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食用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694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食用菌
分类号: S646
页数: 8
页码: 27-34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大型真菌种类繁多,具有多种价值,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其中,少根根霉、米根霉、匍枝根霉、分枝犁头霉和毛霉是福建常见的真菌种类。它们在发酵工业、农业等方面有广泛应用,但也有一定的危害。这些真菌的形态特征和分布情况也各有不同。
关键词: 福建省 大型真菌 食用菌

内容

福建省是中国最重要的人工栽培的食用菌产地之一。福建省野生食用菌的种类也十分丰富,已查明的可供食用的种类有112种。其中最有名的有闽北大红菇(Russula vinosa)、香菇(汀菇、夏茂菇)(Lentinus edodes)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鸡〓(Termtomycesalbuminosus )等。近年来,由于森林植被破坏严重,野生食用菌产量逐年下降,已渐渐被人工栽培的品种所代替。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和人工栽培食用菌的国家之一。《礼记》载:“食所加庶羞有芝柵”。芝柄即指菇耳。宋朝年间,浙江龙泉、庆元一带菇农发明了香菇砍花栽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浙江菇农陆续到福建闽西、闽北一带进行香菇砍花栽培。民国18年(1929年),林森县(今闽侯县)三山农艺社农学家潘志农开始引种、栽培双孢蘑菇、香菇、草菇、金针菇,并著有《四季人工种菇大全》等专著,还函授全国各地的爱好者。潘志农的工作开拓福建省现代食用菌栽培业之先河。由于当时社会条件的限制,食用菌栽培业只处于萌芽状态,未形成社会生产力。
  20世纪50年代,福州地区的部分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开展草菇、香菇等食用菌栽培研究和真菌资源普查工作。从60年代开始,本省的食用菌栽培事业有了飞速发展。1962年,省科委组建本省第一个真菌专业科研机构--三明真菌试验站(今三明真菌研究所前身)。各科研单位、高等院校、轻工加工、供销外贸等部门共同协作,积极引进美国、日本、英国、荷兰等国的先进技术,通过消化、推广、普及,建立生产基地。同时,在银耳生活史、香菇育种和栽培工艺、金针菇育种、蘑菇育种、生产机械研制、产品加工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已初步形成科研、教学、生产、加工、销售体系。食用菌栽培已成为福建的一项重要产业,每年为国家创造大量的财富。香菇、蘑菇、银耳、金针菇、草菇、毛木耳等食用菌的产量均居全国首位。
  香菇Lentinus edodes(Berk.)Sing.
  别名香蕈、冬菇等
  菌丝体白色,绒毛状。子实体由菌盖、菌摺、菌柄等部分组成。菌盖早期半圆形,后展开呈伞状,表面褐色或暗褐色,被鱗片,有时会产生龟裂。菌褶辐射状排列,白色,刀片状。担子棒状,每个担子着生4个担孢子。孢子椭圆形,4.5~5.0×2.0~2.5微米。
  香菇是世界上第二大宗人工栽培的食用菌,也是我国最著名的食用菌之一。福建省是我国最重要的香菇栽培基地,产量居全国首位,1990年香菇干品达1.24万吨。
  历史上,“汀菇”、夏茂菇”是著名的地方特产,远销日本、美国、东南亚,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由于长期沿用原始的“砍花法”,生产周期长、产量低、资源利用率低。60年代开始,福建省推广人工接种段木栽培法,并引进了部分日本香菇菌种,产量和质量有了很大提高。80年代以来,在菌种选育、栽培工艺、产品加工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产区从原来的闽西北少数地区扩展到福建省全境,袋栽工艺在全省普及推广。香菇栽培已成为农村脱贫致富、发展经济、创利、创汇的重要产业。
  蘑菇Agaricus bisporus(Lange)Sing.
  别名双孢蘑菇、洋蘑菇、洋菇
  菌盖直径5~12厘米,初半球形,后平展,白色、光滑、渐变淡黄色,边缘初期内卷。菌褶初时呈粉红色,后变褐色至黑褐色。菌柄长4.5~9厘米,粗1.5~3.5厘米,白色光滑,近圆柱形。菌环生于菌柄中部,单层,白色,膜质,易脱落。孢子印深褐色。孢子褐色,光滑,椭圆形,大小为6~8.5×5~6微米。一个担子上大多着生两个担孢子,故名双孢蘑菇。
  蘑菇是世界上第一大宗人工栽培的食用菌。福建省未发现野生种。民国18年(1929年)前后开始引种,现已成为主要的人工栽培的食用菌之一,主要栽培区在闽南、闽东、闽中一带。1989年产量达14万吨,居全国首位。产品主要加工成罐头出口。“水仙花”牌蘑菇罐头是福建省名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每年为国家换回大量外汇。
  正红菇Russula vinosa Lindbl.
  别名红菇、真红菇、朱菇
  群生或散生。菌盖初期球形,后平展至浅凹,直径可达14厘米,表面大红或胭脂红,中央暗紫黑色。菌肉白色。菌褶长短不一,基部有分叉,鲜时白色,干时银灰色。菌柄圆柱形,5~l0xi~2.5厘米,白色或有红色的斑块。孢子印白色或淡奶油色。孢子近球形,8~9X7~8微米,表面有小疣。
  正红菇是福建省最有名的食用菌之一。除了食用之外,在莆仙地区民间,还做为产妇的滋补营养品。正红菇在全省各地的壳斗科林地上都出产,尤以闽西北红菇最为有名。到了夏秋生产季节,局部往往形成“红菇窝”。正红菇与米槠、栲树等壳斗科植物形成共生关系,属外生菌根菌,目前还无法人工栽培。近年来,一些地方林木生境破坏严重,正红菇产量逐年下降。
  车兹Volvariella volvacea (Bull.ex Fr.)Sing.
  别名秆菇、南华菇、兰花菇、苞脚菇、中国蘑菇草菇的菌丝体灰白色、半透明,有光泽。子实体群生或丛生,幼时卵形,成熟后展开成伞形。子实体由菌盖、菌褶、菌柄和菌托组成。担孢子椭圆形,水红色。
  草菇是世界上第三大宗人工栽培的食用菌。我国是草菇人工栽培的发祥地,早在18世纪,广东韶关的南华寺僧人就已食用和栽培草菇。福建省对草菇人工栽培技术的研究始于50年代。50年代以来,草菇栽培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培养材料已从单一的稻草发展到利用废棉、落地棉、棉籽壳;栽培方式从室外畦栽发展到室内床栽。目前福建省的草菇主产区是漳州市一带,产品主要加工成罐头出口。1989年全省产量为6000吨,总产和单产都居全国首位。
  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 (Curt.ex Fr.)Sing.
  别名朴菇、构菌、金菇、毛柄金钱菌
  菌盖直径2~15厘米,幼时球形至凸出形,逐渐开展至平坦,淡黄色。菌肉几乎白色。菌褶白色或奶油色。菌柄长2~8厘米,直径2~8毫米,下半部暗褐色,密被黑褐色绒毛,上半部淡黄色。孢子印白色。担孢子无色,表面光滑,椭圆形,5~7×3~4微米。
  金针菇是世界上大宗人工栽培的食用菌之一,风味独特,营养价值高,有“超级保健食品”的美称。福建省有野生的种类,但未形成生产力,70年代开始进行人工栽培工艺、菌种选育及产品加工的研究。目前栽培方式以袋栽为主;品种有野生种驯化选育的、有杂交种以及从日本引进的纯白品种等。产品除了加工成罐头出口外,还大量鲜销,近几年鲜品还直接运往香港市场。1989年,福建省金针菇产量达6000吨,总产和单产都居全国首位。
  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 (Jacq.exFr.)Kummer.
  别名糙皮侧耳
  子实体丛生、叠生。菌盖直径5~15厘米或更大,贝壳状或舌状,侧扁有后沿,盖缘薄、平坦。菌肉白色,柔软。幼蕾时,菌盖颜色黑灰或青灰色,长大后,变成灰白色。菌褶白色、延生。菌柄短,侧生或偏生,长1~4厘米,叠生时无柄。孢子印白色。孢子圆柱形,光滑,8~12×3~4微米,无色透明。
  平菇属的种除了糙皮侧耳外,还有凤尾菇、鲍鱼菇、桃红平菇、榆黄蘑、阿魏蘑菇等,都是人工栽培的食用菌,商业上通常把这些不同的种通称为平菇。平菇是广泛人工栽培的食用菌之一。福建省60年代开始人工栽培,栽培方式有段木栽培、瓶栽、袋栽、床栽等不同方式,使用的培养料有段木、木屑、废棉、棉籽壳、稻草等,产品除少量制罐头外,大部分鲜销市场。
  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 Berk.
  别名白木耳
  子实体纯白色,胶质,半透明,直径5~10厘米,由许多瓣片组成,干燥后呈淡黄色。在子实体瓣片的上下表面均覆盖有子实层。担子卵圆形或近球形,12~13×10微米,透明无色。孢子近球形,6~7.5×4~6微米,透明无色。
  银耳是我国著名的食用菌和药用菌,它不仅是宴席上的珍品,也是名贵的滋补品,有“润肺、生津、止咳、降火、润肠、益胃、强心、壮身、美容、嫩肤、延年、益寿”等功效。银耳原是野生的胶质菌,主要分布于南方各省,以四川省的“通江银耳”和福建的“漳州雪耳”最为著名。我国人工栽培银耳的历史已有90多年了,早期的生产方式原始,每年把树木砍下,靠天然孢子接种,收成无保证。60年代以来,福建省在银耳生活史、银耳菌种生产和银耳栽培工艺等领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取得突破性的成果,银耳产量大幅度提高。1989年产量达4000多吨,居全国首位。目前省内最大的银耳产区是古田县,有“银耳之乡”的美称。
  别名竹参、竹笙、面纱菌、网纱菇单生或群生。子实体高12~20厘米,菌托白色,直径3~5厘米,菌盖钟形,高宽各3~5厘米,有明显网格,顶端平,中具一孔,造孢组织暗绿色,微臭。菌幕白色,从菌盖下垂达10厘米,由管状组织形成,网眼多角形,宽5~10毫米。柄白色,中空,基部粗2~3厘米,向上渐细,壁海绵状。孢子椭圆形,3.5~4.5x 1.7~2.3微米。
  竹荪是我国传统的山珍,多用于高级宴席。福建省野生的竹荪除了长裙竹荪外,还有短裙竹苏(Dictyophora duplicata)、棘托竹称(Dictyophora echinovolvata)等。80年代初期,我国人工栽培竹荪获得成功。目前,福建省大部分地区都已开展竹荪人工栽培,但由于市场消费不多,产量不稳定。
  别名黑木耳、光木耳、细木耳、云耳
  长裙竹苏Dictyophora indusiata (Vent.ex Pers.)Fischer
  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 (L.ex Hook)Underw.
  子实体薄而有弹性,胶质,半透明,呈耳状或杯状,表面平滑或有少数皱纹,红褐色、灰褐色或黑褐色,直径可达12厘米,干后强烈收缩,上表面子实层变为深褐色至近黑色,不孕的下表面呈暗青褐色,布以极短的绒毛。孢子印白色。孢子肾形,无色透明,9~14×5~6微米。
  木耳是我国最主要的食用菌之一,除了营养价值之外,还有活血、止血、止痛、益气强身等药效。我国木耳的产量居世界首位,产品还远销日本、港澳及东南亚等地区。福建省野生的黑木耳还未发现,从60年代以来,人工栽培的木耳渐渐增多,栽培方式有段木栽培、瓶栽、袋栽等,目前以木屑袋栽方式为主。木耳是福建省主要的食用菌栽培品种之一。
  毛木耳Auricularia polytricha (Mont.)Sacc.
  别名粗木耳、白背木耳、牛皮木耳
  子实体韧胶质,早期杯状,后渐变为耳状或分叶状,大多平滑,稀有皱纹,基部往往有皱褶,红褐色或紫红褐色,直径可达22厘米,干后收缩,质地稍硬。子实层新鲜时紫红色,干后呈紫黑色至黑色。不孕面灰白色、淡黄褐色或茶褐色,毛较多,毛长约450微米,透明,直径5~6微米。孢子圆柱状,透明无色,12~13×6微米。
  毛木耳是热带和亚热带的种类,福建省各地的林区都有野生的毛木耳。毛木耳人工栽培方法简单、粗放,适于段木和袋料栽培,产量高,抗霉能力强,但质地稍粗糙,市场价格较低。虽然毛木耳没有特殊的鲜味,但那脆骨质的质地是一般食品中少有的,所以颇受国外消费者的欢迎,是很有发展前途的出口商品。福建省毛木耳的产量居全国首位,1989年共产4000多吨干品。
  鸡〓Termitomyces eurrhizus (Berk.)Heim
  别名鸡肉丝菇、鸡栖菇、鸡〓、白蚁菇、桐菇、鸡脚菇、姬白蚁菌
  初出土时菌盖锥状,伸展后中央具一乳突,直径5~25厘米,表面稍粘,色纯白至灰黄色或灰褐色,边缘往往放射状开裂,菌肉厚,白色,菌褶稠密,白色,干后带淡黄色。菌柄中生,内部充实,纤维质,幼时上粗下细,后期上细下粗,约8~20×1~3厘米,基部稍膨大成球茎状,末端常长延,长短不一,10~90厘米。孢子无色,平滑,椭圆形或蓖麻籽形,7~9×4~5微米。孢子印在白纸上淡红色,在黑纸或蓝纸上白色。
  鸡〓味道鲜美,是我国最著名的野生食用菌之一,福建省各地都产,尤以闽南地区为多。野生鸡〓单朵散生,有时三五成群,偶尔数十数百成窝,生于林缘、荒坡、墓地等腐殖土中,基部之根状物与白蚁窝中的菌圃相连,与白蚁共生,目前尚无法人工栽培,产量有限,尤为珍贵。
  青面梨菇Russula virescens (Schaeff.)Fr.
  别名绿菇、青头菌、梨菇、绿豆菇、青蓝菇
  菌盖直径4.5~11.5厘米,初期球形,后扁半球形,逐渐伸展,最后中部稍下凹,不粘,绿色或灰绿色,表皮往往龟裂,老时边缘往往有棱纹。菌肉白色。菌柄白色,无毛,内部松软,圆柱形,长2.5~6厘米,粗1~3厘米。菌褶白色,较密,离生,长短一致,少数分叉。孢子无色,成堆时白色,近球形,有小疣,7~9×6.5~7微米。
  可食,是福建省山区集市上最常见到的野生食用菌之一,产量颇为可观。目前尚无法人工栽培。
  茶薪菇Agrocybe aegarita (Brig)Sing.
  别名茶菇、油茶菇
  子实体单生或丛生。菌盖初凸出,后平展,中央浅凹,直径4~18厘米,一般8厘米左右,浅肉桂褐色,边缘色较淡,中央色较浓。边缘初期内卷,后期外展,菌肉肥厚,白色,厚约1~2厘米,菌摺初白色,后褐色,不等型。菌柄上下等粗或上粗下细,中实,纤维质,长4~10厘米,直径0.5~2厘米,淡黄褐色。菌环上位着生,白色、膜质、后期常脱落。孢子浅褐色,卵圆形或椭圆型,有不明显的芽孔,6~11.2×4~4.5微米。
  野生的茶薪菇4~9月生于本省山区的油茶树枯枝、树粧上,可食,是闽西著名的药用菌之一,“性平、甘温、无毒”,有利尿、渗湿、健脾、止泻等功效。70年代人工栽培成功,现已在部分地区推广。
  松络丸Rhizopoeon piceus Berk ex Curt
  别名黑络丸、松菇、黑根须腹菌
  子实体不规则球状,直径1.5~4厘米,新鲜时白色,干时浅烟色至黑色,菌丝索紧贴于子实体上部,稀少,子实体下部的菌索呈根状。包被厚约220~250微米,单层,紧密。内部深肉桂色,孢体腔圆形至迷路状,中空,腔壁白色,厚约65~120微米。担子棒形,13~17×6~8微米;孢子成堆时黄色,在显微镜下无色,长椭圆形,常具两个油球,光滑,5~7×2.5~3微米。
  松络丸是一种美味且大众化的食用菌。闽南地区各县都产,南安、同安、长泰尤多,三明市也有分布。松络丸生于马尾松林地土表层,与马尾松细根形成共生关系,每当夏、秋季节,农民上山采挖,切片晒干,以供市场需要,目前尚无法人工栽培。
  圆锥羊肚菌MorchelLa conia Pers.
  别名尖顶羊肚菌
  散生或群生。菌盖近圆锥形,顶端尖或稍尖,高达10厘米,直径2.5~3厘米,表面有许多小凹坑,凹坑多为长方形,浅褐色,棱纹色较浅,多纵向排列,由横脉连接。菌柄白色,长达6~8厘米,直径约为菌盖基部的2/3,上部平,下部有不规则的凹槽。子囊250~300×17~20微米。孢子单行排列,20~24×12~15微米。侧丝顶部膨大,直径达9~12微米。
  羊肚菌是著名的食用菌之一,但本省尚没人食用,野生产品数量少,三明市、
  永泰、南靖等地零星可见。目前还无法人工栽培。菌丝体已人工培养成功,可做为食品添加剂和调味品。
  美味牛肝菌Boletus edulis Bull.ex Fr.
  别名肥丝菇、牛八菌、大脚菇
  双生或丛生。菌盖直径8~15厘米,扁半球形,表面光滑,不粘,黄褐色。菌肉厚,白色,伤时不变色。菌柄近圆柱形,基部稍膨大,6~12×2~3厘米,色较菌盖浅,上部有微细网纹。菌管黄色并带淡绿,在菌柄周围深深地凹陷,管口小,每毫米2~3个。孢子黄色,光滑,近梭状,12~17×4.5~5.5微米。
  是极美味的野生食用菌之一。产山区林地上,外生菌根菌,目前尚无法人工栽培。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生物志

《福建省志·生物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是《福建省志》的一部分志,侧重记述野生动、植物。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