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加速山区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总概述》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6124
颗粒名称: 四、加速山区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
分类号: F061.5
页数: 3
页码: 155-157
摘要: 本文介绍了福建山区经济发展成为80年代的重点,政府采取多项措施促进山区开发,特别是发展旅游业和外向型经济。 1986年提出三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五年摘掉县财政靠补贴的帽子,八年做到财政收支平衡有所上交的“三、五、八”目标。 1984年至1988年福建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城市、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为重点,乡镇企业支撑农村经济。
关键词: 福建省 山区经济 旅游业

内容

福建是一个多山的省份,山区是主要矿区、林区和粮区,又是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在全省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和各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福建山区人民艰苦奋斗,使山区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由于地理和自然条件的限制,以及历史和社会的原因,广大山区封闭、半封闭的状态未得到根本的改变,丰富的资源未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与沿海地区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有鉴于此,80年代,中共福建省委、省人民政府把山区的开放开发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一个战略重点。1981年3月,中共福建省委常务书记项南在省科技工作会议上就提出要“发挥福建优势,念好‘山海经’”。1985年6月召开的中共福建省第四次代表大会明确提出:“要把加快山区、老少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作为福建整个经济发展战略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贯彻这次会议精神,同年9月,全省专员、市长、县长在福州召开了以研究加快山区经济发展为中心议题的专门会议,会议总结了各地发展经济治穷致富的经验,并就开发山区的指导思想、规划和政策措施进行了热烈讨论和认真研究。省长胡平在会上作了题为《认识山区、开发山区、加速山区经济发展》的报告,提出开发山区的指导思想是实行“开放、改革、引进、开发”八字方针,开发山区的途径主要是大力发展农业,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以工致富,提高山区工业水平;抓好流通、交通;重视财政工作;加强智力开发,加速人才培养;发挥城市中心作用,加强山区中小城镇建设。在报告中,胡平宣布了省政府在5个方面对山区实行优惠政策:一是进一步贯彻省委对150个贫困乡的扶持措施,加大扶贫力度;二是扩大山区县,尤其是山区边缘县的自主权;三是在财政体制、资金分配上给山区县以照顾;四是采取灵活措施,鼓励人才向山区流动;五是实行优惠政策,鼓励山区积极开展外引内联。会后,省经委、省科委、外经委、林业厅、农业厅等省直有关部门纷纷作出决定,提出支持山区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此后,中共福建省委、省人民政府又多次就山区对外开放问题作出具体部署,采取有力措施不断加快全省山区开放开发的步伐。
  改革开放后,福建山区注重以发展旅游业为“龙头”,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闽西永定县在“土楼之旅”的热潮中,发挥自身侨乡、台胞祖籍地的优势,确定了“侨台引路、旅游搭台、经贸唱戏”的对外开放发展战略,敞开山门,发展外向型经济。1984年,外商在县城创办“永侨藤器企业有限公司”,昔日被山区群众当柴烧的鲁基芯、松果等,在能工巧匠手里编织成出口创汇的圣诞花篮等手工艺品,走俏美国、德国市场。“永侨”的成功,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外商相继来到这块风水宝地投资办厂,几年时间里,“三资”企业发展迅速,外商投资领域亦扩展到精细化工、机械铸造、建筑材料等数十个行业。
  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对外经贸的发展,在闽北也显得十分突出。许多境外游客特别是港澳台同胞,在饱览武夷山迷人风光之余,通过实地考察,发现和确定贸易和投资项目。1984年,闽北地区利用武夷山的知名度,召开对外经济贸易洽谈会,吸引了美国、德国、日本、菲律宾、新加坡以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前来洽谈业务,签订引进项目意向书和合资合作合同106项。此外,闽北地区在观光旅游的基础上,又着力于开发茶艺、朱熹遗址考察、森林浴、文化民俗等多项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项目,引起中外游客的极大兴趣。随着旅游接待人数的不断增加,特别是境外旅游者的日益增多,旅游外汇收入也不断增加。
  福建省的贫困地区集中在山区,山区的脱贫致富不仅有利于壮大自身的经济实力,而且有利于增加全省经济总量,提高整体综合省力。因此,扶助贫困地区奔小康在福建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扶贫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1984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对扶贫的指导思想、放宽政策、减轻负担、优惠照顾、智力投资、加强领导等各方面都做了明确指示,并强调:“解决好贫困地区的问题,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高度重视,采取十分积极的态度和切实可行的措施,帮助这些地区的人民首先摆脱贫困,进而改变生产条件,提高生产能力,发展商品生产,赶上全国经济发展的步伐。”
  上述通知精神,引起了福建各级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1986年,中共福建省委作出《关于加强老少边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工作的决定》,提出三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五年摘掉县财政靠补贴的帽子,八年做到财政收支平衡有所上交的“三、五、八”目标。此后,扶贫工作全面展开。主要措施有: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开展扶贫工作;制定一系列比较完整配套的政策,着眼于支持贫困地区经济开发;多渠道筹集和投入扶贫资金,制定扶贫资金使用原则,把各项扶贫资金集中使用,以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开展科技扶贫,帮助贫困地区人民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立足经济开发,实现扶贫工作从救济输血型到开发造血型的转变,并把脱贫致富和发展外向型经济结合起来。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和支持下,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80年代中后期福建的扶贫工作取得明显成绩,贫困地区的贫穷落后面貌有所改变,群众的收入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全省85%以上贫困户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省重点扶持的17个贫困县基本解决温饱的贫困户达90%左右。贫困地区开发性生产有较大的发展,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初步建立了一批初具规模的建材、冶金、轻纺、食品罐头、林产化工等工业企业。最重要的是贫困地区人民的思想观念逐步更新,商品意识普遍增强,科技致富的思想深入人心,自力更生的精神得到弘扬。贫困县、乡兴起了从未有过的致富热,出现了一批脱贫致富的能人,涌现出一大批自筹资金、自选项目、自找市场的经济实体和专业村等。
  上述情况表明,1984年至1988年是福建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阶段。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成为这一阶段改革的重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完善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又在流通领域、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乡镇企业在改革中成为支撑农村经济的“半壁江山”。而综合改革的试验又为全省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新鲜经验。与此同时,不断推进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总概述

《福建省志·总概述》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4年,简要综述福建的基本面貌和发展脉络,尤其是反映全省经济社会的重大变革,为提挈福建省志的纲要。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