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政府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6565
颗粒名称: 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分类号: K295.7
页数: 5
页码: 166-170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农业“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工业“大跃进”和工业发展、财贸工作“大跃进”、文教事业“大跃进”的情况。
关键词: 福建省 人民公社化 大跃进

内容

(一)农业“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福建省的“大跃进”,也是从农业开始的。1957年9月,中共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同年11月,《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发动全民,讨论四十条纲要,掀起农业生产的新高潮》的社论,号召批判右倾保守思想,在生产战线上来一个大跃进。在此之前,10月5日,中共福建省委、省人民委员会联合发出《关于迅速开展大规模群众性的兴修水利运动的指示》,12月,省委召开一届二次会议,号召全省人民鼓足干劲,英勇奋战,提前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福建。1958年春,全省即掀起兴修水利的浪潮,建起数以万计的山塘、水库、水渠、河坝。在兴修水利运动中,开始打破原来小乡小社的界限,进行生产大协作,出现小社并大社、联乡联社,并将大农具和成片的林木入社、砍掉“资本主义尾巴”的新情况,接着又开展农业社大办工业、大办学校的运动。同时,在报刊上也出现放“高产卫星”的报道。
  1958年8月,毛泽东主席提出“人民公社好”的倡议。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举行扩大会议,通过《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还决定钢产量要比上年翻一番。8月下旬,福建全省各地普遍进行建立人民公社的试点工作,在短短的一个多月内,就由1.7万多个高级农业社,改组为656个人民公社,一哄而起,全省农村实现了公社化。加入公社的农户299万多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97%以上,平均每个社有4656户。据统计:2000户以下的社有182个,2000~5000户的社有240个,5000~10000户的社有176个,1~2万户的社有46个,2万户以上的社有12个。人民公社建立后,各种“大办”迭起,大办工业进展飞快,不到两个月时间,办起农药、化肥、农具、炼铁、砖瓦及农产品加工等工厂11.2万多个。同时,大搞“一平二调”、刮“共产风”,在公社内穷队富队大拉平,对社员实行以供给制为主的平均主义分配制度;普遍办起公共食堂(共开办88592个),还办起托儿所(共94198个)及敬老院等。一些公社还实行“吃饭不要钱”,有的公社实行“八包”、“十包”,对社员吃、穿、用及生、老、病、死的一切费用,都由公社包下来。公社化初期,正值秋收秋种,由于全民“大炼钢铁”,动员数万劳力上山采矿、炼铁,严重影响农业生产,一些地方刮浮夸风,移苗并丘,放“高产卫星”。据此,1958年全省粮食产量估产达885万吨,比1957年翻一番(后经核实,1958年粮食实产445万吨,比1957年只增加5万吨)。由于认为粮食已经“过关”,便作出放宽粮食供应的决定,提出“鼓足干劲搞生产,放开肚皮吃饱饭”的口号。并确定1959年粮食产量计划达到1300万吨,争取1500万吨的高指标。
  1959年初,中共福建省委根据1958年12月党的八届六中全会《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以及此后多次重要会议的精神,对人民公社进行整顿,开始纠正已经明显暴露出来的问题;纠正急于由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过渡,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错误倾向,确认生产队是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单位,承认各核算单位有收入差别;扭转违背按劳分配原则的错误,人民公社仍继续实行工资制与供给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但工资部分要高于供给部分;恢复社员家庭副业,鼓励社员养猪养鸡养鸭,允许大集体下的小自由;压缩工业发展规模,地、县、公社企业不能办得过多,以保证有80%的农村劳力用于农业。修公路、办交通不能无偿调用农村劳力。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的发展,要考虑到农村的承受能力,不能盲目大办。对在“大跃进”和公社化中无偿调用社员的财物要算账,并逐步退赔。
  上述措施虽然不很彻底,但还是纠正了某些“左”的错误。1959年8月庐山会议,错误地发动一场“反右倾”运动,使“左”的错误重新发展起来。当年10月,中共福建省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发出“反右倾,鼓干劲,继续跃进”的号召。秋收后,粮食高征购又有发展,各地按浮夸虚报的产量,征购大量“过头粮”。1960年1月,中共中央在上海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用8年时间完成人民公社从基本队有制过渡到基本社有制的设想,要求继续“大跃进”。于是,福建全省各地公社又大办工业,大办农场,大办林场,大办畜牧场,坚持办公共食堂,有些地方再度取消社员自留地和家庭副业,又一次平调生产队和社员的劳力、物资和土地,“共产风”更为严重地泛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带来的损失,加之1959年到1961年连续三年农业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导致农业生产全面萎缩。1961年全省农业总产值8.31亿元,比1957年下降41.6%;1959年到1961年粮食三年减产,1959年为400万吨,比上年减产10.2%,1960年329.5万吨,又比上年减产17.6%,1961年为323.5万吨,仅相当于1951年的水平。林、牧、副、渔业也同样遭到破坏,1961年的林、牧、副、渔业产值,分别比1957年下降了76.2%、76%、48.4%、19.8%。
  “二五”时期,全省大搞兴修水利群众运动,冬春兴修水利高潮时,成百万社员自带口粮,自带工具,不计报酬,夜以继日奋战在水利工地上。经过三个冬春,到1960年,全省建成蓄水10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400多座,全部建成的有蓄水量1.8亿立方米的福清东张水库,部分建成蓄水量2.827亿立方米的莆田东圳水库和9962立方米的惠安惠女水库等大型水利工程,以及一批引水、防洪和围垦工程,这些工程对后来的农田建设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到处动工,战线过长,有的盲目开工,又因没有贯彻“谁受益谁负担”的政策,侵犯了农民利益,造成一些不应有的损失。
  (二)工业“大跃进”和工业发展
  “二五”时期,福建省全面地、有计划地开展大规模的工业建设,由于在“一五”时期工农业生产稳定增长,积累一定的资金,同时通过地质普查、勘探,初步探明煤、铁等地质资源,给这个时期扩大工业基本建设提供了条件。“二五”时期,全省工业建设投资14.08亿元,比“一五”时期增长7.8倍,新增固定资产8.9亿元,比“一五”时期增长6倍。新建和扩建一大批大中型工业企业,重点是原材料等基础工业。冶金工业,新建三明钢铁厂、潘洛铁矿,结束福建不能炼钢的历史。煤炭工业,新建邵武、苏邦、漳平等机械化矿井。电力工业,古田溪水电站一级二期工程建成,装机容量5万千瓦,同时新建、扩建了大目溪水电站和三明、杏林、永安、福州等火电厂。建材工业,新建永安水泥厂和厦门综合玻璃厂。机械工业,在山区新建三明重型机械厂、三明化工机械厂、永安机械厂、龙岩风动工具厂和福州第一机床厂,扩建福建机器厂。化学工业,新建福州第二化工厂、三明化工厂、福州硫酸厂、厦门纯碱厂、福州抗菌素厂。轻纺工业,新建青州纸厂、厦门糖厂、莆田糖厂和厦门纺织厂、福州丝绸印染厂、漳州麻纺厂。位于福建山区腹地、仅有千户人家的三明,由于工业建设的发展,建成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上述这些骨干企业的兴建,使福建工业面貌大为改观,初步改变福建缺乏原材料、燃料工业的格局,为福建现代化建设打下一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福建工业建设也走过一段曲折发展的道路。在农业生产“大跃进”的影响下,盲目追求高速度,基建规模过大,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工业生产建设上过多,导致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失调。
  1958年5月开始,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指引下,全省开展全民办工业的运动,决定大、中、小型并举,大力发展钢铁、机械工业,要求县、乡、社都大办小型工业,在原有年产铁不及万吨的基础上,要求1958年生产20万吨铁、5万吨钢。省人民委员会还决定体制下放,将原有省属634个地方国营及公私合营工业企业,除保留福州电厂等18家外,其他均划为市、县企业。同年8月,中共中央北戴河会议发出1958年全国生产1070吨钢的号召后,9月起,福建又掀起一个“大炼钢铁”的全民运动。从农村、工厂、商店、机关、学校、街道调出大量劳力去“大炼钢铁”,在3个月时间内,就建起所谓的炼铁炉、炼钢炉数十万个,炼出钢1.55万吨、铁20.9万吨,宣布提前一个月完成中央分配的生产任务。在“大炼钢铁”运动中,又兴起煤炭建设的群众运动,抽调农村劳力投入小煤窑生产,几个月间,小煤窑“遍地开花”;同时因大量砍伐树木、挖煤炼铁,使地质、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实际炼出的钢铁不仅数字虚夸,且绝大部分是烧结铁。1959年,开始纠正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暴露出的“左”的错误,但在中共中央庐山会议号召“反右倾”之后,“左”的错误重新发展起来。同年10月,中共福建省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发出“反右倾,鼓干劲,继续跃进”的号召,提出确保全年生产铁40万吨,钢10万吨,煤280万吨等不切实际的高指标,还决定组织10万多人上山大战煤铁。在地质情况尚未搞清楚的情况下,动员几万人“大战葫芦山”,以后又不得不下马,造成严重浪费。古田溪水电站一级二期工程完成后,本应继续二、三、四级开发,但急于大干快上,把主要施工力量转移到当时人力、物力、财力都难以承受的建溪、棉花滩大型水力发电工程上,以致延误了古田溪水电站的建设,建溪和棉花滩水电工程也不得不于1960年先后下马,仅建溪水电站一项,就损失近1亿元的投资。
  “二五”时期,福建工业生产建设出现大起大落。1958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2.98亿元,比1957年增长47.3%,1959年和1960年又分别比上年增长51.7%和28.3%,而1%1年和1962年又分别比上年下降44.8%和18.2%。在全省工业建设的投资中,重工业投资占82.9%,轻工业投资仅占17.1%。福建省重工业基础薄弱,适当加快发展是必要的,但项目上得过快,反而走了弯路。1957年,重工业生产在整个工业生产中的比重仅占17%,到1960年剧增为41.5%。而农业连年减产,轻工业生产也迅速萎缩,农、轻、重比例失调,整个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的局面。
  (三)财贸工作“大跃进”
  由于“左”的思想滋长,福建省商业工作也走了不少弯路,出现一些严重失误。1958年初体制下放,将原省商业厅、供销社、服务厅、水产局、对外贸易局、工商行政管理局和物价局等7个单位,合并成省商业厅1个单位,实行政企合一,取消各专业公司,下放所属企业,致使商品流通阻滞,经营管理混乱。在“大跃进”高潮中,还提出“生产什么,收购什么,生产多少,收购多少;需要什么,供应什么,需要多少,供应多少”的口号,给国家造成严重损失。据1961年统计,全省商业系统需要清理的商品库存达1.29亿元,占库存总值的39.5%,亏损单位达333个,占全省国营商业核算单位三分之一以上。
  由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产下降,出现副食品和日用必需品短缺,物价上涨,市场供应十分紧张的局面。有一段时间,国营商业部门曾对糖果、冰糖、糕点、盘菜、酒类、自行车、针织品、钟表、蜜枣等9种商品实行高价销售。许多商品实行凭票定量供应,当时凭证供应的食品、副食品和工业品达20多种。
  1958年5月,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中,福建省财政、粮食、银行机构进行合并,统一组成包揽过多职能的财政厅,强调所谓依靠群众办财政,提倡社会集资(实为捐献、平调)搞工业化,动员各方面财力“大炼钢铁”。在这期间,全省财政收支出现大起大落和虚假现象,财政收入1957年才3.22亿多元,1%0年猛增至7.31亿多元,1962年下降到5.07亿元,仍比1957年增长57.5%,但增加的收入有很多虚假成分。由于全省基建摊子越铺越大,1958年预算内支出6.77亿元,比上年猛增174.1%,其中基建支出达4.64亿元;1959年预算内支出8.07亿元,基建支出达4.50亿元;1960年预算内支出11.05亿元,基建支出达6.03亿元。“二五”头三年,财政收入20.2亿元,支出27.9亿元,此后由于支出难以为继,1961年、1962年逐步压缩,才恢复收支平衡。
  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在粮食生产上搞高指标,刮浮夸风,造成粮食工作连续三年出现高征购。1959年,全省粮食实际产量400万吨,已比1958年减产45万吨,由于浮夸成风,虚报产量,把减产说成“丰收”,因而增加粮食征购任务,全年征购粮食量158.8万吨,比上年增加33.9万吨,征购量占实际产量的39.7%。1960年,全省粮食实际产量329.5万吨,比上年又减产70.5万吨,而征购粮食仍达123.3万吨,征购量占实际产量37.4%。1961年,全省粮食实际产量323.5万吨,征购粮食仍达100.1万吨,征购量占实际产量的30.9%。由于粮食实际减产,粮食征购却反而增加,同时在农村普遍办起公共食堂,取消口粮定量,“放开肚皮吃饱饭”,给粮食工作带来极大困难。后来,尽管国家被迫返销粮食,但包括口粮、种子、饲料在内的人均消费量,1959年只有225公斤,1960年为203公斤,1961年下降为198公斤。从1959年秋季开始,粮食紧张状况趋于严重,全省有500~700万人口粮有困难,大批农民因营养不良而患浮肿病,一些地方陆续发生人口不正常死亡现象。
  (四)文教事业“大跃进”
  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在“左”的思想影响下,正常的教学秩序受到冲击,教育质量迅速下降。在“教育也要大跃进”和实行“教育大革命”的口号下,全省掀起一股盲目办校的浪潮。1958~1960年,三年内普通高等学校从4所猛增到48所,普通中学由213所猛增到600所,小学在校生数由137万多人猛增到227万多人。这些盲目追求高速度的做法,不仅使国家和群众在经济上承受不起,也造成教育系统内部比例失调,结果是新办学校开课不足,名不符实,老学校的教学工作也受到削弱。加上继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之后,1958年、1959年又在学校中搞“拔白旗”、“反右倾”,伤害了不少干部和教师,加剧教学秩序的混乱,教学质量严重下降。全省文化、卫生、科技、体育等事业,也同样经历一段曲折的发展过程。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政府志

《福建省志·政府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福建的历史源远流长,从旧石器时代起先民们就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出可与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相媲美的昙石山文化。秦时,无诸自称闽越王,建立福建第一个地方政权。此后政权、建制几经变动,至陈永定年间(557~559年),福建产生了历史上第一个省级建制“闽州”。福建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艰难曲折的革命斗争中,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阅读

相关人物

毛泽东
相关人物
苏邦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厦门综合玻璃厂
相关机构
三明化工机械厂
相关机构
永安机械厂
相关机构
龙岩风动工具厂
相关机构
福建机器厂
相关机构
三明化工厂
相关机构
福州抗菌素厂
相关机构
厦门纺织厂
相关机构
福州丝绸印染厂
相关机构
漳州麻纺厂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三明市
相关地名
永安市
相关地名
福州市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