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闽西苏维埃政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政府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6510
颗粒名称: 一、闽西苏维埃政府
分类号: K269.4
页数: 10
页码: 62-71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福建苏区在土地革命、经济和文化建设方面的发展情况。在土地革命方面,福建苏区实行了打土豪分田地的政策,将土地分配给农民,并确立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在经济和文化建设方面,福建苏区发展了工业、农业、商业等经济部门,并进行了文化教育建设。这些措施为福建苏区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福建 临时省委 苏维埃政权

内容

闽西为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山区,有龙岩、永定、上杭、长汀、武平、漳平、连城、宁洋、宁化、清流、归化(明溪)、平和等12个县。大革命失败后不久,永定、平和、上杭、龙岩等县党的组织即陆续恢复,发动农民武装暴动,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游击战争,实现小规模的武装割据。
  1929年3月,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的红四军由赣南首次进入闽西,于14日解放长汀县城。红四军在长汀召开万人群众大会庆祝解放,会后发动群众没收土豪劣绅和反动分子的财产、粮食,分发给贫苦的工人、农民。红四军还帮助地方党组织于3月中旬成立闽西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长汀县革命委员会,并建立长汀工农赤卫队。3月20日,红四军在长汀“辛耕别墅”召开前委扩大会议,进一步制定在国民党军与军阀混战情况下,闽西、赣南20余县范围深入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工农政权的斗争方针,为闽西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和斗争指明方向。在当时有利形势下,根据中共福建省委的决定,中共闽西特委和闽西暴动委员会于4月初恢复,由邓子恢任特委书记。闽西地区的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由此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1929年4月1日,红四军从长汀转移到赣南地区开辟新苏区,5月中旬再次入闽。5月23日攻克龙岩县城,随即挥师解放永定。闽西第二个县级红色政权永定县革命委员会于5月27日宣告成立,由张鼎丞任主席。6月19日,红四军又回师全歼从广东赶回龙岩的陈国辉部主力2000多人。闽西第三个县级红色政权龙岩县革命委员会于6月21日宣告成立,由邓子恢任主席。
  1929年7月20日,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杭县蛟洋文昌阁召开。毛泽东、谭震林、蔡协民、江华、曾志等出席会议。毛泽东指导会议制定中共闽西“一大”《政治决议案》,提出“坚决地领导群众,为实现闽西工农政权的割据而奋斗”的总路线,并通过有关土地政策、苏维埃政权等决议案。
  为加强苏维埃政权建设,健全苏维埃政府的基本法制,中共闽西特委于1929年8月15日颁发《苏维埃组织法》,规定苏维埃政府的性质和任务,提出县、区、乡三级苏维埃政府的选举程序。同年10月,武平、上杭等县苏维埃政府也相继成立。
  由于闽西革命形势迅速发展,蒋介石对闽西红色区域实行闽、粤、赣“三省会剿”。红四军由朱德指挥二、三纵队直插闽中敌后,开展游击活动;8月底,又回师闽西,突袭漳平县溪南,再克漳平;9月6日收复龙岩城,终于与红四军一、四纵队及闽西地方红军一起粉碎了敌人的“三省会剿”。9月20日,朱德指挥红四军4个纵队和地方工农武装共1万多人,一举攻克“铁上杭”。由于闽西地方军阀部队先后被歼,苏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闽西各县土地革命斗争蓬勃展开,在纵横300多里的广大地区,有50多个区600多个乡分配了土地,80万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1930年3月18日,闽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龙岩召开。大会通过《闽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会议宣言》,作出关于军事、经济、财政、文化、建设等5项决议案,并制定有关组织、土地、山林、工会、劳动、婚姻、合作社、裁判等16项法案和条例。大会选举邓子恢、张鼎丞、卢肇西、陈正、郭滴人、傅柏翠、蓝为仁等35人为闽西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会委员;闽西苏维埃政府宣告成立,由邓子恢担任主席。苏维埃政府下设劳动部、土地部、军事部、裁判部、财政部、经济部和文化教育部。到1930年6月,闽西苏维埃政府下辖5个县、62个区、557个乡苏维埃政府。全区人口共85万人,约占闽西苏区各县总人口的一半以上。
  在党和苏维埃政府的推动下,苏区的群众组织迅速发展。共青团闽西特委从1929年11月成立后的半年里,在苏区各县普遍建立各级团组织,共有团员3000人;少年先锋队(赤少队)组织则有5万人。农民协会组织遍布所有乡村,会员多达几十万人。在白区和游击区也建立秘密农会。如长汀县有会员1822人,武平县30多个乡共有会员2500多人。各县都建立总工会,龙岩、上杭、永定、武平4县共有工会会员1万多人。苏区群众组织对巩固和建设红色区域、支援革命战争作出应有的贡献。1930年9月,赣南、闽西和广东东江3个苏区组成闽粤赣特区,并成立以邓发为书记的闽粤赣特区党委。当蒋介石于1930年12月至1931年6月先后发动对中央苏区的3次军事“围剿”时,闽西苏区是前两次“围剿”的一个重点区域。在闽粤赣特委领导下,闽西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领导地方红军与苏区人民,以中央苏区为依托,在中央红军胜利进行反“围剿”斗争的支持下,奋勇作战,先后粉碎国民党四十九师、六十二师、新编第二师第六旅和各县地主民团对苏区的“围剿”。闽西苏区虽然在反“围剿”中丧失了龙岩的大部和永定的部分地区,但却把红色区域扩展到长汀、连城的大部分地区和宁化、清流等县的部分地区,打通闽西同江西苏区的通道,整个闽西苏区在反“围剿”胜利后进一步得到巩固。
  从1931年2月初以后,中共福建省委、闽粤赣特委和赣东北特委在福建苏区贯彻王明“左”倾错误路线,闽西苏区和闽北分区的革命根据地遭受严重损失。在大规模的“肃社党”斗争后,全苏区的党员从原有的8000人锐减至5000人,受迫害致死的达6352人。永定地区的残酷斗争甚至引起执行“左”倾路线的中央的不满。该县最早参加革命的领导干部林梅汀、卢肇西等10多人先后被杀害;被迫害致死的有区委以上干部38人,连级以上军政干部40人,县苏维埃和县委主要负责人10人。中央批评闽西的“肃反”工作,闽西党组织为此进行检查,停止了斗争,并作出处理。1931年9月29日,闽西苏维埃政府发出第九十七号通告,宣布逮捕并处决原闽西肃反委员会主席林一株和原闽西苏维埃政府秘书长罗寿春等8人,从而平息民愤,稳定革命队伍。闽北分区极端扩大化的所谓肃清“AB团”、“改组派”的“肃反”斗争,同样使一批高级干部受迫害而死,党、政、军的领导力量受到严重损失。
  1933年2月,从闽西苏区开始,福建又发动一场反对“罗明路线”的斗争。苏区中央局撤销罗明代理省委书记及省委驻杭永岩全权代表的职务,而后又撤销张鼎丞福建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的职务。这一斗争很快发展到整个闽西和闽赣省苏区,原省委常委和省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都被点名批判或解除职务,省以下各级党政组织负责人多数被撤职,有的甚至被逮捕监禁。继“肃社党”事件后苏区的干部队伍再次遭受严重摧残。
  以下是闽西各县苏维埃政权的基本情况:
  (一)长汀地区苏维埃政权
  长汀苏维埃地区是福建苏维埃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也是中央苏维埃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1927年9月,周恩来等率领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广东经长汀时,派周肃清代表起义部队,在汀城乌石山“万兴昌”盐铺召开党的会议,成立中共长汀支部,段奋夫任支部书记。1928年1月,改为中共长汀特别支部,有党员10多人。同年冬,特别支部以“长汀训政人员养成所”的名义,先后分2期培养100多名农运骨干。12月,特支在城郊道济岩(一说苍玉洞)召开大会,听取中共福建省临时委员会书记罗明传达中共“六大”精神,明确党在农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创立苏维埃政权的任务,决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入农村。张赤男领导宣成、畲心的群众开展“反囤积、反饥饿”斗争,成立农民武装,建立党组织。
  1929年3月中旬,中共长汀县委正式成立,段奋夫任县委书记。在红四军前委和长汀县委的倡议和领导下,在长汀云骧阁成立长汀县革命委员会,这是赣南、闽西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
  1930年5月18日,长汀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涂坊召开,正式宣布成立长汀县苏维埃政府,主席为涂作义;同时成立县总工会和共青团长汀县委。县苏维埃政府辖7个区,人口25万。在此期间,红四军又三次入汀,长汀县委和苏维埃政府先后领导涂坊、南阳、塘背、古城、四都等区、乡的武装暴动,建立一批区、乡苏维埃政府,并在全县十分之九地区进行土地分配。
  (二)永定县苏维埃政府
  1927年9月6日后,南昌起义部队在南下时途经永定的洪山、峰市、下洋、湖坑等地,在永定燃起土地革命的烈火。10月25日,中共永定县委成立,罗秋天任书记。县委贯彻党的“八七会议”精神,执行武装暴动、土地革命和建立苏维埃政权的斗争方针。1928年6月29日,阮山等领导暴动队伍收缴上湖保安队的枪械,打响福建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永定暴动第一枪。7月4日,溪南农民武装撤回金砂村,永定县委从攻城队伍中选拔200多人成立红军营,由张鼎丞任营长,邓子恢任党代表。这是闽西最早建立的一支红军部队。永定暴动后,在中共闽西特委的直接指挥下,龙岩、永定、上杭三县边界的农民武装,还于8月5日在太平地区发动秋收暴动。1928年8月中旬,溪南区苏维埃政府正式成立,张鼎丞、邓子恢亲自草拟《土地法》、《劳动法》、《肃反条例》、《婚姻条例》等苏维埃法令。溪南苏区是全省最早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之一,它的成立标志着福建工农武装割据和土地革命斗争胜利展开。
  1928年7月15日,中共闽西临时特委在永定成立,由郭慕亮(后叛变革命)任书记;同时成立闽西暴动委员会,由王海萍任总指挥,张鼎丞、邓子恢、傅柏翠任副总指挥。闽西红军第七军十九师随即成立,下辖3个团;溪南里的农民武装编为第五十七团,由张鼎丞任团长,邓子恢任党代表。红军在各地坚持游击斗争,为巩固和发展新生的红色政权作出贡献。
  1929年5月19日,红四军再次入闽,23日攻下龙岩县城,又于下午攻占永定坎市。毛泽东在坎市新街住地召集太平区委负责人林梅汀等人商谈后,随即成立太平区革命委员会;24日,湖雷区革命委员会也相继成立。25日,红四军攻克永定县城。27日上午,永定军民在县城南门坝召开万人祝捷大会,毛泽东亲自宣布成立永定县革命委员会。红四军三克龙岩城后,进一步打开闽西革命斗争的局面;永定的农民地方武装则配合红四军扫清盘踞在该县的地方军阀残部和民团,有力地支持各区乡的农民暴动和区乡苏维埃政权的建立。1929年10月26日,永定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湖雷召开,宣布正式成立永定县苏维埃政府,阮山任主席。县苏维埃政府积极领导各区、乡苏维埃政府进行土改分田,全县近15万农民获得近30万亩土地,占全县土地面积的85%以上。但是,李立三和王明先后推行的“左”倾路线给永定苏区造成严重损害。1930年10月,闽西红军仓促出击广东东江失利,部队损失严重,士气低落。地方军阀部队和民团趁机进犯苏区,永定苏区迅速缩小,12个区苏维埃政府减为7个。
  1932年5、6月,在毛泽东率领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期间,直属中央军委的红十二军配合永定独立团和游击队、赤卫队收复永定县城和坎市、湖雷等地,还开辟一部分新区,永定苏区又出现新的局面。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党继续领导永定军民开展游击战争。
  (三)龙岩县苏维埃政府
  1929年5月,红四军再次入闽,于23日攻克龙岩县城,旋即撤出,龙岩四郊农民在红军帮助下,先后建立区、乡革命委员会。6月19日,红四军回师三克龙岩城,21日,闽西第三个县级红色政权龙岩县革命委员会宣告成立,全县的红色区域迅速扩大。9月间,召开龙岩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郭滴人等30人为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委员。9月15日,龙岩县苏维埃政府宣告成立,郭滴人任主席,下辖17个区苏维埃政府,全县人口约15万人。1930年1月间,国民党军第二次闽粤赣“三省会剿”失败后,龙岩县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于2月召开,大会通过《政治任务决议案》、《政权问题决议案》等15个决议案。大会产生新的执委会,张双铭为第二届县苏维埃政府主席。1930年5月间,郭滴人作为中共闽西特委的代表参加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10月1日,龙岩县第三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邓子恢作政治报告。大会讨论并接受中共闽西“二大”执行的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路线,通过有关政治任务、苏维埃政府组织法、土地法令等13个决议案。大会选举魏吾任县苏维埃政府主席。此后几个月里,在错误路线影响下,龙岩苏区的革命斗争受到一定的挫折。1930年12月15日,国民党第四十九师所属杨逢年旅攻占龙岩县城和大部分苏维埃区域。直到1932年4月10日,红军东路军攻克龙岩,闽西革命根据地才又联成一片。
  1932年6月,龙岩县第四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龙岩城召开,成立龙岩县革命委员会,选举郭滴人为主席;各区苏维埃政权也大部分恢复。
  在蒋介石向中央苏区发动第四次“围剿”期间,驻漳州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和广东军阀陈济棠部趁机联合进犯闽西苏区。十九路军于1932年10月进占龙岩城,龙岩大部分苏维埃地区又陷入敌手。
  (四)上杭地区苏维埃政府
  1928年6月25日,中共龙岩县委书记郭伯屏和傅柏翠发动蛟洋农民举行武装暴动;8月19日,李立民和邱伯琴领导稔田农民武装暴动。1929年6月,红四军攻打上杭白砂,然后分兵发动群众,举行武装暴动,建立区、乡苏维埃政权;7月,经红四军前委批准,成立上杭县革命委员会,李立民任主席。9月20日,红四军攻克上杭城,全县除汀江以西少数区、乡外,苏维埃政权普遍建立。10月2日,上杭召开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上杭县苏维埃政府,李立民任主席,伍步祥任副主席。下辖20个区(乡),人口达18万人。
  1930年冬,撤去上杭县建置,设杭武县,武平县与上杭县交界处的部分地区并入杭武县,杭武县苏维埃政府同时成立,邱伯琴任主席,下辖8个区。
  1931年底,闽西苏维埃政府撤销杭武县,将才溪、通贤划入汀连县,稔田划入永定县,恢复上杭县建置,重又建立上杭县苏维埃政府,主席为钟家瑞,下辖9个区。
  为便于领导上杭东路地区的对敌斗争,1933年8月16日,中央人民委员会四十八次会议决定设立代英县(以恽代英烈士命名),杨仰林任苏维埃政府主席,下辖7个区。
  1934年6月,上杭县和新泉县合并为新杭县,并成立新杭县苏维埃政府,主席为张华兴,下辖7个区。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撤离中央苏区开始长征。新泉、上杭、长汀三县留在地方坚持斗争的部分党、政、军领导人和武装队伍,转移到三县结合部的南阳、通贤、才溪一带山区,并在漳岭设立新汀杭县。1935年1月,成立新汀杭县苏维埃政府,主席杨松辉,下辖6个区。1935年4月,为统一领导闽西南地区的游击战争,成立闽西南军政委员会。上杭境内的代英县和新汀杭县苏维埃政府改为军政委员会,上杭地区苏维埃政权至此结束。
  (五)宁化地区苏维埃政府
  1930年6月27日,宁化县革命委员会在红军支持下宣告成立,主席为张志农。同时建立地方武装赤卫队。7月3日,红军撤离宁化,中共宁化县特区委员会书记徐赤生在曹坊集合各地暴动队伍,成立赤卫大队。徐赤生兼任大队政委,罗世辉任大队长。后来赤卫大队更名为宁化游击大队,随即编入闽西红十二军第五纵队,徐赤生仍兼任大队政委。宁化游击大队曾数次获得对敌斗争的胜利,为宁化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创造有利条件。
  1931年6月,闽西红军第二次反“围剿”取得胜利,红十二军收复宁化。11月,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张鼎丞亲临宁化指导工作,在淮土召开宁化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宁化县苏维埃政府,主席为曹正刚。党和政府领导宁化人民打土豪、分田地,开展游击战争,发展苏区。
  1932年12月和1933年1月,宁化县第二、三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先后在宁化县城召开,选举县苏维埃主席和执行委员。
  1933年1月,彭德怀、滕代远率东方军入闽,解放宁化东北地区。至此,宁化全境获得解放。为加强党对苏区的领导,中央人民委员会第46次和48次会议分别决定在宁化县境内的湖村巫坊及泉上两地设置澎湃县和泉上县,并建立县苏维埃政府。
  1933年10月和1934年4月,又先后召开宁化县第四、五次工农兵代表会议,选举产生新的县苏维埃政府正、副主席。
  1934年12月1日,国民党军第52师攻陷宁化县城,宁化县苏维埃政府机关的大部分人员在1935年4月的一次战斗中壮烈牺牲,红色政权至此结束。
  (六)连城地区苏维埃政府
  1929年6月17日,连城县第一个红色政权连南区革命委员会在红四军协助下成立。此后,连南各区、乡纷纷建立农民武装,并成立“连南十三乡工农武装暴动队”,开展赤色暴动,在农民协会的基础上组建乡村革命委员会或苏维埃政府。同年11月初,连城县临时革命委员会成立,杨万珍任主席。1930年4月,在新泉召开连城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正式成立连城县苏维埃政府,红四军干部董成南任主席,下辖5个区和30个乡。1930年10月,连城南部新泉等地与长汀南部地区合并,原设在新泉的连城县苏维埃政府并入新成立的汀连县苏维埃政府,主席为段奋夫;另由省委派出的工作队协同红军代表组成福建省连城县临时工作委员会,李坚真(女)任书记,帮助建立新的连城县苏维埃政府。1930年冬至1931年秋,连城县成立县革命委员会,由沈邦翰任主席。1931年12月,汀连县撤销,建立新泉县。连城县撤销革命委员会,正式成立连城县苏维埃政府,主席为沈邦翰。新泉县苏维埃政府则迟至1932年2月成立,主席为陈特生。新泉县于1934年5月撤销。
  1933年春,国民党第十九路军攻占连城,连城苏区大部失陷。同年7月,彭德怀、滕代远率东方军入闽,连城苏区得以恢复。同年冬,为纪念保卫连城而光荣牺牲的连城县委书记李明光,经中共福建省委批准,将连城县命名为明光县,县苏维埃政府主席仍为沈邦翰。
  1934年5月,国民党军第九师、第三师进攻连城县,县苏维埃政府转移到罗坊的长坑店坚持斗争,直到1935年春。同年6月,红军独立第九团在连城敌后战场建立游击据点。在红军协助下,连城建立姑田区苏维埃政府,后又建立岩连宁西南特别区革命委员会,在连城东部开辟了大片红色区域。国民党军第八十三师虽然进行多次“围剿”,但这块红色区域仍然坚持下来。
  (七)建宁县苏维埃政府
  1931年1月,红十二军、红四军第十师进入建宁西南地区,组织农会、贫农团,发动武装暴动。到2月21日,建宁西南地区乡村纷纷成立乡革命委员会,并建立桂阳、宁源两支游击队,为创立建宁红色政权奠定基础。
  1931年5月31日,中央红军第二次反“围剿”取得最后胜利的建宁攻城战结束,建宁县革命委员会于6月2日宣告成立,由建宁籍红军干部聂景祥任主席。6月4日,红三军团第六师攻克泰宁县城;6月6日红三军团解放黎川。在红军支持下,泰宁、黎川两县的革命委员会宣告成立,至此形成建黎泰红色区域。建宁县红色政权进而组建城市、桂阳、里心、黄泥镇、渠村等5个中心区苏维埃政府和5个连的游击队。在此期间,红三军团积极贯彻毛泽东的指示精神,以建宁、泰宁、将乐为工作区域,开展土地革命和建设红色政权的斗争。
  蒋介石组织的第三次“围剿”开始后,红军主力回师赣南,建宁的党政军机关撤出县城,转入农村坚持斗争。7月中旬,国民党军独立第四旅周志群部进占建宁、泰宁。9月中旬,中央红军在江西粉碎敌人的“围剿”,建宁苏区人民在欢庆胜利中选出工农兵代表,参加于11月7日在瑞金召开的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
  1932年6月,在第四次反“围剿”中,红军攻克将乐、邵武、顺昌、光泽、资溪、金溪等县城,建黎泰苏区成为中心区域。苏区人民在地方党和红军工作团领导下,迅速恢复各地区乡苏维埃政府,普遍建立地方武装,开展土地革命。苏区军民为第五次反“围剿”作出贡献。
  (八)泰宁县苏维埃政府
  1931年6月4日,红三军团第六师首次解放泰宁,建立泰宁县革命委员会,黄春标任主席,下辖城市、朱口、大均、新桥、大田5个区36个乡苏维埃政府。7月9日,主力红军回师赣南,国民党军新编第四旅又进占泰宁县城,县革命委员会机关被破坏。
  1932年10月21日,红五军团一部进驻泰宁县城,泰宁县革命委员会得以恢复,主席为陈官年。原辖的5个区又增加22个乡苏维埃政府。
  1933年2月9日,主力红军回师赣东,国民党军第五十六师田玉潘部抢占泰宁县城。泰宁县革命委员会转移到边远的大田村坚持斗争。后因陈官年参加红军,由黄春标接任主席。1933年5月,闽赣省成立,泰宁县划归闽赣省领导。
  1933年7月7日,泰宁游击队独立营配合闽赣省地方红军收复泰宁县城,县革命委员会由大田村迁回泰宁城关,由王福全接任主席,下辖大田、溪口2个区16个乡的区乡苏维埃政府。
  1933年11月上旬,泰宁县召开第一届工农兵代表大会,并正式成立泰宁县苏维埃政府,王金生被选为县苏维埃主席。1934年2月,泰宁县召开第二届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杨志和为县苏维埃政府主席。泰宁县苏维埃政府除原辖的5个区外,又成立梅口区苏维埃政府;原属将乐县管辖的余坊、泽坊、马岭3个区29个乡的区、乡苏维埃政府也划归泰宁县管辖。1934年3月19日,国民党东路军第十纵队汤恩伯部进占泰宁县城,县苏维埃政府撤至龙安乡坚持斗争,政府主席由严绍成代理,并立即建立龙安区和龙安等4个乡的区乡苏维埃政府;同时,派遣以县巡视员谭成章为书记的工作团赴邻近的归化境内,扩大苏区,开辟鳌坑等3个乡的工作。同年7月,县苏维埃政府在龙安遭受土匪袭击,主席严绍成牺牲,随即由钟国楚代理主席。7月下旬,由于斗争形势日趋紧张,县苏维埃政府撤离县境,到泰宁、归化、将乐边界一带开展游击斗争。泰宁县苏维埃政权至此结束。
  (九)清流县苏维埃政府
  1930年年初,红四军经清流转战赣南,点燃清流县的革命烈火;5月,王仰颜率汀东游击队解放清流县城;6月间,红一军团某部协助田口农民成立游击大队;9月,与宁化的曹坊毗邻的李坊、洋坊、黄竹潭、廖坊、桥头等乡村,在曹坊农民暴动胜利的影响下,也举行农民暴动,并建立清流县第一个乡苏维埃政权李坊乡革命委员会,成立赤卫队。接着围埔、田头也于10月和年底先后建立乡革命委员会。
  1931年初,在红军新十二军的帮助下,清流与长汀接壤的长校、下谢、江坊、荷坑、里田等乡先后建立苏维埃政权;随后,成立清流第一个区苏维埃政权里田区革命委员会。6月初,红十二军在第二次反“围剿”胜利后再次进入宁化、清流、长汀一带,清流县苏维埃政权开始从西南向东北发展。
  1931年7月,红军攻克清流县城,清流县工农革命委员会宣告成立,红军委派清流籍干部曾德高任主席。
  红一方面军取得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及闽西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汀州召开后,宁化、清流、归化等地区的工作得到闽西苏维埃政府的积极支援,一批由老红区的干部、积极分子组成的工作团,协助县革命委员会进一步开展建党、建政工作。1932年2~7月,城郊、嵩溪、嵩口3个区的苏维埃政府分别建立。8月底,清流县工农兵代表大会召开,清流县苏维埃政府宣告成立,由省苏维埃政府派驻清流的工作团主任王兴旺任主席。1932年底,省苏维埃政府将宁化安乐区划归清流县管辖。至此,清流县苏维埃政府下辖城郊、嵩溪、安乐、嵩口4个区、31个乡的区乡苏维埃政府。
  在第四次反“围剿”期间,清流县城失守,县苏维埃政府从1933年3~5月撤至农村。1933年7月,鼓德怀、滕代远率东方军入闽,于14日攻克清流县城。为加强红色政权建设,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和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十分重视清流县苏维埃政府的工作,派100人以上的工作团来清流;东方军也转战在清流县西南部,解放大片地区。在这一有利形势下,清流县苏维埃政府积极开展土地革命,恢复区乡苏维埃政府。到1934年春,已辖4个区、49个乡的苏维埃政府。
  (十)明溪(归化)县苏维埃政府
  1931年6月下旬,红一军团由建宁进入明溪境内,明溪的东北区、东区和西北区全部解放。明溪县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在红四军的组织和帮助下成立归化县工农革命委员会。7月5日,红三军团从建宁到达明溪。红军部队大力宣传土地革命,组织和帮助县工农革命委员会开展工作,打土豪、分田地,建立区乡红色政权和地方武装,发动群众参加红军,实现毛泽东关于把宁、清、归建设成为“东方的好区域”、“成为工作区”的工作目标。
  1931年底,闽西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汀州召开后,闽西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从老红色区域调集一批干部和积极分子到清流、归化工作,县、区、乡的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和发展,农村普遍进行分田。
  1934年1月初,东方军再次入闽,华枫、鳌龙也成立区委和区苏维埃政府。1934年1月6日,经各区、乡工农代表选举,成立归化县苏维埃政府,主席为叶鸿辉。
  1934年5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需要,泉上、清流、归化、宁化、澎湃5个县划归闽赣省领导。同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北上。11月7日,归化县城失守,县委、县苏维埃机关工作人员在撤退途中与敌激战于中溪。后来,部分人员进入宁化与江西交界的地区坚持斗争。明溪县苏维埃政府至此结束。
  (十一)武平地区苏维埃政府
  1929年9月,红四军一部攻克上杭后,红四军第一纵队一部、第三纵队的直属部队与七、九两个支队进入武平县的中堡、六甲、高梧、十方等地。10月6日,武平县城首次解放,并即成立武平县革命委员会,旋即召开全县工农兵代表大会,宣布成立武平县苏维埃政府,由练宝桢任主席。不久,红四军主力出击东江,县苏维埃政府撤离县城。同年冬,由于闽、粤国民党地方军阀的“围剿”,练宝桢率领象洞赤卫军100多人转战上杭,后在上杭古蛟编入红四军第四纵队。1930年春,练宝桢等80多人奉命回武平活动。6月,红四军主力再次进入武平地区。在红军的协助下,武平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随即重建武平县苏维埃政府,仍由练宝桢任主席。8月,根据中共闽西特委指示,武北、象洞二区成立特区,直接归闽西特委领导。武平县苏维埃政府辖城厢、武西等13个区。
  1931年1月12日,武北区、中堡区和武东区部分与上杭县部分地区合并为杭武县,成立杭武县苏维埃政府。1932年2月,红十二军克复上杭、武平县城,武平建立县革命委员会,由赖信荣任主席。5月,县机关迁往武北亭头、山泔、河口等地,并改称武平县苏维埃政府,由黄炎发任主席。
  1934年春,中共武平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合并成立武平县战地委员会,由葛学铭任主任。10月,红四军北上,战地委员会坚持斗争直至次年春,武平地区进入三年游击战争。
  (十二)漳平地区苏维埃政府
  1929年8月8日,朱德率领红四军攻克漳平县城,并于9月1日进驻永福。永福群众在龙岩的蕉坑、适中2支赤卫队支援下,举行龙东暴动,并迅速建立4个村的苏维埃政府。此后星星之火燃遍漳平全境。1929年12月,龙东区苏维埃政府正式成立,并组建漳平第一支游击队,进而组成漳平独立游击大队。
  1930年春,安溪民团詹方珍率部窜犯漳平,镇压暴动群众。3月23日,邓毅刚率工农红军消灭驻永福的民团300多人。这一胜利又一次点燃永福农民的暴动烈火,农民武装又一次沉重打击安溪和永福的反动民团,随即建立永福总区和其他5个区、1个乡的苏维埃政府。永福总区苏维埃政府由陈赐容任主席。后因没有建立足够的地方武装,以及永福东河区苏维埃政府主席陈元兴叛变,总区苏维埃政府在地方反动武装围攻下失败,全区重又陷入白色恐怖中,只有龙东等少数苏区仍坚持斗争。
  1934年3月16日,工农红军独立第九团团长吴胜率部夜袭宁洋城,歼灭敌保安团700多人。同年秋后,工农红军独立第八团到永福和龙郎以东地带开展革命活动,并成立工作团。到1935年春前后,原各区党组织相继恢复,各地又陆续建立苏维埃政府。同年底,闽西南军政委员会主要领导人张鼎丞、谭震林、邓子恢到达永福,主持成立(龙)岩南(靖)漳(平)县军政委员会(苏维埃政府),领导这一地区的苏维埃政权。
  1936年1月,中共(龙)岩南(靖)漳(平)县委改组为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由魏金水任主席兼书记。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开始后,由于革命形势变化,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的工作宣告结束。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政府志

《福建省志·政府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福建的历史源远流长,从旧石器时代起先民们就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出可与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相媲美的昙石山文化。秦时,无诸自称闽越王,建立福建第一个地方政权。此后政权、建制几经变动,至陈永定年间(557~559年),福建产生了历史上第一个省级建制“闽州”。福建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艰难曲折的革命斗争中,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