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图书馆
福建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福建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一、海域地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海洋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6893
颗粒名称:
一、海域地震
分类号:
P732
页数:
13
页码:
420-432
摘要:
本文主要围绕福建省台湾海峡海域地震活动的特征、分布规律、控震因素以及对陆域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
海洋灾害
海域地震
福建省
内容
福建省台湾海峡海域是中国邻近海域地震活动强度最大、频率最高的地方。在中国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只有渤海约近500年(1493~1969年)发生过4次7~7.5级地震、9次5~6.5级地震,其它海域只有为数不多的5~6级地震。而面积不大的台湾海峡仅据不完全统计400年来(1600~2000年)却发生5次7~8级地震,45次5~6.9级地震(表5-1、图5-1)。由于对地震规律还没有完全认识,对其确切预报问题也未最终解决。但台湾海峡海域地震特征明显,存在一些规律有助进一步探讨。
(一)特征
1.带状分布
福建省海域地震分布于N25.4°以南的台湾海峡地区,而其北的闽东北海域并无地震。其分布形态以带状分布为特点。主要分布于海峡东、西两侧近岸海域,即靠近闽、台近岸呈平行带状展布。西侧的近岸海域地震带呈NNE-NE向,该带地震活动周期长,频度较低,强度大,也是中国东南沿海(闽、粤)诸地震带中活动水平最高,在活动期中释放能量均占绝大比例(95%以上)的一条地震带(图5-2)。此条地震带曾先后发生泉州海外8级[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南澳岛东海中7级[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和7.25级[民国7年(1918年)]大地震,并集中台湾海峡约有2/5的地震分布于此带。东侧的台湾近海地震带属“台湾西部地震带”,地震活动具有活动周期较短,频度较高和强度稍低的特点,虽然没有7级以上地震,却有24次5~6.9级地震,集中分布有海峡3/5地震。海峡中部地震活动强度低,频度亦低,只有2次5.2~5.75级地震。1994年9月16日在东山岛东南外海发生7.3级地震,其后发生多次余震,但已在海峡南界之外的邻近海中,整个海峡中部仍未有大震发生(图5-1)。
2.震群聚集
现有地震分布资料表明,海峡地震空间位置不是杂乱无章分布,不仅有上述带状分布,而且在时间、空间上相对集中分布,常成群聚集于较固定地点。
如1971~1979年地震分布主要密集于9块地区。其中尤以南澳一东山海域最为密集,成为台湾海峡近期弱震(2~3.9级)活动的一个“巢穴”。4级地震主要分布于海峡南部海域,在台南一恒春西南近岸海域更为密集,成为台湾近期该级地震活动的一个密集区(图5-3)0
3.烈度轴向
福建近岸海域地震烈度等震线轴向展布清晰,历史上几次大震[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南澳7.0级、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泉州8.0级、民国7年(1918年)南澳7.3级)、1966年金门6.5级烈度线长轴方向为NE向。如万历三十二年(1604)、民国7年(1918年)两次地震,从地震影响场来看,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泉州地震1级烈度长轴平均半径达86公里,IX级烈度达130公里。民国7年(1918年)南澳地震IX级烈度长轴平均半径达31公里。其中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地震等震线长短轴平均半径大于中国目前常用的估算公式计算,反映其震级高,影响规模大的特点(表5-2)。
除了上述地震NE向分布外,相邻的陆上地震轴向有NE及NW向分布如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年)漳州6.5级、明正统十年(1445年)漳州6.3级,预示海上地震烈度线长轴当不止NE向一种,也可能有NW向,故轴向在大震中以NE向为主,其它较小地震还有Nw 向(图5-4)。
4.动-静转换
据对泉州一汕头地震活动研究,可以划分为两个活动期,大致以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为界。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之前为第一活动期,其中元大德四年至明景泰元年(1300~1450年)为平静期,景泰二年至崇祯十四年(1451~1641年)为活动期,大部分能量在短时间内[明万历二十八年至三十三年(1600~1605年)]以大震形式集中迅速释放,总能量约为7.8×10¹⁶⁶焦耳,占整个活动期全部能量的99%。第二活动期(明崇祯十四年至今)主体活动时段为民国7~25年(1918~1936年)间,其间最大地震为民国7年(1918年)南澳7.3级地震(图5-5)。
平静期与活动期有节律地变化,表明地震强弱交替与动一静转换。
另据台湾海峡地区1971~1979年≥2级地震资料统计分析,大约每年生50~70次,最大震级为4.5~5.0级的年份占多数。但各年并非完全相同,存在时多时少或强或弱的变化。
1994年9月16日,台湾海峡南界中段之外邻近海域发生7.3级地震,此后(截止于2000年)不断发生5级以上余震多次,打破了自民国7年(1918年)南澳大地震(7.25级)以来长达70余年相对平静时期,也是民国7年以后台湾海峡突出的一次地震及其余震,突破了以往认为在第二活动期剩余释放阶段的后期不可能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估计与认识,促使人们对闽粤沿海一带地震活动予以极大关注。
台西滨外地区自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以后,活跃期与平静期也呈现交替,显示5级以上地震频度高,强度较大,平静期与活跃期延续时间较短的特点。
5.南北迁移
台湾海峡两侧地震具有定向迁移特点,似有忽南忽北反复发生或迁移的动向。如西侧泉—汕地震带,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南澳7级,万历三十二至三十七年(1604~1609年)泉州8~5.5级,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厦门6.25级,民国7年(1918年)南澳7.25级。台西滨外地区6级以上地震也有从南到北或从北到南反复迁移现象(图5-6)。
另据对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泉州8级地震研究,强震迁移是由南(漳州)-北(福州)-南(南澳)-北(泉州)两个往返“跳跃”,然后发生泉州8级地震。
6.大震过程
据对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泉州大震研究,大震前小震活动非常活跃,大震后发生一系列余震,属主要余震型地震系列。前、余震分别有明显表现:
前震前三年周围地区小震纷纷,没有破坏性。第一阶段,前震在远离或逼近主震区作多次往返“跳跃”;第二阶段,在主震前一星期内前震迁移到主震区附近西南海域,有感地震活动非常密集,然后大震。前震活动区长轴方向接近主震等轴线长轴方向。
余震持续活动4年多,第一阶段在主震后半年内,余震活动十分频繁。第二阶段在主震半年以后,余震频次明显减少。余震中有的有破坏性。其活动区长轴方向与主震等震线长轴方向一致,主要发生在余震活动集中区。
此外还出现一些异常现象,如大水,大风、干旱、地声等。但有的不一定与之有联系。故这次大震过程研究可供借鉴对比。但有的大震过程也不一定清晰,许多方面有待查证。
7.区域相关
据对台湾海峡地震统计分析,较显著的中强地震在时间尺度上,与周边地区(台湾、菲律宾、日本),特别与台湾的7级大震活动有相应的复合影响关系。历史强震发生前后与其地震高峰活动有一定呼应现象,在发震时间上似有同步性。据相关分析表明,台湾海峡强震活动与台湾、日本、菲律宾地震活动有较大关联度。
从以上二表可见台湾海峡与台、日、菲相互关联较强,台湾海峡地震多数相对滞后于台、日。据7个“年段”统计,滞后台湾有5次,滞后日本有6次。如1994年9月16曰地震(7级),其前有台湾同年5月24日花莲7级及6月5日,宜兰7级地震,日本于同年或上年发生7.9或7.7级地震。而滞后于菲律宾仅3个,菲各有早或晚于它的地震发生。但不管何种情况,表5-5列出的7个“年段”中的台湾海峡强震没有一个是“领先”的,或主要滞后于台、日,或滞后于菲。这也可能说明海峡强震不是“源动”,而是相关被动产物。
(二)控震因素
福建海域地震特征明显,形成机理十分复杂,许多方面还缺乏确切了解,处于探讨和探索阶段,且各家说法纷纭。但对直接控制福建省海域地震的主要因素认识较一致,主要是断裂构造控制及区域应力场作用。
1.断裂构造控制
福建海域地震是构造地震,是在构造地应力作用下地壳岩层产生急速破裂或再破裂形变活动(即断裂活动)的产物,主要受NE及NW两组断裂构造及其交汇控制,特别是沿该断裂带交汇处地震丛生。下以海峡西侧的福建近岸海域为例阐述。
福建近岸海域及沿海分有长乐一诏安断裂带,主要由近于平行的滨海断裂(Ⅰ₂)、平潭一澳角(东山)断裂(Ⅰ₂)、长乐一南澳断裂(Ⅱ₃)、福清(东张)-诏安断裂(Ⅰ₄)组成。该断裂受NW向断裂带横切,自北向南有松溪一宁德断裂(Ⅱ₁)、闽江下游断裂(Ⅱ₂)、南平一福州断裂(Ⅱ₃)、沙县一南日岛断裂(Ⅱ₄)、永安一晋江断裂(Ⅱ₅)、上杭一云霄断裂(Ⅱ₇)等。该二组断裂都从地表往深部割切,第四纪新构造活动强烈,温泉、地热、玄武岩喷发及断块差异活动等受此二组继裂控制,强震发生于断块隆起与断陷差异活动较强烈部位,7级及以上的地震主要受滨海断裂控制,大陆边缘的5~6级强震则发生在受NW向强烈切割的断陷盆地和湾内。
据对台湾海峡部分地震机制测定,15个地震震源深度除2个外,都在20~30多公里以内,最浅仅为12公里,基本上属浅源地震。在主压应力方向上,按主压应力轴P轴方位可分为近东西向(NEE、SEE)、NW向、NE向三类。其中以NE向为主,有9个,NW向有4个。且其仰角小,除个别外都在30°以内,尤以7级以上大震仰角更小,民国7年(1918年)南澳地震仰角仅2°,故震源错动力以水平力为主。
由于台湾海峡东侧隔台湾岛毗邻太平洋板块与菲律宾板块,无疑此主压应力来自于板块向西的挤压,由东向西作用产生以近东西向主压应力,海峡南部由于没有受到台湾岛屏障,与菲律宾板块正对,直接受到来自SE方向的板块承压,因而在主应力方向有SE向分布。并且使海峡南部较易释放聚集的应力能量而较易发生地震。
福建地震由于以上主要控震因素作用,造成海域地震沿断裂呈带状分布,并在断裂组交汇密集成群,其烈度(等震线)长轴沿断裂带方向展布。也由于板块向西及西北挤压,地应力能量按积累-释放-再积累的循环方向作用,并出现许多复杂的调整,以致使地震活动也有“动一静转换”、“南北迁移”及区域相关等现象。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随着科学认识水平的提高,地震的客观规律最终必被人们掌握,从而达到精确预报的目的。
(三)对陆域影响
1.震害
海域地震对沿海陆域除一般有感外,一些大震有破坏性影响,造成建筑物倾倒、人畜伤亡及地裂涌水等,本目以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泉州海域地震为例。
该地震对闽南影响及破坏较重,泉州一带震害最重,如“城内外庐舍圮,城墙的楼铺雉堞倾圮殆尽,东塔顶盖尖石坠十块”,泉州“覆舟甚多”,莆田“有伤人者”,南安“民居坠坏甚多”,漳浦“民居多倾倒”。由于地震发生在傍晚,人畜有伤亡。并在七个县(市)出现地表裂缝及喷水冒砂现象(图5-9)。
2.对陆域屏障缓冲
由于海域地震多数主压应力以近东西向,源动力来自于东向为主。因台湾岛屏障,在东西方向上,台湾岛尤其东侧地震强度及频度最大。进入台湾海峡后,地震能量又进一步削弱,故进入福建沿海陆域及内地的地震活动很快减弱。据对台湾海峡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分析,台湾海峡主要属于强应力区,其东为烈应力区,其西的闽、粤地区为中应力区。应力自东向西衰减。另据1971~1978年地震活动释放能量计算,海峡释放总能量显著超过沿海及内陆(表5-9)。福建陆上迄今仍无7~8级地震,应得益于海峡对于陆域的屏障与减缓作用。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海洋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至2000年,系统记述福建省海区环境的自然状况以及海洋科技的进步和成就。分海洋地质地貌、物理海洋、海洋生物、海洋化学、海洋科技等6章。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