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冶金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6598
颗粒名称: 概述
页数: 5

内容

冶金工业是生产原材料的基础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福建省位于中国的东南部,地理位置优越。这里的矿产资源赋存种类多,部分矿种储量大。至1997年,已发现各类冶金黑色、有色、辅助材料矿种中,锰、钨、金、稀土、萤石、叶蜡石、高岭土等矿种的储量在国内占有重要位次。已探明和开发利用的有铁、锰、金、铝土、铅、锌、银、钨、钼、铜、稀土以及辅助材料矿萤石、高岭土、石灰石、叶蜡石等30余种矿藏。
  福建矿冶历史悠久。有色金属中青铜的使用可追溯到商周时代。出土于建瓯小桥和南雅的铜钟以及南安大盈的一批青铜器就是佐证。五代时期,闽王王审知曾用铜3万斤铸造佛像及菩萨两尊。闽王王延曦(939〜942年)在福州设铜币场。当时,除冶铜、铸铜外,还出现冶银技术。金矿的开采点有古田的金坑、泰宁的螺标金场。福州也有土产麸金。上杭县境内的紫金山金矿采金,还向朝廷纳贡。宋元祐年间(1086〜1093年),周宁县官府在芹溪、郭洋兴办宝丰、宝瑞银场,冶炼白银。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福建省仅尤溪县银屏山就有炼银炉42座。明正统九年(1444年),周宁县课银达3090两。可见当时福建冶银已颇具规模。清末,洋务派创办福建船政局,曾派3批留学生赴欧洲学习冶铜、铸铜、冶银和矿务技术。民国时期,中华苏维埃银行在福建分行设熔银厂,将分行兑来的金、银首饰熔炼成金条、银块,供江西瑞金中华苏维埃造币厂铸币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福建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仍很落后。
  福建黑色金属中的铁矿采冶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据《越绝书》记载,欧冶子是古代善铸剑者。春秋晚期,越王允常聘欧冶子铸剑;相传,欧冶子在湛卢山(今松溪县)铸湛卢宝剑,还在福州冶山欧冶池边铸过剑。1999年在福州新店古城考古中,发现战国时代炼铁炉遗址,出土有炉膛残块及铁渣等实物,证明至少在战国时期福州已出现人工炼铁。《史记》记载,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无诸受封为闽越王,都“东冶”。闽越国都以“冶”为名,足见闽越冶铁技术的知名度。在武夷山市城村汉代古城遗址中,发现制铁作坊5处,其中下岗寺、福林岗2处规模较大。宋开宝年间(968〜975年),安溪、德化等县有置冶煮铁,永春县有官办铁场。后又在南剑州(今南平)设冶炼工场。宋《三山志》记载,福州炼铁有生铁、熟铁之分,生柔相杂作刀剑,锋刃如钢。元代,漳州出现生铁铸造。《八闽通志》记载,明代中叶,福建共有15个县设有铁场与铁炉。其中,尤溪县共有22所铁场,建安县有8所铁冶。全省共有铁场(铁坑)41所、铁冶18所。清代,建瓯等地使用淘洗铁砂入炉炼生铁、熟铁。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龙岩等地开矿扇炉,以木炭为燃料,用木制风箱鼓风,在喇叭炉内冶炼生铁。清道光七年(1827年),上杭竹岭村建炉12座,日产铁千斤。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全省有33个县冶铁。漳州用毛铁为原料铸造火药炮。民国期间,永春县出现筹资开矿炼铁,宁德县办起小型冶铁厂,福州办有福电铁工厂,长汀县三州炽昌铁厂(即凹下铁厂)有炼铁炉3座,龙岩振华生铁有限公司在东肖镇东坑设厂炼铁,使用水力鼓风。民国时期,福建冶铁业虽有发展,但因战乱影响,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全省土铁产量只有300吨左右。
  福建采掘、冶炼虽然历史悠久,但技术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缓慢,始终未能形成工业体系。
  (二)
  1958年“大炼钢铁”运动,为福建冶金工业的崛起提供契机。福建省人民委员会(简称省人委)成立钢铁办公室和省冶金工业局,制定了发展大、中、小型规模相结合,为农业服务,为地方工业服务,为基本建设服务的福建钢铁工业的方针。省人委规划在三元县(现三明市)、龙岩地区建设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在福州市、厦门市建设中型钢铁企业。各专区纷纷组建钢铁厂,组成钢铁“小、土、群”,开展“大炼钢铁”运动。1958年,县营以上的冶金企业从1957年的34家猛增到100多家。与钢铁工业配套,潘洛铁矿以及有色金属企业中的南平铝厂等企业都在1958年相继动工建设。
  在“大炼钢铁”运动中,由于“左”的错误思想指导,不讲科学,造成严重浪费。1962年,全省冶金企业进行调整,企业数从1961年的110家缩减到19家,职工人数也从2.6万余人锐减到4847人。三明钢铁厂(简称三钢)全面停产,潘洛铁矿也仅保留百余名职工护矿。
  1963〜1965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冶金工业逐步复苏。三明钢铁厂、潘洛铁矿恢复生产。南平铝厂(简称南铝)筹建年产3000吨电解铝车间。省里筹建平和铜矿和连城锰矿等。1966年,冶金工业的总产值回升到0.34亿元,年产钢1.49万吨、生铁0.25万吨、钢材4.37万吨、铁矿石0.9万吨。同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生产再次受到严重影响。1968年,全省冶金工业总产值仅为573万元,钢、铁、钢材产量分别下降到0.21万吨、0.11万吨和0.45万吨,铁矿石下降到0.5万吨,8种有色金属产量下降到1吨。1970年后的几年中,贯彻“以钢为纲”方针,追求产量、产值,结果欲速则不达。1970~1975年的6年中,福建冶金工业总投资达1.8亿多元,但收效甚微。1970年破土动工的龙岩特钢厂(简称龙钢)由于布局、设备选型、工艺路线不尽合理,长期形不成生产能力。三明钢铁厂长期亏损,仅1976年亏损就达1062万元。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实行拨乱反正,福建冶金工业走上稳步发展的道路。1977~1979年,全省冶金企业进行调整和整顿,30家小铁厂中有一半以上实行关、停、并、转。由于措施得当,全省小铁厂的产量反而增加,质量也有提高,成本逐步下降,企业的经济效益逐渐回升。1978年,省冶金企业扭转亏损,1979年转为盈利1496万元。三明钢铁厂通过企业全面整顿,到1979年摘掉了亏损帽子。潘洛铁矿加强管理,挖掘潜力,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三)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给福建冶金工业带来蓬勃生机,推动冶金企业技术进步,促进生产发展和效益提高。
  加大投入,扩大总量。1979年后,冶金行业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企业进行基建和技术改造,至1999年累计数达300多项,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8.63亿元,.新增生产能力钢137万吨、生铁127万吨、钢材390万吨、电解铝2.84万吨、铝材20万吨、二片罐3.2亿罐、仲钨酸铵14000吨、钨粉、碳化钨粉5000吨、钨钼丝15亿米,新增产值69亿元。这一期间,三明钢铁厂新建3号高炉、3号转炉、2号连铸机、600吨混铁炉、65孔焦炉、24平方米烧结机、高速线材轧机和棒材车间等,形成年产101万吨钢、93万吨铁、100万吨钢材的综合生产能力。龙岩钢铁厂除向银行贷款外,还采用还钢铁等办法,筹集技改资金3000万元,新建120立方米高炉、24平方米烧结机,铸造生铁能力从原来的4万吨提高到22万吨,成为福建铸造生铁基地。加快铁矿山的配套和改造。潘洛铁矿20万吨铁矿、10万吨精矿的坑内开采和选厂改造;阳山铁矿选矿由原来15万吨/年扩大到40万吨/年,年产铁精矿由原来7万吨/年扩大到20万吨/年;连城锰矿年选3万吨的4号矿段选厂改造以及大田等地的小铁矿的建设和投产,使铁矿、铁精矿、锰矿产量大增。铁矿除可满足三钢等用户需要外,每年还外销邻省达100多万吨。各地、县审时度势,建设一批铁合金、工业硅企业,生产工业硅、硅铁、硅锰、硅钙、锰铁、碳素铬铁等六大类产品,年生产能力达10多万吨。在冶金行业内外开展横向联合,内引外联,优势互补项目达20多个,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发展福建省冶金工业中存在的缺资金、缺技术的劣势。利用黄金地质资源储量,开发黄金业,紫金山金矿、双旗山金矿、太阳山金矿、何宝山金矿等10多家金矿投资建设都是在多元化主体联合下形成的,并把本省黄金资源优势变成现实优势,成为福建省冶金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1999年,福建省黄金产量达4097千克,排在全国产金省的第10位。
  深化改革,转换机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福建省冶金企业在推行经济责任制的基础上,普遍实行各种形式的经济承包责任制,并向高层次方向转化。1985~1990年三明钢铁厂实行“五包一挂”(即:包生产能力和产量、包基建项目和投资、包资金筹集、包产品分配、包利税上交,实行工资和奖金与上缴利税挂钩)的投入产出承包。经过5年承包,经济效益显著提高。1990年产值达22325万元,钢、铁、钢材产量分别达44万吨、47万吨、37万吨,实现利税8794万元,比1985年分别增长66.9%、68.3%、70.7%和57.4%;上缴国家利税5年累计达42892万元,是承包前6年上缴利税总额的3.3倍。1991~1995年,又实行第二轮投入产出承包,再获成功。和第一轮承包期年平均对比,三钢第二轮承包期销售收入、利润、税金和利税指标分别增长206%、104%和143%。1986~1992年间,南平铝厂实行上缴利润基数一定7年不变,超基数部分的利润可用于还贷款的投入产出承包政策。通过承包经营,1992年南平铝厂已跻身全囯500强企业之一。1992年,省委决定南铝承包再延长3年。在承包经营机制的推动下,企业自我积累、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能力增强。1978年,福建省冶金企业固定资产原值2.75亿元,1979年以后,经过二轮承包,到1995年,固定资产原值达28.31亿元,技术装备水平和职工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90年代,以优化资本结构为核心内容的企业“三改一加强”(改制、改组、改造,加强企业管理)工作取得新的进展。1997年,龙钢集团公司经批准,以职工持股占25%、国有持股占75%的形式改制成为龙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厦门钨品厂(简称厦钨)在股份制改造中,优化资本结构,在剥离部分非经营性资产以及与主业无关的生产经营性资产后,以全部优质资产,吸引日本、韩国和国内共6家大企业参股,筹得资金2.3亿元。省冶金矿山以优势互补原则,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组建福建黄金集团有限公司,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引进资金技术,改变布局和结构。50年代末至70年代末,福建发展冶金工业采用从矿山采选到高、焦、烧、冶炼加工的传统工艺流程。由于陆路交通不便,以及缺资金、缺技术的影响,冶金工业发展缓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20年间,福建省冶金工业致力改变钢铁工业布局,充分利用本省良好的自然地理条件,发展港口和沿海钢铁厂。一是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装备。20年来直接利用外资金额达数亿美元,引进国外先进生产线18条。二是利用良好的地理条件和国家优惠政策,组建拆船业,开辟取得钢铁料的新途径,先后在沿海6个地、市建立琅岐、莆田、霞浦、福安、琯头、石狮、厦门、东山等8个拆船厂,形成年拆船30万轻吨的生产能力。中国国际钢铁制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钢公司)于80年代初期引进联邦德国制造的高速无扭线材轧机,并在福州马尾区安家落户,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色金属工业抓铝、钨冶炼配套及其深度加工。1982~1984年,南平铝厂从意大利和法国引进具有80年代先进水平的铝型材生产和氧化着色装备。1993年,南平铝厂在厂内兴建铝轧铸生产线,并与港商合资在福州马尾兴办瑞闽铝板带有限公司,引进德国具有90年代先进水平的六辊不可逆冷轧机等设备,是迄今为止福建省冶金工业最大、最先进的设备引进项目。1997年,南平铝厂又引进美国先进铝型材粉末喷涂设备,可生产100多种国际标准彩色铝型材。漳州市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合资兴办漳州铝容器有限公司(简称漳铝),引进美国CTC公司制罐生产线,从1986年6月主厂房开槽、奠基到全面联动试车并出合格产品,仅用18个月时间。厦门钨品厂与外商合资兴办厦门金鹭特种合金有限公司,虹鹭钨钼有限公司从德国等国家引进具有80年代末国际先进水平的电加热电脑程序控制14管推进式还原炉、氢气净化回收装置和高温钼丝碳化炉等装备,使产品质量和生产能力大为提高,仲钨酸铵生产能力跃居世界第一。1998年,仲钨酸铵、氧化钨、钨粉、碳化钨粉出口海外量占全国35.6%、40%、43%和44%。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福建对外投资环境改善,世界工业国家以及香港、台湾等地客商先后来闽兴办冶金“三资”企业达117家,注册资金5亿美元,形成了钢材生产能力超百万吨等。已建成并投入生产的较大规模的冶金企业有:港商独资的厦顺铝箔有限公司是全国生产“双零”七以下铝箔的最大产家;日本和印度尼西亚投资的统一马口铁有限公司,日本和台商投资的中日达金属有限公司,上述2家年产各15万吨镀锡板生产能力在国内名列前茅。此外,外商投资的晋江三益钢铁有限公司、厦门众达钢铁有限公司和福州吴肮钢铁制品有限公司都已形成一定规模的钢材生产能力,福建冶金非公有制经济成份比重逐年加大。
  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冶金工业。福建省冶金科技工作主要围绕生产建设、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等方面,瞄准国际、国内先进技术水平,并以改进品种质量、节能降耗和提高经济效益为重点展开。全行业先后开发新产品121项(种),并通过技术鉴定,这些新产品中,达国际水平46项,填补国内空白10项;加强产品质量控制和监督,采取正常性考核和监督性抽查以及发放产品许可证等办法提高产品质量。全行业产品创优64项,其中获国优1项、部优11项、省优52项;加强采标制标,按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全行业共采标119项62个品种;制定、修定地方、企业标准65个;全行业标准化管理定、升级13家,其中3级4家、4级9家。加强质量体系认证工作。漳州铝容器有限公司、厦门钨品厂、南平铝厂、龙连铝型材厂、南安闽发铝厂、三明钢铁厂、东南铝业有限公司、三源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百荣铝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先后通过ISO9000体系认证。加强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的吸收和消化工作,提高了整体技术水平。积极采用电子技术改造传统工业,部分企业已将可编程器和微机用于电炉炼钢、轧钢等,节能降耗和提高成材率较为显著。冶金科研有39项科技成果获奖,其中,获国家发明奖1项,全国科技大会表彰3项,部技术进步奖4项,省科技成果奖30项,省星火奖1项。省冶金研究所研制的新型钛阳极涂层获1989年国家发明四等奖。省冶金设计院研制成功的GW250型短应力线材轧机,实现5机架串连,开发的控轧控冷Ⅱ级变形钢筋生产工艺,研制成功的GH250型无横梁高刚性轧机等均属国内首创;设计的多用斜楔新型弯模亦获国家专利。这批科研成果转化率、推广率均达100%。“七五”期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福州40米回转窑直接还原工业试验,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均达到要求,试验获圆满成功,为弥补国内废钢资源不足、保证优质钢生产开辟了一条有效原料途径,对发展钢铁工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该试验被列入1989年全国冶金十大科技成果之一。三明钢铁厂实施溅渣护炉技术在15吨转炉上的开发与应用,使转炉龄突破1万炉大关,这一成果在全国同类型转炉中处于领先地位,1998年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省冶金设计院开发的无横梁滚动轴承三辊式轧机,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至1999年底,全省冶金企事业单位共有723家,从业人员63300人。其中,国有企业108家,“三资”企业86家,集体企业331家,村办及合作企业136家,其他各类企业45家。1979~1999年,福建冶金工业总产值每年平均递增15%,1999年达80亿元。1999年主要产品产量:钢129万吨,生铁160万吨,钢材248万吨,电解铝3.18万吨,钨及钨化合物1.07万吨,比1978年均有数倍增长。三明钢铁厂1999年钢产量达114万吨,突破百万吨大关。厦门钨品厂、南平铝厂、三明钢铁厂等厂(矿)的近10种产品获省、部优产品称号,厦门钨品厂的仲钨酸铵被评为国优产品,90%出口海外。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冶金工业志

《福建省志·冶金工业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文介绍了福建省冶金工业的发展历程,包括从1958年开始的雏形、经历的徘徊和坎坷,以及改革开放后的振兴和特色发展。至1999年底,福建冶金工业已形成钢铁业、铝业、钨业、矿业等四大系列,近百种黑色和有色金属的采选、冶炼、加工产品,以及教育、科研、设计、商贸等比较完善的冶金工业体系。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