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地质矿产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6142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P562.57
页数: 6
页码: 1-6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地层发育齐全,岩石类型复杂,包括沉积岩、变质岩地层和火山岩地层。侵入活动期有多个阶段,变质岩地层包括元古界的麻源群和上侏罗统南园组。福建省的地壳演化经历了多个时期,矿业历史悠久,但古代地质矿产调查情况未见史料记载。现代地质矿产调查始于清宣统三年,并在民国时期进行了多次调查,逐渐明确了福建的地质和矿产情况。
关键词: 福建省 概述

内容

福建省地层,除志留系、中下泥盆统和下第三系缺失外,从元古界至第四系发育比较齐全。岩石类型复杂,沉积岩、变质岩地层的总和以及火山岩地层出露面积,各占全省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本省地层属华南地层区,地层分区性明显。北部及西北部以元古代变质岩地层为主。中部及西南部出露震旦纪至晚白垩世的浅变质岩、沉积岩及火山岩地层,尤以晚古生代沉积地层发育较齐全,古生物化石较为丰富。其中,石炭纪至早二叠世地层,为石灰岩、无烟煤、铁矿、锰矿、铅锌矿的重要含矿层位。政和至广东大埔一线以东的福建东部地区,则以大面积出露的晚侏罗-早白垩世陆相火山岩地层占主导地位,其岩性复杂,厚逾万米,是研究中国东南沿海中生代火山岩地层的重要地区之一。上第三系及第四系地层分布零星,在沿海一带较为发育,由基性火山岩、沉积岩及海相、陆相松散沉积物组成。福建地层自元古界至第四系共建立11个系56个岩石地层单位。通过调查,基本查明了各时代地层的岩性特征、沉积特征、古生物特征以及岩相古地理面貌和有关矿产的时、空分布。
  福建侵入岩出露面积40316平方公里,约占陆地面积33%。侵入活动期有加里东期、华力西一印支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其中,燕山期不仅规模大,且有多阶段和多次侵入活动。全省侵入岩岩类齐全,有超基性、基性、中性、中酸性、酸性、碱性等。其中,中酸性和酸性岩类占97%以上。花岗岩类中除了广泛分布的黑云母花岗岩外,还有十分独特的晶洞钾长花岗岩。各期侵入岩多沿一定方向呈带状分布。
  福建变质岩地层包括元古界麻源群至上侏罗统南园组,变质时期可分为加里东、印支和燕山三个时期。
  福建大地构造位于华南褶皱系的东部,其地壳演化时期划分为:扬子和加里东时期,全省处于地槽阶段;华力西和印支时期,转变为准地台阶段;燕山时期进入濒太平洋边缘活动带阶段;喜马拉雅时期,全省处于相对稳定阶段。福建地质构造单元划分为:省内一级单元有闽西北隆起带、闽西南坳陷带和闽东火山断坳带;二级单元有10个;三级单元有10个。全省深断裂带有6条,大断裂带有15条。
  福建矿业有着久远的历史,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欧冶子曾铸剑于松溪湛卢山。福建省考古资料证实,在崇安县发掘出的汉代古城址——崇安城村,有冶铁作坊遗址和冶铁炉遗迹多处。宋、明时期矿业甚为兴盛。然而有关福建省古代地质矿产调查的情况未见史料记载。
  福建省现代地质矿产调查始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日本东京地学协会地质、地理学会会员数人,调查中国各地矿产、物产及风土人情。其中野田势次郎、山根新次等人在福建的闽西南、闽南、闽江流域及闽西北进行调查,其结果发表在《支那地学报告书》中。
  民国2年(1913年),中华民国政府农商部派梁津、陆钦颐来闽调查各地矿产,历时五年。民国6年,梁、陆两人在毛秉成配合下,合著《福建矿务志略》一书,对全省的煤、铁、锰、砂金、银、铅、锌、铜、黄铁矿、钼矿、钴土矿、锑矿、冻石矿(叶蜡石)、滑石、石墨、石灰岩、萤石、水晶、明矾石和瓷土矿等20个矿种进行记述。这是福建省最早的一部关于矿产资源及开采情况较系统、全面的论著。民国6年至民国18年,由于政局不稳,地质矿产工作曾一度停顿。民国18年至民国24年,政府计划修建铁路,由铁道部商请农矿部地质调查所,派员来闽对拟建的铁路沿线矿产、地质、地形、地势进行调查,于民国18年派谭锡畴、王绍文来闽调查昌福铁路(南昌—福州)沿线的地质矿产。自江西南昌开始调查,途经临川、南城、黎川,进入福建光泽、邵武,之后谭、王两人分别沿着富屯溪和建溪进行地质路线和矿产调查,而后会合于南平,再沿闽江沿岸至福州,历时近一年,于民国19年合著《昌福沿线地质矿产简略报告》;同年又派王恒升、李春昱两人调查京粤铁路(南京-广州)沿线地质与矿产,自南京出发经安徽、浙江两省由浦城入闽,沿途经崇安、建阳、建瓯至南平,于民国19年合著《京粤铁路线地质矿产报告》。其间王绍文曾于民国12年至民国13年间在赣南-闽西作过地质调查,因时间短促,自嫌观察不周,直至参与谭锡畴共同考察昌福铁路沿线地质矿产后,将旧稿加以补充修改,于民国19年发表《闽西赣南地质矿产报告》一文。民国22年,漳龙铁路(漳州—龙岩)筹备委员会邀请中央实业部地质调查所派员调查沿线地质矿产。调查所派侯德封、王日伦、张兆瑾三人来闽,通过年余工作,于民国24年合著《福建厦门龙岩间地质矿产简报》。民国24年中央实业部又派地质调查所谢家荣、程裕琪来闽调查安溪、永春、永泰等县地质矿产,于民国25年合著《福建安溪、永春、永泰地质矿产》。
  福建地质矿产经民国2年至民国24年间地质调查所多次派员来闽调查,已逐渐明了。但皆以矿产调查为目的,因时间仓促,不可能作进一步详细研究和更为广泛的调查,基础地质研究也不可能深入进行。即使如此,在一系列的著作中,对福建的地层层序也做了许多论述,其中下古生代罗峰溪千枚岩、泥盆石炭系南靖群、二叠纪栖霞灰岩、童子岩煤组(大羽植物煤组)、翠屏山组、侏罗纪梨山煤组、白垩系岭兜火山岩(群)等名称沿用至今。
  民国24年10月,福建省政府建设厅设立矿产事务所,这是省内首次建立专门从事地质矿产调查的机构,其职责为调查勘探矿产、矿业行政管理和举办矿产事业。主事者陈杲,工作人员有赵修晋、南延宗、严坤元、魏于铭、潘承祥、卢衍豪、李歧山等地质老前辈,对已知的重要矿床如安溪铁矿、厦门锰矿、永泰钼矿进行勘探,同时在永泰、莆田、永定、上杭、武平、南靖、平和、永安、沙县、古田、屏南、浦城、崇安等十余县进行地质矿产调查,著有《矿务汇刊第一号》(民国26年)载《福建永泰莆田二县地质矿产调查报告》(南延宗、严坤元,民国27年),《永定、上杭、武平三县地质矿产》(南延宗、严坤元、卢衍豪,民国26年),《南靖、平和二县地质矿产》(南延宗、严坤元,民国27年),《永安、沙县二县地质矿产》(严坤元、魏于铭,民国27年),《古田、屏南二县地质矿产》(潘承祥、谢培霖,民国27年),《浦城、崇安二县地质矿产》(严坤元、魏于铭,民国28年)七份报告,比较系统地叙述各县地质、地层和矿产资源情况。由于抗日战争爆发及当时拟将地质和矿业分开,民国27年矿产事务所停办。民国29年底,福建省政府建设厅设立地质土壤调查所,对全省地质矿产及土壤进行调查和研究。调查所成立的近十年间,每年有6~10批技术人员开展野外地质矿产和土壤调查,著有调查报告20份。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对福建省内主要铁矿如安溪潘田、华安洛阳、大田南坑,及煤矿如龙岩苏邦、永春天湖山、连城童子岩、永安曹远、邵武焦坑作了专题查和分析,对其远景作出初步估价,著有《福建安溪、漳平、永春、德化、大田等县铁矿》(周仁沾,民国35年)、《福建煤田》(周仁沾、杨锡光,民国35年)。论著中指出“本省主要造煤时期有二,一属二叠纪、一属侏罗纪”。除了地质专著对地质问题的论述外,在各“地质矿产”报告中,对老变质岩时代、上古生代灰岩时代和分布、二叠纪煤系地层分布范围、侏罗纪煤系沉积范围和特征、中生代火山岩层划分和展布、红砂岩层时代等问题都作了探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地质界前辈们经过三十八年的艰辛,踏遍福建省四十余个县的山山水水,进行野外地质矿产调查,对许多地质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描绘出福建地质的基本概貌,为福建地质工作的深入开展打下了基础。
  1949年,福建地质土壤调查所仅有丘捷、杨锡光、钟亦晓等人,同时由省人民政府工业厅调入赵修晋和测量人员,开展浦城铜矿、宁德铅锌矿野外调查工作。1952年,福建地质土壤调查所撤销,人员、仪器、资料全部合并于设在上海的华东上海地质处(该处于1953年合并于地质部)。1952年8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工业厅成立基建科,集中省内各类工程技术人员。同期由赵修晋和7名测量人员及陈天祥等20余人组成勘察队,队长陈天祥。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建省第一个地质勘察专业队伍。该队以选择厂址、地形测量和工程地质为主,开展了福州市新道、南平造纸厂、仙游糖厂、莆田糖厂、泉州糖厂、厦门电厂、漳州电厂、南安水库工程等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形测量等工作。同时开展上杭、连城铜矿调查。1953年9月该队改名为福建省人民政府工业厅资源勘察队,开展沿富屯溪小型水电站选址23处,对邵武焦坑煤矿、建瓯梨山煤矿、南平石灰岩矿进行地质普查工作,还对龙岩的煤矿和石灰岩以及漳浦、海澄、长乐等县的泥煤进行踏勘,对南平吉溪水电站工程地质进行勘测。1954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工业厅设立地质处,原资源勘察队改为地质勘察队,隶属地质处,历时二年,以矿产调查为主,职工发展到200余人,开展沙县、南平、顺昌、建瓯、清流、宁化等县的磷矿普查;建瓯梨山煤矿的普勘和深部钻探了解;邵武煤矿踏勘;永定、连城、长汀三县文笔山系中磷结核矿的评价;漳平高山煤矿和龙岩煤矿普查;安溪、漳平、龙岩铁矿踏勘;莆田、安溪、南安锰矿踏勘;顺昌铅锌矿和永泰钼矿踏勘;永定水晶矿踏勘;浦城、莆田、闽侯、长乐、永定、福安黄铁矿踏勘;华安石墨矿普查;顺昌、南平、龙岩的石灰岩普查;闽清瓷土矿踏勘等矿产资源的调查工作。编制30余份调查报告。1954年6月,在地质部普查委员会领导下,组建部301队(闽浙大队)四分队。技术业务方面受301队领导,行政受福建省工业厅地质处领导,开展宁德黄柏村天宝山铅锌矿、古田银场铅锌矿、屏南泮地铅锌矿的普查,以及对闽西、闽东、闽南的矿点进行调查。著有《301队第四分队1954年地质报告》、《福建省屏南县第六区泮地乡铅锌矿床简报》。
  1955年起,华东地质局在福建先后组建一系列地质队伍,到1957年底,地质部系统有11个地质队,职工人数2035人,其中各类技术人员253人,钻机14台,分布在全省各地,开展煤、铁、锰、铅锌、铜、钼、砂金、黄铁矿、磷、石墨、石灰岩、云母、水晶、叶蜡石、粘土等20余种矿产的普查勘探,为福建省地质工作的大发展创造了条件。
  1957年华东地质局福建办事处成立,代表华东地质局统一管理在福建省的地质队伍。在此基础上,1958年4月成立福建省地质局,受省人民委员会为主的省与地质部双重领导。当年地质局将地勘队伍按地区行政范围组建、归并为五个综合地质大队,分别承担南平地区、宁德地区、晋江地区、闽侯地区、漳州市、龙岩地区和三明地区地质勘探工作。按照“一煤、二铁、三有色”为重点矿种的方针,寻找富(矿石品位富)、近(靠近交通线)、浅(矿体埋藏浅)、易(选矿及开采容易)的矿产地。1958~1962年间,勘探龙岩翠屏山、苏邦,邵武焦坑,永春天湖山,漳平大坑4个煤矿区和潘田、洛阳二个中型铁矿床,找到马坑大型铁矿床和一批小型铁矿区,评价了特大型行洛坑钨矿,勘探莆田银坑和政和夏山二个中型铅型矿床,还完成一批小型铝、铜、铅锌矿产地的普查评价。非金属矿产勘查主要有:永安坑边和龙岩麒麟岩水泥石灰岩和粘土矿的勘探,东山梧龙玻璃砂矿勘探。找到大型稀缺的螺岗压电水晶矿床等。此外,还进行了厦门岛、平潭岛的供水工程勘探,福州市和三明市地下水普查评价工作,提供一批有工业价值的矿产原料基地。1959年开始进行1:20万区域地质调查,以永安幅为试点。1961年编制出首张1:50万福建省地质图。
  同期在福建进行地质勘查工作的单位有冶金工业部806队和省燃料工业局地质队。1962年上述二个单位的地质队合并,组建福建省重工业厅地质勘探公司。
  1958年5月,成立福建省地方矿产储量委员会(1960年更名为福建省矿产储量委员会)。1958年各地区(专署)、电、县陆续成立地质队,发动群众找矿、报矿,全省掀起普查找矿的高潮,地质职工队伍迅速扩大,到1960年多达15528人。开展近40种矿产的地质普查勘探工作,找到一批有工业价值可供勘探的后备基地,并获得大量的群众报矿点资料,为以后的勘查工作提供了找矿线索。虽然福建省地质工作有很大发展,但由于“左”的思想影响,高指标、大计划、盲目扩大地质队伍,脱离了实际。1962年和1963年,根据国家“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调整地质工作布局,精简地质队伍。1962年全省地质职工减至3726人,钻探工作量从1960年的13万米,减至1963年的2万米左右,仅相当1960年的13.8%。1962年8月省地质局将五个综合地质大队缩编为七个矿种专业地质队(301~307地质队),分别承担煤矿、水晶矿、铁矿、钨矿、黄铁矿和超基性岩的地质勘查工作。1964年中央地质部决定将福建省地质局改称为地质部福建省地质局,隶属地质部和省政府双重领导。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福建地质工作遭到全面的冲击和破坏,全省地质工作进入最困难的时期。党政机构被冲垮,野外地质工作断断续续。1968年全省钻探工作量仅9963米,处于最低谷。1966~1969年间地质成果甚少,且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地质工作有章不循,简化地质报告内容,报告的质量降低。
  1969年12月福建省革命委员会决定,将地质、冶金、煤炭、化工、建材等厅局合并,组成重工业局,内设地质组,统一领导全省地质工作。1971年4月全省地质队伍第三次重组,撤销七个矿种专业队,按照龙岩、三明、建阳、宁德、莆田、晋江、龙溪七个地区,组建成七个综合地质大队,分别承担本地区的地质勘查工作。
  1969~1978年地质局在永安煤矿区先后对加福、斑竹坑、东坑仔等14井田进行煤矿勘探会战,探明煤储量2.47亿吨。同时煤炭系统在永定瓦窑坪煤矿区进行勘探会战,探明4000余万吨储量。70年代金属矿产以找铜为主,在浦城管查、平和钟腾、建瓯钟山等地进行会战。之后为解决农业用肥,又在全省开展找磷、钾矿的地质普查。
  1973年地质与冶金从重工业局中划出,组建成冶金工业局,内设地质组管理地质与冶金系统地质工作。1974年地质与冶金分开,恢复福建省地质局,隶属省计委归口管理。1975年分别成立冶金地质勘探公司和煤田地质勘探公司。1975~1976年,地质部、冶金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内集中力量,加快铁矿勘查。组织了龙岩马坑和德化阳山铁矿区为重点的全省铁矿会战。1977年成立福建省化工矿山地质勘探队,1978年成立福建省建筑材料地质队。核工业部294队、295队相继来闽,开展铀矿地质普查工作。
  1977年完成1:20万福建省区域地质调查,历时18年。对全省的地层、构造、侵入岩、火山岩、变质岩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与此同步还完成1:20万土壤化探和重砂测量。1976年编制出版1:50万福建省地质图(第二版),较全面地反映出全省地质构造的基本特征和地质研究程度,是全省最重要的基础地质图件之一。正规的1:5万区域地质调查亦在1974年开始。在此期间评价了赤路中型钼矿区,探明南平西坑铌钽矿区、福州峨嵋叶蜡石矿区、浦城屏峰硫铁矿区、顺昌洋姑山石灰岩矿区及政和螺岗水晶矿区等。开展1:20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及农业水文地质区划,完成南靖汤坑地下热水和福州地下热水以及龙岩盆地地下水的勘探。70年代还开展各种矿产的远景区划工作。
  1981~1982年地质局将按行政区划设立的综合地质队进行专业化改组。改变成为按照地质构造单元和成矿远景区设队,在全省三大块地质构造单元内设闽北、闽西、闽东南三个地质大队和5个钻探队1个坑探队。新组建第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漳州)、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福州)和厦门水文地质工程公司(厦门)。
  1983年福建省地质局改称为福建地质矿产局。增加矿产开发与管理的职能。隶属以地质矿产部为主的部、省双重领导。同年,恢复福建省矿产储量委员会,1984年成立福建省矿产资源管理委员会。地质工作实行以地质找矿为中心,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地矿工作的服务领域,在保证为国家建设超前服务的前提下,面向社会,为地方、乡镇、集体兴办的企事业开展地质技术服务。1987年省地矿局又对下属队伍做了部分调整,组建成省第八地质大队,第四、五钻探队更名为第四、第七地质大队。
  80年代,地质勘查工作实施加强普查、对口勘探、区域展开、重点突破的方针,金、铜矿产的找矿、勘查取得重大成果。上杭紫金山大型铜矿中型金矿的发现和勘查以及其外围一批很有远景的铜、金矿点。标志着福建铜矿地质工作取得重大的突破。金矿地质工作方面,德化安村、尤溪芹菜洋、泰宁何宝山等金矿区的勘查评价以及大量的金矿点的发现,证实福建金矿点多面广,极有远景。还完成了建阳水吉V1号脉银铅锌矿和福清下溪底银矿区的勘查。锰矿除继续在连城庙前矿区勘查外,新发现清流仁场富锰矿区。煤矿除继续进行永春天湖山矿区勘查外,还完成永定煤矿区的瓦窑坪、富岭、东中等井田和龙岩煤矿区的北山、白沙、罗厝山以及翠屏山井田的重新评价。还有清流煤矿区的罗口及上坪井田的勘查和大田煤矿区的大吉、小吉、山贵崎、大竹林等井田的勘查与评价。非金属矿产方面,完成了南安高山高岭土矿区、沙县高地、南平后谷、永定西坑石灰岩大中型矿区勘探,叶蜡石矿有福清东仔(该项勘查是中国政府和联合国自然资源勘探循环基金首次合作的项目)和福州寿山矿区的勘探。以及东山山只、梧龙和平潭竹屿、中楼大型石英砂矿区,龙岩东宫下西矿段、同安东坑、同安郭山、龙海龙江等大型高岭土矿区的勘探。还对花岗石、珍珠岩、伊利石、萤石等矿产进行勘查评价。
  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方面,为国土整治开发利用沿海资源,开展1:20万沿海海岸带和滩涂资源综合地质地貌调查,参与闽江流域规划和沙溪流域规划项目,参与省核电站预可行性研究选址工作,编制闽南三角地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系列图。同时在厦门经济特区的筼筜港、新市区、旅游码头等地进行工程地质勘察以及为福州马尾开发区、湄州湾炼油厂、电厂、钢铁厂、码头等重点建设工程进行工程地质勘察,满足了设计部门的需要。完成全省温泉水点调查和热矿水调查,以及福州、漳州、厦门杏林、连江贵安、莆田涵江、永泰城关、梧桐等地的地下热水普查勘探工作。1983年成立福建省环境水文地质监测研究中心,建立福州、龙岩、漳州、东山、连城等5个地下水监测站,开展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水情预报及环境质量评价,探讨了福建省地方病与环境地质的关系。
  福建省属于环太平洋成矿带中的重要成矿区之一,矿产资源比较丰富。截至1990年底全省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80种,其中居全国前5名的矿产有19种。福建省优势矿产资源有钨、钽、叶蜡石、萤石、石英砂、高岭土、花岗石和重晶石,它们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已被大量开发利用。具有明显经济优势的矿产有铁、锰、石灰岩、地下热水和砖瓦粘土等建材原料矿产。金、银、铜、铅锌、锡、稀土等矿产具有潜在的优势。而磷、石膏及陆地上的石油及天然气为短缺的矿产。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地质矿产志

《福建省志·地质矿产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重点记述清宣统三年至1990年福建省地质矿产事业的发展变化情况。由概述、专业内容共三章18节及有关图、表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