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常量及痕量元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海洋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6866
颗粒名称: 四、常量及痕量元素
分类号: P734.2
页数: 2
页码: 201-202
摘要: 本文研究了台湾海峡南部海水和沉积物中的钙、镁、铜、镍、镉、钒、砷以及悬浮颗粒物的含量与分布。海水中钙、镁含量受流系和上升流的影响,呈现复杂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海水中铜、镍浓度较大,而镉浓度较小,与上升流和水系的消长关系密切。海水中砷含量低于大洋水,分布受生物活动和涌升水的影响。悬浮颗粒物中硅、铁、铝、碳的含量最大,呈现过渡性特征。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较低,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关键词: 福建省 常量 痕量元素

内容

(―)海水
  1.钙、镁
  海水中钙、镁的含量范围分别为339×l0⁻⁶~500×10⁻⁶和lll0×l0⁻⁶~1340×10⁻⁶,与大洋基本相近。影响该海区的不同水系钙、镁含量也不同,其时空变化可用来辅助温、盐识别不同水系及确定水系的影响范围。
  陆架海区钙、镁含量通常随离岸距离增大而增加,但夏季(6~8月)从礼是列岛到甲子一带近岸海域出现高钙、镁含量水体,钙、镁等值线由近岸向远岸递减,与低温高盐水的出现一致,证实了近岸上升流的存在及范围。钙、镁等值线在台湾浅滩南部的断面分布图表现为自东向西向上倾斜,也反映了海水在这里沿坡向上的涌升作用。这表明,海水中钙、镁含量的分布变化对上升流的存在有指示作用。
  2.铜、镍、镉、钒
  台湾海峡南部海区铜、镍浓度较大,是大洋海水的4倍,镉浓度小于大洋水,而钒的浓度与大洋水相近。颗粒态镍占总镍的30%以上,钒主要以溶解态存在。
  四种金属的平面分布与上升流和水系的消长关系密切。夏季在澎湖列岛附近,以及台湾浅滩西南出现低铜、镍,高钒含量中心,佐证了外海水的涌升作用。浅滩东南及西南铜、镍、钒的含量相差较大,指示在两处涌升的外海水可能是具有不同性质的两个不同水系。
  影响四种金属在海水中含量、分布及停留时间的因素较为复杂,其中复杂的水动力条件、较为旺盛的生物活动是主要的控制因素,海水中的溶解有机物质直接影响着痕量金属在海水中的化学存在形态。
  3.砷
  海区总溶解砷含量范围为0.9~1.2微克/立方分米,平均1.12~0.4微克/立方分米,比大洋及毗邻海域都低。五价砷占总砷含量的80%,并且和溶解无机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夏季热力学不稳定形态三价砷及有机二甲基胂(DMAA)所占比例增大,三价砷可达17.5%,DMAA达9.7%,并分别与五价砷呈负相关关系。砷形态的分布变化主要由生物活动引起。
  砷的时空分布可分为两种类型:冬春秋三季除礼是列岛近岸一带及浅滩上海水总溶解砷高于1.2微克/立方分米外,其余海区总溶解砷含量在l.0~l.2微克/立方分米之间均匀分布;夏季总溶解砷出现不均匀分布,台湾浅滩及近岸总溶解砷含量较高(>1.2微克/立方分米),而其余大片海区含量在1.2微克/立方分米以下。高含量砷水体出现的位置与上升流区吻合,且总溶解砷和五价砷与温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盐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这些都证实了涌升水具有较高的砷含量。
  (二)悬浮颗粒物
  台湾海峡南部海区悬浮颗粒物中硅、铁、铝、碳的含量最大,平均都大于29.7×10⁻⁶。表层悬浮颗粒以高磷、高有机质为特征,而底层悬浮颗粒则以高铝、低磷为特征。悬浮颗粒中有机质平均占33.2%,含铝的硅酸盐约占29.7%,其它不含铝的无机颗粒平均占37.1%。悬浮颗粒组成体现近海到大洋的过渡性特征。生物活动、沉淀形成、以及陆源输入等过程是影响悬浮颗粒化学组成的主要因素。
  悬浮颗粒根据其化学特性的差异可分为二个不同的区域,一是台湾浅滩一带,颗粒特性主要受台湾浅滩的再悬浮及浙闽沿岸水控制,二是离岸及某些近岸海域,颗粒特性主要受生物活动和水动力等因素综合控制。
  (三)沉积物
  台湾海峡南部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的平均含量(×10⁻⁶)分别为:锰315,钴4.6,镍1含量.2,铜5.4,锌33.9,镉含量.含量33,铅16.2,低于相邻的台湾海峡中、北部及东海、南海大陆架沉积物中相应元素的含量,也未超过海区柱状岩芯样的背景值,说明海区还未受重金属元素的污染。
  重金属元素的平面分布显示,在台湾浅滩及其附近海区有一个低含量区,而在近岸海域、台湾浅滩以南陆坡区和台湾浅滩以北澎湖列岛以西海域,出现三个富集区。从岸向海方向,元素含量的变化为髙一低一高模式。柱状样中重金属元素含量从上而下基本上呈下降趋势,含量变化与沉积物类型和粒度密切相关,服从粒度控制律。
  除镉外,重金属元素间都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它们的来源、迁移和沉积机制有一定相似之处。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海洋志

《福建省志·海洋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至2000年,系统记述福建省海区环境的自然状况以及海洋科技的进步和成就。分海洋地质地貌、物理海洋、海洋生物、海洋化学、海洋科技等6章。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