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海水运动示踪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海洋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6868
颗粒名称: 六、海水运动示踪别
分类号: P734.2
页数: 3
页码: 204-206
摘要: 本文研究了台湾海峡南部海域不同水团中的氧18和氟里昂的含量和分布。海水氧同位素组成变化可以鉴定不同水团的特征,揭示了水团的变化和来源。氟里昂在海水中稳定存在,可以用于示踪海水循环和混合过程。研究发现,氧18的分布对夏季上升流形成有重大影响,而氟里昂的平面分布能反映南海暖流的流动途径和海水的涌升过程。
关键词: 福建省 海水运动 化学

内容

海洋中不同水团的某些化学要素往往具有不同的特征,可对海水的循环及混合过程起明显的示踪作用,因而可作为海水运动的示踪剂。
  (一)氧18
  海水氧同位素组成的变化可以鉴定不同特征的水团,了解水团的变化及来源。
  台湾海峡南部海水的氧同位素组成(δ¹⁸O,相对于标准平均大洋海水,下同)介于-4.42‰~0.34‰。由于陆源径流及多种水系的影响,该海区盐度变化高于大洋,其氧同位素组成相应也比大洋海水显著。
  4月表层海水的δ¹⁸O由东北向西南呈舌状分布,说明海区春季仍受浙闽沿岸水的影响。6~7月出现由台湾浅滩西南往台湾浅滩方向递减的δ¹⁸O等值线,而台湾浅滩东南附近出现表层δ¹⁸O异常低的水团,并呈东北-西南向递增趋势,与西南相对较高的δ¹⁸O水舌共呈犄角之势,表明台湾浅滩东南与西南夏季上升流具有不同的水团特征(图3-27)。西南的上升流受南海水影响较大,而东南的涌升水团表现为变性水的特征。
  4月上升流未形成时,台湾浅滩西南及东南δ¹⁸O断面均未表现出涌升现象。6月西南断面底层有明显涌升,并到达表层。7月东南断面也出现底流爬升现象,8月上升流作用削弱。δ¹⁸O的断面分布清楚表明台湾浅滩地形对夏季上升流的形成有重大影响。
  (二)氟里昂
  氟里昂,即CCl₃f(F-11)和CCl₂F₂(F-12),完全由人类活动产生,通过海气界面进入大洋表层,不具生物活性,在海水中相对稳定,对示踪海水循环和混合有独特作用。
  台湾海峡南部海区F-11含量范围为0.04~0.79×10⁻¹²摩尔/立方分米,总体而言浓度不高,可能与这一带近岸海域F-11释放量不大有关。
  图3-28为该海域F-11在表层和30~50米层的平面分布。F-11含量由南向北递减,并随水深增加而反常增大,表明有含较高F-11的水系由南进入海区并且扩散。表底层等值线相似,均在台湾浅滩西南部分成两个水舌,靠近岸的一个水舌保持SW-NE方向,另一水舌则转向台湾浅滩的东南。含F-11的这两个高值水舌正好与南海暖流的两个分支相吻合,证实了北上的南海暖流在台湾浅滩西南部的分支现象。可见F-11含量的平面分布格局反映了进入海区的南海暖流的流动途径。
  从垂直于石碑山角、南澎列岛及兄弟屿的断面均可看出相对高含量F-11水体的涌升现象,F-11等值线向岸倾斜并和高盐度等值线的倾斜趋势吻合,表明F-11的断面分布可清楚显示出海水在闽南近岸和台湾浅滩南部的涌升作用。
  台湾浅滩东南部却是F-11含量相对低的水体沿岸爬升,此水体所对应的盐度也较小,同时该海域有一个低F-11水舌由东向西南方向伸展,不难推测这一带的涌升水是另一种变性水。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海洋志

《福建省志·海洋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至2000年,系统记述福建省海区环境的自然状况以及海洋科技的进步和成就。分海洋地质地貌、物理海洋、海洋生物、海洋化学、海洋科技等6章。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