~3米,盖度50%~80%。在河漫滩和沙洲地种类单纯,常为单优种群落。在阶地及河流两岸种类比较复杂,常见的伴生种有五节芒、苞子草、类芦、芒、光高粱等种类,并常见有盐肤木、檵木、水团花、木腊树、金櫻子、小果蔷薇、软条七蔷薇等灌木。
  斑茅草丛高大,根系发达,牛羊不吃,为固堤护岸的良好植物。
  (五)沼泽草丛
  沼泽草丛主要分布在海拔1200米以上的山间盆地,大都是边远山区,如屏南仙山牛场的大坂、里坂;永定虎岗乡茫荡洋的水洋;梅花山自然保护区的大洋、小洋等地。生态环境特点是山高,年平均气温低,雾日多,相对湿度大。地形低洼,排水不良。由于长期受山泉水浸溃,土壤温度低,有机物分解慢、底土常有泥炭层。
  1.柳叶箬、萤蔺、江南灯芯草草丛
  柳叶箬(Isachne globosa )、萤蔺(Scirpus juncoides )、江南灯芯草(Juncusleschenanltii)草丛,主要分布于地面常年积水的低洼地,内陆山地也有零星分布。地表水层一般在10~20厘米,土壤比较肥沃。群落总盖度80%~90%,草层高20~50厘米,主要由柳叶箬、萤蔺、江南灯芯草、灯芯草、稗荩、谷精草等种类组成。
  柳叶箬是牛喜吃的草本,可供放牧。如果开沟排水,也可以开垦为耕地,种植单季稻。2.细叶刺子莞、华刺子莞草丛细叶刺子莞(Rhynchospora faberi)、华刺子莞(r .chinensis )草丛常分布于地面雨季积水,旱季地面无水,但地下水位高,潮湿,底土常有泥炭层,土壤酸性强,肥力差地段。群落总盖度80%~90%,草丛高30~60厘米。生长密集,建群种是细叶刺子莞、华刺子莞,伴生种有艄茅、谷精草、大蓟、地耳草、星宿菜、堇菜、半边莲、挖耳草,偶见有沼原草、苔草等种类。
  本类型分布地段经开沟排水之后,也可以开垦为耕地,但由于酸性强,尚须经过改土措施,否则经济效益不佳。
  三、灌草丛保护与开发
  (一)中山山地灌丛
  其分布海拔高度一般都在1000米以上,大都是在山脊、山顶、山峰的肩部,坡度陡、土层浅、常多裸岩地段。年平均气温比较低、光照强、气温日变化大,风速大等生态因子。因此植物生长缓慢、老化、矮化、有的种类还匐地生长。这一类灌丛一旦破坏,不仅难于恢复,还会造成水土冲刷、岩石崩塌,应以保护为主。但这类灌丛是以杜鹃花科植物为主,春夏之交繁花似锦,可供春游、登山欣赏大自然绮丽多姿的自然风光。
  (二)低山丘陵灌丛
  这一类灌丛大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是森林经反复破坏后形成的次生植被。它分布广,面积大,离居民点比较近,是当前山地综合开发利用的主要场地。根据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相互协调的原则,因地制宜、综合开发,一般山顶都应保护原有植被,山腰可以造林、种果,山脚可以开垦梯田种植粮食作物或其它经济作物。在品种选择方面,应当注意当地的气候、土壤、地形诸因素,南亚热带低山丘陵灌丛地域,可以发展南亚热带果树,如荔枝、龙眼、宽皮桔、橙、柚、香蕉、凤梨等喜热性果树;在中亚热带低山丘陵灌丛地,可以发展比较耐寒的桔、金桔、桃、李、柰、板栗、锥栗、柿子等果树;有些地方结合乡村建设,把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及其废物多层次利用,建设生态农业村,这是农村建设发展方向。
  (三)中山山地草丛
  这一类草丛主要分布在武夷山脉和鹫峰山脉中山地带,海拔大都在1000米以上,连片分布,是发展畜牧业场地,有些地方已建立养牛场,如屏南仙山牛场。但由于春季草丛返青比较迟,冬季枯草期长,举办大型牧场,很难解决越冬饲料问题。办小规模的、十几头到数十头,实行农牧结合,冬季在山下放牧,利用农副产品,如稻草、薯藤、米糠等为补充词料,夏、秋在山上放牧,可能会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造林也是利用山地草丛途径之一,但需根据不同的地形、不同的海拔高度,选择适宜的树种,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封山育林也是利用山地草丛的途径之一。目前草丛中都有一定数量的黄山松或马尾松,通过抚育管理,可以成为黄山松林或马尾松林。
  (四)低山丘陵草丛
  低山丘陵草丛是从低山丘陵灌丛演变而来的,开发利用方式可以参照低山丘陵灌丛。但由于草丛植被稀疏,应着重考虑控制水土流失,选择耐瘠、耐旱的速生树种,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段,应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并举,在种植各种树木或草本时,都要施一定数量的基肥,促进草木生长,不施肥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水土保持林,应以生态效益为主,禁止林内割草、放牧、采薪,保护植被,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使土壤肥力得到恢复,林木持续生长。
  (五)沼泽草丛
  大都分布在海拔1000米左右的山间盆谷地,是当地水稻栽培区的上限、或者是劳力少的边远山区,通过开渠排水,可以开垦种植玉米、马铃薯等作物。有的地方也可以利用来建筑小水库,用于发电、灌溉,或保留为湿地作水生生物保育地。
  第六节 人工植被
  人工植被是指经过人们驯化选择之后所栽培的植物群落,如农业生产上的粮食作物群落、油料作物群落、果园以及经济林等有经济价值的植物群落,都是人们在长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创立的植物群落,均属人工植被。
  人工植被和天然植被一样,在一定地段上都具有一定种类组成、一定外貌、一定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以及有其自身的形成发展过程等群落基本特点。组成人工植被的植物,不仅在个体之间,而且在群落之间都存在着种内和种间关系的问题,这些植物与其生活环境之间也仍然发生着密切的生态关系。
  人工植被与自然植被的明显不同,是由于人工植被是在人们的控制下形成发展起来的,所以人工植被的群落特征,都按照人类生产的目的发生显著而迅速的变化,其变化总的趋势是向着充分利用土壤肥力和水热条件,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或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的方向发展。因此,人工植被具有明显的比自然植被更加丰富的研究内容,并且迅速发展,扩大其分布面积。从人工植被的研究和发展情况,可以充分说明人类利用和改造植被资源的主观能动性的水平。
  福建的自然条件较为优越,水热资源丰富,构成了各种不同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多种植物的栽培和发展,并且形成了适于各类生态条件和群落结构不同的人工植被类型。人工植被一般是单优势种和单层结构的群落,就是果园和橡胶园也仅在早期幼林期有套种2~3层结构外,成年林均以单层为主。近年来各地有仿自然群落的多层结构配置,但本省尚不多。参照自然植被分类的原则,按照人工植被优势种的生活型、群落结构与生态特征、以及经济状态等,将本省人工植被主要分为农业植被、果林植被和经济林植被三个基本类型。
  一、农业植被
  农业植被是指经过人类选择栽培的大田作物,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蔬菜等,也称农作物。它们的类型和品种较多,而各自对生态环境的适应范围比较狭,要求有比较严格的水、温、光和肥力条件,才能正常地生长发育。因此,它们具有明显的地方特性和物候变化,其生态特征多数属于中生植物或湿生植物类型。一般农作物的生活周期都比较短,属于一年生或二年生植物,较少多年生植物,通常草本性状,而它们的经济产量则比较高。
  福建农业植物种类丰富,构成福建农业植被主要植物,按其用途分,有粮、油、麻、糖、烟、菜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蔬菜等,其耕地面积约2000多万亩,占全省土地面积10%多,其中粮食作物的耕地面积约1607.3万亩,占耕地总面积83%左右。常见的农作物有70~80种,每种作物由于人类长期的培育和选择,品种繁多,类型复杂,分布广泛。
  (一)粮食作物群落
  水稻(Oryza sativa),是福建的主要粮食作物,栽培面积占全省耕地面积的70%以上,
  产量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80%左右,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属于华南双季稻作带。全省的环境生态特点十分有利于喜温、喜湿类的水稻生长,而且多数地区都适于水稻的双季栽培。本省双季稻主要分布在溪河流域,也是本省水稻的主产区。其中以闽江流域和九龙江流域面积最大。目前全省双季稻已普遍实现了连作化,但由于本省地形起伏多变,热量资源在垂直方向的变化极为明显,形成了双季稻,单、双季稻轮作和单季稻三个耕作层次。
  福建栽培水稻以秈稻为主,粳稻只在山区部分地方种植,由于它们的光照长短反应不同,有早稻、中稻和晚稻之别;对土壤水分的适应性不同,有陆稻、水稻、深水稻之分;以及按其的光合作用产生淀粉性质变异,分粘稻和糯稻等。所以栽培水稻的类型和品种很多,所形成的群落特性不同,因此应依其特性进行不同的水肥管理。
  小麦(Triticum aestivum),是本省主要的冬种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仅次于水稻和甘薯居第三位。分布很广,不论平原、丘陵、山区都有种植。
  甘薯(Ipomoea batatas ),是福建三大粮食作物之一,仅次于水稻,常年种植面积达400万亩以上,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1/8,占粮食产量的1/7。全省有23个县主产甘薯,有1/4人口的地区以甘薯为主粮。
  此外还有大麦(本省种植的多为六棱大麦)、玉米、高粱、马铃薯、薯蓣和加工提取淀粉的木薯、蕉芋、魔芋,以及种子含有丰富淀粉的绿豆、赤豆等。
  (二)油料作物群落
  花生(Arachis hypogaea),性喜温、较耐旱,需钙特多的土壤。为福建的主要油料作物,在本省从南到北有广阔的种植范围,有些地方一年可种植两季。80年代统计,全省种植面积约120.87万亩,总产量223.48万担,平均亩产185斤。占全省食油总产量的70%左右。大豆(Glycine soja ),属于喜温作物,适宜于气候温暖、水分较多、光照良好、有机质较多的中性或微酸土壤的环境生长。
  我国是大豆的原产地,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栽培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据考査,福建大豆栽培历史悠久,经验丰富,从南到北一年都可以种植两季,目前全省种植面积约100万亩以上,多数种植于旱地,春播面积比例较大。由于本省山多,地形气候复杂,各地耕作制度也极不相同,因此大豆分布也很不均衡,基本上可分春大豆和秋大豆两个区域。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 ),目前本省虽有一定的面积,但种植比较分散,尚未形成较大面积的稳定的集中产区。单产很低,产量只占食油产量的1/5左右,还不能满足需要。此外尚有芝麻和油茶等。
  (三)纤维作物群落
  福建的主要纤维作物有黄麻属(Corchorus )的圆果黄麻和长果黄麻,以及红麻(Hibis-cus cannabinus )和苧麻(Boehmeria nirea )。引种的龙舌兰属(Agave )的剑麻和龙舌兰,闽东南有一定的面积。棕榈、棉花也有一定的数量。
  圆果黄麻和红麻在福建种植历史悠久。随着生产的发展,黄、红麻种植面积发展到7~9万亩,平均亩产637斤,单产水平居全国第二位。
  (四)糖料作物群落
  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 )为本省的主要糖料作物。本省甘蔗种植历史悠久,历来是全国主产省份之一。目前全省种植面积达90万亩。甘蔗产量约30多万吨。近几年来也试种甜菜。
  (五)嗜好性作物群落
  菸草(Nicotiana tabacum )是本省主要的嗜好性经济作物,各地虽都有普遍种烟的习惯,但是较大规模的生产性栽培,主要集中在闽西和闽南。这些地方的生态条件较适于烟叶的生长,有利于烟叶的成熟。在本省的一些山区丘陵地,微酸性砂壤土的地方,早晨多雾露,是种植优质菸草的自然条件。
  本省是全国种植菸草的最早省份,17世纪初以来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栽培和烤晒烟叶的经验丰富,所产的烟叶以色黄质细闻名于世。目前全省种植面积约25万亩,总产达42.52万担左右。以烤烟为主,约占80%。生产的菸草有春烤烟、冬烤烟和晒烟三种类型。
  此外还有少量的咖啡和主要的嗜好性饮料茶。
  (六)绿肥作物群落
  主要的有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 ),常作为稻田的越冬作物。其次有蚕豆和苕子、田菁等。
  (七)蔬菜作物群落
  本省蔬菜资源很丰富,约有100多种,分属20多科,目前上市的约30多个种类,100多个品种。它们生长的生态环境比较广泛,集中分布于人口稠密的沿海及城镇郊区。由于蔬菜的生长期较短,适于与农作物间作套种,成为农业生产多种经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些淀粉类和浆果类蔬菜,在菜区或城市,也常用其以菜代粮、以菜代果。这说明蔬菜生产将会进一步发展,也是农业植被的主要组成部分。
  主要的栽培种类中,叶菜类有蕹菜、韭菜和油菜属的甘蓝菜、包菜、花椰菜、芥菜;瓜果类有豌豆、四季豆、菜豆、黄瓜、南瓜、苦瓜、冬瓜、丝瓜;块根茎、鳞茎类有蒜、葱、慈姑、荸荠、萝卜、胡萝卜。
  (八)人工复合群落
  人工复合农业群落就是指根据省情、县情、村(场)情建立的农业生态系统,也称“生态农业”或“生态村”或“生态场”。这是近年来农业植被的综合发展。
  由于人口膨胀、森林过伐、农药污染,以及重施化肥、忽视农家肥造成土壤肥力下降,表现出农、林、牧、副、渔五业比例不协调。为解决农村生活能源,把用地和养地相结合,本省近年来自觉进行“生态村”、“生态场”的建设,这里引用福建农学院《水稻生理生态研究进行的调査报告》,举例如图2-2-10。
  二、果林植被
  果林植被为人工植被的一个类型,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经济价值高,收入大。果实除了供鲜食外,也是食品工业的重要原料。多数果树是蜜源植物,有的还可以药用。此外,果树也是绿化环境的主要经济林木,栽培果树可以美化环境,净化空气。
  福建果树栽培已有近2000年历史,生产经验和果树资源都很丰富,全省大约44科,120多种,共3000多个品种或品系,如芦柑、福柑、文旦柚、坪山柚、琯溪蜜柚以及兴化桂圆、莆田荔枝、天宝香蕉、檀香橄榄等传统水果,远销国内外。此外,还有本省特色的李、柿以及野生、半野生的猕猴桃、余甘子、野山楂、无花果等,故福建素有“南方果乡”之美称。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方针政策的实行,调动果农发展生产,引进、应用先进科学技术,加强科学管理的积极性。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果树种植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本省的果树植被按其生态分布和生态习性,分为如下三个基本类型。
  (一}常绿热性果林植被
  福建常绿热性果林植被主要由龙眼、荔枝、番石榴、芒果、洋桃、橄榄、香蕉、凤梨等果园所组成。这些植物共同的生态特点是,要求有比较高的热量才能正常生长发育,其生物学零度在15℃以上,适于在年平均温度20℃以上和少霜或基本无霜的地区栽培。因此,在本省的分布只限于东南沿海南亚热带农业气候地带范围内,主要集中于漳州市、厦门市、泉州市和甫田市等沿海县市;在福州至宁德地区,某些种类已不适于商品性的种植。
  1.龙眼林
  龙眼(Dimocarpus longan )属南亚热带的常绿果树类型,对温度要求较为严格,一般在年平均温度20℃~22℃,常年绝对低温不低于-2℃,年降雨量1000毫米以上的地方,均适于龙眼栽培。在亚热带果树中,龙眼是比较耐旱的树种,它对干旱、酸瘠的红壤山地和常风较大的沿海地带等较为恶劣环境,都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我国龙眼栽培历史悠久,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朝就有龙眼栽培的记载。福建龙眼栽培至少也有1000年的历史。当前福建为我国龙眼栽培最多的省份,面积和产量都占全国的一半以上。在正常的栽培管理下,百年以上的龙眼树,各地均不罕见。在晋江磁灶乡前埔村有一株350年历史的“福眼”,生长繁茂,树冠宽15米,树高10米,树干粗大,曾产果1200斤;该乡井边村的龙眼栽培于沿海丘陵山地,不仅寿命很长,而且产量高,结果年限持久。
  龙眼花期较长,又紧接柑桔、荔枝之后,单穗花数多,并富含蜜汁,是南方重要的优质蜜源植物。且因其树冠常绿,树形壮观,花味芳香,习性较粗生,故在城镇和村落园林化的布局上是重要树种,又是美化环境、绿化丘陵山地的一种独特的经济果木。
  在本省的南亚热带地区,常年绝对低温0℃以上,是发展龙眼最适宜区域,而且宜植地资源仍然相当丰富。尤其闽南沿海各县,最适于大力发展以干制为主,兼顾罐藏和鲜食品种,特别是东壁、焦核以及晚熟种九月乌等良种,更应加速繁殖推广。
  2.荔枝林
  荔枝(Litchi chinensis )是一种典型的南亚热带果树,原产我国南部,为南方的珍贵果树。1500多年前福建就有荔枝栽培的记载。
  荔枝生长要求的生态条件与龙眼大致相同,因此,荔枝林和龙眼林常在同一地带上交错分布。不过荔枝树较之龙眼耐肥和耐涝,较宜于丘陵山地低湿区和浦港堤岸栽培。
  福建荔枝种植面积和产量均仅次于广东,为全国第二主产地,全省有32个县栽培。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的江河溪旁及丘陵山地,集中于漳州市的龙海、漳浦、诏安、平和、云霄、南靖等县和莆田市,其次,在泉州市沿海各县以及福州一带。宁德地区沿海尚有零星分布,最北可达福鼎,但已难正常开花结果。福建荔枝主产区栽植品种达40多个,但优良品种不多,主要的有产于漳州市的早红,产于莆田市的陈紫,产于福州、宁德地区的状元红,这些品种均较适于鲜食;而产于漳州市的乌叶、兰竹和产于福清的下番枝,均较宜罐藏;还有各地零星种植的桂林,适于酿酒。
  3.番石榴林
  番石榴(Psidium guajase)原产美洲墨西哥等热带国家,在16~17世纪传入我国。是一种适应性较强,主干不甚端直的小乔木,成年树耐寒性稍强,能忍受-4℃的低温,在15℃以上的气温就能生长,在亚热带地区由于日温差大,结果的品质比热带更好。番石榴较耐旱,也耐湿,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以通气透光、排水良好的山坡地最为适宜。
  本省东南沿海各地,番石榴是极为常见的果树,分布于闽南一带的为常绿;在闽侯、福州一带的冬季叶常由绿变红;而福州以北的宁德等县则落叶。番石榴的果实含维生素特别高,每100克可达65~308毫克,而种子落地即能自行繁殖传播,所以在较湿暖的地方,到处都有近似野生状态的番石榴。福建番石榴较多集中于同安、泉州、漳州、闽侯等地。其主要栽培品种有台湾种,产于泉州、同安、长泰、南靖、龙海等闽南地区;吕宋种和仰光种番石榴,产于厦门、同安、龙海;白香番石榴和四季番石榴,产于龙海;六月番石榴和幕浦番石榴,产于福州、连江一带;还有拉红线番石榴产于云霄。近年来引种泰国番石榴,果硕大且味香,是选育发展的品种。
  4.橄榄林
  橄榄
  (Canarium album )是原产我国南方的一种亚热带果树,早在2000年前的汉代就有种植橄榄的记载,现在世界上仍以我国栽培最多,福建为主产地之一。
  橄榄虽适应性较广,但仍要未较高的温度和湿度,在常年绝对低温不低于-3℃,年平均温度191:以上,冬季无严寒,雨量较多,微酸性土壤的生态条件下,无论丘陵山地或冲积平原都能生长。橄榄能耐短期的淹水,但一般生长于PH5~6.5的山地,果肉较香脆,宜于生食。
  橄榄果是福建的特产,本省沿海各县和闽西的上杭、永定等县橄榄分布较多,而以福州、闽侯、闽清、莆田、南安等县市最为集中。栽培的品种有产于福州、闽侯、闽清一带的檀香、惠园、自来园、长营等;产于莆田、仙游的霞溪本、橄榄柑厝后本;产于南安、霞湘的丁香等。
  5.芒果林
  芒果(Mangifera indica)原产亚洲南部热带,是一种绿化环境的优良乔木果树,也是很好的蜜源植物。本省50年代后才大量引种,芒果一般要求最冷月平均温度在10℃以上,夏季平均温度在18℃以上,才能正常开花和结实。通常在排水良好、微酸性土壤条件下,山地或平地均适于种植。近年来,也作为沿海城市马路和公园的行道果树栽培,生长很好。
  本省芒果分布东南沿海各县市,其中以安溪栽培最多。较有发展前途的主要栽培优良品种有红花芒、白花芒、秋芒.、象牙芒和吕宋芒等。
  6.香蕉园
  香蒸(Musa nana )原产亚洲南部热带,是大型多年生草本植物。在年平均温度24℃以上,夏季最热月份的平均气温不超过35℃,冬季最冷月份的平均气温不低于15℃,绝对低温不低于4℃,年降雨量在1500毫米以上,而且分布均匀的气候条件,以及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无论山地或平地都适于香蕉生长。以冲积性砂壤土最为适宜。本省主产区的天宝、浦南等地,都分布在河流两岸冲积洲地上。
  福建香蕉主要分布在漳州市,而泉州、莆田、福州、宁德等地市种植较少。其栽培品种天宝蕉为本省主栽品种,组织柔软、味甜、香浓、品质佳。此外,还有美蕉,也是本省的主栽品种,较耐寒,对环境适应性强,味甜带微酸。紫蕉抗逆性和耐寒性均较强,在全省热量较差的县份,均有零星分布。
  7.凤梨园
  凤梨(Ananas comosus )是一种热带型草本水果,喜高温,怕霜冻,耐干旱,忌潮湿。在年平均气温21℃~27℃,无冻害,常年绝对低温大于I℃,PH4.5~5.5的砂质壤土等生态环境栽培最适宜。
  凤梨原产巴西,对温度反映较为敏感。在气温降至-1℃时就严重受害,夏秋高温干旱,气温超过37℃时,果实日烧病严重,叶色退绿。由于凤梨原为林下植物,有一定耐荫性,但经人工栽培后形成的不同品种的耐荫性也有差异,如本地有刺品种和台湾有刺品种较为耐荫,沙捞越品种则较不耐荫。
  据记载,1605年葡萄牙人将凤梨从南美引进我国澳门,后转入广东、福建。福建大约明末开始栽培,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主要分布于莆田以南沿海丘陵山地,集中于龙海、漳浦、云霄、诏安、南靖、同安、长泰等地,莆田也有少量栽培。栽培品种以沙捞越品种为最多,约占总种植面积90%。是适于加工罐藏的主要品种。本地有刺品种,由于较能耐阴,龙海一带多与马尾松间种,但品质略酸。台湾有刺品种,味甜香、品质佳,适于鲜食。此外,引进福建种植的常绿热性果树还有杨桃、番荔枝、人心果、菠萝蜜等。
  (二)常绿暧性果林植被
  福建暖性常绿果林植被主要由柑桔、枇杷、杨梅等群落组成,属比较典型的亚热带果树,生物学零度为10℃~15℃,适于在年平均温度15℃以上、温暖湿润的环境生长。就上述三种果树而言,它们都比较耐荫,在本省有比较广泛的分布范围,但是,一般在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南部农业气候区较为适宜,可作商品性生产。
  1.柑桔林
  柑桔属的柑、橙、柚等均为典型的亚热带果树,性喜温暖湿润,生物学零度为12℃,适于年平均温度15℃以上,极端温度不低于-5℃,年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年平均相对湿度80%左右的气候条件,土壤微酸性至中性,以PH5.5~6最适宜。
  柑桔为福建省六大果树之首,面积大、产量多,经济价值高。近几年来种植面积又有很大的发展,由原来主产区的福州至漳州一带扩展到全省,南平、三明、龙岩等市,从无到有迅速发展,形成了省内柑桔新产区。
  福建种植柑桔历史悠久,选育出不少品种和类型,除了柑桔类外,还有金桔类。但是,由于福建地形复杂,农业气候地域性差异较大,尤其垂直分布甚为明显,因而各产地的柑桔种类和品种亦有不同。在漳州、泉州、厦门一带,热量丰富,栽培的种类和品种多以芦柑为主,其次是蕉柑、印子柑、改良橙、脐橙以及坪山、文旦、琯溪蜜柚等类型和品种;福州、莆田一带雪柑、福桔为主,而其他甜橙类的品种为次;闽东沿海地区,一般种植雪柑、福桔、马鼻蜜桔以及四季柚等品种;闽西北和闽东北,多数种植耐寒性较强的温州蜜柑、金桔等品种。
  本省的农业气候条件,不仅具有适宜柑桔栽培的广泛区域,还具有适于发展晚熟柑橙的生态环境,在柑桔最宜栽培区域的南亚热带农业区,还有一定的宜果荒山荒地资源,是今后本省柑桔重点发展的地方。中亚热带农业区,宜果荒山荒地资源较多,选择有利的生态环境,继续扩大种植面积的潜力很大。至于闽北海拔较高的中亚热带山地农业气候区,除了在湿热条件较好的生态缓冲地形下同时选择耐寒性较强的品种外,一般不宜发展为生产性柑桔栽培区。
  2.枇杷林
  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是一种亚热带果树,其果实正值春末夏初水果最缺乏时成熟。一般在平均气温15℃以上,幼果期绝对低温在-℃以上,雨量较多,空气湿润,土质疏松,保水保肥力强而又不易积水,以及PH5~8的土壤等条件下,不论平地或山地,均适于栽培。主要品种有梅花霞、红柑、大城四号以及白肉类的白梨、鸟躬白、白密等。根据本省目前资源条件和生产基础,除了莆田和云霄外,福州、连江、福清均可发展。
  3.杨梅林
  杨梅(Myrica rubra )原产我国南方,是一种山区常见的乔木果树,性好温暖潮湿的气候,一般在年均温度冬季绝对低温不低于-9℃,酸性土壤的生态条件下,较适于杨梅生长。通常种植在丘陵山地、山坳阴谷或河湖交错的地带,由于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空气湿润,杨梅能生长得很好。由于它适应耐瘠抗风地段,可作为水土流失造林树种。
  本省各地山区都有野生杨梅分布,也均有栽培,主要分布于建阳、建瓯、福鼎、南安、莆田、仙游、连江、长乐、龙海等县市。其优良品种有主产建阳的大乌杨梅,产于建瓯、古田、延平、泰宁等县区的小乌杨梅;产于福鼎的大粒紫;还有分布最普遍的红杨梅和少量栽培的白杨梅。
  (三)落叶温性果林植被
  福建落叶温性果树种类很多,主要的有桃、梨、李、柿、板栗、枣、葡萄、猕猴桃等。它们的生物学温度为6℃~10℃,在本省有比较广泛的分布范围,但以中亚热带农业气候和中亚热带山地农业气候这两个地区较为普遍。
  1.桃林
  桃(Prunus persica)原产于我国西北高原地带,是福建各地极为广泛栽培的果树之一。桃果外观艳丽,大小适中,鲜食和加工均宜。桃的树姿优美、花朵鲜艳,是常见的观赏木之一。
  桃树对土壤、气候适应性很广,适合于阳光充足、排水良好的山地栽培,而且结果早,供应期长,每年从5~8月都有果实成熟。一般嫁接3年开始结果,5~6年进入盛果期,通常15年后进入衰老期。
  本省主要分布以闽侯、福州、福清、莆田、永春、漳平、福安等县市较多。栽培品种多属我国南方品种,较能适应我省温暖多湿的气候条件,包括硬肉桃和水蜜桃两个品系。本省水蜜桃,多数由江苏、浙江引进,主要品种是玉露水蜜桃和白风水蜜桃。本省硬肉桃品系的地方品种较多,早、晚熟品种均有,一般较耐高温高湿,树龄长,主要品种有砖水桃,以福州、长乐、福清为多,丰产稳定、耐贮耐运;梨仔桃,主要产于漳州市,适于加工;鹰嘴桃,产于闽西各县。
  由于桃树属于温带落叶果树,本省栽培的南方品种,在冬季则需要10℃以下的低温,以使其通过休眠。有的品种如低温不足,花期反而延迟,影响正常开花结果,这在本省南部尤为明显。
  2.梨林
  梨(Pyrus pyrifolia var .cuLta )在福建也是一种很常见的果树,原产于我国,至今已有3000年栽培历史。全省各地均有梨林,但主要分布在建阳、三明、龙岩地区。
  原产我国的梨树有9个种,各自对环境条件要求也不相同。其中砂梨这个系统性喜阳光,需要温和多湿,适于在4~10月份降雨量700毫米以上的地区栽培,其果实成熟期在7~8月,这时平均气温愈高,则品质愈好。
  本省现有梨树的品种,大约有百余种,多数属砂梨系统,少数白梨品种是近年从日本引进的。据三明市和南平市梨树品种鉴评的结果,认为目前可推广的良种主要有黄花、杭青、祗园、新世纪、铁头、二官白和晚三吉等。由于梨树的多数品种自花不实,因此在栽植时,也相应地在梨林中选择和配置授粉品种树,一般主栽品种树与授粉品种树的比例为8:1,如黄花可以配植新世纪、黄密和今村秋;祗园可配植杭青、新世纪;杭青可配植黄花、祗园和新世纪;铁头可配植菊水、祗园和杭青,以促进梨园丰收。
  3.李树林
  李(Prunus salicina )为本省广泛栽培的温带果树之一,也是常见的绿化环境的优良树种。其果实不论鲜果或加工制成李干、话李、蜜饯和嘉应子等,都深受欢迎。
  李树对气候的适应性较强,能耐寒、耐热;对光的要求不太严格,在较阴的地方也能生长结果;但对土壤的湿度要求较高,宜于保水力较强的土壤栽培。本省栽培在质地较细的冲积土和山地上,结果都很好。
  李树对风土适应性很强,全省各地都分布,而以永泰、福安、闽清、南安、沙县、霞浦、诏安栽培较多。主要栽培良种有:芙蓉李,为全省性分布,但主要集中在福安、永泰、南安等县,酸甜适中,加工和鲜食均宜;胭脂李,主要分布在福安、永泰等地,宜鲜食;蜜李,分布于邵武、泰宁等县市;携李,分布于浦城、武夷山、沙县、建阳、建瓯;黄腊李,分布闽北各地;三华李诏安分布较多。
  柰,是一种具有近似桃的某些特征的李,福建有黄肉和红肉两类,广泛分布于福鼎、古田、闽清、南平、建瓯、建阳、顺昌、沙县等地。
  4.柿树林
  柿树(Diospyros koki)为落叶性温带果树,高可达10米以上。生长季节喜高温,但冬季能忍受-18℃低温。柿树对水湿条件要求严,而且比较喜光;对土壤的适应性强,在排水良好,PH4.8~6的土壤都能生长。
  柿树原产我国,在福建山区到处都有野柿树分布,主要集中于永泰、古田、安溪、长汀、龙海、诏安、莆田、仙游等县,而以安溪最多。主要栽培品种有:橙色柿和红柿为本省最普通的栽培品种,分布于闽东和闽南一带;扁压柿、四角柿,产于永泰、福清、甫田、南安至德化一带。以上各品种,鲜食或加工柿饼均适用。油柿主产于安溪;桃园柿主产于古田;金饼柿主产于诏安,这三个品种一般适于加工成柿饼。无核大方柿主产于闽北浦城和武夷山等,适于鲜食。此外,还有产于龙溪地区各县的水柿以及产于漳浦和龙海的狮头柿,加工或鲜食均适用。
  5.板栗林
  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是一种木本落叶性的富含淀粉的果树,种子还含有丰富的糖和蛋白质,既可鲜食,也可熟食,同时也是肉类烹调的很好辅料。
  板栗在平均温度10℃t~14℃、生长期温度16℃~20℃的地区和年降雨量600~1500mm 的条件下,都能良好的生长。当果实成熟的过程中,如有充足的日照,则有利于好品质的形成。板栗地土壤适应性较强,而以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含有机质多的中性或偏酸性土壤最为适宜。
  本省板栗广泛分布于闽西北丘陵山地,在龙岩市以上杭、长汀最多,而南平市则多集中于建阳和建瓯等地。目前栽培的品种,以产于闽西上杭和长汀的毛栗和油栗为多。
  三、经济林植被
  (一)常绿经济林植被
  1.茶园
  茶树原产中国,人工栽培历史有3000多年,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各省,随着文化交流,于8世纪初开始传入日本,18、19世纪间传入东南亚和欧美各国。茶叶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商品。
  茶树是亚热带地区广泛种植的一种多年生木本饮料作物,原先生长在深山老林中,其系统发育特性比较喜温、好湿、耐荫性较强,在年平均气温17℃以上,无霜期300天以上,绝对低温不低于-5℃,降雨量1000mm以上,空气相对湿度80%左右,微酸性土壤(PH4.5~6.5)等生态条件下,生长很好,产量高,品质优,寿命长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由于茶树经过人工长期广泛栽培后,不同品种和类型之间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驯化,对气候和土壤等自然生态条件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广泛适应性,使其更易于广泛种植栽培。茶树全年生长期达9个月之久,采收期约达7个月。本省山地土壤多为红壤、黄壤,局部地区有紫色土壤森林土,各类土壤性状一般都较良好,大部分山地都适宜种茶,部分山地虽土质差些,但是在比较优异的水热生态条件的缓冲下,通过精耕改土和加强管理,亦能种好茶树,获得较高的产量。
  福建是全国重点茶区之一,茶园遍布全省各县市,从海拔10米的低处至海拔1000多米的高处都有茶园分布。但是,本省各地水热生态条件差异悬殊、地形复杂,茶园分布有明显的垂直变化。因此,有必要因地制宜根据茶树品种耐荫性程度,配置合理密度和树种。
  茶园多数分布于低丘梯田,实行条栽密植的群落结构。这种茶园在幼年期或茶树改造更新后的一、二年间,树冠的覆盖度小地面空隙大,常进行合理的间作。常见的茶园间作作物有甘薯、马铃薯、花生、蔬菜等。但为了解决茶园缺肥的情况,多数间作豆科绿肥,主要种类有:猪屎豆、铺地木兰、羽扁豆、木豆、苕子等。此外,也常利用梯壁种植匍匐性绿肥,如铺地木兰、鸡眼草或印度豇豆之类的植物,既可增加肥料,又可保护梯壁。有些地方还利用梯缘种植金针菜,或在茶缘路边种植一些不影响茶树生长的棕榈树和油茶等经济林木,以及高秆绿肥等。有的还因地制宜进行落叶树木如梨、厚朴等与茶间作,如浦城仙阳茶场,在缓坡茶园间种梨树。
  2.油茶林
  油茶系亚热带常绿阔叶灌木,是我国南方主要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常见的种类有油茶(Camellia oLeifera )、梨茶(C.octopetala )和短柱茶(C.brevistyla ),其次有散生在海拔高度800~1000米左右的红花油茶(C.chekiangoeeosa )以及从省外引进的攸县油茶(C.yuhsienensis )。
  油茶择土不苛,适应性强,分布区域属中亚热带气候和中亚热带过渡到南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温度最冷月均温3℃,最热月均温31℃,绝对最低温度(浦城、屏南),绝对最高温度43℃(福安),年降水量1000~2200毫米,相对湿度74%~85%。土壤为花岗岩、片麻岩、砂岩发育的砖红壤性红壤以及黄壤化红壤,PH4.5~6.5。油茶多生长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坡地。
  由于分布区域所处的地理条件差异,影响油茶生长发育的主要生境因子也有所不同。闽东一带地势开阔,低山丘陵背山面海,坡度陡、风大、日照较强。尤其因坡度陡,各坡位的土层厚度、光照、水热条件等产生差异,所以,生长在南坡或东坡的中、下部位的油茶,长势好、产量高。在闽西北一带,油茶人工林所处的低山丘陵地形变化不大,且坡度较缓,生长在各坡向的油茶均能获得充足的光照,然而,由于土质较粘重,秋旱突出,阴坡土壤水分状况较有利于油茶生长结果,所以,阴坡向的油茶长势好,产量高。
  短柱茶较集中分布在南平市郊的安济一带以及闽侯县。此外,也有散生在普通油茶林内,其生境条件与普通油茶相似。红花油茶喜冷凉,多散生于海拔800~1000米左右的中低山地带,常与常绿阔叶树混生,在建宁、泰宁、南平以及闽东一带中低山地带均有分布。
  油茶人工植被的群落类型在地理上可分为低山丘陵型和山地型两个生态类型。
  (1)低山丘陵油茶人工灌木林
  ①油茶人工群落。多分布在海拔数十米至400~500米,由油茶或短柱茶构成上层灌木。油茶常用直播造林,一穴多株,形成多主干灌丛状,或经过疏苗后仅留一株,呈单主干半圆形,林相较整齐。人工纯林每100平方米内有油茶15~18株,20年生油茶树高1.8~2.2米,冠幅1.5~2米,根颈粗4~6厘米,郁闭度0.6~0.7。油茶林多为人工栽培,由于郁闭度较大,加之人为活动频繁,林下小灌木和草本较少,盖度均不到10%。在粗放经营情况下,林下小灌木和草本种类较多,盖度可达30%左右。油茶人工林林下小灌木和草本植物种类,常见有映山红、菝葜、芒萁、芒、白茅等。
  ②油茶、油桐群落。福建省油茶产区茶农常有在油茶林内混栽千年桐或三年桐的习惯。利用油茶幼龄时耐荫,油桐生长快、结实早、易衰老的特点,营造混交林达到“以短养长,长短结合”,增加收入的目的。油茶、油桐混交林,多为株间混交形式,亦有梅花形混交。造林7~8年内可以收获桐果。三年树高3~4米,冠幅3~4米左右;油茶树高一般为1~1.5米,林相层次明显,乔木层油桐,灌木层油茶,地被层套种甘薯等农作物,构成油桐十油茶-多种农作物群落。8~9年后,桐树衰老,油茶进入结实期,伐去桐树专门经营油茶纯林。林下小灌木和草本植物较少。
  (2)中低山地带红花油茶灌木林
  分布在海拔高度800~1500米左右的中低山地带。
  ①红花油茶群落。该群落的上层优势树种是红花油茶,高2~3米,冠幅宽2~3米。其间混生有灌木或小乔木如鼠刺、弯蒴杜鹃、刺毛杜鹃等。林下灌木和草本植物有短尾越桔、野青茅、野古草等。
  ②红花油茶、木荷、枫香群落。这类群落林相不整齐,枫香高4~5米,木荷高2~3米,红花油茶树林虽矮小,但占优势。林下灌木和草本植物有小果南烛、鼠刺、弯蒴杜鹃、刺毛杜鹃、短尾越桔、芒、野古草、芒萁等。
  (二)落叶经济林植被1.巴西橡胶林早在1904年我国即引种巴西橡胶(Havea brasiliensis ),目前我国广东、云南、广西和福建等省(区)都有大面积栽培。福建引种的巴西橡胶经过长期栽培驯化,在闽南地区已正常生长和产胶。到目前为止,全省共有13个县(市)、37个农林场、47个乡引种,种植面积近8000公顷。橡胶从南纬6°逐步北移到北纬25°左右,在高纬度地区大面积种植成功,说明其习性和对生境的适应性有很大的改变。
  福建巴西橡胶林的分布主要以盘陀岭以南的诏安、云霄县为主,占全省栽培面积的70%,产量占全省的80%,盘陀岭以北有少量栽培。该地区由于纬度较低和重山阻隔,构成马蹄形的地形,受寒潮影响较轻,加上海洋暖流的调节,提供了较优越的热作生长和越冬的生态环境。盘陀岭以北的漳浦、平和、龙海、长泰、南靖、同安、南安、安溪、惠安、晋江有小规模种植。
  巴西橡胶适于生长在高温、多湿、静风和肥沃的土壤。原产地年平均气温为26℃~27℃,年温差在3℃以内。年降雨量2500毫米,微风。福建植胶区位于北纬23°30'至25°,东经117°~118°之间,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1)光辐射充足,年平均日照时数2001.2~2452.7小时,年太阳总辐射26.27~31_67千焦/平方厘米;(2)热量资源比较丰富,年平均气温20℃~21℃,大于10℃的积温6500℃~7700℃,月平均气温大于20℃的月份4~10月,时间长达7个月,最热月平均气温28.2℃;(3)降水较多、干湿季分明,全年雨量1300~1694毫米,雨量分布不均匀,多集中于4~8月,春夏多雨、秋冬干旱,由于热量和水分配合比较好,即高温季节加上充沛的雨量有利胶树生长和产胶。(4)冬季常有寒潮低温侵袭,越冬温度较低,平均3.8年遇害一次。(5)夏秋有台风袭击,闽南地区内陆风速为1.5~2米/秒,沿海为3米/秒,常风大;夏秋台风是仅次于低温的气象灾害因子,据1954~1978年25年的统计,正面登陆台风23次,平均每年0.92次。
  福建植胶地原来多是次生马尾松灌草丛,土壤属赤红壤,质地砂壤土至粘壤土。在自然植被保护较好的胶园,有机质含量较高,一般在2%,植被破坏和土壤冲刷严重地区有机质含量1%,肥力差。
  巴西橡胶林为高大乔木,单层结构,林相整齐。由于胶树叶蓬生长有明显的节律性,群落外貌随季节变化而变化。春季4~5月新芽展叶呈古铜色,以后呈绿色;夏季进入稳定期变浓绿色;冬季12~3月落叶期呈黄褐色或灰白色。一般年平均基围径增大4.22~5.80厘米,20龄以上的植株胸高直径25~35厘米,林木高达8~15米。每公顷密度450株。林下间种作物主要有花生、蔬菜、药用植物等,构成乔木层一草本层的双层群落。少部分种茶、小粒咖啡,构成乔木一灌木层群落。
  2.油桐林
  福建油桐人工林主要栽培有三年桐(Vernicia fordii )和千年桐(V.montana)两种,三年桐是亚热带偏温性植物,千年桐是亚热带偏热性植物。南亚热带气候区是喜热性而不耐寒的千年桐适生境地,中亚热带气候区适合于三年桐的生长发育,因而构成了油桐不同种在省内的自然分布区,即闽东沿海为千年桐集中分布区域,闽西北为三年桐的集中分布区域。由于气候的垂直分异,油桐不同种的分布亦往往超越集中区域,闽西北山区除有三年桐外,在低海拔的丘陵平缓地带也兼有千年桐分布,而闽东南沿海除有大量千年桐分布外,也有相当数量的三年桐的品种分布,且长势好,也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闽西北中低山三年桐人工植被林(油桐中带),地处鹫峰山以西,直至闽浙赣边境的武夷山脉北段,与仙霞岭、杉岭相连,包括南平、三明两市的全部县市(除延平市郊及尤溪的部分乡外)。该范围内山岭起伏,连绵不绝,低山、丘陵、沟谷、盆地犬齿交错,溪流纵横。属中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风小,湿度大,年均温度17℃~19.2℃,最冷月均温5℃~9℃,绝对最低温度-8℃(浦城),大于10℃积温5150℃—6150℃,年降雨量1550~1900毫米。土壤为花岗岩、片麻岩、砂岩发育的红壤、黄土壤,以及部分紫色土。三年桐人工林多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土壤质地较粘重,土层较深厚,肥力中等。
  闽东南、闽南沿海丘陵地千年桐人工植被林(油桐南带)。闽东南属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地带,气候温热,年均温度19.5℃~21℃,最冷月均温10℃~12.5℃,大于10℃积温6500℃~7400℃,年降水量1050~1700毫米。土壤为砖红壤性红壤,低丘顶部多为红壤或粗骨性红壤。闽南沿海海洋性气候较为明显,温暖、热量高,年均温20.
  最冷月均温12.5℃~13.l℃,大于10℃积温7400℃—7700℃,年降水量1050~1700毫米。土壤为玄武岩母质发育的砖红壤性红壤,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中低山、丘陵地呈棕红色、暗红色,质地多粘土。其次也有由花岗岩发育的砖红壤性红壤,质地多壤粘土。
  油桐人工植被有2种类型:
  ①油桐纯林。乔木层由三年桐的当家品种(如一盏灯、对岁桐、福建丛生球桐)或千年桐组成,林相整齐。三年桐每100平方米内6~12株,常为6株。树高一般5~6米,分枝点高度0.8~1.2米。对岁桐品种分枝点较低,约0.2~0.4米。冠幅4~5米,伞形或椭圆形树冠,地径粗(离地表30厘米处)10~20厘米。直播或植树造林,3年始果,5~6年进入盛果期,15~20年后为衰老期。有的农家品种如福建丛生球桐寿命长达60余年。千年桐每100平方米内2~3株,多者6~7株。树高7~9米,冠幅7~8米,塔形或圆锥形、伞形树冠,枝下高1.5~2.0米。幼林期冠幅小,林地间隙大,可种农作物或绿肥。闽东一带间种甘薯、太子参,闽西北一带间种薏米或菸草,构成油桐一甘薯、油桐一太子参、油桐一菸草群落。桐林郁闭后,不再套种,形成油桐林。
  林下灌木和草本植物种类,其多度因桐林管理水平不同而异,闽东一带常见有桃金娘、菝葜,闽西北一带除上述种类外,尚有其它下木下草,如淡竹叶、芒、乌饭、江南星蕨菜、白茅等。
  ②油桐、杉木混交林。乔木层由三年桐和杉木组成。桐杉混交林下常见的灌木和草本植物有檵木、芒萁、乌饭。有些地方有油桐、茶混交林,其林下则多间种多种农作物或绿肥。
  前期桐林间种农作物的油桐一农作物群落,随着桐树冠幅增大,进入盛果期,林相郁闭后,不再间种,其群落演变成为纯油桐人工林。当桐树衰老后,则种植其它常绿或落叶阔叶林,如板栗人工林或油茶人工林。
  桐杉、桐茶混交林的第一至三年内种农作物,4~8年桐树大量结实,与此同时,杉木也渐次长大,林地间隙小,停止间种农作物,专门经营油桐、油茶或油桐、杉木。8年之后,油桐逐渐衰败,油茶开始结果,杉木冠幅增大,则砍去衰败桐林,转入专门经营油茶或杉木,构成油茶纯林或杉木纯林。这种群落的演替过程,称为“三年农,三年桐,七年茶子满山红”。
  第七节 植被的地理分布
  自然界的植被特别是发育到较高阶段的地带性植被,是自然因素的活的指示物。自然因素中,首先是气候条件随纬度、经度以及海拔高度的变化而有变化,植被的地理分布也相应地呈现有规律的变化,而具有水平地带性(包括纬度、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使得各个地区的植被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点。
  从闽东北斜贯至闽西南的鹫峰山一戴云山一博平岭连成一线的山系,大致把本省划分为东南部的南亚热带和北与西北部的中亚热带两个自然地带。这两个地带的气候、土壤和植被都具有不同的地带性特点。以下将本省植被的地理分布分别从其在上述两个地带内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作叙述,并以地带性植被特征为重点。
  一、水平分布
  (一)南亚热带植被水平分布
  本省南亚热带大部分处于闽东南沿海地区。这个地带的外侧沿海狭带和海岛,气候温热而降水量偏少,常风较大;土壤多砂性土与露石粗骨土。乔木林不多而以丘陵地灌草丛为主。常绿阔叶林仅在某些地点保存有小面积风水林。一些地区还有海岸沙地的带状或片状木麻黄人工防风林、山丘的半自然台湾相思树林、黑松林。大面积分布的稀疏灌草丛,生长有偏干热性的矮小灌木种,如黑面神、车桑子、黄梔子、南岭荛花、山芝麻、岗松等,其中的草本植物有禾本科的刺芒野古草、画眉草、芒、鸭咀草,菊科的茵陈蒿、小飞蓬、野菊花、紫菀、一支黄花等。藤本植物不多,仅硕苞蔷薇、菝葜、茅莓、蛇婆子、木防己等。土层较厚和较避风的地段可见桃金娘、小叶赤楠等灌木和成片密生的芒萁,草丛中也星散生长马尾松、相思树、苦棟等苗木;风大、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地区,则常见成丛而疏生的鹤鸪草、画眉草等草丛。总之,在这沿海狭带内的植被特点是植物低矮、稀疏,以偏干热性、耐瘠薄的种类成分为主,以上特点是适应当地风大、干燥、土层浅瘠等生境特点的结果。此外,在这沿海狭带的闽东南沿岸,海滩红树林的种类生态分布也有明显的趋势,即自九龙江口以南地区,红树林的植物种类较多、长势较好,有6科7种,其中的秋茄可高达8米;向北到晋江至福清一带,种类仅有秋茄、白骨壤且长势减弱;再至闽江口以北的闽东沿海则剩秋茄一种,高度不足1米。以上状况是温度递减的结果。
  从闽东南沿海狭带向西北部推移至鹫峰山一戴云山一博平岭一线山系的内侧山区,随地势逐渐升高和渐离海岸,温度渐降、湿度和降水量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地带性典型植被南亚热带雨林由于长期受人工砍伐干扰,目前仅在某些地区保存有小面积风水林,以南靖县和溪乡乐土村的南亚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为代表,森林高25~30米,林冠郁闭而呈波浪起伏,林内的乔木、灌木与草本植物结构从上到下的分层不明显;植物种类多、成分复杂而以热带性成分为主。上层主要树种红栲、乌来栲、大叶赤楠、厚壳桂等,是本省中亚热带地区不见或很少见的。林下生境阴湿,生长有多种湿热性灌木、蕨类和众多的树种苗木,特别是许多巨大的木质藤本植物在林中飞架缠结,其中一些种类和它的藤茎粗度是全国少见或仅见的。还有多种乔木的大树有高大的板状根和少见的绞杀植物、“老茎生花”现象等热带雨林的特征,都呈现出南亚热带雨林的特殊景观,是中亚热带地区罕见或已消失的。此外在南亚热带低海拔(自南向北约500~200米以下)地区,均未发现本省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主要树种如壳斗科的甜槠、大叶槠、苦槠和常见的散生裸子植物南方红豆杉、铁杉等。
  在南亚热带的上述地区,像和溪的南亚热带雨林目前保存不多,广大的山地丘陵却是大面积的马尾松中、幼龄疏林和灌草丛,它们都是南亚热带雨林受人工砍伐、火烧等干扰所形成的次生性植被。但在许多低海拔山地的沟谷地分布有次生的南亚热带雨林,其主要树种成分为木荷、闽粤栲、枫香、鹅掌柴、围涎树、木腊树、山苍子等,也含少量目前较典型的南亚热带雨林树种如红栲、厚壳桂、黄杞等,林相较开裂,树种较低矮、幼小。林下灌木有九节木、朱砂根、石斑木、冬青、山矾等。草本植物有芒萁、狗脊蕨、里白、黑莎草、乌毛蕨等。以上的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大多是湿热而偏阳性种类,组成的幼林正处于发育的前期阶段。
  本省南亚热带范围内自南而北,由于温度和热量的递减,地带性植被南亚热带雨林(除前述和溪的雨林较典型外,基本上是次生性雨林)、马尾松疏林和灌草丛等次生植被,以及人工栽培的热带、亚热带果树及热带经济作物和海岸植被等,它们的地理分布都相应地呈现一定的趋势,而具有某些地域性特点。如在本地带南部,即九龙江中、下游流域及其以南的漳州地区,水热组合条件最优越,地带性植被即如前述的和溪南亚热带雨林,其群落发育最典型、完好,突出表现为植物区系成分以桃金娘科、樟科、茜草科、紫金牛科、大戟科和壳斗科(均在林冠最上层)的热带、亚热带分布属种为优势种。海拔400~500米以下广大山地沟谷,较常见发育着次生南亚热带雨林(如长泰县东部吴田山南北两侧山地,南靖县南坑、船场等乡)。低海拔大面积分布的阳性灌草丛中,如桃金娘、黑面神、南岭荛花、山芝麻、黄梔子等热带性灌木生长良好,桃金娘生长高大,最高可达2米。其中散生的马尾松、木荷、执香等苗木与幼树很旺盛。人工栽植的热带、亚热带果树如凤梨、芒果、香蕉、荔枝、龙眼等很普遍,生长发育良好。特别是特种经济热带作物巴西橡胶、胡椒,早已试种成功和较大面积地生产。本省的海滩红树林主要分布于这一地区,种类最多且生长最旺盛,如秋茄、桐花树、白骨壤、老鼠簕、木榄等。此外还有栽种的木棉、刺桐、凤凰木、鱼尾葵、绿竹、麻竹等,均呈现较浓厚的南亚热带景观。
  从九龙江流域向北至闽江口、福清这一地区,气温和热量略降低。地带性植被南亚热带雨林群落特征和上述地区相近,但林中的壳斗科、山茶科种类增多,该雨林的主要树种红栲、厚壳桂等长势较差,木质大藤本植物也减少。在偏北部和较高海拔山地逐渐出现偏温性树种大叶槠、青冈、栲树、泡桐等。偏温性灌木如檵木、黄瑞木等在山地较普遍出现。海滩红树林的植物种类已减少,仅秋茄、桐花树与白骨壤,长势也较差,最高仅约2米。凤梨、芒果等生长发育良好。但特种经济作物巴西橡胶只能在抗寒选育的宜林地试种,而不能生产性栽培;胡椒等已不能生长了。总之,南亚热带景观已不如南部漳州市。
  从闽江口向北至罗源县、飞鸾湾一带的闽东沿海狭带,温度和热量进一步减少。地带性植被南亚热带雨林仅在个别地点有小块残迹,其树种组成也较简单且散生有中亚热带主要树种米槠、红勾栲、杜英等,因而群落性质比南部漳州的更不典型,属于向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过渡的类型。偏温性树种泡桐、枫杨、青冈等也较普遍出现了。偏温性灌木檵木在局部地区可成片生长为小乔木状。海滩红树林种类仅见秋茄一种,最高约1米。热带、亚热带果树较少,凤梨、香蕉虽可生长但冬季需加防寒措施,而温性果树桃、李等生长良好。
  从下面表2-2-8可见,首先是闽东南地区三处南亚热带雨林乔木层树种的组成和它们在群落中所占的地位都有较明显差异。地处九龙江流域漳州市的南靖县和溪南亚热带雨林,绝大部分是热带、亚热带分布的树种,特别是其中较典型的树种红栲、乌来栲、大叶赤楠在群落乔木层中占优势而成为建群种。它们一般长势高而大,高达25~30米。尤其是红栲、乌来栲的大树胸径通常达70厘米以上,最粗分别达125和108厘米。这3个树种在福建中亚热带南部仅个别出现,而更不能在群落中占优势;即使在纬度较高的南亚热带(九龙江以北的泉州市)也基本如此。说明当地的雨林群落是和纬度较低的漳州市具较高的水热组合条件相适应的。
  从九龙江流域向北到泉州市的安溪县龙涓南亚热带雨林,中亚热带树种(有*号者)增多,如常见的树种之一红楠已成为群落建群种。再向北到莆田县大洋南亚热带雨林,温度进一步降低,中亚热带树种更加增多,作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树种之一的米槠(它在南亚热带北缘也较常见)成了群落建群种,但其林下仍分布较多南亚热带雨林的灌木种,表明这种群落已属向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过渡类型。
  其次,表2-2-8中,从南靖县到莆田县的三处南亚热带雨林,其群落建群种的重要值(它显示该树种在群落上层占优势的程度,亦即对群落生态环境起决定性作用的大小,总值为100表示)由9~11-19~21—40而逐渐提高。这说明随着纬度的增加(即使在同一个南亚热带雨林地带内),水热组合条件有一定的劣化,乔木层中占优势的树种其优势程度也逐步提高。这是由于就一般地带性森林而言,低纬度地带的赤道雨林,因水热组合条件优越,组成森林的树种多样,因而优势树种就不太明显了;相反,高纬度地带的森林组成树种较少,优势树种就相对明显而突出。同时,随着纬度增加,群落建群种也由南亚热带树种逐渐过渡为中亚热带树种。
  此外,以上由南向北的三处南亚热带雨林,群落结构也逐渐简单化,即林内分层现象由不明显到明显,所分的层次由多到少。还有,林中的藤本植物(特别是木质大藤本,它是热带雨林的主要特征之一)种数和株数也由多而大到少而小。再如南靖县和溪雨林中明显可见的高大的板状根、绞杀植物、“老茎生花”现象等热带雨林主要特征(当地的雨林比我国海南岛的热带雨林已较不典型)也逐渐不明显化或仅存一些痕迹了。
  本省大致沿鹫峰山一戴云山一博平岭一线山脉以北、西北部为中亚热带,大部分地区处于这一线山脉到西北部闽赣交界的武夷山脉所夹的长廊地带。中亚热带的地带性典型植被是常绿阔叶林,也称中亚热带照叶林。其森林植被的植物种类组成,以壳斗科、樟科、山茶科、豆科、茜草科、木兰科、金缕梅科、杜英科、大戟科等的植物为主,其中又以壳斗科的栲属、石栎属、青冈属,樟科的润楠属、樟属、楠木属,山茶科的木荷属,金缕梅科的蕈树属、枫香属,杜英科的杜英属、猴欢喜属的树种为主组成森林乔木层。林中也混生部分针叶树如马尾松、柳杉、铁杉属、南方红豆杉、建柏、杉木以及少量毛竹等竹类。林下层植物以柃木属、杜鹃属、越桔属、冬青属、石斑木属、檵木属、紫金牛属、箬竹类、木姜子属、山矾属、山胡椒属等灌木为多。草本植物大多是狗脊蕨、芒萁、里白属、黑莎草、麦冬、淡竹叶和其它蕨类。
  然而,因本省中亚热带地域较广,从南到北纵越约4个纬度,从东到西约横跨4.6个经度,因而境内南、北部的自然水热组合条件和植被类型的分布尚有一定的差异,特别表现在壳斗科树种(另据统计,它们约占福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建群树种的80%)的水平分布上更为明显,即具有一定的纬度和经度地带性。如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的华中区系的偏温性树种苦槠,多集中分布于闽北武夷山脉和沿浙江省附近的地区,且随纬度降低和趋向沿海而呈递减分布的趋势。而偏暖性树种米槠(它也可分布于福建南亚热带北缘地区,且可成为当地常绿阔叶林建群树种之一)的分布却同苦槠呈相反的趋势而以闽西、闽中、闽东地区为多,闽北地区一般较少。再者,作为壳斗科主要树种的甜槠、栲树,虽然在本省中亚热带较广布而遍及全地带,但从它们的乔木数量及其长势看,则甜槠有像米槠而栲树有像苦槠那样一定的分布趋势。以上所述壳斗科树种分布的差异,在《福建省植被区划》专著(1986年)中曾作过这些树种特征值(以调査样地为统计单位的重要值,总值为100)地区分布的探测。其结果如表2-2-9显示,闽北地区的浦城、建阳、将乐等县的常绿阔叶林乔木层树种以苦槠的重要值最高,平均达32.3;其次为栲树,平均达26.7。甜槠的重要值较低,米槠则更低而仅达3.1。还有偏暖性树种红勾栲、闽粤栲、赤枝栲等均很少见。特别是闽北地区分布有我国华北暖温带的落叶树种如锥栗、亮叶桦、青榨槭、鹅耳枥,以及大面积茅栗(如宁化县北部安远乡中山山地有几千亩纯林)和成片的白栎、栓皮栎等落叶灌丛,这些温性乔、灌木群落在闽中、闽西地区是很少见或不出现的。这表明闽北比闽中、闽西地区的温度已明显降低。
  另一方面,沿鹫峰山一戴云山一博平岭一线山脉的北与西北侧的闽中、闽西与闽东地区,如漳平、上杭、南平等县、市的常绿阔叶林乔木层树种,则以甜槠、米槠的重要值为高,平均值分别达27.9和20.4,栲树的重要值较低,苦槠则更低而仅达0.4,为零星出现的偶见树种。此外,红勾栲、闽粤栲、赤枝栲等也基本上集中分布于这些地区,在闽北少出现;更未见锥栗、茅栗、白栎等落叶乔、灌木种。根据以上探测分析,本省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从地带性植被分布上的差异,可划分为闽北部和闽中部(包括闽西、闽东)两个植被亚地带,也称两个照叶林区,其常绿阔叶林群落类型基本上可以苦槠林为闽北部亚地带的代表性森林,而当地的茅栗、白栎、栓皮栎等灌丛也可作为该亚地带植被的标志。甜槠林、米槠林则基本上可作为闽中部亚地带的代表性森林,且一般可以米槠林为标志(米槠树种尚可少数地沿地形北伸到武夷山区海拔500米以下,成为群落共建种之一)。
  以上划分的两个植被亚地带中,闽中部亚地带的地域也较广,其西部和东部的植被特别是常绿阔叶林的种类组成和建群种的分布等仍有一定差异,即闽西地区(如闽西梅花山自然保护区)的甜储林相对较多,长势也较旺盛(甜槠大树平均胸径多在40~70厘米,最大达120厘米,成为参天古木而优势程度甚明显)。另一个特点是细柄蕈树林也很突出(其平均胸径多在30~60厘米,最大达100厘米),这在本省其他地区是较少见的。红勾栲、木荷、南岭栲等树种也在林中占有较重要地位。其林下植物多属热带性灌木,具有向南亚热带植被过渡的特点。闽西常绿阔叶林的植物区系成分及其群落类型的分布,可北达宁化县南部,而该县中、北部即过渡到闽北部亚地带了。此外,当地还有赣南、粤北分布的偏热性的树种马蹄荷、安纳士树,表明它同上述地区植被有一定的联系。闽西地区的针叶林是马尾松特多;杉木林的面积和长势一般不如闽中,更不如闽北,但局部地区仍保存有较大面积的天然杉木林《闽西梅花山自然保护区的连城县罗胜村将军山,现分布有万亩大径级纯林,尚有6株“杉木王”)。也有小面积油杉林、长苞铁杉林,天然柳杉林、建柏林则少见。山地次生灌丛中以桃金娘、檵木、美丽胡枝子、小叶赤楠等灌木居多数;千米以上高海拔山地则多杜鹃属灌木。栽培果树以板栗、柿子、枇杷为多。
  闽中部亚地带的闽中、闽东地区,其常绿阔叶林树种一般以米槠、栲树、南岭栲等为主,尤以米槠为多而有异于闽西,大叶槠也较常见。甜槠则较少占优势而不如闽西。偏北的南平和建瓯、福安南部即有苦槠甚至苦槠林出现。偏南地区和闽江中游的一些低海拔谷地的常绿阔叶林中,杂生有少量南亚热带树种如硬壳桂、翅子树、大叶赤楠等,林下也有柏拉木、野牡丹、买麻藤等湿热性灌木、藤本,群落具有南亚热带雨林特征痕迹,这可能同海洋暖湿气流沿闽江河谷上溯到达当地有关。闽中地区的针叶林中,马尾松林特别是其成熟林不如闽西;油杉林也罕见。但天然柳杉林、建柏林面积虽不大,却比闽西为多;杉木林的面积也较大、长势较好。次生灌草丛中较多山苍子、山黄麻等经济资源植物。栽培果树以杨梅、桃、李、枇杷等较常见,板栗较少见。闽江沿岸有成片栽培的橄榄林、柑桔林。较高海拔山地盛产茶叶,闽东亦为本省茶叶的主产区。
  二、垂直分布
  (一)南亚热带植被垂直分布
  本省南亚热带的山地植被垂直分布,其植被基带即南亚热带雨林带的分布高度上限,随山体所处纬度的增加而下降,体现出温度条件对森林植被分布的制约作用。如自闽南的漳州市的海拔450(500)米,往北至泉州市的350(400)米,再至闽江口以北沿海地区的200米上下,植被基带以上的中、高海拔山地,往上一般依次分布有山地照叶林(山地常绿阔叶林)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等混合带、针叶林(以黄山松林为主)带和中山灌草丛带。以上四个植被带组成的垂直带谱并非完整,而依各处山地的高度(高度不足则高海拔的植被带就不出现)、地形与坡向、植被受外力干扰的程度等的不同而异,但一般就自然因素而言,山体所处的纬度越低,水热组合条件越优越,则其植被带谱就越复杂(植被带较多)完整,且基带分布的海拔高度上限也越高。本省南亚热带山体植被垂直带谱,可以戴云山东南坡泉州地区为代表(图2-2-11),即可分如下五个带:(1)海拔100~150米以下的沿海低丘、平原、台地人工植被带。(2)400~450米以下为南亚热带雨林带(基带)。(3)450~1000米上下为山地照叶林带。(4)约1000~1500米为黄山松林、山地矮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混合带。(5)约1500~1856米(山顶)为山地灌木、草甸带。
  (二)中亚热带植被垂直分布
  本省中亚热带的山地植被垂直带谱一般有三个基本带,即随海拔増高而依次出现常绿阔叶林带(基带),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山地矮林与灌丛混合带,中山草甸带(图2-2-12)。各山体的常绿阔叶林带下部约海拔150(200)~400(600)米范围内的现状植被,大多是人工林(杉木林、马尾松林、竹林、油茶油桐林、果园、茶叶园等)、农田或次山灌草丛、村庄等。海拔900~1300米是常绿阔叶林带的分布上限;针阔叶混交林、温性针叶林、山地矮林、灌丛带的分布上限则多在海拔1000~1800(1900)米;这个带以上至山顶一般为中山草甸或草丛。
  这里值得指出的是,植被基带常绿阔叶林带中的主要树种之一的米槠及米槠林,和针叶林中的暖性针叶林马尾松林与偏温性针叶林黄山松林两者的过渡带,它们的分布高度随温度降低而有规律地变化(图2-2-13)。首先即偏暖性的米槠的分布高度上限,在闽西梅花山自然保护区为海拔约900米(当地年均温15.4℃~17.3℃);在戴云山南坡为800~900米(12.1℃~16.9℃);在闽北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为500米(8.7℃~17.2℃),这表明米槠树种的分布上限随温度降低而逐渐下降。其次,马尾松林与黄山松林的过渡带(前者在下,后者在上),在梅花山自然保护区为海拔1300~1350米;在戴云山南坡为1100~1300米;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为1000~1100米,这表明以上的过渡带分布高度也随温度降低而逐渐下降。
  此外,植被基带常绿阔叶林带中所含的树种区系成分也有差异,即武夷山植被基带中有偏温性树种苦储,且是乔木层主要成分;同时其基带以上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山地矮林、灌丛混合带中还含有暖温带落叶树种亮叶桦、大叶槭、灯台树、水青冈等,而这些落叶树种在闽西梅花山或南平茫荡山的植被带谱中,一般是少见或不出现的。
  第八节 植被区划
  植被区划是根据植被分布的规律,把各地区的不同植被结合形成该类型的环境因素,划分为不同的区域。植被区划在理论上反映了植被类型现阶段的形成、分布与环境矛盾统一关系,及其与相邻区植被的联系性,从而显示植被的发生、发展的历史及其动态趋势,从而有助于本省建立区域理论。在实践上可揭示本省各地的植被资源分布状况及其特点,从而预见和找出新植物资源所在以供开发利用;更重要的是可为各地区制定农、林、牧、副业远景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使之更充分地利用当地的水热因素与土地等资源,因地制宜地安排生产,以加速本省现代化建设。
  一、植被区的划分
  (一)植被区自然条件
  福建省地处我国东南部。东及东南面临台湾海峡,北邻浙江省,西及西北以武夷山脉与江西省分界,南及西南与广东省接壤,地理位置介于北纬23°33'~28°19',东经115°50'~120°43'。土地总面积约12.3万平方公里。
  福建省素有我国的“东南山国”之称,海拔200米以上的山地、丘陵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87.3%,其中500米以上的山地即占36%,主要山脉有西北部的武夷山(主峰海拔2158米)和斜贯于闽中的戴云山(主峰1856米)山脉。这两大山脉大致平行地呈东北一西南走向;山脉两侧地势均逐级下降而成阶状地形的中低山地、丘陵,大小山间盆地错落其间。东南部瀕海地带多属低丘、台地与冲积、海积平原。因而构成全省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有利于截流海洋的暖湿气流,形成境内的湿热性气候和亚热带植被。
  本省在我国气候区域上,分属于华中区的浙闽副区《闽北、闽中)与华南的闽广沿海副区《闽南及闽东沿海)。这两副区的分界大致与年平均气温20℃的等温线相吻合;按地形划分则大致可以本省鹫峰山一戴云山一博平岭一线为界,这恰与本省的南亚热带雨林*与中亚热带照叶林两植被地带的分界线相近。在戴云山与武夷山主峰所在地因地势高峻,随海拔高度变化而气候与植被垂直分布地带也明显地更替。
  由于鹫峰山一戴云山一博平岭山系连成一线,成为本省在气候、植被上划分为东南部与西北部两大地带的分水岭。山脉东南一侧濒海,具漫长曲折的海岸线而深受海洋暖流的影响;又因该山脉所成的天然屏障阻挡并削弱了冬季南侵的寒潮和形成丰富的地形雨,因而使本省东南部地带的气候高温高湿,夏长冬暖,雨季长而冬季有一定的相对干旱。该地带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绝对最低温在0℃以上,个别年份个别地区可达-2℃,但为时极短,基本上全年无冬。年降水量在1400~2000毫米;沿海狭带因风速较大而雨量仅在1100毫米左右。土壤为赤红壤性红壤;地带性植被类型为南亚热带雨林。
  在鹫峰山一戴云山一博平岭一线以北地带,为中亚热带南部气候,夏暖冬温和,雨量尚多但有一定干旱;年均温20℃(17℃)以下,平均霜日在20天以上,北或东北部地区有少量积雪;年降水量1500~1700毫米(2000毫米)。土壤为红壤、黄壤、山地黄红壤和少量紫色土和孤山山顶有山地草甸土。地带性植被类型为中亚热带照叶林。(二)植被分区原则
  植被区划是在一定地段上依植被类型及其地理分布特征的差异,划分出高、中、低各级,彼此有区别,而其内部具有相对一致性的植被类型及其有规律的组合的植被地理区。植被类型的分布是植被区划的主要依据;但类型分布和区划单位不同,即类型在空间上通常是分散的,同一类型单位在一地区内可经常地重复出现。区划所划分的单位则具有空间上的连续性、完整性与不重复性。不同的区划单位各具有独特的植被及其地理因素的配制特征,且随着它们所处的地理位置与地形状况的不同,彼此在地面上有规律地排布着。因此,植被在空间分布上的规律性--植被地理规律性仍是植被区域分异的基础与自然原则。区划则必须显示出地区性的植被特点。
  根据本省的现状植被状况与复原植被的理论,并遵循上述植被分区的重要原则,拟定出划分本省分区单位的分级依据。在植被区划中遵守《中国植被》规定,以水平地带为主,垂直分布;服从水平分布,并以基带分布为基础的原则。
  植被分区工作主要是依据植被本身的研究结果,除了着重分析植被类型的分布外,还需讨论该区域组成植被的优势种与特征种、属的分布。分布(Distribution )是指同一植被类型在不同地区的分布,而区划(Division )
  是指主要植被类型的综合区域划分。因而,植被区划既有主要植被型的综合特征,也有优势种、属的分布及其生态类型反应的特征。这样的区划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农、林、牧业远景规划依据,才能更切合实际。
  福建植被区划的分区为四级制。其单位系统采用《中国植被》(1980年)的三级制,并增加“区”以下的“小区”一级。
  1.植被分区的最高一级为“植被区域”。
  福建地处我国东南部,隶属于中国三大植被区域中的“中国东部湿润森林区”。它主要是根据气候条件中的水与热两大因素的综合影响,反映出繁盛的森林植被,体现了植被区域中的植被组成、生长规律、生态生物学特征同大气候大地貌的相适应。
  2.植被分区的第二级为“植被地带”
  它是植被区域的一部分。它按植被本身的标志,即取决于区域内典型的优势植被类型地带性的综合划分。其依据地带性植被类型的差异,并适当参照建群层片的区系组成中一定的特产种;同时考虑到与其相适应的地理环境及气候带等的相关关系而划分。
  根据上述区划原则,福建省可分成两个植被地带,即南亚热带雨林地带与中亚热带照叶林地带。
  3.植被分区的第三级为“植被区”
  它是植被地带的一部分。其划分根据是按植被类型组合上的差异,它符合于一定的植物区系的特征种,而主要表现在植被类型及优势种或其伴生种的数量与生态动态习性,植被分布的规律性包括植被类型及地方性生态环境特点,区内农业植被的耕作季节与制度等大致相同。
  区的范围内以平地地带性植被类型为标志。即在山地或个别大山的植被类型垂直分布,按垂直分布带隶属于水平带的原则,隶属于各该区(基带)内而不另分区。在大山处于两区之间时则以分水岭为界。
  全省共分成3个区,即南亚热带雨林植被带一个区,中亚热带照叶林植被带分2个植被区。
  4.植被分区的第四级为“植被小区”
  它是植被区的一部分。按植被本身标志来划分,主要表现在建群种在区划上有一定的地域性,并可有少量变种或生态型出现,具有若干相似的平行群系;或以林下优势下木为标志,即以群丛组的差异为标志。这些特性表现在现状植被中代表性种类的分布差异为本区划的基本一级。同时,还表现在农作物和果树栽培上具有一定的特异性。与上一级同样,以平地现状植被为标志,山地和个别高山区划在该小区之内。
  全省共分6个小区。
  (三)植被区划
  I .南亚热带雨林地带IA.闽粤沿海丘陵平原南亚热带雨林区。IA1.闽南博平岭东南部湿热南亚热带雨林小区。IA2.闽东南戴云山东部湿暖南亚热带雨林小区。I A3.闽江口鹫峰山南部潮暖南亚热带雨林小区。II .中亚热带照叶林地带IIB.南岭东部山地常绿槠类照叶林区。IIB4.闽西博平岭山地常绿槠类照叶林小区。IIB5.闽中戴云山一鹫峰山北部常绿槠类照叶林小区。IIC.闽浙赣山地丘陵常绿槠类半常绿栎类照叶林区。IIC6.闽北武夷山、仙霞岭山地常绿槠类、半常绿栎类照叶林小区。
  二、植被区I .南亚热带雨林地带
  本地带在我国包括自台湾北部至广东、广西中部和云南南部等亚热带雨林植被区。福建植被区划中仅一区,兹说明如下。
  IA.闽粵沿海丘陵平原南亚热带雨林区
  本植被区的北界自永定下洋与广东省大埔、蕉岭、英德一线相接,向东经南靖永溪、华安新圩、永春蓬壶经戴云山山顶、福清琯口、福州北峰、罗源至飞鸾三沙湾入海。本区东南界在本省境内都以海岸为界。
  本区地貌类型多为低山、丘陵、台地、平原区。境内海拔100~500米低山、高丘星罗棋布。西北部有博平岭,北部有戴云山,东北部有鹫峰山为天然屏障以阻挡寒潮的南侵,加以东南部濒海形成境内湿热的气候,在河流入海处多形成第四纪冲积平原,其中上游多低山、高丘,少有高于1000米以上的中山。
  本区具有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一般特征,夏长冬暖,雨量较多,雨季长,但秋冬有一定相对干季,夏秋间还常受台风侵袭等。年平均气温20℃~21℃;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者长达六个月,全年无冬(以候温≤l0℃为冬天,≥22℃为夏天),极端最低气温在0℃以上,仅个别地区个别年份可达-2C,但为时极短且温差不大,年降霜无或1~3次,每次不超过三天,无积雪现象。年降水量一般在1400~2000毫米,而沿海狭带较少(1100毫米以下)。相对湿度在80%以上,冬春气温较低而多云雾。在这种亚热带季风气候下,具备有发育南亚热带雨林的良好条件,对发展热带作物、果树等较有利。
  本区土壤母岩,以花岗岩、流纹岩为主。因高温高湿,植被发育良好。土壤类型为南亚热带地带性土壤为赤红壤性红壤;南部个别地区还有赤红壤,而北缘以及海拔400~500米以上山地则逐渐出现赤红壤化红壤与红壤;土层一般较厚,但淋溶较强,多呈酸性。高海拔山地发育着山地红壤、黄壤,随着海拔的升高,依次发育着南亚热带雨林、山地照叶林、山地灌丛等。大片平原、三角洲多冲积土,其中长期栽种水稻的地区形成水稻土,海滩多盐土而少碱土,这些均属非地带性土壤。
  本区的地带性典型植被为具有热带性质的南亚热带雨林。其次生植被为马尾松林、次生灌草丛、热带海岸植被等,兹分述如下:
  (1)南亚热带雨林
  本省东南部沿海地区自东北向南的海拔200~500米以下地区为本区内的基带,典型类型为南亚热带雨林,现保存较好的群落很少,仅小片分布的一些风水林和寺庙附近的保护林。森林主要成分由桃金娘科、樟科、茜草科、番荔枝科、大戟科、紫金牛科和壳斗科的热带亚热带属种组成,其间较大的特色有不少大型木质大藤本与兰科、天南星科附生植物和其它热带雨林特征。
  (2)山地照叶林
  南亚热带雨林上限以上即自200~500米以上至1100~1300米地带,分布着山地照叶林。其主要成分为壳斗科、金缕梅科、樟科、山茶科等中亚热带常绿林中常见种类,这是南亚热带高海拔分布群落,与中亚热带基带相似,但林下种类较多热带性种类。该类型可较多地出现如枫香、山乌桕、赤杨叶等落叶树种。较高海拔也可以有苔薛矮曲林,如南靖和溪的风田隔、氅坑头和平和白水的大芹山等地,海拔在1000米至1300米的山顶沟谷地。
  该类型破坏后的暖性针叶林为马尾松林;1000~1100米以上,则为黄山松林。
  (3)热带海岸植被
  主要有三大类,其中包括a.红树林,南亚热带海岸共7科8属9种(见第11章红树林)。b.陆岸海边丛林,常见除木麻黄、箣竹、黄连木和少量露兜外,还有一些苦槛兰、苦兰盘、海蔓荆等散生灌丛。c.海岸草本植物分布较广,在沙质海滩上主要种类有厚藤、月见草、蟛蜞菊等群落,泥沙滩有狗牙根、盐地鼠尾粟、腊刺等小群落分布。
  此外,沿海丘陵、台地和平原地区,广泛分布着农业植被和热带性果树和经济林等栽培植被。
  (4)戴云山植被的垂直分布
  本植被区内没有高大的群山,以南亚热带雨林地带北缘的戴云山为例,从其东南坡沿海地区即海滨向内陆上行可分五个垂直分布带。从海岸至150米为人工植被带,主要是农作物、果树、经济林以及木麻黄、相思树等海岸植物等。150~450米为南亚热带雨林带,除南亚热带雨林残存林外,大部分为马尾松林和热带作物等。450~1000(1300)米为山地照叶林带,该植被带除照叶林外还有马尾松林和茶园、竹林等。1000~1400(1500)米是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山地矮林和黄山松林地带,1400(1500)米以上,因风大、潮湿低温等影响出现灌丛林、草甸植物带,山坡地段多为山地灌丛和低洼地,个别地段出现草甸、草丛分布。iA1.闽南博平岭东南部湿热南亚热带雨林小区
  本小区西与广东省交界,界内自永定下洋起沿南亚热带雨林区与中亚热带照叶林区的分界,至安溪福海转向东南,经同安高头、覆船山至莲河入海。
  本小区位于本植被区最南端,热量条件最优越。以东北部戴云山与西北部博平岭山脉为屏,并有许多支脉插入本小区,构成一个阻挡寒潮入侵的有利的马蹄状地形,而境内又因河谷与山间盆地形成大致向东南开口的小马蹄状地形。因而小区内气候湿热,年均温在20℃以上,最冷月均温在12℃以上,年降水量在1300~1600毫米以上,多者可达2000毫米,相对湿度在80%以上。土壤以赤红壤性红壤为主,部分地区有赤红壤,边缘部分山地有红壤和黄壤,土层深厚,多在1米以上,且较肥沃。本小区典型植被为南亚热带雨林,种类繁多,有浓厚的近似热带雨林的景观,代表性群落为南靖和溪的红栲、乌来栲、大叶赤楠群落。
  本小区内农作物以水稻为主,是本省主要产粮区;热带性果树和经济林较多,是龙眼、荔枝、香蕉、凤梨以及橡胶林等的主要产区。iA2.闽东南戴云山东部湿暖南亚热带雨林小区
  本小区南界与上一小区相邻,即自沿海经莲河向北至福海,折向东北经戴云山山顶分水岭、仙游中峰桥至福清琯口,再转向东南经七岩山入平潭海湾。
  本小区西北有戴云山脉横亘,并有支脉插入境内,形成大小不等的弧状地形。整个地势为西北高而靠山、东南渐低而临海,造成本小区温暖潮湿的气候。年均温20℃左右,年降水量1400~2000毫米,相对湿度70%~80%。土壤为赤红壤性红壤,山地有红壤和黄壤。本小区南亚热带雨林的代表群落有安溪和莆田的厚壳桂、红楠群落和米槠、栲树、鹅掌柴群落,本区内农业植被除水稻外,有高产量的甘蔗基地和荔枝林、杨梅林等。iA3.闽江口鹫峰山南部潮暖南亚热带雨林小区
  本小区南与上一小区相邻,即自平潭海湾开始经福清七星岩至琯口,折向东北经福州北峰、连江陂西、罗源至飞鸾经三沙湾入海。
  本小区北部有鹫峰山脉为屏,中部有闽江下游横穿其间,形成西北高而东南低的河口平原,又濒临大海受台湾海峡暖流的影响,具有较暖和的气候。年均温在19℃~20℃,年降水量1400~1600毫米,相对湿度80%左右,土壤为赤红壤性红壤或红壤,山地有黄壤。本小区南亚热带雨林的代表群落有飞鸾的米槠、红勾栲、鹅掌柴群落,林中还有南部的榼藤子木质藤本等分布。农业植被除水稻外,山地有茶园等作物群落。II.中亚热带照叶林地带
  中亚热带照叶林(常绿阔叶林)地带在我国的幅员辽阔,大致长江以南至南亚热带雨林地带以北,西自四川盆地,东至沿海。
  本地带植被类型为中亚热带照叶林,无论在区系成分或栽培植物方面均具有一定特点。组成本地带的植被类型的优势植物多为壳斗科的常绿树种,如栲属、青冈属以及樟科、金缕梅科、木兰科、山茶科,也有一些豆科、蔷薇科、杜鹃科、山矾科、木犀科和禾本科的竹亚科等。这些科、属、种在华北落叶阔叶林区是少见或没有的。在海拔较高的山地的常绿落叶阔叶林中,也有槭树科和桦木科以及栎属(Quercus)的种类。针叶树方面有紫杉科的紫杉
  属、榧属;松科的松属、金钱松属、油杉属;杉科的杉木属;柏科的柏属、建柏属等,均属其代表性的乔木种属。本带的典型植被为中亚热带照叶林。此外还有一些次生植被和闽东北海岸的少量红树林,兹将主要植被类型简述如下:
  照叶林本地带内海拔200~1000(1300)米的丘陵山地,发育着良好的原生性植被为照叶林,虽经破坏,目前在一些地区还保存一些风水林和几个保护区的大片森林。主要优势种有甜槠、米槠、苦槠、栲树、红勾栲、赤枝栲、蕈树、木荷、青冈和一些散生林中的针叶树种。这些森林林相完整,层次分明,均可代表本地带的基带类型。
  落叶阔叶林本地带较之上一地带,明显增加落叶树种,但可成为群落优势种的尚不多,保存较好的有二种类型,德化水口的栓皮栎林和闽西北山地的茅栗群落。
  针叶林本地带针叶乔木林主要是马尾松林、杉木林和海拔1000米以上的黄山松林。在阴性林缘或局部地段有油杉林、柳杉林和少数南方铁杉林、长苞铁杉林出现。中部和北部则有大片的杉木林;中部和东部地区则有一些人工建柏林。
  照叶灌木林照叶林破坏之后即迅速退化成照叶灌丛或灌草丛。其中有各种原森林的萌生苗或幼树,而灌丛种类有乌饭、卡氏乌饭、黄瑞木、冬青、柃木、石斑木、映山红、山鸡椒、檵木、盐肤木等。个别地段还有夏绿灌木出现,如施树、圆锥八仙花、白栎等。草本有芒萁、蕨、芒、五节芒、狗脊蕨等。
  山地草甸草丛植被本地带草丛多出现在低山丘陵的有菅草、野香茅、细柄草、裂稃草、野青茅、黄茅等,土壤较湿润的地方组成的山地草甸有黑莎草、鼠尾粟、水蜈蚣、毛果珍珠茅等,而在2000米以上孤山山顶可出现的草甸草丛有沼原草、箱根野青茅、野古草、芒等,部分坡地有黄山松稀树和波缘红果树灌丛等。
  沼生湿生植被本地带的河流、池沼很多,水生植被发达。浮水植物有水龙、芡、荇菜、满江红、浮萍、凤眼兰和人工栽培的荷花、菱等。沉水植物有黑藻、金鱼藻、菹草、水筛、眼子菜等。挺水植物有水葱、萤蔺、龙师草、野荸荠、席草等。
  海岸植被本地带仅三沙湾至福鼎一小段的海岸线,海湾中红树林仅秋茄一种,还有栽培的互花米草。
  栽培植被农业植被以水稻为主,有双季稻和山地单季稻;除少数的暖性果树番石榴、杨桃、柑桔外,还有多数温性种类如桃、李、梨、枇杷、板栗、杨梅等;山地经济林以樟树、乌桕、油桐和茶叶、油茶等经济作物为主。
  黄岗山植被的垂直分布本地带内海拔1800米以上的高山有10余座,其植被垂直分布也较明显。兹以本省最高峰黄岗山植被为例,从武夷山市(崇安县)海拔223米至黄岗山顶2158米的相对高差约1,900米,年均温从17.9℃降至8.7℃(温差达9.2℃)、年降水量从1909.3~3104毫米(增加约1100毫米),植被类型相应变化。从200~1200米为照叶林带,而其中200~400米因人为活动多成为农舍和作物群落如水稻田和各种旱作地。1200(1400)~1800米为针阔叶混交林带,其中有黄山松林、南方铁杉林、针阔叶混交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山顶谷地的中山矮曲林(1700~1900米),标志种有江南山柳和小叶黄杨(Buxus microphylla)等。1800~2158米为山顶中山草甸草丛,主要是沼原草、野青茅群落和野青茅、芒、野古草群落,其间有疏生黄山松、波缘红果树等。
  本带在福建省内有两个区,即南岭东部山地常绿槠类照叶林区,和闽浙赣山地丘陵常绿槠类、半常绿栎类照叶林区。iIB南岭糸部山地常绿槠类照叶林区
  本区范围南界与南亚热带雨林区界线相叠;北界自江西广昌经宁化安远接泰宁宝台山、水福胨,经政和仁山至周宁与浙江南雁荡山相接。
  本区境内有东北部的鹫峰山脉、南部的戴云山与博平岭山脉连续逶迤于其中,大部分处于闽江、九龙江、汀江的中上游地区。由于山地丘陵起伏,地形复杂,其地势除宁德地区近海而较低外,大都在海拔200~500米以上,也有高达1600米以上的中山(如龙岩尖峰山1730米,上杭天道山1797米,政和仁山1815米),1000米以上者则相当多。因地势高,温度比上述南亚热带雨林区低。在区内复杂的地形中形成许多小气候,东部与西部即有较大差别。
  本区气候属中亚热带南部季风气候,夏长而冬暖和,雨量多。因大山屏障,除宁德沿海地区外,境内比上一区具较明显的大陆性气候。年均温20℃或19C~18℃,个别仅17.5t (福鼎);年降水量1600~1800(2000)毫米,相对湿度75%~85%;土壤为红壤、黄壤等。典型原生性植被为照叶林,标志种为甜槠、米槠、赤枝栲、木荷等。
  本植被区在本省范围内根据气候、土壤、现状植被(包括栽培植被)的特点,大致可划分为东、西部的两个小区。iIB4闽西博平岭常绿槠类照叶林小区
  本小区南界与南亚热带相叠;北与闽浙赣山地丘陵常绿槠类、半常绿栎类照叶林区南限为界;东界自其北界的泰宁宝台山开始,向南经将乐、三明莲花顶、永安大湖、紫云洞山、漳平钱坂至华安新墟、漳平古坑与南亚热带雨林区界相接;西界以江西省、广东省一线的边界为界。
  本小区有博平岭穿插于其南部,西北有武夷山脉为屏。年均温18℃~20℃,年降水量1400~2300毫米,相对湿度75%~80%。土壤为红壤,山地有黄红壤和黄壤,部分地区为紫色土。典型植被为以甜储、米储和木荷为标志种的照叶林。较北地段有出现落叶的茅栗林。针叶林中马尾松林特多,但杉木林不如闽中、闽北地区多,长势也较差,有油杉林和少量的长苞铁杉林,柳杉林和建柏林较少。灌丛以桃金娘、檵木、小叶赤楠居多。农作物中除水稻外,有较多的果树如板栗、桃、梨、柿,经济作物有油茶,此外,目前在武平有巴戟天、三七等栽培。
  1IB5闽中东戴云山_鹫峰山常绿槠类照叶林小区
  本小区南以南亚热带雨林的北限为界;北以闽浙赣山地丘陵常绿槠类、半常绿栎类照叶林区南限为界,且自周宁与浙江南雁荡山相接;西与闽西博平岭常绿槠类照叶林小区界线相叠;东为三沙湾以北的海岸线。ii c闽浙赣山地丘陵常绿槠类、半常绿栎类照叶林区
  本区范围为本省北部、浙江中南部与江西西部一带。除沿海有低山丘陵外,多为海拔400~1000米以上的中山丘陵山地。本区在本省境内仅一小区。iIc6闽北武夷山、仙霞岭山地常绿槠类、半常绿栎类照叶林小区
  本小区地处武夷山脉主峰黄岗山南麓的低山和丘陵地,境内的山体支脉间有南浦溪、崇溪和富屯溪水系分布,仙霞岭东南诸山支脉之间,仅在武夷山市城区附近有小片的山间盆地。年均温17℃~18℃,年降水量1800~2000(浦城2360、黄岗山顶3104)毫米,各地多有降雪,雪日2~3天,高山上可达3~4天。土壤以红壤为主。本小区典型植被为照叶林,群落结构较简单,以壳斗科甜槠为主,标志种是苦槠、多脉青冈为其特点。另一特点是本小区具有明显的落叶树种如亮叶桦、凹叶厚朴等和落叶灌丛茅栗林,以及白栎林和高大的博落回(Macleaga cordata)分布,而热带性种类如厚壳桂等已不复见,其类型与闽西、闽南不同。
  第三章 珍稀濒危植物与名花古树
  第一节 珍稀濒危植物
  根据1998年国家林业局公布的国家级的珍稀濒危植物中,福建有60种,其中蕨类植物8种,裸子植物14种,被子植物38种。此外,尚有省级珍稀濒危植物99种。濒危种是指那些在其整个分布区或分布区的重要地带,处于绝灭危险中的植物。这些植物居群不多,植株稀少,地理分布有很大的局限性,仅生存在特殊的生境或有限的地方。它们濒危绝灭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生殖能力很弱,或是它们所要求的特殊生境被破坏或退化到不再适宜生长,或是由于毁灭性开发和病虫危害所致。稀有种是指那些并不立即有绝灭危险的、我国特有的单种属或少种属的代表植物,它们的分布区有限,居群不多,植株稀少,或者虽有较大的分布范围,但只是零星存在。渐危(即脆弱或受威胁)种是指那些由于人为或自然的原因,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很可能成为濒临灭绝危险的植物,它们的分布范围和居群植株数量正随着森林砍伐、牛境恶化而日益缩减„
  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 (Hook.)Tryon
  桫椤科渐危种
  树形蕨类植物。茎直立,高1~6米,胸径10~20厘米。叶螺旋状排列于茎的顶端;叶柄连同叶轴和羽轴有刺状突起;叶片大型,三回羽状深裂。孢子囊群着生于叶背侧脉分叉处,囊群盖球形,膜质。
  福建省的福州、闽侯、福清、安溪、长泰、华安、南靖、平和、漳浦、永定、新罗、延平、宁德、福安、永泰等县市有分布。
  桫椤科植物是较古老的类群,中生代在地球上曾广泛分布。现存种类分布区缩小,是研究物种形成与植物地理分布关系的理想对象。桫椤株形美观别致,可供观赏。
  笔筒树sphaeropteris Lepifera (Hook.)Tryon
  别名鳞片桫椤桫椤科稀有种
  本种过去仅分布于台湾,1982年在厦门大学内自来水池附近的山沟发现一株,是中国大陆首次纪录,它对研究大陆与台湾植物区系的相关性有一定意义。
  台湾苏铁cycas taixvaniana Carruth
  苏铁科濒危种
  棕榈状常绿植物,高达5米。茎干圆柱形,覆被着宿存的叶基。叶羽状全裂,羽片线形,草质、边缘不反卷;叶柄长、两侧有短刺。雌雄异株;小孢子叶球顶生,椭圆状圆柱形;大孢子叶球多数,簇生于茎端,上部羽状半裂。下部柄状,两侧着生4~6胚珠。
  福建省漳浦、厦门、泉州、福州、永泰等地有栽培。
  本种是我国特有的古老残遗植物,在研究台湾地史的变迁和植物区系方面有一定的价值。树形优美,是很好的观赏植物。
  银杏ginkgo biloba L.
  别名白果
  银杏科稀有种
  落叶大乔木,高达40米。有长枝与生长缓慢的短枝。叶扇形,有长柄、顶缘有缺刻或2裂,在长枝上辐射状散生,在短枝上3~5片簇生。雌雄异株,雄花序〓荑状,雌花序有长梗、梗顶2叉、叉端各生1枚胚珠、通常仅其中1枚发育。种子核果状、被白粉。
  福建省各地常见栽培,北部和西北部山区较多。本种是著名的“活化石”。在中生代侏罗纪曾广泛分布于北半球,从白垩纪晚期开始衰退,第四纪冰川降临,在欧洲、北美洲和亚洲的大部分地区已灭绝。银杏是银杏科惟一生存的种类,它在研究裸子植物系统发育、古植物区系、古地理和第四纪冰川气候等方面有重要价值,它的叶形奇特古雅,可供庭园观赏。种子作干果可食用,亦可供药用。
  图2-3-3银杏
  油杉keteleeria fortunei (Murr.)Carr.
  松科渐危种
  常绿乔木,高达30米,树皮褐色,纵裂或块状脱落,叶在侧枝上排成2列、线形,有短柄,下面有2条白色气孔带。雌雄同株,雄球花族生枝顶或叶腋,雌球花单生于侧枝顶端。球果圆柱形、直立、种子有膜质翅。
  本省的诏安、云霄、南靖、漳浦、龙海、芗城、永春、仙游、长乐、甫田、福清、永泰、连江、闽清、福州、新罗、永定等县市区有分布。
  油杉是我国特产,是古老的残遗树种。它在研究我国南方植物区系方面有一定价值。本种也是优良的用材树种,可以选作亚热带地区低山丘陵地的造林树种。
  金钱松pseudoLarix amabilis (Nelson)Rehd.
  松科 稀有种
  落叶乔木,高达40米,树皮灰褐色,块片状裂。分枝轮生,有长枝和短枝。叶线形,在长枝上螺旋状散生,在短枝上多枚簇生,形似铜钱。雌雄同株,球花生于短枝顶端,雄球花有20~30朵簇生;雌球花单生;球果当年成熟,直立、有短梗,卵圆形。种子有膜质翅。福建省永安、建阳、浦城等县市有分布。
  金钱松是古老残遗种,是我国特有的单种属植物,在研究松科的系统发育方面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又是优良的用材树种,可选作长江中下游地区山地造林树种。树干笔直、树冠优美、秋天叶色金黄,为著名的庭园观赏树种。
  华东黄杉pseudotsuga gaussenii Flous
  松科渐危种
  常绿乔木,高达20米,主枝无毛或疏被毛,侧枝密生褐色毛。叶辐射状或不规则2列、线形,下面有2条白色气孔带。雄球花单生于叶腋;雌球花单生于侧枝顶端,球果下垂,卵形或圆锥状卵圆形。福建的建宁县曾有分布的记录,目前尚未采到标本。
  本种是我国特有种,对于研究植物区系有一定的学术意义。木材硬度适中、纹理直、不翘不裂且耐用,是珍贵的用材树种。
  南方铁杉tsuga chinensis Pritz var.tchekiangensis (Flous)Cheng etL.k.Fu
  松科渐危种
  常绿乔木,高达30米,树皮灰褐色,片状剥落。叶螺旋状排列,基部扭转排成2列,线形,先端有凹缺,下面有2条白色气孔带。雄球花单生于叶腋,雌球花单生于侧枝顶端。球果卵圆形,有短梗,下垂。
  福建省的泰宁、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海拔1500~1900米处有成片南方铁杉林。
  本种是我国特有的第三纪残遗种。植株高大,材质坚实,适宜作建筑、家具等用材,有一定的科研和经济价值。
  长苞铁杉tsuga Cheng
  松科渐危种
  常绿乔木,高达30米,树皮暗褐色。叶辐射状伸展、线形、先端尖或微钝,下面有2条白色气孔带。雄球花单生于叶腋;雌球花单生于侧枝顶端,球果圆柱形、直立。
  福建省的连城、上杭、清流、永安、德化有分布。永安天宝岩自然保护区海拔1350~1600米处有大片纯林。
  本种是我国特有的珍贵树种,它是大果铁杉组分布于中国的惟一代表种,形态特殊,对研究东亚、北美植物区系和铁杉属系统分类等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可选为中山山地造林树种。
  水松glyptostrobus pensilis (Staunt.)koch
  杉科稀有种
  半常绿性乔木,高达25米,树皮褐色、裂成不规则长条片。叶两型,鳞形,线状钻形或线形,常二者同生于一枝条上,在宿存枝上的叶鳞形、螺旋状排列,在脱落枝上的叶线状钻形或线形,开展或斜展成2列。雌雄同株,球花单生于枝顶,球果倒卵形。
  福建省漳平、厦门、仙游、德化、长乐、连江、福州、周宁、屏南、邵武等县市有分布。
  水松是我国特有的单种属植物。是古老的残存种。它在研究杉科植物的系统发育、古植物学和第四纪冰川气候等方面都有较重要的科学价值。材质较软,耐水湿,可作建筑等用材。根的木质部轻松,可代软木用。
  秃杉Tai-wania flousiana Gaussen 彩图2—4;3—1;3—2
  杉科稀有种
  常绿乔木,高20~30米,胸径30~80厘米,最大达232厘米;树皮淡褐灰色,呈不规则长条形开裂。正常叶四棱状钻形,排列较密,四面有气孔线,横切面方菱形;幼树叶钻形,两侧扁。球花单性,雌雄同株,雄球花2~7朵,簇生于小枝顶端,雌球花单生于枝顶,直立。球果长椭圆形,种子两侧具膜质翅。
  福建省屏南、古田等县有零星分布,多系大树,小树和幼树极少。
  福建柏fokienia hodginsii (Dunn)Henry et Thomas
  柏科渐危种
  常绿乔木,高达30米,树皮褐色,不规则长条片开裂。叶鳞形、二型、交互对生、4片成一节,中央一对紧贴、先端三角形,侧面一对折贴中央叶边缘,先端钝或尖,背面有白色气孔带。球果球形,种鳞6~8对,交互对生、木质。
  福建的漳平、上杭、长汀、新罗、永安、延平、安溪、华安、德化、仙游、永泰、闽清、闽侯、连江、罗源、周宁等县市区有分布。
  本种是我国特有的单种属植物,对研究柏科植物系统发育有科学意义。材质软、有弹性、纹理直、结构细、耐腐力强,可作建筑、家具、细木工的优良用材。
  穗花杉amentotaxus argotaenia (Hance)Pilger
  红豆杉科渐危种
  常绿小乔木,高7~10米,树皮灰褐色、成片状脱落。叶对生、排成2列,线状披针形,上面深绿色,下面有2条白色气孔带。雌雄异株;雄球花交互对生,排成穗状;雌球花生于当年生枝的叶腋或苞腋、胚珠单生,种子翌年成熟,被囊状假种皮所包,成熟时鲜红色。
  福建的南靖、平和、永定、上杭、大田、永安、建阳、浦城等县市有分布。
  本种是我国特有种。它在研究植物区系和红豆杉科分类等方面有一定的意义。树形秀丽,种子熟时红色,非常美观,是优美的庭园观赏植物。
  长叶榧torreya jackii Chun
  红豆杉科渐危种
  常绿小乔木或多分枝灌木,高达10米,树皮灰褐色,平滑,老后片状剥落。枝条轮生,开展下垂。叶对生,排成明显2列,线状披针形,稍弯,下面有2条白色气孔带。雌雄异株,雄球花单生于叶腋;雌球花成对生于叶腋,胚珠单生,种子全部被肉质假种皮所包,倒卵圆形,成熟时黄色。
  福建省泰宁、邵武、浦城有分布。
  本种是古老的残遗种。它在研究榧属的分类、古植物区系以及第四纪冰期的气候等方面都有较重要意义。
  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Pilg.)Rehd.var.mairei(Lemee et levl)Cheng et L.K.Fu
  红豆杉科稀有种
  常绿乔木,尚15~25米,胸径30~100厘米;树皮灰褐色或红褐色,纵裂或狭长薄片状剥落。叶螺旋状着生,排成为二列,线形,常弯曲呈镰刀状,下面中脉两侧各有一条灰绿色或黄绿色气孔带。球花雌雄异株,单生于叶腋,雌球花有短柄;胚珠单生,种子倒卵圆形,包藏于红色而肉质的杯状假种皮中。
  全省各地较常见。近年来破坏严重,现已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吊皮锥castanopsis kawakamii Hayata
  别名格氏栲、赤枝栲、青钩栲
  壳斗科稀有种
  常绿大乔木,高达28米,树皮暗褐色;片状剥落。小枝暗紫色、散生灰白色皮孔、无毛。叶革质,长圆形至卵状披针形,全缘。雄花序圆锥状或穗状,直立;雌花序长5~8厘米,雌花单生于总苞内、壳斗近球形、四瓣开裂,刺锈褐色,基部合生成束、每一壳斗内有坚果1个,坚果扁圆锥形。
  福建省的武平、永定、长泰、漳平、永安、三元等县市区有分布。三明市建有格氏栲林保护区。本种与分布于加里曼丹的castanopsisborneensis King有密切的亲缘关系,形态特征与栗属相近。它在植物区系、植物地理和壳斗科分类研究等方面有学术价值。果大、味甜,可食用;木材坚实,可供建筑。
  青檀pteroceltis tatarinowii Maxim .
  别名翼朴
  榆科稀有种
  落叶乔木,高达20米,树皮浅灰色,老时片状剥落,内皮灰绿色。单叶互生,卵形或椭圆状卵形,基部稍偏斜,三出脉。花单性、雌雄同株,生于当年上部叶腋;小坚果两侧有翅,翅稍带木质,近圆形,两端内凹,果柄纤细。
  福建的武夷山、浦城等县市有分布。
  本种是我国特有单种属植物,在研究榆科系统发育上有科学价值。树皮纤维可制宣纸;木材坚实致密、靭性强,可制家具及细木工;还可选作石灰岩山地造林树种。
  长序榆ulmus eLongata L.K.Fu et C.S.Ding
  榆科濒危种
  落叶乔木,高10~30米,树皮淡褐灰色,不规则鳞状块片裂。叶互生,椭圆形至披對状椭圆形、基部微偏斜,边缘有重锯齿,侧脉密而明显。花两性,比叶先开放,总状聚伞衣序、下垂;花淡黄色;翅果窄长、两端渐尖,先端2裂。
  福建省南平有分布。
  榆属长序榆组原有3种,都产于北美,福建省长序榆的发现,不仅丰富了我国榆属植物资源,而且对探讨北美和东亚植物区系具有科学意义。树干直,心材浅红色、花纹美丽、坚实,是优良的用材树种。
  白桂木artocarpus hypargyreus Hance ex Benth.
  桑科渐危种
  常绿乔木,高达15米,树皮灰褐色,有乳汁。叶革质,橢圆形或倒卵状矩圆形;托叶早落、无托叶痕。花单性,同株,生于叶腋;雄花序卵形至棒形;雌花序较小。聚花果球形被褐色短柔毛。
  福建省的南靖、平和、华安、芗城、漳平、连城、龙岩、德化、永定、上杭、三元、永泰、福清、仙游等县市有分布。
  树干通直、生长快、材质优良、抗虫耐腐,是南亚热带地区优良速生树种。
  短萼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var.brevisepala W.T.Wang et Hsiao
  毛茛科渐危种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黄色。叶有长柄,掌状3全裂,中央裂片菱状窄卵形,侧生裂片不等2深裂。顶生聚伞花序有3~8朵花、花瓣线形或线状披针形,中央有蜜槽。瞢荚果长6~8毫米。
  福建的新罗、永安、明溪、宁化、清流、长汀、上杭、同安、南安、漳平、德化、仙游、龙溪、闽清、闽侯、古田、寿宁、屏南、福鼎、建阳、武夷山等县市区有分布,生于海拔600~1600米的沟谷林下或溪涧岩隙间。
  本种是我国著名的传统中药,药用历史悠久,药效显著,有重要经济价值。由于长期利用和大量被采挖,数量日见减少。需大力保护野生种及其生态环境,并进行人工繁殖。
  八角莲dysosma (Hance)M.Cheng
  别名鬼臼小檗科渐危种
  多年生草本,高30~50厘米。根状茎横生,粗壮,节结状。茎直立,不分枝;叶1或2片,盾状,4~9浅裂;叶柄长或短。花紫红色,5~10朵;花梗细长下垂;浆果椭圆形。福建省建宁、泰宁、建瓯、武夷山等县市有分布。
  本种为民间常用的中草药,根状茎和根含有木聚糖类,如鬼臼毒素等,对动物肿瘤有抑制作用;但有毒,民间用于治毒蛇咬伤,痛疮疖痛、乳腺瘤等。叶形奇特可供观赏。
  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 (Hemsl.)Sarg.
  木兰科稀有种
  落叶大乔木,高达20~40米,树皮灰色,纵裂。单叶、互生、叶片马褂形、先端平截或微凹,二侧各有1裂片。花两性,单生于枝顶、花大、黄绿色、花托隆起;聚合果纺锤形,小坚果有翅。
  福建省建宁、武夷山、柘荣、屏南等县市有分布。
  本种是古老的孑遗植物。在日本、格陵兰、意大利和法国的白垩纪地层中都发现它的化石,新生代第三纪本属尚有10余种,广布于北半球温带地区,但到第四纪冰期大部分绝灭。现仅存鹅掌楸和北美鹅掌揪(Lirioden-dron tulipifera )两种,成为东亚与北美洲际间断分布的典型实例。它在研究古植物学和植物系统学方面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本种叶形奇特,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木材是建筑、装饰和细木的优良用材。
  凹叶厚朴maenolia officinalis subsp.biloba (Rehd.et Wils.)Cheng et Law.
  木兰科渐危种
  落叶乔木,高15米,树皮紫褐色、有辛辣味。叶大、革质,倒卵状椭圆形,顶端微凹、上面绿色,下面有白霜。花大、白色,单生于枝顶,聚合果长椭圆状卵形或圆柱形。种子红色。
  福建省三元、沙县、泰宁、建宁、建阳、武夷山、浦城、松溪等县市区有种植,其中以浦城的产量和质量最佳。
  本种是木兰属中最为原始的树种。它对研究东亚和北美的植物区系及木兰科分类有科学意义。树皮是我国贵重的中药材。
  黄山木兰magnolia cylindrica Wils.
  木兰科渐危种
  落叶乔木,高8~10米,树皮灰白色,光滑。叶薄纸质,倒卵状长圆形或倒披针状长圆形,上面浓绿色,下面苍白色。花单生于枝顶、直立,比叶先开放,白色或稍带红色;聚合果圆柱形,每一〓〓果含种子2粒,鲜红色。
  福建省建宁、泰宁、武夷山、古田、建瓯、屏南、浦城、松溪等县市有分布。
  本种枝叶扶疏、花白、果红,甚为美观,是城镇绿化和园林的优良观赏树种。花蕾可入药;花香馥郁,可提取浸膏,用于调制香皂和化妆品的香精。
  小花木兰magnolia sieboldii K.koch
  别名天女花木兰科渐危种
  落叶小乔木,高达10米,树皮灰白色,叶膜质,宽倒卵形或倒状圆形,下面苍白色,有托叶痕。花与叶同时开放或比叶晚开,单生于枝顶,俯倾或下垂,白色微带粉红,有芳香,直径7~10厘米;花梗长3~7厘米,被平伏长柔毛;花被片9片,4~6厘米,宽2.5~3.5厘米;雄蕊紫红色,长9~15毫米,内向弯曲;雌蕊群椭圆形,每1心皮有2枚胚珠。聚合果成熟时红色,卵圆形或矩圆形,长5~7厘米。
  福建省仅见于武夷山黄岗山海拔1900~2150米的林中或林缘。
  本种在研究植物区系上有科学价值。株形秀丽、花大、微带粉红色,是珍贵的观赏植物。叶含芳香油可制浸膏。
  乐东拟单性木兰parakmeria lotungensis (Chun et C.H.Tsoong)Law
  木兰科渐危种
  常绿乔木,高达30米,树皮灰白色,平滑。小枝有明显隆起的环状托叶痕。叶革质,倒卵状椭圆形或狭椭圆形。花顶生,杂性、白色,开花后花被向下反卷。聚合果长圆状卵圆形,有时因部分心皮不育而为卵圆形或球形。种子椭圆形或三角状卵圆形,红色。
  福建延平、建瓯、武夷山、浦城、永安、新罗、长汀、顺昌、古田等县市区有分布。
  拟单性木兰属是我国特有的寡种属,花杂性,心皮有时退化为数枚至1枚,在木兰科中少见,对研究木兰科植物系统发育有学术价值。树干通直、材质优良、花大色美,是珍贵的用材树种和城市绿化树种。
  观光木tsoongiodendron odorum Chun
  木兰科稀有种
  常绿乔木,高达20~30米,树皮灰褐色,有深皱纹。小枝被黄棕色糙毛。叶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被棕色毛;托叶痕几达叶柄中部。花单生于叶腋,雄蕊多数,雌蕊10~12枚,受精后完全合生;聚合果大型,成熟时暗紫色。
  福建省南靖、新罗、永定、三元、沙县、南平、建瓯、建阳等地有分布。
  本种是木兰科中较进化的属种,在研究木兰科分类系统上有一定的科学意义。木材纹理直、结构细、易加工、干燥后少开裂,是建筑、家具、乐器和细木工等的优良用材。也是庭园观赏和行道绿化的优良树种。
  天竺桂cinnamomum japonicum Sieb.
  樟科濒危种
  常绿乔木,高达20米,树皮淡褐色。叶革质,芳香,近对生或枝上部的互生、卵状长圆形或长椭圆形,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下面淡绿色,三出脉距基部约1厘米左右。聚伞花序腋生;花淡黄色;核果椭圆形,果托浅杯状、全缘或有浅圆齿。
  福建省南靖、漳平、连城、德化、延平、建宁、武夷山、永泰、闽侯、宁德等县市区有分布。
  本种是中国和朝鲜、日本的间断分布种,在研究东亚植物区系上有一定的学术意义。木材坚实致密,纹理直、耐腐、耐水湿,可作家具、建筑的优良用材。
  沉水樟cinnamomum micranthum(Hay.)Hay.
  樟科渐危种
  常绿乔木,高达20~40米,树皮呈不规则纵裂、黑褐色。叶互生,坚纸质或近革质,常生于新枝顶端,长圆形或卵状椭圆形。圆锥花序顶生;花白色或带紫色。核果椭圆形;果托壶状到倒圆锥形,边缘全缘或有波齿。
  福建省南靖、安溪、永安、延平、沙县、清流、福清、福州、建瓯、武夷山等县市区有分布。建瓯万木林保护区有胸径2.17米的大树。
  本种是台湾与大陆的间断分布种,在探索植物区系上有一定的科学意义。植株可提取芳香油,主要是黄樟油素,是工业上的重要原料。
  闽楠phoebe bournei (Hemsl.)Yang
  别名楠木
  樟科渐危种
  常绿大乔木,高达40米,树皮淡黄色,呈片状剥落。叶革质,披针形或倒披针形,下面被短柔毛。圆锥花序生于新枝中下部叶腋,紧缩不开展,被毛;花小、黄色;果椭圆形或长圆形,宿存花被裂片紧贴。
  福建省新罗、上杭、连城、仙游、大田、永安、沙县、顺昌、清流、南平、建阳、建瓯、邵武、武夷山、松溪、政和等县市区都有分布。沙县萝卜岩已建楠木种源保护区。
  本种是名贵用材树种,木材纹理结构美观,是上等建筑、高级家具、雕刻和造船的良材。
  浙江械phoebe chekiangensis C.B.Shang
  樟科渐危种
  常绿乔木,植株高达20米。叶革质,倒卵状椭圆形或倒卵状披针形,下面被灰褐色柔毛。圆锥花序腋生,被黄褐色柔毛;花小、花被裂片卵形,两面被毛;核果椭圆状卵圆形,熟时黑褐色、外被白粉,宿存花被紧贴果实。
  福建省松溪、延平、光泽、邵武等县市区有分布。
  本种是我国特有的珍贵树种。木材坚籾,结构致密,有光泽、有香气,是楠木类中材质较优的一种,可制高级家具及用于建筑。树干直、枝叶繁茂,为优良的庭园绿化树种。
  伯乐树bretschneidera sinensis Hemsl.
  别名钟萼木伯乐树科稀有种
  落叶乔木,高达20米,小枝有心脏形叶痕。奇数羽状复叶,小叶7~13片,稀更多。总状花序顶生,花序轴密被锈色柔毛;花两性,辐射对称;花萼钟形,5齿裂;花瓣5片,粉红色,着生于萼筒上部。蒴果近球形,种子橙红色。
  福建省永安、新罗、邵武、武夷山、延平、泰宁、建宁、永安、沙县、连城、上杭、罗源、古田等县市区有分布。
  本种是我国特有的、古老的单种科残遗种。它在研究被子植物的系统发育和古地理等方面都有科学价值。木材硬度适中、不翘裂、色纹美观、可作优良家具和工艺用材。
  蛛网萼platycrater arguta Sieb .et Zucc.
  虎耳草科稀有种
  落叶灌木,高50~100厘米。叶对生,膜质,菱状椭圆形,宽披针状长椭圆形或椭圆形。伞房花序顶生;花二型,不育花有1枚盾状萼瓣,萼瓣三角形,近圆形或四方形;孕性花白色,花萼4裂,裂片三角形,花瓣4片,长约6毫米。蒴果倒圆锥形或倒卵圆形。
  福建省光泽、武夷山、泰宁峨眉峰有分布。喜生于溪润边和阴湿裸岩旁,在全光照下生长不良。
  本种是东亚特有的单种属植物,间断分布于中国与日本,对研究植物地理和植物区系有科学价值。
  长柄双花木disanthus cercidifcdius Maxim,var.longipes H.T.Chang
  金缕梅科濒危种
  落叶灌木,高达2~4米,多分枝,小枝曲折。叶互生,卵圆形,掌状脉5~7条,叶柄长约5厘米。头状花序有2朵对生无梗的花,花序梗长1~2.5厘米,花两性,萼筒浅杯状,裂片5片;花瓣5片,红色;雄蕊5枚;子房上位,2室。蒴果倒卵圆形,种子黑色,有光泽。
  福建省浦城等地有分布,常生于山坡及山顶灌丛中,数量少。
  本种是孑遗的单种属植物,原变种产于日本,本变种是中国一日本植物区系的替代种。它在探索植物系统发育和东亚植物地理分布等方面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半枫荷semiliquidambar cathayensis Chang
  金缕梅科稀有种
  常绿乔木,高达17米,树皮灰色,略粗糙。叶簇生于枝顶,革质,卵状椭圆形,稍不等侧或是掌状3裂,或是单侧裂。花单性,雌雄同株;雄头状花序排列成总状;雌头状花序常常单生于枝顶叶腋,无花瓣。子房半下位,果序近球形;蒴果有宿存萼齿和花柱,上半部突出果序之外。
  福建省南靖、永春、新罗、延平、松溪等县市区有分布。
  本种为我国特产,是金缕梅科的寡种属植物,它有柄香属和蕈树属两属间的综合性状,对于研究金缕梅科的系统发育有学术价值。
  黄山花楸sorbus amabilis Cheng ex Yu
  蔷薇科渐危种
  落叶乔木,高达3~10米。小枝粗壮,有皮孔。叶为奇数羽状复叶,小叶5~6对,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托叶半圆形,有粗大锯齿。复伞房花序顶生;花小,白色;小梨果球形、红色、顶端有宿存闭合萼片。
  福建省只见于武夷山黄岗山海拔900~2000米中山地带。
  本种是本世纪60年代发现的我国特有种,春季盛开白色密集花朵,秋季枝头挂满红色果实,是美丽的绿化观赏树种。
  胡豆莲euchresta japonica Hook,f.et Regel
  豆科濒危种
  常绿小灌木或亚灌木,植株高30~100厘米。羽状复叶有3片小叶,花序总状;花蝶形,白色,雄蕊10枚,二体;子房椭圆形;荚果肉质,椭圆形。熟时深蓝色或黑色,有光泽,不开裂,种子1枚。
  福建省零散分布于永安、宁化等地。生于林下、山坡路旁,数量稀少。
  本种间断分布于中国与日本。该属的系统地位尚有争论。最近日本学者大桥广好认为,该属比较原始,接近槐族而又有所不同,应分出另成为一个具单属的新族。因此,本种在研究豆科植物的系统发育和中国一日本植物区系等方面有一定的意义。
  野大豆glycine soja Sieb.et Zucc.
  豆科渐危种
  一年生草本、茎缠绕、细弱、疏生黄褐色硬毛。羽状三出复叶,小叶卵状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总状花序腋生;花蝶形,小、淡紫红色;雄蕊10枚、两体;荚果狭长圆形,两侧稍扁,密被黄褐色硬毛,种子2~4粒。
  全省各地多有分布。
  本种有耐盐碱、抗寒、抗病等许多优良性状,与大豆又是近缘种,所以它在育种上有重要的利用价值。营养价值高,是各种牲畜喜吃的牧草。可作药用,有强壮、利尿、平肝敛汗的功效。
  红豆树ormosia hosiei Hemsl.et Wils.
  别名花梨木豆科渐危种
  半常绿乔木,高15~25米。奇数羽状复叶;小叶5~9片,近革质,椭圆状卵形、长圆形或长椭圆形,下面黄绿色,无毛。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花序轴被毛;花白色或淡红色;荚果扁,近圆形,先端有喙;种子1~2粒,鲜红色,光亮,近圆形。
  福建省永安、沙县、延平、大田、浦城、松溪、政和等县市区有分布。
  本种是我国特产,是红豆树属中经济价值较高的珍贵树种。木材坚重、有光泽、切面光滑、花纹别致,可供制高级家具和工艺雕刻及特种装饰和镶嵌用;树冠浓荫覆地,又是优良的庭园树种。
  粘木ixonanthes chinensis Champ.
  亚麻科渐危种
  常绿乔木,高10~20米,树皮褐色。叶互生,椭圆形或椭圆状长圆形。二歧聚伞花序生于枝的近顶端叶腋内;花白色,5数,花盘杯状;蒴果卵状椭圆形;种子长圆形,上端有翅。
  福建省南靖、龙岩、福州等地有分布。我国处在粘木属分布的北界,粘木是研究亚麻科系统发育和植物区系等的重要材料。木材结构细致、材质稍软、容易加工,少开裂、不变形,适作建筑和家具等用材。
  银鹊树tapiscia sinensis Oliv.
  别名瘿椒树省沽油科稀有种
  落叶乔木,高达28米,树皮淡灰褐色,浅纵裂。奇数羽状复叶,小叶5~9片,卵形或长卵形,基部歪心形,下面灰白色。圆锥花序腋生;雄花与两性花异株,花小、黄色,有芳香。浆果状核果椭圆形或球形。
  福建省建宁、泰宁、建阳、武夷山等县市有分布。
  本种是我国特有的古老树种,对研究省沽油科系统发育有一定科学价值。材质轻、纹理直、刨面光滑,可做家具、板料。树姿美观、秋叶黄色,可供庭园绿化。
  伞花木eurycorymbus cavaleriei (Levi.)Rehd.et nd.—Mazz.
  无患子科稀有种
  乔木或小乔木,高6~20米,偶数羽状复叶,小叶4~10对,近对生,长圆状卵形或披针状椭圆形。伞房状圆锥花序顶生;花小、单性异株,雄花梗较雌花梗纤细、长约2毫米;花萼5深裂,花瓣5片,长圆状匙形。蒴果球形,通常仅1个分果瓣发育,果皮革质。种子球形、黑色,有光泽。
  福建省新罗、长汀、永安、三元、泰宁、福清、福州等县市区有分布。
  本种是第三纪残遗种,也是我国特有单种属植物。它在研究植物区系和无患子科系统发育方面有科学价值。
  长瓣短柱茶camellia grijsii Hance
  山茶科渐危种
  常绿小乔木,高2~10米,树皮红褐色至灰褐色,平滑。叶互生,厚革质,长圆形或椭状长圆形,边缘有细尖锯齿,叶下面被红色腺点。花通常1~2朵,顶生或近顶腋生,无梗,白色,直径4~10厘米,花柱短,长约3~4毫米。蒴果球形,果壳较薄。
  福建省延平、建瓯、建宁、沙县、泰宁、宁化等县市区有分布。
  本种是我国特产,和短柱茶camelliabrevistyla (Hay.)Cohen以及油茶组中的某些种类有一定的亲缘关系,有科研价值。种子能提取食用油;花大而洁白,可供观赏。
  紫茎steivartia sinensis Rehd.et Wils.
  山茶科渐危种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6~15米,树皮红褐色、平滑、呈片状剥落。叶互生、纸质,椭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花单朵腋生或近顶生,白色。蒴果圆球形或近卵圆形至圆锥形,木质,有5条棱,顶端喙状。
  福建省目前仅见于黄岗山海拔1700~2000米的林中或林缘。
  本种是我国特有的残遗植物,在研究东亚与北美植物区系上有科学意义。种子油可以食用或工业用。
  土沉香aquilaria sinensis (Lour)Gilg.
  别名白木香
  瑞香科渐危种
  常绿乔木,高6~20米,树皮暗灰色,平滑,纤维发达,易剥落。叶革质,椭圆形、卵形或倒卵形。伞形花序顶生或腋生;花萼浅钟状,5裂,花瓣10片,鳞片状,着生于萼管的喉部。蒴果倒卵圆形,顶端有短尖,基部收狭,熟时2瓣裂。
  福建省福州、厦门、诏安等地有栽培。
  本种是我国特有的珍贵药用植物。药用沉香是本种树干损伤后被真菌侵入寄生,在菌体酶的作用下木薄壁细胞贮存的淀粉发生一系列变化,最后形成香脂,再经多年沉积而得。
  珊瑚菜glehnia littoralis F.Schmidt.ex Miq
  别名北沙参伞形科渐危种
  多年生草本,高5~50厘米。主根细长,圆柱形。基生叶,叶柄基部鞘状;叶片三角状卵形,三出或二回羽状分裂。复伞形花序顶生;花白色、5数;心皮2枚;双悬果圆球形。
  福建省诏安、漳浦、厦门、晋江、福州、福清、长乐、平潭、连江、泉州等沿海地区沙滩地有分布。
  本种根入药,广泛用于镇咳祛痰,治气管炎;对于海岸固沙和改良盐碱土也有重要作用。它在研究伞形科的系统发育、种群起源以及东亚与北美植物区系方面都有一定意义。
  银钟花halesia macgregorii Chun
  安息香科稀有种
  落叶乔木,高7~24米。叶薄纸质,椭圆状长圆形至椭圆形。花白色,与叶同时开放,2~6朵排成短总状花序;萼筒倒圆锥形,与子房合生;花冠钟形。核果椭圆形至倒卵形,有4个宽翅,宿存花柱尖头状,熟时浅红色。
  福建省的上杭、永安、武夷山、浦城、建瓯、建阳、浦城、松溪、闽侯等县市有分布。银钟花属是我国与北美间断分布的属,本种为我国特产,在研究美洲和亚洲大陆变迁、植物区系及植物地理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意义。花白色、清香、秋后叶子变红色,为美丽的观赏树种。
  香果树emmenopterys henryi Oliv.
  茜草科稀有种
  落叶大乔木,高可达30米,小枝有皮孔和托叶环。单叶,对生;托叶大,三角状卵形,早落。聚伞花序排成顶生,疏散的大型圆锥花序状。花较大,淡黄色;花萼近陀螺形,萼檐5裂,但有些花的萼裂片中有1片扩大成叶状,色白而宿存于果实上,果近纺锤形,成熟时红色。
  福建省的永安、延平、武夷山、浦城等县市区有分布。
  本种是我国特有的单种属植物。在研究茜草科系统发育和我国南部、西南部的植物区系特点等方面都有一定意义。树姿优美,花大而艳丽,是优良的观赏植物。
  巴戟天morinda officinalis How
  茜草科渐危种
  藤本。根肉质,粗厚,常多少收缩呈念珠状。叶对生、长圆形;有膜质、鞘状、包茎的托叶。由3~多个头状花序组成的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总花梗被粗毛;花小,花冠白色。聚合果近球形,成熟时红色。
  福建省诏安、云霄、南靖、平和、华安、新罗、上杭、永安等县市区有分布。
  本种的形态特征和染色体基数都和同属的其他种不同,在分类学和引种栽培方面都有研究价值。肉质根是名贵的中药“巴戟天”。
  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
  禾本科渐危种
  多年生水生草本,秆高150厘米,下部海绵质。叶鞘圆筒形,疏松;叶耳明显;叶舌发达,长达17厘米,叶片线形、扁平、长达40厘米,宽约1厘米,先端渐尖。圆锥花序长20厘米,直立而后下垂;小穗多数,长8~9毫米,宽2~3毫米。谷粒长7~8毫米,长圆形。
  福建省漳浦有分布。
  本种是栽培水稻的原始近缘种,保护好这些原始种质资源,对水稻育种和阐明水稻起源及其演化,有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意义。
  金刚大croomia japonica Miq.
  百部科稀有种
  多年生宿根草本,高20~40厘米。根状茎横向生长,节间短而密。叶3~5片,互生于茎的上部,卵形或卵状长圆形,有7~9条弧形脉。花梗腋生,下垂呈丝状;花淡绿色,花被4片,排成十字形,稍向外反卷;雄蕊4枚;子房上位,卵圆形而扁。
  福建省建宁、泰宁有分布。
  本种是东亚特有种,与它同属的另一近似种分布于北美东南部,本种的发现为阐明东亚与北美间断分布增加一个例证。
  延龄草trillium tschonoskii Maxim.
  百合科渐危种
  多年生草本,高15~50厘米,基部有褐色膜质鞘。叶纸质,3片轮生于茎的顶端、菱形或卵状菱形,有3条主脉。花两性,单生于叶轮中央,单被,3数;子房上位;浆果球形,紫黑色。
  福建省仅见于武夷山黄岗山海拔1900~2000米的沟谷林林下及林缘。
  延龄草属间断分布于东亚与北美洲。该属形态解剖特殊,不同的学者对它的分类位置也有不同的见解。因此,保护好延龄草,对于研究延龄草属的系统分类以及植物区系有科学意义。本种根茎含薯蓣皂素可供药用。
  第二节 树木王
  “树木王”一般以其大和古而著称,“大”指树体的高和粗,“古”指生长的年代久远;至于大和古的具体标准则尚无定量界限。福建林学院杉木研究所曾拟定“杉木王”的标准是:高度大于30米,胸高直径大于1米,单株材积大于10立方米。按此标准已发现福建有杉木王30余株。“年代”的标准按树木的生长发育规律,超过百年者可算为古。“树木王”由于经历时间长,“饱经沧桑”、“阅历丰富”,特别是多数树木(种子植物)具有反应生境变化的年轮,对于研究古气候、古地质、古植被等都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在这些树木王身上还体现了树种的自然适应性和生态稳定性,又是研究遗传育种、林木栽培及生理生态的活标本。不少树木王是名人手植或有各种美丽传说,保留至今,常具有神话色彩和历史价值,为所在的风景名胜古迹增添了知名度,更能吸引游人观光考察,提高旅游价值。如古田杉洋多桴林岗,朱熹于宋庆元三年(1197年)在其讲学旧址兰田书院内手植一株罗汉松,高17米、胸围2米,生机盎然。泉州开元寺一株桑树植于唐垂拱二年(686年),高10米、胸围1米,民间传说该树曾开过莲花,故名“桑莲”,为游人所留连和敬仰。
  许多树木王,经历了千百年的自然和人为选择,迄今仍生长粗壮,生机勃勃,结实累累,不仅具有重要科研价值,也有相当经济收益。如来舟林业试验场曾从生长苗壮的杉木王上选取接穗,嫁接于实生苗上,生长十分旺盛,是良种繁育的珍贵种质资源。一些经济树种的树木王至今仍能大量结实且品质优良,如泰宁县垒际乡七宝庵一株唐代银杏,高35米、胸径1.5米,常年结果250~300公斤,丰年可达500公斤以上。永泰梧桐乡埔埕村一株柿树王,年龄约200年,高8.4米、胸围2.7米,盛年产柿子近1000公斤,晋江磁灶乡林边村三株明代龙眼树王,至今仍能结果,大年可采500公斤。
  目前为止已报导的福建的树木王约有110余株。从其种类上看,主要是以经济和观赏价值的居多,如杉木、柳杉、松树、水松、柏木、樟树、楠木、银杏、罗汉松、竹柏、榕树、桑树、油茶、龙眼、荔枝等。从其起源年代看,最早始于晋代,位于武夷山唐瑞岩寺内的一株银杏,树高20米、胸径7.1米,传为晋朝所植。始于唐代的较多,计有银杏、杉木、柳杉、苏铁、罗汉松、柏木、马褂木、枫香、荔枝、刺桐、桑树等14种。宋代的有杉木、桂花、樟树、水松、红栲、圆柏、竹柏等12种。元代的有圆柏、竹柏、红豆杉、杉木等4种。明代的有龙眼、杉木、银杏、油杉、水松、板栗、杜鹃等11种。清代的有银杏、苏铁、榕树、樟树、青钩栲、红豆杉、香榧、重阳木、青钱柳、柿及茶花等20种。
  树木王的分布特点,主要集中在山区,那里气候条件好,群众有传统的造林护林习惯,得到较好的管护;其次在城市、寺庙及风景名胜古迹所在地。有的树木王常和城市建设历史相联系,如泉州开元寺有株刺桐,系唐代建城时所植,当时刺桐环城皆是,故该市又名刺桐城。福州市因宋代时太守张伯玉“编户植榕”,后因榕树多而名榕城。莆田因荔枝多而名“荔城”,泰宁因杉木多而名杉城。再次在宗祠坟墓附近,群众为纪念宗族开基建屋或作坟墓风水树而栽植,保护至今,如宁德市虎丨5!乡彭家村有一株全国最粗的杉木王,胸径达2.72米,树龄已1100年,系该村始祖定居时所植。此外在深山僻壤人迹罕到之处,由于人烟稀少,幸免樵采破坏,并得到后人保护,如连城曲溪乡罗胜地海拔近1200米的高山上,有几株杉木王,其中一株高34.8米、胸径1.91米,单株材积28.6立方米;政和县东平乡凤头村有一片国内罕见的闽楠林,其中有多株楠木王,胸径皆近1米左右,树龄在300年以上。
  树木王作为古树,今后亟需加强对其开展保护和研究,通过系统调査,摸清资源,进行建档管理,加强保护,以便更好地发挥这份珍贵的自然历史遗产的作用。
  现择要24种分述如下。
  杉木王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是中国特有的速生用材树种。福建是杉木的主要产区,历史上就以生产大杉木著称。《福建通志》记载:“泰宁县北之山多产杉木,故县号杉阳,其木大至数围,高至十余丈,远望浓郁,株株相同”,是航海造船及诡杆的理想用材。据传郑和下西洋船队的大桅杆即有部分取材于泰宁一带。本省“杉木王”数量较多,据最近调查,胸径大于1米、树高超过30米、单株材积超过10立方米的即有30余株(见表2-3-2)。这些“杉木王”的年龄多在数百年以上,经受了大自然的严峻考验,目前多仍生长良好,除少数因风折、雪压、雷击而分叉断顶外,一般都高耸挺拔、枝叶浓密、果实累累。如宁德市虎〓乡彭家村有株全国最粗的“杉木王”,胸径达2.72米,冠幅25.0X21.3平方米,顶部遭雷击,仍余14.5米高,系当地居民始祖定居时栽植,至今已1100多年,仍生长旺盛、枝叶致密、雨水不透,一年可结球果百余斤。政和县铁山乡锦屏村一株全省最高“杉木王”,树高47.5米、胸径1.6米,当地群众介绍自有此树子孙已传23代,推断树龄在500年以上。连城县曲溪乡罗胜村,在海拔1200高山上,有两株宋朝天圣二年(1024年)时的杉木,保留至今,树龄在900年以上,长势仍健壮,其中较大的一株,高34.8米、胸径1.91米、单株材积达28.6立方米;另一株高36米、胸径1.38米。这些杉木王多数生长在山区树旁、坟头或山岗路边,群众视为风水树加以保护,才未被破坏,可以说它是自然选择和群众管护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其生态适应和稳定性的表现。对于研究杉木生态习性、良种选育及森林演替等提供了珍贵资料。
  银杏王
  银杏ginkgo biloba,又称白果树、公孙树。它是我国特有的孑遗植物,生长慢,寿命长,果味美又可药用,天然野生已极少见,多保存于寺庙村旁。泰宁县大田乡垒砾村在千米高山的七宝庵有一株千年银杏,树高30.5米,胸径1.53米,树冠宝塔形,露出地面的侧根萌生了七株子树,排列整齐,把母树团团环抱。母子树都生长旺盛枝叶繁茂,年产干果500~600斤,最多的为1974年,收干果达980多斤。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庙湾,有一株老银杏,高20多米,胸围6米,树龄在700~800年以上,枝叶繁茂,叶形奇特古雅,远处观望,树冠如美丽华盖。上杭蚊洋乡华家凹背村有一对雌雄并立的银杏树,高约31米、胸围12米,1986年收干果1500斤,据当地华氏族谱记载,该村已经历33代,树龄在600~700年以上。周宁县礼门乡秋楼村一株银杏,髙26米,胸围6.6米,植于南宋年间,现每年仍产白果500斤左右。
  苏铁王
  苏铁cycas revoluta,别名铁树。系孑遗植物和珍贵庭园观赏树木,叶片呈羽状排列,又名凤尾松。福州鼓山涌泉寺建于五代梁开平二年(908年),方丈寺堂前有两株苏铁,相传一为开山祖师神晏手植,一为五代闽王王审知所植,至今已逾千载,常年开花结实。漳州市芗城区石亭乡南山村一铁树,高5.7米、胸径76厘米,为唐代所植。
  侧柏王
  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观赏及用材树种,材质坚韧,有香味,耐腐、寿命长。福建位于侧柏分布区的南缘,但仍有不少古木大树。长汀一中(旧汀州府试院)内有一对侧柏,其中一株树高27.6米、胸径12.27米、冠幅16.3X17.9平方米,是国内少见的古柏,至今长势仍好,树干苍劲,二株树互抱,绕于廊檐之上,气态雄伟,据清光绪四年(1878年)撰写的《汀州府试院双柏记》记载,“双柏”在汀州府试院兴建前久已存在,清咸丰年间即被视为“柏神”,推测树龄当在千年以上。
  柳杉王
  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观赏及用材树种,本省天然野生及人工栽植均有,野生多分布在海拔较高山区,永春县一都吾珠村,海拔870米处有株大柳杉,树龄1100多年,树高52.6米、胸径2.27米、冠幅12.7X15.6平方米。该县海拔1360米的雪峰山上还有一株,树高27.4米、胸径1.06米,树龄约为700年。将乐县慕源乡坡坑盖村有一株全省最粗的柳杉,树高39.6米、胸径达2.9米。政和县铁山乡锦屏村一株高32.7米、胸径2.36米、冠幅平均20平方米。连城县曲溪乡罗胜地海拔1300米处有成群胸径1米以上柳杉,雄列路旁,颇为壮观。
  红豆杉王
  红豆杉taxus chinensisy珍贵工艺用材树种,木材纹理均匀,结构细致,心材红褐色,耐久;果熟时鲜红色,颇美观。本省红豆杉多零散分布于天然林及山野间,数量稀少。古田县沣洋乡大圪槿树岗有株红豆杉,树高20米、胸径1.6米,树龄200余年,枝叶茂盛,树态秀雅。延平区茂地乡宝珠的山岗上有株红豆杉,树高约10米、胸径50厘米,因位于南北气流交汇处,空气湿度大,下雨之前树冠枝叶先滴露水,能指示晴雨天气,群众称之为“晴雨树”。
  水松王
  水松pensilis,落叶或半常绿乔木,生于水塘边或溪河两岸水湿地。建瓯市东峰镇际头
  村有三株大水松,其中一株树高36.7米、胸径1.12米、单株材积15立方米,树龄约500年。浦城县石陂镇梨岭村有一片13株的大水松群,树高在30米以上。屏南县岭下乡上门楼村大岔门的沼泽地上保存一片面积1.5亩的水松林,共有72株,树龄在130年以上,平均树高16米,最高的24米,平均胸径30厘米,最大的78厘米,是我国南方保存最完好的水松林。
  长苞铁杉王
  长苞铁杉tsuga longibracteata y我国特有树种。常绿乔木,优良用材及工艺树种,国家三级保护珍稀植物。永安市天宝岩自然保护区有长苞铁杉混交林1000多亩,其中有纯林200多亩,林中最大一株树高34米、胸径1.24米。
  贝壳杉王
  贝壳杉agathis dammara,原产菲律宾等热带地区,常绿乔木,树形高大挺拔,材质优良,供建筑及家具用,树脂供油漆及药用,我国引种仅百余年历史。福州市省军区大院内有一株贝壳杉,树高33米、胸径近1米,树龄100年以上,是我国贝壳杉中最大的一株。
  油杉王
  油杉keteleeria fortunei,常绿乔木,为用材及工艺树种,福建多散生,生长迅速。古田县大甲乡璋地村一株古油杉,树高35米、胸径1.71米,该树种植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树龄约为580年。延平茂地乡一株树,高18米、胸径1.55米。
  竹柏王
  竹柏podocarpus nagi,常绿乔木,为观赏及油料树种。永春县东平乡文丰村有株竹柏王,树龄600余年,树围五人才能合抱,每年可结果500~800多斤。
  樟树王
  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常绿乔木,为珍贵用材、工艺及香料树种,天然散生及人工栽培均甚普遍。由于树体高大姿态壮丽、用途广泛,是福建传统的风水树,不少村镇寺庙溪河两岸保存有巨大樟王。德化县美湖乡小湖村的村口上有株樟树,高26米、胸径4.5米,露出地面根长24米。据《德化县志》记载,该树为唐代遗物,距今已一千多年,仍苍劲、挺拔、长势旺盛。莆田县东山有株樟树,高15.2米、胸径4.3米,据明朝陈衷瑜编《林子本行实录》考证,此树植于东晋,距今约1680年。泰宁县龙湖乡黄厝村一株樟树高约25米、胸径2.5米,系当地黄氏始祖于唐末来此定居时所植,保留至今,树龄在千年以上。安溪县蓬莱乡清水岩庙有株樟树,宋代所植,距今约800年,树围七人不能合抱,老树新芽,枝杈都朝北伸出,因此被称为“枝枝朝北树”。延平区三千八百坎中段的半岩村附近有株大樟树高20米、胸径2.6米。《闽产录异》记载:“漳州多樟,亦出樟脑,或曰漳州即以樟树得名”。1975年,连江县浦口乡发掘出一艘战国末期的古独木舟,舟体即用一段长7.1米、直径1.6米的巨大樟树干材制成,可见福建省历史上曾是樟树主要产地,直到40年前,樟木还与杉、松并列为本省三大主要树种。由于历年滥伐,目前遗留的樟树资源逐渐稀少,惟有漳平市城关附近的桔子洲(九龙江畔)保留一片30余亩的樟树纯林,平均胸径75厘米(最大一株150厘米),平均高达30米,平均冠幅20平方米,树龄在200年以上。
  楠木王
  楠木phoebe bournei,又名闽楠,常绿大乔木,珍贵用材树种,多散生于天然林中。政和县东平乡凤头近年发现一片野生楠木林,约有数百年历史,林中许多楠木胸径在1米以上。沙县与明溪县交界处的萝卜岩有以楠木占优势的林分,面积达400多亩,最大楠木树高27米、胸径76厘米,现已划为自然保护区。宁化县河源村有株楠木树高30米、胸径1.5米、冠幅25平方米,树干通直,离地9米多才分枝,树龄在700年以上,长势仍然旺盛,每年可采收种子600~700斤,是难得良种母树。建瓯万木林自然保护区内也有几株古老高大的楠木王。本省利用楠木历史悠久,武夷山九曲溪悬崖上的商代(4400多年前)船棺,据鉴定就是由楠木凿成。
  枫香王
  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用材及观赏树种。连江县丹阳镇东平村宝林山下一株枫香树,树高10米、胸径1.59米,植于唐代(831年),顶部遭雷击断,树干中空,有三个洞,可容3~5人在树腹内仰观星空,俗称“通天树”。
  榕树王
  榕树ficus microcar pa,观赏绿化树种,也可作盆景栽培。榕树多单株散植于河旁、村旁及路旁,供固岸和遮阳乘凉。据《福州府志》记载:“宋治平中(1066年),张伯玉守福州,编户植榕。熙宁(1068~1077年)以来,绿荫满城,暑不张盖”。蔡襄任福州知府时,也积极提倡种榕。因此福州市区古榕树颇多,如市郊邦围村接榕桥畔有三株榕树王,最大一株高21米、胸径2.9米、冠幅35.7平方米,树姿优雅,冠盖平展,枝叶青翠,居民视为神树。杨桥路双抛桥畔有一株古榕高17米、胸径1.4米、冠幅27.2平方米。福州树木园有一株,高18米、胸径3米、冠幅30平方米。西郊金山寺、西湖公园等多处都有较大的榕树;泉州市开元寺保存了几株树龄700年的古榕,最大的两株,胸围分别为8.9米和7.35米,冠幅为20.4X22.5平方米和35.Ix 36.9平方米。永泰梧桐乡潼关村溪边有一株,清乾隆时种植,树高20米、胸径3.13米,距地面1.7米处分成八叉,树冠平展,占地约1亩,当地群众介绍此树东西两半分别隔年换叶一次。
  钟萼木王
  钟萼木bretschneidera sinensis,又名伯乐树,属钟萼木科,单属单种,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本省闽北有零星分布,永安天宝岩自然保护区在竹林中有株钟萼木,高27米、胸径1.25米,是本省目前发现最大的一株。
  棉王
  柿树diospyros kaki,永泰县梧桐乡埔埕村有株大柿树,高约8米许、胸径90厘米、冠幅14X16平方米,果实茂盛、盛年株产达2000市斤,树龄在150~180年左右。
  古桑王
  桑树morus alba,泉州开元寺大殿的西廊有株老桑树,胸径1米、高约8米,古朴苍劲,(晋江县志》记载,古桑在建寺之前即已存在,树龄至今已1200多年,是该寺的重要古遗物,享有“佛国名传久,桑莲独擅声”之誉。
  红栲王
  红栲castanopsis hystrix,用材树种,材质坚硬,木材纹色美丽。南靖县乐土亚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有株树龄700多年的大红栲,树高30余米、胸径1.9米,主干通直圆满,颇为壮观。
  观光木王
  观光木tsoongiodendron odorurn,珍贵用材树种。建瓯县万木林保护区有株200多年的大树,树高31米、胸径1.7米、冠幅30平方米。
  油茶王
  油茶camellia oleifera。霞浦县柏洋乡阮洋村有株油茶王(桃茶),树龄130余年,树高
  8.8米、胸径40厘米、冠幅近20平方米,长势旺盛,结实累累,壳薄果满,1979年产鲜果240斤,出籽52斤,油12斤。
  杜鹃王
  杜鹃rhododendron sp .。屏南县棠口乡大源村海拔800米处有株四季开花的红杜鹃,树高4.1米,枝桠茂密,花大呈红色。春节前后,当地经常凝霜飘雪,该树仍红花满树,群众称为神花,传说树龄已有数百年。
  桂花王
  桂花osmanthus fragrans 。武夷山的武夷宫冲佑观天井内有两株桂树,树高分别为18米和16.2米,胸径均在2米左右,冠幅平均12.9平方米,树干盘旋曲屈,状若游龙,秋天桂花盛开,奇香四溢,素有“香半村”之称,据传其中较小一株系宋淳熙二年(1175年)朱熹任冲佑观提举时所植,距今已800余年。
  龙眼王
  龙眼dimocarpus Longan 。晋江磁灶乡井边村有三株古龙眼,植于明万历年间,已有400年历史,每逢大年,三株可产鲜果1000多斤。
  第三节名贵花卉
  “花”意自明,“卉”为草之总称。因此,凡有观赏价值的植物都可称为花卉。在庭院居室种植花丼,美化生活,再现绚丽多姿的自然景色,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观赏花齐的栽培在我国已有数千年历史,大约公元前11世纪以前的殷商时期,已有“林木之囿”的营造;2000多年前汉代(西京杂记》记载的梅花已有80多个品种,说明花丼栽培已进入品种培育阶段;著名小说《镜花缘》有唐朝武则天醉游“上林苑”的御旨:“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并有牡丹贬洛阳的故事,故事中有“上林苑”99种上、中、下三等花卉的名称及名贵牡丹品种的生动描述,说明1000多年前我国花卉栽培已达到的盛况。把花卉栽培、庭院建筑、诗、画结合在一起,更是中华儿女对世界文明的杰出贡献。《红楼梦》中“大观园”就是庭园精华的写照。“盆景”更是花卉栽培的瑰宝。
  优越的自然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我国成为仅次于巴西的植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丰富的种质资源给花齐的选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被许多国家誉为“庭园之母”。至今世界上许多重要的观赏植物及千变万化的品种系列,如菊花、梅花、牡丹、茶花、云南山茶花、玫瑰、兰花、桃花、扶桑、报春等都原产于中国。历来国人对花丼的鉴赏是以“香”、“色”、“姿”、“韵”四个方面来评价的,四绝兼备,即为上品,如梅、兰、牡丹等。这是中国在世界花卉史上独树一帜之所在,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完美结合。
  在日常生活中,花卉已远远超出观赏的范围,不仅能美化生活环境,而且能陶冶精神情操。在科学文明发展的今天,几乎任何场合都需要“花”,从国事活动到民间社交,从楼堂馆舍至村寨居室,迎宾送客、喜庆婚丧、交流情感、寄托哀思,一束鲜花,尽在不言之中。此外,花卉还能净化空气、防止污染,在环境保护中起重要作用。
  随着人们文化生活要求的提高,花齐的商业价值也越来越显著,已成为国际上大宗消费品之一。据云,最大的花卉出口国荷兰每年出口额竟达数亿美元之多。欧美、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对花丼需求增长很快。目前,国内花卉市场已遍布全国,不仅流动摊点,而且大型专业花圃、花店、花市也发展很快。因此,发展花卉生产既可满足国内人民的需要,又可增加出口,支援四化建设。
  福建地处中、南亚热带,花卉资源十分丰富,栽培历史悠久,民间花农有丰富的栽培经验,这些都是福建省发展花齐生产的有利条件。现今福州、漳州、漳平、龙岩、南平等地已有一定规模的花卉研究机构或中大型花圃,尤以漳州百花村为最。漳州的水仙花、榕树盆景,漳平的茶花、兰花,南平、龙岩的兰花等都很出名。除了亚热带及海洋性气候的优越自然条件外,福建省许多侨居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花丼爱好者,也对提高福建省花齐品种质量、了解国际市场信息、增加花卉出口作出贡献。
  松叶跋psilotum nudum (L.)Griseb.
  松叶蕨科
  别名松叶兰
  附生蕨,地下茎匍匐,二叉分枝,有毛状假根。茎直立或下垂。高10~30厘米,绿色,多回二叉分枝。叶细小,三角形,长约1毫米。孢子囊球蒴果状,生于叶腋,略扁圆形,3室,纵裂,孢子同型。附生树干上或石缝中。
  广布我国南部地区,常引入盆栽供观赏,福建有少量栽培。
  习见栽培蕨类尚有铁线蕨(Adiantumcapillus —veneris )、卷柏(Selaginellatamariscina )、瓶尔小草(Ophioglossumspp.)、阴石蕨(Humata repens)、鸟巢蕨(Neottopteris spp.)、肾蕨(Nephrolepis cordi-foZia )、鹿角蕨(PLatycerium bifurcaum)、凤尾蕨属数种(Pteris spp .)、骨碎补(Davallia spp.)等。
  苏铁cycas revoLuta Thunb.
  苏铁科别名铁树
  树高通常可达2米,稀更高,树干圆柱状,具螺旋排列叶柄残痕。羽状复叶密生茎顶,轮廓倒卵状长圆形,长40~100厘米,羽状裂片可多达100对以上,水平且略向上伸展,羽片条形,硬革质,长9~18厘米,端刺状。雄球花圆柱形,大孢子叶密生黄色绒毛,种子桔红色。全国许多省区有栽培,福建习见栽培。
  苏铁为优美观赏树种,在我国中部、北部栽培的稀见开花,南部省区花即常见。此外,大苏铁(Zamia spp.).欧洲大苏铁(Macrozamia spp.)近年也见引种。
  日本五针松pinus parviflora Sieb.et Zucc.
  松科
  别名五针松
  在原产地为大乔木,现引种盆栽者大多为高20~80厘米小灌木,枝条平滑。叶密生枝条顶部,5针一束,长3.5~5.5厘米,粗不及1毫米,横切面三角形,叶鞘早落。球果卵圆形至卵状椭圆形,几无梗,长4~7.5厘米,淡至灰褐色。
  原产日本,全国各地习见栽培,福建有栽培。
  习见栽培者尚有雪松、金钱松、长苞铁杉;南洋杉科的南洋杉、异叶南洋杉、大叶南洋杉;罗汉松科的百日青、柏科的圆柏、侧柏等。
  鸡冠花celosia cristata L.
  苋科别名鸡冠
  一年生草本,高30~90厘米,全株无毛,茎直立,粗壮。叶卵形至披针形,长5~13厘米,宽2~6厘米,全缘。花序顶生或同时生于近顶端叶腋,扁平鸡冠状或各式皱折或同时成各式条状,紫色、紫红色、红色、金黄色、黄色至黄绿色或白色,因品种而易,苞片干膜质。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福建习见栽培。广布全球热带地区。
  习见栽培尚有千日红,花序头状、紫红色及千日白,花序白色。雁来红、血苋、紫红莲籽草、锦绣苋。
  大花马齿苋portulaca grandiflora Hook.
  马齿苋科别名太阳花
  一年生肉质草本,高5~20厘米。叶圆柱状,长1~2.5厘米,直径1~2毫米。花单朵或数朵顶生,开花时径3~4厘米,基部有叶状苞片,花单瓣或重瓣,有白、乳黄、黄、橙黄、红、粉红、紫红、紫等各种颜色。柱头5~7裂。原产巴西,福建有栽培。
  公孙树及银边公孙树也习见。与之类似的尚有番杏科的龙须海棠、露花及彩叶露花,也见栽培。
  三角梅bougainvillea glabra Choisy
  紫茉莉科
  别名叶子花、九重葛
  攀援灌木,茎粗壮,刺坚硬锐尖。叶纸质,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5~10厘米,宽3~6厘米,全缘。花序顶生,常3朵簇生于3枚苞片内,花梗与苞片中脉合生。苞片叶状,暗红色至紫色,栽培品种颜色多变,艳丽。
  原产巴西,福建有栽培。在我国南部省区可露地栽培,北部省区冬季须移入温室。
  三角梅习见栽培品种有cv.‘Jamaica white ’、cv.‘Sanderana’、cv.‘Rosa Catalina ’;叶子花(b .spectabilis )及其栽培品种;重瓣叶子花(b .xbuttiana )及其栽培品种;此外,紫茉莉(mirabilis jalapa )又称胭脂花及其栽培品种也常见。
  康乃馨dianthus caryophyllus L.
  石竹科
  别名麝香石竹、香石竹
  草本至亚灌木,高达60厘米,叶对生,条状披针形,全缘,被白粉霜,基部抱茎。花单朵或2~5朵生于枝顶,稍清香,开花时直径可达5~10厘米者,颜色因品种而异,有红、粉红、黄、白等色或粉红、淡黄、白色中杂有红、黄斑点或条纹,苞片2~3层,萼端5裂,花瓣多数,具爪。花期5~11月。
  原产欧洲,现各地栽培,福建南部也有栽培。石竹科习见栽培的尚有石竹(D.chinensis)、瞿麦(D.superbus)、霞草(GypsophiLaelegans )及蝇子草(Silene fortunei)等。
  莲nelumbo nucifera Gaertn.
  睡莲科别名荷花
  多年生水生草本,根状茎横走,肥厚,节间膨大,节部缢缩。叶圆形,盾状着生,直径25~90厘米,全缘或稍呈波状,叶面光滑具腊状粉,叶脉从中央辐射伸出,叶柄圆柱形,长可达1~2米,中空。花单朵少有两朵,花梗与叶柄等长或稍长,开花时直径10~20厘米,花瓣红色、粉红色或白色,芳香,艳丽。莲房径5~10厘米,坚果椭圆形。
  我国南北各省区有栽培,福建习见栽培。全球许多地区栽培。
  莲有许多栽培品种,如白花建莲、寿星桃并蒂莲、碗莲等几十个品种供观赏。与之相近的尚有白睡莲(Nymphaea alba )、红睡莲(N.alba var.rubra)(花红色)、黄睡莲(n •mexicana、、睡莲(N.tetragona )、王莲(Victoria amazonica ),近年也见栽培。
  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
  毛茛科
  别名牡丹花、洛阳花落叶灌木。叶通常为二回三出复叶,偶有在枝顶为3小叶者,叶背面淡绿色;花瓣5或为重瓣,颜色因品种而异,有白色、黄色、红色、紫色、绿色等。瞢荚果长圆形,密被毛。
  福建北部栽培生长较好,南部栽培生长差,或不易开花。全国许多省区有栽培。
  牡丹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据云有300多个品种,如葛巾、桃黄、胡红、赵粉等。此外,芍药(P.obovata ),草本,花单瓣,外形与牡丹类似;秋牡丹(Anemone hupehensisvar.japonica)在闽北有种植。
  荷花玉兰magnolia grandiflora L.
  木兰科
  别名广玉兰、洋玉兰
  常绿乔木。叶厚革质,椭圆形、长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8~20厘米,宽4~10厘米,上面深绿色,下面灰褐色至灰棕色。花单朵,顶生,白色、微香、花被片9~12片,厚且肉质,倒卵形,长7~9厘米;花丝紫色。5~7月开花,盛花时花直径达15~20厘米。
  原产美洲东南部。我国南部省区有栽培,福建习见。
  本属习见栽培尚有夜合花(M.coco ),花乳白色,芳香;玉兰(m .denudata ),又称玉堂春,花白色,芳香;紫玉兰(M.LU-iflora ),又称辛夷,花深紫色至紫红色,原将
  花蕾用于中药,现用玉兰花蕾作中药辛夷正品。
  白兰花michelia alba DC.
  木兰科
  别名白玉兰、玉兰
  乔木,高达17米。叶互生,薄革质,椭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10~27厘米,宽4~9.5厘米,全缘。花单朵腋生,乳白色,芳香,花被长圆状至条状倒披针形,长3~4厘米,宽3~5毫米。花期4~9月,有时在12月上旬仍有未开放的花。
  原产东南亚热带,现我国南部省(区)广泛栽培,福建广泛栽培。
  本属习见栽培者尚有含笑(M.figo),花乳白色,花被片时带紫红色边缘,芳香;黄(M.champaca ),花橙黄色,芳香;野笑(M.skinneriana );深山含笑(M.maudi-ae);醉香含笑(M.macclurei)又称火力楠及观光木等。
  培梅chimonanthus praecox (L.)Link
  错梅科
  别名腊梅
  落叶灌木,高达4米。叶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有时长圆状披针形,长5~15厘米,宽2~6厘米。花着生于二年生枝条叶腋,先叶开放,芳香,开花时径2~3厘米,黄色或带褐黄或淡黄色,花被片圆形、长圆形、倒卵形、楠圆形或匙形,无毛。果托近木质化,坛 状或倒卵状椭圆形,长2~5厘米。
  本省零散栽培或分布。我国除东北、内蒙古、青海、西藏、新疆等省(区)外均有零星栽培或分布。
  蜡梅适为农历春节前后开花,是新春花卉及室内插花重要品种。山蜡梅(C.nitens )与之相近,本省山区有野生者,也供观赏。
  醉蝶花cleome suaveolens (Roxb.)Pierre
  白花菜科别名紫龙须
  一年生草本,有臭味和粘质腺毛。指状复叶有小叶5~7枚,小叶长圆状披针形,长4~10厘米,宽1~2厘米;托叶成小钩刺。总状花序顶生,萼片反折,花瓣玫瑰紫色至白色,倒卵形,有长爪,雄蕊具细长花丝。
  原产南美。各地公园习见栽培,福建省少量栽培。从美洲引进习见有罂粟科的蓟罂粟(Argemone mexicana ),花黄色,外形如菊科大蓟;从欧洲引入的罂粟科植物虞美人(Papaver rhoeas )外形似罂粟,花紫红色。
  八仙花hydrangea macrophylla (Thunb.)Seringe
  虎耳草科别名绣球
  灌木,枝有明显皮孔。叶对生,稍肉质,碧绿,椭圆形,长7~20厘米,宽4~10厘米。伞房花序顶生,开花时近圆球状,艳丽,故名绣球,花白色、粉红色、蓝色至宝蓝色,为不孕花,萼片4,近圆形。
  福建习见栽培。
  虎耳草科习见栽培的尚有虎耳草(Saxifraga stolonifera )、鸡眼梅花草(Parnassiaxvightiana )等。与之相近有景天科的费菜(Sedum kamtschaticum ),佛甲菜(s .lineare)、垂盆草(s .sarmentosum)、伽蓝菜(Kalanchoe lacintata )、月兔耳(k .tomentosa )等也见栽培。
  绣线菊spiraea blumeiG.Don
  蔷薇科
  别名珍珠梅
  灌木,高1~2米。单叶互生,叶片菱状卵形至倒卵形,长2~3.5厘米,宽1~1.8厘米。伞形花序有花10~25朵,花白色,开花时径5~8毫米。春季开花,花序密集如绣球状,繁花似锦。
  福建习见栽培。全国除青海、甘肃、西藏外多数省区有栽培或分布。日本、朝鲜也有。
  本属引入栽培的尚有麻叶绣线菊(s .cantonensis)、绣线梅(s .salicifolia)、粉花绣线菊(s .japonica)、中华绣线菊(s .chinensis )等。此外,棣棠花(Kerria japonica )、揾桴(Qydonia oblonga )、木瓜(Chaenomeles sinensis )和皱皮木瓜(C.speciosa )等也见栽培。
  梅prunus mume Sieb.et Zucc.
  蔷薇科别名酸梅
  小乔木。单叶互生,叶卵形或椭圆形,长4~8厘米,宽2.5~5厘米。花单朵或2朵生于同一芽内,先叶开放,花瓣白色、粉红色。果近圆球形,果核椭圆形而稍扁,具纵沟和孔穴。
  福建省习见栽培。全国大部分省区有栽培。
  梅的栽培品种很多,主要有三个品种群,其中观赏的花梅品种群(陈俊愉教授分)有4类型:即直脚梅类(var.mume )有江梅型(f.simpliciflora)、大红型(f.rubriflora)等七类型200多个品种;照水梅类(var.pendula )有单粉照水型(f.simplex )等5个类型,几十个品种;龙游梅类(var.tortuosa)及杏梅类(var.bungo)等。福建省有零散栽培。
  桃prunus persica (L.)Batsch
  蔷薇科
  别名碧桃、桃花
  乔木。叶互生,长圆状披针形,长7~15厘米,宽2~3.5厘米。花单朵先叶开放,粉红色至米红色,花瓣5,雄蕊多数。果卵形,大小变异大,果核具纵纹或孔穴。
  原产我国,现广泛栽培。福建也有栽培。
  桃的观赏品种很多,常见的有碧桃(f.duplex ),花重瓣淡红色;绯桃(f.magnifi-cat,花重瓣,鲜红色,绛桃(f.camelliaeflora ),花半重瓣,深红色;单瓣白桃(f.al-ba),花单瓣,白色;千瓣白桃(f.albo —plena ),花半重瓣,白色;寿星桃(var.den-sa),树形矮,花重瓣,有称七寸桃。紫叶李(Prunus cerasifera f.atropurpurea ),叶紫色,也见栽培。
  月季rosa chinensis Jacq.
  别名蔷薇蔷薇科
  灌木,高1~2米,枝通常有皮刺。一回羽状复叶有小叶3~5(~7)枚;托叶大部分贴生于叶柄,边缘有腺毛。花序顶生,有花1至数朵,萼片边缘常有羽状裂片,稀全缘,花瓣重瓣或半重瓣,红色、粉红色至白色。各地习见栽培。福建常见栽培。月季园艺品种很多,单瓣月季(var.spon-tanea ),花单瓣,红色;但现今习见月季品种多为园艺杂种(r .hybrida )如香水月季‘Hybridtea’的许多品种;长春月季‘Hybria perpetual ’的许多品种等;芳香月季(r .odorata )托叶边缘无腺或仅游离部分有腺,花单生或仅2~3朵,粉红色、黄色或白色,芳香,萼片多为全缘,稀有羽裂。此外尚有玫瑰(r .rugosa ),小叶5~9枚;木香花(r .banksiae )及其变种黄木香(f.lutea );小果蔷薇r .cymosa );野蔷薇(R.multiflora)及其变种七姐妹(var.carnea )等。
  紫荆cercis chinensis Bung.
  豆科
  别名紫荆花
  灌木至小乔木。叶互生,近圆形,长6~14厘米,顶端短尖,基部心形,全缘,无毛。花先叶开放,簇生老枝上,玫瑰红色,偶见白色的白花紫荆(f.alba ),长1.5-1.8厘米。果荚扁平。
  福建省庭园习见栽培。广泛栽培于全国园林庭园。
  豆科习见栽培的有含羞草(Mimosa pudica )、羊蹄甲(Bauhinia Purpurea )、腊肠树(Cassia fistula )、黄槐(C.surattensis)、凤凰木(Delonix regia )、国槐(Spohora japoni-ca)及龙爪槐(var.pendula loud.)、蝶豆(Clitoria ternatea)、刺桐(Erythrina ar-aorescews )、紫藤(Wisteria sinensis)。
  四季桔fortunella japonica (Thunb.)Swing.
  芸香科
  别名金柑、圆金柑
  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1~5米。叶卵状椭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2.5~5厘米,翼叶狭小或仅具痕迹。花白色。果扁圆形至近圆形,径2~3厘米,橙黄色,果皮甜,胚绿色。福建省习见,多为盆栽供观赏。中部南部省区见栽培。日本也有。
  金诘(F.margarita)果卵圆形,也盆栽观赏。此外,佛手(Citrus medicavar.sarcodactylis),柠檬(C.limow )、百里香(Murraya exotica )、酒饼簕(Atalantia buxifoli-a)、芸香(Ruta graveolens ),也见栽培。
  金莲花tropaeolum majus L.
  金莲花科别名旱金莲
  一年生蔓状肉质草本,无毛。叶互生,近圆形,叶片长3~8厘米,边全缘或有波状钝角,叶脉放射状,叶柄长10~20厘米,盾状着生于叶片近中心处。花单生叶腋,有长柄,黄色或桔红色,开花时径2.5~5厘米,花瓣5,基部狭窄成爪,近爪外边缘细撕裂状。果熟时成3个小核果。
  原产南美洲。我国各地栽培,福建常见栽培。
  与之相近的有栊牛儿苗科的天竺葵(Pelargonium hortorum )、马蹄纹天竺葵(P.zonale)及亚麻科的石海椒(Reinivardtia indica)等。
  一品红euphorbia pulherrima Willd.
  大戟科
  别名圣诞树
  灌木,高1~3米,无毛,有白色乳汁。叶互生,卵状披针形,长7~15厘米,全缘或有时波状浅裂,少有提琴形,杯状花序下的叶较狭,全缘,朱红色,鲜艳。杯状花序多数,生枝顶,腺体黄色。
  原产美洲。我国各地有栽培,福建习见栽培。
  大戟科习见供观赏的尚有一品红的变种一品白(var.alba )和一品粉(var.rosea );同属的铁海棠(e .milii )、银边翠(e •marginata )、绿玉(e .tirucallii)、红背桂(Ejocoecaria cochinchinensis)、红桑(AcaLypha zvilkesiana )、变叶木(Codiaeum variega-turn )以及各式栽培品种、佛肚树(Jatropha podagrica )等。
  米仔兰aglaia odorata Lour.
  楝科别名米兰
  灌木或小乔木,多分枝,幼嫩部分被锈色星状鳞片,有时肉眼看不明显,单数羽状复叶互生,有小叶3~5(~7)片,小叶倒卵状椭圆形,长2~7厘米,宽1~3.5厘米。花杂性异株,圆锥花序腋生,常聚生枝顶,花细小,开花时径2~3毫米,近圆球状,黄色,芳香。
  福建各地习见栽培。分布南方省区。
  习见栽培在一起的小灌木有黄杨科的雀舌黄杨(Bujcus harlandii),冬青科的枸骨(Ilex cornuta ),卫矛科的冬青卫矛(Euonymus japonica ),槭树科的鸡爪槭(Acer palmata )以及海桐花科的海桐(Pittosporum tobira)等。
  木芙蓉hibiscus mutabilis L.
  锦葵科
  别名芙蓉花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叶宽卵形或心形,常5~7裂,裂片三角形,主脉7~11条掌状伸出。花单朵生于枝端叶腋,初开时白色至粉红色,后变深红色,盛开时径4~5厘米。蒴果扁球状。
  原产我国,广泛栽培,福建常见栽培。日本也有栽培。
  重瓣木芙蓉(f.plenus),花重瓣;木槿(h .syriacus ),其栽培变种、品种很多,如白、紫、单瓣、重瓣,如牡丹木槿等;灯笼花(H.schizopetalus)、扶桑(H.rosa —sinensis )及其栽培品种如重瓣朱槿、黄槿(H.tiliaceus )、悬铃花(Malvaviscus arboreusvar.Penduliflorus )及小悬铃花(var.drumnondii );金铃花(AbutiLon striatum )及其杂种(A.x hybridum)等。
  四季海裳begonia semperflorens Link,et Otto
  秋海棠科别名蚬肉海棠
  肉质草本,茎直立。叶卵形至阔卵形,长5~8厘米,顶端短尖至圆钝,基部稍偏斜,边缘有锯龄或睫毛。花红色至白色,数朵生于叶腋总梗上,雄花花被片4,雄蕊黄色,雌花花被片5,子房有翅。果有带红色的翅。本种的栽培品种很多,叶的大小、颜色及花的大小、单瓣重瓣变异很大。
  原产巴西。各地有栽培,福建少量栽培。此外,毛叶海棠(B.rer)等栽培品种园艺部门引入栽培种类很多。常一起栽培的肉质草本有凤仙花科的凤仙花(Impatiens balsami-na),堇菜科的三色堇(Viola tricolor)等。
  茶花camellia japonica L.
  山茶科
  别名山茶花
  灌木至小乔木。叶革质,倒卵形至椭圆形,长5~10厘米,宽2.5~5厘米,边缘有细齿。花单朵或两朵,腋生或顶生,单瓣或重瓣;白色、粉红色、朱红色至白色杂有红色斑点或斑纹等变化因品种而异,单瓣类花瓣5~7,雄蕊黄色,重瓣类雄蕊未见。
  原产我国,各地广泛栽培。福建也常见栽培。
  茶花栽培历史悠久,品种很多。本省近年尚有栽培云南茶花(c .reticulata )的某些品种。东南山茶(C.edithae )、红花油茶(C.chekiang —oleosa )也间有栽培。此外,名贵花卉金茶花(广西引入)(C.nitidissima )厦门也有栽培。尚有紫草科的福建茶(Car-mona microphylla )供盆景栽培。
  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 L.
  千屈菜科别名痒痒树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7米,树皮光滑。叶互生或时有近对生,椭圆形至倒卵形,长2.5~7厘米。圆锥花序顶生,长达20厘米或更长,花紫色、淡红色至白色,萼裂片6;花瓣6,皱缩,有长爪;雄蕊多数。花期6~9月。
  福建习见栽培。我国多数省区见栽培或野生。
  习见栽培的尚有大花紫薇(l .speciosa ),叶大,长10~25厘米,花也大且多。以及散沫花(Lawsonia inermis ),又称指甲花,花极香,白色至红色;香膏花(Cuphea balsa-mona )小灌木、千屈菜(bythrum salicaria )等。
  石榴punica granatum L.
  石榴科
  别名安石榴
  乔木或灌木,枝顶常成尖锐长刺。叶纸质,长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2~9厘米;叶柄短,花1~5朵生于枝顶,萼筒长2~3厘米,红至淡黄色,具5~9枚三角形裂片;花瓣5~9片,黄、白或红色,多皱褶。浆果近球形,径可达12厘米,种子多数,有透明的红或白色肉质外种皮。
  原产巴尔干地区。我国广泛栽培,福建习见栽培。
  栽培品种有月季石榴(cv .‘nana ’)也称‘七寸石榴’小灌木;白石榴(cv.‘albescens’)花白色;重瓣白石榴(cv.*multiplex )花白色重瓣;黄石榴(cv .‘flavescens ’)花黄色;玛瑙石榴(cv .‘legrellei ’)花重瓣,有红或黄白色条纹。
  昙花epiphyllum oxypetalum (DC.)Haw.
  仙人掌科别名琼花
  肉质植物,灌木状。老茎稍圆柱状,余扁平、绿色,肉质且肥厚,常长圆状,长15~40厘米,边缘波状,新枝有时带红绿色,偶有棱。花单朵生于近节边缘的窝孔上,长20~30厘米,开花时径10~12厘米,白色,芳香,夜间开放,常天亮前凋萎,故有昙花一现之说。
  原产美洲。我国习见栽培,福建也有栽培。
  外形与之相近的有令箭荷花(Heliochia hybrida )花深紫红色;量天尺(Hylocereusumdatus),茎三棱,花白色;蟹爪兰(SchLumbergera truncata )又称锦上添花,花紫红色;叶仙人掌(Pereskia aculeata ),花淡黄色;念珠球(Hatiola salicornioides)等,也见栽培。
  仙人掌opuntia vulgaris Mill.
  仙人掌科别名少刺仙人掌
  肉质植物,灌木或有时为小乔木,高1~5米。茎直立或斜出,基部圆柱状、木质化,其余掌状扁平,茎节常倒卵状长圆形,长10~30厘米,厚5~15毫米,绿色,小窠稍突起,密生绵毛并有数枚小刺。花单生,鲜黄色。果紫红色,成熟时肉质,倒卵形。
  原产南美洲热带。我国南部省区有栽培,福建有逸生或栽培。
  仙人掌科植物以其特有的外形、鲜艳的花朵吸引着众多花卉爱好者,省内以厦门万石植物园引种为最,已达数百种,民间习见也有数十种。习见掌状的有仙人掌(o •diWew )、胭脂(O.cochenillifera)、仙桃(0.ficus —indica )等,柱状的有五棱柱(Cereus pen-fagonws)、仙人柱(C.peruvianus )、仙人棒(C.robinii)^、白头翁(Cephalocereus se-nilis)、细笋绿柱(Chamaecereus silvestrii)等,球状的如金琥(Echinocactus grusonii)、红瑞云球(GymnocaLycium mihanovichiicw.‘Rubra’)及黄瑞云球(cv.‘Aurea,)、多种乳突球(MammillariaSPP.)、多种星球锦(Astrophytum spp.)等。
  锦绣杜鹃rhododendron pu℃hrum Sweet
  杜鹃花科别名杜鹃花
  常绿灌木,高1~2米,叶纸质,椭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2.5~6厘米,宽1~2厘米。花1~3朵,生枝条顶端,萼5深裂,花冠漏斗状,裂片5,开花时径达6厘米,玫瑰紫色有深紫色斑点。
  原产我国,各地习见栽培,福建也有栽培。
  因广泛栽培,品种很多。外形与之相近的白杜鹃(r .mucronatum )栽培品种也很多,特别是白花中杂以红、紫条纹的半重瓣品种,更使人喜爱。
  此外映山红(r .simsii )及南岭杜鹃(r .Levinei )也见栽培。同科的习见观赏植物灯笼花(Enkianthus chinensis)为新春花齐。
  白花丹plumbago zeylanica L.
  白花丹科别名耳钩花
  亚灌木,枝条常成蔓状。叶草质,卵形,长3~8厘米,宽2~4厘米,顶端短尖,基部圆或钝,全缘。穗状花序有花20~50(~90)朵,在花期花序轴不断伸长,萼片7~9毫米,顶端有5个小齿,萼筒外面着生具柄的腺,儿童采之粘于耳垂上状如耳饰;花冠白色,冠筒长1.8~2.2厘米。
  产南部省区,福建习见栽培。
  引入栽培的本属植物有紫花丹(p .incLica ),花冠紫红色或红色;兰花丹(P.auricrlata )花冠淡蓝色或白色。另有观花补血草(Limonium sinuatum )花干膜质,色鲜艳,开花后观赏时间长,不易枯干。
  瓶兰花diospyros cathayensis a .N.Stewart.var .foochoivensis (Mete,et chen)S.tee
  柿科
  别名玉瓶兰
  灌木或小乔木,盆栽者为小灌木。叶椭圆形、长圆形或倒卵形,长1.5~5厘米,宽1.5~2.5厘米,顶端钝圆,基部楔形,叶片有细透明斑点,下面被微柔毛;叶柄长约3毫米。花乳白色,花冠瓮形,芳香,长4~5毫米,下垂。果近圆球形,黄色。花期5月。原产湖北西部。本省厦门、福州等地有栽培。
  本种配置山石盆景栽培古雅别致,清香宜人。
  茉莉花jasminum sambac (L.)Aiton.
  木犀科别名茉莉
  小灌木或枝蔓生。单叶对生,叶片宽卵形或椭圆形,长3~9厘米,除下面脉腋被毛外无毛。聚伞花序有花3朵,有时稍多,花白色,芳香,花萼裂片8~9,条形,长约5毫米,花冠裂片长圆形或近圆形,多数。花期6~11月。
  福建习见栽培,尤以福州为盛。
  习见栽培观赏的本属植物尚有迎春花(j .nudiflorum ),花黄色;素馨花(J.offici-nale var.grandiflorum ),花白色。茉莉花除观赏外尚供制茉莉花茶。
  桂花osmanthus fragrans Lour.
  木犀科别名木犀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达12米。叶革质,椭圆形至椭圆状披针形,长4~12厘米,宽2~4厘米。花序簇生叶腋,花梗纤细,长3~10毫米,花白色,芳香,花冠4裂,长3~4毫米,雄蕊2枚。核果椭圆形,熟时黑紫色。花期秋季。
  原产我国西南部,现各地栽培。福建习见栽培或逸生。
  习见栽培者尚有银桂(var.Latifolius)花白色或淡黄色;金桂(var.thunbergii)花黄色;丹桂(var.aurantiacus)花橙红色或桔红色;四季桂(var.semperflorens )花棕黄色及上述变种的各栽培品种。此外,女贞(ligustrum lucidum )、小叶女贞(l .sinense )和金钟花(Forsythia virissima )也有栽培。
  夹竹桃nerium indicum Mill.
  夹竹桃科
  别名红花夹竹桃
  常绿灌木,高达5米,无毛,枝折断后有水液流出。叶3~4枚轮生,窄披针形至线形,长11~15厘米,宽2~2.5厘米,全缘,侧脉细、密且平行。聚伞花序顶生,花冠深红色(白花夹竹桃cv.‘paihua'花白色),重瓣。
  瞢荚果矩圆形。
  原产伊朗。福建常见栽培。
  习见栽培的还有软枝黄婢(Allemandacathartica )、黄花夹竹桃(Thevetia peru-viana )N鸡蛋花(Plumeria rubra cv.‘Acuti-folia’)、长春花(Catharanthus roscus )及其栽培品种(白长春花(cv .‘Albus ’黄长春花cv.‘Flavus ’)、狗牙花(Tabernaemontanadivaricata ),此外,萝蔴科的球兰(Hoyacarnosa )也见栽培。
  西洋紅salvia splendens Ker.—Gawl.
  唇形科
  别名一串红
  草本或亚灌木状,高达70厘米。叶卵圆形,长2.5~7厘米,顶端短尖,有时尖头尾状,边缘有锯齿,背面有腺点;叶柄长3~4.5厘米。轮伞花序每轮有花2~6朵,密集成顶生假总状花序,花朱红色(其栽培品种一串紫,花紫色,一串白,花白色),萼钟状,花后增大,花冠筒状,伸直。
  原产巴西,我国各地习见栽培。福建常见栽培。
  习见栽培的同科植物有洋紫苏(Coleus scutellarioides )及许多园艺品种。此外,马鞭草科的龙吐珠(Clerodendrum thomsonae )、假连翘(Duranta reprens)、美女缨(Verbena hy-brida ),前科的碧冬前(Petunia hybrida )、夜香树(Oestrum wortMrwwwi )、珊瑚樱(Solarium pseudo —capsicum)等也见栽培。
  炮仗花pyrostegia ignea Presl.(syn.P.venusta (Ker.)Miers]
  紫葳科
  别名黄金珊瑚
  高大藤本,有3裂线状卷须,枝有纵槽纹。叶对生,有小叶1~3枚,其中1~2小叶变为3裂卷须;小叶卵状椭圆形,长4~10厘米,顶端短尖,全缘。圆锥花序下垂,花橙黄至橙红色,花冠筒状,长约6厘米,檐部5裂,外反。
  原产南美洲。我国南部省区见栽培。福建南部习见。
  紫葳科习见的有凌霄花(Campsis gran-diflora )、硬骨凌霄(Tecomaria capensis )、猫爪藤(MacfhiijyeTia unguis _cati)、兰花楹(Jacaranda acutifolia )和火焰花(Sbathodeacampanulata )。常见一起栽培的有茜草科的梔子花(Gardenia jasminoides )及玉叶金花等。
  大丽花dahlia pinnata Cav.
  菊科
  别名大理菊、洋芍药
  多年生草本,有棒状块根。叶1~3回羽状全裂,无毛。头状花序大,顶生或生于近顶部叶腋,开花时径可达10~20厘米,舌状花1层至全为舌状花,颜色因品种而异,管状花小,黄色。花期6~12月。据云有3000多个栽培品种。
  原产墨西哥,现广泛栽培。福建也有栽培。
  习见引入栽培的尚有秋英(Cosmos bipinwata )、大花金鸡菊(coreopsis grandiflora)、剑叶金鸡菊(C.ZawceoZaia)、两色金鸡菊(C.tinctoria )、天人菊百日菊(Zinnia elegans )、瓜叶菊(Senecio hybridus )以及红鹰(s .stapeliaeformis ),仙人柱状植物,花金黄色;天鹅绒(Gynura ‘Sarmentosa ’)。
  菊花dendranthema grandiflorum (Ramat.)Kitam
  菊科别名秋菊
  多年生草本。单叶互生,叶卵形,浅裂至半裂。头状花序变化因品种而异,开花时直径2~20厘米,舌状花形状、大小、颜色变化万千。据云品种已达1000多个。
  原产我国,现各地广泛栽培。福建常见栽培。
  习见栽培的尚有木茼蒿(Argyranthemum frutescens)舌状花白色;翠菊(CalListephus chinensis )
  又叫羌心腊,舌状花颜色因品种而异;雏菊(Beilis perennis )花葶1个,头状花序;非洲菊(Gerber a jamesonii )花色种种;蜡菊又称麦秆菊(HeLichrysum bracteatum );万寿菊(Tageteserecta )及孔雀菊(T.patula ),前者舌状花黄或橙黄色,后者舌状花有红色斑。
  五彩芋caladium bicolor (Ait.)Vent.
  天南星科别名色叶芋
  块茎扁球状。叶基生,叶片戟状卵形至心状卵形,叶面粉绿,绿至紫红色,有时白色,满布各色透明或不透明斑点,背面粉绿或带粉色,颜色不同视品种类型各异;叶柄长15~25厘米。
  原产南美洲亚马逊河。现广泛栽培,福建习见。
  天南星科引入栽培的尚有马蹄莲(Zantedeschia aethiopica ),叶绿色,心状箭形,佛焰苞大,长10~25厘米,亮白色,可盆栽或供插花;花烛(Anthurium andraeanum cv.‘rubrum’)佛焰苞朱红色,盆栽。
  龟背竹(Monstera deliciosa Liebm.
  天南星科别名龟背芋
  攀援灌木,茎粗壮,绿色,以粗气根附生于岩壁或树干上。叶互生,大,卵状心形,长40~60厘米,边缘中部以上常羽状分裂,侧脉间(近中脉)常有1~2个空洞,外侧空洞为横椭圆形。花序柄粗壮,长15~20厘米,佛焰苞厚革质,舟状,近直立,长15~25厘米。先端具喙,乳白至乳黄带绿色,穗状花序圆柱状,长达20厘米。
  原产墨西哥。福建可室外栽培。我国中部以北省区冬天需温室栽培。与之相近的有广东万年青(Aglaonema modestum)可盆栽或室内插瓶观叶,叶和花序远较小;花叶万年青(Dieffenbachia picta )叶具白色或黄色斑块,盆栽或插瓶观赏皆宜。
  麝香百合lilium lonedflorum Thunb.
  百合科
  别名百合花
  鳞茎球状,鳞片白色。茎高30~90厘米。叶线状披针形,长8~15厘米,全缘。花1~3朵,顶生,花喇叭形,白色,冠筒外略带白色,长达19厘米,开花时径达14厘米,蜜腺两边无乳头状突起。蒴果长圆状,长5~7厘米。
  原产台湾,现多省区有栽培。福建也有栽培。
  大陆产野百合与之相近,也有栽培。此外,玉簪(Hosta plantaginea )、紫萼(H.ventricosa )、重瓣萱草(HemerocaUis fulva)、郁金香(Tulipa gesnerfawa )、锉刀花(Ha-(worthia fasciata )、风信子(Hyacinthus orfenfaZis )、青龙刀(Gasteria trigona )、芦荟(AZoe twa var.chinensis )和虎眼万年青(Ornithogalum caudatum)也见栽培。
  文竹asparagus setaceus (Kunth)Jessop
  百合科
  别名西洋文竹
  攀援植物,茎长可达几米。茎的分枝很多,叶状枝通常10~13枚成簇,刚毛状,长4~5毫米。以主茎上分出的4~5回分枝与末级簇生叶状枝在一个平面上伸展,成轮廓椭圆状三角形,翠绿幽雅,假多回羽状复叶状片,是很受欢迎的室内观叶植物。小盆矮化更受欢迎。
  原产非洲南部,我国习见栽培。福建也有栽培。
  百合科习见观叶的还有假叶树(Ruscus aculeata )、山麦冬(Liriopespp.)、沿阶草(Ophiopogon spp.)、开口箭(Tupistra spp.)、万年青(Rohdeajaponica ),蜘蛛抱蛋(Aspidistra spp.)、吊兰(ChLorophytum comosum )及其栽培种金边吊兰(cv.variegatum)、金心吊兰(cv.medio -pictum )和吉祥草(Reineckia carnea )等。
  朱蕉cordyline fruticosa (L.)A.Cheval
  百合科别名铁树
  灌木状植物,不分枝或少分枝,高1~3米。叶多聚生于茎或枝上部,长圆形,长圆状披针形至线形,形状、大小、颜色因品种而异,绿色、紫红色、红色或有黄、白或紫红相间条纹;叶柄长10~30厘米,基部变宽、抱茎。圆锥花序长30~60厘米,花黄、淡红至青紫色。栽培观叶。
  原产地不详,各地习见栽培。福建也有栽培。
  与之相近的有龙血树(Dracaena godseffiana )和银叶龙血树(d .sanderiana)等许多栽培品种,虎尾兰(Sansevieria trifasciata )及栽培品种金边虎尾兰(cv.laurentii)、龙笔(s .CyLindrica)、丝兰(Yucca gloriosa )等。
  水仙narcissus tazettaL.var.chinensis Roem.
  石蒜科
  别名金盏银台
  鳞茎椭圆至略扁圆形,径粗可达8厘米。叶线形,带状扁平,长15~35厘米,宽8~15毫米,钝头、全缘。花序伞形状,有花6~12朵,总苞佛焰苞状,膜质,花被片6,白色,副花冠杯状,黄色。花期12~2月,清香。
  原产地中海地区。福建漳州已有几百年栽培历史。此外平潭、福州等地也有逸生或栽培。上海崇明海滩逸生类型与省内没有太大差别。
  漳州市郊圆山水仙驰名中外,是新年至春节著名的观赏花卉,特殊的栽培技艺可培育出10~12支花序的佳品。此外,尚有千叶水仙(f.florepleno),花重瓣,
  幽香更甚。
  与水仙同属植物福建习见栽培的尚有喇叭水仙(n .pseudo -narcissus )或称黄水仙、洋水仙者,花黄色,较大,副花冠与花被片近等长,鳞茎较小。
  文殊兰(Crinum asiaticum L.var.
  sinicum (Roxb.)Baker
  石蒜科
  别名文珠兰
  多年生草本,鳞茎长柱状。叶20~30枚,多列,带状,长30~70厘米,宽5~10厘米,顶端渐尖,边全缘波状。茎葶直立,粗壮,伞形花序有花10~24朵,总苞片2,膜质,花高脚碟状,白色,花被片条状,长4~9厘米,雄蕊淡红色。分布于广东、台湾。福建寺庙中习见栽培,野生偶见。
  西南文殊兰(C.latifolium)偶见栽培于寺庙中,花有红晕。另外与本属相近尚有水鬼蕉(Hymenocallis littoralis),外形与文殊兰相似,花白色,但雄蕊花丝基部合生为杯状体,原产美洲热带,我国引种栽培或间有逸生。
  忽地笑lycoris aurea (L.Her.)Herb.
  石蒜科
  别名黄花石蒜、铁色箭
  多年生草本。鳞茎近球形,或为椭圆状,鳞茎皮干时黑色。叶基生,带状,扁平,3~6片,长15~30(~50)厘米,宽1~2厘米,全缘。花葶高30~60厘米,伞形花序有花5~10朵,花橙黄色,长约6厘米,花被片6。7~8月开花。花后长叶。
  全省星散分布,生山谷河边。我国中部、南部省区广布。日本、缅甸也有。
  民间、庭园、寺院习见栽培。与之相近的有石蒜(L.radiata)、叶比忽地笑狭且小,花红色,栽培粗放。
  朱顶红hippeastrum vittatum (L’Her)Herb.
  石蒜科
  别名朱顶兰
  多年生草本,鳞茎球形。叶6~8片,带形,长20~40厘米,宽2~5厘米,全缘。花序伞形状,具中空花葶,高达50厘米,每花序有花3~6朵,花被片6,漏斗状,朱红色,裂片边缘及中心有白色条纹。花期4~6月。
  原产秘鲁,现广泛栽培。福建习见栽培。
  此外红花莲(H.rutilum )与朱顶红相似,但花被片洋红带绿色,花被管绿色,易区别。近年,省内尚有引入君子兰属2种,叶2列,带状,其中大花君子兰(Clivia minima)花直立,鲜红色至桔红色;君子兰(C.nobilis )花桔红色,下垂。
  唐菖蒲gladiolus gandavensis Van Houtte
  鸢尾科
  别名菖兰、剑兰、十样锦
  多年生草本,球茎扁圆球形。叶基生或在花茎基部互生,剑形,长20~40厘米,宽1.5~3.5厘米,基部鞘状,嵌迭状排成2列。顶生穗状花序不分枝,长25~35厘米,多花,每花有2苞片,花有红、粉红、黄、金黄、白、紫等各种颜色。花被片6,外面3片较大。
  原产地中海沿岸,我国广泛栽培。福建也有栽培。鸢尾科福建习见栽培的尚有香雪兰(Freesiarefracta )、射干(Belamcanda chinensis)、鸢尾(Iris tectorum )和德国鸢尾(i .germanica )等。
  石斛dendrobium nobile Lindl.
  兰科
  别名金钗石斛
  附生草本,茎丛生。叶互生,长圆形,长8~11厘米,基部鞘状抱茎。总状花序有花1~4朵,花大,白色带淡紫色。
  福建一些园林部门栽培。广布中部、南部省区。
  本属栽培的尚有流苏石斛(D.fimbria-turn var.oculatum )等数种。此外,万带兰属(vanda spp.)数种、卡特兰(Cattleyaspp.)、兜兰(PaphiopediLum spp.)及蝴蝶兰(Phalaenopsis spp.)等热带兰花近有引入。斑叶鹤顶兰(Phaius Woodfordii)以及鹤顶兰(p .tankertiilliae )、白芨(BLetilla striata )和独蒜兰(Pleione bulbocodioides )等也见零星栽培。
  建兰cymbidium ensifolium (L.)Sw.
  兰科
  别名官兰、秋兰
  假鳞茎长卵形。叶2~6片丛生,带状,长15~30(~50)厘米,宽1~1.5厘米,顶端渐尖。花葶直立,有花4~7(~13)朵,浅黄绿至乳黄色,常有带紫红色或深紫红色斑点或脉纹。(4~)7~9(~11)月开花,清香。
  全省星散分布,生林下阴湿处。我国南部省区广布。印度、中南半岛、日本也产。
  兰花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历来不仅达官贵人青睐、文人墨客赞颂,平民百姓酷爱者也不少。通常以叶的形态、花序长短及花的颜色等分为不同的品种,如花瓣圆且厚为“梅瓣”;花白色或浅黄绿色者为素心兰(var.susin )
  仅严楚江教授的(厦门兰谱》中记载就有安溪素、厦门素、龙岩素、大凤、小凤等;叶缘黄白或金黄色者为焦叶兰(var.yakibaran ),此外“金丝马尾”也曾在连城县采得。
  与此相近的尚有寒兰(C.kanran ),叶较细,花序有花(5~)7~13(~15)朵,花微香,花期11~12月,以花的颜色分有大叶寒兰、青寒兰、红寒兰、紫寒兰等;多花兰(C.floribundum va.floribundum )叶基部有节,花序下垂,花红色,无香气,变种台兰(var.pumilum)除花较少外与多花兰无别。
  春兰cymbidium goeringii (Rchb.f.)Rchb.f.
  兰科
  别名草兰、独占、独占春
  假鳞茎聚生。叶4~6片丛生,长(10~)15~25(~30)厘米,宽6~10毫米,叶缘具微细锯齿。花葶短具4~5枚长苞片,有花1朵,偶有2朵,春季开花,花清香,幽雅宜人,花黄绿色时有带紫红色斑点。
  全省星散分布。我国秦岭以南、横断山以东广布。日本、朝鲜也有。
  春兰花期适逢新春,令人愉快的芬芳沁人肺腑,古人称之为“国香”、“香祖”、“天下第一香”,在各地有采得不_的变异类型,闽南地区的植株花较长。
  墨兰(Cymbidium sinense)也称报罗兰,叶宽且长,长达30~60厘米,花葶粗壮,有花多达20朵,紫褐色,有暗紫色脉纹,微香,苞片及花被片基部有蜜滴。习见的栽培品种尚有白墨(var.albo -jucundissimum )花纯白色,福建南靖有采到,民间有栽培;台湾尚有彩边墨兰(var.margicoloratum ),叶缘白色或黄色,上述皆为名贵稀有品种。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福建省志·生物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是《福建省志》的一部分志,侧重记述野生动、植物。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