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图书馆
福建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福建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地质灾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海洋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689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地质灾害
分类号:
P732
页数:
16
页码:
420-435
摘要:
本节详细描述了福建省台湾海峡海域地震的特点和分布情况。福建省的台湾海峡海域地震活动强度最大、频率最高,在中国的其他海域地震活动相对较少。海峡地震的特点包括带状分布、震群聚集、烈度轴向展布、动-静转换以及南北迁移等。
关键词:
海洋灾害
地质灾害
福建省
内容
福建省海洋灾害从海洋地质地貌观点划分有内、外营力二类灾害。内营力灾害指地震,外营力灾害有海岸侵蚀后退、港湾淤积,海岸风砂、海面上升等。外力灾害也含内力作用,如海面上升,也可能有地壳运动因素,但主要以外力为主,故列为“外力”类之中。
一、海域地震
福建省台湾海峡海域是中国邻近海域地震活动强度最大、频率最高的地方。在中国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只有渤海约近500年(1493~1969年)发生过4次7~7.5级地震、9次5~6.5级地震,其它海域只有为数不多的5~6级地震。而面积不大的台湾海峡仅据不完全统计400年来(1600~2000年)却发生5次7~8级地震,45次5~6.9级地震(表5-1、图5-1)。由于对地震规律还没有完全认识,对其确切预报问题也未最终解决。但台湾海峡海域地震特征明显,存在一些规律有助进一步探讨。
(一)特征
1.带状分布
福建省海域地震分布于N25.4°以南的台湾海峡地区,而其北的闽东北海域并无地震。其分布形态以带状分布为特点。主要分布于海峡东、西两侧近岸海域,即靠近闽、台近岸呈平行带状展布。西侧的近岸海域地震带呈NNE-NE向,该带地震活动周期长,频度较低,强度大,也是中国东南沿海(闽、粤)诸地震带中活动水平最高,在活动期中释放能量均占绝大比例(95%以上)的一条地震带(图5-2)。此条地震带曾先后发生泉州海外8级[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南澳岛东海中7级[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和7.25级[民国7年(1918年)]大地震,并集中台湾海峡约有2/5的地震分布于此带。东侧的台湾近海地震带属“台湾西部地震带”,地震活动具有活动周期较短,频度较高和强度稍低的特点,虽然没有7级以上地震,却有24次5~6.9级地震,集中分布有海峡3/5地震。海峡中部地震活动强度低,频度亦低,只有2次5.2~5.75级地震。1994年9月16日在东山岛东南外海发生7.3级地震,其后发生多次余震,但已在海峡南界之外的邻近海中,整个海峡中部仍未有大震发生(图5-1)。
2.震群聚集
现有地震分布资料表明,海峡地震空间位置不是杂乱无章分布,不仅有上述带状分布,而且在时间、空间上相对集中分布,常成群聚集于较固定地点。
如1971~1979年地震分布主要密集于9块地区。其中尤以南澳一东山海域最为密集,成为台湾海峡近期弱震(2~3.9级)活动的一个“巢穴”。4级地震主要分布于海峡南部海域,在台南一恒春西南近岸海域更为密集,成为台湾近期该级地震活动的一个密集区(图5-3)0
3.烈度轴向
福建近岸海域地震烈度等震线轴向展布清晰,历史上几次大震[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南澳7.0级、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泉州8.0级、民国7年(1918年)南澳7.3级)、1966年金门6.5级烈度线长轴方向为NE向。如万历三十二年(1604)、民国7年(1918年)两次地震,从地震影响场来看,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泉州地震1级烈度长轴平均半径达86公里,IX级烈度达130公里。民国7年(1918年)南澳地震IX级烈度长轴平均半径达31公里。其中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地震等震线长短轴平均半径大于中国目前常用的估算公式计算,反映其震级高,影响规模大的特点(表5-2)。
除了上述地震NE向分布外,相邻的陆上地震轴向有NE及NW向分布如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年)漳州6.5级、明正统十年(1445年)漳州6.3级,预示海上地震烈度线长轴当不止NE向一种,也可能有NW向,故轴向在大震中以NE向为主,其它较小地震还有Nw 向(图5-4)。
4.动-静转换
据对泉州一汕头地震活动研究,可以划分为两个活动期,大致以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为界。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之前为第一活动期,其中元大德四年至明景泰元年(1300~1450年)为平静期,景泰二年至崇祯十四年(1451~1641年)为活动期,大部分能量在短时间内[明万历二十八年至三十三年(1600~1605年)]以大震形式集中迅速释放,总能量约为7.8×10¹⁶⁶焦耳,占整个活动期全部能量的99%。第二活动期(明崇祯十四年至今)主体活动时段为民国7~25年(1918~1936年)间,其间最大地震为民国7年(1918年)南澳7.3级地震(图5-5)。
平静期与活动期有节律地变化,表明地震强弱交替与动一静转换。
另据台湾海峡地区1971~1979年≥2级地震资料统计分析,大约每年生50~70次,最大震级为4.5~5.0级的年份占多数。但各年并非完全相同,存在时多时少或强或弱的变化。
1994年9月16日,台湾海峡南界中段之外邻近海域发生7.3级地震,此后(截止于2000年)不断发生5级以上余震多次,打破了自民国7年(1918年)南澳大地震(7.25级)以来长达70余年相对平静时期,也是民国7年以后台湾海峡突出的一次地震及其余震,突破了以往认为在第二活动期剩余释放阶段的后期不可能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估计与认识,促使人们对闽粤沿海一带地震活动予以极大关注。
台西滨外地区自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以后,活跃期与平静期也呈现交替,显示5级以上地震频度高,强度较大,平静期与活跃期延续时间较短的特点。
5.南北迁移
台湾海峡两侧地震具有定向迁移特点,似有忽南忽北反复发生或迁移的动向。如西侧泉—汕地震带,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南澳7级,万历三十二至三十七年(1604~1609年)泉州8~5.5级,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厦门6.25级,民国7年(1918年)南澳7.25级。台西滨外地区6级以上地震也有从南到北或从北到南反复迁移现象(图5-6)。
另据对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泉州8级地震研究,强震迁移是由南(漳州)-北(福州)-南(南澳)-北(泉州)两个往返“跳跃”,然后发生泉州8级地震。
6.大震过程
据对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泉州大震研究,大震前小震活动非常活跃,大震后发生一系列余震,属主要余震型地震系列。前、余震分别有明显表现:
前震前三年周围地区小震纷纷,没有破坏性。第一阶段,前震在远离或逼近主震区作多次往返“跳跃”;第二阶段,在主震前一星期内前震迁移到主震区附近西南海域,有感地震活动非常密集,然后大震。前震活动区长轴方向接近主震等轴线长轴方向。
余震持续活动4年多,第一阶段在主震后半年内,余震活动十分频繁。第二阶段在主震半年以后,余震频次明显减少。余震中有的有破坏性。其活动区长轴方向与主震等震线长轴方向一致,主要发生在余震活动集中区。
此外还出现一些异常现象,如大水,大风、干旱、地声等。但有的不一定与之有联系。故这次大震过程研究可供借鉴对比。但有的大震过程也不一定清晰,许多方面有待查证。
7.区域相关
据对台湾海峡地震统计分析,较显著的中强地震在时间尺度上,与周边地区(台湾、菲律宾、日本),特别与台湾的7级大震活动有相应的复合影响关系。历史强震发生前后与其地震高峰活动有一定呼应现象,在发震时间上似有同步性。据相关分析表明,台湾海峡强震活动与台湾、日本、菲律宾地震活动有较大关联度。
从以上二表可见台湾海峡与台、日、菲相互关联较强,台湾海峡地震多数相对滞后于台、日。据7个“年段”统计,滞后台湾有5次,滞后日本有6次。如1994年9月16曰地震(7级),其前有台湾同年5月24日花莲7级及6月5日,宜兰7级地震,日本于同年或上年发生7.9或7.7级地震。而滞后于菲律宾仅3个,菲各有早或晚于它的地震发生。但不管何种情况,表5-5列出的7个“年段”中的台湾海峡强震没有一个是“领先”的,或主要滞后于台、日,或滞后于菲。这也可能说明海峡强震不是“源动”,而是相关被动产物。
(二)控震因素
福建海域地震特征明显,形成机理十分复杂,许多方面还缺乏确切了解,处于探讨和探索阶段,且各家说法纷纭。但对直接控制福建省海域地震的主要因素认识较一致,主要是断裂构造控制及区域应力场作用。
1.断裂构造控制
福建海域地震是构造地震,是在构造地应力作用下地壳岩层产生急速破裂或再破裂形变活动(即断裂活动)的产物,主要受NE及NW两组断裂构造及其交汇控制,特别是沿该断裂带交汇处地震丛生。下以海峡西侧的福建近岸海域为例阐述。
福建近岸海域及沿海分有长乐一诏安断裂带,主要由近于平行的滨海断裂(Ⅰ₂)、平潭一澳角(东山)断裂(Ⅰ₂)、长乐一南澳断裂(Ⅱ₃)、福清(东张)-诏安断裂(Ⅰ₄)组成。该断裂受NW向断裂带横切,自北向南有松溪一宁德断裂(Ⅱ₁)、闽江下游断裂(Ⅱ₂)、南平一福州断裂(Ⅱ₃)、沙县一南日岛断裂(Ⅱ₄)、永安一晋江断裂(Ⅱ₅)、上杭一云霄断裂(Ⅱ₇)等。该二组断裂都从地表往深部割切,第四纪新构造活动强烈,温泉、地热、玄武岩喷发及断块差异活动等受此二组继裂控制,强震发生于断块隆起与断陷差异活动较强烈部位,7级及以上的地震主要受滨海断裂控制,大陆边缘的5~6级强震则发生在受NW向强烈切割的断陷盆地和湾内。
据对台湾海峡部分地震机制测定,15个地震震源深度除2个外,都在20~30多公里以内,最浅仅为12公里,基本上属浅源地震。在主压应力方向上,按主压应力轴P轴方位可分为近东西向(NEE、SEE)、NW向、NE向三类。其中以NE向为主,有9个,NW向有4个。且其仰角小,除个别外都在30°以内,尤以7级以上大震仰角更小,民国7年(1918年)南澳地震仰角仅2°,故震源错动力以水平力为主。
由于台湾海峡东侧隔台湾岛毗邻太平洋板块与菲律宾板块,无疑此主压应力来自于板块向西的挤压,由东向西作用产生以近东西向主压应力,海峡南部由于没有受到台湾岛屏障,与菲律宾板块正对,直接受到来自SE方向的板块承压,因而在主应力方向有SE向分布。并且使海峡南部较易释放聚集的应力能量而较易发生地震。
福建地震由于以上主要控震因素作用,造成海域地震沿断裂呈带状分布,并在断裂组交汇密集成群,其烈度(等震线)长轴沿断裂带方向展布。也由于板块向西及西北挤压,地应力能量按积累-释放-再积累的循环方向作用,并出现许多复杂的调整,以致使地震活动也有“动一静转换”、“南北迁移”及区域相关等现象。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随着科学认识水平的提高,地震的客观规律最终必被人们掌握,从而达到精确预报的目的。
(三)对陆域影响
1.震害
海域地震对沿海陆域除一般有感外,一些大震有破坏性影响,造成建筑物倾倒、人畜伤亡及地裂涌水等,本目以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泉州海域地震为例。
该地震对闽南影响及破坏较重,泉州一带震害最重,如“城内外庐舍圮,城墙的楼铺雉堞倾圮殆尽,东塔顶盖尖石坠十块”,泉州“覆舟甚多”,莆田“有伤人者”,南安“民居坠坏甚多”,漳浦“民居多倾倒”。由于地震发生在傍晚,人畜有伤亡。并在七个县(市)出现地表裂缝及喷水冒砂现象(图5-9)。
2.对陆域屏障缓冲
由于海域地震多数主压应力以近东西向,源动力来自于东向为主。因台湾岛屏障,在东西方向上,台湾岛尤其东侧地震强度及频度最大。进入台湾海峡后,地震能量又进一步削弱,故进入福建沿海陆域及内地的地震活动很快减弱。据对台湾海峡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分析,台湾海峡主要属于强应力区,其东为烈应力区,其西的闽、粤地区为中应力区。应力自东向西衰减。另据1971~1978年地震活动释放能量计算,海峡释放总能量显著超过沿海及内陆(表5-9)。福建陆上迄今仍无7~8级地震,应得益于海峡对于陆域的屏障与减缓作用。
二、外营力灾害
此类灾害以外营力作用为主,有岸蚀后退崩坍、港湾淤积、海岸风砂、海平面上升,海相软土对工程影响,海底砂丘移动影响等,有的内容已在“第一章第二节”阐述,本目侧重对现代及当代的情况加以阐述。
(一)岸蚀后退、崩坍
以面向开敞海域的砂土质岸段明显。大多在风浪作用下形成直立状砂土质陡崖,如长乐江田、莆田嵌头等。有的虽分布于湾内,波浪作用不强,土崖前方也有宽阔的浅滩,但如在涨潮时适逢大风浪也产生较强蚀退如惠安东透之东、湄洲岛顶汕尾等。有的砂质岸段因人工采砂过量,使砂滩消失或严重减少,海岸失去砂滩的天然保护,经不起大浪的袭击而造成蚀退。如厦门何厝-厦门大学岸段侵蚀后退与1963~1985年大量从海滩取砂有关。据统计,厦门胡里山海滩于1963~1%9年、1973~1974年开辟砂场以来砂已基本取完”。1974~1982年开辟曾厝垵砂场,8年共取砂30多万立方米,供砂量占全市当时用砂量1/4。1979年,又决定新开辟黄厝、前埔、何厝、五通4个砂场。1982年1月至1984年3月,黄厝、前埔两个砂场共取砂近100万立方米,占全市当时供砂量的2/3。1984年8月至1985年12月,黄厝新砂场又采砂49万立方米。由于如此巨量采砂,招致岸线侵蚀后退等严重后果,1985年12月13日,厦门市府决定“从即日起封闭全岛砂场、禁止在沙滩海岸取砂”,才结束大量采砂历史。至20世纪末,该段仍然处于蚀退态势,黄厝砂滩年均蚀退2~3米。9914号台风(1999年10月9日)使黄厝砂滩全线蚀退3米,有的岸段达5米,大量海砂冲越高潮线覆盖到环岛路主车道上达到8~10公分。又如东山岛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也步入砂质岸滩全线后退时期,其中尤以屿南湾最严重,岸线自1989年开始后退20米,平均每年后退4米。马銮湾南部(赤屿以北200米)于1993年起大规模取砂,1993年岸退3~4米,木麻黄树倒坍入海。其原因也是大量取砂,致使海岸由风浪蚀退。
海岸蚀退是海洋灾害之一,常破坏海岸公路、桥梁、海底电缆,毁坏海堤及防护林工程,造成海水倒灌入侵,引起土壤盐溃化和风沙活动;并吞没土地,使毗连房屋倒坍,破坏海岸设施及宝贵的海滨旅游资源,使金色沙滩及海水浴场质量明显下降。所幸对岸滩保护已有广泛共识与重视,但要切实保护好砂质岸滩资源,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天然遗产仍然是项艰辛任务,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二)港湾淤积
已如前述,福建港湾已普遍发生淤积,只是淤积程度不同而已。究其最直接原因是入海泥砂加剧,陆上水土流失增加与临海工程不当,以致减少海湾纳潮量,减弱潮流(特别是落潮流速),使泥砂外排能力降低。港湾淤积、航道淤浅、底质泥化对于港湾水深、船舶进港吨位及港湾前景等都有严重影响,并改变了港湾生态环境,影响渔业资源的发展,严重的如同安湾文昌鱼渔场,由于底质泥化,原先(1945~1956年)同安湾刘五店渔民年捕文昌鱼高达一二千担,集美海堤建成后10多年则已近于灭绝。
(三)海岸风砂
福建自闽江口以南海岸风砂分布较广,自长乐、平潭往南至南日岛、惠安、晋江、金门岛、漳浦、东山等地面向外海的海岸、海湾,随地形而异分布着各种风砂地貌形态,如覆盖砂(呈砂积波状平原、砂堆等),新月形砂丘及砂鲢、砂垄岗、接触砂丘等,规模大小不一。其形成的自然因素(风动力、海浪等水动力、入海泥砂等)固然重要,但主要是人为开发活动造成。
如平潭岛在唐代时为“牧马之地”,宋初还设置“牧监”。长乐漳港、平潭芦洋埔、莆田湖尾、惠安崇武、后型、漳浦赤湖、霞美等地风砂之下埋藏着大树干、树根、泥炭等,据对风砂覆盖之下的泥炭、黑色粘土质砂¹⁴C测定为距今700±50年及2470±90年。表明风砂兴起前还是一片林木郁郁葱葱景象。至清代,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编《福建沿海图说》:“数十年前,东海滨田舍相望,今则一片平砂,目断无人烟,过其地者每不胜沧桑之感焉。”至1949年,海岸林草殆尽,一片荒芜。1949年前,平潭岛森林覆盖率仅1.10%,83个澳口(也称风口)都有风砂活动。另据惠安崇武林木方面调查,于20世纪50年代初,向崇武赤湖村老农民访问,经介绍崇武半岛赤湖村,数百年前林木茂盛,五谷丰登,亩产700~800斤粮食,故原名叫“粟湖”。以后风砂兴起,“六月北风起,风砂飞满天,八月台风到,遍地苗断青,关门吃茹糊,出门包头巾”。1949年前,前、后二个小村落迁往浙江、晋江,废了二个村。“粟湖”就改称为“赤湖”。
据《漳浦历代碑刻》,其中一碑:“六鳌沙滩禁示碑”,现立于六鳌关帝庙下中心小学后,年代为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末,碑文由于年久已残缺不全,但仍依稀可见含义。摘录片语:“……于乾隆十三年鸠录将填茂草木以蔽风砂,居民诒(以)得安居,嗣后不许在于龙鳌保内土堜、仔尾浦一处开掘草木,私行口口致风砂土压,该处田宅滋尘端。而在地居所不得影薪,要行报垦永远禁止……”
由以上可见沿海风砂兴起主要在于清代,其原因主要由开垦毁林掘草破坏地表植被造成,并产生灾害。仅东山岛1949年前被风砂掩埋村庄有13个,农田有2万多亩,1340人沦为乞丐,赤山村成为“乞丐村”。据《平潭县志》(1922年修)记载:平潭岛芦洋浦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曾因大风海砂随潮涌上,近海乡村悉遭压覆,一夜砂埋芦洋浦十八村”。“横山东北,清初该处共有十三村,雍正年间尽被风砂压废”。故风砂灾害在1949年前已成为福建沿海及岛屿的头等大灾。
自20世纪50年代大规模植树造林,兴建防风林以后,沿海海岸风砂已经大规模被遏制。尤其以平潭岛、东山岛成效最著,并改变原先环境使其朝良性方向发展。东山等岛风速已明显变小,大风日数减少,降水增加,蒸发量减少,防护林带内风速比林带外小30%~60%,有效阻止砂区蔓延。如能进一步完善防护林体系,将海岛平均风速降至4~5米/秒,就可大大改善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从根本上打破现有种植结构,为农业生产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四)海平面上升
海平面变动是海面与地面变动综合作用结果,当海面上升超过地面上升,其上升趋势便显现出来。如地面下降海面又上升,显现更清晰。据国家海洋局海平面变动资料表明,进入20世纪以来,中国海平面平均每年升高0.14公分,福建海平面上升1.78公分。1989年中国海平面比1988年上升1.45公分,比常年海平面上升2.55公分。
此种上升在福建省沿海已有明显表现。如厦门1990年前后与1960年前后相比,海平面升高3~4公分,年最高潮位平均上升10公分,年高潮位平均上升7公分左右。高潮位通过680公分(厦零起算,下同,1994年以前警戒水位高程)的次数多出3倍。由于海面高潮位超过原警戒水位常引发重大灾害损失,1990年9月8日受9018号台风影响,厦门港最高潮位超过700公分,巨浪冲破涵闸及堤坝,海水淹没良田,房屋倒塌,经济损失300多万元,伤亡3人。9216号热带风暴于1992年8月底影响福建,正逢农历8月大潮,厦门港高潮增水均在50公分以上,且连续3天共5个高潮潮高超过710公分。海水自海滨公园至第一码头一带跨越过堤岸进入市区,入浸民房,造成内涝。此外在曾厝按,海水穿流过环岛公路淹进农田,沿岸多处滑坡、崩决。由于原警戒水位高程(680公分)是60年代末期拟定,已不适应海面新近上升,为适应海平面上升的新情况,厦门市府办公厅于1994年2月发布使用新的警戒水位高程7.0米(厦零起算)。同时还告诫,当实测潮位超过警戒水位时就可能发生潮灾,要加强防范。
(五)海相软土地基对工程彩响
软土由淤泥和淤泥质土组成,为海相为主的海陆过渡沉积,多分布于沿海平原和港湾岸边。它属于高含水量、高液限、低渗透性、高压缩性、低强度粘土,大多为欠固结状态。在受振动后,尤其是地震,易破坏其连接结构,降低土的强度或很快地变成稀释状态。压缩系数大,大部分缩变形发生压力为1公斤/平方厘米左右,因而建筑物的沉降量较大。又因低透水性,对地基排水固结不利,建筑物沉降延续时间长;加载初期的地基中常出现较高的孔隙水压力,影响地基强度。流变性较大,除排水固结引起变形外,在剪应力作用下,土体还会发生缓慢而长期的剪切变形,对于边坡、堤岸、码头等稳定性不利。且由于软土具有不均匀分布的粉粒,作为建筑物地基易产生差异沉降。因而在工程地质方面,软土地基易产生不均匀沉降、侧向滑移、变形量大及长时间变形等问题,引发多起软土地基工程事招致重大损失。
因此在软土地区建筑应首先查明软土性质及分布特点,并加大基础面积或采用堆载预压、碾压和夯实等措施。对于厚层软土或采用桩基穿过软土层,或对薄层换土垫层等解决。
(六)海底砂丘和潮流砂脊移动彩响
台湾浅滩和东山海外水深10~40米海底分布密集的海底沙丘,在台风暴风浪作用下会引起砂丘在一定范围移动,这对于海底电缆工程及水工建筑可能产生影响和危害。潮流砂脊主要分布于闽江口、兴化湾、福清湾、三沙湾等强潮与沿岸水系供给砂源丰富的海湾和口门,其水下移动也会对水下管线等有影响。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海洋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至2000年,系统记述福建省海区环境的自然状况以及海洋科技的进步和成就。分海洋地质地貌、物理海洋、海洋生物、海洋化学、海洋科技等6章。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