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图书馆
福建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福建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一、海洋研究机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海洋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6921
颗粒名称:
一、海洋研究机构
分类号:
P74
页数:
5
页码:
494-498
摘要:
本文是一篇关于福建省海洋科学教育和研究机构的介绍。文章涵盖了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福建海洋研究所和福建水产研究所等机构的背景、历史和研究方向。其中包括海洋学、环境学、航海学、水产学、地理学和生物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关键词:
海洋
研究机构
福建省
内容
一、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为国内惟一滨海校园的综合性高等学校,其海洋学科渊薮久远。早在20世纪20年代,即在国内率先开展海洋生物学研究,创建“中华水产生物学会”和“海产生物研究场”,先后发现“嘉庚水母”和“文庆海星”等新种,外籍教师S.F.Light研究刘五店脊索动物文昌鱼(1926年),引起国际学界关注。30年代已成为中国海洋生物学研究中心,成立并主持“中华海洋生物学会”,编辑出版《海洋生物学报》、《水产生物学报》等学术期刊,还组织进行东沙群岛的海洋生物考察。1935年,生物系教师黄大恒获庚款资助,率陈国珍等学生在厦门港作定时观测海水化学要素,论文发表于〈科学纪事>(1938年),是国人最早的海水分析记录。
1946年6月,厦门大学创办海洋系。同年,经中英庚款委员会批准资助,建立中国海洋研究所。系所皆为国内首家海洋学术机构。时唐世凤教授任系主任兼所长。1952年全国院校调整,大部分系所师生被分流至外省,遂成为中国一些海洋科学院校和研究所机构的历史源头。部分留校教师仍持续从事海洋学教研。生物系郑重、金德祥教授分别开设海洋浮游生物学和海洋植物学课程。化学系陈国珍、李法西教授先后开展海水分析化学和化学海洋学研究。50年代末,先后组建海洋生物、海洋化学和海洋物理等教研室。这些学科建设,皆属国内开创先举。1959年,省科委在厦门大学创办福建省海洋研究所,1962年改为中国科学院华东海洋研究所,1965年归国家海洋局,为该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厦门大学早年所培养的校友中,不少成为中国海洋学界的栋梁和国际知名海洋学家。
总之,无论从机构的衍生筑构、学科的开创和人材的培养输送,厦门大学都作出了辉煌的历史贡献。因此,厦门大学无愧地被称为中国海洋科学的发祥地。
(一)海洋与环境学院
福建省政府为增强厦大“211”工程重点学科实力,发挥高校在建设海洋经济大省中的作用,于1996年与厦大共建、成立海洋与环境学院,学院下属单位包括:海洋学系、亚热带海洋研究所、环境科学研究中心、海洋环境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厦门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培训中心。2000年,学院有教授23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4人),副教授31人,学生308人,其中,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分别为219、52和36人。建院后发表学术论文近500篇,其中收录在SCI的论文有38篇,EI5篇、ISTP2篇,共获国家、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0多项,已成为中国重要的海洋与环境领域的人才和科学研究基地。
1.海洋学系
始建于1946年,重组于1970年,下设物理海洋学、海洋物理、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四个专业,及海洋生物学专业与厦门大学生物学系合办的国家教育部生物学(含海洋生物学)理科人才培养基地班,有硕士点3个,博士点2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也是中国海洋化学学会挂靠单位。开创中国海洋科学之先河。半个多世纪,先后培养数以千计的海洋科学人才,被誉为中国海洋科学的摇篮。
该系主要从事海洋环境数值预报、水声遥测遥控、信息传输、同位素海洋化学、海洋地球化学、浮游生物学、海洋鱼类学等6个领域,挤身“九五”国家重点科研专题、科技部“863”、“973”攻关课题研究,取得一批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的科研成果。
2.环境科学研究中心
前身为厦门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1982年建成)。1992年,扩建为中心,扩员大多来自海洋系所。其宗旨为“面向海洋,内联外合,培养人才,服务社会”,以海洋环境、环境管理与环境工程为主攻方向。下设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环境分析监测、环境生态、环境评价与管理等研究室,为环境科学硕士和博士授予点,持有“环境影响评价甲级证书”。
该中心锐意开拓进取、积极联合国内外研究力量、共同研究解决环境问题,在海洋主要界面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海岸带的可持续发展和综合管理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在厦门特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与建设中做出了贡献。
3.亚热带海洋研究所
前身为中国海洋研究所(1946年始建),重建于1978年,为厦门大学海洋研究所,1983年经教育部批准,定名为“厦门大学亚热带海洋研究所”,拥有近海调查船和海洋动物增养殖基地,为地矿部批准的海洋地质勘查资格单位。长期从事海洋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和开发实践,承担国家“七五”、“八五”、“九五”和科技部“863”、“973”等高科技研究项目,在海洋水文预报模式、水声超声遥测遥控、视频图象水下传输、水下通信、海洋工程地质、海洋环境保护、极地海域同位素化学、海洋浮游生物学以及海洋经济动物增养殖等方面的研究取得成果,获30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奖励。
4.海洋环境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995年成立,挂靠于厦门大学环境科学研究中心。次年正式对国内外开放,接受客座研究、博士后工作、攻读博士与硕士学位(包括国外留学生)人员。实验室成立后,先后批准并资助了来自同济大学、中科院地质所等单位共20多个申请项目。共争取300万元左右的各项资金,完成了国家教育部和省科委联合资助的重点项目“台湾海峡生物生产力及其调控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基金课题“香港维多利亚港和厦门西港海域污染沉积物对比研究”等项目研究,以及国际和港台地区多项合作研究课题。该实验室已形成中青年科学家为主体的、充满活力的科学研究队伍。
5.厦门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培训中心
该中心为厦门市政府与厦门大学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共建,于1996年成立,其目的是组织协调海洋学科与相关学科的交叉与合作,促使海洋学科更直接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加强海洋科技与管理干部的培训,提高其科学素质和管理水平;推广厦门在海岸带综合管理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争取将厦门建成为国家有关部委和国际有关组织进行海岸带综合管理和环境保护培训的依托点,逐步使厦门的海岸带管理达到国际水平。
(二)生物学系
创建于1922年,率先在国内开展海洋生物学教学与研究。下辖微生物学、硅藻、细胞生物学、海洋植物生态和生物技术等教研室,还有与海洋学有关的海洋硅藻研究室和红树林研究中心等机构。2000年有教授24人(其中博士生导师9人),副教授49人,从事海洋微生物学、海洋酶学、海洋鱼类病原微生物防治、硅藻生态及繁殖、海洋赤潮、污损生物、亚热带海洋生物技术、海洋动物增养殖技术、初级生产力、红树林生态系统及其保护、环评等研究。承担国家“九五”重大攻关课题、“863”高科技计划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多项。
二、集美大学
1994年,国家教委批准,由交通部、农业部、福建省和厦门市联办集美大学,以福建省领导为主。在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创办的集美学村原有的航海学院、水产学院、福建体育学院、集美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和集美师范高等学校等5所大专院校的基础上合并组建而成,是中国最早的涉海教育机构之一。
(一)航海学院
前身是陈嘉庚先生于1920年2月创办的集美学校水产航海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交通部直属航海学校,是中国培养高等航海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1970年并入厦大海洋系,1975年复原为集美航海学校,1978年升格为集美航海专科学校,1989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建立集美航海学院。
学院下设航海系、轮机系、电气工程系、国际航运管理系和基础部、社科部及船员培训中心等7个教学单位,有航海技术、航海高等教育两个研究所。设有海洋船舶驾驶、轮机管理、船舶电气管理、船舶通信导航、无线电技术、工业电气自动化和国际航运管理等7个专业,学院面向沿海和长江流域各省市招生。2000年学生数达2200多人,有教授、副教授和高级技术职称的教师102人。学院重视科学研究,利用雷达模拟器、卫星导航装置、自动化机舱、GMDSS等先进设备从事科研和技术革新。学院有5000吨级远洋实习船、400吨级近岸实习船各一艘,还有158TEU的集装箱船一艘、实习工厂和海上训练中心各一。
学院重视与国外航海院校及航运研究机构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与美国、埃及、澳大利亚、香港和台湾等海运学院建立了校际交流和协作关系。
学院建成80多年,已培养近2万名高级海运人才,他们的足迹遍及五大洲三大洋,以突出的业绩和声誉使母校赢得“航海家的摇篮”之称。
(二)水产学院
原属农业部直属水产高等学校,建于1972年。学院下设水产养殖、机械与电子工程、食品工程和管理工程4个系,分设19个专业,并设中央农业管理干部厦门水产学院分院、基础部、社会科学部、体育教研室等教学部门。2000年有高级职称教师70余人。按专业配套和教学科研需要,学院建立渔业机械厂、电子仪器厂、食品加工冷冻厂和海水、淡水养殖实验场等生产和实习基地,并设立水产苗种研究中心、台湾水产科技研究室等研究机构,出版发行《厦门水产学院学报》等刊物。
学院研究方向和服务范围侧重海水增养殖技术、水产加工和综合利用新技术、渔业机械和电子仪器。在人工育苗、饲料配置、养殖品种引进、养殖病害防治、良种培育、水产品保鲜、加工和综合利用技术等学科,取得数百项成果,获省级以上奖励20多项。
三、福建师范大学
前身为福建优级师范学堂,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1950年升格为福建师范学院,1972年改为福建师范大学。
(一)地理科学院
1999年建立,下设地理系(1952年建系)和地理研究所(前身为中国科学院福建分院地理所,1959年建,1964年始隶属省科委,文革时曾撤所,1983年重建)。1960年初,参加海岸带综合调查(0701项目)的福建大队,负责海洋地质部分调查。主要参加人员于1964年并入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该学院长期以来从事海洋地理、海洋地质、海洋水文、海洋经济和海洋环境学的教学和研究。
(二)生物工程学院
1999年建立。早在优级师范学堂年代,即设有生物学专科,传授有关海洋生物知识,系统制作海洋生物标本。该院长期以来开展海洋生物分类学、海洋生物资源、生态学、海水养殖及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和技术开发。
四、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1959年11月创建于厦门大学,为“福建海洋研究所”,先后属省科委、中科院省分院管辖,所长由张玉麟副校长兼任,郑重教授、何恩典副教授兼副所长。1962年5月改为中科院华东海洋研究所。1965年12月改为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是国内规模最大、技术力量雄厚和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综合性海洋研究机构之一。下设海洋水文气象、海洋地质、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遥感与信息和海洋局重点实验室等7个研究室,有环境评价、科技开发、工程技术等5个技术中心及3个科技开发中心(公司)。2000年,有在职研究员29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人,其中一位工程院院士),副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72人,形成了一支具有创新能力和能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开发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的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拥有仪器设备1500多台件,馆藏中外图书期刊8万册。在海洋生物工程、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海洋生物技术、海洋环保与污水处理技术、海洋工程勘查设计、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1997年国家科委公布的全国百强综合性研究所中,该所名列综合实力第69名,绩效第76位。
40年来,该所承担并完成了多项国家、省部级重大和重点科研项目,以及多项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科研和技术开发项目,并与世界上3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承担或参与东海污染调查、中加合作海洋生态系围隔式实验计划、全球海洋污染监测计划、中英合作海岸带生态系保护与管理研究、香港岩石潮间带生态学研究、中美长江口及邻近陆架沉积联合调查、国际海平面研究、中法合作大亚湾核电站零点生态调查,从事海洋风暴潮数据预报、河口港湾水文泥沙回淤、海岸侵蚀与防护对策、海洋工程防污损防腐蚀、海洋贝虾类人工育苗和海洋观测仪器等调查研究与开发,共获得了1500多项科技成果,其中100多项为国家、省部级自然科学奖和科技进步奖。
五、福建海洋研究所
1979年6月成立于厦门,为省属独立自然科学研究机构,是一个多学科、综合性的海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单位。下设海洋生物、海洋化学、海洋地质地貌、海洋水文气象等4个研究室和一个海洋工程勘探中心,拥有一艘720吨级海洋综合调查船,配备卫星定位系统,可在中国沿海全海域进行调查。该所2000年有研究员3人,副研究员11人,主要从事台湾海峡及邻近海域海洋调查、海水养殖和品种培育、养殖病害防治等技术开发和海岸工程前期可行性研究。先后承担和参与省海岛资源综合调查,台湾海峡中、北部海洋综合调查、闽南一台湾浅滩渔场上升流生态系研究、台湾海峡西部海域石油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台湾海峡上升流区水文动力结构和生物生产力研究、南海东北部海区沉积生物综合生态和拟生态调查、大黄鱼养殖产业化技术研究与开发、海湾扇贝人工育苗和养殖技术研究等课题,取得多项重点成果,多次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特别在台湾海峡区域海洋学研究方面取得了较丰硕成果,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六、福建水产研究所
1957年成立于厦门,隶属海洋水产厅,是福建综合性应用研究与开发海水与淡水水产的专业机构。下设渔业资源、海洋捕捞、渔业环境、海水养殖、渔业机械、水产品加工和情报资料等研究室及综合性实验场和海水鱼类研究基地。2000年有髙级职称人员13人。从事海洋水产相关的研究方向包括:鱼虾贝藻类苗种培育、养殖技术与病害防治技术、渔业资源调查及其开发利用与繁殖保护、海洋捕捞渔具与渔法、渔业环境调查、监测与评价、渔业机械与仪器研制、水产品保鲜加工和综合利用等范围。承担和参与的调查课题有:中日合作海水鱼类人工养殖技术研究、厦门地区鳓鱼资源调查、东海大陆架渔业自然资源调查、福建近岸大黄鱼自然资源调查、福建近海中上层鱼类资源调查、闽中、闽东渔业资源调查。主办《福建水产》专业期刊,为福建水产资源可持续开发和台湾海峡两岸水产科技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海洋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至2000年,系统记述福建省海区环境的自然状况以及海洋科技的进步和成就。分海洋地质地貌、物理海洋、海洋生物、海洋化学、海洋科技等6章。
阅读
相关机构
厦门大学
相关机构
福建省海洋与环境学院
相关机构
环境科学研究中心
相关机构
亚热带海洋研究所
相关机构
海洋环境科学教育部重...
相关机构
厦门海岸带可持续发展...
相关机构
集美大学
相关机构
航海学院
相关机构
水产学院
相关机构
福建师范大学
相关机构
地理科学院
相关机构
生物工程学院
相关机构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
相关机构
福建海洋研究所
相关机构
福建水产研究所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