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海洋自然保护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海洋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6918
颗粒名称: 二、海洋自然保护区
分类号: P714
页数: 5
页码: 486-490
摘要: 本文介绍了福建省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及规划,简要描述了海洋资源受到过度开发和污染的影响,以及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的必要性。文章列举了厦门珍稀海洋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晋江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自然保护区和晋江石圳海岸地貌地质景观自然保护区等福建省已建立的自然保护区,并简要描述了各自的重要性和保护措施。
关键词: 海洋 自然保护区 福建省

内容

随着沿海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人们向海洋索取越来越多的物质,同时向海洋排入大量废污物质。实际上,海洋资源并非无限,其支付能力、再生能力和对污染物降解净化容量都有一定限度。由于过度捕捞,甚至达到酷渔滥捕地步,资源造成破坏,出现枯竭;由于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许多生物物种濒临灭绝,珍稀生物遭受破坏。例如,大黄鱼原是福建省水产主要优势种,最高年产量曾达6.65万吨,1985年下降为106万吨,至20世纪卯年代已成为稀罕品种;又如,福建省带鱼最高年产量为6.70万吨,1985年下降为2.94万吨,90年代急剧下降;早年盛产于厦门岛北部刘五店的文昌鱼,由于大面积围垦筑堤,改变了海域的水动力条件和底质环境,繁殖的自然条件改变很大,其资源量大幅度减少;再如平潭的中国鲎,年产量常在20~30万对,由于20世纪80年代开发鲎试剂,遭大量捕杀,至90年代产量仅剩1~2万对,鲎试剂产业也遭威胁,濒临倒闭。
  为了保护一些海洋自然环境,恢复一些可更新的海洋资源,拯救海洋珍稀瀕危的生物物种,保护自然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观迫在眉睫。海洋自然保护区就是以保护海洋自然为目的,在海域、岛屿和海岸带对选择的保护对象划出界限加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其举措能够为人类保存一部分海洋生态系统的天然本底,为未来人类活动的优劣效果提供比照标准,为子孙后代认识海洋、利用海洋留下一些标本;此举措又能控制部分海洋环境的恶化,保护良性的海洋生态,平衡物质循环,为大量物种提供栖息条件,保护物种多样性,保护珍稀、瀕危的生物物种,促进再生资源的生息、繁衍、恢复和发展,让物种为人类持续利用;此举措又能保护自然历史遗迹和重要风景名胜。因此,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对于促进海洋的合理开发、持续使用,对科学研究、文化教育和旅游事业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历史作用。国际上常以海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程度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海洋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准。所以,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是福建省海洋事业的战略任务之一。
  根据福建省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保护对象的地理分布特点和保护现状,进行统一规划,建立起类型比较齐全、布局合理的海洋自然保护区网点,并纳入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网络。海洋自然保护区以生态系统自然保护为主,保护具代表性生态系统环境和物种多样性。同时,加强对珍稀、瀕危生物物种、对具较高科学研究价值的自然历史遗迹、典型地质地貌的保护。
  在福建省科委海洋处牵头下,组织国家海洋局三所、福建省地震局、福建师范大学和福建省科委科管处等单位专家,进行实地踏勘和资源论证,提出科学规划,申请报批,至2000年,福建省共有5处海洋自然保护区。
  (一)厦门珍稀海洋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00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新建的18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中有此一保护区,其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具有稀有性、代表性和典型性,在保护生态平衡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厦门珍稀海洋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在原来省、市级中华白海豚保护区、文昌鱼保护区、白鹭保护区的基础上合并建成的。
  1.厦门文昌鱼自然保护区
  文昌鱼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无脊椎动物进化到脊椎动物的过渡类型典型代表,有“活化石”之称,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意义,同时也是营养价值很高的海珍品。
  厦门是中国文昌鱼主要的传统产地,由于筑堤围垦,厦门刘五店海域的文昌鱼已瀕临绝种。经调查,厦门岛东南面的黄厝附近海区和厦门与金门之间的一带海区,仍有丰富的文昌鱼资源。黄厝海区最高栖息密度达1050尾/平方米,最高生物量为26.3克/平方米。保护区位于118°09′~118°20′E,24°24.5′~24°37′队保护区面积为53平方公里(图6-6),为省级保护区。
  2.厦门大屿岛白鹭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范围包括大屿岛、鸡屿岛全部陆域和滩涂,保护对象包括岩鹭、中华白鹭(黄嘴白鹭)、大白鹭、中白鹭和小白鹭等及其赖以生息的环境。厦门市环境保护局负责保护区的综合管理工作,主要职能是贯彻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开展宣传工作;拟定保护规划,实施建设;组织监测,进行科学研究和考察;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表彰奖励保护有功人员。1995年11月,厦门市第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该保护区的管理办法,定为市级保护区。
  白鹭隶属鸟纲鹳形目鹭科白鹭属,为世界珍稀鸟类,厦门地区竟分布有5种,也是中国记录的仅有的5种。1860年发现的中国白鹭新种,标本采集地就在厦门。白鹭在厦门各湿地环境均有分布,其中在西港沿岸的杏林湾至筼筜港一带较多。除具观赏价值外,白鹭在维护生态、科研、文化教育、旅游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是厦门的简称,也是厦门市市鸟。中华白鹭和岩鹭不仅是国家重点保护鸟类,也是世界性瀕危绝种的物种。大白鹭和中白鹭则是中日候鸟保护协定中的保护鸟类。
  3.厦门市中华白海豚保护区
  在国际自然保护同盟(IUCM)鲸类专家组主席Leatherwood建议下,该保护区于1997年8月成立,其时定为省级自然保护区,于1997年12月施行《厦门市中华白海豚保护规定》,保护示范区范围包括两个核心区,一是自第一码头与嵩屿连线以北至海堤,计3.5平方公里,二是同安湾口,即钟宅-刘五店-澳头-五通四连线内,计2平方公里。
  中华白海豚是一种暖水性小型鲸类,分布在中国东南沿海,多栖息于近海港湾河口一带,以成双行动者居多,有时也会成群结队。20世纪60年代以前,厦门-鼓浪屿海峡一带有成群游动翻滚,其后踪迹罕见。中华白海豚是一种珍稀动物,属国家野生动物重点保护对象。除供观赏外,还具较高科研价值,如可为回声定位水下通讯导航、水中运动减阻等仿生学研究,提供有益启示。作为鲨鱼的天敌,海域中有中华白海豚存在,人们在水里可免遭鲨鱼侵害之患。
  该自然保护区建成后,与香港、台湾相关机构保持正常的学术和管理方面的交流。
  (二)晋江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自然保护区
  1987年,在晋江深沪湾土地寮到西脚寮村之间的海滩上发现了24个古树桩,最大直径110公分,最小为30多公分,深埋2.0~2.5米,已碳化和硅化,经鉴定为松种油杉(Pinacea,KetelecriaCarr),其年代确定距今6000~7000年。油杉通常分布在海拔1000米的山地丘陵,偶有在300~500米处,全新世中晚期以来,海平面上升,地层下沉,树桩被海沙掩埋历数千年而后显露。目前国外发现海底古森林遗迹几处,如英、法、加、美的大西洋海岸地带,日本富山湾潮下带也有发现,晋江深沪湾则为国内仅有。同时,距古森林遗迹南100多米潮滩,还发现成片牡蛎遗迹,呈原生状态,主要为近江牡蛎和褶牡蛎。该处距今有一万多年,潮滩沉积剖面自第四纪早更新世至全新世的地层,均有分布。这些遗迹场面之壮观,出露状态之好,观察之方便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同时,古森林与牡蛎生长在不同年代,且需要不同陆海生态环境条件,却出现在同一潮滩上,这种组合的自然历史遗迹是世界罕见的,是研究第四纪全新世地壳运动、海平面变化、古地理、古气候学、古生物学的宝贵实物证据。珍奇遗迹,提供了难得的沧海桑田实据,在科普教育和旅游等方面,也有显著的现实意义。
  然而海底古森林树桩质地脆弱易损,由于人为和天然因素的破坏,正面临没迹之殆。鉴此,1991年国家海洋局已划定其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31平方公里(图6-8)。
  (三)晋江石圳海岸地貌地质景观自然保护区
  该区位于晋江金井乡石圳村大圳山的东海岸,保护范围以大圳山东北主丘制高点为中心(其座标为:118°39′E,24°33′N),西部边界距中心200米,南至主丘下海滩中线,面海一侧延至低潮线为界,保护区面积约3平方公里(图6-9),为县级自然保护区。
  大圳山变质岩是中国著名的闽东南区域变质岩带,亦是平潭一南澳变质岩构造带的一部分,其变质岩带北起平潭南至广东南澳,广泛分布于台湾海峡西岸海岸带、半岛、岛屿地区,呈北东-南西展布,长达325公里,宽10~25公里。由于大圳山海岸为临海突出部,有利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外力作用,使其出露良好。大圳山变质岩体是一套十分独特而又复杂的变质岩体,并经历了十分漫长而又复杂的动力热力变质作用,变质岩表面记录着变质岩体形成过程中构造运动的特征,如典型的揉皱现象、眼球状构造、层理化等多种微构造特征,是中国少有的变质混合岩典型剖面。对于研究中国著名的闽东南沿海变质岩带的成因、原岩时代、发展演化历史、构造运动规模、范围、期次及大地构造等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又是教学的良好场所和一种新型的旅游资源。其保护措施:主要是禁止修建公路、建房屋等。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海洋志

《福建省志·海洋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至2000年,系统记述福建省海区环境的自然状况以及海洋科技的进步和成就。分海洋地质地貌、物理海洋、海洋生物、海洋化学、海洋科技等6章。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