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海绵动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海洋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6876
颗粒名称: 二、海绵动物
分类号: Q959.12
页数: 2
页码: 261-26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海绵动物,也称多孔动物,是一类原始的后生动物,形态结构上具原始性和特殊性。它们没有明确的器官和组织,以附着生活,并通过水流摄取食物和氧气。海绵动物在海洋中广泛分布,约有5000种,其中寻常海绵纲是其中的一个类群。中国海域记录了106种海绵动物,福建沿海约有6-7种,如柑桔荔枝海绵和面包软海绵等。
关键词: 福建省 海洋动物 海绵动物

内容

也称多孔动物,为原始的后生动物,形态结构上具原始性和特殊性,如体型基本为辐射对称(但有时由于附着物不平或因出芽而引起不对称),没有器官和明确的组织,生殖方式行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外形有片状、块状、球状、树枝状、管状等,体表有无数小孔,是水流进入体内的孔道,体内有中央腔,有一出水口与外界相通,海绵动物细胞从流经这些孔道和中央腔的水流中摄取食物及氧气,向水流中排出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海绵体壁中有钙质或硅质的骨针及海绵丝,它们构成支持和保护海绵体的海绵骨賂,同时也是海绵动物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海绵动物约有5000种,除少数种类外,绝大多数生活在海水中,全部营附着生活。分3个纲:钙质海绵纲、寻常海绵纲和六放海绵纲。中国海域记录106种,福建沿海约有6~7种。
  过去海绵常用作沐浴,吸收药液等用,现已用于提取海洋药物。同时,它也是主要的污损生物。
  寻常海绵纲
  1.柑桔荔枝海绵(Tethya aurantium)
  海绵体球状或半球状,略似倒置的荔枝,表面有荔枝皮状突起,直径1.5~3厘米,突起部分常伸长成毛状。基部宽大扁平,以此附着在其他物体上。海绵体有厚达1~2毫米的纤维性皮层,呈红、橙、白、黄等颜色。大骨针为亚头骨针,小骨针为两种星形骨针。
  地中海和非洲南部沿海有分布;中国福建南部至广西沿海,海南沿海岩相潮间带常见。
  2.面包软海绵(Halichondria panicea)
  海绵体无定形,常呈块状、地毯状,表面有烟囱状突起的出水口,高达1厘米。体软而有弹性,易碎裂,表面有许多大小不同的圆形和椭圆形孔。生活时海绵呈浅桃红色或黄色。骨针形状多样,有针状、杆状、弯针状、短棒状等。
  该种是世界种,中国沿海均有分布,福建省厦门港潮下带量大,是主要的污损生物之一。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海洋志

《福建省志·海洋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至2000年,系统记述福建省海区环境的自然状况以及海洋科技的进步和成就。分海洋地质地貌、物理海洋、海洋生物、海洋化学、海洋科技等6章。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柑桔荔枝海绵
相关专题
面包软海绵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