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地质构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地质矿产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614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地质构造
分类号: P54
页数: 6
页码: 8-13
摘要: 本文记述了邵武—建宁坳陷是闽西北隆起带内的一个二级构造单元,主要出露震旦系和下古生界变质岩系。该区域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
关键词: 福建省 区域地质 地质构造

内容

福建位于华南褶皱系东部。泥盆纪前处于地槽阶段,奥陶纪末开始转为准地台阶段,早侏罗世以来又进入濒太平洋大陆边缘活动带阶段。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中,形成多种类型的沉积建造,多旋回的构造运动,多期次的岩浆活动,多期的变质作用,构成复杂的构造,它们主要呈北东向延伸。
  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已有关于福建大地构造的论述,葛利普在《中国地质》一文中,曾将福建划为华夏古陆的一部分。民国34年(1945年)黄汲清将福建划归加里东褶皱带。1950年李四光将福建划为亚洲大陆东部向东南突出的三列边缘弧中闽南弧的一部分,并于1970年将福建武夷山、戴云诸山脉划属新华夏系第二个巨大的隆起带的部分和东西向南岭带的一部分。1960年陈国达将福建划为地洼区。1963年福建省地质局和江西省地质局合编的1:100万福州幅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将福建省大地构造单元划分为,一级构造单元南华后加里东准地台;二级构造单元华夏台隆;三级构造单元有四:即遂(昌)建(瓯)台拱,永(安)梅(县)上古台陷,浙闽粤中断陷及闽东滨海台拱。1974年张文佑将福建划为华力西褶皱带。1980年任纪舜等将福建划为华南褶皱系和东南沿海褶皱系的一部分。1980年郭令智等将福建大地构造划分为武夷云开加里东期古岛弧褶皱带、政和-大埔加里东俯冲带、闽西南-粤东海西印支期弧间盆地和浙闽粤沿海燕山期火山弧系等构造单元。1982年边效曾等将福建的大地构造划为闽北加里东隆起区、闽西南海西凹陷区、闽东沿海中生代火山岩活动带等单元。此外,1980年福建区测队编制的1:50万福建省构造体系图及说明书及1985年《福建省区域地质志》区域地质构造篇,也从不同角度对福建的地质构造进行较系统总结,提高了研究程度。
  福建的构造单元划分为:闽西北隆起带、闽西南坳陷带、闽东火山断坳带三个一级构造单元。进而划分若干个隆起和坳陷和断陷二级构造单元。在二级构造单元内,又进一步依据其所形成的主要褶皱,划分为一系列复式背斜和复式向斜。
  构造单元划分如下:
  I、闽西北隆起带
  I₁、邵武—建宁坳陷I₂、浦城—洋源隆起I₃、松溪—建西坳陷
  Ⅱ、闽西南坳陷带(永梅坳陷)
  Ⅱ₁、明溪—武平坳陷
  Ⅱ₁A、泉上—长汀复式向斜Ⅱ₁B、清流—武平复式背斜Ⅱ₁C、明溪—龙井复式向斜Ⅱ₁D、宣和复式背斜Ⅱ₁E、连城—上杭复式向斜Ⅱ₂、胡坊—永定隆起Ⅱ₃、大田—龙岩坳陷
  Ⅱ₃A、沙县—永定复式向斜Ⅱ₃B、南平—万安复式背斜Ⅱ₃C、广平—龙岩复式向斜Ⅱ₃D、太华—长塔复式背斜Ⅱ₃E、大田复式向斜
  Ⅲ、闽东火山断坳带
  Ⅲ₁、屏南—梅林断陷带Ⅲ₂、周宁—华安断隆带Ⅲ₃、福鼎—云霄断陷带Ⅲ₄、闽东南沿海构造带
  一、闽西北隆起带
  包括武夷山北段和鹫峰山以西的大部分地区,东以政和-大埔断裂与相邻单元为界,南以大致宁化—南平一线与闽西南坳陷带相接,向北、向西分别与浙、赣接壤。闽西北隆起带由元古代至早古生代巨厚的变质岩系组成。前震旦纪,本区处于地槽下沉阶段,沉积厚逾9000米的下部陆屑建造;自早震旦世晚期,受澄江运动影响,逐渐形成北东东-北东向的隆起和坳陷。其中央是一个相对隆起带,两侧分别为坳陷带。在坳陷带中,沉积了厚近万米的震旦系-下古生界火山复理式和复理式建造。其中,西部坳陷带的震旦系厚7900米,火山岩为钙碱性系列;东部坳陷带的震旦系厚大于9000米,火山岩为拉斑系列和钙碱性系列。
  奥陶纪末的加里东运动,导致本带强烈的褶皱、断裂活动、区域变质作用和岩浆活动,并结束了地槽的活动历史。褶皱构造以紧密线形的复式褶皱为主,走向北东东—北东,次级倒转褶曲也较发育。断裂构造以崇安—石城和政和—大埔断裂为代表,并以其为热轴,相应形成崇安—宁化和政和—南平两条变质岩带。
  加里东运动之后,本带大部分地区隆起遭受剥蚀,普遍缺失泥盆纪及早石炭世的地层。但在某些凹陷部位,如光泽司前、将乐、建阳虞墩、建瓯房村口等地,仍有晚古生代海相沉积。至少,自石炭纪至二叠纪,海水曾一度漫延到本带的许多地区,形成超覆,但厚度较薄,并由于受华力西和印支运动的影响,再一次地剧烈隆起而遭受剥蚀,多呈零星残留于断陷带中。
  印支运动,使本来不厚的盖层全面褶皱而剥蚀殆尽。嗣后,在一系列断裂带和山间坳陷中,沉积了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含煤建造;晚侏罗世则以大规模的岩浆活动为特征;白垩纪时,构造变动由盛而衰,岩浆活动微弱,断裂活动由原来的压剪性转为一度的张性,从而突出断陷活动的特征。在某些断裂的一侧,形成断陷盆地,堆积一套红色碎屑岩,虽其盆地范围不大,但沉积厚度却相当可观。
  喜马拉雅运动,本带处于隆升背景。第四纪以来,本带仍处于上升,广泛发育的V型谷、急流瀑布、频繁的弱震、石崩和滑坡等,说明在挽近时期其构造活动较为强烈。
  (一)邵武—建宁坳陷
  位于崇安—石城断裂以西的武夷山地区,向西、向北与江西接壤。该坳陷主要出露震旦系和下古生界变质岩,而最老地层麻源群仅见于光泽新甸。震旦系广泛分布,为各种变粒岩夹片岩、黄铁矿层及含钙硅质岩,总厚6890米。下古生界邵武五福羊—泰宁神下呈狭窄带状出露,为云母石英片岩、石墨片岩、石墨石英岩、石英岩、变质砂岩、粉砂岩及千枚岩等,厚大于2330米。盖层不很发育,仅于光泽司前残存上泥盆统,厚大于599米,但在江西境内有石炭至二叠系分布。中生代沉积,主要沿崇安-石城断裂分布。
  褶皱发育,较重要的有邵武五福羊—泰宁神下复向斜和光泽新甸-建宁里心复背斜。断裂构造以走向北东、北北东为主,多数是燕山期块断活动的产物。北东向断裂有邵武莲塘—建宁里心断裂带,由莲塘、桂林及里心断裂组成;北北东向断裂:有崇安桐木关—建宁伊家断裂带,光泽—武平断裂带。
  (二)浦城—洋源隆起
  西以崇安—石城断裂为界与邵武—建宁坳陷相连,东以浦城—武平断裂与松溪—建西坳陷为邻。其东北端延入浙江,西南端在将乐洋源一带倾伏。该隆起大面积出露麻源群,岩性以各种片岩、变粒岩为主,夹变质中基性和中酸性火山岩及石墨层,总厚大于9642米,原岩为火山砂泥质(陆屑)建造。震旦系分布于西部近崇安—石城断裂一带,主要为黑云斜长变粒岩、各类片岩,上部偶夹薄层钙硅质岩,并夹酸性及中酸性火山岩,总厚大于3800米,原岩为火山复理式建造。下古生界仅分布于将乐一带,为变质砂岩、粉砂岩及千枚岩,夹少量大理岩及黄铁矿,厚1166米,为砂泥质复理式建造。此外,盖层不发育,仅于将乐、建阳虞墩等地见零星分布的上古生界。中生代为类磨拉石建造堆积,以及中小型花岗岩侵入和火山喷发。
  浦城—洋源隆起由三个线形褶皱形成,即建阳五峰岗—邵武卫闽复背斜,建阳南岭—邵武洪墩复向斜,松溪寺坑-明溪枫溪复背斜。总的轴向为北东东—北东,并显示向东南方向凸出的弧形。
  断裂构造主要有两组,一组走向北东-北东东,另一组走向南北。前者多是燕山旋回以来断块活动的产物,后者至少从加里东期开始活动,对古生界和侏罗系沉积建造和岩浆活动都有显著的控制。北东向断裂有崇安—石城断裂带和浦城—武平断裂带。南北向断裂有将乐-华安断裂带和崇安星村—沙县金龙顶断裂带。
  (三)松溪—建西坳陷
  西侧以浦城—武平断裂带为界,东以政和—大埔断裂带北段与闽东火山断坳带相邻。该坳陷出现地层除西部有麻源群外,震旦系广泛分布,下部为迪口组之斜长变粒岩夹片岩及斜长角闪岩,厚大于5879米;上部为龙北溪组之绿色片岩、片岩及石英岩,厚3800米,属细碧角斑岩建造。上震旦统至下古生界分布于坳陷中心,为变粒岩和二云片岩,厚大于1462米,其中部分变粒岩原岩为角斑质凝灰岩。盖层不发育,仅于顺昌吴墩、建瓯房村口处之断裂中见有上古生界,中生代含煤建造亦见于断陷带中。本带褶皱不发育,有建瓯复向斜、松溪洋墩—建瓯南雅复背斜,政和—建瓯大历复向斜。断裂构造很发育,有北东、北北东向及后期之南北向及北西向之断裂。
  北东—北北东向断裂:有政和—大埔断裂带和建瓯附近断裂带。政和—大埔断裂带,分布于政和、南平东、忙溪、大田、漳平及龙岩东一带,西南端延入广东,属丽水—海丰断裂的一部分,全长390公里,宽20公里左右,总体走向30~50度。由一系列平行分布倾向东南的陡倾角断裂组成,也是福建东、西部构造单元的分界线。南北向断裂:有浦城—永泰嵩口断裂带,长240公里,宽12公里。北西向断裂:有松溪—宁德断裂带和顺昌—闽清断裂带。
  二、闽西南坳陷带(永梅坳陷带)
  位于福建西南部,北以宁化至南平一线与闽西北隆起带相接,东以政和—大埔断裂带与闽东火山断陷带相邻,往西南延人广东省。闽西南坳陷带是叠加在加里东褶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坳陷带,主要有晚古生代至三叠纪地层组成,褶皱、断裂均很发育,并有华力西-印支期花岗岩侵入。基底出露震旦系和下古生界浅变质岩,属复理石沉积,中生代为磨拉石型沉积,但晚三叠世和早侏罗世地层中,多处发现含海相瓣鳃类之沉积层,可能为广东东江冒地槽之一部分。该坳陷带可划分三个二级构造单元。
  (一)明溪—武平坳陷
  简称西部坳陷,北以长汀—明溪一线与闽西北隆起带相邻,东与胡坊—永定隆起平行相接,向南延入广东,呈北东向带状分布,长220公里,宽30~60公里。基底为震旦纪和早古生代地层,震旦系为浅变质之砂泥质复理式建造,下古生界亦为浅海相复理式建造。坳陷由晚古生代至三叠纪地层组成,上泥盆统和下石炭统为粗碎屑岩建造;中、上石炭统和下二叠统栖霞组,均为碳酸盐岩建造,文笔山组为砂泥质建造,童子岩组和翠屏山组为含煤细碎屑岩建造,其它均为钙、硅泥岩建造。这些地层呈北东向长条状分布,褶皱断裂发育,并有华力西期片麻状花岗岩侵入。褶皱有复式向斜3个、复式背斜2个及1个穹窿构造。即泉上-长汀复式向斜,清流-武平复式背斜,桃溪穹窿构造,明溪-龙井复式向斜,宣和复式背斜及连城-上杭复式向斜。
  (二)胡坊—永定隆起
  位于明溪—武平坳陷与大田—龙岩坳陷之间。该隆起南部出露下震旦统楼子坝群,已形成混合岩和混合花岗岩;北部和东缘出露下古生界;其余地区被燕山早期胡坊、古田及小陶之黑云母花岗岩及似斑状花岗岩所占据。但在永安加福安砂等地仍有较大面积的上古生界出露,其余仅在局部地方残留有震旦系和下古生界。加福、安砂地区的上古生界以复式向斜出现,褶曲走向北北东,叠加在下古生界同方向褶皱之上。这些也是福建重要的产煤地区之一。
  (三)大田—龙岩坳陷
  简称东部坳陷,位于政和—大埔断裂带西侧,东与闽东火山断坳带相邻,西与胡坊—永定隆起相接,向南延入广东。基底为震旦纪和早古生代地层,岩性及建造与前述明溪—武平坳陷之基底相同,唯早古生代地层厚度变化大,粒度变细。该坳陷由晚泥盆世-晚三叠世地层组成,岩性、建造与前述明溪—武平坳陷相似,但沉积厚度增大,火山活动增加,褶皱断裂更加强烈,形成一系列较紧密的复式背、向斜构造,甚至倒转。华力西-印支期石英闪长岩和花岗岩侵入。其褶皱有3个复式向斜、2个复式背斜。即沙县—永安复式向斜,南平—万安复式背斜,广平—龙岩复式向斜,太华—长塔复式背斜及大田复式向斜。
  闽西南坳陷之断裂构造较为发育,以北东-北北东向为主,其次为北西向和南北向。北东—北北东断裂有:浦城—武平断裂带、政和—大埔断裂带及永安安砂、沙县湖源、漳平西埔、龙岩苏邦等断裂。北西向断裂有永安—晋江和上杭—云霄断裂带。南北向断裂有将乐—华安断裂带及泰宁—龙岩断裂带。
  三、闽东火山断场带
  位于福建东部,西以政和—大埔断裂带为界,北入浙江,南延广东。该带是在加里东和华力西—印支坳褶的基础上,经燕山运动发生大规模断陷和坳陷,造成厚度较大的晚侏罗和早白垩世大规模的火山喷发,构成浙闽粤火山带之一部分。在燕山早期时,沿构造带发生强烈的区域变质作用和混合岩化作用,形成变质岩带。同时,还有强烈的岩浆活动,形成燕山早、晚期的岩体带。基底局部出露下元古界、震旦系—下古生界变质岩和石炭系-三叠系地层。盖层为上第三系沉积岩和玄武岩零星分布。可划分为屏南—梅林断陷带、周宁—华安断隆带、福鼎—云霄断陷带及闽东南沿海构造带等四个次一级构造单元。
  (一)屏南—梅林断陷带
  位于政和—大埔断裂带东侧,呈北东向长条状分布,长约400公里,宽15~20公里。其地层由下、中侏罗统陆相碎屑岩和上侏罗统、下白垩统火山岩组成。
  (二)周宁—华安断隆带
  位于屏南—梅林断陷带东,并平行分布,长达400公里,宽10~35公里。以断续出露大面积的前中生代地层和燕山期黑云母花岗岩大规模侵入为特征。基底地层分布在该带的中心,出露有麻源群、龙北溪组、下古生界、石炭系、二叠系及溪口组、文宾山组。这些地层褶皱强烈,断裂发育。
  (三)福鼎—云霄断陷带
  位于周宁—华安断隆带东侧,西以福安—南靖断裂带为界,东与沿海构造带相邻,呈北东向带状展布,长480公里,宽50~80公里,是福建最主要的火山喷发带。由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中酸性火山岩组成,梨山组、长林组分布在该带的两侧,而南园组则是该带的主要组成部分,石帽山群横跨在该带之上。该带火山构造极为发育,分布有上百个火山机构或喷发中心,并组成十几个大型破火山组合体,呈串珠状分布,构成火山喷发带。基底地层出露零星有:下-中石炭统复理式沉积、大隆组、溪口组、文宾山组等。
  (四)闽东南沿海构造带
  位于福建东南沿海,以往称闽东南沿海变质带,呈北东向长条状分布,西以长乐—东山断裂带为界,与上述断陷带相邻,东濒台湾海峡,北起马祖,往西南经晋江、东山、延入广东南澳岛,宽38~58公里,长达400余公里,为中生代低压型区域变质带。其地层为文宾山组和梨山组,以及上侏罗统片理化火山岩及变质较深的各种片岩和变粒岩,该带褶皱呈线状复式背形,断裂也较发育,变质带广泛发育低绿片岩相、高绿片岩相和低角闪岩相,呈带状由西北向东南依次变质作用递增的特点。混合岩化强烈,混合岩、混合花岗岩广泛出露,并有变质交代的二长花岗岩侵入。此外,还有燕山早、晚期黑云母花岗岩及晶洞钾长花岗岩侵入。
  平潭—南澳复式背形构造:位于近海一侧的岛屿与半岛地区。从平潭岛、福清高山,经莆田忠门、惠安崇武、晋江等半岛、金门岛、龙海深澳、漳浦古雷、东山岛,向南延入广东南澳岛,北东走向呈“S”弧形弯曲,长375公里,宽10~25公里,核部由混合花岗岩组成,两翼基本对称分布各种混合岩、变粒岩及片岩。
  闽东火山断坳带之断裂构造较为发育,主要为北东向和北西向,次为东西向和南北向,再次为北北东向和北东东向。北东向断裂有:政和—大埔断裂带、福安—南靖断裂带、长乐—东山断裂带。北西向断裂有:松溪—宁德断裂带、顺昌—闽清断裂带、永安—晋江断裂带、上杭—云霄断裂带。南北向断裂有:浦城—永泰嵩口断裂带、寿宁—连江断裂带。东西向断裂有:柘荣—建阳徐市断裂带、罗源—明溪断裂带、仙游—漳平断裂带、厦门—南靖断裂带。北北东向断裂有:福鼎白琳—莆田笏石断裂带、松溪—南靖断裂带,北东东向断裂有:古田—上杭断裂带、闽江口—永定断裂带。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地质矿产志

《福建省志·地质矿产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重点记述清宣统三年至1990年福建省地质矿产事业的发展变化情况。由概述、专业内容共三章18节及有关图、表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