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甲壳动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海洋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6883
颗粒名称: 九、甲壳动物
分类号: Q959.223
页数: 18
页码: 333-350
摘要: 本文记述了甲壳动物是节肢动物门中重要的类别,统称甲壳纲,分布于中国各海区。甲壳动物有1540多种,其中虾类约500种,蟹类850多种,蔓足类约190种。在福建沿海,甲壳动物数量大,种类多,特别是蔓足类、虾类和蟹类占多数。在海洋养殖和捕捞中,虾类和蟹类占重要地位。
关键词: 福建省 海洋动物 甲壳动物

内容

甲壳动物是节肢动物门中重要的类别,统称甲壳纲,分布于中国各海区。甲壳动物有1540多种,其中虾类约500种,蟹类850多种,蔓足类约190种。在福建沿海,甲壳动物数量大,种类多,特别是蔓足类、虾类和蟹类占多数。在海洋养殖和捕捞中,虾类和蟹类占重要地位。
  (一)蔓足类
  蔓足类的体形很特殊,与一般甲壳类的形态完全不相同,而从它的发生变态来看,明显属于甲壳类。幼体行浮游生活,成体多数营固着生活,.少数种类营体外寄生生活或钻孔生活。从体形来看,分成两类:有柄蔓足类(如茗荷)和无柄蔓足类(如藤壶)。
  蔓足类全是海产,均是体内受精,大多数是群栖性,常附着于岩石、红树林上或船舶、漂浮的物件下,多附于海绵、腔肠动物、贝类、爬行类身上。分布很广,从潮间带高潮区至浅海,甚至到2000多米海底。
  多数蔓足类为滤食性、摄食浮游生物和有机碎片,少数茗荷类为肉食性,吞食小鱼和水母。
  蔓足类是海洋附着生物主要组成部分,常附着于船底、水文技术设施和海上通道、管道,其危害严重,不但使钢板受损和降低航速,且增加耗油量,在国防上,使水雷等设施失去作用。大的龟足和藤壶的软体部分可作食用,味鲜美,藤壶的幼体可作幼鱼的良好诱饵。
  福建海区蔓足类约有20多种,主要常见种类有斧板茗荷、龟足、鳞笠藤壶、日本笠藤壶、泥藤壶。
  1.斧板茗荷(Octolasmis warwicki)
  体扁平,头状部略呈三角形,开闭缘几与底缘成直角,楯板分成底片和闭片。峰缘圆突,外被淡黄色外衣。壳板5片,白色,彼此分离较远,基叶较宽,成体近底缘部逐渐深凹或不完全2枝。背板略成斧形,壳顶在背上缘。峰板弓曲,顶端尖细,伸达背板中部。柄部短而粗大,具有横行皱折,并附有小颗粒。常附在蟹类的口肢、龙虾和鲎上。
  分布于中国东海和南海、马来群岛、印度、日本、非洲南部。
  2.龟足(别名:佛手)(PoLlicipes mitella)
  雌雄同体,为大形的有柄蔓足类,身体分头状部与柄部,头状部呈淡黄绿色,由8块大的主要壳板及基部24片小形壳板所组成。每个壳板的表面都有明显的生长线。柄部较软呈黄褐色,外表被有细小的石灰质鳞片,排列紧密。
  该种类是亚热带及热带的海滨动物,分布于海浪冲击很大的沿岸高潮带,而固着于海水能击到的岩石隙缝中,常密集成群。大个体的柄部肌肉丰满,沿海居民常采之为食,味鲜美。
  分布于中国东海和南海、马来群岛、朝鲜和日本。
  3.鳞笠藤壶(Tetraclita squamosa)
  属于大形种类,最大个体峰吻间直径达52毫米,高40毫米。周壳峻圆锥形,壳板4片而厚,内多中空小管。壳表面呈暗绿色,布有细密的纵行小肋起,鞘黑绿色。栀板较狭,表面生长线不明显,开闭缘具有多数小齿,是该种主要特征。背板狭,顶部弓曲成尖嘴状,盖板内面呈不匀的淡蓝色,平滑无小突起。
  广泛附着于潮间带岩石上,尤其在向外海的受强浪冲击岩石上密集成群,成优势种。肉味鲜美,可供食用。壳可烧制成石灰。
  分布于中国东海、南海直至西沙群岛、日本南部、马来群岛、印度、菲律宾和西非洲。
  4.日本笠藤壶(Tetraclita japonica)
  周壳圆锥形,峰吻间直径32毫米,高20毫米。壳板4片,缝合线清楚,壳表面呈紫灰色,表面纵肋较粗而短,壳口略圆而大。壳底多孔,膜质。辐部狭,顶缘很斜,鞘暗黑色。开闭缘向外凸出。开闭齿数通常为4-5个。楯板的内上部具小突起。背板狭长,外面有一纵凹陷。壳顶呈鸟嘴状突出。峰缘稍弯。
  主要栖息于潮间带中潮区的上部。是高盐度开敞性海岸优势种.常形成黑色的藤壶带。繁殖在7~9月间。常附着岩礁上,与龟足、鳞笠藤壶共栖,也常附着在船底和浮标物上。肉可作食用,分布于中国东海、南海及朝鲜和日本。
  5.白脊藤壶(Balanus albicostatus)
  周壳呈圆锥形,峰吻间直径18毫米,高12毫米。每壳板有粗细不等的许多白色纵肋,在基部宽而显著,往壳顶渐细,肋间呈暗紫色。壳口略呈五边形。辐部稍宽,表面有平行的横纹。楯板表面有显著的生长线,在中央部稍低陷而呈暗紫色。背板三角形,峰缘短而略曲,底缘斜。
  主要附着于淡水流入的内湾潮间带岩石、洞口、栈桥桥基低盐度海区。通常栖息于潮间带中潮区上部,常形成白色的藤壶带。是隐蔽海岸、岩岸的优势种,能忍受长时间的干燥。
  是中国和日本的特有种。
  6.白条地藤壶(Euraphia withersi)
  周壳扁平,峰吻间直径9毫米,宽9毫米,高3毫米。壳口宽大,壳板棕褐色或棕肉桂色。壳表面平滑。翼部宽大,顶端略平,辐部狭,顶端很斜,各板间缝合线平滑,栀板三角形,薄,外面呈深褐色。自顶端向底缘散有白色放射状浅纹,以背缘及开闭缘附近较为显著。背板略呈三角形,下半部较狭长,布有点状小凹。峰缘圆突。
  该种为潮间带种,常附着于石块、牡蛎壳和红树干与叶上。
  分布于中国东海和南海、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西太平洋。
  (二)虾类
  虾类属于软甲亚纲十足目,个体细长梭形,侧扁或平扁,适于游泳活动。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头胸部由14(6十8)节构成。各节间分界不明显,背面及两侧被包一片甲壳成为头胸甲。其前端中央突出,形成额角,额角形状在各类间有很大不同。是分类上主要依据。腹部较长由7节构成。其末节为尾节。除了头部第一节外,每节具一对附肢。
  1.长毛对虾(别名:红虾,大虾,白虾)(Penaeus penicillatus)
  额角基部有显著隆起,上缘具6~8齿,下缘4~6齿;额角侧沟较浅,至胃上刺下方消失,额角后脊伸至头胸甲后缘附近,上有1~2个浅凹。头胸甲上具胃上刺、触角刺及肝刺,无肝脊。
  第1触角上鞭与头胸甲大致等长。第3额足雌性异形,雄性指节比掌节长1.5~2.7倍,雌性指节比掌节短。雄性交接器呈叶片状。两侧向腹面卷曲。雌性交接器呈圆盘状,中央纵行裂口其前端有一小突起。
  体呈灰蓝色,头部前端多蓝点,体躯布有棕色斑点。栖息于浅海沙质海底。5月份性腺成熟,9月份当年的虾已肥育成亲本。是福建、广东的主要经济虾类,为重要的捕捞和养殖对象。
  分布于中国浙江舟山以南及东海、南海。阿拉伯海、巴基斯坦、缅甸、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也有分布。
  2.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us)
  体长85毫米,额角上缘8~10齿,下缘1~2齿,额角侧沟较深,几乎伸达头胸甲后缘,额角后脊伸至头胸甲后缘,其上具中央沟。头胸甲上有触角刺、肝刺和胃上刺;并有明显的肝脊。有明显的额胃沟和额胃脊。第4腹背面后半部和第5、6腹节的背面脊起。尾节长于第6腹节背面具纵沟。
  第1触角的柄刺不超过柄部第1节末端,触角鞭较短。第3额足具肢鳃。第3足步为最长。雄性交接器突出于侧叶之上。雌性交接器呈圆筒状。身体上具棕色和蓝色相间的横斑,附肢黄色。
  栖息于砂质或砂泥底,从几米至100米水深。体形大,肉鲜美,因为生长快,生命力强,出水后较长时间内不死,所以对养殖和鲜活运输十分有利,是重要的养殖对象。
  分布于中国东海和南海、日本南部、朝鲜、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非洲南部、澳大利亚北部、斐济。
  3.斑节对虾(别名:草虾)(Penaeus monodon)
  额角上缘具6~8齿,下缘具2~4齿,额角侧沟仅伸达胃上刺下方,额角侧脊低而钝,额角后脊伸至头胸甲后缘附近。头胸甲背面具中央沟,但窄而浅,具触角刺、肝刺和胃上刺,无额胃脊。第4~6腹节背面脊起,尾脊长于第六腹节,背中央具纵沟,无侧刺。
  第1触角柄的末端不伸达触角末端,上、下鞭大致等长,都长于柄部。第3步足较长。
  第5步足不具外肢。
  身体具棕色和暗绿色相间的横斑,而横斑颜色随环境和年龄有所差异。附肢的柄部外面呈明显的黄色。栖息于泥质或泥砂海底。该种虾生长快,肉质高,是对虾属中个体最大,雌虾较雄虾大,最大可达500克。是中国东南沿海和台湾省主要养殖品种。可以较长时间离水而不会死亡。
  分布于中国浙江南部、东海、南海,以及日本、印度、巴基斯坦、马来群岛、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澳大利亚北部。
  4.戴氏赤虾(别名:红虾)(Metapenaeopsis dalei)
  体长45~80毫米。甲壳厚而粗糙,表面密生短毛。额角短,仅伸达第1触角第2节中部、基部微隆起,末端尖,上缘具7~8齿,头胸甲上具眼上刺、触角刺、颊刺、胃上刺及肝刺;颈沟和肝沟清楚。腹部2~6节背面中央具有明显的纵脊。眼大,眼柄很短。第1触角鞭很短。身体上布有斜行排列的红色斑纹。
  主要栖息于泥砂底浅海,对盐度要求较高。5~7月份出现多,数量大。分布于中国黄海、东海、南海东北部及朝鲜、日本。
  该种肉可鲜食或制成干虾,也可制成虾酱。是经济鱼类的天然饵料。在福建虾类产量中占有一定产量。
  5.哈氏仿对虾(别名:硬壳虾)(Parapenaeopsis hardwickii)
  体长60~95毫米。甲壳较厚而坚硬,额角呈弧形,雌雄同形,雌性额角比头胸甲略长,远超过第1触柄和第2触角鳞。中部向下弯曲,前端尖细向上外,上缘仅后半部具8齿,额角后脊伸达头胸甲后缘附近,上有条银浅的纵沟。头胸甲上有眼上刺、触角刺、肝刺和胃上刺,有较深的颈沟和肝沟,头胸甲下缘有两条平行的纵缝,第4~6腹节背面脊起。尾节长于第6腹节,背中央具深沟,近尾端处有3对短小的侧刺。眼大,眼柄粗短,5对步足均具附肢。雄性交接器略呈花瓶状,雌性交接器前片呈半圆形,中央凹下,雌性大于雄性。
  该种类分布广,生活于各种不同的底质。属中型虾类,产量大,肉质高,可制成虾米,是福建近海重要捕捞品种之一。
  分布于中国黄海南部、东海、南海及巴基斯坦、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
  6.中华管鞭虾(别名:黄虾红头虾)(Solenocera crassicornis)
  体长28~82毫米。甲壳薄而软。额角短而平直,伸至第1触角柄第1节末端,上缘齿8~11个,其中有3~4个齿位于头胸甲上。头胸甲上有眼上刺、眼后刺、胃上刺和肝刺;颈沟达到头胸甲背部。肝沟和心鳃沟显著。腹部第3~6节背中部脊起,尾节长于第6腹节,具中央沟,无侧刺。眼大,眼柄粗短。5对步足均具外肢。雄性交接器前侧缘有2对突起,前缘有微小齿。雌性交接器呈一长椭圆形的突起,上生有毛,后部稍狭。
  个体呈棕红色,上有淡紫色的斑点,腹节有较深的红色横带。主要栖息于砂泥底内。壳薄肉嫩。可制成虾仁。是经济鱼类的重要饵料。是定置网和拖虾作业的主要捕捞对象之一。
  分布于中国东海和南海、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印度。
  7.鹰爪虾(别名:鸡爪虾,后皮虾,红虾,硬壳虾)(Trachypenaeus curvirostris)
  体长63~93毫米。体表粗糙,密被绒毛,甲壳较厚。额角上缘有7齿下缘无齿,雄性额角平直前伸,雌性额角末端向上弯曲。额角侧脊伸至第1齿基部,额角后脊延伸至头胸甲后缘附近。头胸甲有眼上刺、触角刺、胃上刺和胃刺。触角脊明显。第2~6腹节背面有纵脊,尾节稍长于第6腹节,背面有一纵沟。第1小颚内肢不分节。5对步足均有外肢。雄性交接器呈T形,雌性交接器前板略呈半圆形。身体呈棕红色,腹部弯曲时,状如鹰爪。
  该种类对自然环境适应力较强,栖息于泥质细沙底。肉质好,味鲜美,制成虾米质量好,产量也大,是拖网作业中优势种。
  分布于中国各海区、日本、东非、红海、阿拉伯海、印度、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新几内亚、菲律宾、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北部、地中海。
  8.中国毛虾(别名:毛虾,小白虾,水虾,虾皮)(Acetes chinensis)
  体形小,体长28~45毫米,甲壳薄而软。额角短小,侧面略呈三角形。上缘齿2个,头胸甲具眼后刺和肝刺。腹部以第6节为最长。尾节银短,末端圆无刺。后侧缘及末部具羽毛状。
  体无色透明,仅口器部分和第二触鞭呈红色。尾肢的基肢上有一红色圆点。内肢短于外肢,基部外侧有一列红色小点,数目2~8个不等,位于基部的最大,末端的最小。雄性交接器的头状部细长呈棒状。雌性生殖板后缘中央向前凹陷。
  属于沿岸低盐种,栖息于近岸或内湾泥砂底质,在河口附近数量较多,水深不超过30米。生长、发育很快,在一年里能繁殖两个世代。初夏产的卵,经过2个多月便可长大,到8月就已发育成熟而产卵繁殖,这批卵孵化出第2世代,越过冬季,到第2年夏初又能产卵繁殖。
  该种可干制成虾皮,肉味鲜美,营养丰富,也可制成“虾酱”和“虾油”,用作调味品。是福建省沿海张网渔业主要捕捞对象。
  分布中国南北沿岸各海区。为中国的特有种。
  9.细螯虾(别名:麦行虾,钩子虾,铜管子)(Leptochela gracilis)
  体形小,甲壳厚而光滑,额角短小呈刺状,超过前端,上下缘均无齿,头胸甲上不具刺或脊。腹部第4~5节背面具纵脊,其中第5节的纵脊末端有一突出长刺,第6腹节两侧腹缘各有3个小刺,其中后面一刺较大。第5~6腹节间甚屈曲。尾节扁平。背面中央凹下,尾节末端突出,具5对可动刺。眼圆,眼柄较短。第1~2步足为最长大。后3对步足是网形,第4对步足有大座节刺,第5对步足为最短小。
  体透明,上面散有红色斑点,腹部各节后缘的红色较浓。生活于泥底或砂底的浅海中。春夏在定置网中可以捕到很多。因个体小且壳厚,可干制成虾皮。
  分布于中国各海区、日本、朝鲜。
  10.脊尾白虾(别名:大白枪虾,白虾,青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
  该种类是中型虾类,体长50~90毫米,甲壳薄,体透明,稍带蓝色,或红色小斑点。死后体呈白色,煮熟后除头尾稍呈红色外,其余部分均是白色,故称白虾。
  额角侧扁,体细长,基部呈鸡冠状突起,中部和末部尖细,末端向上伸起,上缘隆起部分有6~9齿,其前方为光滑无齿,下缘有3~6齿。第1步足短小,第2步足较大,钳的指节长,第3~5对步足指节均呈爪状,以末对为最长。腹部第3~6节的背面中央有明显纵脊,与其他种类不同而得名。
  该种主要生活在近岸浅海或河口半咸淡水域,分布很广,肉质细嫩,味美,可制成虾米,质量佳,卵可制成虾子,是有开发价值的养殖新品种。
  分布于中国各海区,为中国特有种。
  11.鲜明鼓虾(别名:搭克虾)(ALpheus distineruendus)
  体长41~62毫米。额角呈短刺状。头胸甲光滑无刺。额角后脊伸至头胸甲附近。腹部各节粗短而圆。尾节呈舌状,扁而宽,背面中央有一纵沟,其两侧前后各有1对活动刺,后侧角各有2个活动刺。尾节末缘呈圆弧形,有一列小刺,刺下方有长羽状毛。眼完全盖于头胸甲下。第1触角柄以第2节为最长,第1步足左右不对称。大螯的钳扁平,外缘较内缘厚,表面多细颗粒突起。小螯较短,两指向内弯曲,内缘具密丛毛。掌部表面有颗粒状突起。
  体鲜艳美丽,有明显花纹,头胸甲胃区之后有3条棕黄色半环状斑纹,腹部各节有棕黄色纵斑,第4节有3个棕黄色圆点,第5节也有一个棕色圆点。
  主要栖息于泥砂底,多穴居于低潮线下的泥砂中。肉可制成虾米。在张网渔业中占一定数量。
  分布于中国各沿岸海区、印度洋。
  12.口虾蛄(别名: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
  体长一般达到130毫米。额的宽稍大于长,前端圆。头胸甲比其他种类较宽大,前侧角成锐刺,两侧各有5条纵脊,在中央脊近前端部分成“Y”叉状,在深陷颈沟周围的胃部高起。胸部第5~8节各有2对纵脊。第五胸节的前部侧突长而尖锐且向前侧方,在后部的短小而直向侧方,是该种的主要特征之一。腹部从第1~5节背面各有4对纵脊,第6腹节的纵脊有显著的3对成隆突。尾节的中央脊不伸达该节的后缘,末端成长刺,捕肢(掠肢)的指节具6齿。肛门后面有明显的纵脊。
  该种是中国近海区和沿岸普通种,栖息水深5~60米。是福建沿海捕捞生产的重要品种,产量较高。肉可供食用和制作虾酱。本身又是大黄鱼、小黄鱼、带鱼、海鳗等鱼类重要天然饵料。
  13.中国龙虾(Panulirus stimpsoni)
  体长210毫米,头胸甲宽42毫米,头胸甲上有很多大、小刺。眼上刺粗大而尖锐。头胸甲侧面鳃区无刺、毛,仅有小颗粒和刻点。触角板中央有一浅沟,板上有2对为粗短的大刺。腹面前缘具3齿。各腹节后缘列生栉毛。第6腹节后缘具锯齿状。各节侧甲末端有一向后弯曲的大棘。尾节呈长方形,尾节和尾肢前半部背面均有多数小刺和短刚毛。眼大,无眼眶。
  多栖息于近岸浅海多岩碓地带,或泥砂质海底。是中国龙虾中重要经济种类。内味鲜美,也有药用价值,外壳可作装饰品。
  该种仅分布于中国东海、南海。
  14.东方扁虾(Thenus orientalis)
  体长50毫米,头胸甲前侧角宽28毫米。头胸甲背腹扁平,呈倒栉形状,表面粗糙布有颗粒。正中线隆起显著,列生3齿。前额板的前缘有一对巨大的棘。眼窝的上、下缘各具3齿。尾节近似正方形,短于内外肢。很小而柄短,容纳于前侧甲的眼窝中,仅角膜露于眼窝外。胸部腹甲正中线上各有小刺突,在后者增大。
  栖息于50~100米泥砂海底。肉质鲜美、而产量不大。
  分布于中国东海、南海。日本、东非、波斯湾、红海、印度、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澳大利亚也有分布。
  (三)蟹类
  蟹类动物属于软甲亚纲十足目。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头胸部背面盖以头胸甲,形状随种类而异。额角的两侧具有柄的复眼,平时横卧于眼窝内。5对胸足是行动和捕食的主要器官。第1对胸足为螯足,呈钳状。第2~5对胸足为步足,呈尖锐如爪或扁平如桨,适于步行或游泳。腹部扁平,肌肉退化,平时卷折在头胸部的腹面,雄性一般呈三角形,紧贴在胸部腹甲的中央。雌性一般呈圆形。
  大多数蟹类生活在海洋,仅有溪蟹科(Potamonidae)完全生活在淡水中。在海洋蟹类中,以近海或浅海生活的种类较之深海为多。大多数蟹类,白天隐匿在阴暗处,到傍晚或夜间才出来活动,并好趋向灯光。其体色随着光线的强弱或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蟹类中可供食用的种类很多。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除供鲜食外,又可制成干品、蟹酱等。蟹类幼体又是海洋鱼类的良好天然饵料。另外,有些蟹类是某些寄生虫的中间宿主,间接危害人类健康,如中华绒螯蟹、无齿相手蟹、红螯相手蟹、锯齿溪蟹等,都是人类肺蛭的第二中间宿主。
  1.锯缘青蟹(别名:青蟹)(Scylla serrata)
  头胸甲的长度为宽度2/3,背面隆起而光滑,呈青绿色。胃区和心间有明显的形凹痕。胃区有一微细而中断的横行颗粒线。额具4个突出三角形齿。前侧缘有9个等大的三角形齿。螯足不对称。前3对步足指节的前、后缘具刷状短毛,第4对的前节与指节扁平、呈桨状,适于游泳。
  主要生活于近岸或河口附近,盐度较低的浅海。成熟的母蟹常由河口或咸淡水到近海去产卵。孵出的幼蟹随着潮水流入近岸河口成长。喜食腐肉,也捕食刚脱壳的软壳蟹、藻类和植物茎碎片等。该种是主要的经济蟹类,肉味鲜美,营养丰富。福建已开始人工繁殖和育肥养殖工作。
  分布于中国广东、福建、台湾、浙江沿海各地。越南、日本琉球群岛、菲律宾、泰国、夏威夷、新西兰、印度洋、红海、南非也有分布。
  2.三疣梭子蟹(别名:枪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
  头胸甲呈梭形,稍隆起,表面布有疣状突起共3个。胃区1个,心区2个。额具2锐齿,较内眼窝齿小。前侧缘包括外眼窝齿在内共9齿,末齿长大,呈刺状,螯足强大,长节呈梭柱形,前缘有4个锐刺。背面和外侧面各有2条隆脊,末端具刺,前3对步足的前节,指节均为扁平,边缘多毛。第4对步足呈桨状。头胸甲长82毫米,宽149毫米。
  生活于水深10~30米的泥砂质海底,产卵季节为4~7月,抱卵亲蟹常喜聚于河口附近。喜食动物尸体,也常捕食小鱼、小虾、水藻的嫩叶。是福建重要的经济蟹类,也是渔业捕捞主要种类之一。
  分布于中国各海区、日本、朝鲜、马来群岛、红海。
  3.红星梭子蟹(Portunus sanguinolentus)
  大型蟹类,头胸甲长52毫米,宽115毫米,头胸甲呈梭形,表面前部布有细颗粒,及白色云纹,后部几乎光滑。在头胸甲后半部的心区和鳃区上具有3个血红色卵圆形斑,非常显著,额有4齿。内眼窝齿较额齿大。前侧缘弓状弯曲,具9齿,末齿较长大,向侧方突出。螯足很壮大。步足与三疣梭子蟹相似。
  该种栖息于10~30米深的泥砂质海底,每年2~3月繁殖高峰,迟至6月仍有少量母蟹可以捕获。喜食软体动物瓣鳃类、端足类、十足类、浮游甲壳类、多毛类。幼体常在近岸,河口处生活。是食用蟹类之一。味鲜肉多,但产量不如三疣梭子蟹。
  分布于中国东海和南海、日本、夏威夷、菲律宾、澳大利亚、新西兰、马来群岛、印度洋暖水区。
  4.远海梭子蟹(Portunus pelagicus)
  头胸甲长770毫米,宽141毫米,呈横卵圆形,表面被以较粗的颗粒,且有花白的云斑。额具4齿。前侧缘连同眼窝齿在内共9齿。螯足长大,两螯不等大。螯足长节前缘具3~4齿。步足与前两种相似。螯足和步足表面均布有明显花白云斑。雄性深蓝色,雌性深紫色。
  该种生活于水深10~30米泥质或砂质海底,在河口或沿岸可捕到,是重要经济蟹类之一。分布于中国东海、南海、台湾及日本、菲律宾、澳大利亚、泰国、马来群岛、印度洋、东非洲。
  5.拥剑梭子蟹(Portunus haani)
  头胸甲长45毫米,宽82毫米,头胸甲扁平,表面密布细短软毛。各区成隆起状,并具有小颗粒。额有4锐齿,中间2个小而低。眼大,眼窝背缘有2条短裂缝。前侧缘具9齿,末齿较大,向后侧方伸出。螯足长节的前缘具4刺,后缘末端具2刺。腕节内外角各具一刺。游泳足长节的后末缘具细锯齿。体色棕黄,头胸甲边缘、螯足指节及刺均具红色。肉可食用,但产量不大。
  栖息于10~100米的泥、砂质海底。
  分布于中国东海、南海及日本、泰国、马来群岛、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印度沿海。
  6.武士蟳(Charybdis miles)
  头胸甲呈卵圆形,长46毫米,宽68毫米。表面隆起,密布短绒毛。分区不明。但有横行颗粒隆线,额区和前胃区左右各有一条。额具6齿,尖锐,居中2齿较突出。内眼窝齿小而尖锐。螯足很大,长节前缘列生4~5刺,近末端增大。腕节具3条颗粒隆脊。掌节具6条颗粒隆脊。游泳足的长节后缘末端有一刺,前节后缘末端具2~3小刺。肉可食用,但产量不大。
  栖息于水深10~50米的岩石或砂质海底。
  分布于中国东海和南海及日本、澳大利亚、菲律宾、新加坡、印度。
  7.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
  头胸甲长65毫米,宽94毫米,呈横卵圆形,表面隆起。胃、鳃区常具微细的横行颗粒隆线,额稍突,有6锐齿,内眼窝齿比各额齿大。前侧缘拱起,具有6齿,尖突,两螯壮大,稍不对称,长节前缘具大棘刺3枚。步足各节背腹缘均具刚毛,末对步足为游泳足,前节和指节扁平桨状。边缘多毛。
  生活于低潮线附近,栖息于有水草或泥砂的水底或潜伏石下。活的个体呈青绿色。是一种重要的食用蟹,除网捕外,也可用蚯蚓钓捕。分布于中国各海区及日本、朝鲜。
  8.锈斑蟳(别名:斑纹蟳)(Charybdis feriatus)
  头胸甲呈横椭圆形,长70毫米,宽113毫米,表面光滑,分区不明显。胃心区具有模糊的形状沟。额具6齿,前侧缘具6齿,第3~5齿大,末端刺状,末齿小而尖。螯足粗壮,左右不对称,长节前缘具3个大刺。末步足成游泳足。头胸甲的前半部正中具一条桔黄色纵斑,从额后延至心区,在胃区也有一桔黄色横斑,两者成十字交叉。在甲面的其他部分也有红,黄相间的斑纹。螯足紫色,带有横斑,两指尖端粉红并带有淡紫色。
  生活于近岸海底,水深10~30米。是一种食用蟹,有一定产量。
  分布于中国东海、南海及日本、澳大利亚、泰国、菲律宾、印度、马来群岛、坦桑尼亚、东非、南非、马达加斯加。
  9.钝齿蟳(Charybdis hellerii)
  头胸甲长36毫米,宽56毫米,表面具短绒毛和一横行颗粒隆线。额6齿,眼窝背缘内齿呈宽三角形。前侧缘具6齿。螯足长节的前缘具3~4壮刺,腕节内末角具一大锐刺,外侧具3小刺,掌节背面具5刺。游泳足长节后缘近末端处具一刺,前节后缘有锯齿(雌体7~8个,雄体8~11个)。
  生活于近岸10~30米水深。是较小型食用蟹。
  分布于中国广东、福建及马来群岛、安达曼、巴基斯坦、波斯湾、红海、东非、地中海。
  10.细点圆趾蟳(Ovalipes punctatus)
  头胸甲长85毫米,宽109毫米,是大型蟹类。头胸甲呈卵圆形,表面隆起,多紫褐色斑点。胃、心区之间有一“H”形深沟。额具4齿,尖突。眼窝背缘具一凹刻,外侧雨一锐齿,前侧缘具5齿,各齿内缘凹入,外缘基部拱曲,各齿缘具颗粒线和短毛。螯足壮大,长节的内侧面和背面末缘均具颗粒和短毛。步足宽,末3节扁平,第4对步足的掌节,指节扁平而大,指节成长卵圆形板状,适于游泳。
  生活于水深10~50米之间的泥质、沙质底或贝壳质海底,个体数量很多,是食用蟹之一。
  分布于中国福建至黄海南部及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南美洲(靠太平洋沿岸)南非。是世界广布种。
  11.孤边招潮(Uca arcuata)
  头胸甲长22毫米,前缘宽35毫米。头胸甲呈前宽后窄,状似菱角。表面光滑,侧区和中区有沟,中部各区分界明显。额小,呈圆形。眼窝宽而深,背缘中部凸出,侧部凹入,眼柄细长。前侧缘的前端向背后方斜行布有一隆线,使得后侧面凹入。雄性螯极不对称,大螯长节背缘甚隆,颗粒稀小,内腹缘县粗糙颗粒。两指间有大空隙,两指侧扁,不动指内缘弧形。小螯极小。两指末端宽扁呈匙状。雌螯小而对称,与雄性小螯相似。
  主要穴居于港湾中的沼泽泥滩上。在福建海涂上普通种。
  分布于中国黄海、东海、南海及朝鲜、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菲律宾。
  12.痕掌沙蟹(Ocypode stimpsoni)
  头胸甲的宽度略大于长度,呈方形,表面甚隆,密布颗粒。胃区两旁有细纵沟。额窄,向下弯曲,眼窝大而深。侧缘在外眼窝齿后稍凹。两性螯足均不对称。大螯的掌节较扁平,背腹缘具细锯齿。步足细长。以第2对足为最长。除指节外,每对步足各节均有颗粒及横皱襞。体色通常为沙黄色,但体色是常随气候、昼夜而有变化。
  穴居于高潮区的沙滩上,穴道斜而深。受惊后,迅速逃入洞内,常白天隐匿于洞中,偶尔离洞后,侧在沙滩上奔走或休息。
  分布中国、朝鲜、日本。
  13.日本大眼蟹(Macrophthalmus japonicus)
  头胸甲长25毫米,宽39毫米,宽度为长度约1.5倍,表面具颗粒及软毛,分区明显。鳃区有2条平行浅沟,表面具颗粒胃,心、肠区的颗粒稀少。额很窄,稍向下弯,表面中部有一纵痕。眼窝宽,背腹缘均具锯齿,眼柄细长。前侧缘包括外眼窝齿共3齿,后侧缘具颗粒突起。螯足对称。第2~3对步足较第1,4两对为壮大,第4对为最大。第1~3对步足长节的背腹缘均具颗粒和短毛。指节扁平,前后缘具短毛。
  该种穴居于近海潮间带或河口处的泥砂滩上。沿海居民常以作佐餐,味鲜,也有盐渍而食。
  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新加坡、澳大利亚。
  14.中华虎头蟹(Orithyia sinica)
  头胸甲长90毫米,宽88毫米,呈圆形,表面隆起,有颗粒,在前,中部特别显著,分区明显。鳃区各有一个呈深紫色乳斑。额窄,分3锐齿,具中者较大而突出。前侧缘有2疣状突起,鳃缘具3个壮刺。螯足不对称,长节背缘中部和外腹缘中部各具1刺。末端具1齿掌节内侧面有一暗红色圆斑。第3步足后缘具毛,前缘末端具1锐齿,第4步足呈桨状。
  生活于浅海泥砂海底,肉可供食用。初夏时,市场上有出售。
  分布于中国各海区和朝鲜,是中国和朝鲜特有种。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海洋志

《福建省志·海洋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至2000年,系统记述福建省海区环境的自然状况以及海洋科技的进步和成就。分海洋地质地貌、物理海洋、海洋生物、海洋化学、海洋科技等6章。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斧板茗荷
相关专题
龟足
相关专题
鳞笠藤壶
相关专题
日本笠藤壶
相关专题
白脊藤壶
相关专题
白条地藤壶
相关专题
长毛对虾
相关专题
日本对虾
相关专题
斑节对虾
相关专题
戴氏赤虾
相关专题
哈氏仿对虾
相关专题
中华管鞭虾
相关专题
鹰爪虾
相关专题
中国毛虾
相关专题
细螯虾
相关专题
脊尾白虾
相关专题
鲜明鼓虾
相关专题
口虾蛄
相关专题
中国龙虾
相关专题
东方扁虾
相关专题
锯缘青蟹
相关专题
三疣梭子蟹
相关专题
红星梭子蟹
相关专题
远海梭子蟹
相关专题
拥剑梭子蟹
相关专题
武士蟳
相关专题
日本蟳
相关专题
锈斑蟳
相关专题
钝齿蟳
相关专题
细点圆趾蟳
相关专题
孤边招潮
相关专题
痕掌沙蟹
相关专题
日本大眼蟹
相关专题
中华虎头蟹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