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鱼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海洋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6887
颗粒名称: 一、鱼类
分类号: Q959.4
页数: 45
页码: 365-40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海洋鱼类包括有3纲:圆口纲、软骨鱼纲和硬骨鱼纲。中国沿海区域总共记录2364种海洋鱼类,其中,以硬骨鱼类为主,2119种,隶属25目247科998属;软骨鱼类次之,236种,隶属于13目41科97属;而圆口鱼类仅记录1目3科3属9种。而福建沿海区域已初步记录847种海洋鱼类,占中国海洋鱼类的1/3左右,硬骨鱼类和软骨鱼类分别为753种和94种;而圆口鱼类尚末发现。
关键词: 福建省 海洋动物 鱼类

内容

海洋鱼类包括有3纲:圆口纲、软骨鱼纲和硬骨鱼纲。中国沿海区域总共记录2364种海洋鱼类,其中,以硬骨鱼类为主,2119种,隶属25目247科998属;软骨鱼类次之,236种,隶属于13目41科97属;而圆口鱼类仅记录1目3科3属9种。而福建沿海区域已初步记录847种海洋鱼类,占中国海洋鱼类的1/3左右,硬骨鱼类和软骨鱼类分别为753种和94种;而圆口鱼类尚末发现。福建海洋鱼类的区系组成、区系特征、生态类型以及主要经济鱼类是:
  (一)区系组成
  鱼类的生长和繁殖都有适温、适盐范围及其最适温度和盐度。鱼类区系是不同鱼类种群的相互联系及其环境条件综合因子的长期影响和适应过程中形成的,而在环境中,以水温、盐度和水系性质最为重要。闽南-台湾浅滩的北部和沿岸受到大陆气候和闽浙沿岸水的影响;而海区的南部因受黑潮支梢和南海水的影响,因此,福建南、北海域其鱼类组成有所不同,鱼类区系组成较复杂。福建海域所记录的847种海洋鱼类,隶属于33目126科450属,其中,硬骨鱼类为主,占海洋鱼类的88.9%;软骨鱼类次之,94种,占11.1%。94种软骨鱼类隶属于12目29科54属,其中,以真鲨目的种类最多,4科15属30种;鲼形目次之,6科12属25种。福建沿海区域已记录的94种软骨鱼类各目包括的科、属及种数列示如下:
  六鳃鲨目Hexanchiformes 1科2属2种
  虎鲨目Heterodontiformes1科2属2种
  鲭鲨目Isuriformes 4科5属6种
  须鲨目Orectolobiformes 2科3属4种
  真鲨目Carcharhiniformes4科15属30种
  角鲨目Squaliformes 1科2属2种
  扁鲨目Squatiniformes 1科1属2种
  锯鲨目Pristiophoriformes 1科1属1种
  锯鳐目Pristiformes 1科1属1种
  鲻形目Rajiformes 5科6属12种
  鲼形目Myliobatiformes 6科12属25种
  电鳐目Torpediniformes 2科4属7种
  福建沿海所记录的海洋硬骨鱼类753种,隶属于21目147科396属,其中以鲈形目的种类居优势,70科200属375种,占硬骨鱼类的49.8%;其次为触形目、鳗鲡目、鈍形目和鲽形目。福建沿海753种硬骨鱼类各目包括的科、属及种数,列示如下:
  鲟形目Acipenseriformes 1科1属1种
  海鲢目Elopiformes 3科3属3种
  鼠〓目Gonorhynchiformes2科2属2种
  鲱形目Clupeiformes 2科14属32种
  鲑形目Salmoniformes2科5属6种
  灯笼鱼目Myctophiformes 4科8属15种
  鳗鲡目Anguilliformes 9科20属54种
  鲇形目Siluriformes 2科2属3种
  银汉鱼目Atheriniformes 1科1属1种
  颌针鱼目Beloniformes 4科10属25种
  鳕形目Gadiformes 5科7属9种
  金眼鲷目Beryciformes 4科5属6种
  海鲂目Zeiformes3科5属6种
  刺鱼目Gasterosteiformes5科10属23种
  鲻形目Mugiliformes 3科8属13种
  鲈形目Perciformes 70科200属375种
  鲉形目Scorpaen iformes 10科39属63种
  鲽形目Pleuronectiformes5科20属51种
  鲀形目Tetraodontiformes8科30属53种
  海蛾鱼目Pegasiformes 1科2属2种
  〓〓目Lophiiformes 3科4属9种
  (二)区系特征
  福建沿岸海域所记录的847种海洋鱼类,其鱼类区系特征是,仅发现暖水性和暖温性的鱼类,无出现冷温性和冷水性种类,且以暖水性种居优势,占海洋鱼类总数的74.1%,628种;而暖温性鱼类仅占总数的25.9%218种,因此,可认为福建沿岸海域其鱼类区系主要是亚热带性质,而且,具有一定的热带性特征,尤其是海域南部,其热带性更为明显。按2月份表层水温20℃等温线分布,正处于闽南一台湾浅滩的外缘海区,可作为亚热带的热带区系的分界线,也就是亚热带性的中国一日本亚区与热带性印度一马来西亚以此为界。
  (三)生态类型
  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的关系,福建海域具有亚热带性和热带性海区的特征,以及海域生态类型较复杂,其鱼类种类组成的生态特点,大致可分为5种生态类型:
  1.洄游性种类:这些洄游性鱼类一般集群性强,群体数量大,季节变化明显等主要特征。这些洄游性鱼类是福建沿岸的主要经济鱼类,海洋渔业的主要捕捞对象,在海洋捕捞量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些鱼类主要有:带鱼、白姑鱼、大黄鱼、马鲛鱼、鲳鱼、海鳗、大眼鲷、蓝圆鲹、大甲够、鲐鱼、竹荚鱼、乌鲳和鳓鱼等。
  2.近岸性种类:这些种类一般个体小或较小,广泛分布于福建沿海区域,其群体具有生命周期短,繁殖力强,生长快、资源易恢复等特点。这些鱼类在海洋渔业中占有主要地位,它们有:鳀鱼、棱鳀、小公鱼、青鳞小沙丁鱼、裘氏小沙丁鱼、黄鲫、凤鲚、龙头鱼、绒纹线鳞鲀等。
  3.河口性种类:主要生活于近岸河口或某一生活阶段进入江河淡水的鱼类,这些鱼类有:斑鰶、鲥鱼、鲈鱼、弹涂鱼、鲻鱼、硬头骨鲻、棱、粗鳞鰶、三线舌鳎、中华海鲇以及部分鰶虎鱼等,它们具有分布广,繁殖生长快等特点。有些鱼类如鲻鱼、鲈鱼、鰶鱼和弹涂鱼等可作为重要增养殖鱼类的对象。
  4.岩礁性种类:这些种类有石斑鱼、笛鲷、黑鲷、真鲷、褐葛鲉等,它们多数为优质的经济鱼类,绝多数种类为福建沿海增养殖的重要优质鱼类。
  5.栖居性种类:这些鱼类主要营底栖生活,其活动范围不大,福建沿海均有广泛分布的鱼类,它们是:牙鲆、斑鲆、鲽、舌鳎、魟、鳐和魟虎鱼等。
  (四)分布水层类型
  就鱼类分布水层来看,福建海域的847种鱼类按其生活水层习性,可分为4种类型:
  1.中上层鱼类:主要有鲱科、鳀科、银鱼科、犀鳕科、灯笼鱼科、马鲅科、鲹科、乌鲳科、鲾科和鲭科等175种鱼类,占福建海洋鱼类总数的20.6%。
  2.近底层鱼类:主要有真鲨科、魣科、海龙科、天竺鲷科、石首鱼科、带鱼科和大眼鲷科等252种鱼类,占福建海洋鱼类的29.8%。
  3.底层鱼类:主要有魟科、电鳐科、狗母鱼科、海鲇科、鲬科、毒鲉科、〓虎鱼科、鲽形目、〓〓目以及鳗鲡目的一些鱼类等369种,占福建海洋鱼类总数的43.696。
  4.岩礁鱼类:主要有蝴蝶鱼科、鲉科、隆头鱼科、鹦嘴鱼科和雀鲷科等31种鱼类,仅占福建海洋鱼类的6.096。
  上述表明,福建海域的鱼类以底层鱼类为主;近底层和中上层鱼类次之;岩礁鱼类少。
  (五)环境因素
  1.与纬度的关系:鱼类的种类组成随海区纬度的变化而呈现明显的差异,福建海域的鱼类种数有自低纬度的南部海区,向高纬度的北部海域明显逐降的趋势,而其渔获量则自南往北海区渐升的趋向,这一特征与一般动物地理的分布规律相吻合。
  2.与水深的关系:海洋生物栖息分布的自然环境中,水深是主要因素之一,不同水深其种类组成有明显的差异,如:福建海岸带海域划成10米以浅和10米以深的水域,其结果表明;出现和分布于10米以浅水域的主要优势种有:棱鳀、斑鰶、黄带绯鲤、条尾绯鲤、二长棘鲷、白姑鱼、灰鲳、棕腹刺鲀等;而10米以深水域的主要种有:带鱼、银鲳、黄鲫、大黄鱼、鲾、鳓鱼、尖嘴〓、龙头鱼、大眼鲷、六指马〓、乌鲳、刺鲳、蓝圆鲹和小公鱼等。
  3.与水系的关系:鱼类区系组成和特性与水系关系息息相关,随着水系的消长,其种类组成亦有变化。北纬26°00′以北的福建北部海域,由于受大陆气候和直接受闽浙沿岸水的影响,其暖水性鱼类明显减少,而暖温性鱼类则增多;北纬26°00′以南的福建南部海域,由于外海高温高盐的黑潮支梢和南海暖流的影响,其海域的暖水性鱼类明显增多,而暖温性鱼类相应地减少。
  (六)主要经济种、优势种及珍稀鱼类
  在福建海域的847种海洋鱼类中,其经济鱼类占其中的1/3左右。下面扼要地简述福建沿岸海区一些主要经济鱼类、常见鱼类以及珍稀鱼类的形态特征,生态和生物学特性、分布以及其经济和学术价值等。
  1.姥鲨(Cetorhinus maximus)
  隶属鲭鲨目、姥鲨科(Cetorhinidae)。
  体庞大,呈纺锤形。头大,略侧扁,吻突出,甚短,圆锥形;口大,下位,牙细小而多;眼小,无瞬褶;尾柄两侧各具1侧突;鳃裂特宽,鳃耙细长密列呈鲸须状。体灰褐色或呈青灰色,背部灰黑,腹面白色。
  姥鲨是外海大洋性中上层鱼类,属暖温性种。具有较明显的昼夜垂直移动现象,在拂晓和黄昏时上升到表层,其他时间大都栖息于100米以下的深水层,最深可达700~1000米。这一特性可能和它追随其饵料有关。其性迟钝。喜结成小群,每群60~100多尾。姥鲨体形巨大,仅次于鲸鲨,体长可达10~12米,体重5吨以上;一般体长6~10米左右。卵胎生鱼类。以浮游动物为食,以摄食浮游桡足类为主,兼食醒鱼、小沙丁鱼等小型中上层结群鱼类。姥鲨广泛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海区。中国沿海均有分布。每年3~4月份,姥鲨从外海游向福建东北部沿岸,5~6月出现浙江温州和舟山一带海域,7~8月份北上黄海到山东威海沿岸,秋季南返,转向外海。姥鲨全身都是宝,肝脏特大,占体重的15~20%,含油量高达63%;皮可制革,肉可食用,鳍可制成昂贵的鱼翅,其利用价值较高。繁殖问题尚未了解,因此,在学术上具有一定研究价值。20世纪70年代前,旺产年份,闽东渔场每年可捕获300~400尾,20世纪70年代后,其数量逐年减少,除闽东渔场外,福建其他海区,厦门和漳浦等外海也有捕获的记载。
  2.条纹斑竹鲨(Chiloscyllium plagiosum)
  隶属须鲨目,须鲨科(Orectolobidae)。
  体形延长,头部和腹部稍平扁,宽大,尾部较细,侧扁,近棍状。口横裂。牙细小。鼻瓣外侧有1鼻须。皮肤粗糖。体灰褐色,背侧面具12~13条暗色横纹;在横纹中间及其边缘有时具有较大的黑色斑点;腹面为白色。
  条纹斑竹鲨是暖水性底层鱼类。栖息于沿海或内港有岩礁的海底。摄食底栖多毛类、虾、蟹、章鱼及底层鱼类,兼食其他甲壳类、星虫和双壳类等。卵胎生,每年3~6月为生殖期。其体长可达1米,体重一般1~1.5千克,大的个体可达3~4千克。中国东海、南海和台湾海峡均有分布,为福建沿海常见的经济鱼类,每年3~6月为捕捞盛期,9~11月其产量也较高。
  3.鲸鲨(Rhincodon typus)
  隶属须鲨目,鲸鲨科(Rnincodontidae)
  体庞大,体侧具2纵行皮脊,尾柄细,两侧各具1侧突。头大而扁平。口大,端位。鳃裂宽大,鳃耙呈海绵状。眼小,无瞬褶。牙细小而多,呈圆锥形。体灰褐或青褐色,布有许多黄色斑点和横纹。
  鲸鲨是外海暖水性中上层大型鱼类。常成群结队在海面游泳。鲸鲨进行长距离洄游,为寻找食饵,常洄游来近海,其洄游路线在中国沿海可能是:5~6月间由北部湾经粤东和东海北上,11月到达黄海;冬季之后再南下。鲸鲨是世界现存鱼类中最大的一种,一般体长为10米左右,最大个体可达18.3米,重5吨。卵胎生。以浮游甲壳动物为食,通常以滤食方法进行摄食,浮游甲壳类在其饵料组成中占98%左右,此外兼食头足类和小型结群性鱼类。鲸鲨广泛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的热带和温带各海区。中国南海、东海、台湾海峡和黄海均有分布。福建近海也曾多次捕获到鲸鲨,如在东山和厦门等海区已有多次捕获的记载。鲸鲨是世界现存鱼类中最大的稀有鱼类。通常不作为捕捞对象。
  4.侧条真鲨(Carcharhinus pleurdaenia)
  隶属真鲨目、真鲨科(Carcharhinidae)。
  体梭形,较粗短。头扁平,吻端钝尖。眼小,瞬膜发达。口圆弧形。牙发达,上侧牙1行,下侧牙2行。体背面深灰色,侧面中部以下灰白色。体侧有1条白色纵纹,各鳍端部暗褐色至黑色。
  侧条真鲨是暖水性外海中下层鱼类。冬季沿岸水温低,侧条真鲨栖息于离岸较远的外海中下层,春季,近海水温逐渐升高,因为寻找适温和索饵,由深海游向近岸。每年4~8月,在闽南近海集群索饵和生殖。摄食小型鱼类,虾、蟹和头足类等。其体长一般为1米左右,体重为5~10千克,大的个体其体重达50千克以上。中国东海、台湾海峡和南海均有分布,为福建沿海较常见的经济鱼类之一。
  5.尖头斜齿鲨(Scoliodon sorrakowah)
  隶属真鲨目,真鲨科。
  体细长。头扁平而尖。吻长而扁薄。眼小,有瞬膜。口深弧形。尾基上方具一凹洼、下方凹洼不明显。牙侧扁,边缘无锯齿,齿头外斜。体背面灰褐色,腹面白色。背鳍前后缘、尾鳍上缘和末端均为黑色。
  尖头斜齿鲨为暖水性中下层小型鲨鱼。在九龙江口的生殖期为6~9月,以9月为旺季。卵胎生,每胎产6~20仔。尖头斜齿鲨一般体长为1米左右,体重为1~1.5千克。主要摄食小型鱼类和头足类。中国沿海均有分布,为福建沿海常见经济鱼类之一。
  6.灰星鲨(Mustelus griseus)
  隶属真鲨目,皱唇鲨科(Triakidae)。
  体细长。头扁平。吻尖钝。口小,深弧形,口角上下均有唇褶,上下颌有多行牙,细小、呈铺石状排列。眼呈椭圆形。体背侧面灰褐色,腹面白色,各鳍褐色,后缘较淡。体无白色斑点。
  灰星鲨为暖水性底层鱼类。栖息于近海,摄食甲壳类,兼食小型鱼类。卵胎生,每胎产8~11仔。灰星鲨其体长一般为1米左右,体重1~2千克,大的个体重达3千克。中国沿海均有分布。灰星鲨为闽中、闽南沿海常见的经济鱼类,闽南沿海全年均可捕获,春季(4~5月)在东山、漳浦等沿海区域捕捞量较多,漳浦外海头、二沟、三沟可能为灰星鲨的生殖场所。
  7.路氏双髻鲨(Sphyrna lewini)
  隶属真鲨目,双髻鲨科(Sphrnidae)。
  体延长。头前部平扁,向左右扩展成锤头状突出。头侧前面有5个浅凹。眼椭圆形,位于头部锤状突出的两侧。口呈浅弧形。牙发达。尾侧扁,尾其上方有一凹洼。背侧面呈灰褐色。腹面白色。
  路氏双髻鲨为暖水性底层鱼类。栖息于外海。性凶猛,肉食性,主要摄食鱼类、头足类和甲壳类等。其体长一般为1米左右,其体重5千克左右,大的个体长达3米左右,重达100千克以上。路氏双髻鲨在中国沿海均有分布,为福建沿海较常见的经济鱼类之一。
  8.及达尖犁头鳐(Rhynchobatus djiddensis)
  隶属鳐形目、尖犁头鳐科(Phynchobatidae)。
  体平扁,略似犁头。吻长而尖突,呈三角形。口横裂,中央波曲状。上下颌均有细牙。体盘背面有许多结刺。无臀鳍。尾鳍新月形。体背面浅褐色,腹面白色。吻端常有1~2黑色圆斑,周围具有白斑。
  及达尖犁头鳐为暖水性底层鱼类。栖息于外海海底,很少上浮到表层水域。主要摄食鱼类、贝类、虾蟹类和虾蛄等饵料。卵胎生,每胎产6仔。其个体较大,体长达2米以上,体重可达150~200千克左右。中国南海、东海和台湾海峡均有分布,具有一定经济价值,闽南渔场其渔期为春夏二季。
  9.赤魟(Dasyatis akajei)
  隶属鲼形目,魟科(Dasyatidae)。
  体盘上下平扁,似圆形,尾前部宽扁,后部细长如鞭。吻端尖突。口小,波曲状,口底有5个乳突,中间3个显著,外侧2个较小。尾前部有1或2锯刺的扁平尾刺。成体眼后具小刺1小群。头后至尾前结刺1纵行。体盘赤褐色,边缘略淡,腹面白色。
  赤魟为暖水性底层鱼类。栖息于近海沙泥底质的海底。行动缓慢,白天卧伏水底,夜间活动。一般体盘全长约为500~700毫米,体重为1~2千克左右,大的个体重达10千克以上。主要摄食底栖贝类和甲壳类。中国东海和南海均有广泛分布,为福建沿海较常见的经济鱼类之一。
  10.林氏团扇鳐(Platyrhina limboonkengi)
  隶属鳐形目、团扇鳐科(Platyrhinidae)。
  体背腹面平扁,尾部较细长。体盘形状除前端稍突出外,颇似团扇。吻钝圆。口横裂状。体盘背面有许多结刺,从中央至第2背鳍前方有3纵行,中间1行较短,两侧的2行较长。体背面棕色或灰褐色,腹面白色。
  林氏团扇鳐为暖水性底层鱼类。喜栖息于泥砂底,游泳缓慢。以小型甲壳类和贝类为饵料。卵胎生,雌性于7~8月产仔,每胎产10余仔。林氏团扇鳐其体盘长约400~500毫米。在中国南海、东海和台湾海峡均有分布、为福建沿海较常见的鱼类,东山附近海域4~5月渔获量较高。
  11.无斑鹞鲼(Aetobatus flagellum)
  隶属鲼形目,鹞鲼科(Aetobatidae)。
  体盘呈菱形,外角尖锐。尾细长如鞭。口横裂状,口腔顶部有乳突三横行,前、中、后行分别为8、1和4个。口腔底部有较短的乳突1行,约16个。背鳍小,其后方有1~2根尾刺。体背面暗褐色,腹面白色,尾部黑色。
  无斑鹞鲼为暖水性底层鱼类。栖息于近海海底。摄食贝类和甲壳类等。其体盘全长一般为1米左右;体重为几千克,大的个体重可达25~30千克左右。无斑鹞鲼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海、东海和台湾海峡,为福建沿海常见的经济鱼类之一,尤以闽中渔场为甚。
  12.日本燕魟(Gymnura japonica)
  隶属鲼形目,燕舡科(Gymnuridae)。
  体盘略似菱形,体背腹平而薄,光滑无刺,尾细短。吻短。口横裂状,牙细小而尖。背面灰褐色或青褐色,散布着暗色小斑及大斑,后者几乎左右对称,列成3~4横行。腹面白色。尾部有7~8条黑色与白色相间的横斑条。
  日本燕魟为暖水性底层鱼类。以底栖动物为主要饵料。其体重小的个体为1千克左右,大的重达15千克左右。中国南海、东海及台湾海峡均有分布,为福建常见的底层鱼类。
  13.丁氏双鳍电鳐(Narcine timlei)
  隶属电鳐目,电鳐科(Torpedinidae)。
  体盘近圆形,吻长而宽。口很小,平横。上下颌有细小而尖的牙。尾前部粗壮而平扁。尾鳍宽大,如帚形。体背面灰褐色,腹面白色。全身背面散有黑褐色大斑或条状斑纹。尾部侧褶白色。
  丁氏双鳍电鳐为暖水性底层鱼类。栖息于砂泥质的海底。能发出弱电流,其发电器是肌肉组成衍生而成,放电连续脉冲放电。其体长一般300~400毫米,体重为0.5~1.0千克。中国南海、东海南部和台湾海峡均有分布,为闽南沿海常见底层鱼类之一。其经济价值不高,但其放电器功能以及释放出其电能的巧妙性,引起仿生学者的极大关注。
  14.海鲢(Elops saurus)
  隶属海鲢目,海鲢科(Elopidae)。
  体长梭形,稍侧扁。吻钝尖。眼大,有脂眼睑遮盖。口大,端位。背鳍1尾鳍深叉形。体背面深黄绿色,散有黑细点,腹面白色。背鳍和尾鳍黄绿色,边缘黑色,腹鳍、臀鳍和尾鳍下叶为淡黄色。
  海鲢为近海暖水性的中上层鱼类。常进入内湾和河口。幼体发育经柳叶鳗期。以小型鱼类和虾类为饵料,体长一般为300~400毫米左右。中国南海、东海以及台湾海峡均有分布。其经济价值较高,为上等优质食用鱼。海鲢在闽南沿海较常见。
  15.脂眼鲱(Etrumeus micropus)
  隶属鲱形目、鲱科(Clupeidae)。
  体长梭形,躯干部稍厚,腹部圆,无棱鳞。吻钝尖。眼大,为厚的脂眼睑所覆盖。口小,端位。两颌均有圆椎状牙。头顶翠绿色,体背面蓝绿色,体侧中部以下银白色。吻部呈黄色。背鳍灰绿色,第1鳍条前缘及末端黑色;其他各鳍为黄绿色。
  脂眼鲱为暖水性中上层鱼类。喜栖息于岛屿岩礁附近海域。其视觉敏锐,趋光性强,以浮游甲壳动物的桡足类、端足类、虾蛄和蟹类的幼体为主要的饵料,兼食其他小鱼等。脂眼鲱其体长一般为160~200毫米左右,大的体长达280毫米。在闽南渔场的脂眼鲱其生殖期为12月至翌年1月,幼鱼生长快,6月初至中旬,其体长20~60毫米;7月中旬至月底达100~120毫米,9月初达170毫米,体重70克。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南海、台湾海峡、东海以及黄海南部。脂眼鲱是闽、粤两地沿海的重要经济鱼类之一,也是闽南渔场的主要渔获物之一,福建沿海其年产量为5000吨左右。20世纪80年代以来,其渔获量有明显下降的趋势。资源已衰退的主要原因是过度捕捞生殖群体。因此,为保持一定的资源量,关键问题是减少对其生殖群体的捕捞,留足亲鱼,繁殖其后代,恢复资源量的增加。
  16.圆腹鲱(Dussumieria hasselii)
  隶属鲱形目、鲱科。
  体呈长梭形,腹部圆,无棱鳞。头部尖、头顶稍平。吻长而尖,背面中部有1条低的纵走棱。眼上侧位。被脂眼睑。口小,端位。两颌有尖细牙。体背面黄绿色,体侧和腹部银白色。沿体侧中部有1条金黄色光泽纵带,各鳍黄绿色。
  圆腹鲱为暖水性近岸中上层鱼类。栖息于近岸港湾和岛屿附近海域。有较强的趋光性。以浮游动物为主要饵料,兼食底栖动物和小鱼等。圆腹鲱于春季(3~5月)为产卵期,当年生其幼鱼体长为62~105毫米,第2年为120~150毫米,最大个体其体长为200毫米。中国南海、东海和台湾海峡均有分布,圆腹鲱是闽粤两地沿海常见的经济鱼类之一。
  17.金色小沙丁鱼(SarⅢnelLa aurita)
  隶属鲱形目、鲱科。
  体长卵圆形,侧扁而薄。腹部有锐利棱鳞。口小,端位。上下颌牙细小。具有发达的脂眼睑。臀鳍最后2鳍条显著扩大。尾鳍基部有2枚匕首状的大鳞片。体背暗绿色,腹侧银白色。体侧自鳃盖上角向后有1条金黄色纵带。
  金色小沙丁鱼为暖水性中上层鱼类。栖息于温暖的海区。具有强烈的趋光性,并有集群洄游的特性。春初(3月上旬)闽粤近海水温渐上升,栖息于较深海区的群体分批游向粤东、闽南近海索饵。随着性腺的成熟,鱼群分批产卵。生殖期为3~6月(少数群体可延至7~8月),4月为产卵盛期。产卵后,鱼群分散索饵,孵化后的仔、幼鱼在沿海或港海摄食成长,并顺暖流向东北移动。8月下旬以后秋风频繁,表层水温下降,夏季向北洄游的鱼群开始返南作适温洄游,洄游路线比夏季的稍偏外。12月以后,鱼群到达闽南和粤东外海越冬场。金色小沙丁鱼主要摄食硅藻、桡足类及其其他小型浮游动物,偶尔也食小鱼,。性成熟年龄为1龄鱼,叉长171~181毫米左右。金色小沙丁鱼在中国分布于南海、东海和台湾海峡。为近海的重要经济鱼类。也是福建近海重要经济鱼类之一。1971年闽粤金色小沙丁鱼其产量高达6.9×10⁴吨,其中,闽南海区其产量为4.5×10⁴吨。1971~1982年,福建小沙丁鱼的渔获量为0.2~2.59×l0⁴吨,年均产量为0.96×10⁴吨。其资源波动较大,可能是由于“自然波动”的原因所引起的,5~7年为1个周期的趋势。但也不能排斥是由于捕捞过度及其他原因所引起的。金色小沙丁鱼属于生命周期短,分布广,产卵场多,其资源恢复能力强。但应该采取有效措施,适当降低产卵亲鱼群体和幼鱼群的捕捞过度,寻找开拓金色小沙丁鱼新的渔场。
  18.鲥鱼(Macrura reevesis)
  隶属鲱形目、鲱科。
  体长椭圆形,侧扁,口大,端位,口裂倾斜,上颌正中有一明显缺刻,脂眼睑发达。两颌无齿。腹棱完全,被有锯齿状棱鳞。体背面呈灰蓝色,腹部银白色,各鳍为淡灰黄色。
  鲥鱼是暖水性溯湖的中上层鱼类。有洄游习性,平时生活于海洋,每年春夏(4~6月)繁殖季节,鲥鱼由海域游进江河作生殖洄游,如进入珠江、钱塘江、长江和闽江等进行生殖洄游。鲥鱼其生长速度较快、孵化后2个月,幼鱼体长为60毫米。鲥鱼3龄鱼达性成熟,在第1次性成熟前,其生长速度最快,之后随年龄的增长,生长速度逐渐减慢。溯河产卵后,其亲鱼仍归海域,幼鱼则在江河湖泊中肥育生长,至秋季才降河入海,直至在海洋中生活成长到性成熟,再加入溯河生殖洄游的群体。鲥鱼其体长一般300~400毫米,体重为1千克左右,大的个体重达3千克左右。鲥鱼主要摄食浮游动物,也兼食硅藻和有机物碎屑。鮒鱼在中国近海分布甚广,黄海、东海和南海均有分布,分布区的水深在60米等深线以内,以20米等深线之内为多。鲥鱼其肉味鲜美,尤其是产卵前的埘鱼,丰腴肥硕,含脂量达18%~21.7%,是鱼之上品,驰名中外,为中国传统名贵鱼类,是有较高的经济价值。鲥鱼也是福建沿海的经济鱼类之一。
  19.斑鰶(Clupanodon punctatus)
  隶属鲱形目,鲱科。
  体长卵圆形。腹部尖锐,有棱鳞。吻短,呈半透明软骨状。脂眼睑发达。口小,呈三角形,近于前位。背鳍1,其最后鳍条丝状延长,几乎达尾鳍基部。体背面绿色。体侧中部以下白色。鳃盖后方有1黑斑。各鳍为黄绿色。
  斑鰶为近海暖水性中上层鱼类。栖息于港湾和河口一带。以浮游生物的硅藻、有孔虫、纡毛虫、角藻以及有机碎屑为主要饵料。斑鰶体长一般为120~180毫米,年龄0~4龄,1龄鱼开始性成熟。九龙江口的生殖期可能在7~8月份。在中国南海、东海和台湾海峡均有广泛的分布。为福建和广东沿海习见的经济鱼类之一。
  20.鳓鱼(Ilisha eLongata)
  隶属鲱形目、鲱科。
  体长而宽,侧扁。腹部窄而尖,有锯齿状的锐利棱鳞。吻短。眼大。口小,向上翘,两颌均有细牙。臀鳍基底甚长。体背面灰黑色,体侧银白色。各鳍淡黄绿色。
  鳓鱼为暖水性中上层鱼类。黄昏、夜间、黎明和阴天喜栖息于水的中上层,白天多活动于近底层,遇大风、洪水或打雷时沉入海底。每年5~6月,鳓鱼由外海洄游至厦门九龙江口的浯屿、青屿一带泥砂底质的浅水区域产卵。卵浮性。产卵后则向漳浦、东山沿海洄游。鳓鱼幼鱼主要摄食桡足类,箭虫、燐虾和蟹类幼体等;成鱼则主要以虾蟹类、头足类、多毛类和鱼类(小公鱼和青鳞小公鱼)。鳓鱼在中国有广泛的分布,为沿海的重要经济鱼类。也是福建海产重要鱼类之一,年产量为4000~5000吨左右,其渔汛期为4~6月,以5月为旺季.主要渔场以闽东、闽中和闽南各渔场,以闽东为甚。
  21.康氏小公鱼(Stolephorus commersoni)
  隶属鲱形目、鳀科(Engraulidae)。
  体长条形,背部中央隆起成棱;腹部在腹鳍前方有棱鳞6~7枚。头顶部两眼间有1条纵棱。吻短钝。口斜裂,两颌均有细牙。体被薄细鳞,易脱落。体白色。体侧有1条银色带,头背面眼后上方有1深绿色斑块,呈“凹”形。各鳍白色。
  康氏小公鱼是暖水性中上层鱼类。喜栖息于港湾和河口附近海域。厌强光,有昼夜垂直移动现象,白天栖息水层比晚上深6~10米。康氏小公鱼每年4月底至5月初由近海进入厦门九龙江口附近海域产卵,其生殖期为4~8月,以4月底至6月中旬为产卵盛期。孵化后的稚鱼,喜群集于沿岸浅水,水流较缓慢。随体长增加,稚鱼游动能力增强,逐渐移到较深海区索饵。10月底水温下降,其幼鱼离开九龙江到南部海区越冬。康氏小公鱼主要摄食浮游动物的桡足类和毛虾。其体长一般为60毫米左右。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南海、东海和台湾海峡,它是福建沿海常见的小型鱼类,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福建年产量一般为500~1000吨。
  22.七丝鲚(Coilia grayii)
  隶属鲱形目、鳀科。
  体延长,侧扁,尾部长而薄,鱼体呈尖刀形。腹部有锐利棱鳞。吻短而圆。口裂大,伸达眼的后下方。上下颌均有1列尖细牙。胸鳍上部有7根丝状游离鳍条,可达肛口处。体银白色,胸鳍、臀鳍和尾鳍淡黄色。
  七丝鲚为暖温性中上层鱼类。栖息于港湾和河口附近海区。每年3~6月,从南方海区洄游到九龙江、闽江、晋江木兰溪产卵,主要产卵场在九龙江下游的石码江东桥及圭屿一带海区,受精卵在半咸淡海区孵化,孵化后的稚鱼部分随潮水流到外海,另一部分在河口港湾一带摄食生长。七丝鲚主要摄食甲壳动物的桡足类和端足类,也兼食涟虫,糠虾、毛虾和介形类。其体长达350毫米左右。七丝鲂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南海、东海和台湾海峡,为福建沿海港湾和河口的常见经济鱼类之一,全年均可捕获,以春夏为多。
  23.这目鱼(Chanos chanos)
  隶属鼠鱚目,遮目鱼科(Chartidae)。
  体长形,稍侧扁。头钝形。吻圆钝,眼大,脂眼睑厚而且完全遮盖着眼。口小,前位。上颌中间凹入,下颌联合处有1突起。口无牙。尾鳍的基部有2片大鳞。尾鳍长,深叉形。体背部深绿色,腹侧银白色,各鳍绿色。
  遮目鱼为暖水性中上层鱼类。生活于河口或海里,并且能在盐度很低的海水或淡水中栖息。成鱼以硅藻及其他藻类为饵料。遮目鱼生长很快,1年体长可达400毫米,6~8龄鱼达性成熟。成鱼体长一般为1米左右,体重3千克;最大的个体可达1.5米,重10千克以上。在福建、广东、台湾和海南岛沿岸均有分布。遮目鱼为上等优质食用鱼,是一种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养殖对象,为中国咸淡水重要的养殖鱼类。
  24.香鱼(Plecoglossus altivelis)
  隶属鲑形目、香鱼科(Plecoglossidae)。
  体窄长而侧扁。头小。吻端向下弯,形成吻钩。下颌前端各有1突起,两突起之间呈明显的凹陷。两颌均有1行宽扁细牙,能活动。背鳍后方有1脂鳍。体背绿色,腹部及两侧银白色。鳃盖后方有1明显的橙色大斑。各鳍橙黄色,脂鳍暗绿色。
  香鱼是暖温性河口及内陆水域的中上层鱼类。仍是溯河性的中小型鱼类。较大幼鱼和成鱼栖息于通海的江河(如闽江、九龙江等);较小幼鱼(50~60毫米以下)则栖息于河口和沿海一带海域。产卵时喜趋于溪流入海的咸淡水交汇处,底质石砾、卵石和细沙,水质清澈的浅水区。秋季亲鱼进入河口产卵,孵化后的幼鱼流入海里,次年春季幼鱼再溯河。成鱼在生殖后即死亡。其生命周期仅1年。全部于1龄鱼性成熟。香鱼体长一般为180~250毫米,大的个体达300毫米,体重0.5千克左右。每年于9月上旬至11月下旬为产卵期,分批产卵,繁殖期内约产卵2~3次。以底栖硅藻和蓝绿藻等为主要饵料。香鱼的世界分布区狭窄。中国沿海有广泛的分布。其分布区有3种不同的生态类型:陆封型、溯河型和降河型,这在鱼类中是比较少的。特别是陆封型这一生态类型的形成,与地壳运动密切相关,通过对其研究,有可能为阐明地壳运动在局部地区的历史提供有价值的佐证。香鱼仍是名贵水产品,被誉为“雁山五珍”之一,其价格昂贵,素有“斤鱼斗米”之说,由此可见其经济价值之高。中国沿海及江河湖川的香鱼资源有一定数量,福建龙江在石码一带海区,每年于3~4月形成渔期。香鱼系1年生鱼类,生命周期短,生长迅速,其资源量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波动。
  25.尖头银鱼 (Salanx acuticeps)
  隶属鲑形目、银鱼科(Salangidae)。
  体细长,躯干前部近圆柱状,后部侧扁。吻长而尖,上下平扁,呈三角形。口宽大。两颌各有1列弯曲犬牙。雌性鱼全身裸露无鳞,雄性鱼在臀鳍基部有1纵列大而薄的鳞片。月旨鳍甚小。体色半透明。在腹部中央有2纵烈黑色小点。
  尖头银鱼是暖温性中上层小型鱼类。栖息于沿海河口附近海区,栖息水层随天气和昼夜的不同而异。每年11~12月产卵,幼鱼生长很快,1龄鱼体长达140~150毫米。主要摄食浮游甲壳动物和小鱼,九龙江口的尖头银鱼在小潮流较缓时入江其数量较多。中国沿海均有分布,为上等优质食用鱼,是福建沿海常见的经济鱼类之一。
  26.长蛇鲻(Saurida elongata)
  隶属灯笼鱼目,狗母鱼科(Synodidae)。
  体长棒状,中部稍粗,两端较细。头短,背面平坦。吻钝尖。口大,前位,口裂长。上下颌各有3~4行长短不等的锥形齿。脂鳍小,与臀鳍相对。体背侧褐绿色,腹面白色,鳃盖至头部下方黄绿色。
  长蛇鲻是暖温性底层鱼类。通常栖息于水深20~100米底质为砂泥的沿海河口区域。春季在水深20~30米的海区产卵。长蛇鲻为性凶猛的肉食性鱼类,主要摄食鱼类、虾、蟹、虾蛄和头足类。中国沿海均有广泛分布,盛产于广东沿海、福建闽南沿海,其产量较高,具有一定经济价值。
  27.中华海鲇(Arius sinensis)
  隶属鲇形目、海鲇科(Ariidae)。
  头部平扁而宽,体后部侧扁。吻短。口大,下位,口裂近水平。上下颌均有细绒毛状牙带。体无鳞,皮肤光滑。背鳍和胸鳍各有1带锯齿的硬棘。脂鳍与臀鳍相对。体背部褐绿色,腹部银白色。各鳍灰黑色。
  中华海鲇为暖水性近海底层鱼类。每年于春季成群游向河口近岸产卵,闽江口是其中一重要产卵场之一。其怀卵量少,约仅500粒左右,卵沉性。雄鱼有护卵习性,能将70~100粒受精卵含入口中孵化。中华海鲇喜摄食底栖动物,尤其是贝类,乃是蛏蛤的天敌之一。渔获个体一般为1千克左右。其背鳍和胸鳍硬棘的基部有毒腺,被刺后剧痛。中华海鲇广泛分布于中国沿海,为福建沿海常见经济鱼类之一。
  28.海鳗(Muraenesox cinereus)
  隶属鳗鲡目、海鳗科(Muraenesocidae)。
  体延长,躯干部近圆筒状,尾部侧扁。头尖而长,呈锥状。吻长。眼大。口大,口裂伸越眼的后方。两颌牙均有3行。两颌前方均有5~12枚犬牙。体光滑无鳞。背鳍、臀鳍和尾鳍相连续。无腹鳍。体背侧银灰色,腹侧乳白色。
  海鳗为暖水性底层鱼类。常栖息于水深50~100米,底质为沙泥或岩礁的海区。有季节性长距离洄游现象。闽浙沿海的海鳗仍系于同一群系。这一群系南起台湾海峡,北至东海北部和济洲岛海区,每年春夏北上进行生殖洄游,秋季南下越冬洄游,南下洄游路线比北上的偏外。海鳗产卵期约有4~7月,稚鱼的发育有显著的变态。为凶猛的贪食性鱼类,能吞食较大的底栖动物,也吞食虾、蟹、鱼类和头足类等。一般体重约为1.5千克左右,大的个体达20千克。海鳗在中国沿海广泛分布,为重要的经济鱼类,也是福建主要经济鱼类之一,年均产量为500~1000吨左右。闽东和闽中渔场产量较高。
  29.鳄形短体鳗(Brachysomophis crocodilinus)
  隶属鳗鲡目、蛇鳗科(Ophichthyidae)。
  体延长,圆柱状,尾部侧扁。吻短小而尖。眼小。口宽大,口裂伸越眼后方。呈水平。牙细而尖。体光滑无鳞。无尾鳍,尾端尖颓。体背方暗红褐色,腹侧黄褐色,头上黑褐色。
  鳄形短体鳗为暖水性底层鱼类。常栖息于泥砂或砂泥底质的近岸海区。性凶猛,游泳速度快,体躯伸屈有力,善于用尾尖挖泥。贪食,摄食底栖动物,喜食虾蛄、蟹、虾和底层鱼类。一般体重为1.5千克左右,个体大的重达3.0千克。中国东海、南海和台湾海峡均有分布。其营养价值较高,为药用鱼类之一。福建平潭东庠海域为鳄形短体鳗的著名产地,每年10~12月其渔获量较高。
  30.刁海龙(Soleenathus hardvuickii)
  隶属刺鱼目,海龙科(Syngnathidae)。
  体延长,侧扁,头部与体轴成大钝角,躯干部呈五棱形,尾端卷曲。体上棱嵴粗糙,各骨环中央及各间盾形成一颗粒状突起棘。吻长,呈管状。无牙。体无鳞,完全由骨环所包。体枯黄或黄褐色,体上有较多的不规则暗色横带,各鳍均为白色。
  刁海龙为暖水性外海底层鱼类。栖息于近海域或外海泥砂底质的较深海区。刁海龙钩住海藻等物体,体色呈保护色,随周围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因而刁海龙常栖息于海藻丛中。游泳缓慢。以小口吸食小型浮游甲壳动物。刁海龙的最大体长可达500毫米,体重达70克以上;一般体长为250~400毫米左右。交配时,雌性产卵于雄性腹面的育儿沟内,则由雄鱼负责护卵,卵子在育儿沟内受精孵化。刁海龙在中国的南海、东海和台湾海峡均有分布。它是价值最昂贵的药用鱼类,且数量稀少,故历来作为一种名贵的珍稀鱼类。
  31.斑海马(Hippocampus trimaculatus)
  隶属刺鱼目、海龙科。
  体侧扁、头部似马头,与躯干部垂直,腹部凸出。躯干部7棱形,尾部4棱形,尾端渐细而卷。吻细长,呈管状。体无鳞,完全由骨环所包住。体黑褐色,眼上具放射状的褐色斑纹。第1、4、7体环的背方各具1黑色圆斑。
  斑海马为暖水性底层鱼类。多栖息在近海内湾的低潮区,体色能随环境不同而变化。常以色来掩蔽和保护自身。以卷曲的尾部钩住海藻等物体。斑海马用小口吸食底栖甲壳动物。能在半咸淡水生长发育,但海水比重不能低于1.007;其生长适温为18~30℃,低于8℃或超过32℃会死亡。5~8月为繁殖期,6月为盛期。雌鱼产卵于雄鱼的育儿沟内,卵子在育儿沟内受精孵化,15~20天产出小海马。每尾可产400~500尾,多达1000尾左右,但其成活率低。斑海马在中国分布于南海、东海和台湾海峡,具有较高经济价值,为珍贵的药用鱼类。闽南沿海已进行人工养殖,且已获得成功。
  32.鲻鱼(Mugil cephalus)
  隶属鲻形目,鲻科(Mugilidae)
  体前部近圆筒形,后部侧扁。吻宽而短。脂眼睑发达。口下位,口裂略呈“人”字形。两颌牙细小,绒毛状。背部和体背侧青绿色,腹部银白色。各鳍淡灰色,胸鳍基部有1黑色斑块,体侧上半部有几条暗色纵带。
  鲻鱼为暖水性中下层鱼类。喜栖息于浅海河口的咸淡水交汇处。对环境适应力强。属于广盐性鱼类,在淡水、咸淡水和高盐度的海水中能生长,适应温度为3~35℃。3龄鱼开始性成熟。在福建沿海其生殖期为冬季(12月至翌年1月)。幼鱼在海湾、河口索饵。有趋光性,对低盐度的水流有明显的趋流性。稚鱼主要摄食浮游动物,随着生长发育,转为摄食海底淤泥中的底栖硅藻、有机质,兼食小型甲壳动物。在中国沿海广泛的分布,尤以闽、粤两地沿海为甚,也是主要人工养殖的重要鱼类之一,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33.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s)
  隶属鲻形目、马鲅科(Polynemidae)。
  体延长,侧扁。吻短而圆突。脂眼睑发达,眼间隔宽。口大,下位。牙细小,呈绒毛状。胸鳍低位,其下部有4支丝状游离鳍条。体背侧面灰绿色,腹部银白色。第1背鳍灰黑色,其他各鳍为灰色。
  四指马鲅为暖水性中下层鱼类。喜栖息于泥砂底质的近海内湾,有时也进入淡水。每年4~5月游向港湾作生殖洄游,产卵后分散索饵,游至较深处区域。四指马鲅为肉食性鱼类,主要摄食鱼蟹虾等。在中国沿海均有广泛的分布。在福建以诏安湾和平潭沿海,春夏两季其渔获量高。其体长一般约500毫米,最大个体达2米,体重一般为1.5千克左右,最重达15千克。四指马鲅为上等食用鱼类,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它在东南亚地区已作为港养对象,其生长速度快。
  34.鲑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ario)
  隶属鲈形目,鮨科(Serranidae)。
  体长椭圆形,侧扁而粗壮。吻短。眼间隔宽,前方中央具一凹陷。两颌牙细尖。背鳍鳍棘强状。尾鳍圆形。体浅褐色,背部较深。头部体侧和背鳍、臀鳍、尾鳍上散布有黄色小斑点。背鳍鳍棘第9~11基部有1显著的褐色斑。
  鲑点石斑鱼为暖水性中下层鱼类。常栖息于岩礁底质海区。不作长距离洄游,一般也不结成大群体。栖息水层随水温升降而变化,春夏分布于10~30米深处,秋冬则游向40~80米深处。鲑点石斑鱼具有垂直移动的特性,白天上浮、夜间下沉。晴朗天气,流水缓慢、水质澄清的海区,鱼群分散索饵。其产卵期的水温为22~25℃,生活最适水温20~30℃,其适盐范围较广,为11~34。其生长速度快,1年其体重250~300克;2龄鱼500~600克;3龄鱼约800~900克,从4龄鱼始,其生长速度下降。鲑点石斑鱼为雌雄同体,进行性转换的鱼类。其性凶猛的肉食性鱼类,喜吞食鱼虾类等。鲑点石斑鱼在中国分布于东海南部,南海的台湾海峡,是福建沿海较重要的经济鱼类,也是上等食用鱼,已成为中国沿海主要的港养鱼类之一。
  35.青石斑鱼(EpinepheLus axvoara)
  隶属鲈形目、酯科。
  体长椭圆形,侧扁而粗壮。眼上侧位。眼间隔前方中央有小凹陷。吻圆钝。口大,上下颌前端各有1对小圆锥牙。体被细栉鳞,鳍棘强,尾鳍圆形,体背部褐色,腹侧浅褐色。头部和体侧均散布有黄色小斑点,体侧有6条暗褐色横带。各鳍灰褐色。
  青石斑鱼为暖水性中下层鱼类,常栖息于沿海岛屿的岩礁和海藻丛附近海域,一般不结成大群。其生长速度甚快,1龄鱼体长为200毫米,体重220克左右;2龄鱼平均体长和体重,分别为245毫米和380克;3龄鱼为295毫米和685克,之后生长速度趋于缓慢。其产卵期为5~7月。其性凶猛,喜食鱼类的虾蟹类。南海、东海和台湾海峡均有分布,也是福建沿海石斑鱼中产量最高的一种,每年4~11月均可捕获,而厦门整年均可捕获,为上等优质鱼类,其经济价值甚高,也是沿海一带港湾网箱养殖的重要对象之一。
  36.鲈鱼(Lateololabrax japonicus)
  隶属鲈形目、鮨科。
  体延长,侧扁,略呈纺锤形。吻尖突。眼大侧位,眼间隔微凹。口大,倾裂。上下颌牙细尖。体被栉鳞。体侧银白色,背部灰色。背侧及背鳍鳍膜具黑色斑点。尾鳍、臂鳍、胸鳍灰色背鳍鳍条及尾鳍边缘黑色。
  生态与生物学特性:鲈鱼为近岸浅海暖温性中下层鱼类。喜栖息于河口咸淡水交汇处,也可生活于淡水中。一般不结成大群。体长达600毫米时性成熟,每年冬末在河口产卵。初孵仔鱼全长5毫米左右。闽南沿海2~3月份出现体长20~30毫米的幼鱼。幼鱼有成群溯河的习性。其性凶猛,贪食,主要摄食鱼类和甲壳类。幼鱼常随流混入港养池中,如不及时消除,能大量吞食池中养殖的其他鱼类和虾类。中国沿海一带均有广泛的分布,有较高经济价值,福建沿海终年均可捕获,大的个体达10千克左右。九龙江的江东桥为鲈鱼的著名产地,肉细嫩,味鲜美,为上等食用鱼类。也是沿海一带增养殖的重要鱼类之一。
  37.短尾大眼鲷(Priacanthus macracanthus)
  隶属鲈形目、大眼鲷科(Priacanthidae)。
  体长椭圆形,侧扁,尾柄短。头大。吻短钝。眼巨大,上侧位,眼上缘达头背缘。口大,上位,几乎垂直。两颌牙细小。全体赤红,腹部较浅。各鳍浅红色,背鳍、臀鳍和腹鳍膜间具椋黄色斑点。
  短尾大眼鲷为近岸暖水性底层鱼类。常栖息于底质为砂泥,水深为60~120米的海区。有昼夜垂直移动现象,夜晚游至中上层觅食。其食性广,主要摄食浮游动物的桡足类、糠虾、燐虾、端足类以及小型鱼类。其生命周期短,最大为3龄鱼。第1年生长最快,体长可达190~210毫米。体长为140~150毫米开始性成熟。分批产卵、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南海、东海和台湾海峡。为福建沿海一带常见的经济鱼类之一,闽南渔场夏季渔获量较高。
  38.多鳞鱚(Sillag sihama)
  隶属鲈形目、鱚科(Sillaginidae)。
  体细长,圆柱状;尾柄短,侧扁。吻长而钝尖。眼间隔平。口小,前位。上下颌牙细小,呈带状。侧线与第1背鳍起点间具鳞5~6行。体背部浅黄色或棕黄色。第1背鳍前部黑色,其余各鳍浅色。腹部乳白色。
  多鳞鱚为暖水性底层鱼类。栖息于沿海砂质海底的近底层海域。其个体较小,一般体长为100毫米左右,大的个体为200毫米。主要摄食多毛类、虾蛄、长尾类、歪尾类、瓣鳃类、短尾类、端足类、糠虾类和樱虾等。在中国沿海均有广泛分布,为福建沿海及河口常见的经济鱼类之一,闽南沿海尤为常见,诏安沿海9~12月渔获量较高。
  39.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
  隶属鲈形目,鲹科(Carangidae)。
  体纺锤体,稍侧扁。头侧扁而尖。脂眼睑发达,前后均达眼中部。吻钝尖。两颌均有1列细牙。棱鳞存在于侧线直线部的绝大部分。体背青蓝带绿色,腹部银白色。鳃盖后角有1黑色小圆斑。
  蓝圆鲹为暖水性中上层鱼类。当气候晴朗,潮流缓慢,并有东南风时,多结成密集的大群。白天起群上浮,鱼群密集的海面呈灰黑色,水面出现波纹而无水花。在大风期间鱼群分散,打雷时鱼群潜伏海底。易受音响而惊动。夜晚有趋弱光的习性。闽南和粤东近海的蓝圆鲹属于同一群系,不作长距离洄游。其生长速度较快,1龄鱼开始性成熟,叉长可达160~190毫米。生殖期为3~8月,4~5月为盛期。幼鱼喜阴影,夏季在沿海成群索饵。主要摄食桡足类、燐虾类、端足类、介形类、虾类和小型鱼类(如犀鳕)。生殖群体年龄组成为1~4龄,以1龄占优势,2龄鱼次之。中国沿海均有蓝圆鲹广泛分布,为福建沿海重要的经济鱼类,20世纪70年代其年产量为2.5~3.0×l0⁴吨,居中上层鱼类产量的首位。以闽南渔场其渔获量较高。春季主要捕捞其生殖群体,夏季主要捕捞当年生的索饵群体,以及少量产卵后分散索饵的成鱼。
  40.领圆鲹(Decapterus lajang)
  隶属鲈形目、鲹科。
  体长纺锤形。尾柄细短。吻钝尖。脂眼睑发达,前后均伸达眼中部。上颌无牙,下颌具1列细牙带。棱鳞存在于侧线直线部的后半部。体背部深蓝带绿色,腹部银白色。鳃盖后上角有1黑色小斑点。
  颌圆鲹为暖水性中上层鱼类。喜结群,常与蓝圆鲹、金色小沙丁鱼等混栖洄游。夜间有趋弱光的习性,白天怕强光,喜阴影。主要摄食浮游动物中的桡足类、端足类、樱虾和糠虾等。其生长速度较快,1龄鱼开始性成熟,其叉长达180~210毫米。生殖期为3~8月,以4~5月为盛期,在南海、东海和台湾海峡均有分布。为福建沿海较常见的经济鱼类。尤其是闽南渔场,春季捕捞生殖群体;夏季主要捕捞幼鱼索饵群体,兼捕少量产卵后分散索饵成鱼。
  41.大甲鲹(Megalapis cordyla)
  隶属鲈形目、鲹科。
  体纺锤形,侧扁,尾柄宽扁。眼大,脂眼睑非常发达,遮盖眼睛,前后伸达眼中部。牙尖细。棱鳞存在于侧线弯曲部及直线部全部。第2背鳍和臀鳍的后部各具8~9个小鳍。背部深蓝色,腹部银白色。鳃盖上有1黑圆斑。
  大甲鲹为暖水性中上层鱼类。喜结群,其游泳速度快。大甲鲹在闽南渔场,春夏季多栖息洄游于海底高低不平的近海,5~7月常结成大群在海面上活动,白天怕强光,喜阴影,夜间趋弱光。主要摄食浮游动物的桡足类、端足类和枝角类;也兼食小鱼和虾类。大甲鲹分布于东海、南海和台湾海峡,为福建沿海一带常见的经济鱼类,尤其是台湾浅滩其大甲鲹资源丰富,具有资源开发的潜力。
  42.竹荚鱼(Trachurus japonicus)
  隶属鲈形目,鲹科。
  体纺锤形,侧扁。眼大;脂眼睑发达,遮盖眼的前缘和后部。口大,前位,口裂倾斜。上下颌各具1列细牙。侧线上全被棱鳞,在其直线部呈一明显的隆起嵴。体背部黄色微带绿色,腹部银白色。鳃盖后上缘有1黑斑。各鳍草绿色。
  竹荚鱼为暖温性的洄游中上层鱼类。喜结群,游泳速度快,对声音反应灵敏。白天栖息水层较深,夜晚有趋光习性。每年春季游向近岸产卵。天气晴朗时,常起群上浮。其生长速度快,当年生的幼鱼到秋末,其体长达100~120毫米;成体其体长一般为200~250毫米。竹荚鱼幼鱼摄食浮游甲壳动物和稚仔鱼等;成鱼主要摄食桡足类、长尾类、短尾类和幼鱼等。在中国沿海一带均有广泛分布,为福建沿海常见经济鱼类之一,也是属于尚未充分开发利用的鱼类资源之一。
  43.乌鲳(Formio nieer)
  隶属鲈形目、乌鲳科(Formionidae)。
  体卵圆形,高而侧扁;尾柄细短,每侧有隆起嵴。眼小,位于头前部。口小,前位。两颌各具1列稀疏尖细牙。侧线鳞在尾柄上有向后棘,各棘连接呈隆起嵴。体黑褐色,鳃盖后缘近胸鳍基部具1黑斑点。
  乌鲳为暖水性中上层鱼类。常栖息于水色澄清的海区。喜结群,每年春夏季随暖流向近海洄游。白天喜阴影,夜间有趋弱光的习性。黎明鱼群上浮,鱼头朝东,黄昏后鱼头朝西,月光夜鱼头朝向月亮,中午阳光强,水温高,潜游于海水的中层;气压低时,常成群结集于海面。立春后,3月下旬至7月上旬,分别在闽南、闽中和闽东渔场形成春汛。乌鲳于5~8月为产卵期。喜摄食被囊类和水母类,如果渔汛期大量出现浮游被囊类,乌鲳丰产已在望。乌鲳渔获个体为200~300毫米。中国沿海均有分布,为福建沿海常见经济鱼类之一,尤以闽南渔场产量较高。
  44.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
  隶属鲈形目、石首鱼科(Sciaenidae)。
  体延长,侧扁,尾柄细长。头大而尖钝。吻钝尖,有4个吻孔。口大,前位,斜裂。牙细小,尖锐,上颌牙多行,下颌2行。体背面和上侧面黄褐色,下侧面和腹面为金黄色。各鳍黄色或灰黄色。
  [=此处为插图(图4-344 大黄鱼)=]
  大黄鱼为暖温性中下层鱼类,仍属集群洄游鱼类。栖息于60米以内的近海中下层。厌强光,喜浊流。黎明,黄昏或大潮时多上浮,白昼或小潮时下沉。大黄鱼在中国沿海有3大地理种群——岱巨族、〓洲族和闽粤族,福建沿海大黄鱼属于后1族,与广东沿海大黄鱼同一种群。大黄鱼根据自身的生理状况及环境的季节变化,而进行趋岸或远岸异向适温海区的周期性迁徙,暖季密集分布在沿岸近海区的产卵场,索饵场及其洄游通道,寒季密集分布在远岸外海较深水区的越冬场。春季,鱼群陆续由越冬场向近岸的产卵场洄游。幼鱼也向浅水区迁移并摄食成育。产卵后的亲鱼向产卵场外侧分散索饵。当年生幼鱼则随着发育生长陆续由浅水区向稍深水区移动。秋末冬初,水温降低,成鱼和幼鱼均渐次趋向较深水区的越冬场洄游,越冬期为12月至翌年3月,越冬期后,进行生殖洄游。大黄鱼食性广,饵料种类多达百余种,成鱼主要摄食各种小型鱼类、虾类、虾蛄、蟹及头足类。大黄鱼的产卵场多在河口附近或岛屿,内湾的近岸浅水区,水深不超过20米,底质为软泥、泥砂区。福建三都澳内湾——官井洋是闻名于世的大黄鱼产卵场,每年于5月中旬至6月中旬每逢大潮,大黄鱼在官井洋产卵。大黄鱼一生多次产卵。卵浮性,怀卵量6.1~38.8×l0⁴粒。受精卵在水温18℃左右时,经50小时孵出仔鱼。其渔获物体长一般为400~500毫米,体重1.5千克左右,大的个体达760毫米,2千克以上。大黄鱼在中国分布于南海、东海以及黄海南部。为中国主要经济鱼类之一,也是福建近海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1956~1985年,福建大黄鱼年均产量为37.4×10⁴吨,20世纪70年代后5年,最高达37.4×l0⁴吨,1978年其产量开始下降,至1989年仅为1000吨左右。于1994年始出现逐渐回升的好势头。而且,大黄鱼在福建沿海已经进行人工繁殖,并大面积推广。
  45.鮸鱼(Miichthys miiny)
  隶属鲈形目,石首鱼科。
  体延长,侧扁。吻短而尖。吻褶边缘游离成吻叶;吻上孔3个;吻缘孔5个。口大,前位,斜裂。上下颌牙为犬牙状。颏孔4个。体灰褐色,腹部灰白色。背鳍鳍棘部上缘黑色,.鳍条中央具一纵行黑色条纹,其余各鳍灰黑色。
  鮸鱼为近海暖温性中下层鱼类。栖息于水深15~70米,底质为泥或泥砂的海区。喜分散活动,白天下沉,夜间上浮。輓鱼有南北洄游的趋势。每年4~5月,从深水游向近岸作生殖洄游,群体不大。产卵后,分散索饵,一部分逐渐往较深海区移动,一部分向闽东、浙南一带索饵洄游。冬季南下,12月间到达福建牛山渔场东南外海深水区域越冬,在越冬场作小规模移动。輓鱼在福建牛山渔场的生殖期为4~5月,性成熟最小个体体长500毫米左右,体重2.5千克。大的成鱼可达800毫米,5千克重。主要摄食小鱼、虾类以及虾蛄等。輓鱼在中国沿海均有分布,具有较高经济价值,为名贵上等食用鱼类,也是福建沿海的经济鱼类之一。在福建沿海的渔汛期为冬春两季为主。
  46.褐毛鲿鱼(Megalonibes fusca)
  隶属鲈形目,石首鱼科。
  体侧扁,延长,吻尖钝,吻褶完整,不分叶,吻上孔3个,呈弧形排列,吻缘孔5个,口小,端位,斜裂。上下颌牙细小。尾鳍双凹形,中间及两侧鳍条较长。体为银白色,背部略呈橙褐色。
  褐毛鲿鱼是近海暖温性大型中下层鱼类。产卵和索饵喜栖息于有岩礁和石砾的8~10米深左右的浅水区域,特别是有涡流的海域,其鱼群较密集。产卵时适温范围24~27℃。褐毛鲿鱼通常春末由南向北,冬季由北往南作南北的短距离洄游。3~6月,褐毛鲿鱼逐渐向近岸浅水区移动,进行索饵、产卵。产卵群以4~6龄为主,毛鲿鱼其体型大,体长达1米以上,体重35~40千克左右,大的鱼体重达75千克以上。褐毛鲿鱼为掠食性凶猛鱼类,主要摄食鱼类和头足类等。在中国沿海均有分布,其经济价值较高,为名贵上等食用鱼类。终年可捕获,以冬夏两季较多。
  47.黄唇鱼(Bahaba fLavolabiata)
  隶属鲈形目、石首鱼科。
  体延长,侧扁,尾柄细长。吻突出,吻褶边缘完整,不分叶,有5个吻孔。两颌牙为犬牙。体背侧棕灰带橙黄色,腹侧灰白色。胸鳍基部腋下有一黑斑,背鳍鳍棘部和鳍条部边缘黑色,尾鳍灰黑色,腹鳍和臀鳍浅色。
  黄唇鱼为近海暖温性大型底层鱼类。栖息于近海水深50~60米海区。幼鱼栖息于沿岸及河口附近海区。其体型大,一般体长为1.0~1.5米,体重为15~30千克左右,最大体重达上百公斤以上。黄唇鱼为肉食性鱼类,以小型鱼类、虾、蟹和头足类为食物,分布于中国的南海、台湾海峡和东海,为特有的地方种鱼类,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同时,也是上等名贵经济鱼类,为福建沿海的经济鱼类之一,以闽南渔场数量较多。
  48.红鳍笛鲷(Lujianus erythopterus)
  隶属鲈形目、笛鲷科(Lutjanidae)。
  体长椭圆形,侧扁;尾柄侧扁,头大。吻钝尖。眼上侧位,眼间隔宽,凸起。两颌具多行细牙,外侧1行为圆锥牙,内侧1行为绒毛状牙带。体红色,腹部稍浅。尾栖上部具1鞍形黑斑。尾鳍边缘黑色。
  红鳍笛鲷为暖水性中下层鱼类。喜栖息于岩礁附近、海底高低不平,底质为贝壳、泥、沙泥或海藻丛的海区。也生活于珊瑚丛中,栖息水深为20~100米处。没有明显的长距离洄游习性,只有随季节变化而作短距离的洄游。有昼夜垂直移动现象,早晨和黄昏栖于海底,晚上浮至上层,中午栖于中层。其生殖期为3~5月,盛期4~5月。食性广,主要摄食底栖动物的虾、蟹和虾蛄,同时兼食小鱼。红鳍笛鲷其生长速度较快,一般体长为340~520米。在中国分布于南海、东海和台湾海峡,为福建沿海重要的经济鱼类,其渔汛期7~9月,福建年均产量为50~100吨左右。
  49.真鲷(Pagrosomus major)
  隶属鲈形目、鲷科(Sparidae)。
  体侧扁,长椭圆形。头大。眼间隔较宽而隆起。口小,端位。上颌前端具犬牙4枚,下颌6枚。上下颌两侧各具臼牙2列。体色鲜艳,背部浅红色,并有若干艳蓝色小星点散布其间,腹部为灰白色。尾鳍后缘黑色。
  真鲷为近海暖水性底层鱼类。喜栖息于底质为岩礁、砂砾或贝藻丛生的水域。尤其是喜栖于海底凹洼处。栖息于水深为30~90米,温盐度较高且稳定的区域。喜集群,这与真鲷的摄食密切相关。福建沿海的真鲷没有明显的南北洄游习性,主要作东西向深浅移动。每年3月由较深的越冬区向闽南、闽中近海洄游,之后分散在底质为岩礁、砂砾或贝藻丛生的海区索饵。10月以后鱼群集结,分成两路:一路个体较小的在近海作索饵洄游;另一路个体较大的游向内港湾进行生殖,其产卵期为11~12月。12月下旬之后,两路鱼群向东返回较深海区越冬。真鲷属于分批产卵,产卵亲鱼为5~10龄鱼,也有2龄的雄鱼已达性成熟。产卵期的适温范围为13~18℃,水深一般为8~40米沿岸海区。真鲷为杂食性鱼类,以底栖甲壳动物、软体动物、棘皮动物以及小型鱼类为主要饵料,还有兼食藻类等。其生长速度快,当年生幼鱼至年底,其体长可达160毫米,体重为150~190克左右。厦门海区渔获物一般体重为4千克左右,最大个体重达10千克以上。真鲷广泛分布于中国沿海,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为上等优质食用鱼类,也是福建沿海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其年产量为100吨左右,同时也是中国沿海增养殖的重要对象之一。
  50.二长棘鲷(Parargyrops edita)
  隶属鲈形目、鲷科。
  体椭圆形,侧扁。吻钝。眼间隔凸起。口小,端位。上颌前端具犬牙4枚,下颌有6枚,上下颌的两侧各有2行臼齿。背鳍1,第1和第2背鳍棘甚短小,第3和第4鳍棘延长呈丝状。体淡红色,腹部色浅,体侧具若干浅蓝色纵带。
  二长棘鲷为暖水性底层鱼类。一般栖息于底质为泥砂、砂砾、岩礁或贝藻丛生的海区,以水深60米以内海区较集中。福建沿海二长棘鲷的生殖季节在12月至翌年1月。二长棘鲷幼鱼摄食桡足类,成鱼则摄食虾、蟹、端足类、多毛类和蛇尾类等。其生长速度较慢,1龄鱼其体长仅为110~120毫米,体重65~85克。渔获个体一般体长为120~180毫米。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南海、东海和台湾海峡,为福建常见的经济鱼类之一,年产量为200吨左右。闽南和闽中渔场每年4~9月在近海其幼鱼数量多,而形成捕捞旺季。
  51.平鲷(Rhabdosargus sarba)
  隶属鲈形目、鲷科。
  体长椭圆形,侧扁。头大,背面隆起甚高。吻钝。口小,端位,几乎水平。上下颌前端各具门牙6枚。体背部青灰色,腹部较淡,体侧具若干纵行暗色带。背鳍和尾鳍的边缘黑色,腹鳍黄色。
  平鲷为暖水性浅海沿岸底层鱼类。一般分散栖息于浅海区域,活动范围小。其生殖期为2~4月,卵浮性,幼鱼常与黄鳍鲷生活在一起,个别幼鱼有雌雄同体现象。平鲷为杂食性鱼类,主要摄食双壳类,虾、蟹、虾姑、藤壶和大型海藻。其渔获体长一般为250毫米左右,体重250~500克;大的个体可达数公斤以上。平鲷在中国南海、东海、黄海和台湾海峡均有分布,为福建沿海常见的经济鱼类之一,也是港养和网箱养殖的优质鱼类。
  52.红鳍裸颊鲷(Lethrinus haematopterus)
  隶属鲈形目、裸颊鲷科(Lethrinidae)。
  体侧扁,长椭圆形。头大。吻钝尖。眼侧位且高。口端位,唇较厚。两颌牙较尖,侧牙单行。体灰褐色,腹部灰白色,各鳍呈浅红色,背鳍和臀鳍色较深,尾鳍有竖条纹多条,体侧带有不明显竖条纹多条。
  红鳍裸颊鲷为外海暖水性底层岩礁鱼类。喜栖息于海水澄清,底质为粗杂的砂或砂泥的海区;也常栖息于岩礁底质和珊瑚礁丛生的海域,通常栖息水层为100~200米,但在珊瑚礁附近则栖于数十米的较浅水域。其洄游现象不明显,一般春季游到近岸生殖。主要摄食虾、蟹、鱼类等。体长一般为400~500毫米,体重3千克左右,大的达5千克以上,产于西沙群岛、东沙群岛、广东近海、台湾浅滩、福建南部和台湾周围海域,具有一定经济价值,为上等优质鱼类,是闽南沿海常见的经济鱼类,全年均可捕获,以夏季较多。
  53.鯻鱼(Therapon thraps)
  隶属鲈形目、鯻科(Theraponidae)。
  体长椭圆形,侧扁。头部背缘在眼间隔和后头部具骨质线纹。上下颌牙细小,排列呈带状。侧线上方有鳞9~10行。体灰褐色,体侧具4条较宽的褐色纵带。尾鳍具5条黑斑纹。背鳍第3和第7鳍棘间有1大黑斑。
  鯻鱼为暖水性底层鱼类。栖息于近岸泥砂质或岩礁附近的浅水区。幼鱼也进入河口区域。其移动范围不大,仅作深浅水洄游,冬季在深水处越冬,春季移向近岸浅水处生殖和索饵。鯻鱼具有明显的昼夜垂直移动习性,白天多活动于水体的中下层,黄昏时栖息于底层,夜间活动于水体中上层。春季在近岸浅水处生殖。主要摄食底栖动物的蟹和虾以及小鱼等。其渔获体长一般为200毫米左右。主要分布于南海、东海和台湾海峡,为福建沿海常见的经济鱼类之一,渔获量以夏秋二季较高。
  54.条尾绯鲤(Upeneus bensasi)
  隶属鲈形目,羊鱼科(Mullidae)。
  体呈长椭圆形,侧扁。吻圆钝、眼上侧位且高。口小,前位。两颌牙细小,排列成绒毛状。颏部有须1对,伸达前鳃盖骨后缘稍后下方。体红色,各鳍浅黄色。两背鳍各具2条棕赤色条纹,尾鳍上叶有3~5条褐色斜纹。颏须浅黄色。
  条尾绯鲤是暖水性底层鱼类。栖息于水深20~40米,泥或泥砂质的海区。春末夏初游至近岸生殖和索饵,鱼群较密集,7~8月之后分散游回深水区。渔获体其体长一般为150毫米左右。主要摄食细螯虾、鹰瓜虾、涟虫、糠虾、虾蛄、犀鳕和鯻鱼等。中国沿海广泛分布,为福建常见的经济鱼类之一,5~7月产量较高。
  55.弹涂鱼(Periophthalmus cantonensis)
  隶属鲈形目、弹涂鱼科(Periophthalmidae)。
  体延长,侧扁。尾柄短而高。头宽平扁。吻短,前端圆钝。眼小,背侧位,突出于头部背缘之一。口大,前位,平裂。上下颌各1.对尖锐牙。左右腹鳍愈合一成心形吸盘。体棕褐色,第1背鳍近边缘有1条黑带。第2背鳍中部有1条黑色纵带。
  弹涂鱼为近岸暖水性潮间带底层鱼类。喜栖息于淤泥、泥砂的高潮区或半咸淡的河口滩涂,沿海岛屿及港湾均有分布。穴居生活,依靠胸鳍肌柄爬行跳动,退潮时在泥涂上觅食。弹涂鱼为杂食性鱼类,主食浮游动物、昆虫、招潮蟹、沙蚕、桡足类、枝角类,也食底栖硅藻和蓝绿藻。弹涂鱼于4~5月产卵。其个体较小,一般体长为40~80毫米。在中国沿海均有分布,为福建沿海常见的经济鱼类之一,具有较高营养价值。也是沿海滩涂养殖的重要鱼类之一。
  56.乌塘鳢鱼(Bostrichthys sinensis)
  隶属鲈形目,塘鳢鱼科(Elotridae)。
  体呈圆柱形;尾柄长又高。吻宽圆。口宽大,前位,斜裂。两颌牙细小,多行。左右腹鳍靠近,不愈合成吸盘。体灰褐色,尾鳍基底上具一带有白边的大形黑色眼状斑。第1背鳍中央具1淡色纵带,第2背鳍具6~7条暗色褐纵带。
  乌塘鳢为近海暖水性底层鱼类。大多栖息于近内海滩涂的洞穴中,也栖息于河口或淡水区域。主要摄食虾类、小蟳和蟹类。捕食蟳类时,有意让蟳咬住尾鳍,突然抛尾,将蟳壳打破,然后食之,因此,闽南称乌塘鳢为蟳虎。其生殖期为4~5月,雌鱼和雄鱼同栖于洞穴中,产卵后离去。乌塘鳢鱼其体长一般为200毫米。南海、东海和台湾海峡均有分布,为福建闽南沿海常见经济鱼类,其营养价值高,是名贵食用鱼和药用鱼之一。也是增养殖的对象之一。
  57.带鱼(Trichiurus haumela)
  隶属鲈形目、带鱼科(Trichiuridae)。
  体带状,侧扁,体前部背腹缘几乎平行,向后逐渐变细尖,尾部呈鞭状。头窄长。吻尖长。眼上侧位。口大,平直,牙强大而尖锐,上颌前端具倒钩大犬牙2对,下颌具1~2对,较小。体光滑无鳞。侧线在胸鳍上方显著向下弯曲。体银白色,尾暗色。
  带鱼为暖水性中下层集群洄游鱼类。一般栖息于近海泥质底质,水深约60~100米处,产卵时则洄游至浅水区域近岸一带。喜弱光,厌强光,有明显的昼夜垂直移动习性,多数白天沉至深处,清晨和黄昏浮在表层;有时在某些海区则为白天上浮,黄昏下沉。带鱼群体大,沿着暖流和沿岸水之间的混合水区呈带状分布,并作南北往返的季节性洄游。每年秋末冬初,北方冷空气南下,水温下降,鱼群由北往南,沿30~60米等深线进行越冬洄游。11月中旬至翌年1月中旬分批进入闽东和闽中渔场,12月中旬至翌年2月上旬进入闽南渔场,形成冬汛。翌年春季,鱼群又由南往北进行索饵,生殖洄游。除了南北洄游的鱼群,还有相当数量常年栖息于各渔场或深海区的鱼群,到了秋季汛期,受天气变化,混合水区变动等的影响,作深海到浅海,浅海至深海的移动,并部分加入南北洄游的鱼群。带鱼在福建沿海的产卵场范围广,较靠外海,其产卵期甚长,以3~5月为盛期。带鱼性凶猛,贪食,主要以鱼类、毛虾和头足类为饵料,带鱼在中国沿海广泛分布,为中国四大海产之一,也是福建沿海最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20世纪70年代,福建沿海带鱼年均产量为7.5×10⁴吨,居福建海洋鱼类捕捞量的首位。带鱼虽具有生命周期短,适应性强,资源补充迅速,资源量较稳定的特点。
  58.鲐鱼(Pneumatophorus japonicus)
  隶属鲈形目、鲭科(Scombridae)
  体纺锤形;尾柄细短,在尾鳍基部两侧各有2条小隆起嵴。眼大,具发达的脂眼睑。口大,斜裂。上下颌各有1列细牙。第2背鳍和臀鳍的后方各有5个分离小鳍。体背部青黑色,具深蓝色不规则斑纹。腹部银白色带黄色。头顶部黑色。
  鲐鱼为大洋暖水性中上层鱼类。夜间趋光性强,有昼夜垂直移动现象,早晨、黄昏或阴雾细雨天气常结群起浮。东海鲐鱼越冬场大致位于台湾北部100米等深线附近区域。每年3月之后,随台湾暖流势力增强,鱼群离开越冬场,分批向闽东近海作生殖洄游,其产卵期4~5月,5月上旬为盛期。产卵后鱼群分散北上索饵。入秋后,水温下降,沿岸水势力增强,鱼群逐渐离开索饵场,向外海作适温洄游,12月返回越冬场。鲐鱼其食性广,成鱼主要摄食浮游桡足类、端足类、介形类、毛虾、燐虾、虾蛄、小鱼等。渔获个体叉长一般为330~370毫米左右,体重为500~700克。中国沿海均有分布,是中国近海主要经济鱼类之一。也是福建主要经济鱼类,年产量为3500~4000吨,闽东渔场渔获量较高。
  59.蓝点马鲛(Scombermorus niphonicus)
  隶属,鲈形目,鮁科(Cybiidae、。
  体梭形、延长,侧扁;尾柄细,两侧在尾鳍各具3条隆起嵴。口大,前位,斜裂。上下颌牙强大,侧扁,尖锐。第1背鳍和臀鳍的后方,各具8~9个分离小鳍。体背蓝黑色,腹部银白色,体侧中央具数列黑色圆形斑点。
  蓝点马鲛为暖温性中上层鱼类。具有垂直移动的习性。常于清晨、黄昏、月亮初升和月落时起浮。每年春初,水温回升,从深海分批向沿海港湾作生殖洄游。闽南渔场蓝点马鲛其生殖期为3月,闽中渔场4月,闽东渔场5~6月。主要产卵场有湄洲湾、兴化湾、官井洋和厦门附近海区。产卵后鱼群往北向外海分散索饵。入秋后,水温下降,鱼群由北往南洄游,在外海越冬。其性凶猛,行动敏捷,成群捕食小型鱼类(如日本鳀鱼等)和虾类等。渔获体一般叉长为500~600毫米。在中国分布于东海、台湾海峡和黄海。为福建沿海常见经济鱼类之一,20世纪70年代,其年均产量约为1000余吨左右。
  60.银鲳(Pampus agenteus)
  隶属鲈形目、鲳科(Stromateidae)。
  体卵圆形,侧扁。头短小。吻短而圆钝。口小,亚前位。两颌各具细牙1行,牙3峰,排列紧密。背鳍棘短,小戟状,成鱼埋于皮下;前3鳍条常延长,镰刀状,不伸达尾鳍基。无腹鳍。尾鳍深叉形。体背青灰色,腹部银白色,各鳍浅灰色。
  银鲳为暖水性近海中下层鱼类。栖息于水深30~70米的海区。喜在阴影中集群,早晨、黄昏时在水的中上层。有季节洄游现象,冬季在东南外海越冬,春季由深水向闽东近海浅水区作生殖洄游,秋季水温下降,鱼群向东南外海作越冬洄游。其产卵期为4~5月。成鱼摄食水母类、底栖动物和小鱼等,幼鱼主要摄食小鱼、箭虫、桡足类等。其体长一般为250~300毫米左右,大的个体为400毫米,体重可达1~2千克重。在中国沿海均有广泛分布,为福建较重要的经济鱼类,20世纪70年代年均产量为500~700吨,以闽东产量较高。
  61.灰鲳(Pampus cineres)
  隶属鲈形目、鲳科。
  体卵圆形,甚侧扁,尾柄短而扁。吻短而圆钝。口小,两颌各具1行细牙,牙3峰,排列紧密。背鳍和臀鳍前部鳍条常延长,伸越尾鳍基部。尾鳍分叉深,下叶延长。体背侧灰黑色,腹部银白色,各鳍灰黑色。
  灰鲳为近海洄游性暖水性中下层鱼类。栖息于水深30~70米的海区。冬季在东南外海区域越冬;春季向闽东近海作生殖洄游,鱼群较分散,6~7月在闽东近海浅水区域产卵,这时鱼群较集中。产卵后鱼群往北作索饵洄游,鱼群分散。秋季,水温下降,鱼群往东南外海作越冬洄游。灰鲳主要摄食水母类、毛虾、燐虾、糠虾、桡足类等浮游动物。其体长一般为280~330毫米左右,大的可达400毫米。体重达2千克。在中国分布于南海、东海和台湾海峡,为福建沿海重要的经济鱼类,20世纪70年代其年均产量为1500吨左右。其资源甚为丰富,闽东渔场为福建沿海灰鲳的主要产地之一。
  62.刺鲳(Psenopsis anomola)
  隶属鲈形目、长鲳科(Centrolophidae)。
  体卵圆形,侧扁。吻钝。口小,前位。两颌各有1行细牙,排列紧密。背鳍1,鳍棘部和鳍条部连续,鳍棘部具独立、短小鳍棘。体背侧青灰色,腹部浅色。鳃盖后上角具1黑斑。各鳍浅灰色。
  刺鲳为近海暖温性中下层鱼类。通常栖息于水深45~120米泥砂底质海区,常在水母触手下游泳。摄食水母、幼鱼等,兼食底栖硅藻。生殖季节自深海向浅海洄游,在40米以内浅产卵。产卵后游返外海。一般体长为90~165毫米。在中国分布于东海、南海和台湾海峡,为福建沿海常见的经济鱼类之一。闽南九龙江口一带8月份产量较高。
  63.扁舵鲣(Auxis thazard)
  隶属鲈形目,金枪鱼科(Thunnidae)。
  体纺锤形,侧扁,粗状。尾鳍基部二侧各具一发达的中央隆起嵴和2条小的侧隆起嵴。上下颌各具1行细小尖牙。第2背鳍后方和臀鳍后方,分别具8个和7个分离小鳍。体背部蓝黑色。腹部浅灰色,体背侧和胸甲后方具不规则虫纹状黑斑。
  生态与生物学特性:扁舵鲣为外海暖水性中上层鱼类。喜集群,游泳迅速,有时跃出水面。5~6月为产卵期,其幼鱼与金色小沙丁鱼和青鳞小沙丁鱼等同时出现。扁舵鲣为肉食性鱼类,主要摄食鱼类和虾类。其渔获叉长一般为300~400毫米,体重为1.5~2.5千克左右。在中国分布于南海、东海和黄渤海,为福建常见的经济鱼类之一。其产量较高。闽南渔场5月初渔获量高,牛山渔场则在春季为多。
  64.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
  隶属鲉形目、鲉科(Scorpaenidae)。
  体延长,侧扁。头部棘棱明显,吻圆钝。眼大,上侧位,眼间隔狭窄而凹入。口大,前位,斜裂。上下颌均有绒毛状牙群,体暗褐色带红色。侧线上方具6条较明显褐色横纹,体侧有若干暗色不规则的云斑块。
  褐菖鲉为暖温性底层鱼类。栖息于近岸岩礁附近以及海藻丛区域。春夏季分散在岩礁石砾或海藻丛以及岛屿附近觅食,冬季游向较深海区越冬。为卵胎生,体内受精,每次产仔5000尾。主要摄食小型鱼类、虾类、麦秆虫、泥螺和海藻类等。其体长一般为150~200毫米,大的个体达300毫米。中国沿海均有广泛分布、为福建沿海较常见的经济鱼类。
  65.鲬(PLatycephalus indicus)
  隶属鲉形目,鲬科(Platycephalidae)。
  体延长,平扁,向后渐狭小。头宽大,平扁,骨棱低平。口大,前位。下颌突出,上下颌均具绒毛状牙群。前鳃盖骨具2棘。体黄褐色,有黑色斑点,腹面白色,背侧具6条褐色横纹。臀鳍浅灰色,胸鳍灰黑色,密具暗色小斑。尾鳍具黑斑。
  鲬为近海暖水性底层鱼类。栖息于沿岸至水深50米的沙底质海区。闽东渔场的鲬其生殖期为5~6月。主要摄食鲉类、天竺鲷、绯鲤和虾蛄等。体长一般为200~250毫米,大个体可达500米,体重可达1~1.5千克左右。鲬在中国沿海均有广泛分布,为福建沿海常见的经济鱼类之一,全年均可渔获。东山海域产量较高。
  66.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
  隶属鲽形目,牙鲆科(Paralichthyidae)。
  体长圆形,侧扁。两眼均位于头部左侧。口大,前位,口裂斜,左右对称。上下颌牙尖锐,锥状,各具1行,前部牙强大。有眼侧被栉鳞,无眼侧被圆鳞。有眼侧为暗褐色,具黑色斑点,无眼侧为白色,各鳍有暗色斑纹。
  牙鲆为近海暖水性底层鱼类。栖息于泥砂底质的海区,一般白天潜伏在泥砂中,不大活动,夜间出来觅食,冬季在较深海区越冬,春夏季结群向浅水区作生殖洄游。在水深20米左右浅水区产卵。摄食鱼类、贝类、头足类和多毛类等。其渔获体长一般为250~300毫米左右。在中国沿海一带均有分布,其经济价值较高,为名贵上等食用鱼类,是福建沿海较常见的经济鱼类之一。
  67.焦氏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
  隶属鲽形目,舌鳎科(Cynoglossidae)。
  体长舌状。吻前端圆钝,钩状突短。眼小,两侧眼均位于头部左侧。口小,下位,口裂弧形。有眼侧两颌无牙,无眼侧两颌具细绒毛状牙。有眼侧具3条侧线。上侧线和中侧线之间有横列鳞11~13行。无眼侧没侧线,有眼侧体褐色,无眼侧体白色。
  焦氏舌鳎为近海暖温性底层鱼类。栖息于泥砂质海底。其群体较分散,夜间,大潮时起浮游动。焦氏舌鳎其产卵期为4月左右,其幼鱼至年底,体长约70毫米,2龄鱼体长约150毫米。主要摄食小型鱼类、虾类、软体动物等。焦氏舌鳎在中国均有广泛分布,为福建沿海常见的经济鱼类之一。全年均可渔获,秋末冬初产量高。
  68.绿鳍马面鲀(Navodort septentrionalis)
  隶属鲀形目,革鲀科(Aluteridae)。
  体长椭圆形,侧扁。吻长,尖突。口小,前位。上下颌牙楔状,上侧牙2行,外行每侧3枚,内行每侧2枚;下颌每侧3枚。第1鳍棘强大,粗糙,后侧有倒棘,位于眼上方,第2鳍棘微小。体蓝灰色,体侧有不规则暗色斑块。
  绿鳍马面鲀为外海暖温性底层鱼类。栖息于水深50~120米的海区。适温范围一般13~20℃,以14~17℃为适宜水温,适盐在34°以上。喜集群,在越冬及产卵期有明显的昼夜垂夜移动现象,白天起浮,夜间下沉。产卵期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主要摄食桡足类、介形类、端足类等浮游动物,兼食软体动物、珊瑚、鱼卵、硅藻等。其渔获体长一般为180~280毫米。在中国沿海一带均有广泛的分布,为福建沿海的重要经济鱼类之一,其年均产量为10000吨以上,其渔汛期以3~4月的越冬和产卵前期,其鱼群最密集,形成鱼发旺汛,主要渔场为闽东渔场和钓鱼岛附近一带海域。
  69.绒纹线鳞鲀(Arotrolepis sulcatus)
  隶属鲀形目,革鲀科。
  体长椭圆形,侧扁。口小,前位。上下颌牙楔状。第1鳍棘粗大,后侧缘具倒棘。第2鳍棘微小,常埋于皮膜下。腹鳍为1短棘,能活动。尾鳍圆形。体黄褐色,体侧具许多不规则波状黑色纵细纹。第2背鳍和臀鳍基底各有2暗斑,尾鳍中央及后缘各具1条褐色横弧状带纹。
  绒纹线鳞鈍为近岸暖水性中上层鱼类。幼鱼喜集成群,活动迟缓,具趋光性,月夜、晨昏及阴天常结群于水的上层,遇雷雨或台风则分散于深水区。成鱼栖息于水深20~30米,底质为沙砾或岩礁的海区。体长为80~100毫米以上的个体其性腺开始成熟。于3~4月产卵,4~5月时可捕得10毫米左右的幼鱼。主要摄食浮游桡足类,小型软体动物和海藻等。在中国南海、东海和台湾海峡均有分布,为福建沿海的重要经济鱼类之一,尤以绒纹线鳞鈍幼鱼资源十分丰富,每年5~9月形成渔汛,主要渔场在闽中和闽南东山一带。福建绒纹线鳞飩的年产量为1.1~5.4×10⁴吨,年均产量为2.5×10⁴吨左右。
  70.条纹东方鲀(Fugu xanthopterus)
  隶属鲀形目、鲀科(Tetraodontidae)。
  体亚圆筒形,前部粗圆,向后渐狭小;尾柄锥状。吻圆鈍。眼高侧位。口小,前位,上下颌各具2枚喙状板牙。体背侧蓝黑色,具4条弧形黑色宽带,各鳍黄色。背鳍基底有1椭圆形大黑斑,胸鳍基底内外侧各具1黑斑。
  条纹东方鲀为近海和河口暖温性底层鱼类。喜栖息于近海和河口区域,也进入江河。通常不进行长距离的洄游,仅在不同生活阶段为寻求适宜的生活条件进行较短距离的洄游,喜集群。幼鱼栖息于咸淡水中。冬末性腺成熟,春季产卵。条纹东方鲀每年2月由外海游回近岸,10月由近岸向外海洄游。贪食,主要摄食底栖动物的头足类、双壳类、虾蟹类、虾蛄、多毛类、海胆、蛇尾类。其生性凶猛,经常发现自相残食。其个体较大,体长为200~500毫米。在中国沿海均有广泛分布。为福建沿海常见鱼类之一,具有一定经济价值,也是美味珍品,但卵巢和肝脏有强毒,食用时,需除弃内脏,洗去血液。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海洋志

《福建省志·海洋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至2000年,系统记述福建省海区环境的自然状况以及海洋科技的进步和成就。分海洋地质地貌、物理海洋、海洋生物、海洋化学、海洋科技等6章。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姥鲨
相关专题
条纹斑竹鲨
相关专题
鲸鲨
相关专题
侧条真鲨
相关专题
尖头斜齿鲨
相关专题
灰星鲨
相关专题
路氏双髻鲨
相关专题
及达尖犁头鳐
相关专题
赤魟
相关专题
林氏团扇鳐
相关专题
无斑鹞鲼
相关专题
日本燕魟
相关专题
丁氏双鳍电鳐
相关专题
海鲢
相关专题
脂眼鲱
相关专题
圆腹鲱
相关专题
金色小沙丁鱼
相关专题
鲥鱼
相关专题
斑鰶
相关专题
鳓鱼
相关专题
康氏小公鱼
相关专题
七丝鲚
相关专题
这目鱼
相关专题
香鱼
相关专题
尖头银鱼
相关专题
长蛇鲻
相关专题
中华海鲇
相关专题
海鳗
相关专题
鳄形短体鳗
相关专题
刁海龙
相关专题
斑海马
相关专题
鲻鱼
相关专题
四指马鲅
相关专题
鲑点石斑鱼
相关专题
青石斑鱼
相关专题
鲈鱼
相关专题
短尾大眼鲷
相关专题
多鳞鱚
相关专题
蓝圆鲹
相关专题
领圆鲹
相关专题
大甲鲹
相关专题
竹荚鱼
相关专题
乌鲳
相关专题
大黄鱼
相关专题
鮸鱼
相关专题
褐毛鲿鱼
相关专题
黄唇鱼
相关专题
红鳍笛鲷
相关专题
真鲷
相关专题
二长棘鲷
相关专题
平鲷
相关专题
红鳍裸颊鲷
相关专题
鯻鱼
相关专题
条尾绯鲤
相关专题
弹涂鱼
相关专题
乌塘鳢鱼
相关专题
带鱼
相关专题
鲐鱼
相关专题
蓝点马鲛
相关专题
银鲳
相关专题
灰鲳
相关专题
刺鲳
相关专题
扁舵鲣
相关专题
褐菖鲉
相关专题
相关专题
牙鲆
相关专题
焦氏舌鳎
相关专题
绿鳍马面鲀
相关专题
绒纹线鳞鲀
相关专题
条纹东方鲀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