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环节动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海洋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6878
颗粒名称: 四、环节动物
分类号: Q959.19
页数: 27
页码: 265-29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多毛类是无脊椎动物环节动物门中重要的一个纲,广泛分布于深海、浅海、潮间带、盐咸地中,福建有多毛类600多种。多毛类对人类有益也有害,可以作为海洋生态系统的指示生物,可以提取毒素作为农药杀虫剂,可以人工养殖供旅游业、垂钓业用,但有些多毛类对海洋环境有污染作用,附着在海洋中的建筑物上会腐蚀建筑物。
关键词: 福建省 海洋动物 环节动物

内容

多毛类是无脊椎动物环节动物门中重要的一个纲,它广泛分布于深海、浅海、潮间带、盐咸地中,在有些淡水、半咸淡水中也能找到它的踪迹。
  世界上约有多毛类一万多种,隶属80多个科,中国有多毛类1千多种,隶属64科,福建地处亚热带,自然条件优越,栖息场所多样,有着丰富的多毛类资源。根据前人及现、当代科研人员长期的调查研究,福建约有多毛类600多种,隶属50多科。
  多毛类的主要特征为两侧对称、具分节现象、裂生真体腔,多具闭管式的循环系统、链式神经系统。多毛类通常为两性生殖,也有孤雌生殖和无性生殖。多毛类的生活类型主要为底栖生活型,其次为浮游生活型和附着生活型,少数为寄生型。
  多毛类是海洋生态系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无论是成虫或幼虫,无论是浮游、底栖或附着的多毛类,它们都是一些经济鱼、虾、蟹、贝的重要饵料,有些种类终身以多毛类为食。
  多毛类是沿海居民喜食的美味佳肴,它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实为珍贵食品。在中国南方的一些酒家、饭馆,常有沙蚕菜肴。多毛类是良好的钓饵,如锐足全刺沙蚕、岩虫等,是钓饵的上品,并有黄金沙蚕之称,随着垂钓渔业的大力发展,人们对其的需求与日俱增。
  多毛类是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的指示生物,根据多毛类的个体发育、种类组成、数量及种群变化,可以监测海洋污染的程度和范围。作为污染指示生物,某些多毛类对海洋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
  多毛类可以通过人工合成沙蚕毒素,是低毒高效的农药杀虫剂,在促进农牧业健康生长有显著的效果。
  多毛类可以人工养殖,如双齿围沙蚕,索沙蚕等,供旅游业、垂钓业用,还可以出口创外汇,是海水养殖业的一大热门话题。福建自然条件优越、天然饵料丰富、可养种类繁多、科技力量雄厚、交通运输方便。因此大力发展多毛类养殖业,得天独厚,前程无量。
  多毛类除了对人类有益的一方面以外,也有对人类有害的一方面。营附着和管栖的一些多毛类,大量附着在各种船舶的底部,不但腐蚀船舶,而且影响船速。有些多毛类附着在海洋中的建筑物,如石油平台、航海灯标等,极大地缩短了建筑物的使用寿命。才女虫能分泌腐蚀贝壳的物质,牡蛎、贻贝、珍珠贝养殖过程中由于才女虫的侵害,贝类被细菌感染而发生脓肿溃疡,致使贝类养殖遭受严重损失。广盐性的疣吻沙蚕和多齿围沙蚕能在低盐和淡水中生活,在稻田中啮食稻根,危害水稻生长。腺带刺沙蚕能掘挖穴道,当大量腺带刺沙蚕存在时,可引起盐池中卤水外溢,给制盐业造成损失。
  (一)锥头虫科(Orbiniidae)
  1.长锥虫(HaploscoLoplos elongatus)
  口前叶尖锥形,胸部和腹部以15~20刚节为界。鳃始于12~16刚节,开始为乳突状后渐变为长柱状,具缘须。胸部:背足叶和腹足叶均为枕状垫、上有一乳突,约第15~18刚节、背腹叶呈小叶状。仅具有横排锯齿的毛刚毛。腹部:背足叶为叶片状,无内须;腹叶分一大一小两叶,无腹须。该种分布于潮间带及潮下带。广分布种。
  2.叉毛矛毛虫(Phylo ornatus)
  叶前叶小,尖锥形,围口节两边有孤形下凹。鳃始于第5刚节,长锥状具缘须。胸部:背足叶为叶片状,末端尖细,腹足叶具数个指状乳突;后胸部位于第14~16或17刚节,其上具棕色矛状粗刚毛3~4根,还有细齿毛刚毛和有缺刻的钩状刚毛。腹部:背足叶柳叶形,无内须;腹足叶指状,末端分叉成两叶,无腹须,但有腹面乳突。具细齿毛刚毛,叉状刚毛和1~2根足刺。腹面乳突分布在第14~18刚节,乳突最多在第15~18刚节,可达12~15个,乳突很小不到腹面中线。分布于潮间带及潮下带。广分布种。
  3.红刺尖锥虫(Scoloplos rubra)
  口前叶尖锥形长大于宽,其基部两边到围口节各有一条弧形凹线。鳃始于第6刚节,舌状、末端尖细,有缘须。胸部:19~23刚节、背足叶指状,腹足叶为长的横脊,无叶,具细齿毛刚毛和有缺刻钩状刚毛。腹部:背足叶长叶片状,无内须;腹足叶分一大一小两叶,无腹须。具有齿毛刚毛、叉状刚毛和外露的足刺刚毛。热带、亚热带种。
  (二)单指虫科(Cossuridae)
  双形拟单指虫(Cossurella dimorpha)
  口前叶圆锥形。体前刚节背中线具一细长如体长的鳃丝(触手)。躯干部可分为具毛状刚毛的体前区和具足刺状刚毛的体中后区。体前区:第1刚节具一束毛状刚毛、第2刚节至22刚节具两束有侧齿的毛状刚毛;体中后区(22刚节后)仅具两根粗足刺刚毛。分布于浅海。
  (三)海稚虫科(Spionidae)
  1.后指虫(Laonice cirrata)
  口前叶前缘圆,后伸为脑后脊,上具一个后头触手,脑后脊后伸达第9~10刚节,无前侧角。鳃34~41对,始于第2刚节,不与背足叶相连,第2~4刚节鳃不发达,从第5刚节开始鳃长于背足叶,有鳃的背足叶很大,叶片状,以后慢慢变小,腹足叶椭圆形。背足叶仅具毛状刚毛,腹足叶具毛状刚毛,巾钩刚毛和马刀形刚毛。疣足间具生殖囊。肛部具肛须。
  2.奇异稚齿虫(Paraprionospio pinnata)
  口前叶纯圆,稍弯向前缘,无脑后脊。围口节很发达,常形成侧膜(翼状)包围着口前叶。第1~5刚节背叶长,后变短而圆。第1刚节鳃基部之间具明显的横背褶。鳃3对羽状,始于第1刚节。体前部仅具毛状刚毛;体后部背、腹叶具多齿巾钩刚毛,其副齿紧靠主齿,且腹足叶具马刀形刚毛。肛部具一根长的中须和两个短的腹侧须。分布于深海、浅海。世界种。
  (四)长手沙蚕科(MageLonidae)
  尖叶长手沙蚕(Magelona cincta)
  口前叶大、扁平、近三角形,具前侧角。围口节具一对密生乳突的长触手。躯干部可明显分为两区:短的前区(胸区)和长的后区(腹区)。第5~8刚节具有红色色斑,前区第1~9刚节的疣足具尖叶状背、腹刚叶,无背、腹须,均无前刚叶,具细翅毛状刚毛,第9刚节较短与第8刚节相似亦具翅毛状刚毛。后区、背、腹两刚叶亦为尖叶状,等大或一个刚叶稍大具6~12根双齿巾钩刚毛。热带、亚热带种。
  (五)杂毛虫科(Poecilochaetidae)
   热带杂毛虫(Poecilochaetus tropicus)
  口前叶小,球形嵌入第1刚节,具1个前伸的突起(触手)、四个眼、一对长的有沟触角(固定标本常遗失)、指状的脑后项器(项脊)可达第9刚节。第1刚节具刚毛前伸为头笼。疣足双叶型。第6刚节背、腹须较小,近圆锥状;第7~13刚节背腹须基部稍膨大,呈长瓶状;第14到体后端背腹须小圆锥状。鳃始于第19刚节,棒状。刚毛有光滑毛状、锯齿状、羽状、双锯齿状、长柄羽状等。热带、亚热带种。
  (六)异稚虫科(Heterospionidae)
  中华异稚虫(Heterospio sinica)
  体细长线状,口前叶略扁,前端圆纯,无眼点,一对大而长具纵沟的触角位于围口节(固定标本触角易脱落)。吻膜质无附属物。躯干部为两区:前区(胸区)具9个短刚节,特别长的须状鳃丝始于第2刚节、在体前区往往缠成一堆。前9对疣足位于体两侧,背、腹叶相似稍分开,,均无明显的刚毛叶。后区具数个长刚节,第1腹刚节约为第2腹刚节长的1/3、第2腹刚节为第3腹刚节长的1/2,第三腹刚节为第4腹刚节长的3/4,自第4腹刚节起前一节皆长于后一节。腹区刚毛几乎围成一圈,刚毛排成前后两排。具简单毛状、侧齿粗毛状和亚钩状刚毛。分布于黄海、东海、南海。
  (七)丝鳃虫科(Cirratulidae)
  1.刚鳃虫(Chaetozone setosa)
  口前叶圆锥形、无眼;围口节3环轮,触角一对粗长具纵沟、位于第1刚节前缘背侧面。鳃丝多对位于第1刚节至体中部,紧靠背刚毛。背毛状刚毛始于第一刚节至体中部,刚毛较长为体节长的4倍。腹足刺刚毛始于第1刚节。背足刺刚毛始于第3刚节直到体后,且在体后部刚节间背面分布呈弧形。具毛状刚毛和足刺钩状刚毛。体后部具单齿足刺钩状刚毛。广分布种。
  2.多丝独毛虫(Tharyx multifilis)
  口前叶圆锥形,无眼。围口节明显3环。较粗大的一对触角位于第1刚节。鳃始于第1刚节或第2刚节,分布至体中部;鳃位于背刚叶上,其间距小于背、腹刚节之间距。前部刚节节宽为长的6~8倍;体后部不变扁仍为圆锥状。具毛状刚毛,光滑无锯齿。背刚毛稍长于腹刚毛。
  (八)小头虫科(Capitellidae)
  1.背蚓虫(.Notomastus latericeus)
  口前叶尖锥形。胸部第一体节(围口节)无刚毛,第2~12体节背、腹叶均具毛状刚毛。第1~3体节具2~4环,第4~12体节具5环轮。鳃原始仅为乳突状,位于腹部背、腹足叶之间。疣足双叶型,但极退化。性成熟个体生殖孔位于第7~20体节腹足叶上方,有大的三角形突起,背、腹足叶均具巾钩刚毛,腹巾钩刚毛排成横排,仅在腹面中央分开。巾腹刚毛的巾长不及宽的两倍,主齿上方有4~5个小齿。广分布种。
  2.丝异须虫(Heteromastus filiformis)
  体细长线状。胸部和腹部区分不明显,第1体节无刚毛。一般胸部有11刚节(第2~12体节),前5刚节背、腹足叶具毛状刚毛,从第6~11刚节背、腹足叶仅具巾钩状刚毛。腹部从第12体节后背、腹足叶均具巾钩刚毛。鳃始于第70~80体节以后,位于腹足叶上方,不很明显。生殖孔位于第9~12胸部体节。巾钩刚毛的巾长为宽的两倍多,在主齿上有3~6个小齿。广分布种,常栖息于潮间带泥砂滩,尤其是河口区。
  (九)竹节虫科(MaLdanidae)
  1.简毛拟节虫(Praxillella gracilis)
  头板椭圆形,缘膜发达,其背面和两侧各具深裂。头脊前具一前伸的指状突起,项裂长直平行,几乎与头板等长,头脊较低。第1~3刚节具1~2根腹足刺刚毛,一个主齿和1~4个小齿,无束毛。以后为鸟嘴状刚毛且排成一排,4~5个小齿在主齿上,下面有束毛。背刚毛为翅毛状和细毛状。具4个肛前节,肛漏斗具20~24个缘须,腹面中央1根最长。肛锥突出、肛门位于末端。广分布种。
  2.持真节虫(Euclymene annandalei)
  头板中间有头脊,长直为头板2/3,两侧具项裂。头板边缘两侧光滑,但背面有波状缺刻8~10个。体前节较短,约第2~8刚节长稍大于宽,后面体节长为宽的3~4倍。第1~3刚节各具1根粗的腹足剌刚毛,末端弯曲光滑,以后腹刚毛为鸟嘴状,具一个大主齿和逐渐变小的5~6个小齿,主齿下有束毛。背刚毛翅毛状。体后端具两个无刚毛肛前节,第1肛前节较长,第2肛前节分成两个短节。肛漏头14~25根约相等的肛须,仅腹面中央1根较长。肛锥低不突出于肛漏头处,肛门位于其末端,无腹瓣。广分布种。
  (十)海蛹虫科(Opheliidae)
  角海蛹(Ophelina acuminata)
  口前叶圆锥状具尖细顶。鳃始于第2刚节直分布到体后部2~3刚节,约48~52对。无侧眼点。整个体腹部具腹沟和侧脊。刚叶呈锥状,腹须很小。肛部呈匙状,腹面有凹陷,边缘有许多小乳突状缘须,一根长的中腹须和两根较短的腹侧须。虫体具55~57刚节。广分布种。栖息底质为软泥、泥质砂。
  (十一)梯额虫科(Scalibregmidae)
  梯额虫(Scalibreema inf latum)
  体呈沙蠋形、口前叶苍白色、t 型、无眼点。围口节无刚毛,体表有棋盘状方格。体前几节3环轮,其后为4环轮。鳃灌木丛状位于第2~5刚节的背足上。前部体节的背、腹须为钝圆锥形,自第16~18刚节开始为圆锥形。刚毛简单型毛状和具两臂不等长的叉状,无足剌状刚毛。具5根细长的肛须。从南极到北极均有分布。常穴居于泥砂中。
  (十二)叶须虫科(Phyllodocidae)
  栗色仙须虫(Nereiphylla castanea)
  口前叶圆形,前端稍窄。具2个圆形或稍椭圆形的黑色大眼。4个头触手,纺缍形,比口前叶长。触须4对稍扁,具尖端。第2体节的背须最长,后伸可达第6体节;背须稍呈不对称,心形,具尖端,长大于宽;在体前端疣足的背须完全覆盖虫体背部。疣足叶舌状,具两个小而圆的上、下唇。腹须卵形,比叶舌大。肛须长为宽的3~4倍。复刚毛柄部具小刺,端片具细齿缘。栗色仙须虫生活于岩相潮间带牡蛎群中,在潮下带和浅海也有分布。
  (十三)鳞沙蚕科(Aphroditidae)
  鳞沙蚕(Aphrodita aculeata)
  体卵圆形,背凸腹平,后端稍尖,背鳞15对,呈瓦片状排列。口前叶与中央触手近等长。中央触手亚端部稍膨胀,端部尖。触角长度约为口前叶长的5倍,具小乳突。鳞片光滑,呈半透明状。背足刺刚毛近乎黑色,短而直,不能盖住背面。背毡毛厚,呈灰色,覆盖住整个背面。体侧有明显强虹彩色的毛状刚毛。腹刚毛近黑色且粗,末端钝直或稍弯;其上光滑,无侧毛。腹刚毛排成3层,上层2~3根,中层3~5根,下层10多根。前两对疣足背叶具细羽状刚毛,最后几节具较长的带芒刺刚毛。广分布种。
  (十四)多鳞虫科(PoLynoidae)
  方背鳞虫(hepidonotus squamatus)
  口前叶背鳞虫型,无额角。体短,具12对鳞片,覆瓦状排裂。鳞片椭圆或肾形,黑色,与疣足附着处有1圆形白斑,此白斑附着通常还有1小白斑,表面具硬结节和乳突,有多角形的网纹;鳞片外侧有缘穗。触角、触手、触须皆呈灰黑色。疣足双叶型,背刚毛毛状,具锯齿,腹刚毛粗,具侧锯齿,末端单齿。广分布种。
  (十五)蠕鳞虫科(Acoetidae)
  黑斑蠕鳞虫(Acoetes melanonota)
  口前叶双叶型,具两对眼;前一对较大,具眼柄,柄上具狭颈;后一对眼小,无柄位于大眼眼柄的基部。中央触手从口前叶中部向前伸出,与眼柄近等长,基部具短茎侧触手一对,从眼柄腹面向前伸出,从背面仅见其末端。触角一对,粗大,从眼柄下面向前伸出,具黑色斑,末端呈削尖状。咽远端具13~15对乳突,背中央的一个较其它的长。两对大颚,各具4~7个侧齿。疣足具两根足刺,背叶具毛状刚毛,呈束状排列;腹叶除具毛状刚毛外,还有带芒刺的粗足刺状刚毛。肛节具一对肛须,肛门位于肛节末端。热带、亚热带种。
  (十六)锡鳞虫科(Sigalionidae)
  1.日本强鳞虫(Sthenolepis japonica)
  口前叶有两对眼,前对眼较小位于中触手基部两侧。中触手基部具耳状突,触角须细长。第3对疣足有小的锥状瘤,但不是真正背须。疣足的背、腹叶具茎状突起,平滑。从第5刚节开始具须状鳃,位于无鳞片的体节上。背刚毛为简单型细长具侧齿毛状刚毛。腹刚毛为简单双锯齿刺状和复型长刺状,端片具横纹。鳞片卵圆形或肾形,表面光滑无乳突和缺凹。西太平洋热带、亚热带种。
  2.埃刺梳鳞虫(Ehlersileanira incisa)
  口前叶卵圆形,与第1对疣足部分愈合。3个头触手,中央触手基节较长,游离部分短,基节具耳状突,侧触手位于第1疣足基部的内背侧。眼有或无。半圆形的项器常较明显。触角可延伸至大约第16节。第3对疣足无背须和背瘤。鳃开始于第13~30刚节,开始很小,以后变大。疣足双叶型,末端唇叶具多个光滑的茎状突。背刚毛为简单刺毛状;腹刚毛为简单刺状,端片稍弯,上具横纹。腹须为指状,较疣足叶短,具短的外基节,基节中部无乳突。鳞片光滑,不透明,不具缘穗,开始为卵圆形,以后增大为梨形。环热带、亚热带种。
  (十七)海女虫科(Hesionidae)
  结海虫(Isocrates chinensis)
  体较短为柱状,口前叶具两对眼、前对肾形,后对小圆形;触角一对分两节;3个触手,中触手位于口前叶后缘。翻吻圆柱状,末端背、腹各具一个锥状颚齿,吻两侧各具一球状乳突、吻的背面近口前叶前具一小乳突。触须8对,须状具细环纹。前4对疣足单叶型,背须具环纹,基部仅具足刺。从第5对疣足开始双叶型,背足叶具足刺和侧或单侧有锯齿的毛状刚毛;腹足叶圆柱状,具复型双齿镰刀状刚毛、端片刺仅达第2端齿。尾部锥状,具一对端肛须和两对侧肛须、均有环纹。分布于地中海、南太平洋、日本及中国沿海。
  (十八)白毛虫科(Pilargiidae)
  白合甲虫(Synelmis albini)
  体细长,背腹扁平。口前叶具缺刻,具3个头触手。两个具两节的触角,端节须状。中央触手比触角长。围口节具触须两对,背触须稍长于腹触须。第1对疣足背须须状,为其后疣足背须长的两部;第2对疣足无腹须,以后背须为突锥状,背足刺位于背须内,背钩刚毛始于第14~15刚节且外伸。腹刚毛毛状,具明显的侧齿。尾部具两根细长须状的肛须。
  (十九)沙蚕科(Nereidae)
  1.光突齿沙蚕(Leon nates persica)
  口前叶具一对触手和一对触角、两对眼。4对触须。吻颚环具齿,口环具软乳突:I区无齿,Ⅱ区2~3个齿,Ⅲ区无齿,Ⅳ3~4个齿,V区无乳突,Ⅵ区1个扁乳突,Ⅶ、Ⅷ区3~4排乳突为一横带。大颚侧齿不明显。体前部双叶型疣足具3个背舌叶,中间者稍小,至体中后部中间背舌叶消失或仅为一突起。背、腹须细而短,不及疣足叶长。背刚毛等齿刺状,体前、中部腹刚毛均为等齿刺状和镰刀形,体后部腹足刺上方具等齿刺状腹刚毛,足刺下方具两种等齿镰刀形刚毛。
  2.日本刺沙蚕(Neanthes japonica)
  触手触角各1对、眼两对、触须4对,最长触须后伸达第2~4刚节。吻具圆锥状齿:I区1~5个,Ⅱ区10~12个排成弯曲排,Ⅲ区一堆,30~40个,Ⅳ区2~3弯曲排12~15个,V区无齿,Ⅵ区一堆4~7或10个,Ⅶ、Ⅷ区一横排15~20个。大颚深褐色5~6个侧齿。体前部和体中部疣足具3个背舌叶和1个腹舌叶。背、腹须皆短于刚叶。背刚毛等齿刺状;腹足刺上具等齿刺状和异齿镰刀形刚毛,腹足刺下方具等齿刺状和异齿镰刀形刚毛,体后刚节腹足刺上方的异齿镰刀刚毛为1~2根简单型刚毛所替代。日本刺沙蚕为中国和日本特有的地方种。常栖于河口泥砂滩。
  3.锐足全刺沙蚕(Nectoneanthes oxypoda)
  口前叶近似三角形。具两个触手两个触角,4对触须。吻各区都具圆锥形齿:1区1~5个,Ⅱ区26~34个排成3~4斜排,Ⅲ区一堆10~20个,Ⅳ区29~34个呈三角堆,V区1~2个,Ⅵ区11~16个为椭圆形堆,Ⅶ、Ⅷ区由数排小齿不规则地排成很宽的横带而且小齿向背面Ⅵ区扩散。体前部双叶型疣足具3个大的背舌叶。约从第14刚节起,上背舌叶向两侧扩大中部凹陷、背须位于基其中。体中部的上背舌叶继续增大变宽,背须位于其顶部。背、腹刚毛皆为等齿刺状。全刺沙蚕为中国、日本沿岸、潮间带特有种,因个体大、数量多、是重要的多毛类资源,可供出口,是上等的钓饵。
  4.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
  口前叶前窄后宽似梨形。触手触角各1对,触手比触角稍短,触须4对。吻除Ⅵ区具2~3个扁齿排成一横排外,皆具圆锥形齿。大颚侧齿6~7个。体中部疣足上、下背舌叶变尖细,稍长于背须,前后腹刚叶与下腹舌叶几乎等长。腹须短。所有背刚毛均为等齿刺状,腹刚毛为等齿、异齿刺状和异镰刀形。双齿围沙蚕为重要的经济多毛类,可以出口,是钓饵上品。
  5.杂色伪沙蚕(Pseudonereis variegata)
  口前叶似梨形、眼两对呈梯形排列、触手小、触角大。吻仅I区1个,Ⅱ区16~20个排成三角形堆,Ⅲ区24~30个为三个整齐横排,Ⅳ区36~48个为数个弯曲排,Ⅴ区1个,Ⅵ区具一扁棒状齿、Ⅶ、Ⅷ区约38个为3~4个不规则横排。体中部疣足上、下背舌叶几乎等大但上背舌末端稍尖,前后腹刚叶近等大,下腹舌叶稍短细。背须比背舌长、指状,腹须很短。约从第50刚节始、上背舌叶延伸成矩形,上、下缘均具腺体,背须位于上背舌叶的顶端。前刚毛增多为等齿刺状,体前部和中部腹刚毛为等齿刺状和异齿镰刀形,体后部腹刚毛为异齿刺状和镰刀形。
  虫体口前叶、触角内侧及体背面为褐色或深绿色,具深色斑。
  环热带、亚热带种,常栖于潮间带海藻丛中、牡蛎或藤壶下。
  6.疣吻沙要(Tylorrhynchus heterochaetus)
  口前叶具触手两个、两对眼。围口节触须4对。吻的口环和颚环上仅具软乳突,无颚齿。吻的I区1个圆形乳突,Ⅱ区乳突不明显,Ⅲ、Ⅳ区16~20个乳头状乳突呈不规则的横排,V区两个圆形乳突纵排,Ⅵ区一个圆乳突,Ⅶ、Ⅷ区10~12个大小稍不等的圆乳突排成两行。大颚具7~9个侧齿。除前两对疣足单叶型外,皆具双叶型疣足,体前部双叶型疣足无下背舌叶,上背舌叶特化为粗壮的须基,背须位于须基上。背刚毛为复型刺状、腹刚毛为复型刺状和镰刀形。
  广分布的温带及亚热带种。可栖于稻田,啮食稻根危害农作物,但又可食用和做钓饵。
  (二十)吻沙蚕科(Glyceridae)
  1.长吻沙蚕(Glycera chirori)
  口前叶短呈圆锥形,具10个环轮,末端有4个短而小的触手。体节多,每个体节具两个环轮。吻部短而粗,上具稀疏的叶状和圆锥状乳突。疣足的两个前唇等长,末端具一特别尖细的部分,比二部分界限显明,这是同中锐吻沙蚕的主要区别。后唇比前唇短,尤以后下唇特别短而钝,末端圆。鳃细长,位于疣足前方,能伸缩。
  该种是中国和日本沿岸的特有地方种。
  2.白色吻沙蚕(Glycera alba)
  体长56~75毫米,宽约4毫米。体前端宽,后端较细。体节约80~100个。每个体节都具双环轮。口前叶圆锥形并有8个明显的环轮。吻上的乳突长,具足。鳃位于疣足的背面,为指状,比疣足稍短,不能伸缩。疣足有两个前唇和两个后唇;前唇特别长直,末端尖;后上唇类似于前唇;后下唇短而末端钝圆。
  分布于中国东海、南海、渤海及日本沿岸等地。
  (二十一)角吻沙蚕科(Goniadida)
  寡节甘吻沙蚕(Glycinde gurjanovae)
  口前叶尖锥形,具8~9个环轮,末端具4个小的头触手。口前叶基部有一对小眼,前端部无眼。
  吻长柱状,前端具轮乳突,两个位于腹面的大颚,在每个大颚的内缘各具5个小齿。小颚齿4~14个,位于吻的背面,排成半圆形。吻壁上各区乳突的排列见图。体前端有19~22个具单叶疣足的体节。体后部的疣足均为双叶型。前部体节的单叶疣足的前、后刚叶末端窄细,后刚叶又比前刚叶稍大且长。后部体节上疣足的腹叶具2个很大的唇瓣。背刚毛数目少,呈瘤刺状;腹刚毛复型,具一长的端节。
  中国特有种,东海、黄海、南海均有分布。
  (二十二)特须虫科(Lacydoniidae)
  拟特须虫(Paralacydonia paradoxa)
  体细长,由同型体节组成。口前叶椭圆形,长为宽的两部。口前叶背面有两条纵沟,无眼。吻短,光滑,无乳突;末端有两片厚唇,外缘4个长的侧乳突,厚唇前后各有1短乳突。头触手分为柄部和端片两部分。第1体节无疣足,第2体节疣足单叶型,具1束刚毛,其余疣足皆为双叶型,背、腹须间距宽。背、腹前刚叶椭圆形,足刺位于缺刻内;背、腹后刚叶圆形。背刚毛为短的简单形刚毛;腹刚毛复型,其下方有1~2根简单型刚毛。尾部呈桶状,具1对肛须。
  世界广分布种。
  (二十三)齿吻沙蚕科(Nephtyidae)
  1.中华内卷齿蚕(Aglaophamus sinensis)
  口前叶稍宽近卵圆形,背面具人字形色斑,前对触手短细、后对触手稍长。无眼,吻粗棒状,前缘具22个端乳突,背、腹各10个分叉,背中线两个较小不分叉,近吻表面近前端处平滑、其后具14纵排乳突,每排乳突20~30个。吻前部乳突大,后部小。第1刚节疣足前伸,足刺叶短圆,前、后刚叶退缩,无背须、具发达的纤细的腹须。间须始于第2刚节,较长且内卷。体中部疣足,背须长叶状,间须位其基部,背足刺叶圆三角形具一大的指状突起,背前刚叶小为两圆叶,腹后刚叶很长为足刺叶两倍、舌叶状向外直伸;腹须与背须同形但稍长。前刚毛比后刚毛短,为梯形刚毛、后刚毛细长而平滑,无叉状刚毛。
  中国黄海、东海、南海潮间带及浅海均有分布。
  2.多鳃齿吻沙蚕(Nephtys polybranchia)
  叶前叶椭圆形、位于前三刚节上方,两个小眼位于口前叶后背面,前缘具两对小触手。翻吻圆柱状,前缘具分叉和不分叉的缘乳突,吻表面近前端具20纵行乳突,每行6~7个乳突,不具背中乳突。第1刚节腹足刺叶钝,前、后刚叶很发达,腹须指状;背足刺叶小,前、后刚叶小但明显,背须发达为指状。体中部疣足足刺叶圆,前刚叶稍短且圆,后刚叶圆、稍长于足刺叶。背须小位于间须基部,腹须稍长、指状。间须始于第4刚节止于体后端。体中部间须叶状,稍外弯无附属须。前刚叶具梯形刚毛,后刚叶刚毛很具细侧锯齿,无叉状刚毛。
  热带、亚热带种。
  (二十四)仙女虫科(Amphinomidae)
  1.海毛虫(Chloeia flava)
  体扁卵圆形。口前叶有1对触手、中央触手位于口前叶后部,腹面有沟具1对触角。两对眼。肉瘤发达为锥状,具一中央脊,两侧有褶叠的褶边。鳃为羽状,两边等,始于第4刚节。体痛面每刚节具圆形或椭圆形紫黑色斑,中央触手、侧触手、肉瘤、背须也常具紫黑色斑。疣足仅具一背须。背刚毛锯齿状,末端有加厚处,腹刚毛细毛状和叉状光滑。
  (二十五)矶沙蚕科(Eunicidae)
  1.滑指矾沙蚕(Eunice inⅢca)
  口前叶双叶型,5个后头触手排成新月型,具不清楚的环轮。触须一对位于围口节上。疣足单叶型,鳃始于第3刚节止于26~28刚节、鳃丝最多达13根。每个疣足具亚足刺钩状刚毛3根(多至6根)、亮黄色、三齿、圆巾。具复型双齿镰刀状刚毛、两齿分得较开、尖巾,刷状刚毛侧齿不对称,具6个内齿,足刺黄色,前端稍弯曲且钝。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红海、日本及中国沿海。
  2.岩虫(Marphysa sanguinea)
  口前叶前缘双叶形,具5个后头触手。无触须。围口节两节,前围口节为后围口节宽的两倍。体前部疣足具发达的后叶,稍长的指状背须和稍短的圆锥形腹须。随后背、腹须皆减少为突指状。鳃始于第24~50刚节,止于体后端,最初鳃为一结节状突起,至体中部最发达每束达4~7根鳃丝,体后部减少为一根。足刺上方具毛状刚毛、刷状刚毛;足刺下方具复刺状刚毛、足刺状刚毛黄色具双齿,疣足具2~8根稍钝的黑色足刺。
  为三大洋暖水中广分布种,常栖于岩岸潮间带及潮下带。是优的钓饵。
  (二十六)欧努菲虫科(Onuphidae)
  智利巢沙蚕(Diopatra chiliensis)
  体前端圆柱形,中后部扁平。口前叶具两个短的圆锥形触手和五根长的,基部具环轮的后头触手。一对短的触须位于围口节后侧缘。前5~6对疣足发达,具一个圆锥形有缺刻的前刚叶和两个指状后刚叶。鳃始于第4~5刚节,止于第47~56刚节。鳃丝螺旋状排列,以第6~10刚节最多。第6~7刚节前具腹须,指状,后为短指状,再后为垫状突。体前几刚节具伪复型刚毛、单齿或具小的第2齿、巾有或无。刷状刚毛具20余个细齿,多位于鳃较少或无鳃疣足上。足刺刚毛棕色始于第12~18刚节,双齿无巾。
  智利巢沙蚕具牛皮纸样的栖管,通常埋于泥砂中,外露部分具碎贝壳和碎海藻片,管下段具粗沙。
  该种为广分布种,是优良的钓饵。
  (二十七)索沙蚕科(Lumbrineridae)
  1.纳加索沙蚕(Lumbrineris nagae)
  口前叶圆锥形,长稍大于最宽处。具两个无刚毛的围口节。体前部体节宽为长的5~7倍。上颚细而长,齿式为1-5-1-1,上颚基具细长的后部和卵圆形的前部;下颚为长Y形,具不明显的中线。疣足圆锥形,前24余刚节无前叶,约自25刚节起出现球形前叶,自第1刚节起具指状后叶,体后约70刚节其长为前叶的3.5倍,前70刚节皆具简单型翅毛状刚毛约7根,无巾钩刚毛,具足刺3根。
  分布于中国东海南部、南海及越南沿岸。
  2.异足索沙蚕(Lumbrineris heteropoda)
  口前叶圆锥形,长稍大于宽。前围口节稍长于后围口节。下颚黑褐色,前端切断缘宽直,后端细长。上颚基长且宽、基部稍尖具侧缺刻,上颚齿式为:1-4-2-1。体前几节疣足小,具圆或斜截形的前叶和稍大的圆锥形后叶,体中部疣足前后叶皆发达几乎等大,体后部疣足后叶变长叶状向上斜伸。体中后部疣足背部近体壁处具乳突状突起。体前35刚节仅具翅毛状刚毛,简单多齿巾钩刚毛始于第36刚节。足刺淡黄色。体后端30余刚节密集变小,肛节具4根肛须。
  中国沿岸常见种,可食用,是上等钓饵。
  (二十八)花索沙蚕科(Arabellidae)
  丝线沙蚕(Drilonereis filurn)
  口前叶扁平圆锥形,腹面稍凹,背面具一中纵沟,无眼。上颚齿式为6-10-5-1,MI镰刀形,其基部内侧具光滑或具3~4个小齿,上颚基具两片长而细的背片和一个不成对的短腹片,无下颚。疣足发达单叶型,具圆形的前刚叶和向外直伸的指状后刚叶。具简单的翅毛状刚毛和简单的粗足刺刚毛。
  日本及中国沿岸浅海常见种。
  (二十九)不倒翁虫科(Sternaspidae)
  不倒翁虫(Sternaspis scutata)
  体短,为卵圆哑铃形,似不倒翁虫。口前叶内陷,很小,乳突状。前3节各侧具一排足刺刚毛,约12~14根。前7节能伸缩。体表复有细乳突呈丝绒状。生殖乳突一对位于第7节上,其后8节纤细的刚毛嵌于体壁上。体后腹面,具斜长方形的楯板。15~17束毛状刚毛自楯板边缘生长,毛状刚毛细而光滑或上具细毛。鳃丝数目多,卷曲状从栀板后缘出生。
  该种为世界种。
  (三十)欧文虫科(Ouueniidae)
  欧文虫(Owenia fusiformis)
  管栖蠕虫,两端尖细,体长圆柱形,体节少。体管粘有沙粒或碎贝壳。体前端具聚集食物的叶状漏斗,叶状漏斗约具6个双叉分枝且围绕着口,口呈三叶,具一个背唇和两个腹唇。两个眼点不明显,位于漏斗腹面。躯干部前3刚节较短,仅具毛状背刚毛;后为5个长的体节,再后体节逐渐变短约17~25节,具侧锯齿的毛状背刚毛和长柄双齿钩状刚毛,腹刚毛在横的腹枕上排成一横排。广分布种。
  (三十一)扇毛虫科(Flabelligeridae)
  有盾海扇虫(Pherusa parmata)
  体圆柱形,体前端(第1~4刚节)背面具顶端尖的圆形背盾,其上有粗砂及碎贝壳。头笼发达由第1~2刚节、每侧30余根前伸的具横纹的细毛状刚毛组成。第3~5刚节每侧具3~5根横纹细毛状刚毛,但不是头笼的构成成分,第6或7刚节开始腹足为1~2根粗的简单钩刚毛替代,以后钩刚毛数目增加到4根,到尾区每节又减少到1~2根。
  (三十二)帚毛虫科(Sabellariidae)
  锥毛似帚毛虫(Lygdamis giardi)
  虫体具致密而坚硬的沙管。壳冠柄长。稃刚毛排成两排、金黄色,外层光滑尖锥状约37~55对,内层光滑但末端钝约有16~19对。外稃刚毛基部有一圈乳突约25~30对。围口节触手密集成纵排。一对棕黄色粗钩刚毛位于背面外稃刚毛基部。前胸具两个单叶型疣足节,第1节无刚毛、第2节腹面仅有1束毛状刚毛,背刚毛具光滑的鳃;后胸区具4个后胸刚节,每节有8~10根粗桨状(刷状)背刚毛、毛状腹刚毛,背面具光滑鳃。腹区前5个刚节背面具羽状鳃,常为橄榄色,具背齿片和有齿腹毛状刚毛。尾部光滑无疣足和刚毛,色深,弯向腹面。分布于澳大利亚西部、日本和中国东海、黄海。
  (三十三)笔帽虫科(Pectinaridae)
  日本双边帽虫(Amphictene japonica)
  笔帽虫为管栖蠕虫。体短、上粗下细圆柱形,两端开口,形似笔帽,笔帽由沙粒、海绵骨针、有孔虫壳或碎贝壳等组成。日本双边帽虫的头膜与壳盖板完全分离,壳盖板中央每侧具10~12根金黄色稃刚毛。壳盖背脊具21~25个不规则缺刻。胸区:鳃位于第3~4节、薄瓣状板排成书状,第5~7节为单叶型疣足,仅有短棒状背叶,其上具毛状刚毛。腹区:第8~20节双叶型疣足,背足叶同胸区,腹足叶为隆起脊,上具排成横排的齿片刚毛,计13个具齿片刚节。齿片具主齿两排、每排7个和数个小齿。肛区舟状与腹区有明显界限,长大于宽。在肛区和腹区交界处背面有两个相对排列的肛钩刚毛,每侧约19~24根,黄色或棕色。分布于日本、中国沿海潮间带及潮下带。
  (三十四)双栉虫科(Ampharetidae)
  扁鳃扇栉虫(Amphicteis scophrobranchiata)
  管栖蠕虫。口前叶中央具2~4条凹裂,中央具腺脊,其后有一对侧叶。口触手光滑约有12~20对,中央长,侧面短。4对光滑的鳃排成两个斜排,鳃基部圆柱状,至少一半变扁、末端尖细。桴刚毛粗位于第2节上约有10~14对,末端尖细,第2刚节背刚毛短小。共17个胸区刚节,14个胸齿片枕节,胸齿片始于第4刚节,齿片排成一横排,每个齿片具两纵排,每排6个齿。腹区有13个腹齿片枕节,背足叶退化成小背须,腹齿片具6个大齿,基部具一小齿。
  热带、亚热带、温带种。
  (三十五)蛰龙介虫科(Terebellidae)
  1.扁蛰虫(Loimia medusa)
  触手叶短领状,有眼点、触手须状。鳃3对树枝状位于第2~4节,以第1对鳃为最大。围口节膜叶状,第2、3节具愈合的侧瓣。胸区17个刚节,背刚毛翅毛状,末端光滑。在15节前有明显的腹腺垫。胸区腹齿片始于第2刚节排成一排,约从第7~16刚节齿片排成双排、背靠背排列,每个齿片约有5~6个齿成梳状。腹区齿片位于方形腹枕上,齿片形状与胸区齿片相同。广分布种。
  2.长鳃树蛰虫(Pista brevibranchia)
  口前叶触手多、细长,前几节有侧瓣,第3节侧瓣大覆盖着第2节大部分,以致第2节只看到小的腹侧瓣。两对大小约相等的鳃,每个鳃具粗短的柄和长于柄的鳃束,其上鳃丝似螺旋状排列。17个胸区刚节,背刚毛翅毛状,第1齿片枕始于第2刚节,仅前胸齿片具长枘,以后齿片具短柄,齿片为鸟嘴状,一个大齿上有数个小齿排成数排。栖管为泥砂膜质管。
  热带、亚热带种。
  (三十六)毛鳃虫科(Trichobranchidae)
  梳鳃虫(Terbellides stroemii)
  虫体为均勻的长锥状。头罩直立,具皱褶,其背面有很多须状触手,腹面愈合成领状唇。无眼。一个粗柄的鳃位于第2~4体节间,柄上有4个梳状瓣鳃。胸区具18刚节,第1刚节始于第3体节,背刚毛为翅毛状,腹刚毛单齿足刺状,末端弯曲,以后腹刚毛具长柄、主齿弯曲、其上有数个小齿。腹区齿片鸟嘴状,主齿上具多行小齿。
  广分布种。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海洋志

《福建省志·海洋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至2000年,系统记述福建省海区环境的自然状况以及海洋科技的进步和成就。分海洋地质地貌、物理海洋、海洋生物、海洋化学、海洋科技等6章。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长锥虫
相关专题
叉毛矛毛虫
相关专题
红刺尖锥虫
相关专题
双形拟单指虫
相关专题
后指虫
相关专题
奇异稚齿虫
相关专题
尖叶长手沙蚕
相关专题
热带杂毛虫
相关专题
中华异稚虫
相关专题
刚鳃虫
相关专题
多丝独毛虫
相关专题
背蚓虫
相关专题
丝异须虫
相关专题
简毛拟节虫
相关专题
持真节虫
相关专题
角海蛹
相关专题
梯额虫
相关专题
栗色仙须虫
相关专题
鳞沙蚕
相关专题
方背鳞虫
相关专题
黑斑蠕鳞虫
相关专题
日本强鳞虫
相关专题
埃刺梳鳞虫
相关专题
结海虫
相关专题
白合甲虫
相关专题
光突齿沙蚕
相关专题
日本刺沙蚕
相关专题
锐足全刺沙蚕
相关专题
双齿围沙蚕
相关专题
杂色伪沙蚕
相关专题
疣吻沙蚕
相关专题
长吻沙蚕
相关专题
白色吻沙蚕
相关专题
寡节甘吻沙蚕
相关专题
拟特须虫
相关专题
中华内卷齿蚕
相关专题
多鳃齿吻沙蚕
相关专题
海毛虫
相关专题
滑指矾沙蚕
相关专题
岩虫
相关专题
智利巢沙蚕
相关专题
纳加索沙蚕
相关专题
异足索沙蚕
相关专题
丝线沙蚕
相关专题
不倒翁虫
相关专题
欧文虫
相关专题
有盾海扇虫
相关专题
锥毛似帚毛虫
相关专题
日本双边帽虫
相关专题
扁鳃扇栉虫
相关专题
扁蛰虫
相关专题
长鳃树蛰虫
相关专题
梳鳃虫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