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抗灾救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政府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6567
颗粒名称: 三、抗灾救灾
分类号: K295.7
页数: 3
页码: 183-185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58至1962年福建省抗灾救灾工作情况。
关键词: 福建省 抗灾 救灾

内容

1958~1962年,福建自然灾害特别频繁、严重,十级以上强台风登陆侵袭就有19次,较为严重的有:
  1959年历史上罕见的特大台风。8月23日,3号强台风在海澄县镇海登陆,风力大,海浪高,风浪声数里可闻,为50年来罕见。全省受灾作物620多万亩,其中成灾394万亩,因灾粮食减产1.4亿多公斤,民房倒塌损坏4.6万多间,海船毁坏3800多艘,死亡583人,经济损失达3亿元。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福建人民展开大规模抗灾斗争。在3号台风袭击和洪水入侵的紧张时刻,每天投入抗灾斗争的达300多万人,省委第一书记叶飞夜以继日坚持办公,亲自指挥各地抗灾斗争。省委书记、副省长魏金水和副省长刘永生,分别率领救灾工作组赴龙溪、厦门两个重灾区,慰问灾民,就地指挥抗灾救灾工作。全年发放救灾和社会救济款共达3758万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发放救灾款最多的一年。
  1960年百年罕见洪灾。6月8日,1号台风从广东一带登陆,影响福建南部,又连续两天的大暴雨,9日,大暴雨引起山洪暴发,大小江河水位猛涨,江海堤防大量崩溃,水库缺口,出现百年罕见的大洪灾(称“六•九”灾害)。受灾最严重的闽南一带,从漳州到厦门方圆百里,一片汪洋,屋只见顶,树只露梢,有数十万灾民爬上屋顶、树梢、山头,高声呼救。这次灾害波及全省40多个县市,24个县的城关和823个村庄受淹被困,有10多万人被洪水围困7天,全省交通、电信中断三天,农作物受灾463万多亩,民房倒塌8.6万间,损坏20.6万间,特重灾民94.6万多人,因灾死亡638人,毁坏大小船只4000多只,冲坏公路路面1580公里,冲掉铁路轨道10公里,冲坏桥梁2345座。当洪水围困闽南地区灾民之际,中央立即从浙江等地调来数架飞机空投食品物资,灾民激动万分。内务部在1个月内,先后派3个工作组,分别由副部长王一夫等带队,深入龙溪、晋江、南安等重灾区,检查和了解灾情,慰问灾民,并拨救灾款1500万元,水利、交通等救灾经费2110万元,还有大量的救灾物资。省委、省人委也在公路、铁路交通断绝的情况下,派出省委候补书记杨文蔚和副省长叶松,分别率领民政、水利、农业等厅局负责同志40多人,乘飞机赶往龙溪和晋江两地区,指挥救灾抢险,慰问灾民。全省人民在党和政府的发动下,共有300多万人投入抗洪抢险。驻地部队官兵也先后投入4万多人次参加抢险救灾。龙溪地区发动55万多人的抗洪队伍,转移30多万人到安全地带,救出被洪水围困的灾民21万多人,抢救粮食397万公斤,牲畜53万头,木材3.8万立方米,并保证被洪水围困7天的10多万人不饥饿,不受冻。灾情牵动全省人民的心,许多单位主动向省委提出:“要人有人,要物有物,随要随到,保证支援重灾区”的请求,向重灾区伸出一双双热情的手,大量的干粮食品、布匹、衣服、药品、木材等物资立即源源不断地运往重灾区。在1个月之间,龙溪地区先后接到各地支援的物资有:现金5万元,原粮0.85亿公斤,大米33.5万多公斤,各种食物23万多公斤,衣服60多万件,还有大量的生产、生活用品等。
  由于自然灾害和“大跃进”的失误,1960年,福建农村普遍发生粮食恐慌,农民以“瓜菜代”充饥,造成营养不良,“四病”(水肿、妇女闭经、子宫脱垂、小孩疳积)突发。6月份统计,全省“四病”人数达98万多人,最严重的是龙岩和福安地区,出现因水肿病并发症死亡的现象。情况出现后,政府组织大批干部和医务人员,携带药品和营养物资,赴“四病”突发地区,为群众治病,并协助社队办好“营养食堂”,基本制止“四病”蔓延,全省水肿病人从33万下降到3万人。
  1961年,灾害又接踵而至。台风、洪灾之多为历史上少见,6个月间,台风登陆3次,影响8次,有6次席卷面均在20个县、市以上;22号台风波及40个县、市以上。是年,全省共有58个县市、12156个生产大队受灾,受灾生产大队占全省总数的75%。受灾群众514万多人,民房倒塌损坏32万多间,农作物受灾1292万多亩,粮食因灾减产6.835亿公斤。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灾情,国务院先后拨来救济款共1000万元,防汛经费800万元,“四病”救济专款和卫生防治医药费600万元。华东局同时拨水利、公路补助费100万元。兄弟省、市也伸出友谊之手。上海市援助救济款100万元,煤1万吨;安徽省支援煤3000吨;江苏省支援芥菜种子0.5万公斤,青菜种子2.5万公斤;浙江支援芥菜种子1000公斤,酱咸菜2车。
  1961年2月,省委号召全省人民积极开展生产自救,全省许多领导干部亲自深入灾区,同灾民一起风餐露宿,开展抗灾救灾和生产自救。
  1962年6月,省人委调整和充实防汛总指挥部,由省委常委、副省长叶松任总指挥、高磐九和刘永生副省长任副总指挥,有关厅局9名负责同志任委员,在人委办公厅设总指挥部办公室,配专职人员。
  1963年,又遇百年罕见的大旱灾。从1962年11月初起,旱情由南向北蔓延。12月中旬,遍及全省各地,一直到1963年6月13日,干旱持续220多天。全省4条大江河(闽江、九龙江、晋江、汀江)水位猛降,汀江可涉水而过。大部分水利工程因缺水不能发挥作用,19处大、中水库蓄水量仅占计划量的8%左右,623座小水库有425座库底朝天。东山县有一口百年不干的古井也水干见底,有42万多人发生水荒。全省受旱的夏季作物面积达608万亩,占夏季作物播种面积的60%,有55万多亩插不上苗,或插上又枯死而基本绝收,有120万亩龟裂失收,夏季水稻因旱减产2.5亿多公斤,春季大小麦也因旱减产0.65亿多公斤,受灾群众600万人,占农业人口的44%,其中重灾民386万人。是年,投入抗旱保苗、抗旱夺粮的人数空前之多,在“抗旱如抗敌,保苗如保命”的口号鼓动下,机关干部、工人、学校师生,解放军指战员都纷纷投入抗旱斗争。高峰期,日均抗旱人数达200多万人,投入抗旱劳力占全省劳力的70%。共组织5000多台抽水机,4万多部水车和大量民间戽水工具投入抗旱。抢修各项水利工程27万处,受益面积200多万亩。封江堵河、挖塘凿井和开辟各种水源5.5万多处,投入2000万工日,完成土石方1500万立方米。全省各级政府还先后派出大量机关干部和100多个卫生医疗队,深入灾区,协助社队安排灾民生活和生产,为农民巡回治疗疾病。龙溪地委书记蔡良承和几位副专员,带领104名机关干部,分赴旱灾县区,同农民一道抗旱保亩。在抗旱斗争中,出现许多动人事迹,龙溪地区受地市县一级机关表扬的先进集体有3700个社队,先进个人有1.2万多名干部和2.9万名社员。特别是龙海县榜山公社发扬舍己为人、“丢卒保车”、顾全大局的共产主义风格,决定在榜山公社洋西大队的九龙江西溪地方,筑一条拦河坝,逼使九龙江西溪水倒流,漫过榜山公社的1300多亩麦田、秧田和部分农舍,流向莲花、东园等公社的旱田里,使几个兄弟公社的大片旱地能按时溶田插秧。筑坝期间,榜山公社还主动抽出1000多劳力协助筑坝,并为其他公社筑坝人员提供食宿等方面的帮助。这件事被誉为“榜山风格”,编成《碧水颂》、《龙江颂》等剧目,搬上舞台和银幕,传遍全国。
  连年不断的灾害,给人民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困难。人民政府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对灾区给予莫大关怀。1950~1965年,国家给灾区发放救灾款达1.1亿元,社会救济款5036万元,同时发放大量的生产和生活物资,并从减免灾区的税收,照顾归还贷款,调拨生产资料等方面给予支持,使灾区人民灾后有吃、有住、有生产工具,安居乐业,生活稳定,社会安宁。基本上未出现灾后逃荒的局面。
  1961年后,各地逐渐发现在发放国家拨出的救灾款物过程中,由于管理不严,出现不少问题:发放工作缺乏民主作风,财务制度不健全,无专人管理,缺乏检查监督,出现用途不当、平均发放、滥发浪费、干部多占、贪污挪用、被盗被窃等现象,在群众中造成恶劣影响。为此,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和内务部于1962年5月联合组成检查组,到福安地区进行重点检查。查出52名干部贪污救灾款2969元,布票856尺,衣服45件;2711名干部私分多占救灾款6157元,布票127尺,衣服33件和挪用滥支救灾款7.6万多元,衣被56件,布票52尺;积压救灾款64万元,衣被2084件,棉花165公斤。省委、省人委也组织检查组,重点检查云霄、南靖等38个县的113个大队,共查出私分多占救灾款6万多元,布12294尺,棉花600公斤,衣被542件,木材300株,粮食213公斤,涉及干部1895人;被挪用滥支救灾款360多万元;被贪污的款有7005元、被服99件、棉布441尺、粮食200多公斤、木材8株,涉及到152名干部;平均发放几乎各社队都有。贪污、多占多用救灾款物的干部中有县一级干部,有社队干部,也有民政部门干部。寿宁县副县长缪某等9名干部,1961年私分该县老区救济款总数的62%。贪污手段有冒名顶替、中途克扣、假报丢失、多报少发、化名骗款、私刻图章、集体贪污等。针对存在的问题,省人委于1962年8月发出《关于救济款、物资发放使用和管理若干规定》,对救灾款、物的使用原则、使用范围、发放方法、管理制度、各级职责、发放纪律等各方面作了严格的规定,对有错误的干部进行严肃处理。此后,每次发放救灾救济款物时,省人委都同时发文,提出发放要求。通过检查整顿,逐步建立分级管理和逐级审核、报销等各种规章制度,并在县一级民政局建立专门财务机构,确定专人管理。发放中,做到“三查”(发前调查、发时审查、发后检查)、“三教育”(救灾方针教育、生产自救教育、救济条件教育)、“三公开”(拨款数公开、受救户名单公开、救济金额公开),从而大大改进救灾款物的发放、使用管理,堵塞漏洞,发挥党和国家发放的救济款物的积极作用。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政府志

《福建省志·政府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福建的历史源远流长,从旧石器时代起先民们就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出可与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相媲美的昙石山文化。秦时,无诸自称闽越王,建立福建第一个地方政权。此后政权、建制几经变动,至陈永定年间(557~559年),福建产生了历史上第一个省级建制“闽州”。福建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艰难曲折的革命斗争中,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阅读

相关人物

叶飞
相关人物
魏金水
相关人物
刘永生
相关人物
王一夫
相关人物
杨文蔚
相关人物
高磐九
相关人物
蔡良承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龙海县榜山公社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海澄县
相关地名
龙溪镇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
安徽省
相关地名
江苏省
相关地名
东山县
相关地名
寿宁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