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图书馆
福建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福建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八、软体动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海洋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6882
颗粒名称:
八、软体动物
分类号:
Q959.21
页数:
34
页码:
300-333
摘要:
本文记述了软体动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与人类关系密切。福建沿海软体动物资源丰富,具有经济意义。
关键词:
福建省
海洋动物
软体动物
内容
软体动物是无脊椎动物中的一个种类繁多的门,全世界软体动物至今已记载的约有11.5万多种,其中化石种类有3.5万种,仅次于节肢动物,为动物界的第二大门。
软体动物不但种类多,而且分布也极广泛,世界各个地区几乎都有它们的踪迹,无论是陆地、淡水或海洋;也无论是寒带、温带或热带,上至5000多米的高山,下至10000多米的深海都有分布。它们的生活方式多种多样,有的营底栖生活,有的营浮游生活,有的营游泳生活,有的营固着或穿孔生活,还有许多种类营寄生生活,根据其形态、习性的不同,软体动物分为5个纲,即多板纲、双壳纲、腹足纲、掘足纲和头足纲,其中多板纲、掘足纲和头足纲完全为海产;双壳纲大部分为海产,少部分为淡水产;腹足纲则是陆地、淡水和海洋都有分布。
软体动物和人类的关系密切,经济意义很大,其中有很多种类很有用,人类不但利用它们的自然资源,而且还利用人工方法加以繁殖,进行海水养殖;但也有不少有害的种类,必须进行防除。
在海产软体动物中除了掘足纲和大部分的多板纲以外,几乎都可以作为食用,例如腹足纲的鲍鱼、东风螺、玉螺、红螺、泥螺等;双壳纲的蚶、贻贝、扇贝、江珧、牡蛎、文蛤、巴非蛤、菲律宾蛤仔、蛤蜊、蛏等;头足纲的鱿鱼、乌贼、章鱼等。软体动物的贝壳主要成份为碳酸钙,是烧石灰的良好原料,如牡蛎、贻贝、锥螺等。珍珠层较厚的种类如大马蹄螺、塔形马蹄螺、珍珠贝等,可以用来制造钮扣的原料。不少软体动物可以做为药用,如乌贼的贝壳(药名海螵蛸),鲍鱼的贝壳(药名石决明),宝贝的贝壳(药名海巴),牡蛎以及由贝类所产生的珍珠和珍珠贝的贝壳等。许多小型的贝类可以用来饲养家禽和作为虾、蟹的养殖饵料;有些底栖和浮游的软体动物,特别是小型双壳类和头足类,在鱼类的饵料都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人工养殖鱼类也常利用贝类做为饵料。很多贝类的贝壳极具光泽,五光十色,如宝贝、芋螺、蜀江螺、凤螺等,特别是一些大型的珍珠层较厚的种类如珍珠贝、夜光蝾螺、鹦鹉螺等可以雕绘出各种花样成为高贵的艺术品。珍珠不但是珍贵的装饰品也是珍贵的药材。
许多双壳类如船蛆和海笋为穿孔生活的种类,能穿凿海洋中的木材或岩石,对海港的木石建筑、木船等的危害十分严重。很多附着生活的贝类如贻贝、牡蛎、不等蛤等能大量的附着在船底或浮标上,严重的影响了船只的航行速度和致使浮标的下沉。
在沿海的许多工厂引用海水作冷却机器之用,时常将一些附着生活的贝类如贻贝的幼虫引入管系统中,这些幼虫即附着在水管壁上生长以致可以完全将水管堵塞,迫使工厂停工检修,造成不少损失。很多海产肉食性的腹足类如荔枝螺、红螺、玉螺等能大量的杀害牡蛎、贻贝等经济贝类的幼苗,造成养殖场的严重损失;许多草食性的贝类如锈凹螺等都是藻类养殖的敌害。此外海产的芋螺,贝壳虽然很美丽,但在其口腔内部有毒腺和箭头状的舌齿,被它刺伤有时是很危险的,在日本有被芋螺刺伤而造成死亡的记载。
中国海洋软体动物已记载的有2797种,其中多板纲(Polyplacophora)有39种,双壳纲(Bivalvia)有1048种,掘足纲(Scaphopoda)有26种,腹足纲(Gastropoda)有1583种,头足纲(Cephalopoda)有101种。
福建省地处亚热带海区,海洋软体动物种类繁多,数量大。根据历年的调查资料,约有500多种。其中大部分种类都具有经济意义。近十多年来,几次全省性的综合调查结果表明,福建沿海软体动物资源十分丰富。1984~1985年福建省海岸带资源综合调查,浅海软体动物有291种,占底栖生物总种数的23.8%;潮间带贝类有357种,占35.8%。1990~1991年福建省海岛资源综合调查,浅海软体动物有271种,占29.2%;潮间带贝类有248种,占28.77%。1984~1985年台湾海峡资源综合调查,软体动物有315种,占底栖生物总种数的28.0%。
据《中国海湾志》(1993年),福建北部海湾包括沙埕港、三沙湾、罗源湾、福清湾和兴化湾等5个港湾,软体动物共有274种;福建南部海湾包括湄洲湾、泉州湾、安海湾、同安湾、厦门港、佛昙湾、旧镇湾、东山湾、沼安湾、宫口湾等10个港湾,软体动物共有224种。
(一)双壳纲
1.豆形胡桃蛤[Nncula(Leionucula)faba ]
贝壳小型,两壳极膨胀;壳顶突出,向后倾,为后端约1/4处;小月面细长,呈披针状,其边缘微下陷,中部隆起,楯面心脏形,中央微高,两者表面刻纹均是壳表生长纹的延续;壳的前端圆,前背缘凸,后端截形;壳皮薄,黄白色,有颜色较深的年轮状花纹;壳表的生长线细弱。
壳内面具珍珠光泽,前闭壳肌痕近三角形,后闭壳肌痕长圆形;铰合部厚度中等,前齿列有齿约13个,后齿列6个左右;外初带弱,双向型,内韧带黄色,位于一个伸向前缘的着带板上。
该种为近岸浅水种,生活在25米以内软泥质沉积物中,在厦门的潮间带和潮下带均有分布。在厦门西港最大栖息密度达140个/平方米,其数量的高峰期出现在6、7月,而8、9月数量逐渐下降,到10、11月约数量就变得很少。该种分布于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汕头以北海域。
2.杓形小囊蛤(Saccella cuspidata)
壳型小,壳质坚厚,两壳膨胀;壳顶较尖,微后倾,位于背部近中央处;小月面细长,楯面较宽,两者的边缘处均微下陷,中部略升高,其表面为细的生长线;壳的前端圆,后部变细,末端尖,腹缘弓形;自壳顶到前腹缘有一弱的放射脊;壳表薄,淡黄色;壳表同心肋宽而低平,肋间沟狭窄。
壳内面白色,前、后肌痕,外套线和外套窦均不明显;铰合部特别厚,铰合齿粗壮,V字形,前齿列有齿16~18个,后齿列14~15个;内籾带位于壳顶之下的三角形韧带槽中。
该种为暖水性近岸浅水种,栖息于6~28米之间的软泥底,其水温在16.69~27.08℃,盐度为31.84~34.61。该种分布于厦门和南海。根据1980~1981年厦门港的调查资料,杓形小囊蛤栖息密度很大,在高数量区平均栖息密度高达3518个/平方米(春季),年平均密度为1689个/平方米。
3.泥坩(Tegillarca granosa)
贝壳极坚厚,卵圆形,两壳相等,相当膨胀。背部两端略呈钝角,腹缘圆。壳顶凸出,尖端向内卷曲,位置偏于前方。表面放射肋发达,18~21条,肋上具有极显著的颗粒状结节,此种结节在成体的边缘较弱。壳表面白色,被褐色薄皮,生长轮脉在腹缘明显,略呈鳞片层。韧带面宽,呈箭头状,稍倾斜。壳内面灰白色,边缘具有与表面放射助相应的深沟。铰合部直,齿细密。前闭壳肌痕较小,呈三角形,后闭壳痕大,四方形。
生活于浅海软泥中,常发现于有淡水流入处,干潮时即可采到。产卵期约为8~10月,卵子在海水中受精孵化,幼贝生活于风浪小的细砂质的潮间带,2年成熟。每年春季4月间为采蚶苗时间,蚶苗一般生活于高潮带,泥蚶养殖在中潮带及低潮带,有淡水流入底质为软泥的环境中。泥蚶肉味鲜美,人多喜食,又因其血为红色,传为滋补佳品。中国山东、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均有人工养殖。
该种在印度洋及太平洋区域广为分布,印度、锡兰、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澳大利亚、中国和日本等地都有发现。
4.魁蚶(Scapharcabroughtoni)
贝壳大,斜卵圆形,极膨胀,左右两稍不相等。壳顶膨胀,稍接近,背部两侧略呈钝角,腹缘圆,前端短,后端延伸。放射肋宽,平滑,无明显的结节,同心生长轮脉在腹缘略呈鳞片状。壳面白色,被棕色表皮。初带面一般不很宽,向内方倾斜。
该种仅分布于菲律宾、中国和日本。生活于浅海10多米深的软泥或泥砂质海底。肉供食用。
5.褐蚶(Didimarca tenebrica)
贝壳近平行四边形。壳顶部位于贝壳的近前端。放射肋细密;被棕色易脱落的表皮,其上生有规则排列的毛状物。钿带面前端宽短,后方极窄而长,呈线状。铰合部较弯,有近40个直立整齐的齿。
生活在潮间带和潮下带水深20米左右的石砾底。广泛分布于太平洋西部沿海,自河北省到广东、广西沿海都较常见。台湾省也有分布。褐蚶是广大群众喜食的贝类,用酱油等调味品浸制的褐蚶,味极鲜美,福州宴席视为名菜。蚶壳即中药瓦楞子,有清热化痰的功效,还可烧成壳灰,供建筑用材。
6.翡翠股贻贝(Perna viridis)
原称翡翠贻贝,贝壳较大,一般壳长在100毫米以上。呈楔形,壳质较厚壳贻贝薄,但较坚韧。贝壳前端尖细,后端宽圆。壳顶尖细,多弯向腹缘。壳表光滑,被有碧绿色或褐色壳皮。贝壳内面呈白色,具光泽。无前闭壳肌痕,后闭壳肌痕呈椭圆形,较大。后足丝收缩肌与后闭壳肌相连接,而与中足丝收缩肌分开。
因属热带和亚热带种,故对水温要求较高。适温范围为11~33℃,而以20~30℃间生长最好。盐度生存范围为10.00~40.50,生长范围为22.20~31.50。生活于低潮线附近至水深20米左右,但以水深5~6米处生长较密集。产卵期为4~11月,高峰在5~6月和10~11月间,其繁殖适温为18~25℃。
这种貽贝是中国南部沿海生长快、产量大的重要经济种。其肉嫩、味极鲜美,营养价值高,是宴席上的美味佳肴。其干制品在中国南方称做“冬菜”或“淡菜”,也较为名贵。
该种分布于中国南海和东海南部,福建沿海均有分布,已发展人工养殖。国外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湾、越南、印度洋等地也有分布。
7.凸壳肌蛤(Musculus senhousia)
贝壳较小,最大的个体壳长不超过30毫米。壳质薄但较坚韧,略近三角形。壳顶凸,偏背缘。壳表放射纹前区有15~20条,后区有25~30条,中区无;壳表呈青绿色或黄绿色,具有褐色花纹。铰合部无齿;初带较短,呈褐色;足丝细软,较发达。贝壳内面颜色与壳表相同,有壳表透过的花纹,略具珍珠光泽。
该种为暖温带广分布种,习见于潮间带泥砂滩或泥滩。其垂直分布,一般自潮间带的中、下区至潮下带20米左右的浅海底;有巢居和群栖的习性,在自然界中常成群地以足丝与泥砂相互固着在一起,覆盖在整个滩面上。为雌雄异体,一年性成熟,成熟时雄性外套呈乳白色,雌性呈杏黄色。繁殖期是从5月末至10月中旬,而以7~9月间为繁殖盛期。一般受精卵在水温19.8~25℃、比重1.01821~1.0240的条件下,发育到稚贝需要20天左右。
该种虽个体小,但分布广,产量较大,而且贝壳极薄,肉质肥满,味鲜美,营养丰富,是一种较重要的小型经济贝类。在广东和福建沿海,俗称薄壳,人们煮熟或炒熟后,象吃瓜子一样食之,此外还可以加工成“鲶干”和“鲶油”等。它又是对虾养殖较好的饵料,优点是投饵时不用粉碎,可保持池内水质清洁。由于此贝能覆盖泥砂滩表面,故对泥蚶等养殖有一定危害。
该种广泛分布于中国南北沿海,北自辽宁省,南至北部湾;国外分布于太平洋东西两岸。
8.栉江珧[Atrina(Servatrina)Pectinata ]
贝壳极大,一般长达300毫米左右,略呈三角形或扇形。壳顶尖细位于壳之最前端,壳后端宽大。除近腹缘之壳表光滑外,其余部分均有自壳顶伸向后端的放射肋,肋上具有斜向后方的三角形小棘。贝壳内面颜色与壳表略同,珍珠光泽仅在壳前半部明显。前闭壳肌痕小,呈长椭圆形,位于壳顶内面,后闭壳肌痕大略呈圆形,位于贝壳中部。
一般生活于水深30~40米的泥砂底的浅海。据调查这种江珧多分布在干潮线时水深3~5米之泥砂质的浅海。在潮间带低潮区附近也可采到。雌雄异体,繁殖期在5~9月间。
该种肉柱较大,约占体长的1/4,体重的1/5,且味鲜美营养丰富,除鲜食外可加工干制成江珧柱或制成罐头等食品。为极有经济价值的种类,20世纪末尚未进行人工养殖。
栉江珧是印度洋、太平洋分布较广的种,在日本海、中国的黄、东、南海、澳大利亚以及印度洋皆有发现。福建沿海都有分布,尤以福清湾和东山湾的数量最大,但由于捕捞过度,20世纪末产量急剧下降,资源受到严重破坏,有关部门应加强管理,使栉江珧的资源可持续利用。
9.华贵栉孔扇贝[Chlamys(Mimachlamys)nobilis]
贝壳大,近圆形,高度与长度近似,两壳相等,左壳比右壳稍凸。贝壳表面颜色有变化,紫褐色,黄褐色,淡红色,或具枣红色烟云状斑纹。放射肋巨大,约23条;同心生长轮脉细密形成相当密而翘起的小鳞片;两肋之间形成深沟,沟内具有细的放射肋3条,其上也有极小的鳞片。左壳前后耳略呈三角形,表面具有细肋7~8条,前耳稍大;右壳前耳近三角形,表面具有粗肋4条,下部具波纹;足丝孔具有粗的栉齿数枚;后耳三角形,上有细肋数条。
壳内面黄褐色,具有与贝壳外面相应的沟和肋条。铰合线直,韧带紫褐色,位于三角形的韧带槽中。闭壳肌痕圆形,位于贝壳的中央稍偏于后背部。
该种自低潮线附近至369米的海底都有分布,但多发现于2~4米深有岩石礁及碎石块的沙质浅海底,用足丝附着于岩礁或石块上生活。肉鲜食,其闭壳肌强大,可用以制造“干贝”。已发展人工养殖,在福建漳浦县古雷有养殖场。该种分布于日本、中国东南海,印度尼西亚等。
10.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
牡蛎种类的鉴定在中国和世界上都很混乱。1994年,李孝绪、齐钟彦对中国牡蛎种类进行了比较解剖学及系统分类和演化的研究,把中国牡蛎原20种修正为15种(含一新属、新种)。张玺、楼子康(1956年)所报道的僧帽牡蛎(Ostrea cucullata)和大连湾牡蛎(O.talienwhanensis)应为长牡蛎。新鉴定的僧帽牡蛎(Saccostrea cucullata)仅分布于南海,异名包括铰齿牡蛎(Ostrea mordax Saccostrea mordax)。
长牡蛎壳厚,背腹延伸,形态变化极大,壳面具波纹状鳞片,左壳具有数条较强的放射肋,附着面大,壳面紫色或淡紫色,壳内面白色,但闭壳肌痕呈紫色,韧带槽长而深。
鳃与内脏团的关系属第二种类型第四组,脏神经节不分节,腹动脉两条,消化盲囊开口数目变化大,一般5~8个,肾静脉1条,在左心耳腹侧。
生活在盐度较低海区,自潮间带到低潮线以下数米的范围都有繁殖。该种的商品名叫太平洋牡蛎,是福建沿海滩涂养殖和吊养的种类。长牡蛎生长速度快,生产周期较短,适于短期养殖。肉质较多,肉味鲜美,广大群众喜食的海味。产品蠔鼓和蠔油是中国传统的出口商品之一,主要销东南亚市场。
中国沿海潮间带及潮下带浅水区均有分布,在岩石上附着。日本、朝鲜和美国也有分布。
11.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
贝壳大型,坚厚。贝壳形态变化大,通常呈卵圆形或长形。壳面环生同心鳞片,但趋于愈合,附着面较大,无放射肋,初带紫黑色,初带槽较宽。壳面呈淡紫色,内面白色,边缘及闭壳肌痕呈淡紫色。闭壳肌痕甚大,形状不规则,大多为卵圆形或肾脏形,位于中部背侧。
消化盲囊孔10~11个,肾静脉在左心耳腹侧,鳃与内脏团的关系属第二种类型第四组。
在中国沿海分布很广,一般栖息在低潮线附近至水深7米以内的范围。河流入海一带的水域中数量最多。其生活的最适宜的盐度为10~25左右。为卵生型,每年5月后到9月前,繁殖最旺盛。蛎苗附着满1个月,壳高平均将近于1厘米,满半年平均达6厘米多,满一年达7厘米以上,属于连年不断生长的类型。个体大,含肉量多。适宜在河口及其附近养殖。福建同安、厦门九江口(海澄)有养殖。在广东沿海,对近江牡蛎的养殖有悠久的历史。山东的羊角沟也有养殖。
该种分布于中国沿海河口附近低潮线以下。
12.棘刺牡蛎(Saccostrea echinata)
贝壳小型,扁平,圆形或卵圆形,两壳大小几乎相等,壳面的鳞片卷曲形成管状棘。右壳向上稍隆起,放射肋不明显,鳞片愈合,排列紧密成复瓦状。鳞片边缘卷曲形成细长的管状棘,棘长可达10毫米,直径有2毫米。除壳顶部外,管状棘密布壳面。壳面深紫色或灰紫色,壳内面为黄、黑、棕的混合色。壳顶两侧有明显的单行小齿数个至十余个。闭壳肌痕明显,肾脏形,位于中部背侧,韧带黄褐色,左壳较右壳平坦,全面附着在岩石上。壳内面前凹陷弱,铰合部不明显,韧带槽仅留痕迹。齿小,闭壳肌痕和色泽,如右壳。肉质部淡绿色,闭壳肌淡黄色。
该种为暖水种.分布于中国东海和南海,福建沿岸岩石潮间带中潮区常见种。常互相附着,密集成群栖息于潮间带的岩石上。因个体小,虽供食用,但不及其他种类重要。团聚牡蛎是该种的同种异名。
13.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
贝壳坚厚,略呈四角形。两壳极膨胀,贝壳宽度几乎与高度相等。壳表呈白色或浅灰绿色,近腹缘处呈黄褐色;无放射肋;生长线细密,近壳顶部不明显而至壳腹缘逐渐变粗且凹凸不平。贝壳内面呈灰白色;内韧带发达,呈三角形,位于壳顶后方斜三角形的韧带槽中。前闭壳肌痕稍小,呈卵圆形,后闭壳肌痕稍大,近圆形,外套窦不甚深,末端钝圆。
栖息在潮间带低潮线附近及潮下带20米内的泥砂质海底,营穴居生活,栖息深度5~10厘米,以水管伸出地面摄食和排泄。4~6月间生殖腺成熟。
该种在中国分布极广,福建沿海都有分布,为最习见的种类,肉可食用,产量较高。日本从北海道至九州也有分布。
14.西洗舌(Coelomactra antiquata)
贝壳大,呈三角形,壳质薄而坚韧,一般壳长69.5毫米,高58.7毫米,宽36.8毫米。小月面呈心脏形;楯面狭长,呈披针状。壳表呈黄褐色,顶部呈淡紫色。无外韧带。生长纹细密,明显。贝壳内面呈淡紫色,壳顶部颜色较深。前闭壳肌痕略成方形,背缘延长呈带状,后闭壳肌痕圆形。外套窦宽短,前端稍圆。足较大,侧扁,肌肉发达,呈舌状。
该种为太平洋西部广温性种,中国南北沿海皆较普遍。栖息在潮间带低潮线附近及潮下带20米左右的沙质海底,营穴居生活,栖息深度一般为6~7厘米。繁殖季节在春夏季,卵子在海水中受精,胚体发育适温范围17~28℃。生长速度快,从受精至1厘米左右只需2个月的时间,满1年体长可达4厘米左右。肉味甘美,营养丰富,为海产珍贵补品。
该种个体大,壳薄,是人工养殖经济价值较高的贝类。福建闽江口长乐县梅花穿山行以南至文武砂一带盛产西施舌。福建福清湾、厦门、同安和东山湾等都有分布。
15.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
贝壳长方形,壳顶位于背缘的略靠前端,约为贝壳全长的1/3处。背腹缘近于平行,前、后端圆。外初带黑褐色,略近三角形。壳的中央稍靠前端,有一条自壳顶至腹缘微凹的斜沟,壳面被有一层黄绿色的外皮。
壳内面白色,右壳具有2个主齿,左壳具有3个主齿,中央一个大而分叉。前、后闭壳肌痕均呈三角形。外套痕显著,外套窦宽大,前端呈圆形,与外套线相平行的向前伸。
该种仅分布于日本及中国沿海。生活于河口或有少量淡水注入的内湾,在潮间带中、下区的软泥滩上。利用足部掘孔穴居,潜入泥中的深度,一般为10~20厘米。缢蛏为雌雄异体,生殖季节为8~11月,蛏的食料主要是硅藻。
缢蛏是中国重要的养殖贝类之一,已有数百年的养殖史。浙江的六横、乐清、玉环;福建的连江、福清、晋江、厦门,都是著名的养蛏区。在农历一至二月进行播苗,蛏生长极快,当年七至八月就可以收获(称一年蛏),或养至翌年四至五月(称二年蛏)。肉除鲜食外,尚可加工制成蛏罐头、蛏干、蛏油等食品。
16.大竹蛏(Solen Brandis)
贝壳延长形,两壳合抱成竹筒状,前后端开口。一般壳长为壳高的4~5倍,壳顶位于最前端。外韧带黑色,呈三角形,前端细小,后端大。贝壳表面突凸出,被有一层发亮的黄褐色外皮。壳表平滑无放射肋,生长线明显,有时有淡红色的彩色带。
贝壳内面白色或可看到淡红色的彩带。铰合部小,左右壳各具一个主齿。前闭壳肌痕长,其长度与韧带长度略相等;后闭壳肌痕三角形,位于距后缘的1/4处。外套痕明显,外套窦略成三角形。
分布于菲律宾、日本及中国沿海。福建沿海均有分布。生活在潮间带中、下区和浅海的泥砂底质,栖息深度大约30~40厘米,洞穴斜,约与地面70~80度角。
大竹蛏个体肥大,足部肌肉特别发达,味极鲜美,采捕方法有3种:(1)用铲子挖掘;(2)用铁钩钩取;(3)用食盐钓取。
17.长竹蛏(Solen strictus)
贝壳极延长,壳质薄两壳相等,壳长约为壳高的6~7倍。外韧带黄褐色,贝壳表面光滑,被有黄褐色外皮,在成长的老个体壳顶的外皮常脱落而呈白色。生长线明显,呈弧形,后端有时形成褶襞。
壳内面白色或淡黄色。铰合部小,每壳各具一主齿。前闭壳肌痕极细长,其长度超过或等于初带的长度。后闭壳肌痕前后长略呈半圆形。外套痕明显,前端向背缘凹入,外套窦半圆形。
生活于自潮间带的中潮区至潮下带浅海的沙质海底。繁殖期在春夏之间,浮游幼虫出现在5~7月,而6月份特别多。幼虫后期面盘退化,下沉,钻入沙中营底栖生活,稍大的个体钻入沙内约20~30厘米。分布于日本及中国沿岸,福建省沿海均有分布。肉供食用,而且产量很大,在食用贝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建议进行人工养殖。
18.文蛤(Meretrix meretrix)
贝壳背缘略呈三角形,腹缘呈圆形,壳长略大于壳高,壳质坚厚。壳面膨胀,光滑,被有一层薄的黄褐色的壳皮,同心生长轮脉明显,由壳顶开始常有环形的褐色带。壳面通常有锯齿或波纹状的褐色花纹,花纹有变化。贝壳内面白色,前、后壳缘有时略呈紫色。前闭壳肌痕小,略呈半圆形,后闭壳肌痕大,呈卵圆形。外套痕明显,外套窦短。
生活在潮间带以及浅海区的细砂表层。文蛤因水温改变而有移动的习性,通常分泌胶质带或囊状物使身体悬浮水中,借潮流之力而作迁移。文蛤为蛤中上品,肉鲜美,供食用。福建云霄县已进行人工养殖。中国沿岸都有分布;日本、朝鲜、菲律宾、越南、印度尼西亚、孟买和卡拉奇也有分布。
19.波纹巴非蛤[Paphia(Neotapes)undulata ]
贝壳呈长卵圆形,较侧扁,壳质薄。壳高约为壳长的1/2,壳宽约为壳长的1/3左右。背缘前方略呈弧形,后方倾斜,两端圆,腹缘中部略呈直线状。两壳壳顶相接,稍凸出。小月面细长、披针状。壳面光滑,生长轮脉致密,贝壳表面遍布锯齿形网状的花纹。贝壳内面中央紫红色,外套窦短。
为热带性种,生活在潮间带下部和潮下带浅海区泥砂质海底,深度达44米。该种在福建自沙埕港至诏安湾附近水域都有分布,其中兴化湾和东山湾的数量很大,并成为渔业对象,由于过度捕捞,种群受到损害,现资源量明显下降。在广东沿海和北部湾东北部有均匀分布区;台湾台南、高雄也有分布。其分布范围从0~35°N,如日本、中国的东南沿海、菲律宾、暹罗湾、墨吉群岛、马加萨、的摩尔岛南岸、印度洋的波斯湾、锡兰沿岸、阿曼湾、亚丁以及澳大利亚北部。
20.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
贝壳卵圆形,壳质坚厚,膨胀。贝壳前缘稍圆,后缘略呈截形,壳面颜色及花纹有变化,通常为淡褐色、红褐色斑点或花纹。壳面有细密的放射肋,与同心生长纹交错形成布纹状。壳内面灰黄色,略带紫色。前闭肌痕半圆形,后闭壳肌痕圆形,外套痕明显,外套窦深,前端圆。
该种喜栖于有淡水流入波浪平静的内湾、砂和泥砂质的海底,其垂直分布从潮间带到水深30米的海底都有栖息。个体小或水温高时栖息在上层的砂泥中,一般深度在15厘米左右;个体大的,或在寒冷的冬季,潜入较深,有的可达50厘米。
该种为重要的食用种类,价廉味美的大众化食品。沿海居民以这种贝类经营捕捞生产者甚多。已发展为人工养殖品种。
中国沿岸都有分布;俄罗斯远东海、日本、朝鲜、菲律宾、泰国湾、安达曼群岛、斯里兰卡、孟买、卡拉奇也有分布。
21.等边浅蛤(Gomphina aequilatera)
贝壳坚厚,背侧呈等边三角形,腹侧凸出,呈圆形。壳高约为宽的2倍。小月面狭长,呈披针状,楯面不显著。韧带短而粗,黄褐色,凸出壳面。
贝壳表面甚膨胀,无放射肋,同心生长纹明显,有时呈现沟纹。壳面为灰白色或灰黄色,具锯齿或斑点状的褐色斑纹,通常具有放射状色带3、4条,花纹和色带有变化。
贝壳内面白色或浅肉色,具珍珠光泽。铰合部狭,三角形。左右两壳各具主齿3个。前闭壳肌痕小呈卵形,后闭壳肌痕稍大近于圆形。外套痕明显,外套窦稍深,先端圆。
该种主要生活在潮间带沙滩中,潮间带下部浅海区也有分布。肉供食用,贝壳可当容器。分布于太平洋西部、朝鲜、日本、中国海区。福建沿海以平潭、三沙、古雷等地区的数量较大。
22.青蛤(Cyclina sinensis)
贝壳近圆形,高度与长度几乎相等,宽度较大,约为高度或长度的2/3。壳顶突出,位于背侧中央。无小月面。楯面狭长,全部为初带所占据。贝壳表面极凸出,同心生长轮脉在顶端细密,不显著,至腹面渐次变粗,突出壳面。壳面淡黄色或棕红色,生活标本常为黑色。
贝壳内面为白色或淡红色,边缘呈淡紫色,具有整齐的小齿。铰合部狭长而平,左右2壳各具有3个主齿。前闭壳肌痕细长呈半月状,后闭壳肌痕大,呈圆形。外套痕明显,外套窦深,自腹缘向上方斜伸到贝壳中心部形成三角状。
该种生活在近海泥砂质海底,潮间带上、中、下区均由分布,在泥砂中栖息深度约15厘米,自然产量颇大。20世纪末,正在进行人工养殖试验。肉味鲜美可供食用。该种分布于朝鲜、日本、中国。福建沿海均有分布。
23.中国绿螂(Glauconome chinensis)
贝壳小,呈长卵形,两壳等大。质脆薄。壳高约为壳长的1/2,壳顶靠前方,贝壳前端圆形,后端较前端尖瘦略呈截状,腹缘平。贝壳表面无放射肋,有明显的同心生长轮脉,表面被有一层薄的灰绿色角质层,角质层常微伸出腹缘成皱褶状。在壳顶部分角质层常脱落呈灰白色。
贝壳内面白色,略具光泽。铰合部狭长,两壳各具主齿3个。无侧齿。前闭壳肌痕呈长卵圆形;后闭壳肌痕正方形。外套痕清楚,外套窦深,舌状。
该种分布于中国,印度孟加拉弯的恒河,菲律宾的宿务、尼格罗、吕宋等地。生活在河口地区,盐度较低的潮间带高潮区下层与中潮区上层之间,底质较硬的泥砂中,栖息密度相当大。福建沿海都有分布,其中以莆田数量最大,但是由于受到污染,数量明显减少。中国绿螂俗称大头蛏,是广东沿海的重要养殖种类。肉供食用,也可作为家禽的饲料。
24.船蛆
(Teredo navalis)
贝壳小,长高略相等。前区小,表面具刻肋8~49条;前中区表面的刻肋4~32条,后中区宽,表面光滑。后区变化甚大。壳内面后区伸入中区部分游离;壳内柱片状,长度约为壳高的1/2。鎧呈桨状,鎧片外面圆凸,内面平,从鎧片基半部的末端环生若干层互相粘着的角质膜,角质膜的末端两侧延伸成为两角,两角之间呈弧口状,弧口的外缘较内缘为低,中空成杯状。鎧柄棒状,长度约为鎧全长的1/2。
生活于温带及热带,尤以温带的数量为最多。对于盐度的适应范围也较广,在18~31的盐度中均能生长繁殖。每次产卵数自几十万至百万,卵在母体的鳃腔中受精孵化,发育至面盘幼虫后排出体外,经过一段游泳时间之后即行附着,附着期自6月底至10月,以8、9月,水温24℃左右时为附着盛期。其寿命一般不超过一年。船蛆是凿木穴居的,其繁殖力极强,生长迅速。对于在海洋中的木质建筑如码头、木桩、木船、网樯等破坏极为严重。
25.鸭嘴蛤[Laternular(Laternila)anatine ]
贝壳近长方形、中凸、两侧压缩,腹缘与背缘前端近平行,后缘较小翘如喙状。两壳等大或左壳稍大于右壳,闭合时一般仅后端开口。壳顶突出,位于背缘中部靠近后方。
壳内白色,具云母光泽。韧带槽前无石灰质板。外套窦宽大,呈半圆形。
该种生活在潮间带至水深93米。福建沿岸潮间带泥砂滩常见种类。该种广泛分布在印度一西太平洋区。如日本、中国(南北沿海)、菲律宾、加里曼丹岛、佛罗里达、新加坡、尼科巴、斯里兰卡、红海、苏伊士、吉布提、亚丁等。
(二)腹足纲
1.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贝壳中等大,呈卵圆形,壳质坚实,壳长93毫米,宽68毫米,高23毫米。螺层约3层,除体螺层外其余各层间的缝合线均不明显,螺旋部小,呈乳头状。壳顶钝,略低于壳高,位置接近壳的后端。壳面被一条带有20余个突起,其中7~9个开孔组成的螺肋分成左右二部。壳面有细致的螺肋,螺肋左右部者较明显。生长线层次明显,形成宽大的纵走褶壁。贝壳绿褐色。壳内面珍珠光泽强。壳口大,外唇薄呈刀刃状,内唇有狭长的片状遮缘,宽约8厘米。
生活在低潮线至10米左右深度的岩石或珊瑚礁质海底。东山、漳蒲等地有大面积育苗和养殖,具食用和极高药用价值。暖水种,日本、澳洲、菲律宾和锡兰等地均有分布。
2.嫁䗩(Cellana toreuma)
贝壳呈笠形,低平,周缘呈长卵圆形,壳质较薄,近半透明。壳长49毫米,宽39毫米,高11毫米。壳顶近前方,略向前方弯曲。贝壳表面具有许多细小而密集的放射肋。贝壳前部比后部狭瘦。生长纹较细,不甚明显。壳面颜色多变,通常为锈黄色,并布有不规则的紫色斑带。壳内面银灰色,壳缘部能清楚地影印出壳面的色彩。边缘具细齿状缺刻。
生活在高潮线下界至中潮区的岩石潮间带。可食用,味鲜美。中国南北沿海均有分布。
3.黑凹螺(Chlorostoma nigerrima)
贝壳呈塔状,质厚,纵肋较密。壳高24毫米,宽23毫米。螺层6层,壳顶3层相当小,下面3层宽度骤然增大,缝合线细,清楚。壳面一般不膨圆,但次螺层常特别膨胀,生长纹细波状,放射肋细密,与生长纹交叉而行。壳色灰黑或棕黑。贝壳基部较平整。有纵走的灰黑色花纹和自壳面延伸而来的肋痕。壳口斜,内面有珍珠光泽和环行的细襞数条。内唇斜,呈“U”形,基部有钝齿12枚。跻孔小而深,周围灰白色。厣角质,圆形,褐色,多旋,核在中央。
生活在中低潮线的岩石潮间带。可食用,味鲜美。中国南北沿海、日本均有分布。
4.粒花冠小月螺(Lunella coronata granulata)
贝壳近球形,坚厚结实。壳高29毫米,宽31毫米。螺层约4~5层,壳顶常被磨损,螺旋部低,体螺层较大,缝合线不深。壳面具有许多由细颗粒联成的螺肋。缝合线下方的螺肋具有较大的瘤状结节,这种结节在体螺层有10粒。每一体螺层中部有一比较发达向外扩展的肋,此肋将壳面分成两部分,上半部形成一稍微倾斜的肩部;下半部形成一垂直面。在体螺层则有间隔近等的粗肋5条。有些个体螺肋常被磨损而模糊不清,但仍然保存一比较明显的肩部。壳表黄褐色,布有紫斑,壳顶部显露白色。贝壳基部膨胀,雕刻和色泽与壳面类同。壳口卵圆形,外唇简单,内唇向下方扩展较大,在壳轴基部形成一粗厚的骶。脐孔一般明显。
生活在潮间带中潮线的岩石间。可食用,味鲜美。中国浙江以南沿海、日本均有分布。
5.齿纹蜒螺(Nerita(Ritena)yoldii)
贝壳较小,近半球形,壳质坚厚。壳高17毫米,宽20毫米。螺层约4层,缝合线明显,壳顶钝,常被磨损,螺旋部小,体螺层较膨大,几占贝壳全部。壳面有低平而稀的螺肋,部分的老贝肋多不明显。壳表面为白色或黄白底,具黑色的“2”字形花纹或云状斑。壳口半月形,内面灰绿或黄绿色。外唇缘具黑白色相间的镶边,内部有一列齿;内唇不十分广宽,倾斜度稍大,表面微显皱褶,内缘中央凹陷部有细齿2~3枚。厣棕色,半月形,表面有细小的粒状突起,内缘有不发达的关节2个。
生活在潮间带中潮区的岩石间。可食用,味鲜美。中国浙江以南至海南岛沿海、印度洋均有分布。
6.棒锥螺(Turritella bacillum)
贝壳高,呈尖锥形,结实。壳高134毫米,宽27毫米。螺层约21层。螺旋部高,体螺层短,缝合线深。每一螺层的下半部较膨胀,上半部较平直。螺旋部的每一螺层有5~7条排列不匀的螺肋,肋间夹有细肋,在顶部各螺层肋数逐渐随长度的缩小而减小。壳表黄褐或紫褐色。壳口卵圆形,内面具有与壳面螺肋相同的沟纹,外唇薄而锐,内唇多少扭曲,无脐。
生活在低潮线至数十米深的泥砂质海底。可食用,味鲜美。中国浙江以南沿海、日本、锡兰均有分布。
7.珠带拟蟹守螺(Cerithidea cingulata)
贝壳细长,壳质结实,呈锥形。壳高29毫米,宽11毫米。螺层约15层。缝合线浅,成沟状,其中有一条细而明显的螺肋。壳顶尖,常被腐蚀,螺旋部高,体螺层短,稍大。每螺层有3条串珠状的螺肋;体螺层具9条螺肋,其中仅靠缝合线的一条呈串珠状。在体螺层腹面左侧有一发达的纵肿脉。贝壳表面黄褐色,在螺层的中部具有一条紫褐色带。贝壳基部略突起。壳口近圆形,内面具有与壳面螺肋相当的紫褐色条纹。外唇稍厚,扩张;内唇上方薄,下方稍厚。厣角质,圆形,核位于中央,围绕核有同心环状的生长纹。
生活在潮间带泥、泥砂质海滩。可食用,味鲜美。中国沿海、日本均有分布。
8.纵带滩栖螺(Batillaria zonalis)
贝壳较小,结实,呈尖锥形。壳高30毫米,宽10毫米。螺层约12层。缝合线明显,但在壳顶数层模糊不清。壳顶尖常被磨损,螺旋部高,各螺层增加均匀,体螺层较短小,微向腹部弯曲。每一螺层表面具有较粗的波状纵肋及细小的螺肋,在体螺层下部的纵肋多不明显。壳色有变化,通常为灰黄或黑褐色,在每一螺层下部缝合线上方有一环灰白色的色带。贝壳基部膨胀,下部收窄,密生细小的螺肋。壳口卵圆形,内面具有褐色条纹。外唇弧形,简单,内唇稍厚。前沟呈窦状,后沟不明显仅留缺刻。
生活在潮间带高潮区下界和中潮区泥、泥砂质海滩。可食用,味鲜美。中国沿海、日本澳洲均有分布。
9.广大扁玉螺(Natica ampla)
贝壳大,坚固,呈半球形,壳高62毫米,宽与高近等。螺层约五层,缝合线浅。壳顶低小,螺旋部较短,体螺层宽大,壳面相当膨胀,生长纹密呈丝状雕刻,位于螺层和缝合线下方者比较明显。壳表光滑除体螺层上能见环形的波状线纹外,其余各螺层均无明显雕刻。壳顶部紫褐色,壳基部白色,其余壳面淡黄褐色。在每一螺层缝合线的下方有一彩虹样的褐色色带。壳口卵圆形,淡褐色,外唇薄,弧形;内唇略直;上部稍加厚,紧贴于体螺层上,中部形成一个大的褐色的脐结节,在其上面有一明显的沟痕。脐大而深,部分被脐结节遮掩。厣角质,刻有放射纹,核位近内下缘。
生活在浅海沙或泥砂滩上,约8、9月产卵,卵群与泥砂粘合成领状。肉肥美供食用,也为肉食性种类,为贝类养殖的敌害。中国沿海及日本广泛分布。
10.斑玉螺(Natica tigrina)
贝壳略呈球形壳质较薄,但很结实,壳高32毫米,宽24毫米。螺层约6层,缝合线稍深。清楚。螺旋部略高起,约占壳高的1/3;体螺层较大,壳面膨胀,光滑无肋,生长纹细密。壳顶紫色,其余壳面黄白色,密布排列不规则的紫褐色斑点。壳的基部膨胀色白,无花纹。壳口卵圆形,内面青白色。外唇简单,稍薄,呈弧形,内唇上部紧贴于体螺层上,中部形成一个中等大的结节,下部厚。脐不十分宽大,下半部几乎全被结节掩盖。厣石灰质,白色,外侧边缘有两条肋纹。
生活在潮间带泥砂或泥质的海滩,为肉食性种,对滩涂贝类养殖有害。肉供食用。中国沿海及日本均有分布。
11.蛙螺(Bursa rana)
贝壳卵圆形,壳质坚硬,壳高82毫米,宽56毫米。螺层约9层,缝合线浅。胚壳3层,光滑。壳面刻有细的螺肋,肋上生有小的颗粒结节。在体螺层上生有两列角状突起,其他各螺层的肩角上各生有一列角状突起,纵肋在近壳顶部较明显,在下部各螺层则不清楚。在每一螺层的左、右侧各有一条纵肿肋,肋上也生着角状突起。壳色黄白并杂有不均匀的淡紫褐白色。壳口橄榄形,内面黄白色。外唇厚,边缘具许多齿,齿通常白色,有的为橘黄色;内唇内缘有许多小的褶襞及粒状突起。前沟半管状,前端微向背方弯曲;后沟较深,内侧有时具有肋状突起。厣角质,棕色,长卵圆形,半透明,同心环纹明显,核位于内侧近中央。
生活在数米至百米水深的软泥,砂泥或细砂质的海底。肉可食用。中国浙江以南沿海、日本、斯里兰卡均有分布,为习见的种类。
12.红螺(Rapana bezoar)
贝壳中等大,形与脉红螺近似相当坚厚结实,壳高77毫米,宽58毫米。螺层约6.5层,缝合线浅。螺旋部短小,稍高起,约为壳高的l/3。壳面刻有细密而稍凸出的螺肋,其上被密集的生长纹划成鳞片状,在体螺层的下半部有3条稍为粗壮的螺肋,有的上面具有短的角状突起,在最下部的一条有的为翘起的鳞片状突起。在螺旋部各螺层的中部和体螺层的上部向外扩张形成肩角,肩角上生有短的棘状突起,在体螺层的上部则形成翘起的游离状褶襞。壳面黄褐色。壳口大,长卵形,淡黄或红黄色。外唇内缘具强的褶襞内唇弧形,光滑。由鳞片组成的绷带和内唇共同形成宽大的假脐,呈漏斗状。具厣。
生活在浅海水深数米的沙泥质海底,幼小的个体在低潮线有时也能采到,肉可食,喜食其他贝类,对贝类养殖业有害。见于中国浙江以南沿海。西太平洋、印度洋、加利福尼亚沿岸均有分布。
13.蛎敌荔枝螺(Thais gradata)
贝壳较小,呈菱形,壳质稍厚,坚硬,壳高31毫米,宽20毫米。螺层约6层,缝合线呈线沟状。螺旋部高起。接近壳高的1/2。在每一螺层的中部和体螺层的上部壳面消瘦向内凹下,形成一弧形面。在体螺层的中上部还有一条强的龙骨突起。整个壳面刻有许多粗细不甚均匀的细螺助。生长纹细而明显壳面黄色,印有排成纵列的紫褐色斑点或条纹。壳口长卵形,内面淡黄色,印有褐色斑纹。外唇较薄,中部曲折,边缘具多数明显的褶襞;内唇略直,光滑。前沟较短,为一小的缺口。脐浅,仅残留一小的凹陷。
为亚热带性种类;生活在潮间带中、下区沙泥滩有砾石的地方。常大量繁殖在牡砺养殖场中,是牡蛎养殖的大害。广东沿海除冬季外都能产卵;卵产出后包在一革质的小囊中。至20世纪末仅能依靠捕捉成螺和消灭其卵囊防止其大量繁殖。浙江以南沿海各地常见种。马来半岛等均有分布。
14.黄口荔枝螺(Thais luteostoma)
贝壳中等大小,呈纺锤形,壳质坚硬,壳高43毫米,宽27毫米。螺层约7层,缝合线浅,不明显。螺旋部较高,约为壳高的1/2。壳面较消瘦,每一螺层中部突出形成肩部,在肩角上有一列角状或鸭嘴状突起。有的个体在缝合线紧上方还有一列小的突起列。在体螺层这种突起有4列:以上方第1列最强大,下方各列的突起大小顺序迅速缩小。整个壳面还密生许多细的螺纹和非常细密的生长纹。壳面黄紫色,在角状突起部呈土黄色。壳口长卵形,内面土黄色,杂有少量紫褐色云斑。外唇薄。内面有4、5粒小的乳头状齿,外缘有细的缺刻。内唇略直,光滑。前沟较短,先端稍弯向背方。具角质厣。
生活在潮间带中、低潮区的岩礁间。肉可食,喜食其他贝类。中国沿海均有分布。日本也有分布。
15.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
贝壳呈长卵形,壳质稍薄,尚坚硬,壳高134毫米,宽77毫米。螺层约8.5层,缝合线明显,呈浅沟状。各螺层壳面较膨圆,在缝合线的紧下方形成一狭而平坦的肩部。壳表光滑,生长纹细密。壳面被黄褐色壳皮,壳皮下面为黄白色,具有长方形的紫褐或红褐色斑块,斑块在体螺层有3横列,以上方的一列最大。壳口半圆形。内面白色,并映印出壳表的色彩。外唇薄,弧形,内唇光滑,紧贴于壳轴上。脐孔半月形,大而深。绷带扁平紧绕脐缘,上面有覆鳞状生长纹。厣厚,棕色,角质,核位于前端内侧。
生活在数米至数十米水深的砂泥质海底。肉肥美,供食用。中国东南沿海,斯里兰卡、日本均有分布。
16.泥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
贝壳长卵形,壳质坚硬,高70毫米,宽37毫米。螺层约9.5层,缝合线明显。壳顶部各螺层壳面膨圆,基部3~4螺层各在上方形成肩角,肩角的下半部略直。壳面平滑,生长纹细而明显。壳表黄褐色,外被薄的壳皮。壳口长卵形,内面瓷白色,外唇薄,弧形,内唇稍向外反折。前沟短而深,呈“V”形;后沟为一小而明显的缺刻。绷带宽而低平,环绕壳底。脐孔明显,不深,有的被内唇掩盖。厣角质,褐色,坚厚,核位于前端。
生活在数米至数十米水深的砂泥质海底。肉供食用,壳可烧灰。人工繁殖已获得成功,中国东、南沿海及日本均有分布。
17.管角螺(Hemifusus tuba)
贝壳较大,呈纺锤形,高180毫米,宽107毫米。螺层约8.5层,缝合线深,呈不整齐的沟状。螺旋部较低,呈圆锥形,体螺层相当膨大。每一螺层的壳面中部扩张形成肩角,肩角的上半部壳面倾斜,下半部相当直。在肩角上通常具有10个发达的角状突起。整个壳面有不很发达的螺肋,生长线明显。较粗糙,略呈皱褶壳表肉色,被有带茸毛的褐色外皮。壳口大,上方扩张。下方收窄,内面肉色,有光泽。外唇较薄边缘有与壳面刻纹相应的缺刻。内唇紧贴于壳轴上,略扭曲。前沟较长。厣角质,棕色,核位于前端外侧。
生活在浅海10~50余米水深的泥砂质海底。肉供食用,贝壳可作号角。已进行人工繁殖。产于中国东、南沿海。日本也有分布。
18.西格织纹螺(Nassarius siquijorensis)
贝壳呈卵圆形,壳质较坚硬,壳高28毫米,宽15毫米。螺层约10层,缝合线较深,螺层呈阶梯状。壳面有比较发达的纵肋和细弱的螺旋纹。纵肋和螺旋纹在体螺层中部一般不清楚,而基部明显。在缝合线的紧下方有一条较深的螺旋沟,把纵肋的上端伐成一列结节状突起。壳表黄白色,杂有褐色斑,在体螺层上有3条褐色色带。壳口卵圆形,内面淡黄色,具有10余条明显的肋纹。外唇弧形,下方多少向外反折,边缘具10余个齿尖状突起,位于下端者较发达。内唇较薄,贴于壳轴上,外侧边缘游离,内缘具许多褶叠,褶叠在上下两端者较发达。绷带明显,与体螺层的基部之间形成一道深沟。前沟短而深,后沟小。具角质厣。
生活在数米至数十米水深的砂或泥砂质海底。肉供食用。中国东、南沿海及日本均有分布。
19.伶鼬榧螺(Oliva mustellina)
贝壳呈长卵形,壳质坚硬,壳高23毫米,宽17毫米。螺旋部低,略高出壳顶,缝合线线状明显。壳面相当光滑,有光泽。壳表为淡黄或灰黄色底,布有许多波浪形纵走的褐色花纹。壳口相当长,几占贝壳的全长,壳口内面为紫或紫褐色。外唇直而边缘略厚,内唇褶一般为20个,内唇后部有啄状的硬结。
广温性暖水种,生活在低潮线区至40余米水深的砂或泥砂质海底。可作观赏装饰品。日本、新加坡等地也有分布。
20.瓜螺(Cymbium melo)
贝壳大,近圆球状,高257毫米,宽178毫米。螺旋部低小,在成体时几乎完全沉没于体螺层中,体螺层极膨大。壳面较光滑,有细的生长纹,全壳桔黄色,在幼体时常具明显的大型的红褐色斑块。壳面被有薄的污褐色壳皮。壳口大,卵圆形,内面亦为桔黄色,极光滑美丽。外唇弧形,薄,易破损,内唇扭曲。下部具4个强大的褶叠,滑唇紧贴于体螺层上。前沟极短宽。足大,具美丽的花纹。无厣。
生活在数十米水深的泥砂质海底,见于台湾福建广东沿海。4、5月间产卵,每囊一卵,卵囊粘合成一柱状体。卵子孵化成幼贝后破囊外出。肉肥大供食用。壳可做盛器或加工成装饰品。
(三)头足纲
1.中国枪乌贼(Loligo chinensis)
中国枪乌贼是一种大型的枪乌贼,最大胴体长可达470毫米。胴部圆锥形,后部削直,胴部狭长,胴长约为胴宽的7倍;体表具大小相同的近圆形色素斑,均属小型。肉鳍甚长,约为胴长的2/3,中部较圆,前后部较平直,两鳍接略呈纵菱形。腕式一般为3>4>2>1,吸盘2行,各腕吸盘以第2、第3对腕上者较大,吸盘角质环具尖齿8、9个,雄性左侧第4腕茎化。内壳角质,披针叶形,后部略尖,中轴粗壮,边肋细弱,叶脉细密。
枪乌贼是中国台湾及其附近最普遍的种类;在日本琉球群岛也有发现。中国东南沿海产量最大,年产量(包括香港、台湾的产量)约1.5万吨。集中在福建南部、广东沿海和北部湾北部。中国近海的中国枪乌贼渔场,主要有5个:北部湾北部、海南岛周围、南澎群岛和闽南渔场。其中以南澎群岛渔场的群体最为稠密,旺汛中,天气炎热,气温一般在30℃以上,最高可达35℃左右。
中国枪乌贼浅海性生活,主要群体栖居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域。春季或夏季集群由越冬的深水区向浅水区进行生殖洄游,群体丰厚,形成渔场。繁殖场所主要位于外海岛屿周围,水清流缓,盐度较高,海底多凹窝,底质粗硬,珊瑚、海藻茂密,并有暖流水系与沿岸水系交汇。白天多栖息于中下层,夜间多活跃于中上层,有短距离的垂直移动。交配后不久既产卵,卵包于棒状的胶质卵鞘中,卵鞘长200~250毫米,每个卵鞘中包卵160~200个。繁殖后,雄雌亲体相继死去,寿命约为一年。
该种体大肉多,味美鲜嫩,鲜肉中蛋白质含量约为15%左右,干品叫“鱿鱼干”。可作干制品。经济价值很高,是名贵的海产珍品。
2.火枪乌贼(Loligo beka)
火枪乌贼是一种小型的枪乌贼,胴长约可达120毫米。胴长约为胴宽的4倍;鳍长超过胴长的1/2,后部较平,两鳍相接略呈纵菱形。腕式一般为3>4>2>1,吸盘2行,各腕吸盘以第2、第3对腕上者较大,吸盘角质环具宽板齿4、5个,雄性左侧第4腕茎化,特征是顶端2/3部分特化为2行间行突起。触腕穗吸盘4行,中间2行略大,边缘、顶部和基部者略小,大、小吸盘角质环具很多大小相近的尖齿。内壳角质,披针叶形,后部略圆,中轴粗壮,边肋细弱,叶脉细密。
该种分布于日本南部和中国沿海。在中国沿海以南方沿海数量较多,北方沿海数量甚少。福建沿海均有分布。沿岸性生活,春季集群进行生殖洄游,产卵场所多在内湾。游泳能力较弱,常随潮流进入沿岸的张网中。肉嫩味美,多用以鲜食。在鱼类的食饵中占有一定位置。
3.莱氏拟乌贼(Sepioteuthis lessoniana)
莱氏拟乌贼是一种大型的枪乌贼,胴长约可达450毫米。胴部圆锥形,胴长约为胴宽的3倍。雌性体表具大小相同的近圆形色素斑,均属小型;雄体胴背生有明显的断续式横条状斑,胴背两侧各生有近圆形的粗斑点9、10个。肉鳍宽大,几乎包被胴部前缘,前部较狭,向后渐宽,中部最宽处约为胴宽的3倍。腕式一般为3>4>2>1,吸盘2行,各腕吸盘以第2、第3对腕上者略大,吸盘角质环具很多尖齿,雄性左侧第4腕茎化。内壳角质,披针叶形,后部略狭,中轴粗壮,边肋细弱,叶脉细密。
该种喜暖性明显,洄游行动与暖流水系的消长有密切的关系,多出现于暖水势盛之时,常与中国枪乌贼混居。春、夏之际,从深水区向浅水海藻茂密处繁殖。主要分布于福建南部和广东沿海,北部沿海极少见到。日本群岛、夏威夷群岛、马来群岛、印度近海、红海也有分布。体大肉厚,最大体重达5.6公斤,但肉质细嫩,鲜食肉美,可作干制品。
4.金乌贼(Sepia esculenta)
金乌贼是一种中型的乌贼,已知成体的最大胴长为210毫米。胴部盾形,胴长约为胴宽的2倍;雄性胴背的横条斑,间杂有致密的细点斑,雌性胴背的横条斑很不明显,或仅偏向两侧,或仅具致密的细斑点。背部黄色色素比较明显。腕式一般为4>1>3>2,吸盘4行,各腕式吸盘大小相近,角质环具钝头小齿,雄性左侧第4腕茎化。触腕穗半月形,约为全腕长度的1/5,吸盘小而密,约10行左右,大小相近,角质环具钝头小齿。内壳椭圆形,长度约为宽度的2.5倍,背面具同心环状排列的石灰质颗粒,腹面的横纹面略呈单峰形,峰顶略尖,中央有1纵沟,壳的后端骨针粗壮。
浅海性生活,主要群体栖居于暖温带海区。春季集群从越冬的深水区向浅水区进行生殖徊游。繁殖后,雄雌亲体相继死去。水温不低于6℃或不高于26℃时,卵子均能正常发育,在水温摄氏18~22℃时,孵化期约需一个月;孵化率可达70%以上。
该种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和菲律宾群岛海域。福建平潭、晋江、厦门和东山等海域均有分布。金乌贼是中国北部近海群体丰厚的一种乌贼。肉厚而鲜美,鲜肉中的蛋白质含量约14%左右,干制品称“墨鱼干”或“北鲞”,为海味市场的重要干货。
5.拟目乌贼(俗称花旗)(Sepia lycidas)
拟目乌贼是一种大型的乌贼,已知成体的最大胴长为400毫米。胴部盾形,胴长为胴宽的2倍;胴背具一些眼状斑,间杂许多较细的横条纹。肉鳍较宽,最大宽度略小于胴宽的1/4。腕式一般为4>3>2>1或4>1>2>3,吸盘4行,各腕吸盘大小相近,角质环具钝头小齿,雄性左侧第4腕茎化。触腕穗镰刀形,约为全腕长度的1/5,吸盘7、8行,大小相近,基部者稍大,角质环具钝头小齿,顶部者稍小,角质环具小尖齿。内壳椭圆形,长度约为宽度的2.5倍,背面具同心环状排列的石灰质颗粒,纵肋不明显,腹面的横纹面呈倒“V”形,中央有1条凹沟,壳的后端骨针粗壮。
该种乌贼暖水较强,主要生活于亚热带和热带海域。春季从百米左右的深水区游向浅水区交配,在10余米至20余米水深处产卵。
该种分布于日本南部和中国的福建南部和广东沿海,自闽北沿海开始就很少见了。体型较大,最大体重可达5公斤,肉厚味美,干品叫“墨鱼干”,美味,其他部分均很适于综合利用。
6.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
属于中型乌贼,已知成体最大胴长为190毫米。胴部盾形,略瘦,胴长约为胴宽的2倍,胴背具很多近椭圆形的白花斑,为致密的褐色色素斑所衬托,分外明显。雄性的白花斑较大,间杂有一些小白花斑;雌性的白花斑较小而大小相近。肉鳍前狭后宽,位于胴部两侧全缘,在末端分离。腕式一般为4>3>1>2或4>3>2>1,吸盘4行,各腕吸盘大小相近,雄性腕吸盘角质环尖齿明显而长,雌性腕吸盘角质环小齿或不明显或为短栅状,雄性左侧第4腕茎化。触腕穗狭柄形,约为全腕长度的1/4,吸盘约20行,小而密,大小相近,其角质环大都具颗粒状小齿。内壳椭圆形,长度约为宽度的3倍,外圆锥体后端特宽而薄,半透明,并且纵横着稀疏细纹,壳的后端不具骨针。
浅海性生活,主要群体栖居于暖水区。春季集群从越冬的深水区向浅水区进行生殖洄游,繁殖场主要位于接近外海的岛屿周围,水清流缓,盐度较高,并有黑潮水系和沿岸水系交汇。在东海北部产卵集群的适宜水温为18~22℃左右。主要渔场有3个:第一个是浙北渔场,包括嵊泗列岛、中街山列岛周围,渔期为5月初至7月初;第二个是浙南渔场,包括大陈岛、披山、北麂山、南麂山周围,渔期为4月中至6月初;第三个是闽东渔场,包括大嵛山、七星岛、浮鹰岛、西洋岛周围,渔期为4月上旬至6月初。闽南、粤东和山东南部,也有较小的渔场。
在水温20~26℃的条件下,孵化期为28~30天,孵化率可达80%左右。曼氏无针乌贼为一生中繁殖一次的类型,数量波动很大。
凶猛肉食性,捕食甲壳类、毛颚类、大黄鱼、带鱼和其他经济鱼类的幼鱼,种内残食也很普遍;本身也为许多肉食性经济鱼类的重要食饵,鳓鱼、带鱼、海鳗、狗母鱼、鲨鱼等均常捕食曼氏无针乌贼的成体和稚仔。
该种为印度西太平洋广分布的暖水种,北到日本海,南到马来群岛海域,西到印度东海岸,均有分布记录,分布中心在中国的浙江和闽东海域。一般年份的产量达4~5万吨,约占中国头足类总产量的6096。产量中除少量鲜销外,主要制成干品远销国内外,是中国和东南亚海味市场上的重要品种。
7.柏氏四盘耳乌贼(Euprymna berryi)
胴部圆袋形,长宽之比为10:7;体表具很多色素斑点,其中有一些较大,紫褐色素明显,肉鳍较小,略近圆形,位于胴部两侧中部,状如“两耳”,长度约为胴长的2/5。腕式一般为3>2>4>1,吸盘4行,雄性第2、4对腕吸盘两边者大,雌性各腕吸盘大小相近,一般100个左右。角质环不具齿,雄性左侧第1腕茎化,较右侧对应腕粗短,基部吸盘较稀疏,其中部边缘生有1、2个突起。触腕穗稍膨突,短小,吸盘极小,约10余行,细绒状。内壳退化。
暖水性浅海生活种类,栖居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域。主要营底栖生活,也有短距离的生殖洄游,在底栖生物拖网中比较常见。稚仔有一定时期的浮游生活阶段,常被采获于表层水平拖网中。
分布于中国东海和南海、日本南部、菲律宾、马来群岛、印度安达曼群岛、斯里兰卡海域。福建沿海底栖拖网常见种。肉可食用,也是鱼类饵料。
8.短蛸(Octopus ocellatus)
短蛸是一种小型的章鱼,全长约可达270毫米。胴部卵圆形,体表具很多近圆形颗粒,在每眼的前方,位于第2对和第3对腕茎之间,各生有一个近椭圆形的大金圈,圈径与眼径相近,背面两眼间生有一个明显的近纺锤形的浅色斑。短腕型,腕长约为胴长的3~4倍,各腕长度相近,腕吸盘2行。雄性右侧第3腕茎化,较左侧对应腕短,端器锤形。漏斗器W型。生活时,体褐黄;浸制后,体紫褐,背浓腹淡,内壳退化。
该种为沿岸底栖种类,在繁殖期间有短距离的洄游移动。秋冬海水温度下降,则群集移向较深的水中过冬,春季水温上升,则来沿岸产卵,产卵移动十分明显。产卵移动时的水温南北虽有差异,但盐度的范围总在30以上。在繁殖期间,由于东南风的影响,短蛸会涌向砂底的潮间带,并钻入砂中。
该种分布于中国南北沿岸,福建沿海均有分布。日本、朝鲜、印度尼西亚等地也有分布。肉嫩味美,多鲜食,干制较少。
9.长蛸(Octopus variabilis)
长蛸是一种中型的章鱼,全长约可达800毫米。胴部长卵形,胴长约为胴宽的2倍;体表光滑,具极细的色素点斑。长腕型,腕长约为胴长的6~7倍,各腕长度不相等,第1对腕最长也最粗,腕式为1>2>3>4,腕吸盘2行。雄性右侧第3腕茎化,甚短,仅约为左侧对应腕长度的1/2,端器匙形,大而明显,漏斗器呈“W”型。已知成体的最大胴长为140毫米。生活时,体肉红;浸制后,体浅褐,背浓腹淡。内壳退化。
暖温性种,主要栖居于温带偏南海域。营底栖生活,在繁殖期间有短距离的洄游移动。生活场所多为泥底,以长而有力的腕部挖穴栖居,岩礁间也有采获,砂砾底较少发现。冬季在潮下带或沿岸深潜,春季向低潮线以上移动,夏秋之交,可上达潮间带中区;晚秋,随着水温降低,新的世代移往潮下带或沿岸潜居。该种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印度洋和红海。福建沿岸均有分布。肉质较硬,鲜食较差,干制后质地优良,美味。长蛸是钓捕鲷、鳗和鲨鱼等经济鱼类的重要饵料。
10.真蛸(Octopus vulgaris)
真蛸是中国南方近海的经济种类。胴部卵圆形,稍长,体表光滑型,具极细的色素点斑,胴背具一些明显的白点斑。短胴型,稍长,腕长约为胴长的4~5倍,各腕长度相近,腕吸盘2行。雄性右侧第3腕茎化,甚短于左侧对应腕,端器锤形。漏斗器W型。已知成体的最大胴长为220毫米。
暖水性种,但生态价高,生活区很广,扩至温带区,乃至寒带区边缘,主要群体栖居于暖水海域。营底栖生活,在繁殖期和越冬期,有短距离的洄游移动,其时水深的变动,从几米到百余米。白天常潜伏海底或岩礁缝间;夜间活跃,觅食活动强烈,主要猎取甲壳类、双壳类为食,也兼捕食底栖性的鱼类和头足类等。
真蛸为浅海性头足类中分布最广者,除南极和北极海域外,世界各大海域几乎均有采获记录。在西太平洋,向北可分布到日本海;在东太平洋,向北可分布到阿拉斯加;在西大西洋,向北可分布到纽芬兰;在东大西洋,向北可分布到北海。其分布的南界,可达非洲南端的开普敦,圣保罗岛和澳大利亚南端海域,大体为南纬40度左右。真蛸在中国的近海分布的北界,约在舟山群岛附近,黄海、渤海中尚未见它的踪迹。福建沿海均有分布。肉嫩味美,干制品称“章鱼干”,在广东被列为海味佳品,并用为妇女生乳的滋补品。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海洋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至2000年,系统记述福建省海区环境的自然状况以及海洋科技的进步和成就。分海洋地质地貌、物理海洋、海洋生物、海洋化学、海洋科技等6章。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豆形胡桃蛤
相关专题
杓形小囊蛤
相关专题
泥坩
相关专题
魁蚶
相关专题
褐蚶
相关专题
翡翠股贻贝
相关专题
凸壳肌蛤
相关专题
栉江珧
相关专题
华贵栉孔扇贝
相关专题
长牡蛎
相关专题
近江牡蛎
相关专题
棘刺牡蛎
相关专题
四角蛤蜊
相关专题
西洗舌
相关专题
缢蛏
相关专题
大竹蛏
相关专题
长竹蛏
相关专题
文蛤
相关专题
波纹巴非蛤
相关专题
菲律宾蛤仔
相关专题
等边浅蛤
相关专题
青蛤
相关专题
中国绿螂
相关专题
船蛆
相关专题
鸭嘴蛤
相关专题
杂色鲍
相关专题
嫁䗩
相关专题
黑凹螺
相关专题
粒花冠小月螺
相关专题
齿纹蜒螺
相关专题
棒锥螺
相关专题
珠带拟蟹守螺
相关专题
纵带滩栖螺
相关专题
广大扁玉螺
相关专题
斑玉螺
相关专题
蛙螺
相关专题
红螺
相关专题
蛎敌荔枝螺
相关专题
黄口荔枝螺
相关专题
方斑东风螺
相关专题
泥东风螺
相关专题
管角螺
相关专题
西格织纹螺
相关专题
伶鼬榧螺
相关专题
瓜螺
相关专题
中国枪乌贼
相关专题
火枪乌贼
相关专题
莱氏拟乌贼
相关专题
金乌贼
相关专题
拟目乌贼
相关专题
曼氏无针乌贼
相关专题
柏氏四盘耳乌贼
相关专题
短蛸
相关专题
长蛸
相关专题
真蛸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