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福建苏维埃政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政府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6508
颗粒名称: 第三章 福建苏维埃政府
分类号: K269.4
页数: 26
页码: 62-87
摘要: 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派遣陈明、谢汉秋、陈昭礼来福建组织临时特委,推动农民运动和土地革命。9月以后,为贯彻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精神,闽南和闽北临时特委所属各地党组织开始深入农村,秘密开展农民运动。全省各地农会大量恢复,相机开展减租、抗税等群众性斗争,为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作准备。南下广东途经闽西的南昌起义部队帮助恢复和建立党组织,发展革命群众组织。12月4日,漳州召开全省各县党的负责同志联席会议,讨论当前福建革命形势和工作任务等问题,选举成立中共福建临时省委,明确建立苏维埃政权的方向。
关键词: 福建 临时省委 苏维埃政权

内容

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于1927年7月下旬和8月初分别派遣陈明、谢汉秋、陈昭礼来福建。陈明、谢汉秋在漳州组成中共闽南临时特委,由陈明任书记,同时成立共青团闽南特委。陈昭礼在建瓯成立中共闽北临时特委,并任书记。9月以后,为贯彻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精神,闽南和闽北临时特委所属各地党组织开始深入农村,秘密开展农民运动。到年底前,全省各地农会大量恢复,相机开展减租、抗税等群众性斗争,为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作准备。
  9月6日,南下广东途经闽西的南昌起义部队,先后攻克长汀、上杭县城。起义部队发动和武装群众,帮助恢复和建立闽西部分地区的党组织,发展革命群众组织。周恩来亲自指导闽西的革命斗争。
  根据中央决定,陈明于1927年12月4日在漳州召开全省各县党的负责同志联席会议,讨论当前福建革命形势和工作任务等问题,并于5日选举成立中共福建临时省委,由陈明任书记;还通过《目前政治任务决议案》,明确在福建领导工人、农民举行武装暴动,夺取政权,建立苏维埃政权的斗争方向,为福建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土地革命和建立苏维埃政权的斗争奠定政治基础、组织基础和思想基础。
  第一节 苏维埃政权机构
  一、闽西苏维埃政府
  闽西为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山区,有龙岩、永定、上杭、长汀、武平、漳平、连城、宁洋、宁化、清流、归化(明溪)、平和等12个县。大革命失败后不久,永定、平和、上杭、龙岩等县党的组织即陆续恢复,发动农民武装暴动,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游击战争,实现小规模的武装割据。
  1929年3月,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的红四军由赣南首次进入闽西,于14日解放长汀县城。红四军在长汀召开万人群众大会庆祝解放,会后发动群众没收土豪劣绅和反动分子的财产、粮食,分发给贫苦的工人、农民。红四军还帮助地方党组织于3月中旬成立闽西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长汀县革命委员会,并建立长汀工农赤卫队。3月20日,红四军在长汀“辛耕别墅”召开前委扩大会议,进一步制定在国民党军与军阀混战情况下,闽西、赣南20余县范围深入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工农政权的斗争方针,为闽西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和斗争指明方向。在当时有利形势下,根据中共福建省委的决定,中共闽西特委和闽西暴动委员会于4月初恢复,由邓子恢任特委书记。闽西地区的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由此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1929年4月1日,红四军从长汀转移到赣南地区开辟新苏区,5月中旬再次入闽。5月23日攻克龙岩县城,随即挥师解放永定。闽西第二个县级红色政权永定县革命委员会于5月27日宣告成立,由张鼎丞任主席。6月19日,红四军又回师全歼从广东赶回龙岩的陈国辉部主力2000多人。闽西第三个县级红色政权龙岩县革命委员会于6月21日宣告成立,由邓子恢任主席。
  1929年7月20日,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杭县蛟洋文昌阁召开。毛泽东、谭震林、蔡协民、江华、曾志等出席会议。毛泽东指导会议制定中共闽西“一大”《政治决议案》,提出“坚决地领导群众,为实现闽西工农政权的割据而奋斗”的总路线,并通过有关土地政策、苏维埃政权等决议案。
  为加强苏维埃政权建设,健全苏维埃政府的基本法制,中共闽西特委于1929年8月15日颁发《苏维埃组织法》,规定苏维埃政府的性质和任务,提出县、区、乡三级苏维埃政府的选举程序。同年10月,武平、上杭等县苏维埃政府也相继成立。
  由于闽西革命形势迅速发展,蒋介石对闽西红色区域实行闽、粤、赣“三省会剿”。红四军由朱德指挥二、三纵队直插闽中敌后,开展游击活动;8月底,又回师闽西,突袭漳平县溪南,再克漳平;9月6日收复龙岩城,终于与红四军一、四纵队及闽西地方红军一起粉碎了敌人的“三省会剿”。9月20日,朱德指挥红四军4个纵队和地方工农武装共1万多人,一举攻克“铁上杭”。由于闽西地方军阀部队先后被歼,苏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闽西各县土地革命斗争蓬勃展开,在纵横300多里的广大地区,有50多个区600多个乡分配了土地,80万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1930年3月18日,闽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龙岩召开。大会通过《闽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会议宣言》,作出关于军事、经济、财政、文化、建设等5项决议案,并制定有关组织、土地、山林、工会、劳动、婚姻、合作社、裁判等16项法案和条例。大会选举邓子恢、张鼎丞、卢肇西、陈正、郭滴人、傅柏翠、蓝为仁等35人为闽西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会委员;闽西苏维埃政府宣告成立,由邓子恢担任主席。苏维埃政府下设劳动部、土地部、军事部、裁判部、财政部、经济部和文化教育部。到1930年6月,闽西苏维埃政府下辖5个县、62个区、557个乡苏维埃政府。全区人口共85万人,约占闽西苏区各县总人口的一半以上。
  在党和苏维埃政府的推动下,苏区的群众组织迅速发展。共青团闽西特委从1929年11月成立后的半年里,在苏区各县普遍建立各级团组织,共有团员3000人;少年先锋队(赤少队)组织则有5万人。农民协会组织遍布所有乡村,会员多达几十万人。在白区和游击区也建立秘密农会。如长汀县有会员1822人,武平县30多个乡共有会员2500多人。各县都建立总工会,龙岩、上杭、永定、武平4县共有工会会员1万多人。苏区群众组织对巩固和建设红色区域、支援革命战争作出应有的贡献。1930年9月,赣南、闽西和广东东江3个苏区组成闽粤赣特区,并成立以邓发为书记的闽粤赣特区党委。当蒋介石于1930年12月至1931年6月先后发动对中央苏区的3次军事“围剿”时,闽西苏区是前两次“围剿”的一个重点区域。在闽粤赣特委领导下,闽西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领导地方红军与苏区人民,以中央苏区为依托,在中央红军胜利进行反“围剿”斗争的支持下,奋勇作战,先后粉碎国民党四十九师、六十二师、新编第二师第六旅和各县地主民团对苏区的“围剿”。闽西苏区虽然在反“围剿”中丧失了龙岩的大部和永定的部分地区,但却把红色区域扩展到长汀、连城的大部分地区和宁化、清流等县的部分地区,打通闽西同江西苏区的通道,整个闽西苏区在反“围剿”胜利后进一步得到巩固。
  从1931年2月初以后,中共福建省委、闽粤赣特委和赣东北特委在福建苏区贯彻王明“左”倾错误路线,闽西苏区和闽北分区的革命根据地遭受严重损失。在大规模的“肃社党”斗争后,全苏区的党员从原有的8000人锐减至5000人,受迫害致死的达6352人。永定地区的残酷斗争甚至引起执行“左”倾路线的中央的不满。该县最早参加革命的领导干部林梅汀、卢肇西等10多人先后被杀害;被迫害致死的有区委以上干部38人,连级以上军政干部40人,县苏维埃和县委主要负责人10人。中央批评闽西的“肃反”工作,闽西党组织为此进行检查,停止了斗争,并作出处理。1931年9月29日,闽西苏维埃政府发出第九十七号通告,宣布逮捕并处决原闽西肃反委员会主席林一株和原闽西苏维埃政府秘书长罗寿春等8人,从而平息民愤,稳定革命队伍。闽北分区极端扩大化的所谓肃清“AB团”、“改组派”的“肃反”斗争,同样使一批高级干部受迫害而死,党、政、军的领导力量受到严重损失。
  1933年2月,从闽西苏区开始,福建又发动一场反对“罗明路线”的斗争。苏区中央局撤销罗明代理省委书记及省委驻杭永岩全权代表的职务,而后又撤销张鼎丞福建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的职务。这一斗争很快发展到整个闽西和闽赣省苏区,原省委常委和省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都被点名批判或解除职务,省以下各级党政组织负责人多数被撤职,有的甚至被逮捕监禁。继“肃社党”事件后苏区的干部队伍再次遭受严重摧残。
  以下是闽西各县苏维埃政权的基本情况:
  (一)长汀地区苏维埃政权
  长汀苏维埃地区是福建苏维埃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也是中央苏维埃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1927年9月,周恩来等率领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广东经长汀时,派周肃清代表起义部队,在汀城乌石山“万兴昌”盐铺召开党的会议,成立中共长汀支部,段奋夫任支部书记。1928年1月,改为中共长汀特别支部,有党员10多人。同年冬,特别支部以“长汀训政人员养成所”的名义,先后分2期培养100多名农运骨干。12月,特支在城郊道济岩(一说苍玉洞)召开大会,听取中共福建省临时委员会书记罗明传达中共“六大”精神,明确党在农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创立苏维埃政权的任务,决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入农村。张赤男领导宣成、畲心的群众开展“反囤积、反饥饿”斗争,成立农民武装,建立党组织。
  1929年3月中旬,中共长汀县委正式成立,段奋夫任县委书记。在红四军前委和长汀县委的倡议和领导下,在长汀云骧阁成立长汀县革命委员会,这是赣南、闽西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
  1930年5月18日,长汀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涂坊召开,正式宣布成立长汀县苏维埃政府,主席为涂作义;同时成立县总工会和共青团长汀县委。县苏维埃政府辖7个区,人口25万。在此期间,红四军又三次入汀,长汀县委和苏维埃政府先后领导涂坊、南阳、塘背、古城、四都等区、乡的武装暴动,建立一批区、乡苏维埃政府,并在全县十分之九地区进行土地分配。
  (二)永定县苏维埃政府
  1927年9月6日后,南昌起义部队在南下时途经永定的洪山、峰市、下洋、湖坑等地,在永定燃起土地革命的烈火。10月25日,中共永定县委成立,罗秋天任书记。县委贯彻党的“八七会议”精神,执行武装暴动、土地革命和建立苏维埃政权的斗争方针。1928年6月29日,阮山等领导暴动队伍收缴上湖保安队的枪械,打响福建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永定暴动第一枪。7月4日,溪南农民武装撤回金砂村,永定县委从攻城队伍中选拔200多人成立红军营,由张鼎丞任营长,邓子恢任党代表。这是闽西最早建立的一支红军部队。永定暴动后,在中共闽西特委的直接指挥下,龙岩、永定、上杭三县边界的农民武装,还于8月5日在太平地区发动秋收暴动。1928年8月中旬,溪南区苏维埃政府正式成立,张鼎丞、邓子恢亲自草拟《土地法》、《劳动法》、《肃反条例》、《婚姻条例》等苏维埃法令。溪南苏区是全省最早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之一,它的成立标志着福建工农武装割据和土地革命斗争胜利展开。
  1928年7月15日,中共闽西临时特委在永定成立,由郭慕亮(后叛变革命)任书记;同时成立闽西暴动委员会,由王海萍任总指挥,张鼎丞、邓子恢、傅柏翠任副总指挥。闽西红军第七军十九师随即成立,下辖3个团;溪南里的农民武装编为第五十七团,由张鼎丞任团长,邓子恢任党代表。红军在各地坚持游击斗争,为巩固和发展新生的红色政权作出贡献。
  1929年5月19日,红四军再次入闽,23日攻下龙岩县城,又于下午攻占永定坎市。毛泽东在坎市新街住地召集太平区委负责人林梅汀等人商谈后,随即成立太平区革命委员会;24日,湖雷区革命委员会也相继成立。25日,红四军攻克永定县城。27日上午,永定军民在县城南门坝召开万人祝捷大会,毛泽东亲自宣布成立永定县革命委员会。红四军三克龙岩城后,进一步打开闽西革命斗争的局面;永定的农民地方武装则配合红四军扫清盘踞在该县的地方军阀残部和民团,有力地支持各区乡的农民暴动和区乡苏维埃政权的建立。1929年10月26日,永定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湖雷召开,宣布正式成立永定县苏维埃政府,阮山任主席。县苏维埃政府积极领导各区、乡苏维埃政府进行土改分田,全县近15万农民获得近30万亩土地,占全县土地面积的85%以上。但是,李立三和王明先后推行的“左”倾路线给永定苏区造成严重损害。1930年10月,闽西红军仓促出击广东东江失利,部队损失严重,士气低落。地方军阀部队和民团趁机进犯苏区,永定苏区迅速缩小,12个区苏维埃政府减为7个。
  1932年5、6月,在毛泽东率领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期间,直属中央军委的红十二军配合永定独立团和游击队、赤卫队收复永定县城和坎市、湖雷等地,还开辟一部分新区,永定苏区又出现新的局面。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党继续领导永定军民开展游击战争。
  (三)龙岩县苏维埃政府
  1929年5月,红四军再次入闽,于23日攻克龙岩县城,旋即撤出,龙岩四郊农民在红军帮助下,先后建立区、乡革命委员会。6月19日,红四军回师三克龙岩城,21日,闽西第三个县级红色政权龙岩县革命委员会宣告成立,全县的红色区域迅速扩大。9月间,召开龙岩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郭滴人等30人为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委员。9月15日,龙岩县苏维埃政府宣告成立,郭滴人任主席,下辖17个区苏维埃政府,全县人口约15万人。1930年1月间,国民党军第二次闽粤赣“三省会剿”失败后,龙岩县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于2月召开,大会通过《政治任务决议案》、《政权问题决议案》等15个决议案。大会产生新的执委会,张双铭为第二届县苏维埃政府主席。1930年5月间,郭滴人作为中共闽西特委的代表参加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10月1日,龙岩县第三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邓子恢作政治报告。大会讨论并接受中共闽西“二大”执行的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路线,通过有关政治任务、苏维埃政府组织法、土地法令等13个决议案。大会选举魏吾任县苏维埃政府主席。此后几个月里,在错误路线影响下,龙岩苏区的革命斗争受到一定的挫折。1930年12月15日,国民党第四十九师所属杨逢年旅攻占龙岩县城和大部分苏维埃区域。直到1932年4月10日,红军东路军攻克龙岩,闽西革命根据地才又联成一片。
  1932年6月,龙岩县第四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龙岩城召开,成立龙岩县革命委员会,选举郭滴人为主席;各区苏维埃政权也大部分恢复。
  在蒋介石向中央苏区发动第四次“围剿”期间,驻漳州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和广东军阀陈济棠部趁机联合进犯闽西苏区。十九路军于1932年10月进占龙岩城,龙岩大部分苏维埃地区又陷入敌手。
  (四)上杭地区苏维埃政府
  1928年6月25日,中共龙岩县委书记郭伯屏和傅柏翠发动蛟洋农民举行武装暴动;8月19日,李立民和邱伯琴领导稔田农民武装暴动。1929年6月,红四军攻打上杭白砂,然后分兵发动群众,举行武装暴动,建立区、乡苏维埃政权;7月,经红四军前委批准,成立上杭县革命委员会,李立民任主席。9月20日,红四军攻克上杭城,全县除汀江以西少数区、乡外,苏维埃政权普遍建立。10月2日,上杭召开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上杭县苏维埃政府,李立民任主席,伍步祥任副主席。下辖20个区(乡),人口达18万人。
  1930年冬,撤去上杭县建置,设杭武县,武平县与上杭县交界处的部分地区并入杭武县,杭武县苏维埃政府同时成立,邱伯琴任主席,下辖8个区。
  1931年底,闽西苏维埃政府撤销杭武县,将才溪、通贤划入汀连县,稔田划入永定县,恢复上杭县建置,重又建立上杭县苏维埃政府,主席为钟家瑞,下辖9个区。
  为便于领导上杭东路地区的对敌斗争,1933年8月16日,中央人民委员会四十八次会议决定设立代英县(以恽代英烈士命名),杨仰林任苏维埃政府主席,下辖7个区。
  1934年6月,上杭县和新泉县合并为新杭县,并成立新杭县苏维埃政府,主席为张华兴,下辖7个区。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撤离中央苏区开始长征。新泉、上杭、长汀三县留在地方坚持斗争的部分党、政、军领导人和武装队伍,转移到三县结合部的南阳、通贤、才溪一带山区,并在漳岭设立新汀杭县。1935年1月,成立新汀杭县苏维埃政府,主席杨松辉,下辖6个区。1935年4月,为统一领导闽西南地区的游击战争,成立闽西南军政委员会。上杭境内的代英县和新汀杭县苏维埃政府改为军政委员会,上杭地区苏维埃政权至此结束。
  (五)宁化地区苏维埃政府
  1930年6月27日,宁化县革命委员会在红军支持下宣告成立,主席为张志农。同时建立地方武装赤卫队。7月3日,红军撤离宁化,中共宁化县特区委员会书记徐赤生在曹坊集合各地暴动队伍,成立赤卫大队。徐赤生兼任大队政委,罗世辉任大队长。后来赤卫大队更名为宁化游击大队,随即编入闽西红十二军第五纵队,徐赤生仍兼任大队政委。宁化游击大队曾数次获得对敌斗争的胜利,为宁化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创造有利条件。
  1931年6月,闽西红军第二次反“围剿”取得胜利,红十二军收复宁化。11月,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张鼎丞亲临宁化指导工作,在淮土召开宁化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宁化县苏维埃政府,主席为曹正刚。党和政府领导宁化人民打土豪、分田地,开展游击战争,发展苏区。
  1932年12月和1933年1月,宁化县第二、三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先后在宁化县城召开,选举县苏维埃主席和执行委员。
  1933年1月,彭德怀、滕代远率东方军入闽,解放宁化东北地区。至此,宁化全境获得解放。为加强党对苏区的领导,中央人民委员会第46次和48次会议分别决定在宁化县境内的湖村巫坊及泉上两地设置澎湃县和泉上县,并建立县苏维埃政府。
  1933年10月和1934年4月,又先后召开宁化县第四、五次工农兵代表会议,选举产生新的县苏维埃政府正、副主席。
  1934年12月1日,国民党军第52师攻陷宁化县城,宁化县苏维埃政府机关的大部分人员在1935年4月的一次战斗中壮烈牺牲,红色政权至此结束。
  (六)连城地区苏维埃政府
  1929年6月17日,连城县第一个红色政权连南区革命委员会在红四军协助下成立。此后,连南各区、乡纷纷建立农民武装,并成立“连南十三乡工农武装暴动队”,开展赤色暴动,在农民协会的基础上组建乡村革命委员会或苏维埃政府。同年11月初,连城县临时革命委员会成立,杨万珍任主席。1930年4月,在新泉召开连城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正式成立连城县苏维埃政府,红四军干部董成南任主席,下辖5个区和30个乡。1930年10月,连城南部新泉等地与长汀南部地区合并,原设在新泉的连城县苏维埃政府并入新成立的汀连县苏维埃政府,主席为段奋夫;另由省委派出的工作队协同红军代表组成福建省连城县临时工作委员会,李坚真(女)任书记,帮助建立新的连城县苏维埃政府。1930年冬至1931年秋,连城县成立县革命委员会,由沈邦翰任主席。1931年12月,汀连县撤销,建立新泉县。连城县撤销革命委员会,正式成立连城县苏维埃政府,主席为沈邦翰。新泉县苏维埃政府则迟至1932年2月成立,主席为陈特生。新泉县于1934年5月撤销。
  1933年春,国民党第十九路军攻占连城,连城苏区大部失陷。同年7月,彭德怀、滕代远率东方军入闽,连城苏区得以恢复。同年冬,为纪念保卫连城而光荣牺牲的连城县委书记李明光,经中共福建省委批准,将连城县命名为明光县,县苏维埃政府主席仍为沈邦翰。
  1934年5月,国民党军第九师、第三师进攻连城县,县苏维埃政府转移到罗坊的长坑店坚持斗争,直到1935年春。同年6月,红军独立第九团在连城敌后战场建立游击据点。在红军协助下,连城建立姑田区苏维埃政府,后又建立岩连宁西南特别区革命委员会,在连城东部开辟了大片红色区域。国民党军第八十三师虽然进行多次“围剿”,但这块红色区域仍然坚持下来。
  (七)建宁县苏维埃政府
  1931年1月,红十二军、红四军第十师进入建宁西南地区,组织农会、贫农团,发动武装暴动。到2月21日,建宁西南地区乡村纷纷成立乡革命委员会,并建立桂阳、宁源两支游击队,为创立建宁红色政权奠定基础。
  1931年5月31日,中央红军第二次反“围剿”取得最后胜利的建宁攻城战结束,建宁县革命委员会于6月2日宣告成立,由建宁籍红军干部聂景祥任主席。6月4日,红三军团第六师攻克泰宁县城;6月6日红三军团解放黎川。在红军支持下,泰宁、黎川两县的革命委员会宣告成立,至此形成建黎泰红色区域。建宁县红色政权进而组建城市、桂阳、里心、黄泥镇、渠村等5个中心区苏维埃政府和5个连的游击队。在此期间,红三军团积极贯彻毛泽东的指示精神,以建宁、泰宁、将乐为工作区域,开展土地革命和建设红色政权的斗争。
  蒋介石组织的第三次“围剿”开始后,红军主力回师赣南,建宁的党政军机关撤出县城,转入农村坚持斗争。7月中旬,国民党军独立第四旅周志群部进占建宁、泰宁。9月中旬,中央红军在江西粉碎敌人的“围剿”,建宁苏区人民在欢庆胜利中选出工农兵代表,参加于11月7日在瑞金召开的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
  1932年6月,在第四次反“围剿”中,红军攻克将乐、邵武、顺昌、光泽、资溪、金溪等县城,建黎泰苏区成为中心区域。苏区人民在地方党和红军工作团领导下,迅速恢复各地区乡苏维埃政府,普遍建立地方武装,开展土地革命。苏区军民为第五次反“围剿”作出贡献。
  (八)泰宁县苏维埃政府
  1931年6月4日,红三军团第六师首次解放泰宁,建立泰宁县革命委员会,黄春标任主席,下辖城市、朱口、大均、新桥、大田5个区36个乡苏维埃政府。7月9日,主力红军回师赣南,国民党军新编第四旅又进占泰宁县城,县革命委员会机关被破坏。
  1932年10月21日,红五军团一部进驻泰宁县城,泰宁县革命委员会得以恢复,主席为陈官年。原辖的5个区又增加22个乡苏维埃政府。
  1933年2月9日,主力红军回师赣东,国民党军第五十六师田玉潘部抢占泰宁县城。泰宁县革命委员会转移到边远的大田村坚持斗争。后因陈官年参加红军,由黄春标接任主席。1933年5月,闽赣省成立,泰宁县划归闽赣省领导。
  1933年7月7日,泰宁游击队独立营配合闽赣省地方红军收复泰宁县城,县革命委员会由大田村迁回泰宁城关,由王福全接任主席,下辖大田、溪口2个区16个乡的区乡苏维埃政府。
  1933年11月上旬,泰宁县召开第一届工农兵代表大会,并正式成立泰宁县苏维埃政府,王金生被选为县苏维埃主席。1934年2月,泰宁县召开第二届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杨志和为县苏维埃政府主席。泰宁县苏维埃政府除原辖的5个区外,又成立梅口区苏维埃政府;原属将乐县管辖的余坊、泽坊、马岭3个区29个乡的区、乡苏维埃政府也划归泰宁县管辖。1934年3月19日,国民党东路军第十纵队汤恩伯部进占泰宁县城,县苏维埃政府撤至龙安乡坚持斗争,政府主席由严绍成代理,并立即建立龙安区和龙安等4个乡的区乡苏维埃政府;同时,派遣以县巡视员谭成章为书记的工作团赴邻近的归化境内,扩大苏区,开辟鳌坑等3个乡的工作。同年7月,县苏维埃政府在龙安遭受土匪袭击,主席严绍成牺牲,随即由钟国楚代理主席。7月下旬,由于斗争形势日趋紧张,县苏维埃政府撤离县境,到泰宁、归化、将乐边界一带开展游击斗争。泰宁县苏维埃政权至此结束。
  (九)清流县苏维埃政府
  1930年年初,红四军经清流转战赣南,点燃清流县的革命烈火;5月,王仰颜率汀东游击队解放清流县城;6月间,红一军团某部协助田口农民成立游击大队;9月,与宁化的曹坊毗邻的李坊、洋坊、黄竹潭、廖坊、桥头等乡村,在曹坊农民暴动胜利的影响下,也举行农民暴动,并建立清流县第一个乡苏维埃政权李坊乡革命委员会,成立赤卫队。接着围埔、田头也于10月和年底先后建立乡革命委员会。
  1931年初,在红军新十二军的帮助下,清流与长汀接壤的长校、下谢、江坊、荷坑、里田等乡先后建立苏维埃政权;随后,成立清流第一个区苏维埃政权里田区革命委员会。6月初,红十二军在第二次反“围剿”胜利后再次进入宁化、清流、长汀一带,清流县苏维埃政权开始从西南向东北发展。
  1931年7月,红军攻克清流县城,清流县工农革命委员会宣告成立,红军委派清流籍干部曾德高任主席。
  红一方面军取得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及闽西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汀州召开后,宁化、清流、归化等地区的工作得到闽西苏维埃政府的积极支援,一批由老红区的干部、积极分子组成的工作团,协助县革命委员会进一步开展建党、建政工作。1932年2~7月,城郊、嵩溪、嵩口3个区的苏维埃政府分别建立。8月底,清流县工农兵代表大会召开,清流县苏维埃政府宣告成立,由省苏维埃政府派驻清流的工作团主任王兴旺任主席。1932年底,省苏维埃政府将宁化安乐区划归清流县管辖。至此,清流县苏维埃政府下辖城郊、嵩溪、安乐、嵩口4个区、31个乡的区乡苏维埃政府。
  在第四次反“围剿”期间,清流县城失守,县苏维埃政府从1933年3~5月撤至农村。1933年7月,鼓德怀、滕代远率东方军入闽,于14日攻克清流县城。为加强红色政权建设,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和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十分重视清流县苏维埃政府的工作,派100人以上的工作团来清流;东方军也转战在清流县西南部,解放大片地区。在这一有利形势下,清流县苏维埃政府积极开展土地革命,恢复区乡苏维埃政府。到1934年春,已辖4个区、49个乡的苏维埃政府。
  (十)明溪(归化)县苏维埃政府
  1931年6月下旬,红一军团由建宁进入明溪境内,明溪的东北区、东区和西北区全部解放。明溪县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在红四军的组织和帮助下成立归化县工农革命委员会。7月5日,红三军团从建宁到达明溪。红军部队大力宣传土地革命,组织和帮助县工农革命委员会开展工作,打土豪、分田地,建立区乡红色政权和地方武装,发动群众参加红军,实现毛泽东关于把宁、清、归建设成为“东方的好区域”、“成为工作区”的工作目标。
  1931年底,闽西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汀州召开后,闽西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从老红色区域调集一批干部和积极分子到清流、归化工作,县、区、乡的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和发展,农村普遍进行分田。
  1934年1月初,东方军再次入闽,华枫、鳌龙也成立区委和区苏维埃政府。1934年1月6日,经各区、乡工农代表选举,成立归化县苏维埃政府,主席为叶鸿辉。
  1934年5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需要,泉上、清流、归化、宁化、澎湃5个县划归闽赣省领导。同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北上。11月7日,归化县城失守,县委、县苏维埃机关工作人员在撤退途中与敌激战于中溪。后来,部分人员进入宁化与江西交界的地区坚持斗争。明溪县苏维埃政府至此结束。
  (十一)武平地区苏维埃政府
  1929年9月,红四军一部攻克上杭后,红四军第一纵队一部、第三纵队的直属部队与七、九两个支队进入武平县的中堡、六甲、高梧、十方等地。10月6日,武平县城首次解放,并即成立武平县革命委员会,旋即召开全县工农兵代表大会,宣布成立武平县苏维埃政府,由练宝桢任主席。不久,红四军主力出击东江,县苏维埃政府撤离县城。同年冬,由于闽、粤国民党地方军阀的“围剿”,练宝桢率领象洞赤卫军100多人转战上杭,后在上杭古蛟编入红四军第四纵队。1930年春,练宝桢等80多人奉命回武平活动。6月,红四军主力再次进入武平地区。在红军的协助下,武平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随即重建武平县苏维埃政府,仍由练宝桢任主席。8月,根据中共闽西特委指示,武北、象洞二区成立特区,直接归闽西特委领导。武平县苏维埃政府辖城厢、武西等13个区。
  1931年1月12日,武北区、中堡区和武东区部分与上杭县部分地区合并为杭武县,成立杭武县苏维埃政府。1932年2月,红十二军克复上杭、武平县城,武平建立县革命委员会,由赖信荣任主席。5月,县机关迁往武北亭头、山泔、河口等地,并改称武平县苏维埃政府,由黄炎发任主席。
  1934年春,中共武平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合并成立武平县战地委员会,由葛学铭任主任。10月,红四军北上,战地委员会坚持斗争直至次年春,武平地区进入三年游击战争。
  (十二)漳平地区苏维埃政府
  1929年8月8日,朱德率领红四军攻克漳平县城,并于9月1日进驻永福。永福群众在龙岩的蕉坑、适中2支赤卫队支援下,举行龙东暴动,并迅速建立4个村的苏维埃政府。此后星星之火燃遍漳平全境。1929年12月,龙东区苏维埃政府正式成立,并组建漳平第一支游击队,进而组成漳平独立游击大队。
  1930年春,安溪民团詹方珍率部窜犯漳平,镇压暴动群众。3月23日,邓毅刚率工农红军消灭驻永福的民团300多人。这一胜利又一次点燃永福农民的暴动烈火,农民武装又一次沉重打击安溪和永福的反动民团,随即建立永福总区和其他5个区、1个乡的苏维埃政府。永福总区苏维埃政府由陈赐容任主席。后因没有建立足够的地方武装,以及永福东河区苏维埃政府主席陈元兴叛变,总区苏维埃政府在地方反动武装围攻下失败,全区重又陷入白色恐怖中,只有龙东等少数苏区仍坚持斗争。
  1934年3月16日,工农红军独立第九团团长吴胜率部夜袭宁洋城,歼灭敌保安团700多人。同年秋后,工农红军独立第八团到永福和龙郎以东地带开展革命活动,并成立工作团。到1935年春前后,原各区党组织相继恢复,各地又陆续建立苏维埃政府。同年底,闽西南军政委员会主要领导人张鼎丞、谭震林、邓子恢到达永福,主持成立(龙)岩南(靖)漳(平)县军政委员会(苏维埃政府),领导这一地区的苏维埃政权。
  1936年1月,中共(龙)岩南(靖)漳(平)县委改组为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由魏金水任主席兼书记。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开始后,由于革命形势变化,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的工作宣告结束。
  二、福建省苏维埃政府
  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是在中央红军三次反“围剿”战争胜利以及闽西、赣南红色区、域连成一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的形势下组建起来的。它的成立加强了福建苏区的建设,促进苏区革命斗争的发展。
  中共中央于1930年9月在上海召开六届三中全会,结束了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路线在中央的统治。同年底,中共中央派邓发主持闽西苏区的领导工作,邓发传达中央六届三中全会决议的精神,组织召开中共闽粤赣边区第一次代表大会,会上成立以邓发为书记的中共闽粤赣边区特别委员会。同时,成立以邓发、肖劲光等为领导的中共闽粤赣边区军事委员会和红军闽粤赣军区司令部;后又成立闽粤赣边区苏维埃政府筹备委员会,由罗寿春任主任。1931年5月,中共闽粤赣特委改为闽粤赣省委,仍由邓发任书记;7月,成立共青团闽粤赣省委。由于广东的东江苏区没有同闽西苏区打通,闽西苏区与赣南苏区也迟至1931年9月才开始联成一片,因此,闽粤赣特委和省委实际上取代了闽西特委的领导,领导的地区主要限于闽西苏区和广东的饶平、大埔苏区。
  在此期间,中央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的三次军事“围剿”,闽西苏区获得巩固和发展。在第一次反“围剿”中,福建地方军阀张贞率部从闽南进攻闽西苏区。1931年1月1日,东江红军第十一军四十八团和永定县赤卫队及溪南、湖雷的农民武装,进攻永定城内的孔月阶、陈荣光、罗介人等部团匪,击毙孔、罗两人,再克永定县城。红军新十二军趁机攻占连城。1931年4月第二次反“围剿”开始时,张贞趁机再次率部进犯闽西苏区,因苏区领导受“左”倾路线影响,未能在强敌面前进行灵活的游击战,以致被迫放弃上杭、永定等县苏区,闽粤赣边区的党政军机关也由永定县虎岗迁到上杭县白砂。1931年5月16日,中央红军转入反攻,在江西的富田、白沙、中村、广昌四战四捷,随即于5月31日挥师东向,歼灭建宁县城守敌刘和鼎的五十六师3个团,解放建宁、泰宁、将乐、邵武、光泽、顺昌等县城,进一步扩大福建苏区。1931年9月,在中央红军取得第三次反“围剿”胜利的有利形势下,闽西新十二军在连城朋口击溃地方军阀卢新铭旅1个团和民团一部,在长汀中复村击溃卢旅的易启文部,长汀县城重获解放。新十二军又在闽赣边境与老十二军会合并协同作战,一举恢复上杭、永定的大部分苏区,使闽西苏区与赣南苏区连成一片。随后,新、老红十二军合并为红十二军。年底,红十二军攻占连城,围攻宁化城关,全歼守敌。1932年2月23日,攻占武平县城,击溃守敌钟绍葵部;26日,再克上杭县城,取得一连串胜利。
  1932年3月初,中共闽粤赣省委根据苏区中央局的指示,在长汀召开中共闽粤赣苏区第二次代表大会。任弼时代表中央局出席会议并作政治报告。大会通过《目前政治形势与闽粤赣苏区党的任务决议》、《党的建设问题决议》和《苏维埃工作决议》,产生闽粤赣省委新的领导班子,由罗明任代理书记。这次代表大会主要贯彻王明“左”倾路线的精神,但对纠正肃反扩大化的错误和土地革命中侵犯中农利益的偏向等问题,作出了实事求是的决定。此后,为适应福建苏区革命斗争发展的新形势,在中共闽粤赣省委的领导下,福建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于1932年3月18日至21日在长汀召开。大会通过《土地法》、《劳动法》和红军问题、财政经济问题、苏维埃建设问题等决议案,宣告成立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并选举张鼎丞、阙继明、张思垣、范乐春、蓝兴南、张仁标、郭滴人、傅源标、涂康元、李六如、钟显光、张必发、罗明、张福娣、王锦标、陈特生、高元芳、刘祥文、李明生、李明光、程朝远、江鼎仁、赵发桂、张华先、刘永生、曾凡林、王海萍、傅才秀、游端轩、谭震林、罗炳辉、黄甦、赖芹香、郭玉扬、沈德昌等35人为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选举张鼎丞、阚继明、张思垣、范乐春、李六如、郭滴人、钟显光、张华先、谭震林等9人为主席团成员。由张鼎丞任省苏维埃政府主席,阙继明、张思垣任副主席。省苏维埃政府下设土地部(部长范乐春)、劳动部(张思垣兼部长)、工农检查部(阙继明兼部长)、财政部(部长李六如)、内务部(李六如兼部长)、文化部(部长郭滴人)、粮食部(部长钟显光)、裁判部(部长张华先)。同时成立福建省军区,由红十二军军长罗炳辉、政委谭震林、政治部主任谭政分别兼任军区司令员、政委和政治部主任。
  1932年12月,蒋介石发动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在闽西苏区,由于地方红军调到江西参战,驻漳州的第十九路军和广东军阀陈济棠部由东、南两面夹击苏区,并分别占领龙岩、永定、上杭等县城。福建的党和苏维埃政府在“左”倾路线影响下,把各县地方武装组建成工农红军独立第八师、第九师、第十师,同苏区人民一起投入保卫苏区的战斗,与敌人展开艰苦的拉锯战。这时,正在长汀的毛泽东向闽粤赣省委代理书记罗明指出在杭、永、岩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和配合主力红军的运动战的必要性。罗明立即召集有张鼎丞、谭震林、刘晓、李明光、李坚贞等出席的省委会议,传达毛泽东的这一正确建议。会后,罗明以省委全权代表的名义深入杭、永、岩地区,亲自领导游击战争,闽西苏区的斗争形势迅速出现转机。1933年1月,福建军区把3个独立师整编为红十九军,由军区司令叶剑英兼任军长,杨尚昆任政委,杨英任政治部主任。红十九军旗开得胜,与敌十九路军和广东的张贞部在上杭县马洋洞、水西渡等地数次激战,给犯敌以沉重打击,迫使敌人撤出苏区,从而打破敌人的“围剿”。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成立后的闽西、闽北苏区得到进一步巩固。
  三、闽北分区苏维埃政府
  闽北地处重峦叠嶂的武夷山区,与浙、赣两省交界,自古有“八闽屏障”之称。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里先后创建以崇安为中心,包括浦城、建阳、建瓯、邵武、光泽、政和、松溪和江西的铅山、广丰、上饶以及浙江西南一些边缘地区在内的革命根据地。
  早在大革命时期,党组织就在闽北地区开展进步活动。1927年7月,党中央派陈昭礼和徐履峻来闽北,从事恢复福建党组织的工作,先后成立中共崇安特别支部、中共建瓯县委和中共闽北临时特委以及中共崇安县委。1928年4月,中共福建临时省委常委陈昭礼参加崇安县委扩大会议,传达临时省委关于“争取群众、武装暴动、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的斗争方针。为此,县委抓紧建立群众性武装组织“民众会”,积极开展抗捐、抗税、抗债、抗租、抗粮的“五抗”斗争;并于9月28日发动以崇安上梅为中心的崇安、浦城农民武装暴动,建立上梅、吴三地、黄龙岩为中心的小块游击根据地。1929年6月19日,松溪县路下桥的农民举行武装暴动,开辟建(瓯)松(溪)政(和)边区游击区域。
  1929年底,崇安在“民众会”农民武装的基础上,建立闽北红军独立第五十五团。独立团利用地方军阀卢兴邦与国民党军第五十六师刘和鼎部交战的有利时机,抢占崇安、浦城、建阳和江西铅山、上饶等县部分农村地区,建立范围达16个区、234个乡村的基层苏维埃政权。1930年5月1日,崇安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上梅召开,正式成立闽北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崇安县苏维埃政府,左美华任主席;同时成立崇安县军事委员会,统一指挥闽北的红色地方武装,主席为陈耿。崇安成为闽北苏区首府。这时,闽北红色区域人口已达20万人,党和苏维埃政府领导农民开展土地革命斗争,10多万农民获得土地。赤卫队、少先队等农民武装发展到8000多人。党在苏区的威信日益提高,全区党、团员发展到1150多人,其中党员达700多人。
  1930年7月,中央决定闽北苏区与赣东北苏区合并,划归中共赣东北特委领导。1930年底,国民党福建省防军钱玉光旅和汤恩伯部两个团对闽北苏区发动第一次“围剿”,闽北党和地方武装在取得崇安下梅大桥伏击钱玉光旅的胜利后,转移到武夷山东盘坑一带坚持斗争,闽北苏区受到敌人的严重摧残。
  中共六届三中全会纠正了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路线错误后,1931年1月,中共闽北分区委在崇安县坑口乡成立,肖韶任书记;闽北分区革命委员会同时成立,邹琦任主席。4月,国民党军对赣东北苏区发动“围剿”,红十军避实就虚,进入闽北地区,打了11次仗,历时1个半月,在闽北红军独立团的配合下,打破敌人对闽北苏区的第二次“围剿”。6月14日,独立团攻克崇安县城,乘胜进击铅山的石塘、广丰的铁山等地,开辟建阳、邵武、光泽边沿地带红色区域;陷入敌手的闽北苏区大部分地区得到恢复,并不断扩展。
  1931年7月11日,闽北分区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崇安县坑口乡召开,闽北分区苏维埃政府宣告成立,主席为洪全生,下设土地部、裁判部、内务部、文化部、青妇部等职能机构。闽北的政权建设和土地革命由此进入巩固和发展的新阶段。8月,工农红军闽北军事委员会在崇安县大安成立,邹琦任主席,李克敌任参谋长。9月,黄立贵率领闽北红军独立团在崇安、浦城、建阳和江西铅山等地开辟一部分新苏区,又一次粉碎敌人对闽北苏区的“围剿”。12月11日,闽北分区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大安召开,选举洪全生、黄立贵、邹琦、薛子正等29人组成闽北分区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会。
  1932年6月,国民党军第五十六师刘和鼎部进犯崇安、建阳、浦城,又一次发动对闽北苏区的“围剿”。9月,红十军再次入闽,于20日会同闽北独立团攻克浦城县城,建立浦城县革命委员会。1932年10月18日,朱德、周恩来率领中央红军第一、三、五军团由赣入闽,先后攻克建宁、泰宁;随即又挥师北上,攻克邵武、将乐、顺昌等县,从而使闽北苏区和中央苏区连成一片。
  1932年11月15日,在崇安大安乡召开闽北分区第三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崇安、建阳、邵武与江西的铅山、广丰等县共100多名代表出席。大会宣告成立闽北分区人民委员会,并选举洪全生、薛子正等39人为执行委员。洪全生任主席,薛子正任军事委员会主席。同时成立中国工农红军闽北军分区,总指挥为薛志正,总政委由中共闽北分区委书记黄道兼。17日,闽北独立团扩编成闽北独立师,黄立贵任师长,邹琦任政委;还成立闽北赤卫军,军长徐福元;各县也成立独立团、独立营。1933年2月,黄立贵、黄道率闽北独立师一部到达光泽扫帚尾,随即召开群众大会,宣布成立中共光泽县委和光泽县苏维埃政府,由陈少华、林玉良分别任书记和主席。1933年2月24日,红十一军为配合第四次反“围剿”,牵制闽北的敌军,从江西南丰进入黎川,突然挥师围攻光泽县城,消灭由邵武来光泽“围剿”红军邵光独立团的敌军1个团,击毙团长杨再录,遏制了邵武驻敌周志群旅对光泽苏区的侵犯。光泽县苏维埃政府下辖13个区。1933年5月,光泽县划归闽赣省管辖。
  1933年3月5日,闽北分区第四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崇安县城召开,标志着以崇安为中心的闽北苏区进入发展鼎盛时期。全区广泛深入地开展土地革命,对建设苏维埃政权和支援革命战争作出贡献。
  1934年9月初,黄立贵、陈一在政和县西表村召开建松政边区群众大会,宣布成立建松政革命委员会,杨则仕任主席。之后,黄立贵率红军五十八团1个营会同武装群众,在东平的太平隘伏击来犯的国民党军第五十六师刘和鼎部3个营和建松政浦的民团,歼敌200多人。红军乘胜向政和、松溪、浦城的边远地区挺进,开辟苏区,使建松政地区和闽北老苏区连成一片。1934年9月底,黄立贵、陈一在政和县凤池村召开建松政工农兵代表大会,正式成立建松政苏维埃政府,张顺礼任主席。全区有9万多人口,贫苦农民在土地革命中分到田地共10万多亩。
  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国民党军10万多人“围剿”闽北苏区,苏区的党政军民开展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1935年8月,闽北分区委召开扩大会议,确定“向敌后挺进,开辟新的游击根据地”的战略方针。此后,闽北独立师向外三路出击:一路挺进建松政地区开辟闽东北新区;一路开辟邵(武)顺(昌)建(阳)新区;一路挺进资(溪)光(泽)贵(溪),恢复老苏区。闽北地方武装变被动为主动,使敌人的堡垒战术和隔离战术丧失作用,闽北红色区域的斗争形势开始好转。1936年2月,闽北独立师一团与闽东独立师在政和、周宁交界的洞宫山胜利会师,打开闽北、闽东红色区域之间的通道。8月,闽北红军独立师扩编为4个纵队,年底又扩展为8个纵队,游击活动遍及闽北、闽西北、闽东北和赣东北等广大地区。
  四、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
  1928年3月,平和县党组织负责人朱积垒领导平和县长乐、崎岭、秀峰等乡的1000多名农民自卫军,在广东饶平、大埔县农民军策应下举行武装暴动,逐步创建以平和县长乐乡为中心的饶和埔小块苏区。1931年2月,在长乐召开饶和埔苏区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建立饶和埔县苏维埃政府。
  1929年10月11日,中共福建省委指示漳属各县党组织:“准备由日常的部分的斗争转变到总的斗争与武装冲突,实行游击战争,建立苏维埃,与闽西的苏维埃区域相呼应”。由此,党在漳属各地农村的工作更加活跃。同年12月13日,漳州南乡和北乡的工农武装整编为闽南工农游击队第一支队,支队长王占春、政委李金发。但是,支队在游击活动中没有发动群众进行斗争,近一年中,队伍仅由20人发展到37人。1931年12月,邓子恢到漳州传达厦门中心市委有关纠正第一支队单纯军事观点的错误问题。而后党领导第一支队在漳浦、漳州、南靖一带乡村发动群众开展抗租、抗债、抗“飞机捐”的斗争,发展农民协会,很快改变这一地区的斗争形势,为靖和浦红色区域的建立创造有利条件。1932年3月,由红一军团的红三军、红四军和红五军团的红十军组成的东路军东征福建。毛泽东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的身份随军直接指挥。4月1日,东路军总部抵达长汀。中共闽粤赣省委和福建省苏维埃政府联合召开配合中央红军攻打漳州的紧急会议。东路军领导也出席会议。4月10日,红一军团攻克龙岩县城。14日,红五军团与红一军团在龙岩会合,随即于19日向漳州进击,在天宝山一带歼灭敌张贞部主力第四十九师大部,缴获飞机两架。20日晨,攻占漳州城,并相继进占石码、长泰、漳浦、云霄等地。在中共闽粤赣省委和福建省苏维埃政府的指导和红军东路军的支持下,漳州工人代表大会在漳州城召开,会后即成立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由王占春任主席。在革委会领导下,漳州市成立工人、学生和商界等群众组织,广大群众掀起拥军、参军和筹款支前的热潮。闽南工农游击队第一支队所属部队在与红军配合作战中迅速发展到5个大队,随后扩编为闽南红军独立第三团,冯翼飞任团长,王占春兼政委。漳州中心县委领导漳浦小山城周围百里地区农民分田分谷子,开展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创建了(南)靖、(平)和、(漳)浦苏区。
  1932年6月上旬,中央红军撤离漳州,回师中央苏区。1933年8月间,红三团在靖和浦边区开展大范围的游击活动,打土豪,分米谷,镇压反动分子,恢复红色政权。1934年3月,靖和浦苏区各乡村成立分田委员会,贫苦农民分得土地。红三团与饶和浦游击队在五寨会师,再次打开靖和浦苏区通向饶和浦苏区的通道。
  此外,闽南地方党组织还在安(溪)南(安)永(春)地区领导群众进一步开辟安南永红色区域。早在1928年8月,朱德曾率领红四军第一、三纵队从闽西出击闽中,进入永春、大田、德化地区。12月,中共永春县委组织一支30多人的游击队,开始安南永边区的游击斗争。1930年2月,永春西区鳌峰召开鳌峰工农兵代表会议,成立鳌峰苏维埃政府。同年底,为加强安南永地区党的领导,福建省委先后派许依华、翁成金到这一地区巡视,并建立中共安南永边界特别区委,李南金任书记。1932年1月,省委又派陈凤伍、庄毓英等去安溪工作。5月,闽南工农游击队第二支队成立,由陈凤伍任支队长,庄毓英任政委。这时正值中央红军东征漳州,游击队及时开辟以安溪县彭圩等乡村为中心的游击地区,普遍发展农会组织。中央红军撤离漳州后,第二支队又积极配合红三团主动出击,打击地方反动武装。1932年11月,中共安溪县委扩大改组为安溪中心县委,李剑光任书记。安溪中心县委和红二支队积极巩固和扩大安溪游击区,还消灭永春县达埔、伏溪等地的反动地方武装,开辟新的游击区。1933年8月25日,安溪县革命委员会成立,李剑光任主席,安南永游击区由此发展成为闽南的一块苏区。
  1934年1月21日,“福建事变”失败后,安溪中心县委趁国民党军立足未稳之时,部署红二支队和区乡武装主动出击,恢复东溪、官桥、黄口等老游击区。安溪中心县委成立分田委员会,在三个区进行分田。翻身的青年农民踊跃参加游击队,展开武装斗争,进而打通安溪、南安、永春、德化4县的红色区域。这是该地区武装割据发展最为迅速有效的时期。游击区军民牵制敌军两个师,对配合中央红军的反“围剿”作出贡献。此后,红三团在中共闽粤边区特委领导下,坚持闽粤边区的游击战争,并开辟云(霄)平(和)诏(安)苏维埃地区。红军长征后,闽南红色区域转入三年游击战争。
  五、闽赣省苏维埃政府
  1932年10月,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第一、三、五军团和红二十二军由朱德总司令和周恩来总政委率领,东进入闽,以巩固和扩大中央苏区东北部地区的苏维埃红色区域。10月18日、19日,红军接连攻克黎川、建宁、泰宁3个县城。次年5月,建黎泰地区普遍建立县、区、乡的苏维埃政权和地方武装,开展土地革命。
  1933年1月,闽北红军独立师与中央红军第二十二军在光泽会师,赣东北的红十军与朱德率领的红三军团在贵溪上清宫会师并配合作战,分别开辟金溪、资溪、邵武、光泽、贵溪、将乐一带红色区域,使闽北苏区、赣东北苏区和中央苏区连成一片。为加强对这一“中央苏区的战略锁匙”的新红色区域的领导,中央决定成立闽赣省,同时委派顾作霖任省委书记,负责组建中共闽赣省委,并从中央和赣东北抽调大批干部参加闽赣省的筹建工作。1933年4月26日,中央人民委员会第四十次常会决议建立闽赣省革命委员会,以邵式平、顾作霖、余泽鸿、毛泽民、肖劲光、周建屏、黄道、薛子正、方志纯等25人为革命委员会委员,邵式平任主席。5月上旬,闽赣省工农兵临时代表大会在黎川湖坊召开,闽赣省革命委员会正式宣告成立,邵式平任主席。革委会所属各部,由毛泽民任财政部长,钟世斌任土地部长,罗日运任劳动部代部长,曾昭铭任内务部长,钟光来任裁判部长,胡德兰任教育部长,陈桓任文化部长,杨树兰任女工部长,杨良生任肃反委员会主席兼保卫局长,黄政生任工农检查部长。各群众团体组织分别由吴华友任省总工会主席,刘帮华任团省委书记,陈丕显任省少共儿童局书记。不久,中共闽赣省委正式成立,顾作霖任书记,顾作霖、邵式平、黄道、刘炳龙、刘帮华任常委,肖劲光、方志纯等为委员。闽赣省军区则由肖劲光任司令员兼政委。
  1933年7月1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以红三军团(缺红六师)为主与红七军团的第十九师组成东方作战军,并由东方军统一指挥闽西主力红军第三十四师和闽赣省军区、福建省军区所属红军地方武装。东方军在闽西北转战数千里,开辟新的苏区,并协助地方建立苏维埃政权,开展土地革命,组建红色地方武装,巩固和发展了闽赣省苏区。9月下旬,国民党军“围剿”中央苏区的北路部队攻陷黎川,中共闽赣省委和省革命委员会机关转移到福建的建宁。
  1933年12月11日,闽赣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建宁县城文庙召开。周恩来、朱德出席大会并作报告。大会决定撤销闽赣省革命委员会,正式成立闽赣省苏维埃政府,邵武平任主席。闽赣省军区司令员为叶剑英。大会还选出闽赣省出席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代表37人。
  1933年底,蒋系国民党军8个师从江西进入闽北,进攻南平一线反蒋抗日的福建人民革命政府的十九路军。邵武、光泽县城失守后,闽北分区因与闽赣省的联系中断,重新划归闽浙赣省领导。1934年1月间,在福建人民革命政府将要失败之际,东方军再次入闽进攻沙县、尤溪,并挺进将乐,逼走将乐的国民党驻军刘和鼎部。红七军团六十一团驻守将乐,协助地方政府开辟新区。2月18日,将乐县革命委员会和将乐城市区革命委员会宣告成立。
  1934年5月,建宁县城失陷,中共闽赣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以及省军区机关转移到建宁的都上村。接着,闽赣省北部各县相继失陷,中央又将原福建省的宁化、清流、归化、泉上、彭湃5县划归闽赣省管辖。8月,闽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和省军区机关迁至宁化县城。因顾作霖、邵式平他调,由赖昌作和杨道明、宋清泉分任省委书记、政府主席和军区司令员。
  中央红军长征后,闽赣省党、政、军机关于1934年12月撤到泉上、枫溪、安远等地,开始进行三年游击战争。1935年5月,闽赣省委和闽赣红军新编第一团转移到永泰、仙游交界的紫山,省军区司令员宋清泉、政治部主任彭祜和参谋长徐江汉叛变投敌,继任的省委书记钟循仁被害,仅政府主席杨道明等少数人突围。历经二年的艰苦斗争,先后辖建宁、黎川、泰宁、崇安、光泽、邵武、建阳、崇浦、广浦、广丰、上饶、上广、资溪、贵南、铅山、东方、建东、金南、黎南、宁化、清流、归化、彭湃、泉上、将乐、沙县等共26个县的闽赣省苏维埃政府至此结束。
  六、闽东苏维埃政府
  大革命失败前后,福建闽东地区仅有个别共产党员分别在宁德、连江、福安等地活动,党的基础比较薄弱。1928年7月,中共福建临时省委提出,在闽东以福安为中心创建一块红色区域。此后一年中,中共福安、连江县委在农村积极开展组织农会等活动。1931年4月至10月,中共福州中心市委3次派遣熟悉闽西农村工作的邓子恢先后去福安、连江,指导两县县委把工作中心从城镇转向农村。闽东地区各县农村抗租、抗债、抗粮、抗捐、抗税的“五抗”斗争普遍开展。
  1932年4月16日,中共中央指示福州中心市委加强对福安、连江农村斗争的领导,开创新的苏维埃区域。为此,市委书记陶铸亲临福安、连江指导工作,市委也先后派出叶飞、江平、曾志、赖金彪、苏阿德、任铁峰等加强闽东地区党的领导,并成立福安中心县委。6月下旬,闽东工农游击第十三支队在连江官坂合山村成立。这个支队转战在连、罗交界的山区,开辟以长龙、合山为中心的小块红色区域。随后,连罗地区成立闽东工农游击第九支队。9月,在福安成立闽东工农游击第一支队。在红色武装的推动和影响下,闽东各地党组织还发动农民,广泛组织具有民间色彩的自卫组织红带会,人数超过10万人。1933年春荒季节,福安中心县委领导各县农民打土豪、分粮食,进一步开辟红色区域,扩大红色武装。1933年6月,中共寿宁县委和闽东第一个红色政权寿宁县革命委员会成立,范浚任书记,范铁民任主席。6月27日,叶飞、颜阿艺领导宁德县工农赤卫队和红带会农民发动“霍童暴动”,成立闽东工农游击第三支队。8月1日,福安县革命委员会成立,詹如柏任主席。10月,闽东工农游击第五、第七支队分别在福安和寿宁成立。
  1933年11月初,中共福安中心县委决定利用国民党十九路军发动“福建事变”,闽东地区反革命力量暂时削弱的有利时机,在闽东发动全区性农民武装暴动,建立红色政权,进行土地革命。年底前,闽东工农游击第十三支队攻占连江县透堡,成立闽东第一个乡级苏维埃政府,支队也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第十三游击总队,杨而菖任总队长兼政委。游击总队随即攻克连江筱埕镇,建立筱埕、马鼻等10多个乡村苏维埃政府。1934年1月,第十三游击总队又扩建为闽东工农红军第十三独立团,魏耿任团长,陈祥榕任政委。接着,连江县工农兵代表大会在透堡召开,连江县苏维埃政府宣告成立,林孝吉任主席。同年1月7日,詹如柏、叶飞率领闽东工农游击第一、五支队和福安地区赤卫队,不发一枪,占领闽东沿海重镇赛岐,全面开辟福安、霞浦两县的红色区域。随后,闽东工农游击第一、第五支队组建为闽东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团,任铁峰任团长,叶飞任政委。第二独立团曾两度围攻霞浦县城,占领柘洋和福鼎县重镇秦屿以及寿宁县南阳镇。福安地区先后开辟面积达三四百里的红色区域。
  1934年2月,闽东工农兵第一次代表大会在福安县柏柱洋召开,正式成立闽东苏维埃政府,马立峰任主席,叶秀藩任副主席,张少廉任秘书长;下设土地、财政、粮食、军事、文化、肃反等职能机构。闽东苏维埃政府共辖福霞、安德、安福、福寿、霞鼎、连罗6个县苏维埃政府、42个区及800多个乡村苏维埃政府。
  1934年3月,中共福州市委巡视员苏达和连罗县委领导人魏耿、杨挺英、张瑞财等,在罗源飞竹乡仓前村召开群众大会,宣布成立罗源县苏维埃政府,阮在永任主席。1934年5月中旬,任铁峰、叶飞率闽东工农红军独立第二团进击福鼎沿海重镇秦屿,击溃守敌。同月,霞浦、福鼎、泰顺(浙江省辖)三县边区成立霞鼎泰县苏维埃政府,吴有庆任主席。7月,福鼎县瑞云乡成立该县第一个畲族乡苏维埃政府。
  闽东苏维埃政府大力开展土地革命斗争,使全区五六十万贫苦农民分到土地。闽东苏区不仅把闽东7个县连成一片,而且发展到古田、屏南一带,形成拥有11个县、1.1万平方公里的红色区域,全区有地方武装5000多人。闽东苏维埃政权发展达到鼎盛时期。
  1934年3月,中共福州中心市委在福州被敌人破坏,闽东党组织同上级党组织暂时失去联系。为加强和统一闽东党的领导工作,正在闽东指导工作的叶飞、苏达,于6月底在福安县柏柱洋主持召开中共福安、连江两个中心县委领导人的联席会议,决定成立中共闽东临时特委,苏达任书记。连罗县苏维埃政府也于6月成立。临时特委加强对红色地方武装的发展和领导,大力巩固土地革命的胜利成果。霞浦建立闽东工农红军第十独立团。福鼎、霞浦、连江沿海建立3支海上游击队,霞浦西洋岛还建立闽东工农红军独立二团海上游击独立营,从而控制闽东的海上交通运输,支援苏区革命斗争。
  1934年8月14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闽东工农红军第十三独立团和罗源赤卫队配合下攻克罗源县城;继续北上的先遣队又和闽东红军第二独立团在宁德赤溪会师。9月,在先遣队给予人员和武器弹药的支援下,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在宁德支提寺成立,冯品泰任师长,叶飞任政委。独立师随即在闽东游击第十一支队的配合下攻占周宁县城关,建立周墩苏维埃政府。随后,又在宁(德)罗(源)古(田)地区歼灭几股民团,开辟宁罗古新的苏维埃地区。
  1934年冬,中央红军北上后,闽、浙两省国民党军3万多人纠集各县保安团队和民团全面“围剿”闽东苏区。当时,在中央“左”倾冒险主义路线影响下,以特委书记詹如柏为首的中共临时闽东特委作出“保卫苏区决死战”的错误决策,致使红军遭受挫折,独立师二团团长潘伯成英勇牺牲。1935年1月上旬,叶飞在福安洋面山主持召开中共闽东临时特委紧急会议,基本上扭转死守硬拼的战略指导方针,决定在打击敌人嚣张气焰后,全面转入游击战。闽东独立师与赤卫军共两千多人,当即在福安彭家山、刘坪的平山岔伏击敌新八师4个团,毙伤敌军500多人。这是独立师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战斗。之后,马立峰、范式人率独立师一部留在福安坚持斗争;叶飞、赖金标率独立师500多人转移至苏区外围开展游击战。赖金标在宁德官岭村作战时牺牲。国民党反动武装侵占苏区后,勾结地主豪绅组织“清乡队”、“还乡团”,疯狂进行烧杀抢掠。仅福安县被全部烧毁的革命基点村就有133个,房屋34000多间,全家被杀绝的达5600多户。苏区斗争空前残酷。马立峰不幸被叛徒杀害;詹如柏也因叛徒出卖在寿宁被捕,在福安赛岐牺牲。独立师师长冯品泰动摇通敌,中共闽东临时特委果断地除去这一隐患。叶秀藩、范式人、许旺、阮英平等领导人分别在福寿、霞浦、柘洋、宁德等地领导苏区军民坚持斗争;独立师则坚持在周墩、宁德等地开展斗争。
  1935年4月,闽东的国民党军大部分撤走。独立师在叶飞、范式人、许旺、阮英平率领下,在霞鼎、福寿、宁屏和闽浙边地区相继歼敌共数百人,鼓舞了苏区军民的斗志。闽东独立师四团(陈挺任团长)、三团先后成立,闽东苏区形势开始好转。
  1935年5月,闽东苏维埃政府副主席叶秀藩因被叛徒出卖,在寿宁县官宅村遭敌围攻而牺牲。由于临时特委多数委员先后牺牲,临时特委在寿宁县含溪村重建领导机构,由叶飞任书记。临时特委决定改变斗争策略,实行“白皮红心”政策,派遣革命同志担任保甲长,与敌周旋,进行交通联络,情报搜集,并保护革命群众;抓土豪、筹款和对商人的政策也作了相应改变,从而解决红军给养、枪弹、药品等方面的困难。闽东独立师改编为3个纵队,执行武装政治工作队的任务,军事行动和群众工作、筹款相结合,积极恢复老苏区,并且波浪式地向外发展新苏区。苏区形势进一步好转。
  1935年8月,中共闽东特委在柘荣县楮坪正式成立,叶飞任书记。特委下设霞鼎、福寿、鼎平、宁古4个中心县委及其所属的14个县委。特委还在寿宁垄岗设福寿办事处,范式人兼任书记,负责恢复老苏区的工作;在宁德梅坑设宁古屏办事处,阮英平兼任书记,负责发展新区的工作。
  1935年10月5日,红军挺进师在寿宁县郑家坑与闽东独立师会师。此后,红军挺进师与闽东独立师联合粉碎国民党军两次大规模的“清剿”;并在纵横700多里的40多个县广泛开展游击斗争,恢复和保存许多老苏区,直到抗日战争开始。
  第二节 主要政事
  一、开展土地革命
  土地革命是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有的地区则是在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暴动取得胜利的基础上立即实行打土豪分田地。苏区贫苦农民一般都经历过对地主阶级、土豪劣绅各种形式的群众斗争,都有一定的阶级觉悟和阶级斗争经验,迫切要求取得土地。福建苏区最早实行土地革命的是1928年永定暴动胜利后的溪南区,有10多个乡村的2万多贫苦农民获得土地。到1929年8月前,初创的闽西苏区在以龙岩、永定、上杭为中心的广大农村,实现土地还家的农民达80万,分配土地100万亩。闽北苏区党组织早在1930年5月1日崇安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前,就领导一些地区实行土地革命。到1934年10月,先后有60万农民分得土地。闽东苏区则在1934年春后完成全区60万人口的土地分配。
  在土地政策方面,福建苏区主要依据1928年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土地政纲。在此基础上,闽西苏区在毛泽东、邓子恢等指导下,创造出一些新的土地革命经验,充实了土地政策的某些具体内容。一是提出“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的分田原则,不打乱再平分,简化了分田的方法,加快分配土地进度。二是完善党的“六大”制定的土地政策,如对大小地主和富农区别对待,只没收富农多余的土地,不过重打击富农;土地分配以原耕田为基础,抽多补少,按人口平均分配;打击中等以上商业资产阶级,保护商业和城乡小商人;对在乡地主酌量分给土地,给生活出路。三是确立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在土地革命的开始阶段,分配后的土地所有权不属于农民,仍归苏维埃政府所有。在毛泽东指导下,闽西苏维埃政府于1931年4月1日发布的《土地委员会扩大会决议案》中明确规定:“农民领得田地即为自己所有,有权转租或变卖抵押”,“田地山林分配给农民之后,死亡的不收回,新生的不再补”,从而确定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从所有制方面初步解放农村的生产力。
  在李立三和王明“左”倾错误影响下,苏区的土地革命曾经出现过一些偏差,主要是混淆阶级阵线,侵犯中农利益;否认富农在不同革命阶段的不同态度,过重地打击富农、地主,不给地主以生活出路;在苏区开展了“左”的查田查阶级运动。这些偏差在土地革命中产生了某些消极作用。
  二、进行经济和文化建设
  福建苏区地处贫困的偏僻山区,原先的生产、生活和文化状况十分落后。它的经济和文化建设是在土地革命取得胜利和不断打破国民党当局经济封锁的基础上恢复和发展起来的。因此,苏区是支援革命战争的巩固的后方,它具有在战争条件下发展经济、文化,巩固红色政权,改善人民生活,从而服务战争的战时经济的特点。
  (一)工业
  由于革命斗争的需要,苏区工业主要是军事工业。1930年3月,闽西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就在闽西各地陆续创建一批小型兵工厂;同年8月,又建立规模较大的闽西红军兵工厂,毛泽民任厂长,1931年冬改名为福建军区兵工厂。1932年4月,中央红军攻克漳州,该厂补充了一批缴获来的军工设备,生产能力得到提高。1933年初,与新建的中央兵工厂合并,福建苏区另又创建福建军区修械所。闽北苏区于1930年2月在崇安创建第一个兵工厂,工人仅40多名;发展到1934年,该厂已具有每月造子弹十四五万发、小型炸弹和地雷1万枚的生产能力。此外,苏区还相应设立炸药厂、硝厂,为兵工厂提供炸药。闽东苏区于1933年10月在连江透堡创办小规模的制枪厂和一批枪械修造厂、炸药厂和军服厂。服务于军事需要的工业还有以下各类工厂:
  红军被服厂:1929年3月红军进入长汀后,以原国民党郭凤鸣部被服厂为基础创办。1932年改为中央被服厂第二分厂,有工人300多名。
  中华织布厂:1930年夏,由汀城9家个体纺织厂组建而成,有织布机、手摇纺纱机100多台,工人300多人,月产布匹和医用纱布共18000多匹。
  红军斗笠厂:1931年冬在汀城创建,工人100多人,月产军用斗笠6000顶。1932年冬,毛泽东曾视察该厂,指示工人改进斗笠式样。1933年又招工100多人,年产斗笠20多万顶。
  红军印刷厂:原为私营的毛铭新印刷所,该所在1927年9月曾为南昌起义军服务。1929年3月红军入闽后,为红军和苏维埃政府印刷一系列重要文件。1931年底,在汀州改建为红军印刷厂,曾承印闽粤赣省委主办的《红旗》周报和少共中央的《青年实话》,后者发行量达25000册;还曾承印套色马克思、列宁画像和军用地图。1933年改厂名为《青年实话》印刷所。
  濯田炼铁厂:1932年在长汀濯田建立,有工人100多名,日产生铁1.5吨,供军需和民用。
  长汀造船厂:1932年春在长汀县水口建立,有工人100多名,日产木船1艘。
  长汀熔银厂:1932年3月建于汀城,由中华苏维埃银行福建分行领导。该厂负责将收购、缴获的金银首饰回炉铸成金条、银块,上交国库。
  苏维埃政府根据革命战争和人民生活的需要,还创办和发展公营的民用工业。闽西苏区主要有硝盐厂、造纸厂、纺织厂、冶炼厂、农具厂、烟厂、樟脑厂、砖瓦厂、石灰厂等。硝盐厂熬制的硝盐解决了苏区人民的食盐困难问题,打破国民党当局的食盐封锁。闽北苏区政府也创办一批硝盐厂。造纸是闽北、闽西山区农民一项重要的传统手工业,苏维埃政府很重视它的恢复和发展。长汀宣成原先纸槽并不多,后来迅速发展到250座,工人多达1500人,年产纸2万多担。中央苏区临时中央政府在长汀开设中华商业公司造纸厂,产品远销广东汕头、潮州等地。闽北苏区的造纸业也有发展,仅崇安坑口一带就有92座纸槽,1000多名工人。此外,苏区政府还在没收当地军阀、官僚所有的工厂的基础上创办一批公营企业。
  苏区私营工业尤其是私营手工业,在苏区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苏区政府重视保护私营工业,制定有关保护私营工商业的政策和法令。早在1930年5月,闽西苏维埃政府就在其第9号布告中作出规定:私人的工厂、商店除因亏本而倒闭的,均须开门营业,政府予以保护。闽北苏维埃政府也制定和推行保护私营工商业的政策,商人只要不违反苏维埃政府法令,准许自由经营。这些政策保证了苏区私营工业的恢复和发展,对繁荣苏区经济起了重大作用。
  闽西苏区还广泛组织各个行业的生产合作社,有效地推动以合作社为主要形式的手工业的发展。1930年5月以后,闽西苏维埃政府先后颁布有关合作社的条例等文告,为创办合作社、开展合作运动制定方针、政策。
  苏区各类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迅速发展,造纸、织布、炼铁、铸锅、石灰、农具、竹木器、硝盐、煤炭等合作社遍及苏区城镇。仅汀州就有50多个生产合作社,社员5000多人。
  (二)农业
  土地革命初步解放了苏区农村的生产力,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很高,但由于国民党军队连年军事“清剿”,加之大批青壮年参加红军,农村劳力普遍不足。为迅速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苏区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取得显著成效。
  组织生产互助为解决劳力和耕牛、农具不足,政府发动群众组织劳动互助社、犁牛合作社和耕牛队,开展耕种互助运动。劳动互助社坚持自愿互利原则,调剂劳力按工计资,不拿现钱,秋后结算。犁牛合作社则属集体所有性质,它把没收的地主豪绅和富农多余的耕牛、农具作为社员集体所有,由群众合股购买。犁牛合作社对红军家属实行包干代耕,从种到收全由代耕者负责,或根据实际需要派工代耕,使红军战士在前线安心作战。
  奖励开荒,兴修水利为鼓励农民开荒,扩大种植面积,闽西苏维埃政府规定,新开荒地一律归开垦人使用10年,免收6年土地税;还对开荒有成绩者,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闽北苏维埃政府规定,贫农、雇农、中农开垦的荒田免交3年土地税,富农免交1年土地税。1933年6月,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号召消灭6万亩荒地。长汀的新桥、大埔、汀东、濯田、水口等区都超额完成任务。红坊区获得省苏维埃政府奖给的光荣匾和1头耕牛,并与大埔、新桥等区一起获得“生产战线上的模范区”光荣称号。
  苏维埃政府十分重视苏区农村的水利建设。闽西苏区在1930年就把兴修水利列入土地法令,规定了管理水利工作的机构和实施要求。费用较大的水利工程由政府酌情在土地税项目中拨款给予补贴。长汀、汀东两县于1933年共兴修陂圳1096条,其中新开的有数十条。闽北苏维埃政府也于1932年7月间发动苏区各级政府开展水利宣传周活动,并在8月份的水利工作运动月中,动员苏区农民修建堤坝、圳、塘等水利设施,取得很大成绩。
  发展多种经营苏维埃政府除大力抓好稻谷生产外,还重视多种经营。闽西苏维埃政府于1931年4月4日发布第十二号布告,规定苏区的农业政策之一是:“一切生产品切实保护,并积极鼓励种植各种农产品,发展社会经济。”因此,苏区的杂粮、蔬菜、棉花、竹木、烟茶、畜牧等多种生产都得到恢复和发展,为苏区的工业生产和生活必需品提供原料。
  提供支农信贷为了帮助苏区农民发展生产,解决生产资金困难,闽西和闽北苏维埃政府工农银行和信用合作社,积极向农民提供优惠的农业贷款,发展农业生产和组织生产合作社,或直接由银行投资兴办生产合作社。农业贷款使贫苦农民有能力购买肥料、种子、农具,调动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三)财政金融
  苏维埃政权建立后,根据革命战争和建设的需要,立即着手摧毁国民党政权的财政金融体系,建立苏区新的财政金融体系,从而统一财政金融,推动苏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闽西苏维埃政府重视筹集民间资金,创办群众性合作形式的信用合作社。信用合作社也开设储款业务。1930年3月,闽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制订《合作社条例》、《借贷条例》。信用合作社的工作重点是解决入社社员生产、生活方面的临时困难。1929年夏收季节,闽西苏区缺钱的农民被迫向米商贱卖新谷,蒙受损失。信用合作社为农民解决低息贷款和卖米买货的“剪刀差”问题,保障农民的利益。
  随着苏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信用合作社的普遍建立,闽西工农银行于1930年11月7日在龙岩成立,阮山任行长。闽西苏维埃政府制订《闽西工农银行章程》,规定银行的任务是调剂金融,保存现金,发展社会经济,实行低利借贷。银行的营业范围有存款、放款、汇兑、买期票、买卖金银、发行纸币、铸造铜片、进出口贸易、储蓄和保险等。银行资本当时仅为20万元,除向工农群众募股外,各类合作社、粮食调剂局、党政机关以及工作人员均须购买股票。各县还成立闽西工农银行分行,各区、乡设立代理机构。1931年9月,闽西工农银行迁入汀州城。1932年3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成立。同年4月,在汀州成立国家银行福建分行,闽西工农银行仍继续营业。闽西工农银行于1930年11月25日曾发行暂行纸币,并一再明令废止国民党政府的法币、劣质币,群众可用法币、劣质币向银行设在各地的兑换处兑换新币。闽西苏区使用国家银行统一的国币后,闽西工农银行发行的纸币仍继续使用,并逐步收回。
  闽北分区于1931年冬在大安成立赣东北省苏维埃银行闽北分行,各县建立支行和兑换所。闽北苏维埃政府除发动群众集股外,还从财政缴获中拨出一部分款物给银行作为发展基金。1932年1月,闽北银行开始发行纸币,次年1月又开始铸造银元。为便于开展对外贸易,闽北银行还于1932年3月发行50元、100元的兑换票,国民党统治区的商人可以用兑换票在苏区对外贸易处购买出口物资,从而促进苏区进出口贸易的开展。
  由于苏区城乡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府制订各种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合理的税收制度。农业税方面,除粮食税外还征收山林税。汀州市则结合本地具体情况规定:红军家属按优待条件免税;雇农本身及其妻子也都免税;收入虽已达到税额,但仍不能维持一家生活的贫农,得由乡苏维埃政府批准给予免税;遇到灾害或遭到国民党军队摧残者,酌情免税或减税;因改良种子和耕作方法而增收的部分免征税收;垦荒地收获的农产品免税3年。工商税方面,为鼓励发展工业生产,暂时免收工业税,只收商业税。汀州市于1932年前根据闽西苏维埃政府颁布的《税则条例》,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规定,商店按资本大小、盈利多少缴纳累进税,纳税的重点对象是富商,保护中、小商人的合法经营并适当抑制大商业资本的膨胀;资本在200元以下的肩挑小贩一律免纳税收。1932年7月14日以后,按照(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暂行税则》,将税收分为14等,征税率为6%~25%。关税方面,苏维埃政府为了调节苏区物资的进出口,保护和促进苏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保障苏区人民的生活,实行自主的关税制度和政策。此外,苏维埃政府还把没收地主、官僚掌管的公产、茶山、矿山等向社会出租,并征收租金。
  苏维埃政府为解决在战争环境和苏区分割状态下财政金融各自为政、管理混乱的问题,作了很大努力。政府一再强调要执行统一的财政金融规章制度,厉行财政核算制度,严格财政纪律,健全各级财政金融组织,培养财政金融干部。苏区的财政金融工作为革命战争和经济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四)商业
  由于战争环境和国民党政府的经济封锁,苏区的工业品和日用品一度奇缺,而土特产又难以出口,造成这两方面物价的“剪刀差”现象。因此,苏维埃政府十分重视商业和对外贸易的恢复和发展,尽力扭转苏区商业冷落、工业缩小、工人失业及整个社会经济衰退的局面。闽西苏区的汀州城成为中央苏区的商业中心,被誉为“红色小上海”。
  苏维埃政府大力投资兴办公营商业。在闽西、闽北、闽东、闽赣等苏区,主要是设立粮食调剂局和对外贸易局,兴办一部分商业公司和饮食、旅馆业等。粮食调剂局是闽西苏区经济工作上的具有重要意义的创造,对促进粮食生产、保障粮食供应、稳定粮食价格起了重要作用。它的做法主要是:在新谷上市时,以高于市价1/3的价格向农民大量购进谷子,待三五个月后谷价上涨,再以原价的九五折粜还原主;当米价跌落时,调剂局则向市场高价购进米谷,运到粮价高的地方出售,调节粮食周转。这些措施有效地保护农民种粮的利益,遏制粮商的投机,平抑粮价。闽西苏区粮食调剂局的经验受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肯定和重视,并在中央苏区内普遍推广。
  苏区公营商业的另一重要方面是对外贸易。苏维埃政府设立对外贸易局,负责苏区与国民党统治区的商品流通业务。闽西苏区早在1930年就成立闽西工农通讯社,除主管苏区与中央的联系等工作外,还负责运输进出苏区的物资。1933年2月,临时中央政府发出训令,要求苏区各县建立国民经济部和所属的对外贸易局。于是,福建各个苏区的对外贸易机构都逐步建立和健全起来,努力开展对国民党统治地区的进出口业务,打破国民党当局的经济封锁,促进苏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苏区除公营商业外,还重视发展合作社商业。合作社商业是由群众自愿集资兴办的集体所有制性质的商业单位,其经营宗旨在于促进苏区辖境内的商品流通,抵制投机商操纵市场,维护群众经济利益,方便群众生活。合作社的门类有消费合作社、粮食合作社和其他商业性质的合作社。1930年3月,闽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关于《经济政策决议案》所发布的《合作社条例》,就加入合作社的对象、分红比例、合作社工作人员的产生、合作社免向政府缴纳所得税等问题作了规定。到1933年,闽西苏区加入各类合作社的社员近10万人。闽北苏区各地消费合作社的普遍发展则稍晚于闽西。合作社的资金除社员集股外,还可以向银行或信用社贷款。苏区除了有大量的消费合作社外,广大农民群众为了保护自身种粮利益,调节粮食供销,还自愿集股创办大量的粮食合作社。闽西苏区各县在1933年时绝大多数乡都建立粮食合作社。闽北苏区的粮食合作社则是从1933年开始发展起来。此后,苏区群众为了买卖生产生活资料、农产品和手工业品,还自愿集资组成各类相关的商业合作社,从而减少商人的中间剥削,维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
  苏维埃政府也充分重视私营商业。苏区的经济成分主要是私营经济和农村圩场的个体经济,因此,政府对私营经济实行保护政策。商人只要遵守苏维埃政府的有关政策、法令,允许自由贸易,不得侵犯他们的正当利益。
  (五)交通邮电业
  1931年10月,闽西苏维埃政府交通总局从永定虎岗迁址汀州。1932年3月,开通长汀至瑞金、城关至河田的电话线路,福建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省军区、省保卫局以及汀州市委与市苏维埃政府、长汀县委与县苏维埃政府、兆征县苏维埃政府等都通了电话。1933年6月,苏区临时中央政府决定建设15条快速邮电线,其中福建有4条,即瑞金一汀州、汀州—河田一旧县一白沙、白沙一上杭一永定、白沙一龙岩。闽西苏区使用的邮票为1932*年5月1日中央邮政总局印制、发行的苏区邮票,有半分、1分、2分、3分、8分、1角、3角、5角和欠资邮票等。由于革命斗争的需要,为了沟通与国民党统治区的邮政,在汀州同时保留原长汀县邮政局。
  (六)文化教育事业
  福建的苏维埃政府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积极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早在1930年3月和8月,闽西的土地革命正在深入发展之际,闽西苏维埃政府先后通过《文化问题决议案》和《闽西苏维埃政府文化教育委员会之决议案》等文件,确定苏区文化教育的方针和措施。为此,各级苏维埃政府建立健全各级文化教育行政机构。闽西苏维埃政府文化委员会下设文化部,县苏维埃政府文化委员会下设文化科,区苏维埃政府设文化委员联席会,乡设乡苏维埃文化委员。1933年4月15日以后,闽西苏区按照中央教育人民委员会的指示,重新改组各级文化教育管理机构,在县、区教育部长、市教育科长及乡苏维埃政府之下设立教育委员会,具体负责领导文化教育工作。
  为了尽一切可能办好文化教育事业,苏维埃政府重视文化教育经费的筹集和开支。政府建立教育基金会,多渠道筹集教育基金,保证各级学校的教育经费。在经费开支上,强调专款专用和勤俭办教育的原则。闽西汀连县苏维埃政府把县土地税的十分之三充作教育经费,同时发动贫农团、工会、合作社、妇女会等群众团体募集教育基金。很多列宁小学利用祠堂、庙宇做校舍,师生自制教学用具,保证教学质量。
  苏维埃政府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在闽西苏区,6岁至14岁的男、女儿童必须进入各级苏维埃政府设立的高、初级劳动小学读书。随着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各区基本上都开办高级小学,各乡开办初级小学。课程除一般文化课外,高小增设军训、社会史、地理、珠算。闽北苏区也基本上普及小学教育,区、乡有列宁高级小学,村有列宁初级小学。
  苏维埃政府重视开展以扫除文盲为中心的群众性识字运动,以提高群众的文化水平和阶级觉悟。扫盲识字形式多样,有问字所、识字牌、识字班、读报团、看图识字、夜校、识字站、工农补习所等,根据条件灵活掌握。闽西苏区还编印多种工农识字课本、社会教育小册子和科学丛书,为群众提供扫盲识字的辅助读物。由于扫除文盲的工作坚持不懈,农村识字的群众普遍增加。到1934年1月,闽西苏区上杭县通贤区的文盲人数减少65%,其中能看报看杂志和识50~100个字的分别占原文盲数的11%和50%。才溪区全区8782人中,识50~100个字的占成人人口的30%,能看报、看杂志的占15%,不识字的仅占10%。闽北苏区的青壮年在识字运动中基本扫除了文盲。苏区城市设有各类工人补习夜校,由工会、合作社主办。夜校教材根据各行业的特点选编。
  苏区还通过设置俱乐部、列宁室等广大工农群众自我教育的组织形式,开展群众性的文艺活动,如组织音乐队、歌唱队、化装表演队等。苏区提倡革命的新文艺,其中红色歌谣成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在苏区广为流传,发挥教育群众的作用。闽西汀州市于1933年5月成立工农剧社;同年秋,福建省苏维埃剧团正式成立,演员从20多人发展到40多人。剧社和剧团经常在军民联欢会上演出,并深入乡村、前线,深受军民欢迎。
  为了培养教师,解决师资问题,闽西苏维埃政府还创办闽西列宁师范学校。闽北苏维埃政府在大安开办列宁师范学校。闽西苏区各县、区在教育委员会领导下,以乡为单位组织教师建立政治讨论会,以提高教师的思想和业务水平。闽西苏维埃政府还开设各种训练班,培训各种人才,学员对象有工人、教员、赤卫队员、游击队员、卫生队员、妇女干部、少先队工作人员等。
  出版事业是苏区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闽西苏区创办的报刊有30多种。闽西苏维埃政府机关报《红报》,中共闽北分区委和分区苏维埃政府联合创办(红色闽北》,中共闽东特委和闽东苏维埃政府机关报《闽东红旗》,在苏区党政军和广大群众中有很大的影响。闽西苏维埃政府于1931年秋还创办了列宁书局。
  (七)体育、卫生事业
  福建苏区在简陋的条件下大力开展体育运动,增强学生、红军和人民群众的体质。苏区各级政府设立体育工作领导机构,城乡的群众俱乐部也设体育委员会。列宁小学设体育股,负责在每周两节的体育课和课余时间开展儿童体育活动;少先队员每周集中一定时间进行军训或军事体育活动,如练习队列、枪法、刺杀、超越障碍、掷弹和跳远、跳高等。汀州市是福建苏区的体育运动中心,许多体育比赛、军事检阅都在这里举行。1932年5月1日至3日,福建省第一届游艺体育运动大会在汀州召开,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朱德、中共福建省委书记罗明、福建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张鼎.丞等参加开幕式。比赛项目有跳高、跳远、篮球、足球、赛跑、徒手操、刺枪、投弹、劈刀等。同年5月31日至6月1日,福建省少先队大检阅在列宁公园举行,朱德任总指挥。项目有军事操、游戏、野外演习和举枪动作。1933年3月和12月,福建省赤色体育运动大会和教育游艺大会分别在汀州举行。1933年4月1日,在瑞金举行福建、浙江、江西三省儿童团总检阅和军事体育比赛,福建代表队获得好成绩。
  苏区的医疗卫生工作在各级苏维埃政府卫生委员会领导下,逐步开展起来。苏区的红军医院同时为工农群众服务。苏区政府十分重视吸收和发动本地的中草药医生参加地方的医疗卫生工作,还组织区、乡群众和民间医生成立药材合作社,动员群众采集药源广泛的中草药。闽西、闽北、闽东苏区在这些方面都取得很大的成绩,较好地解决苏区群众缺医少药的困难。
  三、动员人民支援革命战争
  为保卫土地革命胜利果实,保卫苏区,抗击国民党当局的血腥镇压,苏区政府在动员人民支援红军、支援革命战争方面作出巨大的贡献。
  (一)动员人民参加红军
  在土地革命取得胜利和苏区不断扩大,经济建设顺利发展的形势下,又经苏区政府的教育和动员,苏区人民踊跃参加红军,革命热情十分高涨。闽西苏区各县参加红军的人数都在数千人到万人以上。宁化(含彭湃、泉上)从1932年3月至1934年10月,全县有13777人参加红军。许多党、团支部全体党、团员和全县县、区苏维埃政府主席、少先队队长都集体报名参加红军,妻送郎、父母送子、兄弟同参军、父子携手上战场的动人事迹难以胜数。许多区都曾获得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授予的扩红工作“光荣模范区”的金字匾额。上杭县从1929年到1934年期间,全县参加工农红军和外出参加革命工作的达15254人。才溪全区有3000多人参加红军,占全区青壮年的80%以上,成为扩大红军的“光荣模范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杭是全国著名的“将军县”,才溪则是“九军十八师”的将军之乡。长汀县在整个革命战争期间共有17200多人参加红军。仅在1934年1~4月就有3214人参加红军;在“红五月”扩大红军运动的13天里,又有800多人参加红军。为此,苏区临时中央政府授予“红色五月扩大红军的模范长汀县”奖旗。
  (二)动员人民献粮献谷
  在党和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苏区人民的生产热情空前高涨,工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群众生活得到明显改善。为了保证红军的粮食供给,支援红军作战,在苏维埃政府的教育、动员下,苏区人民自觉地节约粮食,把余粮献给或借给苏维埃政府。宁化县是中央苏区献粮献谷最多的红色地区之一。宁化县土地较肥沃,有“闽西乌克兰”之称。1933年3月,宁化县禾口区翻身农民在数天内就借出稻谷245石,大部分群众都不要政府的借谷票,认为支援红军吃粮是应该的,坚决不要政府归还。为粉碎国民党军的第五次“围剿”,1934年3月,宁化县人民献粮献谷共30000多担;4月到8月止,宁化人民又借给苏维埃政府谷子34000多担。下巫坊、横锁、武层等区被誉为“模范区”,受到《红色中华)的表扬。禾口区大路乡一位红军妻子主动借出谷子9担。她说:“我愿意自已节省一点,好让红军吃饱饭,打胜仗。”
  (三)组织后勤支援队伍
  在苏维埃政府动员和组织下,苏区人民积极参加运输队、担架队,保证前线红军给养和伤病员的运送。宁化县苏维埃政府组织的粮食运输队,有一次多达5000多人;1934年1月30日至2月2日,宁化县城有1300多名妇女踊跃参加运输队,其中多数是小脚女人。1934年4月间,清流县嵩溪、林畲的数百名赤少队员组成运输队,为红军运输弹药、粮食。苏区红军医院由于接受伤员任务紧急,看护人员不足,群众自愿参与看护伤员,表现出热爱红军、救死扶伤的革命精神。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政府志

《福建省志·政府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福建的历史源远流长,从旧石器时代起先民们就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出可与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相媲美的昙石山文化。秦时,无诸自称闽越王,建立福建第一个地方政权。此后政权、建制几经变动,至陈永定年间(557~559年),福建产生了历史上第一个省级建制“闽州”。福建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艰难曲折的革命斗争中,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