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贯彻中共八大路线与经济建设的良好开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总概述》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6099
颗粒名称: 一、贯彻中共八大路线与经济建设的良好开端
分类号: K512.53
页数: 3
页码: 91-93
摘要: 本文介绍了福建省在1956年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并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新时期。在中共八大精神指导下,福建积极调整经济关系,加强农业发展,调整工业计划,加快地方工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成就。
关键词: 福建省 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合作社

内容

1956年,福建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指标提前一年实现。从此,福建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新时期。
  1956年9月,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作出了一系列正确的决策。其主要的方面是在政治路线方面,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以后,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因此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在经济建设方面,确定了既反对保守、又反对冒进,综合平衡,稳步前进的方针。同时,会议在国家行政和经济体制、调整社会各方面关系、加强法制和党的建设方面,都提出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八大的路线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
  大会结束以后,中共福建省委马上部署传达与贯彻八大精神及其路线方针。10月8日,中共福建省委一届四次全会在福州召开,听取本省出席八大的代表江一真、魏金水、伍洪祥、贾久民等传达大会精神。此后不久,中共福建省委又先后召开地、市委书记联席会议和省、市党政军机关党员干部大会,分别传达和学习中共八大精神。
  中共八大以后,福建同全国各地一样,根据中共八大制定的路线和方针,积极探索适合本省实际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一时期的探索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是继续反对正在滋长的急躁冒进,调整好各方面的经济关系;一是开展全党整风,正确处理日益突出的各种人民内部矛盾。
  1956年,在全国范围内出现急于求成和急躁冒进的倾向,特别是基本建设的速度过快,战线过长,超过国家财政的承受能力,对国民经济和城乡人民生活造成直接的影响。福建省也是如此,比如在制定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提出过高的指标,要求全省“二五”期间地方工业建设的总投资达到31.6亿元,比“一五”期间的0.95亿元增长30多倍;工业产值(包括手工业产值)达到68.45亿元至80.54亿元,每年增长速度61%。这在当时的条件下,是难以实现的。
  中央发现并及时开展了“反冒进”的工作。1956年11月,中共中央召开八届二中全会,着重研究1957年的国民经济计划和财政预算控制数字问题,要求各地的建设规模必须同国家的财力物力相适应。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以后,福建按照中央关于“保证重点,适当收缩”的方针,根据福建的省情调整各种经济关系,压缩盲目提出的高指标,制订切合实际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和经济发展规划。
  关于农业,福建仍应集中力量发展,并坚持以粮食生产为主。考虑到人口的增加和社会发展的各种需求,全省平均每年的粮食产量要递增6%;同时,大力发展林业、渔业、畜牧业和其他各种经济作物,做到全面发展。
  关于工业,由于福建的工业基础在国民经济中比较薄弱,因此,要求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福建的自然资源,以轻工业为主,首先发展那些投资少、效益好、积累快的轻工业产品,同时相应地发展一些重工业,并注意发挥地、市、县的积极性,使大中小型工矿企业合理分布,互相配合;为了加速地方工业建设,必须加强对全省资源的调查勘察工作,从国家需要及人力、财力的实际情况出发,按照积极又稳妥可靠的精神,进行全面规划,重点建设。福建是重点侨区,每年外汇达3000?4000万元,应当发挥华侨投资地方工业的积极性。按照调整以后的“二五”计划,全省工业总产值在“二五”期间要超过农业总产值。
  关于手工业,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手工业的发展方向,一部分长期保持集体所有制,一部分将过渡到全民所有制,成为地方国营工业;工作中要克服过去那种过分强调统一核算、过分强调集中生产的偏向,采取积极多样的方式,提高产品质量和花色品种,尽量满足人民的需要。
  关于社会主义改造以后的经济体制,要求全省切实做好农业合作社的整顿、巩固工作,提高农业合作社的生产力,保证绝大多数社员增加收入。手工业合作社也要进行整顿,改变规模偏大的状况,妥善处理好集体生产和分散生产的问题。巩固城乡私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以后的流通体制,既要保证国营、合作社商业占领和领导流通领域,也应允许小商贩和集市贸易的存在。总之,在整个经济体制中,要贯彻中央关于“三个主体”和“三个补充”的政策,即在生产、经营、流通三大领域中,以国家和集体经济为主体,以个体私营经济为补充。同时,要重视有利于活跃城乡物资交流和便利人民生活的自由贸易。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头7年中,福建整个工作的重点主要放在农村,对城市工作特别是工业抓得相对较少,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各种矛盾在城市工作中曰益突出起来,城市各种经济关系对农村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也可以说,城市工作直接关系到工农业发展,也关系到城乡人民经济、文化生活的改善。为此,中共福建省委于1956年12月召开全省城市工作会议,贯彻八届二中全会精神,并结合福建实际对调整与加强城市经济工作、巩固工农联盟提出了一系列方针政策。
  中共福建省委针对全省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在经济建设方面存在着的某些急躁冒进和过分强调集中统一的偏向,根据中共八大和中共八届二中全会精神,提出今后必须加强计划性和综合平衡。全省工作的中心是农业,但不能顾此失彼,必须把工业、商业、交通运输、文化教育一起抓起来,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以利于人力、物力资源的充分利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促进生产力发展。
  由于坚决贯彻了中共八大路线,中共福建省委和省人民委员会在1956年底前后提出的关于全面开展经济建设的一些设想,虽然在某些方面存在急于求成的偏向,但总的来说还比较切合实际,符合福建省情,引导福建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一个良好的开端。
  为了贯彻中共福建省委、省人民委员会关于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从省级领导机关到全省各级党政部门,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行动。首先是派出大批干部奔赴农村,加强对农业生产的领导。全省各地普遍开展农业合作社的整顿工作,解决一些农业合作社规模过大、林木和果树入社以及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保证完成国家征购任务的前提下,允许农业合作社根据自身条件及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本社的生产计划和生产措施,提高合作社的经营管理能力,努力做到增产增收。同时,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和副业生产,采取一切措施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业生产力。为了发展山区经济,成立由副省长许亚担任主任委员的福建省山区生产规划委员会,组织2700多名机关干部参加山区建设,并号召全省广大干部和知识青年向山区进军,和山区人民一道开发山区,建设山区。
  为了加快地方工业的发展,中共福建省委、省人民委员会一方面采取措施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努力挖掘工业企业潜力,一方面加大对地方工业的投资。据统计,1957年对地方工业的投资比1956年增加近1倍。由于投资增加,一些较大规模的地方工业项目的建设速度大大加快。
  1957年,全省工农业生产和各项建设事业发展比较顺利,取得较好成就。主要农产品除粮食总产量仍保持1956年丰收水平外,其他畜牧、水产及经济作物都比上年明显增产;主要工业产品也都大幅度增长。全省工农业总产值22.36亿元,比上年增长14.9%,比1952年增长64%。其中农业总产值为13.55亿元,比上年增长10.8%,比1952年增长44%;工业总产值8.81亿元,比上年增长17.2%,比1952年增长1倍。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总概述

《福建省志·总概述》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4年,简要综述福建的基本面貌和发展脉络,尤其是反映全省经济社会的重大变革,为提挈福建省志的纲要。

阅读

相关人物

江一真
相关人物
魏金水
相关人物
伍洪祥
相关人物
贾久民
相关人物
许亚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