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闽东南沿海地区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总概述》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6121
颗粒名称: 一、闽东南沿海地区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分类号: D616
页数: 3
页码: 148-150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中共福建省委在改革开放中重视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特别关注沿海经济发展,确定了发展战略和对外开放政策,促进了福建经济的全面振兴。1982年中共十二大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福建省委根据中央政策开展了一系列对外开放的举措。
关键词: 福建省 改革开放 经济体制

内容

1982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确定了我国今后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这就是邓小平在大会开幕词中提出的“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会还提出了党在新时期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逐步实现四个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总任务,规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以使我国国民收入总额和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居于世界前列,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目标。为了达到这一战略目标,大会提出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即农业、能源和交通、教育和科学。
  中共十二大是八大以来最重要的会议之一,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这次会议的召开及其确定的正确纲领的实施,标志着拨乱反正任务的基本结束和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新局面的开始。
  中共十二大结束以后,中共福建省委随即于9月18~27日召开三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传达贯彻中共十二大精神。中共福建省委根据中央对福建、严东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和建立经济特区的方针,认为福建应当走在四化建设的前列,坚持并扩大对外开放。特别是应当充分发挥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优势,扩大闽东南地区的对外开放,带动全省经济的发展,促使对外开放向内地山区和更加广阔的领域扩展,逐步形成福建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整体格局。
  中共福建省委反复研究如何从本省实际出发,确定福建的发展战略,找出一条振兴福建经济的路子来。根据福建背山面海的特点和实际情况,中共福建省委提出要念好“山海经”,建设8个基地的设想,也就是要充分利用山和海的优势,发展福建经济,把福建建设成为林业、畜牧业、渔业、经济作物、轻工业、外经、科技和统一祖国的基地。
  1984年2月上旬,邓小平在视察深圳、珠海特区以后,视察厦门经济特区。邓小平在听取了经济特区负责人的汇报以后题词:“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邓小平在厦门期间,对特区的规模和对外开放的布局发表重要意见。他说,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同年3月,国务院决定把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到整个厦门岛和鼓浪屿,面积131平方公里,并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4月,国务院又批准厦门市计划单列,赋予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中央的决定,在国内外产生强烈反响,极大地鼓舞了厦门特区的建设者。此后,厦门特区的经济开始全面腾飞。
  1984年3月26日至4月6日,中央书记处和国务院在北京召开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会议根据邓小平提出的意见,着重研究了沿海部分城市如何进一步开放的问题。
  5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了《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决定开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中央批转《纪要》的通知指出:“进一步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和办好经济特区,不能指望中央拿很多钱,主要是给政策,一是给前来投资和提供先进技术的外商以优惠待遇,税收低一些,内销市场让一些,使其有利可图;二是扩大沿海港口城市的自主权,让他们有充分的活力去开展对外经济活动。这样做,实际上是对我们现行经济管理体制进行若干重要的改革。”显而易见,这个纪要表明,中央在对外开放的决策上又迈出了新的步伐。
  1985年1月23日,国务院批复了《福州市进一步对外开放方案》,指出:“福州市在进一步对外开放中,要运用中央给予的权限和政策,发挥本身的优势,坚持外引内联,推动技术进步,振兴经济,成为对外辐射和对内辐射的枢纽,带动福建全省的经济发展,并在加强对台工作,实现祖国统一中发挥重要作用。”国务院还指出:“抓紧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迅速改变设备陈旧、工艺落后的状况,是福州市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国务院同意福州市“有步骤地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要求福州“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担负起为全国改革探索经验的任务”。
  福州是福建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一座久负盛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根据国务院的上述指示精神,中共福建省委很快作出规划,决心尽快把福州建设成为一个重要的对外开放城市,并报经国务院批准,把福州市的行政区域扩展到闽侯、闽清、永泰、福清、长乐、平潭、连江、罗源等8个县。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过3年的开发建设,经济实力大为增强。1988年工业总产值达到了31034万元,出口总值5831.9万美元,初步确立其在福建对外开放中的地位。这样,从福州到厦门沿海地区,开始形成一个很大的对外开放地带。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一决定阐明了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规定了改革的方向、性质、任务和各项基本方针政策。这一决定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提出建立“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目标。这个决定也标志着以企业改革为中心环节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1985年1月,为了更好地搞活经济,扩大国内开放的领域,国务院召开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门)、漳(州)、泉(州)三角地区座谈会。会议一致主张,先将这3个三角地区,继而将辽东半岛、胶东半岛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以加速沿海经济的发展,从而带动内地经济的开发。在这3个经济开放区,改革的步子要走得更快一些,经济政策再放宽一些,在横向联合中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更多一些。2月1日,出席国务院座谈会的福建省省长胡平在省委常委会上汇报了座谈会精神。中共福建省委常委会议决定尽快把这个座谈会的精神传达到广大干部,组织研究并提出具体的贯彻措施,搞好开放闽南三角地区的近期和中、远期规划工作。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发了这个座谈会纪要,并且指出: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是我国实施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又一重要步骤。从此,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厦门、漳州、泉州三角地区位于中国沿海东南部,南连汕头,北接福州,临近港澳,面对台湾,全区有1600公里长的海岸线,沿海有厦门、东山、泉州以及湄洲湾、秀屿、肖厝等优良港口,还有九龙江、晋江、木兰溪三大水系,海上和内河运输十分便利。这里是著名的侨乡,与台湾习俗相同、语言相通(闽南方言),是台湾同胞的主要祖籍地。闽南三角地区土地肥沃,海域辽阔,盛产水稻、水果和各类水产品,素有“鱼米花果之乡”的美称,是福建经济发展比较活跃的地区。1984年,该地区工农业总产值为54.65亿元,占全省比重为27.9%。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和良好的经济基础,使闽南三角地区具备了建立经济开放区的条件。
  为了加快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中共福建省委决定并报经中央批准,将厦门市的同安县、原龙溪地区的漳州市(今漳州市芗城区)、龙海县(今龙海市)、漳浦县、东山县,原晋江地区的泉州市(今泉州市鲤城区)、惠安县、南安县(今南安市)、晋江县(今晋江市)、安溪县、永春县等11个县(市、区)列为沿海经济开放区范围。此后,各市、县从实际出发,依据自身优势,积极探索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道路。
  从1985年起,国家对福州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给予优惠政策,主要是:扩大这些开放城市和地区的自主权,让他们有充分的活力去开展对外经济活动;对前来投资的外商在税收方面给予优惠待遇,以便于更好地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放宽利用外资建设项目和引进技术的审批权限,简化外商出入境手续,允许外商兴办独资企业,适当延长合资企业的合营期限,对确定提供了先进技术的产品,允许在国内市场进行部分销售。
  这样,福建的对外开放,形成了厦门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一一内地这样多层次开放的新格局,使开放由外向内、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从而有效地把发展沿海经济同开发内地经济密切结合起来,使福建经济走向全面振兴。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总概述

《福建省志·总概述》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4年,简要综述福建的基本面貌和发展脉络,尤其是反映全省经济社会的重大变革,为提挈福建省志的纲要。

阅读

相关人物

邓小平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福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