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海洋生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海洋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6869
颗粒名称: 第四章 海洋生物
分类号: P745
页数: 213
页码: 207-419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海洋中的动物和植物种类繁多,其中包括原生动物、哺乳类和各种藻类等。生物在海洋中的分布范围广泛,沿岸带和大陆架浅海区是种类最多、数量最大的地区。海洋生物可根据栖息场所和活动方式分为浮游生物、游泳生物和底栖生物三种基本生态类型。福建海域受多种海洋水系的影响,具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属于亚热带区域。海洋生物对人类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意义。
关键词: 福建省 海洋生物

内容

海洋中的动、植物种类繁多。在动物界里,从单细胞的原生动物到最高等的哺乳类,几乎所有门类在海洋中都有代表;在植物界里,占主要地位的是各种藻类,还有少数种子植物。生物在海洋中分布范围很广,从赤道到两极水域,从海水表面到超过万米的深层,从潮间带的海岸到超过深渊的海沟底,到处都有生物生存,但种类最多,数量最大的是沿岸带和大陆架浅海区。
  根据海洋生物的栖息场所和活动方式,可以归纳为三个基本生态类型,即生活于水层中的浮游生物、游泳生物和栖息于岸边或海底的底栖生物。海洋动、植物的区系的种类组成和地理分布,与其栖息海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点密切相关,是在各项环境因素长期、综合影响作用下形成的。在海洋环境中,影响动、植物分布和区系性质的重要因素是海水的温度。
  福建省地处东海和南海的过渡海域,既受闽浙沿岸水的影响,又受台湾暖流和南海水的影响。海洋动、植物种类繁多,生物多样性高,生物资源丰富。已记录有5含量含量含量多种。福建海域海洋生物的区系属于印度—西太平洋热带区的中—日亚区,为亚热带性质。
  海洋生物同人类生活有密切关系,它们为人类提供营养丰富的食品。海洋中可供食用的鱼、虾、贝、藻及其它动物不下几千种;在全世界水产品中,有85%以上产于海洋。其次,许多海洋动、植物可供药用或作工业原料;此外,有些动、植物又常对人类在海洋中的生产活动或其它方面造成危害。
  第一节 海洋植物
  海洋植物是指生活在海洋环境中,含有叶绿素,能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质转化成有机物质而自养的有机体。它们是海洋的初级生产力,各种海洋动物均直接或间接地依赖它们而生存。
  海洋植物是一非常复杂而庞大的生物类群,最小的是单细胞藻,通常只能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最大的如巨藻,长可达1含量含量多米。此外,还有一些高等的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等。
  根据福建省的资源状况,本章着重介绍单细胞藻类、大型海藻和红树林等三大植物类群。
  一、单细胞藻类
  单细胞藻是海洋植物中结构最简单、但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最具重要意义的一群生物,它们是许多水生动物的直接饵料。而那些不是直接摄食单细胞藻类为生的动物,也大都是间接地以它们作饵料,经过一次或多次转换才成长起来的。据初步估算,自然界要生产出一公斤的鱼肉,约需数百公斤至上千公斤的单细胞藻类。因此,可以说:海域单细胞藻类的丰富程度是该海域渔业丰歉的一重要决定因素。当然,这里也应指出,如果某海域有机污染严重,造成水体富营养化,那么,在温、盐等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可能会形成‘赤潮’(有关‘赤潮’的问题将在第五章海洋灾害加以叙述)。此外,有些单细胞藻类在研究海流与水团的动态方面有重要意义;有些种类可附着于大型海藻体表,成为藻类养殖的害藻;有些还附生于船底,能降低船的航速。
  单细胞藻类在硅藻门、甲藻门、裸藻门、金藻门、黄藻门、蓝藻门、红藻门、绿藻门中都有它们的存在。其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的是硅藻门和甲藻门。
  福建海域地处台湾海峡西部,是东海和南海的过渡区,常年受南海暖流和闽浙沿岸流的交错影响,况且还接纳许多河川输入的大量营养盐,水体肥沃,单细胞藻类非常丰富,调查记载的种类近千种,数量常年平均每立方米水体有单细胞藻类134含量万个左右。近岸、港湾区的数量还要大得多,如:厦门西港区1987年调查时,年平均竟高达每立方米水体1.8亿个。
  (一)硅藻门(Bacillariophyta)
  硅藻为单细胞生活或借助胶质连成群体。细胞具有特殊的壳壁,壳壁主要成分是由果胶质和硅质组成。壳壁由两瓣套合,分为上、下壳,上壳稍大、下壳较小。壳面有各种花纹。根据花纹排列,分为中心纲和羽纹纲。福建省沿海(包括台湾海峡)共已记录了784种,其中,中心纲308种,羽纹纲476种。现将最主要属种简介如下:
  1.中心纲(亦称辐射纲)(Cenricae)
  细胞壳面圆形、多角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状,一般都有辐射对称花纹,没有纵沟和拟纵沟,不能运动,色素体小而数目多。
  (1)直链藻属(Melosira)
  细胞环面观圆柱形或球形,靠壳面相连成链珠状群体。主要是底栖附着种类,但常在风浪作用下,混入浮游生物中。福建沿海记录了6种,常见的有:念珠直链藻moniliformis)、具槽直链藻(M.sulcata )、朱吉直链藻(M.juergensi )、拟货币直链藻(M.nummuloides)。
  (2)骨条藻属(Sketonema)
  细胞椭圆形或凸镜形,有时圆柱形。壳缘着生一圈细刺与邻细胞的对应刺相连接成链状群体。福建沿岸记录了4种,其中,最常见且常成为优势种的是广温、广盐、广分布的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
  [=此处为插图(图4-2 中肋骨条藻)=]
  (3)辐杆藻属(Bacteriastrum)
  细胞圆盘状至圆柱形,壳面周缘有许多排列规则的刺毛向四周射出,并在一定距离处与邻细胞的刺毛相连接,然后再分成两支。但群体两端的细胞,刺毛不分支,常弯曲或呈螺旋形。福建沿海记录了11种,具代表性的如广温性沿岸种——透明辐杆藻(Bacteriastrum hyalinum)。
  (4)海链藻属(Thalassiosira)
  细胞圆盘状,以一条胶质线相连成串,或许多细胞共同埋于一胶质块中。福建省沿海记录了17种,其中,细弱海链藻(Thalassiosira subtilis)常成为福建海区的优势种;诺登海链藻(T.nordenskioldii)和圆海链藻(T.rotula)等也较常见。
  (5)圆筛藻属(Cosicinodiscus)
  细胞绝大多数为圆盘状,壳面有六角形或圆形孔纹,孔纹排列各种各样,它们是分类的主要依据。福建沿海共记录了53种,浮游和底栖生活的都有。常见的如:线形圆筛藻(Cosicinodiscus lineatus)、偏心圆筛藻(C.excentricus)、辐射圆筛藻(C.radiatus)等等。
  (6)双尾藻属(Ditylum)
  细胞通常单个生活,但有时也可数个连成群体。壳面三角形,中央有一中空长刺,有的在长刺周围还有许多小刺。福建沿海记录的两种——布氏双尾藻(Ditylum brightwellii)和太阳双尾藻(D.sol)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壳面中部有无小刺。前一种适温范围广,属世界性种,后一种是偏暖性种类。它们均营浮游生活。
  (7)弯角藻属(Eucampia)
  细胞环面观为“工”字形,壳面观椭圆形,壳面长轴两极各有一个突起,借此与邻细胞的相对突起相连成扇形或螺旋状链状群体。福建沿海记录了短角弯角藻(Eucampia zoodia-cus)和长角弯角藻(E.cornuta)两种,其主要区别在于前者突起较短,细胞间隙小,节间带不易见到;后者突起较长,细胞间隙较大,节间带线纹极明显。两者均营浮游生活。短角弯角藻是沿岸广温性种类,而长角弯角藻是沿岸暖水性种。
  (8)盒形藻属(Biddulphia)单细胞或成链状群体。壳面两端有角状突起,突起的内侧还往往有特殊的刺毛状棘。大多数种类是营附着生活,少数是真正浮游的。福建沿海共记录了17种,常见的浮游性种类有:中华盒形藻(Biddulphia sinensis)、颗粒盒形藻(B.granulata)和活动盒形藻(B.mobilien-sis)等。
  (9)角毛藻属(C/iaetoceros)
  细胞环面观方形至长方形,壳面一般为椭圆形或圆形,有两个突起并生有长角毛,通常借助角毛与邻细胞角毛相连成链状群体,只极少数是单细胞生活的。它们均为浮游性种类。福建沿海种类多、数量大,已记录了59种。其中,洛氏角毛藻(Chaetoceros lorenzianus)、旋链角毛藻(C.curvisetus)、并基角毛藻(c .decipiens)、窄隙角毛藻(C.affinis)、扁面角毛藻(C.compres-sus)、聚生角毛藻(C.so-cialis)等等,常成为优势种。
  (10)根管藻属(Rhi-zosolenia)
  细胞单个或连成链状、弯曲形、螺旋状群体。细胞多呈长管状,壳面突起呈半球形、锥形、斜锥形、鸭咀形等等,末端常生小刺。壳环面有环形、半环形、鳞片状花纹。该属大多是暖海性浮游种类。福建沿海共记录了22常见的如:脆根管藻(Rhizosoleniafragilissima)、笔尖形根管藻(R.styliformis、柔弱根管藻(R.(delicatula)、斯根管藻(R.stolterfothii)、翼根管藻(R.alata)。
  2.羽纹纲
  细胞大多是长形至椭圆形,绝大部分种类有纵沟,能行动。壳面花纹均向着一条中线(长轴)左右排列成羽纹状。根据纵沟的构造可分为无纵沟(壳面无真正纵沟,只有拟纵沟)、单纵沟(仅一个壳面上有纵沟)和双纵沟(两个壳面均有纵沟)等三类。
  (1)星杆藻属(AsterioraeZZa)
  细胞呈棒状,两端异形。借壳面连结成链状、带状、螺旋状或星形群体。具不明显的拟纵沟。福建沿海记录了4种,均为浮游生活,以近海广温性的日本星杆藻(Asterionella japonica)分布最为普遍,数量也大。
  (2)海毛藻属(Thalassiothrix)
  细胞棒形至线状,直或略弯。单个生活或借助胶质相连成锯齿状或星形群体。壳面两端形状不同。壳缘有小刺。营浮游生活。福建沿海记录了5种,最常见的是长海毛藻(Tha-lassiothrix longissima)和伏氏海毛藻(T.frauenfeldii)。
  (3)海线藻属(Thalassionema)细胞棒形,与海线藻极为相似,所不同的是壳面两端形状相似,壳缘没有小刺。
  细胞常连成锯齿状群体。福建沿海只记录了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一种,它是世界广分布的近岸性种类。
  (4)楔形藻属(Licmophora)细胞环面楔形,内有假隔片。壳面棒形。群体通常扇状,借胶质柄附着在大型藻类或其他物体上,但常混入浮游生物群中。福建沿海共记录了6种,最常见的如:短模形藻(Licmophora abbre-viata)。
  (5)菱形藤属(Nitzschia)
  细胞梭形或棒形,断面菱形。单独生活或成群体。壳缘有管状纵沟。无中结。色素体一般两个。福建沿海记录了6含量多种,常在浮游生物中成为优势种的有:尖刺菱形藻(Nitzschia pungens)、柔弱菱形藻(N.delicatissima)、奇异菱形藻(N.paradora)等。其中,尖刺菱形藻是硅藻类中发现的唯一能引起毒性赤潮的种类。该种是典型的近岸性种类,其适温、适盐范围广。
  (二)甲藻门(Pyrrophyta)
  甲藻绝大多数是单细胞种类。细胞有较厚的、由纤维素构成的外壳。壳的结构比较复杂,有的分成两瓣,有的则由许多块小甲片组成,甲片的数目和排列模式是分类的主要依据。细胞多数有两条鞭毛,有的生于细胞前端,有的生于细胞腹面,借助鞭毛摆动能游动。根据壳壁结构及分裂情况,分为纵裂甲藻纲和横裂甲藻纲。福建省沿海共记录了184种,其中,纵裂甲藻纲只记录3种,横裂甲藻纲181种。
  1.纵裂甲藻纲(Desmophyceae)
  细胞壳壁由左右两瓣组成,两鞭毛生于细胞前端。该纲的研究欠充分。常见的有:
  (1)闪光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
  细胞卵形或心形,形如瓜子(故又称瓜子虫),左右侧扁,后端尖,顶端有一刺状突起。是赤潮生物种类之一。赤潮时,夜晚海面有发光现象(参见图4-16之1~3)。
  (2)海洋脱壳藻(Exuviaella marina)
  细胞椭圆形。与前种的主要区别是细胞前端没有长的刺状突起,而只是在鞭毛孔周围有一圈很小的、不易见到的齿状突(参见图4-16之4)。
  2.横裂甲藻纲(Dinophyceae)
  该纲是甲藻门最主要分支。运动细胞有纵沟和横沟,两根鞭毛分别生于腹面纵横两沟的相交点附近,一条绕于横沟,一条自纵沟伸向体后,藻体可借助鞭毛运动旋转前进。
  (1)裸甲藻属(Gymnodinium)
  该属许多种类标本保存较困难,常收缩变形,因此,分类研究不充分。福建沿海现鉴定到种的只有深绿裸甲藻(Gymnodinium aeruginsoum)和蓝色裸甲藻(G.coeruleum)两种。该属的一些种类常能形成赤潮,有的还会产生麻痹性贝毒毒素(SPS)。
  附注:1986年6月,厦门西港发生的赤潮就是该属一未被明确鉴定的种类(初步认为可能是米金裸甲藻(Gymnodinium miki-motoi)。
  (2)夜光藻属(Noctiluca)
  该属中国沿海只有一种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但分布很广,是福建沿海最常见的发光赤潮生物种类。其细胞球形或肾脏形,成体的横沟不明显,纵沟与口沟相通,末端生出一个触枝。两鞭毛退化。
  (3)鳍藻属(Dinophysis)
  细胞左右侧扁,通常卵圆形或后端不规则突出,横沟和纵沟处均有发达的边翅,横沟边翅前伸成漏斗状。福建沿海记录4种,常见的如:具尾鳍藻(Dinophysis caudata)和矛形鳍藻(D.hastata)。该属种类大多是赤潮生物种,有些种类(如:具尾鳍藻)可产生下痢性贝毒毒素(DSP)。
  (4)角藻属(Ceratium)
  角藻属是最常见的浮游甲藻之一。细胞顶端有一很长的顶角,底角大多两个,单细胞或可连成群体。福建沿海共记录了8含量多种,最常见的如:二角角藻(Ceratium tripos)、叉角藻(C.furca)、纺锤角藻(C.fusus)和大角角藻(C.marcroceros)等。
  (5)膝沟藻属(Gonyaulax)
  细胞圆形、卵形或多角形,单个细胞生活或数个细胞连成群体。其横沟明显的左旋,腹面观横沟两端的距离较大,约为横沟宽度的1.5倍以上。细胞前端略尖,后端平或钝圆,有的有短刺。该属的种类大多是发光赤潮生物种。福建沿海记录了5种,以多边膝沟藻(Gonyaulax ployedra)和条纹膝沟藻(G.polygramma)较常见。前一种会产生麻痹性贝毒毒素(SPS)。
  (6)多甲藻属(Peridirtium)
  细胞球形、椭圆形或多角形,大多呈双锥形。前端圆顶状或突出成角状,后端钝圆或叉分成角。横沟可左旋或右旋,但是,横沟两端的距离很小。福建沿海记录了34种。最常见的如:锥形多甲藻(Peridinium),五角多甲藻(P.pentagonum)、扁平多甲藻(P.depressum)等。它们都是近岸广分布种。
  二、大型海藻
  大型海藻是一群肉眼能见到的、绝大多数是多细胞的丝状体、膜状体、管状体或叶状体植物。它们是无胚的、具叶绿素的、自养的、无真正根、茎、叶分化的孢子植物。
  大型海藻自古以来就被中国广大劳动人民所广泛利用。在历代本草和沿海地方府县志中,早有不少记载。除食用的外,还有许多可作为药用、饲料、肥料、制胶和其他工业原料的种类。例如:中国最早的一部药物文献《神农本草经》就有关于海藻的记述;南齐陶弘景(452~546年)的《本草经集注》和《名医别录》也分别载有“海藻“、“昆布“、“纶布“、“干苔”、“柔苔”等的形态、产地、药用价值和利用方法;明朝李时珍(1518~1593年)在其名著《本草纲目》中,重新考订了十多种海藻,记述了它们的医疗用途。又如:早在400多年前,中国人民就懂得利用海萝的胶质作为丝绸纺织品的浆料,并会用简单的水煮法从石花菜中提取琼胶冻。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中国的藻类学家开始对中国沿海的海藻进行较系统的研究,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研究工作日新月异,有关论文、调查报告不断见于各种刊物,曾呈奎等人编著的《中国经济海藻志》(科学出版社,1962)和《中国常见海藻》(英文版,科学出版社,1983),为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进一步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此外,有关海藻的人工养殖、综合利用也做了大量的工作,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藻的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也已成为普遍关注的热门课题。
  福建省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海岸线曲折,海岛众多,岩石岸滩分布广,是大型海藻生长的良好场所。迄今,已有记载的大型海藻共达249种,隶属于蓝藻门37种,红藻门129种,褐藻门4含量种,绿藻门43种。其中,绝大多数种类属于暖温性和亚热带性种,分别占总种类数的5含量96和42.4%。冷温性和热带性种类仅分别占5.4%和2.2%。下面着重记述一些经济价值较高和在生态学上具代表性的种类。
  (—)蓝藻门(Cyanophyta)
  蓝藻门的藻类是一群无固定细胞核和色素体的植物,细胞中的原生质分有色和无色两个部分,有色部分通常分布于细胞外缘,含有叶绿素和辅助色素(藻蓝素和蓝藻红素等),无色部分称为“中央体”,含有核物质,可称原型细胞核。有些分类学家将其归入原核生物界,称其为“蓝菌”。
  1.螺旋藻属(Spirulina)
  藻体为单列细胞组成的丝状体,弯曲成螺旋状,径宽和长度因种而差别很大,可营浮游生活和底栖生活。
  福建自然海区记录2种,较常见的是盐泽螺旋藻(Spirulina subsalsa)。20世纪80年代末还从国外引进一养殖品种——钝顶螺旋藻(S.platensis)。
  根据分析,钝顶螺旋藻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其蛋白质含量达50%以上,纯培养的可高达70%。富含人体和动物所需的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干粉精制的营养保健品可用于治疗溃疡、贫血、糖尿、肝炎、肥胖、视觉不良等疾病,是运动员、老年人、伤病员的高级营养食品。粗放培养的螺旋藻,是鱼、虾、贝类养殖的优良饵料。宁德、福清、厦门等地,已建立了工厂化的生产基地。
  2.束毛藻属(Trichodesmium)
  藻体为单列细胞的丝状体,通常以束状群体出现。丝状体外部无发达的胶质鞘,顶端细胞钝圆,呈半球状或冠状。
  福建沿海记录了红海束毛藻(Trichodesmium erythraeum)、汉氏束毛藻(T.hildebrandtii)和铁氏束毛藻(T.thiebautii)等3种。
  这3种藻类均为赤潮生物,在福建沿海常混杂在一起,多次发生赤潮,对水产养殖造成相当大的危害。
  3.眉藻属(Calothrix)
  藻体为单列细胞的丝状体,两端异形,外有胶质鞘。有的在一个鞘内只有一条藻丝;有的是几条藻丝基部相连,被包在同一鞘内;有的还可经鞘的侧壁伸出假分枝。
  福建已报道的有丝状眉藻(Calothrix confervicola)、苔垢菜(C.crustacea)、粗眉藻(C.robusta)、岩生眉藻(C.scopulorum)和胎生眉藻(C.vivipara)等5种。它们大多生于中潮区岩石上。以前两种最为常见。
  苔垢菜是一种食用海藻,南日岛群众采集该种做成苔菜饼,晒干后在市场上出售。
  4.鞘丝藻属(Lyngbya)
  藻体为单列细胞丝状体,外有明显的胶质鞘,丝体上下等宽,顶端细胞钝圆或半球形,单生或簇生。
  福建沿海记录了丝状鞘丝藻(Lynbya confervoides)附生鞘丝藻(L.epiphytica)、巨大鞘丝藻(L.majuscula)和半丰满鞘丝藻(L.semiplena)等4种。
  这些种类在中国沿岸广分布,大多附生于潮间带高潮区至中潮区的岩石上,而附生鞘丝藻则常附生缠绕于其他藻体上。它们可使岩面成一片蓝绿色,人行走其上,极易打滑,野外工作需特别小心。
  5.海雹菜属(Brachytrichia)
  该属在福建省仅记录了海雹菜(Brachytrichia quoyi)一种,藻体呈不规则球形或半球形,幼时中实,逐渐长成中空,蓝绿或亮蓝色。体内由许多具胶质鞘的丝体组成。藻丝下部交织,上部多直立,分枝常为“V”字形,末端尖细。
  该种生于中潮区岩石上。是一种食用海藻,可与肉或鱼共烧,也可和糖制成甜食。
  (二)红藻门(Rhodophyta)
  红藻门的藻类形态多样,除极少数是单细胞的外,绝大多数是多细胞体。有简单的丝状体,但多数为圆柱体或膜状体。细胞中具真核和色素体。色素体含叶绿素A、叶绿素D、叶黄素、胡萝卜素和辅助色素——红藻红素、红藻蓝素。藻体因含辅助色素的比例不同,颜色变化相当大,可有红色、紫红色、褐红色等等。细胞核可有1个或多个。其繁殖方式可进行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有性繁殖时,雄配子体产生无鞭毛的不动精子,雌配子体形成果胞(生殖器官),受精后果胞经复杂变化形成产孢丝,产孢丝成熟后产生果胞子,果胞子聚集生长为果胞子体(即囊果)。囊果成熟后放散出果孢子。附着于基质上长成新的藻体。
  1.红毛菜属(Bangia)
  藻体直立,线形,单条不分枝,除基部是单列细胞外,上部为多列细胞。福建沿海记录了红毛菜(Bangia atropurea)(异名:b .fusco-purpurea)和山田红毛菜(b .yamadai)2种。以前种最为常见,颜色紫红,高一般为3~10厘米,可达15厘米,径宽40~70微米,横切面细胞呈辐射状排列,每细胞有一中位的星状色素体。
  红毛菜生长于中、高潮区的岩礁、竹枝、木头或其他藻体上。属泛暖温带性海藻,生长季节较紫菜略早,盛产于9月底至12月。
  红毛菜是一种鲜美的食用海藻。福建莆田县渔民常卷采搓成长约10余厘米的绳索状,以鲜品或晒干在市场上出售,可煮汤或剪碎油酥沾酱油食。该种已有许多地方进行人工养殖,其干品在市场上出售,有的商家将其冒充为发菜。
  2.紫菜属(Porphyra)
  藻体薄膜状,除个别外,均由单层细胞组成。通常呈紫红色。福建沿海现有记录7种,它们是:长紫菜(Porphyra denta-ta)、坛紫菜(P.haitanensis)、绉紫菜(P.crispata)、圆紫菜(P.suborbiculata)、福建紫菜(P.fujianensis)、广东紫菜(P.guangdongensis)和单孢紫菜(P.monosporangia)。不同种类的紫菜的边缘形态和精子囊、果胞子囊的分裂方式和数目不同,它们是分类的主要依据。长紫菜和坛紫菜是福建的最主要种 类,绉紫菜也较常见。
  上述主要的3种紫菜均为暖温带性海藻,其中,坛紫菜为中国所特有。它们大多生长于
  风浪较大的潮间带中潮区上层至潮上带浪花可以打到的岩礁上或贝壳上。
  紫菜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味美而营养丰富的食用海藻,其末水菜还可用作提取琼胶原料。福建沿海广泛养殖的是长紫菜和坛紫菜。它们外观上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体较薄,单层细胞,色紫红;后者体较厚,局部有两层细胞,色暗绿紫而带褐。
  3.皮丝藻属(Dermonema)
  福建仅记录了一种垫形皮丝藻(Dermonema ptdvinata)。其藻体浅水红色至黄褐色,质粘滑稍硬,具较密的不规则叉状分枝,整体呈半球状,高约1~3厘米,枝圆柱状或扁圆,枝腋广开,枝端钝头。
  该种为亚热带性海藻,在福建仅分布于厦门至东山沿岸,生长于中潮区风浪稍大的岩石或贝壳上。是一种食用海藻。
  4.石花菜属(Gelidium)
  藻体软骨质,直立或匍匐。紫红色至暗紫色。主枝圆形至扁压,两侧具羽状或对生分枝。顶端生长。福建沿海有石花菜(Gelidium amansii)、小石花菜(G.divarictum)、大石花菜(g.pacificum)、细毛石花菜(G.crinale)、匍匐石花菜(G.pusillum)、中肋石花菜(G.japonicum)和钝顶石花菜(G.kintaroi)等7种。主要种类的形态和生态特征如下:
  (1)石花菜
  藻体直立,一般10~20厘米,有的可达30厘米,固着器假根状,枝和分枝扁压,互生或对生,长短交错。分枝末端急尖。该种属暖温带性海藻。生于大干潮线附近至潮下带数米深处岩石上,产区一般都是受淡水影响很小的外海区。
  (2)小石花菜
  藻体错综密集,矮小匍匐,高一般不超过2厘米,体软骨质,线形或略扁压的圆柱状,不规则羽状分枝,其上有较密的对生或互生小枝,小枝与分枝常呈直角,顶端尖。生殖枝钝头。
  该种是北太平洋西部特有的亚热带性海藻。广泛生长于中潮区的岩石、藤壶、牡蛎和其他贝壳上,常形成较大的群落,成为中潮区具代表性的生物带。
  (3)大石花菜
  藻体直立,大小与石花菜相近。线形,但两缘薄。分枝3~4次,复羽状互生或对生。枝较长,略左右弯曲。
  该种是北太平洋西部特有的亚热带性海藻,生长于外海岛屿的潮间带深水石沼中和大干潮线下数米深处的岩石上。
  (4)细毛石花菜
  藻体有卧生部和直立部,卧生部匍匐蔓延于基质上,直立部是次生枝,不规则羽状分枝,互生或对生,有时同一节上有2~4个分枝,小枝较稀疏。藻体一般只有2~4厘米高。该种为暖温带性广分布的海藻。通常生长于中潮区有细沙复盖的岩石上。
  (5)中肋石花菜
  藻体直立,高6~12厘米,宽线形,幅2~6毫米,两缘薄,有中肋样隆起,不规则羽状分枝或分裂。叶缘和表面常生长有密集的副枝,副枝很短,羽状分枝2~3次。
  该种是北太平洋西部特有的亚热带性海藻。生长于低潮区至潮下带数米深处的岩石上。石花菜类体内含有大量胶质,是制制琼胶最优良的原料。据测定,100公斤干品可制取26~28公斤的琼胶。而琼胶在医药、食品、酿造、细菌培养和其他生物学研究等方面具有非常广泛用途。中国的琼胶工业还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建议进一步开展和完善石花菜人工栽培技术的研究。
  5.鸡毛菜属(Pterocladia)
  该属的种类在福建省沿海仅记录了鸡毛菜(Pterocla-dia tenuis)一种。其藻体紫红色,高5~15厘米,扁压或扁平,规则地羽状分枝2~3次,对生或互生,整体往往呈金字塔形。枚宽1~2毫米,基部骤缩,枝末端钝头。分枝与主枝间近直角。囊果位于小枝上,与石花菜不同的是囊果仅有一面膨胀突起,并且只一面开孔。
  该种是北太平洋西部特有的亚热带性海藻。生长于大干潮线附近。在中潮区的石沼中也常见到。
  该种也是琼胶工业的原料,人们常将其混在石花菜中,出售给琼胶工厂。也可自行煮成冻食用。
  6.珊瑚藻属(Corallina)
  藻体固着器壳状,上生直立枝,主枝上长有2~3回的羽状分枝,枝上具有明显关节,节间钙化。福建沿海记录了5种(包括2种变型),它们是:美丽珊瑚藻(Corallina gracilis)、无柄珊瑚藻(C.sessilis)、小珊瑚藻(C.pilulifera)小珊瑚藻丝状变型(C.piluliferaf.filiformis)和小珊瑚藻姐妹变型(C.pilulifera f.sororia)。其中,后3种广泛分布于福建沿岸。
  上述珊瑚藻类是亚热带性海藻。通常分布于低潮区,在浪击度较强的地方,可分布至中潮区下层、甚至中层。并且常成为亚热带海区低潮区生物带(群落)的主要代表种。
  7.海萝属(Gloiopeltis)
  藻体直立,紫红色,具不规则叉状分枝,圆柱状或扁压,内部组织疏松或中空,具中轴细胞,由中轴细胞向外放射式分枝,分枝末端小细胞念珠状,组成皮层。福建沿岸记录了海萝(Gloiopeltis furcata)和鹿角海萝(G.tenax)两种。其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内部组织疏松,成熟时中空,分枝基部常缢缩,枝端伸直、钝形;后者内部组织近中实,自始至终中轴可见,分枝常弯曲呈鹿角状,枝端尖细。
  两种海萝均为暖温带性海藻,前者是北太平洋两岸种类,后者是北太平洋西部特有。它们多生长在中潮区岩石、藤壶甲壳和牡蛎贝壳上。在风浪较大的地方可分布至高潮区下层。
  海萝在福建沿海,群众称为红菜、赤菜,常采集食用。据称,将其与鲷共煮,对风湿病和关节炎有一定治疗作用。但是,海萝的主要用途是提取海萝胶作为浆料,用于纺织印染工业,是配制印花浆的优良胶质。闻名广东的雄云纱就是用海萝胶浆的。
  8.蜈蚣藻属(Grateloupia)
  藻体直立,固着器圆盘状,常具短柄。不同种类,外形变化很大,可有叶状、羽状、掌状和二叉式分枝等形态。内部构造可分为皮层和髓部,皮层由排列成行、与表面垂直的小细胞组成,髓部有无色的星形细胞和由皮层内部生出的假根丝组成。福建沿海共报道了蜈蚣藻(Grateloupia filicina)、舌状蜈蚣藻(G.livi-da)、覆瓦蜈蚣藻(G.imbrica-ta)和宽叶蜈蚣藻(G.latissi-ma)等4种。其中,以前两种最为常见。其主要区别在于前一种藻体线形,不规则羽状分枝,后一种叶片状,有时可长出副枝。
  这两种蜈蚣藻均为暖温性海藻。前者在世界各地暖温水域均可见到,生长于中、低潮区的石沼中,有时长在泥砂滩流水处的碎石上;后者为北太平洋西部特有,生长于低潮区石沼中或大干潮线附近岩石上。
  它们均可食用或作浆料。有的地方,还将舌状蜈蚣藻用作驱蛔虫药。
  9.海柏属(Polyopes)
  该属种类在中国只记录海柏(Polyopes polyideoides)一种,并且只分布在福建的平潭、莆田、厦门等地,以平潭产量最多。该种藻体丛生,深紫红色,老时淡黄色,高5~15厘米,固着器盘状。枝二叉式分枝。下部圆柱状,色深,较硬;上部略扁压,色浅,稍软。枝端钝头,藻体常有轻微缢缩处,并偶有小育枝。
  该种为北太平洋西部特有的暖温带性海藻。生长于低潮区的岩礁上,在中潮区较隐蔽的石沼中也可见到。
  该种在产区过去用作猪饲料,现被用作制造琼胶的辅助原料。
  10.沙菜属(Hypnea)
  藻体直立,丛生,或错综缠结,多圆柱状;向各方向分枝,枝上被有疏密不等的刺状小枝。内部构造单轴型,中轴一般相当明显。福建已记录了鹿角沙菜(Hypnea cervicornis)、长枝沙菜(H.charoides)、密毛沙菜(H.boergesenii)和冻沙菜(H.japonica)等4种。最常见的是前两种,后两种仅见于东山岛和外海的兄弟屿。它们的主要区别是:鹿角沙菜薄体错综缠结,分枝广开,腋角圆,有时垂直于主干,藻体上部枝逐渐变细,末枝短小尖锐,形似鹿角;长枝沙菜藻体仅基部稍缠结,有一及顶主干,互生分枝,腋较狭,末枝细长;速毛沙菜藻体直立,分枝较少,粗状,枝上密被单条或叉分的刺状小枝;冻沙菜的最显著特启是其小枝顶端常形成弯曲的钩状膨大部分。
  鹿角沙菜和长枝沙菜属泛亚热带性海藻,而密毛沙菜和冻沙菜则分别为北太平洋西部判有的热带性和亚热带性海藻。它们大多生长于大干潮线附近的岩石上或缠绕于其他藻体上。
  沙菜属的种类可作饲料、浆料,也可用作制造琼胶的配合原料。
  11.江蓠属(Gracilaria)
  1.真江蓠外形2.真江蓠横切面3.囊果(球形或半球形)4.脆江蓠外形5.脆江蓠囊果(锥形)6.芋根江蓠外形7.扁江蓠外形
  藻体直立,丛生,圆柱状或扁平叶状。色暗红或略带绿,软骨质,互生或二叉分枝。固着器盘状。内部构造分皮层和髓部,皮层由较小的含有色素体的细胞组成,髓部由大的薄壁细胞组成。四分孢子囊长在皮层内,十字形分裂。囊果球形或圆锥形,突出体表,果被与产孢丝之间有滋养丝。福建沿海共记录了8种,即:真江蓠(Gracilaria asiatica)(异名:G .verrucosa)、真江蓠郑氏变种(G.asiatica v.Zhengi-i)、脆江蓠(g .chouae)(异名:G .bursa —pastoris)、芋根江蓠(g .blodgettii)、扁江蓠(g .textorii)、舌江蓠(G.lingula)、巨孢江蓠(G.megaspora)和细基江蓠繁枝变种(G.tenuistripitata v. liui)等。较常见的如:真江蓠、脆江蓠、芋根江蓠、扁江蓠等。
  (1)真江蓠
  藻体紫褐色,有的略带绿色或黄绿色。分枝互生或偏生,分枝基部略有缢缩。细胞自皮层向内逐渐增大。囊果球形或半球形。
  该种是世界性暖温带性海藻,多生长在有河水注入、肥沃、平静的内湾泥砂滩的石砾、贝壳上,分布潮区广,从高潮区至低潮区均可见到。
  (2)脆江蓠
  藻体紫红色。体质柔软而脆,易折断。分枝互生、偏生或二叉式分枝,分枝基部较宽,不缢缩。细胞自表层向内突然增大。囊果圆锥形或半球状,顶端略尖或呈喙状突起。
  该种为泛亚热带性海藻。一般生长在低潮区的碎石块、贝壳上,也生长于大干潮线附近的深水石沼中。
  (3)芋根江蓠
  藻体暗红至暗绿色。体质很脆,易折断。分枝互生、偏生或叉状,分枝基部骤然收缩,常形成一个极细的尖点。囊果圆锥形。
  该种为亚热带性海藻。大多生长在内湾有淡水注入的沙滩上,主要分布于中、低潮区。
  (4)扁江蓠
  藻体紫红至暗紫红色。扁平叶状,革质,大多呈不规则叉状分枝。细胞自表层向内突然增大。囊果球形或半球形。
  该种为太平洋区暖温带性海藻。大多生长于较平静海湾大干潮线附近的岩石上。
  江蓠属的种类有较高经济价值,是当前琼胶工业的主要原料。也是南方鲍鱼养殖的主要饵料。许多地方有开展江蓠人工养殖或半人工养殖。福建省江蓠养殖有广阔的前途,养殖品种主要考虑真江蓠、脆江蓠、芋根江蓠和细基江蓠。
  12.龙须菜属(Gracilariopsis)
  福建省记录了绳状龙须菜(Gracilariopsis chorda)一种,因其外形与江蓠非常相似,故曾被鉴定为绳江蓠(Gracilaria chorda)(异名)。现根据其囊果内部的产孢丝与果被之间无滋养丝相连,而归入龙须菜属。该种的其他一些特征是:有较明显的主枝,分枝往往单条,与主枝相似。内部构造皮层由3~4层稍厚的小细胞组成,最外层细胞呈方形。
  该种是亚热带或热带性海藻。多生于中、低潮区的沙石上,有的还可部分埋于沙中。在风浪较小有少量淡水注入的内湾,生长尤为茂盛。
  该种也是提取琼胶的原料。是台湾省的养殖品种之一。
  13.叉枝藻属(Gymnogongrus)
  该属在福建沿海只记录了一种扇形叉枝藻(Gymnogongrus flabelliformis)。藻体紫红色。软骨质至角质,丛生,高4~10厘米。固着器小盘状,向上生出窄线形二叉分枝,枝扁压,幅1.5~2毫米,分枝间距离很近,分枝整体几乎在同一平面上,有如扇形。内部构造分皮层和髓部,皮层细胞很小,髓部为大的多角形细胞。
  该种是北太平洋西部特有的暖温带性海藻。生长于中潮区石沼周围和低潮区岩石上。
  该种可食用和作浆料,也可作为琼胶工业的配合原料。
  14.角叉菜属(Chondrus)
  该属在福建省沿岸也只记录了一种角叉菜(Chondrus ocellcitus)。藻体紫红色,顶端常变绿。软骨质或革质,丛生于壳状固着器上。基部亚圆柱形,稍上扁压成楔形,上部叉状分枝数次,高5~10厘米,扁平坚韧,整体亦近扇形,腋角宽圆,顶端舌状、钝形,二裂或有浅凹。内部构造,分皮层和髓部,髓部由细长藻丝组成。
  该种是北太平洋西部特有的暖温带性海藻。生长于中低潮区风浪较平静的岩石上。
  该种可食用和作浆料。角叉菜胶(即:卡拉胶)最早是从该种藻体提取。
  15.杉藻属(Gieartina)
  藻体暗红色。直立或倾卧,单条或分枝,圆柱状、扁压或叶状。体表可生出乳头状或舌状突起。髓部由无色藻丝组成,皮层由辐射状排列紧密的数层小细胞组成。福建记录了小杉藻(Gigartina intermedia)、线形杉藻(G •tenella)、太平洋杉藻(G.pacifica)等3种,以前两种最为常见。其主要区别是,前者藻体伏卧,密密重叠成团块状,蔓延在岩石上,接触岩石的匍匐部分常长出瘤状固着器,以增加附着力量,枝稍有分枝,扁压,强烈反曲;后者直立、线形,羽状分枝,互生或对生。
  上述两种杉藻均为暖温带性海藻。大多生长在风浪较大的中潮区下层至低潮区的岩石上。其中,小杉藻在有些地方的中潮区下层常可成片生长,成为群落的代表种之一。
  杉藻可食用,食用方法可与肉共烧,也可煮成凝胶冻。
  16.鹧鸪菜属(Caloglossa)
  该属的种类在福建沿海有两种:鹧鸪菜(Caloglossa leprieurii)和川石鹧鸪菜(C.chuartshiensis)。其中,鹧鸪菜有着广泛分布。其藻体暗紫色,丛生,高只有1~4厘米,薄叶状,不规则叉状分枝,分枝处常缢缩成节和节间部。叶片中央部分有长细胞连绵延伸至顶端,似中肋,中肋的分枝点常生出一些次生副枝或毛状根。
  该种为泛亚热带性海藻。主要生长的河口区高、中潮区的岩石上、红树林树干上或防波堤岸边。
  鹧鸪菜自古以来就成为中国劳动人民用以驱除蛔虫的药用海藻。远在明嘉靖九年(1530年)出版的《漳浦县志》上就记载有“鹧鸪菜生海石中,散碎,色微黑,小儿食之,能下腹中虫”。漳浦一带居民每年3、4月间仍有采集、制成菜饼状晒干出售。
  17.软骨藻属(Chondria)
  福建记录有粗枝软骨藻(Chon-dria crassicaulis)、丛枝软骨藻(C.dasyphylla)、琉球软骨藻(C .ryukyuensis)等3种,其中,粗枝软骨藻分布较为广泛。该种藻体浅紫红色至黄色,有时可呈淡绿色。多肉、软骨质。圆柱状,老时扁圆,下部细,中间粗,不规则地向各方生出小枝,分枝基部略收缩,顶端钝圆,正在生长的枝顶端生有分枝毛丝体。内部构造,中间有一个中轴细胞,周围有5个围轴细胞。
  该种为暖温带海藻。主要生长在低潮区至潮下带的岩石上。
  该种可食用。日本还将该属的有些种类用作驱蛔虫药。建议有关部门分析研究,是否可利用。
  (三)褐藻门(Phaeophyta)
  褐藻门的藻类都是多细胞体,没有单细胞和群体的种类。色素体含叶绿素A、叶绿素C、叶黄素、胡萝卜素,还含有一种藻褐素,故藻体通常呈棕褐色、黄褐色或暗褐色。其光合作用产物为褐藻淀粉和甘露醇。褐藻可进行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无性繁殖产生游动孢子或不动孢子,有性繁殖产生配子,配子梨形,侧生两条不等长的鞭毛,可有同配、似配和卵配等三种生殖形式。
  1.水云属(Ectocarpus)
  藻体为异丝体,由单列细胞组成并生分枝。细胞单核。色素体侧生、带状或盘状。大多数种类由主轴基部生出假根固着于基质上,有的可伸入其他藻体内生长。孢子体可产生两种类型的孢子囊,即:单室孢子囊和多室孢子囊。单室孢子囊产生游孢子时经减数分裂,萌发成配子体;多室孢子囊产生的游孢子不经减数分裂,直接萌发成新的孢子体。
  该属的种类在福建沿海记录了水云(Ectocar pusarc-tus)[异名:E.confervoides]、长囊水云(E .siliculosus)和简单水云(E.simplex)等3种。以前两种较为常见。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多室孢子囊的形态,水云的多室孢子囊短锥形至梨形,末端无毛;长囊水云的多室孢子囊细长,末端有一长的无色毛。
  上述两种水云是冷温性海藻,生于潮间带岩石上或石沼中,也常附生于其他藻体上,是海藻人工栽培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的害藻。
  2.铁钉菜属(Ishige)
  藻体圆柱状或扁平叶状,复叉状分枝。暗褐色。固着器小盘状,有一短柄。内部构造分内外两层,内层为错综繁密的藻丝组成。福建沿海有铁钉菜(Ishige okamurai)和叶状铁钉菜(I.sinicola)两种。其主要区别是,前者藻体圆柱状或略扁压,稍有棱角;后者叶状、扁平,有时在枝的上部(顶端稍下方)可膨起,内部中空,类似气囊。
  这两种铁钉菜均为亚热带性海藻。前者是北太平洋西部特有,生长于风浪冲击较大的中、高潮区岩石上;后者是太平洋两岸性的种类,生长在风浪较小的低潮区岩石上或石沼中。
  两种铁钉菜均可食用,食法多种多样,可捣碎加调味品拌食,也可蒸煮后沾酱油食。
  3.萱藻属(Scytosiphon)
  福建省沿岸只有萱藻(Scy-tosiphon lomentarius)一种。藻体褐至深褐色,单条、丛生、直立、管状(幼时中实,稍后中空),有时扁压或扭曲,常缢缩成节。内部构造分髓部和内外皮层,细胞由内向外逐渐变小。成熟的藻体表面形成单列的多室孢子囊。
  该种是泛暖温带性海藻。大多生长在潮间带中潮区的岩石上或石沼中,有时在高潮区的石沼中或低潮区岩石上也可见到。一般而言,生长在高潮区的比较细小,常无缢缩的节;生长在中潮区以下的则较粗长,并且多缢缩成节。
  该种是食用海藻。可直接炒吃或与肉作成馅包饺子。还可沾酱油烘干作下酒料。
  4.囊藻属(Colpomenia)
  福建省沿岸也只有囊藻(Colpomenia sinuosa)一种。其藻体黄褐色至暗褐色。成体囊状中空,球形至不规则形状,老时常破裂。内部构造分髓部和皮层。髓部由2~5层大的近似圆形的细胞组成;皮层由2~3层方形或多角形小的细胞组成。多室孢子囊可单列或两列,孢子囊间还常杂有棍棒状隔丝。
  该种为暖温性种类,大多生长在低潮区岩石上,或附生于其他藻体上。是一常见种,是养殖害藻之一。
  5.鹅肠菜属(Endarachne)
  福建沿岸有鹅肠菜(Endarachne binghamiae)一种。藻体黄褐至暗褐色。丛生、扁平叶状,高10~30厘米,幅宽2~4厘米。固着器小盘状,上有一短柄,叶片全缘而皱褶。内部构造分三层:外皮层细胞近方形,细胞内含有色素体;内皮层细胞近圆形,细胞壁较厚;髓部是由分枝丝状体交织而成。繁殖时由表面细胞形成多室孢子囊,孢子囊间没有隔丝,成熟时叶片出现许多褐色斑点。
  该种是太平洋两岸暖温带性海藻。生长在风浪不太大的中、低潮区的岩石上。全省各地几乎都可见到。
  鹅肠菜是一种相当受人们欢迎、营养丰富的食用海藻,可与鱼、肉共烧,也可蒸煮取出沾酱油食用。
  6.海带属(Laminaria)
  中国只有海带(Laminaria japonica)一种。在福建沿海没有自然生长的个体。它是1957年开展海带南移人工养殖而引入的一个品种。其藻体暗褐色,革质,叶片单条、带状,不分枝,明显地分为固着器、柄部、叶片三部分。固着器为数回叉状分枝的假根组成;柄部粗短,下部圆柱形,向上略扁压;叶片狭长、全缘、具有波状褶皱。生长点位于柄与叶片交界处,属居间生长。内部构造分表皮、皮层和髓部三层组织,表皮由1~2层方形小细胞组成,内含色素体;皮层由大的薄壁细胞组成,由外向内逐渐增大;髓部则由许多无色的髓丝组成。
  海带是一种冷温带性海藻。人工养殖采用筏式养殖,在水深、透明度高、水质肥沃的海区生长较好。生长适温5~15℃,超过20℃时则停止发育。
  海带营养丰富,是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喜爱的菜肴食品。而且还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本草纲目》上记载:“海带主治十二种水肿,瘿瘤结气、瘘疮”;“对项下臃肿,其囊渐大欲成瘿者”,也用海带治之(指的是可治甲状腺肿大);20世纪90年代以来,还从海带中提取‘藻酸双酯钠’,用以防治缺血性心脑疾病。此外,海带还可作为多种工业原料,综合利用提取褐藻胶、甘露醇、碘、氯化钾、褐藻淀粉、粘质等产品。
  7.昆布属(Ecklonia)
  福建省沿海有昆布(Ecklo-nia kurome)一种。藻体深褐色,革质。高30~100厘米,外形明显地区分为固着器、柄部、叶片三部分。固着器粗壮,由树枝状二叉式分枝组成;柄下部圆柱状,近叶片处扁平;叶片中部稍厚,自两侧羽状分枝或复羽状分枝,叶片边缘有稀疏的齿状突起,表面略有皱褶。整体略呈掌状,故俗称“鹅掌菜”。其内部构造与海带相似。
  该种是北太平洋西部特有的暖温带性海藻。生长在水深流急、水质较肥沃的大干潮线附近至潮下带7~8米深处的岩石上。
  该种可食用和药用。其营养价值不亚于海带。据产地居民称,此藻可治热症、泻肚、便血和妇女产后营养。其褐藻酸、甘露醇、碘、钾的含量也很高,可考虑综合利用。虽然野生资源有限,但由于它是一种暖温带多年生海藻,在福建沿海开展人工栽培,更有其优越的环境条件。
  8.马尾藻属(Sargassum)
  藻体分为“固着器”、“茎”、“叶”三部分。固着器形态多种多样,有盘状、圆锥状、瘤状、假根状等等;‘茎’(主干)通常圆柱状至扁压,可向四周辐射分枝或两侧分枝;“叶”扁平至棍棒状。藻体还有各种形状的气囊,以使藻体浮起直立,利于接受阳光进行光合作用。繁殖时产生生殖托。该属的种类在福建已记载有:羊栖菜(Sargassum fusiforme)、半叶马尾藻(s .hemiphyllum),铜藻(s .horneri)、海忝子(S.miyabei)、裂叶马尾藻(s .siliguastrum)、鼠尾藻(s .thunbergii)、亨氏马尾藻(S.henslowianum)、展枝马尾藻(S.patens)和瓦氏马尾藻(s .vachellianum)等9种。现将前7种作简单记述。
  (1)羊栖菜
  藻体黄褐色,肥厚多汁,高15~40厘米,可达2米以上。固着器假根状。主干直立圆柱状。叶的变异很大,长短不一,形状也多,呈细匙形、棍形、线形,匙形叶两缘常有粗锯齿或波状缺刻。气囊形状也多,有球形、纺锤形或梨形等。生殖托圆柱状或长椭圆形,钝头,单条或偶有分枝。雌雄异株。
  该种是北太平洋西部特有的暖温带性海藻。生长于浪冲击较大的中潮区下层至低潮区的岩石上。
  羊栖菜是人们普遍喜欢的食用海藻。福鼎县居民都在妇女分娩时食用;宁德、福安一带居民常将其与鱼同煮,冷却成冻,切成碎块食用;平潭居民将其煮后切碎做馅蒸包子。羊栖菜的药用价值也很高,《本草纲目》上记载,有主治“瘿瘤结气”、“利小便”、“治奔豚气、脚气、水气浮肿、宿食不消”等功用。中药铺中的“海藻”一味,实际上指的就是这种。
  20世纪90年代以来,浙江洞头一带开展该种的人工栽培养殖,产品大多销往日本,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福建省沿海大多海区也很适宜于该种生长,应考虑人工养殖。
  (2)半叶马尾藻
  藻体黄褐至暗褐色,高30~100厘米以上。固着器假根状有匍匐枝。自上生出主枝,枝互生,线状。叶片除基部的外,大部分叶子左右不对称,一侧向外弧形弯曲,无中肋,叶缘有粗齿。气囊在体下部的为倒卵形,顶圆;上部的常为纺锤形或椭圆形,顶端尖,边缘和顶端有翼状突起。生殖托圆柱状,单条或排列成总状。(见图4-52之4)。
  该种是北太平洋西部特有的暖温带性海藻。生长在风浪较大的低潮区至潮下带1米左右深的岩石上。
  该种过去只被用作肥料,现在成为褐藻胶工业的原料。在南方中药铺中出售的“海藻”中常有数量较多的半叶马尾藻。
  (3)铜藻
  藻体黄褐色,高一般为0.5~2米,可达8米。体质较纤细。固着器裂瓣状。主干圆柱状,一般单生,基部常有刺状突起。枝上有纵向的浅沟。叶具中肋,中肋至叶尖处逐渐消失,叶缘向中肋处羽状深裂。气囊圆柱状,顶端冠一小裂叶。生殖托圆柱状,顶生或腋生。
  铜藻是北太平洋西部特有的暖温带性海藻。生长在低潮线附近的深水沼中至潮下带数米深处的岩石上。
  东南沿海居民多以该种作肥料和代替《本草纲目》中的“海藻”作药用。
  由于其褐藻胶的品质好,且较易提取,应是中国东南沿海建立褐藻胶工业最有希望的原料。
  (4)海忝子
  藻体暗褐色,0.5~1米高,可达2~3米。固着器盘状。上生一圆柱状主干,主干约2~3厘米。主枝多条,从主干顶端螺旋状地紧密生出,形成假丛生。主枝呈圆柱状,光滑无突起,但有3~5条纵沟,轻度扭转。叶片形状变化很大,可有披针形、倒卵形、亚楔形、亚匙形等,还有少数斜楔形叶,边缘有粗齿,两边不甚对称。叶片无中肋,但叶下部略为膨起。气囊也多变化,幼时纺锤形或长椭圆形,成熟时为亚球形或倒梨形,顶端一般圆滑,少数有微小突起或具有线形冠叶。生殖托一般单条,偶有分枝,总状排列。雌雄同株且同托(见图4-53之2)。
  海忝子也是北太平洋西部特有的暖温带性海藻。生长于大干潮线附近至潮下带数米深的岩石上。用途与上述马尾藻相同。
  (5)裂叶马尾藻
  藻体暗褐色,一般为0.5~1米高,可达2米。体质粗硬。固着器圆锥状或盘状。主干圆柱状,2~3厘米,其上生出数条粗壮而扁压的初生枝。近基部枝为三棱形、扭曲,上部枝近圆柱形。藻体上、中、下的叶片形态不同,下部的叶长而宽,近全缘,向下强烈反曲;中部的叶呈锯齿或重锯齿形;上部的叶狭细,有深裂,可裂至中肋。气囊通常椭圆形,有冠叶。生殖托单条,总状排列,生叶腋间。
  裂叶马尾藻也是北太平洋西部特有的暖温带性海藻。生长于潮下带1~5米深处的岩石上,有时在低潮区深水石沼中也可见到。
  该种在广东一带作为中药“海藻”的代用品。也可用作牲畜饲料和肥料。
  (6)鼠尾藻
  藻体暗褐色,高一般为10~50厘米,可达1米以上,固着器扁平盘状,常有裂缝。上生一主干,主干较短,只有3~7毫米,圆柱状,上面有鳞状叶痕,顶端长出数条初生枝,初生枝幼期密密覆盖着螺旋排列的小鳞片叶,形似鼠尾,其后由鳞片叶腋间长出次生枝,枝上有纵沟纹。叶片丝状、披针形、斜楔形或匙形。气囊小,纺锤形或倒卵形,顶端尖。生殖托长椭圆形或圆柱状,单生或数个集生于叶腋间,雌雄异株。(见图4-54之2)
  鼠尾藻也是北太平洋西部特有的暖温带性海藻。生长于中、低潮区岩石上,有时在高潮区的石沼中也可见到。
  鼠尾藻可用作制造褐藻胶的配合原料。有的地方将其烧灰提取氯化钾。
  (7)亨氏马尾藻
  藻体深黄褐色,高50厘米至1米以上。固着器圆盘状。主干较短,1~2厘米,自上生出数条主枝,主枝线状、扁压,侧枝同型。叶片在藻体下部的较宽,偶有分叉现象;上部的叶狭细披针形,有浅而锐的锯齿。中肋十分明显,直达叶尖,毛窝各一列散布于中肋两侧。气囊通常近球形,顶圆。生殖托圆柱状,顶端略细,单条或稍分枝,总状或复总状排列。
  亨氏马尾藻是亚热带性海藻,为中国特有的种类。生长于低潮带至潮下带的岩石上。在福建主要产于东山及其附近岛屿。
  其用途与其他马尾藻类似,可作药用、肥料、饲料,也同样是褐藻胶工业的原料。
  (四)绿藻门(Chlorophyta)
  绿藻门的藻类形态复杂多样,有单细胞、不定群体、球状体、丝状体、膜状体、异丝体、管状体等等。藻体草绿色,其色素体所含的色素与高等维管束植物相似,含有叶绿素A、叶绿素B,叶黄素和胡萝卜素。叶绿体内有1至多个造粉核,光合作用产物为淀粉。细胞壁含有纤维素。繁殖时产生的浮动细胞(游孢子或配子)前端有2条或4条等长的鞭毛。繁殖方式可进行营养繁殖、无性繁殖、有性繁殖。在有性繁殖中可有同配、似配和卵配三种形式。
  1.丝藻属(Ulothrix)
  福建沿岸记录了软丝藻(Ulothrix flacca)和缠绕丝藻(U.implexa)两种。以软丝藻最为常见,其藻体鲜绿至暗绿色,质柔软,为单列细胞不分枝的丝状体。细胞短圆筒形,宽10-25微米,长为宽的1/4-3/4。体下部的细胞较长,近基部的细胞向下延伸成固着器附着于基质上。细胞单核,色素体环状,环绕于细胞内壁四周,有造粉核1~3个。孢子囊由藻体成熟细胞直接形成,游动孢子具4条鞭毛,顶生。
  软丝藻是世界性的温带种类。生长在中潮区上层潮水激荡处的岩石上。常成片生长成绿绒毛状。
  该种是福建沿海产地人民群众的一种优美的副食品,以南日岛、乌丘屿产量最大,据称,乌丘屿年产约3000斤。群众一般用卷采法将其推滚成卷,每卷长约5厘米,径约1厘米。在莆田市场上所见到的一种绿色绳状物即为此藻。食法是将卷剪碎,于锅内用麻油酥干沾酱油食用。
  2.礁膜属(Monostroma)
  福建沿岸只报道礁膜(Monostroma nitidum)一种。藻体亮绿色至黄绿色。是单层细胞组成的膜状体。体质柔软而具有光泽。大小一般只有2~6厘米,可达15厘米。厚度只有24~30微米。幼体时呈囊状,但很快就破裂成为不规则的膜状体,其边缘有许多皱褶。藻体表面观细胞略近圆形,有两两成对现象。
  礁膜是北太平洋西部特有的暖温带性海藻。主要生长在高潮区下层至中潮区上层的岩石上,在泥砂滩的碎石块上也常可见到。其盛产期在3、4月间。
  礁膜是绿藻中食用价值最高的一种,有绿色紫菜之称。其体软味美,常用作调味品。在《海澄县志》中就有“青菜(指礁膜)冒生海石上,色绿,状似紫菜而质薄,味也滑美”的记载。沿海居民于初春大量采集晒干,除在当地销售外,在抗日战争前还部分销往南洋。在绿色食品盛行的今天,可考虑开展该种的人工养殖。
  3.石莼属(Ulva)
  藻体浅绿至青绿色,为多细胞膜状体,具有两层细胞。基部的固着器由营养细胞向下延伸的假根丝组成。其孢子体和配子体在外形上无法区别。无性繁殖产生的游孢子梨形,前端有鞭毛4条。有性繁殖产生配子,其外形与游孢子相似,但前端只有2条鞭毛。配子体有时可进行孤雌生殖。福建沿岸有该属的种类4种,它们是:石莼(Ulva lactuca)花石莼(U .conglobata)、裂片石莼(U .fasciata)和孔石莼(U.pertusa)。其中,前两种最为常见。其主要区别在于:石莼藻体长宽略相等,边缘有波状绉褶,切面观细胞亚方形;孔石莼藻体表面有孔,切面观细胞长方形;花石莼(蛎菜)外形重叠呈花朵状;裂片石莼则藻体呈不规则的二叉式分裂。
  石莼是泛暖温带性海藻,生长在中潮区至低潮区岩石上;花石莼为北太平洋西部特有的暖温带性海藻,主要生长在中潮区被有细沙的岩石上;裂片石莼是亚热带性海藻,生长在低潮区石沼中或大干潮线附近的岩石上;孔石莼为北太平洋西部特有的温带性海藻,主要生长在低潮线附近岩石上。
  石莼类幼时可食用。成熟藻体可作饲料。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据《本草纲目》上记载,有“下水,利小便”功效。福建南部和广东一带常用作清凉剂,用以冲泡凉茶。东山县的中医,还将其与铜藻合用,治疗热毒、生疮等症。
  4.浒苔属(Enteromorpha)
  藻体绿色,管状、中空或边缘分离中空,体壁由一层细胞组成,单条或分枝。从基部细胞向下延伸出许多假根丝组成盘状固着器固着于基质上。繁殖方式与石莼类同。该属的种类很多。福建沿岸共记录了浒苔(Enteromorpha prolifera)、条浒苔(E .clathrata)、扁浒苔(E.compressa)、肠浒苔(E .intestinalis)、缘管浒苔(E.linza)、管浒苔(E .tubulosa)和直立浒苔(E.erecta)等7种。其中,产量最大,经济价值最高的是浒苔和条浒苔,此外,扁浒苔、肠浒苔、缘管浒苔也较常见。它们的主要区别是,浒苔藻体具有明显的主枝,分枝较多,较主枝为细。细胞表面观圆形至多角形,藻体基部或至少在分枝基部细胞排成纵列;条浒苔分枝有单列枝和多列枝之分,即使是多列枝,顶端也往往有1~12个单列的细胞,藻体细胞表面观方形至长方形,自基部至顶端细胞排成纵列;扁.浒苔藻体基部分枝较密,上部分枝较疏,分枝基部略有缢缩,上部较膨大,分枝与主干形状相似,细胞表面观圆形至多角形,除基部外,细胞皆不排列成纵列;肠浒苔藻体只在基部有少许分枝,单条或丛生,藻体表面有许多皱褶或扭曲,上部膨胀成肠形,细胞表面观圆形至多角形,不纵列,藻体切面观细胞位于单层藻体外侧;缘管浒苔藻体单条、丛生、带状,常螺旋状扭曲,其最大特点是藻体中间两层细胞相连,只有在叶缘部分两层细胞分离成中空。
  上述浒苔种类,大多是泛暖温带性或温带性海藻,主要生长在中潮区的岩石上,石沼中,在内湾泥砂滩的碎石、贝壳上往往生长更旺盛。
  浒苔属的所有种类均可食用,但民间利用最多的是浒苔和条浒苔。福建主要将其洗净晒干,油酥作为春饼的调味品,也有盐溃做早菜的。浙江省除鲜吃外,主要将其晒干制成苔条粉储存,并用此粉制作各类苔条饼。由于福建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应该进一步考虑其他方面用途,如:制作蔬菜饼干辅助配料、方便面等。
  5.羽藻属(Bryopsis)
  福建沿岸只记录了羽藻(Bryopsis plumosa)一种,其藻体是一个无横隔壁的多核细胞体,高5~10厘米。深绿色、有光泽,直立、丛生。藻体分化成根状枝和直立枝,直立枝羽状分枝如羽毛状,下部的分枝长,上部的分枝短,整体呈塔形。
  羽藻是暖温带性海藻。生长在低潮区石沼中或低潮线附近的岩石上。是常见种。经济价值不明。
  6.蕨藻属(Caulerpa)
  藻体是一管状多分枝的多核细胞体。由假根枝、匍匐枝和直立枝三部分组成。福建沿岸记录了3种:冈村蕨藻(Caulerpa okamurae)、总状蕨藻棒状变种(C.racemosav .clavifera)和绒毛蕨藻(C.webbiana)。三者的主要区别是,冈村蕨藻的匍匐枝裸露,直立枝单条或分枝,上面的小枝长椭圆形或棍棒状,对生、互生或轮生;总状蕨藻棒状变种的匍匐枝裸露,直立枝单条,直立枝上向各方面长出小枝,小枝球形或茄子形,上部膨大,顶端圆;绒毛蕨藻藻体小,匍匐枝密被绒毛,直立枝不规则分枝,上面密集轮生小枝,小枝数回叉状分枝,顶端钝或微突。
  上述三种蕨藻均为热带性海藻,在福建属稀有种,只见于东山及附近岛屿。通常生长在低潮区石沼中至潮下带岩石上。也见于低潮区的细沙滩上。
  蕨藻可食用,据称将其洗净沥干,用猪油或花生油煎炸,味道极美。
  7.松藻属(Codium)
  藻体深绿色,海绵质。外形变化很大。由多方错综分枝的管状丝组成。髓部丝较松弛,表皮为排列紧密的棒状胞。所有的管状丝中无真正的隔壁,故整个藻体实际上也是一个多分枝的多核细胞体。福建沿岸共记录了刺松藻(Codium fragile)、长松藻(C.cylin-dricurn)和叉开松藻(C.divarica-tum)等3种。以前两种最为常见。其区别在于:刺松藻体小,一般高10~30厘米,正叉状分枝,越向上分枝越密,分枝腋间狭窄,枝顶端钝圆,表层的棒状胞圆柱状或棍棒状,长为宽的4~7倍,顶端尖锐,膜厚,还常有毛状突起;长松藻体高,一般有1~1.5米,有的可达数米,不甚规则的叉状分枝,下部分枝的距离长,上部分枝的距离较短,分枝处通常扁压,有的可扩大成三角形、楔形、甚至方形,其表层棒状胞多为椭圆形或倒卵形,长为宽的5~6倍,顶端圆,膜薄。
  刺松藻是泛暖温带性海藻。生长在中、低潮区的岩石上或石沼中。长松藻是亚热带性海藻。生长在外海较静隐内湾的潮下带岩石上,有时在潮间带泥砂滩涂积水的碎石块上也可见到。
  刺松藻可食用,但不普遍。在历代医书上称为水松。在《名医别录》、《本草拾遗》、《本草纲目》中均有记载:“水松叶如松,丰茸,食之,主水肿”、“气味甘”、“咸寒无毒”。长松藻可作饲料和肥料。
  三、红树林
  红树林是生长于热带、亚热带海岸和河口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该群落中的所有木本植物称为红树植物。红树林因受潮汐的影响,具有水陆两栖现象,其结构与功能既不同于陆地生态系统,也不同于海洋生态系统的特点,是一种独特的海陆边缘生态系统。
  红树林具有广泛的经济效益。首先,它是海洋初级生产者之一,是许多海洋鱼虾贝类的栖息、觅食、繁殖的良好场所;其次,红树林由于其根系发达,枝叶茂盛,是海岸防护的优良物种,能使沿岸居民的生命财产和农田在风暴潮灾的侵害下,避免或减少损失;其三,许多红树植物可为人们提供建材、柴薪、食品、饲料、药物和其他工业原料;其四,红树林本身及红树林区内的动植物、微生物等蕴藏着可以适应咸淡水交迭的环境生存的丰富的基因库;其五,红树林湿地是水鸟迁徙歇脚和繁殖地;其六,可利用红树林的景观资源,开辟旅游景区和文化教育基地。
  福建省是中国红树林自然分布最北的省份,也是中国人工营造红树林历史最悠久的省份。已知的红树植物有:卤蕨(Acrostichum aureum)、木榄(Bruguiera cylindrica)、秋茄(Kandelia candel)、老鼠勒(Acanthus ilicifolius)、厦门老鼠勒(a.xiamenensis)、海漆(Excoecaria agallocha)、桐花树(Aegiceras cormiculatum)、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等8种。主要种类分述于下:
  (一)木揽
  乔木或灌木,高6~8米,有曲膝状的呼吸根伸出滩面。叶对生,革质,通常为狭椭圆形,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钝或楔形;叶全缘,干时背卷;叶柄长2~5厘米,托叶长圆形,早落。花单生,红色;花萼钟形,具10~14枚裂片,裂片与萼管等长或稍短;花冠裂片与萼裂片同数;雄蕊为花瓣数的2倍,成对生于花瓣上,花药线形;子房下位,与萼管下部合生,2室,每室有胚珠2枚。果实包于萼片内且两者合生,1室,种子1。种子离母树前发芽,胚轴纺锤形,黑绿色,幼时暗红色,稍有棱角,长15~25厘米。
  木榄生于淤泥深厚、表土较为坚实的滩涂上,是中内滩群落的主要树种之一。福建仅在漳浦县以南有分布。木榄的胚轴,民间用来治糖尿病,也可将其捣碎,水煮口服,作为腹泻的收敛剂。
  (二)秋茄
  乔木,高达6~10米,莲基部较粗,具板状根或密集小支柱根。叶交互对生,革质,长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5~12厘米,宽2~5厘米,顶端圆或钝,基部楔形,叶柄长1~2厘米。聚伞花序腋生,有花3~5朵;小苞片杯状,5裂,包住花萼基部;花萼5~6深裂,裂片线形,结果时反曲;花瓣5,白色,2深裂;雄蕊多数,花丝纤细,长短不一,分离;子房下位,幼时3室,每室2胚珠,结果时只存一室,种子一颗(偶有两颗),种子于果离母树前发芽,胚轴瘦长,棍棒状,光滑,长达20~30厘米。
  秋茄在中、内、外滩的淤泥地均可生长,对温度和潮带的适应性较强,是北半球最抗寒的种类,在福建省分布最广,也是唯一能自然分布至福鼎县的红树植物。秋茄的胚轴经加工后可以食用。其根捣碎煎服能治疗风湿性关节炎。
  (三)老鼠勒
  灌本或亚灌本,高0.5~2米,基部丛生,少分枝。叶对生,革质或薄革质,长椭圆形或披针状长圆形,先端急尖或截平,边缘波状浅裂至羽状分裂,裂片有刺,中脉粗大,叶柄极短,有时基部有一对硬刺。穗状花序顶生;苞片2枚对生,阔卵形;小苞片1对,卵形;花萼裂片4,两两相对;花冠白色或白紫色相间;子房上位,2室,每室胚珠2枚。蒴果长圆形,长1.5厘米,种子4枚,淡黄色,圆肾形,扁平,有一疏松种皮。
  该种生于潮汐可达到的滨海内滩,常生于红树植物群落下的沟边泥泞处。在福建主要分布于厦门、九龙江口以南地区。
  该种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据分析,其根的提取液含有苯并噁唑啉、二十八烷醇、豆甾醇等7~8种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抗白血病的活性。海南澄迈县民间用其根捣碎水煮,加蜂蜜口服,认为是治疗乙型肝炎的特效药。外敷可治无名肿痛。
  (四)海漆
  落叶或半长绿乔木,高可达7~10米,最高可达20米。树皮棕褐色,小枝具刺激性乳性液汁。具表面根。叶互生,薄革质,近椭圆形,先端渐尖,基部钝圆或宽楔形,光滑无毛,近叶柄处有两个腺体;叶全缘或略有不明显的波纹状钝锯齿;叶柄长1.5~3厘米,托叶小,宿存。花雌雄异株,雄花成穗状总状花序,雌花成总状花序。子房3室,每室1胚珠,花柱外卷。蒴果球形。种子2枚,球形。
  海漆生于高潮线附近的泥滩或泥砂滩上,多长在红树植物群落的内缘。福建省云霄漳江以南有分布。
  海漆是有毒的植物,其乳状汁液可引起皮肤红肿、发炎,入眼可引起暂时性或永久性失明。民间曾用作箭毒或毒鱼。但是,海漆的木材具广泛用途,俗称“土沉香”,是建筑、包装箱、渔具等的良好材料。
  (五)桐花树
  灌木,高1~4米,常多枝丛生,老枝光滑,褐黑色或浅黑灰色,幼枝红色。叶互生,但顶端略对生或簇生,革质,倒卵形;叶顶端圆形,微凹,基部楔形,下延;叶色黄绿或浅绿;叶柄红色或褐色,极短。伞形花序,顶生或腋生,每一花序有10~30朵花;花蕾圆锥形,两性花,5基数,萼片革质,顶端广钝,基部厚,有明显的皱纹和黑点,呈右向旋转排列紧包着花冠;花冠白色,基部合生,裂片卵状披针形,反曲;雄蕊与裂片对生,花丝基部合生于花冠基部;雌蕊长约8毫米,子房上位,胚珠多数。蒴果柱形弯曲,顶端尖,长约3~8厘米,基部有宿存萼片包围。种子弯,于果离母树前萌发,胚轴为果实包裹的“隐胎生”。
  桐花树多生于河流出口处的泥滩上,对盐度的适应能力很广,在盐度4‰~35‰的范围内均能生长。福建省莆田以南均有分布。该种的树皮和种子含有毒性,在亚太地区民间用于毒鱼。
  (六)白骨壤
  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7~10米,枝和小枝具隆起的条纹,小枝方形,灰白色。叶对生,革质或纸质,卵形至椭圆形,叶面光泽无毛,叶背具短毛,呈灰绿色或灰白色;全缘,先端浑圆,基部楔形,下延;叶柄短无毛。聚伞花序密集成头状,顶生或腋生;花小,黄色或梧红色,苞片5,萼片5,花冠顶端4裂;雄蕊着生于花冠喉部,与花冠裂片同数互生;子房上位;果近球形;种子于果离母树前萌发,胚轴不突出果实外。
  该种生于泥砂滩上,常为群落的先锋树种,但在不同潮带均可见到,是一种在潮间带分布较广的种类。福建省在莆田县以南均可分布。
  白骨壤的果实富含淀粉,是红树植物中被作为食物利用得最多最广的植物。通常6~9月采收。食用时必须作一番加工,去掉苦涩味。该种果实已成广西一些地区宴会上的珍肴。厦门海沧镇居民也曾将其盐溃做早菜。其叶可作青饲料。此外,有报道称,叶捣烂外敷,可治脓肿;其树皮胶可外用作为避孕药品。
  福建省沿海居民对红树林在生态保护方面的功能早就有所认识,并有100多年人工营造红树林作为海岸防护林的历史。至1965年前后,红树林面积达719公顷,23个沿海县(市)有红树林分布。但是,由于围海造田、滥砍乱伐、兴建养殖场等,至1979年已降至302公顷。80年代末仅剩260公顷(不包括新近人工栽种面积),比1965年减少64%,只有7个县(市)有成片的红树林分布(见表4-1)。80%集中在厦门至云霄地区。此外,还应看到现有的红树林大多处于严重退化状态。因此,为了沿海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有必要加强红树林的研究与管理。1988年,经省政府批准,已在龙海县建立了“九龙江口红1^林自然保护区”(保护面积200公顷,现有林面积67公顷),规划中,拟建漳江口、福鼎鲎屿、宁德漳湾和厦门西港等红树林生态系自然保护区。
  第二节 海洋无脊椎动物
  海洋无脊椎动物包括海绵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虫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苔藓动物和棘皮动物等22个门,其中以节肢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和腔肠动物种类最多。中国海洋无脊椎动物已记录9482种,其中节肢动物有2971种,软体动物有2554种,环节动物有979种,腔肠动物有989种,棘皮动物有471种。福建省海洋无脊椎动物有3000多种。其中以海洋无脊椎动物主要生态类型有生活于水层中的浮游动物、栖息于岸边或海底的底栖生物。分布范围从滨海的潮间带到深度大于一万米的超深渊带。种类最多、数量最大、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主要是在大陆架区。它们许多种类可作为食品、药物、工业原料和农业肥料;也能把大量的有机碎屑和小型生物转化为鱼饵,在海洋食物链中它们是重要的一环。另有些种类却直接或间接地有害于人类,如某些钻孔和附着生物。此外,某些生物可以作为环境因子(如温度、盐度、海流和底质等)的生物学标志。
  一、浮游动物
  浮游动物是一类随波逐流漂浮于各个水层的小型动物,从表层到深海均有分布。在种类组成上,浮游动物主要包括原生动物、腔肠动物、甲壳动物、腹足动物、毛颚动物和被囊动物。这些类别几乎均为永久性浮游生物,其中甲壳动物的挠足类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此外,还有一些阶段性的浮游动物,如各种底栖动物的浮游幼虫及鱼卵和仔稚鱼。它们许多种类是经济鱼类的重要饵料基础。同时,有些种类对海流与水团的来龙去脉具有指示作用,是生物海洋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
  (一)原生动物(Protozoa)
  原生动物是一类仅有细胞膜或细胞质和1个或几个细胞核,最小及最原始的单细胞动物。它无组织或器官,其各种生命活动是依靠分化的细胞器来进行的,具有多细胞动物所具有的基本生命特征。海洋浮游原生动物如纤毛虫等是经济虾、贝类幼体的饵料,其数量变化会影响海产经济动物的生长及繁殖。但若繁殖过盛,会产生赤潮,对渔业造成危害。此外,有些种类如有孔虫类还可作为寻找石油的指示动物。现将常见种记述如下。
  1.有孔虫(Foraminiferia)
  身体为能动的变形虫状的细胞构成,具几丁质,钙质或硅质外壳,壳由呈单球状卵形,管状,分枝状或螺旋形的等特征单房室或多房室类型组成,个体一般为1毫米左右,较大者可达数厘米。伪足从壳孔伸出,细长或分枝或相互交叉的网状。大多数种类营底栖生活,浮游有孔虫较少,中国海区已约记录30种,在福建海域也有分布。
  2.钟虫(Vbriicella)和聚缩虫(Zoof/iamnium)
  钟虫体呈倒钟形,口缘略向外伸,表膜有时呈环形,有一根收缩柄,成体收缩柄附着在水生动植物体表上,收缩柄呈盘卷形或蜗牛形或锯齿形,钟虫虫体单独生活,以细菌和悬浮的颗粒为食。
  聚缩虫体形与钟虫相似,但聚缩虫是群体,群体肌柄的肌纤维丝相连。整个群体连动时同时收缩或伸长。群体大小可达数毫米。钟虫和聚缩虫在福建沿海常见。尤其在河口或港湾及近岸水域更为常见。它会附着在对虾的卵鳃体表及附肢上,严重影响对虾的游泳和捕食,对于对虾人工育苗及成体养殖会造成严重的危害。
  (二)腔肠动物(Coelenterata)
  腔肠动物是一类身体由内外胚层和中胚层所构成,具有辐射对称,有口,无腔门,具有消循腔(原肠腔)和刺细胞等特征的低等多细胞后生动物,并有世代交替现象。水母是腔肠动物的主要代表。它包括水螅水母纲和钵水母纲。水母的身体柔软透明,并含有95%以上的水分。这种浮游动物种类多,分布广,在中国海域约有372种,其中出现在福建沿海的种类约有239种,在海洋浮游动物中占有重要位置。繁殖水母和渔业的关系也相当密切,许多水母会大量吞食虾、贝类及鱼卵仔稚鱼,若大量繁殖对渔业危害很大,是鱼类和虾、贝类人工育苗的天敌。但是有些种类如海蜇则是渔业生产的重要捕捞对象,也是福建省主要的海珍品之一。
  1.水螅水母纲
  个体较小,单体或群体,中胚层较薄,无细胞结构,具有触手,水母体象一把伞,柔软透明,具有缘膜,生活史大多有世代交替现象,它包括花水母目,软水母目,淡水母目,硬水母目,筐水母目和管水母目等6个目。常见的种类有:四叶小舌水母、两手匡水母、双生水母、大西洋五角水母和拟细浅室水母。下面分别记述两个优势种。
  (1)四叶小舌水母(Liriopeetraphylla)
  这种类隶属硬水母目,伞呈半球形,胶质厚,伞缘不分叶,胃小,胃柄长度一般可达伞半径的3倍,4个口唇,4条辐管,每2条辐管之间有1~3条或多条的向心管,4条长的空心主轴位缘触手,具有环刺胞。另有4条短的实心间辐位的触手,具成束刺胞,内包感觉棒8个。福建沿海常见,尤其是南部数量更多,为分布广的大洋性暖水种。
  (2)双生水母(Diphyes chamissonis)
  双生水母隶属管水母目,没有世代交替,但有多态现象,主要特征是:多营养体期,前泳钟大,有5条纵棱突均在钟顶汇合,干室深,其深度约为泳囊的1/2。泳囊口有3个齿,体囊短、并呈纺锤,其长度比干室深度短,泳囊顶端不紧缩,无后泳钟。
  单营养体期,由叶状体和生殖泳钟组成。叶状体呈桃形,背面弯弧形,从侧面看,叶状体顶端成90度角,叶状囊呈粗棒状。泳钟体口板稍向下凸出,泳囊口有2个齿,泳钟的干管短。这个种类为近岸暖水性种类,是福建沿海的常见种。
  2.钵水母纲
  个体较大,水母体很发达,但水螅体退化,无缘膜,中胚层厚,含有弯形细胞,伞部边缘有缺刻,胃腔很大,可分为中央囊和4个胃囊,是大型水母类。在中国海约有38种,其中福建沿海约有17种。
  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
  海蜇是钵水母纲的重要种类,成体的伞呈半球形,外伞表面光滑,伞胶层厚,伞径达210~600毫米(最大达1米)。伞缘有112~160个舌状缘瓣,在主轴和间辐管的末端有8个感觉器。内伞部有发达的环肌,无辐肌。每条口腕约有150~180条丝状物和30~40条棒状物。这是经济价值较高的种类,味美价廉,它不仅是福建省沿海的常见种,而且也是渔业生产的重要捕捞对象。
  (三)栉水母(Ctenphora)
  栉水母门是一类两侧辐射对称,大多没有刺胞,无世代交替,而有栉板和粘胞的水母。由于这类动物大多数是肉食性,会捕食虾、鱼、贝等种类幼体,对渔业生产危害大,是水产养殖的天敌。常见种有:
  球型侧腕水母(Plearobrachia globosa)
  体呈锥形,横切面呈球形,体高为7~12毫米。宽为5~10毫米,8条栉毛带的栉毛板数通常为15~30块。触手二根,每根触手两侧会长出几十条分枝。触手基部小,触手鞘很小,开口于栉毛带的背口端周围。这是近岸暖水种,也是福建沿海浮游动物的优势种类之一,各河口,港湾及近岸水域均有分布。
  (四)浮游甲壳动物
  甲壳动物是浮游动物最重要的类别,它不仅有许多终生浮游生活的种类,而且还有一些暂时性、阶段性的浮游生活的种类。其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是许多经济鱼类的重要饵料基础。主要的类别是枝角类、端足类、糠虾类、磷虾类、樱虾类、介形类。现将这些类别分别记述如下。
  1.枝角类(Cladocera)
  枝角类隶属甲壳纲,鳃足亚纲,是一类小型低等的甲壳动物,其种类少,全世界海洋枝角类仅记录11种。福建海域仅出现4种。虽种类少,但在河口,港湾及近岸水域有时数量非常大,而且是水产养殖的良好饵料。常见种有:
  肥胖三角溞(Evadne tergestina)
  该种类体短,躯部很短,躯肢都裸出于壳瓣外。躯肢四对,分节。腹部短而尖,尾突较短,复眼大,第一触角退化。壳瓣顶端钝圆,无刺。连接第二触角基部两条粗细不同的提肌左右分开,但近触角基部相互靠近。这是近岸暖水种类,是福建沿海各河口或港湾及近岸水域的常见种,其中以夏季数量最多。
  2.桡足类(Copepoda)
  海洋浮游桡足类是一类分节明显,有雌雄区别的低等小型甲壳动物。隶属桡足亚纲。其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是海洋浮游动物数量最大,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重要类群。在中国海域有461种,其中分布在福建海域约有283种。海洋浮游桡足类是许多中、上层鱼类及幼鱼的饵料来源,它的数量多寡和鱼的丰度有关。其数量分布和变动可作为探索鱼饵和寻找渔场的科学依据。同时也是水产养殖饵料培养的重要对象。除此之外,有些种类对海流或水团的来龙去脉有指示作用。下面就其常见种类分别记述。
  (1)中华蜇水蚤(Calanus sinicus)
  身体较小(♀2.7~3.0毫米,♂2.6~2.9米)。头胸部由6节组成,前额略三角形突出,第五胸足左右对称。第一基节的内缘具有齿列(♀18~22,♂17~21)雄性左足内肢很短,仅到达或不到达其外肢第一节的末端。这是近岸暖水种,适温适盐相对较低,是福建沿海各河口,港湾及近岸水域最常见的浮游动物之一。
  (2)锥形宽水蚤(Temora turbina)
  头胸部宽壮、短钝,尾叉较狭长:约为宽度的7倍。雌性第五胸足单肢型各分3节。雄性第五胸足左足4节,成钳状,右足3节。该种为近海暖水性种类,在近海水域及海峡西部水域数量相当高。
  (3)精致真刺水蚤(Euchaeta concinna)
  头胸部呈长筒形,前额尖锐,额前发达不分叉,呈刺状突起。雌性生殖节的右侧中央有一大拇指状突起。第二胸足外肢第三节的外缘刺短小。雄性第五足内肢几乎未见到外肢。第二节的片状突起末端有8个细刺。这是暖水性种类,主要分布在近海水域和海峡西部水域。
  (4)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tta)
  头胸部宽大,近纺锤形,前额狭小,额角发达,无侧钩,第四五胸节愈合,其后侧角尖锐;尾叉短,右叉较宽大。第五胸足为单肢型,雌性各分3节,雄性各分4节,但不对称。这是适温较广的近岸性种类,在福建省各河口或港湾及近岸低盐水域大量出现。可作为大陆径流的指示种。
  (5)瘦尾胸刺水蚤(Centropage stenuiremis)
  头部较胸部狭小,前额较突出。雌性腹部分3节,末胸节右后侧角较大。第五胸足内肢第二节遍生小毛。右足外肢分2节,第一节内缘有一大弯向后方具有小齿的刺突。雄性右足外肢分3节,第二节刺突自内缘中部伸出与第三节成钳状。这是近岸低盐性种类。在春夏两季.常大量密集于盐度较低的河口.港湾及近岸水域。
  (6)刺尾纺锤水蚤(Acartia spinicauda)
  这是一种小型桡足类。头胸部呈纺锤状,前额稍突出,末胸节后侧角向后延伸为刺状突。尾叉较短小,雌性第一腹节背面后缘各有一对小刺。这种类为近岸暖水种。主要分布在受大陆径流影响,盐度较低的近岸水域。
  3.端足类
  浮游端足类是一类两侧扁平,分节明显,没有背甲的甲壳动物,隶属于甲壳纲、软甲亚纲、端足目的蜮亚目。是海洋经济鱼类的主要饵料之一。在中国海域,共记录122种。其中出现在福建海域约有80种。这些种类绝大多数为暖水性种类,主要分布于温盐相对较高的外海水域。常见种类是羽刺似蛮〓。
  羽刺似蛮〓(Hyperioides sibaginis)
  个体大小中等,雌体长为2~3.5毫米,雄体长为3.5~5.0毫米。头部近球形,眼大,几乎占据整个头部。雌的第一二触角较短小,雄的细长。第一胸节与第二胸节愈合。第七腹肢较短,尾肢外肢的外缘有近波浪小齿。在福建海域,一般仅分布于盐度较高的外海水域如台湾海峡西部,其他水域极少见。属于暖水性种类。
  4.糠虾类(Mysidacea)
  糠虾类从外表看类似于食用小虾,但糠虾类的背甲未覆盖整个头胸部。胸足有发达的外肢。腹足退化,有的种类的尾足内肢基部内有平衡囊等为主要特征。在中国海域共记录79种,其中福建沿海有13种。虽种类不多,但分布广,数量大,并常有集群现象。糠虾是渔业生产的对象。它不仅可供人食用,而且还是鱼,虾类养殖的重要饵料。国内外已进行其人工培养试验。常见种类是东方原糠虾和宽尾刺糠虾。前一种类记述如下。
  东方原糠虾(Promysis orientalis)
  体长为3.5-6.0毫米,头胸甲前端突出成三角形额板,顶端钝圆,稍伸过第一角柄基部,第一触角细长。雌性抱卵片3对。雄性的雄叶细长,圆锥形。第一对腹肢内肢短小,其基部的侧叶狭而细长。第四对腹肢比内肢长,在倒数第三节处表面有一根刺。尾节长约为基部宽2倍,尾肢内肢比尾节长,尾足内肢基部有平衡囊。这是分布较广的暖水性种类,在福建沿海,以泉州以南的海域数量较高。它是鱼类的重要饵料。
  5.磷虾类(Eu)
  磷虾类隶属甲壳纲,软甲亚纲,磷虾目。是一类海洋浮游高等甲壳动物。其外表与食用小虾相象。但磷虾有指状鳃和发光器,胸肢呈双肢形,未分化为颚足,该类别不仅分布广,数量多,而且还是许多经济鱼类的良好饵料,是沿岸人民直接的捕捞对象。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在中国海域磷虾约有46种,其中福建海域仅出现6种,主要种类记述如下。
  中华假磷虾(Pseudeuphausia sinica)
  体长为8~15毫米,头胸甲背面平直,无中央脊。第一触角的第一柄具很小的外肢,顶端具羽状刚毛3根,胸足6对,第六胸足末端长度约为第五胸足的一半,雄的交接器内叶有3个针状突,外侧2个呈镰刀状,内侧一个较小。这是一种适温适盐较低的种类。在福建海域,遍部各河口,港湾及沿岸水域,并以秋冬两季最多。
  6.樱虾类(Sergesidae)
  樱虾类隶属甲壳纲,十足目,樱虾科,类似于普通食用的虾类,是一类高等的甲壳动物。它不仅为渔业生产的直接捕捞对象,是人们喜爱的水产品,而且也是经济鱼类的主要饵料之一。在中国海域约有15种,福建海域有8种。常见的种类是日本毛虾和中型莹虾,下面分别叙述:
  (1)日本毛虾(Acetes japonicus)
  身体侧扁,有鳃,额角短小,头胸甲有眼后刺和肝刺。第一触角有抱器,大颚有须,第一至第三胸足均具微小的螯,雄的交接器有短柄,尾肢内肢上有1个较大的红点。这种毛虾主要分布于福建各港湾,河口及近海浅水域。产量高,一般用定置网和船张网捕捞。
  (2)中型莹虾(Lucifer intermedius)
  体细长,头部向前延伸,无鳃,雄性第一触角不形成抱卵器,大颚无须。眼睛较小,其长度超过第一触角。交接器的腹叶末端分两叉,在几丁质有很多波浪式的细横纹,在它的前缘上有小片透明的半圆形突起。雄虾的第一腹足基部的小突起很明显。尾足外肢狭长,其末端在雄虾几乎是截干。雌虾则略有伸长。该种类为近海暖水种,可大量分布在盐度较低的河口或港湾及近岸水域。
  7.介形类(Ostracoda)
  介形类隶属于甲壳纲,介形亚纲,具有二瓣背甲,身体分节不明显呈介壳形,后部不具有附肢,有尾叉为主要特征的低等甲壳动物。在海洋浮游生物群落中,介形类种类和数量有时还是相当丰富,据有关资料报道,中国海约有215种,其中福建海域约有71种。这些种类绝大多数为暖水性种类,主要分布在受高温高盐水影响的水域。常见种类是后圆真浮萤和真刺真浮萤。下就前一种主要特征如下记叙。
  后圆真浮萤(Euconchoecia maimai)
  雌性特征,壳长为1.13~1.29毫米,壳高为壳长的5096,额角短。且末端较尖,左右壳背面圆钝,前器官可达第一触角第五节的中央,第二触角内肢无钩器。雄性:壳长1.05~1.19毫米,壳高为壳长的54%。双壳后背角圆钝。额较短,末端圆钝,前器官不分节。末端仅到达第一触角第三节的远端。右侧第2触角内肢具钩器,左侧第二触角内肢无钩器。这个种类是适盐较广的广盐性暖水种,在福建海域常密集于高盐水和低盐水的交汇水域,并以东南部海区数量为高。
  (五)浮游软体动物
  浮游软体动物是指海洋中各种终生浮游生活的软体动物,隶属于腹足纲。在海洋中,主要以前鳃亚纲中的异足亚目及海蜗牛科、后鳃亚纲中的翼足目等三个类群为多。在中国海记录了63种。其中出现于福建海域有34种。这些种类均为暖水性种类。主要出现在受高温高盐水影响的水域。浮游软体动物不仅是经济鱼类(如大眼鲷)的饵料生物,而且有的种类对水团或海流有指示作用。此外,它的死壳(如翼足类)沉积于海底为生物性沉积物的一部分,有助于地质学和海洋环境学研究。
  1.翼足类(Pteropoda)
  翼足类隶属于后鳃亚纲的翼足目,为完全营浮游生活的海洋软体动物,主要特征是足背部发育成一对发达的鳍,内部器官不对称,雌雄同体,发育须经浮游幼虫期。本类别又可分为被壳亚目和裸体亚目。在中国海域有41种。福建海域有21种。常见种类是被壳亚目的尖笔帽螺和马蹄䗂螺。分别记述如下。
  (1)尖笔帽螺(Creseis acicula)
  壳细长,略呈针形,一般伸直,后部向左或向右略弯,壳表面平滑无钩。缢勒两个,前方者不太明显。这是分布较广的暖水性种类,但以外海水域数量较多。
  (2)马蹄䗂螺(Limacina trochiformis)
  贝壳左旋,呈陀螺形,壳顶略钝,螺层5环,壳高与壳宽略相等。壳缝不深,壳口较圆。体螺层很膨大,上具一些微弱的生长纹交织。这是暖水性种类。福建沿海水域均有分布,但以南部及外海水域较多。
  2.异足类(Heteropoda)
  异足类是海洋软体动物中营浮游生活的另一类群。主要分布于表层,足有变异分化,贝壳或有或无,右旋,其壳冠,身体透明,头部发达。其种类和数量较翼足类少。在中国海域有22种(含海蜗牛科)。福建水域有13种。这些种类一般分布在受高温高盐水影响的外海水域,其它海域极罕见。常见种类记述如下。
  瑰明螺(Atlanta rosea)
  贝壳略扁,塔部或幼小个体一般略带玫瑰色,螺层不超过体螺层平面之上。塔部最初的2环螺层略等宽。壳冠发达,其基底部常形成一条褐色线。厣卵圆形,沿其核心的螺旋纹有小齿列。这是大洋性暖水种,仅分布于外海水域。
  (六)毛颚动物(Chaetognatha)
  毛颚动物是一类雌雄同体,身体透明,左右对称,细长如箭,头部具有颚刺等结构特殊的类群。除个别种类外,都是营浮游生活的。目前全世界约有80多种,中国海记录32种,其中福建海域有26种。虽种类不多,但其数量大,分布广,在海洋浮游动物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同时,它们还是许多鱼类的饵料。其数量分布可作为渔获量的指标。由于毛颚类的凶猛肉食习性,会捕食仔鱼或幼鱼和幼虾,故对水产养殖和产卵场会造成危害。可见毛颚类对海洋渔业既有利又有害。此外,毛颚动物对水团或海流较为敏感。对不同水团或海流的来龙去脉有指示作用,是水团的良好指标钟。常见种类是肥胖箭虫、百陶箭虫、拿卡箭虫和凶形箭虫。现就前二种记述如下。
  1.肥胖箭虫(Sagittaenflata)
  体肥胖,柔软,透明。体长9~27毫米,头中等大小,颚毛数为8~10,前齿数为6~10、后齿数9~8,无颔,肠不分歧,前鳍始自腹神经节的后方,仅边缘及后端布满鳍条。卵巢可伸至后鳍前端,贮精囊球形,与尾鳍的前基部相接,远离后鳍。该种类是分布很广的广盐性暖水种类。在福建沿海各区均有分布,但以夏秋两季数量较多。是浮游动物最优势的种类之一。
  2.百陶箭虫(Sagitta bedoti)
  体坚实,不透明。体长10~15毫米,前齿数9~12,后齿数23~24,颚毛数6~8。颈部明显,前鳍始自腹神经节前端,前方基部无鳍条,后鳍短于前鳍,呈三角形,鳍前端基部无鳍条,卵巢可达前鳍中部。贮精囊卵圆形。与尾鳍相连,和后鳍接触,前侧具一个小突起。这种箭虫也是分布较广的近岸暖水种,以夏季数量最多,并常在不同水团或海流交汇区大量出现。
  (七)被囊动物(Tunicata)
  被囊动物隶属于尾索动物门,是一类低等的脊索动物。在海洋营浮游生活的被囊类有两个纲,即有尾纲和海樽纲。由于其数量大,分布广。在海洋浮游生物中占有相当的位置。有些种类不仅可作为某些经济鱼类(鲳鱼)的良好饵料,而且某些种类还是海流的良好标志。但有些种类若大量密集,会阻碍鱼类的洄游,影响渔获量。在中国海域有34种,而分布于福建海域约有20种。常见种类是有尾纲的异体住囊虫,海樽纲的双尾萨利亚,小齿海樽和软拟海樽。下面就前二种类分别记述。
  1.异体住囊虫(Oikopleura dioica)
  异体住囊虫属于有尾纲,身体分为躯体和尾部。躯体小而胖,背部近平直,口位于前端,口腺小,尾部肌肉很窄,亚脊索细胞2个,雌雄异体。在福建海域主要分布于河口、港湾及沿岸水域。
  2.双尾纽鳃樽(Thalia democroatica)
  该种类属于海樽纲,可分为无性个体(单体)和有性个体(复体)。无性个体的身体桶状,被囊柔软、透明。前部在口角处加厚,体长2.0-7.3毫米,体肌5条,Ⅰ-Ⅲ,Ⅳ-Ⅴ在背面连续并分别愈合为2组,Ⅰ-Ⅱ腹部不间断,Ⅲ-Ⅳ在腹面中愈合,Ⅴ在腹面间断。
  有性个体:身体略呈卵圆形,被囊厚、柔软、透明。体长1-7.5毫米,体肌5条。其中Ⅰ-Ⅳ在背面连续,Ⅰ-Ⅲ,Ⅳ-Ⅴ分别在背面愈合,形成2组,Ⅰ-Ⅲ在腹面间断,Ⅴ终于排泄口角。
  (八)浮游幼虫
  浮游幼虫是海洋浮游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种类组成上,除原生动物外,几乎所有的无脊椎动物在发育过程中都经过浮游幼虫阶段。它不仅种类繁多,数量大,而且还是经济鱼虾类的天然饵料,其数量变动和渔业的关系相当密切。浮游幼虫包括两大类,一类是终生营浮游生活的幼体,如管水母类、桡足类、樱虾、磷虾、箭虫、糠虾、浮游被囊类等的幼体。另一类是成体营底栖生活,但幼体阶段营浮游生活。如软体动物、多毛类、短尾类、蔓足类、棘皮动物等浮游幼虫。在福建海区,以甲壳类的短尾类幼虫和长尾类幼虫的数量最占优势。
  1.短尾类幼虫(Brachyra)
  短尾类幼虫包括两个不同发育阶段的幼虫,即溞状幼虫和大眼幼虫。溞状幼虫一般是头胸部较发达,背甲有1根向上伸长的刺,腹部分节,背部弯曲。头部有1对复眼。大眼幼虫的头胸部背腹扁,犹如成体,腹部分节,向后伸直,复眼有柄。这类幼虫主要分布在沿岸水域。其中潘状幼虫的数量明显高于大眼幼虫的数量。
  2.长尾类幼虫(Macrura)
  这类是指游行亚目和爬行亚目中长尾派的各类幼虫,在浮游生物中,这类幼虫数量有时很大,不易鉴定。在福建海域以长尾类糠虾幼体数量较多,其形状与小虾相似。主要出现于近岸水域。
  二、海绵动物
  也称多孔动物,为原始的后生动物,形态结构上具原始性和特殊性,如体型基本为辐射对称(但有时由于附着物不平或因出芽而引起不对称),没有器官和明确的组织,生殖方式行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外形有片状、块状、球状、树枝状、管状等,体表有无数小孔,是水流进入体内的孔道,体内有中央腔,有一出水口与外界相通,海绵动物细胞从流经这些孔道和中央腔的水流中摄取食物及氧气,向水流中排出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海绵体壁中有钙质或硅质的骨针及海绵丝,它们构成支持和保护海绵体的海绵骨賂,同时也是海绵动物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海绵动物约有5000种,除少数种类外,绝大多数生活在海水中,全部营附着生活。分3个纲:钙质海绵纲、寻常海绵纲和六放海绵纲。中国海域记录106种,福建沿海约有6~7种。
  过去海绵常用作沐浴,吸收药液等用,现已用于提取海洋药物。同时,它也是主要的污损生物。
  寻常海绵纲
  1.柑桔荔枝海绵(Tethya aurantium)
  海绵体球状或半球状,略似倒置的荔枝,表面有荔枝皮状突起,直径1.5~3厘米,突起部分常伸长成毛状。基部宽大扁平,以此附着在其他物体上。海绵体有厚达1~2毫米的纤维性皮层,呈红、橙、白、黄等颜色。大骨针为亚头骨针,小骨针为两种星形骨针。
  地中海和非洲南部沿海有分布;中国福建南部至广西沿海,海南沿海岩相潮间带常见。
  2.面包软海绵(Halichondria panicea)
  海绵体无定形,常呈块状、地毯状,表面有烟囱状突起的出水口,高达1厘米。体软而有弹性,易碎裂,表面有许多大小不同的圆形和椭圆形孔。生活时海绵呈浅桃红色或黄色。骨针形状多样,有针状、杆状、弯针状、短棒状等。
  该种是世界种,中国沿海均有分布,福建省厦门港潮下带量大,是主要的污损生物之一。
  三、腔肠动物
  腔肠动物是一门低等的双胚层动物,体壁由内、外两个胚层构成,两个胚层间是没有细胞构造的中胶层。个体发育至原肠胚期时,仍保留了原肠腔及原口,发育至成体成为肠腔和口,行摄食和消化功能,故称为腔肠动物。生活时形态变化很大,有营固着生活的水螅型和营浮游生活的水母型,根据它们有无缘膜,有无口和生活史中有无世代交替等主要特征,分为3个纲:水螅虫纲、钵水母纲和珊瑚虫纲。
  中国海域记录989种,福建有340种。
  (一)水螅虫纲
  1.中胚花筒螅(Tubularia mesembryanthenum)
  螅根网状排列,茎单枝、直立,少分枝,高3~5厘米。螅茎上端常呈急弯状,基部有环节,螅体橙红色,茎部顶端与芽体之间连接处膨大,芽体的基部触手少于围口触手。成螅固着在潮间带岩石及码头、浮标上,幼体呈游离水母态。4~6月为附着期。
  中国沿海都有分布,福建沿海及低盐港湾数量特别大,为冬春季的主要污损生物。
  2.海根笔螅(Halocordyle disticha)
  枝状群体,高约10厘米,根呈网状,螅主干黑色,两侧互生侧枝,侧枝上呈有规则的向上排列着数个淡红色的水螅体,水螅茎部轮生10~12条丝状触手,并有同样数目短球状触手在垂唇上,水母体游离生活。
  该种从福建三都澳往南沿岸都有分布.为主要污损生物之一。
  (二)珊瑚纲
  1.桂山厚丛柳珊瑚(Hicksonella guishanensis)
  柳珊瑚目,丛柳珊瑚科。群体由疏松的细长分枝组成,生活时白色,以基部皮壳附着于岩石、贝壳等硬物上,骨针白色,有卵形多棘状、短而小的瘤状和少疣纹盘状等多种形态。
  为广温广盐种,从山东青岛至广东沿岸都有分布,福建沿海常见。
  2.海仙人掌(Cavernularia habereii)
  群体呈棍棒形,下部为较细短的柄部,上部为粗而长的轴部,轴部周围分布很多水螅体,水螅伸展时可达20厘米,使群体像仙人手掌故而得名。栖息于浅海砂质底,柄部插入沙中,夜晚遇刺激会发磷光。
  中国南北沿海潮间带都有分布,福建沿海常见。
  3.中国棘海鳃(Pterocides chinensis)
  俗称海扫帚。白色,高约10~20厘米,上部为肥大多肉质的躯干部,下部为粗而短的柄部,躯干两侧生长着宽大的叶片状水螅体,近似扇形状排列,整体象一倒立着的扫帚。生活时,以柄部插入泥砂中,遇敌害能收缩。叶状体内有呈放射状排列的骨针。叶片之间,往往共生有瓷蟹(Porcellanella)。
  分布于福建沿海潮间带泥砂滩低潮区及浅海底。
  4.沙著(Virgularia sp .)
  也称海笔,群体细长,约15~20厘米,分柄部及杆部两部分。柄部无水螅体,生活时埋入沙中,为固着器,杆部左右两侧分布两列叶状体,其上有成行的水螅体。群体中央有一石灰质骨轴,成体形似一支笔,多生活于浅海及低潮线附近的泥砂滩中。
  山东至海南沿海都有分布,福建厦门、东山潮间带砂滩常见。
  5.太平洋侧花海葵(Anthopleura pacifica)
  柱体高10~30毫米,基部圆形,柱体呈圆筒状,体上部呈浅绿色,中下部呈黄褐色,基部浅黄或肉红色。体壁上有疣状突起呈纵列排列,上部较密,下部较疏,显得体壁下部较光滑。无壁孔和枪丝,触手60~80个,短粗状,顶端圆形,密生在口盘边缘,向口面呈淡红色或透明状,上有乳白色斑点。
  中国沿海都有分部,福建沿海常见,生活于沿海高潮线附近的岩石上,可作药用。
  6.纵条肌海葵(HaLiplaneLLa luciae)
  体高1~2厘米,呈圆柱形,整体分头部与柱体部,两者之间有一横带称领部。体壁光滑呈暗绿色,上有十几条橙黄色或白色纵条纹,口盘周围有灰褐色或粉红色的触手。基部足盘固着于沿岸礁石或贝壳上,也常附着于码头、航标等建筑上。
  中国沿海都有分布,厦门港常见。有经济价值,医学上用它提取神经毒和抗凝血物质,同时,它也是沿海主要污损生物之一。
  四、环节动物
  多毛类是无脊椎动物环节动物门中重要的一个纲,它广泛分布于深海、浅海、潮间带、盐咸地中,在有些淡水、半咸淡水中也能找到它的踪迹。
  世界上约有多毛类一万多种,隶属80多个科,中国有多毛类1千多种,隶属64科,福建地处亚热带,自然条件优越,栖息场所多样,有着丰富的多毛类资源。根据前人及现、当代科研人员长期的调查研究,福建约有多毛类600多种,隶属50多科。
  多毛类的主要特征为两侧对称、具分节现象、裂生真体腔,多具闭管式的循环系统、链式神经系统。多毛类通常为两性生殖,也有孤雌生殖和无性生殖。多毛类的生活类型主要为底栖生活型,其次为浮游生活型和附着生活型,少数为寄生型。
  多毛类是海洋生态系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无论是成虫或幼虫,无论是浮游、底栖或附着的多毛类,它们都是一些经济鱼、虾、蟹、贝的重要饵料,有些种类终身以多毛类为食。
  多毛类是沿海居民喜食的美味佳肴,它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实为珍贵食品。在中国南方的一些酒家、饭馆,常有沙蚕菜肴。多毛类是良好的钓饵,如锐足全刺沙蚕、岩虫等,是钓饵的上品,并有黄金沙蚕之称,随着垂钓渔业的大力发展,人们对其的需求与日俱增。
  多毛类是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的指示生物,根据多毛类的个体发育、种类组成、数量及种群变化,可以监测海洋污染的程度和范围。作为污染指示生物,某些多毛类对海洋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
  多毛类可以通过人工合成沙蚕毒素,是低毒高效的农药杀虫剂,在促进农牧业健康生长有显著的效果。
  多毛类可以人工养殖,如双齿围沙蚕,索沙蚕等,供旅游业、垂钓业用,还可以出口创外汇,是海水养殖业的一大热门话题。福建自然条件优越、天然饵料丰富、可养种类繁多、科技力量雄厚、交通运输方便。因此大力发展多毛类养殖业,得天独厚,前程无量。
  多毛类除了对人类有益的一方面以外,也有对人类有害的一方面。营附着和管栖的一些多毛类,大量附着在各种船舶的底部,不但腐蚀船舶,而且影响船速。有些多毛类附着在海洋中的建筑物,如石油平台、航海灯标等,极大地缩短了建筑物的使用寿命。才女虫能分泌腐蚀贝壳的物质,牡蛎、贻贝、珍珠贝养殖过程中由于才女虫的侵害,贝类被细菌感染而发生脓肿溃疡,致使贝类养殖遭受严重损失。广盐性的疣吻沙蚕和多齿围沙蚕能在低盐和淡水中生活,在稻田中啮食稻根,危害水稻生长。腺带刺沙蚕能掘挖穴道,当大量腺带刺沙蚕存在时,可引起盐池中卤水外溢,给制盐业造成损失。
  (一)锥头虫科(Orbiniidae)
  1.长锥虫(HaploscoLoplos elongatus)
  口前叶尖锥形,胸部和腹部以15~20刚节为界。鳃始于12~16刚节,开始为乳突状后渐变为长柱状,具缘须。胸部:背足叶和腹足叶均为枕状垫、上有一乳突,约第15~18刚节、背腹叶呈小叶状。仅具有横排锯齿的毛刚毛。腹部:背足叶为叶片状,无内须;腹叶分一大一小两叶,无腹须。该种分布于潮间带及潮下带。广分布种。
  2.叉毛矛毛虫(Phylo ornatus)
  叶前叶小,尖锥形,围口节两边有孤形下凹。鳃始于第5刚节,长锥状具缘须。胸部:背足叶为叶片状,末端尖细,腹足叶具数个指状乳突;后胸部位于第14~16或17刚节,其上具棕色矛状粗刚毛3~4根,还有细齿毛刚毛和有缺刻的钩状刚毛。腹部:背足叶柳叶形,无内须;腹足叶指状,末端分叉成两叶,无腹须,但有腹面乳突。具细齿毛刚毛,叉状刚毛和1~2根足刺。腹面乳突分布在第14~18刚节,乳突最多在第15~18刚节,可达12~15个,乳突很小不到腹面中线。分布于潮间带及潮下带。广分布种。
  3.红刺尖锥虫(Scoloplos rubra)
  口前叶尖锥形长大于宽,其基部两边到围口节各有一条弧形凹线。鳃始于第6刚节,舌状、末端尖细,有缘须。胸部:19~23刚节、背足叶指状,腹足叶为长的横脊,无叶,具细齿毛刚毛和有缺刻钩状刚毛。腹部:背足叶长叶片状,无内须;腹足叶分一大一小两叶,无腹须。具有齿毛刚毛、叉状刚毛和外露的足刺刚毛。热带、亚热带种。
  (二)单指虫科(Cossuridae)
  双形拟单指虫(Cossurella dimorpha)
  口前叶圆锥形。体前刚节背中线具一细长如体长的鳃丝(触手)。躯干部可分为具毛状刚毛的体前区和具足刺状刚毛的体中后区。体前区:第1刚节具一束毛状刚毛、第2刚节至22刚节具两束有侧齿的毛状刚毛;体中后区(22刚节后)仅具两根粗足刺刚毛。分布于浅海。
  (三)海稚虫科(Spionidae)
  1.后指虫(Laonice cirrata)
  口前叶前缘圆,后伸为脑后脊,上具一个后头触手,脑后脊后伸达第9~10刚节,无前侧角。鳃34~41对,始于第2刚节,不与背足叶相连,第2~4刚节鳃不发达,从第5刚节开始鳃长于背足叶,有鳃的背足叶很大,叶片状,以后慢慢变小,腹足叶椭圆形。背足叶仅具毛状刚毛,腹足叶具毛状刚毛,巾钩刚毛和马刀形刚毛。疣足间具生殖囊。肛部具肛须。
  2.奇异稚齿虫(Paraprionospio pinnata)
  口前叶纯圆,稍弯向前缘,无脑后脊。围口节很发达,常形成侧膜(翼状)包围着口前叶。第1~5刚节背叶长,后变短而圆。第1刚节鳃基部之间具明显的横背褶。鳃3对羽状,始于第1刚节。体前部仅具毛状刚毛;体后部背、腹叶具多齿巾钩刚毛,其副齿紧靠主齿,且腹足叶具马刀形刚毛。肛部具一根长的中须和两个短的腹侧须。分布于深海、浅海。世界种。
  (四)长手沙蚕科(MageLonidae)
  尖叶长手沙蚕(Magelona cincta)
  口前叶大、扁平、近三角形,具前侧角。围口节具一对密生乳突的长触手。躯干部可明显分为两区:短的前区(胸区)和长的后区(腹区)。第5~8刚节具有红色色斑,前区第1~9刚节的疣足具尖叶状背、腹刚叶,无背、腹须,均无前刚叶,具细翅毛状刚毛,第9刚节较短与第8刚节相似亦具翅毛状刚毛。后区、背、腹两刚叶亦为尖叶状,等大或一个刚叶稍大具6~12根双齿巾钩刚毛。热带、亚热带种。
  (五)杂毛虫科(Poecilochaetidae)
   热带杂毛虫(Poecilochaetus tropicus)
  口前叶小,球形嵌入第1刚节,具1个前伸的突起(触手)、四个眼、一对长的有沟触角(固定标本常遗失)、指状的脑后项器(项脊)可达第9刚节。第1刚节具刚毛前伸为头笼。疣足双叶型。第6刚节背、腹须较小,近圆锥状;第7~13刚节背腹须基部稍膨大,呈长瓶状;第14到体后端背腹须小圆锥状。鳃始于第19刚节,棒状。刚毛有光滑毛状、锯齿状、羽状、双锯齿状、长柄羽状等。热带、亚热带种。
  (六)异稚虫科(Heterospionidae)
  中华异稚虫(Heterospio sinica)
  体细长线状,口前叶略扁,前端圆纯,无眼点,一对大而长具纵沟的触角位于围口节(固定标本触角易脱落)。吻膜质无附属物。躯干部为两区:前区(胸区)具9个短刚节,特别长的须状鳃丝始于第2刚节、在体前区往往缠成一堆。前9对疣足位于体两侧,背、腹叶相似稍分开,,均无明显的刚毛叶。后区具数个长刚节,第1腹刚节约为第2腹刚节长的1/3、第2腹刚节为第3腹刚节长的1/2,第三腹刚节为第4腹刚节长的3/4,自第4腹刚节起前一节皆长于后一节。腹区刚毛几乎围成一圈,刚毛排成前后两排。具简单毛状、侧齿粗毛状和亚钩状刚毛。分布于黄海、东海、南海。
  (七)丝鳃虫科(Cirratulidae)
  1.刚鳃虫(Chaetozone setosa)
  口前叶圆锥形、无眼;围口节3环轮,触角一对粗长具纵沟、位于第1刚节前缘背侧面。鳃丝多对位于第1刚节至体中部,紧靠背刚毛。背毛状刚毛始于第一刚节至体中部,刚毛较长为体节长的4倍。腹足刺刚毛始于第1刚节。背足刺刚毛始于第3刚节直到体后,且在体后部刚节间背面分布呈弧形。具毛状刚毛和足刺钩状刚毛。体后部具单齿足刺钩状刚毛。广分布种。
  2.多丝独毛虫(Tharyx multifilis)
  口前叶圆锥形,无眼。围口节明显3环。较粗大的一对触角位于第1刚节。鳃始于第1刚节或第2刚节,分布至体中部;鳃位于背刚叶上,其间距小于背、腹刚节之间距。前部刚节节宽为长的6~8倍;体后部不变扁仍为圆锥状。具毛状刚毛,光滑无锯齿。背刚毛稍长于腹刚毛。
  (八)小头虫科(Capitellidae)
  1.背蚓虫(.Notomastus latericeus)
  口前叶尖锥形。胸部第一体节(围口节)无刚毛,第2~12体节背、腹叶均具毛状刚毛。第1~3体节具2~4环,第4~12体节具5环轮。鳃原始仅为乳突状,位于腹部背、腹足叶之间。疣足双叶型,但极退化。性成熟个体生殖孔位于第7~20体节腹足叶上方,有大的三角形突起,背、腹足叶均具巾钩刚毛,腹巾钩刚毛排成横排,仅在腹面中央分开。巾腹刚毛的巾长不及宽的两倍,主齿上方有4~5个小齿。广分布种。
  2.丝异须虫(Heteromastus filiformis)
  体细长线状。胸部和腹部区分不明显,第1体节无刚毛。一般胸部有11刚节(第2~12体节),前5刚节背、腹足叶具毛状刚毛,从第6~11刚节背、腹足叶仅具巾钩状刚毛。腹部从第12体节后背、腹足叶均具巾钩刚毛。鳃始于第70~80体节以后,位于腹足叶上方,不很明显。生殖孔位于第9~12胸部体节。巾钩刚毛的巾长为宽的两倍多,在主齿上有3~6个小齿。广分布种,常栖息于潮间带泥砂滩,尤其是河口区。
  (九)竹节虫科(MaLdanidae)
  1.简毛拟节虫(Praxillella gracilis)
  头板椭圆形,缘膜发达,其背面和两侧各具深裂。头脊前具一前伸的指状突起,项裂长直平行,几乎与头板等长,头脊较低。第1~3刚节具1~2根腹足刺刚毛,一个主齿和1~4个小齿,无束毛。以后为鸟嘴状刚毛且排成一排,4~5个小齿在主齿上,下面有束毛。背刚毛为翅毛状和细毛状。具4个肛前节,肛漏斗具20~24个缘须,腹面中央1根最长。肛锥突出、肛门位于末端。广分布种。
  2.持真节虫(Euclymene annandalei)
  头板中间有头脊,长直为头板2/3,两侧具项裂。头板边缘两侧光滑,但背面有波状缺刻8~10个。体前节较短,约第2~8刚节长稍大于宽,后面体节长为宽的3~4倍。第1~3刚节各具1根粗的腹足剌刚毛,末端弯曲光滑,以后腹刚毛为鸟嘴状,具一个大主齿和逐渐变小的5~6个小齿,主齿下有束毛。背刚毛翅毛状。体后端具两个无刚毛肛前节,第1肛前节较长,第2肛前节分成两个短节。肛漏头14~25根约相等的肛须,仅腹面中央1根较长。肛锥低不突出于肛漏头处,肛门位于其末端,无腹瓣。广分布种。
  (十)海蛹虫科(Opheliidae)
  角海蛹(Ophelina acuminata)
  口前叶圆锥状具尖细顶。鳃始于第2刚节直分布到体后部2~3刚节,约48~52对。无侧眼点。整个体腹部具腹沟和侧脊。刚叶呈锥状,腹须很小。肛部呈匙状,腹面有凹陷,边缘有许多小乳突状缘须,一根长的中腹须和两根较短的腹侧须。虫体具55~57刚节。广分布种。栖息底质为软泥、泥质砂。
  (十一)梯额虫科(Scalibregmidae)
  梯额虫(Scalibreema inf latum)
  体呈沙蠋形、口前叶苍白色、t 型、无眼点。围口节无刚毛,体表有棋盘状方格。体前几节3环轮,其后为4环轮。鳃灌木丛状位于第2~5刚节的背足上。前部体节的背、腹须为钝圆锥形,自第16~18刚节开始为圆锥形。刚毛简单型毛状和具两臂不等长的叉状,无足剌状刚毛。具5根细长的肛须。从南极到北极均有分布。常穴居于泥砂中。
  (十二)叶须虫科(Phyllodocidae)
  栗色仙须虫(Nereiphylla castanea)
  口前叶圆形,前端稍窄。具2个圆形或稍椭圆形的黑色大眼。4个头触手,纺缍形,比口前叶长。触须4对稍扁,具尖端。第2体节的背须最长,后伸可达第6体节;背须稍呈不对称,心形,具尖端,长大于宽;在体前端疣足的背须完全覆盖虫体背部。疣足叶舌状,具两个小而圆的上、下唇。腹须卵形,比叶舌大。肛须长为宽的3~4倍。复刚毛柄部具小刺,端片具细齿缘。栗色仙须虫生活于岩相潮间带牡蛎群中,在潮下带和浅海也有分布。
  (十三)鳞沙蚕科(Aphroditidae)
  鳞沙蚕(Aphrodita aculeata)
  体卵圆形,背凸腹平,后端稍尖,背鳞15对,呈瓦片状排列。口前叶与中央触手近等长。中央触手亚端部稍膨胀,端部尖。触角长度约为口前叶长的5倍,具小乳突。鳞片光滑,呈半透明状。背足刺刚毛近乎黑色,短而直,不能盖住背面。背毡毛厚,呈灰色,覆盖住整个背面。体侧有明显强虹彩色的毛状刚毛。腹刚毛近黑色且粗,末端钝直或稍弯;其上光滑,无侧毛。腹刚毛排成3层,上层2~3根,中层3~5根,下层10多根。前两对疣足背叶具细羽状刚毛,最后几节具较长的带芒刺刚毛。广分布种。
  (十四)多鳞虫科(PoLynoidae)
  方背鳞虫(hepidonotus squamatus)
  口前叶背鳞虫型,无额角。体短,具12对鳞片,覆瓦状排裂。鳞片椭圆或肾形,黑色,与疣足附着处有1圆形白斑,此白斑附着通常还有1小白斑,表面具硬结节和乳突,有多角形的网纹;鳞片外侧有缘穗。触角、触手、触须皆呈灰黑色。疣足双叶型,背刚毛毛状,具锯齿,腹刚毛粗,具侧锯齿,末端单齿。广分布种。
  (十五)蠕鳞虫科(Acoetidae)
  黑斑蠕鳞虫(Acoetes melanonota)
  口前叶双叶型,具两对眼;前一对较大,具眼柄,柄上具狭颈;后一对眼小,无柄位于大眼眼柄的基部。中央触手从口前叶中部向前伸出,与眼柄近等长,基部具短茎侧触手一对,从眼柄腹面向前伸出,从背面仅见其末端。触角一对,粗大,从眼柄下面向前伸出,具黑色斑,末端呈削尖状。咽远端具13~15对乳突,背中央的一个较其它的长。两对大颚,各具4~7个侧齿。疣足具两根足刺,背叶具毛状刚毛,呈束状排列;腹叶除具毛状刚毛外,还有带芒刺的粗足刺状刚毛。肛节具一对肛须,肛门位于肛节末端。热带、亚热带种。
  (十六)锡鳞虫科(Sigalionidae)
  1.日本强鳞虫(Sthenolepis japonica)
  口前叶有两对眼,前对眼较小位于中触手基部两侧。中触手基部具耳状突,触角须细长。第3对疣足有小的锥状瘤,但不是真正背须。疣足的背、腹叶具茎状突起,平滑。从第5刚节开始具须状鳃,位于无鳞片的体节上。背刚毛为简单型细长具侧齿毛状刚毛。腹刚毛为简单双锯齿刺状和复型长刺状,端片具横纹。鳞片卵圆形或肾形,表面光滑无乳突和缺凹。西太平洋热带、亚热带种。
  2.埃刺梳鳞虫(Ehlersileanira incisa)
  口前叶卵圆形,与第1对疣足部分愈合。3个头触手,中央触手基节较长,游离部分短,基节具耳状突,侧触手位于第1疣足基部的内背侧。眼有或无。半圆形的项器常较明显。触角可延伸至大约第16节。第3对疣足无背须和背瘤。鳃开始于第13~30刚节,开始很小,以后变大。疣足双叶型,末端唇叶具多个光滑的茎状突。背刚毛为简单刺毛状;腹刚毛为简单刺状,端片稍弯,上具横纹。腹须为指状,较疣足叶短,具短的外基节,基节中部无乳突。鳞片光滑,不透明,不具缘穗,开始为卵圆形,以后增大为梨形。环热带、亚热带种。
  (十七)海女虫科(Hesionidae)
  结海虫(Isocrates chinensis)
  体较短为柱状,口前叶具两对眼、前对肾形,后对小圆形;触角一对分两节;3个触手,中触手位于口前叶后缘。翻吻圆柱状,末端背、腹各具一个锥状颚齿,吻两侧各具一球状乳突、吻的背面近口前叶前具一小乳突。触须8对,须状具细环纹。前4对疣足单叶型,背须具环纹,基部仅具足刺。从第5对疣足开始双叶型,背足叶具足刺和侧或单侧有锯齿的毛状刚毛;腹足叶圆柱状,具复型双齿镰刀状刚毛、端片刺仅达第2端齿。尾部锥状,具一对端肛须和两对侧肛须、均有环纹。分布于地中海、南太平洋、日本及中国沿海。
  (十八)白毛虫科(Pilargiidae)
  白合甲虫(Synelmis albini)
  体细长,背腹扁平。口前叶具缺刻,具3个头触手。两个具两节的触角,端节须状。中央触手比触角长。围口节具触须两对,背触须稍长于腹触须。第1对疣足背须须状,为其后疣足背须长的两部;第2对疣足无腹须,以后背须为突锥状,背足刺位于背须内,背钩刚毛始于第14~15刚节且外伸。腹刚毛毛状,具明显的侧齿。尾部具两根细长须状的肛须。
  (十九)沙蚕科(Nereidae)
  1.光突齿沙蚕(Leon nates persica)
  口前叶具一对触手和一对触角、两对眼。4对触须。吻颚环具齿,口环具软乳突:I区无齿,Ⅱ区2~3个齿,Ⅲ区无齿,Ⅳ3~4个齿,V区无乳突,Ⅵ区1个扁乳突,Ⅶ、Ⅷ区3~4排乳突为一横带。大颚侧齿不明显。体前部双叶型疣足具3个背舌叶,中间者稍小,至体中后部中间背舌叶消失或仅为一突起。背、腹须细而短,不及疣足叶长。背刚毛等齿刺状,体前、中部腹刚毛均为等齿刺状和镰刀形,体后部腹足刺上方具等齿刺状腹刚毛,足刺下方具两种等齿镰刀形刚毛。
  2.日本刺沙蚕(Neanthes japonica)
  触手触角各1对、眼两对、触须4对,最长触须后伸达第2~4刚节。吻具圆锥状齿:I区1~5个,Ⅱ区10~12个排成弯曲排,Ⅲ区一堆,30~40个,Ⅳ区2~3弯曲排12~15个,V区无齿,Ⅵ区一堆4~7或10个,Ⅶ、Ⅷ区一横排15~20个。大颚深褐色5~6个侧齿。体前部和体中部疣足具3个背舌叶和1个腹舌叶。背、腹须皆短于刚叶。背刚毛等齿刺状;腹足刺上具等齿刺状和异齿镰刀形刚毛,腹足刺下方具等齿刺状和异齿镰刀形刚毛,体后刚节腹足刺上方的异齿镰刀刚毛为1~2根简单型刚毛所替代。日本刺沙蚕为中国和日本特有的地方种。常栖于河口泥砂滩。
  3.锐足全刺沙蚕(Nectoneanthes oxypoda)
  口前叶近似三角形。具两个触手两个触角,4对触须。吻各区都具圆锥形齿:1区1~5个,Ⅱ区26~34个排成3~4斜排,Ⅲ区一堆10~20个,Ⅳ区29~34个呈三角堆,V区1~2个,Ⅵ区11~16个为椭圆形堆,Ⅶ、Ⅷ区由数排小齿不规则地排成很宽的横带而且小齿向背面Ⅵ区扩散。体前部双叶型疣足具3个大的背舌叶。约从第14刚节起,上背舌叶向两侧扩大中部凹陷、背须位于基其中。体中部的上背舌叶继续增大变宽,背须位于其顶部。背、腹刚毛皆为等齿刺状。全刺沙蚕为中国、日本沿岸、潮间带特有种,因个体大、数量多、是重要的多毛类资源,可供出口,是上等的钓饵。
  4.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
  口前叶前窄后宽似梨形。触手触角各1对,触手比触角稍短,触须4对。吻除Ⅵ区具2~3个扁齿排成一横排外,皆具圆锥形齿。大颚侧齿6~7个。体中部疣足上、下背舌叶变尖细,稍长于背须,前后腹刚叶与下腹舌叶几乎等长。腹须短。所有背刚毛均为等齿刺状,腹刚毛为等齿、异齿刺状和异镰刀形。双齿围沙蚕为重要的经济多毛类,可以出口,是钓饵上品。
  5.杂色伪沙蚕(Pseudonereis variegata)
  口前叶似梨形、眼两对呈梯形排列、触手小、触角大。吻仅I区1个,Ⅱ区16~20个排成三角形堆,Ⅲ区24~30个为三个整齐横排,Ⅳ区36~48个为数个弯曲排,Ⅴ区1个,Ⅵ区具一扁棒状齿、Ⅶ、Ⅷ区约38个为3~4个不规则横排。体中部疣足上、下背舌叶几乎等大但上背舌末端稍尖,前后腹刚叶近等大,下腹舌叶稍短细。背须比背舌长、指状,腹须很短。约从第50刚节始、上背舌叶延伸成矩形,上、下缘均具腺体,背须位于上背舌叶的顶端。前刚毛增多为等齿刺状,体前部和中部腹刚毛为等齿刺状和异齿镰刀形,体后部腹刚毛为异齿刺状和镰刀形。
  虫体口前叶、触角内侧及体背面为褐色或深绿色,具深色斑。
  环热带、亚热带种,常栖于潮间带海藻丛中、牡蛎或藤壶下。
  6.疣吻沙要(Tylorrhynchus heterochaetus)
  口前叶具触手两个、两对眼。围口节触须4对。吻的口环和颚环上仅具软乳突,无颚齿。吻的I区1个圆形乳突,Ⅱ区乳突不明显,Ⅲ、Ⅳ区16~20个乳头状乳突呈不规则的横排,V区两个圆形乳突纵排,Ⅵ区一个圆乳突,Ⅶ、Ⅷ区10~12个大小稍不等的圆乳突排成两行。大颚具7~9个侧齿。除前两对疣足单叶型外,皆具双叶型疣足,体前部双叶型疣足无下背舌叶,上背舌叶特化为粗壮的须基,背须位于须基上。背刚毛为复型刺状、腹刚毛为复型刺状和镰刀形。
  广分布的温带及亚热带种。可栖于稻田,啮食稻根危害农作物,但又可食用和做钓饵。
  (二十)吻沙蚕科(Glyceridae)
  1.长吻沙蚕(Glycera chirori)
  口前叶短呈圆锥形,具10个环轮,末端有4个短而小的触手。体节多,每个体节具两个环轮。吻部短而粗,上具稀疏的叶状和圆锥状乳突。疣足的两个前唇等长,末端具一特别尖细的部分,比二部分界限显明,这是同中锐吻沙蚕的主要区别。后唇比前唇短,尤以后下唇特别短而钝,末端圆。鳃细长,位于疣足前方,能伸缩。
  该种是中国和日本沿岸的特有地方种。
  2.白色吻沙蚕(Glycera alba)
  体长56~75毫米,宽约4毫米。体前端宽,后端较细。体节约80~100个。每个体节都具双环轮。口前叶圆锥形并有8个明显的环轮。吻上的乳突长,具足。鳃位于疣足的背面,为指状,比疣足稍短,不能伸缩。疣足有两个前唇和两个后唇;前唇特别长直,末端尖;后上唇类似于前唇;后下唇短而末端钝圆。
  分布于中国东海、南海、渤海及日本沿岸等地。
  (二十一)角吻沙蚕科(Goniadida)
  寡节甘吻沙蚕(Glycinde gurjanovae)
  口前叶尖锥形,具8~9个环轮,末端具4个小的头触手。口前叶基部有一对小眼,前端部无眼。
  吻长柱状,前端具轮乳突,两个位于腹面的大颚,在每个大颚的内缘各具5个小齿。小颚齿4~14个,位于吻的背面,排成半圆形。吻壁上各区乳突的排列见图。体前端有19~22个具单叶疣足的体节。体后部的疣足均为双叶型。前部体节的单叶疣足的前、后刚叶末端窄细,后刚叶又比前刚叶稍大且长。后部体节上疣足的腹叶具2个很大的唇瓣。背刚毛数目少,呈瘤刺状;腹刚毛复型,具一长的端节。
  中国特有种,东海、黄海、南海均有分布。
  (二十二)特须虫科(Lacydoniidae)
  拟特须虫(Paralacydonia paradoxa)
  体细长,由同型体节组成。口前叶椭圆形,长为宽的两部。口前叶背面有两条纵沟,无眼。吻短,光滑,无乳突;末端有两片厚唇,外缘4个长的侧乳突,厚唇前后各有1短乳突。头触手分为柄部和端片两部分。第1体节无疣足,第2体节疣足单叶型,具1束刚毛,其余疣足皆为双叶型,背、腹须间距宽。背、腹前刚叶椭圆形,足刺位于缺刻内;背、腹后刚叶圆形。背刚毛为短的简单形刚毛;腹刚毛复型,其下方有1~2根简单型刚毛。尾部呈桶状,具1对肛须。
  世界广分布种。
  (二十三)齿吻沙蚕科(Nephtyidae)
  1.中华内卷齿蚕(Aglaophamus sinensis)
  口前叶稍宽近卵圆形,背面具人字形色斑,前对触手短细、后对触手稍长。无眼,吻粗棒状,前缘具22个端乳突,背、腹各10个分叉,背中线两个较小不分叉,近吻表面近前端处平滑、其后具14纵排乳突,每排乳突20~30个。吻前部乳突大,后部小。第1刚节疣足前伸,足刺叶短圆,前、后刚叶退缩,无背须、具发达的纤细的腹须。间须始于第2刚节,较长且内卷。体中部疣足,背须长叶状,间须位其基部,背足刺叶圆三角形具一大的指状突起,背前刚叶小为两圆叶,腹后刚叶很长为足刺叶两倍、舌叶状向外直伸;腹须与背须同形但稍长。前刚毛比后刚毛短,为梯形刚毛、后刚毛细长而平滑,无叉状刚毛。
  中国黄海、东海、南海潮间带及浅海均有分布。
  2.多鳃齿吻沙蚕(Nephtys polybranchia)
  叶前叶椭圆形、位于前三刚节上方,两个小眼位于口前叶后背面,前缘具两对小触手。翻吻圆柱状,前缘具分叉和不分叉的缘乳突,吻表面近前端具20纵行乳突,每行6~7个乳突,不具背中乳突。第1刚节腹足刺叶钝,前、后刚叶很发达,腹须指状;背足刺叶小,前、后刚叶小但明显,背须发达为指状。体中部疣足足刺叶圆,前刚叶稍短且圆,后刚叶圆、稍长于足刺叶。背须小位于间须基部,腹须稍长、指状。间须始于第4刚节止于体后端。体中部间须叶状,稍外弯无附属须。前刚叶具梯形刚毛,后刚叶刚毛很具细侧锯齿,无叉状刚毛。
  热带、亚热带种。
  (二十四)仙女虫科(Amphinomidae)
  1.海毛虫(Chloeia flava)
  体扁卵圆形。口前叶有1对触手、中央触手位于口前叶后部,腹面有沟具1对触角。两对眼。肉瘤发达为锥状,具一中央脊,两侧有褶叠的褶边。鳃为羽状,两边等,始于第4刚节。体痛面每刚节具圆形或椭圆形紫黑色斑,中央触手、侧触手、肉瘤、背须也常具紫黑色斑。疣足仅具一背须。背刚毛锯齿状,末端有加厚处,腹刚毛细毛状和叉状光滑。
  (二十五)矶沙蚕科(Eunicidae)
  1.滑指矾沙蚕(Eunice inⅢca)
  口前叶双叶型,5个后头触手排成新月型,具不清楚的环轮。触须一对位于围口节上。疣足单叶型,鳃始于第3刚节止于26~28刚节、鳃丝最多达13根。每个疣足具亚足刺钩状刚毛3根(多至6根)、亮黄色、三齿、圆巾。具复型双齿镰刀状刚毛、两齿分得较开、尖巾,刷状刚毛侧齿不对称,具6个内齿,足刺黄色,前端稍弯曲且钝。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红海、日本及中国沿海。
  2.岩虫(Marphysa sanguinea)
  口前叶前缘双叶形,具5个后头触手。无触须。围口节两节,前围口节为后围口节宽的两倍。体前部疣足具发达的后叶,稍长的指状背须和稍短的圆锥形腹须。随后背、腹须皆减少为突指状。鳃始于第24~50刚节,止于体后端,最初鳃为一结节状突起,至体中部最发达每束达4~7根鳃丝,体后部减少为一根。足刺上方具毛状刚毛、刷状刚毛;足刺下方具复刺状刚毛、足刺状刚毛黄色具双齿,疣足具2~8根稍钝的黑色足刺。
  为三大洋暖水中广分布种,常栖于岩岸潮间带及潮下带。是优的钓饵。
  (二十六)欧努菲虫科(Onuphidae)
  智利巢沙蚕(Diopatra chiliensis)
  体前端圆柱形,中后部扁平。口前叶具两个短的圆锥形触手和五根长的,基部具环轮的后头触手。一对短的触须位于围口节后侧缘。前5~6对疣足发达,具一个圆锥形有缺刻的前刚叶和两个指状后刚叶。鳃始于第4~5刚节,止于第47~56刚节。鳃丝螺旋状排列,以第6~10刚节最多。第6~7刚节前具腹须,指状,后为短指状,再后为垫状突。体前几刚节具伪复型刚毛、单齿或具小的第2齿、巾有或无。刷状刚毛具20余个细齿,多位于鳃较少或无鳃疣足上。足刺刚毛棕色始于第12~18刚节,双齿无巾。
  智利巢沙蚕具牛皮纸样的栖管,通常埋于泥砂中,外露部分具碎贝壳和碎海藻片,管下段具粗沙。
  该种为广分布种,是优良的钓饵。
  (二十七)索沙蚕科(Lumbrineridae)
  1.纳加索沙蚕(Lumbrineris nagae)
  口前叶圆锥形,长稍大于最宽处。具两个无刚毛的围口节。体前部体节宽为长的5~7倍。上颚细而长,齿式为1-5-1-1,上颚基具细长的后部和卵圆形的前部;下颚为长Y形,具不明显的中线。疣足圆锥形,前24余刚节无前叶,约自25刚节起出现球形前叶,自第1刚节起具指状后叶,体后约70刚节其长为前叶的3.5倍,前70刚节皆具简单型翅毛状刚毛约7根,无巾钩刚毛,具足刺3根。
  分布于中国东海南部、南海及越南沿岸。
  2.异足索沙蚕(Lumbrineris heteropoda)
  口前叶圆锥形,长稍大于宽。前围口节稍长于后围口节。下颚黑褐色,前端切断缘宽直,后端细长。上颚基长且宽、基部稍尖具侧缺刻,上颚齿式为:1-4-2-1。体前几节疣足小,具圆或斜截形的前叶和稍大的圆锥形后叶,体中部疣足前后叶皆发达几乎等大,体后部疣足后叶变长叶状向上斜伸。体中后部疣足背部近体壁处具乳突状突起。体前35刚节仅具翅毛状刚毛,简单多齿巾钩刚毛始于第36刚节。足刺淡黄色。体后端30余刚节密集变小,肛节具4根肛须。
  中国沿岸常见种,可食用,是上等钓饵。
  (二十八)花索沙蚕科(Arabellidae)
  丝线沙蚕(Drilonereis filurn)
  口前叶扁平圆锥形,腹面稍凹,背面具一中纵沟,无眼。上颚齿式为6-10-5-1,MI镰刀形,其基部内侧具光滑或具3~4个小齿,上颚基具两片长而细的背片和一个不成对的短腹片,无下颚。疣足发达单叶型,具圆形的前刚叶和向外直伸的指状后刚叶。具简单的翅毛状刚毛和简单的粗足刺刚毛。
  日本及中国沿岸浅海常见种。
  (二十九)不倒翁虫科(Sternaspidae)
  不倒翁虫(Sternaspis scutata)
  体短,为卵圆哑铃形,似不倒翁虫。口前叶内陷,很小,乳突状。前3节各侧具一排足刺刚毛,约12~14根。前7节能伸缩。体表复有细乳突呈丝绒状。生殖乳突一对位于第7节上,其后8节纤细的刚毛嵌于体壁上。体后腹面,具斜长方形的楯板。15~17束毛状刚毛自楯板边缘生长,毛状刚毛细而光滑或上具细毛。鳃丝数目多,卷曲状从栀板后缘出生。
  该种为世界种。
  (三十)欧文虫科(Ouueniidae)
  欧文虫(Owenia fusiformis)
  管栖蠕虫,两端尖细,体长圆柱形,体节少。体管粘有沙粒或碎贝壳。体前端具聚集食物的叶状漏斗,叶状漏斗约具6个双叉分枝且围绕着口,口呈三叶,具一个背唇和两个腹唇。两个眼点不明显,位于漏斗腹面。躯干部前3刚节较短,仅具毛状背刚毛;后为5个长的体节,再后体节逐渐变短约17~25节,具侧锯齿的毛状背刚毛和长柄双齿钩状刚毛,腹刚毛在横的腹枕上排成一横排。广分布种。
  (三十一)扇毛虫科(Flabelligeridae)
  有盾海扇虫(Pherusa parmata)
  体圆柱形,体前端(第1~4刚节)背面具顶端尖的圆形背盾,其上有粗砂及碎贝壳。头笼发达由第1~2刚节、每侧30余根前伸的具横纹的细毛状刚毛组成。第3~5刚节每侧具3~5根横纹细毛状刚毛,但不是头笼的构成成分,第6或7刚节开始腹足为1~2根粗的简单钩刚毛替代,以后钩刚毛数目增加到4根,到尾区每节又减少到1~2根。
  (三十二)帚毛虫科(Sabellariidae)
  锥毛似帚毛虫(Lygdamis giardi)
  虫体具致密而坚硬的沙管。壳冠柄长。稃刚毛排成两排、金黄色,外层光滑尖锥状约37~55对,内层光滑但末端钝约有16~19对。外稃刚毛基部有一圈乳突约25~30对。围口节触手密集成纵排。一对棕黄色粗钩刚毛位于背面外稃刚毛基部。前胸具两个单叶型疣足节,第1节无刚毛、第2节腹面仅有1束毛状刚毛,背刚毛具光滑的鳃;后胸区具4个后胸刚节,每节有8~10根粗桨状(刷状)背刚毛、毛状腹刚毛,背面具光滑鳃。腹区前5个刚节背面具羽状鳃,常为橄榄色,具背齿片和有齿腹毛状刚毛。尾部光滑无疣足和刚毛,色深,弯向腹面。分布于澳大利亚西部、日本和中国东海、黄海。
  (三十三)笔帽虫科(Pectinaridae)
  日本双边帽虫(Amphictene japonica)
  笔帽虫为管栖蠕虫。体短、上粗下细圆柱形,两端开口,形似笔帽,笔帽由沙粒、海绵骨针、有孔虫壳或碎贝壳等组成。日本双边帽虫的头膜与壳盖板完全分离,壳盖板中央每侧具10~12根金黄色稃刚毛。壳盖背脊具21~25个不规则缺刻。胸区:鳃位于第3~4节、薄瓣状板排成书状,第5~7节为单叶型疣足,仅有短棒状背叶,其上具毛状刚毛。腹区:第8~20节双叶型疣足,背足叶同胸区,腹足叶为隆起脊,上具排成横排的齿片刚毛,计13个具齿片刚节。齿片具主齿两排、每排7个和数个小齿。肛区舟状与腹区有明显界限,长大于宽。在肛区和腹区交界处背面有两个相对排列的肛钩刚毛,每侧约19~24根,黄色或棕色。分布于日本、中国沿海潮间带及潮下带。
  (三十四)双栉虫科(Ampharetidae)
  扁鳃扇栉虫(Amphicteis scophrobranchiata)
  管栖蠕虫。口前叶中央具2~4条凹裂,中央具腺脊,其后有一对侧叶。口触手光滑约有12~20对,中央长,侧面短。4对光滑的鳃排成两个斜排,鳃基部圆柱状,至少一半变扁、末端尖细。桴刚毛粗位于第2节上约有10~14对,末端尖细,第2刚节背刚毛短小。共17个胸区刚节,14个胸齿片枕节,胸齿片始于第4刚节,齿片排成一横排,每个齿片具两纵排,每排6个齿。腹区有13个腹齿片枕节,背足叶退化成小背须,腹齿片具6个大齿,基部具一小齿。
  热带、亚热带、温带种。
  (三十五)蛰龙介虫科(Terebellidae)
  1.扁蛰虫(Loimia medusa)
  触手叶短领状,有眼点、触手须状。鳃3对树枝状位于第2~4节,以第1对鳃为最大。围口节膜叶状,第2、3节具愈合的侧瓣。胸区17个刚节,背刚毛翅毛状,末端光滑。在15节前有明显的腹腺垫。胸区腹齿片始于第2刚节排成一排,约从第7~16刚节齿片排成双排、背靠背排列,每个齿片约有5~6个齿成梳状。腹区齿片位于方形腹枕上,齿片形状与胸区齿片相同。广分布种。
  2.长鳃树蛰虫(Pista brevibranchia)
  口前叶触手多、细长,前几节有侧瓣,第3节侧瓣大覆盖着第2节大部分,以致第2节只看到小的腹侧瓣。两对大小约相等的鳃,每个鳃具粗短的柄和长于柄的鳃束,其上鳃丝似螺旋状排列。17个胸区刚节,背刚毛翅毛状,第1齿片枕始于第2刚节,仅前胸齿片具长枘,以后齿片具短柄,齿片为鸟嘴状,一个大齿上有数个小齿排成数排。栖管为泥砂膜质管。
  热带、亚热带种。
  (三十六)毛鳃虫科(Trichobranchidae)
  梳鳃虫(Terbellides stroemii)
  虫体为均勻的长锥状。头罩直立,具皱褶,其背面有很多须状触手,腹面愈合成领状唇。无眼。一个粗柄的鳃位于第2~4体节间,柄上有4个梳状瓣鳃。胸区具18刚节,第1刚节始于第3体节,背刚毛为翅毛状,腹刚毛单齿足刺状,末端弯曲,以后腹刚毛具长柄、主齿弯曲、其上有数个小齿。腹区齿片鸟嘴状,主齿上具多行小齿。
  广分布种。
  五、星虫动物
  星虫动物,身体圆柱形,无体节,前端有一能伸缩的吻,吻的长短因种而异,吻端为口,口全部或局部为触手环绕,伸展时呈星芒状,故名星虫。主要栖息于潮间带泥砂滩、珊瑚礁、岩石缝或死贝壳中及浅海泥砂底。世界上已记录有250种以上,中国记录39种,福建省记录14种。
  (一)革囊星虫纲(Phascolosomatidea)
  可口革囊星虫(Phascolosoma esculenta)
  俗称泥蒜。体圆筒状,后端呈钝圆锥形,个体大,伸展时可达20厘米,躯体褐色,上分布许多棕色乳突,体表不分节,吻细长,口端有一圈呈马蹄形排列的触手。栖息于潮间带泥砂滩。
  分布于山东、江苏、福建、广东沿海。厦门沿海居民采挖后制成冻胶状食品,佐以调料,俗称“土笋冻”,是当地闻名的小吃。
  (二)方格星虫纲(Sipunculidea)
  裸体方格星虫(Sipunculus nudus)
  体圆柱形,体表肌肉分成纵横交织的方格纹,个体大,可达22厘米。躯干无乳突,触手在口的周围,叶状,受刺激后吻部收缩进躯体内,体表乳白略带浅红色。生活在潮间带低潮至浅海底的泥砂中。
  世界广分布种,中国自山东至海南都有分布,福建沿海常见。具有较高经济价值,采挖后除去内脏,晒干后是很好的海珍品,有的地方渔民称“沙肠子”,活体可供钓鱼饵料。
  六、苔藓动物
  (一)苔藓虫(Bryozoa)
  苔藓虫是由许多个虫所组成的群体。每个个虫均由虫室和居住在虫室的虫体组成。虫室含有石灰质、角质和几丁质。不同种类具有不同的外部形态及生长方式,一般分为直立型和被覆型。直立型的群体有特殊的附着器,借以营固着生活。有树枝状、树丛状、块状及葡萄状等。被覆型以个虫的部分或全部背面贴附在固着基上,多呈片状,有单层或多层,也有卷曲呈木耳状或花朵状及集成块状。颜色多样,有白色、褐色、桔黄等色。
  世界现存苔藓虫大约5000多种,中国已记录500多种,福建省沿海港湾已发现101种。苔藓虫种类多、分布广,是海洋污损生物群落中一主要成员。它最主要生态特点是潮间带及水中设施上形成特定的生物群落。如沿海工厂冷却水管道,船底,岩礁及养殖设施网箱等。这些设施是污损生物最适宜的附着基质。从挂板实验及实地调查表明,许多苔藓虫具有喜阴附着生活习性,大量附着在养殖藻类的叶片下、网箱及定置网衣上,使水产养殖及生产遭受损失。但在经济上也有一定价值,为部分底栖鱼类饵料,可作中药,如多室草苔虫被提取活性物质进行抗癌治疗等。它成为沉积化石后,可作为鉴定地质年代,为石油开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研究生物演化,区系也是一种重要依据。
  1.厦门膜孔苔虫(Membranipora amoyensis)
  群体片状白色,死后呈淡蓝色或暗黑色,单层或双层背面附着基质上,常二层背叠背互相贴着,钙化不强,较脆软,个虫长方形,膜下孔很大,膜下孔周缘隐胞囊内缘有许多锯齿。虫体末端左右角各有一分叉的粗刺。
  该种系热带广盐分布种,中国浙江以南有分布,福建省在东山、厦门、泉州湾数量都大,生长期4月至11月份(水温17.28~28.24℃,盐度25~30.2)。在河口浑浊水也生长,对水产养殖有一定的危害性。
  2.大室膜孔苔虫(Membranipora grandicella)
  群体为单层或多层被覆在试板,礁石上,个虫经常脱离附着基质直立生长成木耳状或卷曲成牡丹花状,有时集成大块蜂窝球形块状。个虫淡黄色,长方形膜下孔很大,前膜卵圆形,其表面有极小细刺,口室半圆形。
  该种是广温广盐分布种,在中国从河北到西沙沿岸都有分布,福建省从东山到三沙,福鼎港湾都分布,主要附着生长季节5~11月份(水温16.02~28.07℃,盐度23~33.60)都能生长发育。主要是片状附在海带和紫菜的叶片上影响其质量。
  3.萨氏膜孔苔虫(Membranipora savartii)
  群体单层或多层,片状褐色或淡白色,虫室四方形,相互交替排列整齐。虫体有时重叠生长,裸壁近端大于远端,前膜亚圆形,膜下孔很大,在膜下孔始端有一显著齿舌,形状变很大。
  分布在中国沿岸水域,从河北到西沙都有分布,在河口混浊水中也能生长,福建东山、厦门、泉州湾都有发现,生长季节5~11月份(水温19.07~28.70℃,盐度23~27.07)对养殖网具有危害。
  4.美丽琥珀苔虫(Electra tenella)
  群体单层白色或淡白色片状,虫室相互间排列整齐。虫体表面有肋状刺,盖在前膜上,膜下孔较少,无卵室,个虫长桶形,室口半圆形,裸胞壁近端有二支或一支圆锥刺。
  原本为北方种,现已广泛分布在中国从辽东半岛到西沙水域0~100米水深处,福建省湄洲湾及罗源湾均可采到。东山附着季节5~10月份(水温16.30~23.17℃,盐度在23~28)。常附着在试板上,船底,海藻叶片及贝类养殖贝类壳上,是主要污损生物成员。
  5.拟眼尼苔虫(Nellia oculata)
  群体分枝繁盛,分枝四列个虫组成,有附根附着在基质上,节间有许多个虫组成,个虫细长,前膜椭圆形占个虫前区大部分,两侧和始端有细薄的隐壁。鸟头体位于个虫始端裸壁两侧。
  拟眼尼苔虫系广布性种类,在中国沿岸有广泛分布,福建省东山珊瑚礁上和粗胞苔虫常混在一起生长。厦门港刘五店石头上也可采到。附着期在6~10月份。
  6.多室草苔虫(Bugula neritina)
  群体呈草丛状,虫体柔软。红棕色或紫褐色,群体很大,可达150毫米高。个虫双列组成,呈长方形,始端比末端狭。前膜大,几占个虫整个前区。无鸟头体,卵胞球形,浅白色,附着在个虫末端背面内角。
  生长及分布:该种除两极外,是世界广分布种,是中国南方沿岸最主要污损生物。对定置网衣、网箱和珠贝网囊危害最大。在繁殖茂盛季节一个月把网衣长满,使海水流通受堵塞。在福建东山,厦门,平潭,罗源湾附着的数量都很大。一年四季都能繁殖附着(水温18.92~28.37℃,盐度25~33.37)。内湾波浪不大,流不急,盐度高一些,附着量特别大。它可用于提取抗癌药物。
  7.加洲草苔虫(Bugula californica)
  群体直立白色,草丛状,分枝由双列个虫构成。个虫壁薄,呈透明状,个虫细长,前膜大,约占前区2/3。个虫远端左右角有端刺2~1,基部无关节。鸟头体着生于个虫末端外侧。卵胞球形,着生于个虫顶端。
  加洲草苔虫是北温带太平洋两岸种,它是中国污损生物中主要成员,特别是北方个体比南方粗大茂盛。生长期为6~11月(水温18.4~28.8℃)。福建沿海的网箱和藻类养殖受害最重。
  8.西方三胞答虫(Tricellaria occidentalis)
  群体粗壮,分枝茂盛,树丛状,群体先端节间部较长由6~9个或更多个虫组成,分枝由双列个虫交互排列,始端裸壁相当发达。端刺3~2,基部均有关节。盖刺小形,着生于前膜内缘偏始端。盖刺的形状多变,多数为双分叉状或三分叉状。侧鸟头体大而突出,吻和颚骨呈三角形,卵胞球形表面有小孔。
  该种系太平洋两岸种,也是中国主要污损生物,在福建省东山,厦门鼓浪屿生长期为6~11月(水温18.6~28.9℃)在5~10米水深繁殖最多。对海带叶片及紫菜危害较大,对网衣污损也有一定危害。
  9.粗糙无鞭苔虫(Amastigia rudis)
  群体扇状,淡黄色,分枝无关节,宽而粗壮。个虫为2~15列。个虫长卵形或呈六角形。隐壁较厚,边缘个虫端刺为3~2,中央个虫为2~1,盖刺变化大,前鸟头体单一或成对。着生在个虫始端裸壁上,在枝背边缘有长咀状的振鞭体,吻细长,斜向始端。卵胞大,长大于宽。
  该种广分布暖水域,在中国潮间带到100米水深都有分布。福建省以东山珊瑚礁最多。厦门浮筏上也很多,也是主要附着生物。
  10.美髯松苔虫(Cabera lata)
  群体树枝状或扇状,土黄色,个虫2~7列,通常为4列。分枝前表面平坦,背面因振鞭体的排列而有背中脊。个虫略呈长方形。隐壁发达,无盖刺,前膜大,椭圆形。前鸟头体小,中央个虫鸟头体成对,位于前膜下面裸壁两侧。振鞭体大,完全覆盖个虫背面;一边呈锯齿状。卵胞短,略呈球形。
  该种在中国潮间带到150米深水域都有分布。福建省除东山、厦门、湄洲湾外,外海拖网的石块上都有出现,也是主要污损生物之一。
  11.鲍松苔虫(Cabera boryilc)
  群体一般纤细,白色,淡黄色或黄棕色。扇状或树丛状,分枝双列,节间个虫10个以上,个虫呈长方形或卵圆形。室口半圆形,被口盖充满。盖刺呈宽板状,刺柄宽,前鸟头体单一贴近相邻个虫盖刺板的基部,前鸟头体常增大。侧鸟头体微小,位于振鞭体上,振鞭体小卵圆形。基部较宽,端部较细,锯齿列生在振鞭体端部一侧。卵胞长球形,在胞口附近有一横向膜质区。
  该种遍布福建省,在厦门鼓浪屿潮间带及厦门实验浮筏上经常可以采到。东山实验渔礁架上及珊瑚礁上也很多,是污损生物成员之一。
  12.颈链血苔虫(Watersipora subovoidea)
  群体不规则扇状,虫体有时数层重叠,被覆在石头上,有时离开石头卷起。血红色,卷起成鲜红色。虫体略呈长方形腹面微隆起,虫室表面有许多小孔,室口下缘中央部凹下,没有乌头体及端刺。
  广分布种,从辽东半岛到海南西沙沿岸水深20米以内都可采到,福建省东山,厦门鼓浪屿和刘五店潮间带岩头上都有。生长季节3~10月(水温18.37~28.48℃,盐度18.28~32.12)都能生长。
  13.独角裂孔苔虫(Schizoporella unicornis)
  群体不规则成片被覆在石头上,虫体有时重叠附着成块状,由浅褐色变成浅紫色,虫体表面有许多假小孔,室口近端中央有深凹,虫口近端不远处有一突出的角。鸟头体成对或单一位于虫口两侧。颚骨三角形,大颚向侧方或朝向下方中间。卵胞很大,圆球形,从中央向边缘放射花纹线条。白色着生在个虫顶端。
  该种中国南北各省沿岸潮间带到100米水深都有生长,福建省福鼎到东山港试板、岩礁、树枝等杂物上都能附着,生长期从5~11月,(水温15.4~27.92℃,盐度21.32~32.80)。是福建省沿岸港湾水产渔业仅次多室草苔虫受害最重的另一个苔藓虫。
  14.王冠碟苔虫(Lichenopora imperalis)
  群体圆盘状,借低盘附着于基质,周缘向上卷曲而薄、质脆,虫体成行管状垂直于圆盘不规则向外排列,列间不密接。生殖室在中间,虫体在群体的中央高,愈向边缘虫体愈低,末端如斜削二刀有二个锐利尖端。
  该种在中国从辽东半岛到南沙群岛沿岸水域潮间带到100米深处都有分布。在福建省东山、厦门及三都沃试板上都有附着,从3月到10月份(水温17.72~28.84℃,盐度21.58~32.76)都能生长,阴暗面特别多。
  15.香港网筛苔虫(Cosciniopsis hongkongensis)
  群体单层皮壳被覆,不规则,淡黄白色,个虫四方形,个虫界限清楚。口室呈圆形或长卵圆形。前壁有一表面成颗粒状的口下疣突。口侧鸟头体单一,前鸟头体位于前壁上。卵胞口上型,类球形,饰有大小不规则小孔。
  该种仅发现于福建省厦门、东山和广东大亚湾及香港,生长附着期间6~10月(水温23.47~28.92℃,盐度28.41~33.60)。在试板,网箱及船底都有出现。
  16.拟疣裂隆胞苔虫(Sinupetraliella umbonaloidea)
  群体圆盘状,斑块或不规则皮壳。灰色或黄褐色及黑褐色。个虫长方形,放射交互排列,相邻个虫由隆起的室间脊间开。口围刺4~6根,口围始端中央有基部粗,末端细的鸟头体疣突,基部不分叉,有2~3个代位鸟头体,颚骨宽,呈匙形斜向末端,其表面有凸形几丁质加厚。卵胞口上型,球形表面凸面光滑。
  该种只分布于福建厦门、东山及广东大亚湾及香港水域,在试板和潮间带的杂物上都有出现,一年四季都能繁殖附着(水温16.80~29.87℃,盐度29.47~33.74)。是网箱的主要污损苔藓虫。
  七、腕足动物
  腕足动物是具有最悠久历史的古老动物,它们起源于古生代的寒武纪,从志留纪开始,腕足动物得到大量的发展,进入了兴盛时代。在数亿年历史过程中,无数种类的动物发展了,也有无数种类的动物灭亡了,腕足动物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也逐渐的衰败,现存的腕足动物是大部分已绝迹的残余。在中国沿海所常见的海豆芽,就是这支古老动物的残余种类。
  中国对现生腕足动物尚未开展系统研究,已报道共有8种,福建沿岸有3种:鸭嘴海豆芽(Lingula anatina),亚氏海豆芽(Lingula adamsi),星斑仿盘壳贝(Discinisca Stella),以上3种均隶属于无关节纲(Inarticulata)
  鸭嘴海豆芽(Lingula anatina)
  体外有两片鸭嘴形的壳片,壳扁而狭长,略呈长方形,壳长为壳宽的2倍多,柄长为壳长的2.5倍左右。前端圆而截状,后端自壳长2/3处的二侧斜向壳顶、壳顶尖、突出。背腹二壳片由肌肉互相连接而无铰合部。壳的中央部隆起渐向二侧倾斜。壳片角质,呈黄褐色,一般稍带绿色,表面光滑而有同心生长纹。背腹壳相等,两壳片全部闭合,两壳缘间有刚毛伸出壳外,在前二侧角的刚毛为最长。在二壳顶间的后端伸出一条柱形肌肉质的外围透明的柄鞘,在同一种内,柄的长常有很大的差异,这和所栖息的泥砂性质与深度等有关,柄的直径渐向后端渐小,后端部分能分泌粘液使固着于泥砂,直立而埋栖于浅海泥砂中。
  该种分布于中国的山东半岛、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近岸。潮间带至水深30米。喜栖息于风浪小的内湾,有机物质丰富,环境比较安定。自潮间带中潮区至低潮带以下都有分布。海豆芽的肌肉质柄是适于穴居的器官,柄的末端能分泌粘液,使固着于泥砂,适于在柔软的泥滩中穴居。喜穴居在多氧安静的浅水环境中,当潮水淹没泥滩时,海豆芽露出一半身体,或使壳片接近泥表面,壳片列开,刚毛激动水流,和外界交换物质,前缘的刚毛伸进泥表时形成三漏斗状小孔,左右二小孔激水入内,中央小孔使水流出。肉可作食用。海豆芽是中国优先保护的一类海洋无脊椎动物。
  八、软体动物
  软体动物是无脊椎动物中的一个种类繁多的门,全世界软体动物至今已记载的约有11.5万多种,其中化石种类有3.5万种,仅次于节肢动物,为动物界的第二大门。
  软体动物不但种类多,而且分布也极广泛,世界各个地区几乎都有它们的踪迹,无论是陆地、淡水或海洋;也无论是寒带、温带或热带,上至5000多米的高山,下至10000多米的深海都有分布。它们的生活方式多种多样,有的营底栖生活,有的营浮游生活,有的营游泳生活,有的营固着或穿孔生活,还有许多种类营寄生生活,根据其形态、习性的不同,软体动物分为5个纲,即多板纲、双壳纲、腹足纲、掘足纲和头足纲,其中多板纲、掘足纲和头足纲完全为海产;双壳纲大部分为海产,少部分为淡水产;腹足纲则是陆地、淡水和海洋都有分布。
  软体动物和人类的关系密切,经济意义很大,其中有很多种类很有用,人类不但利用它们的自然资源,而且还利用人工方法加以繁殖,进行海水养殖;但也有不少有害的种类,必须进行防除。
  在海产软体动物中除了掘足纲和大部分的多板纲以外,几乎都可以作为食用,例如腹足纲的鲍鱼、东风螺、玉螺、红螺、泥螺等;双壳纲的蚶、贻贝、扇贝、江珧、牡蛎、文蛤、巴非蛤、菲律宾蛤仔、蛤蜊、蛏等;头足纲的鱿鱼、乌贼、章鱼等。软体动物的贝壳主要成份为碳酸钙,是烧石灰的良好原料,如牡蛎、贻贝、锥螺等。珍珠层较厚的种类如大马蹄螺、塔形马蹄螺、珍珠贝等,可以用来制造钮扣的原料。不少软体动物可以做为药用,如乌贼的贝壳(药名海螵蛸),鲍鱼的贝壳(药名石决明),宝贝的贝壳(药名海巴),牡蛎以及由贝类所产生的珍珠和珍珠贝的贝壳等。许多小型的贝类可以用来饲养家禽和作为虾、蟹的养殖饵料;有些底栖和浮游的软体动物,特别是小型双壳类和头足类,在鱼类的饵料都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人工养殖鱼类也常利用贝类做为饵料。很多贝类的贝壳极具光泽,五光十色,如宝贝、芋螺、蜀江螺、凤螺等,特别是一些大型的珍珠层较厚的种类如珍珠贝、夜光蝾螺、鹦鹉螺等可以雕绘出各种花样成为高贵的艺术品。珍珠不但是珍贵的装饰品也是珍贵的药材。
  许多双壳类如船蛆和海笋为穿孔生活的种类,能穿凿海洋中的木材或岩石,对海港的木石建筑、木船等的危害十分严重。很多附着生活的贝类如贻贝、牡蛎、不等蛤等能大量的附着在船底或浮标上,严重的影响了船只的航行速度和致使浮标的下沉。
  在沿海的许多工厂引用海水作冷却机器之用,时常将一些附着生活的贝类如贻贝的幼虫引入管系统中,这些幼虫即附着在水管壁上生长以致可以完全将水管堵塞,迫使工厂停工检修,造成不少损失。很多海产肉食性的腹足类如荔枝螺、红螺、玉螺等能大量的杀害牡蛎、贻贝等经济贝类的幼苗,造成养殖场的严重损失;许多草食性的贝类如锈凹螺等都是藻类养殖的敌害。此外海产的芋螺,贝壳虽然很美丽,但在其口腔内部有毒腺和箭头状的舌齿,被它刺伤有时是很危险的,在日本有被芋螺刺伤而造成死亡的记载。
  中国海洋软体动物已记载的有2797种,其中多板纲(Polyplacophora)有39种,双壳纲(Bivalvia)有1048种,掘足纲(Scaphopoda)有26种,腹足纲(Gastropoda)有1583种,头足纲(Cephalopoda)有101种。
  福建省地处亚热带海区,海洋软体动物种类繁多,数量大。根据历年的调查资料,约有500多种。其中大部分种类都具有经济意义。近十多年来,几次全省性的综合调查结果表明,福建沿海软体动物资源十分丰富。1984~1985年福建省海岸带资源综合调查,浅海软体动物有291种,占底栖生物总种数的23.8%;潮间带贝类有357种,占35.8%。1990~1991年福建省海岛资源综合调查,浅海软体动物有271种,占29.2%;潮间带贝类有248种,占28.77%。1984~1985年台湾海峡资源综合调查,软体动物有315种,占底栖生物总种数的28.0%。
  据《中国海湾志》(1993年),福建北部海湾包括沙埕港、三沙湾、罗源湾、福清湾和兴化湾等5个港湾,软体动物共有274种;福建南部海湾包括湄洲湾、泉州湾、安海湾、同安湾、厦门港、佛昙湾、旧镇湾、东山湾、沼安湾、宫口湾等10个港湾,软体动物共有224种。
  (一)双壳纲
  1.豆形胡桃蛤[Nncula(Leionucula)faba ]
  贝壳小型,两壳极膨胀;壳顶突出,向后倾,为后端约1/4处;小月面细长,呈披针状,其边缘微下陷,中部隆起,楯面心脏形,中央微高,两者表面刻纹均是壳表生长纹的延续;壳的前端圆,前背缘凸,后端截形;壳皮薄,黄白色,有颜色较深的年轮状花纹;壳表的生长线细弱。
  壳内面具珍珠光泽,前闭壳肌痕近三角形,后闭壳肌痕长圆形;铰合部厚度中等,前齿列有齿约13个,后齿列6个左右;外初带弱,双向型,内韧带黄色,位于一个伸向前缘的着带板上。
  该种为近岸浅水种,生活在25米以内软泥质沉积物中,在厦门的潮间带和潮下带均有分布。在厦门西港最大栖息密度达140个/平方米,其数量的高峰期出现在6、7月,而8、9月数量逐渐下降,到10、11月约数量就变得很少。该种分布于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汕头以北海域。
  2.杓形小囊蛤(Saccella cuspidata)
  壳型小,壳质坚厚,两壳膨胀;壳顶较尖,微后倾,位于背部近中央处;小月面细长,楯面较宽,两者的边缘处均微下陷,中部略升高,其表面为细的生长线;壳的前端圆,后部变细,末端尖,腹缘弓形;自壳顶到前腹缘有一弱的放射脊;壳表薄,淡黄色;壳表同心肋宽而低平,肋间沟狭窄。
  壳内面白色,前、后肌痕,外套线和外套窦均不明显;铰合部特别厚,铰合齿粗壮,V字形,前齿列有齿16~18个,后齿列14~15个;内籾带位于壳顶之下的三角形韧带槽中。
  该种为暖水性近岸浅水种,栖息于6~28米之间的软泥底,其水温在16.69~27.08℃,盐度为31.84~34.61。该种分布于厦门和南海。根据1980~1981年厦门港的调查资料,杓形小囊蛤栖息密度很大,在高数量区平均栖息密度高达3518个/平方米(春季),年平均密度为1689个/平方米。
  3.泥坩(Tegillarca granosa)
  贝壳极坚厚,卵圆形,两壳相等,相当膨胀。背部两端略呈钝角,腹缘圆。壳顶凸出,尖端向内卷曲,位置偏于前方。表面放射肋发达,18~21条,肋上具有极显著的颗粒状结节,此种结节在成体的边缘较弱。壳表面白色,被褐色薄皮,生长轮脉在腹缘明显,略呈鳞片层。韧带面宽,呈箭头状,稍倾斜。壳内面灰白色,边缘具有与表面放射助相应的深沟。铰合部直,齿细密。前闭壳肌痕较小,呈三角形,后闭壳痕大,四方形。
  生活于浅海软泥中,常发现于有淡水流入处,干潮时即可采到。产卵期约为8~10月,卵子在海水中受精孵化,幼贝生活于风浪小的细砂质的潮间带,2年成熟。每年春季4月间为采蚶苗时间,蚶苗一般生活于高潮带,泥蚶养殖在中潮带及低潮带,有淡水流入底质为软泥的环境中。泥蚶肉味鲜美,人多喜食,又因其血为红色,传为滋补佳品。中国山东、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均有人工养殖。
  该种在印度洋及太平洋区域广为分布,印度、锡兰、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澳大利亚、中国和日本等地都有发现。
  4.魁蚶(Scapharcabroughtoni)
  贝壳大,斜卵圆形,极膨胀,左右两稍不相等。壳顶膨胀,稍接近,背部两侧略呈钝角,腹缘圆,前端短,后端延伸。放射肋宽,平滑,无明显的结节,同心生长轮脉在腹缘略呈鳞片状。壳面白色,被棕色表皮。初带面一般不很宽,向内方倾斜。
  该种仅分布于菲律宾、中国和日本。生活于浅海10多米深的软泥或泥砂质海底。肉供食用。
  5.褐蚶(Didimarca tenebrica)
  贝壳近平行四边形。壳顶部位于贝壳的近前端。放射肋细密;被棕色易脱落的表皮,其上生有规则排列的毛状物。钿带面前端宽短,后方极窄而长,呈线状。铰合部较弯,有近40个直立整齐的齿。
  生活在潮间带和潮下带水深20米左右的石砾底。广泛分布于太平洋西部沿海,自河北省到广东、广西沿海都较常见。台湾省也有分布。褐蚶是广大群众喜食的贝类,用酱油等调味品浸制的褐蚶,味极鲜美,福州宴席视为名菜。蚶壳即中药瓦楞子,有清热化痰的功效,还可烧成壳灰,供建筑用材。
  6.翡翠股贻贝(Perna viridis)
  原称翡翠贻贝,贝壳较大,一般壳长在100毫米以上。呈楔形,壳质较厚壳贻贝薄,但较坚韧。贝壳前端尖细,后端宽圆。壳顶尖细,多弯向腹缘。壳表光滑,被有碧绿色或褐色壳皮。贝壳内面呈白色,具光泽。无前闭壳肌痕,后闭壳肌痕呈椭圆形,较大。后足丝收缩肌与后闭壳肌相连接,而与中足丝收缩肌分开。
  因属热带和亚热带种,故对水温要求较高。适温范围为11~33℃,而以20~30℃间生长最好。盐度生存范围为10.00~40.50,生长范围为22.20~31.50。生活于低潮线附近至水深20米左右,但以水深5~6米处生长较密集。产卵期为4~11月,高峰在5~6月和10~11月间,其繁殖适温为18~25℃。
  这种貽贝是中国南部沿海生长快、产量大的重要经济种。其肉嫩、味极鲜美,营养价值高,是宴席上的美味佳肴。其干制品在中国南方称做“冬菜”或“淡菜”,也较为名贵。
  该种分布于中国南海和东海南部,福建沿海均有分布,已发展人工养殖。国外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湾、越南、印度洋等地也有分布。
  7.凸壳肌蛤(Musculus senhousia)
  贝壳较小,最大的个体壳长不超过30毫米。壳质薄但较坚韧,略近三角形。壳顶凸,偏背缘。壳表放射纹前区有15~20条,后区有25~30条,中区无;壳表呈青绿色或黄绿色,具有褐色花纹。铰合部无齿;初带较短,呈褐色;足丝细软,较发达。贝壳内面颜色与壳表相同,有壳表透过的花纹,略具珍珠光泽。
  该种为暖温带广分布种,习见于潮间带泥砂滩或泥滩。其垂直分布,一般自潮间带的中、下区至潮下带20米左右的浅海底;有巢居和群栖的习性,在自然界中常成群地以足丝与泥砂相互固着在一起,覆盖在整个滩面上。为雌雄异体,一年性成熟,成熟时雄性外套呈乳白色,雌性呈杏黄色。繁殖期是从5月末至10月中旬,而以7~9月间为繁殖盛期。一般受精卵在水温19.8~25℃、比重1.01821~1.0240的条件下,发育到稚贝需要20天左右。
  该种虽个体小,但分布广,产量较大,而且贝壳极薄,肉质肥满,味鲜美,营养丰富,是一种较重要的小型经济贝类。在广东和福建沿海,俗称薄壳,人们煮熟或炒熟后,象吃瓜子一样食之,此外还可以加工成“鲶干”和“鲶油”等。它又是对虾养殖较好的饵料,优点是投饵时不用粉碎,可保持池内水质清洁。由于此贝能覆盖泥砂滩表面,故对泥蚶等养殖有一定危害。
  该种广泛分布于中国南北沿海,北自辽宁省,南至北部湾;国外分布于太平洋东西两岸。
  8.栉江珧[Atrina(Servatrina)Pectinata ]
  贝壳极大,一般长达300毫米左右,略呈三角形或扇形。壳顶尖细位于壳之最前端,壳后端宽大。除近腹缘之壳表光滑外,其余部分均有自壳顶伸向后端的放射肋,肋上具有斜向后方的三角形小棘。贝壳内面颜色与壳表略同,珍珠光泽仅在壳前半部明显。前闭壳肌痕小,呈长椭圆形,位于壳顶内面,后闭壳肌痕大略呈圆形,位于贝壳中部。
  一般生活于水深30~40米的泥砂底的浅海。据调查这种江珧多分布在干潮线时水深3~5米之泥砂质的浅海。在潮间带低潮区附近也可采到。雌雄异体,繁殖期在5~9月间。
  该种肉柱较大,约占体长的1/4,体重的1/5,且味鲜美营养丰富,除鲜食外可加工干制成江珧柱或制成罐头等食品。为极有经济价值的种类,20世纪末尚未进行人工养殖。
  栉江珧是印度洋、太平洋分布较广的种,在日本海、中国的黄、东、南海、澳大利亚以及印度洋皆有发现。福建沿海都有分布,尤以福清湾和东山湾的数量最大,但由于捕捞过度,20世纪末产量急剧下降,资源受到严重破坏,有关部门应加强管理,使栉江珧的资源可持续利用。
  9.华贵栉孔扇贝[Chlamys(Mimachlamys)nobilis]
  贝壳大,近圆形,高度与长度近似,两壳相等,左壳比右壳稍凸。贝壳表面颜色有变化,紫褐色,黄褐色,淡红色,或具枣红色烟云状斑纹。放射肋巨大,约23条;同心生长轮脉细密形成相当密而翘起的小鳞片;两肋之间形成深沟,沟内具有细的放射肋3条,其上也有极小的鳞片。左壳前后耳略呈三角形,表面具有细肋7~8条,前耳稍大;右壳前耳近三角形,表面具有粗肋4条,下部具波纹;足丝孔具有粗的栉齿数枚;后耳三角形,上有细肋数条。
  壳内面黄褐色,具有与贝壳外面相应的沟和肋条。铰合线直,韧带紫褐色,位于三角形的韧带槽中。闭壳肌痕圆形,位于贝壳的中央稍偏于后背部。
  该种自低潮线附近至369米的海底都有分布,但多发现于2~4米深有岩石礁及碎石块的沙质浅海底,用足丝附着于岩礁或石块上生活。肉鲜食,其闭壳肌强大,可用以制造“干贝”。已发展人工养殖,在福建漳浦县古雷有养殖场。该种分布于日本、中国东南海,印度尼西亚等。
  10.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
  牡蛎种类的鉴定在中国和世界上都很混乱。1994年,李孝绪、齐钟彦对中国牡蛎种类进行了比较解剖学及系统分类和演化的研究,把中国牡蛎原20种修正为15种(含一新属、新种)。张玺、楼子康(1956年)所报道的僧帽牡蛎(Ostrea cucullata)和大连湾牡蛎(O.talienwhanensis)应为长牡蛎。新鉴定的僧帽牡蛎(Saccostrea cucullata)仅分布于南海,异名包括铰齿牡蛎(Ostrea mordax Saccostrea mordax)。
  长牡蛎壳厚,背腹延伸,形态变化极大,壳面具波纹状鳞片,左壳具有数条较强的放射肋,附着面大,壳面紫色或淡紫色,壳内面白色,但闭壳肌痕呈紫色,韧带槽长而深。
  鳃与内脏团的关系属第二种类型第四组,脏神经节不分节,腹动脉两条,消化盲囊开口数目变化大,一般5~8个,肾静脉1条,在左心耳腹侧。
  生活在盐度较低海区,自潮间带到低潮线以下数米的范围都有繁殖。该种的商品名叫太平洋牡蛎,是福建沿海滩涂养殖和吊养的种类。长牡蛎生长速度快,生产周期较短,适于短期养殖。肉质较多,肉味鲜美,广大群众喜食的海味。产品蠔鼓和蠔油是中国传统的出口商品之一,主要销东南亚市场。
  中国沿海潮间带及潮下带浅水区均有分布,在岩石上附着。日本、朝鲜和美国也有分布。
  11.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
  贝壳大型,坚厚。贝壳形态变化大,通常呈卵圆形或长形。壳面环生同心鳞片,但趋于愈合,附着面较大,无放射肋,初带紫黑色,初带槽较宽。壳面呈淡紫色,内面白色,边缘及闭壳肌痕呈淡紫色。闭壳肌痕甚大,形状不规则,大多为卵圆形或肾脏形,位于中部背侧。
  消化盲囊孔10~11个,肾静脉在左心耳腹侧,鳃与内脏团的关系属第二种类型第四组。
  在中国沿海分布很广,一般栖息在低潮线附近至水深7米以内的范围。河流入海一带的水域中数量最多。其生活的最适宜的盐度为10~25左右。为卵生型,每年5月后到9月前,繁殖最旺盛。蛎苗附着满1个月,壳高平均将近于1厘米,满半年平均达6厘米多,满一年达7厘米以上,属于连年不断生长的类型。个体大,含肉量多。适宜在河口及其附近养殖。福建同安、厦门九江口(海澄)有养殖。在广东沿海,对近江牡蛎的养殖有悠久的历史。山东的羊角沟也有养殖。
  该种分布于中国沿海河口附近低潮线以下。
  12.棘刺牡蛎(Saccostrea echinata)
  贝壳小型,扁平,圆形或卵圆形,两壳大小几乎相等,壳面的鳞片卷曲形成管状棘。右壳向上稍隆起,放射肋不明显,鳞片愈合,排列紧密成复瓦状。鳞片边缘卷曲形成细长的管状棘,棘长可达10毫米,直径有2毫米。除壳顶部外,管状棘密布壳面。壳面深紫色或灰紫色,壳内面为黄、黑、棕的混合色。壳顶两侧有明显的单行小齿数个至十余个。闭壳肌痕明显,肾脏形,位于中部背侧,韧带黄褐色,左壳较右壳平坦,全面附着在岩石上。壳内面前凹陷弱,铰合部不明显,韧带槽仅留痕迹。齿小,闭壳肌痕和色泽,如右壳。肉质部淡绿色,闭壳肌淡黄色。
  该种为暖水种.分布于中国东海和南海,福建沿岸岩石潮间带中潮区常见种。常互相附着,密集成群栖息于潮间带的岩石上。因个体小,虽供食用,但不及其他种类重要。团聚牡蛎是该种的同种异名。
  13.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
  贝壳坚厚,略呈四角形。两壳极膨胀,贝壳宽度几乎与高度相等。壳表呈白色或浅灰绿色,近腹缘处呈黄褐色;无放射肋;生长线细密,近壳顶部不明显而至壳腹缘逐渐变粗且凹凸不平。贝壳内面呈灰白色;内韧带发达,呈三角形,位于壳顶后方斜三角形的韧带槽中。前闭壳肌痕稍小,呈卵圆形,后闭壳肌痕稍大,近圆形,外套窦不甚深,末端钝圆。
  栖息在潮间带低潮线附近及潮下带20米内的泥砂质海底,营穴居生活,栖息深度5~10厘米,以水管伸出地面摄食和排泄。4~6月间生殖腺成熟。
  该种在中国分布极广,福建沿海都有分布,为最习见的种类,肉可食用,产量较高。日本从北海道至九州也有分布。
  14.西洗舌(Coelomactra antiquata)
  贝壳大,呈三角形,壳质薄而坚韧,一般壳长69.5毫米,高58.7毫米,宽36.8毫米。小月面呈心脏形;楯面狭长,呈披针状。壳表呈黄褐色,顶部呈淡紫色。无外韧带。生长纹细密,明显。贝壳内面呈淡紫色,壳顶部颜色较深。前闭壳肌痕略成方形,背缘延长呈带状,后闭壳肌痕圆形。外套窦宽短,前端稍圆。足较大,侧扁,肌肉发达,呈舌状。
  该种为太平洋西部广温性种,中国南北沿海皆较普遍。栖息在潮间带低潮线附近及潮下带20米左右的沙质海底,营穴居生活,栖息深度一般为6~7厘米。繁殖季节在春夏季,卵子在海水中受精,胚体发育适温范围17~28℃。生长速度快,从受精至1厘米左右只需2个月的时间,满1年体长可达4厘米左右。肉味甘美,营养丰富,为海产珍贵补品。
  该种个体大,壳薄,是人工养殖经济价值较高的贝类。福建闽江口长乐县梅花穿山行以南至文武砂一带盛产西施舌。福建福清湾、厦门、同安和东山湾等都有分布。
  15.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
  贝壳长方形,壳顶位于背缘的略靠前端,约为贝壳全长的1/3处。背腹缘近于平行,前、后端圆。外初带黑褐色,略近三角形。壳的中央稍靠前端,有一条自壳顶至腹缘微凹的斜沟,壳面被有一层黄绿色的外皮。
  壳内面白色,右壳具有2个主齿,左壳具有3个主齿,中央一个大而分叉。前、后闭壳肌痕均呈三角形。外套痕显著,外套窦宽大,前端呈圆形,与外套线相平行的向前伸。
  该种仅分布于日本及中国沿海。生活于河口或有少量淡水注入的内湾,在潮间带中、下区的软泥滩上。利用足部掘孔穴居,潜入泥中的深度,一般为10~20厘米。缢蛏为雌雄异体,生殖季节为8~11月,蛏的食料主要是硅藻。
  缢蛏是中国重要的养殖贝类之一,已有数百年的养殖史。浙江的六横、乐清、玉环;福建的连江、福清、晋江、厦门,都是著名的养蛏区。在农历一至二月进行播苗,蛏生长极快,当年七至八月就可以收获(称一年蛏),或养至翌年四至五月(称二年蛏)。肉除鲜食外,尚可加工制成蛏罐头、蛏干、蛏油等食品。
  16.大竹蛏(Solen Brandis)
  贝壳延长形,两壳合抱成竹筒状,前后端开口。一般壳长为壳高的4~5倍,壳顶位于最前端。外韧带黑色,呈三角形,前端细小,后端大。贝壳表面突凸出,被有一层发亮的黄褐色外皮。壳表平滑无放射肋,生长线明显,有时有淡红色的彩色带。
  贝壳内面白色或可看到淡红色的彩带。铰合部小,左右壳各具一个主齿。前闭壳肌痕长,其长度与韧带长度略相等;后闭壳肌痕三角形,位于距后缘的1/4处。外套痕明显,外套窦略成三角形。
  分布于菲律宾、日本及中国沿海。福建沿海均有分布。生活在潮间带中、下区和浅海的泥砂底质,栖息深度大约30~40厘米,洞穴斜,约与地面70~80度角。
  大竹蛏个体肥大,足部肌肉特别发达,味极鲜美,采捕方法有3种:(1)用铲子挖掘;(2)用铁钩钩取;(3)用食盐钓取。
  17.长竹蛏(Solen strictus)
  贝壳极延长,壳质薄两壳相等,壳长约为壳高的6~7倍。外韧带黄褐色,贝壳表面光滑,被有黄褐色外皮,在成长的老个体壳顶的外皮常脱落而呈白色。生长线明显,呈弧形,后端有时形成褶襞。
  壳内面白色或淡黄色。铰合部小,每壳各具一主齿。前闭壳肌痕极细长,其长度超过或等于初带的长度。后闭壳肌痕前后长略呈半圆形。外套痕明显,前端向背缘凹入,外套窦半圆形。
  生活于自潮间带的中潮区至潮下带浅海的沙质海底。繁殖期在春夏之间,浮游幼虫出现在5~7月,而6月份特别多。幼虫后期面盘退化,下沉,钻入沙中营底栖生活,稍大的个体钻入沙内约20~30厘米。分布于日本及中国沿岸,福建省沿海均有分布。肉供食用,而且产量很大,在食用贝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建议进行人工养殖。
  18.文蛤(Meretrix meretrix)
  贝壳背缘略呈三角形,腹缘呈圆形,壳长略大于壳高,壳质坚厚。壳面膨胀,光滑,被有一层薄的黄褐色的壳皮,同心生长轮脉明显,由壳顶开始常有环形的褐色带。壳面通常有锯齿或波纹状的褐色花纹,花纹有变化。贝壳内面白色,前、后壳缘有时略呈紫色。前闭壳肌痕小,略呈半圆形,后闭壳肌痕大,呈卵圆形。外套痕明显,外套窦短。
  生活在潮间带以及浅海区的细砂表层。文蛤因水温改变而有移动的习性,通常分泌胶质带或囊状物使身体悬浮水中,借潮流之力而作迁移。文蛤为蛤中上品,肉鲜美,供食用。福建云霄县已进行人工养殖。中国沿岸都有分布;日本、朝鲜、菲律宾、越南、印度尼西亚、孟买和卡拉奇也有分布。
  19.波纹巴非蛤[Paphia(Neotapes)undulata ]
  贝壳呈长卵圆形,较侧扁,壳质薄。壳高约为壳长的1/2,壳宽约为壳长的1/3左右。背缘前方略呈弧形,后方倾斜,两端圆,腹缘中部略呈直线状。两壳壳顶相接,稍凸出。小月面细长、披针状。壳面光滑,生长轮脉致密,贝壳表面遍布锯齿形网状的花纹。贝壳内面中央紫红色,外套窦短。
  为热带性种,生活在潮间带下部和潮下带浅海区泥砂质海底,深度达44米。该种在福建自沙埕港至诏安湾附近水域都有分布,其中兴化湾和东山湾的数量很大,并成为渔业对象,由于过度捕捞,种群受到损害,现资源量明显下降。在广东沿海和北部湾东北部有均匀分布区;台湾台南、高雄也有分布。其分布范围从0~35°N,如日本、中国的东南沿海、菲律宾、暹罗湾、墨吉群岛、马加萨、的摩尔岛南岸、印度洋的波斯湾、锡兰沿岸、阿曼湾、亚丁以及澳大利亚北部。
  20.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
  贝壳卵圆形,壳质坚厚,膨胀。贝壳前缘稍圆,后缘略呈截形,壳面颜色及花纹有变化,通常为淡褐色、红褐色斑点或花纹。壳面有细密的放射肋,与同心生长纹交错形成布纹状。壳内面灰黄色,略带紫色。前闭肌痕半圆形,后闭壳肌痕圆形,外套痕明显,外套窦深,前端圆。
  该种喜栖于有淡水流入波浪平静的内湾、砂和泥砂质的海底,其垂直分布从潮间带到水深30米的海底都有栖息。个体小或水温高时栖息在上层的砂泥中,一般深度在15厘米左右;个体大的,或在寒冷的冬季,潜入较深,有的可达50厘米。
  该种为重要的食用种类,价廉味美的大众化食品。沿海居民以这种贝类经营捕捞生产者甚多。已发展为人工养殖品种。
  中国沿岸都有分布;俄罗斯远东海、日本、朝鲜、菲律宾、泰国湾、安达曼群岛、斯里兰卡、孟买、卡拉奇也有分布。
  21.等边浅蛤(Gomphina aequilatera)
  贝壳坚厚,背侧呈等边三角形,腹侧凸出,呈圆形。壳高约为宽的2倍。小月面狭长,呈披针状,楯面不显著。韧带短而粗,黄褐色,凸出壳面。
  贝壳表面甚膨胀,无放射肋,同心生长纹明显,有时呈现沟纹。壳面为灰白色或灰黄色,具锯齿或斑点状的褐色斑纹,通常具有放射状色带3、4条,花纹和色带有变化。
  贝壳内面白色或浅肉色,具珍珠光泽。铰合部狭,三角形。左右两壳各具主齿3个。前闭壳肌痕小呈卵形,后闭壳肌痕稍大近于圆形。外套痕明显,外套窦稍深,先端圆。
  该种主要生活在潮间带沙滩中,潮间带下部浅海区也有分布。肉供食用,贝壳可当容器。分布于太平洋西部、朝鲜、日本、中国海区。福建沿海以平潭、三沙、古雷等地区的数量较大。
  22.青蛤(Cyclina sinensis)
  贝壳近圆形,高度与长度几乎相等,宽度较大,约为高度或长度的2/3。壳顶突出,位于背侧中央。无小月面。楯面狭长,全部为初带所占据。贝壳表面极凸出,同心生长轮脉在顶端细密,不显著,至腹面渐次变粗,突出壳面。壳面淡黄色或棕红色,生活标本常为黑色。
  贝壳内面为白色或淡红色,边缘呈淡紫色,具有整齐的小齿。铰合部狭长而平,左右2壳各具有3个主齿。前闭壳肌痕细长呈半月状,后闭壳肌痕大,呈圆形。外套痕明显,外套窦深,自腹缘向上方斜伸到贝壳中心部形成三角状。
  该种生活在近海泥砂质海底,潮间带上、中、下区均由分布,在泥砂中栖息深度约15厘米,自然产量颇大。20世纪末,正在进行人工养殖试验。肉味鲜美可供食用。该种分布于朝鲜、日本、中国。福建沿海均有分布。
  23.中国绿螂(Glauconome chinensis)
  贝壳小,呈长卵形,两壳等大。质脆薄。壳高约为壳长的1/2,壳顶靠前方,贝壳前端圆形,后端较前端尖瘦略呈截状,腹缘平。贝壳表面无放射肋,有明显的同心生长轮脉,表面被有一层薄的灰绿色角质层,角质层常微伸出腹缘成皱褶状。在壳顶部分角质层常脱落呈灰白色。
  贝壳内面白色,略具光泽。铰合部狭长,两壳各具主齿3个。无侧齿。前闭壳肌痕呈长卵圆形;后闭壳肌痕正方形。外套痕清楚,外套窦深,舌状。
  该种分布于中国,印度孟加拉弯的恒河,菲律宾的宿务、尼格罗、吕宋等地。生活在河口地区,盐度较低的潮间带高潮区下层与中潮区上层之间,底质较硬的泥砂中,栖息密度相当大。福建沿海都有分布,其中以莆田数量最大,但是由于受到污染,数量明显减少。中国绿螂俗称大头蛏,是广东沿海的重要养殖种类。肉供食用,也可作为家禽的饲料。
  24.船蛆
  (Teredo navalis)
  贝壳小,长高略相等。前区小,表面具刻肋8~49条;前中区表面的刻肋4~32条,后中区宽,表面光滑。后区变化甚大。壳内面后区伸入中区部分游离;壳内柱片状,长度约为壳高的1/2。鎧呈桨状,鎧片外面圆凸,内面平,从鎧片基半部的末端环生若干层互相粘着的角质膜,角质膜的末端两侧延伸成为两角,两角之间呈弧口状,弧口的外缘较内缘为低,中空成杯状。鎧柄棒状,长度约为鎧全长的1/2。
  生活于温带及热带,尤以温带的数量为最多。对于盐度的适应范围也较广,在18~31的盐度中均能生长繁殖。每次产卵数自几十万至百万,卵在母体的鳃腔中受精孵化,发育至面盘幼虫后排出体外,经过一段游泳时间之后即行附着,附着期自6月底至10月,以8、9月,水温24℃左右时为附着盛期。其寿命一般不超过一年。船蛆是凿木穴居的,其繁殖力极强,生长迅速。对于在海洋中的木质建筑如码头、木桩、木船、网樯等破坏极为严重。
  25.鸭嘴蛤[Laternular(Laternila)anatine ]
  贝壳近长方形、中凸、两侧压缩,腹缘与背缘前端近平行,后缘较小翘如喙状。两壳等大或左壳稍大于右壳,闭合时一般仅后端开口。壳顶突出,位于背缘中部靠近后方。
  壳内白色,具云母光泽。韧带槽前无石灰质板。外套窦宽大,呈半圆形。
  该种生活在潮间带至水深93米。福建沿岸潮间带泥砂滩常见种类。该种广泛分布在印度一西太平洋区。如日本、中国(南北沿海)、菲律宾、加里曼丹岛、佛罗里达、新加坡、尼科巴、斯里兰卡、红海、苏伊士、吉布提、亚丁等。
  (二)腹足纲
  1.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贝壳中等大,呈卵圆形,壳质坚实,壳长93毫米,宽68毫米,高23毫米。螺层约3层,除体螺层外其余各层间的缝合线均不明显,螺旋部小,呈乳头状。壳顶钝,略低于壳高,位置接近壳的后端。壳面被一条带有20余个突起,其中7~9个开孔组成的螺肋分成左右二部。壳面有细致的螺肋,螺肋左右部者较明显。生长线层次明显,形成宽大的纵走褶壁。贝壳绿褐色。壳内面珍珠光泽强。壳口大,外唇薄呈刀刃状,内唇有狭长的片状遮缘,宽约8厘米。
  生活在低潮线至10米左右深度的岩石或珊瑚礁质海底。东山、漳蒲等地有大面积育苗和养殖,具食用和极高药用价值。暖水种,日本、澳洲、菲律宾和锡兰等地均有分布。
  2.嫁䗩(Cellana toreuma)
  贝壳呈笠形,低平,周缘呈长卵圆形,壳质较薄,近半透明。壳长49毫米,宽39毫米,高11毫米。壳顶近前方,略向前方弯曲。贝壳表面具有许多细小而密集的放射肋。贝壳前部比后部狭瘦。生长纹较细,不甚明显。壳面颜色多变,通常为锈黄色,并布有不规则的紫色斑带。壳内面银灰色,壳缘部能清楚地影印出壳面的色彩。边缘具细齿状缺刻。
  生活在高潮线下界至中潮区的岩石潮间带。可食用,味鲜美。中国南北沿海均有分布。
  3.黑凹螺(Chlorostoma nigerrima)
  贝壳呈塔状,质厚,纵肋较密。壳高24毫米,宽23毫米。螺层6层,壳顶3层相当小,下面3层宽度骤然增大,缝合线细,清楚。壳面一般不膨圆,但次螺层常特别膨胀,生长纹细波状,放射肋细密,与生长纹交叉而行。壳色灰黑或棕黑。贝壳基部较平整。有纵走的灰黑色花纹和自壳面延伸而来的肋痕。壳口斜,内面有珍珠光泽和环行的细襞数条。内唇斜,呈“U”形,基部有钝齿12枚。跻孔小而深,周围灰白色。厣角质,圆形,褐色,多旋,核在中央。
  生活在中低潮线的岩石潮间带。可食用,味鲜美。中国南北沿海、日本均有分布。
  4.粒花冠小月螺(Lunella coronata granulata)
  贝壳近球形,坚厚结实。壳高29毫米,宽31毫米。螺层约4~5层,壳顶常被磨损,螺旋部低,体螺层较大,缝合线不深。壳面具有许多由细颗粒联成的螺肋。缝合线下方的螺肋具有较大的瘤状结节,这种结节在体螺层有10粒。每一体螺层中部有一比较发达向外扩展的肋,此肋将壳面分成两部分,上半部形成一稍微倾斜的肩部;下半部形成一垂直面。在体螺层则有间隔近等的粗肋5条。有些个体螺肋常被磨损而模糊不清,但仍然保存一比较明显的肩部。壳表黄褐色,布有紫斑,壳顶部显露白色。贝壳基部膨胀,雕刻和色泽与壳面类同。壳口卵圆形,外唇简单,内唇向下方扩展较大,在壳轴基部形成一粗厚的骶。脐孔一般明显。
  生活在潮间带中潮线的岩石间。可食用,味鲜美。中国浙江以南沿海、日本均有分布。
  5.齿纹蜒螺(Nerita(Ritena)yoldii)
  贝壳较小,近半球形,壳质坚厚。壳高17毫米,宽20毫米。螺层约4层,缝合线明显,壳顶钝,常被磨损,螺旋部小,体螺层较膨大,几占贝壳全部。壳面有低平而稀的螺肋,部分的老贝肋多不明显。壳表面为白色或黄白底,具黑色的“2”字形花纹或云状斑。壳口半月形,内面灰绿或黄绿色。外唇缘具黑白色相间的镶边,内部有一列齿;内唇不十分广宽,倾斜度稍大,表面微显皱褶,内缘中央凹陷部有细齿2~3枚。厣棕色,半月形,表面有细小的粒状突起,内缘有不发达的关节2个。
  生活在潮间带中潮区的岩石间。可食用,味鲜美。中国浙江以南至海南岛沿海、印度洋均有分布。
  6.棒锥螺(Turritella bacillum)
  贝壳高,呈尖锥形,结实。壳高134毫米,宽27毫米。螺层约21层。螺旋部高,体螺层短,缝合线深。每一螺层的下半部较膨胀,上半部较平直。螺旋部的每一螺层有5~7条排列不匀的螺肋,肋间夹有细肋,在顶部各螺层肋数逐渐随长度的缩小而减小。壳表黄褐或紫褐色。壳口卵圆形,内面具有与壳面螺肋相同的沟纹,外唇薄而锐,内唇多少扭曲,无脐。
  生活在低潮线至数十米深的泥砂质海底。可食用,味鲜美。中国浙江以南沿海、日本、锡兰均有分布。
  7.珠带拟蟹守螺(Cerithidea cingulata)
  贝壳细长,壳质结实,呈锥形。壳高29毫米,宽11毫米。螺层约15层。缝合线浅,成沟状,其中有一条细而明显的螺肋。壳顶尖,常被腐蚀,螺旋部高,体螺层短,稍大。每螺层有3条串珠状的螺肋;体螺层具9条螺肋,其中仅靠缝合线的一条呈串珠状。在体螺层腹面左侧有一发达的纵肿脉。贝壳表面黄褐色,在螺层的中部具有一条紫褐色带。贝壳基部略突起。壳口近圆形,内面具有与壳面螺肋相当的紫褐色条纹。外唇稍厚,扩张;内唇上方薄,下方稍厚。厣角质,圆形,核位于中央,围绕核有同心环状的生长纹。
  生活在潮间带泥、泥砂质海滩。可食用,味鲜美。中国沿海、日本均有分布。
  8.纵带滩栖螺(Batillaria zonalis)
  贝壳较小,结实,呈尖锥形。壳高30毫米,宽10毫米。螺层约12层。缝合线明显,但在壳顶数层模糊不清。壳顶尖常被磨损,螺旋部高,各螺层增加均匀,体螺层较短小,微向腹部弯曲。每一螺层表面具有较粗的波状纵肋及细小的螺肋,在体螺层下部的纵肋多不明显。壳色有变化,通常为灰黄或黑褐色,在每一螺层下部缝合线上方有一环灰白色的色带。贝壳基部膨胀,下部收窄,密生细小的螺肋。壳口卵圆形,内面具有褐色条纹。外唇弧形,简单,内唇稍厚。前沟呈窦状,后沟不明显仅留缺刻。
  生活在潮间带高潮区下界和中潮区泥、泥砂质海滩。可食用,味鲜美。中国沿海、日本澳洲均有分布。
  9.广大扁玉螺(Natica ampla)
  贝壳大,坚固,呈半球形,壳高62毫米,宽与高近等。螺层约五层,缝合线浅。壳顶低小,螺旋部较短,体螺层宽大,壳面相当膨胀,生长纹密呈丝状雕刻,位于螺层和缝合线下方者比较明显。壳表光滑除体螺层上能见环形的波状线纹外,其余各螺层均无明显雕刻。壳顶部紫褐色,壳基部白色,其余壳面淡黄褐色。在每一螺层缝合线的下方有一彩虹样的褐色色带。壳口卵圆形,淡褐色,外唇薄,弧形;内唇略直;上部稍加厚,紧贴于体螺层上,中部形成一个大的褐色的脐结节,在其上面有一明显的沟痕。脐大而深,部分被脐结节遮掩。厣角质,刻有放射纹,核位近内下缘。
  生活在浅海沙或泥砂滩上,约8、9月产卵,卵群与泥砂粘合成领状。肉肥美供食用,也为肉食性种类,为贝类养殖的敌害。中国沿海及日本广泛分布。
  10.斑玉螺(Natica tigrina)
  贝壳略呈球形壳质较薄,但很结实,壳高32毫米,宽24毫米。螺层约6层,缝合线稍深。清楚。螺旋部略高起,约占壳高的1/3;体螺层较大,壳面膨胀,光滑无肋,生长纹细密。壳顶紫色,其余壳面黄白色,密布排列不规则的紫褐色斑点。壳的基部膨胀色白,无花纹。壳口卵圆形,内面青白色。外唇简单,稍薄,呈弧形,内唇上部紧贴于体螺层上,中部形成一个中等大的结节,下部厚。脐不十分宽大,下半部几乎全被结节掩盖。厣石灰质,白色,外侧边缘有两条肋纹。
  生活在潮间带泥砂或泥质的海滩,为肉食性种,对滩涂贝类养殖有害。肉供食用。中国沿海及日本均有分布。
  11.蛙螺(Bursa rana)
  贝壳卵圆形,壳质坚硬,壳高82毫米,宽56毫米。螺层约9层,缝合线浅。胚壳3层,光滑。壳面刻有细的螺肋,肋上生有小的颗粒结节。在体螺层上生有两列角状突起,其他各螺层的肩角上各生有一列角状突起,纵肋在近壳顶部较明显,在下部各螺层则不清楚。在每一螺层的左、右侧各有一条纵肿肋,肋上也生着角状突起。壳色黄白并杂有不均匀的淡紫褐白色。壳口橄榄形,内面黄白色。外唇厚,边缘具许多齿,齿通常白色,有的为橘黄色;内唇内缘有许多小的褶襞及粒状突起。前沟半管状,前端微向背方弯曲;后沟较深,内侧有时具有肋状突起。厣角质,棕色,长卵圆形,半透明,同心环纹明显,核位于内侧近中央。
  生活在数米至百米水深的软泥,砂泥或细砂质的海底。肉可食用。中国浙江以南沿海、日本、斯里兰卡均有分布,为习见的种类。
  12.红螺(Rapana bezoar)
  贝壳中等大,形与脉红螺近似相当坚厚结实,壳高77毫米,宽58毫米。螺层约6.5层,缝合线浅。螺旋部短小,稍高起,约为壳高的l/3。壳面刻有细密而稍凸出的螺肋,其上被密集的生长纹划成鳞片状,在体螺层的下半部有3条稍为粗壮的螺肋,有的上面具有短的角状突起,在最下部的一条有的为翘起的鳞片状突起。在螺旋部各螺层的中部和体螺层的上部向外扩张形成肩角,肩角上生有短的棘状突起,在体螺层的上部则形成翘起的游离状褶襞。壳面黄褐色。壳口大,长卵形,淡黄或红黄色。外唇内缘具强的褶襞内唇弧形,光滑。由鳞片组成的绷带和内唇共同形成宽大的假脐,呈漏斗状。具厣。
  生活在浅海水深数米的沙泥质海底,幼小的个体在低潮线有时也能采到,肉可食,喜食其他贝类,对贝类养殖业有害。见于中国浙江以南沿海。西太平洋、印度洋、加利福尼亚沿岸均有分布。
  13.蛎敌荔枝螺(Thais gradata)
  贝壳较小,呈菱形,壳质稍厚,坚硬,壳高31毫米,宽20毫米。螺层约6层,缝合线呈线沟状。螺旋部高起。接近壳高的1/2。在每一螺层的中部和体螺层的上部壳面消瘦向内凹下,形成一弧形面。在体螺层的中上部还有一条强的龙骨突起。整个壳面刻有许多粗细不甚均匀的细螺助。生长纹细而明显壳面黄色,印有排成纵列的紫褐色斑点或条纹。壳口长卵形,内面淡黄色,印有褐色斑纹。外唇较薄,中部曲折,边缘具多数明显的褶襞;内唇略直,光滑。前沟较短,为一小的缺口。脐浅,仅残留一小的凹陷。
  为亚热带性种类;生活在潮间带中、下区沙泥滩有砾石的地方。常大量繁殖在牡砺养殖场中,是牡蛎养殖的大害。广东沿海除冬季外都能产卵;卵产出后包在一革质的小囊中。至20世纪末仅能依靠捕捉成螺和消灭其卵囊防止其大量繁殖。浙江以南沿海各地常见种。马来半岛等均有分布。
  14.黄口荔枝螺(Thais luteostoma)
  贝壳中等大小,呈纺锤形,壳质坚硬,壳高43毫米,宽27毫米。螺层约7层,缝合线浅,不明显。螺旋部较高,约为壳高的1/2。壳面较消瘦,每一螺层中部突出形成肩部,在肩角上有一列角状或鸭嘴状突起。有的个体在缝合线紧上方还有一列小的突起列。在体螺层这种突起有4列:以上方第1列最强大,下方各列的突起大小顺序迅速缩小。整个壳面还密生许多细的螺纹和非常细密的生长纹。壳面黄紫色,在角状突起部呈土黄色。壳口长卵形,内面土黄色,杂有少量紫褐色云斑。外唇薄。内面有4、5粒小的乳头状齿,外缘有细的缺刻。内唇略直,光滑。前沟较短,先端稍弯向背方。具角质厣。
  生活在潮间带中、低潮区的岩礁间。肉可食,喜食其他贝类。中国沿海均有分布。日本也有分布。
  15.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
  贝壳呈长卵形,壳质稍薄,尚坚硬,壳高134毫米,宽77毫米。螺层约8.5层,缝合线明显,呈浅沟状。各螺层壳面较膨圆,在缝合线的紧下方形成一狭而平坦的肩部。壳表光滑,生长纹细密。壳面被黄褐色壳皮,壳皮下面为黄白色,具有长方形的紫褐或红褐色斑块,斑块在体螺层有3横列,以上方的一列最大。壳口半圆形。内面白色,并映印出壳表的色彩。外唇薄,弧形,内唇光滑,紧贴于壳轴上。脐孔半月形,大而深。绷带扁平紧绕脐缘,上面有覆鳞状生长纹。厣厚,棕色,角质,核位于前端内侧。
  生活在数米至数十米水深的砂泥质海底。肉肥美,供食用。中国东南沿海,斯里兰卡、日本均有分布。
  16.泥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
  贝壳长卵形,壳质坚硬,高70毫米,宽37毫米。螺层约9.5层,缝合线明显。壳顶部各螺层壳面膨圆,基部3~4螺层各在上方形成肩角,肩角的下半部略直。壳面平滑,生长纹细而明显。壳表黄褐色,外被薄的壳皮。壳口长卵形,内面瓷白色,外唇薄,弧形,内唇稍向外反折。前沟短而深,呈“V”形;后沟为一小而明显的缺刻。绷带宽而低平,环绕壳底。脐孔明显,不深,有的被内唇掩盖。厣角质,褐色,坚厚,核位于前端。
  生活在数米至数十米水深的砂泥质海底。肉供食用,壳可烧灰。人工繁殖已获得成功,中国东、南沿海及日本均有分布。
  17.管角螺(Hemifusus tuba)
  贝壳较大,呈纺锤形,高180毫米,宽107毫米。螺层约8.5层,缝合线深,呈不整齐的沟状。螺旋部较低,呈圆锥形,体螺层相当膨大。每一螺层的壳面中部扩张形成肩角,肩角的上半部壳面倾斜,下半部相当直。在肩角上通常具有10个发达的角状突起。整个壳面有不很发达的螺肋,生长线明显。较粗糙,略呈皱褶壳表肉色,被有带茸毛的褐色外皮。壳口大,上方扩张。下方收窄,内面肉色,有光泽。外唇较薄边缘有与壳面刻纹相应的缺刻。内唇紧贴于壳轴上,略扭曲。前沟较长。厣角质,棕色,核位于前端外侧。
  生活在浅海10~50余米水深的泥砂质海底。肉供食用,贝壳可作号角。已进行人工繁殖。产于中国东、南沿海。日本也有分布。
  18.西格织纹螺(Nassarius siquijorensis)
  贝壳呈卵圆形,壳质较坚硬,壳高28毫米,宽15毫米。螺层约10层,缝合线较深,螺层呈阶梯状。壳面有比较发达的纵肋和细弱的螺旋纹。纵肋和螺旋纹在体螺层中部一般不清楚,而基部明显。在缝合线的紧下方有一条较深的螺旋沟,把纵肋的上端伐成一列结节状突起。壳表黄白色,杂有褐色斑,在体螺层上有3条褐色色带。壳口卵圆形,内面淡黄色,具有10余条明显的肋纹。外唇弧形,下方多少向外反折,边缘具10余个齿尖状突起,位于下端者较发达。内唇较薄,贴于壳轴上,外侧边缘游离,内缘具许多褶叠,褶叠在上下两端者较发达。绷带明显,与体螺层的基部之间形成一道深沟。前沟短而深,后沟小。具角质厣。
  生活在数米至数十米水深的砂或泥砂质海底。肉供食用。中国东、南沿海及日本均有分布。
  19.伶鼬榧螺(Oliva mustellina)
  贝壳呈长卵形,壳质坚硬,壳高23毫米,宽17毫米。螺旋部低,略高出壳顶,缝合线线状明显。壳面相当光滑,有光泽。壳表为淡黄或灰黄色底,布有许多波浪形纵走的褐色花纹。壳口相当长,几占贝壳的全长,壳口内面为紫或紫褐色。外唇直而边缘略厚,内唇褶一般为20个,内唇后部有啄状的硬结。
  广温性暖水种,生活在低潮线区至40余米水深的砂或泥砂质海底。可作观赏装饰品。日本、新加坡等地也有分布。
  20.瓜螺(Cymbium melo)
  贝壳大,近圆球状,高257毫米,宽178毫米。螺旋部低小,在成体时几乎完全沉没于体螺层中,体螺层极膨大。壳面较光滑,有细的生长纹,全壳桔黄色,在幼体时常具明显的大型的红褐色斑块。壳面被有薄的污褐色壳皮。壳口大,卵圆形,内面亦为桔黄色,极光滑美丽。外唇弧形,薄,易破损,内唇扭曲。下部具4个强大的褶叠,滑唇紧贴于体螺层上。前沟极短宽。足大,具美丽的花纹。无厣。
  生活在数十米水深的泥砂质海底,见于台湾福建广东沿海。4、5月间产卵,每囊一卵,卵囊粘合成一柱状体。卵子孵化成幼贝后破囊外出。肉肥大供食用。壳可做盛器或加工成装饰品。
  (三)头足纲
  1.中国枪乌贼(Loligo chinensis)
  中国枪乌贼是一种大型的枪乌贼,最大胴体长可达470毫米。胴部圆锥形,后部削直,胴部狭长,胴长约为胴宽的7倍;体表具大小相同的近圆形色素斑,均属小型。肉鳍甚长,约为胴长的2/3,中部较圆,前后部较平直,两鳍接略呈纵菱形。腕式一般为3>4>2>1,吸盘2行,各腕吸盘以第2、第3对腕上者较大,吸盘角质环具尖齿8、9个,雄性左侧第4腕茎化。内壳角质,披针叶形,后部略尖,中轴粗壮,边肋细弱,叶脉细密。
  枪乌贼是中国台湾及其附近最普遍的种类;在日本琉球群岛也有发现。中国东南沿海产量最大,年产量(包括香港、台湾的产量)约1.5万吨。集中在福建南部、广东沿海和北部湾北部。中国近海的中国枪乌贼渔场,主要有5个:北部湾北部、海南岛周围、南澎群岛和闽南渔场。其中以南澎群岛渔场的群体最为稠密,旺汛中,天气炎热,气温一般在30℃以上,最高可达35℃左右。
  中国枪乌贼浅海性生活,主要群体栖居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域。春季或夏季集群由越冬的深水区向浅水区进行生殖洄游,群体丰厚,形成渔场。繁殖场所主要位于外海岛屿周围,水清流缓,盐度较高,海底多凹窝,底质粗硬,珊瑚、海藻茂密,并有暖流水系与沿岸水系交汇。白天多栖息于中下层,夜间多活跃于中上层,有短距离的垂直移动。交配后不久既产卵,卵包于棒状的胶质卵鞘中,卵鞘长200~250毫米,每个卵鞘中包卵160~200个。繁殖后,雄雌亲体相继死去,寿命约为一年。
  该种体大肉多,味美鲜嫩,鲜肉中蛋白质含量约为15%左右,干品叫“鱿鱼干”。可作干制品。经济价值很高,是名贵的海产珍品。
  2.火枪乌贼(Loligo beka)
  火枪乌贼是一种小型的枪乌贼,胴长约可达120毫米。胴长约为胴宽的4倍;鳍长超过胴长的1/2,后部较平,两鳍相接略呈纵菱形。腕式一般为3>4>2>1,吸盘2行,各腕吸盘以第2、第3对腕上者较大,吸盘角质环具宽板齿4、5个,雄性左侧第4腕茎化,特征是顶端2/3部分特化为2行间行突起。触腕穗吸盘4行,中间2行略大,边缘、顶部和基部者略小,大、小吸盘角质环具很多大小相近的尖齿。内壳角质,披针叶形,后部略圆,中轴粗壮,边肋细弱,叶脉细密。
  该种分布于日本南部和中国沿海。在中国沿海以南方沿海数量较多,北方沿海数量甚少。福建沿海均有分布。沿岸性生活,春季集群进行生殖洄游,产卵场所多在内湾。游泳能力较弱,常随潮流进入沿岸的张网中。肉嫩味美,多用以鲜食。在鱼类的食饵中占有一定位置。
  3.莱氏拟乌贼(Sepioteuthis lessoniana)
  莱氏拟乌贼是一种大型的枪乌贼,胴长约可达450毫米。胴部圆锥形,胴长约为胴宽的3倍。雌性体表具大小相同的近圆形色素斑,均属小型;雄体胴背生有明显的断续式横条状斑,胴背两侧各生有近圆形的粗斑点9、10个。肉鳍宽大,几乎包被胴部前缘,前部较狭,向后渐宽,中部最宽处约为胴宽的3倍。腕式一般为3>4>2>1,吸盘2行,各腕吸盘以第2、第3对腕上者略大,吸盘角质环具很多尖齿,雄性左侧第4腕茎化。内壳角质,披针叶形,后部略狭,中轴粗壮,边肋细弱,叶脉细密。
  该种喜暖性明显,洄游行动与暖流水系的消长有密切的关系,多出现于暖水势盛之时,常与中国枪乌贼混居。春、夏之际,从深水区向浅水海藻茂密处繁殖。主要分布于福建南部和广东沿海,北部沿海极少见到。日本群岛、夏威夷群岛、马来群岛、印度近海、红海也有分布。体大肉厚,最大体重达5.6公斤,但肉质细嫩,鲜食肉美,可作干制品。
  4.金乌贼(Sepia esculenta)
  金乌贼是一种中型的乌贼,已知成体的最大胴长为210毫米。胴部盾形,胴长约为胴宽的2倍;雄性胴背的横条斑,间杂有致密的细点斑,雌性胴背的横条斑很不明显,或仅偏向两侧,或仅具致密的细斑点。背部黄色色素比较明显。腕式一般为4>1>3>2,吸盘4行,各腕式吸盘大小相近,角质环具钝头小齿,雄性左侧第4腕茎化。触腕穗半月形,约为全腕长度的1/5,吸盘小而密,约10行左右,大小相近,角质环具钝头小齿。内壳椭圆形,长度约为宽度的2.5倍,背面具同心环状排列的石灰质颗粒,腹面的横纹面略呈单峰形,峰顶略尖,中央有1纵沟,壳的后端骨针粗壮。
  浅海性生活,主要群体栖居于暖温带海区。春季集群从越冬的深水区向浅水区进行生殖徊游。繁殖后,雄雌亲体相继死去。水温不低于6℃或不高于26℃时,卵子均能正常发育,在水温摄氏18~22℃时,孵化期约需一个月;孵化率可达70%以上。
  该种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和菲律宾群岛海域。福建平潭、晋江、厦门和东山等海域均有分布。金乌贼是中国北部近海群体丰厚的一种乌贼。肉厚而鲜美,鲜肉中的蛋白质含量约14%左右,干制品称“墨鱼干”或“北鲞”,为海味市场的重要干货。
  5.拟目乌贼(俗称花旗)(Sepia lycidas)
  拟目乌贼是一种大型的乌贼,已知成体的最大胴长为400毫米。胴部盾形,胴长为胴宽的2倍;胴背具一些眼状斑,间杂许多较细的横条纹。肉鳍较宽,最大宽度略小于胴宽的1/4。腕式一般为4>3>2>1或4>1>2>3,吸盘4行,各腕吸盘大小相近,角质环具钝头小齿,雄性左侧第4腕茎化。触腕穗镰刀形,约为全腕长度的1/5,吸盘7、8行,大小相近,基部者稍大,角质环具钝头小齿,顶部者稍小,角质环具小尖齿。内壳椭圆形,长度约为宽度的2.5倍,背面具同心环状排列的石灰质颗粒,纵肋不明显,腹面的横纹面呈倒“V”形,中央有1条凹沟,壳的后端骨针粗壮。
  该种乌贼暖水较强,主要生活于亚热带和热带海域。春季从百米左右的深水区游向浅水区交配,在10余米至20余米水深处产卵。
  该种分布于日本南部和中国的福建南部和广东沿海,自闽北沿海开始就很少见了。体型较大,最大体重可达5公斤,肉厚味美,干品叫“墨鱼干”,美味,其他部分均很适于综合利用。
  6.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
  属于中型乌贼,已知成体最大胴长为190毫米。胴部盾形,略瘦,胴长约为胴宽的2倍,胴背具很多近椭圆形的白花斑,为致密的褐色色素斑所衬托,分外明显。雄性的白花斑较大,间杂有一些小白花斑;雌性的白花斑较小而大小相近。肉鳍前狭后宽,位于胴部两侧全缘,在末端分离。腕式一般为4>3>1>2或4>3>2>1,吸盘4行,各腕吸盘大小相近,雄性腕吸盘角质环尖齿明显而长,雌性腕吸盘角质环小齿或不明显或为短栅状,雄性左侧第4腕茎化。触腕穗狭柄形,约为全腕长度的1/4,吸盘约20行,小而密,大小相近,其角质环大都具颗粒状小齿。内壳椭圆形,长度约为宽度的3倍,外圆锥体后端特宽而薄,半透明,并且纵横着稀疏细纹,壳的后端不具骨针。
  浅海性生活,主要群体栖居于暖水区。春季集群从越冬的深水区向浅水区进行生殖洄游,繁殖场主要位于接近外海的岛屿周围,水清流缓,盐度较高,并有黑潮水系和沿岸水系交汇。在东海北部产卵集群的适宜水温为18~22℃左右。主要渔场有3个:第一个是浙北渔场,包括嵊泗列岛、中街山列岛周围,渔期为5月初至7月初;第二个是浙南渔场,包括大陈岛、披山、北麂山、南麂山周围,渔期为4月中至6月初;第三个是闽东渔场,包括大嵛山、七星岛、浮鹰岛、西洋岛周围,渔期为4月上旬至6月初。闽南、粤东和山东南部,也有较小的渔场。
  在水温20~26℃的条件下,孵化期为28~30天,孵化率可达80%左右。曼氏无针乌贼为一生中繁殖一次的类型,数量波动很大。
  凶猛肉食性,捕食甲壳类、毛颚类、大黄鱼、带鱼和其他经济鱼类的幼鱼,种内残食也很普遍;本身也为许多肉食性经济鱼类的重要食饵,鳓鱼、带鱼、海鳗、狗母鱼、鲨鱼等均常捕食曼氏无针乌贼的成体和稚仔。
  该种为印度西太平洋广分布的暖水种,北到日本海,南到马来群岛海域,西到印度东海岸,均有分布记录,分布中心在中国的浙江和闽东海域。一般年份的产量达4~5万吨,约占中国头足类总产量的6096。产量中除少量鲜销外,主要制成干品远销国内外,是中国和东南亚海味市场上的重要品种。
  7.柏氏四盘耳乌贼(Euprymna berryi)
  胴部圆袋形,长宽之比为10:7;体表具很多色素斑点,其中有一些较大,紫褐色素明显,肉鳍较小,略近圆形,位于胴部两侧中部,状如“两耳”,长度约为胴长的2/5。腕式一般为3>2>4>1,吸盘4行,雄性第2、4对腕吸盘两边者大,雌性各腕吸盘大小相近,一般100个左右。角质环不具齿,雄性左侧第1腕茎化,较右侧对应腕粗短,基部吸盘较稀疏,其中部边缘生有1、2个突起。触腕穗稍膨突,短小,吸盘极小,约10余行,细绒状。内壳退化。
  暖水性浅海生活种类,栖居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域。主要营底栖生活,也有短距离的生殖洄游,在底栖生物拖网中比较常见。稚仔有一定时期的浮游生活阶段,常被采获于表层水平拖网中。
  分布于中国东海和南海、日本南部、菲律宾、马来群岛、印度安达曼群岛、斯里兰卡海域。福建沿海底栖拖网常见种。肉可食用,也是鱼类饵料。
  8.短蛸(Octopus ocellatus)
  短蛸是一种小型的章鱼,全长约可达270毫米。胴部卵圆形,体表具很多近圆形颗粒,在每眼的前方,位于第2对和第3对腕茎之间,各生有一个近椭圆形的大金圈,圈径与眼径相近,背面两眼间生有一个明显的近纺锤形的浅色斑。短腕型,腕长约为胴长的3~4倍,各腕长度相近,腕吸盘2行。雄性右侧第3腕茎化,较左侧对应腕短,端器锤形。漏斗器W型。生活时,体褐黄;浸制后,体紫褐,背浓腹淡,内壳退化。
  该种为沿岸底栖种类,在繁殖期间有短距离的洄游移动。秋冬海水温度下降,则群集移向较深的水中过冬,春季水温上升,则来沿岸产卵,产卵移动十分明显。产卵移动时的水温南北虽有差异,但盐度的范围总在30以上。在繁殖期间,由于东南风的影响,短蛸会涌向砂底的潮间带,并钻入砂中。
  该种分布于中国南北沿岸,福建沿海均有分布。日本、朝鲜、印度尼西亚等地也有分布。肉嫩味美,多鲜食,干制较少。
  9.长蛸(Octopus variabilis)
  长蛸是一种中型的章鱼,全长约可达800毫米。胴部长卵形,胴长约为胴宽的2倍;体表光滑,具极细的色素点斑。长腕型,腕长约为胴长的6~7倍,各腕长度不相等,第1对腕最长也最粗,腕式为1>2>3>4,腕吸盘2行。雄性右侧第3腕茎化,甚短,仅约为左侧对应腕长度的1/2,端器匙形,大而明显,漏斗器呈“W”型。已知成体的最大胴长为140毫米。生活时,体肉红;浸制后,体浅褐,背浓腹淡。内壳退化。
  暖温性种,主要栖居于温带偏南海域。营底栖生活,在繁殖期间有短距离的洄游移动。生活场所多为泥底,以长而有力的腕部挖穴栖居,岩礁间也有采获,砂砾底较少发现。冬季在潮下带或沿岸深潜,春季向低潮线以上移动,夏秋之交,可上达潮间带中区;晚秋,随着水温降低,新的世代移往潮下带或沿岸潜居。该种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印度洋和红海。福建沿岸均有分布。肉质较硬,鲜食较差,干制后质地优良,美味。长蛸是钓捕鲷、鳗和鲨鱼等经济鱼类的重要饵料。
  10.真蛸(Octopus vulgaris)
  真蛸是中国南方近海的经济种类。胴部卵圆形,稍长,体表光滑型,具极细的色素点斑,胴背具一些明显的白点斑。短胴型,稍长,腕长约为胴长的4~5倍,各腕长度相近,腕吸盘2行。雄性右侧第3腕茎化,甚短于左侧对应腕,端器锤形。漏斗器W型。已知成体的最大胴长为220毫米。
  暖水性种,但生态价高,生活区很广,扩至温带区,乃至寒带区边缘,主要群体栖居于暖水海域。营底栖生活,在繁殖期和越冬期,有短距离的洄游移动,其时水深的变动,从几米到百余米。白天常潜伏海底或岩礁缝间;夜间活跃,觅食活动强烈,主要猎取甲壳类、双壳类为食,也兼捕食底栖性的鱼类和头足类等。
  真蛸为浅海性头足类中分布最广者,除南极和北极海域外,世界各大海域几乎均有采获记录。在西太平洋,向北可分布到日本海;在东太平洋,向北可分布到阿拉斯加;在西大西洋,向北可分布到纽芬兰;在东大西洋,向北可分布到北海。其分布的南界,可达非洲南端的开普敦,圣保罗岛和澳大利亚南端海域,大体为南纬40度左右。真蛸在中国的近海分布的北界,约在舟山群岛附近,黄海、渤海中尚未见它的踪迹。福建沿海均有分布。肉嫩味美,干制品称“章鱼干”,在广东被列为海味佳品,并用为妇女生乳的滋补品。
  九、甲壳动物
  甲壳动物是节肢动物门中重要的类别,统称甲壳纲,分布于中国各海区。甲壳动物有1540多种,其中虾类约500种,蟹类850多种,蔓足类约190种。在福建沿海,甲壳动物数量大,种类多,特别是蔓足类、虾类和蟹类占多数。在海洋养殖和捕捞中,虾类和蟹类占重要地位。
  (一)蔓足类
  蔓足类的体形很特殊,与一般甲壳类的形态完全不相同,而从它的发生变态来看,明显属于甲壳类。幼体行浮游生活,成体多数营固着生活,.少数种类营体外寄生生活或钻孔生活。从体形来看,分成两类:有柄蔓足类(如茗荷)和无柄蔓足类(如藤壶)。
  蔓足类全是海产,均是体内受精,大多数是群栖性,常附着于岩石、红树林上或船舶、漂浮的物件下,多附于海绵、腔肠动物、贝类、爬行类身上。分布很广,从潮间带高潮区至浅海,甚至到2000多米海底。
  多数蔓足类为滤食性、摄食浮游生物和有机碎片,少数茗荷类为肉食性,吞食小鱼和水母。
  蔓足类是海洋附着生物主要组成部分,常附着于船底、水文技术设施和海上通道、管道,其危害严重,不但使钢板受损和降低航速,且增加耗油量,在国防上,使水雷等设施失去作用。大的龟足和藤壶的软体部分可作食用,味鲜美,藤壶的幼体可作幼鱼的良好诱饵。
  福建海区蔓足类约有20多种,主要常见种类有斧板茗荷、龟足、鳞笠藤壶、日本笠藤壶、泥藤壶。
  1.斧板茗荷(Octolasmis warwicki)
  体扁平,头状部略呈三角形,开闭缘几与底缘成直角,楯板分成底片和闭片。峰缘圆突,外被淡黄色外衣。壳板5片,白色,彼此分离较远,基叶较宽,成体近底缘部逐渐深凹或不完全2枝。背板略成斧形,壳顶在背上缘。峰板弓曲,顶端尖细,伸达背板中部。柄部短而粗大,具有横行皱折,并附有小颗粒。常附在蟹类的口肢、龙虾和鲎上。
  分布于中国东海和南海、马来群岛、印度、日本、非洲南部。
  2.龟足(别名:佛手)(PoLlicipes mitella)
  雌雄同体,为大形的有柄蔓足类,身体分头状部与柄部,头状部呈淡黄绿色,由8块大的主要壳板及基部24片小形壳板所组成。每个壳板的表面都有明显的生长线。柄部较软呈黄褐色,外表被有细小的石灰质鳞片,排列紧密。
  该种类是亚热带及热带的海滨动物,分布于海浪冲击很大的沿岸高潮带,而固着于海水能击到的岩石隙缝中,常密集成群。大个体的柄部肌肉丰满,沿海居民常采之为食,味鲜美。
  分布于中国东海和南海、马来群岛、朝鲜和日本。
  3.鳞笠藤壶(Tetraclita squamosa)
  属于大形种类,最大个体峰吻间直径达52毫米,高40毫米。周壳峻圆锥形,壳板4片而厚,内多中空小管。壳表面呈暗绿色,布有细密的纵行小肋起,鞘黑绿色。栀板较狭,表面生长线不明显,开闭缘具有多数小齿,是该种主要特征。背板狭,顶部弓曲成尖嘴状,盖板内面呈不匀的淡蓝色,平滑无小突起。
  广泛附着于潮间带岩石上,尤其在向外海的受强浪冲击岩石上密集成群,成优势种。肉味鲜美,可供食用。壳可烧制成石灰。
  分布于中国东海、南海直至西沙群岛、日本南部、马来群岛、印度、菲律宾和西非洲。
  4.日本笠藤壶(Tetraclita japonica)
  周壳圆锥形,峰吻间直径32毫米,高20毫米。壳板4片,缝合线清楚,壳表面呈紫灰色,表面纵肋较粗而短,壳口略圆而大。壳底多孔,膜质。辐部狭,顶缘很斜,鞘暗黑色。开闭缘向外凸出。开闭齿数通常为4-5个。楯板的内上部具小突起。背板狭长,外面有一纵凹陷。壳顶呈鸟嘴状突出。峰缘稍弯。
  主要栖息于潮间带中潮区的上部。是高盐度开敞性海岸优势种.常形成黑色的藤壶带。繁殖在7~9月间。常附着岩礁上,与龟足、鳞笠藤壶共栖,也常附着在船底和浮标物上。肉可作食用,分布于中国东海、南海及朝鲜和日本。
  5.白脊藤壶(Balanus albicostatus)
  周壳呈圆锥形,峰吻间直径18毫米,高12毫米。每壳板有粗细不等的许多白色纵肋,在基部宽而显著,往壳顶渐细,肋间呈暗紫色。壳口略呈五边形。辐部稍宽,表面有平行的横纹。楯板表面有显著的生长线,在中央部稍低陷而呈暗紫色。背板三角形,峰缘短而略曲,底缘斜。
  主要附着于淡水流入的内湾潮间带岩石、洞口、栈桥桥基低盐度海区。通常栖息于潮间带中潮区上部,常形成白色的藤壶带。是隐蔽海岸、岩岸的优势种,能忍受长时间的干燥。
  是中国和日本的特有种。
  6.白条地藤壶(Euraphia withersi)
  周壳扁平,峰吻间直径9毫米,宽9毫米,高3毫米。壳口宽大,壳板棕褐色或棕肉桂色。壳表面平滑。翼部宽大,顶端略平,辐部狭,顶端很斜,各板间缝合线平滑,栀板三角形,薄,外面呈深褐色。自顶端向底缘散有白色放射状浅纹,以背缘及开闭缘附近较为显著。背板略呈三角形,下半部较狭长,布有点状小凹。峰缘圆突。
  该种为潮间带种,常附着于石块、牡蛎壳和红树干与叶上。
  分布于中国东海和南海、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西太平洋。
  (二)虾类
  虾类属于软甲亚纲十足目,个体细长梭形,侧扁或平扁,适于游泳活动。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头胸部由14(6十8)节构成。各节间分界不明显,背面及两侧被包一片甲壳成为头胸甲。其前端中央突出,形成额角,额角形状在各类间有很大不同。是分类上主要依据。腹部较长由7节构成。其末节为尾节。除了头部第一节外,每节具一对附肢。
  1.长毛对虾(别名:红虾,大虾,白虾)(Penaeus penicillatus)
  额角基部有显著隆起,上缘具6~8齿,下缘4~6齿;额角侧沟较浅,至胃上刺下方消失,额角后脊伸至头胸甲后缘附近,上有1~2个浅凹。头胸甲上具胃上刺、触角刺及肝刺,无肝脊。
  第1触角上鞭与头胸甲大致等长。第3额足雌性异形,雄性指节比掌节长1.5~2.7倍,雌性指节比掌节短。雄性交接器呈叶片状。两侧向腹面卷曲。雌性交接器呈圆盘状,中央纵行裂口其前端有一小突起。
  体呈灰蓝色,头部前端多蓝点,体躯布有棕色斑点。栖息于浅海沙质海底。5月份性腺成熟,9月份当年的虾已肥育成亲本。是福建、广东的主要经济虾类,为重要的捕捞和养殖对象。
  分布于中国浙江舟山以南及东海、南海。阿拉伯海、巴基斯坦、缅甸、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也有分布。
  2.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us)
  体长85毫米,额角上缘8~10齿,下缘1~2齿,额角侧沟较深,几乎伸达头胸甲后缘,额角后脊伸至头胸甲后缘,其上具中央沟。头胸甲上有触角刺、肝刺和胃上刺;并有明显的肝脊。有明显的额胃沟和额胃脊。第4腹背面后半部和第5、6腹节的背面脊起。尾节长于第6腹节背面具纵沟。
  第1触角的柄刺不超过柄部第1节末端,触角鞭较短。第3额足具肢鳃。第3足步为最长。雄性交接器突出于侧叶之上。雌性交接器呈圆筒状。身体上具棕色和蓝色相间的横斑,附肢黄色。
  栖息于砂质或砂泥底,从几米至100米水深。体形大,肉鲜美,因为生长快,生命力强,出水后较长时间内不死,所以对养殖和鲜活运输十分有利,是重要的养殖对象。
  分布于中国东海和南海、日本南部、朝鲜、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非洲南部、澳大利亚北部、斐济。
  3.斑节对虾(别名:草虾)(Penaeus monodon)
  额角上缘具6~8齿,下缘具2~4齿,额角侧沟仅伸达胃上刺下方,额角侧脊低而钝,额角后脊伸至头胸甲后缘附近。头胸甲背面具中央沟,但窄而浅,具触角刺、肝刺和胃上刺,无额胃脊。第4~6腹节背面脊起,尾脊长于第六腹节,背中央具纵沟,无侧刺。
  第1触角柄的末端不伸达触角末端,上、下鞭大致等长,都长于柄部。第3步足较长。
  第5步足不具外肢。
  身体具棕色和暗绿色相间的横斑,而横斑颜色随环境和年龄有所差异。附肢的柄部外面呈明显的黄色。栖息于泥质或泥砂海底。该种虾生长快,肉质高,是对虾属中个体最大,雌虾较雄虾大,最大可达500克。是中国东南沿海和台湾省主要养殖品种。可以较长时间离水而不会死亡。
  分布于中国浙江南部、东海、南海,以及日本、印度、巴基斯坦、马来群岛、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澳大利亚北部。
  4.戴氏赤虾(别名:红虾)(Metapenaeopsis dalei)
  体长45~80毫米。甲壳厚而粗糙,表面密生短毛。额角短,仅伸达第1触角第2节中部、基部微隆起,末端尖,上缘具7~8齿,头胸甲上具眼上刺、触角刺、颊刺、胃上刺及肝刺;颈沟和肝沟清楚。腹部2~6节背面中央具有明显的纵脊。眼大,眼柄很短。第1触角鞭很短。身体上布有斜行排列的红色斑纹。
  主要栖息于泥砂底浅海,对盐度要求较高。5~7月份出现多,数量大。分布于中国黄海、东海、南海东北部及朝鲜、日本。
  该种肉可鲜食或制成干虾,也可制成虾酱。是经济鱼类的天然饵料。在福建虾类产量中占有一定产量。
  5.哈氏仿对虾(别名:硬壳虾)(Parapenaeopsis hardwickii)
  体长60~95毫米。甲壳较厚而坚硬,额角呈弧形,雌雄同形,雌性额角比头胸甲略长,远超过第1触柄和第2触角鳞。中部向下弯曲,前端尖细向上外,上缘仅后半部具8齿,额角后脊伸达头胸甲后缘附近,上有条银浅的纵沟。头胸甲上有眼上刺、触角刺、肝刺和胃上刺,有较深的颈沟和肝沟,头胸甲下缘有两条平行的纵缝,第4~6腹节背面脊起。尾节长于第6腹节,背中央具深沟,近尾端处有3对短小的侧刺。眼大,眼柄粗短,5对步足均具附肢。雄性交接器略呈花瓶状,雌性交接器前片呈半圆形,中央凹下,雌性大于雄性。
  该种类分布广,生活于各种不同的底质。属中型虾类,产量大,肉质高,可制成虾米,是福建近海重要捕捞品种之一。
  分布于中国黄海南部、东海、南海及巴基斯坦、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
  6.中华管鞭虾(别名:黄虾红头虾)(Solenocera crassicornis)
  体长28~82毫米。甲壳薄而软。额角短而平直,伸至第1触角柄第1节末端,上缘齿8~11个,其中有3~4个齿位于头胸甲上。头胸甲上有眼上刺、眼后刺、胃上刺和肝刺;颈沟达到头胸甲背部。肝沟和心鳃沟显著。腹部第3~6节背中部脊起,尾节长于第6腹节,具中央沟,无侧刺。眼大,眼柄粗短。5对步足均具外肢。雄性交接器前侧缘有2对突起,前缘有微小齿。雌性交接器呈一长椭圆形的突起,上生有毛,后部稍狭。
  个体呈棕红色,上有淡紫色的斑点,腹节有较深的红色横带。主要栖息于砂泥底内。壳薄肉嫩。可制成虾仁。是经济鱼类的重要饵料。是定置网和拖虾作业的主要捕捞对象之一。
  分布于中国东海和南海、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印度。
  7.鹰爪虾(别名:鸡爪虾,后皮虾,红虾,硬壳虾)(Trachypenaeus curvirostris)
  体长63~93毫米。体表粗糙,密被绒毛,甲壳较厚。额角上缘有7齿下缘无齿,雄性额角平直前伸,雌性额角末端向上弯曲。额角侧脊伸至第1齿基部,额角后脊延伸至头胸甲后缘附近。头胸甲有眼上刺、触角刺、胃上刺和胃刺。触角脊明显。第2~6腹节背面有纵脊,尾节稍长于第6腹节,背面有一纵沟。第1小颚内肢不分节。5对步足均有外肢。雄性交接器呈T形,雌性交接器前板略呈半圆形。身体呈棕红色,腹部弯曲时,状如鹰爪。
  该种类对自然环境适应力较强,栖息于泥质细沙底。肉质好,味鲜美,制成虾米质量好,产量也大,是拖网作业中优势种。
  分布于中国各海区、日本、东非、红海、阿拉伯海、印度、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新几内亚、菲律宾、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北部、地中海。
  8.中国毛虾(别名:毛虾,小白虾,水虾,虾皮)(Acetes chinensis)
  体形小,体长28~45毫米,甲壳薄而软。额角短小,侧面略呈三角形。上缘齿2个,头胸甲具眼后刺和肝刺。腹部以第6节为最长。尾节银短,末端圆无刺。后侧缘及末部具羽毛状。
  体无色透明,仅口器部分和第二触鞭呈红色。尾肢的基肢上有一红色圆点。内肢短于外肢,基部外侧有一列红色小点,数目2~8个不等,位于基部的最大,末端的最小。雄性交接器的头状部细长呈棒状。雌性生殖板后缘中央向前凹陷。
  属于沿岸低盐种,栖息于近岸或内湾泥砂底质,在河口附近数量较多,水深不超过30米。生长、发育很快,在一年里能繁殖两个世代。初夏产的卵,经过2个多月便可长大,到8月就已发育成熟而产卵繁殖,这批卵孵化出第2世代,越过冬季,到第2年夏初又能产卵繁殖。
  该种可干制成虾皮,肉味鲜美,营养丰富,也可制成“虾酱”和“虾油”,用作调味品。是福建省沿海张网渔业主要捕捞对象。
  分布中国南北沿岸各海区。为中国的特有种。
  9.细螯虾(别名:麦行虾,钩子虾,铜管子)(Leptochela gracilis)
  体形小,甲壳厚而光滑,额角短小呈刺状,超过前端,上下缘均无齿,头胸甲上不具刺或脊。腹部第4~5节背面具纵脊,其中第5节的纵脊末端有一突出长刺,第6腹节两侧腹缘各有3个小刺,其中后面一刺较大。第5~6腹节间甚屈曲。尾节扁平。背面中央凹下,尾节末端突出,具5对可动刺。眼圆,眼柄较短。第1~2步足为最长大。后3对步足是网形,第4对步足有大座节刺,第5对步足为最短小。
  体透明,上面散有红色斑点,腹部各节后缘的红色较浓。生活于泥底或砂底的浅海中。春夏在定置网中可以捕到很多。因个体小且壳厚,可干制成虾皮。
  分布于中国各海区、日本、朝鲜。
  10.脊尾白虾(别名:大白枪虾,白虾,青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
  该种类是中型虾类,体长50~90毫米,甲壳薄,体透明,稍带蓝色,或红色小斑点。死后体呈白色,煮熟后除头尾稍呈红色外,其余部分均是白色,故称白虾。
  额角侧扁,体细长,基部呈鸡冠状突起,中部和末部尖细,末端向上伸起,上缘隆起部分有6~9齿,其前方为光滑无齿,下缘有3~6齿。第1步足短小,第2步足较大,钳的指节长,第3~5对步足指节均呈爪状,以末对为最长。腹部第3~6节的背面中央有明显纵脊,与其他种类不同而得名。
  该种主要生活在近岸浅海或河口半咸淡水域,分布很广,肉质细嫩,味美,可制成虾米,质量佳,卵可制成虾子,是有开发价值的养殖新品种。
  分布于中国各海区,为中国特有种。
  11.鲜明鼓虾(别名:搭克虾)(ALpheus distineruendus)
  体长41~62毫米。额角呈短刺状。头胸甲光滑无刺。额角后脊伸至头胸甲附近。腹部各节粗短而圆。尾节呈舌状,扁而宽,背面中央有一纵沟,其两侧前后各有1对活动刺,后侧角各有2个活动刺。尾节末缘呈圆弧形,有一列小刺,刺下方有长羽状毛。眼完全盖于头胸甲下。第1触角柄以第2节为最长,第1步足左右不对称。大螯的钳扁平,外缘较内缘厚,表面多细颗粒突起。小螯较短,两指向内弯曲,内缘具密丛毛。掌部表面有颗粒状突起。
  体鲜艳美丽,有明显花纹,头胸甲胃区之后有3条棕黄色半环状斑纹,腹部各节有棕黄色纵斑,第4节有3个棕黄色圆点,第5节也有一个棕色圆点。
  主要栖息于泥砂底,多穴居于低潮线下的泥砂中。肉可制成虾米。在张网渔业中占一定数量。
  分布于中国各沿岸海区、印度洋。
  12.口虾蛄(别名: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
  体长一般达到130毫米。额的宽稍大于长,前端圆。头胸甲比其他种类较宽大,前侧角成锐刺,两侧各有5条纵脊,在中央脊近前端部分成“Y”叉状,在深陷颈沟周围的胃部高起。胸部第5~8节各有2对纵脊。第五胸节的前部侧突长而尖锐且向前侧方,在后部的短小而直向侧方,是该种的主要特征之一。腹部从第1~5节背面各有4对纵脊,第6腹节的纵脊有显著的3对成隆突。尾节的中央脊不伸达该节的后缘,末端成长刺,捕肢(掠肢)的指节具6齿。肛门后面有明显的纵脊。
  该种是中国近海区和沿岸普通种,栖息水深5~60米。是福建沿海捕捞生产的重要品种,产量较高。肉可供食用和制作虾酱。本身又是大黄鱼、小黄鱼、带鱼、海鳗等鱼类重要天然饵料。
  13.中国龙虾(Panulirus stimpsoni)
  体长210毫米,头胸甲宽42毫米,头胸甲上有很多大、小刺。眼上刺粗大而尖锐。头胸甲侧面鳃区无刺、毛,仅有小颗粒和刻点。触角板中央有一浅沟,板上有2对为粗短的大刺。腹面前缘具3齿。各腹节后缘列生栉毛。第6腹节后缘具锯齿状。各节侧甲末端有一向后弯曲的大棘。尾节呈长方形,尾节和尾肢前半部背面均有多数小刺和短刚毛。眼大,无眼眶。
  多栖息于近岸浅海多岩碓地带,或泥砂质海底。是中国龙虾中重要经济种类。内味鲜美,也有药用价值,外壳可作装饰品。
  该种仅分布于中国东海、南海。
  14.东方扁虾(Thenus orientalis)
  体长50毫米,头胸甲前侧角宽28毫米。头胸甲背腹扁平,呈倒栉形状,表面粗糙布有颗粒。正中线隆起显著,列生3齿。前额板的前缘有一对巨大的棘。眼窝的上、下缘各具3齿。尾节近似正方形,短于内外肢。很小而柄短,容纳于前侧甲的眼窝中,仅角膜露于眼窝外。胸部腹甲正中线上各有小刺突,在后者增大。
  栖息于50~100米泥砂海底。肉质鲜美、而产量不大。
  分布于中国东海、南海。日本、东非、波斯湾、红海、印度、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澳大利亚也有分布。
  (三)蟹类
  蟹类动物属于软甲亚纲十足目。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头胸部背面盖以头胸甲,形状随种类而异。额角的两侧具有柄的复眼,平时横卧于眼窝内。5对胸足是行动和捕食的主要器官。第1对胸足为螯足,呈钳状。第2~5对胸足为步足,呈尖锐如爪或扁平如桨,适于步行或游泳。腹部扁平,肌肉退化,平时卷折在头胸部的腹面,雄性一般呈三角形,紧贴在胸部腹甲的中央。雌性一般呈圆形。
  大多数蟹类生活在海洋,仅有溪蟹科(Potamonidae)完全生活在淡水中。在海洋蟹类中,以近海或浅海生活的种类较之深海为多。大多数蟹类,白天隐匿在阴暗处,到傍晚或夜间才出来活动,并好趋向灯光。其体色随着光线的强弱或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蟹类中可供食用的种类很多。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除供鲜食外,又可制成干品、蟹酱等。蟹类幼体又是海洋鱼类的良好天然饵料。另外,有些蟹类是某些寄生虫的中间宿主,间接危害人类健康,如中华绒螯蟹、无齿相手蟹、红螯相手蟹、锯齿溪蟹等,都是人类肺蛭的第二中间宿主。
  1.锯缘青蟹(别名:青蟹)(Scylla serrata)
  头胸甲的长度为宽度2/3,背面隆起而光滑,呈青绿色。胃区和心间有明显的形凹痕。胃区有一微细而中断的横行颗粒线。额具4个突出三角形齿。前侧缘有9个等大的三角形齿。螯足不对称。前3对步足指节的前、后缘具刷状短毛,第4对的前节与指节扁平、呈桨状,适于游泳。
  主要生活于近岸或河口附近,盐度较低的浅海。成熟的母蟹常由河口或咸淡水到近海去产卵。孵出的幼蟹随着潮水流入近岸河口成长。喜食腐肉,也捕食刚脱壳的软壳蟹、藻类和植物茎碎片等。该种是主要的经济蟹类,肉味鲜美,营养丰富。福建已开始人工繁殖和育肥养殖工作。
  分布于中国广东、福建、台湾、浙江沿海各地。越南、日本琉球群岛、菲律宾、泰国、夏威夷、新西兰、印度洋、红海、南非也有分布。
  2.三疣梭子蟹(别名:枪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
  头胸甲呈梭形,稍隆起,表面布有疣状突起共3个。胃区1个,心区2个。额具2锐齿,较内眼窝齿小。前侧缘包括外眼窝齿在内共9齿,末齿长大,呈刺状,螯足强大,长节呈梭柱形,前缘有4个锐刺。背面和外侧面各有2条隆脊,末端具刺,前3对步足的前节,指节均为扁平,边缘多毛。第4对步足呈桨状。头胸甲长82毫米,宽149毫米。
  生活于水深10~30米的泥砂质海底,产卵季节为4~7月,抱卵亲蟹常喜聚于河口附近。喜食动物尸体,也常捕食小鱼、小虾、水藻的嫩叶。是福建重要的经济蟹类,也是渔业捕捞主要种类之一。
  分布于中国各海区、日本、朝鲜、马来群岛、红海。
  3.红星梭子蟹(Portunus sanguinolentus)
  大型蟹类,头胸甲长52毫米,宽115毫米,头胸甲呈梭形,表面前部布有细颗粒,及白色云纹,后部几乎光滑。在头胸甲后半部的心区和鳃区上具有3个血红色卵圆形斑,非常显著,额有4齿。内眼窝齿较额齿大。前侧缘弓状弯曲,具9齿,末齿较长大,向侧方突出。螯足很壮大。步足与三疣梭子蟹相似。
  该种栖息于10~30米深的泥砂质海底,每年2~3月繁殖高峰,迟至6月仍有少量母蟹可以捕获。喜食软体动物瓣鳃类、端足类、十足类、浮游甲壳类、多毛类。幼体常在近岸,河口处生活。是食用蟹类之一。味鲜肉多,但产量不如三疣梭子蟹。
  分布于中国东海和南海、日本、夏威夷、菲律宾、澳大利亚、新西兰、马来群岛、印度洋暖水区。
  4.远海梭子蟹(Portunus pelagicus)
  头胸甲长770毫米,宽141毫米,呈横卵圆形,表面被以较粗的颗粒,且有花白的云斑。额具4齿。前侧缘连同眼窝齿在内共9齿。螯足长大,两螯不等大。螯足长节前缘具3~4齿。步足与前两种相似。螯足和步足表面均布有明显花白云斑。雄性深蓝色,雌性深紫色。
  该种生活于水深10~30米泥质或砂质海底,在河口或沿岸可捕到,是重要经济蟹类之一。分布于中国东海、南海、台湾及日本、菲律宾、澳大利亚、泰国、马来群岛、印度洋、东非洲。
  5.拥剑梭子蟹(Portunus haani)
  头胸甲长45毫米,宽82毫米,头胸甲扁平,表面密布细短软毛。各区成隆起状,并具有小颗粒。额有4锐齿,中间2个小而低。眼大,眼窝背缘有2条短裂缝。前侧缘具9齿,末齿较大,向后侧方伸出。螯足长节的前缘具4刺,后缘末端具2刺。腕节内外角各具一刺。游泳足长节的后末缘具细锯齿。体色棕黄,头胸甲边缘、螯足指节及刺均具红色。肉可食用,但产量不大。
  栖息于10~100米的泥、砂质海底。
  分布于中国东海、南海及日本、泰国、马来群岛、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印度沿海。
  6.武士蟳(Charybdis miles)
  头胸甲呈卵圆形,长46毫米,宽68毫米。表面隆起,密布短绒毛。分区不明。但有横行颗粒隆线,额区和前胃区左右各有一条。额具6齿,尖锐,居中2齿较突出。内眼窝齿小而尖锐。螯足很大,长节前缘列生4~5刺,近末端增大。腕节具3条颗粒隆脊。掌节具6条颗粒隆脊。游泳足的长节后缘末端有一刺,前节后缘末端具2~3小刺。肉可食用,但产量不大。
  栖息于水深10~50米的岩石或砂质海底。
  分布于中国东海和南海及日本、澳大利亚、菲律宾、新加坡、印度。
  7.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
  头胸甲长65毫米,宽94毫米,呈横卵圆形,表面隆起。胃、鳃区常具微细的横行颗粒隆线,额稍突,有6锐齿,内眼窝齿比各额齿大。前侧缘拱起,具有6齿,尖突,两螯壮大,稍不对称,长节前缘具大棘刺3枚。步足各节背腹缘均具刚毛,末对步足为游泳足,前节和指节扁平桨状。边缘多毛。
  生活于低潮线附近,栖息于有水草或泥砂的水底或潜伏石下。活的个体呈青绿色。是一种重要的食用蟹,除网捕外,也可用蚯蚓钓捕。分布于中国各海区及日本、朝鲜。
  8.锈斑蟳(别名:斑纹蟳)(Charybdis feriatus)
  头胸甲呈横椭圆形,长70毫米,宽113毫米,表面光滑,分区不明显。胃心区具有模糊的形状沟。额具6齿,前侧缘具6齿,第3~5齿大,末端刺状,末齿小而尖。螯足粗壮,左右不对称,长节前缘具3个大刺。末步足成游泳足。头胸甲的前半部正中具一条桔黄色纵斑,从额后延至心区,在胃区也有一桔黄色横斑,两者成十字交叉。在甲面的其他部分也有红,黄相间的斑纹。螯足紫色,带有横斑,两指尖端粉红并带有淡紫色。
  生活于近岸海底,水深10~30米。是一种食用蟹,有一定产量。
  分布于中国东海、南海及日本、澳大利亚、泰国、菲律宾、印度、马来群岛、坦桑尼亚、东非、南非、马达加斯加。
  9.钝齿蟳(Charybdis hellerii)
  头胸甲长36毫米,宽56毫米,表面具短绒毛和一横行颗粒隆线。额6齿,眼窝背缘内齿呈宽三角形。前侧缘具6齿。螯足长节的前缘具3~4壮刺,腕节内末角具一大锐刺,外侧具3小刺,掌节背面具5刺。游泳足长节后缘近末端处具一刺,前节后缘有锯齿(雌体7~8个,雄体8~11个)。
  生活于近岸10~30米水深。是较小型食用蟹。
  分布于中国广东、福建及马来群岛、安达曼、巴基斯坦、波斯湾、红海、东非、地中海。
  10.细点圆趾蟳(Ovalipes punctatus)
  头胸甲长85毫米,宽109毫米,是大型蟹类。头胸甲呈卵圆形,表面隆起,多紫褐色斑点。胃、心区之间有一“H”形深沟。额具4齿,尖突。眼窝背缘具一凹刻,外侧雨一锐齿,前侧缘具5齿,各齿内缘凹入,外缘基部拱曲,各齿缘具颗粒线和短毛。螯足壮大,长节的内侧面和背面末缘均具颗粒和短毛。步足宽,末3节扁平,第4对步足的掌节,指节扁平而大,指节成长卵圆形板状,适于游泳。
  生活于水深10~50米之间的泥质、沙质底或贝壳质海底,个体数量很多,是食用蟹之一。
  分布于中国福建至黄海南部及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南美洲(靠太平洋沿岸)南非。是世界广布种。
  11.孤边招潮(Uca arcuata)
  头胸甲长22毫米,前缘宽35毫米。头胸甲呈前宽后窄,状似菱角。表面光滑,侧区和中区有沟,中部各区分界明显。额小,呈圆形。眼窝宽而深,背缘中部凸出,侧部凹入,眼柄细长。前侧缘的前端向背后方斜行布有一隆线,使得后侧面凹入。雄性螯极不对称,大螯长节背缘甚隆,颗粒稀小,内腹缘县粗糙颗粒。两指间有大空隙,两指侧扁,不动指内缘弧形。小螯极小。两指末端宽扁呈匙状。雌螯小而对称,与雄性小螯相似。
  主要穴居于港湾中的沼泽泥滩上。在福建海涂上普通种。
  分布于中国黄海、东海、南海及朝鲜、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菲律宾。
  12.痕掌沙蟹(Ocypode stimpsoni)
  头胸甲的宽度略大于长度,呈方形,表面甚隆,密布颗粒。胃区两旁有细纵沟。额窄,向下弯曲,眼窝大而深。侧缘在外眼窝齿后稍凹。两性螯足均不对称。大螯的掌节较扁平,背腹缘具细锯齿。步足细长。以第2对足为最长。除指节外,每对步足各节均有颗粒及横皱襞。体色通常为沙黄色,但体色是常随气候、昼夜而有变化。
  穴居于高潮区的沙滩上,穴道斜而深。受惊后,迅速逃入洞内,常白天隐匿于洞中,偶尔离洞后,侧在沙滩上奔走或休息。
  分布中国、朝鲜、日本。
  13.日本大眼蟹(Macrophthalmus japonicus)
  头胸甲长25毫米,宽39毫米,宽度为长度约1.5倍,表面具颗粒及软毛,分区明显。鳃区有2条平行浅沟,表面具颗粒胃,心、肠区的颗粒稀少。额很窄,稍向下弯,表面中部有一纵痕。眼窝宽,背腹缘均具锯齿,眼柄细长。前侧缘包括外眼窝齿共3齿,后侧缘具颗粒突起。螯足对称。第2~3对步足较第1,4两对为壮大,第4对为最大。第1~3对步足长节的背腹缘均具颗粒和短毛。指节扁平,前后缘具短毛。
  该种穴居于近海潮间带或河口处的泥砂滩上。沿海居民常以作佐餐,味鲜,也有盐渍而食。
  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新加坡、澳大利亚。
  14.中华虎头蟹(Orithyia sinica)
  头胸甲长90毫米,宽88毫米,呈圆形,表面隆起,有颗粒,在前,中部特别显著,分区明显。鳃区各有一个呈深紫色乳斑。额窄,分3锐齿,具中者较大而突出。前侧缘有2疣状突起,鳃缘具3个壮刺。螯足不对称,长节背缘中部和外腹缘中部各具1刺。末端具1齿掌节内侧面有一暗红色圆斑。第3步足后缘具毛,前缘末端具1锐齿,第4步足呈桨状。
  生活于浅海泥砂海底,肉可供食用。初夏时,市场上有出售。
  分布于中国各海区和朝鲜,是中国和朝鲜特有种。
  十、棘皮动物
  棘皮动物是重要的底栖生物,全世界生存约有6000种,分布于中国海区约600多种,其中福建占140多种。身体为辐射对称,通常具五辐,有真正体腔,有石灰质构成的内骨骼,体表常有棘和疣。它们全生活在海中,从潮间带至万米水深,栖息在各式各样的底质,在海底匍匐移动或营底内生活,少数营固着生活或游泳生活。食物主要为有机质碎屑、小形动物、植物和海草。再生能力很强,它们全是狭盐性动物,在低盐海水中很少或不存在。由于棘皮动物对环境条件,如温度、盐度和底质等要求较严格,分布有规律,因此,在海洋动物地理学的研究上,是最好的指标类群之一。
  棘皮动物门分为5个纲:海百合纲、海参纲、海星纲、海胆纲和蛇尾纲。
  (一)海百合纲(Crinoidea)
  现存海百合动物体型有两种:一种为柄海百合类,体形似植物,营固着生活,多分布在100~600米深海。另一种是海羊齿类,主要栖息于沿岸浅海岩礁底或硬底,营自由生活,多数具有特别鲜艳和美丽的体色。没有什么经济价值。
  分布在中国各海区的海百合约有70种,其中在福建海区有15种,常见种类有锯羽丽海羊齿,小卷海齿花,日本海齿花,脊羽枝和日本俏羽枝等。
  1.锯羽丽海羊齿(Antedon serrata)
  个体腕数为10个,中背板呈半球形,背板很小。卷枝为40~50条,各有10~14节构成。腕板外缘光滑,无细刺。不动关节在(3+4)、(9+10)、(14+15)和(18+19)腕板间。体色鲜艳,腕上常有深色斑纹。多生活在潮间带低潮区和浅海岩石底或石砾底,福建海区均有分布。
  2.小卷海齿花(Cornanthus parvicirra)
  腕数目为20~30个,中背板小而薄扁。卷枝弱小,数目为3~15条,各由12~13节构成,不动关节在(3+4)和(11+12)腕板间。有栉状体。生活时体色变化很大,多为黄褐或灰褐色,并夹有白色和红色斑点。生活环境和分布与前一种类似。
  (二)海参纲(Holothuroidea)
  海参体形呈圆筒状或腊肠状,少数为萝卜形。口在身体前端,周围有形状不同的触手(楯状触手、枝状触手、指状触手和羽状触手),肛门位于体后端,围绕食道有石交环,身体皮肤埋有无数微小石灰质骨片(骨针)。这些都是分类上重要依据。
  海参主要生活于海底底内或底表砂砾和岩石缝穴中,主要饵料为混在底质里的有机质碎屑和微小生物,如硅藻、有孔虫、放射虫、桡虫类等。
  在棘皮动物中海参类具有较高经济价值。海参体内含有高蛋白、高营养、无胆固醇的保健食品。刺参体内肌肉含有大量明胶,可防人体肌肉衰老。海参除供食用外,还可作药用,具有滋补强壮作用,可治肺结核、神经衰弱、阳痿等。特别是肺结核咯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有明显效果。刺参体内的酸性粘多糖(硫酸软骨素),初步证实有抗肿瘤和抗凝血作用,从阿氏辐肛参和玉足参提取出海参素,对老鼠有抑制瘤作用。
  海参种类甚多,全世界约有900多种,中国约140种。全世界大约有40种海参可供食用。其中,在中国有食用海参约20种,有11种海参具有较高经济价值:仿刺参、绿刺参、花刺参、梅花参、蛇目白尼参、二斑白尼参、辐肛参、白底辐肛参、乌绉辐肛参、棘辐肛参和黑乳海参。
  福建海区海参约有35种,分布广数量大的主要种类有棘刺锚参、二色桌片参、棘刺瓜参、可疑翼手参、方柱翼手参、海地瓜、细五角瓜参、紫纹芋参、东山沙鸡子和二角赛瓜参。
  1.棘刺锚参(Protankyra bidentata)
  体形呈蠕虫状,体壁薄半透明,可透见5条纵肌,指状触手12个,体壁锚形骨片大,故触感粗涩。锚臂上有2~10个锯齿,锚干中部稍肥大。锚板为卵圆形,穿孔很多。皮肤内还有很多×形体和光滑卵圆形小颗粒。
  动物生活时呈淡红色或紫红色,多分布于福建海区的软泥底质,当采集到时,易自切断裂。没有经济价值。
  2.二色桌片参(Mensamaria intercedens)
  体长30~120毫米,直径10~30毫米。体形呈纺锤形,两端略细,稍弯曲。身体光滑柔软。枝状触手25~30个。体壁较厚,骨片有桌形体和穿孔板,触手内有细杆状体。生活时颜色十分显著,全为紫黑色,管足全为红色,两种颜色相间排列得很美丽。
  主要分布于东山湾海区,底质为贝壳砂和泥砂砾石。特别是在东山湾中、北部水域数量很大。以前渔民采捕充作肥料,在90年代初开始,峛屿镇海边群众兴起捕捞海虫热(二色桌片参),最高日产16吨,两年产值600万元。因蛋白质含量高达63.9%,脂肪含量又很低,为0.996,是新开发的食用海参(林称、方嘉哲,《厦门日报》1994年23日报道)。
  3.棘刺瓜参(Cucumaria echinata)
  这是一种小形瓜参,体长不超过30毫米,宽不超过8毫米。体呈蛹状,两端较细稍弯向背面。枝状触手10个。体内骨片有3种:带瘤的扣状体,具穿孔8个,一端延长成单尖;另一种是光滑的穿孔板;第三种是埋在管足内三射支持杆状体。
  生活时呈淡红色,底质为贝壳粗沙。分布于福建南部特别与广东交界诏安湾口海区数量最多。渔民常采来作饲料养鸭子。
  4.细五角瓜参(l^ptopentacta imbricata)
  小形种,体长一般为20~30毫米,最大不超过40毫米,直径2~3毫米身体狭细,略呈纺锤形,后端较细,并且向背弯曲。枝状触手10个。体壁坚硬似革状。体壁骨片有两种:带瘤扣状体和微小不规则花纹样体。
  动物生活时呈灰白色,多分布于福建沿岸沙底或带贝壳砂泥底。福建的中北部海区数量较大。
  5.方柱翼手参(Colochirus quadraneularisi)
  体呈四角柱状,体长30~180毫米,宽10~45毫米。沿着身体四个棱角各具一行排列规则的锥形大疣足,体壁坚硬,粗涩。骨片多而发达,除有大鳞片外,还有网状球形体和网状皿形体。生活时背面和两侧为灰红色,疣足和腹面为红色,触手为灰黄色,分枝为紫红色。
  动物生活于硬底质、岩石、砾石底,是福建沿海的常见种。
  6.可疑翼手参(Colochirus anceps)
  体长40~120毫米,直径10~30毫米,体略呈五角形,两端较细而圆钝。背面有很多大小不等,排列无规则的瘤状疣足。体壁很坚实,粗涩。体壁除了有大型鳞片呈卵圆形外,还有三种骨片:网状球形体,网状皿形体和有瘤穿孔板。
  动物生活时,颜色十分鲜艳,背面为淡红色,并带有浅黄色云斑,腹面间步带为浅黄色,触手为紫红色。生活的底质为硬底,岩石和砂砾石底。是福建海区的常见种。
  7.海地瓜(Acaudina molpadioides)
  体形和颜色都很象地瓜,后部逐渐变细成短尾状,最大体长达200毫米,普通为38~115毫米。直径为12~42毫米。指状触手15个,无分枝,体壁十分光滑,稍透明。幼小个体无骨片,成体骨片有简单的花纹样体和有瘤穿孔板。
  幼小个体为白色,半透明,中等个体有细小的赭色斑点,老年个体呈暗紫色。生活在软泥或泥砂底质。福建沿岸均有分布,但中、北部海区数量较多。
  8.紫纹芋参(MolpaⅢa roretzii)
  一般体长70毫米,直径30毫米。体呈纺锤形,两端略圆,后端有明显尾部,指状触手15个,体壁光滑,稍透明,从外部可看到5条纵肌。皮肤骨片有锚形体,球拍形体和桌形体。3~6个球拍形体聚合成星形,中央则有一直立的锚形体穿出体外。
  个体为灰色或紫白色,表面有很多细小红色或紫蓝色斑点。动物生活在软泥或砂质泥底。福建中、北部数量较多。
  (三)海星纲(Asteroidea)
  海星体呈五角或扁平星状,腕和体盘的界限不大明显,腕数普通为5个,也有6~8个,7~14个,15~24个,最多达到45个。口位于腹面中央,无齿,从口到各腕端有一条敞开步带沟。沟内有带吸盘和不带吸盘的管足。背面间辐部有一圆形大而显著的筛板。
  海星体壁内有石灰质骨板与结缔组织纤维结合成网状、覆瓦状或铺石状排列。体表有棘、疣、颗粒和叉棘。
  海星类多数为雌雄异体,少数是雌雄同体。垂直分布从潮间带至6000米深海。生活在各种底质,但软泥很少见。运动缓慢。多为肉食性。贪吃,吃软体动物,棘皮动物和蠕虫等。口能扩张以吞食较大的动物,吞不进者能翻出其胃进行消化。故海星对于贝类养殖业危害性较大。再生能力很强,体盘和腕受损伤或自切后能再生。
  海星经济价值不大,主要用作肥料和饲料,供养家畜。部分海星生殖腺可供食用。
  分布在中国海星约100种,其中在福建海区约30种。常见种类有镶边海星、砂海星、中华五角海星、骑士章海星、林氏海燕、异色海盘车、罗氏海盘车。
  1.镶边海星(Craspidaster hesperus)
  个体坚实,腕5个,狭长,末端渐变细,反口面密布小柱体。上缘板通常为30个左右,大而厚,长方形整齐排列。上、下缘板相对应排列,侧步带板小,成菱形,腹侧板象镶砌一样排列。
  动物生活时,缘板为紫褐色,反口面小柱体为黄褐色,口面呈浅黄白色,多栖息于浅海泥砂底,福建沿海都有分布,沿海群众常把它晒干后,与贝壳一起烧石灰。
  2.砂海星(Luidia guinaria)
  个体较大,腕通常5个,腕易断。反口面密生小柱体,腕边缘最外一行方格形较大小柱体代表上缘板,各板上有1~2个瓣状叉棘,下缘板较宽占据口面大部分,各板上有一大形侧棘和一行较小的鳞状棘,侧步带板有一直行叉棘和3~5个大棘,最内一个为钩棘。
  动物生活时,背面边缘为黄褐到灰褐色,盘中央至腕端有纵走的黑灰或浅灰色带,口面为桔黄色,福建沿岸都有分布,主要栖息于砂底或砂泥砾石底。
  3.骑士章海星(Stellaster equestris)
  体形呈五角星,盘大,腕宽而末端尖锐,反口面很平,背板呈多角形,表面上密生小颗粒。上、下缘板数目为14~17个。口面间辐部宽大,具多个腹侧板,侧步带板有钩棘5~7个,各基部都有膜相连成掌状。
  动物生活时,体呈浅紫色或暗褐色,主要栖息于砂质底或砂泥底。分布于福建中、南部外海区。
  4.中华五角海星(Anthenea chinensis)
  体呈坚硬的五角星状,腕5个,短宽,末端稍往上翘。反口面隆起,硬而粗糙。各间辐中线有一明显裸出沟,背面骨板结合成网状。上缘板12~19个,为长方形,下缘板和上缘板大致相似,但略突出。腹侧板排列整齐,侧步带板有棘3行:内行为5个钩棘,中行有2个棘粗长和钝扁,外行3个棘。
  动物生活时,体背面暗褐色,有红、黄、紫或黑色斑点,多栖息于低潮区和浅海岩石,碎贝壳泥砂质底。福建沿岸常见种。
  5.林氏海燕(Asterina limboonkengi)
  个体为5个腕的小形海星,6个腕较少见。腕短而宽,反口面隆起,反口面板在腕上成纵行排列,在盘中央排成环形,各腕末端有一圆形明显的端板。下缘板较明显圆形,构成身体的边缘,侧步带板有棘2行,腹侧板在口面中央成5行排列。
  动物生活时体色为深褐色,夹有浅色斑块,多栖息于潮间带和浅海的石头底,福建沿岸常见种。
  6.尖棘筛海盘车(Coscinasterias acutispina)
  腕7~9个,常有长短不齐,往往有半数的腕显得特别短小,腕的基部略压缩,以后扩大再遂渐变细,盘小,有3~4个筛板,体上有2种叉棘:直形叉棘,散生在反口面和步带沟附近;另一种是交叉叉棘,其瓣的顶端外侧有一大锯齿。
  动物生活时背面呈橄榄绿色并夹有黑、褐、青白等斑点。主要栖息于潮间带和浅海的岩石下,福建沿岸常见种。
  7.罗氏海盘车(Asterias rollestoni)
  体形较扁,盘稍宽,各腕基部稍压缩,随着就展宽,到末端逐渐减细,并且翘起,腕的边缘很锐峭,背板呈不规则的网状,上具很多结节。背棘短主要特征是尖锥形,或较宽而钝,顶端为截断形,不具纵沟槽。
  动物生活时背面呈蓝紫色,腕的边缘、棘、叉棘和背面的突起为浅黄色到黄褐色;口面为黄褐色。多栖息于潮间带砂底或石砾底,加工晒干后可作肥料,福建北部海区有分布。
  8.异色海盘车(Asterias versicolor)
  体扁平,背面隆起,结节较大和粗糙,腕基部压缩,离盘不远处最宽,背面各结节上有棘1~2个,各棘上端较宽,边缘和顶上都带细刺,并且在一面有明显的钩槽,这是和上一种区别之处,
  动物生活时为淡黄色,并有紫色或暗褐色斑。主要栖息于浅海的砂或泥砂、石砾底。分布于福建北部海区。
  (四)海胆纲(Echinoidea)
  海胆纲体呈球形,半球形,心形或盘状,壳由多角形排列规则的石灰质板构成,很坚固,壳上布着疣和能活动的棘。口位于腹面,肚门在背面壳的顶部(除盘形海胆外)。壳板分为三组:第一组最大,包括步带板和间步带板;第二组壳板在背面中央,称为顶系,包括围肛部、5个生殖板和眼板;第三组壳板在腹面围口部,包括唇板、楯板或胸板,这些壳板在分类上很重要依据。
  海胆类是雌雄异体,垂直分布从潮间带到5000多米深海,有些种类常集成一群,多生活在石头下,石缝间或珊瑚礁内,有少数种能用齿在岩礁上钻孔穴居,有的潜伏在沙内。食性随种而不同,有的吃藻类,为藻类养殖业的敌害,有的为杂食,有的为腐食性,有的吃石头和珊瑚礁表面的附着生物,有的吃底质里的有机碎屑和微小生物。
  仅有少数海胆种类有经济价值,如马粪海胆、紫海胆、白棘三列海胆和光棘球海胆,其卵可供食用和制成“云丹”的上等原料。有的地方发展紫海胆养殖业,产量可观。
  全世界海胆约800多种,在中国约有110多种,分布在福建海区有20多种,常见种类有紫海胆、马粪海胆、细雕刻肋海胆、哈氏刻肋海胆、苪氏刻肋海胆、扁平蛛网海胆、雷氏并海胆、凹裂星海胆、曼氏孔楯海胆、三孔拉文海胆。
  1.紫海胆(Anthocidaris crassispina)
  壳低,为半球形,很坚固,顶系较小,第1和第5眼板接触围肛部。大棘强大,末端尖锐,一边长另一边短,全体呈黑紫色,幼小个体的棘常为灰褐、灰绿、紫或红紫色,口面的棘常带斑纹。
  动物生活在沿岸的岩礁间,繁殖季节在5~7月,卵可供食用,可制成“云丹”的上等原料。福建沿岸都有分布。
  2.马粪海胆(Hemicentrotus pulcherrimus)
  壳为低半球形,很坚固,最大者壳直径可达6厘米。顶系稍隆起,第1和第5眼板接触围肛部。生殖板和眼板密生小疣。棘短而尖税,长仅5~6毫米,密生在壳的表面。有的个体大棘常歪向外方,使步带和间步带的中线显出一条裸出线。
  棘的颜色变异较大,普通为暗绿色,有的带紫色、灰红、灰白、褐或赤褐色,也有白色。壳为暗绿或灰绿色。动物生活在潮间带或砂砾底和海藻繁茂的岩礁间,常居于石下或石缝内。吃海藻,可损害海带的幼苗。繁殖季节在3~4月,卵可供食用,可制成“云丹”的上等原料,主要分布在福建北部海区。
  3.细雕刻肋海胆(Temnopleurus toreumaticus)
  壳厚且坚固,形状变化较大,从低半球形到高圆锥形。壳的直径为4~5厘米,步带稍隆起,赤道部以上各步带板的水平缝合线上,有大而明显的三角形凹痕。间步带板缝合线上的凹痕更为显著,顶系稍凸起,眼板都不接触围肛部。围肛板裸出,肛上板显著,肛门位于中央。反口面的大棘短小,尖锐,口面大棘较长,稍弯曲,末端宽,扁或截断形。
  壳为黄褐、灰绿色,大棘在灰绿,黑绿或浅黄色的底上,有3~4条红紫或紫褐色的横斑。动物生活于砂底或碎贝壳底。从潮间带到浅海,常集群栖息,产卵在6~7月。福建沿岸都有分布。
  4.苪氏刻肋海胆(Temnopleurus reevesii)
  个体较小,薄且脆,成低半球形,壳直径为3~4.5厘米。壳板缝合线上的凹痕变化较大,有的个体这种凹痕减少或孔状;有的则大而深。间步带板缝合左右两侧的凹痕成一细沟彼此相通。顶系构造较特殊,肛门靠近右后方,接近第一生殖板,围肛部有一形肛上板,第1眼板常接触围肛部各眼板的内端有明显1~2个凹痕。
  反口面棘常为浅绿褐色,口面的棘带绿色,壳为淡灰或带褐色。幼小个体有的全白色。栖息于砂泥、石砾底。福建沿岸都有分布。
  5.扁平蛛网海胆(Arachnoides placenta)
  壳很薄,近于圆形,或不规则五角形,步带宽,反口面的各步带的无孔带稍高起,间步带略凹下。顶系小,稍隆起,生殖孔4个。围肛部在反口面壳的后部;从肛门到壳缘有一短凹槽,并在壳缘形成一深缺刻,口面辐沟明显,无分枝,直至壳缘,并翻越壳缘伸达顶系。
  大棘细短,呈绒毛状,密生在壳面。动物生活时全体为黑褐或灰紫色,有的略带黄绿色。栖息于潮间带的砂内,常半露在沙面,常集成大群,壳加工后可作肥料。福建沿海常见种,但南部海区较多。
  6.雷氏饼海胆(Peronella lesueuri)
  壳形状变化较大,呈椭圆、圆和不规则的多角形;后部稍窄,边缘较厚,反口面壳缘以内略显低平,再靠里边到顶系渐上隆起。生殖孔4个。瓣状区域狭长,略超过壳的半径。向前的一瓣常比其他2对瓣略长,并且末端开口,其他2对瓣末端几乎闭口。口面很平,辐沟浅而短。壳表面密生绒毛状的短棘。动物生活时呈美丽的玫瑰红。栖息在浅海的砂底,常潜伏在砂内。福建沿岸的常见种。
  7.凹裂星海胆(Schizaster lacunosus)
  壳呈心脏形,后端稍尖,反口面向后的间步带隆起成龙骨状,顶系在后端。瓣状区域凹陷很深,前对瓣较长,末端略向外弯,后端短直。向前的步带宽而深陷,并在壳前缘形成“V”形凹槽。顶系略偏于后方,有2个大生殖孔。大棘仅分布在瓣状区域。棘为红紫或暗紫色,生活在砂泥底。福建沿岸都有分布。
  8.曼氏孔楯海胆(Astriclypeus manni)
  壳扁平成盘状,很坚实,直径达12厘米,前部稍窄,后部略宽,瓣状区域短而宽,末端开口,向前的一瓣最长。各步带有一长似钥匙状的透孔。5个透孔的形状和大小都一样。顶系在壳中央,生殖孔4个,各辐沟从围口部边缘分为左右两条主枝沿着透孔两侧伸到壳的边缘。
  反口面的大棘似绒毛。动物生活时呈暗褐或紫褐色。边缘略带绿色,栖息在潮间带和浅海砂内,主要分布于福建南部海区。
  (五)蛇尾纲(Ophiuroidea)
  蛇尾纲体形有两种,一种为蔓蛇尾类,腕单一或分枝,体盘较大,上面被有光滑或带颗粒的皮肤,盘的背面常有5对肋状隆起(辐肋),从盘的中心伸达边缘。第二种是真正蛇尾类,腕通常为5个,但也有4个或6个以上。腕单一不分枝。体盘呈扁平星状,圆形或带五角形。体盘上面覆盖明显的小板、小棘或颗粒。
  蛇尾类在棘皮动物中,种类数量多,全世界约1800多种,垂直分布从潮间带到6000米深海。营底上或底内生活,有些种类喜欢群居,生活在各种底质或和别的动物营共栖。主要摄食有机质碎屑和微小底栖生物,如硅藻、双毛鞭虫、有孔虫、小形蠕虫等。
  蛇尾类是底栖鱼类饵料之一,如黄花鱼,鳕鱼和比目鱼的重要饵料。
  分布在中国海区的蛇尾约有180多种,其中在福建海区有40多种。常见种类有光滑倍棘蛇尾、洼颚倍棘蛇尾、滩栖阳遂足、马氏刺蛇尾、近辐蛇尾、金氏真蛇尾、条纹刺蛇尾、棕板蛇尾、海盘、鞭枝蛇尾。
  1.光滑倍棘蛇尾(.Amphioplus laevis)
  腕长为盘直径8倍,盘薄而扁平,上面覆盖细而薄的覆瓦状鳞片。辐楯狭长,内端较尖,彼此有2/3相接。口楯长,呈矛头形,外缘中央有个突出部。颚短小,口棘4个。腕扁平,背腕板较宽,呈半圆形,板外缘弯曲,中央稍突出。腕棘3个,大致等长,上部渐细。触手鳞2个,很发达。福建沿岸常见种。
  2.洼颚倍棘蛇尾(Amphioplus depressus)
  盘直径为6~10毫米,腕长为盘直径4~5倍,盘厚,辐部弯曲,盘上被有覆瓦状排列的鳞片。小个体的边缘鳞片特别清楚,且具细刺,辐楯大,小个体呈半圆形,大个体较窄,彼此相接。口楯变化大,小个体口楯常很窄,呈菱形,大个体口楯内半部加宽,成三角形或矛头形,外半部形成一突出的柄部。口棘每边4个。背腕板短宽,呈半圆形,腕棘3个,圆柱形,中间一个较粗壮,大个体腕基部棘常弯曲成钩状。触手鳞2个很大。福建沿岸常见种。
  3.滩栖阳遂足(Amphiura vadicola)
  盘直径为7~11毫米,腕长为105~180毫米或更长,盘的间辐部弯入,腹面皮肤裸出。辐楯长大呈梨形,外端相接。内端及间辐侧围有数行小鳞片。口楯小,成五角形。侧口板为三角形,彼此不相接。颚长,口棘2个,外边一个在侧口板前方的颚上,内边一个在颚顶。背腕板为卵圆形,彼此相接。腹腕板略呈五角形、腹腕板都被皮肤分开。腕棘短而钝,在腕基部为6~8个,中部5~6个,末端4个,以腹面一个为最长。触手孔大,无触手鳞。常潜居在潮间带砂泥滩内。福建沿岸常见种,常集居成群。
  4.马氏刺蛇尾(Ophiothrix marenzelleri)
  盘呈五叶状,直径10~15毫米,腕长40~60毫米,背面密生短粗成圆柱状或棒状小刺,各小刺上端有3~4个玻璃样细刺,辐楯大,呈三角形,外缘凹进,彼此分开。口楯菱形,侧口板三角形,彼此不相接,无口棘。背腕板为菱形或稍呈六角形。第一腹腕板很小,内缘凹进,其他呈六角形,腹腕板前后不相接。腕7~9个,长而略扁,透明且带细刺;最下一个成钩状,具小钩2~3个,体色呈绿、蓝、褐、紫等色,腕上常有深浅不同的斑纹。
  动物常栖息在岩石下、海藻间、石缝内和贝壳中。福建南部沿岸分布较多。
  5.近辐蛇尾(Ophiactis affinis)
  体形小,盘直径少超过5毫米,腕长约20毫米。盘圆,上覆有大而不等和整齐排列的鳞片。各间辐部有3行鳞片,中央一行形状较大。辐楯大为梨形,被两个大鳞片分开。口楯小,近三角形,侧口板彼此不相接,背腕板为扇形,外缘弯出,前后相接。腕棘短而钝,在腕基部为5个,中部为4个,末端3个,腹面第一个最短小,触手鳞1个,呈圆片形。背面呈灰绿、黄褐色,腕上常有黑褐色横纹。福建沿岸都有分布
  6.金氏真蛇尾(Ophiura kinbergi)
  盘直径一般为6~7毫米,最大可达12毫米,腕长20~40毫米,盘圆而扁,背面有大小不等的鳞片。辐楯大,为梨形,被2个大的和几个小的鳞片所分离。腕栉的栉棘细长。口楯大,呈五角形,长大于宽,侧口板狭长,彼此相接。生殖裂口的边缘,有一排短而尖的生殖棘,背腕板特别宽短。侧腕板在腹面相接。腕棘3个,背面者最长,腕末端中央一个最短。触手鳞薄而圆。
  动物生活时,背面为黄褐色,常有黑褐斑纹。栖息水深为3~35米,福建沿海都有分布。
  第三节 海洋头索动物
  头索动物亚门是脊索动物门的3个亚门之一。头部分化不明显,也称为无头动物,但终生具有脊索动物的3个主要特征——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由于脊索从体的最前端贯穿至最后端,故称为头索动物。该亚门仅1纲——文昌鱼纲(Amphioxi);1目——文昌鱼目(Amphioxiform.es);1科——文昌鱼科(Amphioxidae);2属——文昌鱼属(Branchiostom-a)和偏文昌鱼属(Asymmeforn),2属约有30余种。中国沿海仅记录3种,厦门文昌鱼(Branchiostoma belcheri),青岛文昌鱼(Branchiostoma isingtauense)和短刀偏文昌鱼(Asymmeforn culfellum)。前一种和后一种在福建沿海均有分布,以厦门海区文昌鱼为甚。
  厦门文昌鱼隶属头索纲,文昌鱼目,文昌鱼科。
  厦门文昌鱼是半透明的鱼形动物。体侧扁且两端尖细,呈矛状,吻突尖直,口笠触手左右各1对,触手31~45条,其数量随年龄而增加。无成对的眼,体前端有1黑斑点,即眼点。
  厦门文昌鱼是暖水性潮下带名贵珍稀底栖动物。喜栖于水清、流缓、疏松的沙质海底,栖息海区的水深8~15米,盐度为21~31之间,不能忍受低于15°的海水。文昌鱼倒卧潜居于砂质海底,前端露出砂面,进行滤食硅藻和其他小型浮游生物。在自然海区中,海星为文昌鱼的天敌。文昌鱼体长一般为42~47毫米,最大个体57毫米。成熟个体最小为29毫米。生长缓慢,第1年体长18~22毫米;第2年平均为29毫米;第3年为45毫米,生命周期4年。文昌鱼为雌雄异体,出生后第2年有部分个体性成熟,并在1年内产卵2次,即6~7月和12月初;第3年全部性成熟,并于年初始部分个体产卵,高峰期为5月份,直至11月底仍有产卵个体。第4年的文昌鱼已没有性腺。文昌鱼营滤食性摄食方法,以硅藻为食,主要圆筛藻、小环藻和舟形藻等。厦门文昌鱼在中国沿海均有分布,而主要是分布于厦门邻近海区,盛产于厦门刘五店附近海域。
  文昌鱼为名贵珍稀小型头索动物、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动物学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是研究动物进化和系统发育的重要研究材料,具有教学和重大的学术研究价值。其干制品历来是出口创汇的海珍品,在东南亚素享盛名。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蜚名于世的福建厦门刘五店文昌鱼渔场,历史上以20世纪30年代的产量最高,达250吨,20世纪40~50年代初期,为50~100吨,到20世纪60年代,仅为25~35吨,而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文昌鱼资源已处于濒危状态。其主要原因是,海岸建筑和围垦所造成的渔场环境恶化,致使渔场流向,流速改变,渔场四周滩涂淤积升高,牡蛎养埕地因滩涂升高而不断向下迁移,加速了渔场底质的淤积,致使赖于生存的砂质环境缩小,大量文昌鱼死亡和迁移,在福建省其他沿岸海区虽也发现一定数量的文昌鱼分布,但范围狭小,数量少。为了保护厦门文昌鱼不致遭受灭绝的厄运,各级政府已采取强有力的各种措施,尤其是颁布了《厦门文昌鱼自然保护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厦门海域文昌鱼资源已得到有效的保护,其资源已开始逐渐恢复,20世纪90年代后期,厦门前埔和欧厝海区已形成作业区域,其资源密度为150尾/平方米,资源量估计有60吨。但各级政府机关应加强厦门文昌鱼自然保护区的严格管理,对未建立保护区的其他海域,应加强渔场管理力度,限制作业渔船数量,保持文昌鱼渔场的潮流畅流,阻止泥砂淤积,严格控制在渔场周边采砂。
  第四节 海洋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是脊索动物的1个亚门,系动物界最高等的门类,其体形左右对称,全身多数分为头、颈、躯干及尾4部分,躯干部多具成对附肢。体内有许多脊椎骨连接而成脊椎,故称为脊椎动物。海洋脊椎动物共有7纲:圆口纲(Cyclostomata)、软骨鱼纲(Chondrichthyes)、硬骨鱼纲(Osteichthyes)、两栖纲(Amphibia)、爬行纲(Reptili-a)、乌纲(Aves)和哺乳纲(Mammalia)等。
  福建系属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15~21℃。沿岸水域年均水温为19.6℃,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其海岸线漫长,海岸线曲折,类型复杂而多样;沿岸分布大小港湾125个;海岸线外侧岛屿星罗棋布,大小岛屿120个,海洋区域面积辽阔;沿海潮间带面积大,且类型多样,有岩礁、软泥、砂质、泥砂和红树林等5种类型。这良好的生存环境,不仅为繁多的海洋生物提供了适宜的栖息地;而且是它们洄游,生殖和索饵肥育的天然场所。福建河流密布,而且基本上由西向东在沿岸入海,这些入海的河流不仅调节了河口,近岸水域的温度和盐度;而且,携带了大量的营养盐,促进了海域浮游生物繁殖,为各种海洋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饵料。福建海岸漫长,海域辽阔,而且复杂多样的生境,栖息着种类繁多的海洋生物;陆域入海的径流大,携带大量的营养物质,这一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它为多种多样的海洋脊椎动物种类,提供了索饵肥育生长,生殖和越冬洄游的天然良好场所。根据有关资料记载,不完全的统计,福建海域的海洋脊椎动物种类,至少有972种以上,占中国海洋脊椎动物的1/3以上,它们隶属于5纲、46目、161科和552属。
  一、鱼类
  海洋鱼类包括有3纲:圆口纲、软骨鱼纲和硬骨鱼纲。中国沿海区域总共记录2364种海洋鱼类,其中,以硬骨鱼类为主,2119种,隶属25目247科998属;软骨鱼类次之,236种,隶属于13目41科97属;而圆口鱼类仅记录1目3科3属9种。而福建沿海区域已初步记录847种海洋鱼类,占中国海洋鱼类的1/3左右,硬骨鱼类和软骨鱼类分别为753种和94种;而圆口鱼类尚末发现。福建海洋鱼类的区系组成、区系特征、生态类型以及主要经济鱼类是:
  (一)区系组成
  鱼类的生长和繁殖都有适温、适盐范围及其最适温度和盐度。鱼类区系是不同鱼类种群的相互联系及其环境条件综合因子的长期影响和适应过程中形成的,而在环境中,以水温、盐度和水系性质最为重要。闽南-台湾浅滩的北部和沿岸受到大陆气候和闽浙沿岸水的影响;而海区的南部因受黑潮支梢和南海水的影响,因此,福建南、北海域其鱼类组成有所不同,鱼类区系组成较复杂。福建海域所记录的847种海洋鱼类,隶属于33目126科450属,其中,硬骨鱼类为主,占海洋鱼类的88.9%;软骨鱼类次之,94种,占11.1%。94种软骨鱼类隶属于12目29科54属,其中,以真鲨目的种类最多,4科15属30种;鲼形目次之,6科12属25种。福建沿海区域已记录的94种软骨鱼类各目包括的科、属及种数列示如下:
  六鳃鲨目Hexanchiformes 1科2属2种
  虎鲨目Heterodontiformes1科2属2种
  鲭鲨目Isuriformes 4科5属6种
  须鲨目Orectolobiformes 2科3属4种
  真鲨目Carcharhiniformes4科15属30种
  角鲨目Squaliformes 1科2属2种
  扁鲨目Squatiniformes 1科1属2种
  锯鲨目Pristiophoriformes 1科1属1种
  锯鳐目Pristiformes 1科1属1种
  鲻形目Rajiformes 5科6属12种
  鲼形目Myliobatiformes 6科12属25种
  电鳐目Torpediniformes 2科4属7种
  福建沿海所记录的海洋硬骨鱼类753种,隶属于21目147科396属,其中以鲈形目的种类居优势,70科200属375种,占硬骨鱼类的49.8%;其次为触形目、鳗鲡目、鈍形目和鲽形目。福建沿海753种硬骨鱼类各目包括的科、属及种数,列示如下:
  鲟形目Acipenseriformes 1科1属1种
  海鲢目Elopiformes 3科3属3种
  鼠〓目Gonorhynchiformes2科2属2种
  鲱形目Clupeiformes 2科14属32种
  鲑形目Salmoniformes2科5属6种
  灯笼鱼目Myctophiformes 4科8属15种
  鳗鲡目Anguilliformes 9科20属54种
  鲇形目Siluriformes 2科2属3种
  银汉鱼目Atheriniformes 1科1属1种
  颌针鱼目Beloniformes 4科10属25种
  鳕形目Gadiformes 5科7属9种
  金眼鲷目Beryciformes 4科5属6种
  海鲂目Zeiformes3科5属6种
  刺鱼目Gasterosteiformes5科10属23种
  鲻形目Mugiliformes 3科8属13种
  鲈形目Perciformes 70科200属375种
  鲉形目Scorpaen iformes 10科39属63种
  鲽形目Pleuronectiformes5科20属51种
  鲀形目Tetraodontiformes8科30属53种
  海蛾鱼目Pegasiformes 1科2属2种
  〓〓目Lophiiformes 3科4属9种
  (二)区系特征
  福建沿岸海域所记录的847种海洋鱼类,其鱼类区系特征是,仅发现暖水性和暖温性的鱼类,无出现冷温性和冷水性种类,且以暖水性种居优势,占海洋鱼类总数的74.1%,628种;而暖温性鱼类仅占总数的25.9%218种,因此,可认为福建沿岸海域其鱼类区系主要是亚热带性质,而且,具有一定的热带性特征,尤其是海域南部,其热带性更为明显。按2月份表层水温20℃等温线分布,正处于闽南一台湾浅滩的外缘海区,可作为亚热带的热带区系的分界线,也就是亚热带性的中国一日本亚区与热带性印度一马来西亚以此为界。
  (三)生态类型
  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的关系,福建海域具有亚热带性和热带性海区的特征,以及海域生态类型较复杂,其鱼类种类组成的生态特点,大致可分为5种生态类型:
  1.洄游性种类:这些洄游性鱼类一般集群性强,群体数量大,季节变化明显等主要特征。这些洄游性鱼类是福建沿岸的主要经济鱼类,海洋渔业的主要捕捞对象,在海洋捕捞量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些鱼类主要有:带鱼、白姑鱼、大黄鱼、马鲛鱼、鲳鱼、海鳗、大眼鲷、蓝圆鲹、大甲够、鲐鱼、竹荚鱼、乌鲳和鳓鱼等。
  2.近岸性种类:这些种类一般个体小或较小,广泛分布于福建沿海区域,其群体具有生命周期短,繁殖力强,生长快、资源易恢复等特点。这些鱼类在海洋渔业中占有主要地位,它们有:鳀鱼、棱鳀、小公鱼、青鳞小沙丁鱼、裘氏小沙丁鱼、黄鲫、凤鲚、龙头鱼、绒纹线鳞鲀等。
  3.河口性种类:主要生活于近岸河口或某一生活阶段进入江河淡水的鱼类,这些鱼类有:斑鰶、鲥鱼、鲈鱼、弹涂鱼、鲻鱼、硬头骨鲻、棱、粗鳞鰶、三线舌鳎、中华海鲇以及部分鰶虎鱼等,它们具有分布广,繁殖生长快等特点。有些鱼类如鲻鱼、鲈鱼、鰶鱼和弹涂鱼等可作为重要增养殖鱼类的对象。
  4.岩礁性种类:这些种类有石斑鱼、笛鲷、黑鲷、真鲷、褐葛鲉等,它们多数为优质的经济鱼类,绝多数种类为福建沿海增养殖的重要优质鱼类。
  5.栖居性种类:这些鱼类主要营底栖生活,其活动范围不大,福建沿海均有广泛分布的鱼类,它们是:牙鲆、斑鲆、鲽、舌鳎、魟、鳐和魟虎鱼等。
  (四)分布水层类型
  就鱼类分布水层来看,福建海域的847种鱼类按其生活水层习性,可分为4种类型:
  1.中上层鱼类:主要有鲱科、鳀科、银鱼科、犀鳕科、灯笼鱼科、马鲅科、鲹科、乌鲳科、鲾科和鲭科等175种鱼类,占福建海洋鱼类总数的20.6%。
  2.近底层鱼类:主要有真鲨科、魣科、海龙科、天竺鲷科、石首鱼科、带鱼科和大眼鲷科等252种鱼类,占福建海洋鱼类的29.8%。
  3.底层鱼类:主要有魟科、电鳐科、狗母鱼科、海鲇科、鲬科、毒鲉科、〓虎鱼科、鲽形目、〓〓目以及鳗鲡目的一些鱼类等369种,占福建海洋鱼类总数的43.696。
  4.岩礁鱼类:主要有蝴蝶鱼科、鲉科、隆头鱼科、鹦嘴鱼科和雀鲷科等31种鱼类,仅占福建海洋鱼类的6.096。
  上述表明,福建海域的鱼类以底层鱼类为主;近底层和中上层鱼类次之;岩礁鱼类少。
  (五)环境因素
  1.与纬度的关系:鱼类的种类组成随海区纬度的变化而呈现明显的差异,福建海域的鱼类种数有自低纬度的南部海区,向高纬度的北部海域明显逐降的趋势,而其渔获量则自南往北海区渐升的趋向,这一特征与一般动物地理的分布规律相吻合。
  2.与水深的关系:海洋生物栖息分布的自然环境中,水深是主要因素之一,不同水深其种类组成有明显的差异,如:福建海岸带海域划成10米以浅和10米以深的水域,其结果表明;出现和分布于10米以浅水域的主要优势种有:棱鳀、斑鰶、黄带绯鲤、条尾绯鲤、二长棘鲷、白姑鱼、灰鲳、棕腹刺鲀等;而10米以深水域的主要种有:带鱼、银鲳、黄鲫、大黄鱼、鲾、鳓鱼、尖嘴〓、龙头鱼、大眼鲷、六指马〓、乌鲳、刺鲳、蓝圆鲹和小公鱼等。
  3.与水系的关系:鱼类区系组成和特性与水系关系息息相关,随着水系的消长,其种类组成亦有变化。北纬26°00′以北的福建北部海域,由于受大陆气候和直接受闽浙沿岸水的影响,其暖水性鱼类明显减少,而暖温性鱼类则增多;北纬26°00′以南的福建南部海域,由于外海高温高盐的黑潮支梢和南海暖流的影响,其海域的暖水性鱼类明显增多,而暖温性鱼类相应地减少。
  (六)主要经济种、优势种及珍稀鱼类
  在福建海域的847种海洋鱼类中,其经济鱼类占其中的1/3左右。下面扼要地简述福建沿岸海区一些主要经济鱼类、常见鱼类以及珍稀鱼类的形态特征,生态和生物学特性、分布以及其经济和学术价值等。
  1.姥鲨(Cetorhinus maximus)
  隶属鲭鲨目、姥鲨科(Cetorhinidae)。
  体庞大,呈纺锤形。头大,略侧扁,吻突出,甚短,圆锥形;口大,下位,牙细小而多;眼小,无瞬褶;尾柄两侧各具1侧突;鳃裂特宽,鳃耙细长密列呈鲸须状。体灰褐色或呈青灰色,背部灰黑,腹面白色。
  姥鲨是外海大洋性中上层鱼类,属暖温性种。具有较明显的昼夜垂直移动现象,在拂晓和黄昏时上升到表层,其他时间大都栖息于100米以下的深水层,最深可达700~1000米。这一特性可能和它追随其饵料有关。其性迟钝。喜结成小群,每群60~100多尾。姥鲨体形巨大,仅次于鲸鲨,体长可达10~12米,体重5吨以上;一般体长6~10米左右。卵胎生鱼类。以浮游动物为食,以摄食浮游桡足类为主,兼食醒鱼、小沙丁鱼等小型中上层结群鱼类。姥鲨广泛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海区。中国沿海均有分布。每年3~4月份,姥鲨从外海游向福建东北部沿岸,5~6月出现浙江温州和舟山一带海域,7~8月份北上黄海到山东威海沿岸,秋季南返,转向外海。姥鲨全身都是宝,肝脏特大,占体重的15~20%,含油量高达63%;皮可制革,肉可食用,鳍可制成昂贵的鱼翅,其利用价值较高。繁殖问题尚未了解,因此,在学术上具有一定研究价值。20世纪70年代前,旺产年份,闽东渔场每年可捕获300~400尾,20世纪70年代后,其数量逐年减少,除闽东渔场外,福建其他海区,厦门和漳浦等外海也有捕获的记载。
  2.条纹斑竹鲨(Chiloscyllium plagiosum)
  隶属须鲨目,须鲨科(Orectolobidae)。
  体形延长,头部和腹部稍平扁,宽大,尾部较细,侧扁,近棍状。口横裂。牙细小。鼻瓣外侧有1鼻须。皮肤粗糖。体灰褐色,背侧面具12~13条暗色横纹;在横纹中间及其边缘有时具有较大的黑色斑点;腹面为白色。
  条纹斑竹鲨是暖水性底层鱼类。栖息于沿海或内港有岩礁的海底。摄食底栖多毛类、虾、蟹、章鱼及底层鱼类,兼食其他甲壳类、星虫和双壳类等。卵胎生,每年3~6月为生殖期。其体长可达1米,体重一般1~1.5千克,大的个体可达3~4千克。中国东海、南海和台湾海峡均有分布,为福建沿海常见的经济鱼类,每年3~6月为捕捞盛期,9~11月其产量也较高。
  3.鲸鲨(Rhincodon typus)
  隶属须鲨目,鲸鲨科(Rnincodontidae)
  体庞大,体侧具2纵行皮脊,尾柄细,两侧各具1侧突。头大而扁平。口大,端位。鳃裂宽大,鳃耙呈海绵状。眼小,无瞬褶。牙细小而多,呈圆锥形。体灰褐或青褐色,布有许多黄色斑点和横纹。
  鲸鲨是外海暖水性中上层大型鱼类。常成群结队在海面游泳。鲸鲨进行长距离洄游,为寻找食饵,常洄游来近海,其洄游路线在中国沿海可能是:5~6月间由北部湾经粤东和东海北上,11月到达黄海;冬季之后再南下。鲸鲨是世界现存鱼类中最大的一种,一般体长为10米左右,最大个体可达18.3米,重5吨。卵胎生。以浮游甲壳动物为食,通常以滤食方法进行摄食,浮游甲壳类在其饵料组成中占98%左右,此外兼食头足类和小型结群性鱼类。鲸鲨广泛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的热带和温带各海区。中国南海、东海、台湾海峡和黄海均有分布。福建近海也曾多次捕获到鲸鲨,如在东山和厦门等海区已有多次捕获的记载。鲸鲨是世界现存鱼类中最大的稀有鱼类。通常不作为捕捞对象。
  4.侧条真鲨(Carcharhinus pleurdaenia)
  隶属真鲨目、真鲨科(Carcharhinidae)。
  体梭形,较粗短。头扁平,吻端钝尖。眼小,瞬膜发达。口圆弧形。牙发达,上侧牙1行,下侧牙2行。体背面深灰色,侧面中部以下灰白色。体侧有1条白色纵纹,各鳍端部暗褐色至黑色。
  侧条真鲨是暖水性外海中下层鱼类。冬季沿岸水温低,侧条真鲨栖息于离岸较远的外海中下层,春季,近海水温逐渐升高,因为寻找适温和索饵,由深海游向近岸。每年4~8月,在闽南近海集群索饵和生殖。摄食小型鱼类,虾、蟹和头足类等。其体长一般为1米左右,体重为5~10千克,大的个体其体重达50千克以上。中国东海、台湾海峡和南海均有分布,为福建沿海较常见的经济鱼类之一。
  5.尖头斜齿鲨(Scoliodon sorrakowah)
  隶属真鲨目,真鲨科。
  体细长。头扁平而尖。吻长而扁薄。眼小,有瞬膜。口深弧形。尾基上方具一凹洼、下方凹洼不明显。牙侧扁,边缘无锯齿,齿头外斜。体背面灰褐色,腹面白色。背鳍前后缘、尾鳍上缘和末端均为黑色。
  尖头斜齿鲨为暖水性中下层小型鲨鱼。在九龙江口的生殖期为6~9月,以9月为旺季。卵胎生,每胎产6~20仔。尖头斜齿鲨一般体长为1米左右,体重为1~1.5千克。主要摄食小型鱼类和头足类。中国沿海均有分布,为福建沿海常见经济鱼类之一。
  6.灰星鲨(Mustelus griseus)
  隶属真鲨目,皱唇鲨科(Triakidae)。
  体细长。头扁平。吻尖钝。口小,深弧形,口角上下均有唇褶,上下颌有多行牙,细小、呈铺石状排列。眼呈椭圆形。体背侧面灰褐色,腹面白色,各鳍褐色,后缘较淡。体无白色斑点。
  灰星鲨为暖水性底层鱼类。栖息于近海,摄食甲壳类,兼食小型鱼类。卵胎生,每胎产8~11仔。灰星鲨其体长一般为1米左右,体重1~2千克,大的个体重达3千克。中国沿海均有分布。灰星鲨为闽中、闽南沿海常见的经济鱼类,闽南沿海全年均可捕获,春季(4~5月)在东山、漳浦等沿海区域捕捞量较多,漳浦外海头、二沟、三沟可能为灰星鲨的生殖场所。
  7.路氏双髻鲨(Sphyrna lewini)
  隶属真鲨目,双髻鲨科(Sphrnidae)。
  体延长。头前部平扁,向左右扩展成锤头状突出。头侧前面有5个浅凹。眼椭圆形,位于头部锤状突出的两侧。口呈浅弧形。牙发达。尾侧扁,尾其上方有一凹洼。背侧面呈灰褐色。腹面白色。
  路氏双髻鲨为暖水性底层鱼类。栖息于外海。性凶猛,肉食性,主要摄食鱼类、头足类和甲壳类等。其体长一般为1米左右,其体重5千克左右,大的个体长达3米左右,重达100千克以上。路氏双髻鲨在中国沿海均有分布,为福建沿海较常见的经济鱼类之一。
  8.及达尖犁头鳐(Rhynchobatus djiddensis)
  隶属鳐形目、尖犁头鳐科(Phynchobatidae)。
  体平扁,略似犁头。吻长而尖突,呈三角形。口横裂,中央波曲状。上下颌均有细牙。体盘背面有许多结刺。无臀鳍。尾鳍新月形。体背面浅褐色,腹面白色。吻端常有1~2黑色圆斑,周围具有白斑。
  及达尖犁头鳐为暖水性底层鱼类。栖息于外海海底,很少上浮到表层水域。主要摄食鱼类、贝类、虾蟹类和虾蛄等饵料。卵胎生,每胎产6仔。其个体较大,体长达2米以上,体重可达150~200千克左右。中国南海、东海和台湾海峡均有分布,具有一定经济价值,闽南渔场其渔期为春夏二季。
  9.赤魟(Dasyatis akajei)
  隶属鲼形目,魟科(Dasyatidae)。
  体盘上下平扁,似圆形,尾前部宽扁,后部细长如鞭。吻端尖突。口小,波曲状,口底有5个乳突,中间3个显著,外侧2个较小。尾前部有1或2锯刺的扁平尾刺。成体眼后具小刺1小群。头后至尾前结刺1纵行。体盘赤褐色,边缘略淡,腹面白色。
  赤魟为暖水性底层鱼类。栖息于近海沙泥底质的海底。行动缓慢,白天卧伏水底,夜间活动。一般体盘全长约为500~700毫米,体重为1~2千克左右,大的个体重达10千克以上。主要摄食底栖贝类和甲壳类。中国东海和南海均有广泛分布,为福建沿海较常见的经济鱼类之一。
  10.林氏团扇鳐(Platyrhina limboonkengi)
  隶属鳐形目、团扇鳐科(Platyrhinidae)。
  体背腹面平扁,尾部较细长。体盘形状除前端稍突出外,颇似团扇。吻钝圆。口横裂状。体盘背面有许多结刺,从中央至第2背鳍前方有3纵行,中间1行较短,两侧的2行较长。体背面棕色或灰褐色,腹面白色。
  林氏团扇鳐为暖水性底层鱼类。喜栖息于泥砂底,游泳缓慢。以小型甲壳类和贝类为饵料。卵胎生,雌性于7~8月产仔,每胎产10余仔。林氏团扇鳐其体盘长约400~500毫米。在中国南海、东海和台湾海峡均有分布、为福建沿海较常见的鱼类,东山附近海域4~5月渔获量较高。
  11.无斑鹞鲼(Aetobatus flagellum)
  隶属鲼形目,鹞鲼科(Aetobatidae)。
  体盘呈菱形,外角尖锐。尾细长如鞭。口横裂状,口腔顶部有乳突三横行,前、中、后行分别为8、1和4个。口腔底部有较短的乳突1行,约16个。背鳍小,其后方有1~2根尾刺。体背面暗褐色,腹面白色,尾部黑色。
  无斑鹞鲼为暖水性底层鱼类。栖息于近海海底。摄食贝类和甲壳类等。其体盘全长一般为1米左右;体重为几千克,大的个体重可达25~30千克左右。无斑鹞鲼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海、东海和台湾海峡,为福建沿海常见的经济鱼类之一,尤以闽中渔场为甚。
  12.日本燕魟(Gymnura japonica)
  隶属鲼形目,燕舡科(Gymnuridae)。
  体盘略似菱形,体背腹平而薄,光滑无刺,尾细短。吻短。口横裂状,牙细小而尖。背面灰褐色或青褐色,散布着暗色小斑及大斑,后者几乎左右对称,列成3~4横行。腹面白色。尾部有7~8条黑色与白色相间的横斑条。
  日本燕魟为暖水性底层鱼类。以底栖动物为主要饵料。其体重小的个体为1千克左右,大的重达15千克左右。中国南海、东海及台湾海峡均有分布,为福建常见的底层鱼类。
  13.丁氏双鳍电鳐(Narcine timlei)
  隶属电鳐目,电鳐科(Torpedinidae)。
  体盘近圆形,吻长而宽。口很小,平横。上下颌有细小而尖的牙。尾前部粗壮而平扁。尾鳍宽大,如帚形。体背面灰褐色,腹面白色。全身背面散有黑褐色大斑或条状斑纹。尾部侧褶白色。
  丁氏双鳍电鳐为暖水性底层鱼类。栖息于砂泥质的海底。能发出弱电流,其发电器是肌肉组成衍生而成,放电连续脉冲放电。其体长一般300~400毫米,体重为0.5~1.0千克。中国南海、东海南部和台湾海峡均有分布,为闽南沿海常见底层鱼类之一。其经济价值不高,但其放电器功能以及释放出其电能的巧妙性,引起仿生学者的极大关注。
  14.海鲢(Elops saurus)
  隶属海鲢目,海鲢科(Elopidae)。
  体长梭形,稍侧扁。吻钝尖。眼大,有脂眼睑遮盖。口大,端位。背鳍1尾鳍深叉形。体背面深黄绿色,散有黑细点,腹面白色。背鳍和尾鳍黄绿色,边缘黑色,腹鳍、臀鳍和尾鳍下叶为淡黄色。
  海鲢为近海暖水性的中上层鱼类。常进入内湾和河口。幼体发育经柳叶鳗期。以小型鱼类和虾类为饵料,体长一般为300~400毫米左右。中国南海、东海以及台湾海峡均有分布。其经济价值较高,为上等优质食用鱼。海鲢在闽南沿海较常见。
  15.脂眼鲱(Etrumeus micropus)
  隶属鲱形目、鲱科(Clupeidae)。
  体长梭形,躯干部稍厚,腹部圆,无棱鳞。吻钝尖。眼大,为厚的脂眼睑所覆盖。口小,端位。两颌均有圆椎状牙。头顶翠绿色,体背面蓝绿色,体侧中部以下银白色。吻部呈黄色。背鳍灰绿色,第1鳍条前缘及末端黑色;其他各鳍为黄绿色。
  脂眼鲱为暖水性中上层鱼类。喜栖息于岛屿岩礁附近海域。其视觉敏锐,趋光性强,以浮游甲壳动物的桡足类、端足类、虾蛄和蟹类的幼体为主要的饵料,兼食其他小鱼等。脂眼鲱其体长一般为160~200毫米左右,大的体长达280毫米。在闽南渔场的脂眼鲱其生殖期为12月至翌年1月,幼鱼生长快,6月初至中旬,其体长20~60毫米;7月中旬至月底达100~120毫米,9月初达170毫米,体重70克。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南海、台湾海峡、东海以及黄海南部。脂眼鲱是闽、粤两地沿海的重要经济鱼类之一,也是闽南渔场的主要渔获物之一,福建沿海其年产量为5000吨左右。20世纪80年代以来,其渔获量有明显下降的趋势。资源已衰退的主要原因是过度捕捞生殖群体。因此,为保持一定的资源量,关键问题是减少对其生殖群体的捕捞,留足亲鱼,繁殖其后代,恢复资源量的增加。
  16.圆腹鲱(Dussumieria hasselii)
  隶属鲱形目、鲱科。
  体呈长梭形,腹部圆,无棱鳞。头部尖、头顶稍平。吻长而尖,背面中部有1条低的纵走棱。眼上侧位。被脂眼睑。口小,端位。两颌有尖细牙。体背面黄绿色,体侧和腹部银白色。沿体侧中部有1条金黄色光泽纵带,各鳍黄绿色。
  圆腹鲱为暖水性近岸中上层鱼类。栖息于近岸港湾和岛屿附近海域。有较强的趋光性。以浮游动物为主要饵料,兼食底栖动物和小鱼等。圆腹鲱于春季(3~5月)为产卵期,当年生其幼鱼体长为62~105毫米,第2年为120~150毫米,最大个体其体长为200毫米。中国南海、东海和台湾海峡均有分布,圆腹鲱是闽粤两地沿海常见的经济鱼类之一。
  17.金色小沙丁鱼(SarⅢnelLa aurita)
  隶属鲱形目、鲱科。
  体长卵圆形,侧扁而薄。腹部有锐利棱鳞。口小,端位。上下颌牙细小。具有发达的脂眼睑。臀鳍最后2鳍条显著扩大。尾鳍基部有2枚匕首状的大鳞片。体背暗绿色,腹侧银白色。体侧自鳃盖上角向后有1条金黄色纵带。
  金色小沙丁鱼为暖水性中上层鱼类。栖息于温暖的海区。具有强烈的趋光性,并有集群洄游的特性。春初(3月上旬)闽粤近海水温渐上升,栖息于较深海区的群体分批游向粤东、闽南近海索饵。随着性腺的成熟,鱼群分批产卵。生殖期为3~6月(少数群体可延至7~8月),4月为产卵盛期。产卵后,鱼群分散索饵,孵化后的仔、幼鱼在沿海或港海摄食成长,并顺暖流向东北移动。8月下旬以后秋风频繁,表层水温下降,夏季向北洄游的鱼群开始返南作适温洄游,洄游路线比夏季的稍偏外。12月以后,鱼群到达闽南和粤东外海越冬场。金色小沙丁鱼主要摄食硅藻、桡足类及其其他小型浮游动物,偶尔也食小鱼,。性成熟年龄为1龄鱼,叉长171~181毫米左右。金色小沙丁鱼在中国分布于南海、东海和台湾海峡。为近海的重要经济鱼类。也是福建近海重要经济鱼类之一。1971年闽粤金色小沙丁鱼其产量高达6.9×10⁴吨,其中,闽南海区其产量为4.5×10⁴吨。1971~1982年,福建小沙丁鱼的渔获量为0.2~2.59×l0⁴吨,年均产量为0.96×10⁴吨。其资源波动较大,可能是由于“自然波动”的原因所引起的,5~7年为1个周期的趋势。但也不能排斥是由于捕捞过度及其他原因所引起的。金色小沙丁鱼属于生命周期短,分布广,产卵场多,其资源恢复能力强。但应该采取有效措施,适当降低产卵亲鱼群体和幼鱼群的捕捞过度,寻找开拓金色小沙丁鱼新的渔场。
  18.鲥鱼(Macrura reevesis)
  隶属鲱形目、鲱科。
  体长椭圆形,侧扁,口大,端位,口裂倾斜,上颌正中有一明显缺刻,脂眼睑发达。两颌无齿。腹棱完全,被有锯齿状棱鳞。体背面呈灰蓝色,腹部银白色,各鳍为淡灰黄色。
  鲥鱼是暖水性溯湖的中上层鱼类。有洄游习性,平时生活于海洋,每年春夏(4~6月)繁殖季节,鲥鱼由海域游进江河作生殖洄游,如进入珠江、钱塘江、长江和闽江等进行生殖洄游。鲥鱼其生长速度较快、孵化后2个月,幼鱼体长为60毫米。鲥鱼3龄鱼达性成熟,在第1次性成熟前,其生长速度最快,之后随年龄的增长,生长速度逐渐减慢。溯河产卵后,其亲鱼仍归海域,幼鱼则在江河湖泊中肥育生长,至秋季才降河入海,直至在海洋中生活成长到性成熟,再加入溯河生殖洄游的群体。鲥鱼其体长一般300~400毫米,体重为1千克左右,大的个体重达3千克左右。鲥鱼主要摄食浮游动物,也兼食硅藻和有机物碎屑。鮒鱼在中国近海分布甚广,黄海、东海和南海均有分布,分布区的水深在60米等深线以内,以20米等深线之内为多。鲥鱼其肉味鲜美,尤其是产卵前的埘鱼,丰腴肥硕,含脂量达18%~21.7%,是鱼之上品,驰名中外,为中国传统名贵鱼类,是有较高的经济价值。鲥鱼也是福建沿海的经济鱼类之一。
  19.斑鰶(Clupanodon punctatus)
  隶属鲱形目,鲱科。
  体长卵圆形。腹部尖锐,有棱鳞。吻短,呈半透明软骨状。脂眼睑发达。口小,呈三角形,近于前位。背鳍1,其最后鳍条丝状延长,几乎达尾鳍基部。体背面绿色。体侧中部以下白色。鳃盖后方有1黑斑。各鳍为黄绿色。
  斑鰶为近海暖水性中上层鱼类。栖息于港湾和河口一带。以浮游生物的硅藻、有孔虫、纡毛虫、角藻以及有机碎屑为主要饵料。斑鰶体长一般为120~180毫米,年龄0~4龄,1龄鱼开始性成熟。九龙江口的生殖期可能在7~8月份。在中国南海、东海和台湾海峡均有广泛的分布。为福建和广东沿海习见的经济鱼类之一。
  20.鳓鱼(Ilisha eLongata)
  隶属鲱形目、鲱科。
  体长而宽,侧扁。腹部窄而尖,有锯齿状的锐利棱鳞。吻短。眼大。口小,向上翘,两颌均有细牙。臀鳍基底甚长。体背面灰黑色,体侧银白色。各鳍淡黄绿色。
  鳓鱼为暖水性中上层鱼类。黄昏、夜间、黎明和阴天喜栖息于水的中上层,白天多活动于近底层,遇大风、洪水或打雷时沉入海底。每年5~6月,鳓鱼由外海洄游至厦门九龙江口的浯屿、青屿一带泥砂底质的浅水区域产卵。卵浮性。产卵后则向漳浦、东山沿海洄游。鳓鱼幼鱼主要摄食桡足类,箭虫、燐虾和蟹类幼体等;成鱼则主要以虾蟹类、头足类、多毛类和鱼类(小公鱼和青鳞小公鱼)。鳓鱼在中国有广泛的分布,为沿海的重要经济鱼类。也是福建海产重要鱼类之一,年产量为4000~5000吨左右,其渔汛期为4~6月,以5月为旺季.主要渔场以闽东、闽中和闽南各渔场,以闽东为甚。
  21.康氏小公鱼(Stolephorus commersoni)
  隶属鲱形目、鳀科(Engraulidae)。
  体长条形,背部中央隆起成棱;腹部在腹鳍前方有棱鳞6~7枚。头顶部两眼间有1条纵棱。吻短钝。口斜裂,两颌均有细牙。体被薄细鳞,易脱落。体白色。体侧有1条银色带,头背面眼后上方有1深绿色斑块,呈“凹”形。各鳍白色。
  康氏小公鱼是暖水性中上层鱼类。喜栖息于港湾和河口附近海域。厌强光,有昼夜垂直移动现象,白天栖息水层比晚上深6~10米。康氏小公鱼每年4月底至5月初由近海进入厦门九龙江口附近海域产卵,其生殖期为4~8月,以4月底至6月中旬为产卵盛期。孵化后的稚鱼,喜群集于沿岸浅水,水流较缓慢。随体长增加,稚鱼游动能力增强,逐渐移到较深海区索饵。10月底水温下降,其幼鱼离开九龙江到南部海区越冬。康氏小公鱼主要摄食浮游动物的桡足类和毛虾。其体长一般为60毫米左右。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南海、东海和台湾海峡,它是福建沿海常见的小型鱼类,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福建年产量一般为500~1000吨。
  22.七丝鲚(Coilia grayii)
  隶属鲱形目、鳀科。
  体延长,侧扁,尾部长而薄,鱼体呈尖刀形。腹部有锐利棱鳞。吻短而圆。口裂大,伸达眼的后下方。上下颌均有1列尖细牙。胸鳍上部有7根丝状游离鳍条,可达肛口处。体银白色,胸鳍、臀鳍和尾鳍淡黄色。
  七丝鲚为暖温性中上层鱼类。栖息于港湾和河口附近海区。每年3~6月,从南方海区洄游到九龙江、闽江、晋江木兰溪产卵,主要产卵场在九龙江下游的石码江东桥及圭屿一带海区,受精卵在半咸淡海区孵化,孵化后的稚鱼部分随潮水流到外海,另一部分在河口港湾一带摄食生长。七丝鲚主要摄食甲壳动物的桡足类和端足类,也兼食涟虫,糠虾、毛虾和介形类。其体长达350毫米左右。七丝鲂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南海、东海和台湾海峡,为福建沿海港湾和河口的常见经济鱼类之一,全年均可捕获,以春夏为多。
  23.这目鱼(Chanos chanos)
  隶属鼠鱚目,遮目鱼科(Chartidae)。
  体长形,稍侧扁。头钝形。吻圆钝,眼大,脂眼睑厚而且完全遮盖着眼。口小,前位。上颌中间凹入,下颌联合处有1突起。口无牙。尾鳍的基部有2片大鳞。尾鳍长,深叉形。体背部深绿色,腹侧银白色,各鳍绿色。
  遮目鱼为暖水性中上层鱼类。生活于河口或海里,并且能在盐度很低的海水或淡水中栖息。成鱼以硅藻及其他藻类为饵料。遮目鱼生长很快,1年体长可达400毫米,6~8龄鱼达性成熟。成鱼体长一般为1米左右,体重3千克;最大的个体可达1.5米,重10千克以上。在福建、广东、台湾和海南岛沿岸均有分布。遮目鱼为上等优质食用鱼,是一种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养殖对象,为中国咸淡水重要的养殖鱼类。
  24.香鱼(Plecoglossus altivelis)
  隶属鲑形目、香鱼科(Plecoglossidae)。
  体窄长而侧扁。头小。吻端向下弯,形成吻钩。下颌前端各有1突起,两突起之间呈明显的凹陷。两颌均有1行宽扁细牙,能活动。背鳍后方有1脂鳍。体背绿色,腹部及两侧银白色。鳃盖后方有1明显的橙色大斑。各鳍橙黄色,脂鳍暗绿色。
  香鱼是暖温性河口及内陆水域的中上层鱼类。仍是溯河性的中小型鱼类。较大幼鱼和成鱼栖息于通海的江河(如闽江、九龙江等);较小幼鱼(50~60毫米以下)则栖息于河口和沿海一带海域。产卵时喜趋于溪流入海的咸淡水交汇处,底质石砾、卵石和细沙,水质清澈的浅水区。秋季亲鱼进入河口产卵,孵化后的幼鱼流入海里,次年春季幼鱼再溯河。成鱼在生殖后即死亡。其生命周期仅1年。全部于1龄鱼性成熟。香鱼体长一般为180~250毫米,大的个体达300毫米,体重0.5千克左右。每年于9月上旬至11月下旬为产卵期,分批产卵,繁殖期内约产卵2~3次。以底栖硅藻和蓝绿藻等为主要饵料。香鱼的世界分布区狭窄。中国沿海有广泛的分布。其分布区有3种不同的生态类型:陆封型、溯河型和降河型,这在鱼类中是比较少的。特别是陆封型这一生态类型的形成,与地壳运动密切相关,通过对其研究,有可能为阐明地壳运动在局部地区的历史提供有价值的佐证。香鱼仍是名贵水产品,被誉为“雁山五珍”之一,其价格昂贵,素有“斤鱼斗米”之说,由此可见其经济价值之高。中国沿海及江河湖川的香鱼资源有一定数量,福建龙江在石码一带海区,每年于3~4月形成渔期。香鱼系1年生鱼类,生命周期短,生长迅速,其资源量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波动。
  25.尖头银鱼 (Salanx acuticeps)
  隶属鲑形目、银鱼科(Salangidae)。
  体细长,躯干前部近圆柱状,后部侧扁。吻长而尖,上下平扁,呈三角形。口宽大。两颌各有1列弯曲犬牙。雌性鱼全身裸露无鳞,雄性鱼在臀鳍基部有1纵列大而薄的鳞片。月旨鳍甚小。体色半透明。在腹部中央有2纵烈黑色小点。
  尖头银鱼是暖温性中上层小型鱼类。栖息于沿海河口附近海区,栖息水层随天气和昼夜的不同而异。每年11~12月产卵,幼鱼生长很快,1龄鱼体长达140~150毫米。主要摄食浮游甲壳动物和小鱼,九龙江口的尖头银鱼在小潮流较缓时入江其数量较多。中国沿海均有分布,为上等优质食用鱼,是福建沿海常见的经济鱼类之一。
  26.长蛇鲻(Saurida elongata)
  隶属灯笼鱼目,狗母鱼科(Synodidae)。
  体长棒状,中部稍粗,两端较细。头短,背面平坦。吻钝尖。口大,前位,口裂长。上下颌各有3~4行长短不等的锥形齿。脂鳍小,与臀鳍相对。体背侧褐绿色,腹面白色,鳃盖至头部下方黄绿色。
  长蛇鲻是暖温性底层鱼类。通常栖息于水深20~100米底质为砂泥的沿海河口区域。春季在水深20~30米的海区产卵。长蛇鲻为性凶猛的肉食性鱼类,主要摄食鱼类、虾、蟹、虾蛄和头足类。中国沿海均有广泛分布,盛产于广东沿海、福建闽南沿海,其产量较高,具有一定经济价值。
  27.中华海鲇(Arius sinensis)
  隶属鲇形目、海鲇科(Ariidae)。
  头部平扁而宽,体后部侧扁。吻短。口大,下位,口裂近水平。上下颌均有细绒毛状牙带。体无鳞,皮肤光滑。背鳍和胸鳍各有1带锯齿的硬棘。脂鳍与臀鳍相对。体背部褐绿色,腹部银白色。各鳍灰黑色。
  中华海鲇为暖水性近海底层鱼类。每年于春季成群游向河口近岸产卵,闽江口是其中一重要产卵场之一。其怀卵量少,约仅500粒左右,卵沉性。雄鱼有护卵习性,能将70~100粒受精卵含入口中孵化。中华海鲇喜摄食底栖动物,尤其是贝类,乃是蛏蛤的天敌之一。渔获个体一般为1千克左右。其背鳍和胸鳍硬棘的基部有毒腺,被刺后剧痛。中华海鲇广泛分布于中国沿海,为福建沿海常见经济鱼类之一。
  28.海鳗(Muraenesox cinereus)
  隶属鳗鲡目、海鳗科(Muraenesocidae)。
  体延长,躯干部近圆筒状,尾部侧扁。头尖而长,呈锥状。吻长。眼大。口大,口裂伸越眼的后方。两颌牙均有3行。两颌前方均有5~12枚犬牙。体光滑无鳞。背鳍、臀鳍和尾鳍相连续。无腹鳍。体背侧银灰色,腹侧乳白色。
  海鳗为暖水性底层鱼类。常栖息于水深50~100米,底质为沙泥或岩礁的海区。有季节性长距离洄游现象。闽浙沿海的海鳗仍系于同一群系。这一群系南起台湾海峡,北至东海北部和济洲岛海区,每年春夏北上进行生殖洄游,秋季南下越冬洄游,南下洄游路线比北上的偏外。海鳗产卵期约有4~7月,稚鱼的发育有显著的变态。为凶猛的贪食性鱼类,能吞食较大的底栖动物,也吞食虾、蟹、鱼类和头足类等。一般体重约为1.5千克左右,大的个体达20千克。海鳗在中国沿海广泛分布,为重要的经济鱼类,也是福建主要经济鱼类之一,年均产量为500~1000吨左右。闽东和闽中渔场产量较高。
  29.鳄形短体鳗(Brachysomophis crocodilinus)
  隶属鳗鲡目、蛇鳗科(Ophichthyidae)。
  体延长,圆柱状,尾部侧扁。吻短小而尖。眼小。口宽大,口裂伸越眼后方。呈水平。牙细而尖。体光滑无鳞。无尾鳍,尾端尖颓。体背方暗红褐色,腹侧黄褐色,头上黑褐色。
  鳄形短体鳗为暖水性底层鱼类。常栖息于泥砂或砂泥底质的近岸海区。性凶猛,游泳速度快,体躯伸屈有力,善于用尾尖挖泥。贪食,摄食底栖动物,喜食虾蛄、蟹、虾和底层鱼类。一般体重为1.5千克左右,个体大的重达3.0千克。中国东海、南海和台湾海峡均有分布。其营养价值较高,为药用鱼类之一。福建平潭东庠海域为鳄形短体鳗的著名产地,每年10~12月其渔获量较高。
  30.刁海龙(Soleenathus hardvuickii)
  隶属刺鱼目,海龙科(Syngnathidae)。
  体延长,侧扁,头部与体轴成大钝角,躯干部呈五棱形,尾端卷曲。体上棱嵴粗糙,各骨环中央及各间盾形成一颗粒状突起棘。吻长,呈管状。无牙。体无鳞,完全由骨环所包。体枯黄或黄褐色,体上有较多的不规则暗色横带,各鳍均为白色。
  刁海龙为暖水性外海底层鱼类。栖息于近海域或外海泥砂底质的较深海区。刁海龙钩住海藻等物体,体色呈保护色,随周围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因而刁海龙常栖息于海藻丛中。游泳缓慢。以小口吸食小型浮游甲壳动物。刁海龙的最大体长可达500毫米,体重达70克以上;一般体长为250~400毫米左右。交配时,雌性产卵于雄性腹面的育儿沟内,则由雄鱼负责护卵,卵子在育儿沟内受精孵化。刁海龙在中国的南海、东海和台湾海峡均有分布。它是价值最昂贵的药用鱼类,且数量稀少,故历来作为一种名贵的珍稀鱼类。
  31.斑海马(Hippocampus trimaculatus)
  隶属刺鱼目、海龙科。
  体侧扁、头部似马头,与躯干部垂直,腹部凸出。躯干部7棱形,尾部4棱形,尾端渐细而卷。吻细长,呈管状。体无鳞,完全由骨环所包住。体黑褐色,眼上具放射状的褐色斑纹。第1、4、7体环的背方各具1黑色圆斑。
  斑海马为暖水性底层鱼类。多栖息在近海内湾的低潮区,体色能随环境不同而变化。常以色来掩蔽和保护自身。以卷曲的尾部钩住海藻等物体。斑海马用小口吸食底栖甲壳动物。能在半咸淡水生长发育,但海水比重不能低于1.007;其生长适温为18~30℃,低于8℃或超过32℃会死亡。5~8月为繁殖期,6月为盛期。雌鱼产卵于雄鱼的育儿沟内,卵子在育儿沟内受精孵化,15~20天产出小海马。每尾可产400~500尾,多达1000尾左右,但其成活率低。斑海马在中国分布于南海、东海和台湾海峡,具有较高经济价值,为珍贵的药用鱼类。闽南沿海已进行人工养殖,且已获得成功。
  32.鲻鱼(Mugil cephalus)
  隶属鲻形目,鲻科(Mugilidae)
  体前部近圆筒形,后部侧扁。吻宽而短。脂眼睑发达。口下位,口裂略呈“人”字形。两颌牙细小,绒毛状。背部和体背侧青绿色,腹部银白色。各鳍淡灰色,胸鳍基部有1黑色斑块,体侧上半部有几条暗色纵带。
  鲻鱼为暖水性中下层鱼类。喜栖息于浅海河口的咸淡水交汇处。对环境适应力强。属于广盐性鱼类,在淡水、咸淡水和高盐度的海水中能生长,适应温度为3~35℃。3龄鱼开始性成熟。在福建沿海其生殖期为冬季(12月至翌年1月)。幼鱼在海湾、河口索饵。有趋光性,对低盐度的水流有明显的趋流性。稚鱼主要摄食浮游动物,随着生长发育,转为摄食海底淤泥中的底栖硅藻、有机质,兼食小型甲壳动物。在中国沿海广泛的分布,尤以闽、粤两地沿海为甚,也是主要人工养殖的重要鱼类之一,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33.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s)
  隶属鲻形目、马鲅科(Polynemidae)。
  体延长,侧扁。吻短而圆突。脂眼睑发达,眼间隔宽。口大,下位。牙细小,呈绒毛状。胸鳍低位,其下部有4支丝状游离鳍条。体背侧面灰绿色,腹部银白色。第1背鳍灰黑色,其他各鳍为灰色。
  四指马鲅为暖水性中下层鱼类。喜栖息于泥砂底质的近海内湾,有时也进入淡水。每年4~5月游向港湾作生殖洄游,产卵后分散索饵,游至较深处区域。四指马鲅为肉食性鱼类,主要摄食鱼蟹虾等。在中国沿海均有广泛的分布。在福建以诏安湾和平潭沿海,春夏两季其渔获量高。其体长一般约500毫米,最大个体达2米,体重一般为1.5千克左右,最重达15千克。四指马鲅为上等食用鱼类,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它在东南亚地区已作为港养对象,其生长速度快。
  34.鲑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ario)
  隶属鲈形目,鮨科(Serranidae)。
  体长椭圆形,侧扁而粗壮。吻短。眼间隔宽,前方中央具一凹陷。两颌牙细尖。背鳍鳍棘强状。尾鳍圆形。体浅褐色,背部较深。头部体侧和背鳍、臀鳍、尾鳍上散布有黄色小斑点。背鳍鳍棘第9~11基部有1显著的褐色斑。
  鲑点石斑鱼为暖水性中下层鱼类。常栖息于岩礁底质海区。不作长距离洄游,一般也不结成大群体。栖息水层随水温升降而变化,春夏分布于10~30米深处,秋冬则游向40~80米深处。鲑点石斑鱼具有垂直移动的特性,白天上浮、夜间下沉。晴朗天气,流水缓慢、水质澄清的海区,鱼群分散索饵。其产卵期的水温为22~25℃,生活最适水温20~30℃,其适盐范围较广,为11~34。其生长速度快,1年其体重250~300克;2龄鱼500~600克;3龄鱼约800~900克,从4龄鱼始,其生长速度下降。鲑点石斑鱼为雌雄同体,进行性转换的鱼类。其性凶猛的肉食性鱼类,喜吞食鱼虾类等。鲑点石斑鱼在中国分布于东海南部,南海的台湾海峡,是福建沿海较重要的经济鱼类,也是上等食用鱼,已成为中国沿海主要的港养鱼类之一。
  35.青石斑鱼(EpinepheLus axvoara)
  隶属鲈形目、酯科。
  体长椭圆形,侧扁而粗壮。眼上侧位。眼间隔前方中央有小凹陷。吻圆钝。口大,上下颌前端各有1对小圆锥牙。体被细栉鳞,鳍棘强,尾鳍圆形,体背部褐色,腹侧浅褐色。头部和体侧均散布有黄色小斑点,体侧有6条暗褐色横带。各鳍灰褐色。
  青石斑鱼为暖水性中下层鱼类,常栖息于沿海岛屿的岩礁和海藻丛附近海域,一般不结成大群。其生长速度甚快,1龄鱼体长为200毫米,体重220克左右;2龄鱼平均体长和体重,分别为245毫米和380克;3龄鱼为295毫米和685克,之后生长速度趋于缓慢。其产卵期为5~7月。其性凶猛,喜食鱼类的虾蟹类。南海、东海和台湾海峡均有分布,也是福建沿海石斑鱼中产量最高的一种,每年4~11月均可捕获,而厦门整年均可捕获,为上等优质鱼类,其经济价值甚高,也是沿海一带港湾网箱养殖的重要对象之一。
  36.鲈鱼(Lateololabrax japonicus)
  隶属鲈形目、鮨科。
  体延长,侧扁,略呈纺锤形。吻尖突。眼大侧位,眼间隔微凹。口大,倾裂。上下颌牙细尖。体被栉鳞。体侧银白色,背部灰色。背侧及背鳍鳍膜具黑色斑点。尾鳍、臂鳍、胸鳍灰色背鳍鳍条及尾鳍边缘黑色。
  生态与生物学特性:鲈鱼为近岸浅海暖温性中下层鱼类。喜栖息于河口咸淡水交汇处,也可生活于淡水中。一般不结成大群。体长达600毫米时性成熟,每年冬末在河口产卵。初孵仔鱼全长5毫米左右。闽南沿海2~3月份出现体长20~30毫米的幼鱼。幼鱼有成群溯河的习性。其性凶猛,贪食,主要摄食鱼类和甲壳类。幼鱼常随流混入港养池中,如不及时消除,能大量吞食池中养殖的其他鱼类和虾类。中国沿海一带均有广泛的分布,有较高经济价值,福建沿海终年均可捕获,大的个体达10千克左右。九龙江的江东桥为鲈鱼的著名产地,肉细嫩,味鲜美,为上等食用鱼类。也是沿海一带增养殖的重要鱼类之一。
  37.短尾大眼鲷(Priacanthus macracanthus)
  隶属鲈形目、大眼鲷科(Priacanthidae)。
  体长椭圆形,侧扁,尾柄短。头大。吻短钝。眼巨大,上侧位,眼上缘达头背缘。口大,上位,几乎垂直。两颌牙细小。全体赤红,腹部较浅。各鳍浅红色,背鳍、臀鳍和腹鳍膜间具椋黄色斑点。
  短尾大眼鲷为近岸暖水性底层鱼类。常栖息于底质为砂泥,水深为60~120米的海区。有昼夜垂直移动现象,夜晚游至中上层觅食。其食性广,主要摄食浮游动物的桡足类、糠虾、燐虾、端足类以及小型鱼类。其生命周期短,最大为3龄鱼。第1年生长最快,体长可达190~210毫米。体长为140~150毫米开始性成熟。分批产卵、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南海、东海和台湾海峡。为福建沿海一带常见的经济鱼类之一,闽南渔场夏季渔获量较高。
  38.多鳞鱚(Sillag sihama)
  隶属鲈形目、鱚科(Sillaginidae)。
  体细长,圆柱状;尾柄短,侧扁。吻长而钝尖。眼间隔平。口小,前位。上下颌牙细小,呈带状。侧线与第1背鳍起点间具鳞5~6行。体背部浅黄色或棕黄色。第1背鳍前部黑色,其余各鳍浅色。腹部乳白色。
  多鳞鱚为暖水性底层鱼类。栖息于沿海砂质海底的近底层海域。其个体较小,一般体长为100毫米左右,大的个体为200毫米。主要摄食多毛类、虾蛄、长尾类、歪尾类、瓣鳃类、短尾类、端足类、糠虾类和樱虾等。在中国沿海均有广泛分布,为福建沿海及河口常见的经济鱼类之一,闽南沿海尤为常见,诏安沿海9~12月渔获量较高。
  39.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
  隶属鲈形目,鲹科(Carangidae)。
  体纺锤体,稍侧扁。头侧扁而尖。脂眼睑发达,前后均达眼中部。吻钝尖。两颌均有1列细牙。棱鳞存在于侧线直线部的绝大部分。体背青蓝带绿色,腹部银白色。鳃盖后角有1黑色小圆斑。
  蓝圆鲹为暖水性中上层鱼类。当气候晴朗,潮流缓慢,并有东南风时,多结成密集的大群。白天起群上浮,鱼群密集的海面呈灰黑色,水面出现波纹而无水花。在大风期间鱼群分散,打雷时鱼群潜伏海底。易受音响而惊动。夜晚有趋弱光的习性。闽南和粤东近海的蓝圆鲹属于同一群系,不作长距离洄游。其生长速度较快,1龄鱼开始性成熟,叉长可达160~190毫米。生殖期为3~8月,4~5月为盛期。幼鱼喜阴影,夏季在沿海成群索饵。主要摄食桡足类、燐虾类、端足类、介形类、虾类和小型鱼类(如犀鳕)。生殖群体年龄组成为1~4龄,以1龄占优势,2龄鱼次之。中国沿海均有蓝圆鲹广泛分布,为福建沿海重要的经济鱼类,20世纪70年代其年产量为2.5~3.0×l0⁴吨,居中上层鱼类产量的首位。以闽南渔场其渔获量较高。春季主要捕捞其生殖群体,夏季主要捕捞当年生的索饵群体,以及少量产卵后分散索饵的成鱼。
  40.领圆鲹(Decapterus lajang)
  隶属鲈形目、鲹科。
  体长纺锤形。尾柄细短。吻钝尖。脂眼睑发达,前后均伸达眼中部。上颌无牙,下颌具1列细牙带。棱鳞存在于侧线直线部的后半部。体背部深蓝带绿色,腹部银白色。鳃盖后上角有1黑色小斑点。
  颌圆鲹为暖水性中上层鱼类。喜结群,常与蓝圆鲹、金色小沙丁鱼等混栖洄游。夜间有趋弱光的习性,白天怕强光,喜阴影。主要摄食浮游动物中的桡足类、端足类、樱虾和糠虾等。其生长速度较快,1龄鱼开始性成熟,其叉长达180~210毫米。生殖期为3~8月,以4~5月为盛期,在南海、东海和台湾海峡均有分布。为福建沿海较常见的经济鱼类。尤其是闽南渔场,春季捕捞生殖群体;夏季主要捕捞幼鱼索饵群体,兼捕少量产卵后分散索饵成鱼。
  41.大甲鲹(Megalapis cordyla)
  隶属鲈形目、鲹科。
  体纺锤形,侧扁,尾柄宽扁。眼大,脂眼睑非常发达,遮盖眼睛,前后伸达眼中部。牙尖细。棱鳞存在于侧线弯曲部及直线部全部。第2背鳍和臀鳍的后部各具8~9个小鳍。背部深蓝色,腹部银白色。鳃盖上有1黑圆斑。
  大甲鲹为暖水性中上层鱼类。喜结群,其游泳速度快。大甲鲹在闽南渔场,春夏季多栖息洄游于海底高低不平的近海,5~7月常结成大群在海面上活动,白天怕强光,喜阴影,夜间趋弱光。主要摄食浮游动物的桡足类、端足类和枝角类;也兼食小鱼和虾类。大甲鲹分布于东海、南海和台湾海峡,为福建沿海一带常见的经济鱼类,尤其是台湾浅滩其大甲鲹资源丰富,具有资源开发的潜力。
  42.竹荚鱼(Trachurus japonicus)
  隶属鲈形目,鲹科。
  体纺锤形,侧扁。眼大;脂眼睑发达,遮盖眼的前缘和后部。口大,前位,口裂倾斜。上下颌各具1列细牙。侧线上全被棱鳞,在其直线部呈一明显的隆起嵴。体背部黄色微带绿色,腹部银白色。鳃盖后上缘有1黑斑。各鳍草绿色。
  竹荚鱼为暖温性的洄游中上层鱼类。喜结群,游泳速度快,对声音反应灵敏。白天栖息水层较深,夜晚有趋光习性。每年春季游向近岸产卵。天气晴朗时,常起群上浮。其生长速度快,当年生的幼鱼到秋末,其体长达100~120毫米;成体其体长一般为200~250毫米。竹荚鱼幼鱼摄食浮游甲壳动物和稚仔鱼等;成鱼主要摄食桡足类、长尾类、短尾类和幼鱼等。在中国沿海一带均有广泛分布,为福建沿海常见经济鱼类之一,也是属于尚未充分开发利用的鱼类资源之一。
  43.乌鲳(Formio nieer)
  隶属鲈形目、乌鲳科(Formionidae)。
  体卵圆形,高而侧扁;尾柄细短,每侧有隆起嵴。眼小,位于头前部。口小,前位。两颌各具1列稀疏尖细牙。侧线鳞在尾柄上有向后棘,各棘连接呈隆起嵴。体黑褐色,鳃盖后缘近胸鳍基部具1黑斑点。
  乌鲳为暖水性中上层鱼类。常栖息于水色澄清的海区。喜结群,每年春夏季随暖流向近海洄游。白天喜阴影,夜间有趋弱光的习性。黎明鱼群上浮,鱼头朝东,黄昏后鱼头朝西,月光夜鱼头朝向月亮,中午阳光强,水温高,潜游于海水的中层;气压低时,常成群结集于海面。立春后,3月下旬至7月上旬,分别在闽南、闽中和闽东渔场形成春汛。乌鲳于5~8月为产卵期。喜摄食被囊类和水母类,如果渔汛期大量出现浮游被囊类,乌鲳丰产已在望。乌鲳渔获个体为200~300毫米。中国沿海均有分布,为福建沿海常见经济鱼类之一,尤以闽南渔场产量较高。
  44.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
  隶属鲈形目、石首鱼科(Sciaenidae)。
  体延长,侧扁,尾柄细长。头大而尖钝。吻钝尖,有4个吻孔。口大,前位,斜裂。牙细小,尖锐,上颌牙多行,下颌2行。体背面和上侧面黄褐色,下侧面和腹面为金黄色。各鳍黄色或灰黄色。
  [=此处为插图(图4-344 大黄鱼)=]
  大黄鱼为暖温性中下层鱼类,仍属集群洄游鱼类。栖息于60米以内的近海中下层。厌强光,喜浊流。黎明,黄昏或大潮时多上浮,白昼或小潮时下沉。大黄鱼在中国沿海有3大地理种群——岱巨族、〓洲族和闽粤族,福建沿海大黄鱼属于后1族,与广东沿海大黄鱼同一种群。大黄鱼根据自身的生理状况及环境的季节变化,而进行趋岸或远岸异向适温海区的周期性迁徙,暖季密集分布在沿岸近海区的产卵场,索饵场及其洄游通道,寒季密集分布在远岸外海较深水区的越冬场。春季,鱼群陆续由越冬场向近岸的产卵场洄游。幼鱼也向浅水区迁移并摄食成育。产卵后的亲鱼向产卵场外侧分散索饵。当年生幼鱼则随着发育生长陆续由浅水区向稍深水区移动。秋末冬初,水温降低,成鱼和幼鱼均渐次趋向较深水区的越冬场洄游,越冬期为12月至翌年3月,越冬期后,进行生殖洄游。大黄鱼食性广,饵料种类多达百余种,成鱼主要摄食各种小型鱼类、虾类、虾蛄、蟹及头足类。大黄鱼的产卵场多在河口附近或岛屿,内湾的近岸浅水区,水深不超过20米,底质为软泥、泥砂区。福建三都澳内湾——官井洋是闻名于世的大黄鱼产卵场,每年于5月中旬至6月中旬每逢大潮,大黄鱼在官井洋产卵。大黄鱼一生多次产卵。卵浮性,怀卵量6.1~38.8×l0⁴粒。受精卵在水温18℃左右时,经50小时孵出仔鱼。其渔获物体长一般为400~500毫米,体重1.5千克左右,大的个体达760毫米,2千克以上。大黄鱼在中国分布于南海、东海以及黄海南部。为中国主要经济鱼类之一,也是福建近海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1956~1985年,福建大黄鱼年均产量为37.4×10⁴吨,20世纪70年代后5年,最高达37.4×l0⁴吨,1978年其产量开始下降,至1989年仅为1000吨左右。于1994年始出现逐渐回升的好势头。而且,大黄鱼在福建沿海已经进行人工繁殖,并大面积推广。
  45.鮸鱼(Miichthys miiny)
  隶属鲈形目,石首鱼科。
  体延长,侧扁。吻短而尖。吻褶边缘游离成吻叶;吻上孔3个;吻缘孔5个。口大,前位,斜裂。上下颌牙为犬牙状。颏孔4个。体灰褐色,腹部灰白色。背鳍鳍棘部上缘黑色,.鳍条中央具一纵行黑色条纹,其余各鳍灰黑色。
  鮸鱼为近海暖温性中下层鱼类。栖息于水深15~70米,底质为泥或泥砂的海区。喜分散活动,白天下沉,夜间上浮。輓鱼有南北洄游的趋势。每年4~5月,从深水游向近岸作生殖洄游,群体不大。产卵后,分散索饵,一部分逐渐往较深海区移动,一部分向闽东、浙南一带索饵洄游。冬季南下,12月间到达福建牛山渔场东南外海深水区域越冬,在越冬场作小规模移动。輓鱼在福建牛山渔场的生殖期为4~5月,性成熟最小个体体长500毫米左右,体重2.5千克。大的成鱼可达800毫米,5千克重。主要摄食小鱼、虾类以及虾蛄等。輓鱼在中国沿海均有分布,具有较高经济价值,为名贵上等食用鱼类,也是福建沿海的经济鱼类之一。在福建沿海的渔汛期为冬春两季为主。
  46.褐毛鲿鱼(Megalonibes fusca)
  隶属鲈形目,石首鱼科。
  体侧扁,延长,吻尖钝,吻褶完整,不分叶,吻上孔3个,呈弧形排列,吻缘孔5个,口小,端位,斜裂。上下颌牙细小。尾鳍双凹形,中间及两侧鳍条较长。体为银白色,背部略呈橙褐色。
  褐毛鲿鱼是近海暖温性大型中下层鱼类。产卵和索饵喜栖息于有岩礁和石砾的8~10米深左右的浅水区域,特别是有涡流的海域,其鱼群较密集。产卵时适温范围24~27℃。褐毛鲿鱼通常春末由南向北,冬季由北往南作南北的短距离洄游。3~6月,褐毛鲿鱼逐渐向近岸浅水区移动,进行索饵、产卵。产卵群以4~6龄为主,毛鲿鱼其体型大,体长达1米以上,体重35~40千克左右,大的鱼体重达75千克以上。褐毛鲿鱼为掠食性凶猛鱼类,主要摄食鱼类和头足类等。在中国沿海均有分布,其经济价值较高,为名贵上等食用鱼类。终年可捕获,以冬夏两季较多。
  47.黄唇鱼(Bahaba fLavolabiata)
  隶属鲈形目、石首鱼科。
  体延长,侧扁,尾柄细长。吻突出,吻褶边缘完整,不分叶,有5个吻孔。两颌牙为犬牙。体背侧棕灰带橙黄色,腹侧灰白色。胸鳍基部腋下有一黑斑,背鳍鳍棘部和鳍条部边缘黑色,尾鳍灰黑色,腹鳍和臀鳍浅色。
  黄唇鱼为近海暖温性大型底层鱼类。栖息于近海水深50~60米海区。幼鱼栖息于沿岸及河口附近海区。其体型大,一般体长为1.0~1.5米,体重为15~30千克左右,最大体重达上百公斤以上。黄唇鱼为肉食性鱼类,以小型鱼类、虾、蟹和头足类为食物,分布于中国的南海、台湾海峡和东海,为特有的地方种鱼类,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同时,也是上等名贵经济鱼类,为福建沿海的经济鱼类之一,以闽南渔场数量较多。
  48.红鳍笛鲷(Lujianus erythopterus)
  隶属鲈形目、笛鲷科(Lutjanidae)。
  体长椭圆形,侧扁;尾柄侧扁,头大。吻钝尖。眼上侧位,眼间隔宽,凸起。两颌具多行细牙,外侧1行为圆锥牙,内侧1行为绒毛状牙带。体红色,腹部稍浅。尾栖上部具1鞍形黑斑。尾鳍边缘黑色。
  红鳍笛鲷为暖水性中下层鱼类。喜栖息于岩礁附近、海底高低不平,底质为贝壳、泥、沙泥或海藻丛的海区。也生活于珊瑚丛中,栖息水深为20~100米处。没有明显的长距离洄游习性,只有随季节变化而作短距离的洄游。有昼夜垂直移动现象,早晨和黄昏栖于海底,晚上浮至上层,中午栖于中层。其生殖期为3~5月,盛期4~5月。食性广,主要摄食底栖动物的虾、蟹和虾蛄,同时兼食小鱼。红鳍笛鲷其生长速度较快,一般体长为340~520米。在中国分布于南海、东海和台湾海峡,为福建沿海重要的经济鱼类,其渔汛期7~9月,福建年均产量为50~100吨左右。
  49.真鲷(Pagrosomus major)
  隶属鲈形目、鲷科(Sparidae)。
  体侧扁,长椭圆形。头大。眼间隔较宽而隆起。口小,端位。上颌前端具犬牙4枚,下颌6枚。上下颌两侧各具臼牙2列。体色鲜艳,背部浅红色,并有若干艳蓝色小星点散布其间,腹部为灰白色。尾鳍后缘黑色。
  真鲷为近海暖水性底层鱼类。喜栖息于底质为岩礁、砂砾或贝藻丛生的水域。尤其是喜栖于海底凹洼处。栖息于水深为30~90米,温盐度较高且稳定的区域。喜集群,这与真鲷的摄食密切相关。福建沿海的真鲷没有明显的南北洄游习性,主要作东西向深浅移动。每年3月由较深的越冬区向闽南、闽中近海洄游,之后分散在底质为岩礁、砂砾或贝藻丛生的海区索饵。10月以后鱼群集结,分成两路:一路个体较小的在近海作索饵洄游;另一路个体较大的游向内港湾进行生殖,其产卵期为11~12月。12月下旬之后,两路鱼群向东返回较深海区越冬。真鲷属于分批产卵,产卵亲鱼为5~10龄鱼,也有2龄的雄鱼已达性成熟。产卵期的适温范围为13~18℃,水深一般为8~40米沿岸海区。真鲷为杂食性鱼类,以底栖甲壳动物、软体动物、棘皮动物以及小型鱼类为主要饵料,还有兼食藻类等。其生长速度快,当年生幼鱼至年底,其体长可达160毫米,体重为150~190克左右。厦门海区渔获物一般体重为4千克左右,最大个体重达10千克以上。真鲷广泛分布于中国沿海,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为上等优质食用鱼类,也是福建沿海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其年产量为100吨左右,同时也是中国沿海增养殖的重要对象之一。
  50.二长棘鲷(Parargyrops edita)
  隶属鲈形目、鲷科。
  体椭圆形,侧扁。吻钝。眼间隔凸起。口小,端位。上颌前端具犬牙4枚,下颌有6枚,上下颌的两侧各有2行臼齿。背鳍1,第1和第2背鳍棘甚短小,第3和第4鳍棘延长呈丝状。体淡红色,腹部色浅,体侧具若干浅蓝色纵带。
  二长棘鲷为暖水性底层鱼类。一般栖息于底质为泥砂、砂砾、岩礁或贝藻丛生的海区,以水深60米以内海区较集中。福建沿海二长棘鲷的生殖季节在12月至翌年1月。二长棘鲷幼鱼摄食桡足类,成鱼则摄食虾、蟹、端足类、多毛类和蛇尾类等。其生长速度较慢,1龄鱼其体长仅为110~120毫米,体重65~85克。渔获个体一般体长为120~180毫米。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南海、东海和台湾海峡,为福建常见的经济鱼类之一,年产量为200吨左右。闽南和闽中渔场每年4~9月在近海其幼鱼数量多,而形成捕捞旺季。
  51.平鲷(Rhabdosargus sarba)
  隶属鲈形目、鲷科。
  体长椭圆形,侧扁。头大,背面隆起甚高。吻钝。口小,端位,几乎水平。上下颌前端各具门牙6枚。体背部青灰色,腹部较淡,体侧具若干纵行暗色带。背鳍和尾鳍的边缘黑色,腹鳍黄色。
  平鲷为暖水性浅海沿岸底层鱼类。一般分散栖息于浅海区域,活动范围小。其生殖期为2~4月,卵浮性,幼鱼常与黄鳍鲷生活在一起,个别幼鱼有雌雄同体现象。平鲷为杂食性鱼类,主要摄食双壳类,虾、蟹、虾姑、藤壶和大型海藻。其渔获体长一般为250毫米左右,体重250~500克;大的个体可达数公斤以上。平鲷在中国南海、东海、黄海和台湾海峡均有分布,为福建沿海常见的经济鱼类之一,也是港养和网箱养殖的优质鱼类。
  52.红鳍裸颊鲷(Lethrinus haematopterus)
  隶属鲈形目、裸颊鲷科(Lethrinidae)。
  体侧扁,长椭圆形。头大。吻钝尖。眼侧位且高。口端位,唇较厚。两颌牙较尖,侧牙单行。体灰褐色,腹部灰白色,各鳍呈浅红色,背鳍和臀鳍色较深,尾鳍有竖条纹多条,体侧带有不明显竖条纹多条。
  红鳍裸颊鲷为外海暖水性底层岩礁鱼类。喜栖息于海水澄清,底质为粗杂的砂或砂泥的海区;也常栖息于岩礁底质和珊瑚礁丛生的海域,通常栖息水层为100~200米,但在珊瑚礁附近则栖于数十米的较浅水域。其洄游现象不明显,一般春季游到近岸生殖。主要摄食虾、蟹、鱼类等。体长一般为400~500毫米,体重3千克左右,大的达5千克以上,产于西沙群岛、东沙群岛、广东近海、台湾浅滩、福建南部和台湾周围海域,具有一定经济价值,为上等优质鱼类,是闽南沿海常见的经济鱼类,全年均可捕获,以夏季较多。
  53.鯻鱼(Therapon thraps)
  隶属鲈形目、鯻科(Theraponidae)。
  体长椭圆形,侧扁。头部背缘在眼间隔和后头部具骨质线纹。上下颌牙细小,排列呈带状。侧线上方有鳞9~10行。体灰褐色,体侧具4条较宽的褐色纵带。尾鳍具5条黑斑纹。背鳍第3和第7鳍棘间有1大黑斑。
  鯻鱼为暖水性底层鱼类。栖息于近岸泥砂质或岩礁附近的浅水区。幼鱼也进入河口区域。其移动范围不大,仅作深浅水洄游,冬季在深水处越冬,春季移向近岸浅水处生殖和索饵。鯻鱼具有明显的昼夜垂直移动习性,白天多活动于水体的中下层,黄昏时栖息于底层,夜间活动于水体中上层。春季在近岸浅水处生殖。主要摄食底栖动物的蟹和虾以及小鱼等。其渔获体长一般为200毫米左右。主要分布于南海、东海和台湾海峡,为福建沿海常见的经济鱼类之一,渔获量以夏秋二季较高。
  54.条尾绯鲤(Upeneus bensasi)
  隶属鲈形目,羊鱼科(Mullidae)。
  体呈长椭圆形,侧扁。吻圆钝、眼上侧位且高。口小,前位。两颌牙细小,排列成绒毛状。颏部有须1对,伸达前鳃盖骨后缘稍后下方。体红色,各鳍浅黄色。两背鳍各具2条棕赤色条纹,尾鳍上叶有3~5条褐色斜纹。颏须浅黄色。
  条尾绯鲤是暖水性底层鱼类。栖息于水深20~40米,泥或泥砂质的海区。春末夏初游至近岸生殖和索饵,鱼群较密集,7~8月之后分散游回深水区。渔获体其体长一般为150毫米左右。主要摄食细螯虾、鹰瓜虾、涟虫、糠虾、虾蛄、犀鳕和鯻鱼等。中国沿海广泛分布,为福建常见的经济鱼类之一,5~7月产量较高。
  55.弹涂鱼(Periophthalmus cantonensis)
  隶属鲈形目、弹涂鱼科(Periophthalmidae)。
  体延长,侧扁。尾柄短而高。头宽平扁。吻短,前端圆钝。眼小,背侧位,突出于头部背缘之一。口大,前位,平裂。上下颌各1.对尖锐牙。左右腹鳍愈合一成心形吸盘。体棕褐色,第1背鳍近边缘有1条黑带。第2背鳍中部有1条黑色纵带。
  弹涂鱼为近岸暖水性潮间带底层鱼类。喜栖息于淤泥、泥砂的高潮区或半咸淡的河口滩涂,沿海岛屿及港湾均有分布。穴居生活,依靠胸鳍肌柄爬行跳动,退潮时在泥涂上觅食。弹涂鱼为杂食性鱼类,主食浮游动物、昆虫、招潮蟹、沙蚕、桡足类、枝角类,也食底栖硅藻和蓝绿藻。弹涂鱼于4~5月产卵。其个体较小,一般体长为40~80毫米。在中国沿海均有分布,为福建沿海常见的经济鱼类之一,具有较高营养价值。也是沿海滩涂养殖的重要鱼类之一。
  56.乌塘鳢鱼(Bostrichthys sinensis)
  隶属鲈形目,塘鳢鱼科(Elotridae)。
  体呈圆柱形;尾柄长又高。吻宽圆。口宽大,前位,斜裂。两颌牙细小,多行。左右腹鳍靠近,不愈合成吸盘。体灰褐色,尾鳍基底上具一带有白边的大形黑色眼状斑。第1背鳍中央具1淡色纵带,第2背鳍具6~7条暗色褐纵带。
  乌塘鳢为近海暖水性底层鱼类。大多栖息于近内海滩涂的洞穴中,也栖息于河口或淡水区域。主要摄食虾类、小蟳和蟹类。捕食蟳类时,有意让蟳咬住尾鳍,突然抛尾,将蟳壳打破,然后食之,因此,闽南称乌塘鳢为蟳虎。其生殖期为4~5月,雌鱼和雄鱼同栖于洞穴中,产卵后离去。乌塘鳢鱼其体长一般为200毫米。南海、东海和台湾海峡均有分布,为福建闽南沿海常见经济鱼类,其营养价值高,是名贵食用鱼和药用鱼之一。也是增养殖的对象之一。
  57.带鱼(Trichiurus haumela)
  隶属鲈形目、带鱼科(Trichiuridae)。
  体带状,侧扁,体前部背腹缘几乎平行,向后逐渐变细尖,尾部呈鞭状。头窄长。吻尖长。眼上侧位。口大,平直,牙强大而尖锐,上颌前端具倒钩大犬牙2对,下颌具1~2对,较小。体光滑无鳞。侧线在胸鳍上方显著向下弯曲。体银白色,尾暗色。
  带鱼为暖水性中下层集群洄游鱼类。一般栖息于近海泥质底质,水深约60~100米处,产卵时则洄游至浅水区域近岸一带。喜弱光,厌强光,有明显的昼夜垂直移动习性,多数白天沉至深处,清晨和黄昏浮在表层;有时在某些海区则为白天上浮,黄昏下沉。带鱼群体大,沿着暖流和沿岸水之间的混合水区呈带状分布,并作南北往返的季节性洄游。每年秋末冬初,北方冷空气南下,水温下降,鱼群由北往南,沿30~60米等深线进行越冬洄游。11月中旬至翌年1月中旬分批进入闽东和闽中渔场,12月中旬至翌年2月上旬进入闽南渔场,形成冬汛。翌年春季,鱼群又由南往北进行索饵,生殖洄游。除了南北洄游的鱼群,还有相当数量常年栖息于各渔场或深海区的鱼群,到了秋季汛期,受天气变化,混合水区变动等的影响,作深海到浅海,浅海至深海的移动,并部分加入南北洄游的鱼群。带鱼在福建沿海的产卵场范围广,较靠外海,其产卵期甚长,以3~5月为盛期。带鱼性凶猛,贪食,主要以鱼类、毛虾和头足类为饵料,带鱼在中国沿海广泛分布,为中国四大海产之一,也是福建沿海最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20世纪70年代,福建沿海带鱼年均产量为7.5×10⁴吨,居福建海洋鱼类捕捞量的首位。带鱼虽具有生命周期短,适应性强,资源补充迅速,资源量较稳定的特点。
  58.鲐鱼(Pneumatophorus japonicus)
  隶属鲈形目、鲭科(Scombridae)
  体纺锤形;尾柄细短,在尾鳍基部两侧各有2条小隆起嵴。眼大,具发达的脂眼睑。口大,斜裂。上下颌各有1列细牙。第2背鳍和臀鳍的后方各有5个分离小鳍。体背部青黑色,具深蓝色不规则斑纹。腹部银白色带黄色。头顶部黑色。
  鲐鱼为大洋暖水性中上层鱼类。夜间趋光性强,有昼夜垂直移动现象,早晨、黄昏或阴雾细雨天气常结群起浮。东海鲐鱼越冬场大致位于台湾北部100米等深线附近区域。每年3月之后,随台湾暖流势力增强,鱼群离开越冬场,分批向闽东近海作生殖洄游,其产卵期4~5月,5月上旬为盛期。产卵后鱼群分散北上索饵。入秋后,水温下降,沿岸水势力增强,鱼群逐渐离开索饵场,向外海作适温洄游,12月返回越冬场。鲐鱼其食性广,成鱼主要摄食浮游桡足类、端足类、介形类、毛虾、燐虾、虾蛄、小鱼等。渔获个体叉长一般为330~370毫米左右,体重为500~700克。中国沿海均有分布,是中国近海主要经济鱼类之一。也是福建主要经济鱼类,年产量为3500~4000吨,闽东渔场渔获量较高。
  59.蓝点马鲛(Scombermorus niphonicus)
  隶属,鲈形目,鮁科(Cybiidae、。
  体梭形、延长,侧扁;尾柄细,两侧在尾鳍各具3条隆起嵴。口大,前位,斜裂。上下颌牙强大,侧扁,尖锐。第1背鳍和臀鳍的后方,各具8~9个分离小鳍。体背蓝黑色,腹部银白色,体侧中央具数列黑色圆形斑点。
  蓝点马鲛为暖温性中上层鱼类。具有垂直移动的习性。常于清晨、黄昏、月亮初升和月落时起浮。每年春初,水温回升,从深海分批向沿海港湾作生殖洄游。闽南渔场蓝点马鲛其生殖期为3月,闽中渔场4月,闽东渔场5~6月。主要产卵场有湄洲湾、兴化湾、官井洋和厦门附近海区。产卵后鱼群往北向外海分散索饵。入秋后,水温下降,鱼群由北往南洄游,在外海越冬。其性凶猛,行动敏捷,成群捕食小型鱼类(如日本鳀鱼等)和虾类等。渔获体一般叉长为500~600毫米。在中国分布于东海、台湾海峡和黄海。为福建沿海常见经济鱼类之一,20世纪70年代,其年均产量约为1000余吨左右。
  60.银鲳(Pampus agenteus)
  隶属鲈形目、鲳科(Stromateidae)。
  体卵圆形,侧扁。头短小。吻短而圆钝。口小,亚前位。两颌各具细牙1行,牙3峰,排列紧密。背鳍棘短,小戟状,成鱼埋于皮下;前3鳍条常延长,镰刀状,不伸达尾鳍基。无腹鳍。尾鳍深叉形。体背青灰色,腹部银白色,各鳍浅灰色。
  银鲳为暖水性近海中下层鱼类。栖息于水深30~70米的海区。喜在阴影中集群,早晨、黄昏时在水的中上层。有季节洄游现象,冬季在东南外海越冬,春季由深水向闽东近海浅水区作生殖洄游,秋季水温下降,鱼群向东南外海作越冬洄游。其产卵期为4~5月。成鱼摄食水母类、底栖动物和小鱼等,幼鱼主要摄食小鱼、箭虫、桡足类等。其体长一般为250~300毫米左右,大的个体为400毫米,体重可达1~2千克重。在中国沿海均有广泛分布,为福建较重要的经济鱼类,20世纪70年代年均产量为500~700吨,以闽东产量较高。
  61.灰鲳(Pampus cineres)
  隶属鲈形目、鲳科。
  体卵圆形,甚侧扁,尾柄短而扁。吻短而圆钝。口小,两颌各具1行细牙,牙3峰,排列紧密。背鳍和臀鳍前部鳍条常延长,伸越尾鳍基部。尾鳍分叉深,下叶延长。体背侧灰黑色,腹部银白色,各鳍灰黑色。
  灰鲳为近海洄游性暖水性中下层鱼类。栖息于水深30~70米的海区。冬季在东南外海区域越冬;春季向闽东近海作生殖洄游,鱼群较分散,6~7月在闽东近海浅水区域产卵,这时鱼群较集中。产卵后鱼群往北作索饵洄游,鱼群分散。秋季,水温下降,鱼群往东南外海作越冬洄游。灰鲳主要摄食水母类、毛虾、燐虾、糠虾、桡足类等浮游动物。其体长一般为280~330毫米左右,大的可达400毫米。体重达2千克。在中国分布于南海、东海和台湾海峡,为福建沿海重要的经济鱼类,20世纪70年代其年均产量为1500吨左右。其资源甚为丰富,闽东渔场为福建沿海灰鲳的主要产地之一。
  62.刺鲳(Psenopsis anomola)
  隶属鲈形目、长鲳科(Centrolophidae)。
  体卵圆形,侧扁。吻钝。口小,前位。两颌各有1行细牙,排列紧密。背鳍1,鳍棘部和鳍条部连续,鳍棘部具独立、短小鳍棘。体背侧青灰色,腹部浅色。鳃盖后上角具1黑斑。各鳍浅灰色。
  刺鲳为近海暖温性中下层鱼类。通常栖息于水深45~120米泥砂底质海区,常在水母触手下游泳。摄食水母、幼鱼等,兼食底栖硅藻。生殖季节自深海向浅海洄游,在40米以内浅产卵。产卵后游返外海。一般体长为90~165毫米。在中国分布于东海、南海和台湾海峡,为福建沿海常见的经济鱼类之一。闽南九龙江口一带8月份产量较高。
  63.扁舵鲣(Auxis thazard)
  隶属鲈形目,金枪鱼科(Thunnidae)。
  体纺锤形,侧扁,粗状。尾鳍基部二侧各具一发达的中央隆起嵴和2条小的侧隆起嵴。上下颌各具1行细小尖牙。第2背鳍后方和臀鳍后方,分别具8个和7个分离小鳍。体背部蓝黑色。腹部浅灰色,体背侧和胸甲后方具不规则虫纹状黑斑。
  生态与生物学特性:扁舵鲣为外海暖水性中上层鱼类。喜集群,游泳迅速,有时跃出水面。5~6月为产卵期,其幼鱼与金色小沙丁鱼和青鳞小沙丁鱼等同时出现。扁舵鲣为肉食性鱼类,主要摄食鱼类和虾类。其渔获叉长一般为300~400毫米,体重为1.5~2.5千克左右。在中国分布于南海、东海和黄渤海,为福建常见的经济鱼类之一。其产量较高。闽南渔场5月初渔获量高,牛山渔场则在春季为多。
  64.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
  隶属鲉形目、鲉科(Scorpaenidae)。
  体延长,侧扁。头部棘棱明显,吻圆钝。眼大,上侧位,眼间隔狭窄而凹入。口大,前位,斜裂。上下颌均有绒毛状牙群,体暗褐色带红色。侧线上方具6条较明显褐色横纹,体侧有若干暗色不规则的云斑块。
  褐菖鲉为暖温性底层鱼类。栖息于近岸岩礁附近以及海藻丛区域。春夏季分散在岩礁石砾或海藻丛以及岛屿附近觅食,冬季游向较深海区越冬。为卵胎生,体内受精,每次产仔5000尾。主要摄食小型鱼类、虾类、麦秆虫、泥螺和海藻类等。其体长一般为150~200毫米,大的个体达300毫米。中国沿海均有广泛分布、为福建沿海较常见的经济鱼类。
  65.鲬(PLatycephalus indicus)
  隶属鲉形目,鲬科(Platycephalidae)。
  体延长,平扁,向后渐狭小。头宽大,平扁,骨棱低平。口大,前位。下颌突出,上下颌均具绒毛状牙群。前鳃盖骨具2棘。体黄褐色,有黑色斑点,腹面白色,背侧具6条褐色横纹。臀鳍浅灰色,胸鳍灰黑色,密具暗色小斑。尾鳍具黑斑。
  鲬为近海暖水性底层鱼类。栖息于沿岸至水深50米的沙底质海区。闽东渔场的鲬其生殖期为5~6月。主要摄食鲉类、天竺鲷、绯鲤和虾蛄等。体长一般为200~250毫米,大个体可达500米,体重可达1~1.5千克左右。鲬在中国沿海均有广泛分布,为福建沿海常见的经济鱼类之一,全年均可渔获。东山海域产量较高。
  66.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
  隶属鲽形目,牙鲆科(Paralichthyidae)。
  体长圆形,侧扁。两眼均位于头部左侧。口大,前位,口裂斜,左右对称。上下颌牙尖锐,锥状,各具1行,前部牙强大。有眼侧被栉鳞,无眼侧被圆鳞。有眼侧为暗褐色,具黑色斑点,无眼侧为白色,各鳍有暗色斑纹。
  牙鲆为近海暖水性底层鱼类。栖息于泥砂底质的海区,一般白天潜伏在泥砂中,不大活动,夜间出来觅食,冬季在较深海区越冬,春夏季结群向浅水区作生殖洄游。在水深20米左右浅水区产卵。摄食鱼类、贝类、头足类和多毛类等。其渔获体长一般为250~300毫米左右。在中国沿海一带均有分布,其经济价值较高,为名贵上等食用鱼类,是福建沿海较常见的经济鱼类之一。
  67.焦氏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
  隶属鲽形目,舌鳎科(Cynoglossidae)。
  体长舌状。吻前端圆钝,钩状突短。眼小,两侧眼均位于头部左侧。口小,下位,口裂弧形。有眼侧两颌无牙,无眼侧两颌具细绒毛状牙。有眼侧具3条侧线。上侧线和中侧线之间有横列鳞11~13行。无眼侧没侧线,有眼侧体褐色,无眼侧体白色。
  焦氏舌鳎为近海暖温性底层鱼类。栖息于泥砂质海底。其群体较分散,夜间,大潮时起浮游动。焦氏舌鳎其产卵期为4月左右,其幼鱼至年底,体长约70毫米,2龄鱼体长约150毫米。主要摄食小型鱼类、虾类、软体动物等。焦氏舌鳎在中国均有广泛分布,为福建沿海常见的经济鱼类之一。全年均可渔获,秋末冬初产量高。
  68.绿鳍马面鲀(Navodort septentrionalis)
  隶属鲀形目,革鲀科(Aluteridae)。
  体长椭圆形,侧扁。吻长,尖突。口小,前位。上下颌牙楔状,上侧牙2行,外行每侧3枚,内行每侧2枚;下颌每侧3枚。第1鳍棘强大,粗糙,后侧有倒棘,位于眼上方,第2鳍棘微小。体蓝灰色,体侧有不规则暗色斑块。
  绿鳍马面鲀为外海暖温性底层鱼类。栖息于水深50~120米的海区。适温范围一般13~20℃,以14~17℃为适宜水温,适盐在34°以上。喜集群,在越冬及产卵期有明显的昼夜垂夜移动现象,白天起浮,夜间下沉。产卵期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主要摄食桡足类、介形类、端足类等浮游动物,兼食软体动物、珊瑚、鱼卵、硅藻等。其渔获体长一般为180~280毫米。在中国沿海一带均有广泛的分布,为福建沿海的重要经济鱼类之一,其年均产量为10000吨以上,其渔汛期以3~4月的越冬和产卵前期,其鱼群最密集,形成鱼发旺汛,主要渔场为闽东渔场和钓鱼岛附近一带海域。
  69.绒纹线鳞鲀(Arotrolepis sulcatus)
  隶属鲀形目,革鲀科。
  体长椭圆形,侧扁。口小,前位。上下颌牙楔状。第1鳍棘粗大,后侧缘具倒棘。第2鳍棘微小,常埋于皮膜下。腹鳍为1短棘,能活动。尾鳍圆形。体黄褐色,体侧具许多不规则波状黑色纵细纹。第2背鳍和臀鳍基底各有2暗斑,尾鳍中央及后缘各具1条褐色横弧状带纹。
  绒纹线鳞鈍为近岸暖水性中上层鱼类。幼鱼喜集成群,活动迟缓,具趋光性,月夜、晨昏及阴天常结群于水的上层,遇雷雨或台风则分散于深水区。成鱼栖息于水深20~30米,底质为沙砾或岩礁的海区。体长为80~100毫米以上的个体其性腺开始成熟。于3~4月产卵,4~5月时可捕得10毫米左右的幼鱼。主要摄食浮游桡足类,小型软体动物和海藻等。在中国南海、东海和台湾海峡均有分布,为福建沿海的重要经济鱼类之一,尤以绒纹线鳞鈍幼鱼资源十分丰富,每年5~9月形成渔汛,主要渔场在闽中和闽南东山一带。福建绒纹线鳞飩的年产量为1.1~5.4×10⁴吨,年均产量为2.5×10⁴吨左右。
  70.条纹东方鲀(Fugu xanthopterus)
  隶属鲀形目、鲀科(Tetraodontidae)。
  体亚圆筒形,前部粗圆,向后渐狭小;尾柄锥状。吻圆鈍。眼高侧位。口小,前位,上下颌各具2枚喙状板牙。体背侧蓝黑色,具4条弧形黑色宽带,各鳍黄色。背鳍基底有1椭圆形大黑斑,胸鳍基底内外侧各具1黑斑。
  条纹东方鲀为近海和河口暖温性底层鱼类。喜栖息于近海和河口区域,也进入江河。通常不进行长距离的洄游,仅在不同生活阶段为寻求适宜的生活条件进行较短距离的洄游,喜集群。幼鱼栖息于咸淡水中。冬末性腺成熟,春季产卵。条纹东方鲀每年2月由外海游回近岸,10月由近岸向外海洄游。贪食,主要摄食底栖动物的头足类、双壳类、虾蟹类、虾蛄、多毛类、海胆、蛇尾类。其生性凶猛,经常发现自相残食。其个体较大,体长为200~500毫米。在中国沿海均有广泛分布。为福建沿海常见鱼类之一,具有一定经济价值,也是美味珍品,但卵巢和肝脏有强毒,食用时,需除弃内脏,洗去血液。
  二、爬行类
  海洋爬行动物仅为2目——龟鳖目(Testudiformes)和蛇目(Serpentiformes)。它们多数生活在热带及亚热带海洋,仅偶然到温带海洋。中国沿岸龟鳖目共记载有2科5属5种,而福建沿海也有2科4属4种;中国沿岸蛇目有4科12属18种,福建沿海仅有1科6属9种。
  1.棱皮龟(Dermochelys ceriacea)
  隶属龟鳖目,棱皮龟科(Dermochelidae)。
  头部具排列复杂而不规则的鳞片。无角版。背部被以柔软的革质皮肤。其上有7条纵行棱起。棱间凹陷似沟,这些棱起系由不规则的多角形小骨板所构成;腹面有5行棱起。四肢桨状无爪,前肢比后肢大,尾短。背面为黑褐色。有浅黄斑。腹面色浅。
  棱皮龟是大洋暖水性个体最大的海龟类。常栖息于大洋的中上层,偶尔也发现于近海和港湾中,可持久而高速地在海洋中游泳。棱皮龟一孵化后即游向海洋,只有雌龟在性成熟后再回到岸边产卵,雄龟则终生不再回到岸边。主要产卵季节为5~6月,产卵龟的甲长在1.4~1.7米之间,分批产卵,一个产卵季节内能多次重复产卵,每次产卵为90~150个。卵大。卵的孵化约为65~70天,初孵的幼龟甲长为60毫米左右,其幼龟立即返回大洋。棱皮龟为杂食性爬行动物,以鱼、水母、软体动物、甲壳动物、棘皮动物和海藻为饵料。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热带海域,偶而可见于温带海域。在中国沿海均有分布,它是海洋中最大海龟类,具有一定经济价值和研究价值,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2.海龟(CheLonia tnydas)
  隶属龟鳖目,海龟科(Cheloniidae)。
  头部具有一对相称的前额鳞,背部角版略呈心脏形,平铺状排列。吻短,上颌不钩曲。四肢桨状,内侧各有爪1个,幼体时有时具2爪。尾短小。背面为橄榄色或棕色,腹面黄色。
  海龟是大洋暖水性近海龟类。除生殖季节集合成群外,其余时间多分散生活于海洋中。海龟可循洄游路线在沿岸近海的上层活动,也可在深洋中活动。成体龟甲长为0.8~1.1米,大者达1.3米。体重一般为100千克左右,最大重达450千克。海龟有千里归乡产卵的特征,海龟在中国西沙群岛繁殖期为4~10月,以4~6月为旺季。其产卵场地选在高潮线上,海水不能到达的地方。海龟每隔2~4年繁殖1次。1次繁殖期可产卵3次,每次产卵60~157个,1个繁殖期内产卵300~500个。经50~70天孵化。初孵幼龟壳长42~47毫米。刚出壳幼龟几乎没有游泳和潜水能力,只能在海面上随波逐流,过着浮游生活。海龟以藻类为食,主要为大叶藻。中国沿海均有分布,其经济价值甚高,全身都可利用,而且具有较高学术研究价值,如仿生学研究的重要研究对象,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3.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
  隶属龟鳖目,海龟科。
  头部具有对称的鳞片,前额鳞两对。吻部侧扁,颌钩曲。椎角版5块。肋角版每侧4块。缘角版每侧11块。四肢呈桨状。前肢较大,有2爪;后肢较小,仅1爪。尾短小。背面角版光滑,呈褐色和浅黄色相间的小花纹,腹面黄色,具有光泽。
  生态与生物学特性:玳瑁是暖水性小型海龟类。其游泳能力相对其他海龟类差。玳瑁在海龟类中其个体最小,一般龟壳长60厘米左右,体重为9~14千克,最大的个体壳长达1米,27千克重左右。产卵期为3~4月,产卵雌龟甲长为60~80厘米。一个产卵期内分3次产卵,每次产卵130~200个。孵化时间长,约需2个月。初孵出的幼龟背甲长40~60毫米。玳瑁产卵时,专门选择热带海滩,通常在珊瑚岛的小海滩挖穴营巢产卵。玳瑁性凶猛,系掠食性龟类,捕食鱼、虾、蟹、贝等,还兼食海藻。幼龟则以海藻为食。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的热带和亚热带海域。中国产于西沙群岛、海南岛、广东、台湾、福建、浙江、江苏和山东沿海地区。其经济价值高,其角版为珍贵工艺品原料,同时可作药用等,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4.黑头海蛇(Hydrophis melanocephalus)
  隶属蛇目、海蛇科(Hydrophidae)。
  头小。躯干前部细长,后部及尾部侧扁。腹鳞小,已退化,但遍体仍清晰可辨。体鳞略呈圆形,覆瓦状排列,具棱。头黑色,故名黑头海蛇,有时有黄色斑纹,体背橄榄色或灰色,腹部黄色或白色,具40~50条黑纹,其宽度与间隙相等。
  黑头海蛇是暖温性近海稀有底栖海蛇。喜栖息于近海底层,具趋光性,是前沟牙类毒蛇。为卵胎生。黑头海蛇成体其体长为1.0米以上。常尾随鱼群以突袭方式,捕食鱼类。黑头海蛇在日本沿海,中国浙江、福建、台湾和广东等沿海均有分布。为中国稀有海蛇类。具有一定经济价值,可作药用。
  5.半环扁尾海蛇(Laticauda semifasciata)
  隶属蛇目、海蛇科。
  头和躯干略呈圆筒形、躯干前部细长,后部及尾部侧扁。背面褐灰色,腹面黄色白色或浅青色,全身有暗褐环状纹42个。
  半环扁尾蛇为暖水性近海有毒底栖蛇类。生活于海中,常尾随鱼群捕食鱼类,其体长可达1.0米以上。系卵胎生。在中国辽宁、福建和台湾沿海均有分布。也产于日本及新几内亚岛沿海,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既可食用又可作药用。
  三、鸟类
  海鸟通常指从海洋获得部分或全部食物的鸟类。依其生活习性,可分有二类;一类是大洋性鸟类,除繁殖期外,长期远离大陆在大洋上生活的海鸟,如信天翁;另一类为沿岸性海鸟,白天出海觅食,天黑返陆地过夜,如海鸥、军舰鸟等。中国沿海已有记载的海鸟有185种以上,隶属11目、28科、82属。福建沿海分布的海鸟,有9目23科68属95种,占中国已知海鸟其中的一半以上。
  1.短尾信天翁(Diomedea albatrus)
  隶属鹱形目(Procellari formes),信天翁科(Domedeidae)。
  外形略似海鸥,但其体型大,鼻孔呈管状,左右分开。喙直而尖。成鸟体呈白色颈部略带浅黄色。两翼的初级飞羽和尾端褐色。嘴呈淡色。
  短尾信天翁为大型大洋性海鸟,觅食及休息均在大洋海面,大部分时间在海洋开阔处渡过,仅生殖季节,才到沿岸地带产卵。短尾信天翁营巢于岸边,以泥土营于岩窟内。雏鸟属晚成性。能尾随渔船作长距离飞行。觅食水里动物。短尾信天翁为嗜食鱼类、头足类、虾类以及其他无脊动物。短尾信天翁分布于北大平洋,冬季见于中国东北及沿海各地,为旅鸟和冬候鸟。中国大陆沿海和台湾均有分布。繁殖于台湾附近的岛屿。
  2.斑嘴鹈鹕(Pelecanus philippensis)
  隶属鹈形目(Pelecaniformes),鹈鹕科(Pelecanidae)。
  体形甚粗大,具宽大直长而尖的嘴,下嘴分枝间有一巨大而能伸长的皮肤喉囊,为暗紫色。上嘴尖端朝下弯曲,呈钩状。眼前部裸出,颈长而宽阔,体上有蓝色斑点。
  斑嘴鹈鹕为沿岸性海鸟。生活于沿海及河川、湖泊等处。飞行能力强、并善于游泳,但不会潜水,喜群飞群栖。斑嘴鹈鹕常统群一起繁殖,营巢于高树,以树枝、水草筑成巢,内无垫物。每次产卵3个,有时4个。以鱼为主要食物,游泳时张大口捕鱼,将小鱼兜在喉囊内。有时排成一条长线,用强的翅膀拍击水面,发出巨大响声,驱赶鱼群游近海岸边而后捕食。兼食甲壳动物、小型两栖动物等。中国南海、东海及黄海均有分布,为中国东部沿海各省的常见海鸟。
  3.白额鹱(Puffinus leucomelsa)
  隶属鹱形目、鹱科(Procellaridae)。
  其外型略似鸥。喙直,尖端具钩。头顶前部及颈侧白色,缀以褐色纵纹,上体其余部分暗褐色,下体纯白无斑。
  白额鹱为大洋性大型海鸟,其体长为50厘米左右。除生殖季节到陆地沿岸地带产卵外,其余大部分时间在辽阔大洋觅食和生活,白额鹱以鱼类和软体动物为主要食物,兼食软体动物等。白额鹱结群繁殖在山东青岛海边岸穴中。常成群在海面飞行,追逐鱼群,渔民常以此作为鱼群活动密集的重要标志。在中国沿岸各海域岛屿均有分布。
  4.白鹭(Egretta garzetta)
  隶属鹳形目(Ciconiformes),鹭科(Ardeidae)。
  颈部长而弯曲,喙亦甚长,呈凿状。两足长而细,跗蹠部裸出,通常胫部下端亦露出。足具4趾,前趾间借不发达的蹼相连。其羽毛雪白色。
  白鹭其体型较大的涉禽。为沿海岸性的候鸟,常以成群结队活动于沿岸海滨滩涂上,栖息于沿岸岩礁、树枝和岸上。白鹭为肉食性海鸟,主要饵料有鱼类、软体动物的双壳类和单壳类,以及甲壳动物的虾蟹类等。白鹭雏鸟属晚成性。在中国长江以南的大陆沿海、海南岛、台湾均有分布,偶见于威海。白鹭为福建沿海常见海鸟,尤以厦门沿海更为习见,为厦门市保护鸟类,也是厦门市市鸟。
  5.银鸥(Larus argentatus)
  隶属鸥形目(Lariformes),鸥科(Laridae)。
  躯干部较长,翼长而尖。嘴强有力,形直而前端弯曲。尾纯白,下嘴具有红斑。尾呈方形,翅长为400毫米以上。
  银鸥为沿岸性的旅鸟和冬候鸟。栖息于沿海的岛屿、岩礁、海湾和海岸,有时也见于内陆的河流和湖泊。喜群飞群栖,常以100~200只在海面上空飞翔。善于游泳,但不能潜水,不作长距离游泳,常在岩礁、建筑物、堤防栖息,繁殖季节为4~8月,结群营巢在海岸,岛屿的岩礁上等,每次产卵2~3枚。雌雄鸟轮流孵化,经24~28天孵卵,银鸥为杂食性鸟类,食物主要是小鱼虾及其他水生动物,也兼食其他植物性食物。银鸥广泛分布于大陆沿海,为中国沿海一带最常见的一种大型鸥类,其体长为620毫米左右。
  四、哺乳类(海兽)
  生活于海洋的哺乳动物(海兽),仅有2目——鲸目(Cetacea)和鳍脚目(Pinnipedi-a)。全世界有记载的海洋哺乳动物有100余种,中国海域已初步记载,其鲸目有8科28属33种;鳍脚目有3科5属6种。福建沿海已记载鲸目有7科13属16种,鳍脚目仅为1科1属1种。
  1.抹香鲸(Physeter macrocephalus)
  隶属鲸目、抹香鲸科(Physeteridae)。
  头部巨大,约为体长的1/3,额部膨大致头部宛如箱形。鳍肢较短小,似呈椭圆形。沿尾部脊背生有一列很低的峰状隆起。尾柄下部突出形似“龙骨”。尾鳍较宽大。背部蓝灰色或黑褐色,腹部近似银灰色,间有白斑,近口处为白色。
  抹香鲸为大洋温水性大型齿鲸类。雌鲸和未成年鲸主要栖游在暖水水域,老年雄鲸可接近极海水域。其集群为1雄多雌。雌鲸和未成年的雌雄鲸组成的“家族群”有10~50头,长期活动生活在一起。未成年的雄鲸达性成熟年龄后便离开这个“家族群”,重新组群。其主要食物为大型头足类的乌贼和章鱼,兼吃大型鱼类。抹香鲸属1雄多雌的生殖类型,繁殖期内2~3头强大的雄鲸和数十头雌鲸组成生殖群。交配期多在1~7月,妊娠期14~16个月,繁殖周期3~5年,每次产1胎。初生仔鲸体长3.5~4.5米。哺乳期约13个月,离乳时体长约6.7米。生后8~10年达性成熟,此时,雌鲸体长约8.5~9.1米,雄鲸9.5~11.9米。雌鲸25龄后体长一般不再增长,该时平均体长约11.0米。雄鲸40龄后一般不再增长,平均体长约15.2米。最大体长雄性可达19米,雌性可达17米。抹香鲸为齿鲸中最大的一种鲸类。分布于世界各大洋中,主要栖息在热带及温带,一般不达极海浮冰带。为生殖和索饵而进行南北洄游。中国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海峡均有抹香鲸的踪迹。1977年和1978年在山东胶州湾和胶南臬各得1头雄鲸,1985年在福建平潭海滩曾有12头抹香鲸冲滩集体自杀,2000年3月在厦门港外海也发现已死亡的雄性鲸,其体长17.0米,死亡原因不明。而广东沿岸搁浅记载较多。估计台湾省以南的海区比北方海区有较多的抹香鲸栖息。抹香鲸其经济价值较高,其脂肪占体重34%,提取的油通称抹香油;由头部提取“脑油”,可作精密仪器的高级润滑油;皮可制革,肝脏可提取维生素,各种腺体可提取多种激素。肠内的一种异物——著名的“龙香”是贵重的香料原料。可见,抹香鲸也可称世界的珍贵动物资源。
  2.灰鲸(Eschrichtius robustus)
  隶属鲸目、灰鲸科(Eschrichtiidae)。
  体短粗,呈纺棰形,头部较短,约为体长的1/5。无背鳍,但在尾部沿脊上有10个左右的瘤状隆起。鳍肢较小,沿基部外缘视如椭圆形。尾鳍宽大,外缘呈波状。鲸须短而宽,须毛粗,皆为黄白色。体为暗灰色,腹部稍淡,体上具有不规则斑点。
  灰鲸为大洋冷温性近岸型稀有须鲸类。有趋于近海水域或浅海湾栖游的特性,为喜游于近海的鲸类,经常游于近海的岩礁间。通常2~3头一起栖游。灰鲸仅分布于北太平洋,分东西2个种群。冬季由高纬度游向低纬度暖水水域产仔,夏季往回高纬度索饵,南北洄游较有规律。南下洄游时间于11月下旬至翌年1月中旬,首批是以妊娠鲸为主的生殖群,这种集群多沿海岸游行;另一批是未成熟的鲸最后离开冷水水域到暖海过冬。向北洄游由3月末至4月初,北上路线较南下路线偏向外海。沿亚洲侧洄游的西太平洋灰鲸种群,夏季在鄂霍茨克海索饵栖息,冬季主要在朝鲜南部水域产仔。有少量成年鲸沿朝鲜西海岸北上至黄海北部,辽宁长海县大长山岛一带为主要栖游水域,也有少量沿东海的浙江、福建沿岸继续南下,到达广东沿岸水域,雷州半岛的外罗港也是一生育栖游场所,灰鲸交配期多在向南洄游时间的11月末至12月,其妊娠期约13个月,产仔盛期在2月份。每2~3年产仔一次,每次1胎。初生仔鲸体长约5米。哺乳期7个月,哺乳结束后,其体长已增至8米。性成熟期5~7年,性成熟体雌鲸和雄鲸平均体长分别为11.6米和11.0米。其食饵主要为燐虾和小型鱼类,兼食底栖动物。灰鲸具有一定经济价值,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3.鳁鲸(Balaenoptera borealis)
  隶属鲸目、鳁鲸科(Balaenopteridae)。
  体较细长,口裂小。背鳍高大,并向后倾。鳍肢小,尾鳍缺刻深。背部及体侧黑色,腹部白色,交界处灰色。鳍肢和尾鳍的腹面灰色。须板灰色,须毛白色。
  鳁鲸为大洋温水性须鲸类。多单独或成队活动,在洄游中通常2~5头为1小群,在饵料密集区可见几十头集群活动。其食性广,主食甲壳类中的假燐虾、桡足类等,也摄食小型结群性鱼类及头足类。鳁鲸其体长为15~16米。交配、分娩都在暖水水域进行,北半球鳁鲸繁殖期在1~3月。妊娠期1年左右,2~3年产仔1次,每产1胎。初生仔鲸体长4~4.8米,哺乳期约6~7个月,性成熟为6年以上。鲸鳁分布在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和南极水域。北太平洋鳁鲸,冬季为生殖由北向南洄游,夏季为索饵又游向北方水域。分布在亚洲侧的鳁鲸,主要沿日本太平洋侧洄游。中国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海峡均有分布。台湾海区冬季曾有少量捕获。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鳁鲸也是稀有须鲸类。
  4.蓝鲸(Balaenoptera musculus)
  隶属鲸目、鳁鲸科。
  体呈流线型,鳍肢相对较小。背鳍低小。上颌两侧及背面、下颌前端及两侧均有刚毛,多达50余根。全身青灰色,腹部色稍淡,背部有浅色斑点。体侧及下方有许多白色或灰色斑点,个体间体色有差异。须板和须毛皆为黑色。
  蓝鲸为大洋温冷性巨型须鲸类。单独或成对活动,游泳速度快。蓝鲸为鲸类中体躯最大者,也是在世界上最大的动物,体长可达33米。黄海海区平均体长雌鲸20.3米,雄鲸17.9米。在北半球蓝鲸交配期为11月至翌年3月,妊娠期1年左右,每2~3年产仔1次,每产1胎,偶有多胎。初生仔鲸长约7~8米,哺乳6~8个月后,其体长可达15米。性成熟约生后8~10年。雌鲸性成熟体长22.37米,雄鲸为21.46米。蓝鲸以浮游动物为食,对饵料的选择性较强,几乎完全以燐虾为食。因此,其分布水域同燐虾的分布密切相关。蓝鲸分布于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及南极海域。南北半球各自形成不同的种群。蓝鲸为索饵及生育进行有规律的南北洄游。在中国黄海、东海、南海以及台湾海峡均有分布。具有较高经济价值,为巨型珍稀须鲸类。
  5.座头鲸(Megaptera novaeangliae)
  隶属鲸目、鳁鲸科。
  体型短而肥硕,头部由呼吸孔至吻端沿中线,以及上下颌两侧生有多数皮瘤。背鳍小,后缘无凹,鳍肢特大,其前缘似钝锯齿状。背部黑色,并有黑色斑纹,腹部白色。须板黑色,前鳍为灰白色,须毛呈黄色。各海区座头鲸的体色变异甚大。
  座头鲸为大洋温水性大型须鲸类。结群不大,通常成对伴游。喜栖游近海岸或进入浅湾。游泳速度慢。座头鲸在台湾海区捕获平均体长,雌鲸为12.72米,雄鲸12.4米。北太平洋的种群多在冬春交配,妊娠期11~12个月。产仔期也多在冬春季。新生仔鲸体长4.5~5米。哺乳期约半年,哺乳时其体长达8米。性成熟年龄为4~5年。性成熟雌鲸体长为12.0米;雄鲸11米左右。一般2年产仔1次,每次1胎,偶有多胎。食饵主要为燐虾,也摄食集群性小型鱼类。座头鲸在各大洋均有分布,尤以南极水域为多。中国黄海、东海、南海及台湾海峡均有分布。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6.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
  隶属鲸目、海豚科(Delphinidae)。
  体呈流线型。吻突狭长,吻突与额之间有一道“V”形凹痕。背鳍梢端向后呈钝形。鳍肢外缘凸出,内缘略凹。成体全身乳白色,腹部及尾部出现粉红色彩;体背、体侧、背鳍、鳍肢背面及尾鳍背面散布灰色斑点。有黑色眼眶。幼体背部灰色,腹部色淡。
  中华白海豚是近海暖水性小型齿鲸类。多栖息于内海港湾及河口一带。不集结成大群,一般数头或单独游动。性活泼,经常在水面跳跃戏水。活动敏捷,游泳迅速。往往随潮流追踪鱼群进入港及河道。以鱼类为主食,兼食虾蟹类及头足类等。在厦门港所获得中华白海豚雌性和雄性平均体长分别为2.35米和2.22米。妊娠豚占雌性成体的60%,妊娠体长皆在2.3米以上。交配活动多在5~6月份,妊娠期约10~11个月。生殖期较长,半年以上,产仔盛期3~5月,每次产1胎。胎儿体长达1米。中国东海和南海均有分布,北限可达浙江北部。福建沿海的三都湾、闽江口、兴化湾、湄洲湾、泉州湾、厦门港、诏安湾均有分布,尤以厦门港内常年可见,其盛期为2~5月。中华白海豚可作仿生学研究对象,为福建省海洋保护动物之一。
  7.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隶属鲸目、鼠海豚科(Phocoenidae)。
  头部钝圆,头短。额隆稍向前凸出。无吻突,吻较短阔。无背鳍、背部有较明显的隆起嵴。从嵴的前方起有3~5行棘状细小结节,有的多至12~13行。鳍鳍较宽大,末端尖。尾鳍也较大。全身铅灰色或灰色。
  江豚为温水性近岸小型齿鲸类。喜欢在近岸区域活动,多聚集在潮流冲击的场所,以及咸淡水交汇的水域,并可生活在大江河的干流中,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一般不密集成大群,多单独活动,有时2~3头一起游泳。在春季繁殖期单一水域内往往有几十头,甚至有成百头的个体,但群体较疏散。江豚其体长近2米,一般为1.5米左右。繁殖期在春季,分娩期持续时间较长,一般3月份即开始产仔,4~5月为产仔盛期。初生仔豚体长为70厘米以上。每产1胎,也有双胎记录。其食性较广,以鱼类为主,兼食虾蟹类和头足类等。江豚不似外洋性海豚远离大陆作长距离洄游,而总是靠沿岸洄游,也有季节性的变动。江豚自南非至印度洋的沿岸,以及两太平洋侧沿岸海域均有分布,北达日本中部近海。中国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的各海区均有分布,在长江中可分布到距江口1800千米以上外,达湖北宜昌一带。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8.斑海豹(Phoca largha)
  隶属鳍脚目(Pinnipedia)、海豹科(Phocidac)。
  体粗圆,略呈纺锤形。头近圆形,眼大而圆。无外耳廓。吻短而宽,上唇触须长而粗硬,呈念珠状。四肢均具5指,指端有尖锐的爪。尾短小而扁平。雌兽有1对乳房。全身被短毛、成体背部蓝灰色、带有蓝黑色斑点;腹部乳黄色、带有黑褐斑点。毛色随年龄和季节而变化。
  斑海豹是冷水性鳍脚类。在冰上产仔,繁殖期不集成大群。初生仔兽完全栖息于冰块上,哺乳期结束后,这个“家庭群”便告解。斑海豹3~4龄性成熟。妖娠期约1年、每产1胎,偶有双胎。初生仔兽体长74~90厘米,体重6~10千克。哺乳期约1个月,1龄体长1.1~1.2米,体重约60千克,2龄为1.3~1.4米,80千克,雌性成熟体长约为1.4米、120千克重,雄性为1.7米,体重130千克。食物以鱼类为主,兼食甲壳类和头足类。中国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均有分布,在福建闽东海域也曾捕到当年生幼兽。斑海豹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斑海豹在中国沿海已进行人工养殖。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海洋志

《福建省志·海洋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至2000年,系统记述福建省海区环境的自然状况以及海洋科技的进步和成就。分海洋地质地貌、物理海洋、海洋生物、海洋化学、海洋科技等6章。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