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闽西北隆起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地质矿产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6145
颗粒名称: 一、闽西北隆起带
分类号: P54
页数: 3
页码: 9-11
摘要: 本文记述了闽西北隆起带地质复杂,由变质岩系组成,经多阶段构造运动影响,有紧密褶皱和断裂。主要构造单元包括邵武—建宁坳陷、浦城—洋源隆起和松溪—建西坳陷。地层包括震旦系、下古生界等,经历了多期沉积和变质。中生代以断块活动和火山喷发为主。总之,闽西北隆起带经历了多期构造演化,地质特征丰富多样。
关键词: 福建省 区域地质 地质构造

内容

包括武夷山北段和鹫峰山以西的大部分地区,东以政和-大埔断裂与相邻单元为界,南以大致宁化—南平一线与闽西南坳陷带相接,向北、向西分别与浙、赣接壤。闽西北隆起带由元古代至早古生代巨厚的变质岩系组成。前震旦纪,本区处于地槽下沉阶段,沉积厚逾9000米的下部陆屑建造;自早震旦世晚期,受澄江运动影响,逐渐形成北东东-北东向的隆起和坳陷。其中央是一个相对隆起带,两侧分别为坳陷带。在坳陷带中,沉积了厚近万米的震旦系-下古生界火山复理式和复理式建造。其中,西部坳陷带的震旦系厚7900米,火山岩为钙碱性系列;东部坳陷带的震旦系厚大于9000米,火山岩为拉斑系列和钙碱性系列。
  奥陶纪末的加里东运动,导致本带强烈的褶皱、断裂活动、区域变质作用和岩浆活动,并结束了地槽的活动历史。褶皱构造以紧密线形的复式褶皱为主,走向北东东—北东,次级倒转褶曲也较发育。断裂构造以崇安—石城和政和—大埔断裂为代表,并以其为热轴,相应形成崇安—宁化和政和—南平两条变质岩带。
  加里东运动之后,本带大部分地区隆起遭受剥蚀,普遍缺失泥盆纪及早石炭世的地层。但在某些凹陷部位,如光泽司前、将乐、建阳虞墩、建瓯房村口等地,仍有晚古生代海相沉积。至少,自石炭纪至二叠纪,海水曾一度漫延到本带的许多地区,形成超覆,但厚度较薄,并由于受华力西和印支运动的影响,再一次地剧烈隆起而遭受剥蚀,多呈零星残留于断陷带中。
  印支运动,使本来不厚的盖层全面褶皱而剥蚀殆尽。嗣后,在一系列断裂带和山间坳陷中,沉积了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含煤建造;晚侏罗世则以大规模的岩浆活动为特征;白垩纪时,构造变动由盛而衰,岩浆活动微弱,断裂活动由原来的压剪性转为一度的张性,从而突出断陷活动的特征。在某些断裂的一侧,形成断陷盆地,堆积一套红色碎屑岩,虽其盆地范围不大,但沉积厚度却相当可观。
  喜马拉雅运动,本带处于隆升背景。第四纪以来,本带仍处于上升,广泛发育的V型谷、急流瀑布、频繁的弱震、石崩和滑坡等,说明在挽近时期其构造活动较为强烈。
  (一)邵武—建宁坳陷
  位于崇安—石城断裂以西的武夷山地区,向西、向北与江西接壤。该坳陷主要出露震旦系和下古生界变质岩,而最老地层麻源群仅见于光泽新甸。震旦系广泛分布,为各种变粒岩夹片岩、黄铁矿层及含钙硅质岩,总厚6890米。下古生界邵武五福羊—泰宁神下呈狭窄带状出露,为云母石英片岩、石墨片岩、石墨石英岩、石英岩、变质砂岩、粉砂岩及千枚岩等,厚大于2330米。盖层不很发育,仅于光泽司前残存上泥盆统,厚大于599米,但在江西境内有石炭至二叠系分布。中生代沉积,主要沿崇安-石城断裂分布。
  褶皱发育,较重要的有邵武五福羊—泰宁神下复向斜和光泽新甸-建宁里心复背斜。断裂构造以走向北东、北北东为主,多数是燕山期块断活动的产物。北东向断裂有邵武莲塘—建宁里心断裂带,由莲塘、桂林及里心断裂组成;北北东向断裂:有崇安桐木关—建宁伊家断裂带,光泽—武平断裂带。
  (二)浦城—洋源隆起
  西以崇安—石城断裂为界与邵武—建宁坳陷相连,东以浦城—武平断裂与松溪—建西坳陷为邻。其东北端延入浙江,西南端在将乐洋源一带倾伏。该隆起大面积出露麻源群,岩性以各种片岩、变粒岩为主,夹变质中基性和中酸性火山岩及石墨层,总厚大于9642米,原岩为火山砂泥质(陆屑)建造。震旦系分布于西部近崇安—石城断裂一带,主要为黑云斜长变粒岩、各类片岩,上部偶夹薄层钙硅质岩,并夹酸性及中酸性火山岩,总厚大于3800米,原岩为火山复理式建造。下古生界仅分布于将乐一带,为变质砂岩、粉砂岩及千枚岩,夹少量大理岩及黄铁矿,厚1166米,为砂泥质复理式建造。此外,盖层不发育,仅于将乐、建阳虞墩等地见零星分布的上古生界。中生代为类磨拉石建造堆积,以及中小型花岗岩侵入和火山喷发。
  浦城—洋源隆起由三个线形褶皱形成,即建阳五峰岗—邵武卫闽复背斜,建阳南岭—邵武洪墩复向斜,松溪寺坑-明溪枫溪复背斜。总的轴向为北东东—北东,并显示向东南方向凸出的弧形。
  断裂构造主要有两组,一组走向北东-北东东,另一组走向南北。前者多是燕山旋回以来断块活动的产物,后者至少从加里东期开始活动,对古生界和侏罗系沉积建造和岩浆活动都有显著的控制。北东向断裂有崇安—石城断裂带和浦城—武平断裂带。南北向断裂有将乐-华安断裂带和崇安星村—沙县金龙顶断裂带。
  (三)松溪—建西坳陷
  西侧以浦城—武平断裂带为界,东以政和—大埔断裂带北段与闽东火山断坳带相邻。该坳陷出现地层除西部有麻源群外,震旦系广泛分布,下部为迪口组之斜长变粒岩夹片岩及斜长角闪岩,厚大于5879米;上部为龙北溪组之绿色片岩、片岩及石英岩,厚3800米,属细碧角斑岩建造。上震旦统至下古生界分布于坳陷中心,为变粒岩和二云片岩,厚大于1462米,其中部分变粒岩原岩为角斑质凝灰岩。盖层不发育,仅于顺昌吴墩、建瓯房村口处之断裂中见有上古生界,中生代含煤建造亦见于断陷带中。本带褶皱不发育,有建瓯复向斜、松溪洋墩—建瓯南雅复背斜,政和—建瓯大历复向斜。断裂构造很发育,有北东、北北东向及后期之南北向及北西向之断裂。
  北东—北北东向断裂:有政和—大埔断裂带和建瓯附近断裂带。政和—大埔断裂带,分布于政和、南平东、忙溪、大田、漳平及龙岩东一带,西南端延入广东,属丽水—海丰断裂的一部分,全长390公里,宽20公里左右,总体走向30~50度。由一系列平行分布倾向东南的陡倾角断裂组成,也是福建东、西部构造单元的分界线。南北向断裂:有浦城—永泰嵩口断裂带,长240公里,宽12公里。北西向断裂:有松溪—宁德断裂带和顺昌—闽清断裂带。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地质矿产志

《福建省志·地质矿产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重点记述清宣统三年至1990年福建省地质矿产事业的发展变化情况。由概述、专业内容共三章18节及有关图、表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