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毒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6948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毒菇
分类号: S859.87
页数: 3
页码: 38-40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拥有丰富的药用真菌资源,但其中许多毒菇外形与食用菌相似,容易引起误食中毒事件。一些毒菇经过加工炮制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疾病。误食毒菇后,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幻觉反应、急性肝炎、黄疸、昏迷、休克和死亡等症状。对于毒菇中毒,应采取以解毒保肝为主的治疗措施。
关键词: 福建省 大型真菌 毒菇

内容

在大型真菌中有相当一部分种类含有对人体有毒的物质,这类大型真菌称为毒菇或毒菌。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毒菇或毒菌有200多种,我国已知的有183种,其中能致死人的有30多种。福建省现已查明的毒菇或毒菌有60多种。由于毒菇中的许多种类外形美观,菌盖肥厚多肉,往往容易和野生的食用菌相混淆,每年都有误食毒菇引起的中毒事件发生。中毒后,患者轻的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有的还会引起幻觉反应,严重的往往出现急性肝炎、黄疸、昏迷、休克和突然死亡。近来的研究发现,许多毒菇经过加工炮制,控制使用剂量,可以治多种疾病,有的毒菇的提取物有抗肿瘤作用,有的毒菇能抑制有害细菌和真菌,有的毒菇可用以合成香料、调味品等。
  亚稀褶黑菇Russula subnigricans Hongo
  别名毒黑菇、火炭菇、亚黑红菇菌体中等大小。菌盖浅灰色至煤灰黑色,直径6~11.8厘米,扁半球形,中部下凹呈漏斗状,表面干燥,有纤细绒毛,边缘色浅而又内卷,无条棱。菌肉污白,受伤处变红色而不变黑色。菌褶较稀,直生或稍延生,浅黄白色,伤变红色,稀疏,不等长,较厚,质脆,不分叉,往往有横脉。菌柄圆柱形,长3~6厘米,粗1~2.5厘米,较菌盖色浅,实心或松软。孢子近球形,有疣和网纹,无色,7~9×6~7微米。褶侧囊体和褶缘囊体披针形或近梭形,53~88×9.5~12微米。
  分布于湖南、福建、四川、江西等地,在福建省分布广,是最常发生中毒事件的毒菇。
  属呼吸、循环受损害型。死亡率达70%左右,毒素不详。误食后约半小时发病,出现胃区不适、恶心呕吐。2~3天后出现急性溶血,发热,畏寒,腰痛,肾功能衰弱,呼吸衰
  竭或中毒性心肌炎等。死亡多见于发病后第3天,死因是中枢性呼吸麻痹并心肌炎所致的循环衰竭。
  鬼笔鹅膏Amanita phalloides (Fr.)Seer.
  别名毒伞、绿帽菌、蒜叶菌
  菌体中等大小,表面光滑,灰褐绿色,有放射状内生条纹,菌环和菌托均为白色。菌盖直径5~20厘米,初期近卵圆形至钟形,开伞后近平展,边缘平滑无条棱。菌肉白色。菌褶白色,离生,不等长,稍密。菌柄白色,细长,圆柱形,长5~18厘米,粗0.6~2厘米,表面光滑或有纤毛状小鳞片。基部膨大呈球形,内部松软至空心。菌环白色,菌托肥厚,呈苞状。孢子印白色。孢子无色,近球形或卵圆形,7.8~11.7×6.5~7.8微米。
  分布于南方各省。福建省分布广。
  世界著名毒菌之一,极毒。含有毒肽(Phallotoxins)和毒伞肽(Amanitoxins)两大类毒素。潜伏期6~24小时或更长。发病初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经一、两天似乎病愈,实际上毒素已损害肝、肾、心脏、肺、大脑中枢神经系统。接着病情很快恶化,出现呼吸困难,烦燥不安、谵语、面肌抽搐、小腿肌肉痉挛。病情进一步加重,出现肝、肾细胞损害,黄疸、急性肝炎、肝肿大及肝萎缩,最后昏迷。死亡率高达50%以上。当中毒时必须及时采取以解毒保肝为主的治疗措施。
  春生鹅膏Amanita verna (Lam ex Fr.)Pers.ex Vitt.
  别名白毒伞、白鹅膏、白帽菌菌体中等大小,白色,有菌环和菌托。菌盖初期卵圆形。开伞后近平展,直径7~12厘米,表面光滑边缘无条棱。菌肉白色。菌褶离生,稍密,长短不一。菌柄细长,圆柱形,长9~12厘米,粗2~2.5厘米,基部膨大呈球形。菌托肥厚近苞状。菌环生柄之上部。孢子印白色,孢子无色,光滑,近球形,8~12×6.2~10微米。
  分布较广,见于河北、吉林、江苏、福建、安徽、湖南、广西、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毒性极毒。毒素为毒肽(Phallotoxins)和毒伞肽(Amanitoxins)。中毒症状同鬼笔鹅膏。死亡率高。本省主要毒菌之一。
  月夜菌Lampteromyces japonicus (Kawam.)Sing.
  别名月光菌、毒平菇、日本发光侧耳菌体中等至较大,菌盖扁平,菌褶晚上会发萤光。菌盖直径3~10厘米,大者达27厘米,幼时表面肉桂色或黄色,后呈暗紫或紫褐色。菌肉污白色。菌褶污白色,不等长。菌柄很短,具菌环,剖开菌柄后靠近基部的菌肉中有一块暗紫色斑。孢子印白色并稍带紫色。孢子近球形,光滑,无色,10~16微米。
  原发现于日本,近来在我国东北地区有发现。1985年在福建省泰宁县发生有21人误食月夜菌出现中毒事件。
  毒性极毒。食后1小时后发病,出现呕吐、头晕、腹痛、重视、手足麻木、肝大、心动过速等症状,严重时可引起死亡。据报道,
  月夜菌含有的有毒成份月夜菌醇(Lampterol)
  具有抗癌作用。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福建省志·生物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是《福建省志》的一部分志,侧重记述野生动、植物。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