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蕨类植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6958
颗粒名称: 第四节 蕨类植物
分类号: Q949.35
页数: 3
页码: 65-67
摘要: 本文介绍了苔藓植物的基本特征、分类、生长环境和生态价值。重点描述了福建省内的几种常见苔藓植物,包括卷柏科、阴地蕨科、莲座蕨科、里白科和蚌壳蕨科等。这些植物形态各异,生长环境多样,从山地林下到沿海地区都有分布。文章还详细介绍了这些苔藓植物的形态特征、生长环境及其药用价值。最后,提到了金毛狗作为一种常见的药用植物,其根状茎富含淀粉,可酿酒,也可用于止血。
关键词: 福建省 蕨类植物 植物类群

内容

(一)卷柏科
  卷柏Selaginella tamariscina (Beauv.)Spring
  别名还魂草
  植株高5~20厘米。主茎直立,粗壮,不分枝,顶端丛生小枝,各枝扇形分叉,辐射斜展,全株呈莲座状,茎枝干后内卷如拳,湿润时又重新开展,故称还魂草。叶二型,侧叶长卵状圆形,斜展;中叶卵状披针形,斜向上。孢子囊穗着生于枝顶,四棱柱形,孢子囊肾形,孢子二型。多生于海拔1200米以下的干旱石上或岩隙间。
  全省各地常见。
  全草药用,外敷可止血;炖酒内服,治跌打损伤。
  同属的本省尚有翠云草[S.uncinata(Desv.)Spring ]、深绿卷柏(s .doederleinii Hieron.)、兖州卷柏[S.involvens (Sw.)Spring]、江南卷柏(s .moelLendorffii Hieron.)等,均广布于全省各地的林下或路旁灌丛中。均供药用。
  (二)阴地蕨科
  阴地蕨Botrychium ternatum (Thunb.)Sw.
  别名蛇不见、小春花
  植株较瘦弱,高20~40厘米;根状茎短,具一簇肉质粗根。叶二型,总柄长约2厘米;不育叶的叶柄较长;叶片阔三角形,厚草质,三回羽状或羽裂,干后表面皱凸不平;羽片3~4对,阔三角形;末回小羽片或裂片卵形;能育叶生于总柄的顶端,有长柄。孢子囊穗圆锥状,二至三回羽状。生于海拔400~1000米的山坡路旁灌草丛中。
  分布于福州、沙县等地,但较少见。
  全草药用,清凉解毒、平肝散结,外敷治疮毒。
  福建尚有一种华东阴地蕨[B.japonicum (Prantl.)Underw.],与本地的主要区别在于植株较粗大,总柄较长,长6~10厘米或更长;叶草质,较薄,干后表面平坦,无皱凸不平等。生于林下或林缘禾草丛中;分布于福州宦溪,较少见。
  (三)莲座蕨科
  福建莲座蕨Angiopteris fokiensis Hieron.
  植株高2~3米;根状茎直立,块状。叶簇生;叶柄粗壮,长约50厘米;叶片阔卵形,长宽各约60厘米以上,二回羽状;羽片5~7对,狭长圆形;小羽片互生,披针形,顶生小羽片和侧生小羽片同形且分离;叶脉单一或二叉,两面稍明显,小脉间无倒行假脉。孢子囊群长圆形,长约1毫米,着生于离叶缘0.5~1毫米处。多生于海拔400米以下的林下溪旁或沟谷边阴湿地。
  全省各地较常见。
  根状茎供药用,有祛风解毒、止血的功效。
  (四)里白科
  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 (Thunb.)Bernh.
  植株高达1米,直立或蔓生;根状茎细长而横走,密被棕褐色长毛。叶疏生,厚纸质,叶柄长约60厘米;叶轴一至二回或多回二叉分枝,各回分叉处的腋间有1个休眠芽,并为1对托叶状的苞片所包,除末回分叉处外,各回的基部都有1对托叶状的阔披针形羽片;末回羽片披针形,边缘篦齿状羽裂,几达羽轴;裂片长线形,下面略呈灰白色或灰绿色。孢子囊群圆形,沿中脉两侧各排成一行。多生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荒坡、灌丛、草丛或稀疏马尾松林的林下。
  全省各地极常见。
  里白Hicriopteris glauca (Thunb.)Ching
  植株高约1.5米;根状茎横走,密被鳞片。叶纸质,叶柄长约60厘米,无毛;由叶柄顶端发出1对二回羽状深裂的大羽片,或顶芽继续发育成叶轴,形成多对二叉状的大羽片;羽片对生,长圆形,二回深羽裂;小羽片线状披针形,近平展,羽片深裂几达小羽轴;上面绿色或黄绿色,下面灰白色。孢子囊群圆形,沿中脉两侧各排成一行。多生于海拔200~1200米的山地疏林中、溪边或林缘阴湿地。
  全省各地常见。
  本种和中华里白[H.chinensis (Ros.)Ching]及光里白[H.Laevissima (Christ )Ching]两个种都很相似,后两个种在全省各地也较常见,但数量较少,生境与里白相同。
  (五)蚌壳蕨科
  金毛狗Cibotium barometz (L.)J.Sm.
  别名金狗头、金毛狗脊
  植株高约3米;根状茎粗大、平卧,连同叶柄基部均密被金黄色长柔毛。叶簇生,叶柄长达120厘米;叶片近革质,广卵状三角形,长宽各约180厘米,三回羽状分裂,末回裂片线形,稍呈镰刀状,上面有光泽,下面灰白色或灰蓝色。孢子囊群着生于小脉顶端;囊群盖坚硬,横长圆形,内瓣比外瓣小,成熟时张开,形如蚌壳,露出孢子囊。生于海拔300米或500米以下的山麓沟边或林下阴湿地。
  全省各地常见,尤以沿海各县较多。
  根状茎富含淀粉,可酿酒,又可供药用。其金黄色长柔毛供织地毡,也外用于止血。
  (六)蕨科
  蕨pteridium aquilinum (L.)Kuhn.var.latiusculum (Desv.)Underw.ex Heller
  植株高约1米或更高;根状茎长而横走。叶疏生、近革质,叶柄粗壮,长25~50厘米;叶片卵状三角形或阔披针形,三回羽状或有时为四回羽状深裂;末回小羽片或裂片长圆形;叶脉羽状,分离,侧脉二叉,下面隆起。孢子囊群线形,沿叶缘的边脉上连续生长;囊群盖线形,薄纸质。多生于海拔1600米以下的荒山荒地草丛中,也多见于林缘灌草丛中。
  全省各地极常见。
  根状茎富含淀粉,淀粉可供食用,亦可酿酒;幼芽作蔬菜,可食;全草供药用,可作驱虫剂。(七)乌毛蕨科
  乌毛蕨blechnum orientate L.
  植株高1~2米;根状茎粗壮,直立,木质,基部密被钻状线形鳞片。叶簇生,近革质,叶柄长10~60厘米,基部密被鳞片;叶片长圆状披针形,一回羽状;羽片多数,互生,线形,长15~25厘米,宽1~1.5厘米;叶脉羽状,分离,侧脉二叉或单一,近平行。孢子囊群线形,沿中脉两侧连续生长,不中断;囊群盖线形,开向中脉。多生于海拔1300米以下的溪旁路边及山坡路旁灌丛或草丛中。
  见于全省各地。
  根状茎供药用,有清热解毒、活血散瘀的功效。
  本种和同科的苏铁蕨(Brainea insignis (Hook.)J.Sm.Cat),在体形上极为相似,区别在于苏铁蕨的叶脉网状,在中脉两侧各形成1~3行网眼,囊群无盖等。目前本省仅见于云霄县城郊附近较干旱的路旁草坡或干燥的沟谷中及龙岩市红坊赤坑的沟谷林下路旁。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福建省志·生物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是《福建省志》的一部分志,侧重记述野生动、植物。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