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棘皮动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海洋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6884
颗粒名称: 十、棘皮动物
分类号: Q959.26
页数: 14
页码: 350-36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棘皮动物是重要的底栖生物,全世界生存约有6000种,分布于中国海区约600多种,其中福建占140多种。身体为辐射对称,通常具五辐,有真正体腔,有石灰质构成的内骨骼,体表常有棘和疣。它们全生活在海中,从潮间带至万米水深,栖息在各式各样的底质,在海底匍匐移动或营底内生活,少数营固着生活或游泳生活。食物主要为有机质碎屑、小形动物、植物和海草。
关键词: 福建省 海洋动物 棘皮动物

内容

棘皮动物是重要的底栖生物,全世界生存约有6000种,分布于中国海区约600多种,其中福建占140多种。身体为辐射对称,通常具五辐,有真正体腔,有石灰质构成的内骨骼,体表常有棘和疣。它们全生活在海中,从潮间带至万米水深,栖息在各式各样的底质,在海底匍匐移动或营底内生活,少数营固着生活或游泳生活。食物主要为有机质碎屑、小形动物、植物和海草。再生能力很强,它们全是狭盐性动物,在低盐海水中很少或不存在。由于棘皮动物对环境条件,如温度、盐度和底质等要求较严格,分布有规律,因此,在海洋动物地理学的研究上,是最好的指标类群之一。
  棘皮动物门分为5个纲:海百合纲、海参纲、海星纲、海胆纲和蛇尾纲。
  (一)海百合纲(Crinoidea)
  现存海百合动物体型有两种:一种为柄海百合类,体形似植物,营固着生活,多分布在100~600米深海。另一种是海羊齿类,主要栖息于沿岸浅海岩礁底或硬底,营自由生活,多数具有特别鲜艳和美丽的体色。没有什么经济价值。
  分布在中国各海区的海百合约有70种,其中在福建海区有15种,常见种类有锯羽丽海羊齿,小卷海齿花,日本海齿花,脊羽枝和日本俏羽枝等。
  1.锯羽丽海羊齿(Antedon serrata)
  个体腕数为10个,中背板呈半球形,背板很小。卷枝为40~50条,各有10~14节构成。腕板外缘光滑,无细刺。不动关节在(3+4)、(9+10)、(14+15)和(18+19)腕板间。体色鲜艳,腕上常有深色斑纹。多生活在潮间带低潮区和浅海岩石底或石砾底,福建海区均有分布。
  2.小卷海齿花(Cornanthus parvicirra)
  腕数目为20~30个,中背板小而薄扁。卷枝弱小,数目为3~15条,各由12~13节构成,不动关节在(3+4)和(11+12)腕板间。有栉状体。生活时体色变化很大,多为黄褐或灰褐色,并夹有白色和红色斑点。生活环境和分布与前一种类似。
  (二)海参纲(Holothuroidea)
  海参体形呈圆筒状或腊肠状,少数为萝卜形。口在身体前端,周围有形状不同的触手(楯状触手、枝状触手、指状触手和羽状触手),肛门位于体后端,围绕食道有石交环,身体皮肤埋有无数微小石灰质骨片(骨针)。这些都是分类上重要依据。
  海参主要生活于海底底内或底表砂砾和岩石缝穴中,主要饵料为混在底质里的有机质碎屑和微小生物,如硅藻、有孔虫、放射虫、桡虫类等。
  在棘皮动物中海参类具有较高经济价值。海参体内含有高蛋白、高营养、无胆固醇的保健食品。刺参体内肌肉含有大量明胶,可防人体肌肉衰老。海参除供食用外,还可作药用,具有滋补强壮作用,可治肺结核、神经衰弱、阳痿等。特别是肺结核咯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有明显效果。刺参体内的酸性粘多糖(硫酸软骨素),初步证实有抗肿瘤和抗凝血作用,从阿氏辐肛参和玉足参提取出海参素,对老鼠有抑制瘤作用。
  海参种类甚多,全世界约有900多种,中国约140种。全世界大约有40种海参可供食用。其中,在中国有食用海参约20种,有11种海参具有较高经济价值:仿刺参、绿刺参、花刺参、梅花参、蛇目白尼参、二斑白尼参、辐肛参、白底辐肛参、乌绉辐肛参、棘辐肛参和黑乳海参。
  福建海区海参约有35种,分布广数量大的主要种类有棘刺锚参、二色桌片参、棘刺瓜参、可疑翼手参、方柱翼手参、海地瓜、细五角瓜参、紫纹芋参、东山沙鸡子和二角赛瓜参。
  1.棘刺锚参(Protankyra bidentata)
  体形呈蠕虫状,体壁薄半透明,可透见5条纵肌,指状触手12个,体壁锚形骨片大,故触感粗涩。锚臂上有2~10个锯齿,锚干中部稍肥大。锚板为卵圆形,穿孔很多。皮肤内还有很多×形体和光滑卵圆形小颗粒。
  动物生活时呈淡红色或紫红色,多分布于福建海区的软泥底质,当采集到时,易自切断裂。没有经济价值。
  2.二色桌片参(Mensamaria intercedens)
  体长30~120毫米,直径10~30毫米。体形呈纺锤形,两端略细,稍弯曲。身体光滑柔软。枝状触手25~30个。体壁较厚,骨片有桌形体和穿孔板,触手内有细杆状体。生活时颜色十分显著,全为紫黑色,管足全为红色,两种颜色相间排列得很美丽。
  主要分布于东山湾海区,底质为贝壳砂和泥砂砾石。特别是在东山湾中、北部水域数量很大。以前渔民采捕充作肥料,在90年代初开始,峛屿镇海边群众兴起捕捞海虫热(二色桌片参),最高日产16吨,两年产值600万元。因蛋白质含量高达63.9%,脂肪含量又很低,为0.996,是新开发的食用海参(林称、方嘉哲,《厦门日报》1994年23日报道)。
  3.棘刺瓜参(Cucumaria echinata)
  这是一种小形瓜参,体长不超过30毫米,宽不超过8毫米。体呈蛹状,两端较细稍弯向背面。枝状触手10个。体内骨片有3种:带瘤的扣状体,具穿孔8个,一端延长成单尖;另一种是光滑的穿孔板;第三种是埋在管足内三射支持杆状体。
  生活时呈淡红色,底质为贝壳粗沙。分布于福建南部特别与广东交界诏安湾口海区数量最多。渔民常采来作饲料养鸭子。
  4.细五角瓜参(l^ptopentacta imbricata)
  小形种,体长一般为20~30毫米,最大不超过40毫米,直径2~3毫米身体狭细,略呈纺锤形,后端较细,并且向背弯曲。枝状触手10个。体壁坚硬似革状。体壁骨片有两种:带瘤扣状体和微小不规则花纹样体。
  动物生活时呈灰白色,多分布于福建沿岸沙底或带贝壳砂泥底。福建的中北部海区数量较大。
  5.方柱翼手参(Colochirus quadraneularisi)
  体呈四角柱状,体长30~180毫米,宽10~45毫米。沿着身体四个棱角各具一行排列规则的锥形大疣足,体壁坚硬,粗涩。骨片多而发达,除有大鳞片外,还有网状球形体和网状皿形体。生活时背面和两侧为灰红色,疣足和腹面为红色,触手为灰黄色,分枝为紫红色。
  动物生活于硬底质、岩石、砾石底,是福建沿海的常见种。
  6.可疑翼手参(Colochirus anceps)
  体长40~120毫米,直径10~30毫米,体略呈五角形,两端较细而圆钝。背面有很多大小不等,排列无规则的瘤状疣足。体壁很坚实,粗涩。体壁除了有大型鳞片呈卵圆形外,还有三种骨片:网状球形体,网状皿形体和有瘤穿孔板。
  动物生活时,颜色十分鲜艳,背面为淡红色,并带有浅黄色云斑,腹面间步带为浅黄色,触手为紫红色。生活的底质为硬底,岩石和砂砾石底。是福建海区的常见种。
  7.海地瓜(Acaudina molpadioides)
  体形和颜色都很象地瓜,后部逐渐变细成短尾状,最大体长达200毫米,普通为38~115毫米。直径为12~42毫米。指状触手15个,无分枝,体壁十分光滑,稍透明。幼小个体无骨片,成体骨片有简单的花纹样体和有瘤穿孔板。
  幼小个体为白色,半透明,中等个体有细小的赭色斑点,老年个体呈暗紫色。生活在软泥或泥砂底质。福建沿岸均有分布,但中、北部海区数量较多。
  8.紫纹芋参(MolpaⅢa roretzii)
  一般体长70毫米,直径30毫米。体呈纺锤形,两端略圆,后端有明显尾部,指状触手15个,体壁光滑,稍透明,从外部可看到5条纵肌。皮肤骨片有锚形体,球拍形体和桌形体。3~6个球拍形体聚合成星形,中央则有一直立的锚形体穿出体外。
  个体为灰色或紫白色,表面有很多细小红色或紫蓝色斑点。动物生活在软泥或砂质泥底。福建中、北部数量较多。
  (三)海星纲(Asteroidea)
  海星体呈五角或扁平星状,腕和体盘的界限不大明显,腕数普通为5个,也有6~8个,7~14个,15~24个,最多达到45个。口位于腹面中央,无齿,从口到各腕端有一条敞开步带沟。沟内有带吸盘和不带吸盘的管足。背面间辐部有一圆形大而显著的筛板。
  海星体壁内有石灰质骨板与结缔组织纤维结合成网状、覆瓦状或铺石状排列。体表有棘、疣、颗粒和叉棘。
  海星类多数为雌雄异体,少数是雌雄同体。垂直分布从潮间带至6000米深海。生活在各种底质,但软泥很少见。运动缓慢。多为肉食性。贪吃,吃软体动物,棘皮动物和蠕虫等。口能扩张以吞食较大的动物,吞不进者能翻出其胃进行消化。故海星对于贝类养殖业危害性较大。再生能力很强,体盘和腕受损伤或自切后能再生。
  海星经济价值不大,主要用作肥料和饲料,供养家畜。部分海星生殖腺可供食用。
  分布在中国海星约100种,其中在福建海区约30种。常见种类有镶边海星、砂海星、中华五角海星、骑士章海星、林氏海燕、异色海盘车、罗氏海盘车。
  1.镶边海星(Craspidaster hesperus)
  个体坚实,腕5个,狭长,末端渐变细,反口面密布小柱体。上缘板通常为30个左右,大而厚,长方形整齐排列。上、下缘板相对应排列,侧步带板小,成菱形,腹侧板象镶砌一样排列。
  动物生活时,缘板为紫褐色,反口面小柱体为黄褐色,口面呈浅黄白色,多栖息于浅海泥砂底,福建沿海都有分布,沿海群众常把它晒干后,与贝壳一起烧石灰。
  2.砂海星(Luidia guinaria)
  个体较大,腕通常5个,腕易断。反口面密生小柱体,腕边缘最外一行方格形较大小柱体代表上缘板,各板上有1~2个瓣状叉棘,下缘板较宽占据口面大部分,各板上有一大形侧棘和一行较小的鳞状棘,侧步带板有一直行叉棘和3~5个大棘,最内一个为钩棘。
  动物生活时,背面边缘为黄褐到灰褐色,盘中央至腕端有纵走的黑灰或浅灰色带,口面为桔黄色,福建沿岸都有分布,主要栖息于砂底或砂泥砾石底。
  3.骑士章海星(Stellaster equestris)
  体形呈五角星,盘大,腕宽而末端尖锐,反口面很平,背板呈多角形,表面上密生小颗粒。上、下缘板数目为14~17个。口面间辐部宽大,具多个腹侧板,侧步带板有钩棘5~7个,各基部都有膜相连成掌状。
  动物生活时,体呈浅紫色或暗褐色,主要栖息于砂质底或砂泥底。分布于福建中、南部外海区。
  4.中华五角海星(Anthenea chinensis)
  体呈坚硬的五角星状,腕5个,短宽,末端稍往上翘。反口面隆起,硬而粗糙。各间辐中线有一明显裸出沟,背面骨板结合成网状。上缘板12~19个,为长方形,下缘板和上缘板大致相似,但略突出。腹侧板排列整齐,侧步带板有棘3行:内行为5个钩棘,中行有2个棘粗长和钝扁,外行3个棘。
  动物生活时,体背面暗褐色,有红、黄、紫或黑色斑点,多栖息于低潮区和浅海岩石,碎贝壳泥砂质底。福建沿岸常见种。
  5.林氏海燕(Asterina limboonkengi)
  个体为5个腕的小形海星,6个腕较少见。腕短而宽,反口面隆起,反口面板在腕上成纵行排列,在盘中央排成环形,各腕末端有一圆形明显的端板。下缘板较明显圆形,构成身体的边缘,侧步带板有棘2行,腹侧板在口面中央成5行排列。
  动物生活时体色为深褐色,夹有浅色斑块,多栖息于潮间带和浅海的石头底,福建沿岸常见种。
  6.尖棘筛海盘车(Coscinasterias acutispina)
  腕7~9个,常有长短不齐,往往有半数的腕显得特别短小,腕的基部略压缩,以后扩大再遂渐变细,盘小,有3~4个筛板,体上有2种叉棘:直形叉棘,散生在反口面和步带沟附近;另一种是交叉叉棘,其瓣的顶端外侧有一大锯齿。
  动物生活时背面呈橄榄绿色并夹有黑、褐、青白等斑点。主要栖息于潮间带和浅海的岩石下,福建沿岸常见种。
  7.罗氏海盘车(Asterias rollestoni)
  体形较扁,盘稍宽,各腕基部稍压缩,随着就展宽,到末端逐渐减细,并且翘起,腕的边缘很锐峭,背板呈不规则的网状,上具很多结节。背棘短主要特征是尖锥形,或较宽而钝,顶端为截断形,不具纵沟槽。
  动物生活时背面呈蓝紫色,腕的边缘、棘、叉棘和背面的突起为浅黄色到黄褐色;口面为黄褐色。多栖息于潮间带砂底或石砾底,加工晒干后可作肥料,福建北部海区有分布。
  8.异色海盘车(Asterias versicolor)
  体扁平,背面隆起,结节较大和粗糙,腕基部压缩,离盘不远处最宽,背面各结节上有棘1~2个,各棘上端较宽,边缘和顶上都带细刺,并且在一面有明显的钩槽,这是和上一种区别之处,
  动物生活时为淡黄色,并有紫色或暗褐色斑。主要栖息于浅海的砂或泥砂、石砾底。分布于福建北部海区。
  (四)海胆纲(Echinoidea)
  海胆纲体呈球形,半球形,心形或盘状,壳由多角形排列规则的石灰质板构成,很坚固,壳上布着疣和能活动的棘。口位于腹面,肚门在背面壳的顶部(除盘形海胆外)。壳板分为三组:第一组最大,包括步带板和间步带板;第二组壳板在背面中央,称为顶系,包括围肛部、5个生殖板和眼板;第三组壳板在腹面围口部,包括唇板、楯板或胸板,这些壳板在分类上很重要依据。
  海胆类是雌雄异体,垂直分布从潮间带到5000多米深海,有些种类常集成一群,多生活在石头下,石缝间或珊瑚礁内,有少数种能用齿在岩礁上钻孔穴居,有的潜伏在沙内。食性随种而不同,有的吃藻类,为藻类养殖业的敌害,有的为杂食,有的为腐食性,有的吃石头和珊瑚礁表面的附着生物,有的吃底质里的有机碎屑和微小生物。
  仅有少数海胆种类有经济价值,如马粪海胆、紫海胆、白棘三列海胆和光棘球海胆,其卵可供食用和制成“云丹”的上等原料。有的地方发展紫海胆养殖业,产量可观。
  全世界海胆约800多种,在中国约有110多种,分布在福建海区有20多种,常见种类有紫海胆、马粪海胆、细雕刻肋海胆、哈氏刻肋海胆、苪氏刻肋海胆、扁平蛛网海胆、雷氏并海胆、凹裂星海胆、曼氏孔楯海胆、三孔拉文海胆。
  1.紫海胆(Anthocidaris crassispina)
  壳低,为半球形,很坚固,顶系较小,第1和第5眼板接触围肛部。大棘强大,末端尖锐,一边长另一边短,全体呈黑紫色,幼小个体的棘常为灰褐、灰绿、紫或红紫色,口面的棘常带斑纹。
  动物生活在沿岸的岩礁间,繁殖季节在5~7月,卵可供食用,可制成“云丹”的上等原料。福建沿岸都有分布。
  2.马粪海胆(Hemicentrotus pulcherrimus)
  壳为低半球形,很坚固,最大者壳直径可达6厘米。顶系稍隆起,第1和第5眼板接触围肛部。生殖板和眼板密生小疣。棘短而尖税,长仅5~6毫米,密生在壳的表面。有的个体大棘常歪向外方,使步带和间步带的中线显出一条裸出线。
  棘的颜色变异较大,普通为暗绿色,有的带紫色、灰红、灰白、褐或赤褐色,也有白色。壳为暗绿或灰绿色。动物生活在潮间带或砂砾底和海藻繁茂的岩礁间,常居于石下或石缝内。吃海藻,可损害海带的幼苗。繁殖季节在3~4月,卵可供食用,可制成“云丹”的上等原料,主要分布在福建北部海区。
  3.细雕刻肋海胆(Temnopleurus toreumaticus)
  壳厚且坚固,形状变化较大,从低半球形到高圆锥形。壳的直径为4~5厘米,步带稍隆起,赤道部以上各步带板的水平缝合线上,有大而明显的三角形凹痕。间步带板缝合线上的凹痕更为显著,顶系稍凸起,眼板都不接触围肛部。围肛板裸出,肛上板显著,肛门位于中央。反口面的大棘短小,尖锐,口面大棘较长,稍弯曲,末端宽,扁或截断形。
  壳为黄褐、灰绿色,大棘在灰绿,黑绿或浅黄色的底上,有3~4条红紫或紫褐色的横斑。动物生活于砂底或碎贝壳底。从潮间带到浅海,常集群栖息,产卵在6~7月。福建沿岸都有分布。
  4.苪氏刻肋海胆(Temnopleurus reevesii)
  个体较小,薄且脆,成低半球形,壳直径为3~4.5厘米。壳板缝合线上的凹痕变化较大,有的个体这种凹痕减少或孔状;有的则大而深。间步带板缝合左右两侧的凹痕成一细沟彼此相通。顶系构造较特殊,肛门靠近右后方,接近第一生殖板,围肛部有一形肛上板,第1眼板常接触围肛部各眼板的内端有明显1~2个凹痕。
  反口面棘常为浅绿褐色,口面的棘带绿色,壳为淡灰或带褐色。幼小个体有的全白色。栖息于砂泥、石砾底。福建沿岸都有分布。
  5.扁平蛛网海胆(Arachnoides placenta)
  壳很薄,近于圆形,或不规则五角形,步带宽,反口面的各步带的无孔带稍高起,间步带略凹下。顶系小,稍隆起,生殖孔4个。围肛部在反口面壳的后部;从肛门到壳缘有一短凹槽,并在壳缘形成一深缺刻,口面辐沟明显,无分枝,直至壳缘,并翻越壳缘伸达顶系。
  大棘细短,呈绒毛状,密生在壳面。动物生活时全体为黑褐或灰紫色,有的略带黄绿色。栖息于潮间带的砂内,常半露在沙面,常集成大群,壳加工后可作肥料。福建沿海常见种,但南部海区较多。
  6.雷氏饼海胆(Peronella lesueuri)
  壳形状变化较大,呈椭圆、圆和不规则的多角形;后部稍窄,边缘较厚,反口面壳缘以内略显低平,再靠里边到顶系渐上隆起。生殖孔4个。瓣状区域狭长,略超过壳的半径。向前的一瓣常比其他2对瓣略长,并且末端开口,其他2对瓣末端几乎闭口。口面很平,辐沟浅而短。壳表面密生绒毛状的短棘。动物生活时呈美丽的玫瑰红。栖息在浅海的砂底,常潜伏在砂内。福建沿岸的常见种。
  7.凹裂星海胆(Schizaster lacunosus)
  壳呈心脏形,后端稍尖,反口面向后的间步带隆起成龙骨状,顶系在后端。瓣状区域凹陷很深,前对瓣较长,末端略向外弯,后端短直。向前的步带宽而深陷,并在壳前缘形成“V”形凹槽。顶系略偏于后方,有2个大生殖孔。大棘仅分布在瓣状区域。棘为红紫或暗紫色,生活在砂泥底。福建沿岸都有分布。
  8.曼氏孔楯海胆(Astriclypeus manni)
  壳扁平成盘状,很坚实,直径达12厘米,前部稍窄,后部略宽,瓣状区域短而宽,末端开口,向前的一瓣最长。各步带有一长似钥匙状的透孔。5个透孔的形状和大小都一样。顶系在壳中央,生殖孔4个,各辐沟从围口部边缘分为左右两条主枝沿着透孔两侧伸到壳的边缘。
  反口面的大棘似绒毛。动物生活时呈暗褐或紫褐色。边缘略带绿色,栖息在潮间带和浅海砂内,主要分布于福建南部海区。
  (五)蛇尾纲(Ophiuroidea)
  蛇尾纲体形有两种,一种为蔓蛇尾类,腕单一或分枝,体盘较大,上面被有光滑或带颗粒的皮肤,盘的背面常有5对肋状隆起(辐肋),从盘的中心伸达边缘。第二种是真正蛇尾类,腕通常为5个,但也有4个或6个以上。腕单一不分枝。体盘呈扁平星状,圆形或带五角形。体盘上面覆盖明显的小板、小棘或颗粒。
  蛇尾类在棘皮动物中,种类数量多,全世界约1800多种,垂直分布从潮间带到6000米深海。营底上或底内生活,有些种类喜欢群居,生活在各种底质或和别的动物营共栖。主要摄食有机质碎屑和微小底栖生物,如硅藻、双毛鞭虫、有孔虫、小形蠕虫等。
  蛇尾类是底栖鱼类饵料之一,如黄花鱼,鳕鱼和比目鱼的重要饵料。
  分布在中国海区的蛇尾约有180多种,其中在福建海区有40多种。常见种类有光滑倍棘蛇尾、洼颚倍棘蛇尾、滩栖阳遂足、马氏刺蛇尾、近辐蛇尾、金氏真蛇尾、条纹刺蛇尾、棕板蛇尾、海盘、鞭枝蛇尾。
  1.光滑倍棘蛇尾(.Amphioplus laevis)
  腕长为盘直径8倍,盘薄而扁平,上面覆盖细而薄的覆瓦状鳞片。辐楯狭长,内端较尖,彼此有2/3相接。口楯长,呈矛头形,外缘中央有个突出部。颚短小,口棘4个。腕扁平,背腕板较宽,呈半圆形,板外缘弯曲,中央稍突出。腕棘3个,大致等长,上部渐细。触手鳞2个,很发达。福建沿岸常见种。
  2.洼颚倍棘蛇尾(Amphioplus depressus)
  盘直径为6~10毫米,腕长为盘直径4~5倍,盘厚,辐部弯曲,盘上被有覆瓦状排列的鳞片。小个体的边缘鳞片特别清楚,且具细刺,辐楯大,小个体呈半圆形,大个体较窄,彼此相接。口楯变化大,小个体口楯常很窄,呈菱形,大个体口楯内半部加宽,成三角形或矛头形,外半部形成一突出的柄部。口棘每边4个。背腕板短宽,呈半圆形,腕棘3个,圆柱形,中间一个较粗壮,大个体腕基部棘常弯曲成钩状。触手鳞2个很大。福建沿岸常见种。
  3.滩栖阳遂足(Amphiura vadicola)
  盘直径为7~11毫米,腕长为105~180毫米或更长,盘的间辐部弯入,腹面皮肤裸出。辐楯长大呈梨形,外端相接。内端及间辐侧围有数行小鳞片。口楯小,成五角形。侧口板为三角形,彼此不相接。颚长,口棘2个,外边一个在侧口板前方的颚上,内边一个在颚顶。背腕板为卵圆形,彼此相接。腹腕板略呈五角形、腹腕板都被皮肤分开。腕棘短而钝,在腕基部为6~8个,中部5~6个,末端4个,以腹面一个为最长。触手孔大,无触手鳞。常潜居在潮间带砂泥滩内。福建沿岸常见种,常集居成群。
  4.马氏刺蛇尾(Ophiothrix marenzelleri)
  盘呈五叶状,直径10~15毫米,腕长40~60毫米,背面密生短粗成圆柱状或棒状小刺,各小刺上端有3~4个玻璃样细刺,辐楯大,呈三角形,外缘凹进,彼此分开。口楯菱形,侧口板三角形,彼此不相接,无口棘。背腕板为菱形或稍呈六角形。第一腹腕板很小,内缘凹进,其他呈六角形,腹腕板前后不相接。腕7~9个,长而略扁,透明且带细刺;最下一个成钩状,具小钩2~3个,体色呈绿、蓝、褐、紫等色,腕上常有深浅不同的斑纹。
  动物常栖息在岩石下、海藻间、石缝内和贝壳中。福建南部沿岸分布较多。
  5.近辐蛇尾(Ophiactis affinis)
  体形小,盘直径少超过5毫米,腕长约20毫米。盘圆,上覆有大而不等和整齐排列的鳞片。各间辐部有3行鳞片,中央一行形状较大。辐楯大为梨形,被两个大鳞片分开。口楯小,近三角形,侧口板彼此不相接,背腕板为扇形,外缘弯出,前后相接。腕棘短而钝,在腕基部为5个,中部为4个,末端3个,腹面第一个最短小,触手鳞1个,呈圆片形。背面呈灰绿、黄褐色,腕上常有黑褐色横纹。福建沿岸都有分布
  6.金氏真蛇尾(Ophiura kinbergi)
  盘直径一般为6~7毫米,最大可达12毫米,腕长20~40毫米,盘圆而扁,背面有大小不等的鳞片。辐楯大,为梨形,被2个大的和几个小的鳞片所分离。腕栉的栉棘细长。口楯大,呈五角形,长大于宽,侧口板狭长,彼此相接。生殖裂口的边缘,有一排短而尖的生殖棘,背腕板特别宽短。侧腕板在腹面相接。腕棘3个,背面者最长,腕末端中央一个最短。触手鳞薄而圆。
  动物生活时,背面为黄褐色,常有黑褐斑纹。栖息水深为3~35米,福建沿海都有分布。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海洋志

《福建省志·海洋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至2000年,系统记述福建省海区环境的自然状况以及海洋科技的进步和成就。分海洋地质地貌、物理海洋、海洋生物、海洋化学、海洋科技等6章。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锯羽丽海羊齿
相关专题
小卷海齿花
相关专题
棘刺锚参
相关专题
二色桌片参
相关专题
棘刺瓜参
相关专题
细五角瓜参
相关专题
方柱翼手参
相关专题
可疑翼手参
相关专题
海地瓜
相关专题
紫纹芋参
相关专题
镶边海星
相关专题
砂海星
相关专题
骑士章海星
相关专题
中华五角海星
相关专题
林氏海燕
相关专题
尖棘筛海盘车
相关专题
罗氏海盘车
相关专题
异色海盘车
相关专题
紫海胆
相关专题
马粪海胆
相关专题
细雕刻肋海胆
相关专题
苪氏刻肋海胆
相关专题
扁平蛛网海胆
相关专题
雷氏饼海胆
相关专题
凹裂星海胆
相关专题
曼氏孔楯海胆
相关专题
光滑倍棘蛇尾
相关专题
洼颚倍棘蛇尾
相关专题
滩栖阳遂足
相关专题
马氏刺蛇尾
相关专题
近辐蛇尾
相关专题
金氏真蛇尾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