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闽西南坳陷带(永梅坳陷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地质矿产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6149
颗粒名称: 二、闽西南坳陷带(永梅坳陷带)
分类号: P54
页数: 2
页码: 11-12
摘要: 本文记述了闽西南坳陷带位于福建西南部,是叠加在加里东褶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坳陷带。主要地层为晚古生代至三叠纪,褶皱、断裂均很发育,并有华力西-印支期花岗岩侵入。可划分为三个二级构造单元,分别是明溪-武平坳陷、胡坊-永定隆起和大田-龙岩坳陷。断裂构造以北东-北北东向为主,其次为北西向和南北向。
关键词: 福建省 区域地质 地质构造

内容

位于福建西南部,北以宁化至南平一线与闽西北隆起带相接,东以政和—大埔断裂带与闽东火山断陷带相邻,往西南延人广东省。闽西南坳陷带是叠加在加里东褶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坳陷带,主要有晚古生代至三叠纪地层组成,褶皱、断裂均很发育,并有华力西-印支期花岗岩侵入。基底出露震旦系和下古生界浅变质岩,属复理石沉积,中生代为磨拉石型沉积,但晚三叠世和早侏罗世地层中,多处发现含海相瓣鳃类之沉积层,可能为广东东江冒地槽之一部分。该坳陷带可划分三个二级构造单元。
  (一)明溪—武平坳陷
  简称西部坳陷,北以长汀—明溪一线与闽西北隆起带相邻,东与胡坊—永定隆起平行相接,向南延入广东,呈北东向带状分布,长220公里,宽30~60公里。基底为震旦纪和早古生代地层,震旦系为浅变质之砂泥质复理式建造,下古生界亦为浅海相复理式建造。坳陷由晚古生代至三叠纪地层组成,上泥盆统和下石炭统为粗碎屑岩建造;中、上石炭统和下二叠统栖霞组,均为碳酸盐岩建造,文笔山组为砂泥质建造,童子岩组和翠屏山组为含煤细碎屑岩建造,其它均为钙、硅泥岩建造。这些地层呈北东向长条状分布,褶皱断裂发育,并有华力西期片麻状花岗岩侵入。褶皱有复式向斜3个、复式背斜2个及1个穹窿构造。即泉上-长汀复式向斜,清流-武平复式背斜,桃溪穹窿构造,明溪-龙井复式向斜,宣和复式背斜及连城-上杭复式向斜。
  (二)胡坊—永定隆起
  位于明溪—武平坳陷与大田—龙岩坳陷之间。该隆起南部出露下震旦统楼子坝群,已形成混合岩和混合花岗岩;北部和东缘出露下古生界;其余地区被燕山早期胡坊、古田及小陶之黑云母花岗岩及似斑状花岗岩所占据。但在永安加福安砂等地仍有较大面积的上古生界出露,其余仅在局部地方残留有震旦系和下古生界。加福、安砂地区的上古生界以复式向斜出现,褶曲走向北北东,叠加在下古生界同方向褶皱之上。这些也是福建重要的产煤地区之一。
  (三)大田—龙岩坳陷
  简称东部坳陷,位于政和—大埔断裂带西侧,东与闽东火山断坳带相邻,西与胡坊—永定隆起相接,向南延入广东。基底为震旦纪和早古生代地层,岩性及建造与前述明溪—武平坳陷之基底相同,唯早古生代地层厚度变化大,粒度变细。该坳陷由晚泥盆世-晚三叠世地层组成,岩性、建造与前述明溪—武平坳陷相似,但沉积厚度增大,火山活动增加,褶皱断裂更加强烈,形成一系列较紧密的复式背、向斜构造,甚至倒转。华力西-印支期石英闪长岩和花岗岩侵入。其褶皱有3个复式向斜、2个复式背斜。即沙县—永安复式向斜,南平—万安复式背斜,广平—龙岩复式向斜,太华—长塔复式背斜及大田复式向斜。
  闽西南坳陷之断裂构造较为发育,以北东-北北东向为主,其次为北西向和南北向。北东—北北东断裂有:浦城—武平断裂带、政和—大埔断裂带及永安安砂、沙县湖源、漳平西埔、龙岩苏邦等断裂。北西向断裂有永安—晋江和上杭—云霄断裂带。南北向断裂有将乐—华安断裂带及泰宁—龙岩断裂带。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地质矿产志

《福建省志·地质矿产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重点记述清宣统三年至1990年福建省地质矿产事业的发展变化情况。由概述、专业内容共三章18节及有关图、表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