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哺乳类(海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海洋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6890
颗粒名称: 四、哺乳类(海兽)
分类号: Q959.8
页数: 7
页码: 413-419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中国沿海地区的海洋哺乳动物主要分为鲸目和鳍脚目两类。其中鲸目有8科28属33种,如抹香鲸、灰鲸等;鳍脚目有3科5属6种,如蓝鲸、座头鲸等。
关键词: 福建省 海洋动物 哺乳类

内容

生活于海洋的哺乳动物(海兽),仅有2目——鲸目(Cetacea)和鳍脚目(Pinnipedi-a)。全世界有记载的海洋哺乳动物有100余种,中国海域已初步记载,其鲸目有8科28属33种;鳍脚目有3科5属6种。福建沿海已记载鲸目有7科13属16种,鳍脚目仅为1科1属1种。
  1.抹香鲸(Physeter macrocephalus)
  隶属鲸目、抹香鲸科(Physeteridae)。
  头部巨大,约为体长的1/3,额部膨大致头部宛如箱形。鳍肢较短小,似呈椭圆形。沿尾部脊背生有一列很低的峰状隆起。尾柄下部突出形似“龙骨”。尾鳍较宽大。背部蓝灰色或黑褐色,腹部近似银灰色,间有白斑,近口处为白色。
  抹香鲸为大洋温水性大型齿鲸类。雌鲸和未成年鲸主要栖游在暖水水域,老年雄鲸可接近极海水域。其集群为1雄多雌。雌鲸和未成年的雌雄鲸组成的“家族群”有10~50头,长期活动生活在一起。未成年的雄鲸达性成熟年龄后便离开这个“家族群”,重新组群。其主要食物为大型头足类的乌贼和章鱼,兼吃大型鱼类。抹香鲸属1雄多雌的生殖类型,繁殖期内2~3头强大的雄鲸和数十头雌鲸组成生殖群。交配期多在1~7月,妊娠期14~16个月,繁殖周期3~5年,每次产1胎。初生仔鲸体长3.5~4.5米。哺乳期约13个月,离乳时体长约6.7米。生后8~10年达性成熟,此时,雌鲸体长约8.5~9.1米,雄鲸9.5~11.9米。雌鲸25龄后体长一般不再增长,该时平均体长约11.0米。雄鲸40龄后一般不再增长,平均体长约15.2米。最大体长雄性可达19米,雌性可达17米。抹香鲸为齿鲸中最大的一种鲸类。分布于世界各大洋中,主要栖息在热带及温带,一般不达极海浮冰带。为生殖和索饵而进行南北洄游。中国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海峡均有抹香鲸的踪迹。1977年和1978年在山东胶州湾和胶南臬各得1头雄鲸,1985年在福建平潭海滩曾有12头抹香鲸冲滩集体自杀,2000年3月在厦门港外海也发现已死亡的雄性鲸,其体长17.0米,死亡原因不明。而广东沿岸搁浅记载较多。估计台湾省以南的海区比北方海区有较多的抹香鲸栖息。抹香鲸其经济价值较高,其脂肪占体重34%,提取的油通称抹香油;由头部提取“脑油”,可作精密仪器的高级润滑油;皮可制革,肝脏可提取维生素,各种腺体可提取多种激素。肠内的一种异物——著名的“龙香”是贵重的香料原料。可见,抹香鲸也可称世界的珍贵动物资源。
  2.灰鲸(Eschrichtius robustus)
  隶属鲸目、灰鲸科(Eschrichtiidae)。
  体短粗,呈纺棰形,头部较短,约为体长的1/5。无背鳍,但在尾部沿脊上有10个左右的瘤状隆起。鳍肢较小,沿基部外缘视如椭圆形。尾鳍宽大,外缘呈波状。鲸须短而宽,须毛粗,皆为黄白色。体为暗灰色,腹部稍淡,体上具有不规则斑点。
  灰鲸为大洋冷温性近岸型稀有须鲸类。有趋于近海水域或浅海湾栖游的特性,为喜游于近海的鲸类,经常游于近海的岩礁间。通常2~3头一起栖游。灰鲸仅分布于北太平洋,分东西2个种群。冬季由高纬度游向低纬度暖水水域产仔,夏季往回高纬度索饵,南北洄游较有规律。南下洄游时间于11月下旬至翌年1月中旬,首批是以妊娠鲸为主的生殖群,这种集群多沿海岸游行;另一批是未成熟的鲸最后离开冷水水域到暖海过冬。向北洄游由3月末至4月初,北上路线较南下路线偏向外海。沿亚洲侧洄游的西太平洋灰鲸种群,夏季在鄂霍茨克海索饵栖息,冬季主要在朝鲜南部水域产仔。有少量成年鲸沿朝鲜西海岸北上至黄海北部,辽宁长海县大长山岛一带为主要栖游水域,也有少量沿东海的浙江、福建沿岸继续南下,到达广东沿岸水域,雷州半岛的外罗港也是一生育栖游场所,灰鲸交配期多在向南洄游时间的11月末至12月,其妊娠期约13个月,产仔盛期在2月份。每2~3年产仔一次,每次1胎。初生仔鲸体长约5米。哺乳期7个月,哺乳结束后,其体长已增至8米。性成熟期5~7年,性成熟体雌鲸和雄鲸平均体长分别为11.6米和11.0米。其食饵主要为燐虾和小型鱼类,兼食底栖动物。灰鲸具有一定经济价值,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3.鳁鲸(Balaenoptera borealis)
  隶属鲸目、鳁鲸科(Balaenopteridae)。
  体较细长,口裂小。背鳍高大,并向后倾。鳍肢小,尾鳍缺刻深。背部及体侧黑色,腹部白色,交界处灰色。鳍肢和尾鳍的腹面灰色。须板灰色,须毛白色。
  鳁鲸为大洋温水性须鲸类。多单独或成队活动,在洄游中通常2~5头为1小群,在饵料密集区可见几十头集群活动。其食性广,主食甲壳类中的假燐虾、桡足类等,也摄食小型结群性鱼类及头足类。鳁鲸其体长为15~16米。交配、分娩都在暖水水域进行,北半球鳁鲸繁殖期在1~3月。妊娠期1年左右,2~3年产仔1次,每产1胎。初生仔鲸体长4~4.8米,哺乳期约6~7个月,性成熟为6年以上。鲸鳁分布在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和南极水域。北太平洋鳁鲸,冬季为生殖由北向南洄游,夏季为索饵又游向北方水域。分布在亚洲侧的鳁鲸,主要沿日本太平洋侧洄游。中国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海峡均有分布。台湾海区冬季曾有少量捕获。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鳁鲸也是稀有须鲸类。
  4.蓝鲸(Balaenoptera musculus)
  隶属鲸目、鳁鲸科。
  体呈流线型,鳍肢相对较小。背鳍低小。上颌两侧及背面、下颌前端及两侧均有刚毛,多达50余根。全身青灰色,腹部色稍淡,背部有浅色斑点。体侧及下方有许多白色或灰色斑点,个体间体色有差异。须板和须毛皆为黑色。
  蓝鲸为大洋温冷性巨型须鲸类。单独或成对活动,游泳速度快。蓝鲸为鲸类中体躯最大者,也是在世界上最大的动物,体长可达33米。黄海海区平均体长雌鲸20.3米,雄鲸17.9米。在北半球蓝鲸交配期为11月至翌年3月,妊娠期1年左右,每2~3年产仔1次,每产1胎,偶有多胎。初生仔鲸长约7~8米,哺乳6~8个月后,其体长可达15米。性成熟约生后8~10年。雌鲸性成熟体长22.37米,雄鲸为21.46米。蓝鲸以浮游动物为食,对饵料的选择性较强,几乎完全以燐虾为食。因此,其分布水域同燐虾的分布密切相关。蓝鲸分布于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及南极海域。南北半球各自形成不同的种群。蓝鲸为索饵及生育进行有规律的南北洄游。在中国黄海、东海、南海以及台湾海峡均有分布。具有较高经济价值,为巨型珍稀须鲸类。
  5.座头鲸(Megaptera novaeangliae)
  隶属鲸目、鳁鲸科。
  体型短而肥硕,头部由呼吸孔至吻端沿中线,以及上下颌两侧生有多数皮瘤。背鳍小,后缘无凹,鳍肢特大,其前缘似钝锯齿状。背部黑色,并有黑色斑纹,腹部白色。须板黑色,前鳍为灰白色,须毛呈黄色。各海区座头鲸的体色变异甚大。
  座头鲸为大洋温水性大型须鲸类。结群不大,通常成对伴游。喜栖游近海岸或进入浅湾。游泳速度慢。座头鲸在台湾海区捕获平均体长,雌鲸为12.72米,雄鲸12.4米。北太平洋的种群多在冬春交配,妊娠期11~12个月。产仔期也多在冬春季。新生仔鲸体长4.5~5米。哺乳期约半年,哺乳时其体长达8米。性成熟年龄为4~5年。性成熟雌鲸体长为12.0米;雄鲸11米左右。一般2年产仔1次,每次1胎,偶有多胎。食饵主要为燐虾,也摄食集群性小型鱼类。座头鲸在各大洋均有分布,尤以南极水域为多。中国黄海、东海、南海及台湾海峡均有分布。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6.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
  隶属鲸目、海豚科(Delphinidae)。
  体呈流线型。吻突狭长,吻突与额之间有一道“V”形凹痕。背鳍梢端向后呈钝形。鳍肢外缘凸出,内缘略凹。成体全身乳白色,腹部及尾部出现粉红色彩;体背、体侧、背鳍、鳍肢背面及尾鳍背面散布灰色斑点。有黑色眼眶。幼体背部灰色,腹部色淡。
  中华白海豚是近海暖水性小型齿鲸类。多栖息于内海港湾及河口一带。不集结成大群,一般数头或单独游动。性活泼,经常在水面跳跃戏水。活动敏捷,游泳迅速。往往随潮流追踪鱼群进入港及河道。以鱼类为主食,兼食虾蟹类及头足类等。在厦门港所获得中华白海豚雌性和雄性平均体长分别为2.35米和2.22米。妊娠豚占雌性成体的60%,妊娠体长皆在2.3米以上。交配活动多在5~6月份,妊娠期约10~11个月。生殖期较长,半年以上,产仔盛期3~5月,每次产1胎。胎儿体长达1米。中国东海和南海均有分布,北限可达浙江北部。福建沿海的三都湾、闽江口、兴化湾、湄洲湾、泉州湾、厦门港、诏安湾均有分布,尤以厦门港内常年可见,其盛期为2~5月。中华白海豚可作仿生学研究对象,为福建省海洋保护动物之一。
  7.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隶属鲸目、鼠海豚科(Phocoenidae)。
  头部钝圆,头短。额隆稍向前凸出。无吻突,吻较短阔。无背鳍、背部有较明显的隆起嵴。从嵴的前方起有3~5行棘状细小结节,有的多至12~13行。鳍鳍较宽大,末端尖。尾鳍也较大。全身铅灰色或灰色。
  江豚为温水性近岸小型齿鲸类。喜欢在近岸区域活动,多聚集在潮流冲击的场所,以及咸淡水交汇的水域,并可生活在大江河的干流中,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一般不密集成大群,多单独活动,有时2~3头一起游泳。在春季繁殖期单一水域内往往有几十头,甚至有成百头的个体,但群体较疏散。江豚其体长近2米,一般为1.5米左右。繁殖期在春季,分娩期持续时间较长,一般3月份即开始产仔,4~5月为产仔盛期。初生仔豚体长为70厘米以上。每产1胎,也有双胎记录。其食性较广,以鱼类为主,兼食虾蟹类和头足类等。江豚不似外洋性海豚远离大陆作长距离洄游,而总是靠沿岸洄游,也有季节性的变动。江豚自南非至印度洋的沿岸,以及两太平洋侧沿岸海域均有分布,北达日本中部近海。中国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的各海区均有分布,在长江中可分布到距江口1800千米以上外,达湖北宜昌一带。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8.斑海豹(Phoca largha)
  隶属鳍脚目(Pinnipedia)、海豹科(Phocidac)。
  体粗圆,略呈纺锤形。头近圆形,眼大而圆。无外耳廓。吻短而宽,上唇触须长而粗硬,呈念珠状。四肢均具5指,指端有尖锐的爪。尾短小而扁平。雌兽有1对乳房。全身被短毛、成体背部蓝灰色、带有蓝黑色斑点;腹部乳黄色、带有黑褐斑点。毛色随年龄和季节而变化。
  斑海豹是冷水性鳍脚类。在冰上产仔,繁殖期不集成大群。初生仔兽完全栖息于冰块上,哺乳期结束后,这个“家庭群”便告解。斑海豹3~4龄性成熟。妖娠期约1年、每产1胎,偶有双胎。初生仔兽体长74~90厘米,体重6~10千克。哺乳期约1个月,1龄体长1.1~1.2米,体重约60千克,2龄为1.3~1.4米,80千克,雌性成熟体长约为1.4米、120千克重,雄性为1.7米,体重130千克。食物以鱼类为主,兼食甲壳类和头足类。中国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均有分布,在福建闽东海域也曾捕到当年生幼兽。斑海豹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斑海豹在中国沿海已进行人工养殖。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海洋志

《福建省志·海洋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至2000年,系统记述福建省海区环境的自然状况以及海洋科技的进步和成就。分海洋地质地貌、物理海洋、海洋生物、海洋化学、海洋科技等6章。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抹香鲸
相关专题
灰鲸
相关专题
鳁鲸
相关专题
蓝鲸
相关专题
座头鲸
相关专题
中华白海豚
相关专题
江豚
相关专题
斑海豹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